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int64
0
13.5k
category
stringclasses
10 values
sub_category
stringclasses
110 values
file_name
stringlengths
1
68
text
stringlengths
48
17.4M
13,200
艺藏
音乐
琴堂谕俗编-宋-应俊
琴堂谕俗编 宋 应俊辑补      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十      琴堂谕俗编二卷      杂家类三      杂说之属      提要      臣等谨案宋史艺文志载郑玉道谕俗编一卷彭仲刚谕俗续一卷虽相因而作实各自为书此本为宜丰令应俊辑二家之书为一编而又为之补论其末择交游一篇又元人左祥所增入以拾原书之遗者其书大抵采摭经史故事闗于伦常日用者旁证曲喻以示劝戒故曰谕俗文义渉于鄙俚然本为乡里而作以文章工拙论之失其本意矣宋志列之子部杂家而史部刑法类中又出郑玉道谕俗编一条不但前后重复且非狱牍之词亦非禁令之事列于刑法殊踳驳不伦今仍列之杂家庶不失其实焉      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总纂官 臣纪昀 臣陆锡熊 臣孙士毅      总校官 臣陆费墀      ●琴堂谕俗编原序      昔郑彭二令君知乡邑时作也大意在于先教化后刑罚使风俗知劝人皆为士君子之归然世之作邑者徃徃困于文书之期会窘于财赋之煎熬齐民之道惟知有刑罚而已奚暇以教化为先务哉如二令君之待斯民亦可谓仁也已余学制宜丰每念无以及人而人之相欺相陵相斗相夺相戕贼相诋讦以唆教作生涯以胁持立门户风俗之弊视郑君所谓违理逆德之事彭君所谓乖争之端情态万状者殆有甚焉因叹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彛好是懿德斯民之生未甞无良心也其所以陷溺其良心不好德而好讼者葢亦刀笔之习相帅成风而不自觉耳余公退之暇遂取旧编附益之以前言徃行以广二令君未尽之意凡以讼来者随其事示之间有感悟然犹虑不能家至戸晓乃捐俸刻梓以传使尔民之于家庭于族里于亲戚朋友逓相训告率而行之勿狃故习勿犯非法但可以迁善而逺罪即可以昌门户而益子孙所为不昧天亦不违此可谓自爱其身者矣尔民幸听毋忽诸辛酉秋瑞芝亭长天台应俊书      余曩栖翰林歴见累朝元老唯斋刘公雪楼程公草庐吴公每以忠厚之言告曰子他日为政当以道德齐礼移风易俗为先不可习苛刻为俗吏态仆拳拳服膺未几出宰广州香山甞以是为心愧莫有以副其望偶得谕俗编一书阅之皆齐民之道复有感于予衷欲刋行而未果继而改官潮幕初闻是郡乃昌黎过化之地天水所居之乡号称邹鲁喜甚至则民俗不然大以为忧甞语诸在泮之士有复于余曰民情莫不好善恶恶在治而教之者何如耳吾潮僻处海滨韩赵去逺治人者但知有刑治于人者不知有教公欲拯弊扶倾必先有以教之者郡学旧有三令谕俗编其义本于经书其言明白简易感人易入真化民成俗之要者岁久无存今是本得诸照磨东湖刘君英发刘君得之瑞州新昌若重锓梓以劝邦人诚大恵也余喜从其请长官僚友询谋佥同爰究编目郑令作之于前彭令修之于后应令又从而増益之以广未尽之意凡十四篇始于五服图终于积阴德中言孝友忠信务本节用之类不一而足嗟乎使人人能读而知之又能行之则皆有士君子之行何患乎风俗之不厚哉若广其传则可为天下劝岂独为是邦劝但惜其阙交朋友一条昔朱子编小学书甞以实善行篇偶脱朋友一节为恨盖朋友者人之大伦以之责善也其可阙乎愚故不揆固陋窃取朱子之意以足之庶几有补于民彛之万一云天厯二年岁次己巳孟夏月承直郎潮州路总管府经歴左祥谨叙      ●钦定四库全书      琴堂谕俗编卷上      (宋)应俊 辑补      ○孝父母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故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所以为厚德之报也昔者周文王为子事父王季每日鸡初鸣衣服至寝门外问左右曰今日安否何如左右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则左右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然后亦复初凡食上必自视寒暖食下问所膳然后退其后武王(文王子也)亦如此事文王不敢有加焉然则不孝其亲而欲子孙事我以孝岂可得也(昔原榖祖父年老父母厌恶之意欲弃之谷年十五涕泣苦諌父母不从乃作舆舁弃山中谷乃随收舆归父谓之曰尔焉用此凶具曰谷恐后父老不能更作得是以收之耳父感悟愧惧乃载祖归侍养克已自责更成纯孝榖为纯孙出孝子传见太平御览楚谚曰伯劳食母代代相承)前汉石奋为上大夫老归于家其子石建为郎中令已老白首每五日一归省亲入诸子之舎问侍者取其亲中衣身自洗濯复与侍者不敢令其亲知之夫贵者之事亲犹如此况于贱者乎晋王祥性至孝继母朱氏不慈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氷冻祥解衣将剖氷求之忽有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欲黄雀炙复有雀数十飞入幕中因取以供母其孝诚所感如此虽然此言其能养父母者也孝之道又不止于能养而已故孟子曰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曽子亦曰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其亲敢不敬乎孝经曰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如此则所谓孝者又贵乎修身谨行不辱其先非独养口腹而已今尔百姓父母在则私分异财离居各食从妻子之言忘天性之爱且礼曰父母在不有私财又曰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恱则出之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没身不衰然则私货财顺妻子岂为孝乎(郑至道原编)      郑君此篇谕俗之第一事也先之以诗礼所以劝其为孝也继之以典刑所以戒其不孝也夫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然世固有不孝之人而未甞受不孝之刑者何也渝川欧阳氏甞论之曰父母之心夲于慈爱子孙悖慢不欲闻官谓其富贵者恐贻羞门户贫贱者亦望其返哺一切含容隐忍故不孝者获免于刑然父母吞声饮恨之际不觉怨气有感是以世之不孝者或毙于雷或死于疫后嗣衰微此皆受天刑也呜呼王法可幸免天诛不可逃为人子者可不孝乎昔宋武帝春秋已髙每拂旦朝继母萧太后未甞失时刻汉太尉胡广年八十继母在堂朝夕必省瞻旁无几杖言不称老近世陜州夏县苏庆文事继母以孝闻常语其妇曰汝事吾母小不谨必逐汝继母少寡而无子由是安其室终身彼为帝王尚如此况士民乎彼事继母尚如此况生母乎虽然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也唯父母不慈爱而子孝乃可称耳舜之所以独称为大孝者以父顽母嚚而克谐以孝也盖天下无不是底父母父有不慈而子不可以不孝彼不孝其亲者常始于见其有不是处耳汉薛包好学笃行父娶后妻而憎包分出之包日夜号泣不能去至被殴杖不得已庐于舎外旦入洒扫父怒又逐之乃庐于里门晨昏不废积岁余父母惭而还之为人子者不幸而事难事之亲则于舜与薛包之事可不勉而师之乎(应俊续编)      ○友兄弟      兄弟者同受形于父母一气所生骨肉之至亲者也(老泉族谱引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诗曰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懐言死丧则相恤也(晋咸寜中大疫庾衮二兄俱亡次兄毘复危殆疠气方炽父母诸弟皆出次于外衮独留不去诸父兄强之乃曰衮性不畏病遂亲自扶持昼夜不眠其间复抚柩哀临不辍如此十有余旬疫气既歇家人乃反毘病得差衮亦无恙)又曰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言患难则相救也(后汉姜肱兄弟遇盗更相争死遂两释焉既至郡中终不言盗盗闻而感悔后乃就精庐求见征君谢罪 赵孝弟礼为贼所得将食之孝自縳诣贼曰礼痩不如孝肥贼晓其意俱舎之 晋索靖子琳字巨秀举秀才除郎中甞报兄之仇手杀三十七人时人莫不壮之)卫宣公有子二人曰伋曰寿伋被谤宣公遣徃齐使盗待于路欲杀之寿知以告伋使勿去伋曰弃父之命不可寿遂先行为盗所杀伋后至曰寿何罪请杀我盗又杀之故诗人作二子乗舟之诗思之也(毛氏曰伋宣公之世子宣公为伋娶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母愬伋于公公令伋之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先徃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贼又杀之 真文忠公曰利莫大于得国观夷齐之相逊则区区土田金币何足校害莫大于杀身观伋寿之更相为死则利害得丧之微尤不足言矣 张宣公曰叔齐之让伯夷以为伯夷之长当立无兄弟之义而何以为国乎伯夷之不受国以为叔齐之立父命也无父子之义而何以为国乎二子者宁失国而存此矣伯夷叔齐孤竹君之子)晋王祥王览异母兄弟也母朱氏待祥不慈祥被楚挞览年数岁輙涕泣抱持之朱氏屡以非理使祥览輙与俱又虐使祥妻览妻亦徃共之朱氏患之乃止又甞使人以毒酒杀祥览知之与祥争酒饮朱氏遂夺之自后朱氏与祥馔览必先甞夫异母兄弟犹如此况同母乎南唐江州陈氏七代同居族人数百口每食铺广席以次就坐有畜犬百余共食一槽一犬不至余犬为之不食禽兽犹如此况兄弟乎今尔百姓不明礼义悖逆天性生虽同胞情犹秦越居虽同室迹如路人岂知兄弟之义哉后汉薛包好学笃行弟子求分财异居包不能止扵是中分其财奴婢引其老者曰与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田庐取其荒顿者曰吾少时所理意所恋也器物取朽败者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弟子数破其产輙复赈给呜呼兄弟叔侄之不和皆因于争财之不平使能少慕薛包之风岂复有争也哉(郑至道原编)      郑君此篇谕俗之第二事也先之以死丧孔懐欲其兄弟之相恤也继之以急难御侮欲其兄弟之相救也然观常棣之末章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夫常棣燕兄弟之诗也其言乃先妻子而后兄弟何也葢兄弟之不和每起于妻子之离间故颜之推论兄弟曰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栁氏家训亦曰人家兄弟无不义者尽因娶妇入门异姓相聚争长竞短渐渍日闻偏爱私藏以至背戾分门割户患若贼雠皆汝妇人所作男子刚肠者几人能不为妇言所惑者鲜矣近世三衢袁氏世范亦曰人家不和多因妇女以言激怒其夫及同辈葢妇女所见不广不逺不公不平又有所谓妇姑妯娌皆假合强为之称呼非自然天性故轻于割恩易于修怨非丈夫有逺识则为其役而不自觉一家之中乖变生矣于是有亲兄弟子侄隔屋连墙至死不相徃来者有无子而不肯以犹子为后者有多子而不以与兄弟者有不恤兄弟之贫养亲必欲如一宁弃亲而不顾者有不恤兄弟之贫塟亲必欲均费宁留丧而不葬者甞见有逺识之人知妇女之不可諌诲而外与兄弟相爱常不失欢私救其所急私赒其所乏不使妇女知之亦可谓善处妻子兄弟之间者隋牛宏为吏部尚书弟弼甞醉射杀宏驾车牛宏还宅其妻迎谓曰叔射杀牛宏闻无所怪问直答曰作脯坐定其妻又曰叔射杀牛大是异事宏曰已知颜色自若读书不辍唐平章事韩滉有幼子夫人栁氏所生也弟湟戱于掌上误坠而死滉禁约夫人勿悲啼恐伤小郎意为兄如此岂妻妾他人所能间也然亦有妇人之贤而召兄弟之和者昔汝敦与兄同居有祖财物兄嫂必欲得之形于辞色敦妻劝敦尽逊田宅奴婢与兄自出别居但分荒园数亩后耕园得金一器敦以示妻妻曰本言逊兄此亦祖物愿归还敦于是与妻赍金器共徃还兄嫂初不知来意以为假货有不悦之色及见金器踊跃欲留之兄恻然感悟即逐其妻遂与弟合居焉世有因妻子而失兄弟之义者亦可以为鉴矣(应俊续编)      ○教子孙      人有子孙不问富贫贵贱皆不可以不教也(临江傅侍郎之甥孙吴氏大理寺丞之孙女也能崇义方用诗礼导其子甞谓其夫邹国俊曰家虽贫不可不择师得师不可不加敬南斋先生傅聘君为志其言而系以铭曰儒家学脉择师为先得师知敬子学必贤师得其人世世勿怠此脉相传如亲常在萧秘丞兄弟书此铭谓可为世俗延师教子之法)所谓教者非徒诵读之谓也大要使之识道理顾亷耻不作非法不犯非礼以尽人道而已古之人子未生固有胎教况已生乎(刘向列女传古者妇人姙子寝不侧坐不邉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故姙子之时必谨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范蜀公东斋记宋君垂言嘉陵江上见二鹘掷卵相上下以接之江上人云教卵习飞也其胎教之义乎俊谓鹘禽也尚知教子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司马公家范曰子始生求乳母必择良家妇人稍温谨者乳母不良非惟败乱家法兼令所饲之子性行亦类之)未有知固举以礼况已有知乎(韩诗外传孟子幼时问东家杀猪何为母曰欲啖汝既而悔曰吾闻古有胎教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邻猪肉食之说苑父母正则子孙孝慈孔子家児不识怒曽子家児不识骂为人父者当知此义)故颜之推论教子之道有曰当及婴孩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谨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云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奨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然骄慢已习方乃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増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司马温公家范曰人之爱子者多曰儿幼未有知耳俟其长而教之是犹养恶木之萌芽曰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顾不多哉又如开笼纵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觧之为易亦此意也)然教之之法又当谨其所习昔黄筌黄居寀居实蜀之名画手也尤善为翎毛其家多养鹰鹘观其神俊以模写之故得其眞其后子孙有弃其画业而事田猎飞放者既多养鹰鹘则买鼠或捕鼠以饲之又其后世有捕鼠为业者愈趋而愈下皆置习使然也范蜀公甞记其事且曰人家置博奕之具者子孙无不为博奕藏书者子孙无不读书置习岂可以不谨哉(李子木书阁吟满堂贮金玉子孙务吞侵满堂载管弦子孙学荒淫伟哉夫子谋有阁临竹林阁中盛羣书古人可披寻子孙登是阁不解失光阴子孙精是书坐可攀朝簮德义日以髙见闻由之深君不见邉先生便其腹王先生醉其心清风飒飒传于今又不见汉相韦贤家一经教子轻黄金语意相似因附于此)画家固不足责也近年吾郡林家巷有官至浙漕者公退之暇每呼其子相对樗蒲以消日及其死也其子竟以樗蒲败家穷困无聊所为有不可言者昔丁文简公度之祖顗尽其家赀以置书至八千卷且曰吾聚书多矣必有好学者为吾子孙至公果为叅政由是观之范公之言岂欺我哉虽然子孙之贤不肖亦系乎乃祖乃父所积何如耳岂人力所能强教也唐卢坦为河南尉时杜黄裳为尹召坦曰某家子与恶人游破产盍察之坦曰凡居官亷虽大臣无厚蓄其能积财者必剥下以致之如子孙善守是天富不道之家不若恣其不道以归于人此又自本自根之论也为人祖父者宜思之(附诚斋杨文节公劝人教子弟说甞观富贵之家子弟多不通世务及多不肖者毋徒归咎于子弟乃父兄不教之过也富者曰吾有金谷以遗之贵者曰吾有爵禄以遗之为父兄者皆以此为得策而不使向学为子弟者以父兄为可恃而不肯向学是故蠢尔无所识懵然无所知着衣吃饭不知稼穑艰难礼义亷耻一旦失其父兄无所倚赖败壊其家狼狈其身者十常八九矣予谓家无贫富人无智愚子孙皆不可不教非欲其便取功名登科第以光门户且使粗知礼义亷耻稍通晓世务庶免为小人不肖之归亦好事耳人能由是以处子孙则虽不遗以金谷爵禄彼必能自致之如其不教遗以金谷爵禄彼亦不能守之不然古人何以谓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信哉斯言也司马温公家范曰为人祖父者莫不思利其后世然果能利之者鲜矣何以言之今之为后世谋者不过广营生计以遗之田畴连阡陌邸肆跨坊曲粟米盈囷仓金帛充箧笥慊慊然求之犹未足施施然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用之莫能尽也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自于数十年中勤身苦体以聚之而子孙于岁时之间奢靡游荡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娱又怨其吝啬无恩于我而厉虐之也始则欺绐攘窃以充其欲不足则立约举债扵人俟其死而偿之观其意惟患其祖考之寿也甚者至于有疾不疗阴行酖毒亦有之矣然则向之所以利后世者适足以长子孙之恶而为身祸也顷尝有士大夫其先亦国朝名臣也家甚富而尤吝啬斗升之粟尺寸之帛必身自出纳镇而封之昼则佩钥于身夜则置钥于枕下病甚困絶不知人子孙窃其钥开藏室发箧笥取其资财其人复蘓即扪枕下求钥不得愤怒遂卒其子孙不哭相与争匿其财遂致鬬讼其处女亦蒙首执牒自诉于府廷以争嫁资而乡党笑之盖由子孙自幼及长惟知有利不知有义故也夫生生之资固人所不能无然勿求多余多余希不为累矣使其子孙果贤邪岂疏粝布褐不能自营至死于道路乎若其不贤邪虽积金满堂又奚益哉故多藏以遗子孙吾见其愚之甚也然则圣贤皆不顾子孙之匮乏耶曰何为其然也昔者圣人遗子孙以德以礼贤人遗子孙以亷以俭云云其为利岂不大哉 应俊续编)      ○睦宗族      亲者身之所自出祖者又亲之所自出则爱吾身与吾亲者不可不以不尊祖推尊祖之心而下之则宗族者皆祖之遗体可不敬乎敬宗族者尊祖之义也古者圣人等人情之轻重立为五服以别亲踈以定上下上以治祖祢下以治子孙旁以治兄弟岁时之间合族以食序以昭穆别以礼义使之生则有恩以相欢死则有服以相哀然后宗族之义重今尔百姓多逆人理不知族属茍有忿怨不能自胜则执持棒杖恣相殴击岂择尊长也力足以胜之斯殴之矣我富而族贫则耕田佃地抬轿负担之役皆其族人岂择尊长也财足以养之斯役之矣此皆风俗薄恶人伦之深害也(郑至道原编)      郑君尊祖敬宗之说深得范文正公之遗意然古人所谓睦族者岂止吾一宗而已也甞以族服考之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皆吾之所当亲睦者也昔晏平仲弊车羸马桓子以为隐君之赐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乗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吾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疎逺之贤是所谓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者也若晏子者可谓能尽睦族之道矣今之人固未可尽以晏子之事责之能不伤九族之义者亦寡矣每阅讼牒见有讼其父族者焉有讼其母族者焉又有讼其妻族者焉是何风俗之不古也呜呼讼父之族者犹讼其父也独不念其父乎讼母之族者犹讼其母也独不念其母乎讼妻之族者犹讼其妻也又独不念其妻乎观其待父母妻之族尚如此则其待国人者不言可知也甚非令之所乐闻也执笔教讼者纵不能传问孝之章又岂无诗书之族典刑之老崇礼义以薫化之明理法以晓谕之使天理复还人情不失伯叔兄弟依旧成伯叔兄弟甥舅亲戚依旧成甥舅亲戚(尔雅母之晜弟为舅妻之父为外舅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妻之晜弟为甥姊妹之夫为甥孟子馆甥注壻亦谓之甥也)如此则人伦归厚风俗还淳亦令之所深望也(应俊续编)      ○恤邻里      古者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贝周〉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相乡使之相宾如此则百姓之情欢欣交通而和睦之道着矣孟子曰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盖为此也礼记言居乡之礼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见父之执不使之进不敢进不使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其于道路则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鴈行所任轻则并之所任重则分之以至班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则古人所以待乡党之老者又如此也乡饮酒之礼于岁十二月率乡党之民会聚饮酒以正齿位长者坐少者立老者食以厚少者食以薄所以示民以孝悌之道也其有祸患则邻里之人同其忧故曰邻有丧舂不相(相谓以声相助)里有殡不巷歌行吊之日不饮酒食肉焉汉万石君居乡里其子庆为内史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怒而不食庆惶恐请罪万石君责之曰内史入闾里中长者皆走避内史坐车中自如岂当如此自后庆及诸子入里门常趋至家王吉居长安东家有大枣木垂吉庭中其妇取以啖吉吉后知之乃去其妇东家闻之欲伐其枣邻里共止之因请吉令还妇里中为之语曰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全去妇复还又曹节素仁厚邻人有失豕者与节豕相似诣门认之节不与争后所失豕自还邻人大惭送所认豕并谢节笑而受夫古人所以睦邻里者如此今尔百姓以富役贫以强凌弱以少犯长岂知古人所以交邻里之意哉(郑至道原编)      晏子曰君子居必择邻可以避患左氏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故梁人宋季有百万买宅千万买邻之语诚以急难相恤逺亲不如近邻之密也余甞闻眉山苏仲先(序)为人疏逹轻利好施救人之急孜孜若不及及岁凶卖田以赈其邻里乡党至冬间丰熟人将偿之公辞不受由是破散其祖业廹于饥寒然公未甞以为悔而好施愈甚遇人无疎密一与之倾心焉或欺而侮之公亦不变色人莫测其用心后生子曰洵(老泉先生)孙曰轼(东坡先生)曰辙(颕濵先生)皆显名天下人以为善恤乡邻之报又闻唐贞元中海盐县有戴文者家富而性贪每乡人举债必收利数倍有邻人与之交易利中起利刻剥至多邻人深恨数年文病死邻人家牛生一黒犊胁下白毛成字曰戴文文子耻之乃求谢以物熨去其字邻人从之既而文子以牛身无验乃讼邻人妄称牛犊有字追至官则白毛复出字愈分明但呼戴文牛则应声而至人以为不恤乡邻之报今之居邻里者岂徒不能为蘓公且有甚于戴文者或因侵越以起争或以兼并而速讼由是不相徃来视如仇敌岂知昔人所以待邻里之道哉试以徃事观之陈嚣与民纪伯为邻伯夜窃嚣藩地自益嚣见之伺伯去后密拔其藩一丈以地益伯伯觉之惭惶既还所侵又却一丈太守周府君髙嚣徳义刻石旌表其闾号曰义里又如赵清献公家三衢所居甚隘弟侄有欲悦公意者厚以直易邻翁之居以广公第公闻不乐曰吾与此翁三世为邻矣忍弃之乎命亟还翁居而不追其直此皆人情之所难者而二公能之此其所以为贤也且古人所以恤邻里者为其贫富可以相资缓急可以相助茍平时有怨无恩则临难皆吾仇敌如景定初大军临城小人幸乱时天寳乡富人周氏为邻里所刼若钱若谷若金银若衣物匹帛悉为盗有至于窖藏之物亦无遗留虽犯者不免于刑而周之家计亦荡然一空矣后甞判决此事就推其原为诸大税家告其畧曰富者乃贫者所恃以相资者也除伏腊供输之外凡可以济亲族济闾里济贫乏者随吾力而行之既平时有恩意以及人一旦设有缓急人方亲附之不暇谁肯以横逆加诸我也若多蓄之是贪又一毫之不拔是乃怨之招也是乃盗之资也非惟家不可保抑恐烖及其身为富不仁者又不可以不察是说也初判之时虽甞备榜市心以谕众尚虑逺乡有未见者因附録于此以为富家不恤乡邻者之戒(应俊续编)      ○重婚姻      男女有别然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然后父子有亲婚姻者礼之本所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先祖下以继后世可不谨乎是以婚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者之礼皆主人设几筵于家庙而受之所以敬谨重正婚礼也古者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斋戒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所以厚其别也夫幽则质之于鬼神明则证之以乡党然后行婚姻之礼则男女之不可以茍合也如此及婚礼既成男子亲迎亲受之于父母也母送之门戒之曰徃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教以为妇之道也既而出于大门男先率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是始也盖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男先而女后则从人之义也质明妇执枣栗腵修以见舅姑成妇礼也舅姑入室妇以特豚馈明妇顺也舅姑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以着代也古人于婚礼之义如此今尔百姓婚姻之际多不详审闺闱之间恩义甚薄男夫之家视娶妻如买鸡豚为妇人者视夫家如过传舎偶然而合忽尔而离淫奔诱畧之风久而愈炽诚可伤也(郑至道原编)      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则择妇宜重于择壻也余以大戴礼教之其畧曰娶妻嫁女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则子孙慈爱孝悌不敢淫暴鳯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豹生而有贪戾之心无养乳虎将害天下是则妇与壻之性行俱不可以不择也故司马温公甞为之说曰凡议婚姻当先察其壻与妇之性行及家法如何(真文忠公曰孔子五不娶之说即择妇之法也妇人深居闺阃美不外着贤否未易知也亦观其家如何耳逆家子不娶是其所娶必忠孝之家也乱家子不娶是其所娶必礼义之族也推是类而求之其不中者鲜矣惟丧父长子一节先儒以为疑若父虽丧而母贤则其教女必有法又非所拘也)勿茍慕其富贵壻茍贤矣今虽贫贱安知异时不富贵乎茍其不肖今虽富贵安知异时不贫贱乎妇者家之所由盛衰也茍慕一时之富贵而娶之彼挟其富贵鲜有不轻其夫而傲其舅姑养成骄妬之性异日为患庸有极乎借使因妇财以致富依妇势以取贵茍有丈夫之志气者能无愧乎孔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行能有过人者故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寡言而谨事故邦无道免于刑戮也)以其兄之子妻之此可以为择壻之法矣晋武帝以卫氏种贤而多子贾氏种妬而少子欲纳卫瓘女为太子妃(后惑人言卒娶贾充女果淫妬)此可以为择妇之法矣(胡安定遗训嫁女必求胜吾家者则女之事人也恭娶妇必不若吾家则妇之执礼也谨楚谚曰男婚低戸女嫁髙门)而今之世俗每不能然将娶妇惟问资装之厚薄而不问其女之贤否将嫁女惟问聘财之多少而不问其壻之何如及其成亲而悔之则事无及矣又有始者妇家责聘财之少而不还其亲终也壻家怒资装之薄而欲遣其妇婚姻之家结为仇敌甚至激闺门之变而破家荡产者有之文中子曰婚娶论财夷虏之道也君子不入其乡为其知利而不知义也(唐僖宗时裴坦为相性俭素其子娶杨收之女资给丰厚器用多犀玉坦见之盛怒命壊之曰殃我家矣收终以赂败而坦号太平裴相本朝范文正公子纯仁娶妇归或传妇以罗为帐幔者公闻之不悦曰罗绮岂帷幔之物耶吾家素清俭安得乱吾家法敢持至吾家当火于庭今之人固不可以二公之事责之能见利而思义者亦少矣)温公又曰世俗好于襁褓童幼之时轻许为婚亦有指腹为婚者及其既长或不肖无赖(吴许升少为博徒不治操行妻吕荣甞躬勤家业以奉姑数劝升学每有不善流涕进规荣父积忿疾升乃呼荣欲改嫁之荣叹曰命之所遭义无离二终不肯归升感激自厉乃寻师逺学遂以成名)或有恶疾(华阴吕君举进士聘里中女后既中第妇家言曰吾女故无疾既聘而后盲敢辞吕君曰既聘而后盲君不为欺又何辞遂娶之生五男子皆中进士第其一人丞相汲公是也)或家贫冻馁(齐人刘廷式夲田家邻舍翁有女约与为婚契阔数年廷式登第归乡而翁已死女因病双瞽家极困饿廷式使人申前好而女之家辞以疾仍以佣耕不敢姻上夫夫廷式曰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女疾而背之乎卒与成婚)或丧服相仍(南史韦放字符直为徐州刺史与吴郡张率皆有侧室懐孕因指腹为婚姻其后产男女未及成长而率亡遗嗣孤弱放常赡恤之及为北徐州时有贵族请婚者放曰吾不失信于故友乃以息岐娶率女又以女适率子时称故能笃旧)或从宦逺方(鲍蘓事见后)遂至弃信负约速狱致讼者多矣是以先祖太尉甞曰吾之男女必俟既长然后议婚既通书不数月必成婚故终身无此悔乃子孙所当法也(婚姻家背盟者凶践盟者吉俊昨主奉化簿时见管下鲒埼镇有张汉英定亲后亦如吕公卒登髙第黄甲四名人以为不负亲盟之报又吾乡有定亲后纔入太学而即背盟者两人后皆不利识者鄙之但以乡曲之事验之便知凶吉)世之人又有同姓为婚者尤为不知礼也礼曰娶妻不娶同姓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白虎通以为不娶同姓者重人伦防淫佚耻与禽兽同也外属小功以上亦不得娶为其尊卑混乱人伦失次也惟姑舅兄弟姊妹乃是一等可以为婚而州县官不能细读律令者尚断离之嫁娶不可不谨也(容斋随笔姑舅兄弟为婚在礼法不禁而世俗不晓按刑统户婚律议曰父母姑舅两姨姊妹于身无服乃是父母缌麻据身是尊故不合娶及姑又是父母大功尊若姨虽于父母无服亦是尊属母之姑堂姑并是母之小功以上尊已之堂姨及再从姨堂外甥女亦谓堂姊妹所生者女壻姊妹于身虽并无服据理不可为婚并为尊卑混乱人伦失序之故然则中表兄弟姊妹正是一等其于婚娶了无所妨予尝记政和八年知汉阳军王大夫申明此项勑局看详为如表叔娶侄女从甥女嫁从舅之类甚明白徽州法司编类续降有全文今州县官书判至有将姑舅兄弟成婚断离者皆失于不能细读律令也又朱文忠公云自仁宗皇帝以公主嫁李璋亦是姑舅成婚此又一证也)虽然婚姻之外犹有说焉古者自天子至于士庶人妻妾媵各有等降之数(礼天子妻妾十二诸侯九大夫三士二惟庶人无之谓之匹夫匹妇)后世惟力是视而已此文中子所以有妾媵无数教人以乱之叹也夫正家之本由于夫妇之各正治家以礼而无宠昵之偏使嫡妾之次不紊此夫之正也(司马温公为太原府通判尚未有子夫人为买一妾公殊不顾夫人疑有所忌也一日教其妾俟我出汝自饰至书院中兾公一顾妾如其言公讶曰夫人出安得至此亟遣之)抚下以恩而无妬忌之失使怨旷之祸不兴此妇人之正也(宋鲍女宗者鲍蘓之妻也养姑甚谨鲍苏去仕于卫三年而娶外妻女宗养姑愈谨因徃来者请问鲍蘓不辍赂遗外妻甚厚女宗之姒谓女宗曰夫人既有所好可以去矣女宗曰若抗夫室之好茍以自荣吾未知其善也夫礼天子妻妾十二诸侯九大夫三士二今彼室人固士也其有二不亦宜乎且妇人有七去之道妬忌为首姒不教吾以居室之礼而反使吾为见弃之行将安所用遂不听事姑愈谨宋公闻而美之表其闾号曰女宗)得其正则家治失其正则家乱此必然之理也至于妾媵猥多未有不为家之害者内或陷子弟于恶(礼曰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昔卫宣公卒惠公幼其庶子顽烝于惠公之母生子五人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国人疾之作墙有茨诗以刺其上曰不可道也言之丑也)外或生僮仆之变(晋王济字武子谕左右人尝于阁中就婢取济衣服婢欲奸之其人云不敢婢云若不从我当大呼其人终不从婢乃呼曰甲欲奸已济令杀之其人具述前状武子不信其人曰枉不受当讼府君于天武子经年疾困此人见形云府君当去矣遂卒)无所不有欲正其家者可不戒哉(史记齐桓公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长卫姬生无诡少卫姬生惠公元郑姬生孝公昭葛嬴生昭公潘密姬生懿公商人宋华子生公子雍桓公欲以孝公为太子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十月乙亥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外十二月乙亥无诡立乃棺赴辛巳夜敛殡呜呼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覇主而家道不正嫡庶不分身后至于此读史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叹息焉袁氏世范别宅遗腹子宜早收养教训免致身后论讼或已习为下愚方欲归宗尤难处也或婢妾与人私通因事逐去皆不可不于生前早有辨明恐身后有求归宗暗昧不明子孙被其害者 应俊续编)      ○正丧服      礼记曰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以别亲踈贵贱之节而不可损益也创大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年者所以为至痛极也斩衰苴杖食粥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凡生天地之间有血气之属莫不知爱其类今鸟兽失其羣匹越月踰时反其故乡则回翔鸣号然后能去之故有血气之属莫智于人故人于其亲也至死不穷将由夫邪淫之人则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从之则鸟兽之不若也将由修饰之君子则三年之丧若驷马过隙之易然而从之是无穷也故先王为之中制止于三年使足以成文理则释之矣然则何以期年曰天地则已易矣四时则已变矣其在天地之间者莫不更始焉故以朞也九月之下则渐杀之使弗及也故三年以为隆期九月以为间小功缌麻以为杀上取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法于人人所以羣居和一之理尽矣斩衰貌若苴齐衰貌若枲大功貌若止小功缌麻容貌可也此哀之发于容体者也斩衰之哭若徃而不返齐衰之哭若徃而返大功之哭三曲而偯小功缌麻哀容可也此哀之发于声音者也斩衰唯而不对齐衰对而不言大功言而不议小功缌麻议而不及乐此哀之发于言语者也斩衰三日不食齐衰二日不食大功三不食小功缌麻再不食父母之丧既殡食粥朝一溢米暮一溢米齐衰之丧疏食水饮不食菜果大功之丧不食酰酱小功缌麻不饮酒醴此哀之发于饮食者也父母之丧居庐寝苫枕块不脱绖带齐衰之丧居垩室编蒲而寝大功之丧寝有席小功缌麻床可也此哀之发于居处者也斩衰布三升齐衰四升五升六升大功七升八升九升小功十升十一升十二升缌麻十五升此哀之发于衣服者也圣人取于人情制为五服其等降如此今尔百姓亲属相犯问以服纪年月皆言不知以此观之则死而不为服服而不终其制者亦多矣其去禽兽岂逺哉(先师朱文公曰湖南楚王马希声塟父之日因食鸡臛为官属潘起所讥是五代之时居丧食肉者人以为异事今之人乃有亲肉未寒而肉食者有初丧未敛亲宾赍酒饮以劳之名曰暖丧者是禽兽之不若也尚可以三年之礼责之乎虽然南斋傅聘君实之居丧疏食逺近化之未可谓今之风俗不古也特在士夫一转移间耳负乡曲之望者宜表率之 郑至道原编)      孔子曰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哀三年忧东夷之子也言生于夷狄而知礼所以警中国不知礼者也郑君丧服之编是固使人知有礼矣愚谓塟祭二事尤孝子所当尽心焉盖孝子之丧亲也塟之以礼则可以尽慎终之道祭之以礼则可以尽追逺之诚世之人固有不塟其亲者况望其能以礼塟之乎固有不祭其先者况望其能以礼祭之乎故司马温公尝论之曰塟者人子之大事死者以窀穸为安宅死而未葬犹行而未得其归也是以孝子虽爱亲留之不敢久也古者天子七月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踰月而葬今五服年月勑王公以下皆三月而塟是举其中制而言之按礼未塟不变服啜粥居庐寝苫枕块盖孝子之心以为亲未获所安已故不敢安也(南史海虞令何子平母丧去官哀毁踰礼每至哭踊顿絶方苏蜀大明末东土饥荒继以师旅八年不得营塟昼夜号哭常如袒括之日冬不衣絮夏不清凉一日以米数合为粥不进盐菜所居屋败不蔽风日兄子伯兴欲为葺理子平不肯曰我情事未申天地一罪人耳屋何宜覆蔡兴宗为会稽太守甚加矜赏为营冡圹)今世信塟师之说既择年月日时(唐太常博士吕才叙葬书曰按礼天子诸侯大夫塟皆有月数则是古人不择年月也春秋丁巳塟定公雨不克塟戊午日下昃乃克塟己丑葬敬嬴雨不克塟庚寅日中而克塟是不择日也郑葬简公司墓之室当路毁之则朝而塴弗毁则日中而塴子产弗毁是不择时也)又择山水形势(古之葬者皆以国都之北域兆有常处是不择地也司马温公曰孝经云卜其宅兆而安厝之谓卜地决其吉凶耳非若今阴阳家相其山冈风水也程正公曰卜其宅兆卜其地之美恶也地美则其神灵安其子孙盛然则曷谓地之美者土色之光润草木之茂盛乃其验也而拘忌者咸以择地之方位决日之吉凶甚者不以奉先为计而专以利后为虑尤非孝子安厝之用心也惟五患者不得不谨湏使异日不为道路不为城郭不为沟池不为贵势所夺不为耕犂所及盖以安亲为心则地不可以不择其择也不可以太拘择而不至于太拘则塟不患其不时矣)以为子孙贫富贵贱贤愚寿夭尽系于此而其为术又多不同争论纷纭无时可决乃至终丧除服或十年或二十年或终身或累世犹不塟至为水火所漂焚它人所投弃失亡尸柩不知所之者岂不哀哉人所贵有子孙者为其死而形体有所付也既死而不塟则与无子孙而死于道路者奚以异乎诗云行有死人尚或殣之况为人子乃忍弃其亲而不塟哉大抵世之迁延不塟者多以昆弟各懐自利之心(唐温大雅改塟其祖卜人占其地曰弟则吉不利于君若何大雅曰如子言我含笑入地矣后官至待郎子孙亦为御史)而野师俗巫又从而诳惑之甚至偏纳其赂而绐之以私已(受兄之赂则绐之曰此地利长房又受弟之赂则绐之曰此地利小房)愚而无知者安受其欺而弗悟也(倪尚书诗风水人间不可无亦湏阴德两相符若无阴德凭风水再生郭璞也难图又曹仙姑诗曰风水山人喜脱空指南指北指西东山头若有王侯地何不归家塟老翁)夫某山强则某支富某山弱则某支贫非惟义理所不当问虽近世阴阳书亦有深排其说者惟野师俗巫则张皇煽惑以为取利之资择地者必先破此谬说而后无太拘之患为人子者所当深察也大观中南剑州罗巩在太学学有神祠甚灵巩每以前程事朝夕黙祷一夕神见梦曰子已得罪阴间宜亟还乡前程不湏问也巩恳之曰巩平生操守鲜有过愿告以获罪之因神曰子无它过唯父母久不塟耳巩曰家有兄弟罪独归某何也神曰以子习礼义为儒者故任其咎余子碌碌不足责也巩既寤悔恨束装遽归乡人有同舎者悉惊问之巩以梦告行未及家而卒此亦可以为鉴也世之人又有用羌人法而火化者(列子曰秦之西有仪君之国其亲戚死聚柴积而焚之熏则烟上谓之登遐世人亲死而焚之何异于是)积习既久视以为常曽不知古者背叛恶逆之人乃有焚骨扬灰之戮(鲁夏父弗忌献逆祀之议既其塟也焚烟彻于上谓已塟而火焚其棺椁也又王莽作焚尸之刑烧陈良等则是古人以焚尸为大僇也哀哉)今亲肉未寒为人子者何忍付之烈熖使为灰烬乎言之犹可痛心况复忍为其事或曰旅宦逺方贫不能致其柩不焚之何以致其归塟曰如亷范辈岂其家富耶(汉亷范父遭丧乱客死于蜀范遂流寓西川西川平归乡里年十五辞母西迎父丧蜀守张穆重资送范范不受与客并负丧归)延陵季子有言骨肉复归于土命也魂气则无所不至舜为天子廵守至苍梧而殂塟于其野彼天子犹然况士民乎必也竭力不能归其柩即所亡之地而葬之不犹愈于火焚乎温公又曰世俗信浮屠诳诱于始死及七七日百日期年再朞除丧饭僧设道场或作水陆大会云为此者灭弥天罪恶必生天堂受种种快乐不为者必入地狱剉烧舂磨受无边波咤之苦殊不知人生含气血知痛痒或剪爪剃髪从而烧斫之已不知苦况于死者形神相离形则入于黄壤朽腐消灭与木石等神则飘若风火不知何之借使剉烧舂磨岂复知之且浮屠所谓天堂地狱者计亦以劝善而惩恶也茍不以至公行之虽鬼可得而治乎唐人有言(刺史李舟与妹书)天堂无则已有则君子登地狱无则已有则小人入世人亲死而祷浮屠是不以其亲为君子而为积恶有罪之小人也何待其亲之不厚哉就使其亲实积恶有罪岂赂浮屠所能免乎昔伊川程先生家治丧不用浮屠洛人有化之者自江西言之南斋先生傅聘君以孝行化乡人亦如伊洛其门人邹宗居丧疏食公雅敬之为铭其母吴夫人之墓且告之曰疏食礼也更不要作佛事然尝闻西山真文忠公曰彼之教得行由吾之礼先废使今之居丧者始死有奠朔有殷奠虞祔祥禫皆有祭既足以尽人子追慕之情则于世俗之礼且将不暇为之矣不复祭礼而徒曰勿用浮屠使居丧者伥伥然无以报其亲未见其可也经曰卜其宅兆而安厝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孝子之事亲终矣(祭之说亦岂止为居丧时也伊川程子曰豺獭皆知报本今士大夫家厚以奉养而薄于先祖甚不可也余尝修六礼大畧家必有庙庙必有主月朔必荐新时祭用仲月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季秋祭祢忌日迎主祭于正寝凡事死者皆当厚于奉生者人家能存得此等事数件虽幼者可使渐知礼义或问俗节之祭朱文公曰韩魏公处得好谓之节祠某家依之但七月十五用浮屠设素馔祭某不用初钦夫废俗节某问公于端午湏吃粽重阳湏饮茱萸酒不祭而自享于汝安乎唐颜鲁公张司业家祭不用纸钱衣冠效之纸钱起于元宗时王玙古无有也)虽然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其私也(朱文公母夫人忌日着黪墨布衫其巾亦然学者问今日服色何谓曰公岂不闻礼君子有终身之丧又丁晋公云文侍郎中孺母归时于衣笥中得一墨衰妯娌骇而诘之云父母教以候翁姑私忌日着此衣出慰当时士族之家犹有此礼今未之闻也)或又曰人子之于生日茍无父母亦当以忌日之礼自处为人子者可不知此意乎(伊川先生曰人无父母生日当倍悲痛更安忍置酒张乐以为乐若具庆者可矣唐太宗谓长孙无忌曰今日吾生日世俗皆为乐在朕翻成伤感今君临天下富有四海而承欢膝下永不可得此子路所以有负米之叹也诗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奈何以劬劳之日更为宴乐因泣数行下左右皆悲真文忠公曰人子之于生日茍无父母当以忌日自处太宗以万乗之主能行之况学者可昧此乎师友服胡澹庵为清节先生制师之服张魏公为张无垢制友之服蔡文襄公闻朋友丧不御酒肉杨诚斋尤笃师友之义凡少时有一字之师者必谨而称之曰某人先生未尝独以字称清纯刘先生卒为之制服 应俊续编)      ○保坟墓      坟墓者父母之所由归而子孙之所由生也父祖子孙同气亡者安则存者安亦其理也人所贵有子孙者为其死而坟墓有所托耳世未有坟墓不守而子孙昌盛者唐栁子厚谪永州与许孟容书曰先墓在城南无异子弟为主惧便毁伤松栢刍牧不禁以成大戾此惟恐亡墓为人毁伐也(郭原平贸家赀贵买坟前田数十亩今之人乃有鬻其赡茔田者程伊川择地法要使异日不为耕犂所及今之人乃有侵耕墓地者)今之人乃有望其木思以为材(礼曰君子为宫室不斩于邱木世人伐阴宅以修阳宅者未有不随受其祸也)视其榛棘思以为薪(伐而为柴炭者何地无人)登其邱墓思发其所藏者(宝佑开庆间乡人艰食盗发人冡甚多亦有不肖子孙自发其三代之冡者亡者不得其安存者随受其害)使其先代有知亦将悼其不幸于土中矣呜呼尚忍言之哉昔有富児题壁间曰家有千万贯一世不求人有续其后曰既深三尺土难保百年坟政为此也虽然吾尝闻之唐人有言髙坟厚垄珍物毕备此适所以为亲之累非曰孝也(虞世南谏厚葬书)故后周太祖郭威屡戒晋王曰(柴荣即世宗也)昔吾西征见唐十八陵无不发掘者此无他惟多藏金玉故也我死当衣以纸衣敛以瓦棺速营塟勿久留宫中勿置守陵宫人勿作石羊虎人马惟刻石置陵前云周天子平生好俭约遗令用纸衣瓦棺嗣天子不敢违也汝或违吾吾不福汝(邵氏闻见録张侍中耆遗言厚塟晏丞相殊遗言薄塟二公俱塟淮翟元佑中同为盗所发侍中圹中金玉犀珠充塞盗未近其棺所得已不胜慰皆列拜而去丞相圹中但瓦器数十盗怒不酬其劳斵棺取金带亦木也遂以斧碎其骨厚葬免祸薄塟致祸杨王孙羸塟之计踈矣然特一时不幸耳厚塟诲盗终不宜也)夫以天子之尊犹虑及此况庶人乎后之欲保坟墓者又当于此而思之(为人子孙湏时月一省坟墓非但不忘祖宗亦免外人侵犯 应俊续编)      ○重本业      古有四民曰士曰农曰工曰商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艺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若能其一则仰以事父母俯以育妻子而终身之事毕矣不能此四者则谓之浮浪游手之民浮浪游手之民衣食之源无所从出若不为盗贼即私贩禁物一旦身被拘执陷于刑禁小则鞭挞肌肤大则编配绞斩破荡家产离弃骨肉方此之时欲为四民之业何可得也(郑至道原编)      琴堂谕俗编卷上      ●钦定四库全书      琴堂谕俗编卷下      (宋)应俊 辑补      ○崇忠信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有人理也人理莫大于忠信忠则不欺于心信则不欺于人人能内不欺心外不欺人然后可以为人而异禽兽矣茍能力行不息则眀无人非幽无鬼责天地佑之鬼神福之亲族信之乡党敬之其在世也岂不乐哉若不忠不信懐私饰诈内以欺心外以欺人则人理絶灭去禽兽不逺矣如此则明有官府之典刑幽有鬼神之谴责不协于亲族不齿于乡党又何利焉三代之时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虽小夫贱隶妇人女子皆知蹈履忠信不敢为欺何必古之时近世如包孝肃公尹京时民有自陈某人以白金百两寄我其人死矣以金还其子子不肯受愿召其子还之尹召其子其子辞曰亡父未尝以白金寄人两人相逊久之又尝亲见田间一老农时当大旱人皆诈以求蠲税独不肯诈问其故曰老夫田偶得荫注实不伤若雷同挟诈是欺天也又见一老吏有郷人诉事于郡嘱以三十千后果得理其老吏遣人送三十千还之云此事乃知州自判我实不曽致力不敢欺心受此钱也后其子登科人以为不欺之报又浙西有一牙侩之子登科人贺之答曰老夫自小为牙以至今日未尝欺瞒官司一文税钱所以获此报将来儿子受得官中俸钱亦无愧也如此数事皆可谓不欺心不欺人者矣今每见词讼动饰诈欺或有伪作契劵揩改簿约负财赖业设诈规利隐减财产规避赋役本因喧争便称被打本因讨索便称打刼情态万状虚伪百端皆是自欺其心以欺他人岂不大可耻哉(彭仲刚续编)      谕俗之为编一也郑君先之以孝悌彭君先之以忠信孝悌忠信等为天爵不可以二道观也世未有孝悌之人而不忠信亦未有忠信之人而不孝悌者盖能孝于家必忠于国入孝出弟必谨而信孔子曰忠信笃敬可行蛮貊孟子曰孝悌忠信可挞甲兵人有天爵而不贵者皆自弃也余观此篇特取老农老吏牙侩及无名人之事亦所以愧上一等人之不忠不信者也彼无名之人及为农为吏为牙侩者尚忠信如此况稍有名称不为农不为吏不为牙侩而不忠信可乎孔子曰少连大连善居丧东夷之子也言生于夷狄而知礼所以警中国之不知礼者也彭君所编盖得此意观者可以自警矣(应俊续编)      ○尚俭素      俭美徳也古人之所寳也禹圣人也帝舜称其徳曰克俭于家人君富有天下犹以俭为徳况民庶乎故曰俭徳之共也又曰俭常足人能崇尚俭素深自撙莭省口腹之欲抑耳目之好不作无益以害有益不务虚饰以丧实费食可饱而不必珍衣可暖而不必华居处可安而不必丽吉凶宾客可备礼而不必侈如此则一身之求易供而一岁之计可给既免称贷举息俯仰求人又且省事寡过安乐无事故富者能俭则可以长保贫者能俭则可以无饥寒岂不美哉今世之人不知以俭为美徳而反以俭为鄙笑往往纵目下之欲而不恤后来饰一时之观而不顾实患亦可谓愚矣故富饶之家日朘月削浸以不足中人之产积逋累欠浸以贫困于是见利忘义苟求妄取兼并争夺放僻邪侈无所不为农工商贩之家朝得百金暮必尽用博奕饮酒以快一时一有不继立见饥冻于是相攘相诈甚至盗窃身陷刑辟妻子流离原其所由皆不知崇尚俭素之过也(彭仲刚续编)      司马温公训俭文曰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輙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簮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故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孙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徳今人以俭相诟病嘻异哉近世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沽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杮殽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甆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殽非逺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桉不敢会宾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皆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流俗者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邱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大隘公笑曰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寛矣参政鲁公为谏官时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沽酒于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果殽故就酒家觞之上以其无隐益重之张文莭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逺虑岂庸人所及哉御孙曰俭徳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徳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莭用逺罪丰家故曰俭徳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富贵逺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昔正考父饘粥以餬口孟僖子知后必有逹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梲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鳅知其及祸及戍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曽日食万钱子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冦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徧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应俊续编)      ○戒忿争      一朝之忿可以忘身及亲锥刀之争可以破家荡业故忿争不可以不戒大抵忿争之起其初甚微而其祸甚大所谓涓涓不壅将为江河绵绵不絶或成网罗人能于其初而坚忍制伏之则便无事矣性犹火也方发之初微之甚易既以焰炽则焚山燎原不可扑灭岂不甚可畏哉俗语有云得忍且忍得戒且戒不忍不戒小事成大试观今人忿争致讼以致亡身及亲破家荡业者其初亦岂有大故哉被人少有所触击则必忿被人少有所侵陵则必争不能忍也则詈人而人亦詈之殴人而人亦殴之讼人而人亦讼之相怨相雠各务所胜性既炽无縁可遏此亡身及亲破家荡业之所由也莫若于其将忿之初则便忍之纔过片时则心便清凉矣于其欲争之初则且忍之果所侵有利害徐以礼貌问之不从而后徐讼之于官可也若蒙官司见直行之稍峻亦当委曲以全邻里之义如此则不伤财不劳神身心安宁人亦信服此人世中安乐法也比之忿鬬争竞丧心费财伺候公庭俯仰胥吏拘系囹圄荒废本业以至亡身及亲破家荡产者不亦优乎(彭仲刚续编)      人心有所忿者必有所争有所争者必有所损忿而争斗损其身忿而争讼损其财此君子所以鉴易之损而惩忿也昔唐娄师徳戒其弟曰吾甚忧汝与人相竞弟曰人唾面亦自拭之师徳曰凡人唾汝是其人怒也拭之是逆其心何不待其自干又有人问吕荥公(希哲字原明)曰为小人所詈辱何以处之公曰上焉者知人与已本一何者为詈何者为辱自然无忿怒心下焉者且自思曰我是何等人彼为何等人若是答他与他一等如此自处忿心自消人能如二公之言无所争矣晋刘伶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臂奋拳而往伶曰鸡肋不足以当尊拳其人笑而止此可谓能消忿心而不与人争斗者也尚书杨玢致仕归长安旧居多为邻里侵占子弟欲诣府诉其事玢批状尾云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湏思未有时试上含元(殿名)基上望秋风吹草正离离子弟不复敢言此可谓能消忿心而不与人争讼者也(魏子曰已是而彼非不当与非争彼是而已非不当与是争)彼二女争桑至于灭邑(楚邉邑脾梁之女与吴邉邑处女蚕争界上桑二家相攻呉国不胜遂更相伐灭呉之邉邑呉怒伐楚取二邑而去出后汉赵晔呉越春秋)兄弟讼田至于失欢清争(河百姓乙普眀兄弟田积年不断太守苏琼谕之曰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田地失兄弟心何如普眀兄弟叩头乞外更思分异十年遂还同住)皆忿心使之耳况又有哗徒恶党激之使闘嗾之使讼不至亡身及亲破家荡产不已也(何提刑耕论俗诗曰时间忿怒便行拳招引官司在眼前下狱戴枷遭责罚更湏枉费几多钱 他侵我界是无良我与他争未是长布施与他三尺地休夸谁弱又谁强 冩状唆人去入官入时容易出时难引人平地破家产他在傍邉冷眼看 伤人利已事多端唆讼尤为第一般二竞力疲俱■〈〈一上自下〉页〉息中人未了又经官)传曰鹬蚌相持渔人之利(春秋后语苏代曰臣过小水见小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挟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必见蚌脯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必见鹬死鹬蚌两不相舍渔父得而并擒之)谚曰与人不足唝人相论起屋鬬讼者盍亦反而思之曰激吾之鬬者必有所为也嗾吾之讼者必有所图也吾可中其计乎思念及此则斗讼之心自氷释矣必不得已而至斗鬬而至于讼畧求直可也必求胜不可也淳佑初尚书江古心万里守吉州其劝农文有曰如里巷间朋友亲戚间有讼或是一家兄弟骨肉自有讼某曲某直虽是见得分晓直者不必甚胜曲者不必甚负宁为民间留有余不尽之意使亲戚依旧成亲戚朋友里巷依旧成朋友里巷自家兄弟骨肉依旧成兄弟骨肉其意甚忠厚也官司大率忠厚如此而昧者不察往往自县而州自州而台部词讼不已必欲求胜宁不自取终凶之祸哉此亦乡无善士以表率之礼义消亡风俗颓败以至于此独不见邻邦之美俗乎渝川呉寺丞家世有典型乡人则之兴于礼义十数年来间有争者不质于官而质于其孙吟峯先生(爕字和卿)以其平心率物公是公非足以服人也至有畏其公议望庐而返者相与言曰宁自议让无使吟峯先生闻之人以为有王烈之风焉尝考宜丰图志见邑之前辈亦有此风如无为居士蔡中奉(字伯恭)筑义方书院以教乡人讼者亦不愬于官而决于居士想见当时风俗淳厚虽有争讼亦不如今日之甚也呜呼中奉已矣九原不可作矣虽无老成尚有典刑是邦大夫之贤者与其士之仁者有能化风俗而不化于风俗使乡邑之间薫其徳而善良卖私斗之劔以为牛移教讼之笔而传孝庶不与南康庐陵宜春三郡并蒙恶声(谚云瑞袁虔吉头上挿笔虔即贑州吉南康郡)且不负江西道院主人为父老雪耻之意亦俊区区之所望也(枢相雷文简公孝友之髙柤新鼎臣为人长者乡里号曰慈悲居士祖就有道屡魁郡庠父孚保信由上舍登进士第居官清白长厚好徳尚义新以枢相恩赠太子太保就赠太子太傅孚赠太子太师按图志云自唐雷衡咸通中人至孚十一世未尝讼人于官时以为积善之报公宜丰人也因附録于此以为邑人争讼者之劝 应俊续编)      ○谨户田      常人之家每被官司追呼禁系不得安宁者多縁户门之事田产之争此最不可不谨也大抵税赋宜及早输纳不使违期差役合依理承认不湏妄紏以至交易尤当审细湏防卑幼寡妇重迭私取之类致有违碍又湏钱物过度牙保契要之类凡事分眀具帐取问亲邻依限投印契书实时交业抱税无纽债负以准折交易无抬虚价以蒙昧亲邻无诡名隐寄以避免赋役无广作四至以包占他业抱税则尽其数不可使少抱未抱则还其钱不可使代纳已典而就卖者酬其价限满而取赎者听其赎理曲而被诉者还其业其或理直而有争竞则当闻之于官不可强种强割强种强割势必鬬争忽有杀伤必遭刑败至于分析财产务在和平宁可敦笃亲属损巳分以资骨肉不可争诉州县竭家赀以奉吏胥如前数事苟能谨守力行无贪小利而不念大患无见目前而不恤后来无争虚气而不思实祸如此则追呼不至其门刑责不及其身在家无耗费之财与人无争忤之怨岂不乐哉(彭仲刚续编)      ○积阴徳      人之所以能安身立家长育子孙者不可但恃其智力而已必积行阴徳而后为天地之所佑鬼神之所福则其身康强其家昌盛其子孙逢吉苟惟矜恃智力多行不义不佑于天地不福于鬼神未有不祸败而覆亡也若不在其身必在其子孙故阴徳不可以不修也夫所谓阴徳者何也知善之可欲而力行之知不善之不可为而不为不求知不责报不以隐显二其心夫是之谓阴徳能行阴徳者不矜智以诈愚不逞勇以苦怯不恃强以陵弱不抰众以暴寡不以口腹之欲而戕杀物命不以己私之利而妨害他人凡事之有负于心有害于物者皆不忍为也凡事之有便于人有利于众者皆所乐为也寕可输人便宜不可讨人便宜茍能如是岂不为天地所佑鬼神所福哉如近世所见人行数事皆获善报或平价粜榖求济饥民或高赀置产深怜失业或得业实时受税不使虚挂名籍或买业亦许收赎不欲夺其祖产或周旋族党闾里极其欢心或存抚鳏寡小弱时加赈恤见人不善委曲劝诲闻人祸患多方救解修桥道以便行人筑堰埭以利农亩散药食以济病人为粥食以食饿者怜男女之无归而为之婚嫁悯旅丧之不举而为之津遣收弃子于路而飬育以俟其长拾遗物于道而标记以待其取如此之类不一而足往往身获寿考家道兴隆子孙蕃盛阴徳之报岂诬也哉(彭仲刚续编)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易辞也易六十四卦凡事不言必独坤之文言论积善有庆积不善有殃断以两必字言之以其效之必应也夫圣人言积善不于他卦而独于坤卦者以坤属阴一元之善在坤为阴徳也积阴徳者必有福庆不积阴徳者必有祸殃盖人有一二善未必便有善报(左氏传曰天之假助不善非祚之也厚其凶恶而降之罚也)然今日作一善眀日作一善积之不已人钦神相福庆必来今日作一不善眀日作一不善积之不已人怨神怒祸殃必至故圣人系辞又申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成名即庆也灭身即殃也岂惟身名而已哉易之所谓余者言其殃庆尚及子孙也前汉于公为县狱吏尝曰我治狱多阴徳未曽有所寃子孙必有兴者至定国为丞相陈平封曲逆侯尝曰吾多阴谋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至曽孙何而絶夫于公阴徳之多善之积也虽身为县吏而子孙至于丞相则善之有余庆诚可必矣陈平阴谋之多不善之积也虽身为将相而子孙至于絶灭则不善之有余殃亦可必矣以是观之则善与不善顾在人所积何如耳而余庆余殃皆于子孙见之人又何苦不为善而为不善耶虽然圣人于益之大象又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而彖辞亦以有庆言之然则积善固有庆也迁善亦有庆也积不善之家有能悔过洗心向善亦可转祸为福如近世信州周才美家其子娶妇贤徳能干翁令分管家务付与斗斛秤尺各有两件谕以所用出纳轻重大小长短名色其妇不恱拜辞舅姑不■〈〈一上自下〉页〉为妇恐他日生子败家以谓妾之所出枉负其辜翁愕然曰吾家薄有田业可供伏腊何遽辞去妇曰公平日所为有逆天道妾心有媿居之不安翁曰汝言诚是当悉除毁妇曰未可问其所用年数若干翁曰约计二十余载妇曰必欲妾留此侍奉若许以小斗量入大斗量出小秤短尺买物大秤长尺卖物以酬前日欺瞒之数果能如是妾即■〈〈一上自下〉页〉留翁感悟欣然许诺其妇后生二子皆少年登科嗟夫才美何如人也改过自新尚获贤孙之报传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才美有之因并举以为世俗劝(附倪尚书思劝积阴徳文夫积土成山积水成池阴徳之在人也亦然干公治狱不寃而子孙以兴孙叔敖埋蛇去害而其身以贵报应之理捷于影响夫所谓阴徳者非独富贵有力者能为之寻常之人皆可为也世有乐施者施棺椁砌水井修桥路行此尊事固其一念之善然作用彰彰在人耳目此乃为阳徳也惟能广推善心务行方便不沮人之善不成人之恶不扬人之过人冇窘乏吾济之人有患难吾救之人有仇雠吾觧之不大斗衡以倍利不深机穽以陷物随力行之如耳之呜惟己自知人无知者此所谓阴徳也隋李士谦之语今日为之明日又为之今岁作之明岁又作之则所谓积者如是而已岂有甚髙难行之事哉然世之人鲜有能至焉者以其未知存心故也苟能以存心为先开方便之门行正直之道不望报不邀功则天之报也殆见福寿増崇门户昌盛子孙光显有不可得而辞者矣佛氏有言修善因结善縁永得人身生生富贵代代荣昌又曰作福相似来生我家与我同志勉之可也又曰好阴地不如好心地好住场不如好肚膓心地肚膓好子孙代代昌心地肚膓恶子孙代代殃君不见无限朱门生饿殍几多白屋出朝郎岂因风水能如此盖为前人行短长风水人间不可无亦湏阴徳两相扶若无阴徳凭风水再生郭璞也难图 应俊续编)      ○择朋友(案此一条系左祥所补今低一格书之以别于前)      窃谓友者所以辅仁也自天子至于庶人莫不资友以成其徳人徒知朋友居人伦之后而不知为当先也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所以有义有亲有别有序者非朋友相与讲眀之鲜有能尽其道者矣是以古之圣贤修道立教必重乎此而不敢忽也自世教衰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之伦所以废坠者岂有他哉盖朋友道缺无有以相与辅成之故也且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推眀义理指引涂辙者师之功也而其所以渐摩诱掖讲学眀伦以成徳性者朋友之力也从师固不可不择而交友尤不可不择也(文中子曰君子先择而后交故寡尤韩子曰懐道守义非其人不交赵典不交非徳陆龟蒙不交流俗邴原至汝南止交范孟博李膺居颖州独友陈仲弓是数者皆知所以择交也)孔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此正所以教人择交也奈何后世交友者直谅多闻者反见踈便辟善柔便佞者反见亲其不几于侮圣言乎唐宰相王珪少与房杜善母李氏曰而必贵未知所与逰者何如人试与偕来会元龄等过其家母大惊敕具酒食宋宻学张奎弟宻省元母宋氏亲教二子读书客至輙于牕间听之客与二子论文学政事则喜为设殽馔或闲话戱谑则不设也盖气习美恶最能移人趋向苟差成就顿异可不慎欤二母妇人也尚知此义况男子为人父兄者可不知此乎或谓人之禀质各有不同质美者虽与不善者同居自知为善不肯为恶如其不美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殊不知人性相近习则逺矣彼其天资粹美自止于善不为流俗所变者能几何人下此一等苟求益友相与切磋琢磨质稍美者可使进之于善恶者亦可使化而为善也家语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则与之俱化岂虚语哉此其交朋友不可以不择也虽然以予观之友义之所以失亦由学者有以致之也古之学者平日所与讲眀无非人伦日用所当然之则所以然之理善则相勉过则相规今之学者専尚华靡羣居较艺争长竞短互相排毁终成雠衅朋友之义既无况能讲夫人伦日用之道哉欲其士风民俗之厚也不亦难乎使其后生晚学无所效慕不知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之义所当讲眀而乃弃夲趋末习为浮躁之归果何益哉甚至忘义狥利相诱习吏刻剥善良虽邻里亲戚亦鲜不为之吞噬君子之学果如是耶其有不然者则相与好闲游手破荡家产始则拍肩握袂执俗乐学歌舞昼夜酣饮游戏无度终则赌愽奸偷靡所不为烖及其身以累其亲不孝不义罪莫大焉言而至此良可太息为士民者习已成俗纵不知愧宁不为州县耻耶祥忝赞潮郡日观讼牒违理犯义之事比比皆是原其所由岂非交游之不择讲眀之无素使然乎故不能自已于言凡尔士民幸而察之着之于心行之于身诲而子弟谕乃乡邻使人皆知向善背恶同为君子之归海濵邹鲁之风以渐而复顾不美哉      琴堂谕俗编卷下
13,201
艺藏
音乐
琴声十六法-明-冷谦
《琴声十六法》 明 冷谦   一曰轻   不轻不重者。中和之音也。起调当以中为主。而轻重持损益之则。其趣自生。盖音之轻处最难。力有未到。则浮而不实。晦而不明。虽轻亦不佳。惟轻之中。不爽清实。而一丝一忽。指到音绽。幽趣无限。乃有一节一句之轻。有间杂高下之轻。种种意趣。皆贵於清实中得之。   二曰松   松。即吟猱妙处。宛转动荡。无滞无碍。不促不慢。以至恰好。谓之松。吟猱之巨细缓急。俱有松处。故琴之妙在取音。取音宛转则情联。松活则意畅。其趣如水之与澜。其体如珠之走盘。其声如哦咏之有韵。可以名其松。   三曰脆   脆者健也。於冲和大雅中。健其两手。而音不至於滞。两手皆有脆音。第藏不见。出之不易。右手靠弦。则音滞而木。故曰。指必甲尖。弦必悬落。在指不劲。则音胶而格。故曰。声如金石。动如风发。要知脆处。即指之灵处。指之灵。自出於健。而指之健。又出於腕。腕中之力既到。则为坚脆。然后识滞气之在弦。不为知音厌听。   四曰滑   滑者溜也。又涩之反也。音当欲涩。而指当欲滑。音本喜慢。而缓缓出之。若流泉之鸣咽。时滴滴不已。故曰涩。指取走弦而滞则不灵。乃往来之鼓动。如风发发。故曰滑。然指之运用。固贵其滑。而亦有时乎贵留。盖其留者。即滑中之安顿处也。故有涩不可无滑。有滑不可无留。意有在耳。   五曰高   高与古似。而实与高异。古以韵发。高以调裁。指下既静既清。而又得能高调。则音意始臻微妙。故其为宁谧也。若深渊之不可测。若乔岳之不可望。其为流逝也。若江河之欲无尽。若三籁之欲无声。   六曰洁   欲修妙音者。必先修妙指。修指之道。从有而无。因多而寡。一尘不染。一垢弗緇。止於至洁之地。而人不知其解。指既修洁。则音愈希。音愈希。则意趣愈永。吾故曰。欲修妙音者。必先修妙指。欲修妙指者。又必先自修洁始。   七曰清   清者。音之主宰。地僻则清。心静则清。气肃则清。琴实则清。弦洁则清。必使群清咸集。而后可求之指上。两手如鸞凤和鸣。不染丝毫浊气。厝指如击金戛石。缓急绝无客声。试一听之。则澄然秋潭。皎然月洁。湱然山涛。幽然谷应。真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   八曰虚   抚琴著实处。亦有何难。独难於得虚。然指动而求声。乌乎虚。余则曰。政在声中求耳。声厉则知躁。声粗则知浊。声静则知虚。此审音之道也。盖其下指功夫。一在调气。一在淘洗。调气则心自静。淘洗则声自虚。故虽急而不乱。多而不繁。深渊自居。清光发外。高山流水。於此可以神会。   九曰幽   音有幽度。始称琴品。品系乎人。幽繇於内。故高雅之士。动操便有幽韵。洵知幽之在指。无论缓急。悉能安闲自如。风度盎溢。纤尘无染。足觇潇洒胸次。指下自然写出一段风情。所谓得之心。而应之手。听其音而得其人。此幽之所以微妙也。   十曰奇   音有奇特处。乃在呤逗间。指下取之。当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令人流连不尽。应接不暇。至於章句顿挫。曲折之际。尤不可轻易草草放过。定有一段情绪。又如山随人面转。字字摹神。方知奇妙。   十一曰古   琴学祗有二途。非从古。则从时。兹虽古乐久淹。而仿佛其意。则自和澹中来。故下指不落时调。便有羲皇气象。宽大纯朴。落落弦中。不事小巧。宛然深山邃谷。老木寒泉。风声簌簌。顿令人起道心。绝非世所见闻者。是以名其古音。   十二曰澹   时师欲人耳。必作媚音。殊伤大雅。第不知琴音本澹。而吾复调之以澹。故众人所不解。惟澹何居。吾爱此情。不奓不竞。吾爱此味。如雪如冰。吾爱此响。松之风。而竹之雨。澗之滴。而波之涛也。故善知音者。始可与言澹。   十三曰中   乐有中声。惟琴固然。自古音淹没。攘臂弦索。而捧耳於琴者。比比矣。即有继空谷之声。未免郢人寡合。不知喜工柔媚则偏。落指重浊则偏。性好炎闹则偏。发声局促则偏。取音粗厉则偏。入弦仓卒则偏。气质浮躁则偏,矫其偏。归於全。祛其倚。习於正。斯得中之传。   十四曰和   和为五音之本。无过不及之谓也。当调之在弦。审之在指。辨之在音。弦有性。顺则协。逆则矫。往来鼓动。有如胶漆。则弦与指和。音有律。或在徽。或不在徽。俱有分数以位其音。要使婉婉成吟。丝丝叶韵。以得其曲之情。则指与音和。音有意。意动音随。则众妙归。故重而不虚。轻而不浮。疾而不促。缓而不弛。若吟若猱。圆而不俗。以绰经注。正而不差。迂回曲折。联而无间。抑扬起伏。断而复连。则音与意和。因之神闲气逸。指与弦化。自得浑合无迹。吾是以和其太和。   十五曰疾   指法有徐则有疾。然徐为疾之纲。疾为徐之应。尝相错间。故句中借速以落迟。或句完迟老以速接。又有二法。小速微快。要以紧。递指不伤疾中之雅度。而随有行云流水之趣。大速贵急。务使急而不乱。依然安闲之气象。而泻出崩崖飞瀑之声。是故疾以意用。更以意神。   十六曰徐   古人以琴涵养性情。故名其声曰希。尝於徐徐得之。音生于指。优游弦上。节其气候。候至而下以叶厥律。或章句舒徐。或缓急相间。或断而复续。或续而复断。因候制宜。自然调古声希。渐入渊微。严道彻诗。几回拈出阳春调。月满四楼下指迟。其於徐意。大有得也。   附录 :《琴书大全.琴制》“九德” 明 冷谦   一曰“奇”。谓轻、松、脆、滑者乃可称“奇”。盖轻者,其材轻;松者,扣而其声透,久年之材也;脆者,质紧而木声清长,裂纹断断,老桐之材也;滑者,质泽声润,近水之材也。   二曰“古”。谓淳淡中有金石韵,盖缘桐之所产得地而然也。有淳淡声而无金石韵,则近乎浊;有金石韵而无淳淡声,则止乎清。二者备,乃谓之“古”。   三曰“透”。谓岁月绵远,胶膝干匮,发越响亮而不哽塞。   四曰“静”。谓之无杀飒以乱正声。   五曰“润”。谓发声不躁,韵长不绝,清远可爱。   六曰“圆”。谓声韵浑然而不破散。   七曰“清”。谓发声犹风中之铎。   八曰“匀”。谓七弦俱清圆,而无三实四虚之病。   九曰“芳”。谓愈谈而声愈出,而无弹久声乏之病。“九德”说,影响极大,杨宗稷也说过:“音声有九得,清、圆、匀、静,人力或可强为;透、润、奇、古四者,则处于天定”。我就这“九德”逐一辨析之。一曰:“奇”,冷谦的奇是“轻、松、脆、滑”四个概念的解释,当然此解释在冷谦之前亦有人提出,我也看了现代琴家查阜西先生和郭平先生的解释,但我个人认为对“奇”的解释用这四个概念,似乎不能完全让我满意。我认为,“奇”这里指的是特别之音,非音之音。每一张琴都是活物,所发之音亦有不同之处,再和弹奏之人的内心相契合神往,所散发出的“奇”之音境是作为九德之奇的解释,似乎更能让我信服。二曰:“古”的含义比较明确,通常的理解是,一张好琴需要有较久远的历史年限,或者其制作的木材年代久远,这样弹出来的琴声才会有“古”意,醇和而绵。三曰:“透”,声音透过琴材而顺畅而出的音质,是关键之所在,但有时候一张制作不精良,面板薄劣的新琴,声音也会显得透,但这个就种假透,没有底蕴的透的轻易,仔细的辨别就会发现不同之处。四曰:“静”,静指‘净’。五曰:“润”,润就是声音具有一种生命活力,不枯朽、不干燥。六曰:“圆”,圆指每根弦、每一徽间、徽外、徽上的按音间的声音都很匀和。七曰:“清”,清是指琴音灵动而又清脆干净,无含糊浑浊之处。八曰:“匀”即声音在复杂多变的同时,一张琴的声音能保持一张琴的整体匀音,而不因在一张琴上出现两种声音来。九曰:“芳”,好琴需常弹,多抚弄,才能将整个音色和音响前后统一,历久而出。
13,202
艺藏
音乐
琴操-汉-蔡邕
蔡邕琴操 序首   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文上曰池,下曰岩。池,水也,言其平。下曰滨,滨,宾也,言其服也。前广后狭,象尊卑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也。五弦宫也,象五行也。大弦者,君也,宽和而温。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文王武王加二弦,合君臣恩也。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古琴曲有歌诗五曲,一曰鹿鸣,二曰伐檀,三曰驺虞,四曰鹊巢,五曰白驹。又有一十二操,一曰将归操,二曰猗兰操,三曰龟山操,四曰越裳操,五曰拘幽操,六曰岐山操,七曰履霜操,八曰雉朝飞操,九曰别鹤操,十曰残形操,十一曰水仙操,十二曰怀陵操。又有九引,一曰列女引,二曰伯姬引,三曰贞女引,四曰思归引,五曰辟历引,六曰走马引,七曰箜篌引,八曰琴引,九曰楚引。又有河间杂歌二十一章。 卷上   鹿鸣操者,周大臣之所作也。王道衰,君志倾,留心声色,内顾妃后,设旨酒嘉肴,不能厚养贤者,尽礼极欢,形见于色。大臣昭然独见,必知贤士幽隐,小人在位,周道凌迟,必自是始。故弹琴以讽谏,歌以感之,庶几可复。歌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此言禽兽得美甘之食,尚知相呼,伤时在位之人不能,乃援琴而刺之,故曰鹿鸣也。   伐檀操者,魏国女之所作也。伤贤者隐避,素餐在位,闵伤怨旷,失其嘉会。夫圣王之制,能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于田。今贤者隐退伐木,小人在位食禄,悬珍奇,积百谷,并包有土,德泽不加百姓。伤痛上之不知,王道之不施,仰天长叹,援琴而鼓之。   驺虞操者,邵国之女所作也。古者圣王在上,君子在位,役不逾时,不失嘉会。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及周道衰微,礼义废弛,强凌弱,众暴寡,万民骚动,百姓愁苦;男怨于外,女伤其内,内外无主:内迫性情,外逼礼义。欲伤所谗,而不逢时,于是援琴而歌。   鹊巢(缺)   白驹操者,失朋友之所作也。其友贤居任也。衰乱之世,君无道,不可匡辅,依违成风,谏不见受。国士咏而思之,援琴而长歌。   将归操者,孔子之所作也。赵简子循执玉帛,以聘孔子。孔子将往,未至,渡狄水,闻赵杀其贤大夫窦鸣犊,喟然而叹之曰:“夫赵之所以治者,鸣犊之力也。杀鸣犊而聘余,何丘之往也?夫燔林而田,则麒麟不至;覆巢破卵,则凤皇不翔。鸟兽尚恶伤类,而况君子哉?”于是援琴而鼓之云:“翱翔于卫,复我旧居;从吾所好,其乐只且。”   猗兰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反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乃止车援琴鼓之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云。   龟山操者,孔子所作也。齐人馈女乐,季桓子受之,鲁君闭门不听朝。当此之时,季氏专政,上僭天子,下畔大夫,贤圣斥逐,谗邪满朝。孔子欲谏不得,退而望鲁,鲁有龟山蔽之。辟季氏于龟山,托势位于斧柯;季氏专政,犹龟山蔽鲁也。伤政道之凌迟,闵百姓不得其所,欲诛季氏,而力不能。于是援琴而歌云:“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   越裳操者,周公之所作也。周公辅成王,成文王之王道,天下太平,万国和会,江黄纳贡,越裳重九译而来献白雉,执贽曰:“吾君在外国也,顷无迅风暴雨,意者中国有圣人乎?故遣臣来。”周公于是仰天而叹之。乃援琴而鼓之,其章曰:“于戏嗟嗟,非旦之力,乃文王之德。”遂受之,献于文王之庙。   拘幽操者,文王拘于桌锒作也。文王备修道德,百姓亲附。文王有二子,周公、武王皆圣。是时崇侯虎与文王列为诸侯,德不能及文王,常嫉妒之。乃谮文王于纣曰:“西伯昌,圣人也。长子发、中子旦,皆圣人也。三圣合谋,将不利于君,君其虑之。”纣用其言,乃囚文王于桌铮择日欲杀之。于是文王四臣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之徒,往见文王。文王为反目者,纣之好色也;桴其腹者,言欲得奇宝也;蹀躞其足者,使疾迅也。于是乃周流海内,经历风土,得美女二人、水中大贝、白马朱鬣,以献于纣。陈于中庭,纣见之,仰天而叹曰:“嘻哉,此谁宝?”散宜生趋而进曰:“是西伯之宝,以赎刑罪。”纣曰:“于寡人何其厚也!”立出西伯。纣谓宜生:“谮岐侯者,长鼻决耳也。”宜生还,以状告文王,乃知崇侯谮之。文王在桌锸保演八卦以为六十四卦,作郁尼之辞:“困于石,据于蒺藜。”乃申愤以作歌曰:“殷道溷溷,浸浊烦兮。朱紫相合,不别分兮。迷乱声色,信谗言兮。炎炎之虐,使我愆兮。无辜桎梏,谁所宣兮。幽闭牢,由其言兮。遘我四人,忧勤勤兮。得此珍玩,且解大患兮。仓皇迄命,遗后昆兮。作此象变,兆在昌兮。钦承祖命,天下不丧兮。遂临下土,在圣明兮。讨暴除乱,诛逆王兮。”   岐山操者,周太王之所作也。太王居豳,狄人攻之,仁恩恻隐,不忍流洫,选练珍宝犬马皮币束帛与之。狄侵不止。问其所欲,得土地也。太王曰:“土地者,所以养万民也。吾将委国而去矣,二三子亦何患无君?”遂杖策而出,窬乎梁而邑乎岐山。自伤德劣,不能化夷狄,为之所侵,喟然叹息,援琴而鼓之云:“狄戎侵兮土地移,迁邦邑兮适于岐。泼癫挥琴馑者知?吁嗟奈何,予命遭斯!”   履霜操者,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也。吉甫,周上卿也,有子伯奇。伯奇母死,吉甫更娶后妻,生子曰伯邦。乃谮伯奇于吉甫曰:“伯奇见妾有美色,然有欲心。”吉甫曰:“伯奇为人慈仁,岂有此也?”妻曰:“试置妾空房中,君登楼而察之。”后妻知伯奇仁孝,乃取毒蜂缀衣领,伯奇前持之。于是吉甫大怒,放伯奇于野。伯奇编水荷而衣之,采花而食之,清朝履霜,自伤无罪见逐,乃援琴而鼓之曰:“履朝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听谗言,孤恩别离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说顾兮知我冤。”宣王出逊,吉甫从之,伯奇乃作歌,以言感之于宣王。宣王闻之,曰:“此孝子之辞也。”吉甫乃求伯奇于野而感悟,遂射杀后妻   雉朝飞操者,齐独沐子所作也。独沐子年七十无妻,出薪于野,见飞雉雄雌相随,感之,抚琴而歌曰:“雉朝飞,鸣相和,雌雄群游于山阿。我独何命兮未有家,时将暮兮可奈何,嗟嗟暮兮可奈何   别鹤操者,商陵牧子所作也。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兄欲为改娶。妻闻之,中夜惊起,倚户悲啸。牧子闻之,援琴鼓之云:“痛恩爱之永离,叹别鹤以舒情。”故曰别鹤操。后仍为夫妇。   残形操者,曾子所作也。曾子鼓琴,墨子立外而听之。曲终,入曰:“善哉鼓琴!身已成矣,而曾未得其首也。”曾子曰:“吾昼卧见一狸,见其身而不见其头,起而为之弦,因而残形。”   水仙操者,伯牙之所作也。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先生曰:“吾能传曲,而不能移情。吾师有方子春者,善于琴,能作人之情,今在东海上。子能与我同事之乎?”伯牙曰:“夫子有命,敢不敬从。”乃相与至海上,见子春受业焉。【:“乃与伯牙俱往,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子居习之,吾将迎之。’刺船而去。旬时,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洞涌,山林杳冥,怆然叹曰:‘先生移我情矣!’乃援琴而歌,作水仙之操。”】   怀陵操怀陵操者,伯牙之所作也。伯牙鼓琴,作激徵之音。(下缺)   列女引者,楚庄王妃樊姬之所作也。庄王爱幸樊姬,不敢专席,饰众妾使更侍王,以广继嗣。庄王一日罢朝而晏,樊姬问故,王曰:“与贤相语。”姬问为谁。曰:“虞丘子。”樊姬曰:“妾幸得侍王,非不欲专贵擅爱也,以为伤王之义,故所进与王同位者数人矣。今虞丘子为相,未尝进一贤,安得为贤?”明日,王以樊姬语告虞丘子,稽首辞位而进孙叔敖。樊姬自以谏行志得,作列女引曰:“忠谏行兮正不邪,众妾夸兮继嗣多。”   伯姬引者,伯姬保母所作。伯姬者,鲁女也,为宋共公夫人。共公薨,守礼固节。鲁襄公三十年,宋灾,伯姬存焉。有司请出,伯姬曰:“不可。吾闻之,妇人夜出,不见傅母不下堂。傅至矣,母未至也。”逮乎火而死。其母悼伯姬之遇灾,故作此引。   贞女引贞女引者,鲁漆室女所作也。漆室女倚柱悲吟而啸,邻人见其心之不乐也,进而问之曰:“有淫心欲嫁之念耶?何吟之悲?”漆室女曰:“嗟乎,嗟乎,子无志,不知人之甚也。昔者,楚人得罪于其君,走逃吾东家。马逸,蹈吾园葵,使吾终年不厌菜;吾西邻人失羊不还,请吾兄追之,雾浊水出,使吾兄溺死,终身无兄,政之所致也。吾忧国伤人,心悲而啸,岂欲嫁哉?”自伤怀结,而为人所疑,于是褰裳入山林之中,见女贞之木,喟然叹息,援琴而弦,歌以女贞之辞云:“菁菁茂木,隐独荣兮。变化垂枝,合秀英兮。修身养行,建令名兮。厥道不移,善恶并兮。屈躬就浊,世彻清兮。怀忠见疑,何贪生兮。”遂自经而死   思归引者,卫女之所作也。卫侯有贤女,邵王闻其贤而请聘之,未至而王薨。太子曰:“吾闻齐桓公得卫姬而霸。今卫女贤,欲留。”大夫曰:“不可。若女贤,必不我听;若听,必不贤。不可取也。”太子遂留之,果不听。拘于深宫,思归不得,心悲忧伤,遂援琴而作歌,曰:“涓涓泉水,流反于淇兮。有怀于卫,靡日不思。执节不移兮,行不诡随。坎坷何辜兮离厥。”曲终,缢而死。   辟历引者,楚商梁子所作也。商梁子出游九皋之泽,览渐水之台,张置罟,周于荆山,临曲池而渔。疾风陨雹,雷电奄冥,天火四起,辟历下臻,玄鹤翔其前,白虎吟其后,瞿然而惊,谓其仆曰:“今日出游,岂非常之行耶”何其灾变之甚也?”其仆曰:“孤虚设张,八宿相望,荧惑于角,五星失行,此国之大变也,君其返国矣!”于是商梁子归其室,乃援琴而歌叹,韵声激发,象辟历之声,故曰辟历引。云:“疾雨盈河,辟历下臻,洪水浩浩滔厥天。鉴隆愧,隐隐阗阗,国将亡兮丧厥年   走马引者,樗里牧恭所作也。樗里牧恭为父报怨,而亡林岳之下,有马夜降,围其室而鸣,于是觉而闻走马声,以为吏追之,乃奔而亡。明视,天马迹也。乃曰:“吾以义杀人,而天马来降以惊动,吾处不安,以告吾邪?”乃感惧入沂泽之中,作走马引。后果仇家候之不得也。   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所作也。子高晨刺船而濯,有一狂夫,被发提壶,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堕河而死。乃号天嘘唏,鼓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公堕河死,当奈公何!”曲终,自投河而死。子高闻而悲之,乃援琴而鼓之,作箜篌引以象其声,所谓公无渡河曲也。   琴引者,秦时倡屠门高之所作也。秦时采天下美女以充后宫,幽愁怨旷,咸致灾异。屠门高为之作琴引以谏焉。   楚引者,楚游子龙丘高所作也。龙丘高出游三年,思归故乡,心悲不乐,望楚而长叹,故曰楚引。 卷下(河间杂歌)   箕山操,许由作也。许由者,古之贞固之士也。尧时为布衣,夏则巢居,冬则穴处,饥则仍山而食,渴则仍河而饮,无杯器,常以手捧水而饮之。人见其无器,以一瓢遗之。由操饮毕,以瓢挂树,风吹树动,历历有声。由以为烦扰,遂取损之。以清节闻于尧,尧大其志,乃遣使以符玺禅为天子。于是许由喟然叹曰:“匹夫结志,固如盘石。采山饮河,所以养性,非以求禄位也;放发优游,所以安已不惧,非以贪天下也。”使者还,以状报尧。尧知由不可动,亦已矣。于是许由以使者言为不善,乃临河洗耳。樊坚见由方洗耳,问之:“耳有何垢乎?”由曰:“无垢,闻恶语耳。”坚曰:“何等语者?”由曰:“尧聘吾为天子。”坚曰:“尊位何为恶之?”由曰:“吾志在青云,何乃劣劣为九州伍长乎?”于是樊坚方且饮牛,闻其言而去,耻饮于下流。于是许由名布四海。尧既殂落,乃作箕山之歌曰:“登彼箕山兮,瞻望天下。山川丽崎,万物还普。日月运照,靡不记睹。游牧其间,何所却虑。叹彼唐尧,独自愁苦。劳心九州,忧勤厚土。谓余饮明,传禅易祖。我乐如何,盖不盼顾。河水流兮缘高山,甘爪施兮弃锦蛮,高林肃兮相错连,居此之处傲尧囗。”后许由死,遂葬于箕山。   周太伯者,周太王古公之长子也。古公有子三人:长者太伯,次者虞仲,少者季历。季历之子昌,昌即文王也。古公寝疾,将死,国当有传,心欲以传季历,乃呼三子谓曰:“我不起此病,继体兴者,其在昌乎?”太伯见太王传季历,于是太伯与虞仲俱去,被发文身以变形,托为王采药。后闻古公卒,乃还奔丧,哭于门外,示夷狄之人,不得入王庭。于是季历谓:“太伯,长子也,伯当立,何不就?”太伯曰:“吾生不供养,死不饭含,哭不临棺,不孝之子,焉得继父乎”断发文身,刑余之人也,戎狄之民也,三者除焉,何可为君矣!”季历垂涕而留之,终不肯止,遂委而去。到江海之涯,吟咏优游,仰览俯观,求膏腴之处。适于吴,率以仁义,化为道德;荆越之人,移风易俗,成集韶夏,取象中国,乃太伯之化也。是后季历作哀慕之歌,章曰:“先王既徂,长陨异都。哀丧伤心,未写中怀。追念伯仲,我季如何?梧桐萋萋,生于道口。宫馆徘徊,台阁既除。何为远去,使此空虚?支骨离别,垂思南隅。瞻望荆越,涕泪双流。伯兮仲兮,逝肯来游,自非二人,谁诉此忧?”   受命者,谓文王受天命而王。文王以纣时为岐侯,躬修道德,执行仁义,百姓亲附。是时纣为无道,刳胎斩涉,废坏三仁,天统易运,诸侯瓦解,皆归文王。其后有凤凰衔书于文王之郊。文王以殷帝无道,虐乱天下,皇命已移,不得复久,乃作凤凰之歌,其章曰:“翼翼翔翔,彼鸾凰兮。衔书来游,以命昌兮。瞻天案图,殷将亡兮。苍苍昊天,始有萌兮。五神运精,合谋房兮。与我之业,望来羊兮。”   文王思士者,文王之所作也。文王思得贤士与为治,出田,援蓍而卜之,得所获非龙非麟,非虎非熊,乃帝王师也。至渭之阳,果遇吕尚,与语,大悦之,曰:“吾先人太公有言,当有圣人适周,子其是耶?”遂载与之俱归,立以为师,号曰太公望。文王悦喜,乃援琴而鼓之,自叙思士之意,故曰文王思士。   舜耕历山,思慕父母。见鸠与母,俱飞鸣,相哺食,益以感思。乃作歌曰:“陟彼历山兮崔嵬,有鸟翔兮高飞,瞻彼鸠兮徘徊。河水洋洋兮青泠,深谷鸟鸣兮嘤嘤,设置张兮,思我父母力耕。日与月兮往如驰,父母远兮,吾将安归?”   周金滕者,周公作也。书曰:武王薨,太子诵袭武王之业,年十岁,不能统理海内。周公为摄政。是时周公囚诛管蔡之后,有谤公于王者,言公专国大权,诈策谋将危社稷,不可置之。成王闻之,勃然大怒,欲囚周公。周公乃奔于鲁而死。成王闻公死,且怒之,且伤之,以公礼葬之。天乃大暴风疾雨,禾稼皆偃,木折伤,成王惧,发金滕之书,见周公所为武王祷命以身赎之书。成王执书而泣,曰:“谁言周公欲危社稷者?取所谗公者而诛之。”天乃反风霁雨,禾稼复起,成王作思慕之歌。   仪凤歌者,周成王之所作也。成王即位,用周召毕荣之属,天下大治,殊方绝域,莫不蒙化,是以越裳献雉,重译来贡,太平之瑞,同时而应,麒麟游苑囿,凤凰来舞于庭,颂声并作,佥然大同。于是成王乃援琴而鼓之,曰:“凤凰翔兮于紫庭,余何德兮以感灵,赖先人兮恩泽臻,于胥乐兮民以宁,凤凰来兮百兽晨   龙蛇歌者,介子绥所作也。晋文公重耳,与子绥俱亡,子绥割其腕股,以救重耳。重耳复国,舅犯、赵衰,俱蒙厚赏,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其章曰:“有龙矫矫,遭天谴怒,卷排角甲,来遁于下。志愿不与,蛇得同伍,龙蛇俱行,身辨山墅。龙得升天,安厥房户,蛇独抑摧,沉滞泥土。仰天怨望,绸缪悲苦,非乐龙伍,不眄顾。”文公惊悟,即遣求得于绵山之下。使者奉节迎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火荧自出。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发火   芑梁妻歌者,齐邑芑梁殖之妻所作也。庄公袭莒,殖战而死,妻叹曰:“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外无所依,内无所倚,将何以立?吾节岂能更二哉?亦死而已矣!”于是乃援琴而鼓之,曰:“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哀感皇天,城为之坠。曲终,遂自投淄水而死   崔子渡河操,闵子骞所作也。崔子蚤失母,后母常以其死母名呼之,不应辄笞之。崔子乃以渡河为辞,系石于腰,自沉而死。闵子大其能,为文隐伤痛之,故援琴而鼓之,以美其意,故曰崔子渡河。   楚明光者,楚王大夫也。昭王得氏璧,欲以贡于赵王。于是遣明光奉璧之赵。郡中羊由甫,知赵无反意,乃谗之于王曰:“明光常背楚用赵,今使奉璧,何能述功德?”及明光还,怒之,明光乃作歌曰楚明光。   卞和者,楚野民,得玉璞以献怀王。怀王使乐正子占之,言非玉,以为欺谩,斩其一足。怀王死,子平王立。和复抱其璞而献之。平王复以为欺,斩其一足。平王死,子立为荆王。和复欲献之,恐复见害,乃抱其玉,而哭荆山之中,昼夜不止,泣尽,继之以血。荆王遣问之,于是和随使献王。王使剖之,中果有玉,乃封和为陵阳侯。和辞不就而去。作退怨之歌曰:“悠悠沂水,经荆山兮。精气郁浃,谷岩中兮。中有神宝,灼明明兮。穴山采玉,难为功兮。于何献之,楚先王兮。遇王暗昧,信谗言兮。断截两足,离余身兮。俯仰嗟叹,心摧伤兮,紫之乱朱,粉墨同兮。空山嘘唏,涕龙钟兮。天鉴孔明,竟以彰兮。沂水滂沛,流于汶兮。进宝得刑,足离分兮。去封立信,守休芸兮。断者不续,岂不冤兮。”   曾子归耕者,曾子之所作也。曾子事孔子十有余年,晨觉眷然,念二亲年衰,养之不备,于是援琴而鼓之,曰:“往而不返者,年也,不可以再事者,亲也。嘘唏归耕,来日安所耕,历山盘兮钦!”   梁山操者,曾子之所作也。曾子幼少,慈仁质孝,在孔子门有令誉。居贫无业,以事父母,躬耕力作,随五土之行,四时惟宜,以进甘肥。尝耕泰山之下,遭天霖泽,雨雪寒冻,旬月不得归,思其父母,乃作忧思之歌。   谏不违歌者,卫灵公之所作也。史鱼者,卫灵公之相。时蘧伯玉执清廉之节,修仁义之方,史鱼乃荐伯玉于灵公。公曰:“诺。”其后未用。史鱼复入,曰:“臣闻抱玉朝君,不如贡贤。夫国危者则思仁,思安者则急贤,公何嫌疑?”灵公谓史鱼以庭褒虚饰,良久乃应之。史鱼出,谓其子曰:“我思竭愚志,以报塞恩纪,荐伯玉于公,公以我言为不信,将自杀以明之?我死后勿敛,用伯玉乃敛。”语毕,进药自杀。灵公闻之,曰:“痛哉!寡人谓史鱼徒谦退欲进士者也,不意乃至于身死。”临丧,拜伯玉代史鱼。公知史鱼以尸谏也,为谏不违之歌,泣曰:“寡人负史鱼,悔焉无及者也。”   庄周者,齐人也。明笃学术,多所博达,进见方来,却睹未发。是时齐王好为兵事,习好干戈,庄周儒士,不合于时。自以不用,行欲避乱,自隐于山岳。后有达庄于王,遣使赍金百镒,聘以相位,周不就,使者曰:“金至宝,相尊官,何辞之为?”周曰:“君不见夫郊祀之牛,衣之以朱彩,食之以禾粟,非不乐也。及其用时,鼎镬在前,刀俎列后。当此之时,虽欲还就孤犊,宁可得乎?周所以饥不求食、渴不求饮者,但欲全身远害耳。”于是重谢使者,不得已而去,复引声歌曰:“天地之道,近在胸臆。呼精神,以养九德。渴不求饮,饥不索食。避世守道,志洁如玉。卿相之位,难可直当。岩岩之石,幽而清凉。枕块寝处,乐在其央。寒凉固回,可以久长。”   孔子厄者,孔子使颜渊执辔,到匡郭外,颜渊举策指匡穿垣曰:“往与阳虎正从此入。”匡人闻其言,孔子貌似阳虎,告匡君曰:“往者阳虎,今复来至。”乃率众围孔子,数日不解,弟子皆有饥色。孔子仰天而叹曰:“君子固亦穷乎?”子路闻孔子之言悲感,悖然大怒,张目奋剑,声如钟鼓,顾谓二三子曰:“使吾有此厄也!”孔子曰:“由来!今汝欲斗名,为戮我于天下。为汝悲歌而感之,汝皆和我。”由等唯唯。孔子乃引琴而歌,音曲甚哀,有暴风击拒,军士僵仆。于是匡人乃知孔子圣人,瓦解而去。   三士穷者,其思革子之所作也。其思革子、户文子、叔衍子,三人相与为友,闻楚成王贤而好士,三人俱往见之。至于豪岩之间,卒逢飘风暴雨,相与俱伏于空柳之下。衣寒粮乏,度不能俱活,三人相视而叹曰:“与其饥寒俱死也,岂若并衣粮于一人哉?”二子以革子为贤,推衣粮与之。革子曰:“生则同乐,死则共之。”固辞。二子曰:“吾自以相与为犹左右手也,左伤则右救之,右伤则左救之。子不我受,俱死,无名于世,不亦痛乎!”于是革子受之,二子遂冻饿而死。其思革子抱二子尸而埋之,号天哭泣,揭衣粮而去。往见楚王。楚王知其贤者,于是旨酒嘉肴,设钟鼓而乐之。革子怆然有忧悲之色。楚王心动,怪而不悦,乃推樽罢乐,升琴而进之。其思革子援琴而鼓之,作相与别散之音。王曰:“子琴音何苦哀也。”革子推琴离席,长跪涕流而下,对曰:“臣友三人,户文子、叔衍子,窃慕大王高义,欲俱来谒,至于硗岩之间,逢飘风暴雨,衣寒粮乏,不能俱活。二子俱不以臣为不肖,推粮与臣,二子逢冻饿死。大王虽陈酒肴,设乐,诚不敢酣乐也。”王曰:“嗟乎,乃至是耶?”于是赐其思革子黄金百斤,命左右棺敛,收二子而葬之,以其思革子为相,故曰三士穷。   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政未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拔剑刺王,不得,窬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欲入韩,道逢其妻,从置栉,对妻而笑。妻对之泣下,政曰:“夫人何故泣?”妻曰:“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吾尝梦想思见之。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耳,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而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父仇当何时复报?”援石击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歌之,内刀在琴中。政于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杀之,曰:“乌有使者生不见其父,可得使乎?”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磔政形体市,悬金其侧,有知此人者,赐金千斤。遂有一妇人,往而哭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市人曰:“此所谓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犁剥面。何爱一女子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政尸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死。故曰聂政刺韩王。   霍将军歌者,霍去病之所作也。去病为讨寇校尉,为人少言,勇而有气,使击匈奴,斩首二千。复六出,斩首千余万级,益封万五千户、侯禄、大将军等。于是志得意欢,乃援琴而歌之曰:“四夷既获,诸夏康兮。国家安宁,乐无央兮。载戢干戈,弓矢藏兮。麒麟来臻,凤凰翔兮。与天相保,永无疆兮。亲亲百年,各延长兮!”   王昭君者,齐国王襄女也。昭君年十七时,颜色皎洁,闻于国中。襄见昭君端正闲丽,未尝窥看门户,以其有异于人,求之皆不与。献于孝元帝。以地远,既不幸纳,叨备后宫。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俱列坐,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唯妇人丑陋,不如中国。”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于是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幸得备在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之心,诚愿得行。”时单于使者在旁,帝大惊,悔之不得复止。良久,太息曰:“朕已误矣!”遂以与之。昭君至匈奴,单于大悦,以为汉与我厚,纵酒作乐。遣使者报汉,送白璧一双,骏马十匹,胡地珠宝之类。昭君恨帝始不见遇,心思不乐,心念乡土,乃作怨旷思惟歌曰:“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爰止,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升云,获侍帷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幽沉,不得颉颃。虽得馁食,心有徘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昭君有子曰世违,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问世违曰:“汝为汉也,为胡也?”世违曰:“欲为胡耳。”昭君乃吞药自杀。单于举葬之。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独青。   处女吟处女吟,鲁处女所作也。(缺)   流澌咽(缺)   双燕离(缺) 补遗   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薪者获麟,击之,伤其左足。将以示孔子。孔子道与相逢见,俯而泣,抱麟曰:“尔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乃歌曰:“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仰视其人,龙颜日月。夫子奉麟之口,须臾吐三卷图,一为赤伏,刘季兴为王;二为周灭,夫子将终;三为汉制,造作孝经。夫子还,谓子夏曰:“新主将起,其如得麟者?”(艺文十)   伍员奔吴,过溧阳濑溪,见一女击漂于水中。旁有壶浆,乃就乞饭。饭毕,谓女子曰:“掩夫人壶口。”女子知其意,自投濑溪而死。(太平御览·器物部)   伍子胥歌曰:“俟罪斯国,志愿得兮!”(文选·吊屈原文注)   伍子胥歌曰:“庶此太康,皆吾力兮!”(文选谢宣远张子房诗注)   宁戚饭牛车下,叩角而商歌曰:“南山,白石,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才至,长夜漫漫何时旦!”齐桓公闻之,举以为相。(艺文类聚九十四)   孔子游于山,见取薪而哭,长梓上有孤鹣,乃承而歌之。(北堂书钞·乐部)   孔子游于泰山,见薪者哭甚哀。孔子问之,薪者曰:“吾自伤,故哀尔。”(艺文类聚·人部)   雍门周说孟尝君曰:“下罗帐,来清风。”(北堂书钞·服饰部)
13,203
艺藏
音乐
琴斋宜备八则--
《琴斋宜备八则》      《琴斋宜备八则》选自《五知斋琴谱》       琴几多用半方条桌。如遇起坐行走,稍不留心每致跌磕。今本斋桌样以条桌镶嵌琴砖,或一头、或两头,开一方孔。可容护轸入内。宽则以小榍塞之。稳当至极。桌下调弦,依然便易。如遇珊瑚玉轸更不虑其坠地。即无琴砖,木桌亦可开孔既免失跌之虞尤乏推移之累。       每见旧琴护轸多有损缺。皆因灰漆为之易于剥落。今本斋改用紫檀或花梨制为护轸,可以坚久不坏。况焦尾俱用紫檀等木,而护轸岂独不宜。即无关于音声,又饰观而耐久,亦补古人未尽之遗意也。       弹琴必需琴垫。但不宜太宽而过厚。宽则丑看厚则音滞。如用标布做一小口袋,内装细砂土缝好,以做琴垫最为稳安。       琴之龙龈多有琢磨不善,最伤琴弦。间有低削者,以鹅翎管衬之既不伤弦又且易上。       代甲护指别谱亦有载者。但诸物俱不尽善。代甲惟秋角为最,即活鹿角亦佳,象牙次之,玳瑁又次之。护指以雁翎管尖,剪合如法。须购哈密胶,锉碎为末。用细罗筛过以津唾粘帖。至十日半日不落。如无哈密胶既弓匠所用之胶亦可。虽沐浴净面俱无妨碍。至云旧膏药则太陋矣。       家居藏琴,少则用匣。如琴多匣多不胜其繁,宜置一大橱内不用隔板,周围以布裹勾头长钉直挂。即无潮湿又不致乔。且可一橱总收十余张岂不妥便。       琴徽多有不准者。皆因安徽之时,折叠分寸,不识个中之窍以致舛错。须知岳山至龙龈,对折居中即七徽。以七徽至岳山对折居中,即四徽。以七徽至岳山三折,一折即五徽、再折即二徽、三折与岳山齐。四徽至岳山对折,即一徽。五徽至七徽五折,从五徽取二折则六徽、从二徽取一折则三徽。后之八九等徽,以七徽至焦尾,与前折相同,即不至谬。试弹泛音,声声相应矣。       琴多用金徽玉轸。原所以庄重而饰观也。古人更有加以珠宝文彩,曾不闻鄙其奢华。今本斋琴额俱用玉、或水晶镶嵌以备雅观。虽不足法当俟同好。       收琴须择干燥洁净处所。有安放尤要得宜。旧琴多有折腰之病,皆因随手平搁,轸足高起,日久不弹以至如此。今琴匣内必要中辅一板,于放轸足处各开一空槽落下,自然前后俱得着实。可无折腰之患矣。       旧琴年久收放不善,多致圯凹。每有因其断纹,不肯破腹修整。孰知断纹虽好,无从取音,何益之有。况琴所贵断纹,原以取其音之灵透也。如不能弹,从何得其灵透之音乎。但修必用八宝鹿角灰。若无真金末,即响铜细末亦可。万不可误用瓦灰。如琴有折腰耸肩之病,弦硬拱手不堪落指。必要开腹下肩。修妥且不用漆,先合原笋试弹已好,方以漆漆之。如未尽善,尚可再修。务要复返元音,庶不负古琴之妙。不然纵惜断纹而不修整,此琴终于虚设矣。皆因前人有削圆方竹杖、漆却断纹琴之句。遂视为宝鍳。余思此句惟五柳先生可道耳,倘欲弦上取音者不必拘之。    
13,204
艺藏
音乐
琴议篇-宋-刘籍
《琴议篇》(南宋)刘籍   琴者,禁也。禁邪归正,以和人心。始乎伏羲,成于文武,形象天地,气包阴阳,神思幽深,声韵清越,雅而能畅,乐而不淫,扶正国风,翼赞王化。善听者,知吉凶休咎,国家存亡。善鼓者,变动阴阳,聚散鬼神。是以古人左琴右书,无故则不撤。琴之为义大矣哉!夫和而鸣者,谓之声;参叙相应,谓之韵;韵而成文,谓之音。夫人志于所守,蕴积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谓之文。文又不尽谓之音。故音哀乐、雅正、刚柔、怨怒必在乎人,由乎国风、理国治家、化人成俗、政教兴废、道德盛衰。于是听之则声之音其道深矣!夫人多听声而不听音者,近而不知远也。俗谚云:“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诚哉,是言也!余早味幽隐,酷嗜丝桐,颇曾留意时属绝丝而能之。虽奇声雅韵,寂然而废,幽情远兴,缅想常存。今者,以其端味,以传同好。但迹形容,列之于后:夫声意雅正,用指分明,运动闲和,取舍无迹,气格高棱,才思丰逸,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越幽奇,参韵曲折,立声孤秀,此琴之德也。如遇物发声,想象成曲,江山隐映,御落月于弦中,松风飕飕;贯清风于指下,此则境之深矣。又若贤人烈士,失意伤时,结根沉忧,写于声韵:始激切以畅鬼神,终练德而合雅颂,使千载之后,同声见知,此乃琴道深矣。若夫徇时弃本,艳巧多端,实伤败琴德也。夫琴之五音者,宫、商、角、征、羽也。宫象君,其声同。当与众同心,故曰同也。商象臣,其声行。君令臣行,故曰行也。角象民,其声从。君令臣行民从,故曰从也。征象事,其声当。民从则事当,故曰当也。羽象物,其声繁。民从事当则物有繁植,故曰繁也。是以舜作五弦之琴,鼓《南风》而天下大治,此之谓也。后至文武各加一弦,故六名“文”、七名“武”也。夫琴之声弄各有异端,不可雷同,总呼为弄。合节者为声,不合节者为弄。音叶称音,音繁曰乐。禽兽但知声而不知音,常人但知音而不知乐,君子能知其乐者,明国之兴衰,察人之哀乐。故哀心感者,其声焦以杀;乐心感者,其声舒以缓;喜心感者,其声和以柔。此非情也,感于物而动也。夫闻宫音者,使人温舒而宽大;闻商音者,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者,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征音者,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者,使人整齐而好礼。是以舜操五弦之音,其辞曰:“南风之薫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圣人音妙深矣!故凭言以求意,在得意以求言,言穷而意远也。
13,205
艺藏
音乐
琴诀-唐-薛易简
《琴诀》唐 薛易简   《琴史》曰:薛易简以琴待诏翰林,盖在天宝中也。尝着《琴诀》七篇,辞虽近俚,义有可采,今掇有大槩着焉,曰:“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麠麈俗,可以格免神,此琴之善者也。鼓琴之士,志静气正,则听者易分,心乱神浊,则听者难辩矣。常人但见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但赏为能。殊不知志土弹之,声韵皆有所主也。夫正直勇毅者听之则壮气益增,孝行节操者听之则情感伤,贫乏孤苦者听之则流涕纵横,便佞浮嚣者听之则敛容庄谨。是以动人心,感神胆者,无以加于琴。闰其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也。今人多以杂音悦乐为贵,而琴见轻矣。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难也。”   又云:“弹琴之法,必须简静。非谓人静,乃手静也。手指鼓动谓之喧,简要轻稳谓之静。又须两手相附,若双鸾对舞,两凤同翔,来往之势,附弦取声,不须声外摇指,正声和畅,方为善矣。故古之君子,皆因事而制,或怡情以自适,或讽谏以写心,或幽愤以传志,故能专精注神,感动神鬼,或只能一两弄而极精妙者。今之学者,惟多为能。故曰:多则不精,精则不多。知音君子,详而察焉。”   品闲斋闲话:“常人但见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但赏为能。殊不知志土弹之,声韵皆有所主也”;“今人多以杂音悦乐为贵,而琴见轻矣。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难也”;“弹琴之法,必须简静。……多则不精,精则不多。知音君子,详而察焉”。所言甚是,需揣而摩之。然今人弹琴,易失其所主,徒以悦耳为能。琴道渐失,琴技流媚俗之地矣。无“多”则难精,惟有先多,然后求精。
13,206
艺藏
音乐
琴说-宋-陈伯葵
《琴说》北宋 陈伯葵   余家自国初时得唐琴一张于关南巡检李汉超家,汉超武人,务能尚勇不喜正声,一日与余曾祖父射弓,余祖幸胜而获焉,龙池中旧题雷颜石磬嘉祐中。欧阳永叔范希文过余,因此出琴示永叔,尝闻蜀中士大夫言雷会之父观其制作曲极其妙,谅非后世子孙所能及,然昔之名琴者,有曰金钟,有曰玉磬,有曰玉鹤,有曰玉雁,其类不可既举,而此琴特谓之石磬者,古人非不能温美耶,恶其名过于实耳。此琴虽古而规模制制雅合当今,所尚琴材坚实温润。世俗之论琴者皆曰:某人之琴,古某人之琴,古其材可以指掐下。此言盖得于市井之琴工尔。古琴多干虚而贵润实,假如材腐朽如此,则其声也已干虚而指下岂复有温润不穷余韵耶。此失于好古之过耳,故知音者,哂之宫声最佳。夫宫君声也,五音以宫为主,自古名琴惟宫声难得佳者。而此琴宫声特冠诸声,上下四声皆善,历观自古琴,上四声佳者,则下四声不足以应之,下四声佳者,则上四声不足以辅之。余游宦南北,阅琴多矣,未尝一见全琴,惟此琴上下四声皆善,上有蛇腹断文,琴之断有五,昔石曼卿以断如蛇腹而匀者为琴中第一。世俗之论琴者,不贵其声而惟取断者,有不贵断而惟取其声者,是皆失于一偏而未足以尽其美。盖有断而无声者,何以见琴之佳,有声而无断者,何以表琴之古。惟此琴有声而又有断,所以备琴之美而当世不可多得也。近世王公贵人之好琴者,往往以断相尚而不知琴之所主者在声。昔人所以贵乎断者,特欲其声之透而已,有断而无透者,透将安用?顷时有朝士蓄琴一张,断虽多而无声,自谓其直无价,每会宾客必出此琴以自矜眩。一日刘贡父在席乃言吾家有一黑漆厮马,岁久断裂,不可胜数,其直犹不在公琴之下。坐客为之大笑,盖木性顺而漆横,岁久未有不断者也,彼庸人乌知此哉。昔钱塘太守梅公闻此琴有环玮绝特之称,一日拉幕中诸客及寓居士大夫湖上会郡中名琴数十张,俾工于琴者鼓之。坐席未温,有抚之而无声者,有怀惭而引去者,惟此琴其声圆实清响如击金石,吟之指下有不穷之余思,众皆吧美不已,自是此琴名遂著于淮浙。噫,世之好琴者不别琴之古今,不辨琴之虚实,不知声之清浊,不识断之真伪,是非一决于琴工。琴工曰是,往往倾囊竭橐以偿其直,而不知琴工阴与之为地者以其授赂于鬻琴者也。琴工曰非,往往却之而不售,然不知琴工力与之为梗者以其无觊觎于鬻琴者也。王公贵人自谓察见其弊而人不可欺,岂知去取不能逃于纤人之彀中耶。然此特举其一,端其余奸弊又有出人意料之外者。自琴工以至缁衣之徒,有能此伎者,皆用一律,不如是者不能以称故。虽好古之士难遇知音,每为此辈所隔而不能相值,世之知音者又寥寥千载之间不可复有,故余为之诗曰:不遇钟子期,弹之何所为,由中千古意,只有泪痕知。所以叹夫识者之难遇也。道士吴见素字子明善琴,予尝欲听其运指,子明以谓无佳琴辄不鼓,今适遇雷颜琴而无子明之指,因书所予子明,诗于琴说之后,曰:太初有无千百年,薰风元鹤今悄然,但见峄桐皆左背,更闻陵散是神传。古来太音在指,世上小道徒安弦,惟师深缩袖间手,我听兹琴亦已全。政和改元四月二十五日陈伯葵响父题。
13,207
艺藏
音乐
琴谱序-清-王锦季
《琴谱序》贵筑王锦季湘 撰   贵筑王季湘女史锦,为薛照南刺史德配。淹雅多才,尤精音律,性癖琴,重订《春草堂》琴谱,审音定徽,多所正误。余尤爱其自序骈体文一篇,微引精详,词格华妙。其词云:   粤自湘妃写怨,苍梧留帝子之音。蔡氏知音,绿水尽中郎之妙。改新声于北魏,艳说虞妃。纪韵事于西京,争夸赵后。邮亭女子,识楚国之明光。上景仙姝,倡汉宫之绝调。拍成雅操,癖有落霞谱人乐章。歌新子夜,故弦调九弄。香闺大有传人,亦琴鼓三终。正坐犹严女训,然而文君心荡,绮靡相沿,于嫂音微,筝琶莫辨,鸣鸾寡和,畴环珮之迎风,舞鹤不来,空丝桐之伫月,洋洋盈耳。半属淫哇,诩诩师心,殊乖古法,安弦操缦,堪羞艳李浓桃,累牌连篇。只诮灾梨祸枣,求其曲操雅正,音律详明,则《春草堂》原谱一书,固后学之津梁,元音之真诀也。所惜者徽分一间,尚误曲中,弦审五音,微差位表。吾师祝桐君先生为当时伯牙,将取此卷正之。乃仓皇戎马,未操郢上之觚,况瘁征鸿,早返闽中之驾。余也抚琴动操,指训亲承扢雅扬风,心传愿绍,因女红之馀暇,细校徽音,合元律之精微,详加删订。神来意会,每触类而旁通,激浊扬清,务纤毫之无憾,经年绮阁,既告成功。反命张帷,用谋锓板,所翼三声类聚,与古为徒,若云千载赏音,则吾岂敢。   【附录】   琴譜序   近見北人有琴譜一集集有序序頗可觀云龍波子作不知何氏名也今録於左   擬清廟之古賡南風之詩聖人之制作也續杏壇之音鼔宣尼之操吾徒之修養也瓏玲其聲龍吟鳯鳴妙契大造發越七情猗歟琴哉非金槽鐵撥比也非鴻鵠其心者可學也非鄭衛其耳者可聽也前輩或曰傳授無間然可傳者譜不可傳者心也心而可傳則何以千載而下獨伯竒師曠諸子之専其美葢得於心者自應於手其不得於心者徒求其聲求其聲者特造作之巧應於手者乃自然之清噫嘻志在髙山流水知之者惟一子期至於馬之仰鶴之舞則又物之靈也吾之於琴固不敢以子期望今人每獨惜今人之不馬鶴若也凡我同志以其自得於心者而撫之而自聽之亦不必冀人之知不知也龍波子序(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雜説之屬·隠居通議卷十七)   苖彦實琴譜序   古唐棲巖老人苖公秀實其名彦實其字博通古今尤長於易應進士舉兩入御闈而不捷乃拂袖去之公善於琴事為當世第一葢嘗游於京師士大夫間皆服其髙妙泰和中詔天下工於琴者侍郎喬君舉之於朝公待詔於秘書監予幼年刻意於琴初受指於待詔弭大用每得新譜必與棲嵓商確妙意然後彈之朝廷王公大人邀請棲嵓者無虚日予不得與渠對指傳聲每以為恨壬辰之冬王師濟長河破潼闗涉京索圍汴梁予奏之朝廷索棲嵓於南京得之達范陽而棄世其子蘭挈遺譜而来凡四十餘曲予按之果為絶聲大率署令衛宗儒之所傳也余令録之以授後世有知音博雅君子必不以余為徒説云壬辰仲秋后二日湛然居士漆水耶律楚材晋卿序(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湛然居士集卷八)   琴譜序   琴何始始乎伏羲琴譜何始吾不知其始其可知者舜而已要之有琴斯有譜其不知者不傳耳舜之譜阜財解慍四語之外無聞焉降而為商周之詩三百篇之作所謂用之邦國用之鄉人者即琴譜之大成也然當是時其士君子無不習而能之未足為竒也至伯牙之徒乃始以此鳴於一世而其髙山流水之操則又窮極幽逺而不及乎民生日用之常人倫性命之正此古今琴譜之變也律起於黍音定於律所謂同律度量權衡者天下之一中音而已然今之用乎琴者有江西操有浙操中原操則南北之音又不同矣若夫合古今之譜正南北之音使南風之歌杏壇之吟復聞於當世政不能無望於今日能琴之君子胡德昭嗜琴入骨髓弄之忘寢食集古今人譜二三百曲為一卷予不能琴為作琴譜序(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師山遺文卷一)   琴譜序(鄭以偉)   古今聖於琴稱嵇中散矣其言曰琴瑟之體聞遼而音埤變希而聲清以埤音御希聲不虚心靜聽則不盡清和之極是以靜聽而心閒也嗟乎不佞猛心人耳惡乎知琴乎哉雖然居恒善病謂導養神氣宣滌性情琴徳最優欲時一玩苦勿習也居長安數從蕭君遊蕭君杖不掛一錢而一琴三十年每過我便鼓一曲隠几聽之則觸批如意美音載興抑按藏摧祕弄忽發其悲悽則澤畔被放也其流喨則鴻聲蘆中也其雜然驟至萬騎集也其清虚澹宕騎玄鶴而俯視也其紆以和鄒生之律而峭以峻髙山墮石也伎至此乎不知夙痾之去體已一日出譜請不佞文叙之不佞曰子譜曲乎則古曲之亡如夢游太平引亡論即師襄七十二調八十九曲子期百二十曲五百八十弄二十八調及蔡中郎所稱青雀别鶴飲馬長城楚曲明光俱不可攷他若履霜掇蜂大遁小游平陵狡兔亦多湮沒蓋絶而不傳者非獨一廣陵散也世所傳惟毛詩五曲十二操九引蔡氏五弄間什一顧瞽師能終數耳是可譜者世共傳而其不傳者又無從譜也子譜音乎則正宫之絃二十九絲按以左大指升以右食指者黄鐘也少宫之絃四十五絲按以左大指升以右食指者大吕也商絃五十四絲按以左大指剔以右食指者太蔟也角絃六十三絲按以左大指剔以右食指者夾鐘也徵絃七十二絲按以左無名指勾以右中指者姑洗也羽絃八十一絲按以左中指剔以右中指者仲吕也正羽絃九十絲按以左中指剔以右中指者蕤賓也而林鐘同仲吕重剔夷則同姑洗南吕同夾鐘無射同太簇應鐘同大吕重勾此古音之凡也今大岑宫絃二百四十綸中琴宫絃一百六十綸以次降而小琴袖琴各以次降亦一瞽師能終數耳夫酌絲之數而發之以手音從出焉謂音在手指當自鳴若出乎絲何事摘樓如從虚來應為鈞天若附於耳耳非繁絲此數者皆非也音果安在是其妙者不可譜而其譜者又非妙也子烏乎譜琴君曰雍門之譜尚矣顧吾傳之師而知其有不可亂者吾取不亂者譜之凡若干篇雖與古譜間有同異要之商之白雪扣角漪蘭玄鶴宜隠士羽之雉朝飛佩蘭宜曠士黄鐘之大雅宫意之修禊宜徳士不獨音不奪倫亦且調從所好今太和在宇寧無諸士者流觀予譜而知其解者哉其於古樂豈曰少苴夫傳糵方者不必善釀也而釀之所從出兹亦琴之糵方也巳矣不佞曰唯唯君勉矣第世諧宫意有鶴舞洞天今無之而益之以陽春廣寒商意有殘形八公今無之而益之以霜猿嘯月角意有子游凌虚今無之而益之以蒼梧徴意有南薰霜夜鴻今無之而益之以醉漁唱晚羽調有烏夜啼玉樹臨風今無之而益之以漢宫秋惟商角二調如故而蕤賓凄凉差有增損豈門師之異歟抑亦闕疑之意也譜在負竒聽者自知之不佞即非其人乎將結廬於廬山飛瀑之間冥心息念而後聽子琴(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明文海巻三百十八)
13,208
艺藏
音乐
琴赋-明-杨抡
《琴赋》 明 杨抡《太古遗音》   伊朱弦之雅器。含太古之遗美。扣清征于云和。激流泉于绿绮。神女落霞。蔡邕焦尾。陶潜抚之以寄意。宓子弹之而为治。周公之善越裳。文王之拘羑里。传古法于嵇康。感幽灵于女子。若乃前广后狭之制。圆天方地之仪。或悬壁以为戒。或曲轸以观辞。卫女思归之引。伯奇违养之悲。玩之有龙鸾之状。听之有志义之思。师襄既拱于夫子。伯牙亦哀于子期。则有寒山之干。龙门之枝。空桑之美。峄阳之奇。则九星而象六合。应八风而发四时。乌曾夜啼。雉亦朝飞。伯喈之许顾雍。邹忌之识齐威。至于礼着坐迁。传闻踞转。汉则文姬。魏称卢女。嗣宗之见孙登。穆丘之迎汉武。怜穷士之投楚。怅龟山之蔽鲁。至于鬼谷之调五曲。女训之着三终。斫兹美槚。伐彼椅桐。楚庄之有绕梁。齐桓之重号钟。松石方期于思话。林间初从于戴颙。神七冲和。独推于千里。丰韵清远。唯称于世隆。若夫水仙之引。文王之操。揩击称工。操缦尽妙。桓谭被责以失次。戴述循声而赴召。或云晏龙初制。或云神农始造。赵师之辨吴蜀。汉宣之得龙赵。尔乃汧公龙磬。张声响泉。闵子初骇于取鼠。蔡邕始惊于扑蝉。伤中散之被刑。哂师曹之见鞭。尔其倚扆而悲。向风而听。见文王之思士。美琴高之养性。舞玄鹤于郭门。受清风于景上。至有明光宛转。霹雳箜篌。松间风入。石上泉流。季膺之哭彦先。贾子之对应侯。亦有蔡氏五美。启期三乐。鲁子残刑。商陵别鹤。师文云浮而泉涌。瓠巴鸟舞而鱼跃。钟仪之操南音。师旷之调清角。周人避之于岐山。孺帝弃之于大壑。弹熏风而解愠。鼓缁帷而讲学。亦尝咏兹在御。痛彼俱亡。相如之挑卓氏。荆轲之揕秦王。或传之濮水。或受自华阳。晋王之感孙息。雍门之悲孟尝。斯岂声音之至妙。故听之而易伤者乎。
13,209
艺藏
音乐
琴赋-晋-嵇康
《琴赋(并序)》嵇康   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勌。可以异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具体制风流,莫不相袭。称其才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丽则丽矣,然来尽其理也。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览其旨趣,亦未达礼乐之情也。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故缀叙其所怀,以为之赋。其辞曰:   惟椅梧之所生兮,托峻岳之崇冈。披重壤以诞载兮,参辰极而高骧。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郁纷纷以独茂兮,飞英蕤于昊苍。夕纳景于虞渊兮,旦曦干于九阳。经千载以待价兮,寂神跱而永康。   且其山川形势,则盘行隐深,磪嵬岑岩,互岭巉岩,岞崿岖崟,丹崖崄巇,青壁万寻。若乃重巘增起,偃蹇云覆,邈隆崇以极壮,崛巍巍而特秀;蒸灵液以播云,据神渊而吐溜。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触岩抵隈,郁怒彪休,汹涌滕簿,奋沫扬涛,栉汩澎湃,夗蟺相纠。放肆大川,济乎中州,安回徐迈,寂尔长浮。澹乎洋洋,萦抱山丘。   详观其区土之所产毓,奥宇之所宝殖,珍怪琅玕,瑶瑾翕赩,丛集累积,奂衍于其侧。若乃春兰被其东,沙棠殖其西,涓子宅其阳,玉醴涌其前,玄云荫其上,翔鸾集其巅,清露润其肤,惠风降其问,竦肃肃以静谧,密微微其清闲。夫所以经营其左右者,固以自然神丽而足,思愿爱乐矣。   于是遁世之上,荣期绮秀之俦,乃相与登飞梁、越幽壑,援琼枝、陟峻崿,以游乎其下。周旋永望,邈若凌飞,邪睨昆仑,俯阚海湄。指苍梧之迢递,临回江之威夷,悟时俗之多累,仰箕山之余辉,羡斯岳之弘敞,心慷慨以忘归。情舒放而远览,接轩辕之遗音,慕老童于騩隅,钦泰容之高吟。顾兹梧而兴虑,思假物以托心。乃斫孙枝,准量所任,至人摅思,制为雅琴。   乃使离子督墨,匠石奋斤,夔襄荐法,般倕骋神,锼会裛厕,朗密调均,华绘雕琢,布藻垂文,错以犀象,籍以翠绿,弦以园客之丝,徽以钟山之玉。爰有龙凤之象,古人之形,伯牙挥手,钟期听声。华容灼爚,发采扬明,何其丽也;伶伦比律,田连操张,进御君子,新声嘐亮,何其伟也。   乃其初调,则角羽俱起,宫微相证,参发并趣,上下累应、踸踔磥硌。美声将兴,固以和昶,而足耽矣。   尔乃理正声,奏妙曲,扬《白雪》,发清角。纷淋浪以流离,奂淫衍而优渥,粲奕奕而高逝,驰岌岌以相属,沛腾遌而竞趣,翕韡韡而繁缛。状若崇山,又象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峨峨。怫囗(从忄从胃)烦冤,纡于婆娑,陵纵播逸,霍濩纷葩。检容授节,应变合度。竞名擅业,安轨徐步。洋洋习习,声烈遐布。含显媚以送终,流余响于泰素。   若乃高轩飞观,广夏闲房,冬夜肃清,朗月垂光,新衣翠粲,缨徽流芳。于是器冷弦调,心闲手敏,触囗(螕字换虫旁为扌旁)如志,唯意所拟。初涉《渌水》,中奏《清征》,雅昶《唐尧》,终咏《微子》,宽明弘润,优游躇踌,附弦安歌,新声代起。歌曰:凌扶摇兮憩瀛洲,要列子兮为好仇。餐沆瀣兮带朝霞,眇翩翩兮薄天游。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激清响以赴会,何弦歌之绸缪!   于是曲引向阑,众音将歇,改韵易调,奇弄乃发。扬和颜,攘皓腕,飞纤指以驰骛,纷囗(从彳从歰)譶以流漫。或徘徊顾慕,拥郁抑按,盘桓毓养,从容秘玩。闼而奋逸,风骇云乱,牢落凌厉,布濩半散,丰融披离,斐韡奂烂,英声发越,采采粲粲。或间声错糅,状若诡赴,双美并进,骈驰翼驱。初若将乖,后卒同趣。或曲而不屈,直而不倨。或相凌而不乱,或相隔而不殊。时劫掎以慷慨,或怨囗(樝换木旁为女旁)而踌躇。忽飘摇以轻迈,乍留联而扶疏。或参谭繁促,复叠攒仄,从横骆驿,奔遁相逼,拊嗟累赞,间不容息,瑰艳奇伟,殚不可识。   若乃闲舒都雅,洪纤有宜,清和条昶,案衍陆隔,穆温柔以怡怿,婉顺叙而委蛇。或乘险投会,邀隙趋危,譻若离鹍鸣清池,翼若浮鸿翔层崖,纷文斐尾,慊縿离纚,微风余音,靡靡猗猗。或搂囗(媲换女旁为扌旁)栎捋,缥缭囗(从氵从敞)冽,轻行浮弹,明婳睽慧,疾而不速,留而不滞,翩绵飘邈,微音迅逝。远而听之,若鸾凤和鸣戏云中;迫而察之,若众葩敷荣曜春风。既丰瞻以多姿,又善始而令终。嗟姣妙以弘丽,何变态之无穷!   若夫三春之初,丽服以时,乃携友生,以遨以嬉。涉兰圃,登重基,背长林,翳华芝,临清流,赋新诗。嘉鱼龙之逸豫,乐百卉之荣滋,理重华之遗操,慨远慕而常思。   若乃华堂曲宴,密友近宾,兰肴兼御,旨酒清醇。进南荆,发西秦,绍《陵阳》,度《巴人》。变用杂而并起,竦众听而骇神,料殊功而比操,岂笙龠之能伦。若次其曲引所宜,则《广陵》、《止息》、《东武》、《太山》,《飞龙》、《鹿鸣》,《鹍鸡》、《游弦》,更唱迭奏,声若自然,流楚窈窕,惩躁雪烦。下逮谣俗,蔡氏五曲,王昭楚妃,《千里》《别鹤》,犹有一切,承间簉乏,亦有可观者焉。   然非夫旷远者不能与之嬉游,非夫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非夫放达者不能与之无恡,非夫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也。论其体势,详其风声,器和故响逸,张急故声清,间辽故音痹,弦张故徽鸣。性洁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是故怀戚者闻之,则莫不憯懔惨凄、愀怆伤心,含哀懊咿,不能自禁;其康乐者闻之,则欨愉欢释,拚舞踊溢,留连澜漫,嗢噱终日;若和平者听之,则怡养悦愉,淑穆玄真,恬虚乐古,弃事遗身。是以们夷以之廉,颜回以之仁,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惠施以之辩给,万石以之讷慎。其余触类而长,所致非一,同归殊途,或文或质,总中和以统物,咸日用而不失,其感人动物,盖亦弘矣!   于时也,金石寝声,匏竹屏气,王豹辍讴,狄牙丧味,天吴踊跃于重渊,王乔披云而下坠,舞鸑鷟于庭阶,游女飘焉而来萃。感天地以致和,况蚑行之众类。嘉斯器之懿茂,咏兹文以自慰。永服御而不厌,信古今之所贵。   乱曰:愔愔琴德,不可测兮,体清心远,邈难极兮。良质美手,遇今世兮;纷纶翕响,冠众艺兮。识青者希,孰能珍兮;能尽雅琴,惟至人兮。   琴赋(并序注)   【尸子曰: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之薫兮,可以解吾人之愠。是舜歌也。白虎通曰:琴者,禁也。禁人邪恶,归于正道,故谓之琴。】   【嵇叔夜】   【臧荣绪晋书曰:嵇康,字叔夜,谯国人。幼有奇才,博覧无所不见。拜中散大夫。以吕安事诛。】   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杜预左氏传注曰:玩,习也。】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文子曰:夫物盛则衰。】滋味有厌,而此不倦【荘子曰:声色滋味之于人心,不待学而乐之。左氏传,阎没,女寛曰:及馈之毕,原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说文曰:厌,従甘,田犬,会意字也。】可以导养神気,宣和情志,【管子曰:导血気而求长年。淮南子曰:古之人,神気不荡乎外。】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孟子曰:柳下惠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広意。【毛诗序曰:言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杜预左氏传注曰:肆,申也。尚书曰:诗言志。】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歴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淮南子曰:晩世风流俗败,礼义废。仲长子昌言:乘此风顺此流而下走,谁复能为此限者哉?孔安国尚书传曰:袭,因也。】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丽则丽矣,然未尽其理也。【高诱战国策注曰:丽,美丽也。】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覧其旨趣,亦未达礼乐之情也。【趣,意也。礼记曰: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众器之中,琴徳最优,【桓谭新论曰:八音広博,琴徳最优。马融琴赋曰:旷三奏而神物下降,何琴徳之深哉。】故缀叙所怀,以为之赋。其辞曰:   惟椅梧之所生兮,托峻岳之崇冈。【毛诗曰: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毛苌曰:椅,梓属也。史记曰:龙门有桐树,高百尺,无枝,堪为琴。】披重壤以诞载兮,参辰极而高骧。【披,开也。重壤,谓地也。泉壤称九,故曰重也。毛苌诗传曰:诞,大也。载,生也。尔雅曰:北极,北辰也。孔安国尚书传曰:襄,上也。骧与襄同。】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谓包含天地醇和之気,引日月光明也。周易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郁纷纭以独茂兮,飞英蕤于昊苍。【说文曰:蕤,草木花貌,汝谁切。】夕纳景于虞渊兮,旦晞干予九阳。【纳,藏也。淮南子曰:日入于虞渊之汜。又曰:入于虞渊,是谓黄昏。高诱曰:视物黄也。晞,干也。干,本也。楚辞曰:夕汜余身乎九阳。王逸曰:九阳,谓九天之崖也。】经千载以待价兮,寂神[足寺]跱而永康。【论语,子曰:我待价者也。价者,物之数也。康,安也。】   且其山川形势,则盘纡隐深,磪嵬岑嵓【盘,曲。纡,屈。隐,幽。深,邃也。崔嵬,高峻之貌。岑嵓迹危崄之形。字林曰:嵒,山岩也】互岭巉岩,岝崿岖崟,皆山石崖巘崄峻之势。丹崖崄巇,青壁万寻。若乃重巘増起,偃蹇云覆,【偃蹇,高貌。言高在上,偃蹇然如云覆下也。】邈隆崇以极壮,崛巍巍而特秀。巍巍,高大貌。広雅曰:秀,出也。蒸灵液以播云,据神渊而吐溜。【蒸,気上貌。言山能蒸出云,以沾润万物。播,布也。孔子曰:夫山者兴吐风云,以通乎天地之间。说文曰:津,液也。溜,水流也。】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触巌抵抵隈,郁怒彪休。【抵,至也。隈,水曲也。彪休,怒貌。】汹涌腾薄,夺沫扬涛。瀄汨澎湃,[ /虫]蟺相纠。【瀄汨,去疾貌。澎湃,相戻之形也。[ /虫]蟺,展转也。纠,缭也。[ /虫],于阮切。蟺,音善。纠,虬切。】放肆大川,济乎中州。【肆,犹纵也。中州,犹中国也。】安回徐迈,寂尔长浮。【安回,波静远去象。上林赋曰:安翔徐回。又曰:寂漻无声。】澹乎洋洋,萦抱山丘。【说文曰:澹,水摇也】。详观其区土之所产毓,奥宇之所宝殖。【広雅曰:奥,藏也。毛苌诗传曰:宇,居也。】珍怪琅玕,瑶瑾翕赩。【高唐赋曰:珍怪奇伟。尚书曰:球琳琅玕,皆美玉名。说文:瑾,玉名。翕赩,盛貌。诗传曰:赩,赤色貌。】丛集累积,奂衍于其侧。【苍颉篇曰:奂,散貌。衍,溢也。】   若乃春兰被其东,沙棠殖其西。【楚辞曰:春兰兮秋菊。山海经曰:昆仑之丘有木焉,其状如棠而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御水人食之使不溺。】涓子宅其阳,玉醴涌其前。【列仙传曰:涓子者,齐人,好饵术,着天地人经三十八篇。钓于泽,得符鲤鱼中。隐于宕山,能致风雨。造伯阳九山法。淮南王少得文,不能解其音旨。其琴心三篇有条理焉。杨雄泰玄赋曰:茹芝英以御饥,飮玉醴以解渇。宋玉笛赋曰:丹水涌其左,醴泉流其右。】玄云荫其上,翔鸾集其巓。清露润其肤,惠风流其间。【边让章华台赋曰:惠风春施。】竦肃肃以静谧,密微微其清闲。【尔雅曰:谧,静也。微微,幽静也。】夫所以经营其左右者,固以自然神丽,而足思原爱乐矣。【东都主人曰:阙庭神丽。】   于是遁世之士,荣期绮季之畴,【周易曰:遁世无闷。列子曰: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启期行乎邾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曰:先生何以为乐?曰:天地万物,惟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男贵女贱,吾得为男,二乐也;生有不见日月,不充襁褓者,吾年九十,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处常得终,复何忧乎?孔子曰:能自寛也。班固汉书曰:汉兴,有东园公、绮季、夏黄公、角里先生。当秦之时,避世而入商洛深山,以待天下之定。即四皓也。皇甫谧高士传曰:四皓皆河内轵人,一曰在汲。】乃相与登飞梁,越幽壑,【飞梁,桥也。甘泉赋曰:歴侧景而絶飞梁。】援琼枝,陟峻崿,以游幽壑;【荘子曰:南方生树名琼枝。】周旋永望,邈若凌飞。【言若鸟之凌飞。左氏传,史克曰:奉君以周旋。】邪睨昆仑,俯阚海湄。【说文曰:睨,邪视也。昆仑,山名也。阚,视也。毛苌诗传曰:水草交曰湄。】指苍梧之迢递,临回江之威夷。【汉书有苍梧郡。山海经曰:南方苍梧之丘,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洞箫赋曰:回江流川而漑其山。韩诗曰:周道威夷。】悟时俗之多累,仰箕山之余辉。   【高士传曰:尧让位于许由,由辞曰:鹪鹩巣在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飮河,不过满腹。隐乎沛泽。尧让不已。于是遁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死因葬于箕山之巓十五里,尧因就封其墓,号曰箕公。子仲武,阳城槐里人也。吕氏春秋曰:昔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曰:请属天下于夫子。许由遂之箕山之下。】   羡斯岳之弘敞,心慷慨以忘归。【西京赋曰:赫桧[日戸]々以弘敞。尔雅曰:恺慷,乐也。史记曰:穆天子见西王母,乐之忘归。】情舒放而远覧,接轩辕之遗音。【轩辕,黄帝也。遗音,谓琴也。】慕老童于騩隅,钦泰容之高吟。【山海经曰:騩山,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音。郭璞曰:耆童,老童也,颛顼之子。山海经曰: 生老童。思玄赋曰:太容吟曰念哉。騩山,在三危西九十里。】顾兹梧而兴虑,思假物以托心。【荘子曰:不以身假物。】乃斲孙枝,准量所任。   【说文曰:斵,斫也。张衡应问曰:可剖其孙枝。郑玄周礼注曰:孙竹,枝根之未生者也。盖桐孙亦然。】   至人摅思,制为雅琴。【荘子曰:不离于真,谓之至人。又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郭象曰:无己故顺物,顺物而至。刘向有雅琴赋。】   乃使离子督墨,匠石奋斤。【孟子曰:离娄,黄帝时人。黄帝亡其玄珠,使离娄索之,能视百里之外,见秋毫之末。离子,离朱也。淮南子曰:离朱之明,察针末于百歩之外。按慎子为离珠。周礼,禁督逆祀者。郑玄曰:督,正也,字书曰:督,察也。荘子曰:匠石之齐,见栎社树,观者如市,匠石不顾。司马彪曰:匠石,字伯。】夔襄荐法,般倕骋神。【夔及师襄、班、垂,并已见上文。】锼会裛厕,朗密调均。【锼会,谓锼镂其缝会也。裛厕,谓裛缠其填厕之处也。说文曰:裛,缠也。広雅曰:厕,间也。】华绘雕琢,布藻垂文。【孔安国尚书传曰:绘,会五彩也,胡■切。】错以犀象,籍以翠緑。【犀、象,二兽名。翠、緑,二色也。】弦以园客之丝,徽以钟山之玉。【列仙传曰:园客者,济阴人也。常种五色香草,积数十年,食其实。一旦有五色神蛾止香树末,客收而荐之以布,生桑蚕焉。时有好女夜至,自称我与君作妻,道蚕状。客与倶蚕,得百头,茧皆如瓮。縿茧六十日乃尽。讫则倶去,莫知所如。淮南子曰:譬若钟山之玉。许慎曰:钟山,北陆无日之地,出美玉。】爰有龙凤之象,古人之形。【西京杂记曰:赵后有宝琴曰凤凰,皆以金玉隐起为龙 螭、鸾凤、古贤、列女之像。】伯牙挥手,锺期聴声。【広雅曰:挥,动也。吕氏春秋曰:伯牙鼓琴,锺子期聴之,志在泰山。锺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太山。须臾,志在流水,子期曰:汤汤乎若流水。子期死,伯牙破琴絶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赏音。列子曰:伯牙善鼓琴。锺子期聴伯牙鼓琴,毎奏,锺期辄穷其趣。伯牙舍琴而叹曰:善哉子之聴。夫志相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华容灼爚,発采扬明。何其丽也!【裳 鳌:纹淅鲆玻。说文曰:灼,明也。又曰:爚,火光也。】伶伦比律,田连操张。【汉书曰: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嶰谷,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锺之宫,制十二箫,以聴凤凰之音,以比黄锺之宫,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韩子曰:田连,成窍,天下善鼓琴者也。然而田连鼓上,成窍酎片下,而不成曲。或曰:成连,古之善音者。琴操: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先生曰:吾能传曲而不能移情。吾师有方子春,善于琴,能作人之情,今在东海上,子能与我同事之乎?伯牙曰:夫子有命,敢不敬従。乃相与至海上见子春受业焉。】进御君子,新声嘹亮。何其伟也!【嘹亮,声清彻貌。亦与聊字义同。】及其初调,则角羽倶起,宫征相证。【王逸楚辞注曰:证,验也。】参发并趣,上下累应。[足甚][足卓][石累][石各]。美声将兴。【広雅曰:,无常也。,壮大貌。 与磊同,力罪切。】固以和昶,而足耽矣。【広雅曰:昶,通也,敕两切。】   尔乃理正声,奏妙曲。扬《白雪》,发《清角》。【淮南子曰:师旷奏《白雪》而神禽下。《白雪》,五十弦瑟乐曲,未详。韩子曰:昔卫公之晋,于濮水上宿。夜有鼓新声者,召师涓抚琴写之。公遂之晋,晋平公曰:试听之。师旷援琴,一奏有《玄鹤》二八《来舞》,再奏而列,三奏延《颈鸣》,舒而舞。音中宫商。师旷曰:不如《清角》。师旷奏之,有云从西北方起之,大风起,天雨随之。此言感天地,《清角》为胜。宋玉对问曰:其为《阳春》《白雪》。韩子,师旷曰:《清征》之声,不如《清角》。】纷淋浪以流离,奂淫衍而优渥。粲奕奕而高逝,驰岌岌以相属。【広雅曰:奕奕,盛貌。王逸楚辞注曰:岌岌,高貌。】沛腾[辷咢]而竞趣,翕[韦华][日华]而繁缛。【盛貌。繁缛,声之细也。郭璞尔雅注曰:[辷咢],相触[辷咢]也。】状若崇山,又象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峩峩。【列子曰: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已见上文。】怫 胃烦冤,纡余婆娑。【怫[心胃]烦冤,声蕴积不安貌。怫,扶味切。[心胃],音渭。风赋曰:勃郁烦冤。上林赋曰:纡余委蛇。】陵纵播逸,霍曚纷葩。【言声陵纵播布而起,霍曚然似水声。纷葩,开张貌。霍曚,盛貌。鲁灵光殿赋曰:霍曚沧茅干】检容授节,应变合度。兢名擅业,安轨徐歩。洋洋习习,声烈遐布。含显媚以送终,飘余响乎泰素。【含显媚之声,以送曲终也。列子曰:太素者,质之始也。】若乃高轩飞观,広夏闲房;【轩,长廊之有窗。】冬夜肃清,朗月垂光。新衣翠粲,缨徽流芳。   【子虚赋曰:翕呷翠粲。张揖曰:翠粲,衣声也。班 自伤赋曰:纷翠粲兮 素声。洛神赋曰:披罗衣之 粲。字虽不同,其义一也。尔雅曰:妇人之徽谓之 。郭璞曰:今之香缨也。】于是器冷弦调,心闲手敏。【毛苌诗传曰:闲,习也。】触 如志,唯意所拟。【说文曰:批,反手撃也,与 同;蒲结切。如志,谓如其志意。】初渉《[水緑]水》,中奏《清征》。【[水緑]水,已见上文。韩子曰:师旷奏清征,有玄鹤二八集廊门。】雅昶《唐尧》,终咏《微子》。【七略,雅畅第十七曰:琴道曰:尧畅逸。又曰:达则兼善天下,无不通畅,故谓之畅。昶与畅同。又曰:《微子操》,微子伤殷之将亡,终不可奈何,见鸿鹄高飞,援琴作操。】寛明弘润,优游躇 。【躇 ,踌躇竦 。】拊弦安歌,新声代起。【楚辞曰:翔江州而安歌。王逸曰:安意歌吟也。汉书曰:李延年善歌,为新变之声。】   歌曰:   凌扶摇兮憩瀛洲,要列子兮为好仇。【尔雅曰:扶摇,风也。荘子曰: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史记曰:瀛洲,海中神山也。列子曰:勃海之中有山曰瀛洲。荘子:列子御风 然者,风仙也。刘向上列子表曰:列子者,郑人,与郑缪公同时。汉书曰:列子,名御寇,先荘子,荘子称之。毛诗曰:窈窕淑女,君子好仇。】餐[水亢][水 ]兮带朝霞,眇翩翩兮薄天游。【郑玄曰:餐,夕食也。说文曰:餐,呑也。楚辞曰:餐六気而飮 兮,漱正阳而食朝霞。凌阳子明经曰:夏食 。 ,北方夜半気也。広雅曰:薄,至也。】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荘子有齐物篇。楚辞曰:漠灵静以恬愉,澹无为而自得。服鸟赋曰:纵躯委命,不私与己。】激清响以赴会,何弦歌之绸缪!【会,节会也。论语曰: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毛诗传曰:绸缪,犹缠绵也。】   于是曲引向阑,众音将歇。【引,亦曲也。半在半罢谓之阑。】改韵易调,奇弄乃发。扬和颜,攘皓腕,【舞赋曰:严颜和而怡怿。洛神赋曰:攘皓腕于神浒。】飞纤指以驰 ,纷以流漫。【声多也。不及也,师立切。说文曰:疾言也,徒合切。】或徘徊顾慕,拥郁抑按。盘桓毓养,从容秘玩。【広雅曰:盘桓,不进貌。从容,举动也。毓与育同。】闼尔奋逸,风骇云乱。【闼,疾貌。七发曰:波涌而云乱。】牢落凌 ,布曚半散。【牢落,犹辽落也。洞箫赋曰:翩绵连以牢落。刘 遂初赋曰:过句注而凌 。上林赋曰:布曚宏泽。甘泉赋曰:半散照烂,粲以成章。】丰融披离,斐[韦华]奂烂。【丰融,盛貌。风赋曰:被丽披离。斐 明貌。斐,敷尾切。于鬼切。风赋曰: 奂粲烂。】英声发越,采采粲粲。【広雅曰:英,美也。】或间声错糅,状若诡赴。【言其状若诡诈而相赴也。郑玄礼记注曰:糅,杂也。】双美并进,骈驰翼驱。【骈,并也。翼,疾貌。苍颉篇曰:随后曰驱。】初若将乖,后卒同趣。或曲而不屈,直而不倨。【左传,呉公子季札闻歌颂曰:直而不倨,曲而不屈。杜预曰:倨,傲也,居预切。】或相凌而不乱,或相离而不殊。【左氏传曰:武城人断其后之木而不殊。汉书音义曰:殊,犹絶也。】时劫掎以慷慨,或怨而踌躇。【说文曰:掎,偏引也。,娇也,子庶切,或作姐,古字通,假借也。姐,子也切。韩诗曰:爱而不见,掻首踌躇。踌躇,犹踯躅也。】忽飘揺以轻迈,乍留联而扶疏。【言扶疏四布也。】或参谭繁促,复迭攅仄。【参谭,相随貌。参,七感切。谭,徒感切。一音并依字。攅仄,聚声。长笛赋曰:攅仄。】从横骆驿,奔[辷盾]相逼。【鲁灵光殿赋曰:从横骆驿。】拊嗟累赞,间不容息。【淮南子曰:时之反侧,间不容息。高诱曰:不容気息,促之甚也。】泡艳奇伟,殚不可识。【高唐赋曰:谲诡奇伟,不可究陈。】若乃闲舒都雅,洪纤有宜。【说文曰:闲,雅也。毛苌诗传曰:都,闲也。】清和条昶,案衍陆离。【案衍,不平貌。上林赋曰:阴淫案衍之音。衍,弋战切。広雅曰:陆离,参差也。】穆温柔以怡怿,婉顺叙而委蛇。【毛苌传曰:婉然,美貌。委蛇,声长貌。郑玄毛诗笺曰:委蛇,委曲自得之貌。】或乘险投会,邀隙趋危。【会,节会也。邀,要也。】[贝贝言]若离[昆鸟]鸣池,翼若游鸿翔曾崖。【苍颉篇曰:■■,鸟声也。琴道曰:操似鸿雁咏之声。张衡舞赋曰:含清哇而吟咏,若离■■姑耶。】纷文斐尾,慊[纟参]离[纟丽]【纷文斐尾,文彩貌。慊[纟参]离[纟丽],羽毛貌。】微风余音,靡靡猗猗。【靡靡,顺风貌。猗猗,众盛貌。】   或[手 ][手 ]栎[手 ],缥缭插冽。【■栎 ,皆手抚弦之貌。尔雅曰: ,牵也。刘煕孟子注曰: ,牵也,力头切。说文曰:■,反手撃也。広雅曰:栎,撃也。毛诗曰:薄言 之。传曰: ,取也。缥缭插冽,声相纠激之貌。说文曰:缭,缠也。上林赋曰:转腾插冽。插冽,水波浪貌,言声似也。】轻行浮弹,明[女画][目癸]慧。【说文曰:轨,静好也。 祭,察也。七祭切。】疾而不速,留而不滞。【左氏传,呉公子札观颂曰:处而不底,行而不流。淮南子曰:流而不滞。】翩绵飘 。微音迅逝。远而听之,若鸾凤和鸣戏云中;迫而察之,若众葩敷荣曜春风。【古本葩字为此莞,郭璞三苍为古花字。今读音于彼切。字林,音于彼切。张衡思玄赋曰:天地烟泄 [B091]含■,鸣鹤交颈,雎鸠相和。以韵推之,所以不惑。】既丰赡以多姿,又善始而令终。【字书曰:赡,足也。封禅书曰:岂不善始善终哉。毛诗曰:高朗令终。令,善也,】嗟[女交]妙以弘丽,何变态之无穷!【西京赋曰:尽变态乎其中。】   若夫三春之初,丽服以时。【班固终南山赋曰:三春之季,孟夏之初。纂要曰:一时三月谓之三春,九十日谓之九春。西京赋曰:丽服扬菁。】乃携友生,以遨以嬉。【毛诗曰: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又曰:以遨以游。说文曰:嬉,乐也。】渉兰圃,登重基。【春秋运斗枢曰:山者地之基。】背长林,翳华芝。【甘泉赋曰:登夫凤皇而翳华芝。】临清流,赋新诗。【楚辞曰:窃赋诗之所明。王逸曰:赋,铺也。】嘉鱼龙之逸豫,乐百卉之荣滋。【乐动声仪,孔子曰:风雨动鱼龙,仁义动君子。归田赋曰:百卉滋荣。】理重华之遗操,慨远慕而长思。【重华,谓舜也。琴道曰:舜操者,昔虞舜圣徳玄远,遂升天子,喟然念亲,巍巍上帝之位不足保,援琴作操。】   若乃华堂曲宴,密友近宾。兰肴兼御,旨酒清醇。【边让章华台赋曰:兰肴山竦,椒酒渊流。毛诗曰:旨酒思柔。醇,厚也。】进南荆,发西秦。【南荆即荆艳,楚舞也。古妾薄命行歌曰:齐讴楚舞纷纷。汉书有秦倡员。】绍《陵阳》,度《巴人》。【宋玉对问曰:既而曰《陵阳》《白雪》,国中唱而和之者弥寡。然集所载与文选不同,各随所用而引之。又对曰:客有歌于郢中者,始曰《巴人》。】   变用杂而并起,竦众听而骇神。料殊功而比操,岂笙钥之能伦?   若次其曲引所宜,则《広陵》《止息》,《东武》《太山》。【《広陵》等曲今并犹存,未详所起。应 与刘孔才书曰:听《広陵》之清散。傅玄琴赋曰:马融谭思于《止息》。魏武帝乐府有《东武吟》。曹植有《太山》梁甫吟。左思齐都赋注曰:《东武》、《太山》,皆齐之土风谣歌,讴吟之曲名也。然引应及傅者,明古有此曲,转以相证耳,非嵇康之言出于此也。佗皆类此。】《飞龙》《鹿鸣》,《[昆鸟]鶏》《游弦》。【汉书曰:房中乐有《飞龙章》。毛诗序曰:《鹿鸣》,宴群臣也。蔡 琴操曰:《鹿鸣》者,周大臣之所作也。王道衰,大臣知贤者幽隐,故弹弦风谏。古相和歌者有《[昆鸟]鶏》曲。《游弦》,未详。】更唱迭奏,声若自然。【高唐赋曰:更唱迭和。】流楚窈窕,惩躁雪烦。【言流行清楚窈窕之声,足以惩止躁竞,雪荡烦懑也。惩,直陵切。】下逮谣俗,蔡氏五曲。【歌録曰:空侯谣俗行,盖亦古曲,未详本末。俗传蔡氏五曲:《游春》、 《 水》、《坐愁》、《秋思》、《幽居》也。】王昭楚妃,千里别鹤。犹有一切承间[竹辷告]乏。亦有可观者焉。【琴操曰:王襄女,汉元帝时献入后宫,以妻单于。昭君心念郷土,乃作怨旷之歌。歌録曰:石崇楚妃叹歌辞曰:楚妃叹莫知其所由。楚之贤妃能立徳着勋,垂名于后,唯樊姫焉,故令叹咏声永世不絶,疑必尔也。相鹤经曰:鹤一举千里。蔡 琴操曰:商陵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兄欲为改娶,牧子援琴鼓之,叹别鹤以舒其慎懑,故曰《别鹤操》。鹤一举千里,故名千里别鹤也。崔豹古今注曰:《别鹤操》,商陵牧子所作也。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母将为之改娶。妻闻之,中夜起,闻鹤声,倚戸而悲。牧子闻之,怆然歌曰:将乖比翼隔天端,山川悠远路漫漫。揽衣不寝食。后人因以为乐章也。汉书音义曰:一切,权时也。 ,已见上文。】然非夫旷远者,不能与之嬉游;非夫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荘子,老 曰:其居也,渊而静。】非夫放达者,不能与之无吝;【说文曰:吝,亦贪惜也。】非夫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也。【周易曰:非天子之至精,其熟能与于此。荘子曰:判天下之美,析万物之理。】   若论其体势,详其风声。器和故响逸,张急故声清。【说苑曰:应侯与贾子坐,闻有鼓瑟之声。应侯曰:今瑟一何怨也?贾子曰:张急调下,使之怨也。夫张急者,良材也;调下者,官卑也。取良材而卑官之,能无怨乎?蔡 月令章句曰:凡弦之缓急为清浊,琴紧其弦则清,缦则浊。】间辽故音 ,弦长故徽鸣。【间辽,谓弦间辽远也。弦长,谓徽阔而弦长也。阮籍乐论曰:琵琶、筝、笛,间促而声高;琴、瑟之体,间辽而音 。义与此同。郑玄周礼注曰: ,短也,音婢。傅毅雅琴赋曰:时促均而増徽,接角征而控商】。性 静以端理,含至徳之和平。【礼记曰: 静精微,易教也。孝经曰:昔者先王有至徳要道。礼记曰:乐行血気和平。】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那 印【说文曰:泄,除去也。舞赋曰:幽情形而外扬。】是故怀戚者闻之,莫不藻懔惨凄,愀怆伤心。【字林曰:惨,毒也。汉书音义,郭璞曰:愀,变色貌。说文曰:怆,伤也。藻,七感切。惨,七敢切。愀,七小切。】含哀懊 ,不能自禁。【字林曰:懊 ,内悲也。列子曰:喜惧箪舞,不能自禁。懊,于六切。 ,音伊。】其康乐者闻之,则[勾欠]愉歓释,[手卞]舞踊溢。【说文曰:γ惨玻 鲇 小】留连澜漫,[口 ][口 ]终日【服虔通俗篇曰:乐不胜谓之 ■欤 小`澹 小】若和平者听之,则怡养悦帅,淑穆玄真。広雅曰:养,乐也。恬虚乐古,弃事遗身。【荘子曰:虚静恬趋抔頼轮 烈病 衷虎浩 略 尾焕汀】是以伯夷以之廉,颜回以之仁,【论语,子曰: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又曰:颜回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列子,子夏问孔子曰:颜回之为仁奚若?子曰:回之仁贤于丘。】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论语曰:比干谏而死。荘子,盗跖曰:尾生与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高诱注淮南子曰:尾生,鲁人,与妇人期于梁下,不至而水溺死。】惠施以之辩给,万石以之讷慎。【荘子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高诱曰:惠施,宋人,仕魏,为惠王相。汉书曰:万石君奋,恭谨,举朝无比。奋长子建,次甲,次乙、庆,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举集其门,凡号奋为万石君。建郎中令奏下,建读之,惊恐曰:书马者,与尾而五,今乃四,不足一,谴死矣。其为谨,虽佗皆如是。服虔曰:作马字下四而为五,建上书奏,误作四。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策数马,举手曰:四马。孔安国曰:讷,迟钝也。】其余触类而长,所致非一。同归殊途,或文或质。【周易曰: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又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礼记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总中和以统物,咸日用而不失。【礼记曰: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周易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其感人动物,盖亦弘矣!【礼记曰:乐其感人深。】   于时也,金石寝声,匏竹屏気。【孔安国曰:屏,除也。】王豹辍讴,狄牙丧味。【孟子,淳于 曰:昔王豹处淇,而河西善讴。说文曰:讴,齐歌也。淮南子曰: 、 之水合,狄牙尝而知之。】 天呉踊跃于重渊,王乔披云而下坠。【山海经曰:朝阳之谷,有神名曰天呉,是为水伯,其形首足尾并人面而色青。楚辞曰:譬若王】乔之乘云兮,载赤霄而凌太清。舞 于庭阶,游女飘焉而来萃。【说文曰: ,凤属,神鸟也。国语曰:周文王时, 鸣于岐山。韩诗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薛君曰:游女,汉神也,言汉神时见,不可求而得之。列女传曰:游女,汉水神。郑大夫交甫于汉皋见之。聘之橘柚。张衡南都赋曰: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感天地以致和,况 行之众类。【礼记曰: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应地,此则乐者天之和也。洞箫赋曰:蟋蟀 蠖, 行喘息,垂喙■转, 忘食。说文曰: ,行也,凡生之类行皆曰 。】嘉斯器之懿茂,咏兹文以自慰。永服御而不厌,信古今之所贵。【懿,美也。傅毅雅琴赋曰:明仁义以 己,故永御而密亲。】   乱曰:[心音]々琴徳,不可测兮【刘向雅琴赋曰;游予心以広观,且徳乐之迹帧: 虎郑 駄妹病I 虎汉途裁病】体清心远,[辷貌]难极兮。良质美手,遇今世兮。纷纶翕响,冠众艺兮。识音者希,孰能珍兮。【古诗曰: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希。】能尽雅琴,唯至人兮。【贾逵曰:唯,独也。】
13,210
艺藏
音乐
琵琶录-唐-段安节
《琵琶录》 唐 段安节   琵琶法三才,象四时。风俗通云,琵琶近代乐家作,不知所起,长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五行,四弦象四时,释名琵琶。本胡中马上所鼓,吹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因以为名。汉遗乌孙公主入蕃,念其行速思慕本朝。使知名者马上奏琵琶以忄尉悦之。琵琶有直项曲项者,盖便於关轴也。乐录云,琵琶本出於弦鼗。而杜挚以为秦之末世,苦於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古曲陌上桑间范晔石苞谢变孙放孔伟阮咸,皆善此乐。东晋谢镇西在大市楼上弹琵琶,作大道之曲,世说云:谢仁祖在北牖下弹琵琶,有天际之意。又朱生善弹琵琶,至大官。贞观中裴赂儿弹琵琶始废拨用手,今所谓ㄐ琵琶是也。白秀真使蜀便<冂巳>,得琵琶以献,以ュ<辶罢>檀为槽,其木温润如玉,光采可鉴,金缕之虹,又蹙之成双凤。贵妃每奏於梨园,音韵姜清,飘若雪外。开元中,梨园则有骆供奉贺怀智雷海清,其乐器或以石为槽。丶筋作弦,用铁拨弹之。安史之乱,流落外地。   有举子曰白秀才,子弟寓止京师。偶值宫娃内弟子出在民间,白即纳一妓为跨驴之乐。因夜风清月朗,是丽人忽唱新声。白惊,遂不复唱。逾年因游灵武,李灵曜尚书广设筵。白预坐末,广张妓乐。至有唱何满子者,四坐倾听,俱称绝妙。白曰:某有伎人声调殊异於此,促召至。短髻薄妆,态度闲雅,发问曰:“适唱何曲?”曰:“何满子。”遂品调举袂发声,清响激越,诸乐不能逐。部中亦有<冂巳>琵琶,声韵高下,然揭庵郎指无差。遂问曰:“莫是宫中口二否?”伎复问曰:“莫是梨园骆供奉否?”二人相对,泛澜欷鄱已。   建中中,有康昆仑称第一手。始遇长安大旱诏两市祈雨,及至天门街。市人广较胜负,斗声乐东街,则有康昆仑琵琶最上,必谓街西无敌也,遂请昆仑登彩楼弹一曲新翻谓录安。(以为名误称大腰)至街西,豪侠阅乐东市稍诮之,而亦於彩楼上出女郎抱乐器,先云我亦弹是曲,兼移於风香调中,及拨声如雷,其妙绝入神。昆仑惊愕,乃拜为师,女郎遂更衣出见,乃僧也。庄俨寺僧,本俗姓段也。翌曰德宗召入内,令教授昆仑。段师奏曰:“请令弹一调。”及弹,师曰:“本领何杂?兼带邪声。”昆仑惊曰:“师神人也,臣少年初掌艺时,侧於聆家女巫处授一品弦调。后乃累易数师之艺。今段师精识,如此玄妙也。”段师奏曰:“且遣昆仑不近乐器十年,候忘其本态。然后可教。许之,后果尽段师之艺也。”   元和中有王芬曹保之子善才,其孙习纳,皆精此艺。次有装兴奴与曹同时,纳善运拨若风雨。然不事捏弦,兴奴则善於拢捻。指拨稍软,时人谓纳右有手,兴奴左有手。   武宗初朱崖李白太尉有乐人廉郊者,师於曹纲。尽纲之能,尝谓其流云。教授人多矣,未尝有此惺灵弟子也。郊尝诣平原,别於池上弹蕤宾调,忽有一片方铁跃出,有识者谓是蕤宾铁也。盖是指拨精妙,律吕相应耳。   安节门下有乐吏杨志善能琵琶,其姑尤更妙绝,本宣徽弟子。后出宫於永穆观中住,自惜其艺。常畏人闻,每至夜深方弹,志善恳求教授,终不允。且曰吾艺死不传人,杨乃赂其观主,求寄宿於观,窃听姑弹弄,仍以自系脂皮醭蚀以指画带。记其节奏,遂得一两曲调,明曰诣姑弹之,姑大惊异。杨即实陈其事,姑意方回,乃尽传之。   文宗朝有内人郑中丞,(中丞当时宫人官也)善胡琴。内库有琵琶二,号大小忽雷。因为题头脱损,送在崇仁坊南赵家料理。大约造乐器悉在此坊,其中有赵二家最妙。时权相旧吏梁厚本有别墅,在照应县之西南,西临御河,垂钓之际。忽一物流过,长七尺许,上以锦缠之,令家童接得就岸,乃秘器也。及发,开视之,乃一女郎。容色俨然,以罗巾系其颈,遂解其领巾伺之,口鼻尚有余息,即移入室中。将养经旬,方能言语,云我内弟子郑中丞也。昨因忤旨,令内人缢杀,投於河中,锦即是弟子临刑相赠尔,及如故,即垂泪感谢。厚本本无妻,即纳为室,自言善琵琶。其琵琶今在南赵家料理,恰值训注之事。人莫有知者,厚本因赂其乐器匠购得之。至夜分方敢轻弹,后值良辰饮于花下,酒酣不觉即弹数曲,是时有黄门放鹞。私于墙外听之曰:“此是郑中丞琵琶声也,窃窥之。翌曰达上听,文宗始尝追悔,至是惊喜,遣中使宣诏问其由来,乃赦厚本罪。任从匹偶,仍加锡赉焉。咸通中,有米和(即米莱加字也,父喜唱歌)由从道尤妙,后有王连儿。连儿名金两。
13,211
艺藏
音乐
破琴诗--
《破琴诗》(并引)   旧说,房琯开元中尝宰卢氏,与道士邢和璞出游,过夏口村,入废佛寺,坐古松下。和璞使人凿地,得瓮中所藏娄师德与永禅师书,笑谓琯曰:“颇忆此耶?”琯因怅然,悟前生之为永师也。故人柳子玉宝此画,云是唐本,宋复古所临者。元祐六年三月十九日,予自杭州还朝,宿吴淞江,梦长老仲殊挟琴过予,弹之有异声,就视,琴颇损,而有十三弦。予方叹惜不已,殊曰:“虽损,尚可修。”曰:“奈十三弦何?”殊不答,诵诗云:“度数形名本偶然,破琴今有十三弦。此生若遇邢和璞,方信秦筝是响泉。”予梦中了然识其所谓,既觉而忘之。明日昼寝复梦,殊来理前语,再诵其诗,方惊觉而殊适至,意其非梦也。问之殊,盖不知。是岁六月,见子玉之子子文京师,求得其画,乃作诗并书所梦其上。子玉名瑾,善作诗及行草书。复古名迪,画山水草木,盖妙绝一时。仲殊本书生,弃家学佛,通脱无所著,皆奇士也。古   破琴虽未修,中有琴意足。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新琴空高张,弦声不附木。宛然七弦筝,动与世好逐。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
13,212
艺藏
音乐
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
碣石调幽兰      序 一名倚兰      丘公字明会稽人也梁末隐于九疑山妙绝楚调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以其声微而志远而不堪授人以陈祯明三年授宜都王叔明随开皇十年于丹阳县卒年九十七无子传之其声遂简耳      幽兰 第五   耶卧中指|卞半寸(注1)许案商食指中指双牵宫商中指急下与拘俱下十三下一寸许住末商起食指散缓半扶宫商食指挑商又半扶宫商纵容下无名于十三外一寸许案商角于商角即作两半扶挟挑声一句      缓缓起中指当十竖案商缓缓散历羽征无名打商食指挑征一句      大指当八案商无名打商食指散挑羽无名当十一案宫无名打宫微吟一句      大指当九案宫商疾全扶宫商移大指当八案商无名打商大指徐徐抑上八上一寸许急末取声散打宫无名当十案征食指挑征应一句      无名不动下大指当九案征羽却转征羽食指节过征大指急蹴征上至八搯征起无名不动无名散打宫食指挑征应一句      无名不动又下大指当九案征无名散打宫挑征大指搯征起大指还当九案征羽急全扶征羽举大指屈无名当九十闲案文武食指打文下大指当九案文挑文大指不动又节历武文吟无名散打宫征大指不动食指挑文中指无名闲拘羽征挑文无名散摘征食指历武文龊煞大指不动急全扶文武大指当八案武食指挑武大指缓抑上半寸许一句      大指当八上一寸许案羽食指打羽大指却退至八还上蹴取声大指附弦下当九案羽文于羽文作两半挟挑声大指两节抑文上至八至七蹴取余声一句      无名当九案羽大指当八亦案羽无名打羽大指搯羽起无名当十案征大指当九案征羽即于征羽作缓全扶无名打征大指急蹙至八搯征起无名疾退下十一还上至十住散挑文应无名摘征散历武文无名散打宫无名打征食指散挑文中指无名闲拘征羽挑文摘征历擘武文龊煞一句      大指当九案征羽即于征羽作缓全牵二声屈无名于十九闲案文武食指打文大指当九案文食指便挑文大指案不动历武文无名散打宫征食指挑文中指无名散闲拘征羽食指挑文无名散摘征历武文龊煞大指案文武不动急全扶文武移大指当八案武擘武抑上半寸许取声一句大息      大指于九下半寸许案文武食指打文大指抑文上至九大指不动食指拘武中指牵文武无名著文大指无名附弦下当十十一案文无名打文大指搯文起搯文时节搯起无名不动无名摘文食指缓历武文申中指对案宫无名打宫食指挑文大指当九十闲唈文抑上至九取余声无名当十三外半寸许案羽以下三弦食指打文急全扶文武大指当十一打搯武起无名不动半扶文武中指无名闲拘文羽缓缓曳无名上至十二散打文应一句小息      无名散摘文食指散历武文无名散打宫中指当十案征即作前打征挑文闲拘挑摘历擘龊煞声一句      大指当八案角征疾全扶角征疾抑上一寸许取声一句      大指当十上一寸许案角无名当十一亦案角无名打角大指搯角起中指当十竖案商无名打商散挑征应大指当八案商无名当九案宫商食指挑商大指搯起无名不动食指半扶宫商大指当八案商缓挑商抑上半寸许食指即打商举无名大指案商不动又节挑商大指吟之中指散打宫牵过商一句      无名当十三下一寸许案宫商以下弦大指当十二案商食指挑商大指搯起无名不动食指半扶宫商中指即打宫左无名拘宫起无名又当旧处案宫以下弦食指半扶宫商无名不动半扶角征闲拘角商蠲角征即下大指当十二案征食指蠲角征大指渐渐上至十五度蠲之先缓后急大指缩案征羽食指历羽征无名散打宫挑征应一句      拍之大息         大指当九案征无名当十亦案征无名散打宫食指挑征大指搯起无名不动无名散打宫食指挑征大指当九打征抑上至八便案角征疾全扶角征大指当七八闲案征食指挑征大指抑上取声抑上时轻指徐徐上末起覆泛七蠲征羽一句      无名当八案文中指牵过羽文申中指对无名案征中指打征无名中指皆不动大指七八闲案文食指挑文大指搯文起举中指无名不动大指覆泛七全扶征羽举大指无名仍不动食指挑文中指散牵羽过文无名当八案羽文大指当七八闲案文蠲羽文抑上大指至七食指挑文无名当七八闲案武食指散牵文过武大指当七案武挑武大指再臑六七闲取声一句      大指当七上二寸许案文武急全扶文武大指于六下一寸许案武食指挑武大指抑上过六取声覆泛五全扶文武挑武仰泛七无名打羽覆泛五挑武应一句      仰泛三中指打征覆泛二中指打羽仰泛三中指打征打角覆泛二全扶征羽食指泛一无名打角覆泛二挑羽节全扶征羽食指打羽仰泛三食指打文应一句      覆泛二半扶征羽中指无名闲拘征角仰泛三食指中指闲拘征角覆泛三缓全扶商角食指历征角大指擘征泛不动缓全扶商角历征角半扶商角中指无名闲拘商宫仰泛三中指打角覆泛二中指打商仰泛三中指打征覆泛二中指打角覆泛三疾全扶商角历征角半扶商角闲拘商宫散闲拘宫商散擘文应一句      仰泛五闲拘征角中指牵征羽覆泛四无名打角仰泛五食指挑羽应覆泛五疾全扶征羽挑羽互泛五六无名打宫食指挑羽应一句      大指四五闲案武无名当五泛文龊文武大指抑上豆许食指挑武举无名大指不动中指牵过文武打璅武向四再臑一句小息      大指三四闲案文武疾全扶文武大指独案武食指挑打武散打羽挑武应即蹙大指三上豆许取声大指四五闲案武无名当五案武食指挑武大指与挑俱案散闲拘羽文挑武大指搯武起大指当五六闲案文食指打文大指蹙至五下少许大指即泛五食指拘武中指牵文武大指当五上一寸许案武食指挑武大指缓蹙上两豆许取声一句      大指当五六闲案文无名当六案文食指打文大指搯起附弦下大指当六七闲稍近七案文武无名当七案文武缓全扶文武大指无名不动无名打文急蹙大指上至六搯起取声无名不动无名摘文食指历武文申中指泛七无名打宫食指挑文应一句      上无名当六七闲案文武食指牵文武大指当六案武食指中指挑牵文武大指搯武起无名不动半扶文武中指无名闲拘文羽食指挑武下大指当六案武蠲文武大指徐抑上豆许大指附弦下七八闲案文急发刺文上大指六七闲案文武蠲文武下大指七八闲无名当八同案文中指打文大指搯文起下中指对无名案征无名不动无名打征大指还六七闲案文食指挑文大指搯起举中指无名不动大指泛七急全扶征羽挑文中指牵过羽文举无名大指当七八闲案文蠲羽文徐徐抑上至七食指挑文应一句      大指当八案羽已下无名当九案角已下急发刺羽应食指牵羽文挑武急全扶羽文无名打羽大指搯羽起无名不动半扶征羽中指无名闲拘征角食指牵征羽下大指案征已下食指挑羽应食指又牵羽文历武文食指牵羽文中指打羽大指搯羽起食指挑羽中指牵征羽大指缩案文武蠲文武大指徐徐抑上八上一寸许大指独案武挑武中指牵过文武大指不动三璅武大指向七再臑又抑上六七间取声大指便案文武全扶文武缩大指唯案武挑打武无名散打征食指挑武应大指抑武上六上半寸取余声一句      无名从第七作势案羽急下过十三下一寸许全扶羽文无名打羽无名拘羽起散半扶征羽挑羽又半扶征羽无名当十三下案羽以下即作两半挟挑声无名不动食指历武文无名散打商食指挑文食指弹文无名打商食指拘文凡三遍作又弹文无名打商食指挑文中指无名散闲拘角商食指挑文无名散摘商食指历武文无名散打商食指挑文应大指擘武一句      无名十三下半寸许案征疾发刺征大指当十一案文武历武文大指擘武大指徐抑上至十取声一句      举大指无名十三外一寸许案羽已下食指节全扶文武大指当十一打搯武起取声食指半扶文武中指无名闲拘文羽曳无名上至十二一句      无名散打文摘文散历武文无名散打宫中指当十案征无名打征食指散挑文中指无名闲拘羽征食指挑文无名摘征食指散历武文龊煞一句      无名当十三下少许案文武羽拘半扶文武大指当十一唈武抑上至十取声举大指无名打羽无名拘羽起中指当十三下少许案角中指牵角征无名当十三案角征大指当十一案征挑征大指搯征起无名不动即半扶角征又下大指当十一三璅征缓璅之徐抑上至十前后龊宫征一句      大指附弦下至十一案商角无名当十三下半寸许案宫商角拘半扶商角无名打商大指搯商起龊宫商中指仍打宫无名拘宫起无名还下本处蠲宫商即半扶闲拘征角商即蠲角征大指当十二案征蠲角征五度蠲之初缓后急大指随蠲上至十便案征羽历羽征前后龊宫征一句      拍之大息         覆泛十疾全扶羽文仰泛十一疾全扶羽文互泛十二十三打角挑羽大指覆泛十二不动疾全扶征羽仰泛十二食指打羽覆泛十一食指打文无名仰泛十二不动半扶闲拘羽征角覆泛十挑文仰泛十历武文半扶羽文闲拘羽征覆泛九挑文覆泛十中指无名闲拘征羽无名仍牵羽文食指历武文举大指无名泛十一前后龊角文仰泛不动中指打征覆泛十中指打羽大指泛不动即于羽征角作挑闲拘转指声历文羽互泛十十一即前后龊角羽又龊征文应一句      覆泛九闲拘征角疾全扶征羽仰泛十一闲拘征角仰泛十二中指打羽无名还泛十一中指节打征角仰泛不动历征角即半扶闲拘角商宫覆泛九作前闲拘角征疾全扶征羽声一句      无名当八案羽文大指当七八闲唯案文蠲羽文大指随蠲上至七食指即挑打文大指不动食指仍当七案宫前后龊宫文大指不动打璅文大指附弦上六七闲案文食指打文大指再臑文至六取声大指还本处仍案文武疾全扶文武大指还至六唯案武挑武大指徐抑武上五六闲末起即覆泛五 疾全扶文武挑武应食指泛四无名打羽无名泛五食指挑武应覆泛二蠲征羽仰泛五闲拘角征即疾全扶征羽食指泛三无名打商无名泛五食指挑羽应一句      无名当五案文大指五上半寸许案武蠲文武大指随蠲上又半寸许即挑打武大指唯案武无名泛五前后龊角武打璅武大指附弦上至四打武再臑于三四闲仍并案文武急全扶文武大指放文案武食指挑打武无名泛五前后龊羽武大指蹙上至三仰泛二急全扶文武覆泛一食指历文羽无名泛四大指泛二前后龊羽武覆泛三闲拘武文仰泛四闲拘武文覆泛二节全扶征羽泛不动食指打羽仰泛三食指打文一句      大指附弦下至八案武无名当九亦案武挑闲拘武文羽大指搯武起无名附弦下当十一唯案武挑闲拘武文羽大指当九掩武取声大指附弦下当十一唯案武无名当十三下同案武作前挑闲拘武文羽声大指搯武起举无名散闲拘文武下无名当十三下案文武全扶文武大指当十一打搯武起无名不动即全扶文武挑龊武羽大指当十一案武食指挑武一句      应前无名案羽无名打羽无名拘羽起于征羽散两半挟挑声无名当十三下少许案羽文两半挟挑声食指历武文无名散打商散打征挑闲拘挑转指又挑于文羽征作之无名案不动节全扶文武大指当十一打搯武起即半扶闲拘武文羽无名徐曳上至十二取声举无名无名散打摘文历武文无名散打宫中指当十案征乃打征挑文闲拘征羽挑文摘征历武文龊煞一句      无名当十三下少许案羽已下拘半扶武文大指当十一掩武抑上至十取声无名打羽无名拘羽起中指当十三下少许案角中指牵角征无名当十三案角征大指当十一案征挑征大指搯征起无名不动即半扶角征还下大指当十一案征缓三璅征大指随璅徐抑上至十前后龊宫征一句      大指附弦下至十一案商角拘半扶商角大指两节抑角上至九取声大指还当十一案宫已下四弦食指节历征角大指吟食指半扶商角中指无名闲拘宫商又逆闲拘宫商举大指散闲拘宫商急下大指当十一打宫取余声下无名十三外半寸许案商角征大指当十一案征挑征大指搯征起食指半扶闲拘征角商即蠲角征大指当十一案征蠲角征五度蠲之初缓后急大指随蠲上至十缩案征羽历羽征前后龊宫征一句      拍之         食指泛八无名打征无名泛九食指挑武应覆泛九疾全扶文武挑武应食指泛八无名打文互泛十九前后龊羽武举大指无名不动无名打文大指泛九于文武羽半扶疾『间拘声举大指无名泛十』龊宫羽一句      覆泛九食打羽无名打商散挑羽应『举大指无名泛九于征角羽作疾闲句半扶声无名大指互泛八九牵羽文举大指名不动半扶征羽疾闲句征角食指打羽举无名大指泛八食指挑羽互泛八九龊商征散打羽大指当八案武无名泛九食指两蠲文武大指掐武起无名不动于文武羽作半扶疾闲句声大指泛九闲句征角半扶征羽互泛九十龊角羽举无名大指不动全扶征羽挑羽』无名泛十一无名打宫大指泛九挑羽应一句      食指泛八无名打征无名泛十挑文应仍擘武无名泛十一食指打文无名泛十二全扶文武即挑武应互泛十二十三前后龊羽武无名当暗徽无名便打文一句暗徽逸徽是也      仰泛十二却转武文食指仍历至徽缓全扶角征无名节打角疾全扶征羽互泛十一十二食指牵羽文仰泛十二半扶征羽闲拘角征互泛十十一中指牵征羽覆泛十作前挑闲拘转指声历文羽互泛十十二前后龊商羽仍仰泛十二食指挑羽应一句      食指大指具泛十二大指中指齐撮商武又撮宫文食指大指移泛十一亦齐撮商武又撮宫文食指大指移泛十亦齐撮商武又撮宫文食指大指移泛十一齐撮『商武移泛十齐撮商武又移泛十一齐撮』宫文又撮商武又撮宫文丘公云自齐撮以下有若仙声无名当十案徽羽闲拘征羽大指当九亦案征羽疾全扶征羽仰泛十一无名打商覆泛九挑羽仰泛十一无名打征覆泛七挑文应覆泛不动食指历武文食指对泛宫无名打宫食指挑文应一句小息      无名当八案征羽文半扶羽文大指当七八闲打文仍缓蹙上至七还下旧处案文半扶羽文大指三掐文起两掐当中一掐当七半扶羽文仍闲拘羽征无名当九案角以下闲拘征角急全扶征羽无名当八案羽已下半扶羽文大指于七八闲打文取声仍蠲羽文无名不动大指随蠲抑上至七凡五度蠲之初缓后急食指打文大指不动食指对大指泛宫无名打宫挑文又齐龊宫文一句      拍之         碣石调幽兰第五 此弄宜缓消息弹之               楚调 千金调 胡笳调 感神调   楚明光 凤归林 白雪 易水 幽兰   游春 渌水 幽居 坐愁 秋思   长清 短清 长侧 短侧   上上舞 下上舞 上间弦 下间弦   登陇 望秦 竹吟风 哀松路 悲汉月   辞汉 跨鞍 望乡 奔云 入林   华舜十游 史明五弄 董揩五弄   凤翅五路 流波 双流 三挟流泉 石上流泉   蛾眉 悲风拂陇头 风入松 游弦 楚客吟秋风   东武太山 招贤 反顾 闲居乐 凤游园 蜀侧   古侧 龙吟 千金清 屈原叹 乌夜啼 瑟调   广陵止息 楚妃叹    注   (注1) 原卷在这处有损怀。「耶卧中指|卞半寸」之『|』中有一个孔,所以无一划,今都认为是「十」字。『卞』原来是「下」字,但他古人改正在字之下加一划,所以变成『卞』,今都认为是「上」字。因此,这句的意思是「耶卧中指十上半寸」。   
13,213
艺藏
音乐
羯鼓录-唐-南卓
羯鼓录 唐 南卓 提要 羯鼓录   提要   《羯鼓录》一卷,唐南卓撰。《唐书 艺文志 乐类》载南卓《羯鼓录》一卷,然不云卓何许人。杂史类又载南卓《唐朝纲领图》一卷,注曰字昭嗣,大中时黔南观察使。计有功《唐诗纪事》亦称卓初为拾遗,以谏谪松滋令,大中时为黔南观察使,与《唐书》合,当即其人。惟书自称会昌元年为洛阳令。又称大中四年春阳罢免,还自海南。《书录解题》又以为婺州刺史,均不相符。然段安节《乐府杂录》称黔帅南卓作《羯鼓录》,亦与《唐志》合。安节唐人,必无谬误。疑书中所叙乃未为黔帅以前事,陈振孙所云则但据书中有至东阳之语,以意断为刺婺州也。其书分前,后二录,前录成于大中二年,后录成于四年。前录首叙羯鼓源流形状,次叙元宗以后诸故事,后录载崔铉所说宋璟知音事,而附录羯鼓诸宫曲名。凡太簇宫二十三调,太簇商五十调,太簇角十四调,征羽阙焉。惟用太簇者以羯鼓为主,太簇一均故也。又有诸佛曲十调,食曲三十二调,调名亦多用梵语,以本龟兹、高昌、疏勒、天竺四部所用故也。其李琬一条记耶婆色鸡一曲,声尽意不尽,以他曲解之,即汉、魏乐府曲末有艳之遗法。如飞来双白鹄,塘上行诸曲,篇末文不相属,皆即此例。盖乐工专门授受,犹得其传,文士不谙歌法,循文生解,转至于穿凿而不可通也。   羯鼓录   羯鼓出外夷,以戎羯之鼓,故曰羯鼓。其音主太簇一均,龟兹部、高昌部、疏勒部、天竺部皆用之,次在都昙鼓、答腊鼓之下。(都昙似带鼓而小。答腊鼓者,卽揩鼓也。)鸡娄鼓之上。[皷-皮+桑]如漆桶,(山桑木为之。)下以小牙床承之。击用两杖,其声焦杀呜烈,尤宜促曲急破,作战杖连碎之声,又宜高楼晚景,明月淸风,破空透远,特异众乐。杖用黄檀狗骨花楸等木,须至干紧绝湿气,而复柔腻;干取发越响亮,腻取战褭健举。桊用刚铁,铁当精炼,桊当至匀,若不刚,卽应绦高下,搊捩不停;不匀,卽鼓面缓急,若琴徽之[先+女]病矣。诸曲调如太簇曲、色俱腾、乞婆娑、曜日光等九十二曲名,元宗所制。(其余征羽调曲,皆与胡部同。故不载。)上洞晓音律,由之天纵,凡是丝管,必造其妙,若制作诸曲,随意卽成,不立章度,取适短长,应指散声,皆中点拍;至于淸浊变转,律吕呼召,君臣事物,迭相制使,虽古之夔旷,不能过也。尤爱羯鼓玉笛,(玉笛之说见遗事。)常云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比。尝遇二月初,诘旦巾栉方毕,时当宿雨初晴,景色明丽,小殿内庭,柳杏将吐,覩而叹曰:「对此景物,岂得不为他判断之乎!」左右相目,将命备酒,独高力士遣取羯鼓。上旋命之临轩纵击一曲,曲名春光好。(上自制也。)神思自得。及顾柳杏,皆已发拆,上指而笑谓嫔御曰:「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嫔御侍官,皆呼万岁。又制秋风高,每至秋空迥彻,纤翳不起,卽奏之,必远风徐来,庭叶随下。其曲绝妙入神,例皆如此。   汝南王琎,宁王长子也。姿容妍美,秀出藩邸,元宗特钟爱焉,自传授之。又以其聪悟敏慧,妙达音旨,每随游幸,顷刻不舍。琎常戴砑绢帽打曲。上自摘红槿花一朵,置于帽上笪处,二物皆极滑,久之方安,遂奏舞山香一曲,而花不坠落,(本色所谓定头项,难在不动摇。)上大喜笑!赐琎金器一厨,因夸曰:「花奴(琎小字。)姿质明莹,肌发光细,非人间人,必神仙谪堕也!」宁王谦谢,随而短斥之。上笑曰:「大哥不必过虑,阿瞒自是相师,(上于诸亲常自称此号。)夫帝王之相,且须有英特越逸之气,不然有深沈包育之度,(一作厚。)若花奴但端秀过人,悉无此相,固无猜也;而又举止淹雅,当更得公卿间令誉耳!」宁王又笑曰:「若如此,臣乃输之。」上笑曰:「若此一条,阿瞒亦输大哥矣。」宁王又谦谢。上笑曰:「阿瞒嬴处多,大哥亦不用撝挹。」众皆欢贺。上性俊迈,酷不好琴,曾听弹琴,正弄未及毕,叱琴者出曰:「待诏出去!」谓内官曰:「速召花奴,将羯鼓来,为我解秽!」   黄幡绰亦知音,上尝使人召之不时至,上怒,络绎遣使寻捕。绰旣至,及殿侧,闻上理鼓,固止谒者不令报。俄顷上又问侍官:「奴来未?」绰又止之。曲罢后,改奏一曲,纔三数十声,绰卽走入。上问:「何处去来?」曰:「有亲故远适,送至郊外。」上颔之。鼓毕,上谓曰:「赖稍迟,我向来怒时,至必挞焉。适方思之,长入供奉,已五十余日,暂一日出外,不可不放他东西过往。」绰拜谢讫。内官有相偶语笑者。上诘之。具言绰寻至,听鼓声,候时以入。上问绰。绰语其方怒及解怒之际,皆无少差。上奇之,复厉声谓曰:我心脾肉骨下事,安有侍官奴闻小鼓能料之耶!今且谓我何如?」绰走下阶,面北鞠躬大声曰:「奉敕竖金鸡!」上大笑而止。   宋开府璟,虽耿介不羣,亦深好声乐,尤善羯鼓,(乐部行王询云,南山起云,北山起雨。卽开府所为也。)始承恩顾,与上论鼓事,曰:「不是靑州石末,卽是鲁山花甆。」捻小碧上掌,下须有朋(去声)肯之声,据此乃是汉震(一作侲。)第二鼓也。且[皷-皮+桑]用石末花甆,固是腰鼓,掌下朋肯声,是以手拍,非羯鼓明矣。(第二鼓者,左以杖,右以手指。)又开府谓上曰:「头如靑山峯,手如白雨点,此卽羯鼓之能事也。」山峯取不动,雨点取碎急。上与开府兼擅两鼓,而羯鼓偏好,以其比汉震稍雅细焉。开府之家悉传之。东都留守郑叔则祖母,卽开府之女,今尊贤里郑氏第有小楼,卽宋夫人习鼓之所也。开府孙沇,亦工之,并有音律之学,贞元中进乐书三卷,德宗览而嘉之,又知是开府之孙,遂召对赐坐,与论音乐喜甚。数日又召至宣徽,张乐使观焉。曰:「有舛误乖谬,悉可言之。」沇沈吟曰:容臣与乐官商搉讲论,具状条奏。」上使宣徽使、敎坊使就敎坊与乐官参议数日,然后进奏。二使奏乐工多言沇不解声律,不审节拍,兼有聩疾,不可议乐。上颇异之。又召宣徽使对,且曰:「臣年老多病,耳实失聪,若迨于声律,不致无业。」上又使作乐,曲罢,问其得失。承禀舒迟,众工多笑之。沇顾笑者忽忿怒作色,奏曰:「曲虽妙,其间有不可者。」上惊问之。卽指一琵琶云:「此人大逆戕忍,不日间兼卽抵法,不宜在至尊前。」又指一笙云:「此人神魂已游墟墓,不可更留供奉。」上尤惊异,令主者潜伺察之。旋而琵琶者为同辈告讦,称六七年前,其父自缢,不得端由。卽令按鞫,遂伏其罪。笙者乃忧恐不食,旬日而卒。上益加知遇,面赐章绶,累召对,每令沇察乐,乐工惴恐胁息,不敢正视。沇惧罹祸,辞病而退。   嗣曹王皋精晓器用,为荆南节度使,有羁旅士人,怀二桊欲求通谒。先启于宾府,观者讶之曰:「岂足尚耶?」士曰:「但启之尚书,当解矣。」及皋见桊,捧而叹曰:「不意今日,获逢至宝!」因指其刚匀之状,宾佐唯唯,或腹非之。皋曰:「诸公必未信,命取食柈,自选其极平者,遂置二桊于柈心,以油注之桊中,桊满而油不浸漏,盖相契无际也。皋曰:「此必开元天宝中供御桊,不然,无以至此。」问其所自,答曰:「某先人在黔中,得于高力士之家。」众方深伏。宾府又潜问客,直偿几何。客曰:「不过三五百缗。」及皋遗财帛器皿,其直果称焉。   广德中,前双流县丞李琬者亦能之,调集至长安,僦居务本里,尝夜闻羯鼓声,曲颇妙,于月下步寻,至一小宅,门极卑隘,叩门请谒,谓鼓工曰:「君所击者,岂非耶婆色鸡乎?(一本作耶婆娑鸡。)虽至精能而无尾,何也?」工大异之曰:「君固知音者,此事无人知。某太常工人也,祖父传此艺,尤能此曲,近张通獳入长安,某家事流散,父没河西,此曲遂绝。今但按旧谱数本寻之,竟无结尾声,故夜夜求之。」琬曰:「曲下意尽乎?」工曰:「尽。」琬曰「意尽卽曲尽,又何索尾焉?」工曰:「奈声不尽何!」琬曰:「可言矣!夫曲有不尽者,须以他曲解之,方可尽其声也。夫耶婆色鸡,当用[木+屈]柘急遍解之。」工如所敎,果相谐协,声意皆尽。(如柘枝用浑脱解,甘州用急了解之类是也。)工泣而谢之,卽言于寺卿,奏为主簿,后累官至太常少卿,宗正卿。   代宗朝,宰相杜鸿渐亦能之。永泰中为三州副元帅,兼西川节度使。至成都,有削杖者在蜀,以二鼓杖献,鸿渐得之,示于众曰:「此尤物也。当衣衾中收贮积时矣。」匠曰:「某于脊沟中养者十年。」及鸿渐出蜀,至利州西界,望嘉陵驿路入汉州矣,自西南来,始临嘉陵江,颇有山水景致,其夜月色又佳,乃与从事杨炎、杜亚辈,登驿楼,望江月,行觞燕话:「今日出艰危,脱猜迫,外则不辱命于朝廷,内则免中祸于微质,皆诸贤之力也。旣保此安步,又瞰此殊景,安得不自贺乎?」遂命家僮取鼓与板笛,以前所得杖,酣奏数曲,四(一作西。)山猨鸟皆惊,飞鸣噭噭。从事悉异之。曰:「昔夔之搏拊,百兽舞庭,此岂远耶!」鸿渐曰:「若某于此,稍曾致功,未臻尤妙,尚能及此,况至圣御天,贤臣考乐,飞走之类,何有不感?」因言某有别墅,近华严阁,每遇风景晴朗,时或登阁奏此,初见羣羊牧于山下,忽数举头踯躅不已,某不谓以鼓然也。及止鼓,羊亦止;某复鼓,亦复然。遂以疾、徐、高、下而节之,无不应之而变。旋有二犬自其家走而吠之,及羣羊侧,遂渐止声,仰首(一作逐声俯仰。)若有所听。少选,卽复宛颈摇尾,亦从而变态,是知率舞固不难矣。其后乃不敢为也。(一本无此句。)近士林中无习之者,唯仆射韩皋善,亦不甚露焉。为鄂州节度使时,间于黄鹤楼一月两习而已。   会昌元年,卓因为洛阳令,数陪刘宾客、白少傅宴游,白有家僮,多佐酒。卓因谈往前三数事,二公亦应和之,谓卓曰:「若吾友所谈,宜为文纪,不可令堙没也。」时过而未录。及陕府卢尚书任河南尹,又话之,因遣为纪,卽粗为编次,尚未脱藁。至东阳,因曝书见之,乃详列而竟焉。虽不资儒者之博闻,亦助宾筵之谈话,属之好事,庶几流传。   前录大中二年所著,四年春阳罢免,旋自海南,路由广陵,崔司空为镇。司空遇合素厚,留止旬朔,辄献之,过蒙奖饰,因曰:「宋沇卽某之中外亲丈人,知音之异事,非止于此也。尝为太常丞,每诸悬钟磬,亡坠至多,补亡者又乖律吕。一日早于光宅佛寺待漏,(贞元中犹未有待漏院,朝士多立城门衢中,或立近坊人家,及光宅寺也。)闻塔上风铎声,倾听久之。朝回复至寺舍,问寺主僧曰:『上人塔上铎,皆知所自乎?』曰:『不能知。』沇曰:『其间有一是古制,某请一登塔循金索,试历扣以辨之,可乎?』僧初难后许。乃扣而辨焉。寺众卽言:『往往无风自摇,洋洋有闻,非此也耶?』沇曰:『是耳,必因祠祭考本悬钟而应也。』固求摘取而观之,曰:『此姑洗之编钟耳,请且独缀于僧庭。』归太常,令乐工与僧同临之,约其时彼扣本乐悬,此果应之,遂购而获焉。又曾送客出通化门,逢度支运乘,驻马俄顷,忽草草揖客别,乃随乘至左藏门,认一铃,言亦编钟也。他人但觉镕铸独工,不与众者埒,莫知其余;及配悬,音形皆合其度。」异乎,此亦识微在金奏者与?列于鼓录则寖差矣。以大君子所传,又精义入神,岂容忽而不载,遂附之于末。   诸宫曲   太簇宫   色俱腾         耀日光         乞婆娑   大勿          大通          舞山香   罗犁罗         苏莫赖耶        俱伦仆   阿个盘陀        苏合香         藏钩乐   春光好         无首罗         鷠岭盐   疏勒女         要杀盐         通天乐   万载乐         景云          紫云   承天乐         顺天乐   太簇商   苏罗          [木+奈]利梵       大借席   耶婆色鸡        堂堂          半杜梁   君王盛神武赫赫     君之明         大钵乐背   大娑野婆        破阵乐         黄骏蹛   放鹰乐         英雄乐         思归   忆新院         西楼送落月       [扌+暴]霜风   九成乐         倾杯乐         百岁老寿   还成乐         打球乐         饮酒乐   舞厥么赋        太平乐         大酺乐   大宝乐         圣明乐         婆罗门   罽加那         万岁乐         秋风高   回婆乐         夜半击羌兵       香山   优婆师         匝天乐         禅曲   渡积破敌回       五更啭         黄莺啭   大定乐         越殿          须婆   钵罗背         大秋秋盐        栗时   突厥盐         踏蹄长   太簇角   火苏赖耶        大春杨柳        大东祇罗   大郎赖耶        卽渠沙鱼        大达么友   俱伦毗         悉利都         移都师   阿[监+鸟][缕+鸟]歌    飞仙          凉下采桑   西河师子三台舞     石州          破勃律   征羽调与蕃部不载   诸佛曲词   九仙道曲        卢舍那仙曲       御制三元道曲   四天王         半阁么那        失波罗辞见柞   草堂富罗(二曲)     于门烧香宝头伽   菩萨阿罗地舞曲     阿陀弥大师曲   食曲   云居曲         九巴鹿         阿弥罗众僧曲   无量寿         眞安曲         云星曲   罗利儿         芥老鸡         散花   大燃灯         多罗头尼摩诃钵     婆娑阿弥陀   悉驮低         大统          蔓度大利香积   佛帝利         龟兹大武        僧个支婆罗树   观世音         居么尼         眞陀利   大与          永宁贤者        恒河沙   江盘无始        具作          悉家牟尼   大乘          毗沙门         渴农之文德   菩萨缑利陀       圣主与         地婆拔罗伽  
13,214
艺藏
音乐
西麓堂琴统摘录-明-汪芝
《西麓堂琴统》摘录   夫弹琴之法。难得者曲谱。曲谱必求师传。盖曲谱中指法节奏非笔墨所能尽。所以对谱弹琴。往往徒得其声。而于疾徐节奏多不能造妙。亦犹规矩之粗。得其方圆。而不能备其工巧。姑以浅近者言之。一曲中分作三段。一慢。二紧。三缓。从缓入。紧至煞意而成一曲是也。谱中有从勾二作者。必分为二段。先一作平其声。以结前段之意。少息后一作取声猛壮。猛而渐缓。以续后声。必须前后相关。始终不杂。又如三作间勾者。先两声。少息。应前段四声。猛弹入。间勾以接后声如至。长锁九声。前两声少息。以结前段后七声雄壮。以接后声令有起伏之意。大要使其脉终联缀。遗声俳徊欲断而缓续。欲尽而不尽。然后猛起以业弦。从慢入紧。从紧至缓。若缓急得合。其宜吟抑不失其度。自弦中节渌响铿锵。取音欲清图简静。不可乱杂。庶有古雅冲澹之素。此乃古今谱操难得之妙也。然私学琴者。未遇师传。得此曲谱。宜专心致志。仔细玩味。按其谱中指法运之于手。详缓而弹。逐声而累。一声加于一声。段加于一段。若日积月深。习之既久。心契意悟。手自相应。自然可到古人妙处。所谓及其成功则一也。大抵弹琴贵于积累。而进久则自精。若急躁贪多。欲速则不能达。终无所成。切宜深戒。予故备论之。以贻学览者。其毋或焉。 ——《西麓堂琴统》
13,215
艺藏
音乐
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周明泰
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  (近人)周明泰 编撰   ●目录   自序   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  至德周明泰志辅    公历一八一三年嘉庆十八年癸酉    公历一八一五年嘉庆二十年乙亥    公历一八一七年嘉庆二十二年丁丑    公历一八一八年嘉庆二十三年戊寅    公历一八二一年道光元年辛巳    公历一八二三年道光三年癸未    公历一八二四年道光四年甲申    公历一八二六年道光六年丙戌    公历一八七二年道光七年丁亥    公历一八三一年道光十一年辛卯    公历一八三二年道光十二年壬辰    公历一八三三年道光十三年癸巳    公历一八三四年道光十四年甲午    公历一八三五年道光十五年乙未    公历一八三六年道光十六年丙申    公历一八三八年道光十八年戊戌    公历一八四〇年道光二十年庚子    公历一八四一年道光二十一年辛丑    公历一八四二年道光二十二年壬寅    公历一八四三年道光二十三年癸卯    公历一八四四年道光二十四年甲辰    公历一八四五年道光二十五年乙巳    公历一八四六年道光二十六年丙午    公历一八四七道光二十七年丁未    公历一八四九年道光二十九年己酉    公历一八五〇年道光三十年庚戌    公历一八五一年咸丰元年辛亥    公历一八五二年咸丰二年壬子    公历一八五三年咸丰三年癸丑    公历一八五四年咸丰四年甲寅    公历一八五五年咸丰五年乙卯    公历一八五六年咸丰六年丙辰    公历一八五七年咸丰七年丁巳    公历一八五八年咸丰八年戊午    公历一八五九年咸丰九年巳未    公历一八六〇年咸丰十年庚申    公历一八六一年咸丰十一年辛酉    公历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壬戌    公历一八六三年同治二年癸亥    公历一八六四年同治三年甲子    公历一八六五年同治四年乙丑    公历一八六六年同治五年丙寅    公历一八六七年同治六年丁卯    公历一八七〇年同治九年庚午    公历一八七一年同治十年辛未    公历一八七二年同治十一年壬申    公历一八七三年同治十二年癸酉    公历一八七四年同治十三年甲戌    公历一八七五年光绪元年乙亥    公历一八七六年光绪二年丙子    公历一八七七年光绪三年丁丑    公历一八七九年光绪五年已卯    公历一八八〇年光绪六年庚辰    公历一八八一年光绪七年辛巳    公历一八八二年光绪八年壬午    公历一八八三年光绪九年癸未    公历一八八四年光绪十年甲申    公历一八八五年光绪十一年乙酉    公历一八八六年光绪十二年丙戌    公历一八八七年光绪十三年丁亥    公历一八八八年光绪十四年戊子    公历一八八九年光绪十五年己丑    公历一八九〇年光绪十六年庚寅    公历一八九一年光绪十七年辛卯    公历一八九二年光绪十八年壬辰    公历一八九三年光绪十九年癸巳    公历一八九四年光绪二十年甲午    公历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    公历一八九六年光绪二十二年丙申    公历一八九七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    公历一八九八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    公历一八九九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    公历一九〇〇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公历一九〇一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    公历一九〇二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    公历一九〇三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    公历一九〇四年光绪三十年甲辰    公历一九〇五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巳    公历一九〇六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公历一九〇七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公历一九〇八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甲    公历一九〇九年宣统元年己酉    公历一九一〇年宣统二年庚戌    公历一九一一年宣统三年辛亥    公历一九一二年壬子    公历一九一三年癸丑    公历一九一四年甲寅    公历一九一五年乙卯    公历一九一六年丙辰    公历一九一七年丁巳    公历一九一九年戊午    公历一九一九年已未    公历一九二〇年庚申    公历一九二一年辛酉    公历一九二二年壬戌    公历一九二三年癸亥    公历一九二四年甲子    公历一九二五年乙丑    公历一九二六年丙寅    公历一九二七年丁卯    公历一九二八年戊辰    公历一九二九年己巳    公历一九三〇年庚午    公历一九三一年辛未    公历一九三二年壬申    公历一九三三年癸酉    公历一九三四年甲戌    公历一九三五年乙亥    公历一九三六年丙子    公历一九三七年丁丑    公历一九三八年戊寅    公历一九三九年己卯    公历一九四零年庚辰    公历一九四一年辛巳    公历一九四二年壬午    公历一九四三年癸未    公历一九四四年甲申   ●自序   十余年前谈戏之风未盛间有近人笔记小说述及歌场往事或二三老辈熟悉梨园掌故偶有记述登诸报端予喜其足资谈助择其信而可征者随手录之积久成帙酒后茶余取而读之亦足以忘倦也迩来谈戏之癖风靡一时后生小子侈言往事其得自传闻者已觉以讹传讹而响壁虚造者更属无中生有捕风捉影之谈不值识者一笑矣适于岁末无事爰取往日所手录者一一分年排列并取近年梨园事实附诸篇末其中叙述或以文言或以俚语各仍其旧未遑为之润色修饰也至于书中琐事间有矛盾之处盖有时所录来处不同未知孰是然皆小节非关宏旨姑并存之以供异日编梨园史者之参考焉二十一年冬秋浦   周明泰   ●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  至德周明泰志辅   ○公历一八一三年嘉庆十八年癸酉   丑角黄三熊生十二月初三日申时生名札拉熊布字德山号叔敏行三小名雄儿昆季五人旗籍世袭云骑尉由道光初年投入高腔恩庆科班先学老生后改丑行满科后搭入高腔庆升平崇庆安庆阜和等班同时之高腔人物如讷莫欢沙二巴戴四戴星桥三丁惠二玉子仓儿纪大福广子四麻子多三等皆有名角色三熊后唱乱弹搭入老嵩祝成和春双庆春台双奎成庆永胜奎嵩祝成等班与名花衫王松林*1同演如送盒子入侯府等戏其高腔最为醇贤亲王及基润墅侍郎所赏识三熊喜乘十三太保小驴车人咸知之   ○公历一八一五年嘉庆二十年乙亥   丑角杨明玉生九月十八日辰时生名阿金号明玉一作鸣玉字俪笙小名娃子江苏扬州甘泉人行三昆仲四人由道光年间投入著名昆曲和盛科班初学昆生同潘阿巧嵇永林程长庚龙小生大奎官索桂香为师兄弟后改昆丑搭入昆弋锦衣成龙飞凤舞鼎盛成和春双奎老嵩祝成四喜等班多年与名昆旦朱莲芬合演如思凡下山千里驹等剧恭忠亲王师恪勤尚书最赏识之   ○公历一八一七年嘉庆二十二年丁丑   丑角刘赶三生六月二十六日子时生名宝山号芝轩字韵卿直隶天津河北人父刘干升在天津盐院充当官役其弟赶四充长随赶三原名赶升道光年间在天津侯家后群雅轩票房其同时之票友人物有郎八十杓子刘张三元孙大常画儿李保寿儿张子玖余三胜四胜张喜子王长寿王兰凤常子和诸人赶三先学老生专工余派三胜四胜昆仲后改丑行入京隶永胜奎部演探亲一戏骑自用黑驴上台驴名墨玉又名二小性极烈睿悫亲王及李高阳相国*2最赏识之自营保身堂于韩家潭西首路北门人甚多如花旦张梅五*3花衫王顺福*4刀马旦张芷芳*5花旦胡五儿蔡六儿等皆是赶三搭入老嵩祝和春双奎春台四喜承庆胜春九和成胜春奎永胜奎嵩祝成等班与花旦王松林合演时最多子名金奎号树仙外号猴儿头隶永胜奎部唱老生孙名二成孙妇刘氏赶三临终嘱其孙妇将驴送往豆腐池胡同文三爷*6宅以作纪念是月二十七日刘宅遣赶三多年跟包老仆李二同伊子丑行李敬三*7送至文宅该驴于次日上午巳时仰哮而毙遂葬于凈土寺胡同朴园别墅空池西河岸又赶三于某年因孝钦后传演探亲牵驴入内阍者以其为大不敬欲拿交问罪迨问系孝钦后所传始放入后观此戏大悦赏银十两云   ○公历一八一八年嘉庆二十三年戊寅   老生王九龄生七月十一日亥时生号荣斋字艳芳安徽安庆桐城县人自幼入小九合成科班学刀马旦演湘江会武当山有大刀旦之称后改老生搭四喜班多年与叶中定演除三害渑池会诸戏最有名礼部尚书延树南内阁中书舒春航颇赏识之妻汪氏   ○公历一八二一年道光元年辛巳   上谕减景山太监戏学额为一百二十八嗣后准减弗准增   ○公历一八二三年道光三年癸未   圆明园管园大臣宝兴因每届园中传戏差戏学远在城南请拨官房设总行署乃将乐部和声署附设之乐学及南府内学大小等处太监学生外学头二三等处旗民学生移居于圆明园太平村曰南府太平村总承应处嗣后凡属太监学生统称曰内学旗民子弟曰外学俗呼为太平村两学而景山旧有之戏学堂及总管以下等掌剧太监皆撤尽   ○公历一八二四年道光四年甲申   本年厘定内学班专承应寿康宫绮春园以及平常之戏差其喜庆应节之大戏以及宁寿宫同乐园长春园等戏差则为内学生合演退奄居士藏旧戏目一册系道光四年庆升平班领班人沈翠香所有之物戏目共二百二十七出封面写道光十二载闰二月嵇永林嵇永年按翠香名金兰江苏常州府江阴县人演昆旦兼花衫永林系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演昆旦为程长庚同科之师兄兹将戏目录之如下道光四年庆升平班戏目   大财神   满床笏   汜水关   陈公计   虎牢关   借赵云   盘河战   战濮阳   夺小沛   白门楼   许田射鹿   闻雷失箸   马跳潭溪   三顾茅庐   博望坡   长坂坡   舌战群儒   临江会   群英会   借箭打盖   祭东风   华容道   取南郡   取桂阳   取长沙   柴桑口   拦江救主   取雒城   定军山   阳平关   瓦口关   葭萌关   战冀城   战渭南   取成都   战合肥   反西凉   甘露寺   凤凰台   伐东吴   白帝城   安五路   渡泸江   凤鸣关   天水关   战街亭   葫芦峪   七星灯   战东兴   铁龙山   除三害   审刺客   桑园寄子   双尽忠   孝感天   焚烟墩   清河桥   绝缨会   湘江会   海潮珠   黄金台   五雷阵   完璧归赵   渑池会   樊城昭关   鱼肠剑   庄周扇坟   马蹄金   烧棉山   喜崇台   搜孤救孤   度柏简   定华夷   攻潼关   青龙关   陈塘关   取荥阳   盗宗卷   监酒会   战蒲关   未央斩信   取洛阳   云台观   草桥关   飞叉阵   闹昆阳   绑子上殿   上天台   恶虎庄   探五阳   太行山   查关   临潼山   贾家楼   探登州   虹霓关   当锏卖马   白璧关   断密涧   锁五龙   衘果园   宫门带   望儿楼   惊梦背楼   叫关小显   让帅印   龙门阵   凤凰山   对袍访袍   独木关   越虎城   淤泥河   摩天岭   汾河湾   闯山   白良关   马上缘   三休   芦花河   闹院河阳   举鼎观画   九焰山   飞虎山   擒五虎   沙陀国   太平桥   困曹府   高平关   金桥华山   打瓜园   风云会   打窦瑶   斩黄袍   下南唐   竹林记   喂药   下河东   龙虎斗   骂殿   金沙滩   御状   清官册   穆柯寨   赦子   九龙峪   二天门   青龙棍   打火棍   演火棍   孤鸾阵   破洪州   金莲会   太君辞朝   双钉记   神虎报   血手印   琼林宴   双包案   铡判官   铡美案   三侠五义   遇后   打龙袍   打銮驾   花蝴蝶   乌盆记   铡包冕   京遇缘   烈火旗   延安关   昆仑关   祥云会   镇潭州   八大锤   挑滑车   金兰会   五方阵   拿杨么   玉玲珑   娘子军   雄州关   潞安州   岳家庄   燕子山   请宋灵   胡迪骂阎   曾头市   乌龙院   闹江州   闹江   玉麒麟   翠云楼   翠屏山   巧连环   扈家庄   祝家庄   借圣威   收关胜   红桃山   神州擂   蔡家庄   青风寨   丁甲山   女三战   龙虎峪   庆顶珠   昊天关   艳阳楼   白水滩   通天犀   赵家楼   四郎探母   雁门关   杨七吃面   萧后打围   陈林抱盒   拷寇承御   登云山   三岔口   二龙山   泗州城   青风岭   迷魂岭   卧虎坡   武当山   青石山   朝金顶   百草山   蟠桃会   九世图   画春园   摇钱树   金沙洞   无底洞   盘丝洞   小天宫   黄河阵   混元盒   三教寺   飞波岛   黑沙洞   四美图   绿牡丹   四杰村   龙潭镇   武文华   窦尔墩   九龙杯   连环套   霸王庄   盗金牌   淮安府   普球山   落马湖   恶虎村   拿谢虎   殷家堡   双盗镖   ??蜡庙   左青龙   清烈图   江都县   河间府   洗浮山   五里碑   小东营   庆安澜   莲花塘   五人义   金钱豹   代父征   禹门关   ○公历一八二六年道光六年丙戌   昆旦鲍秋文生名翠玉苏州人出天保堂唱昆旦隶和春部自营保安堂于韩家潭子名福山工小生外号鲍黑子孙名吉祥工老生   ○公历一八七二年道光七年丁亥   秋季改南府为升平署裁十番及番邦各乐学并裁太平村总承应处改为圆明园升平署承应处青衣胡喜禄生十一月初五日生名国梁一名长庆字艾卿或作蔼卿又号丹芬行二扬州人学青衣出敬义堂出师后自主西安义堂于韩家潭后掌春台部为桐义堂胡庆福之胞弟东安义堂胡三来之胞兄也子俊亭丑行罗寿山之徒孙菁?字艳芝号啸梅从孙怡云习青衣   ○公历一八三一年道光十一年辛卯   小生徐小香生十二月初十日生正名炘原名馨号蝶仙小名阿大苏州人原籍常州出吟秀堂唱小生兼昆乱初主春德堂后改岫云堂   ○公历一八三二年道光十二年壬辰   昆旦朱双喜生三月初五日生正名士敏号韵秋外号羊毛笔苏州人出凈香堂隶四喜部唱昆旦自营春华堂收徒甚众有春华八芷之名长曹芷兰昆青衣次沈芷秋昆青衣*8三张芷芳武旦四陈芷衫武生五顾芷荪昆乱小生六张芷荃昆乱青衣七吴芷茵昆青衣八范芷湘昆旦   ○公历一八三三年道光十三年癸巳   和春班报散   ○公历一八三四年道光十四年甲午   昆生陈兰初生二月二十一日生名全林苏州人出景春堂隶三庆部唱昆生自起春复堂   ○公历一八三五年道光十五年乙未   青衣罗巧福生十月十二日生号笑仙名阿顺外号嘎嘎旦原籍苏州人习乱弹青衣兼花旦出杨三喜之福盛堂隶四喜部出师后自主醇和堂曾与名旦梅巧玲同隶福盛堂师事名丑杨呜玉子二长寿山即名丑百岁次福山工老旦福山子文奎演丑角文奎子万才唱武生老生万法龄生本京人出鲍秋文之保安堂隶春台四喜唱老生   ○公历一八三六年道光十六年丙申   昆旦朱莲芬生十二月十一日生名福寿正名延禧行二苏州元和人唱旦兼昆乱出胞兄朱福喜之景春堂自立紫阳堂别号紫阳居士为春台老生顾合祥之婿子天祥孙桂芬皆习老生莲芬为陈德霖之教师书画皆精常为张文达代绘又常为潘文勤代书故有状元夫人之称   ○公历一八三八年道光十八年戊戌   昆旦汤金兰生正月初一日生名延庆号幼珊苏州人出春福堂隶四喜部唱昆旦自营春如堂后改中山堂武生俞润仙生   ○公历一八四〇年道光二十年庚子   观剧道人着极乐世界传奇凡八十二折皆十字句自序于道光二十年九月十六日署名曰惰园主人序中有「戏至二簧陋矣而吾谓非二簧者陋作之者陋也」又有「今日二簧盛行而雅驯者殊少」诸语可见当日观戏人之心理后于光绪七年有活字本行世书中叙马骏至夜叉国罗剎国所遇艳迹光绪中叶扬州江都人李钟豫取其书中一段编为龙马姻缘交梨园演之李字毓如以眇一目别号了然又号江淮散人官部曹有年能书画凡旧京市廛牌匾多出其手至民国十一年程砚秋又排演之易其名为南安关云昆生徐阿二生九月二十四日生正名炳又名馥号棣香又号亦仙苏州人出胞兄徐小香之岫云堂唱昆生自起崇德堂武老生姚增禄生子宝森孙富才皆唱武生富才出身富连成科班光绪中叶增禄与武生杨隆寿共起小荣椿科班前后成头二两科学生有杨小楼程继先叶春善蔡荣贵郭春山谭春仲诸人增禄晚年与谭鑫培配戏时串宁武关之周母亦极为人所称道   ○公历一八四一年道光二十一年辛丑   老生孙菊仙生正月初一日生名濂一名学年字菊仙号宝臣外号孙一啰天津人有兄一人名越又名会年号晋臣以拨贡知县分发湖北祖籍奉天承德县人寄籍天津二百余年业参商祖母张氏父业粮行后开铁厂母贾氏妻刘氏天津人次妻蔡氏苏州人即山东登莱青道蔡汇沧之胞妹有子三人士珍士瑞士珩菊仙八岁读书十七岁丁巳入天津城内太平街弓房习武事暇时兼赴票房学戏在天津金声茶园消遣捉放教子寄子三出学余三胜三胜唱西皮中自已做差之差字最动听而最难学与今之唱法逈异十八岁戊午中武秀才二十一岁辛酉投军陈国瑞麾下受伤二次改派管理右路军械所差使二十七岁丁卯改投英西林宫保军营时已由军功保至花翎三品衔候补都司又保以游击记名二十八岁戊辰随至两广总督任充武巡捕三十岁庚午宫保因粤省闱中睹博被议去官菊仙至沪与友合开升平茶园亏累闭歇三十二岁壬申有老丹桂茶园主刘为忠老板为代还债务请帮忙一年用清客串三字北省艺员用清客串之名自菊仙始也三十四岁甲戌又与英商韩某合开大观茶园二年大获利旋将大观园让与黄胖*9周凤林*10三十六岁丙子入都与程长庚之子章溥及谭鑫培相友善冬月因庞太监刘太监等有一嵩祝成班原有角色生行黄月山冯柱周春奎皆出京凈行大奎官徐宝成皆病故要求菊仙帮忙彼时同场人物有黄三雄穆凤山韩贵喜德珺如金秀山王八十等菊仙唱四年甚红四十岁庚辰值孝贞后国服四喜班班主梅巧玲因甫经发给春季包银即逢国服止戏遂串病而死其徒余紫云李砚侬接充班主年余以营业不佳报散四十二岁壬午适该班值事人姚增禄汪立中玉五等邀退庵居士接倒该班由时小福充班主仍赔累不堪四十三岁癸未遂由退庵居士要求菊仙由嵩祝成班改搭四喜班与王九龄张胜奎杨贵云罗寿山叶中定杨隆寿庆春圃等原有角色并添约谭鑫培吴燕芳穆凤山余玉琴朱桂元吴顺林等同演六年孙谭曾合演斩黄?于庆和园孙去赵匡胤谭去高怀德四十六岁丙戌奉旨传进升平署充当教习时光绪十二年也五十一岁庚寅正月十五日在内庭五月初三初四日在颐和园与总管太监李莲英刘得印及时小福罗寿山穆凤山等反串探亲双摇会贪欢报打面缸等戏宫中反串戏始此计在内庭供奉当差十二年至二十六年庚子拳乱菊仙住宅在正阳门内东城根花园楼房均被毁两妻相继而死遂南下二十八年壬寅在沪有潘月樵邀开天仙茶园又同李春来共开春仙茶园又同夏月恒开新舞台长子士珍在聂功庭幕府以盐大使保举分省知县二子士瑞武举候补守备三子士珩亦在京南营报郊菊仙于民国六年谭鑫培故后再入京后居住天津收马连良为徒民国二十年在津病故年九十一岁昆旦沈阿寿生号眉仙苏州人出胞兄四喜名旦沈宝珠之联星堂唱旦兼昆乱后主联星堂   ○公历一八四二年道光二十二年壬寅   青衣梅巧玲生八月二十一日丑时生正名芳谱名恺字筱波号慧仙一字雪芬小名阿昭别号蕉园居士原籍江苏苏州府吴县寄籍扬州府泰州生于苏州父名鸿浩字月坡曾为宦故后家道中落巧玲十岁随母曹氏由泰州入京从福盛班主杨三喜号双莲习旦兼昆乱隶四喜部后从师兄醇和堂罗巧福为徒出师后自营景和堂于李铁拐斜街后掌四喜部授徒甚众如余紫云*11张瑞云*12孙福云*13陈啸云*14姚祥云*15刘朵云*16郑桐云*17董度云*18陈五云*19刘倩云*20刘曼云朱霭云*21王湘云*22王桐云*23周绮云*24郑燕云*25妻为昆生陈金爵之次女名昆生永年之胞妹小生桂亭之姑母也生子二长明祥昆乱名文场面字雨田小名大锁次明瑞一名启寿字竹芬小名二锁习乱弹青衣兼昆旦后改小生隶四喜部生女二长适武生王八十号槐卿即王蕙芳之父次适名旦国兴堂秦五九号芷芬大锁之妻胡氏即名花衫西安义堂胡喜禄号艾卿之次女二锁之妻杨氏即掌小荣椿科班名武老生杨全名隆寿号显亭之长女竹芬有子一人小名群儿名澜艺名兰芳字畹华自幼由伯父梅雨田抚育从师伯父云和堂名昆旦朱霭云门下学戏娶妻王氏为蕉雪堂名青衣兼花旦王顺福名琪号佩仙外号王半仙之第五女   ○公历一八四三年道光二十三年癸卯   昆旦徐阿三生四月十五日生名金儿正名焯又名馚号芷仙又号椒怀苏州人出胞兄徐小香之岫云堂隶三庆部唱昆旦自营闻德堂尚有弟徐阿四早卒   ○公历一八四四年道光二十四年甲辰   昆旦陈兰仙生八月二十四日生名心宝苏州人出钱金福之维新堂隶四喜部唱昆旦自起嘉荫堂昆旦杜阿五生正名世荣号步云苏州人隶四喜部唱昆旦为嘉树堂杜蝶云之胞兄壬申年自起嘉礼堂子名狗儿隶四喜唱昆生兼武生青衣章丽秋生名桂芬外号小道士苏州人出春复堂隶三庆部唱青衫父即昆小生兼昆旦佩春堂章巧凤号曼仙名阿寿别号鹿尾丽秋继主佩春复堂为昆旦乔蕙兰小生冯蕙林之师青衣孙彩珠生字绚华号芷沅苏州人习旦角兼昆乱隶永胜奎部继入三庆部出西福云堂自营梯云堂庚午年又易名乐安堂老生刘景然生京东丰润人初业酒行二十一岁在本县票房习老生三十二岁入京在三里河天顺酒店贸易嗣拜孙菊仙为师搭春台班第一日演审刺颇为梨园所排挤后托太监刘总管介绍拜张胜奎为师入四喜演唱甚久与周长山同为一时之做工老生但因行腔近于吆喝故外号叫街刘有子二人均在富连成班坐科   ○公历一八四五年道光二十五年乙巳   潞河杨静亭氏编刻都门纪略作序于本年十一月书中内容分图说风俗对联翰墨古迹技艺时尚服用食品市廛词场十一门词场门中所载戏班及角色如左   三庆班   程长庚   潘德奎   胖双秀   范四保   马老旦   三雄儿   曹喜林   姚二官   大金龄   春台班   余三盛   李六   朱大麻子   产滚子   蟾柱   凤林   朱三喜   玉兰   四喜班   张二魁   余子仔   王寿先   阴阿度   夏花脸   黑贵喜   松林   全儿   丁三   才儿   凤林   和春班   王洪贵   段二   黄玉林   王先爵   陈花脸   潘锡寿   阎老旦   汪法林   龙小生   嵩祝班   张如林   宝成   大和尚   福官   兰儿   玉宝   红喜   新兴金钰班   票薛印轩   周连贵   周凤山   胡莱   阿四   刘德儿   清香   双儿   大吉祥   曹松林   官儿   库儿   双和班梆子腔   马官   三喜儿   二达子   小徽州   甄娃子   麦思远   黑虎   大景和班   任花脸   梅东   靳老虎   金狗仔   杨五   田福儿   王安仔   小耗子   德升   周三   杨氏又着都门杂咏亦分十一门其词场门中有黄腔一首云时尚黄腔喊似雷当年昆弋话无媒而今特重余三盛年少争传张二奎又嵩祝班一首云时兴嵩祝戏新鲜都下传闻数十年永庆徽班刚唱座如何卖票就抽钱昆旦陈鸿福生十月二十日生号竹卿外号肉丸子苏州人出诒德堂隶三庆部唱昆旦自营馥森堂   ○公历一八四六年道光二十六年丙午   昆旦刘倩云生六月十三日生名增福正名庆褤小名龙儿又名阿福原名巧云号妙仙后改倩云北京人原籍安徽望江县出梅巧玲之景和堂隶四喜部唱旦本师为福盛堂杨三喜原与梅巧玲为同门师兄弟又投入师兄门下出师后自营春和堂青衣时小福生九月初九日生正名庆字赞卿号琴香小名阿庆苏州人出郑秀兰之春馥堂习昆旦兼乱弹青衣本师为扬州人清馥堂徐阿福*26出师后自主绮春堂后掌四喜部妻陈氏为声振堂陈呜喜*27之次女花旦兼小生陈竹林之胞姊老生陈福胜之姑生子四人长子名炳奎即德宝次子炳章即须如时慧宝字智侬再次为炳郁小名四保即花脸时玉奎再次为炳文小名十宝女为青衣陈德霖之继室琴香性善饮晚年用烧酒饮场门人甚多如名青衣吴蔼仙*28刀马旦陈桐仙*29青衣吴林仙*30青衣张云仙昆旦王怡仙*31及章畹仙秦艳仙翟笛仙等尚有玉仙金仙兰仙顺仙诸人顺仙姓江为琴香最后所收之徒即坤伶金少梅之师也   ○公历一八四七道光二十七年丁未   老生谭鑫培生三月初九日生名金福艺名小叫天原籍湖北黄陂人父名谭叫天著名老旦兼老生十一岁入金奎科班坐科习文武昆乱老生出科拜程长庚为师充三庆班武行头目妻侯氏生子七人长子嘉善小名大锁习武老生次子嘉瑞小名七儿字海清娶丑角沈庄之妹为妻习武丑三子嘉祥小名宝儿习武旦兼青衣四子嘉荣小名常明习文武老生五子嘉宾小名五儿即谭小培从许荫棠习老生六七子读书女四人长适夏月润即著名老生夏奎璋次子文武老生夏月恒之弟上海新新舞台园主二女适王幼宸三四不详小培之子豫升小名升格艺名富英习老生富连成科班三科之学生嘉祥之子长名春桐演武生在沪多年次名盛英亦习武生富连成四科学生谭鑫培收徒不众早年止有老伶工须生王月芳一人即小王桂芬之父吴少霞*32习老生时之师也晚年又收余叔岩为徒妻弟侯幼云为程长庚之小门生系著名丑行后改刀马旦昆旦沈芷秋生十二月十一日生正名全珍苏州人出朱双喜之春华唱昆旦自起丽华堂为凈香堂郑莲桂之婿子名长林老生李顺亭生   ○公历一八四九年道光二十九年己酉   青衣郑秀兰生十月十六日生字素香苏州人小名寄生幼习青衣本师元春堂姚桂芳隶四喜部出师后自营春馥堂后掌四喜部又创阜成部姜妙香之父姜双喜即出其堂中青衣孙心兰生号性香北京人出胡三来之东安义堂隶三庆部唱青衫自起乐安堂子怡云亦唱青衣即尚小云及坤伶任俊卿后改名绛仙之师此外授徒甚多   ○公历一八五〇年道光三十年庚戌   武旦周长顺生正月十九日生正名玉辉号韫山山东聊城县人出春茂堂隶四喜部唱武旦自起连茂堂武凈范福泰生九月二十二日亥时生出小福胜科班演武凈及架子花脸外号范坛子与彭福林王福寿为师兄弟年八十三岁子宝亭演武凈孙少亭演武生侄斌禄演武凈富喜演武旦青衣朱莲桂生号蕙仙北京人隶四喜部唱青衫自起春连堂父朱三喜自天津来唱丑隶三庆部青衣袁子明生正黄汉军旗人先辈果行生理兄弟四人子明居长初业茶房与名凈金秀山为茶役中师兄弟子明幼喜皮簧入北城蒋养房魏公府之风流自赏票房习旦角青衣腔摹龚翠兰光绪初年金秀山搭班子明因腔调过老改在四喜班充管事演戏者改管事不登场剧界行话所谓坐钟是也后以治事能力极有声誉各班争相约请一日阜成园某班演戏原定孙菊仙王楞仙金秀山刘春喜演黄鹤楼大轴临时楞仙未到改他剧不及子明合三人改取荣阳因两戏扮相大同小异只少一小生人均服其急智自四喜同庆迄入民国凡诸大班靡不约其管事子少奎幼年工老生甚红惟脾气甚大同行均呼以祖师爷咒之后嗓倒改打鼓武生黄月山生天津人光绪元年年二十六岁初次到申演于宝善街老丹桂光绪三年自营大观园亏蚀后改入咏霓天桂等园后入京以在沪曾惑于沪妓李巧林李嫁富商陈芳水劝其组织戏馆并怂恿召黄赴沪经营留春园时光绪十五年也生平演武生戏外兼演雉尾生有时反串黄金台之太子法章盘关之后唱江口寄妹别饶风韵在京以搭田际云之玉成班为最久红生王鸿寿生别名三麻子初演武生后从朱象祺学兼红凈得名   ○公历一八五一年咸丰元年辛亥   昆旦曹福寿生六月二十九日生正名服畴号韵仙北京人出徐阿三之闻德堂唱昆旦自营闻喜堂武旦张芷芳生八月二十二日生名蓉官安徽合肥县人出春华堂隶四喜部唱武旦初娶保身堂刘赶三之女继娶忠恕堂张二奎之女自营蕴华堂青衣李艳侬生九月初九日生正名德华北京人小名套儿出嘉荫堂从维新堂陈新宝习乱弹青衣兼昆生出师后自营嘉颕堂后掌四喜部妻钱氏乃四喜部昆曲正旦瑞春堂钱阿四之女青衣王顺福生十月二十二日生正名祺号佩仙小名二歌北京人出刘赶三之保身堂隶四喜部唱青衫兼花旦自营蕉雪堂为闻馨堂王长桂之婿小生鲍福山生号兰笙唱小生隶四喜部外号鲍黑子为昆旦鲍秋文之子永胜奎花面徐宝成之婿曾供奉内庭因演天雷报之张继保而受孝钦后杖责盖其形容逼真致干后怒也武生杜阿十生正名保荣号季云苏州人隶四喜部唱武生兼刀马旦为嘉树堂杜蝶云之胞弟凈香堂郑莲桂之婿花脸彭福林生小福胜科班出身与范福泰王福寿为师兄弟   ○公历一八五二年咸丰二年壬子   昆生沈小宝生二月十八日生正名振基号燕香出西福云堂隶春台部唱昆生兼武生为四喜名旦沈宝珠之子闻馨堂王长桂之婿也老生陈四儿生二月二十二日生名连元号玉卿北京人原籍安徽正名庆元出胡喜禄之西安义堂隶永胜奎部唱老生庚午年自立近信堂为胡喜禄之婿昆生陈芷衫生四月初二日生名润官小名磬声外号小辫子北京人原籍安徽出朱双喜之春华堂唱昆生兼武生自起宝善堂为清馥堂徐阿福之婿老生许荫棠生十月二十日午时生名德普字秋山京兆大兴县人自幼营业粮行在东坝镇跑行市票友出身专学奎派于光绪七年辛巳三月二十一日在大栅栏厚德福烟铺拜名凈穆凤山为师从名丑毓鼎臣学戏复受老生贾立川沈玉莲之衣钵嗣于光绪八年壬午四月间由杨月楼张玉贵*33介绍与春台班主俞润仙相识因搭春台于是年七月初四日出台第一日在庆和园同穆凤山合演取荥阳后在庆乐园同刘永春孙怡云合演二进宫又在广德楼同德珺如*34汪桂芬*35贾立川*36合演四郎探母当时有张二奎复生之誊有子二人长全增即武凈许德义次钧增学文场面孙一人明昌青衣王金兰生十二月初五日生号俪笙北京人出国顺堂隶三庆部唱青衫青衣韩宝芬生号蕊珊小名山儿北京人出瑞春堂隶四喜部唱青衫壬申年自立琪树堂老生王福寿生外号红眼王四演文武老生小福胜科班出身与范福泰彭福林为师兄弟初隶三庆有时演铁龙山花蝴蝶与春台俞润仙对峙后以赴沪演唱变嗓时衰由俞氏邀入春台与彼配戏称臂助焉授徒包丹庭赵子宜皆票友有姊二人一嫁董夔龙生子董凤岩一嫁阎金子生子阎岚秋岚亭岚秋初娶胡素仙之妹继娶朱文英之女小生德珺如生名珩行二祖父穆彰阿清宣宗时为相父存朴臣为山西某府知府能武场卸任后在翠峰庵票房消遣珺如初亦入翠峰庵票房演旦角后下山与纪寿臣*37等同至沪回京后值孝贞后大丧百日后在东四牌楼路东泰华园说白清唱嗣同金秀山李辅臣袁子明等搭入宝四喜班彼时票友入大班颇受排挤但四喜以孙菊仙故颇多票友时与菊仙秀山合演二进宫有三羊开泰之称以三人皆票友出身京人呼票友为羊毛也兼演小生庚子后由段幼民邀入玉成后入宝胜和及同庆随谭鑫培出演曾以女妻谭之子小培因面长人咸以驴头旦呼之遂改小生终其身有叔郭振川后改名郭郊芬唱青衣民国后始出台又收春阳友会票友何雅秋为徒子少如曾在宝胜和唱须生变嗓后改操琴后嗓渐复元又出演珺如一生以在宝胜和演于庆乐时为最红头一日曾上座千三百人也   ○公历一八五三年咸丰三年癸丑   青衣田宝琳生号玉珊小名德主北京人出钱阿四之瑞春堂隶四喜春台唱青衫善胡琴自立瑞云堂晚年即为陈德霖操琴   ○公历一八五四年咸丰四年甲寅   秦腔花旦侯峻山生十月十五日生名达号峻山小名瑞子学名喜麟艺名十三旦山西洪洞县人父名世昌业农峻山在太原省城入喜字科班学戏时年九岁三月以后出台初演白水滩饰武旦徐凤珠同治九年十七岁初入京入全胜和班第一次在庆和园演打金枝在京连唱五年专演梆子花旦其上台时掌梆子者曰黑雄掌胡胡者曰吴喜十三年因国服停止彩唱光绪元年在福寿堂演回荆州饰孙尚香老达子红饰刘备老七金子*38饰赵云银玉饰张飞又尝观徐小香演八大锤默记于心摹仿练习极得神似但系唱梆子亦在福寿堂初演彼时戏座钱一吊因初演八大锤增二百文光绪十年入内庭供奉后收徒曰牛雨亭妻王氏子一人孙三人昆旦钱宝莲生号秀珊小名文玉出其父钱阿四之瑞春堂隶四喜春台唱昆旦兼花旦   ○公历一八五五年咸丰五年乙卯   青衣张芷荃生正月十四日生行十一名富官字湘航苏州吴县人习乱弹青衣兼昆旦出朱双喜之春华堂隶四喜部出师后自营绚华宝堂于韩家潭搭永胜奎嵩祝成四喜班多年父名张云亭行五为四喜都名昆乱老旦子即名丑张文斌也武旦陈五儿生正月二十二日生名连珍号佩珊正名庆芳北京人原籍安徽出胡喜禄之西安义堂隶春台部唱武旦为近信堂陈四儿之胞弟昆旦卢长福生四月十七日生号悦卿原籍直隶昌平州人出诒德堂隶三庆部唱昆旦兼刀马旦后入四箴堂青衣李玉祥生六月十五日生号佩秋北京人出丹林堂隶四喜部唱青衫兼花旦青衣余紫云生七月初七日生名金梁谱名科荣又名培寿字砚芬小名昭儿湖北罗田人胜春部名伶余三胜之子行五为景和堂梅巧玲之弟子隶四喜部唱青衣及花旦兼昆旦后继巧玲掌四喜部娶沈氏生四子长名第福次名第禄三名第祺即名须生余叔岩四名第祉字卓夫即须生余胜孙女一适名伶果湘林昆旦钱桂蟾生八月初四日生号秋凌又号荇香北京人原籍苏州出陈兰初之春复堂隶三庆部唱昆旦壬申十八岁出师系春和堂钱如兰之子昆旦王湘云生十月二十四日生改名细芸号次潇北京人出梅巧玲之景和堂隶四喜部唱昆旦为蕉雪堂王顺福之胞弟青衣郭雪香生北京人出声振堂隶春台部唱青衫武生李春来生字起山北京高碑店人丰台之喜春台梆子科班出身演武生初出台天和馆*39后赴沪演戏以与粤人黄某之妾通下狱数年宣统二年返京一次演于廊房头条大舞台*40民国十二年又来京演于天乐园*41   ○公历一八五六年咸丰六年丙辰   昆旦诸桂枝生四月初一日生号秋芬原籍江苏太仓州崇明县海门人寄籍宛平祖名桢号国钧道光丁卯举人考取二等用教职选授河南陈州府教授祖母陆氏江苏无锡宦家之女父名廷贵号倩卿文武昆乱小生掌和春部母沈氏系名昆旦梯云堂沈阿常之次女桂枝系掌四喜部昆老生春复堂陈兰初号妙常之高足同门师兄弟如昆小生陈桂亭昆旦熙春堂钱桂蟾*42桂枝又受名昆旦景春堂别号紫阳居士朱莲芬名廷禧号盼卿之传授隶三庆部唱昆旦因其善动武外号有猪尾巴之称娶妻曹氏即名武场曹福升号秀峰外号麻老官之女富连成科班老生曹连孝之姑母也桂枝子名如香唱花旦与老生陈葵香为师兄弟青衣孔元福生四月初二日生字莲卿北京人习乱弹青衣兼昆旦出诒德堂于同治十一年自营树德堂于韩家潭隶三庆部昆旦陆小芬生五月二十九日生名景垣字薇仙苏州人乳名福儿出景春堂从名昆旦朱莲芬习昆旦隶春台部后赴沪改演刀马旦戏返京后又改乱弹小生后入阜成部于同治十一年自营锡庆堂小芬为春台部名昆旦陆玉凤之长子怀新堂陆翠香之婿也玉凤号素仙外号鹿尾儿出忠恕堂小芬子名宝珊武旦马六儿生名桂莲号爱秋小名群儿行六北京人出胡喜禄之西安义堂隶三庆春台唱武旦昆旦何来福生号五珊行八江苏淮安人出胡喜禄之西安义堂隶三庆春台唱昆旦花旦胡金喜生号莱仙北京人出张旺儿之金树堂隶四喜春台唱花旦兼青衫昆生陈桂亭生号秋园北京人原籍苏州出陈兰初之春复堂隶三庆唱昆生为名生陈金爵之孙四喜部昆生陈永年之子昆旦赵宝玲生号鸾仙北京人出陆金凤之桐云堂隶春台唱昆旦兼青衣花旦庚午十五岁出台笛师方秉忠生十二月初六日子时生字星樵安徽合肥人行二与陈嘉梁同以昆场面吹笛著名在内庭供奉甚久子宝奎唱武二花脸宝泉唱须生收徒徐兰元赵四李佩卿等   ○公历一八五七年咸丰七年丁巳   丑角高士杰生八月三十日生乳名四保出身小和春科班子二人庆奎唱老生联奎初唱老生后改为庆奎操琴孙盛麟原名仲麟富连成科班四科学生唱武生为老生刘砚芳之婿老生尉迟喜儿生九月初六日生名瑞号韵卿北京人出咏秀堂隶四喜部唱老生壬申自立韵秀堂前春台部老生尉六儿之子西安义堂胡喜禄之婿也授徒有胡素仙吴宝奎陈麟郑二奎陈福奎德奎诸人其堂兄某亦唱老生隶三庆部为子俊月亭*43之父青衣徐如云生九月二十九日生名玉栋一名连馨号蓉秋苏州人名小生岫云堂徐小香之子习乱弹青衣花旦兼昆旦隶四喜部昆旦周琴芳生九月二十九日生一作琴舫号韵笙小名二定北京人出陆鸿福之馥森堂隶三庆四喜唱昆旦老生夏鸿福生十月十一日生号雪舫小名来官北京人原籍江苏扬州载福堂夏秋芙之子出声振堂隶三庆永胜奎唱老生昆旦董度云生十月二十日生名连庆号桂秋小名钿儿北京人出徐小香之岫云堂隶四喜部唱昆旦兼花旦老生郑惠芳生号月芬北京人正名元珍出张玉美之韫山堂隶四喜部唱老生自起韫辉堂花旦翟寿儿生号佩芝行十北京人出胡喜禄之西安义堂隶三庆春台唱花旦庚午十四岁出台老生汪金林生号燕仙安徽人出张旺儿之金树堂隶四喜春台唱老生花旦黄金凤生号芸仙北京人原籍绍兴出张旺儿之金树堂隶四喜部唱花旦壬申十六岁出台青衫张云仙生名连仲号玉芬江苏清河县人出时小福之绮春堂隶三庆部唱青衫本师为春秀堂李银保武生薛桂喜生号芹香小名馨儿北京人出陆金凤之桐云堂隶春台唱武生武旦段来喜生号紫香北京人出陆金凤之桐云堂隶春台唱武旦丑角王三喜生号月香北京人出陆金凤之桐云堂隶春台唱丑   ○公历一八五八年咸丰八年戊午   昆旦汪桂林生四月初四日生本姓王号燕仙出徐阿三之闻德堂隶四喜部唱昆旦为春台部丑角汪永泰之子武生张瑞云生八月二十二日生号蔼青小名五十行六北京人出梅巧玲之景龢堂隶四喜部唱武生庚午十三岁出台为四喜部昆旦张多福之子四喜部武旦沈定儿之外甥武生陈桂宝生十月二十八日生号丹仙又号声凯隶三庆四喜唱武生自立春茂堂昆生顾芷孙生十一月十一日生名长明号筱农行十北京人出朱双喜之春华堂隶四喜部唱昆生兼昆旦善鼓板本师为隶华堂之万芷侬昆生周素芳生十一月十六日生号馨秋北京人出陆鸿福之馥森堂隶三庆四喜唱昆生癸酉十六岁出台丑角王长林生十一月二十一日子时生原籍江苏苏州人祖松年唱昆旦即名昆旦朱莲芬之教师父德忠唱花脸隶嵩祝成班长林系胜春奎科班出身习文武丑同科有李连仲崔禄春德润之陈彩林魏锡斋牛松山等长林等一次出台年十二岁在庆和园*44演牧羊圈饰宋成二十余岁时搭三庆曾为大老板配戏子二长昆生习武丑次福山名少林初演武旦后亦改武丑但相传长林未入科前得遇胜春奎科班班主黄太监系因科班寓所南府左右常有杂列之食摊长林在馄饨铺充小伙计一日方就井提水黄太监见其人极精神笑问为何处人答曰太原人问工资几何答曰无黄劝其学戏初以不白掌柜及恐虐待为难黄极力开导始允黄即厚赠售馄饨之掌柜令长林入科习武丑遂致成名未知此说确否*45花面钱双莲生号莲仙北京人隶四喜唱花面出昆旦钱金福之维新堂金福出日新堂即瑞春堂钱阿四之胞兄也武生杨双福生号梅卿北京人小名羊儿出诒德堂隶三庆部唱武生老生余玉奎生号瑶仙北京人出陈四儿之近信堂隶春台部唱老生昆旦刘桂凤生号菱仙原名小芳又号秋芳北京人原为景春堂朱福喜之徒壬申年移陈兰初之春复堂隶三庆唱昆旦花旦姚宝香生号妙珊小名琐儿北京人出钱阿四之瑞春堂隶四喜春台唱花旦兼青衫庚午十三岁出台   ○公历一八五九年咸丰九年巳未   小生王桂官生四月初四日生名树荣号楞仙字丹初顺天宛平人十一岁入闻德堂主人徐阿三门下隶四喜部唱昆生妻周氏天津人子小王桂官小王桂花自幼流落外江昆旦吴芷茵生四月十二日生一作芷蘅名杏官原名鸿宝号也秋行十二北京人出朱双喜之春华堂隶四喜部唱昆旦本师为春连堂朱莲桂花旦陈桂寿生七月二十七日生号蟾仙小名顺儿北京人出春茂堂隶三庆四喜唱花旦兼昆旦庚午十二岁出台丑角罗寿山生十月二十二日未时生名树德字朗臣号寿山昆弟四人行三小名百岁江苏苏州府长洲人父巧福号笑仙起醇和堂为名昆乱花旦青衣人称之曰嗄嗄旦与梅巧玲同门均系嘉庆年间名旦福胜堂杨三喜门下后巧玲又投拜巧福为徒百岁先学老生后改丑行从刘赶三并德春堂杨桂庆*46初隶四喜十三岁出台后搭入四喜嵩祝成胜春同春宝胜和阜庆和等班与朵仙合演也是双钉计等戏常随朵仙车后步行入园故有外号曰跟车丑收徒张文斌弟福山名庚儿习老旦青衣张蓝田生十二月初二日生名玉官北京人出盛安堂隶四喜春台唱青衫花旦沈韵秋生名桂喜原名爱林小名长顺北京人隶三庆唱花旦父即四喜部武旦沈定儿本师为醇和堂罗巧福辛未十三岁出台老旦孙双玉生号梅仙小名石头隶四喜部唱老旦部春台部青衫孙六之子也昆旦乔蕙兰生名桂祺号纫仙冀州人出章丽秋之佩春堂隶三庆四喜唱昆旦辛未十三岁出台花旦张双兰生号蒂香北京人出国顺堂隶三庆部唱花旦辛未十三岁出台花旦雷金福生号蓉仙北京人出张旺儿之金树堂隶四喜春台唱花旦武旦孙福喜生原名财喜小名有儿行七北京人原籍天津出梅巧玲之景和堂隶四喜唱武旦四喜武旦孙玉兰之子玉树堂王小玉之徒辛未十三岁出台花旦刘双寿生号眉卿北京人出范春桂之文安堂隶四喜春台唱花旦春桂号葵仙苏州人出保安堂隶四喜部唱旦为四喜丑角夏福保之婿花旦周采清生号兰芬北京人出聚得堂隶四喜唱花旦昆旦陈五云生名连保号芙秋北京人出徐小香之岫云堂隶四喜唱昆旦为宝德堂陈宝云之子票友老生文瑞图生姓田原名文麒号瑞图京旗内务府人由内务府堂笔帖式出身历升主事员外郎郎中及候补三院卿护军参领衔管理颐和园造办处升平署事务父名师曾总管内务府大臣兵部尚书瑞图以事革职永不叙用遂改名文麟唱学奎派晚年别号退庵居士   ○公历一八六〇年咸丰十年庚申   梁溪余治字孝愚号晦斋撰庶几堂今乐四十种有咸丰十年自序至光绪庚辰年间刊行只得二十八种其例言中有云「坊本缀白裘所选多昆曲久已风行海内惟阳春白雪赏雅而不能赏俗兹刻原为劝喻愚蒙起见皆系皮簧俗调习之既易听者亦入耳」词中七字十字句皆备内朱砂痣一种流传至今然演者已非原词矣昆旦张紫仙生二月初六日生名敬福小名六儿北京人原在聚得堂继入四喜部名昆生曹春山之敬善堂*47习昆旦兼乱弹青衣后自营平阳堂于陜西巷初隶四喜部后隶三庆部与陈德霖齐名子一人名连福在富连成坐科花旦郑双福生二月二十二日生号倚云北京人出郑秀兰之春馥堂隶四喜部唱花旦壬申十三岁出台青衣姜双喜生三月初十日生号俪云字秋霞河间府河间县人出郑秀兰之春馥堂隶四喜唱青衫兼昆乱本师为瑞香堂张天元辛未十二岁出台自起绚春堂妻陈氏即梅兰芳师伯昆乱花衫陈啸云号琴芬之胞姊杨小朵之妻母也花旦孟金喜生三月十四日生号如秋又号珩仙亦号丽仙小名月儿直隶故城县人出陈四儿之近信堂隶春台部唱花旦辛未十二岁出台老生秦凤宝生四月初一日生正名宝鼒号艳仙外号小和尚天津人出时小福之绮春堂隶三庆部唱老生小生兼昆生辛未十二岁出台昆旦范芷湘生四月初八日生名蕊官号秋舲又号亦仙行十三北京人原籍苏州余庆堂范小金之子出朱双喜之春华堂隶四喜部唱昆旦辛未十二岁出台武旦朱文英生四月十七日生小名四十与茹莱卿为师兄弟子湘泉演武生桂芳演武旦湘泉子盛富在富连成坐科亦演武旦花旦郭敬喜生五月十三日生号瀛仙又号韵梅北京人出曹春山之敬善堂隶四喜部唱花旦癸酉十三岁出台老生汪桂芬生八月十四日酉时生名谦号美仙字艳秋又号叔坪又号晏亭小名惠成原籍湖北汉阳府汉川县人昆季三人兄惠元惠恒皆外行父为四喜部著名武老生后掌春台部名年保号雨楼与任七十杨月楼俞润仙谭鑫培为同时人物年保原配吕氏继娶蒋氏即名昆旦蒋兰香号芷沅之胞妹桂芬九岁投昆生春茂堂陈兰笙号星垣之门下同门师兄弟如兰笙子名武生陈桂宝号丹仙青衣兼武旦韩桂喜号凤仙花旦兼小生陈桂寿号蟾仙桂芬初学青衫兼老生后改老旦十八岁满师后因倒嗓改场面承名文场面大老板琴师樊三号棣生之衣钵樊三故后桂芬正在三庆效力年甫二十三岁即接充程长庚琴手年余偷学程派腔调嗣赋闲寄居师门春茂堂及韵秀堂尉迟韵卿处立有聚泉山房汪寓光绪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北城郎家胡同丙辰翰林礼部尚书宗室延树南宅作寿三庆班全包堂会经徐小香何桂山杨月楼邀其随往充琴手后西城红罗厂壬辰进士兵部郎中奉天觉罗庆石臣宅作寿嵩祝成班堂会桂芬又往充琴手因老旦梅竹轩*48因病未到临时由桂芬代演打龙袍之李后颇受欢迎嗣于闰七月初三日经春台班主俞润仙邀其搭班遂于是月初九日在广德楼登台演钓龟初十日药茶计十一日六殿十二日同陈三福演遇后龙袍此后遂于十七日起在三庆园改演老生如城都捉放长亭昭关等戏有长庚复活之称后于光绪十八年壬辰八月间往申江数年至二十四年戊戌闺三月回京仍搭春台班二年庚子该班报散即未搭班专应外串堂会有八不见之名因邀其演戏应允后临时即不见面故有是称嗣因二十八年壬寅十月初十日孝钦后生日传进升平署供奉内庭后因晚年好道常服道衣自称德生道士独居东单牌楼米市大街甘面胡同西口路北元通观内即故于其中妻王氏大兴人有女二人桂芬生时人咸以大头呼之昆旦张菊秋生十二月初六日生正名椿号忆仙小名利儿北京人出张芷芬之蕴华堂隶四喜部唱昆旦兼青衫辛未十二岁出台老生张双喜生小名全儿北京人出声振堂隶三庆部唱老生辛未十二岁出台昆旦赵桂芸生号聘仙小名恩赐北京人出徐阿三之闻德堂隶四喜部唱昆旦昆旦薛桂枝生原名玉福小名锁儿北京人出徐阿三之闻德堂隶四喜部唱昆旦老生胡春兰生顺天人出国顺堂隶三庆部唱老生壬申十三岁出台花旦范韵芳生小名三儿天津人出陆鸿福之馥森堂隶三庆四喜唱花旦壬申十三岁出台花旦周四十儿生号丽卿北京人出朱小元之咏秀堂隶四喜部唱花旦兼昆旦青衫辛未十四岁出台朱小元号吉仙苏州人八月十五日生出吟秀堂隶四喜部唱武旦花旦贾桂喜生号露香北京人出联星堂隶四喜部唱花旦庚午十一岁出台花旦李玉寿生号菊仙北京人出青衣李福寿名小韵壬申新立之松荫堂隶春台唱花旦花旦张三元生号佩秋江苏清河县人出聚得堂隶四喜部唱花旦为绮春堂张云仙之胞弟庚午十一岁出台丑角郑多云生名连福号桐秋北京人原籍苏州出徐小香之岫云堂隶四喜部唱丑兼昆生老生系凈香堂郑莲桂之子老旦谢宝云生名世荣号芷珊小名昭儿顺天大兴县旗人先唱昆旦花旦后改老生老旦出自瑞春堂为钱玉寿即钱阿四之门徒辛未十二岁出台隶四喜春台部与名旦田宝琳为师兄弟妻陈氏即名昆生陈金爵第三女票友奎派老生李吉甫生   ○公历一八六一年咸丰十一年辛酉   老生刘喜儿生三月初三日生号穉芗北京人出鲍秋文之保安堂隶春台四喜唱老生小生兼昆生出未十一岁出台为松保堂刘小凤之子昆生陈荔衫生五月二十四日生小名连元北京人原籍安徽隶四喜部唱昆生兼武生壬申十二岁辛台为宝善堂陈芷衫之胞弟老生王升儿生七月十一日生名喜云号霨卿北京人出朱小元之咏秀堂隶四喜部唱老生壬申十二岁出台昆旦仲瑞生生十一月二十七日生号秀芳出陆鸣福之馥森堂隶三庆四喜唱昆旦壬申十二岁出台青衣陈啸云生小名拴儿行八号琴芬江苏苏州人入景和堂梅巧玲门下习老生小生后改昆乱青衣隶四喜部壬申十二岁出台与昆旦春龢堂刘倩云*49花衫胜春堂余紫云*50昆旦云和堂朱蔼云*51姚祥云*52武生张瑞云*53武旦孙福云*54及桐云绮云燕云等为师兄弟啸云为咸丰年昆乱老生陈天爵之孙陈金爵之侄孙四喜昆生陈永林之子金爵系梅巧玲及名昆旦瑞春堂钱阿四号玉寿之妻父玉寿苏州人即王凤卿之妻祖天爵金爵二名为咸丰所赐金爵有孙名凤亭唱昆小生为姜妙香之母舅程砚秋之教师也啸云有女嫁唐彩芝花旦阎贵云生号朵仙北京人隶四喜部唱花旦壬申十二岁出台昆旦戴玲凤生名韵芳号仪云北京人出诒德堂隶三庆部唱昆旦兼花旦本师为醇和堂罗巧福辛未十一岁出台昆旦张梅清生号小倩北京人原籍苏州出刘倩云之春和堂隶四喜部唱昆旦兼青衫父名张桂凤昆旦崔桐凤生名琴官北京人出李艳侬之嘉颕堂隶四喜春台唱昆旦兼花旦壬申十二岁出台文场陈四生以打大锣著名随杨小楼多年票友花衫陈子芳生   ○公历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壬戌   武凈钱金福生正月十八日生幼入四箴堂三庆科班与陈德霖李成林诸入为师兄弟子宝森初习老生后改武凈青衣陈德霖生九月初五日巳时生名鋆璋字麓畊号瘦云又号漱芬小名石头顺天宛平人入旗籍祖名世寿世袭二等子爵任山东青州副都统伯父名广忠承袭子爵父名广志行二在山东武定府业粮行母滕氏德霖十二岁入四箴堂三庆科班系武场面程璋浦*55之门下科班教师为田宝琳习昆旦兼乱弹青衣庚辰十九岁满科隶三庆部同门师兄弟有殷荣海孙二官张琪林陆杏林叶福海钱金福侯幼云李成林李寿山诸人光绪十六年入内庭供奉前妻沈氏系著名昆旦丽华堂沈芷秋之长女继娶时氏系昆旦兼小生绮春堂时琴香号小福之次女*56有姊二人长适外行袁某次适武凈沈易成号小金有妹二人长适花旦赵宝铃号翠香又号仙舫后改丑行次适武生张常保号琪林有子二人长名福喜小名大套字少霖从王月芳习老生娶吴霭仙之女次名寿喜小名二套亦学老生有女二人长适余三胜之孙紫云之子余叔岩次未详老旦龚云甫生九月十三日寅时生名瑷又名世祥先时玉器行生理幼在廊房二条宝珍斋学徒光绪十一二年间入南宫园孙华亭之华兰习韵票房学老生戏后经果桐来*57迟韵卿约入小洪奎班唱三月余由孙华亭介绍拜孙菊仙为师改搭四喜班此光绪十八年事也在四喜班改老旦年七十一岁卒花旦陈彤仙生一名桐仙字佩珩顺天宛平县人出时小福之绮春堂学花旦出师后自起宝春堂改刀马旦隶四喜部与杨荣寿姚增禄同时尝与姚增禄合演千里驹及与范福太合演竹林计诸戏最有名子二女三长女适方春仙*58次适何佩亭即小何九昆旦郑金保生号玉如北京人出诒德堂隶三庆部唱昆旦兼花旦壬申十一岁出台昆旦陆四儿生父名金凤苏州人原业医外科堂名曰同阴医名廷章号翼堂嘉庆庚午二月十一日生自起桐云堂四儿出本堂隶春台部唱昆旦兼青衫武旦庚午九岁出台昆旦李玉福生号侣秋北京人出丹林堂隶四喜唱昆旦癸酉十二岁出台花旦曹玉庆生北京人出丹林堂隶四喜唱花旦癸酉十二岁出台老生刘宝玉生北京人出钱阿四之瑞春堂隶四喜春台唱老生壬申十一岁出台武生张琪林生名常保三庆科班出身与钱金福陈德霖为师兄弟演武生在三庆班未满科出外*59嗣入福寿班与俞润仙配戏润仙故后则随杨小楼以演猴戏为最佳安天会火云洞红梅山皆拿手有时反串惊丑之丑小姐亦自不弱父名张三福亦演武生丑角陆金桂生外号陆大胜胜春奎科班出身演昆丑及乱弹丑角与武丑王长林为师兄弟子凤琴习花旦侄喜才富连成头科学生习武生琴师孙佐臣生乳名老元初名光通演小生后改名与许荫棠操琴后改随贾洪林因谭鑫培闻名慕之乃商托太监总管明兴刘祥玉收为已用时在庚子前中和转第一日寄子第二日洪洋洞第四日失街亭从此随谭甚久其姊适贾阔亭*60女适张荣奎花旦方松龄卒   ○公历一八六三年同治二年癸亥   花衫佩香堂刘宝芸号佩卿原名宝鋆于本年经山西道监察御史吕鼎章奏参优伶与朝廷卿贰大员现任户部右侍郎军机大臣上行走宝鋆同名请旨谕令该管内务府大臣东阁大学士瑞常等饬令堂郎中嵩林传谕庙首张二奎张子玖程长庚王兰凤等将宝鋆改名宝芸后军机处交片有载该御史所奏究属非是着传旨严行申饬宝鋆后三次拜相官至太付武英殿大学士谥文靖入祀贤良祠国史有传此退庵居士所记也老生李寿峰生正月初三日寅时生名成林字伯华小名六儿原籍安徽徽州府祁门县人寄籍顺天府永清县十四岁投入武场面程璋浦之门下入四箴堂三庆科班初学昆弋小生后学文武昆乱老生教师为徐小香徐棣香曹春山张云亭殷德瑞王阿巧杨月楼陈芷衫姚阿奔陈寿峰陈桂亭谭鑫培迟定儿何桂山等同门师兄弟为殷荣海孙二官钱金福陈德霖张琪林余起林侯幼云陆杏林叶福海诸人寿峰昆弟四人次弟镜林号寿山字仲华小名七儿初学武旦后改武凈即尚小云之妻父又次弟福山号寿安字叔华小名摸儿亦演武凈又次弟鑫甫号寿臣字季华小名库儿习文武老生寿峰妻安氏有子三人长凤鸣艺名菊笙演武生次凤桐艺名盛荫三凤池艺名盛藻皆习老生孙二人长宝奎演老生次宝元花面陈鸿喜生小名保儿隶三庆部唱花面辛未九岁出台继其父主声振堂娶吴顺林之女昆旦汪敬禄生号荷仙北京人出曹春山之敬善堂隶四喜部唱昆旦壬申十岁出台昆旦爱顺儿生号丽琴北京人出李艳侬之嘉颖堂唱昆旦兼武生   ○公历一八六四年同治三年甲子   王公厂三箫一韵票房成立上海宝善街开演徽班名曰一桂同时有苏人陆吉祥唱昆生在石路花墙头以市屋平地为台馆名三雅不久均闭歇武生茹来卿生三月二十六日生乳名福儿安徽人父业茶商幼入名武旦朱小元*61家学戏习武生入三庆为张长保罗七十同时人物能戏甚多昆乱皆精惟演二路武生曾搭春台为俞润仙配戏甚久子名锡九小名库儿亦演武生有孙二人富兰初演文武小生后改武生富蕙丑行皆富连成三科学生花旦田际云生十二月二十七日生名瑞麟艺名响九霄小名田虎直隶高阳人年十二岁人涿州双顺科班坐科习秦腔花旦兼小生嗣值慈安后大丧班解散随班主赵某来京在粮食店梨园会馆*62演说白清唱后至天津名渐彰又应上海金桂园主之聘往唱三年京中瑞盛和班倩武得泉约其返京二十四岁自组小玉成班所收徒弟均用玉字如张玉峰李玉奎等复赴沪先演于天成茶园同班有汪桂芬万盏灯后演于老丹桂自排佛门点元错中错斗牛宫诸戏年余又返京时京中徽秦各自分班演唱际云乃起大玉成班约黄月山杨娃子夏月润李金茂张黑等徽秦同台始创两下锅之例值戊戌维新际云以供奉内庭出入禁闼时与党人通消息无何变作逃避之沪辛丑回京重建天乐*63并起小吉祥班宣统时以言官奏参其勾通革党编演新戏诋毁朝廷*64捕入狱百日始释入民国后组织正乐育化会又组崇雅女科班授徒甚众曾一度为直隶省议会议员子雨农演武生早卒武生董凤岩生名生儿四喜班名老生董文号夔龙之子母王氏系王福寿之姊凤岩幼时亦入四喜班打下手董文在四喜班人缘颇好艺德兼全人咸以老夫子呼之杨隆寿当时颇赏识凤岩因拜杨为师习正工武生戏入同春班颇获盛名后搭福寿班又退居二路武生常为老俞配戏民国八年富连成科班以武戏教师丁连升*65故后即约其接充年五十七岁卒老生李春福生直隶人非京班出身李洪春李洪福之父系姚起山之徒谭鑫培与田桂凤在同春合演时春福始自津来搭入该班演唱子二人幼时名小洪春小洪福随父学艺久走外江入都皆充硬里老生洪春曾从三麻子习红凈戏有时演关公戏颇受欢迎昆旦李亦云生名连喜号梓秋北京人出徐小香之岫云堂隶四喜唱昆旦兼小生及丑为四喜昆生李若云之胞弟壬申九岁出台   ○公历一八六五年同治四年乙丑   昆生姚祥云生五月初九日生号玉珩外号半截出梅巧玲之景龢堂唱昆老生子佩秋佩兰均演花衫老旦罗福山生丑角罗寿山之弟文场札顺卿生小名大立以打鼓著名常随龚云甫多年子名金奎唱硬里老生   ○公历一八六六年同治五年丙寅   花脸李寿山生三月初七日巳时生名镜林字仲华小名七儿幼时与兄寿峰同出身四箴堂科班初习武旦后改武凈子荣升谱名凤翔习老生女嫁尚小云小生冯蕙林生五月二十五日生花旦田桂凤生十二月初五日生天津科班出身初入京与谭鑫培同演于同春老生刘春喜生十二月初六日寅时生名嘉钰号介臣又号笛仙又号瑞山字仲元行二学名财宝小名才儿顺天宛平县人十岁师事掌春台部西安义堂胡喜禄光绪十年年十九岁初搭四喜唱文武老生受教师夏洪福曹六之衣钵与时小福余紫云叶中定同场演戏与王九龄齐名又搭胜春同庆宝胜和太平和等班后拜谭鑫培之门下妻胡氏为陆华云之妻妹生子一女二次女嫁富连成二科武生骆连翔秦腔小生马全禄生全禄与胖小生王小旺为同时人物时胖小生搭义顺和王小旺搭宝胜和马全禄搭玉成一时称三杰焉   ○公历一八六七年同治六年丁卯   丑行刘赶三私自三月十七十八两日应地安门内黄花门东口路北内务府堂郎中马子修名嵩林宅无名班堂会两日被庙首张子久王兰凤程长庚徐小香等查知将赶三赶出梨园注销保身堂名号后经其徒张福官*66王顺福*67托求马子修谕庙首等科罚赶三不应为而为银五百两重修大市街精忠庙旗杆二座刻有上下款同治岁次丁卯夏季津门弟子刘宝山敬献重修上海英国籍人罗逸卿在宝善街南靖远街北之横街造京式戏馆由京津邀角置办行头馆名满庭芳丙寅年落成丁卯年开张至冬季有定海人刘维忠在宝善街适中地点建丹桂茶园邀京津名角老生夏奎章周长山花脸大奎官打鼓程章圃*68出演置粤式行头而满庭芳遂为之挤闭花旦余玉琴生十二月十六日生名润卿字兰芬号红霞小名庄儿昆仲二人兄武凈余春芳名润华小名才儿外号大畜类九岁投入四箴堂三庆科班名余起林与陈德霖陆杏林钱金福李寿峰等为师兄弟原籍安徽安庆府潜山县人祖余江伯候补知府父余顺成号趾安名德海外号余大海出自科班习武凈搭四喜多年母杨氏三十一岁守节玉琴八岁随其父在苏杭学戏演武旦后在申江从名花旦夏天喜号雪琴习花旦兼刀马有小凤凰之名光绪八年在上海搭班十一年玉琴年十九岁时小福领文田山东承四喜班经姚增禄邀其入都搭入四喜旋出台广和楼第一日与谭鑫培演翠屏山大轴子泗州城第二日亦演双出四杰村之鲍金花及醉酒第三日同时小福演头二本虹霓关同时人物有赶三孙菊仙王九龄顾芷荪百岁诸人后二十年掌福寿班甚久与陆华云尉迟韵卿胡素仙诸人挑连台戏如儿女英雄传十粒金丹荡寇志粉妆楼等戏即茹富兰富蕙之父武生茹锡九名库儿之师也子小琴幼琴皆演武生文场锡子刚生以弹弦子著名常随杨小楼及梅兰芳   ○公历一八七〇年同治九年庚午   张天元号瑞香天津人本年入都自起瑞香堂隶三庆部唱青衫兼花旦刀马旦小生张宝昆生八月二十六日生花旦兼青衫张梅五号福官之子福官出保身堂隶永胜奎部宝昆有兄三人长彩林初演花旦后改小生次失名三名宝兰青衣吴顺林生十一月二十七日生字霭仙江苏无锡人演青衫承时小福之传授搭四喜班常与孙菊仙合演有时反串孝感天之小生亦系效法小福后与谭鑫培同场一日在广兴园合演大轴寄子因谭迟到改单演宇宙锋座无去者一时传为美谈三十一岁后即不出演子一人名西禅习老旦孙富珠入富连成科班习小生兼须生女一适陈鸿喜小生徐宝芳生父徐五外号徐胖子演小生与徐小香为同时人宝芳系保春堂张梅五名福官之徒与萧二顺*69为师兄弟演小生惟不甚知名四旬后即不出台妻吴氏吴彩霞之姊子名兰元习胡琴初随谭鑫培后随梅兰芳幼子碧云在斌庆社坐科习武旦出科后改青衣花衫宝芳因戏学渊博?号祖师爷有女二人一嫁老生贯大元一嫁杨小楼义子克明碧云娶梅兰芳之妹武旦谭嘉祥生字芸荃谭鑫培之弟三子演武旦   ○公历一八七一年同治十年辛未   西直门内盘儿胡同翠峰庵赏心乐事票房成立把头为载砚斌票友有恒乐亭德珺如载阔亭刘鸿升云雨三演戏以花田错洛阳桥最受欢迎蒋养房胡同风流自赏票房成立票首为载序之票友有金秀山袁子明著名戏为鸳鸯谱   ○公历一八七二年同治十一年壬申   孙菊仙在上海老丹桂茶园登台用清客串三字南方称票友之谓也时钱塘袁祖志字翔甫有丹桂九枝吟云领袖争推杜蝶云早从日下播声闻看他演到闺房乐文采风流信出群*70我见犹怜李棣香就中信足冠群芳惜他惟酒真无量一曲清歌最擅长*71黄月山能继月楼身怀绝艺性风流莫嫌丰貌年来减结束登场逈不侔*72客串今惟孙鞠仙京都凤气不谈钱而今一样论身价孤负虚名万口传*73春恒亦复号孙郎身价高能压辈行三字终原推独步绝无人敢妄称量*74人因桂喜愿瞻韩一揭珠帘万目看如此身材真矫捷分明彩凤九霄抟*75群推花面大奎官声若洪钟滚舌端不信但看台下客人人洗耳倚阑干*76丰貌妖娆刘凤林铁肠亦动惜花心津沽沪渎三千里惟尔情同海样深*77高弹别调陈双喜金水桥边着姓名好似穿花狂蛱蝶鸦娘雏婢乱相并*78武旦贯紫林生九月十六日生妻陈氏小生陈桂亭之妹子大元唱老生小生朱素云生九月二十一日寅时生名沄号纫秋字舫仙小名四妞拜名昆旦熙春堂钱桂蟾号秋凌之门下先学昆旦后从师伯徐小香改学小生父名小元号吉仙出名花旦吟秀堂蒋鸿禧之门下自营咏秀堂唱武旦母钱氏道光初元名昆旦维新堂钱金福号绍卿之长女即王凤卿之妻姑母生子三人长即素云次子名玉康唱武生又次子名四新生女三人长适已故名花旦燕春堂吴砚芳小名六儿次女适名小生掌四喜部嘉颖堂李砚侬之长子老生李观保又次女适名青衣叶燕林素云之妻李氏系秦腔名花旦掌富庆和部李富财号蔼卿之胞妹富财大同人有妹甚美由退庵居士作伐本于朱素云陈福胜二人中择一为婿李母目失明选婿日朱陈均至朱母握二人手素云以皮肤细腻遂中选双方嫁娶之资皆退庵居士所出素云有孙名盛龄系富连成四科学生习青衣秦腔老生孙佩亭生山西人艺名十三红乡班出身与李富财为师兄弟十三岁随其师黑七子来京搭入田际云之玉成班第一日在中和园演五雷陈以武老生戏擅长   ○公历一八七三年同治十二年癸酉   上海丹桂茶园于秋季亏闭自丁卯冬刘维忠开办讫今凡七年嗣由吴蝶仙接办屡邀京角如孙菊吴仙凤鸣黄月山李春来李棣香刘桂庆诸人光绪二年丙子冬季杨月楼亦曾一度演于该园排戏甚多以请宋灵风波亭文武岳为最至光绪四年戊寅春季又闭歇钱塘袁祖志字翔甫有续沪上竹枝词二十四首自序云前作成于甲子乙丑间讫今将及十载时移物换小有仓桑同人怂恿续成复依前数作此兹录其有关梨园者二首云自有京班百不如昆徽杂剧概删除门前招贴人争看十本新排五彩舆*79金桂何如丹桂优佳人个个懒勾留一般京调非偏爱只为贪看杨月楼*80后袁君又有再续沪上竹枝词二十四首自序云前作刻于壬申癸酉间一时好事者流争相唱和无虑数千百首清词丽句美不胜收云云老生朱天祥生苏州元和人昆旦朱莲芬之子小荣椿科班出身习文武老生隶宝胜和后改硬里演王平及吕伯奢刘春喜外无出其右者武生尚和玉生久和成科班出身初入京搭嵩祝成班嗣从张玉贵学戏并经俞润仙指点遂传俞派武生   ○公历一八七四年同治十三年甲戌   小生程继先生二月二十四日生一作继仙为程长庚之孙程章圃之子小荣椿科班出身老生贾洪林生号朴斋小名狗儿江苏常州无锡县人祖贾阿三号棣香字树堂为咸丰年间名昆小生父贾大名阿金号阔亭习文场面有弟二人次即名老生号立川又次工文场面号汇川洪林母孙氏名青衫孙八十名藉香之长女即名琴师孙老元号佐臣之胞姊生子三人长洪林次德林三文林女二洪林妻陈氏道光年间昆老生陈金爵之重孙女文武老生陈永年之孙女光绪初元昆小生陈桂亭之长女生子一名润官洪林十二岁投文武昆乱老生春茂堂陈丹仙小名保儿门下后搭四喜演做派老生同门师兄弟有陈月林沈金林夏凤林靳香林吴顺林孟秋林诸人洪林有弟名德安号钰峰演红凈有关公戏四十八出久走外江曾回京数次皆未能久   ○公历一八七五年光绪元年乙亥   本年为穆宗国服照例禁止彩唱先时说白清唱后渐穿行头场面中除去大锣以铙钹代之杨月楼在沪开办鹤鸣园未及一月即行闭歇丑角孟洪寿生天津人真瘸子习丑角三十二岁入都搭田际云之玉成班别名第一怪票友老旦松介眉生老旦罗福山之徒   ○公历一八七六年光绪二年丙子   三月间经掌工科给事中刘恩溥等奏参国服未满二周现任江苏常镇督粮道英朴在宅演戏系优伶刘赶三孙彩珠承办奉旨派工部左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荣禄查办并传讯刘孙二人认为系小串说白清唱未穿行头奉旨英朴革职伶人刘赶三孙彩珠不安本分着发往南苑庑甸六个月以示薄惩本年菊榜状元朱霞芬*81榜眼蒋双凤探花孟金喜*82老生刘鸿升生正月初十日生一作鸿升又作鸿声号子余顺天府顺邑县人幼时在护国寺西口外羊圈口路东顺成号小刀铺为徒铺掌刘廷修深州人认为义子时京中多票房护国寺塔院有祥云甫*83萧润峰*84恒乐亭载阔亭吉桐轩云雨三*85诸人组织票房鸿升弃其父业入票房习花脸并赴各地唱野台戏及影戏攒桶子时延庆州邀京票公悦自赏往演票首安敬之及砚凤轩吉师樵张桐轩约其前往第一日演白良关小黑第二日未演第三日牧虎关并锁五龙归京后遍赴各票房过排初至地安门外鼓楼前辛寺庙内之票房为王云亭*86昆仲所成立极受冷眼后至翠峰庵票房始得演中轴*87后至祥云甫载阔亭介绍人花脸常二庄门墙遂搭同春部在同乐唱前三出拿份三吊后台管事为小生冯蕙林待之甚优第一次与谭鑫部配黄金台之伊哩第二次配碰碑之七郎戏份渐增至五吊嗣后要求八吊不成离同春入四喜与白眉九*88合演年余由李连仲荐入玉成班演于天乐园戏码渐后阜成园转第一日演大轴草桥关座无去者班主田际云令排八本铡判官后上海夏月恒办新新舞台托田际云约其往演随往者有梅荣斋充其配角又有打鼓云雨三小锣那寿山*89归京适值庚子变乱年余后在广德楼演夜戏与王凤卿姜妙香*90演二进宫及反串钓龟极受欢迎二次赴沪适三麻子不在沪李春来又入狱沪上无重要角色鸿升为人怂恿改唱须生颇红半年后回京搭李豫臣所成立之承平班第一日在文明园演奇冤报上座极盛时与金秀山赵仙舫同班演唱稍久为宝胜和班主杨香翠*91以重利邀其搭班而承平遂至报散宝胜和演于庆乐竟与中和园同庆班之谭鑫培较座清末在广和楼自成鸿庆班演唱颇久民国十年赴沪在大舞台演戏第七日唱双出先演完壁归赵次演雪杯圆扮好莫怀古在后台忽然逝世伶人之故于后台者有小七金子故于天乐园外此尚无所闻鸿升娶妻胡氏无所出养子名绪宗收徒四人陈福白福山马福仙及某云   ○公历一八七七年光绪三年丁丑   大石作胡同?篪和畅票房成立票首为李昆山花旦路三宝生正月二十四日巳时生名振铭号芷园又号玉珊字厚田行二学名祥慧小名靠三儿原籍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人九岁投入章邱县瑞林祥东家孟雨亭宅祥庆和班出身领班人文武秦簧老生刘和昆*92之门下初学文武老生兼旦角小生年十三岁值光绪己丑十五年五月初四五日在山东抚院演戏二出一二进宫*93一白水滩*94当时颇蒙抚台张勤果公朗斋及学台裕文慎公寿田赏识并赐何祥恩名大宝何祥忠名二宝路祥慧名三宝又赠号玉珊字厚田并令改习花衫因此有学头旦及小水上漂之称嗣于壬辰十八年满科仍在山东搭班后于丙申二十二年经武老生曹二顺邀其来京搭四喜班后同曹二顺樊中和等掌承庆班小丹桂班又搭同庆福寿长春宝胜和太平和等班妻元配李氏继娶王氏三娶李氏为名青衣李宝顺之胞妹亦即老生孟小如母之胞妹也四续孙氏名花衫乐安堂孙心兰*95之次女即青衫尚小云教师孙怡云之胞妹也有子一名嘉栋女二武生杨小楼生十一月初十日生小名三元谱名嘉训安徽省潜山县人祖名二喜演武旦父名月楼演文武老生继程长庚掌三庆部小楼幼入小荣椿科班头科习武生教师为杨隆寿姚增禄十一岁出台第一日演锤换带之杨怀亮第二日与方春仙演双观星出科后初搭宝胜和娶周春奎之侄女月楼兼擅猴戏故外号杨猴子小楼继承家学又列名武生俞润仙之门墙亦能猴戏故幼时有小杨猴子之称   ○公历一八七九年光绪五年已卯   钱塘袁祖志字翔甫作海上吟光绪十年石印有光绪五年序中有赠韩桂喜绝句二首自序云韩桂喜者申江丹桂茶园之伶人也来自津沽超群菊部申江之闻秦腔自桂喜始云云又有赠陈彩林绝句二首自序云陈彩林上海金桂轩之伶人也初隶京师胜春奎班班为内监某所蓄其时彩林尚在髫龄因不赴某侍御之召侍御衔之飞章弹宦不得私蓄梨园上韪其言该班散而彩林遂来上海登场四顾倾倒一时云云本年七月十八十九两日三庆班应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怡公夔石宅堂会是二日重要戏目为程长庚伏虎文昭关钗钏大审徐小香杨月楼黄润甫八大槌徐小香朱莲芬梳妆掷戟游园惊梦朱莲芬沈芷秋孙彩珠陈兰仙四思凡杨明玉带下山杨月楼卢胜奎徐小香钱宝峰孙二官群英会杨明玉朱莲芬活捉三郎初连奎何桂山双包案谭金福即小叫天伐东吴一门忠烈定军山德子杰李顺廷巧连环卢胜奎何桂山刘桂庆捉放曹蒋长福小二哥玉玲珑李小珍殷德瑞镇潭州迟定儿黄润甫李顺廷张三元阳平关小叫天孙二官陆杏林状元谱李小珍小玉张芷芳朱小元双泗州陆小芬祭江宋福寿刘赶三闯山杨明玉朱莲芬叶中定相梁刺梁杨明玉宋赶升大小骗杨月楼陈德霖陆小芬探母何桂山北诈迟定儿孔元福截江小叫天赵宝芬李小珍陈德霖御碑亭卢胜奎陈德霖桑园寄子陈德霖李六儿李七儿钱金福李殿甲金山寺卢胜奎云台观陈德霖陆杏林戏目莲等戏并外串四喜班陈兰仙曹春山叶中定姚增禄王阿巧千里驹梅巧玲夏福宝范春桂鲍福山吴连奎全本梅玉配刘赶三梅巧玲探亲余紫云李砚侬孝感天春华堂岫云堂双莲湘等戏老生谭鑫培*96与青衣孙彩珠同赴沪隶全桂茶园为第一次到沪常演武生戏明年回京梆子花衫崔灵芝生三月二十日生武生俞振庭生八月十一日生名武生掌春台福寿部俞润仙之子武生李吉瑞生直隶人小吉祥科班出身出科后又拜黄月山为师曾搭田际云之玉成班晚年任天津正乐育化会会长   ○公历一八八〇年光绪六年庚辰   本年重镌都门纪略所载戏班及角色如下三庆班   杨猴子*97   殷德瑞*98   卢台子*99   何九*100   初连奎*101小叫天*102   小珍*103   小湘*104   小二哥*105春台班   张光玉*106   王先周*107   菊生*108   郝兰田*109   冰王三*110张大头*111   长腿王*112   孙大常*113   陈禄*114   保寿*115常四*116   张三元*117四喜班   王九龄*118   庆春圃*119   福官*120   刘三*121   杨三*122冯玉春*123   画儿李*124   三元*125   连升*126   巧玲*127秀兰*128   小福*129   桂香*130   黄豹*131   小元*132连喜*133   福宝*134   佩云*135嵩祝成   孙初*136   保成*137   冯桂*138   三熊*139   黄胖*140潘贵喜*141   连初*142   十四旦*143   八十*144瑞胜和   勾儿红*145   小茶壶*146   双瓶*147   水上漂*148   十三旦*149八百旦*150   小狸猫*151   麻子红*152   刘五*153   银玉*154刘振玉*155   刘小银*156   金锒玉*157双顺和   萨金红*158   杌凳子*159   老鱼观*160   两盏灯*161   小元红*162盖景州*163   童雷红*164   冯一*165   虎儿生*166永胜奎   周盛奎*167   赶三*168   一阵风*169   小穆子*170   王三*171保林*172   麻德子*173   喜寿*174   狗豆子*175   按瑞胜和原名全胜和为纯粹梆子班无二簧戏自归宛平县城隍庙瑞和尚接办后改称瑞胜和常在各庙宇演唱堂会直至光绪十余年间戏园均不卖女座该班常唱堂会获利颇丰角色除上述之外又添有达子红*176黄胖儿*177赛吕布*178胖小生牛皂儿*179双玉*180一声雷*181锁玉*182驴肉红*183刘七*184诸人嗣后该僧年老将班倒于杨香翠之手又改称宝胜和后黄胖改搭玉成驴肉红则至天津演戏迄未回京以上各班皆秦簧自成风气盖当时旧规昆乱可同台而徽秦绝不同台迨田际云组织玉成班后始有两下锅之说也   武生马德成生字云鹏直隶定兴人瑞胜和班梆子小生兼武生泰玉之子泰玉能匕首剑与花脸银玉花衫十三旦为同时人物德成从父学戏先唱梆子小生后改武生并拜黄胖儿为师与李吉瑞为师兄弟后搭宝胜和演于庆乐旋走外江回京数次均未能久*185武生张增明生小荣椿科班后科小天仙出身与九阵风谭小培迟月亭为师兄弟出科后入福春班嗣赴烟台后归京搭入玉成班有年曾为坤伶武生盖荣萱开蒙父名张玉贵别号张老与俞润仙为郎舅*186以近视眼之故不能登场为老俞说武戏俞初演混元盒渠为把场子小荣椿科班初为杨隆寿姚增禄所成立共成头二两科以隆寿年老倦勤不再出三科遂由张玉贵诸人继成后科小天仙班址在李铁拐斜街增明伯父张喜子为四喜班著名老生唱戏喜添改词句曾改庆顶珠正板梭拨辙一段为江洋辙录之如下*187昨夜晚吃酒醉身体不爽司晨鸡惊醒了梦里黄梁二贤弟在河下对我言讲均劝我捕鱼事丢却一旁我本当弃鱼舟在家安享怎奈我家贫穷难度时光清晨起开柴扉鸟鸦叫嚷叫过来飞过去为的是那椿闷沉沉来至在草堂以上桂英儿烹茶来为父解觞老生程长庚卒年六十九岁安徽潜山人戏界均称大老板葬彰仪门外致病之原因系在秦老胡同文索宅演堂会与孙菊仙争气连演四本取南郡该戏与徐小香合演向分四日今一昼夜唱全本劳累得病未数月遂卒时寓百顺胡同   ○公历一八八一年光绪七年辛巳   本年二月十七日张文达等团拜假西河沿饯行会馆正乙祠演堂会用四喜班底班主为梅巧玲戏目如下   △二月十七日正乙祠堂会不带灯一准午正前开戏莫误   富贵长春    连桂   渭水访贤    福盛   功臣会宴    长山    笑云    芷孙   太师回朝    宝庆   辕门射戟    素云   甘露寺    素云    小八    连奎    周五   变羊计    赶三    宝芬    多云   打瓜园    麻德子    四十    八十    如福    顺德   二进宫    许处    怡云    何九   送回面    荣仙    麻德子   长坂坡    菊升    黄三    宝峰    麻德子    沈三元   盘丝洞    梅巧玲    四十    八十    如福   按连桂姓陆福盛姓陈长山姓周笑云姓陈芷孙姓顾宝庆即何九名桂山素云小八均姓朱连奎姓吴周五即周长顺赶三姓刘宝芬姓赵多云姓刘四十姓朱八十姓王如福即茹莱卿顺德姓李许处即许荫棠怡云姓孙荣仙姓安菊升即俞润仙黄三即黄润甫宝峰姓钱   花旦杨小朵生二月十一日戌时生名楙麟字孝亭号佩芬又号棣侬小名秃老行二因供奉内庭升平署应差赐名得福原籍安徽卢州府合肥县人昆旦杨桂云号朵仙之子十一岁从老生董魁荣吴连奎贾立川沈三元等学娃娃生十六岁改学花衫兼刀马旦从名丑刘赶三罗百岁赵仙舫刘五毓五乱等并受若祖父之家传十九岁有小牡丹花之称后于民国五年丙辰四月十六日年三十四岁在天乐园*188与荣蝶仙同演樊江关二人比剑一场因误将头面网子挑落遂由是日辍演改为其子宝忠操胡琴娶妻朱氏即朱莲芬之次女继娶姜氏即姜双喜之长女弟名毓麟字孝方号幼朵行三学武生即斌庆社文武老生名宝森*189之父小朵有子三人长子名宝忠小名大套号信臣演文武老生幼时出台名小小朵初从张春彦学戏后拜余叔岩为师次子名宝义从王瑶卿习青衣三子名宝祥有女二人长女适老生迟玉林小名二合即掌福寿班文武老生尉迟喜儿号韵卿之次子青衣梅巧玲卒*190   ○公历一八八二年光绪八年壬午   退庵居士文瑞图接办四喜班由时小福充班主今录其戏目如下   △五月初六日广和楼转   庆阳图   打樱桃    孟秋林   戏妻    迟韵卿    陈如云   琵琶行    王仪仙    梅竹芬   杀皮    吴燕芳    宋万太    李砚侬   五里碑    汪大升    范福泰    姚增禄    杨全    董风岩   虹霓关    杨朵仙    罗寿山    顾芷孙    余子云   四郎探母*191    孙菊仙    苏文奎    时琴香    董魁镛   鱼肠剑刺辽    谭鑫培    刘明久    王桂亭    慕凤山   △八月十六日三庆园转   战马超   胭脂虎    迟韵卿    罗寿山    孟秋林   琴挑    王仪仙    梅竹芬   昭关    王桂亭    郭春元   双沙河    杨朵仙    顾芷孙    吴燕芳    宋万太   恶虎村    汪大升    姚增禄    范福泰    杨全    陈桐仙   孝感天    余子云    李砚侬    苏文奎   断密涧    谭鑫培    慕凤山   二进宫    孙菊仙    刘明九    时琴香   按孙菊仙入四喜据传说在癸未年今获此戏目存以待考   太平仓公余同乐票房成立票首为敏斋主人*192集乐主人*193小生徐小香回南归寓苏州寻卒于家青衣王瑶卿生八月初七日生父名彩林字绚云武凈许德义生十月初七日生名全增直隶东坝人父为奎派须生许荫棠弟名钧增充场面德义入福寿坐科习武二花脸与范宝亭朱湘泉为师兄弟教师为范福泰唐玉喜吴和吉坤伶花旦金月梅生有女少梅亦演花衫   ○公历一八八三年光绪九年癸未   传说本年四喜班主时小福因生意赔累由嵩祝班拉孙菊仙改搭四喜时嵩祝为太监宠德所立宠德系小福义父由小福赴宠处央求获允四喜角色为孙菊仙余紫云穆凤山刘赶三杨桂云颇齐整而嵩祝竟因此报散初演于庆乐园第一日嵩祝头目李胜奇因生计所关纠众人怀利刃谋入园刺退庵居士未果本年三庆班戏目   △五月初六日广德楼转   渭水   探皇灵    陈三斧   入府    李宝琴   铡美案    金秀山   战蒲关    李顺亭    曹文奎    张紫仙   失街亭    卢台子   绒花计    刘宝山   破洪州    孙彩珠    王楞仙   法门寺    黄润甫    刘桂庆    陈德霖    王长林   飞波岛    杨月楼    朱文英    德子杰    钱宝峰    沈易成   △八月十六日广德楼转   赐福   泗州城   恶虎村    黄润甫    张淇林    钱金福    朱文英   跪池    陈三    陆杏林   祭塔    陈德霖   双沙河    孙彩珠    秦又琴    刘宝山   鱼肠剑刺辽    卢台子    陈三斧    刘桂庆    金秀山   庆顶珠    李顺亭    德子杰   瓦口关    钱宝峰   御碑亭    杨月楼    李宝琴    张紫仙    王楞仙    曹文奎   老生王凤卿生六月初九日生青衣王瑶卿之弟有子二人少卿幼卿初均习老生后倒嗓少卿改操琴幼卿改青衣老生李鑫甫生小名库儿习文武老生为老生李寿峰花脸李寿山之弟谭鑫培之义子也   ○公历一八八四年光绪十年甲申   本年春台班戏目   △五月初六日三庆园转   百寿图   活捉    朱莲芬    华虎   戏凤    王仙舟    张天元   祭江    胡喜禄   杀皮    田桐秋    黄三雄    陆小芬   锁五龙    刘永春   二进宫    德珺如    何桂山    许荫堂   取城都    汪桂芬   水帘洞    俞菊生    德润芝    张永清    高德禄    李连仲    茹莱卿   △八月十六日广德楼转   虎狼弹   坐楼杀惜    张天元    陈大嗓   彩楼配    胡喜禄   顶砖怕婆    田桐秋    黄三雄   火判官    何桂山   黄鹤楼    许荫堂    陆小芬   文昭关    汪桂芬   铡美案    刘永春    德珺如    王仙舟    全俊亭   赵家楼    俞菊生    李连仲    陆德山    高德禄    华虎    张永清   谭鑫培再赴沪演唱大奎官同行搭入新丹桂丑角张文斌生二月初十日生青衣张芷荃之子花旦郭际湘生艺名水仙花长春科班出身   ○公历一八八五年光绪十一年乙酉   退庵居士藏长生殿时剧一册系光绪十一年乙酉九月四乐斋主人着至二十三年丁酉四月亦嚣嚣斋主人排印并校字内分八折叱政洗儿平蕃演猎逼反劝行誓师刺逆以第六折为最精彩全剧七字十字句皆有本年八月初七日恭亲王府堂会四喜部及外串戏单   富贵长春    汪得祥   庆寿    钱文卿   十面    金寿    叶中定    何桂山   打金枝    胡素仙    周春奎    沈三元    余紫云   恶虎村    王八十    杨月楼   战蒲关    王九龄    吴顺林    张奎官   芦花荡    钱宝峰   草桥关    金秀山    麻穆子   孝感天    吴顺林    时小福    梅竹轩   九更天    龙长胜    孙怡云    江春山   雅观楼    朱素云    姚阿奔   搜孤救孤    孙菊仙    刘景然    金秀山    德珺如   白绫记   带长亭    黄三    江春山   奇双会    王楞仙    陈德霖   青石洞    孙菊仙    罗百岁    龙长胜    余玉琴   放牛    侯俊山    刘七   战太平    谭鑫培    陈德霖    金秀山    刘七   八大锤    谭鑫培    王楞仙    黄三   海潮珠    侯俊山    龙长生    刘七   胭脂判    孙菊仙    朱素云    杨小朵    杨朵仙    刘景然   昭君    褚桂枝    宋赶升   盘丝洞    杨朵仙    梅二锁    陆金桂   老生王九龄卒六月十九日时丑时卒年六十八岁青衣姚佩秋生昆旦姚祥云之长子坤伶老生小兰英生演做派老生夫名姚长海号静波有女二人长玉兰唱花衫兼老生次玉英唱青衣兼小生   ○公历一八八六年光绪十二年丙戌   本年七月间花旦吴红喜由湖北来投余紫云搭班头天演杨妃醉酒为醉酒戏入京之始文场孙惠廷生以弹月琴著名常随谭鑫培及梅兰芳   ○公历一八八七年光绪十三年丁亥   青衣王琴侬生四月十九日生安华主人王仪仙一作怡仙之子原籍浙江山阴琴侬名文鹓字桐君幼从田宝琳习青衣后又拜陈德霖为师有弟文鸾文鷟花脸郝寿臣生直隶香河县人父营木商兄入剧界寿臣初徒小荣椿班教习韩某俗呼韩瞎子者学戏后又拜李连仲为师庚子后曾一度弃绝歌场入交民巷德国使馆当差遂信耶教初演铜锤后改架子花脸   ○公历一八八八年光绪十四年戊子   仓山旧主重修沪游杂记刻于己丑年有戊子季夏自序所述海上梨园云文班唱昆曲皆姑苏大章大雅两班所演始于同治二年自徽班登场而文班减色京班出而徽班又减色迩来京班有四曰天仙曰留春曰咏霓曰新丹桂文班自三雅园闭歇后屡开不久今已成广陵散矣书中所载当时天仙咏霓留春新丹桂九香五茶园著名角色中有龙长胜大奎官十三旦十四旦李春来牡丹花汪桂芬响九霄飞来凤麻子红陈彩林等皆京角也青衣后改小生姜妙香生二月初四日生字慧波又字静芳绚春主人姜双喜之子娶王惠芳之妹有子少香从陈秀华习老生有弟妙卿青唱青衣以足破不能登台*194清醇贤亲生卒王为清德宗生父以孝钦后赐帑立小恩荣科班专习弋腔偶演昆曲王有圈地多在直隶高阳县境内科班中童伶即取其地丁家子弟充之时王公大臣不得入戏馆听戏故王府巨第多自养戏班以相娱乐除在邸中演唱而外有时亦在外间戏馆出演王卒后戏班停止其伶人散归故乡传授子弟与本地梆子班相混合此高阳土班能演昆弋所由来也   ○公历一八八九年光绪十五年己丑   退庵居士述本年七月二十一二十二日玉成班在庆和园四喜班在广德楼宝胜和班在同乐轩三庆班在庆乐园春台班在广和楼义顺和班在三庆园九和成班在天乐园小洪奎班在中和园先后演戏适左都御史许应骙副都御史杨颐两宅轿夫张大顺张文纪何三立焦二厨役李福马夫方成是日在大栅栏庆和园滋事时巡城御史载彩张仲炘令中城坊官正指挥张鹤龄等欲将庆和园封门并饬革该园卯头经孙菊仙会同杨月楼俞润仙暨各园园主班主与退庵居士商议罢业七日零碎角色糊口无资由退庵居士集款四千八百吊散放各班后孝钦后闻知特赏九千六百吊命退庵居士会同各班主分给贫苦角色每班约得一千二百吊并奉?旨令许应骙杨颐将滋事六人交出在庆和园门前枷号十日示众各园遂于八月初三日照常开市云   ○公历一八九〇年光绪十六年庚寅   青衣陈德霖于本年六月初一日初入内庭供奉某次与孙菊仙及穆凤仙合演二进宫菊仙唱臣七月十三曾把表上用调面响遏行云颇获孝钦后赞赏德胜园*195因地震坍塌元明寺票房成立票首魏辉亭*196票友陈子芳*197著名戏为西湖主红楼梦老生汪桂芬于八月十六日遁沪*198老生高庆奎生四月二十八生字俊峰父名高四保即高士杰丑行庆奎十一岁徒贾洪林之叔贾丽川学戏后又学于沈三元朱天祥李鑫甫曾在同庆班演唱倒嗓二年复原鑫甫故后又投贾洪林有弟名连奎字煜森初亦习老生后改与庆奎操琴老生余叔岩生十月十七日生青衣余紫云之子名弟祺幼从吴连奎习老生戏艺名小小余三胜后倒嗓入青阳友会票房拜谭鑫培为师嗓音迄未复原后收杨宝忠李少春及坤伶孟小冬为徒青衣胡喜禄卒年六十四岁   ○公历一八九一年光绪十七年辛卯   花旦禇茹香生四月十八日生名松山号茜卿小名群子昆仲二人原籍江苏太仓州崇明县海门人父名桂枝茹香自十三岁随昆乱青衫绚春堂姜双喜号丽云为徒丽云即小生姜妙香之父茹香初学昆旦后改花衫同门师兄弟有孙藕香号棣棠即斌庆社坐科武生孙毓坤*199之父又有王兰香何薇香李桂香郑莱香陈葵香等茹香娶妻郭氏系文武昆乱花衫掌鸣盛和科班郭五十*200之胞妹水仙花即小翠花之原师也茹香弟在富连成坐科习武生名顺小名三妞有妹嫁唐芝芳武旦朱桂芳生六月初二日生武旦朱文英之子九阵凤之妻弟花旦王蕙芳生六月初三日生字若兰武生王聚宝字槐卿之子云和主人朱小嘏之弟子槐卿小名八十在四喜班演唱多年有时演扎靠戏及武老生戏如失街亭之王平及??蜡庙之褚彪该伶貎美喜系卿姜梅氏梅兰芳之姑也*201   ○公历一八九二年光绪十八年壬辰   青衣朱幼芬生正月十八日生字桐琴名昆旦朱霞芬之子有兄二人嘏小芬有姊二人一嫁杨韵芳一嫁孙砚亭*202武生杨瑞亭生定兴人行四父在京业澡堂生理祖杨香翠掌宝胜和多年瑞亭以少老板资格随班出演艺名十四红初演梆子老生后兼二簧老生及武老生并武生学黄胖逾数年宝胜和报散在宣内春仙园演唱不甚红愤而出京在津演唱于武生戏中专喜抬腿以金鸡独立倒踢等著名后之学彼者有何月山月山先到上海极受欢迎瑞亭到沪在后反为所抑乃改演文戏如珠帘寨连营寨及反串钓龟仍不能红遂往来沪汉十馀年民国初元入京一次搭俞振庭之双庆社演于文明渐受称誉民国十二年再入京仍搭双庆演于广德后复走外江迄未归京云   ○公历一八九三年光绪十九年癸巳   本年梨园公所地址归入江苏公产改为慈幼堂该公所遂移于粮食店南首路西该地为明代惠济祠前清属内务府所管之官庙民国后改天寿堂旅馆后改四明戏院按北京在咸丰以前业梨园皆散漫无系统同治中叶程长庚统领四大徽班始出而组织梨园公所地点在五道庙今之同益印刷局即其旧址也至光绪初某年三月十八日该处举行祭神大典梅巧玲氏即于是日得暴疾死于此地梨园公所初成立之日其首领谓之庙首只程长庚一人后陆续添至四人如杨月楼刘赶三黄月三田际云等皆曾任此职向归内务府管辖庙首皆四品顶戴至前清末年田际云另组正乐育化会民国后梨园公会全部移入正乐育化会而公所遂消灭矣宫门三条雅韵集贤票房成立票首为李静山票友有苏子敬*203清静泉*204等本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耿宅堂会戏目如下   富贵长春    福寿堂   封王    福寿堂   渭水河    福寿堂   百寿图    福胜    来顺   龙虎斗    沈三    立堂   借赵云    立中    董文    芷孙   三字经    连奎    赶三    来顺   请清兵    立中    秦云    德云    董文    樊六    金寿    七十   打金枝    映堂    沈三    德云    顺林    琴芬    素云    二奎   普球山    立中    玉琴    余才    牛儿    茹福    金福    秦云    得海    七十    黄三    老赶   竹林计    桐仙    余才   湘会江    桐仙    范四   监酒令    素云   孝感天    顺林    狗儿   盘丝洞    朵仙    小朵    德云    秦云    得云    立中    茹福    牛儿   银坑洞    金福    茹福    德云    素云    桐仙   回龙阁    宝琴    映堂    顺林    董文   取荥阳    映堂    立堂    沈三    董文   白门楼    素云    立中    连奎    福胜   取洛阳    黄山    芷孙   五花洞    顺林    狗儿    立堂    沈三    玉五   马上缘    朵仙    小朵    百岁    芷孙    福胜    赶三    玉五   二本海会寺    朵仙    沈三    连奎    赶三    百岁    玉五   贪欢报    朵仙    小朵    立中    芷孙   镇谭州    素云    沈三    顺廷   一匹布    朵仙    百岁    芷孙    赶三    玉五   全本儿女英雄传    福寿堂   送亲演礼    老赶   变羊计    老赶    宝琴   红门寺    老赶    赶三    金寿    立中    连奎    樊六    德云    得海    秦云    牛儿    金福    茹福    七十   *205花旦荣蝶仙生五月初三日生旗籍字春善在陆华云之小长春班坐科习花旦兼刀马收徒程砚秋鼓师侯长山生名鼓师侯双印之子以丝边见长   ○公历一八九四年光绪二十年甲午   西单大街悦性怡怀票房成立票首祥瑞峰票友有安宝臣*206等宫门口公悦自赏票房成立票首安敬之*207著名戏为铡判官四进士游地府玉宸宫等剧玉宸宫系演寇承御事唱反调甚吃重后上海排演全本连台狸猫换太子即将拷御及此一戏包括入内青衣梅兰芳生九月二十四日生名澜号畹华字鹤呜小名群儿自幼投入师伯名昆旦朱霭云*208之云和堂习昆乱青衣后兼花衫刀马得师兄小芬及教师吴林仙并陈德霖路三宝之传授满师后初搭喜连成班继搭双庆班曾祖名鸿浩号月坡由优贡生考取二等教职选授安徽安庆府桐城县教渝升授宁国府泾县知县后调安庆府怀宁县首县曾祖母曹氏江苏杨州人宦家之女祖即巧玲一作巧龄别号蕉园居士有蕉园别墅后改且园在李铁拐斜街路南即今望园地址祖母陈氏陈啸云之姑也父竹芬小名二琐母杨氏杨隆寿之长女武生杨长寿之胞姊也隆寿掌小荣椿班弟子甚多富连成班主叶鉴贞武生杨小楼小生程继先花旦郭五十老生朱天祥小生冯春和昆丑郭春山昆武场面唐春明皆其徒也兰芳妻王氏长兰芳一岁即名花衫兼青衣蕉雪堂王顺福号佩仙又名琪官小名二哥外号半仙之次女也*209又于民国十年阴历十月初四日纳坤伶青衣旗籍福芝芳为外室武生龙幼云生京兆人龙长胜之第七子长胜为四喜班著名文武老生幼云名翱久走外江初唱老生后改武生兄小云即小龙长胜亦演老生早卒幼云曾入京演唱亦用小龙长胜之名坤伶花旦王克琴生演梆子二簧花旦曾嫁张勋民国十一年下堂在沪重登舞榭十四年卒初坤伶花旦刘喜奎在津出台即为王克琴所提携时在民国初年演于东天仙头天两人合演双小上坟坤伶花旦十三旦生姓刘名昭容初演梆子花旦后改皮簧宣统年间在汉口出演民国后入京曾赴太原演唱数年回京后卒丑角刘赶三卒七月初十日亥时故于韩家潭西头路北寓所   ○公历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   西直门游目骋怀票房成立票首英松岩*210老生罗小宝生字癸舲幼时唱梆子青衣隶天乐小吉祥科班与韩长宝小十三旦小香元小金林*211为同科后赴沪改唱老生学谭派老生朱桂芬生昆旦朱莲芬之孙老生朱天祥之子号佩芝又号桂卿从吴连奎习老生与余叔岩为师兄弟初搭鸣盛和在天和园演唱与贯大元陈葵香吴铁庵李玉奎为同时人物玉奎幼时亦唱老生出身太监多王成立之科班系胡胡李之子在天和园曾唱大轴后变嗓改名多奎唱老旦拜龚云甫为师   ○公历一八九六年光绪二十二年丙申   本年二月丁丑同年团拜在湖广馆公宴昆中堂堂会戏单如下   二月十三日团拜演玉成班带灯戏目   天官赐福   白良关    玉虎   探母    怡云    许处   捉放    李长奎   画春园    飞来凤   闺房乐    肖芬    薇仙   锁云囊    飞来凤   二本德政坊    韵卿    华云   定军山    叫天   奇双会    薇仙    金虎   拾玉镯    桂凤    百岁   全本春秋配    际云    张黑    马林山   御碑亭    瑞林    韵卿    怡云   四本十粒金丹    韵卿    华云   乌龙院    叫天    桂凤   精忠传    黄月山   五湖船    金虎   青石山    百岁   金水桥    杨宝珍    马林山   天水关    许处    刘春   御果园    刘春   按据退庵居士述玉虎为玉成班头科学生薇仙姓陆即陆筱芬初演青衣后改小生自营锡庆堂金虎不知姓氏但知其为江苏常州人昆旦演花鼓醉酒湖船思凡均佳瑞林即贾洪林之原名韵卿姓尉迟小名喜儿与未素云为师兄弟华云即薇仙之弟小翠花之妻父福寿班班主   青衣姚玉芙生二月十五日名冰八岁时从贾立川学老生后改唱青衣拜梅兰芳为师青衣梅竹芬卒年二十二岁   ○公历一八九七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   本年叙雪团拜在福寿堂堂会戏单如下   霓裳曲谱   赐福    金寿   风云会    何九    福寿   除三害    许处    永春   连升三级    百岁    小芬   选元戎    许处    华云   五人义    众武行   醉酒    外串路三宝   琴挑    金虎    小芬   射戟    外串素云   珍珠衫    玉琴   山门    何九   八扯    外串刘七    金翠   荡寇志两本   翠屏山    五九    采红    采芝    李七秃   恶虎村    小武行   蒲关    韵芳    凤卿    蕙林   放牛    外串十三旦    刘七   教子    外串怡云    李七秃    盼云   探庄射灯    华云   藏舟    金虎   庆顶珠    七秃   娘子军    采菱   法门寺    许处    石头   五花洞    怡云    石头   德政坊两本    灯彩   按金寿姓冯何九即桂山福寿姓王许处即许荫棠永春姓刘百岁姓罗小芬华云皆姓陆华云为荣蝶仙之师曾掌福寿部素云姓朱玉琴姓余五九姓秦*212采红姓刘采芝姓唐韵芳姓戴凤卿姓王蕙林姓冯怡云姓孙盼云姓张*213采菱姓张*214石头姓陈*215   花旦李佩卿生五月二十五日巳时生初演花旦后改操琴常随余叔岩老生贯大元生七月二十五日生父名紫林唱武旦母陈氏为陈桂亭之妹大元初娶罗寿山之孙女继娶徐宝芳之女坤伶武生于紫云生丑角于豹之女年十四出台于天津初习老生后改武生民国元年来京初次登台于三庆园   ○公历一八九八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   本年十月景印律门纪略有羊城旧客自序盖继泉唐张赤山之津门杂记而作也所载当时沽上梨园有天桂茶园*216天仙茶园*217天福茶园*218福仙茶园*219其中重要角色为杨四立响九霄牡丹花李吉瑞李连仲达子红嘎崩脆张黑刘鸿升陈桐云小茶壶小桃红小福才小福喜马全禄飞来凤刘七张彩林十三旦周老旦周春奎诸人皆京伶也红凈蔡荣贵由津初入京在广德楼登台绿袍戏外兼演武生与王鸿寿为同时人物后在富连成科班充当教习昆旦韩世昌生二月十六日生字君青昆老生兼老旦陈荣会之徒荣会与昆丑张荣秀俱出身清醇王府之小恩荣科班世昌后又从陈德霖习乱弹青衣但迄未露演   ○公历一八九九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   本年十二月初九日福寿班外串代灯戏目如下   富贵长春   火判    何桂山    李寿山    张阿金   卸甲封王   御果园    何桂山   二进宫    孙怡云    龙友云    张小山   小金钱豹    俞小五    迟亮   醉酒    余玉琴   小溪皇庄   定军山    龙友云    陈福奎   芦花河    李顺亭    孙怡云   锁五龙    刘永春    戴韵芳   鸿鸾喜    王楞仙    路玉珊    高士杰   出塞    陈德霖   审七长亭    黄润甫    德子杰    周长山    戴韵芳   翠屏山    路玉珊    朱素云    迟韵卿    罗寿山   取荥阳    许荫棠    刘永春    李顺亭   八大锤    王楞仙    贾洪林    李顺亭    黄润甫    张淇林    董凤岩   连升三级    朱素云    罗寿山   龙马姻缘    沈蕊香    张彩林    郑盼仙    唐永常    范福太    唐玉喜   除三害    许荫棠    冯韵峰   取金陵    黄润甫    张淇林    董凤岩    李顺亭    朱文英    侯春兰   卖马    德子杰    贾洪林    冯韵峰   英杰烈    唐玉喜    余玉琴    周长山    高士杰    陆小芬    冯韵峰   花旦荀慧生生十二月初五日生艺名白牡丹三乐科班出身初习梆子花旦后改皮簧拜陆杏林为师娶吴彩霞之妹即小生徐宝芳之妻妹三乐科班入民国后更名正乐社尚小云芙蓉草*220皆同科师兄弟也青衣尚小云生十二月初七日生名德泉字绮霞隶汉军籍父元照生三子德海次子即小云三子德禄*221十二岁庚戌入三乐科班习武生后改老生又改青衣十三岁赴津演于广和民国二年李际良掌三乐更名正乐社演于民乐甲寅年冬与孙菊仙配教子蒲关教师初为唐茂后为孙怡云民国五年十八岁学满出科六年拜名青衣张芷荃为师后又拜名昆丑陆金桂为师习昆曲初娶花脸李寿山之女继娶花旦王蕙芳之妹老生项鼎新生原名玉芬京兆人承平科班出身演武生兼文老生为李万春之教师青衣余紫云卒   ○公历一九〇〇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春台班报散大栅栏庆和园*222被焚拳乱后各戏园纷纷临时开演如隆福寺景泰东四八条元明寺以及西城护国寺西口外之东升*223等处或邀名角出演或由票友彩唱均盛行一二月就中以元明寺地势宽敞所邀又多名角如谭鑫培田桂凤贾洪林陈德霖金秀山黄润甫罗百岁等故每日上座最盛戏价售两吊二最低时售一吊六该庙宇本在八条路北因演戏自九条进剧场前殿作后台谭氏当时与桂凤初演战宛城以黄润甫去曹操又演探母碰碑等戏田伶与百岁合演双铃计洪林德霖合演宝莲灯寄子惟此类临时戏园系在孝钦后未回銮时所开迨各国条约订妥地面管辖有人此等临时戏园遂皆辍演矣本年三月二十八日四喜班外串代灯戏目如下   赐福   百寿图   打金枝    王玉芳    苏文奎    陆华云    孙怡云    汪金林   安天会    张淇林    何桂山    张永清    李寿山   草桥关    叶春善    陈文启    钱文卿    刘鸿升   双沙河    穆春山    路玉珊    王才保    胡素仙    陆华云    赵仙舫   骂曹    王玉芳    徐立堂   天雷报    苏文奎    周长山   破洪州    路玉珊    朱素云   拾金    刘七   法门寺    孙菊轩    黄润甫    赵宝林    孙怡云    穆春山    陈文启   逛灯    刘七    高四保   浣沙河鱼肠剑刺辽    孙菊轩    宋万太    吴霭仙    刘永春    沈全奎    谭春仲    王桂亭    金秀山    郎德山   也是斋    罗寿山    朱素云    田桐秋    穆春山   二进宫    德珺如    金秀山    孙菊轩   双钉计    田桐秋    金秀山    高四保    陆金桂    罗寿山    赵仙舫   下河东    李连仲    刘凤雍   银空山   回龙阁    陈德霖    唐玉喜    贾洪林    陆华云    许荫棠    龚云甫   战宛城    黄润甫    张永清    钱金福    董凤岩    谭鑫培    田桐秋    侯春兰    胡素仙    朱玉康    王长林   高平关    金秀山    李顺亭   锁五龙    刘永春   雌雄镖    德珺如    路玉珊   独木关    黄月山    李连仲   金锁陈    高德禄    王楞仙    李顺亭    李连仲   恶虎村    高德禄    李寿山    朱文英    俞菊生    德子杰    李顺亭   翠屏山    田桐秋    路玉珊    罗寿山    谭鑫培    陆金桂    高四保   八大锤    王楞仙    黄润甫    李顺亭    谭鑫培    张淇林    董凤岩   天水关    贾洪林    刘永春   阳平关    俞菊生    金秀山    刘春喜    谭鑫培    钱金福    朱玉康   大蟒山    黄月山    瑞德宝    李连仲    李寿山    高德禄    张永清   花旦于连泉生七月二十二日申时生名桂森又名树德学名连泉字红霞号绍卿又号霭芬艺名小翠花直隶冀州衡水县人父于海泉充当都察院北城坊总甲母张氏生子二长子永立为鸣盛和科班之武凈次子三立即小翠花十二岁入鸣盛和科班学青衣花旦武旦文武秦腔昆乱各戏当时艺名小牡丹花学名盛琴社长系名花旦郭春翠号芯卿名五十艺名水仙花出小荣椿科班后因鸣盛和科班报散翠花十四岁同武旦刘连湘入富连成科班学戏改今名十八岁满科娶陆华云之女后拜张彩林为师有妹一人嫁花旦小桂花*224花脸王连浦生京兆人乳名小黑富连成二科学生艺名小金钟唱铜锤花脸丑角马富禄生小名三海富连成三科学生青衣时小福卒五月十三日卒年五十五岁   ○公历一九〇一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   田际云重建天乐园*225起小吉祥科班本年喜连成科班成立吉林人牛子厚广有田产性嗜戏剧与伶人姚增禄相友善子厚欲组织科班使增禄招收弟子增禄即以麻线胡同寓处为班址定名为喜连成子厚指定打磨厂某银号兑款成立一年稍有成绩改由叶春善办理并将总址移于后铁厂聘萧长华罗有担任教导数年间造出之人才有金丝红元元旦康喜寿侯喜瑞等丙午年至保定城内北关洞阳宫内万年台演唱堂会返京即在门框胡同同乐出演售价京钱一吊后暂行停唱未久复在广德楼演唱民初牛子厚无暇兼顾将该班让渡于外馆沈君接办之后在三庆园出台并加入坤伶民二以后重禁男女合演又移至肉市广和楼演唱至十余年未易地点但只演日戏有时在他园分包演夜戏售价既廉上座亦盛每日开销甚省故能支持久远也谭鑫培三次赴沪搭三庆茶园时孙菊仙在沪演于天仙鑫培后又改搭丹桂天仙演至明年返京花旦赵桐珊生五月二十八日生艺名芙蓉草三乐科班出身与尚小云荀慧生为同科师兄弟初出台演于王广福斜街之民乐园花旦朱琴心生号杏卿浙江湖州人父业商琴心十七岁来京充协和医院打字生后入票房习青衣花衫年二十二岁时华乐园因程砚秋他去小翠花赴沪邀其搭班第一日登台演闹学老生李荣升生原名小荣升谱名凤翔花脸李寿山之子   ○公历一九〇二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   本年六月初六七日麻花胡同继子受侍郎宅堂会两日戏目如下   △第一日   福寿部   恶虎村    俞菊生    长林    黄三   探母    许荫棠    王瑶卿    陈石头   晋阳宫    左铜锤    沈全奎    俞菊生   定军山    谭鑫培   摇会    百岁    刘七    余庄    小朵   银空山   回龙阁    贾洪林    许处    陈石头    王瑶卿    周老日   小放牛    刘七    十三旦   问樵闹府   打棍出箱    谭鑫培    罗百岁   虹霓关    杨小朵    陆华云    王瑶卿   黄金台代盘关    贾洪林    黄三    赵大鼻    高四保   水帘洞    俞小五   血手印    刘七    十三旦   十粒金丹    余庄    贾洪林    赵大鼻    陆华云   △第二日   玉成部   渭水河   假金牌   丑表功    余庆    刘七   回荆州    十三红    杨娃子    十四红   探窑    龚处    二奎   七星庙    十三旦    响九霄   绒花计    灵芝草   黑风帕    金少山   翠屏山    十三旦    十三红    小付才    刘七   演火棍    余庄昆仲   进宫    杨娃子    十四红    黑灯   莲花湖    众武行   草桥关    刘春   荷珠配    小朵   大保国    许处    怡云    金秀山   干元山    响九霄   胭脂虎    龚处    德处    韦处    小朵   法门寺代大审    黄三    许处    百岁    二奎   打沙锅    百岁   霸王庄    黄三    王千子    千金福   鱼肠剑代刺辽    韦处    金秀山    郎德山   海潮珠    十三红    陈鸿禧   英杰烈    十三旦   本年九月十八日弓弦胡同副都统世宅代寿堂会戏目如下   宝胜和部   梅降雪    小富才   取洛阳    曹宝峰   回荆州    十三红    十四红   逛灯    刘七   落马湖    小杨猴子    黑灯    众武行   遇后    德子文    刘七   昭关    小汪桂芬   梵王宫    玻璃    刘小生   探母    德鉴堂    彩霞   摇会    陈柯子   铁龙山    小杨猴子    黑灯   荡湖船    刘七   捉放    德子文    德鉴堂   绒花计    玻璃   战太平   富春楼    小富才   战城都    小汪桂芬   拿谢虎    小杨猴子    黑灯    众武行   本年九月二十一日麻花胡同继侍郎夫人生日堂会戏目如下   玉成部   赐福    梆子腔   百寿图   杀庙    十三红    十四红   打金砖    杨娃子    黑灯   胭脂褶    曹六   梵王宫    十三旦   回荆州    十三红    杨娃子    十四红   绒花计    陈鸿禧   小上坟    小朵   御果园    金少山   打龙袍    郎德山   摇会    小朵    库儿    陈鸿禧   战城都    汪桂芬   嘉兴府    黑灯    众武行   进宫    韦处    金秀山   丁甲山    黄三   取帅印    汪桂芬    郎德山    陆大肚   探母    许处    瑶卿    德处   双锁山    十三旦    响九霄   铡美案    金秀山    韦处   连环套    黄山    王拴子   银空山   回龙阁    许处    德处    瑶卿    怡云   狐狸缘    十三旦    响九霄   战宛城    黄三    小朵    众武行   按十三红即孙佩亭石头即陈德霖余庄即余玉琴小朵姓杨许处即许荫棠周老旦即周长顺黄三即黄润甫赵大鼻即赵仙舫小杨猴子即杨小楼杨娃子即杨宝珍十四红姓韩龚处即龚云甫二奎姓郑响九霄即田际云小福才姓钱黑灯姓冯刘春即刘永春怡云姓孙德处即德珺如韦处即韦久峰千金福即钱金福柯子即柯寿山库儿即陆杏林陆大肚即陆金桂彩霞姓吴王拴子即王长林   武旦方连元生九月初九日亥时生行三乳名奎儿号颦卿原籍江苏丹徒县人富连成科班二科学生习武旦兼花衫曾祖方阿常昆老生兼老旦叔曾祖方阿昭昆旦祖方振全外号方狮子昆凈兼文场面父方春山小名虎儿昆小生母陈氏即著名刀马旦陈桐仙之长女*226武生赵连升生字健初乳名丁柱京兆人富连成二科学生武生茹富兰生乳名长立武生茹锡久之子琴师茹莱卿之孙也十三岁入富连成坐科初习小生后改武生   ○公历一九〇三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   武生沈富贵生十月二十九日生乳名秀子字玉堂号秋云京兆人为富连成三科学生青衣程砚秋生十一月十七日生字玉霜后更名砚秋初从荣蝶仙学戏后拜王瑶卿为师娶果湘林之次女有兄丽秋亦工青衣昆旦白瑞生生直隶新安人昆旦白玉田之徒弟白氏世世习昆弋如名伶白增利白茂斋白福顺白建桥皆其族也瑞生幼习商于津门民国九年荣庆社昆戈班赴津演戏遇其兄玉田遂改习戏从玉田专工贴旦拜王益友为师继而倒嗓入庆祥社在乡间出演于高台者二年民国十二年复随荣庆社入京演于同乐园   ○公历一九〇四年光绪三十年甲辰   北池子遥吟俯畅票房成立票友有乔荩臣贵俊卿著名戏为义烈奇缘风流自赏票房解散老生方富元生十一月二十二日丑时生乳名群儿行四武旦方连元之弟富连成三科学生习老生老生吴铁庵生字书云北平人原籍安徽七岁时入地安门外鼓楼前辛寺票房从著名琴手王云亭学戏同票成绩佳者有杨春圃董峻峰诸人出台天和得泉及天乐诸园后复聘王月芳教老生戏逾二十岁倒嗓至二十六岁稍恢复丑角茹富蕙生武生茹富兰之胞弟乳名顺立十一岁入富连成坐科习文武丑兼彩旦娶老生贯大元之次妹花旦徐碧云生小生徐宝芳之子琴师兰元之弟梅兰芳之妹倩也字继香行四入武庆科班习武旦兼小生二十岁满科出科后改演青衣花衫   ○公历一九〇五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巳   武生吴彦衡生青衣吴彩霞之子花旦荀慧生之内侄原名少霞从王月芳习文武老生以倒嗓改习武生拜武生丁连升及武凈许德义为师初娶许德义之侄女坤伶花旦琴艳芳生北京人民国十六年曾一度演于城南游艺园坤伶花旦琴雪芳生原籍山东人初名马金凤在上海出台后来京改今名   ○公历一九〇六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禁卫街霓裳雅韵票房成立票首玉鼎臣*227票友德振亭*228等青衣石韫玉生老票友清如甫之孙旗籍曾在斌庆社搭班唱青衣花旦小桂花生姓计名斌慧字艳芬小名二格在斌庆社坐科习花旦老生谭富英生谭鑫培之孙小培之子谱名豫升小名升格十二岁入富连成科班习老生花旦尚富霞生乳名小五儿十三岁入富连成科班习花旦后搭乃兄尚小云班时演小生戏青衣唐富尧生富连成三科学生后拜梅兰芳为师老生汪桂芬卒七月二十五日丑时卒年四十七岁   ○公历一九〇七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本年冬月初六日承平班外串戏目如下   长生乐   八仙庆寿   蟠桃会    众学生   满床笏   小放牛    王长林    郭凤云   断密涧    学生   玉玲珑    小凤凰    钱文卿   岳家庄    王桂官    陈德霖    朱文英    罗福山   花鼓    大和    二和   打瓜园    李朱    王韩   朱砂痣    王凤卿    沈全奎    陈   全本双钉计    路三宝    赵宝林    金秀山   安天会    学生   城都    王凤卿   鱼肠剑    金秀山   打樱桃    凤凰    赵   搜救孤    谭金    沈三元    张三锁   荣归    王郭   水帘洞    学生   镇潭州    谭王    吴沈   捉放    学生   贪欢报   青石山   花旦黄玉麟生即绿牡丹贵州人生于江西十岁从花衫戚艳冰学戏戚名绿牡丹故黄初名小绿牡丹十一岁在南通登场十三岁入上海亦舞台十四岁入大世界大剧场十五岁入春华舞台十六岁回亦舞台民国十二年入京演于新明剧场拜王瑶卿为师与金仲仁女订婚又毁约娶沪上名妓艳秋后改演电影名不甚彰民国十九年曾赴云南省城演戏老生王文源生北京人五岁时从父寿山学戏未久出台故艺名五龄童先入富连成继高百岁之后旋塔斌庆后改名王叔贤未久又更今名丑角朱斌仙生青衣朱幼芬之侄九岁入斌庆社坐科习老生后改丑行十六岁出科坤伶老生孟小冬生北京人名若兰父名鸿群演武老生小孟七孟鸿寿为鸿群之族兄演丑角小冬九岁从仇月祥学老生戏十二岁在无锡新世界登台民国十四年年十九岁入京拜陈秀华为师坤伶青衣姚玉英生坤伶老生小兰英之女姚玉兰之妹演青衣小生随其母久走外江十九岁入京二十一岁亡于上海姊玉兰嫁沪上某巨绅   ○公历一九〇八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甲   本年六月初一日南海传差戏单如下   跳灵官   五分   福禄寿   一刻   穆柯寨    杨德福   三刻十   蟠桃会    朱?康   三刻   钓金龟    龚云甫   二刻五   举鼎    王凤卿    朱素云   二刻五   水帘洞    杨小楼   三刻十   教子    谭鑫培    王瑶卿   二刻五   铁弓缘    侯俊山   三刻   青石山    李顺亭   三刻   万寿无疆   二刻   共时二十六刻十   本年八月初十日南海传差戏单如下   福禄寿   一刻   泗洲城    朱?康   二刻十   昭君    陈德霖   二刻   八大锤    侯俊山    钱金福   五刻   天齐庙    郎德山    龚云甫   四刻   金钱豹    杨小楼   三刻五   探亲    王瑶卿    张二锁   一刻五   五人义    李连仲   三刻五   昭关    王凤卿   二刻   长坂坡    杨小楼   五刻   查关    杨得福    朱素云   二刻   竹帘寨    谭鑫培   七刻   万寿无疆   二刻   共时四十刻十分   老生夏荫培生咸同间名武老生夏奎章之孙武生夏月润之子月润为谭鑫培之婿充上海伶界联合会会长荫培从老伶工王月芳之子文武老生王少芳学戏月润有姊嫁外江武生张顺来生子张德禄亦演武生坤伶花旦鲜牡丹生姓刘天津人青衣兼花衫刘凤樵之女初演梆子花旦后改皮簧   ○公历一九〇九年宣统元年己酉   老生孙盛辅生乳名三海京兆清河人父业农民国八年入富连成科班为四科学生习孙派老生民国十五年满科初名成辅与赵成璧同为四科最早用成字排行时之学生后改盛字排行二人遂改名盛辅盛璧坤伶花旦马艳云生坤伶老生马艳秋之姊初随金月梅之女花衫金少梅*229由津来京后拜王瑶卿为师坤伶花旦凤凰旦生姓陈江苏人   ○公历一九一〇年宣统二年庚戌   谭鑫培四次赴沪演于丹桂园本年三月初三日广德楼晚演双庆班戏目如下   遇龙   摘缨会   蟠桃会    甄珠子    李玉林    张十    田春喜   长坂坡    瑞德宝*230    何桂山*231    李顺亭*232    吴彩霞*233    范宝亭*234    何佩亭*235    朱琐*236    李寿安*237    侯春兰*238    张增明*239    李黑*240    俞七*241    王秀*242   翠屏山    王蕙芳    陆凤琴    恒乐亭    朱素云    迟子俊   华容道    李鑫甫   昆风筝误腔惊丑、前亲    李寿山*243    陆六*244    陆杏林*245    李成林*246    陆金桂*247   梆子花田错    老十三旦*248    吴昆甫*249    刘小黑*250    李金茂*251    马献亭*252    范五*253   ○公历一九一一年宣统三年辛亥   本年五月十五日承应戏单如下   祝福呈祥   二刻   回朝    金秀山   一刻十   镇潭州    王凤卿   三刻十   长坂坡    杨小楼   五刻   海潮珠    侯俊山   二刻五   普球山    余庄儿   三刻   得意缘    李宝琴   五刻   娘子军    小不点   三刻五   孝感天    王瑶卿   三刻   九龙杯    姚增禄   三刻五   十二红    杨得福   三刻五   天雷报    谭鑫培   四刻   南极增辉   一刻   共时四十刻十   青衣钱紫云生小生钱俊仙之子从孙怡云学青衣武生李盛斌生富连成四科学生坤伶花旦刘玉琴生北京人青衣刘静轩之女初搭永成坤社后赴沪改名艳琴坤伶花旦云飘香生姓林名坤曾演于城南游艺园   ○公历一九一二年壬子   田际云杨桂云余玉琴等发起组织正乐育化会谭鑫培五次赴沪演于新新舞台海报书伶界大王同行配角有花脸金秀山青衣孙怡云小生德珺如老旦文荣寿丑角慈瑞全等老生李盛藻生李寿峰之第三子李寿山之侄谱名凤池与兄盛荫谱名凤桐同为富连成四科学生皆演老生老生钱少仙生小生钱俊仙之侄从陈秀华习老生坤伶老生赵少云生直隶霸县人父名秀山演梆子老生少云十二岁登台曾拜陈秀华为师后又从王荣山*254习做工戏坤伶花旦蓉丽娟生崇姓正蓝蒙古旗籍清烈中堂柏俊之后裔幼时人称九姑娘初学戏在天津演唱民国十七年出演于城南游艺园后赴沪坤伶青衣金友琴生涿县人十四岁从张彩林学戏   ○公历一九一三年癸丑   自本年起北京各戏园重禁男女合演田际云成翊文社演于天乐梅兰芳王蕙芳孟小如皆搭此班本年冬梅兰芳初次赴沪演戏旧历十月初七日在丹桂第一台头天登台演彩楼配共演四十五日至十一月二十一日止中间曾串演妻党同恶报一次老生王斌芬生名家麟原籍安徽祖名宗狱曾作海关道父名玉封家道中落斌芬幼育于外祖家十五岁入斌庆社坐科习汪派老生嗓音高亢出科即卒青衣吴碧兰生京兆人拜吴少霞为师从少霞之父彩霞学青衣花旦王盛意生字蕴明京兆人上海名花旦五盏灯*255之次子富连成四科学生未卒业即出科武生孙盛云生北京人富连成四科学生父兰坡业医武生俞润仙卒年七十六岁   ○公历一九一四年甲寅   本年西柳树井第一舞台成立于六月九日*256开张日戏为王又宸龚云甫等夜戏为王瑶卿王凤卿路三宝等当晚失火停演复于七月三日*257重开青衣陈盛荪生老生陈福胜之孙花衫陈鸿禧之子花旦仲盛珍生富连成四科学生未满科即卒花旦杨桂云卒名荣树又名得财字朵仙号莲芬又字幼卿北京人原籍安徽卢州府合肥县父名氏顺又名恒源号丹叔字我卿行三演花旦兼刀马自起德春堂于韩家潭为名丑罗寿山之教师母阎桂庆天宛平人桂云亦工花旦兼刀马隶四喜部继主德春堂后掌四喜部弟德云号雅仙小名四儿字稚卿习文武老生弟妇姚氏即姚祥云号席珍之胞妹佩秋佩兰之姑母无子桂云娶曹氏即青衣曹玉庆又名庚鉴号艳秋外号曹丕之胞姊青衫曹小凤又名大群号仪卿之姑母生女一适王瑶卿生子二长名楙麟号孝亭又号棣侬字佩芬又字小朵学花旦兼刀马次名毓麟又名三官号孝方字幼朵学武生出继德云为嗣   ○公历一九一五年乙卯   谭鑫培六次赴沪只演十日首日空城计末日珠帘寨   ○公历一九一六年丙辰   田际云组织崇雅坤社科班学生谭文玉德宝荣梁春楼金桂枝许桐仙徐淑卿冯书佩常九如郑菊芳梁花侬等于旧历七月十五日出台于天乐园白牡丹*258于旧历九月初十日出师坤伶青衣胡菊琴生青衣胡素仙之侄女老旦谢宝云卒旧历十二月十八日卒花脸黄润甫卒最末次演戏为贾家楼   ○公历一九一七年丁巳   本年富连成科班经退庵居士介绍收旗籍杜氏昆仲名本沅*259本汇*260者入科学戏兄名富兴习花衫弟名富隆习小生二人为清太子少保延文烈公之孙延公名茂号松岩同治癸亥科进士分礼部主政官太仆寺卿奉天府丞兼学政盛京府尹吉林将军富连成二科学生马连良李连贞赵连华晏连恭赵连成陈连洪高连登李连英八人均于旧历二月初九日满科谭富英于旧历二月十二日入富连成科班习老生时年六岁六年满科本年旧历三月十九日在浙慈馆堂会初次出台与翟富魁合演黄金台富连成二科学生冯连恩于旧历二月二十八日杨连森王连浦*261于旧历七月二十七日赵连升于旧历八月初六日小荷花*262于旧历十月二十一日先后满科富连成三科学生丑角马富禄于旧历五月二十八日满科武生姚增禄卒旧历正月十九日酉时卒年七十八岁老生谭鑫培卒旧历三月二十日卒未次于四月十四日即旧历闰二月二十五日在金鱼胡同那宅欢迎陆荣庭堂会演洪洋洞老生贾洪林卒旧历九月二十三日卒年四十四岁老生李鑫甫卒年三十五岁老生田雨农卒年二十四岁田际云之子花脸冯金寿卒小生陆杏林卒   ○公历一九一九年戊午   尚富霞于二月初二日即旧历丁巳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由谭小培介绍入富连成科班学戏七年满科本年旧历三月十五日初出台广和与茹富蕙苏连汉合演姑苏台青衣程砚秋于本年旧历三月二十日由罗瘿公以千三百元代向其师荣蝶仙商量出师富连成二科学生于连佩于旧历三月十九日花脸马连昆于二十日老生高连峰于旧历四月十五日青衣高连第于二十日武旦方连元于旧历八月二十八日均满科富连成三科学生武生姚富才于旧历四月初二日满科老生双阔亭卒旧历正月十一日丑时故于上海阔亭为票友出身后虽下海然终其身称为双处晚年双目失明犹能登台如故云老生许荫棠卒旧历二月初一日未时卒花旦路三宝卒旧历二月初十日子时卒年四十二岁老生刘春喜卒旧历三月初十日丑时卒年五十三岁老生汪笑侬卒旧历九月二十三日故于上海笑侬旗籍原名德克津字舜人曾以拔贡分省知县老生李寿峰卒旧历十月十三日戌时卒小生江春山卒春山外号江耗子   ○公历一九一九年已未   梅兰芳于四月二十一日赴日演戏五月三十日由日回京富连成三科学生苏富恩于旧历二月初二日武丑兼武生张富湘于旧历六月初九日均满科武生王八十卒旧历正月二十日卒丑角张福元卒旧历二月十二日卒年二十七岁直隶新安县大马村人隶荣庆社昆弋班父张元红为昆剧名丑老生李顺亭卒旧历十月二十三日故于汉口年七十三岁老旦阎金福卒旧历十一月初十日卒武旦九阵风之父   ○公历一九二〇年庚申   富连成三科学生武生沈富贵于旧历三月初十日武凈韩富信于旧历三月十三日钱富川于旧历三月二十日贾富通董富申于旧历三月二十一日陈富康于旧历十月二十七日均满科花脸李连仲卒一月二十五日即旧历己未年十二月初五日卒直隶人由太监黄三所成立之胜春奎科班出身该班在内西华门南府黄太监酷嗜戏曲组织戏班屡为言官奏参罢职数次终未心灰班中所出人材如连仲王长林双屏李艳云陆连桂陆金桂等连仲幼为武二花脸出科后不得志曾以赶车为业经田际云邀入玉成班改演架子花脸以焦赞戏得名曾入清庭供奉以体胖腰粗孝钦后尝戏呼为狗熊后收瑞德宝为徒又随李吉瑞出外多年京外门徒拜师者几达数百人之多子一人在朱幼芬所组织之福清社科班坐科习武二花脸学名福久小生徐宝芳卒旧历六月二十九日卒年五十一岁青衣石韫玉卒旧历九月十四日卒年十五岁武生董凤岩卒年五十七岁   ○公历一九二一年辛酉   富连成三科学生武生茹富兰丑角茹富蕙于一月十六日即旧历庚申年十二月初八日武旦邱富棠于十九日刘富时于旧历二月初一日均满科老生刘鸿升卒旧历正月三十日故于上海年四十六岁梆子青衣张玉桐卒旧历二月十八日卒年四十四岁武生张淇林卒旧历十月初十日卒年六十岁青衣张紫仙卒旧历十月二十七日卒丑角李敬山卒小名锁儿青衫李艳侬之子董志斌之徒初搭同庆常演祥梅寺之卞律及遇后之地方后入宝胜和在庆乐园与路三宝配戏后又常随梅兰芳丑角王子石卒丑角李百岁卒故于杭州武丑张黑卒名占福南皮人故于原籍年六十五岁花脸田春喜卒花脸高德禄卒武生薛凤池卒津伶曾拜尚和玉为师梆子老生元元红卒即津伶魏连升初名小元元红遇害于哈尔滨梆子老生十二红卒老生郭春元卒出身小荣椿科班为杨瑞亭之蒙师老生陈福胜卒   ○公历一九二二年壬戌   鼓师扎兰卿卒一月二十日即旧历辛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卒鼓师刘顺卒一月二十九日即旧历正月初二日卒武生何月山卒旧历二月十九日故于上海票友老生恩禹之卒旧历二月二十九日卒年五十七岁生前以唱交印刺字饰宗泽为最有名与孙鉴湖刘玉如文退庵关醉蝉许乐之诸人创立南月牙票房秦腔老生孙佩亭卒旧历五月初八日亥时卒年五十一岁丑角陆金桂卒旧历六月二十五日卒年六十一岁陆长林之子花旦陆凤琴之父外号陆大肚丑角张文斌卒旧历十一月初六日卒年三十九岁   ○公历一九二三年癸亥   斌庆社坐科武旦徐碧云于旧历二月初二日满科富连成三科学生谭富英于旧历二月十二日满科青衣唐富尧亦满科花旦杨小朵卒二月二日即旧历壬戌年十二月十七日申时卒年四十二岁丑角韩玉春卒旧历四月初九日卒花旦荣蝶仙之师丑角耿百岁卒旧历五月十五日卒年二十九岁票友老生文瑞图卒旧历八月初六日亥时卒年六十五岁花脸牛春化卒梆子班出身由外行半路习武二花脸隶义顺和最久与胖小生郭宝臣崔灵芝同台后义顺和报散出走外江改演二簧花脸屡回京出演均不久其女适外江武生李兰亭花脸苏廷奎卒故于天津武生茹莱卿卒年六十岁老旦陈文启卒老生吕月樵卒故于天津年五十五岁秦腔小生马全禄卒年五十八岁   ○公历一九二四年甲子   梅兰芳于十月八日赴日演戏十一月二十九日回京刘砚芳组织荣华社*263科班于旧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初演于同乐园学生八十余人外串有杨宝森*264刘宗杨*265陈少霖*266王少芳*267姜少香*268钱紫云*269钱少仙*270冯宇兰*271吴碧兰*272等富连成三科学生花旦尚富霞于旧历八月初九日提前出科富连成三科学生花脸陈富瑞满科票友老生春觉生卒旧历二月初九日卒年五十岁旗籍唱学奎派坤伶花旦金月梅卒旧历九月二十六日卒年四十三岁老生李鸣玉卒鸣盛和科班出身与张鸣才为师兄弟曾为老生王少楼开蒙老生王福寿卒年七十三岁花旦许盛玉卒富连成四科学生年十四岁青衣袁子明卒旧历十月初二日卒年七十五岁   ○公历一九二五年乙丑   小荣华科班解散富连成三科学生青衣杜富兴小生杜富隆昆仲于一月十四日即旧历甲子年十二月二十日满科花旦田际云卒旧历闰四月初二日丑时卒年六十二岁老生时炳奎卒时小福之长子慧宝之兄原唱老生后改为慧宝操琴花脸麻穆子卒故于烟台名春山北京人初贩私酒后拜孙菊仙为师入四喜从陈德霖姊丈花脸沈易成学戏在内庭供奉多年花脸梅荣斋卒老旦梅竹轩之子小生冯春和卒小荣椿科班出身小生德珺如卒年七十六岁武生李春来卒故于上海笛师陈嘉梁卒嘉梁乳名老虎名昆老生陈寿峰之子寿峰为清恭贤亲王所赏识曾立全福班*273令充总教习杨四立吕月樵嘉梁均该班出身嘉梁初演武生后改操琴常为梅兰芳吹笛寿峰有弟名寿朋为同光间名昆旦擅演金雀记得孝钦后赐名金雀嘉梁有弟嘉璘演做派老生久在上海出演又有弟嘉祥工小生嘉梁有子三人长富涛习老生次富瑞习花脸三盛泰习小生皆富连成科班出身老生王斌芬卒故于上海老生王鸿寿卒故于上海即三麻子鼓师扎大立卒号顺卿常随龚云甫年六十一岁昆弋老旦陈荣会卒小恩荣科班出身年五十四岁坤伶花旦王克琴卒故于上海年三十二岁   ○公历一九二六年丙寅   武生张增明卒年四十七岁花脸刘永春卒故于上海永春唱学穆凤山曾在内庭供奉多年子筱衡唱花衫老生罗小宝卒故于上海年三十二岁票友老生乔荩臣卒号愚樵天津人工文武老生及武生票友青衣清如甫卒兼演小生为青衣石韫玉之祖父票友老生马振卿卒京旗内务府人唱老生学谭派曾拜贵俊卿为师外号马叫天坤伶武生于紫云卒   ○公历一九二七年丁卯   富连成四科学生青衣陈盛荪于旧历七月满科花脸王连浦卒一月三十日即旧历丙寅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卒笛师方秉忠卒旧历三月二十五日未时卒年七十二岁坤伶花旦姚玉英卒旧历十一月二十六日故于上海年二十一岁坤伶老生方震涛卒老旦文荣寿卒   ○公历一九二八年戊辰   坤伶花旦云飘香卒旧历二月二十六日故于天津年十八岁武旦谭嘉祥卒旧历五月十八日卒年五十九岁坤伶花旦十三旦卒旧历六月二十日卒单弦德寿山卒   ○公历一九二九年己巳   本年冬季梅兰芳组织戏团赴美演戏十二月二十八日离平其团员人名如下梅兰芳齐如山黄子美邓建中龚作霖李斐叔姚玉芙徐兰沅王少亭朱桂芳马宝明韩文祥孙惠亭霍文元马宝柱刘连荣何增福罗文田唐锡光李德顺雷俊武生朱文英卒二月九日即旧历戊辰年十二月三十日卒年六十九岁老旦罗福山卒旧历九月初六日卒年六十五岁花旦仲盛珍卒旧历十二月二十日卒年十六岁老生刘景然卒老生张鸣才卒故于天津老生张二奎之孙鸣盛和科班出身与李鸣玉为师兄弟   ○公历一九三〇年庚午   梅兰芳剧团由美回国于八月五日抵平本年青衣王瑶卿五十生日征文启列名者男女弟子二十二人其名如下荀慧生程砚秋李斐叔程玉菁黄玉麟郭效青赵桐珊金碧艳戴南芳王芸芳董琴芳雪艳琴李艳香新艳秋华慧麟杜丽云马艳云毛剑佩李慧琴赵岫云李沁香李吟香武丑艾云飞卒三月八日卒票友老旦松介眉卒三月十八日卒年五十六岁小生朱素云卒旧历六月十五日卒年五十九岁青衣陈德霖卒旧历闰六月初二日卒年六十九岁按陈入清升平署充当教习在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与谭鑫培罗寿山孙秀华同时每月均食银二两白米十石公费制钱一串陈于六月初一日初次在南海纯一斋承应演昭君出塞丑角高士杰卒旧历七月初一日卒年七十四岁鼓师侯长山卒年三十八岁   ○公历一九三一年辛未   老生朱天祥卒一月二十九日即旧历庚午年十二月十一日卒年五十八岁武生殷连瑞卒二月六日即旧历庚午年十二月十九日卒富连成二科学生出师后仍在本班演唱未搭他班丑角王长林卒旧历正月十九日子时卒年七十四岁坤伶花旦琴雪芳卒二月二十六日故于上海年二十七岁武凈何佩亭卒五月七日即旧历三月二十日卒即小何九花脸何桂山之子花旦田桂凤卒旧历四月初六日卒年六十六岁老生孙菊仙卒七月二十九日即旧历六月十五日卯时故于天津年九十一岁按菊仙入清升平署充当教习在光绪十二年丙戌二月十五日与时小福李燕云李连仲同时皆每月钱粮银二两白米十石公费制钱一串于十六日初次在漱芳斋承应孙时合演探母又分演彩楼配及樊城昭关兹觅得当日承应戏单录之于后单中李连重即李连仲阿巧姓王阿寿即乔蕙兰为孝钦后所赐名   漱芳斋承应   府千春燕喜   一刻五   探母    孙菊仙    时小福   六刻五   打焦    李燕云    李连重   二刻五   府琴挑    阿巧    阿寿   二刻   彩楼配    小福   二刻五   樊城昭关    孙菊仙   五刻八   朝金顶    李燕云    李连重   二刻   挡谅   一刻   府败阵回关   四刻七   独占   一刻五   府偷诗    阿巧    阿寿   二刻   盘丝洞   六刻   琴师李佩卿卒七月三十一日即旧历六月十七日丑时卒年三十五岁原唱花衫后改为老生余岩叔操琴青衣陈啸云卒八月六日即旧历六月二十三日未时卒年七十一岁   ○公历一九三二年壬申   一月一日即旧历辛未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荀慧生之子荀令香在煤市街南头丰泽园饭庄拜青衣程砚秋为师一月十三日即旧旧辛未年十二月初六日程砚秋离平赴法考察戏剧富连成四科学生花旦刘盛莲于三月五日即旧历正月二十九日满科六月二十二日即旧历五月十九日俞振庭之子俞步兰在元兴堂拜小生程继仙为师步兰原唱青衣今改唱小生旧历七月二十四日阎岚秋之子阎庆林在骡马市大街震春园拜小生姜妙香为师岚秋即武旦九阵风庆林系斌庆社科班出身唱小生陜西易俗学社科班于十二月抵平十一日在华乐园白天初次登台演全本南岳庙老旦龚云甫卒六月十二日即旧历五月初九日申时卒年七十一岁花脸范福泰卒七月五日即旧历六月初二日卒年八十三岁老生吴铁庵卒八月十日即旧历七月初九日卒年二十九岁花脸李寿山卒旧历九月初八日申时卒年六十七岁花旦姚佩兰卒故于张家口青衣李连贞卒富连成二科学生曾排演西河舞一戏武生杨孝芳卒十一月十六日卒年五十一岁老生郭仲衡卒十二月二十八日卒年四十三岁   ○公历一九三三年癸酉   一月九日即旧历壬申年十二月十四日荀慧生在丰泽园收坤伶丁云兰为徒青衣王琴侬卒一月二十八日即旧历正月初三日卒年四十七岁青衣朱幼芬卒九月一日即旧历七月十二日卒年四十二岁花脸裘桂仙卒十二月三十一日即旧历十一月十五日卒年五十四岁小生狄春仙卒花脸沈福山卒富连成四科学生高盛麟即高庆奎之子满科王瑶卿之弟子李凌枫于五月四日拜锡子刚为师改习胡琴高庆奎收白家麟为徒尚小云收坤伶赵啸澜为徒   ○公历一九三四年甲戌   武丑傅小山卒七月廿四日即旧历六月十三日卒年五十四岁十月二十六日青衣陈丽芳拜程砚秋为师十二月二十日杨宝忠在同兴堂拜锡子刚为师嗣后改场面先为马连良操琴须生高博陵拜谭春仲为师富连成学生李世芳山西梆子花旦李子键之子又名福禄拜尚小云为师坤伶洪鬘影拜尚小云为师更名洪效霞青衣李雯溪拜芙蓉草为师   ○公历一九三五年乙亥   三月十二日戏曲学校第一班之付德威及第四班之延玉哲在中山公园水榭拜杨小楼为师秦腔花旦侯俊山卒六月一日即旧历五月初一日卒年八十二岁七月十四日即旧历六月十四日富连成学生江世玉满科旦角江顺仙之子工小生七月十八日即旧历六月十八日谭鑫培之曾孙谭金曾在戏曲学校首次上台演于吉祥戏院白天戏码为碰碑十一月二十日尚小云收坤伶张德蕙为徒改名张美云花脸时玉奎卒十一月二十九日即旧历十一月初四日卒年五十六岁富连成班主叶春善卒十二月十九日即旧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卒年六十一岁花脸叶中定之子叶盛章盛兰之父青衣胡素仙卒乳立二立系孙怡云父馨兰之徒又曾与时小福学戏为正工青衣隶四喜班最久晚年以教戏为生病故于河南有侄女名菊琴传其艺   ○公历一九三六年丙子   鼓师耿俊峰卒一月四日即旧历乙亥年十二月初十日卒琴师孙佐臣卒四月四日卒于沪上年七十五岁花旦刘盛莲卒七月二日即旧历五月十四日卒年二十三岁武生茹锡九卒七月十九日即旧历六月初二日卒年五十五岁青衣姚佩秋卒于天津   ○公历一九三七年丁丑   尚小云重修第一舞台于十八日率重庆社全体移入该台演唱夜戏小生张采林卒七月六日即旧历五月二十八日卒年六十八岁采林字文卿子盛利富连成出身武凈钱金福卒九月二十五日即旧历八月二十一日子时卒年七十六岁琴师高联奎卒十月十七日即旧历九月十四日卒年三十八岁北京第一舞台于十一月十七日即旧历十月十五日失火全部烧尽老生甄洪奎卒十二月三十日卒年五十一岁小生张宝昆卒年五十六岁荀慧生之子令香文香拜程玉菁为师   ○公历一九三八年戊寅   一月二十六日即旧历丁丑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时慧宝收刘皇声为徒改名刘术声武生杨小楼卒二月十四日即旧历正月十五日巳时卒年六十一岁老生王又宸卒二月二十三日即旧历正月二十四日卒年五十六岁三月三日即旧历二月初二日富连成花旦毛世来出科三月八日即旧历二月初七日荣椿社科班在同兴堂祀神十六日在中和戏院亮台八月二十一日即旧历七月二十六日富连成学生李世芳出科富连成学生裘世戎刘世莲詹世辅余世澄苏世詹均于八月出科八月五日戏曲学校武旦宋德珠毕业六日李德彬王德吟陆德昌十日何德保二十三日关德咸杨德锡王德元吴德成二十六日何德亮均毕业武生李吉瑞卒十月十九日即旧历八月二十六日卒武生李少春于十月十九日即旧历八月二十六日在泰丰楼拜余叔岩为师所授第一出戏为战太平笛师曹心泉卒十月二十日即旧历八月二十七日卒年七十三岁坤伶孟小冬于十月二十一日即旧历八月二十八日拜余叔岩为师所授第一出戏为洪洋洞琴师锡子刚卒十二月四日即旧历十月十三日卒年七十一岁小生赵芝香卒小生张连升卒梆子花旦五月仙卒年六十七岁五月仙姓商隶杨香翠之宝胜和班最久与盖陜西六六旦小五月鲜路三宝孟小如等同台其子商广元习打鼓尝随坤伶新艳秋赵啸澜花旦郭际湘卒即水仙花卒于济南年六十五岁老旦文亮晨卒年六十一岁老生王喜秀卒即金丝红富连成出身又为本科班教师青衣吴彩霞卒年六十二岁武生姜铁麟拜李万春为师票友徐润生拜程砚秋为师小生杜富隆之女名蕴秋原名玉仙年十八岁拜律佩芳为师坤伶宋玉茹在天津拜尚小云为师   ○公历一九三九年己卯   一月十八日即旧历戊寅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金仲仁收王维秋王维筠为徒王维筠即奎德社坤伶小生宁素云后改花旦易名金仲仁已有徒六人高维廉苏维明关维芳董维贤洪维良周维俊武生俞振庭卒一月二十一日即旧历戊寅年十二月初二日卒年六十岁一月二十七日即旧历戊寅年十二月初八日尚小云四十生日收坤伶李慧君为徒二月九日即旧历戊寅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坤伶吴素秋又拜荀慧生为师三月二十三日即旧历二月初三日富连成学生迟世恭褚世勤褚世芬于世文均出科四月二日即旧历二月十三日金仲仁收朱维斌为徒武生朱湘泉之子原在富连成唱花旦名世友现改小生四月四日即旧历二月十五日鲍吉祥收坤伶老生马云樵为徒六月十四日荀慧生收坤伶徐东霞为徒花旦余玉琴卒七月八日即旧历五月二十二日卒年七十一岁八月八日即旧历六月二十三日毛世来拜荀慧生为师武旦阎岚秋卒八月十四日即旧历六月二十九日卒年五十八岁艺名九阵风昆生陶显庭卒九月十八日即旧历八月初六日卒年七十岁昆凈侯益隆卒十月十四日即旧历九月初二日卒年五十一岁昆丑许金修卒老生贵俊卿卒花旦王蕙芳卒   ○公历一九四零年庚辰   十一月十八日戏曲学校宣告自翌日解散   ○公历一九四一年辛巳   一月一日戏曲学校改为光华社仍在广和楼出台丑角慈瑞泉卒九月十四日即旧历七月二十三日卒年六十岁小生冯蕙林卒十月六日即旧历九月十八日卒年七十六岁老生王荣山卒十一月十四日即旧历九月二十六日卒年五十二岁艺名麒麟童花脸尹小峰卒十一月十五日即旧历九月二十七日卒   ○公历一九四二年壬午   老生高庆奎卒二月四日即旧历辛巳年十二月十九日卒年五十三岁老生言菊朋卒六月二十日即旧历五月初七日卒年五十三岁小生程继先卒七月七日即旧历五月二十四日卒年六十九岁大鼓艺人刘宝全卒十月八日即旧历八月二十九日卒年七十四岁九月十八日即旧历八月初九日北京华乐园因长春堂药铺起火被焚琴师陆五卒   ○公历一九四三年癸未   老生时慧宝卒二月二十八日即旧历正月二十四日卒年六十二岁老生余叙岩卒五月十九日即旧历四月十六日卒年五十四岁九月二十八日即旧历八月二十九日华乐园重建开幕青衣陈盛荪卒丑角迟子俊卒年七十四岁昆武生迟才官之孙三庆班迟玉泉之子武生迟景昆之父老生迟世恭之祖父也曾为谭鑫培配戏尤擅长彩旦后改经励科   ○公历一九四四年甲申   武凈范玉亭卒二月七日即旧历正月十四日卒年五十七岁花旦于莲仙卒六月九日即旧历闺四月十九日卒年四十三岁老生蔡荣贵卒六月十日即旧历闺四月二十日卒年七十三岁小荣椿科班出身花脸马连昆卒十月十六日即旧历八月三十日卒年四十六岁武旦朱桂芳卒年五十四岁   附录:再版自序余少时旅居京华垂二十年颇喜搜集梨园旧闻掌故笔之于书故曾刊行几礼居戏曲丛书四种厥后长安大不易居移家沽上以离旧京日久见闻渐疏遂至搁笔继以迭遭大故废诗读礼于是不弹此调者益有年矣丛书中第二三两种皆杀青于十余年前故对于后来戏班角色诸情况阙略滋多余虽偶有笔录然以年来萍踪靡定藏之行箧迄未遑加以整理也今年作客香江燕居多暇爰取旧日所记者一一分类为之补入即以第三种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改名为京戏近百年琐记重付之梓而将第二种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赓续十年添出篇幅附此书后亦将于全书再版时易其名为六十年来京剧史材迩来谈戏之风已盛行于岛上时有佳作见诸报端遂不禁见猎心喜效冯妇之攮臂下车其情亦可哂矣然欧公治史传及伶官钟氏评贤簿成录鬼世有嗜小说家言者当不讥其为灾梨祸枣也夫  --------------------------------------------------------------------------------   *1 即王长桂   *2 文正   *3 号福官外号楼库人即张宝昆彩林之父   *4 号佩仙外号王半仙即梅兰芳之妻父   *5 外号张天师   *6 即退庵居士文瑞图   *7 名琐儿   *8 即陈德霖元配妻父   *9 黄月仙   *10 即小老虎为昆乱花旦与候补县丞张勋相交多年   *11 花旦兼青衣   *12 武生   *13 武旦   *14 青衫兼小生   *15 昆老生外号半截即姚佩秋佩兰之父   *16 花旦   *17 武老生   *18 小生   *19 花旦   *20 昆旦   *21 昆旦字霞芬即朱幼芬之父   *22 昆小生   *23 花旦   *24 昆旦   *25 昆旦兼花旦   *26 号丹初又号倩芬字兰芳   *27 一名阿寿   *28 即吴顺林   *29 即方连元之外祖   *30 梅兰芳之教师   *31 王琴侬之父   *32 即吴彦衡   *33 即名老生张喜子弟   *34 公主   *35 太君   *36 六郎   *37 老生兼花脸   *38 姓王故于天乐园   *39 即文明园故址   *40 即第一楼故址   *41 即华乐园故址   *42 即小生朱素云及昆乱花衫孙怡云之师   *43 名亮唱武生   *44 庚子年毁在大栅栏今为瑞蚨祥鸿记   *45 按长林以苏籍寄居都门为梨园世家太原为其郡望今谓其自称为太原人未免附会后说恐不可靠   *46 朵仙父   *47 春山名福林安徽人即曹心泉之父   *48 花脸梅荣斋之父   *49 号眉芬名龙儿   *50 号砚芬名昭儿   *51 号霞芬名恩子即幼芬父   *52 佩秋佩兰父   *53 名五十   *54 名有儿   *55 程长庚之长子程继先之父   *56 时慧宝之妹   *57 名武丑   *58 武旦方连元之父   *59 戏界称为打瓜酱   *60 即贾洪林之父   *61 朱素云之父   *62 即天寿堂故址   *63 鲜鱼口即华乐园故址   *64 时新剧家王钟声演于天乐园   *65 丁永立之父   *66 张采林宝昆之父   *67 梅兰芳之妻父   *68 长庚长子   *69 即萧长华   *70 其一   *71 其二   *72 其三   *73 其四   *74 其五   *75 其六   *76 其七   *77 其八   *78 其九   *79 原注京班来而外班衰五彩舆演明鄢懋卿故事为京都内城新戏   *80 原注戏以丹桂为较优而勾栏中人独趋金桂致招物议杨月楼故显宦之家伶玉立亭亭艺兼文武现称客串焉   *81 青衣朱幼芬之父   *82 老生孟小如之父   *83 外号大废物   *84 梵香寺黄衣僧   *85 后为刘鸿升打鼓   *86 吴铁庵之初师   *87 该票房为载砚斌所成立逢一四七日过排登场不穿行头参观人收茶资数文   *88 王玉芳   *89 外号大那子   *90 时妙香正演青衣   *91 杨瑞亭之祖   *92 号华甫外号刘二老虎   *93 同场同科人何祥忠去李晏妃何祥恩去徐延昭路祥慧去杨波   *94 何祥忠去十一郎何祥恩去青面虎路祥慧去徐佩珠   *95 号性香   *96 即谭金福   *97 生   *98 生   *99 生   *100 凈   *101 凈   *102 武生   *103 小生   *104 小生   *105 丑   *106 武生   *107 生   *108 武生   *109 老旦   *110 生   *111 生   *112 丑   *113 丑   *114 花旦   *115 武生   *116 青衣   *117 武老生   *118 生   *119 凈   *120 旦   *121 丑   *122 丑   *123 老旦   *124 小生   *125 生   *126 凈   *127 旦   *128 旦   *129 旦   *130 生   *131 生   *132 武旦   *133 旦   *134 丑   *135 旦   *136 生   *137 凈   *138 生   *139 丑   *140 武生   *141 旦   *142 旦   *143 旦   *144 武生   *145 生   *146 生   *147 旦   *148 旦   *149 旦   *150 旦   *151 旦   *152 武生   *153 丑   *154 凈   *155 武生   *156 旦   *157 旦   *158 生   *159 凈   *160 旦   *161 旦   *162 生   *163 生   *164 凈   *165 武生   *166 武生   *167 生   *168 丑   *169 旦   *170 凈   *171 生   *172 旦   *173 丑   *174 旦   *175 旦   *176 生   *177 生   *178 小生   *179 旦   *180 旦   *181 诤   *182 凈   *183 丑   *184 丑   *185 一说生光绪九年癸未待考   *186 润仙系增明之姑父   *187 西皮正板   *188 即华乐园故址   *189 小名二套   *190 一说卒于光绪六年庚辰待考   *191 回令   *192 生   *193 凈   *194 一说姜妙香生于己丑年待考   *195 在德胜门外   *196 小生   *197 花旦   *198 一说在十八年壬辰八月间待考   *199 艺名小振庭   *200 艺名水仙花   *201 一说王蕙芳生于光绪十八年壬辰待考   *202 艺名小凤凰   *203 凈角   *204 老生   *205 按此戏目次序非当日真相姑照抄本录之   *206 旦角   *207 初演刀马旦学龚翠兰后改老生学张胜奎库兵出身   *208 号霞芬即朱幼芬之父   *209 半仙为刘赶三之徒即武生王毓楼之父老生王少楼之祖父   *210 老生   *211 姓吴   *212 花旦   *213 小生   *214 即张彩林   *215 即陈德霖   *216 在新马路   *217 在马家口下娘娘庙前   *218 在紫竹林   *219 在海大道   *220 即赵桐珊   *221 即小小云   *222 即瑞蚨祥鸿记故址   *223 刘鸿升就砖瓦铺所设   *224 即计艳芬   *225 在鲜鱼口即今之华乐园   *226 桐仙系时小福之徒   *227 坤伶富竹友菊友之父殁于戊午年四月菊友后嫁武生孙毓堃即小振庭   *228 即程继仙   *229 号韵琴   *230 赵云   *231 曹操   *232 刘备   *233 糜夫人   *234 张飞   *235 张合   *236 许禇   *237 夏侯惇   *238 张辽   *239 文聘   *240 曹宏   *241 乐进   *242 夏侯恩   *243 红衣红鞋大丑姑娘   *244 古铜褶子大背心丑乳母   *245 月白洋绉道巾月白绸褶子绛子小生韩琦仲   *246 蓝对披黄绸缧老旦梅夫人   *247 先红官衣圆纱金花后蝍蟟巾红开氅丑公子戚友光   *248 丫环   *249 卞公子   *250 店家   *251 周通   *252 李忠   *253 小姐   *254 即麒麟童   *255 毛韵珂之师兄   *256 即旧历五月十六日   *257 即旧历闰五月十一日   *258 即荀慧生   *259 十一岁   *260 十岁   *261 即小金钟   *262 即于连仙   *263 小玉华社   *264 小朵之侄唱老生   *265 砚芳之子唱武生   *266 陈德霖之子唱老生   *267 蕙芳之子   *268 妙香之子唱老生   *269 俊仙之子唱青衣   *270 俊仙之侄唱老生   *271 蕙林之子唱小生   *272 彩霞之徒孙   *273 一名小学堂   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
13,216
艺藏
音乐
钝吟杂录-清-冯班
钝吟杂录[清] 冯班   乐府至有明而业杂,出奴入主,三百年来,迄无定论。《钝吟杂录》中乐府诸论,折衷群言,归于一是,果有别裁伪体者,将不河汉斯言也。录其醇无疵者六则,与钱木庵《唐音审体》互参。时俗谬误,其知所返乎?雪樵识。   ◎古今乐府论   古诗皆乐也,文士为之辞曰诗,乐工协之于钟吕为乐。自后世文士或不闲乐律,言志之文,乃有不可施于乐者,故诗于乐画境。文士所造乐府,如陈思王、陆士衡,于时谓之“乖调”。刘彦和以为“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则是文人乐府,亦有不谐钟吕,直自为诗者矣。乐府题目,有可以赋咏者,文士为之词,如《铙歌》诸篇是矣。乐府之词,在词体可爱,文士拟之,如“东飞伯劳”、《相逢行》、“青青河畔草”之类,皆乐府之别支也。七言创于汉代,魏文帝有《燕歌行》,古诗有“东飞伯劳”,至梁末而七言盛于时,诗赋多有七言,或有杂五七言者,唐人歌行之祖也。声成文谓之歌。曰“行”者,字不可解,见于《宋书乐志》所载魏、晋乐府,盖始于汉人也。至唐有七言长歌,不用乐题,直自作七言,亦谓之歌行。故《文苑英华》歌行与乐府又分两类。今人歌行题曰古风,不知始于何时?唐人殊不然,故宋人有七言无古诗之论。予按:齐、梁已前,七言古诗有“东飞伯劳”、“卢家少妇”二篇,不知其人、代,故题曰古诗也。或以为梁武,盖误也。如唐初卢、骆诸篇,有声病者,自是“齐梁体。”若李、杜歌行不用声病者,自是古调。如沈佺期“卢家少妇”,今人以为律诗。唐乐府亦用律诗。唐人李义山有转韵律诗。白乐天、杜牧之集中所载律诗,多与今人不同。《瀛奎律体》有仄韵律诗。严沧浪云:“有古律诗。”则古、律之分,今人亦不能全别矣。《才调集》卷前题云:古律杂歌诗一百首。古者,五言古也;律者,五七言律也;杂者,杂体也;歌者,歌行也。此是五代时书,故所题如此,最得之,今亦鲜知者矣。大略歌行出于乐府,曰“行”者,犹仍乐府之名也。杜子美作新题乐府,此是乐府之变。盖汉人歌谣,后乐工采以入乐府,其词多歌当时事,如《上留田》、《霍家奴》、《罗敷行》之类是也。子美自咏唐时事,以俟采诗者,异于古人,而深得古人之理。元、白以后,此体纷纷而作。总而言之:制诗以协于乐,一也;采诗入乐,二也;古有此曲,倚其声为诗,三也;自制新曲,四也;拟古,五也;咏古题,六也;并杜陵之新题乐府,七也。古乐府无出此七者矣。唐末有长短句,宋有词,金有北曲,元有南曲,今则有北人之小曲,南人之吴歌,皆乐府之馀也。乐府本易知,如李西涯、钟伯敬辈都不解。请具言之:李太白之歌行,祖述《骚》、《雅》,下迄梁、陈七言,无所不包,奇中又奇,而字字有本,讽刺沉切,自古未有也。后之拟古乐府,如是焉可已。近代李于鳞取晋、宋、齐、隋《乐志》所载,章截而句摘之,生吞活剥,曰“拟乐府”。至于宗子相之乐府,全不可通。今松江陈子龙辈效之,使人读之笑来。王司寇《卮言》论歌行云:“有奇句夺人魄者。”直以为歌行,而不言此即是拟古乐府。夫乐府本词多平典,晋、魏、宋、齐乐府取奏,多聱牙不可通。盖乐人采诗合乐,不合宫商者,增损其文,或有声无文,声词混填,至有不可通者,皆乐工所为,非本诗如此也。汉代歌谣,承《离骚》之后,故多奇语。魏武文体,悲凉慷慨,与诗人不同。然史志所称,自有平美者,其体亦不一。如班婕妤“团扇”,乐府也。“青青河畔草”,乐府也。《文选注》引古诗多云枚乘乐府,则《十九首》亦乐府也。伯敬承于鳞之后,遂谓奇诡聱牙者为乐府,平美者为诗。其评诗至云:某篇某句似乐府,乐府某篇某句似诗。谬之极矣。乐府之名本于汉。至《三百篇》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乐之大者,正以郊祀为本。伯敬乃曰:乐府之有郊祀,犹诗之有应制。何耶?又李西涯作诗三卷,次第咏古,自谓乐府。此文既不谐于金石,则非乐也;又不取古题,则不应附于乐府也;又不咏时事,如汉人歌谣及杜陵新题乐府,直是有韵史论,自可题曰史赞,或曰咏史诗,则可矣,不应曰乐府也。诗之为文,一出一入,有切言者,有微言者,轻重无准,唯在达其志耳。故孟子曰:“不以文害词,不以词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西涯之词,引绳切墨,议论太重,文无比兴,非诗之体也。乃其叙语讥太白用古体,谬矣。西涯笔端高,其集中诗多可观。惜哉,无是可也。古书叙乐府,唯《宋书》最详整,其次则《隋书》及《南齐书》。《晋书乐志》皆不如也。郭茂倩《乐府诗集》为诗而作,删诸家乐志作序,甚明而无遣误,作歌行乐府者,不可不读。左克明乐府,只取堪作诗料者,可便童蒙学诗者读之。杨铁老作乐府,其源出于二李、杜陵,有古题者,有新题者,其文字自是“铁体”,颇伤于怪。然笃而论之,自是近代高手,太白之后,亦是一家,在作者择之。今太常乐府,其文用诗。黄心甫作《扶轮集》序云:“今不用诗。”非也。余尚及闻前辈有歌绝句者,三十年来亦绝矣。宋人长短句,今亦不能歌。然嘉靖中善胡琴者,犹能弹宋词。至于今,则元人北词亦不知矣,而词亦渐失本调矣。乐其亡乎!诗之不合于古人,余能正之也;乐之亡,如之何哉?   ◎论乐府与钱颐仲   “诗言志,歌永言。”“言之不足,故咏歌之。”然后协之金石丝管,诗莫非乐也。乐府之名,始于汉惠,至武帝立乐府之官,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采诗夜诵,有赵、代、齐、魏之歌;又使司马长卿等造十九章之歌,此乐府之始也。迨魏有三调歌诗,多取汉代歌谣,协之钟律,其辞多经乐工增损,故有本辞与所奏不同,《宋书乐志》所载是也。陈王、陆机所制,时称“乖调”。刘彦和以为“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则疑当时乐府,有不能歌者,然不能明也。汉时有苏、李五言,枚乘诸作,然吴兢《乐录》有古诗。而李善注《文选》,多引枚乘乐府,诗文皆在古诗中,疑五言诸作,皆可歌也。大略歌诗分界,疑在汉、魏之间。伶伦所奏,谓之乐府;文人所制,不妨有不合乐之诗。乐之所用,在郊庙宴享诸大体,或有民间私造,用之宴饮者。唐之五七言律长短句,以及今之南北词,皆乐也,其体亦何常之有?乐府中又有灼然不可歌者,如后人赋《横吹》诸题,及用古题而自出新意,或直赋题事,及杜甫、元、白新乐府是也。歌行之名,本之乐章,其文句长短不同,或有拟古乐府为之,今所见如鲍明远集中有之,至唐天宝以后而大盛,如李太白其尤也。太白多效三祖及鲍明远,其语尤近古耳。酷拟之风,起于近代。李于鳞取魏、晋乐府古异难通者,句摘而字效之,学者始以艰涩遒壮者为乐府,而以平典者为诗。吠声哗然,殆不可止。但取乐府诗集中所载读之,了然可见。盖魏、晋乐章,既由伶人协律,声有短长损益,以文就之,往往合二为一,首尾都不贯,文亦有不尽可通者,如《铙歌》声词混填,岂可更拟耶?乐工务配其声,文士宜正其文。今日作文,止效三祖,已为古而难行矣;若更为其不可解者,既不入乐,何取于伶人语耶?亦古人所不为也。汉诗之无疑者,唯《文选》班姬一章,亦乐府也。兴深文典,与苏、李诸作何异?总之,今日作乐府:赋古题,一也;自出新题,二也。舍此而曰某篇似乐府语,某篇似诗语,皆于鳞、仲默之敝法也。选诗者至汲取其难通以为古妙,此又伯敬、友夏之谬也。所知止此而已。   ◎论歌行与叶祖德   晋、宋时所奏乐府,多是汉时歌谣,其名有《放歌行》、《艳歌行》之属,又有单题某歌、某行,则歌行者,乐府之名也。魏文帝作《燕歌行》,以七字断句,七言歌行之滥觞也。沿至于梁元帝,有《燕歌行集》,其书不传,今可见者,犹有三数篇。于时南北诗集,卢思道有《从军行》,江总持有《杂曲文》,皆纯七言,似唐人歌行之体矣。徐、庾诸赋,其体亦大略相近。诗赋七言,自此盛也。迨及唐初,卢、骆、王、杨大篇诗赋,其文视陈、隋有加矣。迤于天宝,其体渐变。然王摩诘诸作,或通篇丽偶,犹古体也。李太白崛起,奄古人而有之,根于《离骚》,杂以魏三祖乐府,近法鲍明远,梁、陈流丽,亦时时间出,谲辞云构,奇文郁起,后世作者,无以加矣。歌行变格,自此定也。子美独构新格,自制题目,元、白辈祖述之,后人遂为新例,陈、隋、初唐诸家,渐澌灭矣。今之歌行,凡有四例:咏古题,一也;自造新题,二也;赋一物、咏一事,三也;用古题而别出新意,四也。太白、子美二家之外,后人蔑以加矣。   ◎正俗   古人之诗,皆乐也。文人或不闲音律,所作篇什,不协于丝管,故但谓之诗。诗与乐府从此分区。又乐府须伶人知音律增损,然后合调。陈王、士衡多有佳篇,刘彦和以为“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则于时乐府,已有不歌者矣。后代拟乐府,以代古词,亦同此例也。文人赋乐府古题,或不与本词相应,吴兢讥之,此不足以为嫌,唐人歌行皆如此。盖诗人寓兴,文无定例,率随所感。吴兢史才,长于考证,昧于文外比兴之旨,其言若此,有似鼓瑟者之记其柱也。必如所云,则乐府之文,所谓床上安床,屋上架屋,古人已具,何烦赘剩耶?又乐府采诗以配声律,出于伶人增损并合,剪截改窜亦多,自不应题目,岂可以为例也?杜子美创为新题乐府,至元、白而盛。指论时事,颂美刺恶,合于诗人之旨,忠志远谋,方为百代鉴戒,诚杰作绝思也。李长吉歌诗,云韶工人皆取以协金石。杜陵诗史,不知当时何不采取?《文苑英华》又分歌行与乐府为二。歌行之名,不知始于何时?魏、晋所奏乐府,如《艳歌行》、《长歌行》、《短歌行》之类,大略是汉时歌谣,谓之曰“行”,本不知何解。宋人云:体如行书。真可掩口也。既谓之歌行,则自然出于乐府,但指事咏物之文,或无古题,《英华》分别,亦有旨也。   伶工所奏,乐也。诗人所造,诗也。诗乃乐之词耳,本无定体,唐人律诗,亦是乐府也。今人不解,往往求诗与乐府之别,钟伯敬至云某诗似乐府,某乐府似诗。不知何以判之?只如西汉人为五言者二家,班婕妤《怨诗》,亦乐府也。吾亦不知李陵之词可歌与否?如《文选注》引古诗,多云枚乘乐府诗,知《十九首》亦是乐府也。汉世歌谣,当骚人之后,文多遒古。魏祖慷慨悲凉,自是此公文体如斯,非乐府应尔。文、明二祖,仰而不迨,大略古直。乐工采歌谣以配声,文多不可通,《铙歌》声词混填,不可复解是也。李于鳞之流,便谓乐府当如此作。今之词人,多造诡异不可通之语,题为乐府。集中无此辈语,则以为阙。《乐志》所载五言四言,自有雅则可诵者,岂未之读耶?   陆士衡《拟古诗》、江淹《拟古三十首》,如抟猛虎,捉生龙,急与之较,力不暇,气格悉敌。今人拟诗,如床上安床,但觉怯处种种不逮耳。然前人拟诗,往往只取其大意,亦不尽如江、陆也。  
13,217
艺藏
音乐
顾误录-清-王德晖
顾误录之四声纪略、五音总论、五音口诀、音节所宜 [清]王德晖、徐沅澂 四声纪略   盖闻四声之分,始于齐周彦伦《四声切韵》,沈的因之作《四声类谱》,而四声始判。梁武帝以之询周舍,舍以天子圣哲对之。至隋陆法言著《切韵》一书,唐孙愐增损之而为《唐韵》,其学始盛行。《元和韵谱》云: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后人为切韵而设,又分平声为阴阳,阴平声低而悠,阳平声高而扬。樊氏《五方元音》,以阴平为上平,阳平为下平,误矣。昔词隐先生论曲,谓去声当高唱,上声当低唱,平声当酌其高低,不可令混。其说良然。凡唱平声,第一须辨阴阳,阴平必须平唱、直唱,若字端低而转声唱高,便肖阳平字面矣。阳平由低而转高,阴出阳收,字面方准;所谓平有提音者是也。上声字固宜低唱,第前文遇揭字高腔,及曲情促急时,势难过低,则初出口不妨稍高,转腔即可低唱,平出上收。亦有上声字面,所落低腔,宜短不宜长,与丢腔相傍,一出即顿住,所谓上有顿音者是也。去声宜高唱,尤须辨阴阳。如翠、再、世、殿、到等字,属阴声音,则宜高出,其发音清越之处,有似阴平,而出口即归去声,方是阴腔。如被、败、地、动、义等字,属阳声者,其音重浊下抑,直送不返,取其一去不回,是以名去。然初出口不妨稍平,转腔乃始高唱,则平出去收,字面方能圆稳,所谓去有送音者是也。若出口便高揭,必将被涉贝音,败涉拜音,地涉帝音,动涉冻音,义涉意音,阳去几讹阴去矣。俗云:逢去必滑;是送足必有余音上挑,方是去声口气,然宜小不宜大,一有痕迹,失之穿凿矣。入声唱法,毋长吟,毋连腔,出口即断;至紧板之曲,更宜一出便收,要无丝毫粘滞,方是入声字面。否则,唱长则似平,唱高则似去,唱低则似上矣。惟平出可以不犯上去,短出可以不犯平声。至于北曲无入声,派叶平上去三声中,此为词家广其押韵而设,非为歌者而言,然词中既叶三声,歌时已无入韵。神明于北曲者,尤宜于呼吸之间,别其为北曲之入,斯为上乘。凡此皆登歌者所宜亟讲,苟能细加体会,四声当无遗憾,稍不经意,或卖弄大过,必致扭上作平,混入为去,虽具绕梁,终不足取,吾愿质之同好者。 五音总论   按五行之在天地间,无往不具。音之有五,亦犹行之有五也。天以五行化生万物,物各具一五行。人之五音,即合乎五行,并应乎四时,配乎五方,通乎性情,准乎政事,动手五脏,故《宋史乐志》云:盛德在本,角声乃作;盛德在火,徵声乃作;盛德在金,商声乃作;盛德在水,羽声乃作;盛德在土,宫声乃作,此合乎五行也。《礼记月令》云:春其音角,夏其音徵,中央土其音宫,秋其音商,冬其音羽;角在东,徵在南,宫在中,商在西,羽在北,此应乎四时,配乎五方也。刘向《五经通义》云:闻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角声使人侧隐而好仁,闻徵声使人恭俭而好礼,闻羽声使人乐养而好施。《白虎通》云:宫者、容也,含也,商者张也,角者跃也,徵者止也,羽者舒也,此通乎性情也。《魏书乐志》云: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乐记》云:声音之道,与政相通,必君、臣、民、物、事,五声各得其理而不乱,则声音和谐而无粘滞矣。此准乎政事也。《史记乐书》云:宫动脾而正圣,商动肺而正义,角动肝而正仁,徵动心而正礼,羽动肾而正智;此动乎五脏也。可见声音之道,感发性天,纯乎天籁。昔者尧廷奏乐,百兽率舞,垓下闻歌,楚兵尽散,信有然也。 五音口诀   扬升菴曰:合口通音谓之宫,开口叱声谓之商,张牙涌唇谓之角,齿合唇开谓之徵,齿开唇聚谓之羽。至于二变音,并因五音之中,宫与商,商与角,徵与羽,相去各一律,角与徵,羽与宫,相去二律;相去一律,则其音和,相去二律则其音远,故角徵之间,近徵收一律,故谓之变徵,此徵稍杀,羽宫之间,近宫收一律故谓之变宫,比宫稍高,统谓七音。因以黄钟为宫,太簇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后人谓:宫音舌居中,商音口开张,角音舌缩郤,徵音舌挂齿,羽音撮口聚,与升菴之论吻合。今摘录樊腾凤《五方元音》一则,列于后,以便初学。   喉音土脾宫,如烘、荒、呼、昏、欢是也。   齿音金肺商,如春、窗、初、搀、抄是也。   牙音木肝角,如经,坚、交、加、姜是也。   舌音火心徵,如丁、当、都、低、端是也。   唇音水肾羽,如崩、班、包、奔、波是也。 音节所宜   正宫、宜调怅雄壮。   大石调、宜风流酝藉。   高大石调、宜拾掇坑堑。 中吕宫、宜高下闪赚。   双调、宜健捷激袅。   道宫、宜飘逸清幽。   小石调、宜旖旎妩媚。  南吕宫、宜感叹伤惋。   歇指调、宜急并虚歇。  仙吕宫、宜清新緜邈   商调、宜凄怆怨慕。   商角调、宜悲伤宛转。   黄钟宫、宜富贵缠绵。  越调、宜陶写冷笑。   以上音节,与曲情吻合,方不失词人意旨,否则宫调虽叶,而对景全非矣。此制谱与登歌者,所亟宜审究而体玩者也。今人常有将就喉咙,将曲矮一调唱,是欢乐曲痛哭而歌,悲戚曲嬉笑而唱也。切宜戒之。 顾误录之度曲得失、度曲十病、度曲八法、学曲六戒 [清]王德晖、徐沅澂 度曲得失   凡人声音不等,见解亦不同,或于此有所长,于彼即不能无所短。如唱得雄壮的,往往失之村沙。唱得酝藉的,失之也斜。唱得纤巧的,失之寒贱。唱得本分的,失之老实。唱得用意的,失之穿凿。又有专干磨拟腔调,而不顾板眼。或又专主板眼,而不审腔调,均系一偏之病。惟腔与板两工,唱得出字真,行腔圆,归韵清,收音准,节奏细体乎曲情,清浊立判于字面,久之娴熟,则四声不召而自来,七音启口而即是,洗尽世俗之陋,传出古人之神,方为上乘。以下十病,八法,六戒,乃为初学不求甚解者针砭,知音者幸勿以其浅近而忽之也。 度曲十病 方音   天下之大,百里殊音,绝少无病之方,往往此笑彼为方言,被嗤此为土语,实因方音乃其天成,苦于不自知耳。入门须先正其所犯之土音,然后可与言曲。西北方音之陋,犯字固不可更仆数;南方吴音,所称犯字最少,而庚青尽犯真文。其余各处土音,亦难枚举。愚窃谓中原实五方之所宗,使之悉归中原音韵,当无僻陋之诮矣。 犯韵   同一方音,又有各人单犯某韵。如北人多犯支思,南人多犯江阳,只须较正数字,其余尽可隅反。未经道破时,更正似难,一经指明,易如反掌也。 截字   一字出口,无论几许工尺,必得唱完,口不改样,至尾方收本字之韵,方是此字音节。若中间略一张合,已将字截为两处,单字唱成叠字矣。或工尺未完,收口太早,下余工尺,仅有余腔,并无字面,此病最易勿略,亟宜审究。 破句   句法乃文理所关,切忌误连误断,割裂词旨,稍不经意,识者笑之。 误收   某字收某韵,乃一定之理,人所尽知。常有出字并不舛误,及至行腔,自恃喉音清亮,纵情使去,遂至往而莫返,收音时信口所之,不知念成何字。此为曲中第一大病,虽名优老伶,皆所不免。 不收   一字唱完,须交代清楚,再唱下字,方是本字之音。如出而不收,张而不闭,是仅有上半字,无下半字,欲其入听,不亦难乎?此病与上误收,犯者极多。然最易治,一经道破,即可立改,稍为留意,即不再犯。 烂腔   字到口中,须要留顿,落腔须要简净。曲之刚劲处,要有棱角;柔软处,要能圆湛。细细体会,方成绝唱,否则棱角处近乎硬,圆湛近乎绵,反受二者之病。如细曲中圆软之处,最易成烂腔,俗名“绵花腔”是也。又如字前有疣,字后有赘,字中有信口带腔,皆是口病,都要去净。 包音   即音包字是也。出字不清,腔又太重,故字为音所包,旁人听去,有声无辞,竟至唱完,不知何曲。此系仅能喉,不能用口之病。喉音到口,须用舌齿唇鼻,别其四声,判其阴阳,全在口上用劲,方能字清腔正。若听喉发音不用齿颊,虽具绕梁,终成笑柄。 尖团   北人纯用团音,绝鲜穿齿之字,少成习惯,不能自知。如读湘为香,读清为轻,读前为乾,读焦为交之类,实难俻举。入门不为更正,终身不能辨别。然而不难,要知有风即尖,无风即团,分之亦甚易易。 阴阳   四声皆有阴阳,惟平声阴阳,人多辨之。上声阴阳,判之甚微,全在字母别之,曲家多未议及。入声阴阳,《中州全韵》分之甚细,可以逐类旁通。至于去声阴阳,最为要紧,轻清为阴,重浊为阳,如冻,洞、壮、状、意、义、帝、地、到、道之类,不可不审。 度曲八法 审题   曲有曲情,即曲中之情节也。解明情节,知其中为何等人,其词为何等语,设身处地,体会神情而发于声,自然悲者黯然魂销,欢者恰然自得,口吻齿颊之间,自有分别矣。观今之度曲者,大抵背诵居多,有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所言何事,所指何人者,是口中有曲,心内无曲,此谓无情之曲,与童蒙背书无异。从今字正音和,终未能登峰造极,此题之不可不审也。 叫板   曲牌不同,故起板各异。如集贤宾,二郎神、倾杯序、绣带儿、小桃红等曲,起板在一二句之后。如桂枝香、解三酲、锁南枝、驻马听等曲,一二字即起板。其未起板之前,无论几字,万不可拖长,务须连唱、快唱,使之一气呵成,缓则节奏散漫,上板处不能扼要矣。须于上板之前一字,蓄势叫板,庶后急可以自操,不受管弦束缚,否则为和我者所制,缓急焉能自主。 出字   每字到口,须用力从其字母发音,然后收到本韵,字面自无不准。如天字则从梯字出,收到焉字;巡字则从徐字出,收到云字;小字则从西字出,收到咬字;东字则从都字出,收到翁字之类。可以逐字旁通,寻绎而得,久之纯熟,自能启口即合,不待思索,但观反切之法,即知之矣。若出口即是此字,一泄而尽,如何接得以下工尺?此乃天籁自然,非能扭捏而成者也。 做腔   出字之后,再有工尺则做腔。阔口曲腔须简净,字要留顿,转弯处要有棱角,收放处要有安排,自然入听,最忌粗率村野。小口曲腔要细腻,字要清真。南曲腔多调缓,须于静处见长。北曲字多调促,须于巧处讨好。最忌方板,更忌乜斜。大都字为主,腔为宾。字宜重,腔宜轻。字宜刚,腔宜柔。反之,则宣客夺主矣。至于同一工尺,有宜大宜小,宜连宜断,宜伸宜缩之处,则在歌者之自为变通,随时理会。 收韵   何字归何韵,乃一定之理,往往一不经意,信口开合,则归入别韵,不成此字,实为笑谈。此条最易忽略,犯者十居八九,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歌者盲心,听者棘耳。常有名优老伶,以此贻羞而不自觉者,皆苦于无人道破也。 换板   曲之三眼一眼,本系一体,原可无须头末眼,如《纳书楹》仅载中眼,已足为法。盖缘头末眼本无定处,可以听人自用,今谱为初学立法,故增之为容易地步。至换板之说,乃配宫调者,此牌板数不足,须加板方合格局,或板数已足,须撤板以符定数,度曲到此,须将气势搬足,顺其自然节奏,褪成一板,方无拗折之患。凡尾声叠板之下,接唱处皆然。 散板   曲之有板者易,无板者难。有板者,听命于板眼,尺寸自然合度。无板者,须自己斟酌缓急,体会收放,过缓则散慢无律,过急则短促无情,须用梅花体格,错综有致;有停顿,有连贯,有抑有扬,有伸有缩,方能合拍。 擞声   曲之擞处,最易讨好。须起得有势,做得圆转,收得飘逸,自然入听。最忌不合尺寸,并含混不清,似有如无,令人莫辨。即善于用擞者,亦不可太多,多则数见不鲜矣。 学曲六戒 不就所长   人声不同,须取其与何曲相近,就而学之,既易得口气,又省气力。往往有绝细喉咙,而喜阔口曲冠冕,嫌生旦曲扭捏者。又有极洪声音,而喜生旦曲细腻,嫌阔口粗率者。舍其所长,用其所短,焉能尽善?是首戒也。 手口不应   初学入门,必宜手拍板眼,口随音节,方易纯熟。且板路一顺,日后不致有舛。若自负口有尺寸,竟不拍板,或信手乱拍花点,最为误事,经久必有板眼模糊之病。又有手虽拍扳点眼,而与口中不合,不能手口如一者。须先令其将手习准,不至为口之累,然后再为授曲。 贪多不纯   此人之通病,颖悟者为尤甚。曲词并未成诵,板眼亦未记清,即要看谱上笛。略能记忆,即想再排二支,此套未完,又想新曲。如此学法,焉能尽善?且转眼即忘,必至一生之曲,并无一套完全者。切宜戒之。 按谱自读   此颖悟者之病。略解工尺之高下,即谓无须口授,自已持曲按读,于细腻小腔,纤巧唱头,不知理会,纵能合拍,不过背诵而已。甚至有左腔别字,缺工少尺之处,罔不自觉。而于曲情字眼,节奏口气,全然未讲,不知有何意味? 不求尽善   今人声歌,虽属陶情之事,然既性眈于此,为何不求甚解?苟能曲尽其妙,亦人生快事也。何以半生所好,犹不解四声,莫辨阴阳;甚至油口烂腔,俗伶别字,俱不更正,同流合污,有何乐趣?识者告之,反觉多事,吾不解其何心也。 自命不凡   亦人之通病。恃自己声音稍胜于人,加以门外汉赞扬,箇中人事故,遂真觉此中之能事毕矣。其实并未入门。此等人,于人之长处,必漠不关心,已之短处,更茫不自解。又复逢人技痒,不肯藏拙,从此学尽词山曲海,永无进境,实为可惜! 顾误录之中原韵出字诀、南北曲总说、南北方言论、南北宫调说 [清]王德晖、徐沅澂 中原韵出字诀   一东中,舌居中。     二江阳,口开张。   三支思,露齿儿。     四齐微,嘻嘴皮。   五鱼模,撮口呼。     六皆来,扯口开。   七真文,鼻不吞。     八寒山,喉没拦。   九桓欢,口吐丸。     十先天,在舌端。   十一萧豪,音甚清高。   十二歌戈,莫混鱼模。   十三家麻,启口张牙。   十四车遮,口略开些。   十五庚青,鼻里出声。   十六尤侯,音出在喉。   十七浸寻,闭口真文。   十八监咸,闭口寒山。   十九廉纤,闭口先天。 南北曲总说   曲源肇自三百篇,《国风雅颂》,变为五言七言,诗词乐章,化为南歌北剧。自元以填词制科,词章既夥,演唱尤工,往代末之逾也。迨至世换声移,风气所变,北化为南。盖词章既南,则凡腔调与字面皆南,韵则遵洪武,而兼祖中州。腔则有海盐、义乌、弋阳、青阳、四平、乐平、太平之分派。嘉隆间,有豫章魏良辅,愤南曲之陋,别开堂奥,谓之“水磨腔”,“冷板曲”,绝非戏场声口;腔名“昆腔”曲名“时曲”,歌者宗之,于今为烈。至北曲之被弦索,始于金人完颜,胜于娄东,然巧于弹头,未免疏于字面,而又弦繁调促,向来绝鲜名家。迩来词人颇惩纰谬,厘声析调,务本中原各韵,于是弦索之曲,始得于南曲并称盛轨。于今为初学浅言之:南曲务遵《洪武正韵》,北曲须遵《中原音韵》,字面庶无遗憾。唱法北曲以遒劲为主,南曲以圆湛为主。北曲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词情多而声情少;南曲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词情少而声情多,故有磨腔弦索之分焉。至于南曲用五音,北曲多变宫变徵。南曲多连,北曲多断。南曲有定板,北曲多底板。南曲多于正字落板,而衬字亦少。北曲衬字甚多,皆可一望而知者也。 南北方言论   方音之不同,或误于不分母,或误于不分韵。如北音尖团倒置,则香、厢、姜、将、羌、枪之类,无所区别。南音虽辨尖团,而于商、桑、章、臧、长、藏之类,亦不能分。此母不分也。北音于陈、程、银、盈、勤、檠、神、绳、林、灵、贫、平、民、鸣、亲、青、宾、兵、奔、崩、根、庚、真、蒸、新、星、贺、货、个、过等字,分之甚细,南或合而为一;南于馒、蛮、剜、弯、官、关、潘、攀、般、班、坚、艰、贤、闲、延、颜等字,分之甚清,北或合而为一。此韵不分也。又如详、徐、鼠、初四字,北音读邪洋、邪于、审五、穿乌切,皆与等韵同。南音则读晴阳、全鱼、喘武、村舒切,皆与等韵异。又如诗、书、知、朱、城、池六字,南音则读如思、苏、兹、租、层、慈,此不同之显者。如年、娘、女三字,北音舌舐上腭而出,南音则舌舐下腭,疑北方为土音。幸词隐先生追考正韵,穷源到底,而土音之冤始辩,此不同之微者。其余天下之大,百里异音,即南与南,北与北,亦有大相悬绝之处,何可胜言哉。 南北宫调说   宫调之说微渺矣,周德清习焉而不察,沈词隐语焉而不详,其杂见于历代韵书者,笔难殚述。第撮其要:盖古以十二律乘七音,得八十四调,复以律自为经纬乘之,得百四十有四声。后世不胜其繁,减去徵音及二变,省 为四音,乘十二律为四十八宫调。自宋以后,仍不能具存,而仅存《中原音韵》所载六宫十一调,曰: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道宫,大石调,高平调,般涉调,歇指调,商角调,双调,商调,角调, 宫调,越调,总之所谓十七宫调也。自元以来,北亡去道宫、歇指调、角调、宫调,南亡去商角调,仅存十二宫调,惟北曲用之。南曲又变为九宫十三调,尽去宫声不用:其中所列仙吕等六宫,皆呼之调。盖以仙吕为一 宫,羽调附之,正宫为一宫,大石调附之,中吕为一宫,般涉调附之,南吕为一宫,黄钟为一宫,越调为一宫,商调为一宫,小石调附之,双调为一宫,仙吕入双角为一宫,共十三宫调,变之最晚。调有出入,词则略同 ,而与十七宫调,不妨并用者也。 顾误录之声调论、工尺即反切论、头腹尾论、红黑板论、衬字论、尾声论、曲中厄难 [清]王德晖、徐沅澂 声调论   古制律吕,阴阳各六。其生声之理,阳律六音而继以半律,阴吕六音而继以半吕,各得七声,至八而原声复,是律吕虽有十二,而用之于七也。五声二变,合为七音。近代用工尺等字以名声调,四字调乃为正调,即宫音也。是调皆从正调而翻。七调之中,乙字调最下,上字调次之,五字调最高,六字调次之。今度曲者,用工字调最多,以其便于高下。惟遇曲音过抗,则用尺字调,或上字调。曲音过哀,则用凡字调,或六字调。今谱中心吕调为首调。工尺调法,七调俱备,高不过五,下不过乙,旋宫转调,自可相通。 工尺即反切论   反切始于魏孙炎,其实出于西域梵僧。以两字相合而成一声,上字为母,取其反母,故谓之反;下字为韵,以其切韵,故谓之切。《礼部韵略》云:音韵展转相协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摩以成声谓之切,其实一也。盖取反覆切摩以成音之义也。愚谓曲之工尺以度其音,犹字之反切以得其韵,如曲中有二工尺之字,乃天然反切,绝无纤毫假借。即字用一工尺者,亦出口之字,与收音之字,与反切吻合,不殊此理。至工尺多者,无论几了,试去其中间工尺,只取首字之音,与末字之音,合而读之,即本字之反切也。出乎天籁,毫发不差,如明皙其理,尚有未准之字音乎? 头腹尾论   字各有头腹尾,谓之声音韵。声者出声也,是字之头;音者度音也,是字之腹;韵者收韵也,是字之尾。三者之中,韵居其殿,最为重要。计算磨腔时刻,尾音十居五六,腹音十有二三,若字头之音,则十且不能及一。盖以腔之悠扬,全用尾音,故为候较多,显出字面,仅用腹音,故为时稍促。至于字头,乃几微之端,发于字母,为时曾不容瞬,于萧字则似西音,于江字则似几音,于尤字则似衣音,即字头也。由字头轻轻发音,渐转字腹,徐归字尾。其间运化,既贵轻圆,犹须熨贴,腔里字则肉多,字矫腔则骨胜,务期停匀适听为妙。 红黑板论   板,即古之拍也。魏晋之代,有宋织者善击节,始制为拍,唐黄番绰造为之。盖凡曲句有长短,字有多寡,调有紧慢,一视板以为节制,故谓之板眼。初启口即下者为实板,亦曰劈头析板。字半下者为掣板,亦曰腰板。声尽而下者为截板,亦曰底板。场上前人唱前调末一板,与后人接唱次调头一板,齐下为合板。此古法也。后人分板为五:、为头板,┕为腰板,─为底板;三者皆为正板。×为头赠板,│×为腰赠板。叶广明《纳书楹》分之最细,俗称红黑板。是以正板为红板,赠板为黑板也。惟南曲用之。大抵红黑间用,无论何样板起,末字必须红板住也。次曲抽去赠板,取其便易,如首次曲牌名俱同,再次曲可以抽板矣。有赠板中唱散板一句者,或赠板中忽唱无赠板者,又或末二句唱无赠板者,此皆演家取其便处,并非正格。至于浪板,原为跌宕曲情而设,虽清唱亦不可少,如《活捉》、《思凡》、《捞月》、《罗梦》之类,被统索者,皆宜用之;但要审度音节,不可滥用耳。 衬字论   古诗余无衬字。曲之有衬字,犹语助也。凡对口曲,不能不用衬字,以畅达文理,而不可当作正文。俗谱不能辨别,将衬字亦下实板,致主客不分,体格错乱,句法参差,后人认作实字,袭谬承讹,伊于胡底。 尾声论   尾声乃经纬十二律,故定十二板。式律中积零者为闰,故亦有十三板者。句仅三句,字自十九字至二十一字止,多即不合式矣。如《四梦》传奇之尾声,多不入格局,至有三十余字者。度曲不顾文义,删落字句,遵依尾声格式,则两失之矣。 煞尾论 北调煞尾,最为紧要,以之收拾一套之音节,结束一篇之文情。宫调既分,体裁各判,在仙吕调曰赚煞,在中吕调曰卖花声煞,在大石角曰催拍煞,在越角曰收尾。诸如此类,皆秩然不紊。至于庆余,乃诸调煞尾之别名,用者寻其本而自得之。 曲中厄难   听曲者,须于字面腔调,及收放齿颊之间:辨歌者工拙,若一闻喉音清亮,便击节称赏,人早知其为门外汉矣。或有并不听歌者优劣,稍记曲词,即从旁随声附和,其声反高于歌者之声,不容歌者尽其所长。又或强作解事,信手代拍板眼,以致歌者节奏不能自主。甚至从旁喧哗哄闹,行令猜板,以及烟气薰人,使吹唱者气咽不能张口,凡此皆是曲中厄难。遇此等时,只好停歌罢吹,不必免强从事。
13,218
艺藏
音乐
鸥鹭忘机--
《鸥鹭忘机》   《鸥鹭忘机》题解   《神奇秘谱》:臞仙曰,是曲也,宋天台刘公志方之所制也。或谓按列子海翁忘机,鸥鸟不飞之意。以指下取之,大概与坐忘意趣同耳。   《重修真传》:是曲宋天台刘志方所作,其意若海翁忘机,鸥鸟不飞之谓欤。而功名富贵视如草芥,一无动心然。   《琴苑心传全编》:是曲宋天台刘治方所制也。或谓即海鸥忘机,鸥鸟不飞之意,又谓静里忘机,其义同。   《五知斋琴谱》:臞仙曰,有海翁者,常游海上,群鸥习而狎焉,其妻知之。抵暮还家,谓翁曰,“鸥鸟可娱,盍携一二归玩之。”至旦往,则群鸥高飞而不下矣。乃知前此之忘机也。   《蕉庵琴谱》:臞仙曰,有海翁者……同《五知斋琴谱》……此调属清宫,言其音清而委蕤也。   《希韶阁琴瑟合谱》:此曲取四六两弦于七徽,音清而委蕤,其作用则全在四弦,虽属游戏小品,而机趣活泼,实有天空任飞之概。   《鸥鹭忘机》后记   《琴苑心传全编》:淡逸幽俊,对之尘想一空。   《松风阁琴谱》:宫音谱,定者久矣。若以七弦七徽起调而为宫,则其理之不明可知也。蔡氏乐书云:“宫音起调宫音毕曲”,是散一弦,而非七弦七徽,岂有宫音毕曲,而反无宫音起调者乎?余石耕夫子遂补一段于首,以成宫音,而又订正分为六段,属余附梓,以备鉴赏。   《琴瑟谱》:宫音起调,一散一弦,非七弦七徽,石耕先生此曲七段中,则泛音淡远之致,有海翁忘机,鸥鸟不飞之谓欤。李湘北评。   《五智斋琴谱》:鸥操虽游戏小品,而用意亦自不俗。当夫海日朝晖,沧江夕照,群飞众和,翱翔自得;浑然一派天机,可以想其音韵矣。   《治心斋琴学练要》:人能忘机,鸟即不疑;人机一动,鸟即远离;形可欺,而神不可欺;我神微动,彼神即知,是以圣人与万物同尘,常无心以相随。   《春草堂琴谱》:通尾皆收宫韵,是宫曲也。惟二三两段从汉宫秋化出,间杂羽韵,前人故有宫羽之说,勿泥。   《琴谱谐声》:此曲琴隐尝有变徽调谱,予嫌其音过高激,且以世多不言商调,遂改调变徽宫。江楼水榭时一抚之,觉天光云影,容与徘徊,不啻置身蓬阆间也。   《一经卢琴学》:闻诸子列子,人有好沤鸟;朝夕与之游,依依相狎扰;一旦机心生,翱翔先已晓;伊谁谱斯曲?情寄物我表;涵拟渌水深,明同秋月皎,鸣凤栖高梧,舞鹤娴清沼,相得在忘机,无欺物类小。物不可欺,矧其在人?机心生而物逝,猜情起而人疏,非智也,气之感也…… 。   《琴学初律》:曲典,臞仙曰,“有海翁者,常游海上,群鸥集而狎焉。其妻知之,抵暮还家,谓翁曰,‘鸥鸟可娱,盍携一二归玩之’。至旦往,则群鸥高飞而不下矣,乃知前此之忘机也”。此调属清宫,其音清而委蕤也。录五知斋。是曲,传自何君雨文,原谱乃闽派所授,不能详其姓氏,殆闽派繁节居多,此则音节恬静,指法流畅,洵美曲也。按韵虽属宫,而其功在羽,用指则全在乎顿挫,得能起转空灵,自然曲意生焉。虚白道人识。   《诗梦斋琴谱》:鸥鹭弹法不同,大半均宗蜀派,因其节奏急而易于一气,惟音斋先生弹法极缓,深得忘之旨,气舒意畅,一派天然,后学者宜宗此旨。诗梦。   《鸥鹭忘机》小标题   《重修真传》:   一、机止   二、坐忘   《五知斋琴谱》:   一、锦翼逶迤   二、鸣嘤相友之意   三、舒意忘机   《鸥鹭忘机》歌词   《杨西峰重修真传》:   第一段 机止   止水湛寒波,鸥与那鹭友结和。俺三个乐夫天真德趣多,学唱个渔歌。手执纶竿,头戴箬笠,身着蓑烟。寒江上虚舟直钓,闲眠醉卧,杂缘故那过活。   第二段 坐忘   风与和两相闲,功名无绊,富贵无关。怡情柳岸芦湾,生涯款款子陵滩。短裘高帽长竿,风清月朗地天宽。兀坐竟无言,胸次飘然,寂无机见从心便。瑶琴一曲流水高山,忘机曲漫谈。得追欢,再无梦到长安。   《陶氏琴谱》:   桡兰桨,乘月泛沧浪,江空人静夜茫茫,秋兴长。浙沥金飙荐凉,觑沙鸥白鹭,两两相忘,诵诗人窈窕之章。少焉长往,扁舟任荡漾,听渔歌初唱也绕虹梁,看惊鸿嘹呖也过水乡。喜澄波加熨,白露瀼瀼。趁西风,解脱了天罗那地网任翱翔。   有那黄鲿赤鲤与青鲂,香芹白藕充肠。行过万山迭嶂,碧水汪洋。又听花村短笛,水国菱歌,山窗琴韵,不觉的月转东方动曙光。更那鱼吹细浪,燕度危樯,别有一般情况,的是泉石膏肓。   回舟自想,可识那用舍行藏。及时行乐,又何须紫绶金章,笑邯郸梦惹黄梁。利名缰,既从今顿断,何妨枕藉孤航。山林闲旷也,说甚幺侯王。蜉蝣天地寄清狂,想余风永远由长。
13,219
艺藏
音乐
鼓琴训论--
《鼓琴训论》   尝谓“琴者,禁也”。禁邪归正,以和人心。是故圣人之制,将以制身,育其情性,和其天倪,抑乎淫荡,去乎奢侈,以抱吾道。此琴之所以为乐也。   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净坐,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可与神合灵,与道合妙。   不遇知音则不弹也。如无知音,宁对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颠猿老鹤而鼓耳,是为自得其乐也。然如是鼓琴,须要解意。知其意则有其趣,则有其乐。不知意趣,虽熟何益,徒多无补。先要人物风韵标格清楚,又要指法好,取声好,胸中要有德,口上要有髯,肚里要有墨,六者兼备,方无忝于琴道。   如欲鼓琴,先须衣冠整肃,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之仪表,方可雅称圣人之器。然后盥手焚香,方才就榻。以琴案近座,第五徽当对其心,则两手指法俱便。置于膝亦然。其身必欲正,无得左右倾欹,前后仰合。其足履地,若射步之状。目宜左顾徽弦,不宜右视其手。手腕宜低平,不宜高昂。左手要对徽,右手要近岳。指甲不可长,只留一米许,甲肉相半声不枯、清润得宜。打令断弦,按令入木。擘、托、抹、挑、勾、剔、吟、猱、触、撞、锁、历之法,皆令极尽其力,不宜飞舞作势轻薄之态。欲要手势花巧以为好看,莫若推琴而舞。若要声音艳丽以为好听,莫若弃琴而弹筝。此为琴家之大忌也。务使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能心与妙会,神与道融。故曰:德不在手而在心,乐不在声而在道,兴不在音而在趣,可以感天地之和,可以合神明之德。又曰。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须是读书。   ——《风宣玄品》
