Dataset Viewer
research_no
string | title
string | related_laws
string | authors
string | published_date
string | content
string | doc_url
string |
---|---|---|---|---|---|---|
R02741 | 日德對社群媒體爭議言論管制對象及內容之立法簡介 | null | 楊蕙如 | 2025-04-1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41
一、題目:日德對社群媒體爭議言論管制對象及內容之立法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無
三、背景說明(緣起)
現今已成為網路媒體時代,人民可充分使用各種媒體平臺表達意見,若涉及政治性言論等爭議言論,政府能否要求網路平臺移除之?因涉及網路平臺責任與管制言論自由之法律界線,即使在高度重視言論自由的美國,亦迭生爭議
;德國曾發生臉書封鎖一個極右黨派人士帳號,該黨向聯邦憲法法院聲請暫時處分,請求命臉書不得於大選前封鎖該帳號,遭憲法法院以無基本權受侵害為由駁回
。因日德對社群網路平臺有所立法,爰就此二國法制中,對管制社群媒體平臺爭議言論之對象及內容,予以簡介之,俾供我國參酌。
四、問題爭點
立法管制社群媒體平臺,須權衡管制所欲達成之公益目的與言論自由保障間之利弊得失及具體化其界線,以避免寒蟬效應造成言論自由之過度限制,並避免課予網路平臺業者過重之義務。
五、探討研析
(一)日本:關於處理因特定電信傳播訊息產生侵權行為之法律(特定電気通信による情報の流通によって発生する権利侵害等への対処に関する法律)
1.沿革
為保護網路服務提供業者(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使其免於因為他人利用其設備侵害權利致受牽連,日本在2001年通過ISP責任限制法(プロバイダ責任制限法);因應在網際網路上日漸嚴重的誹謗、侮辱之社會現象,日本國會復於2024年通過修正案,針對大規模網路服務提供者課予從速解決使用者申訴之義務,並加入處罰規定,同時將法律名稱修正為「關於處理因特定電信傳播訊息產生侵權行為之法律」,日本又稱之為資訊平臺流通對處法(情報流通プラットフォーム対処法
),於2025年4月1日施行
。
2.規範內容及修正重點
本法主要係在限制特定電信服務提供業者之損害賠償責任,原則上不承擔利用平臺傳播訊息者之侵權行為責任(第3條規定參照)。規範內容另包括:因訊息傳播受到權利侵害之被害人得向電信服務提供業者請求提供發文者之資訊(第5條規定參照);法院得依侵權行為被害人之聲請,命令電信服務提供業者提供發文者之訊息(第8條規定參照)等。
新法課予「大型特定電信服務提供者」更高度之義務,經指定為大型特定電信服務提供業者,必須採取「大型特定電信服務提供業義務」中所述之措施(例如提出報告、申訴處理迅速化、透明化義務,並公布預防措施等
)。該法對於相關名詞均有清楚定義,例如「大型特定電信服務供應商」指:總務部長指定的大型特定電信服務提供業;「大規模特定電信服務」指達到一定規模以上的特定電信服務,該服務提供業者被認為需特別加快實施防止侵權訊息傳播措施的程序,並使這些措施的實施情況更加透明
。平臺應指派具有足夠知識和經驗的專業人員迅速調查刪除請求,並在做出決定後通知受害者(第23條至第25條規定參照)。
3.管制內容(侵權資訊)
日本總務省制定第26條指導方針,以說明哪些貼文屬於平臺有義務阻止傳播之「不正當侵犯他人權利的資訊」,包含侵犯了名譽權、隱私權、私人生活的安心權、肖像權、版權等個人權利等網路言論。此外,有關兒童色情、報復性色情、非法打工和詐欺內容的貼文也將被刪除,因其違反兒童色情製品禁止法和刑法等各種法律
。
(二)德國:網路執行法(Netzwerkdurchsetzungsgesetz;NetzDG)
1.立法目的
2017年德國聯邦議會新制定網路執行法,管制特定社群網路(soziale Netzwerke)上的假新聞與仇恨言論。早在2015年德國政府草擬這部法律之時任司法部長Heike Mass在立法草案階段中說明制定該法之必要性,強調社群媒體並未積極刪除仇恨言論,因而必須對其施加壓力。立法草案中,明確指出立法目的在於積極有效對抗社群媒體的仇恨犯罪行為與違反刑法的假新聞
。
2.管制對象
第1條第1項規定,本法適用於以營利為目的經營網路平臺之數位服務提供業者。由於電信媒體所涵蓋類型與範圍廣泛,故第1條第1項採取限縮定義立法,排除只供「個人通訊使用」或「特定內容散布」之平臺,以及必須是限於以「營利」為目的之經濟要件
。
3.違法言論(管制範圍)
第1條第3項將社群媒體所負管控義務之範圍限於「違法內容」,亦即內容該當刑法規範之罪,例如散布違憲組織宣傳品罪、使用違憲組織標誌罪、(預備)顛覆國家之嚴重暴力行為罪、叛國罪、公然煽惑犯罪、恐嚇公眾罪、建立犯罪組織、恐怖組織罪、煽動仇恨罪、散布暴力言論罪、散布、取得與持有兒童色情刊物罪、侮辱與誹謗罪、竊錄私生活領域罪、恐嚇安全罪或偽造電磁紀錄罪等,且未阻卻違法
。
(三)我國立法之借鏡:
日德法制足供我國借鏡之立法方向略有:1.以專法明定網路平臺業者之介入或免責界線,除此外,日本另訂有指導方針,以具體化侵權言論類型,俾供大型媒體平臺遵循;2.明定是否納入管制對象及管制層級化之考量因素,例如以營利為目的、規模大小等;3.管制內容包含侵權資訊、色情、詐欺、恐嚇、暴力犯罪等違反刑法或其他法律規定之言論,似未及於單純政治主張或國家認同等政治性言論。
撰稿人:楊蕙如
� 綜參江飛宇,美國法院援引憲法第一修正案 下令白宮恢復美聯社報導權,中時新聞網,2025年4月9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50409005234-260408?chdtv,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11日;呂胤慶,政府可以管社群媒體嗎?美國最高法院怎麼說?,法律白話文,2024年8月23日,網址:https://plainlaw.me/posts/how-does-US-government-regulate-social-media,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14日;另參陳建佑律師,網路平臺責任與言論自由的兩難,現代人必懂的資訊法律,2025年1月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vocus.cc/article/678e3870fd89780001f88215" �https://vocus.cc/article/678e3870fd89780001f88215�,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11日。
� 王韻茹,〈管制社群媒體的立法嘗試──以德國網路執行法為例〉,《月旦民商法雜誌》,第83期,2024年3月,頁91。
� プラットフォーム為Platform(此指網路平臺)。
� 財團法人電信技術中心網站,日本國會通過《ISP責任限制法》修正案以因應日漸嚴重的網路誹謗及侮辱現象, 2025年3月26日,網址:https://www.ttc.org.tw/News/more?id=58b9c7f1c2f64cdda85e313c17da57dc,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16日。
� 參照日本《資訊平臺流通對處法》第22條、第23條、第25條、第26條、第28條及第29條等規定。
� 參照日本《資訊平臺流通對處法》第2條第14款及第20條第1項有關「大規模特定電気通信役務提供者の指定」之規定。
� 綜參ネットのひぼう中傷 SNS事業者に迅速な対応求める改正法施行(修正後法律施行,要求社群媒體業者迅速採取行動打擊網路誹謗),NHK,2025年4月1日,網址:https://www3.nhk.or.jp/news/html/20250401/k10014766431000.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11日;另參総務省,特定電気通信による情報の流通によって発生する権利侵害等への対処に関する法律第26条に関するガイドライン,2025年3月11日制定,網址:https://www.soumu.go.jp/main_content/001001531.pdf,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11日。
� 王韻茹,同註2,頁89-90。
� 王韻茹,同註2,頁92-93。
� 違法內容該當德國刑法第86條(散布違憲組織宣傳品)、第86a條(使用違憲組織標誌)、第89a條(預備顛覆國家之嚴重暴力行為)、第91條(顛覆國家之嚴重暴力行為)、第100a條(叛國罪)、第111條(公然煽惑犯罪)、第126條(恐嚇公眾罪)、第129至129b條(建立犯罪組織、恐怖組織、外國犯罪及恐怖組織罪)、第130條(煽動仇恨罪)、第131條(散布暴力言論罪)、第140條(支持與獎賞犯罪行為)、第166條(侮辱宗教、宗教組織、意識形態組織罪)、第184b條(散布、取得與持有兒童色情刊物罪)、第185至187條(侮辱、誹謗罪與惡意誹謗罪)、第201a條(竊錄私生活領域罪)、第241條(恐嚇安全罪)或第269條(偽造電磁紀錄罪),詳參王韻茹,同註2,頁93。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925/File_19850659.doc |
R02740 | 倉儲業存放危險物品及消防安全管理法制問題研析 | 工廠管理輔導法;建築法;消防法 | 葉育彰 | 2025-04-1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40
議題研析
一、題目:倉儲業存放危險物品及消防安全管理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工廠管理輔導法、建築法、消防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有媒體報導[footnoteRef:1],《桃園市火災預防自治條例》近期修正公布實施,強化納管高風險場所的源頭管理和預防機制,公告高風險場所,預估有千家事業將納管,並以「工廠危險品」、「公共危險品」、「爆裂物先驅化學物質」及「低溫冷凍倉儲」優先納管,管理權人需提供儲存危險化學物品、位置與總量辦理申報登記,並提報消防設施及防災改善方案,強化災害應變能力。 [1: 姜霏,桃園率先納管千家高風險場所,中國時報,114年2月18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0218000528-260107?chdtv,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4日。]
三、問題爭點
《工廠管理輔導法》僅規範工廠製造、加工或使用而存放於倉儲業者之危險物品需辦理申報,而無法要求倉儲業者主動申報存放於其內部之所有危險物品,致生法律規範不足之缺口而有公安疑義。
五、探討研析
(一)建議研議法律明文規範倉儲業者存放之危險物品均須申報,以避免規範漏洞
《工廠管理輔導法》第21條第1項[footnoteRef:2]規定,工廠製造、加工或使用危險物品達管制量以上之次日起10日內,應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報其製造、加工或使用之危險物品。 [2: 《工廠管理輔導法》第21條第1項規定:「工廠製造、加工或使用危險物品達管制量以上之次日起10日內,應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報其製造、加工或使用之危險物品」。]
惟《工廠管理輔導法》規範對象僅限工廠,並未及於倉儲業,雖中央主管機關透過函釋認為[footnoteRef:3],工廠製造、加工或使用之危險物品,未必僅存放於廠區內,其存放於廠區外之倉庫,或交付於倉儲業者(倉庫營業人)堆藏及保管之情形,仍屬工廠所有,工廠負責人對該危險物品應負有危險監督之責。是以,工廠製造、加工或使用之危險物品,不論存放於廠區內或廠區外之倉庫,或寄存於倉儲業者(倉庫營業人),屬工廠所有且其合計達管制量以上時,工廠負責人即應依《工廠管理輔導法》第21條第1項規定申報。然前開函釋仍僅限於工廠製造、加工或使用而存放於倉儲業者之危險物品需辦理申報,而無法要求倉儲業者申報非屬工廠存放於其內部之所有危險物品。 [3: 經濟部113年10月14日經產字第11351018320號函。]
因此,立法政策上,主管機關允宜研議於法律明文規範倉儲業者存放之危險物品均須申報,以避免因倉儲業之管理規範漏洞致生公安疑慮。
(二)針對倉儲類建築物之防火構造及消防安全設備,允宜明文要求主管機關應於《建築技術規則》及《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專章規範
針對現行建築物之防火對策可概分為兩類,一為被動式防火系統,係以建築材料、構件、構造本身的性能為主來達成防火的目的,如《建築法》[footnoteRef:4]授權訂定之《建築技術規則》[footnoteRef:5]規範之建築物防火構造、防火區劃、室內裝修材料限制、防火避難設施等;其次為主動式滅火系統,以消防安全設備為主來達成防火的目的,如《消防法》[footnoteRef:6]授權訂定之《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footnoteRef:7]規範之滅火設備、警報設備、避難逃與設備及消防搶救上必要設備等。 [4: 《建築法》第97條規定:「有關建築規劃、設計、施工、構造、設備之建築技術規則,由中央主管建築機關定之,並應落實建構兩性平權環境之政策」。] [5: 例如,《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69條規定,倉儲類建築物達到3層以上或總樓地板面積超過1,500平方公尺,該建築物應為防火構造;第79條第1項規定,防火構造建築物總樓地板面積在1,500平方公尺以上者,應按每1,500平方公尺,以具有一小時以上防火時效之牆壁、防火門窗等防火設備與該處防火構造之樓地板區劃分隔。] [6: 《消防法》第6條第1項規定:「本法所定各類場所之管理權人對其實際支配管理之場所,應設置並維護其消防安全設備;場所之分類及消防安全設備設置之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7: 例如,《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第17條第1項第6款規定,樓層高度超過10公尺且樓地板面積在700平方公尺以上之高架儲存倉庫,應設置自動撒水設備。]
惟《建築技術規則》或《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並未針對倉儲類建築物之防火構造及消防安全設備專章規範,似有未妥。蓋倉儲類建築物相較於一般建築物,多為大空間而無法設置適當防火區劃,且因高天花板致影響偵煙式探測器偵測效果,自動撒水設備亦未能與貨架位置相互配合,再加上儲存物品種類繁多密度高,火載量居高不下,且因內部通路空間狹窄、自動機件設備等障礙物,導致自動撒水設備滅火困難,復因建築物對外開口少,由外部滅火亦無法達到一定成效[footnoteRef:8]。此外,因倉儲類建築物之火載量數倍於一般建築物且難以預期,建築結構設計時亦須特別考量發生火災時對建築結構之影響。 [8: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協同研究報告,《物流倉儲建築物設置防火區劃方案研究》,112年12月,頁15-16、25-26。]
因此,針對倉儲類建築物之防火需求,允宜由主管機關研議於《建築技術規則》及《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以專章方式規範防火構造及消防安全設備,以資周延。
撰稿人:葉育彰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917/File_19850648.docx |
R02739 | 農地保育相關議題之研析 | 國土計畫法;區域計畫法;農業發展條例;有機農業促進法 | 黃嘉文 | 2025-04-1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39
議題研析
1、 題目:農地保育相關議題之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國土計畫法、區域計畫法、農業發展條例、有機農業促進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載[footnoteRef:1],即將啟用的某科技公司封裝測試廠周邊土地價值大幅攀升,鄰近不遠處卻有一片稻田,與高科技園區形成強烈反差。地方政府指出,這些稻田最初在都市計畫中被劃為農業區,當年地主堅持保留土地作為農業用途,經過多次協商仍拒絕變更,在現行法律框架下,該農業區土地的用途仍以保護農業資源為優先,根據國土計畫與都市計畫規定,該地用途受到嚴格限制,任何變更都需經過完整程序。農地保育的議題在各縣市常被提及,尤其與現今經濟發展大環境的矛盾衝突更是時有所聞。 [1: 呂麗甄,台積竹南廠帶動地價 考驗國土保育 優良農地地主誓死捍衛 子孫卻寧願蓋宿舍 苗縣府強調 變更需經完整程序,中國時報,114年2月9日,第B20AA9版。]
4、
問題爭點
113[footnoteRef:2]年12月31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正國土計畫法部分條文,國土功能分區圖作業期程將延長至120年,期程延長最重要的一項原因就是對農業發展影響的爭議,部分農業大縣認為被劃設過多的優良農地,不利於未來土地的轉型利用,加上農業人口老化嚴重,農地的利用應該更彈性,否則和其它被劃為可開發的土地價差將越來越大[footnoteRef:3]。但根據最新統計,112年我國農耕土地面積為77.9萬公頃[footnoteRef:4],糧食自給率30.35%,為18年來的新低[footnoteRef:5],儼然形成另一種國安危機。基此,配合未來國土計畫法取代現有區域計畫法[footnoteRef:6],爰擬探討農業發展條例、有機農業促進法等農業相關法規,加強農地保育,提升農地的被利用率,俾利我國農業永續正向發展。 [2: 本文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3: 林仕祥,國土法修法讓「以農立國」畫皮被掀開!農業只能繼續被犧牲?遠見,114年2月4日,網址: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891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8日。] [4: 行政院國情簡介,農業經營現況,113年9月27日,網址:https://www.ey.gov.tw/state/CD050F4E4007084B/0ededcaf-8d80-428e-96b7-7c24feb4ea0d,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8日。] [5: 孫維揚,2023糧食年報01》糧食自給率30.3%,創18年最低,蔬菜自給10年最低,食米量探底,上下游,113年10月4日,網址: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21262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8日。] [6: 依國土計畫法第45條規定,於國土功能分區圖公告之日起,區域計畫法即停止適用,國土計畫法取代區域計畫法,作為我國土地使用上位計畫及土地使用管制之法令依據。]
五、探討研析
(1) 農地應有效劃分並研擬完善配套措施,以利農地保育,提高土地利用率
依農業發展條例第8條規定:「主管機關得依據農業用地之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因素、技術條件及農民意願,配合區域計畫法或都市計畫法土地使用分區之劃定,擬訂農地利用綜合規劃計畫,建立適地適作模式(第1項)。前項完成農地利用綜合規劃計畫地區,應至少每五年通盤檢討一次,依據當地發展情況作必要之修正(第2項)」。查63年開始施行的區域計畫法,將土地劃定為11種使用分區,並編定為19種使用地,每個分區都可以變更、轉換,動輒以開發許可變更使用分區或使用地,過大的彈性,反而讓單筆的農地容易被浮濫變更、開發,並造成農地分布的破碎化,影響農業的整體發展[footnoteRef:7]。國土計畫法國土規劃之基本原則,農業發展地區應以確保糧食安全為原則,積極保護重要農業生產環境及基礎設施,並應避免零星發展。其制度設計,就是為了杜絕亂象,保護農地不被浮濫開發,確保土地資源適性利用,長遠來說,才有可能促成農業有更好發展,讓農業工作者的權利受到保障[footnoteRef:8]。 [7: 陳俊華,國土計畫法防不當開發為何暫緩聲浪大 農地劃設爭議一次看懂,中央社,113年9月19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9193001.aspx,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8日。] [8: 余麗姿,國土法劃設5大爭議,農傳媒,網址:https://www.agriharvest.tw/land/report0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8日。]
國土功能分區圖作業期程將延長至120年,在這6年緩衝期期間,建議中央主管機關與地方政府應加強溝通,研擬完善相關配套措施,讓農地保育能真正落實。此外,合理地補貼也可降低衝擊,例如討論甚多的「農業權」入法的可能性,尤其針對許多農業大縣因相對分攤較多的糧食安全責任,對該縣市因農地限制形成的特別犧牲,國家應予特別補償[footnoteRef:9]。 [9: 聯合報社論,操弄藍綠又扭曲概念,國土計畫將成災難,聯合新聞網,113年12月3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38/839935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8日。]