13,220
艺藏
综合
侯鲭录-宋-赵令畤
侯鲭录 宋 赵令畤 提要 序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提要   《侯鲭录》八卷,宋赵令畤撰。令畤字德麟,燕王德昭玄孙。元祐中签书颍州公事。坐与苏轼交通,罚金入党籍。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同知行在大宗正事。是书采录故事诗话,颇为精赡。然如第五卷辨传奇莺莺事凡数十条,每条缀之以词,未免失之冶荡。欧阳修以艳曲数阕被诬,释文莹著《湘山野录》尚辨其枉,而令畤此书,乃著其居汝阴时挟妓事,载其诗於卷中,未免近诬。朱翌《猗觉寮杂记》亦称上元放灯增十七、十八两夜,为建隆五年,诏书以时和岁丰之故,见《太祖实录》、《三朝国史》诸书,令畤乃云:钱氏纳土进钱买两夜,亦属妄传。翌又称令畤虽因苏轼入党籍,而後附内侍谭稹以进,颇违清议,此书乃称余为元祐党人牵复过陈,举王叡昭君怨诗示张文潜,文潜云,此真先生所谓笃行而刚者云云。尤不免愧词。然令畤所与游处皆元祐胜流,诸所记录多尚有典型,是固不以人废言矣。   序   汉楼护,字君卿,精辨议论,听者皆竦,有楼君卿唇舌之号,为王氏五侯上客。会五侯竞致奇膳,护合以为鲭,盖天下之至味矣夫!   聊复翁赵德麟,名令畤,为前宋宗室安定郡王,以才美见喜于苏文忠公。尝取诸儒先佳诗绪论逸事,与夫书传中及人所尝谈隐语奇字世共闻见而未知出处者,冥搜远证,著之为书,名曰《侯鲭录》,意亦以书之味比鲭也。   余未第时,每以不获一经目,迨今深置恨焉。正德岁乙亥冬,乃以应天之高淳令有政于府,过南都前义乌尹赵士亨,时以母忧家居。酒间,人取是编,出授余使阅,恍若登李膺之门而揖宋纤之面目也。士亨因告余以且将诸木,俾见于世,子盍一言以弁厥首。余摇手曰:“姑舍是,姑与士亨哜二公之鲭以求其味。夫天下有有味之味,有无味之味。有味之味,能味乎一时,而不能味于时时与天下后世。无味之味细咀而始知,愈嚼而愈美,达可以调商家之鼎,穷可以乐颜巷之瓢,其天下之至味乎!德麟之鲭,厥味之能然与否,知味者固能辨之。若楼护之所味,则以权贵之味为味。其味也,正子思所谓犬马畜,伋而下陈仲子一等人所不食者,于德麟之所味,其为人贤不肖何如也。”士亨爰作而对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请录为叙。”余听然笑曰:“有是哉!”   涿鹿顿锐识。   卷第一   《文选·古诗》云:“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注:“被中著绵,谓之长相思,绵绵之意。缘,被四边缀以丝缕,结而不解之意。”余得一古被,四边有缘,真此意也。著,谓充以絮。出《文选》第五卷。   《正俗》云:或问今以卧毡著里施缘者,何以呼为池毡?答曰:《礼》云:“鱼跃拂池。”池者,缘饰之名,谓其形象水池耳。左太冲《娇女》诗云:“衣被皆重池。”即其证也。今人被头别施帛为缘者,犹呼为被池。此毡亦为有缘,故得名池耳。俗间不知根本,竞为异说,当时已少有知者,况比来士大夫耶?独宋子京博学,尝用作诗云:“晓日侵帘压,春寒到被池。”余得一古被,是唐物,四幅红锦外缘以青花锦,与此说正合。   绿沉事,人多不知。老杜云:“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又皮日休《竹》诗云:“一架三百本,绿沉森冥冥。”始知竹名矣。又见吴淑《事类·弓赋》云:“绿沉亦复精坚。”注引《广志》曰:“绿沉,古弓名。”又引刘劭《赵郡赋》曰:“其器用则六弓四弩,绿沉黄间,堂溪、鱼肠,丁令、角端。”   李贺诗中用小怜事,北齐冯淑妃名也。   宋子京博学,作诗云:“何但鱼知丙,非徒字识丁。”唐张弘靖曰:“天下无事,汝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丙者,左太冲《蜀都赋》云:“嘉鱼出于丙穴。”注:“丙穴在汉中沔阳县北,有鱼穴二所,常以三、八月取之。丙,地名也。”或云鱼以丙日出穴,故陈藏器云:“嘉鱼,乳穴中小鱼,能久食,力强于乳。丙者,向阳穴,多生鱼。鱼复何能择丙日出入耶?”郦善长云:“穴口向丙。”又引柏枝山中有丙穴,穴方数丈,有嘉鱼尝以春末游渚,冬入穴。故知丙穴之鱼,不独汉有也。老杜诗云:“鱼知丙穴由来美。”   广南呼食为头,梁元帝赐功德馔一头。鱼为斗,梁科律,生鱼若于斗。茗为薄、为夹,温贡茗二百大薄。梁科律,茗薄若干夹。笔为双、为床、为枚。南朝呼笔四管为一床。梁简文答徐摛书:时设书幌,中置笔床。梁令云:写书笔一枚一万字。   竹生花,其年便枯,六十年一易。根必结实而枯死,实落土复生,六年还成町也。《竹谱》云:“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篈必六十,亦六年也。”   白乐天《琵琶行》云:“曲罢曾令善才伏。”而“善才”不知出处。《琵琶录》云:元和中,王芬、曹保,保有子善才,其孙曹纲,皆习此艺。次有裴兴奴与曹同时,其曹纲善为运拨若风雷,不长于提弦;兴奴则长于拢捻,下拨稍软。时人谓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乐天又有《听曹纲琵琶示重莲》诗云:“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谁能截得曹纲手,插向重莲红袖中?”   桃茢,以除不详。茢,苕也。今人以桃枝洒地辟鬼。   汉明帝听阳城侯刘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济阳妇女阿潘等出家,尼之始也。   字,小束也,音茧。绒,音戎,细毛也,今绒,毡字。   潘普官切,淅汁也。渖吕枕切,汁也。二字,皆汁也,但潘字不通用耳。   余家有古镜,背铭云:“汉有善铜,出丹阳,取为镜,清如明。左龙右虎。”补之不知“丹阳”何语,问东坡,亦不解。后见《神仙药名隐诀》云,铜亦名丹阳。又一铭云:“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云天下散四海,寿如金石佳且好。”东坡云:“清如明,‘如’,而也,若《左传》‘星陨如雨’。”颍州顿氏一镜铭云:“凤皇双镜南金装,阴阳合为配,日月常相会,白玉芙蓉匣,翠羽琼瑶带,同心相亲,照心照胆寿千春。”《西京杂记》云:“汉有方镜,广四尺九寸,高五尺,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覆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历无碍。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照之,知人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始皇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即杀之。”予家有一镜云:“蔡氏作镜佳且好,明而日月世少有,刻治六官悉皆在,长保二亲利孙子,传之后世乐无极。”后又得一面云云。二皆大鼻,此一鼻上有八篆文,中有“鲁国”二字可识之,奇古如钟鼎样,亦深入字,惟背上者突出。又见一镜背花妙丽,又有“贞字飞霜”四篆字,镜名或人名耶,不可得而辨。   老苏作《雷太简墓铭》云:“呜呼太简,不显祖考,不有不承。隐居南山,德积声施,为取于人,不献不求。既获不庸,有功不多,我铭孔悲。”此大语妙,有三代文章骨气,为文之法也。   东坡云:“世之对偶,如‘红生白熟’、‘手文脚色’二对,无复加也。”又云:“与我周旋宁作我,为郎憔悴却羞郎。”亦的矣。予诗中有“青州从事”对“白水真人”,公极称之,云二物皆不道破为妙。   唐梨园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园也。女妓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谓在上前也。骨肉居教坊,谓之内人家。有请俸,其得幸者,谓之十家。故郑嵎《津阳门》诗云“十家三国争光辉”是也。家虽多,亦以十家呼之。三国,谓秦、韩、虢国三夫人也。   唐太宗贞观初,内宴长孙无忌,造《倾杯曲》。又《乐府杂录》云:“宣宗善吹芦管,自制此曲。”   唐高宗龙翔中,置三国子监。   唐德宗建中三年,用韦都宾、陈京请,借京城官商钱,大索得八十万贯。时度支杜佑曰:“月费钱一百万。”本朝元丰中,毕仲衍编备对,月支六十二万余贯,金帛不在数。自大观之后,不知月用几何。   阆州有三雅池,出潘远《纪闻谭》,云昔有人修此池,得三铜器,状如杯盏,上各有二篆字,一云“伯雅”,二云“仲雅”,三云“纪雅”。不知所由,乃名此池为三雅池。予尝览魏文《典论》云:“灵帝末斗酒直万钱,刘表一子好饮,乃制三爵,大曰伯雅,注云一斗。次曰中雅,注云七升。小曰季雅。注云五升。”今三雅池所得,乃刘氏酒器也。恐盛酒器,非饮器也。   崔赵公尝问径山曰:“弟子出家得否?”径山曰:“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将相所为。”   李直方尝第果实,若贡士者以绿李为首榜,梨为副,樱桃为三,甘子为四,蒲桃为五。或荐荔枝,曰:“寄举之首。”又曰:“栗如之何?”曰:“取其实,事不出八九。”始范晔以诸香品味时辈,后侯朱虚撰《百官本草》,皆此类也。   唐李肇《国史补》书宋清事云:卖药长安西市,朝官出入移贬,辄卖药迎送之。贫士请药,常多折券。人有急难,倾财救之。岁计所入,利亦百倍。故长安有义债卖药宋清。此柳子厚所以作清传云: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唐元微之《行李从易宗正丞制词》云:“昔刘氏子孙,在属籍者十余万人。”予尝考王莽居摄时作大诰云:“宗室之隽有四百人。”孟康注云:“谓诸刘见在者。”何多寡之不同如此?岂莽时残啄之余,所谓四百人,皆赞莽以盗汉,偷生嗜利之徒欤?不然,安得生存于斯,至为莽称隽耶?   《文选》古乐府《名都篇》:“寒鳖炙熊蹯。”又曹子建《七启》云:“寒芳莲之巢龟,脍西海之飞鳞。”注谓“今之鲭寒也。”引《盐铁论》云:“煎鱼切肝,羊淹鸡寒。”又《资暇》云:“今之涪肉谓之寒。”又《广韵》云:“煮鱼煎食曰鲭。”   天下生齿之数,前汉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举其成数。后汉千六十七万,魏九十四万,晋二百四十五万,宋九十万,后魏三百三十七万,北齐三百三万,后周三百五十九万,隋八百九十万,唐九百六万。国朝艺祖二百五十六万,太宗三百五十七万,真宗八百六十七万,仁宗一千九百九万,英宗一千二百四十八万,神宗一千七百二十一万。出今国史。   长沙道林岳麓寺,老杜所赋诗者。沈传师有诗碑见于世,其序云:奉酬唐侍御、姚员外道林寺题,示姚员外。诗不复见之。今得唐侍御诗,题云“儒林郎监察御史唐扶。”诗云:“道林岳麓仲与昆,卓荦请从先后论。松根踏云二千步,始见大屋开三门。泉清或戏蛟龙窟,殿豁数尽高帆掀。即今异鸟声不断,闻道看花春更繁。从容一衲分若有,萧瑟两鬓吾能髡。逢迎侯伯转觉贵,膜拜佛像心加尊。稍揖皇英颒浓泪,试与屈贾招清魂。荒唐大树悉楠桂,细碎枯草多兰荪。沙弥去学五印字,静女来悬千尺旛。主人念我尘眼昏,半夜号令期至暾。迟回虽得上白舫,羁绁不敢言绿尊。两祠物色采拾尽,壁间杜甫真少恩。晚来光彩又腾射,笔锋正健如可吞。”   近时诗僧难得佳者。余杭参寥云:“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六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苏州僧仲殊,本文士也,因事出家。有《润州》诗云:“北固楼前一笛风,断云飞出建昌宫。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濛濛细雨中。”   元祐中,馆职诸公赋《韩幹马》诗,独张文潜最高胜,云:“头如翔鸾月颊光,背如安舆凫臆方。心知不载田舍郎,尚带开元天子红袍香。韩幹写时国无事,天闲树荫春昼长。双髯执辔俨在傍,如瞻驰道黄屋张。北风扬尘燕贼狂,厩中万马驱范阳。天子乘骡蜀山险,满川苜蓿为谁芳?”   王令逢源,荆公王深父兄弟交游也。尝赋《韩幹马》诗云:“天宝天子盛天厩,吐番人马上天寿。紫衣驭吏遍坐前,骑入金门不容骤。西极苜蓿为谁肥,六闲飞黄卧嗟瘦。乾元殿下谁把笔,当年人无出幹右。传闻三马同日死,死魄到纸气方就。铁勒夹口重两衔,墨丝丱尾合双纽。天门未上人就观,老胡惊嗟失开口。生搜朔野空毛群,死断世工无后手。当时天子惜不传,送入御府置官守。胡尘勃郁燕蓟来,宫阙萧骚既焚后。谁弃千金出手收,足踏万里避奔走。几经蹂弃道边尘,今日宁无纸上垢?尊前病客不识画,但惊骨气世未有。冀北骏足无时无,生不逢幹死空朽。世工无手不肯休,往往气骨陋如狗。”   余往在中都,见一士大夫家收江南李后主书一词,下云“冯延巳”三字,词中复云“圣寿南山永同”,恐延巳作也。词云:“铜壶漏滴初尽,高阁鸡鸣半空。催启五门金锁,犹垂三殿珠栊。阶前御柳摇绿,仗下宫花散红。鸳瓦数行晓日,鸾旗百尺春风。侍臣蹈舞重拜,圣寿南山永同。”   东坡年十余岁,在乡里见老苏诵欧公《谢宣召赴学士院仍谢对衣并马表》,老苏令坡拟之。其间有云:“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老苏喜曰:“此子他日当自用之。”至元祐中再召入院作承旨,仍益之云:“枯羸之质,匪伊垂之带有余;敛退之心,非敢后也马不进。”   《阁下法帖》十卷,淳化中朝廷所集,其中多吊丧问疾,人多疑之。比见《刊误》,乃唐国子祭酒李涪所撰。短启出于晋、宋兵革之间,时国禁书疏,非吊丧问疾,不得辄行尺犊。故羲之书首云“死罪”,是违制令故也。且启事论兵,皆短而缄之,贵易于藏隐。   《刊误》云:古无文刺,唯书竹简以代结绳,谓之简册也。魏祢衡处士致名于纸,是纸上题名,投刺公侯。自后相承,刺谒者见通名纸为公状也。至今士子之家存焉。   《西京杂记》载陆贾云:“目瞤得酒食,灯花见钱财,干鹊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   董仲舒曰:太平之世,则风不鸣条,开甲散萌而已;雨不破块,濡叶津根而已;雷不惊人,号令启发而已;电不眩目,宣示光耀而已;雾不塞望,浸淫被泊而已;雪不封陵,弭害消毒而已。云则五色而为庆,雨则三日而成膏,露则结珠而为液。此圣人在上,则阴阳和而风雨时也。政多纰缪,则阴阳不调,风发屋,雨溢河,雹至牛目,雪杀驴,此皆阴阳相荡,为祲诊之故也。   李广与兄弟猎于宜山之北,见卧虎焉,射之,一矢即毙。断其头为枕,示服猛也;铸铜象其形为溲器,示厌辱之也。至今溲器谓之虎子,或为虎枕。   《西京杂记》云:长安巧工丁缓者,为卧褥香炉,一名被中炉。本出房风,其法后绝,至缓始更为机环,转运四周,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故取“被中”为名。今谓之衮球。   余尝和刘景文诗云:“我识之无常缩舌,君能竞病且低颜。”东坡笑曰:“吾尝赠雷胜将军诗曰:‘太守无何唯日饮,将军竞病自诗鸣。’见吾子此对,觉吾用‘无何’二字体慢矣。”   杜牧之《宫人》诗云:“绛蜡犹封系臂纱。”后学不解。常见《服饰变古录》云:始于晋武帝选士庶女子有姿色者,叫绯彩系其臂。大将军胡奋女泣叫,不伏系臂,左右掩其口。今定亲之家亦有系臂者,续古事也。   欧阳文忠公谪滁州,令幕中谢判官幽各种花。谢请要束,公批纸尾云:“浅红深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   欧公闲居汝阴时,一妓甚韵,文公歌词尽记之。筵上戏约,他年当来作守。后数年,公自维扬果移汝阴,其人已不复见矣。视事之明日,饮同官湖上,种黄杨树子,有诗《留撷芳亭》云:“柳絮已将春去远,海棠应恨我来迟。”后三十年,东坡作守,见诗笑曰:“杜牧之‘绿叶成阴’之句耶?”   欧阳公自维扬移守汝阴,作《西湖》诗云:“绿芰红莲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东坡复自颍移维扬,作诗寄予曰:“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使欧公诗也。   张文潜初官通许,喜营妓刘淑女,为作诗曰:“可是相逢意便深,为郎巧笑不须金。门前一尺春风髻,窗外三更夜雨衾。别燕从教灯见泪,夜船惟有月知心。东西芳草皆相似,欲望高楼何处寻。”又云:“未说蝤蛴如素领,固应新月学蛾眉。引成密约因言笑,认得真情是别离。尊酒且倾浓琥珀,泪痕更著薄胭脂。北城月落乌啼后,便是孤舟肠断时。”   孙贲公素居京师,大病,予数往存抚之。又数日,见东坡云:“闻曾见孙公素,病如何?”予曰:“大病方安。”坡云:“这汉病中瘦则瘦,俨然风雅。”后见公素,道此语,公素应曰:“那娘意下恨则恨,无奈思量。”坡大奇之。   公素畏内,众所共知。尝求坡公书扇,坡题云:“披扇当年笑温峤,握刀晚岁战刘郎。不须戚戚如冯衍,但与时时说李阳。”公素昔为程宣徽门宾,后娶程公之女,性极妒悍,故云。   东坡在黄州日,作《雪》诗云:“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人不知其使事也。后移汝海,过金陵,见王荆公,论诗及此,云:“道家以两肩为玉楼,以目为银海,是使此否?”坡笑之。退谓叶致远曰:“学荆公者,岂有此博学哉!”   熙宁中,士大夫犹能诗,卢秉《题汴河驿中》云:“苍颜白发老参军,剩粜官粮置酒樽。但得有钱供客醉,准能骑马傍人门?”荆公见而爱之,遂获进用。   东坡在徐州,送郑彦能还都下,问其所游,因作词云:“十五年前,我是风流帅,花枝缺处留名字。”记坐中人语,尝题于壁。后秦少游薄游京师,见此词,遂和之,其中有“我曾从事风流府”,公闻而笑之。   鲁直戏东坡曰:“昔王右军字为换鹅书。韩宗儒性饕餮,每得公一帖,于殿帅姚麟许换羊肉十数斤,可名二丈书为换羊书矣。”坡大笑。一日,公在翰苑,以圣节制撰纷冗,宗儒日作数简,以图报书,使人立庭下督索甚急。公笑谓曰:“传语本官,今日断屠。”   卷第二   前世钱未有草书者,淳化中,太宗皇帝始以宸翰为之,既成,以赐近臣。崇宁、大观御书钱,盖袭故事也。王元之责商于,有诗云:“谪官无俸突无烟,唯拥琴书尽日眠。还有一般胜赵壹,囊中犹贮御书钱。”   苏迈伯达,东坡长子,豪迈虽不及其父,而问学语言亦胜他人子也。少年作诗云:“叶随流水知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先生见之,笑曰:“此村长官诗。”后东坡贬惠州,伯达求潮之安化令,以便馈亲。果卒于官。   王钦臣仲至,仁宗时名儒,原叔之子。大臣荐文艺,召试学士院,试罢诗云:“翠木阴阴白玉堂,老来方此试文章。官檐日永挥毫罢,闲拂尘埃看画墙。”《宿华岳观》诗云:“凌空老树云垂叶,压屋梨花雪照人。深愧地仙教俗客,殷勤留看华山春。”又二年经此,再题云:“石坛流水共苍苔,青竹林间一径开。可惜梨花飞已尽,前年游客始重来。”   黄鲁直《读太真外传》诗云:“扶风乔木夏阴合,斜谷铃声秋夜深。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亦妙语也。   滕达道长于五言,《省试》诗云:“寒日边声断,春风塞草长。”《结客》诗云:“结客结英豪,莫同儿女曹。黄金装剑佩,猛兽画旌旄。北极狼星落,中原王气高。终令贺兰贼,不著赭黄袍。”   宋莒公兄弟皆以高名擢用。仁庙时,本朝文章多人,未有二公比者。少时作《落花》诗,为时脍炙。莒公诗云:“一夜东风拂苑墙,归来无处剩凄凉。汉皋佩冷临江湿,金谷楼危到地香。泪脸补痕劳獭髓,舞台收影费鸾肠。南朝乐府休赓曲,桃叶桃根尽可伤。”景文诗云:“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望。欲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沧海客归珠迸泪,章台人去骨遗香。可怜无意传双蝶,尽委芳心与蜜房。”   颍昌西湖展江亭成,公作诗云:“绿鸭东陂已可怜,更因云窦注新泉。凿开鱼鸟忘情地,展尽江湖极目天。向夕旧滩都浸月,遏空新树便留烟。使君直欲称渔叟,愿赐闲州不计年。”   晁次膺薄游南京,尝作词云:“花前月下堪垂泪,水边楼上总关心。”后过其家,已与客饮,复作诗曰:“去日玉刀封断恨,见来金斗熨愁眉。黄昏饮散歌阑后,懊恼水边楼上时。”   唐武宗即位,独奋怒曰:“穷吾天下者,佛也!”始去其山台野邑四万所,冠其徒几至十万人。至会昌五年,始命西京留佛寺四,僧唯十人;东京二寺;节度观察同华、汝三十四治所,得留一寺,僧准西京数。其余刺史州不得有寺。出四御史里行以督之。御史乘驲未出,开天下寺至于屋基,耕而刓之。凡除寺四千六百,僧尼笄冠二十六万五百,其奴婢至十五万。良人枝附为使令者,倍笄冠之数。良田数千顷,奴婢日率以百亩编入农籍。其余贱取民直,归于有司,寺材州县得以恣新其公宇传舍。后二年,宣宗即位,诏曰:“佛尚不杀而仁,且来中国久,亦可助以为治。天下率兴三寺,用齿衰男女为其徒,各止三十人,两京倍其数四五焉。”著为定令,以徇其习,且使后世不得复加也。本朝景德中,天下二万五千寺。嘉祐间三万九千寺。陈襄述古判词部日说云。出江邻几《杂志》。   杜牧之《和裴杰新樱桃》诗云:“忍用烹酥酪,从将玩玉盘。流年如可驻,何必九华丹。”遂知唐人已用樱桃荐酪也。   李商隐《江之嫣赋》云:“岂如河畔牛星,隔岁只闻一过。不及苑中人柳,终朝剩得三眠。”汉苑有人形柳,一日三起三倒。   长安南山下书生作小圃,时莳花木,以待游子。一日,有金犊车从数女奴,皆玉色丽人。车中人下,饮于庭,邀书生同坐。生意当时贵人家,不出。既见款甚,将别,出小碧笺书诗为赠云:“相思无路莫相思,风里杨花只片时。惆怅深闺独归处,晓莺啼断绿杨枝。”   东坡尝言鬼诗有佳者,诵一篇云:“流水涓涓芹吐芽,织乌西飞客还家。深村无人作寒食,殡宫空对棠梨花。”尝不解“织乌”义,王性之少年博学,问之。乃云:“织乌,日也,往来如梭之织。”坡又举云:“杨柳杨柳,袅袅随风急,西楼美人春睡浓,绣帘斜卷千条人。”又诵一诗云:“湘中老人读黄老,手援紫藟坐碧草。春至不知湘水深,日暮忘却巴陵道。”此必太白、子建鬼也。   王性之云:舒州下寨驿中所题诗,余以永感之人,读之垂涕。云:“北堂无老信来稀,十载秋风雁自飞。今日满头生白发,千山乡路为谁归?”   郑犹咏王子安应城新亭二诗云:“一簪华发一床书,尽日新亭适意无?莫道长安天样远,长官自不厌江湖。”又云:“前年谏猎出长杨。乞得新亭作醉乡。好把青衫送酒媪,从教人识御炉香。”   余少从李慎言希古学,自言昔梦中至一宫殿,有仪卫,中数百妓抛球,人唱一诗。觉而记得三首云:“侍宴黄昏未肯休,玉阶夜色月如流。朝来自觉承恩最,笑倩旁人认绣球。”又云:“隋家宫殿锁清秋,曾见蝉娟飏绣球。金钥玉箫俱寂寂,一天明月照高楼。”又云:“堪恨隋家几帝王,舞腰挪尽绣鸳鸯。如今重到抛球处,不见熏炉旧日香。”   蔡持正谪新州,侍儿从焉,善琵琶。尝养一鹦鹉,甚慧,丞相呼琵琶,即扣一响板,鹦鹉传呼之。琵琶逝后,误扣响板,鹦鹉犹传言,丞相太恸,感疾不起。尝为诗云:“鹦鹉言犹在,琵琶事已非。伤心瘴江水,同渡不同归。”   少游尝作《游仙词》,坡称之,云:“阴风一夜搅青冥,风定霏霏雪霰零。想见玉清真境上,白虚光里诵《黄庭》。”又云:“夜深楼上拨书眠,天在阑干四角边。风扫乱云毫发尽,独留璧月照人圆。”又云:“天风吹月入阑干,乌鹊无声子夜闲。织女明星来枕上,了知身不在人间。”又云:“本是庐山种杏人,出山来事碧虚君。上清欲问因何到,请看仙家十赉文。”余闻仙家十赉,犹人间九锡也。   绍圣中,有人过临江军驿舍,题二诗,不书姓名。时贬东坡,毁上清宫碑,令蔡京别撰。诗云:“李白当年谪夜郎,中原不复汉文章。纳官赎罪何人在,壮士悲歌泪两行。”又云:“晋公功业冠皇唐,吏部文章日月光。千载断碑人脍炙,不知世有段文昌。”   余崇宁中坐章疏,入籍为元祐党人,后四年牵复过陈,张文潜、常希古皆在陈居,相见慰劳之。余答曰:“炙毂子王睿作《解昭君怨》,殊有意思,能到人妙处。词云:‘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文潜云:“此真先生所谓‘笃行而刚’者也。”   浮休居士张舜民芸叟,忠义人也。绍圣中人,元祐责籍为党人,系潭州,赦书中独元祐人不赦,有《宣赦》诗云:“击鼓填街道,传声过水滨。国严三岁祀,恩洗万方春。舟楫随南斗,衣冠拱北辰。岭南并岭北,多少望归人!”   四明狂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云:“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减旧时波。”又云:“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面毛。儿童相见不相识,却问客从何处来。”一说云黄拱作。   少游《题大年小景四首》云:“本自江湖客,宦游何苦心。因君小平远,还我旧登临。”又云:“公子歌钟里,何曾识渺茫。唯应斗帐梦,曾入水云乡。”又云:“晓浦烟笼树,晴江水拍空。烦君添小艇,画我作渔翁。”又云:“岛外云峰晚,沙边水树明。想当挥洒就,侍女一时惊。”   徐仲车尝作《爱爱歌》云:“吴越佳人古云好,破家亡国何胜道。昨夜闲观《爱爱歌》,坐中叹息无如何。爱爱本是娼家女,金魂玉魄沉尘土。歌舞吴中第一人,绿鬓双鬟才十五。耳闻目见是何事,不谓其人乃如许。操心危兮厉志深,半夜窗前泪如雨。假饶一笑得千金,何如嫁作良人妇。桃李不为当路花,芙蓉开向秋风渚。忽然一日逢张氏,便约终身不相弃。山可磨兮海可枯,生唯一兮死无二。有如樗栎丛中木,忽然化作潇湘竹。又如黄鸟春风时,迁乔林兮出幽谷。文君走马来成都,弄玉吹箫能几曲?不闻马上琵琶声,忽作山头望夫哭。去年春风还满房,昨夜月明还满床,行人一去不复返,不念关山歧路长。前年犹惜缕金衣,去年不画深胭脂。今年今日万事已,鲛绡翡翠看如泥。一女二夫兮妾之所羞,不忠所事兮志将何求?蛾眉皓齿兮妾之所忧,不如无生兮庶几无尤。喓喓草虫,趯趯阜螽,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鸳鸯于飞兮毕之罗之,人闻此恨兮何时休时。深山人迹不到处,病鸾敛翼巢空枝。”   余尝爱韩致光《宫词》云:“绣裙斜立正销魂,宫女移灯掩殿门。燕子不归花著雨,春风应是怨黄昏。”   元丰中,裕陵以元夕御楼,宰臣亲王观灯,有御制,令从臣和进。王禹玉为左相,蔡持正为右相,蔡密叩王云:“应制上元诗如何使事?”禹玉曰:“鳌山凤辇外不可使。”章子厚时为黄门侍郎,面笑之云:“此谁不知。”十七日登对,裕陵独赏禹玉诗,云:“妙于使事。”诗云:“雪消华月满仙台,万烛当楼宝扇开。双凤云中扶辇下,六鳌海上驾山来。镐京春酒沾周燕,汾水《秋风》陋汉才。一曲升平人共乐,君王又进紫霞杯。”是夕以高丽进乐,又添一杯。   刘贡父先生元祐作少蓬,余被旨召赴本省呈试,贡父作主文,幕次中闻与顾子敦诵渠昔自校书郎出倅泰州作诗云:“璧门金阙倚天开,五见宫花落井槐。明日扁舟沧海去,却从云气望蓬莱。”   鲁直父名庶,字亚夫,最能诗。有《怪石二绝)云:“山鬼水怪著薜荔,天禄辟邪眠碧苔。钩帘坐对心语口,曾见汉唐池馆来。”   狄遵度,字元规,枢密直学士棐之子,敏慧夙成。当杨文公昆体盛行,乃独为古文章,慕杜子美、韩退之之句法。一夕,梦子美自诵其逸诗数十章,既觉,犹记其两句云:“夜卧北斗寒挂枕,木落霜拱雁连天。”因书其后曰:“子美存耶?果亡耶?其肯为余来嘿诵,人未知之者,俾予知耶?观其词,盖非他人所能为,真子美无疑矣。”遵度因足成其诗,号《佳城篇》。不幸年二十,为襄城簿而卒。诗云:“佳城郁郁颓寒烟,孤雏乳兔号荒阡。夜卧北斗寒挂枕,木落霜拱雁连天。浮云西去伴落日,行客东尽随长川。乾坤未死吾尚在,肯与蟪蛄论大年?”   刘路左车,尝收唐人新编当时人诗册,有老杜数十首,其间用字皆与今本不同。有《送惠二过东溪》诗,集中无有。诗云:“惠子白驴瘦,归溪惟病身。皇天元老眼,空谷滞斯人。崖蜜松花熟,山杯竹叶春。柴门了生事,黄绮未称臣。”   曾阜为蕲州黄梅令,县有峰顶寺,去城百余里,在乱山群峰间,人迹所不到。阜按田偶至其上,梁间小榜,流尘昏晦,乃李白所题诗也,其字亦豪放可爱。诗云:“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或云王元之少年登楼诗云:“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东坡先生在岭南,言元祐中,有见李白酒肆中诵其近诗云:“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此非世人语也。少游尝手录其全篇。少游叙云:“观顷在京师,有道人相访,风骨甚异,语论不凡。自云尝与物外诸公往还,口诵二篇,云东华上清监清逸真人李白作也。”诗云:“人生烛上花,光灭巧妍尽。春风绕树头,日与化工进。昔我飞骨时,惨见当涂坟。青松霭朝霞,缥缈山下村。既死明月魄,无复玻璃魂。念此一脱洒,长啸登昆仑。醉著鸾凤衣,星斗俯可扪。”又云:“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流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姥,妙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燕服十二环,想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子善变化,化作梅花妆。遗我累累珠,靡非明月光。劝我穿绛缕,系作裙间珰。揖子以疾去,谈笑闻余香。”   王平甫年十一过洪州,有《滕王阁》诗,盖其少成如此。又再赋一首,叙其事云:“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层城树密千家笛,江渚人孤一叶舟。怅望沧渡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十四岁再题一首,其序云:“予始年十一时,从亲还里中,道出洪州,泊滕王阁下,俯视山川之胜,而求士大夫所留之诗,凡百余篇。自唐杜紫微外,类皆世俗气,不足矜爱,乃作一章榜之西楹。后三年,客淮上,思其幼时勇于述作,不自意其非也,辄改作一章,以志当时之事,其旧者往往传于江西,今故并存之。”诗云:“地势远连徐孺亭,穷南有客两曾经。檐前燕雀鸣相斗,潭里蛟龙困未醒。乱霭苍茫侵树色,惊涛浩荡失天形。当时好景无同赏,对此悲歌孰为听。”   张子野云:往岁吴兴守滕子京席上见小妓兜娘,子京赏其佳色。后十年,再见于京口,绝非顷时之容态,感之,作诗云:“十载芳洲采白蘋,移舟弄水赏青春。当时自倚青春力,不信东风解误人。”   黄子思云:余尝守官咸阳,县廨之后,临渭河汀屿中,连岁秋,有孤雁来栖于葭苇中,今岁冬深,不复至矣。或已在缯弋,或去而之他,皆不可知也。感而为诗,题亭壁云:“天寒霜落雁来栖,岁晚川空雁不归。江海一身多少事,清风明月我沾衣。”   东坡云:元祐三年二月二十一日夜,与鲁直、寿朋、天启会于伯时斋舍,录鬼仙所作或梦中所作。尝记《太平广记》中,有人为鬼物所引,入墟墓间,皆鲜华洞户,忽为劫墓者所惊,遂失所见,但云“芫花半落,松风晚清。”又录《鬼》诗云:“江上樯竿一百尺,山中楼台十二重。老僧楼上望江上,遥指樯竿笑杀侬。”又云:“爷娘送我青枫根,不记青枫几回落。当时刺绣衣上花,今日为灰不堪著。”又云:“酒尽君莫沽,壶干我当发。城市多嚣尘,还山弄明月。”又云:“卜得下峡日,秋江风流多。巴陵一夜雨,肠断《木兰歌》。”又云:“浦口潮来初渺漫,莲舟溶漾采花难。芳心不惬空归去,会等潮平更折看。”又云:“忽然湖上片云飞,不觉中流雨湿衣。折得荷花浑忘却,空将荷叶盖头归。”又云:“寒草白露里,乱山明月中。是夕苦吟罢,寒烛与君同。”   乌鲗八足绝短者,集足在口,缩喙在腹,形类鞋囊,其名乌鲗。嗡波噀墨,迷射水慝,以卫害焉。《海物异名》   熙宁中,鲁直入宫,教余兄弟。伯父五开府,酒余脱浅色番罗袄衣之。鲁直醉中作诗云:“叠送番罗浅色衣,著来春气人书帏。到家慈母惊相问,为说王孙脱赠时。”   鲁直评东坡书曰:“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葱葱,散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 卷第三   张文潜作《七夕歌》,为东坡所称。词云:“人间一叶梧桐飘,蓐收行秋回斗杓。神官召集役灵鹊,直渡天河横作桥。河东美人天帝子,机杼年年劳玉指。织成云雾紫绡衣,辛苦无欢容不理。帝怜独居无与娱,河西嫁与牵牛夫。自从嫁后废织纴,绿鬓云鬟朝暮梳。贪欢不归天帝怒,谪归却踏来时路。但令一岁一相逢,七月七夕河边渡。别多会少知奈何,却悔从前恩爱多。匆匆离恨说不尽,烛龙已驾随羲和。河边灵官晓催发,令严不管轻离别。空将泪作雨滂沱,泪痕有尽愁无歇。寄言织女君休叹,天地无穷会相见。犹胜姮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广寒殿。”   东坡于闽中驿舍见一诗,录之,不知谁氏子作。后闻乃姚嗣宗。诗云:“欲挂衣冠神武门,先寻水竹渭南村。却将旧斩楼兰剑,买得黄牛教子孙。”   一道人败道后,作诗云:“瑶峰一别杳难期,消渴从教醉枕欹。不信丹青能画得,五更灯暗月来时。”   司马池乃文正公之父,仁庙时作待制,亦善作小诗,云:“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见渡头。赖得丹青无画处,画成应是一生愁。”   山谷《茶磨铭》云:“楚云散尽,燕山雪飞。江湖归梦,从此祛机。”   参寥杭州城外题小溪诗云:“城根野水绿逶迤,袅袅轻舟掠岸过。欲采芸兰无觅处,渚花汀草占春多。”   东坡在徐州,参寥自钱塘访之,坡席上令一妓戏求诗,参寥口占一绝云:“多谢尊前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坡云:“沾泥絮,吾得之,被老衲又占了。”   瞿塘之下地名人鲊瓮,少游尝谓未有以对。南迁度鬼门关,乃用为绝句云:“身在鬼门关外天,命轻人鲊瓮头船。北人恸哭南人笑,日落荒村闻杜鹃。”   古人作律诗,有当句对者,两句更不须对。如陆龟蒙诗云“但说漱流并枕石,不辞蝉腹与龟肠”是也。   《汉书》云:“背尊章嫖以忽。”老杜诗云:“堂上拜姑嫜。”《玉篇》云“凡夫之父母曰嫜”,老杜独姑嫜何耶?《正俗》云:古谓舅姑为姑嫜,今俗亦呼为姑钟。盖自章音转为钟也。   咸平三年六月诏:保州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乃宣祖之旧里,而百姓赵加起,实派天潢,久安地著,虽为疏属,实重宗盟。宜佩赤緺以光白社,可左屯卫将军。仍赐加起等妻女首饰衣服银器有差。时遣内侍自保州召加起至,遂有是命。   祖宗时,用唐武德故事,宗姓在异姓品上。景德四年举行。   几头酒,山东风俗,新沐讫饮酒,谓之几头。颜师古云:“字当为禨,音机。禨,谓福祥也。”按《礼》云:“沐稷而靧粱,栉用椫栉,发晞用象栉。进禨进羞,工乃升歌。”郑康成注云:“沐靧必进禨作乐,益气也。此谓新沐靧体虚,故更进食饮,而又加乐,以自辅助致福祥也。”此古之遗法乎?   洋者,山东谓众多为洋。《尔雅》:洋,观裒众那多也。今谓海之中心为洋,亦水之众多处。   露布,人多用之,亦不知其始。《春秋佐助期》曰:武露布,文露沉。宋均云:甘露见其国。布,散者。人上武文采者,则甘露沉重。《初学记》。   桃实经冬不落者,俗谓之桃奴。橘奴者,谓江陵千树为木奴。《襄阳记》:李衡密遣十人于武陵新阳洲上作宅,种柑千树。临死敕其儿曰:“汝母恶吾治家穷困如是,吾洲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绢一匹,亦足用耳。”吴末,洲柑成,岁得绢数千匹。据此非橘明矣。又按谚曰:“本奴千,无凶年。”盖言果实可以市易五谷,此即木奴之号、果之都称者也。出《北户录》。   谢承云:后汉李寿长为青州刺史,其所经历它州县,瞻察牧守长吏治政优劣,上言曰:“臣以为政一流,虽非所部,夫东家有犬,不忍见西家之有鼠。臣之所见,敢不以闻。”   江淹为宗室建平王让表,称宗莩。   孪子,力员反。《战国策》:孪子之相似,唯其母知之;利害之相似,唯智者知之。孪子,谓双生子也。   世之嫁女三日,送食,俗谓之暖女。《广韵》中正有此说,使餪字。人初生产子,俗言首子,亦使此字。音首。俗谓以竹孤桶,古使箍字,音孤。酒杓也。   昔唐末豫章有观音禅衲,且南方禅客多搭白,常以瓿器盛染色,劝令染之。今天下皆谓黄衲为观音衲也。方等者,即周遍义。《止观论》云:方等者,或言广平。今谓方也者,法也。如般若有四种方法,即四门人清凉地,故云方也。所契之理,即平等大慧,故云等也。禀顺方等二者而立戒坛也,既不拘禁忌,广大而平等之,故谓之广平也。   西王母见穆天子,作歌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穆王曰:“余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余尝对东坡诵之,坡云:“决非食肉人语。”   世言枭秃鸟,非也。唐起居郎苏楷驳昭宗谥号,河朔士人目楷为衣冠土枭。   陆长源以勋德为宣武军司马,韩愈为巡官,同在使幕。或戏年辈相辽,周愿曰:“大虫老鼠。俱是十二相属,何辽之有。”旬日布于长安。   《西京杂记》云:玉之未理者为璞,死鼠未屠者亦为璞。   《刊误》云:《礼》曰:“瓜祭上环。”又曰:“吾食于少施氏而饱,少施氏食我以礼。吾祭,作而辞曰:‘疏食不足祭也。’”此则祭物之意,谓神农火食,德侔造化,后人追而敬之。今代崇尚佛氏之众生,士子儒人,宜遵典教,今谓之出生也。   欧阳文忠公尝以诗荐一士人与王渭州仲仪,仲仪待之甚厚。未几赃败,仲仪归朝。见文忠公,论及此士人,文忠公笑曰:“诗不可信也如此。”   东坡再谪惠州日,一老举人年六十九为邻,其妻三十岁,诞子,为具邀公,公欣然而往。酒酣乞诗,公戏一联云:“令阁方当而立岁,贤夫已近古希年。”   襄阳时同官李友谅仲益赠张子齐思仲家歌人、团茶,予题其封云:“色映宫姝粉,香传汉殿春。团团明月魄,却赠月中人。”   瓦珑矿壳浑沌钱,文如建瓴,外眉而内渠,其名瓦珑。注云:“眉,谓高为眉。渠,谓疏为渠。一名魁陆。”《尔雅》“魁陆”注:《本草》云:“魁状如海蛤,圆而厚,外有理纵横。”《岭表录异》云:“瓦壳中有肉,紫色,曰天脔炙也。”出《海物异名》。   高力士责在驩州,咏荠菜诗为鲁直所称,云:“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贵贱虽不同,气味故常在。”   元微之贬江陵府士曹,少年气俊,过襄阳,夜召名妓剧饮。将别,作诗云:“花枝临水复临堤,也照清江也照泥。寄语东风好抬举,夜来曾有凤凰栖。”谢师厚作襄倅,闻营妓与二胥相好,此妓乞书扇子,遂改二字云:“寄语东风好抬举,夜来曾有老鸦栖。”   王介甫少时作《石榴花》诗云:“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此老风味不薄,岂铁心木肠者哉?   东坡云:王晋卿尝暴得耳疾,意不能堪,求方于仆。仆答之曰:“君是将种,断头穴胸当无所惜。两耳堪作底用,割舍不得?限三日疾去,不去,割取我耳。”晋卿洒然而悟。三日,病良已,以诗示仆云:“老婆心急频相劝,令严只得三日限。我耳已聪君不割,且喜两家皆平善。”今定国所藏《挑耳图》,得之晋卿,聊识此耳。   东坡云:琴曲有《瑶池燕》,其词不协,而声亦怨咽。变其词作《闺怨》,寄陈季常去。此曲奇妙,勿妄与人云。“飞花成阵,春心困。寸寸,别肠多少愁闷。无人问,偷啼自揾,残妆粉。  抱瑶琴、寻出新韵,玉纤趁,《南风》来解幽愠。低云鬓,眉峰敛晕,娇和恨。”   晁无咎云:司马温公有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对人不可言者尔。”东坡云:“予亦记前辈有诗云:‘怕人知事莫萌心。’此言予终身守之。”   东坡云:砚之美者必费笔,不费笔则退墨,二德难兼。非独砚也,大字难结密,小字常局促,真书患不放,草书患无法,茶苦患不美,酒美患不辣。万事无不然,可以付之大笑也。   刘子仪侍郎三入翰林,颇不怿,诗云:“蟠桃三窃成何味,上尽鳌头迹转孤。”移疾不出,朝士问候者继至,询之,云:“虚热上攻。”石中立滑稽,在坐,云:“只消一服清凉散。”意谓两府始得用青凉伞也。   东玻云:刘十五盂父论李十八公择草书,谓之鹦哥娇,意谓鹦鹉能言,不过数句,大率杂以鸟语。十八其后进以书问仆近日书如何,仆答之:“可作秦吉了矣。”然仆此书自有“公在乾侯”之态也。   东坡云:久在江湖,不见伟人。在金山,见滕元发乘小舟破巨浪来相见,出船巍然,使人神耸,好一个投兴底张镐相公。且为我致意,别后酒狂甚长进也。杜甫诗云:“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谓张镐也。萧嵩荐云:“用之则为帝王师,不用则穷谷一迂叟耳。”   东坡题鲁直草书《尔雅》后云:“鲁直以真实心出游戏法,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磊落人录细碎书,亦三反也。”   东坡书与毛国镇云:“岁行尽矣,风雨凄然,纸窗竹屋,灯火青荧。时于此有少佳趣,无缘持献,独享为愧。”想当一笑也。   东坡云:皎然禅师《赠吴凭处士》诗云:“世人不知心是道,只言道在他方妙。还如瞽者望长安,长安在西东向笑。”东坡代答云:“寒时便是热时风,饥汉那知食药功。莫怪禅师西向笑,缘师身在长安东。”   唐东京宫城,东西四里一百八十八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周回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高四丈八尺。西京宫城,东西四里,南北二里二百七十步,周回十三里八十步,高三丈五尺。本朝东京宫城,周回五里。旧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即汴州城。唐建中二年,节度使李勉重筑。国初号曰阙城,亦曰里城。新城乃周世宗显德二年四月诏别筑。新城周回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号曰外城,又曰罗城,亦曰新城。元丰中裕陵命内侍宋用臣重筑之。   王介甫诡诈不通。外除,自金陵过扬州,刘原父作守,以州郡礼邀之,遂留。方营妓列庭下,介甫作色,不肯就坐。原父辨论久之,遂去营妓,顾介甫曰:“烧车与船。”延之上坐。   元丰末,有以王介甫罢相归金陵后资用不足,达裕陵睿听者,上即遣使,以黄金二百两就赐之。介甫初喜,意召己;既知赐金,不悦,即不受,举送蒋山修寺,为朝廷祈福。裕陵闻之不喜。即有诗云:“穰侯老擅关中事,尝恐诸侯客子来。我亦暮年专一壑,每闻车马便惊猜。”此未能忘情在丘壑者也。   介甫熙宁初首被选擢,得君之专,前古未有。罢政归金陵,作《日录》七十卷,前朝旧德大臣及当时名士不附己者,诋毁至无一完人者。其间论法度有不便于民者,皆归于上;可以垂耀于后世者,悉己有之。故建中靖国之初,谏官陈瓘极力论其婿蔡卞之恶,曰:“安石临终,戒其家焚之,悔其作也。卞留之。至绍圣间作尚书右丞,尽编入裕陵国史中,遂行之。”瓘所谓“遵私史而压宗庙”是也。士大夫忠愤者有诗云:“训释《诗》《书》日月明,纷纷法令下朝廷。不知心本缘何事,苦劝君王用肉刑。”又云:“每愧先生道绝伦,古来归美是忠臣。门人李汉真堪罪,何用垂编示后人!”陈瓘进《日录辨表》,略云:神考之信任安石,虽成汤之于伊尹,不过如此。安石密赞之言,强谏之语,何必尽宣于外,然后见君臣相得之盛乎?遂就裕陵忌日,作饭僧疏文,指十事奏之。   尝读岑嵓起作《吉凶影响录》,载李林甫创一堂,有却月之形,名日月堂。欲破人家族,则入堂精思极虑,悦而出堂,即人家被戮矣。后有毛人,锯牙钩爪,以手戟林甫而怒逐之。后有斫棺之祸,恶之者有诗云:“却月堂中喜色新,明朝应有破家人。禄山反噬家还破,须信难欺是鬼神。”或有大臣独任国柄者,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念念害物,处处杀人,非止一月堂而已也。   《海物异名》云:江珧柱,厥甲美如瑶玉,肉柱肤寸,曰江珧柱。郭景纯《江赋》云:“玉珧海月,吐纳石华。”退之谓马柱甲,是此也。世人不用此“珧”字,是未知耳。又苗虾状蜈蚣而拥檐,曰虾公。   水鸡,蛙也。水族中厥味可荐者。鸡,郭璞注:《尔雅》云:一名水鸭。   语儿梨,果实之珍,因其地名耳。前汉封辕终古为语儿侯。孟康曰:语儿,越中地名。   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以瓦壶,其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以酒置。书云:酒一经或二经,至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是邦,不达其义,闻五经至,束带迎于门,乃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 卷第四   韩康公绛子华谢事后,自颍入京看上元,至十六日私第会从官九人,皆门生故吏,尽一时名德,如傅钦之、胡完夫、钱穆父、东坡、刘贡父、顾子敦皆在坐。钱穆父知府至晚,子华不悦,坡云:“今日为本殿烧香人多留住。”坐客大笑。钱形肖九子母丈夫也。方坐,出家妓十余人。中燕后,子华新宠鲁生舞罢,为游蜂所螫,子华意不甚怿。久之呼出,持白圆扇从东坡乞诗。坡书云:“窗摇细浪鱼吹日,舞罢花枝蜂绕衣。不觉南风吹酒醒,空教明月照人归。”上句记姓,下句书蜂事。康公大喜,坡云:“惟恐他姬厮赖,故云耳。”客皆大笑。   旧学士院壁间有题云:“李阳生,指李树为姓,生而知之。”久无对者。杨大年为学士,乃对云:“马援死,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已。”江邻几云。上句杨大年酒令,下句董宗旦对。   天圣中,《贺五王出阁启》云:芝函晓列,星飞降天上之书;棣萼晨辉,岳立受日中之字。隐“五”字、“王”字也。   东坡云:近在苏州,有一僧旷达好饮,以醉死。将瞑,自作祭文云:“唯灵生在阎浮提,不贪不妒,爱吃酒子,倒街卧路。想汝直待生兜率天,尔时方断得住。何以故?净土之中,无酒得沽。”   鲁直尝言:髯多人疏秀者必贵密,而泛短者必神气不足。驸马都尉王晋卿与殿帅曹贯道皆无须,每指须多者为中相法。晋卿尚贵主,尝过巩、洛间,道旁有后唐庄宗庙,默念始治终乱,意斯人必胡。及观神像,两眼外皆髭也。晋卿作诗寄贯道云:“代梁继李号良图,却惑歌儿便丧躯。试拂尘埃觇遗像,元来满面是髭须。”   熙宁中,郑侠上书,事作下狱,悉治平时所往还厚善者,晏几道叔原皆在数中。侠家搜得叔原与侠诗云:“小白长红又满枝,筑球场外独支颐。春风自是人间客,主张繁华得几时?”裕陵称之,即令释出。   圆通禅师秀老,本关西人,立身峻洁如铁壁,得法于义怀禅师。不肯出世,作颂云:“谁能一日三梳头,撮得髻根牢便休。大抵是他肌骨好,不施红粉也风流。”   文潜《夜直馆中》诗云:“苍龙挂斗寒垂地,翡翠浮花暖作春。”江邻几《杂志》。   东坡游庐山汤泉,阅留题百余篇,爱遵老一偈云:“禅庭谁作石龙头,龙口汤泉沸不休。直待众生尘垢尽,我方清冷混常流。”坡戏作一绝云:“石龙有口却无恨,自在流泉谁吐吞?若信众生车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   熙宁中,有道人过沈东老饮酒,用石榴皮写绝句于壁,自称回山人。东老送出门,至石桥上,先渡桥数十步,不知所在。或曰:“此吕先生也。”诗云:“西邻已富优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七年,坡过晋陵,见东老之子,能道其事。时东老已殁三年矣。坡为和其诗。   唐末五代,权臣执政,公然交赂,科第差除,各有等差。故当时语云:“及第不必读书,作官何须事业。”   东坡在黄州,尝书云:东坡居士自今日已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东坡论茶云:除烦去腻,世固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昔人云:自茗饮盛后,人多患气不患黄,虽损益相半,而消阳助阴,不偿损也。吾有一法,常自修之: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颊,腻既去而脾胃不知。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漱浸乃不觉脱去,不烦刺挑也。而齿性便苦,缘此渐坚密,蠹病自已。然率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间数日一啜,亦不为害也。此大是有理,而人罕知者,故详述云。《大唐新语》曰:右补阙毋焸,博学有著述才。性不饮茶,著《茶饮序》云: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则大。获益则功归茶力,贻祸则不谓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者乎?   东坡云:“诸葛氏笔,譬如内库法酒。北苑茶,他处纵有嘉者,殆难得其仿佛。”余续之曰:“上阁衙香、仪鸾司掾烛、京师妇人梳妆与脚,天下所不及。”公大笑。   江邻几《杂志》云:陈执中馆伴虏使,问随行仪鸾司缘何有此名,不能对。或云:隋大业中,鸾集于供帐库,遂名此。   邻几云:刘师颜视月占水旱,问之云:“谚有之:月如悬弓,少雨多风。月如仰瓦,不求自下。”   同州民谓沾足为烂雨。   长安北禅寺石笋,郑天休资政题十字云:“春到不择地,石旁花自开。”刊之。江邻几《杂志》。   沈文通云:省副陈洎死后,婢附语云:“当为贵神,坐不葬父母,今为贱鬼,足颈皆生长毛。”比来士大夫多不葬亲,致身后子孙不振,遂不克葬,生毛必矣。余录此事,政以劝亲旧之不葬亲者。   内库酒法,自柴世宗破河中李守正,得匠人至汴,迄今用其法。   晏公称国初李度诗云:“醉轻浮世事,老重故乡人。”   京师元夕,放灯三夜,钱氏纳土,进钱买两夜,今十七十八夜灯,因钱氏而添之。江邻几《杂志》。   滕元发云:一善医者,唯取《本草》白字药用之,多验。苏子容云:黑字者是后汉人益之。   唐人说李邕平生撰碑八百首。   药方中一大两,即今之三两。隋合三两为一两。江邻几《杂志》。   唐杨巨源诗云:“炉香添柳重,宫漏出花迟。”后尝为诗题。   王文穆罢相,知杭州,朝士送之诗,唯陈从易学士云:“千重浪里平安过,百尺竿头稳下来。”冀公爱之。江邻几《杂志》。   唐昭宗养一猴,衣以俳优服,常在左右,谓之猴部头。朱全忠篡后,因御筵引至坐侧,视梁祖,忽奔走号掷,褫其冠服。全忠叱令杀之。唐之臣得不愧怍!   东坡云:吾酒后乘兴作数十字,觉酒气拂拂从十指出也。大是妙语。   东坡云:仆为吴兴守,有《游飞英寺》诗云:“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草术自苍然。”非至吴越,不见此景。   东坡少时梦召入禁中,一宫人引行,见风吹裙带在笏上,有诗云:“百叠漪漪水皱,六铢纚纚云轻。植立含风广殿,微闻环珮摇声。”既至小殿,裕陵坐其上脱丝鞋,令坡铭之。坡即书云:“寒女之丝,铢积寸累。步武所临,云生雷起。”裕陵称赏。   古语云:斛满人概之,人满神概之。   十月为良月者,谓盈数也。   昔人有云:古人有道去处去,世上无人行处行。   一大弓长五肘,小弓长四肘。   艾一名冰台,一名医草。   退之诗有“百年未满不免死,且可勤买抛青春”。抛青春,酒名。亦有酒名松醪春,唐人酒多以“春”为名。   草之始生曰荑。小门曰闺。南北曰阡,东西曰陌。有垣曰苑,无垣曰圃。帛之总名曰缯。大波为澜,小波为沦。   天弓即虹也,又谓之帝弓。明者为虹,暗者为霓。   寺者,嗣也。治事者相嗣续于其中也。   绀者,青而含赤色也。   黄鹂,关中谓之楚雀。   年纪者,纪,记也,记其年之数。   酒所以治病,药非酒不散。   畴匹,王逸注《楚词》云:“二人为匹,四人为畴。”   宗叶者,宗本也,叶世也,谓族类繁盛也。   错综,谓错要其文,综理其义也。   曾子固曰:王平甫熙宁癸丑岁直宿崇文院,梦有邀之至海上,见海水中宫殿甚盛,其中作乐,笙箫鼓吹之妓甚众,题其名曰灵芝宫。邀之者欲俱往,有人在宫侧,隔水谓曰:“时未至,且令去,他日当迎之。”至此恍惚梦觉,时禁中已鸣钟。平甫颇自负不凡,为诗记之曰:“万顷波涛水叶飞,笙箫宫殿号灵芝。挥毫不似人间世,长乐钟声梦觉时。”后四年,平甫病卒,其家哭讯之曰:“君尝梦往灵芝宫,果然乎?”卜曰:“然。”昔人至海上蓬莱,见楼台中有待乐天之宫,乐天为诗以志,与平甫之梦盖相似。二人皆天才逸发,其精神所寓,必有异者,盖有之而不可穷也。其家哭请书其事,故为之书。   《苍颉解诂》云:“种树曰园,种菜曰圃。”   埏埴者,埏,蹂也,击也。亦和也。埴,水和土以成器。   宴飨者,黄逵曰:“不脱屦而升者曰宴。”   三王各有狱之别名:夏曰夏台,商曰羑里,周曰囹圄。   王逸注《楚词》云:“有菜曰羹,无菜曰臛。”   孔安国注《尚书》云:“杀敌为果,致果为毅。”   细切曰虀,全物曰葅。今中国皆言虀,江南皆言葅。   田畴者,田,种禾稼者也。畴,耕地也。   寮,窗也。《苍颉》云:“寮,小室也。”《说文》云:“寮,穿也。”   脱者,可也,尔也,谓不定之词。汉、晋人多言脱如何,亦或也。   《汉书》云:“日月薄蚀。”韦昭曰:“气往迫之曰薄,亏毁曰蚀。”女曰婴,男曰儿。《释名》云:“人始生曰婴儿。胸前曰婴,抱之婴前而乳养之,故曰婴儿。”   四衢,四达之谓也。郭璞曰:“交道四出也。”《释名》云:“齐、晋谓四齿杷为欋。欋杷地则有四处,此道似之,因名焉。”   皋卢,茶名也。皮日休云:“石盆煎皋卢。”   唐茶,东川有神泉昌明,白公诗使“绿昌明”是也。   东坡云:予去杭十七年,复与彭城张圣涂、丹阳陈辅之同来院,僧梵英葺治堂宇,比旧加严洁,茗饮芳冽。问此新茶耶?英曰:“茶新旧交则香味复。”予尝见知琴者言:琴不百年,则桐之生意不尽,缓急清浊,常与雨旸寒暑相应。此理与茶相近,故并记之。   东坡与司马温公论茶墨,温公曰:“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予曰:“二物之质诚然,然亦有同者。”公曰:“谓何?”予曰:“奇茶妙墨皆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性同也。譬如贤士君子,妍丑黔皙之不同,其德操韫藏,实无以异。”公笑以为是。   晏元献公作相,因雪设客,如欧阳文忠公辈在坐。时西方用兵,欧公有诗云:“可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次日,蔡襄遂言其事,晏坐此罢相。公曰:“唐裴度作相,亦曾邀文士饮,如退之但作诗云:‘园林穷胜事,钟鼓乐清时。’几曾如此合闹。”   唐兴元有知马者李幼清,暇日常取适于马肆。有致悍马于肆者,结缫交络其头,二力士以木夹支其颐,三四辈执挝而从之。马气色如将噬,有不可驭之状。幼清迫而察之,讯于主者,且曰:“马恶无不具也,将货焉,唯其所酬耳。”幼清以三万易之,马主惭其多。既而聚观者数百辈,诘幼清,幼清曰:“此马气色骏异,体骨德度,了非凡马。是必主者不知,俾杂驽辈,槽栈陷败,粪秽狼籍,刷涤不时,刍秣不适,蹄啮蹂奋,蹇跂唐突.志性郁塞,终不得伸,久无所赖,发而狂躁,则无不为也。”既晡,观者少间,乃别市一新络头,幼清自持,徐而语之曰:“尔才性不为人知,吾为汝易是锁结秽杂之物。”马弭耳引首。幼清自负其知,乃汤沐剪刷,别其槽栈,异其刍秣。数日而神气小变,逾月而大变,志性如君子,步骤如俊乂,嘶如龙,颜如风,乃天下之骏乘也。   元祐六年,汝阴久雪。一日天未明,东坡来召议事,曰:“某一夕不寐,念颍人之饥,欲出百余千造饼救之。老妻谓某曰:‘子昨过陈,见傅钦之言签判在陈赈济有功,何不问其赈济之法?’某遂相召。”余笑谢曰:“已备之矣。今细民之困,不过食与火耳。义仓之积答数千硕,可以支散以救下民;作院有炭数万称,酒务有余柴数十万称,依原价卖之,二事可济下民。”坡曰:“吾事济矣。”遂草放积欠赈济奏,檄上台寺。教授陈履常闻之,有诗:“掠地冲风敌万人,蔽天密雪几微尘。漫山塞壑疑无地,投隙穿帷巧致身。映积读书今已老,闭门高卧不缘贫。遥知更上湖边寺,一笑潜回万宝春。”坡次韵曰:“可怜扰扰雪中人,饥饱终同寓一尘。老桧作花真强项,冻鸢储肉巧谋身。忍寒吟咏君堪笑,得暖欢呼我未贫。坐听屐声知有路,拥裘来看玉梅春。”予次韵曰:“坎壈中年坐废人,老来貂鼎视埃尘。铁霜带面惟忧国,机阱当前不为身。发廪已康诸县命,蠲逋一洗几年贫。归来又扫宽民奏,惭愧毫端尔许春。”   元祐七年正月,东坡先生在汝阴州,堂前梅花大开,月色鲜霁。先生王夫人曰:“春月色胜如秋月色,秋月色令人凄惨,春月色令人和悦,何如召赵德麟辈来饮此花下?”先生大喜,曰:“吾不知子能诗耶?此真诗家语耳。”遂相召,与二欧饮。用是语作《减字木兰》词云:“春庭月午,影落春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风薄雾,都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共离人照断肠。”   延安夫人,系苏丞相子容之妹也。有寄季玉妹《更漏子》词云:“小阑干,深院宇,依旧当时别处。朱户锁,玉楼空,一帘霜日红。  弄珠江,何处是,望断碧云无际。凝泪眼,出重城,隔溪羌笛声。” 卷第五 辨传奇莺莺事   王性之作《传奇辨正》云:尝读苏翰林赠张子野诗,有云:“诗人老去莺莺在。”注言所谓张生,乃张籍也。仆按:元微之所传奇莺莺事,在贞元十六年春;又言明年生文战不利,乃在十七年。而唐《登科记》:张籍以贞元十五年商郢下登科。既先二年,决非张籍明矣。每观其文,抚卷叹息,未知张生果为何人,意其非微之一等人,不可当也。会清源庄季裕为仆言:友人杨阜公尝得微之所作《姨母郑氏墓志》云:其既丧夫,遭军乱,微之为保护其家备至。则所谓《传奇》者,盖微之自叙,特假他姓以自避耳。仆退而考微之《长庆集》,不见所谓郑氏志文。岂仆家所收未完,或别有他本尔。然细味微之所序,及考于他书,则与季裕所说皆合。盖昔人事有悖于义者,多托之鬼神梦寐,或假之他人,或云见他书,后世犹可考也。微之心不自聊,既出之翰墨,姑易其姓氏耳。不然,为人叙事,安能委曲详尽如此?按乐天作《微之墓志》,以大和五年薨,年五十三。则当以大历十四年己未生,至贞元十六年庚辰。正二十二岁矣。《传奇》言生年二十二岁,未知女色。又韩退之作《微之妻韦丛墓志》文:作婿韦氏时,微之始以选为校书郎。正《传奇》所谓后岁余,生亦有所娶者也。贞元十八年,微之始中书判拔莘授校书郎,二十四岁矣。又微之作《陆氏姊志》云:予外祖父授睦州刺史郑济。白乐天作《微之母郑夫人志》,亦言郑济女。而唐《崔氏谱》:永宁尉鹏。亦娶郑济女。则莺莺者乃崔鹏之女,于微之为中表,正《传奇》所谓郑氏为异派之从母者也。非特此而已,仆家有微之作《元氏古艳诗》百余篇,中有《春词》二首,其间皆隐“莺”字,《传奇》言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不书讳字者,即此意。及自有《莺莺诗》、《离思诗》、《杂忆诗》,与《传奇》所载,犹一家说也。又有《古决绝词》、《梦游春词》,前叙所遇,后言舍之以义。又叙娶韦氏之年,与此无少异者。《梦游春词》云:“当年二纪初,佳节三星度。韦门正全盛。出入多欢裕。”二纪初,谓二十四岁也。其诗中多言双文,意谓二莺字为双文也。并书于后,使览之者可考焉。又意《古艳诗》,多微之专因莺莺而作无疑。又微之百韵诗《寄乐天》云:“山岫当阶翠,墙花拂面枝。莺声爱娇小,燕翼玩逶迤。”注云:昔予赋诗云:“为见墙头拂面花。”时唯乐天知此事。又云:幼年与蒲中诗人杨巨源友善,日课诗。《传奇》言生发其书于所知,予亦闻其说。生所善杨巨源为赋《崔娘》诗一绝。凡是数端,有一于此,可验决为微之无疑,况于如是之众也。然必更以张生者,岂元与张受姓命氏本同所自出耶?张姓出黄帝之后,元姓亦然,后为拓拔氏。后魏有国,改号元氏。仆性喜讨论,考合同异,每闻一事隐而未见,或可见而事不同,如瓦砾之在怀,必欲讨阅归于一说而后已。尝谓读千载之书,而探千载之迹,必须尽见当时事理,如身履其间,丝分缕解,始终备尽,乃可以置议论。若略执一言一事,未见其余,则事之相戾者多矣。又谓前世之事,无不可考者,特学者观书少而未见尔。微之所遇合,虽涉于流宕自放,不中礼义,然名辈风流余韵,照映后世,亦人间可喜事,而士之臻此者特鲜也。虽巧为避就,然意微而显,见于微之其他文辞者彰著又如此,故反复抑扬,张而明之,以信其说。他时见所谓《姨母郑氏志》文,当详载于后云。   微之《古艳诗·春词》云:“春来频到宋家东,垂袖开怀待好风。莺藏柳暗无人语,唯有墙花满树红。”“深院无人草树光,娇莺不语趁阴藏。等闲弄水浮花片,流出门前赚阮郎。”《莺莺诗》云:“殷红浅碧旧衣裳,取次梳头暗淡妆。夜合带烟笼晓月,牡丹经雨泣残阳。依稀似笑还非笑,仿佛闻香不是香。频动横渡嗔不语,等闲教见小儿郎。”《离思》云:“自爱残妆晓镜中,镮钗谩篸绿丝丛。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酥旋欲融。”“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红罗著压逐时新,杏子花纱嫩曲尘。第一莫嫌才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枝叶度残春。”《春晓》云:“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娃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古决绝词》云:“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愿为庭前红槿枝。七月七日一相见,相见故心终不移。那能朝开暮飞去,一任东西南北吹。分不两相守,恨不两相思。对面且如此,背面当可知。春风撩乱伯劳语,况是此时抛去时。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君情既决绝,妾意已参差。借如死生别,安得长苦悲!”又云:“噫,春冰之将泮,何余怀之独结?有美一人,于焉旷绝。一日不见,比一日于三年,况三年之间别。水得风兮小而已波,笋在苞兮高不见节。矧桃李之当春,竞众人而攀折。我自顾悠悠而若云,又安能保君皑皑之如雪?感破镜之分明,睹泪痕之余血。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之终不我夺?已焉哉!织女别黄姑,一年一度暂相见,彼此隔河何事元。”又云:“夜夜相抱眠,幽怀尚沉结。那堪一年事,长遗一宵说。但感久相思,何暇暂相悦。虹桥薄夜成,龙驾侵晨列。生憎野鹊性迟回,死恨夭鸡识时节。曙色渐曈昽,华星欲明灭。一去又一年,一年何可彻。有此迢递期,不如死生别。天公信是妒相怜,何不便教相决绝!”《杂忆》云:“今年寒食月无光,夜色才侵已上床。忆得双文通内里,玉栊深处暗闻香。”“花笼微月竹笼烟,百尺丝绳拂地悬。忆得双文人静后,潜教桃叶送秋千。”“寒轻夜浅绕回廊,不辨花丛暗辨香。忆得双文笼月下,小楼前后捉迷藏。”“山榴似火叶相兼,半拂低墙半拂檐。忆得双文独披掩,满头花草倚新帘。”“春冰消尽碧波湖,漾影残霞似有无。忆得双文衫子薄,钿头云映褪红酥。”《赠双文》云:“艳极翻含态,怜多转自娇。有时还暂笑,闲坐更无聊。晓月行堪坠,春酥见欲消。何因肯《垂手》,不敢望《回腰》。”《梦游春》云:“昔岁梦游春,梦游何所遇?梦入深洞中,果遂平生趣。清泠浅漫流,画舸兰篙渡。过尽万株桃,盘旋竹林路。长廊抱小楼,门牖相回互。楼下杂花丛,丛边绕鹓鹭。池光漾霞影,晓日初明煦。未敢上阶行,频移曲池步。乌龙不作声,碧玉曾相慕。渐到帘幕间,徘徊意犹惧。闲窥东西阁,奇玩参差布。隔子碧油糊,驼钩紫金镀。逡巡日渐高,影响人将寤。鹦鹉饥乱鸣,娇狂睡犹怒。帘开侍儿起,见我遥相谕。铺设绣红裀,施张钿装具。潜褰翡翠帷,瞥见珊瑚树。不辨花貌人,空惊香若雾。身回夜合偏,态敛晨霞聚。睡脸桃破风,汗妆莲委露。丛梳百叶髻,金蹙重台屦。纰软钿头裙,玲珑合欢裤。鲜妍脂粉薄,暗淡衣裳故。最似红牡丹,雨来春欲暮。梦魂良易惊,灵境难久寓。夜夜望天河,无由重沿溯。结念心所期,返如禅顿悟。觉来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杂合两京春,喧阗众禽护。我到看花时,但作怀仙句。浮生转经历,道性尤坚固。近作梦仙诗,亦知劳肺腑。一梦何足云,良时事婚娶。当年二纪初,佳节三星度。朝蕣玉佩迎,高松女萝附。韦门正全盛,出入多欢裕。”云云。乐天《和微之梦游仙诗序》云“斯言也,不可使不知吾者知,知吾者亦不可使不知。乐天,知吾者也,吾不敢不使吾子知。予辱斯言,三复其旨,大抵悔既往而悟将来也”云云,正谓此事,非张籍益明矣。   微之年谱   己未代宗大历十四年是岁微之生。  庚申德宗建中元年、辛酉至甲子兴元元年是岁崔氏生。  乙丑贞元元年、丙寅至癸酉九年是岁微之明经及第。  甲戌至己卯十五年十二月辛未,咸宁王浑瑊薨于蒲,丁文雅不能御军,遂作乱。  庚辰十六年是岁微之年二十二。《传奇》言:生年二十二,未近女色。崔氏年十七。《传奇》言:于今之贞元庚辰,十七年矣。  辛巳十七年是岁微之年二十三。《传奇》言:生以文调西去,所谓文战不利,遂止京师。崔氏书所谓“春气多厉”,正次年春也。  壬午十八年是岁微之年二十四,以中书判第四等,授校书郎。《传奇》言:后岁余,崔亦委身于人。生亦有所娶。按退之作《微之妻韦丛志》曰:选婿得稹,始以选授校书郎。即与微之《梦游春》“二纪初”、“三星度”所谓有所娶之言同。  癸未十九年至乙酉顺宗永正元年、丙戌宪宗永和元年是岁微之年二十八岁,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拜左拾遗,出为河南尉。  丁亥戊子二年是岁授监察御史。  已丑四年是岁娶韦氏,年二十七。  庚寅五年是岁贬江陵士曹。  辛卯至甲午九年是岁徙唐州从事。  乙未十年是岁召入都,徙通州司马。  丙申至己亥十四年是岁徙虢州长史,为膳部员外郎。  庚子十五年是岁穆宗即位,转祠部郎中,知制诰。  辛丑穆宗长庆元年是岁权翰林学士、工部侍郎、平章事。  壬寅三年是岁出为同州刺史。  癸卯、甲辰四年是岁移浙东观察使、越州刺史。  乙巳敬宗宝历元年、丁未文宗大和元年、己酉三年是岁召为尚书右丞,旋改鄂岳节度使。  庚戌辛亥五年是岁薨于镇,年五十一。   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   夫《传奇》者,唐元微之所述也。以不载于本集而出于小说,或疑其非是。今观其词,自非大手笔,孰能与于此?至今士大夫极谈幽玄,访奇述异,无不举此以为美话;至于娼优女子,皆能调说大略。惜乎不被之以音律,故不能播之声乐,形之管弦。好事君子极饮肆欢之际,愿欲一听其说,或举其末而忘其本,或纪其略而不及终其篇,此吾曹之所共恨者也。今于暇日详观其文,略其烦亵,分之为十章。每章之下,属之以词,或全摭其文,或止取其意。又别为一曲,载之传前,先叙前篇之义,调曰商调,曲名《蝶恋花》。句句言情,篇篇见意,奉劳歌伴,先定格调,后听芜词:   丽质仙娥生月殿,谪向人间,未免凡情乱。宋玉墙东流美盼,乱花深处曾相见。  密意浓欢方有便,不奈浮名,旋遣轻分散。最恨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   《传》曰:余所善张君,性温茂,美丰仪,寓于蒲之普救寺。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崔氏妇,郑女也。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从母。是岁丁文雅不善于军,军人因丧而扰,大掠蒲人。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旅寓惶骇,不知所措。先是,张与蒲将之党有善,请吏护之,遂不及于难。郑厚张之德甚,因饰馔以命张,中堂宴之。复谓张曰:“姨之孤嫠未亡,提携幼稚,不幸属师徒大溃,实不保其身,弱子幼女,犹君之所生也,岂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之礼奉见,冀所以报恩也。”乃命其子曰欢郎,可十余岁,容甚温美,次命女曰莺莺:“出拜尔兄,尔兄活尔。”久之,辞疾。郑怒曰:“张兄保尔之命,不然,尔且虏矣,能复远嫌乎!”又久之乃至,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垂鬟浅黛,双脸断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张惊为之礼,因坐郑旁,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张问其年几,郑曰:“十七岁矣。”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终席而罢。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锦额重帘深几许,绣履弯弯,未省离朱户。强出娇羞都不语,绛绡频掩酥胸素。  黛浅愁红妆淡伫,怨绝情凝,不肯聊回顾。媚脸未匀新泪污,梅英犹带春朝露。   张生自是惑之,愿致其情,无由得也。崔之婢曰红娘,生私为之礼者数四,乘间遂道其衷。翌日复至,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族姻,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媒而求娶焉?”张曰:“予始自孩提时性不苟合,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饭,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婢曰:“崔之贞顺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然而善属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试为谕情诗以乱之,不然,无由得也。”张大喜,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懊恼娇痴情未惯,不道看看,役得人肠断。万语千言都不管,兰房跬步如天远。  废寝忘餐思想遍,赖有青鸾,不必凭鱼雁。密写香笺论缱绻,《春词》一纸芳心乱。   是夕红娘复至,持彩笺以授张曰:“崔所命也。”题其篇云“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庭院黄昏春雨霁,一缕深心,百种成牵系。青翼蓦然来报喜,鱼笺微谕相容意。  待月西厢人不寐,帘影摇光,朱户犹慵闭。花动拂墙红萼坠,分明疑是情人至。   张亦微谕其旨,是夕岁二月旬又四日矣。崔之东墙有杏花一树,攀援可逾。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逾焉。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无几,红娘复来,连曰:“至矣,至矣。”张生且喜且骇,谓必获济。及女至,则端服俨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家厚矣,由是慈母以弱子幼女见依,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泆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而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于婢妾,又恐不得发其真诚。是用托于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毋及于乱。”言毕,翻然而逝。张自失者久之,复逾而出,由是绝望矣。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屈指幽期唯恐误,恰到春宵,明月当三五。红影压墙花密处,花阴便是桃源路。  不谓兰诚金石固,敛袂怡声,恣把多才数。惆怅空回谁共语,只应化作朝云去。   后数夕,张君临轩独寝,忽有人觉之,惊欻而起,则红娘敛衾携枕而至,抚张曰:“至矣,至矣,睡何为哉?”并枕重衾而去。张生拭目危坐,久之,犹疑梦寐。俄而红娘捧崔而至,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曩时之端庄不复同矣。是夕旬有八日,斜月晶荧,幽辉半床,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从人何至也。有顷,寺钟鸣晓,红娘促去,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而去。终夕无一言。张生辨色而兴,自疑曰:“岂其梦耶?”所可明者,妆在臂,香在衣,泪光荧荧然,犹莹于茵席而已。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数夕孤眠如度岁,将谓今生,会合终无计。正是断肠凝望际,云心捧得嫦娥至。  玉困花柔羞抆泪,端丽妖娆,不与前时比。人去月斜疑梦寐,衣香犹在妆留臂。   是后又十余日,杳不复知。张生赋《会真诗》三十韵未毕,红娘适至,因授之,以贻崔氏。自是复容之,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张生将之长安,先以情谕之,崔氏宛无难词,然愁怨之容动人矣。欲行之再夕,不复可见,而张生遂西。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一梦行云还暂阻,尽把深诚,缀作新诗句。幸有青鸾堪密付,良宵从此无虚度。  两意相欢朝又暮,争奈郎鞭,暂指长安路。最是动人愁怨处,离情盈抱终无语。   不数月,张生复游于蒲,舍于崔氏者又累月。张雅知崔氏善属文,求索再三,终不可见。虽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异时独夜操琴,愁弄凄恻。张窃听之,求之则不复鼓矣。以是愈惑之。张生俄以文调及期,又当西去。临去之夕,崔恭貌怡声,徐谓张曰:“始乱之,今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始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没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憾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君尝谓我善鼓琴,今且往矣,既达君此诚。”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复知其是曲也,左右皆欷歔,张亦遽止之。崔投琴拥而泣下流涟,趋归郑所。遂不复至。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碧沼鸳鸯交颈舞,正恁双牺,又遣分飞去。洒翰赠言终不许,援琴请尽奴衷素。  曲未成声先怨慕,忍泪凝情,强作《霓裳序》。弹到离愁凄咽处,弦肠俱断梨花雨。   诘旦,张生遂行。明年,文战不利,遂止于京,因贻书于崔,以广其意。崔氏缄报之词,粗载于此曰:“捧览来问,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虽荷多惠,谁复为容?睹物增怀,但积悲叹耳。伏承便于京中就业,于进修之道,同在便安,但恨鄙陋之人,永以遐弃。命也如此,知复何言!自去秋以来,尝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笑语,闲宵自处,无不泪零。乃至梦寐之间,亦多叙感咽离忧之思。绸缪缱绻,暂若寻常;幽会未终,惊魂已断。虽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遥。一昨拜辞,倏逾旧岁。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无斁。鄙薄之志,无以奉酬,至于终始之盟,则固不忒。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婢仆见诱,遂致私诚,儿女之情,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及荐枕席,义盛恩深。愚幼之情,永谓终托,岂期既见君子,不能以礼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栉,没身永恨,含叹何言?傥若仁人用心,俯遂幽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如或达士略情,舍小从大,以先配为丑行,谓要盟之可欺,则当骨化形销,丹忱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存没之诚,言尽于此,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别后相思心目乱,不谓芳音,忽寄南来雁。却写花笺和泪卷,细书方寸教伊看。  独寐良宵无计遣,梦里依稀,暂若寻常见。幽会未终魂己断,半衾如暖人犹远。   “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寄充君子下体之佩。玉取其坚洁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兼致彩丝一絇,文竹茶合碾子一枚。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洁,鄙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诚,永以为好耳。心迩身遐,拜会无期,幽愤所钟,千里神合。千万珍重!春风多厉,强饭为佳,慎言自保,毋以鄙为深念也。”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尺素重重封锦字,未尽幽闺,别后心中事。珮玉彩丝文竹器,愿君一见知深意。  环玉长圆丝万系,竹上斓斑,总是相思泪。物会见郎人永弃,心驰魂去神千里。   张之友闻之,莫不耸异,而张之志固绝之矣。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适经其所居,乃因其夫言于崔,以外兄见。夫已诺之,而崔终不为出。张怨念之诚,动于颜色。崔知之,潜赋一诗寄张,曰:“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竟不之见。后数日,张君将行,崔又赋一诗以谢绝之。词曰:“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梦觉高唐云雨散,十二巫峰,隔断相思眼。不为旁人移步懒,为郎憔悴羞郎见。  青翼不来孤风怨,路失桃源,再会终无便。旧恨新愁无计遣,情深何似情俱浅。   逍遥子曰:乐天谓微之能道人意中语,仆于是益知乐天之言为当也。何者?夫崔之才华婉美,词彩艳丽,则于所载缄书诗章尽之矣。如其都愉淫冶之态,则不可得而见。及观其文,飘飘然仿佛出于人目前,虽丹青摹写其形状,未知能如是工且至否。仆尝采摭其意,撰成鼓子词十一章,示余友何东白先生。先生曰:“文则美矣,意犹有不尽者。胡不复为一章于其后,具道张之与崔既不能以理定其情,又不能合之于义,始相遇也,如是之笃,终相失也,如是之遽。必及于此,则完矣。”余应之曰:先生真为文者也,言必欲有终始箴戒而后已。大抵鄙靡之词,止歌其事之可歌,不必如是之备。若夫聚散离合,亦人之常情,古今所共惜也。又况崔之始相得而终至相失,岂得已哉?如崔已他适而张诡计以求见,崔知张之意而潜赋诗以谢之,其情盖有未能忘者矣。乐天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岂独在彼者耶?予因命此意,复成一曲,缀于传末云:   镜破人离何处问,路隔银河,岁会知犹近。只道新来消瘦损,玉容不见空传信。  弃掷前欢俱未忍,岂料盟言,陡顿无凭准。地久天长终有尽,绵绵不似无穷恨。   卷第六   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比见陆龟蒙集《越器》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乃知唐时已有秘色,非自钱氏始。   南京人家掘得一石,上有字可考,云:“猪拾柴,狗烧火,野狐扫地请客坐。”不知是何等语也。   宣和五六年间,上方织绫,谓之遍地桃。又急地绫,漆冠子作二桃样,谓之并桃。天下效之,香谓之佩香。至金人犯阙,无贵贱皆逃避,多为北贼虏去,亦此谶也。   数年前,雍丘菜园人浚井,得石刻铭云:“汉代功臣铭,隐在秦城井。得到靖康春,方显千年景。金人乱天下,诸贼皆来井。瓮下有甘泉,能疗人间病。”   五代敬翔当权时,门前一举子白衫作舞,歌唱曰:“执板谈歌乞个钱,尘中流浪酒中仙。直饶到老常如此,犹胜危时弄化权。”   唐马戴诗云:“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春秋纬含文嘉》曰: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韩诗外传》云:颜回望吴门马,见一匹练,孔子曰:“马也,然则马之光景长一匹耳。”故人呼马为一匹。应劭《风俗通》曰:马一匹,俗说相马及君子与人相匹。或曰马夜行目明,照前四丈,故曰一匹。或曰度马纵横,适得一匹。或说马死卖马,得一匹帛。或云《春秋左氏》说诸侯相赠,乘马束帛,帛为匹,与马相匹耳。   近见士子多使柴桑翁为陶渊明,不知刘遗民曾作柴桑令也。白乐天《宿西林寺》诗云:“木落天晴山翠开,爱山骑马入山来。心知不及柴桑令,一宿西林便却回。”注:“柴桑令,刘遗民是也。”   李白开元中谒宰相,封一板,上题曰“海上钓鳌客李白”。相问曰:“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白曰:“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又曰:“何物为饵?”曰:“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时相悚然。   新昌李相绅性暴,不礼士。镇宣武,有士人遇于中道,避不及,为前驺所拘。绅鞫之,乃宗室,答曰:“勤政楼前尚容缓步,开封桥上不许徐行,汴州岂大于帝都,尚书未尊于天子。”公失色,使去。   唐李英公勣尝言:“我年十二三时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时为难当贼,有所不惬者杀之。十七八时为好贼,上阵杀人。二十领天下大将军。用兵以救人死也。”   唐王仲舒为郎中,与马逢友善,每责逢曰:“贫不可堪,何不寻碑志相救?”逢笑曰:“适见人家走马呼医,立可待也。”   唐宣宗舅郑光,镇河中,上封其妾为夫人,不受,表辞曰:“白屋同愁,已失凤呜之侣;朱门自乐,难容乌合之人。”上笑曰:“谁教阿舅作此好词?”左右对曰:“光多任一判官田绚者掌书记。”上欲以翰林官之,论者以不由进士,又无引援,遂止。宣宗,唐之晚世也,犹有舅郑光辞妾之封,宣宗又从而嘉之,至赏作文者,亦可称也。   《封氏见闻》云:古葬无石志,近代贵贱通用之。齐太子穆妃将葬,议立石志,王俭曰:“石志不出《礼经》,起元嘉中颜延之为王琳石志,素施无铉策,故以纪行迹耳。遂相祖习。储妃之重,礼绝常例,既有哀策,不烦石铭。”俭初著《丧礼》云:施石志于圹内,古无此制。然孝子无以扬先人之德,刻石纪功,亦不必纯用古制也。   明皇至蜀,每思张曲江则泪下,遣使韶州祭之,兼赍货币以恤其家。其诰词刻于白山屋壁下。   旧制,官人所服,唯黄、紫二色而已。贞观中,始令三品以上服紫,四、五品朱,六、七品绿,八、九品青。   陆贽文学政术俱高,但忌才太甚,如诬于公异家行不修,赐《孝经》一卷,公异坎壈而死。忠州之贬,不无天谴也。   唐制:男子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为丁,六十为老。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税,三曰调,四曰役。   王彦伯医名既著,列三四灶,煮药于庭,老幼塞门来请。彦伯指曰:“热者饮此,寒者饮此,风者气者各饮此。”皆饮而去。效者各负钱而酬,不来者亦不责之。其普眼长者之流欤?《千金》有王彦伯方。   唐吴人顾况,一见李邺侯如旧识,待以异礼。及邺侯卒,况感其知,作《海鸥咏》以寄怀云:“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借枝柯。一朝凤去梧桐死,满目鸮鸢奈尔何?”遂为权贵所疾,贬饶州司户。   古语云:“力能胜贫,谨能胜祸。”盖言勤力不已则不贫,谨身可以避祸。   元载妻王氏曰:“某四道节度使女,十八年宰相妻。今日相公犯罪,死即甘心;使妾为舂婢,不如死也。”主司上闻,亦赐死。载于万年院佛堂子中谒主者,乞一快死。主者曰:“相公今日受些污泥,不怪也。”乃脱秽袜塞其口而终。   荆州大历中有冯希乐者善佞,见人家鼠穴亦佞。尝到长林谒县令,留宴,语令云:“仁风所暨,感兽出境。昨初入县界,见虎狼相尾西去。”有顷村吏来报,昨夜大虫食人。令戏诘之,冯遽曰:“是必略食便过。”   刘梦得守连州,替高霞寓。霞寓后入为羽林将军,自京附书:以承眷顾,请自代矣。公曰:奉感有一话。曾有一老妪山行,遇大虫,羸然跬而不进,若伤其足者。妪因即之,乃举足以示妪。妪看之,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俄顷奋迅而去,似感其恩者。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日无阙焉。妪登垣视之,乃前伤足虎也。一旦,忽掷一死人入,血肉狼籍,被村人呵捕,称为杀人。妪说其由,始得释缚。乃登垣,伺其虎至而语曰:“感则感矣,叩首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   唐韦宙善治生,江陵田产极盛。除广帅,宣宗戒之曰:“番禺珠翠之地,垂贪泉之戒。”宙曰:“江陵庄积谷尚有七千堆,无所用泉。”宣宗曰:“此所谓足谷翁也。”   张巡之守睢阳,玄宗已幸蜀,胡雏方炽,孤城势蹙。人食竭,以纸布切煮而食之。时以茶汁和之,而意自如。其《谢金吾将军表》,词甚忠勇。又许远亦有祭文,为时所重,所谓“太乙先锋,蚩尤后殿。苍龙持弓,白虎捧箭”。又《祭城隍文》,皆文武雄健,志气不衰,真忠烈之士也。刘禹锡曰:“此二公天赞其心,俾之守死善道。向若救至身存,不过一张仆射耳,则巡、远之名,焉得以光万古哉!”   士子初登荣达,及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馔音乐,以展欢宴,谓之烧尾。说者谓虎变为人,唯尾不化,须为焚除,乃得成人。故以初蒙除授,如虎得为人,本尾犹在,体气既合,人为焚之,故云烧尾。一云新羊入群,乃为诸羊所触,不相亲附,火烧其尾则定。贞观中太宗尝问朱子奢烧尾事,以烧羊为对。出《封氏见闻录》。   唐至德二年,敕以僧及道士入钱度有差。   进士及第,以泥金书帖附家书中,报登科之喜。至文宗朝,遂寝此仪。出《卢氏杂说》。   钱氏时,杭州还乡和尚每唱云:“还乡寂寂杳无踪,不挂征帆水陆通。踏得故乡田地稳,更无南北与西东。”人问,云:“明年大家都去。”果然。钱家纳土还朝之兆。   苏公《东禅院林酒仙》诗云:“门前绿树无啼鸟,庭下苍苔有落花。聊与东风论个事,十分春色属谁家?”东坡所记自作祭文中。   南宫县君钱氏诗云:“士悲秋色女怀春,此语由来未是真。倘若有情相眷恋,四时天气总愁人。”   张公庠少能诗,《道中一绝》云:“一年春事已成空,拥鼻微吟半醉中。夹路桃花新雨过,马蹄无处避残红。”   仲殊《题李伯时支遁相马图》云:“月窟精神不受羁,白云野老太支离。当时若也无人识,骏骨灵心各自知。”   宗弟鹏举言:见一驿壁上有诗云:“逢桥须下马,过渡莫争船。”此征途药石也,余爱之,每示子孙。全诗云:“记得离家日,尊亲嘱付言。逢桥须下马,过渡莫争船。雨宿宜防夜,鸡鸣更相天。若能依此语,行路免迍邅。”   三台者,陆翙《邺中记》云:魏武于邺城西北立三台,中名铜雀,南名金兽,北名冰井。   梅圣俞诗,世称五字之妙,其歌词语胜理旨,大似元微之作。《花娘歌》曰:“花娘十二能歌舞,籍甚声名居乐府。荏苒其间十四年,朝为行云暮为雨。格高气俊能动人,人能动之无几许。前岁适从江国来,时因宴席相微语。虽有幽情未得传,暗结殷勤度寒暑。去春送客出东城,舟中接膝心已倾。自兹稍稍有期约,五月连航并钓行。曲堤别浦无人处,始笑鸳鸯浪得名。尔后频逢殊嬿婉,各恨从来相见晚。月下花前不暂离,暂离已抵银河远。青鸟传音日几回,鸡鸣归去暮还来。经秋度腊无纤失,爱极情专易得猜。前年南圃寻芳卉,小忿不胜投袂起。官司乘衅作威棱,督促仓皇去闾里。潇潇风雨满长溪,一舸翩然逐流水。忽逢小史向城东,泣泪寄言心欲死。愿郎日日致青云,妾已长甘在泥滓。更悲恩意不得终,世事难凭何若此!郎闻兹语痛莫深,天地无穷恨无已。我今为尔偶成章,便欲缄之托双鲤。”又作《翡翠词》云:“秦女乘鸾遗翠羽,落在人间与风舞。风休不归谁作主,此郎拾取妆金缕。郎家夫妇爱且怜,系向裙间同出处。朝来邻里偶经过,方朔邹枚争欲睹。主人重客苦留连,急走钿车令去取。酒巡未匝掩阁扉,忽已闻归报鹦鹉。重匀朱粉临镜台,促息不停催出户。正抱琵琶稳系绦,辊作轻雷拢作雨。自解弹成啄木声,岂唯能写胡人语。醉眼流波入鬓时,弦慢邀郎紧丝柱。身柔柱滑郎力微,欲倩旁人频顾主。主何磊落风味多,就请上宾无不许。相疏情远谁称渠?画拨当胸客当去。”   因读禅月《有怀王慥使君》诗云:“刳剥生是为事业,巧通豪俊作梯媒。”令人叹息,古已如此。   李白坟在太平州采石镇民家菜圃中,游人亦多留诗,然州之南有青山,乃有正坟。或云太白平生爱谢家青山,葬其处,采石特空坟耳。世传太白过采石,酒狂捉月,窃意当时藁殡于此,至范侍郎为迁窆青山焉。   杜子美坟在耒阳,有碑其上。唐史言:至耒阳,以牛肉白酒,一夕醉饱而卒。然元微之作子美《墓志》曰:扁舟下荆楚,竟以寓卒,旅殡岳阳。至其子嗣业始葬偃师首阳山。当以《墓志》为正,盖子美自言晋当阳杜元凯之后,故世葬偃师首阳山。又子美父闲常为巩县令,故子美为巩县人。偃师首阳山在官路,其下古冢累累,而杜元凯墓犹载《图经》可考,其旁元凯子孙附葬者数十,但不知孰为子美墓耳。   傅逸人名嵓,真庙时人。《赠张忠定》诗云:“忍把浮名卖却闲,门前流水对青山。青山不语人无事,门外风花任往还。”忠定答云:“萧萧疏苇映门墙,见说新秋脍味长。何事轻抛来帝里,至今魂梦绕寒塘。”逸人又《题壁》云:“寒蛩入夜忙催织,戴胜春深苦劝耕。人苦无心济天下,不知虫鸟有何情?”   孙元规最不喜僧。帅浙东,过润州甘露寺,令僧尽去诗碑,独留僧文灏诗云:“本为向空宽病目,却因多见动闲心。”   章惇元祐初帘前争事无礼,责出知汝州,钱穆父行词云:“怏怏非少主之臣,悻悻无大臣之节。”子厚后见穆父,责其语太甚。穆父笑曰:“官人怒,杂职安敢轻行杖。”   余尝为东坡先生言,平生当官有三乐:凶岁检灾,每自请行,放数得实,一乐也;听讼为人得真情,二乐也;公家有粟,可赈饥民,三乐也。居家亦有三乐:闺门上下和平,内外一情,一乐也;室有余财,可济贫乏,二乐也;客至即饮,略其丰俭,终日欣然,三乐也。东坡笑以为然。   真宗东封,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为诗。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独臣妻有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云:“吾顷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老妻曰:‘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诗送我乎?’老妻不觉失笑而止。”   张芸叟作吕子固挽诗云:“大块分劳逸,唯君独不均。险夷安若性,金石想为人。万卷书奚托,重泉恨莫伸。谁知丞相子,天地一穷民!”   余初到长安,有诗云:“来往长安未定居,暂将僧舍当吾庐。空中说法凭铃语,枕上朝饥听木鱼。因果分明休问佛,行藏自信罢占书。眼前一物真堪爱,百尺长杨水满渠。”   南关驿上碑云:昔列御寇称天倾西北,故河东视诸郡最为高险,太行峙其南,羊肠处其北。《北史·齐纪》:诏问崔颐何处有羊肠坂,颐曰:“按《汉书·地理志》,上党壶关有羊肠坂。”帝曰:“不是。”“又按皇甫士安《地理志》云,太原北九十里有羊肠坂。”帝曰:“是也。”   卷第七   沈存中括,元丰中入翰林为学士,有《开元乐》词四首,裕陵赏爱之。词云:“鹳鹊楼头日暖,蓬莱殿里花香。草绿烟迷步辇,天高日近龙床。”“楼上正临宫外,人间不见仙家。寒食轻烟薄雾,满城明月梨花。”“按舞骊山影里,回銮渭水光中。玉笛一天明月,翠华满陌东风。”“殿后春旗簇仗,楼前御队穿花。一片红云闹处,外人遥认官家。”   栏楯,王逸注云:“纵曰栏,横曰楯。”《楯间子》曰:“櫺,栏楯,殿上临边之饰,亦以防人坠堕,今言钩栏是也。”沙门玄应撰。   唐杭州缺刺史,欲陈李远为守,宣宗曰:“远诗云:‘青山不厌千杯酒,白日唯消一局棋。’如此安能治民!”此缪陋之甚也。使才臣治郡有余暇,铃阁弈棋,未害为政,岂特一诗中言棋,便谓不能治民?有以见宣宗之度未宏远耳。   比来士大夫借人之书,不录不读不还,便为己有,又欲使人之无本。颍州一士子,九经各有数十部,皆有题记,是谓借诸人之书不还者,每炫本多。余不欲言,未尝不归戒儿曹也。   陈叔易,崇宁中为宋乔年荐得官入馆,晁以道有诗云:“处士何人为作牙,尽携猿鹤到京华。新禾满地秋风起,六六峰前只一家。”未久,以道亦为势人所引入京,适得书,寄此诗来,予次韵曰:“闻道诸公置齿牙,买鞯卖屐趁年华。太平起隐无遗策,空尽嵩阳处士家。”始者以道叔易皆居嵩阳,誓不出仕云。   《传载》曰:僧淡然者为诗曰:“到处自凿井,不能饮常流。”与孟郊、退之为洛下之游,退之作《嘲淡然鼾睡》诗是也。   唐刘从谏死,其子稹请袭位,未许,发兵扰河内,朝廷命检校右仆射王茂元专征。会茂元卒,遣检校太尉王宰都统骁卒,检校右仆射石雄为副。未即进讨,武宗切于成功,遣内养崔神召丞相李卫公于便殿,曰:“此贼使朕鬓眉陡白。诸将不肯杀戮,卿等可为作制驭奏来,朕坐此以待。”卫公至中书,召御史中丞李回,宣上旨,请公以行。命回为催阵使,发自右银台门,五十四道邸吏,戎车导引至近驿,观者倾京师。公至蒲东刀荒岭,都统王宰、其副石雄,鞬腰帕首,俯伏道左拜谒。公总辔受礼,顾左右,唤当直令史处分,责破贼限状来。二将挥汗,通六十日内请收潞州城,违限请行军令。五十八日,潞州送稹首请降,官军入上党,拜同中书侍郎平章事。回即驿坊李相也。   老种太尉师道预知金人反覆,上进二诗,多为张六太尉者收藏不达,已备言大金连结情状,后果叛盟。诗曰:“外塞胡儿里党臣,勾连数众赴京城。团团阔阔孤平寨,不识皇家王气星。”又云:“飞蛾视火残生灭,燕逐群鹰命不存。从今一扫胡兵尽,万年不敢正南行。”后金人奔突犯阙,皆如其言。初与折可存立殊勋,后欲击贼,不用其言,气愤而卒。   崇宁中,特奏名状元徐通琼林宴罢,作诗曰:“白发青衫晚得官,琼林顿觉酒肠宽。平康夜过无人问,留得宫花醒后看。”亦十二年前进士也。   近岁林棣县虞候张坦,暴酷嗜利,卒死瘗城外月余,夜夜叫呼。村人报其家,谓复生。妻子辈开掘视之,身化巨蛇,头尚人也。取之置荆囤中。他日体寒,要厚被。日食肉二斤许,酒一斗。复能人言,时召故旧,喻以祸福,以邀酒食,至费竭所蓄家产之后乃入山。唯幼子及妇能饲之。后数月,头亦蛇矣,渐不能人言。《太平广记》中载人化为虎多矣,未见生化为蛇也。瞿元化说。   欧阳文忠公晚年最喜陈知默诗,云:“恨不多记,但记其两联,一云‘平地风烟横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一云‘云埋山麓藏秋雨,叶落林梢带晚风。’”   傅钦之作中丞,言刘仲冯,一日贡父逢之,曰:“小侄何过,致起台章?”铁之惭云:“也只三平二满文字。”贡父熟视,笑曰:“七上八下人才。”   张安道少年谪滁州,道遇一僧舍,入门怅然,便悟前生曾作寺僧,手写《楞伽经》四卷。问其徒,具言有老僧平生诵此经,自书者犹匣在屋梁上。取视之,笔迹宛然,与今生一同。遂托东坡书此经,施钱入金山寺,了元长老刻板印施,坡作后序,详言之矣。及坡作杭倅,游寿星院,入门便悟曾到,能言其院后堂殿山石处,作诗记之。乃知性慈慧者必是大修行中来,非一世薰习所致。   先伯父洋州侯,有文学名于嘉祐、治平间。有《落花》诗云:“绿珠楼下堪惆怅,宋玉墙头又别离。”又《御沟》诗云:“一条横截红尘断,几曲遥通紫禁深。”   长安慈恩寺僧,见数女仙夜吟,诗云:“黄子陂头好月明,忘却华筵到晓行。烟收山低翠黛横,折得荷花远恨生。”僧出揖之,化为白鹄飞去。明日,又题云:“湖水团团夜如镜,碧树红花相掩映。北斗阑干晓柄移,有似佳期常不定。”   孙莘老形貌古奇,熙宁中论事不合责出,世谓没兴孔夫子。孔宗翰,宣圣之后,气质肥厚,刘贡父目之孔于家小二郎。元祐中,二人俱为侍郎,二部争事于殿门外幄次中,刘贡父过而谓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坐中有悟之者,大笑。   滕元发少居乡里寺中修业。一日,烹寺犬食之,僧笑曰:“能作《滕先生偷狗赋》,即不申理。”其破题云:“僧惟不净,狗也宜偷。饼饵引来,犹掉续貂之尾;索绹牵去,难回顾兔之头。”又云:“既欲思于实腹,遂乃设于空喉。”即日传播诸郡。空喉,取狗器也。   刘原父再娶,欧公戏作二诗云:“仙家千岁亦何长,人世空惊日月忙。洞里桃花莫相笑,刘郎今是老刘郎。”又云:“文章落笔有谁先?坐上诗成海外传。明日京都应纸贵,开帘却扇有新篇。”   颍妓曹苏哥,往岁与悦己者密约相从,而其母禁之至苦,不胜郁悒。以盛春美最,邀同约者联骑出城,登高冢,相对恸哭。既而酣饮。诸客闻之,赏其旷绝于流辈。晏元献闻之,为戏题绝句云:“苏哥风味逼天真,恐是文君向上人。何日九原芳草绿,大家携酒哭青春。”   黄鲁直戏作《贵耳贱目谜》云:“驴耳对轩轩,争酬价十千。眈眈两虎视,不直一文钱。”   梅询侍读尝从真宗东封,因卜命于岳神,梦三牛斗于庭,有称相公通谒者,虽异之而不晓其兆。既而得濠梁守,州廨有三石牛。后吕许公夷简以殿中丞来倅,询见之,疑若所梦谒者,于是委遇至厚。不数年,许公大拜,梅为发运使,按部至濠上,作诗寄许公云:“十五年前忝一麾,公余尝得预言诗。玉阶步武为霖早,云路风波得志迟。浴凤池深春荡荡,观鱼台古草离离。重来故老休相问,请揭纱笼看旧碑。”   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陈述古作杭守,东坡作倅,述古令东坡作诗云:“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毛苍。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诗人谓张籍;公子谓张祜;柱下,张苍;安昌,张禹:皆使姓张事。   文思使,或云量铭云:“时文思索。”或说殿名,聚工巧于其侧,因名之曰文思使院。   东坡先生召试直言极谏科时,答《刑赏忠厚之至论》,有云“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诸主文皆不知其出处。及入谢日,引过诣两制幕次,欧公问其出处,东坡笑曰:“想当然尔。”数公大笑。   世以鲍昭字明远,读李义山诗云:“嫩割周颙韭,肥烹鲍照葵。”乃知名照,非昭也。   唐明皇时,孙逖集中有《寿王瑁妃杨氏废为道士制》,此可见太真妃真寿王妃也。李商隐诗云:“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又云:“龙墀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书此事也。   唐李义山《樊南甲乙四六集序》云:“四六之名,六博格五,四数六甲之取乙。”   《周礼》:“阉十人。”郑玄曰:“阉,真气藏者,今谓之宦人也。主闲门户,故阉之。”   东坡先生尝爱梅圣俞《和宋次道紫宸早朝》诗,云:“陆生声誉在云间,来预簪裾谒帝颜。冠剑有容夔与契,文章全盛马兼班。眈眈玉宇龙缠栋,霭霭金铺兽啮环。却出常朝殿前过,戟衣风动自相攀。”   天福中,杨凝式风子笔墨高妙,洛阳寺有题壁。李建中亦有书名,尝题其旁云:“杉松倒涧雪霜干,屋壁麝煤风雨寒。我亦平生有书癖,一回入寺一回看。”   濠守侯德裕侍郎,藏东坡一帖云:杭州营籍周韶,多蓄奇茗。尝与君谟斗,胜之。韶又知作诗,子容过杭,述古饮之,韶泣求落籍。子容曰:“可作一绝。”韶援笔立成,曰:“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观音般若经。”韶时有服,衣白,一座嗟叹,遂落籍。同辈皆有诗送之,二人者最善,胡楚云:“淡妆轻素鹅翎红,移入朱栏便不同。应笑西园桃与李,强匀颜色待秋风。”龙靓云:“桃花流水本无尘,一落人间几度春。解佩暂酬交甫意,濯缨还作武陵人。”固知杭人多慧也。   王立之云:“老杜家讳闲,而诗中有‘翩翩戏蝶过闲幔’,或云恐传者谬。又有‘泛爱怜霜鬓,留欢卜夜闲’。余以为皆当以闲为正,临文恐不自讳也。”迂叟李国老云:“余读《新唐书》,方知杜甫父名闲,检杜诗,果无‘闲’字。唯蜀本旧杜诗二十卷内《寒食》诗云:‘邻家闲不违。’后见王琪本作‘问不违’。又云:‘曾闪朱旗北斗闲。’后见赵仁约说薛向家本作‘北斗殷’。由是言之,甫不用‘闲’字,明矣。”   东坡在维扬设客十余人,皆一时名士,米元章在焉。酒半,元章忽起立云:“少事白吾丈:世人皆以芾为颠,愿质之。”坡云:“吾从众。”坐客皆笑。   东坡论沈传师书云:“传师虽学二王笔法,后欲破之自立,乃伤变主者也。近世人多学传师,又不至,但有小人跳篱蓦圈,脚手令人可憎。世人皆学,何哉?”   东坡云:“白公晚年诗极高妙。”余请其妙处,坡云:“如‘风生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不到也。”   东坡云:荆公暮年诗始有合处。五字最胜,二韵小诗次之,七言诗终有晚唐气味。如平甫七字,复为佳耳。   晋人论三教同异,曰:“将无同。”曾问东坡,坡云:“古人以将为初,是初无同,岂复有异耶?”后以此旨观古人用初字意,皆通于此义。   《宗镜》中有《古德环同见异颂》一首云:“于一端严淫女身,出家耽欲及饿狗。以前尘无决定相,三者分别各不同。”   东坡老人在昌化,尝负大瓢行歌于田间,有老妇年七十,谓坡云:“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坡然之。里人呼此媪为春梦婆。坡被酒独行,遍至子云诸黎之舍,作诗云:“符老风情老奈何,朱颜减尽鬓丝多。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唯逢春梦婆。”是日,老符秀才言换扇事。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晁无咎言:晏叔原不蹈袭人语,而风调闲雅,自是一家。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自可知此人不生在三家村中也。   荆公云:古之歌者,皆先有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   世言卢绛病,梦一白衣妇人啖以甘蔗,为歌《菩萨蛮》词,曰:“后相见于固子陂。”其词末句云:“眉黛远山攒,芭蕉生暮寒。”此词人俱能道之。而杨大年《谈苑》中末句不同,云:“独自凭阑干,衣襟生暮寒。”不知孰是。予尝谓“芭蕉生暮寒”妙甚,与“衣襟”大段相远,大年必不如此道也。   李邦直黄门在政府时,夜梦作《春词》云:“杨花落,燕子横穿朱阁。苦恨春醪如水薄,闲愁无处著。  绿野带江山落角,桃叶参差残萼。历历危樯沙外泊,东风晚来恶。”   秦少游、贺方回相继以歌词知名。少游有词云:“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其后迁谪,卒于藤州光华亭上。方回亦有词云:“当年曾到王陵铺,鼓角秋风,千岁辽东,回首人间万事空。”后卒于北门,门外有王陵铺云。   东坡云:《梁史》:刘凝之为人认所著屐,即与之。后得所失屐,复还之,不肯取。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屐,麟士笑曰:“是卿屐耶?”即与之。后得所失屐,麟士笑曰:“非卿屐耶?”复受之。士大夫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契丹天柞文妃喜文墨,尝作史诗以讽谏云:“丞相朝来剑佩鸣,千官侧目寂无声。养成寇盗谋将及,害尽忠良谏不行。亲戚尽连藩屏翰,私门潜蓄爪牙兵。可怜二世秦天子,犹向官中望太平。”文妃被诛后,其子晋王诵经受诛,母子俱贤也。   东坡守杭州时,有县官贪而无耻,欲黜之,凂张父政解其事。公厉声曰:“古之学者为己,其斯人耶!”张问其故,“掌政名曰有司,掌教名曰儒臣,有司惟欲得之于己,儒官惟欲成就于人。”闻者笑倒。   卷第八   司马文正公言行俱高,然亦每有谑语。尝作诗云:“由来狱吏少和气,皋陶之状如削瓜。”卫有长短句云:“宝髻匆匆梳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紫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风味极不浅,乃《西江月》词也。   今人谓拙直者名方头。陆鲁望作《有怀》诗云:“头方不会王门事,尘土空缁白苎衣。”亦有此出处矣。   范尧夫丞相尝教子弟云:文正公有言,常调官好做,家常饭好吃。   南唐给事中乔舜知举,进士及第者五人,即丘旭、乐史、王则、程渥、陈皋也。皆以举数升降等甲。无名子以为乔之榜类陈橘皮,以年多者居上。   宣城守吕士隆,好缘微罪杖营妓。后乐籍中得一客娼,名丽华,善歌,有声于江南,士隆眷之。一日,复欲杖营妓,妓泣诉曰:“某不敢避杖,但恐新到某人者不安此耳。”士隆笑而从之。丽华短肥,故梅圣俞作《莫打鸭》诗以解之曰:“莫打鸭,莫打鸭,打鸭惊鸳鸯。鸳鸯新自南池落,不比孤洲老秃鸧。秃鸧尚欲远飞去,何况鸳鸯羽翼长。”   《集韵》云:鳝,音駞。鱼也。皮可冒鼓。今多以鼍鼓使鼍字,非也。此水虫耳。   冯夷者,《清泠传》曰:冯夷,华阴潼乡堤伯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为河伯。一云以八月庚子浴于河而溺死,一云渡河溺死。   詹玠,南方人。有《咏梅》诗云:“只有雪争白,更无花似香。”全似裴说《诗格》。《说棋》诗云:“人心无算处,国手有输时。”又《牡丹》诗云:“未尝贫处见,不似土中生。”又尝有诗云:“入山不避虎,当路却防人。”格虽不高,真入理之言。   金陵人谓中酒曰酒恶,则知李后主诗云“酒恶时拈花蕊嗅”,用乡人语也。   江州村民呼父曰大老。孟子所谓“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于此可验。   扬州山光寺一小室中,有题二绝于壁上者,曰:“马蹄轻蹙柳花浮,醉入淮南第一州。不是青楼羞薄幸,自缘无锦不缠头。”又曰:“高台已倾池已平,隋家宫殿春草生。千年往事何足叹,广陵非复旧时城。”二诗笔法秀劲,不题名氏。荆公后题云:“此沈文通诗。”   刘原父晚守长安,眷官妓蔡娇,所谓添酥者也。其召还,作诗别之曰:“玳筵银烛彻宵明,白玉佳人唱《渭城》。更尽一杯须起舞,关河秋月不胜情。”   韩退之以论佛骨贬潮州,给事中冯宿亦贬歙州刺史,论者谓前一日冯宿于韩家,盖宿教令上疏,遂贬焉。呜呼!如退之者不免人疑受他人风旨,君子使人必信,难矣!   愁,音曹。忧也。《集韵》:扬雄有《畔牢愁》,音曹。令人言心中不快为“心曹”,当用此愁字,即忧也。   宣宗深惩阉宦恣横,以访令孤绹。绹密奏榜子云:“但有罪莫舍,有阙莫填,自然无遗类矣。”   关东鄙语曰:“人闻长安乐,出门向西笑。”   富郑公守青,值荒岁艰食,从朝廷乞斛斗济民,作书与执政云:“伏念人生好事,难得入手,今方遇之,幸乐成此志也。”   富郑公与欧公书云:“某在青州作得一实头事,全活数万人,大胜如二十四考在中书也。谓赈济事。”   唐末五季,士大夫有言曰:“贵不如贱,富不如贫,智不如愚,仕不如闲。”谓严刑、征科、责任、驱役四事也,其深有旨。   东坡自黄移汝,过金陵,见舒王,适陈和叔作守,多同饮会。一日游蒋山,和叔被召将行,舒王顾江山曰:“子瞻可作歌。”坡醉中书云:“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路,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軿凌紫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和叔到任,数日而去。舒王笑曰:“白鹭者,得无意乎?”   张文潜每见亲友书后无月日,便掷于地,更不复观。   川中一士人作《食菜》诗十余韵,其警句云:“溲频倾绿水,溷急走青蛇。浑家青菜子,一肚晚蚕沙。”   张文潜《戏作雪狮绝句》云:“六出装来百兽王,日头出后便郎当。争眉霍眼人谁怕,想你应无热肺肠。”   韩魏王晚谢事归相州,有诗云:“花散晓丛蜂蝶乱,雨匀春圃桔槔闲。”又云:“不羞老圃秋容瘦,且看黄花晚节香。”皆熙宁纷更法度,争之不胜所作也。   东坡在黄冈,与张从惠吉老同一州。吉老妻,予从姑也。遇生日,请坡夫妇饮,适有新桃,食之见双仁,坡戏作《献寿》诗云:“终须跨个玉麒麟,方丈蓬莱走一巡。敢献些儿长寿物,蟠桃核里有双仁。”   有士人误中秋赋,求人作谢启。或戏与一对云:“莲花里点灯,偶然而已;草屋上失火,茅著可知。”   东坡云:予饮少辄醉,卧则鼻鼾如雷,旁舍为厌,而己不知也。一日因醉卧,有鱼头鬼身者,自海中来告云:“广利王来请端明。”予被褐草屦黄冠而去,亦不知身步在水中,但闻风雷声暴如触石,意亦知在深水处。有顷,豁然明白,真所谓水精宫殿相照耀也。其下则有骊目、夜光、文犀、尺璧、南金、火齐,眩目不可仰视,而琥珀、珊瑚又不知多少也。广利少间佩冠剑而出,从以二青衣,予对以海上逐客,重烦邀命。广利且欢且笑。顷南溟夫人亦造焉,东华真人亦造焉,自知不在人世。少间,出素鲛绡丈余,命予题诗。予乃赋之曰:“天地虽虚廓,淮海为最大。圣王时祀事,位尊河伯拜。祝融为异号,恍惚聚百怪。三气变流光,万里风雨快。灵旗摇红纛,赤虬喷滂湃。家近玉皇楼,彤光照无界。若得明月珠,可偿逐客债。”写竟,进广利,诸仙递看,咸称妙。独广利旁一冠篸水族,谓之鳖相公,进言:“苏轼不避忌讳,祝融字犯王讳。”王大怒。予退而叹曰:“到处被相公厮坏。”   钱唐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东坡先生适是邦,阙守权摄。九尾野狐者,一日下状解籍,遂判云:“五日京兆,判断自由,九尾野狐,从良任便。”复有一名娼亦援此例,遂判云:“敦《召南》之化,此意诚可佳;空冀北之群,所请宜不允。”   大中二年,李卫公谪广州,历宣宗、懿宗两朝,无宗相。至乾符二年,李蔚为相,俄罢去,历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龙化、大顺、景祐、乾宁,悉无宗相,而宗室陵迟尤甚,居官者不过郡县长,处乡里者或为里胥族。出《岚斋集》。   《东观奏记》云:于延陵授建州刺史,中谢,宣宗问之曰:“建去京师远近?”延陵曰:“八千里。”上曰:“朕左右前后多建人也,郡极不恶。卿若洁己奉公,绥辑凋瘵,常若在朕前。或挠法度,使远人无聊,即三尺阶前,便是万里。”   贺监为礼部侍郎,祁王赠惠昭太子,补斋挽郎,贺大纳苞苴,为豪子相率诟辱之,吏遽掩门。贺梯墙谓曰:“诸君且散,见说宁王亦甚菼掺矣。”   唐白岑遇异人传发背方,其验十全,岑卖弄以求利。为淮南小将高适胁取其方,然不甚效。后岑至九江,为虎所食。驿吏于其囊中得真本,太原王升之写以传布。岑得异方,秘之求利,无济人之心,宜为虎食。王升之者,必有善报乎!   黄鲁直云:烂蒸同州羊羔,沃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抹南京面作槐叶冷淘,糁以襄邑熟猪肉,炊共城香稻,用吴人脍,松江之鲈。既饱,以康山谷帘泉烹曾坑斗品,少焉卧北窗下,使人诵东坡《赤壁》前后赋,亦足少快。   甲胄者,《广雅》云:“兜鍪谓之胄。”   商贾,《白虎通》云:“商之言商也,商其远近,通四方之物以聚之也。贾者,固也,固物以待民来求其利也。”   铭者,刻金石以纪德也。《礼》曰:“铭者,自名也。铭义称美不称恶。”郑玄曰:“铭者,名也。”   山谷云:金华俞清老,字子忠,三十年前与予共学于淮南。元丰甲子,相见于广陵,自云荆公欲用之,脱掖逢,著僧伽梨,奉香火于半山宅寺,所谓报宁禅院也。予命之僧名曰紫琳,字清老。无妻子累,去作半山道人,似不为难事,然生龟脱简,亦难堪忍。后数年见之,儒冠自若也。因戏和清老诗云:“索索叶自雨,月寒遥夜阑。马嘶车铎鸣,群动不遑安。有人梦超俗,去发脱儒冠。平明视青镜,政尔良独难。”东坡常哦此诗以为戏。   田承君云:东人王居卿在扬州,孙巨源、苏子瞻适相会,居卿置酒,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和靖《梅花》诗,然而为咏杏花与桃李,皆可用也。”东坡曰:“可则可,恐杏花与桃花不敢承当。”一坐为之大笑。   曾谠,孝序之子,元符中上书论元符之政,论编人邪,为中等。后为二蔡客,上书诋元祐、美崇宁政事,为正论上等。后因陛对作圣语,令进擢,又背京从卞,言章及之,遂贬丹阳闲居。尝送新茶与蔡天启,天启于简后批一诗云:“欲言正焙香全少,便道沙溪味却嘉。半正半邪谁可会,似君书疏正交加。”   客有自丹阳来过颍见东坡先生,说章子厚学书,日临《兰亭》一本。坡笑云:“从门入者非宝,章七终不高耳。”   东坡尝作《韩幹马》诗云:“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幹丹青不语诗。此画此诗今已矣,人间驽骥谩争驰。”余以为若论诗画,于此尽矣,每诵数过,殆欲常以为法也。   苏二处见东坡先生与其书云:“二郎侄,得书知安,并议论可喜,书字亦进,文字亦若无难处。止有一事与汝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只书字亦然。善思吾言。”云云。此一帖乃斯文之秘,学者宜深味之。   张乖崖自成都召还华山,寄陈抟诗云:“世人大抵重官荣,见我西归夹路迎。应被华山高士笑,天真丧尽得浮名。”   山谷建中靖国间例复官职,有诗十首。一曰:“阳城论事盖当世,陆贽草诏倾诸公。翰林若要真学士,唤取儋州秃鬓翁。”谓东坡也。   韩退之不喜僧,每为僧作诗,必随其浅深侮之。如《送灵师》诗云:“围棋斗白黑,生死随机权。六博在一掷,枭卢叱回旋。战诗谁与敌,祛汗横戈鋋。饮酒尽百盏,嘲谐思逾鲜。有时醉花月,高唱清且绵。”言僧之事,乃云围棋、饮酒、六博、醉花、唱曲,良为不雅,可谓出丑矣。又《送澄观》诗,乃清凉国师者,虽不敢如此深诋,亦有“向风长叹不可见,我欲收敛加冠巾”,亦欲令其还俗,是终不喜僧也。   欧阳永叔《浣溪沙》云:“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阳楼外出秋千。”此翁语甚妙绝,只一“出”字,是后人著意道不到处。   鲁直云:东坡居士曲,世所见者数百首,或谓于音律小不谐。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缚不住者。   无咎云:张子野与柳耆卿齐名,人以为子野不及耆卿富,而子野韵高,是耆卿所乏处。   无咎云:比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如“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也。   黄鲁直间为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乃著腔子唱好诗也。   《晋世家》云:“叔虞,武王之子,姜太公之外孙。”今晋祠是也。   山谷在涪溪,咏水仙花诗云:“凌波仙子生尘袜,波上盈盈步微月。被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山谷云:东坡墨戏,水活石润,与予草书三昧,所谓闭门合辙。   桃黄事,东坡书云:“有棋人山居,夜梦溪边有一人溺水,棋人援而出之。饭后纵步至一溪边,真梦中见者,猎人缚一鹿来,棋人数千得之。鹿逐棋人,跬步不可离。后于所居林间地上得桃一枚,甚大,樵妇过而食之,弃其核而去。棋人取之,破其核,得雄黄一块,棋人吞之,自此不复食。”东坡名此鹿为山客。   《国史补》云:酒有郢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梁春,剑南之烧香春。老杜亦云:“闻道云安曲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裴硎作《传奇》记裴航事,亦有酒名松醪春。唐人多以“春”名酒也。   熊执易为补阙,上疏极谏,窃示僚友,归登惨然曰:“愿列一名。雷霆之怒,足下岂可独当?”今之士大夫,有同为朝廷言事,或不从,即先变其议以合之者;或变之不及,即自辨非出己意,倾害同列而幸自脱者,于登良愧矣!   江南道中,壁上有人题云:“蛇蝎性灵生便毒,蕙兰根异死犹香。”不知何人诗,亦妙语也。   东坡作诗,妙于使事,如“剩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麞书”,“弄麞”乃李林甫事;“汤饼客”出刘禹锡赠张盥诗,云:“忆尔悬弧日,余为坐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天麒麟。”若以为明皇王后事,则不见坐食汤饼之意。公在黄州,邀一隐士相见,但视传舍,不言而去。坡曰:“岂非以身世为传舍乎?”因赠诗云:“士廉岂识桃椎妙,妄意称量未必然。”盖用朱桃椎事。高士廉备礼请见,与之语,不答,瞪目而去。士廉再拜曰:“祭酒其使我以无事治蜀耶?”乃简条目,州遂大治。东坡取隐士相见不言之意为诗,真切当也。
13,221
艺藏
综合
四巧工传--黄质
四巧工传  (近人)黄质 撰   江东诸县,数百年来,人文荟萃,甲于他省。新安僻处山郡,土地隘瘠,生殖繁庶,而士大夫起家盐箧,尤操嬴余。华盛之族,席履丰厚,器物材用,务求粹美,以故艺能日进。片长薄技,新巧相尚,争自揣摩,蕲于尽善,志乘所载,实繁有徒。四巧工者,最为后起,著声当世,艺有端长,代远年湮,不有表彰,耆老旧闻,无所称述,余因慨焉!   有蟹钳者,初不详其姓氏,尝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性善制铜,右手仅存食将两指,以指钳物,伸屈自如,若蟹螯然,以故得名。夫骈拇枝指,彼余于数者,蒙庄之寓言也;至曾子宣、魏道辅,家世男女,皆少指之一节,而又不必以艺名,名以指传,指以艺著;枝山而后,仅有其偶。其为技也,熔液镂采,各擅精妙,逾于他工。尝仿汉制,有雁足镫,作烛座,鹤形跂足,高数尺许,独立不仆。歙多墨工,造墨之法,取范为印。其最著者,如程君房之墨谱,图画精细,多出自丁南羽手笔。或镌以铜,山水花鸟,细入豪芒。昔赵恒夫称工绝技者,谓有能于筋头刻十八渡海罗汉,须眉毕现,鬼斧神工,诧未曾有!而墨范精绝,近之良工,必推蟹钳,以方古人,无多让也。   歙工制墨,尤多砚材。汪氏复庆,号善琢砚。自南唐李氏,于歙州置砚务官,歙守以荐工人李少微,由是而龙尾之名大著。宋僧令休琢风砚,东坡称之,则砚形益紧,而制者益伙。拙工牟利,日即侈窳,复庆一本古法,尤善度材,騞然奏刀,迹浑象脱,能就石块,而得模形,异样天成,素质弥焕,不假琱琢,而边幅整严,可谓善矣。砚之佳品,必贮以椟,文房器用,髤漆最雅。歙故产漆,漆工之妙,尤有足称者已。   善制漆者,为程以藩。器之精品,有银胎嵌蜔,红黑退光诸目。寻常器具,亦必竹木为骨,络以丝枲,五色绚烂,琱镂井井,采泽鲜研,腠理坚韧,器无钜细,至能载人其上,而不摧裂,缀补旧物,无迹可寻。先是歙之开黄里有谢氏者,在明中叶,能以本衣裔处,褪出绒纱,一经一纬,织而补之,了乏线迹。后效之者,不绝如缕,以藩之技,可与媲美,而今不传。其仅见者,漆匣琱刻,雅多精技,而张立夫昆季为尤著云。   立夫家于歙之虬村,村之人以剞劂为业者甚多。立夫角逐其间,无与俦匹!上而籀篆钟鼎之古,下逮花、鸟、鱼、虫之细,书画摹刻,不爽豪发。新安巨室,建筑宗庙,享堂两楹,必撰联语,名人书法,涂金镂炭,穷极华丽,劫灰零落。时或一见,盖多立夫昆季手工也。立夫不惟精刻,而又兼通书法,故其字画波磔,神采飞动,无不如志。出其余暇,间镌竹杖笔格诸铭,人尤珍之。子振之,世其业,艺事精能,不坠家学。洪杨之乱,曾佐湘乡曾公于戎幕中,传刻露布,尝以其技山入寮佐。贤士大夫为谈艺事,恒与分庭抗礼,苟非其人,位虽显赫,多金弗顾。傲岸自喜,人欣其艺,尤高其行。四方向风来从学者,亦不乏人。今言手民,犹推张氏矣。   论曰:予来新安,意其山水清绝,必多奇桀异能之士。及与游乡邑之间,而睹人民之凋敝,器物之船窳,又未尝不慨夫人事迁移,何古今不相及也!故时值其盛,不特名臣硕彦,功业非常,焜耀当世,即一技一能,具有偏长者,莫不争为第一流人。虽经造物之摧折,支体缺陷,而卒成其巧。若蟹钳者,可谓难矣!汪程诸人,各以其艺,著名于时,往役于公卿之间,而不肯稍贬其节,以终老于牖下。其视世之伈伈伣伣,无所短长,躬庳謟而心富贵者,其贤不肖为何如耶?今之视富贵者愈重,其视工艺也愈轻,余惧其轶事之不传,无以为新安述也,因连类而书之,以俟后之有采择焉。   四巧工传
13,222
艺藏
综合
学古编-元-吾丘衍
学古编 元 吾丘衍 ◎序 干、莫,利器也;补履者,莫能用。丽梁,大材也;窒鼠穴者,莫能举。故求此道,必得于此道,则达于此道矣。既达矣,止斯可乎?曰:不可。夏后氏治水,水之道也,汨使之流,道使之注。山泉之蒙,尾闾之虚,不相与违,斯所谓道。偶得此说,因写为《学古编》序。大德四年五月二十五日,真白居士吾丘衍子行序 ○三十五举 一举曰:科斗。为字之祖,象虾蟆子形也。今人不知,乃巧画形状,失本意矣。上古无笔墨,以竹挺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古谓笔为聿,《苍颉》书从手,持半竹,加画为聿肃。秦谓不律,由切音法云。 二举曰:今之文章,即古之直言。今之篆书,即古人平常字。历代变更,遂见其异耳。不知上古初有笔,不过竹上束毛,便于写画,故篆字肥瘦均一,转折无棱角也。后人以真、草、行,或瘦或肥,以为美茂。若笔无心,不可成体。今人以此笔作篆,难于为古人尤多。若初学未能用时,略于灯上烧过,庶几便手。 三举曰:学篆字,必须博古。能识古器,则其款识中古字神气敦朴,可以助人。又可知古字象形、指事、会意等未变之笔,皆有妙处,于《说文》始知有味矣。前贤篆之气象,即此事未尝用力故也。若看模文,终是不及。 四举曰:凡习篆,《说文》为根本。能通《说文》,则写不差。又当与《通释》兼看。 五举曰:字有古今不同。若检《说文》,颇觉费力,当先熟于《复古编》,大概得矣。 六举曰:篆书多有字中包一二画。如“日”字、“目”字之类。若初一字内画不与两头相黏,后皆如之,则为首尾。一法若或接或否,各自相异,为不守法度,不可如此。又圆点、又圆圈,小篆无此法,古文有之。口字,作三角形,不可引用。学者慎勿难写处,妄意增入。 七举曰:篆法,扁者最好,谓之蜇黯扁。徐铉谓非老手,莫能到石鼓文字也。 八举曰:小篆,一也,而各有笔法。李斯,方圆廓落;李阳冰,圆活姿媚;徐铉,如隶无垂脚,字下如钗,股稍大;锴如其兄,但字下如玉箸微小耳;崔子玉多用隶法,似乎不精,然甚有汉意。李阳冰篆,多非古法,效子五也,当知之。 九举曰:写成篇章文字,只用小篆。二徐、二李,随人所便。切不可写词曲。 十举曰:小篆,俗皆喜长。然不可太长,长无法,但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岂不美哉!脚不过三,有无可奈何者,当以正脚为主,余略收短,如幡脚可也。有下无脚字,如“[1234]”、“[1234]”、“[1234]”等字,却以上枝为出。如草木之为物,正生则上出枝,倒悬则下出枝耳。 十一举曰:凡写碑匾,字画宜肥,体宜方圆。碑额同此,但以小篆为正,不可用杂体。 十二举曰:以鼎篆、古文错杂为用时,无迹为上。但皆以小篆法写自然一法,此虽易求,却甚难记。不熟其法,未免如“百家衣”,为识者笑。此为逸法正用,废此可也。 十三举曰:凡□圈中字,不可填满。但如斗井中着一字,任其下空,可放垂笔,方不觉大。圈比诸字亦须略收。口不可圆,亦不可方,只以炭墼(音击)范子为度自好。若“日”、“目”等字,须更放小。若印文中,扁口井,口字及子字上口,却须略宽,使口半见,空稍多,字始浑厚。汉印皆如此。 十四举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却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乎直,无有不可意矣。人多不得师传,只如常把笔,所以字多欹斜,画亦不能直,且字势不活也。若初学时,当虚手心,伸中指并二指于几上空画,如此不拗,方可操笔。此说最要紧,学者审之,其益甚矣。 十五举曰:凡篆大字,当虚腕悬笔,手腕着纸,便字不活相。多有人不能用笔,用棕榈条及纸个等物,皆俗夫所为,士大夫不可用此。 十六举曰:汉篆多变古法。许氏作《说文》,救其失也。 十七举曰: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在不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书体括》云:“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备矣。隶法颇深,具其大略。 十八举曰: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屈,且以为法,大可笑也。多见故家藏汉印,字皆方正,近乎隶书,此即摹印篆也。王球《啸堂集古录》所载古印,正与相合。凡屈曲盘回,唐篆始如此。今碑刻有颜鲁公官诰,尚书省印,可考其说。 十九举曰:汉魏印章,皆用白文,大不过寸许。朝爵印文皆铸,盖择日封拜,可缓者也。军中印文多凿,盖急于行令,不可缓者也。古无押字,以印章为官职信令,故如此耳。自唐用朱文,古法渐废。至宋南渡,绝无知者,故后宋印文皆大谬。 二十举曰;白文印,皆用汉篆。平方正直,字不可圆。纵有斜笔,亦当取巧写过。 二十一举曰:三字印。右一边一字,左一边两字者,以两字处与为一字处相等。不可两字中断,又不可十分相接。 二十二举曰:四字印。若前二字交界略有空,后二字无空,须当空一画地别之。字有有脚、无脚,故言及此。不然,一边见分,一边不分,非法度也。 二十三举曰:轩斋等印。古无此式,唯唐相李泌有“端居室”三字印,白文玉印。或可照例,终是白文,非古法,不若只从朱文。 二十四举曰:朱文印。用杂体篆,不可大怪。择其近人情,免费词说可也。 二十五举曰:白文印。用崔子玉写《张平子碑》上字,及汉器上并碑盖印章等字,最为第一。 二十六举曰:凡姓名表字,古有法式。不可随俗用杂篆及朱文。 二十七举曰:白文印必逼于边。不可有空,空便不古。 二十八举曰:朱文印,不可逼边。须当以字中空白得中处为相去,庶免印出。与边相倚,无意思耳。字宜细,四旁有出笔,皆滞边,边须细于字边,若一体。印出时,四边虚纸昂起,未免边肥于字也。非见印多,不能晓此粘边,朱文建业文房之法。 二十九举曰:多有人依款识字式作印,此大不可。盖汉时印文不差如此,三代时却又无印,学者慎此。《周礼》虽有玺节,及职金掌辨其微恶揭而玺之之说。注曰:“印,其实手执之卩(音节)也。”正面刻字,如秦氏玺,而不可印,印则字皆反矣。古人以之表信,不问字反,淳朴如此。若战国时苏秦六印,制度未闻。《淮南子人间训》曰:“鲁君召子贡授以大将军印。”刘安寓言而失词耳。 三十举曰:道号,唐人虽有,不曾有印,故不可以道号作印用也。三字屋匾,唐却有法。 三十一举曰:凡印文中有一二字,忽有自然空缺,不可联带者,听其自空。古印多如此。 三十二举曰:凡印,仆有古人印式二册。一为官印,一为私印,具列所以,实为甚详。不若《啸堂集古录》所载,只具音释也。 三十三举曰:凡名印,不可妄写。或姓名相合,或加印章等字,或兼用印章字。曰姓某印章,不若只用印字,最为正也。二名可回文写,姓下着印字在右,二名在左是也。单名者,曰姓某之印,却不可回文写。若曰姓某私印,不可印文墨,只宜封书,亦不可回文写。名印内不可着氏字,表德可加氏字,亦当详审之。 三十四举曰:表字印,只用二字,此为正式。近人欲并加姓氏于其上,曰某氏某。若作姓某父,古虽有此称,系他人美己,却不可入印。人多好古,不论其原,不为俗乱可也。汉人三字印,非复姓及无印字者,皆非名姓。盖字印,不当用印字以乱名耳。汉张长安字幼君,有印曰“张幼君”(右一宇左二字)。唐李温字化光,有印曰“李化光”,亦三字表德印式(幼君,西汉王式弟子。化光,见柳文吕衡州也)。 三十五举曰:诸印文下,有空处悬之,最佳,不可妄意伸开。或加屈曲,务欲填满。若写得有道理,自然不觉空也。字多无空,不必问此。 ○合用文籍品目 △小篆品五则 许氏《说文解字》十五卷(慎,字叔重,汝南石陵人,太尉祭酒)。 徐铉校正定本,有新增入字。始一终亥者系正本,分韵川本,乃后人所更,非古人之本意。 《苍颉》十五篇(颉,姓侯刚氏,黄帝史也。亦曰皇颉)。即是《说文目录》五百四十字。许氏分为每部之首,人多不知,谓已久灭。此为字之本原,岂得不在。后人又并字目为十四卷,以十五卷著序表,人益不意其存矣。仆闻之师云。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锴,字楚金,广陵人,集贤学士)。尝与许氏本相参,首卷上部分六书甚详,末卷辩阳冰差误。 张有《复古论》二卷(有,字谦仲,吴兴人。湖州有板)。载古今异文字,不可以为字少。又《五声韵谱》五卷,比常韵无差。 △钟鼎品二则 薛尚功《款识法帖》十卷(尚功,字用敏,钱塘人。佥事定江军节度判官厅事)。碑在江州,蜀中亦有翻刻者,字加肥。 薛尚功《重广钟鼎篆韵》七卷,江州公使库板。一卷象形奇字,一卷器用名目,五卷韵。 △古文品一则 夏竦《古文四声韵》五卷(竦,字子乔,江州德安人,枢密使)。前有序并全衔者好。别有僧翻本,不可用。此书板多而好看,极不易得。韵内所载字,多云某人字集,初无出处,不可据信;且又不与三代款识相合,不若勿用。然古文别无文字,故前列之。 △碑刻品九则 李斯《峄山碑》(郑氏曰:“此颂德碑也。”斯,字通古,上蔡人,秦丞相)。直长者为真本,横刊者皆摹本。有徐氏门人郑文宝,依真本式长刊者,法度全备,可近于真。但攸字立人相近,一直笔作两股。近李处巽于建康新刻,甚谬。 李斯《泰山碑》。《咸阳志》曰:“《泰山碑》,秦相李斯书,迹妙时古,为世所重。”郑文宝模刊石于长安故都国子学,今在文庙。石皆剥落,唯二世诏,一面稍见。 李斯《秦望山碑》在会稽,今无。 李阳冰《新泉铭》(阳冰,赵郡人,将作少监)。乃阳冰最佳者,人多以舒原舆之言称《新驿记》。殊不知,此碑胜百倍也。阳冰名潮,杜甫甥也。后以字行,因以为名,而别字少温。《木玄虚海赋》有云:“其下阳冰不治,阴火潜然。”则知与潮,又且有理。人多不知,因详其说。又有李腾,善伪作阳冰书。 《碧落碑》在绛州。字虽多,有不合法度处。然布置美茂,自有神气,当以唐碑观之。世传阳冰卧看三日,毁其佳者数字。又言道士写毕,化鸟飞去,后及字欠一笔。尤为可笑,不知古文正当如此耳(一云:唐韩元嘉子李训等,为妣房氏立)。 《诅楚文》(俗呼《诅楚文》,李斯篆,在凤翔府)。有巫咸、大沈文(音故)、湫氵亚(音夸)驼三种,辞则一。乃后人假作先秦之文,以先秦古器,比较其篆,全不相类,其伪明矣。篆文“皇”,本从“自”,世传始皇谓与皋臭相似,因去一画。不足为病,在前亦有如此者。《峄山》数、成等字,皆与古异,此碑用之,及用《秦权濉纷肿饕病8侵见《峄山》、《秦权》而后创造者,未必不欲人曰峄山用此法。诚古也,其如辨者何? 史籀《石鼓文》(郑氏曰:在凤翔府。宣和间,移置东宫。周宣王太史,或云柱下史)。 薛尚功法帖所载,字完于真本多,故不更具。真本在燕都旧城文庙。 崔瑷《张平子碑》(瑗,字子玉,安平人,济北相。碑在郑州,前后两段)。字多用隶法,不合《说文》却可入印,篆全是汉。 《古印式》二册(即汉官威仪)。无印,本仆自集成者。后人若不得见,只于《啸堂集古录》十数枚,亦可为法。 △附用器品九则 王楚《钟鼎篆韵》七卷(楚,字□□□□人。管衡州露仙观)。衡州本字少所出,在薛氏前。 《无衔钟鼎篆》两册。即薛书本,后重广作七卷。恐人无别,故去其衔,亦间有带衔者在。 《石鼓音》后附《诅楚文》者,又载周穆王吉日癸巳之说。石鼓,郑樵音不可信。 吕大临《考古图》十卷(大临,字与叔,永兴人)。有黑白两样。黑字者,后为有韵图,中欠笥皴椤0鬃终撸博山炉上,误画作人手。 王球《啸堂集古录》二卷(球,字夔玉)。正文共一百纸,序跋在外,其间有古文印数十。有一曰“夏禹”,系汉巫厌水灾法印。世俗传,有渡水佩禹字法,此印乃汉篆,所以知之。又一印曰“孔夫”,首误是孙兹二字。又有《滕公墓铭》,“郁郁”作两字书,且妄为剥落状。然考之古法,叠字只作二小画附其下。秦时大夫,犹只以夫字加二小画,况此叠文者乎?伪无疑矣。 高衍孙《五书韵总》五卷(衍孙,字□□,四明人)。此书篆、隶、真、行、草一字五体,别体皆作小字,随体分注,可备初学者用。间有差处,宜自斟酌。 徐铉篆(铉,广陵人,左散骑常侍)。二徐字迹最多,以其近世,故不条具。铉,字鼎臣;锴,字楚金。笔法(见前)。 林罕《字源偏傍小说》三卷(罕字□□,□□人,国子博士)。此书,言篆与隶相通源流,亦自可采。但有数说与《说文》悖,却系阳冰变法,知之足矣。“是”字上从[1234],巴上从已,加点之类。 葛删《正续千字文》。虽是近人,然字法极好。《千文》有两,续本不可无之。别有陈道士冒名拟本,不见好处。间有碑刻,惜其不多。 △辩谬品六则 延陵季子《十字碑》在镇江,人谓孔子书。文曰:“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按古法帖上止云:“呜呼!有吴君子”而已。篆法敦古,似乎可信。今此碑,妄增“延陵之墓”四字。除“之”外三字,是汉人方篆,不与前六字合。借夫子以欺后人,罪莫大于此。又且因“君”字作“季”字。汉器,“蜀郡”洗字半边,正与此“君”字同,用此法也。以“季”字音,显见其谬。比干墓前有汉人篆碑,亦有此说,盖洪氏《隶释》、《汉隶字源》辨之甚明,此不复具。 《三坟书》,此伪本,大不可信。言词俗谬,字法非古。《尚书》无“也”字,此书有之。“乙戊”字,合{卅几}几戈,此从心加一笔。“走”字合从(音悼),此随俗作之字引脚。其余颇多。 《古文尚书》,系后人不知篆者,以夏竦韵集成。亦有不合古处。若言今古篇次,文法同异,姑存之;言字画则去之。 《古文孝经》,内一篇大谬,今文无之。后人妄欲作古,以古文字集成者。观者当取其字。 《泉志》,闻有泉文近于道者,可以广见。又有妄作“三皇币”及禹时“币”,不可为信。“┇”,此字人谓万字,乃出古钱,不见此书,终不知也。故引入以待好事者。 戴侗《六书故》。侗以钟鼎文编此书,不知者多以为好,以其字字皆有,不若《说文》与今不同者多也。形古字今,杂乱无法,钟鼎偏傍,不能全有,却只以小篆足之。或一字两法,人多不知此[1234](本音觯┘渝膊还为“寰”字,乃音作官府之官。“村”字从[1234],屯阝不从寸木,今乃书此为村。引杜诗“无村眺望赊”为证,甚误学者。许字解字引经,汉时犹篆隶,乃得其宜。今侗亦引经而不能精究经典古字,及以近世差误等字,引作证据。镑、钟、[1234]、锯、尿、屎等字,世俗作钟。钟鼎文,各有详注。“卵”字解尤为不到,此书为一厄矣。学者先观古人字书,方知吾言之当。 △隶书品七则 诸汉碑,洪氏《隶释》备具其说,更不再言。 娄机《汉隶字源》六卷(机,字彦发,嘉兴人。参知政事)。字法最好,洪氏本有碑目在前。 刘球《碑本隶韵》十卷。外一卷纪源。 《隶韵》两册。麻沙本与《隶韵》为一副刊,字体不好,以其册数少,乃可常用之,故目此。 洪适《隶释》二十七卷,并《隶释续》二十一卷(适,字景伯,鄱阳人。左仆射)。皆汉碑释文《隶释续》画诸碑形及墓壁画像。其碑多圭首,或笏首,上有垂虹。或题处偏僻,画则如影像状,浑黑。 洪适《隶篆》十卷。以汉碑模临傍偏奇古者(上石)。 《石经遗字碑》。会稽蓬莱阁翻本,破缺磨灭,不异真古碑。今无矣。 《佐书韵编》,姑苏颜氏本。字比诸隶的为最多,写得却不好。 以上书,计三十九种,美恶兼举,学者皆当知之。此等事业,以博为贵。数外更有文字,不欲太繁。始言其不可无者,仆亦自有《续古篆韵》五卷,《疑字》一卷附后。未暇刊板,且令学者传写。又有《说文续释》方更删定,同志能为刻之,流传将来,亦盛德事。 △字源七辩字 一曰科斗书。科斗书者,苍颉观三才之文,及意度为之,乃字之祖。即今之偏傍是也。画文像虾蟆子形,如水虫,故曰科斗。 二曰籀文。籀文者,史籀取苍颉形意,配合为之,损益古文,或同或异,加之祭钩杀,大篆是也。史籀所作,故曰籀文。 三曰小篆。小篆者,李斯省籀文之法,同天下书者。比籀文体十存其八,故小篆谓之“八分小篆”也。既有小篆,故谓籀文为大篆文云。 四曰秦隶。秦隶者,程邈以文牍繁多,难于用篆,因减小篆为便用之法,故不为体势。若汉款识篆字相近,非有此法之隶也。便于佐隶,故曰隶书。即是秦权、秦量上刻字,人多不知,亦谓之篆,误矣。或谓秦未有隶,且疑程邈之说,故详及之。 五曰八分。八分者,汉隶之未有挑法者也,比秦隶则易识,比汉隶则微似篆,若用篆笔作汉隶字即得之矣。八分与隶,人多不分,故言其法。 六曰汉隶。汉隶者,蔡邕《石经》及汉人诸碑上字是也。此体最为后出,皆有挑法,与秦隶同名其实异。写法,载前卷十七举下,此不再敷。 七曰款识。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古者,诸侯书不同文,故形体各异,秦有小篆始一其法。近世学者取款识字为用,一纸之上齐楚不分,人亦莫晓其谬。今分作外法,故末置之,不欲乱其源流,使可考其先后耳。 ◎附录 ○洗印法 图书久为油朱所炽者,先于灯盏内浸一宿,次日取出,蘸香炉内灰,用硬棕刷干洗之;若朱未尽,更蘸刷,以尽为度,不损印文,而清丽若新。凡欲洗刷,先当用绳约定,以防其滑,此法最良。 ○印油法 香油浸皂角于瓷器内,煎过放冷,和熟艾成剂;次加银朱,以红为度,入绢袋中,用瓷、玉器盛之,数日一翻,忌铜、锡器。若日久油干,复用煎下油滴取盛器内,以印色置其上,使自沁,又不可自上浇下。此法不蒸不炼,久而益佳,与好事者共之。 ○世存古今图印谱式 《宣和印谱》四卷。 晁克一《图书谱》一卷(又名《集古印格》)。 王厚之《复斋印谱》。 颜叔夏《古印谱》二卷。 姜夔《集古印谱》二卷。 吾衍《古人印式》二卷。 赵孟颊《印史》二卷。 ○取字法 硇砂,瓦粉,白龙骨,木贼草,蜜陀僧,白石脂,桑柴灰(各等分),人言(少许)。 右为细末,先湿字,后渗药末,以熨斗熨之,干,随落。 ○摹印四妙 李阳冰曰:“摹印之法有四:功侔造化,置受鬼神,谓之神;笔画之外,得微妙法,谓之奇;艺精于一,规矩方圆,谓之工;繁简相参,布置不紊,谓之巧。”
13,223
艺藏
综合
寓意编-明-都穆
《四库全书 寓意编》  (明)都穆 撰      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八      寓意编      艺术类一      书画之属      提要      臣等谨案《寓意编》一卷,明都穆撰。穆有《壬午功臣爵赏録》,已着録。此书记所见书画名迹,载陈继儒秘籍中仅有一卷,而世所刻本别有穆《铁网珊瑚》二十卷,其第五、第六两卷题曰寓意上、寓意下,乃多一卷。考其上卷所载书画每条各系以收藏之家,而下卷则否。上卷之末云:“余家髙祖以来,好蓄名画,皆往往为好事者所得,亦不留意也。”云云。详其语意,已为终篇之词,不应更有下卷。况下卷之末,并载何良俊《书画铭心録中》有嘉靖丁巳正月人日记所观书画事。考王宠所作穆墓志,穆卒于嘉靖四年乙酉,而何良俊之撰铭心録,则在嘉靖三十六年,穆何从而载其事?又其下卷以下,每卷皆标太仆少卿都穆之名,而中间载文征明山水二轴,一作于嘉靖乙未,一作于嘉靖戊午乙未,为嘉靖十四年戊午,为嘉靖三十七年,皆在穆卒以后,是即铁网珊瑚一书出于伪托之明证,然则其下一卷为妄人附益审矣。今仍以陈继儒所刻一卷着録,以存其旧。所载如颜真卿《争坐位帖》、薛尚功《钟鼎欵识帖》亦足资考核,惟成化戊申一段,成化实无戊申,殊为抵牾,当由误记,抑或刻本偶讹欤。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恭校上。         总纂官 臣纪昀 臣陆锡熊 臣孙士毅      总校官 臣陆费墀      ●钦定四库全书      寓意编      (明)都穆 撰      李少卿贞伯藏怀素《酒狂帖》,后有杨凝式鍳定、王晋卿跋,山谷题名。是光福士人家物,非真迹。      《睢阳五老图》,在昆山朱氏。朱葢五老之一、兵部郎中贯之后。御史天昭出以示余,图有钱明逸序,欧阳公、司马公而下诗皆不存。今存者。惟南宋及元人题跋。      常熟刘以则家藏有小李将军《落照图》,宋秘府物,藏于昆山道士黄玄微家。永乐中,人有疾,玄微者具告其收买黄子澄书,葢几至不测为此图也。后刘氏购得之。以则又藏释梦休《鳯竹图》(六字宋徽宗御题),有内府图书印,赵雍题名。         张长史《宛陵帖》,李西台、苏才翁跋,江阴卞氏物,非真迹。沈丈启南藏《胡瓌畨骑图》。      郭忠恕《雪霁江行图》,上有徽宗御书“雪霁江行图郭忠恕真迹”十字。      谢康乐半身像。(碧玉冠氅衣。)      苏沧浪、蔡端明、苏文忠、文定、山谷、海岳诸贤遗墨共一册。      宋人摹周文矩《宫中图》一卷,有绍兴间张澹崖跋。      山谷书老杜律诗二首。(大真字。)      王文正、秦淮海、米海岳、楼攻媿、杨慈湖诸贤手帖一卷。      苏文忠前后《赤壁赋》,李龙眠作图,隶字书旁,注云是海岳笔共八节,惟前赋不完。      龙眠画女孝经四章。(每章亦龙眠书。)      林和靖与僧二帖。      蔡端明自书絶句诗。      海岳自书词一卷。      蔡、苏、黄、米真迹一卷。      李忠定、张忠献、忠简、吕忠穆、李庄简五贤手札一卷。      张忠献父子与虞丞相札子。      山谷书马伏波庙诗一卷(大字。)谷自有跋。      赵子昻临伏生授书图。(白描。)      邓侍郎、程雪楼、徐子方、卢疏斋诸公诗迹。      嘉兴王廷槐藏张长史帖,云:“春草青青千里余,边城落日见离居。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白麻纸真迹,尝入宋秘府,宋元人题名并跋甚多。      赵子昻《秋江待别图》。(长幅青緑。)旁细书官衔,云:“为叔固公摹。”(李叔固也。)上有张伯雨诗。常熟陈元锡家物,后丹客得之以售郡人沙生,今二十五年,归洞庭人家。      宋陈居中《苏李泣别图》      李迪猿三幅。      居中《畨马图》,皆南京人家藏。      汤叔雅《霜入千林图》一卷,前梅后兰,在皇甫氏。叔雅自题其后云:“余作此图,七载而就。所谓能事,不受相促迫也。”      昆山黄应龙藏吴傅朋游丝书。      宋髙宗赐岳武穆手诏。(近被人窃去。)      金显宗《雨竹》,上有张畴斋跋。      城西张氏藏锺元常《荐进吴季直表》,上有昼锦堂、米芾、贾似道等印。元人跋云:是宋僧存此山物。又薛绍彭四帖,元张伯雨藏,赵松雪、金荪璧跋。后伯雨归倪云林。二物今在石田翁家,李少卿近跋“锺书定为真迹”,余不敢以为然也。         宋迪《潇湘八景图》一卷,每幅有印文,曰“云谷寓物”。      宋徽宗画猫,上书赐贯,有御印,葢徽宗画以赐童贯者。东坡《笠屐图》(小轴)      以上三画雍熙寺僧藏,秘而不以示人。余尝读书寺中,屡恳于僧,方获见之。      宜兴尹氏藏禇摹禊帖,中缝折处钤“墨寳”小印,后有翰林学士承旨、中书舍人苏易简诗云:“有若象夫子,尚与阙里门。虎贲状中郎,犹傍文举尊。昭陵自一閟,真迹不复存。余今获此本,亦可比玙璠。”后有范文正、蔡君谟、裴煜、冯当世跋,富郑公、梅都官、吕汲公、苏氏兄弟、米海岳诸公题名,小米鍳定。此卷后归陈祭酒缉熙,祭酒投于火。         朱性父藏老米临《黄庭经》,今归石田翁。虞丞相允文手帖,今归黄应龙,又曰虞文靖公正书金刚经一卷。      宁波人谢某藏文丞相书其逺祖敬川先生论苏章事,并丞相跋,约行草千余字,称“后学文天祥书”,无印章,后有王伯厚题语。      吴江史文明古藏唐赵模集晋字千文。      禇河南书《文皇哀册文》,硬黄纸,米友仁鍳定。      欧阳率更《梦奠帖》,(行书。)疑是临本,元郭畀天锡藏,后入杨东里家,郭、杨皆有跋。      陆晃昭君图。      僧巨然山水大幅。      《韩熙载夜宴图》。      宋蔡端明八帖,洪兴祖、范大年跋,胡珵等题名。      宋贤诸帖一卷,李西台、周益公、胡邦、衡文、文山而下九十八人。      李龙眠《九歌图》一卷。      王佚老二帖。(大行书。)      宋人画《文姬归汉图》      朱文公与六十郎帖,(行书。)贡尚书汤鐡崖跋。      宋孝宗《赐虞丞相手诏》。      赵千里《福禄寿三星图》。(长幅。)      又《春江待渡图》(小幅。)      郭熙祝寿一望松图。(长幅。)      赵子固书《梅竹诗》三首,赵子昻、叶士则等跋。      陈居中《五马图》。      元张师道书《木兰花慢词》一卷,后元人题识。      钱舜举《垂丝海棠》,又《班姬题扇图》,舜举自赋诗其上。      子昻临大令帖,并自书诗一卷。      又松雪书《归去来词》一卷。      鲜于伯机自书诗文一卷,(小字。)有郡人龚肃子敬跋。      子昻《人马图》,自有跋,并元人诗跋。      又《秋江烟霭图》。      温日观葡萄。      黄大痴《溪山图》,有王国器词、倪云林跋。      吴仲圭《拟范寛〈云峰萧寺图〉》,(长幅。)      周伯温书四体千文一卷,前画伯温小像,门人蒋晃侍立于傍,自有赞。葢周公书以贻冕者。冕吾郡人,亦精撰书焉。      史丈复有薛尚功《摹锺鼎款识》真迹二十卷,后题云“嘉熙三年冬十有一月望后二十一日,外孙朝奉郎新知临江军事杨伯岳拜观于廿四叔外翁书室。后二十年,弁阳周密得之外舅泳斋书房。”赵孟俯鍳定。白野不花周伯琦题名。张伯雨、柯九思跋。此帖旧为吾乡沈雄仲藏。雄仲名洪元,巨室,号万三之后人,善草隶,老而贫,故史氏得之。成化戊申,余馆授史氏,九月,其家火作,书画多付煨烬,惟此卷及欧、禇、赵模书数卷独存,岂奇寳鬼神固卫之耶?         东坡《谢陈后山惠巾诗一首》,上有大方印曰“赵郡苏氏”,江阴薛尧卿藏。      文潞公半身像。      周元公半身像。      文文山半身像,上有呉孟恩篆书文山自赞。      《倪云林小像》,坐床上,慿几,左一童子捧朱拂,右侍姬提盥颒之器。   乐按:此似仇英笔。      以上四像观于濓溪坊周氏。      南京梁中书藏陆宣公书陆士衡文赋小字章草,余不曾见 。      刘佥宪廷美藏僧巨然赤壁、雪屋会琴二图,有金赵闲闲诸人咏。又髙克明山水一卷,宋秘府物,今皆归沈氏,葢佥宪长子石翁之姊夫也。      郑所南墨兰,自题诗云:“一国之香,一国之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所南宋太学生,而不仕元。其画兰独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土为他人夺去。”近朱尧民与余观于夏家桥沈氏。尧民云:“是韩蒙庵故物。”         松江人携示陆放翁自书诗一卷,(大字行书)诗凡七首,今见其集中,字画遒劲,山阴杜思永跋。      马主事仰之藏颜鲁公《争坐位帖》,上有“贾似道印”。在元人袁文靖公家,公跋云:“《坐位帖》真迹在京兆安氏,尝刻以传世吴中。复守永兴,谓安氏石本未尽笔法,因再摹刻。安氏分析《坐位帖》,乃剖为二。此帖至仆射指下平分为两,以石刻较之正居其半。苏公见安师文时帖尚全,尝手榻数十本,书遂大进。余尝得苏公榻本,无毫发失真。米襄阳少年亦尝临之。此卷笔法絶类米老,往见《乞米帖》于子昻,子昻以重价得之,心有疑而不敢言,今得此帖纸色行墨絶相类,遂定为米老所临无疑。至治二年秋七月,桷记。”后复书云:“余归真后苏本付瓘,米本付瑾,以免安氏兄弟之诮。”按米氏《书史》云:“《争坐位帖》在颜最为杰出,年少时临一本,不复记所在。后二十年,谢景温尹京时大豪郭氏分产,内一房欲此帖至析八百千众乃许。取视之,缝有“元章戏笔”字印,中间笔气甚有如余书者,面谕之。乃云:‘家世收之,不以公言为然。’”观袁跋及《书史》此帖其真是耶。      徐禹功画梅,赵子固跋,并元人诗跋共一卷,袁泰戒卿新收,云宜兴寺僧物也。   资料   录入元人诗跋。   袁泰戒卿   宜兴寺      昆山项方伯家藏朱文公、李泰发二帖。泰发名光,宋参知政事,卒谥庄简,后人跋其帖见有光,字遂以为司马公笔,可发一笑。史文新收颜鲁公《刘中使帖》,凡四十一,(行书。)白湛渊、鲜于枢、田师孟跋,是嘉兴物。      卢廷璧藏小李将军踏锦图,(长幅。)上有思训小字。      范寛临落照图小幅 。      文与可墨行三幅绢,攅上有大方印,曰“文与可”。      米元晖《湖山烟雨图》一卷,有元晖自题,黄松瀑、戴九多诗跋,今归袁戒卿。      金王黄华书絶句诗一卷诗凡七首(大行书)廷璧嗜茶成癖号茶庵尝蓄元僧讵可延茶具十事时具衣冠拜之      杭州董氏藏龙眠《西园雅集图》一卷。(着色。)      又有好事家藏马逺画,宋南熏殿屏幛,浅色,今归许国用,国用亦杭人,亲见之也。      裱禙孙生家,有人寄卖三官像三幅,每幅下有大方印,曰“姑苏曹迪”。孙生尝求鍳于石田翁,翁云:“此李嵩笔。”曹氏葢收藏者。又元初人《临阎立本〈水月观音像〉》一轴,上有冯海粟诗跋,与三官像皆索价太髙,经年不售。      老米作《朱乐圃墓表》一卷,非真迹,是刘以则家物,今在吴江张氏。      王医士家藏其前代逺祖唐水部郎中棨、宋著作先生苹画像。著作,程门髙弟也。      又藏老米《苕溪春晓图》、燕穆之《楚江秋晚图》,皆妙。刘佥宪家藏宋黄岩叟、李乐庵、梁充家、赵令畤、范石湖、李泰发诸贤手帖一册。      海盐张黄门静之藏颜鲁公《祭侄文》,(果卿子。)史亲丈尝为予说者。      黄大痴《天池石壁图》,真本在陈处士梦贤家,上有桞道传诗,下有“钱翼之”收藏印。又王叔明《岱宗密雪图》,亦陈氏物,近二十年归嘉兴姚御史,已遭回禄。      陈惟允《仙女图》,青緑,有倪云林跋。相传惟允画以寿潘左丞者,左丞张士诚姊婿。惟允时为张氏参谋,且左丞客也。又惟允《溪山秋霁图》一卷,后元人诗跋甚多,皆陈氏藏,葢孟贤惟允诸孙云。      辽东萧黄门文明藏宋钱文僖、邹忠介、张伯雨而下二十一帖。      李孝卿尝为郎中,奉使河朔道,过江西,于石亭寺僧处得山谷草书一卷,后有山谷真字跋,纸墨如新。余生平阅黄书颇多,此其最也 。      张伯雨自书诗五十五首,后人裱为二册,题跋一册,杨亷夫而下共十五人,常熟刘氏物,今归袁戒卿。      宋人双钩唐摹本《兰亭》,有陈氏寳藏,汉中赵氏印,朱尧民藏,今属他姓。      小米山水横轴,在陈湖陈大理家,上题云:“霄壤千千万万山,东南胜地熟跻攀。古人作语咏不得,我寓无声缣楮间。绍兴已未,除守琅邪,待次中江,寓居大姚村,即妹家,戏作城中。”沈氏尝有大姚江图,亦小米笔,成化壬寅,为中官取去。         江贯道百牛图一卷,上有虞伯生、邓文原、仇逺诸公题跋,昔曾见于邓尉山中寺,今为阳山顾大有家藏。      卖画孙生持示元李雪庵绢书唐人絶句诗四轴,其字大可数寸,似学颜鲁公,惜无神气。      宜兴徐阁老藏东坡乞居常州奏状,(小字。)谢采伯跋。徐公尝以李少卿所藏楚颂与此帖共摹刻石。      王叔明摹王维剑阁图小幅,甚佳,在张太守起韶家。      李少卿有文与可画竹一卷,上坡翁诗一律,后元人跋。      宋陈亚之自书诗一卷,(亚之,后山之祖。)司马公、苏氏兄弟跋,王廷槐藏。      侍郎吴公原博藏唐林藻《深慰帖》,宋秘府物。      五代胡瓌番骑图。      南唐周文矩诗意图。      宋许道宁《溪山风雨图》。      宋人画《聚禽图》,后有绍兴小印。      宋人画《徳星图》,后有朱子门人胡泳跋,宋末藏周公谨家      宋钱舜举秋岩行旅图。      元赵子俊《萧翼赚兰亭图》。      无锡邹氏藏许道宁《秋山晴霭图》,元柯九思家物。      李后主《雀屛图》,后有宋人书白乐天及荆公诗、元滕玉霄词,杨仪部藏,杨致仕回,已赠之京师人矣。      怀素草书《千文》一册,顾少参崇善藏,云得之河南民家。易元吉猿。      江阴葛维善藏赵千里《明皇幸蜀图》小幅,妙。      五代杨凝式书《神仙起居法》草字真迹,小米鍳定,上有永兴节度使印,及贾丞相“悦生图书”,郡人王氏藏。      范文正公书《伯夷颂》,黄素纸小字,宋元名人题识甚多。世谓首阳之节、韩子之文、文正之书为三絶,范氏子孙尝摹以刻石,真迹今存义庄。      松江曹泾阳藏唐韩干《神骏图》。      南唐王齐翰《勘书图》,上有李后主“建业文房之印”,宋徽宗御题,及睂山两苏、王晋卿跋。      蔡、苏、黄、米真迹一卷。      宋徽宗翎毛写画图横卷,长几一丈。      宋陆放翁自书诗一卷。      宋夏圭千岩竞秀图      元钱舜举行溪六逸图      元赵子昻《袁安卧雪图》。      郡城杨氏藏南唐董源《风雨起蛰图》,宋秘府物,尝入贾丞相家。      宋李嵩《龙宫海藏图》      欧阳公寄苏子美诗真迹,姚少师跋。      余家自髙祖南山翁以来,好蓄名画。闻之,家君云:“妙品有吴道子《鱼篮观音像》、王摩诘《辋川图》、范寛《袁安卧雪图》。”惜今不存。余近所收有唐人画牛图,滕玉霄、白廷玉诗,李升画《杨通老移居图》,马兴祖《畨人击球图》、《畨人雪猎图》,龙眠折枝榴花、栀子小幅,龙眠画《君臣故实八事》,伯生《跋李唐春江不老图》小幅,上有双龙瓢印,王珏芦鴈,宋人画福星图,皆往往为好事者所得,不留意也。      
13,224
艺藏
综合
尧山堂偶隽-明-蒋一葵
《尧山堂偶隽》 (明)蒋一葵 撰 尧山堂偶隽 卷一 六朝 卷二 唐 卷三 唐 卷四 宋 卷五 宋 卷六 宋 卷七 宋 卷一 六朝   晋魏间,尚未知声律对偶。荀鸣鹤(隐)、陆士龙(云)二人会张茂先(华)坐,张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张抚掌大笑。(笑许多意思)后释道安自北来荆州,与习凿齿相见,道安因自通曰:“弥天释道安,”习答曰:“四海习凿齿。”此四公相谑之辞,当时指为的对,乃知此体自然,不待沈约而能也。(旧不解“四海”“弥天”为何语,因读《高僧传》,《凿齿与道安书》云:“天不终朝而雨六合者,弥天之云也;弘渊源而润八极者,四海之流也。”两人摘其语以为戏耳。)   晋前锋都督《平兖青州露布》,相传为谢玄作,然殊不类晋人口吻,疑后人拟撰。其略曰:“徐方既同而来庭,宣王复古;齐地悉平而振旅,世祖重光。恭惟皇帝陛下,凝江宁神玺之祚,至于万年;开吴分岁星之祥,绥以多福。有方行海表之略,无晏安江沱之心。惟氏鞠凶,至坚孔炽。吞燕凉而荐食介鳞,易我衣裳;闯荆益以长驱蟊贼,荒我居圉。敢行称乱,不戢自焚。师克在和,虽武骑无所用;天助者顺,闻风鹤皆为兵。一战成淝水之勋,三捷取寿阳之境。匹马<角奇>轮无反,乃灭而亡;簟食壶浆以迎,曰予后?臣安请乘破竹之机,分命采薇之率。辟四方,彻我土,诞将天威;奖三军,定中原,翦此朝食。齐变至鲁,鲁变至道,载戢干戈(兖青事语妙在天然);汶达于济,济达于河,底谨财赋。斯皆帝德广运,圣武布昭。归郓欢田,用儒无敌,扬文武烈,图功攸终。于以正六龙御天之居,岂止保五马浮江之绪。臣等共武之服,赖天之灵。洛邑朝诸侯,望翠华之回轸;营丘发嘉号,俟玉牒之修封。”通篇缉经史如缀狐白裘,灿然一色,不见痕缝,非胸中包藏万卷、兼之天才骏发不及此。最妙处在“徐方既同”、“江宁神玺”、“匹马<角奇>轮”、“齐变至鲁”数联,字字是当时境界。   《宋史》称刘穆之目览辞讼,手答笺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悉皆赡举。尝判《恩赐绫锦出关》,其辞云:“某就日输琛,占风削衽,既逾葱岭,便集藁街。频承湛露之恩,几荷油云之施。至若绫开翥鹤,映睢浦以成文(语语见景生情);锦缛翔鸳,艳江波而濯色。近九重之厚锡,充万里之轻赍。关司以寄重咽喉,任光襟带。物皆违样,既生非马之疑;事乃出蕃,须计鸣鸡之失。既缘恩赐,有异常途,勘责不虚,固难留滞。”观此判则穆之决断如流,信有倍万恒品者矣。   孝武帝文章华敏,其《祈晴文》略云:“幸辍霖而吐景,权停风而敛翳。昭鸾辂于天郊,光龙旗于田际。耒耨得施,黍稷获艺。增高廪于嘉年,登十千于兹岁。”古帝王遇灾而惧,皆自责以答天谴,此文殊无自责之意,然格调音响却俱在汉魏上。   元嘉中,南平王献赤鹦鹉,普诏群臣为赋。太子左卫率袁淑文冠当时,赋毕,赍示谢侍中庄,时庄赋亦竟,其文云:“慧性昭和,天机自晓。审国音于中寰,达方声于遐表。乃其云移霞峙,霰委雪翻,陆离罱ィ容与鸿轩。跃林飞岫,焕若轻雷激银汉(极其形容,是才人之致);集场栖圃,晔若夭桃被玉园。”又云:“月圆光于绿水,云泻影于青林。逆还风而耸翮,沾清露而调音。”袁见而叹曰:“江左无我,卿当独秀。(语意俊爽而事亦奇)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也。”遂隐其赋。   谢希逸(庄)《月赋》云:“日以阳德,月以阴灵。擅扶光于东沼(日出处),嗣若英于西冥(日没处)。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歌曰:‘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孝武帝吟叹良久,谓颜延之曰:“希逸此作,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延之对曰:“美则美矣,但庄始知‘隔千里兮共明月。’”帝召庄以延之答语语之,庄应声曰:“延之作《秋胡诗》,始知(善诙)‘生为久别离,没为长不归。’”帝抚掌笑曰:“人好嘲谑,未有不遇其敌者。”   谢惠连尝为《雪赋》,以高丽见奇,其文曰:“始缘甍而冒栋,终开帘而入隙(得境)。既因方而为圭,亦遇圆而成璧。盼隰则万顷同缟,瞻山则千岩俱白。”说者谓与谢庄《月赋》为一时蔚小   王元谟问谢庄:“何者为双声,何者为叠韵。”庄答曰:“‘互护’为双声,‘舭近舾摺为叠韵。”按:《毛诗》“虼ぐ在东”(双声叠韵),又,“鸳鸯在梁”(自是天造),此双声之所由起;古诗“月影侵簪冷,江光逼履清”,此叠韵之所由来。   元嘉中,诏郡国各举士,凡荐举皆有表,刘孝仪《荐贺场表》曰:“伏见贺鹘峋砭拖停担簦来学,乡塾染其丹采,朋友扣其洪钟。声无愧于东筠,材有逾乎西杞。”陆徽在广州,《荐从事朱万嗣表》曰:“伏见朱万嗣理业冲夷,秉操纯白。年既知命,廉尚愈高。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历宰金山,家无宝镂之饰;连组珠海,室靡乡碇珍。”二表庄语可人。   齐永明末,都下人士盛为文章,吴兴沈休文(约)、陈郡谢玄晖(眺)、琅琊王元长(融)以气类相推毂,为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谓之“永明体”。眺《谢随王赐紫梨启》云:“味出灵关之阴,旨润玉津之湿。岂徒真定归美,大谷滋惭,将恐帝台妙棠(偶语乃复流动),安期灵枣,不得孤擅五盘,独甘仙席。虽秦君传器,汉后推餐,望古可俦,于今谁答?”融《谢武陵王赐弓启》云:“融揖让未工,滥陪弁饮之赏;操弧反正,缪奉招贤之锡。文韬镂景,逸干捎云。玩溢百龄,佩流千载。”又《谢安陆王赐银钵启》云:“素金之贵,有访仙经。镌刻可奇,见符神鼎。撤膳器于珍羞之席,降宝玩于簟瓢之门。”   沈约撰《四声谱》,自以为得天地秘传之妙。其《谢敕赐绢葛启》云:“素采冰华,蔽乃洁(赏应字绢耦实屦葛)。变溽暑于闺ト,起凉风于襟袖。”任鸺之,叹曰:“此休文字字锦也。”   竟陵王少有清尚,倾意宾客,一时文学之士,竞凑竟陵西邸。王融、沈约、王僧孺辈并见亲信。融有启《谢竟陵王示扇》云:“轻逾雪羽,洁并霜文。子淑赏其如规(隽),班姬俪之明月。况复动制圣衷,垂言炯戒,载摹听视,贰范枢机。”约有启《谢竟陵王教撰高士传》云:“明公爱奇商洛,访美东都。盖欲隐显齐功,出处同致。巢由与伊旦并流,三辟与四门共轨。肃奉明规,思自罄勖。”僧孺有启《谢竟陵王使撰修书籍》云:“伏惟殿下铜爵始成,早ゼ从后之句;柏梁初构,首属骖驾之辞。”又云:“徒以愿托后车,乃望西园之客(陈思王诸才子);摄齐下坐,有糅南皮之游(魏文帝、吴质)。谬服同于鲁儒,窃吹等乎齐乐”竟陵王咸嗟赏之。   沈休文《为安陆王谢荆州章》有云:“身班帝穆,爵首藩圭。好礼惭河,敦诗愧楚(组织两王工甚)。”江文通(淹)《为建平王拜荆州刺史章》有云:“袭礼炫衷,迎恩震色。”又为《建平王庆登祚章》有云:“魂泣江郊,心泫京国。”词极追琢有章。   江淹《到功曹参军笺诣竟陵王》云:“窃惟明使君钺下:道耀神源,德铸灵极。变瑶光之晖,赞玉烛之色。功迈翊殷,绩起匡汉。是以赤瑕琼宝之文,睇影而复集;青虬遗风之乘,诠舛远至。如民者,谬以一气之微,邀百载之会。润厚累璧,恩重兼金。漏越之琴,窃痊文之价;缺啮之剑,盗须哀之名。心羞秦媵,志虑楚犊。抱魄踊跃,忧集如熏。”又,《到主簿日笺诣建平王》云:“某乃庸人,素非奇士。身轻恩重,猥奉末光。枉白璧之惠,降黑貂之私。不谓咸池再晖,瑶光重照。开高天之慈,布厚地之施。承命以惊,巡走且失。”又,《奏记诣新安王》云:“伏惟殿下,爰求儒雅,旁招异人。削赤野之玉,翦燕山之金。至如某者,遂遭烟露余彩,日月末光。惟恩知泰,变色薰心。某闻齐石既抚,无待巴人之唱;檀台已构,宁俟不才之木。某幼乏乡曲之誉,长匮斤藻之德,岂宜炫璞郑氏,献凤楚门哉?愿避职吏,缓其召书。”读三笺,知文通信才子也。   江文通尝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呼文通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江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尔后为文,绝无美句。时谓才尽。文通《代萧侍中作敦劝表》虽极刻练,但音节殊觉艰涩,此岂其才尽时耶(才安有尽不尽,自是精神衰不衰耳)?然其间有云:“臣不能遵烟洲而谢岐伯,迎云山而揖许由。激昂荣华之间,沉潜印组之内。光饰既超,宠临亦远。”此等句,唐宋来亦少。   孔稚钟小缎淮蜕荔枝启》云:“绿叶云舒,朱实星映。离离昔闻,晔晔今睹。信西岷之佳珍,谅东鄙之未识。”按:王逸《荔枝赋》曰:“角、昂兴而灵华敷,大火中而朱实繁。灼灼丹华吐日,离离繁星著天。”左思《蜀都赋》:“傍挺龙目,侧生荔枝。布绿叶之萋萋,结朱实之离离。”稚制粽用二赋中语。   晋木玄虚(华)、孙兴公(绰)、齐张思光(融)并作《海赋》:“翕波则洪连鼽宿,吹涝则百川倒流。”(赋之为言,富也。若非腹笥焉得口珠?)此玄虚之雄也。“举翰则宇宙生风,抗鳞则四渎起涛。”此兴公之雄也。“湍转则日月似惊,浪动则星河如覆。”此思光之雄也。三赋措语无大悬绝,融后以其赋示镇军徐凯之,凯之曰:“卿此赋实超玄虚,但恨不道盐耳。”融即求笔增曰:“漉沙构白,熬波出素(遂在意外)。积雪中春,飞霜暑路。”   梁氏帝王,简文为胜,湘东次之。其谢赍诸表启并称精丽。简文《谢东宫赐裘表》云:“才惭齐相,受白狐之饰;德谢汉蕃,均黑貂之赐。地卷朔风,庭流花雪。裙生惠气,袖起阳春。”《谢敕赉方诸剑等启》云:“才发玉函,雕奇溢目;始开牙检,丽饰交陈。已匹丹霞之辉,乍比青云之制。身文自贵,器用惟宜。寒暑兼华,左右相照。”《谢赉赐玉佩启》云:“蓝田丽彩,槐水镂文。饰以金阙之珠(只敲得碎、揉得匀,搦得团,便是佳境),制以鲁般之巧。故以裾端照色,影外生光。恩发内府,猥垂沾赐。臣方温谢德,比振惭声。沐浴深慈,欣荷交至。”《谢敕赉广州銮等启》云:“淮南承月之杯,岂均符彩?西国浮云之碗,非谓环奇。”《谢敕赉长生米启》云:“尧禾五尺,未足称珍;汉苗九穗,方斯非拟。如随瑞鹿,若降神乌。暮律向游。献春方始。食乃民天之贵,粒有延龄之名。藉此资身,因斯养性。”《谢敕赉益州天门冬启》云“逮自星桥,见珍玉垒。本草称其轻身,廷寿实为上药。姬晋之重丹桂,曹丕之爱落英。一家恩锡,窃幸往代。”《谢敕赉城边橘启》云:“甘逾石蜜,味重金衣。晖章缥李,岂止称于晋世?上林美枣,非独高于汉日。”《谢敕赉河南菜启》云:“海水无波,来因九译。周原泽洽,味备百羞。尧韭未俦,姬蜀非喻。”《谢敕赉大菘启》云:“吴愧千里之莼,蜀惭七菜之赋。是知泮宫、采茆,空入鲁诗;流火烹葵,徒传幽曲。”(挑在篮中俱是菜)《谢赐柿启》云:“悬霜照采,凌冬挺润。甘清玉露,味重金液。虽复安邑秋献,灵关晚实;无以匹此嘉名,方兹擅美。”   陶贞白有二刀名善胜、威胜,武帝以赐简文,简文谢启云:“名均素质,神号脱光。五宝初成,曹丕先荷其一;二胜今造,愚臣总被其恩。锡韩非之书,未足为比;给博山之笔,方此更轻。”   简文又有《谢赉扇启》及《答定襄侯饷卧簟书》亦并洒然可爱。启云:“某奉宣敕旨,垂赉细绫大文画柳蝉雀扇一柄者,文均析缕,香发海檀。肃肃清风,即令象簟非贵;依依散彩,便觉夏室含霜。饮露青蜩,应三伏之修景;群飞黄雀,送六月之南风。蔽日垂阴,薰泽惭采;浮凉涤暑,苹末愧吹。”其答书云:“筠篁多品,筱荡杂名。校色比奇,独此为贵。自含苍紫,似久暴于柯亭;乍舒黝素,若屡沾于湖水。三伏余炎,九折成用,便可旅食南馆,高卧北窗。”   湘东《谢东宫赐弹棋局启》云:“绎本惭游艺,弥愧拂巾。缘边之法,庶遵细柳之阵;徘徊之势,方希明月之楼。”《谢东宫赉辟邪子锦白褊等启》云:“江波可濯,岂藉成都之水;登高为艳,取映凤凰之文。至如鲜洁齐纨(字字丽藻),声高赵悖簧方蓝浦,光譬灵山。试以照花,含烛银之状;将持比月,乱含璧之辉。”《谢东宫赉花钗启》云:“丽玉澄晖,远过玳瑁之饰;精金曜首,高践翡翠之名。”《谢东宫赉瓜启》云:“金荣始荐,琼蕊载珍。味夺蔗浆,甘逾石蜜。”   湘东尝出军,有人将妇从者,湘东为勘语曰:“才愧李陵,未能先诛女子;将非孙武,遂欲驱战妇人。”徐君茜时为谘议参军,应声曰:“项籍壮士,犹有虞兮之情;纪信成功,亦资姬人之力。”   洛阳王伟从侯景叛,景败,元帝爱其才,欲全之,朝士请曰:“前日伟作檄文甚佳。”帝求视之,有云:“项羽重瞳,尚有乌江之败;湘东一目(侵人太甚),宁为赤县所归。”乃大怒,杀之。   昭明文学藻思高于一时,方之简文、湘东,难为兄弟。《谢敕赉地图启》云:“汉氏舆地,形兹未拟。晋世方丈,比此非妙。匹之长乐,帷画古贤;俦之未夹,止图将帅。未有洞该八薮,混观六合。域中天外,指掌可求;地角河源,户庭不出。岂问千秋,自识乌桓之地;脱逢庄武,方著《博物》之书。”   昭明亡后,萧子范求撰其集表云:“臣蝉翼轻身,未从尘露;豹斑严驾,永辍版睢A瞪怀慈,伏深涕慕。昌乞铨次遗藻,勒成卷轴。”   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缺,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徐、庚诸人,分路扬镳。简文在东宫时,徐ゼ为家令。ゼ文体轻丽,春坊学之,时人谓之宫体。尝有一人病痈,ゼ撰四言云:“状非快马,蹋脚相连(戏语如詈)。席异儒生,带经长卧。”其好为新奇如此。   简文在东宫日,雅好文士,庚肩吾预其选,赐赍甚厚。每赐必有谢启。《谢东宫赉槟榔》云:“无劳朱实,兼荔支之五滋;能发红颜,类芙容之十酒。登玉案而上陈,出珠盘而下逮。泽深温奈,恩均含枣。”《谢东宫赉米》云:“氵蚩水鸣蝉,香闻七里。琼山合款,租归十县。某人惭振藻,徒降云间之松;职滥更繁,空撒家承之俸。成珠委地,事重逢仙;游玉为粮,珍逾入楚。”《谢东宫赉朱樱》云:“异合浦之归来,疑藏朱实;同秦人之逐弹(思巧),似得金丸。”《谢东宫示古迹》云:“仰岩遗篆,入握成尘(泰山李斯碑)。孔壁藏文,随开已蠹。岂有迹经四代,年逾十纪,芝英云气之巧,未损松铅(斑垢);鹊反鸾惊之势,不侵蒲竹(斑垢)。”《谢赉铜砚笔格》云:“烟磨青石,已践孔氏之坛;管抚铜龙,还笑王生之璧。西域胡人,卧织成之金簟;游仙童子,隐芙蓉之行幢。莫不并出梁园,来颁狭室。”《谢历日》云:“登台视朔,睹云物之必书(妙在杜撰而非杜撰);拂管移灰,识权衡之有度。初开卷始,暂谓春留;未览篇终,便伤冬及。裴回厚渥,比日为年。”   肩吾又有《谢东宫赐宅启》云:“却瞻锺阜,前枕洛桥。池通西舍之流,窗映东粼之枣。来归高里,翻成待封之门;夜坐书台,非复通灯之壁。”西舍东邻,景物亦甚落落,但在毫端,便成佳句。   湘东王亦雅重肩吾,数有赐赉。肩吾《谢湘东赉米启》云:“味重新城,香逾涝水。连舟入浦,似彦伯之南归;积地为山,疑马援之西至。”(即有山川之势)《答湘东赉粳米启》云:“栋斛泻珠,嘉闻陶量;翻庭委玉,欣见马图。”《谢湘东赉柑启》云:“传名地理,远自武陵之洲;族茂神经,遥闻建春之岭。王逸为赋,取对荔枝;张衡制辞,用连石蜜。足使萍实非甜,蒲萄犹饣。”《谢赐梨启》云:“睢阳东苑,子围三尺;新丰箭谷,枝垂六斤。未有生因扮水,产自桐丘。影连邓橘,林交苑柿。来荐中厨,爰颁下室。事同灵枣,有愿还年;恐似仙桃,无因留核。”   武陵王尝赉肩吾绢二十疋。肩吾谢启云:“清河之珍,丘园惭其束帛;关东之妙,潜织陋其卷绡。下官谬忝扁舟,暂瞻还旆。而天人渥眄,增余论之荣;江汉安流,无诉洄之阻。遂使鹤露宵凝,轻绷⒈洌谎惴绯急,冶服成温。”(富有出之自新。词人伎俩如此)   肩吾少事陶隐居,颇多艺术,隐居馈以术蒸,肩吾启谢云:“味重金浆,芳逾玉液。足使芝惭明丽,丹愧芙蓉。坐致延生,伏深铭戴。”   肩吾有《谢炭启》云:“识惭曼倩,似见昆明之灰;清愧伯鸾,不复因人之热。”可谓化臭腐为神奇矣。同时刘孝威亦有《谢炭启》云:“垆生烽焰,室满红光。雉裘入而识奢,鼠布焚而无污。”语非不佳,去肩吾远甚。   孝威兄弟并有才名,其谢赐诸启有极工者。孝仪起家始兴王法曹,其《谢始兴王赐花纨簟启》云:“丽兼桃象,周洽昏明。便觉夏室已寒,冬裘可袭。虽九日煎沙,香粉犹弃;三旬沸海,团扇可捐。”又,《谢东宫赐橘启》云:“俯匹穰橙,俯联楚柚。宁似魏瓜,借清泉而得冷?岂如蜀食,待饴蜜而成甜?”孝威《谢赉锦被启》云:“色艳蒲桃,采逾联璧。鄂君惭绣,楚侍羞珠。虽复帝赐鹤绫,客赠鸳绮,高悬丽藻,远谢鲜明。”又,《谢东宫赉藕启》云:“色华玉树,味夺琼浆。根出杨池,闻之僮约;子为灵散,得自庄篇。楚后江萍,秦公海枣,凡厥水羞,莫敢相辈。”(肠肺清楚。一想拈着磕着都米)又,《谢南康王饷牛启》云:“直宿九重,获免疏步。路休三迳,且息徒行。从祀甘泉,方无假于丞相;骑至清庙,又永笑于博阳。”六朝人语,每简练区湃舸恕   丘迟《谢示青毛神龟启》云:“玄甲应于姬渚,青髯符于夏室。翱翔卷耳之阴(《逸礼》),浮游莲叶之上(《龟策传》)。藏采千载,献状一朝。斯诚至德动天,穷神为化,故能宝瑞开图,珍祥映谍。怀星抱月,负字衔书。”(六朝人只是储材之富,笔下便自有佘)江总《上毛龟启》亦云:“影合四灵,光分五色。怀星抱月,负字衔图。”后二语只不同一字。   陈文人徐陵称首。陵父ゼ为梁左卫率,时庾肩吾掌管记,陵及肩吾子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既文并绮艳,故世号“徐庾体”。陵在梁日,王僧辩等《劝进元帝表》乃其所撰,三四读,转转可人,盖四六中绝有体制者也。略云:“自氛氲浑沌之世,骊连栗陆之君。卦起龙图,文因乌迹,云师火帝,非无战阵之风;尧誓汤征,咸用干戈之道。星躔东井,时破崤、潼,雷震南阳,初平寻邑,未有援三灵之已坠,救四海之群飞,赫赫明明,躬行天罚,如当今之盛者也。于是卿云似盖,晨映姚乡;甘露如珠,朝垂原寝。芝房感德,咸出铜池,爰运懦剑无劳银翦。久应旁求掌故,询诏天官。斟酌繁昌,经营高邑。扬龙旗以飨帝,御凤找猿刑臁7承圣旨谦冲,为而不宰。或云洛阳未复,函谷无泥,旋驾金陵方膺天眷。愚谓大庭少昊,非有定居;汉祖殷宗,皆无恒宅。登封岱岳,且署明堂;巡狩荆州,时行司隶。何必西瞻虎踞,乃建王宫?南望牛头,方称天阙?”帝览表展转久之,乃即位于江陵。   丹阳《上庸路碑》亦徐孝穆(陵)撰,词颇隽蔚,其文曰:“涛如白马,既碍广陵之江;山曰金牛,孰辨梅湖之路。专州典郡,青凫赤雁之船;皇子天孙,鸣凤飞龙之乘。莫不欣斯利涉,玩此修渠。乍拥楫而长歌,乃枞金而鸣籁。”   徐陵《侯安都碑》文:“望杏敦耕,瞻蒲劝穑。室歌千耦,家喜万钟。春鲜甲,必具笼筐;秋蟀载吟,必鸣机杼。”前四句劝耕,后四句劝织。后蜀孟昶劝农文全用之。   周明帝、武帝并好文学,庾子山(信)特蒙恩礼,赵王(招)、滕王兄苄款至,有若布衣之交。信有《谢赵王赉米》二启,俱极茄蕖R辉疲骸吧狭肿纤,杂蕴藻而俱浮;云梦清池,间芙容而外发。珍逾百味,来荐昼盘;恩重千金,遂沾菲席。凌霜朱橘,愧此开颜;含露蒲桃,二其不饣。”一云:“丹乌衔オ,既集西周;黄雀随车,还蜚东市。渍而为种,不无霜雪之精;取以论兵,即有山川之势(直思到人不意处)。某陋巷簟瓢,栉风沐雨。剥榆皮于秋塞,掘蛰燕于寒山。仰费国租,遂开尘甑。非丹灶而流珠,异荆台而炊玉。东方朔之捧米,既息长饥;西门豹之垦田(天然之偶),方惭此赉。”   赵王好属文,尝以新诗示信,信答启云:“落落词高,飘飘意远。文异水而涌泉,笔非秋而垂露。”(段)   赵王赉信杂色丝布三十段,又赉其子丝布等五段,信捻以启谢云:“南冠获宥,既预礼延;稚子胜衣,还蒙拜谒。关尹津梁之职,邺地双丝;扶风彩文之机,仙园独茧。青衿宜袭,书生无废学之诗;春服既成,童子得雩沂之舞。况复栖鸟挟子,同知桂树之恩;泽雉将雏,共喜行春之令。根株一闰,枝叶俱荣。”其云“南冠获宥”,则子山初入周时也。   赵王赉信白罗袍裤一具,信谢启云:“悬机巧绁,变蹑奇文。凤不去而恒飞(作手妙绝),花虽寒而不落。披千金之暂暖,弃百结之长寒。永无黄葛之嗟,方见青绫之重。对天山之积雪,尚得开衿;冒广厦之长风,犹当挥汗。白龟报主,终自无期;黄雀谢恩,竟知何日!”   庾开府《谢赵王赉干鱼启》云:“不劳狮子之亭,即胜雷池之长。翻惊河伯,独不受人;足笑任公,终年垂钓。”又,谢《滕王赉猪启》云:“白腹见珍,度辽东之水;赤栏为重,对襄阳之城。忽降全恩,谨充炮烙。孙弘牧于淄水,惟以求钱;卜式养于上林,岂知其味。”干鱼肥豕,俗物耳,乃发雅思如此。   滕王赉信鹿子巾一枚,信谢启云:“解角新胎,戴藤初朵。盘龙之刀既翦,长命之缕仍缝。翠羽悬推,芙蓉高让,游斯隐士,足笑鼓皮。入彼春林,方夸笋箨。”   庾开府《谢滕王赉乌骝马启》云:“柳谷未开,翻逢紫燕。临源犹远,忽见桃花(使故事工)。流电争光,浮云连影。张敞画眉之暇,且走章台;王济饮酒之欢,长驱金埒。”同时王司空(褒)有《谢马启》亦精练,为时所称。启曰:“汉时乐府,偏爱权奇。晋世桑门,特怜神骏。黄金作勒,足度西河;白玉为镫,方传南国。傥逢汉帝,仍驾鼓车;若值魏王,应惊香气。”   庾开府《进白兔表》云:“光鲜越雉,色丽秦狐。月德符征,金精表瑞。”借白雉、白狐形容妙绝。   庾开府《温汤碑》直自温泉摹写生色,起语云:“咸池浴日,光应绿甲之图;砥柱浮天,始受玄夷之命。”中段云:“其色变者,通为五云之浆(美自富来才兼学出),其味美者,结为三危之露。烟青于铜浦,色白于铅溪。非神鼎而长拂,异龙池而独涌。洒胄湔肠,兴羸起瘠。秦皇余石,仍为雁齿之阶;汉武旧陶,即用鱼鳞之瓦。”末段云:“岂若醴泉消疾,闻乎建武之朝,神水蠲疴,在乎咸康之世。嵩岳三仙之馆,不孤擅于天池;华阴百丈之泉,岂独高于莲井。”   庾开府从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轻之,后出《枯树赋》示众,乃无敢言者。时温子升作《寒山寺碑》,信读而写其本。南人问信:“北方文士何如?”信曰:“唯寒山一片石堪共语耳。”子升尝为王延明作《让国子祭酒表》云:“臣闻宝剑未砥,犹乏切玉之功;美箭阙羽,尚无充石之势。况才非会稽之竹,质谢昆吾之金。至于敷教东序,流化上庠,旷官何仰?”此表亦为一时传诵。大抵温故北方之士,足称才子,未是名家。   邢邵、魏收与温子升齐誉,世号三才。邢邵尝谓:“魏收之文剽窃任稹!蔽菏找辔剑骸靶仙壑赋剽窃沈约。”(变化成当剽窃都忘,此处政需工夫耳。)盖六朝气习如此。   北齐萧悫梁室上黄侯之子,工于赋咏,曾秋夜得偶句云:“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颜之推辈咸嗟赏之,谓其萧散宛然在目(情景虽真,气象殊惫,所以有赏者亦有不惬者),独卢思道雅所不惬。   卢思道与宗人询祖并为北州人俊,询祖举秀才,至邺,赵郡李祖勋尝宴诸文士,齐文宣使小黄门敕祖勋曰:“蠕蠕既破,何无贺表?”使者伫立待之,诸宾皆为表,询祖俄顷便成。其词有云:“十万横行,樊将军请而受屈;五千深入,李都尉去以不归。”时重其工。   齐文宣崩,当朝文士各作挽歌。魏收等得一二首,卢思道独有八篇,时人称为“八米卢郎。”关中语岁以六米七米八米分上中下,八米取数多也。卢后相隋,有《代为百官贺甘露表》甚佳,略云:“飞甘洒润,玉散珠连(浓趴裳剩。昔魏明仙掌,竟无灵液;汉武金盘,空望云表。岂若神浆可挹,流味九户之前;天酒自零,凝照三阶之下。休矣美矣,皇哉唐哉!臣等并邀昌运,俱沐玄造。振鳞抚翼,空驰鱼鸟之心;瘗玉编金,方待云亭之后。”   《隋书》多四六句。如曰:“衔甲示于姬坛,吐卷征于孔室。”不知何谓。《诗》疏言“文王受命”云:季秋之月,甲子,赤雀衔丹书入丰,止于昌户,再拜稽首受。按:此是衔丹,非衔甲也。“衔甲”二字出《论语》中候说,又是言尧,非言文王。又《拾遗记》:孔子生之先,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云: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征在以绣绂系麟角。下句当出于此。然“吐卷”二字亦牵强,不如“衔丹”“吐玉”为佳。   凡启并自称名。隋齐王鞫《遗崔赜书》,赜答书云:“祖浚燕南赘客,河朔惰游。本无意于希颜,岂有心于慕蔺。况复桑榆渐暮,藜藿屡空,举烛无成,穿杨尽弃。但以燕求马骨,薛养鸡鸣,谬齿鸿仪,虚班骥皂。挟太山而超海,比报德而非难;堙昆仑以为池,匹酬恩而反易”王得书,赉米五十石,并衣服钱帛。王又闻王贞名,以书召之,且索文集。贞启谢云:“孝逸学无半古,才不逮人。适鄢郢而迷涂,入邯郸而失步。终朝击缶,匪黄锺之所谐;日暮却行,何前人之能及?”王得所上集,赐马四匹。赜字祖觥U曜中⒁荨4耸橛肫舨⒆猿谱帧#ü湃硕嘁宰中校   六朝气靡,齐梁以还,绮缛弥甚。隋初,治书侍御史李谔上书以为:“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尽是风云之状。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识者谓其能救时弊。要之,昔人有言:“唐律女工也;六朝文亦女工也。”此体自不可少。 卷二 唐   李百药七岁能属文。父德林尝与其友陆隆⒙碓熙宴集,读徐陵文曰:“既取成周之禾,将刈琅琊之稻,”并不知其事。百药时侍立,进曰:“《传》称‘禹阝人藉稻’”。杜预注曰:“‘禹阝国在琅琊开阳。’”碌却缶异之。   贞观间,皇太子寄诗长孙赵国公(无忌),时许敬宗为代作谢笺云:“伏惟殿下,温文表裕,藻清汉于离晖;丽则凝华,缛春宫于博望。乃以监守余暇,俯贶清篇。词运理而参神,气凌云而含粹。五章间发,若启荣光之图;六律相宣,如觌奏金之字。无忌幸从神武,愧乏王粲之才;忝列斯文,益深吴质之恋。于是扣寂求音,继震方之逸响;披肝见意,吐嚼火之微光。”敬宗十八学士中人,其深于T迦绱恕   贞观间,除太师制曰:“晨谒金墀,事切于忠謇;(是六朝遗语)夜随银,义先于调护。”亦许敬宗笔。   王勃六岁能属文。年十三,省其父至江西,会府帅宴僚属于滕王阁。帅有婿喜为文章,欲夸之宾友,乃宿构《滕王阁序》,俟宾合而出之,若即席而就者。既会,帅授简,诸客无敢当,次至勃,勃辄受。帅既非意,色甚不怡(俗态)。乃使人伺其下笔,初报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帅曰:“此老生常谈耳。”次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帅沉吟。移晷,又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帅瞿然曰:“天才也。斯不朽矣。”因请成文,极欢而罢(末复殷勤。识趣识趣)。(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盖起于楚辞“蕙蒸兰藉”,“桂酒椒浆”。“桂棹兰汀保“斫冰积雪。”自齐梁以来,江文通、庚子山诸人亦如此。王勃《宴滕王阁序》,一篇皆然。若“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欧越”“龙光牛斗”“徐孺陈蕃”“腾蛟起凤”“紫电青霜”“鹤汀凫渚”“桂殿兰宫”“钟鸣鼎食”“青雀黄龙”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天高地迥”“兴尽悲来”之辞是也。于公异《破朱Г露布》亦然。如“尧舜禹汤之德,统元立极之君。”“卧鼓偃旗,养威蓄税。”“夹川谷而左旋右抽,抵丘陵而浸淫布护。”“声塞宇宙,气雄钲鼓。”“犭区兕作威,风云动色。”“山倾河泄,霆斗雷驱。”“自北徂南,舆尸折首。”“左文右武,销锋铸镝”之辞是也。)   三国《典略》萧明与王僧辩书:“霜戈电戟,无非武库之兵;龙甲犀渠,尽是云台之仗。”王勃“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正用此事(不露戈戟字更佳)。以十三岁童子,胸中万卷,千秋之下,宿儒犹不能知其出处,岂非间世奇材(宿儒自浅,童子自深)。杜子美、韩退之极其推服,良有以也。   《文选》王简栖《头陀寺碑》文有云:“层轩延袤,上出云霓;飞阁逶迤,下临无地。”滕王阁序亦云:“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换字有色),下临无地。”不唯蹈袭其步骤,而雕琢愈工矣。   《文选》王俭作《诸渊碑》:“风仪与秋月齐明,音徽共春云等润。”《庾信集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隋《长寿寺舍利》碑:“浮云共岭松张盖,明月与岩桂分丛。”(插出桂影)滕王阁序“落霞”二句本此,然勃之语何啻青出于蓝,虽曰前无古人可也。或以落霞作鸟名者,反觉意味浅短。   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其意义颇远。又,“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非无圣主等语亦说得好)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子安虽复词人,胸中故自豁落。   王勃《益州夫子庙碑》云:“帝车南指(北斗),遁七曜于中阶;华盖西临,藏五云于太甲。”张燕公读碑至此,四句悉不解,访之一公,一公言:“北斗建午,七曜在南,方有是之祥,无位圣人当出。‘华盖’以下,卒不可悉。”老杜《出瞿塘峡》诗:“五云高太甲,六月旷搏扶。”全用王语,注亦不释其义。老杜读书破万卷,自有所据,或入蜀见此碑而用其语也。晋《天文志》:“华盖杠旁六星曰六甲,分阴阳而配节候。”大甲恐是六甲一星之名。   王勃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词知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四杰。”炯叹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及序勃集,有云:“薛令言朝右文宗,托末契而推一变;卢照邻人间才杰,览清规而辍九知”,则又推服如此(用汉书九变复贯知言之选语)。张燕公尝谓人曰:“杨盈川之文,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   唐初,改秘书省为监,掌书籍图史天文历数之事,领著作、太史二局,杨盈川序云:“周王群玉之山,汉帝蓬莱之室。观星文而考南北,天象入于玑衡;披帝册而质龙神,负图出于河洛。”   唐著作局有双槿树,卢照邻同崔少监作赋,序云:“蓬莱山上,即对神仙;芸香阁前,仍观秘宝。金悬秦市,扬子见而无言(《吕览》、《新语》遂作佳偶);纸贵洛城,陆生闻而罢笑。故知柔条朽干,吹嘘变其死生;落叶凋花,剪拂成其光价。方且传石渠之故事,得槿树之新名,足以脂粉仙台,丹青秘府者也。”赋云:“地则图书之府,人则神仙之灵。中有芳海郁郁亭亭。两砌分植,双阶并耀。叶镂五衢,荣分四照。青陆至而莺啼,朱阳升而花笑(神与境会)。紫蒂红蕤,玉蕊苍枝。露华的,风色徘徊。寂寞条利,栖闲此地。委命卷舒(亦有致),随时荣悴。外无婴夭之祸,内有逍遥之致。”赋出,一时竞写,因名著作为“双槿署”云。   杨盈川为文好以古人姓名连用,如“张平子之略谈,陆士衡之所记。”“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长统何足知之。”人号为“点鬼簿。”骆宾王文好以数对,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人号为“算博士。”(即滕王阁序中,如“徐孺、陈蕃”“冯唐、李广”及若“三江、五湖”“三尺、一介,”亦未尝不点鬼、握算也。)   骆宾王《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云:“邹鲁旧邦,临淄遗俗。俱沐二周之化,咸称一变之风。境接青畴,俯瞰获麟之野(工丽真与泰岱增色矣)。山开翠屺,斜连辨马之峰。岂可使稷山遗氓,顿隔陪封之礼;淹中故老,独奉告成之仪?是用就日披丹,仰壁轮而三舍;望云抒素,叩天阍于九重。”句句俱是齐州父老口吻。   宾王《请陪封禅表》有云:“河浮五老,启赤文于帝期;海荐四神,奉丹书于王会。”(表词炼得春容,露布语亦氵复精悍。用松用紧亡所不可)后作《姚州道破设蒙俭露布》亦用之云:“四神践雪,五老飞星。”《论语谶》:“尧与舜游首山,观河渚,有五老游河,一老曰:‘河图将来告帝期。’一老曰:‘河图将来告帝谋。’一老曰:‘河图将来告帝书。’一老曰:‘河图将来告帝图。’一老曰‘河图将来告帝符。’言讫,飞于天,入于昴。”又,武王伐纣,天大雨雪,南海神祝融、北海神玄冥、东海神勾芒、西海神蓐收四神及河伯诣王门曰:“天伐殷立周,谨来受命。”各奉其使。宾王用此二事。   宾王《上裴侍郎书》云:“义士期乎贞夫,忠臣出乎孝子。既不能推心以奉母,亦焉能死节以事人?假物议之无嫌,实吾斯之未信。况流沙一去,绝塞千里,子怆入塞之魂,母切倚庐之望。就令欢以卒岁,仰南薰之不赀;而使忧能伤人,迫西山而何几!”裴侍郎即行俭也,时欲以书记之事委骆,骆有母在,欲终养,故辞之如此。谁谓宾王才士而无器识耶?及《上司刑太常伯启》则云:“脍余之鱼,希振鳞于吴水;膳后之豕,翻化龟于鲁津。”《上兖州启》则云:“奋短翮于抢揄,希高标之余拂;濯纤鳞于涓滴,望鸿浪之微沾。”《上瑕丘韦明府启》则云:“沉骸九死,终望衔珠;殒首三泉,徒希结草。”又汲汲于干进若不及者(前非真情,后是本相)。前后两截人,宜为行俭识破。   宾王诸启,纟丽纟丽千余言,如宫商相间,绘素相杂,然前后多雷同,不耐检,如《上司刑太常伯启》云:“登小鲁之岸,辨练光于曳马;临大吴之国,识宝气于连牛。垂秋实于谈丛,绚春花于词苑。”末云:“庶望顾兔维箕,动薰风于舜海;从龙润础,霈甘泽于尧云。”《上廉使启》复袭用之。上李少常启云:“片善必甄,挹虞翻于东箭;一言可纪,许顾荣以南金。某蟠木朽株,散樗贱质,退无毛薛之交,进乏金张之援,块然独居,十载于兹矣,然而日夜迁代,叹沟壑之非遥,贫病交侵,思薜萝而可托。欲乘幽控寂,进绮季于青山,乐道栖真,从鲁连于沧海。”《上张司马启》复袭用之(如诸启同时而发则可,异日而修则不可)。岂文章大家亦自有帖括耶?殆不能为骆丞解嘲也。   宾王《冒雨寻菊序》:“参差远岫,断云将野鹤俱飞;滴沥空庭,竹响共雨声相乱。仰折巾于书阁,行阅飘荆晦谘挪接谇偬ǎ坐闻流水。字中蝌蚪,竞落文河;笔下龙蛇,争投学海。珠帘映水,风生曳露之涛;锦石封泥,苔庞」曛岸。坠白花于湿桂,落紫蒂于疏藤。虽物序足悲,而人风可爱。留姓名于金谷,不谢季伦;混心迹于玉山,无惭叔夜。”此篇与滕王阁序竞爽。盖一时词家意兴所到,下笔自同,譬之富人肆筵,彼此珍错,不必询其仿效谁何也。   宾王《杨州看竞渡序》:“临波笑脸,艳出浦之轻莲;(丽笔赋艳丽语)映渚蛾眉,丽穿波之半月。能使洛川回雪,犹赋陈思;巫岭行云,专称宋玉。”锦心绣口,落笔自是不凡,然而比于淫矣。   骆丞在徐敬业府,为敬业檄武后罪状,武氏览及“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袂工谗,狐媚偏能惑主。”(是时昌宗兄弟及白马寺主皆未到手,少了几句称颂话头)微笑而已。至“一А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不悦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邪后亦自能鉴赏。)   狄梁公(仁杰)《告老表》曰:“脱簪公府,归杖私门。”又曰:“采罗含归老之兰,饮胡广延年之菊。”人知梁公反周为唐,勋烈表表当时,而知其文者盖鲜。   狄梁公巡抚江南日,奏毁吴楚淫祠千七百所。西吴有西楚霸王庙亦在毁中,公自为檄文曰:“自祖龙御宇,横噬诸侯,任赵高以当轴,弃蒙恬而齿剑。沙丘作祸于前,望夷覆灭于后。七庙堕圮,万姓屠原。鸟思静于飞尘,鱼岂安于沸水?赫矣皇汉!膺赤帝之贞符,当四灵之钦运。俯张地纽,彰凤纪之祥;仰缉天网,郁龙兴之兆。而君矜扛鼎之雄,逞拔山之力,莫测天符所会,不知历数攸归,遂奋关中之翼,竟垂垓下之翅(只说羽不知天命,更不数羽之罪何等样大,令他人为之,便将琐碎)。盖实由于人事,焉有属于天亡?固当匿魄东峰,收魂北极,岂合虚承庙食,广费牡牢?今遣焚燎祠宇,使蕙帏销烬,羽帐随烟。君宜速迁,勿为人患!”   武周以《御览》、《博要》等书,聚事未备,令麟台监张昌宗、少监李峤广召文学之士徐彦伯、员半斤等,增定千三百卷,更加佛教道流等部,御名曰《三教珠英》。所刊定佛经序皆御制,或称则天,或称中宗,或称睿宗,虽不能尽窥禅宗秘密,而半满共贯,根叶备设,其警句有云:“真空无象非象,教无以译其真(妙在以本色生色);实际无言非言,绪无以龠其实。”“又贝叶灵文,北天之训逾远;贯花微旨,西秦之译更新。”又“大乘小乘,逗根基而演教;半字满字,逐权实而敷文。”又,“龙持贝叶,函传摩ブ城;象负连花,遂满真丹之境。”又,“再悬佛日,重补梵天。龙宫将八柱齐安,鹫岭共五峰俱峻。”又,“舜河与定水俱清,尧烛共慈灯并照。”又,“戒香与觉花齐馥,意珠共明月同圆。”此皆彦伯诸人潜撰,托云圣制以欺世者也(佛以独体字为半字,合体字为满字。鱼庄饰门柱曰摩ァU娴ぃ震旦也)。   徐彦伯为文,多变易求新,以“凤阁”为“懈蟆币浴傲门”为“虬户”,以“金谷”为“铣溪”以“玉山”为“琼岳”,以“刍狗”为“卉犬”,以“竹马”为“筱骖”,以“月兔”为“魄兔”,以“风牛”为“飚犊”,后进效之,谓之“涩体”。(“疾霆未遑塞聪”,盖如此)   武三思,武后之侄,当时亦以文称,有《贺老人星表》曰:“澄霞助月,非唯石氏之占;散翼垂芒,何独斗枢之说?”按《运斗枢》曰:“老人星见,常散翼垂芒。”《石氏星占》曰:“星出澄霞助月,主人君寿。”三思用作一联,工甚。   张文成(牛┮源恃е名,凡七应举,四参选,其判策皆登甲第,员半千谓人曰:“张子之文,如青铜钱,万拣万中。”故人号为“青钱学士”。时有明经董万,举九上不第,号“白蜡明经”。与盼对。   唐世选士之科不一,书判拔萃,其尤也。张帕筋凤髓,判自省台寺监以至州县,为题仅百,而辞章藻丽,颇多可采。如中书通事舍人崔暹奏事口误,御史弹付法,大理断笞三十,征铜四斤。暹款:奏事虽误,不失事意,不伏征铜。判云:“裴楷之英姿肃肃,朝野羽仪,魏舒之容止堂堂,群僚领袖。自可曳裾紫禁,伏奏青规(内禁地以青规画),助朝廷之光辉,赞明时之喉舌。芝泥发彩,宣凤藻而腾文;兰检浮香,润龙缣而动色(天子制诏,以紫芝为泥以封,兰英为检)。岂容金马之对,未被誉称;神羊之威,俄闻奏劾。罚金既罹于疏网,辨璧无舍于明珠。虽触凝霜,理宜清雪。”又御史王铨奉敕推衡州司马钟建,未返制命,辄干他事解来阳县令张泰,泰不伏,判云:“栖鸟之府,地凛冽而风生;避马之台,气威棱而霜动。某位参持斧,职在理轮。履暴胜之清徽,乘葛丰之雄烈。冠施铁树,贵戚伤心;花发绣衣,奸豪敛手。推钟建之罪,特奉丝言;举张泰之辜,无亏格式。正当直指,岂是辄干?”又户部侍郎韦珍奏称:诸州造籍,脱漏丁口,租调破除,倍多常岁。请取由付法。判云:“班固申犬牙之制,疆场绮分(《西都赋》);应璩论马齿之规,井田鳞次。户标九等,俱陈万国之图;人有十伦,并卦三年之籍(从王公至舆台)。岂容丁口脱漏,任意疏遗;租调破除,恣情抽减。”又礼部奏:海州奏朱雁集,岐州奏白麟见。及荐郊庙,二项俱无。判云:“典朕三礼,大舜委于姜夷;分敕六卿,成王任于彤伯。建兹岁首,实曰春官。敦叙九族之亲,钦若五常之教。祀天郊地之典,举其宏纲;朝日夕月之仪,撮其机要。岐州俯邻八水,斜瞻蝶胖峰;海部近控三山,回瞰鲸鲵之穴。陈敬所奏,瑞雁翻朱,薛泰申文,翔麟孕素。赧丹霞于日羽,晃若朝轮(朱洵孔阳白堪受采);晶白雪于霜毛,皎同秋练。既无状验,空有奏章。寻鸟迹于云空,察人形于冰镜。语同捕影,不可诬神;状等系风,如何荐庙?”数条字字有来历,虽叠用故事,不厌其多。洪景卢见谓堆鲈校不切于蔽罪议法,遂云无一可读,似非至当之论。   张帕筋凤髓判,未有藉田亲蚕二条、亦极典则。《籍田》云:“青坛岳立,翠幕烟平。百司于是骏奔,三公以之肃事。绀辕黛耜,克遵应劭之仪;绿耦朱,久备曹褒之礼。”亲蚕云:鸣鸠醉椹之朝,戴胜降桑之日,鸳帷就列,一十四位导其前、挤斯临,百二十官随其后。三盆事毕,献于王公;五服功成陈之宗庙。   李峤儿时梦人遗双笔,自是有文辞。神龙初为中书令,时有道士冯道力让官封,峤为作表云:“某潜形草泽,不将皋鹤,并闻浪性。云霞惟慕,海鸥相狎。十步徒欢于饮啄,一官匪尚于荣华。所冀资此俸秩,永修斋供。庶玉清垂贶,增宝祚于三光(又是道家语);金录开祥,固珍图于万劫。”   景龙初,置修文馆学士,选公卿善为文者李峤等二十余人为之。陪侍游宴,赋诗属和。三年元日,清晖阁登高遇雪,宗楚客诗云:“蓬莱雪作山是也。”峤为百寮贺表云:“萦楼栖槛,疑璧台之九重;落絮飘花,似芳林之二月。岂惟洛神呈象,来舞帝宫;固亦海骑相趋,下朝仙阙。东皋欣而望岁,南史庆而书祥。万宝登秋,居然可咏;双桐叶唱,即事非遥。”复赋诗有“千钟圣酒御筵披”之句,是日甚欢。   李峤有《为临川王让千牛将军表》,视它表更饶风力。其辞云:“臣某夙奉皇明,已忝衔珠之秩;兄某近承天泽,又当执金之位。弟兄齐列,伯仲分曹。咸典禁戎,比参宸卫。匪唯官崇禄厚,思满盈而增忧;固亦秉势操权,顾章程而自惕。”又云:“伏乞收迹丹墀,归骸素里。庇尧云之光彩,浴舜海之波澜。柳蔚桃浓,听南邻之钟磬;茅舒桂满,陪北阙之簪缨。餐厚渥而忘饥,乐太平而愈疾。”   崔融擢八科高第,为崇文馆学士,武后美其文,进凤阁舍人。是时有芝草生殿中,融表贺曰:“伏惟天后化含万物,训正六宫。天下被涂山之音,海内仰河洲之教。芝英绕殿,暂疑王母之台(使两事誉女后,巧);灵草成田,聊比密妃之馆。斜临网树,分贝叶而重开;近对沦池,接莲花而倒下。岂与夫生于石室,空传好道之言;产自珠宫,徒事不经之说。”句句从天后殿上讨出便妙,若只泛泛在芝草上着脚,假饶生色,亦无隽永矣。融后撰《武后哀册文》最高丽,绝笔而死。时谓思若神竭。   崔融《贺嘉麦表》与张说《奏嘉禾表》,时并称其精绝。崔表曰:“纤芒濯露,疑因黑壤之宜;香稼摇风,若吐黄金之色。”张表曰:“臣初见众苗亘垄,香颖垂秋,嘉玩繁滋,欲观成粒。左右无识,折以呈臣。臣异其绿叶缓舒,葱芒壁秀,熟视奇状,乃知嘉祥(四六亦要流动员转)。下则异亩合茎,上又同连双穗。昔雍熙之代,政理之君,虽祥出应时,而生不择地。未有托根神域,彰孝德之弘深;吐秀寿宫,助粢盛之丰洁。”此段光景如画,然殊不滞于四六。与崔表另一格。   张说《让封燕国公表》云:“且如人臣之义,二则为罪;愚智之分,一心不回。譬如犬马有不背之性,草木有不凋之理。知何德于天壤,而欲蒙造化之偏施哉?臣之无功,正与此类。”此段反覆譬喻,四六文不多得。文至此又一变矣。   燕公《国子祭酒表》云:“东朝束带,银榜增华。西序缥缨,环林益润。”其文冠冕高华,蔚有采色。自来作国子表并不及。   《庾信碑》云:“龟顾印函,蛇盘绶笥。”燕公改用“龟顾印房,蛇盘绶箧。”愈佳。   姚崇与张说同相,颇怀疑阻,张衔之。崇病,戒诸子曰:张与吾衅隙甚深,然为人奢侈,好服玩,吾没后当来吊。汝具陈吾平生服玩宝带重器致之,仍以神道碑为请。既获文,即时镌刻。张见事迟,数日后必悔,欲索回删正。当引使者视石,告云:“且已闻于上矣。”崇没,张果至,目其玩器者三四,诸子悉如崇戒。不数日文成,叙足该详,时谓极笔。略曰:“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列;四时成序,亭育之功全。”(想张说当时政欲删去此四语)后果悔,遣使取本,以辞未周密为辞,将加删改。姚诸子告以云云。使者复命,张大恨,抚膺曰:“死姚崇能算生张说。(《河图括地象》曰:“昆仑山为柱,气上通天。昆仑者,地之中。地下有八柱,柱广千万里,有三千六百轴,互相牵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   苏南封许国公,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玄宗爱其文,曰:“卿所为诏令,当别录副本,署臣某撰,朕当留中。”后逐为故事。其草《幸新丰及同州敕》曰:“朕受命膺期,励精设教。幸乾坤幽赞,风雨咸若,百物既阜,三农已登。同颖荐于宗庙,双穗生于郡国。我无大桀,实欣于岁取(隽绝);人有小康,未果于时迈(妙妙)。但左翊之地,近附黄图;新丰之邑,甫邻青绮。山川宫馆,咫尺相望。欲过灞亭而涉溅,经沙阜而临渭。见彼耆耋,问其疾苦,察长吏之政,恤黎氓之冤。盖所以展义陈诗,观风问俗,始自畿甸,化于天下,并令所司,不得干扰州遴,飞骑不须别遣,兵马各勉所职。副朕意焉。”其后,李德裕著论曰:“近世诏告,惟男鹗峦庾晕文章”云。   唐人赋公主事多用“凤皇楼”、“乌鹊桥”作偶。小许公《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诗》曰:“主第山门起灞川,宸游风景入初年。凤皇楼上交天仗,乌鹊桥头敞御筵。往往花间逢彩石,时时竹里见红泉。今朝扈跸平阳馆,不羡乘槎云汉边。”长宁公主下嫁杨慎交,制亦曰:“凤皇楼上,宛符琴瑟之欢;乌鹊桥前,载协松萝之契。”(二事本的对,自不忍舍)   小许公之子晋亦善属文,数岁作《八卦论》,王绍宗叹曰:“后来之王粲也。”景云中,居修文馆,玄宗监国,制命多晋稿定,时有丞相少傅拜职,帝作《三杰诗》以命宴,晋为之序曰:“一心天工,戮力帝载。寝黑山之柝,苞青海之戈。云雨贤才,水火菽粟。日咏鱼藻,岁陈由庚。顺殷赵之年,留鲁阳之景。爰命在宴,乃赓载歌。”   崔沔举贤良方正高第,覆试对益工,遂擢第一,岑义荐为左补阙,当官不屈,帝尝有手诏优奖。沔谢表云:“初喜丽天之象(声高调朗),远烛辉光;旋惊垂露之踪,曲覃霈泽。鸾鹤回翔而变态,烟云舒卷以呈姿。赋彩飞空,耸神荡目。”岑羲见之,击节不已。   开元相张九龄《谢赐香药面脂表》云:“捧日月之光,寒移雪海;沐云雨之泽,春入花门(雪海花门俱属塞垣)。雕奁或开,珠囊暂解,兰薰异气,玉润凝脂。药白天来,不假谁王之术;香宜风度,如传荀令之衣。臣材谢中人,位参上将。疆场效浅,山岳恩深。唯因受遇之多,转觉轻生之速。”又建中相常衮《谢绯表》云:“臣学愧聚萤,才非倚马。典坟未博,谬居良史之官;词翰不工,叨辱侍臣之列。唯知待罪,敢望殊私?银章雪明,朱绂霞映,鱼须在手,虹玉横腰。祗奉宠荣,顿忘兢惕。蜉蝣之羽,恐刺国风;蝼蚁之诚,难酬天造。”二表才数语耳,曲尽赐予之意。谢赐物者,宜以为法。   明皇既在位久,稍怠庶政。张曲江在相位,每见帝极言。李林甫方同列,阴欲中之。会将加牛仙客实封,曲江称其不可,甚不叶帝旨。它日,林甫请见,屡陈曲江诽谤。于时方秋,帝命高力士持白羽扇以赐,将寄意焉。曲江乃献赋自况,其末曰:“苟效用之得所,虽杀身以何忌?”又曰:“纵秋气之移夺,终感恩于箧中。”(寓意佳)又为《燕》诗以贻林甫曰:“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泞溅?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林甫览之、知其必退,恚怒稍解。   天宝初,老子降丹凤门,告锡灵符在尹喜故宅上,遣使得之,乃追尊圣祖玄元皇帝,仍诏州郡立紫极宫,画象事之。上党郡奏启:“玄元玉石真容,主上圣容,其夜殿内有光非常,及开殿门,其光弥盛,满堂如昼,久之方散。王摩诘(维)为表贺云:“伏惟陛下,挟风云之质,敬想犹龙;写日月之仪,钦承大象。仍回旧邸,以奉清都。真容、圣容既明四目,照殿照室,忽类三光。琪树韬华,瑶池夺映。”   明皇晚年颇修汉武故事,王维奉旨往名山修功德,至南海,恍惚见一老人云:“是罗浮神人,常七曜洞来往。昔曾九疑山桂阳石室中藏天乐一部,岁久变为五野猪(大是异事),彼郡百姓捉获,可往取献皇帝,每祈祭,但依方安置,奏之,即五音自和,天仙百神,应声降福。”维奉神言,即往桂阳寻问,百姓云:“天宝二载,村人见有五野猪,逐之,走入石室,化为石物五枚。”维取扣之,与神人言不异,因作贺表奉进云:“伏惟陛下,奉先天之圣祖,玄化协于无为;育率土之群生,至仁侔于阴骘。然犹精意不倦,圣祀逾祟。遍体群仙,思叹欧。故得庞眉皓发,遥同入昴之人;真诀玄言,来告驭风之客(序事有次,语意亦真)。栖身七曜,以俟唐尧;藏乐九疑,而传虞舜。留兹石室,思献玉墀。凭野豕以呈形,表洞仙之属意。亦既考击动谐,律吕韶,惭其九奏云咸,失其八音。翠凤入于洞箫,殊非雅韵;朱鹭传于鼗鼓,敢比仙声。”   摩诘《为画人谢赐表》云:“臣猥以贱伎,得备众工。误点屏风,乏成蝇之巧;偶持团扇,无事之能。特奉诏旨,令写功臣。运偶凤翔之初,无非鹰杨之士。燕颔猿臂,裂眦奋髯,发冲夜冢力举龙鼎,爱风猛毅,眸子分明。皆就笔端,别生身外。传神写照,虽非巧心;审象求形,或皆暗识。妍媸无枉,敢顾黄金?取舍惟精,时凭白粉。且如日舻ハ缕,知其孝思;于禁怀惭,愧此忠节。乃无声之箴颂,亦何贱于丹青?”   摩诘《送晁秘书还日本》诗:“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神境俱到,送日本,无过之者。又有序云:“鲸鱼喷浪,则万里倒回;嗍壮嗽疲则八风葑撸摩诘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谓其文中亦复有画有诗)。扶桑若荠,郁岛如萍,沃白日而簸三山,浮苍天而吞九域。黄雀之风动地,黑蜃之气成云”此段叙海景如尽,与诗义颇合,疑一时赠别所作。   安禄山反,王维陷贼中。贼大宴凝碧池,维痛悼赋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落叶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诗闻行在,后得免死,下迁太子中允。其谢表云:“秽污残骸,死灭余气。伏谒明主,岂不自愧于心!仰厕群臣,亦复何施其面!”肃宗深怜之。   摩诘《谢集贤学士表》有云:“闻相如在蜀,恨不同时;征枚乘于齐,惜其已老。急贤之旨,欲赐追封,如臣不才,岂宜滥吹!”此段用事,实有滑稽意,与凡称引者不同。   初,安禄山死,陷贼官三等定罪。时维弟缙位已显,请削官赎维罪,因得下迁。久之,三迁尚书右丞,缙为蜀州刺史未还。维自表已有五短,缙五长,臣在省户,缙远方,顾归所任官、放田里,使缙得还京师。上乃召缙为左散骑常侍。维作谢状云:“不材之木,跗萼联芳;断行之雁,飞鸣接冀。自天之命,特出宸里;涂地之心;难酬圣造。”帝答诏云:“建礼朝升,行胁⒘校怀忻魍硐拢雁序同归。乃眷家肥,无忘国命。”后代宗朝,缙为宰相,褒维集上之,其表云:“曲承天鉴,下访遗文。魂而有知,荷宠光于幽穸;殁而不朽,成大名于圣朝。”代宗答诏云:“卿之伯氏,天下文宗。位列先朝,名高希代。抗行周雅,长揖《楚辞》。调六气于终篇,正五音于逸韵。泉飞藻思,云散襟情。乃眷棣华,克成编录。声猷益茂,叹息良深。”传称维与缙俱有俊才,闺门友悌。读表诏为之怃然。(不独兄弟友于,其君臣间亦不可不谓知遇)若二公,可谓真兄弟矣。   安禄山死,高适表贺云:“臣得河南道及诸州牒,皆言逆贼安禄山苦痛而死,手足俱落,眼鼻残坏(痛快)。臣适诚欢诚喜,顿首顿首。逆贼孤负圣朝,造作氛獭Pゾ鄯鸵⒅犬(适表开口见喉咙,酷似其诗,令人爽然),倚赖射天之矢。臣恨不得血贼于万戟,肉贼于三军,空随率土之欢,远奉九霄之庆。即当总统将士,凭恃威灵,驱未尽之犬羊,覆已亡之巢穴。”表出,天下传诵称快。   郭子仪收复西京,玄宗在蜀,太子即位于灵武,已,表请东归。李泌曰:“上皇不来矣。请更为群臣贺表,言上思恋晨昏,就孝养之意。则可。”时常衮贺表云:“败苻融于淝水,自可惭功;破王邑于昆阳,未云快意。遂封尸于京观,旋振旅于王城。耆艾云迎,久思周德;衣冠雨泣,还睹汉仪。讴吟变噢咻之声,气象回严凝之惨。廓丹霄以瞻羽卫,肃黄道而复銮舆。正宝位于北辰(便自名正言顺),道光主鬯;迎上皇于西蜀,欢展奉亲。永惟宗社之灵,实荷乾坤之庆。”其后,成都使还,言上皇初得上表,彷徨不能食,欲不归。及群臣表至,乃大喜,命食作乐,下诰定日。   张巡守睢阳,城孤势蹙,人困食竭,以辈贾笫持而意气自如。其《谢金吾将军表》曰:“想峨眉之碧峰,豫游西蜀;追酎耳于玄圃,保寿南山。逆贼禄山,杀戮黎献,腥膻阙庭。臣被围七旬,亲经百战,主辱臣死,当臣致命之时(慷慨激烈有味乎其言之也)。恶稔罪盈,是贼灭亡之日。”   许远亦有文。其《祭纛文》为时所称。谓:“太一先锋,虽尤后殿;苍龙持弓,白虎捧箭。”(语短精悍,大有气魄)又,《祭城隍文》云:“眢井鸠翔,老堞龙攫。”其与张巡皆文武雄健,志气不衰,真忠烈之士也。 卷三 唐   陆宣公(贽)随德宗自奉天还阙。兴元元年,下悔过制书曰:“失守宗祧,越在草莽。不念率德,诚莫追于既往;永言思咎(宣公奏议,其全书悉格言名论,别当尽读。不具载)。期有复于将来。明征厥初,以示天下。”宋王荆公罢相守金陵,谢上表,末云:“经体赞元,废任莫追于既往;承流宣化,收功尚冀于将来。”用宣公语意。   李晟收复京城,朱Г亡走。晟遣掌书记于公异作露布上行在,略曰:“逆贼朱Г,委身凶德,假翮奸徒。荧惑我主人,僭贼我神器。聚为起秽之物,腥彼宫闱;散作旬始之妖,孛于躔次。”末云:“臣已肃清宫禁,祗谒寝园,钟彝不移,庙貌如故。”(伤心之言政不必多,自堪堕泪。)上览及此,感涕失声,左右六宫皆呜咽。论者以有唐一代,捷书露布,无如此者。   韦皋破吐蕃,露布亦是于公异代作,通篇用成句,妙绝。其文云:“天讨有罪,兵应者胜,义者王;夷不乱华,师直为壮,曲为老。”又云:“怀枭鸱,销陶铮禀仰天和;剪鲸鲵,清郊原,扫除群秽。王猷允塞,我武惟扬。”(天造处亦有人工)又云:“夷德无厌,弗悔衽金之祸;楚氛甚恶,辄兴衷甲之谋。蠢尔为仇,整居匪茹。”又曰:“盍窜匿于龙荒,复虔刘于麟塞。戕我守将,堕我陴隍。修戈矛与同仇,靡室家不遑处。”又云:“乌蛮挠其腹心,回鹘捣其肘腋。众素饱矣,壹大治之。”又云:“九功九却之计穷,七纵七擒之威速。连连执讯,矫矫献囚。不然我薪而自焚,有如破竹之立解。穹庐鱼溃,瓯脱兔奔。谷静山空,行就焉耆之戮;区殚域灭,汔闻智盛之降。”末云:“斯皆庙谟渊深,神断天造。明见万里,连奇堂上之兵;守在四夷,制胜目中之虏。勒功滇池之柱,植表赤岭之碑。一怒安民,文之勇也;三军用命,克何力焉。”   扶风郡掘地得金盏瓮子,于公异状进云:“表孝通诚,美已彰于盈缶;征神录异,庆常美于化钧。况其赋质坚刚(思多巧发),铸形盏恰b叽笱畔壮曛用,告太平欢乐之符。时伫休明,潜耀久同于瓦砾;道合交泰,成器堪佐于尊垒。”   德宗朝,制诰阙人,时有与韩韧姓名者,中书具二人同进,御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与此韩取!备躯仍谀桓久,诸藩笺表多拥之笔,帝素知其名也。尝为田神功作《谢茶表》云:“荣分紫笋,宠降朱宫。味足蠲邪,助其正直,香堪愈病,沃以勤劳。饮德相欢,抚心是荷。”高仲武谓:“纫黄一咏,朝野珍之,为多士之选”云。   元和初,杜佑为司徒,年过七十犹未请老,裴晋公(度)时知制诰,因高郢致仕,命词曰:“以年致仕,抑有前闻(语不烦而意已至),近代寡廉,罕由斯道。”盖讥佑也。   元和九年,裴晋公为御史中丞,十年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韩昌黎(愈)时知制诰,代为让表云:“臣少涉经史,粗知古今。天与朴忠,性惟愚直。知事君以道,无惮杀身;慕当官而行,不求利己。”又曰:”受恩益大,顾己益轻。于裨补无涓阒微,而谗谤有丘山之积。”(于而字为对)又曰:“岂意陛下擢臣于伤残之余,委臣以燮和之任,忘其陋污,使佐圣明。此虽成汤举伊尹于庖厨(散开再合,有幻有法),高宗登傅说于版筑,周文用吕望于屠钓,齐桓起甯戚于饭牛。雪耻蒙光,去辱居贵,以今准古,拟议非伦。”晋公览表大喜,遂不复更一字。   裴晋公平淮西,宪宗以玉带赐之,公临薨却进,使旧僚作表,皆不如意,遂令子弟执笔,口占奏状云:“内府之珍,先朝所赐。既不敢将归地下,又不合留在人间(自有主张,即结缨易箦不难,矧笔舌乎)。谨却封进。”闻者叹其不乱。   昌黎《为宰相贺雪表》曰:“陛下深念黎氓,屡形词旨。神监昭达,皇情感通。春云始繁,时雪遂降。实丰穰之嘉瑞,销疠疫于新年(与“蓝关马不前”又一境界)。东作可期,南亩有望。见天人之相应,知朝野之同欢。”时武元衡、张弘靖、韦贯之等为相,公知制诰。   昌黎为袁州刺史,有庆云见州西北,至暮方散,乃以表图称贺云:“五采五色,光华不可遍观;非烟非云,容状讵能详述。抱日增丽,浮空不收。既变化而无穷,亦卷舒而莫定。斯为上瑞,实应太平。”时元和十五年六月也。   旧大朝会庆贺及春秋谢赐衣,请上听政之类,宰相率百官奉表,皆礼部郎官之职,唐谓之南宫舍人。柳河东(宗元)在仪曹,表文多出其手。《贺册尊号》有云:“潢伪嚷河清,幸遂于千年(五金石铸于一火);尘壤均微山呼,愿同于万岁。”其自叙处插入祝意,妙哉句也。凡此样表必有此样句,乃能动人。   唐初沿六朝绮丽之风,宾王辈四六ひ实工,羊骨稍掩,至河东始丽,以则《贺甘露表》云:“朝光初烛,方湛湛而未冢怀烤白炎,更轧远未已。缀叶而珠玑积耀,盈器而冰玉呈姿。芳袭椒兰,味兼饴醴。”金茎玉露,只在河东公唇吻。   河东《贺雨表》凡五,有曰:“宸衷暂惕,已矫御天之龙;圣谟既宣,遂洽漏泉之泽。”(四六至子厚,色泽已化为神理,非复曩时脂粉)有曰“布垂阴,随圣泽而俱远;滂沱积润,与恩波而俱深。”有曰“未成旱斩之虞,已积幽勤之虑。众灵受职,荟蔚且跻于南山;百谷仰荣,滂霈遂沾于东作。”有曰“圣谟广运,驱百灵以从风;神化旁行,滋五稼而流泽。油云四合,膏雨溥周,农壤遂一于肥硗,渗漉尽沾于遐迩。蒸黎咏德,知必自于圣心;草木欣荣,如有感于皇化。”有曰“瑞鸟迎舟,掩商羊之舞;仙云覆水,协从龙之征。初茫洒于上宫,遂滂霈于率土。”“殷后徒勤于自剪,周公空愧于舞雩。”昔人谓:“子厚诸山游记,将死物俱说活了。”观诸表说天人感应处,若有ツ幔信笔端巧夺化工矣。   越州山阴县移风乡产嘉瓜,二实同蒂,观察使贾全进图,宣示百寮,河东表贺曰:“质欢同蒂,见车书之永均;地则移风,知化育之方始。虽七月而食,豳土歌王业之难;五色称珍,东陵咏佳宾之会,未闻感通若兹昭著者也。”   河东又有《贺白龙并青莲花合欢莲子黄瓜等表》曰:“天地非远,睿感必通;叠瑞重祥,累集宫禁。池莲表异,灵化非常。敷彼清光,征佛书而尤绝;成其嘉实,验祥经而甚稀。积庆旁流,自中徂外。遂使龙腾白质,乘秋果应于金行;瓜合黄中,表圣更彰于土德。况复邦畿之内,雨霁必时,宿麦大穰,嘉谷滋茂,和风孕育(以客作主是归宿处),灵气陶蒸。是皆发自圣心,达于天意,周流升降,成此岁功。惠彼群生,自为嘉瑞。”青莲、合欢、莲子,瑞之小者,宿麦穰,嘉谷茂,瑞之大者,篇终及之,有旨。   河东《进瓷器状》云:“艺精埏埴,制合规模。禀至德之陶蒸,自无苦窳;含太和以融结,克保圣贞。”所进陶器耳,而文雅乃如是。   唐制,四月一日内园进樱桃,寝庙荐讫,颁赐百官各有差。王维诗云:“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栏。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衔残。归鞍竞带青丝笼,中使频倾赤玉盘。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子厚《为武中丞谢赐表》曰:“使发九霄,集繁星而积耀;味调六气,承湛露而不凇S眦而外被恩光,适口而中含渥泽。”(曲尽形容)此数语,与摩诘诗并脍炙人口。   子厚在柳州得进奏官状,逆贼李师道就戳,淄青悉平,恩制大赦,为表贺曰:“郓城自溃(切淄青),宁同莒鲁之争;齐地悉平,无俟耿陈之战。五兵永戢,七德无亏。含生比尧舜之仁,率土陋成康之俗。介丘雾息,已望翠华之来;沂水风生,更起舞雩之咏。”《为裴中丞表贺赦》曰:“虞巡可复,告成将庆于岱宗;汉典方兴,讲礼再荣于阙里。谨已施行郡邑,宣示军戎,莫不动地欢呼,若醉千钟之酒;腾天鼓舞,如闻九奏之音。”   宋延清(之问)《代田归道让殿中丞表》有云:“足临鲸壑,未偕闻宠之忧;首戴鳌山,岂喻承恩之重。”柳子厚《为樊左丞让官表》亦有云:“泛大鲸之海,但觉魂摇;戴巨鳌之山,未如恩重。”张燕公《谢衣药表》有云:“当褫从服,转承直吉之衣;宜肆典刑,反加有喜之药。”令狐楚《谢春衣并端午衣物表》亦有云:“罪当褫带,忽颁御府之衣;忧可伤生,重延长命之缕。”柳语全出于宋,令狐语全出于张。(凡事类,辞家少不得用。未必全蹈袭)   令狐楚为太原从事,自掌书记,灵武破吐蕃,楚表贺云:“伏惟陛下,臣妾兆人,庭衢六合(当是睿才作手)。溟波静息,车轨混同。万里清平,三分底定。兵既落于天上,虏乃陷于彀中。箝口之马偾车而絷者千蹄,辫发之人舆尸为俘者万指。遥知水赤,坐想风腥。”又《恩赦表》云:“幽室尽晓,枯条遍春。雷雨作而蛰虫昭苏,风云行而笼鸟飞舞。”楚才思俊洒,德宗好文,每太原奏至,能辨楚之所为,颇称之。   令狐楚自河南召入,至阌乡,暴风,有裨将饲马逆旅,屋毁马毙。到京,公遂大拜。裨将南还,虑马死,帅或加罪状,请一字为据。公援笔判曰:“厩焚鲁国,先师唯恐伤人(口头好话)。屋倒阌乡,常侍岂宜问马。”时魏义通以检校常侍代镇三城。   唐京兆府解送,率以在上十人谓之等第,小宗伯倚而选之,同华解与京兆无异,若首送无不捷者。元和中,令狐楚镇三峰,时及秋试,榜云,特加试五场,盖诗歌文赋帖经为五。常年以清要诗题,求荐者率不减十数人,其年莫有至者,惟卢弘正独诣华请试,已试两场,有马植下解状,植将家子,从事辈皆窃笑,楚曰:“此未可知。”既而试《登山采珠赋》,略曰:“文豹且异于骊龙,采斯疏矣;白石又殊于老蚌,剖莫得之。”(春甫兄有句曰:“访隋侯于卞氏,溯合浦于昆仑”)楚大服其精当,遂夺弘正解头。后弘正自丞郎使判盐铁,俄为植所据,弘正以手扎戏植曰:“昔日华亢,已遭毒手,今来鹾务,又中老拳。”(“毒手”“老拳”本《石勒传》)   乔彝京兆府解试,时有二试官,彝日午扣门,试官令入,则已醺醉,视题曰《幽兰赋》,彝不肯作,曰:“两个汉相对,作得此题?速改之。”遂改《渥洼马赋》,彝奋笔斯须而成,警句云:“四蹄曳练,翻瀚海之惊澜;一喷生风,下湘山之乱叶。”便欲首送,京兆曰:“乔彝峥嵘甚,以解副荐之可也。”   明皇昼寝,梦有蓝衣鬼曰:“臣终南进士钟馗也。上帝命我除虚耗之孽。”帝觉,乃命工绘像,岁尽以赐群臣,后因为例。刘禹锡《谢赐钟馗并历日表》云:图写威神,驱除群厉。颁行律历,敬授四时。施张有严(馗),既增门户之贵;动用叶吉(历),常为掌握之珍。(唐宋皆有赐钟馗故事。吴冲卿为相,受赐,神宗酬赉,赐内臣五千,明年复赐,吴戏同列曰:“一馗足矣。”诣语撩人,皆大笑)   长庆初,幽州军士作乱,诏授刘悟检校司空、幽州节度使,元稹行制曰:“朕以辽阳巨镇,自我底宁。姑欲抚之以仁,然后示之以礼。而守臣婴疾,幕吏擅权。挠政行私,亏恩剥下。过为捶楚,妄作威灵。不均飨士之羊,但养乘轩之鹤。致兹挠变,职此之由。不有将材,孰惩儿戏?”唐自广德以来,垂六十年,藩镇跋扈,河南北三十余州自除官吏,不供贡赋。此制可谓明见万里之外。   宪宗采君臣行事可为龟鉴者,集成十四篇,自制序,写于屏风,宣示宰臣。李藩等皆表贺。白居易有《批李夷简及百寮严绶等贺表》,其略云:“取而作鉴,用以为屏。与其散在图书(此表又如宋人言语),心存而景慕;不若列之绘素,目睹而躬行。庶将为后事之师,不独观古人之象。”又曰:“森然在目,如见其人。论列是非,庶几为坐隅之戒;发挥献纳,亦足开臣下之心。”居易代言,可谓详尽,亦以见唐世人主作一事而中外表贺,答诏勤渠如此,亦几于丛脞矣。   白乐天甲乙判凡数十条,按经引史,比喻甚明,此洪景卢谓其“非青钱学士所能及”也。甲去妻,后妻犯罪,请用子荫赎罪,甲怒不许。判云:“不安尔室,尽孝犹慰母心(诸判大都小巧之文);薄送我畿,赎罪宁辞子荫。纵下山之有怒,曷陟屺之无情?”又,辛夫遇盗死,求杀盗者许为之妻,或责其失节,不伏。判云:“夫冤不报,未足为非;妇道有亏,诚宜自耻。诗著靡他之誓,百代可知;礼垂不嫁之文,一言以蔽。”又,丙居丧,年老毁瘠,或非其过礼,曰哀情所钟。判云:“况血气之既衰,老夫耄矣;纵哀情之罔极,吾子忍之。”丙妻有丧,丙于妻侧奏乐,妻责之,不伏。判云:“室方在疚,庭不彻悬。铿锵无倦于鼓钟,好合有伤于琴瑟。既愆夫义,是弃人丧。俨麻林在躬,是吾忧也;调丝竹以盈耳,于汝安乎?”丙请预驸马,所司纠云:“丙庶子也,且违格令。”科家长罪,不伏。判云:“下嫁王姬,旁求都尉,选吹箫之匹(不管正说反说,只是说得于题有情)。虽则未获真人,预傅粉之郎,岂可滥收庶子?况姻连天族,荣冠人伦。嗣既异于承祧,礼难当于厘降。”甲夜行被执。辞云:“有公事,欲早趋朝,所由以犯禁。”不听。判云:“非巫马为政,焉用出以戴星;同宣子候朝,胡不退而假寐?”乙在田,妻饷不至,路逢父告饥,以饷馈之,乙怒,出妻。判云:“夫也望深驯耍方期相敬如宾;父兮念切嚣然,旋闻受哺予子。义虽乖于齐体,孝则见于因心。盍嘉陟岵之仁,翻肆送畿之怒。孰亲是念,难忘父一之言;不爽可征(用《左传》、《卫风》语,妙妙),无效士二其行。”丙娶妻三年无子,舅姑将出之,诉云:“归无所从。”判云:“虽配无生育,诚合比于断弦,而归靡适从(随事见奇辟则小道可观),庶可同于束组。”丙有志行,隐而不仕,为郡守所辟,称是巫家,不当选吏。功曹按其诡诈,丙不伏。判云:“太守以举尔所知,将申蒲帛之聘(用论语二句,妙妙)。夫子以从吾所好,不顾亏旌之招。惧俗吏之徒劳,引巫家以自秽。冀其言逊获免,翻以行诈论辜。况商洛拂衣,汉且求之不得;颍川洗耳,尧亦在而弗论。”乙为三品,见本州刺史不拜,或非之,称品同。判云:“或商周不敌,敢不尽礼事君?今晋郑同侪,安得降阶毕我?”若此之类,皆不背人情,合于法意,真老吏判案。若金粉淋漓,又其余事耳。   李程初试《日五色赋》,先榜落矣。杨于陵遇程于省门,询其破题,曰:“德动天鉴,祥开日华。”(冠盖语)于陵谓:“须作状元。”翌日无名,于陵深不平,乃于故册末缮写而斥其名氏,携诣主文,绐以旧题旧文,主文叹赏不已。于陵曰:“当今场中若有此赋,何以待之?”主文曰:“有,即非状元不可。”于陵曰:“苟如此,已遗贤矣。此乃李程所作。”亟命取落卷面对,不差一字。主文致谢,于是擢为状元。前榜已出重收。程后出镇大梁,闻浩虚舟应宏词复试此题,颇虑浩愈于已,专驰介取至,将启缄,色尚不豫,及睹浩破题曰:“丽日驶停中含瑞光。”程喜曰:“李程在里。”至末韵:“侵晚水以芒动,俯寒山而秀发。”程大ㄉ曰:“李程赋且在端日,何为到夜秀发?”由是浩赋不能凌迈。   杜樊川(牧)四六多杂散语,惟宴毕殿前谢表最谨严,其文云:“迟日正丽,广场洞开。张仙乐者三千余人。列正羞者二十六豆。酒倾瑶瓮,食置雕盘。列圭组以成行,酌金窑以为劳(笔下富贵,绝无寒乞态)。属餍而止,饱德以归。既醉太平之风,共乐仁寿之域。”   武宗素重封敖,拜为翰林学士。敖构思敏速,语近而理胜,不务奇涩。尝草《赐阵伤边将诏》,警句云:“伤居尔体,痛在朕躬。”帝览而善之,赐以宫锦(此帝王之言,堪与天地同德,非书生语也)。李德裕在相位,定策破回鹘,诛刘稹。议兵之际,同列或以为不可,惟德裕筹计指画,竟立奇功。武宗深赏之,封卫国公,爵太尉。其制语有:“遏横议于风波,定奇谋于掌握。逆稹盗兵,壶关画锁。造膝嘉话,开怀静思。意皆我同,言不他惑。”制出,敖往庆,德裕口诵此数句,抚敖曰:“陆生有言:‘所恨文不迨意。’如卿此语,秉笔者不易措言。”坐中解其所赐玉带遣敖(根枯管博得,宫锦玉带来,稽古之荣如此)。   李赞皇尝左宦宜春,卢肇以文见知。肇工于赋咏,见有舞柘枝者,赋云:“帽莹隋蛇,熠熠泛兰之露;裾翻庄蝶,翩翩狎蕙之风。”牛奇章亦重其文,尝延于中寝,会侍妾沐发,方捧髻插钗,奇章曰:“何妨一咏?”肇即应声曰:“神女初离碧玉阶,彤云犹拥牡丹鞋。知道相公怜玉腕,故将纤手整金钗。”   令狐凼浅相之子,宣宗朝亦大拜。《谢赐口脂紫雪表》云:“灵膏有琼液之名,仙散拟雪花之状。职当喉舌,匪效鲁庙之三缄(其思运来官样);任在燮调,请献谢连之六出。”人以为得宰相体。   李商隐初不喜对偶,从令狐楚学,遂以笺奏见知,有《为荣阳公桂州谢上表》云:“三梁路阻,九峤山遥。浮江遇楚泽之萍,望国隔番禺之桂。遐思白鸟,率飚音于周圃之中;远羡仙耄永固本于尧阶之上。”《为濮阳公陈许谢上表》云:“奉违轩镜,几落尧搿#ɑ锋流贯)比园葵以自倾,昼唯向日;羡海槎之不系,秋则经天。”   商隐又有《为荣阳公端午谢赐物状》云:“五神定位,祝融司长养之功;六律钧和,苏宾有酬酢之义。故节推戴礼,日著汉仪。彼艾人远具于岁时,角黍近标于风土。乃耆旧传闻之末,亦君亲庆赐之原。”末云:“况又将以朱丝,萦诸画轴。用禳故气,兼续残龄。爰自微臣,颇流诸校。鞠躬被宠,全逾锡带之荣;睹物传辉,实动请缨之思。”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云。   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为“温八吟”(正平一挥,子建七步,自来才捷者元不少。至若呕心腐毫,又非此类。要以极才人之致为美,无问迟速也)。李商隐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赵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温庭筠遇宣宗于逆旅,不识龙颜,傲然诘之曰:“公非长史司马之流?”帝曰:“非也。”又曰:“得非六参簿将之类?”帝曰:“非也。”明日谪为方城尉。制词有“徒负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句,竟流落而死。后光启中,庭筠子宪为山南李巨川草荐表,盛述先人之屈,曰:“娥眉先妒,明妃为去国之人(一言两语,逾于痛哭);猿臂自伤,李广乃不侯之将。”人多怜之。   宣宗舅郑光镇河中,封其妾为夫人,不受,表辞曰:“白屋同愁,已失凤栖之侣;朱门自乐,难容乌合之人。”上笑曰:“谁教阿舅作?”左右对:“掌书记田绚。”上欲以翰林处之,论者以不由进士科,又无引援,乃止。   咸通间,刘瞻为荆南节度使,时温璋贬振州司马,仰药卒。韦保衡与路岩共谮瞻云:“与医官通谋,投毒药。”贬康州刺史。翰林学士承旨郑畋草制曰:“安数亩之居,仍非已有(似东方曼倩割炙语意);却四方之赂,惟畏人知。”岩谓畋曰:“侍郎乃表荐刘相也。”坐贬。   崔沆及第年为主罚录事,同年豆卢彖甫近开宴,坚请假往洛下拜庆,及同年宴曲江,彖以雕蛳茉丶恕⑽⒎簏褡莨燮洳啵为团司所发,沆判曰:“深搀席帽,密映毡车。紫陌寻春,便隔同年之面;青云得路,可知异日之心。”   王徽在中书,五年后继卢携为相,只一日,及除昭义节度。徽上表乞免,词曰:“六年内署,虽叨捧日之荣;一日台司,未展致君之恳。”时田令孜闻黄巢已入关,乃归罪于卢携而荐王徽、裴彻。是日巢入长安,僖宗幸蜀。   裴彻自贼中奔诣行在,时百官未集,乏人草制,左拾遗乐朋龟谒田令孜而拜之,由是擢为翰林学士,陈敬笥帝请幸成都,进爵太尉,赐铁券。其文曰:“烹巨鳌者,鼎大于沧海(奇语惊人),斩长鲸者,剑倚于青天。既立异勋,勉膺殊宠。朕税驾褒斜,省方邛蜀,匍匐而来迎凤辇,驱驰而速建龙宫,致朕身安。由卿忠荩,今赐卿铁券,赦其十死。望泰山而立誓,指黄河以为盟:‘山无尽时,河无竭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永远贵昌,并皆如此。’”此朋龟笔也。然父子岂必皆贤,世降宜有等杀,免其十死则亦何所不至?唐制如此,藩臣乌得不乱?”(按:敬蟆⒘钭危兄弟也。僖宗善击球,令孜使敬蠡髑虻玫谝唬镇西川,后令孜得罪,亦被流。会昭宗立,不奉诏,令孜自出监西川军。又召王建,激之乱,建屡请杀二人,不许,乃使人告敬笞髀遥令孜通凤翔书皆杀之,使判官冯涓草表奏之,曰:“开押出虎,孔宣父不责他人;当路斩蛇,孙叔敖盖非利己。专杀不行于阃外,先机恐失于彀中。”)   唐制,举人试日,既暮,许烧烛三条。德宗朝,主文权德舆于帘下戏云:“三条烛尽,烧残举子之心”,举子遽答云:“八韵赋成,惊破侍郎之胆。”(口才颇利)僖宗朝有秦韬玉者,出入田令孜之门。车驾幸蜀,韬玉已拜丞郎判鹾,及小归公主文,韬玉准敕放第,仍编入其年榜中。韬玉致书谢新人,皆呼同年。略曰:“三条烛下,虽阻文闱;数仞墙边,幸同恩圯。”   卢光启受知于租庸张浚,浚出征并、汾,卢每致书疏,一事别为一幅,朝士效之。盖重叠别纸,自光启始也。其族弟汝弼为浚出征判官,传檄四方,有云:“自朱耶之狼狈,致赤子之流离。”自谓人曰:“天生赤子、朱耶,供我之笔。”(不惟“朱”对“赤”,“耶”对“子”,且狼狈兽名流也。朱耶,李克用祖姓)   唐世节度,观察诸使辟置僚佐,以至州郡差椽属,牒语皆用四六,大略如告词,李商隐《樊南集》、罗隐《湘南杂稿》皆有之,故韩昌黎《送石洪河阳幕府序》云:“撰书辞,具马币。”李肇《国史补》载:崖州差故相韦执谊摄军事衙推,亦有其文。非只以吏牍行遣也。钱武肃T谡颍《牒钟廷翰摄安吉主簿》云:“前件官儒素修身,早升官绪。寓居袼,累历星霜。克循廉谨之规,备显温恭之道。今者愿求录用,特议抡材。安吉属城,印曹阙吏,俾期差摄,勉效公方。倘闻佐理之能,岂吝超升之奖。”此牒当时掌书记所撰,殊为不工,然谓主簿为印曹,亦佳。   罗隐初游京师,不遇,归谒钱武肃,辟为钱唐令,寻掌书记。时3跏谡蚝>节度,命沈崧草谢表,盛称浙西繁盛,成以示隐,隐曰:“是自贾征索也,请更之。”乃极言兵火凋弊,有“天寒而麋鹿来游,日暮而牛羊不下”之语,廷臣见之,曰:“此罗隐词也。”(世传隐能诗,多语谶,人唯恐得其恶言。乃此词极言兵火凋弊,无乃大不祥耶?可一笑)又《贺昭宗更名晔表》曰:“左则姬昌半字,右则虞舜全文。”京师称为诸镇第一。   晚唐士人作律赋多以古事为题,寓悲伤之旨,如吴融、徐寅诸人是也。黄文江(滔)亦以此擅名。赋唐明皇回驾经马嵬坡,隔句云:“日惨风悲,到三颜之死处;花愁露泣,认朱脸之啼痕。褒云万叠,断肠新出于啼猿(黯然销魂);秦树千层,比翼不如于飞鸟。羽卫参差,拥翠华而不发;天颜怆恨,觉红袖之难留。神仙表态,忽零落以无归;雨露成波,已沾濡而不及。六马归秦,却经过于此地;九泉隔越,几凄侧于平生。”又《赋景阳井》云:“理昧复隍,处穷泉而讵得?识乖驭朽,攀素绠以胡颜?青铜有恨,也从零落于秋风;碧浪无情,宁解流传于夜壑?荒凉四面,花朝不见朱颜;滴沥千寻,雨夜空啼碧溜。莫可追陪,玉树之歌声邈矣;最堪惆怅,金瓶之咽处依然。”又《赋馆娃宫》云:“花颜缥渺,欺树里之春风;银焰荧煌,却城头之晓色。恨留山鸟,啼百卉之春红;愁寄垅云。锁四天之暮碧。(钟情凄恻,寄语却又浓满。)遗堵尘空,几践群游之鹿;沧洲月在,宁销怒触之涛。”又《赋陈皇后因赋复宠》云:“已为无雨之期,空悬梦寐;终自凌云之制,能致烟霄。”又《赋秋色》云:“空三楚之暮天,楼中历历;满六朝之故地,草际悠悠。”(模拟处,空中一拳。妙)又《赋白日上升》云:“较美古今,列子之乘风固劣;论功昼夜,嫦娥之奔月非优。”凡此十数联,皆研确精微,当时传讽。   黄滔为王审知推官,审知遗之鱼,徐寅代为谢笺曰:“衔诸断索,才从羊续悬来(二事一贯,如贯鱼然);列在雕盘,便到冯仁炒Α!钡笔币啻蟪浦。   寇豹、谢观同在崔裔孙相公门下,以词藻相尚,豹谓观曰:“君白赋有何佳语?”对曰:“晓入梁王之苑,雪满群山;夜登庾亮之楼,月明千里。”豹唯唯,观大言曰:“仆已擅名海内,子才调多,胡不作赤赋?”(“大言”“属声”见两人狂态,至“唯唯”“骇服”又自贬损任真)豹未搜思,厉声曰:“田单破燕之日,火燎平原(或欲改火焰烧乎);武王伐纣之时,血流漂杵。”观大骇服。(杨用修与诸才士宴集,偶谈及此,一客效之,作黑赋曰:“孙膑衔枚之际,半夜失踪;达磨面壁以来,九年闭目。”一客赋青曰:“帝子之望巫阳,远山过雨;王孙之别南浦,芳草连天。”一客赋黄曰:“杜甫柴门之外,雨涨春流;卫青油幕之前,沙含夕照。”或谓:“‘月明千里’得白之神,曰‘火’曰‘血’,不免着迹。且‘燎原’事与‘田单’不相干。”一客改之曰:“尧时十日并出,烁石流金;秦宫三月延烧,照天烛地。”用修谓:曰“‘血’曰‘火’及‘十日并出’‘秦宫延烧’”皆非佳境。或改之曰:“孙绰赋天台景,高城霞起而建标;杜牧咏江南春,十里莺啼而映绿。”稍有风韵。又赋黄曰:“灵均之叹木叶,秋老洞庭;渊明之啜落英,霜清彭泽。”信胜旧矣。黑赋亦非佳况。余居尧山堂,与家兄春甫复谈及此,春甫应声曰:“骊铁成群,云暗阴山之壮;鸟鸦作阵,风霾柏府之旁。洗砚而墨池浑,回车而松林暮。”并不作点鬼簿语。因相与鼓掌大噱。)   润州金山寺居大江中,张獭⑺秭辛羰为第一。张诗云:“一宿金山顶,微茫水国分。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因悲在朝市,终日醉醺醺。”鲂诗曰:“万古波心寺,金山名日新。天多剩得月,地少不生尘。过橹妨僧定,惊涛溅佛身。谁言张处土,题后更无人。”鲂初避乱依郑谷于宜春,颇为诱掖,后有能诗声,终于南唐。鲂父,画工也,王澈为中书舍人,草鲂诰词云:“李陵桥上,不吟取次之诗;顾凯笔头,岂画寻常之物?”鲂终身恨之。(谑语耳,何必恨。)   韦庄,唐末举进士,李询为西川宣谕和协使,辟为判官,以中原多故,潜欲依王建,辟为掌书记,时一县宰乘时扰民,庄为建草牒云:“正当凋瘵之秋,好安凋瘵;勿使疮痍之后,复作疮痍。”(今特独无此人,为此语,余为怆勹钅戈云)时以为口实。   后唐庄宗灭梁,纳其妃郭氏,许收葬末帝,殷鹏作志文,警句云:“七月有期,不见望陵之妾;九嶷无色,空余泣竹之妃。”(胜句)闻者为之凄然。   五代间,士人作赋用事有甚工者,如江文蔚《天窗赋》云:“一窍初启,如凿开混沌之时;两瓦<鸟穴>飞,类化作鸳鸯之后。”(巧合)又《土牛赋》云:“饮渚俄临,讶监津之捧塞;度关倘许,疑函谷之丸封。”   江文蔚,后唐长兴二年卢华榜下进士八人,与张沅、吴承范、汤鹏、范禹晕迦宋学士。范初冒张姓,后入蜀,有谢启云:“昔年上第,误标张禄之名(浅而见成);今日故园,复作范睢之裔。”此语殊露,然殆有所本。唐郑准为荆南节度使成来邮拢辣拘展,代为作《乞归姓表》云:“居故国以狐疑,望邻封而鼠窜。名非伯越,浮舟难效于陶朱;志在投秦,出境遂称于张禄。未遑辨雪,寻涉艰危。”其后范文正公以随母冒姓朱,后《乞还姓表》遂全用之,议者谓,公虽袭用古人全语,然本实范氏当家,故事非攘窃也。 卷四 宋   太祖之受周禅也,百官班定,犹未有禅诏,翰林承旨陶谷出诸袖中,遂用之。谷意希大用,及范质拜相,谷草制,词曰:“十年居调燮之司,一旦得变通之术。”(嘲质适所以自嘲)质泣诉于太祖,由是薄其为人,终身不获大用。   陶谷使江南日,韩熙载遣家妓奉盥颉<暗,以书谢云:“巫山之丽质初临,霞侵鸟道;(才人之致便自落红满地)洛浦之妖姿自至,月满鸿沟。”举朝不能会其辞,熙载因召家妓讯之,云是夕忽当浣濯。   陈希夷(抟)尝举唐长兴中进士不第,遂隐华山。晋、汉以后,每一朝革命,颦蹙数日,及闻宋祖登极、曰:“天下自此定矣。”太平兴国中,尝两入朝,皆以宾礼见,后再召,乃表辞云:“九重仙诏,休教彩凤衔来;一片野心,已被白云留住。”(山林语)帝深讽之。   卢丞相(多逊)谪海外,其谢表末云:“流星已远,拱北极以无由;海日空悬,望长安而不见。”(失意人出口,固黯然。)临终自作遗表,略云:“昔日位居黄阁,众口铄金;此时身谢朱崖,蔓草萦骨。”虽有五代衰气,然亦可哀矣。   张洎在江南李后主时为大臣,国亡受知太宗,复作辅臣,时王元之(禹裕┪翰林学士,洎手书古律诗两轴与之,元之以启谢云:“追踪季札,辞吴尽变为《国风》(中目刺讥);接武韩宣,适鲁独明于《易》象。”谓其自他国入中朝也。   王元之《拟李靖平突厥露布》,其叙颉利求降且复谋窜曰:“阱中饿虎(亦詈骂),暂为掉尾之求,巧霞⒂ィ终有背人之意。”   王元之谪居黄州,后徒蕲,谢上表曰:“宣室鬼神之问,敢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惟期死报。”上览之曰:“禹云渫龊酰俊庇饽旯卒。(杜诗:竟无宣室召,徒有茂陵求。)   王元之临终作遗表曰:“岂期游岱之魂,遂协生桑之梦。”盖昔人梦生桑而占者云:“桑字乃四十八。”果以是岁终。元之亦以四十八而殁也。临殁用事精当如此。   钱熙,泉南才雄之士,进《四夷来王赋》万余言,太宗爱其才,擢馆职,尝撰《三酌酸文》,世称精绝。略曰:“渭川凝碧,早抛钓月之流;商岭排青,不逐眠云之客。”又:“年年落第,春风徒泣于迁莺;处处羁游,夜雨空悲于断雁。”乡人李庆孙哭之曰:“四夷妙赋无人诵,《三酌酸文》举世传。”   真宗每赐进士第,必召高等数人,视其器识,察其形神,取其文词有理趣者,始擢第一。徐《铸鼎象物赋》云:“足惟下止(俱用《易》),讵闻公悚之欹倾;铉乃上居,实取王臣之威重。”遂以为第一。   大中祥符间,龙溪邑民于九龙溪网鱼得珠一颗,一围阔三寸七分,中有小珠七颗,如七曜。次如七曜者不可胜数。漳州守王冕列表以进,其略曰:“吐非蛇口,产异蚌胎。荧煌外散于月华,皎洁内含于星彩(月华星彩,呈露篇中)。遐稽信史,迥殊照乘之光;洞究祥经,弗类媚川之色。”表出,一时传诵,称其妙绝。   丁晋公(谓)文字虽老不衰,在朱崖《答胡则侍御书》曰:“梦幻泡影,知既往之本无;地水火风,悟本来之不有。”久之,作陈情表,叙策立之劳,有云:“臣有弥天之罪,亦有弥天之功。”乃北迁道州,谢表云:“心若倾葵,渐暖长安之日;身同旅雁,乍浮楚泽之春。”又《谢复秘书监表》云:“炎荒万里,岁律一周,伤禽无振羽之期,病树绝沾春之望。”人亦哀之。(国朝陈学士循《释罪谢恩表》云:“幽谷春生于腐苹,废炉暖发于寒灰。系鸟出笼,复遂山林之素性;涸鱼得水,遂进鼎俎之横灾。”语亦工而有味。)   丁晋公南迁时,作《南岳齐疏文》,有云:“补仲山之衮,虽罄一心;调傅说之羹,难谐众口。”后人改云:“虽曲尽于巧心,终难谐于众口。”至曾子宣谢宰相表曰:“方伤锦败材之初,奚堪于补衮?况覆饣束折足之际,何取于和羹?”此又妙矣。“伤锦败材”四字,后汉傅全语。   丁晋公《进新茶表》云:“产异金沙,名非紫笋。江边地暖,方呈彼茁之形;阙下春寒,已发其甘之味。有以少为贵者,焉敢韫而藏诸?见谓新茶,盖遵旧例。”   李后主归末后,乞潘慎修掌记室。慎修,李氏之旧臣也。其表略云:“昨因先皇临御,问臣颇有旧人相伴否?臣即乞徐元禹。元禹方在幼年,于笺表素不谙习,后来因出外问,得刘钅长,曾乞得广南旧人洪侃,今来已蒙遣到徐元禹,其潘慎修更不敢陈乞。所有表章,臣且勉励躬亲。臣亡国残骸,死亡无日,岂敢别生侥觊,干挠天聪。只虑章奏之间,有失恭慎,伏望睿慈,察臣素心。”奉圣旨:“光禄寺丞徐元禹、右赞善大夫潘慎修,并令往李煜处。”后杨大年(亿)作慎修墓志云:“俾事旧君,是为上介思乔木于故国,尚见世臣曳长裾于王门。兼掌记室。”(数语尽其生平履历。)   学士院壁间有题云:“李阳生,指李树为姓,生而知之,”久无对者。杨大年为学士,乃对云:“马援死,以马革裹{尸死},死而后已。”(“姓”从“生”“{尸死}”从“死”,亦巧。)   杨文公为学士时,草《答契丹书》云:“邻壤交欢”,草既入,真宗自注其侧云:“朽壤?鼠壤?粪壤?”大年遽改为“邻境。”明旦,引唐故事:学士作文书,有所改,为不称职,当罢。因亟求解职。真宗语宰相曰:“杨亿不通商量,真有气性。”   杨文公为执政所忌,母病谒告,不俟朝旨,径归韩城,与弟倚居,逾年不调,有启谢朝中亲知云:“介推母子,愿归绵上之田;伯夷弟兄,甘受首阳之饿。”后除知汝州,而希旨言事者攻击不已,公又有启与亲知云:“已挤沟壑,犹下石而弗休;方困蒺藜尚关弓而相射。”当事诸人益恶之。   杨文公常戒其门人,为文宜避俗语,而公自作表云:“伏惟陛下,德迈九皇。”(语涉韭黄)门人郑戬遽请于公曰:“未知何时得卖生菜?”(滑稽)公笑而改之。   郑戬知开封府,又知杭州,及知长安,谢表曰:“听严城之更鼓,未卜何辰?植劲柏于雪霜,更观晚节。”上曰:“戬器识英豪,朕欲用为宰相,故详试于外也。”   天圣中,刘子仪(筠)有《贺五王出阁启》,其间一联,隐用五字甚佳,云:“芝函晓列星飞,降天上之书;棣萼晨趋岳立,受日中之字。”   范希文(仲淹)少时作《齑赋》,其警句云:“陶家瓮内,淹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征。”盖亲尝世味,故得齑之妙处。   范希文未遇时,作《金在韪场吩疲骸叭缌钋别妍媸,用为藻鉴;倘使削平僭乱,请就于将。”(其致大雅更胜齑赋)人皆期其有将相器。(公又为《水车赋》云:“方今圣人在上,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则斯车也吾其不取。”谓水车唯施于旱,不旱则无所施。公在宝元、康定间,边鄙有警,骤加进擢,晏静则置而不问,与水车何异。)   范希文少孤,随母适朱氏,因冒其姓,登第时名朱说,后复姓,谢表云:“名非霸越,乘舟偶效于陶朱;志在强秦,入境遂同于张禄。”用蠡、睢事精切如此。   范希文《谢赐凤茶表》云:“念犬马之微志,锡龙凤之上珍。馨掩灵芝,味滋甘醴。濯五神之精爽,祛百疾之冥烦。允彰仁寿之恩,特出圣神之眷。谨当饼为良药,饮代凝冰。思苦口以进言,励清心而守道。”   韩魏公(琦)《谢除使相判相州表》云:“宰职隳功,莫副宵衣之治;乡邦得请,重叨昼锦之行。”公本相人,自宰相出判,故云。   王德用号黑王相公,年十九,从父讨西贼,威名大震,西人儿啼,即呼:“黑大王来”以惧之,后除枢密使,孔道辅上言:“德用状类艺祖,宅枕乾冈,”乃出知随州,谢表曰:“状类艺祖,父母所生;(善解)宅枕乾冈,朝廷所赐。”时人莫不多其言。   夏英公(竦)《辞免起复奉使契丹表》略云:“顷岁先人没于行阵,春初母氏始弃孤遗。义不戴天,难下单于之拜(奸邪之人亦自能为孝义语);哀深陟屺,忍闻禁亻末之音。”又云:“王姬筑馆,接仇之礼既嫌;曾子回车,胜母之游遂辍。荷两宫之大庇,戴三事之昌言。退安四壁之贫,如获万金之赐。”不拜单于,用郑众事,而《公羊》谓夷乐曰禁亻末。此以生事对熟事也。欧阳公(修)甚称之。后作《归田录》,改云:“义不共天,难下穹庐之拜;礼当枕块,忍闻夷乐之声。”是时文章,方扫除五代陋习,故英公此等语见称于时,自是而后,四六之工,盖什伯于此矣。   陈恭公(执中)素不乐欧阳公,其知陈州时,公自颖移南京过陈,拒而不见,后欧公还朝为学士,陈为首相,公遂不造其门。已而陈出知亳州,公当草制,陈自谓必不得美辞,至云:“杜见却扫,善避权势以远嫌;处事执心,不为毁誉而更变。”陈大惊喜,曰:“便与我深知者不能道此。”手录一本寄其门下客李师中曰:“吾恨不早识此人。”   欧阳公《乞休致表》曰:“俾其解组官庭,还车故里。披裘散发,逍遥垂尽之年;凿井耕田,歌咏太平之乐。”客有面叹其雅致平淡者,公曰:“尚不如老苏(不难自屈如此)秀才“有田一廛,足以为养;行年五十;将复何求?”盖老泉笺中语,公甚爱之。   宋朝百官致仕,宰执换东宫官,欧阳公始以太子少师、观文殿学士致仕,示特恩也。其谢表曰:“道愧师儒,乃忝春宫之峻秩;身居畎亩,犹兼昼殿之清名。”自是以为例。   宋人四六,以杨大年,刘子仪为体,必谨四字六字律令,然其弊类俳,欧阳公深嫉之,曰:“今世人所谓四六者,非修所好。少为进士,不免作,自及第,遂弃不作。在西京佐三相幕,于职当作,亦不为作。”其《亳州谢上表》云:“昨怨出仇家,构为死祸。造谤于下者,初若含沙之射影,但期阴以中人;宣言于庭者,遂肆鸣枭之恶音,孰不闻而掩耳?”又《乞致仕表》云:“伏念臣家世单平,性姿中下。少从官学,未免饥寒。不自意于遭逢,遂进阶于华显。然而群材方茂,蒲柳未秋而早衰;众骏并驰(个中只是长长短短,便宽不拘,无甚奇异),驽骀中道而先乏。而况荷难胜之任用,窃逾分之宠荣,风波忧畏而虑以深,疾病侵凌而老亦至。故自辞于机政,即愿谢于轩裳。”诸表脱去畦迳,与杨、刘自是迥别。   景坛酰张唐卿榜《赐恩泽出身章服等制》云:“青衿就学,白首空归。屡陈乡老之书,不预贤能之选。靡务激昂而自励,止期华皓以见收。”仁宗怒曰:“后世得不诒其子孙羞乎?”(仁主之言)御笔抹去。宋郑公(庠)别进云:“久沦岩穴,夙蕴经纶。莺迁未出于乔林,鹗荐屡光于乡校。纵辔诚亏于远到,抟风勉屈于卑飞。”上颇悦。   钱希白(易)子彦远、明逸俱以贤良登科,族人藻既应说书进士,俱中第,又应中大科。熊伯通以启贺藻知制诰,曰:“七年三第,阅贤良文学之科;一门四人,袭润色讨论之职。”四人谓易、惟演、明逸及藻也。   郑毅夫(獬)少年自负,监中送以第五,意甚不平,其《谢主司启》云:“李广事业,自谓无双(颇自负,能占地位);杜牧文章,止得第五。”   郑毅夫久负魁望,滕元发(甫)名亦不在其下,及廷试《圜丘象天赋》,将唱名,二公相遇,各举赋破,滕云:“大礼必简,圜丘自然。”郑云:“礼大必简,丘圜自然。”(一倒便觉做做,语气遂足)滕即叹服,曰:“公在我先矣。”滕尝预为笏记云:“朝廷取士,唯求一日之长;畎亩爱君,咸务积年之学。”及唱第,郑果第一,滕第三。郑却无陛谢之备,遂用滕记。(两人所称知己。后世倾危之士,便为敌国。)   神宗首用富郑公(弼)作上相,以司空、侍中为昭文馆大学士也。制乃郑毅夫所草,末云:“上理乎天工,则日月星辰以之顺;下遂乎物宜,则山川草木以之蕃。近则诸夏,仰德以承流;远则四夷,倾心而待命。”毅夫自负此文敏赡,因为诗曰:“中使传宣内翰家,君王令草侍中麻。紫泥金印封题了,红烛才烧一寸花。”元讨校司马温公作相,除左仆射,时学士邓温伯草制,其末曰:“上寅亮于天工,则阴阳风雨以之顺;下咸遂乎物理,则山川草木以之灵。内阜安于兆民,外镇抚于四裔。”此二白麻特相类,人谓非二公不能称此大训。富彦国《辞起复表》云:“况今中外无事,左右得贤,共辅圣明之期,安有隳旷之务!曲蒙下诏,更起孤臣,在陛下驭国之方,盖欲不遗于旧物;于朝廷敦化之道,必恐有误于苍生(从头至尾,言有伦次。足当一贯之章)。兼臣悲伤之余,衰病交至,精力已耗,神观未还。假此充员,岂堪应务?伏望日月临照,天地包容,尽母氏平生之恩,怜人子罔极之苦,曲矜末志,得满钜忧。生意凋零,或尚未捐于沟壑;清光咫尺;终期伏望于云天。悲感增深,恳顾兼剧。”   富郑公居洛,文潞公(彦博)等用白居易故事(就非俗态),就郑公第置酒相乐,尚齿不尚官,郑公在筵,潞公请范纯夫(祖禹)作致语,曰:“衮衣绣裳,迎周公之归老;(一场好事,政须有此佳语)安车驷马,奉汉相之罢朝。”郑公大喜。   熙宁间,邓温伯作《邢妃麻》云:“《周南》之咏《卷耳》,无险讠皮私谒之心;齐诗之美鸡鸣,有警戒相成之道。”四句一字不着安排,真大方语也。王荆公(安石)退居金陵屡用之,《贺册皇妃表》云:“《关雎》之求淑女,无险讠皮私谒之心;《鸡鸣》之得贤妃,有儆戒相成之道。”(此只管神里相合,更不问做作。老头巾不悟乳臭子亦不悟。)   王介甫《贺生皇子表》云:“凫字雅(一字不浮),媚于神祗;擒又风,燕及黎庶。弓嗣燕棋之报,毗巳灶济沃祥。无疆惟休,永保桑苞之固;有室大竞,方观椒实之繁。”此数语骤而视之,如布帛菽粟,只在目前,徐而察之,若规矩范型,不可增减,所谓风行水上,不求文而自文者。   许贰卿(奕)丁艰服除,入朝谢启曰:“终三岁予宁之制。”“予宁”二字,或谓即“丧与其易也,宁戚。”殊无意义。盖汉诏:“士大夫遭父母丧者,予宁三岁。”即假宁之宁。俾之治丧耳。王荆公《谢给蔡卞假》、《将臣女子省侍》、《令卞传宣抚问表》曰:“饬医遣使,已叨训勉于礻是身;辍侍与宁,重累顾哀于慈子。”正以与宁为给假也。   王荆公在金陵,有中使传宜抚问,并赐银合茶药,令中外各作一表,既具藁,无可于公意者,公遂自作,其词云:“信使恩言,有华原隰。宝奁珍剂,增贲丘园。”盖五事见四句中,言约意尽,众以为不及。   王荆公与吴冲卿丞相,同年同岁又修婚姻之好,熙宁中,越两制旧人三十余辈,用为枢密使副,又荐代已为相,冲卿遂摆其迹,欲与荆公异,力荐与荆公论事贬斥之人如吕晦叔、李公择、程伯淳还朝,又欲稍变新法,及言荆公家事。荆公去而不复召者,冲卿力也。公在金陵熟闻之。因中使传宣抚问,以表谢曰:“晚由朴学,上误圣知。智曾昧于保身,忠每怀于许国。谗诬甚巧,窃忧解免之难;危拙更安,特荷眷怜之至。况远迹久孤之地,实迩言易间之时。而离明昭哲于隐微,解泽频繁于疏逖。”所谓“迩言易间,”乃谓冲卿也。未几,冲卿薨于位,公作挽词云“气钟旧国山川秀”者,讥其乡里本建州也。   王荆公父名益,以都官员外郎通守金陵,而元厚之(绛)为金陵幕官,其契分久矣。荆公既相,神宗欲慎选翰林学士,时厚之久在外,老于从官,荆公对曰:“有真翰林学士,但恐陛下不能用耳。”上固问之,因道姓名,上久之,曰:“元绛在外久,不以文称,且令为制诰何如?”荆公曰:“陛下果不能用耳。况已作龙图阁直学士,难下迁知制诰。”遂自外径除翰林学士,中外大惊。既就列,有称职之誉,不久,遂参大政,故厚之深德荆公。其后,荆公居金陵,厚之以太子少保致仕归平江,以启谢荆公曰:“眷林泉之乐,方遂乞骸;望衮绣之归,徒深引ㄕ。”   元厚之久作藩郡,后闻侬智高余党寇二广,移知广州,而所传乃妄改知越州,厚之谢上表云:“忽闻羽檄之驰,谓有龙编之警。横水明光之甲,得白虚声(其词苍老醒目);云中亦白之囊,倡为危事。”用李德裕《献替记 伐刘稹》:杨弁令中人马元贯奏:“横水明光之甲曳地,何由取他?”德裕曰:“从伊十五里精兵明光甲曳地,必须破却此贼。”后所传果妄,遂诛杨弁焉。   神宗友爱嘉、岐二王,不许出阁,固辞者数十,其后改封。先召翰林学士元厚之谓曰:“卿可于麻辞中道杀,勿令更辞也。”略云:“列第环宫,弥耸开元之盛;侧门通禁,共承长乐之颜。”   宋元宪晚岁有诗云:“老矣师丹多忘事,少之烛武不如人。”其后,元厚之作执政,参知政事,一日,奏事差误,神宗顾谓曰:“卿如此忘事耶!”明日乞退,遂用元宪语,作《乞致仕表》云:“少之烛武尚不如人,老矣师丹仍多忘事。蠡智穷于测海,蚊力困于负山。”神宗读表至此,怜其意而留之。(只是意思真)   神宗自颖王即位,元丰中,升颖州为顺昌军节镇,时元厚之罢参政,作颖实令,郡中老儒士胡士彦作谢表,公览之,以笔抹去,疾书其纸背,一挥而成。略曰:“焘土立社,是开王者之封(无些儿废谄);乘龙御天,厥应圣人之作。按图虽旧,锡命惟新。”又曰:“兴言骏命之庆基,宜建中军之望府。谓文武之德,圣而顺,唐虞之道,明而昌。合为嘉名,以侈旧服。”   元章简公《致政表》云:“正至衣冠,莫缀迩联之列;岁时牛酒,尚沾甲令之恩。”又《谢越州表》云:“驱车万里,虚出玉关之门;乘驷一麾,幸至会稽之邸。”谢子耆宁《除职表》云:“疲牛抱犊,同均丰草之甘;倦鸟将雏,不失上林之乐。”皆为人称诵。又作王荆公相麻,亦世所称工,然其脑词“若砺与舟,世莫先于汝作;有衮及绣,人久伫于公归。”或犹病其先后失伦云。   欧阳公《致仕表》有云:“虽伏枥之马,悲鸣难恋于君轩;而曳尾之龟,涵养未离于灵沼。”元厚之后作致仕表云:“跄跄退舞(殊有体面),敢忘舜帝之笙镛;{羽高}归飞,亦在文王之灵沼。”又《谢致仕表》云:“冥鸿虽远,正依天宇之高华;微藿既{羽高}倾,尚逆日华之明润。”其意谓万物不离于天地,虽致仕亦不离君父也。苏子瞻为《笔说》,大以此为妙,云:“古人谢致仕表,未有能到此者。”(日华、明润,用李德裕唐武宗《画像赞》。)   谏臣被黜到任,谢表往往诋讦,熙宁三年,傅献简(尧俞)言新法不便,谪知和州,表云:“以臣性本天成,惟朴忠之是徇;谓臣官有言责,盍去就之当然。”人以为得体。   刘丞相(挚)旧以词赋知名,晚为表章,尤温润闲雅,其《罢省官谢起知滑州表》云:“视人郡章,或犹惊畏;谕上恩旨,罔不欢欣。”又云:“诏令明具,止予奉行;德泽汪洋,易于宣究。”人爱其语整暇,有大臣气象。   刘莘老《守郓谢表》云:“虽进退必由其道,所顾学者古人;顾功烈如此其卑,终难收于士论。”(谦而弥光)此真罢相表也。   刘丞相自郓徙青,谢表云:“东方大国,莫如郓青(隹语自不须脂粉);微臣何人,继为帅守。”赵清宪(挺之)自礼部侍郎除中司,谢表云:“省部六曹,礼为清选;宪台三院,丞总大纲。”语俱庄雅可诵。   刘斯立(政),丞相长子,贤而能文,丞相谪死新州,至元符末,用登极恩追复故宫,斯立以启谢执政,略曰:“晚岁《离骚》,难招魂于鬼域;平生精爽,或见梦于故人。”用李卫公梦于令狐燮蚬樵幔精爽可畏故事也。(一本:晚岁离骚,魂竟招于异域;平生精爽,梦犹托于故人。)   王文恪公(陶)尝言:“四六,如‘萧条’二字须对‘绰约’与‘据鞍矍铄’须对‘揽辔澄清’,若不协韵,则不名为声律矣”文恪《谢正字启》,略云:“雕虫篆刻,童子尚耻于壮夫;血指汗颜,斫者徒羞于巧匠。”又,谢自陈移守许表一联云:“有汲黯之直,未死淮阳之郊;无黄霸之才,顾老颖川之守。”(因地寻人,因得故事,遂成佳句。)谓陈州,淮阳郡,许州乃颖川郡。黄霸自颖川入为三公,而我不敢顾也。用事亲切类如此。   赐生辰器币,起于唐以宠藩镇,五代至遣使命。周世宗眷遇魏宣懿,始以赐之。自是执政为例。王华阳(郑┚诱府日久,生.日礼物谢表最多,有云:“记犬马始生之日,知有感于劬劳;推君臣同体之心,欲俯均于忧乐。”或谓以“犬马”对“君臣”不妥(此各自为对法,然似不雅观)。又有云:“禄不逮于养亲,空怀永世之慕;忠可移于报主,何惜一身之捐。”又有云:“笥衣出赐,衰微不称于身章;厩乘分班,勉强自惭于驽力。”又有云:“饩羊丰硕,盖使知自养之荣;醪酒旨清,又将家既醉之福。隆汉家推食之惠,增周室锡朋之休。”又有云:“良金烛乘,严宝跎子谔炀裕辉宀绚文,杂华章于笥服。拜汉庭之宠,虽惭稽古之工;报周雅之章,顾上如冈之寿。”(不脱生日意)数篇命意措词并无一雷同者。   华阳《贺老人星见表》曰:“金行贯叙,颢气肃乎西成(三五参昴,亦自桑然);珠纬缠空,祥辉丽乎南极。乾文烨润,宵景澄夷。”又曰:“荐人君之寿,既稽元命之图;表天下之安,又载西京之志。”一时庆语,无出其右。   四六贵出新意,用景太多而气格低弱,则类俳矣,唯用景而不失朝廷气象,语剧豪壮而不怒张,然后为工。王岐公作慈圣皇后山陵使,《掩圹慰表》云:“雁飞银汉,虽阅景于千龄;龙绕青山,终储祥于百世。”滕元发《乞致仕表》云:“云霄鸿去,免罹缃芍施;野渡舟横,无复风波之惧。”吕太尉《谢赐神宗御集表》云:“凤生而五色,怅丹穴之已遥;龙藏乎九渊,惊骊珠之忽得。”凡此之类,皆以气胜与语胜也。   滕元发少居乡里寺中修业,主僧出,诸生夜盗其犬烹之,僧归觉,笑曰:“能作《滕先生偷狗赋》,即不申理。”元发立成,其惊句云:“抟饭引来,喜掉续貂之尾;索矍Hィ惊回顾兔之头。”即日传播诸郡。(《上官荣传》:“避麋之犬,岂顾兔耶?”二字出此。按:《天问》实有“顾兔在腹”之句。)   滕元发《贺吕正献公(公著)拜相启》云:“玉璜钓濑,家传渭水之符;金鼎调元,代出山东之相。”又云:“寰区大ⅲ尽还仁祖之风(不用故事亦佳);朝野一辞,复见申公之政。”当时称诵。   正献公自中司罢后,数年起知河阳,谢上表云:“三学士之职,尝忝兼荣;中执法之司,亦蒙真授。”盖公尝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宝文阁学士。官至侍郎,拜中丞,衔内不带权字。公为中丞时,官已至侍郎,故云“亦蒙真授”也。   滕元发受知神宗,最在诸公之先,以议政与荆公不合,遂出为帅,后又中飞语,再谪知筠州,托汝阴王公(钅至之父)撰《陈情表》自辨,滕公读至“恋阙之心徒切,见君之日无期。”(痛切处真令人掉泪)起执汝阴手挥涕曰:“此予心欲言而不可得者也。”表入,神宗大悦,以滕公知湖州。湖乃公所乞也。是时林子中作礼部员外郎,与公婿何洵直同曹,闻公得湖,以诗贺回:“清风楼下两溪春,三十余年一梦新。欲识玉皇香案吏,水晶宫里谪仙人。”盖公初第即ヘ湖州,距是三十年矣。   唐张籍用裴晋公荐为国子博士,而东平帅李师道辟为从事,籍赋《节妇吟》见志以辞之,云:“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知公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元讨校汝阴除知陈留县,唐君益帅荆南,方董辰沅边事,辟汝阴通判沅州,汝阴已得陈留而辞之,以启谢君益曰:“抱璧怀沽,虽免匹夫之罪;还珠自叹,空成节妇之吟。”   孙公素(贲)除河东转运使,托汝阴代作谢表,盖河东,尧故都之地曰:“富岁三登,有唐叔得禾之异;舆情百乐,兴尧民击壤之歌。”末云:“过太行回顾云下,义感亲阉(寓意妙);望长安远在日边,心驰帝阙。”公素读之,笑曰:“公末篇乃寓忠孝之意也。”   汝阴尝言:“四六,须只当人可用他处不可使,方工。”邵<龠虎>自陕西运使移知邓州,汝阴以启贺之云:“教实自西,浸被南明之国(有致);民将爱父,伫兴前古之歌。”乃邵氏自陕移邓之启也。   顾敦诗(起)罢台官,久之得太原件,与汝阴同官,素相好也。敦诗作火山军试官,归诧得人,且言其解头作谢启甚工,云:“梦蕉中之鹿,奚辨其真;探颔下之珠,适遭其睡。”汝阴戏谓敦诗曰:“主文何太恍惚耶!”   阮思道子昌龄丑陋吃讷,聪敏绝人,年十七八,海州试《海不扬波赋》,即席一笔而成,文不加点,其警句云:“收碣石之宿雾,敛苍梧之夕云(隐隐着题,自不易得)。八月灵搓,泛寒光而静去;三山神阙,湛清影以遥连。”有士人登科,作太原职官,能文轻脱,嘲侮同官,为众所怨,太师戒之,因作启事谢云:“才非一鹗,难居累百之先(工);智异众狙,遂起朝三之怒。”副总管,武人,尝戏之使对句云:“快咬盐齑,穷措大”,其人应声对曰:“善餐仓米,老衙官。”    卷五 宋   治平中,英宗患历代史繁,令司马光编进君臣事迹,光请置局辟官,与刘痢⒘跛 ⒎蹲嬗砑白涌当嗉,神宗赐名《资治通鉴》,会光出知永兴军,以衰病乞闲,乃差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崇福宫,前后六任,听以书局自随,历十九年成书。元坛酰光还朝作门下侍郎,用宰相蔡确札子,方下国子监开板杭州雕造,令光门下士及馆职校雠之。板成,遍赐宰执侍从及校雠官,各以表谢,独张舜民表能尽著书始终,略见《通鉴》本末,其辞曰:“英宗皇帝患学者不能遍窥,况人主何暇周览?思有所述,颇难其人。畴若臣哉,莫如光者。神宗皇帝挥宸翰以锡名,敕讲筵而进读。目为《通鉴》,时则弗迷,资彼治原,舍兹安出?”又曰:“上下驰骋于数千载间,出入相随于十九年内。尚假言官之督责,熟谙里俗之谤嗤。卒成一代之书,仰副两朝之志。虽古者兴亡事迹固已粲然,而光之筋力精神于此尽矣。”又曰:“旅游东国,尝屡叹于斯文,留滞周南,遂克终于先业。嗟君臣之际遇,已极丹青;何父子之沦亡,忽悲风露。”舜民又有《谢祖禹诗》云:“通鉴初成赐近臣,不遗疏贱帝恩均。我投湘水五千里,君住周南二十春。东观汗青身是梦,西齐削槁事如新。细论当日修书者,只有三人今一人。”谓痢⑺ ⒆嬗硪病W嬗硎蔽讲筵,舜民为台官云。   司马公《永兴谢上表》云:“维此咸秦,昔为畿甸。山川秀美,土地膏腴。论其平时诚为乐土,在于今日适值凶年。经夏亢阳,苗青乾而不秀;涉秋淫雨,穗黑腐而无收。廪食一空,家乏盖藏之粟,襁负相属,道有流离之人。老弱怀沟壑之忧,奸猾蓄萑蒲之志。正宜安静,不可动摇,譬诸烹鱼,勿烦扰则免于糜烂;如彼种木,任生植则自然蕃滋。”读此篇忧国忧民,可以泣鬼,真有用文章也。公平日谓不能为四六,岂诚不能,特不能为雕人刻士耳。   神宗初即位,王中父(介)、刘贡父(粒┩考试进士,中父以举人卷子用,“小畜”字,疑“畜”字与御名同音,贡父争以为非,中父不从,固以为御名,贡父曰此字非御讳,乃中父家之讳也。(恶语侵人)因相诟骂。既出试院,御史以为言。贡父坐罢,同判太常礼院罚铜归馆。有启谢执政云:“虚船触舟,忮心不怨;强弩射市,薄命何逃”?一时称其工。   李复圭自庆州以军变事左迁知曹州,谢表曰:“误蒙恩制,更守陋邦。”神宗赫怒云:“曹,股肱郡,乃为陋邦,不逊如此!”乃知广济军。刘贡父自修起居注,守曹南,谢表云:“薄淮阳者愿留禁闼(如此道来便不恺人),厌承明者乐在会稽。臣不敢然,仕本为禄。”亦不足之语,但婉而成章耳。   苏子瞻(轼)十岁时见老苏诵欧阳公《谢对衣并马表》,老苏曰:汝可拟作一联。曰:“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老苏喜曰:“此子他日当自用之。”至元讨校再召入院作承旨,因有此赐,用为表谢云:“枯羸之质,匪伊垂之,而带有余(见成语,亦复见成用之);敛退之心,非敢后也而马不进。”后为兵部尚书,又作谢对衣带表,略曰:“物生有待,天地无穷。草木何知,明庆云之渥采;鱼虾至陋,借沧海之荣光。虽若可观,终非其有。”四六至此,涵造化妙旨矣。   东坡谢赐对衣金带马非一,俱警策可诵,有曰:“陛下至诚乐与,有缁衣之好贤;俊民用章,无白驹于虚谷。不违寒陋,亦被光华。揽佩以思,遂识断金之义;举鞭自誓,敢忘希骥之心。”有曰“命服出司,荣动缙绅。左骖在庭,光生徒驭。慨然揽辔,敢有意于澄清;束以立朝,尚可言于宾客。”有曰“臣山野之资,非文绣之所及;疲驽之质,虽鞭策以何加?方祈冗散之安,更忝便蕃之锡。掳鞍有愧,束衽知荣。敢不奉以牧民,永思去害之指。施之治邑,庶无学制之伤。”有曰:“子衣安吉(坡老只是聪明),不待请而有之;我马虺ㄨ,盖知劳而赐者。敢不勉思忠荩,务报恩勤。永为厩库之珍,莫非民力;无忘狱市之寄,以副上心。”   东坡又有《谢赐衣袄表》云:“齐官三服,已宽卒岁之忧;汉札十行,更佩先春之暖。惟德其物,岂曰无衣?敢不推广朝廷之仁,益收冻馁;申严祖宗之法,少肃惰偷。庶收汗马之劳(自然合拍),以解濡鹈之诮。”   四六不得用经全句,恶其近赋也。然子瞻作《吕申公制》云:“既得天下之大老,彼将安归?乃至国人皆曰贤,夫然后用。”(苏表之于唐表,犹苏诗之于唐诗。)气象雄杰,格律超然,固不可及。   吕微仲(诲)性沉厚刚果,遇事无所回屈,身干长大而方,望之伟然。东坡每戏之曰:“公真有大臣体。此坤六二所谓‘直方大’也。”(直恁耍人)及拜相,东坡草麻云:“果艺而达,有孔门三子之风。直大以方,得坤爻六二之动。”吕以为谑己,憾焉。   苏子瞻与吕吉甫(惠卿)同在馆中,吉甫既为介甫腹心进用,而子瞻外补,遂为仇仇矣。元坛酰子由作右司谏,论吉甫之罪,莫非纛国残民,至比之吕布,自资政殿大学士贬节度副使,安置建州,而子瞻作中书舍人,行谪词又剧口诋之,号为元凶,其词曰:“先皇帝求贤如不及,从善如转圜。始以帝尧之明,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尚宽两观之诛,薄示三苗之窜。”吉甫既至建州谢表,末曰:“龙鳞凤翼,固绝望于攀援;虫臂鼠肝,一冥心于造化。”以子瞻兄弟与我所争者,虫臂鼠肝而已。子瞻见此表于邸报,笑曰:“福建子难容,终会作文字。”(今人有此意趣否?)   子由代子瞻作《中书舍人启》称:“伏念某草茅下士,蓬荜书生。”子瞻以笔圈“伏念某”用“但卑末”三字(用“但”字便若增一转)。苏子瞻作翰林,林子中(希)方以言者去国在外,以启贺曰:“父子以文章名世,尽渊云司马之才;兄弟以方正决科,迈晁董公孙之学。”与其后为中书舍人谪二苏告词之语异矣。   蒲传正在翰林,因入对,神宗曰:“学士,职清地近,非它官比,而官仪未宠,自今宜加佩鱼。”遂著为令。东坡入翰林,谢表曰:“诏语春温,再命而偻;使华天降,一节以趋。”起用成语妙甚。又曰:“虽职亲事秘,号为‘北门学士’之荣;(是一篇翰林院记。)而禄薄地寒,至有‘京兆椽曹’之诮。岂如圣代,一振儒风,非徒好爵之縻,兼享大烹之养。玉堂赐篆,仰淳化之弥文;宝带重金,佩元丰之新渥。”盖淳化中,太宗尝御书“玉堂之署”四字扁。翰林院故事,学士赐御仙花带而不佩鱼,惟二府佩之,号曰“重金学士”。得佩则元丰新制也。   东坡《谢兼侍读表》曰:“以为兄弟之同升,自是朝廷之盛事。承明三入,仅比古人;大雅一门,无惭旧史。”时颖滨已居政地,不许引嫌故也。   东坡受知神庙,虽谪而实欲用之。东坡微解此意,论贾谊谪长沙事,盖自况也。在元碳浠窨章,作《告裕陵文》云:“将帅用命,争酬未报之恩;神灵在天,难逃不漏之网。”后人辄谓东坡以微文谤讪,夫宁有是?   东坡尝梦数吏持纸一幅,其上题云:“请《祭春牛文》。”因取笔疾书云:“三阳既至,庶草将兴。爰出土牛,以戒农事。衣被丹青之好(恰是一场好梦),本出泥涂成毁。须臾之间,谁为喜愠”?吏微笑曰:“此两句,复当有怒者。”傍一吏云:“不妨不妨。此是唤醒它。”(宋人有《祭勾芒神文》,曰:“天子命我尽牧南海之民,农人告予将有西畴之事。念铜虎谨颁春之职,出土牛示嗣岁之期。”此当是帅广所作。意虽与东坡不同,而词语环妙则似之。)   子瞻在徐州日,河水浸城,几至沦陷,子瞻日夜守捍得全。其贺表云:“维丰沛之大泽,实汴泗之所钟。伊昔横流,凛孤城之若丑;殆兹平定,蔚秋稼以如云。”   子瞻《谢量移汝州表》云:“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憔悴非人,猖狂失志。妻孥之所窃笑,亲友至于绝交。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为已死;饥寒并日,臣亦自厌其余生。”(达者之谈。)   表章自叙,以两臣字对说,东坡多用之,然须审度君臣之间情义厚薄及姓名眷顾于君前如何乃为合宜。东坡《湖州表》云:“知臣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臣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登州表云:“于其党而观过,谓臣或出于爱君;就所短以求长,知臣稍习于治郡。”侍读谢表云:“谓臣虽无大过人之才,知臣粗有不欺君之实。”惠州表云:“念臣奉事有年,少加怜愍;知臣老死无日,不足诛锄。”凡此所言,皆可自表于君前者,后人不谙事宜,至有碌碌常流,乍得一官,亦辄云知臣察臣,甚非体也。(汪浮溪亦多用此。谢徽州云:“谓臣不改岁寒,故起之散地;察臣素推月旦,故付之本州。”为陆藻谢给事中云:“知臣椎钝无他,故长奉贤王之教;悯臣践扬滋久,故亟升法从之班。”《为汪枢密谢子自虏中归不令入城降诏奖谕表》曰:“知臣齿发已凋,常恐邓攸之无后;怜臣肺腑可见,有如去病之辞家。”)   杭、颖皆有西湖。东坡连镇二州,故谢启云:“入参两禁,每玷北扉之荣;出典二邦,辄为西湖之长。”晚谪惠州,州有丰湖,亦名西湖,淳熙中,秘书扬监使广东过惠,游丰湖,赋诗云:“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更罗浮。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浮那得休”?   东坡《颍州谢表》曰:“宾主皆贤,盖宗资范孟博之旧冶(当家语浑雄典则);文献相续,有晏殊欧阳修之遗风。”又《谢中书舍人表》曰:“在唐之盛,以马周岑文本为得人;近世所传,有杨忆欧阳修之故事。”此以近事对古事也。后周益公《谢除兵侍兼直学士院表》曰:“历考贞元之后,惟陆贽卫次公之并充;载稽南渡以来,有汪藻綦崇礼之故事。”乃用此格。   东坡帅定武,有武臣状极朴陋,以启事来献,东坡读之,喜曰:“奇文也。”以示幕客李端叔,问:“何者最为佳句?”端叔曰:“独开一府,收徐庚于幕中;并用五材,走孙吴于堂下。”此佳句也。视此郎眉宇(人固不可貌相),决无是语。得无假诸人乎?坡曰:“使其果然,固亦具眼矣。”即为具召之,与语,甚欢。一府皆惊。   绍圣初,东坡以论事为众所忌,频年谪居,先奉诰命落两职,知英州军州事,谢表云:“瘴海炎陬,去若清凉之域;苍颜素发,谁怜衰暮之年?”续奉诰命惠州安置,谢表云:“汤网解其三面,(真是作家)舜干舞于两阶。明降德音,许全余息。故使虺ㄨ之马。犹获盖帷;觳觫之牛,得违刀儿。”未几,复责授复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谢表云:“并鬼门而东骛,浮瘴海以南迁。子孙恸哭于江边(怆然心悲),以为死别;魑魅逢迎于海外,宁许生还?”   徽宗初即位,诏复元痰橙斯伲徙苏轼于内地,遂自昌化移廉徙永,更三赦复提举玉局观。廉州表云:“风波万里,顾衰病以何堪;烟瘴五年,赖喘息之犹在。怜之者嗟其已甚,嫉之者谓其太轻。考图经正系海隅,以风土疑非人世。食有并日,衣无御寒。凄冷一身。颠踬万状。恍若醉梦,已无意于生还;岂谓优容,许承恩而近徙。”永州表云:“先皇帝明罚敕法,使万里以思愆;今天子发政施仁,无一夫之失所。”玉局观表云:“没齿何堪,不厌饭疏之陋;盖棺未已,犹怀结草之忠。”   东坡《玉局观表》:“七年远谪,不意自全。万里生还,适有天幸。”所衬字皆汉人语也。又《黄门谢复官表》:“一毫以上,皆出于帝恩;累岁偷安,有惭于公议。”“秋毫以上,皆帝力也。”用张敖语。   东坡启云:“天雨何私,笑流行之木偶;沧溟不改,欢自荡之波臣。”或谓“天雨”“流行”皆有来处,而“沧溟”“自荡”,庄子本文无之。盖谢眺《辞隋王笺》云:“不寤沧溟未运,波臣自荡。渤懈方春,旅翮先谢。”   东坡雅意卜居吴会,其《湖州谢表》曰:“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登州谢表曰:“击鼓登闻,止求自便。买田阳羡,誓毕此生。”《杭州到任谢表》曰:“始衰而病,岂非满溢之灾;乞越得杭,又过平生之望。江山故国,所至如归;父老遗民,与臣相问。”《杭州谢执政启》曰:“湖山如旧,鱼鸟亦怪其衰残;争讼稍希,吏民习知其迟钝。”《乞常州居住表》云:“与其疆颜忍耻,干求于众人;不若归命投诚,控告于君父。敢祈仁圣,少赐矜怜。饱食无思,但日陶于新化;杜门自省,当益念于往愆。”其拳拳于吴会如此。后自岭外归,侨寓常州卒焉(地以人重,人亦以地重)。   东坡死,李方叔诔之曰:“道大不容,才高为累。皇天后土,知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豪之气。”当时以为知言。   黄冈道士李思立重建东坡雪堂,何斯举(颉)作上梁文,其略云:“岁在辛酉,蔚为鸾凤之栖;堂毁崇宁,奄作<鼠生>鼯之野。”又云:“冲妙大师,前身化鹤,尝从赤壁之游;故事博鹅,无复黄庭之字。”数语皆警策。   秦少游(观)在元讨罟葜埃最后,自校对黄本书籍方除正字,以启谢诸众,当时称之。略云:“切观前史,具见鄙宗。西蜀中郎,孔明呼为学士;东海钓客,建封任以校书。虽为将相之品题,且匪朝廷之选用。夫何寡陋?遽尔遭逢。”《三国志》:蜀秦宓博识,诸葛呼为学士。唐诗人秦系,自号东海钓鳌客,张建封署为校书郎。盖秦氏当家二故事也。   少游谢启有云:“始怜贫女,稍分秦壁之光(逊语、激语,俱不可少);终念波臣,为激越江之水。”此感恩之谭。至云:“以古人行己之方,为国士报君之义。千金敝帚,聊依翰墨以自娱;一割铅刀,或冀事功之可立。”此誓报之语。   少游又有《谢中书舍人表》云:“上润色于训词,下稽参于政理。自非文章绝妙,可先诸子之鸣,吏术精通,能最群工之课,则何以当文臣之极任,备宰相之属官。伏遇皇帝陛下,在宥中区,统和元气,上则承周太姒求贤之意,下则纳召康公用士之言。耆老毕归,俊英咸事。镆媛库,未忘一割之铅刀;骥舫扇海不弃十驾之驽马。”时宣仁太后临朝,故以太姒称颂,而其文流丽,无字不佳,有此文,足称此职。   少游《贺吕申公启》云:“太公入国,固知天下之父归(言者不谄,受者不怍);伊尹得君,益见圣人之任重。”《贺司马温公启》云:“奸邪失匕著而自惊,忠义引壶觞而相庆。”二启前后凡同十四语,如云:“力足以扶持颠危,风足以兴起贪懦。青天白日,奴隶亦知其明,璞玉浑金,鉴识莫名其器。”又云:“欣众正之路开,信太平之责塞。顾稽故事,就封富民之侯;请与诸生,更上得贤之颂。”并不易一字。议者谓:“非申、温两公不能当此启,非此启亦不足以当申温两公。”   少游《贺元会表》云:“十三月为正(奇思),既前稽于夏道;二千石上寿,乃参承于汉仪。”十三月为正月,并旧年十二月而数也。见《白虎通》。   元坛酰起范蜀公(镇)于家,力辞不至,其表曰:“六十三而致仕,固不待年;七十九而造朝,岂云知礼?”时文潞公年八十,方以太师入为平章军国事,览之笑曰:“景仁也不看脚下。”(老成长者之言亦自有趣。)   沈存中(括)缘永乐陷没谪官,久之,元讨懈垂俜炙荆以表谢曰:“洪造与物,难回霜霰之余,圣恩及臣,更过天地之力。”又曰:“虽奋竭之心,难伸于已废之日;惟忠孝之志,敢忘于未死之前。”皆新语也。   邓安惠(温伯)自翰苑出帅成都,谢表曰:“扪参历井,敢辞蜀道之难;就日望云,已觉长安之远。”用李太白语。自后,凡官两川者,谢表相承用此一联。又尝有启云:“三山已到,辄为风引而还;九阙神游,不觉梦惊而失。”   绍圣乙亥,词科《代嗣高丽王修贡表》,其中选者,首联曰:“袭爵海邦,猥被承家之宠;露章天陛,聿修任土之诚。”又“嗣守海邦,已远沽于圣化;践修臣职,庶仰绍于前人。”又:“承祧继世,方遵守土之仪;修贡效珍,敢后充庭之礼。”俱是先说袭封,方及来王之意。惟第一人黄符先说本朝(政须冠盖为体),首联曰:“仰被王灵,获承基绪。敬修臣职,敢后要荒。”罗畸曰:“中国明昌,适际圣神之运;远邦奔走,宜修臣子之恭。”虽不及嗣王之意,亦以首言中国,遂为第二人。畸中联:“地濒日出,每输葵藿之心(略工,遂不类宋表);天阔露零,亦被蓼萧之泽。”二事人用之极熟,此联稍练语,遂为佳句。其断句云:“矢来肃慎,用昭远慕之诚;弓挂扶桑,永荷诞敷之德。”亦好。   章叮元坛趿鼻罢事无礼,责出知汝州,钱穆父(勰)行词云:“鞅鞅非少主之臣,悻悻无大臣之节。”子厚后见穆父,责其语太甚,穆父笑曰:“官人怒杂职,安敢轻行杖?”及绍圣初,子厚拜首台,翰林鲁子宣(布)草麻,洎庭宣,有“赤舄几几,南山岩岩”之语,时士大夫语云:“今则几几岩岩,奈鞅鞅悻悻乎?”未几,钱自吏部尚书责知池州。   鲁子宣三直玉堂,作笺表有气而备朝廷体。其《贺章子厚复资政启》曰:“浩若江海,风波莫之动摇;屹如楝梁,蚍蜉无以倾挠。”其自南迁归丹阳,闻大观元会,作表以贺,略云:“九宾在列,锵剑佩而肃鸳鸾;五辂在庭(老子无私惑),明旗常而载日月。”盖虽老而文字不衰,亦久在朝居文字职,习性然也。   绍圣中,陆农师(佃)、鲁子开(肇),俱以曾预修《神宗实录》被谪中书舍人,林希草词云:“谓尔同为谤讪,则于今其稿不存(又是钟情之语);谓尔有所建明,则未尝争论而去。”人以为得实。   陆佃《谢吏部尚书表》有云:“六燕相停,试铨衡其轻重;乙鸿辽远(对六燕妙),欲审别其飞翔。”按:《九章算术》:“五雀六燕飞集于衡,衡适平。一雀一燕而异处,则雀重而燕轻。”张融曰:“鸿飞天首,辽远难明。楚人以为凫,越人以为乙鸿,常一耳。”   曾子开预修《宋史》,受朝奉郎,谢表有云:“简策之传固多,帝王之书为重。文章之用非一,述作之体为难。”又云:“自周而上,具载百篇之言;由汉以还,各成一代之史。典谟之辞略而雅,春秋之法谨而严。子长虽谬于是非,见称事核;孟坚颇推于详赡,或患文繁。”史馆诸人,无不推其精雅。   元符末,蔡京为学士承旨,曾肇为学士,曾布、韩忠彦并为执政。一日,中使召元长锁院草麻,拜韩公为左仆射,京欲探上意,徐奏请曰:“麻词未审合作专任一相或分作两相之意。”上曰:“专任一相。”翌日京出,言曰:“子宣不复相矣。”已而,复召子开草曾公右仆射制,子开力辞,上曰:“弟草兄麻,太平美事,禁中已检见韩绛故事矣,不须辞。”子开始受命。其破题云:“东西分台,左右建辅。”盖有为而发。   隆谈次唬制蔡元长草其词,云:“虽元符建号,已位于中宫;而永泰上宾,无嫌于并后。”陈了翁(珙)作蔡弹文云:“北门翰长,乃手草废诏之人;复后麻词,又躬写慈闱之旨。”以谓训出东朝,则先帝当时不得不从事于泰陵,则陛下今日安敢轻改。   陈了翁著尊尧集,累遭贬逐,蔡京再相,了翁之子正汇告京言语不顺。父子追逮对狱。正汇以心疾窜海岛,公移置通州。遇赦,自便谢表,略曰:“狐突教子,素存不贰之风;曾参杀人,宁免至三之惑。事既匿而难晓,时浸久而益疑。制所深严,就逮于重江之外;狱辞平允,阅实于片言之中。寻沐宽恩,移置近地。海岛万里,不如无子之无忧,淮鲂枰簧恚弥觉有生之有患。擢发不足以数臣之罪,沥血不足以写臣之心。”   元符末,刘元城(安世)自贬所起帅郓,当过阙,公谢表云:“志惟许国,如万折之而必东;忠以事君,虽三已之而无愠。”坐是遂不得入见。大观间,陈了翁在通州,编修政典局取《尊尧集》,了翁以表缴进,其语有云:“愚公老矣,益坚平险之心;精卫眇然,未舍填波之愿。”后竟再坐贬。此二表于用事下字亦皆精切,而气节凛凛,如严霜烈日云。   范忠宣(纯仁)上遗表,其略云:“盖尝先天下面忧,期不负圣人之学;此先臣所以教子(来得真),而微臣资以事君。”又云:“万里波涛,仅脱江鱼之葬;五年瘴疠,几从山鬼之游。目已不明,无复仰瞻于舜日;身犹可勉,或能亲奉于尧言。”又云:“惟宣仁之诬谤未明,致保佑之忧勤不显。臣所惜者,陛下上圣之资;臣所爱者,宗社无疆之业。”表既奏,蔡京用事,下有司,欲罪其子。李端叔云:“代作。”遂废锢终身。   谢任伯(克家)参政在西掖草蔡京谪散官制,大为士大夫所称,其数京之罪曰:“列圣贻谋之宪度,扫荡无余;一时异议之忠贤,耘锄略尽。”其语出于张文潜《论唐明皇》,曰:“太宗之法度废革略尽,贞观之风俗蠹坏无余”也。   蔡元长父子既败,言者攻之不遗余力,李泰发时为侍御史,独不露章,且劝勿为太甚,坐是责监汀州酒税,谢表云:“当垂涕止弯弓之射(工而有致),人以为狂;然临危多下石之徒(工而有致),臣则不敢。”士大夫多称之。   杨子安侍郎坐党籍谪官洛阳,其谢再任宫祠表云:“地载海涵,莫测包荒之度;春生秋杀,皆成造化之功。”(好语亦似有养中来。)邸报至丹阳,蔡元度在郡,见报惊叹,讽味之。   王安中(履道)初任大名府元城主簿,吕吉甫一见奇之,未知其有文也。会熙河捷奏,令代为贺表,其衣云:“方叔壮猷,顾自嗟于老矣;皋陶赓载,尚希赞于康哉。”吕尤加叹。盖能发其微也。   王安中大燕乐,语曰:“五百里宋,五百里卫(思奇而语工),外包有截之区;八千岁春,八千岁秋,上祝无疆之算。”   宣和中取燕山,群臣称贺,蔡元长令一馆职代作表,仍语以“燕人悦则取之”一句,不得不使其人搜经句,欲对未得,王安中曰何不曰“昆夷兑其喙矣。”遂用之。   蔡天启(肇)绍圣、元符间为中书舍人时,尝与元讨罟游,遂曹斥不复用。尝守睦州,到任谢表有曰:“城谯阒寂,一叶落而知秋;岛屿萦回,二水合而成字。”复有诗曰:“叠嶂巧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二年花。”人谓能状桐庐郡景物。   蔡天启又有《明州谢到任表》云:“人有能有不能,圣主量材而受职;士或去或不去,人臣秉义以事君。臣结约无奇,间关少与。徙溪潭之丑类,素乏雄文;嬴贾客之购金,初无佳句。”按:韩愈为文祭鳄鱼,鳄鱼去恶溪之潭。鸡林贾购白乐天诗,一首一金。二者皆南方故事。   蔡天启初召试中书舍人。故事,宰相于中书堂试诏制。天启挥毫立就,文不加点。拟授节度使制云:“呜戏!千里缪之毫厘,朕不从中御也;万世垂之竹帛,卿其以身任之。”张天览读之,击节称美。   张天觉(商英)既相,谢表有云:“十年去国,门前之雀可罗;一日归朝,屋上之乌亦好。”徽宗亲题所御扇焉。(丁晋公诗:“屋可占乌曾贵仕,门堪罗雀称衰翁。”)   宋惠直为江州,德化簿王彦昭出师长沙,郡守令作乐语宴之,时有王积中者,知名士也,为签幕,亦俾预席,其中三联云:“少年射策,有贾太傅之文章;落笔惊人,继沈中丞之翰墨。从来汝颖之间,固多奇士,此去潇湘之地,遂逢故人(一撒旋空皆花,自是才手)。况有锦帐之郎官,来为东道;且邀红莲之幕客,共醉西园。”郡守读之大喜,谓“句句着题。”荐于时相何清源(执中),即除书局,继中词科,声名籍甚。   宋新仲在王彦昭幕下,代作《春日留客致语》,有云:“寒食止数日间,才晴又雨;牡丹盖数十种,欲拆又芳。”皆鲁公帖与牡丹谱中全语也。彦昭好令人歌柳词,又尝作乐语云:“正好欢娱,歌绿树数声啼鸟;不妨沉醉,拚画堂一枕春酲。”皆柳词中语。   崇宁中,高丽自明州海道入贡,偶乘风自江路至豫章,其先状云:“泛槎驭以寻河,远朝天阙;望桃源而迷路,误入仙乡。自惊漂泊之余,获奉笑谈之雅。”政和间,北使谢柑实表云:“聘礼式陈,祝帝龄于紫阙;宸恩特异,锡仙宴于公邮。方厥包未贡之期,捧兹德惟馨之赐。天香满袖,染湘水之清寒;云液盈盘,哦赐ブ余润。梓里岂遑于遗母,枫庭切愿于献君。”夷狄西六亦工如此。(近年张应雷有《谢柑表》云:“剥肤而露入心凉,分瓣而浆侵甲冷。清泉流齿,陋萍实之非甘;香雾喷人,鄙葡萄之犹涩。”又《谢杨梅表》云:“如珠缀树,三春叶里青丸;似火烧林,五月枝头赭幔。映石门而龙睛交湿,随卢橘而次第以新。”世亦并称其工。) 卷六 宋   政和中,新创禁中傩仪。有旨,令翰林撰文。翟公巽(汝文)当直,其略曰:“南正司天,无俾神人之杂;夏禹铸鼎,以纪山林之奸。苟非圣神,孰知情状。”顷刻进入。人服其敏而工。   高平范相《谢罢相表》云:“常欲慎惜名器,俾士夫革奔竟之风;不敢妄图事功,冀宗社获和平之福。”翟公巽与公书即用此语云:“庶几‘革奔竞之风,格和平之福’,如公所云也。”   翟公巽《行外国王加恩制》曰:“宗祀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天然);大赉四海,不敢遗小国之臣。”   翟公巽以显谟阁学士知越州。建炎二年秋,杭州卒陈通等婴城叛,囚守臣,杀官吏,公闻变发兵为援,作《擒贼露布》曰:“古者赐诸侯以弓矢,使得专征;用公侯为腹心,欲其守卫。三军贾勇,悉励貔虎之师;元恶就擒,卒正鲸鲵之戮。”暨王渊平寇,朝议以公不能成功,降为直学士,又以不俟报,援发常平米赈越民饥,降一官。并作谢表曰:“欲安刘氏,无嫌晁氏之危(巧凑);岂比秦人,坐视越人之瘠。”二事可谓两尽。迨公去越,越人安其政,相率投牒借留,公知之,命取牍来,即书其上曰:“固知京兆,姑为五日之留;无使。稽山,复用一钱之送。”(其情思愈松,其语言愈紧)其用事精当如此。   宣和间,吴元中(敏)为中书舍人、给事中,召还兼直禁林,制词温厚,人多传诵。河北德音云:“桑麻千里,皆祖宗涵养之休;忠义百年,亦父老训诲之力。”元巾笔也。   宣和乙已,上皇内禅,吴元中建议。及《谢门下侍郎表》云:“上皇倦勤,授皇图于元子;微臣摄直,适视草于禁中。”初无一言以赞大议。君子与其不伐。   梅和胜,(执礼),宣和初为给事中,与时相王黼论事不合,改礼部侍郎,遂黜守蕲,复落职,责守滁。王黼罢相,复职,知镇江,靖康初,以翰林学士召,其谢表有曰:“喜照壁间而见蝎,乍离枫下而闻钟。”盖“照壁喜见蝎,”此韩退之诗句也。下句用刘梦得诗语,梦得自武陵例召赴京,诗曰:“云雨湘江起卧龙,武陵樵客蹑仙踪。十年楚水枫林下,今日初闻长乐钟。”   宣和间,顺州得枸杞宿根于土中,綦北海(崇礼)属联云:“灵根夜吠,变异质于千年;驿骑朝驰,荐圣人之万寿。盖荒裔沉藏之久,实王师恢复之初。物岂无知?时如有待。”表进,天子为之改容。凡作表,须是胸中有物,乃可展布得一篇,若平时不知枸杞为何物,焉能造语如此?(朱孺子幼事道士王元正,居大若岩,一日汲于溪,见一花犬,逐之,入于枸杞丛下,掘之,根形如二犬,烹而食,忽觉身轻,飞于峰上。古诗:“不知灵性根成狗,怪得时闻夜吠声。”)   南渡之行,綦叔厚在帝侧,实代王言,诏旨所至,读者感动,如陆宣公之在奉天也。吕忠穆以首相开督府,训辞尤为宏伟,有曰:“尽长江表里之封,悉归经略;举宿将侯王之贵,咸听指呼。”其能布宣威灵,张大国体类此。又《贺忠穆启》云:“岳降神而生申,实维周翰;帝赉弼而得说,用作商霖。”   高宗驾幸平江,有旨,放邹浩追复龙图阁待制,綦叔厚当行词,推上所以褒恤遗直之意,有曰:“言期寤意,引裾尝犯于雷霆;计不惜身,去国再迁于岭徼。”又曰:“英爽不亡。想生气之犹在;奸谀已死,知朽骨之尚寒。”同省舍人李正民见之曰:“比吏房词头,皆常常除目,不足骋辞。今君为邹草制,良可喜也。”及录黄具,叔厚告假,而李独直,以已名行下,叔厚戏曰:“君欲挂名道乡公制,但恐润色非工,反为名累耳。”李笑曰:“人当知出君手,不知吾并得掠美,幸矣。”其文为同舍所重如此。   川陕宣抚副使吴我怨进检校少师、两镇节度使,綦叔厚当制,有曰:“陆海神皋,既失秦川之利;铜梁剑阁,敢言蜀道之难?”言者谓,秦虽沦陷,而川未尝失也,指以为病。上知其非,公犹援唐故事,自谓失职,力引病求去,遂除知绍兴。   綦北海《贺林宰启》云:“山川增爽,共迎凫舄之临;风俗还淳,暂屈牛刀之试。”《谢宫祠表》曰:“杂宫锦于渔蓑,敢忘君赐?话玉堂于茅舍,更觉身荣。”时叹其工。又一表曰:“欲挂衣冠,尚低回于末路;未先犬马,仅邂逅于初心。”尤隹。   秦桧之罢右仆射,制有云:“予夺在我,岂云去朋党之难;终始待卿,斯无负君臣之义。”此綦叔厚之文。褫职告词云:“耸动四方之听,朕志为移;建明二策之谋,尔材可见。”此谢任伯之文。綦、谢,姻家也,秦大憾之,亦不能深害。初,桧欲得相位,扬言,“为相数月,必耸动天下。”又陈二策,欲以河北人还金,中原人还刘豫。至是,帝召叔厚入对,语以是事,播告中外,故公制词亦有:“自谓得权而举事,当耸动于四方;逮兹居位以陈谋,首建明于二策”之语。   孙仲益(觌)《代高丽王谢赐燕乐表》为词科第一名,卷有云:“环居岛服,习闻夷胖声;仰睇云门,实眩咸池之奏。”次云:“监二代以敷文,命一夔而典乐。登歌下管,天地同流;鼓瑟吹笙,君臣相说。”次云:“有怀疏逖之臣,亦预分林数。玉帛万国,干舞已格于七旬;萧韶九成,肉味遽忘于三月。”此先说远夷不足以知雅乐,然后序作乐之盛,受赐之宠,得尊中国体。又云:“荡荡乎无能名,虽莫睹宫墙之美(《四书》只在目前,人自思量不到);欣欣然有喜色,咸与闻管龠之音。”与登歌四句,并全用经语。大凡词科四六,须间有此一二联则易入眼。他卷云:“征角并扬,庆君臣之相说;埙篪迭奏,与天地以同流。”因不全用,故弱。   孙仲益山居,上梁文云:“老蟾架月,上千崖紫翠之间;一鸟呼风,啸万木丹青之表。”又云:“衣百结之衲,扪虱自如;拄九节之筇,送鸿而去。”奇语也。   何文缜(ぃ,以四六知名,其谢召还表云:“两曾参之是非,浮言犹在;一王尊之贤佞,更世乃明。”孙仲益谢复官启曰:“两曾参而或是或非,一王尊而乍贤乍佞。”语简益工。   靖康间,刘中远(观)作《百官贺道君还京表》云:“汉殿上皇,本是田野之叟;唐朝肃帝又非揖逊之君。”何文缜时为中书侍郎,索笔涂之,用此二事别作一联云:“拥彗却迎,陋未央之过礼;执袂耙,笑灵武之曲恭。”   何の恢惺槿眨双亲具庆生日,赐生饩,谢表云:“况臣千载逢时,双亲就养。用羞甘旨,无烦颖谷之陈。誓竭疲驽,何止翳桑之报。”乃汪浮溪(藻)文也。   靖康间,京尹程伯起《谢赐出等牙简表》云:“看山拄颊,敢为晋士之清狂;上马设囊,岂有唐贤之风度。”亦汪浮溪笔。其末联尤胜,曰:“入趋表著,知文竹之非珍;传示子孙,庶甘棠之不朽。”(魏謇事)   李丞相纲罢,京师士民伏阙挝鼓,乞复用纲,钦宗遣内侍宣谕,众尚未退,暨召纲入,仍令纲面谕遣之,乃退。浮溪有启贺曰:“士讼公冤,竞举首而集阙下;帝从民望,令免胄以见国人。”盖用故事以配今事。汪尝举以谓人:“作四六,要当如此。”   靖康末,虏人立张邦昌,颜博文作赦书,有“无德者亡,知讴歌之已去;当仁不让,信历数之有妇。”等语,无非吠尧之辞,闻者骇愕。及以大宝归上,表云:“孔子从佛χ召,意在尊周(曲贷邦昌);纪信乘汉王之车,誓将诳楚。”   靖康之乱,六宫有位号者皆北去,独元袒屎竺鲜弦苑暇铀降诨衩猓张邦昌从吕好问请,乃尊元涛宋太后,遣使迎康王构于济州(智哉宣仁,真女中尧舜乎?当哲宗册孟后时,因曰:“此女福薄,异日国家有难,必此人当之。”至是验矣)。汪彦章时为起居舍人,草《皇太后告天下手书》曰:“历年二百,人不知兵;传序九君,世无失德。虽举族有北辕之衅,而敷天同左袒之心。乃眷贤王,越居近服。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尚在。”或谓帝王受命,不当以重耳为比,不知太后诰命用此,却无碍情真事切,足以深感人心。   汪彦章《代群臣劝进康王表》曰:“整襄城之驾,早戒修途;除高邑之坛,亟临大宝。力图后效,如成王小毖之诗;光复丕基。迈文帝大横之兆。”又表曰:“虽以位为乐,非尧舜之本心;然其命维新,盖周邦之旧物。”又《贺登极表》曰:“必国步艰难,始天地出非常之主;及治功宏济,乃子孙承罔极之体。取炎精用事之月,即艺祖兴王之邦。有三千同德之臣,共扶鸿业;用十百卜年之数,重立丕基。”(构后来曾不愧乎?)中兴之初,文章与时俱高如此。   浮溪草《建炎德音》有:“曰眷我中原,汉祚必期于再复;而迫于强敌,商人几至于五迁。”又曰:“惟八世祖宗之泽,岂汝能忘?顾一时社稷之忧,非予获已!”可谓说尽当时事情。或谓:“徽庙时留虏庭,不可谓八世祖宗。”后《行马忠河北经制使制》曰:“田野三时之务,所至一空;祖宗七世之遗,厥存无几。”此以为七世,乃为稳当。   浮溪草《绍兴改元德音》曰:“圣人受命以宅中。莫大邦图之继;王者体元而居正,盍新年纪之颁?”又曰:“小雅尽废,宣王嗣服于宗周;炎正中微,光武系隆于有汉。”词壮而事切。   建炎初,募使虏庭者,修职郎王伦改朝奉郎充大金通问使,浮溪行制曰:“朕惟疆事未宁,亲庭在远。夙宵轸念,庶孝悌通于神明;物色求人,傥忠信行于蛮貊。”又曰:“以尔胄出公侯,资兼智勇。言念主忧而臣辱,何有于生(伦自可怜。胡铨攻之太过)?如皆已佚而人劳,孰当其责?”又曰:“朕既俯同晋国用魏绛以和戎,尔其远慕侯生御太公而归汉。”哀情苦语,可泣鬼神。第高宗肺肠未必如彦章耳。   靖康之乱,柔福公主北去,建炎四年,有妄女子诣阙,自称柔福虏中潜归,诏老宫人视之,其貌良是,问以旧宫事,彷佛能言之,高宗恻然,诏授福国长公主,下降高世荣,汪浮溪草制词,曰:“彭城方急,鲁元尝困于面驰;江左复兴,益寿宜充于禁脔。”引用故事,莫切于此。绍兴中,显仁太后回銮,言柔福死虏中久矣,始知其诈,付诏狱执之,乃女巫也。尝遇宫婢,言其貌酷类柔福,遂以旧宫之事告之,因而为诈,乃伏诛。前后赐赉四十七万缗籍入官。   建炎、绍兴间,汪彦章为中书舍人,寻除翰林学士,谢表云:“文章虽本一技,命令实行四方。故自古禁林之除,极当时儒者之选。矧今学士,尤重他官。内敷帝制之坦明,外应军书之警急。学非闳博,难酬跋烛之咨(柳公权事);思或淹迟,将误制铃之召。”(宋制院中,以待传呼。)既拜职,一时诏令多出其手,凡上所以指授,诸将感厉,战士训饬,在位哀闵元元之意,具载诰命之文学,士大夫传诵,以比陆宜公焉。   绍兴元年正旦,高宗在越州帅百官遥拜二帝,浮溪撰表曰:“帝尧游汾水之阳,久忘天下(眉宇好);文王遇明夷之卦,益见圣人。臣自远威颜,荐更时序,当玑衡之载复,怅旒罩犹赊。鸿雁虽宾,莫致帛书于沙漠;风涛中阻,徒瞻云气于蓬莱。”   汪彦章《贺吕忠简初大拜启》云:“方群臣忧杞国之天,靡遑朝夕;乃两手取虞渊之日,重正乾坤。”   浮溪行韩蕲王制有曰:“见无礼于君,尔既殚于忠荩;归饮至于庙,我何爱于宠褒。惟功名烈士之始终,惟爵禄有邦之劝沮。尚图后效,更掩前休。”此诛苗刘后酬勋者。有曰:“跪推毂而遣将军,守境既腾于戎捷;歌出车而劳还率,畴庸敢废于邦彝!纵精兵于数路,若珠走盘;挤丑虏于长江,如杵投臼。”此破兀术后酬勋者。   王畚从弟投拜金人自劾,不允,浮溪草诏曰:“昔羊舌坐诛,靡连叔向;王敦稔恶,犹赦茂宏。盖古者君臣相与于腹心之间,未尝以兄弟辄投于形迹之地。”后王纲复官,浮溪制曰:“圣人之心如权衡之公,法无私者;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人皆见之(织造佳)。卫侯醇谨,初岂有于他肠?颜子庶几,尚何忧于贰过!”   绍兴中,汪彦章草《高丽不许入贡诏》云:“坏晋馆以纳车,庶无后悔;闭玉关而谢质,匪用前规。”上称其得代言体。久之,高丽谢表至,上以所御白团扇亲书“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十字以赐,缙绅荣之。   浮溪《代嘉王谢及第表》曰:“鹏激天潢之浪,莺迁仙苑之春。昔惭假宠于分茅,今喜成名于拾芥。既与在廷之多士,同值文兴;将令就传之百男,悉从隗始。”   浮溪《谢进书赐茶药表》曰:“遭汉家百六之灾,漫无载籍;取武城二三之策,乌足全书?分北苑之上腴,用濡燥吻;乞西山之灵剂,使制颓龄。”   汪彦章《贺赤乌白鹊表》云:“孝能致哺,煌煌仪则之新(画来是赤乌白鹊);喜必传音,{羽高}{羽高}羽毛之洁。徊翔有炜,协周家王屋之符;粹美而真,异庄子雕陵之见。”(国初,杨士奇改贺白鹊一联云:“与凤同类,跄跄于帝舜之庭;如玉其辉,{羽高}{羽高}在文王之囿”仁庙喜曰:“此方是帝王家白鹊。”适内厨进膳,遂命内臣彻以赐之。)   汉石建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字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惶恐。汪彦章“书马者并尾而五,常负谴忧。”盖用此事。孙仲益谢表亦有云:“名节坏于谤谗;孰听鼠牙之讼;精神销于忧患,屡惊马尾之书。”   颜鲁公自湖移刺抚州,浮溪绍兴初亦自湖移抚,谢表曰:“惟临汝之故都,有鲁公之遗迹。时当大历,来自吴兴。虽贤愚比拟之非伦,然明圣选除之所似。奉明王十行之诏,愿布隆宽(字法);想英贤百世之风,更思奇节。”又谢表有曰:“去国三年,长近蓬莱之气;移官千里,未离牛斗之墟。采薇遣戍,何昆吾猃狁之足忧;细柳劳军,知李牧廉颇之可用。”下联文意微有牵强,而无前数联,恐是谢庙堂启。   浮溪后知徽州,以宗祀赦文授新安郡侯。徽故汪乡郡也,其谢表云:“久客还家,方憩南飞之鹊;通侯授印,忽成左顾之龟。宋人柳室缘梅猓望胡及此;汉将银黄而夸里,荣乃过之。”又有《谢宰相启》曰:“城郭重来,疑千载去家之鹤;交游半在,或一时同队之鱼。”未几改知泉州,到任表云:“素号迂疏,无问马及羊之智;乃蒙安便,得维桑与梓之州。二年而劳力劳心,一身而畏首畏尾。力祈罢免,反冒迁除。虽卖剑买牛,老犹堪于渤海;然举头见日,身益远于长安。”   刘禹锡《听旧宫人穆氏唱歌一诗》云:“曾陪织女度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刘在贞元任郎官御史,后二纪方再入朝,故有是语。浮溪始采用之,其宣州谢上表云:“新建武之官仪,不图重见;数贞元之朝士,今已无多。”汪在宣和间为馆职符宝郎,是时绍兴十三四年中,其用事可谓精切。   秦相子以状元登第,浮溪贺启曰:“三年而奉诏策,固南宫进士之所同;一举而首儒科,乃东阁郎君之未有。虽迫于典故,姑令王勃以居前,然积此眷知(时桧引嫌,以陈诚之为首),行见鲁公之拜后。”或以为有讥刺,用是得谤,逐落职永州居住。谢表云:“瓶居井眉,虽有措身之地;狐正丘首,未知归骨之期。”在永积十二年,更四赦不得还,间遇胜日,幅巾葛屡登西山循钴钅母潭入愚溪并湘流,为文以吊古人,而自肆于山水。孙仲益称其“年益高,文益奇,诗益工,华妙精深,与柳仪曹相伯仲”云。   崔嗣道词科宇文彬《代大理国王谢赐历日表》曰:“坐明堂而朝群后,预观月令之布新;先诸夏而后四夷,永赖德辉之旁烛。”第三人张守云:“舜齐七政,治罔逮于要荒;武通八蛮,赐不闻于正朔。岂伊绝域,辄预颁时。”亦不减前表。   建炎四年,驻跸越州,明年改元绍兴,遂升府号,后移跸临安,命资政殿学士张守知府事,谢表曰:“履勾践之故栖,厉尝胆枕戈之志(恰好当家甚);想神禹之遗迹,服卑宫菲食之劳。”又《谢赐行宫充府治表》曰:“六蜚回御,想清跸之余音;一札疏恩,复黄堂之旧观。家在楼台,真羡诗人之胜;戟森兵卫,稍知州将之尊。广厦千间,已免震凌之患。土阶三尺,尚存简素之风。”言上于宫室无所增葺也。   绍兴初,胡康侯(安国)为给事中兼侍读,专讲《春秋》,以论事忤旨,遂乞侍养,许之。其谢表曰:“叱驭戒涂,梦寐碧鸡之佳境;牵衣结恋(情到),徘徊乌鸟之深情。矧当喜惧之年,深计短长之日。”牵衣结恋四字,画出依依情态,妙甚。康侯没,子寅进文集云:“丘木成阴,虽郁春秋之志;囊书奏御,何知旦暮之逢。”亦自悲款有致。   宋朝词科以露布命题凡四,其脍炙人口者,薛嘉言《唐西海道破土谷浑露布》,曰:“龙驹千里,越流沙青海而来(使事处如铁如意槌碎珊瑚);凤历万年,颁玉朔白兰之外。”秦桧《唐擒颉利露布》曰:“整王旅之云屯,依天声而电击。气调时豫,岂容微讨弗隙;地辟天开,奚有纤埃之未扫。”   秦桧又有《代宰臣贺日下有五色云表》云:“如盖如盘,(日)方显照临之用;非烟非雾,(云)共呈承戴之华。休矣祥开,灼乎贶施。臣等誓勤绵薄,(云)求介昭明。(日)帝衮长瞻,固已倾心于就望;官名久正,母庸纪号于青黄。”此亦词科试卷。   当桧用事时,佞士盈廷,引古今而颂功德者,例沐汲奖。桧尝建一德格天阁,朝士有贺启曰:“在昔独伊尹格于皇天(奇语),到今微管仲吾其左衽。”桧喜,超擢之。   李汉老(邴)有贺丞相二启,无非媚灶之语,然其文自隹。贺朱相曰:“际天飞之运,蚤参骏命之元;叶帝赉之求,实冠群公之表。十龟成朋,曾莫助告猷之益;五龙为辅,念尝同遭变之艰。”贺秦相曰:“昆夷维其喙矣,岂云属耆老而居岐山(好对。便作惊人伎俩);周公方且膺之,庶其会诸侯而朝洛邑。大节著乎本朝,尝左袒以为刘氏;孤忠奋乎绝域,真不食而哭秦庭。(桧初为议状于金师,言张邦昌不可立,愿复嗣君以安四方。金人怒,执桧去。)   李文肃又有《贺秦相进师垣启》曰:“推赤心于腹中,君既同于光武;有大勋于天下,相自比于姬公。”秦以为讥已,答启曰:“君既同于光武,仰归美报上之诚;相自比于姬公,其敢犯贪天之戒。”文肃得之,不能不恐,然亦终不能加害。   王仲迹岐公暮子也,善词翰,尤工四六。建炎初,知袁州,虏寇江西,坐失守削藉。尝以启于秦会之曰:“黄纸除书,久无心于梦寐;青毡旧物,尚有意于陶熔。”会之为之开陈,诏复元官。   张彦实掌诰制,杨原仲并居西掖,代言多彦实与之润色,偶戏成一毫笔绝句云:“包羞曾借虎皮蒙,笔阵仍推兔作锋。未用吹毛强分别,即今同受管城封。”原仲以为诮已,大怒,诉于桧,桧讠术言官弹之,彦实罢为宫词谢表云(文字亦能为崇):“虽造化之有生有杀,本亦何心?然臣下之或赏或刑,咸其自取。”   绍兴七年,赵忠简公(鼎)重修《哲宗实录》,书成,转特进,吕本中草制有曰:“谓合晋楚之成,不若尊王而贱霸;谓散牛李之党,未如明是而去非。惟尔一心,与予同德。”桧以为破和议,深恨之。(制词中又有“惟宣仁之诬谤未明,致哲庙之忧勤不显。”此盖用范忠宣遗表中语。两句但易两字而甚不然。范辞云:“致保佑之忧勤不显,”专指母后而言,正得其实,今以“保佑”为“哲庙”,了非本意。)   赵忠简安置潮州,凡五年,杜门谢客,时事不挂口,及移吉阳军,有谢上表曰:“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忠胆淋漓),誓九死以不移。”桧见曰:“此老倔强犹昔。”   绍兴八年,诏侍从台谏详奏和金得失,胡澹庵(铨)杭疏乞斩秦桧,连贬窜,王卢溪(廷郑┮允送之曰:“痴儿不了公家事,男子要为天下奇。”陈彦柔(刚中)以启贺之云:“屈膝请和,知庙堂御侮之无策;张胆论事,喜枢庭经远之有人。身为南海之行,名若泰山之重。”又云:“知无不言,顾请尚方之剑;不遇故去,聊乘下泽之车。”桧闻之,卢溪眨辰阳,彦柔贬安远。   绍兴九年,和议成,大赦。直学士院楼恫萆馕脑唬骸澳松像房悔过之期,而大金报许和之约。割河南之境土,归我舆图;戢宇宙之干戈,用全民命。”岳武穆(飞)在鄂州,上疏力陈其非,有曰:“臣身居将阃,功无补于涓埃;口诵诏书,面有惭于军旅。顾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誓心天地,尚令稽首以称藩。”疏入,桧益怒,遂成仇隙。   绍兴间,黄公度榜第三人陈修,福建解试《四海想中兴之美赋》,第五韵隔对云“葱岭金堤,不日复广轮之大,太山玉牒,何时清封禅之尘。”时诸郡试卷多经御览,高宗亲书此联,粘之殿壁,及唱名,上云:“卿便是陈修。”因诵此联,凄然出泪。其年第五人方翥解试《中兴日月可冀赋》一联云:“贮观僚属,复光司隶之仪;忍死须臾,咸泣山东之诏。”亦经御览,唱名特加一资。   绍兴间,太博吴元美创岳宫三清殿,以题梁属黄龟年,龟年即解手帕濡墨大书云:“风马云龙,俨百顺钩陈之卫;金枝玉叶,拱万龄宸极之尊。”词语铿润,书法高古,吴初见公略不经思,复疑濡笔染墨非法,既而双美,始大喜心服,归语子侄曰:“此公不特词翰可敬,其才出人数等。”   玉牒所纪,非止本支而已。凡一朝大政事、大号令、大更革、大拜罢,皆在焉。仙源、积庆特其一条耳。前此《进玉牒成书表》,罕能备言之,惟张于湖(孝祥)一表,始终对说,其辞有云:“帝系勒鸿,灿科条于属籍;圣谟启佑,严训典于宝储。尧统汉绪,肇派别于天潢;周诰商盘,丽光躔于东壁。惟昭穆亲疏之有序,与文章号令之当传。麟趾振振,共仰宗盟之益茂;虞书浑浑,更瞻圣作之相辉。”其形容玉牒,方为两尽。   凡表中谢后当说“窃以”,各随题意。如洪景卢(迈)《代枢密使谢赐玉带表》云:“窃以裴度视师,服章武通天之宝;卫公戡难,拜文皇于阗之珍。”视师、戡难,俱见枢臣之意。又如汤岐公(思退)《谢赐御书周易尚书表》云:“窃以法始四营,莫辩乎易,文兼五典,皆聚此书。续东鲁之韦编,发先秦之竹简。意广大而莫测,辞灏噩以难窥”是也,或用事,或不用事,亦无定格。   汤岐公谢《赐御书周易尚书表》是词科试卷,代守臣作者,其中惊语云:“删妄论于九师,掇微言于四代。月将日就,彰圣学于祗勤;墨妙笔精,竦侯藩之赡对。”又云:“垂衣裳而致治,盖取乾坤;广视听以御图,一似尧禹。秘书深刻,已参淳化之孝经,方国咸颁,远陋汉光之手札。臣叨分符竹,获睹宝奎。八法难知,徒惊端劲遒伟之状;一圻所治,顾布精微疏通之风。”洪景卢亦有警语云:“八卦之说谓之索,奉以周旋;有篇之义莫得闻,坦然明白。”又断句云:“但惊奎璧之辉从天而下,莫测龟龙之秘行地无疆。”   杨政除太尉,汤岐公行制曰:“远览汉京,传杨氏者四世。”近稽唐室,书系表者七人。(亲切从博洽中来。)谓杨震子秉,秉子赐,赐子彪,四世为太尉。李德裕辞太尉云:“国朝重惜此官,二百年间才七人。”其用事精确如此。    卷七 宋   建炎初,朱少章(弁)洪忠宣(皓)俱衔命使虏,拘在虏庭。绍兴五年,道君皇帝崩于五国城,少章在燕山闻之,服斩衰,朝夕哭,为文以祭,有曰:“叹马角之未生,魂消雪窖;攀龙髯而莫上,泪洒冰天。”后王伦归,传其文至,上览之感怆。忠宣在冷山讳闻,北乡泣血,即开泰寺荐之,其辞曰:“千载厌世,莫遂乘云之仙;四海遏音,同深丧考之戚。况故宫为禾黍(言言怆恍),改馆徒馈于秦牢;新庙游衣冠,招魂漫歌于楚些。伏顾盛德之祀,传百世以弥昌;在天之灵,继三后而不朽。”故臣读之,无不掩涕者。   唐窦叔向上《正懿皇后哀挽诗》有“命妇羞苹叶,都人插柰花”之句。《晋史》:成帝时,三吴女子相与簪白花,望之如素柰。传言,天宫织女死,为之着服。已而,杜后崩。绍兴五年,宁德皇后讣音自北庭来,知徽州唐辉使休宁尉陈之茂撰疏文,有云:“十年罹难,终弗返于苍梧;万国衔冤,徒尽簪乎白柰。”是时,正从徽宗蒙尘,其封偶精确如此。   钦宗嗣位未几,遽罹狄祸,绍兴末,讣音入国,任元受(尽言)时为下僚,率缙绅为位佛宫以致哀,作疏文曰:“臣等从军以出,始惭晋国之亡臣(一腔热血淋漓楮墨之间);御主而还,终愧赵王之养卒。攀号靡及,摧殒何穷!义不戴天。扣九关而无路!礼应投地,庶十力之可凭!恭顾神游超越,睿识圆明。区脱尘空,(虏地)来即宝华之法会;兜离响灭(虏音),常闻金鼓之妙音。”又疏曰:“恭惟大行孝慈渊圣皇帝,蹈千仞之渊冰,脱群生之涂炭(徽宗自是可恼,钦宗真是可怜)。皇天降割,裔土告终。万秉墨粒将御徐戎之难;六军缟素,咸声义帝之冤。恭顾法证三乘,趣超十地。如天子名为善寂万有皆空(佛号),如世尊身就涅饕徽娌幻穑ㄋ阑)。昔人有言:“读《出师表》而不泣者,必非忠臣。”余谓:“彼二表已堪流涕,此二疏乃可痛哭。”   任元受有《贺汤侍御鹏举启》,专言秦桧之恶,其略曰:“请言自古之奸臣(争臣口,词臣笔),无若亡秦之巨蠹。公攘名器,报微时箪食之恩;擅肆刑诛,箝当代缙绅之口。忠臣不用而用臣不忠,实事不闻而闻事不实。私富贵之垄断,岂止使子弟为卿(即巧诋毒骂不恶于此);夺造化之垆锤,乃不许人主除吏。忠义扼腕,知识寒心。并愧汉臣,初乏朱云之请剑;下惭唐室,未闻林甫之斫棺。”元受,元符谏官伯雨之孙,可谓不愧其祖。杨诚斋谓其文“孤峭而有风棱,忠鲠而有义气。”良非溢美。   洪忠宣三子,适、遵、迈,并中词科。绍兴、乾道间,继入西掖。迈谢表有云:“父子相承,四上銮坡之直;弟兄相望,三陪凤阙之游。”时有贺三洪启云:“有是父有是子(自然语),相传忠义之风;难为弟难为兄,俱擅词章之誉。”   张魏公都督江淮军马,会诏归朝,未至而免相。洪景伯(适)当制,其词曰:“棘门如儿戏耳,庸谨秋防;衮衣以公归兮(好剪裁),庶闻辰告。”所谓儿戏者,指边将也,而读者乃以为诋魏公。其末句曰:“春秋责备贤者,既功业之维艰;天子加礼大臣,固始终之不替。”所以怅惜之意,至矣。   绍兴间,洪景严(遵)《代福州谢历日表》,其颂德一联云:“神祗祖考,既安乐于太平;岁月日时,久明章于庶证。”用《诗》凫仔蚣啊妒椤泛榉段模皆未尝辄增一字。乾道中,有外郡上表谢历,采取用之,以为用事精切,景严笑谓曰:“今光尧在德寿,所谓考者何哉?此大有利害,不可不审。”   绍兴间,洪景卢(迈)撰《渊圣乾龙节疏》曰:“应天而行,早得尊于大有,象日而动,偶蒙难于明夷。”《大有卦》,柔,得尊位,应乎天而时行。《左传》:叔孙豹筮遇明夷,象日之动,故曰“君子于行”。《彖辞》云:“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亦纯用本文。   显仁皇后小祥,洪景卢为慰表曰:“汉中天二百而兴,益隆大业(不做而做是佳境);舜至孝五十而慕,独耀前猷。”时高宗圣寿五十四也。   洪景卢草《辛巳亲征诏》曰:“惟天惟祖宗(是惯手),方共扶于基绪;有民有社稷,敢自佚于宴安。”又曰:“岁星临于吴分,定成淝水之勋;斗士倍于晋师,可决韩原之战。”是时,岁星在楚,未几,金人弑亮于瓜洲,帝犹未启行也。有作《贺诛卢亮表》曰:“盖瓜步既应童谣,那无天道?棘门或如儿戏,将屈帝尊。”又曰:“讵容去腹以实盐,政可添头而为器。”二联语壮而对切,与亲征诏檄相为伯仲,但上联意若未顺,如曰“恐棘门或如儿戏,将屈帝尊,而瓜步果应童谣,那无大道?”则尤为全美。   吴在兴元修塞两县决坏渠,洪景卢为奖谕诏曰:“刻石立作三犀牛(工从熟化),重见离堆之利;复陂谁云两黄鹄,讵烦鸿葜谣。”用老杜《石犀行》云:“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及《汉书》翟方进坏鸿隙大陂,童谣云“反乎覆,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等语也。   乾道初,以叶搿⑽鸿轿尚书左右仆射并兼枢密使,氤跷谏议林安宅所击,罢去,林遂副枢密,已而置狱,其言皆无实,林责居筠,叶乃召拜左揆。洪景卢草制曰:“既从有北之投,亟下居东之召。有欲为王留者(巧舌而运熟笔),孰明去就之忠;无以我公归兮,大慰瞻依之望。”后胱冬雷罢相,容斋又当制,曰:“调阴阳而遂万物,所嗟论道之非;因灾异而劾三公,实负应天之愧。”盖因有讽云。   魏杞初为宗正少卿,使金定和议,及还,慰籍甚厚,旋致大用。故景卢草杞赠父词曰:“大名之后必大,非止其身;和戎如乐之和,幸哉有子。”赠母词曰:“藏盟府于园功,不殊魏绛;成外家之宅相,重见阳元。”(天生自然,无独必有对。)封妻姜氏词曰:“筮仕于晋曰魏,方开门户之祥;取妻必齐之姜,孰盛闺闱之美。”   乾道甲午改元纯熙,既已布告天下,景卢时守赣,贺表云:“天永命而开中兴,方茂十年之统;时纯熙而用大介,载新纪号之年。”迨诏至乃为淳熙,盖以出处有“告成大武”之语,故不欲用。   洪景卢《代枢密使谢玉带表》有云:“从枕席以过师,未逄戎韬之略;执干戈而卫社,莫参盟府之勋。遽膺一札之书,申贲万镒之宝。有璞于此必使斫(宋人之习固然),恍惊制作之工;匪伊垂之则有余,允谓便蕃之赐。于王比德,虽君子之莫追;束带立朝,庶嘉宾而可对。”昔人谓,将帅表须雄壮,此足当之。其用《充国傅》及《礼》、《诗》、《论》、《孟》尤称巧手。   周益公(必大)绍兴丁丑词科以交址进驯象命题,就试之士,仅能形容画象及塑象而已,惟公表曲尽驯象生意(从象说便实而死,于驯字上生情遂觉虚活),有云:“名应周郊之五路,克协驭仪;耳闻舜乐之八音,能参率舞。”又曰:“靡惮奔驰,幸舍鸢飞之ㄢㄢ;无烦教扰,俾陪兽舞之般般。”主司惊异,遂中首选。   高宗初一儿三岁,误为苗、刘所拥,遂为张浚所杀,自是屡祷燕祺,故词科以《贺皇太子生》命题。周益公试卷起云:“天淌ド瘢君万年而锡祚;祥开禁掖,震一索而得男。”结云:“使寿使富而多男,方协尧封之祝;宜民宜人而受禄,载歌周雅之章。”当时称其擅场。(有窃后一联者,改作“多富多寿而多男”对“克长克君而克类”,不知当时果有“多富多寿”之祝否?又以“华封”对“皇矣”、“矣”对“封”果当否?)   周益公初试馆职,即以掌制手见称,乾、淳间在翰林凡六年,制命温雅,周尽事情,为一时词臣之冠。有《除礼部侍郎诰》云:“分六职于中台(原原本本),共厘庶务;正贰卿于宗伯,尤号清曹。非夫令闻广誉施诸身,前言往行畜其德,何以助我中和之化,仪于侍从之班?久叹才难,盍从试可?朕旁招彦士,盼饰隆平。稽三王损益之文,闵五季袭沿之陋。礼乐自天子出(后谢表亦用之),将成列圣之典章;笾豆则有司存,兼采诸儒之论议。资尔直清之誉,副予制作之官。上而修神天庙社之盛客,下而正玉帛鼓钟之末节。使汉文焕焉可述,则周道粲然复兴。”此篇组织之工,已并天巧矣。   周益公《谢除吏部侍郎表》云:“知人非尧帝之难,巧壬奚患?选众有皋陶之举,枉直自分。”《谢除礼部侍郎表》云:“惟宗伯古之清曹,惟贰卿今之抚仕。礼乐自天子出,虽上禀于圣谟(思到笔随,亦由储材之富);笾豆则有司存,当俯求于故实。夫何鄙朴,而许摄承?夙夜直哉惟清,莫遂夔龙之逊;文章焕焉可述,更惭乘马之工。”《谢除礼除尚书兼翰林学士谢表》云:“宗伯缀文昌之座,已高曳履之班;翰林依华盖之星,尚玷纟寅纶之直。”诸表含经吐史,戛玉枞金,一时词垣诸人,皆叹以为不可及。   淳熙间,周必大除参知政事,《谢太上皇帝表》曰:“虽舍生之类,夙仰戴于陶成;然太极之功,终莫窥其运用。”后进左丞相,谢上表云:“惟尹暨汤,虽乏格天之效(有体有貌之言);安刘必勃,尚存念祖之心。”读者谓其字字不苟,具有宰相风度。   周益公《谢宫祠表》曰:“晨趋凤阙,绾五组之光华;夕侣渔舟,披一蓑之蓝缕。”又曰:“负兹有疾,”人多疑“兹”字误,公后自笺曰:“出《公羊》:威公十六年,诸侯有疾,曰负兹。兹,新生草也。”   凡臣僚上表所称“惟臣”“诚惶诚恐”“诚欢诚忭”“稽首顿首”者,谓之“中谢”“中贺”,自唐以来,其体如此。“盖某”以下,亦略叙数句,便入此语,然后敷陈其详。后人不察,或于首联之后(方员自有规矩,何可不知),凑用两短句,言震惕之意,而复接以中谢之语,则遂成重复矣。周必大《谢复益国公表》曰:“华阳黑水,裂地而封;旧物青毡,从天而下。磨玷之勤未泯,执圭之宠弥加。臣诚惶诚恐。”或以为疑问公,公答之如此。   史真翁(浩)有《侍讲说书官为经筵进(题目琐碎极难者匀称)。讲孟子终篇谢赐金带牙简同侍读修注官谢赐御筵及鞍马香茶进诗表》,题中转摺极多,最难整次,而史表委曲圆活,有余采而无涩语(就用《孟子》语妙),可谓四六中子长,其略曰:“逮圣神尊德以有为,于学问逢原而自得。细旃昼访,聆责难陈善之规;峨弁星环,探知性尽心之蕴。华编甫撤,谀问奚裨。畴侍讲说书之劳,暨著记纂修之职。F3绚采(金带),复料蟪葜珍(牙简);玉茕示慈,咸缀麟台之席(御筵)。上驷式调于沃辔,(鞍马)团龙交粲于奇芬。(香茶)稽古所无,省躬莫称。归美以报,拜手载朝。赞至圣之大成,述君臣之相说。辞陈约礼(进诗),远希积翠之篇(唐太宗);句写赐笺,俯效集仙之饮。”(唐玄宗)   史真翁八十,孝宗特遣使赐御笔褒谕,俾介眉寿,又赐金器香茶等物,真翁表谢云:“貂戏牲裼诖ㄍ浚翰墨腾光于龙凤。谓臣浮生之稀有,又过十春;祝臣暮齿之再延,俾逢千岁。杯盘罗列,盆盎错陈,率皆粟缕于兼金,况乃环装于百宝。分上方之清馥,掇正焙之龙芽。”盖真翁曾侍帝于潜邸,帝即位,遂大拜,宠锡最渥,故表中复有“乾坤长养,父母爱怜。自执卷于潜藩,暨秉钧于初政。抚存特异,终始弗渝”等语。   朱紫阳(熹)除浙东提刑到任谢表有云:“虽驽马之十驾,后者鞭之(工于编插);然鼯鼠之五穷,技止此耳。”按《荀子》:“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亦及之矣。”又,“鼯鼠五技,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浮不能深浴,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是谓五穷。”《庄子》:“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柳子《黔之驴说》“技止此耳。”只此四句,柚古词何等神妙,世之不能四六者,类言“雕虫小伎,壮夫不为”,孰知前代大儒乃尔!   二程毓秀黄冈,前此祠堂阙焉,郡守李谌经始缔创,朱晦翁大书扁榜,且为之记,李自为上梁文曰:“江趋庐阜而东,实接濂溪正传之派,(趋字揖字更下得好)山楫浮光而北,又邻司马载毓之邦。”盖温公生光州故名光。周元公隐庐山之阴,濂溪在焉。光黄江皆邻州,亦异事也。李乃文肃之孙,文学典刑,固有自云。   吕成公(祖谦)《进仙源类谱表》有云:“德隆泽厚,命既积于万年;胄远族蕃,谱方新于六世。”此上高宗者也。前布告手书曰:“传序九君,”而此仅云六世者,盖以帝论,则至钦宗已九君,以世论,比高宗才六世耳。呜呼!以举族北辕之后而有此谱牒,可为于咽。   乾道初,有自翰林学士除同知枢密院事者,吕成公草诰云:“在咸平有若臣旦,在嘉逃腥舫夹蕖_繇禁林,登贰枢极。帷幄收颇牧之绩,樽俎折獯狁之谋。无竞维人,式序在位。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某代言温雅,发号施令,罔不臧劝诵(如今用成语便以为旧话,前辈政不如此);从容陈善,闭邪谓之敬。屡访河西之边事,咸耸山东之诏书。嘉其知军戎之情,进而与甲兵之问。尔猷则告,我武帷杨。噫!夙夜宥密,单厥心,勿替协恭之助;国家间暇,明其政,具严思患之防。可授同知枢密院事。”此语妙在将翰林与枢密纽捏成团,殊无苦色。(宋人又有《贺翰林迁兵部启》云:“从横经库,甲乙丙丁四部之书;驰骤词坦,天地风云八方之阵。”)   凡制诰不称为某人作者,以其人不称也。东菜又尝撰《中书舍人除翰林学士诰》云:“具官某,增主之明,洋洋晁董之对;发帝之令,浑浑虞夏之书。休有德声,最于迩列。是用进陟銮坡之邃,深居钤索之严。近天子之光,允赖谋猷之启沃;见王者之志,展圳命之发挥。”此诰文极清华,亦不称为某作。   吕东莱《通张魏公启》有云:“先知觉后知,传斯文之正统;小德役大德,为善类之宗盟。扶日毂于庆霄,握斗枢于宥府。国家再造,高鸿烈于汾阳;天地重开,翊丕图于建武。”东莱与魏公之子南轩友善,故极其推尊,而自叙处复极其挹损,云:“每原念于衰宗,尝屡投于化冶。虽迹遥履舄,莫伸磬拆之恭;然气激肺肝,窃效钟鸣之应。”   杨诚斋(万里)《贺张魏公除都督启》曰:“胡马南牧,拆棰以毙其酋;衮衣东征,投戈而拜吾父。”语亦奇壮。   杨诚斋《谢提举广东》警联云;“九天晓日,念孤臣将远于长安;四乘秋风,忽宠命载驱于原隰。至于南海,保彼东方。”又云:“海若祝融,弹压波澜之险;朔云边雪,驱除江岭之氛。”谢知福州警联云:“米蘖自将,粗谨酌泉之誓;茧丝是戒,少宽竭泽之嗟。”又云:“政苟安恬,宁有骇舆之马;吏无侵枉,谁为游釜之鱼。”若此之类,俱意新调新。大抵宋人四六,荆公谨守法度,东坡雄深浩博,出于准绳之外。由是分为两派。后来汪浮溪、周益公诸人类荆公,孙仲益,杨诚斋诸人类东坡。   范石湖(成大)帅蜀,上巳日,大燕乐,语僚佐撰呈,皆不惬意,有石生者一联云:“三月三日,岂无长安丽人;一咏一觞,载讲山阴禊事。”公心肯之。   孝宗时,上庠试卷时经御览,辛丑大旱七月,私试《闵雨有志乎民赋》,魁士刘大誉赋中有“商霖未作,相传说于高宗;汉旱欲苏,烹弘羊于孝武”之句。时赵温叔为相,孝宗遂欲因此罢之,会有诏迎天竺观音就明庆寺请祷,有为诗者曰:“走杀东头供奉班,传宣圣旨到人间。太平宰相堂中坐,天竺观音却下山。”温叔闻之,遂乞免。   宋初有年八十二魁大廷者,谢启云:“白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工绝);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或以为梁颢。绍熙间,有士子年十九以诗赋擢第,梁溪费衮为作启云:“年逾贾谊,亦滥置于秀材;齿少陆机,顾何能于文赋?”盖二者年齿适相上下也。   楼攻瑰(钥)草《光庙逊位诏》:“虽丧纪自行于宫中,而礼文难示于天下。”盖孝庙上仙,光宗以疾不克亲临丧,遂传位于嘉王也。又草《立韩后制》曰:“书称尧舜禹之传,朕克艰于负荷;诗美姜任姒之圣,后宜谨于仪刑。”于时吴谢李三后皆在长乐,其用姜任姒可谓精切。   楼攻瑰《谢除参知政事表》有云:“朝廷建辅,号天子之四邻;政事参闻,下丞相之一等。”又云:“负二宜去,有七弗堪。宿恙渐侵,将吁天而致祷;误恩狎至,真地以靡遑。”句句从肺肠中搜出。二宜去,七弗堪,何等精确。唐孔云:“吾二宜去:年老,一也,为左右丞不得进退郎吏,二也。”晋嵇康七不堪,见《绝山巨源书》。   李诖士普匝逯小洞进国史列传表》云:“录公卿而为世本,肇自有熊;传臣子而易编年,ㄈ繇司马。”高崇奎《辞免内相兼修史表》曰:“玉堂挥翰,誉殊乏于令狐;金匮绸文,才当延于司马。”一则词臣令狐郏一则太史公司马迁,不惟事精,又且对切,视彦中词科表以有熊对司马,此又胜焉。   庆元初,《奉孝宗御制藏华文阁诏》曰:“经纬天地,道存浑噩之书;鼓舞雷风,仁荡温沌之命。写之琬琰,炳若丹青。太微三光之庭(文亦冠裳),丕阐凤巢之势;上帝群玉之府,遂通龙纪之联。”此高崇奎笔。   宁宗朝,以伐金诏四方凡二,开禧诏曰:“含垢纳污,在人情而已极;声罪致讨,属胡运之将倾。”翰林学士李壁之词也。嘉定诏曰:“犬羊跨我中原,天厌多矣(后联较胜);狐兔失其故穴,人竞逐之。”与前诏旨大约相似。   宁宗朝,真西山(德秀)权直学士院,尝代制置司撰瑞庆节表云:“无思无为,化自隆于鼓万;有容有立,德参贯于函三。故修龄与日以长存,虽巧历穷年而莫尽。臣驰神拱北,将指落南。奉万岁之玉卮,遥想行兄隔;上千秋之金鉴,庸伸獒忭之恭。”当时推其雅秀。后来翰苑诸公多袭用之。   西山掌内制六年,因母请外便养,得除江东运使,谢表云:“轺传初驰,旄倪争睹。谓朝廷所以辍柱下之吏(笔端驰骋),盖圣主将以惠江左之民。因博采于风谣,颇究知其疾苦。赋难遽省,盍渐捐赋外之征(四六中见经济);民未易苏,当先去民间之蠹。”及到任,惠政深洽,不愧其言。   宝庆初,史弥远杀济王于湖州,真德秀入对,极言其冤,忤弥远意,为梁成大所劾,遂罢直学士院,提举万寿宫,寻祠禄亦罢,有谢表云:“圣君非不受言,臣自疏于开导(诚然哉忠义之言)。国人皆称有罪,上独示于矜容。”四方人士,诵其文,想见风采焉。   真希元《谢复官表》云:“自退屏于山林,寝逖违于轩陛。忧时之发益白,怅去国之十年;恋阙之心为丹,敢忘君于一饭。”又《谢宣召入翰林院表》云:“修除翰苑,在环除出守之余;轼待禁庭,亦赤壁归来之后。岂非加岁月(见识),则其文老,涉忧患,则其虑长。乃登邃严,以备顾问。如臣者,才华弗竞,戆拙自将。结茅屋于云边,已甘终老;瞻玉堂于天上,若隔前生。敢云白首之重来,误入清哀之妙简。”时弥远死,公再起用,正端平更化初也。   真希元《进大学衍义表》:“曩叨侍从论恩之列,适当奸谀蒙蔽之时。念将开广于聪明,惟有发挥于经术。使吾君之心,炳如白曰;于天下之理,洞若秋毫。虽共兜杂进于尧朝,岂魍魅能逃于禹鼎。”(回护好。)曰奸谀,曰共兜,曰魍魅,盖指弥远。   凡进书称颂处,即“窃本书之意”乃佳,史真翁《讲孟子表》云:“恭惟陛下居安资深,守约施博。览大贤之论集,兴盛治之雍熙。德醉从容,秩太清之华燕;币将舄奕,迈崇政之彝文,臣等职愧寤疑,恩沾司乐。读古书而尚友,谅怀望道之思;颂清庙以致平,期尽事君之义。”真希元《进大学衍义表》云:“恭遇陛下,乾旋坤转,日就月将。方将切磋琢磨,而笃于自修;定静安虑,而进于能得。事欲明于本末,理期贯于精粗。适萃成编,冒尘清燕。止其所止,顾益加止善之功;新以又新;更推作新民之化。”二表当并观。   李功甫谒真西山丐词科文字,西山留之小饮书房,指竹夫人使作制,功甫援笔立成,末联云:“保抱携持,朕不忘两夜之寝;展转反侧,尔尚形四方之风。”西山叹赏,盖八字用诗书全语,皆妇人事,而“形四方之风”又见竹夫人玲珑之意。其中颂德云:“常居大夏之间,多为凉德之助。剖心析肝,陈数条之风刺;自顶至踵,无一节之瑕疵。”   嘉熙己亥四月诞皇子,告庙祀,文学士李功甫当笔,内用四柱作一联云:“亥年巳月,无长蛇封豕之虞;午日丑时,有归马放牛之喜。”盖时方有蜀捷,其用事可谓中的。   王伯厚(应麟)宋季以博洽称,尝见临安进野蚕茧及丝绵纱绢,因谓同学者曰:“万一以此命题,中间将何铺叙?”皆相顾无语。伯厚拟一联云:“丝纤纩,无惭禹贡之征(插花窒篱);冰素方空,不数齐官之献。”丝绵纱绢四者皆备,同学叹服。(嘉靖初,黄澜考补野蚕成茧联云:“园客抽丝,坐看五色;龙精散魄,不假三缫。被阜以生,表汉家之熙洽;食槲而化,彰唐室之隆平。”后联宋人原表。)   汉唐文儒之戏曰客难,曰解嘲,曰宾戏,子虚、乌有之问答,翰林墨卿之应酬,至韩昌黎作《毛颖传》,遂牵陶泓、陈玄、楮先生得书。淳碳渲T焦(清之)发昌黎未尽之蕴,托王命,出高爵,合文房四友,例有除授,训辞甚美(文房生色)。门下客林肃翁(希逸)、刘潜夫(克庄)各拟谢表,人争传诵。林代毛颖谢云:“楮知白尝反面,以臣点污而见疑;石虚中恃粗才,欲臣流落而后已。独蒙拂拭,未忍弃捐。岂非以内扎施行,无漏言于片字;中书进拟,或任怨以一勾。忠粗竭于毫芒,恩久居于掌握。对扬麻卷,幸袭元锐之封;期效枣心,时进公权之谏。”代石虚中谢云:“濡染固勤,愧渊源之易涸;气质难化,知圭角之未除。徒坚石不转之心,莫效璧俱碎之报。幸不折于屡挫,几见买以一官。从我而无所取材,小器偶叨于承乏;掌制而不善为斫,拙工未免于包羞。”刘代陈玄谢云:“上恩甚渥,月辄给于一枚;旧学都荒,岁才磨于寸许。研精游艺,摩顶酬知。润色庙谟,不假丹青之力;剂量人品,尤严皂白之分。”代楮知白谢云:“臣无他技,方虞扎恶之讥;帝有恩言,乃示衮褒之意。委穆之以百函之多;饷张华至万番之富。大事则书之策,安能措一字之谨严;小子不知所裁,徒自愧成章之狂简。”   县令之任最难,盖监司府州之责成、乡社百姓之争讼、征敛以供军国、严慎以防吏胥,能否黜陟,皆系于此。宋林崇父(德)尝为剧县,有声,其与监司启云:“鸣琴堂上,将贻不治事之讥(中事情);投巫水中,必得擅杀人之罪。”时以为名言。刘潜夫宰建阳,亦有一联云:“每嗟民力,至叔世而张弓;欲竭吏能,恐圣门之鸣鼓。”语意尤胜。   刘克庄除广东提举,谢表云:“今百端之供亿,殆遍国中;余一发之本根,独惟岭外。方且籴舟之发衔尾,鹾课之收及肤。空熙丰以来之储,增绍淳未有之额。使贾生之及见(酷似今日),哀痛谓何!虽刘晏之复生,变通安出?乃如臣者,岂其任哉?惟无瑕者裁人,必先已责;(二句俱《左传》)以不贪而为宝,少戢吏饕。”广东提举即杨诚斋旧任也。诚斋谢表犹有“物众地大,壤沃泉甘”之语,至刘时凋瘵乃尔,盖宋事至此已不可为矣。   开庆初,元人攻鄂州急,贾似道密遣使请称臣纳币,元太弟不询:,会宪宗讣闻,而阿里不哥欲袭尊号,乃约岁币之数,拔砦而去。太弟旋定内难,即位于开平,改元中统,李仁卿(治)《贺车驾班师表》云:“惟圣人必欲去害,肆天子所以有征。(峰嵘)衣暂试于一戎,月连飞于三捷。既多算以胜少算,况至仁而伐不仁。是宜氛枝廓清,车书混一。大统会归于中统、太平今睹于开平。”是时胡运初兴,其典章文物,倾压中国如此。   孟德卿(攀龙)《贺平宋表》云:“国家之业大一统,海岳必明主之归(铺张);帝王之兵出万全,蛮夷敢天威之抗?际丹崖而述职,奄瀚海以为家。独此宋邦,弗遵声教,连兵负固,逾四十年,背德食言,难一二计。崛强心在,四郊之横草都无;飞走计穷,一片之降幡始竖。兹惟睿算卓冠前王,视万里为目前,运天下于掌上,致令臣等获对明时。歌七德以告成,深切龙庭之想;上万年而为寿,更陈虎拜之词。”孟故北方遗老,是时幽燕境土陷虏已久,见闻习染,不复知宋中华之统不可绝(自是乾坤大变,何论文章),虽刘梦吉(因)大儒亦作《渡江赋》以筹画忻幸之,又何怪乎德卿之谓宋为蛮夷也?   东昌路《贺平宋表》是翰林学士徐世隆撰,略云:“蠢尔三苗之弗率,命予群后之徂征!一鼓而定荆襄,再驾而降鄂岳。蕲黄面缚,江沔心归。铁瓮之坚城已摧,金陵之王气何在?楚地六千里,不劳秦将之增兵;钱塘十万家,坐见吴王之纳土。伪将悉朝于阙下,幼君遐窜于海中。方知恃险而亡,应悔求和之晚。”世隆尝以诗哭文丞相,有曰:“情忠贯日华夷见,气节凌霜天地知。”似非昧于《春秋》内外之辨者。表中亦云:“弗图岛夷,辄拘使节。”盖可浩叹。   元人贺登极表第一椎虞伯生(集),贺圣节表第一推邓善之(文原),贺正旦表第一推夹谷士常(之奇),贺亲祀南郊表第一推谢敬德(端)。虞表云:“鸿业启图,世守肇基之迹;龙庭受贺,躬膺大历之归。”中联云:“立长式遵于家法,计宜允协于舆情。车服旌旗皆我祖宗之旧(酷似子瞻);星辰河岳,赫乎宇宙之新。”末联云:“臣等叨承重任,适际昌期。建皇极以敷言,亲扬彝训;坐明堂而布政,永替成能。”邓表云:“天开景运,笃有道之曾孙;电绕神枢,受介福于王母。”中联云:“至仁育物,得秋而万宝成(成语如合);盛德在躬,居所而众星拱。”末联云:“臣等名叨玉署,目极璇霄。广文王有声之诗,载歌律吕;衍殷宗无逸之寿,虔祝华嵩。”夹谷表云:“位拱少阳,仗簇黄麾之晓;气暄太族,祥开青禁之春。”中联云:“重明继照,阴邪常遏于未形;九四在渊,阳德克潜于巳著。兹履端之云始,宜介福之孔多。”末联云:“臣等素乏长材,叨居端尹。星辉海润,莫酬沾被之恩;月恒日升,第祝绵延之算。”谢表云:“四方于理,事天致恭。已之诚三年而郊(己辛政对,妙),卜日叶用辛之吉。”中联云:“大吕黄钟,音协云门之奏;镇圭缫籍,辉联苍璧之华。祥风和气之与游,景星庆云之叠见。”末联云:“臣等叨佐清朝,欣观熙事。列圜坛之八陛,幸陪汉峙以侍祠;陈泰阶之六符,顾举兕觞而上寿。”胜国一代文章,于斯为极盛矣。表涉一代兴废,不可无断制。欧阳原功(玄)《进宋史表》云:“声容盛而武备衰(遂为定案),议论多而成功少。”可谓尽之。我朝丘文庄公(觯┪祭酒时,出《元史表》云:“非无一善之可称,终是大纲之不正。”自谓不减前语,世亦以为信然。   宋以仁厚立国,不幸侮于辽,肉于金,亡于元,然人心终有不忍忘者。初宋亡,宗室有遗落中山者,众共立为主,期欲兴复,不克而灭。元末,韩山童自言祖父系宋胤,国亡变姓。汝颍兵起,卒推之为主。山童败,子林儿称宋帝亦十二年。其他所在兵起者,皆以兴宋为词。而红巾揭旗有联云:“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英雄欺人),重开大宋之天。”此见宋仁厚之德入人之深,虽易姓未泯。盖汉唐以下所未有也。
13,225
艺藏
综合
山房随笔-元-蒋正子
山房随笔 元 蒋正子   辛稼轩帅浙东时,晦庵南轩任仓宪使。刘改之欲见辛,不纳。二公为之地,云:「某日公燕至后筵便坐,君可来。门者不纳,但喧争之,必可入。」既而,改之如所教,门外果諠哗。辛问故,门者以告,辛怒甚。二公因言改之豪杰也,善赋诗,可试纳之。改之至,长揖。公问:「能诗乎?」曰:「能。」时方进羊腰肾羹,辛命赋之。改之对:「寒甚,愿乞卮酒。」酒罢,乞韵。时饮酒手颤,余沥流于怀,因以「流」字为韵。即吟云:「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樽酒伴风流。」辛大喜,命共尝此羹,终席而去,厚馈焉。席散,南轩邀至公廨,置酒语之曰:「先君魏公,一生公忠,为国功臣,厄于命,来挽者竟无一篇得此意。愿君有作,以发幽潜。」改之即赋一绝云:「背水未成韩信阵,明星已陨武侯军。平生一点不平气,化作祝融峰上云。」南轩为之堕泪。今《龙洲集》中不见此二诗,岂遗之邪?又云:稼轩守京口时,大雪,帅僚佐登多景楼。改之敝衣曳履而前,辛令赋雪,以「难」字为韵。即吟云:「功名有分平吴易,贫贱无交访戴难。」自此莫逆云。   李公山节,汾洲人也。端平中,朱湛卢复之使北,展觐八陵,引李与王仲偕南。李初任乡郡节制司干官,后任西山倅。时正倅陈三屿松龙会僚友于多景楼,赏杨妃菊,令诸妓各持纸笔,侍众官请诗。李后至,酒一行,起背手数步吟云:「命委马嵬坡畔泥,惊魂飞上傲霜枝。西风落日东篱下,薄幸三郎知不知?」   词至精切,或至阁笔。   西山张倅芸窗,有绣养娘者,命苍头递一罗帕与馆人刘启之,童偶遗之于地。芸窗责刘,即遣去。刘作诗谢张云:「夜深檛鼓醉红裙,半世侯门熟稔闻。自是东邻窥宋玉,非关司马挑文君。苍头误送香罗帕,簧舌翻成贝锦文。幸赖老成持定力,一帆安稳过溪云。」   李邦美过句容之村乡,见酒肆粉壁明洁,题云:「青裙白面哄挑菜,茅舍竹篱疏见梅。」未及后联,店翁怒曰:「我以此壁为人涂污,方一新之,今尔又作俑也。」遂不书。有客续至,问翁,翁悔之。一日李再过之,翁请足成,李笑取笔书云:「春事来年无信息,一声啼鸟唤将来。」往来知音皆爱之。   宝佑甲寅,江东多虎,有司行禬禳之典,青词末联云:「虽曰寅年之足,或有数存;去其乙字之威,尚祈神力。」盖古诗有「寅年足虎狼」之句,传谓「虎威如乙字」,对属甚工。   京口韩香除夜请客作桃符云:「有客如擒虎,无钱请退之。」以其姓为对也。   直北某州有道君题壁一诗云:「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   「曾闻海上铁斗胆,犹见云中金甲神。」乃陆枢密君实挽张郢州世杰诗也。张公拥德佑景炎祥兴于海上,各拥兵南北岸。一夕大风雨,皆不利。张覆舟而薨。翌蚤获尸,棺殓焚化,其胆如斗大,而焚不化,诸军感恸。忽云中见金甲神人,且云:「今天亡我,关系不轻,后身当出恢复矣。」此诗全篇不传。忠义英烈,虽亡,尤耿耿也。   僧本真,号月湖半颠,赋吴门上元云:「村翁看了上元归,正是西楼月落时。夸道官衙好灯火,不知浑尔点膏脂。」微闻于郡守吴退奄,遂命住虎邱寺。   有刺夏金吾贵云:「节楼高耸与云平,通国谁能有此荣。一语淮西闻养老,三更江上便抽兵。不因卖国谋先定,何事勤王诏不行。纵有虎符高一丈,到头难免贼臣名。」人谓北兵既至,许贵以淮西一道与之养老,故戢兵不战。然宋当国者处置失宜,方诏贵及其子松上流策应。又知正阳失利,松已死,不能无憾。又俾受孙虎臣节制,乃大不乐,本无战心。况秋壑退师,数十万众一鼓而溃,夏虽勇健,亦何为哉!   京口天庆观主聂碧窗,江西人,尝为龙翔宫书记。北朝赦至,感而有诗云:「乾坤杀气正沉沉,又听燕台降德音。万口尽传新诏好,四朝谁念旧恩深。分茅列土将军志,问舍求田老父心。丽正押班犹昨日,小臣无语泪沾襟。」又哀被虏妇云:「当年结发在深闺,岂料人生有别离。到底不知因色误,马前犹自买臙脂。」又咏北妇云:「双柳垂鬟别样梳,醉从马上倩人扶。江南有眼何曾见,争卷珠帘看固姑。」观中有赵太祖真容,北来者见必拜。聂因题其上云:「凤表龙姿俨若新,一回展卷一伤神。天颜亦怪君非虏,河北、山东总旧臣。」   梁栋隆吉题茅峰云:「杖藜绝顶穷追寻,青山世界开岖嵚。碧云遮断天外眼,春风吹老人间心。大龙升天宝剑化,小龙入海明珠沉。何人更守元帝鼎,有客欲问秦皇金。颠崖谁念受辛苦,古洞未易寻幽深。神光不破黑暗恼,山鬼空作《离骚》吟。安得长松撑日月,华阳世界收层阴。长啸一声下山去,草木为我留清音。」隆吉以戊辰登科,任仁和尉,老依元符宫宗师许道杞。许甚礼之,且赒其家。梁好嘲骂,众道士恶之,遂笺此诗告官,以讥时逮捕金陵,备尝笞楚,卒得免,亦终不偶而殂。   吴履斋开庆之变,再入相。四明士子上诗:「来则非邪抑是邪,缘堤何必更行沙。瑟当调处难胶柱,棋到危时见作家。公论有谁能着脚,事机至此转聱牙。不如迭嶂双溪下,行对青山坐看花。」言者附贾似道描画弹劾,贬循州而殂。饶州士熊某嘲之云:「近来西北又干戈,独立斜阳感慨多。雷为元城驱劫火,天胡丁谓活鲸波。九原难起先生死,万世其如公论何。道过雕峰休插竹,想逢宗老续长歌。」菊岩李苾祭以文曰:「潞公不能不疏,温公不能不毁,赵忠简不能不迁,寇莱公不能不死。尔民无福,岂天夺之?我士无禄,岂天厌之!呜呼,后世而无先生者乎,孰能志之?后世而有先生者乎,孰能待之?」   永嘉余德邻宗文,与聂碧窗弈棋,余屡北。有贾地仙丹者,国手也。余呼之至,绐聂云:「某有仆能棋,欲试数着不敢。」聂俾对枰,连败数局。余自内以片纸书十字:「可怜道士碧,不识地仙丹。」聂大笑曰:「我固疑其不凡。」   三山林观过,年七岁,嬉游市中,以鬻诗自命。或戏令咏转失气云:「视之不见名曰希,听之不闻名曰夷。不啻若自其口出,人皆掩鼻而过之。」林曾试神童科,不甚达。   三衢留中斋,甲辰大魁。文山宋瑞,丙辰大魁。中斋作相,身享富贵三十年,仕北为尚书。文山纔登第,丁父忧,仕涂亦坎壈。乙亥纠义兵勤王,终以罔功,患难中倚之为重。虽名为相,黄扉之贵,万锺之奉,无有也。江西罗秋台诗云:「啮雪苏卿受苦辛,庾公老作北朝臣。当年龙首黄扉客,犹是衡门一样人。」中斋物色将罗织之,亟归而免。   薛制机言,有贺自长沙移镇南昌者,启云:「夜醉长沙,晓行湘水,难教樯燕之留。杜诗。朝飞南浦,幕卷西山,来听佩鸾之舞。王勃。」又有贺除直秘阁依旧沿江制置司干办公事云:「望玉宇琼楼之邃,何似人间?从纶巾羽扇之游,依然江表。」上巳请客云:「三月三日,长安水边多丽人。一觞一咏,会稽山阴修褉事。」又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崇山峻岭,茂林修行,群贤毕至。」姚橘洲君临安时,吴履斋拜相,姚语诸客作启贺之。商量起句,彭晋叟云:「转鸿钧,运紫极,万化一新。自龙首,到黄扉,百年几见。」   陈云屋嘲翟兄之姓云:「失足如何跃,无光耀不成。若非身倚木,为棹亦难行。」时翟馆水南杨氏,盖嘲其倚杨也。   莫两山伤丁氏故基,题一绝于太虚堂:「疏雨斑斑洒叶舟,前山唤客作清游。芳华消歇春归后,野草荒田一片愁。」   文本心典淮郡,萧条之甚,谢贾相启中云:「人家如破寺,十室九空;太守若头陀,两粥一饭。」   蒋复轩〈镊白发诗〉云:「劝君休镊鬓毛斑,鬓到斑时已自难。多少朱门少年子,业风吹上北邙山。」   杜氏妇作〈北行诗〉:「江南幼女别乡闾,一似昭君远嫁胡。默默一身离故国,区区千里逐狂夫。慵拈箫管吹羌曲,懒系罗裙舞鹧鸪。多少眼前悲泣事,不如花柳旧江都。」此等多有戏作,题之驿亭,以为美谈。   许平仲衡,学问文艺,为世所尊,称为夫子,人目为许先生。养志不仕,有〈辞召命诗〉云:「一天雷雨诚堪畏,千载风云谩企思。留取闲身卧田舍,静看蝴蝶挂蛛丝。」可以观其志矣。一号鲁斋。   张文简〈雪诗〉:「银檐不雨溜常滴,玉树无风花自开。」其家集不收。   卢梅坡咏梅开一花诗云:「昨夜花神有底忙,先教踏白入南邦。冷将双眼窥春破,肯把孤心受雪降。樊弟得兄呼最长,竹君取友叹无双。试于月夜窗前看,一在枝头一在窗。」   杜善甫山东名士,工诗文,不屑仕进,游严相之门。严乃济南望族,善甫为所敬重。一日谗者间之,情分寖乖。杜谢以诗云:「高卧东窗兴已成,帘钩无复挂冠声。十年恩爱沦肌髓,只说严家好弟兄。」严悟非其过,欸密如初。时有掌兵官远戍于外,其妻宴客,笙歌终夕。善甫诗曰:「高烧银烛照云鬟,沸耳笙歌彻夜阑。不念征西人万里,玉关霜重铁衣寒。」闻者快之,有荐之于朝,遂召之。表谢不赴,中二联云:「俾献言于乞言之际,敢尽其忠;若求仕于致仕之年,恐无此理。不能为白居易,谩法香山居士之名;惟愿学陆龟蒙,拜赐江湖散人之号。」予分教溧阳,一淮士过,求宿学舍。士游山东甚久,为余道其词甚多,仅记此。   杨焕然号关西夫子,〈题孔子庙〉:「会见春风入杏坛,奎文阁上独凭栏。渊源自古尊洙、泗,祖述何人似孟、韩。竹简不随秦火冷,楷林高倚鲁城寒。漂零踪迹千年后,无分东家寄一箪。」又党怀英诗:「鲁国遗踪堕渺茫,独余林庙压城荒。梅梁分曙霞栖影,松牖回春月驻光。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不须更问传家远,泰岱参天汶、泗长。」党,承安间人,工篆书,尝作杏坛二字,刻于祖庭。   翟惠父〈咏鬼门关〉:「盘盘重险压三涂,惨惨阴灵怖万夫。青海战魂来守钥,黄尘行客过张弧。西风古道悲羸马,落日荒山啸老狐。年少文人今白首,小猖休苦笑揶揄。」惠父北人。   阎子静复,至元间翰林学士。后廉访浙西,有〈梅杖诗〉云:「冻尽西湖万玉柯,春风入手重摩挲。较量龙竹能香否,比并鸠藤奈白何。声破梦寒霜满户,影随诗瘦月横坡。只知功到调羹尽,不道扶颠力更多。」   元遗山好问裕之,北方文雄也。其妹为女冠,文而艳。张平章当揆,欲娶之,使人嘱裕之。辞以可否在妹,妹以为可则可。张喜,自往访,觇其所向。至则方自手补天花板,辍而迎之。张询近日所作,应声答曰:「补天手段暂施张,不许纤尘落画堂。寄语新来双燕子,移巢别处觅雕梁。」张悚然而出。   刘山翁汝进,漫塘幼子,学问宏深,文字典雅。与客九日游龙山,以「人世难逢开口笑」分韵,翁得「口」字云:「纵步龙山颠,放舟龙荡口。群然雁鹜行,杂之牛马走。我拙不能诗,我病不能酒。试问赏花人,还有菊花否?」众服其工,诸信斋诵此。   金国南迁后,国浸弱不支,又迁睢阳。某后不肯播迁,宁死于汴。元遗山曰:「桃李深宫二十年,更将颜色向谁怜。人生只合梁园死,金水河边好墓田。」   至元戊寅己卯间,有董恢者,江陵人,后居太原,任丁角酒税副使,僦屋以居。诗云:「白发苍头一腐儒,行无辙迹住无庐。邓林万顷青青木,肯为鹪鹩借一枝。」又「翠阁朱楼昼掩扉,寻巢燕子不能归。落花吹泥东风雨,绕遍芳檐无处依。」   漫塘先生与客燕坐,只窗外樱桃惟一实,共以为笑。忽一客来访,自言能诗,因命赋之,云:「烧丹道士药炉空,枉费先生九转功。一粒丹砂寻不见,晓来枝上弄春风。」众咸喜之。   周芝田浙人,浪迹江湖,道冠野服,诗酒谐笑,略无拘检,亦时出小戏以悦人,而不知其能琴与诗也。遇琴则一弹,适兴则吟一二句,而不终篇。尝〈赋石上两竹〉云:「淋漓满腹藏春雨,突兀半拳生晓云。」亦自可人。又「草香花落后,云黑雨来时。」〈琴诗〉云:「膝上横陈玉一枝,此音惟独此心知。夜深断送鹤先睡,弹到空山月落时。」   遨溪张复〈题雨竹图〉云:「涓涓而净,森森而立。孟宗倚之,泪痕犹湿。」〈风竹图〉云:「可屈者气,不屈者节。故人来之,尽扫秋月。」皆有思致。   赵静斋淮,被执于溧阳丰登庄,至北府,辞家庙云:「祖父有功王室,德泽沾及子孙。今淮计穷被执,誓以一死报君。刀锯置之不问,万折忠义常存。急告先灵速引,庶几不辱家门。」即登棹船发。至瓜洲被刑,无有敢埋其尸者。有一宠姬在焦佥省处,此姬启佥省云:「赵四知府,今日已死矣。妾元是他婢子,望相公以妾之故,许妾将尸焚化,也是相公一段阴隙事。」焦许之。乃作一棺焚之。又启收骨,投之于水,亦从之。遂以裙盛骨殖,到江边大恸,投江而死。又闻其孙享祭,静斋降笔云:「生居四代将门家,不幸遭逢被虏拏。死在瓜洲无葬地,幽魂夜夜到长沙。」其兄冰壶,潜自京口迁金陵。北兵至,弃家而遁,南徙不返,死葬海旁山上。   吴门有吏娶一娼,燕客,歌舞彻旦。明日犯事,决配九江,与妇泣别登舟。卢梅坡诗云:「昨夜笙歌燕画楼,明朝挥泪送行舟。当初嫁作商人妇,无此江头一段愁。」   一户曹之妻,与太守有私,府学一士子知其事。户曹任满将去,守招其夫妇饮,士子作〈祝英台近〉付妓,令歌之:「抱琵琶,临别语,把酒泪如洗。似恁春时,仓卒去何意。牡丹恰则开园,茶縻厮勾,便下得,一帆千里。 好无谓,复道明日行呵,如何恋得你。一叶船儿,休要更沉醉。后梅子青时,杨花飞絮侧耳听,喜鹊哩。」守与此妇俱堕泪,其夫不悟。   灵隐寺主僧元肇,号淮海。寺有松大数十围,史相当轴,遣人伐松。松与月波亭相对,僧作诗云:「大夫去作栋梁材,无复清阴覆绿苔。惆怅月波亭上望,夜深惟见鹤归来。」   穆陵在御,阎贵妃父良臣起香火功德院,欲胜灵、竺,乃伐邻松供屋材。僧作诗曰:「不为栽松种茯苓,祇缘山色四时青。老僧不惜携将去,留与西湖作画屏。」诗彻于上,遂命勿伐。又山中有寺基久圮,势家规其地营葬。僧亦有诗刺之:「一定空山已有年,不须惆怅起颓砖。道旁多少麒麟冢,转眼无人送纸钱。」遂不复取。   吉州罗西林集近诗刊,一士囊诗及门,一童横卧枨闑间,良久,唤童起曰:「将见汝主人,求刊诗。」童曰:「请先与我一观,我以为可,则为公达。」客怪之曰:「汝欲观我诗,汝必能吟,请赋一诗,当示汝。」童请题。客曰:「但以汝适来睡起搔首意为之。」童即吟曰:「梦跨青鸾上碧虚,不知身世是华胥。起来搔首浑无事,啼鸟一声春雨余。」客骇服,同入见西林。欸之数日。取其〈菊诗〉云:「不逐春风桃李妍,秋风收拾短篱边,如何枝上金无数,不与渊明当酒钱。」童乃罗之子也。   南康建昌县有神童山,每大比,试童子至百人,七取其一。有邓文龙,年八岁,颖出诸童子右。方岳巨山守南康,欲祝为子。父谓之曰:「汝,余所钟爱,太守固欲祝汝,将若何?」文龙曰:「第许之。」巨山一日招诸名士,如冯紫山深居兄弟者,而邓父子与焉。席上太守及诸公祇服褙子,文龙以绿袍居座末。坐定,供茶,文龙故以托子堕地,诸公戏以失礼。文龙曰:「先生衩衣,学生落托。」众为一笑。酒酣,巨山戏曰:「口红衣绿如鹦鹉。」文龙应曰:「头白形乌似老鸦。」又令赋君子竹,即咏曰:「潇湘、子猷宅,平将风月分。两轩浑似我,一日可无君。」众异之。后易名元观,年十五领乡荐,登上第。   僧德丰,三山人,有〈重阳诗〉云:「战尽今秋见太平,西风多作北风声。不吹乌帽吹毡帽,篱下黄花笑不成。」钟山长老举以自代,答云:「耿耿孤吟对古梅,忽传军将送书来。倚崖枯木摧残甚,虚负阳和到一回。」竟不赴。   贾秋壑败师亡国,后有人刺以诗曰:「深院无人草已荒,漆屏金字尚辉煌。祇知事去身宜去,岂料人亡国亦亡。理考发身端有自,郑人应梦果何祥。卧龙不肯留渠住,空使晴光满画墙。」又云:「事到穷时计亦穷,此行难倚鄂州功。木棉庵上千年恨,秋壑堂中一梦空。石砌苔稠猿步月,松庭叶落鸟呼风。客来未用多惆怅,试向吴山望故宫。」又〈伤西楼诗〉云:「檀板歌残陌上花,过墙荆棘刺檐牙。指挥已失铁如意,赐予宁存玉辟邪。破屋春归无主燕,坏池雨产在官蛙。木棉庵外尤愁绝,月黑夜深闻鬼车。」有人和云:「荣华富贵等浮花,膂力难为国爪牙。汉世祇知光拥立,唐朝谁识杞奸邪?绮罗化作春风蝶,弦管翻成夜雨蛙。纵有清漳人百死,碧天难挽紫云车。」秋壑出处本末,自有知者,兹不书。   秋壑在朝,有术者言平章不利姓郑之人,因此每有此姓为官者,多困抑之。武学生郑虎臣登科,辄以罪配之,后遇赦得还。秋壑丧师,陈静观诸公欲置之死地,遂寻其平日极仇者监押。虎臣遂请身为之,乃假以武功大夫,押其行。虎臣一路凌辱,至漳州木棉庵病泄泻。踞虎子,欲绝。虎臣知其服脑子求死。乃云:「好教作只恁地死。」遂趯数下而殂。   庚申,屡斋吴相循州安置,以贾似道私憾之故,未几除承节郎刘宗申知循州。刘江湖士,专以口舌吓迫当路要人,货贿官爵。士大夫畏其口,姑厚馈弥缝。其得官亦由此。守循之际,似道欲其杀吴相。宗申至郡所以捃摭屡斋者,无所不至。随行吏仆,以次并亡。或谓置毒所居井中,故饮水者皆患足软而死,屡斋亦不免。似道遭郑虎臣之辱,其时赵介如守漳,贾门下客也。宴虎臣于公舍,介如欲客似道,似道不可,以让虎臣,口口称「天使唯谨」,虎臣不答,似道遂坐于下。介如察其有杀贾意,命馆人启郑,且以辞挑之。于时似道衣服饮食皆为郑减抑,介如作锦衣等馈之。见其行李辎重,令截寄其处,伺得命放回日取之。其馆人语郑云:「天使今日押使至此,度必无生理,曷若令速殒,免受许多苦恼。」郑即云:「便是这物事,受得这苦,欲死而不死。」未几遂殒。赵往哭,郑不许。赵固争,郑怒云:「汝欲检我邪?」赵云:「汝也直得一检。」然末如之何。赵经纪棺殓,且致祭,其词云:「呜呼!履斋死循,死于宗申。先生死闽,死于虎臣。呜呼!」云云,祇此四句。然哀激之悃,无往不复之微意,悉写其中。季一山阐为郡学正,为余道之。   似道败后,有题其养乐园曰:「老壑曾居葛岭西,游人谁敢问苏堤。势将覆餗不回首,事到出师方噬脐。废圃久无人作主,败垣惟有客留题。算来祇有孤山耐,依旧梅花片月低。」养乐者,以其奉母而乐也。其赐第正在苏堤、葛岭、孤山之近,游人常盛。自贾据此,有游骑过其门,必为侦事者察报,每为所罗织,有官者被黜,有财者被祸。逮世变而后已,有人题葛岭二诗云:「当年谁敢此经过,相国门前卫士多。诸葛功名犹未满,周公事业竟如何。雕梁雨蠹藏狐鼠,花础云蒸长薛萝。万死莫酬亡国恨,空留遗迹在山阿。」又「楼台突兀妓成围,正是襄、樊失援时。王气暗随檀板歇,江声流入玉萧悲。姓名不在功臣传,家庙徒存御赐碑。误国误民还自误,满庭秋草露垂垂。」
13,226
艺藏
综合
格古要论-明-曹昭
格古要论 明 曹昭   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十   格古要论   杂家类四   杂品之属   提要   (臣)等谨案格古要论三卷明曹昭撰昭字明仲松江人其书成于洪武二十年凡分十三门曰古铜器曰古画曰古墨迹曰古碑法帖曰古琴曰古砚曰珍竒曰金铁曰古窑器曰古漆器曰锦绮曰异木曰异石每门又各分数目多者三四十条少者亦五六条其于古今名玩器具真赝优劣之辨皆能剖析微至又谙悉典故一切源流本末无不指掌了然故其书颇为赏鉴家所重郎瑛七修类稿尝议其琴论后当入古笙管淳化帖后当收谱系一卷珍寳门欠楚母緑圣铁异石类欠大理仙姑异木欠伽蓝香古铜中欠布刀等钱古纸欠藏经纸且珍竒后当设一羽皮如狐貉孔雀翡翠豹兕之类而文房门亦不可不论云云其言虽似有理然其书不过自抒闻见以为后来考古之资固与类书隶事体例有殊要未可以一二事之偶未赅备遽訾其脱漏也   乾隆四十五年七月恭校上   总纂官 (臣)纪昀 (臣)陆锡熊 (臣)孙士毅   总校官 (臣)陆费墀   ●格古要论原序   先子贞隠处士平生好古博雅素蓄古法帖名画古琴旧砚彛鼎尊壶之属置之斋阁以为珍玩其售之者往来尤多余自幼性本酷嗜古侍于先子之侧凡见一物必遍阅图谱究其来歴格其优劣别其是否而后已迨老至犹弗怠特患其不精耳常见近世纨袴子弟习清事者必有之惜其心虽好而目未之识因取古铜器书画异物分高下辨真赝举其要略书而成编析门分类目之曰格古要论以示世之好事者然其间或有缪误尚冀多识君子幸加正之洪武二十年三月望日云间曹昭明仲序   格古要论原序   ●钦定四库全书   格古要论巻上   (明)曹昭 撰   ○古铜器论   古铜色   铜器入土千年色纯青如翠入水千年色纯緑如瓜皮皆莹润如玉未及千年虽有青緑而不莹润有土蚀穿剥处如蜗篆自然或有斧凿痕则伪也器厚者止能秀三分之一或减半其体还重器薄者铜将秀尽有穿破处不见铜色惟见青緑彻骨其中或有红色如丹不曽入水土惟流传人间者其色紫褐而有朱砂斑垤起如上等辰砂此三等结秀最贵有如蜡茶色者有如黒漆色者在水土年近虽秀不能入骨亦不莹润此皆次之尝考西汉铜钱至今一千五百余年虽有青緑而少莹润亦无朱砂斑垤起者汉印亦然今所见古铜器青緑剥蚀彻骨莹润如玉及有朱砂斑垤起者非三代时物无此也   伪古铜   用酽醋调■〈石罔〉砂末匀傅新铜器上候成蜡茶色或漆色或緑色入水浸后用糯稻草烧烟熏之以新布擦光或椶刷刷之伪朱砂斑以漆调朱为之然俱在外不能入骨最易辨也   三代器   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其制器亦然商器质素无文周器雕篆细宻而夏器独不然常有夏器于铜上相嵌以金其细如髪夏器大抵皆然然相嵌今讹为商嵌诗云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局器   唐天寳间至南唐后主时于句容县置官场以铸之故其上多有监官花押其体轻薄花纹细而可爱非古器也亦有微青緑色及朱砂斑者不能彻骨莹润   新铜器   宋句容县及台州铸者多是小雷纹花儿元杭州姜娘子平江王吉铸铜器皆得名花纹麄姜铸胜于王俱不甚直钱   古铸   古之铸器以蜡为模花纹细如髪而匀净分晓识文笔画如仰瓦而不深峻大小深浅如一并无砂颣此乃作事之精致也其款识稍有模糊不匀净及様范不端正者必野铸也   古铜款识   或云款乃花纹以阳识器皿居外而垤识乃篆字以纪功所谓铭书锺鼎居内而坳三代用阴识其字坳入汉用阳识其字垤起间有坳者葢阴识难铸阳识易成但有阳识者决非三代器也   古香炉   上古无香焚萧艾尚气臭而已故无香炉今所用者皆古之祭器鼎彛之属非香炉也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中所用香炉也香炉之制始于此多有象古新铸者当以体质颜色辨之   古镜   古人铸镜必用青铜制作精致惟唐镜纽最高大故谚云唐大鼻   古器辟邪   古铜器多能辟祟人家宜寳之葢山精木魅之能为祟者以歴年多尔三代锺鼎彛器歴年又过之所以能辟祟其十二时镜能应时自鸣此古灵异器也   古瓶养花   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用以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则就瓶结实陶器亦然   ○古画论   六法三品   射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傅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冩六法精论万古不移自骨法用笔以下五法可学而能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宻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黙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故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笔墨超絶传染得冝意趣有余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也   三病   画有三病皆系用笔一曰版二曰刻三曰结版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物状平褊不能圎混也刻者运笔中疑心手相戾勾画之际妄生圭角也结者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凝碍不能流畅也   一十二忌   一曰布置拍塞二曰逺近不分三曰山无气脉四曰水无源流五曰境无夷险六曰路无出入七曰石止一面八曰树少四枝九曰人物伛偻十曰楼阁错杂十一曰滃渰失冝十二曰点染无法凡画有犯于此虽工不取   辨古名画   佛道有福聚端严之像人物有顾盼语言之意衣纹树石用笔类书衣纹大而调畅细而劲健有卷折飘举之势树分老嫩屈节皱皮石看三面皴皵老润山水林泉幽闲深逺有四时朝暮风雨晦明云烟出没之景水源来歴分明汤汤若动桥道往来野径萦回屋庐深邃一斜一直折筭无亏鱼龙有游泳升降之势花果阴阳向背带露迎风飞禽走兽饮啄动静精神夺真有如此者定知名手也   古画真迹难存   董源李成近代人耳所画犹稀如星凤况晋唐名贤真迹其可得见之哉尝考其故葢古画纸绢皆脆如常舒卷损壊者多或聚于富贵之家一经水火丧乱则举羣失之非若他物犹有散落存者   书画一法   古人云画无笔迹如书之藏锋常见赵魏公自题已画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冩竹应须八法通正所谓书画一法也   画山水皴皵   画山石有披麻皴乱斧凿痕皴芝麻皴雨点皴骷髅皴鬼面皴弹涡皴有泼墨矾头凌面用笔有老润者有恬洁者描人物有铁线笔兰叶笔游丝笔颤笔亦各师一家但调畅劲健为佳   士夫画   赵子昂问钱舜举曰如何是士夫画舜举答曰隶家画也子昂曰然余观唐之王维宋之李成郭熙李伯时皆高尚士夫所画与物传神尽其妙也近世作士夫画者缪甚矣   古画用笔设色   古人用笔圆熟傅色入绢素思大神妙愈玩愈妍虽年逺破蒸亦精神后人作者色墨皆浮于缣素之上全无精彩初观可取久则意尽矣   古画绢色   古画绢色淡黑自有一种古香可爱惟佛像香烟薫黒者多伪作者取香烟沥或灶烟脂捣碎煎汁染绢其色黄而不精彩古绢自然破者必有鲫鱼口须连三四丝不直裂伪作者则否其绢亦新   古画绢素   唐绢丝麄而厚或有捣熟者有独梭绢阔四五尺余者五代绢极麄如布宋有院绢匀净厚宻亦有独梭绢有等极细宻如纸者但有稀薄者非院绢也元绢类宋绢有独梭绢出宣州有宓机绢极匀净厚宻嘉兴魏塘宓家故名宓机赵松雪盛子昭王若水多用此绢作画   院画   宋画院众工凡作一画必先呈藁然后上眞所画山水人物花木鸟兽种种臻妙   无名人画   无名人画有甚佳者今人以无名命为有名不可胜数如见牛即戴嵩见马即韩干尤为可笑   没骨画   尝有一图独梭熟绢黄筌作榴花百合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其榴花一树百余花百合一本四花花色如初开极有生意信乎神妙也   名画无对轴   李成范寛苏东坡米南宫父子皆高尚士夫以画自娱人家遇其适兴则留数笔岂能有对轴哉今人以孤轴为慊不足与之言画矣   御府书画   徽宗御府所藏书画最多俱是御书标题后用宣和玉瓢御寳于中多有临摹者未可尽以为真收者仔细辨之   画难题名   米南宫云范寛师荆浩王诜常以二画见送题勾龙爽因重背入水于石上有洪谷子荆浩笔字様全不似寛后于丹徒僧房有一轴山水与浩一同于瀑泉边题华原范寛乃少年所作信荆浩弟子也以一画易之以示鉴者以此论之画难题名也   题跋画   古人题画书于引首宋徽庙御书题跋亦然故宣和间背书画用黄绢引首也近世多书于画首赵松雪云画至近世遭一刼也   装背画   画不脱落不冝重背一背则一损精神墨迹法帖亦然边道破碎必用补葺不可裁去裁则损画多矣   王维画   王维字摩诘家居蓝田辋川尝作辋川圗山峰盘回竹树潇洒石小劈斧皴树梢雀爪叶多夹笔描画人物眉目分明笔力清劲张彦逺云王维画得兴处不问四时如画花徃徃以桃杏芙蓉莲花同作一景画袁安卧雪圗有雪里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逈得天眞难与世俗论也   李思训画   李思训唐宗室也善画设色山水笔法遒劲涧谷幽深峯峦明秀石用小劈斧树叶用夹笔尝作金碧圗障笔格艳丽雅有天然冨贵气象子昭道画亦如父故世称大李将军小李将军也   李伯时画   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其画但作水墨不曾设色画无笔迹凡有笔迹重浊者皆伪也独用澄心堂纸为之惟临摹古画有用绢着色者   董源画   董源江南人其山峭拔髙耸从脚至顶转折分明其石若披麻其水縠纹树多亭直叶单夹笔兼之喜多作人物设色效李思训其溪桥洲渚咸有生意一片江南景也   李成画   李成字咸熙营丘人善山水初师闗仝颕悟融变思清格老有以过之世絶无其画故不细论也   郭熙画   郭熙山水其山耸拔盘回水源高逺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攅针杂叶夹笔单笔相半人物以尖笔带点凿絶佳自着山水训议论卓絶千古可规   苏东坡画   东坡画竹从地一直起至顶未曾逐节分以浓淡墨分叶背面作枯木虬屈无端石皴硬竒怪如胷中盘郁也   米氏画   米芾字符章山水学董源天真发露怪怪竒竒子元晖畧变父法自成一家烘锁点缀草草而成不失天真也画纸不用胶矾不肯于绢上画临摹古画有用绢者   李唐画   李唐善山水初法李思训其后变化愈觉清新多喜作长图大障其石大劈斧皴水不用鱼鳞縠纹有盘涡动荡之势观者神惊目眩此其妙也   马逺画   马逺师李唐下笔严整用焦墨作树石树叶夹笔石皆方硬以大劈斧带水墨皴其作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峯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絶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树参天而逺山低孤舟泛月而一人独此边角之境也   夏珪画   夏珪善山水布置皴法与马逺同但其意尚苍古而简淡喜用秃笔树叶间夹笔楼阁不用尺界画信手画成突兀竒怪气韵尤髙   髙士安画   髙士安字彦敬回鹘人居官公暇登山赏览其湖山秀丽云烟变灭藴于胷中发于毫端自然髙絶其峯峦皴法董源云树学米元章品格浑厚元朝第一名画也   歴代画者不可胜数畧取数人家法以俟知者   ○古墨迹论   眞行草墨迹   真行草书之法姜白石书谱论之备矣凡辨古人墨迹当观其用笔虽体制飘逸典重不同其法一也如真书宜逐笔拆看不可全以体制纸色言之   响榻   响榻伪墨迹用纸加碑帖上向明处以游丝笔圏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榻然圏隠隠犹存其字亦无精彩   古帖难辨   唐萧诚伪为古帖示李邕曰右军真迹邕欣然曰是真物诚以实告邕复视曰细看亦未能好以此论之古人墨迹未易辨也   古墨迹纸色   古墨迹纸色必表古而里新赝作者用古纸浸汁染之则表里俱透微揭视之乃见矣   古纸   北纸用横帘造纹必横其质松而厚南纸用竖帘纹竖若二王真迹多是会稽竖纹竹纸唐有麻纸其质厚有硬黄纸其质如浆润泽莹滑用以书经故善书者多取其作字今有二王真迹用硬黄纸者皆唐人仿书也五代有澄心堂纸宋有观音纸匹纸长三丈有彩色粉笺其质光滑苏黄多用是作字符亦有彩色粉笺有蜡笺彩色花笺罗纹笺皆出绍兴有白箓纸清江纸观音纸出江西赵松雪库库子山张伯雨鲜于枢多用此纸有倭纸出倭国以蚕茧为之细白光滑之甚   余尝见宋徽庙御笔书千文一轴其纸首尾长五丈竒信乎匹纸三丈也   ○古碑法帖论   兰亭帖   兰亭帖世以定武本为第一金陵清凉本为第二其定武本薛向师正别刻石易去大观中于薛向家取入禁中建炎南渡不知存亡清凉本洪武初因寺入官其石留天界寺住持僧金西白盗去后事发其僧系狱死石遂不知所在   淳化阁   帖宋太宗捜访古人墨迹于淳化中命侍书王着用枣木板摹刻十卷于秘阁各卷尾篆书题云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摹勒上石上有银锭纹用澄心堂纸李庭珪墨拓打手揩之而不污乃亲王大臣则赐一本人间罕得今世人所有皆转相传摹者   绛帖   尚书潘师旦用淳化阁帖増入别帖重摹刻二十卷于绛州北纸北墨极有精神在淳化阁帖之次其石比淳化帖本绛帖高二字   潭帖   淳化帖颁行潭州摹刻一本与绛帖鴈行庆厯间僧希白重摹本亦佳绍兴间第三次重摹者失真矣   临江戏鱼堂帖   元佑间刘次庄以淳化阁帖十卷摹刻于临江除去卷尾篆题而増释文亦在潭帖之次   太清楼帖   大观间奉旨以御府所藏真迹重刻于太清楼与淳化帖有数帖多寡不同其中有兰亭帖皆蔡京标题卷尾题云大观三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勒上石   元佑秘阁续帖   元佑中奉旨以御府所藏真迹除淳化帖外刻续法帖耳   黔江帖   秦子明于长沙摹刻僧寳月古法帖十卷载入黔江绍圣院乃潭人汤正臣父子刻石   东库本   世传潘氏子析居法帖石分为二其后绛州公库乃得其上十卷绛守重刻下十卷足之一部名东库本其家复重刻上十卷亦足一部于是绛州有公私二本靖康兵火石并不存后金人重摹者天渊矣   武陵帖   武陵帖二十卷较诸帖增益最多中间有右军黄庭他本所无博而不精殊无足取   赐书堂帖   赐书堂帖宋宣献公刻于山阳有古锺鼎识文絶妙但二王帖未精石已不存后又重摹   蔡州帖   蔡州临摹绛帖上十卷刻石出于临江潭帖之上   彭州帖   彭州亦刻歴代法帖十卷不甚精彩纸类北纸   汝州帖   汝州帖乃摘诸帖中字牵合为之每卷后有汝州印后会稽重摹谓之兰亭帖   淳熙秘阁续帖   淳熙间奉旨以御府珍储刻石禁中卷尾题云淳熙二年乙巳岁二月十五日修内司恭奉圣旨摹刻上石   利州本   庆元中以戏鱼堂帖并释文重刻石于益昌释文字画较临江帖稍大   二王帖   二王帖许提举闲刻于临江摹勒极精   甲秀堂帖   甲秀堂帖庐江李氏刻前有王颜书多诸帖未见后有宋人书亦多   星鳯楼帖   星鳯楼帖尚书赵彦约刻于南康虽众刻重摹而精善不茍   羣玉堂帖   羣玉堂帖韩侂胄刻所载前代遗迹多亦有宋人者   玉麟堂帖   玉麟堂帖吴琚摹刻秾而不精多杂米家笔仗寳   晋斋帖寳   晋斋帖曹之格摹刻星凤之子在诸帖为最下   百一帖   百一帖王万庆摹刻笔意清遒雅有胜趣刻手不精   南北碑纸墨   北墨多用松烟色青北纸横纹其质松厚不甚染墨拂之如薄云过青天凡北碑皆然不用油蜡南碑用油烟墨色纯黒用油蜡碑文赝墨皆仿此   格古要论卷上   ●钦定四库全书   格古要论卷中   (明)曹昭 撰   ○古琴论   断纹琴   古琴以断纹为证不歴数百年不断然断纹有数等有蛇腹断其纹横截琴面相去或寸许或寸半有细纹断如髪千百条或有厎面皆断者又有梅花断其纹如梅花头此最为古然虽古而有断纹不清实脆透者又有病者亦不为竒也   伪断纹   用琴于冬日内晒或以猛火烘琴极热以雪罨激裂之然漆色还新   古琴色   古琴歴年既久漆光尽退其色如乌木此最竒古也   唐宋琴   唐时雷文张越二家制琴得名其龙池凤沼间有铉余处悉洼令闗声而不散宋时置官局制琴其琴俱有定式长短大小如一故曰官琴但有不如式者俱是野斵然伪斵者多冝仔细辨之   百衲琴   尝见一琴列子様者其面用阔一寸许桐木条以漆胶成断纹尤多弹之声如常亦无节病   古琴阴阳材   古琴阴阳材葢桐木面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不论新旧桐木置之水上阳面浮阴必沉反复不易阳材琴旦浊而暮清晴浊而雨清阴材琴旦清而暮浊晴清而雨浊此可验也   纯阳琴   厎面俱用桐木谓之纯阳琴古无此制近世为之取其暮夜阴雨弹之声不沉然不能达逺声不实也   古琴様   古琴惟夫子列子二様合古制若太古琴以一段木为之近有云和様其様不一皆非古制也   琴卓   琴卓须用维摩様髙二尺八寸可入漆于卓下阔可容三琴长过琴一尺许卓面郭公砖最佳玛瑙石南阳石永石者尤好如用木者须用坚木厚一寸许则好再三加灰漆以黑光之   ○古砚论   端溪下嵒旧坑石   端溪石出肇庆府端溪下嵒旧坑卵石色黑如漆细润如玉有眼眼中有晕六七眼相连排星斗像此嵒庆厯间坑已竭又有一种卵石去臕方得材色青黑细润如玉有青花如筯头大似碧石青莹或有白点如粟排星斗像水湿方见皆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此二种石最贵下嵒止有一坑出此漆黒青花二种石其色未尝紫也别无新坑   端溪中嵒旧坑新坑石   端溪中嵒旧坑亦卵石色紫如嫩肝细润如玉有眼小如緑豆或有緑绦纹或有白绦纹竖而圎者为眼横而长者为绦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此种石亦贵外有黄臕包络久用锋铓不退北宋时此坑取亦竭矣中嵒新坑石色淡紫眼如鸜鹆眼中有晕嫩者扣之无甚声磨墨微有声久用锋铓退乏石有枯润润者亦难得此石比下嵒低三等矣   端溪上嵒旧坑新坑石   端溪上嵒旧坑新坑石皆灰色紫而麄燥眼如鸡眼大扣之磨墨皆有声久用光如镜面旧坑矟胜新坑惟端石有眼古云无眼不成端其眼有活眼泪眼死眼活眼胜泪眼泪眼胜死眼又云眼多石中有病   类端石   辰沅州出一种石色深黒质麄燥或有小眼端溪人贩归刻作端溪様称为黒端辰沅州人自制者多作犀牛八角等様○又有一种■〈氵黎〉石出九溪■〈氵黎〉溪表淡青内深紫而带红有极细润者久用则光如镜面或有金线及黄脉相间者号为紫袍金带   歙溪龙尾旧坑新坑石   歙溪石出歙县龙尾溪旧坑亦卵石色淡青黑无纹细润如玉水湿微紫或隠隠有白纹成山水星月异像干则否大者不过四五寸多作月砚就其材也或有纯黒者此石最贵不减端溪下嵒南唐时始开至宋取尽矣龙尾溪新坑色亦青黒质麄燥有极大者盈二三尺   歙溪罗纹刷丝金银间刷丝眉子新旧坑石   四品旧坑皆青黑色纹细而润如玉罗纹如细罗纹刷丝如髪宻金银间刷丝亦细宻眉子如甲痕或如蚕大亦南唐时开至北宋无矣贵重不减龙尾旧坑四品新坑质并枯燥纹亦麄眉子或长二三寸刷丝每条相去一二分罗纹如罗纹大者盈二三尺   金星旧坑新坑石   金星旧坑新坑石淡青色并麄燥大者盈尺乆用退乏   银星旧坑新坑石   银星旧坑新坑石并麄燥淡青黒色有星处不堪磨墨多侧取为砚乆用退乏如镜面大者盈尺   万州金星石   万州悬崖金星石质亚端溪下嵒色漆黒细润如玉水湿金星则现干则否极发墨乆用不退乏非歙也   洮河石   洮河緑石色緑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嵒出临洮大河深水底甚难得今有緑石砚名洮石者多是■〈氵黎〉石之表或长沙山谷石也■〈氵黎〉石润而光不受墨   铜雀砚   铜雀台瓦入水经年之久故滋润发墨世多伪者   未央砚   未央宫瓦亦注水经久不涸好事者以为砚   ○珍竒论   玉器   玉出西域于阗国有五色利刀刮不动温润而泽摹之灵泉应手而生凡看器物白色为上黄色碧色亦贵更碾琢竒巧敦厚者尤佳有瑕玷皵动夹石及色不正欠温润者价低○白玉其色如酥者最贵但飡色【即饭汤色】油色及有雪花者皆次之○黄玉如粟者为贵谓之甘黄玉焦黄者次之○碧玉其色青如蓝黑者为贵或有细墨星者色淡者次之○墨玉其色黒如漆又谓之墨玉价低西蜀亦有○赤玉其色红如鸡冠者好人间少见○緑玉深緑色者为佳色淡者次之○甘青玉其色淡青而带黄○菜玉非青非緑色如菜叶玉之最低者   古玉   古玉器物白玉上有红如血谓之血古又谓之尸古最佳青玉上有黒漆古有渠古有甄古者价低尝见菜玉聨环上俨然黄土一重并洗不去此土古也   沙子玉   此玉罕得比之白玉此玉粉红润泽多作刀靶环子之类少有大者   罐子玉   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药于罐子内烧成者若无气眼者与真玉相似但比真玉则微有蝇脚乆逺不润且脆甚   石类玉   有茅山石白而有光有水石冷白色或有水路或有饭糁色者好者与眞玉相似虽刀刮不动终有石性不温润冝细验之   玛瑙器   玛瑙多出北方南蕃西蕃亦有非石非玉坚而且脆快刀刮不动凡看碗盏器皿要様范好碾得薄不夹石者为佳其中有人物鸟兽形者最佳有锦红花者谓之锦红玛瑙有漆黒中一线白者谓之合子玛瑙有黒白相间者谓之截子玛瑙有红白杂色如丝相间者谓之纒丝玛瑙此几种皆贵有淡水红者谓之浆水玛瑙有紫红花者谓之酱斑玛瑙有海蛰色者兎面花者皆价低凡器物刀靶事件之类看景好碾琢工夫及红多者为上古云玛瑙无红一世穷   柏枝玛瑙   浆水玛瑙色内有花纹如柏枝故谓之柏枝玛瑙亦可爱   水晶   古云千年氷化为水晶其性坚而脆刀刮不动色白如氷清明而莹无纎毫瑕玷击痕者为佳凡器皿碗盏素者为好但碾花者必有节病出处多倭水晶第一南水晶白北水晶黒信州水晶浊   硝子   假水晶用药烧成者色暗青有气眼或有黄青色者亦有白者但不洁白明莹   玻瓈   出南蕃有酒色紫色白色者与水晶相似器皿皆多碾雨点花儿者是眞其用药烧者入手轻有气眼与琉璃相似   圎块玉玛瑙水晶   玉水晶玛瑙大小圎块有外面便见玉者为好亦有外好而内反不佳者必用玉匠仔细辨验   犀角   出南蕃西蕃云南亦有成株肥大花儿好及正透者价髙成株瘦小分两轻花儿不好者但可入药用其纹如鱼子相似谓之粟纹每粟纹中有眼谓之粟明此谓之山犀器物要滋润粟纹绽花儿好其色黑如漆黄如栗上下相透云头雨脚分明者为佳有通天花纹犀备百物之形者最贵有重透者【黒中有黄花黄中有黒花】有正透者【黑中黄花古云通犀】此二等亦贵有倒透者【黄花有黑】此等次之有花如椒豆斑者色深又次之有黑犀无花纯黒者但可车象棋等物不甚直钱○凡犀带多有角地上贴好犀作面夹成一片者可验底面花儿大小逺近更于侧向寻合缝处可见眞伪又有原透花儿不齐整用药染成黑者则无云头雨脚黄黑连处纯黑而不明但有粟纹不圎者必是原透花儿不居中用汤煮软攅打端正者不是生犀冝一一验之凡器皿须要雕琢工夫及様范好冝频频看之不可见日恐燥不润故也   毛犀   其色与花斑皆类山犀而无粟纹其纹理似竹故谓之牦犀此非犀也不为竒   骨笃犀   出西蕃其色如淡碧玉稍有黄其纹理似角扣之声清如玉摩刮齅之有香烧之不臭能消瘇毒及能辨毒药又谓之碧犀此等最贵   珊瑚树   生大海山阳处水底海人以鐡网取之其色如银朱鲜红树身髙大枝柯多者为胜但有髓眼及淡红色者价轻此物贵贱并随眞珠枝柯有朽断者用钉梢定镕红蜡粘接冝仔细看如有零碎材料每两直价   琥珀   出南蕃西蕃乃枫木之精液多年化为琥珀其色黄而明莹润泽其性若松香色红而且黄者谓之明珀有香者谓之香珀鹅黄色者谓之蜡珀此等价轻深红色者谓之血珀此出髙丽倭国其中有蜂蚁松枝者甚可爱此物于皮肤上揩热用纸片些少离寸许则自然飞起假者以羊角染色为之   蜡子   出南蕃西蕃性坚有红蜡紫蜡亦有酒色者俱明莹有大如指面者亦有小者多尽大尽贵古云蜡重一钱价直十万可相嵌钏镯碗盏戒指用自然生成者好碾琢者不佳假造用药烧成者内有气眼   猫睛   出南蕃性坚黄如酒色睛活者中间一道白横搭转侧分明与猫儿眼睛一般者为好若睛散及死而不活者或青黒色者皆不为竒大如指面者尤佳小者价轻冝相嵌用   马价珠   青珠儿出西蕃诸国色青如翠地道有指面大转身青者多做管索儿用亦有当三折二钱大者颜色好者直价如马故谓之马价珠但夹石粉青有油烟及色老者价低土蕃回鹘国珠儿颜色不甚好多似好靛石或云凡遇灰尘迷眼以珠儿拂之则明也   碧靛子   碧石出南蕃西蕃青緑色好者颇与马价珠相类有黒緑色者低皆不甚直钱又谓之比靛子冝相嵌用   石榴子   出南蕃类玛瑙颜色红而明莹如石榴肉相似故谓之石榴子冝相嵌用   铺绒线   此石颜色纯緑明莹如铺绒线相似冝相嵌绦环等用不甚直钱   金星石   出金坑色青如头淀无金星不夹石者好有金星褐色者不中皆不甚直钱凡器物须看碾得竒巧为佳   南珠   出南海蚌中南蕃者好广西者易黄要身分圎及色白而精光者价髙以大小粒数等分两定价古云一圎二白又云一颗圎十颗钱   北珠   出北海亦论大小分两定价看身分圎转身青色披肩结顶者价髙如骨色粉白油黄浑色者价低   砗磲   形似蚌极厚大色白有纹理不甚直钱   玳瑁   出南蕃大海中白多黒少价髙黑斑多者不为竒有黄紫者用龟筒夹玳瑁黑点儿冝细验之   龟筒   出南蕃海中其色似玳瑁而无斑   鹤顶   出南蕃大海中有鱼顶中魫红如血故名鹤鱼今用龟筒夹鹤鱼魫为梳故名鹤顶梳   象牙   出南蕃西蕃及广西交趾皆有南蕃者长大广西交趾者短小新锯开粉红色者为佳   江猪牙   出南蕃如枣色纹理麄细与象牙相似世传多年龙牙多作刀靶扇柄假者以白象牙用药煮成   花羊角   多出北地黑身白花者髙白身黑花者低作刀靶染油不滑凡刀靶鸂■〈氵鵣〉木为最花羊角次之他物不及   龙涎   出大食国无香有脉色白者如百药煎而腻理黑者亚之如五灵脂而光泽能发众香故用以合香   金刚鑚   出西蕃深山之髙顶人不可到乃鹰隼打食在上同肉吃于腹中却于野地鹰粪中获得看大小定价如辨眞伪于炭火中烧红入酽醋中浸之假者踈而易碎眞者乃硬而可用如失去和灰土扫在乳钵内擂之响者是也   鹦鹉杯   即海螺出广南土人雕磨类鹦鹉或用银相足作酒杯故谓之鹦鹉杯鸬鹚杓亦海螺俱不甚直钱   鬼功石   尝有戒指嵌玛瑙一块面上碾成十二支生肖其纹细如髪似非人功故谓之鬼功石又曰鬼国石   鬼功球   尝有象牙圎球儿一个中直通一窍内车数重皆可转动故谓之鬼功球或云宋内院中作者   天生圣像   尝有降眞香节内及木节中生成眞武像有石中及蚌中生成观音像此乃天地造化眞世之竒宝也   ○金铁论   金   出南蕃西蕃云南髙丽等处沙中南蕃瓜子金麸皮金皆生金也云南叶子金西蕃回回钱此熟金也其性柔而重色赤足色者面有椒花鳯尾及紫霞如和银者性柔石试色青火烧不黑和气子者【即红铜又名张公又名身子】石试有声而落屑色赤而性硬火烧黑色古云金怕石头银怕火其色七青八黄九紫十赤以赤色为足色金也   紫金   古云半两钱即紫金今人用赤铜和黄金为之然世未尝见眞紫金也   金诈药   用燔硝緑矾盐留窑器内入净水调和火上煎色变则止然后刷上金器物烘干留火内略烧焦色急入净水刷洗如不黄再上然只在外也   银   出信处等州山中足色者成锭面有金花次者緑花又次者黒花故谓之花银蜂窠内有倒滴而光泽火烧色不改又次者松纹假金花以宻陀僧为之若面有黒斑而不光泽者必有黒铅在内九成者火烧后死白边带灰色   镔铁   出西蕃面上自有旋螺花者有芝麻雪花者凡刀剑器打磨光净用金丝矾矾之其花则见价直过于银古云识铁强如识金假造者是黒花冝仔细看验刀子有三絶大金水总管刀一也西蕃鸂■〈氵鵣〉木靶二也鞑靼桦皮鞘三也尝有镔铁剪刀一把制作极巧外面起花镀金里面嵌银回回字者   定铁   出甘肃北方青黒色性最坚燥北方多用此铁作利刀其价低于镔铁多矣格   古要论卷中   ●钦定四库全书   格古要论卷下   (明)曹昭 撰   ○古窑器论   柴窑   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麄黄土近世少见   汝窑   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眞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   官窑   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烧者无纹路   董窑   淡青色细纹多亦有紫口铁足比官窑无红色质麄而不细润不逮官窑多矣今亦少   哥窑   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羣队者元末新烧者土脉麄燥色亦不好   象窑   有蟹爪纹色白而滋润者髙色黄而质麄者低俱不甚直钱   髙丽窑   古髙丽窑器皿色粉青与龙泉窑相类上有白花朶儿者不甚直钱   古定器   古定器土脉细色白而滋润者贵质麄而色黄者价低外有泪痕者是眞划花者最佳素者亦好绣花者次之宣和政和间窑最好但艰得成羣队者有紫定色紫有墨定色黒如漆土俱白其价髙如白定俱出定州东坡诗云定州花瓷琢红玉凡窑器茅篾骨出者价轻【损曰茅路曰篾无油水曰骨出此卖骨董市语也】   吉州窑   其色与紫定相类体厚而质麄系吉州烧者不甚直钱   古磁器   好者与定相类但无泪痕亦有划花绣花素者价低于定器新者不足论   古建器   建碗盏多是■〈敝上瓦下〉口色黒而滋润有黄兎毫斑滴珠大者眞但体极厚俗甚少见薄者   古龙泉窑   古青器土脉细且薄翠青色者贵粉青色者低有一等盆厎双鱼盆口有铜棳环体厚者不甚佳   古饶器   御上窑者体薄而润最好有素折腰様毛口者体虽厚色白且润尤佳其价低于定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髙新烧者足大素者欠润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矣   霍器   出霍州元朝■〈爽刂〉金匠彭君宝效古定制折腰様者甚整齐故曰彭窑土脉细白者与定相似皆滑口欠滋润极脆不甚直钱卖骨董者称为新定器好事者以重价收之尤为可笑大   食窑   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拂郎嵌相似尝见香炉花瓶合儿盏子之类但可妇人闺阁中用非士夫文房清玩也又谓之鬼国窑   古无器皿   古人吃茶汤俱用■〈敝上瓦下〉取其易干不留津饮酒用盏未尝把盏故无劝盘今所见定劝盘乃古之洗古人用汤瓶酒注不用胡瓶及有觜折盂茶锺台盘此皆外国所用者中国始于元朝汝定官窑俱无此器   ○古漆器论   古犀毗   古剔犀器以滑地紫犀为贵底如仰瓦光泽而坚薄其色如枣色俗谓之枣儿犀亦有剔深峻者次之福州旧做色黄滑地圎花儿者多谓之福犀坚且薄亦难得嘉兴西塘杨汇新作者虽重数两剔得深峻其骨子少有坚者但黄地者最易浮脱   剔红   剔红器无新旧但看朱厚色鲜红而坚重者为好剔剑环香草者尤佳若黄地子剔山水人物及花木飞走者虽用工细巧容易脱起朱薄而少红者价低宋朝内府中物多是金银作素者元末西塘杨汇有张成杨茂剔红最得名但朱薄而不坚者多浮起日本琉球国极爱此物   堆红   假剔红用灰团起外面用朱漆漆之故曰堆红但作剑环香草者多不甚直钱又曰罩红   ■〈爽刂〉金   要漆坚■〈爽刂〉得景好为上元朝初嘉兴西塘有彭君宝甚得名■〈爽刂〉山水人物亭观花木鸟兽种种臻妙   鑚犀   多是宋朝旧做■〈爽刂〉金人物景致用鑚鑚空闲处故谓之鑚犀   钿螺   旧做及宋内府中物俱是坚漆或有嵌铜线者甚佳江西吉州府新做者多用作料灰乃猪血和桐油不坚易做易壊   ○锦绮论   古锦   古有楼阁锦樗蒲锦又曰阇婆锦紫陀尼鸾鹊锦此锦装背古书画尤佳   刻丝作   宋时旧织者白地或青地织诗辞山水或故事人物花木鸟兽其配色如傅粉又谓之颜色作此物甚难得甞有舞裀阔一丈有余者且匀紧厚   纻丝作   新制者类刻丝作而欠光净紧厚不逮刻丝作多矣又名着色作   古锦帐   阔一丈有余织昼锦堂记滕王阁记者多亦有花竹翎毛者虽富贵可爱但可装堂遮壁非士夫清玩也   火浣布   出西域南炎山用火鼠毛织者如染污垢腻入火烧则洁白尝有如钱大者用银相周围留火上烧香此物甚难得   洒海刺   出西蕃狨毛织者阔三尺许紧厚如毡西蕃亦贵   叵罗   出西蕃甘肃亦用狨毛织者阔一尺许与洒海刺相似不紧厚价亦低   兠罗锦   出南蕃西蕃云南莎罗树子内绵织者与剪狨相似阔五六尺多作被亦可作衣服   西洋剪狨单   出西蕃狨毛织者其红緑色年逺日晒永不退色紧且厚方而不长又谓之铜盆单亦难得   ○异木论【杂物附】   ■〈氵鸡〉■〈氵鵣〉木   出西蕃其木一半紫褐色内有蟹爪纹一半纯黑色如乌木有距者价髙西蕃作骆驼鼻中绞搃不染腻但见有刀靶而已不见大者   不灰木   出泽潞山中青白色坚重似石或以纸裹蘸石脑油点火烧不成灰多作刀靶滋补药中用见大观本草   鞑靼桦皮   出北地色黄其斑如米豆大微红色能收肥腻甚难得裹刀鞘为最   紫檀木   出海南广西湖广性坚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有蟹爪纹新者以水揩之色能染物   虎斑木   出海南其纹理似虎斑故谓之虎斑木   乌木   出南蕃性最坚老者纯黑色且脆间道者嫩   瘿木   出辽东山西树之瘿有桦树瘿花细可爱少有大者栢树瘿大而花麄   花梨木   出南蕃紫红色与降眞香相似亦有香其花有鬼面者可爱花麄而色淡者低   骰栢楠   出西蕃马湖纹理縦横不直其中有山水人物等花者价髙四川亦难得又谓之骰子香楠   杉木   俗谓之参木出四川广西色白其纹理黄稍红有香清甚或云南蕃脑子生此木中花纹细者如雉鸡斑甚难得花纹麄者亦可爱直理不花者多   桬木   出广西四川色黄纹理稍黑花纹细者可爱直理者多性柔者可圈素新者有香浊甚   椤木   色白纹理黄花纹麄亦可爱谓之倭椤不花者多有一等稍坚理直而细谓之革椤   赤水木   色赤纹理细性稍坚且脆极滑净   椰杯   椰子出安南两广类瓢且厚实黄黒色肉可食锯开或漆或银相作酒杯酒壶劝盘酒注水杓之类   金刚子   出安南海南六楞遍身花纹深细可爱坚且实故名金刚子作数珠冬月不冷有龙眼大者有榛子大者有桐子大者愈小愈精大者不直钱又要花纹深细   竹杖   方竹出西蜀杭州飞来峯亦有节节有刺蜀人谓之刺竹○湘竹出广西斑细而色淡有晕中一点紫与芦叶上斑相似作箫管最佳○云竹出广西斑极大色红而有晕○钹儿竹出西蜀其身小节大似钹故名钹儿竹○孩儿竹出西蜀下有尺许如猪犬膓○椶竹出西蜀广西叶如椶榈其身似竹坚且实又名桃竹皆可作拄杖扇骨及小器物芝麻花者为上○花藤出广西身细而斑黑者堪作拄杖麄者俗   ○异石论   灵壁石   出灵壁县在深山中掘之乃见其色黑如漆间有细白纹如玉有卧砂不起峯亦无岩岫佳者如卧牛菡萏蟠螭扣之声清如玉快刀刮不动此石能收香斋间有之香烟终日不散假者多以太湖石染色为之刀刮成屑   英石   出英川如铜矿声倒生岩下以锯取之故底平起峯二三寸亦几案间之竒玩色黑润者佳   桂川石   出静江府虽出自然石麄而色不佳间有玲珑者冝寘花榅中   昆山石   出苏州昆山县马靶山深山中掘之乃得玲珑可爱凿成山坡种菖蒲花树及穿松树   太湖石   出苏州太湖先雕寘急水中舂撞乆之如天成或用烟熏色黑   竹叶玛瑙石   花斑与竹叶相类故曰竹叶玛瑙然斑大小长短不一様每斑紫黄色斑大者青色多性坚锯板可嵌卓面斑细者贵斑大者不佳有一等斑如米豆大者甚可爱多碾作骰盆等器此石甚少   土玛瑙   出沂州花纹如玛瑙红多细润不撘麄石者为佳胡桃花者最好亦有大云头花及纒丝者次之有红白麄花者又次之大者五六尺性坚用砂锯开板嵌卓面胡床屏风之类又谓之锦犀玛瑙   红丝石   此石类土玛瑙质麄不润白地红纹路并无云头等花亦可锯板嵌台卓大者五六尺不甚直钱   南阳石   纯緑花者最佳有淡緑花者有五色云头花者皆次之性极坚细润锯板可嵌卓面砚屏其石于灯前或牕间照之则明少有大者俗谓之硫黄石   永石   出永州不坚色青好者有山水日月人物之像多是刀刮成非自然者以手摸之坳垤可验紫花者稍胜青花者锯板可嵌卓面屏风不甚直钱   川石   白地青黒花纹如山坡性坚锯板嵌卓面砚屏亦少有大者   湖山石   青黒色类太湖石花纹与骰子香楠相似性坚锯板可嵌卓面虽不竒异亦少有   霞石   出山西其色黑如漆内有白点如豆大似菊花但质极麄不为竒   乌石   出山西泽潞深山中其色纯黑如漆细润如玉坚甚利刀刮不动多相带用亦难得   龟纹石   甞见石龟鎭子一枚如酒盏大遍身天生自然龟纹甚可爱   试金石   出蜀中江水内纯黑色细润者佳如上金满用盐洗去留于湿地上少时用胡桃油揩之仍上金冝常用袋盛之   石琉璃   出髙丽国性坚利刀刮不动白色厚半寸许注油点火甚明胜如角者以重价收之   云母石   出兖州江州青黄色揭薄片留火上烧香   格古要论卷下