(2) 提高青年從農率,搭配休閒農業及食農教育活化農地
要解決農業跟農村發展的問題,不應只仰賴國土計畫就能達成。據農業部統計,我國112年農業人口為50.9萬人,約占全國總就業人口的4.4%,主要從農年齡為54-60歲 [footnoteRef:10]。農業人口老化是全球的普遍現象,如何吸引年輕人從農,近年來政府、地方農會及相關農業協會,提供從生產到銷售的一站式協助,包括耕地的取得、農業經營準備金、創業貸款、實務訓練、資材肥料及農機具補助、加工設備、品牌建立經營、媒合產品銷售[footnoteRef:11],導進智慧農業的先進觀念,並透過百大青農的選拔[footnoteRef:12],提升青農的生產力與競爭力,讓更多年輕人投入農業。此外,建議主管機關亦可輔導青農搭配目前正夯的休閒農業特性,配合111年開始施行的食農教育法,藉由辦理食農教育相關活動,引領民眾參與農業生產、加工至消費過程的體驗,使民眾瞭解農業生產、環境生態及友善農法等相關知識,進而促進民眾認識並支持在地優質農產品,強化青農自身的品牌優勢,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以利我國農業保育轉型與發展。 [10: 農業部,農業統計視覺化查詢網,網址:https://statview.moa.gov.tw/aqsys_on/index.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8日。] [11: 農業部,青年農民輔導平台,網址:https://academy.moa.gov.tw/YF/,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8日。] [12: 農業部,青年農民輔導平台,「吉時從農 青春築夢」百大青農輔導計畫,網址:https://academy.moa.gov.tw/YF/yf_100.php,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8日。]
(3) 增加有機農地面積,俾利農業永續發展
農地保育另一個重要的政策,就是有機農業的推動。為確保糧食安全與提高農糧系統韌性,全球日益強化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有機農業成為各國推動永續農業政策的重要一環。以日本為例,依據2021年推動的「綠色糧食戰略」,日本農林水產省近年積極促進各地方政府建立「有機村(オーガニックビレッジ)」,有機村是指從有機生產到消費,推動在地有機產業,不僅涉及農民,還包括在地及外地的企業和居民,目標2025年在100個市町村建立有機村,至2030年在200個市町村建立有機村,而截至2024年8月,已有129個市町村發表了有機村宣言。透過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的各項重要措施,例如有機農場整合性生產、學校供餐、銷售通路擴大等,並協助都道府縣支持範圍較大的有機產區,建立示範區域,以達成2030年日本有機農業面積6.3萬公頃、2050年100萬公頃(占日本全國耕地面積25%)的目標[footnoteRef:13]。 [13: 湯雅雯,日本也有有機村?-打造有機村政策,有機農業推動中心,113年12月5日,網址:https://www.oapc.org.tw/2024-1205_organic-village/,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8日。]
我國有機農業促進法自108年5月30日施行,截至113年底,通過有機驗證面積2萬304公頃,登錄友善環境耕作面積6,708公頃,合計2萬7,012公頃,相較該法施行前一(107)年底1萬1,568公頃大幅成長2.3倍,且占全國耕地面積3.47%;另截至今(114)年2月已有4縣市、共8處的有機農業促進區公告成立,加速有機農業在地發展與紮根,有效維護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讓更多消費者能夠購買到安全的農產品,也能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footnoteRef:14]。 [14: 楊淑閔,推進有機及友善耕作 116年目標占比增至3.78%,中央社,114年2月28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502270394.aspx,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8日。]
查有機農業促進法第5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為促進農業永續發展,應設任務編組,並諮詢相關機關(構)、團體意見,以發展有機國家為目標,每4年提出有機農業促進方案,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實施。有機農業促進方案之內容並應包括轉型期有機農業生產與維護生態保育之獎勵及補助。行政院於113年8月1日通過「有機農業促進方案(113-116年)」,但對於有機面積的提升目標,為116年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2萬9,500公頃,在全國耕作面積的占比僅從3.47%增加至3.78%[footnoteRef:15],似乎過於消極保守;又依「有機農業獎勵及補貼辦法」第4條規定:有機轉型期驗證土地得申請維護生態保育獎勵及有機農業生產補貼,同一土地獎勵及補貼最長3年[footnoteRef:16],惟有機轉型期長短因農場規模、作物種類、土質狀況及鄰田環境等因素而異。針對有機農業對促進農地保育具有永續發展的正面效益,或可研議視情況延長獎勵或補助有機農業發展,以鼓勵更多農友投入有機耕作,俾利農業永續發展。 [15: 農業部,有機農業促進方案全面啟動,邁向永續農業新未來,114年2月27日,網址:https://www.m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news&sub_theme=agri&id=969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8日。] [16: 董蓁,<我國有機農業發展與政策推動>,<<主計月刊>>,第829期,114年1月,頁64。]
撰稿人:黃嘉文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915/File_19850646.docx |
R02738 | 日本警察法之法制簡介 | null | 陳韋佑 | 2025-04-1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38
議題研析
一、題目:日本警察法之法制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無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警察法為警察制度根本大法、警察制度之母法
。我國警察法於民國42年
6月15日制定公布以來,僅有4次修正,面對國內外警政與社會治安情勢之變遷,時值今日警察法規範內容年久未修,與現實情況落差之處甚多
。
(二)警察法雖於75年、86年、91年5月及6月進行修正,但修正內容依序係警察教育機關升格改名,並將地方警察教育機關中央化;配合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刪除有關省政府之規定;明定各級警察機關學校武器彈藥統籌調配辦法之法律授權依據。至於與現實狀況存有差距之重要條文,例如警察之任務範圍(第2條)、內政部警政署之組織與職掌(第5條)、警察之職權範圍與內容(第9條)、人民對警察行為之救濟(第10條)、司法檢警關係(第14條)等規定,卻文風未動
。
四、問題爭點
日本戰後因應警察制度之運作缺失及國際治安情勢,針對警察法進行多次改革及修正,基於國情相近且該國警察法適切地發揮其制度功能,我國警察法目前面臨之亟待解決問題,或許得以日本警察法之規範內容作為參考借鏡,爰介紹日本警察法相關規範。
五、探討研析
(1)
日本戰後制定警察法之基本架構
1952年(昭和27年)4月日本脫離同盟國軍事佔領後,鑑於警察法規範內容無法切合其政策實需,於1954年(昭和29年)2月向國會提出警察法修正草案,並於同年6月8日制定公布,7月1日施行,確立中央、地方採行公安委員會制度、國務大臣擔任國家公安委員會委員長、警察事務委由都道府縣警察一元化執行、容許中央於一定限度內介入都道府縣警察人事與預算事項、設置國家警察機關(警察廳)得對都道府縣警察實施指揮監督權限等警察法基本架構
。
日本警察制度之立法權劃屬中央,由中央以警察法統一規範警察任務與組織,地方則負責執行
。日本警察法最近1次修正係2022年(令和4年),該法第1條
明定立法目的,本法為保護個人權利與自由,維持公共安全秩序,以保障民主理念為基礎之警察管理與運作,並訂定有效率執行任務之警察組織為目的。
日本警察法全文共計7章81條
,於第1章總則明定立法目的、警察任務與宣誓義務,第2章詳列國家公安委員會之組織、權限及委員任免,第3章規範警察廳之設置、權限及其內部單位(部局)、附屬機關、地方機關與職員,第4章就都道府縣警察之設置、經費、權限及相互關係予以明定,第5章列述警察官之階級、職權行使、服制等事項,第6章明文賦予內閣總理大臣於發生緊急事變時之處理權限,第7章就警察官退休年金、國有財產使用及人民對警察職務行為申訴事項妥為規定。因此,日本通說均認為警察法主要係規範警察任務、職掌、內部組織與職員任免,屬組織法性質
。
(2)
日本警察法所定警察任務
日本警察法第2條
第1項規定,警察任務為
保護個人生命、身體及財產安全,預防、制止及偵查犯罪,逮捕犯罪嫌疑人,取締交通暨維護其他公共安全與秩序。惟日本警察法制關於警察任務,除警察法定有明文外,日本警察官職務執行法第1條
第1項亦規定,本法目的為規定必要之手段,使警察官得以忠實地執行警察法所規定保護個人生命、身體及財產安全,預防犯罪、維持公共安全及其他法令規定職務之執行等。同法第8條
規定,除本法規定外,警察官應執行刑事訴訟及其他相關法令暨警察規則所規定之職務。
綜上所述,日本警察任務大致可分為「個人生命、身體及財產安全之保護」、「犯罪之預防、鎮壓及偵查」、「犯罪嫌疑人之逮捕」、「交通之取締」及「公共安全與秩序之維持」等5類。惟有日本學者認為,日本警察任務大抵僅「個人生命、身體及財產安全之保護」及「公共安全與秩序之維持」兩類,警察法第2條第1項所列述之「預防及鎮壓犯罪、偵查犯罪、逮捕嫌疑犯、取締交通」,實係公共安全與秩序維持之例示
。
(3)
日本警察法明定警察中立義務
日本警察法第2條第2項規定,警察於執行其任務時,應本不偏不黨且公平中正之旨,不得有涉及干預憲法所保障個人權利及自由等濫用權限情形。我國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第4條規定:「公務人員應依法公正執行職務,不得對任何團體或個人予以差別待遇」,該條所稱公務人員包括警察,固無疑義。惟警察執法中立攸關人民信賴,是否需特別於警察法規中明定警察人員恪守中立義務,常引發社會討論,亦為未來修法時有待研議之重要議題。
(4)
警察組織法與作用法分立模式
日本為執行上述警察法所規定的任務,乃制定
警察官職務執行法,該法第1條開宗明義即規定,該法係為保護個人權利與自由,並明定
有效率執行任務之警察組織為目的。可見日本警察法與警察官職務執行法之間,有目的與手段之關係。日本警察對外行使職權之作用法,主要規定於警察官職務執行法、刑事訴訟法、道路交通法及其他警察法令等,因此日本通說認為,警察官職務執行法屬於作用法,並將警察法與警察官職務執行法認為係建構日本警察法制最重要的兩部法律
,分別為
組織法與作用法上之基本法。至於犯罪偵查所依循之刑事訴訟法,因係以檢察官作為偵查主體進行規範,故將之歸納為刑事法制,不列入警察法制探討。
(5)
日本公安委員會制度
與其他國家警察法制不同,日本警察法明定於中央及地方設立公安委員會,堪稱日本警察法制最大特色。該國公安委員會制度,係以二次大戰後美軍佔領時期警察制度為基礎,於中央警察廳之上設立一個合議制委員會,乍看之下似疊床架屋,但設立用意在追求民主化管理警察、維持警察政治中立性及避免警察本位主義,於維護治安與追求民主之間取得平衡
,其建制精神類似我國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第3條第2款所規定之「獨立機關」,即「依據法律獨立行使職權,自主運作,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受其他機關指揮監督之合議制機關」。
日本於中央設立國家公安委員會,於地方設立都道府縣公安委員會,藉由住民代表所組成之合議制組織來管理強而有力的警察,防止專制獨擅,以追求警察決策得以民主化運作;另一方面,於國會內閣與地方民選首長制下,防止政治勢力不當影響警察決策之形成,而能使其維持中立,不受政黨不當干涉
。
作為日本中央警察機關之國家公安委員會,規定於警察法第2章,規範自第4條至第14條,共11個條文;第4條規定,國家公安委員會設置於內閣總理大臣轄下,並由委員長1名及委員5名共同組成。第5條第1項規定,國家公安委員會職司國家公共安全有關之警察事務管理,監督警察教育、警察通信、情報技術分析、犯罪統計、犯罪鑑識及警察裝備相關事項,並協調警察行政管理(即就都道府縣警察為主體所實施之事務,增進都道府縣警察全體機能,與確保其得以均衡調整實施警察行政事項),以保護個人權利與自由,維持公共安全與秩序為任務。
日本警察法第5條第4項規定,國家公安委員會為完成第1項所定任務,就下列事項對警察廳行使指揮監督權限:一、警察制度之規劃及相關事項。二、國家警察預算之編列及相關事項。三、國家警察政策之評估及相關事項等。第6條規定,國家公安委員會之委員長由國務大臣擔任。委員長負責主持委員會事務,對外代表國家公安委員會。依第15條及第16條規定,警察廳設置於國家公安委員會轄下。警察廳首長為警察廳長,須經內閣總理大臣批准後,由國家公安委員會任命之。因國家公安委員會未設立內部事務單位,故依第13條規定,國家公安委員會庶務由警察廳辦理。
(6)
地方警察官員人事任免權
日本以都道府縣為單位,各設公安委員會,作為地方警察之管理機關。依照日本地方自治法第180條之9
規定,公安委員會,依其他法律之規定,管理都道府縣警察,並置地方警務官、警察官、事務吏員、技術吏員及其他職員。因此都道府縣等地方警察
管理權限屬於都道府縣公安委員會。
地方警視總監
、警察本部長及方面本部長
作為地方警察首長,均應於取得道府縣公安委員會同意後,由國家公安委員會任免之。惟警視總監因屬日本最高層級行政區(東京都)警務官關係,與其他地方警務官不同,須額外取得內閣總理大臣同意為任免條件。因此日本
地方警察首長之任免,
均須取得地方同意後,
始由國家公安委員會任免之。
(7)
結語
日本與我國雖皆定有施行全國之警察法,但内容及適用效力不盡相同。我國警察法規範內容及於組織編制、任務職權、人事制度、救濟、任用、教育及設備標準,涵蓋事項較廣,但僅作提綱挈領規範,須另定法律以資個案具體運用,例如警察法第3條、第5條、第15條雖已就警察官制、勤務、內政部警政署業務、警察教育作成原則性規範,仍須另定警察勤務條例、內政部警政署組織法、警察教育條例以為完整規範。相形之下,日本警察法雖僅對警察任務與組織進行規範,卻可直接適用於個案,無需另定規範。
我國警察法自42年制定以來僅有4次小幅修正,許多條文規定內容均與現實狀況存有差距,影響警察制度的整體運作正常化,例如第2條
所定警察之任務範圍是否過於廣泛,導致現實警力無法負擔;於司法院釋字第570號解釋
意旨下,警察法是否應定位為組織法;是否應特別明定警察行政中立義務;地方警察首長之人事任免權等爭議,或可參考日本警察法之具體規定,作為未來修法之借鏡。
撰稿人:陳韋佑
� 陳正根,〈論警察處分行使之法律要件與原則〉,《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57期,93年12月,頁38。
� 本文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洪文玲,〈警察法之檢討與展望〉,《警察法學與政策》,創刊號,110年5月,頁20。
� 洪文玲,同前註,頁21。
� 警察制度研究会編,《警察法解説》,全訂版,東京法令出版社,2004年12月,頁21-22。
� 二次戰前,日本行政警察執行職權,係依行政警察規則或行政執行法;二次戰後,基於法律保留原則,無論是行政警察或司法警察執行職權,皆應依國會制定之法律。不僅如此,因為中央集權的政策思考,全國警察制定統一的警察法以為組織、任務、職掌及官制之依據,且警察組織分為中央與地方二級。中央警察由隸屬於總理府之國家公安委員會營運,國家公安委員會由國務大臣兼任之委員長1人及委員5人組成,職掌國家公安之警察營運,統合警察教育、警察通信、犯罪鑑識、犯罪統計、警察裝備等事項,並執行有關警察行政之調整(日本警察法第5條);地方警察則由隸屬於各地方政府之都道府縣公安委員會管理,都道府縣公安委員會由委員3至5人組成,職掌其權限範圍內法令及地方法規特別委任之事項,並得訂定都道府縣公安委員會規則(日本警察法第38條)。請參鄭善印,〈日本警察職權法制之研究〉,《內政部警察職權執行法草案研究報告書》,88年6月,頁118至119。
� 日本警察法第1条:「この法律は、個人の権利と自由を保護し、公共の安全と秩序を維持するため、民主的理念を基調とする警察の管理と運営を保障し、且つ、能率的にその任務を遂行するに足る警察の組織を定めることを目的とする」。
� 日本警察法,網址:� HYPERLINK "https://laws.e-gov.go.jp/law/329AC0000000162?tab=cited,最後瀏覽日期:114" �https://laws.e-gov.go.jp/law/329AC0000000162?tab=cited,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7日。
� 警察制度研究会編,同註� NOTEREF _Ref195185265 \h � \* MERGEFORMAT �5�,頁21-22。
� 日本警察法第2条:「警察は、個人の生命、身体及び財産の保護に任じ、犯罪の予防、鎮圧及び捜査、被疑者の逮捕、交通の取締その他公共の安全と秩序の維持に当ることをもつてその責務とする。②警察の活動は、厳格に前項の責務の範囲に限られるべきものであつて、その責務の遂行に当つては、不偏不党且つ公平中正を旨とし、いやしくも日本国憲法の保障する個人の権利及び自由の干渉にわたる等その権限を濫用することがあつてはならない」。
� 日本警察官職務執行法第1条:「この法律は、警察官が警察法(昭和二十九年法律第百六十二号)に規定する個人の生命、身体及び財産の保護、犯罪の予防、公安の維持並びに他の法令の執行等の職権職務を忠実に遂行するために、必要な手段を定めることを目的とする。②この法律に規定する手段は、前項の目的のため必要な最小の限度において用いるべきものであつて、いやしくもその濫用にわたるようなことがあつてはならない」。
� 日本警察官職務執行法第8条:「警察官は、この法律の規定によるの外、刑事訴訟その他に関する法令及び警察の規則による職権職務を遂行すべきものとする」。
� 田村正博,《警察行政法解說》,東京法令出版,2004年9月,4版,頁24。
� 鄭善印,同註� NOTEREF _Ref195185541 \h � \* MERGEFORMAT �6�,頁118至119。
� 田村正博,同註� NOTEREF _Ref195185621 \h � \* MERGEFORMAT �13�,頁312。
� 警察制度研究会編,同註� NOTEREF _Ref194326412 \h � \* MERGEFORMAT �5�,頁11、22。
� 日本地方自治法第180條之9:「公安委員会は、別に法律の定めるところにより、都道府県警察を管理する。②都道府県警察に、別に法律の定めるところにより、地方警務官、地方警務官以外の警察官その他の職員を置く」。
� 日本警察法第49条:「警視総監は、国家公安委員会が都公安委員会の同意を得た上内閣総理大臣の承認を得て、任免する。②都公安委員会は、国家公安委員会に対し、警視総監の懲戒又は罷免に関し必要な勧告を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 日本警察法第50条:「警察本部長は、国家公安委員会が道府県公安委員会の同意を得て、任免する。②道府県公安委員会は、国家公安委員会に対し、警察本部長の懲戒又は罷免に関し必要な勧告をすることができる」;第54条:「道の区域を五以内の方面に分ち、方面の区域内における警察の事務を処理させるため、方面ごとに方面本部を置く。但し、道警察本部の所在地を包括する方面には、置かないものとする。……②前条の規定は、方面本部長について準用する」。
� 警察法第2條規定:「警察任務為依法維持公共秩序,保護社會安全,防止一切危害,促進人民福利。」其中「防止一切危害,促進人民福利」文義實已包括消防、救災、社福等機關業務範疇。
� 司法院釋字第570號解釋理由書認為:「內政部為中央警察主管機關,依警察法第2條暨第9條第1款規定,固得依法行使職權發布警察命令。然警察命令內容涉及人民自由權利者,亦應受前開法律保留原則之拘束。警察法第2條規定,警察任務為依法維持公共秩序,保護社會安全,防止一切危害,促進人民福利;同法第9條第1款規定,警察有依法發布警察命令之職權,僅具組織法之劃定職權與管轄事務之性質,欠缺行為法之功能,不足以作為發布限制人民自由及權利之警察命令之授權依據」。因此警察法第9條職權規定是否應配合刪除,將整部警察法定位為組織法,同時針對警察任務、業務職掌分配、任用、預算經費與養成教育與時俱進配合現實政策修正,值得詳細斟酌。
7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913/File_19850644.doc |
R02737 | 爛尾樓公共安全問題之法制探討 | 建築法;公寓大廈管理條例;都市更新條例 | 尤月亭 | 2025-04-1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37
議題研析
一、題目:爛尾樓公共安全問題之法制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建築法、公寓大廈管理條例、都市更新條例
三、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臺中市1棟6層樓之建物(以下簡稱系爭建物)於凌晨驚傳5、6樓坍塌呈V字型,塌陷部分下方共疏散13戶、35人,幸無人傷亡,因仍有塌陷風險,4樓以下區域暫無危險,先開放住戶入內取回必要物品;5、6樓坍塌部分,可能會有掉落物的風險;該大樓產權混亂,該市政府擬向起造人(建商)、建物所有權人與建物使用人釐清相關權責,確定裁罰對象究責[footnoteRef:1];並建請中央盡速檢討修法,以利各縣市可依法處理[footnoteRef:2]。 [1: 陳敬丰、黑中亮、趙容萱,台中清水48年爛尾樓塌 住戶摸黑逃,聯合新聞網,2025年3月23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24424/8625833,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1日。] [2: 余采瀅,爛尾樓產權負責難列管 中市府籲中央研議修法,聯合新聞網,2025年3月24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5/8628915,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4日。]
四、問題爭點
系爭建物為屋齡40餘年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連棟建築,4樓以上樓梯已封閉,建物結構龜裂滲水且年久失修,危及居住安全。然如此明顯的「爛尾樓」,竟從未被列管,形同幽靈建築,成為居住安全死角,且住戶明知樓體危險,仍冒風險不願通報,也映照臺灣的居住正義悲歌。因爛尾樓的產權複雜,最後變成無人負責的窘境[footnoteRef:3],我國目前對爛尾樓幾無管理,若非地震後的紅黃單建築或公共安全檢查的危樓,屋主也不願自主鑑定,建管單位也難掌握是否為危樓,故此種「爛尾樓未爆彈」已然成為公共安全危險之一大隱憂,本文將從法制面予以探討評析。 [3: 陳敬丰,清水坍塌大樓爛尾半世紀,住戶早知危險為何不通報?建商跑路申報只罰9000…現行制度能補破網?,今周刊,2025年3月23日,網址: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7/post/202503230003/,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1日。]
五、探討研析
(一)現行法對爛尾樓之規範尚待檢討
所謂「爛尾樓」通常係指未能按計劃完工,或不符合
建築法標準的建案。此種建到一半的房子,有尚未完成建造,完全沒辦法入住之爛尾樓;亦有如系爭建物一樣,已依照建造執照完成,但之後又加蓋之違章建築爛尾樓,種類複雜,全國各縣市皆有相關情形,多涉及私權糾紛而無法如期完成,其涉及之現行法規分述如下:
1、尚未完成建造之爛尾樓:建築法第55條、第87條規定
關於蓋到一半完全無法入住、未符合建造執照之爛尾樓,如新北市被稱為「閃電屋」之建築物,因原開發單位財務問題導致工程停擺20多年,成為「爛尾樓」,閃電屋於1997年取得建築執照,施工至8層樓結構體後,因建商財務問題停工,土地於2006年遭法院拍賣移轉,直到2021年該建物始拆除[footnoteRef:4]。此種尚未完成建造之爛尾樓,屬「工程中止或廢止」之情形,按建築法第55條第1項第4款規定[footnoteRef:5],應即申報地方主管機關備案,違者依同法第87條第5款規定[footnoteRef:6],得處以新臺幣(下同)9,000元以下罰鍰。然建案每戶開價都高達上千萬甚至上億元,處以9,000元罰鍰根本無法達到嚇阻效果,此申報規定有如虛設。 [4: 賴筱桐,新北列管閒置建物 林口「閃電屋」拆除,自由時報,2021年9月28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475319,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7日。] [5: 建築法第55條第1項第4款規定:「起造人領得建造執照或雜項執照後,如有左列各款情事之一者,應即申報該管主管建築機關備案:……四、工程中止或廢止。」] [6: 建築法第87條第5款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起造人、承造人或監造人新臺幣九千元以下罰鍰,並勒令補辦手續;必要時,並得勒令停工。……五、變更起造人、承造人、監造人或工程中止或廢止未依第五十五條第一項規定,申請備案者。」]
2、違章建築之爛尾樓:建築法第77條、第91條規定
系爭建物依當地里長表示,當初地主與建商合建時有糾紛,建商後因資金不足跑路,5、6樓只拆掉板模,連門窗都沒有,僅1到4樓有出租,系爭建物之使用執照僅到4樓,5、6樓係建商增建,未發給使用執照,由於5、6樓未蓋完,該建物形成違章建築之爛尾樓。因系爭建物5、6樓屬違章建築,違反建築法第25條第1項規定[footnoteRef:7],得依違章建築處理辦法予以拆除。又其已崩塌,已有公共安全(以下簡稱公安)上之潛在危險,依建築法第81條規定[footnoteRef:8],市府亦得逕予拆除。 [7: 建築法第25條第1項規定:「建築物非經申請直轄市、縣(市)(局)主管建築機關之審查許可並發給執照,不得擅自建造或使用或拆除。但合於第七十八條及第九十八條規定者,不在此限。」] [8: 建築法第81條第1項規定:「直轄市、縣(市)(局)主管建築機關對傾頹或朽壞而有危害公共安全之建築物,應通知所有人或占有人停止使用,並限期命所有人拆除;逾期未拆者,得強制拆除之。」]
此種部分取得建造執照卻另外加蓋而未完成之違章建築爛尾樓,依現行關於建築物公安之相關規定為建築法第77條規定,違反者依同法第91條規定[footnoteRef:9]裁處。雖建築法第77條第1項規定[footnoteRef:10]要求所有權人、使用人應維護建築物合法使用與其構造及設備安全,然並非每個所有權人、使用人均會維護之,而同條第2項規定[footnoteRef:11]地方主管機關對於建築物僅係「得」隨時派員檢查其有關公安與公共衛生之構造與設備,並無強制性;至於建築物公安申報制度,依同條第3項規定[footnoteRef:12],非供公眾使用者,亦無申報義務。此種情形下,除非有人通報,否則很難確認該建物是否屬具公安危險之建物。 [9: 建築法第91條第2款至第4款規定:「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處建築物所有權人、使用人、機械遊樂設施之經營者新臺幣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改善或補辦手續,屆期仍未改善或補辦手續而繼續使用者,得連續處罰,並限期停止其使用。必要時,並停止供水供電、封閉或命其於期限內自行拆除,恢復原狀或強制拆除……二、未依第77條第1項規定維護建築物合法使用與其構造及設備安全者。三、規避、妨礙或拒絕依第77條第2項或第4項之檢查、複查或抽查者。四、未依第77條第3項、第4項規定辦理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簽證或申報者。……。」] [10: 建築法第77條第1項規定:「建築物所有權人、使用人應維護建築物合法使用與其構造及設備安全。」] [11: 建築法第77條第2項規定:「直轄市、縣(市)(局)主管建築機關對於建築物得隨時派員檢查其有關公共安全與公共衛生之構造與設備。」] [12: 建築法第77條第3項規定:「供公眾使用之建築物,應由建築物所有權人、使用人定期委託中央主管建築機關認可之專業機構或人員檢查簽證,其檢查簽證結果應向當地主管建築機關申報。非供公眾使用之建築物,經內政部認有必要時亦同。」]
事實上,系爭建物4年前就發生過樓頂女兒牆墜落意外,部分住戶因此使用鋼板加固梁柱,增加支撐力,並有加裝遮雨棚,顯見住戶或所有權人並非不知該建物具有公安危險,然其仍繼續居住也不願通報之原因,係因居民多為低收入戶,以每月4、5千元的低價承租,若通報危樓被迫搬離,恐將陷於無力負擔下一個租屋處的窘境[footnoteRef:13],此種居住不正義使系爭建物因而變成「爛尾樓未爆彈」。 [13: 陳敬丰,冷眼集/爛尾樓僅罰9千 不痛不癢…「幽靈建築」淪居住正義悲歌,聯合新聞網,2025年3月23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24424/8625823,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1日。]
3、小結
上開法規無強制力、罰鍰效果有限,形同虛設,加上居住不正義,居民甘冒風險繼續居住而不願通報,此種現象遍佈全臺,地方主管機關通常要等到爛尾樓發生公安危險之情形如系爭建物倒塌才知悉,屆時萬一有民眾傷亡,恐為時已晚。
(二)針對尚未完成建造之爛尾樓,建議研議修正建築法仿照都市更新條例增訂地方主管機關具有財產處分權之規定
關於尚未完成建造之爛尾樓,建築法第55條、第87條規定之申報義務效益不大,尚需各地方主管機關實質監控其完工期限,依現行建築法規定,地方主管機關無法發給使用執照。而此種爛尾樓之主要問題在於其涉及私權糾紛或司法爭訟,通常是建商資金不足、破產跑路致工程停擺,後來土地和建物被法拍,但產權複雜、整合困難,無法取得全數所有權人同意拆除,使得地方主管機關縱使明知有此爛尾樓,然基於憲法保護個人財產權,仍無法有效要求速補辦法定程序或要求由起造人、所有權人及使用人改善[footnoteRef:14]。因此部分地方主管機關建請中央評估修正建築法[footnoteRef:15],比照都市更新條例第37條第1項第1款規定[footnoteRef:16],經一定比率之私有土地與私有合法建築物所有權人數及所有權面積之同意,即可交由地方主管機關代為處分財產權,鼓勵民眾將懸而未決之爛尾樓產權問題交由地方主管機關處理,避免爛尾樓成為長期公安問題釀災。此種透過法制上明確增訂地方主管機關具有財產處分權之效果,俾利解決現行之困境。 [14: 余采瀅,同註2。] [15: 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爛尾樓多涉私權糾紛、司法爭訟難有效列管 中市都發局籲請中央研議修法,臺中市政府網站,2025年3月24日,網址:https://www.taichung.gov.tw/2942797/post,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4日。] [16: 都市更新條例第37條第1項第1款規定:「實施者擬訂或變更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報核時,應經一定比率之私有土地與私有合法建築物所有權人數及所有權面積之同意;其同意比率依下列規定計算。但私有土地及私有合法建築物所有權面積均超過十分之九同意者,其所有權人數不予計算:一、依第十二條規定經公開評選委託都市更新事業機構辦理者:應經更新單元內私有土地及私有合法建築物所有權人均超過二分之一,且其所有土地總面積及合法建築物總樓地板面積均超過二分之一之同意。但公有土地面積超過更新單元面積二分之一者,免取得私有土地及私有合法建築物之同意。實施者應保障私有土地及私有合法建築物所有權人權利變換後之權利價值,不得低於都市更新相關法規之規定。」]
(三)針對違章建築之爛尾樓之法制建議
1、建議研議修正建築法以強化公安申報強制力
現行建築法第77條第2項對於非供公眾使用之建築物並未如第3項供公眾使用之建築物為「應」公安申報,然如上述,基於居住不正義等情,居民未必願意主動申報,為避免發生地方主管機關不知如系爭建物之違章建築爛尾樓,建議一般住家亦「應」辦理公安申報,且地方主管機關應辦理公安申報檢查。如有人手不足之情形,至少針對30年以上成屋等優先安排檢查,減少發生如系爭建物已達半世紀之久且具高度公安危險之建築物而地方主管機關卻渾然不知之情形。
2、建議研議修正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以辦理公安檢查
又公寓大廈之公共安全檢查,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36條第12款規定,為管理委員會之職務,如無正當理由未執行,依同條例第48條規定,僅處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鍰,然此為全體區分所有權人一起負擔,相比申報可能失去住所而言,此罰鍰對居住不正義之居民而言效果有限。建議研議修法針對未依法申報達3次以上之公寓大廈,由地方主管機關強制辦理公安檢查;如仍拒絕公安檢查者,建議得參照建築法第91條第1項第8款規定,處區分所有權人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改善或補辦手續,屆期仍未改善或補辦手續而繼續使用者,得連續處罰,必要時,並可停止供水供電,以達執行之效果。
3、建議研議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增訂財產權處分之規定
本案系爭建物5、6樓之違章建築部分經拆除後,1至4樓如仍有嚴重毀損、傾頹或朽壞,具危害公共安全之虞者,如需重建可依照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3條關於重建之規定[footnoteRef:17]。然如無法達成重建共識而仍需拆除之財產權處分,建議研議除依第13條規定辦理重建外,可研議增訂關於財產權之處分,均不需經全體區分所有權人及基地所有權人、地上權人或典權人之同意,而係以經由區分所有權人會議[footnoteRef:18]決定之[footnoteRef:19]。且如有區分所有權人不同意決議又不出讓區分所有權或同意後不依決議履行其義務者,得依該條例第14條第1項規定[footnoteRef:20],管理負責人或管理委員會得訴請法院命區分所有權人出讓其區分所有權及其基地所有權應有部分。 [17: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3條規定:「公寓大廈之重建,應經全體區分所有權人及基地所有權人、地上權人或典權人之同意。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一、配合都市更新計畫而實施重建者。二、嚴重毀損、傾頹或朽壞,有危害公共安全之虞者。三、因地震、水災、風災、火災或其他重大事變,肇致危害公共安全者。」] [18: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31條規定:「區分所有權人會議之決議,除規約另有規定外,應有區分所有權人2/3以上及其區分所有權比例合計2/3以上出席,以出席人數3/4以上及其區分所有權比例占出席人數區分所有權3/4以上之同意行之。」] [19: 陳立夫,〈老舊公寓大廈重建與強制出讓不動產──臺灣高等法院112年度上字第445號判決解說〉,《月旦實務選評》,第4卷,第5期,2024年5月,頁77。] [20: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4條第1項規定:「公寓大廈有前條第2款或第3款所定情形之一,經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重建時,區分所有權人不同意決議又不出讓區分所有權或同意後不依決議履行其義務者,管理負責人或管理委員會得訴請法院命區分所有權人出讓其區分所有權及其基地所有權應有部分。」]
撰稿人:尤月亭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908/File_19850629.docx |
R02736 | 都市更新實施者財務監督之研析 | 都市更新條例 | 李振宇 | 2025-04-1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36
議題研析
一、題目:都市更新實施者財務監督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都市更新條例
三、背景說明
近年來,都市更新案件成為政府推動城市發展與改善老舊建築的重要政策工具。然而,隨著都市更新案件規模擴大,實施者(建商)財務管理不善的問題逐漸浮現,進而影響計畫的順利執行。
據新聞報導
,某都市更新實施者因涉入不法貸款案,於113年7月負責人遭起訴後,逾數月未繳納銀行利息,致使國內9家參貸銀行承受重大財務損失,導致新臺幣58億元融資轉為呆帳,金融機構之建築融資呆帳創下三年新高,且案場工程因此停滯,致原地主、住戶及承購戶蒙受損害。
四、問題爭點
都市更新計畫的全生命週期,實施者
扮演關鍵角色,從都市更新地區劃定、事業計畫及權利變換計畫申辦、銀行融資、建照申請、施工、拆遷補償與安置、銷售、分配、點交、清算等等各環節,皆涉及所有權人的財產權與住居權。實施者在此過程中具有極高的主導性,然而,實施者於更新計畫執行期間,倘因財務管理失當而衍生風險時,現行法制是否足以進行有效監管,實屬值得探討之議題。
五、探討研析
(一)都市更新實施者財務管理問題恐嚴重影響公共利益
前幾年受全球疫情影響,國內缺工嚴重,原物料價格上漲,致使近年核定之都市更新案件工程造價無法符合市場行情,實施者將可能轉嫁成本至售價致使交易價格上升
,復以我國央行信用管制措施如貸款成數限制趨嚴
,因此,基於營建成本提高及購置都更後新屋貸款未放寬之雙重壓力,恐導致民眾對都更建案購買力降低,同時造成實施者資金鏈周轉問題,為都更帶來變數。倘實施者財務不佳,都市更新案件恐成爛尾樓,對住戶造成極大風險,也形成都市發展上的問題。此等市場失靈現象,恐嚴重侵害住戶財產權,更將衍生整體都市發展及公共安全問題
。
(二)都市更新於核定後之執行階段,似乏有效公權力監督機制
都市更新條例第36條
雖規定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應視其實際情形,表明財務計畫及實施風險控管方案,且都市更新事業計畫以重建方式處理者,其實施之風險控管,應就「不動產開發信託」、「資金信託」、「續建機制」、「同業連帶擔保」、「商業團體辦理連帶保證協定」或「其他經主管機關同意或審議通過之方式」等方案,擇一辦理。
然而,都更後續監督管理機制並未要求實施者須定期公開計畫案之「成本變動評估報告」及「資金缺口因應方案」。且都市更新事業計畫以重建方式處理者,相較於一般預售屋交易,其關係尤為錯綜複雜,上述風險控管方案,究竟其信託機構之選定、信託契約內容是否公平合理?資金信託、不動產開發信託之信託財產(資金)動支運用,其決定權為誰?有無監督機制?又實施者如無法續建時,其信託受益權有無轉讓規定?規定如何?法規規範似仍顯不足
,恐影響都市更新案件之財務透明度與執行成效。
又都市更新條例第75條
及其施行細則第35條
雖規定,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核定後,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至少每6個月應定期檢查實施者對該事業計畫之執行情形,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並得要求實施者提供有關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執行情形之詳細報告資料。都市更新條例第76條
復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檢查如發現事業及財務有嚴重缺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限期令其改善或勒令其停止營運並限期清理;必要時,並得派員監管、代管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理。
然都更在實務上監督範疇多聚焦於事業計畫與權利變換計畫之核定階段
,而於核定後之執行階段,如融資貸款、拆遷補償、建築執照申請、施工進度、預售作業及產權移轉登記等關鍵環節,則缺乏有效之公權力監督機制
,尚待主管機關研議相關規範,俾利執行階段之監督管理。
(三)建議都市更新條例明文規範執行階段之檢查項目
在權利變換計畫核定取得建造執照後的都市更新執行階段,都市更新條例雖明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定期實施檢查,惟對於檢查項目、程序或未符合規定之處理等事項並無明確規範。
因此,為強化計畫執行之透明度及可監督性,建議都市更新條例宜將「財務健全性」、「工程進度符合率」及「住戶權益保障措施」納入法定檢查項目,並授權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委託專業機構進行檢查,及檢查程序、未符檢查標準之改善措施(複查)等規範,以有效保障都市更新計畫的順利推行,並避免因資金斷鏈導致計畫中止或延宕。
撰稿人:李振宇
� 泰舍至善元83億聯貸 害銀行呆帳暴增屋主苦:無法過戶,東森新聞網,114年3月10日,網址:https://news.ebc.net.tw/news/society/476503,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1日。
� 都市更新條例第3條第1項第6款規定:「實施者:指依本條例規定實施都市更新事業之政府機關(構)、專責法人或機構、都市更新會、都市更新事業機構」。在都更過程中,實施者的選擇對於更新計畫的成功至關重要。以本國都市更新依更新模式可分為自主更新會、協議合建及代理實施者制度,其主導權分別為「住戶」、「建商、住戶」與「建築經理公司或都市更新顧問公司等都市更新機構」。
� 內政部,都市更新發展計畫(112-115年),頁15,網址:https://www.nlma.gov.tw/filesys/file/112-115.pdf,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4日。