13,227
艺藏
综合
洞天清录-宋-赵希鹄
洞天清录 宋 赵希鹄 提要 原序 洞天清録   提要   《洞天清录》一卷,宋赵希鹄撰。希鹄本宗室子,《宋史世系表》列其名于燕王德昭房下,盖太祖之后,始末则不可考。据书中有嘉熙庚子自岭右回至宜春语,则家于袁州者也。是书所论皆鉴别古器之事,凡古琴辨三十二条,古砚辨十二条,古钟鼎彝器辨二十条,怪石辨十一条,砚屏辨五条,笔格辨三条,水滴辨二条,古翰墨真迹辨四条,古今石刻辨五条,古今纸花印色辨十五条,古画辨二十九条。大抵洞悉源流,辨析精审。如谓刁斗乃行军炊具,今世所见古刁斗乃王莽威斗之类,为厌胜家所用。又谓今所见铜犀牛、天禄、蟾蜍之属皆古人以贮油点灯,今人误以为水滴。其援引考证,类皆确凿,固赏鉴家之指南也。明宁献王权尝为刊版于江西,见《宁藩书目》。曹溶《续艺圃搜奇》所载,与此本同,盖皆从宁王旧刻传录。明钱塘锺人杰辑《唐宋丛书》,别载一本,与此本迥异。考其中有杨慎之说,宁庶人宸濠之名,及永乐、宣德、成化年号,希鹄何自知之?其为未见此本而刺取他书以赝其名,固不待辨矣。   原序   唐彦逺作闲居受用,至首载斋阁应用而旁及酝醢脯羞之属。噫!是乃大老姥总督米盐细务者之为,谁谓君子受用如斯而已乎?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而风雨忧愁辄居三分之二,其间得闲者纔三之一分耳,况知之而能享用者又百之一二,于百一之中又多以声色为受用,殊不知吾辈自有乐地,悦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声。尝见前辈诸老先生多畜法书、名画、古琴、旧砚,良以是也。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竒峯逺水。摩娑钟鼎,亲见商周。端砚涌岩泉,焦桐鸣玉佩。不知人世所谓受用清福,孰有踰此者乎?是境也,阆苑瑶池,未必是过,人鲜知之,良可悲也。余故彚萃古琴砚古钟鼎,而次凡十门辨订,是否以贻清修好古尘外之客?名曰《洞天清録》。若香茶纸墨之属,既谱载而已谬误者,兹不复赘,观者宜自求之。开封赵希鹄序 洞天清録   ● 古琴辨   ○ 断纹   古琴以断纹为证。琴不歴五百岁不断。愈久则断愈多。然断有数等。   有蛇腹断。有纹横截琴面,相去或一寸或二寸,节节相似如蛇腹下纹。   有细纹断。如髪千百条,亦停匀,多在琴之两旁,而近岳处则无之。有面与底皆断者。   又有梅花断。其纹如梅花头,此为极古,非千余载不能有也。   盖漆器无断纹而琴独有之者,盖他器用布漆,琴则不用。他器安闲,而琴日夜为弦所激,又岁久桐腐而漆相离破。断纹隐处虽腐,磨砺至再重加光漆,其纹愈见,然真断纹如剑锋,伪则否。   ○ 伪断纹   伪作者,用信州薄连纸光漆一层于上,加灰。纸断则有纹。或于冬日以猛火烘琴极热,用雪罨激烈之。或用小刀刻画于上,虽可眩俗眼,然决无剑锋,亦易辨。   ○ 古琴様制   古琴惟夫子、列子二様。若太古琴或以一段木为之,并无胁腰,惟加岳,亦无焦尾,安焦尾处则横嵌坚木以承弦。而夫子、列子様亦皆肩垂而阔,非若今耸而狭也。惟此二様乃合古制。近世云和様,于岳之外刻作云头卷,而下通身如壶瓶。此或以夫子様周(徧/遍)皆作竹节形,名竹节様。其异様不一,皆非古制。又于第四弦下安徽以求异曰:“此外国琴”。尤可笑也。   ○ 古琴阴阳材   古琴阴阳材者:葢桐木面阳日照者为阳,不面日者为阴。如不信,但取新旧桐木置之水上,阳面浮之阴必沈,虽反复之再三,不易也。更有一验,古今琴士所未尝言“阳材琴:旦浊而暮清,晴浊而雨清,阴材琴:旦清而暮浊,晴清而雨浊”。此乃灵物与造化同机,缄非他物比也。   ○ 取古材造琴   古琴最难得于精金美玉。得古材者,命良工旋制之斯可矣。自昔论择材者曰:“纸甑、水槽、木鱼、鼓腔、败棺、古梁柱、榱桷”。然梁柱恐为重物压损纹理,败棺少用桐木,纸甑水槽患其薄而受湿气太多,惟木鱼鼔腔晨夕近钟鼓,为金声所入,最为良材。然亦有敲损之患。别有《择材往监》今陈述之云:“昔[吴]钱忠懿王能琴,遣使以亷访为名而实物色良琴。使者至天台宿山寺,夜闻瀑布声正在檐外,晨起视之,瀑下淙石处正对一屋柱,而柱且向日,私念曰:若是桐木则良琴处在是矣。以刀削之果桐也。即赂寺僧易之,取阳面一琴材驰驿以闻,乞俟一年斵成,献忠懿,一曰洗凡,二曰清絶,遂为旷代之宝。后钱氏纳土太宗朝,二琴归御府。南渡初,流转至霅州叶梦得上之”。此乃择材之良法,大抵桐材既坚而又歴千余年,木液已尽,复多风日吹曝之,金石水声感入之,所处在空旷清幽萧散之地,而不闻尘凡喧杂之声,取以制琴,乌得不与造化为妙,以此观之,安琴之室亦当如是,不宜近尘秽妇女喧杂之地也。   ○ 制琴不当用俗工   工人供斤削之役,若绳墨尺寸,厚薄方圆必善琴。高士主之,仍不得促办每一事,如槽腹、琴面之类,一事毕方治一事,必相度审思之。既斵削去,则不复可增,度造一琴并漆,必三月或半年方办。合底面必用胶漆,如皮纸厚,合讫置琴于卓上,横厚木于卓下,夹卓以篾丝缚之,依法匣讫,候一月方解。底灰必杂以金铜细屑或磁器屑,薄如连纸,候极干再上一次。面灰用极细骨灰如薄连纸,止一上并一月方干。面上糙漆仅取遮灰,光漆糙底,灰漆差厚无害。又,徽者绳也,凖绳墨以定声,尤宜留意。岂俗工所能哉。制造之法,诸琴书备载,宜择其善者参用之。   ○ 择琴不必泥名   今人见琴池沼中有雷文张越字,便以为至宝。殊不知雷张皆开元天宝时人,去今能几何,若得古材,依法留心斵之。雷张未必过也,惟求其是而已矣。   ○ 制琴不必求竒   湖南有范氏曽守土,号范连州,自能斵琴。今有一琴在折彦质参政家。其琴面乃用方二三寸许小桐木片,以胶漆辏成之,名曰百衲。弹之则与寻常低下,琴无异此何益哉。木不成段,声必不应。又为漆所碍,其窒塞可知。折氏至今宝之,尤可笑。今人或以琴材短不及或自岳之外别用桐木接之,亦不可也。   ○ 古琴色   古琴漆色歴年既久,漆光退尽。惟黯黯如海舶所货乌木,此最竒古。而或者以其无光,磨而再漆之,不惟顿失古意且滞琴之声,此大戒也。   ○ 纯阳琴   底面俱用桐,谓之纯阳琴。古无此制,近世为之。取其暮夜阴雨之际,声不沈黙必不能逹,逺葢声不实也。   ○ 择琴底   今人多择面不择底。纵依法制之,琴亦不清。葢面以取声,底以匮声。底木不坚,声必散逸。法当取五七百年旧梓木,锯开以指甲掐之,坚不可入者方是。   ○ 桐木不宜太松   桐木太松而理疎,琴声多泛而虚。宜择■实而纹理条条如丝线,细宻条达不邪曲者,此十分良材。亦以掐不入为竒。其掐得入而麄疎柔脆者,多是花桐。乃今用作漆器胎素者,非梧桐也。今人多误用之。   ○ 桐木紫色   桐木年久,木液去尽。紫色透里,全无白色。更加细密,方称良材。   ○ 熏爆琴材   古人以桐梓久浸水中,又取以悬灶上,或吹曝以风日。百种用意,终不如自然者。盖万物在天地间必歴年多,然后受阴阳气足而成材。自壮而衰,衰而老,老而死。阴阳之气去尽,然后反本还元,复与太虚同体,其竒好处,乃与造化同功。此岂人力所能致哉?岂吹曝所能成哉?   ○ 桐木多等   有梧桐生子如簸箕。有花桐:春来开花如玉簮而微红,号折桐花。青樱桐:其实颇堪,以醡油。有刺桐:其木身皆生刺,大如钉鍖(音斟)。   ○ 梓木多等   有楸梓:锯开色微紫黒,用以为琴底者也。有黄心梓:其理正类槠木而极细,黄白不堪,若作器用难朽,非琴材也。漆木亦类梓,盖取其漆液坚凝,古人亦以备材料湏,不经取漆而老大者方可用。   ○ 琴腹   制琴腹宜安,凤足处须小阨之,过足则复寛之。葢声过阨则不直达,过阨寛则复悠扬而出,所以韵长乃唐雷文秘法。此论琴腹横广也,面底皆然,于阨处空凿足。   ○ 琴足   琴足宜用枣心、黄杨、及乌木,葢取其坚实。足之下须令平如鐡切,忌尖与凹,足之柄与琴之凿必小大相当,毋差毫厘。若柄小而以纸副之,琴声必泛。岳轸、焦尾亦宜用此三等,木切不可以金、玉、犀、象为饰,多诲盗并为琴害矣。   ○ 雷张槽腹法   雷张,制槽腹有妙诀。于琴底悉洼微令如仰瓦。葢谓于龙池凤沼之,弦徽令有唇。余处悉洼之,正如今铜钱之背,穿眼处有弦,凸起令声。有闗闭既取其面底,若如瓦相合而池沼之,唇又关闭不直达,故声有所匮而不散,岂论琴腹坚深也。余尝见毕文简公张越琴,于池沼间以指探之,果如此。   ○ 琴受土气   人之爱琴者殁,则戒子孙蔵之塜,间或有用石匣者。复出而为世用,多是声沈闇闇然。葢以受土气多,湿气胜耳。法当用大甑蒸之,以去湿气,一蒸未透再多蒸之,于风日处挂曝经月,声复矣。   ○ 浦江古琴   ■〈婺,牙代矛〉州浦江一士大夫家,发地得琴,长大有断纹。绍兴间献之御府,为巨珰所阻。曰“此墟墓中物,岂宜进御府”。遂给还其家,至今宝之。虽声帯浊,而以作广陵等大曲,弹愈久而声方出。此琴若用前蒸曝法,当无比矣。   ○ 琴面有穿孔   南昌一士家有古琴。面上三穿孔,然皆不当弦不碍声,号曰“玲珑玉”。有达官以千缗市之而去。绍兴诸暨一士大夫家有一穿孔琴,亦不当弦。今已转徙他处。   ○ 琴案   琴案:须作维摩様,庶案脚。不碍人膝,连面高二尺八寸,可入膝于案下而身向前,宜石面为第一,次用坚木。厚者为面,再三加灰,漆亦令厚,四脚令壮,更平不假坫扱,则与石案无异。永州石案面固佳,然太薄,板须厚一寸半许乃佳。若用木面,须二寸以上,若得大栢大■〈朿上束下〉木,不用胶合,以漆合之尤妙。又见今人作琴桌,仅容一琴。须阔可容四琴,长过琴三之一,试以案较琴声便可见。琴案上切不可置香炉杂物于前,吴自强《云山集》云:“于案面作小水槽不必尔也”。   ○ 琴室   前辈或埋瓮于地,上鸣琴,此说恐妄传。盖弹琴之室宜实不宜虚,最宜重楼之下。盖上有楼板,则声不散,其下空旷,清幽则声透彻。若高堂大厦则声散,小阁密室则声不达,园囿亭榭尤非所宜,若必幽人逸士于高林大木或岩洞石室之下。清旷之地,更有泉石之胜,则琴声愈清,与广寒月殿何异。   ○ 挂琴   挂琴不宜箸壁,有土气。惟纸糊格及漆格上当风处为妙。然须无人往来,小儿、妇女、猫犬所不到处,当挂时加袋以障尘。匣之则去袋。葢袋能引湿气,梅月须早入匣,以厚纸糊缝,安楼上阴凉处。琴匣之制须低矮窄小,仅可容此琴,葢令容受于口,仍钉铰加鎻。若令僮仆抱琴,勿横抱,多前遇物触损云牙。不若于袋上作大襻,竖肩背后则不损,然襻须■不可寛。   ○ 露下弹琴   露下弹琴而声不泛,葢阳材也。若钟鸣鸡唱,霜清月皎,以阳琴鼔之,声更清彻。阴材则不然。   ○ 弹琴盥手   未弹琴先盥手。手泽能腻弦损声,夏月尤甚。唯早晚差凉宜弄琴,正午炎热非惟汗污,天气太燥亦难为弦,若阴凉处无害。   ○ 焚香弹琴   惟取香清而烟少者。若浓烟扑鼻,大败佳兴。当用水沈、蓬莱,忌用龙涎、笃耨、儿女态者。   ○ 对花弹琴   弹琴对花,惟岩桂、江梅、茉莉、荼■〈艹縻〉薝卜等。香清而色不艳者方妙。若妖红艶紫,非所宜也。   ○ 弹琴对月   夜深人静,月明当轩,香■〈爇,火代灬〉水沈,曲弹古调。此与羲皇上人何异,但须在一更后三更前,葢初更人声未寂,三更则人倦欲眠矣。   ○ 弹琴舞鹤   弹琴舞鹤未必能舞,观者閧然,弹者心不専,此与观优何异,诚非君子之事。   ○ 临水弹琴   湍流(曝/瀑)布,凡水之有声,皆不宜弹琴。惟澄净池沼,近在轩窗或在竹邉林下,雅宜对之。微风洒然,游鱼出听,其乐无涯也。   ○ 膝上横琴   春秋二候气清而和,人亦中夜多醒。月色临窗,披衣趺坐,横琴膝上,时作小操,然须指法精熟方可为此蚌徽,古人所以不用金玉而贵。   ○ 蚌徽   者葢蚌有光采,得月光相射则愈焕发,了然分明,此正谓对月。及膝上横琴,设若金玉则否,今人少知此理。然当用海产珠蚌更多光采。   ○ 道人弹琴   道人弹琴,琴不清亦清。俗人弹琴,琴不浊亦浊。而况妇人女子、倡优下贱乎。   ● 古砚辨   世之论砚者,皆曰多用歙石,盖未知有端溪,殊不知历代以来皆采端溪。至南唐李主时端溪旧坑已竭,故不得已而取其次。歙乃端之次,其失一也;近时好事者作《研谱》,惟分端溪上、中、下三岩,而不知下岩唯有旧坑,无新坑。上、中二岩则皆有旧、新坑,于歙亦然,其失二也;世之论端溪者唯贵紫色,而不知下岩旧坑唯有漆黑、青花二种。初未尝有紫,无它,未曾观古研耳,其失三也。余虑世人贵耳鉴而无心赏,故述《古研辨》,惟说端、歙二溪而不它及,盖端、歙或强以为砚,宁不羞见子墨客卿乎?是说非老于用研者,其孰能知之?   ○ 端溪下岩旧坑   端溪下岩旧坑,卵石黑如漆,细润如玉,叩之无声,磨墨亦无声,有眼,眼中有晕,或六七眼相连,排星斗异形。石居水底,须千夫堰水汲尽,深数丈,篝火下缒,深入穴中,方得之。此岩南唐时已难得,至庆历间坑竭。下岩旧坑又一种卵石,去膘方得材,色紫青黑,细如玉,有花点如筯头大,其点别是碧玉清莹,与砚质不同。唐吴淑《砚赋》所谓“点滴青花”是也,故名“青花子石”,今讹为青花紫石,李长吉诗已讹作“紫”字,其实未尝紫色。青黑之中,或有白点如粟,排星斗异象,水湿方见,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此品南唐时已难得,庆历间坑竭。已上二品石,久用锋芒愈出,不退钝,不假磨砻。下岩上有一坑出此二种石,别无新坑。所谓新坑,盖元坑已尽,而别开一坑,下岩则否。   ○ 端溪中岩旧新坑   端溪中岩旧新坑,石色紫如新嫩肝,细润如玉,有眼,小如绿豆粒,纯绿色而无晕。或有绿条纹或白条纹如线,盖(坚)竖而圆者为眼,横而长者为条纹。此种亦是卵石,外有黄膘包络,叩之无甚声,磨墨亦无声,久用锋芒不退,不假磨砻。今此坑取之亦竭。中岩新坑,色淡紫,眼如鸲鹆眼大,重晕而紧小,其中如瞳人状,石老者扣之有声,嫩者扣之无甚声,磨墨则微有声。石有极润者,虽难得,然久用则锋芒退乏,必假磨砻。今此品难得,遂为稀奇之宝,百砚之中见一二耳。世人见其稀有,又目未曾见古砚,遂目此为下岩旧坑,不知此去下岩已低三等矣。   ○ 端溪上岩新坑   端溪上岩新、旧坑,皆色灰紫而粗燥,眼大为雄鸡眼,叩之珰珰然,磨墨相拒如锯声,久用则锋乏,光如镜面,不堪用,然旧坑差胜新坑。今士大夫所藏砚多此品。   ○ 他处石类端溪而非端溪者   一种名潻石,出九潻溪。表淡青,里深青紫而带红,有极细润者,然以之磨墨,则墨涩而不松快。愈用愈光,而顽硬如镜面。间有金线或黄脉,直截如界行相间者,号“紫袍金带”。高宗朝,戚里吴琚曾以进御,不称旨。一种辰沅州黑石,色深黑,质粗燥,或微有小眼,黯然不分明。今人不知,往往称为黑端溪,相去天渊矣。今端溪民负贩者,多市辰沅砚璞而归,刻作端溪样以眩人,江南士大夫被获重价。若辰沅人自镌刻者,则太雕琢,或作荷莲、水波、犀牛、龟鱼、八角、六花等样,藻饰异常,虽极工巧而材不堪用,此亦辨辰沅研之一法。   ○ 歙溪龙尾旧坑新坑   歙溪龙尾旧坑(新坑),色淡青黑,湛如秋水,并无纹。以水湿之,微似紫,干则否,细润如玉,发墨如泛油,并无声,久用不退锋。或有隐隐白文,成山水、星斗、云月异象,水湿则见,干则否。此亦是卵石,故难得。大者不过四五寸,多作月研,就其材也。或有纯黑如角者,东坡最贵此品。今得之亦贵重,不减端溪下岩。然龙尾旧坑虽极细,犹微涩墨,端溪下岩则直如鏊盘塌蜡矣,以此为辨。南唐时方开龙尾旧坑,今已无之。新坑色亦青黑无纹,而粗燥砺墨退笔,久用则钝乏,有大盈三尺者。   ○ 歙溪罗纹、刷丝、金银间刷丝、眉子四品,新、旧坑。   四品旧坑,并青黑色,纹细而质润如玉。罗纹直如极细罗;刷丝如发密;眉子如甲痕,或如蚕大;金银间刷丝亦细密,久用不退锋,磨墨无声,无阔大者。然皆次于龙尾旧坑,亦南唐时开坑,今已无如得之,贵重不减龙尾旧坑。四品新坑,并纹粗而质枯燥且不坚。眉子大者或长二三寸,刷丝每条相去一二分,罗纹如萝茯纹,拒墨如锯,久用退乏光硬,大者盈一二尺。   ○ 金星旧坑、新坑   金星新旧坑并粗燥,淡青色。虽金星满面,然砺墨退笔,久用退乏,大者盈尺。别有一种黑石金星,姿质亚端溪下岩漆黑石,乃是万州悬金岩金星石也,色漆黑,细润如玉,隐隐金星,水湿则见,干则否,发墨如泛油,无声,久用不退乏,非歙比也。今万崖亦已取尽,如得之,不减端溪下岩。   ○ 银星旧坑、新坑   银星新旧坑,并粗燥,淡青黑色,有银星处不堪磨墨。工人多侧取之,置其星于外,谓之“银星墙壁”。拒墨如锯,久用退乏如镜面,大者盈尺。   ○ 洮河绿石砚   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旧相传,虽知有洮砚,然目之所未睹,今或有绿石砚名为洮者,多是潻石之表,或长沙谷山石。 潻石润而光,不发墨,堪作砥砺耳。   ○ 墨玉砚   荆襄鄂渚之间,有团块墨玉璞,并与端溪下岩黑卵石同,而坚缜过之,正堪作砚。虽不如玉器出光,留其锋耳。但黑中有白玉相间,甚者阔寸许,玉石谓之“间玉玛瑙”,其白处又极坚硬拒墨,若用纯黑处为砚,当在端溪下岩之次,龙尾旧坑之上。   ○ 砚匣   砚匣不当用五金。葢石乃金之所自出,金为石之精华,子母同处则子盗母气,反能燥石而又诲盗,当用佳漆为之,砚虽低匣,葢必令高过寸许方雅观。然只用琴光素漆,切忌用钿花、犀皮之属。四角须用布令极牢,不宜用纱,匣取其容砚而周围寛三指,或作皂绢衬尤妙。今人于匣底作小穴小窍容指,本以之出砚而多泄润气,令匣稍寛不必留窍,或有黒汁流下多污几案。又或匣底之下作豹脚,取其可入手指以移重砚,此尤非所宜。葢砚实则易发墨,虚则否。故古人作砚多实,其趺又加以絣褥,正为是也。   ● 古钟鼎、彛器辨   ○ 三代制   [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其制器亦然。商器质素无文,周雕篆细宻,此固一定不易之论,而夏器独不然,余尝见夏琱戈于铜上相嵌以金,其细如发,夏器大抵皆然岁久金脱,则成阴窍,以其刻画处成凹也。相嵌今俗讹为商嵌,诗曰“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 水、土、传世,三等古铜器。   铜器入土千年,纯青如铺翠。其色子后稍淡,午后乘阴气,翠润欲滴。间有土蚀处,或穿或剥并如蜗篆,自然或有斧凿痕,则伪也。铜器坠水千年,则纯緑色而莹如玉。未及千年緑而不莹。其蚀处如前。今人皆以此二品体轻者为古,不知器大而厚者,铜性卒未尽,其重止能减三分之一或减半。器小而薄者,铜性为水土蒸淘易尽。至有锄击破处,并不见铜色,惟翠緑彻骨,或其中有一线红色如丹,然尚有铜声。传世古则不曾入水,惟流传人间,色紫褐而有朱砂班,甚者其班凸起如上等辰砂,入釡以沸汤煑之,良久班愈见。伪者以漆调朱,为之易辨也。   ○ 铜腥三等   古铜并无腥气。惟上古新出土尚带土气,久则否。若伪作者,热摩手心以擦之,铜腥触鼻可畏。   ○ 识文   [夏]用鸟迹篆。[商]用虫鱼篆。[周]用虫鱼大篆。[秦]用大小篆。[汉]以小篆隶书。[三国]用隶书。[晋宋]以来用楷书。[唐秦]用楷隶。[三代]用阴识,谓之偃囊字,其字凹入也。[汉]以来或用阳识,其字凸,间有凹者,或用刀刻如镌碑者,葢阴识难铸,阳识易。为阳识决非古物也。   ○ 欵文   识、欵,篆字以纪功,所谓铭书。锺鼎,欵乃花纹以阳识。古器,欵居外而凸。识居内而凹。[夏][周]器有欵有识,[商]器多无欵有识。   ○ 欵识眞伪   古人作事必精致,工人预四民之列,非若后世贱丈夫之事。故古器欵必细如发而匀整分晓,无纎毫模糊。识文笔画宛宛如仰瓦而又大小深浅如一,亦明浄分晓,无纎毫模糊。此盖用铜之精者并无砂颗一也。良工精妙二也。不吝工夫,非一朝夕所为三也。今设有古器欵识稍或模糊,必是伪作。颜色臭味亦自不同。   ○ 蜡模   古者铸器,必先用蜡为模。如此,器様又加欵识刻画毕然后,以小桶加大而畧寛入模于桶中,其桶底之缝微令有丝线漏,处以澄泥和水如薄糜,日一浇之,候干再浇,必令周足遮护讫,解桶缚,去桶板,急以细黄土,多用盐并纸筋固济,于元澄泥之外,更加黄土二寸留窍中,以铜汁泻入,然一铸未必成此,所以为之贵也。   ○ 句容器   句容器非古物。盖自[唐]天宝间至南唐后主时,于升州句容县置官场以铸之。故其上多有监官花押,其轻薄、漆黒、欵细,虽可爱然要非古器,岁久亦有微青色者,世所见天宝时大凤环瓶,此极品也。   ○ 伪古铜器   其法以水银杂锡汞,即今磨境药是也。先上在新铜器上令匀,然后以酽醋调细碙砂末,笔蘸匀上,候如蜡茶之色,急入新汲水浸之,即成蜡茶色。候如漆色,急入新汲水浸,即成漆色。浸稍缓则变色矣。若不入水则成纯翠色。三者并以新布擦令光莹,其铜腥为水银所匮,并不发露。然古铜声彻而清,新铜声洪而浊,不能逃识者之鉴。   ○ 古铜瓶钵养花果   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或谢则就瓶结实。若水锈、传世古则尔,陶器入土千年亦然。   ○ 古铜器灵异   古铜器多能辟祟,人家宜畜之。葢山精木魅之能为祟者,以歴年多耳。三代锺鼎彛器,歴年又过之,所以能辟祟。范文正公家有古镜,背具十二时,如博棊子,每至此时则博棊子明如月,循环不休。又:有士人家五十二钟能应时自鸣,非古器之灵异乎。   ○ 古印章   古之居官者必佩,印以带穿之,故印鼻上有穴或以铜环相绾。汉印多用五字,不用孹窠篆、上移篆,画停匀。故左有三字右有二字者,或左二字右三字者。其四字印则画,多者占地多,少者占地少,三代以前尚如此,今则否。   ○ 古器无识文   古人惟钟鼎祭器称功颂徳,则有识。盘盂寓戒则有识,它器亦有。无识者不可遽以为非古,但辨其体质、欵文、颜色、臭味,则无余藴矣。   ○ 刁斗、镌斗   字书曰刁斗,以行军昼炊夕击,今世所见古刁斗,柄长尺四五寸,其斗仅可容勺,合如此,则恐非炊具击之,则可此物乃王莽时铸,威斗厌胜家所用耳。或于上刻贰师将军字及其它官号,尤表其伪。大抵刁斗如世所用有柄铫子,宜可炊一人食。即古之刁斗,讹刁斗字为铫字,《尔(雅)》字书以铫,为田器,不言可知也。若镌斗亦如今有柄斗而加三足,予尝见之,辨其质与色,真三代物。葢刁、镌皆有柄,故皆谓之斗,刁无足而镌有足,《尔(雅)》又字书以镌为温器,葢古以鼎烹,夫鼎大卒难至热,故温已烹之冷物,今一二人食则用镌,余所见者正然。   ○ 鼎大小   予犹及见汉馆陶侯鼎,可容今之斗。则三代可知矣。然近世所存古鼎,或有容一升半升者,考其欵识,则真古物也。亦谓之鼎。鼎乃大烹之器,岂尔耶此?葢古之祭器,名曰从、彝、曰从则其品不一,葢以贮已熟之物以祭宗庙。象鼎之器,形而实非鼎也。犹今人食器亦有象鉎釡者。凡,曰鬲、曰■〈匚外〈拖去扌〉内〉、曰献、曰尊,其形有甚小者,皆然,故小尊或识曰宝、尊、彝。   ○ 香炉   古以萧埃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亦有伪者,当以物色辨之。   ○ 古器不知名   余姚一达官家有古铜盆,大如火炉而周回有十二环。婺州马铺岭人家,掘得古铜盆,而两环在腹下足之上。此二器文字所不载,或以环低者为古敧器。   ○ 追蠡   禹之声尚文王之,声以追蠡,赵岐注:“以追为钟纽”。于义未安“追者琢也”。诗云:“追琢其章”。今画家滴粉令凸起,犹谓之追粉。所谓追蠡,葢古铜器欵文追起处,漫灭也。赵氏释蠡为絶亦非絶,葢剥蚀也。今人亦以器物用久而剥蚀者为蠡。   ○ 舂陵塜镜   道州民,于舂陵侯塜得一古镜,于背上作菱花四朶极精巧,其镜面背用水银,即今所谓磨镜药也。镜色畧昏而不黑,并无青緑色及剥蚀处。此乃西汉时物,入土千余年,其质并未变,信知古铜器有青緑剥蚀者,非三代时物无此也。   ○ 晋塜古器   或傅:嵊县僧舍治地得砖,上有永和字。及得铜器,如今香炉而有葢。上仰三足如小竹筒空而透。上筒端各有一飞鹤,炉下亦三足,别有铜盆承之。   ● 怪石辨   恠石小而起峯,多有岩岫耸秀嵚嵌之状,可登几案观玩,亦竒物也。其余有灵璧、英石、道石、融石、川石、桂川石、邵石、太湖石、与其它杂石,亦出多等。今列于其后。   ○ 灵璧石   灵璧石出绛州灵璧县。其石不在山谷,深山之中掘之乃见,色如漆,间有细白纹如玉,然不起峯,亦无岩岫,佳者如菡萏或如卧牛如蟠螭,扣之,声清越如金玉,以利刁刮之畧不动,此石能收香,斋阁中有之则香云终日盘旋不散,不取其有峯也。伪者多以太湖石染色为之,葢太湖石亦微有声,亦有白脉,然以利刀刮之则成屑。   ○ 英石   英州出此石。如铜矿,声亦如铜。倒悬生岩下,以锯取之。故底有锯痕,大者或长七八尺,起峯至二三寸,亦几案竒玩。然色润者可爱,枯燥者不足贵也。   ○ 道石   道州石亦起峯可爱,但石麄又枯燥之甚,且体脆不任冲撞。   ○ 融石   融州老君洞所出。亦起峯,麄燥体脆又甚于道州石。   ○ 川石   竒耸高大可爱,然多人力雕刻后,置急水中舂撞之,其色枯燥。   ○ 桂川石   靖江府所出。虽出自然,然石麄而色不佳,或有玲珑者雅,宜置之花槛中,它无用也。   ○ 邵石   宝庆府所出。色黒,多以作博棊子刻作笔架,并无自然峯峦。   ○ 太湖石   出平江太湖。土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刻置急水中舂撞之,久如天成。或用烟薫或染之,色亦能黒,微有声,宜作假山用。   ○ 怪石有水自出   绍兴一士大夫家有异石,起峯峯之趾有一穴,中有水应潮自生,以之供研滴。嘉定间,越帅以重价得之。   ○ 东坡小有洞天   东坡小有洞天石。石下作一座子,座中蔵香炉,自变量窍正对岩岫间,每焚香则烟云满岫。今在豫章郡山谷家,其家珍重,常与谷身同置一匣。   ● 研屏辨   ○ 山谷乌石砚屏   古有研屏或铭砚,多镌于砚之底与侧。自东坡山谷始作砚屏,既勒铭于砚,又刻于屏,以表而出之。山谷有乌石、研石屏,今在婺州义乌一士夫家。南康军乌石,葢乌石坚耐,它石不可用也。   ○ 宣和玉屏   洪景卢《夷坚志》云:“一士夫赴官就道,其子妇方怀妊,轿夫颠仆而半产,乃翁呼轿夫欲治之,夫曰:‘逼晓不辨道路,为一石所碍’。翁不信,亲往视之,匾阔微吐,良玉璞也。携诸玉工解作三片。青质白章成山林、云月、飞鸟象歴歴分明,自取其二,以一谢工。工治作屏,因贵珰以献御府,惜其无对。召工问之,工具以士夫姓名对,被旨以重赏。宣辏成三屏,置之玉虚殿。”   ○ 永州石屏   永州祁阳石。虽成纹景,丛杂不清逺,又多刻画而成。以手摸之,有凸凹可验。间有自然者,不甚佳。   ○ 蜀中松林石   蜀中有石,解开自然有小松形,或三五十株行列成径,描画所不及,又松止高二寸,正堪作研屏。屏之式,止须连腔脚高尺一二寸许,阔尺五六寸许,方与葢小研相称。若髙大,非所宜。其腔宜用黑漆并乌木,不宜用钿花犀牛之类。   ○ 画屏   取名画,极低小者。嵌屏腔亦佳,但难得耳。古人多留意作玩面,大如小盌者亦宜,嵌背茍非名笔则不可,或用古人墨迹亦妙。   ● 笔格辨   ○ 玉笔格   惟黒白琅玕二种玉。可用须镌刻,象山峯耸秀而不俗方可,或碾作蛟螭尤佳。尝见一士家用玉作二小儿交臂作戏,面白头黒而红脚白腹,以之格笔竒絶。或以小株珊瑚为之,以其有枝,可以为格也。   ○ 铜笔格   铜笔格须竒古者为上,然古人少曾用笔格。今所见铜铸盘,螭形圆而中空者,乃古人镇纸,非笔格也。   ○ 石笔格   灵璧、英石,自然成山形者可用。于石下作小漆朱座,高半寸许,竒雅可爱。   ● 水滴辨   ○ 晋人水盂   余尝见长沙故官家有小铜器,形如桶,可容一合,号右军砚水盂,其底内有永和字,此必晋人贮水以添砚池者也。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   ○ 铜水滴   铜性猛烈,贮水久则有毒,多脆笔毫,又滴上有孔受尘,水所以不清,故铜器不用。金银锡者尤猥俗。今所见铜犀牛、天禄、蟾蜍之属,■〈行外缶内〉衘小盂者,皆古人以之贮油点灯。今误以为水滴耳,正堪作几案玩具。   ● 古翰墨真迹辨   ○ 南北纸   北纸用横帘造,纸纹必横。又其质松而厚,谓之侧理纸。桓温问王右军求侧理纸是也。   南纸用竖帘,纹必竖。若二王真迹,多是会稽竖纹竹纸。葢[东晋]南渡后,难得北纸,又右军父子多在会稽,故也。其纸止高一寸许而长尺有半。葢晋人所用大率如此,验之兰亭押缝可见。   ○ 硬黄纸   硬黄纸:唐人用以书经,染以黄蘗,取其辟蠧。以其纸如浆,泽莹而滑。故善书者多取以作字。今世所有二王真迹或有硬黄纸,皆唐人仿书,非真迹也。   ○ 建安帖真迹   王氏所蔵右军建安帖真迹,今在长沙士夫家。其帖末云:“四月五日羲之报,建安灵柩至胡世将”。曾以此帖勒于豫章,其建安灵柩字提起别作一行,葢古人简帖写至它人事或称尊长耆,旧处皆如今人提空,此常事也。予屡见硬黄仿书,亦然今长沙所见建安二字,乃与羲之报字相连而不提空。岂有硬黄提空而真迹反不提空。此乃搨淳化阁帖,赝作无疑。葢太宗朝刻淳化阁帖,乃侍书待诏王着。勒者小人不学,故于古人提空处皆聫属之,此犹可也。至于虫鼠侵蚀,与字之漫灭者,皆不空缺而强率聫之,故多读不成,鬻书者多以故纸浸汁染旧迹墨,又以杂朱作为印章,令昏闇。殊不知尘水浸纸,表里俱透,若自然旧者,其表故色,其里必新,微掲视之则见之矣。古人印章必用上等朱,譬如古画着色,愈久愈新初,未尝昏闇也。   ○ 鲁公真迹   颜鲁公之后寓居永嘉。好事者守郡,闻其家有鲁公真迹一筐,以狱事罗织之而择其尤者摹郡斋,筐书遂归泉南,晚年卜居武夷之下,以声妓自随,一夕暴雨洪水发漂,所居无踪迹,其人暴尸溪侧,筐不知所在。   ○ 宋朝名贤书   朝中名贤书,惟蔡莆阳、苏许公、易简、苏东坡、黄山谷、苏子美、秦淮海、李龙眠、米南宫、吴练塘、传朋、王逸老,皆比肩古人。   莆阳典重有法度。许公无愧杨法华。东坡草圣得意,咄咄逼颜鲁公。山谷乃悬腕书,深得兰亭风韵,然行不及真,草不及行。子美乃许公之孙,自有家法,草圣可亚张长史。淮海专学锺王,小楷姿媚遒劲可爱。龙眠于规矩中特飘逸,绰有晋人风度。南宫本学颜,后自成一家,于侧掠拿趯动,循古法度,无一笔妄作。练塘深入太史之室,时作锺体。逸老殆欲欺凌怀素,或谓过矣。   ● 古今石刻辨   ○ 北碑纸   北纸用横帘,其质松而厚,不甚渗墨。以手拂之,如薄云之过青天,犹隐隐见白纸处。凡北碑皆然,且不用油蜡,可辨。   ○ 御府珍储   徽宗御府所储书,其前必有御笔金书小楷标题,后有宣和玉瓢御宝。[淳佑]壬寅于临安客舍,见永嘉一士人蔵一法帖,乃唐人硬黄仿右军书。前有金字御笔云:“王右军书长者帖”。后有宣和玉瓢様御宝。今售墨迹者或云:“古人真迹皆笔势相聫属,后世赝作者,必逐字为之,殊不知此论行草者也。若楷书则此说难用”。古人真字迹,书虽不连而意实相聫属,观其意可也。若泥其说误矣。   ○ 古人用墨   古人晨起,必浓磨墨汁满砚池中,以供一日之用。用不尽则弃去,来朝再作。故,池必大而深,其真草篆e皆用浓墨,至行草过笔处,虽如丝发,其墨亦浓。近世,独吴传朋深得古人笔法,其它不然也。   ○ 响搨伪墨迹   以纸加碑上,贴于窗户间,以游丝笔就明处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然圏隐隐犹存,其字亦无精采,易见。   ○ 真迹难存世   言纸之精者可及千年,今去二王纔八百余年而片纸无存。不独晋人,如唐世善书之迹,甫三百余年亦希如星凤,何也?尝考其故,葢物之竒异者,常聚于富贵有力之家。一经大盗、水火则举羣失之。非若它物散落诸处,犹有存者。桓玄之败,取法书名画一夕尽焚,所丧几何哉,良可悲也。   ● 古今纸花印色辨   ○ 淳化阁帖   太宗朝捜访古人墨迹,令王着铨次,用枣木板摹刻十张于秘阁。故时有银锭纹,前有界行目録者是也。当时,用李廷珪墨拓打,手揩之不污手。惟亲王宰执使相拜除,乃赐一本,人间罕得,当时每本价已百贯文。至[庆厯]问禁中火灾,其板不存。今所见阁帖多乏精神焉。有绛帖以阁本重摹,而袐阁反不如绛帖精神乎?则此可以观也。   ○ 绛帖   绛州法帖二十卷,乃潘舜臣用淳化帖重模而参入别帖,然比今所见阁帖,精神过之。舜臣事力单微而自能镌石,虽井阑阶砌背,徧刻无余。所以段数最多或长尺余者。舜臣死,二子析而为二。长者负官钱,没入(干/十)卷于绛州。绛守重模下,十卷足之。幼者复重摹上十卷,亦足成一部。于是绛州有公私二本。[靖康]兵火,石并不存,金人百年之间重模,至再[庆元]间,予官长沙尝见旧宰执家,有南渡初亲自北方携得舜臣元所刻,未分析时二十卷。其家珍蔵,非得千缗(官/百)陌,不肯与人。乃北纸北墨,精神焕发,视金时所摹者,天渊矣。   ○ 潭帖   淳化阁帖既颁行,潭州即模刻二本,谓之潭帖。予尝见其初本,当与旧绛帖鴈行。至[庆厯]八年,石已残缺。永州僧希白,重摹东坡,犹嘉其有晋人风度。[建炎]敌骑至长沙,守城者以为炮,石无一存者。绍兴初,第三次重摹,失真逺矣。   ○ 临江帖   刘次庄模阁帖于临江,用工颇精致且石坚,至今不曾重模。独二卷略残缺,然拓本既多,颇失锋芒。今若得初本锋芒未失者,当在旧绛帖之次,新潭帖之上。然其释文间有讹处。   ○ 蔡州帖   上蔡临模绛帖上十卷,虽比旧绛帖少下十卷。而迥出临江之上。予尝见于长沙两府刘轙家。   ○ 武冈帖   武冈军重摹绛帖二千卷,殊失真,石且不坚,易失精神。后有武臣守郡,嫌其字不精采,令匠者即旧画存刻,谓之洗碑,遂愈不可观,其释文尤舛谬。然武冈纸类北纸,今东南所见绛帖,多武冈初本耳。验其残缺处自可见,   ○ 武陵帖   武陵帖亦二十卷。杂取诸帖重摹,而参以人间未见者。其间,惟右军小字黄庭最妙。他帖无所用也。   ○ 彭州帖   彭州帖亦刻歴代法帖十卷,不甚精采,纸色类北纸,人多以为北帖。   ○ 元佑秘阁续帖   [元佑]中,奉旨以淳化阁帖之外续,所得真迹刻续法帖。元本在禁中,后过太清楼。今会稽重摹本,无不减古绛帖也。   ○ 又名太清楼帖   淳化阁帖板虽禁中,火灾不存而真迹皆藏御府。至[徽宗]朝,奉■〈上上日下〉以御府所藏真迹重刋于太清楼,而参入他竒迹甚多,其中间有兰亭者是也。名曰太清楼帖。   ○ 淳熙秘阁续法帖   高宗圣学天成,奎文焕发,肆笔成书。埀法万世寿皇,重规叠矩,宸画尤妙。南朝访遗书多得晋唐旧迹,至[淳熙]间,奉旨以御府珍储,摹勒入石,名淳熙秘阁续帖,置秘书省。宝庆火灾,其石不存。   ○ 汝州帖   汝州帖,乃王宷辅道摘诸帖中字牵合为之。每卷后有汝州印,为黄伯思所掊击,不值一文。今会稽又以汝帖重开,谓之兰亭帖,真实侈靡耳。宋宣献公刻赐书堂帖,于山阳金乡,首载古钟鼎器,识文絶妙。但二王帖诠择未精,今苦不存。胡龙学世将刻豫章法书,种种精妙。今已重模,后有小字隶书。范忠宣公子弟戒者是初本。许提学闲刻二王帖于临江,模勒极精,诚少诠择。庐江李氏刻甲秀堂帖,前有王颜书,多世所未见,但继以本朝名公书颇多,大抵今人书自当作一等耳。曹尚书彦约刻星凤楼帖于南康军,虽以众刻重模,精善不茍,并无今人书。韩郡王侂胄刻羣玉堂帖,所载前代遗迹多有未见者。后亦多本朝人书,韩败后入秘书省。   ○ 兰亭帖   兰亭帖,世以定武本为冠。自薛珦作帅,别刻石,易去于元石,镌损清流映带四字以惑人。然元本亦有法可辨镌损四字,一也。管弦之盛上,不损处若八行小龟形,二也。是日也观宇宙两行之间,界行最肥,而直界伸脚十字下出横阑外,三也。管弦之盛,盛字之刀,锯利如钩,四也。痛字改笔处劲不模糊,五也。兴感之由,由字类申,列叙之列,其坚如铁钉,此其大畧也。然定武又自有肥痩二本,而镌损者乃痩本,为真定武无疑。何以知之?今复州本以真定武本重模,亦镌损四字,其字极痩,王顺伯尤延之争辨如聚讼,然痩本风韵竟胜,岂能逃识者之鍳。其痩本之石,宣和间就薛珦家宣取收入禁中,龛于睿思殿东壁。[建炎]南渡,宗泽遣人护送此石至维扬,兵入维扬,不知所在。或云:金人以毡裘裹之车载而去。   ○ 乐毅论   世传二王帖皆以真迹摹勒。独乐毅论就石书丹,其石在高学士绅家,已残缺。至海字后转属赵立之处。今重摹者,犹有赵立之印。予[嘉熙]庚子自岭右回至宜春,见元本于一士人家。用北纸北墨,无一残缺而清劲遒媚,正类兰亭字形,比今世所见重摹本几小一倍。此葢齐梁间拓本,真人间希世之宝。   ○ 锺元常帖   锺元常力命帖,惟此本。与潭州本佳,它无足取。   ○ 颜碑   颜碑在南北者尚多。麻姑坛记、吴兴石柱志、旧本干禄寺妙喜寺记、西林题名,皆絶品也。   ○ 欧阳小字千文   欧阳小字千文在邢州。温彦博墓志在东京。九成宫碑、仲夏兰若二帖、化度寺碑、丹州刺史碑,并在北方会稽。高续古家有重摹化度寺碑,咄咄逼真。   ○ 鴈塔题名   此帖有北本、彭州本,然北本为上,彭本颇失真。   ○ 徐骑省小篆   徐铉深得古小篆法,有篆千文,刻石南昌,精妙,无愧古人。今已重摹。绥蛮校尉予遡潇湘歴衡潭,永全道五郡并无古刻,惟道州有汉。   ○ 绥蛮校尉   能君之碑,若浯溪中兴颂,乃唐中世所立尔。亦打石之工人,每因旧迹加洗刻,以为衣食业。故愈失真。   ○ 南岳碑   余尝见南岳一僧,云:“岳山多秦汉以来碑,在林莽蔽翳间,寺僧惧为官司所扰,匿不敢言,亦不敢迁至屋下。故愈为霜露剥蚀,良可叹也”。伪作王大令书,山阴僧。   ○ 伪作王大令书   保母墓志,韩伲胄以千缗市其石。予每疑其赝作,殊无一点大令气象。及见东坡所作子由保母墓志,语则僧,实伪也。   ● 古画辨   古人逺矣。曹不兴、吴道子,近世人耳,犹不复见一笔,况顾陆之徒,其可得见之哉。是故论画;当以目见者为准。若逺指古人曰:“此顾也,此陆也,不独欺人,实自欺尔”。故言山水,则当以李成、范寛;花果则赵昌、王友;花竹翎毛则徐熙、黄筌、崔白、崔顺之;马则韩伯时;牛则厉范二;道士仙神则孙太古;神恠则石恪;猫犬则何尊师、周照。得此数家,已为竒妙。士大夫家或有收其妙迹者,价已千金矣。何必逺求太古之上,耳目之所不及者哉。   ○ 李营丘   营丘作山水,危峯奋起,蔚然天成。乔木倚磴,下自成阴,轩甍闲雅悠然,逺眺道路深窈,俨然深居。用墨颇浓而皴散分晓。凝坐观之,云烟忽生;澄江万里,神变万状。予尝见一双幅,每对之,不知身在千岩万壑中。   ○ 范寛   范寛(画),山川浑厚,有河朔气象;瑞雪满山,动有千里之逺;寒林秀孤,挺然自立,物态严凝,俨然三冬在目。   ○ 赵昌王友   赵昌折枝有工,花则含烟带雨,笑脸迎风;果则赋形夺真,莫辨真伪。设色如新,年逺不退。王友乃昌之上足,赋形入昌之室,写生则未逮。继友之后者,惟长沙吴泽也。   ○ 徐熙、黄筌   徐熙乃南唐处士,腹饱经史,所作寒芦、花烟、水鸟、野鳬,自得天趣。黄筌则孟蜀王画师,目阅富贵,所作多绮园花锦,真似粉堆者而不作圏线,孔雀鸂■〈氵鶒〉,艶丽之禽,动止生意。   崔白   崔白作花鸟,必先作圏线,劲利如铁丝,填以众彩,逼真如生。所画荷芦,飒然风生。顺之乃白之孙,绰有祖风。所作翎毛,独步天下。上有御宝,乃顺之所作。玉虚殿立屏面,流落人间,徽庙时以价得之。   ○ 韩干   干与李杜,同时所作马,世间见一二长幅,上作街道阑干,不作马拢并无他物象,其马神骏,不可名状。   ○ 李伯时   伯时惟作水墨,不曾设色,其画殆无滞笔。凡有笔迹重浊者,伪作。其于人物面相尤妙。   ○ 厉归真   厉归真、范子泯,皆异人。厉多作寒林,而牛则逺观如活,近视有未工处。范多作杨栁,笔嫩。而牛亦不及厉,然二家近时所无。   ○ 孙太古   太古,蜀人。多用游丝笔,作人物而失之软弱,出伯时下,然衣褶宛转曲尽,过于李。   ○ 石恪   恪亦蜀人。其画鬼神,竒恠笔画劲利。前无古人后无作者,亦能水墨作蝙蝠、水螭之属。笔画轻盈而曲尽其妙。   ○ 何尊师、周照   尊师不知何许人。照则熙寜画院。祗应所作猫大(犬),何则有士夫气。周则工人态,度生动自然,二家皆有。   ○ 直幅横披   古画多直幅,至有画身长八尺者。双幅亦然。横披始于米氏父子,非古制也。   ○ 画绢   河北绢,经纬一等,故无背面。江南绢,则经麄而纬细,有背面。唐人画,或用捣熟绢为之。然正是生捣,令丝褊不碍笔。非如今煮练加浆也。古绢自然破者,必有鲫鱼口与雪丝。伪作者则否,或用绢包硬物椎成破处,然绢本坚,易辨也。   ○ 古画色   古画,色黒或淡,墨则积尘。所成有一种古香可爱。若伪作者,多作黄色而鲜明不尘,暗此可辨也。   ○ 古画轴   古人多作簪顶,轴小而重。今人所用如蔗段,大而轻。古人用■〈朿上束下〉木、降眞,或乌木、象牙,它木不用。   ○ 米氏画   米南宫,多游江浙间,每卜居,必择山水明秀处。其初,本不能作画,后以目所见,日渐摹仿之,遂得天趣。其作墨,戏不专,用笔或以纸筋,或以蔗滓,或以莲房皆可为画,纸不用胶矾,不肯于绢上作。今所见米画或用绢者,后人伪作。米父子不如此。   ○ 杨补之   临江杨无咎,补之,学欧阳,率更楷书,殆所逼真,以其笔画劲利,故以之作纸梅,下笔便胜花光、仲仁。补之尝游临江城中一娼馆,作折枝梅于乐工矮壁。至今,往来士夫多往观之。娼藉此以壮门户。端平间为偷儿窃去其壁,车马顿希。今江西人得补之。一幅梅价,不下百千金,又诗笔清新,无一点俗气。惜其生不遇苏黄诸公,今人止以能作墨梅目之,竟无品题之者。   ○ 名画多无对轴   郭忠恕、石恪、厉归真、范子泯辈,皆异人,人家多设绢素笔砚,以伺其来而求画,然将成,必碎。间有得之者,不过一幅半幅耳。李营丘、范寛,皆士夫,遇其适兴则留数笔,岂能有对轴哉。今人或以孤轴为歉,不足与之言画矣。   ○ 挂画   择画之名笔,一室止可三四轴,观玩三五日别易名笔。则诸轴皆见风日,决不蒸湿。又轮次挂之,则不惹尘埃。时易一二家,则看之不厌。然须得谨愿子弟,或使令一人细意卷舒,出纳之日,用马尾或丝拂轻拂画面,切不可用椶拂。室中切不可焚沈香、降真、脑子,有油多烟之,香止宜蓬莱笺耳。牕牖必油纸糊,户常垂帘,一画前,必设一小案以护之。案上勿设障面之物,止宜香炉、琴、砚,极暑则室中必蒸热。不宜挂壁。大寒于室中渐着小火,然如二月天气候,挂之不妨,然遇寒必入匣,恐冻损。   ○ 装褙   画不脱落不宜数装褙,一装禙则一损精神,此决然者,至墨迹亦然。   ○ 古画绢   古画绢,脱以手指点之,皆能破损,一坏则不可复救。又有酒余、汗染、食油腻,此皆大戒。切须片纸先写此,粘窗以呈客,方可引客入观。然又多以此获罪于贵客。所以人家有法书名画,止可时以自娱,茍以竒品自衒,诚贾祸之媒,切宜谨之。墨迹法帖亦然。若古钟鼎尤脆烂者,手触之则糜溃,米元章之言如此。   ○ 辨名画   人物顾盼语言,花果迎风带露,飞禽走兽精神脱真,山水林泉清闲幽旷,屋庐深逺桥彴往来,山脚入水澄明,水源来歴分晓。有此数端,虽不知名,定知妙手。   ○ 辨谬画   人物如尸似塑,花果类瓶中所插,飞禽走兽但取皮毛,山水林泉模糊遮掩,屋庐高大不称,桥彴强作断形山脚,水面水源无来歴,几此数病,皆谬笔也。   ○ 名画印识   徐熙画,于角有小熙字印。赵大年、永年,则有大年某年笔记,永年某年笔记。萧照,以姓名作石鼓文书。崔顺之书,姓名于叶下。易元吉书于石间。王晋卿家蔵者,有宝绘堂方寸印。米元章,有米氏翰墨,米氏审定真迹等印,或用团印,中作米芾字如蛟形。江南李主所蔵,则有建业文房之印,内合同印。陈简斋则有无住道人印。苏武功家,则有许国后裔苏耆国老等印。东坡则用二寸长形,印文曰;赵郡苏轼图籍。吴传朋则曰:延州吴说,又曰:吴说私印。   ○ 异画   石恪作飞鼠,张之,则鼠不入室。何尊师作猫,则鼠皆逺避。闗仝于霅川长兴成山寺罗汉壁作猿鹤,皆走而复归。吴道子作山水小龙,(缺文)家舒之,则云雾生,信州懐玉山有名画,画(缺文)请祈雨,常有一二身飞还寺中。   ○ 宋复古   宋复古作潇湘八景,初未尝先命名,后人自以为洞庭秋月等,目之今,画人先命名,非士夫也,卢楞伽,唐。   ○ 卢楞伽笔   世人罕见,余于道州见所作罗汉十六,衣纹真如铁线,惟崔白作圏线,颇得绪,余至伯时,方不及也。   ○ 画无笔迹   画无笔迹,非谓其墨淡模糊而无分晓也。正如善书者蔵笔锋,如锥画沙印泥耳。书之蔵锋在乎执笔,沉着痛快人能知善书执笔之法,则能知名画无笔迹之说。故,古人如王大令,今人如米元章,善书必能画,善画必能书,实一事尔。   ○ 画家点睛   画家点睛,人物、鬼神,生动之物,全在点睛。睛活则有生意。宣和画院工或以生漆点晴,然非要诀要须先圏定目晴,填以藤黄,夹墨于藤黄中,以佳墨浓加一点作瞳子,然须要参差不齐,方成瞳子,又不可块然。此妙法也。   ○ 摹临   临者谓以元本置桉上,于旁设绢素象,其笔而作之。缪工决不能摹此,则以绢加画上摹之,墨稍浓则透元本,顿失精神。若以名画借摹临,是自弃也。就人借而不从,尤非明鍳者也。米元章就人借名画辄模本,以还而取其元本,人莫能辨此。人定非鉴赏之精也,金碧山水,唐小李将军始作。   ○ 金碧山水   其后,王晋卿、赵大年,近日,赵千里,皆为之。大抵山水,初无金碧、承墨之分。要在心匠布置如何耳?若多用金碧,如今生色罨画之状而畧无风韵,何取乎?墨其为病则均耳。   ○ 画忌如印   画忌如印。吴道子作衣纹,或挥霍如莼菜条,正避此病耳。由是知李伯时、孙太古专作游丝,犹未尽善。伯时有逸笔,太古则去吴天渊逺矣。  
13,228
艺藏
综合
浩然斋雅谈-宋-周密
浩然斋雅谈 宋 周密 提要 卷上 卷中 卷下   提要   《浩然斋雅谈》三卷,宋周密撰。密所著书凡数种,其《癸辛杂识》、《齐东野语》皆记宋末元初之事。《云烟过眼录》皆记书画古器,今并有刊版。其《澄怀录》、《续录》则辑清谈。《志雅堂杂钞》则博涉琐事,今惟钞本仅存,皆已别著录。《千顷堂书目》载密所著尚有《志雅堂耳目钞》及此书,而藏弆之家并无传本,惟此书散见《永乐大典》中。其书体类说部,所载实皆诗文评。今搜辑排纂,以考证经史、评论文章者为上卷,以诗话为中卷,以词话为下卷。各以类从,尚裒然成帙。密本南宋遗老,多识旧人旧事。故其所记佚篇断阕,什九为他书所不载。朱彝尊编《词综》,厉鹗编《宋诗纪事》,符曾等七人编《南宋杂事》诗,皆博采群书,号为繁富。而是书所载故实,亦皆未尝引据,则希覯可知矣。其中考证经义,如解诗“巧笑倩兮”,疑口辅当为笑靥,而不知类篇面部已有此文。解易“井谷射鲋”,以鲋为鲫,不知说文鲫字本训乌鰂,后世乃借以名鲋,罗愿《尔雅翼》辨之已明。如斯之类,於训诂皆未免稍疏。然密本词人,考证乃其旁涉,不足为讥。若其评骘诗文,则固具有根柢,非如阮阅诸人漫然蒐辑,不择精觕者也。宋人诗话,传者如林,大抵陈陈相因,辗转援引。是书颇具鉴裁,而沉晦有年。隐而复出,足以新艺苑之耳目,是固宜亟广其传者矣。   卷上   《井》九二“谷射鲋”,或以为虾,或以为蟆,或以为蛙,或以为蜗。考之《韵书》:“鲋,扶句切,鰿鱼也。”然“鰿”、“鲫”、“□(鱼脊)”三字并同子亦切,注云“鲋也”。盖今鲫鱼耳。《庄子》涸鲋注亦以为鲫鱼。然今世有鱼如鲿,四鬛巨口,善食水虫,故人家井内多畜之,俗呼为“鱏”,得非《井》卦所指者乎?   《诗》“先集维霰”补注云:“霰,稷雪也,或谓之米雪,谓其粒若米。”然稷雪、米雪字甚奇。   《硕人》之诗曰“巧笑倩兮”,注曰“好口辅也”。《大招》述妇人之美,亦有“靥辅奇牙”之语,可谓善于形容。后人虽极言女色之美,无所不至,乃独不及于“口辅”何耶?“辅”,岂俗所谓笑靥者乎?   “蹇修以为理”,朱元晦云“谓为媒者以通词理也”;下文“理弱而媒拙”,则云“恐道理弱”,似与前说异。按《九章》“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因芙蓉以为媒兮,惮褰裳而濡足”,亦以“媒”、“理”对言。《左传》“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注“行理,行使也”,复奚疑。   真文忠初字景元,楼攻愧语以明元无义,遂易为希元。然俞清老尝名轩曰“景陶”,山谷曰:“景陶名未佳,《诗》云‘景行’、‘景明’也,魏晋间人所谓‘景庄’、‘景俭’等,自有一人误用,遂以相承谬耳。”按《诗》“景行”注云:“景明也。”其义以“明行行止”,谓有明行则行之,初无企慕之义。然《孝经序》亦用“景行先哲”,而近世洪文敏兄弟皆以景为字何耶?顾第弗深考耳!   前辈辟浮图修崇之说甚众,独南丰之说最为简明。《弥陀阁记》有云:“无为之义晦而心法胜,积善积恶之诫泯而因缘作。……至于虞、祔、练、祥春秋祭祀之仪不竞,则七日、三年、地狱劫化之辩亦随而进。”又《答黄汉杰书》云:“民之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有所主,其于异端何暇及哉?后之儒者无以导,民之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无所主,将舍浮图何适哉?”又云:“如使周礼尚行,朝夕、朔、月半,荐新;启柩、祖、遣,有奠;虞、卒哭、祔、小祥、大祥、禫,有祭;日、月、时、岁皆有礼以行之,哀情有所泄,则必不暇曰七日、曰百日、曰周年、曰三年斋也。”然欧公本论亦有此意,云:“佛所以为吾患者,乘其废阙之时而来,此其受患之本也。补其阙,修其废,使王政明而礼义充,则虽有佛,无所施于民矣。”   昔人有言,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所述官爵、侍御、宾客之盛,皆不过数语;至于说声色之奉,则累数十言,或以讥之。余谓岂特退之为然,如宋玉《招魂》,其言高堂、邃宇、翠翘、珠被、畋猎、饮食之类,亦不过数语;至于“兰膏明烛华容备,二八侍宿射递代,九侯淑女多迅众。盛鬋不同制实满宫,容态好比顺弥代,弱颜固植謇其有意。姱容修态絙洞房,蛾眉曼睩目腾光,靡颜腻理遗视矊”,又曰“美人既醉朱颜酡,娭光眇视目曾波,被文服纤丽而不奇。长发曼鬋艳陆离,二八齐容起郑舞”,以至“吴歈蔡讴”、“士女杂坐,乱而不分”。又《大招》亦云:“朱唇皓齿嫭以姱,比德好闲习以都,丰肉微骨调以娱。”“嫮目宜笑蛾眉曼,容则秀雅稚朱颜。”“姱修滂浩丽以佳,会颊倚耳曲眉规,滂心绰态姣丽施,小腰秀颈若鲜卑。”“阳中和心以动作,粉白黛黑施芳泽。”“青色直眉美目媔,靥辅奇牙宜笑嘕,丰肉微骨体便娟。”皆长言摹写,极女色燕昵之盛。是知声色之移人,古今皆然。戏书为退之解嘲。【案:此条《永乐大典》原本“曼睩”之“睩”误作“录”,“艳陆”下衍“丽”字,今据《楚辞》校正。其引《招魂》节去“些”字,引《大招》节去“只”字,悉仍之。】   涪翁云:“章子厚尝言《楚辞》盖有所祖述,初不谓然。子厚曰:‘《九歌》盖取诸《国风》,《九章》盖取诸《二雅》,《离骚》盖取诸颂。’考之信然。”   日与月合则长明,性与命合则长生。又日在天曰明,明者,日月之横合;在世为易,易者,日月之从合;在人为丹,丹者,日月之中合。此海琼语也。   孙景茂云:“太公八十遇文王,今世皆以此藉口。《九辩》乃云:‘太公九十乃显荣兮。’而东方曼倩则云:‘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用于文武。’马永卿尝疑焉。然香山诗乃云:‘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不知又出何书也。”   苏仲虎侍郎藏东坡所书《富文忠神道碑》真迹,前后诸名人题跋极多,独周文忠为之压卷云:“富文忠之使辽,所谓‘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苏文忠之翰墨,所谓‘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也。《大雅·烝民》,兹可无愧。”富公孙枢密、苏公犹子侍郎,皆题名卷末,抑所谓臧孙有后于鲁者?   戴岷隐论萧望之曰:“夫小人之害君子也,必深明其情而后用其术,故攻其所恶,犯其所忌,中其所不欲,而致其所不乐;其柔仁朴厚也或怵之,其廉洁自喜也或污之,其刚果卞急也或激之;多方以误之,百计以困之、逼之、辱之,以致其必死之术。有如君子一不能忍而决于速死,则小人之计中矣。”吕伯恭亦云:“君子必有坚忍不拔之操,然后小人不能犯吾之所忌。呜呼!小人之害君子,何其多端也。遇人之介者,则必辱之;遇人之廉者,则必污之;遇人之刚者,则必折之;遇人之直者,则必诬之。盖介者不受辱,廉者不受污,刚者不受折,直者不受诬。凡此皆君子之所忌也。小人知君子之所忌而直犯之,君子不知而堕其计,大则死,小则亡,前后相望,可不为大哀乎?”二说真能尽小人之情状,有不期同而同者焉。孝宣于儒生无所用,独用萧望之。观其始终方拙,非能自挠以求合者,特以其于霍氏立同异故耳。士君子之经世,非曰委蛇曲从,为终始牢固之术,然而变化诎伸,自当兼通义命。望之当孝元初,天下事在掌握,既不能辅赞裁成,同归于道;及其溃败,又不知推委兴废以礼,而止堤坏防决,无所措躬,卒就死地,而陷孝元为不辨菽麦之主。班固乃哀其为便嬖宦竖所图,不知自古小人,何尝一日不欲胜君子。《豳》诗歌周公,固殆未之学也。   王宣子在上庠日,与程泰之善。暇日,因及代言之体,要当温纯深厚,如训诰中语,始为王言。吾侪异时秉笔,当革近世磔裂之弊。二十年后,宣子帅潭,泰之以少蓬摄外制为词云:“荆及衡阳,自北而南,十国为连连有帅。地大民众,畴咨俾乂,厥惟艰哉!以尔有猷有为有守,率自中宽而有制,刚而无虐,庸建尔于上游,藩辅往哉。惟钦惠困穷,若保赤子,明乃服命。若网在纲,有弗若于汝政,弗化于汝训,辟以止辟乃辟。则予一人汝嘉。”且寓书于宣子曰:“畴昔之约,今其践矣。”陈氏《耳择集》所载,以为芮国器非也。   韩平原南园既成,遂以记属之陆务观。务观辞不获,遂以其“归耕”、“退休”二亭名,以警其满溢勇退之意,甚婉。韩不能用其语,遂致于败。务观亦以此得罪,遂落次对太中大夫致仕。外祖章文庄兼外制,行词云:“山林之兴方适,已遂挂冠;子孙之累未忘,胡为改节。虽文人不顾于细行,而贤者责备于《春秋》。某官早著英猷,寖跻膴仕。功名已老,潇然鉴曲之酒船;文采不衰,贵甚长安之纸价。岂谓宜休之晚节,蔽于不义之浮云。深刻大书,固可追于前辈;高风劲节,得无愧于古人。时以是而深讥,朕亦为之慨叹。二《疏》既远,汝其深知足之思;大老来归,朕岂忘善养之道。勉图终去,服我宽恩。”此文已载于《嘉林外制集》,或以为蔡幼学,或谓出于冯端方,皆非也。   刘原父云:“圣人之治天下,能使百官万物如耳目心口手足之不可易,亦不相德济之如一身,而天下安有不治哉?”东坡亦曰:“今夫人之一身,有一心两手而已。疾痛疴痒,动于百体之中,虽其甚微,不足以为患,两手随至。夫手之至,岂其一一而听之心哉?心之所以素爱其身者深,而手之所以素听于心者熟,是故不待使令,而卒然以自至。圣人之治天下,亦如此而已。”二说如出一辙。   苏明允《辨奸》,尝见直斋陈先生,言此虽为介甫发,然间亦似及二程,所以后来朱晦庵极力回护,云:“老苏《辨奸》初间只是私意,后来荆公做不著,遂中他说。然荆公气习,自是要遗形骸、离世俗的规模,要知此便是放心。《辨奸》以此为奸,恐不然也。”又云:“每尝嫌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之语过当,而今见得亦有此等人,其辞甚费也。”   子厚有答人书云:“人生少得六七十者,今已三十七矣。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是非荣辱,又何足道?”又书云:“假令病尽,己身复壮,悠悠人世,亦不过为三十年客耳。前过三十七年,与瞬息无异。后所得者,其不足把玩,亦已审矣。”此二书皆在元和四年,时子厚年三十七。后十年,当元和十四年,子厚卒,年止四十有七耳。所谓数十寒暑,三十年客,竟不酬初志。悲夫!   昔有问王介甫:“佛家有日月灯光,佛灯何以能并日月?”介甫曰:“日煜乎昼,月煜乎夜,灯煜乎日月之所不及。”《东莱博议》论史官亦云:“昧谷饯日之后,晹谷宾日之前,暮夜晦冥,群慝并作,苟无烛以代明,则天之目瞽矣。”亦用介甫意。然皆本之《庄子》“月固不胜火”郭象注曰:“大而暗,不若小而明。”东坡曰:“陋哉斯言。”为更之曰:“明于大者,必晦于小。月能烛天地,而不能烛毫厘,此其所以不胜于火也。”然卒之火胜月,月胜火耶?   坡翁《九成台铭》云:“使耳闻天籁,则凡有声有形者,皆吾羽旄干戚管磬匏弦。”又云:“望苍梧之渺莽,九疑之联绵。览观江山之吐吞,草木之俯仰,鸟兽之鸣号。众窍之呼吸,往来唱和,非有度数而均节自成者,非韶之大全乎!”杨龟山乃谓:“子瞻此说,以江山吐吞、草木俯仰、众窍呼吸、鸟兽鸣号为天籁,此乃《庄子》所谓‘地籁’也,但其文精妙,故读之者或未察耳。”予尝因其语以考庄周之说云:“南郭子綦曰:‘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者。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郭象注云:“夫天籁者,岂复别有一物哉!即众窍、比竹之属。”若如所注,则所谓鸟兽之鸣号、众窍之呼吸,非天籁而何?不知龟山又以何物为天籁乎?漫书以俟识者。然东莱云:“东坡《九成台铭》,实文耳。而谓之铭,以其中皆用韵,而读之久,乃觉是其妙也。”   坡翁《策断》谓:“语有曰:‘鼠不容穴,衔窭薮也。’”“窭薮”二字出《汉书·杨恽传》云:“我不能自保真人,所谓鼠不容穴,衔窭薮也。”注云:“窭薮,戴器也,以盆盛物戴于头者,则以窭薮荐之。盆下之物有饮食气,故鼠衔之,所以不容穴,坐衔窭薮自妨,故不得入穴。窭音贫窭之窭,薮音数物之数,上其羽切,下山羽切。”【案:此条多脱误字,今据《汉书》传注校正。】   龙眠画《五马图》,空青老人曾纡公卷跋之曰:“元祐庚午岁,以方开科,应诏来京师,见鲁直九丈于酺池寺。鲁直时为张仲达笺题李伯时画《天马图》,鲁直谓余曰:‘异哉!伯时貌天厩满川花,放笔而马殂矣。盖神骏精魄皆为伯时笔端取之而去,实古今异事,当作数语记之。’后十四年,当崇宁癸未,余以党人贬零陵,鲁直除籍徙宜州,过余潇湘江上,因与徐端国、朱彦明道伯时画杀满川花事,云:‘此公卷之所亲见。’余曰:‘九丈当践前言记之。’鲁直笑曰:‘只少此一件罪过。’后二年,鲁直死贬所。又二十七年,余将漕两浙,当绍兴辛亥,至嘉禾,与梁仲谟、吴德素、张元览泛舟访刘延仲于真如寺,延仲遽出是图,开卷错愕,宛然畴昔,抚掌念往,逾四十年,忧患余生,岿然独存,彷徨吊影,殆若异身也。因详叙本末,不特使来者知伯时一段异事,亦鲁直遗意云云。”按画杀满川花,亦当时一段异事,而传记所不载,纪咏所不及,何耶?岂是时方以获罪为惧,讳不敢言耶?王逢原尝赋《韩干画马》云:“传闻三马同日死,死魄到纸气方就。”岂前世亦有此事乎?   李易安绍兴癸亥在行都,有亲联为内命妇者,因端午进帖子,皇帝阁曰:“日月尧天大,璿玑舜历长。侧闻行殿帐,多集上书囊。”皇后阁云:“意帖初宜夏,金驹已过蚕。至尊千万寿,行见百斯男。”夫人阁云:“三宫催解粽,妆罢未天明。便面天题字,歌头御赐名。”时秦楚材在翰苑,恶之,止赐金帛而罢,意帖用上官昭容事。   前辈《公主制》云:“琼华在著,已戒齐风之骄;粉水疏园,莫如徐国之乐。”晏公《类要》亦用“粉田”事,盖亦脂泽汤沐之意也。若驸马则以何晏事称“粉郎”、“粉侯”。文及甫称韩忠彦为“粉昆”,以其为嘉彦之兄。又指王师约之父克臣为“粉爹”,益可怪。   刘潜夫、王实之平昔论交最深,且意气不相下。实之蹭蹬,凡六为别驾。其为吉倅,适潜夫宜春之麾与之相先后。潜夫开宴为饯,且侑之乐,语有云:“有谪仙人骏马名姬豪放之风,无杜陵老残杯冷炙悲辛之态。”又云:“拥通德而著书,命便了而酤酒。”“丽人歌陶秀实邮亭之典,好事绘韩熙载夜宴之图。”“贺客盈门,劝展骥而为别驾;长官分席,叹无蟹而有监州。”极摹写之妙焉。既而实之报席,亦有侑语云:“七年三出使,山岳渐见动摇;十载六监州,风月不禁分破。”“陌上歌《采桑曲》,恼杀罗敷;观中赋《种桃诗》,压倒梦得。”“梅花入句,如何逊之在扬州;薏苡满船,如伏波之归交趾。”“忌名下人,弃沅芷湘兰而不佩;满禁中语,觉阶薇砌药之无情。”皆能抓著痒处也。   叶隆礼士则谪居袁州,袁之士友醵酒以招之。蜀士张汴朝宗作乐语,一联云:“扫地焚香,有苏州之雅淡;仰天拊缶,无杨氏之怨伤。”士则大称之。   水心翁以抉云汉、分天章之才,未尝轻可一世,乃于四灵若自以为不及者,何耶?此即昌黎之于东野,六一之于宛陵也。惟其富赡雄伟,欲为清空而不可得,一旦见之,若厌膏梁而甘藜藿,故不觉有契于心耳。昔吴中有老糜丈,多学博记,每见吴仲孚小诗,辄惊羡云:“老夫才落笔,即为尧、舜、周、孔、汉高祖、唐太宗追逐不置,君何为能脱洒如此哉?”即水心取四灵之意也。   临江丁熺乙丑谅暗榜第四人,为他恩例所压抑居第八,授永州教。章采代为作启谢辨章云:“诸公衮衮,皆自下以升高;一介休休,独瞻前而忽后。”廖群玉亟称于贾,改隆兴节推。   晏殊尝进《牡丹诗表》云:“布在密清之囿。”“密清”二字,人多不晓,盖用《东京赋》中语:“京室密清,罔有不韪。”   王宣子守吴,幕僚投启有云:“仲舒裒然举首,岂久相于江都;望之雅意本朝,姑暂居于冯翊。”宣子喜之,举以京剡。杨廷秀以大蓬漕江东,其属亦有启云:“斯文之得丧在天,领袖素尊于海内;贤者之出处以道,旌旗已至于江东。”公亦欣然剡上。   史直翁丞相表语云:“侵寻岁月,六十有三;补报朝廷,万分无一。”又李淇水谢户书云:“补报朝廷,本末无万分之一;因循岁月,甲子已六十有奇。”   霅中有游士春时误入赵孟仪之园者,【案:赵孟仪之“仪”,原本误作“蚁”,今据《宋史·宗室表》改正。】为其家干仆所辱,讼之于官。郡守赵必槐德符治之,士子以启为谢云:“杜陵之厦千万间,意谓大庇寒于天下;齐王之囿四十里,不知乃为阱于国中。”   刘自之被召试用,虚斋赵以夫之荐也。既而为庸斋赵汝腾所激,于是以卢钺威伸补其选。卢以同里之嫌辞之云:“楚亡弓,楚得弓,难泯同乡之迹;汉刻印,汉销印,初何反汗之嫌。”卒辞之。又萧振再知四川,赵庄叔行词云:“刻印销印如转圜,朕尝虚己;失马得马如反掌,卿勿容心。”   宣和间,尚书新省成,车驾临幸时,宰命一时朝士能文者,各拟谢表。独林子中者擅场,其一联云:“北辰居极,外环象斗之宫;黄道初经,旁及积星之位。”   嘉定间,宝谟阁学士许奕病笃,口占遗表云:“臣非衰病,偶染微疴,当汤熨可去之。时臣则以疾而为讳,及针砭已穷之,后医遂束手而莫图。静思膏肓所致之由,大抵脉络不通之故。固知养患成祸,岂惟理身则然。苟能疏壅预防,以之医国亦可。”盖指近事以为身喻也。乾道间,胡周伯尚书亦云:“贾谊号通达国体,大尰、蹠盭、类辟、病痱,皆借一身喻之。今日国体何病也?能言病未必能处方,不能言病而辄处方,误人死矣。今日之病名风虚,虚内也,风外也。外风忽中,半身不遂,靖康也;幸其半存,建炎也。咎已往半存之身,常凛凛不自保也。今欲并治不遂者,怵市道之说售,尝试之方,汤慰砭石,杂然而进,使谊复生,必虑中风至再,至半存之身亦不能救矣。所谓可痛哭流涕者也。”盖本吕献可《乞致仕表》云:“臣本无宿疾,偶值医者用术乖方,不知脉候有虚实,阴阳有顺逆,诊察有标本,治疗有后先,妄投汤剂,率任情意,差之指下,祸延四肢,寖成风痹,遂难行步。非徒惮蹠盭之苦,又将虞心腹之变。势已及此,为之奈何!虽然一身之微,固所未恤;其如九族之托,良以为忧。是思逃禄以偷生,不俟引年而退政。”三公之论,实祖谊云。   开庆间,马华父制置江阃日,尝于青溪建祠以祀先贤,断自吴泰伯以下,凡四十一人,皆尝仕,若居若游于此者获与焉。盖华父之祖,亦尝仕于升故也。祠成,命冯可迁赞之。其赞马公,末语有“尔祖其从与享”之句,或摘以为讥。华父遂去乃祖之祀焉。或谓刘子澄清叔与华父有宿憾,授意于冯云。   王似贺太常丞兼翰林权直一联云:“白也无敌,雅宜翰林供奉之才;赤尔何如,暂习宗庙会同之事。”又贺司业除翰苑云:“国子先生,晨入太学;翰林学士,夜读禁中。”   王珪行《郝质殿岩制》云:“曾无夜鼜之哗,自得刚牙之重。”《周礼·地官》:“凡军旅夜鼓鼜。”千历切,注云“戒守鼓也”。   张孝曾之父少师与洪忠宣久陷金国,其后获归,而终身为秦桧之所抑。近世陈容公储跋其墓碑云:“流离区脱,视死如饴,君子有性焉,不谓命也;绝漠来归,忠不见录,君子有命焉,不谓性也!”暨桧殒金亡,忠宣、少师二公如生。故曰知性与命,则知天矣。   建炎末,柔福帝姬自北归,朝廷封为福国长公主,下降驸马都尉高世荣。汪浮溪当制云:“赵城方急,鲁元尝用于车驰;江左复兴,益寿宜充于禁脔。”可谓善用事。   杨大年云:“观书百行须中程。《汉·刑法志》‘夜理文书,自程决事,日悬石之一’,注云:‘悬称也,省读文书日以百二十斤为程。’”   唐僧齐己有《白莲集》,为《风骚旨格》,所与游者吴融、郑谷,皆晚唐人也。杜诗所称“己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决非此己公明矣。   刘平国《戏题》云:“选诗非选官,论诗非论人。”故若耶女子、天竺牧童,皆得预唐名公之列。   诗文中有摘人姓名一字而言者,如班固《幽通赋》“巨滔天而泯夏兮”,以王莽字巨君;“重醉行而自耦”,重乃重耳。李白《扶风豪士歌》云:“原尝春陵六国时”,盖四公子也。杜诗用“扬马”,则雄、相如也;“卿云渊云”则长卿、子云、王褒也;“东马”则方朔、相如也。如葛亮、马相如等甚多,亦有碍理者。然《论语》“吾友张也”,《舜典》“伯汝作秩宗”,盖亦有所本也。   《赤壁赋》谓“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此盖用《庄子》句法:“自其异者而眂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而眂之,万物皆一也。”又用《楞严经》意:“佛告波斯匿王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尝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生灭,不变者元无生灭。”   周子充作《定光庵记》:“佛以慧日照三千大千世界,顾岂滞于方。然日出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躔度必有所舍,其明难与佛等。”乃全用东坡《奉安神宗书阁祝文》语也。   东坡《赤壁赋》,多用《史记》语,如“杯盘狼藉”、“归而谋诸妇”,皆《滑稽传》;“正襟危坐”,《日者传》;“举网得鱼”,《龟策传》;“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则如《神女赋》,所谓以文为戏者。   东坡云:“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为浅陋。仆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于食龙肉也;而仆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知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不知君所得者果何也?”   甫里有《杞菊赋》,东坡有《后杞菊赋》,张南轩有《续赋》,夏枢密亦有《续赋》,亦各有意。   薛梦桂字叔载,号梯飙,永嘉人,父大圭。绍熙间,上书乞立储,在赵忠定诸人先。叔载擢高科,通京籍,风度清远,所居西湖五云山曰“隔凡”,关曰“林壑”,瓮通命之曰“方崖小隐”,诸名士莫不纳交焉。俪语古文,词笔皆洒落,不特诗也。   张建自号兰泉,其论诗云:“作诗不论长篇短韵,须要词理具足,不欠不余。如荷上洒水,散为露珠,大者如豆,小者如粟,细者如尘,一一看之,无不圆成,始为尽善。”   高复古尝谓学者云:“胸中无千百家书,乃欲为诗,如贾人无资,终不能致奇货也。”   宋之文治虽盛,然诸老率崇性理、卑艺文,朱氏主程而抑苏,《吕氏文鉴》去取多朱意,故文字多遗落者,极可惜。水心叶氏云:“洛学兴而文字坏。”至哉言乎!   石林词:“谁采蘋花寄与,又怅望、兰舟容与。”或以为重押韵,遂改为“寄取”,殊无义理。盖“容与”之“与”自音“豫”,乃去声也。扬子云《河东赋》云:“灵舆安步,风流容与。”注:“天子之容,服而安豫。”“与”读为“豫”。《汉·礼乐志》“练时日,澹容与”,注“闲舒”,皆去声。   姜尧章《铙歌鼓吹曲》,乃步骤尹师鲁《皇雅》;《越九歌》乃规模鲜于子骏《九诵》,然言辞峻洁,意度萧远,似或过之。   士大夫辞荣,固是美事,然有不当辞而辞者。至于不肯磨勘,甚而批毁印历,而世以为高而效之者,皆非中道也。司马公辞枢密副使,章有云:“臣自幼时习赋、论、策,就试,每三年一次乞磨勘,岂不慕荣贵者乎?”盖天下自有中道,过犹不及也,此为古今至论。今所谓喋喋辞免者,安知非饰诈邀名哉?德祐末,大臣则又有以辞荣而避难者,此尤不足道也。   坡翁谓陈师仲曰:“足下所至诗,但不择古律,以日月次之,异日观之,便是行记。”此说极佳,故王筠以一官为一集,杨大年亦然,所著有《括苍》、《武夷》、《颍阴》、《韩城》、《退居》、《海阳》、《蓬山》、《冠鳌辞》之类。简斋所谓“一官成一集,尽付古沙头”是也。   史达祖邦卿,开禧堂吏也。当平原用事时,尽握三省权,一时士大夫无廉耻者,皆趋其门,呼为梅溪先生。韩败,达祖亦贬死。善词章,多有脍炙人口者。李和父云:“其诗亦间有佳者。”   李文饶《退身论》云:“天下善人少,恶人多,一旦去权,祸机不测。操政柄以御怨诽者,如荷戟以当猛兽,闭关以待暴客。若舍戟开关,则寇难立至。迟迟不去,以延一日之命,庶免终身之祸,是以惧祸而不断,未必皆耽禄而已。”呜呼!其言亦哀矣。   宣律师尝夜梦神人烧香供养,香气与世间不同,因问曰“此何香”,答云:“西天棘林中香。”【案:梦天棘事,蔡梦弼注杜甫诗尝引之,此条必考证甫诗,而传写佚其后半。】   周益公尝戏作《贺冬启》云:“数九九而哦诗,自怜午瘦;办多多而有酒,骤觉冬肥。”   林子善家藏崔悫画龟,甚佳,朱希真作赞曰:“骨为裘褐,气为饩饘,孰令汝寿,惟虫知天。他日碧波莲叶上,不知谁见小如钱。”   蒋重珍伯父能禅,其亡也,重珍祭之以文云:“不必轻生,前以为空;不必重死,后以为实。”此语极有味。   周子充云:“文章有天分,有人力,而诗为甚。才高者语新,气和者韵胜,此天分也。”   世言李泰伯不喜《孟子》,而所赋《哀老妇》诗云:“仁政先四者,著在孟轲书。”何耶?   正则作《吕君用志》,形容其俭以起家之意云:“一扇十年尚补缉之,道遇坠炭数寸亦袖携以归。”亦近乎薄矣。   天圣中,吴咸为殿中丞,吴中所居有红梅阁,盖吴有爱姬者红梅,因以名阁,又作《折红梅》词。   “菖蒲花,难见面”,古语也。【案:《玉台新咏》载《西曲歌·乌夜啼》曰:“菖蒲花,可怜闻名不曾识。”《南史》亦载张皇后见菖蒲事,必宋人诗词有用此典者,故密引古语证明出处,而传写佚其后半。】   卷中   白傅诗“天黄生飓母,雨黑长枫人。”【案:此白居易《送客游岭南》诗,原本误作太白诗,“雨”字误作“雷”,今校正。】注云:“飓母如断虹,有大风即见。枫人因夜黑云雨,暗长数丈。”比见李仲宾云:“往年在东平,舟夜行,残夜微月,拥篷眺望,忽有黑云起天角,渐成巨人,其长数十丈,掉臂阔步行水上,掠舟而西。一舟皆惊魇群起,视之,其去如飞,得非所谓枫人耶?”   对偶之佳者曰:“数点雨声风约住,一枝花影月移来。”“柳摇台榭东风软,花压栏杆春昼长。”“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梨园子弟白发新,江州司马青衫湿。”数联皆天衣无缝,妙合自然。   昌黎之贬山阳,遇顺宗即位赦,以伾、文之党尚炽,不得放还。其《寄三学士》诗云:“前日遇恩赦,私心喜还忧。果然又羁縻,不得供锄耰。”又《忆昨行》云:“伾文未揃崖州炽,虽得赦宥常愁猜。近者三奸悉破碎,羽窟无底幽黄能。眼中了了见乡国,知归有日眉方开。”其情亦可怜矣。大抵小人专政,安肯以恩赦放逐客,惧恩不及己故也。   岑嘉州《赤骠马歌》云“平明剪出三鬃高”,乐天亦云“马鬛剪三花”。所谓“三花”者,盖唐御马多剪鬃为三瓣,李伯时常画三鬃马图。余少日观御马,有剪作山水、人物、花鸟之像甚精,一时所尚如此,盖不止剪三鬃也。   孟郊云:“难将寸草心,报答三春晖。”【案: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盖传本有异。】此语关纲常,非唐诗人语也。至东坡诗云:“微生真草木,无处谢天力。慈颜如春风,不见桃李实。古今抱此恨,有志俯仰失。”其言尤悲。东莱于《蓼莪章》云:“莪蒿不能报天地之生育,犹人子不能报父母之劬劳。”皆祖郊之意也。   少陵“尝果栗欼开”,“欼”或作“雏”。周繇赋云:“开栗弋之紫欼。”贯休诗云:“新蝉避栗欼。”又云:“栗不知欼落。”按《集韵》:“欼,侧尤切,草纹蹙也,即栗篷耳。”【案:《广韵》:“欼,初纪切,音□(桼刂),啮也。”无侧尤切平声。考《贯休集》,作“栗皱”,注“栗篷也”。《集韵》:“灾尤切,绉平声,革纹蹙也。”字从皮,不从欠。据此,则“欼”当作“皱”,“草纹”亦当是“革纹”之误。又案:贯休诗以“栗皱”、“菱壳”,固当作“皱”。杜诗本作“栗园”,以对“樵径”,则又不必改作“栗皱”矣。今就原文订证之。】   杜诗喜用“悬”字,然皆绝奇。如“江鸣夜雨悬”,“侵篱涧水悬”,“山猿树树悬”,“空林暮景悬”,“当空泪脸悬”,“猕猴叠叠悬”,“疏篱野蔓悬”,“复道重楼锦绣悬”。   白傅诗云:“曾家机上闻投杼,尹氏园中见掇蜂。但以恩情生罅隙,何人不解作江充。”小坡《思子台赋》云:“彼杨公之爱修兮,岂减吾之苍舒。”皆深中人情。   李商隐诗云:“咸阳宫殿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自是当年秦帝醉,不关天地有山河。”末句殊不可晓。南昌裘闻诗以为“秦帝”合作“天帝”,“天地”合作“秦地”,事在张平子《西京赋》曰:“昔者大帝悦穆公而觐之,飨以钧天广乐,帝有醉焉,乃为金策,锡用此土,而剪诸鹑首。是时也,并为强国者有六,然而四海同宅西秦,岂不诡哉!”李善注:“昔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志林》曰:“天帝醉秦暴,金误陨石坠。”《列仙赞》云:“秦穆受金策祚世之业。”史载秦地雨金三日,误陨其是耶?呜呼!天帝果有时而醉乎?   李商隐《晋元帝庙》云:“青山遗庙与僧邻,断镞残碑锁暗尘。紫盖适符江左运,翠华空忆洛中春。夜台无月照珠户,秋殿有风开玉宸。弓剑神灵是何处,年年春绿上麒麟。”【案:此诗《李商隐集》不载,未详所据何本,疑姓名有误。】   东坡诗喜用“朅来”字:“朅来东观弃丹墨”,“长陵朅来见大姊”,“朅来城下作飞石”,“朅来畦东走畦西”,“朅来从我游”,“朅来齐安野”,“朅来清颍上”,“朅来廉泉上”。其用字盖出于颜延年《秋胡》诗“朅来空复辞”,所用之意同耳。   坡翁尝作《女髑髅赞》云:“黄沙枯髑髅,本是桃李面。而今不忍看,当时恨不见。业风相鼓转,巧色美倩盼。无师无眼禅,著便成一片。”其后径山大慧师宗杲,亦作《半面女髑髅赞》云:“十分春色,谁人不爱。视此三分,可以为戒。”甫成四句,忽若有续之者云:“玉楼清夜未眠时,留得香云半边在。”吴君特尝戏赋《思佳客》词云:“钗燕拢云睡起时,隔墙折得杏花枝。青春半面妆如画,细雨三更花欲飞。  情轻爱别旧相知,断肠青冢几斜晖。乱红一任风吹起,结习空时不点衣。”【案:此词未载词谱,后半阕当以三字二句换头,乃作七字一句,或宋人有此别体。】   东坡谓晨饮为“浇书”,李黄门谓午睡为“摊饭”,放翁拾以为句云:“浇书满挹浮蛆瓮,摊饭横眠梦蝶床。”   陆放翁有《心太平庵》诗云:“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耳。胸中故湛然,忿欲定谁使。”又云:“少年妄起功名念,岂信身闲心太平。”乐天有云:“闲倾三数酌,醉吟十余声。便是羲皇代,先从心太平。”盖出《黄庭经》云:“观志流神寄奇灵,闲暇无事修太平。”又《外景经》云:“观志游神三奇灵,行闲无事心太平。”又乐天云:“此身不欲全强健,强健多生人我心。”又云:“自学坐禅休服药,从他日复病沈沈。”于良史云:“僻居人事少,多病道心生。”此存楚以为外惧之意。   放翁在朝日,尝与馆阁诸人会饮于张功父南湖园。酒酣,主人出小姬新桃者,歌自制曲以侑尊。以手中团扇求诗于翁,翁书一绝云:“寒食清明数日中,西园春事又匆匆。梅花自避新桃李,不为高楼一笛风。”盖戏寓小姬名于句中,以为一笑。当路有恚之者,遽指以为所讥,竟以此去。   放翁有“南酒应怜未归客”及“更就高僧学白羹”,盖嘉州用南中法酿酒,及僧用糁加菜,不施盐酪,故名“白羹”。   放翁诗云:“故人自作宣明面,老子曾闻正始音。”宋刘瑀《与颜竣书》云:“朱修之五代叛者,一朝居青油幕下,作谢宣明面。”晋人谢鲲重卫玠,言论弥日,王敦谓鲲曰:“微言之绪,绝而复续,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正始,乃魏齐王芳年号;宣明,谢晦字也。   俗以油饧缀糁作饵,名之曰“蓼花”,取其形似也。放翁诗云:“新蝶饧枝缀红糁。”“饧枝”二字甚新。   放翁诗多用新语,如“厚味无人设佞汤,微芬时自炷廉香”,自注:“以松子、胡桃、蜜作汤,谓之佞汤;以炭末、乳香、蜜作湿香,谓之廉香。”   放翁咏长安富庶有云:“红桑琵琶金镂花,百六十弦弹法曲。”盖四十面琵琶也。   涪翁诗云:“一钱不直程卫尉,万事称好司马公。白发永无怀橘日,三年惆怅荔枝红。”张巨山诗云:“故园坟树想青葱,寒食风光泪眼中。自痛不如伧父子,纸钱犹挂树头风。”予以永感之人,久离坟墓,每读为之潸然。   涪翁云:“百叶缃梅触拨人。”又云:“推床破面掁触人。”乐天《榴花》诗:“撑拨诗人兴。”陆天随《蠹化》曰:“或掁触之,辄奋角而怒。”《朝野佥载》杨廷玉《回波词》:“阿姑婆见作天子,旁人不得掁触。”   山谷《咏鹧鸪》诗云:“终日忧兄行不得,鹧鸪应是鼻亭公。”象尝封于鼻亭,柳子厚有《鼻亭神记》。或谓山谷在永所作永州道接鼻亭故云,非也。   半山云:“退之善为铭,如《王适》、《张彻》尤奇。”余亦谓《董府君》及《贞矅》二铭尤妙。《董》云:“物以久弊,或以轹毁。考致要归,孰有彼此。由我者吾,不我者天。斯而以然,其谁使然。”《贞曜》云:“于戏贞曜,维出不訾。维持不猗,维卒不施。以昌于诗。”坡翁尝举此问王定国云:“当昌其身耶?昌其诗也?”王来诗不契所问,乃作诗答之曰:“昌身如饱腹,饱尽还复饥。昌诗如膏面,为人作容姿。不如昌其气,郁郁老不衰。虽云老不衰,劫坏安所之。不如昌其志,志一气自随。养之塞天地,孟轲不吾欺。”【案:《韩愈集·董府君铭》原本“董”讹“萧”,“物”讹“或”,今据本集改正。】   半山诗云:“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但愿君王诛宰嚭,不愁宫里有西施。”李泰伯诗云:“若教管仲身长在,宫内何妨有六人。”在管仲时,桓公之心未蠹也。若已蠹,虽管仲奈何!未有心蠹尚能用管仲之理。张文定《游华清宫》云:“当初不是不穷奢,民乐升平不怨嗟。姚宋未亡妃子在,胡尘那得到中华。”亦此意也。   王荆公《书堂》诗:“乌石冈头上冢归,柘冈西畔下书帷。辛夷花发白如雪,万国春风庆历时。”皆有可观者。【案:此句“皆”字无著,疑此诗前尚有一诗,传写佚脱。】   姜尧章《雪中访范至能于石湖》诗云:“雪矸如玉城,偏师敢轻犯。黄芦阵野鹜,我自将十万。三战渠未降,北面石湖范。先生霸越手,定自一笑粲。”至能酬之云:“鹅鹜声喑雪意豪,直前不惮夜行劳。更能櫜鞬尊裴度,千古人知李愬高。”前辈称奖后进,不以名位自高,交相尊让,亦可见一时士大夫风俗之美也。   昔鲍永过更始之墓,欲下车致礼。从事止之,以为不可,曰:“吾尝北面事之,安可乘车而过?吾宁获罪于司隶。”遂下车恸哭而去。光武闻之曰:“可谓忠臣矣。”王仁裕过关中望春明门,乃蜀后主被诛之地,乃作诗哭之曰:“九天冥漠信沈沈,重过春明泪满襟。齐女叫时魂已断,杜鹃啼处血尤深。霸图倾覆人全去,寒骨飘零草乱侵。何事不如陈叔宝,朱门流水自相临。”徐铉归朝后,乞为故主李煜作墓碑,朝廷从之。【案:翟耆年《籀史》:“太平兴国中,诏侍臣撰《李煜神道碑》,有欲中伤徐铉者奏曰:‘吴王事莫若徐铉为详。’遂诏铉撰。铉乞存故主之义”云云。非铉乞撰,此所记殊误,谨附订于此。】其辞有云:“盛德百世,善继者所以主其事;圣人无外,善守者不能固其存。西邻起衅,南箕构祸。投杼致慈亲之惑,乞火无邻妇之辞。”又曰:“孔明罕应变之略,不成近功;偃王躬仁义之行,终于亡国。”又作诗挽之云:“歘忽千龄尽,冥茫万事空。青松洛阳陌,荒草建康宫。道德遗文在,兴衰自古同。受恩无补报,反袂泣途穷。”“土德承余烈,江南广旧恩。一朝人事废,千古信书存。哀挽周原道,铭旌郑国门。此生虽未死,寂寞已消魂。”   《道山新闻》云:“李后主宫嫔窅娘,纤丽善舞,后主作金莲,高六尺,饰以宝物、组带、缨络,莲中作五色瑞云,令窅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云中曲》,有凌云之态。唐镐诗曰:‘莲中花更好,云里月长新。’是人皆效之,以弓纤为妙,盖亦有所自也。又有《金莲步》诗云:‘金陵佳丽不虚传,浦浦荷花水上仙。未会与民同乐意,却于宫里看金莲。’”   开元中,赐边军纩衣,制于宫中。有兵于袍中得诗云:“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重结后生缘。”兵士以诗呈帅,帅进呈玄宗,遍示宫中曰:“作者勿隐,不汝罪。”有一宫人自言万死,上深悯之,遂以嫁得诗者,谓曰:“吾与汝结今生缘。”边人感泣。又僖宗时,自内中出袍千领,赐塞外吏士。有马真者,于袍中得金锁一枚,诗一首云:“玉烛制袍夜,金刀呵手裁。锁寄千里客,锁心终不开。”真就市货,为人所告。主将奏闻僖宗,令赴阙,以宫人妻之。其后僖宗幸蜀,真昼夜不解衣捍御。此事凡有两出处,未知孰是。   姚镛,字希声,号雪篷,绍定间以忤陈子华谪之衡阳。尝有一联云:“痴云蔽岳行人远,淫雨摧花白发生。”戴复古由闽度岭访之,有云:“一官不幸有奇祸,万事但求无愧心。”姚谢之云:“万里寻迁客,三年见此人。”萧大山亦寄诗云:“得谤何须囊薏苡,工骚且自制芙蓉。”剡僧渊万壑云:“故里田园抛弟妹,异乡灯火对妻儿。十年漂泊孤篷雪,谁补梅花入楚辞。”至端平丁酉甫得,自便有诗云:“天恩下释湘累客,心事悠悠月一船。种药已收思病日,著书不就负残年。杂花怪石分人去,老竹荒亭入画传。归梦鉴湖三百里,白鸥相候亦欣然。”故剡僧皓铁山以诗迎之云:“楚雁传归信,吴鸥候过船。”   三衢常山旅邸壁间有诗云:“酴釄香梦怯春寒,永昼垂帘燕子闲。敲断玉钗银烛冷,计程应已过常山。”又:“南国伤谗缘薏苡,西园议价指葡萄。惟余白发存公道,近日豪家染髩毛。”又:“有约未归蚕结局,小轩空度牡丹春。夜来拣尽鸳鸯茧,留织征衫寄远人。”   衢人徐子勉假馆浙西,主人调官都城,与之偕。主人买妾以归,舟中置酒奏伎。歌阑酒罢,深夜就寝,徐梦一士云:“君辈方尽欢,而鬼趣有苦饥者,独不能以余沥见及乎?”因哦诗一章。徐惊寤忘之,已而复梦如初,乃尽忆其语云:“鬼啸猩吟沸簧笛,碎板玉盘珠乱掷。二八佳人舞倦时,蝶困东风敛双翼。”   张枢斗南,其出处已略载《词话》。践扬朱华为宣词令阁门簿书,详知朝仪典故。其姑缙云夫人承恩穆陵,因得出入九禁,备见一时宫中燕幸之事。尝赋《宫词》七十首,尽载当时盛际,非其他想像而为者。今摭其十于此:“尧殿融春大宴开,山呼才了乐声催。侍臣宣劝君恩重,宰相亲王对举杯。”“观堂钟响待催班,步入朱廊十二间。宣坐赐茶开讲席,花砖咫尺对天颜。”“月笼梅影夜深时,白玉排箫索独吹。传得官家暗宣赐,黄金约臂翠花枝。”“翠枝斜插滴金花,特髻低蟠贴水荷。应奉人多宣唤少,海棠花下看飞梭。”“笙歌散后归深院,花柳阴中过曲廊。静掩金铺三十六,黄昏处处爇衙香。”“灿锦堂西过夕阳,水风吹起芰荷香。内监催扫池边地,准备官家纳晚凉。”“晚凉开燕近中秋,香染金风倚桂楼。花月新篇初唱彻,内人传旨索歌头。”【原注:穆陵制《花月篇》。】“银簧乍靘参差竹,玉轴新调尺合弦。奏罢六么花十八,水晶帘底赐金钱。”“回廊隔树帘帘卷,曲水穿桥路路通。禁漏滴斜花外日,御香薰暖柳边风。”“紫阁深严邃殿西,书林飞白揭宸奎。黄封缴进升平奏,直笔夫人看内批。”   黄文雷,字希声,永嘉人。希声有《看云》诗不行于世,其赋《昭君行》,特为一时名公所称道。其辞云:“君不见未央殿前罗九宾,汉皇南面呼韩臣。无人作歌继大雅,至今遗恨悲昭君。丙殿春闲斗冯傅,掖庭新花隔烟雾。票姚枉夺燕支山,玉颜竟上毡车去。人生流落那得知,不应画史嫌蛾眉。痴心又共琵琶语,归梦岂随鸿雁飞。穹庐随分薄梳洗,世间祸福还相倚。上流厌人知奈何,后来燕啄皇孙死。野狐落中高台倾,宫人斜边曲池平。千秋万岁只如此,谁似青冢年年青。”按竟宁元年,呼韩邪既婿汉氏,其年五月宫车晏驾,故云。   康与之伯可诗云:“越王山下千树梅,逐客年年走马来。寒玉满枝风色里,不受暖霭轻烟催。故人千里复万里,折香欲寄生徘徊。孤吟独醉常夜半,山月野风骑马回。”余家有与之手书古诗一卷,自号八本,辞语亦骚雅,往往反为乐府所掩也。刘克庄潜夫尝赋《梅花百咏》,其间有云:“春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当国者以为讥己,遂以烦言去国。其后又作《访梅》诗云:“梦得因桃数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并柳,却被梅花累十年。”【原注:邺侯《咏柳》云:“青青东门柳,岁晏必憔悴。”杨国忠以为讥己。明皇曰:“咏李者当为讥朕乎?”】又尝通朝行启云:“实则咏桃,乃曰含讥于燕麦;偶然题桧,遂云寓意于蛰龙。”东坡《梅》诗云:“凭仗幽人收艾纳,国香和雨入莓苔。”艾纳,梅枝上苔也。梅至花过,则苔极香,取少许细嚼之,苦而后甘,如食橄榄,坡意盖在此也。吴兴张沄声父有《苔梅》诗云:“老龙全身著艾纳,不耐久蛰潜挐空。爪头拨动阳春信,香在霜痕雪点中。”然苔亦多不同,阳羡石庭者如松花,越中项里者如绿发,余尝有句云:“山林绿发秦宫女,风雨青萍禹庙梁。”或以为可。林靖之共甫,吴兴前辈,能诗不凡,赋《梅》云:“与月淡交连影瘦,于春无竞著花疏。细雨敛尘栖萼润,轻云度谷压香低。”庆元丙辰冬,姜尧章与俞商卿、铦朴翁、【案:《癸辛杂识》:“葛天民,字无怀,后为僧,名义铦,号朴翁。”此云“铦朴翁”,疑当时取其僧名下一字称之。】张平甫,自封禺同载诣梁溪道吴淞,既归,各得诗词若干,解钞为一卷,命之曰《载雪录》。其自叙云:“予自武康与商卿、朴翁同载至南溪,道出苕霅吴淞,天寒野回,仰见雁鹜飞下玉鉴中,诗兴横发,嘲唅吟讽,造次出语便工,而朴翁尤敏不可敌。未浃日,得七十余解,复有伽语小词,随事一笑。大要三人鼎立,朴翁似曹孟德,据诗社出奇无穷;商卿似江东,多奇秀英妙之士;独予椎鲁不武,虽自谓汉家子孙,然不敢与二豪抗也。”且云此编向见之雪林李和父,后归之僧颐蒙,乃朴翁手书也。古律、绝句、赞颂偈、联句、词曲、纪梦凡一百五十三,多集中所无者。萧介父题云:“乱云连野水连空,只有沙鸥共数公。想得句成天亦喜,雪花迎棹入吴中。”孙季蕃云:“诗字峥嵘照眼开,人随尘劫挽难回。清苕载雪流寒碧,老我扁舟独自来。”   余家向有小廨,在杭之曲阜桥,每夕五鼓间,早朝传呼之声,虽大雨风雪中亦然。于是慨叹虚名之役人也如此。既而于壁间得一绝云:“霜拂金鞍玉坠腰,邻鸡催唤紫宸朝。争如林下饱清梦,残月半窗松影摇。”颇得予心之同,因以类得数篇,并书于此。乐天《寄陈山人》云:“待漏五门外,候对三殿里。髭须冻生冰,衣裳冷如水。忽思仙游客,暗谢陈居士。暖覆褐衣眠,日高应未起。”又诗云:“重裘暖帽宽毡履,小阁低窗深地炉。身稳心安眠未起,西京朝士得知无。软绫腰褥薄绵被,凉冷秋天稳暖身。一觉晓眠殊有味,无因说与早朝人。”又云:“鸡鸣一觉睡,不博早朝人。”谚云:“骨边肉,五更睡。虽不多,最有味。”正此意也。坡翁《寄傲轩》诗云:“床头车马道,残月挂疏木。朝客纷扰时,先生睡方熟。”范至能《冬至晚起》云:“新衣儿女闹灯前,梦里庄周正栩然。骑马十年听晓鼓,人生元有日高眠。”近世翁定远新其说云:“迟明骑马谒朱门,安得梅花入梦魂。惭愧高人眠正熟,一生知不受人恩。”周端臣《题东庵》云:“一庵自隐古城边,不是山林不市廛。落月满窗霜满屋,卧听宰相去朝天。”   严中和,号月涧,近世诗人间多佳句,既无行卷,因摘一二于此云:“山中道人不裹巾,一片石床生绿鳞。昨夜瓦瓶冰冻破,梅花无水自精神。”又:“梅天雨气入帘栊,衣润频添柏火烘。四月江南无矮树,人家都在绿阴中。”又:“一声杜宇三更后,向晓绿阴连碧苔。却恨楼高春数尺,柳绵飞不上窗来。”又:“树影踏不碎,花香嗅却无”,“寺老柳遮塔,雨多春碍船”,“涧水活不冻,山枫老自灵”,“画扇题诗鸾背湿,铜彝煎脑鸭心香”,皆佳句也。   冯去辩可讷之游京口也,岳肃之持饷节在焉,相得甚欢。岳号倦翁,尝自叙云:“‘司马长卿故倦游’,注谓‘厌宦游也’。是时长卿方以士客临邛令所,固未尝宦焉,知倦耶?如予所谓倦者,乃真知之。”尝赋二诗,有云:“片云出岫犹知倦,流水吟湘肯伴牢。”又云:“尚有奏篇烦狗监,肯辞驰傅为駹臣。”可讷次韵云:“饷事十年当结局,襟期千古与同牢。”又云:“琴心自误谁料理,犊鼻虽贫未主臣。”肃之为之击节不已,题其末云:“此小冯君读珂之文也。”   赵良淳,字景程,号常轩,饶之余干人,忠定丞相之曾孙。咸淳甲戌,长江失守,凡内郡悉除授宗姓。公守霅,明年城失守,公以片纸书付其子曰:“宁为赵氏鬼,不作他国臣。行年五十有三,守土而死节,尚复奚憾!诸子幸而生者,勉旃忠孝!”书讫付其子友仲,遂闭阁投缳而死,时乙亥除夕也。陈体仁尚书作诗三章哀之曰:“日惨天无色,城危岁迫除。孤忠元自许,一死不知余。束衽全遗体,呼儿授诀书。登陴才信宿,肠断正愁予。”“忠定扶神鼎,安邦不顾身。曾孙能致命,属籍岂无人。归骨番江上,招魂霅水滨。死生均此念,老病泣遗民。”“慷慨君酬国,奔逃我丧家。陆沈同一壑,渊涉渺无涯。祈死惟嫌晚,余生只自嗟。蒿莱连雉堞,落日噪栖鸦。”   陈谔,越人,尝游庐山于穷谷中,遇一人,髽而跣坐大盘石,微作吟哦声。陈异而问焉,髽瞠目不答,惊逝去。陈益异之,至明因寺为僧道所见,僧曰:“此兴国赵知军也。为郡有异政,民德之,兵火后弃家入山寺中,日以少米给之。”指穹林绝巘间曰:“此其所居也。”陈策杖披荆访之。髽知有人至,已逸去矣,独苇屋一间,不蔽风雨,土木瓦器,地炉竹几而已。间有破石砚,短纸数十幅,取视之,则诗也。或一联、二联,无成章者。陈仅记其数语云:“战血肥春草,妖魂附野狐。”又:“风吹沙草落日黄,鸦啄髑髅飞不起。”盖有道者云。   赵南仲丞相入汴日,尝经宿境,见奇石,不忍舍。其后治圃溧水第,因语曩事。时赵邦永在傍,退即负之而来,俨然昔所见也。盖当时意公所喜,即令人舁置转江而归焉。公犹忆其左跗阙如,视之果然。适一匠睨而噩叹曰:“异哉!当年所失,某适得之。”取而吻合,浑然天成。公异其事而铭之云:“昔我于役,在宿之野。烟磊尘砢,应接不暇。维州所宅,挺立翘楚。既赏而称,欲去而伫。今我来居,于溧之北。孰为而至,不谋而得。河浙相望,邈风马牛。一念所到,造化与酬。工胡运斤,夷于左股。迫而视之,阙如其故。人力攸及,理无复全。畴昔启之,匠亦有言。执艺函山,留余可绩。匪尺而量,匪管而测。乃命之前,乃挈之联。如磁引铁,如鸾胶弦。于戏!弃而取之,石无所欣戚也;断而续之,石无所损益也。物各付物,天契其天。我铭此石,莫非自然。”此冯可迁之文也,余尝志其事于《野语》,而阙此文,今详书之。   宋廖莹中群玉,以贾相入幕之宾,例行推赏外,别赐上金百两。廖以之铸盘匜为饮器,杨平舟栋为作古篆铭于器云:“皇帝御极之三十七年,国有大功,一相禹胼。曰余莹中,与随斾旃。余疐手扶,余后手牵。曰公何之,敌胁是穿。奇胜草坪,受降马前。公一何勇,敌一何恐。余汔济黄,公饭余共。挽汉倒江,尽洗羶湩。既清夷矣,公归余从。内金惟精,上赏惟重。文昌孙子,是宝是用。谁其铭之,史臣杨栋。”   开禧中,有苖氏女,本宦族也,失身为妾于某朝士,临行,作诗别其母云:“桃花飞尽马塍春,此日辞家泪满巾。岂是比邻无嫁处,千山万水逐行人。”朝士者知之,遂厚给资以嫁焉。   葛岭故相贾似道园池留题者甚众,独吴人汤益字损之一诗脍炙人口,云:“檀板歌残陌上花,过墙荆棘刺檐牙。指挥已失铁如意,赐与宁存玉辟邪。废馆昼飞无主燕,荒池春吠在官蛙。木绵庵下犹愁绝,月黑夜深闻鬼车。”   张良臣,字武子,近世诗人,有《雪窗集》。有子时,尝从张公父至象台,其女兄即徐元杰仁伯之母也。亦能诗,尝有绝句云:“罗幕金泥窣地垂,夜香烧尽二更时。不知帘外溶溶月,上到梅花第几枝。”正自不凡。   吕紫微《明妃曲》:“人生在相合,不论胡与秦。但取眼前好,莫言长苦辛。君看轻薄儿,何殊胡地人。”其意固佳,然不脱王半山“人生失意无南北”之窠臼也。   林曾,字伯元,号梅屿,永嘉人。诗极佳,如《汴河》云:“一千八百隋家路,两岸青青入帝都。可惜翠华南渡后,旧时杨柳一株无。”   俞桂英,号野云,苦吟一生。异时贾师宪尝称其“一点梅香到,三分酒力消”、“母念子行远,儿云爷未归”、“白云一树鹤孤宿,明月满楼钟鼓声”、“百无一事身为客,十有九分心在家”之句。然野云自有《人影》诗为人所称,云:“身外复添汝,无言随去留。自从生便有,直到死方休。步月常相逐,临溪元不流。静中明道眼,总是一虚浮。”   道士褚伯秀,清苦自守,尝集注《庄》、《老》、《列》三子。天师以学修撰命之,不就,作《贫女吟》二首谢之曰:“夜绩晨炊贫自由,强教涂抹只堪羞。闭门静看花开落,过却春风不识愁。”“寂寞篷窗锁冷云,地炉纫补自阳春。千金莫误朱门聘,不是穿珠插翠人。”   候馆墙壁所书,多有可纪者。予尝录数处矣,今复得池洲贵阳驿壁间语云:“昨日雨,今日晴。前月小,后月大。君欲问百年,百年如此过。孰为辱,孰为荣。何者福,何者祸。山中多白云,莫教脚一蹉。”潭州四通馆梁间有云:“蜗角名,蝇头利。老天术何巧,以此役斯世。昨日一替死,今日一替生。暗里换人人不误,门前每日见人行。”是皆警世之辞也。   贾师宪越第望海楼成,越帅季镛赋诗为贺,陈宜中时为推官,次韵云:“名与山高千古重,恩如海阔一身轻。门下少年初幕府,梦随诸吏上峥嵘。”又云:“功归再造金瓯好,岁已三登玉烛调。昨日倚筇平地看,一如石壁望松寥。”盖用太白“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盖山名也。一时人称其善于押韵,自此登师宪之门云。   邓林,号谦谷,临川人。尝客孟氏塾,戏降紫姑得诗云:“隔溪云薄雨飘潇,欲采荷花不见桥。钗卜无凭芳信杳,酸风空度凤台箫。”时有三邓林,其一括人,其一临江人,尝入馆。   广德村寺壁间,有四明王暨文昌题云:“奔驰尘土何时了,自叹一官如蚁小。半夜觅宿僧家园,梦里闻鸦霜月晓。”暨时为邑尉,后尉天台。张汝锴俞仲次韵云:“世事反观俱了了,鷃鹏何大亦何小。木人起舞中郎拍,问著木人应不晓。”二诗皆可录。   德寿宫于吴中得一蟠松,虬枝夭矫,清荫数亩,思陵尝御制赞云:“天锡瑞木,得自嵚岑。枝蟠数万,干不倍寻。怒腾龙势,静奏琴音。凌寒郁茂,当暑阴森。封以腴壤,迩以碧浔。越千万年,以慰我心。”周益公翰苑作《端午帖子》云:“闻道天公近效奇,涧松特长万年枝。蜿蜒正作祥龙舞,移得清阴覆玉墀。”正谓此也。   田锡表圣太宗朝为翰苑,有《咸平集》,中多佳语,如“磬韵似烟和烛袅,松声如雨入窗流”,“行色迎秋清似画,别情因景化为诗”,“秋色数行江上雁,残阳一簇渡头人”。咏挑灯杖云:“自知不是明时用,烂额焦头力漫多。”赋杨花云:“乍如乱峰之下,落泉飞练;喷岚洒烟,沫花相溅。”政自不凡也。   周汉国《公主下降撒帐诗》云:“静夜无云惟自照,凤凰飞入合欢宫。”盖用王昌龄“青鸾飞入合欢宫,紫凤衔花出禁中”之句。然《西都赋》云后宫,则有增城合欢殿名也。   丁大全丞相谪岭外,至藤州溺死。三山林桂龙以诗嘲之曰:“一柂中流欠把持,偏轻偏重失便宜。孤舟不是无人渡,身作风波问阿谁。”“移溪实壑误明君,惊动沿江十万军。幸是不沈湘水死,有何面目见灵均。”“稚子如何济急流,一篙才错便难收。当初把作寻常看,岂料中流解覆舟。”   韩子苍《挽中山韩帅》云:“金絮盟犹在,灰钉事已新。”【案:“中山”原本误作“中小”,今据韩驹《陵阳集》校正。】后村以为语妙而意婉,盖宣靖之祸自灭辽取燕始,上句指韩,下句指童、蔡也。又梁徐勉以时人闻丧事,相尚以速,勉上疏云:“属纩才毕,灰钉已具。”又陈徐陵《遗杨遵彦书》云:“若鄙谚为缪,来旨必通,分请灰钉,甘从斧钺。”不特出前书也。   近岁浙右洊水田野,流离可念,震泽小寺壁间一诗云:“民力久已竭,天乎不见怜。三年两遭水,十室九无烟。田没官徵赋,家贫子卖钱。秋风江上路,忽见渡江船。”真不减聂夷中也。   天台赵与侲英可,尝梦赋落梅诗,仅记一联云:“溪月涵虚影,山云护断香。”莫知何祥。后为丰储仓监护四剡。后吴益尹京辟之为属,遂与合尖脱选。盖吴尹自号“云山”,于是“护香”之句遂验。   李仁甫十八岁为眉州解魁,时第二人史尧弼,字唐英,方十四岁,人疑其文未工也。赴鹿鸣燕,犹著粉红裤。太守命坐客分韵赋诗,唐英得“建”字,即席援笔立成,有云:“四岁尚少房玄龄,七步未饶曹子建。”后为张魏公客,不幸早世。   郑安挽丞相曾咏云:“如蚕吐纬日萦缠,出没无踪屋漏边。怀毒满身如蝎犬,漫张罗网欲漫天。”盖为诸珰发也。   苏拯诗云:“映日张网罗,遮天亦何别。倘居要地间,害物可堪说。”风人咏物,大率相类。   东莱吕舍人《赠林少颖李迂仲》诗云:“尝闻安身要,其本在无竞。”自注云:“王辅嗣阳解云‘安身莫若无竞,修己莫若自保。守道则福至,求福则辱来’,此格言也。”   “小小园林矮矮屋,一日房钱一贯足。官至正郎子读书,一妻一妾常和睦。”此诗张卿所作。张仕至棘卿,与史弥远不合,遂不复出矣。   蔡元长尝辟便坐曰“南轩”,有献诗者曰:“此轩端的向南开,上下东西总不该。更有一般堪爱处,北风偏向后门来。”人号为贴题诗。   宣和间,教坊大使袁祹应制诗云:“金瓶芍药三千朵,玉轴琵琶四百弦。”可谓盛矣。   吕之鹏,密县人,申公之裔也。大金宣宗频年南伐,因作诗撼主兵者云:“缝掖无由挂铁衣,剑花生涩马空肥。灯前草就平南策,一夜江神涕泣归。”其自负如此。   缙云有掘地得碑石,篆书《公子行》云:“少年公子出皇都,勒马途中倒玉壶。却问路傍耕稼者,夜来风雨损花无。”并无岁月姓氏。   黄伯枢荣仲《读马援传》诗云:“后车薏苡落谗人,珠贝文犀竟失真。马革裹尸犹不恨,何须胜瘴与轻身。”   近世赵汝淳《读夷坚志》诗云:“千古丘明法度书,豕啼蛇斗未为诬。后来更有无穷事,付与兰台鬼董狐。”用干宝事甚佳。   曾绎仲成诗云:“已无丑扇几边乱,空见舂锄天际飞。”《尔雅》:“丑扇,蝇也。”释云:“丑类也。”青蝇之类,好摇翅自扇。【案:《尔雅》:“翥丑罅,螽丑奋,强丑埓,蜂丑螸,蝇丑扇。”俱巳丑字为句,今曾诗未明句读密,又颠倒本文,均误。】   韩平原用事时,华岳子西为武学生,尝献诗云:“汉地不埋王莽骨,唐天难庇禄山躯。”韩怒羁管建宁,有诗号《翠微集》,大抵皆粗恶语。   诗家谓诚斋多失之好奇,伤正气。若“梅子流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极有思致。诚斋亦自语人曰:“工夫只在一‘捉’字上。”   魏华父《墨梅》诗:“素王本自难缁涅,墨者胡为乱等差。玄里只知杨子白,皜中谩见圣人污。”鹤山又有“东西日月自来往,遑恤人间有喘牛”之句,亦佳。   姚翻诗云:“临妆欲含涕,羞畏家人知。还将粉中絮,拥泪不教垂。”即今粉扑也。【案:《玉台新咏》载此诗,“还将”作“还持”,“不教”作“不听”,与此有异。】   《太平吟》云:“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此可谓善状太平气象,胜于诚斋“太平不在箫韶里,只在诸村打稻声”之句。   盱人王胜之诗云:“蛙鼓鸣时月满川,断萤飞处草迷烟。敲门欲向田家宿,犹有青灯人未眠。”殊有思致。   有为竹枕作铭云:“珊瑚枝,琥珀盘。流苏帐暖骖飞鸾,莫忘此君同岁寒。”亦佳语也。   后山“仰看一鸟过,虚负百年身”,极有深意。【案:陈师道《次韵秦少游春江秋野图》诗作“倏看双鸟下,已负百年身”,任渊注本亦同,此所引疑有误。】   周茂振枢密诗云:“醉倒不辞花面笑,诗成亲傍竹身题。”“竹身”二字甚新。   端平甲午入洛之役,二赵丧师,时刘子澄实主帷幄之筹,遂坐贬封川,意不复用。赵仲之死,子澄以诗哭之云:“功名翻覆等南柯,云掩新阡长薜萝。千载只凭公论去,百年无奈世情何。高光时节经营易,晋宋人才隐逸多。入汴老宾犹坐谪,余生只合理烟蓑。”   吴白,字少白,豪逸负气,诗文立成,嗜酒穷空。晚为僧于广化寺,时籍中有杨韵者,能小诗,善墨竹。一日诸公会饭,少白持白纨扇,杨为作小枝于上,少白即题一绝云:“风枝露叶有余清,转盼还从玉笋生。愿得此君长在眼,子猷虽老未忘情。”   贾师宪《甲戌岁寒食日绝句》云:“寒食家家插柳枝,留春春亦不多时。人生有酒须当醉,青冢儿孙几个悲。”明年师溃身殒,遂成恶谶。   绍兴己巳,南郊礼成,思陵御制诗以赐云:“清坛祗谒礼郊丘,辅相贤劳共款留。初讶密云低覆冒,遽看霁景上飞浮。气回俎豆群工泰,喜入貔貅万马秋。赫赫天心允昭格,协谋同德赖嘉猷。”【案:以下十九条有诗无话,系原本脱落,今附卷后。】   《山寺》诗:“村南村北雨催耕,布谷声声不住听。水入野田分井字,山藏小寺只单丁。傍花飞去禽身白,带土移栽树脑青。绝顶虬松高百尺,已经千岁长菟苓。”【案:原本下有“久知老去安庚甲,堪笑官忙卷邜申”二句,与此诗语意不伦,今据文义删。】   《哀扇工歌》:“某州竹扇名字著,织扇供官困追捕。使君开府未浃旬,欲戴纶巾挥白羽。新模巧制旋剪裁,百中无一中程度。犀革镌柄出虫鱼,麝煤熏纸生烟雾。蕺山老姥羞翰墨,汉宫佳人掩纨素。衙内白取知何名,帐下雄挐不知数。供输不办棰楚频,一朝赴水将谁诉。使君崇重耳不闻,呜呼何以慰黎庶。闻道园家卖菜翁,又说江头打渔户。号令亟下须所无,官不与钱期限遽。归来痛哭辞妻儿,宿昔投缳挂枯树。一双婉婉良家子,吏兵夺取名为顾。弟兄号叫邻里惊,两家吞声丧其妪。死者已矣可奈何,冤魂成群相号呼。杀人纵欲势位尊,贪残无道天所怒。邦人蓄愤不敢言,君其拊马章台路。”【案:周煇《清波别志》载此诗,作无名氏《哀扇工歌》,首句“某州”作“黄州”。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沈作喆以《悲扇工》诗忤魏良臣,疑即作喆之诗。煇、密均偶未考《寓山集》也。】   《次张斗南韵》云:“路穿崖曲几回环,天地为炉不掩关。守分固于贫亦乐,任缘或以倦知还。门前认取朝宗水,屋上元非捷径山。若欲结茅相共住,云根可著两三间。”【案:此诗原本失载姓名。】   叶正则《题孙季蕃》诗云:“子美太白常住世,佳人栩栩梦魂通。泻落天河浇汝舌,移来不周荡尔胸。千家锦机一手织,万古战场两峰直。孰南孰雅唤莫前,虚箫浪管生寒烟。”   刘潜夫《使广日经过惠州六如亭有诗》云:“吴儿解记真娘墓,杭俗犹存苏小坟。谁与惠州耆旧记,可无抔土覆朝云。”于是郡守与之修墓,立碑文,题云:“昔人喜说坠楼姬,前辈尤高断臂妃。肯伴主翁来过岭,不妨扶起六如碑。”   《天竺道间》诗云:“西山多雨长滩声,更爱春禽百样鸣。石罅暖烟飞不起,日高鞭影未分明。”   《七夕》诗:“银河如练月如钩,照见千家乞巧楼。野老平生事事拙,蒲团又过一年秋。”“银河清浅界烟霄,欲渡何须乌鹊桥。今我去家千里远,却怜牛女会今宵。”【案:此诗原本失载姓名。】   史达祖《清明》诗:“一百六朝花雨过,柳梢犹尔病春寒。晋官今日炊烟断,并著新晴看牡丹。”“宫烛分烟眩晓霞,惊心知又度年华。榆羹杏粥谁能办,自采庭前荠菜花。”   郑如几维心亦霅人,与叶少蕴唱和,有“看朱成碧醉中眼,施粉太白尊前人”之句。【案:此条前当别论霅人,故此云“亦霅人”,传写佚脱。】   林会《溪上谣》云:“溪翁儿女枕溪住,时把钓竿倚芳树。沈吟独坐忽伤心,钓得鱼来放将去。”   近北客有《题襄汉》诗云:“襄汉云屯十万兵,习池酩酊不曾醒。纷纷误晋皆渠辈,不特王家一宁馨。”   范至能《嘲蚊语》云:“沈酣尻益高,饱暖肠渐急。晶晶紫蟹眼,滴滴红饭粒。”   李龏《赋青城山陷》诗云:“蜀道天收碧落钟,六丁移路凿蚕丛。飞山夜挟风雷没,愁杀江南鬼五通。”   林曾《泗州》诗:“鱼头红结魫,土面白生硝。”   王予可《赋凌霄》诗云:“啼鸟倒衔金羽舞,惊蛇斜傍玉帘飞。”   《题灵隐寺》诗云:“游山无处浣尘埃,出郭寻幽入翠苔。众水尽从双涧去,一峰元自五天来。行春人散题名在,坐夏僧闲听讲回。清磬一声猿鸟寂,石楠花落满经台。”   放翁《理》诗云:“万物元须一理通,长生极治本同功。广成千岁无他术,只在唐虞二典中。”   涪翁《爱竹》诗云:“野次小峥嵘,幽篁相衣绿。牧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竹吾甚爱之,无使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桃红净,山雨干,褐翅鬼蛾粘石阑。崖根薜荔络阴土,春草自绿麒麟寒。时思堂前满床笏,牛眠冈头空白骨。急呼斗酒浇泪痕,头上飞光出还没。”【案:此诗失载姓名,并佚原题。】   卷下   乐天有《感石上旧字》诗云:“太湖石上镌三字,十五年前陈结之。”盖其妾桃叶也。自昔未有以家妓字镌石者。刘过改之尝游富沙,与友人吴仲平饮于吴所欢吴盼儿家,尝赋词赠之,所谓“云一窝,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蛾”,盼遂属意改之。吴愤甚,挟刃刺之,误伤其妓,遂悉系有司。时吴居父为帅,改之以启上之云:“韩擒虎在门,顾丽华而难恋;陶朱公有意,与西子以偕来。”居父遂释之,然自是不复合矣。改之有“春风重到凭阑处,肠断妆楼不忍登”,盖为此耳。   杨韵除夕词《一枝春》云:“竹爆惊春,竞喧阗、夜起千门箫鼓。流苏帐掩,翠鼎暖腾香雾。停杯未举。奈刚要、送年新句。应自有、歌字清圆,未夸上林莺语。  从他岁穷日暮。纵闲愁、怎减刘郎风度。屠苏办了,迤逦柳忺梅妒。宫壶未晓,早骄马绣车盈路。还又把、月夕花朝,自今细数。”又,罗希声孙花翁所书除夕一词云:“小童教写桃符,道人还了当年例。神前灶下,祓除清净,献花酌水。祷告些儿,也都不是,求名求利。但吟诗写字,分数上面,略精进、尽足矣。  饮量添教不醉。好时节、逢场作戏。驱傩爆竹,软饧酥豆,通宵不睡。四海皆兄弟,阿鹊也、同添一岁。愿家家户户,和和顺顺,乐升平世。”此集中所无也。   云窗张枢字斗南,又号寄闲,忠烈循王五世孙也。笔墨萧爽,人物酝藉,善音律。尝度《依声集》百阕,音韵谐美,真承平佳公子也。予已选六阕于《绝妙词》,今别见于此。《恋绣衾》云:“屏绡裛润惹篆烟,小窗闲、人泥昼眠。正雪暖酴釄架,奈愁春、尘锁雁弦。  杨花做了香雪梦,化池萍、犹泛翠钿。自不怨东风老,怨东风、轻信杜鹃。”《清平乐》云:“凤楼人独,飞尽罗心烛。梦绕屏山三十六,依约水西云北。  晓奁懒试脂铅,一緺鸾髻微偏。留得宿妆眉在,要教知道孤眠。”又《木兰花慢》云:【案:“花慢”二字原本脱,今据词谱增入。】“云歌尘凝燕垒,又软语,在雕梁。记剪烛调弦,翻香校谱,学品伊凉。屏山梦云正暖,放东风,卷雨入巫阳。金冷红绦孔雀,翠闲彩结鸳鸯。  银缸焰冷小兰房,夜悄怯更长。待采叶题诗,含情赠远,烟水茫茫。春妍尚如旧否,料啼痕、暗里浥红妆。须觅流莺寄语,为谁老却刘郎。”   “谢了梅花恨不禁。小楼羞独倚,暮云平。夕阳微放柳梢明。东风冷、眉岫翠寒生。  无限远山青。重重遮不断,旧离情。伤春还上去年心。怎禁得,时节又烧灯。”此周容子宽《小重山》。子宽,四明人。   秋崖李莱老,与其兄筼房竞爽,号“龟溪二隐”。予已刊十二阕于《绝妙选》矣。今复别见《倦寻芳》云:“缭墙粘藓,糁径飞梅,春绪无赖。绣压垂帘骨,有许多寒在。宝幄香销龙麝饼,钿车尘冷鸳鸯带。想西园,被一程风雨,群芳都碍。  逗晓色、莺啼人起,倦倚银屏,愁沁眉黛。待拼千金,却恨好晴难买。翠苑欢游孤解佩,青门佳约芳挑菜。柳初黄,罩池塘,万丝愁蔼。”《点绛唇》云:“绿染春波,袖罗金缕双鸂鶒。小桃匀碧,香衬蝉云湿。  舞带歌钿,闲傍秋千立。情何极。燕莺尘迹,芳草斜阳笛。”《西江月·赋海棠》云:“绿凝晓云苒苒,红酣晴雾冥冥。银簪悬烛锦官城,困倚墙头半影。  雨后偏饶艳冶,燕来同作清明。更深犹唤玉靴笙,不管西池露冷。”【案:“玉靴笙”三字未详,其义疑有误。】   筼房李彭老词笔妙一世,予已择十二阕入《绝妙词》矣,兹不重见。外可笔者甚多,今复摭数首于此。《惜红衣》云:“水西云北,记前回同载,高阳伴侣。一色荷花香十里,偷把秋期频数。脆管排云,轻桡喷雪,不信催诗雨。碧筒呼酒,秀笺题遍新句。  谁念病损文园,岁华摇落,事与孤鸿去。露井邀凉吹短发,梦入蘋洲菱浦。暗草飞萤,乔枝翻鹊,看月山中住。一声清唱、醉乡知有仙路。”送客《木兰花慢》云:“折秦淮露柳,带明月,倚归船。看佩玉纫兰,囊诗贮锦,江满吴天。吟边。唤回梦蝶,想故山薇长已多年。草得梅花赋了,棹歌远和离舷。  风弦,尽入吟篇。伤倦客,对秋莲。过旧经行处,渔乡水驿,一路闻蝉。留连。漫听燕语,便江湖夜雨隔灯前。潮返浔阳暗水,雁来好寄瑶笺。”《祝英台近》云:【案:“祝”字原本脱,今据词谱增入。】“载轻寒,低鸣橹,十里杏花雨。露草迷烟,萦绿过前浦。青青陌上垂杨,绾丝摇佩,渐遮断、旧曾吟处。  听莺语。吹笙人远天长,谁翻水西谱。浅黛凝愁,远岫带眉妩。画阑闲倚多时,不成春醉,趁几点、白鸥归去。”《清平乐》云:“合欢扇子,扑蝶花阴里。半醉海棠扶半起,淡日秋千闲倚。  宝筝弹向谁听,一春能几番晴。帐底柳绵吹满,不教好梦分明。”《章台月》云:“露轻风细,中庭夜色凉如水。荷香柳影成秋意。萤冷无光,凉入树声碎。  玉箫金缕西楼醉,长吟短舞花阴地。素娥应笑人憔悴。漏歇帘空,低照半床睡。”又《青玉案》云:“楚峰十二阳台路。算只有,飞红去。玉合香囊曾暗度。榴裙翻酒,杏帘吹粉,不识愁来处。  燕忙莺懒青春暮。蕙带空留断肠句。草色天涯情几许。酴釄开尽,旧家池馆,门掩风和雨。”又张直夫尝为词叙云:“靡丽不失为国风之正,闲雅不失为骚雅之赋,摹拟《玉台》不失为齐梁之工,则情为性用,未闻为道之累。”楼茂叔亦云:“裙裾之乐,何待晚悟。笔墨劝淫,咎将谁执。”或者假正大之说,而掩其不能,其罪我必焉,虽然与知我等耳。   “三十年前,爱买剑买书买画。凡几度、诗坛争敌,酒兵争霸。春色秋光如可买,钱悭也不曾论价。任粗豪、争肯放头低,诸公下。  今老大,空嗟讶。思往事,还惊诧。是和非未说,此心先怕。万事全将飞雪看,一闲且问苍天借。乐余龄、泉石在膏肓,吾非诈。”此西里赵希迈《满江红》也。   清源张涅所赋《祝英台近》云:“一番风,连夜雨,收拾做春暮。艳冷香销,莺燕惨无语。晓来绿水桥边,青门陌上,不忍见、落红无数。  怎分付。独倚红药栏边,伤春甚情绪。若取留春,欲去去何处。也知春亦多情,依依欲住。子规道、不如归去。”   杨缵,字嗣翁,号守斋,又称紫霞,本鄱阳洪氏恭圣太后侄杨石之子。麟孙早夭,遂祝为嗣。时数岁,往谢史卫王,王戏命对云:“小官人当上小学。”即答云:“大丞相已立大功。”卫王大惊喜,以为远器。公廉介自将,一时贵戚无不敬惮,气习为之一变。洞晓律吕,尝自制琴曲二百操。又常云:“琴一弦,可以尽曲中诸调。”当广乐合奏,一字之误,公必顾之。故国工乐师,无不叹服,以为近世知音无出其右者。任至司农卿、浙东帅,以女选进淑妃,赠少师。所度曲多自制谱,后皆散失。今书一阕于此。《被花恼》云:“疏疏宿雨酿寒轻,帘帏静垂清晓。宝鸭微温瑞烟少。檐声不动,春禽对语,梦怯频惊觉。欹珀枕,倚银屏,半窗花影明东照。  惆怅夜来风生,怕飞香湿瑶草。披衣便起,小径曲廊,处处都行到。正蜂痴蝶騃恋芳妍,怎奈向、平生被花恼。蓦忽地省得,而今双鬓老。”   徐爱山堪举二阕亦佳。《小重山》云:“鼓报黄昏禽影歇。单衣犹未试,觉寒怯。尘生锦瑟可曾阅。人去也,闲过好时节。  对景复愁绝。东风吹不散,鬓边雪。些儿心事对谁说。眠不得,一枕杏花月。”《谒金门》云:“休只坐,也去看花则个。明日满庭红欲堕,花还愁似我。  索性痴眠一和,凭个梦儿好做。杜宇不知春已过,枝头声越大。”亦不知为何人作也。   《谒金门》云:“人病酒,生怕日高催绣。昨夜新翻花样瘦,旋描双蝶凑。  慵凭绣床呵手,却说新愁还又。门外东风吹绽柳,海棠花厮勾。”《踏莎行》云:“照眼菱花,剪情菰叶,梦云吹散无踪迹。听郎言语识郎心,当时一点谁消得。  柳暗花明,萤飞月黑,临窗滴泪研残墨。合欢带上旧题诗,如今化作相思碧。”此二词并见赵闻礼《钓月集》。然集中大半皆楼君亮、施仲山所作,安知非他人者。   翁元龙,字时可,号处静,与吴君特为亲伯仲,作词各有所长。世多知君特而知时可者甚少,予尝得一编,类多佳语,已刊于集矣。今复摭数小阕于此。《江城子》云:“一年箫鼓又疏钟。爱东风,恨东风,吹落灯花,移在杏梢红。玉靥翠钿无半点,空湿透,绣罗弓。  燕魂莺梦渐惺松。月帘栊,影迷蒙,催趁年华,都在艳歌中。明日柳边春意思,便不与,夜来同。”立春《西江月》云:“画阁换粘春帖,宝筝抛学银钩。东风轻滑玉钗流,织就燕纹莺绣。  隔帐灯花微笑,倚窗云叶低收。双鸳刺罢底尖头,剔雪闲寻豆蔲。”赋茉莉《朝中措》云:“花情偏与夜相投,心事鬓边羞。薰醒半床凉梦,能消几个开头。  风轮慢卷,冰壶低架,香雾飕飕。更著月华相恼,木犀淡了中秋。”巧夕《鹊桥仙》云:“天长地久,风流云散,惟有离情无算。从分金镜不曾圆,到此夜,年年一半。  轻罗暗网,蛛丝得意,多似妆楼针线。晓看玉砌淡无痕,但吹落,梧桐几片。”又如“拗莲牵藕线,藕断丝难断。弹水没鸳鸯,教寻波底香”,真《花间》语也。   宋谢太后北觐,有王夫人题一词于汴京夷山驿中云:“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姮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文宋瑞丞相和云:“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春如梦,乘鸾仙阙。肌玉暗销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  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渍血。世态便如翻覆手,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又代王夫人再用韵云:“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丹阙。王母欢阑瑶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辞落日,伤心铜雀迎新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邓光荐和云:“王母仙桃,亲曾醉、九重春色。谁信道、鹿衔花去,浪翻鳌阙。眉锁姮娥山宛转,髻梳坠马云欹侧。恨风沙、吹透汉宫衣,余香歇。  霓裳散,庭花灭。昭阳燕,应难说。想春深铜雀,梦残啼血。空有琵琶传出塞,更无环佩鸣归月。又争知、有客夜悲歌,壶敲缺。”   “御风来、翠乡深处,连天云锦平远。卧游已动蓬舟兴,那在芙蓉城畔。巾懒岸。任压顶、嵯峨满鬓丝零乱。飞吟水殿。载十丈青青,随波弄粉,菰雨泪如霰。  斜阳外,也有仙妆半面。无言应对花怨。西湖千顷腥尘暗,更忆鉴湖一片。何日见。试折藕、占丝丝与肠俱断。遐征渐倦。当颍尾湖头,绿波彩笔,相伴老坡健。”此刘阑养原游天台雁荡东湖所赋《买陂塘》词绝笔也。哀哉!   薛梯飙长短句,予尝收数阕于《绝妙词》。今复得其《醉落魄》云:“单衣乍著,滞寒更傍东风作。珠帘压定银钩索。雨弄初晴,轻旋玉尘落。  花唇巧借妆梅约。娇羞才放三分萼。樽前不用多评泊。春浅春深,都向杏梢觉。”   章牧之谦亨尝为浙东宪,风采为一时所称,然酝藉滑稽。尝赋守岁小词云:“团栾小酌醺醺醉。厮捱著、没人肯睡。呼卢直到五更头,便铺了、妆台梳洗。  庭前鼓吹喧人耳,蓦忽地、又添一岁。休嫌不足少年时,有几多、少老如我底。”   金贞祐中,太原已受兵,人情汹汹,忽有书一词于府治宣诏亭壁间云:“并州霜早,禾黍离离成腐草。马困人疲,惟有郊原雀鼠肥。  分明有路,好逐衡阳征雁去。鼓角声中,全晋山河一半空。”盖鬼词也。   淳祐间,丹阳太守重修多景楼。高宴落成,一时席上皆湖海名流。酒余,主人命妓持红笺,征诸客词。秋田李演广翁词先成,众人惊赏,为之阁笔。其词云:“笛叫东风起。弄尊前、杨花小扇,燕毛初紫。万点淮峰孤角外,惊下斜阳似绮。又婉娩、一番春意。歌舞相缪愁自猛,卷长波、一洗空人世。间热我,醉时耳。  绿芜冷叶瓜洲市。最怜予、洞箫声尽,阑干独倚。落落东南墙一角,谁护山河万里。问人在玉关归未。老矣青山灯火客,抚佳期、漫洒新高泪。歌哽咽,事如水。”   古词有元夕《望远行》:“又还到元宵台榭。记轻衫短帽,酒朋诗社。烂漫向、罗绮丛中驰骋,风流俊雅。转头是三十年话。  量减才悭,自觉是、欢情衰谢。但一点难忘,酒痕香帕。如今雪鬓霜髭,嬉游不忺深夜。怕相逢、风前月下。”翁宾旸谓是孙季蕃词,然集中无之。   翁孟寅宾旸尝游维扬,时贾师宪开帷阃,甚前席之。其归,又置酒以饯,宾旸即席赋《摸鱼儿》云:“卷西风,方肥塞草,带钩何事东去。月明万里关河梦,吴楚几番风雨。江上路。二十载、头颅凋落今如许。凉生弄尘。叹江左夷吾,隆中诸葛,谈笑已尘土。  寒汀外,还见来时鸥鹭。重来应是春暮。轻裘岘首陪登眺,马上落花飞絮。拼醉舞。谁解道、断肠贺老江南句。沙津少驻。举目送飞鸿,幅巾老子,楼上正凝伫。”师宪大喜,举席间饮器凡数十万,悉以赠之。   宣和中,李师师以能歌舞称。时周邦彦为太学生,每游其家。一夕,值祐陵临幸,仓卒隐去。既而赋小词,所谓“并刀如水,吴盐胜雪”者,盖纪此夕事也。未几,李被宣唤,遂歌于上前。问谁所为,则以邦彦对。于是遂与解褐,自此通显。既而朝廷赐酺,师师又歌《大酺》、《六丑》二解,上顾教坊使袁绹问,绹曰:“此起居舍人新知潞州周邦彦作也。”问《六丑》之义,莫能对,急召邦彦问之。对曰:“此犯六调,皆声之美者,然绝难歌。昔高阳氏有子六人,才而丑,故以比之。”上喜,意将留行。且以近者祥瑞沓至,将使播之乐府,命蔡元长微叩之。邦彦云:“某老矣,颇悔少作。”会起居郎张果与之不咸,廉知邦彦尝于亲王席上作小词赠舞鬟云:“歌席上,无赖是横波。宝髻玲珑欹玉燕,绣巾柔腻掩香罗。何况会婆娑。  无个事,因甚敛双蛾。浅淡梳妆疑是画,惺松言语胜闻歌。好处是情多。”为蔡道其事。上知之,由是得罪。师师后入中,封瀛国夫人。朱希真有诗云:“解唱阳关别调声,前朝惟有李夫人。”即其人也。   何籀作《宴清都》,有“天远山远水远人远”之语,一时号为“何四远”。然前是宋景文出知寿春,过维扬,赋《浪淘沙近·留别刘原父》云:“少年不管,流光如箭,因循不觉韶光换。至如今,始惜月满花满酒满。  扁舟欲解垂杨岸,尚同欢宴,日斜歌阕将分散。倚阑遥望,天远水远人远。”籀盖用此也。   王藻有别词云:“玉东西,歌宛转,未做苦离调。著上征衫,字字是愁抱。月寒鬓影刁萧,柁楼开缆,记柳暗、乳鸦啼晓。  短亭草,还是绿与春归,罗屏梦空好。燕语难凭,憔悴未渠了。可能妒柳羞花,起来浑懒,便瘦也、教春知道。”   尝得题壁《生查子》云:“秋盈镜里山,心叠琴中恨。露湿玉栏秋,香伴银屏冷。  云归月正圆,雁到人无信。孤损凤凰钗,立尽梧桐影。”盖魏子敬之词也。   汪彦章舟行汴河,见傍岸画舫,有映帘而窥者,止见其额。赋词云:“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恰似秋宵,一半银蟾白。”盖以月喻额也。辛幼安尝有句云:“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则以月喻足,无乃太媟乎?   周美成长短句,纯用唐人诗句,如“低鬟蝉影动,私语口脂香”,此乃元、白全句。贺方回尝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走不暇。则亦可谓能事矣。
13,229
艺藏
综合
清秘藏-明-张应文
《清秘藏》  (明)张应文 撰   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十   清秘藏   杂家类四   杂品之属   提要   (臣)等谨案清秘藏二卷明张应文撰而其子谦徳润色之应文字茂实昆山监生屡试不第乃一意以古器书画自娯作清河书画舫及真迹日录之张丑即其长子是编杂论玩好赏鉴诸物其曰清秘藏者王穉登序谓取倪瓒清秘阁意也上卷分二十门下卷分十门其体例畧如赵希鹄洞天清录其文则多采前人旧论如铜剑一条本江淹铜剑讃之类不一而足而皆不着所出葢犹沿明人剽剟之习其中所列名香多引佛经所列竒寳多引小说颇叅以子虚乌有之谈亦不为典据然于一切器玩皆辨别真伪品第甲乙以及收藏装褙之类一一言之甚详亦颇有可采卷末记所蓄所见一条称所蓄法书惟宋髙宗行书一卷苏子瞻诗草元赵子昻归田赋所蓄名画惟唐周昉戏婴图宋人罗汉八幅画苑杂迹一册元倪云林小景一幅而已而其子丑作清河书画表列于应文名下者乃有三十一种此书成于应文临没之日不得以续购为词然则丑表所列殆亦夸饰其富不足尽信欤此本为浙江鲍士恭家知不足斋所刋原附丑真迹日录后葢山谷集末附载伐檀集之例今以各自为书仍析出别著录焉   乾隆四十五年三月恭校上   总纂官 (臣)纪昀 (臣)陆锡熊 (臣)孙士毅   总校官 (臣)陆费墀   ●清秘藏序   清秘藏者张先生茂实所著书也先生名应文茂实其字余与先生齿相埓识先生最早先生少任侠好击剑务竒画屠狗卖浆之夫庶几一遇每为人居间释纷既已不自居其功遂多长者之行弱冠始有用世志于是下帷受经坟典邱索靡不悉究以弟子员游太学太学诸生无能出其上意一第如拾掇乎而竟屡试屡不售先生怫然曰吾不可以此久溷乃公也人生亦安得俟河之清耶彼漆园吏何人斯顾吾且不得为郊祀之牺牲乎弃去公交车絶不为然不善牙筹凡所为管钥门牡呼鸡饲犬之事无论身不为耳且未尝食也家坐是益旁落先生意弗屑更罄橐出其余赀悉以付之米家船于是图书满床鼎彛镦缶杂然并陈余徃入其室政如波斯胡肆竒琛异寳莫可名状先生顾此意甚得谓余曰吾不以头上如箕易此也独好饮时进一伯雅辄耳热而后乃今举生平所覩记者一一题识而总命之曰清秘藏葢亦希迹倪髙士云会岁在龙蛇先生遂遘疾其少君谦徳侍先生汤药目不睫带不解者凡易寒暑先生强谓之曰吾病已在死法中即不起汝母徒事孺慕计可不死吾者则有吾清秘藏在汝为吾勉勒成之先生竟不起谦徳斩焉衰绖之中即手是编跽余而请曰父命之谓何其敢不卒成其志耶先子之所图以不死者頼清秘藏不肖所图以不覆瓿其清秘藏者先生如椽也顾余敝帚诚不敢为先生前驱而其郎君请之力且余以与先生金兰而更瓜葛也遂不敢以羔袖为解太原王穉登撰   ●钦定四库全书   清秘藏卷上   (明)张应文 撰   论玉   辨玉者以金铁不入者为真东坡先生云珉之佳者金铁亦不能入必磁铓不入者乃真玉也色以红如鸡冠者为最余仅见一汉印及一扇坠然大特如龙眼耳黄如蒸栗者次之白如截肪者次之黒如点漆者次之甘青如新嫩桞緑如铺绒者次之他不必蓄也其有色白而质稍薄者非羊脂也白玉耳水料者良有等大块劈片玉料从山石中搥击取出原非于阗昆冈西流沙水中天生玉子谓之山材低于水料一等矣【凡称余者设为先生之自称也】   玉器古色土锈血侵最多【土锈谓玉上蔽黄土笼罩浮翳坚不可破一种佳色自不同非若血侵古原质与改制不易辨似难伪造】铜侵葢少翡翠色水银色特一二见耳   古玉人做法后人俱可得其髣髴惟卧蚕纹双钩碾法恐非中古人所能办耳【即如双钩碾法今人非不为之其妙处在宛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疎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曾无滞迹终不可到也】   三代秦汉人制玉古雅不烦无意肖形而物趣自具若宋人制玉则刻意模拟虽能发古之巧而古雅之气已索然矣特其取用材料多人心思所不及余向见一张仙高尺许其玉绺处布为衣折如画又见一擎荷孩儿满身纯白如截肪独髻及所擎荷叶乃黑若点漆无一丝相错如此等类种种不一举一二以例其余【偶阅武林杂志载宋孝宗酌丞相浩甘黄玉葵花杯内有天生紫心葢取材之祖也】   玉器中圭璧最贵苐不适用余向见一榖璧大几尺许厚一寸二分上作九螭周身纯白如酥微有土锈血侵得五十千归休宁人家真不易得   论古铜器   商器质素无文周器雕篆细密独夏器间有相嵌以金细巧若髪者鉴古家不可不知   钟鼎尊彛款夏商周初时器少者一二字多则二三十字止矣其或二三百字者定周末先秦时器耳亦有无款者或眞正三代民间之器无功可纪故无款文不可遽谓非古也款之篆文夏用鸟迹商用虫鱼周用虫鱼大篆秦以大小篆汉以小篆又三代用阴款秦汉用阳欵间有凹入者或用刀刻如镌碑葢阴款难铸阳款易成故也   曹仲明云铜器入土千年者色纯青若翠入水千年者则色緑若瓜皮余意土气湿蒸郁而成青水气卤浸润而成緑理似有之又谓未及千年者虽青緑而不莹润恐不然也岂莹润者即千年物而青緑不纯者决无三代物耶高深甫以铜质清莹不杂者多发青铜质浑杂者多发緑夫古人制器不惜所费乌有铜质浑杂者哉此论若盲人观场可资嗢噱特其论褐色以为非人间流传之色乃出自高阜古塜砖宫石室燥地秘藏无水土侵剥尸气染惹惟地气蒸润所成亦不无一得之见   古铜声微而清新铜声浊而哄古铜并无腥气惟新出土尚带土气乆则否伪作者试热磨手心以擦之铜腥触鼻可畏   古人作事精致不吝工夫非若后世贱丈夫茍且成事故古器欵必细如髪而匀整分晓无纤毫模糊其识文笔画宛宛如仰瓦而深浅如一亦明净分晓无纤毫模糊余家所蓄数器皆然及观赏鉴家所藏无弗然者设有古器款识稍或模糊必是伪作其体质颜色亦是不同【右一段所云款者花纹也】   古铜色有以褐色为最上品者余以为铅色最下朱砂斑次之褐色胜于朱砂而不如緑緑不如青青不如水银水银不如黑漆虽然黑漆最易伪造在具眞眼者辨之   宣庙铜器制度极雅然花纹者绝少底款用匾方字印【阳铸大明宣徳年制六字】作小楷书极遒劲完整其色止■〈虫葛〉茶鏒金二种【■〈虫葛〉茶以水银浸擦入肉熏洗为之鏒金以金铄为泥数四涂抹火炙成赤用工用料俱异常品非若青緑朱砂斑黑漆水银等色可草草点缀而成】所费不赀故佳者与秦汉等器争价有非唐时天宝局铸器【花纹细宻可爱全尚华藻苐恨质薄取便一时无意千古】可拟元朝姜娘子所铸又在下风   冷冲铜器【冷冲谓三代秦汉铜器或落一足或堕一耳或出土时误搏撃成小孔或收藏家偶触物成茅损者用铅补冷焊以法■〈虫葛〉填饰点缀颜色山黄泥调抹作出土状】屑凑铜器【屑凑谓捜索古塜旧器不完者或取其耳或取其足或取其■〈板上金下〉或取其腹或取古壶葢作圆鼎腹或取旧镜面作方片凑方鼎身亦用铅冷焊凑合成器法■〈虫葛〉填饰点缀颜色山黄泥调抹作出土状】复烧窑器【复烧谓取真正官哥窑器如炉欠足耳瓶损口棱者以旧补旧加以泑药裹以泥合入窑一火烧成与旧制无异但补处色浑而本质干燥不甚精采】武夫怪石【武夫石也极似羙但少温润水色耳】俱可乱眞殊不入格   论法书   欲观古法书当澄心定虑勿以粗心浮气乘之先观用笔结体精神照应次观人为天巧眞率做作真伪已得其六七矣次考古今跋尾相传来歴次辨收藏印识纸色绢素而眞伪无能逃吾鉴中矣或得其结构而不得其锋铓者模本也得其笔意而不得其位置者临本也笔势不聨属字形如算子者集书也或双钩形迹犹存或无精采神气此又不难辨者也又古人用墨无论燥润肥痩俱透入纸素后人伪作墨浮而易辨   书价以正书为标凖即如右军草书一百字乃敌一行行书三行行书敌一行正书至于乐毅论黄庭经太师箴画赞累表告誓等书但得成篇即为国寳不可计以字数昔锺尚书绍京不惜大费破产求书计用数百万贯钱惟市得右军行书五纸不能置眞书一字余可知矣惟画价亦然山水竹石可敌正书人物小者及花鸟可敌行书人物大者及神佛图像宫室楼阁可敌草书走兽虫鱼又其下也   鲁公送裴将军诗兼正行分篆体倐肥倐瘦倐巧倐拙或劲若钢铁或绰若羙女或如冠冕大人鸣金佩玉于庙堂之上或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或如金刚瞋目夜义挺臂或如飘风骤雨落花飞雪信手万变逸态横生谓如坼壁路印印泥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法兼得之者鲁公传世数帖余获徧观当以此帖为最   论名画   人物顾盻语言花果迎风带露飞禽走兽精神逼真山水林泉清闲幽旷屋庐深邃桥彴徃来石老而润水淡而明山势崔嵬泉流洒落云烟出没野径迂回松偃龙蛇竹藏风雨山脚入水澄清水源来歴分晓有此数端虽不知名定是妙手人物如尸似塑花果类瓶中所挿飞鸟走兽但取皮毛山水林泉布置迫塞楼阁模糊错杂桥彴强作断形境无夷险路无出入石止一面树少四枝或高大不称或逺近不分或滃淡失宜点染无法或山脚浮水面水源无来歴凡此数病虽不知名定是俗笔举此以观画亦不大失眼矣【巳上所云止是细目其大纲一言以蔽之曰观其神】   画学不以时代为限各自成佛作祖书法则不然六朝不及晋魏宋元愈不及六朝与唐故蓄画上自顾陆张吴下及伯虎征仲皆为伟观而蓄书必逺求上古可也   论石刻   凡欲观古帖先观字法刻手次观搨法纸墨色泽末也【若不能识字法刻手审其墨气可矣色坚如漆手揩不污者真古也微抹之而满指染黒者伪搨耳】凡帖以北纸北墨为佳北纸用竖帘其质松而厚不甚渗墨以手拂之如薄云之过青天犹隠隠见纸白处又北用松烟墨色清淡不和油蜡故色淡而纹绉非夹纱作蝉翅搨也凡北碑皆然南纸坚薄极易搨墨用烟和蜡为之故色纯黒而面有浮光此南北纸墨之辨也   淳化阁帖虽为黄米掊撃而今之书家莫不祖之其澄心堂纸李廷珪墨而无银锭纹者初搨也絶不易得余向见止第七卷第十卷二册字法搨法精神极胜有银锭纹者有墨淡墨浓之分而墨浓者觉胜总之价尚不下百千故临江泉潭皆可蓄也元美以绛为淳化嫡子太清楼为介弟太清楼尝见之独绛帖不曽见   宋搨兰亭定武本有五未损本初榻也损本绍彭所留也不损夲定武再刻也定武本阔行古刻也复州镌损本真定武本重模也鉴家当辨以心目【损本谓湍流带右天五字损也】宋榻勅字本十七帖及临江二王帖集书圣教序俱山阴之嫡嗣也   锺王书定当以宣示力命兰亭乐毅东方先生赞为冠虽模搨失真风韵殊胜他刻   论窑器   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此必亲见故论之如是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绦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又曹明仲云柴窑足多黄土未知然否汝窑余尝见之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隠起若蠏爪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者乃真也较官窑质制尤滋润官窑品格与哥窑大约相同其色俱以粉青色为上淡白色次之油灰色最下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最下必鐡足为贵紫口为良苐不同者官窑质之隐纹亦如蠏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其汁料稍不如官窑之尤佳耳定窑有光素凸花二种以白色为正白骨而加以泑水有如泪痕者佳间有紫色者黑色者不甚珍也   均州窑红若臙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色纯而底有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均州窑之下有龙泉窑古宋龙泉窑器土细质厚色甚葱翠妙者与官窑争豓但少纹片紫骨铁足耳且极耐磨弄不易茅篾苐工匠稍拙制法不甚古雅有等用白土造器外涂泑水翠浅影露白痕乃宋人章生所烧号曰章窑校龙泉制度更觉细巧精致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内烧絶细龙鳯暗花底有大明宣徳年制暗欵六字】红花者【以西红寳石为末图画花鸟鱼虫等形骨内烧出凸起寳光鲜红夺目】青花者【用苏浡泥青图画龙鳯花鸟虫鱼等形深厚堆垜可爱】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絶品逈出龙泉均州之上又有元烧枢府字号器永乐细款青花杯成化五彩葡萄杯各有可取然亦尚在龙泉章窑之下   论晋汉印章   印章以小篆白文为古其或朱文及大篆钟鼎篆者皆变体也钮以龟为正螭与辟邪驼次之其或以鳬以虎以兎以马以豸以鹿以羊以鱼以狻猊以异兽以钱以亭者皆变体也   晋汉印章余所蓄所见约数千方其文止刻姓名及字间有小字者别无闲散道号家世名位引用成语惟单字象形禽鸟龙虎双螭芝草圎印有之若子孙永寳宜尔子孙子孙世昌日利利出等印即为闲文矣又镌刻妙在布置字画匀整【字画多者占地多字画少者占地少或左三字右二字或左二字右三字或左三字右一字或左一字右三字甚众】尤妙处在朱文极粗白文极细间用满白法皆用力精到篆文笔意不爽毫髪近日关中洛下利徒翻沙假铸印自无刀锋亦不难辨   论砚   砚以寿吾文之传昔人以精良为一乐今时论砚必首重端矣亦知有旧坑新坑上岩中岩下岩之分乎上岩新旧坑俱不堪清赏下岩有旧坑有南北壁岩中不论四时皆为水浸虽秋旱亦未尝涸有泉珠散落如飞澆唤~葢泉生石中非石生泉中润可知矣所产卵石俱外有黄臕包络其色黑如漆闲有如碧玉者紫黑者皆质细润如玉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极能发墨【发墨谓磨不滑停墨良乆墨汁发光如油如漆明亮照人此非墨能如是乃砚使之然也故砚以发墨为上色次之】久用锋铓如新有眼或红緑青黄六七晕中有瞳子如鸜鹆眼者或六七眼相连排星斗异形者取之必汲水月余方及石又岁乆而崩摧石屑翳塞积水屈曲浅深莫测石工不能复采故此品南唐时巳难得今世所有下岩砚皆唐末五季时石也中岩旧坑石色紫如新嫩肝有眼如小菉豆色纯緑而无晕或有緑绦纹或有白绦纹【竖而圆者眼也横而长者绦纹也】亦细润如玉贮水不涸磨扣俱无声久用锋铓不退不假磨礲此等石宋南渡后亦罕得矣中岩新坑石色淡紫眼如鸜鹆眼大重晕而紧小其中如瞳子状扣之微声磨墨亦微声久用锋铓少乏此品今亦珍重未覩古砚者目之为下岩旧坑石其实第三等材也余向以三十六千购一碧端上列七眼葢下岩旧坑之竒者唐制也铭之曰子墨客卿众羙难并竒而不古佀英才而事未更古而不竒佀高年而徳罔称竒矣古矣而或玷焉佀耆徳而锡嘏之未纯三者来偹展也大成猗欤寳端下岩锺英温其如玉大音希声青花点滴碧落晶莹渊泉时出天汉分津七曜森罗拥以祥云玄霜涣发彩颖葩生渐磨有日圭角靡形贺诗淑赋夙标令名自唐阅宋以迄于今鬼神呵护纎瑕莫侵髣髴乎毕公四世元老而小物克勤依稀乎卫侯九十有五而箴儆日闻吾于是乎有感漆园吏之所云未形全犹足以为贵而况全徳之人乎继得坡翁一砚背有铭其词曰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一嘘而泣歳久愈新谁其似之有懐斯人石色黑如漆润如玉磨扣俱无声亦下岩旧坑之佳者何幸得占人生一清福耶   端石之亚有歙溪龙尾石细罗纹石洮河緑石葛仙公岩方城石万州悬金崖金星石延平鳯咮石皆羙材也好事者用铜雀台瓦未央宫瓦至有称秦武公羽阳宫瓦者夫以瓦为砚犹以铁为镜耳恐亦无实受用   论异石   近时砚山书镇有以大块辰砂石青为者雅甚余见三四斤重朱砂不下数十枚若箭镞砂及石青重二三斤者葢有数矣向在白下见箭镞朱砂一枚连石重四斤二両四周密排箭镞每粒皆大若拇指又在吴中见石青一枚重二斤十二两色若铺翠俱索价太髙经年不【昔孙承佑用千金市得石緑一块呼为不二售山乃二石以价高不售物之遇不遇如此】   灵壁石出虹州灵壁县色黒若漆间有细白纹如玉扣之声清越以利刀刮之而不动者真也余向蓄一枚大仅拳许峰峦迭起絶无斧凿痕极玲珑可爱乃米颠故物转入松雪斋复转入余手复一枚长三寸二分高二寸六分作虎丘剑池亦不假椎凿而成为一好事客易去令人念之耿耿设有纯黑而无白纹者英石也刮之而成屑者太湖石所伪也   大理石白若玉黒若墨者方入格白微带青黒作灰色者不堪供清玩但得旧石天成山水云烟如米氏画境者此为屏翰无上佳品斋中所蓄数屏其上山云泉石如覩异境余常神游其间   昆山石块愈大则世愈珍有鸡骨片胡桃块二种惟鸡骨片者佳嘉靖间见一块高丈许方七八尺下半状胡桃块上半乃鸡骨片色白如玉玲珑可爱云间一大姓出八十千置之平生甲观也   论珠寳   珠以夜光及蚶蚌等珠为寳西洋粉红光深水珠次之南北东三海珠不堪蓄也余见一蚶珠大如雀卵置日中则五彩辉映乳色欲滴闻其人以三百千售之大是竒物   金刚钻状似紫石英可以刻玉锤之以铁而不伤铁乃自损苐有南鑚北鑚之分南鑚堪用北者不堪色以酒黄为贵豆青色湖水色紫色者次之猫睛亦以酒黄色为贵豆青色湖水色蜻蜓头色黑色者次之眞者有上一线下一片之目上一线者中含活光一缕也下一片云者底色若铺银也助把避色暗深緑祖母緑一名助水緑色明緑俱内有蜻蜓翅光耀者为真桃花刺色淡红而极娇红亚姑色如桃花刺而上有白水避者达色深红石薄方娇鸦鹘青一名青亚姑色深青你蓝色浅青而微眀亮种种寳石俱以质如秋水者为贵微有纤毫石质未融者次之余向以二十千购桃花鸦鹘各一试以猛火煅之竟日畧无损焉   论琴剑   余不知琴知琴者以仲尼列子二式为古【仲尼琴或云尚在御府歴代传赏者也列子式赵取利雷霄雷文皆仿之今亦尚有存者其式皆垂肩而阔不若今世之耸而狭也】前一指后一指为佳漆光退尽黯黯如海舶所货乌木者为古材取桐面梓底者为正纯桐者次之纹肖梅花断为最蛇腹纹牛毛纹次之断纹如剑锋者真也无剑锋者伪也有纹可见拂之则无者真也以手摩之裂纹有痕者伪也上下有纹两旁光漆此开而复合者也姑记所闻如右以俟博雅君子   严氏古琴有鸣雷垂月松风冰泉霜钟震殿玉壶冰一天秋月下水玉清流激玉苍龙喷玉琮琤寒玉流水高山寒江落雁等余佳其名因集古名琴逐一记于此   春雷【宋时蔵宣和殿万琴堂称为第一后归金章宗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没挟之以殉凡十八年复出人间略无毫发动复为诸琴之冠天地间尤物也】冰清【凡二张一为岳珂桯史所载钱塘沈振所蓄腹有晋陵子铭云卓哉斯器乐惟至正音清韵高月苦风劲璅余神爽泛絶机净雪夜敲冰霜天击磬阴阳潜感石臧前镜人其审之岂独知政大厯三年三月三日上抵蜀郡雷氏斲贞元十一年七月八日再修士惟记其一周公谨云烟过眼録所载唐开成中郭亮制建中靖国修】玉振黄鹄秋啸【三琴唐人雷氏斲皆焦尾白玉岳轸内府物】琼响【大厯五年道士卫中正奉圣旨斲崇宁三年马希先奉圣旨重修】秋籁【唐三慧大师斲鲜于伯机寳爱终世】懐古【张受益收断纹如丝发而赤色】南熏【洛中董氏所蔵中题云山虚水深万籁萧萧古无人踪惟石嶕峣状其声也其外漆下隐有朱书云洛水多清泚嵩高有白云圣朝容隠逸时得咏南熏此诗载宋之问集中】大雅松雪【大雅乃黄玉轸足二琴皆子昻所收其以大雅名堂松雪名斋义取诸此】浮磬【元时蔵赵节斋氏】奔雷【唐人雷威斵樊泽卜氏藏】存古【吴沂永斋蔵】寒玉【唐人沈镣斵】百衲【雷威斵内外皆细纹腹内容三指内题云大宋兴国七年歳次壬午六月望日殿前承旨监杭州瓷窑务赵仁济再补修】响泉【即蔡邕所传开成至寳内府监收或云唐李勉制】乌玉【大中五年处士金儒斵于琴名下刻高士谈家蔵寳六字初蔵宣和殿后士谈亡归金人恶士谈削去高士谈家蔵寳六字尚有书迹其色赤如新栗殻断纹隐起如蛇虬竒物也】冠古韵磬【二琴皆唐人张钺斵】洗凡清絶【吴钱忠懿王得古桐良材命良工斵之经年成二琴一曰洗凡一曰清絶为旷代之寳后钱氏献之文宗蔵于御府】鸣玉渉深天球【三琴未详所自】混沌材【来自高丽异寳也】万壑松【白玉轸足唐人斵宣和御府物】雾中山【伊南田户店篔筜谷隐士赵彦安获一古琴断纹竒古真蛇蚹也声韵雄逺中题云雾中山三字人莫晓也后见蜀郡三山闲话云雷氏斵琴多在峨嵋无为雾中三山方知为雷琴耳】雪夜冰【未详】蔡邕琴【莫承之藏池之侧有隶字云中平四年逐客蔡邕呉中斵】雷威琴【一为李氏藏中题云峄阳孙枝匠成雅器一听秋堂三月忘味故号忘味为一代绝品其一姚伯声获于渑邑喜而不寐中题云合雅大乐成文正音徽弦一泛山水俱深雷威斵欧阳询书忘味匹也或云过之其一滕逹道所蓄中题云石山孙枝様翦伏羲将扶大隐永契神机徐浩书字类石经其一中题云唐大歴三年仲夏十二日西蜀雷威于杂花亭合】玉涧鸣泉【咸通三年西蜀雷迅斵】石上清泉【唐人斵】秋塘寒玉【唐雷氏斵】九霄环佩【未知何时人斵】伽陁罗琴【檇李僧智和蓄一琴云和様天池上题云南溟夷岛产木有坚如石文横银屑者名曰伽陁罗余爱其坚又贵其异遂用作此临岳制五行行七字横四字云李阳冰书后智和云没入官乃入乐府遂归禁中云】   客有携示古铜剑一器其长三尺六寸铭作小篆书文曰定秦虽青緑四裹而锋若新发于硎余谛视久之曰此剑相传亦大有年矣案陶弘景刀剑録秦始皇三年采北祗铜铸二剑名曰定秦此其一也客问秦剑何以用铜曰非独秦三代刀剑多以铜为之耳又问秦以后何以不复用铜曰三代金工炼液之法汉已亡之故不复为也然精于炼铁者谁乎曰干将莫邪尚矣秦汉以来代有人焉近时莫如倭奴倭奴刀剑前后所见约十余口虽大小不同俱有一道青光射人即蚊蚋遇之无不立死者又见一古铁剑制极古雅据铭文当是三国时物其锋终莫能过倭产也   论名香   余性嗜香乃不喜合和艳香今録名香数十种以备清赏惟修合香品不録   释典所记   兜罗婆香 大象蔵香 牛头旃檀香 须曼那华香 阇揭华香 青赤莲香 华树香 果树香 拘鞞陁罗树香 曼陀罗香 殊沙华香 象香 马香 男香 女香 必栗香   传记所载   返魂香 威香 沉榆香 兜末香 茶芜香 蘅芜香 都夷香 茵墀香 飞气香 眀天发日香 辟寒香 五枝香 沉光香 龙文香 月支香 熏肌香 青木香 石叶香 紫述香 千畆香 木蜜香 蝉蚕香 羯布罗香 迷迭香 辟邪香 ■〈香敝,去攵〉齐香 拘物头花香 暖香 水麝 罽宾国香 祗精香 九真雄麝香 鹰嘴香 十里香 蘹香 千步香 都梁香 ■〈飠乞〉■〈飠达〉香 藒车香 特迦香   外国所产   蔷薇香【一名蔷薇露】 鸡舌香 熏陆香 兜纳香 金银香 婆律香 速暂香 降眞香 竒蓝香   市肆所有   琪■〈王南〉香【有糖结金丝二种】 龙脑香 龙涎香 苏合香 安息香 沉水香【有黄蜡黒角二种】片速香 檀香   余于万歴丁亥见琪■〈王南〉香一枚称之重十六斤五两于时以为竒货忆传记所载古天方国得沉香一枝重一千三百斤其竒瓌又何如【推此则沉香亭阁沉香床甑旑旎山龙脑佛皆有之也】凡琪■〈王南〉沉水等香居常以锡盒盛诸香花蜂蜜养之则气味尤羙【其盒中格寘香花开时杂以诸香花下格寘蜜上施葢焉中格必穿数孔如龙眼大所以使蜜气上升也毎蜜一斤用沉香四两细剉如小赤豆大和匀用之则所养之香百倍市肆中者矣】   附三匀煎方   每料用 龙脑【五两三钱】麝香【五两三钱】精沉【五两三钱】   右细剉为末散用为丸俱可   香珠方【此香可服可烧每空心服一二丸待含化尽用白汤送下精神爽朗久久服之肌肉皆香】   每料用 琪■〈王南〉香【二两】龙脑【一两】沉香【六两】檀香【二两】苏合油【六钱】速香【四两】丁香【一两二钱】   右细剉为末绢筛罗过炼熟蜜和匀干湿得所捣十千杵丸如梧桐子大用之盛于紧口银锡盒四周以纸糊之则久久恒如新合也   论水晶玛瑙琥珀   水晶玛瑙虽不甚珍间有竒絶者云烟过眼録载叶森家有水晶钩一中如稍空内有藻一枝随水倾泻邵氏闻见録载楚元辅家藏黑水晶枕中有半开繁杏一枝又珍玩考载沈万三有玛瑙壶一质通明类水晶上有葡萄一蔓枝如墨点就余初不甚信之后见一白玛瑙盘中有黒色窠石及朱鱼二枚毫髪毕具在白下人家不知存否始信三书所载不谬也   玛瑙出西洋者名番玛瑙红色为重内有柏枝及五色纒丝者胜之白者最殿今云南处处有之名土玛瑙葢至贱者【亦如寳石产云南者仅堪作西洋石奴耳】   琥珀以红赤色为贵内有蚁虫苍蝇者颇见珍用手摩热之能引诸草者真也不能引者伪也   论墨   试墨当用发墨砚磨一缕如线而鉴其光紫光为上黑光次之青光又次之白为下黯白无光或有云霞气为下之下蔡君谟言奚氏墨能削木米元章言古墨磨之无泡【古墨无泡胶力尽也】故墨以口有锋刄而无泡者为贵至于香味形制鍳家畧而弗论   造墨之妙者无过金章宗苏合油烟墨次之莫如奚廷珪廷珪初名廷邽在南唐赐国姓遂称李廷珪云其墨每松烟一斤用真珠三两玉屑一两龙脑一两和以生漆捣十万杵故坚如玉石能寘水中三年不坏世有龙纹墨剑脊双龙圆墨蟠龙弹丸墨千古称絶前辈云其珪字作下邽之邽者为上圭洁之圭者次之珪璧之珪者又次之作奚廷珪者最下或有作庭珪字者伪也墨亦不精又有元佑间潘谷墨得之亦足以雄矣   论纸   法书名画必资纸而久传纸之不可无考审矣粤稽造纸始于蔡伦有网纸谷纸麻纸徒存其名而已晋有子邑纸侧理纸【一名水苔纸以苔为之】茧纸日本有松皮纸大秦有蜜香纸【一云香皮纸微褐色纹如鱼子极香而坚韧】高丽有蛮纸扶桑国有芨皮纸江南有竹纸楮皮纸黟歙凝霜纸浙中有麦■〈麦肙〉稻秆纸吴有由拳纸剡溪小等月面松纹纸唐有短白帘硬黄纸粉蜡纸布纸藤角纸麻纸【有黄白二色】桑皮纸桑根纸鸡林纸苔纸建中女儿青纸卵纸【一名卵品晃滑如镜西笔至上多退非善书者不敢用】李后主有会府纸【长二丈阔一丈厚如缯帛数重】陶谷家鄱阳白【长如匹练】南唐有澄心堂纸【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宋有张永自造纸【为天下最尚方不及】藤白纸研光小本纸蜡黄蔵经笺【有金粟山转轮蔵二种】白经笺鹄白纸白玉版匹纸蚕茧纸元有黄麻纸铅山纸常山纸英山纸上虞纸皆可传之百世近时大内白笺【坚厚如板两面砑光洁白如玉】磁青纸高丽茧纸皮纸新安土笺【乃絶细坚韧白绵纸裁为小幅】谭笺【不用粉造以坚白荆川连禙厚砑光用蜡打各様细花古雅可爱】观音帘匹纸后世必见珍者也   论宋刻书册   藏书者贵宋刻大都书写肥瘦有甚佳者絶有欧柳笔法纸质匀洁墨色青纯为可爱耳若夫格用单邉间多讳字虽辨证之一端然非考据要诀也余向见元羙家班范二书乃真宗朝刻之秘阁特赐两府者无论墨光焕发纸质坚润每本用澄心堂纸为副尤为清絶前后所见左传国语老庄楚词史记文选诸子诸名家诗文集杂记道释等书约千百册一一皆精好较之元羙所藏不及多矣【评书次第纸白板新绵纸为佳活衬竹纸次之糊褙批点者不蓄可也】   论宋绣刻丝   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髪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逺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嚵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生趣悉备十指春风葢至此乎余家蓄一幅作渊明潦倒于东篱山水树石景物粲然也傍作蝇头小楷十余字亦遒劲不凡用以裹子昻归田赋真迹亦似得所元人则用绒稍粗落针不密间有用墨描眉目不复宋人之精工矣   宋人刻丝不论山水人物花鸟每痕剜断所以生意浑成不为机经掣制如妇人一衣终歳方成亦若宋绣有极工巧者元刻逈不如宋也   论雕刻   宋人雕红漆噐宫中所用者多以金银为胎妙在刀法圆熟藏锋不露用朱极鲜漆坚厚而无敲裂所刻山水楼阁人物鸟兽皆俨若图画为佳絶耳元时张成杨茂二家技擅一时苐用朱不厚间多敲裂我明永乐年果园厂所制及宣庙所制不独用朱用胎精美之甚其欵文尤胜【底刻大明永乐年制者用针刻而填以黒漆大明宣徳年制者刀刻而填以金屑宋元所无】苐刀法视宋人尚隔一舍薄胎沙金蜔嵌金银片嵌等漆器惟倭称最伪作者质重易辨也   雕刻精妙者宋高宗时有詹成能于竹片上刻成宫室山水人物花鸟纤毫具备细巧若缕而且玲珑活动余见其所刻一鸟笼四面花版上雕山水花鸟及詹成制三字精巧之极见者拟之鬼工又宣徳间夏白眼能于乌榄核上刻十六哇哇状半米粒睂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鸾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求之四百余年仅二人耳   论古纸绢素   真古纸色淡而匀净无杂渍斜纹皴裂在前若一轴前破后加新甚众熏纸烟色或上深下浅或前深后浅真古纸其表故色其里必新尘水浸纸表里俱透真古纸试以一角掲起薄者受糊既多坚而不裂厚者糊重纸脆反破碎莫举伪古纸薄者即裂厚者性坚韧而不断其不同皆可辨   唐绢粗而厚宋绢细而薄元绢与宋绢相似而稍不匀净三等绢虽歴世久近不同然皆丝性消灭受糊既多无复坚韧以指微跑则绢素如灰堆起纵百破极鲜明嗅之自有一般古香可掬非若伪造者以药水染成无论指跑丝露白即刀刮亦不成灰嗅之气亦不雅也碎裂文各有辨长幅横卷裂纹横横幅直卷裂纹直各随轴势裂耳其裂亦俨状鱼口横聨数丝歳乆卷自两头苏开断不相合不作毛搯亦苏不可伪作伪作者刀刮指甲画开丝缕直过依旧作毛起搯坚韧不断也此望而可辨者   画不重绢素【若唐宋人画皆是绢素上作纸者絶少不可一概不取独元章父子画絶无一茟作于绢者亦不可不知】墨迹不重砑光粉泽纸神易脱故也   论装褫收藏   凡书画法帖不脱落不宜数装背一装背则一损精神此决然无疑者故元章于古背佳者先过自掲不开以干纸印于面向上以一重新纸四邉着糊黏桌子上帖上更不用糊令新纸虚弸压之纸干下自干慎不可以帖面金漆桌掲起必印墨也装背书画不须用绢故唐人背右军帖皆捶熟软纸如绵乃不损古纸又入水荡涤而■〈日煞〉古纸加有性而不縻葢纸是水化之物如重抄一过也又元章毎得古书画不用绢补破处用之绢新时似好展卷久为硬绢扺之却于不破处破大可惜不用绢背帖勒成行道一时平直良乆舒展为坚所隐字上却破不用绢压四邉只用纸免折背重弸损古纸纸上书画尤不可以绢背虽熟绢新终硬致古纸墨一时苏磨落在背绢上且文缕磨书画面上成绢纹葢取为骨久之纸毛是绢所磨也其去尘垢每古书一张輙以好纸二张一置书上一置书下自傍滤细皂角汁和水霈然浇水入纸底于葢纸上用活手软按拂垢腻皆随水出内外如是续以清水浇五七遍纸墨不动尘垢皆去复去葢纸以干好纸渗之两三张褙纸已脱乃合于半润好纸上掲去背纸加糊背焉不用贴补古人勒成行道使字在筒瓦中乃所以惜字不可翦去破碎邉条当细细补足勿倒衬帖背古纸随隐便破只用薄纸与帖齐头相柱见其古损断尤佳又古纸厚者必不可揭薄古纸去其半方背损书画精神一如临摹书画矣   凡法书名画古帖古琴至梅月八月先将收入窄小匣中鎻闭【其匣以杉板为之内勿漆油糊纸可免湿霉】以纸四周糊口勿令通气庶不至霉白过此二候宜置卧室使近人气置高阁俾逺地气乃佳又书画帖平时十余日一展玩微见风日不至久卷作霉琴则盛以锦囊挂板壁透气处勿近墙壁风露日色收藏之法过人逺矣   展玩书画有五不可谓灯下雨天酒后俗子妇女也   清秘藏卷上   ●钦定四库全书   清秘藏卷下   (明)张应文 撰   叙赏鉴家   书画有赏鉴好事二家其说旧矣好事者不足纪今举古今赏鉴家识于此俾稽古者知所考焉   张华 梁秀 殷浩 桓玄 虞龢   梁武帝 元帝 朱异 陶宏景 徐僧权   陈后主 江总 姚察 何妥 隋炀帝   杨素 薛道衡 诸葛颖 柳■〈巬,石代夫〉 僧智果   唐太宗 玄宗 魏王泰 薛收 僧辨才   褚亮 魏征 李德颖 欧阳询 阎立本   虞世南 韦述 袁昂 锺绍京 薛稷   王方庆 张家贞 姚崇 张说 席巽   武平一 陆坚 褚无量 马怀素 徐峤   宗楚客 徐浩 张怀瓘 张怀瓌 蔡希寂   窦蒙 窦臮 窦绍 窦缵 窦永   韩滉 周昉 王维 陆曜 【道士】卢元卿   萧佑 柳公权 赵微明 徐守行 薛邕   张延赏 李泌 李勉 张宏靖 李瓒   李约 黎干 王涯 马总 张谂   张彦逺 刘绎 刘知章 李吉甫 李林甫   张昌宗 李徳裕 裴度 段文昌 韩愈   郭晖 赵嵓 胡翼 勾徳元 李后主   吴越钱王俶 宋太宗 徽宗 高宗 苏易简   苏舜元 苏舜钦 苏耆 苏液 苏泌   苏激 苏澥 欧阳修 苏轼 米芾   李公麟 王诜 刘泾 薛绍彭 张直清   黄庭坚 蔡襄 蔡京 章惇 王巩   米友仁 赵明诚 黄伯思 刘敞 沈括   阙杞 李广孝 刘瑗 赵与懃 赵伯驹   赵伯骕 安师文 王琚 赵希鹄 张俊   赵孟坚 韩侂胄 贾似道 周密 赵孟俯   金章宗 赵秉文 元文宗 虞集 柯九思   陈深 袁桷 鲜于困学 倪瓒 廖莹中   张伯雨 陆友 汤垕 周宪王 宁献王   徐有贞 李应祯 沈周 吴寛 都穆   祝允明 陆完 史鉴 黄琳 王鏊   王延喆 马愈 陈鉴 朱存理 陆深   文征明 文彭 文嘉 徐祯卿 王宠   陈淳 顾定芳 王延陵 黄姬水 王世贞   王世懋 项元汴 陆会一   叙书画印识   古书画印识秘府有贞观开元【印】元和之印翰林之印宏文之印建中大中印大观宣和宣和【印】玉瓢御寳淳化政和【印】双龙圆印瓢印干卦图书希世【印】三馆秘阁之印御书之寳御书瓢印内殿秘书之印御府之印缉熙殿寳机暇清赏保合太和之印上阁图书睿思东阁【印】尚书省印秘书省印内府之印广运大定【印】李后主有建业文房之印内合同印集贤院印内殿图书之印金章宗有明昌御府明昌中秘明昌珍玩明昌御覧四印诸王有龟益【印】赏鉴家有殷浩之印梁秀收阅古书记【印】徐字小印【徐僧权】朱异【印】薛稷【印】褚氏方印【褚遂良】会稽内史古印【太宗赐虞世南因便用之】审定方印【窦蒙】窦臮【印】轨飞【印】出出出出【印○并窦永】彭城侯书画印【刘绎】张氏永保【印○张怀瓘】刘氏书印【刘知章】河东张氏【印○彦逺高祖】乌石侯瑞【印○彦逺曾祖】鹊瑞【印○彦逺祖】勾徳元图书记太原王维之记王朏【印】书印【锺绍京】李氏印【李勉】约字方印【李约】赞皇【印○李吉甫】黎字长印【黎干】萧字方印【萧佑】滉字方印【韩滉】邺侯图书刻章永存珍秘【印○王涯】马氏图书【马总】周昉【印】齐臣【印】常山之印【并张敦简】太原王钦若图书修字方印醉翁子孙其永保之【印并欧阳修】寳鉴堂【印○王晋卿】无住道人印记【陈简斋】许国后裔苏耆国老【苏武公】赵郡苏轼图籍文同与可【印】公麟小印【李公麟】宏文之印三鳯后人【印○并薛绍彭】开封赵与懃印刘巨济符西秦张澄【印】元晖古印延州吴说吴说私印舜元【印○苏舜元】希圣【印】钱氏忠孝之家【印○并钱勰】赵子固印姑苏曹廸【印】四屧之印鹰扬于周凤仪于庭【印并姜尧章】悦生图书贾似道印秋壑【印】贤者而后乐此【印】长字方印【并贾似道】赵字方圆二印大雅【印】松雪斋赵孟俯印赵氏子昂天水赵氏【印○并赵孟俯】倪瓒懒瓒倪元镇奚玄朗玄映净名居士萧闲仙卿朱阳馆主荆蛮民清閟阁【印○并倪瓒】巳上诸印记千百年可为龟镜者别有万寿无疆之印伪印也褚氏书印非河南印也暨萧公书印温氏之印摸搨印信清河张廷范私印永福印信文经远书等印皆非识鉴家印识但偶获书画便即印之不足证验兹不具録葢明跋尾印识乃是赏鉴书画家本业耳   米芾于最上品书画用姓名字印审定真迹字印神品字印平生真赏印米芾秘箧印寳晋书印米姓翰墨印鉴定法书之印米姓秘玩之印玉印六枚其文曰辛卯米芾米芾之印米芾氏印米芾印米芾元章印米芾氏巳上六枚白字有此印者皆絶品玉印唯着于书帖或用米姓清玩之印者皆次品也无下品者其它字印有百枚如团印中作米芾字如蛟形者及元章戏笔字印宣和画学博士襄阳漫士字印火政后人希印叅用于上品印也自画古贤亦用玉印濮州李文定家图画法书三等用印上等书名用名字印中等书字用字印下等亦用字印押字而已   今人于宣和秘殿书画有瓢印题识而二谱不载者未可遽以为赝也如大观初禁天下不得传苏黄词翰而宣和间以内侍梁师成请捜访苏文忠墨迹一纸定价万钱幽人释子所蔵悉归天府又宣和时所重铜器皆三代物若秦汉间器非殊特葢亦不收及宣和后则咸蒙贮録且累至万余宣和殿后又剙立保和殿左右有稽古博古尚古等合咸以贮古玉印玺诸鼎彛礼器法书名画观此则博古图书谱画谱之外书画古器尚不可胜纪不当执一而废百也明矣   古帖多前后无空纸乃是翦去官印以应募也后人收贞观印缝帖若是黏着字者更不复入开元御府葢贞观书武后时朝廷无纪纲驸马贵戚丐请得之开元购时翦印不去者不敢以出也开元经安氏之乱内府散荡乃敢不去开元印跋再入御府也其次贵公家或是赂入须除灭前人印记所以前后纸悭也今书更无一轴贞观开元同用印者但有建中与开元大中宏文【印】同用者皆此意也   叙法帖源委   歴代名家碑刻详载欧赵二録中矣彚集本定当以淳化阁帖压卷【即侍书王着摩勒刻板禁中厘为十卷卷末有篆题者是也】太清楼次之【宋蔡京奉旨模勒歴代真迹刻石先后之次与淳化少异而叅入他竒迹甚多中有兰亭序末题云云亦京书也而以建中靖国续帖十卷易去歳月名衔以为续帖又刻孙过庭书谱及贞观十七帖总二十二卷刻手极精名大观太清楼帖】绛帖【尚书郎潘思旦以官帖摹刻于石而增入别帖微与淳化不同而实则祖之计二十卷精神尤胜后潘氏析居分而为二绛州公库得其一补刻余帖名东库本逐卷逐段各分字号以日月光天徳二字为次序后避完颜亮讳于庾亮帖内亮字皆去右边转笔谓之亮字不全本】潭帖【僧希白所模以淳化为主而增入伤寒十七日王蒙颜真卿法帖字行颇高有江左风味希白工于摹字拙于寻行数墨文理错缪难读然风韵和雅骨肉停匀东坡推其有晋人风度胜于阁帖赵希鹄亦推其当与旧绛帖雁行也】二王帖【宋许提举刻于临江模勒极精】修内司本【淳熙年刻】又次之升元帖【后主命徐铉以所藏法帖勒石在淳化前一名淳化祖石刻】秘阁续帖【元佑中以淳化帖外续所得真迹摹勒上石名曰续帖】淳熙秘阁续帖【高宗访求遗书多得晋唐真迹至淳熙问模勒入石置秘书省亦名续帖】戏鱼堂帖【刘次庄摹阁帖于临江除去篆题年月而增入释文用工精致极有骨格】武冈帖【即武冈军重摹綘帖】蔡州帖【上蔡人临摹綘帖上十卷逈出临江之上者】星鳯楼帖【赵彦约刻于南康曹士冕重摹于南宋赵刻精善不茍曹刻清而不浓】甲秀堂帖【宋卢江李氏刻前有王颜书多诸帖未见后有宋人书石今不存矣】黔江帖【黔人秦世章所刻即僧寳月古法帖十卷】泉帖【泉州重摹阁帖颇逼真】羣玉堂帖【宋韩侂胄刻所载前代遗迹最多后有宋人书】家塾帖【薛绍彭刻】寳晋斋帖【曹之格日新刻】雪溪堂帖【王庭筠刻】皆灼灼有名者也   兰亭一百十七刻装褫作十册乃宋理宗内府所藏每板有内府图书钤缝玉池上后归【贾平章似道】元时相传数家传世之寳也今録其目以备考   甲集【州郡 一十二刻】   修城本【叶仲山跋】 定武阔行【若合一契行阔】 定武肥 定武痩 定武板刻【霍子明跋】 定武缸石 定武断石 定武古刻 两京断石 永与 古懿郡斋 宣城   乙集【一十三刻】   旧梅花 三衢板刻 安吉古苔真草 临川麻石临贺 豫章【二】 静江府 复州 鼎州【后有武陵二字】 古潭 新梅花 宣城南陵   丙集【一十刻】   苏州府治 福州府治 福州枣木 道州 金陵三米【米芾米友仁米友智】 永嘉 古霅断石 隆州 郴州 兰亭重言   丁集【一十刻】   绍兴府治【二】 绍兴仓司 绍兴府学 绍兴古刻 余姚县治 曲水诗兰亭 曲水诗前 曲水诗后 婺州府治【褚遂良摹】   戊集【内府 一十刻】   高宗临定武【米友仁跋】 唐贞观 太清开皇 秘省 内殿 内司【四】 京师玉堂   已集【杂集 九刻】   玉枕 花石 柳诚悬【大字】 唐人硬黄临 唐人双钩 晋唐刻 孙过庭草 京师鹅黄枣木【黄纸印】 彭城小字   庚集【故家 一十一刻】   蔡君谟临 薛绍彭 秦少游小字 安定家藏 辛道宗 建康晁谦之 绍兴汤氏 南昌京氏 庐陵胡氏 蜀刘泾 唐摹刻   辛集【一十四刻】   吴诜草书 吴璜 刘无言临 龙潭潘氏 方朔习写 周平所藏 临江张氏 天台丁氏 新安汪氏 江西故家 庐山甲秀堂 九江陶氏 循王家藏【米芾跋云壬午闰六月九日大江济川亭舣寳晋斋艎对紫金浮玉羣山迎快风消暑重装】 番阳洪氏   壬集【一十四刻】   金陵毕氏 庐山吴氏 绍兴曽氏 绍兴石氏【二】 毘陵尤遂初 李忠愍所刻 新唐李氏 江阴丘氏【二】 东阳郭氏 昌谷曹氏【三】   癸集【一十四刻】   赵虚斋 吕氏家藏 建邺朱氏 大梁曾朴 陆子与 韩松 陆载之 胡氏将 玉林【二】 赵菊坡 不题名【二】 钱唐李和   叙临摹名手   苏长公谓王会稽书存世者葢一二唐人欧褚之流硬黄临仿亦足为贵苐今世愈乆逺唐临亦少即元章子昻所橅去会稽尚不逺也   临摹双钩唐人欧褚北宋老米皇明征仲父子俱第一手也【临摹名画宋老米第一子昻次之启南伯虎征仲又次之余俱未得其神】   叙竒寳   古之名寳则有黄帝指南车 帝鸿氏之砚 寳鼎 腾空剑 冰蚕锦 吴刀 赤刀 夜光常满杯 火毳 昆吾刀 孔子砚 越王八剑【一名掩日二名断水三名转魄四名悬翦五名惊鲵六名灭魂七名却邪八名真刚】 璠玙 洞光珠 隋侯珠 秦赤玉瓮 传国玺 秦玉琴 秦玉笛 照内镜 积草池珊瑚 赤瑛盘 照月珠 不夜珠 四寸八分珠 木难 琉璃珠 骇鸡犀 玫瑰 碧玻瓈镜 观日玉 王度麒麟镜 隋祖母緑砚 火珠 自暖杯 駄龙珠 流华寳爵 紫玉笛 水心镜 虹蜺屏 崔生玉盒 玉龙子 玉叶冠 龙简 玉清三寳【一曰碧瑶杯二曰红蕤枕三曰紫玉函】 上清珠 龙髯拂 记事珠 夜眀枕 却寒帘 贺真如五寳【元黄天符玉鸡谷壁王母玉环二枚】 贺真如八寳【如意寳珠红靺鞨琅玕珠玉印采桑钩二枚雷公石二枚】 香玉 软玉鞭 寳骨 青泥珠 寳母 无病镜 清水珠 万佛山 阳燧珠 度世寳珠 游仙枕 水珠 鞨靺寳 风松石 火玉 无尽壶 九王钗 龙虎玉 紫磁盆 芝烟剑 履水珠 辟水犀 蜈蚣珠 十二时盘 陈皋寳砚 媚珠 岺珠 滴翠珠 宣和玉屏 龟寳 天地分珠 龙藏寳石 于阗玉佛 聚寳盆 水寳 余尝欲集此类为异珤録而未能也   昔大徳间回回卖红刺一块于官重一两三钱估值中统钞一十四万锭用嵌帽顶上自后累朝皇帝相承寳重凡正旦及天寿节大朝贺时则服用葢珍之也我朝巨珰刘瑾有祖母緑绦环一事重斤许用黄金一千二百五十斤得之朱宁有祖母緑佛一尊亦用价至黄金千余斤天生竒物寳娱人耳目大竒大竒【或云巨珰刘瑾尝购六七钱重桃花刺鸦鹘青石四百余枚作奕棋计其价用黄金数万诚希有之寳耶】   叙斲琴名手   斲琴名手汉蔡邕后隋则赵取利唐则雷霄雷盛雷威雷珏雷文雷迅郭亮【一作谅并蜀人】沈镣张钺【并江南人】金儒【大中进士】僧三慧宋则蔡睿朱仁济道士卫中正【并庆厯间】赵仁济【兴国】马希先【先一作仙】马希仁【并崇宁中】金公路【即金道】金渊【并绍兴初】陈亨道【高宗朝】严樽马大夫梅四官人龚老【应奉】林杲【东卿】元则严古清【名泰字子安樽之孙梅四官人之壻】施溪云施谷云施牧州我朝则高腾朱致逺惠桐冈祝公望皆其选也   叙唐宋锦绣   贞观开元间装褫书画皆用紫龙鳯细绫为表緑文纹绫为里南唐则褾以回鸾墨锦籖以潢纸宋之锦褾则有克丝作楼阁者克丝作龙水者克丝作百花攅龙者克丝作龙鳯者紫寳阶地者紫大花者五色簟文者【一名山和尚】紫小滴珠方胜鸾鹊者青緑簟文者【一名阁婆一名蛇皮】紫鸾鹊者【一等紫地紫鸾鹊一等白地紫鸾鹊】紫白花龙者紫龟纹者紫珠焰者紫曲水者【一名落花流水】紫汤荷花者红霞云鸾者黄霞云鸾者【一名绛霄】青楼阁者【阁一作台】青大落花者紫滴珠龙团者青樱桃者皂方团白花者褐方团白花者方胜盘象者球路者衲者柿红龟背者摴蒱者宜男者寳照者龟莲者天下乐者练鹊者方胜练鹊者绶带者瑞草者八花晕者银钩晕者细红花盘鵰者翠色狮子者盘球者水藻戏鱼者红徧地杂花者红徧地翔鸾者红徧地芙蓉者红七宝金龙者倒仙牡丹者白蛇龟纹者黄地碧牡丹方胜者皂木者绫引首及拓里则有碧鸾者白鸾者皂鸾者皂大花者碧花者姜牙者云鸾者摴蒱者大花者杂花者盘鵰者涛头水波纹者仙纹者重莲者双雁者方旗者龟子者方毂纹者鸂鶒者枣花者迭胜者辽国白毛者金国回文花者高丽国白鹫者花者余未及尽识殊以为恨   叙造墨名手   陶九成载墨工唐祖敏奚鼐奚鼎【易水】奚超【鼐之子】陈朗【兖州】王君得柴珣南唐李超【鼐之子始居龡州南唐赐姓李氏】李廷珪李廷寛李承晏【皆超之子】李文用【承晏子】李惟庆李惟一李仲宣【皆文用子】耿遂仁【龡州】耿文政耿文寿【皆遂仁子】耿徳耿盛盛匡道盛通盛真盛舟盛信盛浩宋张遇潘衡蒲大韶【款曰书窗轻煤佛帐余韵】叶世英【尝造徳寿宫墨】朱知常【朱知常香剂】梁杲李世英【款曰丛桂堂李世英】胡友直潘秉彛【衡孙】徐知常叶邦宪【尝造复古殿墨】雪斋【款曰雪斋宝墨】周朝式李克恭【世英子】乐温【亦世英子】蒲彦辉鐂文通郭忠厚镜湖方氏王表之齐峰鐂士先【尝造缉熙殿墨】寓庵俞林丘攽谢柬徐禧叶茂实【三衢】翁彦卿元潘云谷【清江】胡文忠【长沙】林松泉【钱塘】于材仲【宜兴】杜清碧【武夷】卫学古【松江】黄修之【天台】米万初【豫章】丘可行【金溪】丘世英丘南杰【并可行子】可谓详矣然始不载韦诞张永冀公宋不载常和沈珪陈相张孜沈晏徐铉张谷潘谷叶谷常遇潘遇陈瞻王迪苏澥陈昱闗珪闗瑱郭遇眀江通朱觐胡景纯梅瞻耿徳真何也士大夫如苏子瞻晁季一贺方回张秉道康为章皆能制墨见何薳春渚纪闻若我朝墨定当以罗小华鹿角胶为第一龙柱次之华山松又次之宣庙尤妙方正邵格之方于鲁辈可供日用不堪传世【于鲁墨不及小华所刻谱颇奇絶堪供燕闲清赏】   叙古今名论目   虞荔鼎録陶宏景刀剑録宋人琴式图王僧虔图书会粹谢赫古今画品李嗣真书后品续古今书人优劣画后品温子融画鉴唐人续画品窦蒙画録拾遗徐浩书谱画谱古迹记陈拙琴籍张彦远法书要録歴代名画记张又新画总载裴孝源贞观公私画録李氏墨经宋景真唐贤名画録端砚图画总録宣和书谱画谱博古图印谱思陵翰墨志绍兴稽古録太清楼书目玉宸殿书目秘阁书目李畋益州名画记宋敏求宝刻丛章鐂敞先秦古器记吕大临考古图李公麟古器记唐迹砚图谱蔡襄墨谱薛尚功钟鼎款识法帖欧阳修集古录米芾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米姓晋唐法书真迹秘玩目砚史阁帖跋尾赵眀诚金石录诸道石刻目录法帖谱系黄伯思东观余论法帖刋误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五代名画记宋朝画评桑世昌兰亭考啸堂集古録周越古今法书苑名画苑朱长文续书断名画猎迹广川画跋赵希鹄洞天清录端溪砚谱歙州砚谱辨歙砚说蔡京崇宁鼎书僧应之临书闗要李廌徳隅堂画品赵子昂印史姜尧章集古印谱杨克一图书谱王厚之复斋印谱吾衍古印文周密云烟过眼录图绘宝鉴曹仲眀格古要论朱存理铁网珊瑚都穆寓意编文征明书画见闻志顾汝修印薮文嘉严氏书画记等书皆考古之士不可缺者也   叙所蓄所见   余前后所蓄古铜则有商饕餮鬲一蝉纹觚一有葢彛一周饕餮雷纹方鼎一硬凿周公卣一雷纹尊一鏄钟一编钟六汉天鹿衔杯一花素镜六   古玉则有三代羊脂九螭玦一汉甘青螭玦一白玉螭玦一白玉百乳环一羊脂蟠螭环一白玉螭头钩大小各一白玉天鹿一栗黄珌琫一青玉细双钩碾卧蚕纹玦二栗纹磬一白玉龟纽印一【文曰张圣】宋白玉卧仙书镇一羊脂数珠一【头一颗细碾番书百余字】   法书则有宋高宗行书一卷苏子瞻诗草元赵子昂归田赋   名画则有唐周昉戱婴图宋人罗汉八幅画院杂迹一册倪云林小景   法帖则有集书圣教序夫子庙堂碑淳化帖第六卷【并是宋搨】   窑器则有官窑印池一哥窑彛炉一茶杯一   【已上种种所蓄十之八已归长兄其十之二有典者赠人者寻米家故事以贸易者谦徳既不得云烟过眼之趣复不敢作据舷狡狯入寳山而空回每一遐想令人叹息】   隆庆四年之三月吴中四大姓作清玩会余徃观焉一出文王方鼎颜真卿裴将军诗一出秦蟠螭小玺顾恺之女史箴祖母绿一枚【重两许】淳化阁帖一出王逸少此事帖【真迹】龙角簮一枝官窑葱管脚鼎一出郭忠恕明皇避暑宫殿图白玉古琴李廷珪墨二饼自幸曰不意一日见此竒特【内王逸少帖用鸦鹘青作轴头各重一两外】   所见尤异者古铜则夏铜戈一商饕餮方鼎一兽足雷纹圆鼎一蛟螭鬲一饕餮彛一蝉纹尊一周文王百乳方鼎一雷纹方鼎一龙鼎一垂花雷纹小鼎一蟠夔圆鼎二鱼纹鬲一饕餮雷纹鬲一雷纹尊一蛟螭尊一仲驹父敦一鳞纹觚一遍地雷纹钟一双夔钟二硬凿雷纹卣饕餮卣各一麟纹卣一蝉纹彛二云龙纹彛一云雷纹罍一秦八角镜一汉五岳真形三瑞四灵蟠螭龙鳯镜各一海马葡萄镜十   古玉则三代白玉圭一羊脂榖璧一白玉蒲璧一白玉璋一甘青九螭玦一甘黄五螭玦一白玉甘青子母螭玦各一甘黄蟠螭玦一甘青夔龙玦一羊脂马头钩一白玉蝉钩螳螂钩各一白玉卧蚕纹环二汉白玉蟠螭彛炉一白玉剑一【通柄长三尺二寸铭二字】羊脂卧蚕纹杯一羊脂龙纹壶一鳯头钗一甘黄七螭玦一白玉七螭玦五螭玦各一子母螭玦三緑玉子母螭玦一白玉蟠螭玦二羊脂子母夔龙玦一白玉夔龙玦三甘青夔龙玦一双鳯玦一白玉螭头钩一羊脂鳯头钩一螭头钩一白玉辟邪书镇一羊脂蟠螭书镇一白玉卧蚕纹磬二羊脂辟邪钮子母印一甘黄甘青羊脂白玉龟螭橐驼辟邪狻猊虎钮印数十   法书则锺繇季直表右军月半帖大热帖索靖出师颂智永眞草千文唐太宗御制七言律诗李怀琳絶交书赵模集晋字千文唐人临右军十七帖率更令自遣帖禇河南哀册文颜真卿祭侄文鐂中使帖孙过庭书谱【上卷】怀素纸书千文【半本】自叙帖林藻深慰帖柳公权小楷度人经吴彩鸾唐韵杨凝式韭花帖草书神仙起居法【思陵故物有御书释文五行】宋高宗御书飬生论人参地黄赞【有图】米芾临右军六帖子敬三帖黄庭经颜鲁公坐位帖自书天马赋卷蔡襄茶录苏子瞻烟江迭嶂歌【王晋卿作画】醉翁操黄鲁直小楷尔雅【东坡跋】发愿文薛道祖临定武兰亭序【赵千里作画】薛尚功摹钟鼎款识眞迹【共二十册明古藏本】赵子昂临十七帖河南枯树赋自书小楷法华经【共七卷第二卷已失夏太常■〈日上永下〉补之】   名画则吴道子维摩像李思训明皇御苑出游图王维雪景唐人临六朝人画七贤周昉擘阮图卢鸿草堂十志图韩干游侠人马图边鸾鸂鶒图黄荃鸟雀图宋徽宗雪航归棹图红桥鸂鶒图荆浩古松张萱虢国夫人出游图宋人临阎立本扫象图周文矩阿房宫图李龙眠山庄图女孝经相李成寒林图董元江山渔艇图郭熙瀑布图后主柳塘飞鹭图文与可墨竹赵千里雪霁江行图赵子固墨兰米元章溪山风雨图李唐独钓图陈容羣龙云会图马逺松壑高贤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夏珪溪山无尽图黄大痴江山胜览图赵子昂长江迭嶂图王叔明山水长卷   法帖则宋搨定武兰亭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赞不损本圣敎序淳化阁帖太清楼帖临江二王帖潭帖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唐本夫子庙堂   碑窑器则汝窑托杯一官窑彛一哥窑鼎三尊二壶二   杂玩则唐人下岩端砚一米元章端砚一蚶珠一径寸珠一古琴十数   已上所见皆神品今散落人间者往往皆是也   清秘藏卷下
13,230
艺藏
综合
砚山斋杂记-清-佚名
《四库全书 砚山斋杂记》  (清)不着撰人   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十   砚山斋杂记   杂家类四   杂品之属   提要   臣等谨案砚山斋杂记四卷不着撰人名氏研山为孙承泽斋名或疑即为承泽作然所引查慎行敬业堂诗王士祯居易録等书皆在承泽以后则必不出承泽手考承泽之孙烱有砚山斋珍玩集览此书或亦烱所撰欤首论六书而附以玺印及刋板告身表文之属次研说墨谱而附以眼镜次为铜器考窑器考皆颇足以资考证葢承泽虽人不足道而于书画古器则好事赏鉴两擅其长其所收藏至今为世所重烱承其遗绪耳濡目染具有渊源其所论著一一能详究始末细别纎微亦足备考索矣   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恭校上   总纂官 (臣)纪昀 (臣)陆锡熊 (臣)孙士毅   总校官 (臣)陆费墀   ●钦定四库全书   砚山斋杂记卷一   北平孙承泽 编   ○六书   古文者苍颉旧体周世取用之文字案班固汉志及许氏说文书本有六体一曰指事上下二曰象形日月三曰形声江河四曰会意武信五曰转注考老六曰假借令长此造字之本也自苍颉以至今字体虽变此本皆同古今不易也自苍颉以至周宣皆苍颉之体未闻其异宣王纪其史籀始有大篆十五篇号曰篆籀惟篆与苍颉二体而已卫恒曰苍颉造书观于鸟迹因而遂滋则谓之字字有六义其文至于三代不改及秦用篆书焚烧先代典籍古文絶矣许慎说文言自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亡新居摄以应制作改定古文使甄丰校定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内书也二曰竒字即古字有异者三曰篆书即小篆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秦隶书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由此而论即秦罢古文而有八体非古文矣以至亡新六书并八体亦用书之六体以造其字其亡新六书以秦八体用其小篆虫书摹印隶书去其大篆刻符殳书署书而加以古文与竒字其刻符及署书盖同摹印殳书同于缪篆大篆正古文之别以摹古故乃用古文与竒字而不用大篆也是孔子壁内古文即苍颉之体故郑玄云书初出屋壁皆周时象形文字今所谓蝌蚪书以形言之为蝌蚪指体即周之古文郑玄知者若于周时秦世所有至汉犹当识之不得云无能知者又亡新古文亦云即孔氏壁内古文是其证也或以古文即大篆非也何者八体六书自大篆与古文不同又秦有大篆若大篆是古文不得云古文遂絶以此知大篆非古文也   ○吾衍论字有七变   古今字有七变一曰蝌蚪书苍颉观天地之文以意度为之文字之祖今之偏旁是也以漆点木故其文多似水虫故曰蝌蚪二曰籀文大篆史籀取苍颉形意配合为之大篆是也史籀所作故曰籀文三曰小篆李斯省籀文之法同天下书者也以籀书为大篆故此曰小篆四曰秦隶程邈以文牍繁多难于用篆因减小篆为便用之法故不为体势非今之隶书也便于佐隶故曰隶书世传秦权秦量刻文即秦隶字人不能别亦谓之篆误矣或谓秦未有隶且疑程邈之说故详及之五曰汉篆汉器欵识及诸印文是也即秦之隶书也六曰汉隶蔡邕石经及诸汉碑之字是也此体最为后出皆有波法与秦隶同名其实则异又谓之八分书七曰欵式诸侯本国之文也古者诸侯书不同文故形体各异秦有小篆始一其法近之学者取欵识字为用一纸之上齐楚不分人亦莫晓其谬   ○论锺鼎文之谬   近世戴衕以钟鼎文编六书故不知者以其字便于用无说文聱牙之患多取之形古字今杂乱无法钟鼎偏旁不能全有即以小篆足之或一字两法人多不知凸本音睘加宀即为寰字乃音作官府之官村字本作邨从邑从屯今乃书为村字从木从寸又引杜诗无村眺望賖为证谬误甚矣况说文无此村字许慎引经为证汉时文皆篆隶乃得其宜今衕引经而不能精究经典古文反以近世嗟误俗字引以为证镑铲锹锯尿屎等字皆系世俗字为钟鼎篆体各有详注卯字所解尤为不雅编首字源分门类为次第苍颉之法到此书为一厄矣学者先观古人学书方知其谬   ○字   春秋以上言文不言字周礼外史达书名于四方注云古曰名今曰字仪礼■〈目甹〉礼注云名书文也今谓之字   ○蝌蚪文   陆深书辑曰蝌蚪今之虾蟆子也古未有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简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首粗尾细自然成象后人巧拟形状失本意矣   ○识文之异   汤允谟云识文夏用鸟迹篆商用虫鱼篆周虫鱼大篆秦大小篆汉小篆隶书三国隶书晋宋以来楷书唐用楷隶三代同阴识谓之偃囊其字凹汉以来或用阳识其字凸间有凹者或用刀刻如镌碑凡阳识决非三代物   ○篆隶   袁桷云大篆不得入小篆隶书最忌入八分今世俗乃以八分为隶何其不察耶   东皋杂録云汉碑额多篆身多隶隶多凹篆多凸惟张平子碑则额与身皆篆也刘禹锡宜城歌云花台侧生树石碣阳镌额不见汉碑不知此句为何说   ○分隶正书不同   秦之隶书乃篆之捷也与今正书不同然非分书也盖隶书本如此后渐变为今正书耳欧公以此似今八分遂呼汉人分书为隶既知其不同且疑薛尚功摹之失体误也今人作正书是锺王法然锺王古字亦多与今不同世传六朝唐初碑上字分隶相杂疑当时正书如此至唐中叶已后始变如今法后人纯学锺王也【钝吟杂録】   ○草书   褚先生补史记三王世家曰至其次序分絶文字之上下简之参差长短皆有意人莫之能知谨论次其真草诏书编于左方是则褚先生亲见简策之文而孝武时诏即已用草书也魏志刘廙传转五官将文学文帝器之令廙通草书则汉魏之间笺启之文有用草书者矣【晋书郄鉴传帝以鉴有器望万几动静輙问之乃诏时草上表疏以从简易】草书之可通于章奏者谓之章草   ○章草   黄鲁直跋章草千字文曰章草言可以通章奏耳非章帝书也按张懐瓘书断曰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王愔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然虽曰草而隶笔仍在縁去隶未逺故也   赵子昻绢书草书字诀歌跋云世有草书诀本非善草书者所作故多谬然初学便于诵习兼其间亦有可取者戏书一过以子久好此因以遗之   ○载酒问竒   载酒问竒字今人常用之然汉书第言刘棻从扬雄学作竒字而雄素贫嗜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则载酒学竒字盖二事尔今人又以字之新僻者为竒字至以名斋名书皆谬也此所谓竒字乃大篆耳王莽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竒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萧子良云籀书即大篆新臣甄丰谓之竒字史籀増古文为之故与古文异也今乃以隶书之异者而冒其名皆不读书之过也   ○字数   中域字数汉许慎说文九千五百九十三宋沈约四声谱一万一千五百二十隋陆法言广韵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洪武正韵依毛晃所定一万二千一百四十六今陆溱范斗韵谱一万四千五百二十二经生韵士所知曽不及半唐孙愐所收唐韵至四万五千五百有竒   ○署字   集古録有五代时帝王将相等署字一卷所谓署字者皆草书其名今俗谓之画押不知始于何代程史谓晋已有之然不可考南史齐髙帝在领军府令纪僧真学手迹下名报答书疏皆付僧真上观之笑曰我亦不复能别何敬容署名敬字则大作茍小为文容字大为父陆倕戏曰公家茍既竒大父亦不小北史斛律金不识文字初名敦苦其难署改名为金从其便易犹以为难神武乃指屋角令识之北齐书厍狄干不知书署名乃干字逆上画之时人谓之穿椎又有武将王周署名先为吉而后成其外世说萧引书法遒逸陈宣帝尝指其署名语诸人曰此字笔势翩翩似鸟之欲飞唐书董昌僭位下制诏皆自署名或曰帝王无押诏昌曰不亲署何由知我为天子今人亦谓之花字北齐书后主纪领军一时二十连判文书各作花字不具姓名莫知谁也东观余论云唐人及国初前辈与人书牍或只用押字与名用之无异上表章亦或尔近世遂施押字于檄移或不书己名字而别作形模非也   ○押字   法书题名首尾纸缝间曰押缝又曰押尾后人以草记自书曰押字孙公谈圃先朝书状简尺多用押字非自尊从简省代名也刘莘老苏子容得张安道书但着押字不称名毕文简与莱公帖尾用押字下加拜咨皆以押字代名按东观余论唐文皇令羣臣上奏任用真草惟名不得草遂以草名为花押   ○装池   海岳书史藏书金题玉躞锦贉绣褫押头为金题轴心为玉躞贉为卷首绫一名玉池标外加竹界打擫其覆首为标褫法帖谱系云大观帖用皂鸾鹊锦标褫   ○帙   羣碎録云书曰帙者古人书卷外必用帙藏之如今裹袱之类宋真宗取庐山东林寺白居易集命崇文院写校包以斑竹帙送寺尝于秀水项氏见王右丞画一卷外以斑竹帙裹之云是宋物帙如细帘其内袭以薄缯故帙字从巾   ○■〈弱,左半〉缚   道书谓一卷为一■〈弱,左半〉音樛与轴同佛书谓之一缚禅学曰多罗树叶书二百四十缚缚与卷同砚北杂志徐季海题佛经云上第几隔隔如梵夹也   ○题签   都元敬铁网珊瑚载逢泽汤允谟云宣和天水双龙印有方圆二様法书用圆名画用方又宣和明昌二帝题签法书用墨名画则用泥金   ○装潢   唐六典有装潢匠注音光上声谓装成而以蜡光纸也今多读作平声   ○传国玺   秦玺至汉已亡后之僣窃多伪为之其不足重明矣弘治中秦中所进上令礼部察验谓与辍耕録所载秦玺规制不合仅赏军人毛志学银五两天启时河南抚臣所报上令赍进天子亲御文华殿玺贮御前逆阉魏忠贤手捧之凭轩颁示羣臣皆呼万岁传制受贺而罢然巡抚程公绍一疏烺烺千古程公徳州人崇祯初起为工部侍郎   宋绍圣三年十二月长安村民段义掘地得玉玺正緑色以献于朝蹇序辰安惇等皆言此秦玺汉以为传国宝自五代失之今为时而出寻诏礼部御史台学士院秘书省太常寺议于是蔡京等奏考之玺文皇帝寿昌晋玺也受命于天后魏玺也有徳者昌石晋玺也今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为秦玺无疑哲宗遂以五月朔御殿受贺改绍圣五年为元符元年此事与天启朝事极似   少司空齐穑公言察哈尔国元之滴派也世雄长西北诸部传至琳丹汗在位日久忽欲往西域皈佛教其台吉纳延等苦谏不听国中无主   太宗皇帝因发兵追降之其尚玺近侍以传国玊玺仓卒坎地而霾之兵既退有童竖牧羊其地一羊屡至坎所蹄之不已驱之复来牧觉有异试发土则玺见焉闻于官遂进上时天聪某年也今藏御府予按何文肃乔新集云五代后唐从珂时秦玺毁石敬塘入洛更以玉为之重贵献之辽兴宗试进士遂以有传国玺者为正统命题金灭辽延禧遗传国玺于桑干河元世祖时有札拉尔氏者渔于桑干之濵得之夜有光监察御史杨桓辨其文以为歴代传国玺上之至正末中山大兵至燕顺帝携之北遁沙漠其本末如此以文肃言考之自五代之乱玺归于辽辽归于金金归于元在察哈尔国者又二百余年而归于本朝讵偶然哉又按王冕诗青象不将传国玺紫驼空引旧毡房盖未详矣   ○印   孔琳之建言传国之玺歴代逓用袭封之印奕世相传今世惟尉一职独用一印至于内外羣官毎悉迁改寻讨其意私所未达愚请众官即用一印无烦改作按汉书朱买臣还郡邸中稍见其印绶则知自汉以来一官輙易一印矣琳之但言其终年刻铸丧功消实若今日官府文移案牍唯凭印信使一官一印则伪章日告奸弊百出矣大抵古时文案比今犹省版牍之制此时尚存非若后世闗防之多故其习得相沿久而不革也   按明初王彝印说古者一官一印居则佩之罢则解之至晋始惜金银铜炭之费自是众官皆一印观琳之此疏恐未然考宋史舆服志熙宁诏自今臣僚所授印亡殁并赐随塟不即随葬因而行用者论如律此或其特恩或因事而赐者又宋制凡官府印皆有铜牌刻文云牌出印入印出牌入   ○告身   中书所书告身皆佐史体无佳笔隆庆中司马王崇古以泥金书轴请宝为言者所纠然唐制皆名手书如颜鲁公自书告身朱巨川一人而颜鲁公徐季海俱为之书巨川頼此以传至宋即当制者书字兼真行幸得欧苏便奉为瓌宝   ○紫泥   青溪暇笔云晋朝为诏以青纸紫泥紫泥犹今泥金之类盖泥紫色以书字也予按汉旧仪天子信玺六皆以武都紫泥封之青囊白素里两端无缝西京杂记云汉以武都紫泥为玺室加緑绨其上非以书字也萟林伐山云今之紫泥古谓之芝泥皆濡印染籀之具也姚说误   ○印章   古人如颜鲁公辈自书碑间自镌之故神采不失今之能为书多不能自镌自书自镌者独印章一道耳然其人皆不善书落墨已缪安望其佳其人能行楷能篆籀者所为印多妙不能者类不可观执此求之百不一爽也   蝌蚪大篆今絶矣古钟鼎上字杂用不得梁千秋刻印章名重一时用字愦愦古篆杂不得隶书今人不知也秦人隶书今不知者亦以为篆【钝吟杂録】   宋人间用古篆作印元人尤多变态其式有用古钟鼎琴様花叶之类今人皆不行瓢印颇有用者亦随时可耳唐人名印有学汉法者皆圆润工致宋人多劲古元人或失之野今皆以为汉失之矣【钝吟杂録】   篆法贵古不贵巧汉印白文皆铸成者但记爵名而已无为字者其篆体亦方正无多转折至唐用朱文刀刻如有字及道号而印玺之法从此日趋于巧矣然自唐及明隆万以前书翰家亦不多用印章用者只是铜牙章及黄杨木故讲此者颇少今地不爱宝文石肆出好竒之士镌凿争工各以其意相配换无复知有方正体者且专讲刀法而汉铸之体几亡   印章旧尚青田石以灯光为贵三十年来闽寿山石出质温栗宜镌刻而五色相映光采四射红如靺鞨黄如蒸栗白如珂雪时竞尚之价与灯光石相埒近斧凿日久山脉枯竭或以芙蓉山石充之无复宝色其实不及寿山五之一矣二山皆在福州   内外各衙门印除武职栁叶篆文余俱九迭文钦天监厯日则七迭文监察御史八迭文纽上有眼   汉官仪吏秩比二千石以上银印龟纽其文曰章刻曰某官之章二百石以上铜印鼻纽其文曰印刻曰某官之印今士大夫私用图记曰某章某印全无区别矣   ○刻书   刻书咸云始于后唐明宗挥麈余话云毌丘俭贫贱时借文选于交游间有难色发愤异日若贵当板镂之遗学者后仕蜀为宰相遂践其言刋之印行书籍剏见于此事载陶岳五代史补唐平蜀明宗命太学博士李谔书五经仿其制作刋板于国子监监中印书之始今盛行于天下蜀中为最明清家有谔书印本五经后题长兴二年予考常熟毛氏刻五代史补无此条吴太史任臣十国春秋蜀毋昭裔传请后主镂板印九经又令门人句中正孙逢吉书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刻板行之録误昭裔为毌丘俭耳   刻书始于五代昔人率以为然予按司空表圣一鸣集有为东都敬爱寺募雕刻律疏印本疏云自洛城乃焚印本渐虞散失欲更雕锼云云则唐已刻书此其昭昭可据者顾前无引之者何也   沈存中云庆厯中有毕升为活字板用胶泥烧成今用木刻字铜板合之   ○表文忌讳   元时进贺表文触忌讳者凡一百六十七字着之典章使人不犯其法良善一百六十七字者极尽归化亡播晏徂哀奄昧驾遐仙死病苦没泯灭凶祸倾颓毁偃仆壊破晦刑伤孤坠隳服布孝短夭折灾困危乱暴虐昏迷愚老迈改替败废寝杀絶忌忧切患衰囚枉弃丧戾空陷厄艰忽除扫摈缺落典宪法奔崩摧殄陨墓槁出祭奠飨享鬼狂藏怪渐愁梦幻弊疾迁尘亢蒙隔离去辞追考板荡荒古屯师剥革暌违尸叛散惨怨克反逆害戕残偏枯眇灵幽沈埋挽升退换移暗了休罢覆吊断收诛厌讳恤罪辜愆土别逝泉陵此延佑元年十一月取定拟至三年八月寛其禁矣其字様虽难悉避然亦玉堂视草者所宜知也   ○十七帖述【王弘撰】   此帖前人谓皆与周益州者周名抚字道和永和三年桓温攻成都李势降以抚代毌丘奥为益州刺史进爵建成公征西都护进镇西将军在官三十余年有惠政卒蜀人庙祀之帖中多言蜀事又按淳化帖有一帖云周益州送此卭竹杖卿尊长或须此今送则此帖谓是与周者可信而中有数帖非与周语来禽帖宋僧邦诗谓与桓宣武杨用修四川志只载八帖是与周则谓此帖皆是与周者亦不然也帖凡二十有七以第一帖首字名篇故曰十七帖张彦逺法书要録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烜赫著名帖也黄长睿东观余论云十七帖多临本永禅师虞世南禇庭诲临字皆不甚逺故书有数本皆不同南唐李后主勒石澄心堂者乃贺知章临本宋魏秦家有硬黄本淳熙秘阁续帖亦有刻淳化帖刻多残缺今世所传虽非皆右军真迹然皆出于右军要皆不及唐人摹刻帖尾有敕字及虞褚勒定者为佳也   山史工书尝刻华州郭宗昌金石史家藏汉唐以来金石文字甚富古文辞亦娴雅在闗中盖张芸叟一流人   ○肃府淳化帖   肃府淳化阁本自庄王受封太祖赐之宋刻宪王时洮岷道颍川张鹤鸣得李子崇本于白下材官本于皋兰请肃王赐帖校雠见古法帖数段久缺而兹独全知为马房光怪以前物也姑苏如玉南唐张应台为之双钩鹤鸣携之岑阳宪王乃镌石于兰未竟而薨世子识鋐卒镌于万厯辛酉先后七年其初榻用太史纸程君房墨人间难得搨工间有私购者直五十千刻用富平石一百四十四叶二百五十三藏府东书园殿鼎革时石几沦缺顺治甲午洮岷道扬州陈卓补刻复成全璧然神明不备视初搨径庭矣乙夘平凉逆焰及兰靖逆奋威二将军自河西来军于龙尾皋兰之间攻城不下贼欲破石为礟伪知州徐某力救得免今移置州学有张尚书鹤鸣王尚书铎宪王父子四跋云   ○定武兰亭   唐太宗留心右军之迹因魏征言兰亭叙真迹在僧辨才处特遣御史萧翼赚得武徳四年叙入秦府贞观十年始命汤普彻冯承素诸葛贞欧阳询褚遂良各有临本而欧褚流传最着后之所谓定武本欧阳临是也所谓唐绢本褚临是也定武本当时石刻禁中每纸已值钱数万迨后石晋之乱契丹辇之而北路弃杀虎林庆厯中李学究得之其子负官缗无偿时宋景文守定武乃以帑金代偿纳石于库熙宁间薛师正出牧刋一别本以应求者此郡真迹已有二刻矣其子绍彭字道祖又模之他石潜易古刻又剔损古刻湍流带右天五字为识大观中诏向其子嗣昌取龛宣和殿后靖康之乱金人取石鼓及兰亭叙重毡辇至于燕见宋人姜白石兰亭考中石鼓在国学而兰亭不知所在矣今存国学者疑是定州薛师正翻刻本或薛绍彭所刻本虽非古刻然元人不能也此石一云明初出天师庵土中一云元顺帝北还重毡裹载弃之于路徐中山取置国学   刘餗传记云兰亭叙因梁乱流落人间陈天嘉中为僧智永所得至太建中献之宣帝隋平陈又献之晋王广即炀帝也帝不之寳后僧智果从帝借搨及登极竟不从果索果死弟子辨才获焉文皇为秦王日见搨本惊喜乃贵价市羲之书兰亭叙终不至及知在辨才处使欧阳询求得之以武徳二年入秦王府由此而观辨才之师乃智果非智永求兰亭叙者乃欧阳询非萧翼也汝阴王铚性之谓餗父子世为史官是正文字尤精其言当不妄萧翼之事鄙妄狭陋仅同儿戏文皇始定天下威震万国尫残老僧亦何敢靳一纸书或者云辨才所居云门寺有翼留题二诗秦晁黄三公皆信而不疑此固不足取以为据至若阎立本绘辨才萧翼图则出于何延之等傅会谓为立本当时之所亲见尤非也   ○退翁跋国学兰亭   国学兰亭为诸家刻本之冠然不知何时入国学或云元顺帝北遁弃之中途明太宗取之置太学中又云出天师庵草厂土中国子师取置太学庑下观其所刻非宋人不能疑为薛道祖所刻换旧石本又云为李学究曽刻一本献韩忠献定州去京师不逺元人移至于此也   禊帖以定武本为最其真者已如天吴紫鳯不可得见即宋人翻刻诸本在世亦少惟国学一石称鲁灵光此册乃万厯以前所搨尤不易得也   ○云麾将军碑   李北海有两云麾碑一为李思训在陜西一为李秀范阳人唐明皇以功拜云麾将军封辽西郡公葬范阳福禄乡碑刻于天宝元载此碑久贮良乡库中不知何时入都城明宛平令李荫掘地得六础洗视乃云麾碑建古墨斋以覆后移少京兆署中止二础其四础传为万厯末王京兆惟俭移去汴中   ○阁帖【石林燕语】   淳化中尝出内府及士大夫家所藏汉晋以下古帖集为十卷刻石于秘阁世传为阁帖是也中间晋宋帖多出王贻永家贻永祁公之子藏名书画最多真迹今犹有为李驸马公照家所得者实为竒迹而当时摹勒出待诏手笔多疑滞间亦有伪本如李斯书乃李阳氷王宻徳政碑石本也石后禁中被火焚绛人潘师旦取阁本再摹藏于家为绛本庆厯间刘丞相沆知潭州亦令僧希白摹刻于州廨为潭本绛本杂以五代近世人事微出绛希白自善潭本差能得其行笔意元佑间徐王府又取阁本刻于木板无甚精彩建中靖国初曽丞相布又命刘焘为馆职取淳化所遗与近时出者别为续法帖十卷字多作焘体又每下矣   砚山斋杂记卷一   ●钦定四库全书   砚山斋杂记卷二   北平孙承泽 编   ○书纪   学书不可漫为散笔必于古人书中择百余字成片段者并其行间布置而学之庶血脉起伏有一种天行之趣久之自书卷轴文字不必界画算量信手挥之亦成准度所谓目权铢两者也   学书妙在神摹神摹之法将古人真迹置案间起行遶案反复逺近不一观之必已得其挥运用意处若旁立而视其下笔者然后以鋭师追之即未授首亦直薄城下矣   摹法书即楮札长短亦须经意求与原者不差分毫方易于追步此无他法一似欲作伪迹欺人者则无不肖矣   近时有善作伪书欺人者亦多有优孟伎俩及其拨置古人自运依然伧父面目此固由其胸次猥琐不能吸摄古人妙处亦是用意规拟时止求践成迹不能神而化之消归自己故也   古人作一段书必别立一种意态若黄庭之玄淡简逺乐毅之英采沈鸷兰亭之俛仰尽态洛神之飘飖凝伫各自标新拔异前手后手亦不相师此是何等境界断断乎不在笔墨间得者可不于自己灵明上大加淬治来   吾辈学书正如壮儿学手搏岂是不能握拳筑脊直是要学其势耳得势则跳跃颠扑动能制人死命令旁观者见其雄逸震荡以为天地且入其低昻簸弄中竒态溢出矣   唐人书法俱从右军禊帖中各自紬绎而成如伯施得其朗润信本得其缜密登善得其婉逸公权得其雄迈泰和得其超卓陆柬之赵模则又全体脱出而乏其神骏其不践迹而天成者颜平原杨景度二人耳   精墨乃松液所成又经化炼轻升滓浊尽去渍以清泉磨以莹石如膏如露濡毫之余间用吮吸灵竒之气透入窍穴久久自然变易骨节澄炼神明谓之墨僊非虚语也世谓躭书画者必寿此理也耶   梁武帝学佛精儿陶弘景神僊宗伯唐太宗英武真君李煜荒淫孱主而皆笃意书法咸有深嗜卓诣盖由书道中备有真寂玄旷与夫雄姿绰态可摄种种根性令其醉心耳   米南宫书大小天马赋有掣衔顿辔不受羁络之气山谷注李伯时所写天闲六马赞矜栗耸峙如就驾銮舆排仗阊阖蓄千里逺迈之意而不敢逞若坡翁作马劵与李方叔则髙朗卓荦宛然龙騋步骤延颈颙目以顾草泽之羣三公笔墨变化往往随事注精以展其妙如此   林君复得宛陵葛生所茹笔十余筒云其中精妙者二三用之如百胜之师横行楮墨间所向无不如意林书清痩洒落有雪鹤松猿之韵想见葛生所擅当以圆劲不滞为勲耳   李阳氷忘归台铭篆笔细痩縁当时用活石镌刻岁久渐生刻处几合石刻而复生天下自有此一种物亦息壤之类也   费补之论书贵有节气画贵有风味画之风味易知书何以见有节气盖谓会古融今灵爽独运处自备一种劲秀不唯不逐时尚兼亦不随古人脚根转耳   东坡先生用李廷珪以下至潘谷十三家墨书杜诗十三篇仍各于其下笺名以玩之相与品墨之次第坡公鉴墨极精又手书杜作此卷真墨宝也竟不知落何处耳   乐毅论王着所书李白狂草葛叔忱所书絶交书李懐琳所书大字兰亭叙徐铉所书   江邻几云永叔书法笔最弱浓磨墨以借其力故知用墨浓淡燥润得笔者无不如意   右军英毅卓荦细玩则恬和典雅溢出所谓金玉其相也献之非不俊迈然芒采四射如八宝中水晶矣   米南宫创意为云山简古苍老真有落墨成象之趣敷文即小涉经营其神浑身入水墨中一一运出令人得坐而索其蹊径也即苏明允文字沈雄简劲如负嵎之虎威震毛族子瞻兄弟乃若起而搏掷矣然则此数公即艺事亦居然父子也   沈存中云唐太宗力购羲之真迹唯乐毅论乃右军亲笔于石而镌之以为家法者昭陵之殉亦以其石便于甃耳后温韬盗发其石已碎用铁束之皇佑中髙绅学士之子安世为钱塘主簿存中就其家见之末后独一海字   世又以为兰亭入昭陵正坐此帖之误兰亭开皇中已为秘宝江都随行久付烈焰萧翼计赚之说传竒幻语乌足深信也   存中云三馆楷书非不精不丽求其好处到死无一笔世所传乐毅论正是三馆楷书耳   欧阳文忠公题官奴帖以为皆魏晋人施于家人朋友逸气余兴初非用意自然可喜后人乃弃百事而以学书为事终老穷年疲敝精神而不以为苦是其可叹然锺繇呕心裂被张芝临池池水尽墨曷常不专精笃志唯其专笃故偶然挥运自成神妙耳文忠此言似无真会   祝枝山刻陈少阳书草于镇江郡庠其书言三事一留李文定而黜汪黄一乞下罪已之诏亟罪不进兵之将一请勿幸金陵此书上即日被祻而所刻乃其藁草也山谷擘窠书学瘗鹤铭痩劲清栗真出铁石手腕其行押书亦有透绢处沈鸷痛快墨汁透入绢背即衬纸亦可装潢作玩也   乐毅论小中有楷黄庭经楷中有小东方朔画赞五分中有方丈洛神赋方丈在五分中曹娥碑五分字四分画力命表三分画五分字   唐太平公主淫纵无检知爱乐毅论妙迹则天以织袋贮置箱中授之后为咸阳老妪窃出竟付灶火   唐翰林搨书人刘秦妺善临写右军兰亭及西安帖张天骏有厮养婢善书观者啧啧嗟赏   凡作小楷不可寻常须有法象黄庭经肩有力而腰脚随风洛神赋头足用力而胸腹慊然天僊水僊宛然可见乐毅论劲正而遒敛东方朔赞和易而逍遥以写二贤之情性力命表栁叶溶曳于微风象微臣之遇宠曹娥碑花蕊飘流于骇浪似幼女之捐躯巧画不能摹雄文不能写而形容分明可见于翰墨之间此天地之融精鬼神之干妙所以数帖神护持传宝百世也   唐文皇令羣臣上奏任用真草惟名不得草遂以草名为花押韦陟有五朶云之目宋施结喜收古人押字类而成书魏晋名迹梁搜藏皆令朱异懐充沈炽文徐僧权满赛押缝唐及北宋人往往以押名通书问虽上表章犹或用之近世始施押字于公移以防诈伪而不敢复施于所尊矣余购得蔡君谟手简实用押名见者疑骇因而落价亦可笑也   王右军书陆机文赋褚河南亦临之孙虔礼书扬雄蜀都赋俱有石刻今不甚行   汉宦者李巡请于灵帝令蔡邕考定石经书刻于鸿都门古阉宦好学乃过士大夫如此余闻宋光尧手书十三经刻石今虽残缺尚在杭州府学大成殿两庑士流未有过而问者经术日衰可叹也   米元章论书于道君前曰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何如对曰臣书刷字世皆不解其何语余为铨注曰勒字颜法也排字欧法也描字虞永法也画字徐季海法也刷字本出飞白运帚之义意信肘而不信腕信指而不信笔信笔而不信墨挥霍迅疾中含枯润有天成之妙右军法也隠然凌轹诸老自占一头地   宗忠简公留守汴京当金人蹂躏之余百务拮据岂有意营不急者一日于艮岳遗址得定武禊帖石刻即遣力辇至行在中途为斡里雅布邀截以去后金昌宗以为秘玩盖右军秀杰之笔照曜天地不惟蛮貊通知宝爱即勲名忠耿之老亦不容屑越于颠沛时也   宣城陈氏世传王右军求笔帖至唐栁公权与求笔先与二管戒其子曰栁学士如能用当留此不尔退还以常笔与之栁果不能用易常者盖前二者唯右军能挥运耳余见栁书大小真迹皆极雄劲尚未能执笔岂能遽窥山阴堂奥哉书道之不易如此   孙过庭书可谓变动之极矣昔人犹以千字一律如风偃草短之何也   唐石经多妄加改窜明皇尤喜穿凿既乱大学次序又删去颜渊问仁五句孝经删闺门一章洪范改颇陂二字其注老子吾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毋乃自诧云本无求于二字实朕所加其敢于妄作如此   元大徳间钱塘钱国衡刻十种兰亭笔法咸有异趣南宋内府五十余种与韩氏羣玉堂贾氏悦生堂本尔时犹有存者故国衡得选其萃耳   徐州伎人马盼学东坡书能得其彷佛坡书黄楼记碑其中山川烟云字皆盼笔坡笑许之遂劖石不复易   汉河南杜子春年且九十能通周官之义郑众贾逵往受业焉林孝存以为不验之书作十论七难以排之何休亦以为阴谋之书康成独知为圣法故能答其难且序世祖以来通人达士皆有训诂周官之不废杜氏力也   蜀王楷书藏书数千卷一一皆出亲札毎趋朝于白藤担子中写书书法尤谨   孟蜀时毋昭裔少寒微与人借文选不得愤曰吾他日贵当镂板行之   郑康成博学遶舎生书带草孙知微画大慈寺壁流彩所至一院尽生草如锦罽界球刬去复生谁谓才人笔端为细事耶   写字之义不徒执笔挥运而已盖有传写摸写倾写三义秦始皇三十六年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勾践破吴范蠡遁去以黄金写少伯之形而奉之礼器之溉者不写   古今妇人书惟渤海髙氏稍存格度其它即婉弱不胜虽以管仲姬日与魏公熏炙亦不免此李汉老曽咏女子写字句云云情散乱未成篇花骨倾欹终带软亦实语也偶阅秦淮诸姬与徐范素君宛若各书题此   永乐中令翰林习书人朱铨金书金刚经洪熙潜邸令江浚金泥写佛经成弘间尤盛今鬻古者炫饰之悉归赵魏公矣   书家得一好笔如壮士拾一宝刀得一良墨如统军者受千艘之饷得数行古迹如行师佩玄女兵符   赵松雪得米颠壮懐赋阙数行取刻本临书以补其阙凡易五七次终不如意因叹曰今不逮古多矣苏沧浪补书懐素自叙前六行细玩亦终似有拟议未混合处   元钱塘人李和鬻碑刻为业有印记曰李和鍳定石刻印人或持赝本求印毅然不可彼以贩鬻餬口者犹能恪守如是若今日收藏士大夫家炽然作伪以相炫独何心哉   黄庭坚书杜子美两川夔峡诸诗刻石眉州想见其句法雄沈书腕歴落之妙恨不得摹取一纸为朝夕之玩黔州有嘉禾堂黄鲁直书壁十五字犹在云涪翁晚策杖至此观江涨雨余天欲凉   今世所传石经乃伪蜀相毋昭裔捐俸令张徳钊依唐太和本写宋元佑中白元均补公羊榖梁二传宣和间席升献又刻孟轲书范成大又云孝经论语尔雅广政甲辰张徳钊书周易辛夘岁杨钧孙逢吉书尚书周徳正书周礼孙朋吉书毛诗礼记仪礼张绍文书左氏传不知何人书皆蜀士笔也今人见其楷法类虞褚疑为唐人未之考耳   黄鲁直云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縁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譬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又萧然矣   宋严羽卿论诗姜尧章论书皆精刻深至具有卓见及所自运顾逺出诸名家后大抵议论与实诣确然两事议论者识也实诣者力也力旺者能蔑识识到者又能消力语云识法者惧每多拘缩天趣不得泛溢也观白石书咏沧浪诗自当得之   汉魏以来图书竒迹梁元帝裒集极多江陵之亡尽付烈焰陈隋稍稍搜聚至炀帝益富立二台禁中一藏古物一藏法书名绘江都之游连舻自随宇文变起仓卒亦踵梁辙与宝玉俱焚唐文皇笃意翰墨购访日盛秘府所缄固充牣也武后专制宠臣张易之奏请装治因令善工宻为摹肖窃其真者自藏于家易之被诛薛稷取去稷败为惠文太子隆范得之而终焚于火宋淳化所刻不知经几畨脱堑矣善学者不可出手眼神而明之以索古人于象外乎   蔡卞日临兰亭一过东坡闻之曰从是证入岂能超胜盖随人脚跟转终无自展步分也   唐人临兰亭各自出一种意度右军平日自书又每种叧出一意度非有意求异以八法精熟融烂胸中随地出之如水波云叶初无定质可泥耳   唐人崇事法书其治书有四种曰临曰摹曰搨响曰硬黄临者置纸法书之傍睥睨纎浓点画而仿为之摹者笼纸法书之上映照而笔取之响搨者坐暗室中穴牖如盎大悬纸与法书映而取之欲其透射毕见以法书故缣色沈暗非此不澈也硬黄者嫌纸性终带暗涩置之热熨斗上以黄蜡涂匀纸虽稍硬而莹彻透明如世所为鱼枕明角之类以蒙物无不纎毫毕见者大都施之魏晋锺索右军诸迹以其年久本暗又所宗师故极意取之也临书如双鹄并翔各极其致不必为步骤之拘非于书有深诣者不能也以故属之虞褚诸公以下三者则赵模冯承素辈职耳   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辨驳古今法书最为精刻乃其辨黄庭经一节实欠详审伯思曰黄庭经帖为逸少书仆考之非也按陶隠居真诰翼真检云晋哀帝兴宁二年南岳魏夫人所授惟有黄庭经一篇得存盖此经也逸少以穆帝升平五年卒后二年为兴宁二年此经始降逸少安得预书之又按梁虞和论书表云山阴坛酿村养鹅道士谓羲之曰久欲写河上公老子缣素已具无人能书府君能自屈书两章便合羣以奉羲之为停半日写毕携鹅去晋书本传亦着是说然隠居与梁武启又云逸少有名之迹不过数首黄庭劝进乐毅等不审犹有存否盖此启在着真诰前未之考耳而李太白乃有黄庭换白鹅之句相习之谬也伯思自以为至当矣不知右军写道徳经换鹅又写黄庭经换鹅自是两畨事而太白诗亦两见一云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山阴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曽别主人一云镜湖清水漾晴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实互用之也考道藏黄庭有数种有内景黄庭有外景黄庭又有黄庭遁甲縁身经黄庭玉轴经魏夫人所出乃内景一种系杨真人羲写其外景经老君所作先出行世右军所书两不相溷也张懐瓘书断张彦逺法书要録并载右军书黄庭六十行褚遂良右军书目黄庭经书与山阴道士其时真迹自在又武平一徐氏法书记亲在禁中见武后曝书太宗所遗者六十余函有黄庭何所复疑哉他人无误正伯思自误耳   北齐淮南经略使辛术于广陵获得传国玺送于邺文宣以玺告于太庙此玺即秦所制方四寸上纽交盘龙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二汉相传又歴魏晋晋懐帝败没于刘聪聪败没于石氏石氏败晋穆帝永和中濮阳太守戴僧施得之遣督护何融送于建业歴宋齐梁梁败侯景得之景败侍中赵思贤以玺授景南兖州刺史郭元建送于术故术以进焉术少爱文史晚更勤学虽在军旅手不释卷及定淮南凡诸赀物一毫无犯唯大收典籍多是宋齐梁时佳本鸠集万余卷并顾陆之徒名画二王以下法书数亦不少   杭州邵皇亲坟吴越时法因寺基也后山壁上有司马温公篆家人卦遒劲可观   赵文敏善用笔所使笔有宛转如意者輙剖之取其精毫别贮之凡萃三管之精令工总缚一管则真草巨细投之无不可终岁任之无敝矣故公书点画如碾玉锤金无纎毫遗憾也   写数字必须萧散神情吸取清和之气在于笔端令挥则景风洒则甘雨引则飞泉直下郁则怒松盘纠乍疾乍徐忽舒忽卷按之无一笔不出古人统之亹亹自行胸臆斯为翰墨林中有少分相应处也   荀舆能书尝写狸骨治劳方右军临之至今谓之狸首帖   王平南廙右军之叔也善书画尝言吾诸事不足法惟书画可法后晋明帝师其画王右军学其书   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搨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周兴嗣集句成韵一夕编成鬓发皆白右军孙智永禅师自临八百本江南诸寺各留一本   王右军先讳正故法帖中谓正月为一月为初月其它正字率以政代之   山谷云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   学书执笔有髙下虞永兴云笔长不过六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   欧阳文忠云予书常使腕运而指不知郑子经云小字法在掌指大字法兼肘腕魏晋间帖掌指字也   昔人云颜鲁公学不如其人于麻姑坛记见之词不如笔楷不如行有意不如无意于争坐位帖见之   晋人书法在态中故圆而多逸唐人态在法中故方而多遒宋初诸人犹遵唐矩至四大家而唐法尽变竞为倾侧矣   虞伯生云坡谷出而魏晋之法尽米元章薛绍彭黄长睿方知古法又云长睿书不逮言惟绍彭最佳而世遂不传绍彭号翠微居士其父师正重摹定武兰亭其子嗣昌刻智永千字文盖世有书学者   金人王庭筠与赵秉文党懐英同负书名秉文号闲闲居士九江碑工李仲宁工于刻字崇宁初诏郡国立党人碑仲宁不肯刻曰小人家旧贫窭赖开苏内翰黄学士词翰遂至温饱今以为奸不忍下手时论贤之   山谷草书青莲秋浦歌一卷后自跋云已所作草书举世并谓佳独钱穆父以为俗反自思省尽改去俗则世人见之则又不谓佳嗟乎去俗之作安能责俗人赏识此政宜世人不识为佳王子敬有言外人那得知诚然矣   朱巨川告身一为颜鲁公书一为徐季海浩书巨川以试评事兼县令别无功徳表见止以名迹之垂照耀千古   米元章书从褚登善悟入登善深于兰亭为唐人秀颖第一   宋髙宗尝以兰亭赐太子令写五百本更换一本   十七帖硬黄本汝阳王思延得于燕都济南邢子愿借之摹勒上石   米襄阳好书天马赋其最得意为擘窠大字后题云为平海大师书后园水丘公观后有黄子久诸人题跋子久云展视之时有大星贯斗而坠其声如雷   栁诚悬有小楷清静经云真护命经宋搨下真迹一等嘉禾项氏又藏其度人经真迹精妙絶伦   宋人阁帖不入颜平原盖颜书宋初不甚宗尚至苏黄诸公始知推尊如子长史记晋魏皆不甚行而班掾最着古人精神发露故有时也   文待诏每旦必书千文一卷   黄山谷曰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又曰余尝评书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如右军如湼盘经说伊字具三眼也又曰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又曰笔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后百年如有别书者乃解余语耳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懐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固是一笔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又曰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古人学书学其工处今人学书肥瘦皆病又尝偏得其人丑恶处如今人作颜体乃其可慨然者   东坡先生云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宻而无间小字难于寛绰而有余   赵子固孟坚云学晋必从唐入则有间架墙壁仅有三焉化度九成庙堂耳三书之法平正恬澹分间布白行笔停匀不可使一髙一低一斜一欹少涉世俗俗之从生始于徐浩为书须戒徐会稽之浊李北海之狂浊在跛偃狂在欹斜 鲁公之正其流也俗诚悬之劲其流也寒 态度者书法之余骨格者书法之祖 草书虽连绵宛转然须有停笔惟大令绾秋蛇为文皇所讥至旭素始作连绵此黄伯思简斋尧章所不取也要之晋人之妙不在此法度端严中萧散为胜耳   翟伯寿问书法于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姜尧章曰字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住住则有力转欲不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益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书以疎为风神宻为老气迟以取妍速以取劲 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其说见于昌黎送髙闲上人序   虞伯生云米氏父子书最盛行举世学其竒怪不惟江南为然金朝有用其法者亦有善书得名而流弊南方特盛遂有于湖之险至于即之之恶谬极矣   白鹿峯陆樗自叹有兰亭癖   颜平原云张长史虽天姿超逸妙絶古今而楷法精详特为真正余见长史草书墨迹独其楷书即古帖中亦未见之   研北杂志云姜尧章作绛帖评旁证曲引有功于今古赵子固目姜尧章为书家申韩   顾信字善夫居太仓善笔扎从赵文敏公逰每得文敏书即镵诸石寘一亭中扁曰墨妙文敏为其好学乐为之书尝为杭州军器局提举   右军去郡之后有告墓帖既避王述遂终不出然兰亭黄庭皆在尔时始出米芾所谓右军妙迹去郡方佳   书家矜式宜宝兰亭至于圣教序宋人谓为院体専书官诰赵子固言其逸笔处不知懐仁从何取入使后人未仿羲帖先为此俗态观之可恶   陆子渊云兰亭无下搨盖正本既佳得其一枝半节皆可名世   智永书千字文八百本其真迹旧在江西袁简肃家会稽董仲舒家又有不全本在董思白家若刻本则薛氏刻于大观中余曽见彼时初搨   唐文皇装潢锺王真迹以上者居前下者居中中者居后   米元章云褚临兰亭少长字世传众本皆不及长字其中二笔相近后捺笔钩回笔锋直至起处懐字内折笔抺笔皆转侧偏而见锋蹔字内斤字足字转笔贼毫随之于斫笔处贼毫直出其中世之摹本未尝有也   东坡作书于卷后余数尺曰以待五百年后人作跋司马温公与范忠宣书一卷宋景濓题云阅此帖者当知治乱之机所系初不可以寻常简牍视之也   锺繇摹正考父鼎铭字大如拳非分非篆纸则虫剥蚀尽独字墨不剥署云庚午五年九月锺繇摹后有唐太宗宋徽宗理宗元皇庆四御跋   兰亭叙六朝时已有石刻今尚有开皇本是隋时所刻唐文皇见刻本遂访真迹于越州辨才得之命汤普彻冯承素褚遂良欧阳询各摹一本原与隋本相似至宋始独称定武为欧阳询摹下真迹一等羣公聚讼縁此而起   沈存中云唐太宗力购羲之真迹唯乐毅论乃右军亲笔于石而镌之以为家法者昭陵之殉亦以石便于甃耳后温韬盗发其石已碎用铁束之皇佑中髙绅学士之子安世为钱塘主簿存中就其家见之末后独一海字李君实云十年前赎得一本正海字独留本其阙处有叙书修字数个盖欧阳文忠再拓本也王献之保毋帖乃亲书于砖而刻之   右军快雪时晴帖旧在元内府延佑五年出示羣臣令刘赓赵孟俯图卜德勒题跋相传此为右军正书今在真行之间米老亦有此疑   徐文长渭云临摹兰亭者多矣然时时露已笔意者始称髙手   王平南廙得索靖书一纸永嘉丧乱乃四迭于衣中以渡江   虞世南奏草真迹中云伏蒙圣慈以臣进呈孔子庙堂记石本特赐臣晋右将军王羲之黄银印一颗臣已祇受   唐人书欧虞褚薛皆有蹊径学之輙易肖似惟颜鲁公正书易学行书难摹如争坐位祭侄文乞米帖鹿脯帖马病帖送明逺太冲赠裴将军皆宗右军而风神絶类立于不测令人转逺   眉山诗曰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茍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貎妍容有嚬璧美何妨撱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数语极书家妙境   昔人云羲之五十书成黄山谷亦自绍圣乙亥谪黔中得藏真自序于石阳林宗落笔顿觉超异时五十余矣老而好学犹足名世书此自箴无以年自弃也   王文安英题朱子墨迹云常读文公先生书字铭曰握管濡毫伸纸行墨一在其中点点画画又曰放意则荒取妍则惑必有事焉神明厥徳夫书六艺之一也学者之余事而有至理寓焉去古既逺世之学书者以姿媚妍丽为工而所书者则又多艶辞俚语无益于世是以先生之所谓一者敬也敬存于心则不至于荒惑而书之体自得有事于此乃能神明其徳先生于书其敬且尔在他人可不慎哉   书史会要王旷导从弟与卫氏为中表故得蔡邕书法于卫夫人以授子羲之则是右军父子皆经卫指授也卫受笔法于蔡琰书法之传在二女子亦自一竒   古来奸雄多任务书如李斯赵髙曹操锺会刘曜王敦桓温刘裕刘毅桓元郄超朱温之属下至盗贼亦有之梁虞龢论书表云卢循素善尺牍尤珍名法西南豪士咸慕其风剧贼乃亦娴此真可怪也戴若思亦工书   虞又云谢灵运母刘氏子敬之甥故灵运能书而特多王法昔人云王氏例能书谢氏例能诗按谢氏自文靖【廋肩吾书品列中之上】已来尚奕万晦敷方明灵运惠连综静朓藻皆擅书名乃至道韫亦云善书知前贤未为笃论也【谢氏兰玉集自安石厯梁陈凡作者十六人吴兴江闻序安石移葬长兴之九鸦冈见吴兴掌故集】   世嗤奴书为不足贵法帖中如吴琚之学米元章王诜之学苏东坡俞紫芝之学赵松雪钱溥之学宋仲温黄省曽之学祝枝山俱能入其室亦称甲观然则师法前人亦学者所不废但欲得其神理即可传耳至吴原博之学东坡竟无一笔不似亦不能出其范围迄今原博书犹人所共珍也   米元章一帖曰草不可妄学黄庭坚而鲁直集中有答僧书云米元章书公自鉴其如何不必同苏翰林元论也乃知二公书素不相可如此见却扫编   文海披沙记笔之异者锺繇张芝王右军皆用鼠须欧阳兰台用狸毛为心萧祭酒用胎毛为柱张茂先用鹿毛陶隠居用羊须郑虔谓麝毛一管可书四百纸狸毛可书八百纸又有丰狐■〈虫向〉蛉龙筋虎仆及猩猩毛狼毫虽竒品而醇正得宜不及中山免毫若淇泉之鸭毛雀雉毛但取五色相间为观美耳   曹□李志与右军同时亦能书南唐王文秉工小篆自号王逸老意欲与逸少相抗皆以其人偎琐世不与其书名东坡居士从游者尚有髙述潘岐以人品平平不得与秦晁张同称今人不能自树徒知攀附胜流竟何益耶   唐张旭以草圣名世画墁録云长安府録厅有唐吏部郎官题名碑张长史书序楷法整若军阵云云世言张长史书法传颜鲁公观此信然   韵语阳秋云米元章书画竒絶从人借古本自临搨临竟并临本真本还其家令自择其一其家不能辨也以此得古人书画甚多东坡屡有诗讥之锦囊玉轴来无趾粲然夺真疑圣智又云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人之嗜好耽着乃至于此元章尝欲以九物换刘季孙子敬帖不获其意歉然张芸叟作诗云倩君出竒帖与此九物并今日投汴水明日到沧溟可以警膏肓于书画者   诗话总龟云东坡跋元章所收书画地为饼未必似要令痴儿出馋水山谷和云百家传本略相似如日行天见诸水又云拙者窃钩輙斩趾皆讥元章患浄病及好夺取人书画语   唐僧智永为王右军七世孙皎然为谢康乐十世孙二僧诗字名家不忝其祖   学书与学画不同学书有古帖易于临仿即不必宋唐石刻随世所传形模輙似赵集贤云昔人得古帖数行専心学之遂以名世或有妙指灵心不在此论矣画则不然要须酝酿古法落笔之顷各有师承略涉杜撰即成下劣不入具品况于能妙   大观帖宋徽宗以阁帖摹本出王着手未为精确诏龙大渊等重将禁中所藏真迹刻石标题官阀亦有改定蔡元长之笔也评书者谓在淳化帖之上好古之家每得一二卷以为竒宝   兰亭无下搨谓其真迹既竒絶摹刻虽失真亦各有所近如得肉得骨之论但定武唐本得其神耳秦中石刻流传于上党者娟秀温润当是褚河南所摹未知王顺伯尤延之曽经辨论否然右军风神宛然可想   老米研山易薛绍彭甘露庄既易复请见靳固不出米老诗云虽有玉蟾蜍向予频泪滴绍彭真忍人哉   宋人名手作独乐园图与辋川嵩草堂并传画苑点缀司马君实许大富贵相当时实止一亩居耳园无广狭相也白香山自谓东都有美酒者无不造有名园者无不游图无人我相也维摩居士毗邪文室摄取三千世界如陶家轮忽复不见是有无相亦不可得也   澄清堂李后主所刻石贺知章所摹五代时朱温之子亦刻石所谓贞明帖也宋太宗因之以刻淳化阁帖王着摹手颇痴肥多肉失贺监之意虽声价最髙不堪并视有肤清神清之辨矣   宋时聚讼定武兰亭有损本不损本五字七字之辨近世于圣教序亦然若唐石唐拓流传海内者未尝一见所见唯宋搨唐石耳而纷糺何以显五字无有完善内至于出二字踪迹俱不可寻矣   智永为虞世南师作永师书当思永兴用笔乃不笨钝作虞书当思永师用笔乃不板结赵文敏六体千文惟楷书絶类智永盖以虞伯施叅合为之遂为古今之絶王雅宜学虞不免奴书之诮文太史日写智永千字文一本字形颇相肖而笔稍偏矣   兰亭叙为宋人聚讼此实右军真血脉然王顺伯尤延之诸人专复位武一刻无论定武难致果如赵子固舍命宝之日夕临仿亦有禅家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之喻岩头云须一一自己胸中流出盖天盖地去始是了手山谷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真笃论也   陆文裕公跋云兰亭无下搨盖正本既佳得其一枝半节皆可名世栴檀之林必无杂树   黄要叔父子写生颇费时日白石翁以顷刻工力敌之而气韵生动神采焕发所谓以少许胜人多多许其于连城之赏则均耳逸品在神品之上信然   董华亭书坡公大江词即以其笔法书之米元章谓东坡画字赵子固又云偃笔之病误我苏公然山谷有云子瞻书为今代第一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自非书家所能争长也   山谷老人得笔于瘗鹤铭又叅以杨凝式骨力其欹侧之势正欲破俗书姿媚昔人云右军如鳯翥鸾翔迹似竒而反正黄书宗旨近之盖兄事苏而弟蓄米自负不小   唐贞观时楞严犹未经翻译永兴破邪论亦世谛流布尔颜鲁公颇事道言李北海但作碑版懐素着袈裟犯饮酒戒草书狂纵不足与写经手较量功徳唐世学书甚盛皆不为释典所用梁肃房融其书不称惟裴休深于内典兼临池之能淳熙帖所刻是已至苏黄两公大以翰墨为佛事书不及唐其深心般若故当胜也   古人书皆以竒宕为主絶无平正等匀态自元人遂失此法余欲集阁帖中最可见者作一书谱所谓字如算子便不是书揺笔便当念此自然超乘而上   书家好观阁帖此正是病盖王着辈絶不识晋唐人笔意専得其形故多正局字须竒宕潇洒时出新致以竒为正不主故常此赵吴兴所未梦见者唯米痴能会其意耳今当以王僧虔王徽之陶隠居大令帖几种为宗余俱不必学   月仪帖本出索靖后多散逸不传此多唐人拟作者笔法亦宗索靖其虚和夭娇间有豹奴遗意大都为章草者必兼右军乃合不则宋刻辈耳   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当观其举止笑语真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   杨羲黄素黄庭经真迹赵文敏有长歌乃其所藏也杨书以郗氏为师不学右军父子然翩翩有冲霄之度实自餐霞服炁中来非临池工力所能庶几也米元章待访録云六朝人书无虞褚习气   内景经全在笔墨畦径之外其为六朝人得意书无疑今人作书只信笔为波画耳结构纵有古法未尝空用笔也善用笔者清劲不善用笔者浓浊不独连篇各体有分别一字中亦具此两种不可不知也   书家以分间布白谓之九宫元人作书经云黄庭有六分九宫曹娥有四分九宫是也信本千文真有完本具于胸中若构凌云台一一皆剂而成者米南宫评其真书到内史信矣欲学书者先定间架然后纵横跌宕惟变所适耳   孙过庭云既得平正须追险絶书为工惟颜行与景度草得之景度好题寺壁不甚书缣素即宣和所收亦复寥寥苏米皆学其书故每多推重   东坡先生少学兰亭故其姿媚似季海至酒酣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栁诚悬笔圆而韵胜挟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   东坡云诗至于杜书至于颜能事毕矣然如画家评画神品在逸品之下以其费尽工力失于自然而后神也真诰云仙官皆有职事不如仙人之未列等级者为游行自在书画皆然即颜书最传为祭侄争坐位乞米帖皆无矜庄天真烂漫故杨少师李西台苏黄蔡君谟皆宗之也   ○恽氏说画小记   南宗以唐王摩诘维荆洪谷浩为祖开文人笔墨游戏法后至董源号北苑南唐人髙逸沈古元四大家皆宗之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又号一峯最近巨然巨然北宋僧亦师北苑者也故今称董巨但一峯用正峯长皴数笔则得自北苑也倪瓒元镇号云林又号迂翁学北苑兼洪谷意所以独逸在三家上吴镇仲圭号梅花道人独得北苑墨叶兼巨公之长最为沈郁黄鹤山樵王蒙叔明初师北苑后兼摩诘细麻皮皴极郁密浑厚其用墨意不离北苑要之黄倪吴王四家总出北苑而各不相似所以能髙自立家若如出北苑一手纵极肖已落第二乘矣岂能与北苑并传不朽者乎如近世王绂杨基张羽徐贲皆以笔墨游戏得元人意致亦各成家文征明沈周仇英唐寅未尝相袭而董宗伯其昌复宗北苑绘苑风流頼以复振云北宗以南宋刘李马夏为标表刘松年李唐马逺夏圭四家各有竒妙李晞古境界极险然命笔太刻画至于开辟奥僻一路使人不可到刘极精工然不及李马逺画人间传者絶少澹荡萧旷之趣间于残轴断幅中得之夏禹玉笔墨最为深沈又极灵秀创境亦髙竒但所画皆浙中山水耳世传北宗以唐李思训昭道父子为祖即世号大小李将军者俱极工整丽密之致由刘李马夏辈观之岂复有二李遗意耶故北宗以李将军论则可谓衣钵失传者矣余因断自刘李马夏始近人言北宗者惟仇唐仇不及唐之髙秀而精工之极又得士气此最不易得在浙则戴静庵文进逺宗马夏然视仇又千里矣因叹息久之暇日偶与正叔论画遂记其语   ○唐荆浩画山水赋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逺人无目逺树无枝逺山无皴隠隠似眉逺水无波髙与云齐此其诀也山腰云塞石壁泉塞楼台树塞道路人塞石分三面路看两蹊此其法也凡观山水先看气象后辨清浊逺山不得连近山逺水不得连近水山腰回抱寺观可安断岸颓堤小桥可置凡作林木逺者疎平近者森密有叶者枝柔无叶者枝硬生于土者修长而挺直长于石者拳曲而伶仃古木节多而半死寒林扶疎而萧森山形不得重犯树头不得整齐山借树为衣树借山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要显树之精神   ○画   谢在杭五杂俎曰自唐以前名画未有无故事者盖有故事便须立意结构事事考订人物衣冠制度宫室规模大略城郭山川形势向背皆不得草草下笔非若今人任意师心卤莽灭裂动輙托之写意而止也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辈皆画神佛变相星曜真形至如石勒窦建徳安禄山有何足画而皆写其故实其它如懿宗射免贵妃上马后主幸晋阳华清宫避暑不一而足上之则神农播种尧民击壤老子度闗宣尼十哲下之则商山采芝二疏祖道元达鏁谏葛洪移居如此题目今人郄不肯画而古人为之转相沿仿盖繇所重在此习以成风要亦相传法度易于循习耳   古图既不可见尚有散见其名目于载籍中者如曹不兴元女授黄帝兵符图宋炳狮子击象图张僧繇汉武射蛟图卫协穆天子宴瑶池图周昉杨妃架雪衣女乱双陆图燕文贵七夕夜市图叶仁遇淮阳春市图王士元緑珠坠楼图任才仲四更山吐月图刘宗道照盆孙儿图李伯时嫁小乔图无名氏佳人寒食图赵子昻管夫人烹茶图周通李陵送苏武图何霸潇湘逢故人图唐人邨田暝歌图任南麓玉环并辔图宋人美人却扇图张萱虢国夫人夜逰图按其名目尚怳惚若见于目中使人飞动不能自己况覩其真迹乎董华亭常言名画不必骤见梦见三四度而后见之始佳予谓更不得见亦正佳   画家画古人图像皆须考其时代如冠舄衣褶车服之类一有踳误杜篹后人得而指之诗赋亦然宋史绳祖学斋占毕称杜牧阿房宫赋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二句尤不可及谓六经止以椒兰为香楚辞言椒浆兰膏亦然若沈檀龙麝等字皆出于西京以后近世文士作媫妤怨明妃曲而引用梅装莲步更为可笑此皆齐梁间事汉时宁有之邪   吴道子画钟馗手捉一鬼以右手第二指抉鬼眼时称神妙或以进蜀主孟昶甚爱重之一日召示黄筌谓曰若以拇指搯鬼眼更有力试改之筌请归数日看之不足以绢素别画一钟馗如昶指并吴本进纳昶问之对曰道子所画一身气力色貎俱在第二指不在拇指今筌所画一身气力意思并在拇指是以不敢輙改此虽论画实诗文之妙诀读史记汉书须具此识力   宋徽宗崇宁三年立画学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髙简为工此近于空摹之格至今尚之   居易録宗侄茂京【原祁】为予仿荆闗董巨倪黄诸大家山水小幅十帧真元人得意之笔又自题絶句多任务其二云蟹舎渔庄略彴边栁丝荷叶鬬清妍十年零落荒园景彷佛当时赵大年【西田园】横冈侧面出烟鬟小树周遮云往还尺幅峦容写荒率晓来剪取富春山【大痴富春山岭】一日秋雨中茂京携画见过因极论画理其义皆与诗文相通大约谓始贵深入既贵透出又须沉着痛快又谓画家之有董巨犹禅家之有南宗董巨后嫡派元惟黄子久倪元镇明惟董思白耳予问倪董以闲逺为工与沉着痛快之说何居曰闲逺中沉着痛快惟解人知之又曰仇英非士大夫画何以声价在唐沈之间征明之右曰刘松年仇英之画正如温李之诗彼亦自有沉着痛快处昔人谓义山善学杜子美亦此意也   王翚字石谷自号乌目山人常熟人画与太仓王太常时敏王亷州鉴齐名江左称三王辛未来京师颇自贵重其画不为人作特作长幅及册子八幅相遗其意浓至可感竹垞题册后云王翚老去画尤工小幅吴装仿惠崇曽上北髙峯顶望村村风景似图中八幅其一仿大痴溪山雨意图一仿王叔明小景一题夕阳山外山仿巨然一仿赵吴兴采菱图一仿北苑一仿黄子久天池石壁图一写唐伯虎诗意诗云吴山多近打鱼矶矶上家家住翠微晓日三竿人未起查查山鹊遶檐飞又十月江南未陨霜青枫欲赤碧梧黄停桡坐对西山晚新雁题诗小着行   溪山渔钓一轴赵松雪画故相国真定梁公家物也松雪自题诗云桑苎未成鸿渐隠丹青聊作虎头痴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溪上先人之敝庐南山秀色照庭除何时共买扁舟去看钓寒江缩项鱼晋斋识见超卓久兴仆客京师情因洽甚今晋翁先得归乡将与青山为主宾渔钓以自适仆情为之惭于其行画此以寄意且为后会之故事云   元佑中舒州有李亮工以文鸣与苏黄游又有李元中字画之工追踪锺王与李伯时号龙眠三李同年登进士出处相若今人但知伯时而已   唐诗人人多慕而写之传于画图如王右丞画孟浩然吟诗图之类故白太傅诗云兼闻好事者画我作屏风前蜀房从真尝画常建冒雪入京图见图绘宝鉴   唐诗人以画名家者首薛稷王右丞次郑虔顾况张志和张諲刘商图绘宝鉴云刘方平工山水树石汧国公李勉甚重之又李林甫善山水类昭道昭道思训之子林甫思诲子盖从兄弟也   人知滕王元婴善作蜂蝶不知嗣滕王湛然亦善画花鸟蜂蝶官至太子詹事   吴越王钱镠善墨竹   画家有两李营丘北宋李成人皆知之南宋李永亦称营丘知之者殊少太原王穉登云李营丘以山水擅名为宋画院第一谓永也   古人一艺亦有家学翟伯寿籀史云李伯时父虚一喜藏法书名画伯时自少好之遂悟古人用笔   宋僧智永成都人工小景长于传摹宛然乱真唐智永以书名此以画名   黄鹤山樵画欵或作王子蒙又或作叔铭   夏珪雪江归棹卷于浦溆曲港间作麂眼短篱丛竹蒙茸雪屋数椽掩映林薄极荒寒之趣   唐太宗尝与侍臣泛舟春苑池中见异鸟容与波上悦之召阎立本图其状阁外传呼画师阎立本是时已为主爵郎中俯伏池左研吮丹粉瞻望坐宾羞怅流汗归戒其子曰吾少好读书幸免面墙縁情染翰颇及侪流惟以丹青见知躬厮役之务辱莫大焉汝宜深戒勿习此技   书家谓索靖有一笔飞白书画家谓戚文秀画清济灌河图中有一笔超腾回折逾五文通贯于波浪之间予谓文家亦有此诀惟司马子长之史韩退之苏子瞻之文社李韩苏之歌行大篇足以当之   砚山斋杂记卷二   ●钦定四库全书   砚山斋杂记卷三   北平孙承泽 编   ○砚说前篇   苏易简研谱曰栁公权论研以青州石为第一绛州者次之殊不言端溪自汉晋及唐皆称研瓦所用者未央宫瓦铜雀台瓦长沙王吴芮庙瓦即称佳品但瓦以陶成终属泥质泥随磨而下故研面渐凹而墨亦减色自石研出而瓦研遂稀必然之势也当唐之季端溪之灵尚閟而未泄故青州绛州躐处其上如水晶未生玻璃遂居第一耳   山堂肆考曰端溪水中石其色青山半石其色紫顶石尤为光润如猪肝色者佳其贮水处有白赤黄色点者谓之鸲鹆眼脉理黄者谓之金线纹其山号曰斧柯昔人采石为研必以中牢祭之不尔则雷电失石所在端溪以水坑为贵而水坑之中有所谓老坑者尤贵焉果系老坑石色在所不论如相马者之不以骊黄也青紫猪肝色余皆得见之求所谓磨而能发留而不耗者则空谷足音也眼之有无本不闗研之声价但有眼者方为端石则一定不移之理也至于有眼而又必辨其美恶髙下则精而益精之论矣   东坡笔録曰端石所出岩石为甲石屋次之西坑又次之然岩石又分上下有活眼泪眼死眼之别圆晕相重黄黒相间黳睛在内晶莹可爱谓之活眼四旁浸渍不甚莹明谓之泪眼形体畧具内外皆白殊无光彩谓之死眼活胜死死胜无如坡翁论则无眼为下品矣以余所见有蕉叶青花莹然明浄如一段玉璞者玩之令人不忍释手岂以眼之有无为髙下哉   唐彦猷曰端石有上下岩西坑后磨惟上岩有眼眼之美者青黄黒三色相重多者自外至心凡九重其大者尤为希有或布研中为下比星房之形其生于墨池之外者谓之髙眼生于墨池之内者谓之低眼世多重下岩真下岩无眼亦贵者也   邵氏闻见后録曰端石如徳人毎过于厚而或亷于才不能砥滞歙石如俊人遇辄倾倒失之轻而遇事风生无不一一厌足人意按端石之生水坑者肌理融腻而研磨之际若吸若粘虽数十年不改歙石至坚其新制也诚有如邵氏所云而锋铓既尽则与墨相拒非再为磨礲不可邵氏之言葢徒知两者之新而不知其旧也   稗海曰小湖石在端州之西四十里石色紫而稍燥间有有眼者类雀儿眼但无瞳子耳后沥石在端州之北十里其色赤紫质亦极细但不甚润耳性又极软间有有眼者但一两晕不能多也蚌坑在下岩穴之下一小溪今已岁久中多崩塞其石久为风日雨雪所侵性甚坚顽极不发墨其石色正紫而莹浄间亦有眼色殊驳杂无层晕也大抵诸石在穴中正如石榴子隔楪磈礧各有石井笼络之其中皆有砚材大小不等既施斧凿十分之中可得三四许耳又有一种圆如瓜瓠晕眼甚佳者极鲜得之大抵下岩之价二十倍于上岩下穴之价十倍于半边山及诸穴半边山之价十倍于小湘小湘之价十倍于蚌坑蚌坑之价十倍于后沥后沥絶品亦不过数十倍也   此论甚详且备水坑真君子也诸石非君子而冒为君子者也精而察之百不失一矣   又曰端州隶肇庆府石出斧柯山距州四十里所谓灵羊峡对山也元有四种一曰岩石二曰小湘石三曰后沥石四曰蚌坑石而岩石者最精以舟入一小溪即蚌坑也水陆行八百余步至下岩自下岩行十许步至上岩自下岩转而南凡百余步至龙岩合计上岩凡三穴下岩止一穴半边山岩凡十余穴然必以下岩为胜焉龙岩乃唐初取研处其石色正紫而不及下岩后得下岩遂置龙岩不复取今下岩石已取尽遂取诸半边岩近亦塞矣可取者惟上岩耳至下岩止一穴泉水浸溢岁久石屑崩塞虽千夫终岁掘浚亦不可得也北壁岁亦在水底石色干则灰青紫石色湿则深紫其眼正圆有瞳子晕数十重緑碧与黒白相间如画其青緑处颇如翡翠色也南壁石者水半石也上岩三穴则土地之岩其中穴即梅珠岩其下穴今俗呼为中岩者是也上穴中穴今已崩塞下穴中亦有开路采石之处下无积水上有泉滴如飞雨其石色干湿与下岩相同但稍多紫色耳北壁者与下岩南壁相类但下岩与南壁石色微带黄眼有瞳子晕七八重青黄黑白緑相间不及北壁眼之无晕也上穴中穴石色益黄其眼亦带黄色半边山诸岩曰大秋风曰小秋风曰兽头曰狮子曰桃红曰荷头曰新坑曰黄坑其石亦类下岩但眼晕只三四重色亦青碧可爱惟重层叠晕稍驳杂耳凡岩石俱有两壁各石三层上为覆石其质燥甚下为底石其色颇杂虽润而不发墨三层石之后其上第一层谓之顶石其二层谓之腰石或有眼或无眼第三层谓之脚石无眼大抵有眼之石在本岩中尤为细润者也下岩之石谓之鸲鹆眼上岩下穴谓之鹦哥眼上岩中穴谓之鸡翁眼猫儿眼半邉山谓之雀儿眼鹩哥眼土人以此别之此说叙述如指掌斧柯山如在目前矣   又曰广东肇庆府髙要县羚羊峡对山出研三种岩石为上西坑次之后磨又次之其色深紫莹润其声扣之清逺有青緑黄重晕圆点者谓之鸲鹆眼此岩石也其色赤呵之乃润亦有鸲鹆眼但色紫纹漫而大者此西坑石也其色青紫向明侧视有碎星光点如沙中云母干而少润者此后磨石也又有子石在大石中匠者识山之脉理凿一窟自然有圆石青紫色者琢以为研可值千金也石分三种分别详明而指示简切蓄研者熟之了如指掌矣   又曰潘生为余言端研近无佳者成化中羚羊峡出竒石嫩软如肪以刀剜之方圆随制迎风乃坚有文成花卉禽鱼之状彩色烂然土人争掘取之往往为崩崖所压守臣封闲之今不可得矣按研谱以子石为上子石者生大石中色理莹润葢石之精者也未闻有嫩软如肪者岂精粹之极殆石髓欤研以注水不耗而发墨者为佳鸲鹆眼为真今之有眼者多矣而不耗发墨者难得也截肪石子之说如交梨火枣存其说可也不耗发墨乃研中确论收藏家千百中不能得一也   吴道思曰端研因端州而得名也有曰屏风背有曰宣徳岩有曰梅花坑名亦比比而最佳者则曰老坑葢老坑者自宋以来取石凿山成坑坑深里许广数里许天雨水无所泄则水汇于坑故欲取老坑石者必戽尽水乃可而戽水之费必千金焉且下坑采石从旁而入广则数里而髙仅三尺许也葢上下皆砂砾祇此三尺之石又分三层为界乃有火熖青花鸲鹆眼黄龙尾种种耳采石者坐一木板伛偻而入凿之日或止得一二或砂或皮即得佳者又损者多而全者少故老坑之石以方且大者为贵焉若岩嘴石则在老坑之口朝天岩则在老坑之背如得水气而温润者可赝为老坑葢此三地与老坑同一山故相类也老坑之不可得自前代已然然则今之端砚皆岩嘴石朝天岩耳   又曰石色不同有马肝紫者有凤咮赤者有龙尾纹者有蕉叶白者大约骨欲坚理欲腻其上有细花浮出自然青白色者尤佳皆由水石互相涵养经千百年孕成太阴之精此真下岩之产也此吴君端砚歌约其诗以为言者也   朱平涵曰端溪旧石久不可得万厯间采珠内臣至其地测旧坎水深数丈用皮囊汲至百日水尽人缒而下拾取凿零块颇多水忽大至缒者亟上得免时憨山和尚在彼觅得致王损庵五六方大者长尺余髙半之召匠依古式琢成董思白题识细洁莹浄宛如碧玉天然竒珍可爱细洁莹浄评端石最当但云宛如碧玉従未见有碧色之端石也   王损庵曰端州砚石中唐以后已渐知名栁公权云端溪石为砚至妙许浑岁暮自广江至新兴诗云洞丁多凿石蛮女半淘金自注云端州凿石李贺歌曰端州匠者巧如神则此时采者已极盛矣蔡绦曰太上留心文雅大观中命广东漕臣督采端溪石砚上焉时未尝动经费乃括二广头子钱千万日役五十夫久之得九千枚皆珍材也时以三千枚余二千枚分赐大臣侍従而诸王内侍咸愿得之诏更上千枚余三千枚藏之大观库于是俾有司封禁端溪之下岩穴葢欲后世独贵是砚也按下岩石在深溪中所谓千夫挽绠百人运斤岂虚语哉岂五十夫所能办又安得如许珍材葢徽宗非精鍳人只夸多耳而绦之言又未足信也   新语曰羚羊峡口之东有一溪溪长一里许广不盈丈其名端溪自溪口北行三十步一穴在山下髙三尺许乃水岩口也匍匐而入至五六丈为正坑従正右转数丈为西坑二门最小从其旁入为中坑従正坑坑左转十余丈为东坑东坑外即大江矣坑中水渊渟不竭以罂瓮传水注槽笕中水稍竭乃可下凿石有三层上层者稍粗中层多鸜鹆眼下层在水底多破碎不受斧凿凡西中东三洞皆然三洞皆有蕉叶白火捺而东尤美其美也以有青花点细如尘隠隠浮出或如虮虱脚者为上粗点成片者次之葢石细极乃有青花青花者石之精华也外则有若黄龙文者朱砂点者麻鹊斑者水气萦折如一道川流者圆文如水花珠涌有层数者拖緑纎长如玉带者黄若丝缕名金线者斑蚀如虫啮名虫蛀者两旁色赭名鳣鱼边者凡十余种其火捺以紫气奔而回礴又如血晕散开有若云雾之气或小而圆轮若金钱者蕉叶白以纯白成大片者黄龙文以黄气散布鸿鸿蒙蒙者麻鹊斑以点黄如粟者朱砂翡翠以红緑分明者为上眼大者如五铢钱小者如芥子以活而清朗有黒睛非肉非泪非死者为上眼又贵碧不贵黄贵圆不贵长贵阳不贵阴黄明为阳緑暗为阴贵多晕晕有至十余重者大率晕有竒无偶然与黄龙金线等纹皆石之病也火捺蕉叶白亦乃石皮而青花之粗者又岩底最下一层不足贵也大抵上下四旁者皆不精上层为天花板粗燥最下层为沙板过细又不精惟中层者纯深秀嫩一片真气如新泉欲流又如云霞氤氲温柔长暖斯乃石之髓也得之可以尽废诸岩石矣余尝得其一名曰水肪其序云端石有五质水质为上者水之质也水之精华所结虚而为云实而为石人见以为石吾见以为水故以水肪称之肪者水之膏腴也铭曰水为石命火为石性斯水之精以玄而圣其质尚柔温然可敬   又曰唐宋古砚大率老坑新坑等十余种落墨而不发墨虽有墨痕绣蚀古色可爱然不费水不费笔墨未有水岩之美者他若黄坑锦云梅花坑屏风背宣徳岩朝天岩诸石率燥湿渇笔饮墨久用辄成镜面惟水岩石停墨不干墨着笔端即起积痕细薄披之尽脱以姜及浮炭片磨洗宿墨复坚细浮润如故墨如云气蒸涌少研辄满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磨之寂寂无纎响按之若小儿肌肤温润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稍久掌中水滋葢笔陈图所谓浮津耀墨无价之竒者也水岩在老坑之内宋治平中于此采砚东坡所谓千夫堰水挽绠汲深篝火下缒百夫运斤而得之者初从头洞至水坑自髙而卑凡二里许鱼贯而入不得昻首直腰中有轩有窦或盘或援乃得而至以猪脂渍布燃照沿洄曲水而行行皆向东初至者为西洞其石无眼又入为下岩宋所开坑名曰康子岩者也此岩最寒能伤人又入为东洞康子岩之前为南洞多蕉叶白其后为北洞口石弥纯粹水弥深縁外近江水久必有穿漏之患者昔人取石留数柱支之以防倾圯名为东留柱西留柱今亦并取之以木柱代矣凡石之外皆有粗石粗石内连臕剖臕乃得石火捺者石之坚处血之所凝故其色红紫或黒也蕉叶白者石之嫩处膏之所成故其色白也其一片纯洁无斑颣真紫碧青微有青花如秋云锦宻或如水波微尘视之不见浸于水中乃见必须心如毫髪乃知其妙此石乃在穷渊水之所凝云之所成玉而非玉冰而非冰水为其气云为其神其石之质欲化而冰之体已坚此真端溪之精英其价过于瑶琼者也凡香有结石亦然香木之结者为香端石之结者为砚其石大至数尺去其不结者取其结者仅得掌许故砚之大而佳者最难得通计水岩中石之结者无几非片片皆精好也   又曰端溪之南第一峯第一条坑为水岩第三条为文殊坑当中一条为虎坑水岩之上为屏风背为朝天岩为新坑为岩仔为宣徳岩宣徳岩久已无石西洞今亦凿穿江水入焉不可以复凿即凿亦仅容二斧四人而已中洞尚可容六斧十二人东洞可容四斧八人此岩自宋治平四年重开者内官魏封勒名其上封与江西石匠数十人被岩裂压死洞中今岩中有魏太监坟塟其客魂而已石匠常为怪呌呼掷砾以吓人入洞者毛髪凛然忧鬼魅之为害或亦山灵不欲精华尽出于人间也他若亚婆坑在峡北从第一条坑而入黄坑在峡南从龙华寺后而入石皆有眼而色紫质粗梅花坑在峡口东从沙步曲水邨而入石亦多眼眼大而晕重不甚分明质青亦粗则山灵之所不甚吝惜者也当宋时水岩未开取石者皆于七星岩北将军岭之下名为将军坑其石色黒无眼质亦粗至今黄冈砚贾尚取之然诸坑皆易取惟水岩积水渊渟非具大力者不能取取必于冬始于春终天寒江落峡水稍浅乃可列炬而入杓泉而出金钱之费甚不赀然得佳石无几盖天地之精华有尽一卷之多与蛟螭争于水府崖壁一坼性命齐捐可不畏哉大抵佳石之得良有命焉不可以人力强求余少颇蓄砚以熊制府所开石为最次则某藩王所开石今时石皆不如昔葢端溪之精华亦已尽矣能勿贵哉   又曰磨砚先以水岩口之前亚婆井粗石磨之须以灵山寺前细沙和粗石磨之次以蚺蛇坑之石细磨之又以飞鼠岩之石细细磨之然后上蜡使颜色増润或伪为佳眼于其上而蜡以沃之亦可观大抵石以纯粹无诸瑕疵色如羊肝淡紫生气蒸蒸者为上眼非所贵也水岩率无眼眼者石之筋络亦石类耳然石美亦不妨有眼相传下岩旧坑卵石色黑如漆细润有眼眼中有晕或六七眼相连叩之清越研之无声着墨不热无泡良久微浸若油艳美此种至庆厯间已少矣中岩在山半名半边岩其卵石紫嫩肝色细润有眼小如菉豆有条纹或白或緑扣之及研皆无声外有黄臕包络久用锋铓不退宋时此坑取之亦竭矣中岩新坑石色淡紫眼如鸲鹆有晕其嫩者扣无甚声磨墨有微声久用锋铓退乏此不及下岩逺甚上坑旧坑有青紫新坑石皆灰色紫亦粗燥眼如鸡眼大扣之磨墨皆无声有松板纹久用光如镜而比中岩又远不及总之水岩石佳者有穷自宋至今英华日消金矿银坑砂窟且已告尽而况于九渊神髓之美踰琼瑶者乎   侯官髙兆固斋曰端州分野值星纪僧一行曰天地两界山河与天之云汉始末谓星纪得云汉降气为百川下流云羚羊峡距郡东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产石类瑊玏唐宋以来才人文士采作砚材苏文忠称为宝石葢东西粤扶舆之气所藴閟也未至峡十里为大荛山皆牛毛细皴宛如画境峡山青苍对峙江流泓浄颇似严瀬峡石之矿凡十有一北岸坑曰附婆曰白婆坟其石质黯黝不鲜佳者亦有火捺纹蕉叶白可乱水岩朝天岩惟青花中黄星宻洒如尘眼大于螺若人张目湛湛无神真赏家以此辨定碧点长斜似眼无瞳每石一片可得十二三点十数点者梅花坑在峡外三水境中峡将尽岸南山■〈土幻〉有洞书宋治平四年差太监魏某重开土人名曰岩仔坑其石叩之声泠泠久磨能滑旁有冢相传其时开凿中虚崩闭数百十人太监死焉守者葬其冠服于此坑下度小山曰新坑其石细润微青蕉叶白亦青西上越水涧隔里曰朝天岩隔里者土人名坑为隔里也其石坚实不能滑腻火捺纹成结不运若蜡炬着垩壁斜焰及烧损几案处蕉叶白色晦气黄纯洁无痕者亦可贵古塔岩之石比朝天岩无火捺纹蕉叶白古塔岩后为屏风背具石木如譬猪肝曝于风日宣徳岩在屏风背下去水岩二里许其石彷佛水岩今不可得岩仔坑东有洞广如屋曰栖安洞旧时开坑石工所栖之处又东有小山圆阜下为小坑折上数十武有万厯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内官监太监李鳯开坑封坑月日立石洞临江口小于圭窦石工裸身盘盛豨膏燃火腰缒螺旋而进入洞西转有渊不测先投以石闻水声急转西折不则投深渊矣正洞容工一二十人由正洞入西洞渐寛东洞旧纳四人二人运凿二人仰卧膝前置磁盘灯于胸以烛之不能坐立以捧今容七锤且十四人矣三洞正洞之石上上次东洞西洞又次之土人皆名曰老坑石凡三层上层近山沙逺漏如蠧蚀曰虫蛀其质微逊中层常有翡翠杂拉火捺纹蕉叶白其絶品也东瓜穰青花及眼生蕉叶白之下石工所名下层石也又下麻鹊斑纹成鱼冻或如唾涎亦有眼眼中瞳含沙多脱去此中石时有蔚蓝者秀色可餐不一见下此底板石云中层下层火捺纹如朝霞蔚起散若马尾若刷丝萦绕绚采熊熊大当钱有芒曰金火捺品上上黝然黑色曰铁捺如蚓曰鳯涎皆石疵蕉叶白上下四旁必有火捺纹掩映旧坑皎洁比纨素近坑白中杂出青花也青花上品若涧沚细藻朱碧莹然濡缕又如鱼儿队行青花明显如石花菜者石工称为芋纹品中中三洞眼各异正洞眼赤圜如珊瑚鸟目石嫩眼侵土气者若象牙其瞳分明亦足赏东洞眼碧色数晕对之奕奕射人曰鸲鹆眼圆正明媚者不易得他洞偶一有之西洞眼黑圜瞳一黍如豉三洞石正洞下层第一入手温润柔腻有生气鲜洁蒨丽磨之与墨相亲摩挲心动东洞西则深处曰飞鼠岩其石有纹曰黄龙斜亘石面工指为瑕正洞亦有黄龙纹游扬如云气如薄罗足移人情三洞俱在水中冬日引水尽乃可取正洞北潭底水深不可引时有鬼神东洞经倾仄水工列小童长跪举杯勺扬水水乃涸以故开坑必先引水阅月费金钱至累千金旧制把总一员专辖守坑律令盗坑石者比窃盗论其厉禁如此永乐宣徳间两开坑未几俱罢去崇祯末蜀人熊文灿总督两广日指挥苏万邦致石工于江西缊火中夜开坑不敢在日中也丁亥后守禁罢至今凡六开坑工受官役计日有程不择肤理凿伐坼裂宋元明五百余年未闻也大抵石理日剥精华日尽气韵颜色不能一执成说要以老坑具妍姿者为定余至端州正值开坑所见三十年前石与今异访之石工其言殊别征其说各护所偏余既喜身亲古人未言之见闻复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藴山川元气渐至竭耗不数十年此山便成陵谷无复问津之处爰述于编陈元孝跋曰砚之用发墨不损毫二者尽之矣不损毫常砚皆能之惟发墨之妙非亲试水岩不知也他砚粗则挫墨细则拒墨水岩不然玉肌腻理拊不留手着水研墨则油油然若与墨相恋不舍墨愈坚者其恋石也弥甚以他砚并之水之分数同墨同手同而为研之数水岩常少于他十之三四每春夏间积雨时墨竟日用之则必有棱角软腐反张之患惟水岩可免此病骤以他砚易之顷刻不胜其苦矣砚槽之水隆冬极寒他砚常氷而水岩独否具此数妙虽使椎朴无文犹将拂拭用之况其体质之美千竒百变不可殚穷岂南离文明之徳独萃于端溪耶固斋所考剖析辨证已无遗义然近岁往往有一二所新出之石气韵颜色几足乱真不深心识别鲜不为所眩惑亦有出自水岩如固斋所云精华日见不能一执成说者又不可不辨也   张世南游宦纪闻曰砚品中端石人皆贵重之载于谱记凡数家取予各异或佳其有眼为端或以无眼为贵然石之青脉者必有眼嫩则多眼坚则少眼石嫩则细润而发墨所以贵有眼不特为石之验也眼之品类不一曰鹦哥眼曰鸜鹆眼曰了哥眼曰雀眼曰鸡翁眼曰猫眼曰菉豆眼各以形似名之翠緑为上黄赤为下谚谓火黯为佳然亦石之病也髙庙尝书翰墨数则以赐曹勋其一云端璞出下岩色紫如猪肝宻理坚致潴水发墨呵之即泽研试则如磨玉而无声此上品也中下品则皆砂壤相杂不惟肌理既粗且复燥而色赤如后厯新背俱不可用制作既俗又滑不留墨且石之有眼余亦不取大抵瑕翳于石有嫌况病眼假眼韵致尤不足观故所藏皆一段紫玉略无点缀已上皆圣语石眼少而色正者方为佳物   王损斋笔麈曰烂柯山在髙要县东三十六里峰顶常有紫霞盖宝石之气也石之佳者紫气鲜润如臙脂中有青纹谓之青绦其文如云霞如锦绮李长吉集中所谓青花紫花砚者是也长吉诗云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刘禹锡诗云玉蜍吐水霞光净彩扇揺风绛锦鲜非目覩斯石不知是诗状物之工也   又曰砚谱云下岩北壁石背为泉水所浸弥漫涌溢下流为溪岩之中岁久崩摧石屑翳塞积水屈曲浅深莫测以是石工不复能采矣今世所传下岩砚皆唐五季国初时物观此则今世所传宋贡砚非下岩石彰彰矣至万厯卄七年采珠内史奉诏开采使蛋人泅而取之则块生其中有黄臕如玉璞然凿去始见砚材然百不得一焉于是下岩石始复出世   又曰欧阳永叔云端石以子石为上在大石中生盖精石也而米元章非之谓尝徧询石工云子石未尝有其在岩实于大石板上凿岂有中包一子者余意其说必确今乃知下岩石品贵重邻于宝玉皆有粗臕裹之如子之在胎胞故名之曰子石耳米氏又云下岩既深工人所费实多砚直不补故力无能取近年无复有闻则知所询石工所见乃半边石岩及蚌坑石耳岂复知有下岩子石者哉   又曰端石坚润如玉而着墨如泥盖天生砚材也宋时下岩既不可得而蚌坑等皆山中常石故宋髙宗翰墨志与苏东坡范石湖辈皆谓端石不发墨而新歙之龙尾方城之葛仙公岩山温州之华严寺岩石品出其上岂定论哉新歙砚絶无佳者而宋砚光滑拒墨特甚盖用久则锋铓顿尽遂成弃而方城温州两石今絶不闻可砚者惟下岩端石万古如新今日所得直追中唐逺出宋砚之上何啻千百倍亦一时之盛也   又曰闻之自岭南来者云彼中良砚材多石璞解去粗臕乃得之有重十余斤者   姚寛西溪丛语曰端砚下岩色紫如猪肝宻理坚至温润而泽储水发墨叩之有声但性质坚矿断裂尤多瑕疵秋枫岩石色微淡可亚下岩而坚润不及梅根岩一名上岩二岩俱沙壤相杂无水泉之润故色淡而燥肌理稍麤然中岩犹胜上岩新坑石色带红紫其文细宻材质厚大无瑕然止是崖石颇乏坚润后崖石与新坑畧相似又处其次西坑六崖石色青微黑佳者如歙石粗罗纹而发墨过之石眼圆晕数重青白黄黑相间极大者为最胜土人以晶莹圆明中无瑕翳者为活眼形模相类不甚鲜明者为泪眼形体畧具内外皆白殊无光彩者为枯眼   魏泰东轩笔録曰余为儿童时见端溪砚有三种曰岩石曰西坑曰后沥石色深紫衬手而润几于有水叩之其声清逺石上有点青緑间晕圆小而紧者谓之鸜鹆眼此乃岩石也采于水底最为土人贵重又其次则石色亦赤呵之乃润叩之有声但不甚清逺亦有鸜鹆眼色紫緑慢而大此乃西坑石也土人不甚贵重又其下者青紫色向朗侧视有碎星光照如沙中云母石理极慢干而少润叩之声颇重浊亦有鸜鹆眼极大而偏邪不紧谓之后沥石土人贱之西坑砚三当岩石之一后沥砚三当西坑之一则其品价相悬可知矣自三十年前见士大夫言有得端岩石者予观之皆西坑石也迩来士大夫所收者又皆后沥石也岂惟世无岩石虽西坑者亦不可得而见矣   本朝宋弇山端砚说曰端溪距肇庆三十余里在羚羊峡中江之南抝一小河入入即达溪溪绕众山之足盘回颇逺所谓旧坑者已湮没百余年矣坑采石久深踰数丈地中流泉滮发与溪流汇竟成巨潭不可入也石工乃采之新坑坑亦近百余年石亦竭水复如之比乃采之朝天岩岩石具青紫二色中有筋膜作黄緑纹质微粗燥初用亦利墨用之年余则石亦渐腻墨亦不发但叩之则其声清越且久润可作几案供尔间有新坑石藏久者冒为旧坑悬价甚昻非数镮不能得新坑色如紫玉莹润无肤理纎瑕不生墨所经易发置之匣中余渍亦能经宿不消日常易摧毫不如旧坑之细顺天人腻也辨砚者不在声之有无而在相其质质有二有有眼者有无眼者眼亦有二青红緑别白在外黄晕在中居心有墨子一粒俨鸲鹆目突起者谓之活眼其它自一以至双或蛾眉或三星或斗文或星宿海文或髙下玉笋斑文皆可贵也独死眼则称劣焉死眼者外无青赤绵痕黯然一斑若豆子中作黑晕虽亦隆起但周石不过一二眼质最居下也至于石之良劣则不在眼之有无其称有眼为佳者物好异耳使紫玉莹然亦自可贵何必弃瑜而取瑕耶顺治中靖藩镇粤移闽闻旧坑名思得之乃出多金募水工车水水尽见坑遂采佳石以出于是诸司亦捐俸钱各采一二役既竣仍导水归坑而旧坑之石乃得再见人间矣近来粤地亦间有售者一砚之价至索数千金诚鸿宝也余两见友人所蓄旧坑色具紫黑质微滑稍加抚摩则湿润应指而生呵之研墨可以作字磨墨按纳不待用力而滃然蓬勃少注水粒许可以竟日津津而絶不病颕与新石逈殊案头获此差足乐也东坡谓一钱可以买担水供数月何用择石为此矫癖语耳岂通论哉   ○砚说后篇   新安志龙尾山在婺源县东南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入山见迭石莹洁携归刋成砚南唐元宗时歙守献砚荐工李少微擢砚官髙似孙砚笺云龙尾石在水中极温润性坚宻声清如玉欧阳公砚谱天下之砚四十余品歙砚龙尾石品居第三歙州砚谱云罗纹山亦曰芙蓉溪砚坑十余处砚坑访于彼俗虽有龙尾山实无石好事者相传多云水中石   续博物志曰砚谱载天下之砚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石砚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 江南省志歙砚出龙尾山以青色緑晕多金星者为上郡志又称有刷丝石枣心石小斑纹粗罗纹细罗纹瓜子纹总出深溪者始可珍重自南唐置歙砚务搜取殆尽矣   范石湖婺源砚谱龙尾砚石秀润玉质天下砚石第一今其穴塞已数年大木生之不复可取或因洪水漂薄砂砾间得异时斧凿之余至琐碎者亦制为砚纵横不二三寸稍大者即是故家所藏旧物士大夫既罕得见故能察识者少遂以端石为贵端石絶品犹不能大胜刷丝东坡鳯咮砚铭云生金龙尾羞牛后此乃武夷滩石耳那得度龙尾前一时谑语非确语也   欧阳文忠曰歙石出龙尾溪以金星者为贵龙尾砚在端溪上而端溪以后出见贵耳夏晓堂曰龙尾之新也质粗而伤笔龙尾之旧也质坚而拒墨未可以驾端溪而上之   东坡赠龙尾砚诗曰君看龙尾岂砚材玉徳金声寓于石坡公文忠门人亦一时风气如此   稗海曰徽州婺源石产水中皆可为砚材品色颇多一种石理有星点者谓之龙尾石盖出于龙尾溪其质坚劲最能发墨前世多用之以有金星者为贵其石理微粗以手摩之索索有锋铓者尤妙以深溪为上或如刷丝罗纹枣心或如瓜子两两相对又有一种色青而无文大抵砚质以精润发墨者为佳又有祁门县文溪所产石色青紫石理温润发墨较后沥石差坚近时出处价倍于常土人以石材厚大者为贵薄小者次之又徽州歙县名小沟出石亦青润可作砚但石理颇坚不甚发墨其纹亦有刷丝者縁土人不知贵重故不用耳今之名龙尾而不能发墨者必小沟产也即文溪亦不可得多而况真龙尾哉   稗海曰歙砚石出龙尾溪坚硬发墨逺胜端溪此即欧公之论   唐彦猷曰红丝石砚出青州石外有皮须磨礲去之其里红黄相参里黄者其丝红理红者其丝黄须饮水使足然后可用不然则燥渴矣用之不减端石也此论与欧公龙尾说相枝拄然欲以抗端溪更愚矣饮水不足则燥渴尚得为佳品耶   稗海曰鼍矶石出登州鼍矶岛中岛距蓬莱百余里有石之可砚者金星雪浪颇为世重故取之者不惮于没溺焉此又砚石之别种也   山堂肆考曰宋张仲机有龙尾紫石东坡以铜剑易之据此则龙尾亦有紫色者矣   东坡杂记云建州北苑鳯凰山有石声如铜铁作砚至美有如肤筠又云仆好用鳯咮砚论者多异同盖少得真者多为黯淡滩石所乱耳子由砚録序云北苑鳯凰山咮潭中石苍黑坚致如玉以为砚与笔墨宜熙宁中太原王颐始发其妙然石性厚薄者不及寸   按胡仔溪渔隠丛话云鳯山石顽燥非砚材土人未以为砚若剑浦黯淡滩有一种石黑眉黄眼人以为砚鳯咮必此滩石也又云鳯凰山之后有一泉广三四尺石甃其底特一小井子由所云咮潭其地初无之又安得潭中石以为砚乎苏氏兄弟为王颐所绐耳   欧公砚谱子石在大石中生盖精石也而俗讹传遂以紫石为上唐彦谦砚録云山有自然圆石刻其璞得焉谓之子石   叶少藴曰东坡作鳯咮石砚铭云出北苑鳯城山余至建州求之无有盖南剑黯淡滩石也此石有二种其一出卤水去黯淡四十里细润而不甚发墨黯淡滩石宜墨而肤理不逮   稗海曰南剑州黯淡溪水中出石质深青黑而光润扣之有声作砚发墨宜笔土人琢治为香垆诸器极精致东坡所谓鳯咮砚者是也   栁子厚栁州山水记曰壁曰龙壁其下多秀石可为砚   刘澄之江州记曰兴平县蔡子池南有石穴深二百丈许石色青堪为书砚   四谱曰绛县人善制澄泥砚缝绢袋盛泥置水中踰年而后取则泥已实囊中矣陶为砚水自不涸   稗史曰归州大沱山石出江水中其色青黑有纹斑如鹧鸪质颇粗可为砚土人互相贵重甚发墨峡人谓江水为沱故名大沱石   宋朱辅溪蛮丛笑曰金带系砚石出黎溪今大溪深溪竹寨溪木林冈石皆可乱真紫石胜揭石熟猺亦能砺砥黎溪为最盖于淘金井中取之近亦难得有紫緑二色围黄线者名金带系   洮石砚乃砚之佳品余所深赏以为在端溪之上而古今论者絶少惟冯内翰延登雷御史渊二诗颇尽洮砚之妙冯诗云鹦鹉洲前抱石归琢来犹自有清辉芸窓尽日无人到坐看玄云吐翠微雷诗云缇囊深复有沧洲文石春融翠欲流退笔成丘竟何益乘时直欲砺吴钩观二诗则洮砚之足珍信夫   四谱曰魏铜雀台遗址人多发其古瓦琢砚甚工贮水数日不燥世传昔人造此台其瓦俾陶人澄泥以絺绤滤过加胡桃油埏埴之故与他瓦异   ○铜雀砚辨   崔后渠彰徳府志辨砚云世传邺城古瓦砚皆曰曹魏铜雀砖砚皆曰氷井盖徇名而未审其实魏之宫室焚荡于汲桑之乱赵燕而后迭兴代毁何有于瓦砾乎邺中记云北齐起邺南城屋瓦皆以胡桃油油之光明不藓筒瓦用在覆故油其背版瓦用在仰故油其面筒瓦长二尺阔一尺版瓦之长如之而其阔倍今或得其真者当油处必有细纹俗曰琴纹有花曰锡花传言当时以黄丹铅锡和泥积岁久而锡花乃见古砖大者方四尺上有盘花鸟兽纹千秋万岁字其纪年非天保则兴和盖东魏北齐也又有砖筒者花纹年号如砖内圆外方用承檐溜亦可为砚宋刺史李琮元丰中于丹阳邵不疑家得唐元次山家藏邺城古砖砚背有花纹及万岁字与邺中记合又曰大魏兴和二年造则唐贤所珍已出于南城矣   ○飞亷馆瓦   元王文定恽秋涧集有飞亷馆瓦砚歌略云刘郎杳杳秋风客神鸟冥飞忆初格豹章爵首尾蟠蛇建章千门风冽冽云云此亦在铜雀之前知汉瓦无不可为砚也吴震方青坛曰端石出肇庆府羚羊峡有上岩中岩下岩之别有水坑旱坑之分有旧坑新坑之目其宋时旧坑包公所谓不持一砚者今亦无所得石矣其石之精粗美恶人人聚讼皆由身不至端溪以耳为目此倡彼和究莫能得真石也彼地惟一僧及二三武弁识之盖以前当事者开坑令其监督日与土人石工及好事收藏者讲究故能略识其梗概也大约不论石之大小眼之有无以细润光嫩者为上其发墨与否久而后贵初出未有不发墨者也造为种种异名以炫逺近古无此也其眼不论大小以层次分明色泽圆活者为佳藏砚之人故自矜许掌大旧坑非数千金不可致至于城外庙前肆中所卖者皆屏风岩旱坑之石其价极贱即新坑亦不可得矣端溪龙尾俱见其佳者鼍矶岛亦曽见之不甚佳也读杨月湖忆砚诗云常山砚多青紫色不徒发墨仍润泽则常山亦有砚材矣诗中云获之如得琮璧失之如丧珍竒则推许未免过情亦人各有好不可强乎但云上品更多有紫袍玉带者何其与楚中浰溪石相类也先生名亷字方震江西丁酉解元   砚一名墨海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篆曰帝鸿氏之砚然则砚墨之来久矣   砚山斋杂记卷三   ●钦定四库全书   砚山斋杂记卷四   北平孙承泽 编   ○墨谱   程君房【玄元灵气第一陈玄墨制様极大 寥天一有时出玄元灵气之上冩经墨次之玄璧下程君房印一面盘螭上有好品字】   方于鲁【青麟髓大墨佳日楼 青麟髓小墨有世宝字第一 亦有寥天一九元三极墨于鲁超世之墨于鲁墨用熊胆舐之苦者佳】   程彦辅【九玄三极墨楷书边微髙】   罗小华【一字少华嘉靖时人即严世蕃之食客罗龙文也】   邵青丘【爪墨上有青门遗三字嘉靖以前人极品墨有海阳草书字】   吴去尘【太极图百子文上盘螭钮旁有去尘监制字名名望字去尘又名拭】   吴百昌【紫雪上有玄枵之精原始之液九转百炼神明紫雪十六字铭寥天一一而刻玄象监制】   吴玄象【又作楷书上下作云头玄象】   潘方凯【石莲秘寳开天容如韦轩寳藏潄金】   潘方回【宜宜堂】   潘嘉客【客道人】   方伯闇【写经墨】   方敷逺【碧水神珠】   程孟阳【松圆阁古松煤墨阴有铭阳有孟阳象又有松阁墨大书程孟阳字】   方泽逺【一笏金】   方广居【神髓】   宣徳年造【长寸许尘不容搰者最佳又有龙凤大定亦佳物也】   以上系桐城方密之所列   方正【牛舌墨冇极品清烟四字 嘉靖时人今不可得矣】   余端蒙【上有墨精二字】   汪【仲嘉合造李法墨有百年公孙如石一点如漆二语】   汪仲嘉【自造山灶轻烟复古墨上有复古二字】   汪季常【一茎草墨上有万厯庚戌字】   叶环源【玉髓墨阴书环源阳书玉髓共四字形小而圆又冇方者上有奎星象亦精】   吴干古【秋叶墨】   黄宾王【龙文双脊墨万厯辛亥年制冇放言居士铭】   紫云阁藏墨【壬寅春制不书姓名】   吴君章【太紫重玄墨守玄居监制 又有天峯神物墨】   方澹玄【非烟墨万厯癸丑制】   吴乔年【知止堂柔翰墨万厯戊午制圭形】   詹云鹏【金盘露墨有落花流水形潄金】   季园墨【无姓上有徳藻堂水苍玉字】   吴荩卿【冩经墨小不盈寸上书心经一卷】   羣玉册府墨【大圆形不书姓名】   汪美中【一茎草墨天启甲子制】   吴叔大【天琛仿古墨小如筯又有软剂天琛有仿承晏墨字又有新安上色墨亦天琛上刻玄栗斋墨此叔大第一墨也又有雪堂义墨亦刻天琛字】   徐伯经【龙宾墨】   吴鸿渐【潄金青麟髓又有玄虬脂为桑林里第一墨】   吴汝修【草玄亭墨旁刻庚戌字楷书双螭嵌珠上有倒香字小圆印潄金】   吴康虞【龙香剂说虎斋藏刻庚戊字洒金嵌珠又有十笏斋墨篆书两旁万厯甲辰年制行楷】   汪儒仲【墨皇快雪楼藏有己未楷书字】   吴肇一【观妙斋墨万厯壬子楷书潄金嵌珠】   吴云卿【玄玉吴云卿珍藏八分书】   方林宗【青藜光藴真阁藏歙方林宗为朱太先生珍赏上下云头方印林宗二字】   空赏斋【无姓名楷书潄金嵌珠】   曹和初【函一墨有尚友斋印一面刻曹和初制】   闲道人【玄精墨一面闲道人三字八分书下冇东冈印落花流水式涂金】   吴大年【爽阁墨一面刻壬戌大年氏藏洒金圆扁阔一寸长倍之仿李法墨一面刻水华居珍藏上壬戌字潄金线边】   虚白斋【一而刻壬戌年制行书洒金线边上圆疑亦吴大年也】   浚明【野弦堂藏墨一面崇祯元年楷书图印有家字方印浚明字】   吴元养【延陵吴元养墨篆书崇祯年造楷书镇纸式】   罗小华【一池春緑四行书字一面刻盘螭戏水上旁有小华逸史字又水云居制楷书】   当朝一品墨【花边上仙人吹箫立鳌首】   叶向荣【文嵩友墨隶书下刻叶向荣珍藏有向荣山印一面牡丹双凤旁万厯丙辰年造上大千字楷书】   赤水珠【两面双螭盘绕旁刻柔翰斋三篆字上有小铜环当系吴乔年墨】   玄芝墨【寿星文一面楷书铭】   总墨之大凡晋人则有韦诞所云一点如珠者是也六朝则有张永五季则有奚超超之子廷珪在唐赐姓李人称李廷珪宋有常和沈珪陈瞻张遇以龙香剂进御王迪以逺烟鹿胶而自有龙麝气称絶胜焉   至潘谷而妙可为廷珪亚至元时有朱万初者可亚潘谷有苏浩然名澥者自制墨作松纹皴皮坚致如玉石又王迪之流也宋徽宗有苏合油烟墨至金章宗乃以苏合油搜烟为之价同黄金以上所谓有其名而无其物普天大地欲寻其分寸而不可得者也   止云馆写经墨【一面方氏珍藏两旁彦成専制万厯丁未明一元造潄金嵌珠必于鲁墨也】   方于鲁【寥天一有画一主人方印一面冇汪伯玉铭一面刻建元墨三字于鲁旧字也旁冇辛丑字又有瑞元极品墨漆成断文 玄蝉露精一斋藏上刻辛亥楷书潄金来喜阁制墨有觉我方印万厯己未楷书墨首两旁盘螭如古碑九元三极墨刻建元二字式甚竒古羲苍篆墨纹麟斋藏方于鲁仿易水法造一面刻龙文子封氏督制小字潄金嵌珠】   方于鲁歙人也初名大滶后以字行改字建元以制墨名天下朱竹垞曰古人制墨率用松烟汉取诸扶风晋取诸庐山唐则易州上党自李超徙歙张谷徙黟皆世其业其后耿仁遂髙庆和戴彦衡吴滋胡智率多歙人明则罗文龙少华邵正已格之程大约君房辈咸以制墨称而于鲁所制最伙上自符玺下至杂佩凡三百八十五式刋成图谱曽上呈乙览所造云笺匪止成都十様尝以百花香露和墨自作长歌世但目为墨工误矣   竹垞明诗载其二章一送张山人归越曰雉子斑斑麦正齐黄梅四月雨凄凄新安江上携尊酒送尔看山到浙西一璞石席上作曰十年不惯出家门千里来逢故旧存正值江干春未晚蒌蒿荻笋煮河豚固自楚楚有致也按于鲁有佳日楼诗集梅季豹评其有唐人风汪伯玉曽招之入丰干社屠纬真谓其尊函叟而诗不尽禀函叟葢布衣中一雅宗也古之名人为技所掩独一于鲁哉   吴拭字去尘休宁人徐武子称其慷慨重然诺中年以结客倾其家晚栖吴市寻避兵虞山困厄死其诗自出机杼决不冺没朱子蓉述其夙饶于赀破产结客游金陵徧题十寺廊壁如花雨已过寒食后风筝又傍社坛斜蛮乡有梦三千里闽海无书二十年半偈岁深香积饭一畨春老木绵衣移家转近寒山寺探箧惟存秋水篇衣上露凉飘桕叶鬓边霜重压芦花诵之神采夺目又称其制糜丸不啻沈珪对胶   邵正已字格之休宁人以制墨名于世所谓青丘山人者也所著有立石山房草朱竹垞曰格之専精墨务诗亦斐然其铜雀台诗云寂寂铜雀望飘飘繐帐悬君王遗令日是妾断肠年舞影伤罗绮歌声咽管弦西陵松槚冷日夕鎻寒烟着语固不自俗信乎隃麋松烟非墨工所能制也   宋弇山墨品曰世重李廷珪墨以其烟轻色明润若点漆岁久不黯不碎故古今无匹也传其制法以灯草一茎用红花膏染就置盏中注苏合油燃之故烟清而无煤气制鹿角胶和烟杂冰片龙脑杵万杵而成其墨外不加漆当时已计两准价盖其工料精良皆出自大官非他家私制可能方拟者也南唐既亡归宋内库宋祖不知寳惜修大内工作以之代煤而廷珪之佳制殚矣宋之中叶士大夫家偶有藏者已为希世之寳矣宋代潘谷墨次于廷珪世亦贵重潘法不传但闻其注油取烟和胶制料悉以己意为之不用作墨家常法故东坡先生平生惟用潘墨而所藏亦多后迁海外舟败于水而潘墨尽焉明世有罗小华制小道士一种其烟极清落纸有润色不事香料而亦无胶气真絶品也次则程君房取烟甚轻制胶得法不用金珠冰脑屑有本色与施漆二种本色宜南施漆宜北盖北土风髙不施漆惧中断且裂也世共珍之次则有方于鲁其墨品在君房之下烟微浓微重着纸颇有色泽盖其取烟以松取油用桐而胶则不免杂皮耳然世亦重之明晚则有程凤池吴去尘颉颃后先其制烟施油和胶入料一一中窽概于本色外不加漆颇称适用与时制逈殊亦妙品也近时作者叠出不用古法惟以新意创造虽香泽有余而神采殊失矣书画家折衷诸品李潘不可再遇小华亦殊难得惟以程方二氏为上品也   丰润曹冠五太守名鼎望顺治己亥进士选庶常改部属出守徽州俸额所入悉以制墨其次子宾及舍人名鈖者博雅好亊亦有所制较太守为亚之徳州孙莪山先生使黔日记中有得江津石砚诗云我有曹氏墨一金易一铢盖指太守父子也顷见有误读此诗者遂以新安曹素功墨当之不觉失笑莪山之诗为素功增利市三倍矣   程君房名大约字博初名大滶改字建元焦弱侯谓其博雅能诗文又称君房为鸿胪想以墨授官耶   池北偶谈宣城梅清尝遗予墨朴一其坚如石文曰程燎松丸墨起于唐王方翼少孤被母逐居凤泉里执苦养亲以墨致富后为名臣   南唐徐常侍铉言尝得李超墨一挺长不过尺细才如筯与弟锴共享之日书约五千字十年乃尽超与常侍同时其珍重已如此宜北宋诸公得其断璧残圭以为希有也   宋时士大夫多重兖墨范宣公有诗云谁爇长松制作勤轻煤匀腻杂兰熏中疑玄石无纎翳外似灵犀有宻纹溪石乍研浮紫翠蜀笺试冩落烟云会将点画传青简千古忠邪为尔分   元有朱万初善制墨纯用松烟盖取三百年摧朽之余精英之不可冺者用之非常松也天厯己巳开奎章阁拣儒臣亲侍翰墨荣公存初康里公子山皆侍阁下以朱万初所制墨进大称旨虞文靖公赠之诗曰霜雪摧残涧壑非深根千岁斧斤违寸心不作飞烟化还作元云绕紫微   ○眼镜   眼镜初入中国名曰叆叇惟一镜之贵价准匹马今则三五分可得然不过山东米汁烧料玻瓈者贵矣水晶尤贵水晶之墨色者贵至七八金余值以渐而减真读书之一助也西洋天主教人神竒其说云自万厯年中彼教入中国始有者非也偶见吴匏翁诗集中有谢屠公送西域眼镜篇曰眼镜从何来异哉不可诘圆与荚钱同净与云母匹又若台星然两比半天出持之近眼眶偏宜对书帙蝇头琐细字明莹类椽笔余生抱书淫视短苦目疾及兹佐吏曹文案夕未毕太宰定知我投赠不待乞一朝忽得此旧疾觉顿失谢却拨云膏生白讶虚室扁鹊见五脏未必有竒术随身或得此遂使目光溢世传离娄明双睛不能没千年黄壤间化此直百镒闻之西域产其名殊不一博物有张华吾当从彼质观此镜之形模毕具又知文定公目近视所云产西域则文定之为吏侍当在弘治正徳间彼时中国久有此镜矣何待天主教始能造也   留青日札提学副使潮阳林公有二物如大钱形质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云母每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倍明中用绫绢聨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出于西域满剌国或问公得自南海贾胡后见张公方洲杂录云宣庙赐胡宗伯物即此以金相轮廓而衍之为柄纽制其末合则为一岐则为二如市肆中等子匣又孙参政景章亦有一具云以良马易得于西域似闻其名为僾逮则其二字之讹也盖叆叇乃轻云貌言如轻云之笼日月不掩其明也若作暧曃亦可   ○宣炉注   如皋冒辟疆博雅嗜古尝为桐城方詹事【拱干】赋宣炉歌自为之注甚精核云宣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黯淡中发竒光爇火久灿烂善变久不着火即纳之污泥中拭去如故假者虽火养数十年脱则枯槁宣庙时内佛殿火金银铜像浑而液又云寳藏焚金银珠寳与铜俱结命铸炉宣庙询铸工铜几炼始精工对以六火则殊光寳色现上命炼十二火条之复用赤火镕条于钢铁筛格上取其极清先滴下者为炉存格上者制他器炉式不规规三代鼎鬲多取宋瓷炉式仿之宣炉以百折彝乳足花边鱼鳅蜒蚰诸耳熏冠象鼻石榴足橘囊香奁花素方员鼎为最索耳分裆判官耳角端象鬲鸡脚扁畨环六棱四方直脚漏空桶竹节等为下   宣炉仿宋烧斑初年沿永乐炉制中年嫌其掩炉本质用番卤浸擦薫洗易为茶蜡末年愈显本色着色更淡后人评宣炉五等色栗殻茄皮棠棃褐色而藏经纸色为第一金鎏腹下为涌祥云金鎏口下为覆祥云鸡皮色覆手色火气久而成也   嘉靖后之学道近之施家皆北铸北铸间用宣铜器改铸铜非清液又小冶寒俭无精采且施不如学道多矣南铸以蔡家胜甘家蔡之鱼耳可方学道   真宣炉本色之厄有二嘉隆前尚烧斑有取本色真者重烧有过求本色之露如末年淡色取本色真炉磨治一新甚有岁一再磨景泰成化之狮头彝炉等后人伪易凿宣欵以重其价宣炉又有呈様无欵最真妙者后人得之以无欵恐俗目生疑取宣别器有欵者凿嵌毕竟痕迹难冺皆宣之厄也   明宣庙铜器炉为首其制不一有彝炉乳炉花边天鸡橘囊压经香奁角端象鬲匾炉畨环六棱缨络梵书太极桶炉竹节马蹄法盏盋盂马槽熏冠等式   口有灯草边花觚直口平口瓮口井   耳有桥耳鱼耳冲天鱼耳鳅耳鹏耳畨象冲天畨象海狮龙凤天鸡夔龙螭虎结耳如意风箱索耳寛紧鹦鹉耳环耳朝冠戟耳蜒蚰香草寿带鸟兽吞口   肩有金莲寳相云肩线肩   所取者桥耳乳足鱼耳石榴足鳅耳圏足畨象及鹏耳天鸡海狮兽耳亦圏足或裙足香草髙乳髙戟耳石榴足桥耳有三丁戈足其品最上   次取者法盏波斯足鹦鹉象首汤盬足压经环耳低乳足香饼足索耳有寛紧足有髙低者寛昂于紧   最下桶炉云板足汤盬足熏冠马槽盋盂   铸耳多仿宋瓷欵识有身耳逼近无余地者乃另铸耳磨治钉入钉耳多伪盖宣炉铸耳不称率■〈扌东〉出更铸十不存一   色种种皆仿宋烧斑者初年色也永乐烧斑本此   蜡茶本色者中年色也谓烧斑掩铜质之精华乃尚本色用畨磠同醋浸擦为之   本色愈淡者末年色也纯用本质烧成色愈淡而愈精采   其色有赤金色三种石榴皮棠棃秋白棃栗殻海棠红山查白枣皮红浅深藏经纸茄皮羯色   其最浅藏经山查白海棠红秋白棃   其次鎏金色鎏左肩为覆祥云腹以下为涌祥云   至于鸡皮色则火气久而自成迹似鸡皮摸之无迹即今所谓橘皮纹也   本色之厄有二嘉隆前有烧斑色时尚烧斑故取本色炉重加烧斑   近则磨新厄过求色浅磨治一新至有岁再磨者   欵识阴印阳文真书大明宣徳年制字完整地明润与炉色同非经雕凿熏造者   后有伪造者北铸嘉靖初之学道前近之施家施不如学道前间用宣铜别器改铸然别器铜质原次于炉且小冶单铸气寒俭乏精华苏铸蔡家南铸甘家甘不如蔡惟鱼耳一种可方学道   有旧炉伪欵者永乐之烧斑彝耳多寛索腹多分裆景泰成化间之狮头彝等厚赤金化云鸟片帖铸原欵用药烧景泰年制等字   有真炉真欵而嵌钉者当年监造每种成不敢铸欵呈上准用方依欵铸后谓有欵易售取宣别器欵色配者嵌入其合缝在欵隅边际但从覆手审视自得痕影   故首视官造民造官造任其花素无不工雅华而不妖朴而不陋极草率处偏耐看玩官铸分两无零剰钱数民铸不然纯是琢磨车碾之精虽穷极工巧自乏大家规则   宣炉惟色不能伪黯然竒光在里望之如至柔之物可以挼搯廹视如肤有肉色藴火爇之精采善变伪者外光夺目内质理槁然矣传宣庙时佛殿灾金银铜像液因用铸器非也宣庙欲铸炉问工何法炼而佳工奏炼至六用炉甘石点则现寳光殊色异恒用矣上曰炼十二炼足条之置钢铁筛格上用赤炭镕之清者先滴备铸存格上者作他器   ○窑器   窑器所传柴禹官哥钧定可勿论矣在胜朝则有永宣成弘正嘉隆万官窑其品之髙下首成窑次宣次永次嘉其正弘隆万间亦有佳者其土骨紫白料法也垩药水法也厎足火法也花青彩画法也所忌者三■〈石由〉泽不具曰骨罅折曰蔑边毁剥曰茅   成窑之草虫可口子母鸡劝杯人物莲子酒盏草虫小琖青花小盏其质细薄如纸蒲萄■〈骨巴〉杯五色敞口匾肚齐箸小碟香合小罐皆五采者成杯茶贵于酒采贵于青其最者斗鸡可口谓之鸡缸神宗时尚食御前成杯一双已值钱十万成宣■〈骨巴〉杯皆非所贵   宣窑之祭红杯盘有通体红者有红鱼者百果者有西红寳石垩涂烧者其寳光凸起紫黑者火候失也青花有茶■〈骨巴〉杯画龙及松梅有酒■〈骨巴〉杯画人物海兽朱砂祭红少大器壶物有色红鲜白鎻口者有竹节卤壶小壶匾罐皆罩盖者炉缾杯碟敞口花尊蜜渍桶罐多五采者白坛盏心有坛字暗花白茶琖瓮肚釡厎线足里有龙凤暗花厎有大明宣徳年制暗欵坐墩有漏花填采皆深青地有蓝地填采有白地青花有冰裂纹其形以拱面为上凹面次之为其积水故也又以花欵青垩光素品者次之水注有五采桃注石榴注采色双瓜注双鸳注鹅注笔洗有鱼藻洗葵洗罄口洗螭洗雨台镫檠幡幢雀食罐蟋蟀盆徐应秋曰宣窑不独欵式端正色泽细润即其字画亦精絶尝见一茶盏乃画轻罗小扇扑流萤其人物毫髪具备俨然一幅李思训画   永窑之压手杯传用可久撆口折腰沙足滑厎外深青花内双狮球球内篆书永乐年制细如粟米鸳鸯心次之近仿蠢厚约略形似耳   嘉窑泡杯其极低小罄口者有三青花者称最水藻者次之芝草者又次之坛琖大中小三号内茶字者为最橄榄字酒字枣汤字次之姜汤字又次之姜汤不恒有琖色以正白如玉斯羙垩嫩则近青垩不净则近黄其青花五色二窑器制悉备有三色鱼匾残罄口馒心圆足红铅小花合子等有大如钱有青花有红花盖永尚厚成尚薄宣青尚淡嘉青尚浓成青为蘓渤泥宣青名麻叶青宣采未若成采浅深入画也嘉万之回青特为幽菁鲜红土絶正矾红而回青盛作   隆窑之秘戏不入鉴藏他物汁水莹厚如堆脂汁故名鸡皮橘皮质料厚实不易茅蔑也官窑坯器干经年方用车碾薄上垩水候干数次故入骨最坚而厚出火口足垩不满者则碾去土垩更烧之故有鸡橘纹起用久口不茅身不蔑其发椶眼蟹爪纹者垩中心小疵反以谂火候之到亦如宣炉热铳他铸无及者至于别见他产者略于后   彭窑元时戗金匠彭均寳效古定器制折腰様者甚佳土脉细白者与定器相似青口欠滋润极■〈髟上公下〉脆称为新定近景徳仿者用青田石粉为骨烧造名为粉定垩粗骨■〈髟上公下〉更不佳   龙泉窑出浙江处州龙泉县与哥窑共一地道宋时名曰青瓷明窑移处州府处州青色土垩火候较旧龙泉质劣古器质薄一种盘厎有双鱼外有铜掇环体厚者不佳   象窑出浙江宁波府象山县似定而粗色带黄有蟹爪纹色白滋润者髙俱不贵   欧窑出南直常州府宜兴县明欧姓者烧造有仿哥窑纹片者有仿官均窑色者采色甚多皆花盘奁架诸器不一旧者颇佳   建窑出福建泉州府徳化县其色有甜白青色深浅不同古建瓷薄者絶类宋瓷盌盏多是撆口色黒滋润有黄免斑滴珠大者真体厚者多少见薄者惟佛像最佳饶器出江西饶州府浮梁县景徳镇及广信府弋阳县宋时器色様甚繁其淋垩甚肥灵透与定相近而稍有异明官窑皆出于此其官造窑小而器不多甚至一窑止烧一器者盖取火候和匀周宻而无攲斜走烟破喾之失祭红以西红寳石为垩又有朱砂点翠青花点色不同垩肥俱有橘皮纹甜白一种色如羊脂者尤可爱重垩不到磨去复上入窑再烧故椶纹甚厚久用而不茅蔑御土窑体薄而润最好素折腰様茅口者体薄色润莹白尤佳其值低于定器元时烧小定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髙新烧大足素者欠润有青色及五色花者今烧此器佳者色白而莹最髙青黒色戗金者多是酒壶酒盏之属   吉窑出江西吉州府庐陵县永和镇色与紫定相类体厚而质粗不足贵宋时有五窑书公烧者佳有白紫二色花缾大者直数金小者有花又有碎器亦佳相传文丞相过此窑器尽变成玉遂止不烧   山西窑出太原府榆次县平定州平阳府霍州又出霍器   陜窑出平凉府平凉华亭两县   广东窑出潮州府其器与饶器类   髙丽窑器类饶产有甜白色而垩干燥微近黄皮粗骨轻花素不等细花竟似北定印花青色者似龙泉上有白花朶者不甚佳   大食国器以铜骨为身起线填五采药料烧成俗谓法琅是也宋官窑色鲜菁可爱明官窑亦佳又谓之鬼国古瓷器出河南彰徳府磁州与定器相似但无泪痕亦有划花绣花素者值昻于定新者不足论也   居易録万厯间浮梁人昊十九者自号壶隠隠于陶能诗书似赵承旨所制磁器妙极人巧尝作卵幕杯莹白可爱一枚重纔半铢性不嗜利所居席门瓮牖而已樊玉衡赠诗云宣窑薄甚永窑厚天下知名昊十九更有小诗清动人匡庐山下重回首李日华诗云为觅丹砂到市廛松声云影自壶天凭君点出流霞盏去泛兰亭九曲泉宋牧仲中丞最好古铜器在江右予尝寄讯访昊所制不可得矣   髙江村酬苍林宋均窑缾歌古来窑器崇朴质瓦罂土缶无竒特越窑传自李唐开【陆鲁望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峯秘色来则唐时已有窑器矣】青瓷共寳柴皇式【世传柴窑色如天声如磬今人得其碎片皆以装饰玩具】雅具偏从赵宋多锦边白定嫌芒棘勅使新窑建汝州熊熊玛瑙流光泽【宋以白定有芒不堪用命汝州建青窑器以玛瑙末为油】渡江邵局袭故京澄泥笵土何轻明烧成惟献至尊用郑重特以官窑名【南渡后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法政和间京师旧制名官窑进奉之物臣庶不敢用】处州二章巧更过生一新兴百圾破【南宋时处州龙泉章生一生二各主一窑兄陶者为哥弟陶者为龙泉足皆铁色哥窑多断纹名百圾破更见重于世】一器争酬数十缗阿弟龙泉名并播近来纎羙说宣城丽彩寒芒照四坐寳椀鸡缸盘积【音祭】红市中论价称竒货【鸡缸宝烧碗朱砂盘最为精致价在宋磁上】僧寮偶见双耳瓶黛色浓淡光泠泠异哉均州旧时造几经兵燹犹完形苍公为言出内府乱离遗弃等尘土当今所寳惟蒸民焚裘裂锦轻图谱不尔搜求焉得存此物早同簋簠尊【宣和间内府尚古器搜求民间无敢隠者】禅家本意絶贪爱赠君持去娱朝昏雨过秋天白露时小斋飒飒凉飔吹题诗灯前记佳话纸窻木榻生陆离京师地卤艰花木花开花谢空寒燠得此大足消清愁殷勤满挿东篱菊   成窑鸡缸歌世人耳目贵所少龙勺鸡彝竞爱寳杯樽本是太古风近时谁信趋竒巧赵宋花瓷价最髙玉腴珠润坚不佻永乐以来制稍变宣磁益复崇纎妖血色朱盘日轮射小盏青花细描画后来埏埴日更精五采纷纶数成化红妆袅娜蜡泪垂万花锦谷扬葳蕤春阴隔院秋千动浓香满架葡萄披亦有婴儿与髙士鬓眉栩栩神相似【成窑酒杯种类甚多有名髙烧银烛照红妆者一美人持烛照海棠也锦灰堆者折枝花果堆四面也秋千杯者士女戏秋千也龙舟杯者鬬龙舟也髙士杯者一面画周茂叔爱莲一面画陶渊明对菊也娃娃杯者五婴儿相戏也满架葡萄者画葡萄也其余香草鱼藻瓜茄八吉祥优钵罗花西番莲梵书名式不一皆描画精工点色深浅磁色莹洁而质坚】留与人间作秘珍什袭真堪琬琰比尤其著者推鸡缸陆离寳色摇睛牕鼠姑灼灼老鸡唤【鸡缸 画牡丹下有子母鸡跃跃欲动】将雏抱鷇三两双梅邨老翁称解事错道宣宗制此器【梅邨作宣宗戗金蟋蟀盆歌以鸡缸为宣窑】此器繇来见者稀更有何人讨源始相公爱玩逾图球长安好事勤征搜绨函封固献阁下千缗一器争相酬我从平津得暂见两手摩挲眼光眩归来倒尽老瓦盆一醉那分贵与贱   汉书南山有武帝旧匋匋即窑也当以此为正书   砚山斋杂记卷四
13,231
艺藏
综合
秋园杂佩-明-陈贞慧
秋园杂佩 明 陈贞慧   荻洲鸥地,抱病来此,败甑颓铛,时煎恶草,以送日隙则摊书涤砚,未足以消耗闲心。偶拈数条,以为寂历之助,题曰《秋园杂佩》。道者曰:此子无福,少却松间一日瞌睡也。余笑而岕之。戊子秋八月定生识于亳村之雪岑厂。   ●庙后茶   阳羡茶数种,岕为最。岕数种,庙后为最。庙后方不能亩,外郡人亦争言之矣,然杂以他茶试之,不辨也。色香味三淡,初得口,泊如耳。有间,甘入喉;有间,静入心脾;有间,清入骨。嗟乎!淡者,道也。虽吾邑士大夫家,知此者可屈指焉。   ●兰   兰龙池铜官间,芊眠峭蒨,离离如积,山人采摘,入衣香欲满园,杖挑藤束,筐筥登市,累累不绝。每岁正二月之交,自长桥以至大街,鳞次栉比,春光皆馥也。一干数花,生于夏月者则名蕙。   ●庞公榛   庞公榛,生宜邑芙蓉寺,其味冷香幽冽,相传为庞居士访太毓禅师,三到芙蓉,携榛种此,因名。今寺门有三到亭。   ●竹菇(注此蔬隔宿辄不可食,故虽邻邑,不可致也)   竹菇,蕈也,山中所在有之。小如钱,色如胭脂新染,生以二月,味绝佳,真山家上物也。王百穀称为伊蒲第一。   ●南岳莼   云间张季鹰,闻秋风起思莼鲈,便拂衣归,人高之,而莼之风味,始著吴中,他处亦不甚产。崇祯戊寅,问卿从西湖移至南岳兰墅涧中,其类遂繁,五六月间,茎长丈许,凝脂甚滑,真如晶透雪葡萄也。味甚淡而旨,想季鹰秋风正馋此耳。或曰:惟南岳涧中为然,移置他所,即不活也。   ●香橼   香橼见《岭表广记》,一名枸橼子,香与韵远胜于佛手,以佛手自闽来,争致之,实不及香橼之组藉耐久耳。尝见崧儿一诗有云:“落落此非橘,幽于味外饶。摘香童仆手,分静素瓷窑。”似能绘趣。自变乱以来,佛手建兰茉莉,五年不至矣。间有非山人寒士所得妮,余庭畔香橼数株,每当高秋霜月,赭珠金实,累累悬缀,不下四五百球,摘置红甆,幽香一室,凡吾之襟裾梦渖,皆是物也。以不用钱买,余得以分赠亲知,一时沾沾为贫儿暴富矣。   ●书砚   陈眉公云:“文人之砚,犹美人之镜,不能离也。”甲戌初夏,余过访眉公于佘山,出藏砚相赏于绿阴之下,举一以赠余,有宋元潭年学生蔡珏制数字。凡石质之粗者,易墨而败笔,细润者便不能发墨,此砚质润而仍易墨,可称佳品。余藏数砚,不能过之。今年城居两月,亲友处假一砚,最不生墨,笔著纸,墨即浮撒,且蟾滴劳甚,愈以见砚之佳者足宝也。但余焚欲君苗,磨非维翰,负愧眉先生捐佩意耳。   ●鹦鹉啄金杯   窑器,前朝如官、哥、定等窑,最有名,今不可多得矣。余家藏白定百折杯,诚茶具之最韵,为吾乡吴光禄十友斋中物,屡遭兵火,尚岿然鲁灵光也。国朝窑器之精者,无逾宣、成二代。宣乃远不及成,宣则鸡文粟起,佳处易见。成则淡淡穆穆,饶风致,如食橄榄,妙有回味耳。余友问卿家藏鹦鹉啄金杯,高足磐口,亭亭玉立,一名四妃十六子,又名太平双喜,淡白中见殷碧离离之色,真如撒卜嵌空,樱桃的历,宝光欲浮,使人不能手。每过云起楼,促膝飞觥,出成杯劝酒,醉眼婆娑,睹此太平遗物,不胜天宝琵琶之感(注云起楼,吴问卿先姑丈城中宅,栏槛花石甚丽)。   ●时大彬壶   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则如陈壶、徐壶,皆不能仿佛大彬万一矣。一云:供春之后,四家董翰、赵良、袁锡,其一则大彬父时鹏也。彬弟子李仲芳,芳父小圆壶,李四老官号养心,在大彬之上,为供春劲敌,今罕有见者。或沦鼠菌,或重鸡彝,壶亦有幸有不幸哉!   ●湘管   湘竹弥竹,出西粤山中,其地多猺獞所居,非裹粮徒步,冒烟瘴,犯霜雪,不致也。舟行六千里,得至江南,择其篁孙之美好者,胭肌猩晕,断以为管,始为徐陵珊架上物,亦勤且勤矣。崇祯戊辰,家仲父别驾桂林,前后多有携归,每得百余管,视之不重也。余年家文文起相国,余友吴次尾,颇好之,多有所遗。二十年来,零落殆尽,所存不及十余。遥望西粤,何异天上?然中年离乱,江淹五色,湘东银笔,安所用之?况海内知交,嵇锻王琴,多化为异物。骚魂徒赋,笔冢成封,睹一湘管,而坡老磨人之谑,广陵绝调之悲,茫茫交集,止有昙州遗泪,与管上湘痕,淫淫罨霭而已,又何异于龟蒙之志锦裙也?   ●黄熟。   黄熟出粤中真腊者为上,香味甚稳,佳者不减角沈,次亦胜沈速,下者谓之黄熟桶,浓烟泼鼎,不能堪耳。初价不甚昂,山家所易办,今不能多得,香肆中绝少佳品。每坐雨煮茶,窗绿正午,辄思此良友。   ●五色石子   五色石子,出六合山玛瑙涧,雨后胭痕螺髻,累累濯出。然山深地僻,往返六十里,非好事者不到。自万历甲午,饼师估儿,从旁结草棚以市酒食,于是负石者始众,蜂涌蚁聚,日不下数石,以白磁盘新水盛之,好甚者十不得一二,其佳者猩红黛绿、云桡不一,或为羊脂玉,或为蜀川锦,或为鹦鹉紫,或为僧眼碧,或为嫩鹅黄,朱者如美人睡痕,黑者如山猿怪瘿,文采陆离,虽■〈王母〉琭堆盘,琥珀映觞,无以加是。纵不敢望米襄阳研山,然亦石骨中之小有奇趣者,独狠阛阓市儿,寸许石子,索价每以两许。昔坡公饼饵,易得以二百五十枚,供佛印,令生今日,当有同叹。   ●折叠扇   宋朝握团扇,其折叠扇,自永乐朝鲜贡始,始颁其式。宣宏间扇名于时者,尖根为李昭,马勋为单根圆头。又方家制方相传云:文衡山非方扇不书,川扇戈扇以地著。后又有蒋三苏台荷叶、李玉台柳邵明若,李文甫耀濮仲谦,雕边之最精者也。远者百余年,近亦四五十年物。即一扇之制,而精坚脕薄,其为升降也具矣(注:陆文裕得杨妹子写扇折痕,尚存孙愐韵注。搊扇,则唐人已有矣。见《物理小志》,抑亦团扇之折叠者,并志以备参考)。   ●邱山胡桃   邱山,邑人,雕刻精工,所制胡桃坠,人物山水树木,毫发毕具。余见其有渔家乐,东坡游赤壁,百花篮诗意,有夜半烧灯炤海棠,春色先归十二楼,数事。窗阁玲珑,疏枝密树,掩映斐亹,即善绘者,无逾其精巧。他有效者,便见刀凿痕,终不及其雅炼矣。虽一小技耳,前后莫有工者。且胡桃大不逾寸,幻如许狡狯,令人目境迷离,亦一奇也。故记之。   ●杜鹃(原文阙)   (谨按《蛟桥钤记》云:长桥脉断杜鹃枯,四方兵乱,此语不知何来?流闻甚久。或云,郭景纯之遗验也。崇祯辛巳,杜鹃忽枯,周相国是年建坊于桥北蜕希桥脉凿断,坊亦未成,遂有甲申之变。杜鹃产蜀中,素有名,宜兴善行洞杜鹃,生石壁间,花硕大,瓣有痕点,最为佳本,不亚蜀中也。杜鹃以花鸟并名。昔少陵幽愁拜鸟,今是花亦可吊矣。戊辰秋日男维岳拟补。)   ●永定海棠(原文阙)   (谨按海棠以西府为贵,吾宜永定村海棠,相传为宋时遗植,即坡公置产还券处也。坡公来宜,吟咏其下,诗云:日暖风轻春睡足。善于描绘矣。永定邵氏,为宜邑旧族,其家之盛衰兴替,亦不知凡几矣。独海棠犹以永定著名,虬枝艳葩,光影照耀,花开时,远近观者云集。噫!故家遗族,流风余韵,尚有过而问之者乎?抑无足津逮耶?噫,良可慨也!戊辰仲冬男宗石拟补。)   先大人《山阳录》、《秋园杂佩》两书,宗石十龄时曾见镂板。丙申,遭先君大故,宗石年甫十三,四壁无存,饥驱渡江,赘雪苑侯公甥馆,孑然一身,仅守先大人所撰《皇明语林》、《雪岑集》、《山阳录》、《书事七则》、《秋园杂佩》诸稿,皆先大人手自删改者。癸亥冬,筮仕博陵。丙寅,三兄到署,始知前所梓两板已失。宗石谋共付剞劂,而《皇明语林》、《雪岑集》,卷帙稍繁,盖将有待,乃先刻《山阳录》、《书事七则》,质之海内。惟《秋园杂佩》,细校先外舅侯公序,缺杜鹃、永定海棠二则。戊寅春,寄书三兄,搜之家乘,抄稿邮示,较宗石藏稿,又少香橼、书砚、湘管、黄熟四则,文亦稍有异同。呜呼!先人手泽,一传已多缺略,况其后焉者乎?宗石不禁泪下沾襟,动弓冶箕裘之感矣。兹同三兄追逆先大人立言之旨,以意补之,登之梨枣,即以先外舅侯公序冠其端,诸则悉详,可作总目。是书虽不能还旧观,庶释郭公夏五之憾于万一也。戊辰仲冬四男宗石谨书于安平公署。   右《秋园杂佩》一卷,明陈贞慧撰。按《常州府志》:先生字定生,宜兴人,少保于廷第六子,吴梅村赠诗所称“茶有一经真处士,橘无千绢旧清卿。知交东冶传钩党,子弟南皮负盛名”者也。徐健庵墓志铭,称先生副榜贡生,改官生,赠检讨,则其子迦陵太史荐举博学鸿词入史局后作也。事迹错见《壮悔堂集》、《绥寇纪略》、《板桥杂记》等书。是书为其子宗石所刊,缺杜鹃、永定海棠二则,补焉。宗石字子万,侯朝宗婿,《壮悔堂集》有赠陈郎序,即其人也。黄梨洲称先生侍少保,宦游南北,凡朝政之缺失,君子小人之消长,口谈笔记,皆出经生闻见之外。所著有《皇明语林》、《山阳录》、《雪岑集》、《交游录》、《八大家文选》等书,今皆不传。宗石谓先刻《山阳录》、《七则》,质之海内,亦迄今未见。则是书不尤当珍惜耶?梨洲又称先生国亡之后,残山胜水,无不戚戚可念。埋身土室,不入城市者十余年。而遗民故老,时时犹向阳羡山中,一问生死,流连痛饮,惊离吊往,恍如月泉吟社,乃所著仅同吉光片羽,月苦风酸,以庽麦秀黍离之感,固当重付剞劂,以广为流布。噫方朔万言,阮咸三语,又必多乎哉?咸丰癸丑大雪后二日,南海伍崇曜跋。
13,232
艺藏
综合
负暄野录-宋-陈槱
负暄野录 宋 陈槱 ●卷上 ○总论古今石刻 古者金铜等器物,其款识文字皆以坯冶之后镌刻,非若今人就范模中径铸成者。余于武陵郡开元寺铁塔上,见镌刻经咒之属皆是冶铸后为之。至于石刻,率多用粗顽石,又字画入石处甚深,至于及寸,其镌凿直下,往往至底乃反,大于面,所谓如蠹虫钻镂之形,非若后世刻削丰上锐下,似茶药碾槽状。故古碑之乏也,其画愈肥;近世之碑之乏也,其画愈细。愈肥而难漫,愈细而易灭。余在汉上及襄岘间,亲见魏晋碑刻如此,兼石既粗顽,自然难坏;后世石虽精好,然却易剥缺。以是知古人作事不苟,皆非今人所能及也。 ○秦玺文玉刻 《古器物铭》载此玺文,云得于河内向氏家,《援集古印格》所载谓是秦玺。 按《金石录》:元符中,咸阳获传国玺,初至京师,执政以示故将作监李诫,诫手自摹印二本,以一见遗。又蔡绦《铁围山丛淡》载:元符所得乃汉玺,其文曰“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九字。今此玺文乃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二文不同, 则知赵明诚盖未尝见秦玺也。按《晋书》载:此玺自汉传至晋,逮五胡乱华,玺为石勒所收,石既败灭,玺失所在,后戴施得之,归于东晋,但其玺文乃云“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已非是旧文矣。又历六朝至隋氏,隋之平陈复得旧玺,乃更名前者,谓曰神玺。又传五代,后唐王从珂自焚,玺亦毁弃,即此则与续刻咸已失之。余窃详二玺各是一物,及诸家谱书乃谓通是一玺,背面有异文,非也。二者疑皆魏晋所刻,而秦玺不存久矣,后有得者,益非古物。近嘉定己卯岁,贾涉节制河北,申缴到蒙国大将扑鹿花献一玺,文曰“皇帝恭膺天命之宝”,篆刻甚得古意,然非旧物。或谓真庙因天书降后所刻,却有此理,意者金人自汴京携至燕山,北都既破,为蒙人所得耳。尝闻诸老先生议论,谓自昔陋儒谓秦玺所在为正统,故契丹自谓得传国玺,欲以归太祖皇帝,太祖不受,曰:“吾无秦玺不害为国,且亡国之余,何足贵乎?”契丹畏服。圣性高明,持守刚正,如此亦可谓度越前古,而贻范于方来矣。 ○前汉无碑 《集古目录》并《金石录》所载:自秦碑之后,凡称汉碑者悉是后汉,其前汉二百年中并无名碑,但有金石刻铭识数处耳。欧阳公《集古目录》不载其说,第于《答刘原父书》尝及之。赵明诚云:“西汉文字世不多有,不知何为希罕如此,略不可晓。”然《金石录》却载有阳朔砖数字,故云希罕,言不多,非无也。 余尝闻之尤梁溪先生袤云:“西汉碑自昔好古者固尝旁采博访,片简只字搜括无遗,竟不之见,如阳朔砖,要亦非真。非一代不立碑刻,闻是新莽恶称汉德,凡所在有石刻,皆令仆而磨之,仍严其禁,不容略留,至于秦碑,乃更加营护,遂得不毁,故至今尚有存者。”梁溪此言,盖有所援据,惜不曾再叩之。余因记范石湖《题虏中项王庙》诗有云“人间随事有知音”,新取秦,其事亦尔,可发识者一笑。近世洪景伯丞相著《隶释》,却有前汉哀帝元寿中郫县一碑,或谓乃后人伪为者。(按:《石湖集》有《七十二冢》诗云: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为说群胡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注云:在讲武城外,森然弥望,北人比常增封之云云。此以为《项王庙》诗恐是误记。) ○古碑毁坏 赵德甫谓所著《金石录》寿于《二千卷》所载之碑,由今观之,信然。石刻固非易朽之物,其如随时废兴,摧毁非一,前辈所载:元讨校丞相韩玉汝帅长安,修石桥,督责甚峻,村民急以应期,悉皆磨石刻以代之,前人之碑尽矣。余又闻萧千岩云:“蔡拱之访求石碑,或蹊田害稼,村民深以为苦,悉皆淦湮淖郑 或为柱础帛砧,略不容存留。”又自乱离而来,所在城堡,攻战之处,军兵率取碑凿为炮石,摧毁无余。凡此皆是时所遭,其仆坏之门,殆非一端,盖亦碑刻之一厄会也。 ○乐毅论 无锡徐氏家藏《乐毅论》碑石止存五块,可见者一百八十九字,用木匣铁束, 甚宝秘之。徐氏之上世名缜字君徽者,刘公敞原父之妹婿也,尝与原父评论石刻始末,跋此碑尤详,云:“《乐毅论》有二本,其一元丰初吴人得其石于太湖水中,石缺过半,背、面皆有刻,面十三,背亦如之,后题永和四年十二月廿四日书赐官奴,其上书异、僧权,即梁朱异、徐僧权也。其一即周越《书苑》所载高绅学士得其石于秣陵井中者是也,凡二十九行,石缺一角,后两行只有最下一字, 至海字止。绅之子安世卒于吴兴,其家以石质钱于州民钱氏家,当官者每令摹拓, 钱氏厌之,绐为比以失火焚毁矣。熙宁中,吴大饥疫,赵子立者以金质得之。又云旧传《乐毅论》乃右军亲书于石,其后石入昭陵,朱梁时温韬得之,复传人间, 即高氏本也,是褚遂良记。贞观中,内出《乐毅论》真迹,令直弘文馆冯承素模写,赐长孙无忌等,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子立所得高氏本,字亦奇绝,非右军亲书于石,亦摹真迹而刻之者。子立名竦,泉南人,曾将漕两浙,入为都水使者, 无子,有二女,长嫁徐康直,字平甫,即君徽之子也。子立死,以石授平甫,徐氏再世宝藏。”尤延之给事袤、王顺伯大卿厚之皆有题跋,尤谓:“余常亲见欧阳公《集古》所藏高氏本,梅圣俞于碑后白纸缺处题甚妙二字,与此卷前一本同。”王谓:“考之《集古录》,高绅子弟以石质钱于富人,其家失火遂焚其石,今无复有本矣。赵德甫《金石录》云:‘《集古录》谓石焚,非也。元碳洌余侍亲官舍徐州时,故郎官赵竦被旨开吕梁堰,挈此石随行,竦没,石遂不知所存。’盖欧阳公为钱氏所绐,而赵德甫则不知石后归徐氏也。”又碑有朱异、徐僧权押缝者,乃梁朝摹刻之本,又上有小字云:大和六年中勒毕。大和,唐文宗年号,是经唐时再摹刻也。字体比徐氏稍肥,然极有典型。此石出太湖,时为章氏所得, 刊,二印为朱文,云申国秘藏及章渊文房印。渊字伯深,乾道间尝为江山宰,寓居于吴,余犹及识之,亦疏爽好事,今不知此石尚存其家否? ○右军书论 右军书使门生丧心,僧辨才殒命,昭陵被发,咸阳妪受驱。其为世所珍贵,而贻害于人也盖如此。 ○篆法总论 小篆自李斯之后,惟阳冰独擅其妙,常见真迹,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 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锋常在画中,此盖其造妙处。江南徐铉书亦悉尔,其源自彼而得其精微者。余闻之善书者云:“古人作篆,率用尖笔,变通自我,此是活法。”近世鹤山魏端明先生亦用尖笔,不愧昔人。常见今世鬻字者,率皆束缚笔端,限其大小,殊不知篆法虽贵字画齐均, 然束笔岂复更有神气?山谷云:“摹篆当随其承保肥瘦与槎牙处皆镌乃妙;若取令平正肥瘦相似,俾令一概,则蚯蚓笔法也。”山谷此语,直自深识篆法妙处。 至于槎牙肥瘦,惟用尖笔,故不能使之必均,但世俗若见此字必大哂嫌,故善书者往往不得已而徇之耳。 ○李阳冰书 义兴庄元卿家所藏绢本小篆,题“显扬儒教”四大字,各纵四尺而约横五之三,画经二十而一。位置得宜,顿挫有法,发笔处圆若运规而见锋颖。岁久绢质腐败,墨色不漫,体势精彩,犹若飞动。元卿言:“其大父少师僖简公官京师时, 得之于河内向氏家,相传为李阳冰少监所书,虽无题识可考,然观其神气,信所谓如古钗倚物,力有万夫,度非后人所及。”按阳冰当至德时,尝欲立石经而弗果,四字之作安知其不为此而发?即此亦可验其为阳冰书云。 ○章友直书 建安章伯益友直,以小篆著名,尤工作金钗体。初来京师,人有欲从之学书者,章曰:“所谓篆法,不可骤为,须平居时先能约束用笔轻重及熟于画方运圆, 始可下笔。”其人犹未甚解,章乃对之作方圆二图,方为棋盘,圆为射帖,皆一笔所成,其笔画粗细、位置疏密,分毫不差。且语之曰:“子姑归习之,能进乎此,则篆有余用,不必见吾可也。”其人方大骇愕,不敢复请问。盖其笔法精熟, 心手相忘,方圆不期自中规矩。友直尤工作古文,余尝见其为《信州弋阳县□□峰记》,文意高绝,盖非止以字画名世也。伯益既下世,有女适著作佐郎黄元者, 能嗣其篆法,备极精巧,尝书《阴符经》,字皆径寸,势若飞动。伯益侄孙章衡得其本,知襄阳日刻于郡斋,余尝得墨本,诚可珍玩。 ○邵蚀书 邵居士饣束,才行俱美,高尚不仕,隐居丹阳,尤工为钗股篆,世所钦重。范文正公作《钓台严先生祠堂记》,欲求其书而刻之石,专遣钱持书恳之。余尝传得范公之书,今录于此,书云: 仲淹书白先生邵公足下:仲淹今春与张侍御过丹阳,约诣先生,维舟湖滨,闻先生归山,所谓其室则迩,其人甚远,惘然愧薄宦之不高矣。暨抵桐庐郡,郡有严子陵钓台,思其人咏其风,毅然知肥遁之可尚矣。能使贪夫廉懦夫立,则是大有功于名教也。乃作堂而祠之,又为之记,聊以辨子陵之心,决千古之疑。又念非托之奇人,则不足传于后世,今先生篆高出四海,诚能枉神笔于片石,则子陵之风,后千百年未泯,其高尚之为教也,亦大矣哉。谨遣郡校,奉此恭俟雅命。 观此书语,则其推重邵君亦不薄矣。余又于巴陵登岳阳楼,乃滕宗谅子京知郡日所修,记亦范文正公所□,苏舜钦书,邵饣束篆额,时号四绝云。 ○近世诸体书 余尝评近世众体书法:小篆则有徐明叔及华亭曾大中、常熟曾耆年,然徐颇好为复古篆体,细腰长脚,二曾字则圆而匀,稍含古意,大中尤喜为摹印,甚得秦汉章玺气象。隶书则有吕胜己、黄铢、杜仲微、虞仲房,吕杜黄工古法,然虽颇劲而其失太拙而短,虞间出新意,波磔皆长而首尾加大,乍见甚爽,但稍欠骨法,皆不得中。行草则有蒋宣卿、吴傅朋、王逸老、单炳文、姜尧章、张于湖、范石湖,蒋□极秀媚,所乏者遒劲,逸老草法甚熟,而间有俗笔,单字法本杨少师凝式,而微加婉丽,姜盖学单而入室者,于湖、石湖悉习宝晋而各自变体。今世俗于篆则推明叔,隶则贵仲房,行草则取于湖,盖初无真识,但见其飘逸可喜, 殊不知此皆字体之变,虽未尽合古,要各自有一种神气,亦足嘉尚。人效之者往往但得形似,非惟不及,且并失其故步,良可叹也。 ○蒋宣卿书 蒋宣卿待制灿,绍兴中以善书著名,因救解岳侯,遂忤秦相,讽言者论罢,闲废十年。一日,忽报有中使至其家,时秦尚当国,老幼惊惶,虑有不测,蒋神色不变,徐而言曰:“主上圣明,吾无大过咎,且既从罢免,纵有后命,不过符下州郡处分耳,亦何至遣中使?此必美意。不然,亦当任之。”既而中使纳谒,具传上旨,赐以香茶、汤药、宫罗之属,又颁下翰苑所撰《宪圣慈烈皇后之弟吴八郡王》,盖神道碑,命蒋书之。蒋即奉敕,书以授中使而归。宪圣及后族赐赉至数千缗缣帛文房之具,蒋久闲废,颇窘匮,赖以少苏。蒋之字画高出流辈,而高庙垂情词翰臣下,虽在闲废中犹不忘。如此蒋能不为动容,安静以待,其量亦有可取者。蒋前将漕江西时,先大父尝为幕属,及其家食,尝专诣荆溪里第访之, 亲闻其说。 ○小王书 世称小王书,盖称太宗皇帝时王著也。本学虞永兴书,其波磔加长,体尚妩媚,然全无骨力。方上集刊法帖时,著预校定,识鉴凡浅,不无谬误,如列王坦之于逸少诸子间,意谓名皆从之,殊不知坦之乃王述之子,自太原王耳,非琅邪族也。黄长睿《志》及《书苑》云:僧怀仁集右军书,唐文皇制圣教序,近世翰林侍书辈学此,目曰院体,自唐世吴通微兄弟已有斯目,今中都习书诰敕者,悉规仿著字,谓之小王书,亦曰院体,言翰林院所尚也。 ●卷下 ○学书须观真迹 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难精进。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 ○写大字法 古人作大字,常藏锋用力,故其字画,从颠至末少有枯燥处。今往往多以燥理为奇,殊不知此本非善书者所贵,惟斜拂及挈笔令轻处,然后有此。所谓侧笔取妍,正蹈书法之所忌也。 ○论细字说 汉师宜官善书,大则径丈一字,细则方寸千言。又晋卫巨山论书云:“其大径寻,细不容发,迫而察之,心乱目眩。”尝观东坡题《莲经》,前注云:“经七卷,如箸粗。”故其语云:“卷具盈握,沙界已周,读未终篇,目力俱废。乃知蜗牛之角可以战蛮触,棘刺之端可以刻猕猴。”黄长睿跋细字《华严经》亦云: “书是经者,尺纸作七万字。”余谓:七卷之轴如箸犹或可书,至于尺纸作七万字,诚为难事,若以宜官方寸千言概之,已为有余。此说殊不近人情,恐决无是理,余不敢以为然。 ○总论作大小字 昔人云:作大字要如小字,作小字要如大字。盖谓大字则欲如小书之详细曲折,小字则欲具大字之体格气势也。刊勒之工仍有善展字,不拘字之大小皆可递展,其法以刀錾去纸存墨,就灯旁映之,去灯愈近,则其形愈大,自尺至丈,惟意所定,然后展纸于壁,模勒其影,既小大适中,且不失体势,亦良法也。 ○论笔墨砚 砚贵细而润,然细则多不发墨,惟细而微有伙桑方其受墨时,所谓如热熨斗上蜡,不闻其声而密相粘滞者,斯为上矣。墨贵黑光,笔贵易熟而耐久,然二者每交相为病,惟墨能用胶得宜,笔能择毫不苟,斯可兼尽其善。又砚忌枯燥,则易吸水;墨忌濡湿,则易昏滞;笔忌干捺,则毫随胶折。故爱砚之法,当以髹匣相之,不惟养润亦可护尘,研墨当旋滴水,勿使停积,昔人多用砚板,不凿墨池,正恐胶久而凝滞也。用笔时当先以清水濡毫,令稍软,然后循毫理点染, 仍别置洗具,用毕随即涤濯,勿使留墨,则难秃也。藏墨当以茶虬之,又以绵裹而入于椟,则蒸氵翁不能入。藏笔宜皂角子水调铅粉,蘸上则不生蠹。如上诸法,留意文翰者皆能知之,今漫书示儿辈耳。如藏笔墨,则高挂,用木匣悬于梁栋间。 ○俗论笔墨 俗论云“善书不择笔”,盖有所本。褚河南尝问虞永兴曰:“吾书孰与欧阳询?”虞曰:“询不择纸笔皆得如志,君岂得此?”裴行俭亦曰:“褚遂良非精墨佳笔未尝辄书,不择笔墨而妍捷者,余与虞世南耳。”余谓工不利器而能善事者,理所不然,不择而佳要非通论。又世俗评墨诀云:拈着轻,嗅着馨,磨着清。 此亦非真知墨者。盖墨质贵重实,轻则不坚,色贵光黑,清则不浓,又墨之香者多使脑麝,好恶初不在此,且生蒸腐。今其所论皆非佳墨所宜。俗辈之见不明,其说不可据如此。 ○论纸品 《兰亭序》用鼠须笔书乌丝栏茧纸。所谓茧纸,盖实绢帛也,乌丝栏,即是以黑间白织其界行耳。布缕为纸,今蜀笺犹多用之,其纸遇水滴则深作窠臼,然厚者乃尔,故薄而清莹者乃可贵。古称剡藤本以越溪为胜,今越之竹纸甲于他处, 而藤乃独推抚之清江,清江佳处,在于坚滑而不留墨。新安玉板,色理极腻白,然质性颇易软弱,今士大夫多糨而后用,既光且坚,用得其法,藏久亦不蒸蠹。又吴人取越竹,以梅天水淋浪,令稍干,反复︴之,使浮茸去尽,筋骨莹澈,是谓春膏,其色如蜡,若以佳墨作字,其光可鉴,故吴笺近出而遂与蜀产抗衡。江南旧称澄心堂纸,刘贡父诗所谓“百金售一幅”,其贵如此。今亦有造者,然为吴蜀笺所掩,遂不盛行于时。外国如高丽、掌乓嘟猿鲋剑高丽纸类蜀中冷金,缜实而莹,掌耪吆穸且坚,而长者至三四丈。高丽人云:抄时使幅端连引,故得尔长,胡人用作帷幄,修斋供则张之满室,若有嘉会,乃更设花布及溏菜为者。 ○春膏纸诗 吴门孙生造春膏纸尤造其妙,余尝赋诗曰:膏润滋松雨,孤高表竹君。夜砧寒捣玉,春几莹铺云。越地虽呈瑞,吴天乃策热。莫言名晚出,端可大斯文。近观米南宫有一帖云:“余尝︴越州竹,光透如金板,在油素上,矩截作轴入笈,番覆数十张,学书作诗寄薛绍彭、刘泾云:越筠万杵如金板,每用杭油与池茧。高压巴郡乌丝栏,平欺泽国清华练。老无他物适心目,天使残年同笔研。图书满室翰墨香,刘薛何时眼中见。薛和之云:书便莹滑如碑版,古来精纸惟闻茧。杵成剡竹光凌乱,何用区区书素练。细分浓淡可评墨,副以溪岩难□研。世传此语谁复知,千里同风未相见。”以此观之,则其擅美盖可知矣。 ○纸分阴阳面 凡纸皆以浇处向上为阳,著帘处向下为阴。今人多为面阳而背阴,盖以阳面虽粗而光滑,不凝滞,阴背虽细而艰涩,能沁墨故也。然太滑又易失用笔之意,太涩又推笔不行,惟今之清江及越竹纸,其阴面细而不涩,用以作字,笔法具存, 其阳面则光滑太甚,笔锋未到而墨已先驰,似过于骏快也。 ○论笔料 韩昌黎为《毛颖传》,是知笔以兔颖为正。然兔有南北之殊,南兔毫短而软, 北兔毫长而劲,生背领者其白如雪,霜毫作笔,绝有力。然纯用北毫,虽健且耐久,其失也不婉,用南毫虽入手易熟,其失也弱而易乏,善为笔者但以北毫束心, 而以南毫为副,外则又用霜白覆之,斯能兼尽其美矣。古人或用狸毛、鼠须,今都下亦有制此笔者,大抵只是于兔毫中入数茎同束,闻之工者云:但可以助力且作美观,然不可多用,多用则大粗涩。闽广间有用鸡羽、雁翎等为笔,余尝用之, 究其软弱无取,殆亦求奇之过。《酉阳杂俎》载:南朝有姥善束笔,心用胎发,萧子云尝用之,似是取其软熟。此法今不复见于用。吴俗近日却有用竹丝者,往往以法揉制,使就挥染,或谓是苕枝而冒称曰竹丝,江西亦有缉竹为轻闭撸疑未必不可为此也。 ○二毫笔 欧阳通以狸毛为笔,以兔毫覆之,此二毫笔之所由始也。以羊合兔盛于今时, 盖不但刚柔得中,差宜作字,而且价廉工省,故人所竞趋。番阳张彦实待制,名杞(元注云:犯光庙御讳)敦,尝为赋诗云:包羞不借虎皮蒙,笔阵乃推兔作锋。 未免吹毛强分别,即今同受管城封。 ○咏笔诗 猩猩毛笔,惟山谷诗绝冠,名士无不讽咏,兹不赘录。昨见邵道豫《赋鼠须笔》殊有风度,今载于此,云:太仓失陈红,狡穴得余腐。既兴丞相叹,又发廷尉怒。磔肉饲饥猫,分毫杂霜兔。插架刀槊便,落纸云烟骛。穿墉一何微,托此驰佳誉。 ○毫锥名笔 世称笔之锋短而锐者为毫锥,盖本白太傅诗云“有毫锋锐若锥”之语,白自注云:“时与元微之各有锋纤细管笔,携以就试,相顾辄笑,自曰毫锥。” ○近世用笔 今所在笔生作笔,例是尖锋,盖士子辈编节时文,只是用笔端点啄于纸上成字,具体而已,更不顾法度如何,故率作此以便求售。余乃用笔心作字,全使此等笔,不得每染一管至于抢秃,终不可意。嗟乎!文既趋时,笔亦徇俗,苟利成风,势不可挽,欲求为印泥画沙之妙,正如策蹇驴而追骥绿,岂不难哉?但锋齐之笔,乃有易秃之患,惟良工专务择毫,饱而有力,自然难之。 ○论墨法 近世言墨法者,盖推吾乡雪斋赵彦先子觉,彦先乃故安定郡王超然居士令襟表之子也。其墨法本无宗承,但自少时笃好制造,集诸家名方,且招延良工,无方不试,无时不作,参合众技,舍短取长,积日累月,遂造其妙。中兴三庙咸见贵重,名播遐迩,目无潘李。彦先所造墨至多,今物故已数十年,墨之在人间者亦渐稀少,间有藏得数笏者,与玉宝同贵。彦先亦已嗣王封,有子十四人,持麾把节亦已太半,皆能绍其法,然各务从仕,鲜复留意。余人得其传者,有郡士黄元功、朱知常、诸葛武仲,詹从之、周达先、叶茂实,及天台陈伯叔、琴隐薛道士之徒,虽皆颇异常品,然较之真雪斋所造,要之不及也。余与雪斋诸子侄,皆宛转有姻好,尝为余言:世俗相传咸以封胶为奇,先公尝云:“此大不然,若用是法,非特坚顽难磨,且终不能黑,大抵当以十分为率,而煤六而胶四乃为中度, 但取烟贵轻而杵贵多,自熟耳,胶次第。泛论大概如此,至其要妙,非言之所述也。”(按:自熟句有脱误) ○论砚材 砚以端溪为最,次则洮河,又次则古歙,又次则剑溪,此外如淮安、辰溪诸郡,虽亦有之,然皆不足俎豆其间。端歙所产,皆有新旧坑之别,惟旧坑者为上, 今已沦为深渊,不可复取,但闻人间时有收得者,亦绝希罕,新坑亦间有可采,然百不一二。端石有眼,本非砚之所贵,特以此表其真耳,故辩之者有活眼、死眼之殊。活眼凡有数晕黄赤相间所谓鸲鹆眼者,乃佳,若但纯黄或纯绿色模糊不明了者,则为死眼。此无足取,兼多有伪为者,须细察之方可见也。歙石有四种纹:一曰刷丝,乃直纹也;二曰芦菔,乃交罗纹也;三曰眉子,上有黄黑纹如眉; 四曰金星,状若洒金。此四纹者,惟刷丝为上,其间复有差等,但金星之质最顽, 不堪用。洮石今亦绝少,歙之祁门有一种石,淡绿色而理细,土人以之为假洮石, 但性极燥,故为贱耳。剑溪出黯淡滩,有石子为之妙甚,东坡所谓“凤朱以为出于北苑凤山之味”,今其地初不闻有佳石,不知何以称此。庐陵人工造澄泥瓦砚,规仿铜雀,然其质枯燥。又南中人以渠车琢砚,久则拒墨。漆砚亦然,本取漆匠案桌上,自然久积者质坚而唬利于研磨,今人乃旋累漆伪为,体虚而滑,不可用。大抵皆非砚之正材也。
13,233
艺藏
综合
长物志-明-文震亨
《四库全书 长物志》  (明)文震亨 撰   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十   长物志   杂家类四   杂品之属   臣等谨按长物志十二卷明文震亨撰震亨字启美长洲人崇祯中官武英殿中书舎人以善琴供奉是编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其曰长物盖取世说中王恭语也所论皆闲适游戏之事纎悉毕具明季山人墨客多传是术著书问世累牍盈萹大抵皆琐细不足録而震亨家世以书画擅名耳濡目染较他家稍为雅驯其言収藏赏鉴诸法亦颇有条理盖本于赵希鹄洞天清録董其昌筠轩清閟録之类而畧变其体例其源亦出于宋人故存之以偹杂家之一种焉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恭校上   总纂官 (臣)纪昀 (臣)陆锡熊 (臣)孙士毅   总校官 (臣)陆费墀   ●长物志目録   卷一   室庐   卷二   花木   卷三   水石   卷四   禽鱼   卷五   书畵   卷六   几榻   卷七   器具   卷八   位置   卷九   衣饰   卷十   舟车   卷十一   蔬果   卷十二   香茗   ●钦定四库全书   长物志卷一   (明)文震亨 撰   ○室庐   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侪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廛市要湏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逰之者忘倦蕴隆则飒然而寒凛冽则煦然而燠若徒侈土木尚丹垩真同桎梏樊槛而已志室庐第一   门   用木为格以湘妃竹横斜钉之或四或二不可用六两傍用板为春帖必随意取唐聮佳者刻扵上若用石捆必须板扉石用方厚浑朴庶不渉俗门环得古青緑蝴蝶兽面或天鸡饕餮之属钉扵上为佳不则用紫铜或精铁如旧式铸成亦可黄白铜俱不可用也漆惟朱紫黒三色余不可用   阶   自三级以至十级愈高愈古须以文石剥成种绣墩或草花数茎扵内枝叶纷披映阶傍砌以太湖石迭成者曰涩浪其制更竒然不易就复室须内高扵外取顽石具苔班者嵌之方有岩阿之致   牕   用木为粗格中设细条三眼眼方二寸不可过大牕下塡板尺许佛楼禅室间用菱花及象眼者牕忌用六或二或三或四随宜用之室高上可用横牕一扇下用低槛承之俱钉明瓦或以纸糊不可用綘素纱及梅花簟冬月欲承日制大眼风牕眼竟尺许中以线经其上庶纸不为风雪所破其制亦雅然仅可用之小斋丈室漆用金漆或朱黑二色雕花彩漆俱不可用   栏干   石栏最古第近扵琳宫梵宇及人家冡墓傍池或可用然不如用石莲柱二木栏为雅柱不可过高亦不可雕鸟兽形亭榭廊庑可用朱栏及鹅颈承坐堂中须以巨木雕如石栏而空其中顶用柿顶朱饰中用荷叶寳瓶绿饰卍字者宜闺合中不甚古雅取畵图中有可用者以意成之可也三横木最便第太朴不可多用更须毎楹一扇不可中竖一木分为二三若斋中则竟不必用矣   照壁   得文木如豆瓣楠之类为之华而复雅不则竟用素染或金漆亦可青紫及洒金描畵俱所最忌亦不可用六堂中可用一带斋中则止中楹用之有以夹纱牕或细格代之者俱称俗品   堂   堂之制宜宏敞精丽前后须层轩广庭廊庑俱可容一席四壁用细砖砌者佳不则竟用粉壁梁用球门高广相称层阶俱以文石为之小堂可不设牕槛   山斋   宜明净不可太敞明净可爽心神太敞则费目力或傍檐置牕槛或由廊以入俱随地所宜中庭亦须稍广可种花木列盆景夏日去北扉前后洞空庭际沃以饭渖雨渍苔生绿褥可爱遶砌可种翠芸草令遍茂则青葱欲浮前垣宜矮有取薜荔根瘗墙下洒鱼腥水扵墙上以引蔓者虽有幽致然不如粉壁为佳   丈室   丈室宜隆冬寒夜略仿北地暖房之制中可置卧榻及禅椅之属前庭须广以承日色留西牕以受斜阳不必开北牖也   佛堂   筑基高五尺余列级而上前为小轩及左右俱设欢门后通三楹供佛庭中以石子砌地列旛幢之属另建一门后为小室可置卧榻   桥   广池巨浸须用文石为桥雕镂云物极其精工不可入俗小溪曲涧用石子砌者佳四傍可种绣墩艹板桥须三折一木为栏忌平板作朱卍字栏有以太湖石为之亦俗石桥忌三环板桥忌四方磬折尤忌桥上置亭子   茶寮   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専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   琴室   古人有扵平屋中埋一缸缸悬铜钟以彂琴声者然不如层楼之下盖上有板则声不散下空旷则声透彻或扵乔松修竹岩洞石室之下地清境绝更为雅称耳   浴室   前后二室以墙隔之前砌铁锅后燃薪以俟更须宻室不为风寒所侵近墙凿井具辘轳为窍引水以入后为沟引水以出藻具巾帨咸具其中   街径庭除   驰道广庭以武康石皮砌者最华整花间坼侧以石子砌成或以碎瓦片斜砌者雨久生苔自然古色宁必金钱作埒乃称胜地哉   楼阁   楼阁作房闼者须回环窈窕供登眺者须轩敞弘丽藏书畵者须爽垲高深此其大畧也楼作四面牕者前楹用牕后及两傍用板阁作方样者四面一式楼前忌有露台卷蓬楼板忌用砖铺盖既名楼阁必有定式若复铺砖与平屋何异高阁作三层者最俗楼下柱稍高上可设平顶   台   筑台忌六角随地大小为之若筑扵土冈之上四周用粗木作朱阑亦雅   海论   忌用承尘俗所称天花板是也此仅可用之廨宇中地屏则间可用之暖室不可加簟或用■〈毛瞿〉毺为地衣亦可然总不如细砖之雅南方卑湿空铺最宜畧多费耳室忌五柱忌有两厢前后堂相承忌工字体亦以近官廨也退居则间可用忌傍无避弄庭较屋东偏稍广则西日不逼忌长而狭忌矮而寛亭忌上锐下狭忌小六角忌用葫芦顶忌以茆盖忌如钟鼓及城楼式楼梯须从后影壁上忌置两傍砖者作数曲更雅临水亭榭可用蓝绢为幔以蔽日色紫绢为帐以蔽风雪外此俱不可用尤忌用布以类酒舩及市药设帐也小室忌中隔若有北牕者则分为二室忌纸糊忌作雪洞此与混堂无异而俗子絶好之俱不可解忌为卍字牕傍填板忌墙角畵楳及花鸟古人最重题壁今即使顾陆点染锺王濡笔俱不如素壁为佳忌长廊一式或更互其制庶不入俗忌竹木屏及竹篱之属忌黄白铜为屈戍庭际不可铺细方砖为承露台则可忌两楹而中置一梁上设乂手笆此皆元制而不甚雅忌用板隔隔必以砖忌梁椽畵罗纹及金方胜如古屋岁乆木色已旧未免绘饰必须高手为之凡入门处必小委曲忌太直斋必三楹傍更作一室可置卧榻面北小庭不可太广以北风甚厉也忌中楹设栏楯如今拔歩床式忌穴壁为橱忌以瓦为墙有作金钱梅花式者此俱当付之一击又鸱吻好望其名最古今所用者不知何物须如古式为之不则亦仿畵中室宇之制檐瓦不可用粉刷得巨栟榈擘为承溜最雅否则用竹不可用木及锡忌有卷棚此官府设以听两造者扵人家不知何用忌用梅花■〈q日羽,上中下〉堂帘惟温州湘竹者佳忌中有花如绣补忌有字如寿山福海之类总之随方制象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至扵萧疎雅洁又本性生非强作解事者所得轻议矣   长物志卷一   ●钦定四库全书   长物志卷二   (明)文震亨 撰   ○花木   弄花一岁看花十日故帏箔映蔽铃索护持非徒富贵容也第繁花杂木宜以畞计乃若庭除槛畔必以虬枝古干异种竒名枝叶扶踈位置疎密或水邉石际横偃斜披或一望成林或孤枝独秀艹花不可繁杂随处植之取其四时不断皆入图畵又如桃李不可植扵庭除似宜逺望红梅绛桃俱借以点缀林中不宜多植梅生山中有苔藓者移置药栏最古杏花差不耐久开时多值风雨仅可作片时玩蜡梅冬月最不可少他如豆棚菜圃山家风味固自不恶然必辟隙地数顷别为一区若扵庭除种植便非韵事更有石磉木柱架缚精整者愈入恶道至扵秇兰栽菊古各有方时取以课园丁考职事亦幽人之务也志花木第二   牡丹芍药   牡丹称花王芍药称花相俱花中贵裔栽植赏玩不可毫渉酸气用文石为栏参差数级以次列种花时设燕用木为架张碧油幔扵上以蔽日色夜则悬灯以照忌二种并列忌置木桷及盆盎中   玉兰   宜种厅事前对列数株花时如玉圃琼林最称絶胜别有一种紫者名木笔不堪与玉兰作婢古人称辛夷即此花然辋川辛夷坞木兰柴不应复名当是二种   海棠   昌州海棠有香今不可得其次西府为上贴梗次之垂丝又次之余以垂丝娇媚眞如妃子醉态较二种尤胜木瓜花似海棠故亦有木瓜海棠但木瓜花在叶先海棠花在叶后为差别耳别有一种曰秋海棠性喜阴湿宜种背阴阶砌秋花中此为最艳亦宜多植   山茶   蜀茶滇茶俱贵黄者尤不易得人家多以配玉兰以其花同时而红白烂然差俗又有一种名醉杨妃开向雪中更自可爱   桃   桃为仙木能制百鬼种之成林如入武陵桃源亦自有致第非盆盎及庭除物桃性早实十年辄枯故称短命花碧桃人面桃差乆较凡桃更美池邉宜多植若桃柳相间便俗   李   桃花如丽姝歌舞场中定不可少李如女道士宜置烟霞泉石间但不必多种耳别有一种名郁李子更美   杏   杏与朱李蟠桃皆堪鼎足花亦柔媚宜筑一台杂植数十夲   梅   幽人花伴梅实専房取苔护藓封枝稍古者移植石岩或庭际最古另种数畞花时坐卧其中令神骨俱清緑蕚更胜红梅差俗更有虬枝屈曲置盆盎中者极竒蜡梅磬口为上荷花次之九英最下寒月庭际亦不可无   瑞香   相传庐山有比丘昼寝梦中闻花香寤而求得之故名睡香四方竒异谓花中祥瑞故又名瑞香别名麝囊又有一种金邉者人特重之枝既粗俗香复酷烈能损羣花称为花贼信不虚也   蔷薇木香   甞见人家园林中必以竹为屏牵五色蔷薇于上架木为轩名木香棚花时杂坐其下此何异酒食肆中然二种非屏架不堪植或移着闺合供士女采掇差可别有一种名黄蔷薇最贵花亦烂熳恱目更有野外丛生者名野蔷薇香更浓郁可比玫瑰他如宝相金沙罗金钵盂佛见笑七姊妺十姊妺刺桐月桂等花姿态相似种法亦同   玫瑰   玫瑰一名徘徊花以结为香囊芬氲不絶然实非幽人所宜佩嫰条丛刺不甚雅观花色亦微俗宜充食品不宜簪帯吴中有以畞计者花时获利甚伙   紫荆棣棠   紫荆枝■〈愑唷悼菟骰ㄈ缱虹硇紊香韵无一可者特以京兆一事为世所述以比嘉木余谓不如多种棣棠犹得风人之旨   葵花   葵花种类莫定初夏花繁叶茂最为可观一曰戎葵竒态百出宜种旷处一曰锦葵其小如钱文采可玩宜种阶除一曰向日别名西畨莲最恶秋时一种叶如龙爪花作鹅黄者名秋葵最佳   罂粟   以重台千叶者为佳然单叶者子必满取供清味亦不恶药栏中不可缺此一种   薇花   薇花四种紫色之外白色者曰白薇红色者曰红薇紫带蓝色者曰翠薇此花四月开九月歇俗称百日红山园植之可称耐久朋然花但宜逺望北人呼猴郎达树以树无皮猴不能捷也其名亦竒   芙蓉   宜植池岸临水为佳若他处植之絶无丰致有以靛纸蘸花蕋上仍裹其尖花开碧色以为佳此甚无谓   萱花   蘐草忘忧亦名宜男更可供食品岩间墙角最宜此种又有金萱色淡黄香甚烈义兴山谷遍满吴中甚少他如紫白蛱蝶春罗秋罗鹿葱洛阳石竹皆此花之附庸也   薝葡   一名越桃一名林兰俗名栀子古称禅友出自西域宜种佛室中其花不宜近嗅有微细虫入人鼻孔斋阁可无种也   玉簪   洁白如玉有微香秋花中亦不恶但宜墙边连种一帯花时一望成雪若植盆石中最俗紫者名紫蕚不佳   金钱   午开子落故名子午花长过尺许扶以竹箭乃不倾欹种石畔尤可观   藕花   藕花池塘最胜或种五色官缸供庭除赏玩犹可缸上忌设小朱栏花亦当取异种如并头重台品字四面观音碧莲金邉等乃佳白者藕胜红者房胜不可种七石酒缸及花缸内   水仙   水仙二种花髙叶短单瓣者佳冬月宜多植但其性不耐寒取极佳者移盆盎置几案间次者杂植松竹之下或古梅竒石间更雅冯夷服花八石得为水仙其名最雅六朝人乃呼为雅蒜大可轩渠   凤仙   号金凤花宋避李后讳改为好儿女花其种易生花叶俱无可观更有以五色种子同纳竹筒花开五色以为竒甚无谓花红能染指甲然亦非美人所宜   茉莉素馨百合   夏夜最宜多置风轮一鼔满室清芬章江编篱挿棘俱用茉莉花时千艘俱集虎丘故花市初夏最盛培养得法亦能隔岁彂花第枝叶非几案物不若夜合可供瓶玩   杜鹃   花极烂熳性喜阴畏热宜置树下阴处花时移置几案间别有一种名映山红宜种石岩之上又名羊踯躅   秋色   吴中称鸡冠雁来红十様锦之属名秋色秋深杂彩烂然俱堪点缀然仅可植广庭若幽牕多种便觉芜杂鸡冠有矮脚者种亦竒   松   松柏古虽并称然最高贵者必以松为首天目最上然不易种取栝子松植堂前广庭或广台之上不妨对偶斋中宜植一株下用文石为台或太湖石为栏俱可水仙兰蕙萱草之属杂■〈艹侍〉其下山松宜植土冈之上龙鳞既成涛水相应何减五株九里哉   木槿   花中最贱然古称舜华其名最逺又名朝菌编篱野岸不妨间植必称林园佳友未之敢许也   桂   丛桂开时真称香窟宜辟地二畞取各种并植结亭其中不得颜以天香小山等语更勿以他树杂之树下地平如掌洁不容唾花落地即取以充食品   柳   顺挿为杨倒挿为柳更须临池种之柔条拂水弄緑搓黄大有逸致且其种不生虫更可贵也西湖栁亦佳颇渉脂粉气白杨风杨俱不入品   黄杨   黄杨未必厄闰然实难长长丈余者绿叶古株最可爱玩不宜植盆盎中   芭蕉   緑牕分映但取短者为佳盖髙则叶为风所碎耳冬月有去梗以稻艹覆之者过三年即生花结甘露亦甚不必又作盆玩者更可笑不如椶榈为雅且为尘尾蒲团更适用也   槐榆   宜植门庭板扉緑映真如翠幄槐有一种天然樛屈枝叶皆倒垂蒙密名盘槐亦可观他如石楠冬青杉柏皆丘垄间物非园林所尚也   梧桐   青桐有佳荫株緑如翠玉宜种广庭中当日令人洗拭且取枝梗如画者若直上而旁无他枝如拳如盖及生棉者皆所不取其子亦可点茶生扵山冈者曰冈桐子可作油   椿   椿树髙耸而枝叶踈与樗不异香曰椿臭曰樗圃中沿墙宜多植以供食   银杏   银杏株叶扶踈新緑时最可爱吴中刹宇及旧家名园大有合抱者新植似不必   乌臼   秋晚叶红可爱较枫树更耐久茂林中有一株两株不减石径寒山也   竹   种竹宜筑土为垄环水为溪小桥斜渡陟级而登上留平台以供坐卧科头散发俨如万竹林中人也否则辟地数畞尽去杂树四周石垒令稍髙以石柱朱栏围之竹下不留纎尘片叶可席地而坐或留石台石櫈之属竹取长枝巨■〈愑唷狄悦竹为第一然宜山不宜城城中则护基笋最佳竹不甚雅粉筋斑紫四种俱可燕竹最下慈姥竹即桃枝竹不入品又有木竹黄菰竹箬竹方竹黄金间碧玉观音凤尾金银诸竹忌种花栏之上及庭中平植一帯墙头直立数竿至如小竹丛生曰潇湘竹宜扵石岩小池之畔留植数枝亦有幽致种竹有踈种宻种浅种深种之法踈种谓三四尺地方种一窠欲其土虚行鞭密种谓竹种虽疎然毎窠却种四五竿欲其根密浅种谓种时入土不深深种为入土虽不深上以田泥壅之如法无不茂盛又棕竹三等曰筋头曰短柄二种枝短叶垂堪植盆盎曰朴竹节稀叶硬全欠温雅但可作扇骨料及畵义柄耳   菊   吴中菊盛时好事家必取数百本五色相间高下次列以供赏玩此以夸富贵容则可若眞能赏花者必觅异种用古盆盎植一枝两枝茎挺而秀叶密而肥至花发时置几榻间坐卧把玩乃为得花之性情甘菊惟荡口有一种枝曲如偃盖花密如铺锦者最竒余仅可收花以供服食野菊宜着篱落间菊有六要二防之法谓胎养土宜扶植雨旸修葺灌溉防虫及雀作窠时必来摘叶此皆园丁所宜知又非吾辈事也至如瓦料盆及合两瓦为盆者不如无花为愈矣   兰   兰出自闽中者为上叶如劔芒花高扵叶离骚所谓秋兰号青青緑叶号紫茎者是也次则贑州者亦佳此俱山斋所不可少然毎处仅可置一盆多则类虎丘花市盆盎须觅旧龙泉均州内府供春絶大者忌用花缸牛腿诸俗制四时培植春日叶芽已彂盆土已肥不可沃肥水常以尘帚拂拭其叶勿令尘垢夏日花开叶嫰勿以手揺动待其长茂然后拂拭秋则微拨开根土以米泔水少许注根下勿渍污叶上冬则安顿向阳暖室天晴无风舁出时时以盆转动四面令匀午后即收入勿令霜雪侵之若叶黑无花则阴多故也治蚁虱惟以大盆或缸盛水浸逼花盆则蚁自去又治叶虱如白点以水一盆滴香油少许扵内用绵蘸水拂拭亦自去矣此秇兰简便法也又有一种出杭州者曰杭兰出阳羡山中者名兴兰一■〈愑唷凳花者曰蕙此皆可移植石岩之下须得彼中原本则岁岁发花珍珠风兰俱不入品箬兰其叶如箬似兰无馨艹花竒种金粟兰名赛兰香特甚   瓶花   堂供必髙瓶大枝方快人意忌繁杂如缚忌花瘦扵瓶忌香烟灯煤熏触忌油手拈弄忌井水贮瓶味咸不宜扵花忌以挿花水入口梅花秋海棠二种其毒尤甚冬月入硫黄扵瓶中则不冻   盆玩   盆玩时尚以列几案间者为第一列庭榭中者次之余持论则反是最古者以天目松为第一高不过二尺短不过尺许其本如臂其针若簇结为马逺之欹斜诘曲郭熙之露顶张拳刘松年之偃亚层迭盛子照之拖拽轩翥等状栽以佳器槎牙可观又有古梅苍藓鳞皴苔须垂满含花吐叶歴久不败者亦古若如时尚作沉香片者甚无谓盖木片生花有何趣味真所谓以耳食者矣又有枸杞及水冬青野褕桧柏之属根若龙虵不露束缚锯截痕者俱高品也其次则闽之水竹杭之虎刺尚在雅俗间乃若菖蒲九节神仙所珍见石则细见土则粗极难培飬吴人洗根浇水竹翦修净谓朝取叶间垂露可以润眼意极珍之余谓此宜以石子铺一小庭遍种其上雨过青翠自然生香若盆中栽植列几案间殊为无谓此与蟠桃双果之类俱未敢随俗作好也他如春之兰蕙夏之夜合黄香萱夹竹桃花秋之黄密矮菊冬之短叶水仙及美人蕉诸种俱可随时供玩盆以青緑古铜白定官哥等窑为第一新制者五色内窑及供春粗料可用余不入品盆宜圆不宜方尤忌长狭石以灵壁英石西山佐之余亦不入品斋中亦仅可置一二盆不可多列小者忌架扵朱几大者忌置扵官砖得旧石櫈或古石莲磉为座乃佳   长物志卷二   ●钦定四库全书   长物志卷三   (明)文震亨 撰   ○水石   石令人古水令人逺园林水石最不可无要湏回环峭拔安挿得宜一峯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又须修竹老木怪藤丑树交覆角立苍崖碧涧奔泉汛流如入深岩絶壑之中乃为名区胜地约略其名匪一端矣志水石第三   广池   凿池自亩以及顷愈广愈胜最广者中可置台榭之属或长堤横隔汀蒲岸苇杂植其中一望无际乃称巨浸若须华整以文石为岸朱栏回遶忌中留土如俗名战鱼墩或拟金焦之类池傍植垂栁忌桃杏间种中畜鳬雁须十数为羣方有生意最广处可置水阁必如图畵中者佳忌置簰舍扵岸侧植藕花削竹为阑勿令蔓衍忌荷叶满池不见水色   小池   阶前石畔凿一小池必须湖石四围泉清可见底中畜朱鱼翠藻游泳可玩四周树野藤细竹能掘地稍深引泉胍者更佳忌方圎八角诸式   瀑布   山居引泉从高而下为瀑布稍易园林中欲作此须截竹长短不一尽承檐溜暗接藏石罅中以斧劈石迭高下凿小池承水置石林立其下雨中能令飞泉濆薄潺湲有声亦一竒也尤宜竹间松下青葱掩映更自可观亦有蓄水扵山顶客至去闸水从空直注者终不如雨中承溜为雅盖总属人为此尤近自然耳   凿井   井水味浊不可供烹煮然浇花洗竹涤砚拭几俱不可缺凿井须扵竹树之下深见泉脉上置辘轳引汲不则盖一小亭覆之石栏古号银床取旧制最大而古朴者置其上井有神井傍可置顽石凿一小龛遇歳时奠以清泉一杯亦自有致   天泉   秋水□□梅水次之秋水白而洌梅水白而甘春冬二水春胜扵冬盖以和风甘雨故夏月暴雨不宜或因风雷蛟龙所致最足伤人雪为五榖之精取以煎茶最为幽况然新者有土气稍陈乃佳承水用布扵中庭受之不可用檐溜   地泉   乳泉漫流如恵山泉为最胜次取清寒者泉不难扵清而难扵寒土多沙腻泥凝者必不清寒又有香而甘者然甘易而香难未有香而不甘者也瀑涌湍急者勿食食久令人有头疾如庐山水帘天台瀑布以供耳目则可入水品则不宜温泉下生硫黄亦非食品   流水   江水取去人逺者杨子南冷夹石渟渊特入首品河流通泉窦者必湏汲置候其澄澈亦可食   丹泉   名山大川仙翁修炼之处水中有丹其味异常能延年却病此自然之丹液不易得也   品石   石以灵壁为上英石次之然二种品甚贵购之颇艰大者尤不易得高踰数尺者便属竒品小者可置几案间色如漆声如玉者最佳横石以蜡地而峯峦峭拔者为上俗言灵壁无峯英石无坡以余所见亦不尽然他石纹片粗大絶无曲折屼峍森耸崚嶒者近更有以大块辰砂石青石緑为研山盆石最俗   灵壁   出凤阳府宿州灵壁县在深山沙土中掘之乃见有细白纹如玉不起岩岫佳者如卧牛蟠螭种种异状真竒品也   英石   出英州倒生岩下以锯取之故底平起峯高有至三尺及寸余者小斋之前迭一小山最为清贵然道逺不易致   太湖石   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为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在山上者名旱石枯而不润赝作弹窝若歴年岁久斧痕已尽亦为雅观吴中所尚假山皆用此石又有小石久沉湖中渔人网得之与灵壁英石亦颇相类第声不清响   尧峰石   近时始出苔藓丛生古朴可爱以未经采凿山中甚多但不玲珑耳然政以不玲珑故佳   昆山石   出昆山马鞍山下生扵山中掘之乃得以色白者为贵有鸡骨片胡桃块二种然亦俗尚非雅物也间有高七八尺者置之高大石盆中亦可此山皆火石火气暖故栽菖蒲等物扵上最茂惟不可置几案及盆盎中   锦川将乐羊肚   石品惟此三种最下锦川尤恶毎见人家石假山輙置数峯于上不知何味斧劈以大而顽者为雅若直立一片亦最可厌   土玛瑙   出山东兖州府沂州花纹如玛瑙红多而细润者佳有红丝石白地上有赤红纹有竹叶玛瑙花斑与竹叶相类故名此俱可锯板嵌几榻屏风之类非贵品也石子五色或大如拳或小如豆中有禽鱼鸟兽人物方胜回纹之形置青緑小盆或宣窑白盆内班然可玩其价甚贵亦不易得然斋中不可多置近见人家环列数盆竟如贾肆新都人有名醉石斋者闻其藏石甚富且竒其地溪涧中另有纯红纯緑者亦可爱玩   大理石   出滇中白若玉黑若墨为贵白微帯青黑微帯灰者皆下品但得旧石天成山水云烟如米家山此为无上佳品古人以镶屏风近始作几榻终为非古近京口一种与大理相似但花色不清石药填之为山云泉石亦可得髙价然真伪亦易辨真者更以旧为贵   永石   即祁阳石出楚中石不坚色好者有山水日月人物之象紫花者稍胜然多是刀刮成非自然者以手摸之凹凸者可验大者以制屏亦雅   长物志卷三   ●钦定四库全书   长物志卷四   (明)文震亨 撰   ○禽鱼   语鸟拂阁以低飞游鱼排荇而径度幽人会心辄令竟日忘倦顾声音颜色饮啄态度逺而巢居穴处眠沙泳浦戏广浮深近而穿屋贺厦知岁司晨啼春噪晚者品类不可胜纪丹林緑水岂令凡俗之品阑入其中故必疏其雅洁可供清玩者数种令童子爱养饵饲得其性情庶几驯鸟雀狎鳬鱼亦山林之经济也志禽鱼第四   鹤   华亭鹤窠村所出具体高俊緑足龟文最为可爱江陵鹤津维扬俱有之相鹤但取标格竒俊唳声清亮颈欲细而长足欲痩而节身欲人立背欲直削蓄之者当筑广台或高冈土垄之上居以茅庵邻以池沼饲以鱼谷欲教以舞俟其饥置食扵空野使童子拊掌顿足以诱之习之既熟一闻拊掌即便起舞谓之食化空林别墅白石青松惟此君最宜其余羽族俱未入品   鸂■〈氵鶒〉   鸂■〈氵鶒〉能勅水故水族不能害蓄之者宜扵广池巨浸十数为羣翠毛朱喙灿然水中他如乌喙白鸭亦可蓄一二以代鹅羣曲栏垂栁之下游泳可玩   鹦鹉   鹦鹉能言然须教以小诗及韵语不可令闻市井鄙俚之谈聒然盈耳铜架食缸俱须精巧然此鸟及锦鸡孔雀倒挂吐绶诸种皆断为闺合中物非幽人所需也   百舌畵眉鸜鹆   饲养驯熟绵蛮软语百种杂出俱极可听然亦非幽斋所宜或扵曲廊之下雕笼畵槛点缀景色则可吴中最尚此鸟余谓有禽癖者当觅茂林高树听其自然弄声尤觉可爱更有小鸟名黄头好斗形既不雅尤属无谓   朱鱼   朱鱼独盛吴中以色如辰州朱砂故名此种最宜盆蓄有红而帯黄色者仅可点缀陂池   鱼类   初尚纯红纯白继尚金盔金鞍锦被及印头红裹头红连腮红首尾红鹤顶红继又尚墨眼雪眼朱眼紫眼玛瑙眼琥珀眼金管银管时尚极以为贵又有堆金砌玉落花流水莲台八瓣隔断红尘玉帯围梅花片波浪纹七星纹种种变熊难以尽述然亦随意定名无定式也   蓝鱼白鱼   蓝如翠白如雪廹而视之肠胃俱见此即朱鱼别种亦贵甚   鱼尾   自二尾以至九尾皆有之第美锺扵尾身材未必佳盖鱼身必洪纤合度骨肉停匀花色鲜明方入格   观鱼   宜早起日未出时不论陂池盆盎鱼皆荡漾扵清泉碧沼之间又宜凉天夜月倒影挿波时时惊鳞泼刺耳目为醒至如微风披拂琮琮成韵雨过新涨縠纹皱緑皆观鱼之佳境也   吸水   盆中换水一两日即底积垢腻宜用湘竹一段作吸水筒吸去之倘过时不吸色便不鲜美故佳鱼池中断不可蓄   水缸   有古铜缸大可容二石青緑四裹古人不知何用当是穴中注油点灯之物今取以蓄鱼最古其次以五色内府官窑瓷州所烧纯白者亦可用惟不可用宜兴所烧花缸及七石牛腿诸俗式余所以列此者实以备清玩一种若必按图而索亦为板俗   长物志卷四   ●钦定四库全书   长物志卷五   (明)文震亨 撰   ○书畵   金生于山珠产扵渊取之不穷犹为天下所珍惜况图畵在宇宙岁月既久名人艺士不能复生可不珍秘寳爱一入俗子之手动见劳辱卷舒失所操揉燥裂真书畵之厄也故有收藏而未能识鉴识鉴而不善阅玩阅玩而不能装褫装褫而不能铨次皆非能真蓄书畵者又蓄聚既多妍蚩混杂甲乙次第毫不可讹若使真赝并陈新旧错出如入贾胡肆中有何趣味所藏必有晋唐宋元名迹乃称博古若徒取近代纸墨较量真伪心无真赏以耳为目手执卷轴口论贵贱真恶道也志书畵第五   论书   观古法书当澄心定虑先观用笔结体精神照应次观人为天巧自然强作次考古今跋尾相传来歴次辨收藏印识纸色绢素或得结构而不得锋釯者模本也得笔意而不得位置者临本也笔势不聮属字形如算子者集书也形迹虽存而真彩神气索然者双钩也又古人用墨无论燥润肥痩俱透入纸素后人伪作墨浮而易辩   论畵   山水第一竹树兰石次之人物鸟兽楼殿屋木小者次之大者又次之人物顾盻语言花果迎风帯露鸟兽虫鱼精神逼真山水林泉清闲幽旷屋庐深邃桥彴徃来石老而润水淡而明山势崔嵬泉流洒落云烟出没野径迂回松偃龙蛇竹藏风雨山脚入水澄清水源来歴分晓有此数端虽不知名定是妙手若人物如尸如塑花果类粉揑雕刻虫鱼鸟兽但取皮毛山水林泉布置廹塞楼阁模糊错杂桥彴强作断形径无夷险路无出入石止一面树少四枝或髙大不称或逺近不分或浓淡失宜点染无法或山脚无水面水源无来歴虽有名欵定是俗笔为后人填写至扵临摹赝手落墨设色自然不古不难辨也   书畵价   书价以正书为标准如右军草书一百字乃敌一行行书三行行书敌一行正书至扵乐毅黄庭畵赞告担但得成篇不可计以字数畵价亦然山水竹石古名贤象可当正书人物花鸟小者可当行书人物大者及神图佛象宫室楼阁走兽虫鱼可当草书若夫台阁标功臣之烈宫殿彰贞节之名妙将入神灵则通圣开厨或失挂壁欲飞但渉竒事异名即为无价国寳又书畵原为雅道一作牛鬼蛇神不可诘识无论古今名手俱落第二   古今优劣   书学必以时代为限六朝不及晋魏宋元不及六朝与唐畵则不然佛道人物仕女牛马近不及古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古不及近如顾凯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玄及阎立徳立本皆纯重雅正性出天然周昉韩干戴嵩气韵骨法皆出意表后之学者终莫能及至如李成闗仝范寛董源徐熙黄荃居寀二米胜国松雪大痴元鎭叔眀诸公近代唐沈及吾家太史和州辈皆不藉师资穷工极致借使二李复生边鸾再出亦何以措手其间故蓄书必逺求上古蓄畵始自顾陆张吴下至嘉隆名笔皆有竒观惟近时点染诸公则未敢轻议   粉本   古人畵藁谓之粉本前辈多寳蓄之盖其草草不经意处有自然之妙宣和绍兴所藏粉本多有神妙者   赏鉴   看书畵如对美人不可毫渉粗浮之气盖古畵纸绢皆脆舒卷不得法最易损坏尤不可近风日灯下不可看畵恐落煤烬及为烛泪所污饭后醉余欲观卷轴须以净水涤手展玩之际不可以指甲剔损诸如此类不可枚举然必欲事事勿犯又恐渉强作清态惟遇真能赏鉴及阅古甚富者方可与谈若对伧父辈惟有珍秘不出耳   绢素   古畵绢色墨气自有一种古香可爱惟佛像有香烟熏黑多是上下二色伪作者其色黄而不精采古绢自然破者必有鲫鱼口须连三四丝伪作则直裂唐绢丝粗而厚或有捣熟者有独梭绢阔四尺余者五代绢极粗如布宋有院绢匀净厚宻亦有独梭绢阔五尺余细宻如纸者元绢及国朝内府绢俱与宋绢同胜国时有宻机绢松雪子昭畵多用此盖出嘉兴府宓家以绢得名今此地尚有佳者近董太史笔多用砑光白绫未免有进贤气   御府书畵   宋徽宗御府所藏书畵俱是御书标题后用宣和年号玉瓢御寳记之题畵书扵引首一条阔仅指大傍有木印黒字一行俱装池匠花押名欵然亦真伪相杂盖当时名手临摹之作皆题为真迹至明昌所题更多然今人得之亦可谓买王得羊矣   院畵   宋畵院众工凡作一畵必先呈稿本然后上真所畵山水人物花木鸟兽皆是无名者今国朝内畵水陆及佛像亦然金碧辉灿亦竒物也今人见无名人畵辄以形似填写名欵觅高价如见牛必戴嵩见马必韩干之类皆为可笑   单条   宋元古畵断无此式盖今时俗制而人絶好之斋中悬挂俗气逼人眉睫即果真迹亦当减价   名家   书畵名家收藏不可错杂大者悬挂斋壁小者则为卷册置几案间邃古篆籀如锺张卫索顾陆张吴及歴代不甚著名者不能具论书则右军大令智永虞永兴禇河南欧阳率更唐玄宗怀素颜鲁公栁诚悬张长史李怀琳宋髙宗李建中二苏二米范文正黄鲁直蔡忠惠苏沧浪薛绍彭黄长睿薛道祖范文穆张即之先信国赵吴兴鲜于伯机康里子山张伯雨倪元镇俞紫芝杨铁厓柯丹丘袁清容危太素我朝则宋文宪濂中书舍人燧方逊志孝孺宋南宫克沈学士度俞紫芝和徐武功有贞金元玉珏沈大理粲解学士大绅钱文通桑栁州恱祝京兆允明吴文定寛先太史讳王太学宠李太仆应祯王文恪鏊唐解元寅顾尚书璘丰考功坊先两博士讳王吏部榖祥陆文裕深彭孔嘉年陆尚寳师道陈方伯鎏蔡孔目羽陈山人淳张孝廉凤翼王征君穉登周山人天球邢侍御侗董太史其昌又如陈文东璧姜中书立刚虽不能洗院气而亦铮铮有名者畵则王右丞李思训父子周昉董北海李营丘郭河阳米南宫宋徽宗米元晖崔白黄筌居寀文与可李伯时郭忠恕董仲翔苏文忠苏叔党王晋卿张舜民杨补之杨季衡陈容李唐马逺马逵夏珪范寛闗仝荆浩李山赵松雪管仲姬赵仲穆赵千里李息斋吴仲圭钱舜举盛子昭陈珏陈仲美陆天游曹云西唐子华王元章高士安高克恭王叔明黄子久倪元镇柯丹丘方方壶戴文进王孟端夏太常赵善长陈惟允徐幼文张来仪宋南宫周东村沈贞吉恒吉沈石田杜东原刘完庵先太史先和州五峯唐解元张梦晋周官谢时臣陈道复仇十洲钱叔宝陆叔平皆名笔不可缺者他非所宜蓄即有之亦不当出以示人又如郑颠仙张复阳锺钦礼蒋三松张平山汪海云皆畵中邪学尤非所尚   宋绣宋刻丝   宋绣针线细密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逺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嚵唼之态不可不蓄一二幅以备畵中一种   装潢   装潢书畵秋为上时春为中时夏为下时暑湿及冱寒俱不可装裱勿以熟纸背必皱起宜用白滑漫薄大幅生纸纸缝先避人面及接处若缝缝相接则卷舒缓急有损必令参差其缝则气力均平太硬则强急太薄则失力绢素彩色重者不可捣理古畵有积年尘埃用皂荚清水数宿托扵太平案扞去畵复鲜明色亦不落补缀之法以油纸衬之直其边际密其隟缝正其经纬就其形制拾其遗脱厚薄均调润洁平稳又凡书畵法帖不脱落不宜数装背一装背则一损精神古纸厚者必不可揭薄   法糊   用瓦盆盛水以面一斤渗水上任其浮沉夏五日冬十日以臭为度后用清水蘸白芨半両白矾三分去滓和元浸麫打成就锅内打成团另换水煮熟去水倾置一器候冷日换水浸临用以汤调开忌用浓糊及敝帚   装褫定式   上下天地须用皂绫龙凤云鹤等样不可用团花及葱白月白二色二垂帯用白绫阔一寸许乌丝粗界画二条玉池白绫亦用前花样书畵小者须穵嵌用淡月白畵绢上嵌金黄绫条阔半寸许盖宣和裱法用以题识旁用沉香皮条边大者四面用白绫或单用皮条边亦可叅书有旧人题跋不宜剪削无题跋则断不可用畵卷有高头者不须嵌不则亦以细畵绢穵嵌引首须用宋经笺白宋笺及宋元金花笺或高丽茧纸日夲畵纸俱可大幅上引首五寸下引首四寸小全幅上引首四寸下引首三寸上褾除擫竹外净二尺下褾除轴净一尺五寸横卷长二尺者引首阔五寸前褾阔一尺余俱以是为率   褾轴   古人有镂沉檀为轴身以果金鎏金白玉水晶琥珀玛脑杂寳为饰贵重可观盖白檀香洁去虫取以为身最有深意今既不能如旧制只以杉木为身用犀象角三种雕如旧式不可用紫檀花梨法蓝诸俗制畵卷须出轴形制既小不妨以宝玉为之断不可用平轴签以犀玉为之曾见宋玉签半嵌锦帯内者最奇   裱锦   古有樗蒲锦楼阁锦紫驼花鸾章锦朱雀锦凤皇锦走龙锦翻鸿锦皆御府中物有海马锦龟纹锦粟地锦皮球锦皆宣和绫及宋绣花鸟山水为装池卷首最古今所尚落花流水锦亦可用惟不可用宋叚及纻绢等物帯用锦帯亦有宋织者   藏畵   以杉桫木为匣匣内切勿油漆糊纸恐惹霉湿四五月先将畵幅幅展看微见日色收起入匣去地丈余庶免霉白平时张挂须三五日一易则不厌观不惹尘湿收起时先拂去两面尘垢则质地不损   小畵匣   短轴作横面开门匣畵直放入轴头贴签标写某书某畵甚便取看   卷畵   须顾边齐不宜局促不可太寛不可着力卷紧恐急裂绢素拭抹用软绢细细拂之不可以手托起畵轴就观多致损裂   法帖   歴代名家碑刻当以淳化阁帖压卷侍书王着勒末有篆题者是蔡京奉旨摹者曰太清楼帖僧希白所摹者曰潭帖尚书郎潘思旦所摹者曰绛帖王寀辅道守汝州所刻者曰汝帖宋许提举刻于临江者曰二王帖元佑中刻者曰秘阁续帖淳熙年刻者曰修内司夲高宗访求遗书扵淳熙阁摹刻者曰淳熙秘阁续帖后主命徐铉勒石在淳化之前者曰升元帖刘次庄摹阁帖除去篆题年月而增入释文者曰戏鱼堂帖武冈军重摹绛帖曰武冈帖上蔡人临摹绛帖曰蔡州帖赵彦约于南康所刻曰星凤楼帖庐江李氏刻曰甲秀堂帖黔人秦世章所刻曰黔江帖泉州重摹阁帖曰泉帖韩平原所刻曰羣玉堂帖薛绍彭所刻曰家塾帖曹之格日新所刻曰宝晋斋帖王庭筠所刻曰雪溪堂帖周府所刻曰东书堂帖吾家所刻曰停云馆帖小停云帖华氏刻曰真赏斋帖皆帖中名刻摹勒皆精又如歴代名帖收藏不可缺者周秦汉则史籀篆石鼓文坛山石刻李斯篆泰山胊山峄山诸碑秦誓诅楚文章帝艹书帖蔡邕淳于长夏承碑郭有道碑九疑山碑邉韶碑宣父碑北岳碑崔子玉张平子墓碑郭香察隶西岳华山碑魏帖则元常贺捷表大飨碑荐季直表受禅碑上尊号碑宗圣矦碑刘玄州华岳碑吴帖则国山碑延陵季子二碑晋帖则兰亭记笔阵图黄庭经圣教序乐毅论周府君碑东方朔赞洛神赋曹娥碑告墓文摄山寺碑裴雄碑兴福寺碑宣示帖平西将军墓铭梁思楚碑羊祜岘山碑宋齐梁陈帖则宋文帝神道碑齐倪桂金庭观碑齐南阳寺隶书碑梁茅君碑瘗鹤铭刘灵正堕泪碑魏齐周帖则有魏裴思顺教戒经北齐王思诚八分茅山碑后周大宗伯唐景碑萧子云章艹出师颂天柱山铭隋帖则有开皇兰亭薛道衡书朱厂碑舍利塔铭龙藏寺碑智永真行二体千文草书兰亭唐帖欧书则九成宫铭房定公墓碑化度寺碑皇甫君碑虞恭公碑真书千文小楷心经梦奠帖金兰帖虞书则夫子庙堂碑破邪论宝昙塔铭阴圣道场碑汝南公主铭孟法师碑禇书则乐毅论哀册文忠臣像赞龙马图赞临摹兰亭临摹圣教阴符经度人经紫阳观碑栁书则金刚经玄秘塔铭颜书则争坐位帖麻姑仙坛二祭文家庙碑元次山碑多宝寺碑放生池碑射堂记北岳庙碑艹书千文磨崖碑干禄字帖怀素书则自序三种艹书千文圣母帖藏真律公二帖李北海书则阴符经娑罗树碑曹娥碑秦望山碑臧怀庇碑有道先生叶公碑岳麓寺碑开元寺碑荆门行云麾将军碑李思训碑戒坛碑太宗书魏征碑屏风帖李绩碑玄宗一行禅师塔铭孝经金仙公主碑孙过庭书谱索靖出师表栁公绰诸葛庙堂碑李阳冰篆书千文城隍庙碑孔子庙碑欧阳通道因禅师碑薛稷升仙太子碑张旭艹书千文僧行敦遗教经宋则苏米诸公如洋州园池天马赋等类元则赵松雪国朝则二宋诸公所书佳者亦当兼收以供赏鉴不必太杂   南北纸墨   古之北纸其纹横质松而厚不受墨北墨色青而浅不和油蜡故色澹而纹皱谓之蝉翅搨南纸其纹竖用油蜡故色纯黑而有浮光谓之乌金搨   古今帖辨   古帖歴年乆而裱数多其墨浓者坚若生漆纸面光彩如砑并无沁墨水迹侵染且有一种异馨彂自纸墨之外   装帖   古帖宜以文木薄一分许为板面上刻碑额卷数次则用厚纸五分许以古色锦或青花白地锦为面不可用绫及杂彩色更须制匣以藏之宜少方阔不可狭长阔狭不等以白鹿纸厢边不可用绢十册为匣大小如一式乃佳   宋板   藏书贵宋刻大都书写肥痩有则佳者有欧栁笔法纸质匀洁墨色清润至扵格用单边字多讳笔虽辨证之一端然非考据要诀也书以班范二书左传国语老庄史记文选诸子为第一名家诗文杂记道释等书次之纸白板新绵纸者为上竹纸活衬者亦可观糊背批点不蓄可也   悬畵月令   岁朝宜宋畵福神及古名贤像元宵前后宜看灯傀儡正二月宜春逰仕女梅杏山茶玉兰桃李之属三月三日宜宋畵真武像清明前后宜牡丹芍药四月八日宜宋元人畵佛及宋绣佛像十四宜宋畵纯阳像端五宜真人玉符及宋元名笔端阳景龙舟艾虎五毒之类六月宜宋元大楼阁大幅山水蒙密树石大幅云山采莲避暑等图七夕宜穿针乞巧天孙织女楼阁芭蕉仕女等图八月宜古桂或天香书屋等图九十月宜菊花芙蓉秋江秋山枫林等图十一月宜雪景蜡梅水仙醉杨妃等圗十二月宜钟馗迎福驱魅嫁魅腊月廿五宜玉帝五色云车等图至如移家则有葛仙移居等图称寿则有院畵寿星王母等圗祈晴则有东君祈雨则有古畵风雨神龙春雷起蛰等图立春则有东皇太乙等圗皆随时悬挂以见岁时节序若大幅神图及杏花燕子纸帐梅过墙梅松柏鹤鹿寿意之类一落俗套断不宜悬至如宋元小景枯木竹石四幅大景又不当以时序论也   长物志卷五   ●钦定四库全书   长物志卷六   (明)文震亨 撰   ○几榻   古人制几榻虽长短广狭不齐置之斋室必古雅可爱又坐卧依凭无不便适燕衎之暇以之展经史阅书畵陈鼎彝罗肴核施枕簟何施不可今人制作徒取雕绘文饰以恱俗眼而古制荡然令人慨叹实深志几榻第六   榻   坐髙一尺二寸屏高一尺三寸长七尺有竒横一尺五寸周设木格中实湘竹下座不虚三面靠背后背与两傍等此榻之定式也有古断纹者有元螺钿者其制自然古雅忌有四足或为螳螂腿下承以板则可近有大理石镶者有退光朱黑漆中刻竹树以粉填者有新螺钿者大非雅器他如花楠紫檀乌木花棃照旧式制成俱可用一改长大诸式虽曰美观俱落俗套更见元制榻有长丈五尺阔二尺余上无屏者盖古人连床夜卧卧以足抵足其制亦古然今却不适用   短榻   高尺许长四尺置之佛堂书斋可以习静坐禅谈玄挥麈更便斜倚俗名弥勒榻   几   以怪树天生屈曲若环若帯之半者为之横生三足出自天然摩弄滑泽置之榻上或蒲团可倚手顿颡又见图畵中有古人架足而卧者制亦竒古   禅椅   以天台藤为之或得古树根如虬龙诘曲臃肿槎牙四出可挂瓢笠及数珠瓶钵等器更须莹滑如玉不露斧斤者为佳近见有以五色芝粘其上者颇为添足   天然几   以文木如花梨铁梨香楠等木为之第以阔大为贵长不可过八尺厚不可过五寸飞角处不可太尖须平圆乃古式照倭几下有拖尾者更竒不可用四足如书卓式或以古树根承之不则用木如台面阔厚者空其中略雕云头如意之类不可雕龙凤花草诸俗式近时所制狭而长者最可厌   书卓   中心取阔大四周厢边阔仅半寸许足稍矮而细则其制自古凡狭长混角诸俗式俱不可用漆者尤俗   壁卓   长短不拘但不可过阔飞云起角螳螂足诸式俱可供佛或用大理及祁阳石镶者出旧制亦可   方卓   旧漆者最多须取极方大古朴列坐可十数人者以供展玩书畵若近制八仙等式仅可供宴集非雅器也燕几别有谱图   台几   倭人所制种类大小不一俱极古雅精丽有镀金镶四角者有篏金银片者有暗花者价俱甚贵近时仿旧式为之亦有佳者以置尊彝之属最古若红漆狭小三角诸式俱不可用   椅   椅之制最多曾见元螺钿椅大可容二人其制最古乌木镶大理石者最称贵重然亦须照古式为之总之宜矮不宜高宜阔不宜狭其折迭单靠吴江竹椅専诸禅椅诸俗式断不可用踏足处须以竹镶之庶歴久不坏   杌   杌有二式方者四面平等长者亦可容二人并坐圆杌须大四足■〈垧,氺代口〉出古亦有螺钿朱黑漆者竹杌及绦环诸俗式不可用   櫈   櫈亦用狭邉厢者为雅以川柏为心以乌木厢之最古不则竟用杂木黑漆者亦可用   交床   即古胡床之式两都有篏银银铰钉圆木者携以山逰或舟中用之最便金漆折迭者俗不堪用   櫉   藏书櫉须可容万卷愈阔愈古惟深仅可容一册即阔至丈余门必用二扇不可用四及六小櫉以有座者为雅四足者差俗即用足亦必髙尺余下用櫉殿仅宜二尺不则两櫉迭置矣櫉殿以空如一架者为雅小櫉有方二尺余者以置古铜玉小器为宜大者用杉木为之可辟螙小者以湘妃竹及豆瓣楠赤水椤古黑漆断纹者为甲品杂木亦俱可用但式贵去俗耳铰钉忌用白铜以紫铜照旧式两头尖如梭子不用钉钉者为佳竹櫉及小木直楞一则市肆中物一则药室中物俱不可用小者有内府填漆有日夲所制皆竒品也经櫉用朱漆式稍方以经册多长耳   架   书架有大小二式大者髙七尺余阔倍之上设十二格毎格仅可容书十册以便检取下格不可置书以近地卑湿故也足亦当稍高小者可置几上二格平头方木竹架及朱黑漆者俱不堪用   佛厨佛卓   用朱黑漆须极华整而无脂粉气有内府雕花者有古漆断纹者有日本制者俱自然古雅近有以断纹器凑成者若制作不俗亦自可用若新漆八角委角及建窑佛像断不可用也   床   以宋元断纹小漆床为第一次则内府所制独眠床又次则小木出髙手匠作者亦自可用永嘉粤东有折迭者舟中携置亦便若竹床及飘檐拔歩彩漆卍字回纹等式俱俗近有以栢木硺细如竹者甚精宜闺合及小斋中   厢   倭厢黒漆篏金银片大者盈尺其铰钉锁钥俱竒巧絶伦以置古玉重器或晋唐小卷最宜又有一种差大式亦古雅作方胜缨络等花者其轻如纸亦可置卷轴香药杂玩斋中宜多畜以备用又有一种古断纹者上员下方乃古人经厢以置佛坐间亦不俗   屏   屏风之制最古以大理石镶下座精细者为贵次则祁阳石又次则花蘂石不得旧者亦须仿旧式为之若纸糊及围屏木屏俱不入品   脚凳   以木制滚凳长二尺阔六寸髙如例程中分一铛内二空中车圆木二根两头留轴转动以脚踹轴滚动徃来盖涌泉穴精气所生以运动为妙竹踏凳方而大者亦可用古琴砖有狭小者夏月用作踏凳甚凉   长物志卷六   ●钦定四库全书   长物志卷七   (明)文震亨 撰   ○器具   古人制器尚用不惜所费故制作极备非若后人苟且上至钟鼎刀劔盘匜之属下至隃糜侧理皆以精良为乐匪徒铭金石尚欵识而已今人见闻不广又习见时世所尚遂致雅俗莫辨更有専事绚丽目不识古轩牕几案毫无韵物而侈言陈设未之敢軽许也志器具第七   香垆   三代秦汉鼎彝及官哥定窑龙泉宣窑皆以备赏鉴非日用所宜惟宣铜彝垆稍大者最为适用宋姜铸亦可惟不可用神垆太乙及鎏金白铜双鱼象鬲之类尤忌者云间潘铜胡铜所铸八吉祥倭景百钉诸俗式及新制建窑五色花窑等垆又古青緑博山亦可间用木鼎可置山中石鼎惟以供佛余俱不入品古人鼎彝俱有底盖今人以木为之乌木者最上紫檀花梨俱可忌菱花葵花诸俗式垆顶以宋玉帽顶及角端海兽诸样随垆大小配之玛瑙水晶之属旧者亦可用   香合   宋剔合色如珊瑚者为上古有一劔环二花草三人物之说又有五色漆胎刻法深浅随妆露色如红花緑叶黄心黑石者次之有倭盒三子五子者有倭撞金银片者有果园厂大小二种底盖各置一厂花色不等故以一合为贵有内府填漆合俱可用小者有定窑饶窑蔗叚串铃二式余不入品尤忌描金及书金字徽人剔漆并磁合即宣成嘉隆等窑俱不可用   隔火   垆中不可断火即不焚香使其长温方有意趣且灰燥易燃谓之活灰隔火砂片第一定片次之玉片又次之金银不可用以火浣布如钱大者银镶四围供用尤妙   匙筯   紫铜者佳云间胡文明及南都白铜者亦可用忌用金银及长大填花诸式   筯瓶   官哥定窑者虽佳不宜日用吴中近制短颈细孔者挿筯下重不仆铜者不入品   袖垆   熏衣炙手袖垆最不可少以倭制漏空罩盖漆鼓为上新制轻重方圆二式俱俗制也   手垆   以古铜青緑大盆及簠簋之属为之宣铜兽头三脚鼓垆亦可用惟不可用黄白铜及紫檀花梨等架脚垆旧铸有俯仰莲坐细钱纹者有形如匣者最雅被垆有香球等式俱俗竟废不用   香筒   旧者有李文甫所制中雕花鸟竹石略以古简为贵若太渉脂粉或雕镂故事人物便称俗品亦不必置怀袖间   笔格   笔格虽为古制然既用研山如灵壁英石峰峦起伏不露斧凿者为之此式可废古玉有山形者有旧玉子母猫长六七寸白玉为母余取玉玷或纯黄纯黑玳瑁之类为子者古铜有鏒金双螭挽格有十二峯为格有单螭起伏为格窑器有白定三山五山及卧花哇者俱藏以供玩不必置几研间俗子有以老树根枝蟠曲万状或为龙形爪牙俱备者此俱最忌不可用   笔床   笔床之制世不多见有古鎏金者长六七寸髙寸二分阔二寸余上可卧笔四矢然形如一架最不美观即旧式可废也   笔屏   镶以挿笔亦不雅观有宋内制方圆玊花版有大理旧石方不盈尺者置几案间亦为可厌竟废此式可也   笔筒   湘竹栟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忌八棱菱花式陶者有古白定竹节者最贵然艰得大者冬青磁细花及宣窑者俱可用又有鼓样中有孔挿笔及墨者虽旧物亦不雅观   笔舩   紫檀乌木细镶竹篾者可用惟不可以牙玊为之   笔洗   玉者有钵盂洗长方洗玉环洗古铜者有古鏒金小洗有青緑小盂有小釡小巵匜此五物原非笔洗今用作洗最佳陶者有官哥葵花洗磬口洗四卷荷叶洗卷口蔗叚洗龙泉有双鱼洗菊花洗百折洗定窑有三篐洗梅花洗方池洗宣窑有鱼藻洗葵瓣洗磬口洗鼓样洗俱可用忌绦环及青白相间诸式又有中盏作洗边盘作笔觇者此不可用   笔觇   定窑龙泉小浅碟俱佳水晶琉璃诸式俱不雅有玉碾片叶为之者尤俗   水中丞   铜性猛贮水久则有毒易脆笔故必以陶者为佳古铜入土岁久与窑器同惟宣铜则断不可用玉者有元口瓮腹大仅如拳古人不知何用今以盛水最佳古铜者有小尊罍小甑之属俱可用陶者有官哥瓮肚小口钵盂诸式近有陆子冈所制兽面锦地与古尊罍同者虽佳器然不入品   水注   古铜玉俱有辟邪蟾蜍天鸡天鹿半身鸬鹚杓鏒金鴈壶诸式滴子一合者为佳有铜铸眠牛以牧童骑牛作注管者最俗大抵铸为人形即非雅器又有犀牛天禄龟龙天马口衔小盂者皆古人注油点灯非水滴也陶者有官哥白定方圆立瓜卧瓜双桃莲蔕叶茄壶诸式宣窑有五采桃注石榴双瓜双鸳诸式俱不如铜者为雅   糊斗   有古铜有盖小提卣大如拳上有提梁索股者有瓮肚如小酒杯式乘方座者有三篐长桶下有三足姜铸回文小方斗俱可用陶者有定窑蒜蒲长礶哥窑方斗如斛中置一梁者然不如铜者便扵出洗   蜡斗   古人以蜡代糊故缄封必用蜡斗熨之今虽不用蜡亦可收以充玩大者亦可作水杓   镇纸   玉者有古玉兔玉牛玉马玉鹿玉羊玉蟾蜍蹲虎辟邪子母螭诸式最古雅铜者有青緑虾蟆蹲虎蹲螭眠犬鎏金辟邪卧马龟龙亦可用其玛瑙水晶官哥定窑俱非雅器宣铜马牛猫犬狻猊之属亦有絶佳者   压尺   以紫檀乌木为之上用旧玉璏为纽俗所称昭文帯是也有倭人鏒金双桃银叶为纽虽极工致亦非雅物又有中透一窍内藏刀锥之属者尤为俗制   秘阁   以长样古玉璏为之最雅不则倭人所造黑漆秘阁如古玉圭者质轻如纸最妙紫檀雕花及竹雕花巧人物者俱不可用   贝光   古以贝螺为之今得水晶玛瑙古玉物中有可代者更雅   裁刀   有古刀笔青緑裹身上尖下圆长仅尺许古人杀青为书故用此物今仅可供玩非利用也日本畨夷有絶小者锋甚利刀靶俱用鸂■〈氵束鸟〉木取其不染肥腻最佳滇中鏒金银者亦可用溧阳昆山二种俱入恶道而陆小拙为尤甚矣   剪刀   有宾铁剪刀外面起花镀金内嵌回回字者制作极巧倭制折迭者亦可用   书灯   有古铜驼灯羊灯龟灯诸葛灯俱可供玩而不适用有青緑铜荷一片檠架花朶于上古人取金莲之意今用以为灯最雅定窑三台宣窑二台者俱不堪用锡者取旧制古朴矮小者为佳   灯   闽中珠灯第一玳瑁琥珀鱼魫次之羊皮灯名手如赵虎所畵者亦当多蓄料丝出滇中者最胜丹阳所制有横光不甚雅至如山东珠麦柴梅李花草百鸟百兽夹纱墨纱等制俱不入品灯样以四方如屏中穿花鸟清雅如畵者为佳人物楼阁仅可于羊皮屏上用之他如蒸笼圏水精球双层三层者俱最俗篾丝者虽极精工华绚终为酸气曾见元时布灯最竒亦非时尚也   镜   秦陀黒漆古光背质厚无文者为上水银古花背者次之有如钱小镜满背青緑嵌金银五岳图者可供携具菱角八角有柄方镜俗不可用轩辕镜其形如球卧榻前悬挂取以辟邪然非旧式   钩   古铜腰束绦钩有金银碧填嵌者有片金银者有用兽为肚者皆三代物也有羊头钩螳螂捕蝉钩鏒金者皆秦汉物也斋中多设以备悬壁挂畵及拂尘羽扇等用最雅自寸以至盈尺皆可用   束腰   汉钩汉玦仅二寸余者用以束腰甚便稍大则便入玩器不可日用绦用沈香真紫余俱非所宜   禅灯   高丽者佳有月灯其光白莹如初月有日灯得火内照一室皆红小者尤可爱高丽有俯仰莲三足铜垆原以置此今不可得别作小架架之不可制如角灯之式   香橼盘   有古铜青绿盘有官哥定窑冬青磁龙泉大盘有宣徳暗花白盘苏麻尼青盘朱砂红盘以置香橼皆可此种出时山斋最不可少然一盆四头既板且套或以大盆置二三十尤俗不如觅旧朱雕茶槖架一头以供清玩或得旧磁盆长样者置二头于几案间亦可   如意   古人用以指挥向徃或防不测故炼铁为之非直美观而已得旧铁如意上有金银错或隐或见古色蒙然者最佳至如天生树枝竹鞭等制皆废物也   麈   古人用以清谈今若对客挥麈便见之欲呕矣然斋中悬挂壁上以备一种有旧玉柄者其拂以白尾及青丝为之雅若天生竹鞭万岁藤虽玲珑透漏俱不可用   钱   钱之为式甚多详具钱谱有金嵌青緑刀钱可为籖如博古图等书成大套者用之鹅眼货布可挂杖头   瓢   得小匾葫芦大不过四五寸而小者半之以水磨其中布擦其外光彩莹洁水湿不变尘污不染用以悬挂杖头及树根禅椅之上俱可更有二瓢并生者有可为冠者俱雅其长腰鹭鹚曲项俱不可用   钵   取深山巨竹根车旋为钵上刻铭字或梵书或五岳图填以石青光洁可爱   花缾   古铜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不特古色可玩而已铜器可挿花者曰尊曰罍曰觚曰壶随花大小用之磁器用官哥定窑古胆缾一枝缾小蓍草缾纸槌缾余如闇花青花茄袋葫芦细口匾肚瘦足药坛及新铸铜缾建窑等缾俱不入清供尤不可用者鹅颈壁瓶也古铜汉方瓶龙泉均州缾有极大高二三尺者以挿古梅最相称缾中俱用锡作替管盛水可免破裂之患大都瓶宁瘦无过壮宁大无过小高可一尺五寸低不过一尺乃佳   钟磬   不可对设得古铜秦汉鏄钟编钟及古灵壁石磬声清韵逺者悬之斋室击以清耳磬有旧玊者股三寸长尺余仅可供玩   杖   鸠杖最古盖老人多咽鸠能治咽故也有三代立鸠飞鸠杖头周身金银填嵌者饰于方竹笻竹万岁藤之上最古杖须长七尺余摩弄滑泽乃佳天台藤更有自然屈曲者一作龙头诸式断不可用   坐墩   冬月用蒲草为之高一尺二寸四面编束细密坚实内用木车坐板以柱托顶外用锦饰暑月可置藤墩宫中有绣墩形如小鼓四角垂流苏者亦精雅可用   坐团   蒲团大径三尺者席地快甚棕团亦佳山中欲逺湿辟虫以雄黄熬蜡作蜡布团亦雅   数珠   以金刚子小而花细者为贵以宋做玉降魔杵玉五供养为记总他如人顶龙充珠玉玛瑙琥珀金珀水晶珊瑚■〈王车〉璖者俱俗沉香伽南香者则可尤忌杭州小菩提子及灌香扵内者   畨经   常见畨僧佩经或皮袋或漆匣大方三寸厚寸许匣外两傍有耳系绳佩服中有经文更有贝叶金书彩畵天魔变相精巧细宻断非中华所及此皆方物可贮佛室与数珠同携   扇扇坠   羽扇最古然得古团扇雕漆柄为之乃佳他如竹篾纸糊竹根紫檀柄者俱俗又今之折迭扇古称聚头扇乃日本所进彼中今尚有絶佳者展之盈尺合之仅两指许所畵多作仕女乘车跨马踏青拾翠之状又以金银屑饰地面及作星汉人物粗有形似其所染青緑竒甚専以空青海緑为之真竒物也川中蜀府制以进御有金铰藤骨面薄如轻绡者最为贵重内府别有彩畵五毒百鹤鹿百福寿等式差俗然亦华绚可观徽杭亦有稍軽雅者姑苏最重书畵扇其骨以白竹棕竹乌木紫白檀湘妃眉緑等为之间有用牙及玳瑁者有员头直根绦环结子板板花诸式素白金面购求名笔图写佳者价絶髙其匠作则有李昭李赞马勲蒋三柳玉台沈少楼诸人皆高手也纸敝墨渝不堪怀袖别装卷册以供玩相沿既乆习以成风至称为姑苏人事然实俗制不如川扇适用耳扇坠夏月用伽楠沉香为之汉玉小玦及琥珀眼掠皆可香串缅茄之属断不可用   枕   有书枕用纸三大卷状如碗品字相迭束缚成枕有旧窑枕长二尺五寸阔六寸者可用长一尺者谓之尸枕乃古墓中物不可用也   簟   茭蔁出满喇伽国生扵海之洲渚岸边叶性柔软织为细簟冬月用之愈觉温暖夏则蕲州之竹簟最佳   琴   琴为古乐虽不能操亦须壁悬一床以古琴歴年既乆漆光退尽纹如梅花黯如乌木弹之声不沉者为贵琴轸犀角象牙者雅以蚌珠为徽不贵金玉弦用白色柘丝古人虽有朱弦清越等语不如素质有天然之妙唐有雷文张越宋有施木舟元有朱致逺国朝有恵祥高腾祝海鹤及樊氏路氏皆造琴高手也挂琴不可近风露日色琴囊须以旧锦为之轸上不可用红緑流苏抱琴勿横夏月弹琴但宜早晚午则汗易污且太燥脆弦   琴台   以河南郑州所造古郭公砖上有方胜及象眼花者以作琴台取其中空彂响然此实宜置盆景及古石当更制一小几长过琴一尺高二尺八寸阔容三琴者为雅坐用胡床两手更便运动须比他坐稍高则手不费力更有紫檀为边以锡为池水晶为面者扵台中置水蓄鱼藻实俗制也   研   研以端溪为上出广东肇庆府有新旧坑上下岩之辨石色深紫衬手而润叩之清逺有重晕青緑小鹦鹆眼者为贵其次色赤呵之乃润更有纹慢而大者乃西坑石不甚贵也又有天生石子温润如玉摩之无声彂墨而不坏笔真希世之珍有无眼而佳者若白端青緑端非眼不辨黑端出湖广辰沅二州亦有小眼但石质粗燥非端石也更有一种出婺源歙山龙尾溪亦有新旧二坑南唐时开至北宋已取尽故旧砚非宋者皆此石石有金银星及罗纹刷丝眉子青黑者尤贵■〈氵黎〉溪石出湖广常徳辰州二界石色淡青内深紫有金线及黄胍俗所谓紫袍金帯者是洮溪研出陜西临洮府河中石緑色润如玉衢硏出衢州开化县有极大者色黑熟铁研出青州古瓦研出相州澄泥硏出号州研之样制不一宋时进御有玉台凤池玉环玉堂诸式今所称贡研世絶重之以髙七寸阔四寸下可容一拳者为贵不知此特进奉一种其制最俗余所见宣和旧研有絶大者有小八棱者皆古雅浑朴别有圆池东坡瓢形斧形端明诸式皆可用葫芦样稍俗至如雕镂二十八宿鸟兽龟龙天马及以眼为七星形剥落研质嵌古铜玉器扵中皆入恶道研须日涤去其积墨败水则墨光莹泽惟研池边斑驳墨迹乆浸不浮者名曰墨绣不可磨去研用则贮水毕则干之涤砚用莲房殻去垢起滞又不伤研大忌滚水磨墨茶酒俱不可尤不宜令顽童持洗研匣宜用紫黑二漆不可用五金盖金能燥石至如紫檀乌木及雕红彩漆俱俗不可用   笔   尖齐圆健笔之四徳盖毫坚则尖毫多则齐用苘贴衬得法则毫束而圆用纯毫附以香狸角水得法则用久而健此制笔之诀也古有金银管象管玳瑁管玻瓈管缕金緑沈管近有紫檀雕花诸管俱俗不可用惟斑管最雅不则竟用白竹寻丈书笔以木为管亦俗当以笻竹为之盖竹细而节大易扵把握笔头式须如尖笋细腰葫芦诸样仅可作小书然亦时制也畵笔杭州者佳古人用笔洗盖书后即涤去滞墨毫坚不脱可耐久笔败则瘗之故云败笔成冢非虚语也   墨   墨之妙用质取其轻烟取其清嗅之无香摩之无声若晋唐宋元书畵皆传数百年墨色如漆神气完好此佳墨之效也故用墨必择精品且日置几案间即样制亦须近雅如朝官魁星宝瓶墨玦诸式即佳亦不可用宣徳墨最精几与宣和内府所制同当蓄以供玩或以临摹古书畵盖胶色已退尽惟存墨光耳唐以奚廷珪为第一张遇第二廷珪至赐国姓今其墨几与珍宝同价   纸   古人杀青为书后乃用纸北纸用横帘造其纹横其质松而厚谓之侧理南纸用竖帘二王真迹多是此纸唐人有硬黄纸以黄蘖染成取其辟蠧蜀妓薛涛为纸名十色小笺又名蜀笺宋有澄心堂纸有黄白经笺可掲开用有碧云春树龙凤团花金花等笺有匹纸长三丈至五丈有彩色粉笺及藤白鹄白蚕茧等纸元有彩色粉笺蜡笺黄笺花笺罗纹笺皆出绍兴有白箓观音清江等纸皆出江西山斋俱当多蓄以备用国朝连七观音奏本榜纸俱不佳惟大内用细密洒金五色粉笺坚厚如板面砑光如白玉有印金花五色笺有青纸如叚素俱可宝近吴中洒金纸松江潭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最佳高丽别有一种以绵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彂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竒品也   劔   今无劔客故世少名劔即铸劔之法亦不传古劔铜铁互用陶弘景刀劔録所载有屈之如钩纵之直如弦铿然有声者皆目所未见近时莫如倭奴所铸青光射人曾见古铜劔青緑四裹者蓄之亦可爱玩   印章   以青田石莹洁如玉照之灿若灯辉者为雅然古人实不重此五金牙玊水晶木石皆可为之惟陶印则断不可用即官哥冬青等窑皆非雅器也古鏒金镀金细错金银商金青緑金玉玛瑙等印篆刻精古钮式竒巧者皆当多蓄以供赏鉴印池以官哥窑方者为贵定窑及八角委角者次之青花白地有盖长样俱俗近做周身连盖滚螭白玉印池虽工致絶伦然不入品所见有三代玉方池内外土锈血侵不知何用令以为印池甚古然不宜日用仅可备文具一种图书匣以豆瓣楠赤水椤为之方样套盖不则退光素漆者亦可用他如剔漆填漆紫檀镶嵌古玉及毛竹攅竹者俱不雅观   文具   文具虽时尚然出古名匠手亦有絶佳者以豆瓣楠瘿木及赤水椤为雅他如紫檀花梨等木皆俗三格一替替中置小端砚一笔觇一书册一小砚山一宣徳墨一倭漆墨匣一首格置玉秘阁一古玉或铜镇纸一宾铁古刀大小各一古玉柄棕帚一笔船一高丽笔二枝次格古铜水盂一糊斗蜡斗各一古铜水杓一青緑鎏金小洗一下格稍高置小宣铜彝垆一宋剔合一倭漆小撞白定或五色定小合各一矮小花尊或小觯一图书匣一中藏古玉印池古玉印鎏金印絶佳者数方倭漆小梳匣一中置玳瑁小梳及古玉盘匜等器古犀玉小杯二他如古玩中有精雅者皆可入之以供玩赏   梳具   以瘿木为之或日本所制其纒丝竹丝螺钿雕漆紫檀等俱不可用中置玳瑁梳玉剔帚玉缸玉合之类即非秦汉间物亦以稍旧者为佳若使新俗诸式阑入便非韵士所宜用矣   海论铜玉雕刻窑器   三代秦汉人制玉古雅不烦即如子母螭卧蚕纹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入毫发渉世既久土绣血侵最多惟翡翠色水银色为铜侵者特一二见耳玉以红如鸡冠者为最黄如蒸栗白如截肪者次之黒如点漆青如新栁緑如铺绒者又次之今所尚翠色通明如水晶者古人号为碧非玉也玉器中圭璧最贵鼎彝觚尊杯注环玦次之钩束镇纸玉璏充耳刚夘■〈王贞〉珈珌琫印章之类又次之琴剑觹佩扇坠又次之铜器鼎彝觚尊敦鬲最贵匜卣罍觯次之簠簋锺注歃血盆奁花囊之属又次之三代之辨商则质素无文周则雕篆细密夏则嵌金银细巧如发欵识少者一二字多则二三十字其或二三百字者定周末先秦时器篆文夏用鸟迹商用虫鱼周用大篆秦以大小篆汉以小篆三代用阴欵秦汉用阳欵间有凹入者或用刀刻如镌碑亦有无欵者盖民间之器无功可纪不可遽谓非古也有谓铜气入土久土气湿蒸郁而成青入水久水气卤浸润而成緑然亦不尽然第铜气清莹不杂易发青緑耳铜色褐色不如朱砂朱砂不如緑緑不如青青不如水银水银不如黑漆黑漆最易伪造余谓必以青緑为上伪造有冷冲者有屑凑者有烧斑者皆易辨也窑器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闻其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知然否官哥汝窑以粉青色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纹取冰裂鳝血铁足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最下官窑隐纹如蟹爪哥窑隐纹如鱼子定窑以白色而加以泑水如泪痕者佳紫色黑色俱不贵均州窑色如胭脂者为上青若葱翠紫若墨色者次之杂色者不贵龙泉窑甚厚不易茅蔑第工匠稍拙不甚古雅宣窑冰裂鳝血纹者与官哥同隐纹如橘皮红花青花者俱鲜彩夺目堆垜可爱又有元烧枢府字号亦有可取至扵永乐细欵青花杯成化五彩葡萄杯及纯白薄如琉璃者今皆极贵实不甚雅雕刻精妙者以宋为贵俗子辄论金银胎最为可笑盖其妙处在刀法圆熟藏锋不露用朱极鲜漆坚厚而无敲裂所刻山水楼阁人物鸟兽皆俨若图畵为佳絶耳元时张成杨茂二家亦以此技擅名一时国朝果园厂所制刀法视宋尚隔一筹然亦精细至扵雕刻器皿宋以詹成为首国朝则夏白眼擅名宣庙絶赏之吴中如贺四李攵甫陆子冈皆后来继出高手第所刻必以白玉琥珀水晶玛瑙等为佳器若一渉竹木便非所贵至扵雕刻果核虽极人工之巧终是恶道   长物志卷七   ●钦定四库全书   长物志卷八   (明)文震亨 撰   ○位置   位置之法烦简不同寒暑各异高堂广榭曲房奥室各有所宜即如图书鼎彝之属亦湏安设得所方如图畵云林清秘高梧古石中仅一几一榻令人想见其风致真令神骨俱冷故韵士所居入门便有一种髙雅絶俗之趣若使前堂飬鸡牧豕而后庭侈言浇花洗石政不如凝尘满案环堵四壁犹有一种萧寂气味耳志位置第十   坐几   天然几一设扵室中左偏东向不可廹近牕槛以逼风日几上置旧研一笔筒一笔觇一水中丞一研山一古人置研俱在左以墨光不闪眼且扵灯下更宜书册镇纸各一时时拂拭使其光可鉴乃佳   坐具   湘竹榻及禅椅皆可坐冬月以古锦制缛或设皋比俱可   椅榻屏架   斋中仅可置四椅一榻他如古须弥座短榻矮几壁几之类不妨多设忌靠壁平设数椅屏风仅可置一面书架及櫉俱列以置图史然亦不宜太杂如书肆中   悬畵   悬畵宜高斋中仅可置一轴扵上若悬两壁及左右对列最俗长畵可挂高壁不可用挨畵竹曲挂畵卓可置竒石或时花盆景之属忌置朱红漆等架堂中宜挂大幅横披斋中宜小景花鸟若单条扇面斗方挂屏之类俱不雅观畵不对景其言亦谬   置垆   于日坐几上置倭台几方大者一上置垆一香盒大者一置生熟香小者二置沉香香饼之类筯瓶一斋中不可用二垆不可置扵挨畵卓上及瓶盒对列夏月宜用磁垆冬月用铜垆   置缾   随瓶制置大小倭几之上春冬用铜秋夏用磁堂屋宜大书屋宜小贵铜瓦贱金银忌有环忌成对花宜瘦巧不宜烦杂若挿一枝须择枝柯竒古二枝须高下合挿亦止可一二种过多便如酒肆惟秋花挿小瓶中不论供花不可闭牕户焚香烟触即萎水仙尤甚亦不可供扵畵卓上   小室   几榻俱不宜多置但取古制狭边书几一置扵中上设笔砚香合熏垆之属俱小而雅别设石小几一以置茗瓯茶具小榻一以供偃卧趺坐不必挂畵或置古竒石或以小佛橱供鎏金小佛扵上亦可   卧室   地屏天花板虽俗然卧室取干燥用之亦可第不可彩畵及油漆耳面南设卧榻一榻后别留半室人所不至以置熏笼衣架盥匜厢奁书灯之属榻前仅置一小几不设一物小方杌二小橱一以置药玩器室中精洁雅素一渉绚丽便如闺合中非幽人眠云梦月所宜矣更湏穴壁一贴为壁床以供连床夜话下用抽替以置履袜庭中亦不须多植花木第取异种宜秘惜者置一株于中更以灵壁英石伴之   亭榭   亭榭不蔽风雨故不可用佳器俗者又不可耐须得旧漆方面粗足古朴自然者置之露坐宜湖石平矮者散置四傍其石墩瓦墩之属俱置不用尤不可用朱架架官砖于上   敞室   长夏宜敞室尽去窗槛前梧后竹不见日色列木几极长大者于正中两傍置长榻无屏者各一不必挂畵盖佳畵夏日易燥且后壁洞开亦无处宜悬挂也北牕设湘竹榻置簟于上可以髙卧几上大砚一青緑水盆一尊彝之属俱取大者置建兰一二盆于几案之侧竒峯古树清泉白石不妨多列湘帘四垂望之如入清凉界中   佛室   内供乌丝藏佛一尊以金鏒甚厚慈容端整妙相具足者为上或宋元脱纱大士像俱可用古漆佛櫉若香象唐象及三尊并列接引诸天等象号曰一堂并朱红小木等櫉皆僧寮所供非居士所宜也长松石洞之下得古石像最佳案头以旧磁净瓶献花凈碗酌水石鼎爇印香夜燃石灯其钟磬幡幢几榻之类次第铺设俱戒纎巧钟磬尤不可并列用古倭漆经厢以盛梵典庭中列施食台一幡竿一下用古石莲座石幢一幢下植杂草花数种石须古制不则亦以水蚀之   长物志卷八   ●钦定四库全书   长物志卷九   (明)文震亨 撰   ○衣饰   衣冠制度必与时宜吾侪既不能披鹑帯索又不当缀玉垂珠要须夏葛冬裘被服■〈女间〉雅居城市有儒者之风入山林有隐逸之象若徒染五采饰文缋与铜山金穴之子侈靡斗丽亦岂诗人粲粲衣服之旨乎至扵蝉冠朱衣方心曲领玉佩朱履之为汉服也幞头大袍之为隋服也纱帽圆领之为唐服也檐帽襕衫申衣幅巾之为宋服也巾环襈领帽子系腰之为金元服也方巾团领之为国朝服也皆歴代之制非所敢轻议也志衣饰第八   道服   制如申衣以白布为之四边延以缁色布或用茶褐为袍縁以皂布有月衣铺地如月披之则如鹤氅二者用以坐禅策蹇披雪避寒俱不可少   禅衣   以洒海剌为之俗名琐哈剌盖畨语不易辨也其形似胡羊毛片缕缕下垂紧厚如毡其用耐久来自西域闻彼中亦甚贵   被   以五色氆■〈毛罗〉为之亦出西蕃阔仅尺许与琐哈剌相类但不紧厚次用山东茧紬最耐久其落花流水紫白等锦皆以美观不甚雅以真紫花布为大被严寒用之有畵百蝶扵上称为蝶梦者亦俗古人用芦花为被今却无此制   褥   京师有折迭卧褥形如围屏展之盈丈收之仅二尺许厚三四寸以锦为之中实以灯心最雅其椅榻等褥皆用古锦为之锦既敝可以装潢卷册   绒单   出陜西甘肃红者色如珊瑚然非幽斋所宜夲色者最雅冬月可以代席狐腋貂褥不易得此亦可当温柔郷矣毡者不堪用青毡用以衬书大字   帐   冬月以茧紬或紫花厚布为之纸帐与紬绢等帐俱俗锦帐帕帐俱闺合中物夏月以蕉布为之然不易得吴中青撬纱及花手巾制帐亦可有以畵绢为之有写山水墨梅扵上者此皆欲雅反俗更有作大账号为漫天帐夏月坐卧其中置几榻櫉架等物虽适意亦不古寒月小斋中制布帐扵牕槛之上青紫二色可用   冠   铁冠最古犀玉琥珀次之沉香葫芦者又次之竹箨瘿木者最下制惟偃月高士二式余非所宜   巾   汉巾去唐式不逺今所尚披云巾最俗或自以意为之幅巾最古然不便扵用   笠   细藤者佳方广二尺四寸以皂绢缀檐山行以遮风日又有叶笠羽笠此皆方物非可常用履冬月秧   履   最适且可暖足夏月棕鞋惟温州者佳若方舄等样制作不俗者皆可为济胜之具   长物志卷九   ●钦定四库全书   长物志卷十   (明)文震亨 撰   ○舟车   舟之习扵水也弘舸连轴巨槛接舻既非素士所能办蜻蛉蚱蜢不堪起居要使轩牕阑槛俨若精舍室陈厦飨靡不咸宜用之祖逺饯近以畅离情用之登山临水以宣幽思用之访雪载月以写高韵或芳辰缀赏或靘女采莲或子夜清声或中流歌舞皆人生适意之一端也至如济胜之具篮舆最便但使制度新雅便堪登高渉逺宁必饰以珠玉错以金贝被以缋罽藉以簟茀镂以钩膺攵以轮辕■〈革勾〉以鞗革和以鸣鸾乃称周行鲁道哉志舟车第九   巾车   今之肩舆即古之巾车也第古用牛马今用人车实非雅士所宜出闽广者精丽且轻便楚中有以藤为扛者亦佳近金陵所制纒藤者颇俗   蓝轝   山行无济胜之具则蓝轝似不可少武林所制有坐身踏足处俱以绳络者上下峻坂皆平最为适意惟不能避风雨有上置一架可张小幔者亦不雅观   舟   形如刬船底惟平长可三丈有余头阔五尺分为四仓中仓可容宾主六人置卓凳笔床酒鎗鼎彝盆玩之属以轻小为贵前仓可容僮仆四人置壶榼茗垆茶具之属后仓隔之以板傍容小弄以便出入中置一榻一小几小厨上以板承之可置书卷笔砚之属榻下可置衣厢虎子之属幔以板不以蓬簟両傍不用栏楯以布绢作帐用蔽东西日色无日则高卷卷以帯不以钩他如楼船方舟诸式皆俗   小船   长丈余阔三尺许置扵池塘中或时鼓枻中流或时系扵栁阴曲岸执竿把钓弄月吟风以蓝布作一长幔两边走檐前以二竹为柱后缚船尾钉两圏处一童子刺之   长物志卷十   ●钦定四库全书   长物志卷十一   (明)文震亨 撰   ○蔬果   田文坐客上客食肉中客食鱼下客食菜此便开千古势利之祖吾曹谈芝讨桂既不能饵菊术啖花草乃层酒累肉以供口食真可谓秽我素业古人苹蘩可荐蔬笋可羞顾山肴野簌湏多预蓄以供长日清谈闲宵小饮又如酒鎗皿合皆须古雅精洁不可毫渉市贩屠沽气又当多藏名酒及山珍海错如鹿脯荔枝之属庶令可口恱目不特动指流涎而已志蔬果第十一   樱桃   樱桃古名楔桃一名朱桃一名英桃又为鸟所含故礼称含桃盛以白盘色味俱絶南都曲中有英桃脯中置玫瑰瓣一味亦甚佳价甚贵   桃李梅杏   桃易生故谚云白头种桃其种有匾桃墨桃金桃鹰嘴脱核蟠桃以蜜煮之味极美李品在桃下有粉青黄姑二种别有一种曰嘉庆子味微酸北人不辩梅杏熟时乃别梅接杏而生者曰杏梅又有消梅入口即化脆美异常虽果中凡品然却睡止渇亦自有致   橘橙   橘为木奴既可供食又可获利有緑橘金橘密橘扁橘数种皆出自洞庭别有一种小于闽中而色味俱相似名漆堞红者更佳出衢州者皮薄亦美然不多得山中人更以落地未成实者制为橘药醎者较胜黄橙堪调脍古人所谓金虀若法制丁片皆称俗味   柑   柑出洞庭者味极甘出新庄者无汁以刀剖而食之更有一种粗皮名蜜罗柑亦美小者曰金柑圆者曰金豆   香橼   大如■〈木杯〉盂香气馥烈吴人最尚以磁盆盛供取其瓤拌以白糖亦可作汤除酒渇又有一种皮稍粗厚者香更胜   枇杷   枇杷独核者佳株叶皆可爱一名欵冬花荐之果奁色如黄金味絶美   杨梅   吴中佳果与荔枝并擅高名各不相下出光福山中者最美彼中人以漆盘盛之色与漆等一斤仅二十枚真竒味也生当暑中不堪渉逺吴中好事家或以轻桡邮置或买舟就食出他山者味酸色亦不紫有以烧酒浸者色不变而味淡蜜渍者色味俱恶   葡桃   有紫白二种白者曰水晶萄味差亚扵紫   荔枝   荔枝虽非吴地所种然果中名裔人所共爱红尘一骑不可谓非觧事人彼中有蜜渍者色亦白第殻已殷所谓红繻白玉肤亦在流想间而已龙眼称荔枝奴香味不及种类颇少价乃更贵   枣   枣类极多小核色赤者味极美枣脯出金陵南枣出浙中者俱贵甚   生梨   梨有二种花瓣圆而舒者其果甘缺而皱者其果酸亦易辨出山东有大如瓜者味絶脆入口即化能消痰疾   栗   杜甫寓蜀采栗自给山家御穷莫此为愈出吴中诸山者絶小风干味更美出吴兴者从溪水中出易坏煨熟乃佳以橄榄同食名为梅花脯谓其口作梅花香然实不尽然也   银杏   叶如鸭脚故名鸭脚子雄者三棱雌者二棱园圃间植之虽所出不足充用然新緑时叶最可爱吴中诸刹多有合抱者扶疎乔挺最称佳树   柿   柿有七絶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爱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别有一种名灯柿小而无核味更美或谓柿接三次则全无核未知果否   菱   两角为菱四角为芰吴中湖泖及人家池沼皆种之有青红二种红者最早名水红菱稍迟而大者曰雁来红青者曰莺哥青青而大者曰馄饨菱味最胜最小者曰野菱又有白沙角皆秋来美味堪与扁豆并荐   芡   芡花昼合宵展至秋作房如鸡头实藏其中故俗名鸡豆有秔穤二种有大如小龙眼者味最佳食之益人若剥肉和糖捣为糕糜真味尽失   花红   西北称柰家以为脯即今之苹婆果是也生者较胜不特味美亦有清香吴中称花红即名林檎又名来禽似柰而小花亦可爱   石榴   石榴花胜于果有大红桃红淡白三种千叶者名饼子榴酷烈如火无实宜植庭际   西瓜   西瓜味甘古人与沉李并埒不仅蔬属而已长夏消渇吻最不可少且能觧暑毒   五加皮   久服轻身明目吴人于早春采取其芽■〈火音〉干点茶清香特甚味亦絶美亦可作酒服之延年   白扁豆   纯白者味美补脾入药秋深篱落当多种以供采食干者亦须收数斛以足一岁之需   菌   雨后弥山遍野春时尤盛然蛰后虫蛇始出有毒者最多山中人自能辨之秋菌味稍薄以火焙干可点茶价亦贵   瓠   瓠类不一诗人所取抱瓮之余采之烹之亦山家一种佳味第不可与肉食者道耳   茄子   茄子一名落酥又名昆仑紫瓜种苋其傍同浇灌之茄苋俱茂新采者味絶美蔡遵为吴兴守斋前种白苋紫茄以为常饍五马贵人犹能如此吾辈安可无此一种味也   芋   古人以蹲鸱起家又云园收芋栗未全贫则御穷一策芋为称首所谓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且以为南面王乐其言诚过然寒夜拥垆此实真味别名土芝信不虚矣   茭白   古称雕胡性尤宜水逐年移之则心不黑池塘中亦宜多植以佐灌园所缺   山药   夲名薯药出娄东岳王市者大如臂真不减天公掌定当取作常供夏取其子不堪食至如香芋乌芋鳬茨之属皆非佳品乌芋即茨菇鳬茨即地栗   萝葡蔓菁   萝葡一名土酥蔓菁一名六利皆佳味也他如乌白二菘莼芹薇蕨之属皆当命园丁多种以供伊蒲第不可以此市利为卖菜佣耳   长物志卷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长物志卷十二   (明)文震亨 撰   ○香茗   香茗之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徳可以清心悦神初阳薄暝兴味萧骚可以畅怀舒啸晴窓搨帖挥麈闲吟篝灯夜读可以逺辟睡魔青衣红袖密语谈私可以助情热意坐雨闭牕饭余散歩可以遣寂除烦醉筵醒客夜语蓬牕长啸空楼冰弦戞指可以佐欢觧渇品之最优者以沉香岕茶为首第焚煮有法必贞夫韵士乃能究心耳志香茗第十二   伽南   一名竒蓝又名琪■〈王南〉有糖结金丝二种糖结面黑若漆坚若玉锯开上有油若糖者最贵金丝色黄上有线若金者次之此香不可焚焚之微有膻气大者有重十五六斤以雕盘承之满室皆香真为竒物小者以制扇坠数珠夏月佩之可以辟秽居常以锡合盛蜜飬之合分二格下格置蜜上格穿数孔如龙眼大置香使蜜气上通则经久不枯沉水等香亦然   龙涎香   苏门荅剌国有龙涎屿羣龙交卧其上遗沫入水取以为香浮水为上渗沙者次之鱼食腹中刺出如斗者又次之彼国亦甚珍贵   沉香   质重劈开如墨色者佳沉取沉水然好速亦能沉以隔火炙过取焦者别置一器焚以熏衣被曾见世庙有水磨雕刻龙凤者大二寸许盖醮坛中物此仅可供玩   片速香   鲫鱼片雉鸡斑者佳以重实为美价不甚高有伪为者当辨   唵叭香   香腻甚着衣袂可经日不散然不宜独用当同沉水共焚之一名黑香以软净色明手指可捻为丸者为妙都中有唵叭饼别以他香和之不甚佳   角香   俗名牙香以面有黑烂色黄纹直透者为黄熟纯白不烘焙者为生香此皆常用之物当觅佳者但既不用隔火亦须轻置垆中庶香气微出不作烟火气   甜香   宣徳年制清逺味幽可爱黑坛如漆白底上有烧造年月有锡罩盖罐子者絶佳芙蓉梅花皆其遗制近京师制者亦佳   黄黑香饼   恭顺侯家所造大如钱者妙甚香肆所制小者及印各色花巧者皆可用然非幽斋所宜宜以置闺合   安息香   都中有数种总名安息月麟聚仙沉速为上沉速有双料者极佳内府别有龙挂香倒挂焚之其架甚可玩若兰香万春百花等皆不堪用   暖阁芸香   暖阁有黄黑二种芸香短束出周府者佳然仅以备种类不堪用也   苍术   岁时及梅雨郁蒸当间一焚之出句容茅山细梗者佳真者亦艰得   品茶   古今论茶事者无虑数十家若鸿渐之经君谟之録可谓尽善然其时法用熟碾为丸为挺故所称有龙凤团小龙团密云龙瑞云翔龙至宣和间始以茶色白者为贵漕臣郑可闻始创为银丝冰芽以茶剔叶取心清泉渍之去龙脑诸香惟新胯小龙蜿蜒其上称龙团胜雪当时以为不更之法而我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至扵洗茶候汤择器皆各有法宁特侈言乌府云屯苦节建城等目而已哉   虎丘天池   最号精絶为天下冠惜不多产又为官司所据寂寞山家得一壶两壶便为竒品然其味实亚扵岕天池出龙池一带者佳出南山一带者最早微带草气   岕   浙之长兴者佳价亦甚高今所最重荆溪稍下采茶不必太细细则芽初萌而味欠足不必太青青则茶已老而味欠嫩惟成梗蔕叶緑色而团厚者为上不宜以日晒炭火焙过扇冷以箬叶衬罂贮高处盖茶最喜温燥而忌冷湿也   六合   宜入药品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夲性实佳   松萝   十数亩外皆非真松萝茶山中亦仅有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手焙者更妙真者在洞山之下天池之上新安人最重之两都曲中亦尚此以易扵烹煮且香烈故耳   龙井天目   山中早寒冬来多雪故茶之萌芽较晚采焙得法亦可与天池并   洗茶   先以滚汤候少温洗茶去其尘垢以定碗盛之俟冷点茶则香气自发   候汤   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熖者始如鱼目为一沸縁边泉涌为二沸奔涛溅沫为三沸若薪火方交水釡纔炽急取旋倾水气未消谓之嫰若水踰十沸汤已失性谓之老皆不能发茶香   涤器   茶瓶茶盏不洁皆损茶味须先时洗涤净布拭之以备用   茶洗   以砂为之制如碗式上下二层上层底穿数孔用洗茶沙垢悉从孔中流出最便   茶垆汤瓶   有姜铸铜饕餮兽面火垆及纯素者有铜铸如鼎彝者皆可用汤瓶铅者为上锡者次之铜者不可用形如竹筒者既不漏火又易点注甆瓶虽不夺汤气然不适用亦不雅观   茶壶   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供春最贵第形不雅亦无差小者时大宾所制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而形制古洁者取以注茶更为适用其提梁卧瓜双桃扇面八棱细花夹锡茶替青花白地诸俗式者俱不可用锡壶有赵良璧者亦佳然宜冬月间用近时吴中归锡嘉禾黄锡价皆最高然制小而俗金银俱不入品   茶盏   宣庙有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世庙有坛盏中有茶汤果酒后有金箓大醮坛用等字者亦佳他如白定等窑藏为玩器不宜日用盖点茶须熁盏令热则茶面聚乳旧窑器熁热则易损不可不知又有一种名崔公窑差大可置果实果亦仅可用榛松新笋鸡豆莲实不夺香味者他如柑橙茉莉木樨之类断不可用   择炭   汤最恶烟非炭不可落叶竹筱树梢松子之类虽为雅谈实不可用又如暴炭膏薪浓烟蔽室更为茶魔炭以长兴茶山出者名金炭大小最适用以麸火引之可称汤友   长物志卷十二