� 內政部114年1月10日修正之「都市更新事業優惠貸款要點」,對放寬申貸對象、貸款範圍及資金額度、期限,僅擴大讓都市更新案件屬自主都更、自行出資所有權人申請而非對購置都市更新案件房屋貸款放寬成數。林于蘅,自主都更貸款放寬 可全額貸,工商時報,114年1月1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9%87%91%E8%9E%8D-%E8%87%AA%E4%B8%BB%E9%83%BD%E6%9B%B4%E8%B2%B8%E6%AC%BE%E6%94%BE%E5%AF%AC-%E5%8F%AF%E5%85%A8%E9%A1%8D%E8%B2%B8-233832562.html,最後瀏覽日期:"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9%87%91%E8%9E%8D-%E8%87%AA%E4%B8%BB%E9%83%BD%E6%9B%B4%E8%B2%B8%E6%AC%BE%E6%94%BE%E5%AF%AC-%E5%8F%AF%E5%85%A8%E9%A1%8D%E8%B2%B8-233832562.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5日。
� � HYPERLINK "https://urbanrenewal.wealth.com.tw/celebrity-list/40" �江明聖、陳雅玲�,不是都更戶也來「參一腳」!常見都更爭議類型律師傳授自保之道,都更全都通113年11月28日,網址:https://urbanrenewal.wealth.com.tw/news-detail/153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 都市更新條例第36條第1項:「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應視其實際情形,表明下列事項:……十四、財務計畫。……二十、實施風險控管方案。……」;第36條第3項:「都市更新事業計畫以重建方式處理者,第一項第二十款實施風險控管方案依下列方式之一辦理:一、不動產開發信託。二、資金信託。三、續建機制。四、同業連帶擔保。五、商業團體辦理連帶保證協定。六、其他經主管機關同意或審議通過之方式」。
� 林旺根,第9次都更修法,留下什麼問題?,獨立評論,108年1月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11/article/7646,最後瀏覽日:114"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11/article/7646,最後瀏覽日:114�年3月27日。
� 都市更新條例第75條:「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核定後,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視實際需要隨時或定期檢查實施者對該事業計畫之執行情形」。
� 都市更新條例施行細則第35條:「本條例第75條所定之定期檢查,至少每6個月應實施1次,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要求實施者提供有關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執行情形之詳細報告資料」。
� 都市更新條例第76條第1項:「前條之檢查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限期令其改善或勒令其停止營運並限期清理;必要時,並得派員監管、代管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理:一、違反或擅自變更章程、事業計畫或權利變換計畫。二、業務廢弛。三、事業及財務有嚴重缺失」。
� 林明鏘,《都市更新法學研究》,第1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107年6月,頁159。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839/File_19850565.doc |
R02735 | 虐童加重刑責相關法制研析 | 中華民國刑法 | 康世宗 | 2025-04-1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35
議題研析
一、題目:虐童加重刑責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中華民國刑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導[footnoteRef:1],某保母姊妹涉嫌虐死男童案,引發社會關注。民眾發起聲援「加重虐童刑責」行動,逾200人手持標語及白花集結法院外高呼不得假釋及唯一死刑等訴求。許多民眾同時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表達意見,大聲疾呼要虐童零容忍,支持虐童處死刑或無期徒刑。引發虐童加重刑責相關法制問題討論。 [1: 杜德義,剴剴案 國民黨籲各界支持虐童零容忍,114年3月22日,臺灣時報,第10版。]
四、問題爭點
鑒於未滿7歲之人在面對犯罪等不法之侵害時,因其自我防衛能力脆弱或難以自救,法律自有特別加以保護之必要。據此,以凌虐方式對未滿7歲之人犯殺人罪者,其惡性重大,對法益侵害程度尤為嚴重,自有修正中華民國刑法(下稱刑法)加重其刑責規定之必要。考量其攸關人民生命、身體或健康等重要法益之保障,宜適時周延法制規範及健全相關制度,爰就此提出研析意見。
五、探討研析
(一)參酌刑法第286條第5項規定,研議於第271條增訂對於未滿7歲之人,以凌虐方式犯殺人罪者,加重其刑責規定,以資嚇阻
刑法第286條規定略以:「對於未滿十八歲之人,施以凌虐或以他法足以妨害其身心之健全或發育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第1項)……對於未滿7歲之人,犯前四項之罪者,依各該項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第5項)。」。究其立法理由[footnoteRef:2]略以:「考量未滿七歲之人無行為能力,若對未滿七歲之人犯本條之罪,惡性非輕,對被害幼童身心戕害之情節尤重,現行刑度已不足反映行為人惡性。且經統計……被害人年齡分布情形,超過半數被害人均屬未滿七歲之無行為能力人,更證有遏止是類案件之必要。爰增訂……加重其刑規定,以符罪責相當原則。」。 [2: 參照113年7月31日修正刑法第286條立法理由。]
復依刑法第271條規定:「殺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第1項)。前項之未遂犯罰之(第2項)。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第3項)。」。換言之,相對於上揭刑法第286條第5項規定,對於未滿7歲之人,施以凌虐或以他法足以妨害其身心之健全或發育者,已增訂加重其刑規定,現行刑法對於未滿7歲之人,以凌虐方式犯殺人罪者,並無特別加重其刑責之規範,考量對於未滿7歲之人,以凌虐方式犯殺人罪者,其惡性重大,對法益侵害程度極端嚴重,爰建議主管機關法務部研議增列刑法第271條第4項規定:「
對於未滿七歲之人,以凌虐方式犯第一項之罪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以資嚇阻,並符罪責相當原則。
(二)評估修正刑法有關無期徒刑假釋之條件,排除對於未滿7歲之人,以凌虐方式犯殺人罪處無期徒刑等惡害重大情形,以臻周延
刑法第77條第1項規定:「受徒刑之執行而有悛悔實據者,無期徒刑逾二十五年,有期徒刑逾二分之一、累犯逾三分之二,由監獄報請法務部,得許假釋出獄。」。復查有關上揭假釋規定之立法理由[footnoteRef:3]略以:「假釋制度係發軔於英國,固已為目前大多數國家刑事立法例所採行,惟對於受刑人應服刑多久,始得許其假釋,各國立法規定不一。尤其對於重刑犯及累犯是否准予假釋,尤有爭執。鑒於晚近之犯罪學研究發現,重刑犯罪者,易有累犯之傾向,且矯正不易,再犯率比一般犯罪者高,因此在立法上為達到防衛社會之目的,漸有將假釋條件趨於嚴格之傾向。如美國所採之『三振法案』,對於三犯之重刑犯罪者(FELONY)更採取終身監禁不得假釋(LIFE SENTENCE WITHOUT PAROLE)之立法例。我國現行對於重大暴力犯罪被判處無期徒刑者……獲得假釋之機會,然其再犯之危險性較之一般犯罪仍屬偏高,一旦給予假釋,其對社會仍有潛在之侵害性及危險性。近年來多起震撼社會之重大暴力犯罪,均屬此類情形。因此目前之無期徒刑無法發揮其應有之功能,實際上變成較長期之有期徒刑,故應提高無期徒刑,以達到防衛社會之目的有其必要性,爰將無期徒刑得假釋之條件提高至執行逾二十五年,始得許假釋。」。 [3: 參照94年2月2日修正刑法第77條立法理由。]
綜上,目前我國刑法對於無期徒刑能否符合假釋之條件,係以「其對社會潛在之侵害性及危險性」作為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因此,如對法益潛在威脅程度高或對社會惡害極端嚴重,參考美國所採「三振法案」之精神,及韓國針對隨機殺人事件研議增訂不得假釋[footnoteRef:4]等國際情勢發展,亦有採取終身監禁不得假釋之外國立法例存在。考量以凌虐方式殺害未滿7歲之無自救能力兒童,經判處無期徒刑之情形,足資彰顯其惡性重大,且對法益侵害程度極端嚴重,實難以期待仍具有教化之可能,爰建議法務部通盤檢討現行刑罰規定,針對若干重大犯罪類型(如潛在危險性高、惡性重大、法益侵害嚴重等),研議修正刑法有關無期徒刑假釋條件之規定,將某些特定犯罪,例如對於未滿7歲之人,以凌虐方式犯殺人罪處無期徒刑等惡害重大情形,明定為不得假釋,以臻周延,俾符一般國民之法感情。 [4: 法律白話文運動網站,爆發百起殺人預告事件 韓法務部考慮增不得假釋無期徒刑,112年8月7日,網址:https://plainlaw.me/posts/plainlaw-daily-news-2023080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10日。]
撰稿人:康世宗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838/File_19850564.docx |
R02734 | 國營金融機構員工待遇之法制問題研析 | 國營事業管理法 | 彭文暉 | 2025-04-1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34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營金融機構員工待遇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國營事業管理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報載[footnoteRef:1]國營銀行待遇不如已民營化之泛公股銀行,導致國營銀行人才外流嚴重。多位立法委員指出,國營事業所屬人員之待遇、福利等未與時俱進,未反映國營事業經營現狀;國營事業管理階層與民意長期脫節,人員待遇及福利制度之決策過程不夠透明化,未受民意監督,因此提案修正國營事業管理法,要求每年檢討國營事業所屬人員之待遇、福利,並將書面報告報請立法院核備後實施。 [1: 屈彥辰、朱漢崙,國營銀行待遇差 難留人 立委提案修法要求每年檢討 財部:調薪已與績效連動,聯合報,2025年3月17日,第A7版。]
(二)財政部官員表示,國營銀行之薪資水準已與公務人員脫鉤,並與績效連動,臺灣銀行等國營金融機構因為績效良好亦可望再次調薪。近年公股銀行年終獎金不斷拉高,即使規模最小的行庫,年終獎金的發放也將近8個月薪資。目前國營金融機構之員工待遇係依國營事業管理法有關規定辦理,其薪資亦已與其績效連動[footnoteRef:2]。 [2: 同前註。]
四、問題爭點
(一)現行國營事業員工待遇之授權管理法制,似有未符「再授權禁止」原則之疑慮。
(二)國營金融機構員工待遇制度,宜有法制化之審議規範及審議程序。
(三)對公營金融機構之管理,或可研議制定相關專法之可行性。
五、探討研析
(一)國營事業之管理法制
國營事業管理法第2條明定:「國營事業以發展國家資本,促進經濟建設,便利人民生活為目的。」依該法第3條規定,所稱「國營事業」包括由政府獨資經營;依事業組織特別法規定,由政府與人民合資經營;依公司法規定,由政府與人民合資經營,政府資本超過50%等3類型態。
按國營事業應依照企業方式經營,以事業養事業,以事業發展事業,並力求有盈無虧,增加國庫收入[footnoteRef:3]。而國營事業管理制度之訂定,則屬該事業主管機關之職權[footnoteRef:4]。關於國營事業人員之待遇及福利,依國營事業管理法第14條規定,應由行政院規定標準,且不得為標準以外之開支。準此,行政院於1990年訂頒「公營事業機構員工待遇授權訂定基本原則」(下稱待遇授權原則),透過用人費單一薪給制度控管國營事業員工之待遇[footnoteRef:5]。 [3: 國營事業管理法第4條規定。] [4: 國營事業管理法第8條第1項第4款規定。] [5: 陳怡君,〈國營事業機構員工待遇制度之沿革與現況探討〉,《人事月刊》,第371期,2016年7月,頁67。]
前開待遇授權原則第1點明定:「為促進公營事業經營企業化,並激勵員工工作績效,依國營事業管理法規定,公營事業機構員工之待遇,授權由各事業機構衡酌其事業生產力、營運績效及用人費負擔能力,擬訂待遇標準,並參考一般公務人員調整幅度,提請各事業董(理)事會核定並報主管機關備查後實施,未設董(理)事會者,由主管機關核定。」查其立法理由略以:依國營事業管理法第14條、第29條及第33條等規定,主管機關應就國營事業工作之考核與其人員之進用、考核、退休、撫卹、資遣及其他人事管理事項訂定規定,行政院以事業經營彈性之需,本待遇授權主管機關辦理之精神,爰訂頒上開原則作為規範準據。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24號解釋指出:「法律授權主管機關依一定程序訂定法規命令以補充法律規定不足者,該機關即應予以遵守,不得捨法規命令不用,而發布規範行政體系內部事項之行政規則為之替代。倘法律並無轉委任之授權,該機關即不得委由其所屬機關逕行發布相關規章。」查國營事業管理法第14條明定,國營事業人員之待遇及福利應由行政院規定標準,似無行政院得轉委任國營事業主管機關訂定其員工待遇規範之授權明文。故現行待遇授權原則似有未符上開「再授權禁止」原則之疑慮。
(二)國營金融機構員工待遇制度
目前公股金融事業中,僅臺灣銀行、臺灣土地銀行及中國輸出入銀行等3家金融機構屬國營銀行,其餘則為泛公股金融機構。依待遇授權原則第2點規定,各事業機構編列年度用人費預算時,應考量其營運目標、預算盈餘、營業收入、用人費負擔能力及政策因素;其用人費比率,以不超過最近3年(前2、3年度決算及前1年度預算)用人費占其事業營業收入之平均比率為原則。另依該原則第6點規定,主管機關應依該原則訂定所屬國營事業機構用人費薪給管理要點函報行政院核定後實施;國營事業機構之經營績效獎金應於前項用人費薪給管理要點明定,其內涵包括考核獎金及績效獎金。考核獎金須依工作考成(核)結果發給,績效獎金須有盈餘,始得發給;主管機關應依所屬國營事業機構經營型態及績效表現,規劃績效獎金提撥月數之基準及上限、調整級距及衡量指標;績效獎金之分配,應視單位績效及員工貢獻差異程度,按合理比例發給。
依財政部所訂「財政部所屬事業機構用人費薪給管理要點」第9點規定,各事業機構人員之待遇,除主持人外,均授權由各事業機構衡酌其事業生產力、營運績效及用人費負擔能力,擬訂待遇標準,並參考一般公務人員待遇調整幅度,提請董(理)事會核定,報該部備查後實施;各事業機構人員應貫徹實施單一薪給制,不得供給房屋及交通工具等供應制給與。同要點第10點並規定,各事業機構人員之薪給等用人費,應在用人費範圍內撙節開支。當年度得按工作考成(核)成績,發給考核獎金,最高提撥2個月薪給總額;各事業機構於所屬人員工作績效達成之總盈餘中,應視經營績效及員工貢獻程度,發給績效獎金,最高提撥2.4個月薪給總額。
然以國營金融機構之「營業收入」為例,實務上受股、匯市波動影響甚鉅,論者認其增加雖為「業務成長」之指標,但尚非員工貢獻所得,不宜據以核算用人費[footnoteRef:6]。惟現行待遇授權原則第2點雖放寬用人費率限制而賦予主管機關審議彈性,似仍乏明確之審議規範及審議程序[footnoteRef:7],建議主管機關宜予法制化,俾能公正客觀判斷國營金融機構之經營實績,以核算其合理用人費。另可參酌公司法第235條之1規定,訂明得以當年度獲利狀況之定額或比率,分派員工酬勞,以促進國營金融機構提升其營運績效。 [6: 林文燦、 董廷璽,〈公營事業機構用人費率薪給制度省思與微調〉,《人事月刊》,第45卷,第6期,2007年12月,頁51。 ] [7: 陳怡君,同註5,頁75;林文燦、 董廷璽,同前註,頁48。。]
(三)研議制定管理專法之可行性
憲法第149條規定:「金融機構,應依法受國家之管理。」其增修條文第10條第4項並明定:「國家對於公營金融機構之管理,應本企業化經營之原則;其管理、人事、預算、決算及審計,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準此,公營金融機構相關管理事項應得以法律為特別規範。
依OECD公營事業公司治理準則(OECD Guidelines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footnoteRef:8],公營事業係指在組織上符合各國之事業法律規範,並由國家實際行使所有權,其目的及活動涉及經濟性質,不論其為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或有限合夥,均屬之。亦即可包括國家透過持股取得公司之所有權並具控制權,或以其他方式對公司具有控制權之事業組織。而德國法制上,公營事業係指公部門依其擁有之財產權、財政上參與、章程或其他規整事業活動之規定,可直接或間接享有決定性影響力之事業[footnoteRef:9]。由是,依國際上關於公營事業之定義,公營金融機構之管理似得以政府有無控制(影響)力,而非政府資本比例是否過半為其適用範圍。 [8: OECD Guidelines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2015 , at 14(2015),網址:https://www.oecd.org/en/publications/oecd-guidelines-on-corporate-governance-of-state-owned-enterprises-2015_9789264244160-en.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4月1日。] [9: 陳愛娥,〈公營事業民營化之合法性與合理性〉,《月旦法學雜誌》,第36期,1998年4月,頁39-40。]
考量國營事業管理法第6條明定,國營事業除依法律有特別規定者外,應與同類民營事業有同等之權利與義務,並為鼓勵國營及泛公股金融機構以企業化方式自主經營,主管機關或可研議制定公營金融機構管理專法之可行性,透過適度鬆綁國營事業之審計、人事、預決算法令限制,促使公、民營金融機構公平競爭,以利民生。
撰稿人:彭文暉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835/File_19850562.docx |
R02733 | 無照駕駛累犯防制相關法制研析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 楊盛旺 | 2025-04-1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33
議題研析
一、題目:無照駕駛累犯防制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載[footnoteRef:1],一男子無照酒駕小客車,行經路口時闖紅燈撞上機車騎士,騎士送醫不治;該男子曾有3次無照駕車紀錄,本次事故導致無辜機車騎士被撞死,已被法院依酒駕致死等罪收押[footnoteRef:2]。 [1: 趙麗妍,台中男無照駕駛闖紅燈 機車騎士遭撞不治,中央社,國內社會,114年3月8日。] [2: 許國楨,3次無照駕駛 還聚眾傷人/洗車工夜唱酒駕 撞死外送醫大生,中央社,第A8版,社會新聞,114年3月10日。]
四、問題爭點
依交通部統計近3年(111年至113年)整體無照駕駛違規資料[footnoteRef:3],111年319,558件、112年310,297件、113年302,837件,其中機車無照駕駛111年251,883件、112年233,620件、113年224,549件;汽車無照駕駛111年67,675件、112年76,677件、113年78,288件。 [3: 交通部公共運輸及監理司,111年至113年無照駕駛(書面)資料,114年3月27日。]
近3年來整體無照駕駛、機車無照駕駛違規件數雖逐年減少,然汽車無照駕駛違規件數卻逐年增加;另無照駕駛累犯(2次以上)違規件數,111年153,331件、112年149,485件、113年123,597件,占無照違規件數比率逾4成以上(111年47.98%、112年48.17%、113年40.81%),為確保整體用路人安全,強化無照駕駛管理、無照駕駛累犯防制相關課題,值得進一步探討。
五、探討研析
(一)我國無照駕駛及其累犯處罰規定(以行政罰為主)
按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本條例)第21條第1項[footnoteRef:4]規定略以,汽車駕駛人有未領有駕照、駕照經吊銷註銷、駕照吊扣期間駕車等情形,處新臺幣(以下同)6,000元以上24,000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第2項[footnoteRef:5]規定略以,汽車駕駛人5年內違反第1項規定2次以上者,處24,000元罰鍰;如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得沒入該汽車。第6項[footnoteRef:6]規定略以,汽車所有人允許無照違規駕駛人駕駛其汽車者,除依第1項規定處罰鍰外,並吊扣汽車牌照1個月;5年內違反2次者,吊扣牌照3個月;5年內違反3次以上者,吊扣牌照6個月;又第67條第8項[footnoteRef:7]規定略以,汽車駕駛人未領有駕照、駕照經吊銷註銷或吊扣期間駕車,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者,除有終身不得考領駕照之規定情形外,4年內不得考領駕照。另第21-1條則規範汽車駕駛人駕駛聯結車、大客車或大貨車等大型車有關無照違規駕車等情形之處罰規定。 [4: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21條第1項規定:「汽車駕駛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6,000元以上24,000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
一、未領有駕駛執照駕駛小型車或機車。
二、領有機車駕駛執照,駕駛小型車。
三、使用偽造、變造或矇領之駕駛執照駕駛小型車或機車。
四、駕駛執照業經吊銷、註銷仍駕駛小型車或機車。
五、駕駛執照吊扣期間駕駛小型車或機車。
六、領有學習駕駛證,而無領有駕駛執照之駕駛人在旁指導,在駕駛學習場外學習駕車。
七、領有學習駕駛證,在駕駛學習場外未經許可之學習駕駛道路或規定時間駕車。
八、未領有駕駛執照,以教導他人學習駕車為業。
九、其他未依駕駛執照之持照條件規定駕車。」] [5: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21條第2項規定:「汽車駕駛人於5年內違反前項規定2次以上者,處新臺幣24,000元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如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得沒入該汽車。」] [6: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21條第6項規定:「汽車所有人允許第1項第1款至第5款之違規駕駛人駕駛其汽車者,除依第1項規定處罰鍰外,並吊扣其汽車牌照1個月;5年內違反2次者,吊扣其汽車牌照3個月;5年內違反3次以上者,吊扣其汽車牌照6個月。但其已善盡查證駕駛人駕駛執照資格之注意,或縱加以相當注意而仍不免發生違規者,不在此限。」] [7: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67條第8項規定:「汽車駕駛人未領有駕駛執照、駕駛執照經吊銷、註銷或吊扣期間駕車,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者,除有第1項或第4項規定終身不得考領駕駛執照情形外,4年內不得考領駕駛執照。」]
(二)日本、新加坡及美國無照駕駛處罰規定(最高科處刑罰)
日本無照違規駕駛人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50萬日圓(約新臺幣10萬元)之罰金,違規記點25點、取消駕駛資格2年;提供車輛者同無照違規駕駛人之罰則。
新加坡最高可處3年有期徒刑或1萬元新幣(約新臺幣23.7萬元),且可扣留車輛等[footnoteRef:8]。 [8: 周湘芸、劉明岩、趙容萱,無照駕駛攀升/美日星刑罰嚇阻 並連帶罰車主,聯合新聞網,113年4月14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897271,最後瀏覽日期:114 年4月1日。]
美國各州對無照違規駕駛之處罰不同,加州最高可處6個月有期徒刑或1,000美元(約新臺幣3.3萬元)之罰金,累犯最高可處1年有期徒刑或2,000元美元(約新臺幣6.6萬元)之罰金;夏威夷州最高可處30天以下監禁或1,000美元(約新臺幣3.3萬元)之罰金,取消駕駛資格1年,累犯最高可處1年有期徒刑或2,000元美元(約新臺幣6.6萬元)之罰金等[footnoteRef:9]。 [9: Randy Luton,Driving without a License: Penalties by State & Why to avoid,Rate Force,113年5月17日,網址:https://www.rateforce.com/blog/auto-insurance/driving-without-a-license-penalties/,最後瀏覽日期:114 年4月1日。]
(三)建議主管機關適時滾動檢討並參酌國外作法,審慎評估修正本條例增加無照及無照累犯者違規成本之必要性及可行性
現行本條例無照駕駛處罰相關規定係於112年4月14日修正,同年6月30日施行。該次修法將無照駕車(機車或小型車)之罰鍰上限由12,000提高至24,000元;新增累犯加重規定,5年內再犯即處最高罰鍰24,000元,如有致人重傷或死亡,並得沒入車輛;為加重汽車所有人允許無照者駕駛其汽車之罰責,增訂依違規再犯程度處以吊扣該汽車牌照1個月、3個月或6個月之處罰等。
按本條例112年6月30日起就無照駕駛、無照累犯等處罰予以加重,近3年來汽車無照駕駛由111年67,675件逐年增加至113年78,288件;無照累犯雖由111年153,331件逐年減少至113年123,597件,仍占無照違規件數4成以上;又65歲以上無照駕駛件數由111年33,442件逐年增加至113年35,593件[footnoteRef:10]。另報載[footnoteRef:11],我國每年三、四十萬件
交通事故中約五萬件為無照駕駛,平均每年造成六百多人死亡、六萬多人受傷。 [10: 交通部公共運輸及監理司,同註3。] [11: 周湘芸,無照駕駛每年造成6萬死傷 是酒駕6倍,聯合新聞網,113年4月14日,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89725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1日。]
本條例雖就無照、無照累犯等違規情形加重罰鍰、扣牌照等處罰,然依交通部資料顯示,近3年汽車無照違規件數增加、無照累犯比率逾4成以上、65歲以上無照違規件數增加等仍未有顯著減少趨勢,也有立法委員建議參酌日本作法,修法增加無照駕駛者違規成本[footnoteRef:12]。按前開本條例加重處罰部分施行迄今僅1年多,建議主管機關適時滾動檢討並參酌國外作法,審慎評估增加無照及無照累犯者違規成本之必要性及可行性,例如修正本條例(第21條、第21條之1)再次提高無照及無照累犯之罰鍰額度、延長吊扣該違規車輛牌照期間、除禁止駕駛外,並當場移置保管該違規車輛等。於前開提高罰鍰額度等行政罰規定施行一定期間後,若無照及無照累犯違規情形仍未有明顯減少時,未來或可進一步研議評估增訂無照累犯處以有期徒刑之必要。 [12: 周湘芸,同前註。]
撰稿人:楊盛旺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833/File_19850560.docx |
R02732 | 就業金卡核發之法制問題淺析 | 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入出國及移民法;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禁止外國人入國作業規定 | 陳秋芬 | 2025-04-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32
議題研析
一、題目:就業金卡核發之法制問題淺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入出國及移民法、
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禁止外國人入國作業規定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載
,一位美國YouTuber因先前被臺北市政府勞動局裁定涉及非法工作,已遭內政部移民署(以下簡稱移民署)禁止入國。儘管在管制期間內,該名YouTuber仍成功申請並獲得移民署核發的就業金卡,並計劃在臺灣長期居留。然在抵達臺灣時,該名YouTuber卻被告知不具入國資格而無法入境。
針對此情況,移民署表示該名YouTuber雖獲核發文化藝術類就業金卡,但因他於2023年來臺時,因非法工作被臺北市政府勞動局裁處在案,因此依據移民署禁止外國人入國作業規定,管制一定時間無法入境。移民署也指出,該名YouTuber仍在管制期間,不符合核發就業金卡條件,已依規定撤銷就業金卡之核發許可,並就相關行政作業流程進行檢討,若該名YouTuber日後符合解除管制規定,可再次提出申請。
四、問題爭點
該名YouTuber前已由移民署為禁止入國之行政處分,然於管制期間移民署仍核發其就業金卡,兩行政處分均為移民署所作出,顯示其適用法規與行政作業流程存有討論空間。是本文擬先就就業金卡為介紹,並就其核發依據及核發程序為說明,最後就現行核發就業金卡之法規提出修法建議,以供我國未來修法參考。
五、探討研析
(一)我國就業金卡簡介
就業金卡自2018年2月8日起正式實施,依據《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第9條
規定發放,旨在吸引外國特定專業人才,是延攬外國人才的重要政策。就業卡片的四證合一功能整合了工作許可、居留簽證、外僑居留證和重入國許可,為外國特定專業人才提供全面的工作及生活保障。持卡者可自由尋職、隨時就業,以及合法兼職或轉換工作,同時享有在臺灣居留超過180天以上的權利。此外,就業金卡亦可作為證明外籍人士及無戶籍國民在臺灣合法長期居留的身份證件,還允許持卡者不限次數進出臺灣,有效提升符合資格的外國人工作、生活與進出臺灣的便利性。
(二)就業金卡核發依據及核發程序
按《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旨在吸引特定領域的外國專業人才。根據該法第4條
規定,所謂「外國特定專業人才」係指在科技、經濟、教育、文化藝術等領域具備特殊專長。為便利這些外國特定專業人才在臺工作,《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第9條推出了「就業金卡」制度。
而依《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第9條及其授權訂定的《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第2條
及第3條
規定,移民署受理申請案件時,需在核發就業金卡前會同勞動部及外交部進行審查。其中,勞動部依《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第3條第1項規定,首先需對申請人是否符合「外國特定專業人才」資格進行審查。此外,外交部也需會同進行審查。
因此,即使申請人自認符合資格,仍需通過我國多層次的審查機制(詳國發會網站之就業金卡作業流程圖)
,以確保前來臺灣的外國專業人才具備我國所需的專業技能,並能對臺灣的發展做出實質貢獻。簡言之,雖然就業金卡為外國人才提供了便利的通行證,但審查階段的嚴格把關是我國確保引進人才質量的關鍵所在,這不僅保障了我國的利益,也讓真正優秀的外國人才得以在臺灣發光發熱。
(三)核發就業金卡之法制建議
根據《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第5條
規定,移民署可不予核發就業金卡的情形主要有四類:首先,申請人經勞動部審查不符合規定;其次,經外交部審查不符規定;第三,申請人有《入出國及移民法》第24條第1項或第2項
所列的情形;最後,申請人不符合《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及《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之規定。
進一步分析《入出國及移民法》第24條第1項及第2項規定,該條文明確指出外國人在申請居留或變更居留原因時,移民署可不予許可的各種情形;對於已核准許可者,移民署也有權撤銷或廢止其許可,並註銷其外僑居留證。然而,值得關注的是,依據《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第5條,目前不予核發就業金卡的情形似未涵蓋《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8條
所規定移民署得禁止外國人入國的情形。
具體而言,如某申請人曾因從事非法工作,而依《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8條第1項第12款的規定被移民署為禁止入國的行政處分。現行《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第5條並未將此類情形納入審查範圍,似將導致部分已被禁止入國之人,或許仍能獲得移民署核發的就業金卡,從而在法律適用上產生邏輯矛盾。
然從條文比較來看,《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8條第1項第12款規定:「外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移民署得禁止其入國:……十二、曾經逾期停留、居留或非法工作。」及第24條第1項第12款規定:「外國人申請居留或變更居留原因,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移民署得不予許可;已許可者,得撤銷或廢止其許可,並註銷其外僑居留證:……十二、曾經在我國從事與許可原因不符之活動或工作。」其構成要件的用語及法律效果並不完全相同如下表。
《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8條及第24條「工作」規定比較表
第18條第1項第12款
第24條第1項第12款
構成要件
曾經逾期停留、居留或非法工作。
曾經在我國從事與許可原因不符之活動或工作。
法律效果
移民署得禁止其入國。
移民署得不予許可居留或變更居留;已許可者,得撤銷或廢止其許可,並註銷其外僑居留證
資料來源:作者自製
若主管機關認為,第18條第1項第12款所稱的「非法工作」與第24條第1項第12款中「曾經在我國從事與許可原因不符之活動或工作」涵義相同,建議採用一致用語以避免解釋上的歧異與適用上的混淆。
退一步而言,單依《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第5條條文文義解釋以觀,實難將《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8條第1項第12款所規定的情形納入不予核發就業金卡之範疇。此外,再依《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8條第1項第12款與第24條第1項第12款規定,該兩款條文在構成要件及法律效果用語上確有差異,依體系解釋觀之,亦難認定《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第5條中不予核發之情形得以涵蓋《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8條第1項第12款之情形。然而,基於「舉輕明重」法理,若不予核發就業金卡類型無法涵蓋此類禁止入國的情形,似有存在法律適用輕重失衡之疑慮,實有待主管機關通盤檢視為宜。
基於上述分析,建議主管機關針對《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8條第1項各款所規定之禁止入國情形為進行整體性的檢討與分析,並評估研議修正《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第5條,將禁止入國的某些特定情形納入不予核發就業金卡的審核範疇。同時,建議同步檢討並修正核發就業金卡相關的行政作業流程,以完善外國特定專業人才來臺工作的法律制度,明確規定申請限制之條件,為就業金卡的申請人及審核人員提供更清晰的判斷依據,確保法律適用的公平性與一致性。
撰稿人:陳秋芬
條次及款次
要件及效果
� 張予柔,美反共YTR○○○「遭禁入境」 移民署揭「這原因」,YAHOO!新聞, 2025年3月23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tw.news.yahoo.com/%E7%BE%8Eytr%E6%A8%82%E6%A8%82%E6%B3%95%E5%88%A9-%E9%81%AD%E7%A6%81%E5%85%A5%E5%A2%83-%E7%A7%BB%E6%B0%91%E7%BD%B2%E6%8F%AD-%E9%80%99%E5%8E%9F%E5%9B%A0-020310671.html" �https://tw.news.yahoo.com/%E7%BE%8Eytr%E6%A8%82%E6%A8%82%E6%B3%95%E5%88%A9-%E9%81%AD%E7%A6%81%E5%85%A5%E5%A2%83-%E7%A7%BB%E6%B0%91%E7%BD%B2%E6%8F%AD-%E9%80%99%E5%8E%9F%E5%9B%A0-020310671.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7日。
� 國家發展委員會,什麼是臺灣就業金卡?網址:� HYPERLINK "https://goldcard.nat.gov.tw/zh/about/" �https://goldcard.nat.gov.tw/zh/about/�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7日。
� 《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第9條規定:「外國特定專業人才擬在我國從事專業工作者,得逕向內政部移民署申請核發具工作許可、居留簽證、外僑居留證及重入國許可四證合一之就業金卡。內政部移民署許可核發就業金卡前,應會同勞動部及外交部審查。但已入國之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時得免申請居留簽證(第1項)。前項就業金卡有效期間為1年至3年;符合一定條件者,得於有效期間屆滿前申請延期,每次最長為3年(第2項)。前2項就業金卡之申請程序、審查、延期之一定條件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會商勞動部及外交部定之(第3項)。依第1項申請就業金卡或第2項申請延期者,由內政部移民署收取規費;其收費標準,由內政部會商勞動部及外交部定之(第4項)」。
� 國家發展委員會,同註� NOTEREF _Ref194333697 \h � \* MERGEFORMAT �2�。
� 《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第4條規定:「本法用詞,定義如下:……二、外國特定專業人才:指外國專業人才具有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公告之我國所需科技、經濟、教育、文化藝術、體育、金融、法律、建築設計、國防及其他領域之特殊專長,或經主管機關會商相關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具有特殊專長者。……」
� 《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第2條規定:「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時,應向內政部移民署(以下簡稱移民署)建置之外國專業人才申辦窗口平臺(以下簡稱外國人才申辦平臺),依下列規定以網路傳輸方式辦理:……(第1項)。……移民署受理申請案件,經勞動部依第3條第1項審查符合外國特定專業人才資格後,……(第3項)」。
� 《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第3條規定:「移民署受理申請案件後,應會同勞動部及外交部(以下簡稱審查機關)審查;必要時,審查機關得會商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提供意見。但已入國之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得免會同外交部審查(第1項)。……」。
� 國家發展委員會,就業金卡,網址:� HYPERLINK "https://foreigntalentact.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C5FB0824CEC076D8" �https://foreigntalentact.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C5FB0824CEC076D8�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31日。
� 《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就業金卡許可辦法》第5條規定:「申請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移民署得不予許可:一、經勞動部審查不符規定。二、經外交部審查不符規定。三、有入出國及移民法第24條第1項或第2項所列情形之一。四、其他不符本法或本辦法之規定」。