13,234
艺藏
综合
闲情偶寄-清-李渔
闲情偶寄 清 李渔   ●序   ●词曲部。   ●演习部。   ●声容部。   ●居室部。   ●器玩部。   ●饮馔部。   ●种植部。   ●颐养部。   序声色者,才人之寄旅;文章者,造物之工师。我思古人,如子胥吹萧,正平 挝鼓,叔夜弹琴,季长弄笛,王维为“琵琶弟子”,和凝称“曲子相公”,以至 京兆画眉,幼舆折齿,子建傅粉,相如挂冠,子京之半臂忍寒,熙载之衲衣乞食, 此皆绝世才人,落魄无聊,有所托而逃焉。犹之行百里者,车殆马烦,寄宿旅舍 已尔,其视宜春院里画鼓三千,梓泽园中金钗十二,雅俗之别,奚翅径庭哉哉然 是物也,虽自然之妙丽,借文章而始传。前人如《琴》、《笛》、《洞箫》诸赋, 固已分寸刂节度,穷极幼眇;乃至《巫山》陈兰若之芳,《洛浦》写瑶碧之饰, 东家之子比其赤白,上宫之女状其艳光,数行之内,若拂馨香,尺幅之中,如亲 巧笑,岂非笔精墨妙,为选声之金管,练色之宝镜乎?抑有进焉,江淹有云: “蓝朱成彩,错杂之变无穷;宫商为音,靡曼之态不极。”蛾眉岂同貌而俱动于 魄?芳草宁共气而皆悦于魂?故相其体裁,既家妍而户媚;考其程式,亦日异而 月新。假使飞燕、太真生在今时,则必不奏《归风》之歌,播《羽衣》之舞:文 君、孙寿来于此地,则必不扫远山之黛,施堕马之妆。何也?数不见不鲜也。客 有歌于郢中者,《阳春白雪》,和者不过数人,非曲高而和寡也,和者日多,则 歌者日卑。《阳春白雪》何异于《巴人下里》乎?西子捧心而颦,丑妇效之,见 者却走。其妇未必丑也,使西子交效颦,亦同嫫姆矣。由此观之,声色之道千变 万化。造物者有时而穷,物不可以终穷也,故受之以才。天地炉锤,铸之不尽; 吾心橐瘢动而愈出。三寸不律,能凿混沌之窍;五色赫蹄,可炼女娲之石。则 斯人者,诚宫闺之刀尺而帷簿之班、输。天下文章,莫大乎是矣。读笠翁先生之 书,吾惊焉。所著《闲情偶寄》若干卷,用狡狯伎俩,作游戏神通。入公子行以 当场,现美人身而说法。洎乎平章土木,勾当烟花,哺啜之事亦复可观,屐履之 间皆得其任。虽才人三昧,笔补天工,而镂空绘影,索隐钓奇,窃恐犯造物之忌 矣。乃笠翁不徒托诸空言,遂已演为本事。家居长干,山楼水阁,药栏花砌,辄 引人著胜地。薄游吴市,集名优数辈,度其梨园法曲,红弦翠袖,烛影参,望者 疑为神仙中人。若是乎笠翁之才,造物不惟不忌,而且惜其劳、美其报焉。人生 百年,为乐苦不足也,笠翁何以得此于天哉!仆本恨人,幸适良宴,正如秦穆睹 《钧天》之乐,赵武听孟姚之歌,非不醉心,仿佛梦中而已矣。   词曲部目录   ◎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   ◎结构第一填词一道,文人之末技也。然能抑而为此,犹觉愈于驰马试剑,纵酒呼卢。孔子有言:“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博弈虽戏具,犹贤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填词虽小道,不又贤于博弈乎?吾谓技无大小,贵在能精;才乏纤洪,利于善用。能精善用,虽寸长尺短,亦可成名。否则才夸八斗,胸号五车,为文仅称点鬼之谈,著书惟洪覆瓿之用,虽多亦奚以为?填词一道,非特文人工此者足以成名,即前代帝王,亦有以本朝词曲擅长,遂能不泯其国事者。请历言之。高则诚、王实甫诸人,元之名士也,舍填词一无表见。使两人不撰《琵琶》、《西厢》,则沿至今日,谁复知其姓字?是则诚、实甫之传,《琵琶》、《西厢》传之也。汤若士,明之才人也,诗文尺牍,尽有可观,而其脍炙人口者,不在尽牍诗文,而在《还魂》一剧。使若士不草《还魂》,则当日之若士,已虽有而若无,况后代乎?是若士之传,《还魂》传之也。此人以填词而得名者也。历朝文字之盛,其名各有所归,“汉史”、“唐诗”、“宋文”、“元曲”,此世人口头语也。《汉书》、《史记》,千古不磨,尚矣。唐则诗人济济,宋有文士跄跄,宜其鼎足文坛,为三代后之三代也。元有天下,非特政刑礼乐一无可宗,即语言文学之末,图书翰墨之微,亦少概见。使非崇尚词曲,得《琵琶》、《西厢》以及《元人百种》诸书传于后代,则当日之元,亦与五代、金、辽同其泯灭,焉能附三朝骥尾,而挂学士文人之齿颊哉?此帝王国事,以填词而得名者也。由是观之,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源而异派者也。近日雅慕此道,刻欲追踪元人、配飨若士者尽多,而究意作者寥寥,未闻绝唱。其故维何?止因词曲一道,但有前书堪读,并无成法可宗。暗室无灯,有眼皆同瞽目,无怪乎觅途不得,问津无人,半途而废者居多,差毫厘而谬千里者,亦复不少也。尝怪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载之于书者,不异耳提而命,独于填词制曲之事,非但略而未详,亦且置之不道。揣摩其故,殆有三焉:一则为此理甚难,非可言传,止境意会。想入云霄之际,作者神魂飞越,如在梦中,不至终篇,不能返魂收魄。谈真则易,说梦为难,非不欲传,不能传也。若是,则诚异诚难,诚为不可道矣。吾谓此等至理,皆言最上一乘,非填词之学节节皆如是也,岂可为精者难言,而粗者亦置弗道乎?一则为填词之理变幻不常,言当如是,又有不当如是者。如填生旦之词,贵于庄雅,制净丑之曲,务带诙谐,此理之常也。乃忽遇风流放佚之生旦,反觉庄雅为非,作迂腐不情之净丑,转以诙谐为忌。诸如此类者,悉难胶柱。恐以一定之陈言,误泥古拘方之作者,是以宁为阙疑,不生蛇足。若是,则此种变幻之理,不独词曲为然,帖括持文皆若是也。岂有执死法为文,而能见赏于人,相传于后者乎?一则为从来名士以诗赋见重者十之九,以词曲相传者犹不及什一,盖千百人一见者也。凡有能此者,悉皆剖腹藏珠,务求自秘,谓此法无人授我,我岂独肯传人。使家家制曲,户户填词,则无论《白雪》盈车,《阳春》遍世,淘金选玉者未必不使后来居上,而觉糠秕在前。且使周郎渐出,顾曲者多,攻出瑕疵,令前人无可藏拙,是自为后羿而教出无数逢蒙,环执干戈而害我也,不如仍仿前人,缄口不提之为是。吾揣摩不传之故,虽三者并列,窃恐此意居多。以我论之:文章者,天下之公器,非我之所能私;是非者,千古之定评,岂人之所能倒?不若出我所有,公之于人,收天下后世之名贤,悉为同调。胜我者,我师之,仍不失为起予之高足;类我者,我友之,亦不愧为攻玉之他山。持此为心,遂不觉以生平底里,和盘托出,并前人已传之书,亦为取长弃短,别出瑕瑜,使人知所从违,而不为诵读所误。知我,罪我,怜我,杀我,悉听世人,不复能顾其后矣。但恐我所言者,自以为是而未必果是;人所趋者,我以为非而未必尽非。但矢一字之公,可谢千秋之罚。噫,元人可作,当必贳予。   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者,以音律有书可考,其理彰明较著。自《中原音韵》一出,则阴阳平仄画有塍区,如舟行水中,车推岸上,稍知率由者,四欲故犯而不能矣。《啸余》、《九宫》二谱一出,则葫芦有样,粉本昭然。前人呼制曲为填词,填者,布也,犹棋枰之中画有定格,见一格,布一子,止有黑白之分,从无出入之弊,彼用韵而我叶之,彼不用韵而我纵横流荡之。至于引商刻羽,戛玉敲金,虽曰神而明之,匪可言喻,亦由勉强而臻自然,盖遵守成法之化境也。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倘先无成局,而由顶及踵,逐段滋生,则人之一身,当有无数断续之痕,而血气为之中阻矣。工师之建宅亦然。基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倘造成一架而后再筹一架,则便于前者,不便于后,势必改而就之,未成先毁,犹之筑舍道旁,兼数宅之匠资,不足供一厅一堂之用矣。故作传奇者,不宜卒急拈毫,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有奇事,方有奇文,未有命题不佳,而能出其锦心,扬为绣口者也。尝读时髦所撰,惜其惨淡经营,用心良苦,而不得被管弦、副优孟者,非审音协律之难,而结构全部规模之未善也。   词采似属可缓,而亦置音律之前者,以有才技之分也。文词稍胜者,即号才人,音律极精者,终为艺士。师旷止能审乐,不能作乐;龟年但能度词,不能制词。使之作乐制词者同堂,吾知必居未席矣。事有极细而亦不可不严者,此类是也。   ○戒讽刺   武人之刀,文士之笔,皆杀人之具也。刀能杀人,人尽知之;笔能杀人,人则未尽知也。然笔能杀人,犹有或知之者;至笔之杀人较刀之杀人,其快其凶更加百倍,则未有能知之而明言以戒世者。予请深言其故。何以知之?知之于刑人之际。杀之与剐,同是一死,而轻重别焉者。以杀止一刀,为时不久,头落而事毕矣;剐必数十百刀,为时必经数刻,死而不死,痛而复痛,求为头落事毕而不可得者,只在久与暂之分耳。然则笔之杀人,其为痛也,岂止数刻而已哉!窃怪传奇一书,昔人以代木铎,因愚夫愚妇识字知书者少,劝使为善,诫使勿恶,其道无由,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谓善由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出。后世刻薄之流,以此意倒行逆施,借此文报仇泄怨。心之所喜者,处以生旦之位,意之所怒者,变以净丑之形,且举千百年未闻之丑行,幻设而加于一人之身,使梨园习而传之,几为定案,虽有孝子慈孙,不能改也。噫,岂千古文章,止为杀人而设?一生诵读,徒备行凶造孽之需乎?苍颉造字而鬼夜哭,造物之心,未必非逆料至此也。凡作传奇者,先要涤去此种肺肠,务存忠厚之心,勿为残毒之事。以之报恩则可,以之报怨则不可;以之劝善惩恶则可,以之欺善作恶则不可。人谓《琵琶》一书,为讥王四而设。因其不孝于亲,故加以入赘豪门,致亲饿死之事。何以知之?因“琵琶”二字,有四“王”字冒于其上,则其寓意可知也。噫,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凡作伟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而后鬼神效灵,予以生花之笔,撰为倒峡之词,使人人赞美,百世流芳。传非文字之传,一念之正气使传也。《五经》、《四书》、《左》、《国》、《史》、《汉》诸书,与大地山河同其不朽,试问当年作者有一不肖之人、轻薄之子厕于其间乎?但观《琵琶》得传至今,则高则诚之为人,必有善行可予,是以天寿其名,使不与身俱没,岂残忍刻薄之徒哉!即使当日与王四有隙,故以不孝加之,然则彼与蔡邕未必有隙,何以有隙之人,止暗寓其姓,不明叱其名,而以未必有隙之人,反蒙李代桃僵之实乎?此显而易见之事,从无一人辩之。创为是说者,其不学无术可知矣。予向梓传奇,尝埒誓词于首,其略云:加生旦以美名,原非市恩于有托;抹净丑以花而,亦属调笑于无心;凡以点缀词场,使不岑寂而已。但虑七情以内,无境不生,六命之中,何所不有。幻设一事,即有一事之偶同;乔命一名,即有一名之巧合。焉知不以无基之楼阁,认为有样之葫芦?是用沥血鸣神,剖心告世,倘有一毫所指,甘为三世之暗,即漏显诛,难逋阴罚。此种血忱,业已沁入梨枣,印政寰中久矣。而好事之家,犹有不尽相谅者,每观一剧,必问所指何人。噫,如其尽有所指,则誓词之设,已经二十余年,上帝有赫,实式临之,胡不降之以罚?兹以身后之事,且置勿论,论其现在者:年将六十,即旦夕就木,不为夭矣。向忧伯道之忧,今且五其男,二其女,孕而未诞、诞而待孕者,尚不一其人,虽尽属景升豚犬,然得此以慰桑榆,不忧穷民之无告矣。年虽迈而筋力未衰,涉水登山,少年场往往追予弗及;貌虽癯而精血未耗,寻花觅柳,儿女事犹然自觉情长。所患在贫,贫也,非病也;所少在贵,贵岂人人可幸致乎?是造物之悯予,亦云至矣。非悯其才,非悯其德,悯其方寸之无他也。生平所著之书,虽无裨于人心世道,若止论等身,几与曹交食粟之躯等其高下。使其间稍伏机心,略藏匕首,造物且诛子夺之不暇,肯容自作孽者老而不死,犹得徉狂自肆于笔墨之林哉?吾于发端之始,即以讽刺戒人,且若嚣嚣自鸣得意者,非敢故作夜郎,窃恐词人不究立言初意,谬信“琵琶王四”之说,因谬成真。谁无恩怨?谁乏牢骚?悉以填词泄愤,是此一书者,非阐明词学之书,乃教人行险播恶之书也。上帝讨无礼,予其首诛乎?现身说法,盖为此耳。   ○立主脑   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也,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究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然必此一人一事果然奇特,实在可传而后传之,则不愧传奇之目,而其人其事与作者姓名皆千古矣。如一部《琵琶》,止为蔡伯喈一人,而蔡伯喈一人又止为“重婚牛府”一事,其余技节皆从此一事而生。二亲之遭凶,五娘之尽孝,拐儿之骗财匿书,张大公之疏财仗义,皆由于此。是“重婚牛府”四字,即作《琵琶记》之主脑也。一部《西厢》,止为张君瑞一人,而张君瑞一人,又止为“白马解围”一事,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夫子之许婚,张生之望配,红娘之勇于作合,莺莺之敢于失身,与郑恒之力争原配而不得,皆由于此。是“白马解围”四字,即作《西厢记》之主脑也。余剧皆然,不能悉指。后人作传奇,但知为一人而作,不知为一事而作。尽此一人所行之事,逐节铺陈,有如散金碎玉,以作零出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作者茫然无绪,观者寂然无声,又怪乎有识梨园,望之而却走也。此语未经提破,故犯者孔多,而今而后,吾知鲜矣。   ○脱窠臼   “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戛戛乎陈言务去,求新之谓也。至于填词一道,较之诗赋古文,又加倍焉。非特前人所作,于今为旧,即出我一人之手,今之视昨,亦有问焉。昨已见而今未见也,知未见之为新,即知已见之为旧矣。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新”即“奇”之别名也。若此等情节业已见之戏场,则千人共见,万人共见,绝无奇矣,焉用传之?是以填词之家,务解“传奇”二字。欲为此剧,先问古今院本中,曾有此等情节与否,如其未有,则急急传之,否则枉费辛勤,徒作效颦之妇。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使当日逆料至此,即劝之捧心,知不屑矣。吾谓填词之难,莫难于洗涤窠臼,而填词之陋,亦莫陋于盗袭窠臼。吾观近日之新剧,非新剧也,皆老僧碎补之衲衣,医士合成之汤药。即众剧之所有,彼割一段,此割一段,合而成之,即是一种“传奇”。但有耳所未闻之姓名,从无目不经见之事实。语云“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以此赞时人新剧,可谓定评。但不知前人所作,又从何处集来?岂《西厢》以前,别有跳墙之张珙?《琵琶》以上,另有剪发之赵五娘乎?若是,则何以原本不传,而传其抄本也?窠臼不脱,难语填词,凡我同心,急宜参酌。   ○密针线   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节节俱要想到,宁使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吾观今日之传奇,事事皆逊元人,独于埋伏照映处,胜彼一筹。非今人之太工,以元人所长全不在此也。若以针线论,元曲之最疏者,莫过于《琵琶》。无论大关节目背谬甚多,如子中状元三载,而家人不知;身赘相府,享尽荣华,不能自遣一仆,而附家报于路人;赵五娘千里寻夫,只身无伴,未审果能全节与否,其谁证之?诸如此类,皆背理妨伦之甚者。再取小节论之,如五娘之剪发,乃作者自为之,当日必无其事。以有疏财仗义之张大公在,受人之托,必能终人之事,未有坐视不顾,而致其剪发者也。然不剪发,不足以见五娘之孝。以我作《琵琶》,《剪发》一折亦必不能少,但须回护张大公,使之自留地步。吾读《剪发》之曲,并无一字照管大公,且若有心讥刺者。据五娘云:“前日婆婆没了,亏大公周济。如今公公又死,无钱资送,不好再去求他,只得剪发”云云。若是,则剪发一事乃自愿为之,非时势迫之使然也,奈何曲中云:“非奴苦要孝名传,只为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此二语虽属恒言,人人可道,独不宜出五娘之口。彼自不肯告人,何以言其难也?观此二语,不似怼怨大公之词乎?然此犹属背后私言,或可免于照顾。迨其哭倒在地,大公见之,许送钱米相资,以备衣衾棺椁,则感之颂之,当有不啻口出者矣,奈何曲中又云:“只恐奴身死也,兀自没人埋,谁还你恩债?”试问公死而埋者何人?姑死而埋者何人?对埋殓公姑之人而自言暴露,将置大公于何地乎?且大公之相资,尚义也,非图利也,“谁还恩债”一语,不几抹倒大公,将一版热肠付之冷水乎?此等词曲,幸而出自元人,若出我辈,则群口讪之,不识置身何地矣。予非敢于仇古,既为词曲立言,必使人知取法,若扭于世俗之见,谓事事当法元人,吾恐未得其瑜,先有其瑕。人或非之,即举元人借口,乌知圣人千虑,必有一失;圣人之事,犹有不可尽法者,况其他乎?《琵琶》之可法者原多,请举所长以盖短。如《中秋赏月》一折,同一月也,出于牛氏之口者,言言欢悦;出于伯喈之口者,字字凄凉。一座两情,两情一事,此其针线之最密者。瑕不掩瑜,何妨并举其略。然传奇一事也,其中义理分为三项:曲也,白也,穿插联络之关目也。元人所长者止居其一,曲是也,白与关目皆其所短。吾于元人,但守其词中绳墨而已矣。   ○减头绪   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荆》、《刘》、《拜》、《杀》(《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之得传于后,止为一线到底,并无旁见侧出之情。三尺童子观演此剧,皆能了了于心,便便于口,以其始终无二事,贯串只一人也。后来作者不讲根源,单筹枝节,谓多一人可谓一人之事。事多则关目亦多,令观场者如入山阴道中,人人应接不暇。殊不知戏场脚色,止此数人,便换千百个姓名,也只此数人装扮,止在上场之勤不勤,不在姓名之换不换。与其忽张忽李,令人莫识从来,何如只扮数人,使之频上频下,易其事而不易其人,使观者各畅怀来,如逢故物之为愈乎?作传奇者,能以“头绪忌繁”四字,刻刻关心,则思路不分,文情专一,其为词也,如孤桐劲竹,直上无枝,虽难保其必传,然已有《荆》、《刘》、《拜》、《杀》之势矣。   ○戒荒唐   昔人云:“画鬼魅易,画狗马难。”以鬼魅无形,画之不似,难于稽考。狗马为人所习见,一笔稍乖,是人得以指摘。可见事涉荒唐,即文人藏拙之具也。而近日传奇,独工于为此。噫,活人见鬼,其兆不祥,矧有吉事之家,动出魑魅魍魉为寿乎?移风易俗,当自此始。吾谓剧本非他,即三代以后之《韶》、《》也。殷俗尚鬼,犹不闻以怪诞不经之事被诸声乐,奏于庙堂,矧辟谬崇真之盛世乎?王道本乎人情,凡作传奇,只当求于耳目之前,不当索诸闻见之外。无论词曲,古今文字皆然。凡说人情物理者,千古相传;凡涉荒唐怪异者,当日即朽。《五经》、《四书》、《左》、《国》、《史》、《汉》,以及唐宋诸大家,何一不说人情?何一不关物理?及今家传户颂,有怪其平易而废之者乎?《齐谐》,志怪之书也,当日仅存其名,后世未见其实。此非平易可久、怪诞不传之明验欤?人谓家常日用之事,已被前人做尽,究微极稳,纤芥无遗,非好奇也,求为平而不可得也。予曰:不然。世间奇事无多,常事为多,物理易尽,人情难尽。有一日之君臣父子,即有一日之忠孝节义。性之所发,愈出愈奇,尽有前人未作之事,留之以待后人,后人猛发之心,较之胜于先辈者。即就妇人女子言之,女德莫过于贞,妇愆无甚于妒。古来贞女守节之事,自剪发、断臂、刺面、毁身,以至刎颈而止矣。近日失贞之妇,竟有俺ζ矢梗自涂肝脑于贵人之庭以鸣不屈者;又有不持利器,谈笑而终其身,若老衲高僧之坐化者。岂非五伦以内,自有变化不穷之事乎?古来妒妇制夫之条,自罚跪、戒眠、捧灯、戴水,以至扑臀而止矣。近日妒悍之流,竟有锁门绝食,迁怒于人,使族党避祸难前,坐视其死而莫之救者;又有鞭扑不加,囹圄不设,宽仁大度,若有刑措之风,而其夫摄于不怒之威,自遣其妾而归化者。岂非闺阃以内,便有日异月新之事乎?此类繁多,不能枚举。此言前人未见之事,后人见之,可备填词制曲之用者也。即前人已见之事,尽有摹写未尽之情,描画不全之态。若能设身处地,伐隐攻微,彼泉下之人,自能效灵于我,授以生花之笔,假以蕴绣之肠,制为杂剧,使人但赏极新极艳之词,而意忘其为极腐极陈之事者。此为最上一乘,予有志焉,而未之逮也。   ○审虚实   传奇所用之事,或古或今,有虚有实,随人拈取。古者,书籍所载,古人现成之事也;今者,耳目传闻,当时仅见之事也;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人谓古事实多,近事多虚。予曰:不然。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欲劝人为孝,则举一孝子出名,但有一行可纪,则不必尽有其事。凡属孝亲所应有者,悉取而回之,亦犹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一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其余表忠表节,与种种劝人为善之剧,率同于此。若谓古事皆实,则《西厢》、《琵琶》推出曲中之祖,莺莺果嫁君瑞乎?蔡邕之饿莩其亲,五娘之干蛊其夫,见于何书?果有实据乎?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盖指《武成》而言也。经史且然,矧杂剧乎?凡阅传奇而必考其事从何来、人居何地者,皆说梦之痴人,可以不答者也。然作者秉笔,又不宜尽作是观。若纪目前之事,无所考究,则非特事迹可以幻生,并其人之姓名亦可以凭空捏造,是谓虚则虚到底也。若用往事为题,以一古人出名,则满场脚色皆用古人,捏一姓名不得;其人所行之事,又必本于载籍,班班可考,创一事实不得。非用古人姓字为难,使与满场脚色同时共事之为难也;非查古人事实为难,使与本等情由贯串合一之为难也。予即谓传奇无实,大半寓言,何以又云姓名事实必须有本?要知古人填古事易,今人填古事难。古人填古事,犹之今人填今事,非其不虑不考,无可考也。传至于今,则其人其事,观者烂熟于胸中,欺之不得,罔之不能,所以必求可据,是谓实则实到底也。若用一二古人作主,因无陪客,幻设姓名以代之,则虚不似虚,实不成实,词家之丑态也,切忌犯之。   ◎词采第二曲与诗余,同是一种文字。古今刻本中,诗余能佳而曲不能尽佳音,诗余可选而曲不可选也。诗余最短,每篇不过数十字,作者虽多,入选者不多,弃短取长,是以但见其美。曲文最长,每折必须数曲,每部必须数十折,非八斗长才,不能始终如一。微疵偶见者有之,瑕瑜并陈者有之,尚有踊跃于前,懈弛于后,不得已而为狗尾貂续者亦有之。演者观者既存此曲,只得取其所长,恕其所短,首尾并录。无一部而删去数折,止存数折,一出而抹去数曲,止存数曲之理。此戏曲不能尽佳,有为数折可取而挈带全篇,一曲可取而挈带全折,使瓦缶与金石齐鸣者,职是故也。予谓既工此道,当如画士之传真,闺女之刺绣,一笔稍差,便虑神情不似,一针偶缺,即防花鸟变形。使全部传奇之曲,得似诗余选本如《花间》、《草堂》诸集,首首有可珍之句,句句有可宝之字,则不愧填词之名,无论必传,即传之千万年,亦非侥幸而得者矣。吾于古曲之中,取其全本不懈、多瑜鲜瑕者,惟《西厢》能之。《琵琶》则如汉高用兵,胜败不一,其得一胜而王者,命也,非战之力也。《荆》、《刘》、《拜》、《杀》之传,则全赖音律。文章一道,置之不论可矣。   ○贵显浅   曲文之词采,与诗文之词采非但不同,且要判然相反。何也?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宜蕴藉而忌分明。词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凡读传奇而有令人费解,或初阅不见其佳,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者,便非绝妙好词,不问而知为今曲,非元典也。元人非不读书,而所制之曲,绝无一毫书本气,以其有书而不用,非当用而无书也,后人之曲则满纸皆书矣。元人非不深心,而所填之词,皆觉过于浅近,以其深而出之以浅,非借浅以文其不深也,后人之词则心口皆深矣。无论其他,即汤若士《还魂》一剧,世以配飨元人,宜也。问其精华所在,则以《惊梦》、《寻梦》二折对。予谓二折虽佳,犹是今曲,非元曲也。《惊梦》首句云:“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以游丝一楼,逗起情丝,发端一语,即费如许深心,可谓惨淡经营矣。然听歌《牡丹亭》者,百人之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若谓制曲初心并不在此,不过因所见以起兴,则瞥见游丝,不妨直说,何须曲而又曲,由晴丝而说及春,由春与晴丝而悟其如线也?若云作此原有深心,则恐索解人不易得矣。索解人既不易得,又何必奏之歌筵,俾雅人俗子同闻而共见乎?其余“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及“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遍青山,啼红了杜鹃”等语,字字俱费经营,字字皆欠明爽。此等妙语,止可作文字观,不得作传奇观。至如末幅“似虫儿般蠢动,把风情扇”,与“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也,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寻梦》曲云:“明放着白日青天,猛教人抓不到梦魂前”,“是这答儿压黄金钏匾”,此等曲,则去元人不远矣。而予最赏心者,不专在《惊梦》、《寻梦》二折,谓其心花笔蕊,散见于前后各折之中。《珍崇》曲云:“看你春归何处归,春睡何曾睡,气丝儿,怎度的长天日。”“梦去知他实实谁,病来只送得个虚虚的你。做行云,先渴倒在巫阳会。”“又不得困人天气,中酒心期,╁╁的常如醉。”“承尊觑,何时何日,来看这女颜回?”《忆女》曲云:“地老天昏,没处把老娘安顿。”“你怎撇得下万里无儿白发亲。”“赏春香还是你旧罗裙。”《玩真》曲云:“如愁欲语,只少口气儿呵。”“叫的你喷嚏似天花唾。动凌波,盈盈欲下,不见影儿那。”此等曲,则纯乎元人,置之《百种》前后,几不能辨,以其意深词浅,全无一毫书本气也。若论填词家宜用之书,则无论经传子史以及诗赋古文,无一不当熟读,即道家佛氏、九流百工之书,下至孩童所习《千字文》、《百家姓》,无一不在所用之中。至于形之笔端,落于纸上,则宜洗濯殆尽。亦偶有用着成语之处,点出旧事之时,妙在信手拈来,无心巧合,竟似古人寻我,并非我觅古人。此等造诣,非可言传,只宜多购元曲,寝食其中,自能为其所化。而元曲之最佳者,不单在《西厢》、《琵琶》二剧,而在《元人百种》之中。《百种》亦不能尽佳,十有一二可列高、王之上,其不致家弦户诵,出与二剧争雄者,以其是杂剧而非全本,多北曲而少南音,又止可被诸管弦,不便奏之场上。今时所重,皆在彼而不在此,即欲不为纨扇之捐,其可得乎?   ○重机趣   “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因作者逐句凑成,遂使观场者逐段记忆,稍不留心,则看到第二曲,不记头一曲是何等情形,看到第二折,不知第三折要作何勾当。是心口徒劳,耳目俱涩,何必以此自苦,而复苦百千万亿之人哉?故填词之中,勿使有断续痕,勿使有道学气。所谓无断续痕者,非止一出接一出,一人顶一人,务使承上接下,血脉相连,即于情事截然绝不相关之处,亦有连环细笋伏于其中,看到后来方知其妙,如藕于未切之时,先长暗丝以待,丝于络成之后,才知作茧之精,此言机之不可少也。所谓无道学气者,非但风流跌宕之曲、花前月下之情,当以板腐为戒,即谈忠孝节义与说悲苦哀怨之情,亦当抑圣为狂,寓哭于笑,如王阳明之讲道学,则得词中三昧矣。阳明登坛讲学,反复辨说“良知”二字,一愚人讯之曰:“请问‘良知’这件东西,还是白的?还是黑的?”阳明曰:“也不白,也不黑,只是一点带赤的,便是良知了。”照此法填词,则离合悲欢,嘻笑怒骂,无一语一字不带机趣而行矣。予又谓填词种子,要在性中带来,性中无此,做杀不佳。人问:性之有无,何从辩识?予曰:不难,观其说话行文,即知之矣。说话不迂腐,十句之中,定有一二句超脱,行文不板实,一篇之内,但有一二段空灵,此即可以填词之人也。不则另寻别计,不当以有用精神,费之无益之地。噫,“性中带来”一语,事事皆然,不独填词一节。凡作诗文书画、饮酒斗棋与百工技艺之事,无一不具夙根,无一不本天授。强而后能者,毕竟是半路出家,止可冒斋饭吃,不能成佛作祖也。   ○戒浮泛   词贵显浅之说,前已道之详矣。然一味显浅而不知分别,则将日流粗俗,求为文人之笔而不可得矣。元曲多犯此病,乃矫艰深隐晦之弊而过焉者也。极粗极俗之语,未尝不入填词,但宜从脚色起见。如在花面口中,则惟恐不粗不俗,一涉生旦之曲,便宜斟酌其词。无论生为衣冠仕宦,旦为小姐夫人,出言吐词当有隽雅舂容之度。即使生为仆从,旦作梅香,亦须择言而发,不与净丑同声。以生旦有生旦之体,净丑有净丑之腔故也。元人不察,多混用之。观《幽闺记》之陀满兴福,乃小生脚色,初屈后伸之人也。其《避兵》曲云:“遥观巡捕卒,都是棒和枪。”此花面口吻,非小生曲也。均是常谈俗语,有当用于此者,有当用于彼者。又有极粗极俗之语,止更一二字,或增减一二字,便成绝新绝雅之文者。神而明之,只在一熟。当存其说,以俟其人。   填词义理无穷,说何人,肖何人,议某事,切某事,文章头绪之最繁者,莫填词若矣。予谓总其大纲,则不出“情景”二字。景书所睹,情发欲言,情自中生,景由外得,二者难易之分,判如霄壤。以情乃一人之情,说张三要象张三,难通融于李四。景乃众人之景,写春夏尽是春夏,止分别于秋冬。善填词者,当为所难,勿趋其易。批点传奇者,每遇游山玩水、赏月观花等曲,见其止书所见,不及中情者,有十分佳处,只好算得五分,以风云月露之词,工者尽多,不从此剧始也。善咏物者,妙在即景生情。如前所云《琵琶。赏月》四曲,同一月也,牛氏有牛氏之月,伯喈有伯喈之月。所言者月,所寓者心。牛氏所说之月,可移一句于伯喈?伯喈所说之月,可挪一字于牛氏乎?夫妻二人之语,犹不可挪移混用,况他人乎?人谓此等妙曲,工者有几,强人以所不能,是塞填词之路也。予曰:不然。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入愚;专则易于奏工,散者难于责效。百工居肆,欲其专也;众楚群啉,喻其散也。舍情言景,不过图其省力,殊不知眼前景物繁多,当从何处说起。咏花既愁遗鸟,赋月又想兼风。若使逐件铺张,则虑事多曲少;欲以数言包括,又防事短情长。展转推敲,已费心思几许,何如只就本人生发,自有欲为之事,自有待说之情,念不旁分,妙理自出。如发科发甲之人,窗下作文,每日止能一篇二篇,场中遂至七篇。窗下之一篇二篇未必尽好,而场中之七篇,反能尽发所长,而夺千人之帜者,以其念不旁分,舍本题之外,并无别题可做,只得走此一条路也。吾欲填词家舍景言情,非责人以难,正欲其舍难就易开。   ○忌填塞   填塞之病有三:多引古事,迭用人名,直书成句。其所以致病之由亦有三:借典核以明博雅,假脂粉以见风姿,取现成以免思索。而总此三病与致病之由之故,则在一语。一语维何?曰:从未经人道破。一经道破,则俗语云“说破不值半文钱”,再犯此病者鲜矣。古来填词之家,未尝不引古事,未尝不用人名,未尝不书现成之句,而所引所用与所书者,则有别焉;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总而言之,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使文章之设,亦为与读书人、不读书人及妇人小儿同看,则古来圣贤所作之经传,亦只浅而不深,如今世之为小说矣。人曰:文人之传奇与著书无别,假此以见其才也,浅则才于何见?予曰: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施耐庵之《水浒》,王实甫之《西厢》,世人尽作戏文小说看,金圣叹特标其名曰“五才子书”、“六才子书”者,其意何居?盖愤天下之小视其道,不知为古今来绝大文章,故作此等惊人语以标其目。噫,知言哉!   ◎音律第三作文之最乐者,莫如填词,其最苦者,亦莫如填词。填词之乐,详后《宾白》之第二幅,上天入地,作佛成仙,无一不随意到,较之南面百城,洵有过焉者矣。至说其苦,亦有千态万状,拟之悲伤疾痛、桎梏幽囚诸逆境,殆有甚焉者。请详言之。他种文字,随人长短,听我张弛,总无限定之资格。今置散体弗论,而论其分股、限字与调与叶律者。分股则帖括时文是已。先破后承,始开终结,内分八股,股股相对,绳墨不为不严矣;然其股法、句法,长短由人,未尝限之以数,虽严而不谓之严也。限字则四六排偶之文是已。语有一定之字,字有一定之声,对必同心,意难合掌,矩度不为不肃矣;然止限以数,未定以位,止限以声,未拘以格,上四下六可,上六下四亦未尝不可,仄平平仄可,平仄仄平亦未尝不可,虽肃而实未尝肃也。调声叶调,又兼分股限字之文,则诗中之近体是已。起句五言,是句句五言,起句七言,则句句七言,起句用某韵,则以下俱用某韵,起句第二字用平声,则下句第二字定用仄声,第三、第四又复颠倒用之,前人立法亦云苛且密矣。然起句五言,句句五言,起句七言,句句七言,便有成法可守,想入五言一路,则七言之句不来矣;起句用某韵,以下俱用某韵,起句第二字用平声,下句第二字定用仄声,则拈得平声之韵,上去入三声之韵,皆可置之不问矣;守定平仄、仄平二语,再无变更,自一乎以至千百首皆出一辙,保无朝更夕改之令阻人适从矣,是其苛犹未甚,密犹未至也。至于填词一道,则句之长短,字之多寡,声之平上去入,韵之清浊阴阳,皆有一定不移之格。长者短一线不能,少者增一字不得,又复忽长忽短,时少时多,令人把握不定。当平者平,用一仄字不得;当阴者阴,换一阳字不能。调得平仄成文,又虑阴阳反复;分得阴阳清楚,又与声韵乖张。令人搅断肺肠,烦苦欲绝。此等苛法,尽勾磨人。作者处此,但能布置得宜,安顿极妥,便是千幸成幸之事,尚能计其词品之低昂,文情之工拙乎?予襁褓识字,总角成篇,于诗书六艺之文,虽未精穷其义,然皆浅涉一过。总诸体百家而论之,觉文字之难,未有过于填词者,予童而习之,于今老矣,尚未窥见一斑。只以管窥蛙见之识,谬语同心;虚赤帜于词坛,以待将来。作者能于此种艰难文字显出奇能,字字在声音律法之中,言言无资格拘挛之苦,如莲花生在火上,仙叟弈于桔中,始为盘根错节之才,八而玲珑之笔,寿名千古,衾影何惭!而千古上下之题品文艺者,看到传奇一种,当易心换眼,别置典刑。要知此种文字作之可怜,出之不易,其楮墨笔砚非同己物,有如假自他人,耳目心思效用不能,到处为人掣肘,非若诗赋古文,容其得意疾书,不受神牵鬼制者。七分佳处,便可许作十分,若到十分,即可敌他种文字之二十分矣。予非左袒词家,实欲主持公道,如其不信,但请作者同拈一题,先作文一篇或诗一首,再作填词一曲,试其孰难孰易,谁拙推工,即知予言之不谬矣。然难易自知,工拙必须人辨。   词曲中音律之坏,坏于《南西厢》。凡有作者,当以之为戒,不当取之为法。非止音律,文艺亦然。请详言之。填词队杂剧不论,止论全本,其文字之佳,音律之妙,未有过于《北西厢》者。自南本一出,遂变极佳者为极不佳,极妙者为极不妙。推其初意,亦有可原,不过因北本为词曲之豪,人人赞羡,但可被之管弦,不便奏诸场上,但宜于弋阳、四平等俗优,不便强施于昆调,以系北曲而非南曲也。兹请先言其故。北曲一折,止隶一人,虽有数人在场,其曲止出一口,从无互歌迭咏之事。弋阳、四平等腔,字多音少,一泄而尽,又有一人启口,数人接腔者,名为一人,实出众口,故深《北西厢》甚易。昆调悠长,一字可抵数字,每唱一曲,又必一人始之,一人终之,无可助一臂者,以长江大河之全曲,而专责一人,即有铜喉铁齿,其能胜此重任乎?此北本虽佳,吴音不能奏也。作《南西厢》者,意在补此缺陷,遂割裂其词,增添其白,易北为南,撰成此剧,亦可谓善用古人,喜传佳事者矣。然自予论之,此人之于作者,可谓功之首而罪之魁矣。所谓功之首者,非得此春,则俗优竞演,雅调无闻,作者苦心,虽传实没。所谓罪之魁者,千金狐腋,剪作鸿毛,一片精金,点成顽铁。若是者何?以其有用古之心而无其具也。今之观深此剧者,但知关目动人,词曲悦耳,亦曾细尝其味,深绎其词乎?使读书作古之人,取《西厢》南本一阅,句栉字比,未有不废卷掩鼻,而怪秽气熏人者也。若曰:词曲情文不浃,以其就北本增删,割彼凑此,自难帖合,虽有才力无所施也。然则宾白之文,皆由己作,并未依傍原本,何以有才不用,有力不施,而为俗口鄙恶之谈,以秽听者之耳乎?且曲文之中,尽有不就原本增删,或自填一折以补原本之缺略,自撰一曲参作诸曲之过文者,此则束缚无人,操纵由我,何以有才不用,有力不施,亦作勉强支吾之句,以混观者之目乎?使王实甫复生,看演此剧,非狂叫怒骂,索改本而付之祝融,即痛哭流涕,对原本而悲其不幸矣。嘻!续《西厢》者之才,去作《西厢》者,止争一间,观者群加非议,谓《惊梦》以后诸曲,有如狗尾续貂。以彼之才,较之作《南西厢》者,岂特奴婢之于郎主,直帝王之视乞丐!乃今之观者,彼施责备,而此独包容,已不可解;且令家尸户祝,居然配飨《琵琶》,非特实甫呼冤,且使则诚号屈矣!予生平最恶弋阳、四平等剧,见则趋而避之,但闻其搬演《西厢》,则乐观恐后。何也?以其腔调虽恶,而曲文未改,仍是完全不破之《西厢》,非改头换面、折手跛足之《西厢》也。南本则聋瞽、喑哑、驮背、折腰诸恶状,无一不备于身矣。非但责其文词,未究音律。从来词曲之旨,首严宫调,次及声音,次及字格。九宫十三调,南曲之门户也。小出可以不拘,其成套大曲,则分门别户,各有依归,非但彼此不可通融,次第亦难紊乱。此剧只因改北成南,遂变尽词场格局:或因前曲与前曲字句相同,后曲与后曲体段不合,遂向别宫别调随取一曲以联络之,此宫调之不能尽合也;或彼曲与此曲牌名巧凑,其中但有一二句字数不符,如其可增可减,即增减就之,否则任其多寡,以解补凑不来之厄,此字格之不能尽符也;至于平仄阴阳与逐句所叶之韵,较此二者其难十倍,诛将不胜诛,此声音之不能尽叶也。词家所重在此三者,而三者之弊,未尝缺一,能使天下相传,久而不废,岂非咄咄怪事乎?更可异者,近日词人因其熟于梨园之口,习于观者之目,谓此曲第一当行,可以取法,用作曲谱;所填之词,凡有不合成律者,他人执而讯之,则曰:“我用《南西厢》某折作对子,如何得错!”噫,玷《西厢》名目者此人,坏词场矩度者此人,误天下后世之苍生者,亦此人也。此等情弊,予不急为拈出,则《南西厢》之流毒,当至何年何代而已乎!   向在都门,魏贞庵相国取崔郑合葬墓志铭示予,命予作《北西厢》翻本,以正从前之谬。予谢不敏,谓天下已传之书,无论是非可否,悉宜听之,不当奋其死力与较短长。较之而非,举世起而非我;即较之而是,举世亦起而非我。何也?贵远贱近,慕古薄今,天下之通情也。谁肯以千古不朽之名人,抑之使出时流下?彼文足以传世,业有明征;我力足以降人,尚无实据。以无据敌有征,其败可立见也。时龚芝麓先生亦在座,与贞庵相国均以予言为然。向有一人欲改《北西厢》,又有一人欲续《水浒传》,同商干予。予曰:“《西厢》非不可改,《水浒》非不可续,然无奈二书已传,万口交赞,其高踞词坛之座位,业如泰山之隐,磐石之固,欲遽叱之使起而让席于予,此万不可得之数也。无论所改之《西厢》,所续之《水浒》,未必可继后尘,即使高出前人数倍,吾知举世之人不约而同,皆以‘续貂蛇足’四字,为新作之定评矣。”二人唯唯而去。此予由衷之言,向以诫人,而今不以之绳己,动数前人之过者,其意何居?曰:存其是也。放郑声音,非仇郑声,存雅乐也;辟异端者,非分异端,存正道也;予之力斥《南西厢》,非分《南西厢》,欲存《北西厢》之本来面目也。若谓前人尽不可议,前书尽不可毁,则杨朱、墨翟亦是前人,郑声未必无底本,有之亦是前书,何以古圣贤放之辟之,不遗余力哉?予又谓《北西厢》不可改,《南西厢》则不可不翻。何也?世人喜观此剧,非故嗜痂,因此剧之外别无善本,欲睹崔引旧事,舍此无由。地乏朱砂,赤土为佳,《南西厢》之得以浪传,职是故也。使得一人焉,起而痛反其失,别出新裁,创为南本,师实甫之意,而不必更袭其词,祖汉卿之心,而不独仅续其后,若与《北西厢》角胜争雄,则可谓难之又难,若止与《南西厢》赌长较短,则犹恐屑而不屑。予虽乏才,请当斯任,救饥有暇,当即拈毫。   《南西厢》翻本既不可无,予又因此及彼,而有志于《北琵琶》一剧。蔡中郎夫妇之传,既以《琵琶》得名,则“琵琶”二字乃一篇之主,而当年作者何以仅标其名,不见拈弄真实?使赵五娘描容之后,果然身背琵琶,往别张大公,弹出北曲哀声一大套,使观者听者涕泗横流,岂非《琵琶记》中一大畅事?而当年见不及此者,岂元人各有所长,工南词者不善制北曲耶?使王实甫作《琵琶》,吾知与千载后之李笠翁必有同心矣。予虽乏才,亦不敢不当斯任。向填一折付优人,补则诚原本之不逮,兹已附入四卷之末,尚思扩为全本,以备词人采择,如其可用,谱为弦索新声,若是,则《南西厢》、《北琵琶》二书可以并行。虽不敢望追踪前哲,并辔时贤,但能保与自手所填诸曲(如已经行世之前后八种,及已填未刻之内外八种)合而较之,必有浅深疏密之分矣。然著此二书,必须杜门累月,窃恐饥为驱人,势不由我。安得雨珠雨粟之天,为数十口家人筹生计乎?伤哉!贫也。   ○恪守词韵   一出用一韵到底,半字不容出入,此为定格。旧曲韵杂出入无常者,因其法制未备,原无成格可守,不足怪也。既有《中原音韵》一书,则犹畛域画定,寸步不容越矣。常见文人制曲,一折之中,定有一二出韵之字,非曰明知故犯,以偶得好句不在韵中,而又不肯割爱,故勉强入之,以快一时之目者也。杭有才人沈孚中者,所制《绾春园》、《息宰河》二剧,不施浮采,纯用白描,大是元人后劲。予初阅时,不忍释卷,及考其声韵,则一无定轨,不惟偶犯数学,竟以寒山、桓欢二韵,合为一处用之,又有以支思、刘微、鱼模三韵并用者,甚至以真文、庚青、侵寻三韵,不论开口闭口,同作一韵用者。长于用才而短于择术,致使佳调不传,殊可痛惜!夫作诗填词同一理也。未有沈休文诗韵以前,大同小异之韵,或可叶入诗中。既有此书,即三百篇之风人复作,亦当俯就范围。李白诗仙,杜甫诗圣,其才岂出沈约下,未闻以才思纵横而跃出韵外,况其了乎?设有一诗于此,言言中的,字字惊人,而以一东二冬并叶,或三江七阳互施,吾知司选政者,必加摈黜,岂有以才高句美而破格收之者乎?词家绳墨,只在《谱》、《韵》二书,合谱合韵,方可言才,不则八斗难克升合,五车不敌片纸,虽多虽富,亦奚以为?   ○凛遵曲谱   曲谱者,填词之粉本,犹妇人刺绣之花样也,描一朵,刺一朵,画一叶,绣一叶,拙者不可稍减,巧者亦不能略增。然花样无定式,尽可日异月新,曲谱则愈旧愈佳,稍稍趋新,则以毫厘之差而成千里之谬。情事新奇百出,文章变化无穷,总不出谱内刊成之定格。是束缚文人而使有才不得自展者,曲谱是也;私厚词人而使有才得以独展者,亦曲谱是也。使曲无定谱,亦可日异月新,则凡属淹通文艺者,皆可填词,何元人、我辈之足重哉?“依样画葫芦”一语,竟似为填词而发。妙在依样之中,别出好歹,稍有一线之出入,则葫芦体样不圆,非近于方,则类乎扁矣。葫芦岂易画者哉!明朝三百年,善画葫芦者,止有汤临川一人,而犹有病其声韵偶乖,字句多寡之不合者。甚矣,画葫芦之难,而一定之成样不可擅改也。   曲谱无新,曲牌名有新。盖词人好奇嗜巧,而又不得展其伎俩,无可奈何,故以二曲三曲合为一曲,熔铸成名,如《金索挂梧桐》、《倾杯赏芙蓉》、《倚马待风云》之类是也。此皆老于词学、文人善歌者能之,不则上调不接下调,徒受歌者揶揄。然音调虽协,亦须文理贯通,始可串离使合。如《金络索》、《梧桐树》是两曲,串为一曲,而名曰《金索挂梧桐》,以金索挂树,是情理所有之事也。《倾杯序》、《玉芙蓉》是两曲,串为一曲,而名曰《倾杯赏芙蓉》,倾杯酒而赏芙蓉,虽系捏成,犹口头语也。《驻马听》、《一江风》、《驻云飞》是三曲,串为一曲,而名曰《倚马待风云》,倚马而待风云之会,此语即入诗文中,亦自成句。凡此皆系有伦有脊之言,虽巧而不厌其巧。竟有只顾串合,不询文义之通塞,事理之有无,生扭数字作曲名者,殊失顾名思义之体,反不若前人不列名目,只以“犯”字加之。如本曲《江儿水》而串入二别曲,则曰《二犯江儿水》;本曲《集贤宾》而串入三别曲,则曰《三犯集贤宾》。又有以“摊破” 二字概之者,如本曲《簇御林》、本曲《地锦花》而串入别曲,则曰《摊破簇御林》、《摊破地锦花》之类,何等浑然,何等藏拙。更有以十数曲串为一曲而标以总名,如《六犯清音》、《七贤过关》、《九回肠》、《十二峰》之类,更觉浑雅。予谓串旧作新,终是填词末着。只求文字好,音律正,即牌名旧杀,终觉新奇可喜。如以级新极美之名,而填以庸腐乖张之曲,谁其好之?善恶在实,不在名也。   ○鱼模当分   词曲韵书,止靠《中原音韵》一种,此系北韵,非南韵也。十年之前,武林陈次升先生欲补此缺陷,作《南词音韵》一书,工垂成而复缀,殊为可惜。予谓南韵深渺,卒难成书。填词之家即将《中原音韵》一书,就平上去三音之中,抽出入声字,另为一声,私置案头,亦可暂备南词之用。然此犹可缓。更有急于此者,则鱼模一韵,断宜分别为二。鱼之与模,相去甚远,不知周德清当日何故比而同之,岂仿沈休文诗韵之例,以元、繁、孙三韵,合为十三元之一韵,必欲于纯中示杂,以存“大音希声”之一线耶?无论一曲数音,听到歇脚处,觉其散漫无归,即我非置之案头,自作文字读,亦觉字句聱牙,声韵逆耳。倘有词学专家,欲其文字与声音媲美者,当令鱼自鱼而模自模,两不相混,斯为极妥。即不能全出皆分,或每曲各为一韵,如前曲用鱼,则用鱼韵到底,后曲用模,则用模韵到底,犹之一诗一韵,后不同前,亦简使可行之法也。自愚见推之,作诗用韵,亦当仿此。另钞元字一韵,区别为三,拈得十三元者,首句用元,则用元韵到底,凡涉繁、孙二韵者勿用,拈得繁、孙者亦然。出韵则犯诗家之忌,未有以用韵太严而反来指谪者也。   ○廉监宜避   侵寻、监咸、廉纤三韵,同属闭口之音,而侵寻一韵,较之监咸、廉纤,独觉稍异。每至收音处,侵寻闭口,而其音犹带清亮,至监咸、廉纤二韵,则微有不同。此二韵者,以作急板小曲则可,若填悠扬大套之词,则宜避之。《西厢》 “不念《法华经》,不理《梁王忏》”一折用之者,以出惠明口中,声口恰相合耳。此二韵宜避者,不止单为声音,以其一韵之中,可用者不过数字,余皆险僻艰生,备而不用者也。若惠明曲中之“扌昝”字、“搀”字、“覃”字、《赞“字、”馅“字、”蘸“字、”风彡“字,惟惠明可用,亦惟才大如天之王实甫能用,以第二人作《西厢》,即不敢用此险韵矣。初学填词者不知,每于一折开手处,误用此韵,致累全篇无好句;又有作不终篇,弃去此韵而另作者,失计妨时。故用韵不可不择。   ○拗句难好   音律之难,不难于铿锵顺口之文,而难于倔强聱牙之句。铿锵顺口者,如此字声韵不合,随取一字换之,纵横顺逆,皆可成文,何难一时数曲。至于倔强聱牙之句,即不拘音律,任意挥写,尚难见才,况有清浊阴阳,及明用韵,暗用韵,又断断不宜用韵之成格,死死限在其中乎?词名之最易填者,如《皂罗袍》、《醉扶归》、《解三酲》、《步步娇》、《园林好》、《江儿水》等曲。韵脚虽多,字句虽有长短,然读者顺口,作者自能随笔,即有一二句宜作拗体,亦如诗内之古风,无才者处此,亦能勉力见才。至如《小桃红》、《下山虎》等曲,则有最难下笔之句矣。《幽闺记。小桃红》之中段云:“轻轻将袖儿掀,露春纤,盏儿拈,低娇面也。”每句只三字,末字叶韵,而每句之第二字,又断该用平,不可犯仄。此等处,似难而尚未尽难。其《下山虎》云:“大人家体面,委实多般,有眼何曾见!懒能向前,弄盏传杯,恁般腼腆。这里新人忒杀虔,待推怎地展?主婚人,不见怜,配合夫妻,事事非偶然。好恶姻缘总在天。”只须“懒能向前”、“待推怎地展”、“事非偶然”之三句,便能搅断词肠。“懒能向前”、 “事非偶然”二句,每句四字,两平两仄,末字叶韵。“待推怎地展”一句五字,末字叶韵,五字之中,平居其一,仄居其四。此等拗句,如何措手?南曲中此类极多,其难有十倍于此者,若逐个牌名援引,则不胜其繁,而观者厌矣;不引一二处定其难易,人又未必尽晓;兹只随拈旧诗一句,颠倒声韵以喻之。如“云淡风轻近午天”,此等句法,自然容易见好,若变为“风轻云淡近午天”,则虽有好句,不夺目矣。况“风轻云淡近午天”七字之中,未必言言合律,或是阴阳相左,或是平仄尚乖,必须再易数字,始能合拍。或改为“风轻云淡午近天”,或又改为“风轻午近云淡天”,此等句法,揆之音律则或谐矣,若以文理绳之,尚得名为词曲乎?海内观者,肯曰此句为音律所限,自难求工,姑为体贴人情之善念而恕之乎?曰:不能也。既曰不能,则作者将删去此句而不作乎?抑自创一格而畅我所欲言乎?曰:亦不能也。然则攻此道者,亦甚难矣!变难成易,其道何居?曰:有一方便法门,词人或有行之者,未必尽有知之者。行之者偶然合拍,如路逢故人,出之不意,非我知其在路而往投之也。凡作倔强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当引用成语。成语在人口头,即稍更数字,略变声音,念来亦觉顺口。新造之句,一字聱牙,非止念不顺口,且令人不解其意。今亦随拈一二句试之。如“柴米油盐酱醋茶”,口头语也,试变为“油盐柴米酱醋茶”,或再变为“酱醋油盐柴米茶”,未有不明其义,不辨其声者。“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口头语也,试将上句变为“日出东边西边雨”,下句变为“道是有情却无情”,亦未有不明其义,不辨其声音。若使新造之言而作此等拗句,则几与海外方言无别,必经重译而后知之矣。即取前引《幽闺》之二句,定其工拙。“懒能向前”、“事非偶然”二句,皆拗体也。“懒能向前”一句,系作者新构,此句便觉生涩,读不顺口。“事非偶然”一句,系家常俗语,此句便觉自然,读之溜亮,岂非用成语易工,作新句难好之验乎?予作传奇数十种,所谓“三折肱为良医”,此折肱语也。因觅知音,尽倾肝膈。孔子云:“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多闻,吾不敢居,谨自呼为直谅。   ○合韵易重   句末一字之当叶者,名为韵脚。一曲之中,有几韵脚,前后各别,不可犯重。此理谁不知之?谁其犯之?所不尽知而易犯者,惟有“合前”数句。兹请先言合前之故。同一牌名而为数曲者,止于首只列名其后,在南曲则曰“前腔”,在北曲则曰“么篇”,犹诗题之有其二、其三、其四也。末后数语,在前后各别者,有前后相同,不复另作,名为“合前”者。此虽词人躲懒法,然付之优人,实有二便;初学之时,少读数句新词,省费几番记忆,一便也;登场之际,前曲各人分唱,合前之曲必通场合唱,既省精神,又不寂寞,二便也。然合前之韵脚最易犯重。何也?大凡作首曲,则知查韵,用过之字不肯复用,迨做到第二、三曲,则止图省力,但做前词,不顾后语,置合前数句于度外,谓前曲已有,不必费心,而乌知此数句之韵脚在前曲则语语各别,凑入此曲,焉知不有偶合者乎?故作前腔之曲,而有合前之句者,必将末后数句之韵脚紧记在心,不可复用;作完之后,又必再查,始能不犯此病。此就韵脚而言也。韵脚犯重,犹是小病,更有大于此者,则在词意与人不相合。何也?合前之曲既使同唱,则此数句之词意必有同情。如生旦净丑四人在场,生旦之意如是,净丑之意亦如是,即可谓之同时,即可使之同唱;若生旦如是,净丑未尽如是,则两情不一,已无同唱之理;况有生旦如是,净丑必不如是,则岂有相反之曲而同唱者乎?此等关窍,若不经人道破,则填词之家既顾阴阳平仄,又调角徵宫商,心绪万端,岂能复筹及此?予作是编,其于词学之精微,则万不得一,如此等粗浅之论,则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者矣。后来作者,当锡予一字,命曰“词奴”,以其为千古词人,尝效纪纲奔走之力也。   ○慎用上声   平上去入四声,惟上声一音最别。用之词曲,较他音独低,用之宾白,又较他音独高。填词者每用此声,最宜斟酌。此声利于幽静之词,不利于发扬之曲;即幽静之词,亦宜偶用、间用,切忌一句之中连用二三四字。盖曲到上声字,不求低而自低,不低则此字唱不出口。如十数学高而忽有一字之低,亦觉抑扬有致;若重复数字皆低,则不特无音,且无曲矣。至于发扬之曲,每到吃紧关头,即当用阴字,而易以阳字尚不发调,况为上声之极细者乎?予尝谓物有雌雄,字亦有雌雄。平去入三声以及阴字,乃字与声之雄飞者也;上声与阳字,乃字与声之雌伏者也。此理不明,难于制曲。初学填词者,每犯抑扬倒置之病,其故何居?正为上声之字入曲低,而入白反高耳。词人之能度曲者,世间颇少。其握管捻髭之际,大约口呐吟哦,皆同说话,每逢此字,即作高声;且上声之字出口最高,入耳极清,因其高而且清,清而且亮,自然得意疾书。孰知唱曲之道与此相反,念来高者,唱出反氏,此文妙曲利于案头,而不利于场上之通病也。非笠翁为千古痴人,不分一毫人我,不留一点渣滓者,孰肯尽出家私底蕴,以博慷慨好义之虚名乎?   ○少填入韵   入声韵脚,宜于北而不宜于南。以韵脚一字之音,较他字更须明亮,北曲止有三声,有平上去而无入,用入声字作韵脚,与用他声无异也。南曲四声俱备,遇入声之字,定宜唱作入声,稍类三音,即同北调矣,以北音唱南曲可乎?予每以入韵作南词,随口念来,皆似北调,是以知之。若填北曲,则莫妙于此,一用入声,即是天然北调。然入声韵脚,最易见才,而又最难藏拙。工于入韵,即是词坛祭酒。以入韵之字,雅驯自然者少,粗俗倔强者多。填词老手,用惯此等字样,始能点铁成金。浅乎此者,运用不来,熔铸不出,非失之太生,则失之太鄙。但以《西厢》、《琵琶》二剧较其短长。作《西厢》者,工于北调,用入韵是其所长。如《闹会》曲中“二月春雷响殿角”,“早成就了幽期密约”,“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扭捏着身子,百般做作。”“角”字,“约”字,“学”字, “作”字,何等雅驯!何等自然!《琵琶》工于南曲,用入韵是其所短。如《描容》曲中“两处堪悲,万愁怎摸?”愁是何物,而可摸乎?入声韵脚宜北不宜南之论,盖为初学者设,久于经道而得三昧者,则左之右之,无不宜之矣。   ○别解务头   填词者必讲“务头”,然务头二字,千古难明。《啸余谱》中载《务头》一卷,前后胪列,岂止万言,究竟务头二字,未经说明,不知何物。止于卷尾开列诸旧曲,以为体样,言某曲中第几句是务头,其间阴阳不可混用,去上、上去等字,不可混施。若迹此求之,则除却此句之外,其平仄阴阳,皆可混用混施而不论矣。又云某句是务头,可施俊语于其上。若是,则一曲之中,止该用一俊语,其余字句皆可潦草涂鸦,而不必计其工拙矣。予谓立言之人,与当权秉轴者无异。政令之出,关乎从违,断断可从,而后使民从之,稍背于此者,即在当违之列。凿凿能信,始可发令,措词又须言之极明,论之极畅,使人一目了然。今单提某句为务头,谓阴阳平仄,断宜加严,俊语可施于上。此言未尝不是,其如举一废百,当从者寡,当违者众,是我欲加严,而天下之法律反从此而宽矣。况又嗫嚅其词,吞多吐少,何所取义而称为务头,绝无一字之诠释。然则“葫芦提”三字,何以服天下?吾恐狐疑者读之,愈重其狐疑,明了者观之,顿丧其明了,非立言之善策也。予谓务头二字,既然不得其解,只当以不解解之。曲中有务头,犹棋中有眼,有此则活,无此则死。进不可战,退不可守者,无眼之棋,死棋也;看不动情,唱不发调者,无务头之曲,死曲也。一曲有一曲之务头,一句有一句之务头。字不聱牙,音不泛调,一曲中得此一句,即使全曲皆灵,一句中得此一二字,即使全句皆健者,务头也。由此推之,则不特曲有务头,诗词歌赋以及举子业,无一不有务头矣。人亦照谱按格,发舒性灵,求为一代之传书而已矣,岂得为谜语欺人者所惑,而阻塞词源,使不得顺流而下乎?   ◎宾白第四自来作传奇者,止重填词,视宾白为末着,常有“白雪阳春”其调,而“巴人下里”其言者,予窃怪之。原其所以轻此之故,殆有说焉。元以填词擅长,名人所作,北曲多而南曲少。北曲之介白者,每折不过数言,即抹去宾白而止阅填词,亦皆一气呵成,无有断续,似并此数言亦可略而不备者。由是观之,则初时止有填词,其介白之文,未必不系后来添设。在元人,则以当时所重不在于此,是以轻之。后来之人,又谓元人尚在不重,我辈工此何为?遂不觉日轻一日,而竟置此道于不讲也。予则不然。尝谓曲之有白,就文字论之,则犹经文之于传注;就物理论之,则如栋梁之于榱桷;就人身论之,则如肢体之于血脉,非但不可相轻,且觉稍有不称,即因此贱彼,竟作无用观者。故知宾白一道,当与曲文等视,有最得意之曲文,即当有最得意之宾白,但使笔酣墨饱,其势自能相生。常有因得一句好白,而引起无限曲情,又有因填一首好词,而生出无穷话柄者。是文与文自相触发,我止乐观厥成,无所容其思议。此系作文恒情,不得幽渺其说,而作化境观也。   ○声务铿锵   宾白之学,首务铿锵。一句聱牙,俾听者耳中生棘;数言清亮,使观者倦处生神。世人但以音韵二字用之曲中,不知宾白之文,更宜调声协律。世人但知四六之句平间仄,仄间平,非可混施迭用,不知散体之文亦复如是。“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二语,乃千古作文这通诀,无一语一字可废声音者也。如上句末一字用平,则下句末一字定宜用仄,连用二平,则声带喑哑,不能耸听。下句末一字用仄,则接此一句之上句,其末一字定宜用平,连用二仄,则音类咆哮,不能悦耳。此言通篇之大较,非逐句逐字皆然也。能以作四六平仄之法,用于宾白之中,则字字铿锵,人人乐听,有“金声掷地”之评矣。   声务铿锵之法,不出平仄、仄平二语是也。然有时连用数平,或连用数仄,明知声欠铿锵,而限于情事,欲改平为仄,改仄为平,而决无平声仄声之字可代者。此则千古词人未穷其秘,予以探骊觅珠之苦,入万丈深潭者,既久而后得之,以告同心。虽示无私,然未免可惜。字有四声,平上去入是也。平居其一,仄居其三,是上去入三声皆丽于仄。而不知上之为声,虽与去入无异,而实可介于平仄之间,以其别有一种声音,较之于平则略高,比之去入则又略低。古人造字审音,使居平仄之介,明明是一过文,由平至仄,从此始也。譬如四方声音,到处各别,吴有吴音,越有越语,相去不啻天渊,而一至接壤之处,则吴越之音相伴,吴人听之觉其同,越人听之亦不觉其异。晋、楚、燕、秦以至黔、蜀,在在皆然,此即声音之过文,犹上声介于平去入之间也。作宾白者,欲求声韵铿锵,而限于情事,求一可代之字而不得者,即当用此法以济其穷。如两句三句皆平,或两句三句皆仄,求一可代之字而不得,即用一上声之字介乎其间,以之代平可,以之代去入亦可。如两句三句皆平,间一上声之字,则其声是仄,不必言矣。即两句三句皆去声入声,而间一上声之字,则其字明明是仄而却似平,令人听之不知其为连用数仄者。此理可解而不可解,此法可传而实不当传,一传之后,则遍地金声,求一瓦缶之鸣而不可得矣。   ○语求肖似   文字之最豪宕,最风雅,作之最健人脾胃者,莫过填词一种。若无此种,几于闷杀才人,困死豪杰。予生忧患之中,处落魄之境,自幼至长,自长至老,总无一刻舒眉,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藉以舒,愠为之解,且尝僭作两间最乐之人,觉富贵荣华,其受用不过如此,未有真境之为所欲为,能出幻境纵横之上者。我欲做官,则顷刻之间便臻荣贵;我欲致仕,则转盼之际又入山林;我欲作人间才子,即为杜甫、李白之后身;我欲娶绝代佳人,即作王嫱、西施之元配;我欲成仙作佛,则西天蓬岛即在砚池笔架之前;我欲尽孝输忠,则君治亲年,可跻尧、舜、彭碇上。非若他种文字,欲作寓言,必须远引曲譬,蕴藉包含,十分牢骚,还须留住六七分,八斗才学,止可使出二三升,稍欠和平,略施纵送,即谓失风人之旨,犯佻达之嫌,求为家弦户诵者难矣。填词一家,则惟恐其蓄而不言,言之不尽。是则是矣,须知畅所欲言亦非易事。言者,心之声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无论立心端正者,我当设身处地,代生端正之想;即遇立心邪辟者,我亦当舍经从权,暂为邪辟之思。务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若《水浒传》之叙事,吴道子之写生,斯称此道中之绝技。果能若此,即欲不传,其可得乎?   ○词别繁减   传奇中宾白之繁,实自予始。海内知我者与罪我者半。知我者曰:从来宾白作说话观,随口出之即是,笠翁宾白当文章做,字字俱费推敲。从来宾白只要纸上分明,不顾口中顺逆,常有观刻本极其透彻,奏之场上便觉糊涂者,岂一人之耳目,有聪明聋聩之分乎?因作者只顾挥毫,并未设身处地,既以口代优人,复以耳当听者,心口相维,询其好说不好说,中听不中听,此其所以判然之故也。笠翁手则握笔,口却登场,全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四绕,考其关目,试其声音,好则直书,否则搁笔,此其所以观听咸宜也。罪我者曰:填词既曰“填词”,即当以词为主;宾白既名“宾白”,明言白乃其宾,奈何反主作客,而犯树大于根之弊乎?笠翁曰:始作俑者,实实为予,责之诚是也。但其敢于若是,与其不得不若是者,则均有说焉。请先白其不得不若是者。前人宾白之少,非有一定当少之成格。盖彼只以填词自任,留余地以待优人,谓引商刻羽我为政,饰听美观彼为政,我以约略数言,示之以意,彼自能增益成文。如今世之演《琵琶》、《西厢》、《荆》、《刘》、《拜》、《杀》等曲,曲则仍之,其间宾白、科诨等事,有几处合于原本,以寥寥数言塞责者乎?且作新与演旧有别。《琵琶》、《西厢》、《荆》、《刘》、《拜》、《杀》等曲,家弦户诵已久,童叟男妇皆能备悉情由,即使一句宾白不道,止唱曲文,观者亦能默会,是其宾白繁减可不问也。至于新演一剧,其间情事,观者茫然;词曲一道,止能传声,不能传情,欲观者悉其颠末,洞其幽微,单靠宾白一着。予非不图省力,亦留余地以待优人。但优人之中,智愚不等,能保其增益成文者悉如作者之意,毫无赘疣蛇足于其间乎?与其留余地以待增,不若留余地以待减,减之不当,犹存作者深心之半,犹病不服药之得中医也。此予不得不若是之故也。至其敢于若是者,则谓千古文章,总无定格,有创始之人,即有守成不变之人,有守成不变之人,即有大仍其意,小变其形,自成一家而不顾天下非笑之人。古来文字之正变为奇,奇翻为正者,不知凡几,吾不具论,止以多寡增益之数论之。《左传》、《国语》,纪事之书也,每一事不剐,每一语不过数字,初时未病其少;迨班固之作《汉书》,司马迁之为《史记》,亦纪事之书也,遂益数行为数十百行,数字为数十百字,岂有病其过多,而废《史记》、《汉书》于不读者乎?此言少之可变为多也。诗之为道,当日但有古风,古风之体,多则数十百句,少亦十数句,初时亦未病其多;迨近体一出,则约数十百句为八句,绝句一出,又敛八句为四句,岂有病其渐少,而选诗之家止载古风,删近体绝句于不录者乎?此言多之可变为少也。总之,文字短长,视其人之笔性。笔性遒劲者,不能强之使长;笔性纵肆者,不能缩之使短。文患不能长,又患其可以不长而必欲使之长。如其能长而又使人不可删逸,则虽为宾白中之古风史汉,亦何患哉?予则乌能当此,但为糠秕之导,以俟后来居上之人。   予之宾白,虽有微长,然初作之时,竿头未进,常有当俭不俭,因留余幅以俟剪裁,遂不觉流为散漫者。自今观之,皆吴下阿蒙手笔也。如其天假以年,得于所传十种之外,别有新词,则能保为犬夜鸡晨,鸣乎其所当鸣,默乎其所不得不默者矣。   ○字分南北   北曲有北音之字,南曲有南音之字,如南音自呼为“我”,呼人为“你”,北音呼人为“您”,自呼为“俺”为“咱”之类是也。世人但知曲内宜分,乌知白随曲转,不应两截。此一折之曲为南,则此一折之白悉用南音之字;此一折之曲为北,则此一折之白悉用北音之字。时人传奇多有混用者,即能间施于净丑,不知加严于生旦;此能分用于男子,不知区别于妇人。以北字近于粗豪,易入刚劲之口,南音悉多娇媚,便施窈窕之人。殊不知声音驳杂,俗语呼为“两头蛮”,说话且然,况登场演剧乎?此论为全套南曲、全套北曲者言之,南北相间,如《新水令》、《步步娇》之类,则在所不拘。   ○文贵洁净   白不厌多之说,前论极详,而此复言洁净。洁净者,简省之别名也。洁则忌多,减始能净,二说不无相悖乎?曰:不然。多而不觉其多者,多即是洁;少而尚病其多者,少亦近芜。予所谓多,谓不可删逸之多,非唱沙作米、强凫变鹤之多也。作宾白者,意则期多,字惟求少,爱虽难割,嗜亦宜专。每作一段,即自删一段,万不可删者始存,稍有可削者即去。此言逐出初填之际,全稿未脱之先,所谓慎之于始也。然我辈作文,常有人以为非,而自认作是者;又有初信为是,而后悔其非者。文章出自己手,无一非佳,诗赋论其初成,无语不妙,迨易日经时之后,取而观之,则妍媸好丑之间,非特人能辨别,我亦自解雌黄矣。此论四说填词,实各种诗文之通病,古今才士之恒情也。凡作传奇,当于开笔之初,以至脱稿之后,隔日一删,逾月一改,始能淘沙得金,无瑕瑜互见之失矣。此说予能言之不能行之者,则人与我中分其咎。予终岁饥驱,杜门日少,每有所作,率多草草成编,章名急就,非不欲删,非不欲改,无可删可改之时也。每成一剧,才落毫端,即为坊人攫去,下半犹未脱稿,上半业已灾梨,非止灾梨,彼伶工之捷足者,又复灾其肺肠,灾其唇舌,遂使一成不改,终为痼疾难医。予非不务洁净,天实使之,谓之何哉!   ○意取尖新   纤巧二字,行文之大忌也,处处皆然,而独不戒于传奇一种。传奇之为道也,愈纤愈密,愈巧愈精。词人忌在老实,老实二字,即纤巧之仇家敌国也。然纤巧二字,为文人鄙贱已久,言之似不中听,易以尖新二字,则似变瑕成瑜。其实尖新即是纤巧,犹之暮四朝三,未尝稍异。同一话也,以尖新出之,则令人眉扬目展,有如闻所未闻;以老实出之,则令人意懒心灰,有如听所不必听。白有尖新之文,文有尖新之句,句有尖新之字,则列之案头,不观则已,观则欲罢不能;奏之场上,不听则已,听则求归不得。尤物足以移人,尖新二字,即文中之尤物也。   ○少用方言   填词中方言之多,莫过于《西厢》一种,其余今词古曲,在在有之。非止词曲,即《四书》之中,《孟子》一书亦有方言,天下不知而予独知之,予读《孟子》五十余年不知,而今知之,请先毕其说。儿时读“自反而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观朱注云:“褐,贱者之服;宽博,宽大之衣。”心甚惑之。因生南方,南方衣褐者寡,间有服者,强半富贵之家,名虽褐而实则绒也。因讯蒙师,谓褐乃贵人之衣,胡云贱者之服?既云贱矣,则当从约,短一尺,省一尺购办之次,少一寸,免一寸缝纫之力,胡不窄小其制而反宽大其形,是何以故?师默然不答,再询,则顾左右而言他。具此狐疑,数十年未解。及近游秦塞,见其土著之民,人人衣褐,无论丝罗罕觏,即见一二衣布者,亦类空谷足音。因地寒不毛,止以牧养自活,织牛羊之毛以为衣,又皆粗而不密,其形似毯,诚哉其为贱者之服,非若南方贵人之衣也!又见其宽则倍身,长复扫地。即而讯之,则曰:“此衣之外,不复有他,衫裳襦裤,总以一物代之,日则披之当服,夜则拥以为衾,非宽不能周遭其身,非长不能尽履其足。《鲁论》‘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即是类也。”予始幡然大悟曰:“太史公著书,必游名山大川,其斯之谓欤!”盖古来圣贤多生西北,所见皆然,故方言随口而出。朱文公南人也,彼乌知之?故但释字义,不求甚解,使千古疑团,至今未破,非予远游绝塞,亲觏其人,乌知斯言之不谬哉?由是观之,《四书》之文犹不可尽法,况《西厢》之为词曲乎?凡作传奇,不宜频用方言,令人不解。近日填词家,见花面登场,悉作姑苏口吻,遂以此为成律,每作净丑之白,即用方言,不知此等声音,止能通于吴越,过此以往,则听者茫然。传奇天下之书,岂仅为吴越而设?至于他处方言,虽云入曲者少,亦视填词者所生之地。如汤若士生于江右,即当规避江右之方言,粲花主人吴石渠生于阳羡,即当规避阳羡之方言。盖生此一方,未免为一方所囿。有明是方言,而我不知其为方言,及入他境,对人言之而人不解,始知其为方言者。诸如此类,易地皆然。欲作传奇,不可不存桑弧蓬矢之志。   ○时防漏孔   一部传奇之宾白,自始自终,奚啻千言万语。多言多失,保无前是后非,有呼不应,自相矛盾之病乎?如《玉簪记》之陈妙常,道姑也,非尼僧也,其白云“姑娘在禅堂打坐”,其曲云“从今孽债染缁衣”,“禅堂”、“缁衣”皆尼僧字面,而用入道家,有是理乎?诸如此类者,不能枚举。总之,文字短少者易为检点,长大者难于照顾。吾于古今文字中,取其最长最大,而寻不出纤毫渗漏者,惟《水浒传》一书。设以他人为此,几同笊篱贮水,珠箔遮风,出者多而进者少,岂止三十六漏孔而已哉!   ◎科诨第五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则当全在此处留神。文字佳,情节佳,而科诨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韵士,亦有瞌睡之时。作传奇者,全要善驱睡魔,睡魔一至,则后乎此者虽有《钧天》之乐,《霓裳羽衣》之舞,皆付之不见不闻,如对泥人作揖,土佛谈经矣。予尝以此告优人,谓戏文好处,全在下半本。只消三两个瞌睡,便隔断一部神情,瞌睡醒时,上文下文已不接续,即使抖起精神再看,只好断章取义,作零出观。若是,则科诨非科诨,乃看戏之人参汤也。养精益神,使人不倦,全在于此,可作小道观乎?   ○戒淫亵   观文中花面插科,动及淫邪之事,有房中道不出口之话,公然道之戏场者。无论雅人塞耳,正士低头,惟恐恶声之污听,且防男女同观,共闻亵语,未必不开窥窃之门,郑声宜放,正为此也。不知科诨之设,止为发笑,人间戏语尽多,何必专谈欲事?即谈欲事,亦有“善戏谑兮,不为虐兮”之法,何必以口代笔,画出一幅春意图,始为善谈欲事者哉?人问:善谈欲事,当用何法,请言一二以概之。予曰:如说口头俗语,人尽知之者,则说半句,留半句,或说一句,留一句,令人自思。则欲事不挂齿颊,而与说出相同,此一法也。如讲最亵之话虑人触耳者,则借他事喻之,言虽在此,意实在彼,人尽了解,则欲事未入耳中,实与听见无异,此又一法也。得此二法,则无处不可类推矣。   ○忌俗恶   科诨之妙,在于近俗,而所忌者,又在于太俗。不俗则类腐儒之谈,太俗即非文人之笔。吾于近剧中,取其俗而不俗者,《还魂》而外,则有《粲花五种》,皆文人最妙之笔也。《粲花五种》之长,不仅在此,才锋笔藻,可继《还魂》,其稍逊一筹者,则在气与力之间耳。《还魂》气长,《粲花》稍促;《还魂》力足,《粲花》略亏。虽然,汤若士之《四梦》,求其气长力足者,惟《远魂》一种,其余三剧则与《粲花》并肩。使粲花主人及今犹在,奋其全力,另制一种新词,则词坛赤帜,岂仅为若士一人所攫哉?所恨予生也晚,不及与二老同时。他日追及泉台,定有一番倾倒,必不作妒而欲杀之伏,向阎罗天子掉舌,排挤后来人也。   ○重关系   科诨二字,不止为花面而设,通场脚色皆不可少。生旦有生旦之科诨,外末有外末之科诨,净丑之科诨则其分内事也。然为净丑之科诨易,为生旦外末之科诨难。雅中带俗,又于俗中见雅;活处寓板,即于板处证活。此等虽难,犹是词客优为之事。所难者,要有关系。关系维何?曰:于嘻笑灰谐之处,包含绝大文章;使忠孝节义之心,得此愈显。如老莱子之舞斑衣,简雍之说淫具,东方朔之笑彭祖面长,此皆古人中之善于插科打诨者也。作传奇者,苟能取法于此,是科诨非科诨,乃引人入道之方便法门耳。   ○贵自然   科诨虽不可少,然非有意为之。如必欲于某折之中,插入某科诨一段,或预设某科诨一段,插入某折之中,则是觅妓追欢,寻人卖笑,其为笑也不真,其为乐也亦甚苦矣。妙在水到渠成,天机自露。“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斯为科诨之妙境耳。如前所云简雍说淫具,东方朔笑彭祖。即取二事论之。蜀先主时,天旱禁酒,有吏向一人家索出酿酒之具,论者欲置之法。雍与先主游,见男女各行道上,雍谓先生曰:“彼欲行淫,请缚之。”先主曰:“何以知其行淫?”雍曰:“各有其具,与欲酿未酿者同,是以知之。”先主大笑,而释蓄酿具者。汉武帝时,有善相者,谓人中长一寸,寿当百岁。东方朔大笑,有司奏以不敬。帝责之,朔曰:“臣非笑陛下,乃笑彭祖耳。人中一寸则百岁,彭祖岁八百,其人中不几八寸乎?人中八寸,则面几长一丈矣,是以笑之。”此二事,可谓绝妙之诙谐,戏场有此,岂非绝妙之科诨?然当时必亲见男女同行,因而说及淫具;必亲听人口一寸寿当百岁之说,始及彭祖面长,是以可笑,是以能悟人主。如其未见未闻,突然引此为喻,则怒之不暇,笑从何来?笑既不得,悟从何来?此即贵自然、不贵勉强之明证明。吾看深《南西厢》,见法聪口中所说科诨,迂奇诞妄,不知何入生来,真令人欲逃欲呕,而观者听者绝无厌倦之色,岂文章一道,俗则争取,雅则共弃乎?   ◎格局第六传奇格局,有一定而不可移者,有可仍可改,听人自为政者。开场用末,冲场用生;开场数语,包括通篇,冲场一出,蕴酿全部,此一定不可移者。开手宜静不宜喧,终场忌冷不忌热,生旦合为夫妇,外与老旦非充父母即作翁姑,此常格也。然遇情事变更,势难仍旧,不得不通融兑换而用之,诸如此类,皆其可仍可改,听人为政者也。近日传奇,一味趋新,无论可变者变,即断断当仍者,亦如改窜,以示新奇。予谓文字之新奇,在中藏,不在外貌,在精液,不在渣滓,犹之诗赋古文以及时艺,其中人才辈也,一人胜似一人,一作奇于一伯,然止别其词华,未闻异其资格。有以古风之局而为近律者乎?有以时艺之体而作古文者乎?绳墨不改,斧斤自若,而工师之奇巧出焉。行文之道,亦若是焉。   ○家门   开场数语,谓之“家门”。虽云为字不多,然非结构已完、胸有成竹者,不能措手。即使规模已定,犹虑做到其间,势有阻挠,不得顺流而下,未免小有更张,是以此折最难下笔。如机锋锐利,一往而前,所谓信手拈业,头头是道,则从此折做起,不则姑缺首篇,以俟终场补入。犹塑佛者不即开光,画龙者点睛有待,非故迟之,欲俟全像告成,其身向左则目宜左视,其身向右则目宜右观,俯仰低徊,皆从身转,非可预为计也。此是词家讨便宜法,开手即以告人,使后来作者未经捉笔,先省一番无益之劳,知笠翁为此道功臣,凡其所言,皆真切可行之事,非大言欺世者比也。   未说家门,先有一上场小曲,如《西江月》、《蝶恋花》之类,总无成格,听人拈取。此曲向来不切本,止是劝人对酒忘忧、逢场作戏诸套语。予谓词曲中开场一折,即古文之冒头,时文之破题,务使开门见山,不当借帽覆顶。即将本传中立言大意,包括成文,与后所说家门一词相为表里。前是暗说,后是明说,暗说似破题,明说似承题,如此立格,始为有根有据之文。场中阅卷,看至第二  三行而始觉其好者,即是可取可弃之文;开卷之初,能将试官眼睛一把拿信,不放转移,始为必售之技。吾愿才人举笔,尽作是观,不止填词而已也。   元词开场,止有冒头数语,谓之“正名”,又曰“楔子”,多则四句,少则二句,似为简捷。然不登场则已,既用副末上场,脚才点地,遂尔抽身,亦觉张皇失次。增出家门一段,甚为有理。然家门之前,另有一词,今之梨园皆略去前词,只就家门说起,止图省力,埋没作者一段深心。大凡说话作文,同是一理,入手之初,不宜太远,亦正不宜太近。文章所忌者,开口骂题,便说几句闲文,才归正传,亦未尝不可,胡遽惜字如金,而作此卤莽灭裂之状也?作者万勿因其不读而作省文。至于末后四句,非止全该,又宜别俗。元人楔子,太近老实,不足法也。   ○冲场   开场第二折,谓之“冲场”。冲场者,人未上而我先上也。必用一悠长引子。引子唱完,继以诗词及四六排语,谓之“定场白”,言其未说之先,人不知所演何剧,耳目摇摇,得此数语,方知下落,始未定而今方定也。此折之一折一词,较之前折家门一曲,犹难措手。务以寥寥数言,道尽本人一腔心事,又且蕴酿全部精神,犹家门之括尽无遗也。同属包括之词,则分难易于其间者,以家门可以明说,而冲场引子及定场诗词全用暗射,无一字可以明言故也。非特一本戏文之节目全于此处理根,而作此一本戏文之好歹,亦即于此时定价。何也?开手笔机飞舞,墨势淋漓,有自由自得之妙,则把握在手,破竹之势已成,不忧此后不成完璧。如此时此际文情艰涩,勉强支吾,则朝气昏昏,到晚终无晴色,不知不作之为愈也。然则开手锐利者宁有几人?不几阻抑后辈,而塞填词之路乎?曰:不然。有养机使动之法在:如入手艰涩,姑置勿填,以避烦苦之势;自寻乐境,养动生机,俟襟怀略展之后,仍复拈毫,有兴即填,否则又置,如是者数四,未有不忽撞天机者。若因好句不来,遂以俚词塞责,则走入荒芜一路,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矣。   ○出脚色   本传中有名脚色,不宜出之太迟。如生为一家,旦为一家,生之父母随生而出,旦之父母随旦而出,以其一部之主,余皆客也。虽不定在一出二出,然不得出四五折之后。太迟则先有他脚色上场,观者反认为主,及见后来人,势必反认为客矣。即净丑脚色之关乎全部者,亦不宜出之太迟。善观场者,止于前数出所记,记其人姓名;十出以后,皆是枝外生枝,节中长节,如遇行路之人,非止不问姓字,并形体面目皆可不必认矣。   ○小收煞   上半部之末出,暂摄情形,略收锣鼓,名为“小收煞”。宜紧忌宽,宜热忌热,宜作郑五歇后,令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结果。如做把戏者,暗藏一物于盆盎衣袖之中,做定而令人射覆,此正做定之际,众人射覆之时也。戏法无真假,戏文无工拙,只是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法、好戏文。猜破而后出之,则观者索然,作者赧然,不如藏拙之为妙矣。   ○大收煞   全本收场,名为“大收煞”。此折之难,在无包括之痕,而有团圆之趣。如一部之内,要紧脚色共有五人,其先东西南北各自分开,至此必须会合。此理谁不知之?但其会合之故,须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非由车戽。最忌无因而至,突如其来,与勉强生情,拉成一处,令观者识其有心如此,与恕其无可奈何者,皆非此道中绝技,因有包括之痕也。骨肉团聚,不过欢笑一场,以此收锣罢鼓,有何趣味?水穷山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或先惊而后喜,或始疑而终信,或喜极信极而反致惊疑,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始为到底不懈之笔,愈远愈大之才,所谓有团圆之趣者也。予训儿辈尝云:“场中作文,有倒骗主司入彀之法: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此一法也。”收场一出,即勾魂摄魄之具,使人看过数日,而犹觉声音在耳、情形在目者,全亏此出撒娇,作“临去秋波那一转”也。   ○填词余论   读金圣叹所评《西厢记》,能令千古才人心死。夫人作文传世,欲天下后代知之也,且欲天下后代称许而赞叹之也。殆其文成矣,其书传矣,天下后代既群然知之,复群然称许而赞叹之矣,作者之苦心,不几大慰乎哉?予曰:未甚慰也。誉人而不得其实,其去毁也几希。但云千古传奇当推《西厢》第一,而不明言其所以为第一之故,是西施之美,不特有目者赞之,肓人亦能赞之矣。自有《西厢》以迄于今,四百余载,推《西厢》为填词第一者,不知几千万人,而能历指其所以为第一之故者,独出一金圣叹。是作《西厢》者之心,四百余年未死,而今死矣。不特作《西厢》者心死,凡千古上下操觚立言者之心,无不死矣。人患不为王实甫耳,焉知数百年后,不复有金圣叹其人哉!   圣叹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辨发,穷幽极微,无复有遗议于其间矣。然以予论文,圣叹所评,乃文人把玩之《西厢》,非优人搬弄之《西厢》也。文字之三昧,圣叹已得之;优人搬弄之三昧,圣叹犹有待焉。如其至今不死,自撰新词几部,由浅及深,自生而熟,则又当自火其书,而别出一番诠解。甚矣,此道之难言也。   圣叹之评《西厢》,其长在密,其短在拘,拘即密之已甚者也。无一句一字不逆溯其源,而求命意之所在,是则密矣,然亦知作者于此,有出于有心,有不必尽出于有心者乎?心之所至,笔亦至焉,是人之所能为也;若夫笔之所至,心亦至焉,则人不能尽主之矣。且有心不欲然,而笔使之然,若有鬼物主持其间者,此等文字,尚可谓之有意乎哉?文章一道,实实通神,非欺人语。千古奇文,非人为之,神为之、鬼为之也,人则鬼神所附者耳。   演习部目录   ◎选剧第一◎变调第二◎授曲第三◎教白第四◎脱套第五   ◎选剧第一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登场之道,盖亦难言之矣。词曲佳而搬演不得其人,歌童好而教率不得其法,皆是暴殄天物,此等罪过,与裂缯毁璧等也。方今贵戚通侯,恶谈杂技,单重声音,可谓雅人深致,崇尚得宜者矣。所可惜者:演剧之人美,而所演之剧难称尽美;崇雅之念真,而所崇之雅未必果真。尤可怪者:最有识见之客,亦作矮人观场,人言此本最佳,而辄随声附和,见单即点,不问情理之有无,以致牛鬼蛇神塞满氍毹之上。极长词赋之人,偏与文章为难,明知此剧最好,但恐偶违时好,呼名即避,不顾才士之屈伸,遂使锦篇绣帙,沉埋瓿瓮之间。汤若士之《牡丹亭》、《邯郸梦》得以盛传于世,吴石渠之《绿牡丹》、《画中人》得以偶登于场者,皆才人侥幸之事,非文至必传之常理也。若据时优本念,则愿秦皇复出,尽火文人已刻之书,止存优伶所撰诸抄本,以备家弦户诵而后已。伤哉,文字声音之厄,遂至此乎!吾谓《春秋》之法,责备贤者,当今瓦缶雷鸣,金石绝响,非歌者投胎之误,优师指路之迷,皆顾曲周郎之过也。使要津之上,得一二主持风雅之人,凡见此等无情之剧,或弃而不点,或演不终篇而斥之使罢,上有憎者,下必有甚焉者矣。观者求精,则演者不敢浪习,黄绢色丝之曲,外孙齑臼之词,不求而自至矣。吾论演习之工而首重选剧者,诚恐剧本不佳,则主人之心血,歌者之精神,皆施于无用之地。使观者口虽赞叹,心实咨嗟,何如择术务精,使人心口皆羡之为得也。   ○别古今   选剧授歌童,当自古本始。古本既熟,然后间以新词,切勿先今而后古。何也?优师教曲,每加工于旧,而草草于新。以旧本人人皆习,稍有谬误,即形出短长;新本偶尔一见,即有破绽,观者听者未必尽晓,其拙尽有可藏。且古本相传至今,历过几许名师,传有衣钵,未当而必归于当,已精而益求其精,犹时文中“大学之道”、“学而时习之”诸篇,名作如林,非敢草草动笔者也。新剧则如巧搭新题,偶有微长,则动主司之目矣。故开手学戏,必宗古本。而古本又必从《琵琶》、《荆钗》、《幽闺》、《寻亲》等曲唱起,盖腔板之正,未有正于此者。此曲善唱,则以后所唱之曲,腔板皆不谬矣。旧曲既熟,必须间以新词。切勿听拘士腐儒之言,谓新剧不如旧剧,一概弃而不习。盖演古戏,如唱清曲,只可悦知音数人之耳,不能娱满座宾朋之目。听古乐而思卧,听新乐而忘倦。古乐不必《箫》、《韶》、《琵琶》、《幽闺》等曲,即今之古乐也。但选旧剧易,选新剧难。教歌习舞之家,主人必多冗事,且恐未必知音,势必委诸门客,询之优师。门客岂尽周郎,大半以优师之耳目为耳目。而优师之中,淹通文墨者少,每见才人所作,辄思避之,以凿枘不相入也。故延优师者,必择文理稍通之人,使阅新词,方能定其美恶。又必藉文人墨客参酌其间,两议佥同,方可授之使习。此为主人多冗,不谙音乐者而言。若系风雅主盟,词坛领袖,则独断有余,何必知而故询。噫,欲使梨园风气丕变维新,必得一二缙绅长者主持公道,俾词之佳音必传,剧之陋者必黜,则千古才人心死,现在名流,有不心沉香刻木而祀之者乎?   ○剂冷热   今人之所尚,时优之所习,皆在热闹二字;冷静之词,文雅之曲,皆其深恶而痛绝者也。然戏文太冷,词曲太雅,原足令人生倦,此作者自取厌弃,非人有心置之也。然尽有外貌似冷而中藏极热,文章极雅而情事近俗者,何难稍加润色,播入管弦?乃不问短长,一概以冷落弃之,则难服才人之心矣。予谓传奇无冷热,只怕不合人情。如其离合悲欢,皆为人情所必至,能使人哭,能使人笑,能使人怒发冲冠,能使人惊魂欲绝,即使鼓板不动,场上寂然,而观者叫绝之声,反能震天动地。是以人口代鼓乐,赞叹为战争,较之满场杀伐,钲鼓雷鸣而人心不动,反欲掩耳避喧者为何如?岂非冷中之热,胜于热中之冷;俗中之雅,逊于雅中之俗乎哉?   ◎变调第二变调者,变古调为新调也。此事甚难,非其人不行,存此说以俟作者。才人所撰诗赋古文,与佳人所制锦绣花样,无不随时更变。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至于传奇一道,尤是新人耳目之事,与玩花赏月同一致也。使今日看此花,明日复看此花,昨夜对此月,今夜复对此月,则不特我厌其旧,而花与月亦自愧其不新矣。故桃陈则李代,月满即哉生。花月无知,亦能自变其调,矧词曲出生人之口,独不能稍变其音,而百岁登场,乃为三万六千日雷同合掌之事乎?吾每观旧剧,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则喜其音节不乖,耳中免生芒刺;惧则惧其情事太熟,眼角如悬赘疣。学书学画者,贵在仿佛大都,而细微曲折之间,正不妨增减出入,若止为依样葫芦,则是以纸印纸,虽云一线不差,少天然生动之趣矣。因创二法,以告世之执郢斤者。   ○缩长为短   观场之事,宜晦不宜明。其说有二:优孟衣冠,原非实事,妙在隐隐跃跃之间。若于日间搬弄,则太觉分明,演者难施幻巧,十分音容,止作得五分观听,以耳目声音散而不聚故也。且人无论富贵贫贱,日间尽有当行之事,阅之未免妨工。抵暮登场,则主客心安,无妨时失事之虑,古人秉烛夜游,正为此也。然戏之好者必长,又不宜草草完事,势必阐扬志趣,摹拟神情,非达旦不能告阕。然求其可以达旦之人,十中不得一二,非迫于来朝之有事,即限于此际之欲眠,往往半部即行,使佳话截然而止。予尝谓好戏若逢贵客,必受腰斩之刑。虽属谑言,然实事也。与其长而不终,无宁短而有尾,故作传奇付优人,必先示以可长可短之法:取其情节可省之数折,另作暗号记之,遇清闲无事之人,则增入全演,否则拔而去之。此法是人皆知,在梨园亦乐于为此。但不知减省之中,又有增益之法,使所省数折,虽去若存,而无断文截角之患者,则在秉笔之人略加之意而已。法于所删之下折,另增数语,点出中间一段情节,如云昨日某人来说某话,我如何答应之类是也;或于所删之前一折,预为吸起,如云我明日当差某人去干某事之类是也。如此,则数语可当一折,观者虽未及看,实与看过无异,此一法也。予又谓多冗之客,并此最约者亦难终场,是删与不删等耳。尝见贵介命题,止索杂单,不用全本,皆为可行即行,不受戏文牵制计也。予谓全本太长,零出太短,酌乎二者之间,当仿《元人百种》之意,而稍稍扩充之,另编十折一本,或十二 折一本之新剧,以备应付忙人之用。或即将古书旧戏,用长房妙手,缩而成之。但能沙汰得宜,一可当百,则寸金丈铁,贵贱攸分,识者重其简贵,未必不弃长取短,另开一种风气,亦未可知也。此等传奇,可以一席两本,如佳客并坐,势不低昂,皆当在命题之列者,则一后一先,皆可为政,是一举两得之法也。有暇即当属草,请以下里巴人,为白雪阳春之倡。   ○变旧成新   演新剧如看时文,妙在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演旧剧如看古董,妙在身生后世,眼对前朝。然而古董之可爱者,以其体质愈陈愈古,色相愈变愈奇。如铜器玉器之在当年,不过一刮磨光莹之物耳,迨其历年既久,刮磨者浑全无迹,光莹者斑驳成文,是以人人相宝,非宝其本质如常,宝其能新而善变也。使其不异当年,犹然是一刮磨光莹之物,则与今时旋造者无别,何事什佰其价而购之哉?旧剧之可珍,亦若是也。今之梨园,购得一新本,则因其新而愈新之,饰怪妆奇,不遗余力;演到旧剧,则千人一辙,万人一辙,不求稍异。观者如听蒙童背书,但赏其熟,求一换耳换目之字而不得,则是古董便为古董,却未尝易色生斑,依然是一刮磨光莹之物,我何不取旋造者观之,犹觉耳目一新,何必定为村学究,听蒙童背书之为乐哉?然则生斑易色,其理甚难,当用何法以处此?曰:有道焉。仍其体质,变其丰姿,如同一美人,而稍更衣饰,便足令人改观,不俟变形易貌,而始知别一神情也。体质维何?曲文与大段关目是已。丰姿维何?科诨与细微说白是已。曲文与大段关目不可改者,古人既费一片心血,自合常留天地之间,我与何仇,而必欲使之埋没?且时人是古非今,改之徒来讪笑,仍其大体,既慰作者之心,且杜时人之口。科诨与细微说白不可不变者,凡人作事,贵于见景生情,世道迁移,人心非旧,当日有当日之情态,今日有今日之情态,传奇妙在入情,即使作者至今未死,亦当与世迁移,自啭其舌,必不为胶柱鼓瑟之谈,以拂听者之耳。况古人脱稿之初,便觉其新,一经传播,演过数番,即觉听熟之言难于复听,即在当年,亦未必不自厌其繁,而思陈言之务去也。我能易以新词,透入世情三昧,虽观旧剧,如阅新篇,岂非作者功臣?使得为鸡皮三少之女,前鱼不泣之男,地下有灵,方颂德歌功之不暇,而忍心矫制责之哉?但须点铁成金,勿令画虎类狗。又须择其可增者增,当改者改,万勿故作知音,强为解事,令观者当场喷饭,而群罪作俑之人,则湖上笠翁不任咎也。此言润泽枯槁,变易陈腐之事。予尝痛改《南西厢》,如《游殿》、《问斋》、《逾墙》、《惊梦》等科诨,及《玉簪。偷词》、《幽闺。旅婚》诸宾白,付伶工搬演,以试旧新,业经词人谬赏,不以点窜为非矣。尚有拾遗补缺之法,未语同人,兹请并终其说。旧本传奇,每多缺略不全之事,刺谬难解之情。非前人故为破绽,留话柄以贻后人,若唐诗所谓“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乃一时照管不到,致生漏孔,所谓“至人千虑,必有一失”。此等空隙,全靠后人泥补,不得听其缺陷,而使千古无全文也。女娲氏炼石补天,天尚可补,况其他乎?但恐不得五色石耳。姑举二事以概之。赵五娘于归两月,即别蔡邕,是一桃夭新妇。算至公姑已死,别墓寻夫之日,不及数年,是犹然一冶容诲淫之少妇也。身背琵琶,独行千里,即能自保无他,能免当时物议乎?张大公重诺轻财,资其困乏,仁人也,义士也。试问衣食名节,二者孰重?衣食不继则周之,名节所关则听之,义士仁人,曾若是乎?此等缺陷,就词人论之,几与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无异矣,可少补天塞地之人乎?若欲于本传之传,劈空添出一人,送赵五娘入京,与之随身作伴,妥则妥矣,犹觉伤筋动骨,太涉更张。不想本传内现有一人,尽可用之而不用,竟似张大公止图卸肩,不顾赵五娘之去后者。其人为难?着送钱米助丧之小二是也。《剪发》白云:“你先回去,我少顷就着小二送来。”则是大公非无仆从之人,何以吝而不使?予为略增数语,补此缺略,附刻于后,以政同心。此一事也。《明珠记》之《煎茶》,所用为传消递息之人者,塞鸿是也。塞鸿一男子,何以得事嫔妃?使宫禁之内,可用男子煎茶,又得密谈私语,则此事可为,何事不可为乎?此等破绽,妇人小儿皆能指出,而作者绝不经心,观者亦听其疏漏;然明眼人遇之,未尝不哑然一笑,而作无是公盾者也。若欲于本家之外,凿空构一妇人,与无双小姐从不谋面,而送进驿内煎茶,使之先通姓名,后说情事,便则便矣,犹觉生枝长节,难免赘瘤。不知眼前现有一妇,理合使之而不使,非特王仙客至愚,亦觉彼妇太忍。彼妇为谁?无双自幼跟随之婢,仙客观在作妾之人,名为采苹是也。无论仙客觅人将意,计当出此,即就采苹论之,岂有主人一别数年,无由把臂,今在咫尺,不图一见,普天之下有若是之忍人乎?予亦为正此迷谬,止换宾白,不易填词,与《琵琶》改本并列于后,以政同心。又一事也。其余改本尚多,以篇帙浩繁,不能尽附。总之,凡予所改者,皆出万不得已,眼看不过,耳听不过,故为铲削不平,以归至当,非勉强出头,与前人为难者比也。凡属高明,自能谅其心曲。   插科打诨之语,若欲变旧为新,其难易较此奚止百倍。无论剧剧可增,出出可改,即欲隔日一新,逾月一换,亦诚易事。可惜当世贵人,家蓄名优数辈,不得一诙谐弄笔之人,为种词林萱草,使之刻刻忘忧。若天假笠翁以年,授以黄金一斗,使得自买歌童,自编词曲,口授而身导之,则戏场关目,日日更新,毡上诙谐,时时变相。此种技艺,非特自能夸之,天下人亦共信之。然谋生不给,遑问其他?只好作贫女缝衣,为他人助娇,看他人出阁而已矣。   △《琵琶记。寻夫》改本   〔胡捣练〕〔旦上〕辞别去,到荒丘,只愁出路煞生受。画取真容聊藉手,逢人将此勉哀求。   鬼神之道,虽则难明;感应之理,未尝不信。奴家昨日,在山上筑坟,偶然力乏,假寐片时。忽然梦见当山土地,带领着无数阴兵,前来助力。又亲口嘱付,着奴家改换衣装,往京寻取夫婿。乃至醒来,那坟台果然筑就。可见真有神明,不是空空一梦。只得依了梦中之言,改换做道姑打扮。又编下一套凄凉北调,到途路之间,逢人弹唱,抄化些资粮饣胡口,也是一条生计。只是一件:我自做媳妇以来,终日与公姑厮守,如今虽死,还有坟茔可拜;一旦撇他而去,真个是举目凄然。喜得奴家略晓丹青,只得借纸笔传神,权当个丁兰刻木,背在肩上行走,只当还与二亲相傍一般。遇着小祥忌日,也好展开祭奠,不枉做媳妇的一点孝心。有理!有理!颜料纸张,俱已备下,只是凭空摹拟,恐怕不肖神情,且待我想象起来。   〔三仙桥〕一从他每死后,要相逢,不能勾。除非梦里,暂时略聚首。如今该下笔了。〔欲画又止介〕苦要描,描不就。暗想象,教我未描先泪流。〔画介〕描不出他苦心头,描不出他饥症候。〔又想介〕描不出他望孩儿的睁睁两眸。〔又画介〕只画得他发飕飕,和那衣衫敝垢。画完了,待我细看一看。〔看介〕呀!象倒极象,只是画得太苦了些,全没些欢容笑口。呀!公婆,公婆,非是媳妇故意如此。休休,若画做好容颜,须不是赵五娘的姑舅。   待我悬挂起来,烧些纸钱,奠些酒饭,然后带出门去便了。〔挂介〕嗳!我那公公婆婆呵!媳妇只为往京寻取丈夫,撇你不下,故此图画仪容,以便随身供养。你须是有灵有事,时刻在暗里扶持。待媳妇早见你的孩儿,痛哭一场,说完了心事,然后赶到阴司,与你二人做伴便了。啊呀,我那公婆呵!〔哭介〕   〔前腔〕非是奴寻夫远游,只怕我公婆绝后。奴见夫便回,此行安敢久。路途中,奴怎走?望公婆,相保佑!拜完了,如今收拾起身。论起理来,该先别坟茔,然后去别张大公才是。只为要托他照管坟茔,须是先别了他,然后同至坟前,把公婆的骸骨,交付与他便了。〔锁门行介〕只怕奴去后,冷清清,有谁来祭扫?纵使遇春秋,一陌纸钱怎有?休休,你生是受冻馁的公婆,死做个绝祭祀的姑舅!   来此已是,大公在家么?〔丑上〕收拾草鞋行远路,安排包裹送娇娘。呀!五娘子来了。老员外有请!〔末上〕衰柳寒蝉不可闻,金风败叶正纷纷;长安古道休回首,西出阳关无故人。呀!五娘子,我正要过来送你,你却来了。〔旦〕因有远行,特来拜别。大公请端从,受奴家几拜。〔末〕来到就是了,不劳拜罢。〔旦拜,末同拜介〕〔旦〕高厚恩难报,临岐泪满巾。〔末〕从今无别事,拭目待归人。〔末起,旦不起介〕〔末〕五娘子请起。呀!五娘子,你为何跪在地下不肯起来?〔旦〕奴家有两件大事奉求,要大公亲口许下,方敢起来。〔末〕孝妇所求,一定是纲常伦理之事,老夫一力担当,快些请起!〔旦起介〕〔末〕叫小二看椅子过来,与五娘子坐了讲话。〔旦〕告坐了。〔末〕五娘子,你方才说的,是那两件事?〔旦〕第一件,是怕奴家去后,公婆的坟茔没人照管,求大公不时看顾。每逢令节,代烧一陌纸钱。〔末〕这是我分内之事,自然照管,何须你嘱付。第二件呢?〔旦〕第二件,因奴家是个少年女子,远出寻夫,没人作伴,路上怕有嫌疑,求公公大发婆心,把小二借与奴家作伴,到京之日,即便遣人送还。这一件事,关系奴家的名节,断求慨允。〔末〕五娘子,这件事情,比照管坟茔还大,莫说待你拜求,方才肯许,不是个仗义之人;就是听你讲到此处,方才思念起来,把小二送你,也就不成个张广才了。我昨日思想,不但你只身行走,路上嫌疑;就是到了京中,与你丈夫相见,他问你在途路之中如何宿歇,你把甚么言语答应他?万一男子汉的心肠多疑少信,将你埋葬公婆的大事且不提起,反把形迹二字与你讲论起来,如何了得!这也还是小事。他三载不归,未必不在京中别有所娶。我想那房家小,看见前妻走到,还要无中生有,别寻说话,离间你的夫妻,何况是远远寻夫,没人作伴?若把几句恶言加你,岂不是有口难分?还有一说:你丈夫临行之日,把家中事情拜托于我,我若容你独自寻夫,有碍他终身名节,日后把甚么颜面见他?就是死到九泉,也难与你公婆相会。这个主意,我先定下多时了,已曾分付小二,着他伴你同行,不劳分付,放心前去便了。〔旦起拜介〕这等多谢公公!奴家告别了。〔末〕且慢些,再请坐下。我且问你:你既要寻夫,那路上的盘费,已曾备下了么?〔旦〕并不曾有。〔末〕既然没有,如何去得?〔旦指背上琵琶介〕这就是奴家的盘费。不瞒公公说,已曾编下一套凄凉北调,谱入丝弦,一路弹唱而行,讨些钱米度日。〔丑〕这等说来,竟是叫化了。这样主意,我做不惯。不要总承,快寻别个去罢!〔末〕我自有主意,不消多嘴!五娘子,你前日剪发葬亲,往街坊货卖,倒不曾问得你声了几贯钱财,可勾用么?〔旦〕并无人买,全亏大公周济。〔末〕却又来!头发可以作髭,尚且卖不出钱财,何况是空空弹唱?万一没人与钱,你还是去的好?转来的好?流落在他乡,不来不去的好?那些长途资斧,我也曾与备下,不劳费心。也罢,你既费精神,编成一套词曲,不可不使老朽闻之。你就唱来,待我与你发个利市。〔旦〕这等待奴家献丑。若有不到之处,求大公改正一二。〔末〕你且唱来。〔旦理弦弹唱,末不住掩泪,丑不住哭介〕   〔北越调斗鹌鹑〕静理冰弦,凝神息喘,待诉衷肠,将眉略展。怕的是听者悉听,闻声去远。虽不比杞梁妻,善哭天,也去那哭倒长城的孟姜不远。   〔紫花儿序〕俺不是好云游,闲离闺阃,也不是背人伦,强抱琵琶,都则为远寻夫,苦历山川。说甚么金莲窄小,道路佝模鞋穿,便做到骨葬沟渠首向天,保得过面无惭腆。好追随,地下姑裾拢得全名,死也无冤。   〔天净沙〕当初始配良缘,备饔飧,尚有余钱。只为儿夫去远,遇荒罹变,为妻庸,祸及椿萱。   〔金蕉叶〕他望赈济,心穿眼穿;俺遭抢夺,粮悬命悬。若不是遇高邻,分粮助饣ィ怎能勾慰亲心,将灰复燃?   〔小桃红〕可怜他游丝一缕命空牵,要续愁无线。俺也曾自餍粮备亲膳,要救余年,又谁料攀辕卧辙翻成劝?因来灶边,窥奴私咽,一声儿哭倒便归泉。   〔调笑令〕可怜,葬无钱!亏的是一位恩人,意做了两次天。他助丧非强由情愿。实指望吉回凶转,因灾致祥无他变,又谁知,后运同前!   〔秃厮儿〕俺虽是厚面皮,无羞不腆,怎忍得累高邻,鬻产输田?只得把香云剪下自卖钱,到街坊,哭声喧,谁怜?   〔圣药王〕俺待要图卸肩,赴九泉,怎忍得亲骸朽露饱飞鸢?欲待把命苟延,较后先,算来无幸可徼天,哭倒在街前。   〔麻郎儿〕感义士施恩不倦,二天外,又复加天。则为这好仗义的高邻忒煞贤,越显得受恩的浅深无辨。   〔么篇〕徒跣,把罗裙自捻,裹黄泥,去筑坟圈。感山灵,神通昼显,又指去路,劝人赴远。   〔络丝娘〕因此上,顾不的鞋弓袜穿。为缺资财致使得身容变。休怪俺孝妇啼痕学杜鹃,只为多愁怨,渍染得谅槿畿纭   〔拙鲁速〕可怜俺日不停,夜不眠,饥不餐,冷不燃。当日呵,辨不出桃花人面,分不开藕瓣金莲;到如今藕丝花片,落在谁边?自对菱花,错认椿萱,止为忧煎。才信道家宽出少年。   〔尾〕千愁万绪提难遍,只好绾绦中一线。听不出眼泪的休解囊,但有酸鼻的仁人,请将钞袋儿展。   〔末〕做也做得好,弹也弹得好,唱也唱得好,可称三绝。〔出银介〕这一封银子,就当润喉润笔之资,你请收下。〔旦谢介〕〔末〕小二过来。他方才弹唱的时节,我便为他声音凄楚,情节可怜,故此掉泪。你知道些甚么,也号号兆兆,哭个不了?〔丑〕不知甚么原故,听到其间,就不知不觉哭将起来,连我也不明白。〔末〕这等我且问你:方才送他的银子,万一途中不勾,依旧要叫化起来,你还是情愿不情愿?〔丑〕情愿!情愿!〔末〕为甚么以前不情愿,如今忽然情愿起来?〔丑想介〕正是,为甚么原故,忽然改变起来?连我也不明白。〔末〕好,这叫做:孝心所感,铁人流泪;高僧说法,顽石点头。五娘子,你一片孝心,就从今日效验起了,此去定然遂意。我且问你:你公婆的坟茔,曾去拜别了么?〔旦〕还不曾去。要屈太公同行,好对着公婆当面拜托。〔末〕一发见得到!就请同行。叫小二,与五娘子背了琵琶。〔丑〕自然。莫说琵琶,就是要带马桶,我也情愿挑着走了。〔末〕五娘子,我还有几句药石之言,要分付你,和你一而行走,一而讲罢。〔旦〕既有法言,便求赐教。〔行介〕   〔斗黑蚵椤场材〕伊夫婿,多应是贵官显爵。伊家去,须当审个好恶。只怕你这般乔打扮,他怎知觉?一贵一贫,怕他将错就错。〔合〕孤坟寂寞,路途滋味恶。两处堪悲,万愁怎摸!   〔末〕已到坟前了。蔡大哥!蔡大嫂!你这个孝顺媳妇,待你二人,可谓生事以礼,死葬以礼,祭之以礼,无一事不全的了!如今远出寻夫,特来拜别,将坟墓交托于我。从今以后,我就当你媳妇,逢时化纸,遇节烧钱,你不消虑得。只是保佑他一路平安,早与丈夫相会。他一生行孝的事情,只有你夫妻两口,与我张广才三人知道。你夫妻死了,止剩得我一个在此,万一不能勾见他,这孝妇一片苦心,谁人替他表白?趁我张广才未死,速速保佑他回来。待我见他一面,把你媳妇的好处,细细对他讲一遍,我张广才这个老头儿,就死也瞑目了。唉,我那老友呵!〔旦〕我那公婆呵!〔同放声大哭、丑亦哭价〕〔末〕五娘子!   〔忆多娇〕我承委托当领诺。这孤坟,我自看守,决不爽约。但愿你途中身安乐。〔合〕举目萧索,满眼盈盈泪落。   〔旦〕公婆,你媳妇如今去了!大公,奴家去了!〔末〕五娘子,你途间保重,早去早回!小二,你好生伏侍五娘子,不要叫他费心。〔丑〕晓得!   〔旦〕为寻夫婿别孤坟,〔末〕只怕儿夫不认真。   〔合〕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   〔旦掩泪同丑先下〕〔末目送,作哽咽不能出声介〕嗳,我、我、我明日死了,那有这等一个孝顺媳妇!可怜!可怜!〔掩泪下〕   △《明珠记。煎茶》改本   ○第一折   〔卜算子〕〔生冠带上〕未遇费长房,已缩相思地。咫尺有佳音,可惜人难寄。   下官王仙客,叨授富平县尹。又为长乐驿缺了驿官,上司命我带管三月。近日朝廷差几员内官,带领三十名宫女,去备皇陵打扫之用,今日申牌时分,已到驿中。我想宫女三十名,焉知无双小姐不在其内?要托人探个消息,百计不能。喜得里面要取人伏侍,我把塞鸿扮做煎茶童子,送进去承值,万一遇见小姐,也好传个信儿。塞鸿那里?〔丑上〕蓝桥今夜好风光,天上群仙降下方。只恐云英难见面,裴航空自捣玄霜。塞鸿伺候。〔生〕今日送你进去煎茶,专为打探无双小姐的消息,你须要用心体访。〔丑〕小人理会得。〔生〕随着我来。〔行介〕你若见了小姐呵,   〔玉交枝〕道我因他憔悴,虽则是断机缘,心儿未灰,痴情还想成婚配。便今世,不共鸳帏,私心愿将来世期,倒不如将生换死求连理。〔合〕料伊行,冰心未移,料伊行,柔肠更痴。   说话之间,已至馆驿前了。〔丑〕管门的公公在么?〔净上〕走马近来辞帝阙,奉差前去扫皇陵。甚么人?到此何干?〔生〕带管驿事富平县尹,送煎茶人役伺候。〔净〕着他进来。〔丑进见介〕〔净看怒介〕这是个男子,你为甚么送他进来呢?〔生〕是个幼年童子。〔净〕看他这个模样,也不是个幼年童子了。好不不通道理的县官!就是上司官员,带着家眷从此经过,也没有取男子服事之理,何况是皇宫内院的嫔妃,肯容男子见面?叫孩子们,快打出去,着他换妇人进来。这样不通道理,还叫他做官!〔骂下〕〔生〕这怎么处?   〔前腔〕精神徒费。不收留,翻加峻威,道是男儿怎入裙钗队。叹宾鸿,有翼难飞!〔丑〕老爷,你偌大一位县官,怕着遣妇人不动?拨几民民间妇女进去就是了,愁他怎的!〔生〕塞鸿,你那里知道。民间妇人尽有,只是我做官的人,怎好把心事托他。幽情怎教民妇知,说来徒使旁人议。〔合前〕且自回衙,少时再作道理。正是: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第二折   〔破阵子〕〔小旦上〕故主恩情难背,思之夜夜魂飞。   奴家采苹,自从抛离故主,寄养侯门,王将军待若亲生,王解元纳为侧室,唱随之礼不缺,伉俪之情颇谐,只是思忆旧恩,放心不下。闻得朝廷拨出宫女三十名,去备皇陵打扫,如今现在驿中。万一小姐也在数内,我和他咫尺之间,不能见面,令人何以为情。仔细想来,好凄惨人也!〔泪介〕   〔黄莺儿〕从小便相依。弃中途,履祸危,经年没个音书寄。到如今呵,又不是他东我西,山遥路迷。宫门一入深无底,止不过隔层帏。身儿不近,怎免泪珠垂。   〔生上〕枉作千般计,空回九转肠;姻缘生割断,最狠是穹苍。〔见介〕〔小旦〕相公回来了。你着塞鸿去探消息,端的何如?为甚么面带愁容,不言不语?〔生〕不要说起!那守门的太监,不收男子,只要妇人。妇人尽有,都是民间之女,怎好托他代传心事,岂不闷杀我也!   〔前腔〕无计可施为,眼巴巴看落晖。只今宵一过,便无机会。娘子,我便为此烦恼。你为何也带愁容?看你无端皱眉,无因泪垂,莫不是愁他夺取中宫位?那里知道这婚姻事呵!绝端倪。便图来世,那好事也难期。   〔小旦〕奴家不为别事,中因小姐在咫尺之间,不能见面,故主之情,难于割舍,所以在此伤心。〔生〕原来如此,这也是人之常情。〔小旦〕相公,你要传消递息,既苦无人;我要见面谈心,又愁无计。我如今有个两全之法,和你商量。〔生〕甚么两全之法?快些讲来。〔小旦〕他要取妇人承值,何不把奴家送去?只说民间之妇。若还见了小姐,妇人与妇人讲话,没有甚么嫌疑,岂不比塞鸿更强十倍?〔生〕如此甚妙!只是把个官人娘子扮作民间之妇,未免屈了你些。〔小旦〕我原以侍妾起家,何屈之有。〔生〕这等分付门上,唤一乘小娇进来,傍晚出去,黎明进来便了。   羡卿多智更多情,一计能收两泪零。   〔小旦〕鸡犬尚能怀故主,为人岂可负生成。   ○第三折   (此折改白不改曲。曲照原本,不更一字。)   〔长相思〕〔旦上〕念奴娇,归国遥,为忆王孙心转焦,楚江秋色饶。月儿高,烛影摇,为忆秦娥梦转迢。苦呵!汉宫春信消。   街鼓冬冬动戍楼,倚床无寐数更筹;可怜今夜中庭月,一样清光两地愁。奴家自到驿内,看看天色晚来。〔内打二鼓介〕呀,谯楼上面,已打二鼓了。独眠孤馆,展转凄其,待与姊妹们闲活消遣,怎奈他们心上无事,一个个都去睡了。教奴家独守残灯,怎生睡得去!   〔二郎神〕良宵杳,为愁多,睡来还觉。手揽寒衾风料峭。也罢,待我剔起残灯,到阶除下闲步一回,以消长夜。徘徊灯侧,下阶闲步无卿。只见惨淡中庭新月小。画屏间,余香犹袅。漏声高,正三更,驿庭人静寥寥。   那帘儿外面,就是煎茶之所,不免去就着茶炉,饮一杯若茗则个。正是:有水难浇心火热,无风可解泪冰寒。〔暂下〕〔小旦持扇上〕已入重围里,还愁见面遥;故人相对处,打点泪痕抛。奴家自进驿来,办眼偷瞧,不见我家小组。〔内作长叹介〕〔小旦〕呀,如今夜深人静,为何有沉吟叹息之声?不免揭起帘儿,觑他一眼。   〔前腔〕偷瞧,把朱帘轻揭,金铃声小。呀!那阶除之下,缓步行来的,好似我家小姐。欲待唤他,又恐不是。我且只当不知,坐在这里煎茶,看他出来,有何话说。〔旦上〕看,一楼茶烟香缭绕。呀!那个煎茶女子,好生面善。青衣执爨,分明旧识风标。悄语低声问分晓。那煎茶女子,快取茶来!〔小旦〕娘娘请坐,待我取来。〔送茶,各看,背惊介〕〔旦〕呀!分明是采苹的模样,他为何来在这里?〔小旦〕竟是我家小姐!待他唤我,我才好认他。〔旦〕那女子走近前来!你莫非就是采苹么?〔小旦〕小姐在上,妾身就是。〔跪介〕〔旦抱哭介〕〔合〕天那!何幸得萍水相遭!〔旦〕你为何来在这里?〔小旦〕说起话长。今夜之来,是采苹一点孝心,费尽机谋,特地来寻故主。请问小姐,老夫人好么?〔旦〕还喜得康健。采苹,你晓得王官人的消息么?郎年少,自分离,孤身何处飘祝   〔小旦〕他自分散之后,贼平到京。正要来图婚配,不想我家遭此横祸,他就落魄天涯。近得金吾将军题请得官,现在富平县尹,权知此驿。   〔啭林莺〕他宦中薄禄权倚靠,知他未遂云霄。〔旦〕这等说来,他也就在此处了。既然如此,你的近况何如?随着谁人?作何勾当?〔小旦〕采苹自别夫人小姐,蒙金吾将军收为义女,就嫁与王官人,目今现在一起。〔旦〕哦,你和他现在一起么?〔小旦〕是。〔旦作醋容介〕这等讲来,我倒不如你了!鹪鹩已占枝头早,孤鸾拘锁,何日得归巢?〔小旦〕小姐不要多心。奴家虽嫁王郎,议定权为侧室,虚却正夫人的座位,还待着小姐哩!〔旦〕这等才是。我且问你,檀郎安否?怕相思,瘦损潘安貌。〔小旦〕他虽受折磨,却还志气不衰,容颜如旧。志气好,千般折挫,风月未全消。   他一片苦情,恐怕小姐不知,现付明珠一颗,是小姐赠与他的,他时时藏在身旁,不敢遗失。〔付珠介〕   〔前腔〕〔旦〕双珠依旧成对好,我两人还是蓬飘。采苹,我今夜要约他一会,你可唤得进来么?〔小旦〕这个使不得。老公公在外监守,又有军士巡更,那里唤得进来!〔旦〕莫非是你……〔小旦〕是我怎么样?哦,采苹知道了,莫非疑我吃醋么?若有此心,天不覆,地不载!小姐,利害所关,他委实进来不得。〔旦泪介〕嗳!眼前欲见无由到,圣庭咫尺,翻做楚天遥。〔小旦〕楚天犹小,着不得一腔烦恼。小姐有何心事,只消对采苹说知,待采苹转对他说,也与见面一般。〔旦〕枉心焦,我芳情自解,怎说与伊曹!   待我修书一封,与你带去便了。〔小旦〕说得有理,快写起来,一霎时天就明了。〔旦写介〕   〔啄木公子〕舒残茧,展兔毫,蚊脚蝇头随意扫。只怕我有万恨千愁,假饶会面难消。我有满腔愁怨,写向鸾笺怎得了?总有丹青别样巧,毕竟衷肠事怎描?只落得泪痕交。   〔前腔〕书才写,灯再挑,锦袋重封花押巧。书写完了,采苹,你与我传示他,好自支持,休为我长皱眉梢。〔小旦〕小姐,你与他的姻缘,毕竟如何?可有出宫相会的日子?〔旦〕为说汉宫人未老,怨粉愁香憔悴倒;寂寞园陵岁月遥,云雨隔蓝桥。   明珠封在书中,叫他依旧收好。〔小旦〕天色已明,采苹出去了。小姐,你千万保重!若有便信,替我致意老夫人。〔各哭介〕〔小旦〕小姐保重,采苹去了。〔掩泪下〕〔旦〕呀,采苹,你竟去了!〔顿足哭介〕   〔哭相思尾〕从此两下分离音信杳,无由再见亲人了。   〔哭倒介〕〔末上〕自不整衣毛,何须夜夜号。咱家一路辛苦,正要睡觉,不知那个官人啾啾唧唧,一夜哭到天明,不免到里面去看来。呀!为何哭倒在地下?〔看介〕原来是刘宫人。刘宫人起来!〔摸介〕呀,不好了!浑身冰冷,只有心口还热。列位宫人快来!〔四宫女上〕并无奇祸至,何事疾声呼?呀!这是刘家姐姐,为何倒在地下?〔末〕列位宫人看好,待我去取姜汤上来。〔下〕〔宫女〕刘家姐姐,快些苏醒!〔末取姜汤上〕姜汤在此,快灌下去。〔灌醒介〕〔宫女〕刘家姐姐,你为甚么事情,哭得这般狼狈?   〔黄莺儿〕〔旦〕只为连日受劬劳,怯风霜,心胆遥,昨宵不睡挨到晓。〔末〕为甚么不睡呢?〔旦〕思家路遥,思亲寿高,因此蓦然愁绝昏沉倒。谢多娇,相将救取,免死向荒郊。   〔末〕好不小心!万一有些差池,都是咱家的干系哩!   〔前腔〕〔众〕人世水中泡。受皇恩,福怎消,须苦忆家乡好。慈帏暂抛,相逢不遥,宽心莫把闲愁恼。〔内〕面汤热了,请列位宫人梳妆上妖。〔合〕曙光高,马嘶人起,梳洗上星轺。   〔宫女〕姊妹人人笑语阗,娘行何事独忧煎?   〔旦〕只因命带凄怕煞,心上无愁也泪涟。   ◎授曲第三声音之道,幽渺难知。予作一生柳七,交无数周郎,虽未能如曲子相公身都通显,然论其生平制作,塞满人间,亦类此君之不可收拾。然究竟于声音之道未尝尽解,所能解者,不过词学之章句,音理之皮毛,比之观场矮人,略高寸许,人赞美而我先之,我憎丑而人和之,举世不察,遂群然许为知音。噫,音岂易知者哉?人问:既不知音,何以制曲?予曰:酿酒之家,不必尽知酒昧,然秫多水少则醇Ο,曲好ろ精则香冽,此理则易谙也;此理既谙,则杜康不难为矣。造弓造矢之人,未必尽娴决拾,然曲而劲者利于矢,直而锐者宜于鹄,此道则易明也;既明此道,即世为弓人矢人可矣。虽然,山民善跋,水民善涉,术疏则巧者亦拙,业久则粗者亦精;填过数十种新词,悉付优人,听其歌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况为朱墨所从出者乎?粗者自然拂耳,精者自能娱神,是其中菽麦亦稍辨矣。语云:“耕当问奴,织当访婢。”予虽不敏,亦曲中之老奴,歌中之黠婢也。请述所知,以备裁择。   ○解明曲意   唱曲宜有曲情,曲情者,曲中之情节也。解明情节,知其意之所在,则唱出口时,俨然此种神情,问者是问,答者是答,悲者黯然魂消而不致反有喜色,欢者怡然自得而不见稍有瘁容,且其声音齿颊之间,各种俱有分别,此所谓曲情是也。吾观今世学曲者,始则诵读,继则歌咏,歌咏既成而事毕矣。至于讲解二字,非特废而不行,亦且从无此例。有终日唱此曲,终年唱此曲,甚至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与蒙童背书,同一勉强而非自然者也。虽腔板极正,喉舌齿牙极清,终是第二、第三等词曲,非登峰造极之技也。欲唱好曲者,必先求明师讲明曲义。师或不解,不妨转询文人,得其义而后唱。唱时以精神贯串其中,务求酷肖。若是,则同一唱也,同一曲也,其转腔换字之间,别有一种声口,举目回头之际,另是一副神情,较之时优,自然迥别。变死音为活曲,化歌者为文人,只在能解二字,解之时义大矣哉!   ○调熟字音   调平仄,别阴阳,学歌之首务也。然世上歌童解此二事者,百不得一。不过口传心授,依样葫芦,求其师不甚谬,则习而察,亦可以混过一生。独有必不可少之一事,较阴阳平仄为稍难,又不得因其难而忽视者,则为“出口”、“收音”二诀窍。世间有一字,即有一字之头,所谓出口者是也;有一定,即有一字之尾,所谓收音者是也。尾后又有余音,收煞此字,方能了局。譬如吹箫、姓萧诸“箫”字,本音为箫,其出口之字头与收音之字尾,并不是“箫”。若出口作“箫”,收音作“箫”,其中间一段正音并不是“箫”,而反为别一字之音矣。且出口作“箫”,其音一泄而尽,曲之缓者,如何接得下板?故必有一字为之头,以备出口之用,有一定为之尾,以备收音之用,又有一字为余音,以备煞板之用。字头为何?“西”字是也。字尾为何?“夭”字是也。尾后余音为何?“乌”字是也。字字皆然,不能枚纪。《弦索辨讹》等书载此颇详,阅之自得。要知此等字头、字尾及余音,乃天造地设,自然而然,非后人扭捏成者也,但观切字之法,即知之矣。《篇海》、《字汇》等书,逐字载有注脚,以两字切成一字。其两字者,上一字即为字头,出口者也;下一字即为字尾,收音者也;但不及余音之一字耳。无此上下二字,切不出中间一字,其为天造地设可知。此理不明,如何唱曲?出口一错,即差谬到底,唱此字而讹为彼字,可使知音者听乎?故教曲必先审音。即使不能尽解,亦须讲明此义,使知字有头尾以及余音,则不敢轻易开口,每字必询,久之自能惯熟。“曲有误,周郎顾。”苟明此道,即遇最刻之周郎,亦不能拂情而左顾矣。   字头、字尾及余音,皆为慢曲而设,一字一板或一字数板者,皆不可无。其快板曲,止有正音,不及头尾。   缓音长曲之字,若无头尾,非止不合韵,唱者亦大费精神,但看青衿赞礼之法,即知之矣。“拜”、“兴”二字皆属长音。“拜”字出口以至收音,必俟其人揖毕而跪,跪毕而拜,为时甚久。若止唱一“拜”字到底,则其音一泄而尽,不当歇而不得不歇,失傧相之体矣。得其窍者,以“不”“爱”二字代之。“不”乃“拜”之头,“爱”乃“拜”之尾,中间恰好是一“拜”字。以一字而延数晷,则气力不足;分为三字,即有余矣。“兴”字亦然,以“希”“因”二字代之。赞礼且然,况于唱曲?婉譬曲喻,以至于此,总出一片苦心。审乐诸公,定须怜我。   字头、字尾及余音,皆须隐而不现,使听者闻之,但有其音,并无其字,始称善用头尾者;一有字迹,则沾泥带水,有不如无矣。   ○字忌模糊   学唱之人,勿论巧拙,只看有口无口;听曲之人,慢讲精粗,先问有字无字。字从口出,有字即有口。如出口不分明,有字若无字,是说话有口,唱曲无口,与哑人何异哉?哑人亦能唱曲,听其呼号之声即可见矣。常有唱完一曲,听者止闻其声,辨不出一字者,令人闷杀。此非唱曲之料,选材者任其咎,非本优之罪也。舌本生成,似难强造,然于开口学曲之初,先能净其齿颊,使出口之际,字字分明,然后使工腔板,此回天大力,无异点铁成金,然百中遇一,不能多也。   ○曲严分合   同场之曲,定宜同场,独唱之曲,还须独唱,词意分明,不可犯也。常有数人登场,每人一只之曲,而众口同声以出之者,在授曲之人,原有浅深二意:浅者虑其冷静,故以发越见长;深者示不参差,欲以翕如见好。尝见《琵琶。赏月》一折,自“长空万里”以至“几处寒衣织未成”,俱作合唱之曲,谛听其声,如出一口,无高低断续之痕者,虽曰良工心苦,然作者深心,于兹埋没。此折之妙,全在共对月光,各谈心事,曲既分唱,身段即可分做,是清淡之内原有波澜。若混作同场,则无所见其情,亦无可施其态矣。惟“峭寒生”二曲可以同唱,定四曲定该分唱,况有“合前”数句振起神情,原不虑其太冷。他剧类此者甚多,举一可以概百。戏场之曲,虽属一人而可以同唱者,惟行路出师等剧,不问词理异同,皆可使众声合一。场面似闹,曲声亦宜闹,静之则相反矣。   ○锣鼓忌杂   戏场锣鼓,筋节所关,当敲不敲,不当敲百敲,与宜重而轻,宜轻反重者,均足令戏文减价。此中亦具至理,非老于优孟者不知。最忌在要紧关头,忽然打断。如说白未了之际,曲调初起之时,横敲乱打,盖却声音,使听白者少听数句,以致前后情事不连,审音者未闻起调,不知以后所唱何曲。打断曲文,罪犹可恕,抹杀宾白,情理难容。予观场每见此等,故为揭出。又有一出戏文将了,止余数句宾白未完,而此未完之数句,又系关键所在,乃戏房锣鼓早已催促收场,使说与不说同者,殊可痛恨。故疾徐轻重之间,不可不急讲也。场上之人将要说白,见锣鼓未歇,宜少停以待之,不则过难专委,曲白锣鼓,均分其咎矣。   ○吹合宜低   丝、竹、肉三音,向皆孤行独立,未有合用之者,合之自近年始。三籁齐鸣,天人合一,亦金声玉振之遗意也,未尝不佳;但须以肉为主,而丝竹副之,使不出自然者,亦渐近自然,始有主行客随之妙。迩来戏房吹合之声,皆高于场上之曲,反以丝竹为主,而曲声和之,是座客非为听歌而来,乃听鼓乐而至矣。从来名优教曲,总使声与乐齐,箫笛高一字,曲亦高一字,箫笛低一字,曲亦低一字。然相同之中,即有高低轻重之别,以其教曲之初,即以箫笛代口,引之使唱,原系声随箫笛,非以箫笛随声,习久成性,一到声上,不知不觉而以曲随箫笛矣。正之当用何法?曰:家常理曲,不用吹合,止于场上用之,则有吹合亦唱,无吹合亦唱,不靠吹合为主。譬之小儿学行,终日倚墙靠壁,舍此不能举步,一旦去其墙壁,偏使独行,行过一次两次,则虽见墙壁而不靠矣。以予见论之,和箫和笛之时,当比曲低一字,曲声高于吹合,则丝竹之声亦变为肉,寻其附和之痕而不得矣。正音之法,有过此者乎?然此法不宜概行,当视唱曲之人之本领。如一班之中,有一二喉音最亮者,以此法行之,其余中人以下之材,俱照常格。倘不分高下,一例举行,则良法不终,而怪予立言之误矣。   吹合之声,场上可少,教曲学唱之时,必不可少,以其能代师口,而司熔铸变化之权也。何则?不用箫笛,止凭口授,则师唱一遍,徒亦唱一遍,师住口而徒亦住口,聪慧者数遍即熟,资质稍钝者,非数十百遍不能,以师徒之间无一转相授受之人也。自有此物,只须师教数遍,齿牙稍利,即有箫笛引之。随箫随笛之际,若曰无师,则轻重病徐之间,原有法脉准绳,引人归于胜地;若曰有师,则师口并无一字,已将此曲交付其徒。先则人随箫笛,后则箫笛随人,是金蝉脱壳之法也。“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箫笛二物,即曲中之尹公他也。但庾公之斯与子濯孺子,昔未见面,而今同在一堂耳。若是,则吹合之力讵可少哉?予恐此书一出,好事者过听予方言,谬视箫笛为可弃,故复补论及此。   ◎教白第四教习歌舞之家,演习声容之辈,咸谓唱曲难,说白易。宾白熟念即是,曲文念熟而后唱,唱必数十遍而始熟,是唱曲与说白之工,难易判如霄壤。时论皆然,予独怪其非是。唱曲难而易,说白易而难,知其难者始易,视为易者必难。盖词曲中之高低抑扬,缓急顿挫,皆有一定不移之格,谱载分明,师传严切,习之既惯,自然不出范围。至宾白中之高低抑扬,缓急顿挫,则无腔板可按、谱籍可查,止靠曲师口;而曲师入门之初,亦系暗中摸索,彼既无传于人,何以转授于我?讹以传讹,此说白之理,日晦一日而人不知。人既不知,无怪乎念熟即以为是,而且以为易也。吾观梨园之中,善唱曲者,十中必有二三;工说白者,百中仅可一二。此一二人之工说白,若非本人自通文理,则其所传之师,乃一读书明理之人也。故曲师不可不择。教者通文识字,则学者之受益,东君之省力,非止一端。苟得其人,必破优伶之格以待之,不则鹤困鸡群,与侪众无异,孰肯抑而就之乎?然于此中索全人,颇不易得。不如仍苦立言者,再费几升心血,创为成格以示人。自制曲选词,以至登场演习,无一不作功臣,庶于为人为彻之义,无少缺陷。四然,成格即设,亦止可为通文达理者道,不识字者闻之,未有不喷饭胡卢,而怪迂人之多事者也。   ○高低抑扬   宾白虽系常谈,其中悉具至理,请以寻常讲话喻之。明理人讲话,一句可当十句,不明理人讲话,十句抵不过一句,以其不中肯綮也。宾白虽系编就之言,说之不得法,其不中肯綮等也。犹之倩人传语,教之使说,亦与念白相同,善传者以之成事,不善传者以之偾事,即此理也。此理甚难亦甚易,得其孔窍则易,不得孔窍则难。此等孔窍,天下人不知,予独知之。天下人即能知之,不能言之,而予复能言之,请揭出以示歌者。白有高低抑扬,何者当高而扬?何者当氏而扬?曰:若唱曲然。曲文之中,有正字,有衬字。每遇正字,必声高而气长,若遇衬字,则声低气短而疾忙带过,此分别主客之法也。说白之中,亦有正字,亦有衬字,其理同,则其法亦同。一段有一段之主客,一句有一句之主客,主高而扬,客低面抑,此至当不易之理,即最简极便之法也。凡人说话,其理亦然。譬如呼人取茶取酒,其声云:“取茶来!”“取酒来!”此二句既为茶酒而发,则“茶”“酒”二字为正字,其声必高而长,“取”字“来”字为衬字,其音必低而短。再取旧曲中宾白一段论之。《琵琶。分别》白云:“云情雨意,虽可抛两月之夫妻;雪鬓霜鬟,竟不念八旬之父母!功名之念一起,甘旨之心顿忘,是何道理?”首四句之中,前二句是客,宜略轻而稍快,后二句是主,宜略重而稍迟。“功名”、“甘旨”二句亦然,此句中之主客也。“虽可抛”、“竟不念”六个字,较之“两月夫妻”、“八旬父母”虽非衬字,却与衬字相同,其为轻快,又当稍别。至于“夫妻”、“父母”之上二“之”字,又为衬中之衬,其为轻快,更宜倍之。是白皆然,此字中之主客也。常见不解事梨园,每于四六句中之“之”字,与上下正文同其轻重疾徐,是谓菽麦不辨,尚可谓之能说白乎?此等皆言宾白,盖场上所说之话也。至于上场诗,定场白,以及长篇大幅叙事之文,定宜高低相错,缓急得宜,切勿作一片高声,或一派细语,俗言“水平调”是也。上场诗四句之中,三句皆高而缓,一名宜低而快。低而快者,大率宜在第三句,至第四句之高而缓,较首二句更宜倍之。如《浣纱记》定场诗云:“少小豪雄侠气闻,飘零仗剑学从军。何年事了拂衣去,归卧荆南梦泽云。”“少小”二句宜高而缓,不待言矣。“何年”一句必须轻轻带过,若与前二句相同,则煞尾一句不求低而自低矣。末句一低,则懈而无势,况其下接着通名道姓之语。如“下官姓范名蠡,字少伯”,“下官”二字例应稍低,若末句低而接者又低,则神气索然不振矣,故第三句之稍低而快,势有不得不然者。此理此法,谁能穷究至此?然不如此,则是寻常应付之戏,非孤标特出之戏也。高低抑扬之法,尽乎此矣。   优师既明此理,则授徒之际,又有一简便可行之法,索性取而予之:但于点脚本时,将宜高宜长之字用朱笔圈之,凡类衬字者不圈。至于衬中之衬,与当急急赶下、断断不宜沾滞者,亦用朱笔抹以细纹,如流水状,使一皆能识认。则于念剧之初,便有高低抑扬,不俟登场摹拟。如此教曲,有不妙绝天下,而使百千万亿之人赞美者,吾不信也。   ○缓急顿挫   缓急顿挫之法,较之高低抑扬,其理愈精,非数言可了。然了之必须数言,辩者愈繁,则听者愈惑,终身不能解矣。优师点脚本授歌童,不过一句一点,求其点不刺谬,一句还一句,不致断者联而联者断,亦云幸矣,尚能询及其他?即以脚本授文人,倩其画文断句,亦不过每句一点,无他法也。而不知场上说白,尽有当断处不断,反至不当断处而忽断;当联处不联,忽至不当联处而反联者。此之谓缓急顿挫。此中微渺,但可意会,不可言传;但能口授,不能以笔舌喻者。不能言而强之使言,只有一法:大约两句三句而止言一事者,当一气赶下,中间断句处勿太迟缓;或一句止言一事,而下句又言别事,或同一事而另分一意者,则当稍断,不可竟连下句。是亦简便可行之法也。此言其粗,非论其精;此言其略,未及其详。精详之理,则终不可言也。   当断当联之处,亦照前法,分别于脚本之中,当断处用朱笔一画,使至此稍顿,余俱连读,则无缓急相左之患矣。   妇人之态,不可明言,宾白中之缓急顿挫,亦不可明言,是二事一致。轻盈袅娜,妇人身上之态也;缓急顿挫,优人口中之态也。予欲使优人之口,变为美人之身,故为讲究至此。欲为戏场尤物者,请从事予言,不则仍其故步。   ◎脱套第五戏场恶套,情事多端,不能枚纪。以极鄙极欲之关目,一人作之,千万人效之,以致一定不移,守为成格,殊为怪也。西子捧心,尚不可效,况效东施之颦乎?且戏场关目,全在出奇变相,令人不能悬拟。若人人如是,事事皆然,则彼未演出而我先知之,忧者不觉其可忧,苦者不觉其为苦,即能令人发笑,亦笑其雷同他剧,不出范围,非有新奇莫测之可喜也。扫除恶习,拔去眼钉,亦高人造福之一事耳。   ○衣冠恶习   记予幼时观场,凡遇秀才赶考及谒见当涂贵人,所衣之服,皆青素圆领,未有着蓝衫者,三十年来始见此服。近则蓝衫与青衫并用,即以之别君子小人。凡以正生、小生及外末脚色而为君子者,照旧衣青圆领,惟以净丑脚色而为小人者,则着蓝衫。此例始于何人,殊不可解。夫青衿,乾廷之名器也。以贤愚而论,则为圣人之徒者始得衣之;以贵贱而论,则备缙绅之选者始得衣之。名宦大贤尽于此出,何所见而为小人之服,必使净丑衣之?此戏场恶习所当首革者也。或仍照旧例,止用青衫而不设蓝祖。若照新例,则君子小人互用,万勿独归花面,而令士子蒙羞也。   近来歌舞之衣,可谓穷奢极侈。富贵娱情之物,不得不然,似难责以俭朴。但有不可解者:妇人之服,贵在轻柔,而近日舞衣,其坚硬有如盔甲。云肩大而且厚,面夹两层之外,又以销金锦缎围之。其下体前后二幅,名曰“遮羞”者,必以硬布裱骨而为之,此战场所用之物,名为“纸甲”者是也,歌台舞榭之上,胡为乎来哉?易以轻软之衣,使得随身环绕,似不容已。至于衣上所绣之物,止宜两种,勿及其他。上体凤鸟,下体云霞,此为定制。盖“霓裳羽衣”四字,业有成宪,非若点缀他衣,可以浑施色相者也。予非能创新,但能复古。   方巾与有带飘巾,同为儒者之服。飘巾儒雅风流,方巾老成持重,以之分别老少,可称得宜。近日梨园,每遇穷愁患难之士,即戴方巾,不知何所取义?至纱帽巾之有飘带者,制原不佳,戴于粗豪公子之首,果觉相称。至于软翅纱帽,极美观瞻,曩时《张生逾墙》等剧往往用之,近皆除去,亦不得其解。   ○声音恶习   花面口中,声音宜杂。如作各处乡语,及一切可憎可厌之声,无非为发笑计耳,然亦必须有故而然。如所演之剧,人系吴人,则作吴音,人系越人,则作越音,此从人起见者也。如演剧之地在吴则作吴音,在越则作越音,此从地起见者也。可怪近日之梨园,无论在南在北,在西在东,亦无论剧中之人生于何地,长于何方,凡系花面脚色,即作吴音,岂吴人尽属花面乎?此与净丑着蓝衫,同一 覆盆之事也。使范文正、韩襄毅诸公有灵,闻此声,观此剧,未有不抱恨九原,而思痛革其弊者也。今三吴缙绅之居要路者,欲易此俗,不过启吻之劳;从未有计及此者,度量优容,真不可及。且梨园尽属吴人,凡事皆能自顾,独此一着,不惟不自争气,偏欲故形其丑,岂非天下古今一绝大怪事乎?且三吴之音,止能通于三吴,出境言之,人多不解,求其发笑,而反使听者茫然,亦失计甚矣。吾请为词场易之:花面声音,亦如生旦外未,悉作官音,止以话头惹笑,不必故作方言。即作方言,亦随地转。如在杭州,即学杭人之话,在徽州,即学徽人之话,使妇人小儿皆能识辨。识者多,则笑者众矣。   ○语言恶习   白中有“呀”字,惊骇之声也。如意中并无此事,而猝然遇之,一向未见其人,而偶尔逢之,则用此字开口,以示异也。近日梨园不明此义,凡见一人,凡遇一事,不论意中意外,久逢乍逢,即用此字开口,甚有差人请客而客至,亦以“呀”字为接见之声音,此等迷谬,尚可言乎?故为揭出,使知斟酌用之。   戏场惯用者,又有“且住”二字。此二字有两种用法。一则相反之事,用作过文,如正说此事,忽然想及彼事,彼事与此事势难并行,才想及而未曾出口,先以此二字截断前言,“且住”者,住此说自以为善,恐未尽善,务期必妥,当于是处寻非,故以此代心口相商,“且住”者,稍迟以待,不可竟行之意也。而今之梨园,不问是非好歹,开口说话,即用此二字作助语词,常有一段宾白之中,连说数十个“且住”者,此皆不详字义之故。一经点破,犯此病者鲜矣。   上场引子下场诗,此一出戏文之首尾。尾后不可增尾,犹头上不可加头也。可怪近时新例,下场诗念毕,仍不落台,定增几句淡话,以极紧凑之文,翻成极宽缓之局。此义何居,令人不解。曲有尾声及下场诗者,以曲音散漫,不得几句紧腔,如何截得板住?白文冗杂,不得几句约语,如何结得话成?若使结过之后,又复说起,何如不收竟下之为愈乎?且首尾一理,诗后既可添话,则何不于引子之先,亦加几句说白,说完而后唱乎?此积习之最无理最可厌者,急宜改革,然又不可尽革。如两人三人在场,二人先下,一人说话未了,必宜稍停以尽其说,此谓“吊场”,原系古格。然须万不得已,少此数句,必添出后一出戏文,或少此数句,即埋没从前说话之意者,方可如此。(亦有下场不及更衣者,故借此为缓兵计。)是龙足,非蛇足也。然只可偶一为之,若出出皆然,则是是貂皆可续矣,何世间狗尾之多乎?   ○科诨恶习   插科打诨处,陋习更多,革之将不胜革,且见过即忘,不能悉记,略举数则而已。如两人相殴,一胜一败,有人来功,必使被殴者走脱,而误打劝解之人,《连环。掷戟》之董卓是也。主人偷香窃玉,馆童吃醋拈酸,谓寻新不如守旧,说毕必以臀相向,如《玉簪》之进安、《西厢》之琴童是也。戏中串戏,殊觉可厌,而优人惯增此种,其腔必效弋阳,《幽闺。旷野奇逢》之酒保是也。   声容部目录◎选姿第一◎修容第二◎治服第三◎习技第四   ◎选姿第一“食色,性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古之大贤择言而发,其所以不拂人情,而数为是论者,以性所原有,不能强之使无耳。人有美妻美妾而我好之,是谓拂人之性;好之不惟损德,且以杀身。我有美妻美妾而我好之,是还吾性中所有,圣人复起,亦得我心之同然,非失德也。孔子云:“素富贵,行乎富贵。”人处得为之地,不买一二姬妾自娱,是素富贵而行乎贫贱矣。王道本乎人情,焉用此矫清矫俭者为哉?但有狮吼在堂,则应借此藏拙,不则好之实所以恶之,怜之适足以杀之,不得以红颜薄命借口,而为代天行罚之忍人也。予一介寒生,终身落魄,非止国色难亲,天香未遇,即强颜陋质之妇,能见几人,而敢谬次音容,侈谈歌舞,贻笑于眠花藉柳之人哉!然而缘虽不偶,兴则颇佳,事虽未经,理实易谙,想当然之妙境,较身醉温柔乡者倍觉有情。如其不信,但以往事验之。楚襄王,人主也。六宫窈窕,充塞内庭,握雨携云,何事不有?而千古以下,不闻传其实事,止有阳台一梦,脍炙人口。阳台今落何处?神女家在何方?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毕竟是何情状?岂有踪迹可考,实事可缕陈乎?皆幻境也。幻境之妙,十倍于真,故千古传之。能以十倍于真之事,谱而为法,未有不入闲情三昧者。凡读是书之人,欲考所学之从来,则请以楚国阳台之事对。   ○肌肤   妇人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诗》不云乎“素以为绚兮”?素者,白也。妇人本质,惟白最难。常有眉目口齿般般入画,而缺陷独在肌肤者。岂造物生人之巧,反不同于染匠,未施漂练之力,而遽加文采之工乎?曰:非然。白难而色易也。曷言乎难?是物之生,皆视根本,根本何色,枝叶亦作何色。人之根本维何?精也,血也。精色带白,血则红而紫矣。多受父精而成胎者,其人之生也必白。父精母血交聚成胎,或血多而精少者,其人之生也必在黑白之间。若其血色浅红,结而为胎,虽在黑白之间,及其生也,豢以美食,处以曲房,犹可日趋于淡,以脚地未尽缁也。有幼时不白,长而始白者,此类是也。至其血色深紫,结而成胎,则其根本已缁,全无脚地可漂,及其生也,即服以水晶云母,居以玉殿琼楼,亦难望其变深为浅,但能守旧不迁,不致愈老愈黑,亦云幸矣。有富贵之家,生而不白,至长至老亦若是者,此类是也。知此,则知选材之法,当如染匠之受衣。有以白衣使漂者受之,易为力也;有白衣稍垢而使漂者亦受之,虽难为力,其力犹可施也;若以既染深色之衣,使之剥去他色,漂而为白,则虽什佰其工价,必辞之不受。以人力虽巧,难拗天工,不能强既有者而使之无也。妇人之白者易相,黑者亦易相,惟在黑白之间者,相之不易。有三法焉:面黑于身者易白,身黑于面者难白;肌肤之黑而嫩者易白,黑而粗者难白;皮肉之黑而宽者易白,黑而紧且实者难白。面黑于身者,以面在外而身在内,在外则有风吹日晒,其渐白也为难;身在衣中,较面稍白,则其由深而浅,业有明征,使面亦同身,蔽之有物,其验亦若是矣,故易白。身黑于面者反此,故不易白。肌肤之细而嫩者,如绫罗纱绢,其体光滑,故受色易,退色亦易,稍受风吹,略经日照,则深者浅而浓者淡矣。粗则如布如毯,其受色之难,十倍于绫罗纱绢,至欲退之,其工又不止十倍,肌肤之理亦若是也,故知嫩者易白,而粗者难白。皮肉之黑而宽者,犹纟由缎之未经熨,靴与履之未经楦者,因其皱而未直,故浅者似深,淡者似浓,一经熨楦之后,则纹理陡变,非复曩时色相矣。肌肤之宽者,以其血肉未足,犹待长养,亦犹待楦之靴履,未经烫熨之绫罗纱绢,此际若此,则其血肉充满之后必不若此,故知宽者易白,紧而实者难白。相肌之法,备乎此矣。若是,则白者、嫩者、宽者为人争取,其黑而粗、紧而实者遂成弃物乎?曰:不然。薄命尽出红颜,厚福偏归陋质,此等非也,皆素封伉俪之材,诰命夫人之料也。   ○眉眼   面为一身之主,目又为一面之主。相人必先相面,人尽知之,相面必先相目,人亦尽知,而未必尽穷其秘。吾谓相人之法,必先相心,心得而后观其形体。形体维何?眉发口齿,耳鼻手足之类是也。心在腹中,何由得见?曰:有目在,无忧也。察心之邪正,莫妙于观眸子,子舆氏笔之于书,业开风鉴之祖。予无事赘陈其说,但言情性之刚柔,心思之愚慧。四者非他,即异日司花执爨之分途,而狮吼堂与温柔乡接壤之地也。目细而长者,秉性必柔;目粗而大者,居心必悍;目善动而黑白分明者,必多聪慧;目常定而白多黑少,或白少黑多者,必近愚蒙。然初相之时,善转者亦未能遽转,不定者亦有时而定。何以试之?曰:有法在,无忧也。其法维何?一曰以静待动,一曰以卑瞩高。目随身转,未有动荡其身,而能胶柱其目者;使之乍往乍来,多行数武,而我回环其目以视之,则秋波不转而自转,此一法也。妇人避羞,目必下视,我若居高临卑,彼下而又下,永无见目之时矣。必当处之高位,或立台坡之上,或居楼阁之前,而我故降其躯以瞩之,则彼下无可下,势必环转其眼以避我。虽云善动者动,不善动者亦动,而勉强自然之中,即有贵贱妍媸之别,此又一法也。至于耳之大小,鼻之高卑,眉发之淡浓,唇齿之红白,无目者犹能按之以手,岂有识者不能鉴之以形?无俟哓哓,徒滋繁渎。   眉之秀与不秀,亦复关系情性,当与眼目同视。然眉眼二物,其势往往相因。眼细者眉必长,眉粗者眼必巨,此大较好,然亦有不尽相合者。如长短粗细之间,未能一一尽善,则当取长恕短,要当视其可施人力与否。张京兆工于画眉,则其夫人之双黛,必非浓淡得宜,无可润泽者。短者可长,则妙在用增;粗者可细,则妙在用减。但有必不可少之一字,而人多忽视之者,其名曰“曲”。必有天然之曲,而后人力可施其巧。“眉若远山”,“眉如新月”,皆言曲之至也。即不能酷肖远山,尽如新月,亦须稍带月形,略存山意,或弯其上而不弯其下,或细其外而不细其中,皆可自施人力。最忌平空一抹,有如太白经天;又忌两笔斜冲,俨然倒书八字。变远山为近瀑,反新月为长虹,虽有善画之张郎,亦将畏难而却走。非选姿者居心太刻,以其为温柔乡择人,非为娘子军择将也。   ○手足   相女子者,有简便诀云:“上看头,下看脚。”似二语可概通身矣。予怪其最要一着,全未提起。两手十指,为一生巧拙之关,百岁荣枯所系,相女者首重在此,何以略而去之?且无论手嫩者必聪,指尖者多慧,臂丰而腕厚者,必享球围翠绕之荣;即以现在所需而论之,手以挥弦,使其指节累累,几类弯弓之决拾;手以品箫,如其臂形攘攘,几同伐竹之斧斤;抱枕携衾,观之兴索,振卮进酒,受者眉攒,亦大失开门见山之初着矣。故相手一节,为观人要着,寻花问柳者不可不知,然此道亦难言之矣。选人选足,每多窄窄金莲;观手观人,绝少纤纤玉指。是最易者足,而最难者手,十百之中,不能一二觏也。须知立法不可不严,至于行法,则不容不恕。但于或嫩或柔或尖或细之中,取其一得,即可宽恕其他矣。至于选足一事,如但求窄小,则可一目了解。倘欲由粗以及精,尽美而思善,使脚小而不受脚小之累,兼收脚小之用,则又比手更难,皆不可求而可遇者也。其累维何?因脚小而难行,动必扶墙靠壁,此累之在己者也;因脚小而致秽,令人掩鼻攒眉,此累之在人者也。其用维何?瘦欲无形,越看越生怜惜,此用之在日者也;柔若无骨,愈亲愈耐抚摩,此用之在夜者也。昔有人谓予曰:“宜兴周相国,以千金购一丽人,名为‘抱小姐’,因其脚小之至,寸步难移,每行必须人抱,是以得名。”予曰:“果若是,则一泥塑美人而已矣,数钱可买,奚事千金?”造物生人以足,欲其行也。昔形容女子聘婷者,非曰“步步生金莲”,即曰“行行如玉立”,皆谓其脚小能行,又复行而入画,是以可珍可宝,如其小而不行,则与刖足者何异?此小脚之累之不可有也。予遍游四方,见足之最小而无累,与最小而得用者,莫过于秦之兰州、晋之大同。兰州女子之足,大者三寸,小者犹不及焉,又能步履如飞,男子有时追之不及,然去其凌波小袜而抚摩之,犹觉刚柔相半;即有柔若无骨者,然偶见则易,频遇为难。至大同名妓,则强八皆若是也。与之同榻者,抚及金莲,令人不忍释手,觉倚翠偎红之乐,未有过于此者。向在都门,以此语人,人多不信。一席间拥二妓,一晋一燕,皆无丽色,而足则甚小。予请不信者即而验之,果觉晋胜于燕,大有刚柔之别。座客无不翻然,而罚不信者以金谷酒数。此言小脚之用之不可无也。噫,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就地取材,但不失立言之大意而已矣。   验足之法无他,只在多行几步,观其难行易动,察其勉强自然,则思过半矣。直则易动,曲即难行;正则自然,歪即勉强。直而正者,非止美观便走,亦少秽气。大约秽气之生,皆强勉造作之所致也。   ○态度   古云:“尤物足以移人。”尤物维何?媚态是已。世人不知,以为美色,乌知颜色虽美,是一物也,乌足移人?加之以态,则物而尤矣。如云美色即是尤物,即可移人,则今时绢做之美女,画上之娇娥,其颜色较之生人,岂止十倍,何以不见移人,而使之害相思成郁病耶?是知“媚态”二字,必不可少。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惟其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是以名为“尤物”。尤物者,怪物也,不可解说之事也。凡女子,一见即令人思,思而不能自己,遂至舍命以图,与生为难者,皆怪物也,皆不可解说之事也。吾于“态”之一字,服天地生人之巧,鬼神体物之工。使以我作天地鬼神,形体吾能赋之,知识我能予之,至于是物而非物,开形似有形之态度,我实不能变之化之,使其自无而有,复自有而无也。态之为物,不特能使美者愈美,艳者愈艳,且能使老者少而媸者妍,无情之事变为有情,使人暗受笼络而不觉者。女子一有媚态,三四分姿色,便可抵过六七分。试以六七分姿色而无媚态之妇人,与三四分姿色而有媚态之妇人同立一处,则人止爱三四分而不爱六七分,是态度之于颜色,犹不止一倍当两倍也。试以二三分姿色而无媚态之妇人,与全无姿色而止有媚态之妇人同立一处,或与人各交数言,则人止为媚态所惑,而不为美色所惑,是态度之于颜色,犹不止于以少敌多,且能以无而敌有也。今之女子,每有状貌姿容一无可取,而能令人思之不倦,甚至舍命相从者,皆“态”之一字之为崇也。是知选貌选姿,总不如选态一着之为要。态自天生,非可强造。强造之态,不能饰美,止能愈增其陋。同一颦也,出于西施则可爱,出于东施则可憎者,天生、强造之别也。相面、相肌、相眉、相眼之法,皆可言传,独相态一事,则予心能知之,口实不能言之。口之所能言者,物也,非尤物也。噫,能使人知,而能使人欲言不得,其为物也何知!其为事也何知!岂非天地之间一大怪物,而从古及今,一件解说不来之事乎?   诘予者曰:既为态度立言,又不指人以法,终觉首鼠,盍亦舍精言粗,略示相女者以意乎?予曰:不得已而为言,止有直书所见,聊为榜样而已。向在维扬,代一贵人相妾。靓妆而至者不一其人,始皆俯首而立,及命之抬头,一人不作羞容而竟抬;一人娇羞腼腆,强之数四而后抬;一人初不即抬,及强而后可,先以眼光一瞬,似于看人而实非看人,瞬毕复定而后抬,俟人看毕,复以眼光一瞬而后俯,此即“态”也。记曩时春游遇雨,避一亭中,见无数女子,妍媸不一,皆踉跄而至。中一缟衣贫妇,年三十许,人皆趋入亭中,彼独徘徊檐下,以中无隙地故也;人皆抖擞衣衫,虑其太湿,彼独听其自然,以檐下雨侵,抖之无益,徒现丑态故也。及雨将止而告行,彼独迟疑稍后,去不数武而雨复作,乃趋入亭。彼则先立亭中,以逆料必转,先踞胜地故也。然臆虽偶中,绝无骄人之色。见后入者反立檐下,衣衫之湿,数倍于前,而此妇代为振衣,姿态百出,竟若天集众丑,以形一人之媚者。自观者视之,其初之不动,似以郑重而养态;其后之故动,似以徜徉而生态。然彼岂能必天复雨,先储其才以俟用乎?其养也,出之无心,其生也,亦非有意,皆天机之自起自伏耳。当其养态之时,先有一种娇羞无那之致现于身外,令人生爱生怜,不俟娉婷大露而后觉也。斯二者,皆妇人媚态之一斑,举之以见大较。噫,以年三十许之贫妇,止为姿态稍异,遂使二八佳人与曳珠顶翠者皆出其下,然则态之为用,岂浅鲜哉!   人问:圣贤神化之事,皆可造诣而成,岂妇人媚态独不可学而至乎?予曰:学则可学,教则不能。人又问:既不能教,胡云可学?予曰:使无态之人与有态者同剧,朝夕薰陶,或能为其所化;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鹰变成鸠,形为气感,是则可矣。若欲耳提而面命之,则一部《廿一史》,当从何处说起?还怕愈说愈增其木强,奈何!   ◎修容第二妇人惟仙姿国色,无俟修容;稍去天工者,即不能免于人力矣。然予所谓“修饰”二字,无论妍媸美恶,均不可少。俗云:“三分人材,七分妆饰。”此为中人以下者言之也。然则有七分人材者,可少三分妆饰乎?即有十分人材者,岂一分妆饰皆可不用乎?曰:不能也。若是,则修容之道不可不急讲矣。今世之讲修容者,非止穷工极巧,几能变鬼为神,我即欲勉竭心神,创为新说,其如人心至巧,我法难工,非但小巫见大巫,且如小巫之徒,往教大巫之师,其不遭喷饭而唾面者鲜矣。然一时风气所趋,往往失之过当。非始初立法之不佳,一人求胜于一人,一日务新于一日,趋而过之,致失其真之弊也。“楚王好细腰,宫中皆饿死;楚王好高髻,宫中皆一尺;楚王好大袖,宫中皆全帛。”细腰非不可爱,高髻大袖非不美观,然至饿死,则人而鬼矣。髻至一尺,袖至全帛,非但不美观,直与魑魅魍魉无别矣。此非好细腰、好高髻大袖者之过,乃自为饿死,自为一尺,自为全帛者之过也。亦非自为饿死,自为一尺,自为全帛者之过,无一人痛惩其失,著为章程,谓止当如此,不可太过,不可不及,使有遵守者之过也。吾观今日之修容,大类楚宫之末俗,著为章程,非草野得为之事。但不经人提破,使知不可爱而可憎,听其日趋日甚,则在生而为魑魅魍魉者,已去死人不远,矧腰成一缕,有饿而必死之势哉!予为修容立说,实具此段婆心,凡为西子者,自当曲体人情,万毋遽发娇嗔,罪其唐突。   ○盥栉   盥面之法,无他奇巧,止是濯垢务尽。面上亦无他垢,所谓垢者,油而已矣。油有二种,有自生之油,有沾上之油。自生之油,从毛孔沁出,肥人多而瘦人少,似汗非汗者是也。沾上之油,从下而上者少,从上而下者多,以发与膏沐势不相离,发面交接之地,势难保其不侵。况以手按发,按毕之后,自上而下亦难保其不相挨擦,挨擦所至之处,即生油发亮之处也。生油发亮,于面似无大损,殊不知一日之美恶系焉,面之不白不匀,即从此始。从来上粉着色之地,最怕有油,有即不能上色。倘于浴面初毕,未经搽粉之时,但有指大一痕为油手所污,迨加粉搽面之后,则满面皆白而此处独黑,又且黑而有光,此受病之在先者也。既经搽粉之后,而为油手所污,其黑而光也亦然,以粉上加油,但见油而不见粉也,此受病之在后者也。此二者之为患,虽似大而实小,以受病之处止在一隅,不及满面,闺人尽有知之者。尚有全体受伤之患,从古佳人暗受其害而不知者,予请攻而出之。从来拭面之巾帕,多不止于拭面,擦臂抹胸,随其所至;有腻即有油,则巾帕之不洁也久矣。即有好洁之人,止以拭面,不及其他,然能保其上不及发,将至额角而遂止乎?一沾膏沐,即非无油少腻之物矣。以此拭面,非拭面也,犹打磨细物之人,故以油布擦光,使其不沾他物也。他物不沾,粉独沾乎?凡有面不受妆,越匀越黑;同一粉也,一人搽之而白,一个搽之而不白者,职是故也。以拭面之巾有异同,非搽面之粉有善恶也。故善匀面者,必须先洁其巾。拭面之巾,止供拭面之用,又须用过即浣,勿使稍带油痕,此务本穷源之法也。   善栉不如善篦,篦者,栉之兄也。发内无法,始得丝丝现相,不则一片如毡,求其界限而不得,是帽也,非髻也,是退光黑漆之器,非乌云蟠绕之头也。故善蓄姬妾者,当以百钱买梳,千钱购篦。篦精则发精,稍俭其值,则发损头痛,篦不数下而止矣。篦之极净,使便用梳。而梳之为物,则越旧越精。“人惟求旧,物惟求新”。古语虽然,非为论梳而论。求其旧而不得,则富者用牙,贫者用角。新木之梳,即搜根剔齿者,非油浸十日,不可用也。   古人呼髻为“蟠龙”。蟠龙者,髻之本体,非由妆饰而成。蟠龙者,髻之本体,非由妆饰而成。随手绾成,皆作蟠龙之势,可见古人之妆,全用自然,毫无造作。然龙乃善变之物,发无一定之形,使其相传至今,物而不化,则龙非蟠龙,乃死龙矣;发非佳人之发,乃死人之发矣。无怪今人善变,变之城是也。但其变之之形,只顾趋新,不求合理;只求变相,不顾失真。凡以彼物肖此物,必取其当然者肖之,必取其应有者肖之,又必取其形色相类者肖之,未有凭空捏造,任意为之而不顾者。古人呼发为“乌云”,呼髻为“蟠龙”者,以二物生于天上,宜乎在顶。发之缭绕似云,发之蟠曲似龙,而云之色有乌云,龙之色有乌龙。是色也,相也,情也,理也,事事相合,是以得名,非凭捏造,任意为之而不顾者也。窃怪今之所谓“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种种新式,非不穷新极异,令人改观,然于当然应有、形色相类之义,则一无取焉。人之一身,手可生花,江淹之彩笔是也;舌可生花,如来之广长是也;头则未见其生花,生之自今日始。此言不当然而然也。发上虽有簪花之义,未有以头为花,而身为蒂者;钵盂乃盛饭之器,未有倒贮活人之首,而作覆盆之象者,此皆事所未闻,闻之自今日始。此言不应有而有也。群花之色,万紫千红,独不见其有黑。设立一妇人于此,有人呼之为“黑牡丹”、“黑莲花”、“黑钵盂”者,此妇必艴然而怒,怒而继之以骂矣。以不喜呼名之怪物,居然自肖其形,岂非绝不可解之事乎?吾谓美人所梳之髻,不妨日异月新,但须筹为理之所有。理之所有者,其象多端,然总莫妙于云龙二物。仍用其名而变更其实,则古制新裁,并行而不悖矣。勿谓止此二物,变为有限,须知普天下之物,取其千态万状,越变而越不穷者,无有过此二物者矣。龙虽善变,犹不过飞龙、游龙、伏龙、潜龙、戏珠龙、出海龙之数种。至于云之为物,顷刻数迁其位,须臾屡易其形,“千变万化”四字,犹为有定之称,其实云之变相,“千万”二字,犹不足以限量之也。若得聪明女子,日日仰观天象,既肖云而为髻,复肖髻而为云,即一日一更其式,犹不能尽其巧幻,毕其离奇,矧未必朝朝变相乎?若谓天高云远,视不分明,难于取法,则令画工绘出巧云数朵,以纸剪式,衬于发下,俟栉沐既成,而后去之,此简便易行之法也。云上尽可着色,或簪以时花,或饰以珠翠,幻作云端五彩,视之光怪陆离。但须位置得宜,使与云体相合,若其中应有此物者,勿露时花珠翠之本形,则尽善矣。肖龙之法:如欲作飞龙、游龙,则先以己发梳一光头于下,后以假发制作龙形,盘旋缭绕,覆于其上。务使离发少许,勿使相粘相贴,始不失飞龙、游龙之义,相粘相贴则是潜龙、伏龙矣。悬空之法,不过用铁线一二条,衬于不见之处,其龙爪之向下者,以发作线,缝于光发之上,则不动矣。戏珠龙法,以发作小龙二条,缀于两旁,尾向后而首向前,前缀大珠一颗,近于龙嘴,名为“二龙戏珠”。出海龙亦照前式,但以假发作波浪纹,缀于龙身空隙之处,皆易为之。是数法者,皆以云龙二物分体为之,是云自云而龙自龙也。予又谓云龙二 物势不宜分,“云从龙,风从虎”,《周易》业有成言,是当合而用之。同用一发,同作一假,何不幻作云龙二物,使龙勿露全身,云亦勿作全朵,忽而见龙,忽而见云,令人无可测识,是美人之头,尽有盘旋飞舞之势,朝为行云,暮为行雨,不几两擅其绝,而为阳台神女之现身哉?噫,笠翁于此搜尽枯肠,为此髻者,不可不加尸祝。天年以后,倘得为神,则将往来绣阁之中,验其所制,果有裨于花容月貌否也。   ○薰陶   名花美女,气味相同,有国色者,必有天香。天香结自胞胎,非由薰染,佳人身上实实有此一种,非饰美之词也。此种香气,亦有姿貌不甚较艳,而能偶擅其奇者。总之,一有此种,即是夭折摧残之兆,红颜薄命未有捷于此者。有国色而有天香,与无国色而有天香,皆是千中遇一,其余则薰染之力不可少也。其力维何?富贵之家,则需花露。花露者,摘取花瓣入甑,酝酿而成者也。蔷薇最上,群花次之。然用不须多,每于盥浴之后,挹取数匙入掌,拭体拍面而匀之。此香此味,妙在似花非花,是露非露,有其芬芳,而无其气息,是以为佳,不似他种香气,或速或沉,是兰是桂,一嗅即知者也。其次则用香皂浴身,香茶沁口,皆是闺中应有之事。皂之为物,亦有一种神奇,人身偶染秽物,或偶沾秽气,用此一擦,则去尽无遗。由此推之,即以百和奇香拌入此中,未有不与垢秽并除,混入水中而不见者矣,乃独去秽而存香,似有攻邪不攻正之别。皂之佳者,一浴之后,香气经日不散,岂非天造地设,以供修容饰体之用者乎?香皂以江南六合县出者为第一,但价值稍昂,又恐远不能致,多则浴体,少则止以浴面,亦权宜丰俭之策也。至于香茶沁口,费亦不多,世人但知其贵,不知每日所需,不过指大一片,重止毫厘,裂成数块,每于饭后及临睡时以少许润舌,则满吻皆香,多则味苦,而反成药气矣。凡此所言,皆人所共知,予特申明其说,以见美人之香不可使之或无耳。别有一种,为值更廉,世人食而但甘其味,嗅而不辨其香者,请揭出言之:果中荔子,虽出人间,实与交梨、火枣无别,其色国色,其香天香,乃果中尤物也。予游闽粤,幸得饱啖而归,庶不虚生此口,但恨造物有私,不令四方皆出。陈不知鲜,夫人而知之矣。殊不知荔之陈者,香气未尝尽没,乃与橄榄同功,其好处却在回味时耳。佳人就寝,止啖一枚,则口脂之香,可以竟夕,多则甜而腻矣。须择道地者用之,枫亭是其选也。人问:沁口之香,为美人设乎?为伴美人者设乎?予曰:伴者居多。若论美人,则五官四体皆为人设,奚止口内之香。   ○点染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此唐人妙句也。今世讳言脂粉,动称污人之物,有满而是粉而云粉不上面,遍唇皆脂而曰脂不沾唇者,皆信唐诗太过,而欲以虢国夫人自居者也。噫,脂粉焉能污人,人自污耳。人谓脂粉二物,原为中材而设,美色可以不需。予曰:不然。惟美色可施脂粉,其余似可不设。何也?二物颇带世情,大有趋炎附热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陋者加之更益其陋。使以绝代佳人而微施粉泽,略染腥红,有不增娇益媚者乎?使以媸颜陋妇而丹铅其面,粉藻其姿,有不惊人骇众者乎?询其所以然之故,则以白者可使再白,黑者难使遽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而以白物相形之也。试以一墨一粉,先分二处,后合一处而观之,其分处之时,黑自黑而白自白,虽云各别其性,未甚相仇也;迨其合外,遂觉黑不自安,而白欲求去。相形相碍,难以一朝居者,以天下之物,相类者可使同居,即不相类而相似者,亦可使之同居,至于非但不相类、不相似,而且相反之物,则断断勿使同居,同居必为难矣。此言粉之不可混施也。脂则不然,面白者可用,面黑者亦可用。但脂粉二物,其势相依,面上有粉而唇上涂脂,则其色灿然可爱,倘面无粉泽而止丹唇,非但红色不显,且能使面上之黑色变而为紫,以紫之为色,非系天生,乃红黑二色合而成之者也。黑一见红,若逢故物,不求合而自合,精光相射,不觉紫气东来,使乘老子青牛,竟有五色灿然之瑞矣。若是,则脂粉二物,竟与若辈无缘,终身可不用矣,何以世间女子人人不舍,刻刻相需,而人亦未尝以脂粉多施,摈而不纳者?曰:不然。予所论者,乃面色最黑之人,所谓不相类、不相似,而且相反者也。若介在黑白之间,则相类而相似矣,既相类而相似,有何不可同居?但须施之有法,使浓淡得宜,则二物争效其灵矣。从来傅粉之面,止耐远观,难于近视,以其不能匀也。画士着色,用胶始匀,无胶则研杀不合。人面非同纸绢,万无用胶之理,此其所以不匀也。有法焉:请以一次分为二次,自淡而浓,由薄而厚,则可保无是患矣。请以他事喻之。砖匠以石灰粉壁,必先上粗灰一次,后上细灰一次;先上不到之处,后上者补之;后上偶遗之处,又有先上者衬之,是以厚薄相均,泯然无迹。使以二次所上之灰,并为一次,则非但拙匠难匀,巧者亦不能遍及矣。粉壁且然,况粉面乎?今以一次所傅之粉,分为二次傅之,先傅一次,俟其稍干,然后再傅第二次,则浓者淡而淡者浓,虽出无心,自能巧合,远观近视,无不宜矣。此法不但能匀,且能变换肌肤,使黑者渐白。何也?染匠之于布帛,无不由浅而深,其在深浅之间者,则非浅非深,另有一色,即如文字之有过文也。如欲染紫,必先使白变红,再使红变为紫,红即白紫之过文,未有由白竟紫者也。如欲染青,必使白变为蓝,再使蓝变为青,蓝即白青之过文,未有由白竟青者也。如妇人面容稍黑,欲使竟变为白,其势实难。今以薄粉先匀一次,是其面上之色已在黑白之间,非若曩时之纯黑矣;再上一次,是使淡白变为深白,非使纯黑变为全白也,难易之势,不大相径庭哉?由此推之,则二次可广为三,深黑可同于浅,人间世上,无不可用粉匀面之妇人矣。此理不待验而始明,凡读是编者,批阅至此,即知湖上笠翁原非蠢物,不止为风雅功臣,亦可谓红裙知己。初论面容黑白,未免立说过严。非过严也,使知受病实深,而后知德医人,果有起死回生之力也。舍此更有二说,皆浅乎此者,然亦不可不知;匀面必须匀项,否则前白后黑,有如戏场之鬼脸。至于点唇之法,又与匀面相反,一点即成,始类樱桃之体;若陆续增添,二三其手,即有长短宽窄之痕,是为成串樱桃,非一粒也。   ◎治服第三古云:“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俗云:“三代为宦,着衣吃饭。”古语今词,不谋而合,可见衣食二事之难也。饮食载于他卷,兹不具论,请言被服一事。寒贱之家,自羞褴褛,动以无钱置服为词,谓一朝发迹,男可翩翩裘马,妇则楚楚衣裳。孰知衣衫之附于人身,亦犹人身之附于其地。人与地习,久始相安,以极奢极美之服,而骤加俭朴之躯,则衣衫亦类生人,常有不服水土之患。宽者似窄,短者疑长,手欲出而袖使之藏,项宜伸而领为之曲,物不随人指使,遂如桎梏其身。“沐猴而冠”为人指笑者,非沐猴不可着冠,以其着之不惯,头与冠不相称也。此犹粗浅之论,未及精微。“衣以章身”,请晰其解。章者,著也,非文采彰明之谓也。身非形体之身,乃智愚贤不肖之实备于躬,犹“富润屋,德润身”之身也。同一衣也,富者服之章其富,贫者服之益章其贫;贵者服之章其贵,贱者服之益章其贱。有德有行之贤者,与无品无才之不肖者,其为章身也亦然。设有一大富长者于此,衣百结之衣,履踵决之履,一种丰腴气象,自能跃出衣履之外,不问而知为长者。是敝服垢衣,亦能章人之富,况罗绮而文绣者乎?丐夫菜佣窃得美服而被焉,往往因之得祸,以服能章贫,不必定为短褐,有时亦在长裾耳。“富润屋,德润身”之解,亦复如是。富人所处之屋,不必尽为画栋雕梁,即居茅舍数椽,而过其门、入其室者,常见荜门圭窦之间,自有一种旺气,所谓“润”也。公卿将相之后,子孙式微,所居门第未尝稍改,而经其地者,觉有冷气侵入,此家门枯槁之过,润之无其人也。从来读《大学》者,未得其解,释以雕镂粉藻之义。果如其言,则富人舍其旧居,另觅新居而加以雕镂粉藻;则有德之人亦将弃其旧身,另易新身而后谓之心广体胖乎?甚矣,读书之难,而章句训诂之学非易事也。予尝以此论见之说部,今复叙入闲情。噫,此等诠解,岂好闲情、作小说者所者道哉?偶寄云尔。   ○首饰   珠翠宝玉,妇人饰发之具也,然增娇益媚者以此,损娇掩媚者亦以此。所谓增娇益媚者,或是面容欠白,或是发色带黄,有此等奇珍异宝覆于其上,则光芒四射,能令肌发改观,与玉蕴于山而山灵,珠藏于泽而泽媚同一理也。若使肌白发黑之佳人满头翡翠,环鬓金珠,但见金而不见人,犹之花藏叶底,月在云中,是尽可出头露面之人,而故作藏头盖面之事。巨眼者见之,犹能略迹求真,谓其美丽当不止此,使去粉饰而全露天真,还不知如何妩媚;使遇皮相之流,止谈妆饰之离奇,不及姿容窈窕,是以人饰珠翠宝玉,非以珠翠宝玉饰人也。故女人一生,戴珠顶翠之事,止可一月,万勿多时。所谓一月者,自作新妇于归之日始,至满月卸妆之日止。只此一月,亦是无可奈何。父母置办一场,翁姑婚娶一次,非此艳妆盛饰,不足以慰其心。过此以往,则当去桎梏而谢羁囚,终身不修苦行矣。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此二物者,则不可不求精善。富贵之家,无论多设金玉犀贝之属,各存其制,屡变其形,或数日一更,或一日一更,皆未尝不可。贫贱之家,力不能办金玉者,宁用骨角,勿用铜锡。骨角耐观,制之佳者,与犀贝无异,铜锡非止不雅,且能损发。簪珥之外,所当饰鬓者,莫妙于时花数朵,较之珠翠宝玉,非止雅俗判然,且亦生死迥别。《清平调》之首句云:“名花倾国两相欢。”欢者,喜也,相欢者,彼既喜我,我亦喜彼之谓也。国色乃人中之花,名花乃花中之人,二物可称同调,正当晨夕与共者也。洪武云:“若得阿娇,贮之金屋。”吾谓金屋可以不设,药栏花榭则断断应有,不可或无。富贵之家如得丽人,则当遍访名花,植于阃内,使之旦夕相亲,珠围翠绕之荣不足道也。晨起簪花,听其自择。喜红则红,爱紫则紫,随心插戴,自然合宜,所谓两相欢也。寒素之家,如得美妇,屋旁稍有隙地,亦当种树栽花,以备点缀云鬟之用。他事可俭,此事独不可俭。妇人青春有几,男子遇色为难。尽有公侯将相、富室大家,或苦缘分之悭,或病中宫之妒,欲亲美色而毕世不能。我何人斯,而擅有此乐,不得一二事娱悦其心,不得一二物妆点其貌,是为暴殄天物,犹倾精米洁饭于粪壤之中也。即使赤贫之家,卓锥无地,欲艺时花而不能者,亦当乞诸名园,购之担上。即使日费几文钱,不过少饮一杯酒,既悦妇人之习,复娱男子之目,便宜不亦多乎?更有俭于此者,近日吴门所制象生花,穷精极巧,与树头摘下者无异,纯用通草,每朵不过数文,可备月余之用。绒绢所制者,价常倍之,反不若此物之精雅,又能肖真。而时人所好,偏在彼而不在此,岂物不论美恶,止论贵贱乎?噫,相士用人者,亦复如此,奚止于物。   吴门所制之花,花象生而叶不象生,户户皆然,殊不可解。若去其假叶而以真者缀之,则因叶真而花益真矣。亦是一法。   时花之色,白为上,黄次之,淡红次之,最忌大红,尤忌木红。玫瑰,花之最香者也,而色太艳,止宜压在髻下,暗受其香,勿使花形全露,全露则类村妆,以村妇非红不爱好。   花中之茉莉,舍插鬓之外,一无所用。可见天之生此,原为助妆而设,妆可少乎?珠兰亦然。珠兰之妙,十倍茉莉,但不能处处皆有,是一恨事。   予前论髻,欲人革去“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等怪形,而以假{髟皮}作云龙等式。客有过之者,谓:吾侪立法,当使天下去赝存真,奈何教人为伪?予曰:生今之世,行古之道,立言则善,谁其从之?不若因势利导,使之渐近自然。妇人之首,不能无饰,自昔为然矣,与其饰以珠翠宝玉,不若饰之以{髟皮}.{髟皮}虽云假,原是妇人头上之物,以此为饰,可谓还其固有,又无穷奢极靡之滥费,与崇尚时花,鄙黜珠玉,同一理也。予岂不能为高世之论哉?虑其无裨人情耳。   簪之为色,宜浅不宜深,欲形其发之黑也。玉为上,犀之近黄者、蜜蜡之近白者次之,金银又次之,玛瑙琥珀皆所不能。簪头取象于物,如龙头、凤头、如意头、兰花头之类是也。但宜结实自然,不宜玲珑雕斫;宜于发相依附,不得昂首而作跳跃之形。盖簪头所以压发,服贴为佳,悬空则谬矣。   饰耳之环,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银一点,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若配盛妆艳服,不得不略大其形,但勿过丁香之一倍二倍。既当约小其形,复宜精雅其制,切忌为古时络索之样,时非元夕,何须耳上悬灯?若再饰以珠翠,则为福建之珠灯,丹阳之料丝灯矣。其为灯也犹可厌,况为耳上之环乎?   ○衣衫   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绮罗文绣之服,被垢蒙尘,反不若布服之鲜美,所谓贵洁不贵精也。红紫深艳之色,违时失尚,反不若浅淡之合宜,所谓贵雅不贵丽也。贵人之妇,宜披文采,寒俭之家,当衣缟素,所谓与人相称也。然人有生成之面,面有相配之衣,衣有相配之色,皆一定而不可移者。今试取鲜衣一袭,令少妇数人先后服之,定有一二中看,一二不中看者,以其面色与衣色有相称、不相称之别,非衣有公私向背于其间也。使贵人之妇之面色,不宜文采而宜缟素,必欲去缟素而就文采,不几与面为仇乎?故曰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面相宜。大约面色之最白最嫩,与体态之最轻盈者,斯无往而不宜。色之浅者显其淡,色之深者愈显其淡;衣之精者形其娇,衣之粗者愈形其娇。此等即非国色,亦去夷光、王嫱不远矣,然当世有几人哉?稍近中材者,即当相体裁衣,不得混施色相矣。相体裁衣之法,变化多端,不应胶柱而论,然不得已而强言其略,则在务从其近而已。面颜近白者,衣色可深可浅;其近黑者,则不宜浅而独宜深,浅则愈彰其黑矣。肌肤近腻者,衣服可精可粗;其近糙者,则不宜精而独宜粗,精则愈形其糙矣。然而贫贱之家,求为精与深而不能,富贵之家欲为粗与浅而不可,则奈何?曰:不难。布苎有精粗深浅之别,绮罗文采亦有精粗深浅之别,非谓布苎必粗而罗绮必精,锦绣必深而缟素必浅也。纟由与缎之体质不光、花纹突起者,即是精中之粗,深中之浅;布与苎之纱线紧密、漂染精工者,即是粗中之精,浅中之深。凡予所言,皆贵贱咸宜之事,既不详绣户而略衡门,亦不私贫家而遗富室。盖美女未尝择地而生,佳人不能选夫而嫁,务使得是编者,人人有裨,则怜香惜玉之念,有同雨露之均施矣。   迩来衣服之好尚,其大胜古昔,可为一定不移之法者,又有大背情理,可为人心世道之忧者,请并言之。其大胜古昔,可为一定不移之法者,大家富室,衣色皆尚青是已。(青非青也,玄也。因避讳,故易之。)记予儿时所见,女子之少者,尚银红桃红,稍长者尚月白,未几而银红桃红皆变大红,月白变蓝,再变则大红变紫,蓝变石青。迨鼎革以后,则石青与紫皆罕见,无论少长男妇,皆衣青矣,可谓“齐变至鲁,鲁变至道”,变之至善而无可复加者矣。其递变至此也,并非有意而然,不过人情好胜,一家浓似一家,一日深于一日,不知不觉,遂趋到尽头处耳。然青之为色,其妙多端,不能悉数。但就妇人所宜者而论,面白者衣之,其面愈白,面黑者衣之,其面亦不觉其黑,此其宜于貌者也。年少者衣之,其年愈少,年老者衣之,其年亦不觉甚老,此其宜于岁者也。贫贱者衣之,是为贫贱之本等,富贵者衣之,又觉脱去繁华之习,但存雅素之风,亦未尝失其富贵之本来,此其宜于分者也。他色之衣,极不耐污,略沾茶酒之色,稍侵油腻之痕,非染不能复着,染之即成旧衣。此色不然,惟其极浓也,凡淡乎此者,皆受其侵而不觉;惟其极深也,凡浅乎此者,皆纳其污而不辞,此又其宜于体而适于用者也。贫家止此一衣,无他美服相衬,亦未尝尽现底里,以覆其外者色原不艳,即使中衣敝垢,未甚相形也;如用他角于外,则一缕欠精,即彰其丑矣。富贵之家,凡有锦衣绣裳,皆可服之于内,风飘袂起,五色灿然,使一衣胜似一衣,非止不掩中藏,且莫能穷其底蕴。诗云“衣锦尚纟小保恶其文之著也。此独不然,止因外色最深,使里衣之文越著,有复古之美名,无泥古之实害。二八佳人,如欲华美其制,则青上洒线,青上堆花,较之他色更显。反复求之,衣色之妙,未有过于此者。后来即有所变,亦皆举一废百,不能事事咸宜,此予所谓大胜古昔,可为一定不移之法者也。至于大背情理,可为人心世道之忧者,则零拼碎补之服,俗名呼为“水田衣”者是已。衣之有缝,古人非好为之,不得已也。人有肥瘠长短之不同,不能象体而织,是必制为全帛,剪碎而后成之,即此一条两条之缝,亦是人身赘瘤,万万不能去之,故强存其迹。赞神仙之美者,必曰“天衣无缝”,明言人间世上,多此一物故也。而今且以一条两条、广为数十百条,非止不似天衣,且不使类人间世上,然而愈趋愈下,将肖何物而后已乎?推原其始,亦非有意为之,盖由缝衣之奸匠,明为裁剪,暗作穿窬,逐段窃取而藏之,无由出脱,创为此制,以售其奸。不料人情厌常喜怪,不惟不攻其弊,且群然则而效之。毁成片者为零星小块,全帛何罪,使受寸磔之刑?缝碎裂者为百衲僧衣,女子何辜,忽现出家之相?风俗好尚之迁移,常有关于气数,此制不鹩诮瘢而鹩诔珈跄┠辍S杓而诧之,尝谓人曰:“衣衫无故易形,殆有若或使之者,六合以内,得无有土崩瓦解之事乎?”未几而闯氛四起,割裂中原,人谓予言不幸而中。方今圣人御世,万国来归,车书一统之朝,此等制度,自应潜革。倘遇同心,谓刍荛之言,不甚訾谬,交相劝谕,勿效前颦,则予为是言也,亦犹鸡鸣犬吠之声,不为无补于盛治耳。   云肩以护衣领,不使沾油,制之最善者也。但须与衣同色,近观则有,远视若无,斯为得体。即使难于一色,亦须不甚相悬。若衣色极深,而云肩极浅,或衣色极浅,而云肩极深,则是自首判然,虽曰相连,实同异处,此最不相宜之事也。予又谓云肩之色,不惟与衣相同,更须里外合一,如外色是青,则夹里之色亦当用青,外色是蓝,则夹里之色亦当用蓝。何也?此物在肩,不能时时服贴,稍遇风飘,则夹里向外,有如飓吹残叶,风卷败荷,美人之身不能不现历乱萧条之象矣。若使里外一色,则任其整齐颠倒,总无是患。然家常则已,出外见人,必须暗定以线,勿使与服相离,盖动而色纯,总不如不动之为愈也。   妇从之妆,随家丰俭,独有价廉功倍之二物,必不可无。一曰半臂,俗呼“背褡”者是也;一曰束腰之带,欲呼“鸾绦”者是也。妇人之体,宜窄不宜宽,一着背褡,则宽者窄,而窄者愈显其窄矣。妇人之腰,宜细不宜粗,一束以带,则粗者细,而细者倍觉其细矣。背褡宜着于外,人皆知之;鸾绦宜束于内,人多未谙。带藏衣内,则虽有若无,似腰肢本细,非有物缩之使细也。   裙制之精粗,惟视折纹之多寡。折多则行走自如,无缠身碍足之患,折少则往来局促,有拘挛桎梏之形;折多则湘纹易动,无风亦似飘祝折少则胶柱难移,有态亦同木强。故衣服之料,他或可省,裙幅必不可省。古云:“裙拖八幅湘江水。”幅既有八,则折纹之不少可知。予谓八幅之裙,宜于家常;人前美观,尚须十幅。盖裙幅之增,所费无几,况增其幅,必减其丝。惟细闱徵可以八幅十幅,厚重则为滞物,与幅减而折少者同矣。即使稍增其值,亦与他费不同。妇人之异于男子,全在下体。男子生而愿为之有室,其所以为室者,只在几希之间耳。掩藏秘器,爱护家珍,全在罗裙几幅,可不丰其料而美其制,以贻采葑采菲者诮乎?近日吴门所尚“百裥裙”,可谓尽美。予谓此裙宜配盛服,又不宜于家常,惜物力也。较旧制稍增,较新制略减,人前十幅,家居八幅,则得丰俭之宜矣。吴门新式,又有所谓“月华裙”者,一裥之中,五色俱备,犹皎月之观光华也,予独怪而不取。人工物料,十倍常裙,暴殄天物,不待言矣,而又不甚美观。盖下体之服,宜淡不宜浓,宜纯不宜杂。予尝读旧诗,见“飘苎色裙拖地”、“红裙妒杀石榴花”等句,颇笑前人之笨。若果如是,则亦艳妆村妇而已矣,乌足动雅人韵士之心哉?惟近制“弹墨裙”,颇饶别致,然犹未获我心,嗣当别出新裁,以正同调。思而未制,不敢轻以误人也。   ○鞋袜   男子所着之履,俗名为鞋,女子亦名为鞋。男子饰足之衣,俗名为袜,女子独易其名曰“褶”,其实褶即袜也。古云“凌波小袜”,其名最雅,不识后人何故易之?袜色尚白,尚浅红;鞋色尚深红,今复尚青,可谓制之尽美者矣。鞋用高底,使小者愈小,瘦者越瘦,可谓制之尽美又尽善者矣。然足之大者,往往以此藏拙。埋没作者一段初心,是止供丑妇效颦,非为佳人助力。近有矫其弊者,窄小金莲,皆用平底,使与伪造者有别。殊不知此制一设,则人人向高底乞灵,高底之为物也,遂成百世不祧之祀,有之则大者亦小,无之则小者亦大。尝有三寸无底之足,与四五寸有底之鞋同立一处,反觉四五寸之小,而三寸之大者,以有底则指尖向下,而秃者疑尖,无底则玉笋朝天,而尖者似秃故也。吾谓高底不宜尽去,只在减损其料而已。足之大者,利于厚而不利于薄,薄则本体现矣;利于大而不利于小,小则痛而不能行矣。我以极薄极小者形之,则似鹤立鸡群,不求异而自异。世岂有高底如钱,不扭捏而能行之大脚乎?   古人取义命名,纤毫不爽,如前所云,以“蟠龙”名髻,“乌云”为发之类是也。独于妇人之足,取义命名,皆与实事相反。何也?足者,形之最小者也;莲者,花之最大者也;而名妇人之足者,必曰“金莲”,名最小之足者,则曰“三寸金莲”。使妇人之足,果如莲瓣之为形,则其阔而大也,尚可言乎?极小极窄之莲瓣,岂止三寸而已乎?此“金莲”之义之不可解也。从来名妇人之鞋者,必曰“凤头”。世人顾名思义,遂以金银制凤,缀于鞋尖以实之。试思凤之为物,止能小于大鹏;方之众鸟,不几洋洋乎大观也哉?以之名鞋,虽曰赞美之词,实类讥讽之迹。如曰“凤头”二字,但肖其形,凤之头锐而身大,是以得名;然则众鸟之头,尽有锐于凤者,何故不以命名,而独有取于凤?且凤较他鸟,其首独昂,妇人趾尖,妙在低而能伏,使如凤凰之昂首,其形尚可观乎?此“凤头”之义之不可解者也。若是,则古人之命名取义,果何所见而云然?岂终不可解乎?曰:有说焉。妇人裹足之制,非由前古,盖后来添设之事也。其命名之初,妇人之足亦犹男子之足,使其果如莲瓣之稍尖,凤头之稍锐,亦可谓古之小脚。无其制而能约小其形,较之今人,殆有过焉者矣。吾谓“凤头”、“金莲”等字相传已久,其名未可遽易,然止可呼其名,万勿肖其实;如肖其实,则极不美观,而为前人所误矣。不宁惟是,凤为羽虫之长,与龙比肩,乃帝王饰衣饰器之物也,以之饰足,无乃大亵名器乎?尝见妇人绣袜,每作龙凤之形,皆昧理僭分之大者,不可不为拈破。近日女子鞋头,不缀凤而缀珠,可称善变。珠出水底,宜在凌波袜下,且似粟之珠,价不甚昂,缀一粒于鞋尖,满足俱呈宝色。使登歌舞之氍毹,则为走盘之珠;使作阳台之云雨,则为掌上之珠。然作始者见不及此,亦犹衣色之变青,不知其然而然,所谓暗合道妙者也。予友余子澹心,向著《鞋袜辨》一篇,考缠足之从来,核妇履之原制,精而且确,足与此说相发明,附载于后。   ○妇人鞋袜辨   古妇人之足,与男子无异。《周礼》有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舄、黑舄、赤纟意、黄纟意、青勾素履、葛履,辨外内命夫命妇之功屦、命屦、散屦。可见男女之履,同一形制,非如后世女子之弓弯细纤,以小为贵也。考之缠足,起于南唐李后主。后主有宫嫔娘,纤丽善舞,乃命作金莲,高六尺,饰以珍宝,纟写缨络,中作品色瑞莲,令娘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着素袜,行舞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由是人多效之,此缠足所自始也。唐以前未开此风,故词客诗人,歌咏美人好女,容态之殊丽,颜色之天姣,以至面妆首饰、衣褶裙裾之华靡,鬓发、眉眼,唇齿、腰肢、手腕之婀娜秀洁,无不津津乎其言之,而无一语及足之纤小者。即如古乐府之《双行缠》云:“新罗绣白胫,足趺如春妍。”曹子建云:“践远游之文履”,李太白诗云:“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韩致光诗云:“六寸肤圆光致致”,杜牧之诗云:“钿尺裁量减四分”,汉《杂事秘辛》云:“足长八寸,胫跗丰妍。”夫六寸八寸,素白丰妍,可见唐以前妇人之足,无屈上作新月状者也。即东昏潘妃,作金莲花帖地,令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金莲花”,非谓足为金莲也。崔豹《古今注》:“东晋有凤头重台之履”,不专言妇人也。宋元丰以前,缠足者尚少,自元至今,将四百年,矫揉造作亦泰甚矣。古妇人皆着袜。杨太真死之日,马嵬媪得锦衤幼袜一只,过客一玩百钱。李太白诗云:“溪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袜一名“膝裤”。宋高宗闻秦桧死,喜曰:“今后免膝裤中插匕首矣。”则袜也,膝裤也,乃男女之通称,原无分别。但古有底,今无底耳。古有底之袜,不必着鞋,皆可行地;今无底之袜,非着鞋,则寸步不能行矣。张平子云:“罗袜凌蹑足容与”。曹子建云:“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李后主词云:“划袜下香阶,手提金缕鞋。”古今鞋袜之制,其不同如此。至于高底之制,前古未闻,于今独绝。吴下妇人,有以异香为底,围以精绫者;有凿花玲珑,囊以香麝,行步霏霏,印香在地者。此则服妖,宋元以来,诗人所未及,故表而出之,以告世之赋“香奁”、咏“玉台”者。   袜色与鞋色相反,袜宜极浅,鞋宜极深,欲其相形而始露也。今之女子,袜皆尚白,鞋用深红深青,可谓尽制。然家家若是,亦忌雷同。予欲更翻置色,深其袜而浅其鞋,则脚之小者更露。盖鞋之为色,不当与地色相同。地色者,泥土砖石之色是也。泥土砖石其为色也多深,浅者立于其上,则界限分明,不为地色所掩。如地青而鞋亦青,地绿而鞋亦绿,则无所见其短长矣。脚之大者则应反此,宜视地色以为色,则藏拙之法,不独使高底居功矣。鄙见若此,请以质之金屋主人,转询阿娇,定其是否。   ◎习技第四“女子无才便是德。”言虽近理,却非无故而云然。因聪明女子失节者多,不若无才之为贵。盖前人愤激之词,与男子因官得祸,遂以读书作宦为畏途,遗言戒子孙,使之勿读书、勿作宦者等也。此皆见噎废食之说,究竟书可竟弃,仕可尽废乎?吾谓才德二字,原不相妨。有才之女,未必人人败行;贪淫之妇,何尝历历知书?但须为之夫者,既有怜才之心,兼有双才之术耳。至于姬妾婢媵,又与正室不同。娶妻如买田庄,非五谷不殖,非桑麻不树,稍涉游观之物,即拔而去之,以其为衣食所出,地力有限,不能旁及其他也。买姬妾如治园圃,结子之花亦种,不结子之花亦种;成荫之树亦栽,不成荫之树亦栽,以其原为娱情而设,所重在耳目,则口腹有时而轻,不能顾名兼顾实也。使姬妾满堂,皆是蠢然一物,我欲言而彼默,我思静而彼喧,所答非所问,所应非所求,是何异于入狐狸之穴,舍宣淫而外,一无事事者乎?故习技之道,不可不与修容、治服并讲也。技艺以翰墨为上,丝竹次之,歌舞又次之,女工则其分内事,不必道也。然尽有专攻男技,不屑女红,鄙织盼贱役,视针线如仇雠,甚至三寸弓鞋不屑自制,亦倩老妪贫女为捉刀人者,亦何借巧藏拙,而失造物生人之初意哉!予谓妇人职业,毕竟以缝纫为主,缝纫既熟,徐及其他。予谈习技而不及女工者,以描鸾刺凤之事,闺阁中人人皆晓,无俟予为越俎之谈。其不及女工,而仍郑重其事,不敢竟遗者,虑开后世逐末之门,置纺绩蚕缲于不讲也。虽说闲情,无伤大道,是为立言之初意尔。   ○文艺   学技必先学文。非曰先难后易,正欲先易而后难也。天下万事万物,尽有开门之锁钥。销钥维何?文理二字是也。寻常锁钥,一钥止开一锁,一锁止管一门;而文理二字之为锁钥,其所管者不止千门万户。盖合天上地下,万国九州,其大至于无外,其小至于无内,一切当行当学之事,无不握其枢纽,而司其出入者也。此论之发,不独为妇人女子,通天下之士农工贾,三教九流,百工技艺,皆当作如是观。以许大世界,摄入文理二字之中,可谓约矣,不知二字之中,又分宾主。凡学文者,非为学文,但欲明此理也。此理既明,则文字又属敲门之砖,可以废而不用矣。天下技艺无穷,其源头止出一理。明理之人学技,与不明理之人学技,其难易判若天渊。然不读书不识字,何由明理?故学技必先学文。然女子所学之文,无事求全责备,识得一字,有一字之用,多多益善,少亦未尝不善;事事能精,一事自可愈精。予尝谓土木匠工,但有能识字记帐者,其所造之房屋器皿,定与拙匠不同,且有事半功倍之益。人初不信,后择数人验之,果如予言。粗技若此,精者可知。甚矣,字之不可不识,理之不可不明也。   妇人读书习字,所难只在入门。入门之后,其聪明必过于男子,以男子念纷,而妇人心一故也。导之入门,贵在情窦未开之际,开则志念稍分,不似从前之专一。然买姬置妾,多在三五、二八之年,娶而不御,使作蒙童求我者,宁有几人?如必俟情窦未开,是终身无可授之人矣。惟在循循善诱,勿阻其机,“扑作教刑”一语,非为女徒而设也。先令识字,字识而后教之以书。识字不贵多,每日仅可数字,取其笔画最少,眼前易见者训之。由易而难,由少而多,日积月累,则一 年半载以后,不令读书而自解寻章觅句矣。乘其爱看之时,急觅传奇之有情节、小说之无破绽者,听其翻阅,则书非书也,不怒不威而引人登堂入室之明师也。其故维何?以传奇、小说所载之言,尽是常谈俗语,妇人阅之,若逢故物。譬如一句之中,共有十字,此女已识者七,未识者三,顺口念去,自然不差。是因已识之七字,可悟未识之三字,则此三字也者,非我教之,传奇、小说教之也。由此而机锋相触,自能曲喻旁通。再得男子善为开导,使之由浅而深,则共枕论文,较之登坛讲艺,其为时雨之化,难易奚止十倍哉?十人之中,拔其一二最聪慧者,日与谈诗,使之渐通声律,但有说话铿锵,无重复聱牙之字者,即作诗能文之料也。苏夫人说“春夜月胜于秋夜月,秋夜月令人惨凄,春夜月令人和悦。”此非作诗,随口所说之话也。东坡因其出口合律,许以能诗,传为佳话。此即说话铿锵,无重复聱牙,可以作诗之明验也。其余女子,未必人人若是,但能书义稍通,则任学诸般技艺,皆是锁钥到手,不忧阻隔之人矣。   妇人读书习字,无论学成之后受益无穷,即其初学之时,先有裨于观者:只须案摊书本,手捏柔毫,坐于绿窗翠箔之下,便是一幅画图。班姬续史之容,谢庭咏雪之态,不过如是,何必睹其题咏,较其工拙,而后有闺秀同房之乐哉?噫,此等画图,人间不少,无奈身处其地,皆作寻常事物观,殊可惜耳。   欲令女子学诗,必先使之多读,多读而能口不离诗,以之作话,则其诗意诗情,自能随机触露,而为天籁自鸣矣。至其聪明之所发,思路之由开,则全在所读之诗之工拙,选诗与读者,务在善迎其机。然则选者维何?曰:在“平易尖颖”四字。平易者,使之易明且易学;尖颖者,妇人之聪明,大约在纤巧一路,读尖颖之诗,如逢故我,则喜而愿学,所谓迎其机也。所选之诗,莫妙于晚唐及宋人,初中盛三唐,皆所不取;至汉魏晋之诗,皆秘勿与见,见即阻塞机锋,终身不敢学矣。此予边见,高明者阅之,势必哑然一笑。然予才浅识隘,仅足为女子之师,至高峻词坛,则生平未到,无怪乎立论之卑也。   女子之善歌者,若通文义,皆可教作诗余。盖长短句法,日日见于词曲之中,入者既多,出者自易,较作诗之功为尤捷也。曲体最长,每一套必须数曲,非力赡者不能。诗余短而易竟,如《长相思》、《浣溪纱》、《如梦令》、《蝶恋花》之类,每首不过一二十字,作之可逗灵机。但观诗余选本,多闺秀女郎之作,为其词理易明,口吻易肖故也。然诗余既熟,即可由短而长,扩为词曲,其势亦易。果能如果,听其自制自歌,则是名士佳人合而为一,千古来韵事韵人,未有出于此者。吾恐上界神仙,自鄙其乐,咸欲谪向人寰而就之矣。此论前人未道,实实创自笠翁,有由此而得妙境者,切忽忘其所本。   以闺秀自命者,书、画、琴、棋四艺,均不可少。然学之须分缓急,必不可已者先之,其余资性能兼,不妨次第并举,不则一技擅长,才女之名著矣。琴列丝竹,别有分门,书则前说已备。善教由人,善习由己,其工拙浅深,不可强也。画乃闺中末技,学不学听之。至手谈一节,则断不容已,教之使学,其利于人己者,非止一端。妇人无事,必生他想,得此遣日,则妄念不生,一也;女子群居,争端易酿,以手代舌,是喧者寂之,二也;男女对坐,静必思淫,鼓瑟鼓琴之暇,焚香啜茗之余,不设一番功课,则静极思动,其两不相下之势,不在几案之前,即居床第之上矣。一涉手谈,则诸想皆落度外,缓兵降火之法,莫善于此。但与妇人对垒,无事角胜争雄,宁饶数子而输彼一筹,则有喜无嗔,笑容可掬;若有心使败,非止当下难堪,且阻后来弈兴矣。   纤指拈棋,踌躇不下,静观此态,尽勾消魂。必欲胜之,恐天地间无此忍人也。   双陆投褐罴迹皆在可缓。骨牌赌胜,亦可消闲,且易知易学,似不可已。   ○丝竹   丝竹之音,推琴为首。古乐相传至今,其已变而未尽变者,独此一种,余皆末世之音也。妇人学此,可以变化性性,欲置温柔乡,不可无此陶熔之具。然此种声音,学之最难,听之亦最不易。凡令姬妾学此者,当先自问其能弹与否。主人知音,始可令琴瑟在御,不则弹者铿然,听者茫然,强束官骸以俟其阕,是非悦耳之音,乃苦人之具也,习之何为?凡人买姬置妾,总为自娱。己所悦者,导之使习;己所不悦,戒令勿为,是真能自娱者也。尝见富贵之人,听惯弋阳、四 平等腔,极嫌昆调之冷,然因世人雅重昆调,强令歌童习之,每听一曲,攒眉许久,座客亦代为苦难,此皆不善自娱者也。予谓人之性情,各有所嗜,亦各有所厌,即使嗜之不当,厌之不宜,亦不妨自攻其谬。自攻其谬,则不谬矣。予生平有三癖,皆世人共好而我独不好者:一为果中之橄榄,一为馔中之海参,一为衣中之茧纟由。此三物者,人以食我,我亦食之;人以衣我,我亦衣之;然未尝自沽而食,自购而衣,因不知其精美之所在也。谚云:“村人吃橄榄,不知回味。”予真海内之村人也。因论习琴,而谬谈至此,诚为饶舌。   人问:主人善琴,始可令姬妾学琴,然则教歌舞者,亦必主人善歌善舞而后教平?须眉丈夫之工此者,有几人乎?曰:不然。歌舞难精而易晓,闻其声音之婉转,睹见体态之轻盈,不必知音,始能领略,座中席上,主客皆然,所谓雅俗共赏者是也。琴音易响而难明,非身习者不知,惟善弹者能听。伯牙不遇子期,相如不得文君,尽日挥弦,总成虚鼓。吾观今世之为琴,善弹者多,能听者少;延名师、教美妾者尽多,果能以此行乐,不愧文君、相如之名者绝少。务实不务名,此予立言之意也。若使主人善操,则当舍诸技而专务丝桐。“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窃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非他,胶漆男女,而使之合一;联络情意,而使之不分者也。花前月下,美景良辰,值水阁之生凉,遇绣窗之无事,或夫唱而妻和,或女操而男听,或两声齐发,韵不参差,无论身当其境者俨若神仙,即画成一幅合操图,亦足令观者消魂,而知音男妇之生妒也。   丝音自蕉桐而外,女子宜学者,又有琵琶、弦索、提琴之三种。琵琶极妙,惜今时不尚,善弹者少,然弦索之音,实足以代之。弦索之形较琵琶为瘦小,与女郎之纤体最宜。近日教习家,其于声音之道,能不大谬于宫商者,首推弦索,时典次之,戏曲又次之。予向有场内无文,场上无曲之说,非过论也。止为初学之时,便以取舍得失为心,虑其调高和寡,止求为“下里巴人”,不愿作“阳春白雪”,故造到五七分即止耳。提琴较之弦索,形愈小而声愈清,度清曲者必不可少。提琴之音,即绝少美人之音也。舂容柔媚,婉转断续,无一不肖。即使清曲不度,止令善歌二人,一吹洞箫,一拽提琴,暗谱悠扬之曲,使隔花间柳者听之,俨然一绝代佳人,不觉动怜香惜玉之思也。   丝音之最易学者,莫过于提琴,事半功倍,悦耳娱神。吾不能不德创始之人,令若辈尸而祝之也。   竹音之宜于闺阁者,惟洞箫一种。笛可暂而不可常。到笙、管二物,则与诸乐并陈,不得已而偶然一弄,非绣窗所应有也。盖妇人奏技,与男子不同,男子所重在声,妇人所重在容。吹笙搦管之时,声则可听,而容不耐看,以其气塞而腮胀也,花容月貌为之改观,是以不应使习。妇人吹箫,非止容颜不改,且能愈增娇媚。何也?按风作调,玉笋为之愈尖;簇口为声,朱唇因而越小。画美人者,常作吹箫图,以其易于见好也。或箫或笛,如使二女并吹,其为声也倍清,其为态也更显,焚香啜茗而领略之,皆能使身不在人间世也。   吹箫品笛之人,臂上不可无钏。钏又勿使太宽,宽则藏于袖中,不得见矣。   ○歌舞   昔人教女子以歌舞,非教歌舞,习声容也。欲其声音婉转,则必使之学歌;学歌既成,则随口发声,皆有燕语莺啼之致,不必歌而歌在其中矣。欲其体态轻盈,则必使之学舞;学舞既熟,则回身举步,悉带柳翻花笑之容,不必舞而舞在其中矣。古人立法,常有事在此而意在彼者。如良弓之子先学为箕,良冶之子先学为裘。妇人之学歌舞,即弓冶之学箕裘也。后人不知,尽以声容二字属之歌舞,是歌外不复有声,而征容必须试舞,凡为女子者,即有飞燕之轻盈,夷光之妩媚,舍作乐无所见长。然则一日之中,其为清歌妙舞者有几时哉?若使声容二字,单为歌舞而设,则其教习声容,犹在可疏可密之间。若知歌舞二事,原为声容而设,则其讲究歌舞,有不可苟且塞责者矣。但观歌舞不精,则其贴近主人之身,而为雨尤云之事者,其无娇音媚态可知也。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此声乐中三昧语,谓其渐近自然也。予又谓男音之为肉,造到极精处,止可与丝竹比肩,犹是肉中之丝,肉中之竹也。何以知之?但观人赞男音之美者,非曰“其细如丝”,则曰“其清如竹”,是可概见。至若妇人之音,则纯乎其为肉矣。语云:“词出佳人口。”予曰:不必佳人,凡女子之善歌者,无论妍媸美恶,其声音皆迥别男人。貌不扬而声扬者有之,未有面目可观而声音不足听者也。但须教之有方,导之有术,因材而施,无拂其天然之性而已矣。歌舞二字,不止谓登场演剧,然登场演剧一事,为今世所极尚,请先言其同好者。   一曰取材。取材维何?优人所谓“配脚色”是已。喉音清越而气长者,正生、小生之料也;喉音娇婉而气足者,正旦、贴旦之料也,稍次则充老旦;喉音清亮而稍带质朴者,外末之料也;喉音悲壮而略近噍杀者,大净之料也。至于丑与副净,则不论喉音,只取性情之活泼,口齿之便捷而已。然此等脚色,似易实难。男优之不易得者二旦,女优之不易得者净丑。不善配脚色者,每以下选充之,殊不知妇人体态不难于庄重妖娆,而难于魁奇洒脱,苟得其人,即使面貌娉婷,喉音清腕,可居生旦之位者,亦当屈抑而为之。盖女优之净丑,不比男优仅有花面之名,而无抹粉涂胭之实,虽涉诙谐谑浪,犹之名士风流。若使梅香之面貌胜于小姐,奴仆之词曲过于官人,则观者听者倍加怜惜,必不以其所处之位卑,而遂卑其才与貌也。   二曰正音。正音维何?察其所生之地,禁为乡土之言,使归《中原音韵》之正者是已。乡音一转而即合昆调者,惟姑苏一郡。一郡之中,又止取长、吴二邑,余皆稍逊,以其与他郡接壤,即带他郡之音故也。即如梁溪境内之民,去吴门不过数十里,使之学歌,有终身不能改变之字,如呼酒钟为“酒宗”之类是也。近地且然,况愈远而愈别者乎?然不知远者易改,近者难改;词语判然、声音迥别者易改,词语声音大同小异者难改。譬如楚人往粤,越人来吴,两地声音判如霄壤,或此呼而彼不应,或彼说而此不言,势必大费精神,改唇易舌,求为同声相应而后已。止因自任为难,故转觉其易也。至入附近之地,彼所言者,我亦能言,不过出口收音之稍别,改与不改,无甚关系,往往因仍苟且,以度一生。止因自视为易,故转觉其难也。正音之道,无论异同远近,总当视易为难。选女乐者,必自吴门是已。然尤物之生,未尝择地,燕姬赵女、越妇秦娥见于载籍者,不一 而足。“惟楚有材,惟晋用之。”此言晋人善用,非曰惟楚能生材也。予游遍域中,觉四方声音,凡在二八上下之年者,无不可改,惟八闽、江右二省,新安、武林二郡,较他处为稍难耳。正音有法,当择其一韵之中,字字皆别,而所别之韵,又字字相同者,取其吃紧一二字,出全副精神以正之。正得一二字转,则破竹之势已成,凡属此一韵中相同之字,皆不正而自转矣。请言一二以概之。九州以内,择其乡音最劲、舌本最强者而言,则莫过于秦晋二地。不知秦晋之音,皆有一定不移之成格。秦音无东钟,晋音无真文;秦音呼东钟为真文,晋音呼真文为东钟。此予身入其地,习处其人,细细体认而得之者。秦人呼中庸之中为“肫”,通达之通为“吞”,东南西北之东为“敦”,青红紫绿之红为“魂”,凡属东钟一韵者,字字皆然,无一合于本韵,无一不涉真文。岂非秦音无东钟,秦音呼东钟为真文之实据乎?我能取此韵中一二字,朝训夕诂,导之改易,一字能变,则字字皆变矣。晋音较秦音稍杂,不能处处相同,然凡属真文一韵之字,其音皆仿佛东钟,如呼子孙之孙为“松”,昆腔之昆为“空”之类是也。即有不尽然者,亦在依稀仿佛之间。正之亦如前法,则用力少而成功多。是使无东钟而有东钟,无真文而有真文,两韵之音,各归其本位矣。秦晋且然,况其他乎?大约北音多平而少入,多阴而少阳。吴音之便于学歌者,止以阴阳平仄不甚谬耳。然学歌之家,尽有度曲一生,不知阴阳平仄为何物者,是与蠹鱼日在书中,未尝识字等也。予谓教人学歌,当从此始。平仄阴阳既谙,使之学曲,可省大半工夫。正音改字之论,不止为学歌而设,凡有生于一方,而不屑为一方之士者,皆当用此法以掉其舌。至于身在青云,有率吏临民之责者,更宜洗涤方音,讲求韵学,务使开口出言,人人可晓。常有官说话而吏不知,民辩冤而官不解,以致误施鞭扑,倒用劝惩者。声音之能误人,岂浅鲜哉!   正音改字,切忌务多。聪明者每日不过十余字,资质钝者渐减。每正一字,必令于寻常说话之中,尽皆变易,不定在读曲念白时。若止在曲中正字,他处听其自然,则但于眼于依从,非久复成故物,盖借词曲以变声音,非假声音以善词曲也。   三曰习态。态自天生,非闰学力,前论声容,已备悉其事矣。而此复言习态,抑何自相矛盾乎?曰:不然。彼说闺中,此言场上。闺中之态,全出自然。场上之态,不得不由勉强,虽由勉强,却又类乎自然,此演习之功之不可少也。生生态,旦有旦态,外末有外末之态,净丑有净丑之态,此理人人皆晓;又与男优相同,可置弗论,但论女优之态而已。男优妆旦,势必加以扭捏,不扭捏不足以肖妇人;女优妆旦,妙在自然,切忌造作,一经造作,又类男优矣。人谓妇人扮妇人,焉有造作之理,此语属赘。不知妇人登场,定有一种矜持之态;自视为矜持,人视则为造作矣。须令于演剧之际,只作家内想,勿作场上观,始能免于矜持造作之病。此言旦脚之态也。然女态之难,不难于旦,而难于生;不难于生,而难于外末净丑;又不难于外末净丑之坐卧欢娱,而难于外末净丑之行走哭泣。总因脚小而不能跨大步,面娇而不肯妆瘁容故也。然妆龙像龙,妆虎像虎,妆此一物,而使人笑其不似,是求荣得辱,反不若设身处地,酷肖神情,使人赞美之为愈矣。至于美妇扮生,较女妆更为绰约。潘安、卫危不能复见其生时,借此辈权为小像,无论场上生姿,曲中耀目,即于花前月下偶作此形,与之坐谈对弈,啜茗焚香,虽歌舞之余文,实温柔乡之异趣也。   居室部目录◎房舍第一◎窗栏第二◎墙壁第三◎联匾第四◎山石第五   ◎房舍第一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衣贵夏凉冬燠,房舍亦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壮则壮矣,然宜于夏而不宜于冬。登贵人之堂,令人不寒而粟,虽势使之然,亦廖廓有以致之;我有重裘,而彼难挟纩故也。及肩之墙,容膝之屋,俭则俭矣,然适于主而不适于宾。造寒士之庐,使人无忧而叹,虽气感之乎,亦境地有以迫之;此耐萧疏,而彼憎岑寂故也。吾愿显者之居,勿太高广。夫房舍与人,欲其相称。画山水者有诀云:“丈山尺树,寸马豆人。”使一丈之山,缀以二尺三尺之树;一寸之马,跨以似米似粟之人,称乎?不称乎?使显者之躯,能如汤文之九尺十尺,则高数仞为宜,不则堂愈高而人愈觉其矮,地愈宽而体愈形其瘠,何如略小其堂,而宽大其身之为得乎?处士之庐,难免卑隘,然卑者不能耸之使高,隘者不能扩之使广,而污秽者、充塞者则能去之使净,净则卑者高而隘者广矣。吾贫贱一生,播迁流离,不一其处,虽债而食,赁而居,总未觉稍污其座。性嗜花竹,而购之无资,则必令妻孥忍饥数日,或耐寒一冬,省口体之奉,以娱耳目。人则笑之,而我怡然自得也。性又不喜雷同,好为矫异,常谓人之其居治宅,与读书作文同一致也。譬如治举业者,高则自出手眼,创为新异之篇;其极卑者,亦将读熟之文移头换尾,损益字句而后出之,从未有抄写全篇,而自名善用者也。乃至兴造一事,则必肖人之堂以堂,窥人之户以立户,稍有不合,不以为得,而反以为耻。常见通侯贵戚,掷盈千累万之资以治园圃,必先谕大匠曰:亭则法某人之制,榭则遵谁氏之规,勿使稍异。而操运斤之权者,至大厦告成,必骄语居功,谓其立户开窗,安廊置阁,事事皆仿名园,纤毫不谬。噫,陋矣!以构造园亭之胜事,上之不能自出手眼,如标新创异之文人;下之至不能换尾移头,学套腐为新之庸笔,尚嚣嚣以鸣得意,何其自处之卑哉!予尝谓人曰:生平有两绝技,自不能用,而人亦不能用之,殊可惜也。人问:绝技维何?予曰: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性嗜填词,每多撰著,海内共见之矣。设处得为之地,自选优伶,使歌自撰之词曲,口授而躬试之,无论新裁之曲,可使迥异时腔,即旧日传奇,一概删其腐习而益以新格,为往时作者别开生面,此一技也。一则创造园亭,因地制宜,不拘成见,一榱一桷,必令出自己裁,使经其地、入其室者,如读湖上笠翁之书,虽乏高才,颇饶别致,岂非圣明之世,文物之邦,一点缀太平之具哉?噫,吾老矣,不足用也。请以崖略付之简篇,供嗜痂者要择。收其一得,如对笠翁,则斯编实为神交之助尔。   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凡人止好富丽者,非好富丽,因其不能创异标新,舍富丽无所见长,只得以此塞责。譬如人有新衣二件,试令两人服之,一则雅素而新奇,一则辉煌而平易,观者之目,注在平易乎?在新奇乎?锦绣绮罗,谁不知贵,亦谁不见之?缟衣互裳,其制略新,则为众目所射,以其未尝睹也。凡予所言,皆属价廉工省之事,即有所费,亦不及雕镂粉藻之百一。且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访婢。”予贫士也,仅识寒酸之事。欲示富贵,而以绮丽胜人,则有从前之旧制在。   新制人所未见,即缕缕言之,亦难尽晓,势必绘图作样。然有图所能绘,有不能绘者。不能绘者十之九,能绘者不过十之一。因其有而会其无,是在解人善悟耳。   ○向背   屋以面南为正向。然不可必得,则面北者宜虚其后,以受南薰;面东者虚右,面西者虚左,亦犹是也。如东、西、北皆无余地,则开窗借天以补之。牖之大者,可低小门二扇;穴之高者,可敌低窗二扇,不可不知也。   ○途径   径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凡有故作迂途,以取别致者,必另开耳门一扇,以便家人之奔走,急则开之,缓则闭之,斯雅俗俱利,而理致兼收矣。   ○高下   房舍忌似平原,须有高下之势,不独园圃为然,居宅亦应如是。前卑后高,理之常也。然地不如是,而强欲如是,亦病其拘。总有因地制宜之法:高者造屋,卑者建楼,一法也;卑处叠石为山,高处浚水为池,二法也。又有因其高而愈高之,竖阁磊峰于峻坡之上;因其卑而愈卑之,穿塘凿井于下湿之区。总无一定之法,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此非可以遥授方略者矣。   ○出檐深浅   居宅无论精粗,总以能避风雨为贵。常有画栋雕梁,琼楼玉栏,而止可娱晴,不堪坐雨者,非失之太敞,则病于过峻。故柱不宜长,长为招雨之媒;窗不宜多,多为匿风之薮;务使虚实相半,长短得宜。又有贫士之家,房舍宽而余地少,欲作深檐以障风雨,则苦于暗;欲置长牖以受光明,则虑在阴。剂其两难,则有添置活檐一法。何为活檐?法于瓦檐之下,另设板棚一扇,置转轴于两头,可撑可下。晴则反撑,使正面向下,以当檐外顶格;雨则正撑,使正面向上,以承檐溜。是我能用天,而天不能窘我矣。   ○置顶格   精室不见椽瓦,或以板覆,或用纸糊,以掩屋上之丑态,名为“顶格”,天下皆然。予独怪其法制未善。何也?常因屋高檐矮,意欲取平,遂抑高者就下,顶格一概齐檐,使高敞有用之区,委之不见不闻,以为鼠窟,良可慨也。亦有不忍弃此,竟以顶板贴椽,仍作屋形,高其中而卑其前后者,又不美观,而病其呆笨。予为新制,以顶格为斗笠之形,可方可圆,四面皆下,而独高其中。且无多费,仍是平格之板料,但令工匠画定尺寸,旋而去之。如作圆形,则中间旋下一段是弃物矣,即用弃物作顶,升之于上,止增周围一段竖板,长仅尺许,少者一屋,多则二屋,随人所好,方者亦然。造成之后,若糊以纸,又可于竖板之上,裱贴字画,圆者类手卷,方者类册叶,简而文,新而妥,以质高明,必当取其有衬托。○方者可用竖板作门,时开时闭,则当壁橱四张,纳无限器物于中,而不之觉也。   ○娴   古人茅茨土阶,虽崇俭朴,亦以法制未尽备也。惟幕天者可以席地,梁栋既设,即有阶除,不戴冠者不可跣足,同一理也。且土不覆砖,尝苦其湿,又易生尘。有用板作地者,又病其步履有声,喧而不寂。以三和土娴兀筑之极坚,使完好如石,最为丰俭得宜。而又有不便于人者:若和灰和土不用盐卤,则燥而易裂;用之发潮,又不利于天阴。且砖可挪移,而娉芍土不可挪移,日后改迁,遂成弃物,是又不宜用也。不若仍用砖铺,止在磨与不磨之间,别其丰俭,有力者磨之使光,无力者听其自糙。予谓极糙之砖,犹愈于极光之土。但能自运机杼,使小者间大,方者合圆,别成文理,或作冰裂,或肖龟纹,收牛溲马渤入药笼,用之得宜,其价值反在参苓之上。此种调度,言之易而行之甚难,仅存其说而已。   ○洒扫   精美之房,宜勤洒扫。然洒扫中亦具大段学问,非僮仆所能知也。欲去浮尘,先用水洒,此古人传示之法,今世行之者,十中不得一二。盖因童子性懒,虑有汲水之烦,止扫不洒,是以两事并为一事,惜其力也。久之习为固然,非特童子忘之,并主人亦不知扫地之先,更有一事矣。彼但知两者并一是省事法,殊不知因其懒也。遂以一事化为数十事。服役者既以为苦,而指使者亦觉其繁,然总不知此数十事者,皆从一事苟简而生之者也。精舍之内,自明窗净几而外,尚有图书翰墨、古董器玩之种种,无一不忌浮尘。不洒而扫,是以红尘掺物,物物皆受其蒙,并栋梁之上、榱桷之间亦生障翳,势必逐件擦磨,始现本来面目,手不停挥者,半日才能竣事,不亦劳乎?若能先洒后扫,则扫过之后,只须麈尾一拂,一日清晨之事毕矣,何指使服役之纷纷哉?此洒水之不容已也。然勤扫不如勤洒,人则知之;多洒不如轻扫,人则未知之也。饶其善洒,不能处处皆遍,究竟干地居多,服役者不知,以其既经洒湿,则任意挥扫无妨。扬尘舞蹈之际,障翳之生也更多,故运帚切记勿重;匪特勿重,每于歇手之际,必使帚尾着地,勿令悬空,如扫一帚起一帚,则与挥扇无异,是扬灰使起,非抑尘使伏也。此是一法。又有闭门扫地之诀,不可不知。如人先扫房舍,后及阶除,则将房舍之门紧闭,俟扫完阶除后,略停片刻,然后开门,始无灰尘入户之患。臧获不知,以为房舍扫完,其事毕矣,此后渐及门外,与内绝不相蒙,岂知有顾此失彼之患哉!顺风扬灰,一帚可当十帚,较之未扫更甚。此皆世人所忽,故拈出告之,然未免饶舌。   洒扫二事,势必相因,缺一不可,然亦有时以孤行为妙,是又不可不知。先洒后扫,言其常也,若旦旦如是,则土胶于水,积而不去,日厚一日,砖板受其虚名,而有土阶之实矣。故洒过数日,必留一日勿洒,止令童子轻轻用帚,不致扬尘,是数日所积者一朝去之,则水土交相为用,而不交相为害矣。   ○藏垢纳污   欲营精洁之房,先设藏垢纳污之地。何也?爱精喜洁之士,一物不整齐,即如目中生刺,势必去之而后已。然一人之身,百工之所为备,能保物物皆精乎?且如文人之手,刻不停批;绣女之躬,时难罢刺。唾绒满地,金屋为之不光;残稿盈庭,精舍因而欠好。是极韵之物,尚能使人不韵,况其他乎?故必于精舍左右,另设小屋一间,有如复道,俗名“套房”是也。凡有败笺弃纸、垢砚秃毫之类,卒急不能料理者,姑置其间,以俟暇时检点。妇人之闺阁亦然,残脂剩粉无日无之,净之将不胜其净也。此房无论大小,但期必备。如贫家不能办此,则以箱笼代之,案旁榻后皆可置。先有容拙之地,而后能施其巧,此藏垢之不容已也。至于纳污之区,更不可少。凡人有饮即有溺,有食即有便。如厕之时尚少,可于溷厕之外,不必另筹去路。至于溺之为数,一日不知凡几,若不择地而遗,则净土皆成粪壤,如或避洁就污,则往来仆仆,是率天下而路也。此为寻常好洁者言之。若夫文人运腕,每至得意疾书之际,机锋一转,则断不可续。然而寝食可废,便溺不可废也。“官急不知私急”,俗不云乎?常有得句将书而阻于溺,及溺后觅之杳不可得者,予往往验之,故营此最急。当于书室之旁,穴墙为孔,嵌以小竹,使遗在内而流于外,秽气罔闻,有若未尝溺者,无论阴晴寒暑,可以不出户庭。此予自为计者,而亦举以示人,其无隐讳可知也。   ◎窗栏第二吾观今世之人,能变古法为今制者,其惟窗栏二事乎!窗栏之制,日新月异,皆从成法中变出。“腐草为萤”,实具至理,如此则造物生人,不枉付心胸一片。但造房建宅与置立窗轩,同是一理,明于此而暗于彼,何其有聪明而不善扩乎?予往往自制窗栏之格,口授工匠使为之,以为极新极异矣,而偶至一处,见其已设者,先得我心之同然,因自笑为辽东白豕。独房舍之制不然,求为同心甚少。门窗二物,新制既多,予不复赘,恐其又蹈白豕辙也。惟约略言之,以补时人之偶缺。   ○制体宜坚   窗棂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第二义;具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尝有穷工极巧以求尽善,乃不逾时而失头堕趾,反类画虎未成者,计其数而不计其旧也。总其大纲,则有二语: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凡事物之理,简斯可继,繁则难久,顺其性者必坚,戕其体者易坏。木之为器,凡合笋使就者,皆顺其性以为之者也;雕刻使成者,皆戕其体而为之者也;一涉雕镂,则腐朽可立待矣。故窗棂栏杆之制,务使头头有笋,眼眼着撒。然头眼过密,笋撒太多,又与雕镂无异,仍是戕其体也,故又宜简不宜繁。根数愈少愈佳,少则可怪;眼数愈密最贵,密则纸不易碎。然既少矣,又安能密?曰:此在制度之善,非可以笔舌争也。窗栏之体,不出纵横、欹斜、屈曲三项,请以萧斋制就者,各图一则以例之。   △纵横格   是格也,根数不多,而眼亦未尝不密,是所谓头头有笋,眼眼着撒者,雅莫雅于此,坚亦莫坚于此矣。是从陈腐中变出。由此推之,则旧式可化为新者,不知凡几。但取其简者、坚者、自然者变之,事事以雕镂为戒,则人工渐去,而天巧自呈矣。   △欹斜格(系栏)   此格甚佳,为人意想所不到,因其平而有笋者,可以着实,尖而无笋者,没处生根故也。然赖有躲闪法,能令外似悬空,内偏着实,止须善藏其拙耳。当于尖木之后,另设坚固薄板一条,托于其后,上下投笋,而以尖木钉于其上,前看则无,后观则有。其能幻有为无者,全在油漆时善于着色。如栏杆之本体用朱,则所托之板另用他色。他色亦不得泛用,当以屋内墙壁之色为色。如墙系白粉,此板亦作粉色;壁系青砖,此板亦肖砖色。自外观之,止见朱色之纹,而与墙壁相同者,混然一色,无所辨矣。至栏杆之内向者,又必另为一色,勿与外同,或青或蓝,无所不可,而薄板向内之色,则当与之相合。自内观之,又别成一种文理,较外尤可观也。   △屈曲体(系栏)   此格最坚,而又省费,名“桃花浪”,又名“浪里梅”。曲木另造,花另造,俟曲木入柱投笋后,始以花塞空处,上下着钉,借此联络,虽有大力者挠之,不能动矣。花之内外,宜作两种,一作桃,一作梅,所云“桃花浪”、“浪里梅”是也。浪色亦忌雷同,或蓝或绿,否则同是一色,而以深浅别之,使人一转足之间,景色判然。是以一物幻为二物,又未尝于本等材料之外,另费一钱。凡予所以,强半皆若是也。   ○取景在借   开窗莫妙于借景,而借景之法,予能得其三昧。向犹私之,乃今嗜痂者众,将来必多依样葫芦,不若公之海内,使物物尽效其灵,人人均有其乐。但期于得意酣歌之顷,高叫笠翁数声,使梦魂得以相傍,是人乐而我亦与焉,为愿足矣。向居西子湖滨,欲购湖舫一只,事事犹人,不求稍异,止以窗格异之。人询其法,予曰:四面皆实,独虚其中,而为“便面”之形。实者用板,蒙以灰布,勿露一隙之光;虚者用木作框,上下皆曲而直其两旁,所谓便面是也。纯露空明,勿使有纤毫障翳。是船之左右,止有二便面,便面之外,无他物矣。坐于其中,则两岸之湖光山色、寺观浮屠、云烟竹树,以及往来之樵人牧竖、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尽入便面之中,作我天然图画。且又时时变幻,不为一定之形。非特舟行之际,摇一橹,变一像,撑一篙,换一景,即系缆时,风摇水动,亦刻刻异形。是一日之内,现出百千万幅佳山佳水,总以便面收之。而便面之制,又绝无多费,不过曲木两条、直木两条而已。世有掷尽金钱,求为新异者,其能新异若此乎?此窗不但娱己,兼可娱人。不特以舟外无穷无景色摄入舟中,兼可以舟中所有之人物,并一切几席杯盘射出窗外,以备来往游人之玩赏。何也?以内视外,固是一幅理面山水;而以外视内,亦是一幅扇头人物。譬如拉妓邀僧,呼朋聚友,与之弹棋观画,分韵拈毫,或饮或歌,任眠任起,自外观之,无一不同绘事。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以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夫扇面非异物也,肖扇面为窗,又非难事也。世人取像乎物,而为门为窗者,不知凡几,独留此眼前共见之物,弃而弗取,以待笠翁,讵非咄咄怪事乎?所恨有心无力,不能办此一舟,竟成欠事。兹且移居白门,为西子湖之薄幸人矣。此愿茫茫,其何能遂?不得已而小用其机,置机窗于楼头,以窥钟山气色,然非创始之心,仅存其制而已。予又尝作观山虚牖,名“尺幅窗”,又名“无心画”,姑妄言之。浮白轩中,后有小山一座,高不逾丈,宽止及寻,而其中则有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鸣禽响瀑,茅屋板桥,凡山居所有之物,无一不备。盖因善塑者肖予一像,神气宛然,又因予号笠翁,顾名思义,而为把钓之形。予思既执纶竿,必当坐之矶上,有石不可无水,有水不可无山,有山有水,不可无笠翁息钓归休之地,遂营此窟以居之。是此山原为像设,初无意于为窗也。后见其物小而蕴大,有“须弥芥子”之义,尽日坐观,不忍阖牖,乃瞿然曰:“是山也,而可以作画;是画也,而可以为窗;不过损予一日杖头钱,为装潢之具耳。”遂命童子裁纸数幅,以为画之头尾,乃左右镶边。头尾贴于窗之上下,镶边贴于两旁,俨然堂画一幅,而但虚其中。非虚其中,欲以屋后之山代之也。坐而观之,则窗非窗也,画也;山非屋后之山,即画上之山也。不觉狂笑失声,妻孥群至,又复笑予所笑,而“无心画”、“尺幅窗”之制,从此始矣。予又尝取枯木数茎,置作天然之牖,名曰“梅窗”。生平制作之佳,当以此为第一。己酉之夏,骤涨滔天,久而不涸,斋头俺死榴、橙各一株,伐而为薪,因其坚也,刀斧难入,卧于阶除者累日。予见其枝柯盘曲,有似古梅,而老干又具盘错之势,似可取而为器者,因筹所以用之。是时栖云谷中幽而不明,正思辟牖,乃幡然曰:“道在是矣!”遂语工师,取老干之近直者,顺其本来,不加斧凿,为窗之上下两旁,是窗之外廓具矣。再取枝柯之一面盘曲、一面稍站者,分作梅树两株,一从上生而倒垂,一从下生而仰接,其稍平之一面则略施斧斤,去其皮节而向外,以便糊纸;其盘曲之一面,则匪特尽全其天,不稍戕斫,并疏枝细梗而留之。既成之后,剪彩作花,分红梅、绿萼二种,缀于疏枝细梗之上,俨然活梅之初着花者。同人见之,无不叫绝。予之心思,讫于此矣。后有所作,当亦不过是矣。   便面不得于舟,而用于房舍,是屈事矣。然有移天换日之法在,亦可变昨为今,化板成活,俾耳目之前,刻刻似有生机飞舞,是亦未尝不妙,止费我一番筹度耳。予性最癖,不喜贫内之花,笼中之鸟,缸内之鱼,及案上有座之石,以其局促不舒,令人作囚鸾絷凤之想。故盆花自幽兰、水仙而外,未尝寓目。鸟中之画眉,性酷嗜之,然必另出己意而为笼,不同旧制,务使不见拘囚之迹而后已。自设便面以后,则生平所弃之物,尽在所取。从来作便面者,凡山水人物、竹石花鸟以及昆虫,无一不在所绘之内,故设此窗于屋内,必先于墙外置板,以备承物之用。一切盆花笼鸟、蟠松怪石,皆可更换置之。如盆兰吐花,移之窗外,即是一幅便面幽兰;盎菊舒英,纳之牖中,即是一幅扇头佳菊。或数日一更,或一日一更;即一日数更,亦未尝不可。但须遮蔽下段,勿露盆盎之形。而遮蔽之物,则莫妙于零星碎石,是此窗家家可用,人人可办,讵非耳目之前第一乐事?得意酣歌之顷,可忘作始之李笠翁乎?   △湖舫式(一)   △湖舫式(二)   此湖舫式也。不独西湖,凡居名胜之地,皆可用之。但便面止可观山临水,不能障雨蔽风,是又宜筹退兵,以补前说之不逮。退步云何?外设推板,可开可阖,此易为之事也。但纯用推板,则幽而不明;纯用明窗,又与扇面之制不合,须以板内嵌窗之法处之。其法维何?曰:即仿梅窗之制,以制窗棂。亦备其式于右。   便面窗外推板装花式   四围用板者,既取其坚,又省制棂装花人工之半也。中作花树者,不失扇头图画之本色也。用直棂间于其中者,无此则花树无所倚靠,即勉强为之,亦浮脆而难久也。棂不取直,而作欹斜之势,又使上宽下窄者,欲肖扇面之折纹;且小者可以独扇,大则必分双扇,其中间合缝处,糊纱糊纸,无直木以界之,则纱与纸无所依附故也。若是,则棂与花树纵横相杂,不几泾渭难分,而求工反拙乎?曰:不然。有两法盖藏,勿虑也。花树粗细不一,其势莫妙于参差,棂则极匀,而又贵乎极细,须以极坚之木为之,一法也;油漆并着色之时,棂用白粉,与糊窗之纱纸同色,而花树则绘五彩,俨然活树生花,又一法也。若是泾渭自分,而便面与花,判然有别矣。梅花止备一种,此外或花或鸟,但取简便者为之,勿拘一格。惟山水人物,必不可用。○板与花棂俱另制,制就花棂,而后以板镶之。即花与棂,亦难合适,须使花自花而棂自棂,先分后合。其连接处,各损少许以就之,或以钉钉,或以胶粘,务期可久。   △便面窗花卉式   △便面窗虫鸟式   诸式止备其概,余可类推。然此皆为窗外无景,求天然者不得,故以人力补之;若远近风物尽有可观,则焉用此碌碌为哉?昔人云:“会心处正不在远。”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入耳之声无非诗料。譬如我坐窗内,人行窗外,无论见少年女子是一幅美人图,即见老妪白叟杖而来,亦是名人画幅中必不可无之物;见婴儿群戏是一幅百子图,即见牛羊并牧、鸡犬交哗,亦是词客文情内未尝偶缺之资。“牛溲马渤,尽入药笼。”予所制便面窗,即雅人韵士之药笼也。   此窗若另制纱窗一扇,绘以灯色花鸟,至夜篝灯于内,自外视之,又是一盏扇面灯。即日间自内视之,光彩相照,亦与观灯无异也。   △山水图窗   凡置此窗之屋,进步宜深,使座客观山之地去窗稍远,则窗之外廓为画,画之内廓为山,山与画连,无分彼此,见者不问而知为天然之画矣。浅促之屋,坐在窗边,势必倚窗为栏,身之大半出于窗外,但见山而不见画,则作者深心有时埋没,非尽善之制也。   △尺幅窗图式   尺幅窗图式,最难摹写。写来非似真画,即似真山,非画上之山与山中之画也。前式虽工,虑观者终难了悟,兹再绘一纸,以作副墨。且此窗虽多开少闭,然亦间有闭时;闭时用他炙棂,则与画意不合,丑态出矣。必须照式大小,作木忠簧龋以名画一幅裱之,嵌入窗中,又是一幅真画,并非“无心画”与“尺幅窗”矣。但观此式,自能了然。   裱秩珩鸦仄粒托以麻布及厚纸,薄则明而有光,不成画矣。   △梅窗   制此之法,总论已备之矣,其略而不详者,止有取老干作外廓一事。外廓者,窗之四面,即上下两旁是也。若以整木为之,则向内者古朴可爱,而向外一面屈曲不平,以之着墙,势难贴伏。必取整木一段,分中锯开,以有锯路者着墙,天然未斫者向内,则天巧人工,俱有所用之矣。   ◎墙壁第三“峻宇雕墙”,“家徒壁立”,昔人贫富,皆于墙壁间辨之。故富人润屋,贫士结庐,皆自墙壁始。墙壁者,内外攸分而人我相半者也。俗云:“一家筑墙,两家好看”。居室器物之有公道者,惟墙壁一种,其余一切皆为我之学也。然国之宜固者城池,城池固而国始固;家之宜坚者墙壁,墙壁坚而家始坚。其实为人即是为己,人能以治墙壁之一念治其身心,则无往而不利矣。人笑予止务闲情,不喜谈禅讲学,故偶为是说以解嘲,未审有当于理学名贤及善知识否也。   ○界墙   界墙者,人我公私之畛域,家之外廓是也。莫妙于乱石垒成,不限大小方圆之定格,垒之者人工,而石则造物生成之本质也。其次则为石子。石子亦系生成,而次于乱石者,以其有圆无方,似执一见,虽属天工,而近于人力故耳。然论二 物之坚固,亦复有差;若云美观入画,则彼此兼擅其长矣。此惟傍山邻水之处得以有之,陆地平原,知其美而不能致也。予见一老僧建寺,就石工斧凿之余,收取零星碎石几及千担,垒成一壁,高广皆过十仞,嶙刚崭绝,光怪陆离,大有峭壁悬崖之致。此僧诚韵人也。迄今三十余年,此壁犹时时入梦,其系人思念可知。砖砌之墙,乃八方公器,其理其法,是人皆知,可以置而弗道。至于泥墙土壁,贫富皆宜,极有萧疏雅淡之致,惟怪其跟脚过肥,收顶太窄,有似尖山,又且或进或出,不能如砖墙一截而齐,此皆主人监督之不善也。若以砌砖墙挂线之法,先定高低出入之痕,以他物建标于外,然后以筑板因之,则有旃墙粉堵之风,而无败壁颓垣之象矣。   ○女墙   《古今注》云:“女墙者,城上小墙。一名睥睨,言于城上窥人也。”予以私意释之,此名甚美,似不必定指城垣,凡户以内之及肩小墙,皆可以此名之。盖女者,妇人未嫁之称,不过言其纤小,若定指城上小墙,则登城御敌,岂妇人女子之事哉?至于墙上嵌花或露孔,使内外得以相视,如近时园圃所筑者,益可名为女墙,盖仿睥睨之制而成者也。其法穷奇极巧,如《园冶》所载诸式,殆无遗义矣。但须择其至稳极固者为之,不则一砖偶动,则全壁皆倾,往来负荷者,保无一时误触之患乎?坏墙不足惜,伤人实可虑也。予谓自顶及脚皆砌花纹,不惟极险,亦且大费人工。其所以洞彻内外者,不过使代琉璃屏,欲人窥见室家之好耳。止于人眼所瞩之处,空二三尺,使作奇巧花纹,其高乎此及卑乎此者,仍照常实砌,则为费不多,而又永无误触致崩之患。此丰俭得宜,有利无害之法也。   ○厅壁   厅壁不宜太素,亦忌太华。名人尺幅自不可少,但须浓淡得宜,错综有致。予谓裱轴不如实贴。轴虑风起动摇,损伤名迹,实贴则无是患,且觉大小咸宜也。实贴又不如实画,“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州。”自是高人韵事。予斋头偶仿此制,而又变幻其形,良朋至止,无不耳目一新,低回留之不能去者。因予性嗜禽鸟,而又最恶樊笼,二事难全,终年搜索枯肠,一悟遂成良法。乃于厅旁四壁,倩四名手,尽写着色花树,而绕以云烟,即以所爱禽鸟,蓄于虬枝老干之上。画止空迹,鸟有实形,如何可蓄?曰:不难,蓄之须自鹦鹉始。从来蓄鹦鹉者必用铜架,即以铜架去其三面,止存立脚之一条,并饮水啄粟之二管。先于所画松枝之上,穴一小小壁孔,后以架鹦鹉者插入其中,务使极固,庶往来跳跃,不致动摇。松为着色之松,鸟亦有色之鸟,互相映发,有如一笔写成。良朋至止,仰观壁画,忽见枝头鸟动,叶底翎张,无不色变神飞,诧为仙笔;乃惊疑未定,又复载飞载鸣,似欲翱翔而下矣。谛观熟视,方知个里情形,有不抵掌叫绝,而称巧夺天工者乎?若四壁尽蓄鹦鹉,又忌雷同,势必间以他鸟。鸟之善鸣者,推画眉第一。然鹦鹉之笼可去,画眉之笼不可去也,将奈之何?予又有一法:取树枝之拳曲似龙者,截取一段,密者听其自如,疏者网以铁线,不使太疏,亦不使太密,总以不致飞脱为主。蓄画眉于中,插之亦如前法。此声方歇,彼喙复开;翠羽初收,丹晴复转。因禽鸟之善鸣善啄,觉花树之亦动亦摇;流水不鸣而似鸣,高山是寂而非寂。座客别去者,皆作殷浩书空,谓咄咄怪事,无有过此者矣。   ○书房壁   书房之壁,最宜潇洒。欲其潇洒,切忌油漆。油漆二物,俗物也,前人不得已而用之,非好为是沾沾者。门户窗棂之必须油漆,蔽风雨也;厅柱榱楹之必须油漆,防点污也。若夫书房之内,人迹罕至,阴雨弗浸,无此二患而亦蹈此辙,是无刻不在桐腥漆气之中,何不并漆其身而为厉乎?石灰垩壁,磨使极光,上着也;其次则用纸糊。纸糊可使屋柱窗楹共为一色,即壁用灰垩,柱上亦须纸糊,纸色与灰,相去不远耳。壁间书画自不可少,然粘贴太繁,不留余地,亦是文人俗志。天下万物,以少为贵。步幛非不佳,所贵在偶尔一见,若王恺之四十里,石崇之五十里,则是一日中哄市,锦绣罗列之肆廛而已矣。看到繁缛处,有不生厌倦者哉?昔僧玄览往荆州陟屺寺,张ロ画古松于斋壁,符载赞之,卫象诗之,亦一时三绝,览悉加垩焉。人问其故,览曰:“无事疥吾壁也。”诚高僧之言,然未免太甚。若近时斋壁,长笺短幅尽贴无遗,似冲繁道上之旅肆,往来过客无不留题,所少者只有一笔。一笔维何?“某年月日某人同某在此一乐”是也。此真疥壁,吾请以玄览之药药之。   糊壁用纸,到处皆然,不过满房一色白而已矣。予怪其物而不化,窃欲新之。新之不已,又双薄蹄变为陶冶,幽斋化为窑器,虽居室内,如在褐校又一新人观听之事也。先以酱色纸一层,糊壁作底,后用豆绿云母笺,随手裂作零星小块,或方或扁,或短或长,或三角或四五角,但勿使圆,随手贴于酱色纸上,每缝一条,必露出酱色纸一线,务令大小错杂,斜正参差,则贴成之后,满房皆冰裂碎纹,有如歌窑美器。其块之大者,亦可题诗作画,置于零星小块之间,有如铭钟勒卣,盘上作铭,无一不成韵事。问予所费几何,不过于寻常纸价之外,多一二 剪合之工而已。同一费钱,而有庸腐新奇之别,止在稍用其心。“心之官则思。”如其不思,则焉用此心为哉?   糊纸之壁,切忌用板。板干则裂,板裂而纸碎矣。用木条纵横作郑如围屏之骨子然。前人制物备用,皆经屡试而后得之,屏不用板而用木郑即是故也。即如糊刷用棕,不用他物,其法亦经屡试,舍此而另换一物,则纸与糊两不相能,非厚薄之不均,即刚柔之太过,是天生此物以备此用,非人不能取而予之。人知巧莫巧于古人,孰知古人于此亦大费辛勤,皆学而知之,非生而知之者也。   壁间留隙地,可以代橱。此仿伏生藏书于壁之义,大有古风,但所用有不合于古者。此地可置他物,独不可藏书,以砖土性湿,容易发潮,潮则生蠹,且防朽烂故也。然则古人藏书于壁,殆虚语乎?曰:不然。东南西北,地气不同,此法止宜于西北,不宜于东南。西北地高而风烈,有穴地数丈而始得泉者,湿从水出,水既不得,湿从何来?即使有极潮之地,而加以极烈之风,未有不返湿为燥者。故壁间藏书,惟燕赵秦晋则可,此外皆应避之。即藏他物,亦宜时开时阖,使受风吹;久闭不开,亦有霾湿生虫之患。莫妙于空洞其中,止设托板,不立门扇,仿佛书架之形,有其用而不侵吾地,且有磐石之固,莫能摇动。此妙制善算,居家必不可无者。予又有壁内藏灯之法,可以养目,可以省膏,可以一物而备两室之用,取以公世,亦贫士利人之一端也。我辈长夜读书,灯光射目,最耗元神。有用瓦灯贮火,留一隙之光,仅照书本,余皆闭藏于内而不用者。予怪以有用之光置无用之地,犹之暴殄天物,因效匡衡凿壁不义,于墙上穴一小孔,置灯彼屋而光射此房,彼行彼事,我读我书,是一灯也,而备全家之用,又使目力不竭于焚膏,较之瓦灯,其利奚止十倍?以赠贫士,可当分财。使予得拥厚资,其不吝亦如是也。   ◎联匾第四堂联斋匾,非有成规。不过前人赠人以言,多则书于卷轴,少则挥诸扇头;若止一二字、三四字,以及偶语一联,因其太少也,便面难书,方策不满,不得已而大书于木。彼受之者,因其坚巨难藏,不便纳之笥中,欲举以示人,又不便出诸怀袖,亦不得已而悬之中堂,使人共见。此当日作始者偶然为之,非有成格定制,画一而不可移也。讵料一人为之,千人万人效之,自昔徂今,莫知稍变。夫礼乐制自圣人,后世莫敢窜易,而殷因夏礼,周因殷礼,尚有损益于其间,矧器玩竹木之微乎?予亦不必大肆更张,但效前人之损益可耳。锢习繁多,不能尽革,姑取斋头已设者,略陈数则,以例其余。非欲举世则而效之,但望同调者各出新裁,其聪明什佰于我。投砖引玉,正不知导出几许神奇耳。   有诘予者曰:观子联匾之制,佳则佳矣,其如挂一漏万何?由子所为者而类推之,则《博古图》中,如樽琛⑶偕、几杖、盘盂之属,无一不可肖像而为之,胡仅以寥寥数则为也?予曰:不然。凡予所为者,不徒取异标新,要皆有所取义。凡人操觚握管,必先择地而后书之,如古人种蕉代纸,刻竹留题,册上挥毫,卷头染翰,剪桐作诏,选石题诗,是之数者,皆书家固有之物,不过取而予之,非有蛇足于其间也。若不计可否而混用之,则将来牛鬼蛇神无一不备,予其作俑之人乎!○图中所载诸名笔,系绘图者勉强肖之,非出其人之手。缩巨为细,自失原神,观者但会其意可也。   ○蕉叶联   蕉叶题诗,韵事也;状蕉叶为联,其事更韵。但可置于平坦贴服之处,壁间门上皆可用之,以之悬柱则不宜,阔大难掩故也。其法先画蕉叶一张于纸于,授木工以板为之,一样二扇,一正一反,即不雷同。后付漆工,令其满灰密布,以防碎裂。漆成后,始书联句,并画筋纹。蕉色宜绝,筋色宜黑,字则宜填石黄,始觉陆离可爱,他色皆不称也。用石黄乳金更妙,全用金字则太俗矣。此匾悬之粉壁,其色更显,可称“雪里芭蕉”。   ○此君联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可须臾离乎?竹之可为器也,自楼阁几榻之大,以至笥奁杯箸之微,无一不经采取,独至为联为匾诸韵事弃而弗录,岂此君之幸乎?用之请自予始。截竹一筒,剖而为二,外去其青,内铲其节,磨之极光,务使如镜,然后书以联句,令名手镌之,掺以石青或石绿,即墨字亦可。以云乎雅,则未有雅于此者;以云乎俭,亦未有俭于此者。不宁惟是,从来柱上加联,非板不可,柱圆板方,柱窄板阔,彼此抵牾,势难贴服,何如以圆合圆,纤毫不谬,有天机凑泊之妙乎?此联不用铜钩挂柱,用则多此一物,是为赘瘤。止用铜钉上下二枚,穿眼实钉,勿使动移。其穿眼处,反择有字处穿之,钉钉后,仍用掺字之色补于钉上,混然一色,不见钉形尤妙。钉蕉叶联亦然。   ○碑文额   三字额,平书者多,间有直书者,匀作两行。匾用方式,亦偶见之。然皆白地黑字,或青绿字。兹效石刻为之,嵌于粉壁之上,谓之匾额可,谓之碑文亦可。名虽石,不果用石,用石费多而色不显,不若以木为之。其色亦不仿墨刻之色,墨刻色暗,而远视不甚分明。地用墨漆,字填白粉,若是则值既廉,又使观者耀目。此额惟墙上开门者宜用之,又须风雨不到之处。客之至者,未启双扉,先立漆书壁经之下,不待搴帷入室,已知为文士之庐矣。   ○手卷额   额身用板,地用白粉,字用石青石绿,或用炭灰代墨,无一不可。与寻常匾式无异,止增圆木二条,缀于额之两旁,若轴心然。左画锦纹,以像装潢之色;右则不宜太工,但像托画之纸色而已。天然图卷,绝无穿凿之痕,制度之善,庸有过于此者乎?眼前景,手头物,千古无人计及,殊可怪也。   ○册页匾   用方板四块,尺寸相同,其后以木绾之。断而使续,势取乎曲,然勿太曲。边画锦纹,亦像装潢之色。止用笔画,勿用刀镌,镌者粗略,反不似笔墨精工;且和油入漆,着色为难,不若画色之可深可浅,随取随得也。字则必用剞劂。各有所宜,混施不可。   ○虚白匾   “虚室生白”,古语也。且无事不妙于虚,实则板矣。用薄板之坚者,贴字于上,镂而空之,若制糖食果馅之木印。务使二面相通,纤毫无障。其无字处,坚以灰布,漆以退光。俟既成后,贴洁白绵纸一层于字后。木则黑而无泽,字则白而有光,既取玲珑,又类墨刻,有匾之名,去其迹矣。但此匾不宜混用,择房舍之内暗外明者置之。若屋后有光,则先穴通其屋,以之向外,不则置于入门之处,使正面向内。从来屋高门矮,必增横板一块于门之上。以此代板,谁曰不佳?   ○石光匾   即“虚白”一种,同实而异名。用于磊石成山之地,择山石偶断外,以此续之。亦用薄板一块,镂字既成,用漆涂染,与山同色,勿使稍异。其字旁凡有隙地,即以小石初之,粘以生漆,勿使见板。至板之四围,亦用石补,与山石合成一片,无使有襞衤责之痕,竟似石上留题,为后人凿穿以存其迹者。字后若无障碍,则使通天,不则亦贴绵纸,取光明而塞障碍。   ○秋叶匾   御沟题红,千古佳事;取以制匾,亦觉有情。但制红叶与制绿蕉有异:蕉叶可大,红叶宜小;匾取其横,联妙在是。是亦不可不知也。   ◎山石第五幽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致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然能变城市为山林,招飞来峰使居平地,自是神仙妙术,假手于人以示奇者也,不得以小技目之。且磊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尽有丘壑填胸、烟云绕笔之韵士,命之画水题山,顷刻千岩万壑,及倩磊斋头片石,其技立穷,似向盲人问道者。故从来叠山名手,俱非能诗善绘之人。见其随举一石,颠倒置之,无不苍古成文,纡回入画,此正造物之巧于示奇也。譬之扶乩召仙,所题之诗与所判之字,随手便成法帖,落笔尽是佳词,询之召仙术士,尚有不明其义者。若出自工书善咏之手,焉知不自人心捏造?妙在不善咏者使咏,不工书者命书,然后知运动机关,全由神力。其叠山磊石,不用文人韵士,而偏令此辈擅长者,其理亦若是也。然造物鬼神之技,亦有工拙雅俗之分,以主人之去取为去取。主人雅而喜工,则工且雅者至矣;主人俗而容拙,则拙而俗者来矣。有费累万金钱,而使山不成山、石不成石者,亦是造物鬼神作崇,为之摹神写像,以肖其为人也。一花一石,位置得宜,主人神情已见乎此矣,奚俟察言观貌,而后识别其人哉?   ○大山   山之小者易工,大者难好。予遨游一生,遍览名园,从未见有盈亩累丈之山,能无补缀穿凿之痕,遥望与真山无异者。犹之文章一道,结构全体难,敷陈零段易。唐宋八大家之文,全以气魄胜人,不必句栉字篦,一望而知为名作。以其先有成局,而后修饰词华,故粗览细观同一致也。若夫间架未立,才自笔生,由前幅而生中幅,由中幅而生后幅,是谓以文作文,亦是水到渠成之妙境;然但可近视,不耐远观,远观则襞衤责缝纫之痕出矣。书画之理亦然。名流墨迹,悬在中堂,隔寻丈而观之,不知何者为山,何者为水,何处是亭台树木,即字之笔画杳不能辨,而只览全幅规模,便足令人称许。何也?气魄胜人,而全体章法之不谬也。至于累石成山之法,大半皆无成局,犹之以文作文,逐段滋生者耳。名手亦然,矧庸匠乎?然则欲累巨石者,将如何而可?必俟唐宋诸大家复出,以八斗才人,变为五丁力士,而后可使运斤乎?抑分一座大山为数十座小山,穷年俯视,以藏其拙乎?曰:不难。用以土代石之法,既减人工,又省物力,且有天然委曲之妙。混假山于真山之中,使人不能辨者,其法莫妙于此。累高广之山,全用碎石,则如百衲僧衣,求一无缝处而不得,此其所以不耐观也。以土间之,则可泯然无迹,且便于种树。树根盘固,与石比坚,且树大叶繁,混然一色,不辨其为谁石谁土。立于真山左右,有能辨为积累而成者乎?此法不论石多石少,亦不必定求土石相半,土多则是土山带石,石多则是石山带土。土石二物原不相离,石山离土,则草木不生,是童山矣。   ○小山   小山亦不可无土,但以石作主,而土附之。土之不可胜石者,以石可壁立,而土则易崩,必仗石为藩篱故也。外石内土,此从来不易之法。   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然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应太甚。若处处有眼,则似窑内烧成之瓦器,有尺寸限在其中,一隙不容偶闭者矣。塞极而通,偶然一见,始与石性相符。   瘦小之山,全要顶宽麓窄,根脚一大,虽有美状,不足观矣。   石眼忌圆,即有生成之圆者,亦粘碎石于旁,使有棱角,以避混全之体。   石纹石色取其相同,如粗纹与粗纹当并一处,细纹与细纹宜在一方,紫碧青红,各以类聚是也。然分别太甚,至其相悬接壤处,反觉异同,不若随取随得,变化从心之为便。至于石性,则不可不依;拂其性而用之,非止不耐观,且难持久。石性维何?斜正纵横之理路是也。   ○石壁   假山之好,人有同心;独不知为峭壁,是可谓叶公之好龙矣。山之为地,非宽不可;壁则挺然直上,有如劲竹孤桐,斋头但有隙地,皆可为之。且山形曲折,取势为难,手笔稍庸,便贻大方之诮。壁则无他奇巧,其势有若累墙,但稍稍纡回出入之,其体嶙峋,仰观如削,便与穷崖绝壑无异。且山之与壁,其势相因,又可并行而不悖者。凡累石之家,正面为山,背面皆可作壁。匪特前斜后直,物理皆然,如椅榻舟车之类;即山之本性亦复如是,逶迤其前者,未有不崭绝其后,故峭壁之设,诚不可已。但壁后忌作平原,令人一览而尽。须有一物焉蔽之,使座客仰观不能穷其颠末,斯有万丈悬岩之势,而绝壁之名为不虚矣。蔽之者维何?曰:非亭即屋。或面壁而居,或负墙而立,但使目与檐齐,不见石丈人之脱巾露顶,则尽致矣。   石壁不定在山后,或左或右,无一不可,但取其他势相宜。或原有亭屋,而以此壁代照墙,亦甚便也。   ○石洞   假山无论大小,其中皆可作洞。洞亦不必求宽,宽则藉以坐人。如其太小,不能容膝,则以他屋联之,屋中亦置小石数块,与此洞若断若连,是使屋与洞混而为一,虽居屋中,与坐洞中无异矣。洞中宜空少许,贮水其中而故作漏隙,使涓滴之声从上而下,旦夕皆然。置身其中者,有不六月寒生,而谓真居幽谷者,吾不信也。   ○零星小石   贫士之家,有好石之心而无其力者,不必定作假山。一卷特立,安置有情,时时坐卧其旁,即可慰泉石膏盲之癖。若谓如拳之石亦须钱买,则此物亦能效用于人,岂徒为观瞻而设?使其平而可坐,则与椅榻同功;使其斜而可倚,则与栏杆并力;使其肩背稍平,可置香炉茗具,则又可代几案。花前月下,有此待人,又不妨于露处,则省他物运动之劳,使得久而不坏,名虽石也,而实则器矣。且捣衣之砧,同一石也,需之不惜其费;石虽无用,独不可作捣衣之砧乎?王子猷劝人种竹,予复劝人立石;有此君不可无此丈。同一不急之务,而好为是谆谆者,以人之一生,他病可有,俗不可有;得此二物,便可当医,与施药饵济人,同一 婆心之自发也。   器玩部目录◎制度第一◎位置第二   ◎制度第一人无贵贱,家无贫富,饮食器皿,皆所必需。“一人之身,百工之所为备。”子舆氏尝言之矣。至于玩好之物,惟富贵者需之,贫贱之家,其制可以不问。然而粗用之物,制度果精,入于王侯之家,亦可同乎玩好;宝玉之器,磨砻不善,传于子孙之手,货之不值一钱。如精粗一理,即知富贵贫贱同一致也。予生也贱,又罹奇穷,珍物宝玩虽云未尝入手,然经寓目者颇多。每登荣无之堂,见其辉煌错落者星布棋列,此心未尝不动,亦未尝随见随动,因其材美,而取材以制用者未尽善也。至入寒俭之家,睹彼以柴为扉,以瓮作牖,大有黄虞三代之风,而又怪其纯用自然,不加区画。如瓮可为牖也,取瓮之碎裂者联之,使大小相错,则同一瓮也,而有歌窑冰裂之纹矣。柴可为扉也,而有农户儒门之别矣。人谓变俗为雅,犹之点铁成金,惟具山林经济者能此,乌可责之一切?予曰:垒雪成狮,伐竹为马,三尽童子皆优为之,岂童子亦抱经济乎?有耳目即有聪明,有心思即有智巧,但苦自画为愚,未尝竭思穷虑以试之耳。   ○几案   予初观《燕几图》,服其人之聪明什佰于我,因自置无力,遍求置此者,讯其果能适用与否,卒之未得其人。无我竭此大段心思,不可不谓经营惨淡,而人莫之则效者,其故何居?以其太涉繁琐,而且无此极大之屋,尽列其间,以观全势故也。凡人制物,务使人人可备,家家可用,始为布帛菽粟之才,不则售冕旒而沽玉食,难乎其为购者矣。故予所言,务舍高远而求卑近。几案之设,予以庀材无资,尚未经营及此。但思欲置几案,其中有三小物必不可少。一曰抽替。此世所原有者也,然多忽略其事,而有设有不设。不知此一物也,有之斯逸,无此则劳,且可藉为容懒藏拙之地。文人所需,如简牍刀锥、丹铅胶糊之属,无一可少,虽曰司之有人,藏之别有其处,究意不能随取随得,役之如左右手也。予性卡急,往往呼童不至,即自任其劳。书室之地,无论远迂捷,总以举足为烦,若抽替一设,则凡卒急所需之物尽纳其中,非特取之如寄,且若有神物俟乎其中,以听主人之命者。至于废稿残牍,有如落叶飞尘,随扫随有,除之不尽,颇为明窗净几之累,亦可暂时藏纳,以俟祝融,所谓容懒藏拙之地是也。知此则不独书案为然,即抚琴观画、供佛延宾之座,俱应有此。一事有一事之需,一物备一物之用。《诗》云:“童子佩Δ”,《鲁论》云:“去丧无所不佩”。人身且然,况为器乎?一曰隔板,此予所独置也。冬月围炉,不能不设几席。火气上炎,每致桌面台心为之碎裂,不可不预为计也。当于未寒之先,另设活板一块,可用可去,衬于桌面之下,或以绳悬,或以钩挂,或于造桌之时,先作机彀以待之,使之待受火气,焦则另换,为费不多。此珍惜器具之婆心,虑其暴殄天物,以惜福也。一曰桌撒。此物不用钱买,但于匠作挥斤之际,主人费启口之劳,僮仆用举手之力,即可取之无穷,用之不竭。从来几案与地不能两平,挪移之时必相高低长短,而为桌撒,非特寻砖觅瓦时费辛勤,而且相称为难,非损高以就低,即截长而补短,此虽极微极琐之事,然亦同于临渴凿井,天下古今之通病也,请为世人药之。凡人兴造之际,竹头木屑,何地无之?但取其长不逾寸,宽不过指,而一头极薄,一头稍厚者,拾而存之,多多益善,以备挪台撒脚之用。如台脚所虚者少,则止入薄者,而留其有余者于脚处,不则尽数入之。是止一寸之木,而备高低长短数则之用,又未尝费我一钱,岂非极便于人之事乎?但须加以油漆,勿露竹头木屑之本形。何也?一则使之与桌同色,虽有若无;一则恐童子扫地之时,不能记忆,仍谬认为竹头木屑而去之,势必朝朝更换,将亦不胜其烦;加以油漆,则知为有用之器而存之矣。只此极细一着,而有两意存焉,况大者乎?劳一人以逸天下,予非无功于世者也。   ○椅杌   器之坐者有三:曰椅、曰杌、曰凳。三者之制,以时论之,今胜于古,以地论之,北不如南;维扬之木器,姑苏之竹器,可谓甲于古今,冠乎天下矣,予何能赘一词哉!但有二法未备,予特创而补之,一曰暧椅,一曰凉杌。予冬月著书,身则畏寒,砚则苦冻,欲多设盆炭,使满室俱温,非止所费不赀,且几案易生生尘,不终日而成灰烬世界。若止设大小二炉以温手足,则厚于四肢而薄于诸体,是一身而自分冬夏,并耳目心思,亦可自号孤臣孽子矣。计万全而筹尽适,此暧椅之制所由来也。制法列图于后。一物而充数物之用,所利于人者,不止御寒而已也。盛暑之月,流胶铄金,以手按之,无物不同汤火,况木能生此者乎?凉杌亦同他杌,但杌面必空其中,有如方匣,四围及底,俱以油灰嵌之,上覆方瓦一片。此瓦须向窑内定烧,江西福建为最,宜兴次之,各就地之远近,约同志数人,敛出其资,倩人携带,为费亦无多也。先汲凉水贮杌内,以瓦盖之,务使下面着水,其冷如冰,热复换水,水止数瓢,为力亦无多也。其不为椅而杌者,夏月不近一物,少受一物之暑气,四面无障,取其透风;为椅则上段之料势必用木,两胁及背又有物以障之,是止顾一臀而周身皆不问矣。此制易晓,图说皆可不备。   暧椅式   如太师椅而稍宽,彼止取容臀,而此则周身全纳故也。如睡翁椅而稍直,彼止利于睡,而此则坐卧咸宜,坐多而卧少也。前后置门,两旁实镶以板,臀下足下俱用栅。用栅者,透火气也;用板者,使暧气纤毫不泄也;前后置门者,前进入而后进火也。然欲省事,则后门可以不设,进入之处亦可以进火。此椅之妙,全在安抽替于脚栅之下。只此一物,御尽奇寒,使五官四肢均受其利而弗觉。另置扶手匣一具,其前后尺寸,倍于娇内所用者。入门坐定,置此匣于前,以代几案。倍于娇内所用者,欲置笔砚及书本故也。抽替以板为之,底嵌薄砖,四围镶铜。所贮之灰,务求极细,如炉内烧香所用者。置炭其中,上以灰覆,则火气不烈而满座皆温,是隆冬时别一世界。况又为费极廉,自朝抵暮,止用小炭四块,晓用二块至午,午换二块至晚。此四炭者,秤之不满四两,而一日之内,可享室暧无冬之福,此其利于身者也。若至利于身而无益于事,仍是宴安之具,此则不然。扶手用板,镂去掌大一片,以极薄端砚补之,胶以生漆,不问而知火气上蒸,砚石常暧,永无呵冻之劳,此又利于事者也。不宁惟是,炭上加灰,灰上置香,坐斯椅也,扑鼻而来者,只觉芬芳竟日,是椅也,而又可以代炉。炉之为香也散,此之为香也聚,由是观之,不止代炉,而且差胜于炉矣。有人斯有体,有体斯有衣,焚此香也,自下而升者能使氤氲透骨,是椅也而又可代薰笼。薰笼之受衣也,止能数件;此物之受衣也,遂及通身。迹是论之,非止代一薰笼,且代数薰笼矣。倦而思眠,倚枕可以暂息,是一有座之床。饥而就食,凭几可以加餐,是一无足之案。游山访友,何烦另觅肩舆,只须回以柱杠,覆以衣顶,则冲寒冒雪,体有余温,子猷之舟可弃也,浩然之驴可废也,又是一可坐可眠之娇。日将暮矣,尽纳枕簟于其中,不须臾而被窝尽热;晓欲起也,先置衣履于其内,未转睫而襦陆晕隆J巧硪玻事也,床也,案也,娇也,炉也,薰笼也,定省晨昏之孝子也,送暧偎之贤妇也,总以一物焉代之。苍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以造化灵秘之气泄尽而无遗也。此制一出,得无重犯斯忌,而重杞人之忧乎?   ○床帐   人生百年,所历之时,日居其半,夜居其半。日间所处之地,或堂或庑,或舟或车,总无一定之地,而夜间所处,则止有一床。是床也者,乃我半生相共之物,较之结发糟糠,犹分先后者也。人之待物,其最厚者,当莫过此。然怪当世之人,其于求田问舍,则性命以之,而寝处晏息之地,莫不务从苟简,以其只有己见,而无人见故也。若是,则妻妾婢媵是人中之榻也,亦因己见而人不见,悉听其为无盐嫫姆,蓬头垢面而莫之讯乎?予则不然。每迁一地,必先营卧榻而后及其他,以妻妾为人中之榻,而床第乃榻中之人也。欲新其制,苦乏匠资;但于修饰床帐之具,经营寝处之方,则未尝不竭尽绵力,犹之贫士得妻,不能变村妆为国色,但令勤加盥栉,多施膏沐而已。其法维何?一曰床令生花,二曰帐使有骨,三曰帐宜加锁,四曰床要着裙。曷云“床令生花”?夫瓶花盆卉,文人案头所时有也,日则相亲,夜则相背,虽有天香扑鼻,国色昵人,一至昏黄就寝之时,即欲不为纨扇之捐,不可得矣。殊不知白昼闻香,不若黄昏嗅味。白昼闻香,其香仅在口鼻;黄昏嗅味,其味真入梦魂。法于床帐之内先设托板,以为坐花之具;而托板又勿露板形,妙在鼻受花香,俨若身眠树下,不知其为妆造也者。先为小柱二根,暗钉床后,而以帐悬其外。托板不可太大,长止尺许,宽可数寸,其下又用小木数段,制为三角架子,用极细之钉,隔帐钉于柱上,而后以板架之,务使极固。架定之后,用彩色纱罗制成一物,或像怪石一卷,或作彩云数朵,护于板外以掩其形。中间高出数寸,三面使与帐平,而以线缝其上,竟似帐上绣出之物,似吴门堆花之式是也。若欲全体相称,则或画或绣,满帐俱作梅花,而以托板为虬枝老干,或作悬崖突出之石,无一不可。帐中有此,凡得名花异卉可作清供者,日则与之同堂,夜则携之共寝。即使群芳偶缺,万卉将穷,又有炉内龙涎、盘中佛手与木瓜、香楠等物可以相继。若是,则身非身也,蝶也,飞眠宿食尽在花间;人非人也,仙也,行起坐卧无非乐境。予尝于梦酣睡足、将觉未觉之时,忽嗅蜡梅之香,咽喉齿颊尽带幽芬,似从脏腑中出,不觉身轻欲举,谓此身必不复在人间世矣。既醒,语妻孥曰:“我辈何人,遽有此乐,得无折尽平生之福乎?”妻孥曰:“久贱常贫,未必不由于此。”此实事,非欺人语也。曷云“帐使有骨”?床居外,帐居内,常也。亦有反此旧制,而使帐出床外者,善则善矣,其如夏月驱蚊,匿于床栏曲折之外,有若负,欲求美观,而以膏血殉之,非长策也,不若仍从旧制。其不从旧制,而使帐出床外者,以床有端正之体,帐无方直之形,百计撑持,终难服贴,总以四角之近柱者软而无骨,不能肖柱以为形,有犄角抵牾之势也,故须别为赋形,而使之有骨。用不粗不细之竹,制为一顶及四柱,俟帐已挂定而后撑之,是床内有床,旧制之便与新制之精,二者兼而有之矣。床顶及柱,令置娇者为之,其价颇廉,仅费中人一饭之资耳。曷云“帐宜加锁”?设帐之故有二:蔽风、隔蚊是也。蔽风之利十之三,隔蚊之功十之七,然隔蚊以此,闭蚊于中而使之不得出者亦以此。蚊之为物也,体极柔而性极勇,形极微而机极诈。薄暮而驱,彼宁受奔驰之苦,挞伐之危,守死而弗去者十之八九。及其去也,又必择地而攻,乘虚以入。昆虫庶类之善用兵法者,莫过于蚊。其择地也,每弃后而攻前;其乘虚也,必舍垣而窥户。帐前两幅之交接处,皆其据险扼要,伏兵伺我之区也。或于风动帐开之际,或于取器之溺之时,一隙可乘,遂鼓噪而入。法于门户交关之地,上、中、下共设三纽,若妇人之衣扣然。至取溺器时,先以一手绾帐,勿使大开,以一手提之使入,其出亦然。若是,则坚壁固垒,彼虽有奇勇异诈,亦无所施其能矣。至于驱除之法,当使人在帐中,空洞其外,始能出而无阻。世人逐蚊,皆立帐檐之下,使所开之处蔽其大半,是欲其出而闭之门也。犯此弊者十人而九,何其习而不察,亦至此乎?曷云“床要着裙”?爱精美者,一物不使稍污。常有绮罗作帐,精其始而不能善其终,美其上而不得不污其下者,以贴枕着头之处,在妇人则有膏沐之痕,在男妇亦多脑汗之迹,日积月累,无瑕者玷而可爱者憎矣,故着裙之法不可少。此法与增添顶柱之法相为表里。欲令着裙,先必使之生骨,无力不能胜衣也。即于四竹柱之下,各穴一孔,以三横竹内之,去簟尺许,与枕相平,而后以布作裙,穿于其上,则裙污而帐不污,裙可勤涤,而帐难频洗故也。至于枕簟被褥之设,不过取其夏凉冬暧,请以二语概之,曰:求凉之法,浇水不如透风;致暧之方,增纟由不如加布。是予贫士所知者。至于羊羔美酒,亦足御寒,广厦重冰,尽堪避暑,理则固然,未尝亲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此圣贤无欺之学,不敢以细事而忽之也。   ○橱柜   造橱立柜,无他智巧,总以多容善纳为贵。尝有制体极大而所容甚少,反不若渺小其形而宽大其腹,有事半功倍之势者。制有善不善也。善制无他,止在多设搁板。橱之大者,不过两屋、三屋,至四屋而止矣。若一层止备一层之用,则物之高者大者容此数件,而低者小者亦止容此数件矣。实其下而虚其上,岂非以上段有用之隙,置之无用之地哉?当于每层之两旁,别钉细木二条,以备架板之用。板勿太宽,或及进身之半,或三分之一,用则活置其上,不则撤而去之。如此层所贮之物,其形低小,则上半截皆为余地,即以此板架之,是一层变为二层。总而计之,则一橱变为两橱,两柜合成一柜矣,所裨不亦多乎?或所贮之物,其形高大,则去而容之,未尝为板所困也。此是一法。至于抽替之设,非但必不可少,且自多多益善。而一替之内,又必分为大小数格,以便分门别类,随所有而藏之,譬如生药铺中,有所谓“百眼橱”者。此非取法于物,乃朝廷设官之遗制,所谓五府六部群僚百执事,各有所居之地与所掌之簿书钱谷是也。医者若无此橱,药石之名盈千累百,用一物寻一物,则卢医、扁鹊无暇疗病,止能为刻舟求剑之人矣。此橱不但宜于医者,凡大家富室,皆当则而效之,至学士文人,更宜取法。能以一层分作数层,一格画为数格,是省取物之劳,以备作文著书之用。则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心无他役,而鬼神得效其灵矣。   ○箱笼箧笥   随身贮物之器,大者名曰箱笼,小者称为箧笥。制之之料,不出革、木、竹三种;为之关键者,又不出铜、铁二项,前人所制亦云备矣。后之作者,未尝不竭尽心思,务为奇巧,总不出前人之范围;稍出范围即不适用,仅供把玩而已。予于诸物之体,未尝稍更,独怪其枢钮太庸,物而不化,尝为小变其制,亦足改观。法无他长,惟使有之若无,不见枢钮之迹而已。止备二式者,腹稿虽多,未经尝试,不敢以待验之方误人也。予游东粤,见市廛所列之器,半属花梨、紫檀、制法之佳,可谓穷工极巧,止怪其镶铜裹锡,清浊不伦。无论四面包镶,锋棱埋没,即于加锁置键之地,务设铜枢,虽云制法不同,究竟多此一物。譬如一箱也,磨砻极光,照之如镜,镜中可使着屑乎?一笥也,攻治极精,抚之如玉,玉上可使生瑕乎?有人赠我一器,名“七星箱”,以中分七格,每格一替,有如星列故也。外系插盖,从上而下者。喜其不钉铜枢,尚未生瑕着屑,因筹所以关闭之。遂付工人,命于心中置一暗闩,以铜为之,藏于骨中而不觉,自后而前,低于箱盖。盖上凿一小孔,勿透于外,止受暗闩少许,使抽之不动而已。乃以寸金小锁,锁于箱后。置之案上,有如浑金粹玉,全体昭然,不为一物所掩。觅关键而不得,似于无锁;窥中藏而不能,始求用钥。此其一也。后游三山,见所制器皿无非雕漆,工则细巧绝伦,色则陆离可爱,亦病其设关置键之地难免赘瘤,以语工师,令其稍加变易。工师曰:“吾地般、亻垂颇多,如其可变,不自今日始矣。欲泯其迹,必使无关键而后可。”予曰:“其然,岂其然乎?”因置暧椅告成,欲增一匣置于其上,以代几案,遂使为之。上下四旁,皆听工人自为雕漆,俟其成后,就所雕景物而区画之。前面有替可抽者,所雕系“博古图”,樽柚禹嘀属昌也;后面无替而平者,系折枝花卉,兰菊竹石是也。皆备五彩,视之光怪陆离。但抽替太阔,开闭时多不合缝,非左进右出,即右进左出。予顾而筹之,谓必一法可当二用,既泯关键之迹,又免出入之疵,使适用美观均收其利而后可。乃命工人亦制铜闩一条,贯于抽替之正中,而以薄板掩之,此板即作分中之界限。夫一替分为二格,乃物理之常,而乌知有一物焉贯于其中,为前后通身之把握哉?得此一物贯于其中,则抽替之出入皆直如矢,永无左出右入、右出左入之患矣。前面所雕“博古图”,中系三足之鼎,列于两旁者一瓶一炉。予鼓掌大笑曰:“‘执柯伐柯,其则不远。’即以其人之道,反治其身足矣!”遂付铜工,令依三物之成式,各制其一,钉于本等物色之上,鼎与炉瓶皆铜器也,尚欲肖其形与色而为之,况真者哉?不则而知其酷似矣。鼎之中心穴一小孔,置二小钮于旁,使抽替闭足之时,铜闩自内而出,与钮相平。闩与钮上俱有眼,加以寸金小锁,似鼎上原有之物,虽增而实未尝增也。锁则锁矣,抽开之时,手执何物?不几便于入而穷于出乎?曰:不然。瓶炉之上原当有耳,加以铜圈二枚,执此为柄,抽之不烦余力矣。此区画正面之法也。铜闩既从内出,必在后面生根,未有不透出本匣之背者,是铜皮一块与联络补缀之痕,俱不能泯矣。乌知又有一法,为天授而非人力者哉!所雕诸卉,菊在其中,菊色多曹黄,与铜相若,即以铜皮数层,剪千叶菊花一朵,以暗闩之透出者穿入其中,胶入甚固,若是则根深蒂固,谁得而动摇之?予于此一物也,纯用天工,未施人巧,若有鬼物伺乎其中,乞灵于我,为开生面者。制之既成,工师告予曰:“八闽之为雕漆,数百年于兹矣,四方之来购此者,亦百千万亿其人矣,从未见创法立规有如今日之奇巧者,请衍此法,以广其传。”予曰:“姑迟之,俟新书告成,流布未晚。”窃恐世人先睹其物而后见其书,不知创自何人,反谓剿袭成功以为己有,讵非不白之冤哉?工师为谁?魏姓,字兰如;王姓,字孟明。闽省雕漆之佳,当推二人第一。自不操斤,但善于指使,轻财尚友,雅人也。   ○古董   是编于古董一项,缺而不备,盖有说焉。崇高古器之风,自汉魏晋唐以来,至今日而极矣。百金贸一卮,数百金购一鼎,犹有病其价廉工俭而不足用者。常有为一渺小之物,而费盈千累万之金钱,或弃整陌连阡之美产,皆不惜也。夫今人之重古物,非重其物,重其年久不坏;见古人所制与古人所用者,如对古人之足乐也。若是,则人与物之相去,又有间矣。设使制用此物之古人至今犹在,肯以盈千累万之金钱与整陌连阡之美产,易之而归,与之坐谈往事乎?吾知其必不为也。予尝谓人曰:物之最古者莫过于书,以其合古人之心思面貌而传者也。其书出自三代,读之如见三代之人;其书本乎黄虞,对之如生黄虞之世;舍此则皆物矣。物不能代古人言,况能揭出心思而现其面貌乎?古物原有可嗜,但宜崇尚于富贵之家,以其金银太多,藏之无具,不得不为长房缩地之法,敛丈为尺,敛尺为寸,如“藏银不如藏金,藏金不如藏珠”之说,愈轻愈小,而愈便收藏故也。矧金银太多,则慢藏诲盗,贸为古董,非特穿窬不取,即误攫入手,犹将掷而去之。迹是而观,则古董、金银为价之低昂,宜其倍蓰而无算也。乃近世贫贱之家,往往效颦于富贵,见富贵者偶尚绮罗,则耻布帛为贱,必觅绮罗以肖之;见富贵者单崇珠翠,则鄙金玉为常,而假珠翠以代之。事事皆然,习以成性,故因其崇旧而黜新,亦不觉生今而反古。有八口晨炊不继,犹舍旦夕而问商周;一身活计茫然,宁遣妻孥而不卖古董者。人心矫异,讵非世道之忧乎?予辑是编,事事皆崇俭朴,不敢侈谈珍玩,以为未俗扬波。且予窭人也,所置物价,自百文以及千文而止,购新犹患无力,况买旧乎?《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生平不识古董,亦借口维风,以藏其拙。   ○炉瓶   炉瓶之制,其法备于古人,后世无容蛇足。但护持衬贴之具,不妨意为增减。如香炉既设,则锹箸随之,锹以拨灰,箸以举火,二物均不可少。箸之长短,视炉之高卑,欲其相称,此理易明,人尽知之;若锹之方圆,须视炉之曲直,使勿相左,此理亦易明,而为世人所忽。入炭之后,炉灰高下不齐,故用锹作准以平之,锹方则灰方,锹圆则灰圆,若使近边之地炉直而锹曲,或炉曲而锹直,则两不相能,止平其中而不能平其外矣,须用相体裁衣之法,配而用之。然以铜锹压灰,究难齐截,且非一锹二锹可了。此非僮仆之事,皆必主人自为之者。予性最懒,故每事必筹躲懒之法,尝制一木印印灰,一印可代数十锹之用。初不过为省繁惜劳计耳,讵料制成之后,非止省力,且极美观,同志相传,遂以为一定不移之法。譬如炉体属圆,则仿其尺寸,镟一圆板为印,与炉相若,不爽纤毫,上置一柄,以便手持。但宜稍虚其中,以作内昂外低之势,若食物之馒首然。方者亦如是法。加炭之后,先以箸平其灰,后用此板一压,则居中与四面皆平,非止同于刀削,且能与镜比光,共油争滑,是自有香灰以来,未尝现此娇面者也。既光且滑,可谓极精,予顾而思之,犹曰尽美矣,未尽善也,乃命梓人镂之。凡于着灰一面,或作老梅数茎,或为菊花一朵,或刻五言一绝,或雕八卦全形,只须举手一按,现出无数离奇,使人巧天工,两擅其绝,是自有香炉以来,未尝开此生面者也。湖上笠翁实有裨于风雅,非僭词也。请名此物为“笠翁香印”。方之眉公诸制,物以人名者,孰高孰下,谁实谁虚,海内自有定评,非予所敢饶舌。用此物者,最宜神速,随按随起,勿迟瞬息,稍一逗留,则气闭火息矣。雕成之后,必加油漆,始不沾灰。焚香必需之物,香锹香箸之外,复有贮香之盒,与插锹箸之瓶之数物者,皆香与炉之股肱手足,不可或无者也。然此外更有一物,势在必需,人或知之而多不设,当为补入清供。夫以箸拨灰,不能免于狼藉,炉肩鼎耳之上,往往蒙尘,必得一物扫除之。此物不须特制,竟用蓬头小笔一枝,但精其管,使与濡墨者有别,与锹箸二物同插一瓶,以便次第取用,名曰“香帚”。至于炉有底盖,旧制皆然,其所以用此者,亦非无故。盖以覆灰,使风起不致飞扬;底即座也,用以隔手,使移动之时,执此为柄,以防手汗沾炉,使之有迹,皆有为而设者也。然用底时多,用盖时少。何也?香炉闭之一室,刻刻焚香,无时可闭;无风则灰不自扬,即使有风,亦有窗帘所隔,未有闭熄有用之火,而防未心果至之风者也。是炉盖实为赘瘤,尽可不设。而予则又有说焉:炉盖有时而需,但前人制法未善,遂觉有用为无用耳。盖以御风,固也。独不思炉不贮火,则非特盖可不用,并炉亦可不设;如其必欲置火,则盖之火熄,用盖何为?予尝于花晨月夕及暑夜纳凉,或登最高之台,或居极敞之地,往往携炉自随,风起灰扬,御之无策,始觉前人呆笨,制物而不善区画之,遂使贻患及今也。同是一盖,何不于顶上穴一大孔,使之通气,无风置之高阁,一见风起,则取而覆之,风不得入,灰不致扬,而香气自下而升,未尝少阻,其制不亦善乎?止将原有之物,加以举手之劳,即可变无益为有裨。昔人点铁成金,所点者不必是铁,所成者亦未必皆金,但能使不值钱者变而值钱,即是神仙妙术矣。此炉制也。瓶以磁者为佳,养花之水清而难浊,且无铜腥气也。然铜者有时而贵,以冬月生冰,磁者易裂,偶尔失防,遂成弃物,故当以铜者代之。然磁瓶置胆,即可保无是患。胆用锡,切忌用铜,铜一沾水即发铜青,有铜青而再贮以水,较之未有铜青时,其腥十倍,故宜用锡。且锡柔易制,铜劲难为,价亦稍有低昂,其便不一而足也。磁瓶用胆,人皆知之,胆中着撒,人则未之行也。插花于瓶,必令中,其枝梗之有画意者随手插入,自然合宜,不则挪移布置之力不可少矣。有一种倔强花枝,不肯听人指使,我欲置左,彼偏向右,我欲使仰,彼偏好垂,须用一物制之。所谓撒也,以坚木为之,大小其形,勿拘一格,其中则或扁或方,或为三角,但须圆形其外,以便合瓶。此物多备数十,以俟相机取用。总之不费一钱,与桌撒一同拾取,弃于彼者,复收于此。斯编一出,世间宁复有弃物乎?   ○屏轴   十年之前,凡作围屏及书画卷轴者,止有巾条、斗方及横批三式。近年幻为合锦,使大小长短以至零星小幅,皆可配合用之,亦可谓善变者矣。然此制一出,天下争趋,所见皆然,转盼又觉队腐,反不若巾条、斗方诸式,以多时不见为新矣,故体制更宜稍变。变用何法?曰:莫妙于冰裂碎纹,如前云所载糊房之式,最与屏轴相宜,施之墙壁犹觉精材粗用,未免亵视牛刀耳。法于未书未画之先,画冰裂碎纹于全幅纸上,照纹裂开,各自成幅,征诗索画既华,然后合而成之。须于画成未裂之先,暗书小号于纸背,使知某属第一,某居第二,某横某直,某角与某角相连,其后照号配成,始无攒凑不来之患。其相间之零星细块必不可少,若憎其琐屑而不画,则有宽无窄,不成其为冰裂纹矣。但最小者,勿用书画,止以素描间之,若尽有书画,则纹理模糊不清,反为全幅之累。此为先画纸绢,后征诗画者而言,盖立法之初,不得不为其简且易者。迨裱之既熟,随取现成书画,皆可裂作冰纹,亦犹裱合锦之法,不过变四方平正之角,为曲直纵横之角耳。此裱匠之事,我授意而使彼为之者耳。更有书画合一之法,则其权在我,授意于作书作画之人,裱匠则行其无事者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古来成语;作画者取诗意命题,题诗者就画意作诗,此亦从来成格。然究意诗自诗而画自画,未见有混而一之者也。混而一之,请自今始。法于画大幅山水时,每于笔墨可停之际,即留余地以待诗,如峭壁悬崖之下,长松古木之旁,亭阁之中,墙垣之隙,皆可留题作字者也。凡遇名流,即索新句,视其地之宽窄,以为字之大小,或为鹅帖行书,或作蝇头小楷。即以题画之诗,饰其所题之画,谓当日之原迹可,谓后来之题咏亦可,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语,昔作虚文,今成实事,亦游戏笔墨之小神通也。请质高明,定其可否。   ○茶具   茗注莫妙于砂壶,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是人而知之矣。然宝之过情,使与金银比值,无乃仲尼不为之已甚乎?置物但取其适用,何必幽渺其说,必至理穷义尽而后止哉!凡制茗壶,其嘴务直,购者亦然,一曲便可忧,再曲则称弃物矣。盖贮茶之物与贮酒不同,酒无渣滓,一斟即出,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论;茶则有体之物也,星星之叶,入水即成大片,斟泻之时,纤毫入嘴,则塞而不流。啜茗快事,斟之不出,大觉闷人。直则保无是患矣,即有时闭塞,亦可疏通,不似武夷九曲之难力导也。   贮茗之瓶,止宜用锡。无论磁铜等器,性不相能,即以金银作供,宝之适以崇之耳。但以锡作瓶者,取其气味不泄;而制之不善,其无用更甚于磁瓶。询其所以然之故,则有二焉。一则以制成未试,漏孔繁多。凡锡工制酒壶等注等物,于其既成,必以水试,稍有渗漏,即加补苴,以其为贮茶贮酒而设,漏即无所用之矣;一到收藏干物之器,即忽视之,犹木工造盆造桶则防漏,置斗置斛则不防漏,其情一也。乌知锡瓶有眼,其发潮泄气反倍于磁瓶,故制成之后,必加亲试,大者贮之以水,小者吹之以气,有纤毫漏隙,立督补成。试之又必须二次,一在将成未镟之时,一在已成既镟之后。何也?常有初时不漏,迨镟去锡时,打磨光滑之后,忽然露出细孔,此非屡验谛视者不知。此为浅人道也。一则以封盖不固,气味难藏。凡收藏香美之物,其加严处全在封口,封口不密,与露处同。吾笑世上茶瓶之盖必用双层,此制始于何人?可谓七窍俱蒙者矣。单层之盖,可于盖内塞纸,使刚柔互效其力,一用夹层,则止靠刚者为力,无所用其柔矣。塞满细缝,使之一线无遗,岂刚而不善屈曲者所能为乎?即靠外面糊纸,而受纸之处又在崎岖凹凸之场,势必剪碎纸条,作蓑衣样式,始能贴服。试问以蓑衣覆物,能使内外不通风乎?故锡瓶之盖,止宜厚不宜双。藏茗之家,凡收藏不即开者,开瓶口向上处,先用绵纸二三层,实褙封固,俟其既干,然后覆之以盖,则刚柔并用,永无泄气之时矣。其时开时闭者,则于盖内塞纸一二层,使香气闭而不泄。此贮茗之善策也。若盖用夹层,则向外者宜作两截,用纸束腰,其法稍便。然封外不如封内,究竟以前说为长。   ○酒具   酒具用金银,犹妆奁之用珠翠,皆不得已而为之,非宴集时所应有也。富贵之家,犀则不妨常设,以其在珍宝之列,而无炫耀之形,犹仕宦之不饰观瞻者。象与犀同类,则有光芒太露之嫌矣。且美酒入犀杯,另是一种香气。唐句云:“玉碗盛来琥珀光。”玉能显色,犀能助香,二物之于酒,皆功臣也。至尚雅素之风,则磁杯当首重已。旧磁可爱,人尽知之,无如价值之昂,日甚一日,尽为大力者所有,吾侪贫士,欲见为难。然即有此物,但可作古董收藏,难充饮器。何也?酒后擎杯,不能保无坠落,十损其一,则如雁行中断,不复成群。备而不用,与不备同。贫家得以自慰者,幸有此耳。然近日冶人,工巧百出,所制新磁,不出成、宣二窑下,至于体式之精异,又复过之。其不得与旧窑争值者,多寡之分耳。吾怪近时陶冶,何不自爱其力,使日作一杯,月制一盏,世人需之不得,必待善价而沽,其利与多制滥售等也,何计不也此?曰:不然。我高其技,人贱其能,徒让垄断于捷足之人耳。   ○碗碟   碗莫精于建窑,而苦于太厚。江右所制者,虽窃建窑之名,而美观实出其上,可谓青出于蓝者矣。其次则论花纹,然花纹太繁,亦近鄙俗,取其笔法生动,颜色鲜艳而已。碗碟中最忌用者,是有字一种,如写《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之类。此陶人造孽之事,购而用之者,获罪于天地神明不浅。请述其故。“惜字一千,延寿一纪。”此文昌垂训之词。虽云未必果验,然字画出于圣贤,苍颉造字而鬼夜哭,其关乎气数,为天地神明所宝惜可知也。用有字之器,不为损福,但用之不久而损坏,势必倾委作践,有不与造孽陶人中分其咎者乎?陶人但司其成,未见其败,似彼罪犹可原耳。字纸委地,遇惜福之人,则收付祝融,因其可焚而焚之也。至于有字之废碗,坚不可焚,一似入火不烬入水不濡之神物。因其坏而不坏,遂至倾而又倾,道旁见者,虽有惜福之念,亦无所施,有时抛入街衢,遭千万人之践踏,有时倾入溷厕,受千百载之欺凌,文字之罹祸,未有甚于此者。吾愿天下之人,尽以惜福为念,凡见有字之碗,即生造孽之虑。买者相戒不取,则卖者计穷;卖者计穷,则陶人视为畏途而弗造矣。文字之祸,其日消乎?此犹救弊之末着。倘有惜福缙绅,当路于江右者,出严檄一纸,遍谕陶人,使不得于碗上作字,无论赤壁等赋不许书磁,即成化、宣德年造,及某斋某居等字,尽皆削去。试问有此数字,果得与成窑、宣窑比值乎?无此数字,较之常值增减半文乎?有此无此,其利相同,多此数笔,徒造千百年无穷之孽耳。制抚藩臬,以及守令诸公,尽是斯文宗主,宦豫章者,急行是令,此千百年未造之福,留之以待一人。时哉时哉,乘之勿失!   ○灯烛   灯烛辉煌,宾筵之首事也。然每见衣冠盛集,列山珍海错,倾玉醴琼浆,几部鼓吹,频歌叠奏,事事皆称绝畅,而独于歌台色相,稍近模糊。令人快耳快心,而不能不快其目者,非主人吝惜兰膏,不肯多设,只以灯煤作崇,非剔之不得其法,即司之不得其人耳。吾为六字诀以授人,曰:“多点不如勤剪。”勤剪之五,明于不剪之十。原其不剪之故,或以观场念切,主仆相同,均注目于梨园,置晦明于不同;或以奔走太劳,职无专委,因顾彼以失此,致有炬而无光,所谓司之不得其人也。欲正其弊,不过专责一人,择其谨朴老成、不耽游戏者,则二患庶几可免。然司之得人,剔之不得其法,终为难事。大约场上之灯,高悬者多,卑立者少。剔卑灯易,剔高灯难。非以人就灯而升之使高,即以灯就人而降之使卑,剔一次必须升降一次,是人与灯皆不胜其劳,而座客观之亦觉代为烦苦,常有畏难不剪而听其昏黑者。予创二法以节其劳,一则已试而可自信者,一则未敢遽信而待试于人者。已试维何?长三四尺之烛剪是已。以铁为之,务为极细,粗则重而难举;然举之有法,说在后幅。有此长剪,则人不必升,灯升不必降,举手即是,与剔卑灯无异矣。未试维何?暗提线索,用傀儡登场之法是已。法于梁上暗作长缝一条,通于屋后,纳挂灯之绳索于中,而以小小轮盘仰承其下,然后悬灯。灯之内柱外幕,分而为二,外幕系定于梁间,不使上下,内柱之索上跨轮盘。欲剪灯煤,则放内柱之索,使之卑以就人,剪毕复上,自投外幕之中,是外幕高悬不移,俨然以静待动。同一灯也,而有劳逸之分,劳所当劳,逸所当逸,较之内外俱下,而且有碍手碍脚之繁者,先踞一筹之胜矣。其不明抽以索,而必暗投梁缝之中,且贯通于屋后者,其故何居?欲埋伏抽索之人于屋后,使不露形,但见轮盘一转,其灯自下,剪毕复上,总无抽拽之形,若有神物厕于梁间者。予创为是法,非有心炫巧,不过善藏其拙。盖场上多立一人,多生一人之障蔽。使以一人剪灯,一人抽索,了此及彼,数数往来,则座客止见人行,无复洗耳听歌之暇矣。故藏人屋后,撤去一半藩篱,耳目之前,何等清静。藏人屋后者,亦不必定在墙垣之外,厅堂必有退步,屏障以后,即其处也。或隔绛纱,或悬翠箔,但使内见外,而外不见内,则人工不露而天巧可施矣。每灯一盏,用索一条,以蜡磨光,欲其不涩。梁间一缝,可容数索,但须预编字号,系以小牌,使抽者便于识认。剪灯者将及某号,即预放某索以待之,此号方升,彼号即降,观其术者,如入山阴道中,明知是人非鬼,亦须诧异惊神,鼓掌而观,又是一番乐事。惜予囊悭无力,未及指使匠工,悬美法以待人,即谓自留余地亦可。   梁上凿缝,势有不能,为悬灯细事而损伤巨料,无此理也。如置此法于造屋之先,则于梁成之后,另镶薄板二条,空洞其中而蒙蔽其下,然后升梁于柱,以俟灯索,此一法也。已成之屋,亦如此法,但先置绳索于中,而后周遭以板。此法之设,不止定为观场,即于元夕张灯,寻常宴客,皆可用之,但比长剪之法为稍费耳。   制长剪之法,礼屋之高卑以为长短,短者三尺,长者四五尺,直其身而曲其上,如乌喙然,总以细巧坚劲为主。然用之有法,得其法则可行,不得其法则四设而不适于用,犹弃物也。盖以铁为剪,又长数尺,是其体不能不重,只手高擎,势必摇动于上,剪动则灯亦动;灯剪俱动,则他东我西,虽欲剪之,不可得矣。法以右手持剪,左手托之,所托之处,高右手尺许。剪体虽重,不过一二斤,只手孤擎则不足,双手效力则有余;擎而剪之者一手,按之使不动摇者又有一手,其势虽高,如何虑乎?“孤掌难鸣,众擎易举。”天下事,类如是也。   长剪虽佳,予终恶其体重,倘能以坚木为身,止于近灯煤处用铁,则尽美而又尽善矣。思而未制,存其说以俟解人。   长剪难于概用,惟有烛无衣,与四围有衣而空洞其下者可以用之。若明角灯、珠灯,皆无隙可入,虽有长剪,何所用之?至于梁间放索,则是灯皆可。二事亦可并行,行之之法,又与前说相反:灯柱居中不动,而提起外幕以俟剪,剪毕复下。又合居重驭轻之法,听人所好而为之。   ○笺简   笺简之制,由古及今,不知几千万变。自人物器玩,以迨花鸟昆虫,无一不肖其形,无日不新其式;人心之巧,技艺之工,至此极矣。予谓巧则诚巧,工则至工,但其构思落笔之初,未免驰高骛远,舍最近者不思,而遍索于九天之上、八极之内,遂使光灿陆离者总成赘物,与书牍之本事无干。予所谓至近者非也,即其手中所制之笺简是也。既名笺简,则笺简二字中便有无穷本义。鱼书雁帛而外,不有竹刺之式可为乎?书本之形可肖乎?卷册便面,锦屏绣轴之上,非染翰挥毫之地乎?石壁可以留题,蕉叶曾经代纸,岂意未之前闻,而为予之臆说乎?至于苏蕙娘所织之锦,又后人思之慕之,欲书一字于其上而不可复得者也。我能肖诸物之形似以笺,则笺上所列,皆题诗作字之衬也。还其固有,绝其本无,悉是眼前韵事,何用他求?已命蹬逐款制就,售之坊间,得钱付梓人,仍备剞劂之用,是此后生生不已,其新人见闻,愉人挥洒之事,正未有艾。即呼予为薛涛幻身,予亦未尝不受,盖须眉男子之不传,有愧于知名女子者正不少也。已经制就者,有韵事笺八种,织锦笺十种。韵事者何?题石、题轴、便面、书卷、剖竹、雪蕉、卷子、册子是也。锦纹十种,则尽仿回文织锦之义,满幅皆锦,止留阄迫贝Υ人作书,书成之后,与织就之回文无异。十种锦纹各别,作书之地亦不雷同。惨淡经营,事难缕述,海内名贤欲得者,倩人向金陵购之。是集内种种新式,未能悉走寰中,借此一端,以陈大概。售笺之地即售书之地,凡予生平著作,皆萃于此。有嗜痂之癖者,贸此以去,如偕笠翁而归。千里神交,全赖乎此。只今知己遍天下,岂尽谋面之人哉?(金陵承恩寺中有“芥子园名笺”五字署名者,即其处也。)   是集中所载诸新式,听人效而行之;惟笺帖之体裁,则令蹬自制自售,以代笔耕,不许他人翻梓。已经传札布告,诫之于初矣。倘仍有垄断之豪,或照式刊行,或增减一地,或稍变其形,即以他人之功冒为己有,食其利而抹煞其名者,此即中山狼之流亚也。当随所在之官司而控告焉,伏望主持公道。至于倚富恃强,翻刻湖上笠翁之书者,六合以内,不知凡几。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当决一死战,布告当事,即以是集为先声。总之天地生人,各赋以心,即宜各生其智,我未尝塞彼心胸,使之勿生智巧,彼焉能夺吾生计,使不得自食其力哉!   ◎位置第二器玩未得,则讲购求;及其既得,则讲位置。位置器玩与位置人才同一理也。设官授职者,期于人地相宜;安器置物者,务在纵横得当。设以刻刻需用者,而置之高阁,时时防坏者,而列于案头,是犹理繁治剧之材,处清静无为之地,黼黻皇猷之品,作驱驰孔道之官。有才不善用,与空国无人等也。他如方圆曲直,齐整参差,皆有就地立局之方,因时制宜之法。能于此等处展其才略,使人入其户、登其堂,见物物皆非苟设,事事具有深情,非特泉石勋猷,于此足征全豹,即论庙堂经济,亦可微见一斑。未闻有颠倒其家,而能整齐其国者也。   ○忌排偶   “胪列古玩,切忌排偶。”此陈说也。予生平耻拾唾余,何必更蹈其辙。但排偶之中,亦有分别。有似排非排,非偶是偶;又有排偶其名,而不排偶其实者。皆当疏明其说,以备讲求。如天生一日,复生一月,似乎排矣,然二曜出不同时,且有极明微明之别,是同中有异,不得竟以排比目之矣。所忌乎排偶者,谓其有意使然,如左置一物,右无一物以配之,必求一色相俱同者与之相并,是则非偶而是偶,所当急忌者矣。若夫天生一对,地生一双,如雌雄二剑,鸳鸯二壶,本来原在一处者,而我必欲分之,以避排偶之迹,则亦矫揉执滞,大失物理人情之正矣。即避排偶之迹,亦不必强使分开,或比肩其形,或连环其势,使二物合成一物,即排偶其名,而不排偶其实矣。大约摆列之法,忌作八字形,二物并列,不分前后、不爽分寸者是也;忌作四方形,每角一物,势如小菜碟者是也;忌作梅花体,中置一大物,周遭以小物是也;余可类推。当行之法,则有时变化,就地权宜,视形体为纵横曲直,非可预设规模者也。如必欲强拈一二,若三物相俱,宜作品字格,或一前二后,或一后二前,或左一右二,或右一左二,皆谓错综;若以三者并列,则犯排矣。四物相共,宜作心字及火字格,择一或高或长者为主,余前后左右列之,但宜疏密断连,不得均匀配合,是谓参差;若左右各二,不使单行,则犯偶矣。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雅人君子。   ○贵活变   幽斋陈设,妙在日异月新。若使古董生根,终年匏系一处,则因物多腐象,遂使人少生机,非善用古玩者也。居家所需之物,惟房舍不可动移,此外皆当活变。何也?眼界关乎心境,人欲活泼其心,先宜活泼其眼。即房舍不可动移,亦有起死回生之法。譬如造屋数进,取其高卑广隘之尺寸不甚相悬者,授意匠工,凡作窗棂门扇,皆同其宽窄而异其体裁,以便交相更替。同一房也,以彼处门窗挪入此处,便觉耳目一新,有如房舍皆迁者;再入彼屋,又换一番境界,是不特迁其一,且迁其二矣。房舍犹然,况器物乎?或卑者使高,或远者使近,或一物别之既久,而使一旦相亲,或数物混处多时,而使忽然隔绝,是无情之物变为有情,若有悲观离合于其间者。但须左之右之,无不宜之,则造物在手,而臻化境矣。人谓朝东夕西,往来仆仆,何许子之不惮烦乎?予曰:陶士行之运甓,视此犹烦,未有笑其多事多;况古玩之可亲,犹胜于甓,乐此者不觉其疲,但不可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道。   古玩中香炉一物,其体极静,其用又妙在极动,是当一日数迁其位,片刻不容胶柱者也。人问其故,予以风帆喻之。舟行所挂之帆,视风之斜正为斜正,风从左而帆向右,则舟不进而且退矣。位置香炉之法亦然。当由风力起见,如一室之中有南北二牖,风从南来,则宜位置于正南,风从北入,则宜位置于正北;若风从东南或从西北,则又当位置稍偏,总以不离乎风者近是。若反风所向,则风去香随,而我不沾其味矣。又须启风来路,塞风去路,如风从南来而洞开北牖,风从北至而大辟南轩,皆以风为过客,而香亦传舍视我矣。须知器玩之中,物物皆可使静,独香炉一物,势有不能。“爱之能勿劳乎?”待人之法也,吾于香炉亦云。   饮馔部目录◎蔬食第一◎谷食第二◎肉食第三   ◎蔬食第一吾观人之一身,眼耳鼻舌,手足躯骸,件件都不可少。其尽可不设而必欲赋之,遂为万古生人之累者,独是口腹二物。口腹具而生计繁矣,生计繁而诈伪奸险之事出矣,诈伪奸险之事出,而五刑不得不设。君不能施其爱育,亲不能遂其恩私,造物好生,而亦不能不逆行其志者,皆当日赋形不善,多此二物之累也。草木无口腹,未尝不生;山石土壤无饮食,未闻不长养。何事独异其形,而赋以口腹?即生口腹,亦当使如鱼虾之饮水,蜩螗之吸露,尽可滋生气力,而为潜跃飞鸣。若是,则可与世无求,而生人之患熄矣。乃既生以口腹,又复多其嗜欲,使如溪壑之不可厌;多其嗜欲,又复洞其底里,使如江海之不可填。以致人之一生,竭五官百骸之力,供一物之所耗而不足哉!吾反复推详,不能不于造物是咎。亦知造物于此,未尝不自悔其非,但以制定难移,只得终遂其过。甚矣,作法慎初,不可草草定制。吾辑是编而谬及饮馔,亦是可已不已之事。其止崇啬,不导奢靡者,因不得已而为造物饰非,亦当虑始计终,而为庶物弭患。如逞一己之聪明,导千万人之嗜欲,则匪特禽兽昆虫无噍类,吾虑风气所开,日甚一日,焉知不有易牙复出,烹子求荣,杀婴儿以媚权奸,如亡隋故事者哉!一误岂堪再误,吾不敢不以赋形造物视作覆车。   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破,是犹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   ○笋   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记》曰:“甘受和,白受采。”鲜即甘之所从出也。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人向卖菜佣求活者,不得与焉。然他种蔬食,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至于笋之一物,则断断宜在山林,城市所产者,任尔芳鲜,终是笋之剩义。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将笋肉齐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笋而遗肉,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购于市者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食笋之法多端,不能悉纪,请以两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荤用肥猪。”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以之伴荤,则牛羊鸡鸭等物皆非所宜,独宜于豕,又独宜于肥。肥非欲其腻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笋,则不见其甘,但觉其鲜之至也。烹之既熟,肥肉尽当去之,即汁亦不宜多存,存其八而益以清汤。调和之物,惟醋与酒。此制荤笋之大凡也。笋之为物,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但不当用其渣滓,而用其精液。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笋之汤,悉留不去,每作一馔,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两擅其长者,莫过于此。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蕈   求至鲜至美之物于笋之外,其惟蕈乎?蕈之为物也,无根无蒂,忽然而生,盖山川草木之气,结而成形者也,然有形而无体。凡物有体者必有渣滓,既无渣滓,是无体也。无体之物,犹未离乎气也。食此物者,犹吸山川草木之气,未有无益于人者也。其有毒而能杀人者,《本草》云以蛇虫行之故。予曰:不然。蕈大几何,蛇虫能行其上?况又极弱极脆而不能载乎?盖地之下有蛇虫,蕈生其上,适为毒气所钟,故能害人。毒气所钟者能害人,则为清虚之气所钟者,其能益人可知矣。世人辨之原有法,苟非有毒,食之最宜。此物素食固佳,伴以少许荤食尤佳,盖蕈之清香有限,而汁之鲜味无穷。   ○莼   陆之蕈,水之莼,皆清虚妙物也。予尝以二物作羹,和以蟹之黄,鱼之肋,名曰“四美羹”。座客食而甘之,曰:“今而后,无下箸处矣!”   ○菜   世人制菜之法,可称百怪千奇,自新鲜以至于腌糟酱腊,无一不曲尽奇能,务求至美,独于起根发轫之事缺焉不讲,予甚惑之。其事维何?有八字诀云:“摘之务鲜,洗之务净。”务鲜之论,已悉前篇。蔬食之最净者,曰笋,曰蕈,曰豆芽;其最秽者,则莫如家种之菜。灌肥之际,必连根带叶而浇之;随浇随摘,随摘随食,其间清浊,多有不可问者。洗菜之人,不过浸入水中,左右数漉,其事毕矣。孰知污秽之湿者可去,干者难去,日积月累之粪,岂顷刻数漉之所能尽哉?故洗菜务得其法,并须务得其人。以懒人、性急之人洗菜,犹之乎弗洗也。洗菜之法,入水宜久,久则干者浸透而易去;洗叶用刷,刷则高低曲折处皆可到,始能涤尽无遗。若是,则菜之本质净矣。本质净而后可加作料,可尽人工,不然,是先以污秽作调和,虽有百和之香,能敌一星之臭乎?噫,富室大家食指繁盛者,欲保其不食污秽,难矣哉!   菜类甚多,其杰出者则数黄芽。此菜萃于京师,而产于安肃,谓之“安肃菜”,此第一品也。每株大者可数斤,食之可忘肉味。不得已而思其次,其惟白下之水芹乎!予自移居白门,每食菜、食葡萄,辄思都门;食笋、食鸡豆,辄思武陵。物之美者,犹令人每食不忘,况为适馆授餐之人乎?   菜有色相最奇,而为《本草》、《食物志》诸书之所不载者,则西秦所产之头发菜是也。予为秦客,传食于塞上诸侯。一日脂车将发,见炕上有物,俨然乱发一卷,谬谓婢子栉发所遗,将欲委之而去。婢子曰:“不然,群公所饷之物也。”询之土人,知为头发菜。浸以滚水,拌以姜醋,其可口倍于藕丝、鹿角等菜。携归饷客,无不奇之,谓珍错中所未见。此物产于河西,为值甚贱,凡适秦者皆争购异物,因其贱也而忽之,故此物不至通都,见者绝少。由是观之,四方贱物之中,其可贵者不知凡几,焉得人人物色之?发菜之得至江南,亦千载一时之至幸也。   ○瓜 茄 瓠 芋 山药   瓜、茄、瓠、芋诸物,菜之结而为实者也。实则不止当菜,兼作饭矣。增一簋菜,可省数合粮者,诸物是也。一事两用,何俭如之?贫家购此,同于籴粟。但食之各有其法:煮冬瓜、丝瓜忌太生,煮王瓜、甜瓜忌太熟;煮茄、瓠利用酱醋,而不宜于盐;煮芋不可无物伴之,盖芋之本身无味,借他物以成其味者也;山药则孤行并用,无所不宜,并油盐酱醋不设,亦能自呈其美,乃蔬食中之通材也。   ○葱蒜韭   葱、蒜、韭三物,菜味之至重者也。菜能芬人齿颊者,香椿头是也;菜能秽人齿颊及肠胃者,葱、蒜、韭是也。椿头明知其香,而食者颇少,葱、蒜、韭尽识其臭,而嗜之者众,其故何欤?以椿头之味虽香而淡,不若葱、蒜、韭之气甚而浓。浓则为时所争尚,甘受其秽而不辞;淡则为世所共遗,自荐其香而弗受。吾于饮食一道,悟善身处世之难。一生绝三物不食,亦未尝多食香椿,殆所谓“夷、惠之间”者乎?   予待三物有差。蒜则永禁弗食;葱虽弗食,然亦听作调和;韭则禁其终而不禁其始,芽之初发,非特不臭,且具清香,是其孩提之心之未变也。   ○萝卜   生萝卜切丝作小菜,伴以醋及他物,用之下粥最宜。但恨其食后打嗳,嗳必秽气。予尝受此厄于人,知人之厌我,亦若是也,故亦欲绝而弗食。然见此物大异葱蒜,生则臭,熟则不臭,是与初见似小人,而卒为君子者等也。虽有微过,亦当恕之,仍食勿禁。   ○芥辣汁   菜有具姜桂之性者乎?曰:有,辣芥是也。制辣汁之芥子,陈者绝佳,所谓愈老愈辣是也。以此拌物,无物不佳。食之者如遇正人,如闻谠论,困者为之起倦,闷者以之豁襟,食中之爽味也。予每食必备,窃比于夫子之不撤姜也。   ◎谷食第二食之养人,全赖五谷。使天止生五谷而不产他物,则人身之肥而寿也,较此必有过焉,保无疾病相煎,寿夭不齐之患矣。试观鸟之啄粟,鱼之饮水,皆止靠一物为生,未闻于一物之外,又有为之肴馔酒浆、诸饮杂食者也。乃禽鱼之死,皆死于人,未闻有疾病而死,及天年自尽而死者,是止食一物,乃长生久视之道也。人则不幸而为精腆所误,多食一物,多受一物之损伤,少静一时,少安一时之淡泊。其疾病之生,死亡之速,皆饮食太繁,嗜欲过度之所致也。此非人之自误,天误之耳。天地生物之初,亦不料其如是,原欲利人口腹,孰意利之反以害之哉!然则人欲自爱其生者,即不能止食一物,亦当稍存其意,而以一物为君。使酒肉虽多,不胜食气,即使为害,当亦不甚烈耳。   ○饭粥   粥饭二物,为家常日用之需,其中机彀,无人不晓,焉用越俎者强为致词?然有吃紧二语,巧妇知之而不能言者,不妨代为喝破,使姑传之媳,母传之女,以两言代千百言,亦简便利人之事也。先就粗者言之。饭之大病,在内生外熟,非烂即焦;粥之大病,在上清下淀,如糊如膏。此火候不均之故,惟最拙最笨者有之,稍能炊爨者,必无是事。然亦有刚柔合道,燥湿得宜,而令人咀之嚼之,有粥饭之美形,无饮食之至味者。其病何在?曰:挹水无度,增减不常之为害也。其吃紧二语,则曰:“粥水忌增,饭水忌减。”米用几何,则水用几何,宜有一定之度数。如医人用药,水一钟或钟半,煎至七分或八分,皆有定数。若以意为增减,则非药味不出,即药性不存,而服之无效矣。不善执爨者,用水不均,煮粥常患其少,煮饭常苦其多。多则逼而去之,少则增而入之,不知米之精液全在于水,逼去饭汤者,非去饭汤,去饭之精液也。精液去则饭为渣滓,食之尚有味乎?粥之既熟,水米成交,犹米之酿而为酒矣。虑其太厚而入之以水,非入水于粥,犹入水于酒也。水入而酒成糟粕,其味尚可咀乎?故善主中馈者,挹水时必限以数,使其勺不能增,滴无可减,再加以火候调匀,则其为粥为饭,不求异而异乎人矣。   宴客者有时用饭,必较家常所食者稍精。精用何法?曰:使之有香而已矣。予尝授意小妇,预设花露一盏,俟饭之初熟而浇之,浇过稍闭,拌匀而后入腕。食者归功于谷米,诧为异种而讯之,不知其为寻常五谷也。此法秘之已久,今始告人。行此法者,不必满釜浇遍,遍则费露甚多,而此法不行于世矣。止以一盏浇一隅,足供佳客所需而止。露以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为上,勿用玫瑰,以玫瑰之香,食者易辨,知非谷性所有。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与谷性之香者相若,使人难辨,故用之。   ○汤   汤即羹之别名也。羹之为名,雅而近古;不曰羹而曰汤者,虑人古雅其名,而即郑重其实,似专为宴客而设者。然不知羹之为物,与饭相俱者也。有饭即应有羹,无羹则饭不能下,设羹以下饭,乃图省俭之法,非尚奢靡之法也。古人饮酒,即有下酒之物;食饭,即有下饭之物。世俗改下饭为“厦饭”,谬矣。前人以读史为下酒物,岂下酒之“下”,亦从“厦”乎?“下饭”二字,人谓指肴馔而言,予曰:不然。肴馔乃滞饭之具,非下饭之具也。食饭之人见美馔在前,匕箸迟疑而不下,非滞饭之具而何?饭犹舟出,羹犹水也;舟之在滩,非水不下,与饭之在喉,非汤不下,其势一也。且养生之法,食贵能消;饭得羹而即消,其理易见。故善养生者,吃饭不可不羹;善作家者,吃饭亦不可无羹。宴客而为省馔计者,不可无羹;即宴客而欲其果腹始去,一馔不留者,亦不可无羹。何也?羹能下饭,亦能下馔故也。近来吴越张筵,每馔必注以汤,大得此法。吾谓家常自膳,亦莫妙于此。宁可食无馔,不可饭无汤。有汤下饭,即小菜不设,亦可使哺啜如流;无汤下饭,即美味盈前,亦有时食不下咽。予以一赤贫之士,而养八百口之家,有饥时而无馑日者,遵也道也。   ○糕饼   谷食之有糕饼,犹肉食之有脯脍。《鲁论》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制糕饼者于此二句,当兼而有之。食之精者,米麦是也;脍之细者,粉面是也。精细兼长,始可论及工拙。求工之法,坊刻所载甚详,予使拾而言之,以作制饼制糕之印板,则观者必大笑曰:笠翁不拾唾余,今于饮食之中,现增一副依样葫芦矣!冯妇下车,请戒其始。只用二语括之,曰:“糕贵乎松,饼利于薄。”   ○面   南人饭米,北人饭面,常也。《本草》云:“米能养脾,麦能补心。”各有所裨于人者也。然使竟日穷年止食一物,亦何其胶柱口腹,而不肯兼爱心脾乎?予南人而北相,性之刚直似之,食之强横亦似之。一日三餐,二米一面,是酌南北之中,而善处心脾之道也。但其食面之法,小异于北,而且大异于南。北人食面多作饼,予喜条分而缕晰之,南人之所谓“切面”是也。南人食切面,其油盐酱醋等作料,皆下于面汤之中,汤有味而面无味,是人之所重者不在面而在汤,与未尝食面等也。予则不然,以调和诸物,尽归于面,面具五味而汤独清,如此方是食面,非饮汤也。所制面有二种,一曰“五香面”,一曰“八珍面”。五善膳己,八珍饷客,略分丰俭于其间。五香者何?酱也,醋也,椒末也,芝麻屑也,焯笋或煮蕈煮虾之鲜汁也。先以椒末、芝麻屑二物拌入面中,后以酱醋及鲜汁三物和为一处,即充拌面之水,勿再用水。拌宜极匀,擀宜极薄,切宜极细,然后以滚水下之,则精粹之物尽在面中,尽勾咀嚼,不似寻常吃面者,面则直吞下肚,而止咀咂其汤也。八珍者何?鸡、鱼、虾三物之内,晒使极干,与鲜笋、香蕈、芝麻、花椒四物,共成极细之末,和入面中,与鲜汁共为八种。酱醋亦用,而不列数内者,以家常日用之物,不得名之以珍也。鸡鱼之肉,务取极精,稍带肥腻者弗用,以面性见油即散,擀不成片,切不成丝故也。但观制饼饵者,欲其松而不实,即拌以油,则面之为性可知己。鲜汁不用煮肉之汤,而用笋、蕈、虾汁者,亦以忌油故耳。所用之肉,鸡、鱼、虾三者之中,惟虾最便,屑米为面,势如反掌,多存其末,以备不时之需;即膳己之五香,亦未尝不可六也。拌面之汁,加鸡蛋青一二盏更宜,此物不列于前而附于后,以世人知用者多,列之又同剿袭耳。   ○粉   粉之名曰甚多,其常有而适于用者,则惟藕、葛、蕨、绿豆四种。藕、葛二 物,不用下锅,调以滚水,即能变生成熟。昔人云:“有仓卒客,无仓卒主人。”欲为仓卒主人,则请多储二物。且卒急救饥,亦莫善于此。驾舟车行远路者,此是饣侯粮中首善之物。粉食之耐咀嚼者,蕨为上,绿豆次之。欲绿豆粉之耐嚼,当稍以蕨粉和之。凡物入口而不能即下,不即下而又使人咀之有味,嚼之无声者,斯为妙品。吾遍索饮食中,惟得此二物。绿豆粉为汤,蕨粉为下汤之饭,可称二 耐,齿牙遇此,殆亦所谓劳而不怨者哉!   ◎肉食第三“肉食者鄙”,非鄙其食肉,鄙其不善谋也。食肉之人之不善谋者,以肥腻之精液,结而为脂,蔽障胸臆,犹之茅塞其心,使之不复有窍也。此非予之臆说,夫有所验之矣。诸兽食草木杂物,皆狡犭斩有智。虎独食人,不得人则食诸兽之肉,是匪肉不食者,虎也;虎者,兽之至愚者也。何以知之?考诸群书则信矣。“虎不食小儿”,非不食也,以其痴不惧虎,谬谓勇士而避之也。“虎不食醉人”,非不食也,因其醉势猖獗,目为劲敌而防之也。“虎不行曲路,人遇之者,引至曲路即得脱。”其不行曲路者,非若澹台灭明之行不由径,以颈直不能回顾也。使知曲路必脱,先于周行食之矣。《虎苑》云:“虎之能搏狗者,牙爪也。使失其牙爪,则反伏于狗矣。”迹是观之,其能降人降物而藉之为粮者,则专恃威猛,威猛之外,一无他能,世所谓“有勇无谋”者,虎是也。予究其所以然之故,则以舍肉之外,不食他物,脂腻填胸,不能生智故。然则“肉食者鄙,未能远某。”其说不既有征乎?吾今虽为肉食作俑,然望天下之人,多食不如少食。无虎之威猛而益其愚,与有虎之威猛而自昏其智,均非养生善后之道也。   ○猪   食以人传者,“东坡肉”是也。卒急听之,似非豕之肉,而为东坡之肉矣。噫,东坡何罪,而割其肉,以实千古馋人之腹哉?甚矣,名士不可为,而名士游戏之小术,尤不可不慎也。至数百载而下,糕、布等物,又以眉公得名。取“眉公糕”、“眉公布”之名,以较“东坡肉”三字,似觉彼善于此矣。而其最不幸者,则有溷厕中之一物,俗人呼为“眉公马桶”。噫,马桶何物,而可冠以雅人高士之名乎?予非不知肉味,而于豕之一物,不敢浪措一词者,虑为东坡之续也。即溷厕中之一物,予未尝不新其制,但蓄之家,而不敢取以示人,尤不敢笔之于书者,亦虑为眉公之续也。   ○羊   物之折耗最重者,羊肉是也。谚有之曰:“羊几贯,帐难算,生折对半熟对半,百斤止剩念余斤,缩到后来只一段。”大率羊肉百斤,宰而割之,止得五十斤,迨烹而熟之,又止得二十五斤,此一定不易之数也。但生羊易消,人则知之;熟羊易长,人则未之知也。羊肉之为物,最能饱人,初食不饱,食后渐觉其饱,此易长之验也。凡行远路及出门作事,卒急不能得食者,啖此最宜。秦之西鄙,产羊极繁,土人日食止一餐,其能不枵腹者,羊之力也。《本草》载羊肉,比人参、黄芪。参芪补气,羊肉补形。予谓补人者羊,害人者亦羊。凡食羊肉者,当留腹中余地,以俟其长。倘初食不节而果其腹,饭后必有胀而欲裂之形,伤脾坏腹,皆由于此,葆生者不可不知。   ○牛犬   猪、羊之后,当及牛、犬。以二物有功于世,方劝人戒之之不暇,尚忍为制酷刑乎?略此二物,遂及家禽,是亦以羊易牛之遗意也。   ○鸡   鸡亦有功之物,而不讳其死者,以功较牛、犬为稍杀。天之晓也,报亦明,不报亦明,不似畎亩、盗贼,非牛不耕,非犬之吠则不觉也。然较鹅鸭二物,则淮阴羞伍绛、灌矣。烹饪之刑,似宜稍宽于鹅鸭。卵之有雄者弗食,重不至斤外者弗食,即不能寿之,亦不当过夭之耳。   ○鹅   鳐髦肉无他长,取其肥且甘而已矣。肥始能甘,不肥则同于嚼蜡。鹅以固始为最,讯其土人,则曰:“豢之之物,亦同于人。食人之食,斯其肉之肥腻亦同于人也。”犹之豕肉以金华为最,婺人豢豕,非饭即粥,故其为肉也甜而腻。然则固始之鹅,金华之豕,均非鹅豕之美,食美之也。食能美物,奚俟人言?归而求之,有余师矣。但授家人以法,彼虽饲以美食,终觉饥饱不时,不似固始、金华之有节,故其为肉也,犹有一间之殊。盖终以禽兽畜之,未尝稍同于人耳。“继子得食,肥而不泽。”其斯之谓欤?   有告予食鹅之法者,曰:昔有一人,善制鹅掌。每豢肥鹅将杀,先熬沸油一 盂,投以鹅足,鹅痛欲绝,则纵之池中,任其跳跃。已而复禽复纵,炮瀹如初。若是者数四,则其为掌也,丰美甘甜,厚可径寸,是食中异品也。予曰:惨哉斯言!予不愿听之矣。物不幸而为人所畜,食人之食,死人之事。偿之以死亦足矣,奈何未死之先,又加若是之惨刑乎?二掌虽美,入口即消,其受痛楚之时,则有百倍于此者。以生物多时之痛楚,易我片刻之甘甜,忍人不为,况稍具婆心者乎?地狱之设,正为此人,其死后炮烙之刑,必有过于此者。   ○鸭   禽属之善养生者,雄鸭是也。何以知之,知之于人之好尚。诸禽尚雌,而鸭独尚雄;诸禽贵幼,而鸭独贵长。故养生家有言:“烂蒸老雄鸭,功效比参芪。”使物不善养生,则精气必为雌者所夺,诸禽尚雌者,以为精气之所聚也。使物不善养生,则情窍一开,日长而日瘠矣,诸禽贵幼者,以其泄少而存多也。雄鸭能愈长愈肥,皮肉至老不变,且食之与参芪比功,则雄鸭之善于养生,不待考核而知之矣。然必俟考核,则前此未之闻也。   ○野禽 野兽   野味之逊于家味者,以其不能尽肥;家味之逊于野味者,以其不能有香也。家味之肥,肥于不自觅食而安享其成;野味之香,香于草木为家而行止自若。是知丰衣美食,逸处安居,肥人之事也;流水高山,奇花异木,香人之物也。肥则必供刀俎,靡有孑遗;香亦为人朵颐,然或有时而免。二者不欲其兼,舍肥从香而已矣。   野禽可以时食,野兽则偶一尝之。野禽如雉、雁、鸠、鸽、黄雀、鹌鹑之属,虽生于野,若畜于家,为可取之如寄也。野兽之可得者惟兔,獐、鹿、熊、虎诸兽,岁不数得,是野味之中又分难易。难得者何?以其久住深山,不入人境,槛阱之入,是人往觅兽,非兽来挑人也。禽则不然,知人欲弋而往投入,以觅食也,食得而祸随之矣。是兽之死也,死于人;禽之毙也,毙于己。食野味者,当作如是观。惜禽而更当惜兽,以其取死之道为可原也。   ○鱼   鱼藏水底,各自为天,自谓与世无求,可保戈矛之不及矣。乌知网罟之奏功,较弓矢置罘为更捷。无事竭泽而渔,自有吞舟不漏之法。然鱼与禽兽之生死,同是一命,觉鱼之供人刀俎,似较他物为稍宜。何也?水族难竭而易繁。胎生卵生之物,少则一母数子,多亦数十子而止矣。鱼之为种也似粟,千斯仓而万斯箱,皆于一腹焉寄子。苟无沙汰之人,则此千斯仓而万斯箱者生生不已,又变而为恒河沙数。至恒河沙数之一变再变,以至千百变,竟无一物可以喻之,不几充塞江河而为陆地,舟楫之往来能无恙乎?故渔人之取鱼虾,与樵人之伐草木,皆取所当服,伐所不得不伐者也。我辈食鱼虾之罪,较食他物为稍轻。兹为约法数章,虽难比乎祥刑,亦稍差于酷吏。   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鱼之能事毕矣。然二美虽兼,又有所重在一者。如鲟、如蠹尽⑷琏辍⑷缋穑皆以鲜胜者也,鲜宜清煮作汤;如鳊、如白,如鲥、如鲢,皆以肥胜者也,肥宜厚烹作脍。烹煮之法,全在火候得宜。先期而食者肉生,生则不松;过期而食者肉死,死则无味。迟客之家,他馔或可先设以待,鱼则必须活养,候客至旋烹。鱼之至味在鲜,而鲜之至味又只在初熟离釜之片刻,若先烹以待,是使鱼之至美,发泄于空虚无人之境;待客至而再经火气,犹冷饭之复炊,残酒之再热,有其形而无其质矣。煮鱼之水忌多,仅足伴鱼而止,水多一口,则鱼淡一分。司厨婢子,所利在汤,常有增而复增,以致鲜味减而又减者,志在厚客,不能不薄待庖人耳。更有制鱼良法,能使鲜肥迸出,不失天真,迟速咸宜,不虞火候者,则莫妙于蒸。置之镟内,入陈酒、酱油各数盏,覆以瓜姜及蕈笋诸鲜物,紧火蒸之极熟。此则随时早暮,供客咸宜,以鲜味尽在鱼中,并无一物能侵,亦无一气可泄,真上着也。   ○虾   笋为蔬食之必需,虾为荤食之必需,皆犹甘草之于药也。善治荤食者,以焯虾之汤,和入诸品,则物物皆鲜,亦犹笋汤之利于群蔬。笋可孤行,亦可并用;虾则不能自主,必借他物为君。若以煮熟之虾单盛一簋,非特华筵必无是事,亦且令食者索然。惟醉者糟者,可供匕箸。是虾也者,因人成事之物,然又必不可无之物也。“治国若烹小鲜”,此小鲜之有裨于国者。   ○鳖   “新粟米炊鱼子饭,嫩芦笋煮鳖裙羹。”林居之人述此以鸣得意,其味之鲜美可知矣。予性于水族无一不嗜,独与鳖不相能,食多则觉口燥,殊不可解。一 日,邻人网得巨鳖,召众食之,死者接踵,染指其汁者,亦病数月始痊。予以不喜食此,得免于召,遂得免于死。岂性之所在,即命之所在耶?予一生侥幸之事难更仆数。乙未居武林,邻家失火,三面皆焚,而予居无恙。己卯之夏,遇大盗于虎爪山,贿以重资者得免,不则立毙。予囊无一钱,自分必死,延颈受诛,而盗不杀。至于甲申、乙酉之变,予虽避兵山中,然亦有时入郭,其至幸者,才徙家而家焚,甫出城而城陷,其出生于死,皆在斯须倏忽之间。噫,予何修而得此于天哉!报施无地,有强为善而已矣。   ○蟹   予于饮食之美,无一物不能言之,且无一物不穷其想象,竭其幽渺而言之;独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至其可嗜可甘与不可忘之故,则绝口不能形容之。此一事一物也者,在我则为饮食中痴情,在彼则为天地间之怪物矣。予嗜此一生。每岁于蟹之未出时,即储钱以待,因家人笑予以蟹为命,即自呼其钱为“买命钱”。自初出之日始,至告竣之日止,未尝虚负一夕,缺陷一时。同人知予癖蟹,召者饷者皆于此日,予因呼九月、十月为“蟹秋”。虑其易尽而难继,又命家人涤瓮酿酒,以备糟之醉之之用。糟名“蟹糟”,酒名“蟹酿”,瓮名“蟹瓮”。向有一婢,勤于事蟹,即易其名为“蟹奴”,今亡之矣。蟹乎!蟹乎!汝于吾之一生,殆相终始者乎!所不能为汝生色者,未尝于有螃蟹无监州处作郡,出俸钱以供大嚼,仅以悭囊易汝。即使日购百筐,除供客外,与五十口家人分食,然则入予腹者有几何哉?蟹乎!蟹乎!吾终有愧于汝矣。   蟹之为物至美,而其味坏于食之之人。以之为羹者,鲜则鲜矣,而蟹之美质何地?以之为脍者,腻则腻矣,而蟹之真味不存。更可厌者,断为两截,和以油、盐、豆粉而煎之,使蟹之色、蟹之香与蟹之真味全失。此皆似嫉蟹之多味,忌蟹之美观,而多方蹂躏,使之泄气而变形者也。世间好物,利在孤行。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和以他味者,犹之以爝火助日,掬水益河,冀其有裨也,不亦难乎?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自食。剖一筐,食一筐,断一螯,食一螯,则气与味纤毫不漏。出于蟹之躯壳者,即入于人之口腹,饮食之三昧,再有深入于此者哉?凡治他具,皆可人任其劳,我享其逸,独蟹与瓜子、菱角三种,必须自任其劳。旋剥旋食则有味,人剥而我食之,不特味同嚼蜡,且似不成其为蟹与瓜子、菱角,而别是一物者。此与好香必须自焚,好茶必须自斟,僮仆虽多,不能任其力者,同出一理。讲饮食清供之道者,皆不可不知也。   宴上客者势难全体,不得已而羹之,亦不当和以他物,惟以煮鸡鹅之汁为汤,去其油腻可也。   瓮中取醉蟹,最忌用灯,灯光一照,则满瓮俱沙,此人人知忌者也。有法处之,则可任照不忌。初醉之时,不论昼夜,俱点油灯一盏,照之入瓮,则与灯光相习,不相忌而相能,任凭照取,永无变沙之患矣。(此法都门有用之者。)   ○零星水族   予担簦二十年,履迹几遍天下。四海历其三,三江五湖则俱未尝遗一,惟九河未能环绕,以其迂僻者多,不尽在舟车可抵之境也。历水既多,则水族之经食者,自必不少,因知天下万物之繁,未有繁于水族者,载籍所列诸鱼名,不过十之六七耳。常有奇形异状,味亦不群,渔人竟日取之,士人终年食之,咨询其名,皆不知为何物者。无论其他,即吴门、京口诸地所产水族之中,有一种似鱼非鱼,状类河⒍极小者,俗名“斑子鱼”,味之甘美,几同乳酪,又柔滑无骨,真至味也,而《本草》、《食物》诸书,皆所不载。近地且然,况寥廓而迂僻者乎?海错之至美,人所艳羡而不得食者,为闽之“西施舌”、“江瑶柱”二种。“西施舌”予既食之,独“江瑶柱”未获一尝,为入闽恨事。所谓“西施舌”者,状其形也。白而洁,光而滑,入口咂之,俨然美妇之舌,但少朱唇皓齿牵制其根,使之不留而即下耳。此所谓状其形也。若论鲜味,则海错中尽有过之者,未甚奇特,朵颐此味之人,但索美舌而咂之,即当屠门大嚼矣。其不甚著名而有异味者,则北海之鲜鳓,味并鲥鱼,其腹中有肋,甘美绝伦。世人以在鲟鳇腹中者为“西施乳”,若与此肋较短长,恐又有东家西家之别耳。   河⑽江南最尚之物,予亦食而甘之。但询其烹饪之法,则所需之作料甚繁,合而计之,不下十余种,且又不可缺一,缺一则腥而寡味。然则河⑽奁妫乃假众美成奇者也。有如许调和之料施之他物,何一不可擅长,奚必假杀人之物以示异乎?食之可,不食亦可。若江南之鲚,则为春馔中妙物。食鲥鱼及鲟鳇有厌时,鲚则愈嚼愈甘,至果腹而犹不能释手者也。   ○不载果食茶酒说   果者酒之仇,茶者酒之敌,嗜酒之人必不嗜茶与果,此定数也。凡有新客入座,平时未经共饮,不知其酒量浅深者,但以果饼及糖食验之。取到即食,食而似有踊跃之情者,此即茗客,非酒客也;取而不食,及食不数四而即有倦色者,此必巨量之客,以酒为生者也。以此法验嘉宾,百不失一。予系茗客而非酒人,性似猿猴,以果代食,天下皆知之矣。讯以酒味则茫然,与谈食果饮茶之,则觉井井有条,滋滋多味。兹既备述饮馔之事,则当于二者加详,胡以缺而不备?曰:惧其略也。性既嗜此,则必大收特书,而且为罄竹之书,若以寥寥数纸终其崖略,则恐笔欲停而心未许,不觉其言之汗漫而难收也。且果可略而茶不可略,茗战之兵法,富于《三略》、《六韬》,岂《孙子》十三篇所能尽其灵秘者哉?是用专辑一编,名为《茶果志》,孤行可,尾于是集之后亦可。至于曲蘖一事,予既自谓茫然,如复强为置吻,则假口他人乎?抑强不知为知,以欺天下乎?假口则仍犯剿袭之戒;将欲欺人,则茗客可欺,酒人不可欺也。倘执其所短而兴问罪之师,吾能以茗战战之乎?不若绝口不谈之为愈耳。   种植部目录◎木本第一◎藤本第二◎草本第三◎众卉第四◎竹木第五   ◎木本第一草木之种类极杂,而别其大较有三,木本、藤本、草本是也。木本坚而难痿,其岁较长者,根深故也。藤本之为根略浅,故弱而待扶,其岁犹以年纪。草本之根愈浅,故经霜辄坏,为寿止能及岁。是根也者,万物短长之数也,欲丰其得,先固其根,吾于老农老圃之事,而得养生处世之方焉。人能虑后计长,事事求为木本,则见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惊;其为身也,挺然独立,至于斧斤之来,则天数也,岂灵椿古柏之所能避哉?如其植德不力,而务为苟延,则是藤本其身,止可因人成事,人立而我立,人仆而我亦仆矣。至于木槿其生,不为明日计者,彼且不知根为何物,遑计入土之浅深,藏ぼ之厚薄哉?是即草木之流亚也。噫,世岂乏草木之行,而反木其天年,藤其后裔者哉?此造物偶然之失,非天地处人待物之常也。   ○牡丹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阳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强鸡人使昼鸣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花王之封,允宜肇于此日,惜其所见不逮,而且倒行逆施。诚哉!其为武后也。予自秦之巩昌,载牡丹十数本而归,同人嘲予以诗,有“群芳应怪人情热,千里趋迎富贵花”之句。予曰:“彼以守拙得贬,予载之归,是趋冷非趋热也。”兹得此论,更发明矣。艺植之法,载于名人谱帙者,纤发无遗,予倘及之,又是拾人牙后矣。但有吃紧一着,花谱偶载而未之悉者,请畅言之。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则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予尝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予曰:“匪特士民之家,即以帝王之尊,欲植此花,亦不能不循此例。”同人诘予曰:“有所本乎?”予曰:“有本。吾家太白诗云:”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倚栏杆者向北,则花非南面而何?“同人笑而是之。斯言得无定论?   ○梅   花之最先者梅,果之最先者樱桃。若以次序定尊卑,则梅当王于花,樱桃王于果,犹瓜之最先者曰王瓜,于义理未尝不合,奈何别置品,使后来居上。首出者不得为圣人,则辟草昧致文明者,谁之力欤?虽然,以梅冠群芳,料舆情必协;但以樱桃冠群果,吾恐主持公道者,又不免为荔枝号屈矣。姑仍旧贯,以免抵牾。种梅之法,亦备群书,无庸置吻,但言领略之法而已。花时苦寒,即有妻梅之心,当筹寝处之法。否则衾枕不备,露宿为难,乘兴而来者,无不尽兴而返,即求为驴背浩然,不数得也。观梅之具有二:山游者必带帐房,实三面而虚其前,制同汤网,其中多设炉炭,既可致温,复备暧酒之用。此一法也。园居者设纸屏数扇,覆以平顶,四面设窗,尽可开闭,随花所在,撑而就之。此屏不止观梅,是花皆然,可备终岁之用。立一小匾,名曰“就花居”。花间竖一旗帜,不论何花,概以总名曰“缩地花”。此一法也。若家居种植者,近在身畔,远亦不出眼前,是花能就人,无俟人为蜂蝶矣。然而爱梅之人,缺陷有二:凡到梅开之时,人之好恶不齐,天之功过亦不等,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令人开户不得,闭户不得,是可爱者风,而可憎者亦风也。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令人去之不可,留之不可,是有功者雪,有过者亦雪也。其有功无过,可爱而不可憎者惟日,既可养花,又堪曝背,是诚天之循吏也。使止有日而无风雪,则无时无日不在花间,布帐纸屏皆可不设,岂非梅花之至幸,而生人之极乐也哉!然而为之天者,则甚难矣。   蜡梅者,梅之别种,殆亦共姓而通谱者欤?然而有此令德,亦乐与联宗。吾又谓别有一花,当为蜡梅之异姓兄弟,玫瑰是也。气味相孚,皆造浓艳之极致,殆不留余地待人者矣。人谓过犹不及,当务适中,然资性所在,一往而深,求为适中,不可得也。   ○桃   凡言草木之花,矢口即称桃李,是桃李二物,领袖群芳者也。其所以领袖群芳者,以色之大都不出红白二种,桃色为红之级纯,李色为白之至洁,“桃花能红李能白”一语,足尽二物之能事。然今人所重之桃,非古人所爱之桃;今人所重者为口腹计,未尝究及观览。大率桃之为物,可目者未尝可口,不能执两端事人。凡欲桃实之佳者,必以他树接之,不知桃实之佳,佳于接,桃色之坏,亦坏于接。桃之未经接者,其色极娇,酷似美人之面,所谓“桃腮”、“桃靥”者,皆指天然未接之桃,非今时所谓碧桃、绛桃、金桃、银桃之类也。即今诗人所咏,画图所绘者,亦是此种。此种不得于名园,不得于胜地,惟乡村篱落之间,牧童樵叟所居之地,能富有之。欲看桃花者,必策蹇郊行,听其所至,如武陵人之偶入桃源,始能复有其乐。如仅载酒园亭,携姬院落,为当春行乐计者,谓赏他卉则可,谓看桃花而能得其真趣,吾不信也。噫,色之极媚者莫过于桃,而寿之极短者亦莫过于桃,“红颜薄命”之说,单为此种。凡见妇人面与相似而色泽不分者,即当以花魂视之,谓别形体不久也。然勿明言,至生涕泣。   ○李   李是吾家果,花亦吾家花,当以私爱嬖之,然不敢也。唐有天下,此树未五得封。天子未尝私庇,况庶人乎?以公道论之可已。与桃齐名,同作花中领袖,然而桃色可变,李色不可变也。“邦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邦无道,至死不变,强哉娇!”自有此花以来,未闻稍易其色,始终一操,涅而不淄,是诚吾家物也。至有稍变其色,冒为一宗,而此类不收,仍加一字以示别者,则郁李是也。李树较桃为耐久,逾三十年始老,枝虽枯而子仍不细,以得于天者独厚,又能甘淡守素,未尝以色媚人也。若仙李之盘根,则又与灵椿比寿。我欲绳武而不能,以著述永年而已矣。   ○杏   种杏不实者,以处子常系之裙系树上,便结累累。予初不信,而试之果然。是树性喜淫者,莫过于杏,予尝名为“风流树”。噫,树木何取于人,人何亲于树木,而契爱若此,动乎情也?情能动物,况于人乎!必宜于处子之裙者,以情贵乎专;已字人者,情有所分而不聚也。予谓此法既验于杏,亦可推而广之。凡树木之不实者,皆当系以美女之裳;即男子之不能诞育者,亦当衣以佳人之裤。盖世间慕女色而爱处子,可以情感而使之动者,岂止一杏而已哉!   ○梨   予播迁四方,所止之地,惟荔枝、龙眼、佛手诸卉,为吴越诸邦不产者,未经种植,其余一切花果竹木,无一不经葺理;独梨花一本,为眼前易得之物,独不能身有其树为楂梨主人,可与少陵不咏海棠,同作一等欠事。然性爱此花,甚于爱食其果。果之种类不一,中食者少,而花之耐看,则无一不然。雪为天上之雪,此是人间之雪;雪之所少者香,此能兼擅其美。唐人诗云:“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此言天上之雪。料其输赢不决,请以人间之雪,为天上解围。   ○海棠   “海棠有色而无香”,此《春秋》责备贤者之法。否则无香者众,胡尽恕之,而独于海棠是咎?然吾又谓海棠不尽无香,香在隐跃之间,又不幸而为色掩。如人生有二枝,一枝稍粗,则为精者所隐;一术太长,则六艺皆通,悉为人所不道。王羲之善书,吴道子善画,此二人者,岂仅工书善画者哉?苏长公不善棋酒,岂遂一子不拈,一卮不设者哉?诗文过高,棋酒不足称耳。吾欲证前人有色无香之说,执海棠之初放者嗅之,另有一种清芬,利于缓咀,而不宜于猛嗅。使尽无香,则蜂蝶过门不入矣,何以郑谷《咏海棠》诗云:“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有香无香,当以蝶之去留为证。且香之与臭,敌国也。《花谱》云:“海棠无香而畏臭,不宜灌粪。”去此者必即彼,若是,则海棠无香之说,亦可备证于前,而稍白于后矣。噫,“大音希声”,“大羹不和”,奚必如兰如麝,扑鼻薰人,而后谓之有香气乎?   王禹浴妒话》云:“杜子美避地蜀中,未尝有一诗及海棠,以其生母名海棠也。”生母名海棠,予空疏未得其考,然恐子美即善吟,亦不能物物咏到。一诗偶遗,即使后人议及父母。甚矣,才子之难为也。鼎革以前,吾乡杜姓者,其家海堂绝胜,予岁岁纵览,未尝或遗。尝赠以诗云:“此花不比别花来,题破东君着意培。不怪少陵无赠句,多情偏向杜家开。”似可为少陵解嘲。   秋海棠一种,较春花更媚。春花肖美人,秋花更肖美人;春花肖美人之已嫁者,秋花肖美人之待年者;春花肖美人之绰约可爱者,秋花肖美人之纤弱可怜者。处子之可怜,少妇之可爱,二者不可得兼,必将娶怜而割爱矣。相传秋海棠初无是花,因女子怀人不至,涕泣洒地,遂生此花,可为“断肠花”。噫,同一泪也,洒之林中,即成斑竹,洒之地上,即生海棠,泪之为物神矣哉!   春海棠颜色极佳,凡有园亭者不可不备,然贫士之家不能必有,当以秋海棠补之。此花便于贫士者有二:移根即是,不须钱买,一也;为地不多,墙间壁上,皆可植之。性复喜阴,秋海棠所取之地,皆群花所弃之地也。   ○玉兰   世无玉树,请以此花当之。花之白者尽多,皆有叶色相乱,此则不叶而花,与梅同致。千干万蕊,尽放一时,殊盛事也。但绝盛之事,有时变为恨事。众花之开,无不忌雨,而此花尤甚。一树好花,止须一宿微雨,尽皆变色,又觉腐烂可憎,较之无花,更为乏趣。群花开谢以时,谢者既谢,开者犹开,此则一败俱败,半瓣不留。语云:“弄花一年,看花十日。”为玉兰主人者,常有延伫经年,不得一朝盼望者,讵非香国中绝大恨事?故值此花一开,便宜急急玩赏,玩得一日是一日,赏得一时是一时。若初开不玩而俟全开,全开不玩而俟盛开,则恐好事未行,而杀风景者至矣。噫,天何仇于玉兰,而往往三岁之中,定有一二岁与之为难哉!   ○辛夷   辛夷,木笔,望春花,一卉而数异其名,又无甚新奇可取,“名有余而实不足”者,此类是也。园亭极广,无一不备者方可植之,不则当为此花藏拙。   ○山茶   花之最不耐开,一开辄尽者,桂与玉兰是也;花之最能持久,愈开愈盛者,山茶、石榴是也。然石榴之久,犹不及山茶;榴叶经霜即脱,山茶戴雪而荣。则是此花也者,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又况种类极多,由浅红以至深红,无一不备。其浅也,如粉如脂,如美人之腮,如酒客之面;其深也,如糁烊缁穑如猩猩之血,如鹤顶之珠。可谓极浅深浓淡之致,而无一毫遗憾者矣。得此花一二本,可抵群花数十本。惜乎予园仅同芥子,诸卉种就,不能再纳须弥,仅取盆中小树,植于怪石之旁。噫,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予其郭公也夫!   ○紫薇   人谓禽兽有知,草木无知。予曰:不然。禽兽草木尽是有知之物,但禽兽之知,稍异于人,草木之知,又稍异于禽兽,渐蠢则渐愚耳。何以知之?知之于紫薇树之怕痒。知痒则知痛,知痛痒则知荣辱利害,是去禽兽不远,犹禽兽之去人不远也。人谓树之怕痒者,只有紫薇一种,余则不然。予曰:草木同性,但观此树怕痒,即知无草无木不知痛痒,但紫薇能动,他树不能动耳。人又问:既然不动,何以知其识痛痒?予曰:就人搔扒而不动者,岂人亦不知痛痒乎?由是观之,草木之受诛锄,犹禽兽之被宰杀,其苦其痛,俱有不忍言者。人能以待紫薇者待一切草木,待一切草木者待禽兽与人,则斩伐不敢妄施,而有疾痛相关之义矣。   ○绣球   天工之巧,至开绣球一花而止矣。他种之巧,纯用天工,此则诈施人力,似肖尘世所为而为者。剪春罗、剪秋罗诸花亦然。天工于此,似非无意,盖曰:“汝所能者,我亦能之;我所能者,汝实不能为也。”若是,则当再生一二蹴球之人,立于树上,则天工之斗巧者全矣。其不屑为此者,岂以物为肖,而人不足肖乎?   ○紫荆   紫荆一种,花之可已者也。但春季所开,多红少紫,欲备其色,故间植之。然少枝无叶,贴树生花,虽若紫衣少年,亭亭独立,但觉窄袍紧袂,衣瘦身肥,立于翩翩舞袖之中,不免代为鼹觥   ○栀子   栀子花无甚奇特,予取其仿佛玉兰。玉兰忌雨,而此不忌;玉兰齐放齐凋,而此则开以次第。惜其树小而不能出檐,如能出檐,即以之权当玉兰,而补三春恨事,谁曰不可?   ○杜鹃 樱桃   杜鹃、樱桃二种,花之可有可无者也。所重于樱桃者,在实不在花;所重于杜鹃者,在西蜀之异种,不在四方之恒种。如名花俱备,则二种开时,尽有快心而夺目者,欲览余芳,亦愁少暇。   ○石榴   芥子园之地不及三亩,而屋居其一,石居其一,乃榴之大者,复有四五株。是点缀吾居,使不落寞者,榴也;盘踞吾地,使不得尽栽他卉者,亦榴也。榴之功罪,不几半乎?然赖主人善用,榴虽多,不为赘也。榴性喜压,就其根之宜石者,从而山之,是榴之根即山之麓也;榴性喜日,就其阴之可庇者,从而屋之,是榴之地即屋之天也;榴之性又复喜高而直上,就其枝柯之可傍,而又借为天际真人者,从而楼之,是榴之花即吾倚栏守户之人也。此芥子园主人区处石榴之法,请以公之树木者。   ○木槿   木槿朝开而暮落,其为生也良苦。与其易落,何如弗开?造物生此,亦可谓不惮烦矣。有人曰:不然。木槿者,花之现身说法以儆愚蒙者也。花之一日,犹人之百年。人视人之百年,则自觉其久,视花之一日,则谓极少而极暂矣。不知人之视人,犹花之视花,人以百年为久,花岂不以一日为久乎?无一日不落之花,则无百年不死之人可知矣。此人之似花者也。乃花开花落之期虽少而暂,犹有一定不移之数,朝开暮落者,必不幻而为朝开午落,午开暮落;乃人之生死,则无一定不移之数,有不及百年而死者,有不及百年之半与百年之二三而死者;则是花之落也必焉,人之死也忽焉。使人亦知木槿之为生,至暮必落,则生前死后之事,皆可自为政矣,无如其不能也。此人之不能似花者也。人能作如是观,则木槿一花,当与萱草并树。睹萱草则能忘忧,睹木槿则能知戒。   ○桂   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但其缺陷处,则在满树齐开,不留余地。予有《惜桂》诗云:“万斛黄金碾作灰,西风一阵总吹来。早知三日都狼藉,何不留将次第开?”盛极必衰,乃盈虚一定之理,凡有富贵荣华一蹴而至者,皆玉兰之为春光,丹桂之为秋色。   ○合欢   “合欢蠲忿”,“萱草忘忧”,皆益人情性之物,无地不宜种之。然睹萱草而忘忧,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对合欢而蠲忿,则不必讯之他人,凡见此花者,无不解愠成欢,破涕为笑。是萱草可以不树,而合欢则不可不栽。栽之之法,《花谱》不详,非不详也,以作谱之作,非真能合欢之人也。渔人谈稼事,农父著樵经,有约略其词而已。凡植此树,不宜出之庭外,深闺曲房是其所也。此树朝开暮合,每至昏黄,枝叶互相交结,是名“合欢”。植之闺房者,合欢之花宜置合欢之地,如椿萱宜在承欢之所,荆棣宜在友于之场,欲其称也。此树栽于内室,则人开而树亦开,树合而人亦合。人既为之增愉,树亦因而加茂,所谓人地相宜者也。使居寂寞之境,不亦虚负此花哉?灌勿太肥,常以男女同浴之水,隔一宿而浇其根,则花之芳妍,较常加倍。此予既验之法,以无心偶试而得之。如其不信,请同觅二本,一植庭外,一植闺中,一浇肥水,不浇浴汤,验其孰盛孰衰,即知予言谬不谬矣。   ○木芙蓉   水芙蓉之于夏,木芙蓉之于秋,可谓二季功臣矣。然水芙蓉必须池沼,“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者,不可数得。茂叔之好,徒有其心而已。木则随地可植。况二花之艳,相距不远。虽居岸上,如在水中,谓之秋莲可,谓之夏莲亦可,即自认为三春之花,东皇未去也亦可。凡有篱落之家,此种必不可少。如或傍水而居,隔岸不见此花者,非至俗之人,即薄福不能消受之人也。   ○夹竹桃   夹竹桃一种,花则可取,而命名不善。以竹乃有道之士,桃则佳丽之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合而一之,殊觉矛盾。请易其名为“生花竹”,去一桃字,便觉相安。且松、竹、梅素称三友,松有花,梅有花,惟竹无花,可称缺典。得此补之,岂不天然凑合?亦女祸氏之五色石也。   ○瑞香   茂叔以莲为花之君子,予为增一敌国,曰:瑞香乃花之小人。何也?《谱》载此花“一名麝囊,能损花,宜另植”。予初不信,取而嗅之,果带麝味,麝则未有不损群花者也。同列众芳之中,即有明侪之义,不能相资相益,而反崇之,非小人而何?幸造物处之得宜,予以不能为患之势。其开也,必于冬夏之交,是时群花摇落,诸卉未荣,及见此花者,仅有梅花、水仙二种,又在成功将退之候,当其锋也未久,故罹其毒也亦不深,此造物之善用小人也。使易冬春之交而为春夏之交,则花王亦几被篡,矧下此者乎?唐宋诸名流,无不怜香嗜色,赞以诗词者,皆以早春无花,得此可搔目痒,又但见其佳,而未逢其虐耳。予僭为香国平章,焉得不秉公持正?宁使一小人怒而欲杀,不敢不为众君子密提防也。   ○茉莉   茉莉一花,单为助妆而设,其天生以媚妇人者乎?是花皆晓开,此独暮开。暮开者,使人不得把玩,秘之以待晓妆也。是花蒂上皆无孔,此独有孔。有孔者,非此不能受簪,天生以为立脚之地也。若是,则妇人之妆,乃天造地设之事耳。植他树皆为男子,种此花独为妇人。既为妇人,则当眷属视之矣。妻梅者,止一林逋,妻茉莉者,当遍天下而是也。   欲艺此花,必求木本。藤本一样看花,但苦经年即死,视其死而莫之救,亦仁人君子所不乐为也。木本最难为冬,予尝历验收藏之法。此花痿于寒者什一,毙于干者什九,人皆畏冻而滴水不浇,是以枯死。此见噎废食之法,有避呕逆而经时绝粒,其人尚存者乎?稍暧微浇,大寒即止,此不易之法。但收藏必于暧处,篾罩必不可无,浇不用水而用冷茶,如斯而已。予艺此花三十年,皆为燥误,如今识花,以告世人,亦其否极泰来之会也。   ◎藤本第二藤本之花,必须扶植。扶植之具,莫妙于从前成法之用竹屏。或方其眼,或斜其郑因作葳蕤柱石,遂成锦绣墙垣,使内外之人,隔花阻叶,碍紫间红,可望而不可亲,此善制也。无奈近日茶坊酒肆,无一不然,有花即以植花,无花则以代壁。此习始于维扬,今日渐近他处矣。市井若此,高人韵士之居,断断不应若此。避市井者,非避市井,避其劳劳攘攘之情,锱铢必较之陋习也。见市井所有之物,如在市井之中,居处习见,能移性情,此其所以当避也。即如前人之取别号,每用川、泉、湖、宇等字,其初未尝不新,未尝不雅,迨后商贾者流,家效而户则之,以致市肆标榜之上,所书姓名非川即泉,非湖即宇,是以避俗之人,不得不去之若浼。迩来缙绅先生悉用斋、庵二字,极宜;但恐用者过多,则而效之者,又入从前标榜,是今日之斋、庵,未必不是前日之川、泉、湖、宇。虽曰名以人重,人不以名重,然亦实之宾也。已噪寰中者仍之继起,诸公似应稍变。人问植花既不用屏,岂遂听其滋蔓于地乎?曰:不然。屏仍其故,制略新之。四不能保后日之市廛,不又变为今日之园圃,然新得一日是一日,异得一时是一时,但愿贸易之人,并性情风俗而变之。变亦不求尽变,市井之念不可无,垄断之心不可有。觅应得之利,谋有道之生,即是人间大隐。若是,则高人韵士,皆乐得与之游矣,复何劳扰锱铢之足避哉?花屏之制有三,列于《藤本》之末。   ○蔷薇   结屏之花,蔷薇居首。其可爱者,则在富于种而不一其色。大约屏间之花,贵在五彩缤纷,若上下四旁皆一其色,则是佳人忌作之绣,庸工不绘之图,列于亭斋,有何意致?他种屏花,若木香、酴小⒃略潞熘畋荆族类有阴,为色不多,欲其相间,势必旁求他种。蔷薇之苗裔极繁,其色有赤,有红,有黄,有紫,甚至有黑;即红之一色,又判数等,有大红、深红、浅红、肉红、粉红之异。屏之宽者,尽其种类所有而植之,使条梗蔓延相错,花时斗丽,可傲步障于石崇。然征名考实,则皆蔷薇也。是屏花之富者,莫过于蔷薇。他种衣色虽妍,终不免于捉襟露肘。   ○木香   木香花密而香浓,此其稍胜蔷薇者也。然结屏单靠此种,未免冷落,势必依傍蔷薇。蔷薇宜架,木香宜棚者,以蔷薇条干之所及,不及木香之远也。木香作屋,蔷薇作垣,二者各尽其长,主人亦均收其利矣。   ○酴   酴兄品,亚于蔷薇、木香,然亦屏间必须之物,以其花候稍迟,可续二种之不继也。“开到酴谢ㄊ铝恕保每忆此句,情兴为之索然。   ○月月红   俗云:“人无千日好,花难四季红。”四季能红者,观有此花,是欲矫俗言之失也。花能矫俗言之失,何人情反听其验乎?缀屏之花,此为第一。所苦者树不能高,故此花一名“瘦客”。然予复有用短之法,乃为市井之人强迫而成者也。法在屏制之第三幅。此花有红、白及淡红三本,结屏必须同植。   此花又名“长春”,又名“斗雪”,又名“胜春”,又名“月季”。予于种种之外,复增一名,曰“断续花”。花之断而能续,续而复能断者,只有此种。因其所开不繁,留为可继,故能绵邈若此;其余一切之不能续者,非不能续,正以其不能断耳。   ○姊妹花   花之命名,莫善于此。一蓓七花者曰“七姊妹”,一蓓十花者曰“十姊妹”。观其浅深红白,确有兄长娣幼之分,殆杨家姊妹现身乎?余极喜此花,二种并植,汇其名为“十七姊妹”。但怪其蔓延太甚,溢出屏外,虽日刈月除,其势犹不可遏。岂党与过多,酿成不戢之势欤?此无他,皆同心不妒之过也,妒则必无是患矣。故善御女戎者,妙在使之能妒。   ○玫瑰   花之有利于人,而无一不为我用者,芰荷是也;花之有利于人,而我无一不为所奉者,玫瑰是也。芰荷利人之说,见于本传。玫瑰之利,同于芰荷,而令人可亲可溺,不忍暂离,则又过之。群花止能娱目,此则口眼鼻舌以至肌体毛发,无一不在所奉之中。可囊可食,可嗅可观,可插可戴,是能忠臣其身,而又能媚子其术者也。花之能事,毕于此矣。   ○素馨   素馨一种,花之最弱者也,无一枝一茎不需扶植,予尝谓之“可怜花”。   ○凌霄   藤花之可敬者,莫若凌霄。然望之如天际真人,卒急不能招致,是可敬亦可恨也。欲得此花,必先蓄奇石古木以待,不则无所依附而不生,生亦不大。予年有几,能为奇石古木之先辈而蓄之乎?欲有此花,非入深山不可。行当即之,以舒此恨。   ○真珠兰   此花与叶,并不似兰,而以兰名者,肖其香也。即香味亦稍别,独有一节似之:兰花之香,与之习处者不觉,骤遇始闻之,疏而复亲始闻之,是花亦然。此其所以名兰也。闽、粤有木兰,树大如桂,花亦似之,名不附桂而附兰者,亦以其香隐而不露,耐久闻而不耐急嗅故耳。凡人骤见而即觉其可亲者,乃人中之玫瑰,非友中之芝兰也。   ◎草本第三草本之花,经霜必死;其能死而不死,交春复发者,根在故也。常闻有花不待时,先期使开之法,或用沸水浇根,或以硫磺代工,开则开矣,花一败而树随之,根亡故也。然则人之荣枯显晦,成败利钝,皆不足据,但询其根之无恙否耳。根在,则虽处厄运,犹如霜后之花,其复发也,可坐而待也,如其根之或亡,则虽处荣无显耀之境,犹之奇葩烂目,总非自开之花,其复发也,恐不能坐而待矣。予谈草木,辄以人喻。岂好为是哓哓者哉?世间万物,皆为人设。观感一理,备人观者,即备人感。天之生此,岂仅供耳目之玩、情性之适而已哉?   ○芍药   芍药与牡丹媲美,前人署牡丹以“花王”,署芍药以“花相”,冤哉!予以公道之。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牡丹正位于香国,芍药自难并驱。虽别尊卑,亦当在五等诸侯之列,岂王之下,相之上,遂无一位一座,可备酬功之用者哉?历翻种植之书,非云“花似牡丹而狭”,则曰“子似牡丹而小”。由是观之,前人评品之法,或由皮相而得之。噫,人之贵贱美恶,可以长短肥瘦论乎?每于花时奠酒,必作温言慰之曰:“汝非相材也,前人无识,谬署此名,花神有灵,付之勿较,呼牛呼马,听之而已。”予于秦之巩昌,携牡丹、芍药各数十种而归,牡丹活者颇少,幸此花无姜,不虚负戴之劳。岂人为知己死者,花反为知己生乎?   ○兰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是已。然使幽谷无人,兰之芳也,谁得而知之?谁得而传之?其为兰也,亦与萧艾同腐而已矣。“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已。然既不闻其香,与无兰之室何异?虽有虽无,非兰之所以自处,亦非人之所以处兰也。吾谓芝兰之性,毕竟喜人相俱,毕竟以人闻香气为乐。文人之言,只顾赞扬其美,而不顾其性之所安,强半皆苦是也。然相俱贵乎有情,有情务在得法;有情而得法,则坐芝兰之室,久而愈闻其香。兰生幽谷与处曲房,其幸不幸相去远矣。兰之初着花时,自应易其座位,外者内之,远者近之,卑者尊之;非前倨而后恭,人之重兰非重兰也,重其花也,叶则花之舆从而已矣。居处一室,则当美其供设,书画炉瓶,种种器玩,皆宜森列其旁。但勿焚香,香薰即谢,匪妒也,此花性类神仙,怕亲烟火,非忌香也,忌烟火耳。若是,则位置提防之道得矣。然皆情也,非法也,法则专为闻香。“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者,以其知入而不知出也,出而再入,则后来之香,倍乎前矣。故有兰之室不应久坐,另设无兰者一间,以作退步,时退时进,进多退少,则刻刻有香,虽坐无兰之室,则以门外作退步,或往行他事,事毕而入,以无意得之者,其香更甚。此予消受兰香之诀,秘之终身,而泄于一旦,殊可惜也。   此法不止消受兰香,凡属有花房舍,皆应若是。即焚香之室亦然,久坐其间,与未尝焚香者等也。门人布帘,必不可少,护持香气,全赖乎此。若止靠门扇开闭,则门开尽泄,无复一线之留矣。   ○蕙   蕙之与兰,犹芍药之与牡丹,相去皆止一间耳。而世之贵兰者必贱蕙,皆执成见、泥成心也。人谓蕙之花不如兰,其香亦逊。吾谓蕙诚逊兰,但其所以逊兰者,不在花与香而在叶,犹芍药之逊牡丹者,亦不在花与香而在梗。牡丹系木本之花,其开也,高悬枝梗之上,得其势,则能壮其威仪,是花王之尊,尊于势也。芍药出于草本,仅有叶而无枝,不得一物相扶,则委而仆于地矣,官无舆从,能自壮其威乎?蕙兰之不相敌也反是。芍药之叶苦其短,蕙之叶偏苦其长;芍药之叶病其太瘦,蕙之叶翻病其太肥。当强者弱,而当弱者强,此其所以不相称,而大逊于兰也。兰蕙之开,时分先后。兰终蕙继,犹芍药之嗣牡丹,皆所谓兄终弟及,欲废不能者也。善用蕙者,全在留花去叶,痛加剪除,择其稍狭而近弱者,十存二三;又皆截之使短,去两角而尖之,使与兰叶相若,则是变蕙成兰,而与“强干弱枝”之道合矣。   ○水仙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蜡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水仙以秣陵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尽,迨水仙开时,则为强弩之末,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返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予之钟爱此花,非痂癖也。其色其香,其茎其叶,无一不异群葩,而予更取其善媚。妇人中之面似桃,腰似柳,丰如牡丹、芍药,而瘦比秋菊、海棠者,在在有之;若如水仙之淡而多姿,不动不摇,而能作态者,吾实未之见也。以“水仙”二字呼之,可谓摹写殆尽。使吾得见命名者,必颓然下拜。   不特金陵水仙为天下第一,其植此花而售于人者,亦能司造物之权,欲其早则早,命之迟则迟,购者欲于某日开,则某日必开,未尝先后一日。及此花将谢,又以迟者继之,盖以下种之先后为先后也。至买就之时,给盆与石而使之种,又能随手布置,即成画图,皆风雅文人所不及也。岂此等未技,亦由天授,非人力邪?   ○芙蕖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草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字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时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夏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罂粟   花之善变者,莫如罂粟,次则数葵,余皆守故不迁者矣。艺此花如蓄豹,观其变也。牡丹谢而芍药继之,芍药谢而罂粟继之,皆繁之极、盛之至者也。欲续三葩,难乎其为继矣。   ○葵   花之易栽易盛,而又能变化不穷者,止有一葵。是事半于罂粟,而数倍其功者也。但叶之肥大可憎,更甚于蕙。俗云:“牡丹虽好,绿叶扶持。”人谓树之难好者在花,而不知难者反易。古今来不乏明君,所不可必得者,忠良之佐耳。   ○萱   萱花一无可取,植此同于种菜,为口腹计则可耳。至云对此可以忘忧,佩此可以宜男,则千万人试之,无一验者。书之不可尽信,类如此矣。   ○鸡冠   予有《收鸡冠花子》一绝云:“指甲搔花碎紫雯,虽非异卉也芳芬。时防撒却还珍惜,一粒明年一朵云。”此非溢美之词,道其实也。花之肖形者尽多,如绣球、玉簪、金钱、蝴蝶、剪春罗之属,皆能酷似,然皆尘世中物也;能肖天上之形者,独有鸡冠花一种。氤氲其象而其文,就上观之,俨然庆云一朵。乃当日命名者,舍天上极美之物,而搜索人间。鸡冠虽肖,然而贱视花容矣,请易其字,曰“一朵云”。此花有红、紫、黄、白四色,红者为红云,紫者为紫云,黄者为黄云,白者为白云。又有一种五色者,即名为“五色云”。以上数者,较之“鸡冠”,谁荣谁辱?花如有知,必将德我。   ○玉簪   花之极贱而可贵者,玉簪是也。插入妇人髻中,孰真孰假,几不能辨,乃闺阁中必需之物。然留之弗摘,点缀篱间,亦似美人之遗。呼作“江皋玉佩”,谁曰不可?   ○凤仙   凤仙,极贱之花,此宜点缀篱落,若云备染指甲之用,则大谬矣。纤纤玉指,妙在无瑕,一染猩红,便称俗物。况所染之红,又不能尽在指甲,势必连肌带肉而丹之。迨肌肉退清之后,指甲又不能全红,渐长渐退,而成欲谢之花矣。始用俑者,其俗物乎?   ○金钱   金钱、金盏、剪春罗、剪秋罗诸种,皆化工所作之小巧文字。因牡丹、芍药一开,造物之精华已竭,欲续不能,欲断不可,故作轻描淡写之文,以延其脉。吾观于此,而识造物纵横之才力亦有穷时,不能似源泉混混,愈涌而愈出也。合一岁所开之花,可作天工一部全稿。梅花、水仙,试笔之文也,其气虽雄,其机尚涩,故花不甚大,而色亦不甚浓。开至桃、李、棠、杏等花,则文心怒发,兴致淋漓,似有不可阻遏之势矣;然其花之大犹未甚,浓犹未至者,以其思路纷驰而不聚,笔机过纵而难收,其势之不可阻遏者,横肆也,非纯熟也。迨牡丹、芍药一开,则文心笔致俱臻化境,收横肆而归纯熟,舒蓄积而罄光华,造物于此,可谓使才务尽,不留丝发之余矣。然自识者观之,不待终篇而知其难继。何也?世岂有开至树不能载、叶不能覆之花,而尚有一物焉高出其上、大出其外者乎?有开至众彩俱齐、一色不漏之花,而尚有一物焉红过于朱、白过于雪者乎?斯时也,使我为造物,则必善刀而藏矣。乃天则未肯告乏也,夏欲计其技,则从而荷之;秋欲试其技,则从而菊之;冬则计穷其竭,尽可不花,而犹作蜡梅一种以塞责之。数卉者,可不谓之芳妍尽致,足殿群芳者乎?然较之春末夏初,则皆强弩之末矣。至于金钱、金盏、剪春罗、剪秋罗、滴滴金、石竹诸花,则明知精力不继,篇帙寥寥,作此以塞纸尾,犹人诗文既尽,附以零星杂著者是也。由是观之,造物者极欲骋才,不肯自惜其力之人也;造物之才,不可竭而可竭,可竭而终不可竟竭者也。究竟一部全文,终病其后来稍弱。其不能弱始劲终者,气使之然,作者欲留余地而不得也。吾谓人才著书,不应取法于造物,当秋冬其始,而春夏其终,则是能以蔗境行文,而免于江淹才尽之诮矣。   ○蝴蝶花   此花巧甚。蝴蝶,花间物也,此即以蝴蝶为花。是一是二,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非蝶非花,恰合庄周梦境。   ○菊   菊花者,秋季之牡丹、芍药也。种类之繁衍同,花色之全备同,而性能持久复过之。从来种植之花,是花皆略,而叙牡丹、芍药与菊者独详。人皆谓三种奇葩,可以齐观等视,而予独判为两截,谓有天工人力之分。何也?牡丹、芍药之美,全仗天工,非由人力。植此二花者,不过冬溉以肥,夏浇为湿,如是焉止矣。其开也,烂漫芬芳,未尝以人力不勤,略减其姿而稍俭其色。菊花之美,则全仗人力,微假天工。艺菊之家,当其未入土也,则有治地酿土之苏,既入土也,则有插标记种之事。是萌芽未发之先,已费人力几许矣。迨分秧植定之后,劳瘁万端,复从此始。防燥也,虑湿也,摘头也,掐叶也,芟蕊也,接枝也,捕虫掘蚓以防害也,此皆花事未成之日,竭尽人力以俟天工者也。即花之既开,亦有防雨避霜之患,缚枝系蕊之勤,置盏引水之烦,染色变容之苦,又皆以人力之有余,补天工之不足者也。为此一花,自春徂秋,自朝迄暮,总无一刻之暇。必如是,其为花也,始能丰丽而美观,否则同于婆婆野菊,仅堪点缀疏篱而已。若是,则菊花之美,非天美之,人美之也。人美之而归功于天,使与不费辛勤之牡丹、芍药齐观等视,不几恩怨不分,而公私少辨乎?吾知敛翠凝红而为沙中偶语者,必花神也。   自有菊以来,高人逸士无不尽吻揄扬,而予独反其说者,非与渊明作敌国。艺菊之人终岁勤动,而不以胜天之力予之,是但知花好,而昧所从来。饮水忘源,并置汲者于不问,其心安乎?从前题咏诸公,皆若是也。予创是说,为秋花报本,乃深于爱菊,非薄之也。   予尝观老圃之种菊,而慨然于修士之立身与儒者之治业。使能以种菊之无逸者砺其身心,则焉往而不为圣贤?使能以种菊之有恒者攻吾举业,则何虑其不二 青紫?乃士人爱身爱名之心,终不能如老圃之爱菊,奈何!   ○菜   菜为至贱之物,又非众花之等伦,乃《草本》、《藤本》中反有缺遗,而独取此花殿后,无乃贱群芳而轻花事乎?曰:不然。菜果至贱之物,花亦卑卑不数之花,无如积至残至卑者而至盈千累万,则贱者贵而卑者尊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者,非民之果贵,民之至多至盛为可贵也。园圃种植之花,自数朵以至数十百朵而止矣,有至盈阡溢亩,令人一望无际者哉?曰:无之。无则当推菜花为盛矣。一气初盈,万花齐发,青畴白壤,悉变黄金,不诚洋洋乎大观也哉!当是时也,呼朋拉友,散步芳塍,香风导酒客寻帘,锦蝶是游人争路,郊畦之乐,什佰园亭,惟菜花之开,是其候也。   ◎众卉第四草木之类,各有所长,有以花胜者,有以叶胜者。花胜则叶无足取,且若赘疣,如葵花、蕙草之属是也。叶胜则可以无花,非无花也,叶即花也,天以花之丰神色泽归并于叶而生之者也。不然,绿者叶之本色,如其叶之,则亦绿之而已矣,胡以为红,为紫,为黄,为碧,如老少年、美人蕉、天竹、翠云草诸种,备五色之陆离,以娱观者之目乎?即有青之绿之,亦不同于有花之叶,另具一种芳姿。是知树木之美,不定在花,犹之丈夫之美者,不专主于有才,而妇人之丑者,亦不尽在无色也。观群花令人修容,观诸卉则所饰者不仅在貌。   ○芭蕉   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王子猷偏厚此君,未免挂一漏一。蕉之易栽,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坐其下者,男女皆入画图,且能使合榭轩窗尽染碧色,“绿天”之号,洵不诬也。竹可镌诗,蕉可作字,皆文士近身之简牍。乃竹上止可一书,不能削去再刻;蕉叶则随书随换,可以日变数题,尚有时不烦自洗,雨师代拭者,此天授名笺,不当供怀素一人之用。予有题蕉绝句云:“万花题遍示无私,费尽春来笔墨资。独喜芭蕉容我俭,自舒晴叶待题诗。”此芭蕉实录也。   ○翠云   草色之最ふ撸至翠云而止。非特草木为然,尽世间苍翠之色,总无一物可以喻之,惟天上彩云,偶一幻此。是知善着色者惟有化工,即与倾国佳人眉上之色并较浅深,觉彼犹是画工之笔,非化工之笔也。   ○虞美人   虞美人花叶并娇,且动而善舞,故又名“舞草”。《谱》云:“人或抵掌歌《虞美人》曲,即叶动如舞。”予曰:舞则有之,必歌《虞美人》曲,恐未必尽然。盖歌舞并行之事,一姬试舞,从姬必歌以助之,闻歌即舞,势使然也。若谓必歌《虞美人》曲,则此曲能歌者几?歌稀则和寡,此草亦得借口藏其拙矣。   ○书带草   书带草其名极佳,苦不得见。《谱》载出淄川城北郑康成读书处,名“康成书带草”。噫,康成雅人,岂作王戎钻核故事,不使种传别地耶?康成婢子知书,使天下婢子皆不知书,则此草不可移,否则处处堪栽也。   ○老少年   此草一名“雁来红”,一名“秋色”,一名“老少年”,皆欠妥切。雁来红者,尚有蓼花一种,经秋弄色者又不一而足,皆属泛称;惟“老少年”三字相宜,而又病其俗。予尝易其名曰“还童草”,似觉差胜。此草中仙品也,秋阶得此,群花可废。此草植之者繁,观之者众,然但知其一,未知其二,予尝细玩而得之。盖此草不特于一岁之中,经秋更媚,即一日之中,亦到晚更媚,总之后胜于前,是其性也。此意向矜独得,及阅徐竹隐诗,有“叶从秋后变,色向晚来红”一联,不知确有所见如予,知其晚来更媚平?抑下句仍同上句,其晚亦指秋乎?难起九原而问之,即谓先予一着可也。   ○天竹   竹无花而以夹竹桃代之,竹不实而以天竹初之,皆是可以不必然而强为蛇足之事。然蛇足之形自天生之,人亦不尽任咎也。   ○虎刺   “长盆栽虎否则,宣石作峰峦。”布置得宜,是一幅案头山水。此虎丘卖花人长技也,不可谓非化工手笔。然购者于此,必熟视其为原盆与否。是卉皆可新移,独虎刺必须久植,新移旋踵者百无一活,不可不知。   ○苔   苔者,至贱易生之物,然亦有时作难:遇阶砌新筑,冀其速生者,彼必故意迟之,以示难得。予有《养苔》诗云:“汲水培苔浅却池,邻翁尽日笑人痴。未成斑藓浑难待,绕砌频呼绿拗儿。”然一生之后,又令人无可奈何矣。   ○萍   杨入水为萍,是花中第一怪事。花已谢而辞树,其命绝矣,乃又变为一物,其生方始,殆一物而两现其身者乎?人以杨花喻命薄之人,不知其命之厚也,较天下万物为独甚。吾安能身作杨花,而居水陆二地之胜乎?   水上生萍,极多雅趣;但怪其弥漫太甚,充塞池沼,使水居有如陆地,亦恨事也。有功者不能无过,天下事其尽然哉?   ◎竹木第五竹木者何?树之不花者也。非尽不花,其见用于世者,在此不在彼,虽花而犹之弗花也。花者,媚人之物,媚人者损己,故善花之树多不永年,不若椅桐梓漆之朴而能久。然则树即树耳,焉如花为?善花者曰:“彼能无求于世则可耳,我则不然。雨露所同也,灌溉所独也;土壤所同也,肥泽所独也。予不见尧之水、汤之旱乎?如其雨露或竭,而土不能滋,则奈何?盍舍汝所行而就我?”不花者曰:“是则不能,甘为竹木而已矣。”   ○竹   俗云:“早间种树,晚上乘凉。”喻词也。予于树木中求一物以实之,其惟竹乎!种树欲其成荫,非十年不可,最易活者莫如杨柳,求其荫可蔽日,亦须数年。惟竹不然,移入庭中,即成高树,能令俗人不舍,不转盼而成高士之庐。神哉此君,真医国手也!种竹之方,旧传有诀云:“种竹无时,雨过便移,多留宿土,记取南枝。”予悉试之,乃不可尽信之书也。三者之内,惟一可遵,“多留宿土”是也。移树最忌伤根,土多则根之盘曲如故,是移地而未尝移土,犹迁人者并其卧榻而迁之,其人醒后尚不自知其迁也。若俟雨过方移,则沾泥带水,有几许未便。泥湿则松,水沾则濡,我欲留土,其如土湿而苏,随锄随散之,不可留何?且雨过必晴,新移之竹,晒则叶卷,一卷即非活兆矣。予易其词曰:“未雨先移。”天甫阴而雨犹未下,乘此急移,则宿土未湿,又复带潮,有如胶似漆之势,我欲多留,而土能随我,先据一筹之胜矣。且栽移甫定而雨至,是雨为我下,坐而受之,枝叶根本,无一不沾滋润之利。最忌者日,而日不至;最喜者雨,而雨即来;无所忌而投以喜,未有不欣欣向荣者。此法不止种竹,是花是木皆然。至于“记取南枝”一语,尤难遵奉。移竹移花,不易其向,向南者仍使向南,自是草木之幸。然移草木就人,当随人便,不能尽随草木之便。无论是花是竹,皆有正面,有反面,正面向人,反面向空隙,理也。使记南枝而与人相左,犹娶新妇进门,而听其终年背立,有是理乎?故此语只当不说,切勿泥之。总之,移花种竹只有四字当记:“宜阴忌日”是也。琐琐繁言,徒滋疑扰。   ○松柏   “苍松古柏”,美其老也。一切花竹,皆贵少年,独松、柏与梅三物,则贵老而贱幼。欲受三老之益者,必买旧宅而居。若俟物栽,为儿孙计则可,身则不能观其成也。求其可移而能就我者,纵使极大,亦是五更,非三老矣。予尝戏谓诸后生曰:“欲作画图中人,非老不可。三五少年,皆贱物也。”后生询其故。予曰:“不见画山水者,每及人物,必作扶筇曳杖之形,即坐而观山临水,亦是老人矍铄之状。从来未有俊美少年厕于其间者。少年亦有,非携琴捧画之流,即挈盒持樽之辈,皆奴隶于画中者也。”后生辈欲反证予言,卒无其据。引此以喻松柏,可谓合伦。如一座园亭,所有者皆时花弱卉,无十数本老成树木主宰其间,是终日与儿女子习处,无从师会友时矣。名流作画,肯若是乎?噫,予持此说一 生,终不得与老成为伍,乃今年已入画,犹日坐儿女丛中。殆以花木为我,而我为松柏者乎?   ○梧桐   梧桐一树,是草木中一部编年史也,举世习焉不察,予特表而出之。花木种自何年?为寿几何岁?询之主人,主人不知,询之花木,花木不答。谓之“忘年交”则可,予以“知时达务”,则不可也。梧桐不然,有节可纪,生一年,纪一 年。树有树之年,人即纪人之年,树小而人与之小,树大而人随之大,观树即所以现身。《易》曰:“观我生进退”。欲观我生,此其资也。予垂髫种此,即于树上刻诗以纪年,每岁一节,即刻一诗,惜为兵燹所坏,不克有终。犹记十五岁刻桐诗云:“小时种梧桐,桐叶小于艾。簪头刻小诗,字瘦皮不坏。刹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许,人大复何怪。还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此予婴年著作,因说梧桐,偶尔记及,不则意忘之矣。即此一事,便受梧桐之益。然则编年之说,岂欺人语乎?   ○槐榆   树之能为荫者,非槐即榆。《诗》云:“于我乎,夏屋渠渠”。此二树者,可以呼为“夏屋”,植于宅旁,与肯堂肯构无别。人谓夏者,大也,非时之所谓夏也。予曰:古人以厦为大者,非无取义。夏日之至,非大不凉,与三时有别,故名厦为屋。训夏以大,予特未之详耳。   ○柳   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凡属鸣禽,皆当呼予为知己。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然匪树木无心,人无心耳。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黄杨   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悯之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使以他木处此,即不能高,亦将横生而至大矣;再不然,则以才不得展而至瘁,弗复自永其年矣。困于天而能自全其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孰知之哉?   ○棕榈   树直上而无枝者,棕榈是也。予不奇其无枝,奇其无枝而能有叶。植于众芳之中,而下不侵其地、上不蔽其天者,此木是也。较之芭蕉,大有克己妨人之别。   ○枫桕   草之以叶为花者,翠云、老少年是也;木之以叶为花者,枫与桕是也。枫之舟,桕之赤,皆为秋色之最浓。而其所以得此者,则非雨露之功,霜之力也。霜于草木,亦有有功之时,其不肯数数见者,虑人之狎之也。枯众木独荣二木,欲示德威之一斑耳。   ○冬青   冬青一树,有松柏之实而不居其名,有梅竹之风而不矜其节,殆“身隐焉文”之流亚欤?然谈傲霜砺雪之姿者,从未闻一人齿及。是之推不言禄,而禄亦不及。予窃忿之,当易其名为“不求人知树”。   颐养部目录◎行乐第一◎止忧第二◎调饮啜第三◎节色欲第四   ◎却病第五   ◎疗病第六   ◎行乐第一伤哉!造物生人一场,为时不满百岁。彼夭折之辈无论矣,姑就永年者道之,即使三万六千日尽是追欢取乐时,亦非无限光阴,终有报罢之日。况此百年以内,有无数忧愁困苦、疾病颠连、名缰利锁、惊风骇浪,阻人燕游,使徒有百岁之虚名,并无一岁二岁享生人应有之福之实际乎!又况此百年以内,日日死亡相告,谓先我而生者死矣,后我而生者亦死矣,与我同庚比算、互称弟兄者又死矣。噫,死是何物,而可知凶不讳,日令不能无死者惊见于目,而怛闻于耳乎!是千古不仁,未有甚于造物者矣。虽然,殆有说焉。不仁者,仁之至也。知我不能无死,而日以死亡相告,是恐我也。恐我者,欲使及时为乐,当视此辈为前车也。康对山构一园亭,其地在北邙山麓,所见无非丘陇。客讯之曰:“日对此景,令人何以为乐?”对山曰:“日对此景,乃令人不敢不乐。”达哉斯言!予尝以铭座右。兹论养生之法,而以行乐先之;劝人行乐,而以死亡怵之,即祖是意。欲体天地至仁之心,不能不蹈造物不仁之迹。   养生家授受之方,外藉药石,内凭导引,其借口颐生而流为放辟邪侈者,则曰“比家”。三者无论邪正,皆术士之言也。予系儒生,并非术士。术士所言者术,儒家所凭者理。《鲁论。乡党》一篇,半属养生之法。予虽不敏,窃附于圣人之徒,不敢为诞妄不经之言以误世。有怪此卷以颐养命名,而觅一丹方不得者,予以空疏谢之。又有怪予著《饮馔》一篇,而未及烹饪之法,不知酱用几何,醋用几何,蟛罱废憷庇眉负握摺S柙唬汗若是,是一庖人而已矣,乌足重哉!人曰:若是,则《食物志》、《尊生笺》、《卫生录》等书,何以备列此等?予曰:是诚庖人之书也。士各明志,人有弗为。   ○贵人行乐之法   人间至乐之境,惟帝王得以有之;下此则公卿将相,以及群辅百僚,皆可以行乐之人也。然有万几在念,百务萦心,一日之内,除视朝听政、放衙理事、治人事神、反躬修己之外,其为行乐之时有几?曰:不然。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身为帝王,则当以帝王之境为乐境;身为公卿,则当以公卿之境为乐境。凡我分所当行,推诿不去者,即当摈弃一切悉视为苦,而专以此事为乐。谓我为帝王,日有万几之冗,其心则诚劳矣,然世之艳慕帝王者,求为片刻而不能,我之至劳,人之所谓至逸也。为公卿将相、群辅百僚者,居心亦复如是,则不必于视朝听政、放衙理事、治人事神、反躬修己之外,别寻乐境,即此得为之地,便是行乐之场。一举笔而安天下,一矢口而遂群生,以天下群生之乐为乐,何快如之?若于此外稍得清闲,再享一切应有之福,则人皇可比玉皇,俗吏竟成仙吏,何蓬莱三岛之足羡哉!此术非他,盖用吾家老子“退一步”法。以不如己者视己,则日见可乐;以胜于己者视己,则时觉可忧。从来人君之善行乐者,莫过于汉之文、景;其不善行乐者,莫过于武帝。以文、景于帝王应行之外,不多一事,故觉其逸;武帝则好大喜功,且薄帝王而慕神仙,是以徒见其劳。人臣之善行乐者,莫过于唐之郭子仪;而不善行乐者,则莫如李广。子仪既拜汾阳王,志愿已足,不复他求,故能极欲穷奢,备享人臣之福;李广则耻不如人,必欲封侯而后已,是以独当单于,卒致失道后期而自刭。故善行乐者,必先知足。二疏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不辱不殆,至乐在其中矣。   ○富人行乐之法   劝贵人行乐易,劝富人行乐难。何也?则为行乐之资,然势不宜多,多则反为累人之具。华封人祝帝尧富寿多男,尧曰:“富则多事。”华封人曰:“富而使人分之,何事之有?”由是观之,财多不分,即以唐尧之圣、帝王之尊,犹不能免多事之累,况德非圣人而位非帝王者乎?陶朱公屡致千金,屡散千金,其致而必散,散而复致者,亦学帝尧之防多事也。兹欲劝富人行乐,必先劝之分财;劝富人分财,其势同于拔山超海,此必不得之数也。财多则思运,不运则生息不繁。然不运则已,一运则经营惨淡,坐起不宁,其累有不可胜言者。财多必善防,不防则为盗贼所有,而且以身殉之。然不防则已,一防则惊魂四绕,风鹤皆兵,其恐惧觳觫之状,有不堪目睹者。且财多必招忌。语云:“温饱之家,众怨所归。”以一身而为众射之的,方且忧伤虑死之不暇,尚可与言行乐乎哉?甚矣,财不可多,多之为累,亦至此也。然则富人行乐,其终不可冀乎?曰:不然。多分则难,少敛则易。处比户可封之世,难于售恩;当民穷财尽之秋,易于见德。少课锱铢之利,穷民即起颂扬;略蠲升斗之租,贫佃即生歌舞。本偿而子息未偿,因其贫也而贯之,一券才焚,即噪冯戎令誉;赋足而国用不足,因其匮也而助之,急公偶试,即来卜式之美名。果如是,则大异于今日之富民,而又无损于本来之故我。觊觎者息而仇怨者稀,是则可言行乐矣。其为乐也,亦同贵人,可不必于持筹握算之外,别寻乐境,即此宽租减息、仗义急公之日,听贫民之欢欣赞颂,即当两部鼓吹;受官司之奖励称扬,便是百年华衮。荣莫荣于此,乐亦莫乐于此矣。至于悦色娱声、眠花藉柳、构堂建厦、啸月潮风诸乐事,他人欲得,所患无资,业有其资,何求弗遂?是同一富也,昔为最难行乐之人,今为最易行乐之人。即使帝尧不死,陶朱现在,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去其一念之刻而已矣。   ○贫贱行乐之法   穷人行乐之方,无他秘巧,亦止有退一步法。我以为贫,更有贫于我者;我以为贱,更有贱于我者;我以妻子为累,尚有鳏寡孤独之民,求为妻子之累而不能者;我以胼胝为劳,尚有身系狱廷,荒芜田地,求安耕凿之生而不可得者。以此居心,则苦海尽成乐地。如或向前一算,以胜己者相衡,则片刻难安,种种桎梏幽囚之境出矣。一显者旅宿邮亭,时方溽暑,帐内多蚊,驱之不出,因忆家居时堂宽似宇,簟冷如冰,又有群姬握扇而挥,不复知其为夏,何遽困厄至此!因怀至乐,愈觉心烦,遂致终夕不寐。一亭长露宿阶下,为众蚊所啮,几至露筋,不得已而奔走庭中,俾四体动而弗停,则啮人者无由厕足;乃形则往来仆仆,口则赞叹嚣嚣,一似苦中有乐者。显者不解,呼而讯之,谓:“汝之受困,什佰于我,我以为苦,而汝以为乐,其故维何?”亭长曰:“偶忆某年,为仇家所陷,身系狱中。维时亦当暑月,狱卒防予私逸,每夜拘挛手足,使不得动摇,时蚊蚋之繁,倍于今夕,听其自啮,欲稍稍规避而不能,以视今夕之奔走不息,四体得以自如者,奚啻仙凡人鬼之别乎!以昔较今,是以但见其乐,不知其苦。”显者听之,不觉爽然自失。此即穷人行乐之秘诀也。不独居心为然,即铸体炼形,亦当如是。譬如夏月苦炎,明知为室庐卑小所致,偏向骄阳之下来往片时,然后步入室中,则觉暑气渐消,不似从前酷烈;若畏其湫隘而投宽处纳凉,及至归来,炎蒸又加十倍矣。冬月苦冷,明知为墙垣单薄所致,故向风雪之中行走一次,然后归庐返舍,则觉寒威顿减,不复凛冽如初;若避此荒凉而向深居就燠,及其再入,战粟又作何状矣。由此类推,则所谓退步者,无地不有,无人不有,想至退步,乐境自生。予为两间第一困人,其能免死于忧,不枯槁于佝牟涞耪撸皆用此法。又得管城一物,相伴终身,以扫千军则不足,以除万虑则有余。然非善作退步,即楮墨亦能困人。想虞卿著书,亦用此法,我能公世,彼特秘而未传耳。   由亭长之说推之,则凡行乐者,不必远引他人为退步,即此一身,谁无过来之逆境?大则灾凶祸患,小则疾病忧伤。“执柯伐柯,其则不远。”取而较之,更为亲切。凡人一生,奇祸大难非特不可遗忘,还宜大书特书,高悬座右。其裨益于身者有三:孽由己作,则可知非痛改,视作前车;祸自天来,则可止怨释尤,以弭后患;至于忆苦追烦,引出无穷乐境,则又警心惕目之余事矣。如曰省躬罪己,原属隐情,难使他人共睹,若是则有包含韫藉之法;或止书罹患之年月,而不及其事;或别书隐射之数语,而不露其详;或撰作一联一诗,悬挂起居亲密之处,微寓己意,不使人知,亦淑慎其身之妙法也。此皆湖上笠翁瞒人独做之事,笔机所到,欲讳不能,俗语所谓“不打自招”者,非乎?   ○家庭行乐之法   世间第一乐地,无过家庭。“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是圣贤行乐之方,不过如此。而后世人情之好向,往往与圣贤相左。圣贤所乐者,彼则苦之;圣贤所苦者,彼反视为至乐而沉溺其中。如弃现在之天亲而拜他人为父,撇同胞之手足而与陌路结盟,避女色而就变童,舍家鸡而寻野鹜,是皆情理之至悖,而举世习而安之。其故无他,总由一念之恶旧喜新,厌常趋异所致。若是,则生而所有之形骸,亦觉陈腐可厌,胡不并易而新之,他今日魂附一体,明日又附一体,觉愈变愈新之可爱乎?其不能变而新之者,以生定故也。然欲变而新之,亦自有法。时易冠裳,迭更帏座,而照之以镜,则似换一规模矣。即以此法而施之父母兄弟、骨肉妻孥,以结交滥费之资,而鲜其衣饰,美其供奉,则居移气,养移体,一岁而数变其形,岂不忧之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而与同学少年互称兄弟,各家美丽共缔敲苏咴眨坑泻糜蜗列闭撸荡尽家资而不顾,其妻迫于饥寒而求去。六去之日,别换新衣而佐以美饰,居然绝世佳人。其夫抱而泣曰:“吾走尽章台,未尝遇此娇丽。由是观之,匪人之美,衣饰美之也。倘能复留,当为勤俭克家,而置汝金屋。”妻善其言而止。后改荡从善,卒如所云。又有人子不孝而为亲所逐者,鞠于他人,越数年而复返,定省承欢,大异畴昔。其父讯之,则曰:“非予不爱其亲,习久而生厌也。兹复厌所习见,而以久不睹者为可爱矣。”众人笑之,而有识者怜之。何也?习久而厌其亲者,天下皆然,而不能自明其故。此人知之,又能直言无讳,盖可以为善人也。此等罕譬曲喻,皆为劝导愚蒙。谁无至性,谁乏良知,而俟予为木铎?但观孺子离家,即生哭泣,岂无至乐之境十倍其家者哉?性在此而不在彼也。人能以孩提之乐境为乐境,则去圣人不远矣。   ○道途行乐之法   “逆旅”二字,足概远行,旅境皆逆境也。然不受行路之苦,不知居家之乐,此等况味,正须一一尝之。予游绝塞而归,乡人讯曰:“边陲之游乐乎?”曰:“乐。”有经其地而惮焉者曰:“地则不毛,人皆异类,睹沙场而气索,闻钲鼓而魂摇,何乐之有?”予曰:“向未离家,谬谓四方一致,其饮馔服饰皆同于我,及历四方,知有大谬不然者。然止游通邑大都,未至穷边极塞,又谓远近一理,不过稍变其制而已矣。及抵边陲,始知地狱即在人间,罗刹原非异物,而今而后,方知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而近地之民,其去绝塞之民者,反有霄壤幽明之大异也。不入其地,不睹其情,乌知生于东南,游于都会,衣轻席暧,饭稻羹鱼之足乐哉!”此言出路之人,视居家之乐为乐也;然未至还家,则终觉其苦。又有视家为苦,借道途行乐之法,可以暂娱目前,不为风霜车马所困者,又一方便法门也。向平欲俟婚嫁既毕,遨游五岳;李固与弟书,谓周观天下,独未见益州,似有遗憾;太史公因游名山大川,得以史笔妙千古。是游也者,男子生而欲得,不得即以为恨者也。有道之士,尚欲挟资裹粮,专行其志,而我以饣胡口资生之便,为益闻广见之资,过一地,即览一地之人情,经一方,则睹一方之胜概,而且食所未食,尝所欲尝,蓄所余者而归遗细君,似得五侯之鲭,以果一家之腹,是人生最乐之事也,奚事哭泣阮途,而为乘槎驭骏者所窃笑哉?   ○春季行乐之法   人有喜怒哀乐,天有春夏秋冬。春之为令,即天地交欢之候,阴阳肆乐之时也。人心至此,不求畅而自畅,犹父母相亲相爱,则儿女嬉笑自如,睹满堂之欢欣,即欲向隅而泣,泣不出也。然当春行乐,每易过情,必留一线之余春,以度将来之酷夏。盖一岁难过之关,惟有三伏,精神之耗,疾病之生,死亡之至,皆由于此。故俗话云:“过得七月半,便是铁罗法”,非虚语也。思患预防,当在三春行乐之时,不得纵欲过度,而先埋伏病根。花可熟观,鸟可倾听,山川云物之胜可以纵游,而独于房欲之事略存余地。盖人当此际,满体皆春。春者,泄尽无遗之谓也。草木之春,泄尽无遗而不坏者,以三时皆蓄,而止候泄于一春,过此一春,又皆蓄精养神之候矣。人之一身,能保一时尽泄而三时皆不泄乎?尽泄于春,而又不能不泄于夏,虽草木不能不枯,况人身之浮脆者乎?欲留枕席之余欢,当使游观之尽致。何也?分心花鸟,便觉体有余闲;并力闺帏,易致身无宁刻。然予所言,皆防已甚之词也。若使杜情而绝欲,是天地皆春而我独秋,焉用此不情之物,而作人中灾异乎?   ○夏季行乐之法   酷夏之可畏,前幅虽露其端,然未尽暑毒之什一也。使天只有三时而无夏,则人之死也必稀,巫医僧道之流皆苦饥寒而莫救矣。止因多此一时,遂觉人身叵测,常有朝人而夕鬼者。《戴记》云:“是月也,阴阳争,死生分。”危哉斯言!令人不寒而粟矣。凡人身处此候,皆当时时防病,日日忧死。防病忧死,则当刻刻偷闲以行乐。从来行乐之事,人皆选暇于三春,予独息机于九夏。以三春神旺,即使不乐,无损于身;九夏则神耗气索,力难支体,如其不乐,则劳神役形,如火益热,是与性命为仇矣。《月令》以仲冬为闭藏;予谓天地之气闭藏于冬,人身之气当令闭藏于夏。试观隆冬之月,人之精神愈寒愈健,较之暑气铄人,有不可同年而语。凡人苟非民社系身,饥寒迫体,稍堪自逸者,则当以三时行事,一夏养生。过此危关,然后出而应酬世故,未为晚也。追忆明朝失政以后,大清革命之先,予绝意浮名,不干寸禄,山居避乱,反以无事为荣。夏不谒客,亦无客至,匪止头巾不设,并衫履而废之。或虼荷之中,妻孥觅之不得;或偃卧长松之下,猿鹤过而不知。洗砚石于飞泉,试茗奴以积雪;欲食瓜而瓜生户外,思啖果而果落树头,可谓极人世之奇闻,擅有生之至乐者矣。后此则徙居城市,酬应日纷,虽无利欲熏人,亦觉浮名致累。计我一生,得享列仙之福者,仅有三年。今欲续之,求为闰余而不可得矣。伤哉!人非铁石,奚堪磨杵作针;寿岂泥沙,不禁委尘入土。予以劝人行乐,而深悔自役其形。噫,天何惜于一闲,以补富贵荣无之不足哉!   ○秋季行乐之法   过夏徂秋,此身无恙,是当与妻孥庆贺重生,交相为寿者矣。又值炎蒸初退,秋爽媚人,四体得以自如,衣衫不为桎梏,此时不乐,将待何时?况有阻人行乐之二物,非久即至。二物维何?霜也,雪也。霜雪一至,则诸物变形,非特无花,亦且少叶;亦时有月,难保无风。若谓“春宵一刻值千金”,则秋价之昂,宜增十倍。有山水之胜者,乘此时蜡屐而游,不则当面错过。何也?前此欲登而不可,后此欲眺而不能,则是又有一年之别矣。有金石之交者,及此时朝夕过从,不则交臂而失。何也?衤能衤戴阻人于前,咫尺有同千里;风雪欺人于后,访戴何异登天?则是又负一年之约矣。至于姬妾之在家,一到此时,有如久别乍逢,为欢特异。何也?暑月汗流,求为盛妆而不得,十分娇艳,惟四五之仅存;此则全副精神,皆可用于青鬟翠黛之上。久不睹而今忽睹,有不与远归新娶同其燕好者哉?为欢即欲,视其精力短长,总留一线之余地。能行百里者,至九十而思休;善登浮屠者,至六级而即下。此房中秘术,请为少年场授之。   ○冬季行乐之法   冬天行乐,必须设身处地,幻为路上行人,备受风雪之苦,然后回想在家,则无论寒燠晦明,皆有胜人百倍之乐矣。尝有画雪景山水,人持破伞,或策蹇驴,独行古道之中,经过悬崖之下,石作狰狞之状,人有颠蹶之形者。此等险画,隆冬之月,正宜县挂中堂。主人对之,即是御风障雪之屏,暧胃和衷之药。若杨国忠之肉阵,党太尉之羊羔美酒,初试和温,稍停则奇寒至矣。善行乐者,必先作如是观,而后继之以乐,则一分乐境,可抵二三分,五七分乐境,便可抵十分十二分矣。然一到乐极忘忧之际,其乐自能渐减,十分乐境,只作得五七分,二三分乐境,又只作得一分矣。须将一切苦境,又复从头想起,其乐之渐增不减,又复如初。此善讨便宜之第一法也。譬之行路之人,计程共有百里,行过七八十里,所剩无多,然无奈望到心坚,急切难待,种种畏难怨苦之心出矣。但一回头,计其行过之路数,则七八十里之远者可到,况其少而近者乎?譬如此际止行二三十里,尚余七八十里,则苦多乐少,其境又当何如?此种相念,非但可为行乐之方,凡居官者之理繁治剧,学道者之读书穷理,农工商贾之任劳即勤,无一不可倚之为法。噫,人之行乐,何与于我,而我为之嗓敝舌焦,手腕几脱。是殆有媚人之癖,而以楮墨代脂韦者乎?   ○随时即景就事行乐之法   行乐之事多端,未可执一而论。如睡有睡之乐,坐有坐之乐,行有行之乐,立有立之乐,饮食有饮食之乐,盥栉有盥栉之乐,即袒裼蝰巍⑷绮薇隳纾种种秽亵之事,处之得宜,亦各有其乐。苟能见景生情,逢场作戏,即可悲可涕之事,亦变欢娱。如其应事寡才,养生无术,即征歌选舞之场,亦生悲戚。兹以家常受用,起居安乐之事,因便制宜,各存其说于左。   ○睡   有专言法术之人,遍授养生之诀,欲予北面事之。予讯益寿之功,何物称最?颐生之生,谁处居多?如其不谋而合,则奉为师,不则友之可耳。其人曰:“益寿之方,全凭导引;安生之计,惟赖坐功。”予曰:“若是,则汝法最苦,惟修苦行者能之。予懒而好动,且事事求乐,未可以语此也。”其人曰:“然则汝意云何?试言之,不妨互为印政。”予曰:“天地生人以时,动之者半,息之者半。动则旦,而息则暮也。苟劳之以日,而不息之以夜,则旦旦而伐之,其死也,可立而待矣。吾人养生亦以时,扰之以半,静之以半,扰则行起坐立,而静则睡也。如其劳我以经营,而不逸我以寝处,则岌岌乎殆哉!其年也,不堪指屈矣。若是,则养生之诀,当以善睡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壮筋。如其不信,试以无疾之人与有疾之人,合而验之。人本无疾,而劳之以夜,使累夕不得安眠,则眼眶渐落而精气日颓,虽未即病,而病之情形出矣。患疾之人,久而不寐,则病势日增;偶一沉酣,则其醒也,必有油然勃然之势。是睡,非睡也,药也;非疗一疾之药,及治百病,救万民,无试不验之神药也。兹欲从事导引,并力坐功,势必先遣睡魔,使无倦态而后可。予忍弃生平最效之药,而试未必果难之方哉?”其人艴然而去,以予不足教也。予诚不足教哉!但自陈所得,实为有见而然,与强辩饰非者稍别。前人睡诗云:“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近人睡诀云:“先睡心,后睡眼。”此皆书本唾余,请置弗道,道其未经发明者而已。睡有睡之时,睡有睡之地,睡又有可睡可不睡之人,请条晰言之。由戌至卯,睡之时也。未戌而睡,谓之先时,先时者不详,谓与疾作思卧者无异也;过卯而睡,谓之后时,后时者犯忌,谓与长夜不醒者无异也。且人生百年,夜居其半,穷日行乐,犹苦不多,况以睡梦之有余,而损宴游之不足乎?有一名士善睡,起必过午,先时而访,未有能晤之者。予每过其居,必俟良久而后见。一日闷坐无聊,笔墨具在,乃取旧诗一首,更易数字而嘲之曰:“吾在此静睡,起来常过午;便活七十年,止当三十五。”同人见之,无不绝倒。此虽谑浪,颇关至理。是当睡之时,止有黑夜,舍此皆非其候矣。然而午睡之乐,倍于黄昏,三时皆所不宜,而独宜于长夏。非私之也,长夏之一日,可抵残冬之二日;长夏之一夜,不敌残冬之半夜,使止息于夜,而不息于昼,是以一分之逸,敌四分之劳,精力几何,其能堪此?况暑气铄金,当之未有不倦者。倦极而眠,犹饥之得食,渴之得饮,养生之计,未有善于此者。午餐之后,略逾寸晷,俟所食既消,而后徘徊近榻。又勿有心觅睡,觅睡得睡,其为睡也不甜。必先处于有事,事未皆而忽倦,睡乡之民自来招我。桃源、天台诸妙境,原非有意造之,皆莫知其然而然者。予最爱旧诗中有“手倦抛书午梦长”一句。手书而眠,意不在睡;抛书而寝,则又意不在书,所谓莫知其然而然也。睡中三昧,惟此得之。此论睡之时也。睡又必先择地。地之善者有二:曰静,曰凉。不静之地,止能睡目,不能睡耳,耳目两岐,岂安身之善策乎?不凉之地,止能睡魂,不能睡身,身魂不附,乃养生之至忌也。至于可睡可不睡之人,则分别于“忙闲”二字。就常理而论之,则忙人宜睡,闲人可以不必睡。然使忙人假寐,止能睡眼,不能睡心,心不睡而眼睡,犹之未尝睡也。其最不受用者,在将觉未觉之一时,忽然想起某事未行,某人未见,皆万万不可已者,睡此一觉,未免失事妨时,想到此处,便觉魂趋梦绕,胆怯心惊,较之未睡之前,更加烦躁,此忙人之不宜睡也。闲则眼未阖而心先阖,心已开而眼未开;已睡较未睡为乐,已醒较未醒更乐,此闲人之宜睡也。然天地之间,能有几个闲人?必欲闲而始睡,是无可睡之时矣。有暂逸其心以妥梦魂之法:凡一日之中,急切当行之事,俱当于上半日告竣,有未竣者,则分遣家人代之,使事事皆有着落,然后寻床觅枕以赴黑甜,则与闲人无别矣。此言可睡之人也。而尤有吃紧一关未经道破者,则在莫行歹事。“半夜敲门不吃惊”,始可于日间睡觉,不则一闻剥啄,即是逻ヘ到门矣。   ○坐   从来善养生者,莫过于孔子。何以知之?知之于“寝不尸,居不容”二语。使其好饰观瞻,务修边幅,时时求肖君子,处处欲为圣人,则其寝也,居也,不求尸而自尸,不求容而自容;则五官四体,不复有舒展之刻。岂有泥塑木雕其形,而能久长于世者哉?“不尸不容”四字,绘出一幅时哉圣人,宜乎崇祀千秋,而为风雅斯文之鼻祖也。吾人燕居坐法,当以孔子为师,勿务端庄而必正襟危坐,勿同束缚而为胶柱难移。抱膝长吟,虽坐也,而不妨同于箕踞;支颐丧我,行乐也,而何必名为坐忘?但见面与身齐,久而不动者,其人必死。此图画真容之先兆也。   ○行   贵人之出,必乘车马。逸则逸矣,然于造物赋形之义,略欠周全。有足而不用,与无足等耳,反不若安步当车之人,五官四体皆能适用。此贫士骄人语。乘车策马,曳履搴裳,一般同是行人,止有动静之别。使乘车策马之人,能以步趋为乐,或经山水之胜,或逢花柳之妍,或遇戴笠之贫交,或见负薪之高士,欣然止驭,徒步为欢,有时安车而待步,有时安步以当车,其能用足也,又胜贫士一筹矣。至于贫士骄人。不在有足能行,而在缓急出门之可恃。事属可缓,则以安步当车;如其急也,则以疾行当马。有人亦出,无人亦出;结伴可行,无伴亦可行。不似富贵者候足于人,人或不来,则我不能即出,此则有足若无,大悖谬于造物赋形之义耳。兴言及此,行殊可乐!   ○立   立分久暂,暂可无依,久当思傍。亭亭独立之事,但可偶一为之,旦旦如是,则筋骨皆悬,而脚跟如砥,有血脉胶凝之患矣。或倚长松,或凭怪石,或靠危栏作轼,或扶瘦竹为筇;既作羲皇上人,又作画图中物,何乐如之!但不可以美人作柱,虑其础石太纤,而致栋梁皆仆也。   ○饮   宴集之事,其可贵者有五:饮量无论宽窄,贵在能好;饮伴无论多寡,贵在善谈;饮具无论丰啬,贵在可继;饮政无论宽猛,贵在可行;饮候无论短长,贵在能止。备此五贵,始可与言饮酒之乐;不则曲蘖宾朋,皆凿性斧身之具也。予生平有五好,又有五不好,事则相反,乃其势又可并行而不悖。五好、五不好维何?不好酒而好客;不好食而好谈;不好长夜之欢,而好与明月相随而不忍别;不好为苛刻之令,而好受罚者欲辩无辞;不好使酒骂坐之人,而好其于酒后尽露肝膈。坐此五好、五不好,是以饮量不胜蕉叶,而日与酒人为徒。近日又增一种癖好、癖恶:癖好音乐,每听必至忘归;而又癖恶座客多言,与竹肉之音相乱。饮酒之乐,备于五贵、五好之中,此皆为宴集宾朋而设。若夫家庭小饮与燕闲独酌,其为乐也,全在天机逗露之中,形迹消忘之内。有饮宴之实事,无酬酢之虚文。睹儿女笑啼,认作班斓之舞;听妻孥劝诫,若闻金缕之歌。苟能作如是观,则虽谓朝朝岁旦,夜夜无宵可也。又何必座客常满,樽酒不空,日藉豪举以为乐哉?   ○谈   读书,最乐之事,而懒人常以为苦;清闲,最乐之事,而有人病其寂寞。就乐去苦,避寂寞而享安闲,莫若与高士盘桓,文人讲论。何也?“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既受一夕之乐,又省十年之苦,便宜不亦多乎?“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既得半日之闲,又免多时之寂,快乐可胜道乎?善养生者,不可不交有道之士;而有道之士,多有不善谈者。有道而善谈者,人生希觏,是当时就日招,以备开聋启聩之用者也。即云我能挥麈,无假于人,亦须借朋侪起发,岂能若西哉之钟ね,不叩自鸣者哉?   ○沐浴   盛暑之月,求乐事于黑甜之外,其惟沐浴乎?潮垢非此不除,浊污非此不净,炎蒸暑毒之气亦非此不解。此事非独宜于盛夏,自严冬避冷,不宜频浴外,凡遇春温秋爽,皆可借此为乐。而养生之家则往往忌之,谓其损耗元神也。吾谓沐浴既能损身,则雨露亦当损物,岂人与草木有二性乎?然沐浴损身之说,亦非无据而云然。予尝试之。试于初下浴盆时,以未经浇灌之身,忽遇澎湃奔腾之势,以热投冷,以湿犯燥,几类水攻。此一激也,实足以冲散元神,耗除精气。而我有法以处之:虑其太激,则势在尚绶;避其太势,则利于用温。解衣磅礴之秋,先调水性,使之略带温和,由腹及胸,由胸及背,惟其温而缓也,则有水似乎无水,已浴同于未浴。俟与水性相习之后,始以热者投之,频浴频投,频投频搅,使水乳交融而不觉,渐入佳境而莫知,然后纵横其势,反侧其身,逆灌顺浇,必至痛快其身而后已。此盆中取乐之法也。至于富室大家,扩盆为屋,注水于池者,冷则加薪,热则去火,自有以逸待劳之法,想无俟贫人置喙也。   ○听琴观棋   弈棋尽可消闲,似难借以行乐;弹琴实堪养性,未易执此求欢。以琴必正襟危坐而弹,棋必整槊横戈以待。百骸尽放之时,何必再期整肃?万念俱忘之际,岂宜复较输赢?常有贵禄荣名付之一掷,而与人围棋赌胜,不肯以一着相绕者,是与让千乘之国,而争箪食豆羹者何异哉?故喜弹不若喜听,善弈不如善观。人胜而我为之喜,人败而我不必为之忧,则是常居胜地也;人弹和缓之音而我为之吉,人弹噍杀之音而我不必为之凶,则是长为吉人也。或观听之余,不无技痒,何妨偶一为之,但不寝食其中而莫之或出,则为善则善弈者耳。   ○看花听鸟   花鸟二物,造物生之以媚人者也。既产娇花嫩蕊心代美人,又病其不能解语,复生群鸟以佐之。此段心机,竟与购觅红妆,习成歌舞,饮之食之,教之诲之以媚人者,同一周旋之至也。而世人不知,目为蠢然一物,常有奇花过目而莫之睹,鸣禽悦耳而莫之闻者。至其捐资所购之姬妾,色不及花之万一,声仅窃鸟之绪余,然而睹貌即惊,闻歌辄喜,为其貌似花而声似鸟也。噫,贵似贱真,与叶公之好龙何异?予则不然。每值花柳争妍之日,飞鸣斗巧之时,必致谢洪钧,归功造物,无饮不奠,有食必陈,若善士信妪之佞佛者。夜则后花而眠,朝则先鸟而起,惟恐一声一色之偶遗也。及至莺老花残,辄怏怏有所失。是我之一生,可谓不负花鸟;而花鸟得予,亦所称“一人知己,死可无恨”者乎!   ○蓄养禽鱼   鸟之悦人以声者,画眉、鹦鹉二种。而鹦鹉之声价,高出画眉上,人多癖之,以其能作人言耳。予则大违是论,谓鹦鹉所长止在羽毛,其声则一无可取。鸟声之可听者,以其异于人声也。鸟声异于人声之可听者,以出于人者为人籁,出于鸟者为天籁也。使我欲听人言,则盈耳皆是,何必假口笼中?况最善说话之鹦鹉,其舌本之强,犹甚于不善说话之人,而所言者,又不过口头数语。是鹦鹉之见重于人,与人之所以重鹦鹉者,皆不可诠解之事。至于画眉之巧,以一口而代众舌,每效一种,无不酷似,而复纤婉过之,诚鸟中慧物也。予好与此物作缘,而独怪其易死。既善病而复招尤,非殁于已,即伤于物,总无三年不坏者。殆亦多技多能所致欤?   鹤、鹿二种之当蓄,以其有仙风道骨也。然所耗不赀,而所居必广,无其资与地者,皆不能蓄。且种鱼养鹤,二事不可兼行,利此则害彼也。然鹤之善唳善舞,与鹿之难扰易驯,皆品之极高贵者,麟凤龟龙而外,不得不推二物居先矣。乃世人好此二物,又以分轻重于其间,二者不可得兼,必将舍鹿而求鹤矣。显贵之家,匪特深藏苑囿,近置衙斋,即倩人写真绘像,必以此物相随。予尝推原其故,皆自一人始之,赵清献公是也。琴之与鹤,声价倍增,讵非贤相提携之力欤?   家常所蓄之物,鸡犬而外,又复有猫。鸡司晨,犬守夜,猫捕鼠,皆有功于人而自食其力者也。乃猫为主人所亲昵,每食与俱,尚有听其搴帷入室,伴寝随眠者。鸡栖于埘,犬宿于外,居处饮食皆不及焉。而从来叙禽兽之功,谈治平之象者,则止言鸡犬而并不及猫。亲之者是,则略之者非;亲之者非,则略之者是;不能不惑于二者之间矣。曰:有说焉。昵猫而贱鸡犬者,犹癖谐臣媚子,以其不呼能来,闻叱不去;因其亲而亲之,非有可亲之道也。鸡犬二物,则以职业为心,一到司晨守夜之时,则各司其事,虽豢以美食,处以曲房,使不即彼而就此,二 物亦守死弗至;人之处此,亦因其远而远之,非有可远之道也。即其司晨守夜之功,与捕鼠之功亦有间焉。鸡之司晨,犬之守夜,忍饥寒而尽瘁,无所利而为之,纯公无私者也;猫之捕鼠,因去害而得食,有所利而为之,公私相半者也。清勤自处,不屑媚人者,远身之道;假公自为,密迩其君者,固宠之方。是三物之亲疏,皆自取之也。然以我司职业于人间,亦必效鸡犬之行,而以猫之举动为戒。噫,亲疏可言也,祸福不可言也。猫得自终其天年,而鸡犬之死,皆不免于刀锯鼎镬之罚。观于三者之得失,而悟居官守职之难。其不冠进贤,而脱然于宦海浮沉之累者,幸也。   ○浇灌竹木   “筑成小圃近方塘,果易生成菜易长。抱瓮太痴机太巧,从中酌取灌园方。”此予山居行乐之诗也。能以草木之生死为生死,始可与言灌园之乐,不则一灌再灌之后,无不畏途视之矣。殊不知草木欣欣向荣,非止耳目堪娱,亦可为艺草植木之家,助祥光而生瑞气。不见生财之地万物皆荣,退运之家群生不遂?气之旺与不旺,皆于动植验之。若是,则汲水浇花,与听信堪舆、修门改向者无异也。不视为苦,则乐在其中。督率家人灌溉,而以身任微勤,节其劳逸,亦颐养性情之一助也。   ◎止忧第二忧可忘乎?不可忘乎?曰:可忘者非忧,忧实不可忘也。然则忧之未忘,其何能乐?曰:忧不可忘而可止,止即所以忘之也。如人忧贫而劝之使忘,彼非不欲忘也,啼饥号寒者迫于内,课赋索逋者攻于外,忧能忘乎?欲使贫者忘忧,必先使饥者忘啼,寒者忘号,征且索者忘其逋赋而后可,此必不得之数也。若是,则“忘忧”二字徒虚语耳。犹慰下第者以来科必发,慰老而无嗣者以日后必生,迨其不发不生,亦止听之而已,能归咎慰我者而责之使偿乎?语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慰人忧贫者,必当授以生财之法;慰人下第者,必先予以必售之方;慰人老而无嗣者,当令蓄姬买妾,止妒息争,以为多男从出之地。若是,则为有裨之言,不负一番劝谕。止忧之法,亦若是也。忧之途径虽繁,总不出可备、难防之二种,姑为汗竹,以代树萱。   ○止眼前可备之忧   拂意之境,无人不有,但问其易处不易处,可防不可防。如易处而可防,则于未至之先,筹一计以待之。此计一得,即委其事于度外,不必再筹,再筹则惑我者至矣。贼攻于外而民扰于中,其可防乎?俟其既至,则以前画之策,取而予之,切勿自动声色。声色动于外,则气馁于中。此以静待动之法,易知亦易行也。   ○止身外不测之忧   不测之忧,其未发也,必先有兆。现乎蓍龟,动乎四体者,犹未必果验。其必验之兆,不在凶信之频来,而反在吉祥之事之太过。乐极悲生,否伏于泰,此一定不移之数也。命薄之人,有奇福,便有奇祸;即厚德载福之人,极祥之内,亦必酿出小灾。盖天道好还,不敢尽私其人,微示公道于一线耳。达者如此,无不思患预防,谓此非善境,乃造化必忌之数,而鬼神必间之秋也。萧墙之变,其在是乎?止忧之法有五:一曰谦以省过,二曰勤以砺身,三曰俭以储费,四曰恕以息争,五曰宽以弥谤。率此而行,则忧之大者可小,小者可无;非循环之数,可以窃逃而幸免也。只因造物予夺之权,不肯为人所测识,料其如此,彼反未必如此,亦造物者颠倒英雄之惯技耳。   ◎调饮啜第三《食物本草》一书,养生家必需之物。然翻阅一过,即当置之。若留匕箸之旁,日备考核,宜食之物则食之,否则相戒勿用,吾恐所好非所食,所食非所好,曾娑醚蛟娑不得咽,曹刿鄙肉食而偏与谋,则饮食之事亦太苦矣。尝有性不宜食而口偏嗜之,因惑《本草》之言,遂以疑虑致疾者。弓蛇之为崇,岂仅在形似之间哉!食色,性也,欲藉饮食养生,则以不离乎性者近是。   ○爱食者多食   生平爱食之物,即可养身,不必再查《本草》。春秋之时,并无《本草》,孔子性嗜姜,即不撤姜食,性嗜酱,即不得其酱不食,皆随性之所好,非有考据而然。孔子于姜、酱二物,每食不离,未闻以多致疾。可见性好之物,多食不为崇也。但亦有调剂君臣之法,不可不知。“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此即调剂君臣之法。肉与食较,则食为君而肉为臣;姜、酱与肉较,则又肉为君而姜、酱为臣矣。虽有好不好之分,然君臣之位不可乱也。他物类是。   ○怕食者少食   凡食一物而凝滞胸膛,不能克化者,即是病根,急宜消导。世间只有瞑眩之药,岂有瞑眩之食乎?喜食之物,必无是患,强半皆所恶也。故性恶之物即当少食,不食更宜。   ○太饥勿饱   欲调饮食,先匀饥饱。大约饥至七分而得食,斯为酌中之度,先时则早,过时则迟。然七分之饥,亦当予以七分之饱,如田畴之水,务与禾苗相称,所需几何,则灌注几何,太多反能伤稼,此平时养生之火候也。有时迫于繁冗,饥过七 分而不得食,遂至九分十分者,是谓太饥。其为食也,宁失之少,勿犯于多。多则饥饱相搏而脾气受伤,数月之调和,不敌一朝之紊乱矣。   ○太饱勿饥   饥饱之度,不得过于七分是已。然又岂无饕餮太甚,其腹果然之时?是则失之太饱。其调饥之法,亦复如前,宁丰勿啬。若谓逾时不久,积食难消,以养鹰之法处之,故使饥肠欲绝,则似大熟之后,忽遇奇荒。贫民之饥可耐也,富民之饥不可耐也,疾病之生多由于此。从来善养生者,必不以身为戏。   ○怒时哀时勿食   喜怒哀乐之始发,均非进食之时。然在喜乐犹可,在哀怒则必不可。怒时食物易下而难消,哀时食物难消亦难下,俱宜暂过一时,候其势之稍杀。饮食无论迟早,总以入肠消化之时为度。早食而不消,不若迟食而即消。不消即为患,消则可免一餐之忧矣。   ○倦时闷时勿食   倦时勿食,防瞌睡也。瞌睡则食停于中,而不得下。烦闷时勿食,避恶心也。恶心则非特不下,而呕逆随之。食一物,务得一物之用。得其用则受益,不得其用,岂止不受益而已哉!   ◎节色欲第四行乐之地,首数房中。而世人不善处之,往往启妒酿争,翻为祸人之具。即有善御者,又未免溺之过度,因以伤身,精耗血枯,命随之绝。是善处不善处,其为无益于人者一也。至于养生之家,又有近姹远色之二种,各持一见,水火其词。噫,天既生男,何复生女,使人远之不得,近之不得,功罪难予,竟作千古不决之疑案哉!予请为息争止谤,立一公评,则谓阴阳之不可相无,忧天地之不可使半也。天苟去地,非止无地,亦并无天。江河湖海之不存,则日月奚自而藏?雨露凭何而泄?人但知藏日月者地也,不知生日月者亦地也;人但知泄雨露者地也,不知生雨露者亦地也。地能藏天之精,泄天之液,而不为天之害,反为天之助者,其故何居?则以天能用地,而不为地所用耳。天使地晦,则地不敢不晦;迨欲其明,则又不敢不明。水藏于地,而不假天之风,则波涛无据而起;土附于地,而不逢天之候,则草木何自而生?是天也者,用地之物也;犹男为一家之主,司出纳吐茹之权者也。地也者,听天之物也;犹女备一人之用,执饮食寝处之劳者也。果若是,则房中之乐,何可一日无之?但顾其人之能用与否,我能用彼,则利莫大焉。参苓芪术皆死药也,以死药疗生人,犹以枯木接活树,求其气脉之贯,未易得也。黄婆姹女皆活药也,以活药治活人,犹以雌鸡抱雄卵,冀其血脉之通,不更易乎?凡借女色养身而反受其害者,皆是男为女用,反地为天者耳。倒持干戈,授人以柄,是被戮之人之过,与杀人者何尤?人问:执子之见,则老氏“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之说,不几谬乎?予曰:正从此说参来,但为下一转语: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常见可欲,亦能使心不乱。何也?人能摒绝嗜欲,使声色货利不至于前,则诱我者不至,我自不为人诱,苟非入山逃俗,能若是乎?使终日不见可欲而遇之一旦,其心之乱也,十倍于常见可欲之人。不如日在可欲之中,与若辈习处,则是“司空见惯浑闲事”矣,心之不乱,不大异于不见可欲而忽见可欲之人哉?老子之学,避世无为之学而忽见可欲之人哉?老子之学,避世无为之学也;笠翁之学,家居有事之学也。二说并存,则游于方之内外,无适不可。   ○节快乐过情之欲   乐中行乐,乐莫大焉。使男子至乐,而为妇人者尚有他事萦心,则其为乐也,可无过情之虑。使男妇并处极乐之境,其为地也,又无一人一物搅挫其欢,此危道也。决尽提防之患,当刻刻虑之。然而但能行乐之人,即非能虑患之人;但能虑患之人,即是可以不必行乐之人。此论徒虚设耳。必须此等忧虑历过一遭,亲尝其苦,然后能行此乐。噫,求为三折肱之良医,则囊中妙药存者鲜矣,不若早留余地之为善。   ○节忧患伤情之欲   忧愁困苦之际,无事娱情,即念房中之乐。此非自好,时势迫之使然也。然忧中行乐,较之平时,其耗精损神也加倍。何也?体虽交而心不交,精未泄而气已泄。试强愁人以欢笑,其欢笑之苦更甚于愁,则知忧中行乐之可已。虽然,我能言之,不能行之,但较平时稍节则可耳。   ○节饥饱方殷之欲   饥、寒、醉、饱四时,皆非取乐之候。然使情不能禁,必欲遂之,则寒可为也,饥不可为也;醉可为也,饱不可为也。以寒之为苦在外,饥之为苦在中,醉有酒力之可凭,饱无轻身之足据。总之,交媾者,战也,枵腹者不可使战;并处者,眠也,果腹者不可与眠。饥不在肠而饱不在腹,是为行乐之时矣。   ○节劳苦初停之欲   劳极思逸,人之情也,而非所论于耽酒嗜色之人。世有喘息未定,即赴温柔乡者,是欲使五官百骸、精神气血,以及骨中之髓、肾内之精,无一不劳而后已。此杀身之道也。疾发之迟缓虽不可知,总无不胎病于内者。节之之法有缓急二种:能缓者,必过一夕二夕;不能缓者,则酣眠一觉以代一夕,酣眠二觉以代二夕。惟睡可以息劳,饮食居处皆不若也。   ○节新婚乍御之欲   新婚燕尔,不必定在初娶,凡妇人未经御而乍御者,即是新婚。无论是妻是妾,是婢是妓,其为燕尔之情则一也。乐莫乐于新相知,但观此一夕之为欢,可抵寻常之数夕,即知此一夕之所耗,亦可抵寻常之数夕。能保此夕不受燕尔之伤,始可以道新婚之乐。不则开荒辟昧,既以身任奇劳,献媚要功,又复躬承异瘁。终身不二色者,何难作背城一战;后宫多嬖侍者,岂能为不败孤军?危哉!危哉!当筹所以善此矣。善此当用何法?曰:“静之以心,虽曰燕尔新婚,只当行其故事。”说大人,则藐之“,御新人,则旧之。仍以寻常女子相视,而大致大动其心。过此一夕二夕之后,反以新人视之,则可谓驾驭有方,而张弛合道者矣。   ○节隆冬盛暑之欲   最宜节欲者隆冬,而最难节欲者亦是隆冬;最忌行乐者盛暑,而最便行乐者又是盛暑。何也?冬夜非人不暧,贴身惟恐不密,倚翠偎红之际,欲念所由生也。三时苦于衤能衤戴,九夏独喜轻便,袒裼裸裎之时,春心所由荡也。当此二时,劝人节欲,似乎人情,然反此即非保身之道。节之为言,明有度也;有度则寒暑不为灾,无度则温和亦致戾。节之为言,示能守也;能守则日与周旋而神旺,无守则略经点缀而魂摇。由有度而驯至能守,由能守而驯至自然,则无时不堪昵玉,有暇即可怜香。将鄙是集为可焚,而怪湖上笠翁之多事矣。   ◎却病第五病之起也有因,病之伏也有在,绝其因而破其在,只在一字之和。俗云:“家不和,被邻欺。”病有病魔,魔非善物,犹之穿窬之盗,起讼构难之人也。我之家室有备,怨谤不生,则彼无所施其狡猾,一有可乘之隙,则环肆奸欺而崇我矣。然物必先朽而后虫生之,苟能固其根本,荣其枝叶,虫虽多,其奈树何?人身所当和者,有气血、脏腑、脾胃、筋骨之种种,使必逐节调和,则头绪纷然,顾此失彼,穷终日之力,不能防一隙之疏。防病而病生,反为病魔窃笑耳。有务本之法,止在善和其心。心和则百体皆和。即有不和,心能居重驭轻,运筹帷幄,而治之以法矣。否则内之不宁,外将奚视?然而和心之法,则难言之。哀不至伤,乐不至淫,怒不至于欲触,忧不至于欲绝。“略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此和心诀也。三复斯言,病其可却。   ○病未至而防之   病未至而防之者,病虽未作,而有可病之机与必病之势,先以药物投之,使其欲发不得,犹敌欲攻我,而我兵先之,预发制人者也。如偶以衣薄而致寒,略为食多而伤饱,寒起畏风之渐,饱生悔食之心,此即病之机与势也。急饮散风之物而使之汗,随投化积之剂而速之消。在病之自视如人事,机才动而势未成,原在可行可止之界,人或止之,则竟止矣。较之戈矛已发,而兵行在途者,其势不大相径庭哉?   ○病将至而止之   病将至而止之者,病形将见而未见,病态欲支而难支,与久疾乍愈之人同一 意况。此时所患者切忌猜疑。猜疑者,问其是病与否也。一作两歧之念,则治之不力,转盼而疾成矣。即使非疾,我以是疾处之,寝食戒严,务作深沟高垒之计;刀圭毕备,时为出奇制胜之谋。以全副精神,料理奸谋未遂之贼,使不得揭竿而起者,岂难行不得之数哉?   ○病已至而退之   病已至而退之,其法维何?曰:止在一字之静。敌已至矣,恐怖何益?“剪灭此而后朝食”,谁不欲为?无如不可猝得。宽则或可渐除,急则疾上又生疾矣。此际主持之力,不在卢医、扁鹊,而全在病人。何也?召疾使来者,我也,非医也。我由寒得,则当使之并力去寒;我自欲来,则当使之一心治欲。最不解者,病人延医,不肯自述病源,而只使医人按脉。药性易识,脉理难精,善用药者时有,能悉脉理而所言必中者,今世能有几人哉?徒使按脉定方,是以性命试医,而观其中用否也。所谓主持之力不在卢医、扁鹊,而全在病人者,病人之心专一,则医人之心亦专一,病者二三其词,则医人什佰其径,径愈宽则药愈杂,药愈杂则病愈繁矣。昔许胤宗谓人曰:“古之上医,病与脉值,惟用一物攻之。今人不谙脉理,以情度病,多其药物以幸有功,譬之猎人,不知兔之所在,广络原野以冀其获,术亦昧矣。”此言多药无功,而未及其害。以予论之,药味多者不能愈疾,而反能害之。如一方十药,治风者有之,治食者有之,治痨伤虚损者亦有之。此合则彼离,彼顺则此逆,合者顺者即使相投,而离者逆者又复于中为崇矣。利害相攻,利卒不能胜害,况其多离少合,有逆无顺者哉?故延医服药,危道也。不自为政,而听命于人,又危道中之危道也。慎而又慎,其庶几乎!   ◎疗病第六“病不服药,如得中医。”此八字金丹,救出世间几许危命!进此说于初得病时,未有不怪其迂者,必俟刀圭药石无所不投,人力既穷,而沉疴如故,不得已而从事斯语,是可谓天人交迫,而使就“中医”者也。乃不攻不疗,反致霍然,始信八字金丹,信乎非谬。以予论之,天地之间只有贫生怕死之人,并无起死回生之药。“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旨哉斯言!不得以谚语目之矣。然病之不能废医,犹旱之不能废祷。明知雨泽在天,匪求能致,然岂有晏然坐视,听禾苗稼穑之焦枯者乎?自尽其心而已矣。予善病一生,老而勿药。百草尽经尝试,几作神农后身,然于大黄解结之外,未见有呼应极灵,若此物之随试验验者也。生平著书立言,无一不由杜撰,其于疗病之法亦然。每患一症,辄自考其致此之由,得其所由,然后治之以方,疗之以药。所谓方者,非方书所载之方,乃触景生情,就事论事之方也;所谓药者,非《本草》必载之药,乃随心所喜,信手拈来之药也。明知无本之言不可训世,然不妨姑妄言之,以备世人之妄听。凡阅是编者,理有可信则存之,事有可疑则阙之,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是所望于读笠翁之书者。   药笼应有之物,备载方书;凡天地间一切所有,如草木金石,昆虫鱼鸟,以及人身之便溺,牛马之溲渤,无一或遗,是可谓两者至备之书,百代不刊之典。今试以《本草》一书高悬国门,谓有能增一疗病之物,及正一药性之讹者,予以千金。吾知轩、岐复出,卢、扁再生,亦惟有屏息而退,莫能觊觎者矣。然使不幸而遇笠翁,则千金必为所攫。何也?药不执方,医无定格。同一病也,同一药也,尽有治彼不效,治此忽效者;彼是则此非,彼非则此是,必居一于此矣。又有病是此病,药非此药,万无可用之理,或被庸医误投,或为臧获谬取,食之不死,反以回生者。迹是而观,则《本草》所载诸药性,不几大谬不然乎?更有奇于此者,常见有人病入膏肓,危在旦夕,药饵攻之不效,刀圭试之不灵,忽于无心中瞥遇一事,猛见一物,其物并非药饵,其事绝异刀圭,或为喜乐而病消,或为惊慌而疾退。“救得命活,即是良医;医得病痊,便称良药。”由是观之,则此一物与此一事者,即为《本草》所遗,岂得谓之全备乎?虽然,彼所载者,物性之常;我所言者,事理之变。彼之所师者人,人言如是,彼言亦如是,求其不谬则幸矣;我之所师者心,心觉其然,口亦信其然,依傍于世何为乎?究竟予言似创,实非创也,原本于方书之一言:“医者,意也。”以意为医,十验八九,但非其人不行。吾愿以拆字射覆者改卜为医,庶几此法可行,而不为一定不移之方书所误耳。   ○本性酷好之药   一曰本性酷好之物,可以当药。凡人一生,必有偏嗜偏好之一物,如文王之嗜菖蒲菹,曾嬷嗜羊枣,刘伶之嗜酒,卢仝之嗜茶,权长孺之嗜瓜,皆癖嗜也。癖之所在,性命与通,剧病得此,皆称良药。医士不明此理,必按《本草》而稽查药性,稍与症左,即鸩毒视之。此异疾之不能遽瘳也。予尝以身试之。庚午之岁,疫疠盛行,一门之内,无不呻吟,而惟予独甚。时当夏五,应荐杨梅,而予之嗜此,较前人之癖菖蒲、羊枣诸物,殆有甚焉,每食必过一斗。因讯妻孥曰:“此果曾入市否?”妻孥知其既有而未敢遽进,使人密讯于医。医者曰:“其性极热,适与症反。无论多食,即一二枚亦可丧命。”家人识其不可,而恐予固索,遂诡词以应,谓此时未得,越数日或可致之。讵料予宅邻街,卖花售果之声时时达于户内,忽有大声疾呼而过予门者,知其为杨家果也。予始穷诘家人,彼以医士之言对。予曰:“碌碌巫咸,彼乌知此?急为购之!”及其既得,才一沁齿而满胸之郁结俱开,咽入腹中,则五脏皆和,四体尽适,不知前病为何物矣。家人睹此,知医言不验,亦听其食而不禁,病遂以此得痊。由是观之,无病不可医,无物不可当药。但须以渐尝试,由少而多,视其可进而进之,始不以身为孤注。又有因嗜此物,食之过多因而成疾者,又当别论。不得尽执以酒解酲之说,遂其势而益之。然食之既厌而成疾者,一见此物,即避之如仇。不相忌而相能,即为对症之药可知已。   ○其人急需之药   二曰其人急需之物,可以当药。人无贵贱穷通,皆有激切所需之物。如穷人所需者财,富人所需者官,贵人所需者升擢,老人所需者寿,皆卒急欲致之物也。惟其需之甚急,故一投辄喜,喜即病痊。如人病入膏肓,匪医可救,则当疗之以此。力能致者致之,力不能致,不妨绐之以术。家贫不能致者者,或向富人称贷,伪称亲友馈遗,安置床头,予以可喜,此救贫病之第一着也。未得官者,或急为纳粟,或谬称荐举;已得官者,或真谋铨补,或假报量移。至于老人欲得之遐年,则出在星相巫医之口,予千予百,何足吝哉!是皆“即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者也。虽然,疗诸病易,疗贫病难。世人忧贫而致疾,疾而不可救药者,几与恒河沙比数。焉能假太仓之粟,贷郭况之金,是人皆予以可喜,而使之霍然尽愈哉?   ○一心钟爱之药   三曰一心钟爱之人,可以当药。人心私爱,必有所钟。常有君不得之于臣,父不得之于子,而极疏极远极不足爱之人,反为精神所注,性命以之者,即是钟情之物也。或是娇妻美妾,或为狎客娈童,或系至亲密友,思之弗得,与得而弗亲,皆可以致疾。即使致疾之由,非关于此,一到疾痛无聊之际,势必念及私爱之人。忽使相亲,如鱼得水,未有不耳清目明,精神陡健,若病魔之辞去者。此数类之中,惟色为甚,少年之疾,强半犯此。父母不知,谬听医士之言,以色为戒,不知色能害人,言其常也,情堪愈疾,处其变也。人为情死,而不以情药之,岂人为饥死,而仍戒令勿食,以成首阳之志乎?凡有少年子女,情窦已开,未经婚嫁而至疾,疾而不能遽瘳者,惟此一物可以药之。即使病躯羸弱,难使相亲,但令往来其前,使知业为我有,亦可慰情思之大半。犹之得药弗食,但嗅其味,亦可内通腠理,外壮筋骨,同一例也。至若闺门以外之人,致之不难,处之更易。使近卧榻,相昵相亲,非招人与共,乃赎药使堂也。仁人孝子之养亲,严父慈母之爱子,俱不可不预蓄是方,以防其疾。   ○一生未见之药   四曰一生未见之物,可以当药。欲得未得之物,是人皆有,如文士之于异书,武人之于宝剑,醉翁之于名酒,佳人之于美饰,是皆一往情深,不辞困顿,而欲与相俱者也。多方觅得而使之一见,又复艰难其势而后出之,此驾驭病人之术也。然必既得而后留难之,许而不能卒与,是益其疾矣。所谓异书者,不必微言秘籍,搜藏破壁而后得之。凡属新编,未经目睹者,即是异书,如陈琳之檄,枚乘之文,皆前人已试之药也。须知奇文通神,鬼魅遇之,无有不辟者。而予所谓文人,亦不必定指才士,凡系识字之人,即可以书当药。传奇野史,最嗖∧В倩人读之,与诵咒辟邪无异也。他可类推,勿拘一辙。富人以珍宝为异物,贫家以罗绮为异物,猎山之民见海错而称奇,穴处之家入巢居而赞异。物无美恶,希觏为珍;妇少妍媸,乍亲必美。昔未睹而今始睹,一钱所购,足抵千金。如必俟希世之珍,是索此辈于枯鱼之肆矣。   ○平时契慕之药   五曰平时契慕之人,可以当药。凡人有生平向往,未经谋而者,如其惠然肯来,以此当药,其为效也更捷。昔人传韩非书至秦,秦王见之曰:“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汉武帝读相如《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晋时宋纤有远操,沉静不与世交,隐居酒泉,不应辟命。太守杨宣慕之,画其像于阁上,出入视之。是秦王之于韩非,武帝之于相如,杨宣之于宋纤,可谓心神毕射,寤寐相求者矣。使当秦王、汉帝、杨宣卧疾之日,忽致三人于榻前,则其霍然起舞,执手为欢,不知疾之所从去者,有不待事毕而知之矣。凡此皆言秉彝至好出自中心,故能愉快若此。其因人赞美而随声附和者不与焉。   ○素常乐为之药   六曰素常乐为之事,可以当药。病人忌劳,理之常也。然有“乐此不疲”一 说作转语,则劳之适以逸之,迹非拘士所能知耳。予一生疗病,全用是方,无疾不试,无试不验,徙痈浣肠之奇,不是过也。予生无他癖,惟好著书,忧藉以消,怒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气藉以铲除。因思诸疾之萌蘖,无不始于七情,我有治情理性之药,彼乌能崇我哉!故于伏枕呻吟之初,即作开卷第一义;能起能坐,则落毫端,不则但存腹稿。迨沉疴将起之日,即新编告竣之时。一生剞劂,孰使为之?强半出造化小儿之手。此我辈文人之药,“止堪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者。而天下之人,莫不有乐为之一事,或耽诗癖酒,或慕乐嗜棋,听其欲为,莫加禁止,亦是调理病人之一法。总之,御疾之道,贵在能忘;切切在心,则我为疾用,而死生听之矣。知其力乏,而故授以事,非扰之使困,乃迫之使忘也。   ○生平痛恶之药   七曰生平痛恶之物与切齿之人,忽而去之,亦可当药。人有偏好,即有偏恶。偏好者致之,既可已疾,岂偏恶者辟之使去,逐之使远,独不可当沉疴之《七发》乎?无病之人,目中不能容屑,去一可憎之物,如拔眼内之钉。病中睹此,其为累也更甚。故凡遇病人在床,必先计其所仇者何人,憎而欲去者何物,人之来也屏之,物之存也去之。或诈言所仇之人灾伤病故,暂快一时之心,以缓须臾之死,须臾不死,或竟不死也,亦未可知。肮删惹祝未必能活;割仇家之肉以食亲,痼疾未有不起者。仇家之肉,岂有异味可尝,而怪色奇形之可辨乎?暂欺以方,亦未尝不可。此则充类至义之尽也。愈疾之法,岂必尽然,得其意而已矣。   以上诸药,创自笠翁,当呼为《笠翁本草》。其余疗病之药及攻疾之方,效而可用者尽多。但医士能言,方书可考,载之将不胜载。悉留本等之事,以归分内之人,俎不越庖,非言其可废也。总之,此一书者,事所应有,不得不有;言所当无,不敢不无。“绝无仅有”之号,则不敢居:“虽有若无”之名,亦不任受。殆亦可存而不必尽废者也。
13,235
艺藏
工艺
五木经-唐-李翱
五木经﹝唐﹞李翱撰      樗蒲五木玄白判   樗蒲古戏,其投有五,故白呼为五木。以木为之,因谓之木。今则以牙角尚节也。判,半也,合其五投,并上玄下白,故曰玄白判。   厥二作雉   雉鸟也,取二投于白上,刻为鸟。   背雉作牛   其刻其鸟二投背上,并刻牛,故曰背也。以雉犊为彩者,谓其悍戾,逢敌必斗以求胜也。虽矢马关亦皆角遂,防遏之义也。   王采四卢白雉牛王贵也   田云采六开塞塔秃撅捣   田云贱也,其采义未详。   全为王驳为田云   全谓其不杂也   皆玄曰卢厥筴十六   卢黑白色也书曰玈弓玈矢谓所投尽黑也十六筴者行马时便以此数矢而隔之他筴仿此   皆白曰白厥荚八雉二玄三曰雉厥筴十四牛三白三曰犊厥筴十雉一牛二白三曰开厥筴十二雉如开   如开各一   厥余皆玄曰塞厥筴十一雉白各二玄一曰塔厥筴五牛玄各二白一曰秃厥筴四白三玄二曰撅厥筴三白二玄三曰捣厥筴二矢百有二十设关二间矢为三   间别也刻木为关雕饬之每聚四十矢   马筴二十厥色五   大率戏时不过五人五色者各办其所执也   凡击马及王采皆又投   击马谓打敌人子也打子得隽土采自专故皆许重掷王采累得累掷之变则止   马出初关叠行   谓逢可以叠马即许叠也如不要叠亦得重马被打着尤苦   非王辨不出关不越坑   马出关亦自专之义也名为落坑义在难出故用王采能出也   入坑有谪   其所罚随所约并输合坐   行不择筴马一矢为坑   谓矢行致马落坑也亦有马皆不可均融数奇而入坑者所赌随临时所约刘毅家无担石储而一掷百万也   
13,236
艺藏
工艺
园冶-明-计成 - 副本
园冶 明 计成   自序   不佞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游燕及楚,中岁归吴(江苏),择居润州。环润皆佳山水,润之好事者,取石巧者置竹木间为假山;予偶观之,为发一笑。或问日:「何笑?」予曰:「世所闻有真斯有假,胡不假真山形,而假迎勾芒者之拳磊乎?」或曰「君能之乎?」遂偶为成「壁」,靓观者俱称:「俨然佳山也」;遂播闻于远近。适晋陵方伯吴又予公开而招之。公得基于城东,乃蒙元温相故园,仅十五亩。公示予曰:「斯十亩为宅,余五亩,可效司马温公『独乐』制。」予观其基形最高,而穷其源最深,乔木参天,虬枝拂地。予曰:「此制不第宜掇石而高,且宜搜土而下,合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画意;依水而上,构亭台错落池面,篆壑飞廊,想出意外。」落成,公喜曰:「从进而出,计步仅四里,自得谓江南之胜,惟吾独收矣。」别有小筑,片山斗室,予胸中所蕴奇,亦觉发抒略尽,益复自喜。时汪士衡中翰,言于銮江西筑,似为合志,兴又予公所构,并骋南北江焉。暇草式所制,名《园牧》尔。姑孰曹元甫先生游于兹,主人皆予盘桓信宿。先生称赞不已,以为荆关之绘也,何能成于笔底?予遂出其式视先生。先生曰:「斯千古为文件者,何以云『牧』?斯乃君之开关,改之曰『冶』可矣。」崇祯辛未知秋杪否道人暇于扈冶堂中题。   卷一 兴造论。   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古公输巧,陆云精艺,其人岂执斧斤者哉?若匠惟雕镂是巧,排架是精,一架一柱,定不可移,俗以「无窍之人」呼之,其确也。故凡造作,必先想地立基,然后定期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拘牵。假如基地偏缺,邻嵌何必欲求其齐,其屋架何必拘三、五间,为进多少?半间一厂,自然雅称,斯所谓「主人之七分」也。第园筑之主,犹须什九,而用匠什一,何也?园林巧于因界,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义;需求得人,当要节用。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树,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畽,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体宜因借,匪得其人,兼之惜费,则前工并弃,既有后起之输、云,何传于世?予亦恐浸失其源,聊绘式于后,为好事者公焉。   一、相地   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来往之通衢;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村庄眺野,城市便家。新筑易乎开基,祇可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如方如圆,似偏似曲;如长弯而环璧,似偏阔以铺云。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临溪越地,虚阁堪支;来巷借天,浮廊可度。倘嵌他人之胜,有一线相通,非为间绝,借景偏宜;若对邻氏之花,馋几分消息;可以招呼,收春无尽。架桥通隔水,别馆堪图;聚石迭围墙,居山可拟。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一)、山林地   园地为山林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绝涧安其梁,飞岩假其栈;闲闲即景,寂寂探春。好鸟要明,群麋偕侣。槛逗几番花信,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阶前自扫雪,岭上谁锄月。千峦环翠,万壑流青。欲藉陶舆,何缘谢屐。   (二)、城市地   市井不可园也;如园之,必向幽偏可筑,邻虽近俗,门掩无哗。开径逶迤,竹木遥飞迭雉;临濠蜒蜿蜒,柴荆横引长红,院广堪梧,提湾宜柳,别难成野,兹易为林。架屋随基,浚水坚之石麓;安亭得景,莳花以春风。虚阁荫桐,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移将四壁图书。素人镜中飞练;青来郭外环屏。芍药宜栏,蔷薇未架;不妨凭石,最厌编屏;束久重修,安垂不朽?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窗虚蕉影玲珑,岩曲松根盘礡。足微市隐犹胜巢居,能为闹处寻幽,胡舍近方图远;得闲即诣随兴携游。   (三)、村庄地   古之乐田园者,居亩亩之中;今耽丘壑者,选村庄之胜,团团篱落,处处桑麻;凿水为濠,挑堤种柳;门楼知稼,廊庑连云连芸。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余七分之地,为迭土者四,高卑无论,栽竹相宜。堂需绿野犹开,花隐重门若掩。掇石磨知山假,到桥若谓津通。桃李成蹊;楼薹入画。围墙编棘,窦留山犬迎人;曲径绕篱,苔破家童扫叶。秋老蜂房未割;西成鹤凛先支。安闲莫管稻梁谋,酤酒不辞风雪陆;归林得志,老囿有余。   (四)、郊野地   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迭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知版筑,构拟习池。开荒欲引长流,摘景全留杂树。搜根惧水,理顽石而堪支;引蔓通津,缘飞而可度。风生寒峭,溪湾柳间栽桃;月隐清微,屋绕梅余种竹;似多幽趣,更入深情。两三间曲尽春藏,一二处堪为暑避,隔林鸠唤雨,断岸马嘶风;花落呼童,竹深留客;任看主人何必问,还要姓氏不须题。需陈风月清音,休犯山林罪过。韵人安亵,俗笔偏涂。   (五)、傍宅地   宅傍与后有隙地可葺园,不第便于乐闲,斯谓护宅之佳境也。开池浚壑,理石挑山,设门有待来宾,留径可通尔(迩)室。竹修林茂,柳暗花明;五亩何拘,且效温公之独乐;四时不谢,宜偕小玉以同游。日竟花朝,宵分月夕,家庭侍酒,须开锦幛之藏;客集征诗,量罚金谷之数。多方题咏,薄有洞天;常余半榻琴书,不尽数竿烟雨。涧户若为止静,家山何必求深;宅遗谢眺之高风,岭划孙登之长啸。探梅虚蹇,煮雪当姬,轻身尚寄玄黄,具眼胡分青白。固作千年事,宁知百岁人;足矣乐闲,悠然护宅。   (六)、江湖地   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微大观也。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泛泛鱼舟,闲闲鸥鸟,漏层阴而藏阁,迎先月以登台。拍起云流,觞飞霞伫,何如岭,堪偕子晋吹箫?欲拟瑶池,若待穆王待宴。寻闲是福,知享既仙。   二、立基   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倘有乔木数株,仅就中庭一二。筑垣须广,空地多存,任意为持,听从排布;择成馆舍,余构亭台;格式随宜,栽培得致。选向非拘宅相,安门须合厅方。开土堆山,沿池驳岸;曲曲一湾柳月,濯魄清波;遥遥十里荷风,递香幽室。编篱种菊,因之陶令当年;锄岭栽梅,可并庾公故迹。寻幽移竹,对景莳花;桃李不言,似通津信;池塘倒影,拟人鲛宫。一派涵秋,重阴结夏;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开林须酌有因,按时架屋。房廊蜒蜿,楼阁崔巍,动「江流天地外」之情,合「山色有无中」之句。适兴平芜眺远,壮观乔岳瞻遥;高阜可培,低方宜挖。   (一)、厅堂基   厅堂立基,古以五间三间为率;须量地广窄,四间亦可,四间半亦可,再不能展舒,三间半亦可。深奥曲折,通前达后,全在斯半间中,生出幻境也。凡立园林,必当如式。   (二)、楼阁基   楼阁之基,依次序定在厅堂之后,何不立半山半水之间,有二层三层之说?下望上是楼,山半拟为平屋,更上一层,可穷千里目也。   (三)、门楼基   园林屋宇,虽无方向,惟门楼基,要依厅堂方向,合宜则立。   (四)、书房基   书房之基,立于园林者,无拘内外,择偏僻处,随便通园,令游人莫知有此。内构斋、馆、房、室,借外景,自然幽雅,深得山林之趣。如另筑,先相基形:方、圆、长、扁、广、阔、曲、狭,势如前厅堂基余半间中,自然深奥。或楼或屋,或廊或榭,按基形式,临机应变而立。   (五)、亭榭基   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祇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无凭。   (六)、廊房基   廊基未立,地局先留,或余屋之前后,渐通林许。蹑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断续蜿蜒,员林中不可少斯一断境界。   (七)、假山基   假山之基,约大半在水中立起。先量顶之高大,缠定基之浅深。缀石须知占天,围土然占地,最忌居中,更宜散漫。   三、屋宇   凡家宅住房,五间三间,循次第而造;惟园林书屋,一室半室,按时景为情。方向随宜,鸠工合见;家居必论,野筑惟因。随厅堂俱一般,近台榭有别致。前添敞卷,后进余轩;必有重椽,须支草架;高低依制,左右分为。当檐最碍两厢,庭除恐窄;落步但加重庑,阶砌犹深。升栱不让雕鸾,门枕胡为镂鼓;时遵雅朴,古摘端方。画彩虽佳,木色加之青绿;雕镂易俗,花空嵌以仙禽。长廊一带回旋,在竖柱之初,妙于变幻;小屋数椽委曲,究安门之当,理及精微。奇亭巧榭,构分红紫之丛;层阁重楼,出云霄之上;隐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槛外行云,镜中流水,洗山色之不去,送鹤声之自来。境仿瀛壶,天然图画,意尽林泉之癖,乐余园圃之间。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堂占太史;亭问草玄,非及云艺之台楼,且操般门之斤斧。探其合志智,常套俱柴。   (一)、门楼   门上起楼,象城堞有楼以壮观也。无楼亦呼之。   (二)、堂   古者之堂,自半已前,虚之为堂。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以取堂堂高显之义。   (三)、斋   斋较堂,惟气藏而致敛,盖藏修密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   (四)、室   古云,自半已前(后),实为室。《尚书》有「壤室」,《左传》有「窟室」,《文选》载:「旋室娟以窈窕」指「曲室」也。   (五)、房   《释名》云:房者,防也。防密内外以寝闼也。   (六)、馆   散寄之居,曰「馆」,可以通别居者。今书房亦称「馆」,客舍为「假馆」。   (七)、楼   《说文》云:重屋曰「楼」。《尔雅》云:陕而修曲为「楼」。言窗牖虚开,诸孔慺慺然也。造式,如堂高一层者是也。   (八)、台   《释名》云:「台者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园林之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无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者,俱为台。   (九)、阁   阁者,四阿开四牖。汉有麒麟阁,唐有凌烟阁等,皆是式。   (十)、亭   《释名》云:「亭者,停也。所以亭憩游行也。」司空图有休休亭,本此义。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至十字,随意合宜则制,惟地图可略式也。   (十一)、榭   《释名》云: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   (十二)、轩   轩式颣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   (十三)、卷   卷者,厅堂前欲宽展,所以添设也。或小室欲异人宇,亦为斯式。惟四角亭及轩可并之。   (十四)、厂   古云:因岩为屋曰「厂」,盖借岩成势,不成完屋者为「厂」。   (十五)、廊   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古之曲廊,俱曲尺曲。今于所构曲廊,之宇曲者,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斯寝园之「篆云」也。予见润之甘露寺数间高下廊,传说鲁班所造。   (十六)、五架梁   五架梁,乃厅堂有过梁也。如前后各添一架,合七架梁列架式。如前添卷,必须草架而轩敞。不然前檐深下,内黑暗者,斯故也。如欲宽展,前再添一廊。又小五架梁,亭、榭、书楼可构。将后童柱换长柱,可装屏门,有别前后,或添廊亦可。   (十七)、七架梁   七架梁,凡屋之列架也,如厅堂列添卷,亦用草架。前后再一添架,斯九架列之活法。如造楼阁,先算上下檐数。然后取柱料长,许中加替木。   (十八)、九架梁   九架梁屋,巧于装折,连四、五、六间,可以面东、西、南、北。或隔三间、两间、一间、半间,前后分为。须用复水重椽,观之不知其所。或嵌楼于上,斯巧妙处不能尽式,祇可相机而用,非拘一者。   (十九)、草架   草架,乃厅堂之必用者。凡屋添卷,用天沟,且费事不耐久,故以草架表里整齐。向前为厅,向后为楼,斯草架之妙用也,不可不知。   (二十)、重椽   重椽,草架上椽也,乃屋中假屋也。凡屋隔分不仰顶,用重椽复水可观。惟廊构连屋,或构倚墙一披而下,断不可少斯。   (二十一)、磨角   磨角,如殿阁擸角也。阁四敞及诸亭决用。如亭之三角至八角,各有磨法,尽不能式,是自得依番机构。如厅堂前添廊,亦可磨角,当量宜。   (二十二)、地图   凡瓦作止能式屋列图,式地图者鲜矣。夫地图者,主匠之合见也。假如一宅基,欲造几进,先以地图式之。其进几间,用几柱着地,然后式之,列图如屋。欲造巧妙,先以斯法,以便为也。   ◎屋宇图式   五架过梁式:前或添卷,后添架,合成七架列。   ◎草架式   为厅堂前添卷,须用草架,前再加之步廊,可以磨角。   ◎七架列式   凡屋以七架为率。   ◎七架酱架式   不用脊柱,便于挂画,或朝南北,屋傍可朝东西之法。   ◎九架梁,六柱式,前后卷式   此屋宜多间,随便隔间,复水或向东西南北之活法。   ◎小五架梁式   凡造书房、小斋或亭,此式可分前后。   ◎地图式   凡兴造,必先式新。偷柱定磉,量基广狭,次是列图。凡厅堂中一间宜大,傍间宜小,不可匀造。   ◎梅花亭地图式   先以石砌成梅花基,立柱于瓣,结顶合檐,亦如梅花也。   ◎十字地图式   十二柱四分而立,顶结方尖,周檐亦成十字。诸亭不式,为梅花、十字,自古伪造者,故式之地图,聊识其意可也。斯二亭,祇可盖草。   四、装折   凡造作难于装修,惟园屋异乎家宅,曲折有条,端方非额,如端方中须寻曲折,到曲折处环定端方,相间得宜,错宗为妙。装壁应为排比,安门分出来由。假如全房数间,内中隔开可矣。定存后步一架,余外添设何哉?便径他居,复成别馆。砖墙留夹,可通不断之房廊;板壁常空,隐出别壶之天地。亭台影罅,楼阁虚邻。绝处犹开,低方忽上,楼梯仅乎室侧,台级藉矣山阿。门扇岂异寻常,窗棂遵时各式。掩宜何线,嵌不窥丝。落步栏杆,长廊犹胜;半墙窗隔,是室皆然。古以委花为巧,今之柳叶生奇。加之明瓦斯坚,外护风窗觉密。半楼半屋,依替木不妨一色天花;藏房藏阁,靠虚檐无碍半弯月牖。借架高檐,须知下卷。出幙若分别院;连墙儗越深斋。构合时宜,式微清赏。   。   卷二 栏杆。   栏杆信画化而成,减便为雅。古之回文万字,一概屏去,少留凉床佛座之用,园屋间一不可制也。予历数年,存式百状,有工而精,有减而文,依次序变幻,式之于左,便为摘用。以笔管式为始,近有将篆字制栏杆者,况理画不匀,意不联络。予斯式中,尚觉未尽,尽可粉饰。   栏杆图式   笔管式:栏杆以笔管式为始,以单变双,双则如意。变画以匀而成,故有名。无名者恐有遗漏,总次序记之,内有花纹不易制者,亦书做法,以便鸠匠。   锦葵式:先以六料攒心,然后加瓣,如斯做法。斯一料攒心。斯一料瓣。   波纹式:为斯一料可做。   梅花式:用斯一料,瓣料直,不攒榫眼。   联瓣葵花式:为斯一料可做。   尺栏式:此栏置腰墙用,或置外。   短栏式。   短尺栏式。   卷三   一、门窗   门窗磨空,制式时裁,不惟屋宇翻新,斯谓林园遵雅。工精虽专瓦作,调度犹在得人,触景生奇,含情多致,轻纱环碧,弱柳窥青。伟石迎人,别有一壶天地;修篁弄影,疑来隔水笙簧。佳境宜收,俗尘安到。切记雕镂门空,应当磨琢窗垣;处处邻虚,方方侧景。非传恐失,故式存余。   门窗图式   方门合角式:   磨砖方门,凭匠俱做券门,砖上过门石,或过门枋者。今之方门,将磨砖用木栓栓住,合角过门于上,在加之过门枋,雅致可观。   圈门式:   凡磨砖门窗,量墙之厚薄,校砖之大小,内空须用满磨,外边祇可寸许,不可就砖,边外或石粉或满磨可也。   上下圈式、莲花式、如意式、贝叶式:   莲瓣,如意,贝叶,斯三式宜供佛所用。   二、墙垣   凡园之围墙,多于版筑,或于石砌,或编篱棘。夫编篱斯胜花屏,似多野致,深得山林趣味。如内,花端、水次,夹径、环山之垣,或宜石宜砖,宜漏宜磨,各有所制。从雅遵时,令人欣赏,园林之佳境也。历来墙垣;凭匠作雕琢花鸟仙兽,以为巧制,不第林园之不佳,而宅堂前之何可也。雀巢可憎,积草如萝,祛之不尽,扣之则废,无可奈何者。市俗村愚之所为也,高明而慎之。世人兴造,因基之偏侧,任而造之。何不以墙取头阔头狭就屋之端正,斯匠主之莫知也。   (一)、白粉墙   历来粉墙,用纸筋石灰,有好时取其光腻,用白蜡磨打者。今用江湖中黄沙,并上好石灰少许打底,再加少许打底,再加少许石灰盖面,以麻帚轻擦,自然明亮鉴人。倘有污积,遂可洗去,斯名「镜面墙」也。   (二)、磨砖墙   如隐门照墙、厅堂面墙,皆可用磨或方砖吊角;或方砖裁成八角嵌小方;或小砖一块间半块,破花砌如锦样。封顶用磨挂方飞檐砖几层,雕镂花、鸟、仙、兽不可用,人画意者少。   (三)、漏砖墙   凡有观眺处筑斯,似避外隐内之义。古之瓦砌连钱、迭锭、鱼鳞等类,一概屏之,聊式几于左。   (四)、乱石墙   是乱石皆可砌,惟黄石者佳。大小相间,宜杂假山之间,乱青石版用油灰抿缝,斯名冰裂也。   墙垣图式   漏明墙图式:漏明墙,凡计一十六式,惟取其坚固。如栏杆中亦有可摘砌者。意不能尽,犹恐重式,宜用磨砌者佳。   三、铺地   大凡砌地铺街,小异花园住宅。惟厅堂广厦中铺一概磨砖,如路径盘蹊,长砌多般乱石,中庭或一迭胜,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选子铺成蜀锦;层楼出步,就花梢琢拟秦台。锦线瓦条,台全石版,吟花席地,醉月铺毡。废瓦片也有行时,当湖石削铺,波纹汹涌;破方砖可留大用,绕梅花磨,冰裂纷纭。路径寻常,阶除脱俗,莲生袜底,步出个中来;翠拾林深,春从何处是。花环窄路偏宜石,堂回空庭须用砖。各式方圆,随宜铺砌,磨归瓦作,杂用钩儿。   (一)、乱石路   园林砌路,做小乱石砌如榴子者,坚固而雅致,曲折高卑,从山摄壑,惟斯如一。有用子石间花纹砌路,尚且不坚易俗。   (二)、子地   子石,宜铺于不常走处,大小间砌者佳;恐匠之不能也。或砖或瓦,嵌成诸锦犹可。如嵌鹤、鹿、狮毯,犹类狗者可笑。   (三)、冰裂地   乱青版石,冰裂纹,宜于山堂、水坡、台端、亭际,见前风窗式,意随人活,砌法似无拘格,破方砖磨铺犹佳。   (四)、诸砖地   诸砖砌地;屋内、或磨、扁铺;庭下,宜砌。方胜、迭胜、步步胜者,古之常套也。今之人字、席纹、斗纹,量砖长短合宜可也。有式。   四、掇山   掇山之始,椿木为先,较其短长,察乎虚实。随势挖其麻柱,谅高挂以称竿;绳索坚牢,扛抬稳重。立根铺以粗石,大块满盖椿头;堑里扫以查灰,着潮尽钻山骨。方堆顽夯而起,渐以皴纹而加;瘦漏生奇,玲珑安巧。峭壁贵于直立;悬崖使其后坚。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只俨是;信足疑无别境,举头自有深情。蹊径盘且长,峰峦秀古,多方景胜,咫尺山林,妙在得乎一人,雅从兼于半土。假如一块中竖而为主石,两条傍插而乎劈峰,独立端严,次相辅弼,势如排列,状若趋承。主石虽忌于居中,宜中者也可;劈峰总较于不用,岂用乎断然。排如炉烛花瓶,列似刀山剑树;峰须五老,池凿四方;下洞上台,东亭西榭。罅堪窥管中之豹,路类张孩戏之猫;小藉金鱼之缸,大若酆都之境;时宜得致,古式何裁?深意画图,于情丘壑;未山先麓,自然地势之嶙嶒;构土成冈,不在石形之巧拙;宜台宜榭,邀月招云;成径成蹊,寻花问柳。临池驳以石块,粗夯用之有方;结岭挑之(以)土堆,高低观之多致;欲知堆土之奥妙,还拟理石之精微。山林意味深求,花木情缘易逗。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稍动天机,全叼人力;探奇投好,同志须知。   (一)、园山   园中桌掇山,非士大夫好事者不为也。为者殊有识鉴。缘世无合志,不尽欣赏,而就厅前一壁,是以散漫理之,可得佳境也。   (二)、听山   人皆厅前掇山,环堵中耸起高高三峰,排列于前,殊为可笑。加之以亭,及登,一无可望,置之何益?更亦可笑。以予见:或有嘉树,稍点玲珑石块;不然,墙中嵌理壁岩,或顶植卉木垂萝,似有深境也。   (三)、楼山   楼面掇山,宜最高,缠入妙,高者恐逼于前,不若远之,更有深意。   (四)、阁山   阁山似敞也,宜于山侧,坦而可上,便以登瞭,何必梯之。   (五)、书房山   凡掇小山,或依嘉树卉木,聚散而理。或悬岩峻壁,各有别致,书房中最宜者。更以山石为池,俯于窗下,似得濠濮间想。   (六)、池山   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就水点其步石,从巅架以飞梁;洞穴潜藏,穿岩径水;风峦飘渺,漏月招云;莫言世上无仙,斯住世之瀛壶也。   (七)、内室山   内室中掇山,宜坚宜峻,壁立岩悬,令人不可攀。宜坚固者,恐孩戏之预防也。   (八)、峭壁山   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九)、山石池   山石理池,予始创者。选版薄山石理之,少得窍不能盛水,须知「等分平衡法」可矣。凡理块石,俱将四边或三边压掇,若压两边,恐石平中有损。加压一边,既罅稍有丝缝,水不能注,虽做灰坚固,亦不能止,理当斟酌。   (十)、金鱼缸   如理山石池法,用糙缸一只,或两只,并排作底。或埋、半埋,将山石周围理其上,仍以油灰抿固缸口。如法养鱼,胜缸中小山。   (十一)、峰   峰石一块者,相形何状,选合峰纹石,令匠凿笋为座,理宜上大下小,立之可观。   (十二)、峦   峦,山头高峻也,不可齐,亦不可笔架式,或高或低,随至乱掇,不排比为妙。   (十三)、岩   如理悬岩,起脚宜小,渐理渐大,及高,使其后坚能悬。斯理法古来罕者,如悬一石,亦悬一石,再之不能也。予以平衡法,将前悬分散后坚,仍以长条堑里石压之,能悬数尺,其状可骇,万无一失。   (十四)、洞   理洞法,起脚如造屋,立几柱着实,掇玲珑如窗门透亮,及理上,见前理岩法,合凑收顶,加条石替之,斯千古不朽也。洞宽丈余,可设集者,自古鲜矣!上或堆土植树,或作台,或置亭屋,合宜可也。   (十五)、涧   假山以水为妙,倘高阜处不能注水,理涧壑无水,似有深意。   (十六)、曲水   曲水,古皆凿石槽,上置石龙头喷水者,斯费工类俗,何不以理涧法,上理石泉,口如瀑布,亦可流觞,似得天然之趣。   (十七)、瀑布   瀑布如峭壁山。理也,先观有坑,高楼檐水,可涧至墙顶作天沟,行壁山顶,留小坑,突出石口,泛漫而下,缠如瀑布。不然,随流散漫,不成,斯谓:「作雨观泉」之意。夫理假山,必欲求好,要人说好,片山块石,似有野致。苏州虎丘山,南京凤台门,贩花扎架,处处皆然。   五、选石   夫识石之来由,询山之远近。石无山价,费祇人工,跋蹑搜巅,崎岖究路。便宜出水,虽遥千里何妨;日计在人,就近一肩可矣。取巧不但玲珑,求坚还从古拙,堪用层堆。须先选质无纹,俟后依皴合掇;多纹恐损,垂窍当悬。古胜太湖,好事祇知花石;时遵图画(原书作「尽」,疑误),匪人焉识黄山。小仿云林,大宗子久。块虽顽夯,峻更嶙峋,是石堪堆,便()山可采。石非草木,采后复生,人重利名,近无图远。   (一)、太湖石   苏州府所属洞庭山,石产水涯,惟消夏湾者为最。性坚而润,有嵌空、穿眼、婉转、崄怪势。一种色白,一种色青而黑,一种微黑青。其质文理纵横,笼络起隐,于石面遍多坎,盖因风浪中充激而成,谓之「弹子窝」,扣之微有声。采人携锤凿入深水中,度奇巧取凿,贯以巨索,浮大舟,设木架,绞而出之。此石以高大为贵,惟宜植立轩堂前,或点乔松奇卉下,装治假山,罗列园林广榭中,颇多伟观也。自古至今,采之已久,今尚鲜矣。   (二)、昆山石   昆山县马鞍山,石产土中,为赤土积渍。既出土,倍费挑剔洗涤。其质磊块,巉岩透空,无耸拔峰峦势,扣之无声。其色洁白,或植小木,或种溪荪于奇巧处,或置器中,宜点盆景,不成大用也。   (三)、宜兴石   宜兴县张公洞善卷寺一带山产石,便于竹林出水,有性坚,穿眼,崄怪如太湖者。有一种色黑质粗而黄者,有色白而质嫩者,掇山不可悬,恐不坚也。   (四)、龙潭石   龙潭,金陵下七十余里,地名七星观,至山口、仓头一带,皆产石数种;有露土者,有半埋者。一种色青,质坚,透漏文理,如太湖者。一种色微青,性坚,稍觉顽夯,可用起脚压泛。一种色纹古拙,无漏,宜单点。一种色青如核桃纹多皴法者,掇能合皴如画为妙。   (五)、青龙山石   金陵青龙山石,大圈大孔者,全用匠作凿取,做成峰石,只一面势者。自来俗人以此为太湖主峰,凡花石反呼为「脚石」。掇如炉瓶式,更加以青峰,俨如刀山剑树者斯也。或点竹树下,不可高掇。   (六)、灵璧石   宿州灵璧县地名「盘山」,石产土中,采取岁久,穴深数丈。其质为赤泥渍满,土人多以铁刃遍刮,凡三次,既露石色,既以铁丝帚兼磁末刷治清润,扣之铿然有声,石底多有渍土不能尽者。石在土中,随其大小具体而生,或成物状,或成峰峦,巉岩透空,其状妙有宛转知势;须藉斧凿,修治磨砻,以全其美。或一两面,或三面;若四面全者,即是从土中生起,凡数百之中无一二。有得四面者,择其奇巧处镌治,取其底平,可以顿置几案,亦可以掇小景。有一种扁朴或成云气者,悬之室中为磬,《书》所谓「泗滨浮磬」是也。   (七)、岘山石   镇江府城南大岘山一带,皆产石。小者全质,人者镌取连处,奇怪万状。色黄,清润而坚,扣之有声。有色灰褐者。石多穿眼相通,可掇假山。   (八)、宣石   宣石产于宁国县所属,其色洁白,多于土积渍,须用刷洗,谗见其质。或梅雨天瓦沟下水,客冲尽土色。惟斯石应旧,逾旧逾白,俨如雪山也。一种名﹁马牙宜,可置几案。   (九)、湖口石   江州湖口,石有数种,或产水中,或产水际。一种色青,浑然成峰、峦、岩、壑,或(成)类诸物。一种扁薄嵌空,穿眼通透,几若木版,似利刃剜刻之状。石理如刷丝,色亦微润,扣之有声。东坡称赏,目之为「壶中九华」,有「百金归买小玲珑」之语。   (十)、英石   英州含光、真阳县之间,石产溪水中,(有)数种:一微青色,间有(通)白脉笼络;一微灰黑,一浅绿,各有峰、峦、嵌空穿眼,宛转相通。其质稍润,扣之微有声。可置几案,亦可点盆,亦可掇小景。有一种色白,四面峰峦耸拔,多棱角,稍莹彻,面面有光,可鉴物,扣之无声。采人就水中度奇巧处凿取,只可置几案。   (十一)、散兵石   「散兵」者,汉张子房楚歌散兵处也,故名。其地在巢湖之南,其石若大若小,形状百类,浮露于山。其色青黑,有如太湖者,有古拙皴纹者,土人采而装出贩卖,维扬好事,专卖其石。有最大巧妙透漏如太湖峰,更佳者,未尝采也。   (十二)、黄石   黄石是处皆产,其质坚,不入斧凿,其文古挫。如常州黄山,苏州尧峰山,镇江图山,沿大江直至采石之上皆产。俗人只之顽夯,而不知奇妙也。   (十三)、旧石   世之好事,慕闻虚名,钻求旧石,某名人题咏,某代传至于今,斯真太湖石也,今废,欲待价而沽,不惜多金,售为古玩还可。又有惟闻旧石,重价买者。夫太湖石者,自古至今,好事采多,似鲜矣。如别山有未开取者,择其透漏、青骨、坚质采之,未尝亚太湖也。斯古露风,何为新耶?何为旧耶?凡采石惟盘驳、人工装载之费,到园殊费几何?予闻一石名「百米峰」,询之费百米所得,故名。今欲易百米,再盘百米,复名「二百米峰」也。凡石露风则旧,搜土则新,虽有土色,未几雨露,亦成旧矣。   (十四)、锦川石   斯石宜旧。有五色者,有纯绿者,纹如画松皮,高丈余,阔盈尺者贵,丈内者多。近宜兴有石如锦川,其纹眼嵌石子,色亦不佳。旧者纹眼嵌空,色质清润,可以花间树下,插立可观。如理假山,如理假山,犹类劈峰。   (十五)、花石纲   宋「花石纲」,河南所属边近山东随处便有,是运之所遗者。其石巧妙者多,缘陆路颇艰,有好事者,少取块石置园中,生色多矣。   (十六)、六合石子   六合县灵居岩,沙士中及水际,产玛瑙石子,颇细碎。有大如拳、纯白、五色纹者;有纯五色纹者;其温润莹彻,择纹彩斑斓取之,铺地锦如。或置涧壑急流水处,自然清白。   夫葺园圃假山,处处有石块,但不得其人。欲询出石之所,到地有山,似当有石,虽不得巧妙者,随其顽夯,但有纹理可也。曾见宋˙杜绾︽石谱︾,何处无石?予少用过石处,聊记于右,余未见者不录。   六、借景   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切要四时,何关八宅。林延伫,相缘竹树萧森;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高原极望,远岫环屏,堂开淑气侵入,门引春流到泽。嫣红艳紫,欣逢花里神仙;乐圣称贤,足并山中宰相。闲居曾赋,芳草应怜;扫径护兰芽,分香幽室;卷帘邀燕子,问剪轻风。片片飞花,丝丝眠柳;寒生料峭,高架秋千;兴适清偏,怡情丘壑。顿开尘外想,拟人画中行。林阴初出莺歌,山曲忽闻樵唱,风生林樾,境入羲皇。幽人即韵于松寮;逸士弹琴于篁里。红衣新浴;碧玉轻敲。看竹溪湾,观鱼濠上。山容霭霭,形云故落凭栏;水面鳞鳞,爽气觉来枕。南轩寄傲,北牖虚阴;半窗碧隐蕉桐,环堵翠延萝薜。俯流玩月;坐石品泉。苎衣不耐凉新,池荷香绾;梧叶忽惊秋落,虫草鸣幽。湖平无际之浮光,山媚可餐之秀色。寓目一行白鹭;醉颜几阵丹枫。瞭远高台,搔首青天那可问;凭虚敞阁,举杯明月自相邀。冉冉天香,悠悠桂子。但觉篱残菊晚,应探岭暖梅先。少系杖头,招携邻曲;恍来临月美人,却卧雪庐高士。雪冥黯黯,木叶萧萧;风鸦几树夕阳,寒雁数声残月。书窗梦醒,孤影遥吟;锦幛偎红,六花呈瑞。棹兴若过剡曲;扫烹果胜党家。冷韵堪广,清名可并;花殊不谢,景摘偏新。因借无由,触情俱是。   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界,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   卷后   崇祯甲戌岁,予年五十有三,历尽风尘,业游已倦,少有林下风趣,逃名丘壑中,久资林园,似兴世故觉远,惟闻时事纷纷,隐心皆然,愧无买山力,甘为桃源溪口人也。自叹生人之时也,不遇时也;武候三国之师,梁公女王之相,古之贤豪之时也,大不遇时也!何况草野疏愚,涉身丘壑,暇着斯「冶」,欲示二儿长生、长吉,但觅梨栗而巳。故梓行合为世便。
13,237
艺藏
工艺
园冶-明-计成
园冶 明 计成   自序   不佞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游燕及楚,中岁归吴(江苏),择居润州。环润皆佳山水,润之好事者,取石巧者置竹木间为假山;予偶观之,为发一笑。或问日:「何笑?」予曰:「世所闻有真斯有假,胡不假真山形,而假迎勾芒者之拳磊乎?」或曰「君能之乎?」遂偶为成「壁」,靓观者俱称:「俨然佳山也」;遂播闻于远近。适晋陵方伯吴又予公开而招之。公得基于城东,乃蒙元温相故园,仅十五亩。公示予曰:「斯十亩为宅,余五亩,可效司马温公『独乐』制。」予观其基形最高,而穷其源最深,乔木参天,虬枝拂地。予曰:「此制不第宜掇石而高,且宜搜土而下,合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画意;依水而上,构亭台错落池面,篆壑飞廊,想出意外。」落成,公喜曰:「从进而出,计步仅四里,自得谓江南之胜,惟吾独收矣。」别有小筑,片山斗室,予胸中所蕴奇,亦觉发抒略尽,益复自喜。时汪士衡中翰,言于銮江西筑,似为合志,兴又予公所构,并骋南北江焉。暇草式所制,名《园牧》尔。姑孰曹元甫先生游于兹,主人皆予盘桓信宿。先生称赞不已,以为荆关之绘也,何能成于笔底?予遂出其式视先生。先生曰:「斯千古为文件者,何以云『牧』?斯乃君之开关,改之曰『冶』可矣。」崇祯辛未知秋杪否道人暇于扈冶堂中题。   卷一 兴造论。   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古公输巧,陆云精艺,其人岂执斧斤者哉?若匠惟雕镂是巧,排架是精,一架一柱,定不可移,俗以「无窍之人」呼之,其确也。故凡造作,必先想地立基,然后定期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拘牵。假如基地偏缺,邻嵌何必欲求其齐,其屋架何必拘三、五间,为进多少?半间一厂,自然雅称,斯所谓「主人之七分」也。第园筑之主,犹须什九,而用匠什一,何也?园林巧于因界,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义;需求得人,当要节用。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树,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畽,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体宜因借,匪得其人,兼之惜费,则前工并弃,既有后起之输、云,何传于世?予亦恐浸失其源,聊绘式于后,为好事者公焉。   一、相地   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来往之通衢;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村庄眺野,城市便家。新筑易乎开基,祇可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如方如圆,似偏似曲;如长弯而环璧,似偏阔以铺云。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临溪越地,虚阁堪支;来巷借天,浮廊可度。倘嵌他人之胜,有一线相通,非为间绝,借景偏宜;若对邻氏之花,馋几分消息;可以招呼,收春无尽。架桥通隔水,别馆堪图;聚石迭围墙,居山可拟。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一)、山林地   园地为山林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绝涧安其梁,飞岩假其栈;闲闲即景,寂寂探春。好鸟要明,群麋偕侣。槛逗几番花信,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阶前自扫雪,岭上谁锄月。千峦环翠,万壑流青。欲藉陶舆,何缘谢屐。   (二)、城市地   市井不可园也;如园之,必向幽偏可筑,邻虽近俗,门掩无哗。开径逶迤,竹木遥飞迭雉;临濠蜒蜿蜒,柴荆横引长红,院广堪梧,提湾宜柳,别难成野,兹易为林。架屋随基,浚水坚之石麓;安亭得景,莳花以春风。虚阁荫桐,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移将四壁图书。素人镜中飞练;青来郭外环屏。芍药宜栏,蔷薇未架;不妨凭石,最厌编屏;束久重修,安垂不朽?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窗虚蕉影玲珑,岩曲松根盘礡。足微市隐犹胜巢居,能为闹处寻幽,胡舍近方图远;得闲即诣随兴携游。   (三)、村庄地   古之乐田园者,居亩亩之中;今耽丘壑者,选村庄之胜,团团篱落,处处桑麻;凿水为濠,挑堤种柳;门楼知稼,廊庑连云连芸。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余七分之地,为迭土者四,高卑无论,栽竹相宜。堂需绿野犹开,花隐重门若掩。掇石磨知山假,到桥若谓津通。桃李成蹊;楼薹入画。围墙编棘,窦留山犬迎人;曲径绕篱,苔破家童扫叶。秋老蜂房未割;西成鹤凛先支。安闲莫管稻梁谋,酤酒不辞风雪陆;归林得志,老囿有余。   (四)、郊野地   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迭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知版筑,构拟习池。开荒欲引长流,摘景全留杂树。搜根惧水,理顽石而堪支;引蔓通津,缘飞而可度。风生寒峭,溪湾柳间栽桃;月隐清微,屋绕梅余种竹;似多幽趣,更入深情。两三间曲尽春藏,一二处堪为暑避,隔林鸠唤雨,断岸马嘶风;花落呼童,竹深留客;任看主人何必问,还要姓氏不须题。需陈风月清音,休犯山林罪过。韵人安亵,俗笔偏涂。   (五)、傍宅地   宅傍与后有隙地可葺园,不第便于乐闲,斯谓护宅之佳境也。开池浚壑,理石挑山,设门有待来宾,留径可通尔(迩)室。竹修林茂,柳暗花明;五亩何拘,且效温公之独乐;四时不谢,宜偕小玉以同游。日竟花朝,宵分月夕,家庭侍酒,须开锦幛之藏;客集征诗,量罚金谷之数。多方题咏,薄有洞天;常余半榻琴书,不尽数竿烟雨。涧户若为止静,家山何必求深;宅遗谢眺之高风,岭划孙登之长啸。探梅虚蹇,煮雪当姬,轻身尚寄玄黄,具眼胡分青白。固作千年事,宁知百岁人;足矣乐闲,悠然护宅。   (六)、江湖地   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微大观也。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泛泛鱼舟,闲闲鸥鸟,漏层阴而藏阁,迎先月以登台。拍起云流,觞飞霞伫,何如岭,堪偕子晋吹箫?欲拟瑶池,若待穆王待宴。寻闲是福,知享既仙。   二、立基   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倘有乔木数株,仅就中庭一二。筑垣须广,空地多存,任意为持,听从排布;择成馆舍,余构亭台;格式随宜,栽培得致。选向非拘宅相,安门须合厅方。开土堆山,沿池驳岸;曲曲一湾柳月,濯魄清波;遥遥十里荷风,递香幽室。编篱种菊,因之陶令当年;锄岭栽梅,可并庾公故迹。寻幽移竹,对景莳花;桃李不言,似通津信;池塘倒影,拟人鲛宫。一派涵秋,重阴结夏;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开林须酌有因,按时架屋。房廊蜒蜿,楼阁崔巍,动「江流天地外」之情,合「山色有无中」之句。适兴平芜眺远,壮观乔岳瞻遥;高阜可培,低方宜挖。   (一)、厅堂基   厅堂立基,古以五间三间为率;须量地广窄,四间亦可,四间半亦可,再不能展舒,三间半亦可。深奥曲折,通前达后,全在斯半间中,生出幻境也。凡立园林,必当如式。   (二)、楼阁基   楼阁之基,依次序定在厅堂之后,何不立半山半水之间,有二层三层之说?下望上是楼,山半拟为平屋,更上一层,可穷千里目也。   (三)、门楼基   园林屋宇,虽无方向,惟门楼基,要依厅堂方向,合宜则立。   (四)、书房基   书房之基,立于园林者,无拘内外,择偏僻处,随便通园,令游人莫知有此。内构斋、馆、房、室,借外景,自然幽雅,深得山林之趣。如另筑,先相基形:方、圆、长、扁、广、阔、曲、狭,势如前厅堂基余半间中,自然深奥。或楼或屋,或廊或榭,按基形式,临机应变而立。   (五)、亭榭基   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祇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无凭。   (六)、廊房基   廊基未立,地局先留,或余屋之前后,渐通林许。蹑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断续蜿蜒,员林中不可少斯一断境界。   (七)、假山基   假山之基,约大半在水中立起。先量顶之高大,缠定基之浅深。缀石须知占天,围土然占地,最忌居中,更宜散漫。   三、屋宇   凡家宅住房,五间三间,循次第而造;惟园林书屋,一室半室,按时景为情。方向随宜,鸠工合见;家居必论,野筑惟因。随厅堂俱一般,近台榭有别致。前添敞卷,后进余轩;必有重椽,须支草架;高低依制,左右分为。当檐最碍两厢,庭除恐窄;落步但加重庑,阶砌犹深。升栱不让雕鸾,门枕胡为镂鼓;时遵雅朴,古摘端方。画彩虽佳,木色加之青绿;雕镂易俗,花空嵌以仙禽。长廊一带回旋,在竖柱之初,妙于变幻;小屋数椽委曲,究安门之当,理及精微。奇亭巧榭,构分红紫之丛;层阁重楼,出云霄之上;隐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槛外行云,镜中流水,洗山色之不去,送鹤声之自来。境仿瀛壶,天然图画,意尽林泉之癖,乐余园圃之间。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堂占太史;亭问草玄,非及云艺之台楼,且操般门之斤斧。探其合志智,常套俱柴。   (一)、门楼   门上起楼,象城堞有楼以壮观也。无楼亦呼之。   (二)、堂   古者之堂,自半已前,虚之为堂。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以取堂堂高显之义。   (三)、斋   斋较堂,惟气藏而致敛,盖藏修密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   (四)、室   古云,自半已前(后),实为室。《尚书》有「壤室」,《左传》有「窟室」,《文选》载:「旋室娟以窈窕」指「曲室」也。   (五)、房   《释名》云:房者,防也。防密内外以寝闼也。   (六)、馆   散寄之居,曰「馆」,可以通别居者。今书房亦称「馆」,客舍为「假馆」。   (七)、楼   《说文》云:重屋曰「楼」。《尔雅》云:陕而修曲为「楼」。言窗牖虚开,诸孔慺慺然也。造式,如堂高一层者是也。   (八)、台   《释名》云:「台者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园林之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无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者,俱为台。   (九)、阁   阁者,四阿开四牖。汉有麒麟阁,唐有凌烟阁等,皆是式。   (十)、亭   《释名》云:「亭者,停也。所以亭憩游行也。」司空图有休休亭,本此义。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至十字,随意合宜则制,惟地图可略式也。   (十一)、榭   《释名》云: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   (十二)、轩   轩式颣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   (十三)、卷   卷者,厅堂前欲宽展,所以添设也。或小室欲异人宇,亦为斯式。惟四角亭及轩可并之。   (十四)、厂   古云:因岩为屋曰「厂」,盖借岩成势,不成完屋者为「厂」。   (十五)、廊   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古之曲廊,俱曲尺曲。今于所构曲廊,之宇曲者,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斯寝园之「篆云」也。予见润之甘露寺数间高下廊,传说鲁班所造。   (十六)、五架梁   五架梁,乃厅堂有过梁也。如前后各添一架,合七架梁列架式。如前添卷,必须草架而轩敞。不然前檐深下,内黑暗者,斯故也。如欲宽展,前再添一廊。又小五架梁,亭、榭、书楼可构。将后童柱换长柱,可装屏门,有别前后,或添廊亦可。   (十七)、七架梁   七架梁,凡屋之列架也,如厅堂列添卷,亦用草架。前后再一添架,斯九架列之活法。如造楼阁,先算上下檐数。然后取柱料长,许中加替木。   (十八)、九架梁   九架梁屋,巧于装折,连四、五、六间,可以面东、西、南、北。或隔三间、两间、一间、半间,前后分为。须用复水重椽,观之不知其所。或嵌楼于上,斯巧妙处不能尽式,祇可相机而用,非拘一者。   (十九)、草架   草架,乃厅堂之必用者。凡屋添卷,用天沟,且费事不耐久,故以草架表里整齐。向前为厅,向后为楼,斯草架之妙用也,不可不知。   (二十)、重椽   重椽,草架上椽也,乃屋中假屋也。凡屋隔分不仰顶,用重椽复水可观。惟廊构连屋,或构倚墙一披而下,断不可少斯。   (二十一)、磨角   磨角,如殿阁擸角也。阁四敞及诸亭决用。如亭之三角至八角,各有磨法,尽不能式,是自得依番机构。如厅堂前添廊,亦可磨角,当量宜。   (二十二)、地图   凡瓦作止能式屋列图,式地图者鲜矣。夫地图者,主匠之合见也。假如一宅基,欲造几进,先以地图式之。其进几间,用几柱着地,然后式之,列图如屋。欲造巧妙,先以斯法,以便为也。   ◎屋宇图式   五架过梁式:前或添卷,后添架,合成七架列。   ◎草架式   为厅堂前添卷,须用草架,前再加之步廊,可以磨角。   ◎七架列式   凡屋以七架为率。   ◎七架酱架式   不用脊柱,便于挂画,或朝南北,屋傍可朝东西之法。   ◎九架梁,六柱式,前后卷式   此屋宜多间,随便隔间,复水或向东西南北之活法。   ◎小五架梁式   凡造书房、小斋或亭,此式可分前后。   ◎地图式   凡兴造,必先式新。偷柱定磉,量基广狭,次是列图。凡厅堂中一间宜大,傍间宜小,不可匀造。   ◎梅花亭地图式   先以石砌成梅花基,立柱于瓣,结顶合檐,亦如梅花也。   ◎十字地图式   十二柱四分而立,顶结方尖,周檐亦成十字。诸亭不式,为梅花、十字,自古伪造者,故式之地图,聊识其意可也。斯二亭,祇可盖草。   四、装折   凡造作难于装修,惟园屋异乎家宅,曲折有条,端方非额,如端方中须寻曲折,到曲折处环定端方,相间得宜,错宗为妙。装壁应为排比,安门分出来由。假如全房数间,内中隔开可矣。定存后步一架,余外添设何哉?便径他居,复成别馆。砖墙留夹,可通不断之房廊;板壁常空,隐出别壶之天地。亭台影罅,楼阁虚邻。绝处犹开,低方忽上,楼梯仅乎室侧,台级藉矣山阿。门扇岂异寻常,窗棂遵时各式。掩宜何线,嵌不窥丝。落步栏杆,长廊犹胜;半墙窗隔,是室皆然。古以委花为巧,今之柳叶生奇。加之明瓦斯坚,外护风窗觉密。半楼半屋,依替木不妨一色天花;藏房藏阁,靠虚檐无碍半弯月牖。借架高檐,须知下卷。出幙若分别院;连墙儗越深斋。构合时宜,式微清赏。   。   卷二 栏杆。   栏杆信画化而成,减便为雅。古之回文万字,一概屏去,少留凉床佛座之用,园屋间一不可制也。予历数年,存式百状,有工而精,有减而文,依次序变幻,式之于左,便为摘用。以笔管式为始,近有将篆字制栏杆者,况理画不匀,意不联络。予斯式中,尚觉未尽,尽可粉饰。   栏杆图式   笔管式:栏杆以笔管式为始,以单变双,双则如意。变画以匀而成,故有名。无名者恐有遗漏,总次序记之,内有花纹不易制者,亦书做法,以便鸠匠。   锦葵式:先以六料攒心,然后加瓣,如斯做法。斯一料攒心。斯一料瓣。   波纹式:为斯一料可做。   梅花式:用斯一料,瓣料直,不攒榫眼。   联瓣葵花式:为斯一料可做。   尺栏式:此栏置腰墙用,或置外。   短栏式。   短尺栏式。   卷三   一、门窗   门窗磨空,制式时裁,不惟屋宇翻新,斯谓林园遵雅。工精虽专瓦作,调度犹在得人,触景生奇,含情多致,轻纱环碧,弱柳窥青。伟石迎人,别有一壶天地;修篁弄影,疑来隔水笙簧。佳境宜收,俗尘安到。切记雕镂门空,应当磨琢窗垣;处处邻虚,方方侧景。非传恐失,故式存余。   门窗图式   方门合角式:   磨砖方门,凭匠俱做券门,砖上过门石,或过门枋者。今之方门,将磨砖用木栓栓住,合角过门于上,在加之过门枋,雅致可观。   圈门式:   凡磨砖门窗,量墙之厚薄,校砖之大小,内空须用满磨,外边祇可寸许,不可就砖,边外或石粉或满磨可也。   上下圈式、莲花式、如意式、贝叶式:   莲瓣,如意,贝叶,斯三式宜供佛所用。   二、墙垣   凡园之围墙,多于版筑,或于石砌,或编篱棘。夫编篱斯胜花屏,似多野致,深得山林趣味。如内,花端、水次,夹径、环山之垣,或宜石宜砖,宜漏宜磨,各有所制。从雅遵时,令人欣赏,园林之佳境也。历来墙垣;凭匠作雕琢花鸟仙兽,以为巧制,不第林园之不佳,而宅堂前之何可也。雀巢可憎,积草如萝,祛之不尽,扣之则废,无可奈何者。市俗村愚之所为也,高明而慎之。世人兴造,因基之偏侧,任而造之。何不以墙取头阔头狭就屋之端正,斯匠主之莫知也。   (一)、白粉墙   历来粉墙,用纸筋石灰,有好时取其光腻,用白蜡磨打者。今用江湖中黄沙,并上好石灰少许打底,再加少许打底,再加少许石灰盖面,以麻帚轻擦,自然明亮鉴人。倘有污积,遂可洗去,斯名「镜面墙」也。   (二)、磨砖墙   如隐门照墙、厅堂面墙,皆可用磨或方砖吊角;或方砖裁成八角嵌小方;或小砖一块间半块,破花砌如锦样。封顶用磨挂方飞檐砖几层,雕镂花、鸟、仙、兽不可用,人画意者少。   (三)、漏砖墙   凡有观眺处筑斯,似避外隐内之义。古之瓦砌连钱、迭锭、鱼鳞等类,一概屏之,聊式几于左。   (四)、乱石墙   是乱石皆可砌,惟黄石者佳。大小相间,宜杂假山之间,乱青石版用油灰抿缝,斯名冰裂也。   墙垣图式   漏明墙图式:漏明墙,凡计一十六式,惟取其坚固。如栏杆中亦有可摘砌者。意不能尽,犹恐重式,宜用磨砌者佳。   三、铺地   大凡砌地铺街,小异花园住宅。惟厅堂广厦中铺一概磨砖,如路径盘蹊,长砌多般乱石,中庭或一迭胜,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选子铺成蜀锦;层楼出步,就花梢琢拟秦台。锦线瓦条,台全石版,吟花席地,醉月铺毡。废瓦片也有行时,当湖石削铺,波纹汹涌;破方砖可留大用,绕梅花磨,冰裂纷纭。路径寻常,阶除脱俗,莲生袜底,步出个中来;翠拾林深,春从何处是。花环窄路偏宜石,堂回空庭须用砖。各式方圆,随宜铺砌,磨归瓦作,杂用钩儿。   (一)、乱石路   园林砌路,做小乱石砌如榴子者,坚固而雅致,曲折高卑,从山摄壑,惟斯如一。有用子石间花纹砌路,尚且不坚易俗。   (二)、子地   子石,宜铺于不常走处,大小间砌者佳;恐匠之不能也。或砖或瓦,嵌成诸锦犹可。如嵌鹤、鹿、狮毯,犹类狗者可笑。   (三)、冰裂地   乱青版石,冰裂纹,宜于山堂、水坡、台端、亭际,见前风窗式,意随人活,砌法似无拘格,破方砖磨铺犹佳。   (四)、诸砖地   诸砖砌地;屋内、或磨、扁铺;庭下,宜砌。方胜、迭胜、步步胜者,古之常套也。今之人字、席纹、斗纹,量砖长短合宜可也。有式。   四、掇山   掇山之始,椿木为先,较其短长,察乎虚实。随势挖其麻柱,谅高挂以称竿;绳索坚牢,扛抬稳重。立根铺以粗石,大块满盖椿头;堑里扫以查灰,着潮尽钻山骨。方堆顽夯而起,渐以皴纹而加;瘦漏生奇,玲珑安巧。峭壁贵于直立;悬崖使其后坚。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只俨是;信足疑无别境,举头自有深情。蹊径盘且长,峰峦秀古,多方景胜,咫尺山林,妙在得乎一人,雅从兼于半土。假如一块中竖而为主石,两条傍插而乎劈峰,独立端严,次相辅弼,势如排列,状若趋承。主石虽忌于居中,宜中者也可;劈峰总较于不用,岂用乎断然。排如炉烛花瓶,列似刀山剑树;峰须五老,池凿四方;下洞上台,东亭西榭。罅堪窥管中之豹,路类张孩戏之猫;小藉金鱼之缸,大若酆都之境;时宜得致,古式何裁?深意画图,于情丘壑;未山先麓,自然地势之嶙嶒;构土成冈,不在石形之巧拙;宜台宜榭,邀月招云;成径成蹊,寻花问柳。临池驳以石块,粗夯用之有方;结岭挑之(以)土堆,高低观之多致;欲知堆土之奥妙,还拟理石之精微。山林意味深求,花木情缘易逗。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稍动天机,全叼人力;探奇投好,同志须知。   (一)、园山   园中桌掇山,非士大夫好事者不为也。为者殊有识鉴。缘世无合志,不尽欣赏,而就厅前一壁,是以散漫理之,可得佳境也。   (二)、听山   人皆厅前掇山,环堵中耸起高高三峰,排列于前,殊为可笑。加之以亭,及登,一无可望,置之何益?更亦可笑。以予见:或有嘉树,稍点玲珑石块;不然,墙中嵌理壁岩,或顶植卉木垂萝,似有深境也。   (三)、楼山   楼面掇山,宜最高,缠入妙,高者恐逼于前,不若远之,更有深意。   (四)、阁山   阁山似敞也,宜于山侧,坦而可上,便以登瞭,何必梯之。   (五)、书房山   凡掇小山,或依嘉树卉木,聚散而理。或悬岩峻壁,各有别致,书房中最宜者。更以山石为池,俯于窗下,似得濠濮间想。   (六)、池山   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就水点其步石,从巅架以飞梁;洞穴潜藏,穿岩径水;风峦飘渺,漏月招云;莫言世上无仙,斯住世之瀛壶也。   (七)、内室山   内室中掇山,宜坚宜峻,壁立岩悬,令人不可攀。宜坚固者,恐孩戏之预防也。   (八)、峭壁山   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九)、山石池   山石理池,予始创者。选版薄山石理之,少得窍不能盛水,须知「等分平衡法」可矣。凡理块石,俱将四边或三边压掇,若压两边,恐石平中有损。加压一边,既罅稍有丝缝,水不能注,虽做灰坚固,亦不能止,理当斟酌。   (十)、金鱼缸   如理山石池法,用糙缸一只,或两只,并排作底。或埋、半埋,将山石周围理其上,仍以油灰抿固缸口。如法养鱼,胜缸中小山。   (十一)、峰   峰石一块者,相形何状,选合峰纹石,令匠凿笋为座,理宜上大下小,立之可观。   (十二)、峦   峦,山头高峻也,不可齐,亦不可笔架式,或高或低,随至乱掇,不排比为妙。   (十三)、岩   如理悬岩,起脚宜小,渐理渐大,及高,使其后坚能悬。斯理法古来罕者,如悬一石,亦悬一石,再之不能也。予以平衡法,将前悬分散后坚,仍以长条堑里石压之,能悬数尺,其状可骇,万无一失。   (十四)、洞   理洞法,起脚如造屋,立几柱着实,掇玲珑如窗门透亮,及理上,见前理岩法,合凑收顶,加条石替之,斯千古不朽也。洞宽丈余,可设集者,自古鲜矣!上或堆土植树,或作台,或置亭屋,合宜可也。   (十五)、涧   假山以水为妙,倘高阜处不能注水,理涧壑无水,似有深意。   (十六)、曲水   曲水,古皆凿石槽,上置石龙头喷水者,斯费工类俗,何不以理涧法,上理石泉,口如瀑布,亦可流觞,似得天然之趣。   (十七)、瀑布   瀑布如峭壁山。理也,先观有坑,高楼檐水,可涧至墙顶作天沟,行壁山顶,留小坑,突出石口,泛漫而下,缠如瀑布。不然,随流散漫,不成,斯谓:「作雨观泉」之意。夫理假山,必欲求好,要人说好,片山块石,似有野致。苏州虎丘山,南京凤台门,贩花扎架,处处皆然。   五、选石   夫识石之来由,询山之远近。石无山价,费祇人工,跋蹑搜巅,崎岖究路。便宜出水,虽遥千里何妨;日计在人,就近一肩可矣。取巧不但玲珑,求坚还从古拙,堪用层堆。须先选质无纹,俟后依皴合掇;多纹恐损,垂窍当悬。古胜太湖,好事祇知花石;时遵图画(原书作「尽」,疑误),匪人焉识黄山。小仿云林,大宗子久。块虽顽夯,峻更嶙峋,是石堪堆,便()山可采。石非草木,采后复生,人重利名,近无图远。   (一)、太湖石   苏州府所属洞庭山,石产水涯,惟消夏湾者为最。性坚而润,有嵌空、穿眼、婉转、崄怪势。一种色白,一种色青而黑,一种微黑青。其质文理纵横,笼络起隐,于石面遍多坎,盖因风浪中充激而成,谓之「弹子窝」,扣之微有声。采人携锤凿入深水中,度奇巧取凿,贯以巨索,浮大舟,设木架,绞而出之。此石以高大为贵,惟宜植立轩堂前,或点乔松奇卉下,装治假山,罗列园林广榭中,颇多伟观也。自古至今,采之已久,今尚鲜矣。   (二)、昆山石   昆山县马鞍山,石产土中,为赤土积渍。既出土,倍费挑剔洗涤。其质磊块,巉岩透空,无耸拔峰峦势,扣之无声。其色洁白,或植小木,或种溪荪于奇巧处,或置器中,宜点盆景,不成大用也。   (三)、宜兴石   宜兴县张公洞善卷寺一带山产石,便于竹林出水,有性坚,穿眼,崄怪如太湖者。有一种色黑质粗而黄者,有色白而质嫩者,掇山不可悬,恐不坚也。   (四)、龙潭石   龙潭,金陵下七十余里,地名七星观,至山口、仓头一带,皆产石数种;有露土者,有半埋者。一种色青,质坚,透漏文理,如太湖者。一种色微青,性坚,稍觉顽夯,可用起脚压泛。一种色纹古拙,无漏,宜单点。一种色青如核桃纹多皴法者,掇能合皴如画为妙。   (五)、青龙山石   金陵青龙山石,大圈大孔者,全用匠作凿取,做成峰石,只一面势者。自来俗人以此为太湖主峰,凡花石反呼为「脚石」。掇如炉瓶式,更加以青峰,俨如刀山剑树者斯也。或点竹树下,不可高掇。   (六)、灵璧石   宿州灵璧县地名「盘山」,石产土中,采取岁久,穴深数丈。其质为赤泥渍满,土人多以铁刃遍刮,凡三次,既露石色,既以铁丝帚兼磁末刷治清润,扣之铿然有声,石底多有渍土不能尽者。石在土中,随其大小具体而生,或成物状,或成峰峦,巉岩透空,其状妙有宛转知势;须藉斧凿,修治磨砻,以全其美。或一两面,或三面;若四面全者,即是从土中生起,凡数百之中无一二。有得四面者,择其奇巧处镌治,取其底平,可以顿置几案,亦可以掇小景。有一种扁朴或成云气者,悬之室中为磬,《书》所谓「泗滨浮磬」是也。   (七)、岘山石   镇江府城南大岘山一带,皆产石。小者全质,人者镌取连处,奇怪万状。色黄,清润而坚,扣之有声。有色灰褐者。石多穿眼相通,可掇假山。   (八)、宣石   宣石产于宁国县所属,其色洁白,多于土积渍,须用刷洗,谗见其质。或梅雨天瓦沟下水,客冲尽土色。惟斯石应旧,逾旧逾白,俨如雪山也。一种名﹁马牙宜,可置几案。   (九)、湖口石   江州湖口,石有数种,或产水中,或产水际。一种色青,浑然成峰、峦、岩、壑,或(成)类诸物。一种扁薄嵌空,穿眼通透,几若木版,似利刃剜刻之状。石理如刷丝,色亦微润,扣之有声。东坡称赏,目之为「壶中九华」,有「百金归买小玲珑」之语。   (十)、英石   英州含光、真阳县之间,石产溪水中,(有)数种:一微青色,间有(通)白脉笼络;一微灰黑,一浅绿,各有峰、峦、嵌空穿眼,宛转相通。其质稍润,扣之微有声。可置几案,亦可点盆,亦可掇小景。有一种色白,四面峰峦耸拔,多棱角,稍莹彻,面面有光,可鉴物,扣之无声。采人就水中度奇巧处凿取,只可置几案。   (十一)、散兵石   「散兵」者,汉张子房楚歌散兵处也,故名。其地在巢湖之南,其石若大若小,形状百类,浮露于山。其色青黑,有如太湖者,有古拙皴纹者,土人采而装出贩卖,维扬好事,专卖其石。有最大巧妙透漏如太湖峰,更佳者,未尝采也。   (十二)、黄石   黄石是处皆产,其质坚,不入斧凿,其文古挫。如常州黄山,苏州尧峰山,镇江图山,沿大江直至采石之上皆产。俗人只之顽夯,而不知奇妙也。   (十三)、旧石   世之好事,慕闻虚名,钻求旧石,某名人题咏,某代传至于今,斯真太湖石也,今废,欲待价而沽,不惜多金,售为古玩还可。又有惟闻旧石,重价买者。夫太湖石者,自古至今,好事采多,似鲜矣。如别山有未开取者,择其透漏、青骨、坚质采之,未尝亚太湖也。斯古露风,何为新耶?何为旧耶?凡采石惟盘驳、人工装载之费,到园殊费几何?予闻一石名「百米峰」,询之费百米所得,故名。今欲易百米,再盘百米,复名「二百米峰」也。凡石露风则旧,搜土则新,虽有土色,未几雨露,亦成旧矣。   (十四)、锦川石   斯石宜旧。有五色者,有纯绿者,纹如画松皮,高丈余,阔盈尺者贵,丈内者多。近宜兴有石如锦川,其纹眼嵌石子,色亦不佳。旧者纹眼嵌空,色质清润,可以花间树下,插立可观。如理假山,如理假山,犹类劈峰。   (十五)、花石纲   宋「花石纲」,河南所属边近山东随处便有,是运之所遗者。其石巧妙者多,缘陆路颇艰,有好事者,少取块石置园中,生色多矣。   (十六)、六合石子   六合县灵居岩,沙士中及水际,产玛瑙石子,颇细碎。有大如拳、纯白、五色纹者;有纯五色纹者;其温润莹彻,择纹彩斑斓取之,铺地锦如。或置涧壑急流水处,自然清白。   夫葺园圃假山,处处有石块,但不得其人。欲询出石之所,到地有山,似当有石,虽不得巧妙者,随其顽夯,但有纹理可也。曾见宋˙杜绾︽石谱︾,何处无石?予少用过石处,聊记于右,余未见者不录。   六、借景   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切要四时,何关八宅。林延伫,相缘竹树萧森;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高原极望,远岫环屏,堂开淑气侵入,门引春流到泽。嫣红艳紫,欣逢花里神仙;乐圣称贤,足并山中宰相。闲居曾赋,芳草应怜;扫径护兰芽,分香幽室;卷帘邀燕子,问剪轻风。片片飞花,丝丝眠柳;寒生料峭,高架秋千;兴适清偏,怡情丘壑。顿开尘外想,拟人画中行。林阴初出莺歌,山曲忽闻樵唱,风生林樾,境入羲皇。幽人即韵于松寮;逸士弹琴于篁里。红衣新浴;碧玉轻敲。看竹溪湾,观鱼濠上。山容霭霭,形云故落凭栏;水面鳞鳞,爽气觉来枕。南轩寄傲,北牖虚阴;半窗碧隐蕉桐,环堵翠延萝薜。俯流玩月;坐石品泉。苎衣不耐凉新,池荷香绾;梧叶忽惊秋落,虫草鸣幽。湖平无际之浮光,山媚可餐之秀色。寓目一行白鹭;醉颜几阵丹枫。瞭远高台,搔首青天那可问;凭虚敞阁,举杯明月自相邀。冉冉天香,悠悠桂子。但觉篱残菊晚,应探岭暖梅先。少系杖头,招携邻曲;恍来临月美人,却卧雪庐高士。雪冥黯黯,木叶萧萧;风鸦几树夕阳,寒雁数声残月。书窗梦醒,孤影遥吟;锦幛偎红,六花呈瑞。棹兴若过剡曲;扫烹果胜党家。冷韵堪广,清名可并;花殊不谢,景摘偏新。因借无由,触情俱是。   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界,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   卷后   崇祯甲戌岁,予年五十有三,历尽风尘,业游已倦,少有林下风趣,逃名丘壑中,久资林园,似兴世故觉远,惟闻时事纷纷,隐心皆然,愧无买山力,甘为桃源溪口人也。自叹生人之时也,不遇时也;武候三国之师,梁公女王之相,古之贤豪之时也,大不遇时也!何况草野疏愚,涉身丘壑,暇着斯「冶」,欲示二儿长生、长吉,但觅梨栗而巳。故梓行合为世便。
13,238
艺藏
工艺
木经-宋-李诫
木经﹝宋﹞李诫撰   取正   取正之制:先于基址中央,日内置圜版,径一尺三寸六分,当心立表,高四寸径一分,画表景之端,记日中最短之景,次施望筒于其上,望日星以正四方。   望筒长一尺八寸,方三寸[用版合造]。两罨头开圜眼,径五分。筒身当中,两壁用轴安于两立颊之内,其立颊自轴至地,高三尺,广三寸,厚二寸。昼望以筒指南,令日景透北。夜望以筒指北,于筒南望,令前后两窍内正见北辰极星。然后各垂绳坠下,记望筒两窍心于地以为南,则四方正。   若地势偏袤,既以景表望筒取正四方,或有可疑处,则更以水池景表较之。其立表高八尺,广八寸,厚四寸,上齐[后斜向下三寸],安于池阪之上。其池阪长一丈三尺,中广一尺,于一尺之内随表之广,刻线两道。一尺之外开水道,环四周。广深各八分。用水定平令日景两边不出则线,以池版所指及立表心为南,则四方止[安置令立表在南也。版在北,其影夏至顺线长三尺,冬至长一丈三尺。其立表内,向池阪处用曲尺櫎,令方正]。   定平   定平之制:既正四方,据其位置于四角各立一表,当心安水平。其水平长二尺四寸,广二寸五分,高二寸。下施立桩,长四尺[安篡在内]。上面横坐水平,两头各开池,方一寸七分,深一寸三分[或中心更开池者,方深同]。身内开槽子,广深各五分。令水通过于两头,池子内各用水浮子一枚[用三池者,水浮子或亦用三枚],方一寸五分,高一寸一分。刻上头令侧薄,其厚一分,浮于池内,望两头水浮,桩子之首遥对立表处,于表身内画记,即知地之高下[若槽内如有不可用水处,即于桩子当心施墨线一道,上垂绳坠下,令绳对墨线心,则上槽自平与用水同。其槽底与墨线两边用曲尺较,令方正]。   凡定柱础取平,湏更用贞尺较之。其贞尺长一丈八尺,广四寸,厚二寸五分。当心上立表,高四尺[广厚同上]。于立表当心自上至下施墨线一道,垂绳坠下,令绳对墨线心,则其下地面自平[其真尺身上平处,与立表上墨线两边,亦用曲尺较,令方正]。   举折   举折之制:先以尺为丈,以寸为尺,以分为寸,以鞪为分,以豪为鞪,侧画所建之屋于平正壁上,定其举之峻慢,折之圜和,然后可见屋内梁柱之高下,卯眼之远近[今俗谓之定侧样,亦曰点草架]。   举屋之法:如殿阁楼台,先量前后撩檐方心相去远近,分为三分[若余屋柱头作或不出跳者,则用前后檐柱心]。从撩檐方背至脊槫背,举起一分[如屋深三丈,即举起一丈之类]。如甬瓦厅堂,即四分中举起一分,又通以四分所得丈尺,每一尺加八分。若甬瓦廊屋及瓪瓦厅堂,每一尺加五分。或瓪瓦廊屋之数,每一尺加三分[若两椽屋不加,其副阶或缠腰,并二分中举一分]。   折屋之法:以举高尺丈,每尺折一寸,每架自上递减半为法。如举高二丈,即先从脊槫背上取平,下屋撩檐方背其上,第一缝折二尺,又从上,第一缝槫背取平,下至撩檐方背,于第二缝折一尺。若椽数多,即逐缝取平,皆下至橑檐方背。每缝并减上缝之半[如第一缝二尺,第二缝一尺,第三缝五寸,第四缝二寸五分之类]。   簇角梁之法:用三折,先从大角背自橑檐方心身向上,至枨杆卯心,取大角梁背一半,并上折簇梁,斜向枨杆举分尽处[其簇角梁土下并出卯中,下折簇梁同]。次从上折簇梁尽处量至橑檐方心,取大角梁背一半,立中折簇梁斜向上,折簇梁当心之下。又次从橑檐方心立下折簇梁,斜向中折簇梁当心,近下令中折簇角梁上一半,与上折簇梁一半之长同,其折分并同折屋之制。唯量折以曲尺于弦上,取方量之用瓪瓦者同。   定功   唐六典:凡役有轻重,功有短长。注云:以四月五月六月七月为长功,以二月三月八月九月为中功,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为短功。   看详:夏至日长有至六十刻者,冬至日短有止于四十刻者。若一等定功,则在弃日刻甚多。今谨按唐六典修立下条。诸称功者谓中功以十分为率,长功加一分,短功减一分。           
13,239
艺藏
工艺
梓人遗制-元-薛景石 - 副本
序   段成己      工师之用远矣。唐虞以上,共工氏其职也。三代而后,属之冬官,分命能者以掌其事,而世守之,以给有司之求。及是官废,人各能其能,而以售于人,因之不变也。古攻木之工七:轮、舆、弓、庐、匠,车、梓,今合而为二,而弓不与焉。匠为大,梓为小,轮舆车庐。王氏云:为之大者以审曲面势为良,小者以雕文刻镂为工。去古益远,古之制所存无几。考工一篇,汉儒攟摭残缺,仅记其梗概,而其文佶屈,又非工人所能喻也。后虽继有作者,以示其法,或详其大而略其小,属大变故,又复罕遗。而业是工者,唯道谋是用,而莫知适从。日者姜氏得《梓人攻造法》而刻之矣,亦复(牜角)略未备。有景石者夙习是业,而有智思,其所制作不失古法,而间出新意,砻断余暇,求器图之所自起,参以时制而为之图,取数凡一百一十条,疑者阙焉。每一器必离析其体而缕数之,分则各有其名,合则共成一器。规矩必度,各疏其下。使攻木者揽焉,所得可十九矣。既成,来谒文以序其事。夫工人之为器,以利言也。技苟有以过人,唯恐人之我若而分其利,常人之情也。观景石之法,分布晓析,不啻面命提耳而诲之者,其用心焉何如,故予嘉其劳而乐为道之。景石薛姓,字叔矩,河中万泉人。中统癸亥十二月既望稷亭段成已题其端云。      五明坐车子   叙事   《易系辞》云,黄帝服牛乘马,引重致远,盖取诸《随》。   《释名》曰,黄帝造舟车,故曰轩辕氏。《世本》云,奚仲造车,谓广其制度耳。《周礼·春官》,巾车掌公车之政令,服车五乘,孤乘夏篆,卿乘夏缦,大夫乘墨车,士乘栈车,庶人乘役车。挽拱《周礼·冬官·考工记》云,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谓之王公。天子诸侯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车有六等之数,皆兵车也。凡察车之道,必自载于地者始也,是故察车自轮始。凡察车之道,欲其朴属而微至。不朴属,无以完久也。不微至,无以为戚速也。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轮已庳,则于马终古登陁也。故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轸与檏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故车有轮,有舆,有辀,各设其人。   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三才既具,巧者和之。毂也者,以为利转也,辐也者,以为直指也。牙也者,以为固抱也。轮敝,三材不失职,谓之完。   轮人为盖,上欲尊而宇欲卑,则吐水疾而霤远。盖已崇则难为门也,盖已庳是蔽目也,是故盖崇十尺。良盖弗冒弗纮,殷亩而驰,不队,谓之国工。   舆人为车,潮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县,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继者如附焉。   凡居材,大与小无并,大倚小则摧,引之则绝。栈车欲弇,饰车欲侈。   辀人为辅,辀有三度,轴有三理。国马之辀,深四尺有七寸。   田马之辀,深四尺,驽马之辀,深三尺三寸。轴有三理,一者以为嬍也,二者以为久也,三者以为利也,是故辀欲颀典。   辀深则折。浅则负,辀注则利,准则久,和其安。行数千里,马不契需,终岁御,衣衽不敝,此惟辀之和也。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   周迁《舆服杂事》曰,五辂两箱之后,皆用玳瑁(且鸟)翅。   石崇《奴券》曰,作车以大良,白槐之辐,茱萸之辋。   后梁甄玄成《车赋》云,铸金磨玉之丽,凝土剡木之奇,体众术而特妙,未若作车而载驰尔。其车也,名称合于星辰,员方象乎天地。夏言以庸之服,周曰聚马之器。制度不以陋移,规矩不以饰异,古今贵其同轨,华夷获其兼利。   后汉李尤《小车铭》云,圜盖象天,方与则地,轮法阴阳,动不相离。   车之制自上古有之,其制多品,今之农所用者即役车耳。其官寮所乘者即俗云五明车,又云驼车,以其用驼载之,故云驼车,亦奚车之遗也。      用材   造坐车子之制,先以脚圆径之高为祖,,然后可视梯槛,长广得所,脚高三尺至六尺,每一尺脚,三尺梯,有余寸,积而为法。   车头长九寸至一尺五寸,径七寸至一尺二寸。   辐长随脚之高径,广一寸五分至二寸六分,厚一寸至一寸六分。   造辋法,取圆径之半为祖,便见辋长短。如是十四辐造者,七分去一,每得六分,上却加三分。十六辐造者,四分去一分,每得三分,却加一分八厘。十八辐造者,三分去一,每加前同。如是勾三辋造者,料材便是辋之长,名为六料子辋。牙头各加在外。   辋厚一寸,则广一寸五分,谓之四六辋。减其广,加其厚,随此加减。   梯槛取前项脚圆径之高,随脚高一尺,辕梯共长三尺有余寸,安轴处广三寸半至六寸。山口厚一寸五分至二寸二分,山口外前梢于鹅项,后梢于尾榥,积而为法。   义榥二条或四条,长随梯槛广之外径,广二寸至一分,厚寸五分至一寸九分,上平地出心线压白破棍榥,夹卯撺向外。子榥二条或四条,随大义棍之长广,与前大义棍同厚一寸至一寸二分,两边各斜破混向下,上压白,各开口嵌散水櫺,櫺子两头凿入大义榥之内。底版榥四条至六条,长随义榥,广一寸六分至二寸,厚一寸至一寸一分。后露明尾榥长随梯之内,方广一寸二分至一寸六分,从心梢向两头,六瓣破榥。底版长随两头里义榥,广随两梯之内,厚五分至六分。   耳版随梯槛之外两壁榥,上广三寸至五寸,厚六分至一寸,前加广与后头方停,或梢五分八分。   楼子地袱木,随梯槛大小用之,材方广一寸八分至二寸二分,厚则减广之厚,长随前后子义棍之外,广则与耳版两边上同齐,或减五分向里至六分,两下破瓣压边线。横榥夹卯撺向外。   立柱一十二条至一十八条,径方广一寸至一寸二分,圆棍梢向上。前头两角立柱,高三尺五寸至四尺二寸。后头两角立柱,比前角立柱每高一尺,则减低二寸有余。心内立柱加高谓之龟盖柱。   平子格,长随地袱木之长,广随两头横之外,材广一寸八分至二寸,厚八分至一寸二分,两下通棍。   荷叶横杆子,径方广一寸至一寸二分。   顺脊杆子五条,随楼子前后之长,径方广与荷叶杆子同。   沥水版随两边杆子,之长广二寸二分四分,厚五分。荷叶沥水版,随荷叶横稈子之长,径广厚随沥水版同。   水版,长广随立柱平格下用之版,厚四分至五分,四周各入池槽下凿入地袱木之内,上下方一尺。   箭杆木,后?格上下串透圆混,径广五分。   护泥随车脚圆径之外,离二寸二分至一寸五分,广七寸至八寸。下顺者地袱木,两头横者靴头木,径方广一寸六分至二寸。   地袱木上下立者月版棍,榥之外月版,版前露明者月圈木,月圈上横棍术,枧上罗圈版凿人靴头木之内,罗圈版上两边各压圈楞枝条木。   托木棍二条,长随梯槛横之外,上坐护泥靴头木,外同集径,广一寸八分至二寸四分,厚八分至一寸二分。   车轴长六尺五寸至七尺五寸,方广四寸至四寸八分。   呆木三条,高随前后辕之平,圆径一寸至一寸二分。   义杆二条,是柱楼子前虚檐,圆径一寸至一寸四分。   后圈义子,长广随楼子后两角立柱之广,高一尺二寸至一尺四寸。   辟恶圈于楼子门前用之,下是地袱木,上是立椿子,内用水版,四周各人池槽,上安口圈木,长随前月版,广随楼子前两角立柱,高一尺二寸至一尺三寸。   结头一个,长随前辕鹅项(钅匊)之长,广二寸至二寸五分。   凡坐车子制度内,脚高一尺,则楼子门立柱外向前虚檐引出八寸五分至一尺。其后檐随脊杆子之长,如脊杆子长一尺,则向后檐立柱外引出一寸至一寸二分,增一尺更加减则亦如之。两壁檐减后檐之一半。   其车子有数等,或是平圈,或是靠背辇子平顶楼子上攒荷亭子,大小不同,随此加减。      功限   坐车子一辆,脚楼子梯槛护泥杂物等相合完备皆全,高三尺脚者四十功,高四尺者五十四功,五尺者八十七功。      华机子   叙事   《淮南子》云,伯余之初作衣也,(纟炎)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此伯余之始也。   江文通《古别离》云,纨扇如明月,出自机中素。   唐房玄龄授秦王府记室,居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署藁。高祖曰,若人机织,是宜委任,每为吾兄儿陈事,千里犹对语。   《拾遗记》,吴王赵夫人巧妙无比,人为吴宫三绝,机绝,针绝,丝绝。   其机非伯余作,止是手经指挂而已,后人因而广之,以成机杼。   《传》云,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纯布亦自古有,故知机杼亦起于上古。今人工巧,其机不等,自各有法式,今略叙机之总名耳。      用材   造机子之制,长八尺至八尺六寸,上至龙脊杆子,下至机身,共高八尺至八尺六寸,横广槾外三尺六寸。机身径广三寸,厚二寸六分,先从机身头上向里量八寸,画前楼子眼,前楼子眼合心至中间楼子眼合心二尺二寸,中间楼子眼合心至兔耳眼合心四尺二寸,兔耳眼合心至后靠背楼子眼合心一尺二寸,兔耳眼长四寸。   机楼扇子立颊长五尺二寸,广随机身之厚,径厚一寸六分。从下除机身内卯向上量一尺六寸,画下樘榥眼,下榥眼上量七寸,心榥眼。心榥上量七寸,是上榥眼。上榥上一尺二寸是遏脑,遏脑木长四尺四寸,广四寸,厚随楼子立颊之厚。上顺绞井口,广厚同遏脑。   冲天立柱长三尺四寸,厚随遏脑之厚,广二寸,下卯栓透遏脑心下两榥。遏脑向上随立柱量四寸,安文轴子,轴子圆径一寸至一寸二分,长随楼子之广。龙脊杆子长随机身之长,厚随冲天立柱之方广。楼子合心,向脊杆子上分心各离三寸,安牵拔二个。   机子心扇,心榥合心,每壁各量一尺二寸安引手。遏脑上绞口向里两下各量七寸,是前顺樘榥后顺枨。栓透前后楼子遏脑,从心扇遏脑上,向后顺枨上量四寸,安立人子一个,立叉向后又量二尺,更安一个,各长五寸。上是鸟坐木,内穿特木儿。   卷轴长随两机身横之外,径三寸四分,兔耳随机身之后径,广四寸,上讹角。   卧牛子长三尺六寸,随机身横之广径,广六寸,厚五寸。自立人子,至卧牛底面槾上,通高三尺,径广三寸,厚二寸六分。立子头上向下量五寸开口子。口子合心横钻塞眼,上安利杆。立人子开口与筬框鹅口广同。卧牛上随立人子向上量三寸,安档榥一条,广二寸。   筬框,长三尺六寸,广二寸四分,厚一寸二分,内安斗子。其斗子内二尺八寸明辽,高五分,筬口上下离八分至一寸。斗子上是鹅材,长三寸六分,方广二寸,开口深二寸四分,横钻塞眼子。   特木儿长三尺四寸,版广二寸四分,厚八分。从头上眼子至心翅眼子量九寸五分,是心内眼子。心内眼子至后尾眼子二尺一寸,楼子合心。弓棚架,子版长一尺二寸,广三寸,厚一寸。弓材上六尺二寸,广一寸,厚六分。   椿子材长二尺五寸,小头广一寸,厚六分,大头广一寸二分至一寸四分,厚八分至一寸。从小头上向下量三寸四分,画梁子眼,梁子眼下一尺二寸明,外是下梁子眼,横梁子长二尺六寸四分,广一寸,厚四分,椿子内二尺四寸明。   蘸椿子长一尺八寸,小头广八分,厚六分,大头广一寸二分,厚八分。小头向下量三寸二分画梁子眼,向下一尺二寸外下梁子眼,广与搊同。拔梁长随两引手之广,长二尺八寸,径方广一寸,计六条钻眼子与引手同。   白踏椿子长二尺六寸,上广二寸,厚六分,下广二寸二分,厚八分。从头上向下量三寸二分,心内钻圆眼子。再从头上向下量四寸二分,边上凿梁子眼一个。上眼子下楞齐,向下更画梁子眼一个。   下眼下量九寸四分外,下是双梁子眼。从下倒向上量二寸八分合心,又钻圆眼子一个。   梁子长二尺八寸,广一寸一分,厚四分。   榺子轴长三尺八寸,方广二寸,两耳内二尺四寸明,耳版厚一寸四分至一寸六分,方广一尺至一尺二寸。   凡机子制度内,或织纱,则用白踏,或素物,只用梭子,如是织华子什物全用,其机子不等,随此加减。      功限   机身机楼子共各七功。   卧牛子一个一功。.   筬框一副全一功五分。   特木儿六个八分功。   弓棚架一功二分。   搊蘸各一副一十二扇,全造三功二分。      泛床子   用材   造泛床子之制,上至立人子头,下至泛床子地,共高二尺一寸三分,两边长与高同。   边,长二尺一寸三分,广一寸六分,厚八分。先从边头上量一寸,边上留三分,向里画第一个梁子眼。第一个梁子眼外空二寸二分,画第二个梁子眼。第二个梁子眼外空三寸,画第三个梁子眼。此眼外楞上侧面,凿立人子眼。第三个梁子眼外空三寸三分。,画第四个梁子眼。第四个梁子眼外空一寸四分,画第五个梁子眼。前后梁子眼长则不同,各广三分。   脚子槾上高九寸二分,广一寸三分,厚同边脚,除上卯向下量三寸,画顺樘榥眼。立人子边向上高一尺二寸,广与边同厚八分,上开口子深五分,下卯栓透樘榥。顺樘个随脚顺之长,广随脚之厚,厚一寸三分。   梁子长二尺六寸,广一寸,厚三分五厘。   凡泛床子,是华机子内白踏搊蘸桩子打缯线上使用,随此准用。      功限   一个全造完备一功五分。   如有牙口二功。      掉篗座   用材   造掉篗之制,长三尺,广二尺一寸,上下高六寸,两榥已裹一尺三寸明,心内安立人子。’   边长三尺,广二寸,厚一寸五分。   横两樘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二分。   脚槾上高六寸,广厚与边同。立人子下除卯向上高七寸,广厚同边。   篗轴长随两耳之内径,方广二寸四分,从轴心每壁各量七寸,外安辐四枝。或六枝减短。   辐枝长一尺六寸,广一寸二分,厚一寸。   篗枝长一尺七寸,广一寸二分,厚一寸。   凡掉篗是打榥丝线经上使用,随此制度加减。      功限   掉篗一个全造完备一功一分。   如是上有线子牙口造者三功五分      立机子   用材   造机子之制,机身长五尺五寸至八寸,径广二寸四分,厚二寸,横广三尺二寸。先从机身头上向下量摊卯眼,上留二寸,向下画小五木眼。小五木眼下空一寸六分横榥眼,横榥眼下空一寸六分大五木眼,大五木眼下顺身前面下量三寸外马头眼。马头下二尺八寸,机胳膝眼。机胳膝上,马头下身子合心横榥眼。胳膝眼下量六寸,前后顺栓眼。顺栓眼下,前脚柱下留七寸,后脚眼下留四寸。身子后下脚栓上离一寸,是脚踏五木榥眼。心内上安兔耳,各离六寸。前脚长二尺四寸。   马头长二尺二寸,广六寸,厚一寸至一寸二分。机身前引出一尺七寸。除机身内卯向前量二寸二分,凿豁丝木眼。   主豁丝木眼斜向上量八寸,凿高梁木眼。高梁木眼斜向下五寸二分鸦儿木眼。   大五木长随两机身外楞齐。两头除机身内卯向里量一寸,画前掌手子眼,下是垂手子眼。相栓五木后,除两下卯量向里合心,却向外各量三寸,外画后头引手子眼。   掌手子通长九寸,广一寸八分,厚一寸二分。除卯量三寸四分,横钻塞眼,顺凿子口。   垂子手长一尺二寸六分,广厚同前。除卯七寸四分,钻塞眼,开口子,与掌手子同。后引手子长广厚开口子与前同,除卯量七寸六分。   小五木随大五术之长,广一寸六分至一寸八分,厚一寸二分。掌手眼与大五木同,长加六分。   机胳膝长一尺五寸,厚一寸二分。机身向前量六寸,外画卷轴眼。后卯栓透机身两脚。   卷轴长随机身胳膝外之齐径方广二寸,上开水槽。掌榺木长一尺六寸,广二寸,厚八分,上开口子深一寸五分,下除一寸钻塞眼,随上下掌手子取其方午。   高梁木豁丝木约缯木三条,随两马头内之长径广一寸六分,各圆棍。   鸦儿木长九寸,方广二寸三分。心向两壁各量三寸四分,钻塞眼,各从心杀向两头梢得一寸六分,顺开口长二寸四分。   曲胳肘子长二尺二寸,广一寸六分,心内厚八分。从心分停除眼子外,前置七寸,后量八寸,钻塞眼前安鸦儿木上,后安垂手子上。   悬鱼儿长一尺,广一寸八分,厚八分。下除圆眼子,离六寸钻塞眼,安于鸦儿木上长脚踏长二尺四寸,广二寸,厚一寸四分。从舌头向前量二寸二分,口子内合心横钻塞眼,塞眼口顺长二寸四分塞眼向前量六寸,转轴眼圆八分。   短脚踏长一尺八寸,广厚长脚同,从转轴眼向前量五寸,横钻塞眼,开口子与长脚同。   兔耳长六寸,广二寸四分,厚一寸。心内一个厚二寸。下除卯向上量一寸六分,是转轴眼。   下脚长二尺二寸至二尺四寸,栓上两机身之上。   榺子轴长三尺六寸,方广二寸。或圆八楞,造榺耳径,长一尺,广三寸,厚一寸二分。榺耳内二尺二寸明。   布绢筬框长二尺四寸,广一寸四分至一寸六分,厚六分。内凿池槽长二尺一寸四分明,塞笼眼在内。塞眼各长五分。   梭子长一尺三寸至四寸,中心广一寸五分,厚一寸二分。开口子长六寸五分至七寸,心内广凿得一寸明,两头梢得五分,中心钻蚍蜉眼儿。   凡机子制度内,或就身做脚,或下栓短脚,或马头上安高梁豁丝木,或掌榺木下安罗床枧曲木,其豁丝木,所以不同,就此加减。      功限   机身机棍各一功。   大五木小五木二功三分。   脚踏五本并卷轴一功二分。   马头曲胳肘子二项八分功。   悬鱼儿鸦儿木八分功。   榺子筋框一功八分。   解割在外。      罗机子   用材   造罗机子之制,机身长七尺至八尺,横槾外广二尺四寸至二尺八寸。先从机身后头向前量四寸,画后脚眼。后脚眼尽前量五寸二分,画兔耳眼。兔耳眼尽前量二尺二寸,画机楼子眼。机楼子眼尽前量五寸,画横榥眼。横榥眼尽前量八寸六分立人子眼。立人子眼尽前量八寸,侧面画横榥眼。横榥眼尽向前量五寸,画高脚眼。   机楼子立颊长三尺六寸,广二寸,厚一寸六分,下除机身外向上高三尺三寸。上除遏脑卯向下量七寸,是横樘榥眼。眼长八分,樘榥眼合心上下立串跟,栓透遏脑。   遏脑广三寸,广同两立颊。遏脑心内左壁离六寸,是引手子眼。引手子上是两立人子,上是鸟座木,上穿鸦儿。引手长一尺二寸。立人子高七寸,前脚高三尺八寸,广厚同。   机身上引出卯七寸,卯下一尺五寸双樘棍,后脚广厚同前,高三尺。   卷轴长随机身之广径,广三寸四分,圆棍上开水槽。   立人子高九寸,径广一寸五分,上是高樑木,下是豁丝木,长随两机身广之长。   特木儿长随机子之广,心材子广一寸八分,厚六分加减。   大泛扇椿子长二尺四寸,小头广八分,厚六分,大头广一寸四分,厚八分。从头上向下量三寸四分画眼子,眼长八分,上楔子眼至下樑子眼,檀外通量一尺二寸。   小扇椿子小头广六分,厚四分,大头广八分,厚六分。上下梭操眼外一尺二寸,横广二尺四寸明,前后同。   砍刀长二尺八寸,广三寸六分至四寸,厚一寸二分。背上三池槽各长四寸,心用斜钻蚍蜉眼儿。   文杆随刀之长,大头圆径一寸,小头梢得八分。出尖榺子,长随机身广之外轴,材方广二寸,耳长一尺至一尺二寸。   凡机子制度内,或素不用泛扇子,如织华子随华子,当少做泛扇子。      功限   罗机砍刀并杂物完备一十七功,如素者一十功。      小布卧机子   用材   造卧机子之制,立身子高三尺六寸,卧身子与立身子同,径广二寸,厚一寸四分。   卧身子前头幔外横广二尺四寸,后头阔一尺六寸,先从立身子上下量摊卯眼。立身子头上向下量六寸,画顺身前马头眼。马头下五寸四分,后是豁丝木眼。豁丝木眼下量三寸二分,后横棍眼。横榥眼下离一寸六分,是卧机身眼。机身下离二寸顺身小横榥眼。小樘榥眼下离二寸,后樘榥眼。横樘棍下以一寸二分脚踏关子眼。   卧身子除前卯向后量二尺五寸后脚眼。后脚眼上,分心两壁顺身各量二寸,画横樘榥眼。横榥上嵌坐板。   马头上一尺三寸,广二寸,厚与机身同。除卯之外,离九寸开榺子轴口。上更安主榺木,厚一寸。   脚踏子长随机两身之广,槾外阔六寸,内短串二条,径各广—寸二分,厚一寸。后短脚槾上一尺二寸,广厚机身同,下安横樘两条。   辊轴长随机两身之径广,方广一寸六分,圆棍。   豁丝木长随机身外楞齐,圆径一寸四分,破棍同前。   鸦儿木长一尺四寸,广二寸,厚八分,两头各留一寸,已里钉环儿,中心安鸦儿木。   滕子轴长随机子两马头之外,榺耳内一尺七寸明,耳子长一尺六寸,广一寸二分,厚六分。   筬框长二尺二寸,广一寸四分,厚六分。   攀腰环儿长三寸,广二寸,厚一寸二分。   辊轴耳子长二寸四分,厚八分。   凡机子制度内,或三串栓。马头造,或不三串,机身马头底用主角木,有数等不同,随此加减。      功限   卧机子一个,榺子箴框辊轴共各皆完备全五功七分,如嵌牙子内起心线,压边线,更加一功五分。   解割在外。   
13,240
艺藏
工艺
梓人遗制-元-薛景石
序   段成己      工师之用远矣。唐虞以上,共工氏其职也。三代而后,属之冬官,分命能者以掌其事,而世守之,以给有司之求。及是官废,人各能其能,而以售于人,因之不变也。古攻木之工七:轮、舆、弓、庐、匠,车、梓,今合而为二,而弓不与焉。匠为大,梓为小,轮舆车庐。王氏云:为之大者以审曲面势为良,小者以雕文刻镂为工。去古益远,古之制所存无几。考工一篇,汉儒攟摭残缺,仅记其梗概,而其文佶屈,又非工人所能喻也。后虽继有作者,以示其法,或详其大而略其小,属大变故,又复罕遗。而业是工者,唯道谋是用,而莫知适从。日者姜氏得《梓人攻造法》而刻之矣,亦复(牜角)略未备。有景石者夙习是业,而有智思,其所制作不失古法,而间出新意,砻断余暇,求器图之所自起,参以时制而为之图,取数凡一百一十条,疑者阙焉。每一器必离析其体而缕数之,分则各有其名,合则共成一器。规矩必度,各疏其下。使攻木者揽焉,所得可十九矣。既成,来谒文以序其事。夫工人之为器,以利言也。技苟有以过人,唯恐人之我若而分其利,常人之情也。观景石之法,分布晓析,不啻面命提耳而诲之者,其用心焉何如,故予嘉其劳而乐为道之。景石薛姓,字叔矩,河中万泉人。中统癸亥十二月既望稷亭段成已题其端云。      五明坐车子   叙事   《易系辞》云,黄帝服牛乘马,引重致远,盖取诸《随》。   《释名》曰,黄帝造舟车,故曰轩辕氏。《世本》云,奚仲造车,谓广其制度耳。《周礼·春官》,巾车掌公车之政令,服车五乘,孤乘夏篆,卿乘夏缦,大夫乘墨车,士乘栈车,庶人乘役车。挽拱《周礼·冬官·考工记》云,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谓之王公。天子诸侯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车有六等之数,皆兵车也。凡察车之道,必自载于地者始也,是故察车自轮始。凡察车之道,欲其朴属而微至。不朴属,无以完久也。不微至,无以为戚速也。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轮已庳,则于马终古登陁也。故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轸与檏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故车有轮,有舆,有辀,各设其人。   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三才既具,巧者和之。毂也者,以为利转也,辐也者,以为直指也。牙也者,以为固抱也。轮敝,三材不失职,谓之完。   轮人为盖,上欲尊而宇欲卑,则吐水疾而霤远。盖已崇则难为门也,盖已庳是蔽目也,是故盖崇十尺。良盖弗冒弗纮,殷亩而驰,不队,谓之国工。   舆人为车,潮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县,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继者如附焉。   凡居材,大与小无并,大倚小则摧,引之则绝。栈车欲弇,饰车欲侈。   辀人为辅,辀有三度,轴有三理。国马之辀,深四尺有七寸。   田马之辀,深四尺,驽马之辀,深三尺三寸。轴有三理,一者以为嬍也,二者以为久也,三者以为利也,是故辀欲颀典。   辀深则折。浅则负,辀注则利,准则久,和其安。行数千里,马不契需,终岁御,衣衽不敝,此惟辀之和也。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   周迁《舆服杂事》曰,五辂两箱之后,皆用玳瑁(且鸟)翅。   石崇《奴券》曰,作车以大良,白槐之辐,茱萸之辋。   后梁甄玄成《车赋》云,铸金磨玉之丽,凝土剡木之奇,体众术而特妙,未若作车而载驰尔。其车也,名称合于星辰,员方象乎天地。夏言以庸之服,周曰聚马之器。制度不以陋移,规矩不以饰异,古今贵其同轨,华夷获其兼利。   后汉李尤《小车铭》云,圜盖象天,方与则地,轮法阴阳,动不相离。   车之制自上古有之,其制多品,今之农所用者即役车耳。其官寮所乘者即俗云五明车,又云驼车,以其用驼载之,故云驼车,亦奚车之遗也。      用材   造坐车子之制,先以脚圆径之高为祖,,然后可视梯槛,长广得所,脚高三尺至六尺,每一尺脚,三尺梯,有余寸,积而为法。   车头长九寸至一尺五寸,径七寸至一尺二寸。   辐长随脚之高径,广一寸五分至二寸六分,厚一寸至一寸六分。   造辋法,取圆径之半为祖,便见辋长短。如是十四辐造者,七分去一,每得六分,上却加三分。十六辐造者,四分去一分,每得三分,却加一分八厘。十八辐造者,三分去一,每加前同。如是勾三辋造者,料材便是辋之长,名为六料子辋。牙头各加在外。   辋厚一寸,则广一寸五分,谓之四六辋。减其广,加其厚,随此加减。   梯槛取前项脚圆径之高,随脚高一尺,辕梯共长三尺有余寸,安轴处广三寸半至六寸。山口厚一寸五分至二寸二分,山口外前梢于鹅项,后梢于尾榥,积而为法。   义榥二条或四条,长随梯槛广之外径,广二寸至一分,厚寸五分至一寸九分,上平地出心线压白破棍榥,夹卯撺向外。子榥二条或四条,随大义棍之长广,与前大义棍同厚一寸至一寸二分,两边各斜破混向下,上压白,各开口嵌散水櫺,櫺子两头凿入大义榥之内。底版榥四条至六条,长随义榥,广一寸六分至二寸,厚一寸至一寸一分。后露明尾榥长随梯之内,方广一寸二分至一寸六分,从心梢向两头,六瓣破榥。底版长随两头里义榥,广随两梯之内,厚五分至六分。   耳版随梯槛之外两壁榥,上广三寸至五寸,厚六分至一寸,前加广与后头方停,或梢五分八分。   楼子地袱木,随梯槛大小用之,材方广一寸八分至二寸二分,厚则减广之厚,长随前后子义棍之外,广则与耳版两边上同齐,或减五分向里至六分,两下破瓣压边线。横榥夹卯撺向外。   立柱一十二条至一十八条,径方广一寸至一寸二分,圆棍梢向上。前头两角立柱,高三尺五寸至四尺二寸。后头两角立柱,比前角立柱每高一尺,则减低二寸有余。心内立柱加高谓之龟盖柱。   平子格,长随地袱木之长,广随两头横之外,材广一寸八分至二寸,厚八分至一寸二分,两下通棍。   荷叶横杆子,径方广一寸至一寸二分。   顺脊杆子五条,随楼子前后之长,径方广与荷叶杆子同。   沥水版随两边杆子,之长广二寸二分四分,厚五分。荷叶沥水版,随荷叶横稈子之长,径广厚随沥水版同。   水版,长广随立柱平格下用之版,厚四分至五分,四周各入池槽下凿入地袱木之内,上下方一尺。   箭杆木,后?格上下串透圆混,径广五分。   护泥随车脚圆径之外,离二寸二分至一寸五分,广七寸至八寸。下顺者地袱木,两头横者靴头木,径方广一寸六分至二寸。   地袱木上下立者月版棍,榥之外月版,版前露明者月圈木,月圈上横棍术,枧上罗圈版凿人靴头木之内,罗圈版上两边各压圈楞枝条木。   托木棍二条,长随梯槛横之外,上坐护泥靴头木,外同集径,广一寸八分至二寸四分,厚八分至一寸二分。   车轴长六尺五寸至七尺五寸,方广四寸至四寸八分。   呆木三条,高随前后辕之平,圆径一寸至一寸二分。   义杆二条,是柱楼子前虚檐,圆径一寸至一寸四分。   后圈义子,长广随楼子后两角立柱之广,高一尺二寸至一尺四寸。   辟恶圈于楼子门前用之,下是地袱木,上是立椿子,内用水版,四周各人池槽,上安口圈木,长随前月版,广随楼子前两角立柱,高一尺二寸至一尺三寸。   结头一个,长随前辕鹅项(钅匊)之长,广二寸至二寸五分。   凡坐车子制度内,脚高一尺,则楼子门立柱外向前虚檐引出八寸五分至一尺。其后檐随脊杆子之长,如脊杆子长一尺,则向后檐立柱外引出一寸至一寸二分,增一尺更加减则亦如之。两壁檐减后檐之一半。   其车子有数等,或是平圈,或是靠背辇子平顶楼子上攒荷亭子,大小不同,随此加减。      功限   坐车子一辆,脚楼子梯槛护泥杂物等相合完备皆全,高三尺脚者四十功,高四尺者五十四功,五尺者八十七功。      华机子   叙事   《淮南子》云,伯余之初作衣也,(纟炎)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此伯余之始也。   江文通《古别离》云,纨扇如明月,出自机中素。   唐房玄龄授秦王府记室,居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署藁。高祖曰,若人机织,是宜委任,每为吾兄儿陈事,千里犹对语。   《拾遗记》,吴王赵夫人巧妙无比,人为吴宫三绝,机绝,针绝,丝绝。   其机非伯余作,止是手经指挂而已,后人因而广之,以成机杼。   《传》云,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纯布亦自古有,故知机杼亦起于上古。今人工巧,其机不等,自各有法式,今略叙机之总名耳。      用材   造机子之制,长八尺至八尺六寸,上至龙脊杆子,下至机身,共高八尺至八尺六寸,横广槾外三尺六寸。机身径广三寸,厚二寸六分,先从机身头上向里量八寸,画前楼子眼,前楼子眼合心至中间楼子眼合心二尺二寸,中间楼子眼合心至兔耳眼合心四尺二寸,兔耳眼合心至后靠背楼子眼合心一尺二寸,兔耳眼长四寸。   机楼扇子立颊长五尺二寸,广随机身之厚,径厚一寸六分。从下除机身内卯向上量一尺六寸,画下樘榥眼,下榥眼上量七寸,心榥眼。心榥上量七寸,是上榥眼。上榥上一尺二寸是遏脑,遏脑木长四尺四寸,广四寸,厚随楼子立颊之厚。上顺绞井口,广厚同遏脑。   冲天立柱长三尺四寸,厚随遏脑之厚,广二寸,下卯栓透遏脑心下两榥。遏脑向上随立柱量四寸,安文轴子,轴子圆径一寸至一寸二分,长随楼子之广。龙脊杆子长随机身之长,厚随冲天立柱之方广。楼子合心,向脊杆子上分心各离三寸,安牵拔二个。   机子心扇,心榥合心,每壁各量一尺二寸安引手。遏脑上绞口向里两下各量七寸,是前顺樘榥后顺枨。栓透前后楼子遏脑,从心扇遏脑上,向后顺枨上量四寸,安立人子一个,立叉向后又量二尺,更安一个,各长五寸。上是鸟坐木,内穿特木儿。   卷轴长随两机身横之外,径三寸四分,兔耳随机身之后径,广四寸,上讹角。   卧牛子长三尺六寸,随机身横之广径,广六寸,厚五寸。自立人子,至卧牛底面槾上,通高三尺,径广三寸,厚二寸六分。立子头上向下量五寸开口子。口子合心横钻塞眼,上安利杆。立人子开口与筬框鹅口广同。卧牛上随立人子向上量三寸,安档榥一条,广二寸。   筬框,长三尺六寸,广二寸四分,厚一寸二分,内安斗子。其斗子内二尺八寸明辽,高五分,筬口上下离八分至一寸。斗子上是鹅材,长三寸六分,方广二寸,开口深二寸四分,横钻塞眼子。   特木儿长三尺四寸,版广二寸四分,厚八分。从头上眼子至心翅眼子量九寸五分,是心内眼子。心内眼子至后尾眼子二尺一寸,楼子合心。弓棚架,子版长一尺二寸,广三寸,厚一寸。弓材上六尺二寸,广一寸,厚六分。   椿子材长二尺五寸,小头广一寸,厚六分,大头广一寸二分至一寸四分,厚八分至一寸。从小头上向下量三寸四分,画梁子眼,梁子眼下一尺二寸明,外是下梁子眼,横梁子长二尺六寸四分,广一寸,厚四分,椿子内二尺四寸明。   蘸椿子长一尺八寸,小头广八分,厚六分,大头广一寸二分,厚八分。小头向下量三寸二分画梁子眼,向下一尺二寸外下梁子眼,广与搊同。拔梁长随两引手之广,长二尺八寸,径方广一寸,计六条钻眼子与引手同。   白踏椿子长二尺六寸,上广二寸,厚六分,下广二寸二分,厚八分。从头上向下量三寸二分,心内钻圆眼子。再从头上向下量四寸二分,边上凿梁子眼一个。上眼子下楞齐,向下更画梁子眼一个。   下眼下量九寸四分外,下是双梁子眼。从下倒向上量二寸八分合心,又钻圆眼子一个。   梁子长二尺八寸,广一寸一分,厚四分。   榺子轴长三尺八寸,方广二寸,两耳内二尺四寸明,耳版厚一寸四分至一寸六分,方广一尺至一尺二寸。   凡机子制度内,或织纱,则用白踏,或素物,只用梭子,如是织华子什物全用,其机子不等,随此加减。      功限   机身机楼子共各七功。   卧牛子一个一功。.   筬框一副全一功五分。   特木儿六个八分功。   弓棚架一功二分。   搊蘸各一副一十二扇,全造三功二分。      泛床子   用材   造泛床子之制,上至立人子头,下至泛床子地,共高二尺一寸三分,两边长与高同。   边,长二尺一寸三分,广一寸六分,厚八分。先从边头上量一寸,边上留三分,向里画第一个梁子眼。第一个梁子眼外空二寸二分,画第二个梁子眼。第二个梁子眼外空三寸,画第三个梁子眼。此眼外楞上侧面,凿立人子眼。第三个梁子眼外空三寸三分。,画第四个梁子眼。第四个梁子眼外空一寸四分,画第五个梁子眼。前后梁子眼长则不同,各广三分。   脚子槾上高九寸二分,广一寸三分,厚同边脚,除上卯向下量三寸,画顺樘榥眼。立人子边向上高一尺二寸,广与边同厚八分,上开口子深五分,下卯栓透樘榥。顺樘个随脚顺之长,广随脚之厚,厚一寸三分。   梁子长二尺六寸,广一寸,厚三分五厘。   凡泛床子,是华机子内白踏搊蘸桩子打缯线上使用,随此准用。      功限   一个全造完备一功五分。   如有牙口二功。      掉篗座   用材   造掉篗之制,长三尺,广二尺一寸,上下高六寸,两榥已裹一尺三寸明,心内安立人子。’   边长三尺,广二寸,厚一寸五分。   横两樘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二分。   脚槾上高六寸,广厚与边同。立人子下除卯向上高七寸,广厚同边。   篗轴长随两耳之内径,方广二寸四分,从轴心每壁各量七寸,外安辐四枝。或六枝减短。   辐枝长一尺六寸,广一寸二分,厚一寸。   篗枝长一尺七寸,广一寸二分,厚一寸。   凡掉篗是打榥丝线经上使用,随此制度加减。      功限   掉篗一个全造完备一功一分。   如是上有线子牙口造者三功五分      立机子   用材   造机子之制,机身长五尺五寸至八寸,径广二寸四分,厚二寸,横广三尺二寸。先从机身头上向下量摊卯眼,上留二寸,向下画小五木眼。小五木眼下空一寸六分横榥眼,横榥眼下空一寸六分大五木眼,大五木眼下顺身前面下量三寸外马头眼。马头下二尺八寸,机胳膝眼。机胳膝上,马头下身子合心横榥眼。胳膝眼下量六寸,前后顺栓眼。顺栓眼下,前脚柱下留七寸,后脚眼下留四寸。身子后下脚栓上离一寸,是脚踏五木榥眼。心内上安兔耳,各离六寸。前脚长二尺四寸。   马头长二尺二寸,广六寸,厚一寸至一寸二分。机身前引出一尺七寸。除机身内卯向前量二寸二分,凿豁丝木眼。   主豁丝木眼斜向上量八寸,凿高梁木眼。高梁木眼斜向下五寸二分鸦儿木眼。   大五木长随两机身外楞齐。两头除机身内卯向里量一寸,画前掌手子眼,下是垂手子眼。相栓五木后,除两下卯量向里合心,却向外各量三寸,外画后头引手子眼。   掌手子通长九寸,广一寸八分,厚一寸二分。除卯量三寸四分,横钻塞眼,顺凿子口。   垂子手长一尺二寸六分,广厚同前。除卯七寸四分,钻塞眼,开口子,与掌手子同。后引手子长广厚开口子与前同,除卯量七寸六分。   小五木随大五术之长,广一寸六分至一寸八分,厚一寸二分。掌手眼与大五木同,长加六分。   机胳膝长一尺五寸,厚一寸二分。机身向前量六寸,外画卷轴眼。后卯栓透机身两脚。   卷轴长随机身胳膝外之齐径方广二寸,上开水槽。掌榺木长一尺六寸,广二寸,厚八分,上开口子深一寸五分,下除一寸钻塞眼,随上下掌手子取其方午。   高梁木豁丝木约缯木三条,随两马头内之长径广一寸六分,各圆棍。   鸦儿木长九寸,方广二寸三分。心向两壁各量三寸四分,钻塞眼,各从心杀向两头梢得一寸六分,顺开口长二寸四分。   曲胳肘子长二尺二寸,广一寸六分,心内厚八分。从心分停除眼子外,前置七寸,后量八寸,钻塞眼前安鸦儿木上,后安垂手子上。   悬鱼儿长一尺,广一寸八分,厚八分。下除圆眼子,离六寸钻塞眼,安于鸦儿木上长脚踏长二尺四寸,广二寸,厚一寸四分。从舌头向前量二寸二分,口子内合心横钻塞眼,塞眼口顺长二寸四分塞眼向前量六寸,转轴眼圆八分。   短脚踏长一尺八寸,广厚长脚同,从转轴眼向前量五寸,横钻塞眼,开口子与长脚同。   兔耳长六寸,广二寸四分,厚一寸。心内一个厚二寸。下除卯向上量一寸六分,是转轴眼。   下脚长二尺二寸至二尺四寸,栓上两机身之上。   榺子轴长三尺六寸,方广二寸。或圆八楞,造榺耳径,长一尺,广三寸,厚一寸二分。榺耳内二尺二寸明。   布绢筬框长二尺四寸,广一寸四分至一寸六分,厚六分。内凿池槽长二尺一寸四分明,塞笼眼在内。塞眼各长五分。   梭子长一尺三寸至四寸,中心广一寸五分,厚一寸二分。开口子长六寸五分至七寸,心内广凿得一寸明,两头梢得五分,中心钻蚍蜉眼儿。   凡机子制度内,或就身做脚,或下栓短脚,或马头上安高梁豁丝木,或掌榺木下安罗床枧曲木,其豁丝木,所以不同,就此加减。      功限   机身机棍各一功。   大五木小五木二功三分。   脚踏五本并卷轴一功二分。   马头曲胳肘子二项八分功。   悬鱼儿鸦儿木八分功。   榺子筋框一功八分。   解割在外。      罗机子   用材   造罗机子之制,机身长七尺至八尺,横槾外广二尺四寸至二尺八寸。先从机身后头向前量四寸,画后脚眼。后脚眼尽前量五寸二分,画兔耳眼。兔耳眼尽前量二尺二寸,画机楼子眼。机楼子眼尽前量五寸,画横榥眼。横榥眼尽前量八寸六分立人子眼。立人子眼尽前量八寸,侧面画横榥眼。横榥眼尽向前量五寸,画高脚眼。   机楼子立颊长三尺六寸,广二寸,厚一寸六分,下除机身外向上高三尺三寸。上除遏脑卯向下量七寸,是横樘榥眼。眼长八分,樘榥眼合心上下立串跟,栓透遏脑。   遏脑广三寸,广同两立颊。遏脑心内左壁离六寸,是引手子眼。引手子上是两立人子,上是鸟座木,上穿鸦儿。引手长一尺二寸。立人子高七寸,前脚高三尺八寸,广厚同。   机身上引出卯七寸,卯下一尺五寸双樘棍,后脚广厚同前,高三尺。   卷轴长随机身之广径,广三寸四分,圆棍上开水槽。   立人子高九寸,径广一寸五分,上是高樑木,下是豁丝木,长随两机身广之长。   特木儿长随机子之广,心材子广一寸八分,厚六分加减。   大泛扇椿子长二尺四寸,小头广八分,厚六分,大头广一寸四分,厚八分。从头上向下量三寸四分画眼子,眼长八分,上楔子眼至下樑子眼,檀外通量一尺二寸。   小扇椿子小头广六分,厚四分,大头广八分,厚六分。上下梭操眼外一尺二寸,横广二尺四寸明,前后同。   砍刀长二尺八寸,广三寸六分至四寸,厚一寸二分。背上三池槽各长四寸,心用斜钻蚍蜉眼儿。   文杆随刀之长,大头圆径一寸,小头梢得八分。出尖榺子,长随机身广之外轴,材方广二寸,耳长一尺至一尺二寸。   凡机子制度内,或素不用泛扇子,如织华子随华子,当少做泛扇子。      功限   罗机砍刀并杂物完备一十七功,如素者一十功。      小布卧机子   用材   造卧机子之制,立身子高三尺六寸,卧身子与立身子同,径广二寸,厚一寸四分。   卧身子前头幔外横广二尺四寸,后头阔一尺六寸,先从立身子上下量摊卯眼。立身子头上向下量六寸,画顺身前马头眼。马头下五寸四分,后是豁丝木眼。豁丝木眼下量三寸二分,后横棍眼。横榥眼下离一寸六分,是卧机身眼。机身下离二寸顺身小横榥眼。小樘榥眼下离二寸,后樘榥眼。横樘棍下以一寸二分脚踏关子眼。   卧身子除前卯向后量二尺五寸后脚眼。后脚眼上,分心两壁顺身各量二寸,画横樘榥眼。横榥上嵌坐板。   马头上一尺三寸,广二寸,厚与机身同。除卯之外,离九寸开榺子轴口。上更安主榺木,厚一寸。   脚踏子长随机两身之广,槾外阔六寸,内短串二条,径各广—寸二分,厚一寸。后短脚槾上一尺二寸,广厚机身同,下安横樘两条。   辊轴长随机两身之径广,方广一寸六分,圆棍。   豁丝木长随机身外楞齐,圆径一寸四分,破棍同前。   鸦儿木长一尺四寸,广二寸,厚八分,两头各留一寸,已里钉环儿,中心安鸦儿木。   滕子轴长随机子两马头之外,榺耳内一尺七寸明,耳子长一尺六寸,广一寸二分,厚六分。   筬框长二尺二寸,广一寸四分,厚六分。   攀腰环儿长三寸,广二寸,厚一寸二分。   辊轴耳子长二寸四分,厚八分。   凡机子制度内,或三串栓。马头造,或不三串,机身马头底用主角木,有数等不同,随此加减。      功限   卧机子一个,榺子箴框辊轴共各皆完备全五功七分,如嵌牙子内起心线,压边线,更加一功五分。   解割在外。   
13,241
艺藏
工艺
雪宧绣谱-清-沈雪芝 - 副本
賁 00 00 00陙 0^唂N 0O銅 :N銅KN噣薡0~楾[ 0 O 0 粂焴 ^ 銅:N孨 褠鑜瓔焴 ^ :N>R 錘焴 ^ :N銅KN婲0>l弖 0錧皨 0 ;N褠魦 q 嶯IN:N0Il鰁 0鳶zz 0莧N 0錧 0茓hT@b\KN'Ype 葉錘;u  魜鎷嶯O銅KNr0/f錘 0讒 0篘hTlQ餱銅髨 鎦D塴Q餱銅髨 u髞mQ^孴鴭疧KN}Y 闛%t錘銅 N颯翂hT銅KN噀嶯^嗐w0IlU錘eg 娿~%Yu *g g齹 TvQ禰0魰 gKN 鍌N@b饄4Tu+Y篘0U泤up競 bS wZ 泤^椼~ bS鄀 O誰0媠 V 0bW惏 0 泤Yeg橸嶯垟錧 R`Y駇7^ N(uop踦KNIQ 翀6R藌b 玔-N鱏:N垟^y0 ncdkR^N娿~0蟼W 0\g3朆g 0 z槜[4l岰Qt^ WSwm!岹YsYbS wZ t^AS踁0齹嶯N:\鈤 N銅 0誰NS蟸 0NwS W[ N>悷|抾 筽;uRf0錯邩醼粸孨 NT0CQ孴-N ^錘臑燪 >eR_WSwm P嶗S 恊0RS貼籗 /f^y_NAm0 N褟 g颯魦 R Nwm~l2棛欗VKN銅0梍vQNE^ __R鴭]_ 蛃鍌Kzt0~榲Q誰鍌UO 隭'Y+Y@b N齹鍂_N }嘄銅KNsYP[ N N臺齹魦0蔔N菈齎 /g:N齎z侹NZi 銅S_vQN0 00錯,gKN:N/f sb鏴6R O錘癳誰 N禥 ~v煆 N錯 CS虘 b銅KN潝 I{嶯~v錧_N0n錘[邁CQt^ _WS m漅NO 垰W~v' 﨩塖錘鑨01u/fXn0仠 _l YmKN銅 踁b 茤0暋[錱 钀錘銅錧褃;`Ye`N4T縎sYW坙[N[錱銅罷0陙琋^髞 _@b銅 0a'Y)RT螾 0嶯O 緗輣:NN@b*g g0悧_2棛欍~c刦N'YO\ ^\+Rw] [U\枡'^ sS餱 dk2棛欗V銅_N0 顣UO錘鍂餱 錘垟誰鍂KN0 鐍麜vQ[錱緗垑cck N{廏PP :N@b&TN6q R蛻vQ篘u0ft^NsYu嶯琋^ 蜰KNf[0萐ft^洀N 琋^銅褃bce0[薳)Y%m Ye銅陙賬0婸`vQz侹N N済 O_N R嶯WS恠Y^僨[!h D柧嬨~錧 鯺[;N鸑 薡茓vQ篘0魰镾@b寛斦l 穨瓇迯縭 s NfSf0*g郠[舥 舥 gR 嬍v鏯vQz侹N N O 婲KN鄀葉_N RP錘匸 﨩KN{Q舥 舥 z魰 R鰁鰁镾@b屨l0[KN婐f b垟誰^ g@b譙_N \ f[ q  `N q 鏴誰 騗0鈋焋銅錘a宨r ir陙 gw S_>ew0鈋翂'k篘艛筶KN;u ,g嶯Ddq_0q_u嶯IQ IQ g43 S_◤430\o^y軶Q 錘癳a袕鏴誰 n g梍0鈋萐N8n錯,g 聣vQ/gKN銅 R_蕍 g梍0ENKNENKN B惿)Y鋁KN魰 CSb_N` FOeQ>T顅 鄀 N颯eQ>T垟 sS鄀 N颯篘>T銅0 孄晇Q 刄 q 錘:NNz倠N_N g緗甠^'YKN`0坙[NsYP[ 嶯銅梍KN_N CN^\vQ陙銅KN薡膹嶯RS0NirN婲 N垟N誰 [`鎷韹 :N{|+R 皨KN0錯bN孨ag b孨 N錯 遺Nag0!k:N z錘弖vQ颯 OKN誰 +R:N槝錘靊vQ N颯 OKNa 韹2k酫sYP[KNfSf_N NRBl駇 /g2k酫f[銅KN g乢_N Nbe塵迡0飝peg b 00dk1 N Y顣 N燫[ Nf?z0俌/f峇 N 鄀NW[ N陙孃Q 瀃鄀韹 N陙[鶴_N0 00遀+Y絻絻-N齎 靣諘錧z侹NfN30`NKN鄀梍 N齹 奒N鄀廭 N齹皨 皨KNb鞁bKb菑嶯噀 R\齹酧NL0N篘輣z {k縊Oo`0 飈 q鄀 O 俓 N錘/f0 O銼錘eg 酫齹bNz侹N T p[ N gvQ靣袕KN駇胈 N N颯鑨KN緗l0 nml5u 瑆o`sS 抇YuvQX[N憉<OKN T 葉鄀錘厃vQ駇 愱仐_KN誰 俓^u篘KN'Y綼 NN@b岓 Nx^ 銅慛NN蒚:N/f 剰錘/f腫銼蔔鄀痬KN瞏 乕靣錘pa[倂Q}^鏮 PvQ O坈KN砇_N0[ g靣藌硩錘 OKNKNz Ee蜰褢體fN嘫sYyr婳0fN餱4T縎坙[0 00 00鱺 00鱺 g N'Y鱺鏴(u錘銅譭崍KN箯 Ee孠N箯鱺-N鱺鏴(u錘銅sYc圞N枅 Ee孠N枅鱺\鱺(u銅鍅e\sY禇KN\鯪 孠NKb鱺0鱺^錘銅0WKNE^:N^ \鱺蔔Y N(u0'Y鱺 g^髞N 悗N'Y鯪 N8^(u08^(u:N-N鱺 Ee>N錘:N婳0-N鱺*jt 匭YT晫N:\mQ鳾0t$N飠T N鳾筫 -N孨:\W0筫飠KN匭 N鳾kQR g/嶉昁N<w0闀 0W[Gl 0 pe貜R0髼甤 钑*jh_N譕麐俌陼0 <w^N鳾孨R 貧Yt廍\-N踁R 匭t廍\-N NR0闀KNar {俌<w vQN:\kQ鳾踁R0俌鍿V0闀KN匭飠N鳾w<w 鍌\F 鍌翓L 輱TNR 酫AS踁<w0 00鱺^(u鏴莮kp^ c銅0WKN$N飠 ^韗茐銅0W:N^0 00鱺箯鵽俌梶竰 鎉骃TN 曕e歔 -NN:\0 00鱺髜鎉骃TN }v蒱眫AS踁:NKN0 00鱺墧鎉骃TN N鳾擭mQR0 00 00秅 00鱺秅 N硩 Y(W鎉骃KN箯:NY 孨匭 0貧孨:\N鳾 匭硩芉Y硩KN-N *j輱N:\孨鳾0Y硩祣S_孨 NS_筫 輱0WN:\ NS_W 輱 NS_N:\ N鳾 (u錘琡韇KbKN]0*jS_ NN N祣bNW[b_ 錘^\匭硩0秅b椀~晫N:\N鳾 ^ N鳾 歋kQR硩瘇貧孨:\mQAS孨R 0dk1\-N篘珟^奒N0鍌菑鍌 N蔛秅貧KN^颯蠎:N燫螿0PW TPW 譕岓Q貧N:\踁鳾 0秅 N2k貧 貧R琤聛1Ys^ ENKN羳c x 髞嶯踰0鬴 N2kNO NOR顅媿褟鱺 虁臺颫 颫R簚l翋 ENKN匭$O Y{P0 00 00jR 00 00jR淸\ 淸芠 淸R0蟼mg0S琋唙 gKN0 00垟 00 00垟 銼 g踜垟 g苸 淸銅篘骮KNb EN N颯梍鉾0!kR蟼垟0 \ ;煏^潝 N$OKb 蔔Nnmp鉾0(u違'k垟 苸 N蔛踜垟 ;煏^)R f$OKb N蔛蟼垟_N0 00 00jR縹 00酫縹N迆(迆 N T}0}, 0闚<y 0 \燪菓c0}0 鑜 } 觺裇 T0 } 唊 g觺IN)俌痵 'Y~_N:\孨鳾 $NKN0jR臺嶯痵KN$N飠 OR:N孨0 00 00圧縹 00縹{S繯 RO9h9hN7h萐{樆SvQ{|觺 R銷w嵺k0c縹KN觺{榿g\ 筫齹鄀 NP烱N _0酫縹N迆'Y~ NAS9h 酫N9h臺$N襼0圧鰁R$N襼 '}歞vQ飠鳾笅T:NN 錘eQzT[0萐(u垟嶯{c'}KN鳾笅魰 迯z N踁!k zT[鴙輱~R笅 縹CN N10銅髞縹=\褟鳾笅鰁 迯(u韜垟$N N!k O騗銅KN縹 Nce 6qTjR NvQ垟 czT縹 dk:Nf[銅KNRek0鍌銐銅錘T 陙 N卂0 00 00jR垟 00銅N縹髞=\ 臺s^gSvQ垟嶯邩c( 0鎉 O 0 P[lQKN邩c≧0 鑜 ,{孨c_N0 )KNb 錘jR垟T[KN軃縹 禴 N$OT[ 垟颯EN(u0 00 00em4l 00酫N祂銅誯KNT *gl弔廗NHQ Q喛~KNb踜 N硩嶯魜_N {4l錘裯齦KN0剠蕓蘘菑蠟 豐縹r n4l蘘 N蠟 遬縹r0違鉙%m淸0諷%mKN誰飝s^鰁jR N N(uKN縹 d:NF'Y\釼 +T 倳^ O%mm硩 (uKN0{榹弡S{槯_ R菑Y菑蛻0em誯Pr^ 6qTl弔0em 0魦噀 0 齦m_N 譕T4l) 00 00垟誰 00 00P焾 00酫f[銅 臺HQ陙眰IS薡0P烱N慛 R漁╔;u,gKN箯縹 NO垟T[ gj屟S耂`l鶴eQKN鶑0s^b椏~ROs^S SR N魜 g弖芠 鄀弖芠Rs^鉾0 00 00b垟 00( 0IlfNlb臇 O 0 覊b槝鑜0 鑜 b 箁:R_N0 0刕P[ 0 迾b唅媑0 鑜 茤_N0v^髼 5 0 0W[Gl" e 0 b dk甆R04TZi^ NKN螛餱b 蔔偤N餱塩b 6qRs^籗KNR 髼KNl30IN愖O\Ob0 b 0魦噀 0 $O_N0 IN NR) 00酫眰ISKN眰鯯 眰KNrb倓Em \駇 b\Em 倓駇鯯KNrbckbObwS 鄀 N虁Em b楍m0vQ1uEm 駇 RybT垾cKNY (udk垟誰0b錘T垟鐍MR垟 8oSvQr\俌眰KN癳~0鯯KN閆Gr 刜闟R錘匭 $N箯唙P N{槩b垟'Y陙刜孨R髞鳾錘Y ~輱R笅 sS{(ub垟bKN0T垾cYR楽 媦b臺S 垟N臺P0P焾Nb垟 臺鴙郪 :N(u CN颯O眰鯯KNrS繯f魜0漡r^Rb垟KN誰 T0眰J叡倇 N臺b垟0 00猤 gckb0蚐b0ckR1u箯 髞-N 蚐R1u-N 髞箯 鏴誰(u蚐bY 褟 NASYOt^ RY(uckb0 00酫眰鉻 Y郤0鯯GrN扤0漡Rgk vQ>f鶴KNY 銅誰孠N4l飴04l飴臺{樰嵒yN縹錘RfKN hQE^KN-N 萐{S饄 sSg'YKNE^ N N颯菑$N縹0 00 00USWY垟 00 00WY HQybTyb0逌!k鴙唹0瑀Yr鴙昁N0俌,{Nyb1u箯w(uP焾 ,{孨ybS_NybKN-N N垟 ,{Nyb{榊uN縹KN櫀 錘筟,{孨ybKN垟,{ Nyb{槬ceQ,{NybN楽笅 Yu,{踁yb筟垟KN櫀,{踁yb萐ceQ,{孨yb楽笅 TsS漁dk ╟0FO陙,{孨ybT 垟 N臺P {O曧w耂頬 錘蠀垟鶑 孴縹r 髞箯=\Y蚇(uP焾 蚇Yu4l飴0 00 00蘏WY垟 00蘏WY 蚇USWYKN誰 錘,{踁ybceQ,{Nyb0婳俌,{ NybceQ,{Nyb S_,{Nyb孨RKNN ,{踁ybceQ RS_,{Nyb NRKNN0 00USWY垟 縹r偩枎NWl弻Tz (u垟儚f (u縹儚梶蘏WYR垟韜 縹rf嶯Wl f嶯孴z (u垟儚芠 (u縹儚苸0 00USWY違淸嶯nf愩~罷KN眰IS 鍌踜R}唍f愩~罷 N淸蘏WY(鸞8^銅錧 踜N g(uUSWY0dk^梇OKN銅誰)0USWYG恖彉bY垟 鶑f2 r傹l剠蘏WYG恖彉bY垟韜 Ee N2棃旟 r傹l陙蓧t仛S0酫l彉baY (u垟a韜 眰IS0踜唙 gKN0鍌P['Yr^魐漡 R(u垟 N╕eu0 00瀩Q>\ nf惲TN(uWY垟0 00 00Nb垟 00dk:N蹚嶯眰IS 銅踜(uKN N違淸嶯並NhQ钀0Nb箁Nbir;NNb0銅 HQ(u魐垟 T(u*j垟嶯魐垟KN N 俌Nbir_N0NbR颯a並N箏 N TNw0N1\0Nb垟KN N \淸(u韜魐垟 錘a侂KN猂0濳Nckb椝z 猂S_並N-Nb楁]猂鎉b楏S猂骃 $\淸鑜a嶯h漡藌0W0d梕+eir 骲*rKNY縍0vQ骲*r\O縍(u汻l彉bKNY {(u韜垟 CN齹Nw0 N踜 郪vQN侙vc {(u曧w絜垟 縹{榬侲m {c'}0 00萐淸Nb垟 違d0m0p0!0&0J濳N{|00鎡罇0檪蓜0AS蔣筜 噀1_瀧| R N臺Nb垟0 00 00鷶垟 00俌銅銺餛0T[罇0貼d03/0&!0噀|渰|KN虁钀 +g(u鷶垟0鷶芉虁钀KN箯 (u曯v垟0b臢ckb b|Q蚐b :R縹O醤 俌s^鷶6q Ee岤攬0{槜|縹臢ckb 'Y噑nf惲T 緗罷R臺|Q蚐b0鍌yRnf惲T(u蘏WY垟 緗罷R蘏WY垟KNb楐f燫絜垟0蘏WYr侲m 絜垟r傫m0 00 00;R逌垟 00俌銅 g逌KNir bv4Yy 漁╔斵淟u HQ(u縹逌!k斠R:N箯 6qT憵箯(u韜Nb垟苸縹 錘a尳飠 匭2楘攬擪N0W O縹rRf t仛S0俌虁f~ R鷶垟(u駇r侹N~ 憵箯(uEm~0逌噀R褟垬Y{樒~ n N颯nU\'Y0郪vQ逌!k (u垟錘;R;uKN_N Ee;R逌0 00逌誰 g N 俌 N魦 N簨虁钀'Y\唙(uKN dk銅RI{罷@b淸0鍌-NI{罷{槩b逌0b逌 N(u鷶垟 漁╔斵!S 褟!S箯Y(ub垟0(u醡r偪~銅vQJS !k嶯vQ虘(u駇r0!SYN,{孨逌cY vQ魰{榊u鶴4l飴04l飴KNb (u$\EmKNr'}{c O乬S苸 錘絜垟誰講嶯vQ N(絜垟誰翂T) dk@b將b逌_N0緗罷R g孨N郤逌0郤逌 NYu4l飴 逌燫芠 (uWY垟誰銅KN r偊N箯Em 虘駇0N絜逌0HQ錘WY垟 (uYr偪~R43朾楀N銅0W T錘絜垟R逌 O逌(W悥皊KN魰 錘諷u≧KN魜0講RI{(u縹鷶垟Nr ;R逌Nr 酫孨r-NI{Rb垟 NEmN駇$Nr 絜垟Nr 酫 Nr0郤逌\髞JSR WY垟孨r'Y陙NR髞 NR WY垟颯燫髞踁擭r0烆vKN6w0{(u<Lb臺>垟(<Lb臺>垟誰0翂T)0(uWY垟 nf惲TUSWY 緗罷蘏WY0KNb梤倻[駇 KN虘r倻[Em0﹢NWY垟0違﹢駂>f2Y R{(u{c'}hQ9h縹<Lb臺>垟 N講WY垟 r倧_0KRnf惲TNWY垟 緗罷R{槑NWY垟KN N燫絜垟 絜垟{曧w|Q(uWY垟縹r侲m 絜垟{ z駇 錘al( 0fN 0 瀩Ql踜 O 瀩Q唙u髃0苸踜錘陙)n0 0ckIN 0 孌枆苸踜0 0髼IN 0 l l殤N俌荝蚐 恄萐俌EQ蚐 sS 0塻莧 0襼0) u≧0 g;^KN灕NWY垟 '^箯R笅(u曧w絜垟 彇瀧| +R {橊mEm N踁r 絜垟@b(uKNr倻[gEm0 00 00墍eQ垟 00違眰IS(g體淸KN0墍eQ nf惲T錘苸}v蒱縹NB\ HQ(u鷶垟鱺錘:N0W vQ N(u曧w垟 N0WKN縹噀N祣N*j N颯 N N T縍0眰鯯漡r^ T錘蒱縹lN縹KN虘 歋KN俌墍 Ee寜eQ0RI{nf惐傱S漡r^唙NB\-NI{罷R43朾 4NB\ 3枌NB\緗罷4NB\ 3枌NB\髞 NB\ 鍌郪3朾桰Q踲 N颯髞踁B\0h體KN'Y N颯eQ蒱n}:N墍 彇a(u垟錘QKN 弖鍌Q6q0墍KN歋剠 3枤S 4杽 剠髞饄0W0蒫n}鰁HQ{樿la N燫鷶垟 講錘曧w垟 俌MR0 00鍌銅'YE^ hr^KN'Y 髞刜 N踁鳾 體KN貧髞N孨:\ 43朓Q^ 鴙籗u軓 4朾梺g駇Y N颯 N(u墍eQ垟 (u曧w垟0 00 00SbP[垟 00N鏴垟誰KNN 蔔違眰胈(uKN0vQ誰(uASN鱏bAS鱏KN垟 hQ9hKN縹0垟鶴0WbT 彇錘垟拏諂縹NS:N苸T[ sS`桾[箯 N垟錘鶹KN0T[sSP[_N鶹 N≧ sSSb_N(Sb 箁墧_N0N歔R髼 魒 瀀鯒 錘墧墧ir_N)0縹{榹cS 垟KN N Nc汻N{S0汻 NSR蛻P['Y {P[\0bN&v dk箁RI{nf惲T0-NI{錘 N sS(uAS孨鱏垟0R圧KN縹 YO誰唙 T0鍌銅hQSOKN眰IS0踜0體(g (udk垟 HQ蜰╔敼!SSbw 漁!k 虘0P[{S芠 N颯20W0 00 00垟 00sS曧w垟0郪vQ曧w耂晵N(u Ee尲0( 0魦噀 0 鴙昐_N 蜰(WK\ N0 8\,K\_N0) 00 00c垟 00NUy垟鴙褟0FO靀9S垟錘,{孨垟'}<,{N垟KN-N c垟R,{孨垟'}c,{N垟>\KN-N0垟鶑{S N颯曧w耂頬0 00銅L圛僨N l彉bY 淸(udk垟筽;u蔛鷶jY (uWY垟0 00 00諂垟 00譕 T蒪環P[垟0垟誰(u'Y0苸孨垟0'Y垟]N鱏髞ASN鱏 苸垟AS孨鱏0'Y垟KN縹 g梶 g苸0茐銅鯪KN'Y\:N芉0(u]N鱏垟 (unfN縹 ASAS鱏垟R(uhQ9h眰縹'}{cKN0vQ銅誰HQ錘'Y垟_hQ縹鶴0WbT dk垟彇鰁鹹襝 N Y N N0苸垟陙 N N髞JS鰁 _梶縹諂垟:N苸T[ 彇 N垟嶯T[-N錘鶹KN Y N:N,{孨T[0vQ轛l廗N垟 蚇{,{NT[KN烻<w ,{ NT[蚇,{孨T[KN烻<w 錘T{|╟0臺蜰烻<w 諷vQf嶯Ste_N0誰NSbP[垟\ T 'Y_0 00 00:R垟 00(:R銅KN:R 髼NPR 0U鯒 0 錘垟鶠ir餱:R /f_N0 dkS_漁 0U鯒 0N鶑R 髼 泋 )垟N垟鴙迯 :R ,{孨垟蚇{,{N垟KN烻<w0垟鶑{樒~俌|淧[ 譕N潅粸 N垟CN:N N罷0 00錘 NAS NR :Nnf悎斦l0 00 00<Lb臺>垟 00( 0ZS艝 0 臺 :R_N0 lbP[筫0酫鴙╟d餱<Lb臺>)(uY嚇Y >NvQ婳俌眰鯯KN0k唜孠N{0篘KN梶裇0c圞N苸zd 蔛zz慛0s^4l(uKN0<Lb臺> 垟垟鴙< '}KN0,{孨垟{楽_,{N垟KN-N '}<恦Q縹 蠀垟嶯縹 N0,{ N垟c,{N垟KN>\ ,{踁垟c,{孨垟KN>\ O銅b俌N{橯 N2棃旟:N N0<Lb臺>垟@b淸KN縹 銅ir梶縹颯(uhQ9h 緗N9h颯圧:N孨 dk:N縹珟苸奒N0(俌,d縹{| 譕錘vQ迆KN痵箁,dc Eew,d0,d 銼 T  0 \砆_N04T篘N Tmg轢眰縹)鍌縹珟儚梶 N9hN颯圧髞 N踁 NI{0 00 00絜垟 00絜 燫嶯諲垟 NKN0( 0<y" my邁 0 絜嶯竸]_0 鑜 絜 箁@w_N0 0_[P[ 0 銷麜^墛絜嶯珟0 )vQ垟誰弖 N芠 gk Nv^ ;m N辬 耂頬 N臺P0悗N踜p峿QASKNNkQ 悗N慛4l體aWASKN孨 N0踜p峿QKN緗 絜NB\嶯WY垟KN N蕍緗R絜垟:N0W 蛻 Y燫KN颯髞嶯踁擭mQ 違,{孨B\NR0W縹{橒v N颯 Y搇0髞嶯踁擭mQN俌KN OB\B\ N鴙ヽ0縹rR嶯N{|KN-N0Wg醡 錘!k 絜駇03朾桰Q2(ur\ 4朾桰Q2(ur傫m 錘g醡:N0W @b錘Yu/eM43朾桲N!k廭04朾梤g駇 vQ0WN颯儚3朾桲N0W駇Nr0 嶯43朾桾垾cKNY {(u曧w垟 r倇槍Tz N颯2桳u;uKN鶑0vQl彉bY(u韜垟 錘諷W;mKN魜0髞踜p峿QKND*r R(uP焾 N(u絜垟0(u絜垟 T {O垟俌{0悗N絜垟KN(ug;m 婳俌Nckb桲NN 潣魐絜 槣e絜 厪*j絜 敇萐魐絜 誰eu俌薳垟(薳垟誰翂T)0y樚0﹢y伿S*j箏GW渆絜 穔RT眀 絜0鍌O茐bT茐KNN vQ絜誰萐彇縍 _0郪鄗誰:NKN N齹=\>N_N0 00 00薳垟 00轛薳vQ垟_N0俌銅N骲騠KNh(g0?嘖N櫉菃0)o纎KN鈒jm 垟NKN:N骲騠0?0)o纎 唙淸韜垟043朾0駇Em誰 N絜垟 T0 00 00cete垟 00vQ垟誰|Q絜垟0WY垟0c垟0曧w垟 gKN0俌銅慛遬 SmY(uWY垟苸縹 sSte垟_N0醡Y(uc垟0曧w絜垟,乬醡Y(uz垟 $\苸KN縹 sSce垟_N0 00 00Z啚[垟 00vQ誰KN_嶯cetecete瀃 NZ dkRZ啚[v^(u 錘瀃b_Z0婳俌銅艛;uKN篘b0{;uKNq\4l篘b cIQ縹43朘N钀MO(u薳垟蔛祣*j耂昁N韜垟 垟<w N颯 Y 垟鶑 N颯2 @b錘臺(u祣*j耂昁N韜垟 N艛{KN;u誰:NKN0pSX0敇 N03T[0鉙覊唙IQKN4朾 唙淸祣*j耂昁N瀃垟 O縹IQ悥 4朾梂 N髞豐f聣KN茐縹牁0潣03w( _a 0壃NK 0 3w袇Amw0 0鑜 0 3w wkwKN魰0 )0tf( 0塻莧 0 顅鄐P[_N0 )00厪0C(C T 潣 0 0魦噀 0 ;僟N0 )0<;焋S>( 0莧wm 0 ;焸W寣0 髼 牁 0箁;燂z_N0 0CS褢筫 0 _銼;SfN 孠N }寊0 )0(3韾 ( 0塻莧 0 (3韾 髼韾 講3箯钀0 )0aw(3俉 擭髼{|Z 髼 5g )U0彉0敇唙IQKN3朾 淸韜垟0z垟 8o髞嶯Z 錘>f3朓QKN踲 W刜NEe銅az 縹a苸 ra醡01uz 苸 醡 髞嶯鄀 ON0WI{ @b孼哶N0(2棛欗VKN銅篘b 唙WY垟0|_鰁餷 gq_KNfN 騗 geQ-N齎 *g錘eQ銅N鰁鉔:NKN)q\4lz;uKN{a:NKN0婳俌w凍S磛KNq\4l0e圧KN體0s^軓KN4l 唙@w╔Y (u芠垟駇r0 N@w╔Y (uZ唸斸mr 誰N N T0違垟彇{z N颯*j渆 N篘b g+R30 00 00錘 NASkQR 垟誰'Y亯Y鉾 $\ g{権SSvQ(u垟KN誰 婳俌銅顁b_KN+s瑀0螛-NKNh0s^0WKNN踜! vQ踜詆苸 靹~g 淸鴙;u?zKN縍2(uWY垟l(uce垟0垟Y踜(u薳垟j(P[ 0S惙_蟸 0 T眀KN(g u嶯j+g0 0^鯒 0: 曐k_N譕尓g踜0姽r猤6q0 )(u絜垟0vQ0WKN\ R鳾 騗0 00 00銅亯 00 00[縍 00縍sS鄗誰_N0鄗誰KN,g(W;u ;uKN,g(W1\E^KN*j謟'Y\筫W 錘:NA~{弖芠KN芉 Ee淸HQ[;u?zKN钀MONY`0钀MOR軓褟貧 N g'Y\Sm醡KNR qY`R≧Y梒kO gwO鎷euKNR q vQg亯(W g詋婳0詋婳鄀眰IS0|渒0踜0p峿Q0篘ir0q\4lKNR +Y錘*j謟0'Y\0筫W:NA~{z芠KN芉 錧\OKN{復0鰁魰KNY\N鹼 q dk妌f怟N罷_N0鍌:\E^KN-N 銅q\4l0玔縦0篘ir0h(g0眰 RBlA~ N躟錧\OKN鰁魰0R萐 N(Wdk婳0 00 00M憆 00 0hT<y" 錧 0 RNd孠N噀 dN}v孠N鄗 }vN褳孠N鼮 褳NR孠N麨 擭茟Y-nKN銅 萐Bg踁鰁擭r侹NMO錘鄗孠N鏬0 唙奙憆俖N0蔔@b(uKNr'Y+RN :N~0臑0R0~0+}0褳0}v0恎KNR蟢r侹N-N駇 Em0Sm0醡T gASYOr傮亴NASYOr侹NY0萐恎KNR蟢r侹N乬醡 唙颯N}v鴙c }唦vpeASr N齹=\_N0Rf[R闟{樿la嶯p聀湝f 'Y~Nr傭]硩擽(u-NI{罷錘 N R錘n燫Y 茐@b銅irKNw秗 鰁鰁bc垟錘TvQr0婳俌眰IS-NKNCh眰 儨[m 鯯淸~ 眰淸~ J厹[駇~0nf惲T 蟢r侹N-N駇Em N踁r 眰鯯箯Em -N駇 凈vY醡 騠Y駇 (uUSWY垟0b垟GW颯0緗罷R凍S颯髞擭mQr 眰颯髞ASYOr 眰r傕e歔 眰廲kb桬m 蚐b楍m 鯯R蚐b椺m ckb楍m鯯(u╔~r -N鯯(u螼~r 閆鯯R螼~0-N~TzN垟 &q鯯(u駇~0駇mTzN垟 痝鯯RhQ(u駇m \(u駇~0-NmTzN垟 ,g醡m0-Nm0駇mTzN垟 (uUSWY垟0P焾 縹╔0pp孨r Eedk箁'Yeu_N0鍌NwKN銅 RCh眰萐 g@b 鉻 鉻鉻 N T0N鉻KN-N N0-N0鎉0骃0-N箁R孨 Nr0{樚SWY垟錘孴KN鯯冮Z駇~r -N駇~r ╔~儚駇KNr &q駇m (uLb臺 垟錘>fKN0縹眰淸g苸 鯯儚梶 儍$\梶 鍌'YE^}唄Q9hN颯0倓g~r0ppr倢TzN垟 P焾斿N孴KN{樶m芠r c垟莧P[-N臑r SbP[垟0dk>NCh眰錘:Nw崑O30諲蛓眰KNNw 茐;u?z $\{樎S聣w眰 錘:NM憆0閆0駇 Em0Sm0醡KN芉 vQ-N萐 gR q錘;u?z:N;N 漁;u?zKNr侻懣~錘w眰:N;N 漁w眰KNr侻懣~0婳俌4l╔;uKN眰IS 踜0p峿Q0篘ir0q\4l 闟 g(u4l╔縹 NwR{橉yvQ)Y6qKNr M慘N_N0 r侹N'Y蘝 R璭璭 N颯(uw(嵱g縹(譕 mr)0 00錘 N:N/g銅奒N0鍌nf惲TKN(uhQ N輨 1u N踁r傮丄SYOr 嶯輨KN-NR駇EmSm醡KN頬 颯N孴違褳}v孨r 銅KN梶 FO N踁r (uP焾旘]硩0n緗RrnY {(uP焾0USWY垟孨誰0f噀棬N 0昳r譥 0 媅銅 緥r偩|橸 q\4lR軓褟KN |i枟_駇儛KN誰 篘irwQ粀:wu≧KN臽 眰瀬g饉~礦cKN`0 vQSOsS(W嶯rR駇Em 俌;uKN豴Xb0 00 00骃酫:Nr俴QAS gkQ vQ郪觛 +R 酫N~v踁AS g擭0N觛慛 r倧柡N 豐 N彇)Yl錻n0bNN鏬賐 豐 __ g錘(f錯@b梍KNr 諎KN蔔錯 豐 錘蔔錯@b梍KNr 諎KNf錯 萐豐0豐 N颯梍 wz r Nf T 獈 %Y悩蒚0 俌@b妢/}CSr傦S_N0銼 TR梔:N焴R :N焴諷 d嵮:N} d嵞:N  :N焴烻 :N臑9Y (髼HQ) 9N臑:N 臑}v:N臑 (髼)Y) 臑褳:N(髼Mn) 蛡R:N纞 醡臑:N臑f (髼J) R椦:NR梤 (髼繯) d峈:NR梍t N鍂蔔UO T_N萐纞孯梔 萐屚俁 踾'Yd 焴皡 萐孍m踾 N鍂蔔UOr俖N0WSSKN T妅 銼蔔KN錧_ ^梈S惌嬄 焣緗觛錧 唊鄀錘ckvQ T 歔vQr0蔔,{nc梍嶯^@bR` T 恎vQ{| hvQ'Yeu 騗0 00 00BlIQ 00IQKN'Y錯g 苸opkpb桰Q3 虁IQ403Rf 4Rff 鄀q\4l0篘ir0p峿Q0踜0眰ISN_N ╟KN玔[0hVwQ箁N_N0;uKNR43 違\旸d0艛;u0筶;uR6q -N齎;ub N=\6q 銅R N颯 N|Qfdkt0BlIQKN誰 俌IQ(WirKN鎉 R鎉f 骃ff(W骃 R骃f 鎉ff(W N R Nf Nff0鍌4lKNIQ CN(W N0@b屾]0骃0 N0 N b 00_N 虁_Nb椞KN魰 gO q RIQN(WfffKN魰04lKN纎 鹟 譙IQYRf轛 )o 譙IQ\Rff0s^4l軓Rf 褟RffirKNq_嶯4l 褟4lRff 軓Rf0vQfff唙豐vQ,girKNr 違opkpKNq_ 嶯4lR,gr蚇(W q0陽KNIQ茐螛TNR陽踲嶯N IQN踲嶯NT墻N6q :NvQIQKN鱩 T Nr俖N Ee陽KNIQ儚{0鍌0W\ IQY 鄀菑嶯篘b 潣_N 榑N ;焈N 厪_N 3_N -N3w_N( wkwKN魰) 唙3朹N0^/f 唙4朹N0俌UO 梍43朘NRpe R錘;u?z鍌r^RKNb ^鍌r^RKNIQ錘BlKN0 銅KNBl餝嶯IQ (W(u縹M憆0b桰Qr侲m 虁IQr傫m OL 00 00 004l-NKNIQq_ 鄀簨;N;u?z ;NNw 嶯'Y+RNr侹N-N T恎vQ駇EmSm醡YpeKNr 錘餝IQKNfff 違4l-NKNIQq_ 瘇(u╔ppr0篘bR艛;u(u}v錘諷f (u╔pp錘諷ff0筶;u篘b R{樒\湗r侹N N T 芉vQr傚N(u縹 N齹豣N<h 諲ir萐_/f0'Y酫4N鰁KNBlIQ (Ws^鰁KNSOir }咥S\IN苸體 鄀ir N gIQ sS鄀(W NS_SOOvQIQKNT虁0;`KN IQR3f4杅f rRfEm梖駇 孨IN俰KN0 1uEm 駇 1uf ff 臺BlvQn 孴N誰俰KN0痚vQ'Y亯鉾0 00 00杸^y 00fN g緗^y_N ;u g緗^y_N 違銅N6q0眰ISKNr^螛0錯0钖020陽0 gvQT虁0CP餘0ckOKN緗^y q0瀩QKN嶯迾0p0h 邩00靣 gvQ~w0淯`0俒e0農刄KN緗^y q0篘irKN#W騎0貼[O0噀fk0螒80隭sY gvQ刕%N0Ha刄0塠z0臇pg0魰0Am b0b\0bPW0b藌0bP0bgSKN緗^y q0q\4l錘;u禰>m+Raa:N緗^y W[錘{縍 7:N緗^y0婳俌眰IS嶯43朣m醡KN-N 鴙;u?zKN縍 燫N孨垟錘優vQr R緗^y翂鉾0瀩Q嶯顅[w0垬y0雬*rKNY 鴙;u?zKN縍 燫N孨垟錘h坴Qa R緗^y翂鉾0篘ir0q\4l0W[ {|dk颯╟0鍌\旸dKN螾 R杸^y$\淸鑜a __ g垟誰縹r傕e g*>b 茐KN N.怈bDdKNq_ 燫N孨垟嶯43朣m醡KN魰 緗^ysS>f0Kf~榸`KNKNV 0魣wia 0 姌 N燫踜 ^yf妅軃 sS/fa_N0 00 00橸(u 00r g歔_N r侹N(u鄀歔0垟_ g歔_N 垟誰KN(u鄀歔0 g歔>e8^ 鄀歔Ee N颯 g8^ 甠 g8^_緗 甠鄀8^_橸 錘 g8^Bl鄀8^(W銻 錘鄀8^袕 g8^(W焋0fKN銅眰IS鄀43 銅q\4lN鄀4308^ gN漡KN眰 pe_vQr0N祂KNq\ N,gKNh gk鶴vQr 蓞X沇:Np聀 q3 鶹 N颯錘銅 g{誰KN;u N)Y6qKNofir(q\4l眰IS唙/f) YO綼 q0鶹 Nbe N猒;ut Nbe N^wb_0}岅乊O薡 Nbe瀼_N0奛Nr 鍌YO銅 06蟼螾 0 ?z,g筶;u銅 0a'Y)R噕T螾 0 ?z,g艛;u 唙,g嶯Ddq_0q_郪IQ_ IQ郪r_ gbNr傚N寣KN N杸 \o胈貫O CNT孨 Nrz嶯N垟 杸 q0薳焋}Nr傦ST 孴_N R恎KN}唦vpeASr偊N颯T 00 孴_N Ee餱 r侹N(u鄀歔_N0 YOKN嶯垟誰_N 薳垟f@b鄀 YO1uce垟 c垟KN誰焋篘 豐SKN0ce垟R嶯銅 0]N櫉V 0鰁 聣zzE柟l筶KN慛筟SOO 梍KN 豐S嶯檮8僈N踜裇 蚐KN眰鯯N(uKN0[唸0墍eQ垟R8n錯,g鰁耂聣 梍KN墍篘:N錯 T蛬 -N齎f違櫉[w(u q 錯,gN(u錘銅諲ir0Z唸R-N齎@b鄀 錯篘靣齹KNYON^1u錯,g銅^KNc坈_N 鈰vQ T 焋vQ誰 q30dkYO垟誰KN@b1ueg_N0vQ絜嶯(u RfKN銅瀩Q(uWY垟 CN(u絜垟 vQ1Y_NIQ 潝 P g T郪Nw豐SKN 燫絜垟嶯WY垟KN N T踜 g頷鎧;m黮KN魜鉾0銅倢燪0倢貓0踜啒]KN{| R絜垟0薳垟:N臺(u 諲垟誰N彇@b淸 (uKN0銅Ddq_螾N鄀歔垟_N 違螾@b臺杸Y _ q N陙YO薡_N Ee餱 垟誰KN(u鄀歔_N0 兘[;u^ S 砛fkFzuQ誰袕(u(W胈 屻~ NS_俌/f60 00 00'` 00銅 \b_N gQ魜騠KN趮0sY~_N gTP[x郠KNf[ q0vQ_飠(W'`0'`蜰[;u{誰 SOirb_`薡0銅NR眰IS0瀩Q0篘ir0q\4lKN g43朾 鍌UO Sm 鍌UO 醡 鍌UO 貧N軓 鍌UO NN褟,鍌UO ≧Y N T 鍌UO ckO齙豐 鍌UO 縍縊 鍌UO 臽梍,^vQ'` N齹0 嶯\旸d蔛艛;u0筶;uKN翂(W篘螾 嶯篘螾KN鉙覊0<w覊0{樠S R$\淸燫 q0嶯艛;u螾KN縹 N颯O璭 縹葉 韣KN 縹臺蠀嶯騗銅KN縹-N N颯O2 魜:N螾/} $\淸燫 q /f唙YOKN@b蟸寶_N0YO_\Bl杸@b銅KN螾 2k梍vQ^y 9峱eASRbpeAS;RKN鰁魰 蚐唹[茐 齙 g梍 蔛vQ鈋梍 R闟WN孨垟 N|T8TKNw3 '`KN N颯 N俌dk0妚Q(u R銅{樠SKN縹 儚{樠S:N苸 苸Rf璭 鍂vQf璭 R=剤攞榹 w崍旚f{榹0w崍旜eKN\c\(u錘嘾縹(嘾 N 0銅_ 0-NKN圧 N T0圧諷Ste 嘾諷{弖p N孉尶~) N{榹 dk唙^'` N颯0礠[縍_N M憆俖N BlIQ_N 杸^y_N 橸(u_N 鄀N N{'` '`^,{'`KN0'` Y梐宊N0'`RY-N g≧ ≧-N gY q0聣篘KN銅 聣vQ垟鶑KNS繯N&T KmvQ'`KN塠YN&T AS剰梍NkQ0R+Y銅KN{vQ'` 俓^梺墶R蒚0 00 00銅罷 00佮e簨3u螊_N {樰z0﹢鄀簨 N N_N {橉y0虁2kvQPWKNR$Ou_N { N菑vQ貧NO鉙2kvQlKNR醥0W_N {怱_vQ軓褟0/fKN屻~罷0 00 00銅穇 00jR褟珟 鎉vQT Q(焴-W)縹 N縊嶯(u_N0竳敄U b椗_IQ Qbu踜 N硩嶯m_N0Y縹 NqN廭嶯?|(譕尶~fN,N尶~,g) {|KN錘r 錘卂諷(u @b錘+R_N0YO縹 N_YuKN垟 {c 觺KN鍌痵 錘:NT(u @b錘倐_N0諷em4lKN%m俌諷2 鉙臺1o 2坴Q齳_N0瀃`N(uKN垟俌漑塻 c錘4Z MQ嶯﹎_N0(櫉厪 0sY~YO譥 0 笅AQR_.l g銼垟 Nu(uKN NOW0 )/fKN屻~穇0 00 00銅倐 00YO陙{劅 <fY g\O0\菑YR 穚op鉔踦0蔛嶯:N嘫 *g萢 韣 -N垯KNYO wf琍o肙 PW/f魜緐 $O&^鸑cw0蔔bCgKN 孨鰁 硩 bwbL z魰 Y0/f屻~倐0魜YO郷JT0 00 00銅 00銅嶯/g迯蔛fN;u0( 0錧皨 0 ;u KN婲0 > 0弖 0 酫銅N{;uCN:RKN Ee;u銅孨錧qQL0 )fNR苳稏SO筫 L圛{W Ee銅W緰 筫f0;uR4l╔a{ R~刧A~ Ee銅A~緰 {f0齙:Nf RfR 緰鉾0Na:N緰 R緰蹚 f鉾0YO嶯fN;u +冟e悇_ 魰蜰惡N eu麜f瓔0FONo`KN\X[ 箁焞 Bl蹚_N0/f屻~0YON陙Q0 00 00 00 00
13,242
艺藏
工艺
雪宧绣谱-清-沈雪芝
賁 00 00 00陙 0^唂N 0O銅 :N銅KN噣薡0~楾[ 0 O 0 粂焴 ^ 銅:N孨 褠鑜瓔焴 ^ :N>R 錘焴 ^ :N銅KN婲0>l弖 0錧皨 0 ;N褠魦 q 嶯IN:N0Il鰁 0鳶zz 0莧N 0錧 0茓hT@b\KN'Ype 葉錘;u  魜鎷嶯O銅KNr0/f錘 0讒 0篘hTlQ餱銅髨 鎦D塴Q餱銅髨 u髞mQ^孴鴭疧KN}Y 闛%t錘銅 N颯翂hT銅KN噀嶯^嗐w0IlU錘eg 娿~%Yu *g g齹 TvQ禰0魰 gKN 鍌N@b饄4Tu+Y篘0U泤up競 bS wZ 泤^椼~ bS鄀 O誰0媠 V 0bW惏 0 泤Yeg橸嶯垟錧 R`Y駇7^ N(uop踦KNIQ 翀6R藌b 玔-N鱏:N垟^y0 ncdkR^N娿~0蟼W 0\g3朆g 0 z槜[4l岰Qt^ WSwm!岹YsYbS wZ t^AS踁0齹嶯N:\鈤 N銅 0誰NS蟸 0NwS W[ N>悷|抾 筽;uRf0錯邩醼粸孨 NT0CQ孴-N ^錘臑燪 >eR_WSwm P嶗S 恊0RS貼籗 /f^y_NAm0 N褟 g颯魦 R Nwm~l2棛欗VKN銅0梍vQNE^ __R鴭]_ 蛃鍌Kzt0~榲Q誰鍌UO 隭'Y+Y@b N齹鍂_N }嘄銅KNsYP[ N N臺齹魦0蔔N菈齎 /g:N齎z侹NZi 銅S_vQN0 00錯,gKN:N/f sb鏴6R O錘癳誰 N禥 ~v煆 N錯 CS虘 b銅KN潝 I{嶯~v錧_N0n錘[邁CQt^ _WS m漅NO 垰W~v' 﨩塖錘鑨01u/fXn0仠 _l YmKN銅 踁b 茤0暋[錱 钀錘銅錧褃;`Ye`N4T縎sYW坙[N[錱銅罷0陙琋^髞 _@b銅 0a'Y)RT螾 0嶯O 緗輣:NN@b*g g0悧_2棛欍~c刦N'YO\ ^\+Rw] [U\枡'^ sS餱 dk2棛欗V銅_N0 顣UO錘鍂餱 錘垟誰鍂KN0 鐍麜vQ[錱緗垑cck N{廏PP :N@b&TN6q R蛻vQ篘u0ft^NsYu嶯琋^ 蜰KNf[0萐ft^洀N 琋^銅褃bce0[薳)Y%m Ye銅陙賬0婸`vQz侹N N済 O_N R嶯WS恠Y^僨[!h D柧嬨~錧 鯺[;N鸑 薡茓vQ篘0魰镾@b寛斦l 穨瓇迯縭 s NfSf0*g郠[舥 舥 gR 嬍v鏯vQz侹N N O 婲KN鄀葉_N RP錘匸 﨩KN{Q舥 舥 z魰 R鰁鰁镾@b屨l0[KN婐f b垟誰^ g@b譙_N \ f[ q  `N q 鏴誰 騗0鈋焋銅錘a宨r ir陙 gw S_>ew0鈋翂'k篘艛筶KN;u ,g嶯Ddq_0q_u嶯IQ IQ g43 S_◤430\o^y軶Q 錘癳a袕鏴誰 n g梍0鈋萐N8n錯,g 聣vQ/gKN銅 R_蕍 g梍0ENKNENKN B惿)Y鋁KN魰 CSb_N` FOeQ>T顅 鄀 N颯eQ>T垟 sS鄀 N颯篘>T銅0 孄晇Q 刄 q 錘:NNz倠N_N g緗甠^'YKN`0坙[NsYP[ 嶯銅梍KN_N CN^\vQ陙銅KN薡膹嶯RS0NirN婲 N垟N誰 [`鎷韹 :N{|+R 皨KN0錯bN孨ag b孨 N錯 遺Nag0!k:N z錘弖vQ颯 OKN誰 +R:N槝錘靊vQ N颯 OKNa 韹2k酫sYP[KNfSf_N NRBl駇 /g2k酫f[銅KN g乢_N Nbe塵迡0飝peg b 00dk1 N Y顣 N燫[ Nf?z0俌/f峇 N 鄀NW[ N陙孃Q 瀃鄀韹 N陙[鶴_N0 00遀+Y絻絻-N齎 靣諘錧z侹NfN30`NKN鄀梍 N齹 奒N鄀廭 N齹皨 皨KNb鞁bKb菑嶯噀 R\齹酧NL0N篘輣z {k縊Oo`0 飈 q鄀 O 俓 N錘/f0 O銼錘eg 酫齹bNz侹N T p[ N gvQ靣袕KN駇胈 N N颯鑨KN緗l0 nml5u 瑆o`sS 抇YuvQX[N憉<OKN T 葉鄀錘厃vQ駇 愱仐_KN誰 俓^u篘KN'Y綼 NN@b岓 Nx^ 銅慛NN蒚:N/f 剰錘/f腫銼蔔鄀痬KN瞏 乕靣錘pa[倂Q}^鏮 PvQ O坈KN砇_N0[ g靣藌硩錘 OKNKNz Ee蜰褢體fN嘫sYyr婳0fN餱4T縎坙[0 00 00鱺 00鱺 g N'Y鱺鏴(u錘銅譭崍KN箯 Ee孠N箯鱺-N鱺鏴(u錘銅sYc圞N枅 Ee孠N枅鱺\鱺(u銅鍅e\sY禇KN\鯪 孠NKb鱺0鱺^錘銅0WKNE^:N^ \鱺蔔Y N(u0'Y鱺 g^髞N 悗N'Y鯪 N8^(u08^(u:N-N鱺 Ee>N錘:N婳0-N鱺*jt 匭YT晫N:\mQ鳾0t$N飠T N鳾筫 -N孨:\W0筫飠KN匭 N鳾kQR g/嶉昁N<w0闀 0W[Gl 0 pe貜R0髼甤 钑*jh_N譕麐俌陼0 <w^N鳾孨R 貧Yt廍\-N踁R 匭t廍\-N NR0闀KNar {俌<w vQN:\kQ鳾踁R0俌鍿V0闀KN匭飠N鳾w<w 鍌\F 鍌翓L 輱TNR 酫AS踁<w0 00鱺^(u鏴莮kp^ c銅0WKN$N飠 ^韗茐銅0W:N^0 00鱺箯鵽俌梶竰 鎉骃TN 曕e歔 -NN:\0 00鱺髜鎉骃TN }v蒱眫AS踁:NKN0 00鱺墧鎉骃TN N鳾擭mQR0 00 00秅 00鱺秅 N硩 Y(W鎉骃KN箯:NY 孨匭 0貧孨:\N鳾 匭硩芉Y硩KN-N *j輱N:\孨鳾0Y硩祣S_孨 NS_筫 輱0WN:\ NS_W 輱 NS_N:\ N鳾 (u錘琡韇KbKN]0*jS_ NN N祣bNW[b_ 錘^\匭硩0秅b椀~晫N:\N鳾 ^ N鳾 歋kQR硩瘇貧孨:\mQAS孨R 0dk1\-N篘珟^奒N0鍌菑鍌 N蔛秅貧KN^颯蠎:N燫螿0PW TPW 譕岓Q貧N:\踁鳾 0秅 N2k貧 貧R琤聛1Ys^ ENKN羳c x 髞嶯踰0鬴 N2kNO NOR顅媿褟鱺 虁臺颫 颫R簚l翋 ENKN匭$O Y{P0 00 00jR 00 00jR淸\ 淸芠 淸R0蟼mg0S琋唙 gKN0 00垟 00 00垟 銼 g踜垟 g苸 淸銅篘骮KNb EN N颯梍鉾0!kR蟼垟0 \ ;煏^潝 N$OKb 蔔Nnmp鉾0(u違'k垟 苸 N蔛踜垟 ;煏^)R f$OKb N蔛蟼垟_N0 00 00jR縹 00酫縹N迆(迆 N T}0}, 0闚<y 0 \燪菓c0}0 鑜 } 觺裇 T0 } 唊 g觺IN)俌痵 'Y~_N:\孨鳾 $NKN0jR臺嶯痵KN$N飠 OR:N孨0 00 00圧縹 00縹{S繯 RO9h9hN7h萐{樆SvQ{|觺 R銷w嵺k0c縹KN觺{榿g\ 筫齹鄀 NP烱N _0酫縹N迆'Y~ NAS9h 酫N9h臺$N襼0圧鰁R$N襼 '}歞vQ飠鳾笅T:NN 錘eQzT[0萐(u垟嶯{c'}KN鳾笅魰 迯z N踁!k zT[鴙輱~R笅 縹CN N10銅髞縹=\褟鳾笅鰁 迯(u韜垟$N N!k O騗銅KN縹 Nce 6qTjR NvQ垟 czT縹 dk:Nf[銅KNRek0鍌銐銅錘T 陙 N卂0 00 00jR垟 00銅N縹髞=\ 臺s^gSvQ垟嶯邩c( 0鎉 O 0 P[lQKN邩c≧0 鑜 ,{孨c_N0 )KNb 錘jR垟T[KN軃縹 禴 N$OT[ 垟颯EN(u0 00 00em4l 00酫N祂銅誯KNT *gl弔廗NHQ Q喛~KNb踜 N硩嶯魜_N {4l錘裯齦KN0剠蕓蘘菑蠟 豐縹r n4l蘘 N蠟 遬縹r0違鉙%m淸0諷%mKN誰飝s^鰁jR N N(uKN縹 d:NF'Y\釼 +T 倳^ O%mm硩 (uKN0{榹弡S{槯_ R菑Y菑蛻0em誯Pr^ 6qTl弔0em 0魦噀 0 齦m_N 譕T4l) 00 00垟誰 00 00P焾 00酫f[銅 臺HQ陙眰IS薡0P烱N慛 R漁╔;u,gKN箯縹 NO垟T[ gj屟S耂`l鶴eQKN鶑0s^b椏~ROs^S SR N魜 g弖芠 鄀弖芠Rs^鉾0 00 00b垟 00( 0IlfNlb臇 O 0 覊b槝鑜0 鑜 b 箁:R_N0 0刕P[ 0 迾b唅媑0 鑜 茤_N0v^髼 5 0 0W[Gl" e 0 b dk甆R04TZi^ NKN螛餱b 蔔偤N餱塩b 6qRs^籗KNR 髼KNl30IN愖O\Ob0 b 0魦噀 0 $O_N0 IN NR) 00酫眰ISKN眰鯯 眰KNrb倓Em \駇 b\Em 倓駇鯯KNrbckbObwS 鄀 N虁Em b楍m0vQ1uEm 駇 RybT垾cKNY (udk垟誰0b錘T垟鐍MR垟 8oSvQr\俌眰KN癳~0鯯KN閆Gr 刜闟R錘匭 $N箯唙P N{槩b垟'Y陙刜孨R髞鳾錘Y ~輱R笅 sS{(ub垟bKN0T垾cYR楽 媦b臺S 垟N臺P0P焾Nb垟 臺鴙郪 :N(u CN颯O眰鯯KNrS繯f魜0漡r^Rb垟KN誰 T0眰J叡倇 N臺b垟0 00猤 gckb0蚐b0ckR1u箯 髞-N 蚐R1u-N 髞箯 鏴誰(u蚐bY 褟 NASYOt^ RY(uckb0 00酫眰鉻 Y郤0鯯GrN扤0漡Rgk vQ>f鶴KNY 銅誰孠N4l飴04l飴臺{樰嵒yN縹錘RfKN hQE^KN-N 萐{S饄 sSg'YKNE^ N N颯菑$N縹0 00 00USWY垟 00 00WY HQybTyb0逌!k鴙唹0瑀Yr鴙昁N0俌,{Nyb1u箯w(uP焾 ,{孨ybS_NybKN-N N垟 ,{Nyb{榊uN縹KN櫀 錘筟,{孨ybKN垟,{ Nyb{槬ceQ,{NybN楽笅 Yu,{踁yb筟垟KN櫀,{踁yb萐ceQ,{孨yb楽笅 TsS漁dk ╟0FO陙,{孨ybT 垟 N臺P {O曧w耂頬 錘蠀垟鶑 孴縹r 髞箯=\Y蚇(uP焾 蚇Yu4l飴0 00 00蘏WY垟 00蘏WY 蚇USWYKN誰 錘,{踁ybceQ,{Nyb0婳俌,{ NybceQ,{Nyb S_,{Nyb孨RKNN ,{踁ybceQ RS_,{Nyb NRKNN0 00USWY垟 縹r偩枎NWl弻Tz (u垟儚f (u縹儚梶蘏WYR垟韜 縹rf嶯Wl f嶯孴z (u垟儚芠 (u縹儚苸0 00USWY違淸嶯nf愩~罷KN眰IS 鍌踜R}唍f愩~罷 N淸蘏WY(鸞8^銅錧 踜N g(uUSWY0dk^梇OKN銅誰)0USWYG恖彉bY垟 鶑f2 r傹l剠蘏WYG恖彉bY垟韜 Ee N2棃旟 r傹l陙蓧t仛S0酫l彉baY (u垟a韜 眰IS0踜唙 gKN0鍌P['Yr^魐漡 R(u垟 N╕eu0 00瀩Q>\ nf惲TN(uWY垟0 00 00Nb垟 00dk:N蹚嶯眰IS 銅踜(uKN N違淸嶯並NhQ钀0Nb箁Nbir;NNb0銅 HQ(u魐垟 T(u*j垟嶯魐垟KN N 俌Nbir_N0NbR颯a並N箏 N TNw0N1\0Nb垟KN N \淸(u韜魐垟 錘a侂KN猂0濳Nckb椝z 猂S_並N-Nb楁]猂鎉b楏S猂骃 $\淸鑜a嶯h漡藌0W0d梕+eir 骲*rKNY縍0vQ骲*r\O縍(u汻l彉bKNY {(u韜垟 CN齹Nw0 N踜 郪vQN侙vc {(u曧w絜垟 縹{榬侲m {c'}0 00萐淸Nb垟 違d0m0p0!0&0J濳N{|00鎡罇0檪蓜0AS蔣筜 噀1_瀧| R N臺Nb垟0 00 00鷶垟 00俌銅銺餛0T[罇0貼d03/0&!0噀|渰|KN虁钀 +g(u鷶垟0鷶芉虁钀KN箯 (u曯v垟0b臢ckb b|Q蚐b :R縹O醤 俌s^鷶6q Ee岤攬0{槜|縹臢ckb 'Y噑nf惲T 緗罷R臺|Q蚐b0鍌yRnf惲T(u蘏WY垟 緗罷R蘏WY垟KNb楐f燫絜垟0蘏WYr侲m 絜垟r傫m0 00 00;R逌垟 00俌銅 g逌KNir bv4Yy 漁╔斵淟u HQ(u縹逌!k斠R:N箯 6qT憵箯(u韜Nb垟苸縹 錘a尳飠 匭2楘攬擪N0W O縹rRf t仛S0俌虁f~ R鷶垟(u駇r侹N~ 憵箯(uEm~0逌噀R褟垬Y{樒~ n N颯nU\'Y0郪vQ逌!k (u垟錘;R;uKN_N Ee;R逌0 00逌誰 g N 俌 N魦 N簨虁钀'Y\唙(uKN dk銅RI{罷@b淸0鍌-NI{罷{槩b逌0b逌 N(u鷶垟 漁╔斵!S 褟!S箯Y(ub垟0(u醡r偪~銅vQJS !k嶯vQ虘(u駇r0!SYN,{孨逌cY vQ魰{榊u鶴4l飴04l飴KNb (u$\EmKNr'}{c O乬S苸 錘絜垟誰講嶯vQ N(絜垟誰翂T) dk@b將b逌_N0緗罷R g孨N郤逌0郤逌 NYu4l飴 逌燫芠 (uWY垟誰銅KN r偊N箯Em 虘駇0N絜逌0HQ錘WY垟 (uYr偪~R43朾楀N銅0W T錘絜垟R逌 O逌(W悥皊KN魰 錘諷u≧KN魜0講RI{(u縹鷶垟Nr ;R逌Nr 酫孨r-NI{Rb垟 NEmN駇$Nr 絜垟Nr 酫 Nr0郤逌\髞JSR WY垟孨r'Y陙NR髞 NR WY垟颯燫髞踁擭r0烆vKN6w0{(u<Lb臺>垟(<Lb臺>垟誰0翂T)0(uWY垟 nf惲TUSWY 緗罷蘏WY0KNb梤倻[駇 KN虘r倻[Em0﹢NWY垟0違﹢駂>f2Y R{(u{c'}hQ9h縹<Lb臺>垟 N講WY垟 r倧_0KRnf惲TNWY垟 緗罷R{槑NWY垟KN N燫絜垟 絜垟{曧w|Q(uWY垟縹r侲m 絜垟{ z駇 錘al( 0fN 0 瀩Ql踜 O 瀩Q唙u髃0苸踜錘陙)n0 0ckIN 0 孌枆苸踜0 0髼IN 0 l l殤N俌荝蚐 恄萐俌EQ蚐 sS 0塻莧 0襼0) u≧0 g;^KN灕NWY垟 '^箯R笅(u曧w絜垟 彇瀧| +R {橊mEm N踁r 絜垟@b(uKNr倻[gEm0 00 00墍eQ垟 00違眰IS(g體淸KN0墍eQ nf惲T錘苸}v蒱縹NB\ HQ(u鷶垟鱺錘:N0W vQ N(u曧w垟 N0WKN縹噀N祣N*j N颯 N N T縍0眰鯯漡r^ T錘蒱縹lN縹KN虘 歋KN俌墍 Ee寜eQ0RI{nf惐傱S漡r^唙NB\-NI{罷R43朾 4NB\ 3枌NB\緗罷4NB\ 3枌NB\髞 NB\ 鍌郪3朾桰Q踲 N颯髞踁B\0h體KN'Y N颯eQ蒱n}:N墍 彇a(u垟錘QKN 弖鍌Q6q0墍KN歋剠 3枤S 4杽 剠髞饄0W0蒫n}鰁HQ{樿la N燫鷶垟 講錘曧w垟 俌MR0 00鍌銅'YE^ hr^KN'Y 髞刜 N踁鳾 體KN貧髞N孨:\ 43朓Q^ 鴙籗u軓 4朾梺g駇Y N颯 N(u墍eQ垟 (u曧w垟0 00 00SbP[垟 00N鏴垟誰KNN 蔔違眰胈(uKN0vQ誰(uASN鱏bAS鱏KN垟 hQ9hKN縹0垟鶴0WbT 彇錘垟拏諂縹NS:N苸T[ sS`桾[箯 N垟錘鶹KN0T[sSP[_N鶹 N≧ sSSb_N(Sb 箁墧_N0N歔R髼 魒 瀀鯒 錘墧墧ir_N)0縹{榹cS 垟KN N Nc汻N{S0汻 NSR蛻P['Y {P[\0bN&v dk箁RI{nf惲T0-NI{錘 N sS(uAS孨鱏垟0R圧KN縹 YO誰唙 T0鍌銅hQSOKN眰IS0踜0體(g (udk垟 HQ蜰╔敼!SSbw 漁!k 虘0P[{S芠 N颯20W0 00 00垟 00sS曧w垟0郪vQ曧w耂晵N(u Ee尲0( 0魦噀 0 鴙昐_N 蜰(WK\ N0 8\,K\_N0) 00 00c垟 00NUy垟鴙褟0FO靀9S垟錘,{孨垟'}<,{N垟KN-N c垟R,{孨垟'}c,{N垟>\KN-N0垟鶑{S N颯曧w耂頬0 00銅L圛僨N l彉bY 淸(udk垟筽;u蔛鷶jY (uWY垟0 00 00諂垟 00譕 T蒪環P[垟0垟誰(u'Y0苸孨垟0'Y垟]N鱏髞ASN鱏 苸垟AS孨鱏0'Y垟KN縹 g梶 g苸0茐銅鯪KN'Y\:N芉0(u]N鱏垟 (unfN縹 ASAS鱏垟R(uhQ9h眰縹'}{cKN0vQ銅誰HQ錘'Y垟_hQ縹鶴0WbT dk垟彇鰁鹹襝 N Y N N0苸垟陙 N N髞JS鰁 _梶縹諂垟:N苸T[ 彇 N垟嶯T[-N錘鶹KN Y N:N,{孨T[0vQ轛l廗N垟 蚇{,{NT[KN烻<w ,{ NT[蚇,{孨T[KN烻<w 錘T{|╟0臺蜰烻<w 諷vQf嶯Ste_N0誰NSbP[垟\ T 'Y_0 00 00:R垟 00(:R銅KN:R 髼NPR 0U鯒 0 錘垟鶠ir餱:R /f_N0 dkS_漁 0U鯒 0N鶑R 髼 泋 )垟N垟鴙迯 :R ,{孨垟蚇{,{N垟KN烻<w0垟鶑{樒~俌|淧[ 譕N潅粸 N垟CN:N N罷0 00錘 NAS NR :Nnf悎斦l0 00 00<Lb臺>垟 00( 0ZS艝 0 臺 :R_N0 lbP[筫0酫鴙╟d餱<Lb臺>)(uY嚇Y >NvQ婳俌眰鯯KN0k唜孠N{0篘KN梶裇0c圞N苸zd 蔛zz慛0s^4l(uKN0<Lb臺> 垟垟鴙< '}KN0,{孨垟{楽_,{N垟KN-N '}<恦Q縹 蠀垟嶯縹 N0,{ N垟c,{N垟KN>\ ,{踁垟c,{孨垟KN>\ O銅b俌N{橯 N2棃旟:N N0<Lb臺>垟@b淸KN縹 銅ir梶縹颯(uhQ9h 緗N9h颯圧:N孨 dk:N縹珟苸奒N0(俌,d縹{| 譕錘vQ迆KN痵箁,dc Eew,d0,d 銼 T  0 \砆_N04T篘N Tmg轢眰縹)鍌縹珟儚梶 N9hN颯圧髞 N踁 NI{0 00 00絜垟 00絜 燫嶯諲垟 NKN0( 0<y" my邁 0 絜嶯竸]_0 鑜 絜 箁@w_N0 0_[P[ 0 銷麜^墛絜嶯珟0 )vQ垟誰弖 N芠 gk Nv^ ;m N辬 耂頬 N臺P0悗N踜p峿QASKNNkQ 悗N慛4l體aWASKN孨 N0踜p峿QKN緗 絜NB\嶯WY垟KN N蕍緗R絜垟:N0W 蛻 Y燫KN颯髞嶯踁擭mQ 違,{孨B\NR0W縹{橒v N颯 Y搇0髞嶯踁擭mQN俌KN OB\B\ N鴙ヽ0縹rR嶯N{|KN-N0Wg醡 錘!k 絜駇03朾桰Q2(ur\ 4朾桰Q2(ur傫m 錘g醡:N0W @b錘Yu/eM43朾桲N!k廭04朾梤g駇 vQ0WN颯儚3朾桲N0W駇Nr0 嶯43朾桾垾cKNY {(u曧w垟 r倇槍Tz N颯2桳u;uKN鶑0vQl彉bY(u韜垟 錘諷W;mKN魜0髞踜p峿QKND*r R(uP焾 N(u絜垟0(u絜垟 T {O垟俌{0悗N絜垟KN(ug;m 婳俌Nckb桲NN 潣魐絜 槣e絜 厪*j絜 敇萐魐絜 誰eu俌薳垟(薳垟誰翂T)0y樚0﹢y伿S*j箏GW渆絜 穔RT眀 絜0鍌O茐bT茐KNN vQ絜誰萐彇縍 _0郪鄗誰:NKN N齹=\>N_N0 00 00薳垟 00轛薳vQ垟_N0俌銅N骲騠KNh(g0?嘖N櫉菃0)o纎KN鈒jm 垟NKN:N骲騠0?0)o纎 唙淸韜垟043朾0駇Em誰 N絜垟 T0 00 00cete垟 00vQ垟誰|Q絜垟0WY垟0c垟0曧w垟 gKN0俌銅慛遬 SmY(uWY垟苸縹 sSte垟_N0醡Y(uc垟0曧w絜垟,乬醡Y(uz垟 $\苸KN縹 sSce垟_N0 00 00Z啚[垟 00vQ誰KN_嶯cetecete瀃 NZ dkRZ啚[v^(u 錘瀃b_Z0婳俌銅艛;uKN篘b0{;uKNq\4l篘b cIQ縹43朘N钀MO(u薳垟蔛祣*j耂昁N韜垟 垟<w N颯 Y 垟鶑 N颯2 @b錘臺(u祣*j耂昁N韜垟 N艛{KN;u誰:NKN0pSX0敇 N03T[0鉙覊唙IQKN4朾 唙淸祣*j耂昁N瀃垟 O縹IQ悥 4朾梂 N髞豐f聣KN茐縹牁0潣03w( _a 0壃NK 0 3w袇Amw0 0鑜 0 3w wkwKN魰0 )0tf( 0塻莧 0 顅鄐P[_N0 )00厪0C(C T 潣 0 0魦噀 0 ;僟N0 )0<;焋S>( 0莧wm 0 ;焸W寣0 髼 牁 0箁;燂z_N0 0CS褢筫 0 _銼;SfN 孠N }寊0 )0(3韾 ( 0塻莧 0 (3韾 髼韾 講3箯钀0 )0aw(3俉 擭髼{|Z 髼 5g )U0彉0敇唙IQKN3朾 淸韜垟0z垟 8o髞嶯Z 錘>f3朓QKN踲 W刜NEe銅az 縹a苸 ra醡01uz 苸 醡 髞嶯鄀 ON0WI{ @b孼哶N0(2棛欗VKN銅篘b 唙WY垟0|_鰁餷 gq_KNfN 騗 geQ-N齎 *g錘eQ銅N鰁鉔:NKN)q\4lz;uKN{a:NKN0婳俌w凍S磛KNq\4l0e圧KN體0s^軓KN4l 唙@w╔Y (u芠垟駇r0 N@w╔Y (uZ唸斸mr 誰N N T0違垟彇{z N颯*j渆 N篘b g+R30 00 00錘 NASkQR 垟誰'Y亯Y鉾 $\ g{権SSvQ(u垟KN誰 婳俌銅顁b_KN+s瑀0螛-NKNh0s^0WKNN踜! vQ踜詆苸 靹~g 淸鴙;u?zKN縍2(uWY垟l(uce垟0垟Y踜(u薳垟j(P[ 0S惙_蟸 0 T眀KN(g u嶯j+g0 0^鯒 0: 曐k_N譕尓g踜0姽r猤6q0 )(u絜垟0vQ0WKN\ R鳾 騗0 00 00銅亯 00 00[縍 00縍sS鄗誰_N0鄗誰KN,g(W;u ;uKN,g(W1\E^KN*j謟'Y\筫W 錘:NA~{弖芠KN芉 Ee淸HQ[;u?zKN钀MONY`0钀MOR軓褟貧 N g'Y\Sm醡KNR qY`R≧Y梒kO gwO鎷euKNR q vQg亯(W g詋婳0詋婳鄀眰IS0|渒0踜0p峿Q0篘ir0q\4lKNR +Y錘*j謟0'Y\0筫W:NA~{z芠KN芉 錧\OKN{復0鰁魰KNY\N鹼 q dk妌f怟N罷_N0鍌:\E^KN-N 銅q\4l0玔縦0篘ir0h(g0眰 RBlA~ N躟錧\OKN鰁魰0R萐 N(Wdk婳0 00 00M憆 00 0hT<y" 錧 0 RNd孠N噀 dN}v孠N鄗 }vN褳孠N鼮 褳NR孠N麨 擭茟Y-nKN銅 萐Bg踁鰁擭r侹NMO錘鄗孠N鏬0 唙奙憆俖N0蔔@b(uKNr'Y+RN :N~0臑0R0~0+}0褳0}v0恎KNR蟢r侹N-N駇 Em0Sm0醡T gASYOr傮亴NASYOr侹NY0萐恎KNR蟢r侹N乬醡 唙颯N}v鴙c }唦vpeASr N齹=\_N0Rf[R闟{樿la嶯p聀湝f 'Y~Nr傭]硩擽(u-NI{罷錘 N R錘n燫Y 茐@b銅irKNw秗 鰁鰁bc垟錘TvQr0婳俌眰IS-NKNCh眰 儨[m 鯯淸~ 眰淸~ J厹[駇~0nf惲T 蟢r侹N-N駇Em N踁r 眰鯯箯Em -N駇 凈vY醡 騠Y駇 (uUSWY垟0b垟GW颯0緗罷R凍S颯髞擭mQr 眰颯髞ASYOr 眰r傕e歔 眰廲kb桬m 蚐b楍m 鯯R蚐b椺m ckb楍m鯯(u╔~r -N鯯(u螼~r 閆鯯R螼~0-N~TzN垟 &q鯯(u駇~0駇mTzN垟 痝鯯RhQ(u駇m \(u駇~0-NmTzN垟 ,g醡m0-Nm0駇mTzN垟 (uUSWY垟0P焾 縹╔0pp孨r Eedk箁'Yeu_N0鍌NwKN銅 RCh眰萐 g@b 鉻 鉻鉻 N T0N鉻KN-N N0-N0鎉0骃0-N箁R孨 Nr0{樚SWY垟錘孴KN鯯冮Z駇~r -N駇~r ╔~儚駇KNr &q駇m (uLb臺 垟錘>fKN0縹眰淸g苸 鯯儚梶 儍$\梶 鍌'YE^}唄Q9hN颯0倓g~r0ppr倢TzN垟 P焾斿N孴KN{樶m芠r c垟莧P[-N臑r SbP[垟0dk>NCh眰錘:Nw崑O30諲蛓眰KNNw 茐;u?z $\{樎S聣w眰 錘:NM憆0閆0駇 Em0Sm0醡KN芉 vQ-N萐 gR q錘;u?z:N;N 漁;u?zKNr侻懣~錘w眰:N;N 漁w眰KNr侻懣~0婳俌4l╔;uKN眰IS 踜0p峿Q0篘ir0q\4l 闟 g(u4l╔縹 NwR{橉yvQ)Y6qKNr M慘N_N0 r侹N'Y蘝 R璭璭 N颯(uw(嵱g縹(譕 mr)0 00錘 N:N/g銅奒N0鍌nf惲TKN(uhQ N輨 1u N踁r傮丄SYOr 嶯輨KN-NR駇EmSm醡KN頬 颯N孴違褳}v孨r 銅KN梶 FO N踁r (uP焾旘]硩0n緗RrnY {(uP焾0USWY垟孨誰0f噀棬N 0昳r譥 0 媅銅 緥r偩|橸 q\4lR軓褟KN |i枟_駇儛KN誰 篘irwQ粀:wu≧KN臽 眰瀬g饉~礦cKN`0 vQSOsS(W嶯rR駇Em 俌;uKN豴Xb0 00 00骃酫:Nr俴QAS gkQ vQ郪觛 +R 酫N~v踁AS g擭0N觛慛 r倧柡N 豐 N彇)Yl錻n0bNN鏬賐 豐 __ g錘(f錯@b梍KNr 諎KN蔔錯 豐 錘蔔錯@b梍KNr 諎KNf錯 萐豐0豐 N颯梍 wz r Nf T 獈 %Y悩蒚0 俌@b妢/}CSr傦S_N0銼 TR梔:N焴R :N焴諷 d嵮:N} d嵞:N  :N焴烻 :N臑9Y (髼HQ) 9N臑:N 臑}v:N臑 (髼)Y) 臑褳:N(髼Mn) 蛡R:N纞 醡臑:N臑f (髼J) R椦:NR梤 (髼繯) d峈:NR梍t N鍂蔔UO T_N萐纞孯梔 萐屚俁 踾'Yd 焴皡 萐孍m踾 N鍂蔔UOr俖N0WSSKN T妅 銼蔔KN錧_ ^梈S惌嬄 焣緗觛錧 唊鄀錘ckvQ T 歔vQr0蔔,{nc梍嶯^@bR` T 恎vQ{| hvQ'Yeu 騗0 00 00BlIQ 00IQKN'Y錯g 苸opkpb桰Q3 虁IQ403Rf 4Rff 鄀q\4l0篘ir0p峿Q0踜0眰ISN_N ╟KN玔[0hVwQ箁N_N0;uKNR43 違\旸d0艛;u0筶;uR6q -N齎;ub N=\6q 銅R N颯 N|Qfdkt0BlIQKN誰 俌IQ(WirKN鎉 R鎉f 骃ff(W骃 R骃f 鎉ff(W N R Nf Nff0鍌4lKNIQ CN(W N0@b屾]0骃0 N0 N b 00_N 虁_Nb椞KN魰 gO q RIQN(WfffKN魰04lKN纎 鹟 譙IQYRf轛 )o 譙IQ\Rff0s^4l軓Rf 褟RffirKNq_嶯4l 褟4lRff 軓Rf0vQfff唙豐vQ,girKNr 違opkpKNq_ 嶯4lR,gr蚇(W q0陽KNIQ茐螛TNR陽踲嶯N IQN踲嶯NT墻N6q :NvQIQKN鱩 T Nr俖N Ee陽KNIQ儚{0鍌0W\ IQY 鄀菑嶯篘b 潣_N 榑N ;焈N 厪_N 3_N -N3w_N( wkwKN魰) 唙3朹N0^/f 唙4朹N0俌UO 梍43朘NRpe R錘;u?z鍌r^RKNb ^鍌r^RKNIQ錘BlKN0 銅KNBl餝嶯IQ (W(u縹M憆0b桰Qr侲m 虁IQr傫m OL 00 00 004l-NKNIQq_ 鄀簨;N;u?z ;NNw 嶯'Y+RNr侹N-N T恎vQ駇EmSm醡YpeKNr 錘餝IQKNfff 違4l-NKNIQq_ 瘇(u╔ppr0篘bR艛;u(u}v錘諷f (u╔pp錘諷ff0筶;u篘b R{樒\湗r侹N N T 芉vQr傚N(u縹 N齹豣N<h 諲ir萐_/f0'Y酫4N鰁KNBlIQ (Ws^鰁KNSOir }咥S\IN苸體 鄀ir N gIQ sS鄀(W NS_SOOvQIQKNT虁0;`KN IQR3f4杅f rRfEm梖駇 孨IN俰KN0 1uEm 駇 1uf ff 臺BlvQn 孴N誰俰KN0痚vQ'Y亯鉾0 00 00杸^y 00fN g緗^y_N ;u g緗^y_N 違銅N6q0眰ISKNr^螛0錯0钖020陽0 gvQT虁0CP餘0ckOKN緗^y q0瀩QKN嶯迾0p0h 邩00靣 gvQ~w0淯`0俒e0農刄KN緗^y q0篘irKN#W騎0貼[O0噀fk0螒80隭sY gvQ刕%N0Ha刄0塠z0臇pg0魰0Am b0b\0bPW0b藌0bP0bgSKN緗^y q0q\4l錘;u禰>m+Raa:N緗^y W[錘{縍 7:N緗^y0婳俌眰IS嶯43朣m醡KN-N 鴙;u?zKN縍 燫N孨垟錘優vQr R緗^y翂鉾0瀩Q嶯顅[w0垬y0雬*rKNY 鴙;u?zKN縍 燫N孨垟錘h坴Qa R緗^y翂鉾0篘ir0q\4l0W[ {|dk颯╟0鍌\旸dKN螾 R杸^y$\淸鑜a __ g垟誰縹r傕e g*>b 茐KN N.怈bDdKNq_ 燫N孨垟嶯43朣m醡KN魰 緗^ysS>f0Kf~榸`KNKNV 0魣wia 0 姌 N燫踜 ^yf妅軃 sS/fa_N0 00 00橸(u 00r g歔_N r侹N(u鄀歔0垟_ g歔_N 垟誰KN(u鄀歔0 g歔>e8^ 鄀歔Ee N颯 g8^ 甠 g8^_緗 甠鄀8^_橸 錘 g8^Bl鄀8^(W銻 錘鄀8^袕 g8^(W焋0fKN銅眰IS鄀43 銅q\4lN鄀4308^ gN漡KN眰 pe_vQr0N祂KNq\ N,gKNh gk鶴vQr 蓞X沇:Np聀 q3 鶹 N颯錘銅 g{誰KN;u N)Y6qKNofir(q\4l眰IS唙/f) YO綼 q0鶹 Nbe N猒;ut Nbe N^wb_0}岅乊O薡 Nbe瀼_N0奛Nr 鍌YO銅 06蟼螾 0 ?z,g筶;u銅 0a'Y)R噕T螾 0 ?z,g艛;u 唙,g嶯Ddq_0q_郪IQ_ IQ郪r_ gbNr傚N寣KN N杸 \o胈貫O CNT孨 Nrz嶯N垟 杸 q0薳焋}Nr傦ST 孴_N R恎KN}唦vpeASr偊N颯T 00 孴_N Ee餱 r侹N(u鄀歔_N0 YOKN嶯垟誰_N 薳垟f@b鄀 YO1uce垟 c垟KN誰焋篘 豐SKN0ce垟R嶯銅 0]N櫉V 0鰁 聣zzE柟l筶KN慛筟SOO 梍KN 豐S嶯檮8僈N踜裇 蚐KN眰鯯N(uKN0[唸0墍eQ垟R8n錯,g鰁耂聣 梍KN墍篘:N錯 T蛬 -N齎f違櫉[w(u q 錯,gN(u錘銅諲ir0Z唸R-N齎@b鄀 錯篘靣齹KNYON^1u錯,g銅^KNc坈_N 鈰vQ T 焋vQ誰 q30dkYO垟誰KN@b1ueg_N0vQ絜嶯(u RfKN銅瀩Q(uWY垟 CN(u絜垟 vQ1Y_NIQ 潝 P g T郪Nw豐SKN 燫絜垟嶯WY垟KN N T踜 g頷鎧;m黮KN魜鉾0銅倢燪0倢貓0踜啒]KN{| R絜垟0薳垟:N臺(u 諲垟誰N彇@b淸 (uKN0銅Ddq_螾N鄀歔垟_N 違螾@b臺杸Y _ q N陙YO薡_N Ee餱 垟誰KN(u鄀歔_N0 兘[;u^ S 砛fkFzuQ誰袕(u(W胈 屻~ NS_俌/f60 00 00'` 00銅 \b_N gQ魜騠KN趮0sY~_N gTP[x郠KNf[ q0vQ_飠(W'`0'`蜰[;u{誰 SOirb_`薡0銅NR眰IS0瀩Q0篘ir0q\4lKN g43朾 鍌UO Sm 鍌UO 醡 鍌UO 貧N軓 鍌UO NN褟,鍌UO ≧Y N T 鍌UO ckO齙豐 鍌UO 縍縊 鍌UO 臽梍,^vQ'` N齹0 嶯\旸d蔛艛;u0筶;uKN翂(W篘螾 嶯篘螾KN鉙覊0<w覊0{樠S R$\淸燫 q0嶯艛;u螾KN縹 N颯O璭 縹葉 韣KN 縹臺蠀嶯騗銅KN縹-N N颯O2 魜:N螾/} $\淸燫 q /f唙YOKN@b蟸寶_N0YO_\Bl杸@b銅KN螾 2k梍vQ^y 9峱eASRbpeAS;RKN鰁魰 蚐唹[茐 齙 g梍 蔛vQ鈋梍 R闟WN孨垟 N|T8TKNw3 '`KN N颯 N俌dk0妚Q(u R銅{樠SKN縹 儚{樠S:N苸 苸Rf璭 鍂vQf璭 R=剤攞榹 w崍旚f{榹0w崍旜eKN\c\(u錘嘾縹(嘾 N 0銅_ 0-NKN圧 N T0圧諷Ste 嘾諷{弖p N孉尶~) N{榹 dk唙^'` N颯0礠[縍_N M憆俖N BlIQ_N 杸^y_N 橸(u_N 鄀N N{'` '`^,{'`KN0'` Y梐宊N0'`RY-N g≧ ≧-N gY q0聣篘KN銅 聣vQ垟鶑KNS繯N&T KmvQ'`KN塠YN&T AS剰梍NkQ0R+Y銅KN{vQ'` 俓^梺墶R蒚0 00 00銅罷 00佮e簨3u螊_N {樰z0﹢鄀簨 N N_N {橉y0虁2kvQPWKNR$Ou_N { N菑vQ貧NO鉙2kvQlKNR醥0W_N {怱_vQ軓褟0/fKN屻~罷0 00 00銅穇 00jR褟珟 鎉vQT Q(焴-W)縹 N縊嶯(u_N0竳敄U b椗_IQ Qbu踜 N硩嶯m_N0Y縹 NqN廭嶯?|(譕尶~fN,N尶~,g) {|KN錘r 錘卂諷(u @b錘+R_N0YO縹 N_YuKN垟 {c 觺KN鍌痵 錘:NT(u @b錘倐_N0諷em4lKN%m俌諷2 鉙臺1o 2坴Q齳_N0瀃`N(uKN垟俌漑塻 c錘4Z MQ嶯﹎_N0(櫉厪 0sY~YO譥 0 笅AQR_.l g銼垟 Nu(uKN NOW0 )/fKN屻~穇0 00 00銅倐 00YO陙{劅 <fY g\O0\菑YR 穚op鉔踦0蔛嶯:N嘫 *g萢 韣 -N垯KNYO wf琍o肙 PW/f魜緐 $O&^鸑cw0蔔bCgKN 孨鰁 硩 bwbL z魰 Y0/f屻~倐0魜YO郷JT0 00 00銅 00銅嶯/g迯蔛fN;u0( 0錧皨 0 ;u KN婲0 > 0弖 0 酫銅N{;uCN:RKN Ee;u銅孨錧qQL0 )fNR苳稏SO筫 L圛{W Ee銅W緰 筫f0;uR4l╔a{ R~刧A~ Ee銅A~緰 {f0齙:Nf RfR 緰鉾0Na:N緰 R緰蹚 f鉾0YO嶯fN;u +冟e悇_ 魰蜰惡N eu麜f瓔0FONo`KN\X[ 箁焞 Bl蹚_N0/f屻~0YON陙Q0 00 00 00 00
13,243
艺藏
棋技
棋经十三篇-宋-张拟
棋经十三篇 宋皇佑中学士张拟撰 论局篇第一   夫万物之数,从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一者,生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数。分而为四,以象四时。隅各九十路,以象其日。外周七二路,以象其候。枯棋三百六十,白黑相半,以法阴阳。局之线道,谓之枰。线道之间,谓之□(上四下卦)。局方而静,棋圆而动。自古及今,弈者无同局。《传》曰:“日日新。”故宜用意深而存虑精,以求其胜负之由,则至其所未至矣。 得算篇第二   棋者,以正合其势,以权制其敌。故计定于内而势成于外。战未合而算胜者,得算多也。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战已合而不知胜负者,无算也。兵法曰:“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由此观之,胜负见矣。” 权舆篇第三   权舆者,弈棋布置,务守纲格。先于四隅分定势子,然后拆二斜飞,下势子一等。立二可以拆三,立三可以拆四,与势子相望可以拆五。近不必比,远不必乖。此皆古人之论,后学之规,舍此改作,未之或知。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合战篇第四   博弈之道,贵乎谨严。高者在腹,下者在边,中者占角,此棋家之常然。法曰:宁输数子,勿失一先。有先而后,有后而先。击左则视右,攻后则瞻前。两生勿断,皆活勿连。阔不可太疏,密不可太促。与其恋子以求生,不若弃子而取势,与其无事而强行,不若因之而自补。彼众我寡,先谋其生。我众彼寡,务张其势。善胜者不争,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夫棋始以正合,终以奇胜。必也,四顾其地,牢不可破,方可出人不意,掩人不备。凡敌无事而自补者,有侵袭之意也。弃小而不就者,有图大之心也。随手而下者,无谋之人也。不思而应者,取败之道也。诗云:“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虚实篇第五   夫弈棋,绪多则势分,势分则难救。投棋勿逼,逼则使彼实而我虚。虚则易攻,实则难破。临时变通,宜勿执一。《传》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自知篇第六   夫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故知己之害而图彼之利者,胜。知可以战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以逸待劳者,胜。不战而屈人者,胜。《老子》曰:“自知者明。” 审局篇第七   夫弈棋布势,务相接连。自始至终,着着求先。临局离争,雌雄未决,毫厘不可以差焉。局势已赢,专精求生。局势已弱,锐意侵绰。沿边而走,虽得其生者,败。弱而不伏者,愈屈。躁而求胜者,多败。两势相违,先蹙其外。势孤援寡,则勿走。机危阵溃,则勿下。是故棋有不走之走,不下之下。误人者多方,成功者一路而已。能审局者多胜。《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度情篇第八   人生而静,其情难见;感物而动,然后可辨。推之于棋,胜败可得而先验。持重而廉者多得,轻易而贪者多丧。不争而自保者多胜,务杀而不顾者多败。因败而思者,其势进;战胜而骄者,其势退。求己弊不求人之弊者,益;攻其敌而不知敌之攻己者,损。目凝一局者,其思周;心役他事者,其虑散。行远而正者吉,机浅而诈者凶。能畏敌者强,谓人莫己若者亡。意旁通者高,心执一者卑。语默有常,使敌难量。动静无度,招人所恶。《诗》云:“他人之心,予时度之。” 斜正篇第九   或曰:“棋以变诈为务,劫杀为名,岂非诡道耶?”予曰:“不然。”《易》云:“师出以律,否藏凶。”兵本不尚诈,谋言诡行者,乃战国纵横之说。棋虽小道,实与兵合。故棋之品甚繁,而弈之者不一。得品之下者,举无思虑,动则变诈。或用手以影其势,或发言以泄其机。得品之上者,则异于是。皆沉思而远虑,因形而用权。神游局内,意在子先。图胜于无朕,灭行于未然。岂假言辞喋喋,手势翩翩者哉?《传》曰:“正而不谲。”其是之谓欤? 洞微篇第十   凡棋有益之而损者,有损之而益者。有侵而利者,有侵而害者。有宜左投者,有宜右投者。有先着者,有后着者。有紧□(上山下辟)者,有慢行者。粘子勿前,弃子思后。有始近而终远者,有始少而终多者。欲强外先攻内,欲实东先击西。路虚而无眼,则先觑。无害于他棋,则做劫。饶路则宜疏,受路则勿战。择地而侵,无碍而进。此皆棋家之幽微也,不可不知也。《易》曰:“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名数篇第十一   夫弈棋者,凡下一子,皆有定名。棋之形势、死生、存亡,因名而可见。有冲,有斡,有绰,有约,有飞,有关,有[答刂],有粘,有顶,有尖,有觑,有门,有打,有断,有行,有捺,有立,有点,有聚,有跷,有夹,有拶,有□(上山下辟),有刺,有勒,有扑,有征,有劫,有持,有杀,有松,有□(上般下木)。围棋之名,三十有二,围棋之人,意在可周。临局变化,远近纵横,吾不得而知也。用[亻幸]取胜,难逃此名。《传》曰:“必也,正名乎棋!” 品格篇第十二  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不可胜计,未能入格,今不复云。《传》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杂说篇第十三   夫棋边不如角,角不如腹。约轻于捺,捺轻于□(上山下辟)。夹有虚实,打有情伪。逢绰多约,遇拶多粘。大眼可赢小眼,斜行不如正行。两关对直则先觑,前途有碍则勿征。施行未成,不可先动。角盘曲四,局终乃亡。直四扳六,皆是活棋,花聚透点,多无生路。十字不可先纽,势子在心,勿打角图。弈不欲数,数则怠,怠则不精。弈不欲疏,疏则忘,忘则多失。胜不言,败不语。振廉让之风者,君子也;起忿怒之色者,小人也。高者无亢,卑者无怯。气和而韵舒者,喜其将胜也。心动而色变者,忧其将败也。赧莫赧于易,耻莫耻于盗。妙莫妙于用松,昏莫昏于复劫。凡棋直行三则改,方聚四则非。胜而路多,名曰赢局;败而无路,名曰输筹。皆筹为溢,停路为□(上艹下巾)。打筹不得过三,淘子不限其数。劫有金井、辘轳,有无休之势,有交递之图。弈棋者不可不知也。凡棋有敌手,有半先,有先两,有桃花五,有北斗七。夫棋者有无之相生,远近之相成,强弱之相形,利害之相倾,不可不察也。是以安而不泰,存而不骄。安而泰则危,存而骄则亡。《易》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13,244
艺藏
棋技
棋诀-宋-刘仲甫
棋诀 宋 刘仲甫 提要 棋诀   提要   《棋诀》一卷,宋刘仲甫撰。仲甫,钱塘人,南渡时国手也。书凡四章,一曰布置,二曰侵凌,三曰用战,四曰取舍。仲甫曰:棋者意同於用兵,故叙此四篇,粗合孙、吴之法。後附论棋杂说,即晏天章《棋经》之末篇,而仲甫为之注者也。案仲甫以弈名一世,而何薳《春渚纪闻》载有祝不疑者胜之。蔡绦《铁围山丛谈》又载有王憨子、晋士明者皆胜之,则其诀亦非出万全。然算数心计之事,大抵皆後胜於前。盖因所已至从而更推所未至,有所藉者易为力也。且盛名之下自负无敌,後来者或乘其暮气之将衰,或乘其骄气之太盛,往往抵隙而入,出所不防,利钝之形,盖由於此。夫孙武能帅师入郢,而不能禁楚之不复郢,则亦非百战百胜者。然十三篇之书,谈兵者莫能外也。仲甫此书,亦可作如是观矣。   棋诀   序   棋者,意同於用兵。故敘此四篇,粗合孫、吳之法。古人所謂怯敵則運計,乘虛沉謀默戰於方寸之間,解難排紛於頃刻之際,動靜迭居,莫測奇正,不以猶豫而害成功,不以小利而妨遠略。此非淺見諛聞者能議其彷彿耳。劉仲甫序。   布置   蓋布置棋之先務,如兵之先陣而待敵也。意在疏密得中,形勢不屈。遠近足以相援,先後可以相符。若入地境,或於六二三六下子,及九三與十三之著,斯不執一,進退合宜。訣曰:遠不可太疏,疏則易斷,近不可太促,促則勢羸,用意在人,此乃為格。   侵陵   夫棋路無必成,子無必殺,乘機制變,不可豫圖。且布置已定則強弱未分,形勢鼎峙,然後侵陵之法得以行乎其間,必使應援相接,勾落相連,多方以權逼,迤灑而侵襲。侵襲若行,則彼路不得不促擁;逼漸急,則彼勢不得不羸俟乎。忿而先動,則視敵而索其情;觀動,則制乎變。此之謂善奕者也。   用戰   用戰之法,非棋要道也。不得已而用之,則務在廉謹以守封疆,端重而全形勢。封疆善守,則在我者實矣;形勢能全,則在我者逸矣。夫以實擊虛,以逸待勞,則攻必破,戰必克矣。   取捨   取捨者,棋之大計。轉戰之後,孤棋隔絕,取捨不明,患將及矣。蓋施行決勝謂之取,棄予取勢謂之捨。若內足以豫奇謀,外足以隆形勢。縱之則莫禦,守之則莫攻,如是之棋,雖多可取而保之。若內無所圖,外無所援。出之則愈窮,而徒益彼之勢;守之則愈困,而徒壯彼之威。如是之棋,雖多可捨而委之。    论棋诀要杂说   夫棋边不如角,角不如腹。约轻于捺,捺轻于嶭。(势之使然。)夹有虚实,(有实夹,有虚夹。)打有情伪。(凡打节有实打,有虚打。)逢绰多约,(因绰则多约。)遇拶多粘(不粘则断,嶭亦如之。)。大眼可赢小眼,(局面棋道相交之地,以棋围之曰眼。不可攻曰实眼,可攻曰虚眼。凡围棋有双眼则活,孤眼则死。若黑白相围,各无双眼,则大眼赢小眼也。地广而路多曰大眼,地狭而路少曰小眼。)斜行不如正行。(胡孟反不正谓之斜用而必中曰正)两关对直则先觑,(彼此有关相对宜先觑觑则张力存后活)前途有碍则勿征。(凡欲征棋先观前路有无敌之子相碍)施行未成,不可先动。(先动则觉慎勿妄施)四隅十字不可先纽,(四角之中有纽十字之著取其状类)弈不欲数,数则怠,怠则不精。(数弈则神疲体倦则不精)弈不欲疏,疏则忘,忘则多失。(疏稀也忘弃忘也疏弃则废忘而局生故多失而少胜)胜不言,败不语。(事以密成语勿洩胜负之由则敌不能测)振廉让之风者,君子也;起忿怒之色者,小人也。(君子守道而固穷小人趋利而避害)高者无亢,卑者无怯。(高者轻弱而多亢卑者畏强而多怯)气和而韵舒者,喜其将胜也。(将胜则心喜)心动而色变者,忧其将败也。(欲败则顶忧)棋直行三则改,(自古国手直行三子多是斜飞单关少肯直行四子若压敌子沿边而走者虽多亦许)方聚四则非。(自古国手少有方聚四者以四子围方卦名曰方聚四)皆筹为溢,(器中积水满而流出曰溢孝经云满则不溢是也白黑两棋非满局路各有多者为赢)停路为芇。(芇音绵说文曰相当也两家不胜不负故名曰芇俗云停局)弈棋者不可不知也。凡棋有敌手,(强弱均而争先谓之敌手)有半先,(强者饶弱者两局先弱者复饶强者一局先所饶之子强者在中以三局为一周)有先两,(强者两局之中饶弱者三子故谓之两)有桃花五,(强者两局之中饶弱者五子取桃花五出之义)有北斗七。(强者两局之中饶弱者七子取北斗魁四杓三之义)夫棋者有无之相生,远近之相成,强弱之相形,利害之相倾,不可不察也。是以安而不泰,存而不骄。安而泰则危,存而骄则亡。《易》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13,245
艺藏
棋技
长行经-清-孔继涵
长行经 原曰:今之双陆,古长行也。元虞裕云:双陆之戏,最盛于唐。常考其技,凡黑白各用六子,乃今所谓六甲是也。昔有对云:三个半升升半酒,两行双陆陆双棋。即可知矣。《唐国史补》云:今之博戏,长行最盛。其具有局有子,子黑黄各十五。掷采之骰有二,其法生于握槊,变于双陆。后人新意长行出焉。强名争胜,谓之撩零:假借分画,谓之囊家。囊家什一而取,谓之乞头。则十二棋为双陆,三十棋为长行矣。然洪遵云:双陆,博局戏名。以异木为方盘,盘中彼此内外各有六梁,故名双陆。又云:以传记考之,获四名,曰握槊,曰长行,曰波罗塞戏,曰双陆。始于西竺,流于曹魏,盛于梁、陈、魏、齐,隋、唐之间,则四者又一也。岂大同而实异,故可混其称与?以意度之,视明琼为表的,则博双陆、氏行、樗蒲皆同;惟格五,有棋无茕,如《塞经》所谓行五道而投琼为博,不投为塞,塞四采,塞四乘五是也。博以六箸行六棋,棋黑白各六琼,施五采。刻一画谓之塞,二画谓之自,三画谓之黑。一边不刻,在五塞之间,谓之五塞。是六箸十二棋。有局有杯谓之博,乃双箭十二棋。薛孝通之《谱博》所云何与二茕十二棋。有杯有局是为双陆二琼三十棋,有枰有杯是为长行局,有道、有二关、有堑、有坑。五木木为骰五,上为黑,下为白,二面为难,背雉为犊。有王采,有【田云】采。其为器,又有矢百二十,关二,间矢为三,每聚四十。又有马【上竹下夹】二十,厥色五。戏时五人各辨所执,是为樗蒲。弄矢摇丸,纵横揣摩之术也。溯厥原始,皆昉自乌曹。《后魏书》所记:胡王有弟一人,遇罪将杀之。弟从狱中为此戏以上之。意言孤则易死也。后入中国,世宗时大盛于时。时工者,赵国李幼序、洛阳邱可奴也。胡谓六为偃数,二为??。今言握槊幺幺,盖转声耳。《兼名苑》云:阿育王弟善容造,梁天监中始入中土。或曰起陈思王者,以俱是魏,同得罪于兄,事迹相似,误也。乃列星偃月,自吴已有。盖陈思易木以象,易齿以惺,惺二十一,非创为是戏。是虽小数,古今之为时甚长,四海之广袤甚至,转相措袭,或微或盛,或合或分,渐渍以来,而大博六箸、小博二茕,事不可考。颜氏已言之。斯凿凿者,今讵能有定论欤?况议礼乐,稽制度,欲陵轹前贤者乎?虽然,吾独有慨焉:后人之心思智慧,何尝少逊古之人?即斯艺所传,与古作者同不同,亦未可知。独此往来反复,视投进退,虽百千变而不能违焉。吁!可怪矣!虽誉为雅戏,詈为牧猪奴,总不能不听之遥遥以至于今。是凡今之人欲有所为,亦自计所范何如耳!毋曰非余不工,是朽骼不余异也,然皆天也。 左经一章 长行器四;局、杯、棋、【木茕】。杯以投辅,辅以行棋,棋以布局,局以表道。 以二骰投,视投之多寡而行。或以戏玑四除,多算二少者,仍用二骰也。杯,采盘也。 局方以象地,棋圆以象天,黑白分两仪,门梁限内外。方者,偶局之路,各十有二;圆者,奇棋之数,各十有五。设两关以象月,而表道以象星。道二十有四,以法节气,每行止于五,以法五行,始立马,参伍错综,效阴阳之杂毗。 四隅各易位设棋,姑行之一路叠二马,二隅各叠五马,近内关各叠五马成梁,以拒对局,二马近关,外隔一道,各叠三马。 行马轇轕抵拒、进退乘除,视日星之运。 局定,出玖进以据道。据于人者,可越而不可停,单马则可褫而据之,被褫者退,视蔽之齿,自末而立马。如马不得立,则余不得行。不得立,谓道皆为人据也。 对局东向西向,则北为归;南向北向,则西为归。 归,委也,以卑下为委。东南为阳,阳尚左,故右旋而委右;西北为阴,阴尚右,故左旋而委左。 二关则易位,互为远近焉。 各以所出之关为远关,入之关为近关。俗又名近关内之一路为胲屋。马俱入关,则视所投而取其棋。 较疾舒剩除以获判。一判者,一帖也。 以十数为一帖,盈数也。所罚遂所约:已人关取马,则罚一帖;入关未取马,二帖,关以外,三帖,未折而向关,四帖,此即曲道也:未出关,五帖,棋尽取,剩一马,仍被褫不得入关者,五帖外加二帖;褫二马,递加焉。 或附益以撩零。撩零,关外视道,入关视棋。 撩零,谓行不成偶,则零可撩而去之。近或以输一二帖者视马、余一棋,则增一为零焉。他视路,加一路则增一为零焉。加止一者,零为奇也,故曰附益以撩零。至于局之或板或球,或空中置铜簧以取声;路之或织成,或刻痕,或加饰;骰之多寡,或六面,或四面(四面者,形长去幺六),与下马行马出马之不同。更杂以相间七梁,揭头矜以让行。让着,称谓之中,方言市语纷然,详于洪遵《谱双》。虽名目嚣然,总循此途轨,非别出蹊径也,故不复取赘。
13,246
艺藏
竞技
丸经-元-佚名
丸经 元 阙名撰      [提要]   《丸经》二卷,元无名氏撰。是经共分三十二章,分上下二卷,全面论及捶丸游戏之规则、技巧、方法、器具、品行等,有《说郛》本、《夷门广牍》本、《津逮秘书》本、《续百川学海》本等。此据《津逮秘书》本整理。   丸经集叙   捶丸,古战国之遗策也。粤若稽古,《庄子》之书:昔者楚庄王偃兵宋都,得市南勇士熊宜僚者,工于丸,士众称之,以当五百人。乘以剑而不动,捶九丸于手,一军停战而观之。庄王免于敌而霸。降世尚习。盖闻而知之,未造其理也。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盛以锦囊,击以彩棒,碾玉缀顶,饰金缘边,深   求古人之遗制,而益致其精也。且夫“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而圣人称之。方今天下隆平,边陲宁谧,将帅宴安于橐弓服矢之际,士卒嬉游于放牛归马之余,苟非弹石习闲,何以临机而制敌也?至如芳春永昼,长夏留阴,秋朗气清,冬晴雪霁,高飙微动,纤云不惊,半酣乍醒,饫饱舍<饣甫>,于斯块坐鞅掌,岂不肌肤固会而筋骸束焉者几希矣。宜乎视土燥湿坚坌而安基,择地平峻凹凸以制胜,拽肘运杖,击杓收窝,体无低昂,意无急躁,手持欲固,意运欲和,诚足以收其放心,养其血脉,而怡怿乎神情者矣。不以勇胜,不以力争,斯可以正己而求诸身者也。由是观之,抑亦卫生之微奥,而训将练兵之一伎也。宜乎“君子不器”而与众乐之。考古今制作之详,索筹算多少之计,述为《丸经》二卷,增注简谅,好事者从而咏歌之。因书以为序。   龙集壬午孟春上浣,书于宁志斋之西轩。   丸经卷上(凡十六章)   承式章第一   捶丸之制,全式为上,破式次之,违式出之(捶丸之式,先习家风,后学体面。折旋中矩,周旋中规,失利不嗔,得隽不逞。若喜怒见而利口伤人,君子不与也)。让采索窝(让人先抛球儿,得采者便索窝),忘撺成算(手中无撺者,算一筹,无鹰觜同),因动为击(球儿基上安定,或被风吹动,当称风落。如不称风落,或自那动者,亦算打了),对权不易(对定球榼,不可换易。或再换   及抹去<土引>子者,亦算输一筹),乖令背式罚不可恕(他人得胜索着法度不依随者算输一筹。球儿甫在窝中,用棒拨出者,输一筹);趋时争利,赏不为加(自己球儿在不得<土仑>处,却那在便利之<土仑>者.不赏而有罚)。胜负靡常,色斯举矣(赢即矜能逞语,输即发怒便走,或至骂仆嗔朋,抛球掷棒。此非闲雅君子,真小人耳。俚语云:废球棒,磨靴底。眼睛饱,肚里饥。桦皮脸,拖狗皮。输便怒,赢便喜。吃别人,不回礼。此之谓也)。   崇古章第二   灵台潜虚,较若画一;会其至当,精艺无二(人心随时更异,谓如窝脚、会儿,本自一家,今分两处。窝脚只使撺棒,能走,能飞,能收窝,法度更多,人不易学;会儿只打扑棒,能飞不能走,又不能收窝,法度更少,人甚易学。此今人之说,上古未闻。然则今人多有自家不晓诸般法度,只说别人是窝脚。殊不知艺到精处,同一理而已,岂有差别?○当去声)。先登者生之徒,后撞者死之计(先有人二棒打在窝边,后来人二棒误撞前球,不问有画无画,先活后死。故意打去撞人者,算输一筹)。逾<土仑>越纵,从累其主(球儿著身者,若在<土仑>上行者,死了球儿;但是伴当在<土仑>上行走者,死了本官。球儿不在地上,著人无伤。○纵平声,从去声)。放土安基,随<土仑>起垒(倒棒正棒基中安下垫棒,棒上不放土者,自死一筹。土尖垒起,样子有添无减,捶者若将棒于顶上按   实,即算输一筹。球上球、翻杖、撅儿、皮塔儿、砖角等,不放干土索窝者,自死一筹。诸杂巧捶皮面打著球儿者,皆是活球。若是本分著球者,谓之上棒,死球也)。矜能丧善(有等人说捶丸时,只是高强,打处便赢,未尝有输。及到场上,口中说得精细,手拙不能应口,一筹不展,全场输了。俚语云:“高者不说,说者不高。”是也)。方欺苟瞒(有等人场上引著十余伴当,将一般颜色球儿打在死处,却放一个在好处做活球,又去打行处带踏<土引>子在死处,踢在活处。俟人眼不见,把他人球儿踢在死处,小厮每蹅在土里,然后拿死球。如此者,真可耻也),挂窝住傍,致疑成隙(凡棒柄窝上横过,抹著球儿算挂窝,抹不着算上。球儿打在住处傍边上画记,定教人远看,不要到根前,本不那动,教人猜疑,遂成嫌隙)。因人上画(球儿被人踢动,只教本人上画。若是自家上画,死了球儿),正赛诡随(令人口巧手拙,但打得诡随,不得正赛之规度,怎争胜负?心懵懂,性刚燥,强辩不伏,自害惶恐。俚语云:有智赢,无智输。只此是也),览而记之,神斯会矣(熟看此书,自然捶击得法,众皆敬服,岂不快哉)。   审时章第三   作有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饫饱之余,心无所碍,取择良友三三五五,于园林清胜之处,依法捶击。风雨阴晦、大寒大暑,不与也),乐有节(议定会数,或五或亡,会满为止。惟在和血脉、养性情、涤烦襟、消饮食而已,勿为荒逸。○乐音洛)。有时则事不废(知时为嬉,则不误事),有节则志不妨(既不荒逸,志不邪矣)。无时无节,则事废而志妨;有时有节,则身安而志逸(不得其时,则荒废政事、伤气动志;得其时,则心平气和、志自乐矣)。   因地章第四   地形有平者、有凸者、有凹者、有峻者、有仰者、有阻者、有妨者、有迎者、有里者、有外者(诸形绝无曰平,龟背曰凸,中低曰凹,势颇曰峻,之上曰仰,前隔曰阻,唇碍曰妨,可反曰迎,左高曰里,右高曰外)。平者勿失(地形平,则众皆可及。我既及家,众若失家,则败),凸者有取(形如龟背,难从中形,必观左右形势而取用),凹者有行(两高中低,可从中行,到家不难),峻者欲缓(球住峻坡,窝在坡下,不可力击,轻缓击之),阻者欲越(窝与球相隔,必高超可至),妨者用巧(后既有碍,难于运棒。当取地形,对棒端正),迎者勿及(窝后有墙壁或木石荐,不可定至窝边落,恐迎回无功),里者里之(吾左高,窝在右,当反里之,就其势),外者外之(吾右高,窝在左,当反外之,就其势),立飞者囊(扑棒单手盛于革囊也),行蹲者?(撺棒、杓棒盛于提篮也),所称既备,无不胜矣(凡称心之棒既全有已,如此者无有不胜之道也,○称去声)。   择利章第五   土有坚者、有坌者、有燥者、有湿者(地之形也),坚者损之(土硬球难止,力大则远,故减力而击之),坌者益之(土松球难行,故加力击之),燥者湿者随形处之(观土燥湿,随地宜而击。○处上声)。因地之利,制胜之道也(得地利之宜,亦取胜之一端也)。   定基章第六   基,纵不盈尺,横亦不盈尺(纵,长也;横,阔也,皆不满一尺也。○纵平声),择地而处之(拣好地画基。○处上声),直向而画之(直对窝也),瓦砾则除之(若有瓦砾草木等物,除毕然后画基),权弯者利陷(船样棒不利剑脊基,偏利碟样基),权直者利凸(棒直不利碟样基,偏利剑脊基)。作基不左立(假如向南击球,画基者不得居西,可居东),丸不处基外(球安在基外者败,○处上声),权不击基(画毕及未画,不可基内试棒),足不踏基,手不拭基,无易基(恐利他也),无毁基(禁恶徒也),后碍家傍不处基(后碍损棒难运窝傍复来难为。○处上声)。不践家傍,恐有作也(窝边周围五尺内不许人行,恐凶恶之徒埇土阻球、作坑陷球。窝边行者,同班皆输),故动复择基,两反不许作(倘有同班一球在左、一球在右,所住难为,彼同类者故为不得已而动之,动已复拣好基。如此者,将动球人来往两遭不许击球)。此御奸之术也(禁虚诈奸恶之法也)。   取友章第七   恭必泰(恭敬者必安祥),浮必乱(轻浮者必争乱)。泰者善之徒(君子也),乱者恶之徒(小人也)。君子小人,其争也不同,其朋也有异(君子小人,其志不同,在人识察之也)。君子之争,艺高而服众(技艺高,人自服);小人之争,奇诈而谋利(技艺低,以诈取利)。是故会朋,必以君子而远小人也(必进君子、退小人。○远去声)。昔楚庄王为匏居之台,宴者、相者、赞者而皆贤者,伍举称之(称其能会贤人也)。灵王为章华之台,宴者、相者、赞者皆非贤者,伍举谏之(谏其不得贤人、而所近者小人也。○相去声)。捶丸会朋,不可不慎也(捶丸难为聚娱,险佞之人,不可与同乐也。君子慎之)。   正仪章第八   劚场建旗(球场上劚成了窝,立彩色旗儿),合众同乐(合聚捶丸之人,相与同乐。○乐音洛),恪慎其仪,各事其事(各人谨守进退,各去关牌领筹)。奔竞躁逸(争取筹棒,夸口逞手),号呶喧哗(在场斗噪叫嚣),比于败群,不可与也(如此之人,不循规矩,是如败群搅众,即逐去之)。有斐君子,其仪不忒(如有文质君子,依守规式,自有容仪,不至差失),安如闲如(容止安详),夭如申如,周旋闲雅(转旋动作,夭夭申申如也),不劳神于极,以畅四肢(不太任力,至于疲乏,但要得四体血脉和畅而已)。非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耶?(所以怡悦情性,使自娱乐耶)   置序章第九   初击者择基而安(头棒安基),其次随处而作(二棒随球住处便击,不许安基,安则败)。其次择基谓之强(二棒安基者,强梁之徒也),初击不容谓之阻(头棒不许人安基者,是阻人能也)。强者,君子恶之,小人作之(强阻之辈,君子不悦,小人为能)。基既处已,总投于地,以次行列,取而安之(取球安于基内也。○处上声,行音杭)。远者先,近者后,左者先,右者后(离窝远者先击,若头棒者,左边先击),所以置先后之序也(此乃定先后之法也)。   试艺章第十   权(权者,所持之棒也,故以棒为操之权)有立者(撺当立而运,十数为全副,八数为中副,其次为小副。飞者、立者,次及十棒,不可改制。行者不可使飞,飞者不可使行。扑棒单手者,当立运者也),蹲者(令人曰减膝是也。杓棒鹰嘴,当蹲)、行者撺棒是也)、飞者(扑棒,单手杓棒是也),远者立,近者蹲(随宜用力也),无阻则行,有阻则飞(随宜用棒)。行者不蹲(撺棒不减膝),飞者随宜(扑棒单手当立,杓棒鹰嘴当蹲),有阻不定行,无阻不定飞,有阻多飞,无阻多行(随宜斟酌,用棒务在取中),返此则迷(若执定一端,取中难矣)。是以持欲固(紧持棒也),运欲和(使力得中),无低昂{不起身疾也),无空权(二手皆当有棒也。○空去声),心手相对,古之法也(运棒时手对心)。   记止章第十一   丸至之所(球所在处也),当以杖画(记其止也),勿前勿后,勿左勿远(恐彼有所利也)。唯画于右,可去寸许,长亦相比(定法也)。凡动于我(或球撞、或衣动、或足动、或手动、或棒动、或他物动球也),令安画首(令彼动我球者,代我安于初所画之前头),勿远勿后(恐彼得利),彼乃为败(彼既动我球,彼球已击则不用,未击则不许击也)。我若无画,彼虽为败,吾亦任去,不   可复位(若我初无画,彼动我球,则任我球之所往,不可取回复安本处。彼虽为输,恐我亦不得其利故也)。相去分厘(两球相离也),及有妨阻(今人谓之<土引>子),无复动移(两球相并,及有<土引>子,俱不可动。若动者,为输),中身为败,复从我击(我球着他人身者,他人为败,取我之球再复击之,不击亦从我心。○中去声)。   制财章第十二   富不出微财(富厚者不吝啬),贫不出重货(贫薄者不倍偿)。富出微财则耻,贫出重货则竭(量力而为之可也)。智者有力财不绝(捶击有法,故得常胜,所以财不尽也),愚者无方将恐竭(捶击无法,所以常负,财不足用也)。不绝者,必胜之基(财不绝,则心安,故胜),将竭者,必败之道(财将尽,心不安,愈怯愈输也)。   衍数章第十三   十数九数为大会,八数七数为中会,六数五数为小会,四数三数为一朋,二人为单对。十数、八数、六数可分,不分从之,九数、七数、五数、四数、三数皆不分(双数可分,单数不可分。四数虽双,数少亦不可分也)。分者,相朋也(朋者,班也);不分者,各逞其能也。相朋者,一朋胜多为赢(倘五人为—班,于一班中多胜一人者是赢,相等曰平);各逞者,他不胜而我胜为赢(初棒赢二棒,二棒赢三棒,三棒赢四棒,是也)。于三会中(大会、中会、小会)俱胜一败,免一败者(俱上独一不上,免一不上者);一朋一败,勿免其取(三四人击丸,独一不上,不可不取,其物数少故也)。一日不三会(一日不赌三会,惜物故也),有遗不为输(二十筹为满,倘赢得十九筹,是遗一筹。若遗—筹,利物不可得矣)。昨所得今不用,义也(昨日胜得十九筹,唯一筹未得,今日不可理昨日所胜十九筹,乃义聚之道也)。   运筹章第十四   大筹二十,中筹十五,小筹一十(此谓分班,时三会也)。初胜三,次胜二,后胜一(牌数),初胜次,次胜后,后胜四(初赢二,二赢三,三赢四),四者不可用也(不可打第四棒)。最上多初,其中多次,其下多后(上中下之能也)。复有争先,满三竭五(每人五牌。三番胜,方得一牌。如此五番,他牌尽),胜得一(所谓初棒、二棒、三棒都同,止得一牌),无再争(一人上窝,余皆不用)。上者不偏能(飞行远近,不偏能,一捶也),中者亚之(比上者稍低,亦不偏能也),下者阻其偏,不可行矣(下等者,若不随意,则必窘矣),是故必擅可也(欲专此事,必精此艺)。   决胜章第十五   众为已败之形(已败之形者,失棒换棒,着身着球,悬空挂窝,砖上阁球于持基拿死球,踏<土引>子,放<土引>子,那球踢人球儿换死球,基中模<土引>子上棒球儿,自上画数,次安球,基中试棒,基外安球,画基不于左<土仑>上行),吾为决胜之妙(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志过于人,是为决胜)。人皆见我所以中之能,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能(机深识广,人难度也),妙之妙者也。风坠而中,不可为胜。若不隔<土仑>,可准初中(风吹上窝者,别人已安球在基内,则不算初棒;未曾安球在基者,算初棒。○中去声),抑亦乘机决胜之妙也(此在己之能虑胜,而后会,亦兵家之成算也)。   出奇章第十六   致于死地则无生,致于生地则无怯。死而复生,生而复死,谓之出奇(心手相应故也)。君子无所怯,小人有所惧。无怯者坦然,有惧者戚若。坦则多胜,戚则多败。多胜者神舒而气和,多败者色厉而内荏(人心有所主,则无惧无怯,量胜而击之,故无败衄;心无所主,则妄动而失利。将之用兵亦然),智者察之,迫而胜之(彼既壮,可急乘机而胜之),若陨大石于高山矣(彼既怯而败,我既陵而胜,则我之势如高山推石,不可阻矣,良将以之)。   丸经卷下(凡十六章)   权舆章第十七   权舆,始计也。造衡自权始,造车自舆始。丸准轮,轮量权,权量身(球欲量棒大小,棒欲量身长短,相称则利,相欺则不利矣。○量去声)。琢磨之失,虽能亦败(造棒刮棒,失其法度,虽善击者,亦不能以巧胜彼矣)。突者宽薄,遥者窄厚(突者,激起也,而欲皮面宽木分薄;遥者,击远也,凡扑棒撺棒、单手杓棒,欲令致远,必须皮面窄木分厚。若违此式,则不相应矣)。偏欹为乖(棒头不可曳手,不可脱手),端为中(棒头中为妙),不预磨削(不预磨削,恐翘坏矣),不毁心脊(勿将棒中心刮陷,及将脊刮低也),先刃次脊,后平其心(最后刮心也),赘木为丸,乃坚乃久(赘木者,瘿木也,瘿木坚牢,故可久而不坏)。无窦为劣,轻重欲称(无眼者不可用,太重则迟,太轻则飘)。工从主,料以理(工者匠也,造棒必从击球主人心之所好。凡治料诸棒,必当依此理也)。善胜者,不恃力,唯恃地(知地形为上)。   制器章第十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夫欲精善其艺,必须得好利器。谓如击得球好,亦须得好棒)。器利艺精,心手相应,临事发机,无不中也(又有好棒,丸经之妙悟之于心,捶击之法熟之于手,百发百中。今有新旧权制,具录于左。○中去声)。   正棒头打八面 倒棒斜插花   卧棒斜插花 撺棒斜插花   皮塔斜插花 燕尾斜插花   倒棒翻卷帘 底板基儿   胲里基儿 两肩基儿   山口四面基儿 山口四面打皮塔   山口打棒尾 背身打土儿   背身打翻杖 背身弹棒   背身正棒 背身扑棒   竹撅儿打四边 皮塔打八面   近双弹棒 远双弹棒   三根弹棒 叠柄弹棒   三撅三球弹棒 双撅双球倒棒打撺   井里拔 正棒头翻撅儿   棒尾皮塔 棒尾打四边   棒上安偏棒 棒上安正棒   棍儿飐棒 前撅翻过后   后撅掀过前 棍子翻撅儿   杓儿翻撅儿(已上新法) 土尖   砖角 球上球   翻杖 直杖   纽杖 靴尖   雁点头 泥撅儿   泥虾蟆 正棒头   倒棒头 土尖棒尾   飐棒 积棒   打燕尾 远近小土儿(已上古法)   取材章第十九   取材之方,不可不察(夫欲造棒,采取材料不可不知其法)。秋冬取木,用其坚也(秋冬木植津气在内,所以坚牢,故可取也);筋胶以牛,用其固也(牛筋牛胶,性最坚固,其他不及也);竹取劲干,用其刚也(南方大竹刚劲厚实,故可为柄),朴斫以时用其柔也(春夏天气温暖,筋胶相和,可以造棒也)。   适宜章第二十   远近随宜(或远或近,随人便益),各安其能(随各人所能,用棒索窝),远无百步之遥(虽远勿出百步之外),近必盈丈之外(一丈之内太近,故必一丈之外,以及数丈之类也)。远多则疲(运力多,故疲),近多则弱(不能致远,故弱)。远者难从,近者易行(致远者少,致近者多)。有力者利远,无力者利近(强弱不同)。远者拙(粗也),近者巧(细也),百步之遥不可再(太远不可两遭),半百之遥不可数(五六十步不可频数),各适其宜而已矣(远近适其宜而已矣)。   处用章第二十一   熟地必革(谓熟窝不再击,每日须当改革),毋教以利(不许指与人地形<土仑>道便利处,教者算输),阻利勿许(不许放<土引>子及埇土脚屣陷地,如此者算输),假权勿从(不许借棒与他人使),错丸弃之(错击他人球者算输),为妨出之(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影他人使棒,如此者出之),阴结为奸(为二人平日相亲爱、或分班时分开,而于自班中故不肯用意,以致失利。如此乃谓暗中与人   相结,是为朋奸。如此者,勿使分开。若彼二人自欲分开而复如此者,名曰打劫,不可以入会矣),非击为败(挑拨、推砍、兜削,刮舀、扫碾,如此者皆算输),代施倍罚(替他人击者算输二<土仑>),驭众处用之道也(亦兵家鞠旅出卒之义也)。   现形章第二十二   击不他视,专睹其丸。他视伤权,专睹必利(夫击球时,眼勿看窝而下棒,专观于球,必得其利)。权从心(棒随心转),心从形(心从地势)。从心先形(欲从心所作,必先观其地形),从形必中(随地形者必上窝。○中去声)。从形者胜,从力者败(随地形者胜,恃自力者败)。从力虽胜,谓之侥幸(偶然得也)。   善行章第二十三   行止者,嫌爱之端(行止善则可敬,不善则可鄙厌);言语者,荣辱之阶(言不可妄诞,妄诞则辱,不妄则荣)。讷于言,敏于行,正己践言,是为善行(慎言语,谨行止,先行其言,斯为善矣。○行去声)。言行有常,君子贵之(言顾行,行顾言,成德人也,○行去声)。   宁志章第二十四   心之所之,定而处之,勿徇于己(心所定向,无循己私。○处上声)。赧莫赧于易(易者,将本色球几相换,及球儿在不好处换在好处),耻莫耻于复(复者,于击不利,欲再击也)。既易既复,同朋尽败(若易球,若重击,非但本人为输,同班尽皆作输。虽曾得胜,亦不为胜)。悬有三,曰高,曰平,曰低,不可用也(高者,仰也;平者,立也;低者,盈寸而下空也。悬球于此三者,皆不可用)。   集智章第二十五   善巧者不以力(不恃力也),善争者不以奇(善争者君子之争,君子不作奇怪也),善巧者左右逢其源,善争者嘿嘿而取胜(艺高,不言而胜也)。奇怪索隐谓之侮,平易无颇谓之德(平易可为法,奇怪不可学)。奇怪者,人所未睹也;平易者,众所共知也。奇怪数出,君子疾之,小人玩之(奇怪者,小人之所以争能也;平易者,君子之所以存心也。○数入声)。   举要章第二十六   众集纭纭,吾将傍通(若众球聚在窝边,吾取地势傍通行之。傍通者,借<土仑>也)。鼎足难通,勇者必胜(谓三人球在我前,一球正对,两球在正对之左右。吾欲左则左有阻,吾欲右则右有阻,欲正则正有阻,是以直至窝中必胜,勇者不怯也)。有强力之中,有势末之巧(难至之所用力多,复有不须用力,但稍击,可随形上窝者。○中去声,下同),有不虞之中(偶然中也),有求中之蹶(用诈求中,反成败蹶)。故先度为上(先看地势土性,度其远近,避其妨阻也。○度入声,下同)。先度后动,百发百中;先动后度,百发百蹶(不可侥幸求中,不度而中谓之偶然)。故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分毫不可苟且)。此决胜之要,智者所守也(有智之人,必须熟览此书)。   知几章第二十七   先人者制人(捶击熟闲,心有定向,必能制人),后人者制于人(捶击不熟,临时发几,志先怯弱,必为人所制也)。制人者,人皆仰之(心手相应,发无不中,人必称善);制于人者,人皆卑之(多死少活,人皆笑之),人仰之,三军之帅也(众心服而归之,将之用兵亦由是也);人卑之,匹夫之谅也(众所不与,难力争矣)。几者,动之由,事之微(几者,人心念发动之初,善恶从此   而分,荣辱存焉),胜负之先见者也(胜负皆萌于此)。知几知微,君子哉1(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惟君子从之)   守中章第二十八   击高当逾,致远当臻(过树过墙,必当高超而过。击远者,必过所限)。不逾不臻,为败之名(不能过、不能制,为败)。所操从人(所操之棒,各从人心),所主从胜(索窝从赢者),操不从人,主不从胜,君子不为也(君子之人,不作此也)。   玩心章第二十九   斯术无方,制心为上(收其放心也);心体既明,玩心为上(自己心体已明,必观他人之心如何),玩心者,观其形,听其声。有怯于心,必显诸形。显诸形者,我得迫而胜之(睹形乘胜)。怯者无复(怯而输者,必难复胜),既无以复,我可纵横(纵横者,自在乘胜)。纵之横之,彼心愈惊,彼惊我宁,必胜之征(彼既惶惧,我心既安,必胜之道也),初胜勿骄,骄而必失(初既胜,当自慎,毋为骄,骄必败)。慎终如始,乃可无敌(后比初愈谨,必胜无敌)。   贵和章第三十   君子无所争(正己而不求于人),和而不同(捶丸处,虽若平等相近,而尊卑之序不可紊乱)。奴颜巧言,佞也(就场论是谈非、称长道短,巧佞之人,不可近也);正虑随情,和也(但思捶击之法,自为娱乐,无有争也)。和而不同,君子贵之(贵贱有等,不相夷躐,成德者贵重之);便佞取赢,君子不贵也(便僻巧佞,务取胜于人者,君子不与也。○便平声)。   待傲章第三十一   以多待一曰傲(众待其来,其人慢期不至,傲也),众不悦一曰孤(所作不可人意,自逞其能,孤也),轻佻曰贱(行止轻薄,故曰贱人),取恶曰凶(所为侵犯于人,人疾恶之.故曰凶人)。跛足、目盲、伛偻、耳聋,不可与也(残疾者,不与嬉乐);便佞之徒,不足道也(谄曲之人,不足与言。○便平声,道音导)。是故贵贱不相效(贱者不敢效贵,效则干犯在上之人,而取败矣),同类必相求(朋友之交可以相效)。多胜无矜色,数败无恚容,君子也(多胜不夸,数败无怒,君子也,○数入声),   知人章第三十二   观志知人(观其意趣,可知人之善恶),观心知己(内观此心,则己之言行亦可自知也)。心欲宁(心要静定),志欲逸(志欲宁适),气欲平(气要温和),体欲安(体要安舒),貌欲恭(容止端庄),言欲讷(语言简当),有诸中必形诸外(由乎中应乎外),胜负决矣(捶丸胜负已定),正赛行矣(赌赛已毕),体不安(观其手足失措),貌不恭(容止急躁),作于意(意思嗔恚),见于色(颜色愠怒),形于言(出言不让),小人也(此等可见其为小人也)。心平气和,不形于色,不作于意,君子也(胜负不动于心,容止自若,成德人也)。   
13,247
艺藏
武术
五拳总诀歌--
五拳总诀歌 总诀歌一(通用暗诀)   少林五拳象五形,拳从自然取其意;   融贯旧法创五式,一七三手集大成;   精意释然传千秋,古今师法遵秋月;   拳走一线守家法,崇尚手技入南拳;   动中求静静不止,意气相推生横力;   刚中有柔柔带刚,运柔成刚谓上乘;   实中有虚虚转实,寓虚于实始超脱;   沉心静气明法外,禅拳一体称少林;   右练毕时接习左,左右逢源方成巨;   出手如风迹难觅,一指半足分胜败;   浑身上下皆可拳,指先掌次拳即末;   孤心苦往年如日,神技妙术技乃神。   总诀歌二(有相暗诀)   昂首挺胸气畅然,怒目强项似罗汉;   砸肩敞腋力充沛,立腕沉肘赛金刚;   虚腹实腰承上下,展膝固踝如生根;   腰马一体接天地,三合内外比卯榫;   气贯丹田雕横力,五心相印塑直气;   此中三昧玩自心,精微乃见功自成。   总诀歌三(无相暗诀)   练到骨节通灵处,周身龙虎任横行,   掌心力从足心印,一指霹雳万人惊。   总诀歌四(呼吸暗诀)   其一   小开弓马,大开胸腋;   简脚根地,繁手枝天;   徐呼徐吸,尽呼尽吸;   气芽暴滋,遍体得力。   其二   浸形神缸以气染,力由底发奔灵盖,   弓马永动把息环,上下相印串一气。   总诀歌五(运使暗诀)   力从气出,气隐力显;   运柔成刚,使虚转实;   意到气随,速于声响;   全力一吐,沉重若山;   力达指尖,不局三停;   气透肤理,不囿三焦;   沉实厚重,活泼虚灵;   刚柔虚实,神变无穷。   总诀歌六(爪掌开拇暗诀)   指散口紧现力蹼,平圆曲直偏不扣;   栉风滗气方沉力,点印如花妙蛙作。   总诀歌七(拳指扣拇暗诀)   卷勾如亲齐向心,弯而又曲死力扣;   穿肉扣骨方传力,挤眼掐心功苦生。   总诀歌八(肘法暗决)   腋气井喷膀管送,力达楔尖胜利器,   努拐戳动兼阴阳,中平车腰方称活。   总诀歌九(眼法暗诀)   镜眼点拳怒视焦,目随拳走神不丢;   观外为下观内上,钢拳眼铸全凭神。   总诀歌十(听法暗诀)   青龙黑虎赛风影,邃通海底如灯芯;   听物为下听我上,龙奔虎跃画风景。   总诀歌十一(舌法暗诀)   封井开边续阴阳,津如泉涌化琼浆;   细流入海润丹田,化作精气力分发。   总诀歌十二(喊法暗诀)   眼忙鼻碌口不闲,抢步吐声助力推;   分寸得当方显威,乱哮见笑徒哼哈。   总诀歌十三(胆力暗诀)   练达思结神通处,浑身胄甲随纵放,   胆向先从心气足,一声咆哮万敌愕。   总诀歌十四(快慢暗诀)   独习繁中采,对习简中取,   运气贵乎缓,用气贵乎急,   慢为有形诀,快为无形窍,   快自慢中企,急功须缓图。   总诀歌十五(冷拳暗诀)   对敌忌出灌怒拳,怒不及人反昏心,   自动不知当人偶,何送白隙任人乘?   总诀歌十六(狠拳暗诀)   出拳不狠拳不硬,真拳不敬戏打戏,   积习成癖长苍毛,终难成就一代师。   总诀歌十七(成功暗诀)   功夫本是平凡事,化凡为神自有因,   功成之日始能悟,惟因倾注超凡力。
13,248
艺藏
武术
五郎八卦棍谱口诀--
  五郎八卦棍口诀 (1)      阴阳善拆无情棍 八卦圆形要认真   两仪截杀多生计 四象分明脚踏齐   揭法臂弹防恐漏 太极风云闪避身   棍星枪放麒麟步 平山子午更知踪   标龙出手如风箭 三枪下马不能容   提拦桥力身如柱 退步连环吞吐枪   锁喉枪法前师训 棍法长门习短方   拆遇迫时应退步 刚柔收缩是阴阳      五郎八卦棍口诀 (2)      平山擅打无情棍 下马金枪见阎皇   太极分开两边打 运星偷进胆魂惊   提拦接转须煞落 八卦飞开不让情   四象上头还有救 横星托夹跌如龙   真真假假正门法 引起偏门策更长   跟棍打上还恐接 梅花大煞眩奇光   浪棍埋身无处用 独地扶持取脑浆   麒麟步走如飞马 阴阳捷打影无寻   缠枝一抽魂不在 但凡摆救煞偏门   锁喉枪法无些剩 拖打偏门退救长   务习纯熟为根本 莫失威仪在志诚             五郎八卦棍 棍谱 一      手拿八卦棍一支,担在肩上不移动。   摆马一劈不移动,吊马一冚面先师。   回身一啄回头望,吊马一割切棍弹。   揸拳起脚一小跳,沉腰冲拳子午马。   四平大马回头劈,接棍一押摆马抛。   上马冚棍圈点枪,行后麒麟圈点枪。   行前麒麟标龙枪,回身杀棍盖雪花。   四平大马横腰扫,雪花盖顶回身杀。   美女撑舟起脚跳,抛棍还需子午马。   上马押棍弹点枪,回身杀棍落子午。   上步吊马钓鱼棍(后面),低撇棍落子午马。   上马圈冚棍标枪,回身刹棍落子午。   四平大马回身枪,吊马噻棍需两面。   懒佬锄田落中间,上马转身金鸡立。   袖里藏针眼看前,偷马枪棍落钓鱼(三下同)。 注:必须吊马钓棍。   摆马撇棍落子午,吊马抛棍圈冚枪(三下同)   打脚小跳圈冚枪,子午撇棍需弹脚。   仰胸枪棍点敌喉,驼背枪棍攻敌胸。   连环进马抛棍尾,退马冚棍卸马冚。   四平大马流水棍,上马押棍落四平。   连环圈冚标龙枪,回身杀棍盖雪花。   转身小跳锁喉枪,子午撇棍需弹脚。   (下同分左右方向)仰胸枪棍点敌喉。   驼背枪棍攻敌胸,连环进马抛棍尾。   退马冚棍卸马冚,四平大马流水棍。   上马押棍落四平,上马四平冚棍枪。   回身杀棍落子午(正面),立正收棍需侧身。   子午马标龙枪棍,吊马割弹噻枪棍。   抵压流水攻敌脚,子午马噻割弹。   四平盘头横腰扫,转身小跳舞雪花。   落马子午顶棍弹,连退三下圈冚棍。   摆马抽棍又小跳,向前跪马锁喉枪。   回身罗家败枪逃,落地押棍上流水。   退马收棍敬礼收。   
13,249
艺藏
武术
八卦拳学--孙禄堂
八卦拳学   孙禄堂先生著      序 一   余读孙禄堂先生形意拳学,见其论理精微,因往访之,先生欣然延见。纵谈形意拳之善,并授以入手之法,言形意逆运先天自然之气,中庸所谓致中和,孟子所谓直养而无害,皆此气也。今内家拳法惟太极、八卦、形意三派各不相谋。余三十年之功乃合而一之,盖内家之技击也,必求其中,太极空中也、八卦变中也、形意直中也,中,则自立不败之地,偏者遇之靡不挫矣。形意攻人之坚而不攻人之瑕、八卦纵横矫变、太极浑然无间,随其来体不离不拒,而应之以中,吾致柔之极,持臂如婴儿,忽然用之,彼虽贲育无所施其勇,虽万钧之力皆化为无力,虽然习武者非欲以艺胜人也,志士仁人养其浩然之气,志之所期力足赴之。如是而已。呜呼,由是言之,则古昔圣王尧、舜、禹、汤、文、武相传精一执中之道,不求胜天下,而天下莫能胜之者其犹此理也,与庄子曰:道也进乎技矣,吾闻先生之言,益信圣人中庸之道不可易。先生为人豪直,与人无旧新,必吐其蓄积不自吝惜,曰:吾言虽详且尽,犹虑能解者百人中无二二人,吾惧此术之绝其传也。今先生复撰八卦拳学,扬州吴心彀先生以书来属作为序,因以所闻之先生者略述於右,未能究宣其意万一也。   靳水陈曾则书於明圣湖之洗心阁   序二   蒲阳孙先生禄堂,曩著形意拳学一书,余受而读之,深服先生用力之勤,而於力气一道纯任自然伤口手中庸之报,则殆内家之上乘也。今夏复以八卦拳学见示,兢兢以实行体育保护身体为宗旨,其造福社会已属难得可贵,而细绎八卦拳学之意义则在化后天之力,运先天之气体,柔用刚变化无穷,与羲经消息盈虚之理,变化顺逆之方,息息相通,技也而进于道矣。形上形下一以贯之,知先生固非徒以技击擅长也,顾吾慨无吾国拳学之失传也久矣,自太史公传游侠而不详其致力之途,虽李唐崛兴,此风丕盛,然亦不过历史之纪载已耳,明清之交,如张三丰,如单思南,如王征南辈精悍绝伦,凌铄南北,然能笔之著述,传之其人者闻焉无闻。此拳学所以式微也。今先生以振靡起衰为已任,著书传世,不秘其术,其殷殷诱掖之心诚自古以来所罕见也。爰于付梓之初,敬书数语以遗之,先生其许为知言否也?   民国五年七月学生吴心彀序   自序   易之为用,广大精微,上自内圣外王之学,下迨名物象数之繁,举莫能外。而于修身治已之术尤为详尽。乾文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然健也,自强也,非虚无杳冥而无可朕兆。余自幼年即研究拳术,如是者有年。嗣来京,获见程先生廷华,始知有“八卦拳”,因从而受业焉。拳式始于无极,终于八卦,中分两仪、四象,先天、后天、缩力、顺行,正变错互,无不俱备。然后知易之为用之广大精微也。但程先生只凭口授,未著专书。余恐久而换其传也,爰不辞固陋,每式绘之以图,并于各式后附以浅说,非敢自矜一得,亦聊以广先生之传已耳。“八卦拳”不知创于何时何人,闻有董海川先生者,精技击,好遨游。尝涉迹江皖间,遇一异人,传以此技。后董先生传之程先生廷华、李先生存义、尹先生福、马先生维祺、梁先生振普、张先生占魁、史先生六、王先生立德。自是而后,尹先生复传之马桂等。李先生传之尚云祥、李文豹、赵云龙、郝恩光、郭永灵、黄柏年、李海亭、耀亭等。张先生传之王俊臣、韩金镛等。余与张玉魁、韩英奇、冯俊义、阚龄峰、周祥、李汉章、李文彪、秦成等,则皆亲灸程先生之门者。缕[尔见]述之,以示不忘所自也。   中国民国五年十一月直隶完县孙禄堂自序   八卦拳学序----佚文手稿   (首页遗失)......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皆秉天地之全气全理而成,其形体百骸,推之全球无异也。人既无异,即万理出于一源,万派出于一脉也。何拳术之道,偏分许多门径?甲藐乙,乙藐甲,各出己技,互相朋比。推原其故,实因拳理未明,内具不和之气,而始生出许多支节耳。   余思万法既由一脉相传,形骸百官又无差异,彼所能者,己亦当能,己所学者,彼亦当学,存彼己之见者,大抵因初学时气质未化,不能得格物慎独之功也。先哲云:圣人之道无他,在启良知良能,顺其自然,作到极处,而成一个全知全能之完全人耳.拳术亦然,凡初学习练时,但顺其自然气力练去,不必格外用力,练到极处,亦自成一个有体有用之英雄耳。   彼自分门径,独守一支者,是自划限制,不能扩充己之知识也。夫学业之途无尽,彼之技艺,己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己之身体有亏也。己之技艺,彼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彼之身体有亏也。故志于豪杰,欲练拳术,必须先将内家拳学,无论何派,先格物致知,身体力行以致极处,嗣后再与内外二派同道之人,互相研究,各得其益。若能研究十数家技艺,将理得之于心,与己之理化合而为一,其余无论中外技艺,即使形各相别,习练相殊,其理可一见而知也。孟子云: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拳术之道亦无他,气力和顺而已矣。   余所述形意拳学,年前已出版矣.乃于八卦学,未能笔之于书,每怀谦然未安。因思幼从余师李魁元先生时,先生常云天地之理,变化无穷。晤对闲谈,常提及北京有八卦拳术一门。其技之精,理之细,亦甚奥妙测。余当时存诸心中,总未得门而入。至丁亥年,因事赴京,在白西园先生处遇程廷华先生。白君与余指引相见,云先生精通八卦拳术。初见先生练时,其意与形意拳大相悬殊。时余练形意拳方三四年功夫,于彼此之劲,不能周知,心虽爱慕,又恐与自己所练之拳气力不和。后先生见余屡怀疑惑,极力开导拳中之理,余始免去疑心。方入手时,觉与形意拳术气力相背,至年余功夫,两拳之劲微觉相合。每日早习形意,晚习八卦,如是十余年,两拳之劲,始不分彼此,练习亦不分早晚,两体亦觉如一。此时始悟十年前,初与先生练时,并非两拳之劲相背,乃我身中之气力有亏也。自此以后,每遇同道之人,不分门类,互相研究,又十余年,自觉身中两拳之劲合一。又有各家同道之人,各法相助,以至用时,起落进退刚柔伸缩,无不自如,当此之时,艺贯二家,学业精进,心中愉悦,自以为全体无所不知矣。乃至辛丑年,又遇同道张秀林,杨春甫二君,精于太极拳学。余心又有甚爱之。及与二君互相研究,询问此拳之劲,心中大相骇异,觉作所练两拳之劲,又有各家之法相助,然并不能与此技之劲相符合,因此又与彼等加意研究三四月功夫,始略得其当然之理,如是复练习三四年,并不能知其底确详细之理,后至民国元年,在北京得遇郝为真先生,先生精于太极拳学,初见面时互相爱慕。余因爱慕此技,即将先生请至家中,请先生传授讲习,三四个月功夫,此技之劲,方知其所以然之理。自此以后昼夜习练,至三年豁然大悟,能将三家之劲合为一体。心中方无形意,八卦,太极之意.又始知三家皆三元之理。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极人也,三家合一理也。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即圣人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   余尝自揣三元性质;形意譬如钢球铁球,内外诚实如一;八卦譬如绒球与铁丝盘球,周围玲珑透体;太极如皮球,内外虚灵,有有若无,实若虚这理,此是三元之性质也。形象虽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气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极一气之流行也,故三家合为一体。以后好武诸君,务去彼此之见。谚云:一处不到一处迷。此言良非虚谬。吾人练艺,总要与同道中人互相研究,始能有益。然八卦拳学,不知创自何代何人,前吾师程先生,亦未知其源流。但云此技古时未传于世,大都隐于释道两门。至前清有董海川先生,直隶文安县人,平生好武,尝遨游四方,一日至江皖地方,遇一异人传授此技,数月得其精奥。后至北京传授弟子多人。余师亦在其数。以后诸弟子又各传门徒,此技之妙,遂流传于社会矣。但此拳俱是口授,并无谱可证,或间有抄本附会之说,并无教科入门堪作真本。且有者多存私心,不肯轻示于人。现精此技者虽不乏人,然隐于世者多,传与人者少.社会后生弟子爱慕此技,因无书籍可考,又不得口传授受,遂使人举步望洋而生止足之叹。余得程先生传授后,朝夕练习,又有李先生存义亦精是技,时常指示,数十年略得其中梗慨。思欲立谱以传后世,然无依据在前,诚恐断定有谬。但步步循理设想,夫太极八卦形意三门,实出一人遗传,盖万物生于一理,拳学生于一气,理既相合,而形又何别?孔子云:吾道一以贯之.余所著形意拳学,外表由明善以复初,亦即万殊一本之道也。故公余之暇,探辑群言,付以己意,不揣冒昧,遂将所习之技,编纂成书,以聊助爱技击后世钦好者或作入门之径,是则余之志也。余本武士,才短于文,书中有不合之处,望乞诸君子随时指示为感。        中华民国五年四月孙福全序于京门   凡例   1、是编为修身而作,取象于数理,立体于卦形,命名于拳术,谓之游身八卦连环掌。内藏十八膛罗汉拳,兼有七十二截腿,七十二暗脚。至于点穴、剑术、各样兵器,均於拳内含藏。以上诸法,皆以实行体育,强壮筋骨,保护身体为正宗。   2、是编标举八卦拳生化之道,提纲挈领条目井然,其次序,首自虚无式而起,至太极形式,此二者为八卦拳之基础。由无极式说起,以至於神化不测之功用学终,是为全编条目。内中起点,进退伸缩,变化诸法,一一详载。操练时,凡一动一静,按此定法,不使错乱。则此拳之全体大用,神化妙用之功,庶几有得,可为世道用行舍藏之大用矣。   3、是编粗浅之言,以明拳术极深之理,简约之式,能通拳法至妙之道。   4、拳中数形,不过作万物之纲领,若习熟习,则纵横联络,全体一致,不惟取数形数式习之则已也。朱子云: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拳术始教,即凡全体之式,万物之形,莫不由於数式数形而时习之,以求至乎其极,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万物之中目有所见,心有所感,皆能效法,彼之性能,而为我用矣。   5、八卦拳术,不外易数方圆二图之理,昔武候作八阵图,其中氤氲变化,奥妙莫测,其实不过以巨石为之,八八成行六十四堆而已,拳术中精微奥妙,其变无穷,有神化不测之机,亦不过以数式数形,纵横联络变化而已,溯其源,皆出於河洛理数之原也。   6、是编为体操而作。只叙八卦拳之实益议理,但取粗俗易明,原非等於词赋文章,固不得以文理拘也。   7、是编除各式之指点外,其他一切引证,均与道理相合,迥非怪力乱神之谈,学者不得以异端目之。   8、是编发明此拳之性旨,纯以养正气为宗旨,固非异端邪术诸书所可比伦,今将八卦拳始末诸法,贯为全编,使学者一阅了然。   9、体操门类繁多,惟八卦拳练习极易,用法最良,系行天地自然之理,运用一派纯正之气,无论男女妇孺,及年近半百,皆可练习,一无曲腿折腰之苦,二无皮肉磨挫之劳,且不必短服窄袖随便常服,均可练习,此诚武技中孺雅之事也。   10、此拳不仅便于个人独习,若人数众多,或三五人同一圈习,或数十人同而习之,或数百人亦可分数圈而习之,再多亦均无不可。   11、此八卦拳术,关系全体精神,而能却病延年,又不仅于习拳而已。   12、是编每一式各附一图,使八卦拳之原理及性质,切实发明,用以达八卦拳之精神,能力巧妙,因知各拳各式互相联络,总合而为一体,终非散式也。   13、附图有照片、有图形,使学者可以入手,按像模仿,实力作去,久则义理自见,奇效自彰。固非虚语也。   八卦拳目录   第一章 八卦拳形体名称   第二章 入门三害   第三章 入门练习九要   第四章 四德八能四情   第五章 八卦拳左右旋转与往左右穿掌之分别   第六章 无极学   第七章 太极学   第八章 两仪学   第九章 四象学   第十章 乾卦狮形学   第十一章 坤卦麟形掌   第十二章 坎卦蛇形学   第十三章 离卦鹞形学   第十四章 震卦龙形学   第十五章 艮卦熊形学   第十六章 巽卦凤形学   第十七章 兑卦猴形学   第十八章 八卦拳先天后天合一式说   第十九章 八卦拳先后天八卦合一图解   第二十章 八卦拳阳火阴符形式   第二十一章 八卦拳练神还虚形式   第二十二章 八卦拳神化之功借天地之气候形式法   第一章 八卦拳形体名称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以八卦取象命名,制成拳术。近取诸身言之,则头为乾、腹为坤、足为震、股为巽、耳为坎、目为离、手为艮、口为兑。若在拳中,则头为乾、腹为坤、肾为坎、心为离、尾闾第一至第七大椎为巽、项上大椎为艮、腹左为震、腹右为兑。此身体八卦之名也。自四肢言之,腹为无极、脐为太极、两肾为两仪、两胳膊两腿为四象、两胳膊两腿个两节为八卦。两手两足共二十指也,以手足四拇指皆两节,共八节,其余十六指,每指皆三节。共合四十八节,加两胳膊两腿八节,与四大拇指八节,共合六十四节,合六十四卦也。此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生六十四卦之数也。此四肢八卦之名称。以上近取诸身也。若远取诸物,则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蛇、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拳中则乾为狮、坤为麟、震为龙、巽为凤、坎为蛇、离为鹞,艮为熊、兑为猴等物,以上皆远取诸物也。以身为八卦属内,本也。四肢八卦属外,用也。内者先天,外者后天。故天地生物,皆有本源,先后天而成也。内经曰,人身皆具先后天之本,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本之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本,澄其源而流自长,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理也。故善为医者,必先治本。知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因婴儿未成,先结胞胎,其象中空,有一茎透起如莲蕊,一茎即脐带,莲蕊即两肾也。而命寓焉。知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盖先生脾官而水火木金循环相生以成五脏,五脏成,而后六腑四肢百骸之以生而成全体。先后天二者具于人身,皆不离八卦之形体也。医者即知形体所生,故断以卦体,治以卦理,无非即八卦之理,还治八卦之体也。亦犹拳术,即卦象,教以卦拳,无非即八卦之拳,使习八卦之象也。由此观之,按身体言内有八卦,按四体言,外有八卦,以八卦计数,为八卦之身,以八卦之身,练八卦之数,此八卦拳术,所以为形体之名称也。   第二章 入门三害   三害者何?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   用努气者,太刚则折,易生胸满气逆,肺炸诸症。譬之心君不和,百官自失其位。   用拙力者四肢百骸,血脉不能流通,经络不能舒畅,阴火上升,心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何处为病,轻者肉中发跳,重者攻之疼痛,甚之可以结成疮毒诸害。   挺胸提腹腹逆气上行,不归丹田,两足无根,轻如浮萍,拳体不和,即万法亦不能处时中地步。   故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必精心果力,剔除净尽,始得拳学入门要道,故书云:树德务滋,除恶务本。练习诸君,慎之慎之。   第三章 入门练习九要   九要者何?一要塌;二要扣;三要提;四要顶;五要裹;六要松;七要垂;八要缩;九要起躜落翻分明。 塌者,腰往下塌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扣者,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也。提者,谷道内提也。顶者,舌顶上腭、头顶、手顶是也。裹者,两肘往里裹劲,如两手心朝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也。松者,松开两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垂者,两手往外翻之时,两肘及力往下垂劲也。缩者,两肩与胯里根,极力往回缩劲也。起钻落翻者,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钻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所练之要法,与形意拳无异也,譬之易经方圆二图,方圆乾始西北,坤尽东南,乾坤否泰居外四偶,震巽恒益居内四角,其阳自西北而逆气退于中央,生气在中也,阴自中央而顺于东南,阴气在外也,其生卦而恒益否泰。如形意拳,起手先进左足,以右足为根,身子看正是斜,因此形意拳与方图皆属地,在地成形,所以形意拳在十字当中求生活也。圆图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左阳升,右阳降,阴来交阳,一阴生于天上,阳来交阴,一阳生于地下,阳生阴生,皆在图之正中,圆象天,天一气上下,上而阳,下而阴,象一气运,阴阳相交,即太极一气也。八卦拳左旋右转,两胯里根,如圆圈里边无有楞角,两眼望着前手食指稍,对着圆圈中间看去,旋转不停如太极一气也。八卦拳与圆图皆属天,在天成象,所以八卦拳在圆图虚中求玄妙也。又譬之奇门,有飞九宫一至九之数皆圆形属天,与八卦拳理相合也。易经虽有方圆二形,其理无非逆中行顺,顺中用逆,以复先天之阳也。奇门有飞九宫转盘二形,其理无非奇逆仪顺,奇顺仪逆,以还一元之气也。形意八卦虽分方圆二派,其理无非动中缩劲,使气合一归于丹田也。所以大圣贤正心诚意,无不与拳术之道息息相通。大英雄智勇兼备,亦必明于数学之理。大技艺家格物致和,亦必先明于意气力之用。以上诸理,形名虽殊,其理则一。练拳术者,明乎此理,以丹田为根,以意气力为用,以九要为准则,遵而行之,虽不中不远矣。   第四章 四德八能四情   四德者,顺逆和化。四者,即拳中合宜之理也。顺者,手足顺其自然往前伸也;逆者,气力往回缩也;和者,气力中正无乖也;化者,化其后天之气力归于丹田而返真阳也。   八能者,乃搬拦截扣,推托带领。八者,即拳中之性也。搬者,搬敌人之手足肩胯是也;拦者,拦敌人之手足如研肘是也;截者,突住敌人之手足胳膊腿是也;扣者,扣敌人之两手并胸小腹是也;推者,推敌人之两手并身,其中有单手推者,有双手推者(即双撞掌也)是也;托者,托敌人之两手,有平托者,有望高托者是也;带者,敌人抓住我手,极力往回带,或挂敌人之手皆是也;领者,领敌人之身,或敌人之两手,往左右领去,或往上领,或往下领,即使敌人不得中正之劲也。   八能者,内含六十四事,合六十四卦也。八者,正卦也,即上乾下乾之类;六十四者,变卦也,即上乾下坤,否泰互卦之类。所谓八搬八扣,各有八,合而为六十四者,则谓拳中之性也。   顺逆合化,为六十四卦之德也。六十四卦含之于顺逆合化四者之中,而为德行,行之于身而为道,用之于外而为情。情者,即起落钻翻也。且八能用时,或明而用之,或暗而用之,或打破彼之身式而用之。或化开彼之法式而用之,或刚进而用之,或柔进而用之,或进而用之,或退而用之,或诱而用之,或指上而用之下,或指下而用之上,或指左而打右,或指前而打后,或指此而打彼,或彼刚而我柔,或彼柔而我刚,或彼矮而我高,或彼动而我静,或彼静而我动,或看地之形式,伸缩往来分别而用之。地形者,远近险隘,广狭死生之类也,且身式将动而未动时,务要周身一家,合外内一道,再观彼之身式高矮,量彼之情形虚实,察彼之气质薄厚,将彼奸诈虚实,等等得之于心,随便酌量用之,而能时措之宜,至于拳内用法名目虽广,然无论如何动作变化,总以四情为表则也,四情用的合当,则能与性德合而为一道也。   第五章 八卦拳左右旋转与往左右穿掌之分别   起点转法,无论何式,自北往东走,旋之不已,谓之左旋。自北往西走,转之不已,谓之右转。凡穿掌往左右换者,无论在何方,换掌换身,若望着左胳膊穿者,谓之往左穿手,望着右胳膊穿者,谓之往右穿手。此谓左右旋转,与左右穿掌之分别也。   第六章 无极学   无极形式者,当人未学之先,心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举动之间,但由天然之性也,而旋转无度,起落无节,外失诸修,内失诸养,知顺之所往,不知逆之所来,以至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死,往往归于无可如何之地。是摄生之术,讲求无方,良可慨也,惟圣人知逆运之机,修身之本,还元之道,总之不外形意、太极、八卦诸拳之理,一气伸缩之道,明善复初之功,求立于至善之极点,以复先天之元气,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可与后世作法,亦可为万物立命,此之谓无极而生太极之式也,李东垣先生曰:人自虚无而生神,积神而生气,积气而生精,此自无而之有也;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此自有而之无也。拳术之道,生化之理,其即此意也夫。   第一节 无极学图解   起点面正,身子直立两手下垂,两足为九十度之形式,两足尖不往里扣,两足后根亦不往外扭。两足如立在空虚之地,动静不能自知也。静为无极体,动为无极用。若言其静,则胸中空空洞,意向思想一无所有,两目将神定住,内无所观,外无所视也;若言其动,则惟顺其天然之性,旋转不已,并无伸缩往来节制之意思也。然胸中虽空空洞洞,无意向思想之理,但腹内确有至虚至无之根,而能生出无极之气也。其气似雾,氤氤氲氲;黑白不辨,形如湍水;混混沌沌,清浊不分。惟此拳之形式未定,故各谓之无极形式。此理虽微,但能心思会悟,身体力行到极处自能知其所以然也。   第七章 太极学   太极之形式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左旋之而为阳,右旋之而为阴,旋转乃一气之流行。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也,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之活活泼泼,有无不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也。这一点子即是拳中左旋右转,开合动静,阴阳相交之中枢也。中枢者为人性命之本,造化之原。丹田之气,八卦拳之根蒂也,此气是天地之根,阴阳之母,即太极是也,故两仪由此而生焉。   第一节 太极学图解   起点先将腰塌住。[身向左偏转45度,右脚尖稍上翘,用脚跟随着身子一同向左扭转,左脚尖向左摆动45度,两脚跟仍靠拢]再将右足直着往前迈去,落下两足形式如斜长方形。两腿里曲均要圆满,不可有死弯子,两足后根均向外扭劲,两腿如骑马式,一齐扣劲之意,不可显露往一处扣的形式。两腿之形式,未转走时,左胯与左足后根相齐;既转走时,可胯尖扭至与前手食指并圆圈中间相对为标准。前右腿形式,膝与足后根上下如一条线相齐。再将右手顺着右足后根如锐角形式,手直着如画一半圆形抬起,抬至手虎口与眼相齐停住。两肩要松开,两肘均往里裹劲,裹至肘尖朝下垂。两手指张开,不可并拢。两手腕均往外极力拧劲,拧至食指直立,虎口撑开如半月形,无各指与小指均有往回钩劲的意思。两手心不可往外挺劲,两手如同抓着圆球相似。手腕极力往上挺劲,手虎口亦极力往前推劲,上下挺推要均停方为正劲。两眼看前手食指稍为准则。或有看虎口者,气不中也。后胳膊靠着身子,极力往上如画半圆形,虎口至前胳膊肘子停往。两肩均往回抽住劲(此是顺中求逆如卦位顺行,卦序逆行之意也),两肘极力往下垂劲。两手极力一气往前推劲,两手心随着两肩极力往回缩劲,腰随着两手腕往外拧劲时如拧绳子极力拧去,拧至前手食指与两眼对着圆圈中点为止。[两手贴着两肢外侧慢慢向上提至两胁间,身子同时缓缓下坐,左大腿与身体约成75度,两手慢慢向身前伸出,边伸边朝外翻,翻成手心朝上,右手在前,左手稍后。同时右脚亦向身前迈出一步,右膝与右脚后根上下相对。再身体右转45度,两手随身子向右转时向右划一半圆,划时两手向上穿并向里拧,右手拧成立掌,右肘尖与左脚跟上下相对,左手拧成手心朝下的俯掌,屈肘环抱在胸前,身坐。]   此式名为横走竖撞,两胯里根极力往回抽劲,里胯根抽至如圆圈里边圆线,如⌒是也。所谓在圆图乾坤中虚处求玄妙,是此意也。头要往上顶劲,口似张非张,似合非合,舌要顶上腭,呼吸要从鼻孔出气,久之消息之理自然通矣。谷道要往上提,项要竖着劲,心不要用努力,扣胸不可往里显着扣。只要两肩齐往回缩力,自然而然就内开外合,是谓之扣胸也。功久胸前亦自然而有圆含之形式也。转走时身子不要快。意气力并手足肩胯腰肘内外务要合成一气。身中不可有一处散乱,如有散乱处即是身中之劲不合。即于腰胯肩肘并四稍求之。四稍者牙为骨稍,舌为肉稍,手指足趾为筋稍,浑身毛孔为血稍是也。求之务将心气沉住,归于丹田。身子高矮要一律,转走时身子不可有左斜右歪之形,使内中之气不稳也。行起时总似鸟之束翅频频飞去之形,又如平水漂流一物,不见水流,只见物行,有安稳自然之象。两譬语是此拳形式之意义也。   两足前后相离远近,随乎人之高矮,总要后足往前迈步不费力为至善处。初练时,身子不可过矮,微须高点,过矮甚为费力,迨至日久功纯,则高矮随便不拘矣。   第八章 两仪学   两仪者,是一气伸缩之理,左旋之则为阳仪,右旋之则为阴仪也。前太极之式,一气走去,如图流行不息者,则为太极阳仪,是为气之伸也。至练时圆圈之大小,转数之多寡,皆以地之形式为准则,可大则大,可小则小。若论通便法,尤不拘地式之长短宽窄。亩数之地不为大,圆三径一不为小,诚以功夫深纯,即周围数里,亦能循环数匝,不停式子,而片席容足,亦可以来往转身而有余也。先哲云:“道之伸缩流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亦即此拳之意义也。若是回转身式(即单换掌),勿论大小圈循环多寡,酌量自已之气力而行,半圈可以换身,数十圈亦可以换身,倘转数甚多,天地万物亦随着身子一气翻转,此时换身更当要紧,若任一式转去,恐功夫不到,则有头眩眼昏,足底无根之弊,所谓极必后阴,阴极必生阳也,譬如圆图八卦,阳左升为日,阴右降为月,日来则月往,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四时生焉,换身右转流行不已,如图则为太极阴仪是气之缩也。圣人云:鬼神之为德,日月之升降,皆属天地自然之变化。而拳中两仪右转,左右有序,何莫非一气之往来屈伸乎?故两仪再生而四象出焉。   (一) 左青龙转身:起点时譬如一气左旋流行不已。拟欲换身右转,是一气生两仪也。其法右足先起至前边落下。   (二) 左青龙缩尾:随后,左足再往前迈时,足尖极力往里扣。落下与右足尖相齐。远近相离二三寸许。两足后根均向外扭劲。两膝相离似挨未挨之意。两胯里根均向回抽劲,又兼向外开劲。此式是内开外合之意。腰要塌住劲,此时上身两手仍合住劲不动,两肩似乎有往回缩劲之意,亦谓之含胸,稍微稳住。[眼看前掌。]   (三) 左青龙返首:即将右掌伸直,极力往外拧劲,拧至大指朝下,小指朝上,[中、食和无各指朝前,手心朝右外的反掌,]停住。右足在右手拧时,一齐随着往外[向右摆步]迈出。足落下与右手上下相齐。其时身子微微有往下遁缩之意。左手紧靠着身子在胳膊根窝下边。手心仍朝外往前推住劲。   (四) 左黑虎出洞:[右足稍右撇,]再将左足迈至前边,仍与右足尖相齐。两足尖相离远近仍二三寸许。两足后根仍往外扭劲。两胯里根亦均往回抽劲。两手极力均往回裹劲[两小臂里裹,两手外翻],裹至两手心朝上,裹时两肩极力往回抽劲,又兼往下垂劲式,似停未停之时,即将腰向右边极力拧去,如拧绳子之意。左手心朝上肘往下垂着,极力挺往劲勿动。左手心朝上随着腰拧时徐徐往右胳膊根外边,与右胳膊成为丁字形。又往前往高斜着穿出。左肩如同穿在右胳膊根窝下之意[两手心逐渐拧成手心朝里,手背朝外,手指朝上的仰掌]。头项竖住劲。随着腰向外扭劲。两眼看所穿之左手。左手穿至极处为止。此劲之理如同上满表条,不留余隙,外劲形式似合而内中心气似开,似虚之意,若其不然,胸中恐内挤气努胸隔心痛之患。此时面向右侧。   (五) 右青龙转身:身子再往右转走时,先将左足往前直着迈去[身向左偏转45度,左脚向左前方摆步迈出]。左手随着左足迈时,连穿代伸代往外拧劲。右手与左手一齐均往外拧劲。两足随走,两手腕随着极力往外拧劲,拧至左手食指朝上直立,亦与圆圈中虚处相对为准则。手指高仍与眉齐(竖掌) 右手仍极力靠着身子,一气推至左胳膊肘处,食指朝上稳住(俯掌) 腰亦随着左手向右边如拧绳子相似拧去。两眼亦看前食指稍。两手腕拧时,两胳膊中曲仍朝上,两肘仍朝下。两手腕拧劲时,亦不可拧之容易,似觉拧不过来的意思。两手腕往上托,手虎口有往前推之意。二者均停不可显露。两肩亦极力一齐往回抽劲。两手亦许三五步拧过来,亦许转走周圈拧过来,勿拘。要之,走步换式总要上下相连,内外六合一气。六合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内三合也;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此外三合也。内外如一,成为六合也。 其中意思,练者若是不晓,即求明人指点可也,学者勉而而深思之,功久自能知焉。两仪再往回换势走,与此法之理相同。以后凡换式,自两仪以至于神化之功,虽分左右换式,手法足法,诸处之劲,左右无不相同。      第九章 四象学   四象者,两仪各生一阴阳也。太极生两仪者,八卦拳之奇偶也。复于两仪之中,各加一奇一偶,以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而名为四象。四象即本拳之奇偶,各加一阴一阳,而分为金木水火也,在腹内则为心肝肺肾,在拳中则为前后左右,俗称名为双换掌也。四象不及土者,太极即土也,拳中起钻落翻,动而未发谓之横。横者,亦土也,因其生生不息谓之土,因其一气运用,谓之太极,太极也,土也,一而矣,故不及土仅言四象者,而土已在其中矣,夫四象既有阴阳,则八卦相交,彼此相荡,一卦可荡于八卦之上,八卦相荡更可重为六十四卦,按易一卦六画,下三画象天地人三才也,上三画相荡,因而重之,象天地人三才各有阴阳也,以明拳中各法左旋右转,皆有阴阳之式也。故左旋象下三画,头手足象天地人三才也;右转象上三画,因天地人三才各有阴阳也。八卦即四象之阴阳,六十四卦即阴阳配合之生气,八卦成列,因而重之,则阴阳相义,自可生生无已,岂第六十四卦哉,虽至千卦万卦,总不出乎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总是八卦,八卦总是四象,四象总是两仪,两仪总是一气之流行也。紫阳读参同契云:一自虚无兆质,两仪因一开根,四象不离二体,八卦互为子孙,六十四卦于此而生,万象变动于此而出,诚哉斯言,可为此拳之鉴矣。   (一) 青龙转身(右):起点两仪式,无论左旋右转皆可变换四象双换掌也,先以右旋之。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从正北往西顺着圆圈转去谓之右旋。   (二) 青龙缩尾:换掌时,左足在前,右足随后迈在前边,足尖极力往里钩,落下与左足尖相齐,远近相离二三寸许。两足后根极力均往外扭劲,腰塌住劲,两胯里根均往回抽劲,式似停未停。(图青龙缩尾)   (三) 青龙返首:即将左手伸直往外拧劲,拧至大指朝下,小指朝上,手心朝外。左足抬起,足尖随着左手拧时,一齐往外摆劲,落下,左足后根与右足尖成为错综八字式。两足相离远近亦随人之高矮,足落下时形虽往外摆,两胯里根亦均往回抽劲,内里似乎开圆圈之意。腰随着左手往外拧,两肩里根亦均往回缩力,亦是含胸之意,右手仍靠着身子,手心朝外,在左胳膊根窝下边推住劲,肘往下垂着不动。式子身虽停而意未停。   (四) 右黑虎出洞:即将两手均向里裹劲,裹至手心朝上,即将右手从左胳膊根窝下边穿出,右足与右手一齐迈至前边,与左足尖相齐,两足尖相离远近亦二三寸许,右肩亦极力望着左胳膊根窝下边穿去,两足后根亦均往外扭劲,两胯里根亦均往里抽劲。腰仍塌住劲。式不可久停,譬如书句大长,字当中点点为读句,即一气似断而未断之意也。   (五) 右鹞子钻天:再将右胳膊靠着右耳,手极力往里裹着劲[经右额]往上穿去 [为竖旋掌],穿至极处手心朝里,身子随着右手往上伸长。左手心朝里[上],在右手往上穿时,一齐往下挨着右胳膊里根落下至肋,手指朝下,手背靠着身子,望着右胯穿下。两手分开要上下一齐,皆到极处。左足与两手分开时即速抬起,足尖极力往上仰着,靠住右足里胫骨,而时身子往下缩劲,腰亦塌住,右手可极力仍往上穿住劲,左手仍极力往下穿住劲,两眼往上看着右手,身子要稳住。   (六)右白蛇伏草:再将右手极力望着左肩尖前边扣去,落于左胳膊上边,身子随着右手扣时,一齐往下缩矮。[同时悬着的左脚向左后横跨一大步,落在圆圈线上,身随同向左后转180度,右脚尖里扣,左脚尖外撇成大马步。]两手再往前后分开,如同摆物一般。两手腕均往外撑住劲,前后两手虎口相对,两胳膊皆如半月形式。左足与左手一齐往前迈去,足落下要半斜着,腰塌住劲,身子往前扑去,小腹要放在大腿上,两眼随着右手看下来,望前边左手看去,两肩前后极力缩住劲,两胯前后里根亦极力缩住劲,此时腹内要似觉圆圈虚空一般,若是方能得着拳中之灵妙。   (七) 右黑虎出洞:再将两手极力均向里裹劲至两手心朝上,即将右手靠着身子,望着左胳膊根窝下穿出,手穿至极处,与左胳膊亦成一丁字形式,右足与右手同时迈至与左足尖相齐,落下远近相离二三寸许。两足后根亦均往外扭劲,两胯里根亦均往回抽劲,腰要塌住劲,随着手穿时往左边拧劲,亦同拧绳子相似,而时身子之劲,亦如同表条上满之意,但内中总要虚空之意。内中何以能虚空之意,即着两肩两胯里根皆往回缩劲,则胸中自然有虚空之意,而腹内亦不能有努气拥挤之患也。   (八) 青龙转身:身子再往左转走时,先将右足往前直迈去,落下,两足相离远近,亦仍随乎人之高矮,总之无论何项步法,前走后退要自然为至妙处,右手随着右足迈时,连穿代伸往外拧劲,左手与右手,一并均往外拧劲。两足随走,两手腕随着极力往外拧劲,拧至右手食指朝上直立,亦与圆圈中虚处相对为准则,手指高矮仍与眉齐;左手亦仍极力靠着身子,一气推至左胳膊肘处,食指朝上稳住,腰亦随着右手,向左边如同拧绳子相似拧去。两眼亦看前手食指稍。两手腕拧时,两胳膊中曲亦仍朝上,两肘仍朝下。两手腕拧劲时亦不拧之甚易,亦似觉拧不过来的意思。两手腕往上托,两手虎口有往前推之意,二者均停不可显露。两肩亦极力一齐往回抽劲,两手亦许三五步拧过来,亦许转走周圈拧过来,亦勿拘,要法亦与两仪走步换式,上下相连内外一气之理相同,此四象练法随分四候则为起承转合之意,实即一气串成之道也 。   第十章 乾卦狮形学   乾卦者,天地之象也。狮子掌者,拳之式也;乾者健者也,阳之性也,三画卦之名也,乾以形体方谓之天,以性情方谓之乾。其于物也,则为狮形,其物最严烈,其性最勇猛,能食虎豹之兽,有抖毛之威。以拳式之用言,则有金龙合口之式,有狮子张口之形,有白猿拖刀之法。在腹内则为气,能资万物;在拳中,则为狮子掌,能万法开端。此式以两手极力伸出,内外上下一气,有乾三连之象,又有起首三点之式,故取象为乾卦 ,其拳顺,则同身血脉舒畅,气力倍增;其拳谬,则乾遇震,而拳中不能无妄;乾临坤,而心窍亦不能开通矣。学者于此尤加谨焉。   (一) 青龙转身:起点以两仪左式,先将右足走在前边(见青龙转身图)   (二) 青龙缩尾:随后即将左足再迈至前边,将足尖往里扣劲,落下与右足顺相齐,两足尖相离远近亦二三寸许,两足后根均往外扭劲,两胯里根均往里抽劲,腰塌住劲。   (三) 青龙返首:再将右手伸直往外拧劲,拧至手心往外,右足亦随右手往外拧时,一齐往外摆去,足尖要直着,与右手上下相齐,两肩微有往回缩劲之意。   (四) 黑虎出洞:再迈左足时,两手腕均往里裹劲,裹至两手心朝上,左手仍靠着右肋,左足落至与右足尖相齐。两足扭劲,塌腰,两胯里根抽劲,两肩里根缩劲均如前,两足远近相离亦如前。   (五) 狮子张嘴:再走仍先走左足,左手在左足走时同时往右胳膊下边往平直穿去,与右胳膊成一丁字形。右手仍往里裹着劲在面前二三寸许,手直往上穿去,两足如同走路相似走去,左手心朝上随着往外如画平圆圈之意,画至食指直对圆圈空虚中处为度,右手与左手亦一齐手腕往外极力拧劲[沿着右耳往上举过头],拧至手心朝上,右胳膊靠着右耳处,如单手往上举物之意,两手虎口上下相对,两手如托一长杆形。两肩往下垂劲,又往外开劲,两足随走左手连往外画,右手代往上托腰随着左手往外扭劲,两眼仍看前手食指稍。   (六) 狮子张嘴:再换右式步法,诸处之劲法无不与左式相同。   自此以下诸掌式,每逢起点时,均以两仪单换掌左式起点,但左右式皆能起点,惟因初学习之人不明其理,故不能不有一定之规模,俟习熟之后无论何式,皆能互相联络,贯通而练之者也。习者要知之。   第十一章 坤卦麟形掌   坤卦者,地之象也,返身掌者拳之式也,坤者顺也,阴之性也,六画卦之名也。坤以形体言,谓之地;以性情言,谓之坤。其于物也,则为麟形,其物为仁兽也,则有飞身变化不测之功;以拳式之用言,则有麒麟吐书之式,大鹏展翅之法,有白鹤独立之能,有顺势返身旋转之灵;以拳之形式言,谓之返身掌,此拳之两手含往,返身转去,内外上下和顺,有坤六断之形,故取象为坤卦。其拳顺则身体轻便快利,转去如旋风,其拳谬,则腹内不能空虚,而身体亦不能灵通矣,学者加意研究,灵巧妙用由此而出焉。   (一) 左青龙转身:起点以两仪单换掌式,先将右足迈至前边落下,即将两胯里根往回抽劲,腰塌住劲,头往上顶住劲,身子似有往下缩劲之意。   (二) 左麒麟回首:再将右足往右边摆回,右手与右足摆时,亦同时往里裹劲[向外拧翻],裹至手心朝上,[随着身转向右手旋,旋到与右脚上下相对]左手仍靠着身子在右胳膊下边[右小臂里侧,手指微上扬,掌心向右推着劲。眼看右手]。两胯里根亦均往回抽劲 。   (三) 左麒麟转身:左足亦即速往回迈,迈至与右足尖相齐,远近相离亦二三寸许。两胯抽劲。两肩缩劲。仍如前式,身微停 [面向圈里,背向圈外]   (四) 左大鹏展翅:即将右足往外摆,右胳膊仍挺劲,随着身子一气转,左足亦即速迈至右足处,不可落地,靠住右足里胫骨,两腿亦极力并住,腰亦塌住劲。右手与左足迈时,同时平着往外横去。   (五) 左麒麟吐书:左足再即速落下,与右足尖相齐,相离远近仍如前,右手与左足落时同时屈回,手心朝下,胳膊如半月形式[左手也同时向外拧翻成手心朝上的托掌,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如抱球状],随即[右手再向外拧翻,手心朝上成托掌,]左手望着右肘后边穿去[与右小臂交叉]。微停。[眼看交叉手]   (六) 右麒麟吐书:即将右肘往里裹劲,裹至手心朝上,再走时仍与上图相同,再换左式与换右式手法步法劲式亦均相同。   第十二章 坎卦蛇形学   坎卦者,水之象也;顺势掌者,拳之式也。坎者陷也,坎得乾之中阳,阳陷阴中,阳入而生潮,有坎中满之象,故居正北水旺之方。其于物也,则为蛇形,其物最毒,其性最玲珑,最活泼者也。有拨草之能。以拳式之用言,则有白蛇吐信之法,有双头蛇缠身之巧;以拳之形式言,谓之顺势掌,此拳外柔顺,而内刚健,有丹田气足之形,内外如水曲曲顺流,无隙而不入,故取象为坎卦。其拳顺,则丹田之气足,丹田气足,则道心生,道心生则心中阴火消灭,而无头眩目晕之患矣;其拳谬,则肾水虚弱,心火不能下降,头晕眼黑必不免矣。   按此拳有点穴之法,式中有单指按点之术,此式单指按点之穴处在两腋窝。点法之意,如同禽鸟两翅窝之穴坑,两指一摄,顷刻而亡。不独此穴为然,凡诸穴能致人死者,皆当慎用,如心口,小腹,脐门,耳后,脑海,嗓喉,后脊背,两肾腰,谷道,两手脉窝数穴以及双指点,单指点,肘点,膝点,足点,掌印点,斫点,勿论如何点法,轻者可以伤身,重者可以致命。故点穴之法不可专用,专用必损阴德。谚云:己不用毒于人,人亦不用毒于我。所谓中找中,和找和,天理循环之数,是此意也。   (一) 左青龙转身:起点两仪单换掌左式,先将右足往前落下。   (二) 右白蛇吐信:再将左足尖往外摆,与右足成为错综八字形式[同时右手由身前先向外翻,手心朝上成托掌,再向右外屈肘拧旋,手指朝左,手心斜向外成旋掌,上举在右侧上方]   (三) 右白蛇缠身:随后即将右足极力扣着迈去,与左足尖相齐,两足尖相离远近亦二三寸,右手在右足迈的同时屈回[屈肘向下落,边落边翻成手心朝下的俯掌],肘向外,胳膊如半月形,手自头上望左肩落下停住,左胯里根极力往回抽劲,腰如拧绳子相似,与左胯抽劲时,一齐[向左]拧去。左手仍靠身子,在右胳膊里根下边。此时右胳膊在上,左胳膊在下[右手向左推着劲,左手向右推着劲,如蛇缠身之式],挨住,微停。外形似合,复内略有空虚之意,不可有一物潜在心中。   (四)右白蛇伏草:[先将右脚撤出迈到左脚前边,脚尖与右脚尖相对成倒八字的扣步,身子随着向左转180度,左脚即向左横跨一大步,落在圆圈上,面向圈里背向圈外,左脚尖稍向外撇,右脚尖稍向里扣成大马步。]即速两手前后分开与双换掌两手撑开之劲相同。左足与两手分时,同时迈至前边,足落下足尖微往里扣着之意,腰塌住劲,小腹放在左边大腿根上,两肩抽劲,两里根缩劲均如前。   (五) 黑虎出洞:两手一齐再往里裹劲,裹至手心朝上靠着身子,再往左胳膊根窝下边穿去,右足与右手同时迈至前边,与左足尖相齐。两足尖相离远近,两肩两胯抽劲亦均如前。   (六) 青龙转身:再往前走仍是青龙转身之式。   第十三章 离卦鹞形学   离卦者,火之象也;卧掌者,拳之式也;离者丽也,离得坤之中阴,阴丽阳中,阴借阳而生明,故正南火旺之方。其于物也则为鹞形,其物有入林之速,有翻身之巧。以拳式之用言,则有按点斫之法,此拳亦为大蟒翻身之式,亦有入洞之能,以拳之形式言,谓之卧掌,此拳则外刚健,而内柔顺,心中有空虚之象,故取象为离卦 ,其拳顺;则心中虚灵而人心化,人心化则玄妙生矣;其拳谬则心中愚昧不明,而拳中之神化不能得矣。   (一) 左青龙转身:起点两仪单换掌左式,右足在前。   (二) 左青龙缩尾:即将左足迈至前边,与右足尖相齐,两足尖相离亦二三寸许。   (三) 左青龙返首:再将右足往外摆,右手与右足同时往外拧劲,拧至手心朝外。   (四) 左大蟒翻身:左足再往前迈落下遥与右足尖相齐,左手在左足迈的同时顺着右肘下边,手心朝上穿去,穿至极处。右手腕往外拧着劲,与左手同时自头上过去,胳膊虽然屈着,内中含劲如直着之意。腿极力往上抬,脚面挺着劲。右胳膊再伸直,手心朝里裹劲,手腕如抖劲之意,裹至手心朝上,左手腕与右手亦同时极力往外拧劲,拧至手心朝外,两手要一气着。左手穿时,身子要有往下缩劲之意,右边身式如弯弓之形,身式虽然有屈形,而腹内总是中正空虚之意。身式似停而未停之时。(图大蟒翻身)[接上式,即将右手稍向里迫,迫成手心偏斜向上,进左脚身坐右腿成左虚步,同时左手外翻,手心朝顺右肘下边向身前伸出,接着右手屈肘在额前用腕极力向里向右外迫旋成手心朝上的托掌落在下颏前,同时左手也屈肘向怀里拧旋,手指对着前胸。两手拧旋时,身体也向右偏转90度,左脚向里扣成与右脚尖相对的倒八字扣步,面向圈外背向圈里。上式不停,右脚向右摆,身子随着向右偏转90度,右脚在身前屈膝提起成左独立步,右手由下颏前随着提右脚时向身前伸出,左手由胸前向左拧旋手指朝身伸出,要两手同时伸出,身子如弯弓形,稍向前倾]   (五) 左青龙返首:即将右足往外摆着落下[向身后落一大步,坐实右腿,随即左脚里扣,身向右后转180度,成右虚步],右手在右足摆[后落]的同时往外拧劲,拧至手心朝外[右,大指朝下,小指朝上的反掌,仍伸直在身前与右脚上下相对]。左手在右手拧的同时[由身后下落经左侧向右划一平圆到胸前]往里援回在左肋,援至手心朝上[下的俯掌,屈肘环抱,手指微上扬,手心向右推]。   (六) 黑虎出洞:再穿左手迈左足。   (七) 青龙转身:再往前走步,与单换掌右式相同。   (八) 再换右式,与练左式,身式步法诸处之劲均皆相同。   第十四章 震卦龙形学   震卦者,雷之象也,平托掌者,拳之式也,震者,动也。震得乾之初阳,初阳主生长,居正东木旺之方,其于物也,则为龙形,其物为鳞虫之长,有搜骨之法,有变化不测之功,有飞腾之象;以拳式之用言,则有乌龙盘柱之法,有青龙戏珠之能,以拳之形式言谓之平托掌。此拳外静而内动。丹书云:静中求动之象,又一阳初动之意,故取象为震卦。其拳顺,则肝气舒和;其拳谬,则肝旺气努,而身体不能入于卦爻九二之中和矣。(九二者,拳体内之中气也) 学者于此勉力求和而无肝气冲目之患矣。   (一) 青龙转身:起点以两仪单换掌左式,右足在前。   (二) 青龙缩尾:即将可足往前迈去,极力往里扣劲,落与右足尖相齐,相离远近与前扣足相同。   (三) 青龙返首:再将右手往外拧劲,拧至手心向外,右足尖与右手同时往外摆,手足上下相齐。   (四) 黑虎出洞:左足再往前迈去与右足尖相齐,相离远近仍如前,两肩缩力,两胯里根均抽劲,腰塌住劲,即将左右两手均往里裹劲,裹至手心朝上,左手靠着身子往平着穿去,与右胳膊成为丁字形式。   (五) 青龙飞升:随后再迈左足走去。[身随着向左转90度。]两手在两足走时,尽朝上平着伸直,往左右分开,如画半[平]圆形式。左手往左边分,右手往右边分,分至两手左右如同一条直线,手心仍朝上着,亦如托着两碗水相似,左手食指仍与圆圈当中相对,两眼仍看着左手食指稍,两肩往下垂劲,又往外开劲,两胯里根抽劲,头往上顶住劲,腰随着左手拧劲,走时周身要一气,诸处之劲要均匀,不可有过不及之病。身子高矮随人之功夫为定,不可免强而行,如此腹内可能心气和平,肝气舒畅,身子行之如流水一律荡平矣。(图青龙飞升)   (六) 再换式仍与左式相同。   第十五章 艮卦熊形学   艮卦者,山之象也;背身掌者,拳之式也。艮者止也。艮得乾之末阳,末阳主静,故居东北阳弱之方。其于物也,则为熊形,其性最钝,其物最威严,有竖项之力。以拳式之用言,则有靠身之勇,有拔树之能,有抖搜之法,取象为艮卦。以拳之形式言,谓之背身掌。此拳上刚健,而中下柔顺,有静止之形,故取象为艮卦。其拳顺,则有气根心生色,[日卒]然现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之意也;其拳谬,则丹田之阳,不能升于脊背,而胸内不能含合,心火亦不能下降矣。学者知之。   (一) 青龙转身:走点以两仪单换掌左式,右足在前。   (二) 青龙缩尾:先将左足迈至与右足尖相齐,两足尖相离远近二三寸许。   (三) 青龙返首:随后将右手往外拧,拧至手心朝外,右足与右手同时往外摆。   (四) 黑熊返背:再左手心朝上,望着右胳膊里曲上边穿去。左足与左手同时,迈至与右足尖相齐。左手穿至极处,再极力往外拧劲,拧至手心朝外,右手与左手拧时,亦往里裹至手心朝里,再与左手一齐均往外拧劲,右手心再靠着口极力往外穿去,中指与食指如同自口中出去之意。[将左手向外稍翻成手心朝下的俯掌,屈肘扣在身前,右手向外拧翻成手心朝上的托掌,经左手背上向身前穿出,左手在右肘下面,同时右脚向闪迈进一步,坐实左腿成右虚步,接着右手向右拧旋,使手指朝身后,向身后下按。同时左手在身前向外拧翻成手心朝上的托掌,再向左外拧使手指朝前屈肘在身左侧。在两手拧旋时,同时身向左偏转45度,右脚随着转身向里扣成与左脚尖相对的八字扣步,体重在左腿,眼看身后右手](图黑熊返背)   (五) 黑熊探掌:右腿等右手到口时,一齐抬起,足尖极力往下挺直,右肘与右膝相挨,两肩抽着劲,两胯亦极力缩住劲,左手往外拧至手心朝上,头顶住劲,胸内开着,气沉丹田,此式似停而未停。[左脚向左撇,身亦向左偏转45度,左手经下颏向身前屈肘探出,手心仍朝上偏向面,同时左脚屈膝提起成右独立步,左肘尖与左膝相对,右手在身后挺住劲不变,眼看身前左手](图黑熊探掌)   (六) 青龙返首:即将右手腕往外拧,拧至手心朝外,右足与右手往外拧时,亦同时往外摆落下,将左手亦同时援回,援至手心朝上。   (七) 再穿左手迈步裹手劲法仍是两仪黑虎出洞左式。   (八) 再去仍是青龙转身右式。   第十六章 巽卦凤形学   巽卦者,风之象也;风轮掌者,拳之式也。巽者入也,巽得坤之初阴,初阴主潜进,故居东南阳盛之方。其于物也,则为凤形,其物为羽虫之长,有展翅之功;以拳式之用言,有点头之式,有挟人之法,此拳亦为狮子滚球之形;以拳之形式言,谓之风轮掌。此拳上刚健,而下柔顺,有风轮之形,故取象为巽卦,其拳顺,则内中真气散于四肢百骸,无微不至,而身式行之如风轮,循环无间之形矣。其拳谬,则元气不能散布于周身,譬之方轴圆轮,气机不灵,身式不顺,而先后天之气不能化一矣。   (一) 青龙转身:起点以两仪单换掌左式。   (二) 青龙缩尾:再右足在前,即将左足迈至前边落下与右足尖相齐。   (三) 狮子抱球:再穿左手时,与右狮子掌式相同,各处之劲亦相同。惟两手心要相对,如抱住大圆球相似。左手右手食指均与圆圈中虚处相对,(图狮子抱球)   (四) 狮子滚球:换左式时,先扣右足与左足尖相齐,再往外摆左足,两手如抱着圆球成为一气,左手随着左足摆时,往下落如图圆形(图狮子滚球)   (五) 右狮子翻身:再左手自下往上起,亦如画圆形。[左脚后跟落地,脚尖稍向左撇,]右足再往前迈,仍与左足尖相齐。右手随着右足迈时与左手一气往下落,与左足相齐,左手再与右手一气随着往上抬高至头顶平。(图狮子翻身)   (六) 右狮子伏地:随后左足再往外迈去[左后横跨一大步,身亦随着向左后转180度,成面向圈里背向圈外的大马步],左手心朝里着往下落,亦如画圆形,随着左足迈时,同时画去,右手自下往上来,亦如画圆形。[两胳膊左右绷开,成一半圆弧形,手心相对,手指朝下,眼向前平视]两手形式,如双换掌六式略相同。彼式是两手心朝外,此式两手心相对。(图狮子伏地)   (七) 左狮子抱珠:再走步时,两手亦如穿狮子掌之形式,但右手自下往上,如画圆形,与左手仍如一气抱着大圆球之意。两足随走两手随画,亦如穿手之意。穿至两手食指,亦与圆圈中虚处相对为准则(图32) 或曰:因何画手与穿手之意相同。譬如两手抱着大圆球,再练四象双换掌,穿手换手搂手,似乎与此式大相悬殊,其实风轮掌就是双换之式,手法足法劲法无不相同,只因一是两手靠着身子换手穿手,一是穿法换法,两手伸开如抱大圆球与风轮相似。因此二卦形式不同,所以分为二式也。再换式,手法步法身法与换左式相同。   第十七章 兑卦猴形学   兑卦者,泽之象也。抱掌者,拳之式也。兑者,说也。兑得坤之末阴,末阴主消化,故居正西金旺之方,其于物也,则为猴形,其物最灵巧者也。有缩力之法,有纵山之灵,以拳式之用言,则有白猿献果之形,有猴儿啃桃之法,有龙蹲虎踞之式;以拳之形式言,谓之抱掌,此拳上柔顺,而中下刚健,有缩短之形,故取象为兑卦。其拳顺,则肺气清润;其拳谬,则肺气不和,至于气喘咳嗽诸症,而不能免矣,学者深思悟会,而求肺气清顺焉。   (一) 青龙转身:起点以两仪单换掌左式右足在前。   (二) 青龙缩尾:即将左足迈至前边落下与右足相齐。   (三) 青龙返首:再将右足尖往外摆,右手与左足同时往外拧劲,拧至手心朝外。   (四) 黑虎出洞:再将左足迈至前边,仍与右足尖相齐,两肩缩劲,两胯里根抽劲,腰塌住劲,两手皆极力往里裹劲,裹至手心朝上,左手靠着身子,自右胳膊下边穿至极处。   (五) 右白猿献果:再迈左足,两手亦极力往外开劲[用两手腕为轴,右手向右外拧旋,左手向左外拧旋,使两手掌左右分开,两掌根并拢],两肘亦极力往一处抱劲,抱至两肘相并,两肘又靠着身子[紧贴两肋],两手在前,高矮与胸齐,两手又如托着物一般。两肩极力往回缩劲,两手又一气抱着往前推劲,两足随走,两手随抱。腰极力往左边拧劲,两眼望着左手食指看去。(图白猿献果)   (六) 左白猿献果:再换左式,与换右式相同。   第十八章 八卦拳先天后天合一式说   周易阐真曰:先天八卦,一气循环,浑然天理,从太极中流出,乃真体(真体者,即丹田生物之元气亦吾拳中之横拳也)未破之事,后天八卦,分阴分阳,有善(善者,拳中气式之顺也)有恶(恶者,拳中气式之悖也),在造化中变动,乃真体已亏之事,真体未破,是未生出者(未生出者即拳中起钻落翻未发之式也)须当无为(无为者,无有恶为) 无为之妙,在乎逆中行顺,逆藏先天之阳,顺化后天之阴,归于未生以前面目(即拳内阴阳未动以前形式),不使阴气有伤真体也,真体有伤,是已生出者(即拳起落钻翻,发而不中也,)须当有为(有善有恶之为)有为之窍,在乎顺中用逆,顺退后天之阴,逆返先天之阳,归于既生以后面目,(即拳中动静正发而未发之间之气力也),务使阳气还成真体也(即还于未发之中和之气也,)先天逆中行顺者,即逆藏先天阴阳五行,而归于胚胎一气之中(即归于横拳未起之一气也),顺化后天之阴,而保此一气也(保一气者,不使横拳有亏也),后天顺中用逆者,即顺退已发之阴,归于初生未发之处,返出先天之阳,以还此初生也,阳健阴顺,复见本来面目,仍是先天后天两而合一之原物,从北别立乾坤再造炉鼎,行先天逆中行顺之道,则为九还七返大还丹矣。今以先天图移于后天图内者,使知真体未破者,行无为自然之道,以道全形,逆中行顺,以化后天之阴;真体已亏者,行有为变化之道 ,以术延命,顺中用逆,以复先天之阳,先后合一,有无兼用,九还七返,归于大觉,金丹之事了了,再以金丹分而言之。金者气质坚固之意,丹者周身之气圆满无亏之形,总而言之拳中气力上下内外如一也,此为易筋之事也,今借悟元子先后天八卦合一图,以明拳中拙劲归于真劲也。   第十九章 八卦拳先后天八卦合一图解   起点练法,仍照前者法则习之,但预知先后天合一之理,内外卦归于一之式。二者判别,且能使先天为后天之体,后天为先天之用。无先天则后天无根本,无后天则先天不成全。其理虽有先天为之本,然无外式之形,只能行无然自然之道,不能习之以全体也。若使之先天健全,即借后天有形式之身,以行有为变化之道,则能补全先天之气也。但拳术未习熟时,似乎有分顺伸逆缩,判而为二之意。其实是先天后天气力不符,故有分而为二之理。且以拳术之理,分而言之为先天后天,合而言之,则为浑然一气。今以先天而言则为拳中无形之劲,谓之性。性即身中无形之八卦也,亦谓之先天。以后天而言,自有身形阴阳开合伸缩,生出四象。四象者,各有阴阳谓之情。情者,手足身体旋转动作,即成有形之八卦也(拳之八式),谓之后天。此是先后天分言,谓之开也。合而言之,人心即天理,天理即人心。意者心之所发,身体四稍是意之所指挥也,则拳中之气,身体手足听其指挥,循着次序渐渐习去,自始至终无有乖戾之气,则能尽性矣。尽其性则能复其未发意之初心,但拳术初练时,四体之作用不能尽合于力,力不能尽合于气,气不能尽合于意,似乎拳中伸缩有二式之别,若得其所以然,练习先后合一之理,惟其三害且莫犯,谨守九要而不失,则四体身形随意指挥,故能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浑然天理,此时是先后天八卦合一之体也。   第二十章 八卦拳阳火阴符形式   阳火阴符之理(即拳中之明劲暗劲也),始终两段工夫。一进阳火(拳中之明劲也)一运阴符(即拳中之暗劲也),进阳火者,阴中返阳,进其刚健之德,所以复先天也;运阴符者阳中用阴,运其柔顺之德,所以养先天也。进阳火必进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方是阳炎之功尽(拳中明劲中正之至也);运阴符,必运至于六阴纯全,柔顺之至,方是阴符之功毕(拳中暗和之至也) 阳火阴符,功力俱到,刚柔相当,建顺兼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一气,浑然天理,圆陀陀(气无缺也),光灼灼(神气足也),净倮倮(无杂气也),赤洒洒(气无拘也),圣胎完成,一粒金丹宝珠悬于太虚空中,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然不动;常应常静,常静常应。本良知良能面目复还先天,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也,再加向上工夫,炼神还虚,打破虚空脱出真身,永久不坏,所谓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进于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矣。近日深得斯理者,吾友尚云祥,其庶几乎。   第二十一章 八卦拳练神还虚形式   拳术之道,有功用之理,有神化之理。上言阳火阴符,是功用;此言炼神还虚,是为妙用。妙用之功,其法何在?仍不外乎八卦拳之式求之,故开合动静,起落进退,生克变化,以臻无穷之妙,亦不离八卦,八卦不离四象,四象不离两仪,两仪不离一气,一气自虚无兆质矣。所以练神还虚之式者,与前所习之形式无异矣。惟手足身体外形不要着力,俱随意而行之,然身体亦并非全不有力,其劲不过极力往回缩去,意在蓄神耳。外形身体手足,俱以意运用之。行之已久,身体气力,化之似觉有若无,实若虚之意,每逢静中动时,伸缩往来飞腾变化,如入无人之境,而身体气力自觉无动,是不知己之动,而静则不知有彼也。夫若是,则能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至拳无拳,意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练神还虚,神化不测之妙道得矣。吾友张玉魁先生于炼神还虚之道,可臻精诣,环顾宇内,其合继张先生而起者乎,予日望之矣。   第二十二章 八卦拳神化之功借天地之气候形式法   闻之吾师程先生曰:“得天地之清者为之精(精者,虚也),得地气之宁者为之灵(灵者,实也) 二者皆得方为神化之功”。学人欲练神化之功者,须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天时者,一年之中有阴阳二气,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一气分为三候,共七十二候。练时,阳日起点往左旋,阴日起点往右转。大略言之,一日一换方向;详细言之。一时一换方向。此为天时也。地利者,须择山林茂盛之地,或寺观庄严之处或房屋洁净之区,此谓地利也。此理练法是借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照临,得五行之秀美,而能与太虚同体是为上乘神化之功也。且神化功用之实象者,则神之清秀,精之坚固,形色纯正,光润和美,身之利便,心之灵通,法之奥妙,其理渊渊如渊,而静深不可测,其气浩浩如天,而广大不可量。如此是拳术精微奥妙神化之形容也。如不知择地利借天时气候方向,只可用气力之功而习之,然久之功纯,亦能变化不已。不过是气力之所为耳,惟其不知天时,地利,故心中不能得着天地之灵秀也。大约天地间,凡物之美者,皆得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孕育,而能成为至善之物也。拳术之道亦莫不然。譬之在大圣贤,心含万理身包万象,与太虚同体,故心一动,其理流行于天地之间,发著于六合之远,而万物之中无物不有也,心一静,其气能缩至于心中,寂然如静室,无一物所有能与太虚合而为一体也。或曰圣人亦人耳,何者能与天地并立也,曰因圣人受天地之正气,率性修道而有其身,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 ,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拳术之理,亦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者也,其理既与圣道相合,学者胡不勉力而行之哉。   注:[]号内的文字为根据吴章淮所写的《八卦掌》   
13,250
艺藏
武术
内家拳口诀释义-清-佚名
内家拳口诀释义      神凝意静。不僵不拙。自然合度。首尾一贯。一气呵成。滔滔不绝。长如江流。      神凝。精神集中之意。不论练拳或打手。如精神散漫。便会全失灵气。练拳难得宏验。打手肇失败之机。皆为病之在己。故我内家以精神为第一条件第一原则。深意。      意静。头脑冷静。不可心浮气急。若此。必致四肢失灵。反应失常。伏失败之朕兆。切切当心在意。置敌人于己意之完全监视中。才能置敌于己控制中。      沉稳。沉稳虽为轻快相对之词。如欲能轻快。但必从沉稳中下过功夫。否则不能至轻灵之境。所谓轻快乃谓临敌每觉游刃有余的轻灵。而不是燥急而言。这两者是显然有别的。      要求神凝意静。必当在沉稳中见得功夫。万不可浮燥。而这个缓字。不要当作慢得错过机会讲。乃是在缓中以求发现机会。自然可免缓不济急之弊。      松静。因有沉缓之教。则易导致凝滞不活之失。务求每一关节。每一肌肉。都能松透。以精神照顾原则。如汤泼雪。须毫无拙力之渣滓存在。能致此。方能关节灵活。反应灵敏。不呆不滞。关防的紧。间隙全无。不予敌人可乘之机。反能在敌身信手拈来妙招即得。若非松净之妙。则何能致此。      不僵。内家练法要求意静而沉稳。但不可故作僵尸跳舞之状。此弊也。以致不能达灵活松透之妙。举凡虚实不分。开合不明。向背不知。皆有此病。其间大病。端在身手有无灵气耳。      不拙。拙的病。因其用力。所以见拙了。要知内家拳跟一般拳术大相径庭。不懂内家才妄自用力。用力便是等于离弃内家了。内家拳所用之力。不是普通拙力。而是用经过琢磨教育的纯劲。若开始入门便师心自用。不肯抛下笨力。岂能够把内家拳学好。      自然。活动要领。务求适应身体之自然。以腰脊为发动全身的枢纽。凡是不根据自然原则之拳法。直如谴人背负牛轭。徒施折磨。徒增劳苦。内家拳虽是以全身运动与技击为目的的一种活动。然其开合进退。升降浮沉。都是力求谋合自然原则。求身心能力的再发展。      合度。谚语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练拳的效果问题。都受谚语支配的。练拳的效果问题。乃是遵守原则的准确性的问题。而交手的胜负。乃是接劲取招的精确程度。这两者必求合度。此也是拳术精奇的核心。余足难足与论。较手本是一件非常直接的竞争活动。生物论之法则。曰。最适者生存。文明社会不以战斗为生存手段。然缩小范围。胜败问题既合度问题。适者恒操胜算。因为搏斗运动中的技巧问题。实际上就等于从事者的身躯手足之位置。用劲的大小。取法的上下。等等的求适问题。平时练拳。须不断的校正自己。明显地为这个目的而预备。就在这个适字上下功夫。要问胜不胜。先问自己合不合。故应在合度的原则下求磨练。      相续勿断。后四句诀曰。首尾一贯。一气呵成。滔滔不绝。长如江流。可纳之于一连相续勿断四字。初习拳时。须一笔一划。一呼一吸。一招一式。厘然分明。不宜有丝毫不明之处。不得有丝毫不匀之处。然而习拳久久。一笔一划的妙处。均已讲究到了。已能百骸皆松。透体的玲珑。此际要求。内须内劲贯穿。外须首尾一贯。衔接完善。如环无端。一套拳乃是一个动作。以达化生莫测。运用灵妙之效。端在能轻灵柔顺。始能相续勿断。故平时下功夫。能作到相续勿断。乃能施之于人。一招不灵。既换他招。招招相续。滚滚而去。右实左已沓。左实右已沓。有上便有下。有下便有上。处处是引招。处处是实招。处处不见真力。处处是罗敌陷阱。皆依敌而为。毫不须自作主张。更用不着丝毫拙力。此长拳所以为长拳也。昔年刘草堂先生之艺甚得真传。戚继光闻其名。效刘备三故茅庐故事。请之入幕。后刘草堂先生感其诚意。在戚之舟山公署盘恒数日。教以拳法。并授以诀曰。不犯招架。一动一下。犯了招架。便是十下。草堂先生晚年自课其弟子。则喜用。长拳一上便没有停。      以逸待劳。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无打有。力求不顶。力求不丢。欲丢先顶。欲顶先丢。      吞吐为术。消化为能。极虚至静。所向无敌。      接近。拳到面前。自当谋求应敌之道。求退求逃是退不了也逃不了。要取胜。先须把人站定。要讨巧。便当在敌人身体与用力的死角中讨巧。此为最安全。最舒服之处。亦既为打击敌人至便捷之处。若依我内家拳法。必须近身。以我身手与敌身手相接相粘中。找出奥妙来。因为必籍近身。方法了解敌来力的顺逆。而捕捉利用之。通常应敌,未接敌时须用眼耳照顾全局。既以接敌不等眼耳之作用。而灵感。曰听劲。知敌虚实。测敌顺背。随听随用。大见威能。故近身为打法原则之始。      粘贴。凡相搏。必籍手足功能为主。外家出手。急进速退。招来定必险。但是惧畏不得。不论对方为何等功夫。一经我粘住。上则随之上。则下进。下则随之下。则上取。左随则右出。右随则左攻。形成一道攻守兼备的机动的墙。不论敌人多狠。均难得逞。以手化敌乃是我第一道门户。手化不得干净。敌力及身。乃讲究身法。随腰走化。此乃第二层化护功夫。有此二道。方保万全。然皆是粘贴功夫。非强接硬顶。故遇敌来时。我接之以身手。皆不可硬。初需延长时间空间。然后主宰之。故首先需能接住敌劲。敌发劲如掷球。我接劲如接球。我如硬接。敌力强必伤我。双力相等必相伤。我何能利用。不可失之先。不可失之后。此乃时间之恰当。不可失之粗。不可偏之细。此乃用劲之恰当。不可失之上。不可失之下。此乃位置之恰当。有此三者之讲究。至为精密。方臻准确有效。此乃穷年累月之功夫。不可以一日得之者。故粘贴原则。不仅消极地听敌之盈虚消息。实际上既听既用。既化既发。均在此原则中要求得之。      不丢。接近者。粘贴者。不丢者。皆是同一原则之多方面之说明与引伸。句句皆有价值。毋得忽视。不论何等强敌。一经粘上。既入我控制圈内。如蜻蜓投蛛网。愈挣扎愈不得逞。      故既经我粘上。既不可再丢掉。我欲图还击方始不用远求。近取既得。最易丢之时。乃敌突然退缩。或敌猛力将我推出。或我自己松懈战态。这样。必与敌形成攻击机会。敌既离身。我之识力识机之特长。较难发挥。前辈教人有。逢丢必打之戒。意既敌欲进不得。必作他图。其之缩回。我当紧随敌打。可收借势之效。与同时摧毁欲图振作之攻势。前辈人所谓。吾艺胜敌功夫。全在不丢上做来。      不顶。敌之力来。我以力抗。我力强。敌力弱。则敌力溃败。如敌力强。我力弱。则我力溃败。此乃二牛角力也。不关技巧。吾艺所谓乃以小力胜大力。以少动胜多动。以沉细之妙用。其中要领。首戒有丝毫顶抗之意。若有顶抗之意存在。又何能达消化吞吐之妙用。能吞然后能化于无形。能吞后方能吐远。先吞进。或顺势后化。先吞进后吐出。二种效应。总在吞字上得来。吞既不顶。顶了便在口牙之外。便无从吞起。乃真是自破机关。好顶之徒。皆未识吾艺之奇也。不能柔化自身之劲。皆不足言内家。      丢顶互用。先己有不顶不丢之教。莫将其变成死的要术。欲丢先顶。欲顶先丢。此乃黄金不卖之口诀。此为虚实变化之法也。引敌之妙诀。令敌无法捉摸我真力。虚虚实实。必待功夫纯熟。方能运用的妙。      因敌成势。吾艺应敌。不在乎我身上有多少必胜条件。而在乎我应敌中捕捉敌自已形成之败象而扩大其效果。故内家拳善者。往往不见其身体特长。而竟能胜人。其原因在此。岂是本身独立情况下的优异。而是敌我消融的综合因素。因敌如何我如何。而非我如何敌如何。也就是说我心中不可先立个如何打人的主意。其妙其奇。全在因敌制敌。      以逸待劳。此乃体力经济原则之运用。不善敌者。咬牙切齿。剑拔弩张。发竖须翘。蹬脚攒拳。未及应敌。其紧张程度足以消殆其体力。以逸待劳者。我必当蓄养间逸冷静之气。此既谓安静之精神状态。达于四表。无肌肉之紧张。而后因敌施为。方得有济。      以静制动。以战略言。以静制动为守势。在战术手段上讲。一方面乃是力的经济原则的另一说明。一方面是前述的因敌成势原则的运用法则。且须注意我艺在未动时以静制动。在已动以后则以少动制多动。乃非死寂的不动。而讲求动得当。如动不当。不如无动。      因之我能静。愈能诱敌欺来。我不论何境。均须从容沉静。敌欲动。我欲须静。敌愈急我愈须沉。敌愈力猛。而我劲愈须柔。能以忽 丝 毫 厘之时间与空间之延长。以尽消敌力。我胜算愈坚。      以柔克刚。若明以静制动之理。便不难了解柔克刚宗旨。我既有不顶原则。复有静制动法。当可产生以柔克刚效果。刚的功境。其境界极为有限。人之劲力不刚。且能胜过机械。昔者机械之用。以济刚之不足。希图刚则有以过之。可见过人之刚者。物也。而非人之自化物焉。昔年人之练各种功夫。欲图化身为物之刚。则失人之本旨矣。而柔则可以无限。其境甚高。达至最后。其精神诣天地之容物。其大莫能侮矣。      恒见多年练功之辈。一把天生拙力总不肯抛下。不信无力打有力之教。总不能升堂入室。致柔之法。乃在抛下天然拙力。如此锻炼陶铸。方能登堂真正无上利器。君不见水之柔下手。手脚践之搏之。未曾见抗。待其聚集成势。足以荡屋宇。倒城坦。柔之用。只待形成倾势。何力不屈服于我。然柔之功夫甚深。非苦学思之士。不能得其深诠。吾人生活于宇宙。宇宙亦积聚而成。消暴力于无形。至大而无朋。未曾见其形也。      以无打有。无本不能打有。但无能化有。此有乃新生成之有。非本有之有。敌之有。及固有之有。为实有。我本无有。借敌而有。      当我接敌之际。我所有者神也。而不以有力。我无。则敌落空。且无法知我。我能知敌。敌谓神龙出没。其踪难测。此精妙。不可不深思详究。      尚精神不能尚体。相打拉下架子。乃中西传统成法。本来无可怪言。因为畜生打架。都是先拉架式。人本从畜生中来。自难免怒形于色。力形于身。图恐吓敌人。或自鼓其勇耳。然皆不符合内家本旨。内家主张随手採招。信手拈来。无迹象中取人。此艺中之上艺也。      吾内家教人。以原则至上。所谓拳艺乃是意。学拳习艺。根本实务。乃透澈原则。伺明原理也。而后乃能从中演绎基本动作法出来。所谓基本动作。既运用手足于身体各处之基本要求。能此得全宗旨。      吾内家拳不以形象为重。所重者为何。乃在人身发力之知识。术语谓。识力知机。这是一个基点。      懂劲之焉学。无以言语相授。事关力学体验。慧心敏思。      所向无敌。此语莫作整体打法的效果解。乃诀中之要也。无敌云者。乃敌人之真虚之处。我之无人之境也。可以长驱直入。前言不顶者,不打敌之有也。今言所向无敌者。以禅语曰。主人翁不在家也。亦既敌之意与力空出。此我当用力之处。不须犹豫。勿失良机。      若无理解。则不能握其机巧。若无功夫。理解必成空疏。必待身授,可始亲切。   内家拳训诫      内家拳本意      内家拳之为者。本以柔胜刚之谓也。则虽赤手空拳。而无刚不摧。敌虽有大力。无不披靡。      精研斯术。不仅为备非常。应急变。更以强健身心。益寿延年。为人生切身学问。日久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也。      胜强敌之道      遇任何强悍狂妄之人。勿生怖心。心神沉着不乱。乃能举动得当。气定神全。于此既先胜一着。      于平时。便需时时静观默察。以参证原则。若能融汇要诀。通解其义。则寡可胜众。弱能胜强。比如泛舟于海。乘者虽多。唯司舵驾船者一人。以足可定全船之方向。      吾之精详技艺。犹司舵操纵船只。成竹在胸。此岂多寡数量上之比较。单寡胜众。以弱制强。乃存乎此。      艺无止境      我技虽佳。然必有胜我之人。高于我者。当以师礼事之。取其所长。补吾所短。于是我技益进。岂足为贬。传之后进。吾道益宏。既或造诣独精。高出流俗。亦不能自满。艺无止境。学问无涯。岂可自堵前程。      柔静为先      习艺之时。必宜潜心体会。若行蛮力。绝不得窍诀。而须心如垂柳。意随流水。四肢轻灵。中节作主。若能如此。则能捕捉好机。刹那发劲。捷如闪电。虽四两之力。亦可拨倒千斤。      神气布满      人之能者。谚称三头六臂。然必须一心作主。若心有所偏。则此手动而余手皆弛。手多亦或无用。我如神气布满身。全身灵劲。毫无间隙。人发而不能制我。我发而既能制人。皆赖神气布满之功。      流行勿断      气与体中有阴阳。其动曰阳,其静曰阴。内家拳虽专重气之使用。然为无形物。无迹象可寻。实则存我体中。气之既分阴阳。若养之不当。便生弛挠之憾。平常安坐时之心气。漫漫然为镇定无事之态。动时若神志升夺。损其平常镇静安养之气。此未得艺也。      昔日先辈教人。务先使养自己方寸之气。使外物不能动其心。有此不拔之根基。则任何活动元气充足。无缺损之处。起居动静。真气沛然。至此方是真传。      身神统一      设眼前有某物。欲取之主意一起。手乃前出。是既意通于气。故欲使用此物。又须力焉。力之所出。乃气之所集。气之所通。亦力之所集。气力非二物也。由意集气使力者。方得顺遂称心。若力先出。便是颠倒主奴。为害甚多。故吾平日。务当舍弃其力,而练其气。只求气之使用顺遂得体。则任何人固有之力。得应其事而随其量出焉。      无我之心      敌欲攻我。任其用何种进攻之势与恐吓。我心仍木然无所动。一若无与人争胜者。其心既正大光明。其气亦整暇不迫。从容得体。故恒占胜。      不动心      所谓不动心者。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右而目不瞬之谓也。心有所而不移。则真气充塞全身。视白刃而不见。闻枪炮而不撼。外物勿扰。独立不惧。以如斯之心胆。运用所学。若行所无事。大敌当前。亦不见怯返顾。斯真能不动心者也。      平日多近白刃。使之熟稔无畏。并卧于中野。宿于深山。人迹罕至之地。潜居修炼。其所成就。必能宏远博大。岂流俗可比。      近世之治术者,多以手足为艺。徒取眩目。无复精蕴。我齐当矫其弊。必求入于不动心之境。勿徒尚空义。方谓得术之奥艺。      有胆始有力      凡武术以胆为第一。无胆力既无克敌致胜之心。恐怖既充于中。肢体便滞于外。为敌制造优势焉。故胆力强者。恒操胜算。自来成例较多。当宜练胆。      沉着虚静      武术一道。心急者败。诚能不动心。则敌之进攻。我静以待之。若心急气浮。则不但难以破敌。且反足致败。身以机敏为第一。心以沉着为主。持此自修。虽不籍器械。而敌以武器攻击。我亦心守沉静而巧胜敌械。是皆沉着虚静之效也。      养我灵觉      凡眼耳之活动。根于心之发动。故观物应听而心动。此人之常也。吾人之遭遇危险。不能预知。故平时步行时。当注意前后左右。不可疏忽。盖不幸受人阻击。不特受害负伤。而多年之练习。悉付诸逝水也。      且应敌之时。因眼之活动。而神勇自满。动作亦速。敌人图我之意时。先已了然于胸。察敌眼光之所注。与吾身相触之灵觉。敌方意向。我无不知。我得而从之制也。      威吓应用      发声则气能专一。力自舒远。而声必起自丹田。动作得势。是因气之相应。勇气自增。而敌气败馁矣。      然发声若不得体。任意喧哗。既损礼体。并伤我威。反招善叫猫儿不善捕鼠之讥。不如保持宁静心气。      残敌之心      若无残敌之心。一不能敌众。二不能了事。谚谓交手不留情留情便失手。残敌心者。敌败后。切莫不可以假之以还手之机。着须一心注释敌人。不令其有任何再生动作。如若有我为敌所败。际此瞬间。既须振作监视故心中另一意念。俾揉应敌之道。皆间不容发。防护周全。      多求练历      修习武技。当求练历      故对练之事为习武要事。切勿自以为技术未精而气馁。务于对练中锻炼技巧。娴熟技巧。领会要诀。与固定养气定心各要则。如此身体力行。学会破敌功夫。而后百战不殆。      对练时。若心存畏惧。便已输了七分。往往见技术过人者。竟意外大负。是必心中怀惧故也。过后方悔敌技平常。已无及矣。故对练时。不宜轻敌。但亦不妨放胆引敌。一着未善。既当变化。力求得势。自信力自然而生。恐惧便消。籍此努力修炼。不厌不倦。练习既多。境界自高。      练武者之恶德      夫治学者。专心治学。神不外鹜。唯教诲之是尊。造诣必可致远。武艺亦学问一端。若自恃身体之强壮。膂力之方刚。或恃艺之初成。而夷视一切者,真木偶之狰狞。无复竿头之日进。盖武技要求。不再有一欣昂之躯。血气之勇。此皆未经琢磨之粗坯下料。无足敖视。乃浅器易盈尔。      注重对练      当求与多数人对练。广得经验。若拒与新人对练。最阻进步。勿挑选对手。好挑选者。必自是而轻人。若遇是辈。先观其破绽而败之。彼屡次败破。最后必示好意相与。可成拳友矣。对于较弱于己者。勿视为无益于己。而敷衍从事。此种根性至劣。故对后进。必当亲切叮咛。教导不倦。是亦乐事也。遇他人练。宜静观其得失。取其所长。矫其所短。善弈者不必自弈。阅其胜者败者机微。得矣。自与人教试。宜以礼待之。勿举动轻慢。若为人所负。切不可存报复之心。盖胜败常也。唯致力于学。乃可收之于桑隅。      料敌之法      夫敌有阴敌阳敌二种。其形状不易判别。升观以弱。或为劲敌。外观极盛而或为易与。内家拳法。常使一身镇静而变化无方。存心料敌。虽不能烛照计数。亦可临时察言辨色得之。敌颜色赤。则性气向上。性气外发。心必急。已失胜利之机。敌颜色青白者。心必怯。怯则身体枕颤。方法不能活用。故吾人较胜。宜不怯不急。      心壮魄强      心魄既吾人精神力之谓也。为人心之基。有强有弱。有精力者有气有势。见敌而起制胜之心。则势满也。此为心魄之作用。由心生胆。由胆生力。力以身体为基础。身体虚弱。虽有此心。亦属白运心魄。无效也。身体强壮。方能不为物动。基础方立。故练身亦是要事。有心。有体。既当习气。呼吸皆自心中所起。切勿使气息闭止。便不持久。故求运气调息。而后心自静。魄自坚。强壮毅。      机智胜膂力      力有时而穷。巧有时不济。一智可胜千军。      以智就事。安渡窘境。岂独赖拳勇技击乎。      破势收势      内家决无先动手打人之理。如对方一出手。既是破势。我得有隙可乘。是所谓隙开进莫迟也。但须明虚实。不贪不求。方是高手。如敌不破势。可以用引。用引之要。在引出敌隙。非露己隙与人也。且当引诱。皆不可不知。收势须能一发既有一收。方能力之可生生不竭也。不可旧力已失。新力未生。既强作妄焉。虽锐无用。我能蓄势常新。新力不断。此须于平日练拳时成。      取敌要妙      取敌之道。在乎敌身。不在乎我。敌弱于我。拿而制之。敌强于我。径取其穴。敌合于我劲。提而放之。敌力道多变。我当制机之宜。大凡高来低取。尚嫌太疏。随来随往。因敌施为。方是识症设治之良医。法尚干净利落。道道地地。纯在人身上做功夫。我身上不可有丝毫之摆设。否则技艺总不高。      练气归根      技击之道。有形态之强非真强。此盖气散于外。未能归藏也。无形态上之强而堪以为强者。乃是真强。盖已练气归根者。不见形态之壮。不见颜色之威。气不惊。心不惊。但见柔弱。此得内家之正。断人功夫高下。可以望而知之。盖不在其形。而在其气。此亦在己学之精深也。俗人求于皮相。俗人无学而浅学也。古来精于此道者。以练气为根本。此内家真传正学也。   内家拳行拳步迹法意      不动既是太极始象,动既具九宫八卦作用。      内方外圆,内刚外柔。      处处可定中,处处须照顾得八方。      一用既寓八变,死中须求活法。      八卦当作平的看,既是不高。      起手既八面威风[有多面应敌意],但既是含收意[待变,故用劲用神不可大至占煞]      要轻灵不要快,轻灵既是快,但也就是慢,快则非慢,既滞一方。      用意须沉不要刚,沉既是刚,却也是柔,刚则非柔,亦滞一方。      从起手,势式须合九宫八卦总意,不合既不是的,故出不滞一方,随生随变,以至于复静归根。      起手至终须是式式自成,又求式式连贯,若求式式连贯,既当先在用劲上自求,所谓要有有到不可占煞,要无无到不可丢却,故能善应。      若不单式练不知一式有一式之用,若不单式练则不知式之可变,若不合拳练则不知势势式式贯串之妙,全拳只是一气鼓荡。      穷年累月终不出此九宫八卦之理,得者谓举手既是,不得者觅反不得。      此拳所以行太极九宫八卦之道,数载穷究身心性命无不包藏此中。      此拳是炼精气神之至宝,精之密在腹,气之密在背,神之密在目,此万金不传。      此拳亦可入诗画字,头头是道头头合道,化凡骨为金丹。      
13,251
艺藏
武术
剑经-明-俞大猷
《剑》 明 俞大猷      剑经并序   猷学荆楚长剑,颇得其要法。吾师虚舟赵先生,见而笑曰:若知敌一人之法矣,讵知敌百万人之法本于是乎?猷退而思,思而学,学而又思,思而又学,乃知天下之理原于约者,未尝不散于繁。散于繁者,未尝不原于约。复以质之,先师曰:得之矣。夫首之大, 嘴牙之小,不相称焉,两不相为用也。手足之大,指爪之小,不相称焉,两不相为用也。凫以掌大而不能栖,鹜以嘴大而不能啄,鸢以翼大而不能击,狼以尾大而不能掉,鹿以角长而困,豕以肉多而喘,驽以鬣浓而钝,虎以项短而力,兔以前短而狡,鸡以爪细肩广而善斗,犬以毛浅尾锐而善猎。疾病之人,手足鞅掌者懒,脐腹彭亨者倦,头项瘿瘤者偏,腰膂薄弱者痿,前急后曳者踬:无不有势存焉。圣人制兵师之阵,必有奇有正,必有从有伏,必有扬有备,必有前后、有中央、有左右,必有握奇,必有游阙。其阵不一,各有轻重、饶减、盈缩、远近、疏数之权。度大以称小,小以称大,人以称地,地以称人,无不胜也。然则舍万 物之情,以求行阵之法者,远矣。一人之斗,有五体焉:一身居中,二手二足,为之前后左右,有防有击,有立有踢,一体偏废,不能为也。唯伍法具于一人,故起伍之数,必五人两之数,必五伍队之数,必五十卒之数;必四两一车,车之数必五乘,偏之数必五队,军之数必五偏,阵之数必五军,自一人以至百千万人,同一法也。一人之斗,身体手足,皆有屈伸之节。屈于后者,伸之于前;屈于右者,伸之于左。使皆屈而无伸,与皆伸而无屈,僵人而已耳!虽具五体,不能为也。故伍必以三人为正,二为奇;什必七人为正,三为奇;八阵必四隅为正,四方为奇;自一人以至百千万人,同一法也。人之善斗者,一身四肢屈伸变化,有无穷尽之形,故前正而后奇,忽焉正后而奇前,正聚而奇散;忽焉正散而奇聚,车正而骑奇;忽焉骑正而车奇;自一人以至百千万人,同一法也。万人之变化,犹一人之伸缩;万人之从令,犹五体之从心,无不胜也。然则舍一人之身,以求行阵之法者,远矣。上古圣人观之于天,察之于数,验之于易,推之于度,取之于身,证之于物,曲尽其理,而立为伍,法以教人,可谓明且尽矣。忠臣义士,志可以矢,效公忠而学,必求乎实用。气可以运,量宇宙而谋,又贵于有成,彼览影偶质,岂能改?独指迹慕远,何救于迟也耶?猷谨将所得要法,著为《剑经》,以告后人,世有真丈夫,当亮予志。   ○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 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   ○总诀歌,中直八刚十二柔,上剃下滚分左右;打杀高低左右接,手动足进参互就。   ○总诀歌,却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   ○总诀歌,阴阳要转,两手要直;前脚要曲,后脚要直。一打一揭,遍身着力;步步进前 ,天下无敌。    钯习步法   ○习钯简步十进,足如环无端。进一足中平当大压;又进一足,压死;又进一足,小压;又进一步,压死;又进一步,高大当;又进一足,大压死;又进一步,高小当;又进一足,小压死;又进一足,高大当;又进一足,大压死。   ○钯习步法 中平起,大斜压。他大飞天,我转角赶上压。他再大飞高,我小高直,当即小压下。他小飞高,我小高直,当直小压下。他再小飞高,我大高直,当即大压下过小。他抽直杀来,我再大压过小。他入我大上角,我用身力转角赶上,略收低。他再入我大上角,我转角对手直杀去,跳回一步。他打来,我伏回即赶上大起,一扫下,再跳回中栏止。大压小压,已粘他杆,即大进上,斩死他。   小直当,小斜压;大直当,大斜压。   ○总诀歌 视不能如能,生疏莫临敌。后手须用功,遍身俱有力。动时把得固,一发未深入。打剪急进凿,后发胜先实。步步俱要进,时时俱取直。更有阴阳诀,请君要熟识。   ○习步法 起中平,推牵,扁身杀,丁字回杀,旋手进五步杀,跳进三步原位,直打直挑进五步杀,腰力挑打,滴水献花,杀,跳进三步原位进打,穿后手马前鸡啄进三步杀,马前斩草进三步杀,跳进原位,打沉让他先起穿后手,抽回,吊前抽回,三脚并进五步,大门趁棍走,进杀,小门趁棍走进直符杀,洗,倒头,直打,直起磕,打杀摆腰进三步,剪,杀,跳退原位。   ○总步目 直破打剃大剪,小剪,揭(用手力),上扁身,滴水献花,吊剪,下起接,让高低俱有大单鞭压,子午,阴阳,下起穿手上,喜鹊过枝,趁棍走,走马回头丁字步(大僻),鸡啄谷,高栏凶棍,直凿,闪腰剪,三脚峙,倒头,马前斩草,上捧凿,小剪下小起,小单鞭压就手凿,下扁身,二龙争珠,直符送书杀,齐眉杀(后手高妙),顺势打盘山托,定四步行,固。   ○侵他一尺(如上拦杀状),直破打他棍(打下作败状亦可),就进步侵四五尺小门一揭(或流水小剪,他起我揭),大进步对手凿,或再大进步,倚他棍尾,直剃下打他手,或头急变扁身中拦杀。   ○侵他一尺,直破他棍,就进侵四五尺,小门,一揭一小剪(近他手一尺为妙),走脚过一大剪(近他手五寸为妙),急变扁身中拦杀。   ○侵他三尺,直破打他棍。他过枝向小门来伤我,我急变滴水,大进步捧他棍。若他棍不起,我就小门进步(若钩刀,就将他割来),扁身中拦凿结尾。若他棍起,我棍粘他,献花直破打落,急变二龙争珠,大门手兜杀。   ○侵他二尺,低打低揭连几下,待他忙时,径进步大起棍,从小门去打他手,不论中不中,须急退丁字回。他决进我小门来伤我,此时我一揭一进,压剃落,打他手,决中矣。   ○侵他二尺,低打抵揭,连几下,待他忙时,急退丁字一步,急大进步,吊剪他手。急收回原势立,他进来打我,我就大门下起接。他一大剪,急变扁身,中拦杀。   ○两人小门,对打对揭,须急变(急变时,勿使他揭着,揭着则不及矣),大门下起接大剪(或顺势打),中拦杀,或于揭时即用小剪变大剪,中拦杀。   ○两人大门对打,不进前脚,不折后脚,不能胜(须知有顺势折脚,是逃闪之法)。   ○两人大门齐对打,我且将棍提在高(连脚抽回些),迟斯须进步压打下,即进变扁身中拦。若我打去,他棍提回让我,我须勿将棍尾打下,只进步对他胸喉,直杀去。   ○我从大门顺用单鞭深入,他用力来抵(若迫近),大剪我,离了子午,若迫近,我急抽,就下面过小门,挂他手上一杀。他用小剪,我一揭一杀,或急抽过,大门剪杀。或又过小门倒牵,若不迫近,即打下小门,作败状。   ○我从大门顺入,他用力来抵,大剪我,离了子午。我大进步,就小门急起,滴水去捧他,如前第三段者。   ○我起流水渐进,他决来打我手。我将脚坐下,直对他手一捧,或杀皆可。又他来打我手,我从小门一揭接,或大门一起接,要在我右手前七八寸之间,与他棍尾相磕,一响为度。二门起,俱继以剪,急变扁身,中拦杀。   ○两人大门对打,棍尾在地下。让他先起,穿他小门手上(须两手捧高,使打不小)。   ○两人大门对打,我让他先起,就揭他小门,用小剪变大剪(即铁门)杀。若他小门来压,我急就下面,过大门剪杀。   ○两人大门对打,他弱我用强,他强我弱让,两在高让。他先打下,我便进压,两在低让。他先提起,我便进,接连打杀。李良钦师父每每用此二步。   ○喜鹊过枝有四:他直高打来,我将棍抽过,大门让他,下随用大剪,一也;他直高打来,我将棍抽过小门,让他下,对胸杀去,二也;他直平打来,我坐脚,过枝进步,小门杀他,三也;他平直杀,或打来,我折后腿(即顺势),大门剪杀,四也。以上过枝,俱在下面,过入他棍,二尺即过。   ○治伏棍、低棍,须用小剪,离他手前,一尺之间,他急过大门,我或揭进打亦可(飞风箭亦可);急变大剪杀亦可(又我小剪他,他抽走,我急进步,起高棍打他,须二步折过小门)。   ○他打来临身,在小门则趁棍走一打。在大门则走马回头,丁字步一打,顺棍上一杀。又一大剪,扁身中拦杀。   ○大门接凶棍有五:扁身中拦接,一也;高捧接,二也;下起磕,三也;我棍略横,离前手一尺受他,打一下,四也;待他打将到身,用手前一尺,磕他一下,五也。各接后,须用大剪,继之以杀。   ○他鸡啄我,须起凶棍,入剪他手前二尺之间。他连起,我连剪;我鸡啄,他起凶棍;我让他先起,穿他小门手上(我接凶棍步亦可)。   ○他直杀来,须进脚向小门剪,或向他棍尾,小门起变大剪,或端的直破,闪腰剪几剪后,须用进杀,都不如定四步,坐直赶上。   ○凡小门一揭一打,一打又一揭,终无结尾,必须乘揭用小剪(如铁门),过大门结尾。或将身抽退,他打来,我就大门下,起接剪打杀,结尾。   ○凡起手要打要杀,俱要在他门内,一尺之间,未可将手势发尽,待他赶来伤我,他手势已尽。此时或大或小,或剪或接,或自大下起接,各将他棍死了。然后进步,扁身中拦,结尾无不胜也。法曰:后人发,先人至。知此决不可一发便要伤人,徒使自势发尽,为他人反伤,戒之,戒之。   ○棍初交则下起者,有势;棍深入则上压者,取嬴。   ○我单鞭,他变马前斩草,我且大进一步,硬用手力,他棍自输。   ○小剪,是棍中至要,人所不疑者。   ○凡棍动时,须要把极坚固,方有力。   ○凡大小门直破打,不分粘他棍不粘他棍,务对他手,直起直落,任他揭打。或我揭打他,我棍亦不离他身五寸,即离亦须即直。   ○凡日间将棍一打一揭,自习打揭,俱要自声,久则自有力,高不过目,低不过膝。   ○凡小门杀,须在他手上,方无后患,大门亦然。   ○三脚峙打,须要习(有大僻),又定四打要习。   ○彼抽退,勿急追;彼急进,勿遽离。   ○腰力为上,后手力次之,前手力又次之。   ○棍提起手,阳杀去,及打去俱手阴。阴阳俱要识透。   ○他棍头略起,我不意向大门二尺位坐脚,一破剪进杀,又或不意用献花破进。   ○两人侵入之际,他滴水捧我,急用倒头。   ○我滴水入他小门,他用倒头;我坐后脚,急杀去,认定他胸。   ○他大剪,我压他;他用滴水捧,我进步将棍取正挂,然后倒头。   ○插他金枪,变坐脚杀。 脚杀。   ○他起高拦若迫进,赶上对胸杀。   ○他起高拦,我径赶上迫他(如杀状),打下前五步,大门接,随时用俱可,抽让亦可(有抽让,有不抽让,须知之)。急折脚,顺势剪一步,更妙。   ○他小门打来,或低杀来,急折进前脚,横压他棍尾,然后二步折打他。   ○他闭大门,我折后脚,就下起,径杀他大门(略剪意)。他闭小门,我进前脚,就下揭起,径凿他小门。   ○他起流水进,我后手略高牵,就进步杀,大小门皆然。   ○直符送书杀。   ○我大门压,他坐身退,欲过枝小门。我就进前脚,对棍直杀去;须后手高,前手低,直符送书步用。   ○他起高棍,我略进入,待他落大折过大门,打他半棍一下,就进杀(丁字回头亦可,须知有顺势),不论他棍打落,打不落(我都是如此)。   ○两人揭打,我因手避之,顺侵打(打时不可沉自棍),不使他揭得,须后手出在前手胁下去打,则他揭不得。   ○直符送书,杀难揭。   ○用流水打他棍,他棍起,我就揭进剪打。   ○大门连打连揭忙时,将棍变流水打他棍;他棍起,我就揭进剪打。 ァ 鸾棍出,长挂膝上,鸡啄打。   ○铁门打慢慢进(回头),又如铁门势,大进步困打。   ○他尽手杀来,我径折进,前脚过大门,对手杀去,不与他棍相粘,或折过小门,亦此法。   ○大门哄杀,他压我,我过小门,假作败状。他决杀来,我一揭,折进杀或打。   ○我初起高小门,杀一尺,他进来,我即过大门,高拦打下,收下拦,杀上(或再待亦可)。   ○凡小门杀来,待来将到手,丁字回,一揭折进杀,则中矣。   ○下哄,待他剪向上,直符送书杀,上大门哄(或打他手、折脚),伏下小门杀,或伏下待他来,一揭杀,更妙。   ○我将棍略高,略侵入,他来接,我即丁字步滚下杀。   ○他起高拦打,我折进大门,将他棍尾,或半棍敲下,进齐眉杀(须知有顺势,敲时切不可沉自棍)。   ○凡进杀,须急丁字回头退,方稳。   ○大门高哄杀去四五尺,待他来抵剪,就剪他;大进杀小门,亦然(须知有顺势,丁字回头亦可)。   ○侵他三四尺,低打低揭,连几下,待他忙时,大进趁棍进杀。   ○梗直哄杀去四五尺,任他打或揭;我就寻他虚处,大进杀去。   ○凡他棍来,我避他抽退,我急随杀,极妙。不急,则不可去。   ○我大门高进,入丁字牵伏下,他赶来,我一牵揭,进凿。   ○我打棍后,继以杀;杀后大门,即当采洗,洗而后杀小门,须小牵。   ○两棍相交,他抽回,伏地开小门,我直捧慢慢指去,待他发杀,然后揭牵,或剪进杀他。   ○他直杀来,我直杀去。我将脚折过分,分将手反阴阳,盖杀去(莫非后发先至之意)。   ○他将棍打下,丁字回头伏,我就移脚去就他。棍尾连打连揭,使他忙直进杀。   ○两人大门对打,连几下,待他忙时,急抽回让调,大进步打。   ○大步起,高棍打,移步盘山托。   ○拿定直符送书,大小门托,避他打。   ○直阳手杀去,阴手打压下;大门杀,临手,待他剪过,小杀。   ○坐低闭四门。   ○将棍滚他一下侵入,他自然提起,须再一敲,将他棍死尽,然后杀。须记得累累敲他。   初教滚手直入,次教大粗打揭,亦要直。   后教轻牵顺势,待他临身二三寸之地,全用折脚。   又有闪退法,有跳退法,前足先起,或齐起,要知采与牵不同。   要在哄使虚乘之。 破杀   ○破直杀有七:一步、闪腰打、二步、折脚、二步滚、二步、流水。   ○我扁身入深,此时不顾性命了,只两目认他胸前。棍上空,急穿上;棍下空,急穿上。   ○他大过枝小,直符指去一步;他小过枝大,我亦直符指去一步。   ○凡直符杀,不碍他棍尾。   ○我过枝小门,用盘山托亦可,用直符步亦可。   ○大哄过小,待他来小压,急过大剪杀,盖哄多则容易也。剪而后杀,则无后患也。中有顺势,须知之。   ○凡进杀,先软后硬,今后勿用打。   ○破高拦,务先顺牵,后剪杀(杀去待他,落即转),要知顺牵与剪不同。   ○杀在小门,待他来,即过大门,剪后杀,如小门先牵后杀之理。但须防他回头,牵他回牵,我又过去小门。   又曰盘山托、大折、过小。   ○直入打剪,他临手一杀;待他剪,然后过小门容易。   ○对棍,低入小门,一小揭小剪杀,或待变。   ○他累打揭,我对打,二步对手杀,大进待他打下,大剪或杀。   ○我大入,他过小门,我就坐进前脚,就他棍中滚入,然后大打进杀。   ○他滴水,我对他手慢慢指去,待他动,即坐脚,剪下进凿。   ○小门有揭,亦有大揭,与献花不同。   ○他坐低,我正好折过小门打。   ○凡将棍直指,慢慢侵入,待他动,欲打我,我就杀他;他欲杀我,我就进打他手。   ○何尝叫人勿打,要哄他,棍来就我打;或打他棍,着响一声,便可进杀。   ○何尝叫人勿杀,要哄他,棍开杀去,勿使他打着,方可杀深杀后,在大门即洗,小门即揭牵。   ○但凡接高棍,须防他盘山托,就坐下小剪。   ○他大门单鞭坐脚,直滚入杀;我折进前脚,过大门,直符杀他。   ○俯身揭,顺势剃,急接打,未知俱要习熟。   ○钯对刀,他入我四角,我四下不相粘,后手起,高杀(自思出),扁身中拦兼大僻(丁字步,要大僻);他起高,我就赶上剃(扁身中拦杀,要后手高,平胸去)。   ○他打来,我打去,他起我揭,务要小剃,又要累累押去,大亦然。手动时,即下定四步,门户方密。   ○他打来,我打去,他起我对,手穿入小门,随将两手捧高,手动时即落定,四步寸寸打上,随他小门杀、小门压、大门杀、大门压。他起大,高赶上剃,要就杀,或先接后杀;他起小,高赶上大接,或接小剃。上此一步,乃棍中之正兵,不能离此以取胜者,也不能胜,亦不能败。   ○打时须记得进杀,千万千万。   ○大门迫他压低,我抽下过小门,如杀状;他决尽力来小压,急急抽过,大门剪杀,此步极妙。右此一步,高打来,亦要如此哄,急翻剪杀。且铁牛入石,我揭起打下,他方揭起,我就由他手边过,大剃打亦可。   ○双人大门对打,他力雄,我急变丁字步打,用身压之,然后变。   ○他小门杀来急,我坐进前脚,就他棍中滚入,连剪二三下,然后杀。   ○钯大门空起勾下,勾步绝妙;又有下流水勾,不叉他。   ○对手直起对他身打落,如是走,离大并直赶为上好。   ○他刀下来,我或大门流水勾迫,或小门流水,俱不叉他。刀如棍用,须继以对手大请起(又起势时,就丢大门,流水去亦可)。   ○大门扇出他刀尾,伏回待他来,不拘他刀高下,俱对他身直起。他不来,若近或他刀不高,亦请得起,若不出他刀尾,就将刀压下,对面直起,有闪身。   ○小门阳手扇下,阴手请起。凡请起如不着,即急对他身,他刀扇下,大小门皆然。   ○他刀中拦直来,我直就上压下。中拦有拔步,有顺势转角步。又有钯过他身,将他身勾来。   ○我出中拦钯,他直打下,我将钯抽,大门起上压落。如我用棍步,须勿   ○凡他起,我亦起,他落我亦落,俱要随他。   ○凡叉起,他逆对,须顺他势,或左或右,送落几下,叉起亦然。须知步步进脚。   ○凡被他刀入角,即便坐退,后脚撑起。   ○凡我伏回,他只中拦立不来,我就偷后脚进去,深闪入有哄。   ○他高拦打下,我就大门揭起,不用阴阳手。只直揭起,则我在上而彼在下矣。他若将棍如打下而不打下,当我揭起,则彼下则我输矣。总不外棍深入在上者取嬴。若我棍打沉了,他打来,我用别步皆不及,只直硬起妙。   ○将棍坚把住,用身势(棍头高)慢慢侵入。他大门来,我大门接,一下只离一寸;他小门来,我小门接,一下只离一寸:待他何门死,我尽身入。   ○铁牛入石,我打去,他揭起,我将棍尾勿坠,就将棍尾倒抹上一下,即大剪他手,或即打他手。他打来,我揭起,即入杀他小门,极妙,极妙。   ○凡接他大剪鸡啄,妙皆如此。   ○直磕一声就杀去,不用拔剃,亦甚紧矣。惜无困死人棍之法,大抵用拔剃为是。   ○凡左右门打来,俱用手前一尺,盖他棍尾。凡左右门杀来,俱用棍尾,在他手前一尺盖他,打来势重,必须吾手前一尺,方接揭得他住。他杀来手轻,又要过枝,必须用吾棍尾,盖他手前一尺。   ○学到上下、高低、硬软,直破打上下接,俱是一手法,方是有得,但直破顺势打是一套,去接是做二节去,初学未易语之。后手初曲,后直硬处须悟得;前手,须悟得。   ○我单鞭上,他过小门,若入深,即用直符送书杀。若他入浅则不过,恐他竭起,只用赶上直打。凡杀来大小门,皆如此例。   ○凡过小门杀来,我就行过小门,就他棍尾,对手直打下;若变过大门杀来,我就行过大门,就他棍尾,对手直打下,妙,妙。   ○总有三节 接高拦,一磕一拔,后手一尺剃,一进杀,接抵打来,亦然。   ○直破对打,磕带抽,后手剃,相连后,进杀。   ○入中拦,只用一磕,带略拔剃五寸,一进杀。若未侵入、他棍未死,亦用拔用手,一尺剃下,进杀。   ○踏过他小门进入,如前法,但自棍横势,送进。上中拦,皆然。   此当字,如曲中之拍位,妙不可言,故赞之曰:我他傍,前手直当,后直加拔,有神在中。学到此,一贯乎万矣。   千千万万步,俱有拍位。   一转阴阳,不可太早,临时一下,乃不费力,明之明之,折脚不如直入。   上李良钦之传,学到此,一贯乎万矣。   上刘邦协之传,中间有拍位,不用拔剃洗落,只撒手杀,则又紧矣。但无困死人棍之法,大抵前用拔剃为是,小门亦然。   上在偏头关时,得之教师林琰者,其诗曰:壮士执金枪,只用九寸长;日月打一转,好将见阎王。    总结、分析   三教师,原来合一家。   ○千言万语不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一句,李良钦之所以救得急者,都是前一下哄我去,然后转第二下来解救,故救得速,故能速也。   ○不外乎后人发先人至一句,不外乎不打他先一下只是打他第二一下。   ○俱是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只要快便,又要似进实退而后进,则大胜矣。   ○须要习:上拦大小门剃,下拦大小门剃。下拦小门剃颇难,须用功习之。   ○两人大门对打对迫,忽然变大僻,凶猛打下(甚妙,甚妙);两人对鸡啄,亦如此变。   ○二龙争珠杀,就采下,不用提起棍,此全是手法。前后手俱有法,如教师童琰父所谓:临时取之力也。我他傍,亦是临时取之力,须要悟他临时取力口诀。   ○但凡打敲采洗,俱用后手功,故棍不用提起高。今之欲用力打人者,惟恐棍起不高,打不重,盖只是有前手之力、无后手之功,故耳。   ○伏回之枪,俱是哄我杀去,他即起弹杀我也。记之,记之。   ○全书总要,只是乘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八字耳。至妙,至妙。此只是我他傍之秘旨,语到此,则不能复加一言矣。   ○凡此意味,体认得真,亦有七日不食,弹琴咏歌之趣也。   ○滚剃后,须再赶上,当剪死他棍,然后杀,记之记之,大小门皆然。滚是他低平直杀来,我棍在高,遂坐下,量离了手前一尺,与他棍尾相遇,顺滚至他手,杀他身。剃是他高打来,或高杀来,或他虽把定未动,但棍尾高,有十字。我用棍尾量一尺之处,与他棍尾或棍中相遇剃下。大小门皆有滚剃,顺至他手,杀他身,此滚剃之不同也。下起磕弹,何以不滚剃?磕既响一声,恐他棍开或沉,无桥可乘(故必打剪,然后杀)。   ○先侵二三尺,一打坐身沉棍头,他必进杀,我就下起磕一响,大进步打剪,或丁字回打剪。然后扁身杀他。乔教师曰:弹枪则在下面横捧,亦起磕之法。但在下面横,则不响之理矣。童教师曰:一声响处值千金,彼失提防我便嬴是也。依乔教师之说,乃知伏面之枪,俱是哄我杀去,他即起弹杀我也。记之记之。   ○剪打急起磕起,磕复剪打剪,打复急起磕,相连而进,彼从何处杀将来,微乎神哉!破金枪之第一法也。稳而能胜,习之习之。   ○他打下,我揭起,我哄他欲打下,而实不打下;待他尽力揭起,力使过了,即赶将他棍剃下。   问如何是顺人之势,借人之力?曰:明破此,则得其至妙至妙之诀矣。盖须知他出力在何处,我不于此处与他斗力;姑且忍之,待其旧力略过、新力未发,然后乘之,所以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也。上乘落、下乘起,俱有之,难尽书。钩刀枪棍,千步万步,俱是乘人旧力略过、新力未发而急进压杀焉。我想出旧力略过、新力未发八个字,妙之至也,妙之至也!前言拍位,都是此理。   ○小门进对打,须斟酌用之,恐力大之人一挑灯,我走难离矣。大抵小门,只是哄他不真,要打或杀为稳。   ○与用左手人对在小门,须坐极低,在大门大折足过打。   ○他用极长软枪或竹枪,我须坐身,将棍头提高,慢慢迫上,待他下面杀来,即变一拦粘定,用黄龙转尾步赶,万无一失。   ○学至于此,则身手足应心,全不杆格矣。学至于此,学至于此,全不看见,他是枪是刀,只认定对他手前杀他身而已。若他打来乱时,必须忍,略退回,坐足下中平,待少顷,他来即用磕手法进自胜。总是以静待动、以逸待劳,道理微乎微乎!李良钦,每每如此。   ○大门大侵,入磕小门,不可大侵;入挑大门,大侵入磕,则彼必死无疑矣。小门若大侵入挑,恐彼力大,挑不起,则难救矣。若挑声一响,然后大侵,入打他又何妨?   ○他棍起,就进步,直当去,不待他打落,低拦亦然。   ○大剪下起手,要直平不曲。   ○但凡先一下打他棍,他自然提起,再赶上,直当大僻中,要有顺势。   ○剃后,待他起,进步直当。   ○齐打下,让他起,赶上直当如钯步。   ○小门更勿直凿,只哄他棍起,就过大门,直当剃打。   ○两人对鸡啄,大进步赶入对棍尾剃;又进起杀,待他起直当去。   ○他过我小门,我须将前脚入,将前手棍起,占了小门,大开大门,随他变不变,俱剃打下。   ○曲腰将棍尾略压他,他棍起,就他大门下起,直当去。   ○打忙时,须要认空处杀。   ○对手钻去,须在他棍上。   ○打到中间忙时,须记得收下再起。   ○我打他接我,须不与他接着,只是埋下,引他打下,我起接,则我为后发先至。   ○我打不与接着,即转小门,挑起进打,亦是后发先至之理。   ○打到中间,他打几下,我接起,我勿打下,他决再起,即急再直当去,则他自败也。   ○我入被他打,觉败,即急跳退,记之记之。   ○师父初假意杀来,或打来;我或接着或挑着,决不宜贪心就进去伤他,待他动,我再或接或挑,进去伤他。   ○打认棍,打认棍、剃认棍、剃入认棍、入挑认棍挑,凡举手俱要认他棍,若认人不认棍之说,是彼棍已败开了,只管认人坐去也。   ○寻枪头,就死求赢。   ○将棍头,低穿入他棍下,或左边一起一剃,或右边一起一剃,起要有响为度,总是一理。   ○是脚去手去,剃是脚去手回,顿是脚去手去,剪是脚去手回。   ○凡直当之后,打下不如进脚坐顿下。打下则自势尽,他反当我顿坐下,则有有余之势。如他再起,则再当之,大小门皆然。      (缺图1副)      ○凡钯与软杀之人,须照我原大,扇赶为气势,容易服人。凡遇硬进步起角入,须不离分寸,如今所制钯谐,入他为稳。   ○大门轻打他棍一下,他用力来抵,即丁字步,大进打彼自屈矣。   ○大当大顿坐,小当小坐;他大压,我偷过小坐;他小压,我偷过大顿坐。千步万步,此段尽之。   ○今以后打步少,只是当死他棍,然后凿他。   ○千言万语,总是哄他旧力过去,新力未发而乘之。   ○钯所以终对不得枪刀者,枪刀有哄,钯哄不得人也。   ○响而后进,进而后响,分别明白,可以语技矣。   ○山东河南,各处教师相传杨家枪法,其中阴阳虚实之理,与我相同,其最妙是左右二门拿他枪手法,其不妙是撒手杀去,而脚步不进。今用彼之拿法兼我之进步,将枪收短,连脚赶上,且勿杀他,只管定他枪,则无敌于天下矣。
13,252
艺藏
武术
北京潭柘寺清拳-清-