� 《入出國及移民法》第24條規定:「外國人申請居留或變更居留原因,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移民署得不予許可;已許可者,得撤銷或廢止其許可,並註銷其外僑居留證:一、有危害我國利益、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之虞。二、有從事恐怖活動之虞。三、曾有犯罪紀錄或曾遭拒絕入國、限令出國或驅逐出國。四、曾非法入國。五、冒用身分或以不法取得、偽造、變造、內容不實之證件申請。六、曾經協助他人非法入出國或提供身分證件予他人持以非法入出國。七、有事實足認其係通謀而為虛偽之結婚或收養。八、有事實足認其無正當理由而未與依親對象共同居住,或有關婚姻真實性之說詞、證據不符。九、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指定健康檢查項目不合格。十、所持護照失效或其外國人身分不為我國承認或接受。十一、曾經逾期停留、逾期居留。十二、曾經在我國從事與許可原因不符之活動或工作。十三、妨害善良風俗之行為。十四、經合法通知,無正當理由拒絕到場面談。十五、無正當理由規避、妨礙或拒絕接受第70條之查察。十六、曾為居住臺灣地區設有戶籍國民其戶籍未辦妥遷出登記,或年滿15歲之翌年1月1日起至屆滿36歲之年12月31日止,尚未履行兵役義務之接近役齡男子或役齡男子。十七、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定公告之情形。(第1項)外國政府以前項各款以外之理由,不予許可我國國民在該國居留者,移民署經報請主管機關會商外交部後,得以同一理由,不予許可該國國民在我國居留(第2項)。……」。
� 《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8條規定:「外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移民署得禁止其入國:一、未帶護照或拒不繳驗。二、持用不法取得、偽造、變造之護照或簽證。三、冒用護照或持用冒用身分申請之護照。四、護照失效、應經簽證而未簽證或簽證失效。五、申請來我國之目的作虛偽之陳述或隱瞞重要事實。六、攜帶違禁物。七、在我國或外國有犯罪紀錄。八、患有足以妨害公共衛生之傳染病或其他疾病。九、有事實足認其在我國境內無力維持生活。但依親及已有擔保之情形,不在此限。十、持停留簽證而無回程或次一目的地之機票、船票,或未辦妥次一目的地之入國簽證。十一、曾經被拒絕入國、限令出國或驅逐出國。十二、曾經逾期停留、居留或非法工作。十三、有危害我國利益、公共安全或公共秩序之虞。十四、有妨害善良風俗之行為。十五、有從事恐怖活動之虞。十六、有嚴重侵害國際公認人權之行為(第1項)。外國政府以前項各款以外之理由,禁止我國國民進入該國者,移民署經報請主管機關會商外交部後,得以同一理由,禁止該國國民入國(第2項)。第1項第12款之禁止入國期間,自其出國之翌日起算至少為1年,並不得逾7年(第3項)。……」。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824/File_19850550.doc |
R02731 | 大學個人申請入學備審資料相關問題研析 | 大學法;教育基本法;高級中等教育法;大學法施行細則 | 李志遠 | 2025-04-1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31
議題研析
一、題目:大學個人申請入學備審資料相關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大學法、教育基本法、高級中等教育法、大學法施行細則
三、背景說明(緣起)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114學年度受理個人申請入學(下稱申請入學)報名,共有66所大學、2,168個學系(組)參與招生,招生名額總數為5萬854人[footnoteRef:1],且第一階段篩選通過率達到歷年次高[footnoteRef:2]。回顧臺灣近40年來高等教育共有8個重要里程碑,其中83年推薦甄選試辦成功,開啟後來的大學多元入學及考招分立[footnoteRef:3],再發展至今的特殊選才、繁星推薦、申請入學及分發入學等制度,近年則以申請入學為主要管道[footnoteRef:4]。 [1: 李芯,66所大學、超過5萬個招生名額大學申請入學20日起報名,聯合新聞網,114年3月17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503270048.aspx,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8日。] [2: 114學年申請入學管道3月27日公告第一階段篩選結果,6萬5,453人通過一階篩選,通過篩選率達82.85%,是歷年次高。許秩維,申請入學7.9萬人報名通過篩選率82.85%歷年次高,中央社新聞,114年3月27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503270048.aspx,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日。] [3: 劉源俊,〈高等教育之改革,路漫漫其長遠〉,《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10卷第1期,110年3月
,頁9。] [4: 繁星推薦與特殊選才屬政策性且少量名額管道;多數學生則仍將以申請或分發為主要入學管道。教育部111年12月06日教育部臺教高(四)字第 1110117434號函備查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通過之「大學多元入學方案」。]
然而攸關學生申請入學相當重要的備審資料[footnoteRef:5],在大學法、高級中等教育法或大學法施行細則卻未明定(或授權訂定)其審查規範,導致難以在具體規範與一致性標準情況下,讓具資源者易於取得優勢,落入形式競賽,最後造成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困境[footnoteRef:6]。 [5: 111學年度起大學申請入學參採學生備審資料的制度並未改變,學習歷程檔案作為學生準備申請入學備審資料來源之一,是大學透過申請入學採多資料參採、多面向綜合評量進行招生選才的重要參據。教育部網頁,學習歷程檔案作為學生準備申請入學備審資料來源之一,是大學透過申請入學招生選才的重要參據,110年9月27日,網址: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D0EACB4F71D86A83,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日。] [6: 李家同之前也在個人臉書表示,大學升學參採學檔,學生學期表現都將納入其中,但對弱勢學生而言並非雪中送炭,反而是雪上加霜,最後造成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困境。林志成,高中學檔制度 李家同批沒必要,112年9月,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高中學檔制度李家同批沒必要-201000258.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日。]
四、問題爭點
大學申請入學管道雖強調多元評量與學生特質,但各界仍有質疑存在著不透明的招生審查制度、審查資料的評鑑量尺不明,並且隨著人工智慧生成程式技術的產生,也將使得學習歷程檔案的辨識更加困難[footnoteRef:7]。爰有論者提出,未來各大學應深入分析學生學習歷程資料之內涵,進而嘗試建立公開透明且可參照的量尺指標,以利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footnoteRef:8]。另由於學生經濟條件、學習動機與師資存有差異[footnoteRef:9],導致高中學習歷程檔案制度面臨資源不均造成的不公問題,更受到許多親師生及教育改革者的關注[footnoteRef:10],爰就相關問題提出探討。 [7: 楊振昇、盧世傑、洪芳芷,〈我國高中學習歷程檔案的困境與前瞻〉,《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12卷第4期,112年4月,頁23。] [8: 葉玉玲、丁一顧,〈我國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回顧與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10卷第4期,110年4月,頁6。] [9: 顏國樑、楊郡慈,〈高中學習歷程檔案的困境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12卷第4期,112年4月,頁38。] [10: 葉興華,〈大學申請入學時學習歷程檔案有用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13卷第1期,113年1月,頁90。]
五、探討研析
(一)建議研議大學法增訂大學招生資訊公開與審查標準原則
資訊公開作為高等教育治理工具漸受美國及英國政府重視,其公開之方式,美國及英國均由政府建立統一的大學資訊公開平臺,此外,政府重視並協助弱勢學生之資訊需求和權益,強調對於弱勢族群之協助,且資訊公開以可親近、友善、客製化方式呈現[footnoteRef:11]。另由日本經驗可知,無論是國立、公立或私立大學,只要是接受政府補助的學校,就有對外公開辦學資訊的義務;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時空環境的變遷而改變不同層級的資訊可能產生位移,或者當政策利益關係人對於某一類資訊的需求愈來愈大時,半自願公開資訊即可能透過法令規範進一步轉化為強制公開資訊[footnoteRef:12]。 [11: 馬湘萍,〈大學資訊公開之探究-以美國及英國為例〉,《比較教育》,第91期,110年11月,頁1。] [12: 劉秀曦,〈高等教育透明化:日本大學資訊公開及其對我國的啟示〉,《臺灣教育研究期刊》,第6卷第2期,114年3月,頁322-323。]
我國大學法第24條第1項[footnoteRef:13]雖明定,大學招生應本公平、公正、公開原則辦理;相關招生資訊由大學擬訂,報教育部核定後實施;大學法施行細則第19條[footnoteRef:14]並規定,大學訂定之招生簡章涉及考生權益事項,應予明定。然大學法等法令對於備審資料(如學習歷程檔案、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競賽與證照紀錄等)之審查標準並無明確規範,亦未就大學對審查標準進行公開或評分理由說明進行規範。因此,大學申請入學招生簡章[footnoteRef:15]對於備審資料僅就審查資料項目、佔甄選總成績比例及甄選總成績同分參酌之順序等基本事項予以規定,對於真正攸關考生權益重大的審查標準卻未明確公開其審查程序或標準,導致對備審資料相關資訊不足的學生產生疑慮。為保障學生升學權益,有必要於法律位階予以明定,爰建議研議於大學法第24條增訂大學招生資訊公開與審查標準原則。 [13: 大學法第24條規定:「(第1項)大學招生,應本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單獨或聯合他校辦理;其招生(包括考試)方式、名額、考生身分認定、利益迴避、成績複查、考生申訴處理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規定,由大學擬訂,報教育部核定後實施。(第2項)大學為辦理招生或聯合招生,得組成大學招生委員會或聯合會,聯合會並就前項事項共同協商擬訂,報教育部核定後實施;大學招生委員會或聯合會,得就考試相關業務,委託學術專業團體或財團法人辦理。(第3項)前項大學招生委員會或聯合會之組織、任務、委託學術專業團體或財團法人之資格條件、業務範圍、責任及其他相關事項,由大學或聯合會訂定,報教育部備查。(第4項)設有藝術系(所)之大學,其學生入學資格及招生(包括考試)方式,依藝術教育法及相關規定辦理。(第5項)大學辦理之各項入學考試,應訂定試場規則及違規處理規定,並明定於招生簡章。(第6項)考生參加各項入學考試,有違反試場秩序及考試公平性等情事者,依相關法律、前項考試試場規則與違規處理規定及各校學則規定辦理。」] [14: 大學法施行細則第19條規定:「(第1項)大學應依本法第二十四條第一項所定事項,擬訂招生規定,報本部核定後,訂定招生簡章。(第2項)前項招生規定及涉及考生權益事項,應於招生簡章中明定。(第3項)大學招生委員會或聯合會依本法第二十四條第二項規定委託學術專業團體或財團法人辦理考試相關業務,應以契約為之。」] [15: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新聞稿,114 學年度大學「繁星推薦」暨「申請入學」招生簡章公告校系分則內容開放查詢,113年11月4日,網址:https://www.cac.edu.tw/apply114/document/114_CAC_NewsRreport_GeneralRegulation_2411_tuf.pdf,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日。]
(二)建立全國性備審資料評量指引與標準化格式
大學多元入學以甄選入學的申請入學占招生名額的最大比例,過去在考生入學第二階段指定項目備審資料的審查過程中,到底是以什麼標準決定備審資料的優劣,一直引起考生和家長疑惑,111 學年度起備審資料改為學生學習歷程中央資料庫的檔案,而大學端審查學習歷程檔案的評量規準是否只有利於能製作多元豐富資料的考生[footnoteRef:16];且大學端面臨格式殊異且各項資料未經過標準化處理的書面備審資料,審查人員在評估學生特質時,往往耗費大量人力與時間[footnoteRef:17]。因此,備審資料若未能以標準化(範例)提供學生,不僅讓學生製作費盡心思卻沒有成果,也可能導致教授評量主觀性較高,易受形式包裝與語言表達影響,而非依實質內容價值予以評量。 [16: 洪金英,〈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實施成效的反思-Bourdieu文化生產理論的觀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10卷第10期,110年10月,頁192。] [17: 傅遠智、游茵茹、林冠宇,〈大學入學制度參採高中學習歷程檔案:我國與美國加州大學系統的跨國比較〉,《中等教育》,第72卷第2期,110年6月,頁23。]
目前雖有部分大學建立評量尺規與審查模擬機制,例如,國立中央大學為推動大學招生專業化的作法,每年辦理相關工作坊揭示各學系每年度申請入學書面審查重點與準備指引建議應涵蓋範圍、引導式問題思考路徑,並公告申請入學各學系書面資料審查準備指引,發函至各高中職提供學生參考運用[footnoteRef:18]。 [18: 周弘偉,〈國立中央大學推動大學招生專業化經驗與未來展望〉,《評鑑雙月刊》,第89期,110年1月,頁30。]
惟目前全國並無統一規範與監督機制,導致評量結果差異過大,爰建議教育主管機關,在不干涉大學自治及各校招生發展特色前提下,建立全國性備審資料評量指引與標準化格式,導入標準化欄位與撰寫格式,例如參考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每年均會公布學科能力測驗國寫、英文作文佳作之方式,由大學端統一提供自述題庫及歷年佳作範本,有助於強化資料的可比性與評審一致性,以提升制度公平性與信賴性;另可參考加州大學系統提供Personal Insight Questions題庫並公開佳作參考,引導學生反思自我歷程,並設有評量指標與訓練教師進行一致性評估[footnoteRef:19]。 [19: 美國加州大學招生官網Applying as a freshman網址:https://admission.universityofcalifornia.edu/how-to-apply/applying-as-a-freshman/personal-insight-questions.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日。]
(三)強化弱勢學生備審資料製作輔導與資源平衡措施
有論者認為,學習歷程檔案如果對升學有關鍵性的重要性,這對弱勢學生是很不利的。很多大學教授其實根本不重視學習歷程檔案,所以學習歷程檔案只有加重了學生的壓力。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規定大學申請入學一定要有學習歷程檔案[footnoteRef:20]。 [20: 李家同的教育專欄,實在應該檢討該不該廢除學習歷程檔案,114年3月20日,網址:http://rctlee.cyberhood.net.tw/rctlee/education ,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2日。]
雖然也有高中老師認為,每個學生都有3年的時間準備;過程中也有任課教師的引導及督促,與學校軟硬體資源的支持。因此,正面看待「學生學習歷程檔案」,相信每個用心的高中生都能從製作學生學習歷程檔案的過程中得到滿滿的收穫[footnoteRef:21]。 [21: 陳郁仁,〈淺談108課綱裡的學生學習歷程檔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9卷第5期,109年5月,頁92。]
惟另有論者從文化生產理論觀點,仔細研究申請入學管道的條件,需要通過學測考試的檢定、提交備審資料、參加指定項目的面試或現場實作考試,依照 Bourdieu 文化資本的說法,有可能因為高社經背景家庭從小提供多種文化刺激,而許多私立學校也著眼於多元學習資源的提供等,這些訓練對於申請入學者較為有利。在此情形下如何避免 Bourdieu 所批判的文化再製觀點則應是後續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改革所應注意[footnoteRef:22]。 [22: 洪金英,同註16,頁190。]
教育基本法第4條規定[footnoteRef:23]揭示,對於原住民、身心障礙者及其他弱勢族群之教育,應考慮其自主性及特殊性,依法令予以特別保障,並扶助其發展精神。因此,教育主管機關應該正視這長期以來的問題,以期強化弱勢學生備審資料製作輔導與資源平衡措施,例如,設立地方或區域資源中心,協助學生從高中入學後學期初即系統化建立歷程與反思,有效促進學習資料平衡發展。 [23: 教育基本法第4條規定:「人民無分性別、年齡、能力、地域、族群、宗教信仰、政治理念、社經地位及其他條件,接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對於原住民、身心障礙者及其他弱勢族群之教育,應考慮其自主性及特殊性,依法令予以特別保障,並扶助其發展。」]
撰稿人:李志遠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787/File_19850513.docx |
R02730 | 政務官短期回任常任文官之法制研析 | 公務人員任用法及其施行細則;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地方制度法 | 賴怡瑩 | 2025-04-1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30
議題研析
1、 題目:政務官短期回任常任文官之法制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公務人員任用法及其施行細則、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地方制度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臺中市政府與新北市政府出現高階公務員辭職轉任政務官後,短期合法回任常任文官1天或數天再回任原政務職務的現象,透過短期任用方式,依規定升等任用並銓敘審定較高的官職等級,日後退休時可能取得較高退休金[footnoteRef:1]。 [1: 中央社,政務官回任1天事務官亂象 監院籲試院政院端解方,114年3月17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503170308.aspx,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5日。]
4、
問題爭點
公務人員辭職轉任政務官後,短期回任常任文官,復再回任政務官之情形,可使當事人取得較佳之退休金給付。惟此種情形混淆政務官與常任文官兩者界限,亦難謂符合政府機關人與事適切配合之用人規定。本文擬就消極面之人事任用審核機制及積極面之政務職及常務職配置樣態等,提出研析意見。
5、 探討研析
(一)為符專業適任之用人規定,得明定短期任用等異常情事之審核機制及其法律效果
政務官與常任文官之功能定位及進用途徑不同,在我國人事制度上係採分流設計之方式,惟為應治理需要,常有高階公務人員轉任政務官情形;為保障常任文官不因轉任政務官職務而影響其轉任前既有之退休權益,現行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第3條第1項第1款規定,以政務人員轉任前原任職務最後在職等級繼續參加原任職務適用之退撫制度,不受原適用退休法令所定屆齡退休年齡之限制[footnoteRef:2]。在退撫制度設計上,已有適度兼顧政務官具常任文官退休年資之權益。 [2: 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第3條第1項規定:「第一類政務人員或其遺族除本條例或其他法律另有規定外,應依下列規定辦理退休(職、伍)、資遣或撫卹事宜:一、以政務人員轉任前原任職務最後在職等級(階)或工資,繼續參加原任職務適(準)用之退休(職、伍)、資遣及撫卹制度,不受原適(準)用退休(職、伍)法令所定屆齡退休年齡之限制。二、請領退休(職、伍)金、資遣給與、撫卹金、遺屬年金或遺屬一次金等給與,均按政務人員轉任前原任職務之等級(階)或工資,適(準)用軍、公、教人員、其他公職人員或公營事業人員退休(職、伍)、資遣或撫卹制度,並依退休(職、伍)、資遣或死亡時法令規定計給。三、請領退休(職、伍)金者,以政務人員退職生效日為退休(職、伍)生效日。」]