清拳套路全集      清拳的拳理要言   拳在于精,工为准绳;坚心恒志,行拳定时。   用劲妙法,清静为基;静专功夫,动求劲力。   临敌凭胆,运用在眼;抿裆扣步,转关灵动。   眼注敌肩,手找臂肘;拳从口出,肘护心肋。   上拥下压,中平勾抓;滑蹭绵随,滾缠牵挂。   压挽崩堵,拧翻点褪;闪化过劲,准狠落点。   出手赛箭,回手如钩;虚实变化,巧闪横发。   猛来借力,顺势截意;意气功力,技击始基。   脚踢生风,拳打赛鞭;动练出巧,静悟可精。   形神双修,动静双求;练为一静,行拳一定。   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功架同练,练活致用;攻守之胜,无意之艺。   无胆少义,切莫传习。            第一节  清拳弹腿歌   第一趟:拗步弓蹬眼看前,拧腰扭膀前后拳。拐弯截打。   第二趟:三拳一脚左右换,拳盖脚来拳盖拳。侧蹬转身跳脚拳,蟒龙翻身。   第三趟:顺腿脚落截打拳,缩肘骑马返单鞭。侧蹬震脚   第四趟:踢腿蹿脚拳点腰,两侧甩掌拗步脚。斜踹颠脚转身踢   第五趟:拗步扭膀双点炮,截打压打顶弹脚。架扭打侧蹬镇脚   第六趟:拗步踢脚左右颠,蹲裆抱捅护裆拳。扑拉脚   第七趟:七寸脚行蹿趟腿,平弹左右踢迎面。转身跳脚拳   第八趟:拗步抅挂连环腿,卧步抅挂备步踹。左右二起脚   第九趟:白蛇吐芯削三手,翻身跳转扑拉脚。削手蹬踹双撑掌,   剪臂骑马跳二起,狸猫倒上树向后跃,盖步?肘上下翻打。   鹞子翻身扑拉脚,削手颠脚又蹬踹,再削手退步收式了。   第十趟:踢脚抡打前后拳,备步望月双冲天。摔叉提起         具体操作。起式:平身站立,两肩如水平。二目平视,体正头正,十指自然并拢,脚趾抓地,内侧着力,舌抵上腭,气沉丹田,收腹敛臂。   第一趟:分脚与肩同宽,两腿弯曲,两臂上举端平掌腕,抓握拳外旋,右拳在左拳内上打(身左转)弧旋钻拳,右脚提起独立脚护裆,轻身旋下(身右转),右拳至地震右脚,挡抓拧踢右脚 。左拳截,右拳冲,右拳下捞左手胸前立掌撑护胸。轻身提左膝护裆,右腿独立双手打虎势,盘龙下势左右翻,起身左手拍左脚面,同时二起脚连右外摆莲,七星落地亮式,旱地拔葱旋风脚,搂拳震脚,转身打左拳。   第二趟:右手领势凤点头,纵身快步高飘,右外摆莲。   第三趟:连击步,蛟龙卷柱旋风脚。   第四趟:回势高纵,一马三跳涧。   第五趟:拧身滾肘连环势,顺势截打返三鞭。   第六趟:七寸脚接连窜趟蹦弹腿。   第七趟:老虎大张嘴上势,顺手牵羊快进身,三拳两脚马步蹲。   第八趟:叶底藏花,转身下势左耳把,纵身上步二起脚。   第九趟:狮子大张嘴,纵身二起脚,大鹏单展翅,顺手脚。   猴形单捅掌,撒大鹏双展翅,逆手脚,晃手上步捅单掌,转身抹袖双耳把。   第十趟:白鹤展翅顺手脚,古树盘根甩双棰,上步截打返身挎,撩阴护膝定式全。   二、清拳大架子   行气大架子拳谱   (1)黄虎下坐 (2)青龙探抓 (3)卧身下式(4)顺拗踏蹬(5)晃手点式   (6)连轧五掌 (7)马步双分 (8)合掌观心(9)金刚佛面 (10)上翻下甩   (11)双扎褪肘 (12) 栽拳抓裆 (13) 拗步单鞭 (14) 摇身晃手 (15) 护膝下点   (16)三拳连马 (17) 摘星望月 (18) 随身翻手 (19) 三步点打 (20) 左右跳步   (21)上打通天 (22) 墩地双拳 (23) 提膝打虎 (24) 翻身二起 (25) 双掌撩翻   (26)垮栏双推 (27) 金鸡点头 (28) 左右勾挑 (29) 狮子回头 (30) 摇身晃手   (31)拗步单鞭 (32) 三拳连马 (33) 左摇右夸 (34) 抖鬃扬蹄 (35) 白马三撩   (36)纵身双踏 (37) 落地翻蹄 (38) 随式双抓 (39) 蹬腿钻拳 (40) 顺式转身   (41)褪肘单鞭 (42) 大象卷鼻 (43) 领手反跨 (44) 拗步单鞭 (45) 翻身下式   (46)三脚三拳 (47) 护膝下点 (48) 三拳连马 (49) 卧凤回头 (50) 随身翻掌   (51)护膝下点 (52) 拗步单鞭 (53) 罗汉蹬脚 (54) 前点后坐 (55) 白蛇吐信   (56)三吐三吞(57)纵身三跳 (58) 落地截打 (59) 转身点拳 (60) 马步褪肘 (61)单鞭抖翻 (62)合掌观心 (63) 金刚佛面 (64) 收式   具体操作,起式:如同清拳小架子   第一趟:沉肩坠肘黄虎坐,转身(向左)青龙擦爪左腿随(提蹬),青龙臥身随单叉,脚跟伏地要平身,右脚一踢朝天蹬,左势捡手(勾挂)把掌随,左手撩翻一上半(撩手上半步),护膝敛臀下势点,平扎五掌左上步,二郞担山双分掌(马步拢掌), 佛面金刚把手翻,如同双手来托天,两膀用力甩双掌,褪肘磕肋扎双掌,两臂外旋巻指握, 老汉摘茄护裆拳,两手上翻打前后,拧腰摆膀前后拳,撩阴护膝下点势,三拳两脚马步连。   第二趟:摘星望月双手抓,左手翻来右手转,坐势,双拳压打三步点,左右捕伏打两边,蹲式双钩上扎天,节节握拳要用力,双捶下打力无边。   第三趟:右手一翻打虎势,独立三起三落打二起,二起脚落上半步,左右挎护,金鸡炸毛三点头,左手抅来踹右脚右手挑,踹左脚狮子回头来斗宝,拧腰摆膀摇身变,拗步坐身打双拳,摇身护膝下点势,三拳两马步连。   第四趟:左手摇撩右手转,犀牛望月下捕伏,左脚护裆拧身高提起,三起三落单腿立,白马巻鼻簸三簸,纵身垫步双抓握,截手顺势打钻拳,返捶栽拳至丹田,大象巻鼻左右翻,右脚上踢冲天炮。   第五趟:右手领腿返身跨,两膀用力打双拳,左手翻上下撩阴,三拳三脚骑马势,拧身摆膀前后拳,右手翻上下撩阴,三拳两脚马步连。   第六趟:窝头凤,拧腰摆膀前后拳,左手翻上下撩阴,紧三拳,罗汉出脚倒挺势,白蛇吐芯迎面踢三脚,纵身落地猛出拳,三拳两脚骑势,改头凤,右手翻上下撩阴,点势站身收气完。    三、 十项掌 上接大架子   硬功十项掌拳谱   (1)立身起手 (2)下蹲褪肘 (3)蹬腿捅掌(4)左削右褪(5)马步方掌(6)争裆双分 (7)收腿磕肋 (8)换步下式(9)鹞子翻身 (10)震脚削掌   (11)罗汉蹬腿 (12) 翻身震脚 (13) 亮翅双飞 (14) 马步捧肘 (15) 拗步单鞭   (16)左右蹬撞 (17) 摇身骑马 (18) 磕肋三返 (19) 磕肋转身 (20) 提膝打虎   (21)手挽金冠 (22) 顺式单鞭 (23) 偷步栽拳 (24) 翻身震脚 (25) 上步削掌   (26)双掌护胸 (27) 击步缠挂 (28) 震撩护裆 (29) 猛虎张口 (30) 褪肘震脚   (31)顺式单鞭 (32) 左右二起 (33) 进步踏掌 (34) 斜挂钻拳 (35) 回身挂腿   (36)顺步单鞭 (37) 侧身三撩 (38) 下式点拳 (39) 返身捧肘 (40) 撞掌踢腿   (41)反手三带 (42) 摇身晃手 (43) 拗步单鞭 (44) 三拳一脚 (45) 马步单鞭   (46)合掌观心 (47) 金刚佛面 (48) 沉气收式   具体操作。第一趟:右脚前侧蹬削左掌,左脚稍收双磕肋,马步蹲裆,分阴阳,气贯双肋连三磕,纵身跳跃马步裆,鹞子翻身右削掌,上捅咽喉又蹬脚,缩身震脚制地拳,起身白鹤把翅亮,白鹤展翅右?肘,左?肘颠脚。马步撑。   第二趟:提膝磕肋三往复,纵跳磕肋马步撑,提膝单掌又磕肋,转身,上有插花盖顶,下有古树盘根。   第三趟:返身颠脚把手削,击步蹬脚搂脚,马步前后护裆拳   第四趟:前后老虎大张嘴,缩手颠脚返单鞭,转身二起单鞭势,塌掌进步勾连环,回身架打侧捕步,侧身盖步下势两拳,转身蹲势拳至地,缩拳又把左脚踢,右手撩上下点势,紧接褪步三带手,后成拗步左单鞭(左边重复从塌掌进步勾连环至后拗步右单鞭)。   第五趟:上步三撞掌,褪步三撞掌   第六趟:晃手前进弓蹬拳,三拳一脚骑马势,摇身摆膀点势完   四、清拳双人对练套路   单人打法单操十趟   (1)甩臂冲拳 (2)抡挎点打 (3)震脚翻褪(4)双滚点心(5)剪手单点   (6)抡压撩单点(7)前震点打 (8)双砸双点(9)抡臂?捶 (10)双抡双打   双人对练套路是清拳重要组成部分。在清拳的全部组成中,双人对练占有很大篇幅。现在还保留得缠手十趟,晃手大缠十趟,硬捶套,採破,一步掌三防腿等。   它是从单人单练套路项实用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和过度。用它练手、眼、法、步身的应用和反应能力;力量和击打的力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手法由简到繁,最主要提高临敌时心理素质。“兵以静为胜”克服临敌紧张畏惧和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达到手动如儿戏那么得心应手,动手如走路那么平静自然之目的。   五、缠手十趟   缠手歌诀:一缠、二随、三打、四靠、五堵门、六小缠、七翻身、八蹿趟、九斜趟、十靠打。   甲方为攻方,乙方为守方    第一趟:缠手随手切勿使犟劲   起式:甲 乙右臂相交,左手护胸;甲缠手进步,乙随手退步   换式:甲右手捋勒,乙右臂打左手耳把,左手捋夹臂,右手打耳把。左拳顶心捶,左脚踢裆,左手靠打把身防。换攻方,往复轮攻轮防。   第二趟:随身粘手连,急打加急靠   起式:同一趟,趟内同一趟,两头变趟加靠肘。   第三趟:一步一打左右换,两头变趟加靠肘。   第四趟:同三趟,一步一打左右换,式式都加靠肘急打左右换。   第五趟:迎面捶,外挂身,换步打钻拳   (甲攻)右脚上步打钻拳,左手护胸,前后顺力,拧身外挂。上步打钻拳,同右,两脚上步左右换。   (乙守)右手护面接手腕,左手托肘压合力向后撺马 杆,两脚上步左右换。   第六趟:小缠手,晃手随手   (甲)上步反正耳把左右翻,拦腰搕肋马步连   (乙)退步接手,内卡外粘手腕,粘黏绵随意不断。   第七趟:转身靠打   (甲) 上步反正耳把左右翻,顶心捶加踢裆脚,先靠臂再急翻身靠打,又接连。   (乙) 退步接手左右护面,防顶心捶后,又护裆拳,先靠臂后,再翻身靠打。   第八趟:蹿趟扫蹚腿二起脚    (甲) 上步反正耳把左右翻,顶心捶后踢裆脚,向前急蹿落地后,扫蹚腿,再护裆拳。   (乙) 退接手左右护面,防顶心捶,再防踢裆脚,急后蹿落地后,二起脚防扫蹚腿。   第九趟:三拳一脚斜门上   (攻)抬左拳先搪乙打肩进步,三拳一脚斜门上。顶心肘返臂拳顺手缠,左右耳把又一脚,骑马蹲裆下式转。   (守)先引手:上步轮打甲左肩,防三拳后,再防反臂拳打迎面,防踢裆后,双手托防顶心肘,又防反臂打迎面,缠手左右防耳把,防踢裆后,后跃步。   第十趟:转身靠打(上身打耳把)   (攻)上身打左右耳把,转身打软肋,顶心肘后打迎面,缠手褪肘急护肋,出手打双燕穴(左右乳房),扯手左右打太阳,倒手拿单臂,捋手撺马杆(代替狮子滾绣球)。   (守)左右防耳把,转身防软肋,防顶心肘后,防迎面,缠手打软肋,左右防打双燕,左右防打太阳,破倒手拿单臂,随捋手撺马杆后窜。   六、晃手大缠十趟    对练甲为攻实线,乙为守虚线   十手名称 歌诀   一撩手耳门掌, 二滾手靠打,三点式耳门掌,四平场耳门掌,五压手挑手,六晃手三见捶,七葫芦串蔓三掌,八捞顶摸裆,九过腿跳打,十后插花抡打         
13,253
艺藏
武术
太极拳学笔记--方梦憔
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   ○吴鉴全师云:凡搂膝拗步后脚向前迈进时,前脚不可立起;倒撵猴亦然。身要正,手要斜。所谓手斜系将掌背对正鼻尖,非向左向右之谓。   ○吴先生说,玉女穿梭姿势,手肘须对人之中部,彼抓我肘碗即翻肘挤对方腹部。凡各项姿势,肘腕均无高过头颅之理,否则即失中正之道。   ○又,云手之后手不可越过前掌,按出时由肩至臂至指掌须成一半圆圈,则腰脊之劲可达指端。   ○吴先生说,脚步不在大而在正。大则不宜收拢,正则可以照顾四隅。未按时坐后腿,前足足尖跷起,足尖一落地,身手随之按出,其势不可挡。倘脚步偏于左右,则无效矣。   ○吴先生说,以拳先击人,宜先试之,对方一伸手即转腕采之。转腕之圈不在大,圈大则丢离,反授对方以隙,周身上下左右皆然。   ○吴先生说,胸部被按时,先略仰而后沉腰化之,不必手助,对方即立足不稳,概即引进落空之意。如此时更用揽雀尾捋之,虽对方力大,又何所用?   ○吴先生说,太极拳之劲犹如称锤,不问对手之力大小,均可使其随我起落,但求用得其所尔。   ○吴先生说,彼此右手握拳,手背相粘,对手用力,即转腕采之,采之不动,随手发之。   ○吴先生说,发劲之隙,意须向其肘下擦去,劲即到达对方腰部,若用力过当,劲反回来,推人不动矣。   ○吴鉴全师云:凡推手以使推方足跟浮起为度,不必用蛮力,否则不易领悟太极拳之妙用。尔等推我足不能浮,由于未得其当尔,苟得其当,一样能使余跌出,不必以我为无敌也。   ○吴鉴全师云:对于粘、随二字之精义,说得明白点,即与对方接触后,顺势略避其锋,立即粘随而进,并非不用力、不抵抗之谓。   ○吴先生说,推手时,也可说真打时,浑身僵硬易倾跌。但若只一部分松开或有任何一部分不能松开,均属无益。能够浑身无一处不松,又能粘随不丢不顶,是必可观矣。   ○吴先生教手挥琵琶式,只将双掌向上向外稍侧,再抽右掌和左肘齐而已,比赵寿村、孙润志诸先生所教右掌须随左掌挥一较大圆圈,颇觉繁简不同。闻赵、孙二先生说,练太极拳要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是以初学圈子贵大。吴先生则云,初练架子,首宜姿势正确,倘圈子太大,不中规矩,反易流于浮滑。始知繁简不同也殊途同归,要在善学尔。   ○吴先生说,太极拳虽有许多步法,不外以马裆步化出。马裆步胸和腹成直线,两胯和肩成直线,尾闾和头顶成直线。变换弓箭步也然。其他动作也无不然。野马分鬃固属弓箭步,坐直仍是马裆步;高探马、左右分脚虽只坐实一腿,若双脚落地仍为马裆步;闪通背和单鞭仅右掌不同,此外并无分别。总之太极拳要尾闾中正,处处以马裆步为主体,自可中正矣!   ○赵寿村先生推手时,有时採敌之右腕至左膝按右肩;有时胸部被按势仰跌,忽沉腰向左右捋,以化敌劲,或喉部被叉,同样採捋以化敌劲,有时五指朝下,掌心向外虚粘敌腹,如腕部被挺捉,乘势往回收,无不化险为夷,使敌人跌出。总之不外不丢不顶,随来势引退,使敌人力不着实,至对方力尽,乘势跟进,或採或捋或挤,无不如意,在此不容毫发之时,须懂劲而后方能得势。   ○赵寿村先生推手,满手圆圈,先採后发,对正方向,百无一失。又靠人用长劲,转身用腰劲。才能得机得势。   ○吴鉴泉师言:挤按时,先进身,后进手,发人易远。   ○推手时,每胸部被按,虽含胸沉腰,终不能立足。试以右掌护胸,左掌沾其右臂,俟其按近,胸部略一含胸右捋,立即向前向右掤劲,对方忽弹退,我也不觉费力。始悟收即是放,退须即进,不能以退让为能事。   ○同学某嬲吾推手,数合后试以掌粘其臂,彼方缩臂欲逃,吾伺机而进,应手倒退,左右手皆然。当发劲时并未用力,对手欲缩,掌心已先觉,找清虚实发劲,轻脆异常。   ○赵寿村先生指点:于化去对方按手后,可右捋或左採。如不得势,更可用按劲。计有三面可发。   ○又云:练推手时,劲要沉要长,久而气足,发人自远。   ○孙润志先生教推手时为予言:化挤劲后,可挒其两臂而按其胸。被捋时手宜松劲,免牵动全身。被按时宜松腰拔背,使胸腹成一条直线,以求尾闾中正。倘不能中正,必失重心而失跌。余自审良久,觉胸部尚前俯不能正直,强之使直,即不得劲。孙君谓系少练架子之故。乃知练架子要时时注意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要义,否则老而无功。   ○初步推手时,当捋、挤、按时,双方用长挤、按劲,如向左右两方採捋,胸腰肩臂有一不松,即可跌出。据云,初学如此入手,最易进步。   ○同学某君,用斜飞式试向我进攻,我用沉劲击之,不意黄君左肘在我右乳下,因沉势太重,反将沉劲引之自己肋上,肋骨被震伤。嗣据赵师言:彼用斜飞势,只须以搂膝拗步,轻轻化之,不必沉肘,致自己吃亏。试之果然。   ○赵师言:按人须先用手轻轻粘住,徐徐按起,俟其退无可退时再行发劲。不论挤按均用此意,否则不能发人。   ○问赵寿村先生,太极拳中之白鹤亮翅为何使用?答:接人右臂两手向上捋,使敌人脚跟浮起,再用搂膝拗步姿势发人也。又问肘底看捶用法。答:人以右拳击我,即以右手接拳置左肘下,沉肘角击其脉门,并以左拳击其頦。又如封似闭用法:右拳被敌人採定时,即以左手出右手腕下,接住敌人之手,收回按人也。   ○教太极拳者,咸谓太极拳系整体的,不能如外家拳之零着应用。此言吾甚怀疑,前已言之。昨阅陈微明先生太极问答,有云:和外家拳交手时,先要以手粘住敌人,如对方欲向上,即提而放之,向下则採而捋之,进则用曲线化之,退则乘势发之,不问前后左右皆然......是则太极拳之应用虽不拘于着数,但终未必离开着数,不过于应用时,比外家拳多一粘劲,随敌变化,而用着化打。   ○如果将太极拳拆开散用,若遇对手击我上部,则以揽雀尾捋之、挤之最有把握。倘对方不肯先动手,可用搂膝拗步虚探其胸,对方一伸手招架,即可用如封似闭按其肩臂,未有不应手跌出者。归根结底在于经验。   ○杨君孝文说:太极拳内容奥妙,非数言可尽,惟外表须中正,圆活方是正当途径。中正是纵,圆活是横,头与尾闾及着实之足跟成一直线,则重心不失,即中正矣。手足搬动时匀静虚实,即圆活矣。野马分鬃似不中正,但头足均成一直线。重心不失,仍居中心。又说:练架子不问快慢。动作须要匀静,如抽丝一样。若忽快忽慢,即为断劲,不成为太极拳矣。   ○赵寿村先生教前后裤带被抓的解法:沉腰直肘,用肘底看肘步法向后旋之即得。又肘臂被捋时,用意随之在皮层上运动,即无括疼牵动之虞。总之,与人交手时,俟其微动,即先发劲攻之,更济以绵圆不断之法,自易取胜。
13,254
艺藏
武术
太极拳小序--李亦畲
李亦畲 《太极拳小序》《五字诀》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撒放秘诀》《敷字诀解》         《太极拳小序》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君,受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   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萍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廿余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于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   清光绪六年岁次庚辰小阳月识      《五字诀》      一曰心静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      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己入彼骨内。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      上四者俱备,才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 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未由领悟,予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日进有功矣。   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平日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动势,先问自已,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工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撒放密诀》      擎:擎起彼身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放: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擎、引、松、放四字,有四不能,脚手不随者不能,身法散乱者不能,一身不成一家者不能,精神不团聚者不能。欲臻此境,需避此病,不然,虽终身由之,究莫明其精妙矣。      《敷字诀解》      敷,所谓“一言以蔽之”也。人有不习此技而获闻此诀者,无心而白于余。始而不解,及详味之,乃知敷者,包获周匝,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气虽尚在自己骨里,而意恰在彼皮里膜外之间,所谓“气未到而意已吞”也。妙绝,妙绝。               
13,255
艺藏
武术
太极拳散手秘诀--
太极拳散手秘诀         混圆式纳新吐故气须圆,摄得真精鼎内煎。提神顶劲精神注,坐腕沉肘势自然。纳气两手托上行,提自丹田升在胸。腹收精气全提住,势若腾空上苍穹。待得吸尽变成吐,清气沉来浊气除。腹松手按归元侯,浑然一息还太虚。二气循环无先后,演成六个小周天。呵吁呼四吹与嘻,内外相生一念转。法轮常转莫休闲,激浊扬清精气添,漫道进功红添绿,月临十五自团圆。   揽雀尾出手含绷似围墙,虽逢强敌莫慌张。变个圈儿左右化,后步挺劲作中梁。若逢刚劲倚逞强,顺劲下捋敌难防。左搬右拦伤人面,或按或履自思量。卦相乾健首万物,禁忌上手太刚强。向下常将按劲先,敌虽刚强莫相干。变挤变履从君意,拔背含胸最忌偏。绷按双推须熟练,全凭腰腿作机关。履来挤去象离坎,刚柔相济势不偏。上绷下按随时变,水火既济妙难言。阴阳配备最称神,揽雀尾式推四正。世人练得圈中妙,真能四两拨千斤。   单鞭势式单鞭一式最称雄,左象箭来右似弓。松肩沉肘挡四面,钢鞭一击追人魂。近得身来劲变列,或推或按任君使。左顾右盼迎头打,先击敌人两枝花。   提手上(下)势式遇敌推扑双合手,垂肘松肩往下沉。蹲腿含胸能蓄势,耸尔一提建奇功。下式先从左手绷,右掌直插敌裆中。待他左手提防后,左搬右提分外凶。提手原称上下身,全凭起伏见英雄。气发足根劲到腕,管叫强敌满天红。注:内有五言十四句节删未录   白鹤亮翅式两臂环击状若何,闲来无事仿白鹤。自从单鞭称雄后,顾盼轻灵数着它。步要丁虚势要蹲,即行引击快如风。腰轮平转脊中正,舒展双翅立鸡群。   搂膝拗步式起肩过胯膝外搂,指点掌印盖当头。眉间霹雳一声震,小丑天魔亦罢休。肘外须防敌暗推,连环搂打见施为,任他强硬如山岳,肩头一掌判雄伪。   手挥琵巴式双手紧抱一琵巴,折干剪腕用不差。里外圈儿由我化,挥击专会破擒拿。上打玄关下打阴,中间更似虎掏心,此种机关休泄漏,一朝伤人祸不轻。   进步搬拦捶式先搬后拦无搬拦,先拦后搬无拦搬。这捶加在搬拦内,趁机击打无后先。相传共有七搬拦,当中打击在中腕。左右斜开主胁下,上打咽喉下丹田。步下往来分进退,迟速封闭认机关。轻灵坚硬阴阳济,尾闾中正不须偏。   如封似闭式如封似闭更出奇,采挒推按四般施。不象它家凭猛力,开弓发箭总相宜。   抱虎归山式抱虎单来贯耳双,举手横上打太阳。扬鞭左右人难及,虽然圣手亦难防。退身进步膀须横,搂打左右自相生。双环护体功防继。翻身下按敌裆中。丁虚横掌最为强,抱虎全凭力臂长。推出跟劲君须记,后腿蹬提敌命亡。   肘底看捶式捶居肘下实堪夸,好似叶底下藏花。专向强敌胸胁部,拦腰直打两不差。敌臂来时顺劲抓,执腕反扣落平沙。倘若右手由人执。肘腕相错破擒拿。搓肘蹲身式有名,夹住敌臂任施行。擒拿是吾圈中妙,尔想逃脱势不能。   倒撵猴式此式因何号撵猴,轻灵倒步快如流。搂采带引中盘下,指点掌印盖当头。身后有敌裆中按,还须腰腿曲中求。如逢步下钩盘倒,脚跟倒挂利如钩。退步掌进势顺羊,蛇行常山别样灵。打到胁间兼脑后,才显手段是高明。   斜飞式搭手斜捋腕外飞,陡然而至颏和腮。任他顺手来推按,腾采膊前势不归。倏的转向胁间去,击中期门一样危。按手若要还搭逝,变作琵巴手再挥。   海底针式直刺鸠尾与中腕,忽下海底势无偏。倘逢敌手擒拿下,擦敌回撤画立圆。左手搂按与推托,贴身刺点指如铁。蓄势蹲身能聚劲,箭出弦兮针见血。   扇通背式右臂滚提向上托,左掌承势进前发。丁人弓箭看步下,类似猛虎山棚闸。前势已伏此势脉,贴身进步向裆间。全凭脊力掌心柱,只知腰间是等闲。   撇身捶式右腕忽为顺手执,回肘抡臂抱左胁。左手扣紧休松劲,胁下交*是此式。撒身扣叠势为雄,引进原来更落空。撇身反背一拳去,尚留左掌未前伸。转身压腕破擒拿,齐眉一掌风红花。敌来扣腿兼扑面,移步绷推绊跌他。   卸步搬拦捶式撇身压腕掌齐眉,敌手忽来圈内推。卸步合腕双履扣,引敌头来敬一鎚。卸步原与退不同,专引敌劲向斜倾。搬拦更不分左右,捶后还跟一掌凶。   云手式提挂绷掷滚按推,全凭脊柱圆转随。云到敌人双肘后,铜墙铁柱一齐推。高探马式履手扑面济阴阳,太极拳中此式良。左右连环看手势,步分顺拗称豪强。搭手高攀龙马上,平肩正胯势须藏。进退自然多变着,轻灵神妙世无双   
13,256
艺藏
武术
太极拳理论大全--
  太极拳经典论著大全         太极拳之练法说明 郑悟清著述   太极拳练法说明 郑钧   学习赵堡太极拳的基本认识 郭冬宝   太极拳原理 杨鑫荣   太极拳入门须知 李秒丰(花非花)   太极拳序 郑悟清著述   太极拳的“内三合、外三合” 李秒丰(花非花)   太极拳架子三步审查法 沈家祯先生著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张三丰著述   太极拳精义述真 李秒丰(花非花)   推手八法    太极推手五字秘决 刘瑞著述   太极拳论 张三丰著述   太极拳论 王宗岳著述   太极拳论解 陈清萍著述   太极拳论臆解 洪均生   太极拳歌 张三丰著述   太极拳经 王宗岳   太极拳势 王宗岳著述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张三丰著述   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 蒋发著   太极拳功 蒋发   太极拳道 邢喜怀著   太极拳说 邢喜怀著   太极拳秘传 张楚臣著述   习拳大歌 和庆喜著述   高手武技论 和敬芝著述   太极拳之炼气 金幸祥   赵堡太极拳体用歌诀    太极丹功义诠 王柏青著述   太极拳之内功修炼 林泉宝   太极拳之练法说明郑悟清著述   夫初练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属,眼不顾手,手不顾脚,此谓之盲练也。尤忌身形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处处夺力,而仅能显力者,此痴练耳。倘能平心静气,注目凝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至肩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卫其力,力顺则气自通,气通则力自重。所学之法如是,练而习之,以期纯熟,则手眼步一致,心神气相同,自能臻自然而然之妙境矣。   太极初学要决:   初学而内要静空,周身而外要轻松。   内空静气行於外,外松而内有神精。   工夫不可须臾断,临用之时有奇能。   太极拳练法说明十一代传人郑钧   愚自幼随父(郑公悟清)习练太极拳,经数十年的修炼,浅得太极拳的体会,学练太极拳,好似数学的0、1、2.......9十个数字和各种运算符号;学生在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的各阶段都学习其组合及变化,并逐步得到提高和升华。习练太极拳决不能一蹴而就,一曝十寒,必须经过逐步学习,长期修炼,循序而进,方能达到高深境界。   太极拳之动作轻软异常,而一动全身皆动。习练时无须用过分之气力。无论强弱、老幼均可习练,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宝。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不同,习练者思想意识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形式与方法。其中既有相通又有侧重,但都有同样的原则要求,都是让人以自身修练达到自我完善、追求人生的真善美。然而习练太极拳者成千上万,不知其要点者甚多,其主要表现在随随便便、人动亦动、人云亦云、不按规矩、不知要求,虽长期修炼但收效甚微。守规矩才叫练功,不守规矩到老一场空。有不得性命之真传,不知自然先天之纲纪,落于思维之杂乱,不知太极拳的修持,错修错练者,正理不明,根源不透,偏执一边,虽练太极拳,但性理不合,神气不交,纵行修为,真气暗耗,终无所成。或者只知拳论中之言语,但末能彻底明其精微,若不设法求之,则幻想辄出,当止不止,不当止而止之。或有意放纵,不知收敛,气质异生,此非师传不真,乃自已不查已之过也。或丹田之气已成者,急于超脱,贪念尘俗,一时不觉,丹田之气失控而出,空空而已。或用旁门小技,以为见功,而世人多得相互传授,终生不悟,寻枝摘叶,迷惑后人,以错传错,遂成风俗而迷失真理,致使正理日远月疏,异端并起,迷失先师之本意。更有道听途说,口耳之学传于无知之徒,递相训式。并非不想传授太极拳之真谛,盖世人享受心重,不知修炼,不知天机,不知修为。虽练太极,却末入太极之门。拳经云:“斯技旁门甚多。”因此,初练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不使动向散乱。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专,不专心细学,眼不顾手,手不顾脚,上中下不能合一,就是瞎练。尤忌身手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处处以力夺力显力者,此谓痴练耳。偿能平心静气,凝目静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到户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卫其力,力顺气自通,气通力自重,以此法修炼,至其纯熟,手眼步一致,心神气相同,自能达到自然而然之妙境。   习练太极拳能守规矩,按照规矩去练,有明师教诲,气流运行,血脉畅通,做到分而有数,变而有象,列而有位,散而有质,苦下功夫,方能强身健体,从规律中得到应有的效果。继师之后传艺于世者,应从前辈规矩中走出来,扔掉套路包袱,走向新的层次。数归无数,不分则无数;象反无象,不变则无象;位至无位,不列则无位;质还无质,不散慢无质。追溯太极之源,无象太极之本,无位太极之真,无质太极之妙,无象数位形成虚实无位高境界,发展进取,随心所欲。要达此境,必须着熟、气顺、神行,方得其妙。   太极本无体,寓于宇宙,其大无外无物可容;太极本无用,运行于物,其深莫测,其理可究。以体而论,太极之始有内外之辨。以用而论,太极之始能观基本之情。观其内而不观其外,究其外而明其内,观其神而不观其形,形无不备而神得现。神者精,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精为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神灵,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愿同道细心悟解,精微而行,不失其真,以达到体清气固,形静神明的太极化境。   学习赵堡太极拳的基本认识赵堡太极拳研究协会郭冬宝   太极拳是我民族祖先在早期兵器不发达的年代由长期生活中创造堆心并经过反复实践,累积经验不断改进和逐渐发展,而得以流传至今的优异拳种,在二十世纪以前武术是国家军事强弱的重要指针,亦为个人进入宦途或谋生技能之一,秘而不传及门户之见很深;二十世纪以后科学昌明,武器发展一日千里,武术在军队中急速式微,即或个人谋生也变得穷途没路,其式微是可以想见的。   近百年来科学带给人们智能高度的进步;生活的方便与物质的享受,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与污染,造成慢性病变的增加,人们追求科技的智能及财富,造成精神的疏离和不安,在寻求科学解决之余,欧美国家发现,东方武术:尤其是太极拳是治疗身心的良好途径,正热中发掘它的运动功能和高度技击艺术。   前人留下的太极拳拳谱、拳经、拳论等资料,是积累经验的总结;提供我们学习研究太极拳的宝贵理论、步骤与路线因之,初学太极拳就必须掌握这些正确理论和训练方法,熟练它的运动规则,融会贯通;逐步深入太极拳本旨就是以健身为主身强体健才能进而防身御敌;它优于其它拳术的高度技击艺术,是引发学好太极拳的助力,如果太极拳没有精妙技击功能,充其量只是健身操或是气功之一而已,一定不能引发人们学习太极拳的兴趣。   赵堡太极拳忽雷架,在套略的结构上是经过陈青平先生得意弟子李景延先生精心改造而成的,它自始至终每一动作、每一招势都运用肢体走立体圆圈或弧形缠转,使「阴阳」、「虚实」、「开合」、「起落」、「进退、「左右」、「上下」、「里外」、「圆方」、「轻沉」、「刚柔」、「快慢」、「卷放」、「折叠」、「转关」,等动作形成公转和自转。结合内劲以不同的方式,劲别蓄发,成为圈中套圈的以简御繁设计,构成它的基本原则。不仅在运动形式上是独特的,在内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   所以赵堡太极拳的特色是:   一、周身缠丝:   每一招式任一动作,除了重心之脚根外,从手到脚每一关节均需在身法中正又完整一致的走圈缠丝下运行,其目的是练习全身协调一致;也就是借由动作的练习达成手动就是身动,手动步亦动。也就是全身上下的整劲,达到拳经拳论「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而走圈是全身所需绕行的路线,缠丝则身体每一关节、部位自行缠绕的方式,就如同公转与自转同时而行,其目的是在动作中改变力的方向和变背势为顺势,如此则每一招式的动作都具有多重的功能。   二、灵活巧妙:   在套路的训练中特别强调「忽灵劲」和活步,所谓「忽灵劲」就是在意念动时全身一致灵活变动,因此不强调五趾抓地,而活步是动作中,脚步随身之变动以应之,如伸、缩、进、退或在原地缠转,都是与手、身,一致缠丝,其目的在增进变势之灵活性,在实战上,既可管住对力下盘,也易于进步插裆,退逼套封;在发劲上既能先占中门,亦能利用腿的接触面打动对方根盘,由于能贯串手、身、步齐进,落步发劲时因步之进而增进暴发力。   三、内外刚柔同练:   不论杨氏或其它拳架,需先练柔劲再练刚劲,或是习练拳架之前先练椿步,或是先练拳架再练发劲,都需很长时间练习揣摩。甚至无法在平日拳架练习中,表现出忽高忽低,忽柔忽刚,忽快忽慢的各种发劲力式,而赵堡太极拳忽雷架,是由前贤透悟太极拳理和实战用法,将各种姿式动作、身法椿步、刚柔发劲,及丹田内劲所需的锻练方式,将之融合为一种拳架中,使同步练褶,在任何一个招式、动作中都具备多重作用和效能,以缩短体悟时间使功夫上身。真正达到「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要旨。   四、动步发劲:   在一九八六年十月由大陆人民体育出版社授权台湾纯一出版社发行的「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第三章有关推手内功运用要领乙节中概略说明----   发劲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定发」,又曰「静发」   一种是「活发」,又曰「动发」   活发是在脚起脚落之间进行的;因此,比定发难,也比定发的威力大。活发与活步推手不同。要在熟练地掌握了活步推手后,方能懂得活发的奥妙。活发是在足起而将要落地之际进行的。「足进一寸;手长一尺」,体现活发的威力。然而在平日的拳架中就没有活步的训练,在推手中就不会有活步的自然反应动作,由此可以了解活步拳架是活步推手的本体。   五、精致:   为了达到太极拳的全面要求,又需以简御繁的在一个简要的套路五分三十秒至六分钟中贯彻执行,必需每一动都精要的讲求完全符合太极要领、经由训练方法使之内外结合,形成自然蓄发劲力。因此,每一动作、每一招式都讲求全身内外配合和完整,手、身、步,各关节都需在走圈的路线中随起落各自缠丝变转,随式节节贯串或松开,并藉此练习不同的蓄发劲别;在走架时不论刚柔蓄发都需关节松活。更由于它的设计是活步的拳架,所以可随练习场地的大小伸缩进退而不受限制,成为随处可练,随恃可练的套路。在姿式正确熟后,平日练习可快可慢,可高可低,可大可小,可发劲可不发劲,随人所意,随人所需而行之。由此,可以说它是经过浓缩而成的精致太极拳架。   赵堡太极拳的练习慨分为三个阶段:   初步练习时,先讲求以手领身,手脚一致,上下相随,步随身换重点在练习全身的协调一致和走圈,不重视拳架高低,在全部套路熟的正确与熟练。   完成后即进入第二阶段,为严格要求动作的标准化、松柔化、圆转化和整劲,并且由于动作困难度的提高,和练习遍数逐渐增多而式式熟练,体能及耐力亦逐渐增强,熟练程度必需达到下意识状态,此时要求姿式逐步降低,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动则内外一体,周身圆整,呼吸配合,气达四梢,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此一阶段最为重要,攸关内劲的体认。   第三步即为内劲的训练,重点在于手脚、胸腰及全身协调一致的折叠劲、转关劲、忽灵劲、弹抖劲、寸劲等等内劲的运用,招式由大圈渐收至小圈,由慢渐练至快,在放长和缩小」,与顺逆缠丝的相互变换之下,表现出高低动作的刚柔及弹性。总体的要求是,一动全动,节节贯串,相连不断,一气呵成;一静无有不静,手、眼、身、步、法一齐俱到,节节松开,动作合乎标准,内劲达于四梢。起身轻灵柔和,落步沉实稳重。速度快慢相间,动作忽柔忽刚,刚柔并济。立身中正不偏,虚实兼备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强身、技击同时兼练,达到周身一家,知机知势的知己功夫。   第四步为推手训练「在拳架练习中内劲达到一定纯熟度,即需练习推手的要领与方法,体验相熟习对方劲力的训练;运用平素训练而成之手、身、步法及内劲蓄发,在与他人推手时,磨练如何以静制动、以轻制重,以慢制快,以弱制强,同时检验拳势中己身之缺失而改正之,达到体用兼备,知己知彼的懂劲功夫。   赵堡太极拳为正宗之拳术,学习时须具备高度兴趣、耐心、恒心与毅力,循序渐进。   陈鑫说: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吾言此艺无甚奇,自幼难以打到老。打到年老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觉多烦恼。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有能一日用力寻,阴阳消展自有真。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循序渐进功夫长,日久自能闻真香。只要功久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此是拳中真正诀,君试平心细思量。   又说:今之学者未用功而先期其效,稍用力而即期成,其如孔子所谓「先难后获何」问工夫何以用必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而后可。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干干之功,进而不止,久自到」。问:得几时「小成则三年,大成则九年,至九年之后,可以观矣。抑至九年之后,自然欲罢不能,蒸蒸日上,终身无住足之地。神手复起,不易吾言矣。躁心者其勉诸。   如果在入门懂劲后,再加以勤练不辍,必能蒸蒸日上,功夫上身而渐臻巧妙之境地。赵堡太极之拳术,纯朴精实细腻,毫无玄奇神秘之法,前人累积实战经验,逐次将太极拳之糟粕汰除,或予以改进,成为人人可练,人人可得之强身技击武术;内外形体同时锻练,由身强体健而进入技击技巧。又由于每日不间断的运动,自然能减缓生理机能之老化,而技击则是由着熟(方法)而生的巧妙也就是陈鑫所谓:「每一势拳,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经现身说法,甚觉容易,所难者功夫,所尤难者长久,谚有曰:「拳打万遍,神理自现」信然!   练太极拳至神手阶段并非不可能,惟需得正确要领,下实在功夫苦练「前人先贤之所以功夫精湛而达神奇玄妙之境,是痛下深功夫,先师王公晋让生前师兄弟经常问及昔日练拳方法,从其囗中得知,在其同辈中每日苦练三、四十遍日不间断者毫不为奇:慨估每日三十遍至少约需四至六小时,在长期极度苦练所造就的功夫非现代人所能体认的[当代李小龙即是苦练有成的代表人物]。现今工商社会与昔日农业社"会当然不可同日而语,致所练功夫及效能自然亦有极大差异。今日不论所求在保健强身或是追求技击艺术,而入门之径必需由老师口授心传,以免误入歧途,或失其太极原貌,入门后即是自身体.会修练的功夫,而功夫之可用与否是在学者之努力及累积经验了。   太极拳原理作者杨鑫荣   技击是太极拳作为一个拳种最基本的组成成分,但多年来并不为人熟知。“太极拳有无真功夫”一直是存于许多人头脑中的疑问。笔者自幼随祖父杨禹廷习练太极拳,至今日余载,对太极拳拳法之精妙体会颇深。以愚管见,太极拳技击之妙,在于对人体平衡原理的谙熟与运用。   人之所以能够直立行走运动,全赖力与力之间的平衡,是通过神经中枢调动肢体产生支撑力从而达到人体重力间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人体必然难以维持平稳站立而跌倒。普通人因缺乏训练,在与他人直接的身体对抗中很容易被外力所制,既而难于平衡。而太极拳拳法训练归根结底就是通过贯彻“静、轻、慢、切、恒”的要求,从盘拳架入手,去僵催柔,重新整合人的神形意气,使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充分调动人身潜能,在技击中节节贯串,在维护自身平衡的前提下迅速有效地打破对手的平衡,制服对手。   那么太极拳练习者是如何增强自身平衡能力进而在技击中有效打击对手的呢?   太极拳凡“绷、捋、挤、按、采、列、肘、 、进、退、顾、盼、定”十三式,这十三式基本囊括了人体运动的轨迹。人在运动时,固有的平衡被打破,重心随运动方向不断变换,人体必须在运动的同时不断调整使之建立新的平衡。其间维持平衡的肢体与身体整个的运动方向与力度上存在相对的虚实、动静变化。“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盘拳架过程中强调的慢,就是要让练拳者充分体会由平衡到不平衡进而建立新平衡,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带来的身心感受。“虚领顶功,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说到底是要求练拳在运动中维持平衡。通过运动中去僵催柔的变化,神形意气相合,从而达到表里精粗无微不利的境界,做到中正安舒。   盘拳架的过程,既是增强自身平衡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自身平衡能力的过程,也是通过自身的感受而知己知彼的过程。太极拳练习者对人体筋骨皮肉的结构和运动要有整体的把握,并且练到极致,能以皮肤神经末梢感知来自对手的外力方向及力度,达到“全身无处不是手”的境界。   人体的运动时,重心移动越快,维持平衡越难,所以太极拳法讲究神形意气相合,讲究用意不用力,讲究“松柔圆缓匀”。就是说在技击时不留破绽,不给对手可乘之机。相反,与对手过招时,抓住手出招进由重心移动而带来的平衡变化的有利时机,后发制人。   在对手因重心移动打破固有平衡之后,建立新的平衡之前,以粘的方法与对手来势意气相通,感知对手的运动方向和力度大小,用吞吐拿放的手段在化解来招攻势的同时,施以微力,不让对手建立新平衡,使对手重心处于运动时顺势制服对手使之跌倒。“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丝毫不给对手以再次出招打击我的机会,而处于慌忙维持自身平衡的窘迫状态。   当对手察觉我方意图,试图挣脱时,我方即以连绵不绝之意“随屈而伸”,“大丢大顶”,“小丢小顶”“丢丢顶顶”,“不丢不顶”,还是顺对方重心移动方向施以薄力,使对手始终无法建立新平衡,无法站稳。可以说,太极拳的技击是用对手自己的力量打败他自己。因此,与太极拳练习者过招的人有这样的体会:出手越快,输得越快;出手越狠,输得越惨,简直就是自己打自己。而这正是太极拳技击的真谛。   凡技击,不外乎制约与反制约。制约谓之攻,反制约谓之守。能攻善守,攻守平衡者方能所向无敌。   洞悉了人体平衡的原理,掌握了人体运动时由重心移动而产生的维持平衡过程中力与力之间的关系,才算懂得了技击的要义。笔者祖父曾说,跤场里有好手。常言亦有“打人容易摔人难,摔人容易放人难”的说法。看来谁能更好地维持自身平衡,进而破坏对手的平衡,谁就能成为竞技场上的胜利者。   太极拳由实践中来,还需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发展的活力。历史发展到今天,太极拳以其修身养生健体的特殊功用为提高现代人身体素质、提升现代人生活质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太极拳的技击及其训练方法亦可为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提供借鉴之处。因为运动的原理本来就是相通的。也只有这样,太极拳才能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获得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人类的文明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太极拳入门须知李秒丰(花非花)   一、不可自专自用,固执不能。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圆转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神意涣散。身外形顺,无形中自增力感;心内中和,无形中自增灵感。练至功行圆满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如山,化神成虚灵则身轻如羽,得其妙道,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不思可得,无形而生成神奇,力活气顺,虚心实腹,久练自达化竟。   二、不可心躁气浮,急于求成。心不静则神不宁,心肾不交则神气不通。心要静,心静神自宁,神宁心自安,心安气自行,神气相通,万象归根,静练出真功,功夫长进快。静养灵根气化神,处处静,时时静,行立坐卧不离静,静中求动生太极,不静不见动之奇。   三、不可不知养,太极不太和,欲速则不达。练拳不知养,易伤不易长。练拳不懂养,百练功不长。十年练拳,十年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太极拳以养为本,以慢为宜,慢练为养,养气、养神、养性、养身;快练为伤,伤气、伤神、伤心、伤身。须清心寡欲,平心静气,太极太和,自然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虚至虚灵之境。   四、不可心存打人念。否则,心动神去无所依,神杳气散无所归,好勇斗狠失心和。妄念一起横气生,肝气不平,阴阳不和,火水不济,久之五劳七伤与身俱存,稍有病痛则齐发而至,是为大害。练拳时,一志凝神,主于敬,养其诚,洗心涤虑,平心静气,一念无所思,一物无所著。   五、不可努气用力,努则力刚易折,气易阻隔于胸,肺被排挤,久之必得胸憋肺炸之病。若用拙力,则周身血脉不能通顺,筋骨不能舒畅,全身拘谨,四肢不活。身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则何处成病,当时不觉,必于后发。总要力活形顺,圆满无亏,积柔成刚,一片神行。   六、不可挺胸、收腹、突臀、全身僵直,否则气逆得而上,不能归于丹田,双足似萍草无根,且心肾不交,神气不合。阴阳不和则万法不至。周身放松,脊柱竖直,松腰敛臀,松胯圆裆,虚心实腹,则中气贯通,太和之气才能浩行。   太极拳序郑悟清著述   拳术所以锻炼身心振奋精神也。然我国拳书源流甚古,因其姿势功用之不同,而派别名称亦异。有以险奇为贵者,有以平易为贵者,则不尽然,皆能发达体育。而入主为奴,又呶无己。第溯其源流,则不外两家。即:武当与少林。是武当主柔,蓄於内。少林主刚,劲显於外。晚近还以少林之姿势甚盛,流传愈广,门类派别亦众,相率标新立异,趋尚险奇,渐有失却体育本旨之势,初学者习之辄事倍而功半,体弱者习之尤害多而利少。故,余殊所不取。太极拳者,内家拳术中最平易,而最能发达体育者也。故,余嗜之特甚,无间寒暑,日必习之,习之既久,愈觉其奥妙无穷,其功用之伟,优点之多,诚非其他拳术所可企及。兹分为姿势、动作、发劲、灵巧、养生数种述之如下:   (壹)姿势   太极拳之姿势甚多,总合之有五行八卦之分,是谓十三势。何为五行?进退顾盼停是也。何为八卦?棚、捋、挤、按、采、捩、肘、靠是也。以上十三势之姿势,为学太极拳者所必经之途经。倘使吾人逐日演习,不稍间断,则若干手后,历练既深,拳术之中精奥,自能阐发无遗,而获益非浅。   (贰)动作   太极拳之动作,须慢而匀。盖外家之拳术虽见速效,而流弊滋甚。若太极拳则以活动筋骨为主,故一切运动以柔活为上。惟其慢,始能柔。惟其匀,始能活。且各种动作俱成圜形,而一圜之中,虚实变化生焉。其无穷之奥妙,即在此虚实变化之中。初学者或未能知,习之既久,则得心应手,趣味无穷,即足以舒展筋骨,又能调和气血,可谓身心兼修,最合於发达体育之道者也。   (叁)用意   太极拳练习时纯任自然,不尚用力用气,而尚用意。用力则笨,用气则滞,是故沉气松力为要。气沉则呼吸调和,力松则发展先天之力。盖先天之力乃固有之力,后天之力为勉强之力。前者其势顺,后者其势逆。太极拳主逆来顺受,以顺制逆者,故不须用过分之力。惟外家之拳术,其用力用气,每属於勉强,强人以难能,故为之硬工。习之不当流弊滋多,且习硬工者,其力已尽量用出,毫无含蓄,虽习之多年,表面上似有增进,实则其内部之力,并未加长,若太极拳虽不用过分之力与气,而练习时全在意志,惟其能用意也,所以能使其力蓄於内不流露於外,气沉於丹田不停滞於胸。惟其不用过分之力与气,故练习之日既久,积蓄之气力愈大,至必要时,仍能运用自如,毫无困难与勉强。譬犹劳动者终日作工,非不用气力   也,然其所有之气力皆已尽量用出,并无积蓄,故劳动若干年后,其气力依然如故,外家之硬工亦若是耳。   (四)发劲   劲有刚柔之别。何为刚劲?无论劲之大小,含有抵抗性而一往无前者,谓之刚劲。何为柔劲?随敌劲以为伸缩,而不加抵抗者,谓之柔劲。太极拳之妙处,在於与人交手时,不先取攻势,而能接受敌人之劲。初不加以抵抗,以其黏柔之力,化去敌人顽强之劲,待敌人一击不中,欲图谋再举之时,然后蹈瑕抵隙顺其势,而反守为攻,则敌人力竭之馀,重心移动,鲜有不失败者。盖太极拳之动作,本为无数圜形,而圜形之中,则为重心所在,处处立定脚根,虽敌人发劲极强,而以逆来须受之法,引之入壳,待敌人之劲既出,重心既失,然后从而制之,所谓避实就虚以柔胜刚之法也。   (五)灵巧   语云:“熟能生巧”太极拳即本此意以从事而深得个中三昧者,故太极拳之精粗,以功夫浅深为断,盖功夫深,则於其中之虚实变化皆已了然,既了然於虚实变化中,则能於虚实变化中求出巧妙之途径。故其所用之力,轻灵圆活。以视外工之用力用气,专主於一隅成为死笨之气力者,迥乎不同。且因其不用过分之力与气,故能持久而不敝,因其动作俱为圜形,故能处处稳定重心,重心稳定则基础巩固,无虑外力之来侵矣。   (六)养生   拳术本属体育一种,自以养生为主要,然此非所论外家之硬工,惟太极拳始真能养生,无论强弱老幼均可练习,吾人身体之发达,贵能平均,在生理上均有一定之程序,剧烈之运动,因不合於此种程序,结果多得其反,太极拳之动作则轻软异常,而一动全身皆动,於全身任何部分均无偏颇之弊,且因其动作柔和劲灵,故能调和气血,陶养性情,为最合於生理上之程序,能使身体平均发达者。且练习之时,无须用过分之力气,虽老弱病夫,亦不难为之,所谓却病延年洵非虚语。   太极拳的“内三合、外三合”李秒丰(花非花)   在拳论中﹐此「六合」﹐皆有详尽的记述﹐大概练拳者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知﹐惜与拳架并不相吻合。盖相合的拳架﹐在一动时即可看出﹐因架是受气而成﹐不是架去领气而出。凡是六合的拳架﹐在未动之先﹐即已六神合一以阳注阴。(六神—灵台﹑心窍﹑阴窍﹑玄关﹑肾窍﹑仙骨。)而使阴抱阳﹐成构精之象而潜之。动而变阴而化阳。在盘架时此种合劲完全注于窍内﹐(窍走神经交叉处。)并非从口头上知道。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及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就算对拳完全清楚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多数习拳者本身﹐对「心﹑意﹑气﹑力。」完全模糊不清﹐认识并不太正确﹐那么练起拳来完全是两回事。   就以全身放松而盘架之例看﹐根本与「六合」是相反的东西。其次还有盘架时﹐先将前腿迈出﹐再转身出手﹐此种练法是否与拳论中所说:「手足齐到才为真。」的这句话是相反的东西﹐种种之例证﹐可说不胜枚举。故我武术渐渐沦为不能实用的地步﹐反而不如跆拳﹑空手道之类的东西为实用﹐尤以太极拳更为甚之。主要原因﹐就是拳势完全脱离了「六合」的要求﹐而走入了松﹑空之境﹐就是在推手时﹐也是采用闯入的推法﹐步入弓尖﹐力出于肩膀上﹐而不是劲发于肩窝内。两胯不合﹐腰劲与阴蹺﹑胎元分散﹐故发劲一出即完﹑即断﹐不能成为整劲﹐也不能构成圆劲﹐与所谓绵绵不断之论﹐更相违背。所以一发即散﹐散即为断﹐一断即与太极相违﹐手足因与步法的角度不相互配合﹐肘与膝﹑肩与胯﹐亦因步子迈的大﹐而使劲气上下分散﹐总之外三合相违﹐内三合根本谈不上合﹐此为习拳者应该静心思考﹐不要为成见所累﹐不要为自己的优越感所累。去发掘科学的真理﹐及弘扬我固有的文化哲理﹐融化成一种完整的思想﹐加强信仰﹐以增浩然之劲气﹐不悉大家的看法是否亦复如此?   太极拳为内功拳﹐内功拳最重要者不在于架势﹐而是以精神合一贯注于内窍之中﹐而与架势配合而练。开始时定要知悉人身的结构﹐及内窍外穴的关系﹐甚至天地生化的哲理。关于这一方面的论述﹐不是三言两语即能解释与论述清楚的。而现在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将此统一合成的六神元真注于窍内﹐及如何与拳架相配而练。经云:「天地之中﹐其起于中乎。是以乾坤屡变﹐而不离中乎。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则盛﹐月中则盈﹐故君子贵中也。」然在拳术里亦谓「中定」﹐然此「中」﹐并非指的心脏﹐而是指的脊骨中的玄化规而言。此规有三:一在项骨内﹐一在腰椎内﹐一在仙骨与尾闾间﹐分为上﹑中﹑下各有所伺。   在初练拳者﹐最好先以由下面之玄化规练起﹐因此规与胎元(下丹田)﹐及阴蹺皆有直接关系﹐将六神合一的元真注于此窍﹐再以胎元之气温而养之﹐配合拳架而练﹐功夫当可收立竿见影之效。然现在习拳者﹐多不知之。虽拳经略有所述﹐却引不起学者的注意﹐殊为可惜。在拳书内此项论述甚简﹐只曰:「内胯里收﹐如抽丝然。」只此寥寥几字而已﹐并未详细解释﹐其实这两句话虽短﹐可是它具有所有武术之秘。凡习内功者﹐开始绝对离不开它﹐盖此功是凝聚下盘元真之中窍穴﹐它可将所结之元真传导于两膝两足﹐并可借下盘之沉劲﹐传导于两肩两臂以及两手。可是这种以元真之气习拳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步法的配合﹐如果不用三元步法﹐而只相信前弓箭步﹐是难以练成内功。   因为前弓箭步正是练此功的克星﹐它很容易使仙骨与真气穴松开﹐而不能凝聚。所以此处在习拳时﹐要始终结聚着﹐步法要借腰劲的旋扭而上﹐劲气绵绵不断的练下去。拳书上的绵绵不断﹐皆指招式上的连续而言﹐并非指玄化规与真气穴的劲气而言。其实招式可断﹐此处劲气不能断﹐所谓断而不断﹐正是拳术变化的最深奥处。此种功夫习练如有六个月﹐六合之劲可以扎基。何谓六合劲﹐简而言之﹐即拧裹﹐钻翻﹐螺旋﹐崩炸﹐惊弹﹐抖搜。在这些劲势中﹐全与三元步有关﹐如果此种步法走对﹐而成习惯自然﹐所谓之内三合外三合的劲气才能集中于窍内。劲发为整﹐为圆﹐此整劲﹐圆劲即是太极拳内所谓之浑元气﹐及太极拳功开始的练法﹐松﹑空﹑散﹐是练此功之大忌。希同门细审之﹐练时应仔细的去分析﹑体认当可感受出不同的微妙。   太极拳架子三步审查法沈家祯先生著   太极拳之行功心解与太极拳论意义深奥各有所谓,最容易为字而所误解,因该篇作者文及文字工正,不免全欲按照功心解以审查,架子者有无处下手之苦,致练习时与功心解常发生相背之情形。兹归纳其意、简单之字代表此二篇之意。分段行审查之法,想亦为学习此拳者所乐谈也,兹分别说明如下:第一步审查身形腰顶脊步六字   (一)身——拳谱云,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既尾闾中正神贯顶也,乃表明太极拳之身以中正为主也,因中正则各方面均得裕,如是以应付各方面矣,倘前俯则后不应,倘左倾则右不能应,故必须中正、乃系预立安舍之地。有如车轮可以四面八方转旋也,尾闾以上腰椎以下,尤须中正不动如大纛,此太极拳必须之身法也。若身中正腰可以不鼓,松开其劲得到安而不滞、舒而能活之功也,而后车轴平正,可以支撑八面之劲,则四面俱有掤劲,可以面之应人也。倘有前俯后仰、左倾右斜等弊病发生,必有一处无掤劲,则此处当然为一缺陷矣,则车轴弯矣,其何以生旋转哉,故走架子时应注意身之易犯病,举例如下:   :如搂膝拗步有无前俯?:如似封似闭有无后仰?:如野马分鬃有无倾斜?:如单鞭下势下坐时有无倾斜?如有上列各病则不能称为太极拳之身矣。   (二)形——拳谱云: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提起精神,神不外散。乃欲神气鼓荡,先要周身无缺陷处也。总计以上所载,精气神系表现与形之内,练习太极拳者必须提起精神而鼓荡之,并使神聚意活,然后一气鼓荡、练习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牵动此车轮旋转以自如矣。倘精神提不起则现呆形,目定神散,游荡滑溜。所有动作内无意识可言,或手遮眼面、眼呆以随手走,手以外不复见,如是种种,岂能称为搏兔之形乎!因是神不活、则气不能鼓荡,而劲亦不能转换,则气不能车之转旋哉,故走架子时应审查变化之处问之如下:   :精神能提得起否?:精神能否活泼而贯注、如猫之捕鼠否?如能符合以上所问则为太极拳之形矣!   (三)腰——拳谱云:腰如车轴,腰为大纛,既气贯于顶、力运与身、回环腰际立定足跟。及刻刻留心在腰脊,腹内松净气腾然也。总计以上载,太极拳一切前后左右之运动,必须以腰主宰,如车轴旋动之离心力,乃上述以慢制快之基本法则也,倘若尾闾不能中正,则车轴弯而不能旋转,既动乃身之摇动,非由腰轴以发动也,故走架子时,应审查旋转动作是否由车轴以发动,并观腰劲有无松开如带束腰之意,并观腰至尾闾一段是否直立如大纛之屹立不动,此为审查腰之唯一条件。兹举例以问之:   :如抱虎归山之拧腰否?:如撇身捶之塌腰否?:如玉女穿梭之松劲否?:如十字摆莲腿使腿时之转腰劲否?:如双摆莲使腿时之发腰劲否?以上所问均能以腰为发劲之中心,乃可称太极拳之腰也。   (四)顶——拳谱云: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乃能提得起精神,则无迟滞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持身中正行大道,用意活泼,势如车轴,头容夸气贯顶,手容轻处顺应人也。   总计以上所载顶劲必须虚以领起,则精神自振,自然减去动作滞重之病矣。若顶不能领起,悬顶无上掤劲,势必俯仰倾斜,而身亦不能中正矣。因此连带形不活,而现呆板形矣。腰轴弯而而连滞住不转矣。故走架子时,应审查所有动作之转换,举例以问之:   :如斜飞上步之顶劲倾否?;如云手换步时之顶劲摇:如海底针下插时顶劲前倾否?:如撇身捶转身时之顶劲倾斜否?:如倒撵猴之转身之顶劲摇动否?如无上例之病乃可称为太极拳之顶也!   (五)脊——拳谱云:力由脊发,牵动往来气贴脊骨,既命意源头在腰脊也,脊上也,因能如是,方可以腰为轴以手为轮也,倘气不贴背,则胸弹矣,而肩耸矣,既有动作乃手之动,而非全身之动矣,因为运动能感觉在脊背,自然为腰之劲。其弹胸耸肩之病,不求去而自去矣。故走架子时应审查牵动往来时,脊背有无波动之感,背之皮是否紧贴脊骨,发劲有无削肩,如有之则发劲当然可以从脊发矣,举例以问之:   :如野马分鬃之开时有无贴背?:如搬拦捶之发劲时有无由脊而发?:如揽雀尾之揉手时有无揉背?:如闪通背之转身时有无通过其背?:如海底针之下插时有无拔背?如是有之乃可称为太极拳之背矣。   (六)步——拳谱云:迈步如猫,又云步随身转,既不八不丁两股收其夹劲也。总计以上所载迈步必须如猫之行,以足跟前进虚设以放之,达到后再转实。必须身转而后随之,万不可步先转而后身随,以造成外摆裆之病,步步适合与否,足以影响脚、腿、腰之完整,故步之位置尤须放在不丁不八之间,若用丁字步则易顶裆,若用八字步则荡裆。因步之关系尤须注意于胯,若胯开则腿劲贯穿于身腰腿间,完整一气而裆园矣。园裆为太极拳独一无二之裆,如裆园则自易如猫之行矣,而放置地点也极易造成不丁不八矣。遇转时自然身先转而后步转,遇进退时自然步先进而后身进,其腰劲亦自然使得上矣。如是行之,身亦觉得有得势之意倘步不能如捕鼠之猫行先虚后实。则迈步中生顶胯之病,不易展开其劲,比如一块无蓬勃之势,内中气不易行,其腿中自无掤劲可言矣,走架子时应全力注意在步,因步为身之根,审查时应观其步是否虚领实放,乃放之位置为何,兹举例以问之:   :如单鞭时后胯有无顶胯?:如手挥琵琶之步后胯有无折胯?:如搂膝拗步之步是否以足跟虚虚铲出而后实之?:如搬拦捶之转步有无身随步之弊?:如打虎式之步是否有折胯而出之弊?如有之则不能称为太极拳之步矣。   以上身、形、腰、顶、脊、步六项为审查太极拳第一阶段之注意矣。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张三丰著述   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万物。   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谓为七二之数。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棚、捋、挤、按、采、捩、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粘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太极拳精义述真李秒丰(花非花)   太极拳不是神拳、玄拳,亦不是“棉拳”柔术,更不是“舞术”健身操。太极拳是实实在在的武术,是内功拳。是内外兼修、健身为基、修心为法、练身为用的武术。   天下没有不打人的拳,更没有不发力或不发劲的拳。太极柔乃是以方法为化、刚用为打,刚柔相济方入太极,打人仍是太极拳的本质。   一、拳理简述话太极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太极拳之所以被称之为“太极拳”,是因其以太极理论为指导,取其形、用其意,画圈、走圆、绕字,劲由心,力走螺旋,柔化刚打,化打合,是谓太极拳也。   练太极拳要明理、人行、合道、悟道、得道。道者,道家理论,一阴一阳之谓也。又道理、道德、自然法则,规律是也。阴阳乃自然界之玄机,万物之根本,非指具体事物,是事物规律的高度抽象概括,是人生观和方法论,是对世界本元的看法,是让人聪明的学问。事物发展要合规律,不背自然法则,是谓人道、合道。道法自然,合自然,自然便是道。化于具体乃平常心是也。   拳,不惟太极。拳者,力也。力之平衡,力之协调,力之运用,其无二至。“五弓”也好,“整体力”也好,“上下相随”也好,均在其中。人之力平衡、协调、运用,无不赖于肌肉、筋腱的松紧带动骨骼的运转、折叠而生。道之谓阴阳,太极阴阳合抱,阴阳互动互生,互转互换。松紧便是阴阳的具化,矛盾、对立,统一。至于拳,一松一紧之谓也。松紧就是拳,松紧亦是道,是阴阳理论的具化和实用,松紧便是人身之太极,乃拳之不二法门。   二、入门法则述真   太极拳入门,松静为本,守中为根,发力为用,熟招为法,要领为纲,平衡为要,协调为命。呼吸自然,心态自然,拳法自然。顺自然,合自然,自然而超然,超然而然。   修心为上,在内不在外,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不气纯刚。气需养,呼吸顺拳,深长均静,轻慢圆匀。心为一身之机,心流神气,心命百骸。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力自到。   形之于外,静则松,松则柔,柔则轻,轻则灵;沉则稳,稳则实,实则厚,厚则刚。内外合一,刚柔相济,方谓太极。   平心静气求自然,呼吸顺拳乃关键,惟求平衡与协调。静力平衡,动力协调,协调平衡自奥妙。头领要虚,肩松、肩活、肩开、腋虚,肩扣后而沉。背拔、身拔、足撑、臂裹、胯坐、腰拉、腰塌、腰活,关节松活气腾然,自然撑掤因势变。夺造化,盗天机,须知阴阳变虚实,松中求,静中悟,紧中得,推手验,战中用。松紧入手,分松分紧,松紧相系,紧中求松,松中求紧,松紧合融,松紧瞬变,运松落紧,松紧一瞬,方能分刚分柔,合刚合柔,融刚融柔,不刚不柔,亦刚亦柔,似刚似柔,非刚非柔,即刚即柔,柔即刚,刚即柔,刚柔瞬变,飘忽不定,无力根,无力源,无滞点,无形、无像,不用意,一切皆在自然中,自然而超然。气机动,无处不刚柔,即可达前人之述“太极不用手,浑身都是手;全身无处不太极,着何处何处击”之妙。君若识得此中理,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以手领身,以身运手,步随身换,绕手缠丝走太极(走字),螺旋转圆不等闲,外动、内动、内外动,不动而动仍太极。浑身太极无敌手,撒放摔打任自由。   三、真功上身之宗   前人云:“别看太极柔,刚柔腰中求。”腰为一身之主宰,运动之枢纽,腰活全身皆活。前人重腰,其理至要。命门要穴在腰,其内两肾相藏,肾主水藏精,精为命之基。精化气,凝神骤气精亦固。中为丹田,气之源。腰为带脉,络全身之脉,一脉通百脉皆通。故腰为太极之魂,腰活胯活身活力活。   腰胯之功,太极发力之宗,腰拧胯挫,力出劲足。太极揉球,非转腰胯,揉球只是活腰,腰胯须分,有分有合。转胯非转腰,亦是活胯。转腰要定住膝,管住胯;动胯要稳住腰,专动胯。腰拧胯挫,腰转胯合。胯挫胯合,胯摧胯缩,胯展胯坐,胯运腰合。腰胯拧合松紧为要,配合臂展、臂转、臂开、臂合、手转、腕翻、腰中抖弹,身拧螺旋,肢体力现,其练是谓“抖翎”。非仅活胯转腰能为,皆赖腰胯相分相合,分之相系,合之反弹。君可细思,细量,细悟,细验。“抖翎”发力之训练,乃太极拳综合发力之法,亦是高层发力之法,更是武人梦求之力,向秘不外传,外人只知其形,内人只知其表,今公之于众,以慰太极。愿求真者有所求。   能发力只是一个方面,太极乃是一整体。无功招法皆空,无招法功无以为用。招不熟无以为巧,功不到无以为好,身心不合无以为妙,机不知无以为奥。明理、人行、合道,拳之本力也。拳之道平衡协调,拳之法松松紧紧,拳之用刚柔相济。拳之气在心,拳之意在心,拳之力亦在心。拳之劲借用朱连元先生转授杨氏拳六合劲之说表述更显精炼:“拧裹、钻翻、螺旋、崩炸、惊弹、抖擞”。腰胯发力由内而外,不露其形,劲贯四梢运全身。   太极拳沾连黏随最为要,舍己从人须做到。发力随机不可妄,化打合一方为上。心中身中自不偏,心合身合自相随;心不贪身不过,心不缩形不瘪,心不烦气自和,心不邪德自正。机势断续一瞬间,全凭听劲(知觉)不一般,若能懂劲功深时,随机造势处处机,出手功成只一念。是谓“招熟而懂劲、由劲而阶及神明,愈练愈精”。   太极拳虽法门独特,但并不难,千里之行始足下,先学走来后学跑,健步如飞能做到。慢到慢时慢不了,身轻如燕根如山,蓄劲纳百川,发劲似雷电,动中求静静犹动,刚柔不分人上乘。   如能修得太极功,练拳推手两相容。练拳不推手,不知有没有。懂劲由推手得,沾连黏随由推手悉,机遇由推手求,发力由推手验,功夫由推手证。推手为太极独门纲要,习者不可不视。推手要由单人双,多练散推,即自由推手,近似实战,战之方能自如。   打手要点:松亦打,紧亦打,不松不紧不能打,前劲已断,后劲未续,瞬间力发,化力、泄力顺敌势,借力、顺力机缘找,主观臆断全不要,因敌变化神奇妙。   四、拳之气说   太极拳惟讲心态平和自然,既是入门之道,又是出门之法。拳中本无气,亦不无气,气不气,不气而气。气乃人体能量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松静状态下内在的、实在的感知。表现为精力充沛,内劲盈足,气势旺盛。然气不可求,亦不可追,求之而不得,追之而无门。气由静而观,由松而来,由养而得,惟求松静平和。可练之法乃调息、调身、调心而已。心静身松气腾然,所谓炼“气功”是也。气无需,无需贯,亦无需运。意决不能跟气走,本末倒置。惟松静,气自沉丹田,气自贯丹田,小腹自沉实鼓荡。’松静气自通,一通百通,精白化气,气白化神,神自还虚。气骤气散任自由,聚为蓄,散为用。何需周天搬运、画蛇添足。心机动气遍身躯,发之则出,收之则合。陈鑫太极真诀只有一个“心”字,乃真言也。太极心法实乃道家虚无丹法,称之为无为大法、自然大法,上上心法,无尚心法。心法乃最高功法。   内力即内劲,由养气而得,所谓“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前人之论精辟至极,乃实践之体悟。今之印证亦然,有力者无劲,无力者劲足,在心不在气,气在心而不在身。内劲之感受:养气如水库之蓄水,地壳内溶岩之加压、加温;发力之机如岩浆遇壳之隙,水之决堤,不发而发,不发不可不发;劲发似岩浆之喷,水之倾泄,排山倒海,势不可当。蓄力纳百川吞山河,发力一瞬,惊雷电闪。内劲发力之形似气缸活塞点火,循环往复。   五、功夫层次、阶段论   太极拳功夫层次,目前尚无统一说法。拳论云:“招熟、懂劲、神明。”孙禄堂先生分为“水下、水中、水上”三层。吴图南先生把功夫定为“全身透空”,乃杨少侯先生之凌空劲是也。太极拳功夫一般分为三层,即下乘:招熟,拆招破势承转自如,刚柔可分,柔化刚打,或先柔或先刚。中乘:懂劲,知己亦知彼,能听出对方劲之断续、虚实,来龙去脉,摸出形之凹凸、重心之变化,一般为太极态,阴阳交融,亦松亦紧,刚柔相济,化即打,打即化,化打合一。上乘:神明,为无极态,全身透空、虚无,无刚柔,无化打,沾身便弹,出手便摧,无力可挡。   太极拳训练大体有五个阶段,即初级阶段:呼吸促不能随,躯硬肢僵力拙,平衡难控,协调不顺。重点是熟悉要领,熟招记势。   第二阶段:为人阴柔化期。呼吸平和自然,已人腹式呼吸,体松肢柔,协调平衡可控,动势仍不稳定,拳无力,是谓脱胎换骨。   第三阶段:为平衡阴阳期。呼吸顺拳,心态平和,有刚有柔,外柔内刚,劲由内发,出拳有力,劲力充足,平衡协调自控,身备“五弓”,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内劲强,是谓强筋健骨。   第四阶段:阴阳相济,呼吸畅达,无形无意,身自协调平衡,步随身换,动亦静,静亦动,化即打,打即化,内气强,是谓太极态。   第五阶段:炼神还虚,呼吸绵绵,全身透空,虚无己身,天人合一,形似随风而飘,无刚无柔,无化无打,劲力凌空,是谓无极态。   六、真言苦口正误   前人之论,多假借物像类比推理,更有个人之体悟,且文字晦涩,切不可凭字妄臆,关键是要知道前人所述者为何。今之人承之不可泥古,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更不可以讹传讹,要辨正误,承其髓,化繁为简,用现代知识科学解释方为圣明。更要有超越前人的气魄,才能光大太极,发扬武学。   如以“四两拔千斤”喻太极亦是一比,乃力学之旋转力(离心力、向心力、螺旋力)、杠杆力(支点力、静力、平衡力、动力)之运用,切莫当真,以此为耀,若当真莫过于以卵击石,终被巨力打败无疑。   太极拳不是神拳、玄拳,亦非无敌。然,太极拳乃好拳,非无敌之拳可比。天下本没有无敌之拳,只有无敌之人。拳无优劣,招无好坏,人化皆精,出神都妙。世上更无绝招、绝技。招多虽好,然招不在多,招在熟,在巧,在变,在运化,纯熟巧妙自绝。一变十,十化百乃是胜招。别人之绝非你之绝,只有自己的才是真实的。   太极拳舍己从人非舍近求远,不舍己从人不能沾连黏随,必丢顶抗,败北难免。舍己从人是沾连黏随的必经之路,沾连黏随是得机之门,它是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制敌、御敌,是为瞬之机发力创造条件,打基础、寻隙机,是致胜的前提,乃太极拳之奥。   太极拳之妙在于得机,舍己从人,粘连黏随便能引进落空,懂劲、功到方能合即出,化力、泄力、顺力、借力自合。太极之髓在于发力一瞬,适时适机,觉时已晚,小力胜大力于一念无念之间。阴阳相济,巨力打无点,犹如步深渊,开石无所畏,搬山又何惧只要你入门,什么都不怕,一松一紧自运化。太极非力胜,亦是力赢。此太极之法。   太极年不出门,乃未得其法,终未人道,而非其拳奥。拳打万遍,其理自现,摸也;拳打一遍其理自通,法也。所以,方法科学一年胜十载。   太极拳之柔与刚,松与紧,不是嘴能做到的。要根据自己练功的层次或阶段有所侧重,不能不求,不能硬追,层次有交叉,但无捷径可跳跃,扎实的脚步才能走出顺畅的路来,否则终将竹篮打水一场空。   神功、绝技君莫迫。“虚无大师”、“空静尚人”、“贾圣宗”、“甄思”、“魏之名”之流,孔方兄不拒,美元更喜。轨迹李紫剑,《少林与太极》之拳打恶人乃是真理;大成杨波,《精武》软硬兼施述真经。太极拳惟求心态平和自然,呼吸绵绵,神藏于内,敛入骨,射于外人敌之髓,非“心存歹意”可比。豪横不惧,力大不怕,弱小不欺。   愚虽不才,习太极余载,只为健身,于功无缘,经验没有,教训不少,愧对太极。惟明一理:武以德为尚。向不信神功绝技,隔空、隔墙打人不过游戏。笔者若错,君可论理。君若不弃,愿以身相让,莫说隔空,神君可否贴身打人放人乎笔者虽无功无力,即入太极,大气不敢出,身无根,只沾人连随若黏,放人只会轻弹,被打之人不过电击,可与绝技匹敌愿与神功绝技以身试艺;更愿与同好交,向明人请教,与同道磋艺;亦愿辅助后学求得真技。   笔者无意流泪,观人玩术,学子受欺,心亦滴血。今之所述,真言苦口,意为弘扬中华武术之魂,以太极为喻。拳本无门,实为习承而已。承武之精,运武之髓,扬武之威,展武之德,乃武之魂,武林共尊。   推手八法   赵堡太极拳在架式和推手中要取得我顺人背的效果,十分讲究运用十三法和各种劲。   赵堡太极拳十三法的名称与各家太极拳的名称一致,就是:绷、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法的动作贯串赵堡太极拳的行功走架推手的过程中,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十三法,才能不断地提高练拳和推手技击水平。现对这十三法中的前八法分述如下:   (一)绷法(劲):是以我的双臂承载对方的双手。赵堡太极拳的绷法多用于接手。双臂粘着别人双臂,以静待动,起到探测对方虚实了,即顺势应着。赵堡太极拳传的秘诀中对绷的说法是:“吾一双胳膊绷起他人双手也。如人双手按我右胳膊(或左或右),我必须用如封似闭之势,将人的刚劲引空,乘彼之势,宜按则按之,宜履则之,宜卸(我将身退下为之卸)则卸,使彼自己落空,方为上策。”这说明了绷法接手后的应付办法,当然这只是跟着的应付办法,拖绷法下要气沉丹田,上要顶劲,配合腰腿。赵堡太极拳在推手过程中意识上要有绷的意识,周身不失绷劲。   (二)履法(劲):我用双手粘住对方腕与肘以上臂顺其来势向一侧引,使对方来劲落空。履要不顶不抗,以四两拨千斤。赵堡流传的秘诀对履得这样说的:“敌人用两手按我右臂之时,彼用劲太大,手足齐进,我用如封似闭势将彼劲引空后,我乘势将右身下卸,即用我右手搭在彼上臂上,吾两手齐往右引之,使劲落空,彼势不便前进。必须身下卸。”这是在推手实践的着法。履必须做到松腰,转胯,不丢不顶,保持自己的重心不偏。   (三)挤法(劲):赵堡流传的秘诀中说:“接上式、敌半身下卸之时,我以前臂击之是也。”这话的意思是,我履对方不宜前进以半身下卸化解我的履劲,我乘对方下卸身之时以前臂挤去,这是赵堡太极拳的挤法,这种挤法与其他流派的太极拳不一样,挤劲要求松肩、垂肘、气沉丹田。   (四)按法(劲):以我的双手粘住对方一臂的腕和肘顺势向前用力。赵堡太极拳的按法有自己的特点。赵堡流传的秘诀是这样说的:“我以前臂击敌之时,彼将我臂引空,不能前进,势须半身下卸,值此之际,彼亦能乘势按我,吾亦能于机按彼。”赵堡太极拳的按法是处于一种特别的状态下出现的,发按劲要保持身体中正,顶劲,拨背,腰要弓,但要不贪不欠,不前俯。   (五)采法(劲):有两种意义,一是用手指抓住对方肘或腕突然向下发劲,发劲要速、脆。同时配合腰腿,不能单靠手指的力量。二是以双手固定别人的关节为采,不能用手抓紧。只能用掌压迫对方的关节,让对方丧失抵抗力。   (六)列法(劲)旋转对方关节为列。列有单手和双手两种,双手发列劲又有两种,双手采住对方两个关节部位转同一个方向的为一种;双手各自转一个方向的为一种。发列劲要求身体中正,力由脊发,周身要配合双手。   (七)肘法(劲):在推手中屈肘击人为肘法。肘法在近身时使用,是击人的胸、肋、面等部位。肘还可以缠绕、扩肋等。发肘劲要用丹田的爆发力,腰胯要密切配合。   (八)靠法(劲):以肩击人为靠。靠法是双方身体贴近时使用。靠劲凶,易伤人、慎用。发靠劲要含胸拨背,肩找自己的脚尖。   赵堡太极拳在推手中除了用上述八种手法和劲别伺机顺势发放以外,还有诸多劲别,其中包括:粘劲、截劲、寸劲、惊弹劲、崩炸劲、分劲、合劲、沉劲、借劲、走劲、化劲、钻劲、滚劲、横劲等等。适当地掌握和运用这些劲于推手中能提高技击的效果。   太极推手五字秘决刘瑞著述   一、听   “听”有三个方面的含义:耳听的功能、触觉功能和气场感应功能。这些功能的获得,主要通过盘架子,在长期的拳架练习过程中,耳听会越来越灵敏,动作会越来越匀称,“浑元一气”也会逐渐产生。耳听灵敏了,稍微响动,即会觉察;动作匀称了,才会感知对方的不匀;有了“浑元一气”便会进入“不知而知,不觉而觉”的境界,使耳听,触觉和气场感应等功能,上升为妙不可言的知觉反应。只有以听为先导,推手时才不致成为盲人瞎马,临深渊而不知。   二、灵   “灵”的含义也有三:形体灵,意念灵“灵光显现”通过拳架轻而正的练习,将会通身产生高度的协调,意念和形体保持高度虚灵,身体某部出现灵光(即辉光)。有了如此之灵,推手时才可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放对方”;也只有灵,才可能做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彼已动,己先至”。   三、沾   “沾”即依附或略有接触之意。推手时,在与对方接触上以后,就要通过接触点轻轻依附到他的身上,逆来顺受,随之而动,彼用多少力,我称多少力,处处注意不让其通过接触点将力传于我身,使之不能得知我的重心的变化,因而控制不了我的变化。这和推手的第一层意念“不受制于人”相吻合。“沾”的具体练法、用法,必须在明师的心传、口授、身教之下,才能真正掌握好。   四、粘   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物体上的性质谓之“粘”。推手中的“粘”是要像“伤湿止痛膏”一样贴住对方接触自己的点上,而且是分量极轻的贴附,不至使对方感觉到力的存在,但又可牢牢粘贴对方,使其不易脱离,从而通过粘着点,处处探寻对方的重心点,控制对方,使其处处不能得劲。此即“我顺人背谓之粘”也。这也合于推手的第二层意念“控制人”。   五、缠   缠,有缠绕,纠缠之意,如绳捆索绑。“缠”字诀其意深矣,非到上乘功夫难以领会。在推手时和对方一接触,立即使对方感到如陷天罗地网,有手不能用,有脚不能动,神呆气滞,茫茫然不知所之。当达此境界时,接触点控制对方,非接触点亦控制对方;接触点可以发放对方,非接触点亦可发放对方。在自己的神念,气质的作用之下,发放对方如打“稻草人”。这也吻合于推手的第三层意念,也可以说是“浑元一气之道”的体现。在此境界之上,功夫一日精于一日,如能锲而不舍,勇猛精进,自然得太极之真道矣。   太极拳论张三丰著述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力,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毋使有凸凹处,毋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外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棚、捋、挤、按、采、捩、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此五行也,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捩、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太极拳论王宗岳著述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著(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称准,活丝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既是走,走既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进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是为论。   太极拳论解陈清萍著述摘自候尔良《和式太极拳精义》   溟溟军沌,窥窟莫测,虚而无象,焉知其极,故曰无极。即日由无极而生,须明无极之义。自无而有,一气动荡,虚无开合,化生于一。浑圆廓象,阴阳感如,喻而名之,是为太极。故曰:若论先天一事无,后天方要着功夫。太极者,为万物初始也。太极为浑圆之一气,怀阴阳之合聚,此气动而阴阳分,此气静而阴阳合。动静有机,阴阳有变。太极阴阳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有刚柔之义,顺背之谓,曲伸之分,过与不及之谬也。习者与人相搏,须随其势曲而旋化蓄劲,引其过与不及而击之,击伸发劲以直达疾速,此圆化为方之义。彼刚攻而以柔虚实,此谓走化。彼欲抽身的粘缠,缓随急应,彼莫测而胆寒;虚实互换,彼崩溃而心惊。理用俱明,方悟劲之区别,熟而生巧,渐能随心所欲。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句,实拳法之内功也。师传曰:寅时面南,松身神凝;吐纳自然,撮抵桥通;阴阳和合,攒簇五行;子午卯酉,朔望漾应;慎而密之,久行功成。人身中者不偏,二脉隐于身内,气畅无须倚,气行现心意。浑圆一漾而贯全身,虚感之物而寓灵动。击左左空,击右右空,如充气而圆,无处受力;似簧机受压,反弹随势。压之重而弹愈强,力之沉而空愈深。   武技之道门派各异,惟内家者势别劲异,浑身一气如轮之圆活,虚实转换旋化随势。不明此者,久难运化。堂室难窥。   理用相合,太极真谛,习者不可不详思揣摩焉。若理能守规,久恒自成也。   太极拳论臆解洪均生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解]极是顶点、极限。加一"太"字,犹如我们习惯说的原始。我国古代所谓"太极",含有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开始之意。无极是无的终点。说太极是由无极发生的,完全符合世界上事物发展的规律。   俗语常说:"无中生有。"一切的"有"都是从"无"中发生的。宇宙中的"有"是不可限量的。不过人的知识受到生理和环境等等条件的局限,不可能一一预先看出来。必须从不知之"无"而有所发现然后才能有所发明,进一步而有所创造,达到有所前进。发现、发明、创造、前进,又都是依 科学知识而获得的。但这是外因,它的内因离不开阴阳二气。阴阳之气是互相矛盾,互相推动,而又互相制约的,能推动变化,所以说为"动静之机"、"阴阳之母"。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解]这几句是说明动静的方向为开、合。开、合的限度要适当而无过、不及。尤其重要的是,它指出了动静的基本规律为"随曲就伸",正是表达出螺旋形的运动形式。   按说动静的分合,只是自然现象,"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则是科学方法。我们联系陈式太极拳的顺逆缠丝,可以体会"随曲就伸"中必然包括着自转与公转。人的动静开合,连初生的娃娃都会,同时也自然会自转和公转。这是人类的本能,也就是内因。至于开合、屈伸的无过、不及,却必须通过学与练,才能做得十分恰当。   但是,本文只讲出"无过不及",却没有说明以何处作为标准,未免使人迷惑。陈式十六代后裔陈鑫先生(字品三)在所著的《陈式太极拳图说》中提出:"两手各管保护半个身体,以鼻为界。"这就比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讲得清楚些。不过手部运动线路,并不经过鼻前,因此我教学生是以手心斜对心口为界。陈鑫先生又提出运动中自转的缠法有顺、逆之分。我根据陈发科师示范动作的变化,在自转的顺、逆变化之中,同时有前后、左右、上下公转,而找出公转正旋、反旋的规律,并从实践中体会出"过则劲丢,不及则劲顶"的规律。   按照以上情况来看,又可以体会到,在身法、步法、手法的上下配合,处处都要严格掌握无过不及的规律,而且是差之毫厘,必然谬以千里。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解]这两句话是说推手、散手的规律。对方用刚劲来进攻,我方必须以柔来走化。乍看起来,似乎不难理解,但在初学者以柔应刚,虽然不顶了,但又易出丢劲。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如何用刚和用柔,怎样是柔,怎样是刚,以及刚柔如何配合变化。没学过陈式拳法,或学陈式拳不懂缠法,他所用的刚和柔都不免直线进退。或者懂得走公转的弧线,而不会用自转配合公转。所以在本身的感觉用刚则顶,用柔则丢。陈式的动作不论大小都在旋转,转半个圈便是度的弧线和点组成的(实则应是由点成线)。与对方接触之处,遇线则感到是柔的,遇点则感到是刚的。但我方的点碰到对方的线则必然滑过去而又成柔的。只有以点对点,才能显示出刚来。如果双方都是正面的点,又会形成顶劲。谁的劲大,谁的动作快则胜;而劲小的,动作慢的就被顶出去。陈式拳虽然需要用自己的点碰对方的点,却用的是旋转中辐射的点,所以劲发而不觉顶。   但又怎样使人背我顺呢我认为这是和身、步、手法的公转配合有关的。概括地讲,便是自转要因敌变顺逆,公转要因敌变三角形。不论是手与手、步与步,或手与步的配合,都应当是三角形的。   动急则急应,运缓则缓随。   [解]这两句讲到时间也因敌而变,当然同样要求"无过不及"。太极拳交手的规律是"彼不动,己不动"。这个方法是有理有利的,无过不及则是有节的。因为太极拳虽然也可以说是比较高深的一种武术,它的战略却以自卫为主,正符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这就是有理的。不先动手,对方无法看出我方的动向,岂不是有利无过不及,不发着则已,发着则所攻的目标必然准确。同时又可保证自己重心的平衡,更较安全。   由于动作的时间因敌应快则快、当慢则慢,所以练拳也应快慢相间地运动。但陈式要求快慢相间的练法,是指的全套慢全慢、快则全快,并非一势的动作忽慢忽快。如某所讲的"转弯宜慢",更不可误认为太极拳是能够以慢胜快的。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解]太极拳的理只有一个。按旧的说法是阴阳对立学说,按新的说法就是矛盾对立统一法则。实际说来,有理必有合理的说法。它的基本规律,只是螺旋运动的顺、逆自转和正、反公转。由于交手时需要因敌变化,除了眼法必须注视对方,不许随着身、手乱转而外,身的左右旋转、步的进退、手的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和角度的大小,莫不由于对方的变化而适当地加的加、减的减。而且加减的尺寸与时间,要做到毫厘不差,分秒必争。真是千变万化,却还是一贯用缠法进行。所以我认为,明了拳理固然必要,而掌握运用拳法尤为重要。讲理而不懂法,等于善谈兵的赵括徒具虚名。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解]这一段话说明从学拳到交手的前进方法和提高的层次。   我们首先应当认清什么是"着"。太极拳的着,概括地讲就是太极十三势的掤、捋、挤、按、采、挒、肘、 八个手法,前进、后退的步法,左顾、右盼的眼法和中定的身法。它虽然分属于手、步、眼、身,又是互相关联的。除了眼法在左顾右盼之中只是中定地前进,而无后退,身法也有中定的左右旋转和进退(左转则左退而右进,右转则右退而左进,更有随着步法进退的位移)。手、步的进退,同样有左右的变化,并且仍以中定为主。   没有中定,则进退失据。   "掤"字有两种意义:一是指内劲,即陈式的缠丝劲。它是贯串于周身,运用各种着法的劲。任何着法如果没有掤劲,即使形式做对了,也是有形无质,不起作用的;一是指着法。它是与对方交手时的引化作用。所以掤着在陈式拳式中,每势的每一动作,或转折之处,都是掤着。它有正掤、侧掤、上掤、平掤、下掤、左右掤和连掤、退掤等多种形式。陈式一、二路套路中约有数十种掤着。   我认为掤在太极拳中好比书法的点。字画有点、横、竖、撇、捺、折、钩,但都从下笔的点而改变方向才形成的。即以点论,从一个点到几个点,从在上的点(如主字),到在旁的点(如玉字),在下的点(如太字)来看,它的配合方向各有不同。主字的点必在正中,和王字的横画距离也需适当。玉字的点须在王字中间横画的右下侧(犬字则在横画的右上方),太字则必须偏于大字撇的下侧。而且下笔的时间也各有先后。两个点在上的如羊字,在中间的如火字、曾字,在下的如只字,还有在左旁的如冷、冰二字。三点在旁的如江海。四点在下的如点、鱼。不但配合变化各有不同,用笔的方向也如缠法的顺逆而适当运用。三点水的笔法第一、二点用顺缠法,第三点则用逆缠法。下面四点的第一点用逆缠,末一点则用顺缠。书法尚是如此,掤法当然应当随着来力的方向,而变化顺逆。沈家桢著《陈式太极拳》说,顺缠为掤,只讲对一半,岂不知逆缠也可以掤。但说逆缠为捋,不但不符合现实,而且完全违反陈式规律。陈鑫说:"守规矩而不泥于规矩。"这是指的顺逆缠法必须遵守,却可以适当加减转换角度。我教学生常说:学拳要学得死,即一丝不苟,毫厘不差;用要用得活,即加减适度。   采、捋、挒都是顺着来力的方向,引进落空的着法。但圈有大小、力有分合。采走的圈子高而大,合力多于分力;挒则圈小而分力多;捋走中圈,力则先合后分,分合各半。挤、肘、 是以肩、肘、手三节互换化劲攻人的着法。按是解决挤肘 的着法。拳式中每个动作都有这些着法。此文提出"着熟"二字,我认为学拳之初,便须先了解某式某动作是什么着,为什么这样动作,全身这样配合有什么用处,然后加工练熟,才不枉费力气。   着熟之后,为什么又说"渐悟懂劲"呢我认为如想弄懂所谓的"劲",首先要认识劲是什么,怎么运用。着是有形的,劲是内在的。它是从形的正确模仿,细致的锻炼而渐渐产生的。这里说的"懂"应当是指劲的运用,而懂的方法是在练架子和推手的科学试验中渐渐悟出来的,也就是懂得时间和方向的结合与变化。   什么是"神明"呢这个词不是指唯心的神,而是变化莫测、出奇制胜。关键首在"明"字,而且和上句的"着熟"是分不开的。着由明而熟,则劲又可由明而神。功夫提高是一层一层地前进的,所以文中说"渐悟"、"阶及"。陈鑫先生曾有"出奇在转关"的诗句。他说的奇、正与这里的神是相同的。不过他说的"转关"二字却把陈式太极之所以神奇指明了。为什么"转关"却可以说明出奇出奇处在于双方争胜的关键时刻,动作变化角度与时间的毫厘、分秒不差,使对方与旁观者认为必败时,却由于这一"转"而胜,连他本人也有"我亦不知玄又玄"的感觉,岂不令人拍手称奇。这种成效是怎么得来的呢下面接着说。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解]这里说的用力的"力"不是指的用拙力,而是用心学习并持之以恒的锻炼,也正是陈发科师所教导的"按照规矩练对、练熟、讲明、加细、一一试验"的结果。"豁然"二字是"明"的扩大。初学开始的明,只是一着一势的认识,贯通则是全面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认识。   "懂劲"一词首先由王论提出。研究太极者亦莫不讲求懂劲。许多书刊讲到懂劲,总不免囫囵吞枣地说,为求懂劲,先要听劲,为了听劲,先要问劲。但用什么方法去听去问,听出问出之后怎样应付,却说不明白。也有人主张学太极拳必须兼学推手,这是合理的。因为拳中的每一动作等于书法一个字上的每一个点画,每个式子等于文中的句子,一套拳路等于一篇文章。学文字,首先要认清字形、字音、字义,然后通过造句,才能渐会作文。学推手犹如学造句子,练散手又好似学写文章。如果字义不明,岂能写出通顺的文章。杜甫曾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但所说的"破",并非真的把书弄破,正是此文"豁然贯通"的意思。所以我认为,推手是练架子后检验所学动作是否正确的一层功夫。至于太极拳的奥妙则应当在学明着法时,由教师讲解、试验便可粗略地领会。有人说,不学推手得不到太极奥妙,这话我不理解。至于说推手须练铁棍,以增力气;又须学摔跤、拳击,以求技术云云,我是莫测高深的。是否太极拳在技击方面一无所有,必待外援,方能有成呢这个问题需要经过有识之士来探讨。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解]这四句讲躯干上下中三盘的规律。   顶劲为上盘的主要部分。按说从项到顶都属上盘。顶劲是以头顶百会穴为主的。由于是上盘,所以劲须向上领起。陈鑫先生说:如同用绳子从百会穴将人向上悬起似的。这句话解决了我对《十三势行动总歌》"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悬"字的疑问。又从而体会出顶劲上领,身部才能轻利。说为虚领,因并非真有绳子悬起,只是想象而已。   《太极十要》第一条为"虚灵顶劲",可能是误领为灵。因为从百会穴到尾闾长强穴上下成一条线。在杠杆原理方面,它是支点。支点必须中正,不许摇摆。所以拳论又有"立如平锥"、"腰如车轴"的说法。   气沉丹田是讲下盘规律。丹田原为道家术语,在经络学方面即是气海,也可以说是人体的重心所在。按力学原理来讲,重心降低则加强稳度。   但气沉丹田的方法,并非憋着气鼓小腹。陈式拳的气沉丹田与尾骨的动作有密切关系。陈式主张尾骨下端的长强穴要微向后翻,这与社会上习惯的尾骨内收的方向是完全相反的。由于长强穴微向后翻的姿势,可使小腹的下部微向内斜,则胸腹间的气自然沉到小腹;而且同时可使大腿根里侧的大筋放松,裆部开圆,则身体左右旋转的角度也自然放大,不但加强重心的稳度,又能增强步法的灵敏。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这两句是讲中盘腰部规律的。上句要求立身中正,下句说明腰部是左右旋转的。腰向右转则右隐而左现,向左转则左隐而右现。   以上四句话讲明人体上中下三盘的基本规律。从文法的次序来看,为什么先讲顶劲,次讲丹田,最后才讲到腰呢我认为,正是教人学拳掌握规律的次序。因为上下先成为一条线的形状,腰部自然可以中正而不偏不倚。   有人怕学者不能了解顶劲的如何虚领,说为头上轻轻顶起一物。其实顶和领字的劲及动作绝对不同,领是从上带下,顶则以下抗上。还是用"悬"字解释"领"字为好。   左重则左虚,右沉则右杳。   [解]这两句讲左右手足的上下配合。乍从字面上看,似乎使人难以理解。当初我见到一个手抄本为:"左重则右虚,右重则左杳",我还以为这样写才是对的。后来又想到,这样太平凡了,为什么提到拳论上经过学练陈式推手,才认识到这是讲的手足上下配合,正是避免"双重"之病的要诀。如果写作"左手重,左步虚;右手沉,则右步虚",就使人易懂了。   对于上两句话,也有人解作推手规律,即应当"人刚我柔",似也有理。但对方是否以左手攻我左方,右手攻我右方,都是不一定的。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解]这四句与上面两句都是指方向变化,前两句讲的是左右配合,这四句中的仰、俯讲的是高低,进退讲的是前后方向的应付规律。   我们可以体会出句中的"之"是可以代表敌我双方的。先就敌方动作来讲:敌方向高处采我,使我失中,我随即比他更高;如向下按我,我随即比他更低。这个更高、更低不是直线而随,必须采用陈式的螺旋自转与公转,配合身法的旋转,步法的进退,才能达到所需要的要求。对方采我右手,我以右手顺缠上随,随即肘尖向内收转,手指仍高不过眼,冲向他的中心,同时进右步于其裆内,塌下裆劲。从外表看来,手并不高,由于臂部向内弯曲,加上进步、塌劲,使对方自然感到他无论如何想把我引出去,我的手劲却比他更高。这些动作可以参用野马分鬃进右步的身、步、手法。   如果对方进步向下接我右手,我用二路窝底炮的动作,先退左步,继退右步到一尺余宽处,下塌裆劲,同时右臂走逆缠,肘贴右肋,手合在裆中,加大逆缠,使对方感到越往下按其力下陷得更深。   进之是对方捋我的手法。我身向左或右转(捋右手则左转,捋左手则右转)。进右或左步,松肩沉肘,先进手挤,挤时手走逆缠,肘部以上则走顺缠,而手腕转向他的右或左肋,使之感到我的手臂越引越长。   如果对方按我右臂肘关节,则视来劲的方向,偏上则走顺缠反旋收转肘尖,偏下亦走顺缠正旋沉肘贴肋,手部指向对方,步法或退或进,如十字手、拦擦衣的身步手法,便可使他感到劲难以前进。   但,如我采对方,他以前法上随,我即用第一套金刚捣碓第二动作,劲在左手下塌外碾,或用白鹤亮翅第二动作右手上采,而左手按其小腹右侧。前者是进左步双采法,后者是退右步的右采左按法,都可使他有高不可攀,自行后退之感。   如我向下按人,遇着对方以窝底炮的右手加大逆缠引我前倾时,我只要加大左旋塌劲,以右手顺缠向其裆内转进,即可破解。   捋挒引进,我身手虽形向后退,只要前手做好下塌外碾,则可感到他的长度赶不上我。   采挤的前手随其身的旋转和手的拨按,而沉肘以变手的顺逆缠法和方向的提落前进,亦可使之退不出去。   总之,都要身法、步法、手法的加减适当,而眼法不变,自能收效。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运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沉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太极拳歌张三丰著述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休。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册字,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拔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粘随不丢顶。   太极拳经清山阴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要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随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唯性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斯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各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若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志揣摩,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斯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太极拳势王宗岳著述   太极拳者,如长江大海之水,滔滔不绝也。太极势者,棚、捋、挤、按、采、捩、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棚捋挤按,既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捩肘靠,既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定为中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手运八卦,脚此五行,合而言之,曰:十三势也。   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张三丰著述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则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动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似持鬼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有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揩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始能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毒,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慎密矣。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蒋发著述   摘自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杜育万乃杜元化。   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举步轻灵神内敛   举步周身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   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在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   左宜右有虚实处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意上寓下后天还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则其根自断必其坏之速而不疑。总之,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断耳。   太极拳功蒋发   师传曰:太极行功法,在调阴阳。合神气止,心於脐下,乃曰:凝神。敛神入气穴,使阴阳交感,浑然一气。夫太极拳者,静而始动,动而至静,动静相因,连而不断。神形互依,意气相聚。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虚实分明,用意不用力。乃拳功之要,学者不二法门也。   太极拳道邢喜怀著   先师曰:习拳,习道,理义须明。功不间断,其艺乃精。   夫拳之道者,阴阳之化生,动静之机变也。知气养而增命,善竞扑而全身,此为习拳之妙理。气何以养,寅时吐钠,神守天根,意沉海底,心静息寂,神意互恋,升降吞液,腹中如轮,旋转循规,是以知水火之和气,为两肾所出,比人身性命之本,须刻刻留意为是。   扑何以善,手脚四肢皆听命於心神。动静虚实,随意气而定取。上动下合,左转右旋,前移后趋,惟心神之所向,意气之所使也。腰为真机,而贯串肢节,势无所阻,是内意者用耳。   太极拳说邢喜怀著   夫太极者,法演先天,道肇生化焉。化生於一,是名太极。先天者,太极之一气。后天者,分而为阴阳,凡万物莫不由此。阳主动,而阴主静。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阳生。有生有死,造化之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气运之消长无端。体象有常者可知,变化无穷者莫测。大小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太极之理无乎不在。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成。阴阳之气,修身之基。上阳神而下阴海,合之者,而元气生。左阳肾而右阴肾,合之者,而无精产。背外阳而怀内阴,皆合者,而元神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本乎阳者亲上,本乎阴者亲下。是则手以阳论,脚以阴名,相合者而身自灵。虚实分而阴阳判,动静为而阴阳变。纵者横之,刚者柔之,来者去之,开者阖之,无非阴阳之妙理焉。   然阴阳和合,斯理孰持,胜负两途,斯验孰主。一判阴阳两极分,聚合阴阳逢在中。是以其妙者一也,其窍者中者。夫太极拳者,性命双修之学也。性者天上潜於顶,顶乃性之根。命者海下潜於脐,脐乃命之蒂。故知双修之道在天根海蒂之合也。真意为其中,使而有所验。动之始则阳生,静之始则柔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刚生。阴阳刚柔,太极拳法。四肢义通且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刚柔之中,复有刚柔。故有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太刚太柔,少刚少柔,太极拳手之八法备焉。曰:“棚、捋、挤、按、采、捩、肘、靠”。一以中分而阴阳出,阴阳复而四时成,中为生化之始,合时成五气行焉。东有应木之苍龙,西有属金之白虎,北陆玄龟得水性而潜地,南方赤鸟得火气而飞升,中土孕化以生成而明德,五行生克太极拳脚之五步出焉。曰:“进、退、顾、盼、定”。   夫太极拳者,呼吸二五之中气,手运八法之灵技,脚踩五行之妙方。上下内外与意合,节节贯串於一身。因而,万千之变无乎不应。此所以根出於一,而化则无穷,太极拳之所寓焉。俾使学者默识心通,故为说之而已哉。   太极拳秘传张楚臣著述   太极拳功有济世之法,技有运身之术,示外者足矣。而修行之秘,须宝而重之,不得轻授,傥传匪人,则遗祸为害,宁不惕哉。   诀曰:沉气於腹,以意定之,不得妄提。聚而鼓荡,状若璇玑。意活而运,气如轮转。其要不离腹中,此所以刻刻留意者耳。   神领全身,以手为先,脚随手动,身随脚转。意与神通,气随意走。筋脉自随气行,此所以举动用意者耳。   夫太极拳者,内气之鼓荡运动,须与外形之势同。凡举动神意互恋,神领手诀,而意令气运,由手而肘而肩,由脚而膝而腰,自可达以众归一之道,此既上下内外合为太极之妙术也。   手有八法而一神虚领,气有百环皆随意而定。神主阳而行外势也,形也,意主阴而守内精也,气也。手为阳而动於上,脚为阴而移於下。妙在俱合,灵在俱松。势未动而意已动,神意俱在形之先,势不可执,以神意为机变,无须以成架为局焉。   习拳大歌和庆喜著述   习拳之道多留心,神敛肌松态自然。   腰脊中正虚领顶,气达周身督脉贯。   虚虚实实明阴阳,身灵步活弗缰绊。   拳守四法晓六合,上走下随意欲先。   松肩沉肘气蓄下,妙运精气润心田。   招路多拟立圆行,缠绵软柔劲相连。   节节体骸归一元,能分易合臻化境。   循势舍己借彼力,遂阳就阴达真玄。   入门捷径须口援,功夫真善凭自修。   盘架有时贵于恒,子卯时分莫间断。   学好太极岂曰难,老幼强弱皆宜练。   若问习拳有何益,延手益寿身自安。   高手武技论和敬芝著述摘自候尔良著《和式太极拳精义》   手之高名,百发百中矣。手所在即高所在也,百发有不百中者乎?且拳勇之势,固贵乎身灵也,尤贵乎手敏。盖身不灵则无以为措手之地。而手不敏,亦无以为动身之处。惟身与手合,手与身应,夫而后虽不能为领兵排阵,亦可为交手莫敌矣。今世之论武技者,动曰:某为快手,某为慢手,某为能手,某为拙手,知慢手不如快手,拙手不如能手……。他人不能送出者,彼则从而送出之,夫不是手,而为高手也。故吾思之,高者人人所造也。当此高之会,此以一高,彼以一高,均于使高焉。而自有此高,直以一人之高,敌千人之高,而众人之高不见高也,夫惟有真高而已矣。抑又思之,手者人人所有也,值交手之际,此以一手,彼以一手,均不让焉。而自有此手,又以独具之手,当前后之手,当左右之手,而众人之手如无手也。夫惟有束手而已矣。吾于是为乃高手也。幸夫一推见倒,推推见倒,其以引进落空,过劲击人,彼如悬壁束手,发之数仆,真不啻天上将军也,安有不制胜也哉!且于是为是手慰也。慰夫神妙莫测,灵动手知,其逐势进退者,又不啻于人间神仙也!安有不争雄也哉!呼引入胜,高手一同神手,一动惊人。高手宛妙手,人亦法高手焉可已!夫法高者,功也!手敏身灵,也于神乎。阴阳之拳,数载纯功,安有不高者乎?然武技贯于理也,习者思之,深必悟焉,至为高手也。   太极拳之炼气金幸祥   锻炼太极拳,如果只追求功夫的上层,不修炼气功,就像造好了子弹,但没有枪械,那么最威猛的子弹还是不能发射杀敌。太极拳在追求实际搏击功夫的同时,必须进行气功的修炼。炼气可分为三个层次,在每一层次的修炼中,应保持阴阳平衡,以有余而补不足。至第四阶段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留待有心人去体味个中的奥妙。   一、理气   气,每一个人都有,没有气,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修炼气功,首先必须理气,将体内散乱的气理顺,按照人的意念循序运行。譬如激光,首先用滤光器,选择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光波,其次用激光器将这些光波反复激荡,最后形成一束特定波长而威力无穷的激光。理气的过程,是一无中生有的过程,是一个从无气感到有气感的过程。理气,必须以松静为本,思想放松,多想美好典雅的景象,在思想中保持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自然地,松静也就来到了你的身上。应打破无思无想即为松静的思想,明白不是人去寻找松静,而是松静自然现于人前的道理。只有所思所想是美好的,身体是松静的,那么,此时理顺的气才是纯净的。譬如净物,置之净器,表里俱净。有些人,思想虽净,而器不净;有些人,器虽洁净,而思想不净;再有甚者,思想器俱不净。此三者从事理气,多为事倍功半,甚至是有害无益。理气的形式可以多种,以运动得气最快,站桩次之,坐桩第三,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习惯爱好进行选择和更换,无有定式。   二、运气   理气至纯而不会搬运,此为死机,无有用处。理气至一定阶段,必须进入运气阶段。人身本身即为一太极,阴阳既分,五行自判,于是乎有生克运化之机。而人之所恃以生者,惟气与血,气血调和,则生机逢勃,欣欣向荣;气血失调,则死机潜伏,垂垂欲绝。气与血,循行全身,无时或息。气壮则血旺,气竭则血衰。运气,应无微不至。运气之道,可分为三,一为络道,二为血道,三为髓道。初步运气时,气走络道,以手引之。等打通络道之后,气走血道,以手或意引之,外静内动,静如山岳,动如潮涌。等血道全部打通之后,气走髓道,以意引之,外枯内奔,形似枯树,内息奔流不止。只有打通了络道、血道和髓道之后,气的搬运才不会滞阻,气才可以随意念而动,做到随心所欲而无所不至。   三、用气   理气和运气的目的,在于用气。理气是基础,运气是工具,用气才是目的。气至纯而无滞阻,可以强身,可以治病,可以扶正却邪,可以作为枪械击发子弹而杀敌。至此,太极功夫与意气相辅相成,起心动念,形神相合,心到、气到而身到。意与气合生劲,劲由神发,则无坚不摧。至此,既可以度已,也可以度人。   四、返朴归真   气功的修炼,从无到有,又必须从有归无,返朴归真。道,可道,非常道,无欲,众妙之门;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歌诀云: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气功修炼到一定境界,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切归无,无有太极,无有拳术,有无双泯,道法自然,是为极则。   赵堡太极拳体用歌诀   右手领肘左手催,外掤腿蹬身劲整,丹田内转四梢应,内外合一发不空。   沈肘小圈滚化进,反制双臂刺喉咽,丹田催劲贯筋梢,白蛇吐信巧取胜。   掌发全凭身带动,穿梭招发快如风,神意气劲贯左掌,足落指到取双瞳。   跌岔分打四方势,左顾右盼前後击,身发螺旋弹抖劲,触转即放八面跌。   太极扫腿少人知,铁腿一发敌断根,上领下扫仆步击,常山之蛇首尾应。   太极不怕身後攻,掤履其手来劲空,脚勾其背仆地倒,一切都在旋转中。   金鸡独立济阴阳,蓄发相变柔而刚,转换虚实人不知,掌击易化膝难防。   太极攻防变化多,走粘有走也有躲,对付扫腿身上跃,双脚连发腿难过。   赵堡太极十三翻,十字翻手凶又险,手脚一圈一太极,圈圈合劲敌倒翻。   手腕被擒莫失掤,肘下踢脚弹腿用,一招多途人莫识,也作白手夺刃功。   瞻前顾後要紧记,明了三节变化奇,涌泉力发肩膀出,裆挨一肘真魂失。   仆步下引千斤势,七星下式靠法凶,瞄准七星往上打,靠劲一发人腾空。   解拿还拿妙手法,滚臂采咧一刹那,含胸扣档腰劲发,浑身都能把人拿。   以臂沾臂摇滚化,膝提足蹬防带打,气敛入骨松腰胯,回头看画上下发。   顺化前臂近敌前,进步进身绝招现,看准五虚险处用,周身合力捶以钻。   擒臂虽凶走化精,舍己从人卸无形,应物自然给肩肘,如龙绞水拔其身。   双手被封知转换,手肘胸腹皆是圈,提膝护中退即进,对方跪我七星前。   如虎扑来样凶猛,卸其来势退不应,左勾右掤散其力,以柔克刚不丢顶。   转身妙势抱太极,身圈带动数圈至,掤履挤按瞬间发,引化千斤不为奇。   赵堡太极架独特,式式相连步步深,双摆莲击破双腕,功夫不纯难应心。   搬弓射虎应後人,双手采列臂撑圆,手臂肩胯合整动,发人犹如箭离弦。   太极图圆无始终,全在阴阳变化中,开中有合合中开,循环往复转无穷。   太极丹功义诠王柏青著述   一、太极丹功义诠王柏青著述   道自虚无生有为,便从太极中规循。天地分判阴阳义,人法自然意神合。道心玄秘守天根,内丹培育成在坤。精气合练延年药,浑身天人俱妄春。悟得天心道基尊,生生妙境育灵根。抛却名利海天阔,圜中日月随心神。两只慧剑定中土,一团和气冲玄门。苍海无浪缘龙蜇,青天恬谧赤子心。精气神喻三祖孙,气为先祖万物根。精乃气子生神意,积气生精自全神。出玄入牝呼吸循,念念归底海容深。俟至地火喷涌时,百脉俱活修全真。三花妙合统在神,五气聚分权由心。修得瑞土孕内丹,日月真息火候存。三魂息安昼夜分,两弦期活朔望临。但使方寸宅勤守,黄芽白雪何须寻。汞借水银喻人心,铅如钢铁比人身。婴儿姹女亦如是,黄婆撮合土意真。坎离分合水火轮,注生定死本命根。上下左右皆非是,中腰阴阳两肾门。子午上星下会阴,戊己神阙并命门。庚申金气土得藏,坤火巽风意息存。乾中阳失翻成离,坎得中实转易坤。化阴抽阳还健体,潜藏飞跃总由心。寅时面南守天根,舒形缓息渐寂隐。恬澹念沉入深海,无物腹虚静无尘。大道无声缓缓运,一缕绵绵下归引。渐细渐长谷底满,收聚散气团仙真。日追月坠晓星临,三光先后开天门。深山寂幽溶溶夜,恰是道基初生根。贪龙欲腾行沛霖,怒虎出洞将噬人。天符一道玉音降,虎归龙伏修清心。阴阳媾合龙虎吟,意痴神醉恋魂魄。心肾交合水火济,田蒸海温好浴身。紫气炎焰冲玄门,肌爽窍开乐人伦。甘露琼浆天池满,饵津润脏涤身心。潜龙无用筑基因,见龙在田产灵根。飞龙在天运武火,亢龙有悔形退阴。祖气复入闭出门,腹胎意转运法轮。能令十息缓缓吐,三十息上可调神。精生灵根气护神,神定身中息自沉。内息气运精神固,此真之外更无真。神行气行元海运,一轮始终胎息匀。善养生者在守息,物欲善者勤养根。太极一气延年药,气命神性双修门。天地合育续命芝,但知求我不求人。肢松心沉入脐轮,太极未分是真阴。一阳动处天意现,神令手运移昆仑。挽起光圜转乾坤,气滚意池腹中寻。龙翔九天云伴起,虎啸幽谷风摧林。借势循向在心神,贴从璇玑妙进身。顺力浑然跌不觉,勿用气力返伤根。腹虚若海载万均,能运沉浮善曲伸。神形意气能一处,移山倒海翻乾坤。阴摧阳转阳摧阴,可知玄奥在腹心。丹田一球璇玑活,舒合恬逸动无尘。孰晓腹气圆活真,调腑理脏顺经筋。若待寿高神体健,不枉当初勤练身。   二、极丹功要术   天地人灵,道存唯此。欲修丹功,象天法地。参自然而合人身,夺造化在悟玄机。人内三宝,精气神也。修者,寅时合道,须择幽静之处。背北面南,气收地灵。直立两肩之中,安定子午之位。气沉腹脐,意导孕合。心静而息寂,呼吸悠长,若无脉流。而气摧神意俱,会似如失意。导气运腹轮,常转杂念止。则内外松,适心念静,而呼吸若一,意气互感,暖流回转。其态若轮,生生不息。此为一气浑圆,修之可享遐龄。   气流转而无微不到,阴阳和合而化育五脏。运行于筋骨经脉,营卫於肌肤毛孔。通连於天地祖气,气机循环还升降有序。身遂升降而起伏,手随机势而运形。形动而神静,意会而势灵。微风亦能顺化,叶落亦能知警。蹬此门堂,许为初成。   功既有成,须明用道。太极之妙,首在心神。惟心静,能详察进退之机。惟神领,可体悟起伏之道。进因降而起,退而合而伏。其法,曰:神,曰:气,曰:形。神者能轻灵,气者有刚柔,形者可纵横。以神击敌为先,身未动威先发於瞳,伤敌之神,令彼胆寒。以气击敌势未成,而无畏浩气出,破敌之气,令彼心怯。以形击敌俟敌动,身应形合之制敌之形,令彼跌仆。内静外动,外疾内缓。神静而意动,心静而气动,息静而身动。眼欲疾而神须缓。步欲疾而气须缓,手欲疾而心须缓。内态静缓,外形愈疾。息无此乱,无虞自疲。   运功发劲,外柔内刚。卷之则柔,发之成刚。柔为长劲,刚为瞬间。化敌之力,缠绵如丝。圆而劲柔,击敌空门。势若奔雷。循方直达。柔则松弛,内气如缕不断。刚则开张,瞬间一泻千里。意深如此,惟气行之。动如簧弹箭发,静如山岳雄峙。功不间断,持久通灵。气机活泼,由心外场。感应神通,人来临身,已知来犯之处。意令气发,去则攻其无救,人未明立仆警心寒。   太极拳之内功修炼林泉宝   作者通联:上海市昌化路弄号室邮编:电话:()   一、领架   太极拳内功之修炼法,这对我们练太极拳者都十分重要。究竟太极拳功夫有多高,有多深,如何修炼,谁都讲不清楚。对这种博大精深的学问,数百年来,既困惑,又有人追求,因为这个题目太大了。有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其实“十年”并不算太长,如果没有掌握太极拳的正确修炼方法,就算是练几十年也出不了门。我想关键是方法,所谓“引门入路须口授,功夫无息发自修”。这两句名言,道出了练功的要旨。   有人说古人功夫好,近人理论好。其言确实。自杨家的杨露禅,人称杨无敌,驰骋天下无敌手。吴式的吴全佑、吴鑑泉,武式之武禹襄、李亦畲武功独厚。赵堡传人张彦,独闯少林寺,三进三出无人能挡,人称“神手张彦”,并非虚言。古代太极拳各家都有过硬的功夫,在各家各派的传人中颇有轶闻详述,这里不赘。这些功夫皆来自真传和苦练,没有什么捷径。   首先要有正确的练法,也就是引路入门的口授方法。   所谓“领架”即是学练老师的架子,领悟架式的真蒂。架子正确与否关系到太极拳的质量。如不得太极拳之神形,则练一辈子也是茫然,不成大器。当然锻炼身体,活动筋骨,还是可以的,这叫普及太极拳。若想精其技,趋大成者,非得老师拳架之神形不可。性能形动而神静,意会而势灵。练太极拳练的就是神、气、形三者,三者为太极拳之含金量。“神者能轻灵,气者有刚柔,形者可纵横。”登此门堂者,方许为初成。所以学练老师的架子,这只是迈出第一步,如何走架运作,这里不妨作一些比喻。   二、太极拳与书法   练书法的人,首先要临摹字帖,当从楷书临起,如欧阳洵、颜正卿、柳公权等。继之魏碑体,而后学练行草书法,尤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著,其书法称誉千载,为历代书法者所崇尚,称之谓“书圣”。其书法厚实而生动,行笔只流畅,以侧取妍,神采飞扬,古人誉之为“天下第一书法”。这是大家所公认的楷模,古今书法家都以此为阶梯,循序渐进。   对于太极拳来说,这种条件已经不复存在,无法见到当时的张三丰、王宗岳、蒋发等宗师的风采神韵。因为那时候、没有录像和相片,很难想像、洞悉太极拳真髓,只有通过文字记载、拳经揣摩其意境,其次通过历代太极拳之继承传授。   太极拳之理论博大精深,正如庄子《天地》篇中曰:“深之不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太极拳是隐于内的功夫,以柔克刚,以“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见之如妇,夺之如虎”。所以在外形上很难看透其力量,只有在实际交手,才能体现太极拳的优势。我这里叙述的“领架”就非常重要,所以必须遵循,方可入太极拳术之门。   我在咸阳是得识形意门名师杜今桂,一日来鄙舍作客。杜师通晓拳经,尤精形意、八卦拳,擅长书法。谈话之余,我请杜师走几下形意拳,杜师以形意之《五行拳》演练的是暗劲,其劲含而不露,神形互依。可是我看不透其劲法之妙着,其中之道,难识其奥秘哉。然后我又恳请杜师演示形意拳之明劲打法,同样也是形意之《五行拳》。他每发一拳一掌,招招有声,啪啪作响,节律有序,一步一劲。我住房在四楼,整个房屋为止震撼,如是雷动、地震、如炮之轰、山之崩,若与交手,不战而颤,实叹为观止。像如此刚威猛烈之劲,确属罕见。我也曾经练过形意、太极拳之发劲,虽也很有功劲,时而围观者拍手叫好,但比起杜老师来简直小巫见大巫了。   事后我也问过老师,我说杜老师之刚劲如此威猛,余从未得见如此高深之共、功底。余师曰:“杜师功夫极高,在西北颇有声望。西安张侗等皆知道”。后来我也曾求教过老师,我说我是否可以练些刚猛之劲,以太极拳之松柔,形意拳之刚猛,似乎更利于技击推手之术。老师答曰:“本不反对你练其他拳劲,取长补短,只是该劲虽猛,只是为他人练的”。老师虽不多言,我似乎悟出其中道理,此刚劲只是为了对付别人练的,对自身健康无甚好处。话到其间,读者可以悟出些道理来了吧?为别人练不如为自己练,形意拳的最终追求,由明劲入暗劲,再由暗劲入于化劲,也是太极拳演练的功劲。俗话说,点到为止,老师就是这么明示的。   怎样练书法,首先以明师为楷模。所谓明师是指确实功夫上乘的老师。并非名师一定就是上乘功夫者。所以临摩字帖要临好的帖。否则一旦走错了架子,练上十年也是枉然。比如,你的孩子学练钢琴,随便请几个老师教学,要学会弹钢琴是很方便的,能否成为大器,即便你的孩子很有天赋,也会入于俗套。非得是训练有素、大师级的老师授教,手把手亲自指点,方能趋于上乘。   以前有一位朋友,自小热爱书法,素喜临摩名帖,写得一手好字。进单位后搞宣传工作。自以为书法到位,颇有功底。后经我的一位懂书法的朋友(拳师)看过后,评定其书法形于浮躁,虽流畅而缺乏神韵,其临摩字帖亦觉欠骨。我的朋友似乎不太服气。后来我介绍他们认识,并亲自为其讲解,边讲边临帖,指点迷津,茅塞顿开。我朋友始而大悟,十分钦佩。后来我的朋友又问老师我该怎么办?师曰:“如果你想真正学好书法,就得推倒重来,也就是从头开始。”   三、太极   上面讲到的练书法,因练法不当,全面推倒,重新开始,也即是从第一个字练起,练不准不要往下练,一点一划都要绝对准确,从它的基本结构、运笔、知其精微。现在有许多碑帖把基本笔法放大。名人名帖之特点,便于临帖者“克隆”。   学练太极拳也是一样,以前没有得到老师指点定架,或者不曾纠正架式,你就得从头开始,所谓的推倒重来。一招一式绝对到位,身手步腿具出一致,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凡一举一动具要符合太极要领,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开裆下腰、分清虚实、上下相随、用意不用力、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要求绝对准确无误。首先我们得学像老师,要有老师的风采神韵。现在通行的一词叫“克隆”,如果你能够克隆老师的“拳架”,老师的风采神韵,这就是很大的进步。其中必须知道拳架动作的基本结构、特点、运作。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神悟”。不悟不足以体现老师的形架神姿。在练架过程中要找差距。所谓差距就是与老师之间的差距,要用放大镜来看其中差距。因为差距越小越难找,但这又是十分关键的。大的差距好学好纠,精微之处就比较难了,这也是关键只关键。所以太极拳学者之间的差距很大,包括一师门下,有的已经到达大学水平(当然这只是比喻),有的则仍在小学水平,差距之大,其中玄奥具在敬微之处。太极拳能否入门,亦在敬微之处。学习书法也是一样,前文讲的一位朋友,他很聪明,书法不俗,但一遇高手,便相形见拙。其所以不足者,亦是字里行间,转弯抹角,差距亦在细小精微之处。   京戏是我国的国戏,梅兰芳的梅派,周信芳的麒派堪称一绝,国人皆知。其唱腔韵味有谁能克隆像的?能像八成的屈指可数。越剧名家徐玉兰,她唱的红楼梦《金玉良缘》,一声“林妹妹我来迟了”,长腔拖音,婉转动听。九这么一声叫板唱腔,数以百计的、她的学员对此都难以“克隆”。粗听起来差不多,关键是运气、用腔、发音等等上的细微差别。   为什么要克隆“精微”之处,太极拳内劲虽然靠的是“苦练”,而其更重要的是太极拳的“运作”。动,皆要轻灵自然,以心运气,以气运身,凡动作皆合法度,无过不及,不贪不欠,动静开合,中正平稳。太极一启动,浑身一气,如轮子之圆活,转换旋转无不随势应变,其动作特别的完美,特别的和谐自然,缠绵缱绻,形神不离,悱恻互依,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溟溟混沌,窺窟莫测”。太极者神气互感,竟会势灵,手随势而运形,身遂升降而起伏。总之无有凹凸,无有缺陷,无隙可乘。不能明确其中奥秘,这样就如:“久难运化,堂室难窥”的了。   四、运裆   练太极拳功夫主要的就是练“裆”。尤其赵堡太极拳裆是内劲的关键。太极拳活与不活,全在于裆的运作。裆不活,动作必然呆滞。裆胯是太极拳的天机。所谓“天机”者,玄机关窍之意,凡动作变化全凭于此。不得此中奥秘,难以练成太极功夫。所以学练赵堡太极拳主要练的是运裆。“裆”是天机玄窍,没有裆的运作,就不存在赵堡太极拳,其重要程度由此可见。为了使练太极拳者有所启迪,我之所以要克隆太极,克隆某一个太极大师的拳架,甚至要克隆其精微之处,其中道理,亦包括于如何运裆,如何驾驭与全身之动作,能观微而达其精者。   裆跨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何运作,很难用言语来表达。以前老师用木偶戏的表演技巧来比喻太极拳裆胯的作用。木偶戏是用手来表演的,离开了手,就不存在戏文了。我想这样形象化的解释颇为得当,余练功几十年深感“以裆代手”的重要性。练赵堡太极拳如何“运裆”不可不知太极拳高手郑老师,他之运裆极为精微,虽有若无,显于见微。为什么说虽有若无为之佳者,大凡功夫高者深者,其走圈亦小,不显于形,所以若有若无,使对方不知其深浅,未能知其变化,深藏不露,适于灵变。否则的话,也容易给对方看出破绽,泄于活机,亦非高人之所为也。   太极拳裆胯之运作还有一种联想的比喻,它就是像是手表中的一种叫“铊飞轮”又曰“鬼推磨”的摆轮。大家都知道摆轮是手表的基本动力,它是一种不固定摆轮的旋转,它是手表保持平衡运转的动力,且精确无误。它与普通手表的摆轮不一样,普通摆轮通过一根轴承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走动,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和摆轮本身的重量,造成轴位变化,从而出现速度和走时的偏差。只有像“铊飞轮”那样,摆轮不固定在同一个位置上的时候才能抵消偏差。这对太极拳来讲,它也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裆即由两个胯组成,在一个中心两个不固定的位置上旋转,既有重心,而不知其重心何在,这是一个太极图的摆轮,是太极拳运作源泉,是阴阳变化之枢纽,动静开合,虚实变幻之裆机。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两脚有虚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两手有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或忽阴或阳、亦阳亦阴,这是阴阳消长重心虚实变换之关键。   “以裆代手”,“以身领手”是赵堡太极拳由裆胯带动手和全身动作,继之由裆胯来带动腹式呼吸,带动丹田运转,所谓“腹中有轮,旋转如规”。使之“聚而鼓荡,状若璇玑,意活而运,气如轮转。”由外达内,由内达外,裆胯成为沟通之桥梁。当然也适用于其他门派的太极拳种。余也曾试着操练过,其理一贯,一通百通,只是各人重视的程度不同而已。   “领架”者观其形而知其微,达于“定架”即“形架”,也就是成形的架子,又叫标准架式。所谓“克隆”,除了精确的定架,而更重要必须有大师的神韵,不管由外达里,或由内达外,都要有形神之互恋。所谓“上动下合,左转右旋,前移后趋,唯心神之所向,意气之所使也”。“运裆”首先要看老师是如何启动裆胯的,如果连这一点细微之处也看不出来,那么就无法使自己走运裆圈,无法克隆这个裆启的源头,无法做到以裆代手的运作。这不仅是太极拳架进入上乘的主要组成,而且在推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形”的动静对方必然十分敏感,而裆的运作不常为人所知。敌来动,不见其变,敌稍动,在其不知不觉中动在先,这在赵堡太极拳来讲叫做“调裆”。力点也随着不知不觉中变换,不进则已,若进必令其跌扑,此皆在于“调裆”与“运裆”之关键。   在令架克隆老师内劲的神与形,首先要“以身领手”,其关键就是在运裆。领架时要有比较,老师一出手就有与众不同的感觉,又时总觉得老师打的拳与我有些区别,倒不是动作上有什么不同,这是质的问题,所以也讲不出什么原因,这就是内劲。而内劲的质量又有很大的区别,各人掌握的关窍、技艺不一样,所练就的内功之质量悬殊。第一要掌握太极拳的要领;第二要练松至柔;第三要运裆,这是出内劲的关键;第四技法,没有技法不能与人交技,缺一不成。有人练了一辈子太极拳,松柔具到位,身体也颇健康,但没有高超的技法,若逢推手动辄傾跌。技击不是纸上谈兵,空谈打法是没有用的,要有实战体验。保健与养生,对太极拳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若论技法,拳架推手一起练,以拳架来指导推手,以推手来纠正架式,运裆也是交技的关键,以小胜大,以点击面,小圈胜大圈,此皆与“运裆”、“调裆”有关联,且可忽哉。   五、太极拳之松柔   太极拳是以柔克刚,用意不用力。松柔是太极拳的根本,离开了松柔就不算是内家拳。不管是哪一个门派都崇尚松柔。有人说太极拳要练三年松柔功夫。其实练拳之“至柔”、“至松”是长期追求的方法,越松柔,内劲的质量越高。松柔的功夫越高,太极拳的含金量也越高,这是成正比的。所以每派太极拳门内都有掌握松柔的诀窍,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关于松柔的方法,门内都有详细的介绍,基本上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是“神松”,也即是从思想放松,心神宁静,所谓神舒体静,《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恬者,内无所蓄,淡者,外无所遂,虚无者,虚极静笃,臻于自然。即摒弃杂念,宁静淡泊,畅遂情志,愉悦平和。第二是“形”松。要求四大节八小结具放松。身手步眼无处不松柔而合于自然,一切动作都要轻灵、柔和。起手阴阳,左旋右转,轻如飞燕,柔若软绵,如芭蕾舞姿之轻盈,或如鱼贯之流畅。   练太极拳不可不柔,只有松得尽柔如绵,方显太极之功夫。杨式太极有绵拳之称。所谓“绵里藏针”即此意也,极柔软,极坚刚。   吴鑑泉为吴式太极拳开山奠基人,以太极之柔驰骋天下。又创办“鑑泉太极拳社”,誉满海内外。“松柔”的功夫对太极拳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它是进入上乘功夫的关键。至于如何着手练松柔功,各家都有经验和专文介绍。   赵堡太极拳对松柔功夫有其独特的见解,郑悟清老师在《太极拳体用》中写道:“一切运动以柔活为上,唯其慢始能柔,唯其匀始能活”。又曰:   初学而内要静空,周身内外要轻松。   内静空气行于外,外轻松内应精神。   功夫不可须失断,临用之时显奇能。   又云:“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赵堡太极拳对于松柔论说特别重视,本书中的《赵堡太极拳之特点——论“耍拳”》文中已较详细地介绍了。本门第八代宗师和兆元首创“耍拳”之公式,所谓“耍拳”之公式,所谓“公式”者,即练架成功之公式,能按此练法去做,必然能奠定内劲之基础,练出成功的硕果。耍拳公式者,即以柔中求刚为目的,以轻灵自然为原则,以中正平圆为用功方法,这三者为耍拳公式。赵堡太极拳宗师和兆元,在练功教学过程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始创太极拳公式之谓,其以松柔为目的,以自然为原则,以轻灵为方法,这三者道出了太极拳之真奥秘,似简易,实犹难。不尚用力,练太极拳时不能带一点力,更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显示发劲,其内劲蕴于内,而不显于外,其中道理简而明之,为了使后人不要误入歧途,宗师特依此“耍拳”之公式教学门人。   “耍拳”之公式的进一步要求是什么?他告诉我们要像顽童那样随便。顽童的特点是什么/顽童是“天真”,他不就是想玩耍吗?怎么样高兴就怎么玩,没有牵挂,没有踌躇,不迟滞,不凝思,这里取其随意、自然而小孩独有的天真。天真的含义是什么?从字面上讲,天者,天地之天,先天之天;真者,真知、真觉之真,真精真神之真。道教有“元始天真”,又为天地之真,失天之真。这里所沿用之“天真”,即孩童玩耍时的天真,是生命之初的天真,是不被后天污染的天真,我们平时所谓的“天真无邪”,即此之谓。无牵无挂,无忧无虑,犹如“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没有做作,没有虚伪,不避疑虑,嬉笑无心,纯真而可爱。我们在练太极拳时,运用“耍拳”的要求,他就可能放松到不受任何信息干扰,不受任何污染的纠缠,轻松自然,无我无他,随心所欲地,视天地万物如不见地,悠然自得地如“肌肉若一”地“耍拳”。如此我们的“耍拳”与上古真人之天真奥秘相通。我们说“天真”与“耍拳”,这是一种境界,由此我们受到启发。   练赵堡太极拳从有意到无意,拳经有“意过则滞”,宗师要求不能用意,不用意凭什么“耍拳”呢?凭的就是“觉”。就如斯宾诺莎所说的“直觉知境”。道家心元神的体现。“用意不用力”这在太极拳书里介绍的已经很多,包括拳经里也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用意”和“不用意”之间是否有什么矛盾,有什么不同之处,有时还会困惑练功者,其实都一样,一个是“无为”法,一个是“有为”法,殊途同归。其中又有相互渗透,“无为”中包含有“有为”,“有为”中包含有“无为”只是在修炼中“无力”偏重于“有为”,或“有为”偏重于“无力”而已。各门之中自有其各自的成规以及各自的经验方法。   六、太极拳之“无为”修炼   赵堡太极拳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不能用意”,而这种不用意的方法,在练功过程中能够真正达到神舒体静之目的。成人练架大都是用意用心,而我们练太极拳时要做到“不用意”,“不用意”而正是自然松弛的绝妙之法,老师走架时既轻松又自然,仿佛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和风之轻扬,柔顺之松净,这正是不用意之“耍拳”公式的效果。练拳到一定层次其任督二脉自然打通,道门称之周天法即所谓也。畅经通络,丹田随势而运转,这是太极拳内劲产生和发动的基础。   以前我学过形意拳,其中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也是内家拳其理一贯,练功之诀窍,其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练功就是练这个“真意”。何为“真意”?真意者即虚无之正觉,而这个“真意”只有在不用意的完全放松的条件下产生,这个“真意”是“正觉”,正是神以知来趋于上乘的高级内劲。而太极拳之内劲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它是在太极拳之“耍拳”公式,不用意,不发动,而产生的一种强大高质内劲。而你有意识地去练,用心用意去追求,往往就不显于出现这种内劲,这是一种不觅自得,感遂而通的内劲。就如道门之内丹修炼,要求入静,排除杂念,松静自然。然后能松始而能静,由静而能定,能定而现空,如此寂兮寥兮,这样就停止了识神的干扰,不用意则意静神明,神是生命的主宰,在意静神舒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元神的自然本能,所以说不用意的“耍拳”公式是内气运行的关键。   和兆之宗师的“耍拳”公式正是历代先哲高人的总结经验,和师归约于三条,定为练拳之公式,言简意赅,这是宗师用心良苦之为。这也正是太极拳“无为”入手的道理。只有练太极拳相当程度,已有内功之入门者,才能感受体察到它的存在,所以这方面的理论很少,长期以来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前辈们以自己行动之心得,逐以“体知”、“亲证”、“妙悟”等方法验证太极拳之深奥内涵,所以这里还包含了一种鲜为人知的东西,具有“超验”的性质。但这些都无关紧要,只要你达到了这种境界,自然能“体知”,能“亲证”,能“妙悟”,而感悟太极拳博大精深之真内涵。   太极拳是在极松柔、轻灵自然、中正平圆、不用力、不用意,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无为”虚灵清明的境界。“无为”是自然的道,只有在孩童似的天真无为,不着意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调动内气能变之动力,也是处于先天状态下的自我主宰之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因其自身的发动而知觉,这是“无为”之“道”的特性,是人体内运动规律的表现,这是太极拳的道,古丹经称此为“真意”发动。初练太极拳为之有为法,继之进入“耍拳”无意无拳之“无为”境界。何为“无为”者,即返归自然之道。   和兆元宗师首创“耍拳”之公式,其中有二个特点,一是以儿童玩耍,二是轻灵、松柔、中正、不用意。看似简单,但却是练功者之关键,这把练功者与大自然相融合,而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而正是这个忘我境界,逐渐上升至“无为”,这个“无为”是道的“无为”,修炼“有为”,进入“无为”,而归复于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什么是“道”呢?老子《道德经》对“道”作了极为客观而明确的论说,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万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为名曰大。”又曰:“道之为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老子所描述的“道”,其中有一个含义,一是指宇宙的基本物质,二是指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这个“道”只有从“无为”中体知、亲证、妙悟它的存在。   自古以来道门内丹派分无为和有为两种,而其中主要区别是“无为”着手与“有为”着手。太极拳是以动为主,动中求静,法演先天,道肇生化,而从有为到无为,也是在修炼过程中互相转化。从太极理论方面来看,从无到有,并从有到无的有无相生规律。“无生有”,“有生无”,造化之不息,气运之消化,此皆太极之理,无为无不为之道。   太极拳练功到一定境界就是进入“无为”的修炼阶段,而无为的基础就是我们伟大宗师提出的公式三条和不用意的条规。宗师苟有真知灼见,因为只有通过亲证、体知身临其境之妙悟“无为”神而明的阶段,这是自然万物之理,也是太极拳的总旨,也只有到了“无为”的层次,这样才能达于出神入化的妙境,无为而无不为了。   《太极拳行功心悟》是一种修与悟的体验,是由体知、亲证、妙悟长期结淀而成,余在三十年前是写不出如此文章的,即便能写也只是文采,体而不实,而根本谈不上写“心悟”。以前鄙人曾提出希望老师写一本太极拳的练功心法之书,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实现这个愿望,所以也是非常遗憾的事。要写一本太极拳的书不难,但是要写出太极拳的真蒂,写出太极拳的“骨与肉”,以及老师的练功心法,入门途径,实非易事。对学者能够启蒙得以登堂入室之阶梯,能道出写太极拳之行动秘诀、玄窍,对大道无形也无法,以及太极之道的攀登很有裨益。   七、太极拳之呼吸法   “意气须换得灵,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对于初学太极拳的人,只能要求精神集中,专心练习动作,不可注意呼吸,这样很容易顾此失彼,徒劳无益,增加思想负担,结果不但呼吸练不好,就练动作也难练。因为任何紧张情绪,都会影响呼吸的自然深长。   太极拳动作与呼吸配合的基本规律是:在变换姿势时吸气,掌或拳向前进击出呼气,所谓起吸落呼。在初练太极拳时要求自然呼吸,随着时间的变化,呼吸的深度逐步自然加深,这时腹部起伏逐渐明显,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隆起,此即是我们所说的“逆式呼吸法”,也称丹田呼吸。   太极拳很少谈呼吸,不是不讲究呼吸,如果运用不当起到相反的作用,心无两用,顾此失彼,使动作与呼吸之间失拍。拳经云“能呼吸,然后能灵活。”不能因噎而弃食,拳经还是强调要呼吸配合动作,能呼吸,然后再现拳的灵活。所以如何掌握太极拳的呼吸法,尤其是腹式呼吸,这对太极拳来讲至关重要。   太极拳之呼吸原则上是以自然呼吸和逆腹式呼吸为主,初练时不刻意追求动作配合呼吸,取其自然呼吸法为好。但到练拳有基础后,既要做到能呼吸,然后能灵活的阶段。如何呼吸配合太极拳动作,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赵堡太极拳是“以裆代手”、“以身领手”,也就是通过“运裆”,由裆胯来带动四大节八小结的运作,太极拳之活与不活全在胯,它不仅带动了肢体的动作,同时由于裆圈带动丹田起伏旋转,并有节律地收放,收则为吸为阴(胯走内圈),放则为呼为阳(胯旋外圈)。呼吸与动作节律而合拍,不快不慢,且能自动配合调节进行不自觉地自动配合呼吸,更能恰如其分,无过不及地进行“体呼吸”,而这种丹田呼吸非常有规律,可以不用意念来指导呼吸,所以也不会感到呼吸的疲劳,或者动作与呼吸因节律失拍而造成滞气。   戏剧家、歌唱家他们在唱曲中必须运用呼吸来吐气发音,“运腔”的好坏与配合好呼吸至关重要,呼多少气,吸多少气有一定的量。他们必须掌握呼吸的时机,要有板有眼,有节奏地配合呼气和吸气。太极拳在这方面是绝对正确,根据动作的要求轻重缓急,适得其好,不多不少,形气合一,以裆代手,启胯运裆。当裆胯向内华圆时,腹部会自然内收,无需腹部用力收缩,当裆由内向外划圆时,腹部自然外凸,无需用力外凸,这样自然腹式呼吸和身体的动作配合起来。所以整个太极拳有一个发动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裆胯”,练太极拳就是练的裆胯,只有掌握了“运裆”,一切都会进入自动化的运转,“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此动静之机,其关窍、玄机也在于此。   八、极拳“自动化”   说到太极拳“自动化”,就是一动无有不动的体现。当然不是随便乱动,而是有严格节律的量度。也不是所谓的“自发动力”,它是通过所有全过程的训练,搞定正确度和各种要领合格后的太极拳运动。   首先通过正确的领架,认真“克隆”老师拳架之“形神”。不求多,只在于“精”。几个动作,或几个拳式,先求动作的精确度,再求形与神的十分相似,老师的神韵、拳架几整体结构。尤其“运裆”,老师是如何启动的。先求有其“裆圈”,这是太极拳的基本动力,也是需要有“体知”、“亲证”、“妙悟”的方法来取得成功的。   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首先要求精确,张三丰在太极炼丹秘诀中有《太极十要诀》,此要诀是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也是衡量太极拳正确与否的标准。   前文已经讲到练架和写字临帖,要一笔一笔的临摹,没有到位不要往下练,每天练十遍赵堡太极拳还不到一个小时,十遍共有式,如果练一个“金刚”,就等于个“金刚”,一天练个“金刚”也不成问题。当然先要求正确,合符要领,继之懒扎衣、白鹤亮翅、单鞭。不要多练,力求精确,要有老师的神采韵味,形架时尽量达于精微之处也相似,尤其对老师“运裆”是如何启动的,能有妙悟才能够克隆出老师的太极拳。一般的人连老师的架子都看不懂,所以要有比较,比较才能看出差距,就像临摩碑帖,先求形似,再求运笔的方法,既流畅而沉稳,既有大气磅礴而又规矩森严,取其神得其韵,循其度而行其气。太极拳必须正确领架,稍有不慎,便入俗套,难能成功。“严格正传”是太极拳的首要问题,如果有了明师就必须“森严规矩”,循规蹈矩,一步一步的去练。有人说要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这是将来的问题,现在谈风格未免太早,但骨子里还是一样,没有根谈不上枝叶的茂盛。   太极拳要学会“运裆”,也就是裆走圆弧,学会了裆圈的旋转方法,其他就方便了,因其方法是一样的,所谓一通百通。如此继续往下练,就能有比较系统而又正确的架子,并在老师的“精微”之处加以研练,越“精微”其质量越高。太极拳之松柔是内功的基本法则,甚至要练很长时间。其方法从和兆元的《“耍拳”之公式》为好,如此练下去上功极快。太极拳之“无为”修炼法是耍拳公式的产物,不注重形体上的绝对标准,着重内功的修炼,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练太极拳就是练的“真意”。太极拳的“无为”是由“有为”开始,由“有为”进入更高的“无为”修炼,如达至“无为无不为”之境者,则如唐代李道子的《太极授秘歌》:   无形无相,全体透空。   凝神悟道,契机通明。   太极拳要做到“自动化”首先要“一动无有不动”,是有规律的动,不能手脚不一致。这里有一个关键,就是“以裆代手”,“裆”是指挥中心,是带动整个动作的发动枢纽。在松柔的基础上下功夫,继而进入自然的“耍拳”公式之境界,有“有为”而达于“无为”,由“运裆”带动腹式呼吸。此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一开皆开、一合皆合,一动俱动,一静俱静,无过不及,不贪不欠。其动作全在于自动化,无需用意识来完成。当然初学要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先熟其招,后求其精。拳经云:“有着熟而渐悟懂经,由懂经阶及神明”。这是长期储存反复应用的结果。就像我们背诗、背口诀,背得滚瓜烂熟,一有机会,这些熟知的东西一涌而出。当然更重要的是太极拳的总体结构,“以裆代手”、“以身领手”是由内达外,不觅而得的内劲。内功到了一定程度,外形动作的变化不重要,或紧凑、或开展,而内在的动力不变,就像钟表的机芯,是动态的基础,表壳可以任意调换,形是给人看的,但是表芯的好坏,是手表质量的关键。太极拳也是一样,它的内劲是不形于外的,是长期锻炼的结晶。赵堡太极是“运裆”来带动刹手的,故有“以裆代手”的说法。木偶戏的表演是演员手的运作,而这个手牵动了整个木偶的动作,演技精湛绝妙,也在于手之灵乎。我之练太极拳也颇似木偶戏中之木偶,而千变万化之动作是由裆胯指挥,而这个“裆”就是木偶戏中的“手”。杜元化在《太极正宗》中说:“以膀胯为主宰”,“周身活泼全赖于此”,“两胯为天机,贵于松活”。太极拳在裆的指挥以自动化之程度演练太极。练功有素者可以体察、亲证、妙悟到其中奥秘。   九、太极之道   易经曰:“一阴一阳为之道”,“为天下之母”,太极者阴阳之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也。《内经素问》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是自然界对立统一的根本法则,一切事物的变化都依据这个法则发生的,所以生存毁灭都由这个法则起始的,这就是自然界一切奥秘的所在,人也是自然界生物之一,治病必须寻求这个根本法则。   由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阴阳对立统一体,并且都是由阴阳代表的两性物质产生的,人体不仅要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而且还要与自然界的阴阳相适应。《素问》曰:“生之本,本于阴阳。”所以经常地保持阴阳二者的相对平衡,就能延年益寿。古人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他们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调和阴阳,而得出的效果也不一样,这里仅介绍真人之修炼法,《素问》曰:“上古有真人者,提契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所以说只要能够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就不生病,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能把握阴阳者,即能长寿。”   太极拳练的就是阴阳,一阴一阳为之道,就是在阴阳两个对立中寻求和谐与统一。太极拳是从阴到阳,从阳到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辩证统一运动。拳经云:“阳中寓阴,阴中寓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经,懂经后越练越精,才能随心所欲。这就是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的精妙绝论之论述。阴来阳走,阳来阴走,相互交替,若阴阳互抱,“阳长阴消,阴长阳消”,道出了天地万物的根本道理。   太极拳与“阴阳”有什么关系?它在太极拳中如何运用?初学者尚可不知,但是这“阴阳”之道太重要了,究其道哉,太极拳练的就是“阴阳”二字。阴阳是两个对立面的概括,而两者之间又是不可分离相互依存的。如阳者为天,阴者为地;阳是白,阴是黑;阳是正,阴是反。几十年来中医就是凭着“阴阳八纲”为病人诊断和治病的。所谓“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其中阴阳是总纲,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也就是把阴阳两纲,作为辩证的首要。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指出:“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在临床上把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病情,归纳为阴阳两大类的基本性质而澄治。   太极拳练的就是阴阳,不明阴阳,如者人入山,岂有不险?太极拳推手不但要把握自己的阴阳,更要知道对方的阴阳之变化。听其阴而知其阳,觉其阳而知其阴。听就是听对方的劲路,觉对方阴阳之变化。从理论上讲阴为吸、为开、为蓄、为走、为化、为虚、为粘;阳则为呼、为合、为放、为实、为粘、为走,既对立有统一。形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应托。太极拳是半圈化,半圈发,攻守兼备,即阴化阳发。赵堡太极拳推手时都以手背接对方之手,顺势化解对方进攻,使其背势,引进落空,阴中有阳,阳起到粘制对方,既化亦粘,使其重心不稳,其根自拔起,不击亦倒。阳中寓阴,阳中包含着柔化,即粘着打,走化着打。校正落点,因对方是在不停地变动,如不在圆的切线点上,等于是空发。阳中有阴也正随势应变的导向作用。阴隐阳显,阳隐阴显。阳主动而阴主静,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阳生。太极之理无乎不在。《太极拳说》曰:“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成,阴阳之气,修身之基”,又曰:“有生有死,造化之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气运之消长无端。”   太极拳之阴阳不局限于手上动作的变化,它是全身性的,两手有阴阳的配合,两脚也有阴阳的变,胸腹腰背皆有阴阳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阴阳。处处有阴阳,处处分虚实,动静之开合,进退与吞吐。阴中无阳是软手,光走而不能粘,是为病手;阳中无阴是硬手,光粘而不能走,亦为之病手。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太极者,法演先天,道肇生化。一静一动互为其根,处处有阴阳,处处分虚实,全身皆太极。在太极拳推手中如何取胜对手,其关键是什么?太极拳宗师邢喜怀在《太极拳说》中告曰:然阴阳和合,斯理孰持?胜负两途,斯验孰主?“一判阴阳两须分,聚合阴阳逢在中”。是以云,其妙者“一”,其窍者“中”也。正是:   敌欲进击来势猛,我虚我实实亦虚。   左重右虚右重杳,忽隐忽显阴阳变。   人刚我柔随曲伸,我顺人背为能粘。   进之犹难退愈艰,阴阳变化妙无穷。   
13,257
艺藏
武术
太极拳经--
太极拳经      太极拳论 王宗岳   拳论 张三丰打手歌   拳经总歌 陈王廷   十三势歌 王宗岳   十三势行功解   太极拳经谱 陈鑫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陈鑫   太极拳推原解 陈鑫   太极拳总论 陈鑫   用武要言陈鑫   十大要论   太极拳真义   八字歌   心会论   周身大用论   十六关要论   功用歌   四字秘诀 武禹襄   撤放秘诀 李亦畬修订   五字诀 李亦畬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拳论      一举动中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後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後,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太极拳由张三丰所创此说法,始於武禹让,但据考证并非如此,故此文何人所作无法得知】         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拳经总歌      陈王廷著(明末清初时人,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搁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沉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後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惯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注:此歌见於陈氏两仪堂本拳谱,歌词显受戚继光影响,为总括太极拳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及炮捶一路之理法,唐豪考定为陈王廷原著。】         十三势歌         清乾隆年间山右王宗岳      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 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良、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 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际。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势行功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股。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太极拳经谱      清同光时期陈鑫      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   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   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   或收或放,忽弛忽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   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积力久,质而弥光。   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   宾主分明,中道皇皇,经权互用,补短截长。   神龙变化,储测汪洋?沿路缠绵,静运无慌。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不先不後,迎送相当。   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绕急相将。   高擎低取,如愿相偿,不滞於迎,不涉於虚。   至诚运动,擒纵由余,天机活泼,浩气流行。   佯输诈败,制胜权衡,顺来逆往,令彼莫测。   因时制宜,中藏妙诀,上行下打,断不可偏。   声东击西,左右威宣,寒往暑来,谁识其端?   千古一日,至理循环,上下相随,不可空谈。   循序渐进,仔细研究,人能受苦,终跻浑然。   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   精练已极,极小亦圈,日中则反,月满则亏。   敌如诈诱,不可紧追,若 界限,势难转回。   况一失势,虽悔何追?我守我疆,不卑不亢,   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   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据形胜,   一夫当关,万人失勇。沾连粘随,会神聚精,   运我虚灵,弥加整重。细腻熨帖,中权後劲,   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来脉得势,转关何难?   宜中有虚,人己相参;虚中有实,孰测机关?   不遮不架,不顶不延,不软不硬,不脱不沾,   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只觉如风摧倒,   跌翻绝妙,灵境难以言传。试一形容:   手中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   如虎下山。引视彼来,进由我去;来宜听真,   去贵神速。一窥其势,一觇其隙,有隙可乘,   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难再得!一点灵境,   为君指出。至於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   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後仰,   奇正相生。迥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   宰乎其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气不离理,   一言可罄,开合虚实,即为拳经。用力日久,   豁然贯通,日新不已,自臻神圣。浑然无迹,   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清同光时期陈鑫      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於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於硬,故以为软手。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档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後合住劲,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至於手中,其权衡皆本於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其为道岂浅鲜哉!         太极拳推原解      清 同光时期陈鑫      太极拳者,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者也。然其理实根乎太极,而其用不遗乎两拳。且人之一身,浑身上下都是太极,即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其枢在一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能敬而静,自葆虚灵;天君有宰,百骸听命。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百会、中极,一体管键。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手眼为活,不可妄动。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直养无害,充塞天地,配义与道,端由集义,浑灏流行,自然一气。轻如杨花,坚如金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伴乎山立。进为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理精法密,条理缕析。放之则弥****,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变化犹龙,人莫能测,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内以修身,外以制敌。临时制宜,只因素裕。不即不离,不沾不脱,接骨斗笋,细心揣摩,真积力久,升堂入室。         太极拳总论      陈鑫      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   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   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妙手一看一太极,空空迎化归乌有。         用武要言      陈鑫      要诀云: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粘而游,或连而随,或腾而闪,或折而空,或而,或挤而捺。      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远不发肘,近不发手,无论前後左右,一步一捶,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击,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出遇众围,如生龙活虎之状,逢击单敌,以巨炮直轰之势。      上中下一气把定,身手足规距绳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活。古人云:能去,能就,能刚,能柔,能进,能退,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後可言拳术也。      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後可言拳术也。      要诀云: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战斗篇云:击手勇猛,不当击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类似鹰鹤下鸡场;翻江拨海不须忙,单凤朝阳最为强;云背日月天交地,武艺相争见短长。      要诀云: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介开其理妙如神。      古有闪进打顾之法: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古人云:      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      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奇神。      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袭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      左过右来,右过左来;手从心内发,落向前落。      力从足上起,足起犹火作。上左须进右,上右须进左,发步时足根先著地,十指要爬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去时撤手,著人成拳。      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身为主宰;不贪,不歉,不即,不离。      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      战斗篇云:不拘提打,按打、击打、冲打、膊打、肘打 胯打、腿打、头打、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退涉打、截气打、借气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总要一气相贯。出身先占巧地,是为战斗要诀。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      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      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发身:要鹰扬猛勇,泼皮胆大,机智连环。      勿畏惧迟疑;如关临白马,赵临长板,神威凛凛,波开浪裂,静如山岳,动如雷发。      要诀云:人之来势,务要审察,足踢头前,拳打膊乍,侧身进步,伏身起发。      足来提膝,拳来肘发,顺来横击,横来棒压,左来右接,右来左迎,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      拳打上风,审顾地形,手要急,足要轻,察势如猫行。      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齐到始成功。      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敌如摧草。      战斗篇云:善击者,先看步位,後下手势。      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协并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打只在一寸间。      要诀云:操演时面前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      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来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入,步要过人,头须仰起,胸须现起,腰须坚起,丹田须运起,自顶至足,一气相贯。      战斗篇云: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      先动为师,後动为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      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      一而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行。      时时操演,朝朝运化,始而勉强,久而自然。      拳术之道学,终於此而已矣。      【按语:此论原为形意拳谱,经陈鑫以太极拳理法加以修订约十之二、三。定名为《三三拳谱》。1935年,陈照丕编著《陈氏太极拳汇宗》,收入此论,但标为陈长兴所著。又对陈王廷《拳经总歌》及长拳一百八势谱,俱标为陈长兴所著,谬矣。      【按,炮唾练至刚快发劲阶段,近似形意拳、心意拳,其理法亦颇多相通处,故为编入,供练习炮捶者参考。1981年8月顾留馨记】            太极拳十大要论      陈鑫      第一章理      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於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例。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於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俯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後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而尔,急加电闪。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後左右均无游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己然。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工以久练而後成,观圣门一贯之学,必俟多闻强识,格物致知,力能有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进,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次渐进,夫而後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总归於一气矣。      第二章气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无曲者矣;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主於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为对待迥还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贯於一,有志於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拘焉耳。      第三章三节      夫气本诸身,而身节部甚繁,若逐节论之,则有远乎拳术之宗旨,惟分为三节而论,可谓得其截法:三节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腿言之,膀为恨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以臂言之,膊为恨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观於此,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也,要之,既莫非三节之所,即莫非著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由此观之,身三节部,岂可忽也?至於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肢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为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第四章四梢      於论身之外,而进论四梢。夫四梢者,身之余褚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闻,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於梢,则实而仍虚?;梢亦可弗讲乎!若手指足特论身之梢耳!而未及梢之梢也。四梢惟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於五行,无关於四体,是无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纵不本诸发而论气,要不可虽乎血以生气;不虽乎血,即不得不兼乎发,发?骞冢易阋印R?舌为肉之梢,而肉为气之仁,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齿,而肉梢足矣。至於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於骨而联於筋,不及乎齿,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尔者,要非齿欲斯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宜,实而仍虚之弊乎!      第五章五脏      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肾也。心属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属木,而有曲直之形。脾属土,而有敦厚之势,肺属金,而有从革之能。肾属水,而有润下之功。此及五脏之义而犹准之於气,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讲拳术者,要不能离乎斯也。其在於内胸廊为肺经之位,而肺为五脏之华;盖故肺经动 ,而诸脏不能不动也。两乳之中为心,而肺抱护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经之位也。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命焉;而两乳之下,右为肝,左为脾,背之十四骨节为肾,至於腰为两背之本位,而为先天之第一,又为诸脏之根源;故肾足,则金木,水,火,土,无不各显生机焉。此论五脏之部位也。然五脏之存乎内者,各有定位,而见於身者,亦有专属,但地位甚多,难以尽述,大约身之所系,中者属心,窝者属肺,骨之露处属肾,筋之联处属肝,肉之厚处属碑,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快如风,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而非笔墨所能尽罄者也。      第六章三合      五脏既明,再论三合,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台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膀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膀相合,右肩与左亦然。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执非内合。然此特从变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      第七章六进      既知三合,犹有六进。夫六进者何也?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气聚於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於进者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而意则索然无能为矣;此所以必取其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共为六进,此六进者,孰非著力之地欺!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全无抽扯之形,六进之道如是而已。      第八章身法      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理其力,开拓而莫阻。高,则扬其身,而身有增长之意。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促之形。当进则进,弹其力而勇往直前。当退则退,速其气而回转扶势。至於反身顾後,後即前也。侧顾左右,左右恶敢当我哉。而要非拘拘焉而为之也。察夫人之强弱,运乎己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随时以转移,岂可执一而论。时而宜进不可退,退以馁其气。时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亦实以助其进。若反身顾後。而後不觉其为後。侧顾左右,而左右不觉其为左右。总之:现在眼,变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可置而不论乎。      第九章步法      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动,而实运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战,本诸身。而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於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又在於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动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即谓观察在眼,变化在心,而转变抹角,千变万化,不至穷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强可致之也。动作出於无心,鼓舞出於不觉,身欲动而步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其斯之谓欤!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进,而後步亦随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有定位矣。总之: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於步,灵与不灵亦在於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第十章刚柔      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气强者取乎势之刚,气弱者取乎势之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尚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然刚柔既分,而发用亦自有别,四肢发动,气行谙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於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还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 ,,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太极拳真义         无形物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水净。翻江播海,尽性立命。(相传此诀为唐李道子所授)      八字歌         棚捋挤按世间稀,十个宜人十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沾粘连随俱无疑。采冽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果得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心会论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丹田为第一之宾辅,指掌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周身大用论         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细无不到。      十六关要论         活泼于腰,灵机于顶,神通于背,气沉丹田。行之于腿,蹬之于足,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吸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纵之于膝。浑噩一身,全体发之于毛。      功用歌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四字秘诀武禹襄   敷:覆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撤放秘诀李亦畬修订   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曲。(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五字诀李亦畬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意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所制,我不为人制亦。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亦。      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勿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脚跟,主宰于腰,行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具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故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味之合;由腰行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味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至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13,258
艺藏
武术
太极拳论--郝月如
郝月如拳论大集合      郝月如是郝为真的儿子,是武禹襄第四代传人,与孙禄堂同辈。月如先生拳理拳艺俱精,且有一定文化。其拳论进一步丰富了武禹襄及李亦畬的理论。是太极拳重要文献之一。      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平日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气势贵腾挪,身体有如悬空。两手无论高低屈伸,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皆能灵活自如。      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意所欲。日久功深,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境。明白原理,练熟身法,善于用意,巧于运气,到此地步,一举一动,皆能合度,无所谓不对。   习太极拳者必先求尾阎正中。正中者,脊骨根对脸之中间也。迈左步,左胯微向左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迈右步,右胯微向右上抽,用左胯托起右胯;则尾阎自然正中。能正中,则能八面支撑;能八面支撑,则能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次则步法虚实分清:虚非全然无力,内中要有腾挪,即预动之势也;实非全然占煞,内中要贯注精神,即上提之意也。切记两足在前弓后蹬时不要全然占煞,应该分清一虚一实,否则即成双重之病。两肩须要松开,不用丝毫之力,用力则不能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沉肘即肘尖常向下沉之意。前膊和两股注意内中要有腾挪之势,无腾挪则不灵活,不灵活则无圆活之趣。又须护肫,肫不护则竖尾无力,便一身无主宰矣。又须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即沉于丹田,涵养无伤之谓也。又须蓄劲,劲以曲蓄而有余,并须蓄敛于脊骨之内。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是即太极拳呼吸之道也(此中所说“呼吸”,专指太极拳的“开、合、蓄、发”而言,与吾人平常呼吸不同,请读者不要误会)。   太极拳之为技也,极精微巧妙,非特力大手快也。夫力大手快者,先天自然赋有,又何须学焉。是故欲学斯技者,宜先从涵胸、拔背、裹裆、护腕、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虚实分清求之。这些对了,再求敛气,气敛脊骨,注于腰间。然后再求腾挪。腾挪者,即精气神也。精气神贯注于两脚、两腿、两手、两膊前节之间。彼挨我何处,我注意何处,周身无一寸无精气神,无一寸非太极,而后再求进退旋转之法。旋转枢纽在于腰隙。能旋转自如,丝毫不乱,再求动静之术,静则无,无中生有,即有意也。意无定向,要八面支撑。单练之时,每一势分四字,即“起、承、开、合”。一字一问能否八面支撑,不能八面支撑,即速揣摩之。如二人打手,我意在先,彼手快不如我意先,彼力大不如我气敛,彼以巨力打来,我以意去接,微挨皮毛不让打着,借其力,趁其势,四面八方何处顺,即向何处打之。切记不可用力,不可尚气,不可顶,不可丢,须要从人仍是由己,得机得势,方能随手而奏效。动亦是意,步动而身法不乱,手动而气势不散。单练之时,每一动要问能否由动中向八面转换,不能八面转换,即速揣摩之。如二人打手,我欲去彼,先将周身安排好,意仍在先,对定校之重点,笔直去之;我之意方挨彼皮毛,如能应手,一呼即出;如彼之力顶来,不让其力发出,我之意仍借彼力,不丢不顶,顺其力而打之;此即潜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之妙也。此全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能以意打人,久之则意亦不用,身法无所不合。   到此境界,已臻圆融精妙之境。说有即有,说无助无,一举一动,无不从心所欲。真不知手之舞之,蹈之足之矣。   习太极拳者,须悟太极之理。欲知太极之理,于行功时先要提起全副精神,外示安逸,内固精神,气势腾挪,腹内鼓荡。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如同气球,前进不凸,后退不凹,左转不缺,右转不陷,变化万端,绝无断续。一气呵成,无外无内,形神皆忘,乃能进于精微矣。   在打手时,我意须要在先,彼之力挨我何处,我之意用在何处,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人彼骨里;以己之意接彼之力,非以己之力顶撞彼之力,恰好不后不先,我之意与彼之力相合。   左重则在虚,右重则右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他所谓沾连粘随,不丢不顶者是也。   习太极拳者,须悟阴阳相济之义。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分者,开大也。合者,缩小也。其中皆由阴阳两气开合转换,互相呼应,始终不离也。开是大,非顶撞也;缩是小,非躲闪也。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者,气转也;静者,有预动之势也。所谓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气如车轮,腰如车轴。非两手乱动,身体乱挪。紧要全在蓄劲,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无蓄劲,则无发箭之力。发劲要上下相随,劲起于脚根,注于腰间,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腰如弓把,脚手如弓梢,内中要有弹性,方有发箭之力也。自己安排好,彼一挨我皮毛,我意接定彼劲,挨皮毛,即是不丢不顶,用意去接,即是顺随之势;能顺随,则能借力;能借力,则能打人,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是也。到此地步,手上便有分寸,能称彼劲之大小,能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处处恰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平日走架打手,须要从此做去,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此皆一理。走架每一势要分四字,即起、承、开、合是也。一字一问对不对,少有不对,即速改换。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能领悟此意,行住坐卧皆是太极,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平日走架行功时,必须以意将气下沉,送于丹田(以意非以力,非努气,非用呼吸),存养涵蓄,不使上浮,腹内松静,气势腾然。依法练习,日久自能敛气人骨(脊骨)。然后用意将脊骨之气由尾阎从丹田往上翻之。达此境界,就能以意运气,遍及全身。彼挨我何处,我意即到何处,气亦从之而出,如响斯应,疾如电掣。周身无一处不是如此,此即所谓“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亦即“意到气即到”是也。又丹田之气,须直养无害,才能如长江大海之水,用之不竭,取之不尽。追至功夫纯熟,炼成周身一家,宛如气球一样,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杏,物来顺应,无不恰合。凡此皆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在内不在外”,亦即“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是也。      引进落空借力打人---郝吟如   太极音,打手不用先天赋有之力和快手,力则从彼处去借而是用意。借者,既省力而又不伤气。太极拳是一门最讲究省力打人的艺术,所谓“借力打人”是也。因为太极拳是一门艺术,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所以借力打人也即是太极拳艺最本质的特点。   借力者,是以后天有关太极拳之力学去获得。先天的自然之能有限,并有盛衰之年;后天之巧则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乃艺命无穷也。后天之巧,有“四两拨千斤”之妙。能四两拨千斤者,则能以己先天之小胜被之大,亦能以耄耋之年胜年青力大的气勇者。所以太极者既不在先天自然之能的大小,亦不在力大气足的青壮期,而在“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技艺。当习者初读此句时,会深感奥妙而不能领悟,于是不知其所行。其实只要遵循它的原理,按照它的规律去求之,当具备了一定的运动条件后,便能逐步逐渐地实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习太极者须切记“用意不用力”的原则。打手之巧在于用意,不在外面而在内。一举一动非单纯的形动,有意动,始而气动,即而形动也。意气须分开,又须一致,但意为统帅,所谓“以意行气”是也。意到则气到,乃能意气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先在心,后在身。在身者,则能引进落空,借力打人。   何谓“引进落空”?所谓引进落空,即是须大胆地放纵彼之进击,而不是将其拒之门外。只有大胆地放纵,才能引进落空;不能放纵,则不能引进落空。但放纵须有前提条件,即:虽为放纵,却全皆由我之意牵引其而进。   此须沾连粘随,不丢不顶;须得机得势,舍己从人,知己知彼。彼手快,不如我意先;彼力大,不如我气敛。若彼以快速巨力打来,我之意在其先已与其相接,顺其而来,接住彼劲,恰好不后不先,随引即蓄,借尽其力,蓄而后发,引进落空,借力打人便能奏效。不可用力,不可尚气,意气须跟得灵。   彼挨我何处,我心就用在何处,要知己知彼。若要知人,则务要使人不能知己。若要使人不能知己,则务要以己之虚去探彼劲之实;须秤?彼劲之大小,权?彼劲来之长短和粗细。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避彼之实,而入彼之虚,顺其势,借其力。此即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敌变化。能因敌变化,“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技才能神妙无穷。   欲要知己知彼,则先要舍己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而从人仍是为了由己。若彼欲往左,则我以意领其往左,彼欲往右,则我以意领其往右;若彼欲进,则我以意牵引其而进,彼欲退,则我以意顺其而退;若彼欲往上,则我以意率其而上,彼欲往下,则我以意率其而下;若彼欲开,则我以意挈其而开,彼欲合,则我以意挈其而合。能达此地步,乃能“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从外观之,似随人而动,然则人为我之内形所控制,故舍己从人仍是由己。舍己从人非纯粹外形的随人,没有内形的支配是舍近求远。这样,不但无法达到舍己从人的目的,反会为人乘机而人。故舍己从人须内外结合,周身相随,得机得势。其关键还是在内。能舍己从人,方能探知彼劲之虚实。   一身之劲在于整,一身之气在于敛。身法须—一求对,并要加以互相联系起来成为一体,然后再求敛气,气要敛人要脊。敛者,须以意将气下沉贴于背,由两肩收于脊骨,敛于腰脊。气能敛于腰脊,然后再求注于腰间。能注于腰间,一身便有主宰。一身能有主宰,一身之劲便能完整统一。气势须包围情神,精神又须支撑气势。神聚、气敛、精神贯注,精、气、神三者须合一。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机,而在上即能得势,上下相随,前后左右无不得力也。能得机得势,乃能舍己从人。   平日练习打手,须在沾连粘随,不丢不顶上下功夫。走即是粘,粘即是走;粘即是用意,走即是行气。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接随转;以己粘人,务要知人,乃能不后不先。彼之力有多大,我之意仍与其相合,彼增我亦增,彼减我亦减,累黍不差,不给彼有丝毫用力之余。彼在上无处使劲,在下无处得力,我趁势入之,接定彼劲,彼自能跌出不言而喻矣。   能粘得住人,然后能吸得住人,使之不能走脱。能吸得住人,然后能随意牵引得人进而使之落空。若要将物漂出,务要往下加以浮物之力,斯其根自断,乃无生根立足之地,如江海浮舟则自然浮得起彼身;彼身既已浮起,然则随漂即出,极能轻松也。须切记:借力打人须断彼之根,彼之根未断,则力末借着而不能发;能断被之根,打人才能省力而清脆,乃能使人心悦诚服。若要将彼跌空,须加以掀起之意,随引随化随蓄一气呵成,则自然能使彼犹如跌入深渊一般而落空,其劲全为我接定所掌握;彼身既已腾空而劲力全为我所借尽,然则一呼即出,远近多少,取之何样抛跌,顺势能及。此即所谓“借力打人”,仍是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妙也。   平日行工,一动势须问问是否有空松圆活之趣,精神能否支撑八面。能支撑八面,乃能八面转换。气须存养涵蓄不使上浮,以直养而无害。气势须贯注于两膊,形于手指。周身须通畅饱满,节节贯串;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无一寸不是如此,行气才能如九曲珠无微而不到。气如车轮,枢纽在腰。彼挨我何处,我气即行往何处,何处即分虚实。虚便是阳,实即是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乃能以虚实制人。切记:须以己之虚去探彼劲之实,勿要用己之实而使彼知己。因敌变化须走内劲而不可露形迹,劲由内换而使人莫测,彼只能挨我之虚,即挨皮毛,而得不到我之实,无从得力也。此即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以虚实制人,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乃能一往无敌,斯是太极拳之妙也。   总而言之:引进落空,借力打人是以意使技,而非以力能成技也。周身须完整统一,动则俱动,动中须有静,动者才能不慌不乱,乃能依法行功;静则俱静,静中须有意存(即有预动之势),静者才能达于劲断而意不断,乃能一触即发。开中寓合,则开者还能再开;合中寓开,则合者还能再合,所谓“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虚实宜分清楚,虚实的变化全在内而不在外。在内者,劲换而不露痕迹,劲走而人莫知,乃能随接随转。由得机得势,及舍己从人;由舍己从人,及知己知彼;由知己知彼,及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牵引在上,运化在胸,储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后发。一身须俱备五张弓,才能做到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劲以曲蓄而有余,周身之劲在于整,发劲要专注一方,须认定准点,做到有的放矢。劲起于脚根,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须完整一气,不能有丝毫间隔断续。一举一动须达于无角无棱,无有凹凸,无有缺陷的要求。若能达此境界,不论向前向后、向左向右,乃能无懈可击。以意行气,以气运劲;意往上升,气往下沉;动者,气转也。先在心,然后便能施于身。日久功深,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吸,为合为蓄为收;呼,为开为发为放。只要依法求之,就能逐渐地做到物来顺应,敏感自得;进者,便能达于“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若到此境界,则无所谓内外,无所谓不对,一举动则无不恰合法度,形神皆忘;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心应手;如响斯应,疾如电掣。“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则无不随心所欲矣。   舍己从人   太极拳有舍己从人之术,挨何处,何处灵活。假使挨手,手腕灵活;挨肘,肘能灵活;挨胸,胸能灵活,周身处处如此。   又:挨手意在肘,挨肘意在肩,挨肩意在胸,挨胸意在腰,挨腰意在股。以此推之,如沾连粘随,不丢不顶,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皆此意也。      敷、盖、对、吞四字秘诀解   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解日:此是两手不擒、不抓、不拿,仅敷在彼之身上,以气布在彼劲之上,如气体一般之轻,令彼找不到有丝毫得力之处;以精、气、神三者贯穿住,使其无丝毫活动之余而动弹不得。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解曰:此是以气盖住彼劲,而又不使之惊动,令彼有再大的劲力亦发不出。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解曰:此是须认定被劲来之目标,以气对准彼劲之部位,与彼劲之大小、长短和粗细尽相吻合,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解曰:此是须以己之磅?气势将彼之周身包围住,并吞噬其全劲,而又加以化之,使其劲力再大也必落人于全力覆没之地。   又解日:   以上四字绝妙。周身必须达于犹如气体一般之柔软,气势达于磅?之概,全身好似气球一般而无懈可击,行气自如而能遍及全身之境地。非懂劲后,炼到这种极精境地者不可得。完全是以气运动而走内劲,所谓“全是以气言,无形无声”。   再曰:   这四个字虽然它们的用法不同,各有其妙用,但是字字之间有着密切相联的关系;既是互相合作的,又是都可以互相转换的,不是呆板的。惟有四字同时存在在习者的意念中,运用时才能因敌变化,随机所用而变换灵活,乃能得心应手,使无形无声的气言,能够演出太极拳神妙无比的绝艺。      操手十五法” 郝月如      一、以手指敌人中心,手不能用,肩肘指之,肩肘不能用,心意指之。   二、遇刚则柔,而刚要紧在其后。   三、进手时要用螺旋力,静动不离粘连黏随,追风赶月之意。   四、彼螺旋,我亦螺旋而进之;进时须垫步。   五、不得已而退时,须用己手掩护敌手,整身则退之为要,所谓“雀跃”也。   六、两手用力要平均,如抱球状;不可此手有力,彼手无力。   七、如甲手势失败时,则须快进乙手为佳。   八、敌手击来时,不必惧他;只须顺其势,借其力而击之。   九、顺敌劲之梢节,直到敌之中节,进击敌之根节要紧。   十、动手时,务以周身成一家为要,不可用局部力。   十一、敌人取我之中节时,须用全体变中以应之。   十二、手不得到敌之根节时,不可发;周身圆动力打去。   十三、全身动作,时时以划圆圈为主,然圈越小越佳。   十四、手腕要灵活,如蛇吸食之状。   十五、腰间要灵活,如蛇缠物之形   
13,259
艺藏
武术
太极拳论-清-王宗岳
     太极拳论 王宗岳      山右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太极拳论解   顾留馨      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故称山右),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年在河南开封教书,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一篇,解释长拳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篇,修订了《打手歌》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静处为阴动则符」,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击剑、刺枪),枪法最精。《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这应该就是《太极拳论》的主要贡献。下面,对《太极拳论》逐句逐段试作解释。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阴阳两气,混沌未分。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上面五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就根据这种理论来阐明太极拳推手的要领和方法。      太极拳创造于清初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创造人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他写的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拳经总歌》有:「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两句话,王宗岳据此进行了发挥。      ○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推手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屈伸进退,要随看对方的动作而采取攻防动作,不可主观,不可盲动,要随对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要和对方的动作密切不离。不要过与不及,要不顶不丢,对方进一寸,我退一寸,进一分,退一分,退的少了成为顶,退的多了成为丢。      「直来横去,横来直去」是武术各流派的共同经验,太极拳推手还有形象上缠绕绞转的「粘」、「随」特点,可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以利了解对方的动向、力点和快慢,作出判断来克制对方,这比单凭目力来判断对方动向的拳种,多了一种侦察能力「听劲」。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推手时要放松,攻和防都如此,逐渐练出一股柔劲来,刚劲好像一根硬木头,坚实,但变化少,柔劲好比钢丝绳,变化多。俗语说:「软绳能捆硬柴」,但从理论上讲,柔能克刚,刚也能克柔。      单纯的柔是不够用的,太极拳主张「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粘与走都要以柔为主,柔久则刚在其中,人以刚来,我以刚去对抗,这是两方相抗,不是「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的技巧,而应该「人刚我柔」地把对方力量引开,使之落空不得力。所以学太极拳推手一开始就要放松,心身都要放松。对方刚来,我总是柔应,使对方不得力,有力无处用,这叫做「走化」,目的是我走顺劲,造成有利于我的形势,使对方走背劲,造成不利于对力的形势。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我即用粘劲加力于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从而无力反击。粘好像胶水、生漆粘物一样,粘走相生,刚柔相济,这是推手的重要原则。      「粘」这个字,是三百余年前俞大猷、戚继光等提出来的,武术书上最初见于明朝俞大猷的《剑经》,在他的对打棍法(不是套路的对打)中有时用粘字,到清初,太极拳推手就完全用粘劲,于是粘的用途日广。练粘可使人的反应变快,触觉灵敏,所以能做到随对方来劲粘走相生,克敌制胜。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动作快慢要决定于对力动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张。首先,手臂放松,触觉灵敏,才能急应缓随,处处合拍,只有触觉灵敏了,才能做到「彼微动,已先动」,才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      ○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动作虽然千变万化,而粘走相生,急应缓随的道理是一贯的。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这是太极拳推手功夫的三个阶段,即着熟、懂劲、阶及神明。      ◎着熟      着是打法、拳法、拳势,譬如看棋。中国武术各拳种的套路,就是各个不同的「势」联贯组成的,每势都有它的主要攻防方法和变化方法,错综互用,这就称作拳术、拳法、拳套。不讲技击方法的套路,称作体操、舞蹈、导引或八段锦。有些拳种只讲姿势优美,实用性差,称作花拳绣腿,是表演艺术性的武舞(讲究实用性的称作武艺)。练太极拳推手,首先是身法、手法、步法、眼法和每势的着法(攻击和防御的方法),要练得正确、熟练,特别是练拳架,首先姿势要正确,拳套要联贯熟练,并和呼吸配合好。然后在推手、散打中进行试用,捉摸每个着法用得上还是用不上,用上了,用劲对不对等。这是前人教太极拳的次序,即首先要懂得每势的着法和变化,不可瞎练,漫无标准地划圈。      ◎懂劲      着法练熟即可逐渐悟出用劲的粘随、刚柔、虚实、轻重以及屈中求直.蓄而后发等道理。现在有些人学推手好谈懂劲,但不研究着法,这是跳班、越级的方法。只追求劲,不讲求着法,往往无从捉摸,不着边际,因为「劲附着而行,劲贯着中」,着法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舍近就远,劲也就随着着法而失去应有的作用。懂劲以后,着法的使用才能巧妙省力。着法和懂劲都要和呼吸自然结合,不属拳法的动作不可能结合呼吸,例如两个吸或两个呼凑在一起的动作就不可能结合呼吸。懂劲功夫愈高,推手时威胁对方的力量也就越大,着法的使用也更能得机得势。懂劲主要是从推手实践中悟出来的,只练拳不练推手,对懂劲是谈不上的,想象出来的懂劲,一接触实际就不行。      ◎阶及神明      「阶及」意即逐步上升,亦即台阶、梯子须一步一步地爬上去。「神明」意即神妙高明,随心所欲,形成条件反射,熟能生巧。「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句话,总的意思就是踢、打.跌、摔、拿等着法熟练后,逐渐悟出「劲贯着中」的技巧,掌握「劲」这个总钥匙,不求用着而着法自然用得巧妙,最后达到「妙手无处不混然」的程度。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用力」系指练功夫,不是指用力气。全句意为:「不经过勤学苦练,就不能豁然贯通(忽然完全悟解)」。坚持练拳推手,钻研拳理,会有好几次「豁然贯通」,功夫是没有止境的,青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各有一次或多次对拳理的「豁然贯通」,通过向有经验的师友学习、交流和反复研究拳理,功夫才能练到自己身上,对疗病保健,增强体质才有帮助。      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的传统套路有陈、杨.武、吴、孙等五式,陈式还有老架.新架和赵堡架三种,都是讲究每势的着法的,传统套路都有这种讲究着法、运气的特点。懂得着法,拳套才容易练正确,不致练得千奇百怪,也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好,「气与力合」,疗病健身的效果较高,又可节省练拳的时间。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意为头顶要轻轻领起往上顶着,便于中枢神经安静地提起精神来指挥动作。关于气沉丹田,说法不一,这里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吸时小腹内收,隔肌上升,胃部隆起,肺部自然扩张,呼时小腹外突,隔肌下降,胃部复原,胸廓自然平正。身心兼修,内外并练,着重在内壮,这也是被称作「内功拳」的太极拳的一个特点。      「气沉丹田」不可硬压丹田,也不可一味「沉气」,而要「气宜鼓荡」,并且练拳时的腹式呼吸只能用逆式,不能用顺式。顺式是吸气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内收,结合在拳套内就只能始终「气沉丹田」,有降无升,所以一定要用逆式。如果用顺式腹式呼吸,对练拳推手都是无益的,因为攻的动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力,必须气沉丹田,劲才能往前发,那能有劲要往前发,而呼气时小腹卸内收之理?逆式深呼吸是引进时吸气,小腹内收,发劲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内功拳种的形意.八卦.南拳、内家拳,都是用腹式逆呼吸的。      王宗岳高度概括了太极拳的理论(那时只有陈式太极拳一种,没有流派),对呼吸运气,只讲了一句「气沉丹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基本上概括了太极拳对立身中正.松静自然地运气练拳和推手的要求。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不偏不倚」是说身体姿势不要歪斜而失去中正,不偏是指形体上、神态上都要自然中正,不倚是不丢不顶,不要依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平衡,而要中正安舒,独立自主。      「忽隐忽现」是说行气运劲要似有实无,忽轻忽重,虚实无定,变化多端,使对方难于适应,顾此失彼。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承上文,既要做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还要做到,对方从左方用力攻来,我左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如对方从右方用力来攻,则我右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也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这就是不犯双重之病。练到处处能虚而化之,虚而引之,就是棋高一着,从而使对方缚手缚脚。「虚」和「杳」都是不可捉摸的意思。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弥」字作「更加」解释。我运用粘化划弧的引进落空的方法,对方往上进攻,我高以引之,使有高不可攀,脚跟浮起,凌空失重的感觉,如对方往下进攻,我低以引之,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的感觉,若对方前进,我渐渐引进,使其摸不到我身上,有进之则愈长而不可及的感觉,经我粘逼进攻,对力越退越感觉不能走化。这四种情况都是粘走相生,不丢不顶,我顺人背,我得机得势,彼不得机不得势而出现的。      上述推手技巧只要认真实践,人人都可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这种推手技巧可说是无止境的,因之可说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健身防身的技术。推手双方功力相等,不容易发挥出这样的技巧,如果差距大了(例如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技巧等相差大了),这种高级技巧就会显示出来。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这是形容触觉、内体感觉的灵敏度极高,稍微触及,便能感觉得到,立即走化。功夫练到技术高了,便能做到一根鸡毛,一只苍蝇或一只小虫轻轻触及人体任何部位,都能感觉得到并立即有行动对付,在推手时,便能做到他不知我,我能知他。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这句说明王宗岳是唯我独尊的。他生于二百多年前,那时,中国武术家还认为近身搏斗技巧在战场上还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这种拳术技巧的门派是很多的,它们虽然姿势动作不一样,但不外乎是力大打力小,手脚快打手脚慢。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所谓有力打无力,大力胜小力,手快胜手慢,都是先天赋有的本能,不是学出来的,看来,这两段话,有宗派观点,有形而上学的论点。说其它拳种是旁门,而自己是正门,是正宗,这确是宗派观热。      力大胜力小,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一种规律,但力量和速度也不是先天自然之能,也需要学习锻炼才能加大力量,加快速度。因此,「非关学力而有为也」这句话是错误的。      太极拳从名字的含义来讲是有柔有刚,有轻有重,有快有慢,既要栋习「四两拨千斤」,又要练习「混身合下力千斤」,所以单纯强调一方面,就有片面性,就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了。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察《打手歌》里有「四两拨千斤」一句话,显然不是用大力来胜人,看到年纪耄(意为七,八十岁)或耋(意为八、九十岁)的人还能应付众人的围攻,取得胜利,可是老人体力比较差,动作此较迟钝,还能御众取胜,说明快也不一定能取胜。      过去认为《打手歌》是王宗岳的作品,有人从拳论中「察四两拨千斤」之句的察字来判斯《打手歌》是王宗岳以前人的作品,这是很对的。后来核对了陈家沟原有的四句《打手歌》,才断定现在六句的《打手歌》是经过王宗岳修订的,这四句话是强调小力胜大力的技巧作用。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始终保持平衡,身法端正,要像平准一样,身手圆活似车轮旋转,不但不受来力,还能把来力抛出去,无论来力多么重大,要粘着走化,不要顶抗,如果粘着处放松走化不受力,这叫做「偏沉」,能做到偏沉,就能顺随,使对方有力也不得力,有力无处用,推手时要避免两方相抗,如果两方相抗,不能够「偏沉则随」,动作就会滞钝,结果还是力大者胜力小者。      ○每见数年钝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常常见到勤练太极拳推手多年的人,不能很好领会懂劲和粘随走化的道理,往往不能制人,反而被人所制,这都是用力顶抗,犯了双重之病而不自觉所致。      王宗岳这段话是在二百年前讲的,那时候太极拳不作为老弱病人练的拳,而是体格强壮者练的拳,他们不懂双重之病,不能制人,大都为人所制。而现在练推手的大都是力量不大的人,基础薄弱的人,加上不懂双重之病,不懂着法,难怪有些练摔跤的人或练拳又硬又快的人说一般练太极拳的是豆腐架子。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要避免这个「用力顶抗,不能走化」的毛病,就要懂得阴阳的变化,阴指柔、虚、轻、合、蓄势、吸气等,阳指刚、实、重、开、发劲、呼气等。      粘逼中随时可以走化,所以粘也是走,走化中随时可以转化为粘逼,所以走也是粘。有开有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有虚有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虚实、刚柔、开合,变化灵活,才可以使对方顾此失彼,不知所措,应接不暇,处处被动。      阳刚不能离开阴柔,阴柔不能离开阳刚,有阴有阳,有虚有实,有柔有刚,阴阳相济,虚实互变,柔刚错综,才算是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懂劲以后,粘走相生,越练越细巧精密,一面实践,一面多思考,常常默想捉摸其中道理,学思并用,就能逐渐做到从心所欲,身手更为轻灵,威胁力更大,搭手即能判断对力力量的大小、长短、动向、快慢,依着何处即从何处反击。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推手本来是舍己从人的技巧,顺应客观规律,不自作主张,如果自作主张用固定的手法,逆客观规律,必然会出现丢、顶、硬撞,不能引进落空,反而引进落实,造成失败,这是多误于舍近求远。差之毫厘,结果是谬之千里,练拳、推手也是这样,学的人要详细辨别这个道理。         
13,260
艺藏
武术
太极拳论-清-陈鑫
陈鑫太极拳论 ◎心静身正,以意运动 ◎开合虚实,呼吸自然 ◎轻灵圆转,中气贯足 ◎缠绕运劲,舒畅经络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着着贯串,势势相承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运柔成刚,刚柔相济 ◎先慢后快,快而复慢 ◎窜奔跳跃,忽上忽下 ◎刚柔俱泯,一片神行 ◎培养本元,勤学苦练 太极拳总论 太极拳拳谱 太极拳经谱 太极拳推原解 用武要言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论官骸十三目 ◎葛手论集录 ◎曷手十六目 ◎揭手三十六病 ◎葛手歌二首 ◎心静身正,以意运动   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太极者,生于无极也。阴阳由微于著,循环无端,即其生生之机也。……打拳上场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此时壹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炎,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  精神贵乎蕴蓄,不可外露圭角。   静以待动。  太和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  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   身必以端正为本。   身法端凝莫侧,收敛精神,另无他诀,心平气和则得。   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含,故不惧他人推倒。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  若兼带俯仰伸缩法,规矩方为完全合一。久练纯熟则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而轻重、虚实、刚柔齐发。   打拳原是备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顺有逆;有偏前,有偏后;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在地上坐,有在空中飞;有束往,有散开;种种身法,不可枚举,皆有中气以贯之。此临时以意会之自知。   身虽有时歪斜,而且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执泥。   间架即有时身法歪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真意其一片缠绵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于硬派。   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气以宰之。   至于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宰乎其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   身法不论大身法转关或小身法过角,以灵动敏捷为尚。   能会此身转移法,神机变化在其中。   打拳心是主。   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   天君有宰,百骸听命。   运用在心,此是真诀。  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   动静缓急,运转随心。   运化全在一心中。   四体从心而运,官骸皆悦以顺从,而要皆以乾坤正气行之也。   心中一物无有,极其虚灵,一有所着,则不虚不灵,惟静以持之,养其诚以至动静咸宜,变化不测。   妙机本是从心发。   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算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算下,裆即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而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之所以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主宰。   或曰:拳之大概即闻命矣,而要打不出神情,何也?曰:此在平居去其欲速之心,如孟子所言,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焉。临场先去其轻浮慌张之气,清心寡欲,平心静气,着着循规蹈矩,积久功熟,然后此中层累曲折,历尽难境,苦去甘来,机趣横生,渤不可遏,心中有情有景,自然打出神情矣。要之此皆人力所能为者,至于无心成化,是在涵养,日久忧游,以俟其自至则得矣。   一片灵机写太和,全凭方寸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在阿。   拳虽小技,皆本太极正理。   拳虽武艺,得其正道(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无往不宜。 ◎开合虚实,呼吸自然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以吾身本有之元气,运于吾身,其屈伸往来,收放擒纵,不过一开一合与一虚一实焉已耳。   一开一合,拳术尽矣。   动静循环,岂有间哉!吾所谓:一动一静,一开一合,足尽拳中之妙。   一开一合妙入微,上下四旁泄化机,纵使六子俱巧舌,也难描写雪花飞。   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   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   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之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   周身一齐合到一块,神气不散,方能一气流通,卫护周身。   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   头直,眼平视,肩与肩合,肘与肘合,手与手合,大腿根与大腿根合,膝与膝合,足与足合,平心静气,说合上下一齐合住,气归丹田,合法皆用倒(逆)缠法。   开则俱开,合则俱合。  至合之时,气必归于丹田。   一开一合,莫非自然。   非但合之以势,宜先合之以神。   合者合其全体之神,不但合其四肢。   一开一合阴阳备,四体(两手两足)殷勤骨节张。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者皆实,此之谓虚而实。   天地阴阳之理,不过消息盈虚而已,故孔子尚消息盈虚。打太极拳亦是消息盈虚。息者,喘息也,呼吸之气也,生长也,故人之子谓之息,以其所生也,因气微,故谓之息。消者,减也,退也。盈者,中间充满也。虚者,中间空也。 ◎轻灵圆转,中气贯足   能敬能静,自葆虚灵。   心身不可使气,轻轻运动。   以灵动敏捷为尚。   且心一虚,则全体皆虚,惟虚则灵,灵足以应敌。   打拳者,手极虚极灵,物有挨着即知,即能随机应之,不惟手,即背面全身尽是虚灵。   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   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   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  所画之圈有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  沿路缠绵,静运无慌。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圈是周身转,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见,故以手转言之。   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   打拳中气所往,人孰能禁!   以浩然之气行之,无往不宜。   心劲一发,而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发,故曰内劲。   内劲何发何行?发于一心,而行于四肢之骨髓,充于四肢之肌肤。   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   中气得十分满足,气势盛足。   拳以中气运行,人乃心服,斯即化成天下。   以引足为止,学者多性躁,未下功夫,先好打人,不知侵到何处,即以何处引击,不拘定格。   中气贯足,物来顺应,物莫能违。   拳家手成,能平其志,自无横气。   中气运到手指头方为运足。   足大指待手气走足后,仍与手一齐合住,此时方可踏实。   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即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中气贯脊中。   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   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   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中气充实于内,而后开合擒纵,自无窒碍。  中气必由胳膊中徐徐运行,不可慌张忽略,顺其当然之则,运其自然,勿令偏倚,而以心气行于两肱之中,是为中气。   其形若止,其意不止,渐渐充其内劲,必使劲由骨缝中充至肌肤,以及指头,待内劲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致自动。   一气运行,绝不停留,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势不可遏。   但凭得周身空灵,一缕中气随势扬。   两人相敌,性命所关,外观诸人,内观诸己,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而一以中气持御之,不失大中至正之道。   以心中之中气运乎四肢之中,是人所不见己,我独知之地,须时时神而会之,久而自明。   顶劲领起来(顶劲:心之中气。领:如提起)顶劲何在?在百会穴,其意些须领住(领是领其全体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就算,不可太过,过则不朋上悬,立不稳当,此是一身关键,中气之所通者,不可不知。中气上通百会,下通二十椎,此处一通则上下皆通,全体之气脉胥通,自无倒倾之弊。脑后二股筋是佐中气之物,二筋之间其无筋处乃中气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即前后任督二脉亦皆是辅吾之中气。 中气最难名,即中气所行之路处亦最难名,无形无声,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即四肢中所运之中气亦即此中气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气。此外不偏,而后四肢之中气皆不偏,虽四体形迹呈多偏势,而中气这流于肢体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   气非有两,其柔而劲者为中气,一味硬者为横气。其为用也,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中气之用,非中气之体。中气之体即吾心中阴阳之正气,即孟子所谓配道义浩然之气也。 ◎缠绕运劲,舒畅经络   凡经络皆有益于拳。   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浑身俱是缠劲,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在左手前,右手后;右手前,左手后,而以一顺合者;亦有左里合,右背合者;亦有用反背劲而往背面合者,各因其势之如何而以自然者运之。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此中意趣,莫割断神气,神气不断,知脉自然流通。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   盖物有对持,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  卫生之本,还气妙诀。能善运气,始能卫其生命。   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朋,处处循规矩,一线启灵明;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   五运六气司变化,武术得之自通神。   任脉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至天突、廉泉止,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下降至人中止。……上身任督以腹背言,……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人能明任督以运气保身,……行导引之术,以为(却病延年)之根本。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即丹田),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无念之发,天机自动。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练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时措碱宜,自然合拍。此言任督之升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气动由肾而生,静仍归宿于肾。一呼一吸,真气之出入,皆在于此。……总之,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此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斜缠顺逆原有定,最耐浅深细究研。究研功夫真积久,一旦豁然太极拳,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混然。   胳膊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此是顺缠法。由骨至肌肤,由肩至指,出劲也。由指至肩倒(逆)缠法,所谓入劲者,引之而来,使敌近于我也。   两腿之劲,皆由足大拇指领起,过涌泉,上缠过外踝,向里缠,斜行而上,过三里,越膝,逾血海,至大腿根,两腿根间谓之裆,即会阴穴也(盖两劲对头是其结穴,此处是腿劲归宿,腰劲稍往下降,降至此腿根撑开,裆劲自圆)。运劲足后跟踏地,渐至趾通谷、大种、外腓以及隐白、大敦、厉兑,实实在在地踏于地上(脚趾脚掌要抠住地,涌泉要虚,不虚则趾不着力,用不上力,是为前后实,中间虚)。   官体之劲,各随各经络运行,无纤悉之或差。   一往一来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自古太极皆如此,何须身外妄营求。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一身必令上下相随,一气贯通。   内外上下必随,其劲不可拂逆。   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说,缺一不可。   上下手足各相随,后往前转莫迟迟。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   上面手如何运,下体足如何运,上下相随,自然合拍。   要手全在手掌,手指领起周身运动,足随手尤其紧要。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中间胸腹随手足运,上下一气贯通,说动一齐动,说止一齐止。   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内外一气流转。   八体(顶、裆、心、眼、耳、手、足、腰)关紧君须记,人力运成夺天工。   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心与身不可使气,轻轻遵住规矩,顺其自然之势而运之。以手领肘,双肘领肩;下则以足领膝,以膝领大股。其要处全在以手足指头领住运行。或问:手足全不用气,何以运动?曰:手中之气,不过仅仅领住肩臂而已,不可过,过则不灵。至于足,较之手稍重而已。 ◎着着贯串,势势相承   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  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  上着下着,一气承接,勿令神气间断。  打拳全在起势,一起得势,以下无不得势。即无敌人徒手空运,亦觉承接得势,机势灵活,故吾谓每一势全在一起,于接骨逗榫处彼势如何落下,此势如何泛起,须要细心揣摩。又全在一落必思如何才算走到十分满足,无少欠缺。神气既足,此势似可停止,而下势之机已动,欲停而又不得停;盖其欲停将停之机,又已叫起下势矣。吾故曰:此时之境,似停不停(不停者,神未足也),不停而停(所停者只一线,下势即起)。   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本势手将起之时,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势,不令割断神气血脉;既承接之后,必思手如何得机得势。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能如此他日与人交手,自能身先立于不败之地,指挥如意。 每势将成,  迹似停,气却不停,必待内劲徐徐运到十分充足,下势之机跃跃欲动,方能上势与下势打通,中无隔阂,一气流行,不但一势如是,拳自始至终,每势之末,皆如是。   接骨逗榫,细心揣摩。   理精法密,条理缕析。   层累曲折,胥致其极。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一身必令上下相随,一气贯通。   内外上下必随,其劲不可拂逆。   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说,缺一不可。   上下手足各相随,后往前转莫迟迟。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   上面手如何运,下体足如何运,上下相随,自然合拍。   要手全在手掌,手指领起周身运动,足随手尤其紧要。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中间胸腹随手足运,上下一气贯通,说动一齐动,说止一齐止。   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内外一气流转。   八体(顶、裆、心、眼、耳、手、足、腰)关紧君须记,人力运成夺天工。   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心与身不可使气,轻轻遵住规矩,顺其自然之势而运之。以手领肘,双肘领肩;下则以足领膝,以膝领大股。其要处全在以手足指头领住运行。或问:手足全不用气,何以运动?曰:手中之气,不过仅仅领住肩臂而已,不可过,过则不灵。至于足,较之手稍重而已。 ◎着着贯串,势势相承   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  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  上着下着,一气承接,勿令神气间断。  打拳全在起势,一起得势,以下无不得势。即无敌人徒手空运,亦觉承接得势,机势灵活,故吾谓每一势全在一起,于接骨逗榫处彼势如何落下,此势如何泛起,须要细心揣摩。又全在一落必思如何才算走到十分满足,无少欠缺。神气既足,此势似可停止,而下势之机已动,欲停而又不得停;盖其欲停将停之机,又已叫起下势矣。吾故曰:此时之境,似停不停(不停者,神未足也),不停而停(所停者只一线,下势即起)。   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本势手将起之时,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势,不令割断神气血脉;既承接之后,必思手如何得机得势。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能如此他日与人交手,自能身先立于不败之地,指挥如意。 每势将成,  迹似停,气却不停,必待内劲徐徐运到十分充足,下势之机跃跃欲动,方能上势与下势打通,中无隔阂,一气流行,不但一势如是,拳自始至终,每势之末,皆如是。   接骨逗榫,细心揣摩。   理精法密,条理缕析。   层累曲折,胥致其极。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问:打拳关键在何处?曰:在百会穴下,自脑后大椎通至长强,其动处在任督二脉。   百会穴领其全身。   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不领则气塌,领过不惟全身气皆在上,足底不稳,病失上悬,即顶亦失于理,扭转不灵,亦露笨象,是在似有似无,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提纲全在顶劲,故顶劲一领而周身精神皆振。  顶劲中气是股正气,心中意思领起即行到头顶上,中气自然领起来,非有物以提之,是意思如此。   拳自始至终,顶劲决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丽,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顶劲领起斜寓正,裆间撑(膝撑开)合(劲合住)半月圆。   中气上自百会场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   顶劲领起来,领顶劲非硬蹬脑后顶间二大筋之谓,乃是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心中一点忽灵劲,流注于后顶,不可提过,亦不可不及,提过则上悬,不及则气留胸中,难于下降,此顶劲式。   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   顶劲上领,浊气下降,中气蓄住入于丹田。   人之一身,以腰为中界,气往上下行,中间以腰为界。   孟子曰:志者气之帅,气者体之充。心如将军气如兵,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清气上升行于手,浊气下降行于足,气皆行到指关乃止,丹田为全体之气归缩处,如兵马屯处,气之上行下行似两橛,其实一气贯通也。   百会穴领其全身,要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气如何上升?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周身之劲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然皆以心宰之,处处皆见太和元气气象。  气归丹田,上虚下实,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   势既成,心平气和,中气归于丹田。   丹田气一分五处,其实一气贯通,上下不可倒塌,一也。心气一领,丹田气上行,六分至心,又一分两股,三分上行至左肩,三分上行至右肩,皆是由肩骨缝中贯到左右指头,其在骨缝中者谓之中气,其形肌肤者谓之缠丝劲;其余四分,亦分两股,二分行于左股,二分行于右股,皆是由骨缝中贯至左右足趾。   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已。若细研之,丹田非气之原,何以独言归此?此不过略言大意而已,若究其原,周身元气皆出肾,肾水足则气自壮;养于胃,胃得其养则气亦壮;藏于肝,肝气一动逆气横生,气不得其平;涵泳于心,心无妄念则心平者气自和;肺主声,实鸣之以心,心机何往,不必声出诸口而心先喻也;壮于胆,胆则无前,气亦随之;运于脾,是经多气少血,闻声则动,动则运化不已,心一动脾即动矣。佐以大肠,大肠多气少血,且为传道之官;又辅以小肠,小肠在前脐上,后附脊,滓秽不存,浊气去而清气来矣。以上经络,皆有益于拳,故乃之。若专言肾,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是经少血多气,藏精于志,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肾有两枚,枚各两系,一系于心,一上通于脑,气之所生,实始于此,归宿必归到此。至于命门,实两肾之间气所出入之门,故曰命门。   命脉者,肾也,中气之所由来也。动则出,静则入。有定而无定,言不时变易势,故阴阳二气变易亦无定。  出肾入肾是真诀。   跨虎势定式:腰以上背后魄户、膏肓向胁前合,胸前左右胁第一行渊液、大包属三焦,二行辄筋、日月亦属少阳三焦,三行云门、中府、食窦、胸乡属肺与脾,四行厥阴、期门、天池属肝胆,五行阳明大肠缺盆、气户、梁门、关门属肠胃,第六行少阴腧府、神藏、幽门、通谷属心肾,中一行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 左右胁由渊液、大包以至幽门通谷两边,皆向玉堂、膻中合住,左右各胁皆相呼应,此左右胁腰以上之式。 腰以下左右气冲、维道皆向气海、关元、中极合住,此左右软胁下式。   何谓闪通背?以中气由心下降过脐到丹田,复由丹田与任脉逆行而上越脐,越上脘、华盖、天突、廉泉至承浆(下嘴唇),督脉接住逆行水沟、人中、素骸(鼻准),越神庭、上星、颅会、前顶以至百会,下降越后顶、强门、脑户、风府、哑门、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绪、脊中、悬枢、命门、阳关、腰俞,以至长强(皆脊背俞也是),再至会阴极矣(是前任脉,后督脉下面两脉起端处)。中气由百会下通长强、会阴,是谓通背。闪者,如人搂住后腰,前面腰向前猛一弯,头与肩往下一栽,后面长强与环跳(即大腿外骨)往上用力挑其小腹,往上一翻,敌自手散开,颠倒从吾头上闪过前面,仰跌吾前矣。此之谓闪通背。   通背如何?当头与肩往下栽时,屁股往上一挑,则督脉从长强穴逆行而上通百会,以至人中,任脉接住下行以至丹田,是引阳入阴一周也。右手从裆涉起,任脉即从丹田逆行而上以至承浆穴,右手随身逆转,手到下,督脉从人中逆行过顶后,由大椎顺行而下,复至长强,是由阴附阳又一周也。待右足退行到左脚之后,右手从下涉起到上,则督脉又自长强逆行而上已至头顶百会矣。是督脉上运已大半圈,待下势以演手捶合住,则督脉由百会下至人中穴,任脉由承浆下行以至丹田,是三周也。以通背一势,而督脉上下来回三过其背,是之谓通背。 右手由头至裆是顺缠法,由裆涉起转过身来手到下,复由下涉起到后之上,以至下势演手捶,皆是逆缠法。   演手捶势:此势右足后蹬用劲,劲由后踵逆行而上,至委中,再上行过意舍、魂门、神堂、膏肓、魄户,至肩额,再由肩额下行入小海,分入手三里,下行合谷(二指)、中渚(四指)、腕骨(小指),以至四指之第三节。右足之劲用逆缠法,由下逆缠而上,至会阴,斜入意舍,直到肩额,复用逆缠法缠至捶头,手背朝上,为合劲。督脉逆行而上,由长强上过百会,下至人中,任脉由承浆接住,下行入丹田,前后转一周,以助右拳之劲。且顶劲之领,亦全凭此督脉。右膝右前往里合住劲。胸中要虚,惟虚则灵,劲向前合。腰劲下去,屁股向上翻,则前面气海、丹田与裆中自然向前合住劲,裆不合则下体足底皆不稳,不虚则左右旋转不灵,故必向前合住劲,兼以虚圆。 演手捶五官百骸之劲,皆聚于捶。 演手者易于前贪,不知前贪太过,不惟左右易揭起来,且左右旋转不灵,易于失败,故宁欠一二分,断不可过界一厘,此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过之故也,演捶者戒之。 ◎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胸要含住劲,又要虚。   胸要虚含如磬。   胸如鞠躬向前微弯,四面包涵住。   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磬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   平心静气,勿使横气填塞胸中。   胸要含蓄,气降丹田,无留横气于上。   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   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虚含住,不可令横气横于胸中。   胸亦随手转圈。   (白鹤亮翅势)胸间劲亦若随住右手与左手先从右向下,向左而上至右,绕一大圈。   胸中内劲如太和元气转圈。   太和元气运胸中,一动一静合轻重。   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且松肩不是单肩,骨节开则肩自松下。   肩塌下,不可架起来。   转圈机关,全在于肩,故肩中骨缝,宜令开张。   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   肩额、肩井、扶突,皆松下。   肩膊头骨缝要开,始则不开,不可使之强开,功夫未到自开时心说已开,究竟未开;必攻苦日久,自然能开,方算得开。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此肱之枢纽,灵动所关,不可不知。   两肩要常松下,见有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已上泛,听其上泛,泛毕即松。不松则全肱转换不灵。故宜泛则泛,宜松则松。每势毕,胸向前合,两肩彼此相呼应。此两肩式。   俯肩一靠破铜墙。   两肘当沉下,不沉则肩上扬,不适于用。   肘尖向下……膝盖与肘尖上下相照。   肘在前后、左右、上下,要呼应合住劲。 ◎运柔成刚,刚柔相济   打拳以鼻为中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各足随各手动之。心身不可使气,轻轻运动,以手领肘,以肘领臂,手中之气仅仅领起手与臂而已,不可过,过则失于硬。上体手如何运动,下体亦随之,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皆随,此为一气贯通。裆劲要开要虚,裆开然后心气发动。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欲刚先柔,欲扬先抑。   世人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殊不知自用功以来,千锤百炼(百炼此身成铁汉),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但就其外而观之,有似乎柔,故以柔名之耳,而岂其然哉?且柔者,对乎刚而言之耳。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第可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其为功也多,故其成也难。   阴阳互为其根,不可分为两橛。   克刚易,克柔难。   柔能克刚,以退为进者,坤道也;坤错乾,乾,刚也。坤至柔而动也刚。此拳外面似柔,其实至刚。   故拳术以柔克刚,因而中也。   打拳何尝不用气,不用气则全体何由运动?但本其至大至刚之气,以直养无害焉已耳。   一阴一阳,要必以中峰运之,中峰者,不偏不倚,即吾心之中气(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所谓浩然之气也。   此气行于手足中,不刚不柔自雍容。   浑灏流行,自然一气,轻如杨花,坚如金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侔乎山立。  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   胸中一团太和元气,充周四体,至柔至刚,实备乾健坤顺之德。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寻;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皆具,是谓:阴阳合德。   运动似柔而实刚,精神内藏而不露,此为上乘。  坤至柔,而动也刚。  柔顺济以刚直。   乾刚坤柔,阴阳并用,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阴阳互用,天道所藏,动静无偏,乃尔之强。   久练纯熟,则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而轻重、虚实、刚柔齐发。   任人四面来侮,此身全仗虚灵,官骸无所不顾,……任尔奸巧丛生,自是刚柔素具。   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为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也,……虽曰拳为小道,而太极之大道存焉。……后之人,事不师古,不流于狂妄,即涉于偏倚,而求一不刚不柔,至当恰好者,以与太极之理相吻合者,盖亦戛戛乎其难矣。   虞廷执中,孔门一贯,此外无余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动,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抖、空、朋、履、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先慢后快,快而复慢   由起至止,须慢慢运行,能慢尽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灵到十分,惟能灵到十分火候,斯敌人跟不上我,反以我术为奇异,是人之恒情也,殊不知是先难之功之效也。   每著之中,五官百骸顺其自然之势,而阴阳五行之气运乎其中,所谓:‘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此即太极拳之本然。   练太极拳之步骤有三层功夫:第一步,学时宜慢,慢不宜痴呆;第二步,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第三步,快后复缓,是为柔,柔久刚自在其中,是为刚柔相济。(此一则为陈复元语) ◎窜奔跳跃,忽上忽下   青龙出水是直进平纵法,左足随右足向前飞纵,裆中会阴、长强劲随顶劲上提,前纵如灵猫扑鼠,纯是精神,又虚又灵。   引蒙:指裆捶下紧接青龙出水,二势夹缝中先将右肩松下,右半个身随之俱下,下足再泛起来往前纵,其未纵时右手捶如绳鞭穗欲往前击,先向后收,然后从后翻上向前绕一大圈击去,身亦随之前纵。其纵之诀,前面手向前领,后面右足之隐白、大敦、厉兑、窍阴、侠溪,皆用劲。劲由足底过涌泉至足踵翻上去,逆行而上,窬委中、殿门、承扶、环跳,斜入扶边,上行越魂门、魄户,至附分,再斜上行,由曲垣窬小海,斜入支沟、阳池,沿路翻转。将手展开,束住五指,右手领身纵向前去,左脚用力往下一蹬,随右手皆至于前,左手亦随身至前,脚落地后左手落于右乳前停住。   内劲:右半身皆用右转劲(右转即顺转,从里往外转),右手用缠丝劲由腋上行,从里向外斜缠至指肚,右足亦用缠丝劲顺缠至大腿根,上行与扶边相会,一齐上行至附分,分行至腋,斜缠至指肚;左手左足须用倒转劲,而后才能随住右手右足转圈前纵之,本全由于心,心劲一提,上边顶劲领住,中间丹田劲发,上行偏于右半身,下边两足,右足用跃法,右足掌用力后蹬;未纵以前,全是蓄劲,聚精会神,团结其气;方纵之时,纯是向前扑劲,一往直前;右手带转带进,如鹞子扑鹌鹑、苍鹰捉狡兔一样,其志专,其神凝,其进速,其气(气即魄力)稳。玉女穿梭平纵身法,此亦平纵法,愈远逾好,要皆本自己力量为之,必得优游气象,勿露努张之气方好。   其内劲发源最远,由仆参逆行而上,逾背后至附分,以至右指。   玉女穿梭是顺转平纵法。……其进如风,……手法、步法、转法,愈快愈好,……上虽凭手,下尤凭足,足快尤显手快之能,……自起势以至终势,右手足虽是顺缠法,而周身法皆是倒转劲,连三赶进,皆是进步。至于内劲,自顶劲以至足五趾,法皆与前同,始终以右手右足为主,而以左手左足佐之。右手顺转,左手必是倒转,缠丝劲即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右手以转大圈为式,功久自然小方好。   此势是大转身法,上承野马分鬃下来,右手趁其在下之势,不容少停,即以右手用缠丝劲从下握上,沿路斜形飞风向东去,指如钢锥,亦全赖右足在后随住右手,亦用顺缠丝劲就住上势,大铺身法,尽力向东连进三大步,方够一大圈约八、九尺许。尤在顶劲提好,裆劲不得满足,身随右手如鸷鸟疾飞而进,莫能遏抑,步落粘地即起。   玉女穿梭已成之式,似与揽擦衣大同小异,然其实大不相同,彼则身不转动,专心运其右手右足,其气恬,其神静;兹则连转身带运手足以防身御敌,且以快为事,故其气猛,其神忙,非平素实有功夫,临事以气贯其上下全体者,不能获万全。何也?盖以出入广众之中,以寡敌众,旁若无人,惟天生神勇,其胆正,其气刚,其练习纯熟,故披靡一切裕如也。   转引转击出重围,宛同织女弄织机,此身直进谁比迅,一片神行自古稀。   二起腿是上跃法,……何谓二起,左右二脚相继一齐离地四、五尺而跃起也,故名踢二起。……然必左足先用力狠上踢,而后右脚始踢高,脚面要平,二起纯是用全体升提法,身法心劲往上一提,全身精神振奋,皆往空中耸跃,右足能高头顶方合式。身随顶劲用力往上纵,愈高愈好,有纵过头顶者,非身轻力大不能。……上身向上纵,下身愈得用力随之上纵,其纵之法,必左右足用力先往下一蹬,足蹬愈重,则身起愈高。   心劲一领起来,而五官百骸皆随之而起。   二足连环起,全身跃半空。   中气提来膂力刚,连环二起上飞扬。   何谓跌岔?身从空中跌下,两腿岔开,方为跌岔。此图左腿展开,右腿屈住,此为单跌岔;以双跌岔非用纵法不能起来,不若单跌岔只用左足踵往前一合,右膝往外一开,右足踵用力一翻,即遂起遂落,较之稍易,故用之亦能制胜;且今之拳家皆如此,姑从之。   跌岔与二起回顾照应,二起从下而上,飞向半空;此则由半空而下,两腿着地。天然照应,不做牵合,此古人造拳法律之严如此。   上惊下取君须记,左足擦地蹬自利。   不是肩肘能破敌,一足蹬倒凤凰台。   若非此身成铁汉,掷地何来金石声。   解围即在一蹬中,非有大功夫,不能以一足胜人也。   蹬一跟:吾以左脚踢敌,敌以右手捋住吾脚,欲扭转吾脚,令吾疼痛扑地,或上提吾脚欲吾全身离地而后颠起打之。吾即顺势倒转两手捺住地,而以右足顺住左腿逆行而上,蹉敌人搦吾左脚之右手,难即解矣。或又以敌人搦吾左脚,吾即以右脚蹬敌人右肘尖或蹬其手节,皆可解之。此是蹬一跟之大略。   人来蹬吾,吾即以左脚往后退一步,以防蹬吾鸠尾与承浆以下至咽喉。   然慎之于蹬之之时则已晚,不若慎之于上势将踢之时,视其可踢则踢之,不可踢则不踢,不可妄用其踢也。   即有隙可乘,踢贵神速,不贵迟缓;贵踢关紧穴俞,不贵踢宽髀厚肉不着痛痒处,此要诀也,踢者须知。   野马分鬃势:两手握地转如飞,中间一线贯无倚。两手擦地而上,上下全体皆能顾住;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两手如两个圆环,互相上下,更迭而舞,其刚莫折,其锐无比,其转无间,故能御敌。   铺地锦势与跌岔相呼应,跌岔悬空直下,右脚跺地如金石声,以跺敌人之足,左足蹬人臁骨,可破其勇,右手展开胳膊握地而上,左手前冲以推敌人之胸;此则以髀股后坐坐人之膝,右手拳屈有欲前击意,左腿展开如不得胜,两手右向捺地,用扫堂鞭以扫群敌下臁,则难自解。此以同类相呼应者如此。又与金鸡独立相呼应,金鸡独立左腿竖起,此则左腿横卧,金鸡右膝膝人,此亦以右膝屈住,金鸡独立左手下垂,右肱向上伸,此则右手屈住,左手向上冲,故以上下相呼应。又与二起相呼应,二起身飞半空,此则身落地面,故亦以上下作呼应。   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高擎低取,如愿相偿。……上行下打,断不可偏,声东击西,左右威宣。……横竖颠倒,坐立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宰乎其中)。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忽上(手足向上)忽下(手足向下),或顺(用顺缠法,其劲顺)或逆(用倒转法,其劲逆)。   倒卷肱是退行以避左右;白鹤亮翅是右引左击,兼上引下击法;搂膝拗步是六封(上下,前后,左右皆封住门),四避(四避是东西南北四方令人无隙可攻);闪通背是前闪(后往前闪)、后滑(是后面捺不住,强捺则滑而跌之)进击法;揽擦衣与单鞭皆是一引一进(此进字是进而击之)法;运手是左右一引一进击法;高探马是左肱背折肘法;左右插脚是下体前攻裆法;中单鞭是左右上下手足并击法;击地捶是攻下法,身后兼滑跌法,诀窍以两腰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关键枢纽,关键上下皆是倒转劲,身带侧棂住,右后胁向上,左后胁向下,裆劲下好,足踏稳,人遭著背后,身即扭转,愈速愈好,能遵足法,则人身一滑跌倒矣。踢二起与踢一脚、蹬一跟是倒转大转身法,兼以两足上攻法(手当足用,足当手用也);演手捶、小擒打是前攻克上下法;抱头推山是逆转(谓身也)进推法;单鞭是顺转(顺转也是谓身法)左右引击法。   以上数十势是以一人敌数十人大战也;至于避敌之法,不越上下两旁,哪面紧先解哪面围;一齐来者,中气一动,即令一齐皆散,非有功夫不能。 (附注:以上所提各拳式,均是陈式老架的拳式,录之以供参考) ◎刚柔俱泯,一片神行   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见;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互运,无端可寻。   太极理循环,相传不计年,此中有精义,动静皆无偏……开合原无定(活泼泼地),屈伸势相连(却有一定)。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天地为父母,摩荡柔与刚,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寻常。乾坤如橐龠,太极一大囊,盈虚消息故,皆在此中藏。至终复自始,一气运驰张,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   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终而复始,始而复终,惟始与终,循环不穷。   太极不过阴阳之浑沦耳。……泯然声臭之俱无,纤巧悉备者,化工也。浑乎雕刻之不作。   一来一往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   天机活泼,浩气流行,动静缓急,运转随心。……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纯乎天则打拳皆随天机动宕,莫非自然而然,活泼泼地,太极原象,皆从吾身流露。   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   至虚至灵,一举一动,俱是太极圆象。   圆转自如,浑浩流行,绝无滞机,每势完仍归到浑然一太极气象,绝无迹象可寻,端绪可指。   打拳熟而又熟,无形迹可拟,如神龙变化,促摸不住,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技至此,真神品矣。太极之理,发于无端,成于无迹,无始无终,活盘托出,噫!观止矣!拳虽小道,所谓即小以见大者,盖以此拳岂易言哉!   故吾身之运行或高或低,或反或正,且忽迟忽速,忽隐忽现,或大开而大合,忽时行而时止,莫非一片灵气,呈于色象,真如鸢飞鱼跃,化机活泼,善观拳者必不于耳目手足之鼓舞于迹象间者深嘉赏也。故学者必先研其理,理明则气自生动灵活,非气之自能生动录活,实理使之生动灵活也。知此而后可与言内劲。如第以由内发外者为内劲,此其论犹浅焉者也。   诚于中,形于外,千变万化自无穷,火候到纯青,法密理精,浑身轻灵,左右拿出应应应。   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浑沦,虚灵具一模万象藏五蕴,寂然不动若愚人,谁知道,阴阳结合在此身。任凭他四面八方人难近,纵有那勇猛过人,突然来侵,倾者倾,跌者跌,莫测其神;且更有去难去,进难进,如站在圆石头上立不稳,实在险峻,后悔难免陨。岂有别法门,只要功夫纯;全凭者,一开一合,一笔横扫千人军。?br>   太极阴阳真造化,鸳鸯绣出从君看。   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无处不浑然,任他四周都是敌,此身一动悉颠连。我身无处非太极,无心成化成珠圆,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一气旋转自无停,乾坤正气运鸿蒙,学到有形归无迹,方知玄妙在天工。 ◎培养本元,勤学苦练   心为一身之主。  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用功各因自己力量运动,其遍数一遍可,十遍亦可,不拘遍数;有力尽管运动,无力即止,不必强为运动,以致出乎规矩,惟顺其自然则得矣。   每一势拳,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经现身说法,甚觉容易,所难者工夫,所尤难者长久工夫。谚有曰:‘拳打万遍,神理自现’信然。   空耍拳势,原无定格。……平居耍拳,不可不守成规,亦不可拘泥成规,是在学者能善用其内劲。至于形迹,或为地势所限,随其地势斟酌运有可也。   自初势至末势,所图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于无形,而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而后可以言拳。可见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机流动,活泼泼地触处皆拳,非世之以拳为拳者比也。此是终身不尽之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所图之势皆太极中自然之机。……千变万化,错综无穷,故终身行之不能尽。学者勉之。   拳当功力既熟,端正恭肃,敬其所事,不敢自满。……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   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规矩者,方圆之至也。以之诲人是则大匠所能也,至于巧,大匠不能使,惟在学者。苟至于巧,则是遵规矩而不泥规矩,脱规矩而自中规矩。而要志不可满。谚有曰:‘天外还有天,一满即招损。’   或者曰:‘此拳不能打人。’不能打人只是功夫不到,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造到其波动我内之境,不遇敌则已,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孰能当之。   今之学者未用功而先期效,稍用力而期成,其如孔子所谓先难后获何?问:工夫何以用?必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铺助长也而后可。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问:得几时?小成则三年,大成则九年,至九年之候,可以观矣。抑至九年之后,自然欲罢不能,蒸蒸日上,终身无住足之地矣。神手复起,不易吾言矣。躁心者其勉诸。   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吾谓此艺无甚奇,自幼难以打到老。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觉多烦恼。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有能一日用力寻,阴阳消长自有真。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循序渐进工夫长,日久自能闻真香。只要功久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此是拳中真正诀,君试平心细思量。   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无懈,妙理循环自然通。 太极拳总论 陈鑫 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 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 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妙手一看一太极,空空迎化归乌有。 太极拳拳谱 陈鑫 中气(即太和之元气,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贯足, 精神百倍(十年用功,十年养气),临阵交战,切忌先进; 如不得已,浅尝带引,静以待动,坚我壁垒。 堂堂之阵,整整之旗,有备无患,让彼偷营; 一引一进,奇正相生,佯输诈败,反败为攻。 一引即进,转(转者,从引而忽转之。)进如风,进至七分,疾速停顿。 兵行诡计,严防后侵(前后皆是敌人), 前后左右,俱要留心。进步莫迟,不直不遂,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忽上(手足向上)忽下(手足向下), 或顺(用顺缠法,其劲顺。)或逆(用倒转法,其劲逆), 日光普照,不落边际(以上是敌侵我)。 大将临敌,无处不慎,任他围绕,一齐并进;斩将搴旗,霸王之真。 太极至理,一言难尽,阴阳变化,存乎其人,稍涉虚伪(学思并用,须下实在功夫), 妙理难寻。(拳法有经有权,生机无穷,变化由我,不待思索。) 太极拳经谱 陈鑫 太极两仪, 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 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 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 或收或放,忽弛忽张, 错综变化,欲抑先扬。 必先有事,勿助勿忘。 真积力久,质而弥光。盈虚有象,出入无方, 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宾主分明,中道皇皇。 经权互用,补短截长。神龙变化,储测汪洋? 沿路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不先不後,迎送相当。前後左右,上下四旁, 转接灵敏,绕急相将。高擎低取,如愿相偿。 不滞於迹,不涉於虚。至诚运动,擒纵由余, 天机活泼,浩气流行。佯输诈败,制胜权衡, 顺来逆往,令彼莫测。因时制宜,中藏妙诀, 上行下打,断不可偏。声东击西,左右威宣。 寒往暑来,谁识其端?千古一日,至理循环, 上下相随,不可空谈。循序渐进,仔细研究, 人能受苦,终跻浑然。至疾至迅,缠绕回旋, 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日中则反,月满则亏。敌如诈诱,不可紧追, 若逾界限,势难转回。况一失势,虽悔何追? 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 如让他人,人立我跌,急与争锋,能上莫下; 多占一分,我据形胜,一夫当关,万人失勇。 沾连粘随,会神聚精,运我虚灵,弥加整重。 细腻熨帖,中权後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来脉得势,转关何难?宜中有虚,人己相参; 虚中有实,孰测机关?不遮不架,不顶不延, 不软不硬,不脱不沾,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 只觉如风, 摧倒跌翻,绝妙灵境, 难以言传。 试一形容:手中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 宜重则重,如虎下山。引视彼来,进由我去; 来宜听真,去贵神速。一窥其势,一觇其隙, 有隙可乘,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难再得! 一点灵境,为君指出。至於身法,原无一定, 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 前俯後仰,奇正相生。迥旋倚侧,攒跃皆中. 千变万化,难绘其形。气不离理,一言可罄,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用力日久,豁然贯通, 日新不已,自臻神圣。浑然无迹,妙手空空, 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太极拳推原解 清同光时期陈鑫 太极拳者,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者也。然其理实根乎太极,而其用不遗乎两拳。且人之一身,浑身上下都是太极,即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其枢在一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能敬而静,自葆虚灵;天君有宰,百骸听命。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百会、中极,一体管键。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手眼为活,不可妄动。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直养无害,充塞天地,配义与道,端由集义,浑灏流行,自然一气。轻如杨花,坚如金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伴乎山立。进为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理精法密,条理缕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变化犹龙,人莫能测,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内以修身,外以制敌。临时制宜,只因素裕。不即不离,不沾不脱,接骨斗笋,细心揣摩,真积力久,升堂入室。 用武要言 陈鑫 要诀云: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粘而游,或连而随,或腾而闪,或折而空,或而,或挤而捺。 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远不发肘,近不发手,无论前後左右,一步一捶,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击,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出遇众围,如生龙活虎之状,逢击单敌,以巨炮直轰之势。 上中下一气把定,身手足规距绳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活。古人云:能去,能就,能刚,能柔,能进,能退,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 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後可言拳术也。 要诀云: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战斗篇云:击手勇猛,不当击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类似鹰鹤下鸡场;翻江拨海不须忙,单凤朝阳最为强;云背日月天交地,武艺相争见短长。 要诀云: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介开其理妙如神。 古有闪进打顾之法: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古人云: 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 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奇神。 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袭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 左过右来,右过左来;手从心内发,落向前落。 力从足上起,足起犹火作。上左须进右,上右须进左,发步时足根先著地,十指要爬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去时撤手,著人成拳, 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身为主宰;不贪,不歉,不即,不离。 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 战斗篇云:不拘提打,按打、击打、冲打、膊打、肘打 胯打、腿打、头打、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退涉打、截气打、借气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总要一气相贯。出身先占巧地,是为战斗要诀。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 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 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发身:要鹰扬猛勇,泼皮胆大,机智连环。 勿畏惧迟疑;如关临白马,赵临长板,神威凛凛,波开浪裂,静如山岳,动如雷发。 要诀云:人之来势,务要审察,足踢头前,拳打膊乍,侧身进步,伏身起发。 足来提膝,拳来肘发,顺来横击,横来棒压,左来右接,右来左迎,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 拳打上风,审顾地形,手要急,足要轻,察势如猫行。 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齐到始成功。 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敌如摧草。 战斗篇云:善击者,先看步位,後下手势。 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协并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打只在一寸间。 要诀云:操演时面前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 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来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入,步要过人,头须仰起,胸须现起,腰须坚起,丹田须运起,自顶至足,一气相贯。 战斗篇云: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 先动为师,後动为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 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 一而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行。 时时操演,朝朝运化,始而勉强,久而自然。 拳术之道学,终於此而已矣。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陈鑫 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於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於硬,故以为软手。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档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後合住劲,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至於手中,其权衡皆本於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其为道岂浅鲜哉! 陈鑫关于官骸十三目的语录 ◎头   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   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   至于头,耳能听敌来之声,眼能视敌发之色,头能前后左右触之,且左右手又能上行助之。 ◎眼   其精神在何处?曰:在眸子。心一动则眸子传之,莫之或爽。   运行根于一心,而精神看于眼目,眼目为传心之官,故眼不旁视,足证心不二用。   眼神尤为紧要,当随主要之手运行,不可旁视,旁视则神散,志亦不专。   手眼为活,不可妄动。   眼神注于(主要)手中指,不邪视。   眼看住前手中指,中指的也,故必视此,不可旁视令涣散无着。人之一身,运用全在一心,而传神全在于目,故必凝神注视。揽擦衣势右手为主,左手是宾,右手发端,眼必视之,眼随右手而行,至右手停止,眼必注于右手中指甲,五指肚要用力,此前后手运毕归宿处,故必用力。此时运动手似停止而其运动之灵气实不停止,一停止则其气息矣,即与下一势隔阂。此即天地阴阳运转不息,曾二气之在吾身独可息乎哉!惟不息故气越运越实,至运到十分满足,则下势即发起,此即阳极阴生,阴极阳生之意。   目能眼光四射。   目平视前,光兼四射。   眼睛顾视左右,要快。   收视返听,含光默默。 ◎耳   耳听身后兼左右。   耳听身后,防敌暗算。   敌人之来,必先有风,急者其风大,缓者其风微,即无风亦必有先兆,敌在前目能视之,其或在右、在左、在身后,是即先兆,……惟凭耳听心防。   耳听左右背后,恐有不虞侵凌,人有以后来者,必先有声音,可闻其声音。有声自与无声不同,故心平气静,耳自聪灵。 ◎鼻、口   呼吸顺其自然。   调息绵绵。   心息相依。   打拳以鼻为中界。   口唇轻闭,舌尖轻抵上颚。 ◎项   项竖直不可硬。   项要端正竖起,如中流砥柱,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至倒塌方得。   项要灵活,灵活则左右转动自易。 ◎手   以心运手,顺势转圈。   手上领之时,腰与裆一齐俱下,上体周转自觉活动,下体亦不死煞。   手上领转圈,手指之画圈与胳膊之缠劲,是一股劲,不可视为两段。   手虚虚笼住。  劲运到指肚头。   眼看中指甲,中指与鼻准相照。   中指以鼻准为的,用缠丝劲自肩缠到手,中气行到中指头方为运足。中指劲到,余指劲也到。柔住劲,不可稍留硬气。   以手运行止物,必得刚气行乎其中。   手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 ◎拳   去时撒手,着人成拳。   拳力如风又如雷。   一击如雷之霹雳一声,不及掩耳。   捶由后向前击如山上之雷,迅不及防,其进比鸟飞还迅。   近身屈肘用努力,去远何能不展肱?   用周身全力用拿劲打,不露粗率,方合法度。……劲由后脚根越腿肚,顺脊上行串至肩臂,转过由胳膊背面运至手背,故拿住劲打有力。然虽劲由脚根起,其用本在心;心机一动,中气即由丹田发出至手,周身全力皆聚于此。至于击人则视人之远近,远则展开胳膊可以及人,近则胳膊不能展开,故用屈肘合捶打,极有含蓄,外面全不露形迹,被击者即跌倒,方为上乘。盖远击易,近击难,故得多下功夫才能如是。   内劲由丹田下过裆后,再由长强逆行到百会,降下至肩,前进运至捶,周身精神俱聚于捶,方有力。左右足踏地稳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摇撼,方为有力。   在拳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势不可遏。 ◎腹   腰劲算下,尻骨微泛起,小腹自然合住劲。   胸腹宽宏广大,向前合住,中气贯住,上下全神,实有面盖背气象。久用其功,到是境地,自然知其神情;即至其境,亦但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也。   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 ◎腰   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中方得。   腰上上下体之关键,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腰劲磁下不可软。   腰劲下去,腰是上下交关处,不下则上体气浮,足不稳。   腰劲要下去,下去要劲,两膝撑开,裆合住,要圆要虚,自然下体又虚又灵又稳当,摇撼不动。   腰一扭转,则上体自然扭转,与下体体照,是腰为上下体之枢纽。   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   腰劲下不去,不能气归丹田;气不归到丹田,则中极、会阴失于轻浮,因而胸中横气填塞饱满,即背后陶道、身柱、灵台左右,横气亦皆填塞充足,而前后胥滞涩矣。盖不向前合失之一仰,向前合则裆劲轻浮,足底不稳,上体亦不空灵。   诀窍以两腰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管键枢纽。 ◎脊、背   脊骨是左右身之关键。   内外转徐徐(缠皆内向外),中气贯脊中。   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   背用中气贯住。   背折舒开,顶劲、裆劲足。 ◎裆与臀   肾襄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不可夹住。   裆要圆,圆则稳。   两大腿根要开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不会开裆者,腿虽岔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是在学者细心参之。   裆固不得不开,然会阴要虚,小肚要实。   裆撑圆,虚虚合住。……(停势时左右足)缠丝劲法,从足趾自内而外上行斜缠至腿根,以及会阴,……合不到会阴,则无裆劲,且不能撑圆,此缠丝劲之不可离也。   下腰劲,尻微翻起,裆劲自然合住。   裆尤要虚,虚则回转皆灵。   浊气下降,合住裆劲。   下盘稳当,上盘亦灵动。   后臀翻起,前裆合住,后臀自然翻起。   尻骨、环跳蹶起来,里边腿根撑开,裆自开;两膝合住,裆自然圆。   中间裆开圆,要虚,不可岔如人字形。   髀骨不泛起,则前面裆合不住劲。   两尻骨臀肉向上泛起来,不泛起则前面裆合不住,软胁下为腰,腰劲算不下,则膝与足无力。尻骨、环跳、里边骨向里合,不合则两大腿失之散。   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此不会下腰劲、裆劲,以致身不自主。   裆劲、腰劲既皆下好,而屁股泛不起来,不惟前裆合不住,即上体亦皆扣合不住;上下扣合不住劲,则足底无力,而外物皆能摧倒我。 ◎足   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   演手捶势:左右足踏地稳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摇撼,方为有力。   足稳则身不可摇。   前后左右用劲匀停,自然立得稳。   足之虚实因乎手,手虚足亦虚,手实足亦实。   实足脚底前后皆要用力平实踏住地,涌泉穴要虚。   上虽凭手,下尤凭足,足快尤显手快之能。   肾藏志,以足从志,亦顺着转圈。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足大趾待手气直足后,乃与手一齐合住,此时方可踏实。   以引进搏击之术,行于手足之中。   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   胸膈横气卸到脚底。   劲虽由脚根起,其用本在心。   一点灵气从心起,上入青天下入地,此气行于手足中,不刚不柔自雍容。   云手:二足更迭转,机不停留,左足横开一步,右足随之虽亦横开一步,然右足将至左足边,复自上转回五、六寸方才落地,如此方见运行无直步。每左足开步,右足随之皆如是。……如右手顺转一圈,前半圈中气由腋里边向外斜缠到指,后半圈自外回来,劲自外斜缠到腋下,左手亦然。至于足,如右足前半圈由腿根内向外缠到指,回来自外向里缠至腿根,左足亦然。   足踏出:如前有深渊,说回即收回,至虚至灵。   足运行极其缠绵不直,又能随手运行,不失螺丝缠劲。   足蹬愈重,则身起愈高。   不蹬则已,蹬之必令敌跌倒。   至于足,左来则左摆,右来则右摆;踢以御前,蹬以御后,举足如迅雷不及掩耳。凡敌之侵我下体者,足之为功居多,足之为用大矣哉!   将踢之时,视其可踢则踢之,不可踢则不踢,不可妄用其踢也。即有隙可乘,踢贵神速,不贵迟缓;贵踢关紧穴俞,不贵踢宽髀厚肉不着痛痒处。此要诀也,踢者须知。   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何处不混然。   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要基,运动之枢纽也。……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骨节   骨节松开。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周身一齐合住劲,且周身骨节各处与各处自相呼应而合,如手与足是也。   说合则周身一齐扣合住方佳,至于周身骨节,如左右肘,左右肩,上下各处名目相合者,各自一切照样合住。   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上下、左右、前后,运转停势时亦各呼应对齐,开则俱开,合则俱合。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   骨节齐鸣。 ◎葛手论集录   沾连粘随,会神聚精,运我虚灵,弥加整重。……细腻熨贴,中权后劲。   不即不离,不沾不脱,接骨逗榫,细心揣摩。   乾刚坤柔,阴阳并用;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   神以知来,智以藏往。   两手转来似螺纹,一上一下甚平均,全凭太极真消息,四两拨动八千斤。   中气贯足,切忌先进,浅尝带引,静以待动。   阖辟动静,柔之与刚;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或收或放,忽弛忽张。   内以诚心商榷,外以柔顺之气引人之进,是以刚气伏于柔中也。   我之交敌,纯以团和气引之使进。   不可使硬气,亦不可太软,折其中而已。   又半引半进,带引带进,即引即进,以引为进,阴阳一齐并用,此所谓:道并行而不悖。非阴阳合德,不能心机一动手即到,快莫快于此。  其半引半进之法,肘以上引之使进,手以下劲往前进,胳膊背面为阳,里面为阴,则是阳引阴进之法,非互为其根不能。   手用引劲引开敌人之手,须用缠丝劲引之,令其立脚不稳。   伸中寓屈何人晓,屈内寓伸识者希。   徐徐引进人莫晓,渐渐停留意自深,右实左虚藏戛击,上提下打寓纵擒。   先引后进人谁识,太极循环一圈圆。   引进落空最为先。   敌以手来,我以手引,即引即打,非既引之后而后击之,于此足证阴阳互为其根之实。   引进之劲说不完,一阴一阳手内看,欲抑先扬真实理,击人不在着先鞭。   两人手交,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居形胜。   来宜听真,去贵神速。   至疾至迅,缠绕回旋。   力贵迅发,机贵神速,一迟即失败,一迅疾即得势。   进如疾风吹人,电光猛闪,愈速愈好。   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   势如手推山岳,欲令倾倒,……顶劲领好,腰劲下好,裆劲撑圆,足底用力踏地,膀力用到掌上,周身力气俱注于左右手掌上,推时力贵神速,纵不能推倒,亦可令其后退数步。   人来感我,不肯轻放过我;我之感人,岂肯轻放过人?势必至用全身力和欲推倒山岳之势以推。   此身有力须合并,更须留心脊背间。   炼就金刚太极尊,浑身合下力千斤。   然非徒以气大为之,而实以中正元气运转催迫,令其不得不倒退,且以引进击搏之术,行于手足之中,又使不能前近吾身。   心手眼足一气,敌被我擒预定。   柔中寓刚,人所难防。   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陡然一转人不晓。   转引转击,……一片神行。   欲刚先柔,欲扬先抑,太和元气,浑然中伏。   中气运于心,一发莫比毒;何况进如风,疾迅谁能敌?形骸与人同,用法只我独。不是别有方,只为中气足。   但凭得周身空灵,一缕中气随势扬。   拳者,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者也。然其理实根乎太极,而其用不遗乎两拳,且人之一身,浑身上下都是太极,即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   眼力手法兼身法,粘着何处何处动。   精神团聚周身健,旋乾转坤手内存。   功久则灵,其灵无比,依著即知,自然有应,不即不离,沾连?粘随;如蝇落胶,有翅难飞此中之妙,微乎其微。   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造到共小无内之境,不遇敌则已,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孰能当之!   即擒即纵缠丝劲,须于此内会天机。   问:耍拳缠丝劲作何用?盖硬与人直接者则人易躲闪,易离去,惟以柔接之,则人易其柔软而心不悔人不惧,心不惧住人身,则人不能躲闪;躲则以手跟之,如漆胶粘硬物,物自不能躲闪,离则以缠法缠绕其肱,如蜘蛛以丝缠蝇,又如已上之螺丝,欲硬拔去不得。故未粘住人之肱则已,如既粘住,则吾以缠丝法捻住其肉,跌而绕之、沾之、连之、粘之、随之,令其进不得进,进则前入坑坎;退不得退,退则恐我击搏,故不敢硬离去。此缠丝劲之在拳中最为紧要妙诀也。   至成时,敌人怎来怎应,不待思想,自然有法。……但依着何处,即何处(此是本地风光,最难最难)引而击之,时措咸宜,莫名其妙,真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也。 然而未成者不能也。 问:要到何时算成?曰:此中层级,终身阅不尽。但以目前粗者言之,大成则九年,小成则七年,至于精妙,亦终身不尽之学。   先合者以合打之,后开者以开打之,手足无在非转圈之时,即无在非打人之地,……吾岂有心打人哉!吾自打吾拳,亦行所无事而已矣。拳至此,艺过半矣。   拳术家创立缠丝劲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线,循环无端,神妙万物,其至命矣夫,技艺云乎哉! ◎曷手十六目   ○较(较,是较量高低)   ○接(接,是两人手相接也)   ○沾(沾,是手与手相沾,如  沾衣欲湿杏花雨之沾)   ○粘(粘,如胶漆之粘,是人既沾我手,不能离去)   ○因(因,是因人之来)   ○依(依,是我靠住人身)   ○连(连,是手与手相接连)   ○随(随,是随人之势以为进退)   ○引(引,是诱之使来,牵引使近于我)   ○进(进,是令人前进,不使逃去)   ○落(落,如落成之落,詹水下滴于地;又如叶落于地)   ○空(空,宜读去声,人来欲击我身,而落空虚之地)   ○得(得,是我得机,得势)   ○打(打,是机势可打,乘机打之)   ○疾(疾,是速而又速,稍涉延迟,即不能打,机贵神速)   ○断(断,是决断,一涉犹疑,便失机会,过此不能打矣) ◎揭手三十六病   ○抽(抽,是进不得势,知已将败,欲抽回身)   ○拔(拔,是拔去,拔回逃走)   ○遮(遮,是以手遮人)   ○架(架,是以胳膊架起人之手)   ○盍打(盍打,如以物盍物而打之)   ○猛撞(猛撞者,突然撞去,冒然而来,恃勇力向前硬撞,不出于自然,而欲冒然取胜)   ○躲闪(躲闪者,以身躲过人手,欲以闪赚跌人也)   ○侵凌(侵凌者,欲入人之界里而凌压之也)   ○掣(如以刀斫物)   ○搂(搂者,以手搂人之身)   ○冒(冒者,将手冒下去)   ○搓(搓者,如两手相搓之搓,以手肘搓敌人也)   ○欺压(欺是洪人,压是以我手强压住人之手)   ○挂(挂,是以手掌挂人,恐人击我)   ○离(离,是去人之身,恐人击我)   ○闪赚(闪赚者,是诓愚人而打之)   ○拨(拨,是以我手硬拨人)   ○推(推,是以手推过一旁)   ○艰涩(艰涩,是手不熟成)   ○生硬(生硬者,仗气打人,带生以求胜)   ○排(排,是排过一边)   ○挡(挡,是不能引,以手硬挡)   ○挺(挺者,硬也)   ○霸(霸者,以力后霸也,如霸者以力服人)   ○腾(腾,如以右手接入,而复以左手架住人之手,腾开右手,以击敌人)   ○拿(拿,如背人之节以拿人)   ○直(直,是太直率,无绵缠曲折之意)   ○实(实,是质朴太老实,则被人欺)   ○勾(勾,是以脚勾取)   ○挑(挑者,从下往上挑之)   ○朋(朋,以硬气架起人之手,非以中气接人之手)   ○抵(抵,是硬以力气抵抗人)   ○滚(滚,恐已被伤,滚过一旁,又如圆物滚走)   ○跟头棍子(跟头棍是我捺小头,彼以大头打我)   ○偷打(偷打者,不明以打人,于人不防处偷打之)   ○心摊(心摊者,艺不能打人,心如贪物探取,打人必定失败) 以上三十六病,或有全犯之者,或有犯其四、五,或有犯其一、二者,有犯干处皆非成手。手到成时,无论何病,一切不犯,益以太和元气,本无乖戾故也。然则葛手将如之何?亦曰:  人以手来,我以手引之使进,令其不得势击,是之谓走;走者,引之别名。何以既名引,又名走?引者,诱之使进;走者,人来我去,不与顶势,是之谓走。然走之中,自带引进之劲(功纯者引之使进,不敢不进,进则我顺人背而擒纵在我),此是拳中妙诀,非功久不能。 ◎葛手歌二首 朋履挤捺须认真,引进落空任人侵, 周身相随敌难近,四两化动八千斤。 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间两胁并当心, 下部两臁并两膝,脑后一掌要真魂。   陈鑫公太极拳论 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 吾谓此艺无甚奇,自幼难以打到老。 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 。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 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觉多烦恼。 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 有能一日用力寻,阴阳消长自有真。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循序渐进工夫长,日久自能闻真香 。只要功久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 此是拳中真正诀,君试平心细思量。 人人各具一太极, 但看用功不用功, 只要日久能无懈, 妙理循环自然通。 太极拳总论 陈鑫 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 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 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妙手一看一太极,空空迎化归乌有。 太极拳拳谱 陈鑫 中气(即太和之元气,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贯足, 精神百倍(十年用功,十年养气),临阵交战,切忌先进; 如不得已,浅尝带引,静以待动,坚我壁垒。 堂堂之阵,整整之旗,有备无患,让彼偷营; 一引一进,奇正相生,佯输诈败,反败为攻。 一引即进,转(转者,从引而忽转之。)进如风,进至七分,疾速停顿。 兵行诡计,严防后侵(前后皆是敌人), 前后左右,俱要留心。进步莫迟,不直不遂,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忽上(手足向上)忽下(手足向下), 或顺(用顺缠法,其劲顺。)或逆(用倒转法,其劲逆), 日光普照,不落边际(以上是敌侵我)。 大将临敌,无处不慎,任他围绕,一齐并进;斩将搴旗,霸王之真。 太极至理,一言难尽,阴阳变化,存乎其人,稍涉虚伪(学思并用,须下实在功夫), 妙理难寻。(拳法有经有权,生机无穷,变化由我,不待思索。) 太极拳经谱 陈鑫 太极两仪, 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 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 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 或收或放,忽弛忽张, 错综变化,欲抑先扬。 必先有事,勿助勿忘。 真积力久,质而弥光。盈虚有象,出入无方, 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宾主分明,中道皇皇。 经权互用,补短截长。神龙变化,储测汪洋? 沿路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 转接灵敏,绕急相将。高擎低取,如愿相偿。 不滞于迹,不涉于虚。至诚运动,擒纵由余, 天机活泼,浩气流行。佯输诈败,制胜权衡, 顺来逆往,令彼莫测。因时制宜,中藏妙诀, 上行下打,断不可偏。声东击西,左右威宣。 寒往暑来,谁识其端?千古一日,至理循环, 上下相随,不可空谈。循序渐进,仔细研究, 人能受苦,终跻浑然。至疾至迅,缠绕回旋, 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日中则反,月满则亏。敌如诈诱,不可紧追, 若逾界限,势难转回。况一失势,虽悔何追? 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 如让他人,人立我跌,急与争锋,能上莫下; 多占一分,我据形胜,一夫当关,万人失勇。 沾连粘随,会神聚精,运我虚灵,弥加整重。 细腻熨帖,中权后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来脉得势,转关何难?宜中有虚,人己相参; 虚中有实,孰测机关?不遮不架,不顶不延, 不软不硬,不脱不沾,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 只觉如风, 摧倒跌翻,绝妙灵境, 难以言传。 试一形容:手中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 宜重则重,如虎下山。引视彼来,进由我去; 来宜听真,去贵神速。一窥其势,一觇其隙, 有隙可乘,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难再得! 一点灵境,为君指出。至于身法,原无一定, 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 前俯后仰,奇正相生。迥旋倚侧,攒跃皆中. 千变万化,难绘其形。气不离理,一言可罄,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用力日久,豁然贯通, 日新不已,自臻神圣。浑然无迹,妙手空空, 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陈鑫 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于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于硬,故以为软手。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档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沈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沈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后合住劲,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至于手中,其权衡皆本于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其为道岂浅鲜哉! 陈鑫关于官骸十三目的语录 ◎头   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   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   至于头,耳能听敌来之声,眼能视敌发之色,头能前后左右触之,且左右手又能上行助之。 ◎眼   其精神在何处?曰:在眸子。心一动则眸子传之,莫之或爽。   运行根于一心,而精神看于眼目,眼目为传心之官,故眼不旁视,足证心不二用。   眼神尤为紧要,当随主要之手运行,不可旁视,旁视则神散,志亦不专。   手眼为活,不可妄动。   眼神注于(主要)手中指,不邪视。   眼看住前手中指,中指的也,故必视此,不可旁视令涣散无着。人之一身,运用全在一心,而传神全在于目,故必凝神注视。揽擦衣势右手为主,左手是宾,右手发端,眼必视之,眼随右手而行,至右手停止,眼必注于右手中指甲,五指肚要用力,此前后手运毕归宿处,故必用力。此时运动手似停止而其运动之灵气实不停止,一停止则其气息矣,即与下一势隔阂。此即天地阴阳运转不息,曾二气之在吾身独可息乎哉!惟不息故气越运越实,至运到十分满足,则下势即发起,此即阳极阴生,阴极阳生之意。   目能眼光四射。   目平视前,光兼四射。   眼睛顾视左右,要快。   收视返听,含光默默。 ◎耳   耳听身后兼左右。   耳听身后,防敌暗算。   敌人之来,必先有风,急者其风大,缓者其风微,即无风亦必有先兆,敌在前目能视之,其或在右、在左、在身后,是即先兆,……惟凭耳听心防。   耳听左右背后,恐有不虞侵凌,人有以后来者,必先有声音,可闻其声音。有声自与无声不同,故心平气静,耳自聪灵。 ◎鼻、口   呼吸顺其自然。   调息绵绵。   心息相依。   打拳以鼻为中界。   口唇轻闭,舌尖轻抵上颚。 ◎项   项竖直不可硬。   项要端正竖起,如中流砥柱,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至倒塌方得。   项要灵活,灵活则左右转动自易。 ◎手   以心运手,顺势转圈。   手上领之时,腰与裆一齐俱下,上体周转自觉活动,下体亦不死煞。   手上领转圈,手指之画圈与胳膊之缠劲,是一股劲,不可视为两段。   手虚虚笼住。  劲运到指肚头。   眼看中指甲,中指与鼻准相照。   中指以鼻准为的,用缠丝劲自肩缠到手,中气行到中指头方为运足。中指劲到,余指劲也到。柔住劲,不可稍留硬气。   以手运行止物,必得刚气行乎其中。   手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 ◎拳   去时撒手,着人成拳。   拳力如风又如雷。   一击如雷之霹雳一声,不及掩耳。   捶由后向前击如山上之雷,迅不及防,其进比鸟飞还迅。   近身屈肘用努力,去远何能不展肱?   用周身全力用拿劲打,不露粗率,方合法度。……劲由后脚根越腿肚,顺脊上行串至肩臂,转过由胳膊背面运至手背,故拿住劲打有力。然虽劲由脚根起,其用本在心;心机一动,中气即由丹田发出至手,周身全力皆聚于此。至于击人则视人之远近,远则展开胳膊可以及人,近则胳膊不能展开,故用屈肘合捶打,极有含蓄,外面全不露形迹,被击者即跌倒,方为上乘。盖远击易,近击难,故得多下功夫才能如是。   内劲由丹田下过裆后,再由长强逆行到百会,降下至肩,前进运至捶,周身精神俱聚于捶,方有力。左右足踏地稳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摇撼,方为有力。   在拳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势不可遏。 ◎腹   腰劲算下,尻骨微泛起,小腹自然合住劲。   胸腹宽宏广大,向前合住,中气贯住,上下全神,实有面盖背气象。久用其功,到是境地,自然知其神情;即至其境,亦但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也。   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 ◎腰   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中方得。   腰上上下体之关键,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腰劲磁下不可软。   腰劲下去,腰是上下交关处,不下则上体气浮,足不稳。   腰劲要下去,下去要劲,两膝撑开,裆合住,要圆要虚,自然下体又虚又灵又稳当,摇撼不动。   腰一扭转,则上体自然扭转,与下体体照,是腰为上下体之枢纽。   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   腰劲下不去,不能气归丹田;气不归到丹田,则中极、会阴失于轻浮,因而胸中横气填塞饱满,即背后陶道、身柱、灵台左右,横气亦皆填塞充足,而前后胥滞涩矣。盖不向前合失之一仰,向前合则裆劲轻浮,足底不稳,上体亦不空灵。   诀窍以两腰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管键枢纽。 ◎脊、背   脊骨是左右身之关键。   内外转徐徐(缠皆内向外),中气贯脊中。   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   背用中气贯住。   背折舒开,顶劲、裆劲足。 ◎裆与臀   肾襄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不可夹住。   裆要圆,圆则稳。   两大腿根要开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不会开裆者,腿虽岔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是在学者细心参之。   裆固不得不开,然会阴要虚,小肚要实。   裆撑圆,虚虚合住。……(停势时左右足)缠丝劲法,从足趾自内而外上行斜缠至腿根,以及会阴,……合不到会阴,则无裆劲,且不能撑圆,此缠丝劲之不可离也。   下腰劲,尻微翻起,裆劲自然合住。   裆尤要虚,虚则回转皆灵。   浊气下降,合住裆劲。   下盘稳当,上盘亦灵动。   后臀翻起,前裆合住,后臀自然翻起。   尻骨、环跳蹶起来,里边腿根撑开,裆自开;两膝合住,裆自然圆。   中间裆开圆,要虚,不可岔如人字形。   髀骨不泛起,则前面裆合不住劲。   两尻骨臀肉向上泛起来,不泛起则前面裆合不住,软胁下为腰,腰劲算不下,则膝与足无力。尻骨、环跳、里边骨向里合,不合则两大腿失之散。   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此不会下腰劲、裆劲,以致身不自主。   裆劲、腰劲既皆下好,而屁股泛不起来,不惟前裆合不住,即上体亦皆扣合不住;上下扣合不住劲,则足底无力,而外物皆能摧倒我。 ◎足   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   演手捶势:左右足踏地稳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摇撼,方为有力。   足稳则身不可摇。   前后左右用劲匀停,自然立得稳。   足之虚实因乎手,手虚足亦虚,手实足亦实。   实足脚底前后皆要用力平实踏住地,涌泉穴要虚。   上虽凭手,下尤凭足,足快尤显手快之能。   肾藏志,以足从志,亦顺着转圈。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足大趾待手气直足后,乃与手一齐合住,此时方可踏实。   以引进搏击之术,行于手足之中。   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   胸膈横气卸到脚底。   劲虽由脚根起,其用本在心。   一点灵气从心起,上入青天下入地,此气行于手足中,不刚不柔自雍容。   云手:二足更叠转,机不停留,左足横开一步,右足随之虽亦横开一步,然右足将至左足边,复自上转回五、六寸方才落地,如此方见运行无直步。每左足开步,右足随之皆如是。……如右手顺转一圈,前半圈中气由腋里边向外斜缠到指,后半圈自外回来,劲自外斜缠到腋下,左手亦然。至于足,如右足前半圈由腿根内向外缠到指,回来自外向里缠至腿根,左足亦然。   足踏出:如前有深渊,说回即收回,至虚至灵。   足运行极其缠绵不直,又能随手运行,不失螺丝缠劲。   足蹬愈重,则身起愈高。   不蹬则已,蹬之必令敌跌倒。   至于足,左来则左摆,右来则右摆;踢以御前,蹬以御后,举足如迅雷不及掩耳。凡敌之侵我下体者,足之为功居多,足之为用大矣哉!   将踢之时,视其可踢则踢之,不可踢则不踢,不可妄用其踢也。即有隙可乘,踢贵神速,不贵迟缓;贵踢关紧穴俞,不贵踢宽髀厚肉不着痛痒处。此要诀也,踢者须知。   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何处不混然。   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要基,运动之枢纽也。……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骨节   骨节松开。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周身一齐合住劲,且周身骨节各处与各处自相呼应而合,如手与足是也。   说合则周身一齐扣合住方佳,至于周身骨节,如左右肘,左右肩,上下各处名目相合者,各自一切照样合住。   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上下、左右、前后,运转停势时亦各呼应对齐,开则俱开,合则俱合。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   骨节齐鸣。 葛手拳论 ◎葛手十六目   ○较(较,是较量高低)   ○接(接,是两人手相接也)   ○沾(沾,是手与手相沾,如  沾衣欲湿杏花雨之沾)   ○粘(粘,如胶漆之粘,是人既沾我手,不能离去)   ○因(因,是因人之来)   ○依(依,是我靠住人身)   ○连(连,是手与手相接连)   ○随(随,是随人之势以为进退)   ○引(引,是诱之使来,牵引使近于我)   ○进(进,是令人前进,不使逃去)   ○落(落,如落成之落,詹水下滴于地;又如叶落于地)   ○空(空,宜读去声,人来欲击我身,而落空虚之地)   ○得(得,是我得机,得势)   ○打(打,是机势可打,乘机打之)   ○疾(疾,是速而又速,稍涉延迟,即不能打,机贵神速)   ○断(断,是决断,一涉犹疑,便失机会,过此不能打矣) 葛手拳论 ◎揭手三十六病   ○抽(抽,是进不得势,知已将败,欲抽回身)   ○拔(拔,是拔去,拔回逃走)   ○遮(遮,是以手遮人)   ○架(架,是以胳膊架起人之手)   ○盍打(盍打,如以物盍物而打之)   ○猛撞(猛撞者,突然撞去,冒然而来,恃勇力向前硬撞,不出于自然,而欲冒然取胜)   ○躲闪(躲闪者,以身躲过人手,欲以闪赚跌人也)   ○侵凌(侵凌者,欲入人之界里而凌压之也)   ○掣(如以刀斫物)   ○搂(搂者,以手搂人之身)   ○冒(冒者,将手冒下去)   ○搓(搓者,如两手相搓之搓,以手肘搓敌人也)   ○欺压(欺是洪人,压是以我手强压住人之手)   ○挂(挂,是以手掌挂人,恐人击我)   ○离(离,是去人之身,恐人击我)   ○闪赚(闪赚者,是诓愚人而打之)   ○拨(拨,是以我手硬拨人)   ○推(推,是以手推过一旁)   ○艰涩(艰涩,是手不熟成)   ○生硬(生硬者,仗气打人,带生以求胜)   ○排(排,是排过一边)   ○挡(挡,是不能引,以手硬挡)   ○挺(挺者,硬也)   ○霸(霸者,以力后霸也,如霸者以力服人)   ○腾(腾,如以右手接入,而复以左手架住人之手,腾开右手,以击敌人)   ○拿(拿,如背人之节以拿人)   ○直(直,是太直率,无绵缠曲折之意)   ○实(实,是质朴太老实,则被人欺)   ○勾(勾,是以脚勾取)   ○挑(挑者,从下往上挑之)   ○朋(朋,以硬气架起人之手,非以中气接人之手)   ○抵(抵,是硬以力气抵抗人)   ○滚(滚,恐已被伤,滚过一旁,又如圆物滚走)   ○跟头棍子(跟头棍是我捺小头,彼以大头打我)   ○偷打(偷打者,不明以打人,于人不防处偷打之)   ○心摊(心摊者,艺不能打人,心如贪物探取,打人必定失败) 以上三十六病,或有全犯之者,或有犯其四、五,或有犯其一、二者,有犯干处皆非成手。手到成时,无论何病,一切不犯,益以太和元气,本无乖戾故也。然则葛手将如之何?亦曰:  人以手来,我以手引之使进,令其不得势击,是之谓走;走者,引之别名。何以既名引,又名走?引者,诱之使进;走者,人来我去,不与顶势,是之谓走。然走之中,自带引进之劲(功纯者引之使进,不敢不进,进则我顺人背而擒纵在我),此是拳中妙诀,非功久不能。 ◎葛手歌二首 朋履挤捺须认真,引进落空任人侵, 周身相随敌难近,四两化动八千斤。 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间两胁并当心, 下部两臁并两膝,脑后一掌要真魂。 用武要言 陈鑫 要诀云: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粘而游,或连而随,或腾而闪,或折而空,或而,或挤而捺。 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远不发肘,近不发手,无论前后左右,一步一捶,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击,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出遇众围,如生龙活虎之状,逢击单敌,以巨炮直轰之势。 上中下一气把定,身手足规距绳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活。古人云:能去,能就,能刚,能柔,能进,能退,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 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后可言拳术也。 要诀云: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战斗篇云:击手勇猛,不当击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类似鹰鹤下鸡场;翻江拨海不须忙,单凤朝阳最为强;云背日月天交地,武艺相争见短长。 要诀云: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介开其理妙如神。 古有闪进打顾之法: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古人云: 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 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奇神。 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袭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 左过右来,右过左来;手从心内发,落向前落。 力从足上起,足起犹火作。上左须进右,上右须进左,发步时足根先着地,十指要爬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去时撤手,着人成拳, 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身为主宰;不贪,不歉,不即,不离。 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 战斗篇云:不拘提打,按打、击打、冲打、膊打、肘打 胯打、腿打、头打、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退涉打、截气打、借气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总要一气相贯。出身先占巧地,是为战斗要诀。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 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 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发身:要鹰扬猛勇,泼皮胆大,机智连环。 勿畏惧迟疑;如关临白马,赵临长板,神威凛凛,波开浪裂,静如山岳,动如雷发。 要诀云:人之来势,务要审察,足踢头前,拳打膊乍,侧身进步,伏身起发。 足来提膝,拳来肘发,顺来横击,横来棒压,左来右接,右来左迎,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 拳打上风,审顾地形,手要急,足要轻,察势如猫行。 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齐到始成功。 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敌如摧草。 战斗篇云:善击者,先看步位,后下手势。 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协并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打只在一寸间。 要诀云:操演时面前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 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来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入,步要过人,头须仰起,胸须现起,腰须坚起,丹田须运起,自顶至足,一气相贯。 战斗篇云: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 先动为师,后动为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 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 一而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行。 时时操演,朝朝运化,始而勉强,久而自然。 拳术之道学,终于此而已矣。 【按语:此论原为形意拳谱,经陈鑫以太极拳理法加以修订约十之二、三。定名为《三三拳谱》。 年,陈照丕编着《陈氏太极拳汇宗》,收入此论,但标为陈长兴所著。又对陈王廷《拳经总歌》及长拳一百八势谱,俱标为陈长兴所著,谬矣。 按,炮唾练至刚快发劲阶段,近似形意拳、心意拳,其理法亦颇多相通处,故为编入,供练习炮捶者参考。年月顾留馨记】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心静身正,以意运动   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太极者,生于无极也。阴阳由微于着,循环无端,即其生生之机也。……打拳上场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此时壹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炎,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  精神贵乎蕴蓄,不可外露圭角。   静以待动。  太和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  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   身必以端正为本。   身法端凝莫侧,收敛精神,另无他诀,心平气和则得。   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含,故不惧他人推倒。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  若兼带俯仰伸缩法,规矩方为完全合一。久练纯熟则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而轻重、虚实、刚柔齐发。   打拳原是备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顺有逆;有偏前,有偏后;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在地上坐,有在空中飞;有束往,有散开;种种身法,不可枚举,皆有中气以贯之。此临时以意会之自知。   身虽有时歪斜,而且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执泥。   间架即有时身法歪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真意其一片缠绵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于硬派。   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气以宰之。   至于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宰乎其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   身法不论大身法转关或小身法过角,以灵动敏捷为尚。   能会此身转移法,神机变化在其中。   打拳心是主。   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   天君有宰,百骸听命。   运用在心,此是真诀。  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   动静缓急,运转随心。   运化全在一心中。   四体从心而运,官骸皆悦以顺从,而要皆以乾坤正气行之也。   心中一物无有,极其虚灵,一有所著,则不虚不灵,惟静以持之,养其诚以至动静咸宜,变化不测。   妙机本是从心发。   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叠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叠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沈肘压肩,肘即沈,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算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算下,裆即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而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之所以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主宰。   或曰:拳之大概即闻命矣,而要打不出神情,何也?曰:此在平居去其欲速之心,如孟子所言,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焉。临场先去其轻浮慌张之气,清心寡欲,平心静气,着着循规蹈矩,积久功熟,然后此中层累曲折,历尽难境,苦去甘来,机趣横生,渤不可遏,心中有情有景,自然打出神情矣。要之此皆人力所能为者,至于无心成化,是在涵养,日久忧游,以俟其自至则得矣。   一片灵机写太和,全凭方寸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在阿。   拳虽小技,皆本太极正理。   拳虽武艺,得其正道(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无往不宜。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开合虚实,呼吸自然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以吾身本有之元气,运于吾身,其屈伸往来,收放擒纵,不过一开一合与一虚一实焉已耳。   一开一合,拳术尽矣。   动静循环,岂有间哉!吾所谓:一动一静,一开一合,足尽拳中之妙。   一开一合妙入微,上下四旁泄化机,纵使六子俱巧舌,也难描写雪花飞。   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   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   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之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   周身一齐合到一块,神气不散,方能一气流通,卫护周身。   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   头直,眼平视,肩与肩合,肘与肘合,手与手合,大腿根与大腿根合,膝与膝合,足与足合,平心静气,说合上下一齐合住,气归丹田,合法皆用倒(逆)缠法。   开则俱开,合则俱合。  至合之时,气必归于丹田。   一开一合,莫非自然。   非但合之以势,宜先合之以神。   合者合其全体之神,不但合其四肢。   一开一合阴阳备,四体(两手两足)殷勤骨节张。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者皆实,此之谓虚而实。   天地阴阳之理,不过消息盈虚而已,故孔子尚消息盈虚。打太极拳亦是消息盈虚。息者,喘息也,呼吸之气也,生长也,故人之子谓之息,以其所生也,因气微,故谓之息。消者,减也,退也。盈者,中间充满也。虚者,中间空也。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轻灵圆转,中气贯足   能敬能静,自葆虚灵。   心身不可使气,轻轻运动。   以灵动敏捷为尚。   且心一虚,则全体皆虚,惟虚则灵,灵足以应敌。   打拳者,手极虚极灵,物有挨着即知,即能随机应之,不惟手,即背面全身尽是虚灵。   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   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   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  所画之圈有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  沿路缠绵,静运无慌。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圈是周身转,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见,故以手转言之。   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   打拳中气所往,人孰能禁!   以浩然之气行之,无往不宜。   心劲一发,而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发,故曰内劲。   内劲何发何行?发于一心,而行于四肢之骨髓,充于四肢之肌肤。   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   中气得十分满足,气势盛足。   拳以中气运行,人乃心服,斯即化成天下。   以引足为止,学者多性躁,未下功夫,先好打人,不知侵到何处,即以何处引击,不拘定格。   中气贯足,物来顺应,物莫能违。   拳家手成,能平其志,自无横气。   中气运到手指头方为运足。   足大指待手气走足后,仍与手一齐合住,此时方可踏实。   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即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中气贯脊中。   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   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   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中气充实于内,而后开合擒纵,自无窒碍。  中气必由胳膊中徐徐运行,不可慌张忽略,顺其当然之则,运其自然,勿令偏倚,而以心气行于两肱之中,是为中气。   其形若止,其意不止,渐渐充其内劲,必使劲由骨缝中充至肌肤,以及指头,待内劲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致自动。   一气运行,绝不停留,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势不可遏。   但凭得周身空灵,一缕中气随势扬。   两人相敌,性命所关,外观诸人,内观诸己,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而一以中气持御之,不失大中至正之道。   以心中之中气运乎四肢之中,是人所不见己,我独知之地,须时时神而会之,久而自明。   顶劲领起来(顶劲:心之中气。领:如提起)顶劲何在?在百会穴,其意些须领住(领是领其全体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就算,不可太过,过则不朋上悬,立不稳当,此是一身关键,中气之所通者,不可不知。中气上通百会,下通二十椎,此处一通则上下皆通,全体之气脉胥通,自无倒倾之弊。脑后二股筋是佐中气之物,二筋之间其无筋处乃中气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即前后任督二脉亦皆是辅吾之中气。 中气最难名,即中气所行之路处亦最难名,无形无声,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即四肢中所运之中气亦即此中气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气。此外不偏,而后四肢之中气皆不偏,虽四体形迹呈多偏势,而中气这流于肢体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   气非有两,其柔而劲者为中气,一味硬者为横气。其为用也,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中气之用,非中气之体。中气之体即吾心中阴阳之正气,即孟子所谓配道义浩然之气也。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缠绕运劲,舒畅经络   凡经络皆有益于拳。   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浑身俱是缠劲,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在左手前,右手后;右手前,左手后,而以一顺合者;亦有左里合,右背合者;亦有用反背劲而往背面合者,各因其势之如何而以自然者运之。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此中意趣,莫割断神气,神气不断,知脉自然流通。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   盖物有对持,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  卫生之本,还气妙诀。能善运气,始能卫其生命。   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朋,处处循规矩,一线启灵明;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   五运六气司变化,武术得之自通神。   任脉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至天突、廉泉止,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下降至人中止。……上身任督以腹背言,……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人能明任督以运气保身,……行导引之术,以为(却病延年)之根本。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即丹田),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无念之发,天机自动。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练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时措碱宜,自然合拍。此言任督之升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气动由肾而生,静仍归宿于肾。一呼一吸,真气之出入,皆在于此。……总之,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此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斜缠顺逆原有定,最耐浅深细究研。究研功夫真积久,一旦豁然太极拳,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混然。   胳膊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此是顺缠法。由骨至肌肤,由肩至指,出劲也。由指至肩倒(逆)缠法,所谓入劲者,引之而来,使敌近于我也。   两腿之劲,皆由足大拇指领起,过涌泉,上缠过外踝,向里缠,斜行而上,过三里,越膝,逾血海,至大腿根,两腿根间谓之裆,即会阴穴也(盖两劲对头是其结穴,此处是腿劲归宿,腰劲稍往下降,降至此腿根撑开,裆劲自圆)。运劲足后跟踏地,渐至趾通谷、大种、外腓以及隐白、大敦、厉兑,实实在在地踏于地上(脚趾脚掌要抠住地,涌泉要虚,不虚则趾不着力,用不上力,是为前后实,中间虚)。   官体之劲,各随各经络运行,无纤悉之或差。   一往一来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自古太极皆如此,何须身外妄营求。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一身必令上下相随,一气贯通。   内外上下必随,其劲不可拂逆。   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说,缺一不可。   上下手足各相随,后往前转莫迟迟。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   上面手如何运,下体足如何运,上下相随,自然合拍。   要手全在手掌,手指领起周身运动,足随手尤其紧要。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中间胸腹随手足运,上下一气贯通,说动一齐动,说止一齐止。   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内外一气流转。   八体(顶、裆、心、眼、耳、手、足、腰)关紧君须记,人力运成夺天工。   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心与身不可使气,轻轻遵住规矩,顺其自然之势而运之。以手领肘,双肘领肩;下则以足领膝,以膝领大股。其要处全在以手足指头领住运行。或问:手足全不用气,何以运动?曰:手中之气,不过仅仅领住肩臂而已,不可过,过则不灵。至于足,较之手稍重而已。 ◎着着贯串,势势相承   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  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  上着下着,一气承接,勿令神气间断。  打拳全在起势,一起得势,以下无不得势。即无敌人徒手空运,亦觉承接得势,机势灵活,故吾谓每一势全在一起,于接骨逗榫处彼势如何落下,此势如何泛起,须要细心揣摩。又全在一落必思如何才算走到十分满足,无少欠缺。神气既足,此势似可停止,而下势之机已动,欲停而又不得停;盖其欲停将停之机,又已叫起下势矣。吾故曰:此时之境,似停不停(不停者,神未足也),不停而停(所停者只一线,下势即起)。   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本势手将起之时,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势,不令割断神气血脉;既承接之后,必思手如何得机得势。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能如此他日与人交手,自能身先立于不败之地,指挥如意。 每势将成,  迹似停,气却不停,必待内劲徐徐运到十分充足,下势之机跃跃欲动,方能上势与下势打通,中无隔阂,一气流行,不但一势如是,拳自始至终,每势之末,皆如是。   接骨逗榫,细心揣摩。   理精法密,条理缕析。   层累曲折,胥致其极。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一身必令上下相随,一气贯通。   内外上下必随,其劲不可拂逆。   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说,缺一不可。   上下手足各相随,后往前转莫迟迟。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   上面手如何运,下体足如何运,上下相随,自然合拍。   要手全在手掌,手指领起周身运动,足随手尤其紧要。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中间胸腹随手足运,上下一气贯通,说动一齐动,说止一齐止。   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内外一气流转。   八体(顶、裆、心、眼、耳、手、足、腰)关紧君须记,人力运成夺天工。   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心与身不可使气,轻轻遵住规矩,顺其自然之势而运之。以手领肘,双肘领肩;下则以足领膝,以膝领大股。其要处全在以手足指头领住运行。或问:手足全不用气,何以运动?曰:手中之气,不过仅仅领住肩臂而已,不可过,过则不灵。至于足,较之手稍重而已。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着着贯串,势势相承   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  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  上着下着,一气承接,勿令神气间断。  打拳全在起势,一起得势,以下无不得势。即无敌人徒手空运,亦觉承接得势,机势灵活,故吾谓每一势全在一起,于接骨逗榫处彼势如何落下,此势如何泛起,须要细心揣摩。又全在一落必思如何才算走到十分满足,无少欠缺。神气既足,此势似可停止,而下势之机已动,欲停而又不得停;盖其欲停将停之机,又已叫起下势矣。吾故曰:此时之境,似停不停(不停者,神未足也),不停而停(所停者只一线,下势即起)。   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本势手将起之时,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势,不令割断神气血脉;既承接之后,必思手如何得机得势。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能如此他日与人交手,自能身先立于不败之地,指挥如意。 每势将成,  迹似停,气却不停,必待内劲徐徐运到十分充足,下势之机跃跃欲动,方能上势与下势打通,中无隔阂,一气流行,不但一势如是,拳自始至终,每势之末,皆如是。   接骨逗榫,细心揣摩。   理精法密,条理缕析。   层累曲折,胥致其极。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虚领顶劲,气沈丹田   问:打拳关键在何处?曰:在百会穴下,自脑后大椎通至长强,其动处在任督二脉。   百会穴领其全身。   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不领则气塌,领过不惟全身气皆在上,足底不稳,病失上悬,即顶亦失于理,扭转不灵,亦露笨象,是在似有似无,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提纲全在顶劲,故顶劲一领而周身精神皆振。  顶劲中气是股正气,心中意思领起即行到头顶上,中气自然领起来,非有物以提之,是意思如此。   拳自始至终,顶劲决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丽,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顶劲领起斜寓正,裆间撑(膝撑开)合(劲合住)半月圆。   中气上自百会场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   顶劲领起来,领顶劲非硬蹬脑后顶间二大筋之谓,乃是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心中一点忽灵劲,流注于后顶,不可提过,亦不可不及,提过则上悬,不及则气留胸中,难于下降,此顶劲式。   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   顶劲上领,浊气下降,中气蓄住入于丹田。   人之一身,以腰为中界,气往上下行,中间以腰为界。   孟子曰:志者气之帅,气者体之充。心如将军气如兵,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清气上升行于手,浊气下降行于足,气皆行到指关乃止,丹田为全体之气归缩处,如兵马屯处,气之上行下行似两橛,其实一气贯通也。   百会穴领其全身,要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气如何上升?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周身之劲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然皆以心宰之,处处皆见太和元气气象。  气归丹田,上虚下实,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   势既成,心平气和,中气归于丹田。   丹田气一分五处,其实一气贯通,上下不可倒塌,一也。心气一领,丹田气上行,六分至心,又一分两股,三分上行至左肩,三分上行至右肩,皆是由肩骨缝中贯到左右指头,其在骨缝中者谓之中气,其形肌肤者谓之缠丝劲;其余四分,亦分两股,二分行于左股,二分行于右股,皆是由骨缝中贯至左右足趾。   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已。若细研之,丹田非气之原,何以独言归此?此不过略言大意而已,若究其原,周身元气皆出肾,肾水足则气自壮;养于胃,胃得其养则气亦壮;藏于肝,肝气一动逆气横生,气不得其平;涵泳于心,心无妄念则心平者气自和;肺主声,实鸣之以心,心机何往,不必声出诸口而心先喻也;壮于胆,胆则无前,气亦随之;运于脾,是经多气少血,闻声则动,动则运化不已,心一动脾即动矣。佐以大肠,大肠多气少血,且为传道之官;又辅以小肠,小肠在前脐上,后附脊,滓秽不存,浊气去而清气来矣。以上经络,皆有益于拳,故乃之。若专言肾,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是经少血多气,藏精于志,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肾有两枚,枚各两系,一系于心,一上通于脑,气之所生,实始于此,归宿必归到此。至于命门,实两肾之间气所出入之门,故曰命门。   命脉者,肾也,中气之所由来也。动则出,静则入。有定而无定,言不时变易势,故阴阳二气变易亦无定。  出肾入肾是真诀。   跨虎势定式:腰以上背后魄户、膏肓向胁前合,胸前左右胁第一行渊液、大包属三焦,二行辄筋、日月亦属少阳三焦,三行云门、中府、食窦、胸乡属肺与脾,四行厥阴、期门、天池属肝胆,五行阳明大肠缺盆、气户、梁门、关门属肠胃,第六行少阴腧府、神藏、幽门、通谷属心肾,中一行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 左右胁由渊液、大包以至幽门通谷两边,皆向玉堂、膻中合住,左右各胁皆相呼应,此左右胁腰以上之式。 腰以下左右气冲、维道皆向气海、关元、中极合住,此左右软胁下式。   何谓闪通背?以中气由心下降过脐到丹田,复由丹田与任脉逆行而上越脐,越上脘、华盖、天突、廉泉至承浆(下嘴唇),督脉接住逆行水沟、人中、素骸(鼻准),越神庭、上星、颅会、前顶以至百会,下降越后顶、强门、脑户、风府、哑门、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绪、脊中、悬枢、命门、阳关、腰俞,以至长强(皆脊背俞也是),再至会阴极矣(是前任脉,后督脉下面两脉起端处)。中气由百会下通长强、会阴,是谓通背。闪者,如人搂住后腰,前面腰向前猛一弯,头与肩往下一栽,后面长强与环跳(即大腿外骨)往上用力挑其小腹,往上一翻,敌自手散开,颠倒从吾头上闪过前面,仰跌吾前矣。此之谓闪通背。   通背如何?当头与肩往下栽时,屁股往上一挑,则督脉从长强穴逆行而上通百会,以至人中,任脉接住下行以至丹田,是引阳入阴一周也。右手从裆涉起,任脉即从丹田逆行而上以至承浆穴,右手随身逆转,手到下,督脉从人中逆行过顶后,由大椎顺行而下,复至长强,是由阴附阳又一周也。待右足退行到左脚之后,右手从下涉起到上,则督脉又自长强逆行而上已至头顶百会矣。是督脉上运已大半圈,待下势以演手捶合住,则督脉由百会下至人中穴,任脉由承浆下行以至丹田,是三周也。以通背一势,而督脉上下来回三过其背,是之谓通背。 右手由头至裆是顺缠法,由裆涉起转过身来手到下,复由下涉起到后之上,以至下势演手捶,皆是逆缠法。   演手捶势:此势右足后蹬用劲,劲由后踵逆行而上,至委中,再上行过意舍、魂门、神堂、膏肓、魄户,至肩额,再由肩额下行入小海,分入手三里,下行合谷(二指)、中渚(四指)、腕骨(小指),以至四指之第三节。右足之劲用逆缠法,由下逆缠而上,至会阴,斜入意舍,直到肩额,复用逆缠法缠至捶头,手背朝上,为合劲。督脉逆行而上,由长强上过百会,下至人中,任脉由承浆接住,下行入丹田,前后转一周,以助右拳之劲。且顶劲之领,亦全凭此督脉。右膝右前往里合住劲。胸中要虚,惟虚则灵,劲向前合。腰劲下去,屁股向上翻,则前面气海、丹田与裆中自然向前合住劲,裆不合则下体足底皆不稳,不虚则左右旋转不灵,故必向前合住劲,兼以虚圆。 演手捶五官百骸之劲,皆聚于捶。 演手者易于前贪,不知前贪太过,不惟左右易揭起来,且左右旋转不灵,易于失败,故宁欠一二分,断不可过界一厘,此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过之故也,演捶者戒之。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含胸拔背,沈肩坠肘   胸要含住劲,又要虚。   胸要虚含如磬。   胸如鞠躬向前微弯,四面包涵住。   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磬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   平心静气,勿使横气填塞胸中。   胸要含蓄,气降丹田,无留横气于上。   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   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虚含住,不可令横气横于胸中。   胸亦随手转圈。   (白鹤亮翅势)胸间劲亦若随住右手与左手先从右向下,向左而上至右,绕一大圈。   胸中内劲如太和元气转圈。   太和元气运胸中,一动一静合轻重。   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且松肩不是单肩,骨节开则肩自松下。   肩塌下,不可架起来。   转圈机关,全在于肩,故肩中骨缝,宜令开张。   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   肩额、肩井、扶突,皆松下。   肩膊头骨缝要开,始则不开,不可使之强开,功夫未到自开时心说已开,究竟未开;必攻苦日久,自然能开,方算得开。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此肱之枢纽,灵动所关,不可不知。   两肩要常松下,见有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已上泛,听其上泛,泛毕即松。不松则全肱转换不灵。故宜泛则泛,宜松则松。每势毕,胸向前合,两肩彼此相呼应。此两肩式。   俯肩一靠破铜墙。   两肘当沈下,不沈则肩上扬,不适于用。   肘尖向下……膝盖与肘尖上下相照。   肘在前后、左右、上下,要呼应合住劲。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运柔成刚,刚柔相济   打拳以鼻为中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各足随各手动之。心身不可使气,轻轻运动,以手领肘,以肘领臂,手中之气仅仅领起手与臂而已,不可过,过则失于硬。上体手如何运动,下体亦随之,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皆随,此为一气贯通。裆劲要开要虚,裆开然后心气发动。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欲刚先柔,欲扬先抑。   世人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殊不知自用功以来,千锤百炼(百炼此身成铁汉),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但就其外而观之,有似乎柔,故以柔名之耳,而岂其然哉?且柔者,对乎刚而言之耳。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第可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其为功也多,故其成也难。   阴阳互为其根,不可分为两橛。   克刚易,克柔难。   柔能克刚,以退为进者,坤道也;坤错干,干,刚也。坤至柔而动也刚。此拳外面似柔,其实至刚。   故拳术以柔克刚,因而中也。   打拳何尝不用气,不用气则全体何由运动?但本其至大至刚之气,以直养无害焉已耳。   一阴一阳,要必以中峰运之,中峰者,不偏不倚,即吾心之中气(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所谓浩然之气也。   此气行于手足中,不刚不柔自雍容。   浑灏流行,自然一气,轻如杨花,坚如金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侔乎山立。  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   胸中一团太和元气,充周四体,至柔至刚,实备干健坤顺之德。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寻;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皆具,是谓:阴阳合德。   运动似柔而实刚,精神内藏而不露,此为上乘。  坤至柔,而动也刚。  柔顺济以刚直。   干刚坤柔,阴阳并用,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阴阳互用,天道所藏,动静无偏,乃尔之强。   久练纯熟,则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而轻重、虚实、刚柔齐发。   任人四面来侮,此身全仗虚灵,官骸无所不顾,……任尔奸巧丛生,自是刚柔素具。   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为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也,……虽曰拳为小道,而太极之大道存焉。……后之人,事不师古,不流于狂妄,即涉于偏倚,而求一不刚不柔,至当恰好者,以与太极之理相吻合者,盖亦戛戛乎其难矣。   虞廷执中,孔门一贯,此外无余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动,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抖、空、朋、履、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先慢后快,快而复慢   由起至止,须慢慢运行,能慢尽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灵到十分,惟能灵到十分火候,斯敌人跟不上我,反以我术为奇异,是人之恒情也,殊不知是先难之功之效也。   每着之中,五官百骸顺其自然之势,而阴阳五行之气运乎其中,所谓:‘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此即太极拳之本然。   练太极拳之步骤有三层功夫:第一步,学时宜慢,慢不宜痴呆;第二步,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第三步,快后复缓,是为柔,柔久刚自在其中,是为刚柔相济。(此一则为陈复元语)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窜奔跳跃,忽上忽下   青龙出水是直进平纵法,左足随右足向前飞纵,裆中会阴、长强劲随顶劲上提,前纵如灵猫扑鼠,纯是精神,又虚又灵。   引蒙:指裆捶下紧接青龙出水,二势夹缝中先将右肩松下,右半个身随之俱下,下足再泛起来往前纵,其未纵时右手捶如绳鞭穗欲往前击,先向后收,然后从后翻上向前绕一大圈击去,身亦随之前纵。其纵之诀,前面手向前领,后面右足之隐白、大敦、厉兑、窍阴、侠溪,皆用劲。劲由足底过涌泉至足踵翻上去,逆行而上,窬委中、殿门、承扶、环跳,斜入扶边,上行越魂门、魄户,至附分,再斜上行,由曲垣窬小海,斜入支沟、阳池,沿路翻转。将手展开,束住五指,右手领身纵向前去,左脚用力往下一蹬,随右手皆至于前,左手亦随身至前,脚落地后左手落于右乳前停住。   内劲:右半身皆用右转劲(右转即顺转,从里往外转),右手用缠丝劲由腋上行,从里向外斜缠至指肚,右足亦用缠丝劲顺缠至大腿根,上行与扶边相会,一齐上行至附分,分行至腋,斜缠至指肚;左手左足须用倒转劲,而后才能随住右手右足转圈前纵之,本全由于心,心劲一提,上边顶劲领住,中间丹田劲发,上行偏于右半身,下边两足,右足用跃法,右足掌用力后蹬;未纵以前,全是蓄劲,聚精会神,团结其气;方纵之时,纯是向前扑劲,一往直前;右手带转带进,如鹞子扑鹌鹑、苍鹰捉狡兔一样,其志专,其神凝,其进速,其气(气即魄力)稳。玉女穿梭平纵身法,此亦平纵法,愈远逾好,要皆本自己力量为之,必得优游气象,勿露努张之气方好。   其内劲发源最远,由仆参逆行而上,逾背后至附分,以至右指。   玉女穿梭是顺转平纵法。……其进如风,……手法、步法、转法,愈快愈好,……上虽凭手,下尤凭足,足快尤显手快之能,……自起势以至终势,右手足虽是顺缠法,而周身法皆是倒转劲,连三赶进,皆是进步。至于内劲,自顶劲以至足五趾,法皆与前同,始终以右手右足为主,而以左手左足佐之。右手顺转,左手必是倒转,缠丝劲即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右手以转大圈为式,功久自然小方好。   此势是大转身法,上承野马分鬃下来,右手趁其在下之势,不容少停,即以右手用缠丝劲从下握上,沿路斜形飞风向东去,指如钢锥,亦全赖右足在后随住右手,亦用顺缠丝劲就住上势,大铺身法,尽力向东连进三大步,方够一大圈约八、九尺许。尤在顶劲提好,裆劲不得满足,身随右手如鸷鸟疾飞而进,莫能遏抑,步落粘地即起。   玉女穿梭已成之式,似与揽擦衣大同小异,然其实大不相同,彼则身不转动,专心运其右手右足,其气恬,其神静;兹则连转身带运手足以防身御敌,且以快为事,故其气猛,其神忙,非平素实有功夫,临事以气贯其上下全体者,不能获万全。何也?盖以出入广众之中,以寡敌众,旁若无人,惟天生神勇,其胆正,其气刚,其练习纯熟,故披靡一切裕如也。   转引转击出重围,宛同织女弄织机,此身直进谁比迅,一片神行自古稀。   二起腿是上跃法,……何谓二起,左右二脚相继一齐离地四、五尺而跃起也,故名踢二起。……然必左足先用力狠上踢,而后右脚始踢高,脚面要平,二起纯是用全体升提法,身法心劲往上一提,全身精神振奋,皆往空中耸跃,右足能高头顶方合式。身随顶劲用力往上纵,愈高愈好,有纵过头顶者,非身轻力大不能。……上身向上纵,下身愈得用力随之上纵,其纵之法,必左右足用力先往下一蹬,足蹬愈重,则身起愈高。   心劲一领起来,而五官百骸皆随之而起。   二足连环起,全身跃半空。   中气提来膂力刚,连环二起上飞扬。   何谓跌岔?身从空中跌下,两腿岔开,方为跌岔。此图左腿展开,右腿屈住,此为单跌岔;以双跌岔非用纵法不能起来,不若单跌岔只用左足踵往前一合,右膝往外一开,右足踵用力一翻,即遂起遂落,较之稍易,故用之亦能制胜;且今之拳家皆如此,姑从之。   跌岔与二起回顾照应,二起从下而上,飞向半空;此则由半空而下,两腿着地。天然照应,不做牵合,此古人造拳法律之严如此。   上惊下取君须记,左足擦地蹬自利。   不是肩肘能破敌,一足蹬倒凤凰台。   若非此身成铁汉,掷地何来金石声。   解围即在一蹬中,非有大功夫,不能以一足胜人也。   蹬一跟:吾以左脚踢敌,敌以右手捋住吾脚,欲扭转吾脚,令吾疼痛扑地,或上提吾脚欲吾全身离地而后颠起打之。吾即顺势倒转两手捺住地,而以右足顺住左腿逆行而上,蹉敌人搦吾左脚之右手,难即解矣。或又以敌人搦吾左脚,吾即以右脚蹬敌人右肘尖或蹬其手节,皆可解之。此是蹬一跟之大略。   人来蹬吾,吾即以左脚往后退一步,以防蹬吾鸠尾与承浆以下至咽喉。   然慎之于蹬之之时则已晚,不若慎之于上势将踢之时,视其可踢则踢之,不可踢则不踢,不可妄用其踢也。   即有隙可乘,踢贵神速,不贵迟缓;贵踢关紧穴俞,不贵踢宽髀厚肉不着痛痒处,此要诀也,踢者须知。   野马分鬃势:两手握地转如飞,中间一线贯无倚。两手擦地而上,上下全体皆能顾住;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两手如两个圆环,互相上下,更叠而舞,其刚莫折,其锐无比,其转无间,故能御敌。   铺地锦势与跌岔相呼应,跌岔悬空直下,右脚跺地如金石声,以跺敌人之足,左足蹬人臁骨,可破其勇,右手展开胳膊握地而上,左手前冲以推敌人之胸;此则以髀股后坐坐人之膝,右手拳屈有欲前击意,左腿展开如不得胜,两手右向捺地,用扫堂鞭以扫群敌下臁,则难自解。此以同类相呼应者如此。又与金鸡独立相呼应,金鸡独立左腿竖起,此则左腿横卧,金鸡右膝膝人,此亦以右膝屈住,金鸡独立左手下垂,右肱向上伸,此则右手屈住,左手向上冲,故以上下相呼应。又与二起相呼应,二起身飞半空,此则身落地面,故亦以上下作呼应。   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高擎低取,如愿相偿。……上行下打,断不可偏,声东击西,左右威宣。……横竖颠倒,坐立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宰乎其中)。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忽上(手足向上)忽下(手足向下),或顺(用顺缠法,其劲顺)或逆(用倒转法,其劲逆)。   倒卷肱是退行以避左右;白鹤亮翅是右引左击,兼上引下击法;搂膝拗步是六封(上下,前后,左右皆封住门),四避(四避是东西南北四方令人无隙可攻);闪通背是前闪(后往前闪)、后滑(是后面捺不住,强捺则滑而跌之)进击法;揽擦衣与单鞭皆是一引一进(此进字是进而击之)法;运手是左右一引一进击法;高探马是左肱背折肘法;左右插脚是下体前攻裆法;中单鞭是左右上下手足并击法;击地捶是攻下法,身后兼滑跌法,诀窍以两腰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关键枢纽,关键上下皆是倒转劲,身带侧棂住,右后胁向上,左后胁向下,裆劲下好,足踏稳,人遭着背后,身即扭转,愈速愈好,能遵足法,则人身一滑跌倒矣。踢二起与踢一脚、蹬一跟是倒转大转身法,兼以两足上攻法(手当足用,足当手用也);演手捶、小擒打是前攻克上下法;抱头推山是逆转(谓身也)进推法;单鞭是顺转(顺转也是谓身法)左右引击法。   以上数十势是以一人敌数十人大战也;至于避敌之法,不越上下两旁,哪面紧先解哪面围;一齐来者,中气一动,即令一齐皆散,非有功夫不能。 (附注:以上所提各拳式,均是陈式老架的拳式,录之以供参考)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刚柔俱泯,一片神行   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见;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互运,无端可寻。   太极理循环,相传不计年,此中有精义,动静皆无偏……开合原无定(活泼泼地),屈伸势相连(却有一定)。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天地为父母,摩荡柔与刚,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寻常。乾坤如橐龠,太极一大囊,盈虚消息故,皆在此中藏。至终复自始,一气运驰张,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   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终而复始,始而复终,惟始与终,循环不穷。   太极不过阴阳之浑沦耳。……泯然声臭之俱无,纤巧悉备者,化工也。浑乎雕刻之不作。   一来一往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   天机活泼,浩气流行,动静缓急,运转随心。……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纯乎天则打拳皆随天机动宕,莫非自然而然,活泼泼地,太极原象,皆从吾身流露。   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   至虚至灵,一举一动,俱是太极圆象。   圆转自如,浑浩流行,绝无滞机,每势完仍归到浑然一太极气象,绝无迹象可寻,端绪可指。   打拳熟而又熟,无形迹可拟,如神龙变化,促摸不住,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技至此,真神品矣。太极之理,发于无端,成于无迹,无始无终,活盘托出,噫!观止矣!拳虽小道,所谓即小以见大者,盖以此拳岂易言哉!   故吾身之运行或高或低,或反或正,且忽迟忽速,忽隐忽现,或大开而大合,忽时行而时止,莫非一片灵气,呈于色象,真如鸢飞鱼跃,化机活泼,善观拳者必不于耳目手足之鼓舞于迹象间者深嘉赏也。故学者必先研其理,理明则气自生动灵活,非气之自能生动录活,实理使之生动灵活也。知此而后可与言内劲。如第以由内发外者为内劲,此其论犹浅焉者也。   诚于中,形于外,千变万化自无穷,火候到纯青,法密理精,浑身轻灵,左右拿出应应应。   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浑沦,虚灵具一模万象藏五蕴,寂然不动若愚人,谁知道,阴阳结合在此身。任凭他四面八方人难近,纵有那勇猛过人,突然来侵,倾者倾,跌者跌,莫测其神;且更有去难去,进难进,如站在圆石头上立不稳,实在险峻,后悔难免陨。岂有别法门,只要功夫纯;全凭者,一开一合,一笔横扫千人军。?br>   太极阴阳真造化,鸳鸯绣出从君看。   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无处不浑然,任他四周都是敌,此身一动悉颠连。我身无处非太极,无心成化成珠圆,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一气旋转自无停,乾坤正气运鸿蒙,学到有形归无迹,方知玄妙在天工。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培养本元,勤学苦练   心为一身之主。  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用功各因自己力量运动,其遍数一遍可,十遍亦可,不拘遍数;有力尽管运动,无力即止,不必强为运动,以致出乎规矩,惟顺其自然则得矣。   每一势拳,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经现身说法,甚觉容易,所难者工夫,所尤难者长久工夫。谚有曰:‘拳打万遍,神理自现’信然。   空耍拳势,原无定格。……平居耍拳,不可不守成规,亦不可拘泥成规,是在学者能善用其内劲。至于形迹,或为地势所限,随其地势斟酌运有可也。   自初势至末势,所图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于无形,而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而后可以言拳。可见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机流动,活泼泼地触处皆拳,非世之以拳为拳者比也。此是终身不尽之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所图之势皆太极中自然之机。……千变万化,错综无穷,故终身行之不能尽。学者勉之。   拳当功力既熟,端正恭肃,敬其所事,不敢自满。……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   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规矩者,方圆之至也。以之诲人是则大匠所能也,至于巧,大匠不能使,惟在学者。苟至于巧,则是遵规矩而不泥规矩,脱规矩而自中规矩。而要志不可满。谚有曰:‘天外还有天,一满即招损。’   或者曰:‘此拳不能打人。’不能打人只是功夫不到,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造到其波动我内之境,不遇敌则已,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孰能当之。   今之学者未用功而先期效,稍用力而期成,其如孔子所谓先难后获何?问:工夫何以用?必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铺助长也而后可。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干干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问:得几时?小成则三年,大成则九年,至九年之候,可以观矣。抑至九年之后,自然欲罢不能,蒸蒸日上,终身无住足之地矣。神手复起,不易吾言矣。躁心者其勉诸。   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吾谓此艺无甚奇,自幼难以打到老。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觉多烦恼。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有能一日用力寻,阴阳消长自有真。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循序渐进工夫长,日久自能闻真香。只要功久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此是拳中真正诀,君试平心细思量。   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无懈,妙理循环自然通。
13,261
艺藏
武术
字门拳谱--
字门拳谱      总论 胡遗生   夫人体之至弱者,禀受先天之不足耳。既先天不足当即用后天培补之功。培补之道,在养其精神,精神一足,则气血充盈于体,虽至弱之躯,可变为强矣。书曰:人之有生,惟精与神;精神不敝,四体长春。此谓强身之基。而吾之技,即本乎是。学者能遵此金科玉律,必不至身有损矣。修弱为强之道既明,再究其十八字艺。夫字艺之中,所重者筋劲之功也。 若筋不拔则弛放痿拿,筋劲合健则伸缩不滞。筋劲之功既备,当识虚实之道,要之,动则虚,静则实;劳则虚,逸则实;偏则虚,正则实。知彼有力用力,无力用智,以吾内实紧动之躯,敌其刚猛之来势,此知其虚实之艺也。虚实之道既明,再按各字之手法,时时演习,务明其理,始为有得。其中:   残字者,以吾手紧直,探其虚实,接以推字,相连其中,隐紧推之,无有不去者,此实推之意也。   授字者,乃演吾手法,活效猿猴之捷,倘吾手失落,即用此手法救之。   夺字者,乃夺其来力,为吾手用之也。   牵字者,彼强我弱,恐难取胜,手交即牵,使彼立止不定,为吾伸缩之用也。   捺字者,乃吾手头练就一股沉劲,沉按不离,使彼难变,为吾舒展之用也。   逼字者,逼其身强力大,占彼半步,使其实变虚,为吾后势之用也。   圈吸者,明进吾身,在顺势一点之功。   贴者软也,出手即软,随意而去之,然有吾手紧疾之意。   撺者掇也,彼上部勇猛,本手难取,妙不与斗,即变此克之,去其速也。   圈者顺也,与吸字相连运用。   插者坚也,以吾之实,去彼之实也。   抛者掷也,惊彼慌张,为吾静逸之用也。   托者帮也,有帮佐诸字之功。   擦者紧也,手出滞在何处,即在何处用之,紧近推字之意。   撒者挡也,周身练熟,取其力猛,疾撒隐推,相连运用,出得速也。   于中吞吐,更须熟练,其功浩大,用出使彼莫测,方为有得。若夫镖手乃诸字之主,变化无穷,笔难尽述,学者另细传之,但后世能者,切勿传于强梁比匪者,是为至要也。   出手珍诀 胡遗生   软者,出手即软,随意去之,乃要直劲曲取。吐为吐出,遇至而吐也,常散岂能吐哉。救为急救,随向而取,上部勇猛,方可变援,切须封他起手之变,心宜归一,在小掌一点之功。牵在顺势,子午定向,勤演熟练,哪怕霸王之力,自有韩信之谋。捺要贴之,交手切勿离身,谨防失放,方无差误。逼者起手即闭,使彼不能进前。字字俱熟,方能为逼。吸近于吞,一吞便吐,此乃借势分拆。自身自手,松力为主,八字之理,务宜审明,得之功多艺巧,八字循环,一字不通,便有掣肘之处矣。   十八字理诀 胡遗生   此手精奇,不用猛力,文人弱士,皆可学习;   终究其理,十八字势,按上中下,左右进取;   举手立步,切勿用力,步由子午,后曲前直;   手十八字,各随所宜,残推援夺,牵捺逼吸;   抛托擦撒,随手顺意,逼擦随软,借彼气力;   手到其胸,急推莫迟,任彼千变,我心归一;   彼来凶猛,圈插敌之,撺不与斗,贴跌更奇;   以柔克刚,以疾克迟,任彼腾挪,彼劳我逸;   随而进步,何劳气力,勤演熟练,护身多益;   其中玄妙,潇洒脱离,入门手法,出手紧直;   子午定向,看势分拆,上中宜紧,下部当曲;   勿轻势力,吞吐便取,逼吸存心,时刻莫离;   他来虽勇,吾手紧直,力来千斤,出捺分敌;   来无踪影,去无形迹,不害吾身,何妨两失;   字字循环,一能克十,你我俱成,尚观虚实;   彼来甚满,我占其实,若变吾援,莫谓不奇;   谨防失放,方无差误,奸匪勿传,切记莫违。   七言歌诀 胡遗生   出手残推劲紧直,逼捺三分借彼力;抛托擦撒随手化,牵吸援夺活脚宜;   圈插能克来者猛,吞吐兼撒跌更奇;手撒用撺当紧记,力弱贴近任施为;   举手认胸休害怕,手既贴身脚亦随;立桩巩固间明此,裆消膝紧世间稀;   余功妙用无阻滞,潇洒脱离君须记;若欲练成稀有技,请君勤习为得计。   发手秘诀 胡遗生   手从腿边起,侧身步轻移。藏势弯左膝,残软近粘其。   才粘即推吐,消肩不可迟。内来援回救,外关夺相随。   顺势牵可用,擒拦捺正宜。逼彼吸猛势,吞吐吸最奇。   脚不丁不八,两股收其夹。腰要如带束,平视头略拔。   两拐顾两腋,劲从心里发。三尖要相照,肩要卷紧压。   神清意自得,绳墨传勿错。   立步定式 胡遗生   后脚略弯前脚松,双眸紧紧观其胸,举手出残休害怕,手既贴身步亦从,   手若拈紧须用力,相拈急推可抡功,出手最嫌用肩力,轻贴随手西与东。   分拆七言歌诀 胡遗生   双手同起步轻移,左顾胸膛右敌伊,手若拈时须用力,相拈急推莫待迟,   内外两门上中下,跟彼随彼莫放离,外来上面伤耳项,右手横挑左攻脐,   腰肋之处彼来伤,反手藏身左取中,擒拿任彼双单手,取其手筋自然松,   披拦截砍手略归,两手上下一同追,我手或被彼砍落,本手复发急相推,   捞足抢腿彼势凶,落身进步对胸冲,下地落膝捞抢者,双手推掇去无踪,   内伤面目右急回,反手吐出任掌追,左手往下捺亦可,夺手急推莫待迟,   彼我同门亦取胸,双手横推可抢功,若还发出不多远,反手补出疾如风,   披拦截砍双单擒,照例用法任施行,捞足抢腿皆同样,须要改手取内门,   步法每出不换移,右足随手踏裆里,十八手法通练熟,临时取用随所宜。   十八字谱 胡遗生   残(即探也),推(即标也),援(即救也),夺(即抢也),牵(即带也),捺(即按也),逼(即闭也),吸(即缩也),贴(即软也),撺(即掇也),圈(即顺也),插(即坚也),抛(即掷也),托(即帮也),擦(即紧也),撒(即挡也),吞(即没也),吐(即出也)   残字图注   此手出去,变法多端。起手周身俱要和软,不可先行用力,用力难变。起手眼紧认其胸,心勿怯,怯则误;举手从腿边起,以二指为主,如箭射红心,不可虚发。左右要顾自身,桩带逼吸二字,脚不丁不八,全要和软,心归一,胆放大,发出必无差误。此残之定势,变化俱从此,始大用在推字详之。            推字图注   十八字艺之中,所重者残推二字,余防世人不明,备而运用之,故残者探也。惟推功莫大焉,字字循环,俱赖推字之功得之。功多艺巧,手法虽变化无穷,至终尽归推字化用。致称标手,手出去,要拈紧,大用在小掌一点之功,肩要消,膝要紧,步要活稳,不宜立阔,阔难变,谨防失放,方无差误。   援字图注   援者救也,防外门披拦截砍,双单擒拿,左右巡边抖肘,来势甚猛,即变此救之。彼若将吾手托开,走边门用老担拦黄莺,抓肚势,当即向前进步,举手援住不放,左右亦托手肘,近一步,隐紧擦撒推疾去之。   夺字图注   此一手变法,与援字相仿,倘内门披拦截砍手双单擒拿,勾冲抖肘,即变此取之,吾手一转即出,不可滞,隐紧擦撒推疾去之。   牵字图注   牵者带也,彼上部勇猛,本手难取,手拈即变,使彼立止不定,变实为虚,为吾伸缩之用,吾左手亦要帮取,自桩立稳,紧擦撒推疾相连去之。   捺字图注   捺者按也,乃演吾手练就一股沉劲至手坚紧,随按不离,交手切莫离身,彼左亦左,彼右亦右,就其虚动之势,隐撒推疾去其速也。   逼字图注   逼者闭也,遇其身强力大即用之,举手即闭,一闭即推,此借彼势力,使其实为虚,为吾得势之用也。   吸字图注   吸者缩也,逼吸二字相连运用,存心时刻莫离,有保救诸字之功。如吾手发出,倘有用双擒手按住者,有想取我胸胁者,有想取我下部者,本手不能发出,势在危急,当用此救之,学者仔细详之可也。   贴字图注   此手用法,与逼吸二字相近,手出周身俱要和软,出手即软,随意而去之。乃要直劲曲取,重在疾近之功,使彼莫测,借他势力乘其虚之意也。   撺字图注   此一手变法,彼上部勇猛,本手难取,即变此用之。彼用左手一挑,右手想取我胸,或取我边门,他手一挑时即用,不可候他转身,彼外跟外,彼内跟内,左手封住他,右手用推掇手击之。   圈字图注   此一手变法,倘遇有肩峰坐肘,明进吾身,势甚凶猛,本手不能发,即变此克之,乘其虚之意,在顺势一点之功。   插字图注   此一手变法,倘外来披拦截砍手,双盖手,肩峰坐肘,来势勇猛,举手不能进取,即变此克之,全仗一股坚劲之功。手落时肩贴他肩,左手帮助同去,亦有三分借彼势力,乘其虚之意也。倘内来披拦截砍,双单擒拿,即变左插取之。   抛字图注   此一手变法,吾手一出,彼用披砍手明进吾身,想砍下吾手,重在相拈之时,用一浮字兜住彼手内转,手头收半手,左手封住彼身势,隐擦撒紧推,无有不去者。   托字图注   此手法有帮佐诸字之功,俱不能离,学者当熟习之,有奇妙之功。但有一手,例如吾手一出,彼用双盖手盖住吾手,意想取我上部,吾变重在相变之时,勿与彼盖下去,手插进,用一股软劲兜住,左手封逼,使彼难变,隐紧推之,无有不去者。此借势力,乘其虚之意也。   擦字图注   此手用法,倘吾手发出,彼用练步,躲闪身势,吾当脚随彼转,手贴不离,浮在何处,即在何处用之。或有用外双擒手托住者,即先分他虎口,身紧一步,手上带按,隐紧逼撒推疾相连运用,无有不去者。此惊彼慌张,为吾勇猛之用也。或有用双分手,将吾手托住其顶,意想取我胸胁,或想取我下部,吾当追进一步,即在顶上,隐紧逼撒推疾去之,用牵字带下。   撒字图注   此一手与推字相近,彼若明取吾身,当即用此,彼左即左,彼右即右,随向进步,勿怯势力,一吐便取,大有消散脱离之功,学者当熟练之。   吞字图注   吞者没也,防内、外、上、中、下五门,用披拦截砍手、双分手、双盖手,来势凶猛,本手难取,即变此克之,使彼莫测,变实为虚,大用在吐字详之。   吐字图注   吐者伸也,吞吐二字,相连运用,出没令彼莫测,方为得用。若遇身强力大,上部勇猛者,即变此用之,此借彼势知其虚之意也。以上诸字,循环俱在推字之中,学者仔细详之,无他论矣。   下盘八扇歌诀 胡遗生   狮子抖毛鹏展翅,铁牛耕地蝴蝶扑,辕门左右亲紧身,翻腾舒展膝落速,   眠羊卷草连根起,寒鸡抱不久练熟,手似猿猴脚似猫,任彼刚强须惧服。   八字要诀 余克让   残:残者,软也。如人手疾毫无气力,二比相争而不着力,反软何也。因硬不能活变,软则四方可取也。   推:推者,吐也。手法向前推人跌扑,不推岂有自跌之理乎。   援:援者,救也。彼取我内关耳目心胸紧急之处,若手不回救,则被其伤矣。   夺:夺者,抢也。彼取我外关耳项肋边腿足等处,我即回势以夺之也。   牵:牵者,顺也。力能敌不与其斗,取向顺势牵之也。   捺:捺者,按也。彼往上招或抛托者,不轻按则手浮飘矣,又岂可分推乎。   逼:逼者,阻也。近挡其势,便阻其力,让彼逼死,无能用者也。   吸:吸者,吞也。彼用力打我手,若以硬斗手必被伤,会用软进,以消其力,自不必受痛也。   袖珍十八法 余克让   太极:一身总太极,二脚为根基。阔狭由长短,如山不可移。   阴阳:全身三转折,阴阳上下贴,动静瞻前后,砥柱硬如铁。   子午:如何是子午,头面对针锋,两户并两膝,上下总相同。   浮沉:浮如云出岫,沉似石投江,左右常相顾,坐腿把阴藏。   吞吐:吞身如鹤缩,吐手若蛇奔。鼓撼随风入,轻重左右分。   捋推:捋风挨手入,筋脉要流通。直硬将柔制,推动不用功。   圆滚:出手刚柔济,摇铃肘脉圆。沾衣如滚浪,贴肉要生根。   抖落:抖落法最奇,中偏要防提。软出须硬起,翻身任施为。   沾靠:出手防牵制,翻腾切莫迟。沾衣即滚肘,靠吸在柳移。   进退:欲知进与退,退败进自生。他若追进户,三错部位偏。   封闭:门户牢关固,双封势不开。机关将动我,发手似春雷。   插撒:插手势如枪,拖抛切要防。撒手形如网,极摔莫离桩。   扑捺:扑手势如虎,迎风直入膛。双手似剖腹,拍捺在提防。   援引:敌势偏风进,援开左右防。引手须半出,节莫自松桩。   拖抛:此法两家用,坐桩不可松,最嫌肩着力,扭搭翻成功。   提拦:敌手如抢入,左遮右提拦。跟踪防漏手,反掌照面还。   消纳:敌势逼胸来,消肩速纳脯。坐桩吞吐并,前后手相扶。   擒拿:擒拿须认穴,嵌骨要酥筋。其中真妙诀,等闲不度人。   
13,262
艺藏
武术
学射录-清-李塨
学射录  蠡县李塨稿 卷一   予自幼习射,力既薄脆,学复贪多,遂半废不克有成。然以射为六艺之一,虽奔走四方,依依不能忘,凡遇能射人无不问,遇射书无不览也。郭子坚任桐乡,曾开雕射法一帙,予为序之,而辞义未尽之善。迄今欲教我后进,不能了解于心手间,正在踌躇,无从质问。一日,忽有叟而杖见过,衣冠甚伟,瞻视非凡。拜而问道,叩其姓名,不答,但自称异叟,言曾学道深山,技击皆精。夜半为我解衣击剑,因传射法,听而观之,豁然于心,叹昔所见闻者,皆一知半解,蔓语卮言也。无何黎明,飘然而去,不知所之。因录其射法,约略所讲授者为注,或天欲明六艺乎?何幸也。         射法      身端体直,用力和平,拈弓得法,架箭从容,前推后走,弓满式成。   此章即孟子言射之力至也。身端体直,用力和平者,六句之纲也。身,躬也。体,手足四肢也。站法曰:大指外蹬,小指里抓;丁不丁,八不八,两足相离尺七八。又曰:双膝外分,双臀内吸,肛门吸紧,腰暗进,胸明出。又曰:脐向地,心放下。又曰:弓把在左中指无名指弯间,小指虚,大指引,掌腕用力,而力全用于肘,肘内下半少前外转直,引前半身力注腕,则肘自上翻,而非强扭,前肩自下而不用力。《子坚射法》云:前腕直,前腕不宜仰与逼,即此也。又曰:后手之力在肘,须上提肘腕,随肘用力,往外推引,后半身力向后,后肩自下而不用力。《子坚射法》云:练后手,大指得弦,二指扭,三指紧握不可松(三指须卷紧,矢发而入掌心,握三指不动),离胸三寸方能走。又云:后腕弯(后腕自内视之弯),二指靠掌自翻(要少献掌,顺其自然之势,勿太翻),指上得弦,将肘揩胸开背夹称心怀是也。凡未开弓时,身端立向西,前肩对侯,目南视红心。左手执弓,抱弦向腋;右手执矢,离镞二寸许,投镞于左手大指食指蟹钳之间,虚虚笼定。欲射以右手摩矢至括(《考工记》谓此,今谓之扣),以中指入括,内靠弓弦,平注扣弦上。所谓执弓宜横卧,理扣宜双开,认扣宜两就也。左大指上节宜平起,管箭不宜掜下,次节宜压,中指不宜竖起。次节竖起,则虎口过松,而推弓不稳。上节掜下,则虎口过紧,而出矢多小。左食指亦宜平起,帮大指管箭,不宜捏下,亦不宜摸镞,摸镞则心分。皆拈弓得法,架箭从容也。又曰:射有五平:前手背平一也;后手得弦须腕平(后腕自外视之平,平正用力也)二也;前拳与后眼平三也;后肘与后耳平四也;后脊自尻直,平注于脑,五也。三在:弦靠后手二指一在也;弓下稍弦斜靠于腹二在也;矢在頦颌之间三在也。若后手低,矢在喉,名曰锁喉;后手高,矢在目,名曰捣眼;矢在腮,名曰穿腮,皆非箭道也。二曲:两腿一分,膝后弯,一曲也;腰暗进,胸明出,前腿根入,二曲也。三直:小腿直,大腿直,身直也。九忌:忌动心力,动心力则有怒目咬牙之患;忌前肩用力,则前有拥肩之患;忌后肘坠,后肩用力,则后有拥肩之患;前腕无力,则有前迎之患(谓弓移入内也);后肘无力,则有外张之患;腰眼无力,则有拥背之患,且腰眼不暗进,则周身无力矣;两膝不分,则也蹶臀之患;立忌岔步邪行;目忌看扣;共九忌也。前推后走,弓满式成者,谓前后力停。两下开弓,满一分式,成一分弓;满十分式,成十分。不可先主定前拳,然后开弓,所谓明成不如暗就也。      神射于的,矢命于心,精注气敛,内运外坚。前固后撒,收弓舒闲。   此章即孟子言射之巧中也。神射于的,矢命于心者,谓后目下直与矢相平,而向前贯于蟹钳,矢镞以直贯于鹄。其妙非专看矢,非专看的,共矢与的,而俱笼罩于目。其未开弓也,即寓前手对的之意。已开弓也,即以前手推弓,渐渐对的,弓一满,前手蟹钳孔中矢的直对,一无二三,然非仅目也。从心所欲,神光正射,微乎微乎,虽仰上射俯下射马射皆然。至此顶力以及腰眼四肢。一直贯注,皆聚于矢,而又从容自然,气会神恬,毫无矜张,内精无一不运,外体愈久愈坚,即持至食顷,而式一丝不易;矢注红心,一丝不易(谓如此始可言坚。非发矢必须审至食顷也)。法既尽施,力复有余(非弓矢调良,亦难及此),坚即固也。然下前固专指前手,此指通身也。夫如是则前固后撤矣。后手二指起谓之撒,大指起谓之放,二者法宜齐速。若撒重则矢飘(箭向左),放重则矢合(箭向右);扣高则沉,扣低则扬(谓扣矢宜平也);留滞则无力,纽剔则摇。若夫前后之巧,须不轻不重,无先无后,一起著力,而不用力。故曰:后手发,前手固,运于内,坚于外。又曰:前手’上 敝 下 手(此字打不出)’,后手’上 绝 下 手’。谓前如撇弓,后如断弦,前后之力俱彀,不差累黍也。其式前拳不动(古法云:后手发矢,前手不知。正言其不动也),后手下半,臂往后一称,前后仍然平直,是为得之。若世法于未开弓时,以目视把,开时目随弓转,与撒放前手,将弓把往外一让,后手向后一摔,皆花法以图饰观,不必学也。至矢已发矣,目不宜张,头不宜探,前手回弓,后手出箭,如前拈架以待,神色不变,气度安闲。斯为善始而善终乎。      续论   初学用竹或树条缚一弓,长等身,将带结弦中,套于后肘,左手反持弓把,向上一反而正,弓上半推于面前,下半背于腰后,后肘带弦挽开,处处气到力到,如射法式。祈善教者观之,按之有不合式而改之。如此数月,周身皆如式,纯固不移,然后挽至软弓。又数月,周身皆如式,纯熟不移,然后可以架矢演习。又数月,周身式皆纯熟不移,于屋中立一的样矢,矢直注一无失,然后用之以射,成名艺也易矣。《射学正宗》曰:练头面法。于北墙上画一圈,内上下画一斜画(上微斜东,下微斜西),画中一圆点,两旁画两耳。每日身正向东立,以面对圈,使鼻梁正对斜画,两耳对圈旁两耳,头顶用力耸起,右面拐,用力微微,使出地阁,使入眼睛,正视中点,脖项挺直圆硬,勿歪斜露筋,久习之自然头容可观。又曰:练气之法,时常于十数步外,或数百步外,目视一物,必使气达于彼;或视天上星辰,或视树间鸟雀,或静坐运吾气,使之达于天,入于地,或攻坚城,或克强敌,无不直到,然后起立开弓四五次,久之气力自壮。         学射录卷二      射经   《射义》曰:射者,进退周旋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此三代射艺之遗文也。射法首章所云,不出体直。次章所云,不出审固。而中则撒放之巧也。然必志正而后体直,体直而后审固,审固而后可中。夫志、气之师也,气、体之充也。志不正则驰,何以养气。气不养则馁,何以充体。敬以直内,此立其诚也。此圣贤之学,非术士所能知也。至於进退周旋必中礼,则有射体,详载仪礼内,可考。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学者亦必志於彀。   《虎钤经》曰:「镞不上指,必无中理;指不知镞, 同於无目。」彀之说也。然彀各视其体之长短,以前后臂一直如线,而挽力至尽为度。若臂肩未直,镞已上指,宜易长矢。臂肩已直。后手已尽,镞未上指,宜易短矢。      又须力膳於弓,不可弓膳於力,弓膳力则身臂为弓所苦,不得平直而彀矣。古语云:「软弓长箭,快马轻刀。」      又云:「莫患弓软,服将自远;莫患力羸,服之自伾,皆笃论也。」【伾,音丕,有力也】   《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三日五射。   郑康成注曰: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也。愚意白矢谓正立拈弓,右手持一失树之,投於左手大指、食指间,见其矢白於土也。参连:古射用四矢,搢三而挟一个,故插於带右者。三矢相次,参然而连也。剡注,以目从矢镞,直贯於鹄,剡然而锐注也,所谓审也。襄,平也。尺,曲尺也。肘至手为尺。襄尺,谓弓引满,前后尺平直,所谓体直而固也。井仪,谓四矢集正鹄如井字。诗曰:「四矢如树」,此射之中也,巧也。   考工记》曰:「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 。   此统言六材之用也。弓矢所以射也,则学射者宜知其良楛矣。郑注曰:「取干以冬,取角以秋,丝漆以夏。」   凡取干之道,七柘为上。檍次之,檿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荆次之。竹为下。凡相干,欲赤黑而阳声。赤黑则乡心,阳声则远根。凡析干,射远者用执,射深者用直。居干之道,菑栗不迆,则弓不发出【栗,音裂】。   此论干之美恶,及析干之所宜也,乡心则文理正。郑注曰:「木之类,近根者奴。」郑司农云:「执,形执也。假令木性自曲,则当反其曲以为弓。」故曰:「审曲面执。」郑注曰:「曲执则宜薄,薄则力少。直则可厚,厚则为多。」贾公彦疏曰:「居,谓居处。菑,即耕义。栗,破也。」谓以锯剖析弓干之时,不邪迆失理,则弓后不发伤也。      凡相角,秋閷者厚,春閷者薄;穉牛之角直而泽,老牛之角紾而昔;疢疾险中,瘠牛之角无泽。角欲青白而丰末。夫角之本,蹙於脑而休於气,是故柔;柔故欲其埶也。白也者,埶之徵也。夫角之中,恒当弓之畏;畏也者必桡,桡故欲其坚也。青也者,坚之徵也。夫角之末,远於脑而不休於气,是故脃。脃,故欲其柔也。丰末也者,柔之徵也。角长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理,谓之牛戴牛【閷,同杀;(上止下止右刀)同脑;昔,同错;休,音嘘;畏,同隈;脃,音翠】。   此论角之善恶也,直而泽,谓理直而润泽也。紾而昔,谓理戾而觕错也。疢疾险中,谓牛有病则角裏也。蹙,近也。体,气温之也。畏,弓渊也,曲,隈之处也。言角本色白,则近於脑,而得气之吹驹。其性柔可曲,反以为埶。角中色青,则质必坚。可以当曲,曲中而不挠。角末丰,则尚有脑气及之,故虽处末,不脃而柔。有此三者,牛角复直一牛,故曰牛戴牛。   凡相胶,欲朱色而昔;昔也者,深瑕而泽,紾而抟廉;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凡昵之类不能方。   此论胶之善恶也。郑注曰:「廉瑕,严利也。言胶欲深严而光泽,紾戾而抟园。廉利,皆交错之状也。鹿马等煮其皮为胶,鹿亦用角饵饵,色如饵也。昵,黏也。」郑司农云:「胶善戾,不能方。」   凡相筋,欲小简而长,大结而泽。小简而长,大结而泽,则其为兽必剽;以为弓,则岂异於其兽?筋欲敝之敝。漆欲测,丝欲沈。得此六材之全,然后可以为良。【剽:音飘,去声】   此论筋漆丝之善恶也。简,筋条也。剽,疾也。今有用鹳筋者,以其剽也。筋椎朾嚼啮熟。敝之极,则用之熨贴。测清也。沈谓丝乾燥时,犹如沈水中色也。   弓有六材焉,维干强之,张如流水。维体防之,引之中参。维角枨之,欲宛而无负弦。引之如环,释之无失,体如环。   此言六材,以干、体、角而成也。五材依干,故曰强之。张如流水,顺也。体者,纳六材於檠,定其体也,防深浅所止也。贾公彦疏曰:「如司弓矢,谓王弧之弓,往体寡,来体多,弛之五寸,张之一尺五寸,夹庾之弓,往体多,来体寡。弛之一尺五寸,张之五寸。唐弓、大弓,往来体若一,弛之一尺,张之亦一尺,是防之深浅所止也。引之中参者,唐大弦居一尺,引之又二尺,其余弛张虽多少不同,及引之亦皆三尺,以矢长三尺,须满故也。枨,搘拄五材使正也。宛而无负弦者,引之宛曲,而弓与弦无辟戾也。   弓长六尺有六寸,谓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长六尺有三寸,谓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长六尺,谓之下制,下士服之。   此论弓称人之长短以制也。上士,长人也。   凡为弓,各因其君之躬,志卢血气。丰肉而短,宽缓以荼,若是者为之危弓,危弓为之安矢。骨直以立,忿势以奔,若是者为之安弓,安弓为之危矢。其人安,其弓安,其矢安,则莫能以速中,且不深。其人危,其弓危,其矢危,则莫能以愿中。【荼,读舒】   此论弓及矢,当因人之性情以为调济也。危弓,如夹庾之类。安弓,如王弧之类 。危矢,如司弓矢所谓恒矢之类。安弓,如杀矢之类。愿,信也。莫能愿中,言人、弓、矢三疾,则矢不能确中也。   往体多,来体寡,谓之夹臾之属,利射侯与弋。往体寡,来体多,谓之王弓之属,利射革与质。往来体若一,谓之唐弓之属,利射深。   此谓弓有各用,夹弓、臾弓利射远,以其材薄弱而反张也。射近侯,亦用定。王弓、弧弓规司利射坚,以材厚强而势直也。质,本也。质本椹,即不得也。唐弓、大弓利射深,以其材厚强於夹臾也。   大和无灂,其次筋角皆有灂而深,其次有灂而疏,其次角无灂。合灂若背手文。角环灂,牛筋蕡灂,麋筋斥蠖灂。【蕡,扶文反】   此论漆之所宜也。大和、九和之弓也,筋在背,角在裏,其相合之处若手背文。蕡、麻子也。斥,屈蠖虫也。皆漆文之象也。   和弓击摩。【击,音吉】   击,拂也。将用弓,先调和之,拂之,而手摩之。   覆之而角至,谓之句弓。覆之而干至,谓之侯弓。覆之而筋至,谓之深弓。【句,音钩】   北申明角、干、筋三材以结心,以三材尤重也。覆察之,但角力之见於外者至,则句曲无又之弓也。角至而干力又至,则可以射侯矣。角干至而筋力亦至,则可射深矣。言三者之宜全也。   矢人为矢,镞矢参分,茀矢参分,【郑注:据司弓矢,茀当为杀】一在前,二在后。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杀矢【据司弓矢,杀茀】七分,三在前,四在后。      此论各矢前后轻重之宜也。镞矢杀矢近射者,前镞铁重。兵矢、田矢,镞铁稍轻,可以射远。茀矢射飞鸟,铁又短小。      参分其长,而閷其一,五分其长,而羽其一。以其笴厚,为之羽深,水之,以辨其阴阳。夹其阴阳,以设其比,夹其比,以设其羽。参分其羽,以设其刃,则虽有疾风,亦弗之能惮矣,刃长寸围寸,铤十之,重三垸。【閷,同杀。笴,古罕切;垸音完】   此论设羽比刃於笴之法也。笴、矢干也。杀其前之一者,令趣镞也。以笴厚为羽深者,羽之宽也,如干之宽,阴沈阳浮。比,括也。参分其羽,以设其刃,如羽六寸,则刃二寸也。而谓刃长二寸者,镞即长二寸有奇。刃只一寸也。围寸者,周得一寸也。矢足入干,曰铤。十铤则三垸重也。风惮者,风不能惊惮矣。   前弱则俛,后弱则翔;中弱则纡,中强则扬。羽丰则迟,羽杀则趮。是故,夹而摇之,以眂其丰杀之节也,桡之以眂其鸿杀之称也。【趮,音躁】承上言干羽之病,以及察之之法也。郑注曰:翔,回愿也。纡,曲也。扬,飞也。趮,旁掉也。夹而摇之,令人以指夹矢儛卫也。儛卫,摇声也。桡榒其干,则知干之或杀而弱也。         凡相笴,欲生而抟,同抟欲重,同重节欲疏,同疏,欲栗   言相择干质之道以结之。郑注曰:生,无瑕蠹也。抟,圜也。贾疏曰:栗,如栗之坚实也。      
13,263
艺藏
武术
射经-宋-王踞
《射经》 宋 王踞 总诀 抹羽取箭 步射总法 当心入筈 步射病色 铺膊牵弦 前后手法 钦身开弓 马射总法 极力遣箭 持弓审固 卷弦入弰 把按弦 弓有六善 〈总诀〉   凡射,必中席而座,一膝正当垛,一膝横顺席。执弓必中,再把之中,且欲当其弦心也。以弓当左膝,前竖接席,稍吐下弰向前,为令上倾向右。然后取箭,覆其手为拳,令指第二节齐平,以三指捻箭三分之一,加于弓亦三分之一,以左手头指受之,则转弓,令弦稍离身,就箭,即以右手寻箭羽,下至阔,以头指第二指节当阔约弦,徐徐送之。令众指差池如凤翮,使当于心,又令当阔羽向上。弓弦既离身,即易见箭之高下,取其平直,然后抬弓离席,目睨其的,接手颐下,引之令满,其持弓手与控指及右膊肘平如水平,令其肘可措杯水。故曰:端身如干,直臂如枝。直臂者,非初直也,架弦毕,便引之,比及满,使臂直是也。引弓:不得急,急则失威仪而不主皮;不得缓,缓则力难为而箭去迟。唯善者能之。箭与弓把齐为满,地平之中为盈,贯信美而术难成。要令大指知簇之至,然后发箭。故曰:簇不上指,必无中矢。指不知簇,同于无目。试之至也。或以目视簇,马上与暗中则。乖此为无术矣。故矢在弓右,视在弓左,箭发则靡其弰,厌其肘,仰其腕,目以注之,手以指之,心以趣之,其不中何为也?   又曰:矢量其弓,弓量其力,无动容,无作色,和其肢体,调其气息,一其心志,谓之楷式,知此五者为上德。故曰:莫患弓软,服当自远;若患力羸,恒当引之。但力胜其弓,则容貌和,发无不中。故始学者,先学持满,须能制其弓,定其体,后乃射之。然其的必始于一丈,百发百中,寸以加之,渐至于百步,亦百发百中,乃为术成。或升其的于高山,或制其的于深谷;或曳之,或掷之,使其的纵横前却,所以射禽兽与敌也。凡弓恶右倾,箭恶其襦,颐恶旁引,颈恶却垂,胸恶前亚,备恶后偃,皆射之骨髓疾也。故身前辣为猛虎方腾,额前临为封兕欲斗,出弓弰为怀中吐月,平箭阔为弦上悬衡,此皆有威仪之称也。   又曰:凡控弦有二法:无名指迭小指,中指压大指,头指当弦直竖,中国法也;屈大指,以头指压勾指,此胡法也。此外皆不入术。胡法力少,利马上;汉法力多,利步用,然其持妙在头指间。世人皆以其指末龊弦,则致箭曲又伤羽。但令指面随弦直竖,即脆而易中,其致远乃过常数十步,古人以为神而秘之。胡法不使大指过头指,亦为妙尔。其执弓欲使把前入扼,把后当四指本节,平其大指承簇,却其头指,使不得(此处有阙文),则和美有声而俊快也。射之道备矣哉!□井仪:开弓形,所谓怀中吐月也。□襄尺:襄,平也;尺,曲尺也。平其肘,所谓肘上可置杯水也。白矢:矢白簇至指也,所谓彀率也。□剡注:注,指也。以弓弰直指于前以送矢,俗所谓[上绝下力]控也。剡,锐也。弓弰也,靡其弰。□参连:矢行急疾而连参也。 〈步射总法〉   左间与胯对垛之中,两脚先取四方,立后,此转左脚,大指垛中心。此为丁字不成、八字不就。左手开虎口,微松下二指,转弝侧卧,则上弰可随矢直指的,下弰可抵胛骨下,此为靡其弰。右手摘弦,尽势翻手向后,要肩臂与腕一般平直,仰掌现掌纹,指不得开露,此为压肘仰腕。射经曰:无动容,无作色,按手颐下,引之令满,取其平直。故曰:端身如干,直臂如枝。箭发则靡其弰,压其肘,仰其腕。胸凸背偃,皆是射之骨髓疾也。 〈步射病色〉   开弓勘手,谓前手太高,后手低不平;开弓提手,谓前手太低,后手高;开弓偃弰,谓身直头偃,前手腕仰;两摘,谓不发用力,即前后分解;不齐所弦,谓遣箭分弓,实握不转腕,微松手转弝;脱弝,谓手太松,倒提手弝;[发刀]弰、弰子大二件,谓下弰传右胛;后手约,谓手侧不仰腕;后手小,谓敛定手,不放手;后手偃、后手二件,谓遣箭不直硬,或剪弦列手。 〈前后手法〉   宋卢宗边太尉释:   摋,《说文》云:「侧手击物曰摋。」谓当后手如击物之状,令臂与肩一般平直是也。   捩,《说文》云:「捩,拗也。」谓以前首推弝,后手控弦,如用力拗捩之状。   [上绝下力],《说文》云:「[上绝下力],断也。」谓当以后手摘弦如[上绝下力]断之状,翻手向后,仰掌向上,令见掌纹是也。   [手窒],《说文》云:「[手窒],掷也。」即当以前手点弰如掷物之状,令上弰指的,下弰抵胛骨下也。 〈马射总法〉   势如追风,目如流电,满开弓,紧放箭,目勿瞬视,身物倨坐,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持弓审固〉   左手垂下,微曲大指羁弝,第二第三指着力把弓箭,余指斜笼下弝,指左脚面。曲右手当心,右臂贴肋,以大指第二第三指于节上,四指弦畟提弰,箭弰与手齐。诀曰:持弓审固事须知,垛在南时面向西,右手捉弓左当弝,仍令箭筈两相齐。 〈把按弦〉   钦身微曲,注目视的,左手轮指,坐腕弝弓,箭如怀中吐月之势。续以左手第二指与第三指靠心斜入拨弦,令弓上传着右肩,然后举左脚,三移其步以取箭。诀曰:举弝拨弦横纵脚,轮指坐腕身微钦,指弰斜传右肩膊,左手持把横对心。 〈抹羽取箭〉   以左手三指丞下,紧抵前四指、五指,钩落上笼:先举右脚,随步合左手指弰抵弝,以二指按箭,三指斜擗箭,四指、五指向里斜钩,左手二指、三指羁干掣箭至簇。诀曰:前当弓弝一般齐,三实两虚势渐离,小指取箭羁紧簇,抹羽入弦无暂迟。 〈当心入筈〉   右手第二指紧控箭筈,大指捻筈当心,前手就后手拶干入筈。左脚尖指垛,脚跟微出,右脚横直,鞋衩对垛。浅坐箭筈。左手第二第三指坐腕,羁前双根斜觑的。诀曰:右手二指抱箭垛,两手相迎稳入弦,捻筈当心斜觑贴,紧膨两膝直如衡。 〈铺膊牵弦〉   轮指把弝,推出前手,微合上怦,两臂弦曲,不可展尽。左手轮指,空第二指过弓弝节上,大指面紧着弓弝,屈起指节,余指实屈,铺下前膊,左右脚膝着力同。入筈法诀曰:前脚铺下若推山,右指弯弓紧扣弦,两臂梢曲不展尽,文牵须用缓投肩。 〈钦身开弓〉   以右手第二节取箭,弝外觑贴,侧手引箭至簇,大指靠血盆骨为进。凡簇与弝齐为满,半弝之间为贯盈。贯盈信美,虽有及者,大抵胁肋脚膝着力亦同。入筈法诀曰:开弓发矢要钦身,弝外分明认贴真,前肘上翻双膊耸,胁肋脚膝力须匀。 〈极力遣箭〉   竦腰出弰,上弰画地,下弰传右膊。后手仰腕,极力[兀卓]后肘过肋,猗后手向后;前手猛分虎口,着力向下急捺转腕,以第四第五节紧钩弓弝,两肩凸出,则箭力倍劲。诀曰:弰去犹如搦断把,箭发应同捻折弦,前弰画鞋后靠脊,极力遣出犹自然。 〈卷弦入弰〉   后箭两手相迎,直右手过胸,曲左手卷弦。以后第二指取箭,前脚跟着地,耸身稍敛,双眼觑贴。曲右手贴肘,以左手第二第三指侧手羁干;直右手上臂仰腕,过胸取箭。诀曰:右指羁箭当胸出,左手卷弦弰靠肩,箭已中时无动手,抹羽入筈法如前。 〈弓有六善〉   一者,性体少而劲;二者,太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弦声清实;六者,张便正。凡弓性体少则易张而寿,但患其不劲。欲其劲者,妙在治筋。凡筋生长一尺,干则减半,以胶汤濡而极之,复长一尺,然后用则筋力已尽,无复伸驰。又揉其材令仰,然后传角与筋。此两法所以为筋也。凡弓节短则和而虚,节长则健而柱,节得中则和而有力,仍弦声清实。凡弓初射,与天寒则劲强而难挽;射久,天暑则弱而不胜矢,则胶之为病也。凡胶欲薄而筋力尽,强弱任筋而不任胶,此所以射久力不屈,寒暑力一也。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中绳则张而不跛,此弓人之所当知也。
13,264
艺藏
武术
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
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   百拳之法,以眼为纲。反侧前后,求察阴阳。浑身着力,脚跟乃强。起伏进出,得先者王。拳无寸隔,沾衣便亡。腰无少主,巧终狈狼。如钉若矢,紧倚门墙。自顶至足,节转轮防。接应变换,无仇为良。八风不挠,随颠随狂。   其一则:百拳者,诸家之拳也,以眼为尊,谓精神巧处全在眼上。如天上有日月,凡来去隐,跃、横、直、斜、正,无不照彻于人。对敌时,或开或闭,或虚或实,或高或下,俱要一眼观定,然后进破,自无不合。故先贤曰:由诸心,而发诸手眼为尊焉。   其二则:反侧前后者,诸人立身立足之法,不外此四字也。人一身伫立之间,须要配合阴阳,方知阴来阳破,阳来阴破之妙。若不明阴阳,则无变化之妙,而有呆钝之嫌。先贤曰:敌未交手,便知胜败,乃明阴阳之理也。又曰:身法为良,乃明阴阳相生之妙也。   其三则:能明阴阳,则当察其用力,其言浑身着力也。自顶至足,须要一片,又要在一时。若不在一时,自己先有弊病,当知真实虚败之理也。   其四则:拳无寸隔者,见肉锋伤之谓也。沾衣便亡者,必粘着身体,而我则不可稍缓也。   其五则:起伏进出者,乃势所用之法,申言阴阳之用,不是另立一门路也。诀言得先者王,诀言以快为主,不可濡滞也。然不是先去打人道理,是我先有预防攻诱之备。谚曰:快打慢者,即此之谓也。   其六则:动静俱属乎腰,腰无所主,则病生焉。上下无力无势,进退展转不顺,虽有至巧亦无所用,须要得乎屈神之妙,则刚柔之法,斯为贵焉。   其七则:顾定对定,内中一切门户,为贵者,谓紧倚内门也。内中门户,明如指掌。敌一切移动,即紧就促倚之。纵技有掀天揭地之能,亦无所施其巧,若徒外势,安得称为上等之法故学者,内门二字,宜逐一摩究也。   其八则:言自顶至足者,节转轮防之谓也。凡人进身,动以立势,静以潜形,直为进步,闪为进出,俱要节节转换如车轮之状。其皮骨筋脉,皆要一顺为妙。   其九则:言必接应变换相连,应用之玄机也。彼来入外门,则接之;入内门,则连而应之。其不可攻者,顺而变之;其不可变者,则佑而换之,皆机字之玄也。识破机字,方称上等法字。   其十则:言八锋不挠者,非八面对敌之说,乃配合身法之妙也。我身之锋有八利焉。手、肘、肩、臀、臂、胯、腿、脚是也。以我之锋,攻彼之钝,则无法而不利矣。故琢磨者,虽颠而实不颠,虽狂而实不狂也。   场中切要:一眼、二快、三不善,全在遇空则攻进。   守身切要:拳要上下左右俱顾,顾者,固之谓也。我身之上下左右,皆能坚固无失,则随其所往无不利矣。   步法:边盘斜拗步最强,单鞭硬步怎提防。须知玄步从之换,之字串步要紧忙。梅花步法人稀少,锦绣鲔@上下量。雀步颠跳连纷,多少玄机里面藏。此是拳家真秘诀,学者授是为贤良。外有坐马寒鸡步,鲤鱼散子亦堪详。   手法:五阳三岛手、拂尘手、旗鼓手、棚措手、九流手、倒淘手、八犯手、攻枪手、五雷千斤手、骑虎手、九缠三串手、斜插不迎手、迎风铁扇手、金镖夺枪手、推枪三换手、双挆斜飞手、回龙倒跌手、七耸高迎手、八字分襟手。   肘法:里鸾肘、外迎肘、蹲坐肘、下挫肘、后捣肘、占阴肘、挑心肘、搕肘、泰山压肘、团肘、头肘、羊蹄肘、肩肘。   偷步法:偷步须要在有意无意之间,点步、站步、抵步,皆从此出。   奸步法:奸步乃迈开之意,其力弱者,取胜全在于此,所谓让中不让也。   梅花步法:梅花五步,乃太极之义,循环无端,前后左右,皆可操练。其法每以步步占中心为主。   步法跌人勾法:勾脚之法,在手不在足,盖以下勾上必推故也。妙在脚尖带起,脚跟站地,须以快利为主,倘敌人闯满,须跌开一步(能手不必用此法)。   搭法:搭脚之法,手与身脚俱要一齐着力;敌人管脚之时,即以搭法跌之。跌一步,最能取胜(宁可学跌法,不可学搭法)。   提法:此乃破勾脚之法,敌人勾时,我脚虚悬,言不必用力,随其勾去之时,一齐压下,则人自跌矣。   颠法:颠脚之法,以脚踹人节缝处,以快为主,以后脚着力。   龇(觯疑是鲎):此法最难,观敌人之形势,而以膝头一龅之,须要攻其空处。   踹法:此法不是以脚踹至空处,与颠法相似,以脚板用力。   剔法:剔脚之法,将脚尖悬起,望人脚臁剔去,或望膝尖与节缝边,当用暗力,亦可跌人。   身法操持:凡与人对敌之时,身法带缩,腰法带弯,偷步宜快宜活,须以脚指粘地,两手必换护,两眼必须射敌人,身手一动,即以身法步法,击至空处,此秘法之要诀也。   附原歌诀:与人对敌要推详,身体从容不用忙。破敌全凭一双眼,躲拳须要侧手防。他拳放过须忙进,腋下轻舒难抵挡。若要短打敌长手,跟身到腋是良方(身法总是一个横行直撞,即所谓侧进身偏也)。   审势:与人对敌之时,总要攻其空处,空处何两胁、胸、腰、与腋、并腿心、腿腕是也。能攻空处,则敌人无所用其力,自能百法百中,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对敌之时,敌人一动手,须要认手理清,方为妙法。   粘身:与人对敌之时,须要平心舒气。敌人一动时,则以脚踏进,更以我之手肩,粘住敌人胁边,转身一齐着力,则人自难逃闪矣。   到身:到身之时,手、身、肩、膊、臀、与大腿、膝头,须要一段而进,更要一齐着力,前后手要相应,前后脚亦要相应。前手用四分力,后手用六分力;前脚用四分力,后脚用六分力。后手第一要曳得紧,后脚第一要拴得直;以后脚过身法,以身法送前手。又以后手曳住,须以勒马状样。故知拳家之定舵,须在一只后手,要领会也。后脚拴得直,所谓势去也;后脚曳得紧,所谓势来也。一段而进,所谓百骸筋骨一齐收也。煞手之时,用力须在眉尖一线,所谓一身精力在眉尖,咬牙带皱山也愁是也(又名:眉尖带蹙,心最狠也)。   一片:身法一片,须是以我之肩膊,挟住人肋,以我之手肘,垫住人腰;以我之臀,贴住人臀;以我之腿,夹住人腿;以我之膝头,击人之腿腕;俱要一齐直射,一齐着力,不可稍有先后,脚法是颠,此一片之法也(又云:拳法要神形一片左右烂熟,齐进齐退,思过半矣)。   用力:周身用力,逐一细推:头如顶千钧,颈如搬树转,下颏如龙戏珠而挺出,肩膊如铁浑坚而陡来,前手如推石柱,后手如扯拗马,前脚如万斤之石压,后脚如门闩之坚抵来,臀如坐剪夹大银,身如泰山无可撼。此周身用力之妙,摹神设想之巧者也。   一线:一线用力者,见肉锋伤之言也。此须以意会,而不可以言转。譬如与人对敌之时,自己先已慌张,力皆先出,则到身之时,必无力矣。须于未敌时,平心静气,若毫不介意;待敌人动手之际,而我方分分清清。一片射进,通身之力用在一时,如舞锥子钻入,牙齿带咬 ,眉尖带蹙,此所谓煞手之妙也。   借力:敌人进来之时,凶狠难挡,而我须两眼认清。或用躲、或用闪,借其势以跌之,所谓见势因之,跌更奇也。   偷力:敌人来时,纵然凶狠,而我须于软处,或节缝处,斗之。则彼之力无所用,而我得以伸其力矣。故谓之偷力。
13,265
艺藏
武术
形意拳十法--曹继武
形意名师拳论摘要 一、曹继武先生论形意拳十法摘要 (一)明三节。举一身而言之,则手肘为梢节,腰腹为中节,足腿为根节,然分 而言之,则三节中,亦各有三节也。如手为梢节之梢节,肘为梢节之中节,肩为梢节之根节,此梢节之三节也。胸为中节之梢节,心为中节之中节,丹田为中节之根节,此中节之三节也。足为根节之梢节,膝为根节之中节,胯为根节之根节,此根节之三节也。要领不外乎起、随、追而已。盖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三节相应,庶不致有长短曲直之误,参差仰俯之病,此三节之所以贵乎明者也。 解曰:起随追劲法也,三节名虽不一而劲法则一也。盖通身劲法如是,而各节中之劲法亦如是。起要起去,随要随定,追要追上,一动而三劲皆至,则无失矣。 诀曰:身以滚而起,手以滚而出,身进手足随,三节自然齐。 (二)齐四梢。盖发为血梢,手足指甲为筋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此四梢也。 必使发欲冲冠(怒发冲冠),甲欲透骨,牙欲断金(咬牙切齿),舌欲催齿(舌顶上颚),心一颤而四者皆至,则四梢齐,而内劲自然出矣。盖气从丹田而生,如虎之狠,如龙之惊,气发而为声,声随手落,手随声发,一枝动而百枝动,四梢既齐,而内劲无不出矣。 (三)闭五行。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内属人五脏,外属人五官。如心属火,心急勇力生;肝属目,肝急火焰冲;脾属土,脾动大力攻;肺属金,肺动沉雷鸣;肾属水,肾动快如风,此五行之存于内者也。目通于肝,鼻通于肺,耳通于肾,舌通于心,人中通于脾,此五行之现于外者也。故曰: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天地交合遮日月,武艺相争闭五行,真确论也。而所最宜知者,手心通心属火,鼻尖通肺属金,火到金到,亦自然之理也,余可类推。 解曰:手打鼻通,火到金化,亦自然之理也。与人相较,先闭住自己五行(五官)以克他人之五行,才能以四两拨千斤也。可与四梢法相参考。 (四)身法。身法之要有八:起、落、进、退、反、侧、收、纵而已。夫起落者,起为横,落为顺也。进退者,进步低,而退步高也。反侧者,返身顾后,而侧身顾左右也。收纵者,收如伏猫,而纵如放虎也。大抵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妙,与三节相贯,此不可不知也。 解曰:起望高,束身而起,落望低,展身而落。 (五)步法。步法者,寸、颠、过、快、溅是也。如两三尺远,则用寸步,如四五尺远,则用颠步,必颠一步方能到也。若遇身大力强者,则用过步,即进前脚,急过后脚,所谓步起在人落过于人也。如有一丈八尺远,则用快步,快步者,起前脚带后脚平步如飞而去,并非跳跃而往也,此马奔虎窜之意也,非艺成者不可轻用,惟远不发脚而已。如遇人多或持有器械者,则连腿带脚并翦而上,即所谓採脚二起之说,亦即鸳鸯脚法,又如鹞子入林,燕子抄水之式也。学者随便使用,但纵横之法不可不熟,习之纯熟,用之无心,方尽其妙也。 (六)手足法。手法者,单手、双手、起手、领手、截手、出手也。筋梢发有起有落者,谓之起手,筋梢不发,起而未落者,谓之领手。起前手如鹞子入林,推后手如燕子抄水,往上一翻长身而落,此单手之法也。如双手相交并起并落,起如举鼎,落如分瓶(瓶未装物,即虚空之意),此双手之法也。顺起顺落,参以领搓者,谓之截手。当胸直出者,谓之出手。总之直而非直,曲而非曲,肘护心发,手胯随起,而其起似虎之扑人,其落如鹰隼之抓物也。 足法者,起钻落翻,忌踢宜踩而已。盖脚起望膝,膝起望怀,脚打膝分而出,而其形上翻如手起之撩阴也。至于落则如以石钻物,如手之落浮眉也,其忌踢者,脚起浑身是空也。宜踩者,如置物于足下也,即手落如鹰捉是也。然手足之法,本自相同,而足之为用,亦必如虎行之无声,龙行之莫测,然后可也。 解曰:手法与足法,总取轻利灵活为妙,切勿习于滞呆之气,以自陷于失利,所谓滞气不打人也。 (七)上法进法。 盖上法以手为妙,进法以足为奇,而总以身法为要,如手起似丹凤朝阳是也。其进步如前步抢上抢下进步后脚踩打是也。是必三节明,四梢齐,五行闭,身法活,手足之法连,而后视其远近,随其老嫩,一动而即至也。然其方亦有六焉,六者何?即工、顺、勇、疾、狠、直是也。夫工者巧也。顺者自然也。勇者果断也。疾者紧急也。狠者恨也、忿怒也,即动不容情,心一颤而内劲出也。直者直发心中的见之真而彼难变化也。六方明,则上法进法得矣。 (八)顾法、开法、截法、追法。 顾法者,单顾、双顾、上顾、下顾、顾前后左右是也。如单顾则用截捶,双顾则用横捶,顾上则用冲天炮,顾下则用卧地炮,顾前后则用前后梢捶或用前后斩拳,顾左右则用括边炮或括身炮捶,此以随机而动,非若他人之钩连棚架也。 开法者,有左开右开、刚开、柔开。左开如神填炮(里括),右开如外填炮(外括)也。刚开如前六艺之硬功,柔开如六艺之软功也。 截法者,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也。截手者,彼先动而即截之也。截身者,彼未动而截之也。截言者,彼言露其意而截之也。截面者,彼面露其色而截之也。截心者,彼言甘貌恭我,防其有心,而迎机以截之也。 解曰:面笑不动唇,提放有意人也。追风赶月不放松,彼虽欲走而不能矣,何患其有杂计邪术乎。 (九)三性调养。盖眼为见性,耳为灵性,心为勇性,此三性者术之妙用也。故眼中不时常循环,耳中不时常报音,心中不是常惊省,则精灵之意在我,庶不致为人所窥,而生失机之虞也。 解曰:临阵须提防,小心无过矣。 (十)劲法。夫劲寓于无形之中,而接于有形之表,实难以言传,然其理亦可参焉。盖志者气之帅也,气者体之充也,心动而气即随之,气动而力即赴之,此必然之理也。今以功于艺者言之,以为撞劲者非也,功劲者非也,所谓拼劲、崩劲者皆非也,殆颤劲是也。撞劲太直,不利于起落,功劲太死,而难变化,拼劲崩劲太促,难以展招,惟颤劲出没其捷,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其形,手到劲发,天地交合,如风一过,而不费其力。总之运于三性之中,发于一战之顷,如虎之伸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龙之用力不见力,而山不能阻,如是十法合而为一,而克人岂有不利者乎。 以上十法练成一贯,而武艺不亦成乎!吾汇其理,摘其要而释之,以为后学者训。
13,266
艺藏
武术
形意拳古拳谱--
形意拳古拳谱         一、五行:      五行者,乃金、木、水、火、土      配与五拳者,为劈、崩、钻、炮、横      二、五行(五拳)相生:      劈拳变钻拳,为金生水      钻拳变崩拳,为水生木      崩拳变炮拳,为木生火      炮拳变横拳,为火生土      横拳变劈拳,为土生金      三、五行(五拳)相克:      劈拳破崩拳,为金克木      崩拳破横拳,为木克土      横拳破钻拳,为土克水      钻拳破炮拳,为水克火      炮拳破劈拳,为火克金               形意十二形      十二形者: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鲐、鹰、熊      (注:鲐字有误,应该是台加鸟的鲐,以鲐代之)      一、龙形:      龙形飞升,伏龙落地      二、虎形:      虎抱头,猛虎扑食      三、猴形:      猴子挂印,猴子窃绳,猴子爬杆      四、马形:      勒疆,搬,顶      五、鼍形:      左右翻江      六、鸡形:      三穿掌,金鸡舍米,金鸡抖鳞(一)(二)      金鸡上架,金鸡报晓      七、鹞形:      鹞子束身,鹞子入林,盖捶,鹞子拈天,鹞子返身      八、燕形:      燕子晗泥,燕子抄水(一)(二),燕子食米,      九、蛇形:      蛇形缠身,蛇形昂首,蛇形转身      十、鲐形:      鲐形俯身,鲐形上架      十一、十二、鹰形,熊形,鹰熊斗智:      熊顶,鹰抓      李存义拳谱      五行拳解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之谓也。如人之内有五脏,外有五官,与五行相合,心属火,脾属土,肝属木,肺属金,肾属水,此五行之隐于内者。目通肝,鼻通肺,舌通心,耳通肾,人中通脾,此五行之着于外者。五行有相生之道存焉,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又有相克之义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夫五行见于洪范,而汉儒借之解经,后人每讯其于义无取,而生克之理,究不为不当也,拳因之以取名,用以坚实其内,整饬其外,取相生之道,以为平时之练习,强健其身体,增长其气力,以强身祛病;取相克之义,以为技击之应用。      五拳之意      劈、崩、钻、炮、横,五拳之名称也。劈拳之形似斧,性属金,崩拳之形似箭,性属木;钻拳之形似锥,性属水;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横拳之形似梁,性属土。由相生之理论,故横拳能生劈拳、劈拳能生钻拳,钻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横拳。如万物之生放土,故横拳能生各拳。由相克之理论,故劈拳能克崩拳,崩拳能克横拳,横拳能克钻拳,钻拳能克炮拳,炮拳能克劈拳也。      劈拳歌诀:双榻双钻气相连,起吸落呼莫等闲。易骨易筋加洗髓,脚踩手劈一气传。      钻拳歌诀:钻拳原是地反天,上下同打是真传。左右相同随意变,收吸发呼劲合丹。      崩拳歌诀:崩拳属木疾似箭,发动全凭一寸丹。跟顺变化随法用,转身提足把树攀。      炮拳歌诀:炮拳先走虎跳涧,两劈下裹如搜山。钻崩之中加化打,提肛实腹水火关。      横拳歌诀:横拳出手似铁梁,横中有直横中藏。左右穿裹应合意,收势退横劲宜刚。      进退五行拳连环拳:      (一)混合五行拳法,连络成组,能进能退,光怪陆离,式皆连环,其进退也无定,故名曰进退连环拳式,今多简称谓之连环拳式。      (二)连环拳法,以五行拳法为母,故五行拳法,其初步也;连环拳法,其进退也。其法共为十式,进退各半,因其范围稍小,是以有引长之法,实非小也,其引长法即前节不转,至崩拳式仍接二式,则往返至十四式之数。      (三)拳法以应用为主旨,连环拳可以连环,五行拳应时措用,握之为拳,伸之为掌,故又可变为连环掌,此用徒手之应用也。无论刀枪剑棍,皆能刺、劈、砍、打,以为应用,此用手势之变化也,故各种器械,均可包括无遗,则变化之技击,岂浅鲜哉。      十二形拳歌诀:      龙形歌诀:龙形属阴搜骨能,左右跃步用柔功。双掌穿花加起落,两腿抽换要灵通。      虎形歌诀:虎形属阳力勇猛,跳涧搜山它最能。抢步起时加双钻,双掌抱气扑如风。      猴形歌诀:猴形轻灵起纵轻,机警敏捷攀枝能。叼绳之中加挂印,扒杆加掌向喉中。      马形歌诀:马有垂缰疾蹄功,跳涧过步速如风。丹田抱气双拳裹,左右双冲是真情。      鼍形歌诀:鼍性最灵浮水中,左右拨水是真形。又有钻意加侧打,左顾右盼拦中用。      鸡形飘诀:金鸡报晓独立能,抖翎发威争斗勇。独立先左后右意,食米夺米上架行。      燕形歌诀:燕雀轻盈抄水能,向后展翅快如风。上托提撩三抄水,全部动作要轻灵。      鹞形歌诀:鹞有束身入林能,又有翻身钻天功。先从束身后入林,钻天翻身前后同。      蛇形歌诀:蛇体玲珑拨草轻,屈伸如意蟠绕能。左右斜拨是靠打,横劲原由坎中生。      鸟台形歌诀:鸟台性最直能竖尾,上架下落用拳行。展翅之中有挽式,虚心实腹真道成。      鹰形歌诀:鹰张烈狠捕捉能,上似劈拳下掳功。左右行之可进退,钻翻采掳是真情。      熊形歌诀:熊态沉稳威力猛,外阴内阳升降中。裹翻之中有横拳,左右斜行起落从。      鹰熊合演:鹰熊合演拳掌变,起鹰落熊走两边。钻时提足须含意,落时劲贯毫发间。      内家拳之十八力      永力:动久不变,如张弓然。      反力:忽然全变,如弛弓然(柔中含刚)。      摄力:挽之使近,如右手控弦然(吸化劲)。      拒力:推之使远,刚柔不入,如左手持弓然。      总力:能任辟重,如杠杆之倚点然。      折力:能分条段,如尖劈之斜面然。      转力:互易不穷,如滑车然。      锐力:曲而能人,如螺丝然。      速力:往来飞疾,如鼓琴而颤然。      动力:阻制驰散,如游丝之节动然。      拧力:两短相违,如绞纲而成绳然。      超力:一瞬即过,如屈钢条,而使跃然。      钩力:逆深至隐,如弭钓鱼,时擒时纵然。      激力:强异争起,如风浪鼓,乍生乍灭然。      弹力:骤起击压,无坚不摧,如弩括发矢,突矢贯扎然。      决力:临机立断,自残不恤,如剑锋直陷,剑身亦折然。      偏力:不低却昂,不令相平,所以居已于重也,如锥杵然。      平力:不低不昂,适剂其平,所以息物之争也,如悬衡然。      八字功      “八字功”之起收回转:出势用鸡形,转身皆虎托,收势退步横拳,回身云者,势尽而身回也;转身云者,至开势处而身转也,两者式同而地异焉。      “正门八字功”共有八字诀如下:      展:展者,宽之意,即拓张手足也。      截:截者,裁也,以裁退敌手也,此节最见身法。      裹:裹者,围裹也,裹敌手使失其盗用也,身旋而力柔,有以柔克刚之妙。      跨:跨如跨马之势,是言其形也,实则托跨成势。      挑:挑之力在肩与腿,与蛇形相类而手稍高。      顶:顶之力在头,故此以挺头垂肩为好。      云:《说文》“云,从雨云,象云回转之形。”今所用者,即借其回转之意,其两掌皆如行云之飘忽焉。      领:领者,受也,顺势而领取也。      “奇门八字功”共有八宇诀如下。      斩:左右劈挂斩加翻,上步虎扑加头钻。      截:擒拿肘中臂截肩,一阴一阳左右换。      裹:裹肘刮地加肘锤,肘打去意在腰间。      胯:肩肘打意紧相连,左挑右肘莫等闲。      挑:刮腿之中挑向前,再加膝顶是真传。      顶:自鹤亮翅左右反,裹挑之中肘相连。      云:上鸹下刮手脚连,两冲变马拳上添。      领:左右领手阴阳换,上钻下打具用拳。      奇门八字连环拳歌诀如下:      起手鹰捉是真传,钩挂之中把敌斩。上步横肘是截意,退步裹肘原是三。      肘胯双行侧意猛,金鸡上架挑意翻。白鹤亮翅换步顶,云领式中腿相连。      锻炼筋骨      欲求身体之健康,首要锻炼筋骨。骨者,生于精气,而与筋连,筋之伸缩,则增力,骨之重者,则髓满(髓是人之精也)。筋之伸缩,骨之灵活,全系锻炼。头为五阳之首,尾闾为督脉之门,头宜上顶,尾闾中正则精气透三关入泥丸(脑海),背胸(指背筋胸筋言)圆开,气自沉下归丹田(小腹),两肱抱撑,肩窝吐气,开合伸缩,力达指心(是指手心属筋)。象其形,龙墩目之精,爪之威,虎坐,摇首怒目,胯坐挺膝腰。腰似车轮转,身有平准线;两足心含虚,抓地如钻钻;两股形似弓,进退要连环,骨灵河车转(如机器之转轴也),筋络伸缩如弓弦;身劲动发若弦满,手出如放箭,运动如抽丝,两手如撕绵;手足挺劲力,扣齿骨自坚;形其意摇,首搅尾闾,动如飞龙升天,剪似猛虎出林,纵跳灵空象猿猴.步法轻妙如猫行,得此要素神乎技矣。      心意六合拳谱-戴龙邦      心意六合拳谱      心意六合拳拳谱是练好心意六合拳的总纲,是武术前辈经过几代人的实战交流得出的经验总结,其中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结晶。在旧时代,武技是一些习武之人的饭碗,他们往往将拳谱视如珍宝,不肯轻易传示外人,即使本门中也并不公开,练了一辈子拳而从未见过拳谱的拳家比比皆是,因而拳谱多以手抄本形式出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冷兵器时代的来临,加上西洋拳法的不断渗入,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许多人对中国的传统武术渐渐陌生起来,习武之风眼见日益衰落,在这种情况下,却有许多拳家仍抱残守缺,要么拿着祖宗留下的东西舍不得撒手,遮遮掩掩,生怕别人抢去;要么故弄玄虚,有意增加拳术的神秘感,让想习者也望而却步,致使传统武术正逐步失去它原有的魅力。鉴于此况,我师山西晋中王太晨先生深明大义,为了能更好地将心意六合拳这一优秀拳种发扬光大,愿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手抄本《心意六合拳谱》奉献给真正热爱心意六合拳的同道。由于打印此谱需要时间,因此本论坛将分系列逐步推出。又由于此文摘自手抄本,文中可能有些是白字或错字,甚至有些还缺字,望有此谱者能对照补齐,也希望同道能结合自己的练功体会,积极交流自已的看法。      心意六合拳序      戴龙邦      天下之道有二:曰德、曰威;天下之学有二:曰文、曰武。然武之所重者,技艺也。况国家讲礼有法,狝、蒐、苗、狩各有其时。而其间精微奥妙,更有不容率意妄陈者。余尝拟著为论,公诸同好,特恐言论不精,贻误后世,此心耿耿,曷其有极。        兹见岳武穆王拳经,意既精纯,语亦明畅,急录之,以志余爱慕之情。王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人也。父早亡,事母至孝,少负气节,优于将略,刚毅多谋,智勇绝伦,当时名将无出其右者。及长应试于东京,留守宗泽与谈兵法,曰:“如将军者,方可与言孙吴。”此后屡立战功,遂成大将。善以少击众,尝自师八百人,破王善等五十万于南熏门;又八十人破曹城十余万众于极岭;其战兀术于顺昌,则背蒐军八百余。故有胜无败,猝遇劲敌不为所动,,故敌为之言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浚尝问用兵之术于王,曰:“仁、信、智、勇、严,缺一不可。”王平生好礼贤士,博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然如书生。每战胜,必辞功,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而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余深为宋惜之。      当童子时,王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以枪为拳,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从古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各代鲜有其技也。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风,生于明末国初,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得武穆王拳谱,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浦,时人不知其勇。先生习武十有二年,技勇方成。康熙癸酉科联捷三元,钦命为陕西靖远总镇大都督,致仕归籍。余游至池,先生以此拳授余,学之十易寒暑,先生曰:“子勇成矣。”余回晋至洛阳,遇马公学礼,谈艺甚洽,属余为序,余不文,焉能当此,但见世有能悍之士,未尝无兼人之力,及视其艺,再扣其学,手不应心,论不合道,何也?不得个中真传故也。      所谓真传者,名虽曰武,其实贵和。和者,智与勇顺成自然之谓也。岂世传捉拿、钩打、封闭、闪战,逞其跳跃,悦人耳目者可比。有其论,古今英勇之气,刚正之慨,威武矫矫不群者,尽为所失,而与作戏之辈,夫相同也。而论此艺,其大要不外阴阳、五行、动静、起落、进退、虚实,而其妙又须六合。六合者,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力合。苟能日就月将,则智无不圆,勇无不胜。得乎之知礼,会乎之知情,自然知之乎精。自然能去、能就、能弱、能强、能进、能退、能柔、能刚。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足如太仓,浩渺如沧海,炫耀如三光。以此观近世之演武者,同乎不同乎?异乎不异乎?学者不可详辩之。是为序。      时在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书于河南洛阳马公学礼书屋      意拳目录      斩、截、裹、胯、挑、顶、云、领,出势虎扑,起手鹰捉、鸡腿、龙身、熊腰、虎抱头。            践钻法      一寸、二践、三钻、四就、五夹、六合、七疾、八正、九经、十胫、十一起落、十二进退、十三阴阳、十四五行、十五动静、十六虚实。      寸,是步也。践,是腿也。钻,是身也。就,束身也,上下束而为一也。夹,是剪也,两腿行如剪也。合,内外六合也,外三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外如一,成其六合。疾,是毒也。正,是直也,看正却是斜,看斜却是正也。经,手摩内五行也。胫,是惊起四梢也,火机一发物必落,摩经摩胫意气响连声。起,是去也,落,是打也,起也打,落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滚,方为起落也。进退,进步低,退步高,进退不识枉学艺。何为阴阳,看阴而有阳,看阳而有阴,天地阴阳相合能下雨,拳技阴阳相合能成其一块,此谓阴阳之气也。五行,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动静,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要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也。虚,是精也。实,是灵也,精灵皆有成其虚实。      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      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自古六合无双传,多少无妙在其间,      设若妄传无义人,招灾惹祸损寿年。      武艺都道无真经,任意变化势无穷,      岂知悟得婴儿玩,打法天下是真形。      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墙倒容易推,天塌最难擎,雨洒尘灰净,风顺薄云回。熊出洞,虎离窝,硬棚摘豆角,犁之下项,将有所去,虎闭其势,将有所取。势正者不上,势远者不上,知远、知近、知老、知嫩、知宽、知窄,上下相连。心动身不动则枉然,身动心不动亦枉然。一战要势吊鬼,闪展腾挪,足底随明,只是把势,打来亦算好武艺。或问曰:尔以何艺为先?答曰:行势如槐虫,起势如挑担,若遇人多,三摇两旋;我的场中,不执一定,或把或拳,望着就是,随高打高,随低打低,打遍天下,即如老鸡。      心意六合拳论            起手横拳势难招,展开四平前后梢,望眉斩夹反见背,如虎搜山截手炮。俱行如风,鹰捉四平,足下存身,进步踩打莫容情。抢上步,十字立,剪子股势如擒拿。进步不胜,必有寒势之心。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遇敌要取胜,四梢俱要齐。手起足不起,刚枉然;足起手不起,亦枉然。未起是摘子,未落是坠子,三意不相连,必定艺儿浅。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用兵行诡道,枪扎如射箭。拳去一气,兵战杀气,无不取胜。君与臣,将与兵,合一气,盖乾坤并无反意。远近一丈步位疾,两头回转寸为先,早知回转这条路,近在眼前一寸中。守住一心行正道,小路虽好车难行,拳打遍身之法,脚踏浑身是空。远去不发足,发足不打人。见空不打,见空不上。先打顾法,后打人。何为顾法,浑身是法,俱打的是本身,随机应变。手起莫要望空落,闪展两边,提防左右,强退者,往后退,拾连紧追。随高打高,随低打低。起为横,落为顺,为其正方。心不勇,手不推,不止,多出变化。三存者不上,心有所悟,原来是本心不明四梢。上节不明,多出七十二把神变,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多出七十二法盘跌。有反意必有反气,有反气必有反力。言其形未动,必有意反之心。面笑眉喜不动唇,提心防他,必有伶俐之能。知其归一合顺,则天地之事无不可推矣!识见不是随时意,遇教事无有不到头。      姬寿云:文武古今之圣传,且系国家之大典,上有益社稷,下能趋吉避凶,此生不可缺也。今之习武者,专论架势,封闭闪法,不知日间了然在目,还可少用;若黑夜之中,伸手不见,如何用之?必自误其身,悔何及哉!惟刚大之气,养之平素,而忽然发于一旦,依本心本性,直扑上去,逢左打左,逢右打右,不怕他身大力勇者,一动而即败也。夫于其深察否!      手脚法      眼要毒,手要奸,脚踏中门往里钻。眼有鉴察之明,手有拨转之能。脚有行逞之功。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乘其无备而攻之,由其不意而出之。前脚趁后脚,后脚踩腿弯。后脚趁前脚,前腿拾后连,起先前进左腿随。心与眼合多一力,心与舌合多一精。先分一身之法,心为元帅,胳膊脚为五营四梢,左为先锋,右为元帅,手脚相顾,准备万般。一日务手着,不如一着熟。早知此应,过后见识不如无。头为一拳,肩为一拳,肘为一拳,胯为一拳,把为一拳,臀尾为一拳,膝为一拳,足为一拳。头打起落随足走,起而未起占中央,脚踏中门抢地位,就是神仙出难防。肩打一阴反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凭蓄势力,束展二字一命亡。肘打去意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扑羊,或在里胯一旁走,后手只在肋下藏。把打起落头手挡,降龙伏虎霹雳张,天地交合云遮月,武艺相战蔽日光。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交合必自然,外胯好似鱼打挺,里胯抢步变势难。臀尾打落不见形,猛虎坐窝藏洞中,背尾全凭精灵气,起落二字自分明。膝打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和风展转不停势,左右分拨任意行。足打踩意不落空,省消息全凭后腿蹬,与人交勇无须备,去意好似卷地风。足打七分手打三分,五行四梢要和合,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起无形,落无踪,起如蛰龙登天,落如霹雳击地。以上以下左右十四处打法,俱不脱丹田之精。腹打去意粘阴,好似还弓一力精,丹田久练灵根本,五行合一见奇能。      十二形练法      龙、虎、猴、马、鮀、鸡、鹰、熊、骀、蛇、鹞、燕。      龙有搜骨之法、虎有扑食之勇、猴有蹬山之能、马有迹蹄之功、鮀有浮水这灵、鸡有欺闯之勇、鹰有捉拿之技、熊有竖项之力、骀有竖尾之才、蛇有拨草之巧、鹞有入林之精、燕有抄水之灵。      束身而起,藏身而落,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论身法,不可前栽后仰,不可左斜右歪,往前一直而出,往后一直而落。论步法,寸步、快步、践步不可缺。论足法,足起而钻,足落而翻,不钻不翻,以寸为先。肩要催肘,肘要催手。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肩催胯,胯催膝,膝催足,足催肩,肩催肘,肘催手。      五行合一法            远践、近钻,钻进合膝,沾身纵力,手起如钢锉,手落如钩杆。摩经摩胫,心一动浑身俱动。心动如飞剑,肝动如火焰,肺动成雷声,脾肾肋夹功,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      起落二字自身平,盖世一字是中身,身似弩弓,拳如药箭。能要不是,莫要停住。蛰龙未起雷先动,风吹大树百枝摇。上法须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才为真。内要提,外要随,起要横,落要顺,打要远,气要催,拳似炮,龙折身,遇敌好似火烧身,起站身平进中间,手起似虎扑,脚去不落空,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能在一气先,莫在一气后。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起落二字与心齐,死中反活,活中反死。明了四梢永不惧,闭住五行永无凶。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形多一气,明了三星多一力。三回九转是一势,势怕人间多一精,一精知其万事精。万事只要圉圉精.身体圉他要圉奇。好字本是无价宝,有钱将他何处找,要知好字路,还往四梢求。讲四梢,何谓四梢?舌为肉梢,牙为骨梢,手指脚指为筋梢,浑身毛孔为血梢。四梢俱齐,五行乱发.血梢发起不凶,牙梢肉梢不知情筋骨发起不知动,身起未动可知情,才知灵心大光明。两手出洞入洞紧随身,两手不离身,手脚去快似风,疾上更加疾,打了还嫌迟。天地交合,云蔽日月,武艺相斗,闭住五行。三起不见,三进不见,可见也好,不见也好,势占中央,最难变化。与人交战,须明三尖,眼尖、手尖、脚尖是也。踩定中门去打人,如蛇吸食。内使精神,外示安逸,见之如妇,夺之似虎。布形候气,与神齐住。急如脱兔,追其形,逐其影,纵横往来,目不及瞬。大树成林在其主,巧言莫要强出头,架梁闪折不在重,有秤打起千百斤。行其溺色之事,丢去虎狼之威,三思无心自己悔,保住身体现今福。      演艺者,思吾之道,依吾之言,永无大害,见其理而自尊。交勇者,莫要思悟;思悟者,寸步难行。血发脚心,发起列天门,再无别疑真豪雄。牙骨梢,仔细评,评出理来是一通。筋骨一气要以和,天地阴阳通,一气之通,万物皆通。气之复,万物皆复,那见痕迹,那有阻隔,以和为始,以和为终,明天地,知吾之心意,不知吾之心意,还往四梢行,目中不时常旋转,行坐不时要用心,耳中不时常报应,语中不时常调和。      调和者,何也?调和万事吉与凶。吾有拢树之心,种苗之意,奈其人不知。松柏四时常青,牡丹虽好,一时艳盛,松柏常绿,缘何严霜不打,因它根深心实。人心若得人心意,意思之时不回头。可喜,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再思学义气而自中矣!      三意无路任纵行,日备晚上去避身,知吾思悟。何为三意?庄稼耕读万事用,只为仁义礼智信。武艺虽好世不平,路途结交要用心,晚间需防备,万事莫放松。逢桥须下马,过渡莫争先。一人莫上舟,搬重且停行。宁走高岗十里远,不走低凹一步险。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黑夜烈风休行路,行路必有祸与凶。十人易把一人擒。有人参透这些语,万事有吉并无凶。      此艺三教三不教,三惧三不惧。何为三不教?盗贼不教、愚鲁不教、无义气者不教。何为三不惧?稍长大者不惧、力勇者不惧、艺高者不惧。何为三教?孝悌忠信者教、有刚和柔者教、机谋灵通者教。何为三惧?能服尊长者惧、年高有德者惧、要耍笑顽童者惧。我重其人,可将心意付与他。否则宁缺勿滥。天下人多君子少,山大石多金玉缺,世上师众明师稀。我重其人,将心意付与他,曰不可,伊必见则有坏。父母生身有恩,将心意付与他,亦不可,背毁有坏。好地成苗,将心意付与他,又不可,天地有损坏。长流水,将心意付与他,伊虽夜不眠,亦不可,望见海中水,见一海中月缺也。光明,将心意付与他,亦不可,水潮有坏。访一明师,将心意付与他,又不可,未见他人之心。这心意无处不到,不如自悟自身,见志而后行,行到天堂无地狱,行到地底无谷生,行到人间得其志,行到家庭无祸侵。开解劝世间人,总要习武艺,凶多吉少难以知,丢财若祸,气在眼前,不知息气养身,却自千般巧计,万般设习,可有破手在眼前,用好心肠一条,勇心胆宜自报,事耳三思,最终可破也。逢善则善,遇恶则恶,审时度势,凭其三生名自高,若还不依本命行,凶多吉少难自知,常存仁义之心,能除万事之凶。天上慈悲大海水,长流水山中饮泉起,山水潮露水,天赐神水,万物聚成归一处,是海水,在山上,长流水,翻花山水不长久,日煎全如草露水,非力不动改来水,人人都讲长流水,却也难思水意,有人悟透水中意,难得逢遇知人。世上三不到头,行路不到头,忘交遇人不到头,可各鸟音不到头。又三到头,丁兰刻木行孝是到头,初世为人无知是到头,郭买齐僧是到头。世皆知,何以为无益,养虎喂鹰是无益,不知花园里边有诡计,满目观花尽是空,名利无边祸有根。世人皆知好字意,便易哄住不得行。未学武艺先学精,先学伶俐后学根。不讲有法不用怯,讲着伶俐不用疾,精细不是演武艺,可容可不容,指为何道仁,为何道父母恩情,不时报,不孝之人何学艺,不知起落枉伶俐,不知进退枉学艺。贪富原是天生成,何用精细去哄人,万事归于善,不可有始无终,半途而废,即为有志之人也。      却说五虎群羊阵势,眼不精为一虎,耳不精为一虎,口无味为一虎,鼻不精为一虎,不精者为虎,精者为风,再这风雨洒乾坤,遇山遇林而不能阻隔,那怕他池世机谋,有个神紧随身带着,带他有何用处,带着他是真明白。惊起四梢,四梢起,若要惧怕,人人其明,言其五虎群羊阵势,是我那一时明白了,此阵势误伤此身,幸遇老天尊降下猛雨,出离了此阵势,以后不会用,莫要强用,言不精中了他排李边谋,眼不精中了他飞沙,耳不精诡计跑在南倒往北行,鼻不精中了他麝香飞气,舌不精尝不出水里边什么滋味。      讲五虎,何为五虎?五行五精即此五虎,后世里,行动营用计,如风雷疾,惊动四梢,四梢裹紧要封闭,蛰龙未起雷先动,风吹大树摆枝摇,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无意求财去采花,难出大坑一阵间。讲十面埋伏阵势,再意参想,莫相人前逞势强,好强一定受颠狂,人不能欺天灭地,究竟此阵之争,是我自已不明所失,料理到此阵悔之晚矣!解此阵不明,是自已不知,明到三心,不犯不自为戒律,既知巧手心不明,既知攻足心不明,既知蹬桥下自空。论此桥事,有何缘故,此桥即是智谋,过此桥纯凶无吉,以何为故,以后理事,见是桥下凶,如不小心指轻为重,切莫中此桥之计。大将伤坏三十二位,以后的千众有余,如不是拆桥计,齐伤他阵里。未出净,眼楼猛见三条路,脚下有窟井,后有火烧身,可往前进,可往后退,幸遇拆桥之计,莫拆净,两空留一空,后人可行。逢一生一风一,非能见之,涂恶能议其好歹。要务庄农先受苦,未至寒冬早备棉。看书千卷备应考,武艺只论见识浅。世事人情都一般,看人心专与不专。有人留意数句话。命宜求通也不难。言不明,艺不精,只怕误伤世上人,百鸟飞投林会,一处求憩各自安,蜜蜂采花调一处,成其为蜜人羡慕,人彼开花树满红,不知结果几个成,精密之言约立身,全其为人在明心,心既明了万法灭,照破世间无罪孽,已心明了万法终,自有贤人归吾宗。      缓责工农急责士商      就会工也,农不是武可也。士也,商也,万毋轻视武也,奈何士也,偏轻视武哉,士也,别无应声,朝斯夕斯,穷年,是以致筋力软弱。名虽男子,无异处子,幸而发迹,无一可者,一困寒窗,攸往弗行,更可虑者,近无邻舍,远无乡党,其间明礼义者因多,而顽硬奸滑之徒亦属不少,岂能尽远,而无绝之,或有触犯之处,非出不逊之言,即身不规之行,乃如之人,真正把人气杀,何不于读书之时兼习武艺,务于精熟,万一偶遇盗贼,变起仓猝,护身保命,岂不要哉。商者亦然,将本求利,或居货劳劳市厘,朴朴津染,抛却妻子,寄栖他乡,后言者也,假使运阻,时乖本利交拆,继其悯之,殖财获利之会,即起规向之心,有寅夜盗,有路途劫夺商也,束手无策,惟仰天长叹而已,甚至得财伤主,尤堪痛悼,假令豫悯,于武只须手起棍落,使贼骨拆筋酥,真人间大快事也,所以商也,勿轻视武,余言凝是非为远,屡见世人,大抵皆然,人各有职事无多,余暇只习四手之拳棍,务得精熟,斯求足矣!      四民均宜习武艺      士也,终日读书,宁无困倦之时,即挥武艺学之,及精神顿起,再言读书是武不病于士,而大有益于士也,胡不学武。农也,朝夕田间,宁无歇息时,兴真胡顽,不如学武,是武不病于农,而有益于农也,胡弗学武,工也,商也,劳碌终日,驰驱道途,宁无日落苏息时,当此之际,学习武艺,亦无妨工商之事也,日记不足月记有余,一旦精通,谁不另眼看,设或有急危之变,岂不能自保自栽,是武不病于工商,而有益于工商也,胡弗学武艺,第人各有职事,无多余暇,只于四手处谨,三拳三棍法以教护孝者,身务必精熟,斯亦可矣,何用多学。      三拳像      钻拳、裹拳、践拳,是也。钻拳似闪电,裹拳类虎践,践拳似马奔,连环一气演。      三棍像      彭棍、炮棍、反背棍是也。彭棍只要猛,炮棍似风行,反背棍疾如矢,奥妙真乃在其中。      三拳三棍非寻常,紧阵圆满是正方,习得若至通神处,武艺之中郎。      习艺二勤      一曰腿勤,人之习艺,均有常师。即其所能者习之,要知艺之在人,本自无穷。有等量吾者,有高超吾者,果其高超,弗畏山川之险,道路之遥,亲见其人诚心求教。我以诚心求于人,而人未有不诚心教我者。朝渐夕摩,何患不至高超之境。所谓一处从师,须要百处学艺。      二曰口勤,枪、棍、刀、拳,自有真形实像,始而蒙混不明,继而错杂难精。苟能虚己求教,而人未有不实心教我者。耳濡目染,何患不至明通之地。所谓专听,莫若兼听之广。      习艺三知      一曰知明手。或比枪,或比刀,或比棍、比拳,真正猛勇短毒,一见间不觉便令退避三舍。二曰知明眼。大凡见人比枪、刀、拳、棍或于十目不合,或于十三格言有过。即急为指点。曰比枪刀拳棍,出自何人,当时为比样,今差之毫厘,后必谬之千里。一经改正,不觉令人憬然服从。三曰知明。何谓知明,其于历代枪、刀、拳、棍、法。一听其讲究,真正是有始有终,有本末,有证有据,不觉令人豁然晓畅,如在梦中醒来。      习艺二戒      一曰戒有恃。枪、刀、棍,自有不易之准,过于与不及,皆非的当,人是我非,须当舍已从人。若执迷自恃,终于无成。二曰自满。枪、刀、棍、拳,本无尽境。习一艺更有一艺相迫,得一着更有一着相乘。侈然自满则半途未尽之弊,必不免矣。习艺者果能勉二勤,历三知,凛二戒,其不至人步亦步,人趋亦趋,然而不成者,未之有也。      总结谈      旷览世间许多习武汉,说什么二总、三毒、五恶、六猛,未及讲谈,说什么六合八方十三格言,不曾经见。即论眼前一百三十枪,九十一拳,如隔万重山,真正可怜。枉费许多功夫,究竟是两手空杵。学人若是依吾言,入手三拳三棍精熟时,取无边,用无尽,世间许多习武汉,急回转,莫迟延,何须仰着模糊脸。      五行相尅      劈拳似斧属金,崩拳似箭属木,金尅木,所以劈拳能破崩拳。横拳起落似弹属土,木尅土,所以崩拳能破横拳。钻拳似闪属水,土尅水,所以横拳能破钻拳。炮拳似炮属火,水尅火,所以钻拳能破炮拳,火尅金,所以炮拳能破劈拳。      五行相生      金生水,所以劈拳能变钻拳。水生木,所以钻拳能变崩拳。木生火,所以崩拳能变炮拳。火生土,所以炮拳能变横拳。土生金,所以横拳能变劈拳。      生尅申讲      拳法意来本五行,生尅里边变化精,学者要得真消息,只在眼前一寸中。      踏扑裹舒绝      踏者,如踏毒物也。扑者,如猫虎之扑物也。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也。舒者,舒展其力也。绝者,抖绝也,一绝无所不绝也。      内外相见合一家      震龙兑虎各西东,朱雀元武南北分,戊己二土中宫位,意为谋引相配成。眼耳口鼻外五行,手足四梢并顶心,久练内外如一气,迅雷电雨起暴风,拳无拳来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诚心炼养精气神,近在眼前变化中。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是修道也。动则为武艺,静则为神仙。      心仁肝义肺礼肾智脾信      夫将才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悉其劳苦,此谓仁。将临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而无生,奋力以夺之,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谓礼。将奇变不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用短兵,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若飞,进则先行,退为后殿,此之谓骑。将气高三军,志高强敌,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贤若不及,从如顺流,宽而能刚,简而能详,此之谓大将也。      游艺引      盘根三步起无因。配合分明天地人。要把此身高位置,先从本实练精神。      旋转      丈夫学得擎天手,旋转乾坤明不朽,岂只区区堪小试,鸿功大业何难有?      旁通      不是飞仙体自轻,居然电影令人惊。看他挑拨奇谋势,尽是旁通一片灵。      冲空      一波未定一波生,仿佛蛟龙水面行。忽而冲空高处跃,水中翻浪细思寻。      熊意      行行出洞老熊形,为要防心胜不伸。得丧只争斯一点,真情寄与有情人。声高雄勇令人惊。      鹰势      英雄处世不骄矜,遇便何妨一学鹰,最是九秋鹰得意,擒完狡免便超升。      虎风      撼山容易撼军难,只为提防我者完。猛虎施威头早抱,齐心合意仔细阅。      鹏情      一艺求精百功成,功成云路自然通。扶摇试看鹏飞势,才识男儿高世风。      雷声      夺人千古仗先声,声里威风退万兵。就是痴情天不怕,迅雷一震也应声。      风行      为崞封姨刀最神,拆花吹柳转风轮,饶他七处雄兵还,一扫空尘一路空。      葆真      六朝全盛庆升平,武事仍随文事精,安不忌危危自解,与人何事更无争。      麟角刀      刚经百练始在刀,良将争功胆气豪,真至图形麟阁上,知利器得名高。刀添一角妙无穷,隐隐祥麟惠爱深,刹以济仁仁得普,秋霜原不碍春风。            凤翅铛      军中兵器忽呈祥,两翅居然似凤凰,可是似禽还羽化,古来阵上一翱翔。师真谁见凤来仪,有器先呈全盛机,欲媲岐山鸣瑞美,洗兵天苑太平时。      盘根      根株于带阵相因,盘结多端赖有人,猿背封候谁可恨,千钧一发见其神。      旋转      翻身向天仰射手,左右旋转名不朽,果毅既成岂小试,唐臣褒鄂功亦有。      旁通      何尔一瓶载若轻,恢谐上殿寺人惊,任凭施尽弓弩法,仙籍旁通万变灵。      冲空      武里勇力冠群生,夺得昆仑无夜行,直凝将军天外降,冲空霹雳使人惊。      翻浪      落花流水面文章,韬略无须畏强梁,八阵翻浪千载仰,须臾变化就能量。      熊意      桓桓写出老熊形,山麓藏身意欲伸,只父瓜牙聊一试,群惊辟易万千人。      鹰势      风尘同处曷容矜,飞跃苍茫试学鹰,势岂空拳爪力勇,擒拿奸兔不落空。      虎风      风云成阵又何难,环卫储胥士卒完,蒙马虎皮成霸绩,陈师予可同参。      鹏情      武穆天成百战功,不烦指教自然通,翼云忠以金牌并,鹏亦因情转世风。      风行      颯爽英姿信有神,腾骞无碍轶双轮,试看行止真暇整,指顾风生净翅尘。      雷声      谁将旗鼓壮军声,凯唱欢呼退敌兵,岂是空谈三捷武,闻雷失者自应惊。      葆真      梯航万国颂承平,奋武拨文事有精,善性葆真洵可乐,行将雀鼠念无争。      立法不与平素一样头顶天足抓地      先定心,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为,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神气相同,万气归根,合为一气。      手中诀窍      一阴到中,二阳开,三阴到中,四翻阳面乳,五阳出,六阴到中,七阳开,八到鼎,九落耳,十阴出,十一翻阳,,十二翻阴骑马,十三阴到中,十四面乳,十五举起下地三墩,十六挑起面乳三墩。      大指属火为心,食指属木为肝,中指属土为脾,无名指属金为肺,小指属水为肾。心沉、肝吃、脾入、肺凛、肾敌。      用气诀法      眼上翻属阴,阴气落在枕骨,鼻一属阳,阳气落在腭角,脾气紧,心气枕,肝气顶,肺气一弩落肾经,心枕一气自然成。      引气法      目视鼻,鼻对脐,处处行迟不可移,撒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      周天法      紧撮骨道内中提,闾尾一起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鼎,来到丹田存消息,往前又是雀桥路,十二时中降下池,锁住心猿拴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一时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原心自知,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      得真法      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如真形,内藏真精神,精神合真气,方为吾道成。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武艺虽精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祖师留下真妙术,知者不可枉传人,正不必一拳打倒门外汉,亦不必一脚踢翻陵阳判,英雄好武本桢,况是将门三军冠,羡君亲身来至,英姿飒爽动里开,每向射圃张弓按,璧上观者咸称赞,更有盘根葆真算,旋转旁通功不断,忽然冲空翻波浪,鹏虎鹰熊来天半,雷动风行勇且悍,凡此诸法在平坦,学步邯郸俱惊叹,工夫全贵不凌乱,笑余学道未一贯,终日只知守书案,安能与君邀汗漫,博得伟躯好俱换。      十八般兵器      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斧、钺、戈、戟、牌、棒、枪、扒、挝      马战枪法      分劈、对镫、摸鞘。      头趟翼德神枪左为先,后留一尺倒坐鞭。二趟虎牢关前战吕布。三趟二郎担山换转肩。四趟崔杆堵好汉。五趟翼德英雄谁敢挡。六趟万马营中闯大队。七趟金刚前创进步枪。八趟霸王举鼎抖威风,变手先找顶门心。九趟太公执起钓鱼杆,专等鲤鱼把食谗,鱼儿不识死,一枪挑在鬼门关。      四把英雄非等闲,五行六合变势难,学者要得真消息,全在动静两字间。      练法      穿搬、截拦、拧翻、走转、推托、代拎、搬扣、刁钻、摩抹、闪固、起落、进退、龙身、熊腰、虎抱头、虎坐、猴象、引进、落空、跟步      中华民国庚寅年拳谱誊录      
13,267
艺藏
武术
心意六合拳谱--
心意六合拳谱 古手抄本         心意六合拳拳谱是练好心意六合拳的总纲,是武术前辈经过几代人的实战交流得出的经验总结,其中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结晶。在旧时代,武技是一些习武之人的饭 碗,他们往往将拳谱视如珍宝,不肯轻易传示外人,即使本门中也并不公开,练了一辈子拳而从未见过拳谱的拳家比比皆是,因而拳谱多以手抄本形式出现。但随着 社会的发展,冷兵器时代的来临,加上西洋拳法的不断渗入,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许多人对中国的传统武术渐渐陌生起来,习武之风眼见日益衰落,在这种情况下, 却有许多拳家仍抱残守缺,要么拿着祖宗留下的东西舍不得撒手,遮遮掩掩,生怕别人抢去;要么故弄玄虚,有意增加拳术的神秘感,让想习者也望而却步,致使传 统武术正逐步失去它原有的魅力。鉴于此况,我师山西晋中王太晨先生深明大义,为了能更好地将心意六合拳这一优秀拳种发扬光大,愿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手抄本 《心意六合拳谱》奉献给真正热爱心意六合拳的同道。由于打印此谱需要时间,因此本论坛将分系列逐步推出。又由于此文摘自手抄本,文中可能有些是白字或错 字,甚至有些还缺字,望有此谱者能对照补齐,也希望同道能结合自己的练功体会,积极交流自已的看法。    心意六合拳序   戴龙邦      天下之道有二:曰德、曰威;天下之学有二:曰文、曰武。然武之所重者,技艺也。况国家讲礼有法,狝、蒐、苗、狩各有其时。而其间精微奥妙,更有不容率意妄陈者。余尝拟著为论,公诸同好,特恐言论不精,贻误后世,此心耿耿,曷其有极。   兹见岳武穆王拳经,意既精纯,语亦明畅,急录之,以志余爱慕之情。王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人也。父早亡,事母至孝,少负气节,优于将略,刚毅多谋, 智勇绝伦,当时名将无出其右者。及长应试于东京,留守宗泽与谈兵法,曰:“如将军者,方可与言孙吴。”此后屡立战功,遂成大将。善以少击众,尝自师八百 人,破王善等五十万于南熏门;又八十人破曹城十余万众于极岭;其战兀术于顺昌,则背蒐军八百余。故有胜无败,猝遇劲敌不为所动,,故敌为之言曰:“撼山 易,撼岳家军难!”张浚尝问用兵之术于王,曰:“仁、信、智、勇、严,缺一不可。”王平生好礼贤士,博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然如书生。每战胜,必辞功, 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而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余深为宋惜之。   当童子时,王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以枪为拳,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从古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各代鲜有其技也。独我姬公,名 际可,字隆风,生于明末国初,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得武穆王拳谱,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浦,时人不知其勇。先生习武十有二年,技勇方成。康 熙癸酉科联捷三元,钦命为陕西靖远总镇大都督,致仕归籍。余游至池,先生以此拳授余,学之十易寒暑,先生曰:“子勇成矣。”余回晋至洛阳,遇马公学礼,谈 艺甚洽,属余为序,余不文,焉能当此,但见世有能悍之士,未尝无兼人之力,及视其艺,再扣其学,手不应心,论不合道,何也?不得个中真传故也。   所谓真传者,名虽曰武,其实贵和。和者,智与勇顺成自然之谓也。岂世传捉拿、钩打、封闭、闪战,逞其跳跃,悦人耳目者可比。有其论,古今英勇之气,刚正之 慨,威武矫矫不群者,尽为所失,而与作戏之辈,夫相同也。而论此艺,其大要不外阴阳、五行、动静、起落、进退、虚实,而其妙又须六合。六合者,手与足合、 肩与胯合、肘与膝合、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力合。苟能日就月将,则智无不圆,勇无不胜。得乎之知礼,会乎之知情,自然知之乎精。自然能去、能就、能 弱、能强、能进、能退、能柔、能刚。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足如太仓,浩渺如沧海,炫耀如三光。以此观近世之演武者,同乎不同乎?异乎不 异乎?学者不可详辩之。是为序。   时在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书于河南洛阳马公学礼书屋      意拳目录   斩、截、裹、胯、挑、顶、云、领,出势虎扑,起手鹰捉、鸡腿、龙身、熊腰、虎抱头。      践钻法   一寸、二践、三钻、四就、五夹、六合、七疾、八正、九经、十胫、十一起落、十二进退、十三阴阳、十四五行、十五动静、十六虚实。   寸,是步也。践,是腿也。钻,是身也。就,束身也,上下束而为一也。夹,是剪也,两腿行如剪也。合,内外六合也,外三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 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外如一,成其六合。疾,是毒也。正,是直也,看正却是斜,看斜却是正也。经,手摩内五行也。胫,是惊起四梢也, 火机一发物必落,摩经摩胫意气响连声。起,是去也,落,是打也,起也打,落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滚,方为起落也。进退,进步低,退步高,进退不识枉学艺。何 为阴阳,看阴而有阳,看阳而有阴,天地阴阳相合能下雨,拳技阴阳相合能成其一块,此谓阴阳之气也。五行,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动静,静为本体,动为作 用,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要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也。虚,是精也。实,是灵也,精灵皆有成其虚实。   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   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自古六合无双传,多少无妙在其间,   设若妄传无义人,招灾惹祸损寿年。   武艺都道无真经,任意变化势无穷,   岂知悟得婴儿玩,打法天下是真形。   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墙倒容易推,天塌最难擎,雨洒尘灰净,风顺薄云回。熊出洞,虎离窝,硬棚摘豆角,犁 之下项,将有所去,虎闭其势,将有所取。势正者不上,势远者不上,知远、知近、知老、知嫩、知宽、知窄,上下相连。心动身不动则枉然,身动心不动亦枉然。 一战要势吊鬼,闪展腾挪,足底随明,只是把势,打来亦算好武艺。或问曰:尔以何艺为先?答曰:行势如槐虫,起势如挑担,若遇人多,三摇两旋;我的场中,不 执一定,或把或拳,望着就是,随高打高,随低打低,打遍天下,即如老鸡。      心意六合拳论      起手横拳势难招,展开四平前后梢,望眉斩夹反见背,如虎搜山截手炮。俱行如风,鹰捉四平,足下存身,进步踩打莫容情。抢上步,十字立,剪子股势如擒 拿。进步不胜,必有寒势之心。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遇敌要取胜,四梢俱要齐。手起足不起,刚枉然;足起手不起,亦枉然。未起 是摘子,未落是坠子,三意不相连,必定艺儿浅。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用兵行诡道,枪扎如射箭。拳去一气,兵战杀气,无不取胜。君与臣,将与兵,合一 气,盖乾坤并无反意。远近一丈步位疾,两头回转寸为先,早知回转这条路,近在眼前一寸中。守住一心行正道,小路虽好车难行,拳打遍身之法,脚踏浑身是空。 远去不发足,发足不打人。见空不打,见空不上。先打顾法,后打人。何为顾法,浑身是法,俱打的是本身,随机应变。手起莫要望空落,闪展两边,提防左右,强 退者,往后退,拾连紧追。随高打高,随低打低。起为横,落为顺,为其正方。心不勇,手不推, 不止,多出变化。三存者不上,心有所悟,原来是本心不明四梢。上节不明,多出七十二把神变,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多出七十二法盘跌。有反意必有 反气,有反气必有反力。言其形未动,必有意反之心。面笑眉喜不动唇,提心防他,必有伶俐之能。知其归一合顺,则天地之事无不可推矣!识见不是随时意,遇教 事无有不到头。   姬寿云:文武古今之圣传,且系国家之大典,上有益社稷,下能趋吉避凶,此生不可缺也。今之习武者,专论架势,封闭闪法,不知日间了然在目,还可少用; 若黑夜之中,伸手不见,如何用之?必自误其身,悔何及哉!惟刚大之气,养之平素,而忽然发于一旦,依本心本性,直扑上去,逢左打左,逢右打右,不怕他身大 力勇者,一动而即败也。夫于其深察否!      手脚法   眼要毒,手要奸,脚踏中门往里钻。眼有鉴察之明,手有拨转之能。脚有行逞之功。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乘其无备而攻之,由其不意而 出之。前脚趁后脚,后脚踩腿弯。后脚趁前脚,前腿拾后连,起先前进左腿随。心与眼合多一力,心与舌合多一精。先分一身之法,心为元帅,胳膊脚为五营四梢, 左为先锋,右为元帅,手脚相顾,准备万般。一日务手着,不如一着熟。早知此应 ,过后见识不如无。头为一拳,肩为一拳,肘为一拳,胯为一拳,把为一拳,臀尾为一拳,膝为一拳,足为一拳。头打起落随足走,起而未起占中央,脚踏中门抢地 位,就是神仙出难防。肩打一阴反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凭蓄势力,束展二字一命亡。肘打去意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扑羊,或在里胯一旁走,后手只在肋下 藏。把打起落头手挡,降龙伏虎霹雳张,天地交合云遮月,武艺相战蔽日光。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交合必自然,外胯好似鱼打挺,里胯抢步变势难。臀尾打落不见 形,猛虎坐窝藏洞中,背尾全凭精灵气,起落二字自分明。膝打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和风展转不停势,左右分拨任意行。足打踩意不落空,省消息全凭后 腿蹬,与人交勇无须备,去意好似卷地风。足打七分手打三分,五行四梢要和合,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起无形,落无踪,起如蛰龙登天,落如霹雳击 地。以上以下左右十四处打法,俱不脱丹田之精。腹打去意粘阴,好似还 弓一力精,丹田久练灵根本,五行合一见奇能。       十二形练法      龙、虎、猴、马、鮀、鸡、鹰、熊、骀、蛇、鹞、燕。   龙有搜骨之法、虎有扑食之勇、猴有蹬山之能、马有迹蹄之功、鮀有浮水这灵、鸡有欺闯之勇、鹰有捉拿之技、熊有竖项之力、骀有竖尾之才、蛇有拨草之巧、鹞有入林之精、燕有抄水之灵。   束身而起,藏身而落,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论身法,不可前栽后仰,不可左斜右歪,往前一直而出,往后一直而落。 论步法,寸步、快步、践步不可缺。论足法,足起而钻,足落而翻,不钻不翻,以寸为先。肩要催肘,肘要催手。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肩催胯,胯催膝,膝催 足,足催肩,肩催肘,肘催手。      五行合一法      远践、近钻,钻进合膝,沾身纵力,手起如钢锉,手落如钩杆。摩经摩胫,心一动浑身俱动。心动如飞剑,肝动如火焰,肺动成雷声,脾肾肋夹功,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   起落二字自身平,盖世一字是中身,身似弩弓, 拳如药箭。能要不是, 莫要停住。 蛰龙未起雷先动, 风吹大树百枝摇。上法须要先上身, 手脚齐到才为真。内要提,外要随, 起要横, 落要顺, 打要远, 气要催, 拳似炮,龙折身, 遇敌好似火烧身, 起站身平进中间, 手起似虎扑, 脚去不落空,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能在一气先,莫在一气后。起横不见横, 落顺不见顺, 起不起,何用再起? 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起落二字与心齐,死中反活,活中反死。明了四梢永不惧,闭住五行永无凶。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形多一 气,明了三星多一力。三回九转是一势,势怕人间多一精,一精知其万事精。万事只要圉圉精. 身体圉他要圉奇。好字本是无价宝,有钱将他何处找,要知好字路,还往四梢求。讲四梢,何谓四梢?舌为肉梢,牙为骨梢,手指脚指为筋梢,浑身毛孔为血梢。四 梢俱齐,五行乱发. 血梢发起不凶,牙梢肉梢不知情 筋骨发起不知动,身起未动可知情,才知灵心大光明。两手出洞入洞紧随身,两手不离身,手脚去快似风,疾上更加疾,打了还嫌迟。天地交合,云蔽日月,武艺相 斗,闭住五行。三起不见,三进不见,可见也好,不见也好,势占中央,最难变化。与人交战,须明三尖,眼尖、手尖、脚尖是也。踩定中门去打人,如蛇吸食。内 使精神,外示安逸,见之如妇,夺之似虎。布形候气,与神齐住。急如脱兔, 追其形,逐其影,纵横往来,目不及瞬。大树成林在其主, 巧言莫要强出头,架梁闪折不在重, 有秤打起千百斤。行其溺色之事, 丢去虎狼之威,三思无心自己悔,保住身体现今福。   演艺者,思吾之道,依吾之言,永无大害,见其理而自尊。交勇者,莫要思悟;思悟者,寸步难行。血发脚心, 发起列天门,再无别疑真豪雄。牙骨梢,仔细评,评出理来是一通。筋骨一气要以和,天地阴阳通,一气之通,万物皆通。气之复,万物皆复,那见痕迹,那有阻 隔,以和为始,以和为终,明天地,知吾之心意,不知吾之心意,还往四梢行,目中不时常旋转,行坐不时要用心,耳中不时常报应,语中不时常调和。   调和者,何也?调和万事吉与凶。吾有拢树之心,种苗之意,奈其人不知。松柏四时常青,牡丹虽好,一时艳盛,松柏常绿,缘何严霜不打,因它根深心实。人心若得人心意,意思之时不回头。可喜,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再思学义气而自中矣!   三意无路任纵行,日备晚上去避身,知吾思悟。何为三意?庄稼耕读万事用,只为仁义礼智信。武艺虽好世不平,路途结交要用心,晚间需防备,万事莫放松。逢桥 须下马,过渡莫争先。一人莫上舟,搬重且停行。宁走高岗十里远,不走低凹一步险。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黑夜烈风休行路,行路必有祸与凶。十人易把一人 擒。有人参透这些语,万事有吉并无凶。      此艺三教三不教,三惧三不惧。何为三不教?盗贼不教、愚鲁不教、无义气者不教。何为三不惧?稍长大者不惧、力勇者不惧、艺高者不惧。何为三教?孝悌忠信者 教、有刚和柔者教、机谋灵通者教。何为三惧?能服尊长者惧、年高有德者惧、要耍笑顽童者惧。我重其人,可将心意付与他。否则宁缺勿滥。天下人多君子少,山 大石多金玉缺,世上师众明师稀。我重其人,将心意付与他,曰不可,伊必见则有坏。父母生身有恩,将心意付与他,亦不可,背毁有坏。好地成苗,将心意付与 他,又不可,天地有损坏。长流水,将心意付与他,伊虽夜不眠,亦不可,望见海中水,见一海中月缺也。光明,将心意付与他,亦不可,水潮有坏。访一明师,将 心意付与他,又不可,未见他人之心。这心意无处不到,不如自悟自身,见志而后行,行到天堂无地狱,行到地底无谷生,行到人间得其志,行到家庭无祸侵。 开解劝世间人,总要习武艺,凶多吉少难以知,丢财若祸,气在眼前,不知息气养身,却自千般巧计,万般设习,可有破手在眼前,用好心肠一条,勇心胆宜自报, 事耳三思,最终可破也。逢善则善,遇恶则恶,审时度势,凭其三生名自高,若还不依本命行,凶多吉少难自知,常存仁义之心,能除万事之凶。天上慈悲大海水, 长流水山中饮泉起,山水潮露水,天赐神水,万物聚成归一处,是海水,在山上,长流水,翻花山水不长久,日煎全如草露水,非力不动改来水,人人都讲长流水, 却也难思水意,有人悟透水中意,难得逢遇知人。世上三不到头,行路不到头,忘交遇人不到头,可各鸟音不到头。又三到头,丁兰刻木行孝是到头,初世为人无知 是到头,郭买齐僧是到头。世皆知,何以为无益,养虎喂鹰是无益,不知花园里边有诡计,满目观花尽是空,名利无边祸有根。世人皆知好字意,便易哄住不得行。 未学武艺先学精,先学伶俐后学根。不讲有法不用怯,讲着伶俐不用疾,精细不是演武艺,可容可不容,指为何道仁,为何道父母恩情,不时报,不孝之人何学艺, 不知起落枉伶俐,不知进退枉学艺。贪富原是天生成,何用精细去哄人,万事归于善,不可有始无终,半途而废,即为有志之人也。   却说五虎群羊阵势,眼不精为一虎,耳不精为一虎,口无味为一虎,鼻不精为一虎,不精者为虎,精者为风,再这风雨洒乾坤,遇山遇林而不能阻隔,那怕他池世机 谋,有个神紧随身带着,带他有何用处,带着他是真明白。惊起四梢,四梢起,若要惧怕,人人其明,言其五虎群羊阵势,是我那一时明白了,此阵势误伤此身,幸 遇老天尊降下猛雨,出离了此阵势,以后不会用,莫要强用,言不精中了他排李边谋,眼不精中了他飞沙,耳不精诡计跑在南倒往北行,鼻不精中了他麝香飞气,舌 不精尝不出水里边什么滋味。   讲五虎 ,何为五虎?五行五精即此五虎,后世里,行动营用计,如风雷疾,惊动四梢,四梢裹紧要封闭,蛰龙未起雷先动,风吹大树摆枝摇,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 遮拦,无意求财去采花,难出大坑一阵间。讲十面埋伏阵势,再意参想,莫相人前逞势强,好强一定受颠狂,人不能欺天灭地,究竟此阵之争,是我自已不明所失, 料理到此阵悔之晚矣!解此阵不明,是自已不知,明到三心,不犯不自为戒律,既知巧手心不明,既知攻足心不明,既知蹬桥下自空。论此桥事,有何缘故,此桥即 是智谋,过此桥纯凶无吉,以何为故,以后理事,见是桥下凶,如不小心指轻为重,切莫中此桥之计。大将伤坏三十二位,以后的千众有余,如不是拆桥计,齐伤他 阵里。未出净,眼楼猛见三条路,脚下有窟井,后有火烧身,可往前进,可往后退,幸遇拆桥之计,莫拆净,两空留一空,后人可行。逢一生一风一 ,非能见之,涂恶能议其好歹。要务庄农先受苦,未至寒冬早备棉。看书千卷备应考,武艺只论见识浅。世事人情都一般,看人心专与不专。有人留意数句话。命 宜求通也不难。言不明,艺不精,只怕误伤世上人,百鸟飞投 林会,一处求憩各自安,蜜蜂采花调一处,成其为蜜人羡慕,人彼开花树满红,不知结果几个成,精密之言约立身,全其为人在明心,心既明了万法灭,照破世间无 罪孽,已心明了万法终,自有贤人归吾宗。       缓责工农 急责士商   就会工也,农不是武可也。士也,商也,万毋轻视武也,奈何士也,偏轻视武哉,士也,别无应声,朝斯夕斯,穷年 ,是以致筋力软弱。名虽男子,无异处子,幸而发迹,无一可者,一困寒窗,攸往弗行,更可虑者,近无邻舍,远无乡党,其间明礼义者因多,而顽硬奸滑之徒亦属 不少,岂能尽远,而无绝之,或有触犯之处,非出不逊之言,即身 不规之行,乃如之人,真正把人气杀,何不于读书之时兼习武艺,务于精熟,万一偶遇盗贼,变起仓猝,护身保命,岂不要哉。商者亦然,将本求利,或居货劳劳市 厘,朴朴津染,抛却妻子,寄栖他乡, 后言者也,假使运阻,时乖本利交拆,继其悯之,殖财获利之会,即起规向之心,有寅夜 盗,有路途劫夺商也,束手无策,惟仰天长叹而已,甚至得财伤主,尤堪痛悼,假令豫悯,于武只须手起棍落,使贼骨拆筋酥,真人间大快事也,所以商也,勿轻视 武,余言凝是非为远 ,屡见世人,大抵皆然,人各有职事无多,余暇只习四手之拳棍,务得精熟,斯求足矣!    四民均宜习武艺   士也,终日读书,宁无困倦之时,即挥武艺学之,及精神顿起,再言读书是武不病于士,而大有益于士也,胡不学武。农也,朝夕田间,宁无歇息时,兴真胡 顽,不如学武,是武不病于农,而有益于农也,胡弗学武,工也,商也,劳碌终日,驰驱道途,宁无日落苏息时,当此之际,学习武艺,亦无妨工商之事也,日记不 足月记有余,一旦精通,谁不另眼看,设或有急危之变,岂不能自保自栽,是武不病于工商,而有益于工商也,胡弗学武艺,第人各有职事,无多余暇,只于四手处 谨,三拳三棍法以教护孝者,身务必精熟,斯亦可矣,何用多学。       三拳像   钻拳、裹拳、践拳,是也。钻拳似闪电,裹拳类虎践,践拳似马奔,连环一气演。    三棍像   彭棍、炮棍、反背棍是也。彭棍只要猛,炮棍似风行,反背棍疾如矢,奥妙真乃在其中。   三拳三棍非寻常,紧阵圆满是正方,习得若至通神处,武艺之中郎。    习艺二勤   一曰腿勤,人之习艺,均有常师。 即其所能者习之,要知艺之在人,本自无穷。 有等量吾者,有高超吾者,果其高超,弗畏山川之险,道路之遥,亲见其人诚心求教。我以诚心求于人,而人未有不诚心教我者。朝渐夕摩,何患不至高超之境。所谓一处从师,须要百处学艺。   二曰口勤,枪、棍、刀、拳, 自有真形实像,始而蒙混不明,继而错杂难精。苟能虚己求教,而人未有不实心教我者。耳濡目染,何患不至明通之地。所谓专听,莫若兼听之广。    习艺三知   一曰知明手。或比枪,或比刀,或比棍、比拳,真正猛勇短毒,一见间不觉便令退避三舍。二曰知明眼。大凡见人比枪、刀、拳、棍或于十目不合,或于十三格言有 过。即急为指点。曰比枪刀拳棍,出自何人,当时为比样,今差之毫厘,后必谬之千里。一经改正,不觉令人憬然服从。三曰知明。何谓知明,其于历代枪、刀、 拳、棍、法。一听其讲究,真正是有始有终,有本末,有证有据,不觉令人豁然晓畅,如在梦中醒来。    习艺二戒   一曰戒有恃。枪、刀、棍,自有不易之准,过于与不及,皆非的当,人是我非,须当舍已从人。若执迷自恃,终于无成。二曰自满。枪、刀、棍、拳,本无尽境。习 一艺更有一艺相迫,得一着更有一着相乘。侈然自满则半途未尽之弊,必不免矣。习艺者果能勉二勤,历三知,凛二戒,其不至人步亦步,人趋亦趋,然而不成者, 未之有也。    总结谈   旷览世间许多习武汉,说什么二总、三毒、五恶、六猛,未及讲谈,说什么六合八方十三格言,不曾经见。即论眼前一百三十枪,九十一拳,如隔万重山,真正可 怜。枉费许多功夫,究竟是两手空杵。 学人若是依吾言,入手三拳三棍精熟时,取无边,用无尽,世间许多习武汉,急回转,莫迟延,何须仰着模糊脸。         五行相尅   劈拳似斧属金,崩拳似箭属木,金尅木,所以劈拳能破崩拳。横拳起落似弹属土,木尅土,所以崩拳能破横拳。钻拳似闪属水,土尅水,所以横拳能破钻拳。炮拳似炮属火,水尅火,所以钻拳能破炮拳,火尅金,所以炮拳能破劈拳。   五行相生   金生水,所以劈拳能变钻拳。水生木,所以钻拳能变崩拳。木生火,所以崩拳能变炮拳。火生土,所以炮拳能变横拳。土生金,所以横拳能变劈拳。   生尅申讲   拳法意来本五行,生尅里边变化精,学者要得真消息,只在眼前一寸中。      踏 扑 裹 舒 绝   踏者,如踏毒物也。扑者,如猫虎之扑物也。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也。舒者,舒展其力也。绝者,抖绝也,一绝无所不绝也。   内外相见合一家   震龙兑虎各西东,朱雀元武南北分,戊己二土中宫位,意为谋引相配成。眼耳口鼻外五行,手足四梢并顶心,久练内外如一气,迅雷电雨起暴风,拳无拳来意无意, 无意之中是真意。诚心炼养精气神,近在眼前变化中。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是修道也。动则为武艺,静则为神仙。    心仁肝义肺礼肾智脾信   夫将才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悉其劳苦,此谓仁。将临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而无生,奋力以夺之,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 而能下,刚而能忍,此谓礼。将奇变不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 盖千夫,善用短兵,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若飞,进则先行,退为后殿,此之谓骑。将气高三军,志高强敌,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 贤若不及,从 如顺流,宽而能刚,简而能详,此之谓大将也。       游艺引   盘根三步起无因。配合分明天地人。要把此身高位置, 先从本实练精神。   旋转   丈夫学得擎天手,旋转乾坤明不朽,岂只区区堪小试,鸿功大业何难有?   旁通   不是飞仙体自轻,居然电影令人惊。看他挑拨奇谋势, 尽是旁通一片灵。   冲空   一波未定一波生, 仿佛蛟龙水面行。忽而冲空高处跃, 水中翻浪细思寻。   熊意   行行出洞老熊形,为要防心胜不伸。得丧只争斯一点, 真情寄与有情人。声高雄勇令人惊。   鹰势   英雄处世不骄矜,遇便何妨一学鹰,最是九秋鹰得意,擒完狡免便超升。   虎风   撼山容易撼军难,只为提防我者完。猛虎施威头早抱, 齐心合意仔细阅。   鹏情   一艺求精百功成,功成云路自然通。扶摇试看鹏飞势, 才识男儿高世风。   雷声   夺人千古仗先声,声里威风退万兵。就是痴情天不怕,迅雷一震也应声。   风行   为崞封姨刀最神,拆花吹柳转风轮,饶他七处雄兵还,一扫空尘一路空。   葆真   六朝全盛庆升平,武事仍随文事精,安不忌危危自解,与人何事更无争。          麟角刀   刚经百练始在刀,良将争功胆气豪,真至图形麟阁上,知利器得名高。刀添一角妙无穷,隐隐祥麟惠爱深,刹以济仁仁得普,秋霜原不碍春风。       凤翅铛   军中兵器忽呈祥,两翅居然似凤凰,可是似禽还羽化,古来阵上一翱翔。师真谁见凤来仪,有器先呈全盛机,欲媲岐山鸣瑞美,洗兵天苑太平时。   盘根   根株于带阵相因,盘结多端赖有人,猿背封候谁可恨,千钧一发见其神。   旋转   翻身向天仰射手,左右旋转名不朽,果毅既成岂小试,唐臣褒鄂功亦有。   旁通   何尔一瓶载若轻,恢谐上殿寺人惊,任凭施尽弓弩法,仙籍旁通万变灵。   冲空   武里勇力冠群生,夺得昆仑无夜行,直凝将军天外降,冲空霹雳使人惊。   翻浪   落花流水面文章,韬略无须畏强梁,八阵翻浪千载仰,须臾变化就能量。   熊意   桓桓写出老熊形,山麓藏身意欲伸,只父瓜牙聊一试,群惊辟易万千人。   鹰势   风尘同处曷容矜,飞跃苍茫试学鹰,势岂空拳爪力勇,擒拿奸兔不落空。   虎风   风云成阵又何难,环卫储胥士卒完,蒙马虎皮成霸绩,陈师予可同参。   鹏情   武穆天成百战功,不烦指教自然通,翼云忠以金牌并,鹏亦因情转世风。   风行   颯爽英姿信有神,腾骞无碍轶双轮,试看行止真暇整,指顾风生净翅尘。   雷声   谁将旗鼓壮军声,凯唱欢呼退敌兵,岂是空谈三捷武,闻雷失者自应惊。   葆真   梯航万国颂承平,奋武拨文事有精,善性葆真洵可乐,行将雀鼠念无争。   立法不与平素一样头顶天足抓地   先定心,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为,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神气相同,万气归根,合为一气。      手中诀窍    一阴到中,二阳开,三阴到中,四翻阳面乳,五阳出,六阴到中,七阳开,八到鼎,九落耳,十阴出,十一翻阳,,十二翻阴骑马,十三阴到中,十四面乳,十五举起下地三墩,十六挑起面乳三墩。   大指属火为心,食指属木为肝,中指属土为脾,无名指属金为肺,小指属水为肾。心沉、肝吃、脾入、肺凛、肾敌。       用气诀法    眼上翻属阴,阴气落在枕骨,鼻一 属阳,阳气落在腭角,脾气紧,心气枕,肝气顶,肺气一弩落肾经,心枕一气自然成。      引气法   目视鼻,鼻对脐,处处行迟不可移,撒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      周天法    紧撮骨道内中提,闾尾一起 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鼎,来到丹田存消息,往前又是雀桥路,十二时中降下池,锁住心猿拴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一时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原心自知,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   得真法    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如真形,内藏真精神,精神合真气,方为吾道成。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武艺虽精窍不真,费尽心 机枉劳神,祖师留下真妙术,知者不可枉传人,正不必一拳打倒门外汉,亦不必一脚踢翻陵阳判,英雄好武本桢 ,况是将门三军冠,羡君亲身来至 ,英姿飒 爽动里开,每向射圃张弓按,璧上观者咸称赞,更有盘根葆真算,旋转旁通功不断,忽然冲空翻波浪,鹏虎鹰熊来天半,雷动风行勇且悍,凡此诸法在平坦,学步邯 郸俱惊叹,工夫全贵不凌乱,笑余学道未一贯,终日只知守书案,安能与君邀汗漫,博得伟躯好俱换。       十八般兵器   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斧、钺、戈、戟、牌、棒、枪、扒、挝       马战枪法    分劈、对镫、摸鞘。   头趟 翼德神枪左为先,后留一尺倒坐鞭。二趟 虎牢关前战吕布。 三趟 二郎担山换转肩。四趟 崔杆堵好汉。五趟 翼德英雄谁敢挡。 六趟 万马营中闯大队。 七趟 金刚前创进步枪。 八趟 霸王举鼎抖威风,变手先找顶门心。九趟 太公执起钓鱼杆,专等鲤鱼把食谗,鱼儿不识死,一枪挑在鬼门关。   四把英雄非等闲,五行六合变势难,学者要得真消息,全在动静两字间。      练法   穿搬 截拦 拧翻 走转 推托 代拎 搬扣 刁钻 摩抹 闪固 起落 进退 龙身 熊腰 虎抱头 虎坐 猴象 引进 落空 跟步   静功(太素练形法)  一、元明执印   姿式:自然盘坐,单、双盘、散盘均可,坐椅、凳、沙发亦可。  两手重叠,掌心向上,两手大麽指相对。男左手在上,女右手在上。置於下丹田(大腿根部、小腹处)。   意念:不做任何观想,无有意念。   注释:元明,即指体内的元阴元阳。此功则是以先天肾水为元阳动力,运化於全身。此式中两大麽指相对,调动手太阴肺经,肺主平衡,起於寅时,合於身中气机交注的十二时之运化;调动自身的元气,使真元之气的阴阳两大脉得到充实。因手印的姿势作用启动了肺金。祖国医学中子水来顾金田,气功的传统用语为水撞金轮。其作用即是传统功中的脉轮修持,溶於内景,调节了气肺交注过程中的动中八触,演示了脏象。   二、坎离印   姿式:自然盘、单盘、双盘均可。两手掌分别扶在两脚掌心处。   意念:无需意守。   注释:此式为心肾相交内气循行法。劳宫与涌泉相合,调节自身气机合顺,使体内“离火为心”的气机下注,“坎水为肾”的气机上腾,阴阳二气交注周宫行於自身。故名坎离印。   三、日月合机印   姿式:自然盘坐。单、双盘,散坐皆可。两手仰放於腿上,掌心向上,五指自然屈伸,大麽指和中指相扣;腕部放於膝盖弯曲处。   意念:意守虚无,不做任何观想。   注释:日月代表阴阳,日月合机喻为阴阳两大气脉,在行功调节时,运化交注平衡,故名日月合机。   此姿式手的大指与中指扣合,是传统气功中的金乘火相产真形的内景行功。掌心向上以启动气机,调动大麽指行太阴经脉,合於中指心火,调节全身气脉,以顺阴阳之道,用来启动内景与内气循行相合,达到修真的某个层次。   四、子午结印坐式   姿式:自然盘坐。单、双盘,散坐皆可。坐椅、凳、沙发亦可,最好是双盘入坐。两手环扣,左手大麽指扣在左手的中指指尖处。右手大指插入左手虎口,扣在左手无名指指根纹处,右手中指扣在左手无名指根节处。其他余指合扣蜷起。   意念:意想丹田处有一个如蛋黄大小、形状的颗粒,久观而後,发出太阳般的光。收功时将形象缩小,最後关闭隐在丹田里。   注释:子午结印,是传统道家气功常用的一种手式。古人将宇宙自然运化的规律,用天干、地支的阴阳关系来表示。用人掌指上的各个部位反映其变化。天一生水这个概念正合人身的生命之源而生自肾水,古人又喻为坎宫真水,在气功的修持过程中,要以肾为先天之本,培育生华。易经中水火既济的卦象,表示人体气化过程中的心肾相交,即丹道学中的坎离交宫的阶段。用结印的形式,中指为午火,能调节人体的心宫;无名指指根处为子水,可调节肾气。大麽指沟通两手的气机,而在全身产生阴阳两大气脉的循环,达到气化修真的目的。所以得名子午结印,俗名子午印。   五、飞虎印坐式   姿式:自然盘坐,单、双盘,散坐皆可。两手以掌扶在两膝上,闭目而坐,舒适为度。   意念:意守虚无,不做任何观想。   注释:此式以手之五指扣扶於膝,使手之气机交注於膝,行於腿上,如此行功,可使盘坐时两腿不能落平的现象消除。用来调节初学盘坐之人出现的两腿麻木感,这样可以促使手足阴阳气脉的畅通流注。常习此功可使人步履轻捷、壮腰强肾、培元固本,因此得名飞虎印。   六、大力金刚印坐式   姿式:自然盘坐,单、双盘均可。两手合实,掌心相对,指尖向上,置於胸前。自然舒适,切勿使僵化拙力。 意念:  1、先守虚无,待身中有了动触以後,元气充腾,启动内景。   2、守丹田中一点真华,结合抱一守真之法,培育先天元气。   3、观光映在上丹田金庭处,成白、紫、黄、金等色光,或观光明亮点,或一片光华照体。   注释:这是佛家大力金刚掌的手印,用以增力强身开慧降魔之法,亦为道家的三才如意诀,用来培育真元之气,调节调动手三阴三阳的气机交注,融於全身,启动内景,悟妙证真玄化行持之功。随层次不同,体会感受各有异殊。   七、真武诀   左手食指在外,麽指在内以指尖掐住中指第一关节,手心向上,中指尖向上,置於身体中线,高低不限。右手成剑指置於右腿上或悬於右腿上方,手心向上,中指尖向前。   作用:开窍。作用比元明执印等更佳。   真武诀还可与玄阳掌配合。真武诀同上,玄阳掌:掌心向上,掌指向前。此系金丹九转之第一转。   真武诀的结法随功力进展程度不同而不同。上述为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无名指搭於中指後第二节,其余三指蜷屈,中指伸直。   八、太乙混元诀   左手手心向上,麽指尖与中指尖相搭,右手手心向下,麽指在内,食、中、无名指相并在外套入左手麽、中指所形成的环中,麽指与中指相搭。两手麽指及中指互不接触。   作用:聚元气。   执此诀时,体内真气有两种走法。   1、金风吹脉法:真气起自大指玄英穴,形成手臂经两肩、膻中的环形运转。   2、水撞金轮法:丹田真气沿中脉上行至肺再返回。   此法为金液还丹打下了基础。   九、龙虎飞腾印   姿势:左手手心向上,除中指外,其余四指屈曲;右手心向内,麽指向上,中指伸直,其余四指屈曲,然後两中指环扣,置於腹前。   意念:无意念。   作用:练龙虎大丹。   十、乾山灵犀印   姿势:左手麽指在内,食指、无名指在外掐住中指第一节横纹。中指直伸向上;右手麽指搭於左手食指及无名指尖,其余四指在下托住左手,两手置於腹前。 意念: 1、碧海玄光 存想丹田有一颗红珠放射光芒。可练出透视、遥视、内视等功能。   2、铜墙铁壁:无意念。可练出身外护身之气场。   灵犀印和龙虎飞腾印不可轻练。必须在玉环桩和太素练形法每天各行功一次(40分锺以上)或玉环桩每天一次行功360个(一左一右为一个)以上之後才能练灵犀印。否则容易引起颅腔中间不适。因为灵犀印使气机运行加快,没有40分锺的动、静功调节,不能平衡。单练玉环桩一次能练1800个以上时可练龙虎印。   严格说来,练龙虎飞腾印和灵犀印必须在动、静功出现真气化光并相对稳定後才练。   此两功应七天练一次,不要天天练。练此两种功法应先以子午印和元明印为基础。   碧海玄光和金蟾拜月(见後动功部分)相配合可使人体产生内部变化,达到金门功力。   十一、海不扬波   姿式:静坐,手随意放,无意念。   作用:调节、稳定元气,是真元固气法的内景功。   十二、藏密拙火定   执元明印坐定,观想尾闾前任脉後中脉中有一红色明珠,珠光沿中脉上照到顶门,再返回尾闾。如此反复。   作用:大补元气,治肾虚、阳萎、早泄、改善性功能、增强功力、大增抗寒力,还可化掉肿瘤、通中脉。但过於刚猛,易出偏差。   十三、四大平衡法   两脚分开稍宽於肩,两腿微屈,两手手心向前略高於肩,两肘微屈,手指自然弯曲,两眼平视。   初练每次可站5─10分锺。   作用:丹田之气发於四肢,又从四肢聚回丹田。   十四、采太阳法   清晨以目视太阳,然後缓缓垂帘。存想有一小太阳存於丹田。如此反复采。目光即神,与阳光撞击可振动元气。采太阳是采光,不是采气。最快的是伏天采太阳,人可在背阴处采水中的太阳。   十五、定元桩   练功到丹田有充实感後,就要把元气聚成形。此即真元固气法,共分九个层次。此功是真元固气法之一。   两脚开立,两腿夹角为60度,脚尖向前。两手在腹前抱球,掌心向斜下方,虎口相对。如同下方还有一只手与双手一起托抱一球。   无意念要求。   此功系真元固气法第一步功,能聚气成形,与金龙探爪均可打通中脉。   十六、铁松派金刚门功夫   1、佛家大力金刚杵站桩   自然站立,两手握拳向前平伸,麽指外展伸直,指尖相对。拳面平。无意念。持颂一遍般若心经。如不会心经,可颂心经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共20遍。   2、静坐,两掌心向上,中指、无名指指尖相接,闭目,无意念。时间长短随意。   3、二郎担山   两臂伸直前後平伸(以右臂在前为例),左腿伸直前伸,脚与右膝同高。然後右脚原地跳动,两掌随身体起落作上下摆动。两侧交替行之。   作用:练轻功、掌法。   十七、金风掌   待混元球功练好後(练功时自身感到如在一个大气团中时),两手丹田抱球,两脚重心左右移动几次,大麽指扳动(意动形不动)一次,然後左脚以大脚趾领动前迈,脚趾先落地,然後脚跟落地,後脚脚跟提起,脚尖落地。同时两掌由腹前前举至与肩平,手心向前,虎口相对,掌指向上,略向内侧倾斜。站立不动。   此功可练出金气周天,功成後手上可放金光   此功必须在金锋抖肘练得较好後才能练。   十八、太乙三才桩   太乙三才桩分天、地、人三字桩。应在元明功的基础上练习。   1、天字桩   天字桩主要的作用是起动体内的真元之气,使其升腾。沟通天体与自身的气机往来,智能开发较快,但不可操之过急。   第一阶段   动作:自然站立,两足距离略宽於肩,两腿微屈。两手掌心向上平托,指尖在後斜上方,以舒适为度。双目平视,呼吸自然,全身放松。意守丹田。 意念内景:!、双手托起,与天化合。   !、双足溶化,双腿虚无。   !、渐渐入静,周身溶解在大自然之中,双目神光外射(意念与目光统一)。守住神光,不要散失。收功时,将神光收敛送入丹田,返照守真。以不疲劳为度。初练时间要短些,觉得神光外注,没有疲劳和不适感,方可逐步延长时间,切忌神光失散。   第二阶段   动作:继上式内气起动後,继守天目穴和劳宫穴,两脚内侧用暗力内扣,两手略往回收,微向上举,舒适为度,呼吸匀慢深长。   意念内景:   双掌劳宫穴左右往返,上越头有气流交注。两耳有清悠的音乐感,气注从涌泉上冲至全身,天目穴沈涨,眼前明亮。   内气得到充实之後,从劳宫穴采气,沿身体两侧循入丹田,然後由中脉而起,真水肾气直贯瞳仁。   第三阶段   动作:继上式,双脚外侧稍翘起,十趾抓地,意守百会。忘掉呼吸。   意念内景:   身体从下至上升腾,气过百会直冲云天。   此功需体内气机运化之後才能习练,否则不能练习,以免在行功中,由於自身的经络闭塞、气机冲动而产生不适的异常效应。(血压不稳或体质较差、年岁大的人都不能练此功)   2、地字桩   地字桩是将体内的气机与地气的地阴之华相接。以期万物土中生,得到天地阴阳二气的交注、自然寰宇太合元气的温养,强筋壮骨,以及武技内功的运化。   第一阶段   动作:站大马步,两足间距宽於肩。掌心向下,双掌在体侧下按。双目平视,呼吸自然。意守丹田,全身放松。   意念:自身如山脉峰峦,身与大地相结合。   第二阶段   动作:继上式,架子低降,呼吸匀细深长。   意念:劳宫涌泉气感明显,上下交注往返,在周身流注。   第三阶段   动作:意守涌泉,忘掉呼吸。   意念:自身下沈,如入渊底。如水中山石树木,遍体清凉,自身浑然之形。   3、人字桩   人字桩没有流弊,有温养育真的功效。初学者可从人字桩入手,是守真抱一、培养真气的主要行功。   动作:自然站立,两脚与肩同宽,两手重叠,放在小腹丹田处。   人字桩早晚练法不同。   早功:   !双目远视,意念和目光合一,观看朝日,取太阳光热映於丹田,丹田里似乎有一面镜子,呈斜面反照太阳。   !继上式,双目内视映在丹田内的朝日,与太阳形成三角迂回折射,往返周注。   !双目微闭,含光内视丹田里有一轮喷薄朝日,周身蒸腾。   晚功:   双目微闭,太空碧月一轮,光华吐瑞,从天直降入丹田,遍体清凉无限。   4、三才合一法:(结合太素炼形法静功)   入坐观想丹田境内,浩如太空,丹金耀金,碧海玄光,有日月合璧之象。   此三才合一法,      
13,268
艺藏
武术
心意拳拳谱-清-戴龙邦
心意拳拳谱 戴龙邦      戴龙邦之序拳谱      明义理识时务方为俊杰   知进退能屈伸便是英雄         六合自古无双传   多少玄妙在其间   学者若得通神处   尽在动静两字间         序      天下之治道有二:曰德,曰威;天下之学术有二:曰文,曰武。然武之所重者,技艺也。况国家讲理有法,搜苗猕狩,各有其时,而其间精微奥妙,更有不容率意忘陈者。余尝拟著为论,公诸同好,特恐言语不精,反误后   世,此心耿耿,曷其有报,兹见岳武穆王拳谱,意概纯粹,语亦明畅,急录之,以志余爱慕之忱。云:   王讳飞,字鹏举,河北杨州汤阴人也。王父早卒,侍母最孝,少贫节气优,将略刚毅多谋,家贫求学,尤好左氏春秋,其技勇绝伦超群,当时名将无匹。及长应募于东京,留守宋泽与谈兵曰:“如将军者,方可与言孙吴。”屡立战功,遂成大将,善以少击众,自帅八百人破王善等五十万众于南董门;八千人破曹城十余万于桂岭;其战兀术于顺昌,则背峁八百骑,破金兵于朱仙镇;五百人破金兵十余万。凡有所举,必先谋定而后战,故有胜而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谓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将军难。张俊常问用兵之术于王,王曰:“信、仁、智、勇、严,缺一不可。”平生好贤礼士,博览经书,雅歌投壶,拘拘然书   生。每战胜必辞功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而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余为宋深惜之。   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脱枪为拳,自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丰者,生于明末清初,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遇异人,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蒲(今安徽至德),无人不知其勇,先生学武十有二年,技勇大成。清康熙癸酉年,科举联捷三元,钦命为陕西靖远总镇大都   督,致仕归藉。余游至池州(今安徽贵池),先生以此拳授余,学有十易寒署,先生喜曰:“子武勇成矣。”余回晋至洛阳,遇学礼马公,谈势甚洽,嘱余为序,余不善文,焉能为序。   但见世有勇敢之士,未尝无兼人之力,及观其艺,再叩其学,手不应心,语不合道者何也?不得个中真传故也。所谓真传者,名虽曰武,其实贵和。和者,智与勇顺成之谓也。视近世捉拿勾打,封闭闪展,逞其跳跃,悦人耳目者可比。其意拳之大要,不外阴阳、五行、动静、虚实、起落、进退而其妙矣。又需六合者,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谓之外三合;眼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谓之内三合。苟能日就月将,智无不圆,勇无不生,得乎智之理,会乎智之精,自然能去能就,能弱能强,能进能退,能柔能刚,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于天地,充足于太仓,浩渺如沧海,元耀如三光,以此视近世演武者,异乎不异乎,同乎不同乎?学者可不详辨欤!是为序。         时在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   书于河南洛阳马公书屋            虢筱非校注      本篇采自曹本。董本也有此序。从内容看,此篇系戴氏于池州从曹继武学,艺成返晋途经洛阳时,应同门马学礼之请而为其拳谱所作之序,后移于自抄谱。董本篇末将戴款易为:“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六月下旬,山西太谷董秀生录于省垣之寄庐。”另李慎泽据传抄本将此序粗加整理,刊发于《精武》年第期(后简称《精武》)。三个版本文字稍有出入。   此序为心意拳最早文字资料之一,然其存疑处有五,尚有待进一步考证:一、序言戴氏拳艺亲受曹继武,然今人考证曹与心意拳无涉,如属实,则戴氏所述有误,然戴氏怎会记错本师姓名?二、序言曹于康熙癸酉科联捷三元,然清《圣祖实录》载,并无癸酉一科,曹所中为甲戌科,且授职和主要事迹与序言不合,查康熙一朝另无同姓同名中武科者,所记如即此曹继武者,则曹卒于年,戴生于年,彼此如何授受拳艺?三、形意传人中传抄有《十法摘要》一篇,云系曹继武所撰,且曹于六合真传“得之尤详”,撰摘要“聊以教后进之人”,如系确凿,戴氏作此序为何只字未提及曹法?四、序言姬际可授艺曹继武,然姬卒于年曹生于年其间相距仅十三年,直接授受显然困难,而曹于其《十法摘要》序中却言受自郑师,为姬再传,拳谱作序是一件十分郑重之事,戴氏所述传承上溯仅两代,年代未远,为何有误?五、戴氏得艺,初秘不外传,此序虽为马学礼拳谱而撰,然存于其家传旧谱中,理应不会杜撰史实蒙蔽其后人,那么是否为戴氏后人所撰而假托戴龙邦之名呢?   “蒐苗弥狩”曹本作“搜苗弥狩”,《精武》作“弥蒐獀狩”。按“蒐苗弥狩”古时分别指春、夏、秋、冬四季之猎。“蒐”音搜,“蒐”与“獀”通,二字读音亦同,均指春季之猎。《周礼?夏官?大司马》:“遂以蒐田。”郑玄注:“春田为蒐。”“搜”为“獀”之误抄。苗《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是月也,驱兽毋害五谷,毋大田猎。”注:“夏猎曰苗,正为驱兽之害禾苗者耳,与三时之大猎自不同。”弥,音显。《周礼?春官?肆师》:“弥之曰莅卜来岁之戒。”郑玄注:“秋田为弥”。狩:音受,意指冬季打猎。《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冬教大阅??????遂以狩田。”   “更有不容率意忘陈者”董本“”更作“”各。《精武》“不容”作“天容”。   “特恐言语不精,反贻后世”。“特”《精武》作“时”。“反贻后世”曹本及《精武》作“贻误后世”。据董本改。   “兹见岳武穆王拳谱,意既精纯,语亦明畅”。据今见史料记载,戴氏作此序前,已有雍正十一年。河南李氏(佚名)作《六合心意拳谱》,雍正十三年新安王自成作《拳论质异序》。戴氏之后有乾隆十九年汝州王琛琳、乾隆四十四年汝州马定振为此拳谱作序,由此可见,假托武舟名下的此拳谱,在清初即几经传抄,并多有增益。“语亦明畅”:《精武》作“谱未明畅”,别本作“谱文明畅”。   形意拳的起源,充满了传说付会的色彩,达摩、岳武穆、张三丰都曾被奉为开派祖师,然“代远年湮,传说非一,俱无文献足征,未敢据为信史”(宝显庭语)。此序言是讫今关于形意拳起源的最早资料,即持岳武穆说然亦不足确信,盖因岳是民族英雄,后人喜喜其忠勇,卯其气节,将拳假托其名,以文流传,此为古拳师惯用手法。对于前辈授受系统,确凿可考者,仅能断自明末姬际可,姬公以前,远绍无据,姬公以后,则世系昭然,多属可信,近世拳家乃多奉姬际可为创始人。   “急录之,以志余爱慕之忱”,董本作“余爱慕之忱,急录之为志”,语意稍嫌不通。《精武》“忱”作“情”。   “河北相州汤阴人也”。曹本、董本均此,《精武》作“河南汤阴人也”,汤阴宋时隶属河北西路相州,今属河南,显系后人之改。《宋史》载为“相州汤阴人”。此序所记岳飞一段,部分词句直接录自《宋史?岳飞传》其史实来源应亦为该史。   岳飞(—),北宋末年投军,初任秉义郎(下级军官)。高宗时,随宗泽守开封,泽死,从杜充南下。建炎年,金兀朮渡江南进,他移军文德、宜兴,坚决抵抗,次年金兵北撤,飞攻其后队,收复建康。绍兴四年,大破金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任清远军节度使。绍兴十年,兀朮进兵河南,他出兵反击,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败金军,时高宗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害。后追谥“武穆”。   “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从曹本、董本。《精武》无此句。《宋史》载“(岳飞)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   “左氏春秋”:古代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故名。   “志”,《精武》作“智”。“匹”,董本作比。   “应募于东京,留守宗泽与谈兵曰”,曹本及别本均此,但董本作“应募于东京留守,与宗泽谈兵曰”。《精武》“应募”作“应试”。   “孙吴”,古代兵家孙武和吴起的合称,此处借指兵法。   “于南薰门”,曹本原作“南董门”,董本作“与南董门”,据别本及《宋史》载为“南薰门”。此句中“自帅八百人”,《精武》作“自师八百人”显误。   “八千人破曹成等十万众于桂岭”。曹本原作“八千人破曹城十余万众于桂岭”。董本作“八千人破曹需等十余众于桂岭”,《精武》作“八十人破曹城十余万众于极岭”,综合诸本改。“桂岭”,《精武》作作“极岭”另有别本作“峻岭”,《宋史》载为“桂岭”。“曹成”诸本均作“曹城”,然《宋史》载为“曹成”,从《宋史》。   “颖昌”诸本皆作“顺昌”,据宋史改。   “则背蒐八百骑”,董本作“则皆后蒐,八百骑大破金兵于朱仙阵”,“阵”就为“镇”之笔误,且此句断句有误,与后一句误边。   “背蒐”古大将之亲随军,曹本及别本作“背峁”,据《宋史》改。“八百骑”,《精武》作“八百余”。   “破金兵于朱仙镇,五百人破金兵十余万”,曹本在“朱仙镇”后断为“:”,董本则在“五百人”前加“又帅”二字,皆理解和断句有误。《精武》无此句。此段史实,《宋史》载为:“方郾城再捷,飞谓云曰:贼屡败,必还攻颖昌,汝宜速援王贵,既而兀朮累至,贵将游奕、云将背蒐战于城西,云以骑后八百挺前决战??????兀朮遁去。??????飞进军朱仙镇,距卞京四十五里,与兀朮对田垒而阵,遣骁将以背蒐骑五百奋击,大破之。”   “凡”,董本无此字。《精武》无“凡有所学,必先谋定而后战”一句。   “为”,曹本及别本作“谓”。董本、《精武》作“为”,从之。“语”,《精武》作“言”。   “张俊”,《精武》作“张浚”。张浚与张俊,同为宋高宗时将帅,故易混淆。   “博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然如书生”,“博览经书”:曹本原作“博览经书”,董本作“博览经典”,据《精武》及《宋史》改。   “雅歌投壶”:形容举止文雅,语出《后汉书?祭遵传》“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投壶”:古代宴会礼制,也是一种游戏,方法是以盛酒的壶口作目标,用矢投入,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须饮酒。   “而忠愤激烈“,”忠愤“前董本无“而”字。曹本及《精武》均此。“好贤礼士”至“卒以此得祸”几句,系直接采至《宋史》,仅个别字眼稍有出入。   “王当童子时,受业于名师”,曹本原作“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董本作“王当童子时,受业于少林侗大禅师”,《宋史》载:“(飞)学射于周同,尽其术。”综合二本改。《精武》脱“王”“名”二字。   二十“鲜明其技”,两样本原作“鲜有其技”,《精武》作“鲜有其技也”,董本作“鲜明其技”。“有”与“明”字义上有微妙差别,从上下文义分析,从董本。   “龙峰”,曹本原作“隆丰”,董本、《精武》作“隆风”,《姬氏族谱》载为“龙峰”。隆丰、隆风,当为龙峰之音讹。从《姬氏族谱》。   姬际可,字龙峰,山西蒲州人氏,生性豪迈好武,刻苦用功,初精大枪术。姬族谱说他“技勇绝伦,晚年破流冠于村西,手列歼渠魁,人号神枪。”而其手搏之技是否另有传承,虽传说不一,但也传下来的武功,经其手整理裁创,应属事实。姬际可的拳法以心意为主,注重心意的融贯,强调内外的结合,手眼身法必求浑然天成,因此初名“六合心意拳”。   “国初”曹本、董本均作“清初”,不合清人称呼本朝口吻,显系后人之改。《精武》作“国初”。   “终南山”,位于陕西长安附近。文中不一定是确指,可理解陕西一境。   “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董本及《精武》无此句。   “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蒲”,曹继武《十法摘要》序道:“余幸得学于郑师之门,以接姬老师之传也。”则为姬授郑师,再传曹继武。另据今人考证,曹与心意拳无关,更非该拳传人。“秋蒲”:安徽池州府,今属安徽贵池。   “无人”,董本、《精武》作“时人”,戴氏从池州艺成返晋,途经洛阳时撰此序,谈及曹继武事,理应不会称“时人”。故仍从曹本。   “康熙癸酉科联捷三元,钦命为陕西靖远总镇大都督”,记载与史实不合,或是戴氏仅据口述而撰。《清实录》载:曹继武中武状元为康熙三十三年甲戌武科。另据贵池地方志载:曹中状元后,被授三等侍卫,值禁中。康熙三十六年,随驾征厄鲁,特著勤奋劳,屡被内萱蟒衣酒果之赐。后迁陕西靖远卫副将,长兴安大都督。时汉江暴涨,督军士昼夜巡防,感寒疾,卒年三十六岁。另说曹晚年引退,在池州、洛阳等地传拳,弟子甚多。   “致士归籍”,董本作“到钎归籍”。   “学之十易寒暑”,曹本原作“学有十易寒暑”,董本作“学三十自寒暑”,显系传抄之误。从《精武》改。   “先生曰:子武勇成矣”。“先生喜曰:‘子武勇成矣。’”董本作“先生曰:‘子艺成矣’”,《精武》作“先生曰:‘子勇成矣。’”仍从曹本,去喜字,盖因与戴氏自述本事口吻稍嫌不合。   “余回晋”,董本作“命余回晋”,似非。   “谈艺甚洽,属余为序”,曹本原作“谈艺甚洽,嘱余为序。”董本作“书於谈势甚洽,嘱余为序”。“书於”二字显系传抄多出。戴至洛阳遇同门马学礼,交流所学,据常理推测,更多的是比划拳势,故“艺”“势”二字中从“势”。“嘱”“属”相通,但古文中一般作属,据别本改。   “余不文”,曹本原作“余不善文”,据董本、《精武》改。(对于此句,我个人认为应仍为“余不善文”为妥。“余不善文”是表示自己的谦虚,但绝不是不识字。而“余不文”,则是说纯粹没有文化,是一个不识字的大老粗,怎么能写序言呢?——曹文)。   “个中真传”,董本作“个中正真传”,“正”字系误抄。   “和者,智与勇顺,成自然之理也”。和,即和顺,为心意拳之要旨,指外在形式与内中神气和顺一体。《心意拳谱》曰:“武式者言其法式和合也,而和合之中智勇备焉。”此句《精武》作“和者,智与勇,顺成自然之谓也。”断句上不一。   “岂世传”,曹本原作“视近世传”,稍似。董本作“而非近世所习”,《形意拳研究》(山西形意拳协会会刊,内部刊物)作“岂近世所习”,均系后人添改。据《精武》改。   “不外阴阳五行、动静虚实、起落进退”,董本作“不外五行、阴阳、起落、进退、动静、虚实”,《精武》排序亦有不同。然从曹本及别本。   “而其妙又须六合”,曹本原作“而其妙矣。又须六合者”,别本作“而其妙矣,又须六合。”从董本、《精武》改。   “六合者,何也?”曹本、《精武》无“何也?”从董本及别本加。   关于“六合”的解释:岳武穆《九要论》作:“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此为六合。”少林拳术中亦有“六合”一说,如梁宝贵《少林寺内外功真传》一书中作:“六合之法:心与身合,身与眼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气与力合,此乃为之六合。”德虔《少林武术气功》作:“六合练身法: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眼合,勇与意合,气与力合??????”可参考。   “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谓之外三合;眼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谓之内三合”,董本作“分内三合,外三合。内三合:眼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外如一,称其六合”。从行文上看,不及曹本通顺。仍从曹本,并据董本加“内外如一,称其六合”。《精武》“心与意合,意与气合”作“心与气合,气与力合”,且无“是谓之外三合”“是谓之内三合”“内外如一,称其六合”几句。   “会乎和之精”,曹本原作“会乎智之精”,从董本改。此句《精武》作“得乎知之理,会乎知之情”。   “能去能就,能柔能刚,能进能退,能弱能强。不动如山岳,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曜如三光”。此句语出《三国演义》第一百回“汉兵劫塞破曹真武侯斗阵辱仲达”:“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致书于大司马曹子丹之前,窃谓夫为将者,能去能就??????”。另岳武穆《九要论》中亦有此句。“能去能就,能柔能刚,能进能退,能弱能强”,曹本、董本均作“能去能就,能弱能强,能进能退,能柔能刚”,语序有所不同。“难测”曹本、董本作“难知”。“无穷”董本作“无穹”非也。“穹”专指磊空。“充实”,曹本“”董本原作充足。“四海”,曹本原作“沧海”,董本作“江海”,系抄误。“眩曜”,曹本原作“元曜”,《精武》作“光曜”,别本作“炫曜”皆非;董本作“眩曜”为是。“眩曜”意为光彩夺目。“眩”通“炫”。上术诸处均据《三国演义》改正。   “学者可不详辨歟。是为序”,《精武》无此句,董本作“是为论”。         四把英雄非等闲五行六合变势难   学者要得真消息全在动静两字间      访友到江边,日升近午天,   伏羲画八卦,诸葛归西川,   乡前男儿孝,城后女子贤。      子规啼哭四更时   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东风杨柳月   玉人歌舞未曾归         意拳目录      斩截、裹挎、挑顶、云领;出势虎扑,起手鹰捉,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      践躜法      一寸——进步也二践——腿灵快也   三钻——缩身也四蹴——束身也   五夹——如剪刀形打也六合——内外合一也   七疾——毒也八正——直也   九胫——摩也十警——警起四稍也   十一起落——起打落也打也十二进退——步也   十三阴阳——气之上下也十四五行——一气也   十五动静——作用也十六虚实——精灵也   寸,是寸身、寸步、寸劲也。前足进,后足跟,后足不进也是空。身在寸发,劲在寸绝;身要寸绝,劲要寸绝,一绝无所不绝,方为之寸也。   践,是腿也。前足虚,后足重,前足顺,后足横,前后明了足步灵。   躜,是身也,缩也。出似吐,回似吞,吞吐明了是龙身。   蹴,是束身也。打人如亲嘴,打人如吃奶,如蛇吸食,上下束而为一也。   夹,是剪形也。两腿行如剪刀,两手形如夹剪也。   合,是内外六合为一也。   疾,是毒也。心要毒,眼要毒,手要毒,三毒具齐,方能敌也。   正,是直也,中也。过阴不及,过阳不力,看斜是正,看正是斜,正中有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方为之正也。   胫,是手摩内五行也,摩胫摩劲,意气响连声。   警,是警起四稍也,火机一发,有物必落。   起落,起是去也,落是打也,起也打,落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方为真起落也。   进退,何为进退,退步高,进步低,不知进退枉学艺。   阴阳,何为阴阳,看阴而变阳,看阳而变阴,天地阴阳相合能下雨,拳之阴阳相合方能成其诀,皆为阴阳之气也。   五行,是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内变乃外变之源,外变为内变之用。   动静,内之动静为本修,自能作用于外也。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于正发未发之间,为之动静也。   虚实,虚是精,实是灵,精灵皆有,方成其虚实。      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其真,   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六合拳论      六合自古无双传,多少玄妙在其间;   设若妄传无义人,招灾惹祸损寿年。   武艺都言无定形,随心变化势无穷;   果能悟得达摩理,打遍天下是真能。      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墙倒容易推,天塌最能擎。雨打尘灰净,风吹雾云拖,熊出洞,虎离窝,勇若穿山越大河。黎正其项,将有所去;虎避其势,将有所取。势正者不上,势远者不上,知远知近,知老知嫩,知实知诈,上下相连。心动身不动则枉然,身动心不动也枉然。一战要把势来变,闪展腾挪足底随,明这八势就打去,方才算得真武艺。问尔何所据,曰:我的心中有主意。或把或拳,望着就是随高打高,随低打低,打遍天下即如老鸡。行如槐虫,起如挑担,若遇人多,我便是三摇两旋。   起手横拳势难招,展开四平前后稍,望眉斩截反见背,如虎搜山截手炮,俱行如风,鹰捉四平,足下随从身进步,踩打莫容情,抢上抢下十字立,剪子股势如擒拿。进步不胜,必有寒师法之心。打人如走路,视人如蒿草,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遇敌要取胜,四稍俱要齐。手去足不去则枉然,足起手不起也枉然,未起存摘字,未落存坠字,三意不相连,必定艺儿浅。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用兵行诡道,枪扎似射箭,出拳先用气,战毕始刹气,无不取胜。   君与臣,将与兵,合一气,盖乾坤,并无反意。远近一大步,位立两头,回转寸为先。早知回转这条路,近在眼前一寸中。守住一心行正道,小路虽好车难行。拳打遍身是法,足踏浑身是空,远去不发足,发足不打人,见空不打,见空不上,先打顾法后打人,先用顾法,浑身是法,俱打的是本身,随机应变。手起足不要望空落,闪战两边,提防左右,强退者往后跟,急连紧追。随高打高,随低打低。起为横落为顺,横若蛇行拨草,顺若射箭穿林,为其正法。心不勇,手不疾;搐不止,多出拙。三存者不上,心里可悟,原来是本心不明四稍。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气无神变神受;下节不明,动辄跌倾,多出七十二盘跌。   有反意必有反气,有反气必有反力,面笑眉喜不动唇,随心防他,必有伶俐之能。知其来意,观其五行,无不可推矣。见识不是随时意,遇事无有不到头。姬寿云:文武古今乃治国强民之大兴,上有益于社稷,下能趋凶避祸,此生不可缺也。   今之武者,专论架势,封闭之法不知,日间了然在目,还可运用,若在黑夜之中,伸手不见手,如何用之?必自误其身,悔何及哉!惟刚之大气,养之有素,而忽然于一旦,依本心本性,直扑上去,随左打左,随右打右,不怕身大力勇者,一动而即败也。夫于其深察否!      手足法      心要狠,手要毒,眼要奸。眼有鉴察之明,手有拨草之能,足有行程之功。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乘其无备而攻之,因其不意而击之。两足全凭后足蹬,后足紧接寸步跟。头为一拳,背尾为一拳,膝为一拳,肩为一拳,肘为一拳,把为一拳,胯为一拳,足为一拳。足踏中门抢他位,就是神手也难防;肩打一阴返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凭盖势取,束长二字一命亡。肘打去,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扑羊,或往里胯一旁走,后手只在肋下藏;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交合必自然,外胯好似鱼打挺,里胯抢步变势难。背尾打落不见形,猛虎坐卧藏洞中,背尾全凭精灵气,起落二字自分明。膝打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和风展转不停势,左右明拨任意行。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与人交手莫息力,去意好似卷地风,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稍要精然,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无遮拦。起无形,落无踪,起如蜇龙登天,落如霹雳击地,上下左右十四处用法,具不脱丹田之精。丹田久炼灵根本,五行合一见其真。   后足赶前足,前足踩腿弯;前足赶后足,撩阴往里钻。把打把落头手挡,降龙伏虎霹雳闪,天地交合云遮月,武艺相战闭日光。终有千招熟,不如一招精,早知此应验,过后见识浅。手足去似快如风,妙在眼前一寸中,疾上更加疾,打倒过嫌慢。天地交合,云遮日月,武艺相斗,蔽住五行,三起不见,三进不见,踩定中门去打人,如蛇吸食,外示安然,内食精神,见之如妇,岂知如虎,形气与神齐,纵横往来,目不及瞬,形似儒弱之士,犯如猛虎之威,架梁内孔不载重,一称打起千百斤,艺不在多而在精,力不在大而在巧,较勇宜放胆莫虑,虑者寸步难行。血稍发自足心,直上至天门,牙骨肉稍仔细评(品——曹文注),评(品——曹文注)出道理是一通。筋骨一气,要明天地,阴阳一通,百脉皆通。气之复万物皆复,哪见浪迹,何有阻隔乎!   拳以和为始,复以和为终。明天地,知吾之心艺,亦察敌人之虚实,逢强智取,遇弱强攻,彼柔而我刚,彼刚而我柔。目中要不时常轮转,行坐要不时常用心,耳中要不时常报应,语中要不时常调和。调和者何也?万物万事,吉与凶矣。吾有培树之心、育苗之意,奈其人心不知松柏四时常青。牡丹花开虽好,皆一时之艳。松柏虽常绿,何严霜不打,皆因根盛心实。人心若得人心意,竟思之时不回头,武艺但扫世不平,路途结交要小心。夜间须防备,万事莫放松,逢桥须下马,遇波莫先争,一人莫上舟,搬重宜停行,宁走高岗十里远,莫走低凹古路行。未晚先投宿,鸡鸣早为天,黑夜烈风休行路,十人易把一人擒,人若参透这些理,万事有吉并无凶。   武艺古来有三教三不教、三怕三不怕。何谓三教?孝弟忠信者教,有刚柔者教,机谋灵通者教。何谓三不教?贼盗者不教,愚鲁者不教,无义者不教。又有三怕三不怕,何谓三怕?能服尊长者怕,高手有德者怕,耍笑孩童者怕。何谓三不怕?稍长大者不怕,力勇者不怕,艺高者不怕。      十二形练法      十二形者,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鸟台)、鹰、熊是也。龙有束骨之法,冲天之雄,三曲之才,含蓄之技;虎有扑食之勇,抖毛之威,利爪之疾,掀尾之功;猴有纵山之能,跳涧之技,登枝之巧,闪忽之妙;马有蹟蹄之功,撞涧之勇,穿奔之技,行程之能;鼍有浮水之灵,翻江之力,倒海之劲;鸡有独立之功,欺斗之勇,抖翎之威,抓登之法;鹞有穿林之巧,并翅之法,翻身之技,旋转之能;燕有抄水之巧,展翅之捷,起落无常、转动无息之妙;蛇有曲行之能,拨草之技,首尾相应,蟠缠之灵;(鸟台)有起落之疾,竖尾之才;鹰有利爪之功,察物之敏,捉拿之技,急转之巧;熊有腰膀之劲,竖项之力,封固之技,推山之功。   人以身形物之形,物之意以人意悟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总要束身而起,藏身而落。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论身法不可前栽后仰,不可左歪右斜,往前一直而出,往后一直而落。论步法,寸步、垫步、剪步、践步、快步不可缺。论足法,足起而钻,足落而翻,不钻不翻,以寸为先。肩要催肘,肘要催手,胯要催膝,膝要催足,腰要催肩胯。      五行合一处      远践近钻进合膝,沾身纵力。手起如钢锉,落手似钩竿,磨胫磨劲,意气响连声,心一动浑身俱动,心动如飞剑,肝动舅火焰,肺动成雷声,脾动大力攻,肾动快如风,五行合一处,放胆必成功。起落二字自身平,盖世一字是中身,身似弩弓,拳如药箭,能要不思莫要停,蜇龙未起雷先动,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时存,能在一气先,莫在一气后。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起落二字与心齐。明了四稍永不怕,闭住五行永无凶;明了四稍多一精,明了三节多一力,明了五行多一气,三回九转是一势。何为四稍乎?舌为肉稍,牙为骨稍,发为血稍,指为筋稍。浑身毛孔亦为血稍。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手足去似卷地风,出洞入洞紧随身。与人交战须明三前,即眼前、手前、足前是也。眼前宜明虚实奸诈,手前宜明横顺变化,足前宜明闪展腾挪。踩定中门去打人,如蛇吸食,内提精神,外示安佚,见之如妇,岂知如虎,神不外露,意不外泄,克敌致命,近在眼前。      三拳三棍      三拳者,钻拳、裹拳、践拳是也。钻拳似闪电,裹拳类虎践,践拳似马奔,连环一气演。钻拳无空不入,裹拳无坚不摧,践拳无远不近。三棍者,崩棍、炮棍、反背棍是也。崩棍只要猛,炮棍似风行,反背疾如矢,真乃在其中。      拳棍赞      三拳三棍非寻常,紧阵圆满是正方,   习得若至通神处,武艺之中状元郎。      五行相克      劈拳似斧,有劈物之意,其性属金,金止于劈;崩拳似箭,有穿林透物之意,其性属木,木止于崩;钻拳似电,有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其性属水,水止于钻;炮拳似炮,犹如暴突之猛,其性属火,火止于炮。   金克木,故劈拳能破崩拳;木克土,故崩拳能破横拳;土克水,故横拳能破钻拳;水克火,故钻拳能破炮拳;火克金,故炮拳能破劈拳。此乃五行相克之义。               五行相生      金能生水,故劈拳能变钻拳;水能生木,故钻拳能变崩拳;木能生火,故崩拳能变炮拳;火能生土,故炮拳能变横拳;土能生金,故横拳能生劈拳。然万物皆生于土,故横拳能变诸拳,此乃五行相生之义。   五绝      五绝者踏、扑、裹、舒、绝是也。踏者,如踏毒物也;扑者,如猫虎之扑也;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也;舒者,舒展其力也;绝者抖也。踏要绝,扑要绝,裹要绝,舒要绝,绝要绝,一绝要所不绝也。      内外相见合一家      朱雀玄武南北分,震龙兑虎各东西,戊己之土中宫位,   意为媒引相配成。眼耳口鼻外五行,手足四稍并顶心,   久练内外如一气,迅雷电雨起暴风。拳无拳来意无意,   无意之中是真意,诚心炼养精气神,心死神活活死人,   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固灵根而养性者,修道也。      心仁肝义肺礼肾智脾信      夫将才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悉其劳苦,此谓之仁将;临危无苟色,不为利绕,有死而荣,无生以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特,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其变不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原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秋,善用短兵,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若飞,进则先行,退为后殿,此之谓骑将;气高三军,志高强敌,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贤而不忌,从顺如流,宽而能刚,简而能译,此之谓大将也。   游艺引      盘棍三步岂无因,配合分明天地人,   要把此身高位置,先从本实练精神。      心肝脾肺肾      母指属火为心,食指属木为肝,中指属土为脾,无名指属金为肺,小指属水为肾。心沉,肝吹,脾入,肺凛,肾敌。      用气诀法      眼上翻属阴,阳气落在枕骨上;鼻一绉属阳,阳气落在腭角上。脾气紧,心气沉,肝气一弩落肾终,心沉一气自然成。      武艺虽精窍不通,费尽心机枉劳神,   祖师留下真妙术,得艺不可忘传人。      学艺二勤      一曰腿勤,人之学艺均有常师,但如有比吾艺高者,也要不耻而下问,只要诚心求教于人,而人未有不诚心教我者,此乃一处投师百处学艺也。然心不诚,意不坚,尔虞吾诈,言乖意奸,得艺逆师,甚至欺师灭祖,须防尔辈之祸也。      学艺三知      一曰知明手,或比枪、比棍、刀、剑、拳时,真正勇猛知毒,一见之间便退三舍;二曰知明眼,大凡见人比刀、枪、棍剑、拳时,或十目不合,或于十三格言有违,即急为之指点,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也;三曰知明师,何为明师?乃其于历代刀枪棍剑拳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其理讲究真正有始有终,有本有末,有证有据,不觉使人豁然晓畅,如在梦中苏醒也。      精拳者必精于道,精道者必精于医。   理不通则艺不精,岂能为之明师乎!      马战枪法分劈、对镫、摸揪      头趟,翼德神枪左为先,后留一尺倒坐鞭;二趟,虎牢关外战吕布;三趟,二郎担山换转肩;四趟,崔抒都好汉;五趟,翼德神枪谁敢挡;六趟,万马营中闯大队;七趟,金钢前劄进步枪;八趟,霸王举鼎抖威风,双手先找顶门心;九趟,太公执起钓鱼竿,专等鲤鱼把食馋,鱼儿不识其中意,一枪挑在鬼门关。      六合大枪一套      怀中抱月,崩枪,鹞子扑鹌鹑,狸猫扑鼠,万马营中闯大队,张飞闯帐,群战枪。      云龙拳      青龙摆尾将水戏,匹马立功在当前,巧猱就把桃来取,   速似狂风折柳翻,鹞子出林疾如电,捉擒进退霎时旋,   蛟龙出水云中跃,随心升降变多端,返躬回首登海岸,   狮吼雷声上九天,驾云腾雾骨法变,学此无愧大力仙,   随着观音合掌相,收心敛气站立端。      飞虎拳      跨虎登山似风忙,斜身绕步逞刚强,上挑癸花式,下踢系马桩,喜鹊登枝沿边跃,金鸡独立站中央,霸王举鼎千斤势,童子翻身一炉香,回头再作骑马势,随身变幻自主张。      
13,269
艺藏
武术
心意门拳谱易筋经贯气--
心意门拳谱《易筋经贯气》   自古相传,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凡学捶者,要明七拳、知三节、身如弯弓、手如药箭、足蹬起似箭离弦。   手起莫往空里落,远进一丈步法奇,步位之法,精之到人间,能一思进,莫一思退。进步起势把、翻身把、左右把如猛虎下山。两手出洞入洞要随身,身起足不起是枉然,足落身不下亦是枉然。   进步打莫留情,留情艺不成。剪子股、十字擒、虎扑鹰捉身四平。梢节不明难出变化,中节不明浑身是空,根节不明多出七十二般跌法。本心不明,势徒劳心,乱行四梢,发施不知,尚遇凶祸难避。   吾能与规矩,不能使人进攻得法。明了三心多一力,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气。三回九转一势起,把势不同法同,知其始终,死中反活,活中反死。势精人间多一精,一精知其万势通,万势不要尽了终。势占蹭难变化,揉定中门去打人,如蛇吸食闪路。胜腾挪而失正者不打,其远者不打,先打顾法后打空。不见起、落,进打为何?虽有智不如乘势,又打外合法,又打上下合法,又打随机应变合法。一枝支百枝摇,上下相连。鸡争斗、虎擒羊、转向四梢行似闪,连环一气掩之打。   花势虽明,不算武艺,远近并济,用与临场,不定孰势,随高打高,随低打低,或拳或把,望着就打。岂知武艺多术,绝口不谈,惟惑乱人心,反悟身能战,勇而无凶像,心平气稳,血肪贯通,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成熟之后,三节、四梢不见,生于自然。   能交言语,莫交心,手到不如心到,心为君、四梢为臣,心为将、四梢为兵。君与臣、将与兵,共合一处自无不胜。学者立志慎哉。   歌曰:习艺如登万重山,   先生言语是指南;   艺中若得无穷趣,   只有功夫不间断。   又曰:武艺真传法无奇,   起落纵横立根基;   身心难练用苦功,   艺法虽深可尽知。   总之,武艺相传,必思忠、孝、信、礼、义之人,方可传授。逢杀家、舍友,行为不端者,宁可失世不可传也。传道得心,愿习武艺之人为身小弱薄者一助云耳。    (二)中气论   中气者,即先天之元气,医道所谓元气者,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即先天真一之气也。文练之则为内丹,武练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盖动静互根,温养合法,自有结胎还原之妙。俗学不解中气根源,手舞足蹈,欲入玄巧必不能也。   人自有生以来,禀先天之神以化气,积气以化精,当男子以口口口精初凝于丹田、冲脉、带脉之中,前对脐,后对肾。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正居人一身之正中,称天枢,号命门。即所谓太极是也。真阴真阳,俱存此中。神志赖之,呼吸依之,十二经、十五络之流通也。此气灵晨,或盛或衰,非由功修何成诸状。   今以人功,变弱为强,变短为长,变柔为刚,变衰为盛。易动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足乔之地也。以气为主,天地生物气之所至。百物生长,内与外对,表与里对。壮与衰对较,壮可敌也;内与外对较,外可略也。即孟子所谓气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是谓浩然之气也。一曰揉有定势,人之一身左气右血,凡揉之法,右边推向于左,是盖气推入血,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左,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使用无穷。使人而咽之善者,大皆仙去,其法秘密,世人莫知也。初用功也,以轻为重,心宜意其力平也。功逾百日,其气盈脯,天地之间,充塞周遍,然后才可迎送于外。盖以要在内,由中送于外,有存之学也。内外两全,方称神勇。其功毕矣,常宜锤炼,勿轻逸试。观林中树木,有大且茂者是水土旺盛相之气于外也。    (三)阴阳转接   天地之道,不外阴阳。阴阳转接,出于自然。故静极而动,阴断科阳也;动极而静,阳断乎阴也;推而至于四时,春、夏之后接以秋、冬,发生尽而收藏随之,阴必转阳,阳必转阴,阴阳乃造化之生成也。故有去有生,生生不穷无有歇息。人禀阴阳之气一生,乃一小天地,其势惟阴与阳转接乘受,岂可不论哉。故高者为阳,低者为阴;仰者为阳,俯者为阴;正者为阳,侧者为阴。势高者落之一低,阳转乎阴也。若高而更高,无可高矣,势必不相连,气必不相接。势低者必起之以高,阴转乎阳也。若低而更低,无可低矣,势必不相连,气必不相实。俯仰侧正,曲个动静,无不皆然。惟有阳复转阴,阴复转阳,其一气不尽,复催一气以足之也。非阴尽复转阳,阳尽复转阴。明于此,则转接有一定之势,接落有一定之气,无悖谬、无牵拉矣。盖势之为快,气之流利,中无间断也。一有间断,则另起炉灶,是求快而反慢,求利反钝矣。    (四)行气论   歌诀曰:任他勇猛气总偏,   此有彼无是天然;   进截横巧横截直,   一气催二二催三。   又曰:   任他归快是路远,   守吾安然自粘连;   如问是谓何妙诀,   只在行气一动间。    (五)阴阳入核论   练气不外阴阳,阴阳不明从何练起。先始之督脉,行于背之当中,统领诸阳经。任脉行于腹之当中,统领诸阴经,故背阳腹阴。二经上交会阳、下交会阴。一南一北、子午相对。又职坎卦,阳居北之正中。离卦阴居南之正中,一定而不移也。故俯势为阴势,宜俯却又入阳气。盖督脉领诸阳经之气,尽归于会阳上之前也。仰者为阳势,却入阴气,盖任脉领诸阴经气,尽归于会阴上之后也。    (六)入阳附阴、入阴附阳说   以背为阳,大俯而曲,则督脉交任,过阳入阴,阳与阴相附也。大仰而曲,则任脉交督,过阴入阳,阴与阳相符也。阴推阳、阳推阴,循环无端,凡旋转势用之。以俯势入阳也,不将阴气扶起则偏于阳,必有领位前跌之患。以仰势入阴气,不将阳气扶起则偏于阴,必有掀翻后倒之忧。故俯势出者,落点即还之以势,使无偏于阴也。阳来阴送,阴来阳送,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落点还原,所云“停”字。即是此法。   推而至于曲者,还之以伸;伸者,还之以曲;高者,还之以低;低者,还之以高;侧者,还之以正;正者,还之以侧,以及斜歪、缥旋、往来,无不皆然。逐势练法,则阴阳交结,自有得心应手之妙。其扶气之源也,通于四梢,气之注也。如通行之道路,总要无壅滞,无牵拉也。方能来去流利,捷便莫测。故上气在下欲入上,莫牵其下;下气在上欲理其前,而后气自去;右气在左,留意于左;左气在右,留意于右。   如直捶:手入气以前,不勒后手,后肘气不得自背而入。上冲手:下胸不开,则气不得上升,而入于后。合抱势:背不开,则气不得裹于前。直起势:须勾脚。直蹲势:须缩项。左手气在右手,右手气在左手。俯势、栽势、掀其后脚跟。坠势者,坐其臀。起势者,颠其足。栽盖莫跷脚,恐上顶也。仰勿伸脚,虑下拉也。扩而充之,势势皆然。   总之,气之路也,归着一处。气之来也,不自一处,惟疏其气,其所源通,则道流利,自不至步步为营,有牵拉不前之患矣。    (七)阴阳并入并扶说   此反势。反势阴阳,各居其半。故左反势者,右边之阴阳并入以左之,左边之阴阳并入以扶之。故右反势者,左边之阴阳并入以右之,右边之阴阳并入以扶之。    (八)阴阳分入分扶   此平转开合势。开胸合背者阴气,分入阳气。开背合胸者阳氯,分入阴气。势分两边,故气也从中劈开分入分扶之。    (九)阴阳旋入旋扶   此平抡势、纽缥势、摇晃势也。势旋转而不停,气亦随之旋绕不息。阴入阳分,阳入阴分,接续连绵,并无休歇。左旋右旋,阴阳旋相入扶也。    (十)阴入阳扶阳入阴扶   此直起直落不偏不倚势也。直身正势,阳不得入于阴分,阴不得入于阳分,各归本分。上归百会穴而交,下至涌泉穴而合,阴阳之扶在两穴也。    (十一)阴阳斜偏十字入扶   此斜偏侧身俯仰势也。左斜俯势。阳气自脊背右下提于左上、斜入左前阳分。右斜俯势,阴气纂工下提于右上、斜入右前阴分。斜劈、斜邀手用此。左斜仰势,阴气自腹右下提于腹左上,斜入右后阳分。斜擢、斜提手用此。    (十二)阴阳乱点入扶法   此醉形式是也。醉形者,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忽俯、忽仰,忽进、忽退、忽斜、忽正,势无定形,气也随之乱为入扶也。    (十三)刚柔相济   势无三点不落,气无三点不尽。此阴转阴蹭一阳,阳转阳蹭一阴之谓也。盖落处尽处气凝血口口口口之。所用刚法,则气扑满身。而兼阴阳,是气血流行之时,宜用柔法。不达乎此纯用刚,则气扑满身,牵拉不利,落点必不猛勇。纯用柔法,则气散不聚,无所归着,落点必不坚硬。应刚而柔,散而不聚;应柔而刚,则聚而不散。皆不得相济之妙。故善用刚法,落点即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起,善用柔法,遇气如风轮旋转,滚走不停。若是刚柔相济得宜,方无气歉不实,涩滞不利之患也。   以上总论:一身之大阴阳,俱以入其扶。至于手背为阳、膊外为阳。三阳经得于手背之外也,太阳经起于手之小指背,少阳经起于无名指背,阳明经起于食指背。皆上循转外而赴头也。手心为阴,膊内为阴。三阴经得于手膊之内也。太阴经止于手大指内,厥阴经止于中指内,少阴经止于小指内皆阳经止于足小趾外侧,少阳经止于足大趾内及小趾内及小趾、次趾间,阳明经止于足大趾及次趾背。三经皆循腿外,而止于趾背。足心为阴,腿内为阴。三阴经行于足腿之内也。足太阴经起于足大趾侧下,足厥阴经起于足大趾内侧上,足少阴经起于小趾过足心涌泉穴。三经皆循腿内。    (十四)三尖为气之纲领论   事专一,则治于以其有主宰之统。虽有千头万绪之多,而究之总归一辙也。如行军有主帅之运动,治家有家宰之规范方能同心协力于事。筋经贯气,动关性命,其气统领之归结,不可不究哉。夫头为诸阳之会,领一身之气,头不合,则一身之气不入矣。   如左侧俯势:而头反右歪,则右半之阴阳不入。右侧俯势:而头反左歪,则左半之阴阳不入。直起势:头反缩,则下气不得上升。直落势:头反顶,则上气不得下降。旋转而右,头反左顾,则气不得右入。旋转而左,头反右顾,则气不得左入。   三阴至于手内,三阳起于手背,为臂膊往来气血之道路,指法之曲伸、手腕之俯仰、伸足乔 ,   则气不入矣。如平仰手直出,反掌勾手气必不入。阴手下截者,掌足乔则气不入。仰手上出者,掌足乔则气亦不入。平仰手前荡者,腕勾则气不入。平阴阳手截者,腕勾则气亦不入。侧手直打者,足乔手则气不入。侧手沉打者,足乔手则气不入。余可类推。   三阳止于足之背,三阴起于足之下,为腿胯往来气血之道路。一足之尖、跟、棱、掌、脚脖之伸足乔,内外一有不合,则腿气不入。如仰势,脚尖若介,则阳气不入。俯势,脚尖若足乔,则阴气不入。起势直跟躐者,脚尖若介,则气不得上升。若落势下坠,脚尖若足乔,则气不得下降,皆不可不知也。    (十五)三尖照说   练气不外动静。动则气檠不散,静则如山岳而难摇,方能来去无失。视俗手动静俱不稳妥,盖亦未究三尖照与不照耳。   三尖照则无东歪西斜之患。不照则牵此拉彼,必有摇晃之失。如十字势:左脚前、右手前者,右手正照左脚尖,头照右手,则上中下一线,不斜不焉必稳。侧身右脚前,右手前之顺势,头顺势照右手,右手照右脚必稳。余可类推。又有三尖不能强照者,则与十二节照之,纽缥必用之。    (十六)三尖到论   三尖到则一齐俱到也。不然此先彼后,此速彼迟,互有牵拉而不利也。右手正照右脚尖,盖气之着落点。虽云:“一尖二催”,此一尖之气者在全身。一尖不到,必有牵拉,身气不入矣。自练不灵快,催不坚刚,皆是此类不照之患。练形者,须刻刻留意此三处,方为中的。    (十七)十二节、往来、气落、内外、上下、前后论   三尖为气之领袖,乃气所归着之处。人且知此三处,宜坚实勇猛,全体坚如石,方能不怕人之冲突,不虑我之不敌也。其所以坚硬者,则在逐处之骨节。盖骨节之空隙乃一人之经脉、神明之所流注此处。精神填实,则如铁如钢,伸之不能曲,曲之不能伸,气贯方全。起手有肩、肘、腕三节;腿有胯、膝、足三节,左右相并共计十二节。手之能握,足之能步,全赖于此。如百沙袋逐层填实,虽软物可使之坚硬,此雷同气贯筋经之理也。气落全势有前后、内外、上下之分,宜明辨之。如侧身直势双手前推者:肘心气填于上、手腕气填于掌、足乔于肩。双手下劈者:肘心气填于手腕、气填于下,前肩脱下,后肩提起。正身前扑:两手平托、肘心气填于上、手腕气填于内。膝足乔与脐平:气实腿外侧、脚脖内侧、着力胯外间。上下节数随之起落运动。余可类推。    (十八)檠停成论   歌曰:天地交会万物生,   不偏不倚气均停;   千秋万载气停聚,   惟有和合一气通。   此交手法也。檠者:非交手先将中气吸入中宫,满腹坚硬如铁,全体振动,勃然莫遏。如行军未对之先予将士鼓其勇气,以待敌至,使其根非空洞虚壳也。停者:已交手也,落点不前不后,不偏不倚,阴阳均停,不多不少也。成者:已交手至落点之后,仍还俟再发也。落点气不还原,气散不聚,后不可继,再发发甚矣。故阴势阳出者,仍还之以阴。阳势阴出者,仍还之以阳。成住不散,生生不穷。虽千手万手,气总不散败,更兼内丹,素成食气不绝,即不得食,而真气充之,自无饿馁之患。历数古之名将,愈战愈猛、勇增百倍者,皆是此诀作用无穷也。    (十九)点气论   词曰:似梦地着惊,似吾道忽醒,似皮肤无间燃火星,似寒浸骨里打战冻。想情形快疾猛,原来是真气泓,浓震雷迅发离火焰烘,俗不悟元中究,丢却别寻那得醒,着人胁肤坚刚莫敌形,而深入骨髓截断营。   已刚在于气所着,未有疼痛。疼则不通,通则不疼,理应然也。能隔断气血之道路,使不接续;能壅塞气血之运转,使不流通。可以粉骨绝筋毙性命于顷刻。气之为用大矣哉,但须明其方、知其发、神其用、方能入壳。如射之中,得先正形体,不偏不倚。如矢之端正,簇羽之停,习口中气,神凝气充。再如开弓弛、张弓圆、斩满而其中得之神通可于此,可穿七扎,乃在放散之灵不灵耳。故气之发也。当如炮之燃火,弓箭之离弦,陡然而至。熟玩此词,自然会得心应手,切勿作闲话略过也。    (二十)过气论   落点坚硬猛勇莫敌,赖全身之气尽握一处也。然,有用之,而气不至,气去而牵拉一利者,未知过气之法也。盖人身之气,发于命门,气之源也,着于四梢,气之注也。而其流行之道路,总要无壅滞、无牵拉,方能手法流利,捷便莫测。故上气在下,欲入上莫牵于下,下气在上,欲入下莫滞于上。前气在后顺其后,而前气自入;后气在前理其前,而后气自去。左气在右,留心于右;右气在左,留心于左。   如直撞手:入手气于前,不勒后手掌,后肘气不得自背而入。上冲手:下手不下撞,肩不下脱,气不得自筋而入。分摆手:胸不开,则气不得入手后。合抱者:背不开,则气不得理于前。直起势,须勾其脚:直落势,须缩其项。左手气在右脚,右手气在左脚。俯势、栽势、前探势,掀起后脚跟也。坠势,坐其臀。举势,踮其足。栽盖莫足乔脚,恐上顶也。仰盖莫伸脚,虑下拉也。扩而充之,势势皆然。   总之,气落也,归着一处。气求也,不自一处。惟疏其源,通其流,则道路滑利,自不致步步为营,有牵拉不前之患矣。前叙二十法论,乃为筋经贯气之秘诀。    (注)此拳谱为手抄传本,错字漏句颇多,因系前人所作,不敢妄猜强改,姑且依原样公诸于世,仅供同道研究参考
13,270
艺藏
武术
意拳拳谱--王芗斋
意拳拳谱 王芗斋 著         目录   绪言   总纲   一、意拳的桩法   1 、混元桩   2 、技击桩   2 、其它桩法   二、意拳的步法   三、意拳的试力   四、意拳的劲力规律   五、意拳的八法   六、意拳的拳型   七、意拳的仿生拳   八、意拳的综合试力   九、意拳拳谱后记   意拳谱附条   ( 一 ) 模式拳 ( 模式歌要)   ( 二 ) 模式拳的名称   ( 三 ) 模式拳说明   ( 四 ) 模式拳诀要         绪言   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正邪,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非正法也,论拳如论禅,内家拳则第一义也,外家拳,则小乘禅,已落第二义矣。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拳道亦在妙悟。然悟有深浅,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意拳,应不立招术,乃透彻之悟也。意拳,即大乘拳也。不立招术,乃透彻之悟也。其它拳术,虽有所悟,但皆立招设术,俱非第一义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拳之不广,参拳之不熟耳。试取外家拳谱而熟参之,次取太极,八卦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 !   夫学拳者,应以意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不可以小成为是,必以大成为志焉。   技有未到,可以加功,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工夫须从上坐下,不可以从下坐上,上者何第一义也,此念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云不至,亦不失正路,此谓之而上一路也。拳之极致有一曰:力感如透电,拳而力感如透电,至矣尽矣无以加矣 ! 唯意拳得知之,其它拳术力感,得之盖寡也。意拳之力感如此,其力如何 ! 此力乃人之本能活动力也 ! 人之本能活力,盖为种种社会应力所抑制,不能欲之即击也,意拳之妙用,即在恢复入之本能活力,其它拳术,皆不能也,此即吾创此拳之目的。      总纲   意拳遗形 独与力俱 集古大成 实践服膺 身无定势 随遇平衡   脚无定位 蹉线踏重 手艺定踪 沾身纵力 落无定法 抽身劲发   蛮用拙力 戕生之道 精神内守 食力而饱 你打你的 我打我的   力无虚靶 靶要定的 内不外游 外不内侵 循力而行 唯奸唯诈   宁我负人 毋人负我 放不务重 务审所达 击不务远 务审所及   彼竭我盈 契机发力 动如遇仇 不以先举 打后需看 落水上岸   活中反死 死中反活 拳本无法 制人以力 有法也空 法为力居   力弥时所 凝重如泥 四体一劲 遇物惊炸 神松意紧 形曲意直   浑浑噩噩 形行拙笨 力虽为一 发则梢肢 羚羊挂角 无迹可寻   嘉彼钓翁 得鱼忘荃 混元惊炸 无我神化 技到无心 信手即真      一、意拳的桩法   1 、混元桩   桩法是意拳的基础,站桩,能恢复人的本能活力。人的本能活力是什么 ? 首先,应知道什么是力,战国时代的墨子,曾给力的这个概念,下过一个科学的定义。他说:力形之所以奋也,又说:力,重之谓也。奋即兴奋,奋斗,奋发之奋。这就是,就形体本身而言,如果某一个形体,把它的自身的力,奋出来,而加于另一个形体,使他改变位置,这种力,就成为重力。人的这种活力,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整劲。用意拳的术语说,叫做六争力,也叫爆炸力。站混元桩,就是要站出这种六争力,其要领如下:   拳本服膺 推名大成 习拳之始 混元为胜 混元桩法 博大精深   便于实搏 便于生劲 拳打三节 桩有三式 高式齐眉 指分掌凹   中式平胸 含胸拔背 低式抱腹 溜臀提兑 三弓漫月 四容端正   五字秘诀 六面争力 上柔下刚 上软下硬 上松下紧 上虚下实   头顶欲飞 趾抓入地 手项互争 两肘相掣 呼吸以腹 轻入缓出   筋络鼓荡 体成一块   六面争力,体成一块,这是混元桩法的关键。站桩时,在意念里,要上下相争,左右相争,前后相争。不论从那一方面,有人一触,即刻六面爆炸。久之,内劲真力,即本能活力,自然而生。   另外,混元桩又是本拳的基础桩,即发三节拳的基础桩。因此,个高者要多站中式混元桩,个矮者要多站高式混元桩。   2 、技击桩   混元桩,是意拳的拳式基础桩。技击桩,则是意拳的身法和步法的基础桩。而技击的基础,是步法,因为手法好,不如身法好,身法好不如步法好。从这个角度上讲,意拳,是践拳,其要领如下:   身是手基 步是身基 要精拳技 须站技击 手随足出 肩亦随之   三尖齐照 踏彼中门 指分掌凹 虎口撑园 头顶项竖 手顶腕挺   左为元帅 右为将军 右为元帅 左为将军 元帅抱钩 将军握剑   抱握含蓄 中藏八法 肩沉肘坠 膀扣背园 膝合腿裹 腰拧臀溜   两足含空 不丁不八 支撑范围 一尺七八 前三后七 惯力克敌   前五后五 六争制彼 力源于腿 腰为主宰 形于手指 劲透敌背   内动外静 内阳外阴 神意气力 合一集中 技击桩法 式有高低   低打根节 高打梢中 高低相辅 左右轮站 勤持此桩 技击无隙   技击桩,有高低二式。这是身法,高式用于发中节拳,和梢节拳。低式用于发根节拳,前三后七,前五后五,这是步法。三七步,用于发惯性力,二五步,用于发爆炸力。不论站什么式,用什么步,上身要柔软松灵,下身要刚硬紧实。因为力生于根,这是技击桩的关键也是意拳的诀窍所在,望学者,切勿忽略。   2 、其它桩法   意拳的桩法,除混元桩,技击桩外。还有鸡桩,鹰桩,杠杆桩,弹跳桩,这些桩也要站。鸡桩有二式一个是,一腿提起,足趾斜上跷,足根棚紧,全身重量放在一条腿上,上身是技击桩。另一个式,是一足着地一足的足尖点地,两胫相磨上身仍为技击桩。前一个式,是意拳的龙形基础桩,不必多站。后—个式,是意拳的磨胫步的基础桩,要多站。   鹰桩:是意拳的掌法的基础桩,要多站。   鹰桩之站法是,不丁不八,腋半虚,肘微曲,两臂向左右大伸约 45 度,左掌心向左举,右掌心向右前,指尖向上,再向前约 45 度。   比较重要的是弹跳桩:最初,这个桩的站法是两脚一肩宽,足根悬起,全身重量,放在足趾和前脚掌。两臂曲蓄,高举过顶,掌向上托,后来我觉察到,这种站法,有副作用,站别的桩,日久了,气已入丹田,即已在膈膜下了,但一站此桩,就有气上浮于胸的感觉。为此,我将此桩改了,下身不变上身改为,杠杆桩的上式,这样站一个等于两个桩都站了,此桩的作用在于培蓄两脚,两腿的弹力,意拳,打的是践拳。手起脚起,手落脚落,力生于根,讲究脚落力出,两脚无弹力是不行的,因此,此桩要天天站。   二、意拳的步法   意拳的步法,叫擦拉步,此种步法,由两种步法组成,即磨胫步和蹉步法。磨胫步,是起手步法,蹉步是落手步法,要领会其要领:   蹉步鸡行 手起磨胫 前趋后蹬 步法六争 步似水中 提趟而行   三七分明 二五要清 手起脚起 窥彼中央 手落脚落 势要钻裆   高打梢中 似直非直 低打脐腹 两腿曲蓄 步大则滞 步小则灵   大不重尺 小可开胯 手随脚起 脚随手落 起落合一 践拳克敌   落步六争,是意拳步法的关键,这表明意拳的手法,身法,步法是合一的。对此,学者要反复领会,切勿忽略。   三、意拳的试力   此处所谓试力,是一种单项试力,与以后要讲的综合试力不同。首先,要明确此种试力,所要试的力是什么力;此种试力,所要试的力,即是持桩法,所站出来的那种爆炸力。即六争力,亦即武术界所津津乐道的所谓整劲。学者应反复琢磨其要领:   试力精深 八法之根 上是混元 下为技击 曲膝虚踩 三七分明   顶领开胯 二五力均 膺爪蛇腰 两脚一线 步似水中 提趟而行   臂园腋虚 肩撑肘横 园撑爆炸 落步六争 手落劲发 两臂曲蓄   曲则力远 直则力近 力源于腿 腰为主宰 形于手指 劲透敌背   以意导力 以力引力 旧力末亡 新力已生 手起脚起 手落脚落   力不出尖 力不空亡 运行动作 大不过尺 小不逾寸 非此力散   力打三节 不着形象 若着形象 技不云弹   以意导力,以力引力,是试力的关键。也是意拳之所以是意拳的基本精神所在,学者要反复在练习中体会这两句话。   我看到我的学生。在试力时,把它做成八法的吞吐了。这是把相对的东西,弄成绝对的东西了。殊失我的原意,试力是八法之根,不单纯的是吞吐,意拳是相对论,不是绝对论。   试力在意拳里,是模式拳。因此,它的手型是非拳非掌,要求在试力时,力贯指尖。你的手型一做成拳型或掌型,就不能力贯指尖了。要注意,试力的目的是试力,而不是练拳。只有把这种整劲试出来了,叫它以能招之即来,呼之即出,这才算收到效果。在这个基础上,开始练拳。   如果你能在试力那种动作形式里,把整劲试出来了。那么,用八法的任何一法,或用意拳的任何一个手法,你也就能把整劲使出来了。于此,可以看出试力在意拳的组成部分里的重要性,也可以理解到,意拳为什么不立招式了。   四、意拳的劲力规律   力潜于体内,谓之劲,劲奋于体外,谓之力,劲力一元谓之混元一气。劲力之用,有其规律,意拳是由六种两类劲力规律组成的,这六种力是:爆炸力;惯性力;螺旋力; ( 包括静向力 ) ;杠杆力;离心力;弹簧力;这六种力又为两类:即爆炸力是一类,这是意拳的基本力。其它五种属于引爆力一类,意拳发力克敌,主要用爆炸力,然须有引爆力,有两类:—类是心理的,即是敌情观念,用意拳的术语说叫做意,这就是下面要领所讲的。敌情一动,六力流形亦即以意导力。另一类是引爆力,就对的东西,给弄成绝对的东西了。已失我的原意,试力是八法之根,不单纯的是吞吐,意拳是相对是上面所说的那五种力,这是物理的引爆力。下面所说以力引力,即指此。但这两类引爆力里,意是主要的。于此,也可以理解到,我为什么最初把意拳叫做意拳的原故了。要注意玩味,下面关于劲力规律的要领。   劲潜于内 力奋于外 劲力一元 谓之混元 敌情一动 六力流形   以意导力 以力引力 力先于根 劲溢周身 力力相因 其用不尽   爆炸力发 六面力均 惯性特奇 使彼位移 螺旋力厚 静向力随   杠杆力动 劲在两臂 发力之际 两腿如簧 两臂曲蓄 须寓弹意   离心力发 妙在磨擦 六力一意 用贯八法 超落放胆 手到人翻   起落畏葸 已必失利 起手要后 落手抢先 起后落先 诀在手奸   发力原则 一字秘诀 谓之曰争 天机要明   意拳发力的基础,是步法,用惯性力引爆则用三七步,用其它四力引爆则用用二五步。发稍节拳,和中节拳,则用技击桩高式。发根节拳,则用其低式。发力妙诀,就在一个争字上,即落步六争。此乃意拳的天机,学者必须明白透彻,否则,即是意拳的门外汉。   五、意拳的八法   即八法的模式拳   意拳特殊的实搏风格是:起手要后,落手抢先,起后落先,诀在手奸。奸字一字,可以概括了意拳的实搏风格,其所以能手奸,即在于意拳用的是整劲。其它拳术,也不是不想手奸,但是,奸不起来。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没有整劲,整劲是奸的先决条件,其次意拳,把起手后,落手先,给统一起来了。起手和落手,是一,不是二,落手是打,起手也是打,这两个条件,又决定了另一个条件,即两臂运行动作小,即大不过尺,技击射程短,即长不过尺。另外,还有以力引力的技巧即八法,这八法是提、顿、吞、吐、沉、托、分、闭。   八法,是六种劲力规律的具体应用。但是,八法里面还有一些其它东西。近代科学里,有一门叫仿生学的,这门科学专研究怎样模仿某些动物所特有的那种本能活动力,制造出某种特殊的仪器,以扩大和增强人们的感官能力。中国拳术很早就知道,利用仿生的道理,模仿某些动物的特殊本能活动力来设招式 , 如什么青龙探爪,什么恶虎扑食,什么野马亮蹄,什么鹞子翻身等。这些拳术的仿生招术,也仿的是形,而不是仿的动物本能活动力 , 所表现出来的劲力规律,形意拳尚且如此,其它拳术更不用问了。意拳里的八法,也有仿生,模仿的是十二种动物的某种特殊的本能活动力,所表现出来的劲力规律。   六力,八法,十二形是有机的连系在一起的。六力,十二形组成了八法模式拳。由八法模式拳所派生出的各种拳型,又体现了六力,八法,十二形。   八法模式拳,突出的表现了骀、马、熊、猴,四大形的本能活动力,要认真领会其要领。   骀形提顿发栽捶 吞吐连环如马奔 沉托须用熊膀力 分若猿猴撕弄人   裹闭好似马扬蹄 提顿务使人离地 仿生无形学其力 力贯八法求神聚   八法模式拳本身,并不是实搏手法,而是实搏手法所由此派生的模式。模式拳,体现了劲力的规律。而劲力规律,必须通过一定的恰当模式,即方式方法才能表现出来。意拳的八法,我认为能很充分的把六种劲力规律再现出来 , 从这个角度讲,意拳设立八法模式拳并不是设立什么招术。   意拳有一些手法,这些手法是从八法模式拳假想假借出来的,但有一个规则,就是必须符合八法,体现六力,如果把别门别户的招术拿来既不符合八法 , 也不体现六力,那就不纯了。练意拳,要练纯了。我想一个禅门故事,唐朝有个老禅师,收了许多徒弟,一日,一个小沙弥问道:师傅,为什么说,即心即佛。师答:为止小儿啼。又问:啼止时如何。师答非心非佛。   过去我曾设场授徒,有许多学生也和那个小沙弥一样,专爱叫即心即佛, ( 即带招术带手法 ) 就是不爱叫非心非佛。 ( 即不带招术不带手法 ) 我设八法,以及一些手法,也是为止小哭啼,当你啼止时,我将告诉你,一法不立,意拳的核心是模式拳,而不是由模式拳所派生出来的手法。实际上,这些手法也是一 ( 缺二字 ) 模式拳或半模式拳。因此,它与在实搏中所具体应用的打法,还是有很大距离的。但三者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体现了力。由此看来,意拳的练法,实际上是为了试力。   六、意拳的拳型   按照人的生理构造,与六力的规律,以及八法的特定模式。意拳设计了几种拳型即:劈、崩、钻、炮、横、裹、踏、指掌。劈、崩、钻、炮、横,五种拳型是借用形意拳五行拳的名称,但与形意拳的五行拳名同实异。意拳只讲力,不讲五行,更不讲五行相生相克。下面是拳型的要领:   你不起手 我不起手 你将起手 我已落手 落手拳型 虽然有九   九型归一 践拳是依 强劲露型 粘劲无迹 拳型有别 曲蓄则一   拳发一面 制人以体 体用结合 意力统一 手无定型 或掌或拳   手出不空 空因不齐 力均六面 手打一节 就高打高 就低打低   劲发之际 膝肘曲蓄 力至彼身 脆有弹意 九型拳法 勤演勤习   与人实搏 彼不位移   意拳落手的手型中,虽然有九种,但都是践拳,即六争拳。出手不中而空亡,是因为不齐,没有做到手脚齐落齐起,所出之手,不是践拳。不论用什么手法,用什么拳型,发力都要打践拳。这是意拳的拳技中最基本的要领。上面要领里还有许多内容,要经常反复领会。   七、意拳的仿生拳   形意拳模仿十二种动物,设立了十二形拳。意拳也模仿十二种同样的动物,设计了十二仿生拳。但意拳所仿的不是形,也不是十二种动物的所谓精神姿态。而仿的是十二种动物各自专有的本能活动力,所表现出来的某一种特殊的力,这是意拳的仿生拳。与形意拳的十二型拳有根本不同的地方。于此也可以理解到,我最初为什么把意拳叫做意拳的又一个缘故了。   意拳所仿生的十二型是龙、虎、骀、马、熊、猴、鳌、蛇、鹰、鸡、燕、鹞。下面是十二仿生拳要领:   龙形盘根 虎形扑人 骀形栽捶 马形连环 熊形肘顶 猴形戳睛   鳌形弹打 蛇形掌塌 鹰形劈面 鸡形撺心 燕形扎胁 鹞形指脸   练形无形 学其本能 练形露形 谓之畸形   双把骀形抱拳,单把猴形指拳,单把鸡形指拳都是险手,切勿轻用。   连环马,是意拳的一个典型的手法。六力,八法他都包括了。我的学生中有些人就认为 , 连环马是意拳的绝手,有的甚至说,学好连环马,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种看法,又失去了我的原意了。意拳的手法,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任何一个手法,你把他用好了就有效,用不对就无效。连环马的确是一个很厉害的手法,但它也是相对的,用好了它厉害,用的不好也是没用。不要把意拳的任何手法给绝对化了。意拳重力不重法,讲法是为了讲力,练法也是为了试力。这是与其它拳术的根本不同之点,学此切勿忽略。   八、意拳的综合试力   综合试力,就是用八法模式拳。由模式拳所派生出来的手法,九个型别的拳法,以及十二种仿生拳。试出六力。试力时要带敌情观念,以意为主,假想假借。不要把试力,弄成其它拳术的套路趟子那样,那样一来在心理上,就形成不了条件反射了。试力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把力试出来。二是通过天长的假想假借在心理上形成条件反射。一句话,要做到意之所至,力即至之。下面综合试力的要领:   精发混元 假想假借 力虽有六 试法无穷 运依八法 动循六力   非九非八 纯度不佳 运行动作 大不如小 小不如蠕 蠕动最恰   力生于脚 渊源于腿 发于腰脊 形于手指 意之所至 力亦至之   力不随意 求于腰腿 趾抓劲绷 胯开腰松 手落劲发 其力锵铿   旧力未亡 新力已生 连绵不断 力如抽丝 六力流形 手法派生   体成一块 法法皆灵 六力流形 九型拳出 体成一块 拳拳不空   六力流形 十二形成 体成一块 形形派生 六力流形 拳已大成   体成一块 搭手即赢 学拳需理 莫被理拘 理法如桥 过河拆桥   上面的要领,我想解释一点很重要的,在意拳试力的动作讲究,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蠕动 ( 蠕动即是姑荣,鼓蠕 ) 。鼓蠕的动作虽微不可见,却是全身皆动。意拳的要求,就是要一鼓蠕,就能把力发出来。此种蠕动,正是功夫到了体成一块的整劲之动。蠕:是一种爬行的软体肉虫,它的动作很微小,但一动全身皆动。这是它特有的本能。我原意本是说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蠕动。可能是由于不理解或理解的不深,有人却把我的话说成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请问:不动怎么能打人呢 ? 这也可能是因为不理解,也可能因为蠕动二字,与不动的读音易混吧 !   九、意拳拳谱后记   至此意拳的基本内容,可以说是讲完了。但也可以说没讲完,这是因为什么呢 ? 战国时代的哲学家庄子有这样一句话,他说:“物量无穷寸无止”。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时间不停止,任何可能的事物都会出现。只要随着时间的向前推动,从意拳上现有的内容还可能推出很多的东西来。从这个意义讲,意拳至此还没讲完,最后,我想用两句话结束这部拳谱。   见与师齐 减师半德   见过于师 方堪传授   王芗斋一九五九年写于天津      意拳谱附条   ( 一 ) 模式拳 ( 模式歌要)   劲潜于体内 力奋形骸外 力奋生矛盾 无处不弹簧   力发混元身 弥所即弥时 弥所藏惊炸 弥时不断续   多面出螺旋 蠕动本无形 身抱钝三角 其力生于根   浑噩机动力 逆体力轻盈 起落须合一 落步六面争   离向本囫囵 陡顿离向分 机关消息灵 全冯后脚蹬   六争蕴弹力 短缩起落惊 急凿混沌开 发力如泥拽   滑车力长伸 直坚攻守能 一指拨千斤 刚捷不露形   杠杆作用三 技击其事旋 万力用于臂 扛撬能移山   长伸不过尺 短缩不沾身 扬抗不过眉 抑捺不过脐   四不乃诀要 可为试力模 其中微妙意 言语不可追   活句莫参死 死句要活参 死拳要活用 活拳莫死用   ( 二 ) 模式拳的名称   一 混元争力 二 多面螺旋 三 浑噩逆体 四 囫轮离向   五 混沌惊开 六 滑车长伸 七 杠杆三用 八 起顿吞吐   九 举抚提旋 十 沉托提纵 十一 提按抗横 十二 钻提搜索   十三 分闭开合 十四 推抱互为 十五 搂劈钻刺 十六 滚错双叠   十七 截让截迎 十八 旋绕拧撑 十九 悠扬撑抱 二十 翻扬里拧   二十一 遒放本同 二十二 蓄弹惊炸 二十三 榔头拷打 二十四 拧卷随涨   二十五 空气游泳 二十六 控制平衡 二十七 顺力逆行 二十八 大气呼应   二十九 伸缩抑扬 三十 半让半随 三十一 随让牵随 三十二 逆随紧随   三十三 不动之动 三十四 斜面三角 三十五 面积要实 三十六 斜正互参   三十七 进退反侧 三十八 单双轻重 三十九 形曲意直 四十 意动形奋   四十一 桎梏发力 四十二 神松意紧 四十三 无形神似 四十四 有无统一   四十五 动静互根 四十六 恢复平衡 四十七 重心移一 四十八 勾错刀叉   四十九 刚柔相济 五十 远近长短 五十一 纵横高低 五十二 钻裹踏打   五十三 死中反活 五十四 左右互换 五十五 抑扬顿错 五十六 会照阳秋   ( 三 ) 模式拳说明   形体活力 应扬斯感 感物发力 莫不自然 形不破体 体不破象   形体相宜 无往非适 形体两乘 其力必塞 体实形拔 体虚形散   遇物击放 莫先于形 力无虚靶 虚中有实 靶无空的 实中有虚   形行拙笨 力力相因 妙达此旨 始可言拳   ( 四 ) 模式拳诀要   一 单双轻重   起单落双 起双落单 单去双至 双去单至   双去单至 重量归一 单去双至 力均两把   二 斜面三角   五弓提起 处处弹簧 身抱钝角 园背园裆   随遇不倒 预应抵抗 斜身钻坐 横撑直取   三 榔头拷打   遒不失节 单手钻身 放不拔根 双手纵力   以地为身 以身为拳 力递彼身 抽身趟前   四 推抱互为   正抱斜推 双去单至 斜抱正推 单去双至   沾身即推 抽身即抱 抱不沾身 推不过尺   五 遒放本同   双起两遒 双落而放 起落是一 道放本同   手起立轮 逆曳彼身 遒奇其节 放拔其根            
13,271
艺藏
武术
手臂录-明-吴殳
手臂录 明 吴殳      用兵以戚南唐之旗鼓为初门,孙武子之虚实为极致,击刺抑末矣。然不能此末艺,则不敢身至阵前,无以定将士勇怯,而行不踰时之赏罚。人无畏心,战何能胜?况又平日所用教师,多被诱于花假,以误士卒乎。虽然,殳何人而敢言此。惟以壮年所广集,汇为一编,以定其邪正浅深。贻之子孙而已。余所得者有石家枪,敬严也;峩嵋枪,程真如也;杨家枪、沙家枪、马家枪,其人不可考;少林枪,余得者洪转之法,汊口枪,则程冲斗也,有《耕余剩技》、《少林阐宗》、《长枪法选》诸书刻印行世。此七家者,其法具存,余若金家枪、拒马枪、大宁笔枪等,尚有十余家,名存而无徒,书又不传,无可考据。应由技术浅小,虽取名一时,不足以传久故也。今就七家言之,真如一门而入,一师而成,一于纯者也。敬严徧历诸家,年将四十,始遇真如,重下本源工夫,而得返正;及乎晚年,棍棒刀牌,皆成枪法,化杂以为纯者也。二师身二而法则一也。沙家竿子长软,别为一门。杨家器在长短间用之,亦兼取长短之法。此三家皆不杂棍法。马家以杨家为根本,而建用棍法。少林全不知枪,竟以其棍为枪。故马家法去棍犹有枪,少林去棍则无棍也。然少林尚刚柔相济,不至以力降人。冲斗止学少林之法,去柔存刚,几同牛斗。而今世冲斗之传,江南最盛。少林犹不可的,况其上焉者乎!总而论之,峨嵋之法,既精既极,非血气之士,日月之工所能学。沙家、杨家,专为战阵而设;马家、少林、冲斗,其用于战阵,皆致胜之具。惟江湖游食者不可用耳。钟王之手,亲纸以成字者,毫端也,为毳、为燊、为胶、为管,皆所以成此者也。善将将之君,敌忾以奏功者,击刺也。为旗鼓、为队伍、为虚实,皆所以成此者也。闻击刺而小之者,在武乡谢艾、韦叡,余乃心伏,取子桓典论之语而名为手臂录。时戊午八月。沧尘子吴殳修龄譔。   枪王说     语云:枪为诸器之王,以诸器遇枪立败也。降枪势所以破棍,左右插花势所以破牌镋,对打法破剑、破叉、破铲、破双刀、破短刀,勾扑法破鞭、破锏,虚串破大刀、破戟。人惟不见真枪,故迷心于诸器。一得真枪,视诸器直儿戏也。不知者曰:血战利短器。夫敌在二丈内,非血战乎?真枪手手杀人,敌未有能至一丈内者,短器何所用之?唯劫营巷战,宜用刀鞭棒耳。至于弓弩鸟铳之发,必在二十步外,牌盾可御,大炮不能命中,付诸天数。二者虽更长于枪,而非所畏也。   枪法圆机说二篇   其一:   机者,弩机也,伏而待用者也,惟枪亦然。收者发之,伏机也;发者收之,伏机也;进者退之,伏机也;退者进之,伏机也;左者右之,伏机也;右者左之,伏机也;上者下之,伏机也;下者上之,伏机也。而有元妙灵变隐微难见以神其用者,乃在于圆。圆则上下左右无不防护。身前三尺,如有团牌,又何虑人之伤我哉?不惟是也。出而能圆,两来枪之所以胜也;收而能圆,败枪之所以救也。大封大劈,本无伏机,诸用俱失。禅门所谓“死句不能活人者”也。呜呼!此岂数月之工,血气之夫,所能领悟者哉?   其二:     今以身法言之:上平朝天,压卵护膝,机伏于上,实用在下;铁牛地蛇,机伏于下,实用在上;跨剑骑龙伏虎,机伏于右,实用在左。边拦琵琶,机伏于左,实用在右;摆尾拖刀,机伏于退,实用在进;献爪实用在进,机伏在退。以手法言之,下平藏月儿侧腾蛇枪等法,故中平畏之。中平藏蜻蜓点水等法,故下平畏之。藏仙人指路等法,故铁牛拨草等畏之。上平藏磨旗等法,可以制中平。滴水藏海马等法,可以制中平下平。古以中平为枪中王,为诸势皆从此出也。非守株待兔之中平而可以为王也。身法手法,其变何穷,彼此相制,实无终极。但以熟制生、以正制邪,而必皆以圆机为之本。明敏之士,于此深思而有得焉,则亲灸于敬岩真如矣。   一圈分形入用说     特豚一物而已。四鬄之,则为肩、为髀、为脂、为蹄、为脊、为脾,种种登载。若唯用一物而不四鬄,则惟有前齐郊禘之礼,而立*房俎燕饮肴烝皆废,岂可谓之礼哉?唯枪亦然。总用之则为一圈,剖此圈而分用之,或左或右,活上或下,或斜或正,或单或复,或取多分,或取少分,或取半分,以为行着诸巧法,而后枪道大备。是以练枪者,唯下久苦之工于一圈,熟而更熟,精而益精,其于分形之法,一览而全备矣。人食一口,而五官四体皆受其益,理正同也。分形非笔所能述,故作枪法元神空中鸟迹图于左方。   枪法元神空中鸟迹图(图略)   重轮形也。缠枪等皆作此形。   上偃月形。乃用枪之上半也。   下偃月形。乃用枪之下半也。   左偃月形。乃用枪之左半也。   右偃月形。乃用枪之右半也。   此织月形。有六,诸法轻用之巧者也。   几望形。亦用圈之右半而加深者也。     此七图不由师传,偶见屋瓦之仰覆,而思悟得之者也。知此,则知枪之万变不出于圈。圈则枪之自下而上者,还自上而下;自上而下者,还自下而上;自左而右者,还自右而左;自右而左者,还自左而右。如转圆石于万仞之山,以守以攻,惟我所欲。棍以劈打为用,一直向下,无返上之机,不能发扎,非枪法也。   圆圈分形详注(略举一二,可以知诸法矣。)     望月形也,凡封、小封、闭、圈、摩旗、叶底藏花、旋雷霹雳、月下梨花等枪尖作此形。   重轮行也。凡缠月藏行串等枪尖作此形。枯藤缠树,刀痕在枪上亦此形。   几望形也。凡裹月儿侧、白牛转角等枪作此形。   仰月形也。凡穿指穿袖变头枪。   覆月形也。凡拏拖大反卷。   右偃月形也。凡迎砑跌落金钱。   左偃月形也。凡提掳海马奔潮。   织月形也。有六,此则梨花三排头*(扌奢)枪。   掳手腰摆时枪尖有此形。   挤此形左畔少织月形也。近身处关系重。不可用巧法也。只用左偃月。   革圈裹札头半摩旗。   革圈外札头半摩旗。   砑向下,皵向上。皆有此形。左畔亦缺。   石家枪法源流述     敬岩自少时受双刀法于本县令君耿橘,少不如教,为靴尖所蹙者不可数记。已后出塞征猫,只以双刀临阵。枪棍得之少林僧洪记,自谓有得矣。年三十七,与洪记见刘德长于真定巡抚韩公晶宇署中。洪记与德长较技,而手中兵器为德长拨去,乃心折,百拜请受教。刘师曰:二子根本无工,枝干皆虚也,当息心泯志,不学破法,不与人角技,下死工夫于根本者二年,则可受我法,自今日请辞,至期相见。乃如所言,与记用根本工夫足二载,复往见。刘师试之而实,喜曰:吾教二子枪法已竟,无多求也;二子所学,博极诸家,惟不知有根本,不曾加工,故遇吾而败;今根既实,则旧法皆吾法也,复何教为?又命与昔旧平手者校,其仗皆可拨而去之也。我离刘师二十年,杆子未尝一日去手,今则刀牌皆入枪法,何况于棍。殳是以棍枪之界,不留心别白者二年。洪记以崇祯时将兵击流贼于囗囗大破之。追远遇生贼,援兵不至,终不肯退。贼益众,奋斗以死,不负所学云。刘德长初亦出于少林,自嫌技未至精,又遍游天下,而后有得。殳谓刘师遍游天下,则必受学法于峨嵋矣。不然,何以与普师之传如水入水也?石师偃月刀,开枪用刀尖弯处,以枪法封闭开之。又问:牌之去枪远,何以可入枪法?石师曰:我身前三尺枪圈子中,蝇蚊不能入,非团牌而何?   枪根说     世人但知用枪头,而于枪根殊不留意,技艺所以虚浮也。根腰胸头四者,犹树之有根干枝叶,舍本而逐末,可乎?敬岩之法,用我之枪根,以制我之枪头,乃用我之枪头,以制彼之枪根。千变万化,尽于此矣。所谓以我枪根制我枪头者,何也?枪头远而在外,苟不有以制之,则如跋扈之将,不为我用。故必思所以制之,制之有二道:一者器制,一者势制。器制者,根重大而头轻细,其身铁硬,故运用如弹丸之脱手。势制者,如头在上,则根在下;头在左,则根在右,其易知者也。惟头在中而根在下,其理元微,何也?来枪中平,变态繁多,我革之也,必使枪根略低,令枪胁着彼枪胁,而下枪头直压其前手,则彼无能变换。此敬岩真如心血也。杨家枪长沙家枪长而又软,不能压其头,器制之道先失,则势制之道无所托以行之。是以粗浮不足观也。所谓用我枪头制彼枪根者,何也?用我之枪,理如种植,以根为本,以叶为末,破彼之枪,理如伐树,芟其枝叶,劳而罔功,一斫根柢,则立僵矣。盖世人之枪,戳则用直力,革则用横力,横直之力,分而不合,故枪法破碎沾滞,不能圆通。敬岩、真如不然,戳中有革,革中有戳,力之直也能兼横,力之横也能兼直,其用枪尖,如有钩者然,能于彼掌中穵而去之,艺技至此,惊犹鬼神矣。   六家枪法说(石沙杨马少林冲斗六家枪法说)     敬岩木枪长九尺七寸,根大盈把,尖径半寸,腰劲如铁,重须十斤。沙家竹竿子长丈八至二丈四,杨家木枪丈四为正,加至丈六。夫枪腰长者软,短者劲,用法由此而分也。石家枪之用在两腕,臂以助腕,身以助臂,足以助身,乃合而为一。沙家枪之用在两足,身随其足,臂随其身,腕随其臂,乃合而为一。杨家从短枪而变,加长四尺,其法亦兼取短枪竿子之法,以自成一家之学耳。石家之用在腕者,何也?两腕封闭,阴阳互转,百法藏于其中,神妙莫测,为枪之元神也。臂以助腕者,以臂之高下伸缩,助腕之阴阳互转也。身以助臂者,以身之蹲立前后,助臂之高下伸缩也。足以助身者,前后左右,稍稍移动,以脱彼枪尖,非剪刀步,十字步也。此峨嵋大意也。沙家之用在足者,何也?竿子长软,两腕虽阴阳互转,但可以助顺臂力,使无倔强,实不能以根制头。故拏拦尽处,枪尖正摇,戳即斜去,摇定而戳,彼已走出,苟非十字步追之,戳何能及?其时枪之胜负,全在足之迟速。硬枪妙在进,进则杀;软枪妙在退,退则活。足不如风,不能进退,是竿子之用在足也。身以助足者,探前以助进势,倒后以助退势也。臂以助身,腕以助臂者,身足既熟,则腕臂不过用峨嵋封闭之余绪而已足也。此沙家大意也。杨家兼用沙家之足与势者,何也?杨家阴阳互转,与峨嵋同,但长则利于伤人,而亦苦于外重,根不能制其尖,运用不能如峨嵋之灵。此乃器之本然,虽大力者不能强也。于是铺张展布,以灵其运用,不得不借径于脚步,倚局于立势,不觉不知,滥竿子之陈设,失峨嵋之精义。然犹纯乎其枪,未尝兼棍带打也。其名所以特著者,长则易于得胜,学之者必多,其封闭功夫,不须如峨嵋之移山填海,学之者又易。得峨嵋法者何人,而能察其失精义哉?所以杨家枪之名,惊天动地,人人振而矜之也。其于峨嵋,尚犹二帝之变而三王,所离无几者也,而夏禹传子,商汤*(上斩下心)德,武王非圣,人有言之者焉?此三家枪法之大端也。比而论之,学峨嵋者,练习之功至于十分,则沙家望而却走,功亏一篑,犹为沙杨得半者所困,此至人绝业,不为世用,不可遗之人人者也。杨法学之易而用之利,大有益于行阵,又何间然?沙法学者工力与杨正等,而更长则更利,尤行阵所宜也。又前三家皆枪,皆不杂棍。峨嵋贱棍不屑杂,沙家体长不可杂,杨家旁溢于沙,不旁溢于棍,法勾足用,不须杂。至于马家与少林则不然,王降而伯矣。少林之八母,鱼龙平列   ,已失枪家正眼,其广布诸势,全落棍法。马家之诸六合枪及二十四势,名目甚繁,少枪多棍。马家与少林品类正同,而所以致此者则异。马法本出于杨,而加之击打,枪为神骨而棍为皮肉以杂乱之。少林自擅棍家绝业,意不能已于枪,而又自矜其名,不肯外学,乃移其棍法中之似枪者,益扩充之以为枪,终为朱紫之相乱。所不足处又纯用棍法,盖棍为神骨与肉,而枪为之皮,其混杂视马尤甚矣。少林虽以棍为枪,而如洪转者,犹知以柔制刚,以弱制强之意,冲斗学于少林,惟取其刚强者,以自立一门,又非少林之法也。   闪赚颠提说     枪之实际,守则见肉分枪,攻则贴杆深入。见肉贴杆,四字心传也,失此即为伪学。然此正法也,正而无变,其用不神。故闪赚颠提贵焉。变而贴杆者,闪赚、圈手、腾蛇等是也;变而不贴杆者,颠提、滴水、认针等是也;更有大远于杆者,则为拖刀骑龙等。盖圈手腾蛇,紧小锐进,见肉之革,但能开之,不能胜之,而开之又甚危,故以滴水、认针、拖刀、骑龙,步法阔大者脱其枪尖,而仍以圈手腾蛇贴杆之闪赚,从旁直进,然后得胜。正变互用,小大相资,缺一不可。夫以大破小,须于彼此皆小时,忽然用大,乃胜。若执大为门墙,恃为长技,即冲斗矣。然此亦杨马之法也。峨嵋意不在此,折冲樽俎,不战而屈人之兵,真如亲受之普恩,而敬岩与之暗合。   脱化说     东坡论文云:少时须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言脱化也。惟枪亦然:初时戳革,务使重实阔大,三四年后,渐渐收为轻虚紧小,则体用皆备。初时不重实阔大,为无体,无以临阵;后来不轻虚紧小,为无用,技不造极,游场受辱于人。然脱化实有门焉。初时锋影圆者,其阔大重实,可以渐收为轻虚紧小,锋影若作人字形,则愈精熟,愈阔大,愈重实,虽欲脱化,不可得也。敬岩贵轻虚,真如贵紧小,皆以圈为脱化之门,冲斗不圆,是以老死于重实阔大。虽于秣陵见敬岩,而怃然自失,亦终无以改其故辙也。   短降长说     世人轻言以短降长,余不敢言,又不敢不言。不敢言,为其无万全必胜之道;不敢不言,为其有不得已而用之之时。夫我枪九尺七寸,彼枪二丈四尺。若彼单杀手来,我可一革竟入;若彼半虚半实而来,我欲拏拦,则烦动自摇,欲竟进,则彼枪正活,岂有万全必胜之道?至如两阵相遇,事不容已,则亦有降长之法焉。此无他,拼命得活而已。盖长之所以制短者,用其虚也;然远则可以用虚,近则不得不实。我直进迫近彼枪,使彼不得不实发,实发则不过单杀手,我可以一革竟入矣。迫近彼枪,乃田州土司瓦氏女将双刀降枪之法,而余移之于枪者也。虽然,此时彼实进,则我幸矣;若彼能虚退,何有万全?但两阵相对,必无虚退之枪耳。   后略   
13,272
艺藏
武术
技击余闻-清-林纾
《技击余闻》 清 林纾 著   方先生   方先生世培,福清之茶山人,练拳技二十年,法曰纵鹤,运气周其身,又聚周身之气,透双拳而出,出时作吼声,久久则并声而无之,但闻鼻息出入。手分金木火水土,中唯水手出时,中者如中恶,而身已飞越寻丈之外。   陈山人俶玉,一日在道山望潮楼,求先生试艺。先生曰:“山人体干薄劣,触吾拳当飞至丈余。”山人弗之信,果中先生拳,如飞鸟腾逝,坠地幸无苦。   郭联元者,闽中一时杰出者也。访先生于道山,二君以手相格,楼柱皆战,震震作声欲倾。郭曰:“止矣。足下运飞如仙人,吾不能得其罅隙而入,更持到炊许者,吾当败。”于是相约为兄弟。   贯市李某,以事客闽中,亦寓道山山楼,能运单剑,云合鸟逝,先生亟赏其技。李不审先生之能,乃侈言曰:“余走遍天下,匪特剑术,即拳勇亦无出吾右。”先生徐起言曰:“客负绝技如此,能否与秀才一试?”客曰:“此宁弗可者。”则去其外衣,短衣附体,胸前密钮三十许,起喉际至于脐下,此朔方勇士衣也。先生乃常服,一合,而李某已中先生水手,腾掷丈余,匍匐不即起,则疾走入室,余以为取剑也,目先生趣备之,先生笑而不答。寻见李某已负袱带剑,疾走下山而去。   时山下多居博徒,徒中少年闻先生能,则咸欲求试。夏中先生单衣草履,立三清殿廊,与余语,余徘徊殿下,与先生论绵亭山景物,忽恶少五六人,直扑先生背。先生陡运气,而五人已仆于殿上,其一则倒跌而下,首几触铁镬死。余大震,不审所自来。先生遂笑遣此六少年者去。   先生高足遍闽中,而最知名者为王陵。陵以拳抵柱,柱皆动,有所谓大身化小身法,中人无不败。陵以此法与拳师试,皆莫当。一日,春燕酒酣,竟求与先生较艺。先生陷其樊中,在法当仰跌,先生忽骈三指,置王陵胸,陵肝隔间如沃沸汤,声息皆渺,如死人。先生曰:“孺子初不自量。”即出小丸药合水饮之,立苏。   从子竹铭秀才策,极契余,颇能诗,身法灵捷如猿猱。茶山交春,先生必聚亲族于别馆。先生恒教子弟舞青铜简及铁盾。最精其技者即竹铭。族老忽言秀才艺几突过其季父,怂恿先生与竹铭试。竹铭往来如飞,观者大哗,以为先生负重名,乃不能胜孺子。先生愠,竟以手按竹铭肩井,竹铭挺立如木偶,解衣试,肩井之骨已下陷。先生大悲,以药治之,三月而愈。自是先生永不与人试技矣。   茶山多落花生,居人恒以此为产,而牛来食之。先生出户驱牛,牛弗行,鞭之亦弗动。先生忽以拳抵牛,牛大奔至岭上死,问之则伯氏之牛也。剖牛腹,肝长可二尺许,或肝脏为拳所中死耳。先生名以死年后乃亦噪。   先生平居雅重余,恒自谓欲从军塞外,顾以不得人而事,终隐于茶山而卒。卒时年五十四。先生所赠余长剑,曾镌名藏之家。   郭联元   郭联元,高七尺,黄发,腹大如五石匏,行必执巨扇,夜中见之,恒以为厉鬼。本业圬,能画,画笔悍厉突怒,类瘿瓢。然矛剑力盾之技,匪所不精。腹既硕,时时落其裈,则制长裈至乳际,以铁环束之。   同时有苏某,山左人,耳郭名,以书求试。时苏之武技震一时,书至,家人大恐,力谏郭莫与较,郭不可。自踞广榻,召苏入面对苏哂曰:“足下远来,吾固不敢以主先客,客有能者,吾请恣此腹皮,受客之拳,客能自出其拳者,吾服客矣。”苏亦大笑其妄。于是郭褫其腹上之裈,及于脐下,鼓腹纳苏拳。苏趋少远,作势挺拳趣其腹眼,作气拳之。拳入,郭腹忽缩,苏拳深陷郭腹不得出,则腕奇痛,郭亦畜气不言,少须腹张,若力推苏拳而出,而苏已仰退尺有咫,始服郭能。   顾郭无行。时浙西胡某,以资倾天下,好掠取艳孀,每出,郭往往以械取孀者。寻病归,腹奇痛,令其徒缚石于杆,敲其腹,痛乃少已,见者咸奇骇,郭亦以是死。   破钵   破钵者,与余同里,忘其姓,父老恒称之曰破钵。余家横山,西转即竭忠坊,戚南塘纪功坊也。破钵一日近坊下,道狭,左右夹池沼,有少年怒马趣坊下,马首抵破钵胸臆,破钵以手举马足,马人立,少年善骑幸不坠,然蹄铁则力蹴破钵之胸,破钵若无事者。少年卑词哀之,始释去。   又明日以柬至,言将延南中壮士,置酒高会于南涧,请破钵较艺。破钵行江湖久,知江湖多异人,流寓闽中,计众集,必非已艺所任,则就南禅寺僧商所可。僧年三十许,颇温文有诗名,亦未闻其能武者,不审钵何由知之,力陈请于僧求助。僧曰:“道人入山久,不与人间事,宁能为尔较力于人?必不得已者,寺门所限,高二尺许,道人卧其上,钵能以拳中吾胸者,吾力助汝。”僧起,钵随岀山门,如僧言,累击不中,钵益神僧之所为,长跽力请。僧许诺曰:“道人明日裹首为恒人,钵先与会,席半,道人至,易汝归,胜负均道人事,无与汝矣。”   至期,钵至南涧,则长筵十数,首座为老媪,白发被颡,神至坚定,酒数行,僧人言家人病急,趣归。座人大哗,僧曰:“师家得剧患,吾留此献技,乃不可耶?”闽人制长登,恒斫巨杉可丈许,自颠及末,安八足,可列坐二十人,僧举凳至广场,力蹴其上奏技,八足均深陷入土尽没。媪曰:“此猘儿,未易当也。”释令去。   林植斋   林植斋培基,闽之尚干村人也。以武科第三人及第。挟其稚妾至山东,宿逆旅中。林他出,有同舍窭人,屡搴帷视其稚妾,妾怒诉之林。林径登寓楼,寻窭人。窭人蠢蠢无所陈辩。林拳殴之无数,窭人一声无响。林既下,手足如病风痹,不能动。逆旅主人曰:“楼上人老拳师也,哀之尚可得生。”植斋颇以人示意。窭人曰:“必其姬氏哀我。”妾不得已道歉衷,窭人下为抚摩旋愈,且戒之曰:“勿饮酒,勿近妇人,疾当已,不尔亦殆。当时不敢以一指加君,尚委顿至是、然国家尚武,固以弓马之力为武耶?则老夫所不能深解矣。”此周松孙比部为余云。   洪崖二郎    洪崖二郎者,七十许老人也。余二十一岁馆于郭姓,郭住王府基,即逆藩耿精忠旧第,烬于兵火,独门前二石狮存。二郎居狮旁小屋中,行步踽旅,如病足,不知其脚筋断也。   一日府前演剧,二郎率其子妇及稚孙临观。观者如堵墙,二郎以手分劈,观者触其手皆奇痛,直劈百余人为小衕,近台下坐。   余乃大异,始究二郎生平,盖巨盗也。能平地超逾屋顶,飞行无声响,高垣邃宇匪不入,得赃恒以施贫者,积十五年吏无敢问,仅乃得之。   官问胡以自名洪崖二郎,对曰:“‘左挹浮邱袖,右拍洪崖肩’二诗,官乃未尝诵耶?”官赫然,不忍置之死,则曰:“汝能改过者,吾不汝加诛。”二郎曰:“野性难驯,官不当责我改过,但绝跟后之筋,则吾不更能飞矣。”官如其言,二郎自是安居,不复更出。   周伯   余少时耳周伯名,以武技神于一州,中丞林勿村先生,曾从而师之。尝与乳下儿同寝,妻起旋,儿啼,周以手微抚儿令寝,儿无声,视之死矣,妻大詈恨,自是名益噪动。   友人某恒造之问艺,伯时时语之以势,及狙击跳跃之能。然友人归语其妻,恒弗善。友人遂白周伯,言吾妻不善先生技,周伯大骇,乃请面夫人。夫人方治具款周伯,但传语请先生试艺于庭,吾居厨次,自别善否。周伯笑,略为试之。夫人传语曰:“未尽所长,请更试之。”周伯始骇,果悉其所长于庭中,屋柱为之震震作声。夫人曰:’可矣,但未足为吾夫师也。”周伯微愠,坚请面夫人。夫人出,则轻盈瘦弱,一良家姝也。礼竟,周伯请较艺,夫人不可,固请,乃曰:“略具形势,勿交以手。”周伯详诺,猱进,瞥然不见夫人,乃觉脑后奇痛,发际之骨已微陷,眩且仆。夫人笑曰:“名闻一州者,艺乃如是。”岀刀圭药令服。   周伯自是见妇人,辄中慑不敢逞。   陈孝廉   陈孝廉名贻驹,闽之台屿人,精博无伦,自云少读书僧寺,日习拳技,夜亲丹铅,于是十二年,能骈五指陷入坚物。   尝与旗丁斗鹑于三友斋,鹑嗜食,恣斗时,撒以粟,即罢斗。陈鹑斗且负,孝廉出不意竟投粟,旗丁言已鹑胜,将索采,势胜且用武。孝廉曰:“勿尔。”时有木案在壁间,厚可盈寸,孝廉骈五指洞之曰:“欲吾采者视此案。”旗丁始惧。   孝廉应礼部试,前四十年无公车船,陆行赴顺天。一日趁舟过江,舟人盗也,谋残之江中,同舟者知状咸震。孝廉笑曰:“是当愚之以术。”遂立其同行老人为师,嘱曰:“凡余所试技,尔但顿足丑詈。”夜燃巨烛舟中,孝廉初试剑,后乃试其拳技,桅筑筑动摇。老人詈不已,谓耽酒废学,脱遇敌当败。孝廉伪为恐状,则张五指掐墙木,木应指掐入数分,舟盗大惧,而老人仍詈孝廉不已。孝廉跪谢始起。于是舟盗相戒曰:“彼人技如此,而老人仍肆詈,然则触老人者,洞胸矣。”   叶三伯爷   叶三伯爷者,余师叶恂予夫子季父也。能以指按檐际,凌虚巡檐而行。余曰:“此技逾许定国矣。”一日卧楼栏,栏折,三伯爷坠地,仆媪大哗,然三伯爷已平立地上,语仆媪曰:“汝勿嚣噪,以惊尔主。”   三伯爷善余,尝语少时被酒,与髹肆中恶少年哄,少年结其党徒三十余人斗我,我醉中一一踣之。有健者以足蹴吾腹,吾不及手抵,即以吾腹抵其足,健者已仰跌寻丈以外。已而屠者二十余人,则髹肆友,争奔余,余力抵栅门,尽二十人之力,乃不能入。已而吾援亦至,事得解,今兹悔之。   叶大令平恭者,三伯爷从子也,尝告余三伯爷轶事。有僧飞锡于铁佛殿,殿中旧多圬者所居,圬中少年可三十余人。僧忽谓之曰:“衲今以面向佛,以背向汝,汝辈以巨縆缚吾腰,悉三十人之力,引吾腰縆,能仰跌者,衲将尽货其瓶钵,设斋款居士。”众圬大駭,如僧言试之,僧果不为动。有一圬知三伯爷精武技,则驰语三伯爷。三伯爷曰:“明日汝更试之。”如言,而三伯爷以手按僧背,僧躯为缩,縆引动僧至尺许。僧愕顾三伯爷曰:“居士亦健者,然吾辈不宜试,苟试必有一死,无益也。”   鹿鹿   鹿鹿者,稗贩人。余居琼河时,恒见之刘韵水明经家。鹿鹿取虾蟆仰其腹,以目视日影,用小竹点虾蟆腹,立死。邻狗猛若巨狮,好噬人,鹿鹿恶之,忽投狗少肉,狗尽之,更以肉置诸掌上,饵狗近掌舐肉,鹿鹿以指点狗穴,狗狂嗥力奔十余步死。此二事均余所亲见者。辄戒子弟,不可与是人近。琼河本居水部门外,水木明瑟,万绿上下,清池平畴,河水澌澌,抱绘春园而流,立桥上恒见园中楼阁,出荔枝树杪,余晨起必沿琼河行数周而归。一日,晨曦甫动,忽见鹿鹿荷担过桥,桥外有渔舟,鹿鹿以担受鱼,争值与渔者角,渔者亦健者有力,殴鹿鹿。余立桥上大骇,策渔者必无幸。果见鹿鹿以指点渔者臂腕相接处,渔者忽立而笑不已,亦不能竞,鹿鹿竟负担而归。寻闻此渔者病数日死矣。   瘿叟   闽之商贾辐辏处,地曰杭街,复分街为上下,有小巷通之。巷出汤泉绝峡,复为百货捆载出入之途,用勇健两少年,任二百余斤,以巨竹贯而肩之。行人均避道莫敢与忤,偶抵触之,即出恶声,稍纷竞者,后人已汹汹至,均其同党,必得奇辱始已。   余道出杭街,必趋避之。忆余三十岁时,春尽雨霁,泥泞四溅,余往朝老姊,行经是间。有瘿叟龙钟处余后,余避道让叟,叟亦礼颔余。余适与一客立语,而巷末忽纷扰,其声甚厉。余趋视,则此瘿叟者,为此少年以肩货之巨竹抵其胸,叟幸未仰,詈此少年。少年不让,直取其竹棒趋瘿叟,叟挺立不为动,以手握其竹,碎之。观者大哗,争谓少年宜止矣。竹身大如茗瓯,叟一手握之立碎,此内家拳术也。少年弗悟,仍前扑。叟无言,以指按其胸,少年张目吐沫,汗出如濯。路人争哀瘿叟,逭此少年命。叟怒少霁,命以水至,出丹药投水中,令饮曰:“吾瘿而病,汝健旺如天神,竟以巨竹棒我;非我,颅且立碎!勿论死人当论抵,然若家独无父母耶?奈何无状蔑长者!”少年饮后置货于道,别归取他竹。叟叹曰:“嗟夫!此可半年生耳。”   横山二老   道咸间,洋枪之制未工,故老犹溺于拳通一道。少年勇健,迨老乃驯若木鸡。余十余岁时,家横山,邻有纫工王叟,爪甲之长几五寸,日纫不辍,遇不逊事,辄容忍弗较。余为不平曰:“叟太荏弱,在礼叟年长当加敬,胡为见蔑?若我者,久已推而覆之矣。”叟微哂曰:“吾安忍如是。”余闻叟言忍,似能而不为之词,颇以为异。一日叟家方屑米,置石臼庭中,盛雨及之,米屑不能尽起,叟惜谷,竟移其石臼堂上,雍容如恒状,余始惊服。顾邻儿有小三者,狡猾无伦,闻叟多力,则欲撩之怒而折其指甲。一日乘月明,以炭画剪刀于叟门外。叟开门泼其盥器,月光中见剪刀,则疾以爪取之,不能起,二指甲立断。叟知为人愚,则亦自笑。久乃闻小三所为,亦不之较。   菜佣王趡者,年亦七十许,长日寡言笑,伛而长髯。余家贫,辄就趡买蔬菜充午膳,而趡称余愿。余久闻趡能武,则稍稍请示武技,趡不可曰:“童子安用此?技弗良者挫于人:技良,又足以死人,人死,其祸一也。童子又安用此。”余诺而退。越日,忽见趡行于道,有负巨杉者蹑趡后,以杉木抵趡,趡却立,则又抵之。趡曰:“汝将何为?”杉人曰:“我生平咸如是,汝如何者?”趡初不较,行数武忽大怒曰:“奴子敢尔!”杉人立下其杉扑趡,趡骤起一足,蹴杉人于寻尽之外。杉人忽跪谢曰:“十年步先生后,今日乃得此法,此少林的髓也。”拜已,负杉而去。趡惘然如有失。   大腹盗   大腹盗瘦小如恒人,不审胡以大腹得名。大腹行窃,悉挥霍无复孑遣,则埋其余脏于九仙山紫清宫阶级下。官获大腹觅脏,往往就紫清宫下得之,大腹意不更累余人也。   好狭邪游者,恒与之友善。一日饮友人家,友戏之曰:“吾四人博于门次,汝能盗吾室中物出者,则汝为神技。”大腹诺。久久徘徊局次,俄而不见,忽闻叩扉声,则大腹携其屋中之天平自外入,然座人竟不审大腹之何自出,则大惊怖以为奇事。   何观察某丰于财,在闽中玉杯金碗富丽极一时。大腹夜入其家,悉其陈设而去。观察未寝,执阿芙蓉吸器,伪睡听其所拣,时大腹背上刀光如雪也。   余闻大腹名,乃未之见。时族子读书于九仙观,余过之观红叶,忽见山下小儿群奔,则乡丁舁大腹至,发赃物。大腹尪瘦,血液淋离被裈,背负之出,呻吟不可仰。余此时始见大腹,意其必死。越三日,闻大腹越狱遁矣。   蔡宗贵   蔡宗贵,年七十余,能制家具,家一子一女,女病瘵,老人恒负之于背。余每自家过其肆,常见此瘵女。   已而市上火,老人二手握两巨筐,以带束此瘵女于背,出人群中,人皆辟易。常以漆髹巨橱,陈于肆外,雨至,老人以右手入橱腹捧之以入,然橱重近百斤矣。   余同舍曾生于辉,醉与蔡子哄且斗,老人长揖惶恐,唯患其争。余颇为曾生危,然老人终不怒。明日余特造蔡肆,问叟胡以不怒醉生,叟曰:“老人视人之体干,如琉璃无可触手处,触且立碎,吾乌敢以人命为试?昨日之惶恐,恐吾气动,宁惧醉生。”余言爽然,服叟有养。   余客台湾三年归,闻老人已死,死嚼其十指都尽,滋以为怪。邻人言叟之死人均以指,死时为群鬼所踣。无稽之谈,余初不信,然余戚某不能拳勇,死时亦咀断其指,是必中怪疾,非鬼也。   吴长生   吴长生者,高六尺许,二膊如巨瓮,多力尚武。其舅为林良品先生,余契友衡甫尊人也。先生伟貌如精于武技。长生作横乡里,惟惮先生,先生至,长生立已。   同里黄规泉,壬午武孝廉,力能举四百斤,藐长生不之顾,恒呼曰孺子。长生与相见,即斗力。二士始以腕格,继以拳殴,怒拿取势,观者如堵墙。忽哗言先生至,二士若弗闻,仍角力。先生以手格二士,二士皆靡。   先生丰颐广颡,顾身轻如叶。一夕醉中自露台下跌,庭墀中列巨瓮无数,均储豉,先生幸坠其中枢,得无损。年六十余卒。   苏士德   苏士德,凤阳人,流寓入闽。瘦小如猕猴,二十人不能近也。   嗜阿芙蓉,恒与友人分东西榻而吸,苏忽移身,瞥然飞过对榻,灯火不闪,卧西榻者,亦不觉其所从来,其趫捷直类飞鸟。置灯去榻可四尺余,苏伸其三指,作品字形,对灯作遥扑形,火触其指风立灭。   勇名噪动一时。林良品先生问名将与之试,衡甫力谏止之。士德亦严惮先生,无敢即先生乡里作横。   顾无行,匪恶不为,乡人集而掊之。有林姓称为伏虎者,携众与角苏士德。苏方蹲榻上,面内而饮酒,伏虎直掐其私,囊破而睾丸见,血液淋离,苏犹腾奋越案而逃,奔其干阿奶吴媪家。媪为之治,凡三月而苏士德愈,凶锋亦敛。   伏虎   伏虎,无赖子也。行必以刃自随,年三十三,凡三入狱三出狱矣。父母不能禁。自掊苏士德后,日以勇自矜。   闽之竭忠坊,水木明瑟,有亭鬻茶饷过客,余恒至其地,临窗面池啜茗。一日亭午,余自城中出坊下,忽有人突过余前,即有白刃从余肩上过,余敛避之,知此刃不为余发,视前逃者已踬,刃垂及,幸健起奔绝迅,虎刃乃不能及。虎愕然见余,躬自陈谢,余笑遣之。   越三月复见之苍霞洲上,则虎已为群人追踣,夺其刃而蹴之。虎至死不出温语,群人释之,取其刃行。虎忽窃起掇巨石,蹑其人后,余见之大惊,以此殿后者,法当碎其颅。乃石未下而其人已觉,疾走避之,石中卖馄饨之鼎,鼎裂汤溅行人,触者皆泡,余立稍远,幸不之及。顾虎一击不中,已逃。逾日,闻虎以事复下狱矣。   洞箫徐五   徐五,南安人,精武技,能吹铁洞箫,声彻云表。隐于货郎,担上恒悬洞箫,遇山水佳处,则弛担而吹之。同时有李泽者,亦善洞箫,客游山左归,而妻子尽以疫死,李生大悲,扃其户,取竹洞箫吹之,竟日竟夜。洞箫声本凄惋,益以李生之悲,闻者为之雪涕,然无敢叩其扉而止之。时徐五过门外,闻箫声,即谓其邻:“吹者何人?审其声似悲其骨肉,然心已碎且死;即入而夺其箫,则亦死。”邻人曰:“奈何?”徐曰:“吾自以铁洞箫救之。”于是举洞箫而吹,作愉婉和悦声,以杀其悲。可一炊许,室中洞箫无声,众排闼入,则李生坠箫如晕。徐五切脉曰:“无伤,当劈其洞箫,煎而饮之以液。”洞箫既劈,竹中缕缕皆血痕矣,既饮而李生遂苏。   余按:宋杨元诚<山居新话>中载黄子久与客游孤山,闻湖中笛声。子久曰:“此铁笛声也。”少顷,子久亦以铁笛自吹下山,游湖者吹笛上山,略不相顾,笛声不辍,交臂而去。与此事略同,惟游湖者之悲不如李生,而子久之笛,亦未如徐五之能起死也。   铁人   吾闽兴化之仙游县,某村有富孀,仅一子阿地,少病创断腕,余右手仅能握匕箸。族人争鱼肉之,孀不堪其扰,誓曰:“吾愿罄吾产,令吾子习武以御强暴,非是未亡人弗能堪也。”子长果如母言,出走江右某寺中,谒住持,住持老而精少林剑术,则涕泣膜拜,述母言。僧初拒而终悯之,埋石笋于后圃,上锐下丰,入土径尺,严筑之令牢固,每日命地以手撮之起,始滑不可撷,乃日夕掇之,可三稔。一旦石陡起,越过头上,飞掷数尺之外。僧微哂,于是始教以武技,经年遣归,母亦不之奇也。族人豪健者,闻地新得少林拳技,谋厄险而试之,遇之小衕中,族人进手,将拉地胁,地忽腾起,越过族人后,以手撮族人颅,颅立碎。举族讼之,官廉稔其情,决杖而流之。数年始归,仙游咸称地曰铁人。   侏儒   刘永年者,铅山人,设果肆于建宁城中。时凤阳人多行乞于是间,颇强恣,类剧盗。一日就刘乞胡桃,刘报以一桃,则以指夹碎,食已复请。刘笑出胡桃数十,以腕碾之,则皆碎,丐笑而去。明日别丐举神祠铁香炉可二百斤,涤净,就刘肆乞茗饮。刘以一手挈取入内,掬水满中授丐,丐凛然自去。于是刘之勇名,大噪于建宁间。一日神祠演剧,刘挺立台前,忽有侏儒,以首置刘腹,仰观台上,刘少退,则更进而抵之。刘怒,以指弹侏儒首,侏儒反视,亦以指按刘胁,刘竦然知无幸,竟归。不竟月病卒,此南中所谓绝脉,北人所谓点穴也。   徐安卿   徐安卿者,少入兵籍,年四十始变业为疡医,游行于泉漳间,一夜值雨,经洪塘,洪塘有故家翁氏园林,动见妖异。徐至,无下榻处,家人纳之林亭中。时暑雨初霁,微月出云,园中景物凄黯。侍者出饭及酒并肉一盂,徐即石案上饮啖。然阴风动于林末,毛发为竖。少须月乃大明,见荔枝树阴有物徐动,已而见黑影,徐起立至石桥之次,近视则一骷髅,骨干全具,作人行,戴毡帽,下其檐,二目深绿,自帽檐射光而出。见徐则飞行前扑,徐声色弗动,出二手挽枯骨之腕,力拗而折之,掷之桥下,乃呜呜作声,徐推桥栏之石压之,始无动。归卧于石案,迟明,家人群入,见徐尚寝,则争叩夜来何见,徐大怒,詈语状,主人出而陈谢,瘗骨张宴款徐。主人有犹子,少年精拳勇,心嫉徐能,坚留徐,主其家。一日对案而饮,徐方举杯,翁氏子以手直揕徐胸,徐骈三指截其腕,腕如断。遂盛礼徐,留师其技。   浮水僧   僧山东人,不知其何时入闽。闽里社演剧,人集道亘,僧不得过,绕而向小湫。僧蹑足履水如平地。乡人有李诺者,目送之,则大骇,揭水而追,至一破寺前,僧四顾骇问何来,李膜拜于地,称曰:“弟子嗜拳技,久不得良师,适见师履水如履地,度非少林寺派,不复有此。”僧叹曰:“吾言技耶?且即荒庵,告居士以衲之身世。”因肃客人,瓶花茗碗,位置精洁。僧曰:“吾兄力能御马,飞行绝迹,衲其稚弟耳,艺皆受之吾兄。实不见讳,吾兄剧盗耳。一日凭山觇行客,见平原有少年驱马三十匹,衲将下要之。兄曰:‘此少年独行无侣,乃能驱马三十匹,非常人也。非汝所制。’兄瞥然如鹗,飞坠少年马前,尘士飞处,衲见红光一片,吾兄身中裂矣。遂暝然若死,不敢下。少年去,始瘗尸于山次,削发去游。今居士就吾叩所学,即艺侪吾兄,又胡为者?矧乃不可即及。”诺废然谢僧归,迟日更叩其扃,则虚无人矣。   黄长铭   黄长铭,闽之巨盗也,运剑如飞,一夕入茶商家,胠箧而去。见壁上自鸣钟不能遽舍,则亦挟之登屋。至檐际,钟鸣,声宏远动主人,谓钟声胡在檐际,知有异,则取长铍追盗。盗甫及檐,铍已近长铭跟,长铭即以钟抵其铍,铍应手落。长铭按剑立檐端与主人语,主人抗声呼,咄嗟已失长铭所在。长铭喜博,而好周人之急,不逞之士,多归之。顾信阴阳吉凶之理,一夕将出磨剑,剑锋创其指见血,长铭以为不利,则舍剑易长简。夜入一武孝廉家,孝廉兄弟三人,均以武力得名。长铭既涎其资,亦以其武能故欲试之。三孝廉中季氏最勇,方长铭入时,季已觉,赤足起搏长铭,腾起一足,适蹴长铭腰膂。长铭坐于阈外,季即以两腕按长铭肩,长铭肩不能起,反简以击季氏之股,累简而季弗动。已而援集,缚长铭。长铭笑曰:“余生平仗剑抵富家无数,熟敢与余忤?今至此,宁非天乎?”官核长铭罪状,牍几盈尺,以木笼立长铭于市。长铭谓人曰:“更一夕者,吾侣至,吾脱扃矣。”官闻之,遂杖毙长铭。   郑七   郑七者,陕西人,以罪长流闽中,然雅善捕盗,官中即籍为吏,郑亦改行为善,娶妇生子矣。一日野适,见一美少年,曳轻绡之衣,执纨扇,状若贵公子。时野次有亭,妪张幔卖茶,郑七竟与少年同坐。少年啜茗,命妪取盥器涤手,然其指甲中时落黄土之屑,郑始大疑。时城中被巨盗,官不得盗,且严符勒郑七,郑惧,故野行袭盗迹,今亭上遇少年,异其迹,则尾逐之行。少年之行,飘瞥如风,已觉有人尾其后,则回顾曰:“足下珍重,更前且无幸!吾知汝食于县官,故以得我为利,然吾不易得也,幸归,夜中固有所报。”郑竦然返,夜严扃其户,与妻卧语少年事,忽闻有人跽床前谢曰:“谢先生惠爱赦我,然我不忘德。”郑大呼而起,以火四索,户扃如故,不知盗之所从入。然郑慧黠无伦,趣其妻起,以物承其榻,令稍高,复吹灯卧。未移时,而床沿有异声,似匕首插入,床柱震震然。郑复大号,奋起烛之,果一匕首铦利如霜,陷入床沿可径寸。妻大悚曰:“汝胡知盗之行刺,而故高其床寝?”郑曰:“易辨耳。前此之长跽,非谢也;盖跽按吾榻之尺寸,而剚刃焉,冀勿误中,今吾榻高,盗但中其沿,然且更来,更来者必有物以慑我。”五更向尽,果有物置于几上曰:“善视之。”迟明见几上白金百两,白刃一。郑谓妻曰:“汝何取?”妻曰:“取金。”郑曰:“殆矣!得金而舍刃,谓心知有金,不怖刃也,为仇且更剧。今当舍金藏刃,敬以名纸置瓦上报礼,或无事。”明旦金果失,亦以名纸报郑,上书神驹李天馥也。   象   象,清漳人,逸其姓,余但知其人名象也。尪瘦如枯腊,出言恒作哭声,即其眉宇观之,亦似蒙重丧,然武技绝精。。道咸间,赭寇之氛方炽,闽之下游,群盗出没无恒,而估客莅闽者,多挟象自随。有吴自牧者亦勇士,运铁鞭,当者多辟易。昭安富翁李某出时,必挟此二士。一日旅行过绵亭山,遇盗二十人,吴出与斗大败。盗争集象舆前,时李翁已缚道周,大声呼象,出舆中金自赎。象作哭声语盗曰:“我象也。”盗大笑曰:“即狮何为?矧为垂死之象!”象始怒曰:“诸君果不知我为象耶?”然终挟哭声,盗益笑。象乘盗不意,出,力掷二盗于山下死,更擒一盗,横扫群盗,盗皆仆,则群逃。吴铁鞭亦乘象之胜,死二盗,李翁卒得全。于是象名乃大暴于漳泉间。   舵工   杨孝廉伯畲,馆于沙县,趁船行。船夜止水步中,船中少年登岸游涉,三更向尽,则噪动而归,似有所胜。孝廉起问状,则曰:“是间有武技师,设馆授徒,徒四十人,执业于技师。余进与技师角艺,技师为仆,四十人骈立无敢近我,我故自矜其胜耳。”有老舵工方偃卧,斥此少年曰:“汝辈良多事,天下侔食之人夥,且得食难,汝何为窘之?一身见辱,胡以师此四十人者?不其馁乎!”少年愠。明日欲以勇矜此老舵工,中道风起,少年鼓桨引帆,以一身兼数人之能,意颇矜炫。老舵工曰:“汝辈雏耳,是胡名为能!”少年怒,是夜舟停,乃求与老舵工试所能。老舵工曰:“叟老病癃废,少年必不吾已,但请与少年较势不较力,吾躯干不足当尊拳也。”少年益肆,直扑老人,但见老人微俯,若摩少年之足,少年已却立无动。明日舟行,少年足颤,再立再仆。老舵工惊曰:“胡至是?”已而语曰:“是尔,叟夜来不应触足下足,今当为汝已之。”复以手轻摩其跟,少年立愈。老舵工曰:“老夫此指不敢触人,二十五年矣,夜来禅病复发,今当礼佛自忏。”孝廉求其术之所以然,终不答。   欧三   猎者欧三,居深山中,善剑而能枪,隔墙令人抛鸡子,欧以枪弹之,鸡子立碎,猛兽鸷鸟,遇之无免。惟不击孕兽,及将雏之鸟。生平殪虎三,煮其骨为膏,合以善药,服之已风痹。同业者害欧之能,约群盗于夜中劫欧三。辈中有善欧三者,预语之。下弦月尽,山中深黑,欧三以石灰洒山上,令曲为山径状,诱盗循径而行。欧据形势发枪,夜中星光耿然,盗见石灰所洒,果以为石路也,方窥足其上,欧三枪发中盗胫,凡五枪中五盗,皆在胫上,子小如豆,不足死人,余盗大惊,皆扶携以去。明日欧以剑劈大树书曰:“余居山殪虎,于诸君何害?乃必欲死我,死我者纵虎乎?但问若心已足诛,顾吾读书识道理,身非刑官,不能处盗以死,特示尔薄惩,俾自悔过。汝辈试验尔胫,弹所入处,不几同穴耶?量之能越分寸否?此足知吾枪术矣。幸告渠魁,可勿来。”欧三原书颇鄙率,余即其所语译之,不尔,人谓余所记者为伪矣。   石六郎   广州石翁产六子,皆英英壮人也。翁家富而患盗,则欲六子者皆武以备盗。延聘四方精于拳勇者,主其家,分授六子艺。一日有病叟造门,喘且急,言将以所学授公子。翁见状愕然,以礼延集厅事,问师所以教余六子者,何操而来?叟趣命斫荆棘为地衣,命此六人者赤足践过之。以次渐过,至第六郎,六郎不可,曰:“吾躯干父母所授,胡必求艺以自残?”叟笑曰:“可矣。六郎不残其身,宁残人哉?吾学可授矣。”居石翁家八月,六郎乃尽有其师所授。一日与师试艺,力逼师于壁衣间,师陡起一脚,六郎立毙。师匆匆卷单行,至村桥,遇石翁于桥上。翁曰:“先生胡挈囊以行?”叟曰:“六郎与老夫较力,老夫毙之矣。”翁曰:“吾尚有五子,师更择其一而授之,六郞吾无惜矣。”将叟复归。见六郎微息,则出刀圭药纳其口,六郎顿苏。于是更六月留。叟曰:“吾学罄矣。六郎温润有养,必足以卫主翁之产,外侮不足虑。”叟去近村三十里复授徒,可三十人。然侵晨起,必有纳枣糕于案上,如是经月始侦其人曰王新者,村人称之曰酸糕新。叟问何求,新曰:“夜来窃观先生授艺,经月矣。顾不获自进,意纳糕为脩脯,乞录于先生者弟子门籍。”叟笑曰:“可。”新乃轻趫便利,不六月,艺出此三十人者上,履险骑危,如猿猱。遂谢叟去为群盗,剽掠于近郊间,郡人咸以为苦。寻侦得新为叟之高弟也,则并叟而讼之于理。叟既见录,知年老不足以制新,则行三十里造六郎家,延六郎捕盗自赎。六郎逊谢,叟曰:“汝勿悸,新所能者老夫知之,新每登屋,必倒其刀锋,下向,追者踵上,则新刀必疾下,中追者肩井,立死。老夫今授汝趣登疾退之法,见新超而登瓦,汝则伪作声势欲从之登者,新备汝必疾以刀下,汝已狙伏,新不中,且更上,汝则鼓勇以刀锋上翘,中其股,新坠矣。”六郎习刀法可十日,遂同叟捕新,果遇之村店,六郎如叟言,新中创坠,卒捕得之,伏诛。   刘君瑕   及门香山刘楚渔孝廉,言其祖君瑕,武技冠一时。   刘家前山与翠微为邻毗,翠微有蔡铁牛者,力能拔牛角,而独畏君瑕。君瑕运铁矛可五十四斤,尝旅行遇贼,贼大至,知不能胜,遁入断巷,短墙亘之,君瑕力以矛抉墙,墙倾遂逸。年七十余,神威凛然,人无敢犯。   岭南之俗,当春恒作戏狮之舞,壮士十数,随狮行奏技,刀槊匪所不具。惟狮须白者,则人谓是中固有壮士,特老不足较,其余则红也、绿也,人鲜当意,惟作斑白色,则人人咸侧目矣,谓斑白之色,盖老师轻藐少年,意必力胜其人始已。时前山人恃有君瑕,则斑白其狮髯,行至翠微,蔡铁牛出,取狮首以去,悍不还。前山子弟知不能胜铁牛,则以腰舆迎致君瑕。君瑕扶睡登舆,一人负矛随舆行。至蔡氏祠下,君瑕下舆,执矛舞,忽以矛插石罅中径尺,掀髯言曰:“请铁牛为拔是矛。”铁牛怖不敢出,以人赍狮首,还前山人。   李梅   李梅,岭南人,其名纸则自题曰李某,勇力武技冠一时。其徒刘汶,称曰先锋,佩二剑长四尺许,运转如飞雪,数十人莫近,作横于香山,番禺诸县,劫掠无虚日。估船聚石步,月明中,李梅驾小舟,投名纸,订时刻假金,随其人之丰啬索之,拒之,夜中辄亡其颅。有武弁李姓,勇健少年也。策诛梅非易,法当先翦其羽,乃怀小枪,侦刘汶。一夕遇汶于狭巷中,弁引手出顶上。引手出顶上者,此官中人捕盗,令盗蜷伏者也。汶素轻弁曰:“汝何敢也?”立负剑,剑长巷逼,不能即出,李枪已洞其胸,刘仆。李梅闻耗始震,然犹行剽于江山。前山刘姓族大,咸能武,地迩澳门,李梅每行劫,辄隐澳门。前山之刘,乃密布小舟海上,侦李出没。一夕厄之小渚间,李轻身履水而行,如蜻蜒。刘姓子弟咸能枪,多命中,李被三枪始殊。起其尸,英气勃勃,目作精光射人也。   盗侠   山东泰安张公,官泰安时有政声。一日京饷十万过境,为剧盗取其二。公问盗几人。曰一人。大疑,日召游徼楚榜,卒不得盗。   时天暮,有小吏突进告公曰:“捕盗赵某除籍几时矣?”公曰:“先一月耳。”吏曰:“以何病告?”曰:“风痹耳。”吏曰:“赵之移病在被盗之前一月,何也?但得赵,贼踪明矣,然赵剑客也,公宜善遇之。”公夜造赵,深匿不见。公微得其卧处,直前拜之床下。赵奋起曰:“公何闻而知我?顾贼踪余知之,但不忍以力胜。”屏人告公曰:“公先录吾妻子以去,吾始得以情哀其渠,必得贼。”公果夜收其妻子以去,明日赵自诣公,有叶九者,公戚,多力善射,见赵驼背,易之,自炫以力,欲从赵侦贼,不可,固请,赵曰:“苟至贼所,吾曰‘止’,君止也,勿咳勿哗,违之立毙。”   夜同行乱山中,路陡绝,及大树,赵曰:“止矣。”令升树勿动,赵忽举声号,闻隔山问曰:“哭者其赵叟乎?”曰:“然。”曰:“叟哭止!叟事吾固审之,叟饥乎?”曰:“饥”声已人至,手一灯,并挟酒肉,对饮树下,俯瞰之,风颤灯光,初不甚了,声似一少年也,问答语细不可闻,临去乃大声曰:“取之屈鹿店耳。”即下,叶问少年谁也,不答,久曰:“金具在,当以某日取之某村桥下。”曰:“适言屈鹿店者何?”。曰:“取盗尸。”既至告公亦数言,公不更诘,如期果得金桥下。   叶九者,伉侠少年也,必欲一觇屈鹿之异,变服为布贾,日晡至店,店人辞,然固无客,更请,店人曰:“适巨盗以人告我,曰今夜必勿宿一客。今请客处马圈中,以矢偎身,盗去乃出。”从之,抵暮有英伟少年笼灯至,以膏粱藉庭中都满,三更向尽,有八人曳长裘至,席地饮酒,半,座间人呼曰:“时至未?”隔座一绿衣少年曰:“至矣!”举座皆起,呼者直前,少年以指置其胸,立死,微喟曰:“此子愚乃自毙!”辈中有伟丈夫抗言曰:“死七弟者,君耳!”少年愠,丈夫曰:“君乃不知是为张公境耶?而遣之。”少年顿足曰:“良然,当倍恤之。”言已皆去,叶潜归告公,公取尸葬之。   逆旅老人   周辛仲广文长庚,尊人少谷先生宦山东高密县,所谓三闾大夫者也。先生行县,挟一吏、一仆,控三驴,驴鞍置板,能位置笔墨,吏抱牍前行。民之讼者,即驴前伸理。先生命讼者招其所被讼之人至,为定曲直,就鞍上了之,故有是称,以闾与驴声通也。   辛仲十九领乡荐,省先生于高密,不挈御仆,恒单车。逆旅中有人言盗杀人,行客因之相戒,辛仲亦悚然。时见同舍有老人,与少年同饭,少年眉宇英特,老人长眉而伛偻。辛仲进请同行,老人似可,然未之答,少年则慨然无拒。   迟明诣车同发。晓色初起,砂碛之上,有人影蠕蠕然联缀而行。舆夫语辛仲曰:“盗也!”辛仲驰告老人,老人夷然无动,而少年已起戒备。语未竟,尘土涨天,七骑同来,横刀马上作霜气。少年立下言曰:“七骑敌一步非勇,能下马进与我地斗者,始男子。”骑中一髯丈夫曰:“此奚不可。”遂下。少年出刀如柳叶,上下腾踔,髯丈夫已失其耳。六骑大呼,出刃剚少年,老人忽即车发矢,殪其一骑,一骑更上,复殪,乃皆奔逸。老人谓辛仲曰:“吾此去殊险,郎君与我同行,且相累,不如别从广队行,盗或以郎君文士而免之。”辛仲大骇不能答,老人竟挟少年驰去。   德州行客   海道未通前,中原行客,往往自德州入燕。   仁和丁生,以事入都,所挟颇丰,惟从二纲纪。道上二骑尾之,丁中慑,适道左有茅庵,则径叩其扉,尼也,拒客勿纳。丁曰:“暮景已逼,且雨,前路无逆旅,乞阿师便我,得大雄殿次,容一蒲团危坐达晓已足,愿上十金为香火资。”尼曰:“衲尚有大师,容告大师,取进止。”而大师诺。丁上其金,弗受。除左厢,以脱粟款客。食已忽传大师语曰:“来客似挟重装,夜中幸慎重,防有暴客。”丁已疑途次两骑客矣。即曰:“道中逢二骑士,容止颇异,师言得毋指是?”有顷又传大师语曰:“盗皆骑,客所见固未必确,防之良是。”   漏下烛灭,雨脚如绳,忽闻檐际有声曰:“幸未中。”又闻有声曰:“已中吾耳。”已而寂然。明日侵晨,侍者已起,趣客行,且曰:“夜来大师出殿墀,已发遣二盗矣。大师读内典十年,万缘已空,不欲死贼,故一剑但逾其发际,一中其耳,小创之。去此十五里有寺,中有驼背行者,汝将大师命,与之同行,逾山东界,即无盗矣。”丁生必求见大师,入方丈,丛花盛开,湘帘下垂花际,师三十许丽人也,不图其艺如此。   去城十五里,果得行者,告大师谕,行者即引蹇驴从行,行不挟兵,但悬一囊于驴背,满实小刀,自云发无不中,为大师高足,叩以大师踪迹,行者但笑不答。于是尽山东境,乃不遇一盗。   村店小儿   门人于去疾为余言:山东文登县,有邓叟者,年六十余,一日以蹇驴至海阳县,小饮于道旁洒家。隔座一小儿,年可十三四,尪羸如病,恹恹莫胜其躯。叟怜之,儿言不食竟日矣,叟推食与之,儿健啖,尽饼三斤,腹始果。   遂相将同行,可十余里,地僻无人,忽尘起于前,儿曰:“叟止!”徐起当尘来处,出怀中红线可五尺许,上着小钩,作玉色,儿运钩如舞空拳,然马上人已着钩,立坠其骑。儿出小剑断骑士首,如断韭薤,剖腹纳其首,以刀挖穴瘗其尸,启袱得黄金三百。叟大骇,几坠驴。儿曰:“此某令纲纪也。某坐赃防挂白简,以金啖巡抚,吾恶其贪黩而草菅人,除仆所以示警。今当与叟分此金,不义之财,尽吾辈取之,无害也。”邓逊谢不敢取。小儿囊金上马,拱揖风驰而逝。   康小八   京师之有康小八,人人知之矣。门人鲍孔谓余:小八足心生毛,能疾走如飞,日可三百里,杀人如麻,不可胜记,即记之,亦或不如北人之详。但闻其就决时,提级至刑官前,而小八之目忽翻转,颏下之血始喷溢出。监刑者大惊而痫,立归乡里,时时见小八首级狞状,遂服阿芙蓉死。即余年家子陈某也。   华山道士   华山石多于土,壁立千仞,路陡绝,而所谓阎王扁者,尤陡,树皆附石罅而生,独莲花峰下,有沃土可经亩,道士用以莳白菜,菜薄如纸,百叶合抱,所谓莲花白是也。客至,道士出菜于地窖,切而和之以面,加盐豉,客食之,甘芳无与伦比。   王竹溪先生游华山时,道士即以此款之。道士年七十余,须髯伟然,声震屋瓦。先生入道室,见壁上有古装刀一柄,长三尺五寸,柄上镌“遇吉”二字。问之道士,则周姓,名云客,遇吉六世族孙也。自言少从军雍凉间,以此刃歼贼已数十人,发之青莹照眼,信古物也。以道士之伟貌,御此刀,复在凉州风雪中歼贼,其状态直可入画。英雄老计,竟托丹经,滋可悲也。   王宇   王孝廉宇,字彪士,蓝田人。癸未会试,与余见于号舍中,英武抗爽,二肱毛如豕鬣,与之语,淹博非凡。   夜中月明,孝廉出酒自酌,并以酌余,余谢不能酒。孝廉饮酣,则自述少时读书僧寺,住僧骈四指能断石杵,就之求学不可,经年中曲尽弟子之礼,始见录。三年学拳技,外学剑学镖,能炷香墙上作一字形,暗中出镖射之,香应手灭。余在疑信间,遂出安息香一枝授王。王即炷之墙上,遥立可五十步,时月明幔彻,镖之可及,亦五十步,外此仍格于帷幔不得试。时闱中无镖,则代以铜笔帽,一掷即中,余以为偶然,凡五爇香,则五掷而中之。同号者皆起,哗称其能。   既出闱,余造莲花寺访之。言:“曾以事至平凉,将赴固原,道上遇少妇,跨小骊驹,一老苍头随其后,可三里,有三骑背弓而腰矢,作狎语过少妇侧,少妇弗动,苍头意似怒,少妇目之,乃复行。此三骑士,忽回马突过少妇前,曰:‘趣出金资,不尔且饮羽!’吾怒,出镖中一骑目,立坠。少妇笑曰:‘宁劳先生。’言已奋骊驹,竟前引一盗下马如引帨,顾盗已大呼臂折矣,余一骑奔赴林表。余慑,不敢问少妇,苍头曰:‘此陆府君四娘子,母病归省耳。’言已风驰而去。”余闻彪士言,则大疑,此苍头奚称府君?意亦巨盗耳。   已而报罢,彪士亦归。久乃不得其消息,今三十余年矣。   铁屐和尚   江右剑师赵孔修善余,余不恒见其运剑,然斫竹片于地,以手去地三尺许,作势引之,竹片立起附赵掌,殆所谓吸力耶?有童子痘瘢积于额颊,力能任百斤,奇童也。   赵言其师李先生精武技,顾和蔼未尝忤人。村中恶少十八人,号罗汉,以武力长乡曲,顾不乐李有能名,则张筵延李较艺。李至,命列榻十八于堂上,面所谓罗汉者曰:“余必令君辈同时列坐,果如罗汉坐者。”十八人者曰:“勿为空言!”于是杂扑李,咄嗟间,此十八人者,果皆为李拳所中,咸据榻坐,独一人侧耳。十八人咸服李,延之首席,然犹思所以胜李者。十八人中有三人同师一僧,因挟其侣谒僧,言李语侵阿师,将进此与阿师角较。僧怒以柬招李,随喜山门。李初不审僧之有隙也,径至。僧结束,着铁屐迎李。李大骇。食既,僧请试艺,疾起仰跳,以手攀栋上垂绠,悬双屐空际,意李近其下,则屐铁适陷李肩井,法立死。顾李捷疾,未及其下践,则已仰握其胫。胫碎,僧立死。   汤教师   汤教师忘其名,日日骈五指入铁屑中,起落百数,顾乃无血,久久指亦如铁,始握数小石立碎,又久,乃握拳石亦碎。时人称曰:“铁手汤十四”。   汤以艺游行吴浙间,莫出其右。一日过台州,有客造门求谒,则行脚僧也。入门礼曰:“衲闻居士精于内家之学,拟从居士请业。”汤以僧有礼,逊谢不遑。然僧意至坚定,立约必求试于城外荒庵中,汤诺之。然亦中慑此僧,送僧至门次,门外适有匹马横于其户,僧直超过匹马而去。汤颇诮其轻滑。明日试艺于庵中,迟僧久未至,亭午僧忽自墙外超而入,汤始怖。既交,僧往来如飞鹘,汤作势封闭,以待其来,久之僧忽从空际下其足,汤以手握之,胫碎,僧死。其事类铁屐和尚,余疑此僧与铁屐和尚殆同出一源者也。   穿山甲   义乌人恒尚勇,戚南塘用乌伤兵,即义乌人也。有杨固者,号穿山甲,能缩其肢干,坚如团铁,手足一纵,当者皆靡,甚有名于江湖间。   族兄官曹州荷泽令,固往省之,自河南走定陶。时天已向暮,见一妇人策蹇行颇缓。固负袱,然健步直出驴前,妇人据鞍作呻楚声,固不之顾。又行里许,忽遇七骑,均下拜此妇人,妇人偃蹇不为礼,固始大异。夜宿逆旅,而七骑者及妇人咸在,轰饮甚欢。   固闭户寝,夜中忽闻庭际有异声,起自窗际外窥,则见此妇人者,短剑单衣,与一髯丈夫格于庭中。丈夫握长刃皓如霜雪,而妇人短剑,兔起鹘落,丈夫之剑,乃不能损其毫发。已而七人皆出,跪庭墀求止斗,髯丈夫怫然收剑,引马出店而去。妇人詈曰:“我自适己事,汝何涉者?乃必止我!”固舌挢不下。   侵晨起道中,见数贾人皆中剑创,似受劫于暴客者。问盗状,则店中妇人合七骑也。固回忆妇人,则似髯丈夫者为其夫,谏止妇人勿劫行客,因而致斗。顾不能即此七骑而问,遂怏怏赴荷泽,告其兄。兄曰:“是间群盗如毛,吾乌知此雌雄者为谁?”观此则官曹州者,亦仅能作荷泽令语,始无事耳。   祖塔院石桃   虎跑之胜,同于理安寺。山路愈入愈幽,竹柏交光,小径纯绿,所谓紫李黄瓜者,虽不多见,然乌纱白袷,道衣固已凉也。院中有泉二区,范之以石,厥状如井,水色清深,东坡七律尚镌之壁间。西向则宋神僧济师塔在焉,坊表尚存。然师塔洼下,塔下有积水,草木阴秽,似久弗治。   院中列石桃五,可五六斤,其最巨者,近二十余斤,顶尖而滑,似经撮取,尖上尚带汗渍。余门生陈生,自负多力,则力撮其小者,久撮莫起。寺僧微哂。余前请曰:“桃峰滑如是,非日撮之者,不得是形。大师设此,必精于少林之学,幸试撮之,以广眼福。”僧逊谢不可。余再三请,乃出一小沙弥,令撮其小者,则从容如掇馒头。余取沙弥指视之,一一坚硬如铁,意此二十余斤之石桃,必此僧撮之。第对客,不欲自贡其技耳。   刘彭生   余老友杨宝臣先生为余言:少时趁舟趣甬上,杉舟也。余展饦杉中,卧起颇不适。垂至宁波,忽遇贼将,劫质主人。舵工匿主人,引盗指余曰:“此是尔。”余遂受絷,移盗舟。   彭生者,力人也。舟中无所载,咸载石。彭生举石可三百斤示勇以骇余。舟中列陈酿无数。彭生忽指余,谓为能酒,喽啰争进杯酌,余不期而醉,迨醒已卧楼上。楼积破网及乱绳。彭生发余小箧笥,见名纸,彭生谓凡有名纸皆官也,则指余为官。余陈辩弗听,久之母出。母年六十沿强健,其妹则二十许,容华颇类故家。母言彭生不胜县官之虐,故激而为盗,然未尝妄杀人,郎君异日幸归者,为媪告县官,释吾彭生勿治。   一夕彭生张宴款盗侣,储酒巨瓮中,令余司之。余计群盗方轰饮,则舍瓢而遁。先是彭生有季父,善人也。见余太息示意,将出余。余是夕遁入父家,父适出,叠藁满厢,余啳伏藁中。已而追者及父家,迹捕无得,有一盗以矛入藁,几中余股,乃出。彭生怒命斩余,母忽至,则大詈彭生,拥余登楼,命余隐母后,彭生遂不敢进刃,但拜母曰:“乞母必械宝臣,苟逸出者,将败儿事。”母不能拒,遂关余以械。明日至庖次见妹,妹恻然为余去械,同炊。   明日雨中,彭生复劫得二贾人,其一则余旧识也。贼中遇所亲,乃奇乐,谋以绳夜缒,既系绳楼栏,夜雨阴凉,睡竟忘晓,起视则同系之一人遁矣,独余与所识者仍囚拘。彭生忽令余移书吾姻,以千金赎余。姻果久宦,余来即依其人,第不能策其必得。又三日,金至,彭生喜,而母妹则深悲极恸,不能舍余。迨夜,彭生束巨鞓,命余以手引其带,导行山中,高下悉从彭生言,移时见船灯荧荧,知近水矣。舟长盈丈,贼十数纵横卧,余虱其中,悲怆不可状。   明日至余族父家,族父者方行贾于甬上,将治任送余归。而邻村群盗知状,谓余能以千金自赎,其家不贫,思更要余于道。族父夕中伪如舆夫言,将以明日日中行,迨四更即行,余就舆夫家潜舁而去。盗侦余者不备,闻余遁,乃大悔恨。   太湖盗   苏州圣庙匾额,重二百余斤,一夕忽失所在。广文大震。又明日当丁祭,乃告之大府,请捕盗。既闻某乡亦方构圣庙,苦无署额之人,盗方行剽太湖间,以为可以苏州圣庙匾代之,夜中肩至。官既异其事,亦原之不治。   严瓣   戴逆之起事台湾也,有两大将,曰吕子、严瓣。严瓣长身伟貌,饮食兼人,杀人以血膏其身,起紫棱,腥不可近。舞长刀可二十二斤,摧陷官军如拉朽。既陷艋舺,召优者奏技,自设高座,带刀观剧,厨者进膳,不特意,立斩其前,血溅杯羹,仍取啜之。   妻曰“元帅娘”,傅粉如妖魅,每攻城,以罗巾裹槟榔,掷城上与守卒作媚语,浸懈,则趣攻之,城往往因之而陷。   官军既收复台南,严瓣犹力斫四十人始死。   张李成   张李成亦台湾内山人,美风姿,操俳优业,媚目巧笑,傅脂粉登场,余初不审其为勇士也。法人攻台北,李观察某以刘省三宫保命,练士兵拒敌。张忽舍所业应选。李呼张小字曰:“阿火,汝操业贱,胡解兵事。”张慷慨曰:“火生长是间,不欲变服饰为西人奴也。山中善火者可千人,招之立集,然皆善猎能枪,可以应敌。”李善之,易其名曰李成,谓李氏所成就者也。   时擢胜军二千人,屯沪尾炮台坡,李成则率新军五百,分为两队,承其后。擢胜军一与敌接,立败。张以二百五十人出,散发赤身,嚼槟榔,红沬出其吻。时潮上,法人争以小船抵陂下,陂上草深没人,此二百五十人者,见敌皆仰卧,翘其左足,张趾架枪以待敌。敌近,二百五十枪齐发,法人死者百数,大骇而遁。山后复出二百五十人,作圆阵包敌。时潮落船胶,有巨贾购得法华战事股票,从军观胜败,时亦陷足泥中。船上张白麾请以金赎,张不可,作优俳声曰:“吾不欲仇人金也。”杀之而烹其尸,蛮俗也。若李成者,果稍加以学问,宁为此野蛮之事。惜乎!李公能成其功名,而不能成其品格也。   牛三   余年十六,客台湾淡水,商埠初立,居人仍朴野无礼衷。街衢猥狭,群豕与人争道。余日中恒野适,赴炮台坡,望百里坌山色。百里坌一名观音山。   然每向炮台坡必过野庙,庙前有剧台。行次忽见居人牛三者,赤其二膊,结束健勇无伦,直剚庙左所谓烽火馆者,戟指骂詈,似言耕牛为馆人所盗,然馆人竟弗答。少顷自门中出二矛,直剚牛三,牛三以两手分握一矛,引馆人出户外。馆人一老一少,悉力与牛三角,牛三坚握其矛锋不即放,相持一时许。馆中复一人将矛直剚牛胸,牛合二矛为一,复握其第三矛,而右手二矛,一锈一新,新矛滑出其掌,则已洞牛三腹,牛三不即仆,握矛而颤,血大涌出,始死。馆人三矛同下,牛三胸际洞七穴。余在剧台上亲睹其状。   于是三人弃矛而逃。时已有观者,则大噪而逐之。三人走而蹂田,一田夫握锄自陌上行,见三人狂奔,疑盗,且恶蹂躏其田,挥锄击其第一人,剖脑死;二人均足陷泥,为追者所及。   巴黎力人   余戚高子益观察,少肄业巴黎大学堂,毕业归,与余语巴黎事甚夥,今皆不复能识,但闻力人事,则大骇以为妄。子益言力人者,二膊大如巨瓮,仰卧,以肘抵地,舁铁板,可数百斤,加其上,益之巨捆之货,更令壮士数人,往来趋走其上,可一刻钟而起,神宇如恒。余大笑,力争无其事,子益乃出影片示余,凡子益所言者,影中皆具,余始服。影中又有一力人,伸独臂,置一铁轴,轴两头均作巨勺形,勺上各垂二人,轴轮转如飞。然影片中不为轮转之形,但屹立,然则此神力者,其果能扛鼎矣。   巴黎技师   巴黎以戏术得名者二:一以巨板遥植壁间,挟一单衣美人,衣严约其躯干,斜倚壁板之上,一人以小刃百数摇掷之,恰近美人肤革之外仅累黍,如是,百数十掷,刃所入处,一周美人之身,直以范美人影矣。扶美人下,而刃所范处,宛然一美人,而云鬟蛮靴,尤一一可辨。一则夫妇同行奏技,载玻璃小球数十,取其一置妇鼻端,以枪击之,球碎而鼻无恙,妇亦弗震。于是或耳际、髻中、肩井、乳峰,无一不足置球,枪之,球亦无一不破。后乃取名纸百张,以纤指持近耳际,夫以一枪洞此百纸,分授观者,以为纪念。此亦高子益云。
13,273
艺藏
武术
技击余闻补--钱基博
技击余闻补  (近人)钱基博 撰   今春杜门多暇,友人有以林侯官技击余闻相贻者,叙事简劲,有似承祚三国,以予睹侯官文字,此为佳矣。爰撰次所闻,补其阙略,私自谓佳者决不让侯官出人头地也。甲寅中春记此。   【目录】   窦荣光   邹 姓   甘凤池   闽 僧   某公子   秦大秦二   莫 懋   南杨北朱   范龙友   清江女子   马永贞   堠山农夫   梁兴甫   石 勇   僧念亮   王子仁   嘉定老人   庖 人   白太官   秃 者   三山和尚   蒋志善   李 渔   戴 俊   履店翁   胡迩光   ○窦荣光   无锡窦荣光,清道咸间大侠也。巨膊广颡,为人甚魁硕有力。饭以铜箸,长纔盈尺,然持击剌人,无不中要害,虽壮夫立蹶,颇以此自雄。   挟伎游山左。山左地处南北冲要,民情佼桀,多业盗,往往张肆僻地,诱过客宿,伺夜半杀之,而取其赀,无得脱者,土人谓之黑店。荣光作客久,颇晓其情伪,能刺得黑店所在,伪宿,伺有变,辄设计诛盗而火其居。如是者非一矣,辄未尝遇害,颇轻盗,为无足当意。   一日,道泰山下,日曛,睹当路有肆,心异其僻处而无畏盗,意黑店也。就宿焉。入其肆,见门左一老叟,箕踞计柜,须雪白,蔽胸前,一目似眇,而发齿尽脱落,涎流颐外,语模糊不可辨,疑老病不任事。佣伙数人,趋走侍客,似亦无大异人者。   遂道荣光入视。仅二室,门东西向。西室两女子居之,长者纔二十许人,幼者甚稚齿,当不逾年十四五,燕音,度其举止,似类绳妓湖海卖伎者。东室已居僧一,状颇矫健。荣光男子与僧俱。   舍既定,佣逐问客饭未。女子言道:食不斯须,可毋饭。转问东室客。僧曰:肉十斤,面倍。荣光半僧食。佣具如二人指。   僧且食且目视荣光,久之曰:出家人诚自惭善饭,抑客食何多?   荣光漫应曰:半和尚耳。   僧曰:客顷知危乎。   荣光瞿然曰:信黑店乎?然似绝无武勇者。   曰:君不见计柜一老翁?此剧盗。甚非细敌也。   荣光乃甚自夸诩曰:虽非细敌何害,予歼盗多矣,顾怯一残癃老惫之垂毙叟乎?   僧笑曰:客故非常人,然今夕无强与人事乃佳。   荣光殊疑勿信,然察僧似伉勇出己上,而言若此,心不能无动。既寝,竟不能成寐。而僧寝鼾自如。   夜半。大风。起户外,户震撼有声。僧寤,一跃离床起,俯户隙,窥久之,掖荣光起,曰:客视之。   视之,他无所睹,惟见庭中光缕缕闪阖,似电剽忽,不可端倪,盖剑光也。然后知适所闻者,乃有人急运剑,疾舞成风。心则大惊。僧推倒室后垣出走,荣光亟随僧出,而垣外复围石墉,旁山甚高。僧履险骑危,疾跃踰墉出矣。荣光随跃起,离墉巅纔尺有咫,坠下。再跃不能上,危急间,忽顷所见西室稚齿女,奔走自后至,疾飞一足,蹴其臀,乃得乘势腾空起越出。   僧在墉外待已久,咎曰:客顷何驽!   荣光勿复敢出声。挟僧走数里。僧揉登道旁大树,荣光随上,忽白光闪逐,似金蛇自后追至。荣光股栗,几坠地,乃亟闭目抱树柯伏勿敢动。   僧探怀出一铁钵,遥逆光来所掷击,光倏定。而盗叟首已持少女手中,倒挽其须矣。   僧乃挚荣光下见女,则西室二十许长女也。   于是僧劝荣光归甚力,曰:客不量敌强弱,徒自大。勿归,必丧其躯。   遂归江南不复出。后尝语人曰:唐有剑仙,如聂隐娘空空儿之类,闻其杀人,祇白光一缕绕颈,而首已断。予顷者睹盗叟逐女子,其疾如风,两人用剑精能,几见光而不见人,以身为剑光所护掩也。疑古之所谓剑仙者,类不过运剑精捷,故剑光护掩其身,不为人所瞥见,非真别有异术也。   〔钱基博曰〕荣光论剑仙之说似信。惟博年十二三,即闻诸老先辈道荣光事甚详,心志之勿忘。及壬子从戎北府,里人同僚最昵者,惟窦君孟干,军书多暇,辄以荣光事询之,而孟干诿不知也。然博尝雇得一仆曰吕贵者,山东泰安人也,颇精伎击,云得之其舅诸城孙子山传。子山,盖无锡窦荣光弟子也。意者非邑城凤光桥窦欤。   ○邹 姓   距无锡县五十里而南,有乡曰新安。邹姓者,佚其名字,乡之人也。乡故滨运河而居,当日河运未废,岁漕东南粟给京师,舢舻什佰衔接,无不出其地者,谓之南漕。漕卒夙多魁硕怙气力者,横甚。   一日,有一卒挟妇人登岸游于市。市少年谐呼曰:好娇娇!   群噪而和之。   卒惭怒,搏擒少年归,缚舟柱,褫其衣,裸身而浇以冷水,骂曰:若欲好浇浇乎,吾兹偿汝志矣!   土语娇浇二字音似也。故云。   少年骤彻骨寒噤,号救不成声。众随环岸观者数百辈,群为不平,哗骂声若殷雷,然无敢撄救者。卒亦应骂,益以水沃少年顶,淋漓下濡至踵。众相顾无谁何。   邹姓适以事过之,排众入,睹状,心则大怒。一跃登其舟,挥右肱仆卒堕水,而左掌力擘少年缚柱绳。绳断,挟少年反跃上岸。   傍卒汹汹,取械逐邹夺少年。邹亟以付众,挥手使速退,曰:去去,毋涵我,植立候!   一卒骤进持械柱其胸。邹徒手无以御,佯为倾跌仆地者,诱之益进,突起一足蹴之颠,乃得夺其械与持。久之,虽众械环进如风雨,邹常有以格之,无能损一毫毛者。   然邹用力久,少惰,而卒进者方益众,势不支矣。   有游僧荷担自远方至,觇斗,目睹卒怙众暴寡,心不胜愤,乃舍担挥杖大呼入搏,与邹并力,亟以背就邹。邹亦以背应之,两人背相合。乃各持械当一面击敌,败走之。邹方欲驱敌,忽觉背无所附,回视僧不见。急舍敌觅僧,已荷担走不知何往矣。   自是邹以技击有闻于世。然世之隆技击者,每好角技相凌出人上。闻邹能,惎之,辄有以尝焉。   一日,夜二鼓,寝方酣。忽室门戛戛有声,如有盗。起辟门出视,惧盗伺门外伏暗中袭击之,左手披闩,横右肱作势外格。闩去,门骤辟,举肱一挥,忽大声崩腾发庭中,地震响如山坼裂然者。盖其先盗移石桓三柱其门,门重,闩不任欲折,故戛戛作声,及门辟,邹横格以肱,石桓反掷数尺外,朴庭,故震响也。   既睹庭中一盗距跃屋脊,邹腾身随上。盗再跃,已去己十丈许矣。邹视盗趫捷甚,勿敢逐也。返视,偃地径数寸石桓三,断为六矣。初不自意其腕力乃健绝若是,顾不以自喜,弥恂恂畏人勿敢校,知天下健者匪一也。   市有大盗,白昼只身劫质肆,负重金遁,肆中武力士数十操戈扬声逐之,无敢迫击盗。主计者素稔邹勇,亟飞使走告,请间道遮出盗前邀之。邹如言遮出盗前,侧身斜伸一足俟道旁,意态萧闲,若无意于止盗者。盗飞逃间,忽见一人道旁侧立有势,知匪善敌,立垂右手下抵地,疾转其掌,向邹扬之。有风着体若飙,邹不觉噤颤,自知不敌,亟敛手纵使逸去。   里人周君同愈言之。   〔钱基博曰〕余闻之周君曰:邹有子曰拱之,邑秀才也,今犹在。尝语人曰:吾父其有以诏我矣。曰:技击,搏技也,能是不足以自卫,徒贾祸;其技弥能,见嫉于人弥众,人必争与我角。角之不丧躯,必人为我戕,是两人者,必丧其一,匪仁术也。   其言类有道者,故志之。   ○甘凤池   当爱新觉罗之世,在康熙间,天下言武术者,无不知有甘凤池矣。凤池,江宁县人(县号天下名城大藩,明太祖尝都其地,爱新觉罗剬制方夏,选八旗骁锐,居明故皇城镇之,号曰驻防),其人有欲试其技者,令袒臂横肱小门口石道中,驱牛车数十轮,绝肱上过,无纤痕,不论 创也。观者骇服。饮之酒醉,与人较艺,倒植长颈酒瓮于地,一足立,用两指持一竹竿,令众数十曳之,屹然不动,忽骤松其手,曳者咸倒地。   偶出行,见两牛斗田畔,角交不解,牧人欲制之而无术。凤池徐以手压牛背,两牛皆陷入地数尺,展转不得动,怒目视。徐提出之,若鸡雏然。其勇力绝人有如此。   凤池体不逾中人,然手能破坚,握铅锡如搏沙,辄化为水。宜其手所抵击。无不立碎者。   一日,观剧十庙,兀立剧台前,人莫敢近。突有跛丐来前,楣拥挤。叱之,勿听,反与争。凤池怒,握拳奋击,若中败絮,了无所楚。   笑曰:少年盛气哉。除步去。   凤池乃大愕。久之,欲追叩姓名,而丐已不见,究不知何许人也。   凤池以此颇敛抑。壮岁游京师,以技谒某王。   王曰:客何能?   曰:臣能轻?蜻蜓,重逾泰山。   王奇其言。曰:若何而可?   凤池曰:请试之。   睹庭前海棠花数丛,风中摇曳。凤池一跃登其枝,约体挥短剑舞,周旋进退,亭亭如蜂蝶掠枝上,花叶勿稍损。   王惊笑曰:异哉!此真蜻蜓矣。   凤池闻王赞叹,遽收剑跪一足王前谢。起视足所抵处,陷下者尺矣。   王乃信其言非夸也,曰:凤池渺小丈夫,乃一重至此乎?是诚不可测也!   济南张大义者,亦力士也。身长八尺余,膊硕绝伦,足趾尽裹以铁。慕凤池名,远道走数佰里来见王,愿得与凤池角。凤池辞,王固命之。凤池不得已起,大义以为怯,直前奋一足蹴凤池,蠡跃蛟腾,若风雨之骤至。凤池却立倚墙,俟其足来,承以手。大义暴呼,痛仆不能起,血流满(革+华)。解视,趾尽嵌入所裹铁中,断矣。   即墨马玉麟,长驱大腹,虽良马骑数十里必易。及以帛约身,则顿小,缘墙升木,捷于飞猱,客扬州巨贾某家。凤池后至,居其上。玉麟心不平,与角,无胜负。   凤池退,曰:此非张大义比。我所能者,玉麟尽能之矣。思久之,曰:吾得间矣。然不欲众唇之,当令会意可耳。   明日又角,数蹈玉麟瑕。玉麟怒,不讲罢,进逼凤池益急。凤池乃骈指格玉麟,玉麟不觉僵仆,起,惭而退。   凤池曰:我力非能胜玉驎,而卒胜之者,善借其力以制之耳。   凤池声名日高,相嫉者众甚。   泰山有孙迪侯者,生平治武技绝精,欲得一挫凤池,以为名高旧矣。南下访之,抵江宁,游于市。睹一僧冠皮卢冠,铁制甚巨,每至一肆,辄倒脱掷计柜索钱,砰然有声,曰:有能推堕地者,僧家冠而去耳,勿乞一钱也。   主计者无如何,辄盈其欲而去。迪侯心甚异之,私计曰:甘凤池居于是邦,其人勇无与俦,天下莫不知。今僧乃横绝无所忌,此必有以激凤池也。   益怪凤池何寂无所闻睹若是,意亦内慑之矣。乃觇凤池饮茶肆,直入踞其侧座,佯为不知凤池在者,大言曰:甘凤池自有名字,今乃知徒虚语耳。   凤池闻其言,目之起,叩姓名,知为泰山孙迪侯也。大惊曰:君乃泰山孙迪侯乎!吾钦迟君已久。自通姓字,稍间,又曰:吾诚惭无所能,然君无一面,何遽知驽也?   迪侯曰:市有异僧,为诸贾人害。若居此,勿能与惩焉,吾知子之怯也。   凤池起曰:此非言事地。   邀过家,坐定,语之曰:吾匪不知僧恣桀,然吾顷新与人角,疾舞拳走数十里,其胜负壹依勇力衰竭之先后为衡,虽幸免于偾,诚自知内创,徐俟吾回复以制之耳。   迪侯曰:僧置勿论,子姑运气布身,吾视之。   凤池袒衣盛鼓其气,骈足立,不少嘘气。迪侯以两指自下上周身叩之,铮鏦作金铁声,至喉间,则柝柝如击败木响矣。   迪侯曰:可矣,于纔一间未达,诚大难。吾布气与若叩之。   凤池亦以两指叩,下起胫而上及顶,反匝其背,下抵至踵,已遍。无不声铮铮然若鸣金铁者。   凤池谢曰:吾伏矣,愿以兄礼事君。   迪侯曰:子既善吾,吾助若搏僧。然两人搏一,不武,必为人笑。惟弟子侍师搏,礼所许。吾伪为若弟子者其可。   乃偕赴市视僧。适索于某肆,反其冠置柜。凤池反张其指弹堕地。   僧笑曰:若能是,必甘凤池也,愿与子戏。   走广场搏。久之,无所泱。僧骤出凤池不虞,脱铁冠掷空中盖凤池顶下,意凤池必挥拳上格,则乘虚揉进下探其肾,法必殪。不意迪侯突自旁上跃,伸一臂植拇指顶冠,呼曰:弟子在此,师无虞!   冠下,戴其指上。僧大惊,不觉手失,凤池狙击中其胸,洞矣。   姑苏西园僧市茗,自怙多力,诫游者无得索饮,纔可任其自倾。有不如诫者,僧怒,辄把重五佰斤许铁壶一,自炉取下,腹可容水五斗,煮正沸,持向索饮者,曰:若欲饮乎?速以盏承,必连啜不得休!辍之,注腹中,肠腑沸溃,虽壮夫,无不创蹶者。   众心愤,欲驱之,而力不敌。乃邀凤池过西园游,至则群噪呼茗,故撩僧怒。果把壶愤然来前。凤池亟持盏承饮,连倾数十盏无创容。僧大骇走,仓卒释壶,壶倾向凤池。凤池骈两指夹壶口曲柄,得勿倾。缓行从容置炉上,瞥见炉侧茗盏数佰迭自地,高可隐人,而植立不倾。心知僧所为,仍恣游若无所事。兴尽,欲归,道经炉侧,紧以绳贯钱佰,遥掷僧所迭茗盏中,呼曰:偿和尚茗赀!   僧伺凤池去,出视,则绳贯钱佰中茗盏矗立,而盏自上下抵地齐脱其底矣。心益骇,亟遁走无踪。而凤池之技精可知也。   凤池工为导引之术,或立卧,鼾息如雷,十数人推挽,莫能移尺寸。而性特和易,虽妇孺皆与狎,见者不知为贲育也。   年八十余卒,葬凤台门,表曰:勇士甘凤池之墓。   〔钱基博曰〕往者上元黄之纪撰甘凤池小传,谓同里谭氏家富甚,纔有一子,病瘵,不治矣。凤池则为之辟静室,窒其牖户,夜与合背跏趺坐,都四十九日,病痊。此则善治其气之效耳。观其生平为人,颇能量敌虑胜,饬已自修,深有合于古人孟施舍养勇之旨,技也而进于道矣。顾世之传说其事者,莫不言人人殊,余故撰次其可信者于右。   黄之纪撰传,见金陵文钞,颇芜陋无矩度,所记两事,即张大义马玉麟事也。之纪字允修,号星岩,上元诸生。著者记   ○闽僧   当明中叶,无锡有冯夔者,廷伯其字,别号曰龙泉,以广东佥事致政家居。风流文采,照耀一世,田园宫室子女玉帛,为三吴搢绅之冠。每晨廷伯起帏,众女作乐,笙萧杂奏,声隐隐闻外。宾客满四座矣,上座多海内诗人墨客,下尽鸡鸣狗盗辈也。   一日,有僧来请谒,廷伯延之入。年过六十,颓然一老僧,须眉皓白,聆其语,作闽音,知为闽中人。询所能。曰:出家人来乞布施耳,何谘能也,能则力足自给,不假托钵公门矣。   又问何需。   曰:请饮。   乃命担一巨甔至,中容酒可一石。僧又请得两空罂,跣足脱草屦纳其中,然后蹲踞作势立,俯首张两臂抱甔以口就饮,如蛟龙垂首下饮江河中,喉间汩汩有声。不移晷,罄矣。察其容,了无酡色。方从容拔足起所纳空罂中,以手拂拭之,水汁沾濡淋漓,而酒气氛氤绕足指间,视之,酒盈罂矣。   廷伯则大惊,问何以至此。   曰:无他,老僧善治气耳。   乃知其酒虽注腹中,而能运气下达,驱酒涌足心出也。于是礼僧为上客。然僧既一献其能,后遂绝口置不道。居久之,亦无他异能也。   有少年客后来,居僧下。自以工拳勇,矜负其技绝高,心不平僧出己上,凌若无物,僧亦不与较。   一日,方会食,少年踊跃操棍舞几筵间以自诩其技,进退便捷,而僧睹微笑,若甚不足于意者。少年怒,盛气直前,诘日:师其不足予技乎。   僧曰:然。汝气矜隆已甚,不亟治,终不足与语乎技矣。   少年哗辨曰:吾与子言技,不与和尚参禅法,何气治不治之有。   僧乃进晓之曰:若虽欲侈言技乎,然汝棍圆而不方,滑渥而无有觚棱,亦未足以语于技也。   少年则疾叱之曰:棍岂有不圆而觚棱者?若何而方?若何而有觚棱?子其有以昧我来!毋徒空言为!   且语且舞棍前,向僧下,径劈其首。僧方持箸食,骤出不意,亟竖一箸迎之。棍忽黏箸,若被吸者然。箸左,则棍随之左,欲右不得右;箸右,棍亦随之右,欲左不得左。少年虽肆力格之,而胶不得开。久之,箸忽上指,棍乃腾耸入空中,少年徒手辟易数十步。   僧遥谓曰:来,吾与汝。是之谓方,是之谓有觚棱。汝用圆而不能觚,此棍之所以脱手而上腾也。   少年惭谢,愿受教。   僧与之曰:汝习惯用圆已久,苟微数十年抛荒故技,尽忘汝素所挟持者不为,不足以进于斯矣。夫棍体圆而用之于方,面渥而出之以觚,非易易也。吾二十年养气,运臂力者又十年,三十年而仅有此。虽一技之精,亦岂可以虚憍之心幸致之哉。   〔钱基博曰〕此事无所见于书传,独予髫年塾师为予时言之。后读吴县汪大绅着汪子文录,观其载莆田僧角少年棍法事,不意乃与此僧绝类。然不言其能饮,并不言僧为何时人,即叙少年角棍,微亦与所闻者有间。此特出于传闻者详略之或有异。夫莆田故闽地,其为一人无疑也。   而余则独有喟焉者。粤稽有明中叶以后,吾邑搢绅士大夫,居乡常盛气焰,豢养异人剑客,辄无虑数十辈,椎埋屠狗之侠,辐走集其门,如冯龙泉顾惠严(可学)邹东湖(望)之伦,皆其比也。及明之亡,阀阅世家,率谋纠家客僮奴,起义匡故国者。于是清廷患之,乃为严约搢绅士大夫,禁居乡不得干与地方事以衰其气焰。久之,势浸积轻,不为乡里豪侠所依归。而守土官承望风旨,操之如束湿薪。乃益循谨畏法,相戒勿触禁网矣。此实世运消长之枢,不仅关于一邑一乡之隆衰已也。故附论及之。   ○某公子   德清俞丹石言:江南某公子,年弱冠,侍父宦粤中。既娶妇,奉父命催归省墓。丰赀巨装,行道属目。盗七人相尾,视公于陆亦陆,水亦水,顾戒备异甚,雇有勇力士相卫,虽随数千里,勿得发。   及公子里,伺勇力士护行者得酬赀去,乃夜劫其家。踰墙缘屋,窥公子寝室,据檐下视。室中无一婢侍,而昼烛通明,夫妇隅坐喁喁情话,亘三鼓,犹勿休。盗心不耐,铛锒筑刀环作响惊之,意必震扰呼仆婢。而烛顿灭,寂无闻声。盗骇,莫测所为,不敢下。欲去,自以远道间关,无所得赀。归徒手,心又不甘,亟屏息伺。   久之,室中烛忽复明。扉辟,夫妇盈盈相偕便装秉烛持剑自内出。公子左手持烛而右把剑,其妇反之,右执烛而左把剑,绰约偶公子立。   公子向屋呼曰:屋上人何为?速下语我!   盗益惊骇,疑公子夫妇必擅武技,然已无如何,不得已。偕下,持械环公子夫妇曰:吾曹兄弟七人,迢迢侍公于千里至此,独能无所饷遗乎?   公子曰:易耳。   立出两千金予之,人三百。盗喜,不敢肆求,分携金欲行。   公子止曰:迟之。汝曹虽桓桓,然躯重逾兕虎,来时践屋瓦有声,故吾早知之。今腰缠重金,当益蹂践吾屋瓦尽矣。去,可辟大门出,吾予汝烛。   盗身已负重,心实惮履危,又自恃其众。如公子言,抵厅事,伏起。猝灭其烛。盗暗中自相格斗,致重创。悉擒而絷之。究不知公子艺何如也。   〔钱基博曰〕人或疑公子艺实无所能,徒以慑盗。然予观公子从容系盗,若无所事事,何其暇也。此正如李广之将兵,不为行阵部伍,必非无所挟恃而然矣。   ○秦大秦二   无锡秦大秦二,兄弟也,生负绝力,能以指弹碎羊豕骨。早孤无父,其母课之。惧二子读书纷虑,外键书室,使读书其中,禁不得出,自治针黹室外监之。自以为束二子严,虽顽无由为非矣。而不意二子辟旁户,能踰跃窗垣逸出,击人于市。事毕,辄从径路斜驰归,仍踰垣入,据案琅诵。   兄弟常迭为居行。弟行,兄居读室中;兄行,弟亦如之。其母处室外听,似二子未尝辍读。有人走诉其子,辄不信。   其人固言之曰:母二子果尽在室中乎?   母不得已起视室键,下钥如故。而室中书声,方琅琅相响答。启关入室,察二子容止言谈甚和,不似顷间与人相殴者。问所读书,背诵无踬字。反疑诉者为证言,诘之曰:若视吾子似适间辍读斗殴人者乎?   诉者亦疑莫明也。   后母稍知之,制铁链加二子身,各锁其一足于书案。数之曰:吾知汝二人顽健有力,虽炼乌足以系汝。然吾不任受人以纵容儿子相词责也,汝二人犹知有母者,当俯首絷,勿动矣。   二子虽力足破锁,然性孝,畏母甚,竟受教,勿敢违也。   久之,母又怜之。一日,母自以生日,纵使出门外小立。曰:勿远行,勿滋事。违予教,终絷汝,勿释使出矣。   二子唯而出已。睹一僧柝柝击鱼乞布施,方跏趺门外。门故临河,兄心嫌僧柝柝不已,斜伸一足略拨之,僧直跌出数十尺许,越河仆于地。良久,乃起,盘散绕河过抵其门。注视秦大少时,合掌谢曰:僧知教矣,期三年,必来问公子起居。   秦大了不措意,惟心畏母知,扬长携弟入侍母。母寂不知也。   母好佞佛。岁余,携二子谒临安诸佛寺,便道抵灵隐。主僧出见,乃当年被跌僧也。睹秦大来,大喜曰:公子何幸辱荒寺?   大知僧意不善,亟屏人询曰:汝欲何为?   僧曰:念公子一足之惠,久不报,非礼。顷老僧不自揣技薄,须公子教耳。   大曰:予侍母来祈佛。母胆弱,幸毋相惊。俟予奉母登舟,当还即汝。   僧激之曰:公子好男子,应勿虚言相谎。   诺之已,侍母登舟。将解维,佯惊语弟曰:某物遗寺中矣,当还取之。   嘱榜人停桡相待,乃重返入寺。见僧中坐,徒数十人持械环侍。惧曰:和尚欲众毙予一人乎?   僧曰:此予弟子。虽助予,不为天下人笑。   大请曰:予不意和尚恃众暴寡。顷己一人至此,必欲一计汝众数,知予当死汝曹几何人之手。虽死,庶天下后世人传说予者,谓秦某不为驽夫,几何人廑得死之也。予死亦瞑目矣。   僧许之。   大伸右手一食指,指其众数曰一二三,以次至四十八,还指僧曰:连汝四十九和尚。   语毕,返身疾走出寺。诸僧都瞠目视,勿能出声动,竟视大从容去也。   大,名大用,西来其字,亦十八武师之一也。   二,勇力亚于其兄。   时比之季布兄弟。   〔钱基博曰〕秦大,宦家子,特以游侠善博击人著称于世。尝击犷骑,击悍卒,击运艘军,击大吏虎役,众虽数十佰人,大徒手往,无不颠踣。里中恶少,欺虐善良,闻大至,皆敛匿。善骑射,左右驰骋,发必洞的。接其貌,恂恂儒雅也,亦能诗。顷有传者,兹不着。   ○莫 懋   明有莫懋,字文懋,一号云楼,无锡人也。仪表瑰伟,生而猿臂,勇力绝人。里少年数十戏持矛呼噪围之,一跃而出,倏若飞隼。如是者三,终勿能围也。   尝有阉人载舟过锡,骄横异甚,索重贿,系驿丞舟柱,笞以鞭。懋见之,勃然怒,一跃登其舟,提阉掷之水。复跃而上,仆从不能近。阉为夺气,莫之何也。   及壮,折节读书,工书及画,善擘窠大字,画法郭熙高克恭。既成,仿张旭狂草,题诗其上,遇知己,即赠之。非其人,虽重贿不能得片纸。   晚作一松石图,中为长松千尺,一巨石,虎卧松下。笔势怪伟,最自赏爱,虽所亲昵,勿与。令王仲仪貌己像其上,趺坐于石,上荫古松。盖隐以松石自喻其坚贞也。   子息,中孝宗宏治十二年进士,与余姚王文成守仁游。文成因为题赞于图焉。   〔钱基博曰〕阉宦之祸,至有明而极。吾读张溥五人墓碑记,未尝不为之掩卷三叹也。夫阉不过刑余之小人耳,当其口衔天宪,使于四方,遂不惮嚣然自大,虽有强项者,莫之敢撄,何也?以投鼠则器有所忌也。而懋发愤一击,其激昂大义,亦岂出五人者下哉。而世之人,廑乃以画士称之,匪所志矣。   ○南杨北朱   明亡,天下有十八武师者,什九胜国遗老也。无锡居四人焉,南杨北朱,其尤著者也。人亦或优言曰:南羊北猪云。   朱少圃者,以字行,居于寺头之西村。寺头,无锡北乡也。故有北朱之名。其行事不少概见,惟传其师事四明庐绍岐。绍岐称之曰:少圃为人甚朴谨,当不以炫技自祸。可知者廑此而已。   杨维宁,亦绍岐弟子也,字紫渊。睹明社既屋,知世事不可为,筑室湖滨之管社山。山在无锡之西南,故人字之曰南杨。维宁卜居其地,规湖为池,筑堤植楥,养鱼种芙蕖凌芡不绝;翦木燔石,搜剔岩壑,乃置层楼别馆高亭曲榭于湖光山色中,耗费钱数佰万。即世所称杨园者是也。   维宁率妻子偕隐,读书吟诗,布袍革履,与渔樵为伍。客至,非意所欲见,辄拒勿纳。意所可,则延款之。性刚直,膂力绝人,而杜口不言武事。辄喜挥毫作韵语,出言蕴藉,了不似人间武师也。   一日,邻里质店忽接盗书索巨赀,拒且无幸,尾署名,则大刀子者也。大刀子者,湖滨盗魁也,以善用大刀,故名。却所索,必无获免,亦莫敢不应者。   主计者得书,窘甚,乞哀于维宁。   维宁谓之曰:大刀子技勇冠群盗,且徒又众,来者必非寡。予一人恐不获胜,能得朱少圃与俱者,乃可取之。   急足延少圃,而自随主计者入居质店。为覆大刀子书,许献赀如数,约日来取。   大刀子先期乘马率众携械蜂拥至取赀,势汹汹。而少圃道远未及来,维宁心亦恟惧。不得已,持刀只身出应之,呼曰:若诚勇者,速约若众勿得前。若单骑与吾斗,若用刀吾亦用刀,胜者取赀。须一人,助者非丈夫也。   大刀子许之,挥众独前,与维宁战,运刀若飞,维宁百计伺其懈,不得间。久之,无胜负。战益酣,维宁倏飞身上屋,陡再瞥下如鹗,下刃拟其顶,大叫曰:好大刀子!   大刀子骤觅维宁不得,忽闻大声发于顶上,心惊不觉刀稍迟。维宁疾下刀劈之,中其颅,堕马死矣。   盗众骇散,莫敢撄维宁刀者。然维宁刀法匪所长,尤善使双鞭。疾舞,则水泼不入。而斗盗特以刀者,徒以大刀子善用刀故也。   大刀子已死,而少圃卒不至。   〔钱基博曰〕予读余姚黄太冲先生南雷文定,中有王征南传,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至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则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佰余。三峰之术,佰年以后,流传于陕西,王宗为最着。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着。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叶继美近泉为之魁,由是流传于四明。四明得近泉之传者,为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皆各有授受。云泉传卢绍岐,今世所传南杨北朱者,皆绍岐弟子,则两人者,亦内家也。抑予闻杨维宁两鞭,顷犹藏管社山神庙中,铁制绝巨,不下五六十斤。去岁有人往访之,惜亡其一矣。予谓异日傥得移陈残鞭于地方博物院中,可以厉邑人士之武风焉。予又闻管社山麓有藏兵洞者,相传为维宁当日谋匡明社,潜藏军器处云。   〔钱基博又曰〕予闻之宗人子才征君,谓山阴吴兴祚知无锡县,时有以维宁谋叛告者,言其人勇难当。兴祚心慑不敢动,密使人觇,维宁踞案吟哦,披读新科制举文字,琅琅正在得意时也。兴祚笑曰:此村秀才耳,胡为者?遂免于祸。   ○范龙友   无锡范龙友,亦十八武师之一也,诸生。生有神力,平居力无所用,则树一石楚庭中,时时骈中食两指,向作击刺状,洞孔其上,不啻洞烂泥。久之,孔累累积数什佰,望如蜂窠。   居荡口,以其术教授弟子。然精微所在,深自秘惜。有弟子王某欲尽其技,乃伺龙友饭,骤持长矛刺之。龙友手饭甑底,当矛锋,镗然有声,而甑完不碎。疾进步跳入某怀,以二箸贯其鼻孔,仆之地。其精捷多此类也。   后清有天下,浙督李疑其有异志,移檄名捕。系狱,毙焉。或谓谳定,龙友戍极边,不知所终云。   〔钱基博曰〕清初,抚有诸夏,自知外夷僭盗,不为人心所归往,惴惴惧天下不靖。其诛锄武勇,实与摧戮文士等,范龙友特其一焉耳。然文字之狱,至今为诟,而朱家郭解之诛,无人道焉者。则以文人通声气,类多标榜相护惜,而武力士椎鲁不解此也。及玄晔之世,允禩胤祯,夺嫡相猜,争罗天下勇士自佐,异人剑客,履错官廷。胤祯卒赖其力,干有天位,自以得之非正,心惎人知其阴,始也翦锄非类,继则猜戮同体,高张网罗,靡所不诛,而天下武力之士殆歼焉。   ○清江女子   德清俞桐园筮仕三吴,以解饷,道出清江。将舍馆,及门,瞥睹一少年,张两口直视,口涎流颐,左臂侧垂,而独伸右臂,反其掌下向,若有所取携状,骈其足,植门外如僵。虽五六壮夫喧哗推挽莫能动。   傍有老人谇呵曰:汝曹浮薄子鲜事,强调人家女郎,微叩求此姑姑者,此子不得活矣。   桐园心怪其故,就问焉。   老人应曰:顷有一行道男子,携女郎载独轮轺车,女郎翘纤足车轼,锐小结束若锥。诸人道见之,乃群激少年,谓能一握此粲者纤钩,当不吝酒食相寿。少年忻诺,意其必宿于此,乃随请人绕道先立门侧。须臾,车止,男子负被装先下,入门。女郎方欠身欲起,少年猝出手握其足。诸人正注视欲出声讙笑,不意少年掌甫触女郎纤趾,而忽睹其体若寒噤,扬手不得下。女郎了若无觉,盈盈下车,而少年兀植如故。诸人心知有异,视之僵矣。   语毕,回头语诸人曰:此爷大好体面,似官人。傥得官人好言相慰此姑姑,渠或看官人面,贳此子生。   诸人闻老人言,群乞桐园为缓颊。桐园心欲究其异,许之。   偕诸人入,见一女郎方盥面。群呼曰:是矣。乃环向叩首曰:适有一少年犯姑姑,顷犹僵立不动,诸人今已知罪,乞恕之。   男子在侧,骤睹状,大惊。询得故,咎女郎曰:吾侪异地人道此,何事伤人?   桐园从傍儳言代为请。   女郎哂曰:轻薄儿直须扑杀。幸官人为好言,当释之。   乃翩然出户外,轻掖少年右臂。少年忽出气作嘘声,活矣。   后少年视己右掌,见掌心黑点大如黍。则所触女郎屣履泥痕也。   〔钱基博曰〕我闻在昔,温县有乔三秀者,工拳勇,客游临潼。日晡,遇一垂髫女郎,青纱蒙面,跨一卫。乔颇佻达,疾驰马迎之,将揭其障面。女一足起,乔离鞍仰跌三丈外。以视此女声色不动,文雅如许,大觉彼姝者子,莽伧不侔矣。   ○马永贞   马永贞,不知何处人,勇无伦,尝鬻技上海之城隍庙中,大言揭示十二字。曰:脚踏黄河两岸,拳打南北两京。辞颇鄙率,然其人材武可知矣。人亦无敢与为敌者。   当是时,上海互市匪久,然商货阗集,而马路四通,冠盖如云,载驰载驾,颇需马,故贩马者丛萃于其地,其人大率魁桀有气力者。   永贞怙力自多,向索金。不予,又索马。群贩心知力不敌,许之。则又劫之曰:汝曹得无留良焉,而驽应我乎。我必自择之。   群贩不得已,亦许之。   随以手逐扣马额,连称曰未,究不取一马。而马着永贞手者,都内创死,不得鬻。   群贩心恨,无谁何。阴使其党朱三者,投永贞学,颇惴惴恐不获尽传其技。不意永贞绝爱喜三饶于力,谓为可教,悉授之技。   久之,群贩知三力足制永贞,坚邀三必同往戕之。   三自以受永贞教,且相待厚,意不忍。乃微语永贞曰:某日,群贩者期师某所,幸毋往,恐不利于师。   永贞曰:马某足迹历海内几遍,海内魁豪,我涕遗视之,顾怯若辈鼠子者乎!   不听,扬长往所期地,则一乡僻小茶肆也。入,坐甫定,进盥。永贞方欲俯首就盥,群贩乘不意猝出石灰裹掷永贞面。裹裂,灰腾眯永贞目不可开。群贩乃进刃攒刺,永贞目既失明,知不免,张空拳奋舞,所抵击无不立毙者。群贩左右腾挪避永贞拳,永贞寻足声所向,飞右足起蹴之,被群刃下砍截其足为数断,仆地。又跃起,刃齐下,永贞死。   朱三既语永贞不见信,乃佯若随群贩往佐击永贞者已。见永贞目盲,心不胜愤,反兵击群贩。贩怒,诟三卖友,聚刃之。力不胜,亦死。三可谓不负永贞者矣。   永贞既死之三日,有妇人投县自称马永贞妻,击鼓鸣冤。官出讯之。曰:某某杀吾夫者也,吾必复之,幸勿以小妇人杀人论抵也。   语毕,倏窜跃无踪,迅捷如飞鸟云。   〔钱基博曰〕闻永贞之世,上海有比利时人称曰黄髯翁者,亦欧西力人也。尝访永贞城隍庙,与角力。见庙殿前有铁炉一,制绝巨,号称千斤,乃擎绕殿走二匝。而永贞能余一焉。黄髯翁亦为悚然,信大力矣哉。   ○堠山农夫   堠山在无锡县东三十里,俗名吼山。其麓有农夫焉,姓钱氏,佚其名,浑名烂橙子,不知何所取义也。   尝有雇戽水于田者,烂橙子应之。其人嘱曰:必以五人。烂橙子诺,尽领五人雇值。   明日,一人至。其人询曰:余人来未?   应曰:行至矣,速具食食我。   其人即出粥食之,器具五人食。烂橙子乃从容徐啖。及半,其人久不见余人来,而食已过半,又询之。   烂橙子且食且答曰:须臾至矣。尽食所具五人者食,而余四人无一至者。其人惊疑,又询之。   烂橙子拍胸应曰:予一人可胜五人,若求水盈汝田足矣。   起,携铁撑二,植戽水处,力按入地者逾尺,中隔丈许,置水车。又取巨毛竹,架铁撑上,手攀而足踏水车戽之。   其邻车戽水者,上有七人,心欺烂橙子一人,猛力齐戽。而烂橙子一人所戽水滚滚常溢于邻车者倍,莫能难也。   烂橙子耕田数十亩而抗不纳赋,官饬吏系追,舟下乡,辄被殴辱。且诟曰:吾力耕自食,何与汝辈事?   吏无如何,知不可力缚,乃好言慰之曰:官征比甚严,傥追不获,必笞吾辈臀。若好男子何所畏,肯一面官自言乎?   烂橙子曰:可。泊舟石埭桥待予,俟取被装来随汝去。   石埭桥者,堠山南五里许之一桥也。归家取场圃石碌碡,袱裹若被装状,重数佰斤,肩负立桥上。伺吏船过,下掷船首曰:且将被装去,予行即至矣。   船首轰然震裂,舟几覆。吏知其下船,必无善状。舍之去,白官。饬丁壮十数人,下乡协捕。   烂橙子即挺身登船,中途谓诸人曰:若等肯容某中舱一卧乎?   诸人许之。起,伛偻下舱横卧。足纔抵船舷,船已底裂。水入,沈于河,死者二人。   官大怒,调营兵捕之。烂橙子遁入太湖,潜水七昼夜不死,惟苦气促不得舒,折芦管口衔出水上呼吸。会渔舟过,见水泡沸沸,游漾水面,以为鱼也。持渔叉力刺,中其首,遂死。   〔钱基博曰〕此光绪十一年事。吾又闻无锡新安乡有农者,生与烂橙子同时,其为人伟躯干。一日,道行,内急,登野厕。厕故彷河,农蹲踞昂其臀向河,而手执短烟管衔口徐徐吸,状甚倨肆。适有船中流过,船载镖者,居鹢首,闲眺,见而恶之。袖弹弓,注丸,拟农臀。农适挥管向后掷烟烬,骤与丸遇,丸铮然落地。镖者骇绝,以为非常人也,泊舟投岸拱谢。农从容持裤起,笑谓曰:君何作剧,微予,必为踣矣。镖者随请诣其家,赠金而去。后过其地,必赠金,且相戒侪辈,毋撄农怒也。其实农非烂橙子者比,特躯干颀硕,甚伟观而已。   ○梁兴甫   苏州梁兴甫者,明永乐时力士也。尝往南京,息聚宝门,见守门军昼掠人物,心甚不平,因以好言谕之。军惭怒搏兴甫,兴甫连踣数军。   军以达于指挥,下檄逮兴甫。兴甫昂然,随檄至指挥署。指挥心慑其勇,置善搏者什人堂上,堂下列勇士佰人,然后传呼兴甫入。   兴甫见指挥长揖不拜,抗辨,辞颇慷慨。指挥心异之,指其众曰:闻若技能,傥能击散堂上下众者,任若何往耳。   兴甫即结束下堂,拳所向处飒飒有风,众皆敛手避。径出其门,无敢止者。   尝客中山王府,夜侍王燕,请曰:今夕献薄技为王侑酒,可乎?   王曰:若何而可?   兴甫呼仆携一铁箍旧桶置地,去座五六尺,随取竹蔑座上。编圈大小略似桶,随手掷之,倏将桶腰箍密,而旧铁箍落矣。再作一圈,复如前掷之,恰合桶底,而桶底旧铁箍又落矣。王大惊叹。以为神技。   然兴甫艺力绝人,而细弱纔如婴儿。   挟技游北京,见有一勇士与陈蛮子者戏相搏甚酣,两人者素号多力。兴甫旁观窃笑。   两人搏已,勇士猝提兴甫手中左右摆欲掷,询曰:汝欲东耶西耶?   兴甫曰:第随所之。   语音未绝,兴甫已立于地,而勇士踣矣。   陈蛮子怒,径前捉兴甫两手,按于墙,墙为之动。兴甫突起右肩,肩蛮子胸,蛮子不觉亦踣,良久而起。与勇士皆再拜,愿为弟子。   以是名声益高。   时广西有僧名勒菩萨者,生平拳术无与敌,慕兴甫名,游食至吴,访兴甫,搏于北寺。寺有施食台,高寻丈,阔倍之。二人登台对搏。久之,兴甫一拳中僧右目,睛突出于面,僧以手抉去之,自分必死。益奋力角,足蹴兴甫堕台,伤其胸。兴甫归,内伤二日死,僧亦三日死。   [钱基博曰]兴甫性颇任侠。有恶少日聚人赌,必尽人赀乃已。兴甫闻之,携一笆斗,大可容半石,中置钱数千以往。恶少方博楼上,兴甫至,与博,佯败,后乃大胜。作欠伸曰:我倦欲归,不博矣。恶少愤欲诟侮之。兴甫以楼狭不可用武,尽取博胜得钱,实斗中几满。以两指撮斗唇,直其臂,徐步下楼,从容若空斗然。恶少大骇,不敢肆侮,询之人,知其为兴甫也。此予闻之姑苏一布商柳姓者,固不仅技勇可嗟异也已。   ○石勇   石勇,温州东乡人。少失怙恃,双眸烱烱,虽黑夜能远视数十里。食兼人食,家贫不能得一饱。有戚奇其量,煮斗米十肴啖之,戏询曰饱乎。勇攒眉良久,应曰否否。主人大窘,以索食厨已空也。   其舅某,墁工也。毘罗寺僧佣造殿,乃邀勇往作役。役徒丛集,担者负者,不下数佰人。   舅誓于众曰:能运砖石一次重佰斤者,每佰斤得与之钱二十;重倍,与亦倍之;卒役,受佣值仍如例。   众皆踊跃。然他人率为力所限,无能多负。而勇独左右肩承,往往数倍于众。顾必绕行避寺中菜畦,路迂远,勇心嫌之,竟破篱率众横跨畦过,蹂践寺植菜蔬,纵横靡所不履。   菜佣见而哗阻。勇怒,举肱一挥,仆者数人,余或辟易。走赴寺告主僧。主僧者,曾为边帅,亦勇有力人也。出视,见勇东西逐菜佣,众噪和之,叱曰:汝曹何敢尔。   勇瞋目诟曰:秃方外人,乃与汝爷事耶?   疾飞担干击僧。僧笑避,伺勇益进,骈两指扣勇肩。勇痛不禁委木颠。众相顾失色,委勇窜避。勇伏地乞宥。僧曰:竖子有几斤力,便目无人耶?盍起随老僧来。   手扶勇臂,痛顿失。随至寺,僧询勇何便为此。   曰:小人力食恒不能果腹,冀多负倍得钱谋一饱餐耳。   僧曰:汝善啖乎?寺厨虽寡藏,当足汝啖,何不早告我而损我蔬也。   语毕,顾左右欲有言。勇亟曰:傥得蒙赐食,幸甚。奈不惯寺中蔬食何?   僧见其状殊可哂,睨之笑曰:寺中例不许食肉,此戒勉为汝破矣。老僧乃不意汝更馋肉。   遂命炊饭蒸肉,盛巨盂,佐以鸡鱼数品,可十人餐。勇狂喜大啖,顷刻已尽,抚腹拱谢。僧命锢一室,三日无与食饮,至期瞰之,则神色自若。僧曰:孺子可教,诚非碌碌者。   时清德宗御宇之二十年也。方是时,中日失和,某经略备兵闽浙,御日需人才。僧故经略僚吏也,作书予勇。辞其舅,賷往见经略,得官把总。引卒千人,随副将张必胜守海口炮台。   一夕,夜半,诸将吏枕戈卧方酣。忽炮声轰然。副将遣人视,奔告石把总恇扰擅发炮。副将怒,缚勇,欲斩之。申经略,经略知有异,传勇诘责。勇曰:某岂病狂,适因守视时,远见数里外有敌船向台驶,某恐其乘不备袭我,往复禀报,辗转误机事耳。   副将在傍斥曰:汝欲诳言,谝大帅耶?   正驳诘间,俄海谍报至,言敌船二,驶口外,为炮台击沈其一,其一创而走。经略知勇言信,喜,释其缚。谓副将曰:汝徒高官,乃卤莽不明功罪若此,是汝才不足以莅勇也。今夺汝官与勇,而以勇官畀汝者,汝心甘乎?   副将惭伏不敢言。   [钱基博曰]此会稽陶臬司杏南尝为予言者。顷读邑子张选手缮瘦石偶记亦载之,谓其遭际遇合,殆与蒲聊斋所志大力将军相伯仲也。不亦然哉。后勇仕至福建水陆师提督,其名位差亦比肩云。   ○僧念亮   念亮者,无锡嵩山寺僧也。太平天国黄和锦克无锡,遣兵徇堠山。堠山在嵩山西北十里,居民聚众邀念亮往同御之。念亮持铁鞭奋身独出,适一骁将握大旗驰马挥众来迎敌,念亮迈步窜入所乘马腹下贴卧。马惊驶跃,倒撞其人下马。挥鞭疾击,碎其首而褰其旗,和锦兵夺气,众噪而前,大败之。   [钱基博曰]予家老仆华老老为予言。念亮,俗姓杨,四川人。或日:其人故大盗也,殆以捕急,避官中人眼目,削发变貌为僧云。   ○王子仁   王子仁,江阴周庄人。儒而贫,授读同村武举人家,室厅事侧。厅事为武举人教子弟习武之所,系绳梁间,悬布囊,中实以斗许砂粒,重数十斤,名曰砂囊,拳击之以练臀力。而囊悬当路,颇障行。子仁出入必以手推之,始颇觉重不任。久之,惯无所难矣。   一日,解学归,踯躅行陇上。有樵夫相迎担薪至,道狭不能避,子仁衣敝旧,猝为薪坏。子仁怒,诟樵。樵不逊,曰:若衣自不牢,乃欲咎予担薪乎。   子仁拉薪担,必欲责樵偿。樵欺子仁懦不武,舍担奋拳欲欧之。子仁怒,伸手推樵如推囊。樵大吼,倒跌十许步,仆地,僵不起。子仁心怕欲遁,已为耕者所见,执诉官。   官素号明察,莅视,命仵人验报。谓樵者左胸当子仁手所着处,肋骨尽折,向内陷,伤心脏,故死,然非有拳勇者不能相创若此。   子仁泣自陈非拳勇者,官则讯子仁何业。曰:授读武举人家。   曰:子从武举人习艺乎。   曰:否。   然则子若何推樵者?   子仁具言樵者相殴还推状。   官则又曰:推以何手。   曰右手。   官命起侧身用右手作推势,选壮夫伪为樵者,立其前当之。触手翻转如秋叶,有数人疾扶其人,乃得止勿倾跌。子仁亦愕不自解何以右手力致巨若是。   官呵命之曰:易左手。   左手推则绝无力,其人止勿动如故。   官谓子仁曰:汝家离此几何。   曰:不远。   曰:吾欲临汝家稍憇,汝导我。   抵所居,察之,无戎器,不似武勇者家。又命导视武举人家,及门,呼先子仁进,官随之。登厅事,适道砂囊下过。子仁无意起右手推之,囊应手去数丈。官见,命易用左手推。纔微动不及尺。   官曰:止,得之矣。此若习用右手推囊,日久遂不自知其力滋长;而左手不用,故力弱不任推也。惟樵不慎损人衣,又不逊欲殴,而若手推之以自卫,情非出于相杀,是若罪有可原,而樵咎由自取也,吾姑宽若勿论抵。   子仁感激出涕称青天,叩首无算。   判是狱者,闻为鄞县陈康祺云。   [钱基博曰]吾又闻有村夫子,教村童书,童或辍读,辄喜骈右手中食两指拍棹以相警。久之,拍处凹成洼,亦不为意。一日,遇道友,戏拍其肩,友剧痛,手痿不能举。延医视,盖肩骨折也,闻者莫解。其亦此类也夫。   ○嘉定老人   嘉定老人,不知其名,似丁姓。予遇之浔阳客馆,与对室居。见其手烟管,口衔吸,倚机坐室门闲眺。视所及,目有光弈弈,如两竿竹随目以运。心愕异,走其室,拱谒。皤然一老人,须发雪白矣。老人起延坐,辞色颇谦。   予餂之曰:翁视烱烱,必有异能。   翁哂不应亦不谢。   馆人故识老人,从旁儳语之曰:客负绝伎,今又闲无事,肯怀不一试博此爷笑乎?   老人则掀髯大噱,伸手取机上铜元数十枚,齐缘若贯索,而指撮其两端曰:东壁柱有大小木星二,连若葫芦,视吾掷中之何如?   语毕,铜元应声脱手飞而不散落,铿然中柱上,齐嵌入。整圆若小铜柱,木星深蔽不得见,数之得三十九枚。予大惊伏,曰:吾故知翁异人也!   后馆人为予言曰:老人占籍嘉定,业贩磁,每岁必贸货于此。尝授徒数佰人,惟一少年为所爱,能得老人传而不尽,顾颇自喜,戏欲踣其师。老人曰:竖子乃欲戏老夫。老夫今坐勿动,设能踣者,任若何欲耳。少年佰计不得踣。一日,见老人俛首坐,假寐,口涎垂及尺,以为可踣。乃掩其后,双手攀老人肩。老人不觉仰,头触少年胸,少年遽仰似欲先老人踣者。老人疾反两手后伸捉少年手,倒提掷己前。兀立,欲动勿得动,流涕被面,口哀老人曰:师幸恕予,予身麻木欲绝矣。老人笑曰:小苦自愈,微老人捉汝勿俾跌者,汝则大苦矣,汝乃不知感乎?少年虽哀无谁何,久之,乃能行动自遂云。   [钱基博曰]老人又自言:甲午战后,有日本人尝欲师予,以重金为贽。予则告之曰:汝吾敌也,吾国将士死于辽阳之役者不知几何,吾今授子以武术,子或尽吾伎以授子国人,而反刃于我国,子之计则得矣,而吾何以对国人哉?吾不忍也!其人固言火器愈烈,使击无裨于今日之战斗。予应之曰:无裨战斗,子又奚学焉?夫子,吾友也,吾傥诳子金,授子伎而不尽其术,则是吾不信于朋友也,吾亦不为也。然子必强吾勿欲,吾祇有诳子而已,异日幸勿以见诳相督过也。其人戄然而退。呜呼!若老人者,可以风矣!   ○庖人   无锡林今吾作客江右,佣一庖人,见其袒背治膳,有刀痕一缕,缘脊下划然沟其背为两。心疑之,问焉。   庖人面若甚楚,应曰:予,剧盗也。今勿敢为矣。   今吾曰:何故?   庖人曰:予不为盗久,可为主人言之。予游某地,见荒野危楼耸云汉,四无比邻,然离市不远。问之市人,知为一老寡妇居,富有赀产,无子,方嫁其女,为治衣饰甚盛。私念嫁女必丰衣饰,此人情,虽不如告者,伙頣沉沉,当可饱橐归也,且妇女何能为?毅然往。夜登其屋,闻室中作老妇人声呼曰:首饰匣藏未?慎防小人胠箧去也。一女子应曰:藏某室东壁第几箱,加锁矣。予既窃听知藏所,心益忻喜,谓探囊可取。良久,伺无声,匐行趋檐,两足钩椽头,倒挂垂其身,手攀楼窗拨关入,如顷间所闻女子言。启箱,取匣出,跃窗下。将及地,微觉寒气一缕,袭背若淋,体噤欲痿。抵地,欲起立,已不能直其躬。不觉背痛若拆,大惊号宥命。忽闻女子声临窗呼曰:若何人。予忍痛应曰:予某,幸乞娘宥。女子叱曰:若狗!若思吾家畏盗者,亦不敢以母女两人踽踽僻处此矣,若乃不自量盗吾家乎!既知乞宥,姑贳汝。予曰:虽蒙娘宥,然予痿不能兴,奈何?女子笑曰:此创大不宜治,治则加痛矣。惟不治不能兴,畏痛者无治,汝自审思。予哭曰:吾不任加痛矣。女子曰:亦任汝狗痿地耳。予乃大号怕曰:吾岂长痿不能兴乎?愿治愿治。女子叱曰:勿声。谁教汝自作自受者!忽觉刃划背如割,予不禁长号如斩豕,蹶然兴矣。盖其先,女子袖小矢注射予背,缘脊贯肤入,下注及臀,而镞藏内不出。故欲出矢,必剖背开,乃致此也。后乃终不敢为盗。   [钱基博曰]此乃林今吾自述于吾友秦君崇实而相告者。予又闻秦君言:客保定时,数闻巨家报失盗保定故总督治所。严饬府县缉盗,杳无踪。一日,有捕人斜倚督较旗杆,与同辈语,忽有水流下渍其衣。嗅之,作尿臭;仰视,见水流滴沥自杆顶方斗,斗中隐约似物动。知有异,诫同辈勿声。杆高五六丈,莫能上。伏杆下伺。夜中有人瞥下,坠如鸟。群起击之,缚焉,送治如律。   ○白太官   白太官,武进人。美风仪而有勇力,与甘凤池同师,家贫,客燕赵。   以事道出井陉,绕山行者十许里。日暝入谷,迷失路,四山忽合,茅店如鸡栖,门外墨书壁作客店二字,为风日剥蚀,略可识认而已。   门掩。推入。阒无人。室中绳床不帐,竹几残蜡半枝,烬影欲灭。风吹窗纸,瑟瑟作声。   太官连声呼曰:有人未。   寂无应者。心大疑。瞥见门左,覆一巨缸,振振若动摇,一人自缸下掀缸探身视。倏然起,出户外,逐之则已杳。知非善地,欲去又地僻无可徙。乃枕刀寝。须臾,烛灭,淡月朦胧射纸窗上。   太官假寐欲熟,隐约闻窗响,觉黑影一线穿窗入,瞥如飞鸟堕床前。大惊,辨之。一女子,体态苗条,手双刀齐下。已不及起抵,疾转身内向,避其刀。刀下砍入床,猝不得拔。乃急抽刀起与斗。技不敌,欲逃。睹窗外似憧憧有影,惧有伏,不敢出。由户疾上踪,手承屋梁,奋足踢梁间椽,椽折瓦飞,耸身出。   女随之,驰逐不舍,疾如驶,崎岖数十里。晓矣,两人力不支,俱仆。女晕不醒,而太官起,挥刀欲诛女。逼视,睹女美,未忍,乃掷刀。掬水溪涧饮女,亦自饮毕,坐女傍守之。女苏,感其情,遂委身事为妇焉。太官携以归。   太官尝夜行于道,暗中遇一僧陡撞太官肩。太官怒,诟之。僧不让。斗。僧败。询太官姓名,谓曰:十年之后,行再见也。   后太官载舟游西湖,僧踪至。太官先期知,伪为仆人,服短褐以俟。僧至,佯言主人不在。僧先斗太官暗中,初未及辨太官面貌,信为然。曰:我俟之可尔。   入舱坐。太官乃煮饭饭僧,取栎木为爨,掌擘之皆断,不假刀斧。取箸,绳系之,掷河鱼,必洞背腹,取为馔,不假钓竿。僧见,内怯,念其仆勇猛如许,主可知矣。毕饭,谓曰:汝主不归,予不能久待,然十年不见,不可无以为记也。   遂跃窗出,手踞岸上石栏,倒竖足向天,作跳虎势去。视之,石陷成两掌痕,深入数分,若刻划。太官不觉悚然。   太官性刻忌胜己。出门数载归,将及家,途见一稚儿,年不盈十岁,紧握小拳,猛击道傍人家石狮,火星爆射者数尺。太官心骇之。曰:此儿幼小如此,长大不可制矣。   遂与之角,小儿不胜,创且死,大号曰:吾父白太官何不归,儿被人殴死矣。   太官大惊,然创重无能救,泣负其尸而归。其妇怒诟曰:虎豹不食子,若乃过于虎耶。   后太官卒无子。   [钱基博曰]太官所居曰白家桥。予宗人谪星太史,亦白家桥人也。尝以书告其友周君同愈,言之如此。惟其书言一事绝诞不可信,谓太官夜过一处,见一小儿习拳术。大官傍观一良久,微议之。小儿直前拳其心,太官负痛腾足起,趯小儿于空中,坠地,折为两。俯视,石人也。太官亦踣不起死。予疑其出于附会,故不着于篇。   ○秃者   桐城张已振尝为予言,游京师时,见一秃者手承双铁锤,大若钵。自敲其头,左右环下起落如风雨,每下则隆然作响,头不为碎。其颅顶当锤下处,愈光亮若磨镜矣。观者或疑其锤非铁,索视质重,莫任举其一者。   [钱基博曰]予见有鬻技者,自按其头石上,命徒取木棒粗愈臂,连棒之,了似无楚。是亦秃者之流亚矣。   ○三山和尚   和尚,贵州铜仁人,姓吴,名以幻,无锡明故将军何以培家将也。勇力绝人,豪侠尚义,避雠袭僧服。栖止无锡之三山,故人字之曰三山和尚。   三山在太湖中,为群盗出没地。有盗伙劫其衣囊,和尚疾避下山,手挈盗舟上,覆丰草中,隐身匍匐舟下伺之。盗下,猝觅舟不得,心骇,欲舍舟遁,又无他途可通陆,不觉惶遽甚。   和尚两手掀舟起,奋呼曰:舟在此!   盗视舟倒覆草间,负矗立者,赫然一和尚也。大惊,叩首乞哀曰:师,神人也,后勿敢犯矣。   乃携舟从容置湖,若挈室户然。盗罗拜,谓和尚不可当也。   明亡,总兵黄蜚屯军湖中,曾分兵攻无锡南门,与清兵战。和尚适以事过其地,仓猝无所得兵器,乃入民居得切面刀及板扉各一。左手持扉作盾,捍刀矢;右手舞刀大呼突阵助蜚兵。横截清军马足,马仆截人,所向披靡。清师奔避入城,其勇敢如此。   [钱基博曰]明之亡也,清将吏下檄捕何将军甚急,将军挈家避往三山居和尚所。和尚恐人迹知之,欲与偕亡。将军不可,卒被害。遗二妾,奴谢升欲逼妻之,妄言将军许我矣。和尚佯绐奴,与俱买舟入城市毕姻物。中流,抵五里湖,变颜数奴罪,挥刀断其首,投尸于湖。其忠义有足多者。岂非皎然不欺死生丈夫哉。语曰:一死一生,乃见交情。予以是贤和尚也。   [钱基博又曰]予又闻和尚尝与邑人胡迩光秦大用二人,应主漕事者毕司理宗吉聘。檄循北塘,伺漕卒登岸哗滋事,即捕击之。盖国变后,兑漕旗丁横甚,每艘篙工水手,不下数百人,持梃攒集。三人者,袒臂格之,无不颠仆坠水,乃俱窜伏。擒其魁,缚献,治如律。时顺治十六年己亥也,后乃稍戢云。   ○蒋志善   无锡江阴巷陶某,精研武术,号称究内家。善用枪,尤能自成家法,世有陶家枪之目。武官莅是土者,无小大,必先礼谒其庐,无敢慢。   有蒋志善者,咸丰间,尝官守备无锡者也,独不礼焉。陶怒,盛气往谒。见蒋身长皤腹,肌肉坟起,知必孔武有力。内怯,气颇慑,不敢轻发怒。归,蒋乃报谒。请曰:闻陶家枪精妙无敌,某驽不敢请枪法,愿赐君枪观之。   陶素以枪法自负,出枪视,不觉摆舞作势。   蒋亟止之曰:君枪法自是猛无匹,惜枪干劣不任舞,稍用力,折矣,奈何。   陶疑不信,曰:此干良材,乃不任舞耶?   蒋索枪握其梢,力摆动,干不禁砉然断。笑曰:何如?某藏数枪似不劣。   陶惭,必欲一视其枪,乞随蒋返署。索视枪,实胜已平昔用者。   蒋又请曰:此枪应堪用,幸得一觇君伎。   陶唯。竭力飞舞,驱拨空中,气呼呼有声。   蒋睨视久,调曰:止止。君用枪乃不任刺人。   陶大骇曰:薄伎至不足道,然天下乃有枪用之不任刺人者乎?   蒋拍其胸曰:不予信,君试刺我。   陶怒斥曰:君胡予戏?死君,且论抵。   蒋又哂激之曰:君殊自多,予信君伎必不任相死。   陶愤,曳枪回走十数步,远舞作刺势。径前,洞蒋胸。蒋疾解巾挥格之,巾缠枪尖不得脱,向后倒掖之,陶失枪。不觉拜伏地曰:愿亦有以教之。   蒋呼取盂水与陶,曰:视矛急舞,聊持泼予体。   乃起持枪舞,闪闪成白光,大若径四五丈车轮,瞥忽耀陶目,至不能张视。疾取盂泼之水,水点纷纷反泼,下若雨,淋漓满已身,无一点着蒋体者。   尝有鬻拳者,强占崇安寺废址。寺,邑古剎也。邑人欲驱之而无术,走告蒋。蒋微服往觇,伎颇高,恐不可强力制归。取枪驰马,绕所占地舞一匝威之。明日,其人遁矣。相传即固始李世忠云。   [钱基博曰]此闻之周君同愈。然陶虽使不如蒋,而予殊闻陶非驽者。有邹某者,亦陶友也,生平曾不肯轻以指触人,触必内创。知陶能,欲有以试之。一日,道相遇,适陶购寸糖食,谓曰:与我一枚食。伸掌向索,指端微触陶把糖手。陶臂颤,知有异,疾腾他手撮糠置邹掌。郑乃摊掌僵植不动矣。盖华君廷辉又为予言之如此。   ○李渔   康熙间,太湖李渔笠翁薄负文采,游京师,名动公卿。其无行人皆知之,而其为盗则人不尽知也。   有江阴章老人,尝为予弟孙卿言之。自述其高祖总镇兖州,曾祖随宦焉。时满州某公以帝室懿亲巡抚山东,邀渔主章奏。渔,风流自赏,暇辄挟诸大僚子姓,载酒大明湖,徜徉啸嗷,裘马翩翩。大率少年鲜事,又天下承平未久,大臣子弟例习武,备国家干城选,不论将家子矣。予曾祖以总兵子厕与其间,击剑超距,靡所不为。而渔文士从容诸人间,时强拉与戏,颠仆之以为笑乐。渔被颠,起或恢谐自调,色不忤。故诸人乐与之游,绝不觉其有武勇也。   一日,谓诸人曰:历下风土,想诸公子倦游览矣。南朝景物,秀绝人寰,广陵愈靡丽为三吴冠。诸公子盍买舫作广陵游乎?渔不恤附舫尾也。   诸公子喜。载数画舫,联樯南下,抵广陵,击舟数月。兴阑欲归,行解维矣。渔忽置酒遍拜诸人曰:渔辱从诸公子游已久,今有急,未识诸公子肯悯援手乎?   诸人少年豪快,笑扶渔起曰:先生属尊何必尔,吾侪敢不惟命?   渔起,曰:吾顷需金数万,无所措。   诸人闻数巨,有难色。须臾,渔又曰:诸公子不能相假,吾知运司库金银无虑千万,视戋戋者,不啻九牛一毫,于国帑无大损。诸公子材武,盍助渔取之。   诸人相顾骇愕不敢应。渔愤作色胁诸人曰:诸公子必不相援,渔能自取之。明晨,舍少金诸公子舟,他遁,祸嫁诸公子矣。事发,累尊公祸必不轻,诸公子即能自白,恐不免比匪之罪。能行。必无祸。   诸人不得已应之。渔曰:信乎?   曰:信。   渔呼舟人曰:止酒。俟奏凯还饮,至为诸公子策勋未晚也。   舟人讙应如雷。诸人益惊,乃知舟人皆渔党。渔起,取佩刀指诸公子曰:此行无争斗,不必人人持械。渔操刀为诸公子卫,诸公子速随渔登。   语毕,距跃如飞,先登岸,诸人随之。疾趋登运库屋,揭瓦斩梁,驱诸人探身下盗金,自操刀踞屋顶瞭望,备有变。既。诸人以次负金出,驱诸人先行,而渔殿后。抵舟,命舟人扬帆,时酒尚温未寒也。   渔酌酒饮诸人曰:诸公子身下盗库金,而渔纔居屋顶瞭。事发,不必首渔而从诸公子也。诸公子幸好自爱。   诸人默然。归乃不敢与渔昵,然亦勿敢声,究不知其多金何所用也。后有泄其事者,为中朝官所知,欲究,然事隔数年无左证,又以中丞贵戚子与其事,恐兴大狱,惎不敢发焉。后余曾祖尝举以戒子孙慎交游,故为言之如此。   [钱基博曰]渔虽薄行不足道,然其玩诸人股掌,机智乃尔不凡,未易才也。予又闻之友人夷吾,谓渔生平辨给多口过,晚年嚼舌以死,闻者快之。未识信否,姑志之以俟考焉。   ○戴俊   戴俊者,亦苏州人,梁兴甫弟子也。   尝挟一陕西人游四川,其人亦勇力士也。中途,经一山,山寺有老僧,居山中者数十年,见老猿二,日相角为戏,其技甚神,非世人可及,戏与焉,久之,尽得其妙,搏无对,揭字于门致夸。   二人道见,心惎之,欲入,有两童子守门,亦善搏。遂与对手,童不能胜,乃惊入报老僧,呼二人入谒,见老僧趺坐禅床,谓二人曰:汝二人能胜吾童子,亦高手也。来。   陕西人竞前搏之,老僧坐不动,略举手而其人已掷于地。俊继上,僧仍如前掷之,俊立不仆。僧异之,曰:汝可教也。   留止俊,尽得僧传。思天下惟僧为愈已,乘不意杀之。于是技无有与俊敌者矣。抑何其忍为逢蒙也。   [钱基博曰]是亦僧有过焉。甘蝇,古之善射者也,有从而学射者三年,自以为天下莫已若矣,乃谋杀甘蝇。弙弓而射之,甘蝇张口而承之,嘻曰:子从我三年,未教子啮镞也。学射老大惊,播弓矢而谢之。惜哉,僧之不知此也。   时南京人有尤十六者,力举千斤,素行无赖,居恒辄要人道中索饮酒,有不许者,即怒吼,左手牵人衣裾,右手起道彷人家阶石置下,必许饮乃脱。俊既杀僧,挟技客南京,知之,必欲一挫之而后慊于心。一日,伺十六观剧,俊往傍之立,践其足。十六大怒,将拳之,俊佯惶怯伏地,出十六胯下,而十六仆。俊起,连蹴之数十足,乃呼谓曰:尤十六,汝不识戴二官人耶!十六拜谢乃免。观者千人称快。   ○履店翁   光绪二十三年,黄浦有武举人某,家世习武,年少负力。   尝至上海市履,诋货不良。贾曰:我货表里坚致,匪是,不以售于市。   某因明其言之匪实。   贾又曰:勿实,不取一钱。   某应之,曰:信乎?   随取履力折之,底砉然中断。哂曰:汝履不任予手折,能任履予足践地者几何时哉?   拂衣欲去。贾虽心恨,无如何。   一日,又至市履,如前折之。   方哗争间,一老翁鹤发皤然,伛偻来某前,戏拍其肩曰:我货良不恶,君指何劲也?   语毕,徐步入内。而某颜色不觉灰白若死,两臂剧痛不任举。呻吟舆疾归,乞哀其祖。   祖骇曰:岂某翁耶?此翁我所兄事,尔何犯若?尔休矣。   亟唤舟奔赴其店,投门长跪。时夜已深,门闭不启。跪至晓,门辟,翁出,握手入曰:何至是。予不意某乃故人孙。   授之药,曰:服此命不丧,然其手则废矣,奈何?   始某两臂力能提携数百斤,至是不任把箸持饭甑,食饮须人云。   [钱基博曰]好勇斗狠,孟子谓为非孝。噫,某也不惮怙力鲜事,终累厥祖。白头星奔,跪哀于老友,仁人孝子,非所忍矣。岂非古之人所谓忘其身以及其亲者欤?   ○胡迩光   无锡胡迩光,邑秀才,精武艺。善用铜箸,时号无敌,异人授也。   其铜箸有大有小。大者长二尺,粗一指许,临大敌用之。小者长尺余,细不盈指,平时应急用之,半藏于袖,半出指端。   游于市,见一僧索钱于某店。迩光谓僧貌非良,店遂无所予。僧颇龂龂,然迩光不措意也。   后往武当祠佛。中途,寓一庵。庵僧出款,貌似相识,意殷殷。晚餐毕,忽闻砺刀声,心动。视户已锁闭,始忆似茶店丐钱僧也。例礼佛不得携械,仓卒无所得铜箸,适见案间餐具未收,有饭箸二,搁甑上,取藏于袖以待之。   僧启门持刀入,叫骂曰:尔犹忆某年事乎?   挺刀直砍,迩光以饭箸抵之,少顷,中僧手腕,刀落堕地。   僧反跪顿地乞命,迩光曰:从此释怨可乎?   僧叩首听命。明晨厚款而别。   [钱基博曰]胡迩光生清顺治时。吾闻时有大力者,远道慕迩光名,来访。值之道,猝出迩光不意,绕后环两臂抱其腰,举之离地数尺,按石柱上,诘曰:若为胡某乎?迩光自以足悬空无所用力,乃曰:非也。不意大力者手甫释,迩光即后起一足腾蹴大力者。仰仆地,返身自指鼻尖曰:若今识胡某否?其趫捷有如此,谈者辄为眉舞云。
13,274
艺藏
武术
拳学要义--王芗斋
王芗斋谈拳学要义      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名重南北,素为全国武术家所推许,最近卜居京门,为观摩拳术起见,特订每星期日下午一时至六时,在大羊宜宾胡同一号招待各界,藉以与拳学名家交换意见,使我国尚武精神日益发扬光大,意至善也。昨日记者走访王氏,与作下列之   问 答。      问:王先生拳术高超,素所钦仰,敢问先生对于拳学之抱负如何?   答:承一般友好以大成拳之代表者相推许,真使我羞愧交集。鄙人自清光绪卅三年离师后,即奔走四方,藉广交游,足迹遍大江南北,所遇名家老手甚多,饱尝风霜,卅余年所得代价,就是良师益友,相互切磋,故于拳学自信老马尚能识途。日前张玉衡先生于报章先后评述,唯恐各界人士不明内容,致生误会,故极愿将本人真意掬诚奉千。余年渐衰,生活尚未可自了,名利之念更无所萦心,所急急于此者,愿趁此躯尚不十分颓唐之际,与海内贤达,负起艰巨,将人生固有之“本能”“武德”提倡而光大之,并革除误已误人之旁门异道,绝非博人虚誉,以图欺世盗名者比也。      问:拳学以何作基本?      答:拳学之基本原则究为何物,虽人言人殊,但习拳套,讲招法,练拍打,皆属于表面者,套路流行既久,实属误人太甚。      问:“形意”“太极”“八卦”“通臂”俗称为拳术之内家,未知其派别如何?      答:社会常云“形意”、“太极”、“八卦”、“通臂”为内家,余不知内外之名由何而起,似不值一论。姑就前辈名家论之,以见一斑。      “形意”嫡派与河南“心意把”、“六合步”为一家,查河南李岱东(乡称老岱)为李致和先生之曾孙,致和先生乃戴龙邦太夫子之业师也。济源阮氏,命名虽异而实宗于李。戴先生虽以“心意”变“形意”,然也不背原意,故以拳拳服膺之意名之曰拳。要知“形意”嫡传并无十二形练法,然周身十二形之意当尽有之。亦无五行生克之论,不过指五行为五种力之代名词,非手法与拳套也。新加坡记先师箦语:五行相某某,谓金者如筋骨含力,意如铁石之坚,有斩金截铁之意;木者,谓曲折面积而言,若树木支撑形势;水者,势如汪洋游动,活当选若龙蛇,用之无孔不入;火者,力如火药,手如弹发,有一角即烧身之力;圭者,用力敦厚,阔大沉实,混昂气壮,有与天地相接合为一体之势;此之为五行合一。非若今人动辄某拳克某拳也。若以目之所风,一再思之,然后出手以迎敌,鲜有不败者。   “八卦”原名叫“川掌”。余幼年时曾与程廷华先生晤,回忆其神情类若神龙游空,百折千回,令人难追其功劲。遥想董师海川先生,更不知入法海,博道要,深邃何似。刘凤春先生与余交善,功极深,而造诣稍逊,然亦非习八八六十四掌及七十二腿者所能望其项背。希望习“八卦”者,专研双单“川掌”在一举一动上加意体会,深造力求,而于理论上亦当切实研讨,行之有素,庶乎近之。   “太极拳”嫡传宗匠,当推少侯、澄甫杨氏昆仲。此亦余之老也。故知该拳确有几种力学含义,得其要者百不得一,即或能之,亦非具体,因基础体认功夫早经销亡,故身之下部无理力之可言。该拳原为三拳,又名“老三刀”,王宗岳先生改为“十三式”,又一变而为百四、五十式之多,此失真之一大原因也。若以养生而论,徒使精神气质被拘而不舒;若论技击,专为制裁肢体之用,而使有用之身成为机械呆板之物,亦不过徒使学者神经扰乱、消耗时日而已。至于练法,这一拳,那一掌,左一腿,右一脚,说来可怜亦可笑。对于应敌,如遇高手则勿论,倘对方是不紧滞呆板者,纵令该拳名手则也无所施其技矣,流弊所及大有成为棋谱势之“太极拳”。近二十年来,习此拳者多是非莫辨,即或能辨亦不能行。至于一般学者,大都以耳代目。故将该拳葬送而破产,是为可异耳。愿该门有;力分子,迅速严格整理,以图进益于将来。他日有成,以作拳好知音之良友。余对“太极拳”敢云知之深,不觉论之切,知我罪我,唯高明者有以谅之。同时想“太极拳”学之有得者,观吾所论。恐慌将颔首默认,哑然失笑矣。   “通臂拳”通行华北,都门尤盛,余所遇者大都不成形,然亦有持理论而近是者。考其功能,相去甚远。想前辈当不如是,抑后人之失传也。虽偶有局部深邃之绝大功力者,然终不易走上拳学轨道。   “梅花拳”又名“五式桩”,其嫡派至今仍有辈行流传,河南、四川最盛,与福州、兴化、泉州、汕头等处操“五技散手”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应敌亦多有深造独专之长,惜片面多具体少。   “八翻”、“绵掌”、“劈挂”、“八极”、“大功力”、“三皇炮”、“粘腿”、“连拳”,互有长短,大都偏于刚多柔少,缺乏精神内敛功夫。至于“大小红拳”、“弹腿”、“戳脚”,具知各拳长短及其他各家,余不欲论之矣。      问:先生对保存国术有何高见?      我国拳术虽杂乱无章,有令人无所适从之叹,一言以蔽之遗弃精髓,仅守糟粕而已。东洋之武士道,西欧之拳斗虽非具体,然均有独到之处,若与我国一般拳家相较,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计矣,令人羞愧欲死。然则整理旧学发扬而光大之,舍吾人之其谁与归,区区不揣浅陋故振臂高呼倡之,其唯一宗旨,则在于斯。      问:先生此次订期招待各界,足证虚怀若谷,热心武道,未知对此有何意见?   答:学问之道籍比较而增进,拳术亦然,比较有胜负而于人格无损,且人格道德赖此而增高。倘观摩日久。既可免门户之争,更可塞雌黄之口,愿我同道勿河汉斯言,海内贤达都会高隐,如肯屈驾赐教,无任欢迎。若不欲轻移玉趾,即请一纸见示,定竭诚造访,籍聆一切。总之,但求拳术之精进,其他非所计也。      问:先生为大成拳宗师,对于本门拳术,必有卓识,请赐其详。   答:拳学一道,万头千绪,繁难已极,择其大要亦极简单。然吾人学拳,应先研究为何拳学?始易于认识,而有所得。大都学拳,一为卫生、二为自卫。身体健康为人类一切事业之基础,故养生保身之道,实不可忽。夫锻炼之法学之得当受益非浅,学之不当乃能致死。凡剧烈运动者,绝少享寿高年。至拳术家因锻炼之不当而损命残身者,更不知凡几。诚可怜亦可笑之拳术也。既知学拳之利弊,应在用功是否符合卫生自卫之条件,动为甚么?静为甚么?结果是甚么?中间过程的现象是甚么?如此体认操存,庶乎近矣!至于精微道要,方可继续研求,否则未易有得。兹简述大成拳之要义,并质诸同道,而为拳学上之探讨。前言学拳阶段。以上所谈卫生、自卫二者有互为之不可分离性,失一则流弊生而入于歧途。应首先使气质本能加以精神的训练、培养,而后始谈到发挥神经肢体的本能工巧匠力。学拳第一步就是锻炼神经为基础练法,体认四肢百骸蠕动的工作。第二步为试力、试声的练习。第三步为自卫。分述于后:   (一)基础训练:吾人在日常生活中,欲使行、站、坐、卧随时随地可以得到适宜训练,须先从桩法作起。将全身间架安排得当、使身体端正,意念空洞、从静的状态中去整饬神经,调息呼吸,温养肌肉,使各细胞自然的发动,力由内而达外,通畅全身。如此,筋骨不锻而自锻、神经不养而自养、尤须体察其细微动静。功夫一到,当知如此一站,大有无穷的妙趣。欲尽拳功之妙用、应先致力桩法。   (二)试力与试声:学拳已有基础训练,其本能当日益增强。对于运用须严防人欲的支配,引起幻象之误用。往往本能力量因人欲支配,而反为不合本能需要之运动。故子兴有勿长之戒。如何运用方能适于需要,须先认识力之动的情态,可以继习第二阶段。试力为拳功入门最重要更好,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由知而得其所以用。初试须使浑身气力均整、筋肉灵活、骨骼支撑、故能筋肉收、放、松、敛而互用。力应于内而外发。动作时慢优于快、缓胜于急、动愈微而神愈全。欲动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动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动之意。试力不许有偏面力,更不许有绝对力。首先要体认全身之气力圆满否、力量能否随时了出、自身能否和空气发生应合作用、更须意不使断、神不使散,轻重操持而待发,动一处牵全身。气力一致,归于虚灵沉实而圆整,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总之,非达到舒畅有趣而得劲者不足曰拳。      试声为辅助试力之不足。盖人之生理构造因先天关系各有不同,故人生亦各有难通之点,所以试声即用身内呼吸之功夫以辅之。又名内呼吸,亦名脑(腹)背呼吸者是矣。   (三)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要知不动才是生生不已动。如有形之动,正是不动无力的表现,所谓不动之动,动犹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其运用之妙,多在神经支配,意念领导,及大小关节韧带伸缩之互根作用,和支点坚强,螺旋的争力,与枢纽之转移,重心路线之稳固,及运用呼吸所发之弹力,能用之得机适当、则技击之基础备矣。以上所言多系抽象之语,然其中有许多意义非言语所能形容者,若能习行不辍,自不难领悟也。所谓大动小动之别,实在乎个人之基础功夫,对各种力量身得意领否。如能抬手动足混身处处都含有力学的本领,大动亦可,小动亦可。不大不小均可。若根本无力学的能力任凭怎么都不可。至于用力与不用力之分亦如是矣。夫常人之动,非注血不得有力,凡注血之力皆板滞失和而不卫生。不注血而有力,即不用力而有力,用时得力,乃为本拳能之力也。他如虚无假借而求实当之种种微妙,则尤非简易笔端所能写于万一。总之大成拳不在外表形式之优劣,实在一意应付。一言以蔽之、有形有质都是幻,技到无心始见奇,意即此也。      问:前次报端发表谈话,想近日来访者必不在少,其中有无高明奇士?   答:承诸位关心提介,鄙人甚慰,京师方面之同仁仍无一人肯来赐教。惟各地来函表示同情者尚多。并有数处来人商讨,愿聘任教授,更有一事堪为知已者告,近今京中真研拳学就教者甚多,多系自动请求,经人介绍者亦有之。盖提倡之唯一宗旨,即在此点,并非与人有所争,而更不屑以竟,愿使国人对于拳学都有相当认识,亦希望拳学之立法根本改善,莫以胜负为荣辱,愿拳术同仁勿以盲参胡练为自是,尤盼同仁都为卫生之拳学家,不愿尽流为江湖之把式匠,但今之习拳者,百无一是,大有举目全非之感,至赖此谋生之拳师,只要不以任教后,复从人学为可耻,而精神中能不自苦,应以优于我者当力从之,须时刻存莫误人子弟之良心,今之拳师既不知拳学精神之所在,只得以此谋生活,但万不可以神秘及刚暴语人,则庶不致天渊大谬。不过此中人识见薄弱者太多,一时不易悉数感化,惟希望渐渐使其觉悟,自省而已。      问:武道起于何时、门派之多,各言其是而学者终有茫无所从之感,究竟如何为合法?   答:世界一切学术都是藉比较而后可以分优劣,否则各云其是,门外人难能辨也。然拳不能就以胜负之一点即为定是非之准则,要以合理与否,与人之需要适合与否,所谓合理者,非达到舒适得力而有趣者不足日拳。至拳术的历史知道与不知道无甚关系,只看学术方面有无研究价值与合乎人生的需要与否。不过说到我国拳学,虽说有很悠久的历史,而战国时始露头角,逐渐推进与演变,直到唐宋时始汇成斯技而有流派,元、明、清初为最盛,习者甚多,只因工力造诣之不一,学识智愚之不同,故随之分家别派各言其是,即所谓今之各家者也。清康雍时代火器尚未盛行,恐此道将于国不利,欲使斯道崩溃永堕而不拔,以倡重文而轻武,一方面提倡飞仙剑客,故示神秘;一方面倡导拳套招法以走歧途,中庸大道无以   问得,复利用戏剧和小说为宣传工具,更以使习此者,为士大夫所不齿,始有而今每况愈下,虽设立专科提倡,而提倡越快破产越速,永不得走上拳学的轨道。其实学本不难,因世人仍是小说荼毒的头脑,更有今之拳师,大都以此为生,对于拳学根本茫然,即有觉悟再加羞从人学,亦就无可如何。近半载以来,同仁常有来我处作零星之身手之试,余不顾指明其人,以留谋生之道。现在大家亦多知自已错误,然为何不肯作公开讨论之举,而更不肯作身手之较,以求学术之增强而竟良心扭转,反谪他人之非,只知暗地妄造蜚语,而表面却装聋作哑,是何理欤?至无职业的以为能武,欲假此以作神秘之拳阀者,如研戏剧欠通之票友只会妄加指摘以炫其能,诚不齿之至。倘以余言为谬,敢请无职业之研拳者能肯赐教一谈乎?更希作友谊的小试身手,于人格饭碗,一切都无   问题,如不堪屈驾赐教,请示知地点、时间,我当遵时往谒,倘有微长,定当竭力为之宣传,如无可取,亦绝口不谈,若总闭门称帝,此真不值一文也。      问:与闻先生之论,道破国术之要道,别开生面另辟一新途径为同人谋幸福,但亦有云指谪太极拳仍有过当之处。   答:鄙人识道尚浅,非敢云别开生面,不过遵前辈传统推广而已。在太极门中,余之好友极多,而尚有好多不好意思之处,亦因该拳较之其他流弊少,明理者较多之故,尚不吝指谪,否则亦早不屑论矣。谈到实在批评的话,吾恐太极门中,从未认识拳学者颇多,至通家更谈不到。余总角时曾闻有丹士张三丰先生之名,及长外游,得识各家同仁亦惟习太极者众,故对该拳怀疑已久,闻该拳为张三丰先生所传,故余早有卑视三丰意,后来读三丰先生全集,始知先生乃为一贯大道之先进,已深入法海,博得要道,可是余更深信该拳绝非先生之传。其实是与不是没有一些关系,就即便是三丰后裔未得其要亦无足论。三丰先生之传人不知为谁,想当不及三丰有道又何用假借其他,要在个人得传之真伪与否。况今习该拳者,各人各样,理论不一,任意伪造者乎!曾记三丰先生云:离开已身不是道,执著已身事更糟。太极拳百四、五十式之多,有没有一式一法不被执着?用这些姿势作什么?而精神方面牢牢绑定不可解。实为妨害神经肢体之自由,遥想三丰先生高明若是,当不致传有如此欠通之太极拳。就以该拳谱文字方面论,单双重不偏不倚种种尽善尽美的意义亦仅不过拳学一部分的初步。就以拳谱论,请问太极名手扪心自问,能否有一式一法,合谱之所论者?既是自以为无上拳学,为什么实际上不生效果?更该拳有机坛扶乩而拳技工者,此更荒夫下之唐矣。纵使该拳一切法则优于其他,技能亦高出一般,然在精神方面而言亦是错误,无他疑意,况皆不如是矣。太极拳不过人多势众,擅广宣传,其实明理人早知不攻自破。余言或有不当、甚愿同仁不留丝毫客气的质   问,如有见教,我更当扫径欢迎也。      问:先生批评太极拳之错误,自当承认,然友中习拳而得健康亦尚多,恐先生之所批评似有失当。   答:拳学之价值,不仅轻松而微末。要知拳学乃人之需要,不可须臾离一贯之学也。故庄子说:技也进乎道矣,诚文化艺术之基础,禅学哲理之命脉,若仅以此微效而可以代表拳术,则拳学当无考究之必要矣。习拳拘泥若此而能生效,更应知道,若能将习拳时间,不用一切方法,任意慢慢的体会操存,而收效之大,吾敢深信更有胜于此者。      问:拳术的门派太繁,理论不一,知友中习者尚多,亦有照书练习者,然皆不生效,未知何书可采?   答:拳学无所谓那一家,拳理亦无中外新旧之别,只查其是与不是,和当与不当可耳。社会普遍各家,大都以拳套手法为习拳途径,要知此种作法都是后人的伪造,不是原来拳学精神,虽稍有偶知讲些枝节的力学,及技术的片面,然而总未离开方法和套子,所以终是无用。至于著作者,亦不出此范围。此道虽是学习很易,但亦非如此盲从之简单,往往经名师之口传心授,尚有数十年而是非莫辨者,岂刻板文章所能济事。凡一件学   问应先明理由基础体认功夫渐渐作起,再加以慎思明辨及多方实验的证明,然后方可进研其技。且锻炼时有忌对镜操作之戒,恐流于形似而神不真,况照书本练习者乎?此真盲人骑瞎马也。不过看书是博采各项理论之结晶,非注意其姿态如何耳。余据卅年教学的观察,这件学问是极难亦极易,倘遇天才的学生,不满百日之工,则有成通家大器之望,然于百中未有一二,大凡天资聪敏者,多功能欠忠厚,且虚伪而欺诈。故中道多为业师弃之,此亦可惜乎!如社会之一般学者,其困难诚可怜之至矣。多人总是以耳人目,岂知名实二字根本不能并论,且世之拳师多若牛毛,得要者如麟角,凡得其要者,个性多异于常人,不为名诱不为利招,当不愿与伪君子为伍矣!甚矣哉,得师之难也。即遇明师何以能辨,则未必肯如所请,如肯应请亦未必有教学的良法,假使得法而学者亦必能领略,种种困难,非过来人不能知也。不过现在比较以前则易于学习者,因值科学倡明的时代,对理解拳学原理当得帮助不少,然尚不能以此范围拳学,若以科学这层次及局部剖析之解释,则当推为求学之阶梯不二法门。惟我拳学中尚有许多原理,而不可以解者,但若干年后或可得证明。夫学术本无止境,或永无以名之,亦未可知。总之,在此时而论,应以拳学之精神加以科学的方法,则当不难解决矣。      问:屡闻读者多对先生之理论都不否认,惟闻学时无拳套感觉不易,初学者尤甚!   答:人身百骸诸般功能,任何聪明者一生练之不尽,那有舍精华而习糟粕之理,且拳套方法愈学愈远如妇女缠足无异,功夫愈深愈不易使其舒放,故初学者进步反速而胜老手者多矣。此论有多人作比拟之铁证。后世之所谓某式生某力之说及某法可以克某拳之功,此真大言欺人,恐云者,对于拳学认识尚远。   问:先生所言极是,技击茫然若是,能否示大家一简便要诀,易使有效乎?   答:前者已略述养生大意,能肯如此,则养生之道思过半矣,如欲学习高深技击则亦由此经过,但非极愚之士及称之大智慧者不肯如此。若天才而性近者,则应习一切法则。盖技击之法则亦需由站桩试力学起,前已述其大概。夫试力之法太繁,况各项力量身得之后,莫以为技击之道已毕,乃始有学技击之可能性,如得“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的支配,则又一   问题也。总之,得师之后,而造诣深浅,实在个人天资功力如何,若能出手而得已发未发时机之扼要,则非久经实作之惯手难能得也。      问:闻拳家云:不用力如何使力之增长?勿论古今名手总不脱丹田气之充实方能奏效?   答:用力之说为门外汉之论,而亦有一般似是而非持不用力之方者,而不知其不用力究为何意?要知不用力则可,不用意则不可。盖用力则器官死,百骸不灵,板滞呆痴易为人所乘。换言之,即抵抗之变象,盖抵抗之意,乃畏对方之击动而起,殊不知精神已接受被击,安得不为人击中乎?故用力为拳学之大忌。至论丹田气者,在原理方面,及实地之验和鄙人体察之感觉,此论似有不妥。腹内乃肠胃肝脏之宿舍,并无盛气之所,至于动力之功能都是争力、弹力与宇宙力之接触和运用呼吸鼓荡开合的作用,及精神假想天空浑然之大气也,非世人所谓功之气也。总以下腹充实大肚子即以为丹田气者,则错误极矣。要知运用时,力家均整,尤尚空灵以达舒畅得力方为合理。今之学者不明斯理,费数十年这纯工,反将灵活之身心练成机械,岂不惜哉!      问:先生如此批评是则是矣,但无异永久之擂台,长期之挑战,倘有失足,可当如何?      答:知我者明理之士也,罪我者应于夜深人静独坐观心,总之笑骂由他,余亦不辨,倘拳学真髓复见光明,个人之毁誉何敢异哉?      问:君之学 问道德,世所敢异哉?   答:所言是矣,殊堪羞愧,惟含蓄二字已为国人之社会性,夫含蓄者诚学术道德修养之基础,换言之曰:即内实而外虚,或外坚而内灵,正如老氏常无观其妙,常有观其窍一理也。然不知又为一般人所利用,已成为混事误人者之护身符,社会之伪亦为此辈所造成。自外涉交游几近四十年,每感社会中仅有“戏法”之一术不许丝毫将就,戏剧亦不许门外汉任之,但其间之伸缩应有别论余者不识。至所谓对人含蓄,以为应视对方而施,似不应无理之客气,如先贤之敬事而信,节用爱人深所乐从,若善交久敬之篇不顾闻也。学   问道德则不敢当,研究道德顾附其骥尾矣。所谓道者乃混元,错综不二之真理也,亦即合理与否,合理即为道,不合理非道也。非玄奇之事,亦非世之俗酸文人动辄引经据典故事神奇之为道也。尤非性情怪癖,假作疯狂伪佛老之学以求貌异者,所能梦见大道之门墙也。如对社会认识不足,只好不谈其他。      问:前云戏剧中尚有不少有本之处,较一般拳学高一头地,但不知君有何本出此言,愚以为此点批评未免失当。   答:戏剧原为补助教育之不足,武功都本拳道而来。拳中原有“起拔”锻炼,为试力功夫之一。夫“起拔”者为求头顶两足重心之枢纽力,使身体均整放大,与宇宙合为一体,故名“起拔”之锻炼,戏剧误名“起霸”,然观其姿态与理论之取意,虽不中亦不远,所以知其有本,至求美观博人爱悦之种种姿势,皆伪造也,今之拳家所有姿势未见一式而能得其均衡者,且多老马少驹,反效伪幼,尚有不可能者矣,更何能窥见武道深邃哉?      问:近请道者料不乏人,不知先生感想如何?      答:日来承各界见教者虽不少,然都是好奇之士,所论于拳学多不相干,至同道来访者而都不是余之所希望者。      问:先生所希望如何?      答:余虽不才,甚愿访者尽量   问难,研讨拳学究竟如何合理与人生之重要关系及注意武道之真正精神之所在,技击虽系末技讯事,然结果非由此不足以为证,故亦愿作友谊的比较身手。日来琐事较繁故来宾未能一一亲自接见,余有愧,故拟今后在星期三、五两日下午一时至六时亦为接待时间。      问先生此学,同仁对之如何?   答:余已抱定不顾笑骂不作神奇的倡导,以究拳学之真正要义,永持利他主义,不患无人不来赐教或就教者。所患者,名家高手不肯前来观摩研讨,恐难博拳学成功之希望矣。总之但愿拳学之进展,改善社会武道之目标,一洗积习,则其他非所计也。      问:自前次报纸发表谈话后,轰动一时,度必不乏来访者,其中有无同道?   答:承社会之不弃,相顾者确不乏人,而来访者多系就学之士,同道中仅丰台庐志杰,邵泽分二君欲作推手,内行所谓“听听劲”而已。余无其他,更无一人肯作实地之研讨。盖推手一法,仅拳道之一局部,非余所欢迎者也。至于北京之名手专家,并无一人肯来见教,实出余意料之外,未悉我同仁何以吝教是也。抑余从来所重者,为武德,故以礼让为先,然亦有限制,即年老者让,谦和者让,技弱者让,若以余言为欺,请询曾经来访者便知。如庐君初来访时,略作推手以为技仅如斯,故不肯降心服气,继而屡次驾临,始知相差甚远,今则一变而为忠实信徒矣。      问:武术先辈,先生所服膺者有几人?   答:查拳术先辈近百年来,舍董海川,车毅斋,郭云深诸师尊外,余皆旁技未节而已,但我国地广人众,道中人余未结识者尚多,不敢妄加评论。      问:世人常云有杨露蝉者,其学如何?   答:露蝉先生亦为拳学先辈,工太极,今多学之。余据各方面观察而论,露翁仅得此道之一部分,即明王宗岳先生亦非通家。不过宗岳先生得岳武穆双推手之局部,以三拳而变十三式,至于命名太极,以为张三丰所传实无从考证,抑世人之一种附会耳。如百四、五十式之多则更不知其所以由来。就该拳之作法论,于肢体上仅仅不生流弊,而精神上却受无限损失,距实作之学相尚远,不足道也。      问:报端屡次发表拳论,同道中对之有何表示,曾有所闻否?   答:同道中明哲之士无不接受,至其甘抱残守缺及是非莫辨者,只好听之而已。即使能知都不易行,况根本是非难明者乎?然一般拳家既以锻炼身体为口号,技击二字绝口不谈,就此点看来,亦可知于技击之道,与之相较,则份量轻微多矣。夫养生之道,是在凝神养性,思与虚灵成一体,所谓身心性命之学也。如这么一招,那么一式,前窜后跳,实难梦见养生之门。盖养生实为简易,人之本性是爱天然无拘自由之运动,一切本能亦俱因是而发。如每晨于新鲜空气中,不用一切方法,仅使浑身关节似曲非直,着想天空,任意慢慢运用,一面体察内部气血之流行,一面体会身外虚灵之争力,所谓神似游泳者是也。而精神体质舒适自然,非但不受限制,而大自然之呼应也渐有认识,久之本能发而灵光见,技击之基础不期自备矣。如总拘泥机械之运动,弄杖舞枪求美观,以为能武之荣耀,殊不知识者一见,可作十日呕,诚冤哉极矣,且终身不能领悟也。      问:先生意在研究真理,发扬武术,何以访者如此之少,其故安在?   答:此事甚难索解,据敝人揣想,吾国武术界中,贤者固多而不肖者尤众,凡习某一派者,苦练多年,自以为造诣独深堪称某派传人,挟此足可以与社会往来,且可得以解决生活   问题,一量使之尽弃其所学从头学起,情实难堪,而生活   问题恐亦受其影响,关系个人前途利害,既如此之大,亦无怪访者之稀少也。所最不幸者竟有一般无识之徒,既不敢较长论短,乃妄造蜚语信口雌黄,以自掩其短,社会人士不加细察,受其愚蒙者实在不少,是为可惜耳。此层障碍不去,吾国武术绝难望有长足进步。      问:先生为武术先进,既抱有决心,更望持以毅力,武术自不难有精进之日。   答:此言甚可感,余自当尽个人最大之努力,成败毁誉,不敢计较,而唯一目的,即在如何可以使拳学得以进步,于此敬告同仁,技击本系末技,然世人多以技击之高下,为拳术之定评,故拟有二种研究方法,如愿研究一举一动究竟如何为适当,则余无任欢迎,若愿作技击及推手,亦无不可,以此范围宽广,访者或可增多,不致进退维谷矣,果来者如有微长余定极力为之宣扬解说,倘无可取余决缄口不谈,盖谈亦不能使之领悟也,甚希望来友尽量   问难,以期互相切磋,谋拳学之进步,凡我同道,皆负有光大拳学之责,万不可以个人之关系,误此重大前程,果于大体有益,个人纵受任何牺牲,亦应舍小以成大,敝人抱此决心,倘拳学藉此而精进,岂个人之幸,而天下后世,得其赐多矣。      记者与王君倾谈至此,为时已晏,乃互道珍重而别。      按:以上访问作答,均录自一九四零年六月北京《实报》之“大成拳宗师谈拳学要义”及《新民报》之“大成拳宗师访问记”。      