前揭短期回任常任文官情形,銓敘部基於現行公務人員任用法(下稱任用法)及相關法規並無明文限制規定,且考量公務人員之派免係屬機關首長權責,機關首長於合法情況下依法派免人員,在是項情形人員具有所任職務任用資格,且無任用法第27條及第28條第1項所定情事,爰均同意銓審人事任命案[footnoteRef:3],亦即係依送審人員資格條件之合法性進行審查。惟查任用法第2條及第4條規定,公務人員之任用應謹遵專才、專業、適才、適所,為人與事適切配合等要旨,且應注意其品德及對國家之忠誠,其學識、才能、經驗及體格,應與擬任職務之種類職責相當;短期回任常任文官1日至數日,無法認為符合專業適任之用人意旨;銓敘部之銓審作業是否及於上開條文之合目的性審查,應值商榷。 [3: 監察院/監察成果查詢/ 114年3月13日114教調0008調查報告,頁7,網址:https://www.cy.gov.tw/CyBsBox.aspx?CSN=1&n=133&sms=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31日。]
經查任用法第18條第1項第3款前段,在同官等內調任低職等職務,除自願者外,以調任低一職等之職務為限,均仍以原職等任用;該法施行細則第22條第3項後段規定,其為同官等內調任低一職等職務人員時,並應敘明充分具體理由,未敘明者,銓敘部得依原送審程序,退還原送審機關重行辦理。亦即,銓敘部之審查會及於是否符合專業適任之用人目的。爰此,建議如有短期任用等異常情事時,得參照上開調任低一職等職務情形,明文規定是項情形之審查機制及其法律效果,必要時得提升為法律位階規範。
(二)因應直轄市政府治理需求,得研議借鏡中央三級機關之雙軌任用制度
地方制度法第55條第2項及第56條第2項規定,直轄市政府及縣市政府除主計、人事、警察及政風之主管或首長,依專屬人事管理法律任免外,其餘一級單位主管或所屬一級機關首長職務為「均比照簡任第十三職等,由市長任免之。」及「其總數二分之一得列政務職,職務比照簡任第十二職等,其餘均由縣(市)長依法任免之。」亦即常任文官需辭職才能轉任直轄市政府所屬一級機關首長職務,惟在縣市政府部分,因有一半之職務得為常務職,常任文官較無辭職轉任需求。
現行中央三級機關首長職務除政務職[footnoteRef:4]、常務職分立之單軌制度設計外,為期人力運用之彈性,亦有政務職及常務職雙軌進用之情形(參照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第18條第2項規定[footnoteRef:5]),例如 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footnoteRef:6]、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footnoteRef:7]、數位發展部資通安全署[footnoteRef:8]、數位產業署[footnoteRef:9]及交通部觀光署[footnoteRef:10]之機關首長,均係「職務比照簡任第十三職等或列簡任第十三職等」之雙軌設計。爰此,建議主管機關借鏡中央三級機關首長職務設計模式,研議直轄市政府一級單位主管及所屬一級機關首長職務得以一定比例,採政務、常務雙軌任用,以期廣納人才,因應地方治理需求。 [4: 依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組織法第3條前段規定:「本署置署長一人,職務比照簡任第十三職等。」及 核能安全委員會組織法第3條前段規定:「本會置委員五人至七人,其中一人為主任委員,職務比照簡任第十四職等。」,上開三級機關及三級獨立機關首長為政務職。] [5: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第18條第2項規定:「一級、二級機關首長列政務職務;三級機關首長除性質特殊且法律有規定得列政務職務外,其餘應為常務職務;四級機關首長列常務職務。」] [6: 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組織法第3條前段規定:「本總隊置總隊長一人,職務比照簡任第十三職等或列簡任第十三職等。」] [7: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組織法第3條前段規定:「本署置署長1人,職務比照簡任第十三職等或列簡任第十三職等。」] [8: 數位發展部資通安全署第3條前段規定:「本署置署長一人,職務比照簡任第十三職等或列簡任第十三職等。」] [9: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第3條前段規定:「本署置署長一人,職務比照簡任第十三職等或列簡任第十三職等。」] [10: 交通部觀光署第3條前段規定:「本署置署長一人,職務比照簡任第十三職等或列簡任第十三職等。」]
撰稿人:賴怡瑩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785/File_19850510.docx |
R02729 | 海岸巡防機關執行海上事務權限之研析 | 海岸巡防法 | 林智勝 | 2025-04-1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29
議題研析
一、題目:海岸巡防機關執行海上事務權限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海岸巡防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導
,我國漁船海上失火棄船,海巡艦艇抵達現場海域。行政院國家搜救指揮中心統一與日方密切聯繫
,協調分配搜救區域,並運用搜救優選規劃系統,模擬分析最可能漂流位置,依現場實況積極投入救援行動。另呼籲航行作業船舶海上航行,如遇緊急情況,請立即撥打海巡118免費服務專線,或透過漁會或漁業電台報案,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將立即調派艦艇及相關能量,提供一切必要之協助。
四、問題爭點
《海岸巡防法》第3條第1項
第7款雖規定海岸巡防機關「執行事項」包括「海上交通秩序之管制及維護」、「海上救難、海洋災害救護及海上糾紛之處理」、「漁業巡護及漁業資源之維護」,惟因「執行事項」涉及交通部
、農業部
等不同部會管轄權限,因而論者認
,此一規定因各方解讀不同造成海岸巡防機關「執行事項」中與其他法規主管機關間權責不明,因而尚存爭議。
五、探討研析
(一)海岸巡防機關「執行事項」之管轄權限爭議
對於《海岸巡防法》第3條第1項第7款有關海岸巡防機關「執行事項」之規定,尚存有不同見解如下
:
1.「海岸巡防機關得逕依海岸巡防法第3條第1項第7款規定執行」
此說認為《海岸巡防法》第3條第1項第7款業已明文授權海岸巡防機關得逕為執行該條款所列相關事項。亦即,海岸巡防機關不須經由其他主管機關行政委託
或另行立法方式,即得依《海岸巡防法》第3條第1項第7款規定取得其他主管機關管轄業務之執行權。至於海岸巡防機關與其他主管機關間之管轄權競合問題,則依《行政程序法》
之規定辦理。
2.「仍須經相關法規主管機關行政委託後始得執行」
此說認為相關法規之主管機關對其管轄事務,如礙於海域執法之困難,仍應透過權限委託方式由海岸巡防機關執行,海岸巡防機關在受到主管機關委託前,並無執行其他主管機關管轄事務之權限。例如,《海岸巡防法》
授權訂定之《海岸巡防機關與交通部協調聯繫辦法》
即規定,交通部及所屬機關(構)依法規須委託海岸巡防機關執行之事項,仍應依《行政程序法》委託之規定辦理。
且《行政程序法》第15條規定僅在表明委託須有法規依據,該規定本身並非委託之法規依據,故行政機關將其權限之一部分委託不相隸屬之行政機關,依法治國之法律保留原則,應有個別、具體之作用法的授權,始得為之
。例如,《漁業法》第11條之1
規定,漁業人經撤銷漁業證照或漁業經營核准之漁船與漁業人經處分收回漁業證照、限制或停止漁業經營之漁船,中央主管機關(農業部)得委託海岸巡防機關採取適當措施制止其出港或命其立即返港;《娛樂漁業管理辦法》第24條
規定,娛樂漁業漁船於搭載乘客從事娛樂漁業活動前之檢查及即時制止,中央主管機關(農業部)得委託海岸巡防機關為之。
因此,《海岸巡防法》第3條第1項第7款規定似僅在強調海岸巡防機關得協助執行之事項。
3.「應以法律明定權責分工,較為明確」
此說認為《海岸巡防法》規定過於模糊,應由法律明文規範海岸巡防機關與其他主管機關間權限分工,較為明確。例如,《海洋污染防治法》第3條及第5條第1項
規定,海洋污染防治法之取締、蒐證、移送等事項,由執行機關海岸巡防機關辦理;《漁業法》第49條第1項
規定,海岸巡防機關得依其職掌派員至漁業人之漁船檢查及詢問關係人;《遠洋漁業條例》第16條第1項
規定海岸巡防機關得依其職掌派員檢查漁船與其漁獲物及漁產品、漁具、簿據或其他物件,並得詢問經營者、從業人或資料持有人。
(二)立法政策上,為求明確並避免權限爭議,建議參考《海洋污染防治法》立法體例,於個別法律明文規範海岸巡防機關與相關法規主管機關間的權限分工
有論者認
,日本《海上保安廳法》第15 條規定:「海上保安官依本法規定執行法令相關職務時,視為管轄該法令相關事務的行政機關人員,並應遵守該行政機關就該法令執行相關事務所定規定」,已將執行機關與主管機關間關係予以明確定位。因此,我國《海岸巡防法》如能參考日本《海上保安廳法》明定執行機關與相關法規主管機關間的關係,應可有效避免權限難以釐清的問題。
另有論者認
,應於個別法律明文規範海岸巡防機關執行權限,使海岸巡防機關無須透過相關法規主管機關權限委託,而可經由法規直接取得管轄權,此種方式較為明確且符合法律保留之精神。
綜上,為避免海岸巡防機關與相關法規主管機關間權限不明致生執行爭議,建議海岸巡防機關協調各相關法規主管機關參考《海洋污染防治法》立法體例
,於個別法律明定海岸巡防機關執行權限,讓海岸巡防機關執法時的權責判斷標準更加明確,始為妥適。
撰稿人:林智勝
� 中央社,我國漁船海上失火棄船 海巡全力以赴持續搜救中,2025年3月4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395539,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11日。
� 有關媒體報導海巡救援「三協順26」漁船火燒船案遭質疑不夠積極,海巡署澄清說明如下,網址:https://www.cga.gov.tw/GipOpen/wSite/ct?xItem=164537&ctNode=10198&mp=999,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11日。
� 《海岸巡防法》第3條第1項規定:「海巡機關掌理下列事項:一、海岸管制區之管制及安全維護。二、入出港船舶或其他運輸工具之安全檢查。三、海域、海岸、河口與非通商口岸之查緝走私、防止非法入出國、執行通商口岸人員之安全檢查及其他犯罪調查。四、海域與海岸巡防涉外事務之協調、調查及處理。五、走私情報之蒐集、滲透與安全情報之調查及處理。六、海洋環境之保護及保育。七、執行事項:(一)海上交通秩序之管制及維護。(二)海上救難、海洋災害救護及海上糾紛之處理。(三)漁業巡護及漁業資源之維護」。
� 《航業法》第2條規定:「本法之主管機關為交通部;航業之業務由航政機關辦理之」、《船舶法》第2條規定:「本法之主管機關為交通部,其業務由航政機關辦理」、《航路標識條例》第2條規定:「本條例之主管機關為交通部,其業務由航政機關辦理」、《商港法》第2條第1項規定:「本法之主管機關為交通及建設部」、《災害防救法》第3條第1項規定:「各種災害之預防、應變及復原重建,以下列機關為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四、空難、海難、陸上交通事故:交通部。……」。
� 《漁業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遠洋漁業條例》第3條:「本條例之主管機關為農業部」。
� 陳國勝,〈《海岸巡防法》2019年修正之重點解析〉,《中央警察大學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報》,第32期,2019年12月,頁195-196。
� 陳國勝,同註� NOTEREF _Ref193703440 \h � \* MERGEFORMAT �6�,頁195-196;周承緯,《海巡機關與漁業主管機關間漁船海事安全管轄權之研究-以日本法制為例》,中央警察大學水上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6月,頁49-51。
� 《行政程序法》第15條規定:「行政機關得依法規將其權限之一部分,委任所屬下級機關執行之(第1項)。行政機關因業務上之需要,得依法規將其權限之一部分,委託不相隸屬之行政機關執行之(第2項)。前2項情形,應將委任或委託事項及法規依據公告之,並刊登政府公報或新聞紙(第3項)」。
� 《行政程序法》第13條第1項規定:「同一事件,數行政機關依前二條之規定均有管轄權者,由受理在先之機關管轄,不能分別受理之先後者,由各該機關協議定之,不能協議或有統一管轄之必要時,由其共同上級機關指定管轄。無共同上級機關時,由各該上級機關協議定之」。
� 《海岸巡防法》第12條規定:「海巡機關與國防、警察、海關及其他相關機關應密切協調、聯繫;關於協助執行事項,並應通知有關主管機關會同處理(第1項)。前項協調、聯繫辦法,由海洋委員會會同有關機關定之(第2項)」。
� 《海岸巡防機關與交通部協調聯繫辦法》第2條規定:「交通部及所屬機關(構)依法規須委託海岸巡防機關(以下簡稱海巡機關)執行之事項,應依行政程序法第15條規定,將委託事項及法規依據公告之(第1項)。海巡機關與交通部及所屬機關(構)間,於相互請求協助時,應依行政程序法第19條規定,除緊急情形外,應以書面為之。如係以其他方式請求協助,應補送書面資料(第2項)」。
� 張嘉麟,〈委任、委託、委託私人行使公權力機制之探討〉,《法令月刊》,第56卷第11期,2005年11月,頁22。
� 《漁業法》第11條之1規定:「漁業人經撤銷漁業證照或漁業經營核准之漁船,不得出港。但經向主管機關重新申請,並取得漁業證照者,不在此限(第1項)。漁業人經處分收回漁業證照、限制或停止漁業經營之漁船,於處分期間,不得出港(第2項)。漁船於中央主管機關依第10條第1項或第11條第1項規定處分前已出港,或違反前2項規定出港者,中央主管機關應命其限期返港(第3項)。漁船違反第1項及第2項規定出港者,中央主管機關得委託海岸巡防機關,採取適當措施制止其出港或命其立即返港;抗拒者,得使用強制力為之(第4項)」。
� 《娛樂漁業管理辦法》第24條規定:「娛樂漁業漁船於搭載乘客從事娛樂漁業活動前,有下列各款情事之一者,主管機關應即時制止其發航,並依有關規定處分:一、搭載乘客超過乘客定額。二、乘客未依第15條第2款規定穿著救生衣(第1項)。前項各款之檢查及即時制止,中央主管機關得委託海岸巡防機關為之(第2項)」。
� 《海洋污染防治法》第3條規定:「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海洋委員會;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第1項)。本法所稱執行機關,指海岸巡防機關(第2項)。……」、第5條第1項規定:「依本法執行取締、蒐證、移送等事項,由執行機關辦理」。
� 《漁業法》第49條第1項規定:「主管機關得派員至漁業人之漁船、漁業權漁場、陸上魚塭或其他有關場所,檢查其漁獲物、漁具、簿據及其他物件,並得詢問關係人;海岸巡防機關得依其職掌派員至漁業人之漁船檢查及詢問關係人。關係人均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 《遠洋漁業條例》第16條規定:「主管機關或海岸巡防機關得依其職掌派員檢查漁船與其漁獲物及漁產品、漁具、簿據或其他物件,並得詢問經營者、從業人或資料持有人;經營者、從業人或資料持有人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 陳國勝,〈從觀察日本《海上保安廳法》解析我國海巡法制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水上警察學報》,第2期,2013年12月,頁12。
� 周承緯,同註� NOTEREF _Ref193704371 \h � \* MERGEFORMAT �7�,頁147。
� 同註釋15。
5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783/File_19850508.doc |
R02728 | 檢察官視察羈押場所之適法性爭議 | 刑事訴訟法;羈押法 | 吳欣宜 | 2025-04-10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28
議題研析
一、題目:檢察官視察羈押場所之適法性爭議
二、議題所涉法規
刑事訴訟法、羈押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檢察官視察羈押場所之制度,旨在防止羈押場所發生不當對待或人權侵害。然而,若執行不當,可能導致視察流於形式,甚至成為偵查手段的變相濫用。近期,有關羈押被告經看守所護送住院期間,檢察官至醫院「視察」被告之事件[footnoteRef:1],引發社會各界對檢察官視察羈押場所職權之界限與適法性之討論。 [1: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新聞稿,114年3月12日,網址:https://www.tpc.moj.gov.tw/media/390981/1140312%E8%87%BA%E5%8C%97%E5%9C%B0%E6%AA%A2%E9%87%9D%E5%B0%8D%E6%9F%90%E6%94%BF%E9%BB%A8%E6%8C%87%E6%91%98%E6%AA%A2%E5%AF%9F%E5%AE%98%E6%BF%AB%E6%AC%8A%E9%80%BC%E4%BE%9B%E4%B9%8B%E6%BE%84%E6%B8%85%E6%96%B0%E8%81%9E%E7%A8%BF.pdf?mediaDL=true,最後瀏覽日期:114年4月7日。]
四、問題爭點
檢察官視察羈押場所之程序要求、行為界限及違反相關規範之法律責任。
五、探討研析
(1)
法律依據:刑事訴訟法第106條
按刑事訴訟法第106條規定:「羈押被告之處所,檢察官應勤加視察,按旬將視察情形陳報主管長官,並通知法院。」
1、
視察之目的
民國(下略)34年制定之羈押法第4條第2項原規定:「檢察官得隨時視察看守所。」,於108年修正時,鑑於刑事訴訟法第106條已有檢察官視察看守所之規定,爰刪除之(羈押法第2條修正理由參照)。復參酌108年修正羈押法第1條(含其立法理由)及刑事訴訟法第103條之1第1項規定之意旨,確保在押被告安全、維護其權利,並維持羈押處所安全、秩序,乃為視察羈押處所之重要目的。
2、
視察之權限
視察羈押場所之目的既在於維護在押被告權利及維持羈押處所安全、秩序,是以檢察官對在押被告護送住院之視察應著重於:該就醫處所之安全、秩序是否獲得確保,醫療資源是否充足,被告健康狀況是否獲得適當照護等。
3、
視察之程序
有關視察之頻率,法條僅規定應「勤」加視察,惟觀諸「按旬將視察情形陳報主管長官」之規定,似指檢察官應每10日實地到場檢查。又檢察官於視察後,應撰寫視察報告,並陳報主管長官與通知法院,以確保羈押監督之資訊透明度。
(2)
檢察官視察羈押場所之法律界限
視察之主要目的是監督羈押環境,而非蒐集被告供述。若檢察官利用視察機會對被告進行變相訊問,則有悖於視察制度之立法目的。檢察官在視察期間,若涉及實質訊問,應遵守刑事訴訟法第94條以下相關規範,包括:不得使用不正訊問方法(第98條)、訊問過程應全程錄音或錄影(第100條之1),以及避免夜間訊問(第100條之3)。
值得注意者,不正訊問禁止之規範目的在於維護被告陳述與否之意思決定及意思活動自由,學說通稱為「任意性」。由於自白之任意性保障,與被告不受任何侵犯之人性尊嚴有密切關聯,現代法治國家莫不在違反時給予最嚴厲法律效果—縱自白內容與真實相符,仍無證據能力[footnoteRef:2]。刑事訴訟法第98條關於不正訊問之方法,採行混合立法方式,除例示之強暴、脅迫、詐欺、利誘、疲勞訊問、違法羈押等,另以「其他不正之方法」概括任何足以影響被告意思活動或意思決定自由之手段。對自白之評價,應考慮自白作成之不同情境[footnoteRef:3],被告於保外就醫期間、需進行手術前夕,其身心均面臨極大壓力,於此之際所為訊問是否構成疲勞訊問之不正方法?不無疑問。 [2: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8版,元照,107年12月,頁191。] [3: 王兆鵬、張明偉、李榮耕,《刑事訴訟法(上)》,5版,新學林,109年3月,頁465。]
(3)
違反法律界限之法律責任
1、
證據禁止
檢察官於視察期間進行訊問,被告若因檢察官視察時之施壓、威脅或不當誘導而作出供述,該供述恐因違反自白任意性原則而依刑事訴訟法第156條第1項喪失證據能力。
2、
行政懲處與司法懲戒
檢察官違法失職,情節重大,除可移送檢察官評鑑委員會評鑑外,監察院亦得介入調查。另外,若檢察官施壓或逼供,導致被告人權受損,尚可能涉及刑法第125條濫權追訴處罰罪。
(4)
法制建議
為落實透明化原則並保障被告權益,羈押法第5條明定看守所應設立外部視察小組,就看守所運作及被告權益等相關事項進行視察,並按季提出報告,經監督機關法務部矯正署陳報主管機關法務部備查,且以適當方式公開,由相關權責機關回應與處理。相較之下,刑事訴訟法第106條規範檢察官視察羈押處所,並無外部委員參與,而係透過檢察官定期檢查,以防羈押被告遭受不當對待。然而,該機制缺乏資訊透明度,且無明確視察方式與權限標準,恐導致視察流於形式,甚至被濫用為偵查手段。是以,刑事訴訟法第106條允宜參酌羈押法第5條,建立明確之視察程序與權限規範,確保檢察官執行視察時有所遵循,避免衍生法律界限上之疑義。此外,法院亦應加強監督,確保檢察官之視察報告符合人權保障與視察羈押處所之目的,而非變相偵訊,以提升司法公信力。
撰稿人:吳欣宜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770/File_19850491.docx |
R02727 | 非法處置廢棄物刑度及加重處罰之法制問題研析 | 廢棄物清理法 | 林淑靜 | 2025-04-0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27
議題研析
一、題目:非法處置廢棄物刑度及加重處罰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廢棄物清理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導,近10年非法棄置廢棄物型態之環保犯罪已移送2,500案,移送法辦人數達7,644人[footnoteRef:1]。由於,我國事業廢棄產量不斷增長[footnoteRef:2],且再利用後端市場需求不足[footnoteRef:3],再加上非法棄置廢棄物可帶來可觀之不法所得,導致非法棄置廢棄物犯罪猖獗[footnoteRef:4],出現橫跨全臺、極具規模、從產源到終端之集團式犯罪產業鏈[footnoteRef:5],甚至連許多知名餐飲企業或製造商亦紛紛加入非法棄置處理鏈內,嚴重破壞國土環境之永續發展[footnoteRef:6]。 [1: 張雄風,杜絕非法棄置廢棄物 近10年環保犯罪移送2500案,中央社,2024年12月10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12100222.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1日。] [2: 我國事業廢棄物產量自2018年開始明顯增長,其中僅2019年生產量為1,984,512公噸外,其餘皆超過2,000,000公噸。環境部,環境統計查詢網,網址:https://statis.moenv.gov.tw/epanet/index.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1日。] [3: 廖禹婷,2021年事廢成長率7.77% 環團提「資源永續管理法」,環境資訊中心,2022年6月7日,網址:https://e-info.org.tw/node/234250,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1日。] [4: 蔡佩咖,高雄馬頭山遭倒廢棄物7嫌交保 環團不滿籲環境部修法重罰,工商時報,2025年3月12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0312700994-431401,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1日。] [5: 何柏均,為何事業廢棄物濫倒總不停?揭開環保犯罪集團上億不法利益的真相,報導者,2022年8月24日,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enterprise-wastes-black-market-organized-crime-of-disposal,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1日。] [6: 陳煜濬,知名餐飲品牌涉環保犯罪!非法廢棄物處理鏈曝光 不法獲利逾3億,yahoo!新聞,2025年3月13日,網址:https://reurl.cc/7KX5lN,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1日;許展溢,國內螺絲大廠耐落 非法棄置有害易燃物,ETtoday新聞雲,2018年8月13日,網址:https://reurl.cc/zq8xR6,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1日。]
4、
問題爭點
廢棄物清理法(以下簡稱廢清法)第46條[footnoteRef:7]規範之違規行為態樣繁雜,法條當初對任意棄置或不當處置廢棄物者,因而致死或重傷、危害人體健康,以及不當處置廢棄物之行為,課以刑罰,另對無許可證經營廢棄物清理為常業者,加重刑責[footnoteRef:8]。後因我國刑法刪除常業犯規定,故現行廢清法第46條主要係對任意棄置或不當處置廢棄物之處罰,違犯者刑責皆為1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500萬元以下罰金。由於不當處置廢棄物常伴隨非法棄置之情形發生,因此環團指出,廢清法多年未修,尤其第46條刑罰自1999年增訂後即未調整[footnoteRef:9],導致廢棄物非法棄置情形頻傳;然而亦有研究指出,廢清法第46條最低本刑為1年,仍不免有情輕法重之情形[footnoteRef:10],對規範之部分犯罪態樣處罰過重,亦有須檢討之必要[footnoteRef:11]。因此,本文以非法處置廢棄物刑度及加重處罰之法制問題,提出研析。 [7: 廢清法第46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1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500萬元以下罰金:一、任意棄置有害事業廢棄物。二、事業負責人或相關人員未依本法規定之方式貯存、清除、處理或再利用廢棄物,致污染環境。三、未經主管機關許可,提供土地回填、堆置廢棄物。四、未依第41條第1項規定領有廢棄物清除、處理許可文件,從事廢棄物貯存、清除、處理,或未依廢棄物清除、處理許可文件內容貯存、清除、處理廢棄物。五、執行機關之人員委託未取得許可文件之業者,清除、處理一般廢棄物者;或明知受託人非法清除、處理而仍委託。六、公民營廢棄物處理機構負責人或相關人員、或執行機關之人員未處理廢棄物,開具虛偽證明。」] [8: 參見1999年6月22日三讀通過廢清法第22條之修正理由。] [9: 廢清法於1974年制定時,對違反條文規定者僅處以罰鍰,而後於1999年修正時,針對非法棄置與不當處置之規定,明定相關刑責及罰金,其立法理由明示「增列對不當處置廢棄物之行為,極可能造成重大污染行為,課處刑罰,期有效防止」。] [10: 林孟毅、邱芳儀,〈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法定刑度之違憲疑義-判決適用刑法第59條酌減其刑之評析〉,《月旦律評》,第2期,2022年2月,頁92。] [11: 余玟潔,〈論我國非法清理廢棄物罪法定刑度之妥適性--以判決援引刑法第59條之實證研究為核心〉,臺灣大學法律學院科技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4年7月,頁5。]
5、
探討研析
(1)
廢清法第46條各款規定之構成要件及其對應刑度宜再更細緻化規範
檢視廢清法第46條各款規定之內容,其犯罪主體、廢棄物種類及犯罪行為皆有別(詳表一),甚至對環境造成之污染程度亦有相當程度之差異。又依環境部統計2020年至2023年違反廢清法而遭判刑之案件資料顯示[footnoteRef:12],以第4款從事清理[footnoteRef:13]廢棄物為最大宗,共2,778人;第3款未經許可提供土地回填、堆置廢棄物者次之,共272人;第1款任意棄置有害事業廢棄物者居第3,共100人;三者法院判決刑期主要以6月以下或1年以上未滿2年為主(詳表二)。 [12: 由於環境部2019年以前資料統計被告人之有期徒刑方式不同,爰僅擷取2020年至2023年統計方式相同之資料。] [13: 廢清法並無就清理一詞為定義,而係於事業廢棄物貯存清除處理方法及設施標準第2條第4款或一般廢棄物回收清除處理辦法第2條第14款規定,就清理之定義分別指貯存、清除或處理事業廢棄物之行為或指一般廢棄物貯存、回收、清除或處理之行為。]
表一:廢清法第46條各款構成要件
構成要件
廢清法
犯罪主體
廢棄物種類
犯罪行為
第46條第1款
任何人
有害事業廢棄物
任意棄置
第46條第2款
事業負責人或相關人員
廢棄物
未依規定清理致污染環境
第46條第3款
任何人
廢棄物
未經許可提供土地回填或堆置
第46條第4款
前段
未領有清除處理許可
廢棄物
從事清理
後段
領有清除處理許
未依許可文件從事清理
第46條第5款
執行機關之人員
一般廢棄物
委託未取得許可文件業者清除、處理
第46條第6款
公民營廢棄物處理機構負責人或相關人員、或執行機關之人員
廢棄物
開具虛偽證明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廢清法條文規定
表二:廢清法第46條法院判決刑期整理
刑度
廢清法 人
6月以下
於6月未滿1年
1年以上未滿2年
2年以上未滿3年
3年以上
第46條第1款
13
4
65
12
6
第46條第2款
6
0
12
3
0
第46條第3款
81
19
155
15
2
第46條第4款
1193
142
1385
48
10
第46條第5款
0
0
0
0
0
第46條第6款
1
0
2
0
0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統計環境部2020年至2023年主管法令之刑事案
件統計分析[footnoteRef:14] [14: 環境部,2020年至2023年統計分析,網址:https://reurl.cc/o8dpxQ,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1日。]
以廢清法第46條第4款為例,有論者量化分析2022年至2023年違犯該款地方法院判決[footnoteRef:15],援引中華民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第59條[footnoteRef:16]酌減被告刑度至6個月有期徒刑[footnoteRef:17]共有48.98%,顯示法院認為近一半之案件屬犯罪情節輕微[footnoteRef:18]。另檢視美國對故意未經許可清理或運輸有害廢棄物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清理有害廢棄物違反許可條件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footnoteRef:19],似有意區別有無許可證之處罰。同條第2款採結果犯之立法設計,於法定之刑度下定罪率低,刑期皆不超過3年,故學者就條文改採適性犯之設計提出諸多建議[footnoteRef:20]。至於廢清法第46條第5款或第6款規定,實務上法院判刑亦較少出現2年以上之刑期,有無必要置於本條論以相同法定刑度?仍有討論空間。 [15: 擇取時間為2022年5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且僅採計自然人部分,不含廢清法第47條法人因自然人犯罪之判決。] [16: 刑法第59條規定:「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認科以最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得酌量減輕其刑。」] [17: 刑法第59條酌減其刑是容許法官超出法定刑範圍來量刑之例外情形。林鈺雄,《新刑法總則》, 6版,元照出版社,2018年,頁665。] [18: 余玟潔,同註11,頁119-120。] [19: 美國刑罰看似較我國寬鬆,但仍應進一步比較其管制內容。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riminal Provisions of the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Recovery Act (RCRA),網址:https://www.epa.gov/enforcement/criminal-provisions-resource-conservation-and-recovery-act-rcra,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1日。] [20: 相關論述可詳見林淑靜,未依法清理廢棄物之刑事處罰問題研析,立法院法制局議題研析,編號:R02447,2024年4月24日,頁2-4。]
環團提出廢清第46條之法定刑度給予法官太多量刑空間,相同案情可能有不同刑期之情形,建議修法授權由中央主管機關委託學術機構評估,建立廢棄物危害資料庫,做為法官裁罰依據[footnoteRef:21];另有論者認為廢清法第46條各款規範之犯罪主體、廢棄物種類、行為態樣等,差異甚大,不宜規定一樣之法定刑度[footnoteRef:22]或建議有清理許可者宜調降刑度下限等[footnoteRef:23]。爰建議主管機關可參考各國立法例、法院判決等,就廢清法第46條各款之構成要件及其對應之法定刑度為再更細緻化規範[footnoteRef:24]。 [21: 施政監督聯盟,修法能解決非法棄置濫倒?真藥方還是安慰劑?,2025年2月27日,網址:https://reurl.cc/RY45jD,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1日。] [22: 林孟毅、邱芳儀,同註10,頁97-98,] [23: 余玟潔,同註11,頁195-197。] [24: 以廢清法第46條第4款為例,各法院因個案情形有無援引刑法第59條做為酌減其刑,並無客觀裁量之標準,可能造成個案不正義的風險。余玟潔,同註11,頁197-198。]
(2)
建議重新檢視非法棄置廢棄物於敏感區域之刑度設計,以符合比例原則
有別於傳統犯罪,環境犯罪常以經濟利益為驅動,且受害者為難以界定的廣大群眾。為此,歐盟在2024年4月30日公布、同年5月20日生效之刑法保護環境指令(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criminal law, Directive 2024/1203)除涵蓋20種犯罪行為[footnoteRef:25],提高刑度上限至10年外,也規定了罰金的最低額度,其他制裁包括環境恢復義務、取消公共經費以及撤銷許可證等[footnoteRef:26]。另外對於犯罪行為導致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而不可逆、長期之重大損害,以及係由犯罪組織所實施等,皆可加重處罰[footnoteRef:27]。 [25: 刑事犯罪名單涵蓋木材販運、非法回收船舶零件,以及嚴重違反化學法規等新罪行。Dr. Anna Pingen、Thomas Wahl, New EU Rules on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Criminal Law, eucrim, 2024.8.12, 網址:https://eucrim.eu/news/new-eu-rules-on-protection-of-the-environment-through-criminal-law/,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21日。] [26: 罰金額度取決於特定罪刑及罪責程度,嚴重違法行為的最低罰金額度為法人全球營業總額的5%或4,000萬歐元等,對於其他違法行為,罰金至少為營業額的3%或2,400 萬歐元,其他制裁包括環境恢復義務、取消公共資金以及撤銷許可證。陳麗娟,〈歐盟環境刑法現況與發展趨勢〉,《國會季刊》,第52卷,第3期,頁54。] [27: 刑法保護環境指令第8條第1項規定:「在下列情形不構成第3條所述刑事犯罪構成要件的情況下,會員國應採取必要措施,確保就第3條和第4條所述相關刑事犯罪而言,下列一種或多種情形可根據本國法律被視為加重處罰的情形:(第1款)該犯罪行為導致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或造成不可逆轉或長期的重大損害。(第2款)該罪行是在理事會框架決定 2008/841/JHA所定義的犯罪組織框架內實施的。……」]
查環境部訂定之違反廢棄物清理法罰鍰額度裁罰準則附表三之「公民營廢棄物清除處理機構及廢棄物專業技術人員違反本法義務規定之行為」,已對非法棄置一般廢棄物或有害事業廢棄物,且棄置地點為農地或環境敏感地區認為是嚴重違規,可於罰鍰額度內加重處罰。另環境部進一步擬將廢清法第46條刑度上限由5年提高至7年,針對棄置地點如為生態敏感者,研擬之草案也將刑度提高為3年至10年有期徒刑。雖環團批評僅單純提高刑度上限,恐難達到修法目的,惟環保犯罪已朝向集體犯罪的模式,現行廢清法第46條最重本刑未逾5年,無法適用組織犯罪防制條例[footnoteRef:28],檢察官如想以主張組織犯罪防制條例起訴被告,還需證明被告有實施強暴、脅迫、詐術、恐嚇之手段,始得對主謀求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億元以下罰金[footnoteRef:29]。 [28: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2條第1項規定:「本條例所稱犯罪組織,指3人以上,以實施強暴、脅迫、詐術、恐嚇為手段或最重本刑逾5年有期徒刑之刑之罪,所組成具有持續性或牟利性之有結構性組織。」] [29: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3條第1項規定:「發起、主持、操縱或指揮犯罪組織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億元以下罰金;參與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000萬元以下罰金。但參與情節輕微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環境部目前草擬廢清法第46條修法方向未來可適用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惟其係以棄置地點作為加重刑度之考量,與同法第45條第1項[footnoteRef:30]因非法棄置而致人重傷或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之刑度一樣。爰建議環境部除規劃對非法棄置於生態敏感區域加重處罰外,應研議其對環境造成之損害與同法其他條文及組織犯罪防制條例間適用之刑度是否符合比例原則,始為妥適。 [30: 廢清法第45條第1項規定:「違反第12條、第18條第1項、第28條第1項、第7項、第36條第1項、第38條第1項、第39條或第41條第1項規定,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7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3,000萬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2,500萬元以下罰金;致危害人體健康導致疾病者,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2,000千萬元以下罰金。」]
撰稿人:林淑靜
6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516/File_19850275.docx |
End of preview. Expand
in Data Studio
Taiwan Legislator Yuan Law Research Data
Overview
The law research documents are issued irregularly from Taiwan Legislator Yuan. The purpose of those research are providing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social issues in aspect of laws. One may find documents rich with technical terms which could provided as training data.
For comprehensive document list check out this link provided by Taiwan Legislator Yuan.
There are currently missing document download links in 10th and 9th terms due to minor issue on crawler. We will fill in those missing data ASAP.
Data Fields
Field name | Description |
---|---|
research_no | ID of the research document |
title | title of the document |
related_laws | Related names of laws in the document. Separated by ; |
authors | Authors of document. Separated by ; |
published_date | Published date of the document in form YYYY-mm-dd |
content | Full text content of the document. One may also find the original content in .html format at html/{research_no}.html |
doc_url | The download link hosted on ly.gov.tw |
Sponsorship
The work is sponsored by "【g0v 零時小學校】繁體中文AI 開源實踐計畫"
Contact
If you have any issue on the dataset. Please leave a discussion on it or contact us via:
報導者(The Reporter) [email protected]
歐噴有限公司(OpenFun Ltd.) [email protected]
- Downloads last month
-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