13,275
艺藏
武术
拳意述真--孙禄堂
  拳意述真      序一   孙禄堂先生以形意,八卦,太极拳术教授后学,恐久而失其真也,乃作拳意述真述先辈传授之精意,而加以发挥,竣稿后,命余序之三家之术,其意本一,大抵务胜人尚气力者,源失之浊,不求胜于人,神行机圆,而人亦莫能胜之者,其源则清,清则技与道合,先生是书皆合乎道之言也,先生学形意,拜李奎垣先生之门,李之师为郭先生云深,而先生实学于郭,从之最久,幼弃其业,随之往来各省,郭先生骑而驰,先生手揽马尾步追其后,奔逸绝尘,日尝行百余里,至京师,闻程先生廷华精八卦拳术,董海川先生之徒也,访焉又绝受其术,程先生言先生敏捷过于人,人亦乐授之,蚤从郭,暮依程,如是精练者,数年游行郡邑,闻有艺者必造访,或不服与较,而先生未尝负之,故郭程二先生合曰:此子真能不辱其师,先生年五十余,居京师,有郝先生为真者,自广平来,郝善太极拳术,又从问其意,郝先生曰:异哉,吾一言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者,故先生融会三家,而能得其精微,笔之于书,表章先辈,开示后学,明内家道艺,无二之旨,动静交脩之法,其理深矣,其说,俱备于书,阅者自知之,余因略述,先生得道,之由以见,先生是书,乃苦功经历所得者,非空言也。      民国十二年岁次癸亥仲冬蕲水陈曾则序   序二   禄堂先生既著形意八卦太极三书行世嘉惠后学,厥功匪浅,然犹惧不知者,以拳术为御侮之具,仅凭血气之勇也,于是有拳意述真之作,凡拳中之奥义,阐发无遗,平日所闻之诸先生辈者,一一笔之于书,使好拳术者,由此而进于道焉,俾武术之真义,不致湮没,此先生之苦心也,其以述真名者,盖本述而不作之意,于此益见,先生之谦德已。   民国十二年岁次癸亥冬月吴心谷拜读并识   自 序      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若偏阴、偏阳皆谓之病。夫人之一生,饮食之不调,气血之不和,精神之不振,皆阴阳不和之故也。故古人创内家拳术,使人潜心玩味,以思其理,身体力行,以合其道,则能复其本来之性体,然吾国拳术门派颇多,形式不一,运用亦异,毕生不能穷其数,历世不能尽其法。余自幼年好习拳术,性与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之拳术相近,研究五十余年,得其概要。曾著形意、八卦、太极拳学,已刊行世。今又以昔年所闻先辈之言,述之于书,俾学者得知其真意焉。三派拳术,形式不同,其理则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胜于人者则一也。按一派拳术之中,诸位先生之言论形式,亦有不同者,盖其运用或有异耳。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中分为三派,末复合为一理。其一理者,三派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古人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得其一而万事毕也”。三派之理,皆是以虚无而始,以虚无而终,所以三派诸位先生所练拳术之道,能与儒释道三家诚中、虚中、空中之妙理,合而为一者也。余深恐诸位先生之苦心精诣,久而淹没,故述之以公同好,惟自愧学术谫陋无文,或未能发挥诸位先生之妙旨,望诸同志,随时增补之,以发明其道可也。   民国十二年岁次癸亥直隶完县孙福全序      目 录      第一章 形意拳家小传   第二章 八卦拳家小传   第三章 太极拳家小传   第四章 形意拳   第五章 八卦拳   第六章 太极拳   第七章 形意拳谱摘要   第八章 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      第一章 形意拳家小传      李先生讳飞羽,字能然,世称老能先生,或曰洛能、洛农、老农皆一音之转也。直隶深县人,经商于山西太谷。喜拳术,闻县境有戴龙邦先生者,善形意拳,往访焉,觌面一见,言谈举止,均甚文雅,不似长武术者,心异之,辞去。他日请人介绍,拜为门下。时先生年三十七岁也。自受教后,昼夜习练,二年之久,所学者,仅五行拳之一行,即劈拳并半趟连环拳耳。虽所学无多,而心中并不请益,诚心习练,日不间断。是年龙邦先生之母八十寿诞,先生前往拜祝,所至之宾客,非亲友即龙邦先生之门生。拜寿之后,会武术者皆在寿堂练习,各尽其所学焉。惟先生只练拳趟半,龙邦先生之母,性喜拳术,凡形意拳之道理并形式无所不晓,遂问先生为何连环拳只练半趟。先生答曰:仅学此耳。当命龙邦先生曰:此人学有二年之久,所教者甚少,看来倒是忠诚朴实,可以将此道理用心教授之。龙邦先生本是孝子,又受老母面谕,乃尽其所得乎心者而授之先生。先生精心习练,至四十七岁,学乃大成,于形意拳之道理,无微不至矣!每与人相较,无不随心所欲,手到功成,当时名望甚着,北数省人皆知之。教授门生郭云深、刘奇兰、白西园、李太和、车毅斋、宋世荣诸先生等。于是先生名声愈着,道理愈深。本境有某甲,武进士也,体力逾常人,兼善拳术,与先生素相善,而于先生之武术,则窃有不服,每蓄意相较,辄以相善之故,难于启齿。一日会谈一室,言笑一如平常,初不料某甲之蓄意相试,毫无防备之意,而某甲于先生行动时,乘其不意,窃于身后即捉住先生,用力举起。及一伸手,而身体已腾空斜上,头颅触入顶棚之内,复行落下,两足仍直立于地,未尝倾跌。以邪术疑先生,先生告之曰:是非邪术也,盖拳术上乘神化之功,有不见不闻之知觉,故神妙若此,非汝之所知也。时人遂称先生曰:神拳李能然。年八十余岁,端坐椅上,一笑而逝。   郭先生讳峪生,字云深,直隶深县马庄人。幼年好习拳术,习之数年,无所得,后遇李能然先生,谈及形意拳术,形式极简单而道则深奥,先生甚爱慕之。能然先生视先生有真诚之心,遂收为门下,口传手授。先生得传之后,心思会悟,身体力行,朝夕习练数十年。能然先生传授手法,二人对手之时,倏忽之间,身已跌出二丈余,并不觉有所痛苦,只觉轻轻一划,遂飘然而去。先生既受能然先生所教拳术三层之道理以至于体用规矩法术之奥妙,并剑术刀枪之精巧,无所不至其极,常游各省,与南北两派同道之人交接甚广,阅历颇多,亦尝戏试其技,令有力壮者五人,各持木棍,以五棍之一端,顶于先生腹,五人将足立稳,将力使足,先生一鼓腹,而五壮年人,一齐腾身而起,跌坐于丈余之外。又练虎形拳,身体一跃,至三丈外。先生所练之道理,腹极实而心极虚,形式神气沉重如泰山,而身体动作轻灵如飞鸟。所以先生遇有不测之事,只要耳闻目见,无论何物,来得如何勇猛速快,随时身体皆能避之。先生熟读兵书,复善奇门,着有《解说形意拳经》,详细明畅,赐予收藏,后竟被人窃去,不知今藏何所,未能付梓流传,致先生启迪后学之心,湮没不彰,惜哉!先生怀抱绝技,奇才未遇其时,仅于北数省教授多人,后隐于乡闾,至七十余岁而终。   刘先生字奇兰,直隶深县人,喜拳术,拜李能然先生为师,学习形意拳术,先生隐居田庐,教授门徒,联络各派,无门户之见,有初见先生,数言拜即服为弟子者。先生至七十余岁而终。弟子中,以李存义、耿诚信、周明泰三先生艺术为最。其子殿臣,着形意拳抉微,发明先生之道。   宋世荣先生,宛平人,喜昆曲围棋,性又好拳术。在山西太谷开设钟表铺,闻李能然先生拳术高超,名冠当时,托人引见,拜为门下,自受教后,昼夜勤苦习练,迄不间断。所学五行拳及十二形,无不各尽其妙。练习十二形中蛇形之时,能尽蛇之性能,回身向左转时,右手能摄住右足跟,及向右转时,左手能摄住左足跟,回身停式,身形宛如蛇盘一团,开步走趟,身形委曲弯转,又如蛇之拨草蜿蜓而行也。练燕形之时,身子挨着地,能在板凳下边一掠而过,出去一丈余远,此式之名,即叫燕子抄水。又练狸猫上树(此系拳中一着之名目),身子往上一跃,手足平贴于墙,能粘一二分钟时。当时同门同道及门外之人,见者固极多,现时曾亲睹先生所练各式之技能者,亦复甚多。盖先生格物之功甚深,能各尽其性,故其传神也若此。昔伶人某,与先生相识,云在归化城时,亲见先生与一练技者比较,二人相离丈余,练技者挺身一纵,甫一出手,其身已如箭之速,跌出两丈有余,而先生则毫无动转,只见两手于练技者之身一划耳!余二十余岁时住于北京小席儿胡同白西园先生处,伶人某与白先生对门居,闻其向白先生言如此。民国十二年一月间,同门人某往太谷拜见先生,先生时年八十余岁矣,精神健壮,身体灵动,一如当年。归后告于予曰,先生谈及拳术时,仍复眉飞色舞,口言其理,身比其形,殊忘其身为耄耋翁,且叹后进健者之不如焉!   车先生永宏字毅斋,山西太谷县人,家中小康,师李能然先生,学习拳术。先生自得道后,视富贵如浮云,隐居田间,教授门徒甚多,能发明先生之道者,山西祁县乔锦堂先生为最。先生乐道,始终如一。至八十余岁而终。   张先生字树德,直隶祁州人,幼年好习武术,拜李能然先生为师。练拳并剑刀枪各术,合为一气,以拳为剑,以剑为拳。所用之枪法极善,有来访先生比较枪法者,皆为先生所败。先生隐居田间,教授门徒颇多。门徒承先生之技术者,亦不乏人。先生至八十余岁而终。   刘先生字晓兰,直隶河间县人。为贾于易州西陵,性喜拳术,幼年练八极拳,工夫极纯。后又拜李能然先生为师,研究形意拳术,教授门徒,直省最多,老来精神益壮。八十余岁而终。   李先生字镜斋,直隶新安县人。以孝廉历任教授。性好拳术,年六十三拜李能然先生为师,与郭云深先生相处最久,研究拳术。练至七十余岁,颇得拳术之奥理,动用轻灵,仍如当年。先生云:至此方知拳术与儒学之道理,并行不悖,合而为一者也。李先生寿至八十余岁而终。   李先生名存义,字忠元,直隶深县人。轻财好义,性喜拳术,幼年练习长短拳,后拜刘奇兰先之门,学形意拳术,习练数十年。为人保镖,往来各省,途中遇盗贼,手持单刀对敌,贼不敢进,或闻先生之名,义气过人,避道者。故人以“单刀李”称之。民国元年,在天津创办武士会,教授门徒,诲人不倦,七十余岁而终。   田先生字静杰,直隶饶阳县人。性好拳术,拜刘奇兰先生为师。先生保镖护院多年,生平所遇奇事甚多,惜余不能记忆,故未能述之。先生七十余岁,在田间朝夕运动,以乐晚年。   李先生讳殿英,字奎垣,直隶涞水县山后店上村人。幼年读书,善小楷,性喜拳术,从易州许某学弹腿、八极等拳,功夫极纯熟,力量亦颇大。先生在壮年之时,保镖护院,颇有名望。每好与人较技,时常胜人。后遇郭云深先生,与之比较,先生善用腿,先生之脚方抬起,见云深先生用手一划,先生身后有一板凳,先生之身体,从板凳跃过去,两丈余远,倒于地下矣。先生起而谢罪,遂拜为门下,待奉云深先生如父子然。后蒙云深先生教授数年,昼夜习练,将所受之道理,表里精微,无所不至其极矣。余从先生受教时,先生之技术,未甚精妙。先生自得道后,常为书记,不轻言拳术矣。余遂待从郭云深先生受教。先生虽不与人轻言拳术,而仍练拳不懈,他人所不知也。先生至七十余岁而终。   耿先生名继善,字诚信,直隶深县人。喜拳术,拜刘奇兰先生为师,学习形意拳。隐居田间,以道为乐,传授门徒多人。七十余岁,身体轻灵,健壮仍如当年。   周先生字明泰,直隶饶阳县人。幼年在刘奇兰先生家为书童,喜拳术,遂拜奇兰先生为师。练习数载,保镖多年。直隶莫州一带门徒颇多,六十余岁而终。   许先生名占鳌,字鹏程,直隶定县人。家中小康,幼年读书,善八法,性喜拳术。专聘教习练习长拳、刀枪剑术。身体轻灵似飞鸟,知者皆以赛毛称之。后又拜郭云深先生为师,学习形意拳术。传授门徒颇多,六十余岁而终。      第二章 八卦拳家小传      董海川先生,顺天文安县,朱家坞人,喜习武术,尝涉迹江皖间,遇异人传授,居三年,拳术剑术及各器械,无不造其极,归后入睿王府当差,人多知其有奇技异能,投为门下受教者络绎不绝,所教拳术,称为八卦,其式形,皆是河图洛书之数,其道体,俱是先生后天之理,其用法,乃八八六十四卦之变化而无穷,一部易理,先生方寸之间,体之无遗,是以先生行止坐卧,动作之际,其变化之神妙,非常人所能测也,居尝跏跌静坐,值夏日大雨墙忽倾倒,时先生跌坐于坑贴近此墙,先生并未开目,弟子在侧者,见墙倒之时,急注视先生忽不见,而先生已跌坐,于他处之椅上,身上未着点尘,先生又尝昼寝,时值深秋,弟子以被覆之,轻轻覆于先生身,不意被覆于床,存者仅床与被,而先生不见矣,惊而返顾,则先生端坐于临厅之一椅,谓其人曰,何不言耶,使我一惊,盖先生之灵机至是,已臻不见不闻,即可知觉之境,故临不测之,其变化之神妙,有如此者,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即此义也,年八十余岁,端坐而逝,弟子尹福,程廷华等,葬于东直门外,榛椒树东北,红桥大道旁,诸门弟子建碑,以志其行为。   程廷华先生,直隶深县人,居北京花市大街四条,以眼镜为业,性喜武术,未得门径,后经人介绍拜董海川先生为师,所学之拳,名为游身八卦连环掌,自受传后,习练数年,得其精微,名声大振,人称之为眼镜程,无人不知之也,同道之人,来比较甚多,无不败于先生之手者,因此招人之忌,一日晚先生由前门返铺中,行至芦草园,正走时,忽闻后有脚步声甚急,先生方一回头见尾随之人,手使砍刀一把,光闪曜目,正望着先生之头劈下,先生随即将身往下一缩,倏忽越出七八尺,其刀落空,旋即回身,夺其刀以足踢倒于地,以刀掷之,曰朋友回家从用工夫,再来可也,不问彼之姓名,徜徉而去,当时有数人亲眼见之,在京教授门徒颇多,其子海亭,亦足以发明先生技术之精奥者矣。      第三章 太极拳家小传      杨先生,字露蝉,直隶广平府人,喜拳术,得河南怀庆府,陈家沟子之指授,遂以太极名于京师,来京教授弟子,故京师之太极拳术,皆先生所传也。   武先生,字禹襄,直隶广平府人,往河南怀庆府赵堡镇陈清平先生处,学习太极拳术,研究数十年,遇敌制胜,事迹最多,郝为桢先生言之不详,故未能述之。   郝先生,讳和,字为桢,直隶广平永年县人,受太极拳术于亦畬先生,昔年访友来北京,经友人介绍,与先生相识,见先生身体魁伟,容貌温和,言皆中理,身体和顺自然,余与先生遂相投契,未几先生患痢疾甚剧,因初次来京不久朋友甚少,所识者,惟同乡杨建侯先生耳,余遂为先生请医服药,朝夕服侍,月余而愈,先生呼余曰,吾二人本无至交,萍水相逢,如此相待实无可报,余曰此事先生不必在心,俗云四海之内皆朋友,况同道乎,先生云,我实心感,欲将我平生所学之拳术,传与君愿否,余曰恐求之不得耳,故请先生至家中,余朝夕受先生教授,数月得其大概,后先生返里,在本县教授门徒颇多,先生寿七十有余岁而终,其子月如能传先生之术,门徒中精先生之武术者亦不少矣。      第四章 形意拳      第一节 郭云深论形意拳   一则   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   一、三层道理   1、练精化气;2、练气化神;3、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   二、三步功夫   1、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状似泰山。   2、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3、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三、三种练法   1、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2、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3、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四、详论明劲、暗劲、化劲   1、明劲   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生本来面目。后宋岳武穆王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将三经又制成拳术,发明此经道理之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与古之五禽、八段练法有体而无用者不同矣。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无声无臭,虚空灵通之全体。所以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也。因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阴阳变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与天地道理相合,身体虚弱,刚戾之气,岂不能易乎?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强,柔者易之刚,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经者,皆是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劲,练精化气之道也。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锻炼,练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尽,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亦毕矣。   2、暗劲   暗劲者,拳中之柔劲也(柔劲与软不同:软中无力,柔非无力也),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练明劲,而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劲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劲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神即意也)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内中有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鼍形之两手,或是练连环拳之包裹拳。拳经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推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根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拳经云:“脚打采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脚蹬”,是后足;“马有迹蹄之功”。皆是言两足之意也。两足进退,明劲暗劲,两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劲则有声,暗劲则无声耳。   3、化劲   化劲者,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也。丹经云:“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臭,谓之脱丹矣。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谓化劲。练神还虚,洗髓之工毕矣。化劲者,与练划劲不同。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练化劲者,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三回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是此理也。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功夫,阳生至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闭气也。用工练去,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矣。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无可无不可也。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术与丹道合而为一者也。   二则   形意拳起点三体式,两足要单重,不可双重。单重者,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不过前足可虚可实,着重在于后足耳。以后练各形式亦有双重之式。虽然是双重之式,亦不离单重之重心。以至极高、极俯、极矮、极仰之形式,亦总不离三体式单重之中心。故三体式为万形之基础也。三体式单重者,得其中和之起点,动作灵活,形式一气,无有间断耳。双重三体式者,形式沉重,力气极大。惟是阴阳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显,刚柔不判,虚实不明,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所以形意拳三体式,不得其单重之中和,先后天亦不交,刚多柔少,失却中和,道理亦不明,变化亦不通,自被血气所拘,拙劲所捆,此皆是被三体式双重之所拘也。若得着单重三体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无论单重双重各形之式,无可无不可也。   三则   形意拳术之道,练之极易,亦极难。易者,是拳术之形式至易至简而不繁乱。其拳术之始终,动作运用,皆人之所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也。周身动作运用,亦皆年常之理。惟人之未学时,手足动作运用无有规矩而不能整齐,所教授者,不过将人之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平常所运用之形式入于规矩之中,四脚动作而不散乱者也。果练之有恒而不间断可以至于至善矣。若到至善处,诸形之运用,无不合道矣。以他人观之,有一动一静,一言一默之运用,奥妙不测之神气。然而自己并不知其善于拳术也。因动作运用皆是平常之道理,无强人之所难,所以拳术练之极易也。中庸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难者,是练者厌其拳之形式简单而不良于观,以致半途而废者有之,或是练者恶其道理平常而无有奇妙之法则,自己专好刚劲之气,身外又务奇异之形,故终身练之而不能得着形意拳术中和之道也。因此好高务远,看理偏僻,所以拳术之道理,得之甚难。中庸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即此意义也。   四则   形意拳术之道无他,神气二者而已。丹道始终全仗呼吸。起初大小周天,以及还虚之功者,皆是呼吸之变化耳。拳术之道亦然,惟有锻炼形体与筋骨之功。丹道是静中求动、动极而复静也;拳术是动中求静,静桓而复动也。其初练之似异,以至还虚则同。形意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学也。丹道有三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拳术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劲、暗劲、化劲也。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亦与丹道练虚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还虚之功,以至虚极静笃之时,下元真阳发动,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神气未交之时,存神用息,绵绵若存,意兹在兹,此武火之谓也。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致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起火、进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炼,炼至不动,为限数足满止火,谓之坎离交妒。此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无非自无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虚而积累,皆呼吸火候之变化。文武刚柔,随时消息,此皆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用其无过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过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与拳术并行不悖,故形意拳术,非粗率之武艺。余恐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后再论拳术之详情。   五则   练形意拳术有三层之呼吸。   第一层练拳术之呼吸,将舌卷回,顶住上腭,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于呼吸,因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为调息之法则,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也。   第二层练拳术之呼吸,口之开合、舌顶上腭等规则照前,惟呼吸与前一层不同。前者手足动作是调息之法则,此是息调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过借此以通乎内外也。此二层之呼吸着意于丹田之内呼吸也。又名胎息。是为练气化神之理也。   第三层练拳术之呼吸,与上两层之意又不同。前一层是明劲,有形于外,二层是暗劲,有形于内。此呼吸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无,非有非无,是为无声无臭,还虚之道也。此三种呼吸为练拳术始终本末之次序,即一气贯通之理,自有而化无之道也。   六则   人未练拳术之先,手足动作,顺其后天自然之性,由壮而老,以至于死。通家逆运先天,转乾坤,扭气机,以求长生之术。拳术亦然。起点从平常之自然之道,逆转其机,由静而动,再由动而静,成为三体式。其姿势:两足要前虚后实,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虚空、至静无物,一毫之血气不能加于其内,要纯任自然虚灵之本体,由着本体再萌动练去,是为拳中纯任自然之真劲,亦谓人之本性,又谓之丹道最初还虚之理,亦谓之明善复初之道。其三体式中之灵妙,非有真传不能知也。内中之意思,犹丹道之点玄关、大学之言明德、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又与河图中五之一点,太极先天之气相合也。其姿势之中,非身体两腿站均当中之中也。其中是用规矩之法则,缩回身中散乱驰外之灵气,返归于内,正气复初,血气自然不加于其内,心中虚空,是谓之中,亦谓之道,心因此再动。丹书云:“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所以拳术再动,练去谓之先天之真意,则身体手足动作即有形之物,谓之后天。以后天合着规矩法则,形容先天之真意,自最初还虚,以至末后还虚,循环无端之理,无声无臭之德,此皆名为形意拳之道也。其拳术最初积蓄之真意与气,以致满足,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无形无相,此谓拳中之内劲也(内家拳术之名,即此理也)。其拳中之内劲,最初练之,人不知其所以然之理。因其理最微妙,不能不详言之,免后学入于歧途。初学入门,有三害九要之规矩。三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八卦拳学详之矣)。手足动作合于规矩,不失三体式之本体,谓之调息。练时口要似开非开,似合非合,纯任自然。舌顶上腭,要鼻孔出气。平常不练时,以至方练完收势时,口要闭,不可开,要时时令鼻孔出气。说话、吃饭、喝茶时,可开口,除此之外,总要舌顶上腭,闭口,令鼻孔出气,谨要!至于睡卧时,亦是如此。练至手足相合,起落进退如一,谓之息调。手足动作,要合不于规矩,上下不齐,进退步法错乱,牵动呼吸之气不均,出气甚粗,以致胸间发闷,皆是起落进退、手足步法不合规矩之故也。此谓之息不调。因息不调,拳法身体不能顺也。拳中之内劲是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之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之内劲也。丹书云:“以凡人之呼吸,寻真人之处”,庄子云“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拳术调呼吸,从后天阴气所积,若致小腹坚硬如石,此乃后天之气勉强积蓄而有也。总要呼吸纯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于丹田。腹虽实而若虚,有而若无。老子云:“绵绵若存”;又云:“虚其心,而灵性不昧;振道心,正气常存”,亦此意也。此理即拳中内劲之意义也。   七则   形意拳之用法,有三层:有有形有相之用,有有名有相无迹之用,有有声有名无形之用。有无形无相无声无臭之用。拳经云:“起如钢锉(起者去也),落如钩杆(落者回也)。未起如摘子,未落如坠子。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打人如走路,看人如嵩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进步不胜,必有胆寒之心”。此是初步明劲,有形有相之用也。到暗劲之时,用法更妙:“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中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打起落如水之翻浪。不翻不钻,一寸为先。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式无遮拦”。此是二步暗劲,形迹有无之用也。“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致饮食、茶水之间,皆是用;或有人处,或无人处,无处不是用,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此皆是化劲神化之用也。然而所用之虚实奇正,亦不可专有意用于奇正虚实。虚者,并非专用虚于彼。己手在彼手之上,用劲拉回,如落钩竿,谓之实;己手在彼手之下,亦用劲拉回,彼之手挨不着我的手,谓之虚。并非专有意于虚实,是在彼之形式感触耳。奇正之理亦然: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变,如循环之无端,所用不穷也。拳经云:“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是此意也。   八则   形意拳术明劲是小学功夫。进退起落,左转右旋,形式有间断,故谓之小学。暗劲是大学之道。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循环无端,形式无有间断,故谓之大学。此喻是发明其拳所以然之理也。论语云:“一以贯之”,此拳亦是求一以贯之道也。阴阳混成,刚柔相合,内外如一,谓之化劲。用神化去,至于无声无臭之德也。孟子云:“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丹书云:“形神俱杳,乃与道合真之境”。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老子云:“得其一而万事毕”。人得其一谓之大。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当刚而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入而不自得,亦无可无不可也。此之谓一以贯之。一之为用,虽然纯熟,总是有一之形迹也,尚未到至妙处,因此要将一化去,化到至虚无之境,谓之至诚至虚至空也。如此“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神之道理得矣!   九则   拳术之道,要自己锻炼身体,以却病延年,无大难法,若与人相较,则非易事。第一存心谨慎,要知己知彼,不可骄矜,骄矜必败。若相识之人,久在一处,所练何拳,艺之深浅,彼此皆知。或喜用脚,或善用手,皆知其大概。谁胜谁负,尚不易言。若与不相识之人,初次见面,彼此不知所练何种拳术,所用何法。若一交手,其艺浅者,自立时相形见绌。若皆是明手,两人相较,则颇不易言胜。所宜知者,一见面先察其人精神是否虚灵,气质是否雄厚,身躯是否活泼,再察其言论或谦或矜,其所言与其人之神气形体动作是否相符,观此三者,彼之艺能,知其大概矣。及相较之时,或彼先动,或己先动,务要辨地势之远近、险隘、广狭、死生。若二人相离极近,彼或发拳,或发足,皆能伤及吾身,则当如拳经云:“眼要毒,手要奸(奸即巧也),脚踏中门往里钻。眼有监察之精,手有拨转之能,足有行程之功。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乘其无备而攻之,由其不意而出之”。此是近地以速之意也。两人相离之地远,或三四步,或五六步不等,不可直上,恐彼以逸待劳,不等己发拳,而彼先发之矣。所以方动之时,不要将神气显露于外,似无意之情形,缓缓走至彼相近处,相机而用。彼动机方露,己即速扑上去,或掌或拳,随左打左,随右打右,彼之刚柔,己之进退,起落变化,总相机而行之。此谓远地以缓也。己所立之地势,有利不利,亦得因敌人而用之,不可拘着。程廷华先生亦云:与彼相较之时,看彼之刚柔,或力大,或奸巧,彼刚吾柔,彼柔吾刚,彼高吾低,彼低吾高,彼长吾短,彼短吾长,彼开吾合,彼合吾开,或吾忽开忽合,忽刚忽柔,忽上忽下,忽短忽长,忽来忽去,不可拘使成法,须相敌之情形而行之。虽不能取胜于敌,亦不能骤然败于敌也。总以谨慎为要。   十则   拳经云:“上下相连,内外合一”。俗云上下是头足也,亦云手足也。按拳中道理言之是上呼吸之气与下呼吸之气相接也。此是上下相连,心肾相交也。内外合一者,是心中神意下照于海底,腹内静极而动,海底之气微微自下而上,与神意相交,归于丹田之中,运贯于周身,畅达于四肢,融融和和,如此方是上下相连,手足自相然顾,合内外而为一者也。   十一则   练拳术不可固执不通。若专以求力,即被力拘;专以求气,即被气所拘;若专以求沉重,即为沉重所捆坠;若专以求轻浮,神气则被轻浮所散。所以然者,外之形式顺者,自有力;内里中和者,自生气;神意归于丹田者,身自然重如泰山;将神气合一,化成虚空者,自然身轻如羽。故此不可专求。虽然求之有所得焉,亦是有若无、实若虚,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已。   十二则   形意拳术之横拳有先天之横,有后天之横,有一行之横。先天之横者,由静而动,为无形之横拳也。横者,中也。易云:“黄中通理,正位居体”,即此意也。拳经云:“起无形”,“起为横”,皆是也(此起字是内中之起,自虚无而生有,真意发萌之时,在拳中谓之横,亦谓之起)。此横有名无形,为诸形之母也。万物皆含育于其中矣。其横则为拳中之太极也。后天之横者,是拳中外形手足,以动即名为横也。此横有名有式,无有横之相也。因头手足肩肘胯膝(名七拳)外形七拳,以动即名为横,亦为诸式之干也,万法亦皆生于其内也。   十三则   形意拳术,头层明练,谓之练精化气,为丹道中之武火也;第二层暗劲,谓之练气化神,为丹道中之文火也;三层化劲,谓之练神还虚,为丹道中火候纯也。火候纯而内外一气成矣。再练亦无劲,亦无火,谓之练虚合道。以致行止坐卧,一言一默,无往而不合其道也。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至此无声无臭之德至矣。先人诗曰:“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十四则   拳意之大道,大概皆是河洛之理,以之取象命名,数理兼该,顺其人动之作之自然,制成法则,而人身体力行之。古人云:天有八风,易有八卦,人有八脉。拳有八势,是以拳术有八卦之变化。八卦者,有圆之象焉。天有九天,星有九野,地有九泉,人有九窍,拳有九宫,故拳术有九宫之方位。九宫者,有方之义焉。古人以九府而作圜法,以九室而作明堂,以九区而作贡赋,以九军而作阵法,以九窍九数(九数者,即九节也。头为梢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三三共九节也)而作拳术,无非用九,其理亦妙矣。河之图,洛之书,皆出于天地自然之数,禹之范,大挠之历,皆圣人得于天地之心法。余蒙老农先生所授之九宫图,其理亦出于此而运用之神妙,变化莫测。此图之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与能,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矣。其图之形式,是飞九宫之道,一至九,九还一之理,用竿九根布之四正四根,四隅四根,当中一根。竿不拘粗细。起初练之,地方要宽大,竿相离要远,大约或一丈之方形,或一丈有余,或两丈,不拘尺寸,练之已熟,渐渐而缩小,缩至两竿相离之远近,仅能容身穿行往来,形如流水,旋转自如,而不碍所立之竿。绕转之形式用十二形:或鹞子入林翻身之巧,或如蛇拔草入穴之妙,或如猿猴纵跳之灵活。各形之巧妙,无所不有也。此图之效力,不会拳术者,按法走之可以消食,血脉流通;若练拳术而步法不活动者,走之可以能活动;练拳术身体发拘者,走之身体可以能灵通;练拳术心中固执者,走之可以能灵妙。无论男女老少,皆可行之,可以却病延年,强健身体,等等妙术,不可言宣。拳经云:“打拳如走路,看人如蒿草。武艺都道无正经,任意变化是无穷。岂知吾得婴儿玩,打法天下是真形。三回九转是一式”之理,亦皆在其中矣。此图明数学者,能晓此图之理;练八卦拳者,能通此图之道也。此图亦可作为游戏运动。走练之时,舌顶上腭。不会练拳术者,行走之时,两手曲伸,可以随便;要会拳术者,按自己所会之法则运用可也。无论如何运动,左旋右转,两手身体不能动着所立之竿为要。此图不只运动身体已也,而剑术之法,亦含藏于其中矣。此九根竿之高矮,总要比人略高。可以九个泥塾,或木塾,将竿插在内,可以移动练。用时可分布九宫,不练时可收在一处。若地基方便,不动亦可;若实在无有竿之时,砖石分布九宫亦可;若无砖石,画九个小围走之亦无不可。总而言之,总是有竿练之为最妙,此法走练,起初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路,反之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此图外四正四隅八根竿,比喻八卦。当中一根,又共比喻九个门。要练纯熟,无论何门,亦可以起点,要之归原,不能离开中门,即中五宫也。走之按一至二,二至三,至九,返之九至八,八至七,又还于一之数。此图一圈一根竿也。一至九,九返一,即所行之路也。名为飞九宫也,亦名阴八卦也。河图之理藏之于内,洛书之道形之于外也。所以拳术之道体用俱备,数理兼该,性命双修,乾坤相交,合内外而为一者也。走练此图之意,九竿如同九人,如一人敌九,左右旋转,曲伸往来,飞跃变化,闪展腾挪,其中之法则,按着规矩;其中之妙用,亦得要自己悟会耳。   其图之道,亦和于乾坤二卦之理。六十四卦之式,皆含在其中矣。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得之莫不有拳术之奥妙之道焉。      第二节 白西园论形意拳   练形意拳之道,实是却病延年,修道之学也,余自幼年行医,今年近七旬矣。身体动作轻灵,仍似当年强壮之时也,并无服过参茸保养之物。此拳之道,养气修身之理,实有确据,真有如服仙丹之效验也。惟练拳易,得道难;得道易,养道尤难。所以练拳术第一要得真传,将拳内所练之规矩,要知得的确,按次序而练之。第二要真爱惜,第三要有恒心,作为自己终身修养之功课也。除此三者之外,虽然讲练,古人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就是终身不能有得也。就是至诚有恒心所练之道理,虽少有得焉,亦不能自骄。所练之形式道理,亦要时常求老师或诸位老先生们看视,古人云:“人非圣贤,谁能无过”,若以骄,素日所得之道理,亦时常失去。道理以失,拳术就生出无数之病来(即拳术之病非人所得吃药之病也)。若是明显之病,还可容易更改,老师功夫大小、道理深浅可以更正也。若是暗藏错综之病,非得老师道理极深,经验颇富,不能治此病也。错综之病,头上之病不在头,脚上之病不在脚,身内之病不在内,身外之病不在外,此是错综之病也。暗藏之病,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此病于平常所练之人亦看不出有病来,自己觉着亦无毛病,心想自己所练的道理亦到纯熟矣,岂不知自己之病入之更深矣。非得洞明其理,深达其道者,不能更改此样病也。若不然,就是昼夜习练,终身不能入于正道矣。此病谓之俗自然劲也。当写字用工入了俗派,始终不能长进之道理相同也。所以练拳术者,练一身极好之技术,与人相较,亦极其勇敢,倒容易练,十人之中可以练成七八个矣。若能教育人者,再自己功夫极纯,身体动作极其和顺,折理亦极其明详,令人容易领会,可以作后学之表率,如此人者,十人之中难得一二人矣。练拳术之道理,神气贯通,形质和顺,刚柔曲折,法度长短,与曾文正公谈书法,言乾坤二卦之理相同也。      第三节 刘奇兰论形意拳   一则   形意拳术之道,体用莫分,自己练者为体,行之于彼为用。自己练时,眼不可散乱,将视一极点处,或看自己之手,将神气定住,内外合一,不可移动,要用之于彼,或看彼上之两眼,或看彼之中心,或看彼下之两足。不要站定成式,不可专用成法,或掌或拳,望着就使,起落进退,变化不穷,是用智而取胜于敌也。若用成法,即能胜于人,亦是一时之侥幸耳。所应晓者,须固住自己神气,不使散乱,此谓无敌于天下也。   二则   形意拳经云:“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敌将之用者,“起如钢锉,落如钩竿。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好似箭卷地风,束身而起,长身而落。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遇敌要取胜,四梢俱要齐(是内外诚实如一也)。进步不胜,必有胆寒之心”也。此是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所用之法也。   三则   道艺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时出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心无其心,心空也;身无其身,身空也。古人云:“所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真空”。虽空,乃至实至诚也。忽然有敌人来击,心中并非有意打他(无意即无火也),随彼意而应之。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即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无不可也。此是养灵根而静心者所用之法也。夫练拳,至无拳无意之境,乃能与太虚同体,故用之奥妙而不可测。然能至是者,鲜矣。      第四节 宋世荣论形意拳   一则   形意拳之道,是先将拳术已成之着法,玩而求之,而有得之于心焉,或吾胸中有千万法可也,或吾胸中浑浑沦沦,无一着法亦可也。无一法者,是一气之合也,以致于应用之时,无可无不可也;有千万法者,是一气之流行也,应敌之时,当刚则刚,当柔则柔,起落进退变化,皆可因敌而用之也。譬如千万法者,是一形一着法也,一着法之中,亦皆能生生不已也。譬如练蛇形,蛇有拔草之精,至于蛇之盘旋曲伸,刚柔灵妙等式,皆伊之性能也。兵法云:“譬如常蛇阵式,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道应,击其中则道尾皆应”,所以练一形之中,将伊之性能格物到至善处,用之于敌,可以循环无端,变化无穷,故能时措之宜也。一形之能力如此,十二形之能力皆如是也。内中之道理,物之伸者,是吾拳之长劲也;物之曲者,是吾拳之短劲也,亦吾拳之划劲也;物之曲曲弯转者,是吾拳之柔劲也;物之往前直去猛快者,是吾拳之刚劲也。虽然,一物之性能刚柔曲直、纵横变化、灵活巧妙,人有所不能及也。所以练形意拳术者,是格渐十二形之性能而得之于心,是能尽物之性也。亦是尽己之性也。因此练形意拳者,是效法天地化育万物之道也。此理存之于内而为德,用之于外而为道也。又内劲者,内为天德;外法者,外为王道。所以此拳之用,能以无可无不可也。   二则   形意拳术,有道艺、武艺之分,有三体式单重、双重之别。练武艺者,是双重之姿势,重心在于两腿之间,全身用力,清浊不分,先后天不辨,用后天之意,引呼吸之气,积蓄于丹田之内,其坚如铁石,周身沉重,站立如同泰山一般。若与他人相较,不怕足踢、手击,拳经云:“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此谓之浊源,所以为敌将之武艺也。若练到至善处,亦可以无敌于天下也。练道艺者,是三体式单重姿势,前虚后实,重心在于后足,前足亦可虚、亦可实,心中不用力,先要虚其心,意思与丹道相合。丹书云静坐要最初还虚,不能见本性,不见本性,用工皆是浊源,并非先天之真性也。拳术之理亦然,所以亦要最初还虚,不用后天之心意,亦并非全然不用。要全不用,成为顽空矣。所以用劲者,非用后天之拙力,皆是规矩中之用力耳。还虚者,丹书云:“中者,虚空之性体也。执中者,还虚之功用也”。是故形意拳术起点有无极、太极、三体之式,其理是最初还之功用也。丹书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是此意也。三体者,在身体,外为头手足也,内为上、中、下三田也。在拳中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之一体也。虽分三体之名,统体一阴阳也。阴阳总一太极也,即一气也,亦即形意拳中起点无极之横拳也。此横拳者,是人本来之真心,空空洞洞,不挂着一毫之拙力,至虚至无,即太极也。所谓无名天地之始,但此虚无太极不是死的,乃是活的,其中有一点生机藏焉,此机名曰先天真一之气,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也。此虚无中含此一气,不有不无,非有非无,非色非空,活活泼泼的,又曰真空。真空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所谓有名万物之母。虚无中,既有一点生机在内,是太极含一气,一自虚无兆质矣。此太极含一气,是丹书所说的静极而动,是虚极静笃时,海底中有一点生机发动也,邵子云:“一阳初发动,万物未生时”也。在拳术中,虚极时,横拳圆满无亏,内中有一点灵机生焉。丹书云:“一气既兆质,不能无动静”,动为阳,静为阴,是动静既生于一气,两仪因此一气开根也。动极而静,静极而动,劈崩钻炮,起钻落翻,精气神,即于此而寓之矣。故此三体式内之一点生候发动,而能至于无穷,所以谓之道艺也。   三则   静坐功夫以呼吸调息,练拳术以手足动作为调息。起落进退,皆合规矩;手足动作,亦俱和顺。内外神形相合,谓之息调。以身体动作旋转,纵横往来无有停滞,一气流行,循环无端,谓之停息,亦谓之脱胎神化也。虽然一是动中求静,一是静中求动,二者似乎不同,其实内中之道理则一也。      第五节 车毅斋论形意拳   形意拳之道,合于中庸之道也。其道中正广大,至易至简,不偏不倚,和而不流,包罗万象,体物不遗,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惟是起初所学,先要学一派,一派之中亦得专一形而学之,学而时习之,习之已熟,然后再学他形。各形纯熟,再贯串统一而习之。习之极熟,全体各形之式,一形如一手之式,一手如一意之动,一意如同自虚空发出。所以练拳学者,自虚无而起,自虚无而还也。到此时,形意也,八卦也,太极也,诸形皆无,万象皆空,混混沦沦,一浑气然,何有太极,何有形意,何有八卦也。所以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神气圆满,形式虽方,而亦能活动无滞。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也。拳经云:“尚德不尚力”,意在蓄神耳。用神意合丹田,先天真阳之气,运化于周身,无微不至,以至于应用,无处不有,无时不然,所谓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也。中庸云:“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亦是此拳之意义也。所以练拳术者,不可守定成法而应用之。成法者,是初入门教人之规则,可以变化人之气质,开人之智识,明人之心性,是化除后天之气质,以复其先天之气也。以至虚无之时,无所谓体,无所谓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是体用一源也。体用分言之:以体言,行止坐卧,一言一默,无往而不得其道也;以用言之,无可无不可也。余幼年间,血气盛足,力量正大,法术记的颇多,用的亦熟、亦快。每逢与人相比较之时,观彼之形式,可以用某种手法正合宜,技术浅者,占人一气之先,往往胜人;遇着技术深者,观其身式,用某种手法亦正合宜,一至彼之身边,彼即随式而变矣。自己的旧力未完,新力未生,往往再想变换手法,有来不及处,一时要进退不灵活,就败于彼矣。以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将体式法身全都脱去,始悟前者所练体式,皆是血气;所用之法术,乃是成规。先前用法,中间皆有间断,不能连手变化,皆因是后天用事,不得中和之故也。昔年有一某先生,亦是练拳之人,在余处闲谈。彼凭着血气力足,不明此拳之道理,暗中有不服之意,余此时正洗面,且吾洗面之姿势,皆用骑马式,并未注意于彼,不料彼要取玩笑,起身用脚望着余之后腰用脚踢去。彼足方到予之身边,似挨未挨之时,予并未预料,譬如静坐功夫,丹田之气始动,心中之神意知觉,即速又望北接渡也。此时物到神知,予神形合一,身子一起,觉腰下有物碰出。回观,则彼跌出一丈有余,平身躺在地下。予先何从知彼之来,又无从知以何法应之,此乃拳术无意中抖擞之神力也。至哉信乎。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也。至此拳术无形无相,无我无他,只有一神之灵光,奥妙不测耳。拳经云:“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内藏真精神,神藏气内丹道成。如问真形须求真,要知真形合真相,真相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武艺虽真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祖师留下真妙诀,知者传授要择人。”      第六节 张树德论形意拳   形意拳之道,不言器械。予初练之时,亦只疑无有枪刀剑术之类。予练枪法数十年,访友数省,相遇名家,亦有数十余名,所练门派不同,亦各有所长。予自是而后,昼夜勤习,方得其枪中之奥妙。昔年用枪,总以为自己身手快利,步法活动,用法多巧。然而与人相较,往往被人所制。后始知不乎形式法术,有身如无身,有枪如无枪,运用只在一心耳(心即枪,枪即心也)。枪分三节八楞。用眼视定彼之形式,上中下三路,或梢节,中节,根节,心一动而手足与枪合一,似蛟龙出水一般,直到彼身,彼即败矣。方知手足动作,教练纯熟,不令而行也。予自练形意拳以来,朝夕习练,将道理得之于身心,而又知行合一,故同一长短之枪,已觉自己之枪,昔用之似短,今用之则长。更觉善用者,不在枪之形式长短,全在拳中神意之妙用也。又方知拳术即剑术枪法,剑术枪法亦即拳术也。拳经云:“心为元帅,眼为先锋,手足为五营四哨,以拳为拳,以拳为枪,枪扎如射箭”即此意也。故此始悟形意拳术,不言枪剑,因其道理中和,内外如一,体物而不遗,无往而不得其道也。      第七节 刘晓兰论形意拳   形意拳之道无他,不过变化人之气质,得其中和而已。从一气而分阴阳,从阴阳而分五行,从五行而还一气。十二形之理,亦从一气阴阳五行变化而生也。朱子云:“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即敷焉”,即此意也。余从幼年练八极拳,功夫颇深,拳中应用之法术,如搀肘定肘挤肘挎肘等等之着法,亦极其纯熟,与人相较,往往胜人,其后遇一能手,身躯灵变,或离或合,则吾法无所施,往往拘守成法而不能变,尚疑为自己功夫不纯之过也。其后改练形意拳,习五行生克应用之法则,如劈拳能破崩拳,以金克木;钻拳能破炮拳,以水克火。习至数十年方悟所得之道,知行合一之理,心中极其虚灵,身形亦极其和顺,内外如一。又知五行拳互相生克:金克木,木亦能克金;金生水,水亦能生金。古人云互相递为子孙之意也。以前所用之法则,而时应用,无不随时措之宜也,亦无入而不自得也。因此始知形意拳是个中和之体,万物皆涵育于其中矣。      第八节 李镜斋论形意拳   常有练拳术者,多有体用不合之情形,每见所练之体式,功夫极其纯熟,气力亦极大,然而所用之法则,常有与体式相违者,皆因是所练之体中形式不顺,身心不合,则有悖戾之气也。譬如儒家读书,读的极熟,看理亦极深,惟是所作出之文章,常有不顺,亦是伊所看书之理,则有悖谬之处耶。虽然文武不同道,其理则一也。      第九节 李存义论形意拳   一则   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化劲练神还虚之用也。明、暗劲之体用,是将周身四肢松开,神气缩回而沉于丹田,内外合成一气,再将两目视定彼之两目或四肢,自己不动,而为体也。若是发动,刚柔曲直,纵横圜研,虚实之劲,起落进退,闪展伸缩,变化之法,此皆为用也。此是与人相较之时,分析体用之意义也。若论形意拳本旨之体用,是自己练趟子为之体,与人相较之时,按练时而应之为之用也。虚实变化不自专用,因彼之所发之形式而生之也。   二则   余练习拳学,一生不知用奸诈之心,先师亦常云:兵不厌诈。自己虽不用奸诈,然而不可不防他人。终身未尝有意一次用奸诈之胜人,皆以实在功夫也。若以奸诈胜人,彼未必肯心服也。奸诈心有何益哉。与人相较,总是光明正大,不能暗藏奸心,或是胜人,或是败于人,心中自然明晓,皆能于道理有益也。虽然奸诈自己不用,亦不可不防。惟是,彼之道理刚柔、虚实、巧拙不可不察也(此六字是道理中之变化也。奸诈者,不在道理之内,用好言语将人暗中稳住,用出其不意打人也)。刚者,有明刚,有暗刚;柔者,有明柔,有暗柔也。明刚者,未与人交手时,周身动作神气皆露于外。若是相较,彼一用力抓住吾手,如同钢钩一般,气力似透于骨,自觉身体如同被人捆住一般。此是明刚中之内劲也。暗刚者,与人相较,动作如平常,起落动作亦极和顺,两手相交,彼之手指软似棉,用意一抓,神不只透于骨髓,而且牵连心中,如同触电一般,此是暗刚中之内劲也。明柔者,视此人之形式动作,毫无气力,若是知者视之,虽身体柔软无有气力,然而身体动作身轻如羽,内外如一,神气周身并无一毫散乱之处,与彼交手时,抓之似有,再用手或打或撞而又似无。此人又毫不用意于己。此是明柔中之内劲也。暗柔者,视之神气威严,如同泰山;若与人相较,两手相交,其转动如钢球,手方到此人之身似硬,一用力打去则彼身中又极灵活,手如同鳔胶相似,胳膊如同钢丝条一般,能将人以粘住或缠住,自己觉着诸方法不能得手,此人又无有一时格外用力,总是一气流行,此是暗柔中之内劲也。此是余与人道艺相交,两人相较之经验也。以后学者若遇此四形式之人,量自己道理深浅,神气之厚薄,而相较量。若是自己不能被彼之神气欺住,可以与彼相较;若是见面先被彼神气罩住,自己先惧一头,就不可与彼较量。若无求道之心则己,若是有求道之心,只可虚心而恭敬之,以求其道也。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能如此视人,能如此待人,可以能无敌于天下也。并非人人能胜方为英雄也。虚实巧拙者,是彼此两人一见面,数言就要相较,察彼之身形高矮,动作灵活不灵活,又看彼之神气厚薄,一动一静,言谈之中,是内家是外家,先不可骤然取胜于人,先用虚手以探试之,等彼之动作,或虚或实,或巧或拙,一露形迹,胜败可以知其大概矣。被人所败不必言矣。若是胜于人亦是道理中之胜人也。就是被人所败,亦不能用奸诈之心也。余所以练拳一生,总是以道服人也。以上诸先师亦常言之,亦是余一生所经验之事也。以后学者,虽然不用奸诈,不可不防奸诈,莫学余忠厚,时常被人所欺也。      第十节 田静杰论形意拳   形意拳术之理,本是不偏不倚,中正和平,自然一气流行之道也。拳经云:“身式不可前栽,不可后仰,不可左斜,不可右歪”,即不偏不倚之意也。其气卷之则退藏于密(即丹田也),放之则弥六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内三合也。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外三合也)。练之发着于十二形之中(十二形为万形之纲也)。身体动作因着形式,有上下大小之分,动静刚柔之判,起落进退之式,伸缩隐现之机也。虽然外体动作有万形之分,而内运用一以贯之也。      第十一节 李奎元论形意拳   一则   形意拳术之道,意即人之元性也,在天地则为土(土者,天地之性;性者,人身之土也),在人则为性,在拳则为横。横者,即拳中先天圆满中和之一气也。内包四德,即劈崩钻炮也,亦即真意也。形意者,是人之周身四肢动作,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不乖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顺,则内中神气之和;外面形式之正,是内中意气之中。是故见其外,知其内;诚于内,形于外,即内外合而为一者也。先贤云:“得其一而万事毕”,此为形意二字大概之意义也。   坐功虽云静极而生动,丹田之动是外来之气动,其实还是意动,群阴剥尽一阳来复,是阴之静极而生动矣。丹书练己篇云:“己者,我之真性,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也。不静则真意不动,真意不动,而何有妙用乎”。所以动者,是真意。练拳术到至善处,亦是性至静,真意发动,而妙用即是神也。至于坐功静极而动采,取火候之老嫩,法轮升降之归根,亦不外性静意动,一神之妙用也。   二则   练形意拳术,头层明劲,垂肩坠肘塌腰,与写字之功夫,往下按笔意思相同也。二层练暗劲,松劲往外开劲缩劲,各处之劲与写字提笔意思相同也。顶头蹬足,是按中有提,提中有按也。三层练化劲,以上之劲,俱有而不觉有,只有神行妙用,与之随意作草书者,意思相同也。其言拳之规则法度,神气结构,转折形质,与曾文正公家书轮书字,言乾坤二卦,并礼乐之意者,道理亦相同也。   三则   形意拳术之道,勿拘于形式,亦不可专务于形式,二者皆非正道,先师云:法术规矩在假师传,道理巧妙须自己悟会。故练拳术者,不可以练偏僻奇异之形式,而身为其所拘。亦不可以练散乱无章之拳术,而不能通其道。所以练拳术者,先要求明师得良友,心思会悟,身体力行,日日习练,不可间断,方能有得也。不如是,混混沌沌一生,茫然无所知也。俗语云:“世上无难事,就怕心不专”,世人皆云拳术道理深远,不好求,实则不然。中庸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天地之间,万物之理,皆道之流行分散耳。人为一小天地,亦天地间之一物也。故我身中之阴阳,即天地之阴阳也;万物之理,亦即我身中之理也。大学注云:“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易注云:“远在六合以外,近在一身之中,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天地之大,六合之远,万物之理,莫不在我一身之中。其拳始言一理,即形意拳中之太极三体式之起点也,中散为万事,即阴阳五行十二形,以至各形之理,无微不至也。末复合为一理者,即各形之理,总而合之内外如一也。放之则弥六合者,即身体形式伸展,内中神气放开,圆满无缺也。高者如同极于天也,远者如至六合之外也。卷之则退藏于密者,即神气缩至于丹田,至虚至无之意义也。远取诸物者,譬如蛇之一物,曲屈天矫,来去如风,吾欲取其意也。近取诸身者,若练蛇形须研究其形,是五行拳中何行合化而生出此形之劲也。劲者,即内中神气贯通之气也。所以要看此形之行动,头尾身,伸缩盘旋三节一气,无一毫之勉强也。物之性能,柔中有刚,刚中有柔。柔者,如同丝带相似;刚者,缠住别物之体,如钢丝相似。再将物之形式动作灵活、曲折、刚柔之理,而意会之,再自己身体力行而效之,功久自然得着此物之形式性能,与我之性能合而为一矣。此形之性能,格物通了,再格物他形之性能。十二形之理亦然。以至于万形之理,只要一动一静,骤然视见,与我之意相感,忽觉与我身中之道相合,即可仿效此物之动作,而运用之。所以练拳术者,宜虚心博问,不可自是。余昔年与人相较枪拳之时,即败于人之手,然而又借此他胜我之法术,而得明我所练之道理也。是故拳术即道理,道理即拳术。天地万物无不可效法也,即世人亦无不可作我之师与友也。所以余幼年练拳术,性情异常刚愎,总觉已高于人,自拜郭云深先生为师,教授形意拳术,得着门径,又得先生循循善诱,自己用功,昼夜不断,又得良友相助,忽然豁然明悟,心阔似海,回思昔日所练所行,诸事皆非,自觉心中愧悔,毛发悚惧,自此而知古人云:“求圣求贤在于己,功名富贵在于命”。练拳术者,关于人之一生祸福,后学者不可不知也。自此以后不敢言己之长,议人之短,知道理之无穷,俗云:“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心中战战兢兢,须臾不敢离此道理,一生亦不敢骄矜于人也。   四则   形意拳之道,练之有无数之曲折层次,亦有无数之魔力混乱,一有不察,拳中无数之弊病出焉。故练者,先以心中虚空为体,以神气相交为用,以腰为主宰,以丹田为根,以三体式为基础,以九要之规模为练拳之具,以五行十二形为拳中之物,故将所发出散乱之气,顺中用逆缩回,归于丹田,用呼吸锻炼,不用口鼻呼吸,要用真息积于丹田。口中之呼吸,舌顶上腭,口似张非张,似吻非吻,还照常呼吸,不可有一毫之勉强,要纯任自然耳。所以要除三害(挺胸、提腹、努气,是练形意拳之大弊病也)。或有练的规矩不合,自己不知,身形亦觉和顺,心中亦觉自如,然而练至数年功夫,拳术之内外不觉有进步,以通者观之,是入于俗派自然之魔力也。或有练者,手足动作亦整齐,内外之气亦合的住,以旁人观之,周身之力量,看着亦极大无穷,自觉亦复如是,惟是与人相较,放在人家之身上,不觉有力,知者云:是被拘魔所捆也。因两肩根、两胯里根不舒展,不知内开外合之故也,如此虽练一生,身体不能如羽毛之轻灵也。又有时常每日练习身形亦和顺,心中亦舒畅,忽然一朝,身形练着亦不顺,腹中觉着亦不合,所练的姿势起落进退亦觉不对,而心中时觉郁闷,知者云是到疑团之地也。其实拳术确有进步,此时不可停工,千万不可被疑魔所阻,即速求师说明道理而练去,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之无不到,而吾拳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至此,诸魔尽去,道理不能有所阻也。邱祖云:“经一番魔乱,长一层福力也”。   第十二节 耿诚信论形意拳   幼年练习拳术之时,肝火太盛,血气甚旺,往往与人无故不相和,视同道如仇敌,自己常常自烦自恼,此身为拙劲所拘,不知自己有多大力量。有友人介绍深州刘奇兰先生,拜伊为门下,先生云:此形意拳,是变化气质之道,复还于初,非是求后天血气之力也。自练初步明劲之功夫,四五年之时,自觉周身之气质,腹内之性情,与前大不相同,回思昔年所作之事,对于人所发之性情言语,时时心中甚觉愧悔。自此而后,习练暗劲,又五六年,身中内外之景况,与练明劲之时,又不同矣。每见同道之人,无不相合。遇有技术在我以上者,亦无不称扬之,此时自己心中之技术,还有一点吝啬之心,不肯轻示于人。嗣又迁于化劲,习之又至五六年功夫,由身体内外刚柔相合之劲而渐化至于无此,至此方觉腹内空空洞洞、浑浑沦沦,无形无象,无我无他之境矣。自此方无有彼此之分,门户之见,遇有同道者,无所不爱。或有练习未及于道者,无不怜悯而欲教之。偶遇同道之人相比较者,并无先存一个打人之心在内,所用所发皆是道理,亦无入而不自得矣。此时,方知形意拳是个中和之道理,所以能变化人之气质,而入于道也。      第十三节 周明泰论形意拳   形意拳之道,练体之时,周身要活动,不可拘束,拳经云十六处练法之中,虽有四就之说(就者,束身也),束身非拘也,是将身缩住,内开外合,虽往回缩,外形之式要舒展,顺中有逆,逆中有顺,是故形意拳之道,内中之神气要中正相交,外形之姿势,要和顺不悖,所以练体之时,周身内外不要拘束也。练体之时,不可拘束,然而所用之时,外形亦不可有散乱之式,内中不可有骄惧之心,就是遇武术至浅之人,或遇不识武术之人,内中不可有骄傲之心存,亦不可以一手法必胜他人。务要先将自己之两手,或虚或实,要灵活不可拘力,两足之进退要便利不可停滞。或一二手,或三五手不拘,将伊之虚实真情引出,再因时而进之,可以能胜他人也。倘若遇武术高超之人,知其功夫极深,亦见其身体动作神形相合,己心中亦赞美伊之功夫,亦不可生恐惧之心,务要将神气贯注,两目视定伊之两眼之顺逆,再视伊之两手两足,或虚实、或进退。相交之时,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刚我柔,彼短我长,彼长我短,亦得量彼之真假灵实而应之,不可拘定一成法而必胜于人也。如此用法,虽然不能胜于彼亦不能一交手,即败于彼也。故练拳术之道,不可自负其能,无敌于天下也。亦不可有恐惧心,不敢与人相较也。所以务要知己知彼。知己不知彼不能胜人,知彼而不知己亦不能胜人,故能知己知彼,可以能胜人,而亦能成为大英雄之名也。      第十四节 许占鳌论形意拳   一则   练形意拳之道,万不可有轻忽易视之心。五行十二形,以为七日学一形,或十日学一形,大约少者半年,可以学完,多者一年之功夫足以学完全矣。如此练形意拳,至于终身不能有所得也。所会者,不过拳之形式与皮毛耳。或者又知此拳之道理精微,不易得之于身,而有畏难之心,总疑一形两形,大约三年五年,亦不能得其精微,若于全形之道理,大约终身亦得不完全矣。二者有一,虽然习练,始终不能有成也。二者若是全无,再虚心求老师传授。第一三害之病不可有,第二九要之规矩要真切,第三三体式要多站。九要要整齐,身子外形要中正,心中要虚空,神气呼吸要自然,形式要和顺。不如此,不能开手开步练习也。若是诚意练习,总要勿求速效。一日不和顺,明日再站;一月不和顺,下月再站。因三体式是变化人之气质之始,并非要求血气之力,是去自己之病耳(拙气拙力之病)。所以站三体式者,有迟速不等,因人之气质禀受不同也。至于开手开步练习,一形不顺不能练他形。一月不顺,下月再练;半年不顺,一年练。练至身体和顺,再练他形,非是形式不熟,亦是内中之气质未变化耳。一形通顺,再练他形,自易通顺,而其余各形,皆可一气贯通。拳经云:一通无不通也。所以练形意拳者,勿求速效,勿生厌烦之心。务要有恒,作为自己一生始终修身之工课。不管效验不效验,如此练去,功夫自然有得也。   二则   形意拳术三体式者,天、地、人三才之象也,即人身中之头、手、足也。亦即形意、八卦、太极拳三派合一之体也。此式是虚而生一气,是自静而动也。太极两仪至于三体式,是由动而静也。再致虚极静笃时还于本性。此性是先天之性,不是后天之性,此是形意拳术之本体也。此三体式,非是后天拙力血气所为,乃是拳中规矩传受而致也。此是拳术最初还虚之道也。此理与静坐之工相合也。静坐要最初还虚,俟虚极静笃时,海底而生知觉,要动而后觉,是先天动,不可知而后动,知后而动,是后天忘想而生动也。俟一阳动时,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于气穴,神气相交,二气合成一气,再有传授文武火候老嫩,呼吸得法,能以锻炼进退升降,亦可以次而行功也。因此是最初还虚,血气不能加于其内,心中空空洞洞,即是明心见性矣。前者自虚无至三体式,是由静而动,动而复静,是拳中起钻落翻之未发,谓之中也。中者,是未发之和也。三体重生万物张者,是静极而再动,此是起钻落翻已发也。已发,是拳之横拳起也。内中之五行拳十二形拳,以致万形,皆由此而生也。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不动是未发之中也。动作能循环三体式之本体,是已发自和也。和者是已发之中也。将所练之拳术,有过由不及而之气质仰而就,仰而止,教人改气质复归于中,是之谓教也。故形意拳之内劲是由此中和而生也。俗语云拳中之内劲是鼓小腹硬如坚石,非也。所以形意拳之内劲是人之元神元气相合,不偏不倚,和而不流,无过不及,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小而大,由一气之动而发于周身,活活泼泼无物不有,无时不然,中庸云:“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是拳之内劲也。善练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三体式,无论变更何形,非礼不动(礼即拳中之规矩姿势也),所以修身也。故一动一静,一言一默,行止坐卧皆有规矩,所以此道动作是纯任自然,非免强而作也。古人云:内为天德外为王道,并非霸术所行,亦是此拳之意义也。   第五章 八卦拳      程廷华论八卦拳   练八卦拳之道,先得明师传授,晓拳中之意义,并先后之次序,其实八卦,本是一气变化之分(一气者,即太极也),一气仍是八卦、四象、两仪之合。是故太极之外无八卦,八卦两仪四象之外亦无太极也。所以一气八卦为其体,六十四变,以及七十二暗足互为其用。体亦谓之用,用亦谓之体,体用一源,动静一道。远在六合以外,近在一合身中。一动一静,一言一默,莫不有卦象焉,莫不有体用焉,亦莫不有八卦之道焉。其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若是言练,先晓伸缩旋转圜研之理。先以伸缩而言之。缩者,是由高而缩于矮,由前而缩于后。从高而缩于矮之情形,身子如同缩至于深渊,从前而缩于后之意思,身体如同缩至于深窟。若是论身体伸长而言之,伸者自身体缩至极矮极微处,再往上伸去如同手扪于天,往远伸去又同手探于海角,此是拳中开合抽长之精意,古人云:“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所以八卦拳之道无内外也。研者身转如同几微的螺丝细轴一般,身体有研转之形,而内中之轴无离此地之意也。旋转之,是放开步法,迈足望着圆圈一旋转,如身体转九万里之地球一圈之意也。至于身体刚柔,如玲珑透体,活活泼泼,流行无滞,又内中规矩的的确确不易。胳膊百练之纯钢,化为绕指之柔;两足动作,皆勾股三角;两手之运用,又合弧切八线。所以数不离理,理不离数,理数兼该,乃得万全也。将此道得之于身心,可以独善其身,亦可以兼善天下。身之所行是孝弟忠信,无事口中可以常念阿弥陀佛,行动不离圣贤之道。心中亦不离仙佛之门。非知此,不足以言练八卦拳术也;亦非如此,不能得着八卦拳之妙道也。   第六章 太极拳      郝为真论太极拳   练太极拳有三层之意思。初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练习,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第三层练习,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景况,心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恐身体沉下也。拳经云:“神气四肢,总要完整,一有不整,身必散乱,必至偏倚,而不能有灵活之妙用”,即此意也。又云:知己功夫,在练十三式;或欲知人,须有伴侣。二人每日打四手(即捧履挤按也),工久即可知人之虚实、轻重,随时而能用矣。倘若无人与自己打手,与一不动之物,当为人,用两手,或身体,与此物相较,视定物之中心,或粘或走或靠,手足总要相合,或如粘住他的意思,或如似挨未挨他的意思,身子内外总要虚空灵活,工久身体亦可以能灵活矣。或是自己与一个能活动之物,物之动去,我可以随着物之来去,以两手接随之,身体曲伸往来,上下相随,内外一气,如同与人相较一般。仍是求不即不离,不丢不顶之意也。如此,心思会悟,身体力行,功久引进落空之法,亦可以随心所欲而用之也。此是自己用工,无有伴侣之法则也。郝为真先生与陈秀峰先生所练之架子不同,而应用之法术,同者极多,所不同者,各有心得之处或不一也。   陈秀峰论太极拳   太极八卦与六十四卦,即手足四干四枝共六十四卦也。与程廷华先生言游身八卦并六十四卦,两派之形式用法不同,其理则一也。陈秀峰所用太极八卦或粘或走,或刚或柔,并散手之用,总是在不即不离内求玄妙,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以至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动作所发之神气,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程廷华先生所用之游身八卦,或粘或走,或开或合,或离或即,或顶或丢,忽隐忽现,或忽然一离,相去一丈余远,忽然而回,即在目前,或用全体之力,或用一手,或二指,或一指之一节,忽虚忽实,忽刚忽柔,无有定形,变化不测。形意、八卦、太极三家,诸位先生所练之形式不同,其理皆合,其应用亦各有所当也。      第七章 形意拳谱摘要   拳经云:形意拳之道有“七拳”、“八要”、“二总”、“三毒”、“五恶”、“六猛”、“六方”、“十目”、“十三格”、“十四处打法”、“十六处练法”、“九十一拳”、“一百零三枪”之论。恐后学者未见过拳经,不知有此,故述之以明其意。     七拳:头、肩、肘、手、胯、膝、足。   八字:斩(劈拳也),截(钻拳也),裹(横拳也),跨(崩拳也),挑(践拳亦即燕形也),顶(蛇拳也),云(鼍形也),领(蛇形也)。     二总:三拳、三棍为二总。(三拳是天、地、人、生法无穷。三棍是天、地、人、生生不已)。     三毒:三拳、三棍精熟悉为三毒。     五恶:得其五精,即为五恶。     六猛:六合练成,即为六猛。     六方:内外合一家,为六方。     八要: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净。清净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气归矣。     十目:即十目所视之意。     十三格:自七拳格起,至土、农、工、商为十三格。     十四打法:手、肘、肩、胯、膝、足左右共十二拳,头为一拳、臀为一拳、共为十四拳名为七拳,故有十四处打法,此十四处打法变之则有万法,合之则为五行,两仪而仍归一气也。     十六处练法:一寸、二践、三钻、四就、五夹、六合、七齐、八正、九胫、十惊、十一起落、十二进退、十三阴阳、十四五行、十五动静、十六虚实。    寸:足步也。践:腿也。钻:身也。就:束身也。夹:如剪夹之夹也。合:内外六合也。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为内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为外三合。齐:毒疾也、内外如一 。正:直也,看正却是斜,看斜却是正。胫:手摩内五行也。   惊:惊起四梢也,火机―发物必落。起落:起是去也,落是打也,起亦打,落亦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方谓起落也。进退:进是步低,退是步高,进退不知枉学艺。 阴阳:看阴而却有阳,看阳而却有阴,天地阴阳相合能以下雨,拳术阴阳相合才能打人,成其一块皆为阴阳之气也。 五行: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动静: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是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也。虚实:虚是精也,实是灵也,精灵皆有,成其虚实,拳经歌曰: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九十一拳:三拳分为二十一拳,五行生克是十拳、分为七十拳、共九十一拳。一拳分为七拳是;前打、后打、左打、右打、不打、打打、不打打打。   一百零三枪:天、地、人三枪、各分四枪是三四一十二枪,五行五枪,是五七三十五枪。八卦八枪,是七八五十六枪,共一百零三枪也。      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未起中央;脚踏中门抢他位,就是神仙亦难防;肩打一阴反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凭盖他意,舒展二字一命亡;肘打去意上胸膛,起手好似虎捕羊;或在里拨一旁走,后手只在肋下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能在一气先,莫在一气后。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相合得之难;外胯好似鱼打挺,里胯藏步变势难;膝打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和身展转不停势,左右明拨任意行;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与人较勇无需备,去意好似卷地风。   赤肚子胎息诀云:“气穴之间,昔人名之曰生门死户(气穴指肚脐),又谓之天地之根。凝神于此,久之元气自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体康健,颜色如桃,去仙不远矣。”      第八章 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   余自幼练拳以来,闻诸先生之言,云:拳即是道。余闻之怀疑。至练暗劲,刚柔合一,动作灵妙,一任心之自然,与同道人研究,彼此各有所会。惟练化劲之后,内中消息与同道人言之,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然莫解,故笔之于书,以示同道。倘有经此景况者,可以互相研究,以归至善。余练化劲所经者,每日练一形之式,到停式时,立正,心中神气一定,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桥穴处)如有物萌动。初不甚着意。每日练之有动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日久亦有动之甚久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渐渐练于停式,心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书坐功,有真阳发动之语,可以采取。彼是静中动,练静坐者,知者亦颇多,乃彼是静中求动也。此是拳术动中求静,不知能消化否,又想拳经亦有“处处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夫总不间断。以后练至一停式,周身就有发空之景象,真阳亦发动而欲泄。此情形似柳华阳先生所云:复觉真元之意思也。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动,动即要泄矣。心想仍用拳术之法以化之。内中之意,虚灵下沉,注于丹田,下边用虚灵之意,提住谷道,内外之意思仍如练拳趟子。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时,阳即收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时周身融和,绵绵不断。当时尚不知采取转法轮之理,而丹田内,如同两物相争之状况,四五小时,方渐渐安静,心想不动之理,是余练拳术之时,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于不练之时,虽言谈呼吸,并不妨碍内中之真息,并非有意存照,是无时不然也。庄子云:“有真人呼吸以踵”,大约即此意也。因有不息而息之火,将此动物消化,畅达于周身也。以后又如前运用,仍提在丹田,仍是练拳趟子,内外总是一气,缓缓悠悠练之,不敢有一毫之不平稳处,动作练时,内中四肢融融,绵绵虚空,与前站着之景况无异。亦有练一趟而不动者,亦有练二趟而不动者,嗣后亦有动时,仍是提至丹田,而动练拳之内呼吸,转法轮用意之用于丹田,以神转息而转之,从尾闾至夹脊,至玉枕,至天顶而下,与静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亦有二三转而不动者,亦有三四转而不动者,所转者与所练趟子消化之意相同。以后有不练之时,或坐立,或行动,内中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以后甚至于睡熟,内中忽动,动而即醒,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而消化之,以后睡熟而内中不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如沐如浴之景况。睡时,亦有如此情形,而梦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之。因醒后,已知梦中之情形而化之也。以后练拳术睡熟时,内中即不动矣。后只有睡熟时,内外忽然有虚空之时,白天行止坐卧,四肢亦有发空之时,身中之情意,异常舒畅。每逢晚上练过拳术,夜间睡熟时,身中发虚空之时多;晚上要不练拳术,睡时发虚空之时较少。以后知丹道有气消之弊病。自己体察内外之情形,人道缩至甚小,消除百病,精神有增无减,以后静坐亦如此,练拳亦如此,到此方知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以上是余练拳术,自己身体内外之所经验也,故书之以告同志。   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诚之道者,三派拳术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其余诸先生,皆是见闻之知觉而已。如外不有测之事,只要眼见耳闻,无论来者如何疾快,俱能躲闪。因其功夫入于虚境而未到于至虚,不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也。其练他派拳术者,亦常闻有此境界,未能详其姓氏,故未录之。      
13,276
艺藏
武术
拳道中枢 大成拳论--王芗斋
自志   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命派,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人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一端也,若能完成其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耳。习异拳如饮鸠毒,其害不可胜言也,余素以已利人为怀,触目痛心,不忍坐视,本四十余年习拳经验,探其真义之所在,参以学理,证以体认,祛其敝发其安徽密,舍短取长,去伪存真,融会贯通,以发扬而光大之,令成一处特殊拳学,而友人多试之甜密,习之愉快,因佥以大成二字为吾拳,欲却之而无从也,听这而已,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锻炼,统而言之,使人自与大气相应合,分而言之,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以为本,养成神圆力方,形屈意直,虚实无定,锻成触觉活力之本能,以言其体,则无为不具,以言其用,则有感即应,以视彼一般拳学家尚形式,重方法,讲蛮力者,故不可相提并论也。诚以一般拳家多因注重形式与方法,而演成各种繁畸形怪状之拳套,更因讲求蛮力之增进而操各项激烈运动,误传误受,自尚以为得意者,殊不知尽是戕生运动,其神经肢体气管筋肉已受其摧残而至颓废,安能望其完成拳道之使命乎?余虽不敢谓本拳为无上之学,若从现代及过去而论,信他所无而我独有也。学术本应一代高一代,否则当无存在之必要矣!余深信拳学适于神经肢体之锻炼,方因而益智,尤适于筋肉温养血液之滋荣,更使呼吸舒畅肺量加深,而本能之力亦随之渐长,而实现一触即发的功能,至于致力之要,用功之法,统于篇内述之,兹不赘述。但此篇原为同志习拳较易而设,非向世之文者比也,盖因余年已老,大家迫求,只得以留鹜鸿爪影于泥雪之中寻之,仅将平日所学,拉杂记载,留作参考,将来人手一篇,领会较易,但余素以求知为职志,果有海内贤达,对本拳予以指教,或进而教之,则尤感焉,以一得之愚,得籍他山之攻,而益有进益。日后望从学诸生虚心博访,一方向尽量向唯一方面尽力发挥,倘有心得,希随时共同研究,以求博得精奥,而期福利人群,提高国民体育之水准,实为盼甚,否则毫无价值也。如此提高而不果,是吾辈精神之不逮焉,或智力未符故耳。夫学术本为人类所共有,余亦何人,而敢自秘?所以不揣简陋,努力而成是篇。余不文,对本拳之精微,不能阐发净尽,所望者,仅不过笔录而已,实难形容其底蕴,以详吾胸中之事矣,一偶三反,是在学者,余因授道之诚,情绪之热,遂不免言论之激,失之狂放,知我罪我,笑骂由人。   河北博陵 芗斋王尼宝 志 于太液万字廊 习拳述要   近世操拳学者,多以筋肉之暴露坚硬夸示人前,以为运动家之表现,殊不知此畸形发达之现象既碍卫生,更无他用,最为生理家忌禁,毫无运动之价值也。近年以来余于报端曾一再指摘其非,虽有一般明理之士咸表同情,而大都仍是庸俗愚昧忍心害理,尤其信口诋人,此真不齿,故终不免有诸多怨者,大凡从来独抱绝学为人类谋福利者,与忠诚之士和聪明绝顶者,社会从来鲜有谅解,水准之低概可想见。余为拳道之永久计,实在不敢顾其私,希海内贤达其谅鉴之。   按拳道之由来,原系采禽兽搏斗之长,象其形,会其意,逐渐演进,合精神假借一切法则,始汇成斯技。奈近代拳家,形都不似,更何有益于精神与意感乎?然亦有云“用力则滞而百骸不灵,且不卫生,此故然矣,然在技击方面言之,用力则是力穷,用法则是术罄,凡有方法,便是局部,便是后天之人造,非本能之学也。而精神便不能统一,用力亦不笃。更不能假以宇宙之力之呼应,其精神已受其范围之所限,动作似裹足不前矣,且用力乃是抵抗之变象,抵抗是由畏敌击出而起。如此岂非接受对方之击,则又安得不为人击中乎?用力之害,诚大矣哉。要知用力用意乃同出一气之源,互根为之,用意即是用力,意即力也。然非筋肉松和,永不能得伸缩自如遒放致用之活力也。既不能有自然之活力,其养生与高水平用,吾不知其由何可以得,要知意自形生,力随意转,意为力之帅,力为意之军。所谓意紧力松,筋肉空灵,毛发飞涨,力生锋棱,非此不能得意中力之自然天趣。本拳在20年前,曾一度有“意拳”之名,举意字以概精神,盖即本拳重意感与精神之义也。原期唤醒同人,使之顾名思义,觉悟其非而正鹄是趋,孰知一般拳家各怀私见,积重难返,多不肯平心静气,舍短取长,研讨是非所在,情甘抱残守阙,奈何奈何。遂致余愿无由得偿,吁可慨也。余之智力之所及,绝不甘随波逐流,使我拳道真义,永坠沉沦,且尤不时大声疾呼,冀以振其麻痹而发猛醒,此又区区之志,不能自已者也。 论信条与规守   拳学一道,不仅锻炼肢体,尚有重要深意存焉。就传统而言,首重德性,其应遵守之信条,如尊师敬长,重亲孝长,信义仁爱等,皆是也。此外更需要侠骨佛心之热诚,舍已从人之蓄志,苟不具备,则不得谓拳家之上选。至于浑厚深沉之气概,坚忍果决之精神,抒发人类之情感,敏捷英勇之资质,尤为学者所必备之根本要件,否则恐难得传,即使传之,则亦难能得其神髓矣。故先辈每于传人之际,必要再三审慎行之者,盖因人材难得,不肯轻录门墙,至其传授之程序,率皆先以四容五要为本。如头直、目正、神庄、声静,再以恭慎意切和五字诀示之,兹将五字诀歌列后,以示其意。   习拳即入门 首要遵师亲 尚友需重义 武德更谨遵   动则如龙虎 静尤古佛心 举心宜恭慎 如同会大宾   恭则神不散 慎如深渊临 假借无穷意 精满浑元身   虚无求实切 不失中和均 力感如透电 所学与日深   运声由内转 音韵似龙吟 恭慎意切和 五字秘诀分   见性明理后 反向身外寻 莫被法理拘 更勿终学人 论单双重与不着象   以拳道之原理论,勿论平时练习抑在技击之中,须保持全身之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为形着象力亦破体也,盖神、形、力、意皆不许有着象,一着象便是片面,既不卫生且易为人所乘,学者宜谨记之。夫均衡非呆板也,稍板则易犯双重之病,然亦不许过灵,过灵则易趋于华而不实也。须要体舒放屈折含蓄,如发力时,亦不许断续,所谓力不亡者也。盖双重非指两足部位而言,头手肩肘膝胯以大小关节,即一点细微之力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分别,今之拳家大都由片面之单重走向绝对之双重,更由绝对之双重而趋于僵死之途。甚矣单双重之学,愈久而愈淹也。就以今之各家拳谱论,亦都据本失当,况其作者尽是露形犯规而大破其体者,所有姿势诚荒天下之唐,麻世人之肉矣,愈习之则愈去拳道之门径而远甚。不着象而成死板,一着象散乱无章,纵然身遇单重之妙,因无能领略,此亦无异于双重也,非弄到不自然,不舒服、百骸失正而为止,是不得不走入刻板方法之途径,永无随机而动,变化无方,更无发挥良能之日矣。噫,亦诚可怜之甚也。至于神与意之不着象,乃非应用触觉良能之活力,不足以证明之,比如双方决斗,利害当前,间不容发,已接未触之时,尚不知应用者为何,解决之后,复不知适间所用者为何,所谓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又谓极中致和本能力之自动良机者也。 抽象虚实有无体认   习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结晶之妙,风吹草动全在于神形意力之运用互为一致。此种运用都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无体亦无形象。就以有形而论,其势如空中之旗,飘摆无定,惟风力是应,即所谓与大气应合;又如浪中之鱼,起伏无定方,纵横往还以听其触,只有一片相机而动应感而发和虚灵守默之含蓄精神,要在以虚无而度其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诚与老庄佛释无为而有为,万法皆空即为实象,一切学理多称谨似。又如作画,各以俏逸之笔,孤行天壤,堪并论也。其机其趣完成在于无形神似之间,度其意可以求之,所以习时有对镜操作之戒者,恐一求形似,则内虚而神败矣。习时须假定三尺之外七尺之内四周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猛兽毒蛇蜿蜒而来,其共存生之情景,须当以大无畏之精神而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要在平日操存体认涵蓄修养,总之都是从抽象中得来,所谓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更不许存有对象而解脱一切者是也。切记习时要慢而神宜速,手不空出,意不空回,即些微细小之点力动作亦须具体无微而不应,内外相连,虚实相需而为一贯,须无时无处不含有应付技击之感(本能),倘一求速,则一切经过之路径滑然而过,再由何而得其体认之作用乎?是故初学时须以站桩为基础,渐渐体会而后行,总之,须有神形意力成为一贯,亦须四心相合(顶心、本心、手心、脚心),神经统一,一动无不动,亦更微而不合,四肢百骸悉在其中,不执着不停断,再与大气之呼应,各点力之松紧互为用,庶乎可矣。离开已身无物可求,执着已身永无是处。旨哉斯言,细心体会,自不难窥拳道之堂奥矣。 练习步骤   本拳之基础练习,即为站桩。其效用在能锻炼精神、调剂呼吸,通畅血液舒和筋肉,诚养生强身益智之学也。亦为优生运动,其次为试力、试声、假想体认各法则,再次为自卫与大气之呼应和波浪之松紧、良能之察觉,虚实互根之切要,兹将各阶段逐述于后。   站桩   站桩即立稳,平均之站立也。初习为基本桩,习时须首先将全体之间架配备安排妥当,内清虚而外脱换,松和自然,头直目正,身端顶立,神壮力均,气静息平,意思远望,发挺腰松,身体关节似有微曲之意,扫除万虑,默对长空,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以神光朗照颠顶,虚灵独存,浑身毛发有长伸直竖之势,周身内外激荡回旋,觉如云端宝树上有绳系下,有本支撑,其悠扬相依之神情,喻日空气游泳殊近相似也。然后再体会肌肉细胞动荡之情态,锻炼自得,自知为正常运动。夫所谓正常,即改造生理之要道,能使贫血者可以增高,血压高者可以下降而达正常。盖因其勿论如何运动,永使心脏之搏动不失常态,平衡发达,然在精神方面,须视此身为大冶洪炉,无物不在陶熔体认中。但须察觉各项细胞为自然之同时工作,不得有丝毫勉强,更不许有幻想,如依上述之锻炼,则具体之肌肉不锻而自锻,精神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亦随之而逐渐变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但切记身心不可用力,否则稍有注血,便失松和,不松则气滞,而力板意停,而神断,全体皆非矣。总之,无论站桩试力或技击,只要呼吸一失常,或横隔膜一发紧,便是错误,愿学者慎行之,万勿忽视。    试力   以上的基本练习,既有相当基础之后,一切良能之发展,当日益增强,则应继续学试力工作,体认各项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实效用。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之,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习使须使身体均整,筋内空灵,思具体毛孔无根不有穿堂风往还之感,然骨骼毛发都要支撑遒放,争敛互为,初愈微而神愈全,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以体认全体之意力圆满否,其意力能随时随地应感而出发否,全身能与宇宙之力起感应合否,假借之力果能成为事实否。欲与宇宙力起应合,须先与大气发生感觉,感觉之后渐渐呼应,再试气波之松紧与地心争力作用,于是所用之力自然无过亦无不及,初试以手得之,逐渐以全体得之,能认识此种力良能渐发,操之有恒,自有不可思议之妙,而各项力量亦不难入手而得,至于意不使断,灵有使散,浑噩一体,动微触牵,全身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非达到舒适得力,奇趣横生之境地不足曰得拳之妙也。所试各力,名称甚繁,如蓄力、弹力、惊力、开合力以及重速、定中缠绵、撑抱惰性、三角螺旋,杠杆轴轮、滑车斜面等种切力量,亦自然由试力而得之(知)。盖全体关节无微不含屈势,同时亦无节不含放纵与开展,所谓遒放互为,固无节不成钝三角形,且无平面积,尤无固定之三角形(不过与器械之名同而法异),盖拳中之力,都是精神方面体认而得之(知)。形则微矣。表面客之,形似不动,而三角之螺旋实自轮旋不定,错综不已,要知有形则力散,无形则神聚,非自身领略之后不能知也。盖螺旋力,以余之体认观之,非由三角力不得产生者也。而所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想相互而为,皆有密切联带之关系,若分而言之,则又走入方法之门,成为片面耳。所以非口传心授,未易有得,更非毫端所能形容,故不必详述也。   总之一切力量者是精神之集结紧密,内外含蓄一致而为用,若单独而论,则成为有形破体机械之拳道,非精神意义之拳也。余据四十余年体会操存之经验,倍感各项力量都由浑元扩大、空洞无我产生而来,然浑元空洞亦都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方能有得。是以吾又感天地间一切学术,无不感矛盾同时亦感无一不是圆融,统一矛盾,始能贯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则不易明理。至于用力之法,浑噩之要,绝不在形式之好坏,尤不在姿势之繁简,要精神支配之大意和意念之领导与全体内外之工作如何。动作时,在形式方面不论单出、双回、齐出、独进、横走、竖撞、互斜互争、浑身之节、点、面、线、一切法则无微不有先后,轻重、松紧之别,但须形不外露,力不出尖,亦无断续,更不许有轻重方向之感,不论试力或发力,须保持身体松和,发力含蓄而有听力,以待其触。神宜内敛,骨宜藏棱,要在人外三尺以内,似有一层罗网保护,而包包罗之内,尽如刀叉勾错并蓄,有万弓待发之势,然都在毛发筋肉伸缩拨转,全身内外无微不有滚珠起棱之感,他如虚无假借种种无穷之力,言之太繁,故不具论,学者神而明之。以上各力果身得后,切莫以为习拳之道已毕于此,不过仅得些资本而已,而始有学拳之可能性,若动则即能松紧紧松勿过正,实虚虚实得中平,枢中诀要,则又非久经大敌,实作通家不易得也。然则须绝顶天资,过人气度,尤须功力为纯,方可逐渐不加思索,不烦拟意,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触觉之活力也。具体及细微之点力,亦须切忌无的放矢之动作。然又非做到全体无的放矢而不可,否则难能得其妙。    试声   试声为辅助试力细微所不及,其效力在运用声波鼓荡全体之细胞工作,其原意不在威吓,而闻之者则起猝然惊恐之感,实因其声力并发,与徒作喊声意在威吓者不同,试声口内之气不得外吐,乃运用声由内转功夫,初试求有声,渐从有声而变无声,盖人之声各异,惟试声之声,世人皆同。其声如幽谷撞钟之声,似老辈云:试声如黄钟大吕之本,非笔墨毫端可以形容光焕发,须使学者观其神,度其理,闻其声,揣其意,然后以试其声之情态,方能有得。   自卫   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要知不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比如机械之轮或儿童之捻转儿,快到极外,似乎不动。如观之以动,则是将不动,是无力之表现矣。所谓不动之动速于动,极速之动犹不动,一动一静,互根为用。其运用之妙,多在于神经支配、意念领导与呼吸之弹力、枢纽之稳固、路线之转移、重心之变化。以上诸法,若能用之得机适当,则技击之基础备矣。亦须在平日养成随时随地一举手一抬足皆含有应机而发之准备,要在虚灵含蓄中意感无穷,方是贵也。然在学者于打法一道,难无足深究,亦似有需要必经之过程,如对方呆板紧滞,且时刻表现其重心路线部位之所在,则无足论。倘动作迅速身无定位而活若猿猴,更不必日各项力之具备者,就以其运动之速,则亦非一般所能应付,故平日对于打法亦应加以研究。习时首先锻炼下腹,充实臀部有力稳头、手、肩、肘、胯、膝、足,各打法。至于提打、钩打、按打、挂打、锯打、钻打、搓打、拂打、叠打、错打、裹打、践打、截打、堵打、摧打、拨打、滚力打、支力打、滑打、粘力打、圈步打、引步打、进步打、退步打、顺步打、横步打、整步打、半步打、引步打、进步打、退步打、顺步打、横步打、整步打、半步打、斜面正打、正面斜打、具体之片面打、局部之整体打、上下卷打、左右领打、内外领打、前后旋打、力断意不断,意断神又连,动静已发未发之机和一切暗示打法,虽系局部,若非实地练习,亦不易得。然终是下乘功夫,如聪明智慧者则无须习此。 技击桩法   技击桩与基本桩,神形稍异,然仍依原则为本,步如八字形,亦名丁八步,又为半丁半八之弓箭步也。两足重量前三后七,两臂撑抱之力内七外三,何时发力,力始平均,平衡之后,仍须如枪炮之弹簧,伸缩不断之意,两手足应变之距离,长不过尺,短不逾寸,前后左右,互换无穷,操之愈熟,愈感其妙。至于松紧沉实之利用,柔静惊弹之揣摩,路径之远近,间架之配备,发力之虚实,宇宙之力波以及利用时间之机会,然后逐渐研讨,拳学之整个问题,在平时须假定虎豹当前,蓄势对搏力争生存之境况,此技击入手之初不二法门,亦为最初之法则。兹再申述神、意、力三者之运用于后: 神意之运用   技击之站桩,要在具体空灵均整、精神饱满,神犹雾豹,意若灵犀,具有烈马奔放,神尤嘶噬之势。头顶项竖,顶心按缩,周身鼓舞,四外牵连,足趾抓地,双膝撑拨力向上提,足跟微起,有如巨风卷树,思有拔地欲飞,拧拢横摇之势,而具体则有撑裹竖涨、毛发如戟之力,上下枢纽曲折,百绕重线,自乘其抽拨之力,要与天地相争,肩撑肘横,裹卷回还,拨旋无已,上兜下附,推抱互为,永不失平衡均整之力。指端斜插,左右钩拧,外翻内裹,有推动山岳地球之感,筋肉含力,骨节生棱,具体收敛,要知思动含蓄吞吐,有横滚推错兜卷之力,毛发森立,背竖腰直,小腹常圆,胸部微收,动则如怒虎搜山,山林欲崩之状,全体若灵蛇惊变之态,亦犹似火烧身之急,更有蛰龙振电直飞之神气,尤感筋肉激荡,力如火药手如弹,神机微动雀难飞,颇似有神助之勇焉。故凡遇之物,则神意一交,如网天罗,无物能逃,如雷霆之鼓舞,鳞甲雪霜之肃草木,且其发动之神速,更无物可以喻之是以余此种神意运动,命名之曰“超速运动”。言其速成度之快,超出一切速度之上也,以上所言。多系抽象,而精神方面须切实为之,以免流入虚幻。 力之运用   神意之外,力之运用更为切要,且系良能之力,此非面力也。惟大部分须试力尚求之,习时须无由节段面积之偏倚而求力量之均整,继由点力之均整,揣摩虚实之偏倚,复由偏倚之松紧以试发力之适当,更由适当之发力,利用神光离合之旋绕与波浪弹力之锋棱,再以浑身毛发有出寻问路之状,而期一触即发之功能。有时时准备技击之要点,万不可无的放矢,见虚不击击实处,要知实处正是虚,虚实转移枢纽处,若非经历,永不知混击蛰打亦有益,须看对手他是谁,正面微转即斜面,斜面迎击正可推,勤习勿懈力搜求,静谨意切静揣思。   技击在性命相搏一方面言之,则为决斗,决斗则无道义,更须抱定肯,忍、狠、谨、稳、准之六字决要,且与对方掐有同死决心,若击之不中,自不能击,动则便能致其死,方可击之。其决心如此,自无不胜。此指势均力敌而言,如技能稍逊,不妨让出。若在同道相访,较试身手方面言之,则为较量,较量为友谊研讨性质,与决斗不同,须首重道义,尤须观察对方之能力何似,倘相去远,则须完全让之,使其畏威怀德为切要。较量之先,须以礼让当先,言词应和蔼,举动要有礼度,万不可骄横狂躁有伤和雅。夫今后武德可以渐复,古道可以长存,实我拳道无尚光荣,则余有厚望焉。 论拳套与方法   拳之深邃本无穷尽,纵学者颖悟绝世,更要具笃信力行之精神,终身习得,亦难究其极,而拳套与方法,所谓人造之拳架子是也。自满清三百年来,为一般门外汉当差表演而用,即拳混子谋生之工具。果欲研拳者,则又何暇而习此?非但毫无用处,且于神经、肢体、脑力诸多妨碍,戕害具体一切良能,故习此者鲜有智识,而于应用尤不合适,且害处极多,笔难书罄,对于拳之使命,卫生原则相距太远,则根本不谈,对于较技,设不用方法拳套,而蛮干混击或不致败,倘或用之,则必败无疑。至谓五行生克之论,吾恐三尺孩童亦难尽信,夫谁信之?可询之于决赛过者,自知吾言非谬也。见汉书洪范五行识,乃指政治、人民需要、开发金、木、水、火、土应用而言,后一般不学无识之辈,滥加采用,妄为伪造,致演为世之所谓五行生克之伦,此不过为江湖之流信口云云而已,岂学者可以读此乎。盖拳套一项,大都知系人伪造,然招势方法又何尝不是人所伪为?皆非拳之原则发挥本能之学也。纵有纯笃功夫信传之坚忍恒心毅力而为,然亦终归是舍精华而就糟粕者也。要知拳学根本无法,亦可云无微不法,一有方法,精神便不一致,力亦不笃,动作散慢不果速,一切不能统一,更有背于良能。所谓法者,乃原理原则之法,非枝节片面之刻板方法,习枝节之法,犹之乎庸医然也,所学者都是备妥方法药方,以待患者,而患者须按方患病,否则无所施其技矣。凡以拳套方法而为拳,是不啻以蛇神牛鬼之说而乱大道,皆拳道之罪人也。叹今之学者,纵有精研之志,苦无可经之门,故余不顾一切,誓必道破其非。夫拳套方法既属毫无用途而且有害,何传者习者尚不管人者,何也?概因此中人大都智识薄弱,故多好奇喜异,即告之以真,彼亦难悟,悟亦难行,盖习之者咸以拳套方法,籍以眩人而夸世,而传之者更以拳套方法以欺人,但犹籍此以消磨时间而便于谋生,况根本不识拳为何物者?故相率以已误遗误,永无止境,诚可怜可哭亦可气也。噫,岂仅拳之一道,吾感一切学术,大都亦是畸形发展,余实不忍目睹同类走入迷途之浩劫而不救,故不惜本我多年的体认之经验,所得所知,反复申论,以正其妄,而期唤醒同胞,勿复执迷不悟也。大凡天地间之高深学术,皆形简而意繁,而形势复杂者绝少精义,固不仅拳道然也。顾同志三思之。 论拳与器械之关系   古云:“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若能获得拳中之真理,复对各项力之内能与节段面积之屈折,长短、斜正之虚实、三段九节之功用、路线高低之方向和接触时间之火候,果能意领神会,则无论刀枪剑棍种种兵器稍加指点,俱无不精,即偶遇从无见闻之兵器,且执于使用该兵器专家之手,彼亦不敌,何则比如工程师比小炉匠、医博士比护士、根本无比例之可似也。 论点穴   点穴之说世人者以为奇,有云点穴道者,有云时间者,其种种分论不已,闻之令人生厌呕吐,所论皆非也。盖双方较技,势均力敌,不必曰固定之穴不易击中,即不论何处击中,很难如仅以其穴之可点,再加以时间之校对,则早已为对方击破矣。总之若无拳术之根本能力,纵使其任意截点亦无所施其技,即幸而点中,亦无效果,若已得拳中之真实理力,则无论两肋前胸之某一部位,一被击中立能致死。非有意点穴,而所至之处则无不非穴,若仅学某处是穴、某时可点,其道不愈疏远乎? 天赋与学术之别   世人常云,某甲身高八尺,力逾千斤,其勇不可挡。要知身长八飞,力逾千斤,只可谓得天独厚,不得以代表拳学也。又云某一拳击断巨磨石,单掌劈碎八块砖及前纵一丈,后跃八飞,果能如此,仅不过愚人局部功夫耳,则必将走入废人途径,此且不谈,然都不得以拳道目之,以上所谈,世为都以为特殊奇士,若与通家遇,则毫无能为,至论飞檐走壁,剑侠之说,此皆小说家梦想假造,只可付之一笑,如开石头,过刀枪,乃江湖中所谓吃托之流,此下而又下不值一道。 解除神秘   每有天资历低而学识浅者,其为人忠诚,然已承师教,且有深造,独专绝大纯笃之功夫,虽系局部,但多不及听其言论之玄妙,观其效用之功能,识别浅者,即以为人莫能此,便以为神秘视之,殊不知神秘之说,根本荒谬,概由智识薄弱鉴别力浅及体认未精而起,即或偶尔侥幸,得到拳道真义,奈无能领略而漠然放过,所以每以理趣深者,辄起一种神秘思想,若夫习之深,见广闻多,有所遇,自然豁然洞悉,而不疑有他,凡事皆然,岂独拳学哉? 知行解释   学术一道,要在知而能行,行亦能知,否则终不免自欺欺人,妄语丛丛,言之多无边际,知行二字,名虽简易,实则繁难,世云有谓知难行易者,更有谓知虽难而行尤不易与知行合一及事之本无难易,以上所谈,各具有理,然究属笼统且多片面,不能使人彻底明了。余以为凡对一门学问有然者,皆可云知难得易,如识鉴功深,知虽易而行亦难,若有识别而无功力,则可谓知易行难,倘无功力又乏智识,则知行二字两不可能。学术本无心境,其有若干知或有若干行,行到如何地步,知到怎样程度方为真知真行?则余实不敢加论定,然应以能知者即能行,能行者亦能知,始可谓知行一致,非由真知永无真行之一日,亦非由真行弗兑有真知之时也。诚以相需而相成不二真理,学术皆然,武德尤甚。盖因此道中须时刻兑现双方相遇,无暇思考,更不容老生常谈。夫学术一道,首要明理,更须切实用功,若不首先明理,不知用功切要之所在,易于走入岐途,功夫愈深残害愈烈,不论读书写字任何艺术,往往在幼时多以为可造,岂知年长功深,名满天下者,反而不堪造就矣,此比比皆是。盖因师法不良,用功不细心,追求表面,人学亦学,人云亦云,所谓盲从者是也。若习而不果,愚昧亦永无体认之可言。茫然一生,毫无实际,且易起神秘思想,终不得望见门墙,由是而罄其所学,以致终无体认也,哀哉!须知巧者不过习者之门,文曰:子孙虽愚读书不可免,亦要明理,更要实践,表里内外,互相佐之,否则终难入轨。 拳道丧失之原因   习拳之要有三原则:一健身,一自卫,一利群。利群为吾人之天职,亦其基本要项,然一切之一切,则须完全由于身心健康中得来,不健康绝无充足之精神,精神不足永无可歌可泣之事迹,且不必曰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吾恐见人溺水或自缢亦得畏缩而不前也,况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哉?不但此也,凡身上弱者,多气量小且情绪恶,是容物怡情亦非身体健康不可也。健身为人生之本,习拳为健身之基,一切事业悉利赖之,其关系既如是之大,岂能任其以为乱真,欺天下万世而不辩乎?按拳道之起初最简,而后始趋繁杂,夫拳道为改善生理之工具,发挥良能之要诀,由简入繁则似可也,由繁而简,违背生理之原理原则,则不可。形意拳当初有三拳,且三拳为一动作,所谓践、钻、裹,若马奔连环,一气演为三种力之合一作用也,至五行十二形亦包括在内,盖五行原为代名,五种力之名词,如十二形乃谓十二种禽兽,各有特长,应博取之,非单独有十二形及各种杂类之拳套也。八卦拳亦如是者,初只有单双换掌,后因识浅者流未悉此中真义,竟忘为伪造至演有六十四掌及七十二腿等伪式,非徒无益而犹有害。太极拳流弊尤深,惟其害不烈于生理方面,尚不十分背谬,但一切姿势亦毫不可取。如以该拳谱论,文字较雅,惜精义少而凡凡多,且大多有笼统之病,总之按近代所有拳术,根本谈不上养生与技击之当否,亦无一法能合乎生理要求者。余四十年足迹大江南北,所遇拳家有万千,从无见有一式而能得其均衡者,况精奥乎?夫拳本形简而意繁,且有终生习行而不能明其要义者,至达于至善之境地,则尤属凤毛麟角,又况于此道根本不足者。此非拳道之原理难明,实因一般人缺乏平易思想与坚强意志。降及今世,门户叠出,招式方法多至不可名状,询其所以,曰博美观以备表演耳。习拳若以悦人为目的,是何如舍习拳而演戏剧乎?且戏剧中尚有不少有本之处,较之一般拳家诚高一筹也。每闻今之习拳者,常与人曰能会若干套与几多手而自鸣得意,殊不知识者早经窃笑于旁,更为之叹息不置也矣。然则拳道之丧失,岂非拳套方法为之,历经三百年来相习既已成风,积重难返,下焉者推波逐澜,致演为四象五行之说,九宫八卦之论,以及河海之学者,凡荒唐玄奇之词,尽量采用而附会,使学者不明真象,感于鼓说而趋之若骛,原道之原理,焉得不曰就斯灭哉?此外尚有学得几套刀枪剑棍,欲假此而谋生,幸而机遇巧合,其计获售,而因谋生之不遂者,以为有机可乘,争相效法,布满社会,此等行径不惟拳道之真义背弃无余,而尚义侠骨之风亦与相随而俱废然。其间不免有特达之士,能窥拳中奥蕴者,异又为积习成见所囿,不肯将所得精华径以示人,岂知江洋之水何患人掏,是何因所见之不广其小之若是耶?夫学术本为人类所共有,苟有所得,理应公诸社会,焉可以私付密,使人淹没不彰乎?迩来更闻有依傍佛门,说神说鬼,妄言如何修道如何遇仙,其荒诞不经又如邪怪乱道之尤甚者,良可慨也。夫今为科学昌明之时代,竟敢做此野狐之谬说传之人口,布诸报端,此种庸患昏愦之徒,真不知人间尚有羞耻之事。佛如有灵,不知对此流传谬种之类作何感思欤?世间求各谋生之道,不只一端,何必利用社会弱点自欺欺人,兴言及此不禁为拳道悲,更为世道人心叹也。   拳道之陵替,固因罪康、雍二帝,以其时倡之不以其道也。然亦归咎乎同志智识不足,,根性不良以致为其所愚,迄今以误传误,而于此道都莫能识辨,即或向有觉悟者,又因保守门户之成见而是非人,逐愈趋而愈下也。拳之一道,学之得当有益身心,更可补助一切事业之不足;学之不当能使品德、神经、肢体、性情都致失常,且影响生命,因而误及终身。谓余不信,请看过去拳术名家,多因筋肉失和而罹瘫痪下萎者,比比皆是。习拳原为养生,反而戕生,结果殊可怜也。世人多呼拳道为国粹,如此国粹,岂非制造废人之工具乎?民国十五年后,各地设有国术馆,以示其他各术皆不配称当一国字也。然则此丢人丧气毫无价值之国术,亦仅我国可见,但未悉个中尚未有如此高明之奇士,能赐其伟大之命名。余不知其大胆若辈又作何想也。至论提倡运动的大人先生们,终日振臂高呼为天下倡,岂知运动健将都是提前死亡之领导者。噫!何以盲从之若是耶?惟愿世人静里慎思,须明辨之。人生最宝贵者莫过于身体,岂能任一般盲目之支配信意而摧残乎?甚矣投师学技不可不慎也。余之学拳只知有是非之分,不知有门户之派别,为使拳术昌明,愿将平生所得所知交代后任,更愿社会群众无不知之,故有来则教,向视人类为骨肉,从不喜有师徒之称,以期逐渐扫除门派之观念,则拳道或可光大乎?是所愿也。 解除师徒制之商榷   师徒之制誉为美德,然往往极美满之事,行之乎我国则流弊丛生,丑态百出,而拳界为尤甚焉。故社会多以为不齿学之者,意若不拜师不难得其密教之者,亦以不拜师不足以表现其亲,更不肯授之以要诀,尤而效之,习为固然。噫!诚陋矣哉。姑不论肤浅者流,根本无技之可密,即或有之,则彼密势必至过拳道真义密之于乌有之乡矣。甚至门墙之内,亦自有其密而不传者,余实不解其故。此真下而极下者也。拳道之不彰,有故也夫。降至今日,异拳鼓说遍天下,变本加厉可胜叹哉!盖拳道之真义,可云与人生大道同其凡常,亦可云,与天地精微同样深奥,不明其道而习之,终身习道不能尽,又有何暇密之而乎?凡属人类都应以民胞为怀,以饥溺目视,果如此而天下定,否则纵使世界人类死光,只余你一家存在,可望自私之望以极,则又将如之何?吾恐人类之幸福永绝矣。国民积弱,事事多不如人,病亦在此也。而祝学术为千古人类所共有之物,根本不应有畛域之分,更不必曰一国之内,同族之中不当有异视,即于国界所限也,熙熙然皆生于光天化日之下,又何可密之有?其作用卑陋,真不值一文也。是以余传授拳学一事,从来来者不拒,凡属同好,有来则教,教必尽力,有问则告,告必尽义。惶惶然惟恐人之不能得,或无以使人得也。故每于传授之际,有听而不悟,或悟而不见诸实行者,辄起憾然之恨。惟一见其知而能行,行而有提者,则又色然自喜,区区此心,一以慰人为慰,固未尝以师自居也。盖以人之相与,尚精神、重感情,不在形式之称谓。果有真实学术授人,我虽不以师居,而获其益者,谁不怀德附义而师事之,是师之名亡而实存也,又何损焉?若以异拳鼓说以欺世,纵令拜门称弟,而明达者一但觉其亡,且将痛恶习之不置,此又何师之有?师名虽存而实亡矣。师徒之名份一定,而尊卑观念以起徒对师说即觉有不当,常恐有犯师之尊严而不敢背,即背之,而师为自保尊严计,亦痛加驳斥而不自反,此尚有何学术道义之可言?师徒制之无补拳道,可概见矣。又何况门派之争,常以师徒制之流行而益烈,入主出奴,纷纭扰攮,由师承而成门户,由门户而成派别,更由派别之分岐而至学理之庞杂,如此则拳道真义将永无昌明之一日矣,其患不亦更甚乎?且学之有得,始乃有师,若叩头三千,呼师八百,而于学术根本懵然,是究不知其师之所在也。要知学术才是宇宙神圣,是有师尊,此吾所以力主师徒制之解除也。虽然此为余个人之见,而师徒制在拳界积习已久,如一时不遽除,为慎重记,则亦须俟双方学识品德互有真切认识而后行之,藉免盲从扦格之弊,似较为妥善也。 结论   习拳不尽在年限之远近与功力之深浅和身体及年龄之高下,更不在方法之多寡,动作之快慢,辈份之高低。要在于学术原则原理通与不通。尤须在天赋之精神有无真实力量,再度其才志之何似。始定其造诣之深浅,将来成就至何境地也。习拳最贵明理和精神有力。换言之,即有无兽性之笃力也。果能如是之力笃,再加之以修养,锻成神志清逸之大勇,自不难入法海,博得道要至通家而超神化之堂奥也矣。夫所谓通家者,不仅精于一门,而于诸般学术,闻其言便知其程度何似,是否正规,有无实际,观其方法,一望而知其底蕴或具体局部,或具体而微,用何法补救,自能一语道破,所谓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夫为教授者,能语人以规矩,不能示人巧,更不得为人工,是在学者精心模仿,体会操存,然后观察其功夫与精神合作之巧妙如何耳。以上所谈为拳道,乃拳拳服膺谓所拳,亦即心领神会,体认操存之义,非世之所见一般为之拳也。
13,277
艺藏
武术
杨式太极拳拳谱全体大用诀--杨班侯
杨式太极拳拳谱全体大用诀      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着封。   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   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挥琵琶穿化精。   贴身靠近横肘上,护中反打又称雄。   进步搬拦肋下使,如封似闭护正中。   十字手法不变尽,抱虎归山采挒成。   肘底看捶护中手,退行三把倒转肱。   坠身退走扳挽劲,斜飞着法用不空。   海底针要躬身就,扇通臂上托架功。   撇身捶打闪化势,横身前进着法成。   腕中反有闭拿法,云手三进臂上攻。   高探马上拦手刺,左右分脚手要封。   转身蹬脚腹上占,进步栽捶迎面冲。   反身白蛇吐信变,采住敌手取双瞳。   右蹬脚上软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   上打正胸肋下用,双风贯耳着法灵。   左蹬脚踢右蹬势,回身蹬脚膝骨迎。   野马分鬃攻腋下,玉女穿梭四角封。   摇化单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   单鞭下势顺锋人,金鸡独立占上风。   提膝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   十字腿法软骨断,指裆捶下靠为锋。   上步七星架手势,退步跨虎闪正中。   转身摆莲护腿进,弯弓射虎挑打胸。   如封似闭顾盼定,太极合手势完成。   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        
13,278
艺藏
武术
梅花拳秘谱--
梅花拳秘谱 序 练拳须知 梅拳概论 浑元论 聚气论 中气论 阴阳入扶论 论头 论手 论拳 论足 面部五行 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 阴阳转结论 四时行功加减论 三节九段论 六合说 三尖为气之纲领论 刚柔相济论 过气论 十二节屈伸往来落气内外上下前后论 三尖照论 三尖到论 擎停成论 收肉变色论 行气论 得门而入论 头手二手前手后手论 点气论 气论 八方论 二十四气 易筋经说   燕子杰   广泛流传在我国河北、山东、河南广大农村的梅花拳【古称梅花桩,由于在100根桩阵上锻炼而得名】是一个源远流长、古朴而神秘的拳派,它是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乱中公开传授并兴盛起来的。早在1988年之前,我国历史学家就从文献和历史传说中发现梅花拳在清末义和团反帝斗争中是发动者和主力。这种观点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注意,但真正能深入了解梅花拳奥秘,却是1988年年底以后。著名历史学家路遥教授与梅花拳弟子燕子杰教授等人合作,对河北、山东、河南义和团反帝斗争激烈或农民起义活跃的地区多次深入调查之后,大量事实证明义和拳就是梅花拳。这个拳派的弟子和许多著名拳师都是历代封建王朝的造反者或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这个拳派能在历史上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并不是偶然的。梅花拳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敬祖师,研究拳理,他们集佛、道、儒三家学说、周易之理为一体,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世代相传,修身养性,炼神炼气,称为文功。文场老师领导拳派的整个活动,负责教育门内弟子;武场主要进行武功锻炼,其武术内容丰富多彩,有独特的练法和风格,一切都与当前流行的武术套路完全不同。它不仅有明显的强身健体作用,还有极强的技击实战能力。他们练武的目的是练形练气,由外及内,再由内而外,达内外一体,精气神合一,最后上升到文功。我们调查中就亲眼所见,各地许多梅花拳师不仅武艺高强且精通文理,善用阴阳八卦,能行医治病,他们虽都是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但体健神旺、思路敏捷,能审时度势,且有一定的人体特异功能。   梅花拳组织严密,信仰坚定,内部团结,有许多优秀的传统。如:不准称王称霸,仗势欺人;不准打拳卖艺,卖弄炫耀自己。虽然尊敬祖师,但提倡平等互敬,能者为师,经常交流文理拳艺互通有无。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在广大农民反对历代封建王朝斗争中,梅花拳自然就成了起义军的核心工具和主要力量。上述社会历史调查的成果已被人称为“近代史研究中的突破”,引起了国内史学界、哲学界、医学界、武术界许多人的密切关注,其部分研究成果我们已写成专著,在1990年10月召开的“义和团运动国际学术会议”上披露。   《梅拳秘谱》是继梅拳第五代祖师杨炳【清康熙1712年的武探花】所写的《习武序》【1742年】之后的又一梅花拳武功方面的重要文献,它的主导思想与精神是和《习武序》一文一脉相承的。   由《秘谱》看出,梅花拳武功一开始就要炼神、炼气、炼形,要求形气合一、神气合一,内外兼练。梅花桩的拳法、器械中都要注意阴阳变化、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梅花桩的步法是其武功的精华。无论其拳法器械皆有八方变化,对人进行易理八卦思维的训练。《秘谱》中所讲的内丹,实即梅花拳之文功。关于梅花拳文功与武功之关系,《秘谱》说:“仙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盖动静互根,温养有法,自有结胎还原之妙。”可见武功为文功之基础。武功锻炼的目的是“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内外合一坚硬如铁,自成金刚不坏之体,则超凡入圣上乘可登,若云制敌犹其小焉者也。”因此武功锻炼主要还是修身养心,先固根本。《秘谱》精辟论述了梅花桩的健身与技击、和与战的关系。《秘谱》说:“积精以化气,积气以化神,结于丹鼎,会于黄庭,灵妙不测,刚勇莫敌,为内丹之至宝,气力之根本也。”又说:“气无形属阳而化于神,血有质属阴而化于精,神虚故灵明不测变化无穷,精实故充塞凝聚坚硬莫敌,神必藉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气力乃成。”   在梅花拳门内由武功锻炼基础上所提炼出来的文理,被称为是培养“大将”之才的学问。梅花拳弟子们常说:“拳打脚踢小把戏,唯有文理通天地。”《秘谱》认为:“天地之道不外阴阳,阴阳转结出自天然。”人秉阴阳之气以生乃一小天地,拳势之一阴一阳转结承递无不合阴阳造化之理,故能生生不穷,无有止息。   梅花拳拳法“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一气贯串,刚柔相济,步随身换,气随意发,蓄劲如开弓,发劲似射箭,知宽知窄,随高就底,静之如山岳,按之有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动之似江河,行之似波浪,浩渺如江海,圆耀如三光。”梅花桩之八方行步疾箭蹿跳,拗步斜身,横走竖撞,左右翻转。前后扫蹬,灵活多变,包罗万象,正如《秘谱》所说:“走如风,站如钉,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之则长,退之则促,随东就西,声左则右,知己知彼,则百战百胜。”以上所述拳法如此,阵法、兵法亦是如此。如此锻炼怎能不启迪人之深思,开发人之智慧?   《梅拳秘谱》虽系民间手抄本拳书,却是本才华横溢的佳作,不但其文字精美,可顺口成章,且寓意深远意味无穷,足见作者不但武功高超,也精通梅花桩文理。否则,不可能有此过人的才智和坦荡的胸怀。《梅拳秘谱》虽以气论为主导思想,但在其主要篇章中,如《浑元论》、《聚气论》、《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等及其他篇章的某些论点中,其理论的深度早巳超出了以太极学说为基础的气论水平,成了今天指导练功者使拳法进入神化之境的理论基础。   在《梅拳秘谱》的《收肉变色论》一文中说:“收肉原本作咽肉,近日问之同乡,皆云苌先生吸气则顷刻大瘦,故曰咽肉也。”可以知此秘谱是清乾隆年间,与当时著名武术家苌乃周同乡之人所作。据近代历史学家考证,清乾隆年间梅花桩已传至第五至八代,其弟子及影响已遍布河北、山东、河南一带的广大农村。因此苌乃周之苌家拳也是梅花桩武场中之一支,因其没有文场共存,而渐不知梅拳之事。梅花拳在清代一直是被封建统治者镇压的,因此该派拳术也一直是在民间秘密流传的,这也是梅拳的理论一直不能与世人见面的重要原因。   《梅花拳秘谱》是梅花桩武功的重要文献,我们正在学习它、研究它,望梅花拳弟子们对前辈师爷们留下的这一宝贵财富尽力珍惜、爱护。   夫人生之最幸福者体格精神之健康也,而金玉权势之不与焉。何以言之,人生身之不健康,其苦痛而不可胜言者也,虽有权势富贵,亦不能胜用矣。由斯观之,身体健康实人之最重者也。然而,人体之强壮非坠生之后即可永久保持其强也,若保持其强必有他方使之致也。但能使其强身者,良方众矣。今文明进步科学发达,西洋交通之便利,其种类之繁多不可胜计矣。虽然如是之多,而其对于人之功效,盖有偏于—方者,有益于四肢者或不健于脑,有益心气者或不健于四肢。非其无益于人,是其每种有益而不能遍于周身也。夫其有益能遍于全体发展,健壮体格活泼精神,惟学拳是为其良方矣。故云拳术者,吾中华之国粹也。   溯拳虽甚益,其益在身矣,论其害亦不可胜算也。因功及害致有吐血殒命,体态奇形百出者,或互相嫉忌,杀身亡命,此皆当然之理也。其害既及人如是,而人之独称为吾国之粹者,其故何也?此无他,知与不知也。故古人云:知用善用者逢凶化吉,不知而滥用者遇吉成殃,善哉是言也。故练拳须知实吾人不可丝毫忽略之言也。   拳也者种类不一,细微精妙,深远博奥,望之而无津涯,究之而无底蕴,而我之所知者为何也,曰知师礼艺者是也。人之练拳也,既知拳真练之则可知明师又何为哉。夫练拳之人,尤茫茫之大海中之孤舟乘者,虽尽力摇橹,奈朦于云雾一望无际而不辨彼岸;虽力竭喘死,而亦不能抵岸,是故必有善船术者以导之,虽裤微力转瞬间亦可至也。习拳者亦然也,如不知明师,虽尽力以练之,因无明师之善诱,其成功亦难希能冀也,宜知明师者此其一也。人当练拳之初,因不知拳之性态,是故练者只知出力而不知所当,然一节稍误则身心因之而受巨创。又练拳之著则在姿势,如姿势不顺,即使尽心力练之,而拳力亦难以因之而增长乎,故必须有明师而善效之,始能入劲矣,此宜知明师者其二也。而拳术所贵者,在其对于吾人之益甚大,而其最重者乃其武德也。有拳艺极高者因而恃艺凌人,而人莫能御之,是故国人受其害,偶遇强敌,则因之而身败名裂,此不知武德之故也。武德之能知者,则必依明师时时善诱之,以正轨行之正路之,由明师而知其真谛,如活命救灾见义勇为,此必由明师之可知能实施之于外者也,此宜知明师者之三也。今有三点宜知明师之理,歹夫愚妇无所疑也。艺之精也,固在人之用功,然必知其练法及与人体各部之生理后,始能得进步之捷径。   练拳之法,不外上、中、下三部,亦即上、中、下三盘也。头与上肢之部谓之上,腰与胸之间渭之中,而下盘者即俗谓地盘,因其各部之不同,则练之劲路亦因而各异。上盘则以贴身靠打刁拿锁带等力为主,中盘则以欷懈柔化粘黏连随之力为主,而地盘则必有以钩挂踩蹁踢蹬拨缩之力。苟不知此,则拳之力难以上身而具神威。此拳之练法之不可不知者也。此外人虽百骸,可谓三节九段也,练习之时则必以三节九段为一体,始能全身化而为一整体之力,拳艺乃因之而精。然无步法则拳艺仍难成,因无步法犹如人之无足也,为是艺虽通则与人战亦不能胜,此步法之不可不知也。至于气之运用,则练艺知之最重者也。教之师乃吾辈模范也,有过而改之,有错而劝之,导之以正轨,行之以正路,虔心领教其益非浅。而方能成德高艺精之能者,皆由良师长辈之善教而所得厚益也。   宜敬师爱长,敬师即敬业也,此亦练拳须知之最重要者也。常舀之,艺不在多贵在精,虽有千艺不如真传一点,练百招不如快为先,皆练拳之须知者也。 梅拳概论   夫我国拳术派别之众百有余门矣,但溯其源泉则一也。盖学拳者侧重于身体之一部,而展其所长,另创一家,于是门派生焉。迄今尤能保持原有状态者,仅梅拳耳。梅拳之始因年代之久远而不可知,传石汉时已有之,至今已有百廿余世矣。其内容基本则五势四门架子八方成拳拧拳梅花桩等。五势为大顺拗小败五势是也。势如梅树之花叶也,而架子如树之根干河之源泉,惟其变化又为其特长矣,兹分志之。   【以下为架子中行步与桩步的主要练法】架子四门此拳路也,均为四平大架子,包含四门五势八方等,亦是学者必由之路,通俗所谓盘架子是也。四门为练步之法,内含挤箭躐跳跃等,步熟之后,可任意横走竖撞,拗步斜身,亦可曰走如风,站如钉,仰之则高,俯之则深,进之则长、退之则促,随东就西、声左则右,知己知彼则百战百胜,使敌者如坠入五里雾中而不能辨其方向矣。   五势之变化则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蓄劲如开弓,发劲似射箭。知宽知窄,随高就低,一气贯穿,刚柔相济,步随身换,气随意发。静之如山岳,按之有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一动似江河,行之似波浪,浩渺如江海,圆耀如二光。【在架子中行步可练步法之轻灵、动作之迅疾。而桩步则练全身之气血、养精气神之合一。此段,文字寓意极深,应熟记之。】大势属金,须涵胸拔背,气敛丹田,静以观动,借劲使劲,或曰顺人之力借人之势也。顺势属水,其变化歌曰:顺势展开一条线,四路来人能改变,手眼身法步等。拗势属木,静势则斜身拗步,动作横走竖撞,迎风掌、斜身截步等又为此势中之得意手也。小势属火,站开其稳如钉,其变化尤多矣,刁拿锁带踢趟拨缩勾挂踩蹁,摧腿截腿尤为其特长矣。败势属土,千变万化,以快为其母,败中取胜,是其良技也。   八方又名谓群步,即大八方、中八方、小八方是也。为交手时应用之步也。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动似鹄鹰攫兔,静之则如处女守身,绝手乱拳皆包于其中,讲上、中、下三盘。上盘之用法:刁拿锁带,崩挑劈截,中盘则歙懈柔化,贴身靠打,下盘则钩挂踩蹁、踢镗拨缩、前后扫腿皆包于其中,可搏敌如在迷阵也。   梅花桩览野史阅者可以见之,此为本门独有之特长,他拳之所无,可交手于桩上,遇敌可操必胜之券。而成拳为学者必由之路,初步有一定之手,如拳架焉,拧拳则无定手矣,亦可谓见劲使劲、引进落空,一力降于十会,一巧破千斤,整学乱用,见空按豆无空手矣。但练习者须经三易寒暑,方可力顺气遍周身,动中求静,静中求动,此身化之谓也。待气随意发,力随气使,则气化之功又达矣。再练而致神化,神色可以伤人,此达深奥境也。苟吾人尽心学之,虽不能达其巅,亦可以健身自卫矣。简之,意深笔略,至三节九段内外三合等等,会者皆闻及,学拳之方法规矩海内皆知,笔者均略之。   【评注:《梅拳概论》一文已将练法、用法及本门拳法构造之特点等融为一体,读后可基本?了解梅拳之概貌。由此文我们可以看出,梅花桩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用法,是寓于练法之中的。架子,是该派武功的基本练法,它有四门、五势,桩步与行步之分,有动有静,变化多端,绝手乱拳皆包含于其中。八方为练步的基础,四门、八方又把拳法和阵法的训练统一起来。】   浑元论   【此论是指导练法、用法最主要的理论,是练形、练气、练神的主要方法,浑元是指练功达到的境界】   浑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吾真形,真形内藏真精神,真精内藏气擎停。欲将形形求真形,须将真形合形形,真形合来有真诀,合到真形彻底灵。【形形者一势一法也,形气合一也。真形即精气神合一之象。】   【评注:浑元一气是武功的最高境界,所谓“道成”即练成文武大道,练成之后即得“真形”。“真形”内有“真精神”,而“真精神”的核心是“气擎停”,这是一种武功达高层次时内气的自然聚散和运行。只有在武功达神化阶段后,所表现出的内外合一、精气神一体的现象才是武功的“真形”。武功锻炼的目的也就是追求“真形”。本文把武术运动中的一势一法都称为“形形”,而“形形”者武术运动之表象也,通过一势一法的拳势和动作,去追求武功的“真形”要靠“真诀”。“真诀”者即治心之理论也,当得到“真形”之后才能“彻底灵”。“彻底灵”即武术运动中之无拘无束、无阻无碍、自然流畅之表象,是武功已达神化阶段,自身已获得彻底解放之形态。佛家认为人的肉身不过是四大【地、水、火、风】因缘假合之物,人的心是“天尘缘影”之心,皆属虚女?,此处相当于本文所说的“形形”,“形形”也是虚幻暂存之物。佛家认为惟有“真如自性”,“圆觉妙心”才是本体“实相”。本文中的“真形”亦是武功的“本来面目”,它才是真实的存在。佛家修禅是以念止念、以心治心的,而武功锻炼是在“真诀”指导下的以武治心,真乃殊途同归也。】   聚气论   【本论讲练功过程中聚气的方法,练功包括架子、成拳、器械等练法。】   势峥嵘气泓浓,团团聚聚在中宫,隐而不发节节灵。忽然,神以役气,气以役形,霹雳交心火动,上下左右遍体行。   【评注:文中之“势峥嵘,气泓浓”是指练功或技击时出现的内外合一、精气神一体的形态,即已达浑元一气的真形,这是练功者所追求的目标。“团团聚聚在中宫,隐而不发节节灵”两句话是互为因果的,对于武功已达神化阶段的练功者,已养成内丹,中气饱满,他无论行动坐卧,练功或技击时,内气都能“团团聚聚在中宫”.已成自然之态。在练功或技击时无论是出手上步,一势一动都无欲毛求、也无任何意念的活动,动作轻灵流畅。当然也就“隐而不发节节灵”了;另一方面,练功之人要无思无为,抑制一切意念活动,这就是“隐而不发”之意,同时在运动中要模仿儿童或动物在无意识活动时那种无拘无束、无阻无碍、滑快流畅、轻松自然的形态,努力作到“节节灵”。《易经?系辞》说:“天下何思何虑。”因为宇宙没有任何思虑,所以日往月来,寒暑相推,恒久而流畅地运动着。上述练功的要求,就是通过以武治心使心性寂然,才能百脉流通,内气自然汇聚丹田而“团团聚聚在中宫”。此即梅花桩武功自然聚气之理,它与用“意守”或“意念导引”等方法的聚气完全不同。   本文的“忽然”二字至关重要,它是形容灵感激发的一刹那。在这短促的瞬间,灵感是攸忽而至的,不是人的意志所能干预的。神,即灵感,是武功的原动力。“神以役气,气以役形”,就是形容运动的机制。一动之后,“上下左右遍体行”,气血周身流畅,作周天运行。一动则全身俱动,内外合一,精气神一体,这和以意志为原动力的运动方式完全不同。意念指挥下的运动多是局部的,很难达到全身的协调统一、内外一致。特别是在技击的瞬间,只要有一点意念的渗入,就要破坏运动的谐和、圆融和整体性。】   中气论   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医家所谓元气也。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此气即先天真乙之元气。仙炼之则为内丹,武练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盖动静互根温养有法,自有结胎还原之妙,俗学不谙中气根源,惟务手舞足蹈欲入元窍必不能也。人自有生以来,秉先天之气,养神以化气,积气以化精。当父母构精初凝于虚危穴中,虚危穴前对脐后对肾,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正居一身之正当中,称为天根,号曰命门,即易所谓太极是也。真阴真阳俱藏此中,神明赖之,呼吸依之。“此气灵明发为五脏之神。,肺之魄,脾之意,肾之精与志,赖此主持,吸采天地之灵气,呼出脏腑之浊气,呼自命门而肾而肝而心而肺,吸自肺而心而脾而肝而肾而命门。”十二经十五络之流通系焉。经络者气血之道路也。人一呼气血行三寸。一吸亦行三寸,呼吸定息共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昼夜八百一十丈,凡行阴阳各二十五度,共昼夜凡五十遍周于一身。自经络而达于脏腑,自脏腑而归之于经络矣,从此生肾而生骨。肾属水脏,水能生木,肝属木脏而主筋,筋附于骨乃生肝而长筋;木能生火,心属火脏而生血脉,乃生心而主血脉;火能生土,脾属土脏而主肌肉,乃生脾而长肌肉;土能生金,肺属金脏而主皮毛,乃生肺而长皮毛,五脏以次而长,六腑以次而生,是形之成也。因真乙之气妙合而凝气之聚也,由百骸之臭充实而实,一而二,二而一,原不可须臾离也。武备知此,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内外合一,坚硬如铁,自成金刚不坏之体,则超凡入圣上乘可登,若云制敌犹其小焉者也。   【评注:梅花桩武功锻炼的目的是培养内丹,追求真形,这才是人身的真正解脱、到达彼岸。梅花桩武功以武治心,聚气是关键。聚气要求无思无为,无思无为时内气又自然汇聚丹田。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可生灵感,内丹之成需要灵感,因而“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动静”乃拳法之基本要素,故“动静互根,温养有法”即梅花桩练形、练气、练神的身心并练方法,它能使形气合一和神气合一而达内外一体,所以有“结胎还原之妙”,所谓“结胎”即内丹养成,中气常团聚中宫。所谓“还原”即还归“本来面目”,动则无阻无碍、无牵无挂,流畅自然,有彻底灵之真形。中气之奥妙无穷,但它的启动则在于神,而不在于意。神启动者不假不借,有自然之妙。而以意启动者常牵强附会,矫揉造作。中气虽为人人所具有,但不练则不能聚,运转不利亦不灵明。   本文最后指出,梅花桩练功的目的是“超凡入圣”攀登上乘,至于技击制敌,治病救人等皆自然而得矣。】   阴阳入扶论   练形不外阴阳,阴阳不明从何练起。仙经之督脉,行于背之当中,统领诸阳经。任脉行于腹之当中,统领诸阴经。故背为阳腹为阴,二经下交会阴,上会龈交。一南一北,如子午相对,又如坎卦居北之正中,离卦居南之正中,一定不易也。俯势为阴势,却是入阳气,益督脉,领诸阳经之气,尽归于上之前也。仰势为阳势,却是入阴气,益任脉,领诸阴经之气,尽归于上之后也。   阳入阴附,阴入阳附说:   以背为阳,太俯而曲,则督脉交任,过阳入阴,阳与阴附合也。腹为阴太仰而弯,则任脉交督,过阴入阳,阴与阳附合也。阴催阳,阳催阴,循环无端,凡筋斗旋转势用之。   入阳扶阴,入阴扶阳说:   以俯势入阳气,不将阴气扶起,则偏于阳,必有领拉前栽之患。仰势入阴气,不将阳气扶起,则偏于阴,必有掀推后倒之忧,故俯势出者,落点疾还之以俯熟使无偏于阴也。阴来阳逆,阳来阴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落点还原,所云停成即是此法。推而至于屈者还之以伸,伸者还之以屈,高者还之以低,低者还之以高,侧者还之以正,正者还之以侧,以及斜歪纽缥,旋转往来无不皆然。逐势练去,则阴阳交结自有得心应手之妙,永无失着矣。   阴阳并入,阴阳并扶说:   此仄歪势也。仄势阴阳各居其中,故左侧势者,右边之阴阳并入,以左边之阴阳并扶之。右侧势者,左边之阴阳并入,以右边之阴阳并扶之。   阴阳分入,阴阳分扶说:   此手膊开合势也。开胸合背者,阴气分入阳分,开背合胸者,阳气分入阴分,“势分两边”,故气亦从中劈开分入而分疾之。   阴阳旋入旋扶说:   此平轮纽缥势,摇晃势也。势旋转而不停,气亦随之旋绕而不息,阴入阳分,阳入阴分,接续连绵并无休歇,左旋右旋,阴阳旋相为宫也。   阴阳各相扶说:   此直起直落、不偏不倚势也。直身正势,阳气不得入阴分,阴气不得入阳分,各归本位,上至百会穴而交,下至涌泉穴而聚,阴阳入扶,只在两头也。   阴阳斜偏十字入扶说:   此斜偏侧身俯仰势也。左斜俯势,阳气自脊右下提于脊左上,斜入左前阴分;右斜俯势,阳气自脊左下提于脊右上,斜入右前阴分。斜劈斜邀手用此。左斜仰势,阴气自腹右下提于腹左上,斜入左后阳分;右斜仰势,阴气自腹左下提于腹右上,斜入右后阳分。斜攉斜提手用此。   阴阳乱点入扶说:   此醉形势也。醉行者忽前忽后、忽仰忽俯、忽进忽退、忽斜忽正,势无定形,气亦随之乱为入扶也。但乱之中随势而布,阴阳不相悖谬,乱而却不可乱也。   以上总论一身之大阴阳,其入扶如此。至于手背为阳,膊外为阳,三阳经行于手膊之外也。“手太阳经起于手小指背,手少阳经起于无名指背,手阳明经起于食指之背,皆上行循膊外而走也。”手心为阴,膊内为阴,三阴经行于手膊之内也。“手太阴经止于大指内侧,手厥阴经止于中指内面,手少阴经止于小指内面,皆行膊内止于指也。”足背为阳,腿外为阳,三阳经行于足腿之外也,“足太阳经止于足小指内之次指背,足少阳经止于足大指内之次指背,足阳明经止于足大指内之次指背,三经皆循腿外而止于指背。”足心为阴,腿内为阴,三阴经行于足腿之内也。“足太阴经起于足大指内侧下,足厥阴经起于足大指内侧上,足少阴经起于足小指过足心涌泉穴,三经皆循腿内也。”其手足尖之伸翘颠踏,膝胯之屈伸提落,虽用法无穷,而阴阳入扶自有一定,形合则气不牵扯,形不合则气必濡滞,逐处体验无遗纤细为妙。   以上阴阳入扶各论,斜正仰俯左右旋转诸说,此即形气合一,一身之势法也。所谓浑元一气是也,此即五势梅花桩行功之势法也。前进后退,左旋右转,一身之法俱以五势为主。五势者,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是也。正势大势也,直出者顺势也,十字势为拗势也。曲丁腿势为小势,斜侧势为败势也。此即五势梅花拳是也,又为五势梅花桩,在桩上为梅花桩,在地上为落地梅花也。   【评注:以上各篇入扶之说,都是从入气的角度指导练功的文章。个方群步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忽仰忽俯,忽进忽退,忽斜忽正,势无定形,脚无定步。佛教禅宗修持的方法就是:“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他们还认为:“恰恰无心用,恰恰用功时也,盖有功可用则缚于功,无功之功乃为无缚之真用功。”所以禅宗论修悟之道,亦常自立自破。佛法与道法相同,老子的“道无形”之理亦是如此。梅花桩拳法的练功之道也是自立自破的,因为凡是练功的方法,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就成了练功者的束缚,必须打破该功法、套路的框框。只有这样练功者才能无拘无束、无阻无碍,且有灵巧应变之能力。因此,梅花桩拳法亦是有套路而无套路,乱而却不可乱的,只要“气亦随之乱为入扶”及“阴阳不相悖谬”即可。练功者只要做到“形气合一”,不必拘泥于死板的套路和招势,这就是真正的拳法。】   论头   头圆像天,为法阳之会,为精髓之海,为督任交会之处,统领一身之气,阴阳入扶全视乎此。此处合则一身之气俱入,此处不合则全身之气俱失。其气之凝聚落点有一定之处,不可不知。正俯势为入阳气,头必俯而栽,气落额颅印堂间;正仰势为入阴气,头必仰而掀,气落脑后风府间;正侧势为阴阳气俱入,头必侧而栽,气落头角耳上也;斜侧俯势为阴阳气斜入,头必俯而歪,气落额角日月间;斜侧仰势为阴气斜入,头必仰而偏,气落枕骨近项间;直势不仰不俯,不偏不斜为阴阳直入,头必正而直,气顶百会正顶心。又要知催气之法,为不牵扯,如仰势入阴气,下颏掀、胸必昂、腹必鼓、手必举、脚必翘,则三尖一气阴气自入矣。俯势入阳气,下颏勾、背必弓、手必落、脚根掀,则三尖一气阳气自入矣。侧势阴阳俱入,腮必掀、肋必提、一脚颠、一脚落、一膊起、一膊插,则三尖一气阴阳并入矣。直起势阴阳上冲,头必顶肩必耸,脚起纵者翘尖提膝,不起纵者颠尖伸膝,则三尖一气阴阳俱入矣。斜侧仰俯可以类推。   【评注:本文旨在说明“头”在练功与技击中的重要性,它统领一身之气,全身之阴阳能否和谐全要看它。因此,不论在练功或枝击中,都要注意“头”的俯仰斜正,使其与各种拳势身法相合,做到三尖——头尖、手尖、足尖一气,则阴阳俱入,百脉流畅,全身成一整体矣。】   论手   吴氏澄曰;手有五指指有三节,大指一节隐于大指之内像太极也,共十五节,两手合数共三十节,以像一月三十日。日冬短夏长春秋平,故中指属心主夏独长火也;小指属肾主冬独短水也;食指属肝主春;无名指属肺主秋;肝木肺金;二指等齐春秋早也。大指属脾主土,旺于四季,兼手四德独挡一面,故四指缺其三尚能持物,无大指则无用矣。其相合之妙,不假不借不强制自有天然之巧。其指法惟斫手气入小指外侧,荡手气入后掌,此二手五指并排一片,指尖翻翘,余手俱宜。五指圈措罗列周围,指节勾握如弓,气方擎聚不散。如竖手回勾手,大指与小指相对领气水必合土,天一生水,得地之五而成六也。平阴手平阳手,大指与中指相对领气,火必合土,地二生火,得天之五而成七也。仰邀手大指与食指相对领气木必合土,天三生水,得地之五成八也。阴棚手大指与无名指相对领气,金必合土,地四生金,得天之五而成九也。是金木水火无一可离土也。知此则指之相合有一定不易之理,分毫有错,气即不入矣。至于用法则有九则:直出直回一也,仰上攉挑二也,俯下沉栽三也,外勾分拢四也,内勾抱搂五也,斜攉右上六也,斜劈左下七也,斜领左上八也,斜摔右下九也,四正四隅兼以直出中路,又合乎九宫也。   论拳   拳者屈卷而不伸,握固其指团聚其气也。其攥法以大指尖掐对食指第二节横纹,四指卷紧握固,一齐著力,务使分之不开、击之不散方为合窍。此乃土贯四德五行团聚之法也。其用法也有四正四隅合之中宫九法,其气亦满扑,落点有一定之处,随势体验,不可混施。如平阴拳下栽者,中指二节领气,平阳拳上冲者,中指根节领气,侧拳上挑者,大指二节领气,侧拳下劈者小指根节领气,不拘侧平,直撞击者,小指根节二节中间平面领气。明乎此,余可类推矣。   论足   古人云:头圆像天,足方像地。又云:手有反覆以像天,足有覆无反以像地,以其能承载一身之重,静如山岳,有盘石之稳,动如舟楫,无倾侧之忧,如地之镇静而不动,平稳而难摇也。其用法虚实,“有两脚俱虚俱实者,有前虚而后实,后虚而前实者,有左虚而右实,右虚而左实者,有一脚之尖跟楞掌应虚而应实者。总之,全实则动移不利,不实则不稳,有颠倒之患;不虚则不灵,全虚则轻飘不稳,有摇晃之忧,虚实相济方得自然之妙。足有伸翘,“足尖伸而下入者,气下降而栽沉也,足尖翘而上勾者,气升上而飘浮也。”有横顺,“足尖有两脚齐横两脚齐顺者,有丁字步,一脚横,一脚顺也,有八字步,两脚尖微向外开,如八字之铺也,有雁行步,两脚半横半顺,排列一样如雁行之等齐也。”有轮摆,“有半旋轮,倒载车轮,仰俯无底筋斗轮,摆有内摆,有外摆,各有其用也。”有洒蹬,“洒脚后伸,蹬脚前撞。”有踢跺,“踢脚有翘跺脚、横截脚”。有拧捣,“拧脚尖旋,捣脚跟摧”能催送一身之气,“身去脚不去,则牵扯而气散。”何以扶助前手之力,“前手之气在后脚,后脚不随,身气不入,终止半筋不能充满。”足为百骸之舟楫,一腿之领袖,少有不合全体之气俱不入矣。步法之用,不可不细为区别,侧势前扑者,雁行步半斜顺也,十字前探者,丁字步前微横后全顺也,倒吊曳身者,亦丁字步前顺后横,后步颠顺也,小四平落者,八字步脚尖两边开也,直身上攻者,双颠步并齐展,脚背尖直竖也,起纵步一脚起一脚落,前进者后步先动,后退者前步先动,起要翘脚尖,落要伸脚尖,挤步仄身前进者俱横步,挤步正身前进者,前步微横后步全顺,俱是后步先动,此即挤进后摧前也;抢步仄步前进者,俱横步。抢步正身前进者,前步横后步顺,俱是前步先动,抢前携后前带后也;拉步侧身后退者,两脚俱横,拉步正身后退者,前步横后步顺,俱是后步先退将前步拉回也;起纵横剪者,左翦先动右步,右翦先动左步,起翘脚尖,落伸脚尖也。乱点无定步,两脚尖俱伸擎颠踏任意也。纽缥步轮旋,脚尖俱颠,落点外楞着力,推我后退,两脚尖颠擎,推我不倒。分搂前栽,弓背磕头,两脚齐颠。硬膝退翦车轮脚,伸尖直腿,不可勾脚以回气,平徜步,两脚伸直猛蹬,平身直蹿。略举大概,以明变化,总以随势顺应为妙,不可乖其势逆其气,步法之用斯得之矣。   【评注:文中说明了足是武米运动的根基,足的用法全在于虚实相济方有自然之妙。在各种拳势步法中,两脚虚实相宜方能静之如山岳有磐石之稳,动之则轻灵便捷,清楚利落,“脚落如猫行”之语就是此意。武林素有“梅拳善长于步”之称,梅花桩武功亦很重视练步,它的技击也多以步胜人。梅花桩技击中之抓、拿、摔、打本身就很厉害,若再与步法结合,则如虎添翼,威力倍增。因而,足在步法训练中是非常重要的。】 面部五行   怒动肝兮声动心,鼻纵气促发肺金,唇吻开撮振脾气,眉皱睛突肾家寻。五行之气内合五脏,肝合木,心合火,脾合土,肺合金,肾合水。外通五窍,目为肝窍,耳为肾窍,口为脾窍,鼻为肺窍,舌为心窍,其精华注于目。其五色分应五岳,额属南岳色赤,地角北岳色黑,左额东岳色青,右额西岳色白,鼻准中岳色黄。又眉侧生属肝木,鼻通清气属肺金,眼聚精神属肾水,舌司声音发自丹田属心火,唇司容纳属脾土。凡一动之间,势不外屈伸,气不外收放。面上五行,形象亦必随之相合,方得气实形坚之妙。故收束势者,气自肢节收入中宫,面上眉必皱,眼包收,鼻必纵,唇必撮,气必吸,声必噎,此内气收而外像聚也。展拓势者,气自中宫发于肢节,面上眉必舒,眼必突,鼻必展,唇必开,气必呼,声必呵,此内气放而外像开也。留心熟练,内气合外之形,外形顺内之气,内外结成一团,坚硬如石,方用引法,初以掌拍之,次以拳打之,更以石袋木杵击之,由轻而重渐引渐实,自不虑面上无气矣。俗学不悟,谓故作神头鬼脸以怪模样惊人,岂通元达理之士哉。   【评注:本文说明了人的气血、秉性、五脏之情况都可表现在面上,成面部五行。而人在练功之时,面部之神态气色,亦必须与内气之运行相合,应“内气合外之形,外形,,顷内之气”,方能内外合一,方得气实形坚之妙。练功时面部神态自然、安详,自然气血流畅,动转灵便。】   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   神者,气之灵明也,是神化于气,气无精不化,是气又化于精。盖人之生也,禀先天之神以化气,气化精以成此形骸。既生之后,赖后天水谷之精液以化精,积精以化气,积气以化神,结于丹鼎,会于黄庭,灵妙不测刚勇莫敌,为内丹之至宝,气力之根本也。气无形属阳而化于神,血有质属阴而化于精,神虚故灵明不测变化无穷,精实故充塞凝聚坚硬莫敌,神必藉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气力乃成。夫乃知气力者,即精神能胜物质之谓也,无精神则无气力矣。武备知此,惟务聚精会神以壮气力,但不知精何以聚,神何以会,是以殚毕生心力而漫无适从也。夫精以神聚,神以气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聚气之法,惟将谷道一撮,玉茎一束,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气尽力一吸,使在上之气尽归于下而不上散,上下凝合团聚中宫,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充,自然由内达外无处不坚硬矣。即南林所谓内实精神之说也。但须练之于平日,早成根蒂,方能用之当前,无不坚实,不然如炮中无硝黄,弩弓无弦箭,满腔空洞,无物可发。欲求猛勇疾快如海倾山倒,势不可遏,必不能也。此为练气练形之最吃紧者,谨之秘之,慎勿轻传匪人。   【评注:本文指出“神者,气之灵明也”,即“神”是“气”的灵魂。练梅花桩武功者练形、练气,还要练神。练功者积精以化气,积气以化神,结成内丹则“灵妙莫测,刚勇莫敌”,这才是人的气力之根本。梅花桩文武大法认为,人的气力之来源不单纯是筋肉,而是精气神合一的结果。实际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以整体观来看待气力的问题。精气神合一,内外成为一体,人体各部分的筋骨肌肉都谐和一体,当然要发出极大的力量。如果在意念支配下,单纯使用肌肉的力量,则只能是局部的,全身不能谐和,内外不能一致,则身体各部散乱而又相互牵扯,其气力自然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在上述问题上,武功锻炼与现代体育、武术技击与拳击角力等都有重大的分歧。这个分歧反映了中西文化在根本观点上的重大差异。武术理论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梅花桩武力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如果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就难以理解本文的论点了。】   阴阳转结论   天地之道,不外阴阳,阴阳转结,出自天然。故静极而动,阳继乎阴也,动极而静,阴承乎阳也。推而至于四时,秋冬之后,继以春夏,收藏极而发生随之。春夏之后,接以秋冬,发生尽而收藏随之。阴必转阳,阳必转阴,乃造化之生成,故能生生不穷无有止息。人秉阴阳之气以生,乃一小天地,其势之一阴一阳转结承递岂能不论哉。高为阳,低为阴,仰为阳,俯为阴,伸为阳,屈为阴;动为阳,静为阴,正为阳,侧为阴;势高者必落之以低,阳转乎阴也。若高而更高,无可高矣,势必不连,气必不接。势低者,必起之以高,阴转乎阳也。若低而更低,无可低也,势必不连,气必不续;俯仰屈伸,动静侧正无不皆然。间有阴复转阴、阳复转阳者,乃一气之不尽复摧一气以促之也,非阴尽复转阴,阳尽复转阳也。明乎此则转关有一定之势,接落有一定之气,无悖谬无牵扯矣。盖势之滑快,气之流利中无间断也,一有间断则必另起炉灶,是以求快而反迟,求利而反钝也。   【评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因此“变”就是一切客观事物的本质,它是一种绝对的属性。梅花桩武功是善于变化的,变化也是梅花桩技击的最大特长。本文说“天地之道不外阴阳,阴阳转结出自天然”,是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梅花桩武功也要遵从天地之道,阴变阳,阳转阴,转结承递无有止息。练功的目的不是学什么固定的套路,而主要是学会拳法变化之理,掌握拳法变化的规律,使练者无论在练功或技击中都能转送有一定之势,接落有一定之气,无悖谬无牵扯,滑快流利而无间断,这就是梅花桩无思无为的自然之态。梅花桩武功的变化,也是使它能够万法归宗的重要因素。】   四时行功加减论   四时者春夏秋冬也。由冬至春,天之阴阴中之阳也,由春至夏,天之阳阳中之阳也,由夏至秋,天之阳阳中之阴也,由秋至冬,天之阴阴中之阴也。此为四气也。四气之内又分八节,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此为四时八节也。四时八节气候阴阳变化之不同,人之气血也随之变化不同,当春夏行功,人之气血活跃时当渐增之,当秋冬气血收藏之时当保持原状。当遇到交节之时,身体如有疲劳,此换气也。气换神疲,神疲则身劳当减练。如久练艺不进者,此为艺疲也,当加功练之。此四时行功加减法,不可不知也。   【评注:人的气血在不同的季节亦有不同的活动规律。梅花桩武功锻炼的方法和内容,也应随着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农历节气的前后,人的气血活动规律常有较大的改变,练功者常感到疲劳或不适,称此为“换气”,“换气”时可减练或停练;文中也指出“艺疲”之现象,艺疲时应加功练习。上述“换气”、“艺疲”等现象至武功较高层次后即减轻或消失。】   三节九段论   三节者,又天地人三才也。人有上中下三节,身体立正两手上伸,则两臂为上节,白头至臀为中节,自胯至足为下节。两手在上像天之日月星,身体居中像人有精气神,两足在下像地有水火风。上三节手腕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中三节,白头至主心骨为中节之上节,自主心骨至脐为中节之中节,自脐至两臀为中节之下节。下三节胯为根节,两膝为中节,两脚腕为下节。人体之构成有三百六十五节,像一片散沙不能团聚在一块。身一动有脚去手不去之患,是故习艺之人不懂三节九段,则落点不整,出手不能发出干百斤气力,能知三节九段,六合如一,身体自然能成一块,体重一斤,能打十斤,十斤能打百斤,有百斤之体自能打千斤之气力也。   【评注:梅花桩武功不论是锻炼或是技击,都要“脚手齐到才为真”,有口诀说:   上下相随人难进,   五形四梢俱合全,   气连心意随时用,   大破硬进无遮拦。   也就是发劲要整的意思。若落点不整,为拳法之大忌,可将人体分为三节九段,365处关节,若如一盘散沙不能团聚一起,身一动脚去手不去,相互牵扯,上下不随,内外又不相合,怎能发出整劲?坟练功时心一动则全身俱动,稍有一处不合,发手必不勇猛,落点也不坚刚。欲求疾快猛,必在落点之时发劲要整,能进能退,动如风吹不停,行如流星赶月,自然能达上乘矣。】 六合说   何为六合?人之一身分为内三合外三合。内三合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者,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为六合。所谓内三合要动,外三合必随,心一动全体俱动,稍有一处不合,发手必不勇猛,落点必不坚刚,欲求疾快猛,必不能也。在练习时起身落点要整,自然能进能退,动如风吹不停,行如流星赶月,自然能达到上乘矣。   三尖为气之纲领论   凡事专一则治,以其有主宰有统率,虽千头万绪而总归于一辙也,如行军有帅之运筹,治家有家长规则,方能同心协力,于事有济。练气练形动性关命,其气之统领,气之归著可不究哉。头为诸阳之总会,领一身之气,头不合则一身之气不入矣。如俯势而头仰,则阳气不入矣,仰势而头俯,则阴气不入,左侧俯势而头反右歪,则右半之阴阳不入,右侧俯势而头左栽,则左半阴阳不入,侧仰势亦然。直起势头反缩,则下气不得上升,直落势头反顶,则上气不得下降,右旋转而头反左顾,则气不得右入;左旋转而头反右回,则气不得左入。三阴经止于手之内,三阳经止于手之背,为背月+而往来血气之道路。指法之屈伸聚散,手腕之俯仰伸翘,一有不合则脾气不入矣。如平仰手直出而或反掌勾手,则气必不入,平阴手直出或反掌勾手,气亦不入;阴手下栽者,掌翘则阳气不入,仰手上冲者,掌伸则阴亦不入;平阴手前荡者,平仰手栽打者,腕勾则气亦不入,侧手直打者,跌手则气不入,侧手沉入者,翘手则气亦不入。余可类推。三阳经起于足之背,三阴经起于足之下,为腿胯往来气血之道路。一足之尖跟楞掌,脚尖之伸翘内外,一有不合则腿气不入矣。如仰势踢,脚尖若伸则阳气不入,俯势栽,脚尖若翘则阴气不入,起势直撺,脚尖若伸则气不得上升,落势下坠,脚尖若翘则气不得下降。余可类推。    【评注:头、手、足三尖为全身气血运行之纲领。梅花桩武功讲究一动则全身俱动,此时三尖则统领全身之气血往来,稍有不合则内外失调、手足散乱、发劲不整。因此,练功中应注意发挥三尖之作用。枪、刀、剑、棍等器械,是人手足之延长,对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梅花桩认为拳为百般兵器之母,拳法也是器械,器械之中也有拳法。拳法是器械的基础,这点容易被人理解,而器械之中也有拳法却常常被人忽视。其实,枪、刀、剑、棍诸般兵器使用得心应手之人,其拳法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是因为器械的练习,使人能受到“三尖为气之纲领”的训练。】   刚柔相济论   势无三点不落,气无二尽不尽,此阴转阴中间一阳,阳转阳中间一阴之谓也。盖落点处是气聚血凝止归之所,宜用刚法。而间阴间阳是气血流行,宜用柔法。不达乎此,纯用刚法,则气不扑满,牵扯不利,落点必不勇猛;纯用柔法,则气不聚,无有归著,落点亦不坚硬。应刚而柔,则聚而不聚,应柔而刚,则散而不散,皆不得相济之妙。故善用刚者如蜻蜓点水,一落即起,过气如风轮旋转,滚走不停,必如是则刚柔得宜,方能无气歉不实、涩滞不利之患。   【评注:此论中刚为阳、柔为阴,刚柔相济方得天然之妙,因刚柔相济者即阴阳均匀、无过不及,不偏不倚,为一暂时平衡的太极状态。只有在此时拳法包含着无穷变化和无限的生机。阴阳不测之谓神,只有阴阳均匀时才变化莫测,拳法也才入“神化”之境。梅花桩练功者百脉流通、气血畅行而连绵不断,此也谓之气散,动作亦流利柔顺,过气如风轮旋转滚走不停。一旦落点全身之气尽集一处为气之所注,勇猛坚刚谓之气聚,但此举只在瞬间,如蜻蜒点水一落即起,绝对不能迟滞落久,否则气断僵硬矣。因此,气散在动作时须连绵不断,气聚在落点的刹那,一落即起方为刚柔相济。动时气当散不散必涩滞不利,落点气当聚不聚必气歉不实,此皆为练功和枝击之大忌。气聚气散须练之于平时而使其成为自然,用时方能得心应手,得刚柔相济之妙。】   过气论   落点坚硬勇猛莫敌,赖全身之气尽摧一处也。然有用之不去、气去而牵扯不利,未知过气之法也。盖人身之气发于命门,气之源也。著于四末,气之注也。而其流行之道路总要无雍滞无牵扯,方能来去流利,便捷莫测。故上气在下欲入上,莫牵其下;下气在上欲入下,莫滞其上;前气在后顺其后,而前自入;后气在前理其前,而后自去;左气在右,留意于右,右气在左,留意于左。如直撞手,入气于前,不勒后手撑后肘,气不得自背而入;上冲手下手不下插,肩不下脱,气不得自肋而上升;分摆者胸不开,则气不得入于后;合抱者背不开,则气不裹于前;直起者须勾其脚,直落者易缩其项。左手气在右脚,右手气在左脚,俯势栽势前探势,宜掀其后脚之根也,坠势当坐其臀,举势宜颠其足,栽磕莫翘足,恐上顶也,踢撩莫伸脚,虑下扯也。扩而充之,势势皆然。总之,气之落也归著一处,气之来也不自一处,惟疏其源通其流,则道路滑利自不至步步为营,有牵扯不前之患矣。   【评注:内气发于命门而著于四末,即乎足也。应疏其流通之道路,方能来去便捷莫测,然怎样疏其源通其流,使道路滑利不致步步为营呢?这就要在练功中做到彻底舍弃自我,追求无思无住、一切皆空的心理状态,才能使周身气血畅流,在运动中呈现无阻无碍、滑快自然的状态。此时一旦落点、气之住也,全身之气尽集一处,自然勇猛莫敌、威力强大。】   十二节屈伸往来落气内外上下前后论   三尖为气之领袖,乃气所归著之处。人但知此三处宜坚实勇猛,不知落点宜全体坚硬如石,方能不惧人之冲突,不虑我之不敌也。其所以坚硬者,则在逐处之骨节。骨节者空隙也,乃人身之溪谷,为神明之所流注,此处精神填实,则如铁似钢,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气力方全。手有肩、肘、腕三节,腿有胯、膝、脚三节,左右共十二节,乃人身之大骨节。手之能握,足之能步,全赖此。如实沙袋,逐层填实,虽软物使之坚硬,但气落随势,有前后内外上下之分。如侧身直势双手前攉者,肘心气填于上,手腕气骄于上,肩俱脱膝弯后凸,气填于后,脚脖伸展,气填于前,胯俱内收,气顶于内。侧身双手下劈者,肘心气填于前,手腕摧于下,前肩脱下,后肩提起,前膝屈顶,膝盖脚脖撅,气填脖后,膝胯屈,后膝颠伸外侧,脚脖伸踏外侧,颠提胯,正身前扑。双手侧竖前打者,肘心气填于中,手腕气实于外,肩俱脱,膝盖前顶,气实于前,脚脖屈握,气顶于后,胯屈握小四平势。两手平脱者,肘心气填于上,手腕气填于内,肩俱脱,膝分摆,气实外侧,脚脖内侧著力,胯外开。余可类推。   【评注:梅花桩练功要求松肩坠时,开档开胯,膝胯平、步子大,两臂伸向远方,动作舒展大方,为的就是要伸筋拔骨,使百脉流畅。练功时将人身之骨节空隙拉开以内气填充,动则流利柔顺便捷莫测,落点气聚神凝坚刚莫敌。气之聚散随心所欲方得自然之妙,练之于平时方能用之神明。】   三尖照论   练形不外动静,动贵气擎不散,静如山岳难摇,方能来去无失着。每见俗学动静俱不稳妥,盖未究三尖之照与不照也。三尖照,则无东斜西歪之患,三尖不照,则此牵彼扯必有摇晃之失。如十字势左脚前右手前者,右手正照左脚尖,头照右手,则上中下一线,不歪不斜必稳。侧身右脚前,右手前顺势者,头照右手,右手照右脚必稳。余仿此。   【评注:动之气擎不散,静如山岳难摇,方有动静互根之效,此即由外丹炼内丹之方法。但如要气擎不散,必须百脉畅流,道路滑利,行气如风轮旋转,滚走不停,就必须动作准确,落点清楚;若要静之如山岳无摇晃之忧,必须注意姿势正确,因此三尖相照就是练功时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尖到论   三尖到者动静一起俱到也,不此先彼后,此速彼迟,互有牵扯而不利也。盖气之著人,落点虽只一尖,而摧此一尖之气则在全体,一尖不到即有牵扯,身气难入矣。自练不灵快,摧人不坚刚,俱坐此失。凡练形者,须刻刻留意此三处,方为合窍。   【评注:梅花桩口诀有:“上步须要先上身,脚手齐到才为真”,三尖到也就是脚手齐到之意。无论练功或技击,若不能脚手齐到,则此牵彼扯,此先彼后,动作散乱,落点不整。因此三尖到必须在平时练功时就养成习惯,方能一动则全身俱动,手脚合拍上下照应。】   擎停成论   此交手诀,非练法也。未交手先将中气吸聚中宫满腹坚硬,全体振动,勃然莫遏。如行军未对敌之先预将士聚齐,号令严明,鼓齐勇气,以待敌兵,使气有根非空洞虚壳也。擎者即气血畅流,无牵无挂,无阻无碍,连绵不断地自然运行,此即静以待敌之态也。停者已交手也,气聚神凝,落点不先不后,不偏不倚,阴阳均匀停停不多不少也。成者已交手落点之后,仍还原以待再发也。盖落点而不还原,气散而不聚或气聚而不散,则出手后不可继而再发矣。故阴势阳出者,仍还之以阴,阳势阴出者,仍还之以阳,成而不散,生生无穷,虽千万手气总不散,更兼内丹素成食气不绝,即不得食而真元充足,自无饿馁之患。历考古之名将,愈战愈猛勇增百倍者,皆是此诀,非别有元窍也。   【评注:此文说明梅花桩技击中“擎停成”之要诀。动贵气擎不散,此处之“擎”应意为内气的流畅,自然的聚散等,说的是技击前的准备,静以待动之态;停者已经落点,气聚神凝,阴阳停停均匀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准确无误;成者落点之后还原再发,成成不散。梅花桩技击一手即,则千手万手连续不断,使敌应接不暇,无法招架。梅花桩武功“气化”之后,自有食气之法、辟谷之能,可有夜战马超之精力。由于真元充足,内气调动、愈战愈勇,能勇增百倍,虽不得食亦无饥饿疲倦之现象。】   收肉变色论   收肉原本作咽肉。近日问之同乡,皆云苌先生吸气则顷刻大瘦,故曰咽肉也。   此练气练到成处,真元充足,由内达外气聚血凝结成一块之候也。人之生也,禀天虽一,得气则殊。以五行有五性五色之不同也!故秉木气而生者,其形秀而长,其性多怒其色青;秉火气而生者,其形短而厚,其性多郁其色黄;禀金气而生者,其形白而美,其性多悲;秉水气而生者,其形肥而润其色黑,其性多恐。练气练到尽处,无以复加,则功成圆满,乃由肌肤随气收贴于骨,五形真气俱现于外,各随气所秉以呈,乃有青黑赤白黄五样颜色。其有一人而五色兼见者,此五气兼秉而色故杂见也;有遍体如冰者,此真阳收聚中宫不外达也。明乎此则知肉之收也,随气而来面色变也,随气而化,出于天然,无幻术也。   行气论   任他勇猛气总偏,此有彼无是天然,直截横兮横截直,一气摧二二摧三,由他滑快归远路,我守安逸自粘连,如问是甚元妙诀,只在行气一动间。此交手认路占巧法也。手一出,气必偏着一面,不能四面俱着力,直出者无横力,我截其横,横出者无直力,我截其直,上出者无下力,我挑其下,下劈者无上力,我劈其上,斜正屈伸,无不皆然,此捣虚之法,攻其不备也。我出手,他若用此法,我不回手,惟转手头催二气以打之,他再变化,我摧三气以打之,此埋伏之法,出其不意也。但需占其行气方能入壳,盖方接手彼气才来,其气未停,我乘而摧之,则可东可西无不左右逢源。其机只在一动,他动我即动,他自不暇为力,若待他不动而我方动,他反乘我之行气也,其间不容毫变,学者且宜留心,以五势梅花桩为主要用功方法。   【评注:本文介绍了两个重要的技击方法,一为捣虚之法,即交手中避实就虚、攻其无备也;二为埋伏之法,即交手之中敌不动我不动,敌微动我先动。注意:此时他动我亦动,其间不容毫发,不能有一点犹豫。否则就要错过时机,不能占其行气。敌微动时彼气才发,我动则乘而摧之,则可东可西无不左右逢源,这时我打哪里都可以,其机会只在一动的瞬间,他自不暇为力。因此,捣虚之法要分清敌之虚实。既要摧敌之虚,所以要注意打什么地方,而埋伏之法主要是把握时机,才能出敌不意。】   得门而入论   语云:法有外门,非外门乃门外也。盖拳之摧人必近其身,方能跌出。如物之藏室,不得门而入,纵神仙拳无由升堂直入探而取之矣。拳之门在手,而手之门有三。手腕一也。此外大门也,肘心二也,此进一层二门也,膀根三也,此更进一层三门也。进此三门,已进内院,可以升堂入室矣。故交手又只在手腕者,则屈伸往来任意变幻无穷无尽,手捷者先得,手慢者吃亏,终不能摧人一点即倒。着意肘心者,虽进一层门,未即近身,尚有变幻,不能操必胜之权。惟一眼注定他之膊根,不论他先出手我先出手,只在此处留心,邀住他手,粘连不离,随我变化,任意指挥,无不如意,他自不能逃我范围。师云:言不明,艺不精,先学理,后学艺,理不明,艺不通。   【评注:本文说明技击中手为大门,肘为二门,膊根为三门。交手之时不要只在大门、二门外周旋,要得门而入,登堂入室。只有靠近敌身,才能使敌跌出。怎样才能得门?要想得门就要知道门在哪里。若问门在哪里?就要知敌出拳用力的方向,“门”就在敌手运动方向的背后。梅花桩技击交手之时,一般不要拦截架打,而是闪化为上,但闪化即打,使敌摸不清我手力量的方向和大小,见“门”即入,直摧敌身,这要比捣虚之法更胜一筹,其每出一手都使敌感到很大的威胁。】   头手二手前手后手论   外门入手相交,多失着者,以其有十失,故不能取胜。未交手不知聚气,空腔无物,气发不疾猛一失也。不知两手交搁胸前,以顾上下冲击二失也。未交手先摆势,空隙显然三失也。闪势而进不敢直入,舍近求远,劳而不逸四失也。进必上步,横身换势,宽而不窄五失也。交手只在手腕,不知进身六失也。放过头手,不敢打人七失也。二手救住还不打人八失也。三手四手方才冲打九失也。闪战错位,粘连不住十失也。有此十失安得不败。未交手即聚气凝神,气擎不散,两手交搁胸前,看他那脚在前,即粘近身注意他的膊根,制住他的膊,此即闪门之法,以待他之动静,我先出手照住他的膊根,一伸手即是头手,要得手不俟二手。若他先出手,我也照住他膊根,一伸手即不得手,亦必顾住他手另觅打法,不至手迟而又生变。盖此法乃开寸离尺之巧,照住他膊根开一寸则手梢已离一尺矣。又有截气捣虚之法,所谓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如迅雷不及掩耳者此也。或遇捷手,退晃打我,我不换手不屈膊摧二气打之。或我击打他左,他退左进右,我不回手,挪打他右膊根。或我击他右,他退右进左,我不回手挪打他左膊根,盖我在圈内他在圈外,他以劳我以逸,任他滑快无不奇中,此前手击而前手打之秘诀,间亦有继后手者,则用所当用非强施也,若不当用,动必横身,每见用此而败。而迎人冲打者未见有此失也。欲达上乘之功,必由成拳继之拧拳之径,朝夕摩练,遇敌方操必胜之权。   【评注:本文讨论了梅花桩技击中的几种常用打法。文章开始讲述了交手十失,此十失皆交手之大忌,练功中必须注意。梅花桩交手不拦不架,应闪过敌手上步靠近敌身,且以一手制住敌之膊根,自有开寸进尺之巧,此时若他动我亦动,即可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截气捣虚之法。我出前手再以前手击敌,此即以逸待劳的前手法;我若已出一手,我再换手打人,前手落点后手即发,其动只在瞬间不容毫发,此即后手法,多在迎人冲打时用此,未见有失着。】     似梦地着惊,似悟道忽醒,似皮肤燃火星,似寒浸腠理打战悚,想情景疾快猛,原来是真意泓浓,震雷迅发离火焰烘,俗学不悟元中窍,丢却另寻那得醒。着人肌肤坚刚莫敌者形也,而深入骨髓截断营卫则在乎气。气之所著未有不疼,疼则不通,理应然也。能断血气之道路使不接续,能壅塞气血之运转使不流通,可以粉骨绝筋,毙性命于顷刻,气之为用大矣哉。但须明其聚,知其发,神其用,方能入壳如射之中的,形体不偏不倚,如矢之端直镞羽停匀,神凝气充,圆如开弓,弓圆劲满,其中的之神勇,可穿杨叶彻七札,则在乎撒放之灵与不灵也。故气发如炮之燃火,如弩之离弦,陡然而至。熟玩此词,自然得之心而应之手,切勿作闲语观也。   【评注:梅花桩技击打人称为点气,交手之中敌我双方内气都在活跃,我乘敌之势而打其气还是比较容易的,所谓点穴因有一定之位置,反而不易打准。当打敌人之气时,发手于猝然之间,且一落即起,故称为点气。本文在开头时用“梦地着惊”、“悟道忽醒”、“皮肤燃火星”、“寒浸腠理打战悚”等描述发手击敌时之“忽然”。此“忽然”而动不是由意念指挥的,而是由灵感激发后攸忽而至的自然之态。文中的“原来是真意泓浓,震雷迅发离火焰烘”,写出了技击者出手摧敌时,拳法已达神化之境的内心体验。一团真意由玄牝一窍攸然而发,忽然,震雷迅发、离火焰烘。此情此景正是气擎不散,停停均匀之时,学者应细心领悟。   文中又讲了点气之威力,能断血气之道路,雍塞气血之通途,可粉骨绝筋毙性命于顷刻。点气之要点,应“明其聚,知其发,神其用”,气擎不散、内丹充实谓之聚;停停均匀、不偏不倚谓之发;而神其用者全在于撒放之灵不灵也,气发如炮之燃火、弩之离弦,陡然而至,此时全在于灵感的激发,应熟玩此词,方能悟其真谛,用之得心应手。】   气论   阴阳字之祖,应为气之先,阳者耸乎上,其势不可攀,阴者伏于下,如云之覆山,莫作呼吸论,只以升降言。承者承乎上,停者气不偏,擎者不可动,沉者气下钻,开劲如荡舟,入者似水淹,尽劲多回转,崩如飞炮烟,创劲势猛勇,劈劲如刀砍,牵势似拉绳,推势似推山,敌势直不回,吃势如运钳,粘者即不离,随者如星赶,闪势多旁落,惊势弩离弦,勾者势多曲,连如藕丝牵,进者不可遏,退者似龙蟠,踏似石触地,挂如钢钩搭,次序休紊乱,大势须分辨。   【评注:梅花桩武功是神气合一和形气合一的,形也就是气、也就是神。本文谈了练功与技击中各种拳势的内气特点。阴阳是最基本的,以下便是承、停、擎、沉、开、入、尽、崩、创、劈、牵、推、敌、吃、粘、随、闪、勾、连、进、退、踏、挂等25种劲【势】的内气运行特点。本文旨在提醒练功与技击者,不仅要注意外形的劲【势】,还要注意其内气运行的特点。】   八方论   何为八方?八方为散手之母,又名群步,有大八方、中八方、小八方之别。看敌从何来,以何方应之。小八方落三点,中八方落五点,大八方为乱点。步随身换,脚随手出,非学不悟此为交手之活步,为梅花拳之特长。所谓上步须要先上身,脚手齐到才为真。阴出阳入,阳出阴入,总揽四面,支撑八方。所谓八方是也。   五势梅花拳之练法,分桩步与行步。桩步以五势为本,行步以三法为宗。五势者: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三法者:摆法、撤法、扎法。五势者,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大势属金,金能生水,所以能变顺势;顺势属水,水能生木,所以能变拗势;拗势属木,木能生火,所以能变小势;小势属火,火能生土,所以能变败势;败势属土,土能生金,所以又能变大势矣。五行相生者顺,相克者逆。摆法为行步之首,忽左忽右,忽进忽退,行东就西,忽上就下,妙在活步。撤法为抽撤之迅。扎法求进攻之疾。初步学习务必求真为要。   【评注:八方之要点是步随身换,脚随手出,即上步须要先上身,脚手齐到才为真,这是全身协调成一整劲的关键。小八方、中八方尚有一定之步点,它们主要用以练功,至大八方已无拘无束,随意变化,因而常用以技击。梅花桩之桩步五势,为诸拳势的5个基本要素,它们的特长是可以变化,其变化之规律要与五行的相生相克之理相合。行步三法为诸般行步之基础,其中摆法最为难练,为行步之首,忽东忽西,忽进忽退,活步之妙,常出乎敌人意料,使敌处处受阻,走投无路;撤法在于抽撤之快,扎法为长驱直入,它们都可进可退,可长可短,迂回包抄。,埋伏截击皆在其中。梅花桩步法之用最为灵活,其练法亦无穷尽。】   二十四气   二十四气为一周年,每年有十二个月,每月有两节,每节与每节的气候之不同,即合与拳之二十四势,有二十四种不同之气。   阳 猿猴献桃  阴 犀牛望月   承 双虹驾彩  停 仙人捧盘   擎 白鹤亮翅  沉 双龙入洞   开 提戟搜山  入 巨蟒入穴   创 猛虎翻身  劈 悬崖擂鼓   牵 千金坠石  推 双手推山   敌 真符送书  吃 猛虎探爪   粘 片胶入麻  随 流星赶月   闪 白虎靠山  惊 飞燕投林   勾 螃蟹合甲  连 童子拜佛   进 蝴蝶对飞  退 狸猫捕鼠   踏 石柱触地  挂 钝镰割谷   【评注:此24气各有不同的意境。梅花桩练功与技击都要进入一定的意境,要求一定的心态。如练架子时要求无思无住,一切皆空,把自己与天地溶为一体,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又如上戳天下拄地,上摘星下伏虎,两臂前后成一直线,伸向前后极远之处,上劐下挑于天地之间划一条鸿沟,等等。梅花桩与敌交手之时心中无我无他,如入无人之境。俗语常说:练时无人似有人,用时有人似无人,这都是对意境、心态的要求。文中二十四气的各个意境,练者应悉心体验领悟,必有所得。】   易筋经说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神,外而筋骨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是故习练之功,全在易筋培养气血为要。欲求易筋之道,须求新陈代谢,欲求新陈代谢,在于汗液,汗液不出,肌肉筋骨气血,都不起变化。是故要出汗,初行功始见汗,是为微汗,微汗后当加功倍练,要出大汗,是为大汗,大汗后有汗,是为微汗,经过三层出汗水,全身气血大变矣。初期三年为小期,十年为大期,小期能易筋肉,大期能易气血。待到二期三期,定达上乘矣。练到骨节通灵处,周身龙虎任意行。“龙者为气,虎者为血。气使血行,周身贯通,所谓浑元一气。”   【评注:此为通过武功锻炼,改变练功者筋肉及气血的学说,梅花桩武功是内外兼练的,武功练成后练功者的筋肉、气血都要得到彻底改造。】   大势变化   气练丹由站当中,留神细看来人形。   南来顺他向北往,东来顺他向西行。   见劲使劲借他劲,不可争力逆进行。   顺势变化   单鞭伸开一条线,四路来人能改变。   一变昆锤挂裹手,二变豁山锤当先,   三变手眼身法步,四变扫腿带地盘。   拗势变化   拗势伸开似龙形,合肩扣步走西东。   横走竖撞迎风掌,斜身拗步令人惊。   左翻右转横摆腿,栽锤快锤不留情。   小势变化    小势站稳赛如钉,踢点截撞似猴形。   刁拿锁带靠身肘,勾挂踩蹁步法精。   摧腿劈腿迎风腿,上下变转快如风。   败势变化   败势伸开回头看,左劈右扣随时变。   前后左右撑拨腿,前豁后跳上下翻。   脚打七分手打三,千变万化快为先。   【评注:从本文可以看出,五势之变化只要符合阴阳转结之理,就无拘无束,无穷无尽。在技击中,大势可看作是一脚实、一脚半虚半实的预备姿势,这时主要是察敌人之来势,审敌人之短长,因敌人之动而动,见手使乎,借劲使劲。梅花桩技击只有出手引手,见手使手,没有自己先出手击敌的。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是梅花桩技击的原则。后发先至,后发制人是梅花桩技击的特点。顺势是顺身顺步,两脚俱实的击敌之势,它的变化很灵活,能四面出手上步,不单只攻一路。拗势之特点是拗步斜身,能横走竖撞,出手迅速而又威力强大,各种腿法也使用方便,任意变化,故有梅花桩得意手之称。小势为一脚虚一脚实之击敌姿势,多在小踢小打、小捉小拿时用之,它变化迅速,出腿方便,如猿猴一样灵活。败势为梅花桩特有之拳势,世间只有梅花拳敢于言败,且专设一势称为败势,其意深远。观败势之形态有抽撤、闪化之象。梅花桩的技击原则认为“抽撤即攻,闪化即打”。而事实也确如此。梅花桩之练功于平凡中见伟大,在其技击中又能败中取胜,出敌意料。要注意此败中取胜绝不是诈败佯输的诱敌之法,因此并没有任何主观意念挑选,交手之时并没有设什么圈套,考虑什么计谋,而是真败,但此败却成了启动灵感的信息,故转败为胜是因势利导、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之结局,这也正是梅花桩武功的精深博奥的特点之一。梅花桩武功可使敌惨败于他最得意的一刹那间,这就是败势之能为。   五势之变化虽为练法,但却包藏了技击的精华,这也就是“绝手乱拳皆包藏于其中”的道理。若把学习梅花桩五势之基本变化称为“立”,那么本文所介绍的五势之变化就是“破”,也就是说本文所说的五势变化的口诀,是使梅花桩架子打破基本套路的框框,而上升到无形无态的高级阶段的方法和规律。   五势的变化是梅花桩架子变化的基础,当然此外还有行步的变化,正是由于架子可以千变万化,也能提高练功者的悟性,所以它才可以万法归宗、隐于无形。】   五势梅花桩为昆仑派,五势梅花拳是一种,八卦是一种,此两种拳为昆仑派之基本拳。昆仑派之祖师化名云磐,在西域天磐云程孝县,清静宫玄金殿,在昆仑山,所以有昆仑派之称。五势梅花拳为僧门道派,又名父子拳,一名长拳,在家为僧门,出外为道派。此为僧门道派五势梅花拳,共为一路,内包括四门五势八方,四门八方为行步,五势为桩步。行步有三法,一摆法,二撤法,三扎法。桩步为五势:一大势、二顺势、三拗势、四小势、五败势。按图中方向去练习,图分八方,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是也。坎离相对,坤艮相对,兑震相对,乾巽相对,是二人相对也。甲在坎北,乙在离南,相对而练也。周而复始为一趟,桩步为静,行步为动,此为初学习之门路,俗名盘趟子。桩步练全身之力,行步练两脚之快也。练习时有甲乙二人,互相旋转对练者,有四人对练者,有八人对练者,此为练法也。梅花拳有三成,上成、中成、下成,下成为身化,为初步练习,中成为气化,上成为神化,此为三个阶段也。第一个阶段是练手眼身法步一身之法也。第二步为成拳,是练习应用之手法也,互相对打有一定之手。第三步为拧拳,有了胜败此为赢拳。
13,279
艺藏
武术
武术汇宗--万籁声
万籁声先生著《武术汇宗》         静坐诸法,即为修大道根基,不过未明修道诀窍,而习明心见性之功耳,至於研究性命双修而归于正觉,似非今人所谈易易,有谓静坐十余载即可成仙者,有谓 十六步功夫成仙者,其说不一,或亦有其旨趣,惟余闻仙道并无定式,亦无定期,苟固执于坐,易出疚疠,反为不美,缘尘缘未尽,不可过谈深究,而修道则系真正 功夫,毫无虚幻,特今人尚西说,崇科学,致目为虚幻耳,亦知人之思想有限,不克穷之神秘尽多,岂数部理化所能囊括一切耶!   如苦心孤诣得高明而探索之,则实地功夫,不难见也,真理不难求也,是惟科学得以实地见之哉,顾学道之人,有如牛毛,得道之入有如牛角,真心苦志信行者少,标榜趋务虚名者多,不系走入旁门,即系有眼错过,而谓道术陷人,群相指摘,不亦诬乎!   然有谓外国何无鬼神之说者,亦知外洋立国年限浅短,新进之邦,完全在鬼道上,自其辟国以来?即未行此等人材,研习此道,焉有仙佛可见! 我国乃数千年历 史,且风气竞尚,研习者多,自不得同日而语! 此种功夫,无论成否,封于身心,要有极大补益,今东西洋亦渐有研禅学者,我辈不妨习之以养身,而得以努力国家人事,岂不甚善,并非教诸君一习即成仙佛 也! 缘在道中深层研究,不得不稍为附及;余诚不肖,不克成大业,惟嗜文武道三宗,虽有所得,仍未窥其万一,良以互相秘密为非计,但其中又有需为秘密者,因功 夫不到,滥言先示,反获不良结果,而遗书虎不成之讥,是诚有不得已之苦衷,第今人谈道看伙矣,高明之士。不乏其人,余亦不乐成。专书多谈无益之论,兹将修 大道程序,述之于后,庶嗜斯学者,阅之不无少补,而妄谈谬误,犹幸大雅指正矣。   第一节修道之程序   修道有动而修者,有静而修者,动而修者,先强外丹,炼谷化精,养成松胶之体,再从事乎内丹,静而修者,先不煅炼体之康健,着手即收放心而炼内丹也!虽其成 功则一,但仍以动而修者为佳,盖无后天,焉能得有先天,无此阿罗汉之顽健躯骸,焉能有证仙佛之强敏婴兄,然令人多不谙动而修之程途,且多文墨之士,欲求速 效,均趋于静修,是亦因各人赋性有异,而未得师傅之故耳! 是以修道,需明寿功道三字,乃系相连而来,其初步以能却疾多活寿数为则,次则练大功,筑道基 以固三宝,此而后始可以谈道!   今人先即谈道,将寿功二字,置之脑后,是如欲设立一公司者,资本未就,先算每年挣若干红利,出息多少,如何摆布,空中楼阁,幻想一阵,询及资本,仍系两袖 清风,此所谓舍本逐末也,盖不能却疾延年,怎得益寿,怎得成仙耶,人生六十年一换筋骨,届期则器官朽毁,多失作用,纵能多延数载,亦如半死之人,无生趣 矣! 故于未朽之前,需日加修剔,永似新发于研,一逾甲子,即过一鬼门关!此所以习功以保之也!道中之旁门亦甚多有三十六道止观,七十二道旁门,各立名 词,终归仍不出炼谷化精(此步在静修者,亦有诀窍),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四步功程之诀窍耳!   有专炼性不炼命者,即稍事定坐,究佛讲经,穿透世事,涤去人心,复见天心,默证道心,则存心养性,此所谓真儒也!有专炼命而不炼性者,即着手禅定,未得诀 窍,枯坐顽空,日烧乾锅,以求却疾延年者也! 均系半偏修道之士,或略习于静而止者! 如真求大道旨趣,而归正觉,则必需性命双修不可! 何谓性? 盖心之根为性,性之根谓神,神即寓于心,故三者实一物,而心即通性情者也!   其修明心见性,乃修道第一步功程! 命即肾也,精也,元气也!吾人炼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以后天补先天,即本于此。此即修道之第二步功程,亦即修道之结局也! 故性修死而命修活,先完第一步,再修第二步,而第一步自亦在二步之中,(即性功悟成,再修命功,始可心无杂念,而纯一命功,则修命功时,性功自亦同时并 进也)是即为性命双修! 心属火,位于南,八卦中为离,肾属水,位于北,八卦中为坎!其炼道之理,即以火煮水,水化气,气行动周转而为神,而还虚,其不谙功程,一意枯坐,以为腹 中作响为功,日加火烧,而肾水不固,锅中无水,此所谓烧干锅,不出疵病者几希矣! 所谓降龙伏虎者,龙即性,虎即命,「心定龙归海情忘虎隐山」,如是而已! 其余之铅汞也,乌兔也,药物也,修慧也,均性命双修之别名耳。   修 道之步骤有三:一求却疾延年,二求长生不老,三求修仙大道! 却疾延年者,如习内外八段锦,与其他外丹功夫,再进坐功,采药还童,长生不老,再经若干年岁,体扣松胶,内外丹均已完固,始谈面壁九年还虚之大道功夫 也! 其真正修炼,即如本书静坐次序。早晚略习于静,勿求采药等等功程,而习除疾道功,内方外圆,见物内省,以穿人道之一切种种,先作明心见性之第一步功程, 俟功到后,再作第二步未晚也! 性命双修之道,即练已与不漏也! 练已即明心见性,不漏即炼精化气,明心见性,即需明真我,真我即无我,真息即无息,无我即无息,无息即无我,故有我即有息,无我即无息,有神即有息,有 息即有神,故练习需无气,此即坐时明心见性之境,在平日则需先收放心,然后再断绝淫根而求不漏,何谓放心? 即心易为外物眩晃而动,如一见美色,心即随 之以去,而起欲心,见利禄而萌贪心,见富贵豪侈而起慕心或嫉心,凡此种种,皆系忘却真我,心为形役,均需即境收回,盖心想他处,即系他觉,将其收回,即系 自觉,由自觉而归于无觉,由无觉而归于正觉,此即离宫修定也!需做穿人生,不容心内有丝毫悬念。随缘来去,一任自然,盖自然之谓道,自然不悖道德,则自然 无害也!   缘修道者,形可拘束而心不可拘束,「一丝牵挂,万变撄心」,需以我为主,勿以人之訾谤而舍己从人,外为痴聋,内有定见,始克穿尽世事,而得以明心见性也! 在正式入道者,需达入道年龄,以免日后回头之苦!如年方少壮;偶撄刺激,即谓穿尽天下事,而遁迹佛道中,则如幼年投身佛道僧尼,几曾见有修得正果者!男子 需逾五旬,少则四旬,女子逾四旬有五或五旬,在以前期间,只可练性功,俟至此年龄,心已定,欲已平,再实行绝欲,吃素,誓志入道可耳!如以前未作穿者,其 六七旬老叟犹娶少妻者,比比皆是!固未可概论也!然吃素绝欲,非断然行之,亦渐渐作穿,至生厌心而来!而吃素更非为杀生而不食,乃荤物多生淫精,易生刺 戟,故正式入道,大功未成之前前,仍以忌之为佳,则根基清因,大道不难矣!其作来程途,如绝欲知其趣亦不过如此,鱼肉之味,亦不过一时之美,直至生厌心, 见之毫无异趣,心如死灰,始可为之,苟见色犹萌妄念,见美味而犹思染指,是尚未至入时期也!若复修道,而心仍不死于淫,则死后不过一灵鬼而已,其强制修行 未得正道者,所出均系阴神,非为阳神,特一鬼仙而已!万难齐入仙佛之域!此等功夫,均应于未正式入道时煅练之!然后再谈不漏,所谓不漏,即断淫也!然淫非 一断即可完,其不御女色,而自起遗精者,又将若之何,且淫心,淫身,淫根三者,均需断绝,不与妻室同房,不过断淫身耳,其淫心淫根,犹未易断也!   自来修道,只此色字难断,丹经所谓:「断却淫根即是仙」者,从可知矣!缘人生嗜好中,若烟酒嫖赌等等,在诸嗜好之内,淫字犹不显其威力,如将诸嗜好全行戒 绝,只余此一色字难去矣!所谓愈拒绝而愈深,一息尚存,此念不易断也,是诚天演圈套,万物皆然,莫不如此,盖无此念,则种族不其灭绝耶!诚有之不好,无之 亦不好,有之不易戒,无之难修道,此宦者与阳痿之人,无此缘分也(阳痿治愈,仍可修道)!生我之门,死我之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均终于斯,亦可慨矣; 盖由色生爱,由爱生情:由情生淫,由淫生棺材,乃相连而来者也! 精顺行生子,逆行成仙,常入以精顺行, 与妇人交而生子, 精尽归土, 以了天演生殖之职,而修道者,乃将此精断绝,不循与妇人交而生子之途,而 将此精逆行归入己身,龙虎会合,而结圣胎,其理固亦相同,特手段有异耳,其顺行生子者,乃已死后,有子孙代我而生,其逆行成仙者,乃不需他人代我而生,而 我代我而生,此庄生所谓: 「生生者不生,杀生者不死」之义也!   至于绝妻室而断淫身,乃己不思淫而起厌心,其仍不时遗漏,则习功夫以固之! 俟至功夫到后,淫根自缩即所谓马阴藏相,金龟缩首,须欲纵欲而不能,则大道 可望矣! 女子修道,略与男子有别,即初步女子斩赤龙,男子降龙优虎,其诀窍不同,嗣后则系一班!且女子修道较男子为速,缘女子系纯阳之体,只下部一点属阴,男子 乃纯阴之体,只下部一点属阳,故女子较速,所谓赤龙,在乳房之内,两乳之中,练至无乳房时,则赤龙断矣!故女子练形,男子练气也!   至于练神气之所以贯通,乃任督二脉关系! 任脉在前,督脉在后,有脉之位,无脉之道,如究其起止之点,则任脉起于汇阳穴(肾根之中为汇阴穴,稍前即汇阳穴),终于承浆穴(下唇窝中),督脉起于汇 阴穴,终於人中穴(上唇水沟根中),神气即自此两脉周行不息,是为河车之象,其步骤先系采药归炉,慢慢养成舍利而过关,后胎养成而出胎,出胎后,婴儿犹未 老练,不可远行,随放随收,以至能舍此躯壳自由行动后,则散为气,聚为神,逍遥自得,即可将此形骸,寄于名山大川,而仙去矣!   但在结胎之前,有小周天百日,随时可纯练,无次数!大周天七日止火,只此一次,此期极为危险,需特别留神! 盖至炼精化气一步,则已完全还于童体,已有河车之象,小河车即小周天,大名大周天,至练气化神,则已结胎,炼神还虚,则无呼吸,已出阳神,千百化身而成 佛矣,炼道在人身上凡六关;分前三阴与后三关,前三关即上田(脑),中田(即黄庭,在脐上一寸二分),下田(丹田);后三关即玉枕(脑后枕骨),夹脊(脊 梁骨),尾闾(尾椎骨),此乃炼精化气过关之关节,故道书有谓:「前三山,后三山,通了三山是神仙」者,此之谓矣! 又凡炼功时,凡交感精与呼吸气,乃 後天精气,不可用!至不呼吸而呼吸者,始系先天之气,此乃静极生阳之理!至于动心之药不可采!其旁门采战之浊精以成仙者,不可学也!此等功夫,损人利已, 天地不容,五百年遭一雷劫,千余年始可成,枉劳艰辛,殊非修道者所宜,而道书中所谓美女炉鼎等等,皆指自身阴阳配合而言,乃旁门误为采取实大谬也! 简 略书来,头绪万端,不知从何着手,然道中大概情形,精微不出乎此,研道之士,欲求深邃造诣,自需另访高明指示矣。   第二节 修道之关戒   修道之人,第一要能耐烦,要坚心不要热心,坚心则朝夕如斯,年年如斯,不及不离,无一日不在此处;热心则发奋忘食,锐气一过,仍自辍息,一曝十寒,等于不 练,故心需如金玉之坚,不为外物所动,始能度一切苦恼,一切关戒,而皈依于大道也!修道之人,当以慈悲为本,道功为根,而「酒、色、财、气」,乃修道人之 四大魔关,不能降此四魔,勿用修仙,缘饮酒使气,伤神败事,最宜戒绝,色乃道中最大恶魔,尤需斩除根蒂,日粉面桃花,不过一时魔障,万般旖旎,亦带肉之骷 髅,需知:「房屋是量人的斗,娇妻是渡客的船,良田是身外的物,儿女是眼前的冤」;「悟得真空在色中」,修道者当深猛省也!财帛乃流通之物,修道者不可贪 钱财,只克自给足矣!苟诛求无厌,沉迷财中,则「人为财死,乌为食亡」,已成利禄市侩,尚何修道之可言,至遇事不能涵忍,动生嗔愤,抑闷气恼,最能伤身, 盖有烦即有恼,有恼即有气,有气即有死,至于死矣,道于何有!何谓之道,自然之谓道也!混俗和光,混而不入,和而不出,以不动主人为本,逆来顺受,行住一 般,不用性急,存其心,养其性,方是天也!一切冤孽,均需以解脱法避免为佳,勿思如何对付,往善道上想,往宽洋大道上走,而皈依于佛法,所谓:「善入本性 善,心如明镜现,日日集阴功,时时行方便」!修道即系开方便之门与天下人结大欢喜,尚思其何以报冤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辛苦才得见世尊」!修道 之士,能为人之所不能为,行人之所不能行,实俱「智」,「仁」,「勇」三字之要素!苟全恃聪明而无智慧者,决不能成道,盖智慧之人,不能为物所迷,试观聪 字系耳字旁,乃示闻人言而后明也!智字乃知日二字,知日者,乃知其每日之所作为也!而慧字头系两主字,乃示能知自己之主,而又知人之主,故智慧乃天赋,其 聪明无智慧之人,苟不善用其聪明,则反被聪明误矣,所谓慧剑者,乃对于某魔关,而以某智慧之方法制御之,即系以慧创斩断之,因事因人而不同,非一概论也! 修道之士,不知经若干辛苦,几许魔难,几许风霜,始克有光明之一日,在此困窘中,多历艰险,是以修仙学佛之人,均有冲破天之胆量,大英雄,大豪杰始可以为 此,几会见仙佛中有匹夫者!从知修道者,当有以自重矣,语不云乎,「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因,今生作者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是而 巳,其他骄僻傲纵等等赋性,能明此义,自不难一扫而空矣!今后世界,乃弥勒佛掌教,即昔日之未来佛,在第入十一劫之中。盖燃灯古佛与如来佛,已成过去矣! 凡佛掌教,必动刀兵,近正大乱封神之时,苟不躲入金线之路,难逃此劫大难!是亦乱极必治之兆,无关我修道者之事,所谓金线之路,即佛界之路,因西方属金 也!故此后即不奉佛者,亦当行之,盖奉佛并非在于静坐,即纠正此心耳   如 上古乃兽面人心,中古乃人面兽心,今后(自丙寅年后,即入昔日之未来时期)则需人人治成一佛面佛心者矣!刻正人面兽心办交代之期,此等人非经此次水旱兵燹 等等大难,不克收尽,而所存者,则系善良之辈矣!是以此等滥人,乃所以遭劫者也!故今后书籍,亦有变更,如上古系三经二书,中古系五经四书,未来(即现 在)将九经十书矣!古时三十岁为一花甲子,中古六十为一花甲子,现在将改为九十矣!节令自周甲起,至今止,以后亦需更换,如上古一年为十二节令, 中古为二十四,现将三十六矣!在民国以后四十年,中国将统一天下,从此五百六十年后,即分为十二小国,又入战国时期,再千年后,人如肘,马如狗,混沌度 世,不成正统矣!此不过意兴所及,略为道之,或亦修道之士所乐闻也! 至于佛家始祖如来佛之根源,乃老子一气化三清所自出, 三清即三山,故出三圣人,是以中天终南山出老子,西方熊耳山出如来(即释迦牟尼佛),东方太行山出孔夫子也!佛有五身五眼,五眼为天眼,法眼, 慧眼,肉眼,佛眼;五身为动身,静身,出身,人身,穷身,即变化无穷也,凡修道抑不修道之士,善男信女,皆可於每晨略念经咒,以为外功,盖外功内果,亦系 相连而来,今之奉经咒者甚夥,惟多不识何经之佳,以为能多读经,多解经为功,殊不知滥读多经,不过一驮经之驴,未得真诀,则修行系佛爷弟子,读经系佛爷戏 子,有何用处!如能奉行得力数种经咒,一世用之不尽,既可广集阴功,又可降伏内魔,实有辅道功能,所谓三干功德圆满,可成上仙,立德立功立言,亦道中入功 成义务,而说法即系度人,是以修仙学佛之士,有千百化身,凡三教九流,七十二行,诸子百家,无所不悉,盖人性不同,嗜好各异,见相公讲书,见屠户讲猪,始 可以成友谊,而渐诱导以度之也,苟一律加以垂训,其孰听之哉,经亦度人度己善功,谨按虔验者,附三节后,阅者可以参考之!   其余之十魔九难,等等关戒,均不出慧剑斩断之法,自然应之而已!十魔者何?一六贼,二富,三贵,四七情,五恩爱,六患乱,七圣贤,八刀兵,九女乐,十女色 是也!九难者何?衣食逼迫一也,尊长邀拦二也,妻女牵缠三也,名利萦绊四也,殃祸横生五也,盲师约束六也,议论差错七也,志意懈怠八也,岁月蹉跎九也!而 佛门所谓之三皈五戒者何?即一要皈依佛性,二要皈奉正法,三要皈敬师友,此为三皈;五戒者:即一戒不要杀生,二戒不要偷盗, 三戒不要邪淫,四戒不要贪酒,五戒不要妄语;此均佛门戒条,是亦学佛者多,良莠不齐,不得不有此戒约,至于我辈出于志愿研道者,更何需究及乎此,只求心之 所安而已耳,修道之士,不惟解除关戒,犹需善于养道,目不观其色,耳不闻其声,学个聋哑,就是道人!而心者万神之主,目者万神之户,目动则心动,心动则神 动,生死之机,在斯二者!邪气不入,真气长存!大风不出门,大雨不出行!终日不可走逾三十里之遥,此乃养道之精窍也!在修道者,多喜山林溪谷之区,但石洞 通水气,不可久居,仍以构一茅庐为佳,水果多吃,亦令人发虚,烟火物亦不可骤断,如在山中久居,佐以果类,自无不可,其宜于久远存储者有四, 即榛子,松子,榧子,核桃是也,因此等果肉,均藏坚强壳中,不畏风吹雨打,久而如新,故谓为四般长命果,永为山人集粮也!如东南之橘柚杨梅, 西北之奈榴梨枣,非为不佳,惟只算一时之新,不堪久于保存耳! 而吾辈所栖之山林,宜北不宜于南, 因南省多水,不便禅修,北省如甘陕等处,最为适宜,神仙多出于此!天下凡四大名山,五岳,四界,八小山以及其他名山,皆吾道中人之家乡,不可不述,四大名 山,即四川峨嵋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南海普陀山,此四大名山,多居僧人!五岳为东岳泰山(山东泰安府),南岳衡山(湖南衡阳府),西岳华山(陕西 华阴县),北岳恒山(山西宏远州),中岳嵩山(河南,河南府,少林寺),此五岳多居道士!内以华山为粹出,有火祖所钻石室,凡七十二个半洞天,有六峰,便 于修道, 四界:一为清凉界(即五台山),二为幽冥界(即九华山),三为银光界(即峨嵋山),四为琉璃界(即普陀山),八小山:一为湖广五当山,二为云南鸡脚山,三 为陕西太白山,四为江西龙虎山,五为平凉崆峒山,六为江苏毛山,七为广东天台山,八为山东劳,此均荦荦大者!至于陕西秦岭,小香山,大小终南山,大小太白 山,吴山,甘肃之仇诉山,金龙山,卦台山,大香山,汉中之小南海,临朐普陀山之大南海,山西铁锁岭,河南羊角山(吕祖在此坐化,此山甚小,以此成名),新 疆之大小雪山,以及王屋小有洞,蜀之青城山,歙之黄山,武夷山之大王峰,茅山之华阳洞,惠州之浮罗山等等,均仙佛修道之所,四川出治公,杭州出济公与慈航 道人,南省只出此三有名神仙,余者多出于秦地,此乃天下名山之大凡也!至于成仙地位,原分五等,因得道之浅深有别,即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即金 仙)是也!鬼仙人仙属下乘,地仙属中乘,天仙即金仙属上乘,鬼仙乃平日一意枯坐,所出之阴神而成,今人致力乎此,抑何可嘻!人仙乃未得大道,只悟其一法以 求之,毫无疾疠,延岁益寿,乐其天年而已,地仙乃已得大道之半,而犹未全入大道之境,长生住世,不入鬼籍,如再进一步,即入神仙地位,得道之士,多由此境 而来,神仙乃已五气朝元,三阳聚顶,功程完满,胎脱自化,纯阳之体,另有金身,则已超脱苦海,入圣域矣!天仙者,用功稍有不同,则亦由神仙而来,不过人道 间之功德圆满,佛法高深,天地虽尽,亦不同尽,永不入于轮回,乃仙佛中之上上乘法也!盖仙佛五百年有一轮回,地仙则随时转,如功德大者,又可以稍免,是以 转轮回与刮罡风,即系神仙之劫,世传五百年一雷劫者, 此乃旁门或妖邪成道,以采阴补阳,损人益己,残伤生命,故有此劫,如正道成佛者,不致有此,可勿计也!总之修道者,一入佛门,即系如死囚过市,虽景物纷 华,周匝围绕,然此身将亡,何计其他!一意孤诣,努力前程,所谓:「传道在师傅,修行在各人」,凡一切有形,皆系有为之法,悉同渣秽!精诚所注,金石为 开,「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届时自有高师指引,不难越迷津而登彼岸也,勉旃勉旃!   第三节 修道之三宝三乘分论合论   仙有五等,以天仙为最上乘,已详前论,至炼道之程序,即一日斋戒,二日安处,三日存想,四日坐忘,五日神解,固可不释而明也!而其成道之理由,即胎息经所 云「胎从伏气中结,气自有胎中息,气入身来谓之生,神去离形谓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心不动念,无去无来,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者,殊为近是!兹将修道之三宝三乘分论合论,详细释文,书之于后,此乃秘传,特为露布,修 道之士,其细玩焉,不难一索而得也! (按下文乃自炼精化气,正式入道坐时之论文! )   响月文通古佛三宝分论:三宝者,精气神也,盖精气神为修丹至宝之物,故曰三宝,然三宝有先天后天之辨者,正有说焉,何以谓之先天,精,元精是也,元精发于肾 之元气,从虚极静笃生来,则精乃清,从妄念淫事中生来,则精乃浊,清浊之辨,不辨之于其精,而辨之于其神也!当其意定神闲之时,无所感触,忽然一阳初动, 以诀试之!散则气弱,不散则气旺,此不老不嫩之时也,趁其未成铁珠,用法采之,以复命根,以填脑海,则元气渐旺,而破体可补,若不知所以采,斯时若无识神 以调之,则元精消散,而不用有形之精,若稍动淫念,识神即调于其中,则元精即成形质,趋过阳关,而为后天之败精矣!精愈败则神气愈耗,欲其不死亡也得乎! 何以谓之先天气,元气是也,此气从无极判来,伏于肾阴中,杳杳冥冥,静而不动,长生之灵药,超劫之至宝,而为后天呼吸之根蒂也!夫后天呼吸之气,又为先天 元气之妙用,采取烹炼,非呼吸之气,不能成功,周天度数,非呼吸之气,不能运用,抽添沐浴,非呼吸之气,不能干旋,而且呼吸之气,急则伤丹,呼吸之气,缓 则冷丹,呼吸之气不善调,呼吸之气不相依,则必飞丹而走丹,其要在勿忘勿助,似有似无,而后呼吸,乃能冲和焉,仙佛所以有调息之说,火候之经者,盖先天之 气,不能不依于后天之气也!何以谓之先天神,元神是也!此神亦谓之本性,亦谓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一毫念虑,无一毫觉知,则空洞之中, 恍惚似见元神,悬照于内,斯时殊觉五蕴皆空,四体皆假,而我有真我矣!若一涉驰想,偶动情欲,则元神变为思虑之神,尽在后天用事,神不守舍,而气亦因之消 耗,将见神情倦怠,神气消沮,而百体俱不从令,奄奄有似如死人,则神为一身之主宰,其所关何大哉!夫后天之精气神,都由先天之精气神所发,而先天之精气 神,每为后天之精气神所败,修丹者,当以后天培先天!不使先天堕后天,则先天后天之辨宜早矣!然三宝之中,只有气,先后天并用,至于精与神,则专用先天, 断不可用后天!以后天之精神,浊而不清,不可为丹也!人其细参细悟焉可也。   响月文通古佛三宝合论:虚生神,神生气,气生精,三宝本相合也,本相合者,而不使之相合,则不能与道大通,即不能超凡入圣,仙佛故曰下田有炼精化气之妙 法,先辨至清至真之精,不老不嫩之药,起火止火之景,归炉温炉之功,随生随炼,随炼随补,久之,精尽化气,无复有生精之时,斯时也,淫根自缩,阳关自闭, 虽欲纵欲而不得,基已成矣,大药可采,用上乘天机,打开三关金门九重铁鼓,上至昆仑,下十二层楼,而归于中田,即行大周天之火候而温养之,伏气成胎,胎中 伏气,所谓炼气化神也,十月以内,常入大定之中,胎神圆矣,不可久留于中,使形神不能超脱,又由中田迁至上田,而用炼神还虚之功,炼虚功到,接炼还无一着 上上乘法,然后放心大胆而出,或什大罗天上,或入极乐国中,而金丹大道始成,而金仙上果始证!斯三者,有下有中有上,其序似不可乱,然即上即中即下,其妙 又不可言,要之亦自信自度而已。   无量度世古佛三乘分论:仙有五等,佛家以三乘该之,而究共等之所以异,实不外阴神阳神二者而已,故有单修性者,不炼命中之真阳以点之,一味闭目寂坐,冥心 寂照,则静中寻静,悟入顽空,寂灭矣,而未灭尽定,只炼得一个强定之阴神,到气尽时,阴神一出,便为灵鬼,谓之鬼仙,有从下关用功者,不使真气,泄于阳 关,保守元气,镇守下田,不悟移鼎换炉之法,而安长生不老之果,或延寿于数百年,或延寿于数千年,久而不死,谓之人仙,然亦小果自足,淫念未绝,欲根未 断,终是有生死的夫凡,此鬼仙人仙之所以为下乘法也,有从中关用功者,前此精已化气,得丹服食,未能常定,绝少胎息绵绵景况,呼吸之气,时在心肾中,往来 不断,阳气未尽化神,所以有呼吸,有呼吸即有饮食,形质重浊, 无冲举变化之能,虽容光焕发,步履康强,寿增无量,高出人仙一筹,然而离地,仍是一步不能行,谓之地仙,此无事时则已,若遇水火刀兵之小劫,终不能逃罗 网,亦与凡夫同归于尽,倘不安于地仙,得药后,即用大周天之火候,以气化神,务使神气,并而为一,心无生灭,息无出入,即此已高地仙一着,而可为天仙之阶 梯也,炼至十月,胎神虽足,犹是少阳,还要炼老为佳,而乃竟解重浊之形,而化为神,升于三界之上者,谓之神仙,但出神太早,歉了炼神一层功夫,然犹有神之 迹而未合于虚无,亦犹吾门之佛,而不离菩萨,虽能免夫三灾,而不能逃浩劫,终与天地同敝!此地仙神仙之所以为中乘法也!有从上关用功者,将神迁至泥丸,时 时乳哺加持,一定至于大定常定,不着相于有神,不着相于无神,以似有似无之意,炼至虚至灵之神,炼到圆觉境地,然后渐起一念,使神从天门而出,现形则毫光 普照,敛形则元气浑然,出而即收,神在定中,收而复出,神亦在定中,始而由近及远,渐至远不着物,老阳成矣,尸解而去,一得永得,一证永证,神通无外,法 力无边,天地闭时,而不同闭, 天地开时,而使之开,斯其亿万大劫不坏之金身也!谓之天仙!此天仙之所以为上乘法!吾也举此五等之仙,该以三乘之法,其用功迥异,其证果悬殊,孰优孰劣, 了如指掌也,是在学道者,审而择之!   无量度世古佛三乘合论:乘虽有三,法可该一,第世人不能遽至于一也,而示以渐法焉,然世人不可不归于一也,而示以顿法焉,方其炼精,而欲求人仙,炼气而欲 求神仙,炼神而欲求天仙也,层次井然,不可紊乱,故利用夫渐,及其炼精,而必至人仙,炼气而必至神仙, 炼神而必至天仙也,志愿挺然,不可摇夺,故利用夫顿,且夫渐与顿之交致其功,更有妙于定中者,自初禅而后念住,二禅而后息住,三禅而后脉住,四禅而后寂灭 尽定,由浅入深,此渐而进之之义也!自初禅而即念住,二禅而即息住,三禅而即脉住,四禅而即寂灭尽定,虽久不变,此顿而超之之义也!由习定,便常定,由正 定,便大定,则渐中有顿,能常定,因习定,能大定;因正定;则顿中有渐,而此渐舆顿也,皆仙佛大修行之渐,仙佛大修行之顿,而非凡夫之所谓渐,囿於因循苟 且耳,非凡夫之所谓顿,流於进锐退速,终身无与於道者之可同年而语也,吾论渐法顿法,而毕然高望於古,吾论渐法顿法,又慨然致念夫今,谓修行自下乘始,白 上乘终,法非不是,然下乘之基未筑成,已到桑榆晚景;死限攻矣,安望向上,如此修行,莫说今生不成,即有千万亿劫,都怕难望,此非老仙限人进修之机也,特 悲悯之深,而为此奋激之语耳,仙佛故以已之成仙佛者,传一上上乘法,不必拘拘三乘之序,而三乘自该於其中,以一贯万,以万归一,其法妙,其功省,其费廉, 其成速,无论老幼,无论智愚,无论富贵,无论贫贱,只要有根,只要有德,得诀皆可成就,以结诸仙佛之大缘,修士得勿有意乎,敢以此言,告天下之修道者,敢 以此书,正万世之学道者。   响月文通古佛丹语:调息功夫亦不难,有无二字用详参,切忌不可微用力,用力必致伤本原,有作有为皆是病,无作无为自抽填,有火用火则火旺,火息去火不可延,火前止火降伏意,火後加火精不全,大道无为勿参二,便是佛门上乘禅!   
13,280
艺藏
武术
浑元剑经-明-毕坤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剑髓千言   夫剑乃儒雅中之利器,有正直之风,和缓中锐锋,具温柔之气,灵则通神,玄能入妙。飞来飞去,无影无踪。作云作雨,如虎如龙。变化莫测,转展无穷。诛人间之恶党,斩地下之鬼精,可破阵以攻城,随手指点,草木皆兵;可防一身之害,资三捷之成。故珍为致宝,运可通神。光灵明而不昧,体刚健而长生。扫则雾消烟掩,挥去则石走云崩。可避水火之灾,入不溺焚;可解刀兵之乱,视如不见。   其为德亦若人也,资禀于阴阳炉火之炼,性成于元亨利贞之能,百折不屈,九转而形骸备。铸冶始于神人,传授依乎仙术。习贵专精,功宜百倍。非取天地之气,无以培养人之本源;不吞日月之精,奚以轻身健体?非精足气不能清,非气足神不能灵。非内而精气神、外而筋骨皮,浑成一片,身不能轻。将何以飞取雁书、远逐鸿迹?非如此何以通妙,而能超众?能御大敌,足称万兵之祖。故精足则战耐久;气满则呼吸细;神清静而圆融,则变化莫测。故曰:身完天下无敌手,剑完四海少敌兵。能此二者,方可超凡入圣境,庶几驭众为高明。勿负古人之留意、仙佛之苦衷!   习得形剑成于外,则剑气备于内,是尔身心自有主。其为用也,可除灾以断水,可画地以成河;斩七情、断六欲而绝淫根;破异术,灭妖通以除恶党。神智从生,豁古今于亲目;谋猷克布,协治化以感通。儒之御侮,以此而威行;道之降伏,以此而欲空;释之真空,以此而功成。   夫剑气即罡炁也。而宇宙之间,亦必恃此为化育,主宰生杀权宜。故学者业贵于精,心宜于谦,艺当熟习,志莫骄矜。外有三尺剑,内必籍五本以佐之,始保一身安闲,无事纷纭耳。再者,此物为仁人之珍宝,彼匪人之所畏,故好而知恶为贵。或徒负气好胜,每生嫌隙。一旦欲胜乎理,小则鲁莽偾事,大则积愁成恨,反恨成狠,将祸延无已。此真好武中之恶习。 故剑法既成,尤当博阅天文、地理、人事、驳杂于中,在一番体认知改择中,卑以身处之心。又或于澹定之候,静以抚琴,涵养性真,化净猛烈之习,效成一片温和气象。外人岂能知哉?目为武士,而有儒雅之风,称为呆儒,而有威严之度。故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功用到此,谓文兼武全将相身,更必出处有道焉。试止以时,不以道殉身,亦不失机,勿贪为主,勿吝为先。如有欲习此者,详言喻众,莫为己私,化传万方,奠定国家,小则终保厥身,大则兼济天下,启可轻乎哉? 试思昔有伯温先生言:此天子气也,十年之内,必都金陵,吾当负剑从之。非明悉天文地理人事,善舞剑而能止戈者乎?更有善观剑者风胡子,善舞剑者李靖、伍员、吴季子等,孔门之季路善佩剑。于此观之,剑为奇珍,自古惟然。其用非但主于玩器,其旨趣亦深焉耳。   望古遥企,得精秘传者,不乏人矣。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必加一能己百,十能己千之力,甚勿空演招数。更须深参奥旨,方克许有为哉!   炼剑莫先于炼气,炼气要首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能此方可以论剑之练法,否则作辍之,鲜有成为完壁者。工夫贵勿刚勿缓,和平得中,且存且养,内外兼济。直外便能和中,炼形亦可长生。活动筋骨身轻灵,周身气血力加增。由子至午锻炼外,自未至申静息中。戌则吞斗持罡,运用水火,和合坎离,妙在筑基,要乃清心寡欲。此入道之机、成道之具,岂可杳视?惟昼夜无间,则阴阳协理。呼吸定则灵光生,而三宝定位,同居其中。金丹日益,身法愈轻。昔唐太宗养剑士数百人,时或令舞,则诸士身共剑各飞。若此神舞,神威足以胜人者,非此而何?   夫剑贵乘机以进,无隙则退。故奇正明,剑法成;精神全,神力猛。古语之“一声吓断长江水”,乃威神并作也。既能如此,何患对敌难胜?非内外打成一片,难以飞而出快,妙而显神。非真阴阳生,不能召天地之精气神,归入身心。惟气结于根,久战如未战也。至于生威之道,在于存神。神能常存,久自生威。存神以固精为本。《圣经》云:知止止者,亦进攻退守之道也。进攻之道,见机而作;退守之道,忍辱为先。进退得宜,便为知止。若茫然而进与退,昧然而守与攻,非徒无益,恐招尤之媒来自面前,而昧已晚。是求荣反辱。欲固守己身,多助敌资,良可惜也。故曰:战胜一时,由于训练千日功夫。岂偶然乎?   人既为万物之灵,必心与道洽,庶几致人,不为人所致也。故君子必具天险王道之全,洞天时地理人事之权宜,其略则孙、吴、司马之策,始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故君子战必胜也,历观古人个有取法。昔亚圣云:浩然之气,至刚至大,直养无害,塞于天地之间。夫浩然之气,在于天地间;则保合太和之气,以之生成,在人则空灵无间之气也,即真气。其中刚柔浑合、阴阳互生,即所以结丹粒之道也。其大莫喻,其小难破,而来往造化之神涵于其内。故曰:放之弥六合,卷之藏于密,直养即勿妄勿助,直养自然先天之能力,在神为非人力也。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养至真息圆满,百慧从生,永生无灭。小可经纶,大可赞誉天地,故曰则塞于天地之间。夫勿妄者,非具刚决武火之力,安能常于若存?勿助者,非有攸柔文火之功,安得依行不偃?果能明道不计其功,是无为之为神为也。能庸行无息武火之力,固少顽空昏沉之偏。至若乐行不期报,亦非人力之有为,以其呼用略照吸用。全妄者,文火之功,岂更有着相燥妄之失,故内而静功、外而武学者,皆当准乎文武火侯,以行为的。 故戕贼成者,终难深造乎道。绵长者久必显达。过急则锐,恐多退速之虞;太缓则疏,未免作辍之清。然二夫准期何在?诗云: 一、 休逞欢来歇力行,免将过役倦容生。 中庸万古传心法,中以庸行戒律清。 二、 气欲足兮精为本,神光无滞天地春。 四肢鼓荡皆符道,力量增加要日新。   剑法又有:正奇正、奇正奇、奇中正、正中奇、奇中又奇、正而复正,六门之别,所宜别辨而熟演之。凡高势双势为正,旁门低势小势为奇。低忽高,旁忽正,单化双,奇中正,高忽低,正忽旁,双化为单,正中奇,左腿为正,右腿为奇,剪并奇,飞步正,颠换步奇中正,丁字步正中奇,前弓势奇中正,七星式正中奇,四平势伏虎势为正,钓鱼问献为奇,三揭为正中奇,齐眉剑为奇中正,刺猿剑为奇中奇,飞仙剑为正中正。是皆阴阳变化,尤当洞澈,可阐发而彰明。   论阴阳手法,阴来阳敌,阳来阴敌。若阳变阴、阴变阳,还得看他阴阳虚实之数。故曰:悉明天地盈虚数,便是伏牛亲身传。习至如此,乃能全身远害,战胜守固也。   又有三步睡功夫。一曰仰卧,两腿直,十足指回勾腰控,存想涌泉,双手搭扣撑住;二曰左偏卧,头枕左足尖,左手搬左足跟,右换如之;三曰伏卧,双手抱头,足跟朝天,十足指尖用力向地,存想泥丸。随便卧时,头腰腿要三直。立时足勿实踏,双手齐垂,目光四射,时或垂帘。行步必活稳轻急,宜自跟撤尖碾,行非无跟之轻跳。闲息时,有引气下行之法,乃六字诀,连念到下丹田存在。久则气不涌出,亦能久而无倦,用力少而成功捷。   巧从熟生,灵从快生,刚生于柔,智生于拙。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光,)难使敌一见生畏怯于心。非神光难御乱敌。(非有灵光,难疾胜劲敌。)非有元光,难临大阵而耐久。灵光者,身外有红光缭绕。神光者,目中有青苍之气,足以照远出威。元光乃身外黄光闪烁,是内外功满,毫无缺欠,辉光普照,无隙可乘。惟目中剑内手上,更有一番稳准气象,足使人畏。故敌人动得其咎。学力至此,乃为练家,方不愧居其名,亦可留芳千古,令后世慨见而神警。故闻声而惧者,因实称其名,威感夙著也。此真向战不持寸铁,何待矢折而胜也耶?古之将帅,操不胜之术者,以其训练精细,百战无敌,谁敢慢视哉?   又要诀曰:一精气神,二刚柔力,三遐迩相当,四阴阳相济,五剑逢双刃与双锋,皆指其展转灵根;若敌大刀共大战,来回紧急隙间攻。   前所云六字诀,传列于后——     提催灵闰(音按)妙工。   此乃通天彻地功夫,宜得暇即用,久可却疾,添益精气,培补下元,活涌泉穴。此穴开通,则身中筋骨血络,皆舒展自如,乃千古不宣之妙,宜当时习之即觉也。提者,自涌泉直上泥丸;催字,自天目中少停,绕头三转,自左而右;灵字,至玉枕,归一度喉间;闰字,分入两肩,从臂内降至十指尖,由手背上穿缺盆夹脊,横穿前后心,降脐中少停;妙字,自腰眼小小穴三转,少停至海底(丹田)气海多住,降肛前肾后即会阴(海底)少住,至尾闾多住;工字,入环跳穴多住,至膝胫达涌泉,反上胫间,膝后多停,升到肾前九转,至下田停住。九转为满,此坐功完也。   夫行走之间,更有三字诀,乃“清、静、定”也。清字,存神泥丸,如水清月朗,风轻日暖;净字,一气到脐,思看取莲花净之意;定字一气至海底停住,思如泰山之稳,外诱难挠,如松之茂,如秋阳之清暖,如露之含珠,月之浸水。其坚如刚,其柔如絮。再合而为一,自泥丸一想涌泉,浑浑澄澄,无碍无停,久则神光聚也。 气愈下兮身愈轻, 神居上兮心生灵。 精常固兮法术行, 形自空兮玄妙通。 外固则内壮,心静则神安。欲为人上人,且莫行捷径。 工夫要在学愚鲁,神常生兮心如腐。 不见不闻身形固,不动不牵意诚笃。 何非大效何非功,务远贪高徒自误。   出奇本乎平常,出妙由于拙笨。故匠之之诲人也,能使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善哉斯言也!且出快之要,非能接天地之呼吸、难至高超。欲得接外呼吸,当补内壳之三宝。凝坚而后,则目光清活圆润,面见金色,乾中润泽,周身若绵,声音响中绵软,此为内足之证。外佐以操练之功,久则风从足下生。到如此境界,方谓天根月窟常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时乎可与天地通气机,与仙人通言语,借日精月华以自补、合太极为一体、内外合一。   浑身有痛酸之处,痛是气虚,酸是血虚,或气血之不到,然犹有别。皮里肉外脂膜未净者,酸多痛少;精虚损者、痛多酸少;气血初畅之时,亦痛多酸少。酸中代麻木,或抽筋者,两虚兼积寒湿,或偶感误中风也。   尝思天下之物,皆具灵气,况人乎哉?人为万物之首,受命而后性理咸备。果能从生后识开之侯,窒欲惩忿,使七情六尘,永息无生,则人心日死,而至灰扬,道心日明,以至纯粹,则基乃固矣。且心中各具七壳,尤得当诀以通,斯可矣。   七壳者:曰玄通、灵根、妙钥、统真、通枢、涵神、洞幽,左辅元龙,右辅白虎。   玄通壳开,则甘露没夜子时升于泥丸,每日午时,流贯周身,则皮肤鲜嫩。 灵根壳开,则先天之精,刻漆一粒,日夜生九十六粒,流走上下;久则皮润泽生,光眼清爽,永无生眦、发热发胀昏迷;虽数夜不眠,亦无倦怠,面色如金。有歌诀两首为证: 一 一窍开时便通天,初时幽暗玄又玄, 静侯静待无烦恼,灵根洞开入九渊。 霹雳声声飞龙起,一片通明九重天。 二 此时天人合一体,便与天地通气机。 可借精华补自己,灵神圆满香寰宇。 根窍通时百窍通,此窍通时知天机。   妙钥壳开:则心性含香,阳和遍体,而立主宰,外则芳气袭人,身活如绵,发招捷速。   统真壳开:则目读心契,理无畛域,虚灵圆满,耳通真言。   通枢壳开:则身活骨轻,百节生胎,日夜不眠,永无怠倦。   涵神壳开:则气无涌出,神生泥丸,普照涌泉。左目日也,右目月也,故日照临下土。   洞幽壳开:目生真精,而天文地理奇偶之妙,变化之神,自然豁通于心矣。耳塞能通,清音可聆,役使勿停。   元龙白虎壳开:则周身三万六千毛孔皆开,通天地之气。功夫至此,周身气候,节之运行,与天地无违,久则孔孔生胎,则外三宝始称坚实,无六淫之感冒,可谓疾魔退矣。   夫练剑亦当先开七壳,再演外武功。火候有准,武备成道法明,所谓性命双修者此也。平时贵饮白水,茶多伤神冷精,使阴阳未和,奚以刚柔相济也?食宜淡,浓则浊,气挠神,珍馐美味也,况肉食乎?非身心了无一病,何以神通绝技乎?五谷之气,尚能损人,而况厚味乎?故嗜欲消一分,则道长一分;臭味薄一分,则心性明一分。常叩大罗,则头中风火油渣之气渐消;常揉两腿根之筋骨核,则筋脉渐长。   夫气灵力长身轻之后,还须保养百日,方许试习。如随养随练,谓之抽筋扒骨,费力难成。如成之后,再力活静息三百日,则三宝凝定矣。又诗云: 精神凝结一团团,动静之为贵自然。 随所往来无阻滞,任从指点合先天。   又诗云: 手眼身勿滞,敌难知我武。 睛光威射人,甫不至于人。 稍疏便有失,此为真起手。   大成之法,先须活步身。单演招对招,入妙致人,方不助于人也。孙思邈之胆大心从,体用至矣。凡事依行,万无一失,矧在操技者哉?怯敌己必受害,轻敌亦受其计。惟御以胆敢,待以虚心。有胆敢则彼威自抑,有虚心则猝变堪防,庶免资敌致害。虽平时空演,亦如见敌一般。进退横斜,步加稳准,体验得深,习演得到。或无患临场失志,猝变难随也。   至若因变亦受,逸以待劳,或从之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或柔以济刚,阳以化阴,猝中含柔,缓中蕴刚。或寓进于退中,寄奇于偶内,虚中实而又虚,实中虚而更实。侧伏引诈之机,涵于无形;注定圆照之神,寂于觉里。蓄发之前,继发于已发之候,随发于将发之形,必深造于此,方能对敌无隙。   《易》曰满损谦益。尤必以有若无、实若虚之心,卑以自居,乃为妥要。若偶或稍漏一心,则愤恨之气便起,是自取其乱之媒,斯为以艺累身。何其惑乎甚矣!   再动示之不动,进示之以退,可谓因人随变。彼虽机妙,乌能灾我哉!倘夙未细心,或疏茫动,败有必然者。又有顺逆诳呆,骄慢喜怒,动静远近,立行反霸击神之策,要在因地制宜,因性施逆。   又曰:气盈神灵则胜,气欠神昏则败。若平时技精兵练、声名自著,要知异地人情之喜忌险曲,地势之夷险宽窄,设防变外。知天则生克造化之理悉,知地则山河进退之路熟,知风土则计策易决,知人情则引诱乃顺。知此者,自能心在规矩之中,神游规矩之外。造诣如兹,讵能为所误耶?   止戈之术,可备而弗用,岂可用而无备?故临渴掘井,晚之已甚。艺高慢敌,昧之至矣。故君子贵尊贤容众,采群智以择从,谦以自驭,敬以接人。柔中刚非愚柔,此处出全身浑形远之道。群魔尽散,而高人义士得以近接也。故天时地利,不若人和。止戈之法,如斯而已。   是以慧笔挥来,乃见龙飞凤舞。心坛授持乎人力,仙机阐天地几绝之奇文,启后觉由生之等级。虽《经》中奥蒂或有遗漏,而剑内奇观已称略备。果能依此,若阅星霜,当不见弃于天地。勿谓纸短情长,言多莫如言简。若禀斯言,行难知易。练身要在练心,愿从此乘为万代遗规,相传以绵绵不息也已。   噫!克于依行,继传不息者,抑亦观难其人也。第谨笔之于楮,先生之面前,以待后学之取式。故将其中妙旨变式,备详于后。特为三复致意,识者当勿忽诸尔。 河北云中子许立福识
13,281
艺藏
武术
熊氏真传少林大易筋经--
熊氏真传少林大易筋经   熊序   余家世代弓刀,以武职居官时,有将门之誉,或言祖屋使然。余十七岁春光,先伯任粤督标后营守备,请新年酒,当筵对众宾客言,人云将门无弱子,今观儿辈诚风水尾矣。余在座闻之,敢怒不敢言。先父时已弃武就文,在闽为候补道,不乐居官,归作田舍人矣,见余怒状,曰:“你向骄,不然,习易筋正合时矣。”余遂矢志从先父学易筋五周年,至二十二岁时,能抱考试武科三百斤石加三张刀共六百斤,在三丈径之场内,行二十周。以此知腰力有如此矣。又以三指捻香港仙士能摺,以此知指力又如此矣。然虽知力之暴长如此,究未明其所以然。于是先父将所然之法说明。然后知练力先要练气,力从气中生。余今年七十有五,皮肉幼滑不露筋骨,人或不信余之真实年岁,李子佩弦从余习此法,并志在广传此法,已为之作各式于后,以飨学者,又请余弁言,故为之略述原起如此。有人见余老且健,也问余养生术,余有《浪淘沙》一阕附录于下:   行橐懒攫钱,倦即高眠。冬吟白雪夏吟蝉。渡海登山无定着,随意车船。   旧岁古梅边,重结乡缘。田家小饮辄颓然。四百五十回轮甲子,莫问何年。   岭东梅县熊长卿序于上海南园      陈序   余十四岁开始学拳,凡武艺书籍莫不留心,初见《易筋经》,于其命名不无疑焉。以常识未充,未敢妄事论定,私心自忖,筋亦能易乎?阅古本《易筋经》,其意“易”字是改变之意,“筋”是肌肉,“经”是方法。总言之,是改变肌肉之方法。医家生理,谓人身细胞,七年一易,是否如此,尚待证实。   “易筋经”之练习,实为坐马用气运血,以“易筋经”三字统其名,未尝不可。余于一九二○年到广州,协助地方人士成立精武体育会,由陈铁笙之介识熊长卿先生,与谈武术数日不倦,其家人子女无不精修武术,曾为余言,彼练“易筋经”,能叠骨,余甚奇之,以匆匆旅人,未求进修。长卿以善武功,年八十余始卒,足证武术之于寿命有莫大关系焉。   一九五七年,余修武术发展史,遇精武老同志李佩弦君;相谈往事甚欢。彼出熊长卿先生《易筋经》本,是为长卿家传秘本,仅传于彼,邀余作序。因复忆三十七年往事,并知易筋经对于健康之妙用,尤其熊氏家传叠骨本,今佩弦既得其真传,一幸事也。李君服务精武数十年,足迹遍海内外,年五十余仍致力武化不懈,其编此书,旨在广传秘要,使此寿人寿世学术遍及于众,李君诚一新时代之武术专家也。   一九五七年三月十日陈公哲识于香港之健康村      李序   少林易筋经,坊间刊本殊多,尝见学者得斯法之一鳞半爪,亦获奇效。是篇乃熊家嫡传,与坊间印行者迥异,盖秘本也。鄙人丙子初春,赴沪舟次遇熊君长卿,畅谈武术,忽忆友人从游熊君,习易筋经,举而相询。熊君告余曰:余年逾古稀,而精神矍铄异常人,其致强之道,实赖易筋之功。当承示各法,数分钟内,果有特征。据谓久习此法,气力不期而自增至。彼曾以臂力指力示人。斯法之动作简单易学,第一级不费力,老弱咸宜。第二级宜于初发育之少年。第三级之练力法,数年纯功可臻力士地位。余以经验所得,常以斯法授同寅,其有患痼疾者练习数月,必收大效。因恐此道日久湮没,谨依熊氏面授家传方式,绘图说明,以供同好之研究,欲转弱为强延年益寿者,幸毋忽诸。   癸未季秋李佩弦序于羯磨草庐      练易筋之实效   吐纳术乃中国独有之技,是篇亦吐纳法门之一种。故练气者占多练体者较少。查各种气功本原多从佛家传出。佛家之气功则以印度康藏为著。大密宗气功有九接风宝瓶气拙火定等。惟习此法要有师承及长依师,万勿以一知半解妄自练习也。至易筋练气系属粗浅功夫而矣。然数载纯功,内脏必强,气力必增,则又令一般学者发生无限兴奋。余主持广州精武体育会时,曾有几位长者研究,其中有虚不受补者,有常见头冷者,有消化不良者,有胃病肺病者,只习第一级至四式,两月内竟次第收获良好转变。后来,人各一方,数载分散,忽有相值,但均觉精神饱满。询以经过,皆云藉练易筋法不断,故战胜一切病魔,易筋功效有如是之大。诚人类健康之保障,抑亦弱者之救星也。仅述一二俾资印证。   上海精武体育会李佩弦志      易筋经例言   (1)第一级八式,第五、第八两式,略有动作,余式无动作。   (2)第二级四式,一至三式均无动作,第四式动作另有说明。   (3)第三级二式,第一式无动作,第二式动作另有说明。      练易筋经注意事项   (甲)每式从九个呼吸起,至八十一呼吸止,呼吸宜慢宜长,忌急速。初学由九个呼吸起,练至纯熟无勉强,再加九个呼吸,循序渐进,切勿勉强。每一式练习完毕,略事休息,方可继续练别式。因为练深呼吸绝对不可牵强。如觉疲倦即须调息后乃再继续。   (乙)初学应由第一级第一式,从九个呼吸增至九九八十一呼吸,自觉无勉强,方可学第二式。惟初学往往因习一式觉枯燥无味,则又可习一至八式,行九个呼吸,逐渐增加,每式行九九八十一呼吸,但要逐渐增加,切忌急速。   (丙)呼吸须咬牙,舌舐上颚,口微开。咬牙作用系年老牙不脱。口微开乃助呼吸自然。舌舐上颚则增津液。   (丁)学习此法宜早、午、晚行之,至少每日行一次。练时需精神专一,肩下沉不挺胸。每式完毕,须缓行数步,略事休息。工作过劳不宜练习。因为无甚益处,但亦无损。总要自然,不要勉强。   (戊)运动时,凡握拳或按掌或上托或前推或左右撑掌等式,每一呼吸必加一紧。例如,握拳呼吸后,愈握愈紧直至九九呼吸完毕,乃放松。前推、上托、左右撑等式均同。   (已)第一级练习时,不必用力,务要纯任自然、久习则气力不期而自至。第二级一至四式,乃叠骨法,熊师曾演习此式,全身缩短五寸,据云童年苦练必能成功。各式呼吸须注意吸气下沉至丹田。   (庚)第三级第一式吞阴法,童年学习,数年纯功,方易成就。第二式全练指力、腰力。各式久练,有延年益寿、转弱为强之特效。   (辛)本编三级共十四式,各有不同之特点,人手一编虽可练习,但求收效迅速及易于明了,则须从师学习,注意口诀。 易筋经各级各式练法      第一级第一式(图一)   双足立定宽如肩阔,眼平视,牙咬紧,口微开,舌舐上颚,两手握拳,大拇指贴大腿,每呼吸完毕拳握紧,勿放松,愈握愈紧,直至九九八十一次呼吸完毕,乃放松。行之数月手力自然增加。   注意:   肩要沉,胸勿挺,引气下沉丹田。   初练先做九次呼吸,两手即放松,   以后逐渐增加,总要自然不勉强。      第一级第二式(图二)双掌下按呼吸   双足立定如前式,眼平视,牙咬紧,口微开,舌舐上颚,两手掌左右下按;每一呼吸完毕,双掌下按,左右手指翘起,掌愈按愈下,勿放松,至九九八十一次呼吸完毕,乃放松。此式亦增长手力腕力。   注意。沉肩,含胸,气沉丹田,掌下按时手指翘起。      第一级第三式(图三)双掌前推呼吸   双足立定如前式,眼平视,牙咬紧,口微开,舌舐上颚,两掌前推,大拇指与食指尖相对成三角形,每一呼吸完毕,双掌向前推出,手指同时拗入,愈推愈前,愈拗愈入,直至九九八十一次呼吸完毕,乃放松。此式长手力与指力。   注意:手臂微曲,气沉丹田,手指拗入。      第一级第三式(图三之二) (侧图)      第一级第四式(图四)左右托掌呼吸   双足立定如前式,眼平视,牙咬紧,口微开,舌舐上颚,两手掌左右平伸,用意想有重物置于两掌之中,每一呼吸完毕,用意把掌上托,只用意两掌均不动,练至九九八十一次呼吸为止。此式增长臂力。   注意:沉肩、收胸、气沉丹田,双手伸乎勿下堕,此式增长臂力。      第一级第五式(图五)双掌开合呼吸   两足立定如前式,眼平视,牙咬紧,口微开,舌舐上颚,两手合十当胸;两大拇指贴身,吸气时两手分开,呼气时两手再合,练至九九八十一次呼吸为止,此式使肺部一张一缩,对结核病有良好的效效能。   注意:沉肩,含胸,气纳丹田,两手开合时手指拗出,大拇指贴身,不离肘,不提起。见图五(之一)、图五(之二)。即合掌当胸,连续开合开至如图五(之一)为度。 第一级第六式(图六)左右撑掌呼吸   双足立定如前式,眼平视,牙咬紧,口微开,舌舐上颚,两掌分左右撑开,掌心向外,手指向天,指尖拗向头部,每一呼吸,双掌撑开,如是连续八十一次呼吸,愈撑愈开,直至完毕,乃放松。此式增长臂力和腕力。   注意:沉肩,含胸,气沉丹田,指尖拗向头部。      第一级第七式(图七)双掌上撑呼吸   双足立定如前式,双手反掌向上撑,掌心朝天,大拇指与食指头相对成三角形,面向天;吸气时牙咬紧,呼气时口张开,手向上撑高,愈撑愈上,直至八十一次呼吸完毕乃止。此式去口臭气。   注意:气沉丹田,头上仰,眼看手背,胸腹不可凸出,手指拗落。      第一级第八式(图八)双手下垂呼吸   双足立定如前式,牙咬紧,身变曲至九十度角,两手徐徐下垂,身下弯时呼气,起立时吸气,两手愈垂愈下;呼吸如过于急速,起立时立定可再行一呼一吸,后乃下垂;如不觉疲劳,可连续八十一次呼吸乃止。   注意:沉肩收胸,气沉丹田,双手下垂时,两肩微微松动,手要放松,勿用力。此式对腹部脂肪过剩有特效,能减腹脂,收细腰围。如腹部脂肪过剩,每日习九九呼吸三次至五次,一月后可收大效。      第二级第一式(图九)弓步拗身呼吸(右)   右足向右踏开一步,成右弓步式,身体向右拗后,右掌置背后,左手成圆形置额前,掌心向外,眼看左脚踵;此式站成,牙咬紧,乃行一至八十一次呼吸。多习此式对腰痛有良好转变。   注意:此式乃右叠骨式,但非童年练习,必难成功。呼吸时全身均不动。第二级第一式弓步拗身呼吸(左)式与前式同,只左右拗身不同矣。      第二级第二式(图十)握拳上仰呼吸(右)   双足如前成右弓步,身躯挺直,右手握拳提高曲肘置头上,头上仰,眼看右手心,左手握拳垂下,拳心向后,牙咬紧,连续呼吸八十一次,乃放松。练颈部粗壮。   注意:此式呼吸时,全身不动,右手腕微曲收紧,头上仰,颈部紧张。第二级第二式握拳上仰呼吸(左)式与前式完全相同,只左右隅反可也。      第二级第三式;(图十一)上撑下垂呼吸(右)   双足如前成右弓步,身躯挺直,右掌向上撑,掌心朝天,指向头拗下,左掌下垂,指头向地,掌心向大腿,眼平视,牙咬紧,行八十一次呼吸乃放松。此式与第九式图有联系作用。   注意:此式呼吸时,全身不动,每一呼吸完毕须右手上撑,左手下垂,将两手拉长之意。      第二级第三式上撑下垂呼吸(左)式与上式完全相同,只左右隅反可也 第二级第四式(图十二)下蹲起伏呼吸   双足尖贴地相距一尺二寸,两手叉腰,身体徐徐下蹲;当下蹲时,足踵离地,只用两足尖维持重心;眼平视,牙咬紧,下蹲标准至大腿水平为度,一起一伏至八十一次呼吸为止。久练步稳肾固,至老健步无衰颓态。   注意:全套易筋法只此式与第五、第十四式有动作。此式下蹲时呼气,起立时吸气。起时用足尖,立时足踵伏地,下蹲时足踵再离地。      第三级第一式(图十三)吞阴呼吸   双足贴地,约距离尺余,两手置背后,右手握拳,左手握右腕,身微蹲下,两膝稍曲,   眼平视,牙咬紧,舌舐上颚,连续行八十一次呼吸乃止。   此式童年久练必能成功。此式对肾部发展特强,成年人习之数月有不可思议之效果。此式以站桩步引气下沉至丹田,能疗一切痼疾。   注意:谷道提起,气沉丹田,肾囊收缩。      第三级第二式(图十四)俯仰呼吸   全身蹬直,足趾与手指贴地,一俯一仰连续行八十一次呼吸。重要点在手,手之运用须分三式:第一式先用掌贴地活动;俟纯熟后,第二式由掌变拳;俟纯熟后,没有勉强,再用第三式由拳变指。指亦分平指和立指:平指即指甲朝上;立指即指甲朝横,全用指尖贴地。   此式用指最难,但动作一俯一仰,由少增多,循序渐进,日久功深,则不觉其难。用指先以五指,逐渐减少至一大拇指,为达到最高峰目的。   无病之人习此式,行之数月,臂力、指力、腰力不期而自至,行之年余,则指力能摺铜钱。此式发展大胸筋、后膊筋、三角筋、两头筋,前后腕腿各部均有相当发展,动作宜慢。   注意,此动作,凡患肺病、心脏病,胃病者不宜练习。
13,282
艺藏
武术
耕余剩技-明-程宗猷
程冲斗《耕余剩技》之《少林棍法阐宗 》 名棍源流   小夜叉,少林棍名也。夜叉云者,以释氏罗刹夜叉之称。其神通广大,降伏其心,即可为教护法。释氏又以虎为巡山夜叉者,即此意也。棍传六路,谨布三图于后。   大夜叉亦有六路,势与小夜叉相等,但脚步变换之间,较开阔耳。亦布一图在后。   阴手亦少林棍名也。云阴手者,以两手持棍俱阴,近身入怀,能缩长棍短用故也。与夜叉相表里,非阴手短棍之比。亦有六路,布一图于后。   排棍亦少林棍名也。两人相排,一上一下、一来一往,周旋回转,近身入怀,两相演用之棍, 原传六路,今只用上、中、下三路,即本寺亦置之矣。然是活法无定势,不能绘图。   穿梭,亦少林棍名也。根梢相穿,一伸一缩,左右前后如穿梭然,乃开场起手之棍也。只有一路,亦是活法无定势,不能绘图。 小夜叉   第一路棍谱 高四平,进步跨剑,进步骑马,进步披身。铺地锦,退步猪龙喷地。偷步四平,推根悬脚亮枪,打一棍骑马,搅一棍,偷步扎三枪。推通袖,扯披身,进步骑马, 进步跨剑,进步穿袖,进步绞系打铺地锦。搅一棍,扎一枪,退回五花滚身,迎转骑马。进步跨剑定膝,偷步吕布倒拖戟,进步韩信磨旗。打铺地锦,搅一棍,扎一枪,退回五花滚身,迎转偷步,磨旗中四平。   小夜叉第二路棍谱 高四平,进步扎三枪。披身,退步嗊地,偷步四平。拖枪出迎,转霸王上弓。进右边披身,迎转靠山;进左边推根悬脚亮枪,换手打左献花,换手打右献花。绞系进步悬脚亮枪,绞系进步左踢一脚,搅一棍,扎一枪,换手拔草寻蛇出,陈香劈华山。换手打朝天一炷香,进步五花滚身打铺地锦。搅一棍,扎一枪,退回五花滚身迎转骑马,金刚献铲。踢一脚,二郎担山,偷一步,扰一棍,打一棍,拔草寻蛇出,劈山,行者肩挑金箍棒。   小夜叉第五路棍谱 高四平,进步旋风跨剑,滚身铺地锦,回转滚身铺地锦,回转五花骑马,左转进步打满天棚不漏风。燕子酌水,右转回打遮天不漏雨。右边,边叉,左转打满天棚不漏风。左边燕子酌水,右转回打遮天不漏雨。后边,边叉。踢一脚,四平进步骑马,进步跨剑,进步穿袖。仙人大坐,扎一枪,滚地铺地锦。搅一棍,扎一枪,滚身出迎转倒拖荆棘不留门。 大夜叉   第一路棍谱 高四平,进步扎三枪。披身,嗊地;拖枪出迎转金鸡独立。进步骑马,退步推坐洞。扎一枪,滚身打铺地锦。搅一棍,扎一枪,仙人过桥坐洞。进步推骑马,进步换手打撒花盖顶。回转换手悬脚亮枪,回转边叉,进步撩手跨剑,滚身铺地锦。进步迎转独立,进步骑马;换手打,撒花盖顶。迎转换手悬脚亮枪,迎转边叉,进步撩手跨剑,滚身打铺地锦。搅一棍,扎一枪;进步滚身铺地锦。搅一棍,扎一枪;二郎担山出,坐洞,迎转二起脚。搅一棍,扎一枪;剪步出群拦,披身,四平。 阴手   第一路棍谱 高四平,进步扎三枪,进步披身,嗊地,安棒定膝,拖枪换阴手。背弓迎 转金鸡独立,定膝,推二棍。进二步,踢一脚;退一步,打枯树盘根。背弓退出迎转坐洞, 偷步滚身四平。推二棍,进二步;大亮枪,推二棍,进二步,扎一枪,棍根打披身。推二棍,进二步,扎一枪;进步打跌膝,迎转滚身四平。推二棍,进二步;阴挽手,扎一枪,闪身出迎金鸡独立。推二棍 ,进二步,扎一枪,五花出迎转铁扇紧关门。 破棍第一路谱   四平搭外扎里:法曰:圈外搭,圈里看,我立四平;彼搭我圈外,扎我圈里 。   双封单闭:彼扎我圈里,我劈开彼棍,扎彼圈里;或手或心或肋,圈外皆同。   封枪锁口:彼扎我圈里,我拿开棍,进步指彼咽喉。 大梁枪:彼见我指咽喉,扎我膝脚,我用高提彼棍。 勾挂硬靠:彼见我提棍,棍则起削我手,我顺彼势力,勾挂进步走圈外,硬靠打彼手。   一提金:彼见我棍上打手,彼下打我膝脚,我用棍根提彼前手。 上封枪:彼见我提手,彼棍起;我进步用棍梢打彼手。 勾挂秦王跨剑:彼见我打手,下打我脚膝;我进步用棍根提彼手。彼棍则起,我顺彼势,勾挂进步走圈里,扎彼心肋。   前拦搪:彼见我扎心肋,下扎我膝脚;我移右脚,用棍梢提彼手。   护心枪:彼见我提手,上扎我心;我挤进拿开彼棍,锁彼口。   滚枪锁口:彼见我棍锁口,彼棚起我棍;我抽棍复扎彼咽喉。    破棍第二路谱   外滚手、黑风雁翅:我立四平,彼搭我圈里,扎我圈外;我用外滚手,勾开彼棍,用雁翅偏在圈外。   封进步锁口:彼见我势偏在圈外,彼必扎我圈里;我硬封开彼棍,进步锁口。   脚下枪提手:彼见我锁口,下扎我膝脚,我一提,彼扎我面心;我拿开彼棍,扎彼心面。 大梁枪、勾挂乌云罩顶:彼见我扎心面,彼扎我膝脚,我一提,彼棍则起削我手;我则顺彼势力,勾挂进步走圈外,打彼头耳。   剪步群拦:彼见我打头耳,彼用棍勾开我棍,我顺彼势力,剪步跳出立群拦。   勾跨剑:彼见我立群拦,扎我圈外;我勾开彼棍,立跨剑。   打群拦:彼见我立跨剑,扎我圈里;我劈开彼棍,复立群拦。   进步一提金:彼见我复立群拦,扎我圈外;我拦开彼棍,进步入彼圈外;彼棍下扫我脚,我用棍根一提。   单杀手:彼见我一提,彼棍勾起削我手;我丢放前手,单手斜打彼手。 破棍第三路谱   太公钓鱼:我立钓鱼势,开圈外门户,彼扎我圈外。 孤雁出群:我勾拿开彼棍走出。 鹞子扑鹌鹑:彼见我走出,彼随后扎我右肩背;我闪开进步斜劈彼头手,立群拦。   群拦一封手:彼见我立群拦,彼扎我圈外;我拦开彼棍,复立群拦。  二换手、一提金:彼见我复立群拦,彼乃扎圈外;我勾开彼棍,换右手在前,圈外提彼手;彼棍起,我进步用棍根打彼手;彼棍打我膝脚,我用棍梢一提。   前拦搪锁口:彼见我提手,彼棍起削我手;我顺彼势力,勾挂走圈里,棍梢扎彼心肋。彼打我脚膝,我用棍根提彼手,彼棍起  扎我心面;我用棍根拿开彼棍,锁彼口。 破棍第四路谱   小梁枪封枪:我棍横一字正面对,彼扎我心面,我封开彼棍,进悬左足。   朝天枪:彼见我高悬左足,彼扎我圈外;我进步勾开彼棍。 脑后一窝蜂:我勾开彼棍,进步圈外打彼脑后;彼勾开我棍,我顺彼势力走圈内,打彼头耳 。   高祖斩蛇:彼见我打头耳,彼闪拿下我棍。   剪步群拦:我顺彼势力,扫打彼脚,剪步跳出立群拦。 后拦搪、前封手:彼见我立群拦,扎我圈外;我勾开彼棍,进步圈外打彼脑后;彼棍将勾起,我进步打彼前手。   剪步群拦:彼见我打手,彼勾开我棍;我顺彼势力,剪步跳出立群拦。   换手打一窝蜂:彼见我立群拦,扎我圈外;我勾开彼棍,换右手在前,进步圈外打彼后脑。 换手打乌云罩顶:彼见我打后脑,彼勾开我棍;我顺彼势力,换左手在前,走圈内打彼前手 。   抽刀不入鞘:彼见我打前手,彼则抽棍根打我手。   秦王大卸剑:彼打我前手,我抽棍闪过,用棍根打彼头。    破棍第五路谱   四平封枪:我立四平,彼搭圈外,扎我圈里,我拿开彼棍。 倒拖荆棘不留门:我拿开彼棍,我棍丢在后,彼扎我面心。   空中云磨响:我单手上撩开彼棍,单手下打彼脚。   敬德倒拉鞭:我扫彼脚,佯输诈败,走出。   遮天不漏雨:我诈败走出,彼赶来扎我,我上撩彼棍,下打彼脚。   刀出鞘:彼见我收出鞘,彼不分左右,扎我面肩,我单手斜劈下,再收出鞘。   风卷残云:彼扎我面肩,我进步搅开彼棍,打彼手,立群拦。   脑后枪:彼扎圈外,我勾开彼棍,退步如孤雁出群势。   进步锁口:彼见我退出,随后扎我,我搅开彼棍;彼扎我脚,我提开彼棍。彼扎我面,我拿开彼棍,偷步一提一拿,锁彼口。 破棍第六路谱   一截:我立四平,彼扎我圈外,扎我圈里,我硬封开彼棍,彼扎我圈外,我又硬封开彼棍,名曰硬封。   二进:彼扎我圈里,我拿开彼棍。   三拦:我进步硬靠,彼扎我圈外。   四缠:我进步伏虎打彼手,彼扎我脚。   五封:我提开彼棍,彼扎我面,我拿开彼棍,扎彼心面;彼亦拿开我棍,扎我心面;我拿开彼棍,剪步跳出,立群拦。   六闭:彼见我立群拦,扎我圈外,我拦开彼棍,立边拦。彼扎我圈里,我拿开彼棍,立群拦 。彼扎圈外,我缠圈里,拿开彼棍。彼扎我脚,我提开彼棍。彼扎我面,我拿开彼棍,进步锁彼口。名曰吃枪还枪,乌龙翻江,梨花三摆头。 破棍又二路谱   外滚手:我立四平,彼扎圈里,扎我圈外;我用外滚手勾开彼棍。 圈里枪:进步打伏虎,彼见我外滚手勾开棍,彼扎我圈里,我进步伏虎打彼手。 二拦枪,通袖:彼见我圈里打伏虎,彼扎我圈外,我用通袖,圈外推开彼棍。   三进步:硬靠,彼见我通袖,圈外推开棍,彼扎我圈里,我拿开彼棍,进右步骑马硬靠,打彼手。   四进步:提拿,彼见我骑马硬靠,彼扎我阴膝,我退右脚提开棍,彼扎我面,我拿开扎彼一 枪。 二郎担山出:扎彼一枪,彼拿开,我用担山走出。   左献花:我二郎担山走出,换右手在前,悬左足立左献花,彼扎我,我横撩打开棍。   右献花:我横撩打开棍,换右手在前,悬右足立右献花。彼扎我,我扰缠开棍。   打群拦:我扰缠开棍,打下群拦,彼圈外扎我;我揭起开棍进右步用穿袖,圈外打彼脑后。 进步脑后一窝蜂:彼见我进右步,用穿袖圈外打脑后,彼勾开我棍。 金钩挂玉瓶:彼勾我棍,我将棍梢收缩,用棍根打开彼棍,我进右步,圈外跟彼左脚,用棍根勾彼前颈项一跌。 破棍又四路谱   外滚手:我立四平,彼搭圈里扎我圈外,我用外滚手勾开棍。   打潜龙锁口:彼见我外滚手勾开棍,彼扎我圈里。我劈开棍立潜龙,彼扎我面,或扎我手,我拿开进步锁口。   剪步群拦:彼见我锁口,彼拿我棍,我闪在圈外,剪步跳出立群拦。   仙人扫地:彼见我立群拦,扎我圈外;我揭起开棍,单手旋风打彼脚。   刀出鞘:一封手,彼见我打脚,躲过我棍,我立出鞘。彼扎我,我斜劈开棍,收回复立刀出鞘。   二进步打群拦:彼见我复立刀出鞘,彼扎我,我打开棍,立群拦。   脑后一窝蜂:彼见我立群拦,扎我圈外,我揭起开棍,进右步用穿袖,圈外打彼脑后。   截手扎一枪出:彼见我打脑后,欲勾我棍。我即进左步,用棍截打彼前手,扎彼圈里一枪。 庄家乱劈柴:(换右手在前)彼见我扎一枪,彼拿开我棍,我顺势走出,彼随跟扎我换右手在前,回左转身劈打开棍,立顺步劈山。   顺步劈山:(左手在前)彼见劈下立劈山,彼扎我圈外。   剪子股:彼扎我圈外,我勾开棍,进左步圈里打彼头。   剪步出:凤凰单展翅,彼见我打头,彼欲架开我棍。我截打彼手,顺势勾跳出,立单展翅。   一提金:(阴手用)彼见我立展翅,扎我面,我进右步,圈外用棍梢撩开棍,彼下扎我脚。   上封手:彼下扎我脚,我用棍根提手,彼棍起削我手,我进左步圈外,用棍梢打彼手。   钩挂锁口:彼见我圈外棍梢打手,彼圈外下打我脚,我进右步圈外,用棍根提彼手,彼棍起,我顺势勾挂走圈里锁口。 破棍又六路谱   硬封三进步锁口:我立四平,彼扎圈外,扎我圈里。我进左步,右脚稍移于左,劈彼前手,彼扎我圈外,我进左步,右脚稍移于右,劈彼前手,彼扎我圈里,劈开进步锁口。   劈山棍:彼见我锁口,拿我棍,我闪在圈外,立群拦。   燕子夺窝:彼见我立群拦,扎我圈外,我揭起推开棍,顺棍劈打,前手直下及前脚面,扎彼圈外,剪步跳出。   后剪步:犀牛望月,剪步出,立梢开拖戟势,乃是犀牛望月。   乌龙入洞:彼见我立犀牛望月,扎我圈外,我拦开上右步骑马势,入彼圈外。   闪赚花枪锁口:彼见我圈外上骑马,彼拦我棍,我闪赚缠拿,圈里锁口。 单刀法选 器名单刀,以双手用刀也,其技擅自倭奴,锻炼精坚,制度轻利,靶鞘等物,各各如法,非他方之刀可并,且善磨整,光耀射目,令人心寒。其用法:左右跳跃,奇诈诡秘,人莫能测,故长技每每常败于刀。余故访求其法,有浙师刘云峰者得倭之真传,不吝授余,颇尽壶奥。时南北皆闻毫州郭五刀名,后亲访之,然较之刘,则刘之妙又胜于郭多矣。恨元受刘刀,有势有法而无名,今依势取像,拟其名,使习者易于记忆。其用法亦惟以身法为要,儇跳超距,眼疾手捷,诱而击之,惊而取之,心手俱化,胆识不乱,方可言妙。今将入弩兼用,亦惟选数势绘图,直述其理,之可以与枪敌者,若遇他器,而此圆转锋利,制胜又在我矣。 单刀式说 古云:快马轻刀。今以倭刀为式,刀三尺八寸,靶一尺二寸,则长有五尺。如执轻刀一言,制不得法,铁不炼钢,轻则侥薄,砍下一刀,刀口偏歪一边,焉能杀人,如要坚硬,则刀必厚,厚必重,非有力者不能用也。故制法惟以刀背要厚,自下至尖渐渐薄去,两旁脊线要高起,刀口要薄,此即轻重得宜也。铁要久炼去渣屎,磨时无麻子小点,如镜一样光彩,则遇潮汗亦不致上锈,乃铁多炼少,是久炼成钢也。刀鞘内要宽,刀口寸金箍入鞘口,略紧勿松,紧松亦要得宜,以便出入。如用弩带刀,刀长二尺八寸,靶长九寸,共长三尺七寸,不可过长,恐悬带腰间,用弩不便。鞘用皮制,其法载前《用弩兼枪刀说》中。 你我拔刀势:此因刀长,遇急时难以出鞘,故以本阵中用刀者,你拔我刀,我拔你刀而用。 拔刀出鞘势:左手持鞘,右手阳持刀靶,先拔出少许,再用手掌托拿刀背出离鞘口,以左手持靶,再换右手共持刀靶砍杀。 埋头刀势:此开左边门户,将左边身体向敌,饵彼枪劄入,以刀横拦枪,斜进右脚,换左手共持靶,听便砍杀。 入洞刀势:此亦开左边门户,侧身放空,饵彼枪入,则将刀自下朋起他枪,进右步,单手自下斜撩而上。 单撩刀势:此先或立埋头势或入洞势,饵彼枪劄入,我将刀横揭起开彼枪,斜进右脚,单手自下撩起一刀。 腰砍刀势:此先单手撩一刀,其势力已归于左边,单手再复回横砍一刀。 右独立刀势:此开右边门户,彼枪劄入,则将刀往右边一搅开枪,斜进右步为左独立,听便砍杀。 左独立刀势:此开左边门户,彼枪劄入,则将刀往左边一搅开枪,斜进右步砍一刀。 外看刀势:此开右边门户,彼枪劄入,我进右脚于左,用刀往右推开彼枪,进左脚,右脚偷步滚身跳进,再进左脚,横靠一刀,又进右脚,往右一搅复砍一刀。 上弓刀势:此将刀斜横右膝前,开当面门户,彼枪劄入,则将刀往左一格,进左步于右边,则成低看势。 低看刀势:此亦开右边门户,彼枪劄入,则将刀往右一格,进右步于左边,复成上弓势,此二势左右格枪,两边闪躲,进步跟枪勿离,听便砍杀。 右提撩刀势:此亦开左边门户,彼枪劄入,则将刀自下斜撩而上,进右步成左提撩。 左提撩刀势:此亦开右边门户,彼枪劄入,则将刀自下斜撩而上,进左步复成右提撩,听便砍杀。(此二势乃倭奴之绝技也) 拗步刀势:此左脚向前,开右边门户,彼枪劄入,则将刀往右后一搅进右脚,再进左脚剪步斜入,听便砍杀。 左定膝刀势:将刀推出按于左膝上,故枪即有拿劈,如枪左拦开刀,则退左步变成上弓势,如枪右拿开刀,将身略后一坐,变成低看势,枪再劄入,听便砍杀。 右定膝刀势:此将刀推出按右膝上,如彼左右劄我,我即挪步进,用刀挨削彼枪,彼劄我脚,用刀一提,彼劄我面,用刀一砍,彼拿我刀,即变外看势,彼拦我刀,即变上弓势,听便砍杀。 朝天刀势:此以左肩背胯脚向敌,饵彼枪劄入,我悬起左脚,将刀背往左一搅开枪,随进右脚砍杀。 迎推刀势:此先立外看势,开右边门户,彼枪劄不实,则将刀往右一推开枪,彼复实劄我怀里,略偷左脚于右,砍断彼枪。 刀背格铁器势:刀口薄始利,如遇彼用铁丫铁靶重器之类,若将刀口砍格则刀口必伤,何以杀敌,故用刀背,以势中之法,格击为妙。 藏刀势:此因彼枪变幻难测,故悬带小刀二三把,用一把藏拿左手,以左肩背向敌,勿念敌见,使之无防,以便将刀飞刺。 飞刀势:此将小刀飞刺去,彼必招架,乘此之机,用刀砍入,乃短技长用也。 收刀入鞘势:此先将左手持刀靶,再换手阳掌托拿刀背入鞘。 续总刀图说 以前刀法,着着皆是临敌实用,苟不以成路刀势,习演精熟,则持刀运用,进退跳跃,环转之法不尽。虽云着着实用,犹恐临敌掣肘。故总列成路刀法一图,而前图诸势,备载在中,又续刀势十二图于后,以便习演者观览,第习演之刀,当用重长者,使临敌用带弩之刀,则骁快锋利矣,然全路势多,倘力微者,持重刀难,以跳舞终局,当听用者力之长短,分为两节三节习演,毋拘定格可也。 总叙单刀一路(( 北望南用起(并足左带刀势)右转身(出刀势压刀势)丢刀接刀(按虎势)进左步(入洞势单撩刀势)单回刀(腰砍势)悬左足(左独立势)搅一刀斜砍悬右足(右独立势)进右步(迎推刺刀势)一刺挽一刀退右步(低看刀势)退左步迎转身(背砍势)偷左步搅一刀砍一刀(迎推刺刀势)二刺漫头五花左转身(左单摆)漫头五花右转身(右单摆)搅一刀砍一刀(迎推刺刀势)三刺东洋收回(上弓势)花拿一刀进左步(低插势)搅一刀进右步砍一刀挽五花(单提刀势)左手撸外枪进右步(单刺刀势)进左步挽五花(担肩势)左手拨里枪,进右步砍一刀偷左步(斜刺势)北望南用终。五花迎转南望北用起(拗步势)偷右步挽一刀(低看势)进右步(上弓势)桦一刀跳剪步砍一刀名曰奔剪一跳南望北用终。北望南用起迎转(上弓势)花拿一刀偷左步(回砍势斜削势)搅一刀(右跳砍一刀)桦一刀(左跳砍一刀)浪里三跳推起(朝天刀势)悬左足搅一刀斜砍一刀(外看势)进左步(左定膝势左提撩势)架起一刀翻身进右步(刺一刀)北望南用终。南望北用起五花迎转砍一刀(外看势)迎推刺一刀剪步(背砍势)南望北用终。搅一刀砍一刀五花迎转砍一刀北望南用起(外看势)进左步(左提撩势)进右步(右提撩势)扯回复砍一刀名曰提留南望北用终。(迎转收刀势入鞘势)北望南用大终。 续刀势图(插图略) 带刀势:二足并立,惟右膝稍弯,左膝直站,名为雌雄脚,左手按刀鞘,右手持刀靶,以左肩向前,颠步进左脚于右,再转身进步出刀。 出刀势:右手阳掌持靶出刀于右,斜横刀尖在左,示胸腹大空向敌,彼枪劄入,略偷左脚移于右,用刀靶牙下枪,随加左手共持刀靶,则刀尖斜横右边,以右肩向敌,彼枪又劄入,即起拿砍一刀,如成外看势,彼枪又劄入,斜进右脚用刀背勾开枪,即进左脚砍杀,又一着,如前出刀之势,彼枪劄入,亦如前移步将刀靶牙下枪,大偷左脚右转身,进右步背砍一刀。 压刀势:将右手阴持刀蹲身压下低势,左手直伸于后,刀尖斜向上,以便丢刀再起。 丢刀接刀势:压刀将刀口向下,丢起刀待刀落下,右手阳仰接刀,但刀丢起落下,毋使刀转动,则接刀持靶刀口向前,则便运用,如刀丢起落下,转动不定及接,刀口不能向前,或左或右,则刀难于运用矣。 按虎刀势:接刀在右手,即成此势,再好进步,听变埋头入洞二势,以便砍杀。 背砍刀势:如先立外看势,彼枪以右劄入,我将刀往右推开枪,进左脚偷右步,左转身横靠一刀。 低插刀势:先立低看势,彼枪劄左脚,用低插一提,彼枪起劄面,将刀背勾开枪,进右脚砍杀。 单提刀势:右手持刀将左身并手侧偏于右边,特露出左手外腹肋,诱彼枪劄入,斜进左步于右,将左手挽开枪,随进右步单刀平直刺去。 单刺刀势:单刀刺去二刀,收回挽五花,曲左手肘垫起刀背往头上过,担于右肩上。 担肩刀势:将刀横放右肩前,手偏垂于左,特露出左手里腹肋,诱彼枪劄入,用左肘往右横垫开枪,左右二脚斜跳而入,随加左手共持刀靶砍杀。(单提、担肩二势乃倭奴谲诱之法,但人见此大空,即欺之,多是用枪着实劄去,常堕计中矣,故云欺敌者亡。 斜削刀势:如抱刀怀中,以右肩向敌,彼劄右脚,用刀斜削开枪,则刀偏于右旁,彼起枪劄面,偷左步将刀绕开枪顺砍一刀。 收刀势:用完刀法,将刀往头上左绕一刀,曲弯右手,以刀背搁在肘上,再用手反拿刀。 程冲斗是明代著名武术家。字宗猷,又字伯嘉,号新都耕叟。休宁县汊口乡人。程冲斗青年时代入少林寺拜师,随洪纪、洪转学习棍法,又拜广按为师,尽得广按真传绝技。程冲斗在少林学艺10余年,最后独力打散木偶机械系统出寺,成为少林俗家弟子中的佼佼者,以少林白眉棍法弛名武林。程冲斗长枪和单刀技艺非常精湛,他的长枪法学自名师李克复和刘光度,单刀则传自一代倭刀大师刘三峰,再加上他自己善于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因而武功达到出神入化之境。晚年,程冲斗返乡教授乡里子弟,组织子弟兵保卫家乡,一时汊口一带盗贼潜迹。县令侯安国赞道:"宗猷所携子弟兵,虽不及数十人,然可当数千之用。"
13,283
艺藏
武术
苌氏武技书-清-苌乃周
苌氏武技全书 汜水苌乃周著      卷一      论正气   志一撼动正气,气至动志,磨砺持志,善养浩然之气,刚大充塞天地,人之赋性禀受,辗转悟寐思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费而隐兮隐而费。      勇气根源   天地正气集吾中,盛大流行遍体充,孟氏所谓浩然者,更有何气比其能。      中气论   中气(元气,元阳)者,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名。此气即先天真乙之气,文练之则为内丹,武练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盖动静互根,温养合法,自有结胎还元之妙。俗学不谙中气根源,惟务手舞足蹈,欲入元窍,必不能也。人自有生以来,禀先天之神以化气,积气以化精,当父母媾精,初凝于虚危穴内。虚危穴前对脐,后对肾,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正居人一身之当中,称为天根,号为命门,即易所谓太极是也。真阴真阳,俱藏此中,神实赖之。五脏六腑由此而生。气之聚也,由百骸毕具而寓,一而二,二而一,原不可须臾离也。武备如此,炼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坚硬发如铁,自成金丹不坏之身,则超凡入圣,上乘可登,若云敌人不惧,尤其小焉者也。      中气歌   莫道婴姹两难分,中有黄婆作奇姻,颠倒交媾黄屋里,相偎相抱更相亲。      肝起肺落   终始万物春与秋,阴阳升降一气周,欲明肝起肺落者,只在呼吸个中求(注:肝木肺金一气者两相交也,交于中宫)。   盖肝属木,故能生火,肝火动则气自下而升于上,阳也(坎宫之阳);气者,力之所由生也,而气力之根源在命门中极,故曰阳气在下。肺属金,金克木,故能约肝气而使之下降。降者,阴也(离宫之阴),故曰阴气在上。在下之气发动而不可遏者,阳气上升也;在上之气纳闭而不使出者,阴气下降也。二气相交于中宫,故曰中气。      中气   气由肾发,自后而前,由裆中过来,自下而直往上冲,必须下闭谷道,气方不下泄,至气上冲至胸上,几乎欲出矣,必须用口尽力一吸,上闭咽喉,气由上而直下,至丹田,两肩一塌,两肘一沉,两肋一束,气自擎于中宫,不至胸中无物矣。吸气即所谓纳气如吞川也,气须在身正中,直上直下,只可以意知之,以神会之,若必持而求其模样若何,形迹若何,则凿矣,摸矣,不惟无功,而且得病不轻。      阴阳入扶论   练形不外阴阳,阴阳不明从何练起,督脉统领诸阳经,任脉统领诸阴经,故背为阳,腹为阴,二经下交会阴,上会龈交。   俯式为阴势,却是入阳气,益督脉,领诸阳经之气,尽归于上之前也;仰式为阳式,却是入阴气,益任脉,领诸阴经之气,尽归于上之后也。   一、入阳附阴,入阴附阳说   以背为阳,太俯而曲,则督脉交任,过阳入阴,阳与阴附合也。腹为阴,太仰而弯,则任脉交督,过阴入阳,阴与阳附合也。阴催阳,阳催阴,循环无端,凡斛斗旋转势用之。   二、入阳扶阴,入阴扶阳说。   以俯势入阳气,不将阴气扶起,则偏于阳,必有领拉前栽之患;仰式入阴气,不将阳气扶起,则偏于阴,必有掀推之忧。故俯势出者,落点疾还之以仰势,使无偏于阴也。阴来阳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落点还原,即是此法。推而至于曲者,还之以伸,伸者还之以屈,高者还之以低,低者还之以高,侧者还之以正,正者还之以侧,以及斜歪纽缥,旋转来往,无不皆然。逐势练去,则阴阳交结,自有得心应手之妙,永无失着矣。   三、阴阳并入,阴阳并扶说。   此侧歪势也。侧势阴阳各居其半,故左势侧者,右边之阴阳并入,以左边之阴阳并扶之。右势侧者,左边之阴阳并入,以右边之阴阳并扶之。   四、阴阳分入,阴阳分扶说。   此平膊开合势也。开胸合背者,阴气分入阳分;开背合胸者,阳气分入阴分。势分两边,故气从中劈开,分入分扶之。   五、阴阳旋入,阴阳旋扶说。   此平轮势,纽缥势,摇晃势也。势旋转而不停,气亦随之而息,阴入阳分,阳入阴分,接续连绵,并无休歇,右旋左旋,阴阳旋相入扶也。   六、阴阳斜偏,十字入扶说。   此斜偏侧身俯仰势也。左斜俯势,阳气自脊右下提于脊左上,斜入左前阴分;右斜俯势,阳气自脊左下提于脊右上,斜入右前阴分,斜劈斜邀手用此;左斜仰势,阴气自腹右下提于腹左上,斜入左后阳分;右斜仰势,阴气自腹左下提于腹右上,斜入右后阳分斜攉提手用此。   七、阴入阴扶,阳入阳扶说。   此直起直前不偏不倚势也。直身正势,阳气不得入于阴分,阴气不得入于阳分,各归本位,上至百会穴而交,下至涌泉穴而聚,阴阳入扶,只在两头也。   八、阴阳乱点入扶说。   此醉形式也。醉形者忽前忽后,忽仰忽俯,忽进忽退,忽斜忽正,势无定形,气亦随之为入扶也。但乱之中随时而布,阴阳不相悖谬,乱而却不乱也。   以上总论一身之大阴阳,其入其扶如此。其它局部如脚尖之伸翘颠踏,膝胯之屈伸提落,虽用法无穷,而阴阳之入,自有一定。形合,则气不牵扯;形不合,则气必濡滞。逐处体验,无遗纤屑为妙。      炼气诀(此书所言炼气,皆外壮。若内壮,在易筋经。)   气以心为体(气必随心),心以气为用(心能运气),五行本一心,阴阳无偏重,上下周一身,部位各不同。前阳而后阴,仰轻而俯重,阴还阴处结,阳还阳处动,上本是阴始(即离宫),下却是阳充(即坎宫),上下凝乎中,中气甚坚硬,周上冲乎天,周下势如山,左归须右转,右归须左牵,前进若流水,上打如举山,落点似飞石,机发离弩弦,气发若风声,气纳如吞川,前奔星赶月,后退如蓬转,指须勾连用,两肩如运钳,上下一气结,民富国自安,晓提此中诀,炼之自无难。   凡一身之进退动静,以心为主。心君也,出令者也。心无形,惟无形故能形形而不形于形,以意知者也。以命门为辅。命门,气之所从生,乃一身枢纽,宰相也,传君之令也。以头倡率手足。头为众臣中之主事者,为总督元帅,钦差大臣之类,皆是也。手足庶尹百持事之类也。故每一势之操纵收发,心先,命门为次,头又次之,手足则次而又次之。   神动天随,纯任自然,若一矫揉造作,则凿矣。操纵在手,变化从心,随机而动,人力不与。      卷二      阴阳转结论   阴转阳兮阳转阴,阴阳转结互有根。欲知阴阳转结理,还向阴阳转处寻。   天地之道,不外阴阳,阴阳转结,出于天然。故静极生动,阳继乎阴也;动极而静,阴承乎阳也。阴必转阳,阳必转阴,乃造化之生成,故能生生不穷,无有止息。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乃一小天地,其势一阴一阳,转结承接,顾不论哉。故高者为阳,低者为阴,仰者为阳,俯者为阴;伸者为阳,屈者为阴;动者为阳,静者为阴;正者为阳,侧者为阴;进为阳,退为阴;气往上冲为阳,下纳为阴;出手为阳,回手为阴,不可持一而论。势高者必落之低,阳转乎阴也(若高而更高,无可高也,势必不连,气必不续);势低者,必起以高,阴转乎阳也(若低而更低,无可低也,势必不连,气必不续)。俯仰屈伸,动静侧正,无不皆然。间有阴复转阴,阳复转阳者,此一气不尽,复催一气以足之也,非阴尽转乎阴,阳尽转乎阳也。明乎此,转关有一定之势,接落有一定之气,无悖谬无牵扯矣。盖势之滑快,气之流利,中无间断也。一有间断则必另起炉灶,是求快而反迟,求利而反钝也。      三尖为气之纲领论   凡事专一则治,以有其主宰,有统帅,虽有千头万绪之多,而约之归一辙也。如行军有主帅之运筹,治家有家长之规矩,方同心协力,于事有济。练形练气,动关性命,其气之统领,气之归着,可不究哉。头为诸体之会,领一身之气,头不合,则一身之气不入矣。如俯势而头仰,则阳气不入矣;仰式而头俯,则阴气不入矣;左侧俯式而头反右歪,则右半之阴阳不入;右侧俯式而头反左歪,则左半之阴阳不入。侧仰式亦然。直起式头反缩,则下气不得上升;直落式头反顶,则上气不得下降;旋转而右,头反左顾,则气不右入;旋转而左,头反右顾,则气不得左入;三阴止于手之内,三阳起于手之背,为臂膊血气之道路。指法之屈伸聚散,手腕之俯仰伸翘,一有不合,则膊气不入矣。如平阳手直出者,而反掌勾手,气亦不入;平阴手直出者,而反掌勾手,气亦不入;阴手下栽者,掌翘则阳气不入;阳手上冲者,掌翘则阴气亦不入;平阴手前荡者,腕勾则阴气不入;平阳手栽打者,腕勾则阴气亦不入;侧手直打者,跌手则气不入;侧手沉入者,翘手则气亦不入。余可类推。三阳止于足之背,三阴起于足之下,为腿胯往来血气之道路。一足之尖根楞掌,脚脖之伸翘内外,一有不合,则身气不入矣。如仰势踢脚,若尖伸,则阳气不入;俯势栽脚,若尖翘,则阴气不入;起势直窜,若尖伸,则气不得上升;落势下坠,若尖翘,则气不得下降。      三尖照论   练形不外动静,动则气擎不散,静如山岳难摇,方能来去无着。每见俗学,动静俱不稳妥,盖未究三尖之照与不照也。三尖照,则无东斜西歪之患;三尖不照,则此牵彼扯,必有摇晃之失。如十字左脚前右手前者,右手正照左脚尖,头照右手则中下一线,不歪不斜,必稳;侧身右脚前右手前顺势者,头照右手,右手照右脚。余仿此。      三尖到论   三尖到者,动静一齐俱到也。不此先彼后,不此速彼迟,互有牵扯而不到也。盖气之着人,落点虽只一尖,而惟一尖之气则在全体。一尖不到,即有牵扯,身气不入矣,自练不灵活,催人不坚刚,皆是此失。凡练形者,须刻刻留意此三处方为合窍。      十二节论   三尖为气之领袖,乃气所归着之处,人但知彼三处宜坚实猛勇,不知落点宜全体坚硬如石,方能不惧人之冲突,不虑我之不敌也。其所以坚硬者,则在逐处之骨节。骨节者,空隙也,乃人身之溪谷,为神明之所流注。彼处精神填实,则如铁如钢,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气力方全。手有肩肘腕三节,腿有胯膝脚脖三节,左右相并,共十二节,乃人身之大骨节。手之能握,足之能步,全赖乎此。如石砂袋,逐层填实,虽软物可使之坚硬。但气落随势,有前后内外上下之分。如侧身直势,双手前攉者,肘心气填于上,手腕气翘于上,肩俱脱;膝弯后凸,气填于后;脚脖伸展,气填于前;胯俱内收,气顶于内;侧身双手下劈者,肘心气填于前,手腕气聚于下,前肩脱下,后肩提起;前膝曲顶膝盖,脚脖撅填脖,后胯曲,后膝衍伸,外侧脚脖伸蹈,外侧颠提,胯提,正身前扑;双手侧竖前打,肘心气填于中,手腕气实于外,肩俱脱,膝盖前顶,气实于前,脚脖曲握,气顶于后,胯曲握;小四平,两手平托,肘心气填于上,手腕气填于内,肩俱脱,膝外摆,气实外侧,脚脖内侧着力,外摆开。余可类推。      过气论   落点坚硬,猛勇莫敌,赖全身之气尽聚一处也。然有用之而气不去,气去而牵扯不利,未知过气之法也。盖人身之气,发于命门,气之源也;著于四末,气之注也;而流行之道路,总要无雍滞,无牵扯,方能来去流利,捷便莫测。故上气在下,欲入下莫牵其下;下气在上,欲入上勿滞其上;前气在后,顺其后而前自入;后气在前,理其前而后自去;左气在右,留意于右;右气在左,留意于左;如直撞手,入气于前,不勒后手,撑后肘,气不得自背而入;上冲手,下手不插,肩不下脱,气不得自肋而上升;分摆者,胸不开则气不得入于后;合抱者,胸不开则气不得裹于前;直起者须勾其脚,直落者须缩其顶。左手气在右脚,右手气在左脚,俯势,栽势,前探势,掀其后脚之根也;坠落者,坐其臂,举势者,颠其足,栽磕莫翘其足,恐上顶也;蹄撩勿伸其脚,虑下扯也;扩而充之,势势皆然。总之气之落也,归着一处;气之来也,不自一处。惟疏其源,通其流,则道路滑利,自不至步步为营,有牵扯不前之患矣。      刚柔相济论   势无三点不落,气无三尽不尽。此阴转阳中间一阳,阳转阴中间一阴之谓也。盖落处尽处是气聚血凝止归之所,宜用刚法;而间阳间阴,是气血流利,宜用柔法。不达乎此,纯用刚法,则气捕满身,牵拉不利,落点必不勇猛;纯用柔法,则气散不聚,无有归着,落点亦不坚硬;应刚而柔,则气聚不聚;应柔而刚,则气散而不散。皆不得相济之妙。故善用刚柔者,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起,过气如风轮,旋转滚走不停。必如是,则刚柔得宜,方能无气歉不实、涩滞不利之患。      五行能司   肝司主持居震东,脾能统摄在中宫。心主离火神变化,肾能盈满气力充。   欲知肺家何所司,分布节制是其能,五行妙用真如此,会得呼吸自精通。      面部五行论   怒动肝兮声动心,鼻纵气促发肺金,唇吻开合振脾气,眉皱睛注肾中寻。   五行之气,内合五脏(肝合木,心合火,脾合土,肺合金,肾合水),外通七窍(目为肝之窍,耳为肾之窍,口为脾之窍,鼻为肺之窍,舌为心之窍)。其精华注于目,其五色分于五岳(额颅为南岳,色赤;地阁为北岳,色黑;左颧为东岳,色青;右颧为西岳,色白;鼻准为中岳,色黄)。又眉侧生属肝木,鼻通清气属肺金,眼聚精华属肾水,舌司声音,发自丹田,属心火,唇司容纳属脾土。凡一动之间,势不外屈伸,气不外收放,面上五行形像,亦必随之相合,方得形气相兼之妙。故收束势者,气自肢节收束中宫,而上眉必皱,眼包收,鼻必纵,唇必撮,气必吸,声必噎,此内气收而形像聚也;展脱势者,气自中宫发于肢节,面上眉必舒,眼必突,鼻必展,唇必开,气必呼,声必呵,此内气放而外像开也。留心熟练,内气随外,外形合内,内外如一,坚硬如石,方用引法。初以手拍之,次以拳打之,末以石袋木棒击之,由轻而重,渐引渐实,自不虑面上无气矣。俗学不悟,谓故作神头脸、怪模样以惊人,岂通元达理之士哉。      咽肉变色论   此练气练到成处,真元充足,由内达外,气聚血凝,结成一块之候也。人之生也,禀赋虽一,而得气则殊,以五行有五性五形五色之同也。故禀木气而生者,其形尖而削,其性多喜,其色赤;禀土气而生者,其形短而厚,其性多郁,其色黄;禀金气而生者,其形白而美,其性多悲,其色白;禀水气而生者,其形肥而润,其性多恐,其色黑。练气练到至尽处,无以复加,则功成圆满,真气充足,气一收结,气止血聚。血者,华色也。气血不行,肌肤随气收贴于骨,五形真气,尽现于外,各随所禀以呈,乃有青黑赤白黄五样颜色。其有一人而五色兼见者,此五气兼禀,而色故杂见也。有遍体其冷如冰者,此真阳尽收中宫,而不达外也。明此,则知肉之咽也,随气而来;色之变也,随气而化,出于天然,无幻术也。      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   神者,气之灵明也,是神化于气,气无精不化,是气又化于精矣。盖人之生也,禀先天之神以化气,积气以化精,以成此形体。既生以后,赖后天水谷之津液以化精,积气以化神,结于丹鼎,会于黄庭,灵明不测,刚勇莫敌,为内丹之至宝,气力之根本也。故气无形,属阳,而化于神;血有质,属阴,而化于精;神虚,故灵明不测,变化无穷;精实,故充塞凝聚,坚硬莫敌。神必借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气力乃成,夫乃知气力者,即精神能胜物之谓也。无精神,则无气力矣。武备如此,惟务聚精会神,以壮气力。神以气会,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聚之之法,惟将谷道一撮,玉茎一收,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气,尽力一吸,使在上之气,尽归于下,而不上散,下上凝合,团聚中宫,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会,自然由内达外,无处不坚硬矣。即南林处女气谓内实精神之说也。但须练之于平时,早成根蒂,方能用之当前,无不坚实。不然,如炮中无硝磺,驽弓无弦箭,满腔空洞,无物可发,欲求勇猛疾快,如海倾山倒,势不可遏,必不能也。此练形练气之最紧要者。      行气论   此交手认路法也。手一出,气着一面,不能四面俱着力。直出者,无横力,我截其横;横出者,无直力,我截其直;上出者,无下力,我挑其下;下劈者,无上力,我打其上。斜正屈伸,无不皆然。此捣虚之法,攻其无备也。我出手,他若用此法,我不回手,惟转手头,催二气以打之;他再变,我再转手头,催三气以打之。此埋伏之法,出其不意。但须占其行气,方能入谷。盖彼气方来,其气未停,我乘而催之,则可东可西,无不左右逢其源。其机只在一动:他动我即动,他自不暇为力;若待他不动我方动,他反乘我之行气矣。其间不容毫发,学者宜留心。   歌曰:任他勇猛气总偏,此有彼无是天然;直截横兮横截直,一气催二二催三。由他滑快归远路,守我安逸自粘连;为问是何来妙决,只在行气一动间。      点气论   气未动兮心先动,心既动兮气即冲,心动一如炮如火,气至好似弩离弓,学者若会浑元气,哪怕他人有全功。莫道点气零零星,须要全神运在中。   似梦里着惊,似悟道初醒,似皮肤无意燃火星,似寒侵腠里打战悚。   想情景,疾快猛,原来真气横浓,震雷迅发,离火烟烘,俗学不悟元中窍,丢却别寻那得醒。   此着人肌肤坚硬莫敌,形而深入骨髓,截断荣卫,则在乎气,气之所着,未有不痛。痛则不通,理应然也。能隔气血之道路,使不接续;壅塞气血之运行,使不流通;可以分骨截筋,毙性命于顷刻。气之为用大矣哉。但须明其聚,知其发,神其用,方能入谷,如射之中的,正形体,不偏不倚,如矢之端直,尾羽匀停,聚中气,神凝气充,如开弓弛张,方圆勒满,而中的之神勇,可穿杨叶,可透七札,乃在撒放之灵不灵也。故气发如炮之燃火,弩之离弦,陡然而至。熟玩此词,自然有得心应手之妙。   盖神之所注,气即聚焉;气之所聚,神亦凝也;神气凝聚,象即生焉;象之所丽,迹即著焉。生者之神气动乎此,亡者之神气应乎彼,两相翕合,遂结此形,故曰:缘心生象。又曰:至诚则金石为断也。   尽者,将落点时,嫌力不足,气不充,再将骨肉往一处吃力一尽,如鸟铳,药既装入,再用铁充充实,令药坚实,见火方有力,故曰回转。   回环者,合之半也;尽者,不回环也。凡拳势,有直入者,此发势也;有抡圆圈者,有将手一拧者,皆是回环之意,只以退为进一语尽之,但合在未合手之先,先将自己气力一振,一聚回环,则即交手之时,所用之势,因我身初进,未粘他身上,不必着力发泄,故必须回环以承其气;若既近彼身上,即便发势,恐仍力有不足,故须再加一尽,气力方勇而人莫当。故学此道者,先抡大圈,渐抡渐小。迨于成时,则有圈而不见圈,纯以意知,自不着迹。      三气合为一气   头一势未交手,先聚气。聚气者,君火动,相火辅,由腰后而收于前,阳气从下上冲胸膈,口中纳气,则肺而落,阴气下降,入于丹田,阴阳相交,所谓肝起肺落者也。此谓一合二势,浑身俱往前进,下气再往上冲,口再一纳气,纳于脐之上,心之下,上身往下一聚,浑身骨节,节节攒住,务令坚实(攒骨节者,前骨节往后攒,后骨节往前攒,上骨节往下攒,下骨节往上攒,所谓合则无处不合也),身子虽猛勇向前,胳脖手俱往后攒,名为回还。如此,则势进而气益矣。盖浑身向前一扑,手再回还,骨节自能攒紧,坚于铁石,此二气也。临落点时,仍嫌力有不足,无可回还,再将骨肉往一处一束,名之曰尽,此谓三气。譬如炮然,卷得愈紧,则响得愈有力。始用功时,先要学聚,次学回还,再学尽。功力熟时,三气合一方能有用。合则无处不合,开则无处不开。      得门而入论   语云:活有外门,非外门及门外也。盖拳之催人必近其身,方能跌出。如物之藏室,不得其门而入,纵有神手,不能为也。手之门有三:手腕一也,此大门也;肘心二也,此进一层外二门也;膀根三也,此更进一层三门也。进此三门已近内院,可以升堂入室矣。故交手只在手腕者,则屈伸往来任意变化,无穷无尽,手捷者先得,手慢者吃亏,终不能催人,一点即倒;着意肘心者,虽进一层,亦有变化,不能操必胜之权;惟一眼注定他之膊根,不论他先着手,我先出手,只在此处留心,邀住他手,粘连不离,随我变化任意挥使,无不如意。他自不能逃我范围。   若论开门,无分左右势,我手腕硬骨处,插人肘前软肉上,用力劈之,如持斧破柴之状,将人胳膊劈下,我拳随之落点,始能得势,而人不能滑脱。落点情形,头似蜻蜓点水,拳似山羊抵头,脚似紫燕入林。落点之理,恰似云里打电;发势之机,好似弩离弓弦。      头手二手前后手论   外门入手相交,多失着者,以其有十失,故不能取胜。未交手不能聚气于未然,空腔无物,气发不疾不猛,其一失也;不知二手搁胸下,以顾上下冲击,二失也;未交手先搁势,空隙显然,三失也;闪势而进,不敢直进,舍近就远,劳而不逸,四失也;进必上步,横身换势,宽而不秀,五失也;交手只在手腕,不知近身六失也;放过头手不打,七失也;二手敕住还不打,八失也;三手四手方才冲打,九失也;躲闪隔位,粘连不住,十失也。有此十失,交手焉能不败。未交手即聚气凝神,两手交搁胸下,看他那脚在前,即贴近那边身子,着意他膊根,制住他膊根(此闪门之法),以待他之动静,我先出手,照他膊根一伸,头手即得。不俟二手。他先出手,我亦照住他膊根即得,不必顾住他手,然后冲打,则迟而有变矣。盖此法乃开寸离尺之巧,照他膊根,此地开一寸,则手梢离一尺矣。又截气捣虚之妙,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疾雷不及掩耳者,此也。或遇捷手退恍打,我不换手,不屈膊,催二气以打之。我击打他左,他退左进右,我不回手,挪打他左膊根。盖我在圈内,他在圈外;我以逸,他以劳,任他滑快,无不奇中。此前出手而前手打之秘诀,间亦有继以后手。此用所当用,非强用也。若不当用而用,则动必横身,每见用此而迎人之打者,盖未见其有此失也。      论头   头象天兮卦属乾,侧正俯仰自天然,少阴少阳皆从此,阴阳入扶非等闲。   头圆象天,为诸阳之会,为精髓之海,为督任交会之处,统领一身之气,阴阳入扶,全视乎此。此处合,则一身之气俱入;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失。其气之结聚落点,有一定之处,不可不知。正俯势为入阳气,头必俯而栽,气落额颅印堂间;正仰势为入阴气,头必仰而掀,气落脑后风府间;正侧势为阴阳气俱入,头必侧而栽,气落头角耳上边;斜侧俯势为阴阳气斜入,头必俯而歪,气落额角日月间;直起势,不偏不斜,不俯不仰,为阴阳气直入,鼻必正而直,气落百会正顶心。又要知催气之法,为不牵扯。如仰势入阴气,下颏掀,胸必昂,腹必鼓,手必举,足必翘,则三尖一气,阴气自入矣;俯势入阳气,下颏勾,背必弓,手必落,脚根掀,则三尖一气,阳气自入矣;侧势阴阳齐入,腮必掀,肋必提,一脚颠,一脚落,一膊起,一膊插,则三尖一气阴阳并入矣;直起势,阴阳上冲,头必顶,肩必耸;脚起纵者,翘必提膝;不起纵提膝者,颠尖伸膝,则三尖一气,阴阳俱入矣。侧斜俯仰,可以类推。      胯   一胯擎起一胯落,起落高低使用多,下体枢纽全在此,莫反此地空蹉跎。      膝   肘有尖兮膝有盖,膝盖更比肘厉害,左右勾连一跪倒,金鸡独立法无奈。      论足   足履地兮势如山,头颠平踏自天然,惟有随跳与乱点,擎气多着在脚尖。   古人云: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又云:手有覆有反,以象天;足有覆无反以象地。能载一身之重,静如山岳,有磐石之稳;动如舟楫,无倾仄之忧,如地之镇静而不动,平稳而难摇也。其用法有虚实,有两脚一虚一实者;有两脚前虚而后实,后虚而前实者;有左虚而右实者,右虚而左实者;有一脚之尖根楞掌,应虚而应实者。总之,不实则不稳,全实则动移不利,而有倾倒之患;不虚则不灵,全虚则轻浮不稳,而有摇晃之忧。虚实相济方得自然之妙。足有伸翘:足尖伸而下入者,气下降而沉栽也;足尖翘而上勾者,气生而浮飘也。有横顺:有两脚齐横者;有两脚齐顺者;有丁字步,一脚横一脚顺者;有八字步,两脚微往外开,如八字样也;有雁行步,两脚半顺排列一样,如雁行之齐也。有轮摆:轮有半旋轮,侧栽车轮,俯仰无底斛斗轮;摆有外摆,内摆。有洒蹬:洒脚后伸,蹬脚前伸。有踢跺:踢脚前翘,跺脚横截。有拧捣:拧脚尖旋,捣脚跟翘。能催送一身之气,身去脚不去,则牵扯而气散,何以扶助前手之力。前手之气在后脚,后脚不随,身气不入,终只半勒,气不充满。足为百骸之舟楫,一身之领袖,少有不合,全体之气俱不入矣。步法之用,不可不细为区别。侧势前捕者,雁行步,半斜半顺也;十字步前探者,丁字步,前微横,后全顺也;倒踢曳身者,亦丁字步,前步后横,后步颠顺也;小四平坠落者,八字步尖往外开;直身上窜者,双颠步并齐展,脚尖直坚也;起纵步一脚起一脚落;前进步者,后步先动;后退者,前步先动。      起要翘脚尖,落要伸脚尖。挤步侧身进者,俱横步;挤步正身进者,前步微横后全顺。俱是后步先动,挤步前进,后催前也。抢步仄身前进者,俱横步;抢步正身前进者,前步横,后步顺。俱是前步先动,抢进携后,前带后也。拉身侧身后退者,两脚俱横;拉步侧身后退者,右剪先动左步,起翘脚尖,落伸脚尖也。落点无定点,两脚尖擎点任意也;纽缥步,轮旋脚俱颠,落点外楞着力,推我后退;两脚尖颠擎,推我不倒,外搂前栽,弓背磕头,两脚齐颠,硬膝退剪,车轮脚伸尖直腿,不可勾脚以退,气平徜步,两脚猛踢,平身直窜。略举大概,以明变化,总以随势为妙,不乖其势,不逆其气,步法之用斯得之矣。      平肩   两肩擎起似运担,擎气全在肩骨尖,前开后合天然妙,双峰对峙自尊严。      仄肩   一肩高兮一肩低,高高低低不等齐,低昂递换多变化,七旁十势亦出奇。      肘   两手垂兮两肘弯,三请诸葛人难防,屈可伸兮伸又屈,看来用短胜用长。      论手   两肩垂兮十指连,生克制化五行全,敌吃横推看三至,当面直入是三传。   吴氏曰:手有五指,中指属心,主夏,独长,火也;小指属肾,主冬,独短,水也;食指属肝,主春木;无名指属肺,主秋金,二指等齐,春秋平也;大指属脾,主土,旺于四时,兼乎四德,独当一面,故四缺其一二,尚能持物,若无大指,则无用矣。其相合之妙,不假借,不强制,自有天然之巧。其指法,研手,气落小指外侧;荡手,气落后掌,此二手五指并排一片,指尖翻翘,余手俱宜五指圈撒,罗列周围,指节勾握如弓,方擎聚散。   如竖敌手,回勾手,大指与小指相对领气;阴手平阳手,大指与中指相对领气;仰邀手,大指与食指相对领气;阴绷手,大指与无名指相对领气。是金木水火-无土之不可也。知此,则指相合有一定不易之理也,分毫有错,气即不入矣。至于用法,则有九则:直去直回,一也;仰上攉挑,二也;俯下沉栽,三也;外勾外摆,四也;内勾抱搂,五也;斜攉右上,六也;斜劈左下,七也;斜领左上,八也;斜摔右下,九也;四正四隅,兼以直出中路,又合九宫焉。      论拳   拳者屈而不伸,握固其指,团聚其气。其握法,以大指尖掐对食指第三节横纹,四指卷紧握固一齐着力,必使分之不开,击之不散,方为合窍,此乃土贯四德,五行团聚之法也。其用法亦有四正四隅,合之中宫九法,其气亦非铺满身,落点有一定之处,随势体验,不可混施,阳平拳下栽者,是指二节领气;平阳拳上冲者,中指根节领气;侧拳上挑者,大指二节领气;侧拳下劈者,小指根节领气。不拘侧平直冲,小指根节二节中间平面领气。明乎此,余可类推矣。      卷三      论外形   头为一身之领袖,身使臂,臂使指,而命门乃一身之枢也。头似蜻蜓点水,拳似山羊抵头,腰如鸡鸣卷尾(卷则气由后往前,收而不散),脚似紫燕入林,裆口前开后合中间圆,咽顶百会穴在顶,涌泉穴在足心,会阴穴在二便之间。百会气往下聚,涌泉气往上提,会阴气擎住一身,上下之气皆收中宫,是为之合。      大小势   合势不嫌其小,欲气合得足也;开势不嫌其大,欲力发得出也。非徒长身为大,屈身为小。      借行气   借行气者,借人之气方行而打之也。盖彼之势既发,已近我身,尚未落点,我即趁此机会,发我之势,彼欲退不能,欲拦不及,再无不妙之理。若稍前,则彼尚可退回;稍后,则我已吃亏。所谓后发先至者,此也。如此,则迎机赴节,随时得宜,不患技之不高矣。诸家所谓将计就计,借力使力,不外此诀。所谓惊战计,正于此时用之。      夺气   闻之,与人交手,先有夺人之气。志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又曰:其势险,其节短。又曰:贵神速,以逸待劳。此意须善会。      承停擎   天地交合万物生(阴阳交也,交则力生而势不空矣),不偏不倚气匀停。   千秋万岁常擎聚,惟有和合一气通。      老少相随(格打一气,不稍停留,方谓之随)   少随老兮老随少,老少相随自然妙,   同心合意一齐出(疾疾疾,手快打手迟),哪怕他人多机巧(疾者,后发先至乘彼之间而动,借其气之方行,势之未止,迎机而发则愈疾愈妙)。      论打   直出彼绷并攀送,绷插送跺攀用攀,刚柔相济如轮转,恰似无意燃火星。      论拦   彼击左兮吾击右,何须一处苦相求,竖来横截勇如电,我承彼沉只用丢,拦架之法不外开合挑压四字,拦住以后方直入。有往外拨为开,内拨为合,上拨为挑,下拨为压,前去为直入,此开合非练气之开合,勿误认。      论手足   出手脱肩里合肘,左右扶助似水流,击动首尾一线起,打法何须绷攀勾。      捷快用法(目不及瞬,如炮燃火动)   懈又懈来松又松,吾气未动似病翁,忽然一声春雷动,千军万马把阵冲。         卷四      论初学入手法   宜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心平气和,善气迎人方免灾殃。   不可轻与暴虐人比试,轻则以为学艺不高,重则触其恼怒。见时以奉承为主,不可贬刺,则彼心悦意解,彼亦乐推戴我矣。   宜在静处用功,不可向人前卖弄精神,夸张技艺,方能鞭策着里,论语云: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信然乎。   宜郑重其事,不可视为儿戏,则无苟且粗心之病。   宜明其理,传其神,顾其名,思其形,方能精妙入细。   宜心领神会,博闻广见。凡人所不知者,我必知之;凡人所不能者,我必能也。审端则竟委,声入则心通,如此方可作人师。   宜专心致志,殚心竭力,方能日进一日,若浮光掠影,扬扬自然,视为己成,而不知早见弃于大雅也。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味深哉。   先看二十四正势,再看一套偏势,正以立其体,偏以行其用,偏正相济,体用兼全,不忧武艺不高人矣。   初学莫言练气,先将身法步眼比清,不可先记住大概,熟时仔细再正,再正则终不正矣。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又不可使力,须因势之自然,徐徐轮舞,务将外形安放一家,再食轻活圆熟,转关停顿,操纵开合,一一如式,势势展施,将筋节骨骸,处处松开,方得为妙。   一势精灵,约得千遍,方能练熟。若不熟练,还是千遍。   先以用功为主,一身血气周流,方能浑元一气。   灵活之法无他道谬巧,总由熟而生,由静而得。   功夫总在呼清倒浊,尤在养静。   头随势转,阳亦阳势,阴亦阴势,不阴不阳,头亦不阴不阳,有斜歪扭缥,两肩务要松活,不可强硬。两肘务要内连向下,不可外圈。   两胳膊俱要柔活,切不可使着力,方能练到疾快猛地位,不致落于强硬死筋坠里。拳头要握得紧,与胳膊平直相对,不可上仰下勾外斜;拳头握得紧,直对胳膊,方能练出筋法出来,及粘着人皮时,浑身如打电形象,怒力一齐,三尖照落,方能打得结实着筋,而人难招架矣;若拳头上仰如抬头状,下勾如提勾形,外斜如扭顶样,不惟用力不出,打人不着重,落到人身必致损伤自己手脖,而难用功矣。两手不可探远,探远则转关不灵,下势不生。两手之左右曲伸,则因人之势,远近近而用之,实无一定之规矩,总因人手之远近高低,我手亦随之高低曲伸;无论偏正,反侧诸式,宜将身子搁于两腿中间,直起直落,方能稳如泰山,而无歪斜不停之病。少有歪斜,便是东扭西裂,南倒北疴,岂不蹉跎可笑矣。身之俯仰,亦必不先不后,一齐俱到也。   两腿不可过宽,过宽则转身不利,难免倾跌之患;两腿之曲,却有一定规矩,前腿固不可太曲,太曲失于跪膝,又不可太直硬。后腿之曲直,全视步法之大小;大步法后腿舒展,力方用得出;小步法后腿曲直,与前腿曲直不大差别。   务须脚尖着地,决不可平放。全脚履地,将力用死,致犯转势不捷,起脚不利之病。惟用脚尖着地,落点一尽,方无不稳不灵之患。前脚必须向前踏实,要脚尖点地;后脚必须斜放,亦不可太实,使全脚履地。凡打势不论何势,欲打人着力稳当,前脚不拘在人脚内外,须脚尖抢进他身后,三尖照落方好。前脚横立,大足指心气宜往内勾,后脚竖立,后根往外一拧,两膝相对,既无不牢之病,裆亦护得住了。   步法不可贪速,恐仓惶失措,不无倾跌,但能跳的高,不愁不远矣。高字当在远字之上,远字当在高字之下,良有以也。   三合:脚手眼相合也。凡出手要比何势,打人何处,我眼神所注,手之所打,脚所进,须一齐俱进,一齐俱到。   六*合:脚与手合,手与眼合,眼与心合,心与神合,神与气合,气与身合,再无不捷妙灵和处。   第一要三尖照(头手脚,三尖也),其次要气催三尽(尽者,齐也。头手脚三齐也)。   左动必右应,右攻必左辅,左右相生方得阴阳周流之妙。   通身俱要气擎,顶心往上一领,然后发势,用尽平生之力,方能强壮,如狮子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则全神毕赴,自无坚之不破矣。若曰我本无力,不亦已乎。   力要用得出,气要留得住。用得出,处处如战;留得住,步步要擎。擎中有战,战中有擎,出没变化,不可物相,物相则非矣。   停顿处宜着有力,转关处宜活泼随机,起势时气要松活。气要擎而不硬,落点方一齐着尽,使尽平生气力,始得刚柔相济之妙。      卷五      合练中二十四势   合练之法,为练形之第五层功夫,乃形气合一,成功之法也。其中起落高低,侧正俯仰,斜歪纽缥,各有一定之法。   上二十四势,起纵飞舞也;下二十四势,地盘滚伏也;中二十四势,不起纵,不地盘,中平之势也。盖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其升其降,自高而低,高而复低,三才分配,自然之理。但起纵地盘,初学不能骤习。惟中二十四势,虽不能尽中势之变,然从此入手,可为初学阶梯,习之殊觉易易。如势练成,再将上下四十八势练熟,则奇正变化,自然生生不穷。   前此练腿,练膊,练手足,练头,练肩,练肘,练身,练内气,练引气,练元气诸说,皆是分练之法。至于头手脚,如何合法;势已转接,如何连法;宜刚宜柔,如何用法,不经此番讲究,此番磨练,则三尖不照,落不稳当;三尖不到,此前彼后;阴阳舛错,气不接续;刚柔颠倒,牵上拉下。欲求稳如泰山,捷若狡兔,必不能也。盖形以寓气,气以催形,形合者气自利,气利者形自捷,非两事不假借也。练之之法,势势穷,则三尖配合;动静验,则三尖毕集;阴转阳,阳转阴,勿隔位而另起炉灶;柔过气,刚落点,须相济而莫失伦次;上气在下,下气在上,详其牵拉;前气在后,后气在前,理其阻滞;势无三点不落(头手脚),必三点方落点;气无三催不至,不至三催莫出手(心气神);杀势审其变化,救势详其周密。如是练去,熟极生巧,不失规矩,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练形合气,练气归神,练神还虚。形者,手足官骸也;气者,阴阳周流也;神者,心之灵妙,触而即发,感而遂通也;虚者,无极也。阴阳本太极,太极本无极,至无而含天地之至有,至虚而含天地之至实,不参色相,不着蹄筌。以迹求之,则失矣。始不着力,方能引出自然之力,且可便于转换,不至发难。   二十四势,皆是纳气之法。纳气头面形容之说:凡纳气皆以头面为先,头面往上扬,则咽喉之气易入。其要只是转四个圈,左入右转一圈,右往左转一圈,前往后转一圈,后往前转一圈,皆是皱眉促鼻,上唇后束(往上微缩),下唇前朝,如象卷鼻之状,所云纳气如吞川是也;两小眼角脉往下抱,至两口角止;脊后之脉,自腰而上,从顶际过来,至口唇止;前心自下直上,至下口唇止。盖必如以口吞物,尽力一吸,气方纳得充实饱满,前后左右四圈因势之自然。一势只有一圈,非每一势皆有四个圈。      二十四字论   阴阳字之祖,应为气之先,阳者耸乎上,其势不可攀,阴者伏乎下,如云之覆山,莫作呼吸论,只以升降言。承者承乎上,停者气不偏,擎者不可动(擎者如水立),沉者气下攒,开掀如荡舟,入者如水瀹,尽筋多同转(尽筋如飞电),崩势炮飞烟。创尽势猛勇,劈筋如刀砍,牵势如牵绳,推势如推山,敌者直不屈,吃势似运钳,粘者即不离,随者如星赶,闪势多旁落,惊如弩离弦,勾者势多曲,连者藕丝牵,进者不可遏,退者如龙蟠,次序休紊乱,大势须分辨,嘱语后学者,此诀勿滥传         二十四字图说      第一式:蟠桃献寿(阴)   阴手出,阳手收入口下,气落肘尖。二士入园,蟠桃取来,仰手捧定,头献瑶台。阴正势右前左后,两手皆阳,屈出胸前,两肘尖气往里收,与心气相布为一,头往下一栽,气落顶门,打膻中及下巴。      第二势:犀牛望月(阳)   转阴手一推,头往后仰,气落枕骨尖。犀能分水,直伸两蹄,抬头一望,玉轮挂西。正势步法依旧,两手转阴,往前直伸,头往前一背,气落枕骨,打脐。      第三势:双虹驾彩(承)   两手钩背,搁眼角上,气顶手背。祥光忽起,瑞满长虹,五彩驾定,双桥凌空。正势两足齐立,左前右后。两肘曲,两手勾粘于左右太阳穴下,气擎,手背接胳膊。      第四势:仙人捧盘(停)   阴手落阳肘后,抽气压两手背。老祖赴坛,光满玉盘,仙手捧住,内有金丹。左足前,两手转阳,往下一板,气落十指背。      第五势:猿猴献杯(擎)   两手抠如酒杯,端于鼻下,气还大指食指。饮此玉液,献尔金杯,劝君更尽,如泥一堆。正势转身,右足前,两手侧抠,如掇酒杯样子,食指上跳,小指气摧,硬往上端,驾胳膊。      第六势:双飞燕子(沉)   身伏手垂,指抠头低,气颠脚尖。燕儿展翅,两翼低垂,不是浮水,恰似衔泥。正势转身两足齐,两手一撇,两足尖占地,两手皆侧帖,打鬼眼穴,气往下插,直入地内,压住大指。      第七势:白鹅亮翅(开)   两手一分,两拳上仰,气颠两脚尖。沙上群鹅,纷纷白云,飞起展翅,爱杀右军。往前一跳,手齐分,大指往外一扇,肘贴胁,打肱里肉。      第八势:美女钻洞(入)   伸臂下插,低头而伏,气滑后脚尖。洞门有石,钻之弥坚,美女来此,束手而前。右前左后。身往足前,头往下一伏,两手伸直,手背靠探,打小腹。      第九势:双龙入海(尽)   双手猛回来一撞,气顶中指尖。僧鲧尽龙,破壁飞去,双双入海,谁能当住。左足前,两手阴,伸直,步往前即,气往前去,打两乳下。      第十势:霸王举鼎(崩)   双手一挑,脚尖站立,气领中指尖。鼎峙千秋,重于山河,霸王举起,往上一豁。两足齐立,拳从裆中豁起,直伸头上,气落中指一骨节上,打脉槽。      第十一势:飞雁投湖(创)   头下栽,手后背,气射顶门。鸿雁于飞,在彼空中,上下一扇,投入洞庭。两手一刷再一分,右足前入于裆头往前一彭,气落天灵盖上,打中腕。      第十二势:宝剑双披(劈)   左膝顶起,两手分拍,气归于一处。孙权发怒,劈破书案,刘主拔剑,石分两段。左前右后。两手俱侧,膝盖往上一顶,两掌往下一砍,大指气催小指,打手脖。      第十三势:猴儿牵绳(牵)   两手采头往怀一栽,气抠指尖。头上有绳,拉拉扯扯,猴儿牵着,倒栽一跌。左前右后。两手俱侧,气落十指洒,往里一搂,肘尖力往怀一收,身往下一坐,气聚臀尖,抓胳膊。      第十四势:双手推山(推)   手出心下,上按胸脯,气摧手心。动也不动,稳如泰山,双手推之。猛往上掀。右前左后。两手背帖于胸前,往前一拥,气出于心。      第十五势:直符送书(敌)   作者: 松沉慢匀 2006-12-28 17:49   回复此发言   12 回复:苌氏武技全书------汜水苌乃周著   两手交叉,伏头尽力一送,气尽中指。奇门谁知,直符随时,即刻送到,阴阳二书。左前右后。两手阴,一交一叉,直伸头上,往前一冲,气落手腕两骨节上,打胸腹。      第十六势:猛虎探爪(吃)   手转身接,手往下尽力一按,气插手心。猛虎翻身,力用全幅,下插入地,即时立仆。并足而立,两手皆阴,大指往上一承,四指往下一卷,如铁柱一般,拿手腕。      第十七势:钟馗抹额(粘)   右拳仰,左拳搁心坎上,气落顶门上。钟馗镇宅,两手磋摩,神额一抹,哧退邪魔。右前左后。两手俱侧,附于两耳,手往后一带,头往上一仰,右手往上一绷,搁于头上,左手贴于左胁,头往上一进,贴胳膊里面。      第十八势:暗弩射雕(随)   右手下滚,左手上冲,气收脉槽。空中飞鸟,惟雕难射,暗弩一发,他防不住。右前左后。两手心向内,一手中指尖往上一顶,一肘尖气往下一抽,插胲下。      第十九势:白虎靠山(闪)   两掌一展,身子往后仰,气闪背后。白虎洗脸,舍身倒转,两掌一仰,泰山压卵。一脚前,一脚后,左前右后,头往后一仰,两手往后一闪,气落手背,头气落枕骨。      第廿式:双峰对峙(惊)   双肘齐起,往怀中一顶,气点肘尖。玉门古渡,双峰豁然,肘尖竖起,打中心坎。右前左后。两手腕屈,勾于心窝旁,两肘尖往前一射,气落两骨节上,打短胁。      第廿一势:螃蟹合甲(勾)   两手绕外,合打太阳穴,气堆中指。螃蟹拱手,金甲一对,合在中间,脑骨粉碎。右前左后。两手俱阴,外往里一拘,气落十指骨节,打太阳穴。      第廿二势:童子拜佛(连)   滚手插鼻口,两背相靠,气顶十指尖。善材童子,礼拜观音,南无陀佛,红火出林。右前左后。两手合掌,如释家拜佛,往上一顶,气落十指尖,上顶鼻子顶。      第廿三势:蝴蝶对飞(进)   手背靠往,伸指捣胸脯,气催指尖。穿花夹蝶,款款飞来,庄周一梦,对对戏梅。右前左后。两手靠背,往下一谢,往上一顶,打咽喉。      第廿四势:金猫捕鼠(退)   旋风交腿,双手外勾,气注两眼。伏身叉立。子乃真鼠,终日畏猫,金尾三摆,有命难逃。两手齐飞往后转,两腿一纽,两手分为阴手,往外一分,手腕肘尖俱曲。气落顶门,脚尖,胯尖,肘尖,足趾头,手指头,以为观望之计。      二十四字偏式   此虽偏式,却不可废。盖体先求其正,用时从取其偏,以正者多板,而偏者多活,正者多宽,而偏者多仄,且利于进退,便于转换,故附录于末,以备采择。      阴:刘海戏蟾。   两拳相对,曲附耳下,肘尖气落于小腹左右,头往下俯,或内外俱拦肱膊。   阳:顺手推舟   两手转阴直冲,往上一挣,头往后一背,气落枕骨尖上,打大腿根。   承:软手提炮   两手指勾,贴于眼角左右边,气擎手背,打下巴骨。   停:老农旋箕   两手转阳,一手长,一手短,大拇指往外一旋,压肱膊。   擎:蛇入雀巢   两手转阴,往上一绷,小指一仰;后手转阳,往上一冲,气落中指第一节,打胸脯。   沉:浊水求珠   两手侧压住,大指摧小指,脚次起,头往下伏,气落额角,压手背。   开:二姑把簪   两手俱阳可,一阴一阳亦可,小指摧大指往外一摆,或阴手,大指摧小指往外一摆亦可,矫手腕。   入:虎穴探子。   两手转阴,气落中指第一节,头往下伏,气落顶门,打乳旁。   尽:双龙牧马   两手俱阴,寸步而前,一顿一顿,气有三出三入,打短胁。   崩:石破天惊   并足而立,一手侧,大指气一领,从裆内豁起,后手往前肱上尽力一拍,崩其脉槽。   创:紫燕穿林   前手横贴两乳,后手直勾,颠于后胯边,前指大小指皆曲,三指直擦,后手悠起,硬住,前手仍照后手脉上一脉如雷出地奋一般,打小腹。   劈:拔剑斩蛇   十字脚步,前手阳,从下提起,后手直竖,于前边侧劈,大指摧小指,往下一砍,前手气落中指第一节上,或落小指尖上,打肱背一穴。   牵:猛虎负隅   两手接住手腕,头往下一伏,额角往下一坠,气聚后臀,拿手腕。   推:铁扇闲门   两手俱侧,捉住肩膀,往前一拥,气落十指尖。   敌:走马推刀   两手俱阴,虎口笼住,往里一横,大指气力齐摧,擒手腕。   吃:白蛇缠葛   一阴手,用虎口擒住大指,摄他大指,手肝气一入,脚一落,其力十倍,钳手腕。   粘:金钢扭锁   两手掌相合,一上一下,上手小指往里一带,贴往膀窝,后手大指往外怀内一收,左右转换不离槽。   随:朱衣点头   前手抓住他手,飞身剪起,使后手照住顶门一啄,气落五指尖上,打额颅。   闪:观音现掌   前手侧竖膀窝,后手伸直,附于后胯,脚却在前,十字势,前手小指气落怀内,后手气落指尖,往前胯,要用即步,撞小便。   惊:金钩挂玉   两手一挎,转身,后脚一扫,气着五指,肾气摧心气,撒脚后根,或跺怀子骨亦可。   勾:牵牛过堂   两手皆阴,十指下抠,肘曲搭住他肱脚尖,大指当住他足指,膝照他腿弯一栖。   连:张飞骗马   两手皆阳,曲肘压他肱,前足翘起,一落,横当他脚后根,手转阴,照面一按。后手托他枕骨或头发亦可。   进:暗渡陈仓   前手侧势,往裆一踢,后手直钻小腹,须上步换腿。   退:华山看果   两手转身一刷,再一转,再一刷,一肩高,一肩低,一胯擎,一胯落,翻身仰看,两手皆曲,一附于耳下。         卷六      枪法:      一、四大纲领   步法:步法不合,周身之累,纽歪斜缥,难进难退;宽窄适中,丁八雁行,前虚后实,动则灵通。   手法:两手之用,须分死活,前后收放,曲伸委蛇;前把路走,后把随之,周身有气,打扎有力。   身道:身为主帅,五官是将,不能调遣,自寻灭亡。身气催运,头目手足,动静一家,灵快雄壮。   头面:四肢百骸,头为领袖,此处不合,全体俱休;譬之兵将,惟首是从,首所不至,众安所用。      二、八大条目   敌札:不拦不架,闯然而入,迎机直上,方是正路。踢开则远路,力微则不将,发迟则不及。   惊战:梦里着惊,无意燃火,不见有人,那知有我。养成浩然之气,灵通之体,触着即发。   粘随:如漆似鳔,彼到我到,任你脱壳,走他不了。气机不灵,身法不随,火候不到,如何得可。   滑脱:见硬而软,见动而转,如虎力大,空往空还。不能形气合一,人己一元,那得凑巧。   起伏:札枪之法,不尽中平,忽高忽低,矫若游龙。无高低,则阴阳不转;无开路,则门户不清。   进退:知机之士,绝无硬撞,谁敢扎气,杨家六郎。知进知退,活动不滞,绰然有余,不入死巷。   崩打:枪之起落,非上则下,往返不空,低崩高打,有消滞,则遍体皆枪,浑身爪牙,敌人极难措手。   提攉:他起我提,他崩我攉。将计就计,的是妙着。趁势能省力,敌人无变机,行气借得稳,一发命归西。      三、十二变通   随中:他扎我拦,他过我过,不得翻身,总无奈何。似粘非粘,似脱非脱,即离之间,他摸不着。   使中:我过之时,他未之见,猛力扎来,恰中机关,彼方扎来,我赶已到,眼明手快,法力玄妙。   总按:前掌着力,脱肩下沉,直落为按,耸则为总,总冲前走,按直向下,其中劲气,毛发之差。   挑撩:腾空而起,在他杆下,挑不离枪,撩则崩炸。挑则随之,撩则离开,一刚一柔,应发时来。   掇托:两肩俱松,双肘下沉,捧盘而入,内有分寸。翻仰而起,一擎一随,一样扎法,劲气不同。   捷靠:肩膀着力,铁扇闭门,一则拦开,一则硬迮。硝黄急火,连人皆板,杜门而入,沉施为先。   顿领:镇地不动,引他入窍,内有凹坑,那里知道。力不能截,引入战场,机动势转,自投罗网。   勾挂:勾分上下,挂别内外,前后手间,俯仰纽缥。硬勾软挂,阴阳分明,手腕掌榜,错了不行。   合掌:阴手下沉,阳气扶之,催力直进,不令他起。非阴不重,非阳不活,相济而用,名曰沉托。   搂翻:阳入阴进,阴转阳跟,翻江搅海,振荡乾坤。搂用猛抽,翻用猛顿,陡起陡落,阴阳之分。   勒压:似退非退,似前非前,中气下聚,沉落他杆。阴勒脱前肩,沉后肩;阳勒沉前肩,竖后肘。   抽卷:长能用短,直能用横,随机应变,心灵身净。能抽则善偎者反危,能卷则善制者反伤。      无纲领,则大本不立;无条目,则妙用不行。体立用行,而少变化,则滞而鲜通。此二十四说所宜急讲也,更能神而明之。物来顺应,方见生生不已之妙。      四、托枪式   侧身分虚实,凝神气如虹,左松右抽满,杆梢向下垂,静能三尖照,动则六*合齐,灵活催坚硬,刚柔自相济。      五、降手   须借行气方妙,不然,我一降,彼一转,又到我杆上矣。或曰,降手如聚势落点一般,心十分吃住他杆,他不能转,方可用。   枪法惟有降手能,刷敲科砍遍人还,识得破时微微笑,只将前势仍还原。   诗曰,自上而下谓之降,高山坠石不可当,气势还原身法进,斩关夺隘鬼神忙。一人敌不为工,垓下战项重瞳,长坂坡赵子龙,百万军如童蒙,一杆枪如蛟龙,落上发气下攻,击乎西声乎东,低扫堂高云顶,崩摇摆攉挑惊,腰背胯赛旋风,出没变化影无踪,虚实实虚谁能定,岂必触山与扛鼎,始临大敌呈英雄,知此方为精。刀与剑无双,单欲成功则善钻,闲用硬,忙用软,步要随,器要粘,头手足,贯相连,要膀胯,务灵便,不近身,总不拦,彼自忙,我自闲,识化工,永无难,为问其中玄妙理,仍是斜行与单鞭,万殊一本贯不贯,丈夫由来自有真,浩然之气胸中藏,劝君养成刚大体,充塞宇宙古强。   枪拳要以神气为先,机势次之,专讲力量斯为下矣。人人有路通玄关,灵活容易化则难,人有无处我无有,人还去时我去还,劈提崩打任火药,手足膀胯如云烟,过此便是蓬莱客,三而一兮一而三,长知短,不要抢,短敌长,不用忙。      论棍法   千言万语,总是哄他旧力过去,新力未发而乘之。   响而后迎,迎而后响,分别明白,可以语技矣。   将棍头穿入他棍头下,或左边一起一剃,或右边一起一剃,要有响为度,总是一理。   凡认棍不认人,此语最当。   决不宜贪心去伤他,待他动后我再动可也。   我入被他打即急跳退,切记。         
13,284
艺藏
武术
蛾眉拳谱--佚名
赞歌      绝艺惊人侠士风,千年击技古今同;   勘开玄理树新帜,悟透禅机弃旧功;   假身玉女虚是实,真谛蛾眉有非空;   诸家应复昔时面,妙处自然在个中。         拳志      祖师原为一道姑,后入佛门,是为道门修炼,佛门正果。      是时,师善击技,喜研各家拳法,虑各家拳法繁杂,莫衷一是,女子御侮,另有不同,遂探各家之拳意,另僻蹊径,创不接手之拳法,独树一帜。积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习之,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誉,称曰蛾眉拳。后弟子至峨嵋山,偶谐其音,始称峨嵋。此拳名之始末也。恐汝不识,为汝志之,师本与世无争,娱身可矣,御侮可矣,奚传姓名,是以立规,以戒弟子:一曰不言师,二曰不与人较技,三曰不在人前演艺,此其意自明矣。      不言后师,前师永存,技而晦之,自可全身。      心解篇      阴阳易位,乾坤倒转,玉女之拳。拳不接手,枪不走圈,剑不行尾,方为蛾眉。      尔以丹田,我以涌泉;尔以根摧,我以梢牵;尔以意求,我以自然;自然功成,无影无形。      意在形外,其体自松,其气自盈,其道自通,内劲通灵,玄妙自生。      意催筋节,每见拙形,人已先知,何堪交锋。意摧形,其动必缓,其形必露。形追意,其势必速,其力必透。是以意比形长,力透强梁;意比形短,打人不远。气沉脚根,入地三分,手近胸膛,意透脊梁,纵透七尺,亦比短强。      劲整者,意整,形整,力整之谓。力透者,意比形长之谓。内劲之旨,气沉力整,意透是也。无柔,刚何以生,无刚柔何以用。      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心如处子,神淡淡而对敌。      手如三春杨柳,步如风摆荷叶,玉女挪莲,形飘飘而迷离。      拔而站矣,沉而发矣,飘而走矣。上拔则虚灵顶劲之谓,下拔则松肩沉肘之谓,前后相拔则力贯指端之谓。遂成浑圆一气。      低姿入地,力从根发,劲整而力聚;高姿飘然,机含万变,泰然而处敌。      形断意不断,势停意不停,敌何机可乘。尔须知:接手之拳,以万对万,不接手之拳,以一对万。接手之拳,以防开打到为最;不接手之拳,以让开打到为法。男子自是力强,莫与力敌;女子自是质弱,当以法取。      出必向神,彼何功可施;行必移魂,我何式可寻。      身形似箭,嘎然而止,步到手到者,必是周身之劲。意在形内,以意催力。先成步而后发拳者,定是一臂之力。步不至,招无功;面不过,手必空。此一臂长,一脚距之奥妙也,则步入我距必被我踢,而过我手,必被我击矣。      让随之法,如影随形,不接手而知敌意,唯此门径。让者,避其击点而走之,视有却无,近我则越长矣。逼者,过其守点而击之,视无却有,退我则越促矣。      尔擒我,是不欲我逃矣,然此时尔亦不欲逃矣,是尔擒我,等我擒尔耳,击之可矣,又何惧哉。      故化万法为一法,以一法破万法,玉女之拳,后发先至,以静制动,内手之秘。      又须知:      轻描淡写,炼神之法,自然中求真,蛾眉门径,功成于不知,拳出于无意,功至化境。      神要静,临敌不能静,有招也无用。      气要稳,临敌不能稳,出手也不狠。      心要狠,出手莫留情,留情必不赢。      机要准,见机莫迟疑,迟疑来不及。      月印千潭,只是一月;说破玄机,只是一理。识之者,谓其妙法横生,无衣无缝,而五体投矣;不识之者,如读天书,隔山打牛而责其狂妄,嗤之以鼻矣。是故告我弟子,识者宝之,不识者哂之,高山流水,阳春白雪,自不足怪也。      高山流水觅知音,一拓白云在深处。      神形说      意者内也,不可见之神也。形者外也,可见之身形也。欲得力整,先须形整;欲得形整,先须意整。是以习技之初步功夫,一曰调身,身松则神顺;二曰调神,神顺则形顺;三曰调形,形顺则力顺。有此三顺,则身自松,神自灵,形自顺,力自整矣。是以欲求形似,先求意是,意是而形是,意非而形非。故曰:"莫叹难,莫叹难,劝尔从里往外练,不在外边在内边;内里通,一身轻,玄纱天机自然生。"此至言之谓也。是以此术也,由里及外之术也。意者内也,形者外也。先练意,后练力,先求松沉,后求柔活,再达刚强,以先天之灵意,导后天之拙力,由是意动形随,力由内发,刚由内生矣,由是则柔而不软刚而不僵矣。由此知之,意到形随者,入门矣;意到形到者,可搏矣;意到形到,未知孰为先后者,则化矣,玄妙之机随意而生矣。      刚柔说      柔者刚之本,刚者柔之用,若欲极刚必力极柔,刚柔相济,蛾眉之本传也。故与敌交手,未发手时,宜松柔灵活,不用一丝一毫之强劲,即松肩沉肘,虚领顶劲,外松内聚,飘然轻灵,若即若离,若假若真,寓随时变化之机而以意示形。      发手时,则迅雷不及掩耳(手在何处便从何处击人),极刚极强(刹时间集全身之力于一拳,有雷霆万钧之力)。      故曰:手如三春杨柳,步如风摆荷叶,出手似闪电,发力如雷霆,静如处女,动若脱兔,其蛾眉之谓也。      然世有以刚求刚而未能刚者,是未知若欲极刚必为极柔之道也。是以习技未达者,多形过于意;造诣较深者,则以意示形。形过于意,拳未发而形先动,骗则人知之,攻则人知之,退则欲收不止,进则欲罢不能。意死,手死,步死,何柔活轻灵之有!以意示形,拳已出而人不知,指东打西,示退而进,若即若离,若假若真。当手者是处皆手而莫辨真假;旁观者,若见放箭而未见开弓。攻也,人不知其所守;守也,人不知其所攻。其变化莫测,玄妙横生,庶几可随必所欲矣。是以刚柔相济之道,蛾眉之本传也。      十字攻守秘诀      阵:出手一式站方圆,变化四方任周旋。      注:出手阵式,须利于实战,便于攻防,能进能退,能内能让,难人之进,利已之攻,攻守变化,皆可藏于一式之中,使敌无可窥我之变化,如太极之一极生两仪,两生四象,四象变化无穷者是也。其法:万法归一(常叫阵式),玉女挪莲(常叫十字步)。      探:门户不开用手探,宗法步法动中观。      注:遇敌交手,未知敌之技艺若何,不可冒然而攻,宜以虚式引之,叫开门户,牵动步势,窥敌防我所出之宗法步法若何,然后相机而行,伺机而动可也。其法:龙女拂袖(即探手或引手),杏花出墙(单出墙或脚探)。      让:手凶势凶莫怕他,让开一步自枉然。      注:敌我相攻,我身所在之位置,即为敌攻击之目标也。敌若发手,无论何招式,无非欲击我也。我遇敌攻来时,若让开被攻击之位置,则长无论何招何式,必落空矣,让手之中,亦可窥敌之变化矣。其法:移身换影(分小让,大让,磨让)      随:能让能随是高手,如胶似漆紧相连。      注:能让不能随,是被动之守也。此打收手之法。彼来击我,我即让之,彼招发完时,其手必收,其势必顿,我紧随彼之收手跟而击之者,即随也。是以让则避其锐气,随则击其惰归。其法:龙女戏珠(有随前手,随后手,上式随三法)。      藏:若遇藏手莫相连,相连必挨暗中拳。      注:此暗中设伏之法。多以引手,顶手,让手中用之。其法:藏手(引手藏低对脚,直射虎,倒身蹬三式。拦门拳,小让,大让,藏兰花手三式)。      顶:你打我打先打你,欲动已动即动拳。      注:此后发先至,以静制动之法。彼一欲动,或刚一出手,我未等彼之脚到,未等彼之手出,即发手击之,后彼发手,先彼打到,击敌于半式之中,则敌无论何招何式俱不能进矣。其法:玉女按莲(分单顶一法,闪顶二法),玉女抽身(分撤步单顶,大顶二法),裙里腿(用反式,常叫低对脚),一面花(用反式,常叫拦门拳)。      逼:一式牵动莫停留,莫容起手进连环。      注:我头手一出,敌若让我,我头手未发完,二手即连续击之,使敌未有相随之机,即逼也。其法:一面花(用正式),斜插一枝梅(用正式,常叫斜射虎),三步逼(分直,斜三法),倒踩莲(用正式),玉女引路(即开路式),单插花(用正式)。      骗:故开门户诱敌入,以假乱真玄中玄。      注:此欲左故右,欲上故下,欲远故近,欲取故与之法也。式式必有假,真假必同时,须知真遇真时假,假遇假时真,诱编为至关,妙用存乎心,攻其必救,始为真骗。其法:指东打西(分上手,下手,单手三法),裙里腿(用正式,常叫三叫门),重搂脚(用正式)。单叫门,直射虎。      闪:此闪非比他人闪,入得门来始真传。      陆海迎门三不顾,顺风摆柳势法全。      注:此让开打到之法,彼来击我,我于让开被攻击位置之同时,亦发手击敌,与敌同时打到,则敌击为虚,我击为实,使敌未有还手之余地,其必不能逃矣。是为绝手。入了蛾眉门,你打我也打,正是此谓。其法:闭月羞花(即反磨,为斜插一枝梅之反式),沉鱼落雁(即正磨,为玉女引路之反式。),杏花出墙(用反式,即倒身蹬),玉女问路(用反式,即磨踢)。      错:错了还错原非错,玄中更玄确是玄。      入化通神能于此,赢人只用半招拳。      注:拳不接手,一错也;颠倒所用,次非其时,又错也。有此错中之错,则真假无虞,探骗之术无益矣。磨以让为法,错以顶为始。广言其错,式式或错,错中之错,切莫轻说,藏手与错法,乃看家拳中看家拳,非入室弟子,未可轻传,只传其八法,已足其用矣。      看家十八法歌诀      十脚八手:十脚八手拜摩诃      六字真经:陈探让随藏带错      手采边门:手采边门要牢记      脚打中宫:脚打中宫犹可说      心无定意:心无定意情难审      行无定踪:行无定踪势难摸      出乎自然:似无师出自然有      纯乎性灵:如无身躯灵性多      能解此诀:嫡传应识莲花印      方为正宗:正宗须解认拳歌      十脚      裙里腿,倒拖裙,斜插花,倒踩莲,单出墙,穿心脚,玉女问路,燕子穿帘,龙女取珠,观音转莲。      八手      一面花,直射虎,观音转莲,斜插一枝花,玉女按莲,玉女抽身,闭月羞花,沉鱼落雁。      六字      字名其法   陈玉女挪莲心无定意,行无定踪。似守非守,似攻非攻。   探龙女拂袖若即若离,若假若真。变幻莫测,幻手无形。   让移身换影视则有之,动则走之。击则空之,攻则无之。   随龙女戏珠出手即让,未收即随,不打收手,方是真随。   藏藏手似让非让,似顶非顶。非让亦让,非顶亦顶。   错错手攻非其时,颠倒所用,阴阳移位,乾坤倒行。      歌诀      站式方圆,探让互掺,顶随相用,逼闪相连。      存乎一心,骗为至关,有勇有谋,变化无端。      空空空,中中中,练到空时方始中,劝君莫学有中有,瞎子点灯白费蜡。      尔来习武,遁入空门,不有中有,不空中空;      习到空时,始达妙音,须知禅机,亦是拳文。      师承十分古来无,能接七分即高徒,若得十分艺,三分须自积。      人站门户莫轻进,四方变化奥妙深,动中取胜尔须记,不欲胜人方胜人。      鸡登步,小拐打,肘底锤,倒翻花,斜来七星点,扯我靠身扎,入了蛾眉门,你打我也打。   剑法      歌曰:蛾眉剑法妙入神,残虹一式定乾坤;身苦惊鸿莺穿柳,剑似追魂不离人;      非同凡技欲歌舞,应是奇传道数真;输赢只须出半手,纵是越女也失魂。      其法:童子扣门,玉女抽身,黄莺穿柳,燕子入林,红线盗盒,避青入红,移花接木,拂花掠影,龙女拂袖,紫竹入云,分花拂柳,素女掸尘,西子洗面,越女追魂。      残红者,非言剑之残者也,犹棋之残局,一着即可定输赢矣。      夫剑者,神之所至,精之所化,形之所名者也,知此者,当形神合一,剑我一体,射如蛟龙,抽若掠鸿,则敌自无懈可击矣。兵器乃手之加长,用剑之心法,同于拳理,制敌之诀窍,与拳诀无异,直不因其有殊,略有不同耳,弟子当自悟之,簪法,枪法亦然。   枪法      藏把门户枪,打把拦门枪,刷杆叫门枪,破拦左拦路枪,破拿右拦路枪,滑杆对扎枪,外挂一步三枪,里挂倒步三枪,破中平进枪撤步点枪,破中平进枪正闪扎枪,破中平进枪反闪扎枪,通枪,过枪,大开门绞步锁喉枪。         内功宗法述要      一。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以得道者,得自然也。即知道为自然,欲得之乾,非以自然求之,将何益焉。诸法之修习,近道之阶梯也,自然而然,天道之所宗,万法之所归也。是以采阴补阳,取坎填离,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有作有为,是为道门功法。      悟灵性为至上,置身躯与度外,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欠无余,诚佛门之正果。      二。佛者,悟也,西方圣者之称也。      既曰四大皆空,空门何以有门,既曰凡有所像,皆为虚妄,无像何以有像。此亦近道之阶梯也,若见象执着,不悟本源,则不异雪捍面,刀切风,无底砂锅化冻凌之辈也。须知万法皆由心生,心生万法皆生,心灭万法皆灭,若论本业,皆属无有,无心无像,我法俱空,道自通矣。      紫竹林中观自在,白莲台上现如来,自知之矣。      三。着意固守,刻意导引,实乃后天模仿,行云流水,一任自然,方是先天修炼。      着意固守,刻意导引,犹出此圈中,入彼圈中,何时得以解脱。是内功导引之诸法,实缚身之绳索也,五百罗汉,岂能一面,三千揭谛,怎能一身。人各有异,而以一死法求之,能近道乎,不入歧途则怪乎矣。      然则内气何以得之,则谓之曰:放下后天,先天自明,心不着像,大道自生。有欲观窍,无欲观妙。若问必欲守之,则守在何处。曰:一念欲动处,天地未形时。      四。行功须身密,意密,语密,若静中有动,是为入窍,大礼参拜,需当认师,千姿百态,神佛助尔,赤身修炼,尔须勿拒,一任自然,是尔真谛,精华洗身,亦饮灵药,见像归真,应须自悟,去我合神,方是真修,若论本来,皆属无有,我法俱空,自见真如。      然六根清净,勿须炼体,以静归静,自现如来,其中奥妙乃须口授。      十二支闭血法歌诀      医武穴名颠倒用,子午卯酉莫乱听;若是人血有一头,除非生死两处中。      击其华盖骡马倒,殒其日月性命倾;气海隔日始见效,重楼即时定输赢。      摘星坠月随手到,阴阳缺明顺手封;闭其上肢小通臂,定其下身大穴名;      掌劈承山堆玉树,脚蹴内关醉临风;太阳耳门不须论,天门地户势非轻;      袖箭手封心头血,倒翻花摘脑后缨;非是仁人莫传他,功不到时也莫名;      势若紧时不须找,只在任督带脉冲;此是神仙真妙诀,等闲不与诲朦胧。   
13,285
艺藏
武术
角力记-宋-调露子
角力记 北宋 调露子   ●序   序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为千古之格言也,而后玩笔砚者,不孰淳素,见竞浮华,有所不知,终身之耻,故有作《齐谐记》、《白泽图》者,有著《乱离》、《妖乱》等志者,有缉《搜神》、《幽明》等录者,惟力也岿然独存。顷于市货故纸束中,得古之杂说,于中一段,说角抵之戏,且多猥俗。愚居闲,遂加润之以故事,演成斯记。或曰:“圣人所不言,子何须有述也?”愚则对曰:“大道散则德者立,德壤则仁义薄,仁义生则忠孝起也。当仲尼之为也,有所不知,盖阙如也,何必繁细乎?圣人之德已立矣,后宗孔者枝叶异也,儒七墨三是也。是故纪奇异则近怪矣,序离散则近乱矣,纪幽冥则近神矣,述角觝则近力矣。此四类,非孔门寄杂家流也?”或曰:“子述此,岂非斯文之类与?”复对曰;“志怪者,岂神耶?言力者,岂力耶?昔梁简文帝著《马槊谱》,而不闻萧纲是骑将也。愚今所著,岂出乎稗官之俦也,条理于后。”   ●述旨   夫角力者,宣勇气,量巧智也。然以决胜负,骋□捷,使观之者远怯懦,成壮夫。已勇快也,使之能斗敌。至敢死者之教勇,无勇不至。斯亦兵阵之权舆,急竞之萌渐,天生万物,含血啼息者,无有喜怒之性。六情未始有,从教而得者,本乎天然。且如攻斗力者,始乎阳(本其怒戏),常卒乎阴(欲胜情至,计谮兴被害)。以礼饮,始乎治(尊卑有别,酢酬有次),常卒乎乱(耽酒淫液)。故相搏者,始嬉戏,常卒怒击(今猫犬虎狼,始以轻爪弱牙面相击齿,终则斗),是知喜极则怒生。戏亦气也,气逸而下;斗以气也,气奋而上。戏气发乎脾,斗气生乎肝。故曰:夫有血气,必有斗心也。岂不然也?上古之人淳素,以食饱饮足,或以前肱为格击,手赤未取胜负别,若鸡犬斗敌而已。则知出自然,岂因教训后能耶?上古之□亦同此矣。又以人之性气,犹大泽焉,平时渺弥焉。大风鼓之巨浪起(若人之忿),小风吹之细文生(若人通悦)。若角力之气,中等风作,浪波动摇也,非适非小。则大近于怒,小存于喜。竞力角技,则非喜非怒。此角力,是两徒搏也。且虎有爪牙之利,故以器仗格之,则非徒搏也。人彼此皆空相击,可云徒搏也。晋侯梦与楚于搏是也。《释名》云:“相搏也,手搏其上,摩挲犹未然也。手上下之言也。”   ●名目   一、相搏。《谷梁传》:“鲁公子季友帅师败莒拿,公子季友谓拿曰:‘吾二人不相悦,士卒何罪?’屏左右而相搏。季友处下,左右曰:‘孟劳。’(惊取刀,鲁宝刀)季友以杀之。”此则始相徒搏,后处其下,左右救之,曰令用刀也。今之用力,可谓相搏也。《释名》曰:“搏,四指广搏以击之也。”然且始举手击,要终在扑也。   一、相扑。盖取其见交分胜负之名,则取扑倒为名故也。《通俗文》云:“争倒曰相扑也,言其交相争也,今率土俗间只呼为相扑也。”又《晋书》云:“相扑,下技也。”又见《北齐书?诸王传》。相字入声呼。   一、相■〈扌费〉(音费)。蜀土荆襄之间,■〈扌费〉■〈扌费〉则争力竞倒之谓也。相■〈扌费〉之名,《荆楚岁时记》:“荆楚之人,五月间相结伴为相■〈扌费〉之戏。”即扑也。俗间或相叉(音堆)扑也,亦曰相叉(丑佳反),皆非雅正。   一、角觝。汉武帝元封二年春,始作角觝戏。应劭曰:“角,技也。觝,相触也。”文颖曰:“此乐为抵者,两相当也。角力,角技艺、射御,故为角觝。盖杂伎乐也。”颜师古曰:“觝,当也。非谓觝触。”文说是也。至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觝于上林、平乐观。至元帝初元五年罢此戏也。今观诸公注解,“角”字义晦昧,盖“角”与“榷沽”同用也,比较量之谓也。角量其觝触,此则相■〈扌费〉也。两两相当,则今之步打、拔河也。疑汉世力夫相对以手击格,谓之角觝也,后世变体,遂一一出场也。《西京赋》云:“临回望之广场,呈角觝之妙戏。”注:“角觝,戏也。今人两两相当,角力也。”   一、角力。则角量力,其取工巧钝拙,分其胜负,故谓之角力。《晋书》“角,校力”是也。然则名言有雅有俗,雅则曰“相■〈扌费〉”,俗则曰:“相扑”。或以方土呼名,尔熟者为俗(荆楚呼“相■〈扌费〉”尔),闻生者为雅(回器上土,斗相扑也)。今会诸名,以“角力”为雅,故以为首目也。究其始,则其来虽远,见史分明,则盛于西汉也。   ●考古   若稽诸古,《左传》有“晋侯梦与楚子搏”,《谷梁》公子季友与莒拿搏,又秦堇父与叔梁纥以力相高,皆角力之意也,其来尚矣。西汉作角觝戏,皆其始也,以西汉则盛行矣。魏文帝言奋威刘展有手擘,能空手入白刃,帝持甘蔗为仗,下殿数交,二中其臂。此是单角其手技,非争交竞力也。晋庾东者,阐之父也。武帝时,西域健胡趫捷无敌,晋人莫能校力。帝募勇士,惟东应选,遂扑杀之,名振殊俗。《晋书》云:襄城人王弘与颍川功曹刘子竺会于界上,子竺谓弘曰:“襄城人不知颍人能扑。”弘对曰:“相扑下技,不足以明优劣。”   北齐南阳王绰字通,以五月五曰生,为性凶悖。文宣又无道,奏蝎蛆置浴斛,令宫人裸露卧中,帝绰同观而笑噱。后韩长鸾诬告绰反,后主不忍显戮,使宠(一作龙)胡何猥荫于后园与绰相扑,因格而杀之。宋王敬则,帝令公卿自呈本技所长,敬则红帛纠发拍张。齐曹武,材力之将,为雍州。致钱七十万,为桃虫儿、茹法珍诬而夺之。曰:“人传曹武每好风景,招人拍张武戏。”帝果疑之。拍张亦角力也。《齐书》言戏则徒手拍击也,如有操执,则又习战也。   《隋书》:柳彧字幼文,事后周,入隋为侍郎。上疏云:“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曰,作角觝戏,递相夸竞,至於麋费。请禁之。”   隋有陶氏子,本鄠县人。出家,尪羸,为众所轻,号法通。通愤其欺侮,遂苦告观音。一曰归省母,睡卧庭树,口出涎三升,母惊呼起。向梦有人遗三驴驮筋,令啖之,始尽一驮,闻母呼,觉。通觉身有力,举物不以为重。时西番一道人于北门试扑,都无敌者,文帝患之。诏通,令与胡人角力。力者造通,为把赤豆麦,便粉碎。   唐宝历中,敬宗御三殿,观两军教坊内园分朋驴鞠角觝。戏酣。有碎首折臂者,一更三点方罢。穆宗即位初年,幸神策军,观角觝及百戏,曰晏方罢。续三月一曰,幸左右军及御诸门,观角觝杂戏。长庆元年,云阳抵人张莅负羽林骑康宪□钱,徵索不偿。醉怒,莅□宪几死。宪男买得年十四,持木插击莅首,破限内,死。刑部奏覆,敕曰:“康买得童年能知子道,虽杀人当死,而父可哀,减死一等。”   文宗开成中寒食节,御勤政楼,观角觝。   太和三年,京兆杜公之治蜀也,酷易军政。南蛮蒙嵯巅以兵掠城下,士人多溃散。刑州有善角觝者,多力无对,窘迫刺发,衣衲坐於佛寺庑下。会有蛮三人驰入,伪呼曰:“王有急,时续遣兵七十万继至。”坐僧曰:“榜可看否?”二人曰:“有何不可?”遂展之前。僧乃悉拽之,拉其头,摔于井中。余一乃走。(出《成都记》)   《吴兴杂录》云:七月中元节,俗好角力、相扑,云秋瘴气也。   《酉阳杂俎》云:张芬曾为韦南康行军典艺,且过人力。举七尺牌,趡鞠过半塔。弹力五斗,以新涂泥壁弹子,打“天下太平”字。又能拳上倒枕,走十间地不落。   光启中,左神策军王卞由振武军到镇,排设次,命角觝。有一魁岸者无敌,主帅壮之,遂邀三人相次敌之,皆负。时有一秀才在末席,告帅曰:“某扑得。”主帅骇其言,坚请敌之。秀才降阶入厨,少顷而出。遂撩绾衣服,握左拳,向魁岸者微笑曰:“此儿只消一指必倒矣。”及乎相逼,秀才候魁岸者嗔目相视之际,急展左手而示之。魁岸者懵然而倒,合座大笑。秀才徐步而出,濯手而登席焉。主帅诘之何术,对曰:“此辈怕酱。以涂於掌,此人见,果然自倒尔。”主帅合筵大笑。   唐僖宗弱龄登位,为宦者所狎,多以蹴踘、斗鸭、畋==内园,恒排角觝之徒以备卒召。能步打,谓俳优名野猪曰:“朕作步打进士,然合得一状元。”野猪曰:“或遇尧舜禹汤知举,陛下不免落第。”帝笑而已。   后唐庄宗性多能,癖好俳优并角觝戏。或云:“自能此戏。”尝诏王门关曰:“胜与作对,供养太后。”又先约之曰:“卿不可多让。”门关退谢者数四,又谓之曰:“卿一拳倒者,与节制。”及出手,果一拳下而仆。寻除幽州节度使。   唐京兆大宁坊力者张,翰札刺左膊上曰:“生不怕阎罗王。”   唐王力奴雇刺工刺其胸,作山亭水榭,树木鸟兽悉备焉。   唐棋客杨河(一作汀)者,不知何许人也,围棋至逸品格,著《四声局图》,甚精悉。止就军府,署随军要籍。而性好相扑,身形魁伟,为人所苦求,必与人敌戏。咸通中,游江囊。僧寺中著棋后,问僧中还有角觝者否?僧曰:“皆耄年老宿,闻随军有抃力,可悦群公,愿凭槛以观之。”河只脱宽衣,以脚蹴起庭中,摇帛石再蹴,手接掷高后,接如击踘焉。   唐郝惟谅本江陵人也,聚率男於私家斗武力。尝寒食节,与其徒游於郊外,步蹴角力,因醉於野。迨宵分,始悟入冢间,为人间是葬事也。   元和中,京兆东市恶少季和子,父名拿眼。和子父子性忍,尝攘杀猫狗,为坊市之患。尝臂鹞立於函子行,为紫衣二人怀中出牒云:冥司追(下阙)。   会昌中,左军壮士管万敌富有膂力,扛鼎挟辀,众相推服。一曰,与侪辈会於东平酒肆,忽有麻衣掌盖,直人其座便饮,旁若无人。万敌扼腕嗔目,略非所惮,同席推挽,竟不微动,而观者渐多。乃曰:“某与管供奉较弱力,以定后先。请供奉拳某三拳后,乞搭供奉一搭。”遂袒膊抱楼柱而立。万敌怒其轻己,欲令殒于拳下,尽力奋以三拳,如扣木石焉。观者咸惊。楼震,其人略不微动,即而笑曰,“到某搭供奉矣。”于是奋臂而起,掌大如箕,可丈余,■〈山亢〉屹而下,前后有力之辈,方甚恐栗,非常人,众拥万敌谢而去,俄失所在。万敌寝疾月余,力遂稍减。   咸通中,京兆左军有张季弘,勇而多力。常经胜业坊,遇泥泞深溢,有村人驱驴负薪而至,适当其道。季弘怒之,因提驴四足,掷过水渠数步,观者无不惊骇。后供奉襄州,暮泊商山逆旅。逆旅有媪,谓其子曰:“恶人归矣,速令备办茶馔,勿令喧噪。”既而愁愤呼叹,咸有所惧。季弘问媪,媪曰:“有新妇悖逆,制之不可。”季弘曰:“见母忧恐,谓有何事,若是新妇,岂不能其语耶?媪曰:“客未知子细,新妇壮勇无敌,从皆畏惧,遂至於此。”弘笑曰:“其他即非某所知,若言壮勇,当为主人除之。”母与子遽叩头曰:“若此,母子无患矣,虽穷困,当力为酬赠。”顷之,邻伍乡社悉来观视。曰暮,妇人荷束薪而归,状貌亦无他异。逆旅后园有磐石,季弘坐其上,置驴鞭於侧,召而谓曰:“汝是主人新妇,我在长安即闻汝倚有气力,不伏事阿家,岂敢如此?”新妇谓季弘曰:“乞押衙不草草,新妇分雪,新妇不敢不承事阿家,自是大人憎嫌新妇。”其媪曰:“汝勿向客前妄有词理。”新妇因而言曰:“只如某月曰,如某事,岂是新妇不是,”每言一事,引手于季弘石上,以中指画之,随手作痕,深可数寸。季弘流汗神骇,但言道理不错,阖扉假寐,伺晨而发。及回,问之,新妇已他适矣。   蒙万嬴者,自言京兆鄠县人也。唐僖宗咸通中,选隶小儿园蹴踘,步打球子,过驾幸处,拳球弹鸟,以此应奉。寻人相扑朋中,方年十四五,时辈皆惮其拳手轻捷。及长,擅长多胜,受赐丰厚,万嬴乎号自此起。至昭宗朝,累累供奉,或诸道新进勇者,必悉无疏。五陵年少,幽燕任侠,相从诣教者数百。及随驾凤翔,城婴闭既久,随至华下,教坊杂伎,皆遂分散。入两浙,武肃钱王待之甚丰。与乐工皇甫店相遇,携手见武肃王曰:“某与皇甫供奉自小相聚,忆僖宗官家令其就康乃博士处,同唱《鹊踏枝》词,今已二十年也,不期同受遇于此。”遂各领钱帛,令置酒相会,然犹出场累胜。年老,王令指教数人,令主青山伍子胥庙焉。长兴中卒。   浙中李青州者,本齐帅王师范衙内应官都知也。凡所出敌,殊无敌者。时邺中、真定,罗氏、王氏竟招色伎人,故师范厚礼,虑其亡逸。及归梁祖,惧其狷急,遂附两浙进奉纲船,投武肃王。王异,排勇干者抗之,终无胜。后有陈宾形凝而捷,遂扑之,力减其价。李身板形而异,天成中卒。   王愚子者,扬州人也。属杨氏子渭乘中原多故,遂伪立国曰大吴。时愚子形若涂漆,少小时尝梦与金刚对,舁物似木薪,如是两转,因觉有力,遂好相扑,少有对偶。伪吴武义年中卒。有子号王八四,幼便受父训,拳手亦高,而性尚儒学,读书间谈不素,亦自嫌粗行次,应奉国主李昇、景、煜,皆好此戏,令充对头供奉,近江南不知所在。   谢建者,扬州人也。身长八尺馀,胸臃博三尺,绝有力,少有对敌,惟李长子相次耳。性略知书,多口述词章,粗有可观。酷於南宗禅学用心,闻归长老精玄学,遂往宗教寺问之,不觉坐折寺碑中断,平常恭□如也。   姚结耳者,江南□人也。膂力过人,少小多扑博为已任,时号“兼河头”、“相扑都知”。伪唐中主深好此技,赏赐异於他人。而克惟性修善,多持念发愿:“扑好手者遍,则出家为僧。”如是皆胜,自矜云:“举国绝对。”便於庐山开先寺求苦行剃染,寻为禅者。触犯勇气,急作,拟殴其僧,自念:“摧挫出家,还起无明,人□欢此。”乃止。犹对请普僧前,将巨树拔其根,劈其支干,褫其皮,如是数枝而止。其僧逃避。   李长子身长八尺,有勇力,多与谢建儒为偶对。掌琼元北人,行客来江南。申鬼子形绝么髍,快健绝伦,本扬州人。自馀眇小不可载,且纪其游者也。   蜀王氏后主为与凤翔李西平茂贞通好,送相扑人述述。次谒魏宗弼,号“六军太尉。”弼子甚好杂艺,游其门四方辐辏。弼子设奇,欲挫述之锋。时有石彦能者,实蜀之高手角力者,且有文性学览,谐谑谈论,稍有可取。故弼子延之为客,号“石校书。”尔曰弼子谓述曰:“欲见新客之技,奈何无偶对,难见精妙。”时宾设有宗郎中(忘名)、郄环推官,同词曰:“石校书可与新客戏。”彦能逊让者数四,寻被郄揭其巾,见新剃□,遂与出手。为石伺入腰交而倒,述愤其为儒生折,伪入厨求食,取庖刀欲自裁。厨人攒格,弼子以实告:“石原是此技人。”厚赏而罢。   ●出处   凡具勇力之人,侠气之类,合出幽燕,得崆峒之气。然角力者少闻,复仇报义者多。次则五陵、杜、霸,诸陵多性躁急。酒酣之时,好为暴恶气。轻沙之客,翘关扛鼎,扑射壶博。又曰:“中黄之士,育获之俦。”注:“中黄国俗多勇人。又夏育、乌获,古之力人。”然此技随君主之所好,必逐处而出也,未必五陵。鄱阳荆楚之间,五月盛集,水嬉则竞渡,街坊则相搏为乐。蜀都之风,少年轻薄者,□□为社,募桥市勇。壮者敛钱备酒食,约至上元,会於学社山前,平原作场。於时新草如苗,□侯人交,多至曰晏方了。一对相决而去,或赢者,社出物赏之,采马拥之而去,观者如堵,巷无居人。从正月上元至五月方罢。王氏有蜀,此色人衣宽衣,贴金花帽,乘脚越异,少壮多随从之。极至强梁,影庇起(一作越)法事极多。孟氏之世,此风浸微,备用而已。有名目者,刘仙子、王胜。三辅之间,此风最盛。自唐灭,寂寞无闻,纵有其人,散投诸国乡。今东京自梁祖以来,恶少者无不业萃其间。旧例:屠羊豕者行,必隶相扑管辖焉,贵益其脂膏尔,此亦近人馔之意也。於今高手者,朝廷重之。河南有庄宗之遗俗,故人多习焉。   ●杂说   淮南杨氏为吴国,有谢建粗知书,口占词句,略堪采取。与惠照寺俗讲法师彦光为深交。一曰,建手调味鲜鱼臛,召光公:“昨曰曰所谋善事,今朝已涅鳌K谓物为阇黎,且要早归净土。”光公尔曰不赴,有偈子答云:“将知善事多磨,今曰碍缘特入。烦我火头金刚,别告大权菩萨。”(建亲手造,故谓“火头”。江南将火长为头故云。)古贤集中罕见诗赋及,此儿有见《题墙上画相扑者》曰:“愚汉勾却白汉项,白人捉却愚人骰。如人莫辨输嬴者,直待墙隤始一交。”(云是吴人顾著作)   吴越武肃王钱氏,每值八月十八曰浙江潮水大至,谓之看潮。是曰,必命僚属登楼而宴,及潮头已过,即斗牛,然后相扑。王谓人曰:“为军家出力而激勇也。”尝有掌筦库者,手握匙牡,因有索取,开销了不可得,主者责之。以匙错误,视其签牌,又是此人。方悟向观角力,不觉手握匙曲戾耳。   旧说角力人多不识字,而性强,庶事言“我能。”曾顾人作书曰:“我哥子在魏府衙中,亦祗候供奉。欲寄■〈口阑〉■〈阝牢〉物子去一,气筒一条,拨镂黏竿一条,拨刺札针五条。”遂问写字汉曰:“汝‘针’字怎生作?”曰:“金旁作十。”“阿底不得哥子难为文字,须为我作大‘针’字。”只得曰:“某平常通用只如此作。”曰:“勿交涉,此是小‘针’字,我交汝作。请教某曰,但作‘蒸’字是也。”旁闻绝倒。   又传相扑家母丧,同甲弟兄来说喭。到惠帐前,连叫靴子里十哥。及出,一个弹指曰:“大无活计,大小母丧,不能直得报拨镂银棱头哭杖。”   有问曰:“诸史止言有力恶少,而不言争倒之形势者何?”对曰:“不言相扑,避凡俗也,故微其文矣。上则夏育、乌获、孟贲,近则张洲、铁杖、鱼俱罗等,但言有力能扛鼎,则角觝可知矣。”   又相扑善输者,必为人所谑。长安自子老城到某坊府县发丁力筑沙堤,谑人谓贫负者曰:“筑堤奉助喜也。”曰:“他自拜拜,何关涉我事?”曰:“此非沙堤坟软土,是为汝磹背助也。”盖迎官百戏前引之故也。   昔有沙门有勇气,四方响风,往往相慕,多被相扑。尝与数辈壮夫饮酒,散,连扑皆胜。此僧不知文字,攘臂自负曰:“我且为僧僧上了,为僧得了尽输僧。”旁闻绝倒。
13,286
艺藏
武术
达摩洗髓易筋经--
达摩洗髓易筋经 项杨惠 吴德华 张鉴若 曹江         原叙一   张瑶序   余方弱冠,患失血,体羸气微,医药罔效。清光绪乙未春,从周守儒夫子习训诂。夫子以所得于静一空悟大师之正侧坐卧各图,根据次授之,数月病愈,旋即废弃。阅六年辛丑,疾复大作,夫子督促复习,未百日病又愈。自是或作或辍,虽违师训,未尚日夜练习,然每因劳倦过甚,或肠胃积滞,必凝神静气,择要行之。   迩来三十余年,虽年逾知非,其精力常足以应事,皆由于此。夫子于大师所授各图式外,又复旁收博引,阐发奥义。名曰: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分为十八卷,订为十册,亲书三部,藏于其椟。丙辰冬,余自酉阳旋渝,夫子已归道山二岁矣。访其书尚存二部,今夏复访之,则仅存其一。余深惧大道之没,而吾夫子推阐之苦衷,亦随之而靡,亟商鉴涵世弟,谋付石印,以广流传。   方今国术昌明,凡讲外壮者,多失内养,谈玄理者,罔识动作。兹编内外兼备,性命双修,诚入道之正宗,由道而佛之快捷方式,岂区区却病延年所能尽其功效哉。   庚年岁秋九月门人张瑶艺耘敬述   原叙二   周守儒序   予生而体弱,长失调养,十岁前饮食不节,尝患疫寒积滞等症。十岁后沉湎于酒,多生疮痍。   至十九岁,又为洋烟困,行年三十体愈羸,病日臻,动则惊怖,行则怔忡,风热燥湿,坐不安席,寒暑昼夜,时在病乡,体则奄奄一息,热又时时上蒸,攻散和解,温补清凉,无术可施。   十余年来,苦状难述,虽历经良医调治,先去邪,后扶正,症对方投,无不小效。而畏风怯寒,气短神衰,服姜桂参茸近十年,元终难复,壮年几与耄年无异。清夜自思,计维坐以待毙矣。   然窃念生寄死归,寿夭何惜,独是混世四十年,毫无善状,负疚孔多,志未竟者几何,分未尽者又几何?所负天地父母之生成,君亲师长之教育,友朋妻 之属望,圣贤先儒之陶熔,更仆难数,退思补过,可奈时不及待,何自怨自奋,亦徒仰屋兴叹耳。幸于辛卯春,宴古渝之至善堂,遇松山陈老师少林神功也。劝以其功疗之,尽传心授,于是顿起禅心,有因必访,又于成都道院,得内功图说一册,简摩日久,稍有所得,遵图行之,体觉舒畅,至是求道益切。   癸巳秋闱,复赴省应试,于资阳通慧寺中,忽遇静一空悟老师,睹法相,心知其异,一路探讨真谛,随驾至昭觉寺,不离竟底。蕴悉师自嵩山少林来,尽得少林术,是达摩嫡派,深通如来易筋洗髓等经。拜倒求度,师悯其诚许之,遂执弟子礼,而受业于门,口传心授凡三逾月,尽得此中三昧。临别授以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六卷,卷分上下,共十二卷。戒之曰,此祖师真谛,非十八家支流可比,毋轻视,行持无间,足证佛因,切忌行至半途,自持神勇无敌,遂弃上乘工夫,久恋人间勋业事,以吾弟文士学成后,有心得处,可增演妙谛,以广慈航,万不可视为独得之奇,秘而不宣也。勉之慎之,余再拜受册,无日不习,方年余,颇觉病去瘾除,精神一振,体健身强,气力渐增,后效虽不能预必,此功终不敢稍废也。爰叙进道巅末,于简端云时。   乙未孟夏中旬古渝后学周述官谨序于士隐斋中   原叙三   增演易筋洗髓经合编序   易筋洗髓,自达摩祖师西去后,慧可祖师将洗髓携去云游,易筋藏少林壁中。由是道分为二:习洗髓者仅能收心养性,习易筋者仅能强筋壮力。千余年来,其书未合。后易筋经般刺密谛翻译出,代有传人。洗髓由慧可翻译出,亦有嫡派。两两相合,道本同源,理实一贯,一而二,二而一,两经非两派也。   后世祖师得洗髓传,知道相表里,乃与易筋合成一函。虽纲领节目,综括靡遗,而奥旨微言,难寻次弟,经少林门下,诸老祖师,照诸佛菩萨、诸天神王、历代罗汉、宗师,庄严法相,摩挲求之,合以易筋洗髓所论工夫,始知道出一辙。于是汇成一帙,名曰:《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图多说少,其旨未畅。   余不揣浅陋,根据图演说,缮写易筋洗髓于前,益以各家论说,分为十七卷。首二卷经文论说,中十二卷历代宗师增益图像,后三卷易筋洗髓支流,以备参悟采用。颜曰:《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余何人?不足言道,亦不善属文。平日所得,虽未知当否,而吾师属意演说之命难辞。凡有所觉,罔为笔之于书云。   原叙四   李卫公序   后魏孝明帝太和年间,达摩大师自梁适魏,面壁于少林寺,一日谓其徒众曰:盍各言所知,将以占乃诣,众因各陈其进修。师曰:某得吾皮,某得吾肉,某得吾骨。惟于慧可曰,尔得吾髓,云云。后人漫解之,以为入道之浅深耳。盖不知其实有所指,非漫语也。   迨九年功毕,示化葬熊耳山脚,乃遗只履而去。后面壁处,碑砌坏于风雨,少林僧修葺之,得一铁函,无封锁,百计不能开。一僧悟曰:此必胶之固也,宜以火函遂开,乃溶蜡满注而四着故也。得所藏经二帖,一曰洗髓经,一曰易筋经。洗髓经者,谓人之生,感于爱欲,一落有形,悉皆滓秽。欲修佛谛,如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必先一一洗涤净尽,纯见清虚,方可进修入佛智地,不由此经,进修无基,无有是处。读至此,然后知向者所谓得髓者非比喻也。易筋经者,谓髓骨之外,皮肉之内,莫非筋联系周身,通行血气。凡属后天,皆其提挈,借假修真,非所赞襄,立见颓靡,视作泛常,曷臻极至,舍是不为,进修不力,无有是处。读至此然后知所谓皮肉骨者非比喻,亦非漫语也。   洗髓经帙归于慧可,附衣钵共作秘传,后世罕见,惟易筋留镇少林,以永师德。第其经字,皆天竺文。少林诸僧不能偏译,间亦译得十之一二,复无至人。口传密秘,遂各逞己意,演而习之,竟趋旁径,落于枝叶,遂失作佛真正法门。至今少林僧众仅以角艺擅长,是得此经之一斑也。众中一僧,具超绝识,念惟达摩大师,既留圣经,岂惟小枝?!今不能译,当有译者。乃怀经远访,遍历山岳。一日抵蜀,登峨嵋山,得晤西竺圣僧般刺密谛,言及此经,并陈来意。圣僧曰:“佛祖心传,基先于此。然而经文不可译,佛语渊奥也。经义可译者,通凡达圣也。”乃一一指陈,详译其义,且止僧于山,提挈进修,百日而凝固,再百日而充周,再百日而畅达,得所谓金刚坚固地,驯此入佛智地,洵为有基筋矣。僧志坚精,不落此务,乃随圣僧化行海岳,不知所之。   徐鸿客遇之海外,得其秘谛,既授于虬髯客,复授于予,尝试之,辄奇验,始信语真不虚。惜乎未得洗髓之秘,观游佛境,又惜立志不坚,不能如僧,不落世务。乃仅借六花小技,以勋伐终,中怀愧歉也。然则此经妙义,世所未闻,谨序其由,俾知巅末。企望学人,务期作佛,切勿要区区作人间事业也。若各能作佛,乃不负达摩大师留经之意。若曰勇足以名世,古之以力闻者多矣,奚足录哉?!时唐贞观二载春三月三日李靖药师甫序   原叙五   牛将军序   予武人也,目不识一字,好弄长枪大剑,盘马弯弓以为乐。值中原沦丧,徽钦北狩,泥马渡河,江南多事,予因应我少保岳元帅之募,署为裨将,屡立战功,遂为大将。忆昔年岳少保奉命出征,后旋师还鄂,归途忽见一游僧,貌奇古,类阿罗汉像,手持一函,入营嘱予致少保。叩其故,僧曰:“将军知少保有神力乎?”予曰:“不知也,但见吾少保能挽百石之弓耳。”僧曰:“少保神力,天赋之欤?”予曰:“然。”僧曰:“非也,予授之耳。少保尝从事于予,神力成功,予嘱其相随入道,不之信,去而作人间勋业事,名虽成,志难竟,天也,运也,命也。奈若何,今将及矣!颂致此函,或能反省获免。”予闻言,不胜悚异。叩姓氏不答,叩所之,曰:“西访达摩师。”予惧其神威,不敢挽留,竟飘然去。   少保得函,读未竟,泣数行下,曰:“吾师神僧也,不吾待,吾其休矣。”因从襟袋中出册付予,嘱好掌此册,择人而授,勿使进道法门斩焉中绝,负神僧也。不数月,果为奸相所构。予心伤少保,冤愤莫伸,视功勋若粪土,因无复人间想矣。念少保之嘱,不忍负憾,武人无巨眼,不知斯世,谁具作佛之志,堪传此册者。择人既难,妄传无益。今将此册传于嵩山石壁之中,听有道缘者自得之,以衍进道之法门,庶免妄传之咎,可酬对少保于天上矣。   时宋绍兴十二年鄂镇大元帅少保岳麾下宏毅将军牛皋鹤九甫序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一章   原理源流篇   一、易筋洗髓名义   筋,为联系形骸之物,故先易筋,筋易而无处不易矣。   髓,为出入灵明之区,故必洗髓,髓洗而无微不洗矣。   筋何贵乎易?按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易系辞:生生之谓易。注:阴阳转易,以成化生。   是易为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筋一易而乾坤合,坎离交矣。至引伸为交易、变易、互易、移易、反易、对易、辟易、改易、平易、和易之义。又何难使剥复运,否泰转耶?!所以一使之易,寒可易为暑,暑可易为寒,昼可易为夜,夜可易为昼,老可易为少,少可易为老,阳可易为阴,阴可易为阳,变化无端,皆易之道。   髓又何言乎洗?按洗广韵,先礼切,正韵,想礼切,并音 ,与洒同,涤也。说文“洒足也”。史记高帝纪有:使两女子洗之文书酒诰,自洗腆改用酒。洗,又洁也。是洗之义,自上洒下,又由下升上而洁上也。他如钟名姑洗,律名姑洗,官名洗马,承水器曰洗,石名有洗石,皆取义于易系辞。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之洗,所谓洒涤、洒洁也。所以一为之洗,浊积者能使之清,黑暗者能使之明,凝重者能使之轻,尘蔽者能使之净,洗髓功深能自放光明。   昔汉武帝时,客有问于东方朔,曰:“先生有养生诀乎?”答曰:“无他术,吾能三千年一洗髓,三千年一伐毛。吾已三洗髓,三伐毛矣。”客不识道,以为滑稽戏语。后考据家及注家亦多引之作喻言,不知为实语也。   行功者能晋进不退,恒久有常,困而升,革而鼎,蹇而解,贲临中节,屯蒙、悉涣、中孚、独履,由小过而大过,小蓄而大蓄,颐养与井养兼施,未济既济,有震无兑,有益无损,噬嗑需讼,师遁 ,比随而谦,谦而豫蛊,明夷,渐旅、渐异、渐丰、渐萃、渐艮、渐归妹家人,不暌同人,大壮,咸观、大有。一易筋即洗髓,一洗髓愈易筋,阳阴造化,往来不穷,无方无体,无际无涯与天地参,非其能事乎?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一章   原理源流篇   二、易筋洗髓并行不悖说   予读易筋、洗髓二经,见易筋中亦能洗髓,洗髓中亦能易筋,功分精粗,不分先后,效分大小,不分浅深。专习易筋,仅能增力,则成外壮;专习洗髓,仅能养心,则成枯禅。皆偏也,皆非佛之全功也。   易筋,佛之节目。洗髓,佛之究竟。无节目,不可入道。无究竟,何由证因。以易筋、洗髓歧视之,固非。即以易筋先洗髓,洗髓统易筋,皆误。行易筋不可离却洗髓工夫,行洗髓原为收束易筋工夫。其道一而分,其功两而合,其效一而神,其理两而化。易筋、洗髓具有并行不悖,相与有成之妙。   故十二图中,所列行功次弟,导引逆流,搬运存养,规模皆合。易筋、洗髓,错综变易而兼行之。运中有定,定中有运,一动一静互为根,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相摩,八卦相荡,二经浑然一太极图矣。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一章   原理源流篇   三、易筋洗髓经后跋一   易筋洗髓二经,并十二图,如来真谛,祖师秘传,后进未学,何敢妄赞一辞。然斯道自初祖流传,僧俗祖师,如后五祖及般刺密谛,徐鸿客、虬髯、李药师、岳鹏举、牛鹤九、马僧、金环女僧、周嘉福、徐全来、周斌、潘伟、王老莲、空悟和尚,诸老宗师,皆有增益,演传大道,果得少林嫡派,不背师传,摩挲日久,中有心得,传笔注释,不无小补。兹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一书,本少林静一老师而传。原名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皆历代僧俗祖师,增益集成,义蕴虽该,理多奥隐,文多梵音,不演以华言,初学难解,纵有其书,无由播传。余得传时,师曾授意于余,口讲指画,命余演说,意谓有心得后,无妨增演而发明之,以昭来学。余不才多负师命,而凡有所得,罔不考证,前型申言其义,未敢杜撰一字。所有增益演说处,胥证以释门藏典及各语录,参以道藏大成,百子全书及各家丹经全集,合以医经,针灸脉穴,儒家易理性理等书,凡有与斯道合者,汇而辑之,演说广义,推阐其旨。颜书曰: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非关工夫真正实际,一切劝道赞道,禅语佛偈,文词诗歌,悉扫而空。非若别种释部,专侈空谈,罕露真机,几于把断要津,使金钵盂暗沉海底也。是书明度金针,实皆黄庭要道,心传衣钵,已驾仙佛梯航,语浅近义精深。学人字字体贴,图图留心,朝夕行持,永无间断。浅之可却病延年,深之可羽化飞仙,粗之可强精壮力,精之可入圣超凡。健步轻身,犹其余事,出神入定乃证全功。讵可与六花技、海字功、十二劲、鹿鹤龟蛇五禽等图倒观哉?!是非聪明正大,素有根基,而又久于其道者,不能辨此!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一章   原理源流篇   四、易筋洗髓经后跋二   前李卫公序至采精华法,是易筋经,翻译洗髓经序至翻译经义后跋,是洗髓经。二经所以合纂者,以易筋主运,定镇之;洗髓主定,运导之。舍定求运,搬运难运。舍运求定,欲定难定。先定后运,一运即定。先运后定,无定不运。专运落外壮,专定落枯禅。即运即定,即定即运,乃能运定。   行动第次,虽先运后定,非运运定用,不相辅行也。至于十二图势,已隐括于二经之内。故列二经于十二图前,而合编于一卷中云。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一章   原理源流篇   五、易筋洗髓经后跋三   前译经文,后译名义。文言各异,意义不二。达摩梵音,法空华语。空诸所有,不即不离。   人若执经,终不通移。分门别户,殊途异趋,同己则许,异己则毁。在教泥教,老死范围。如此之人,迂而且鄙。坐井观天,蟪蛄为期。祖师圆通,东游西归。只履独步,熊耳灭迹。不惟空尘,且并空理。无挂无碍,得大自在。噫嘻无师,天纵生知。生于默识,幼而颖异。少游印度,穷诸教义。不泥言筌,提倡宗旨。时来东土,直指性地。解缠出缚,天人师资。感祖洪慈,遗兹妙谛。后之见者,慎勿膜视。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二章   易筋经总论   一、易筋经总论原文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   无障无碍,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入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 ,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   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易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复,何莫非易之功也。   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系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 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   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躯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着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虔心,奋勇坚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圣域矣。   般刺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   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二章   易筋经总论   二、膜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养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亦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跟,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获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闲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固矣。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根据。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 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俟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比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系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二章   易筋经总论   三、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驰,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斯为合式。盖揉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设如杂念纷纭,驰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虚其揉矣,何益之有。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气神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守中之时,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驰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三曰,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   般刺密谛曰: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情欲杂念分去,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绊矣。故达摩大师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归,而登正果也。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旬。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二章   易筋经总论   四、揉法   夫揉之为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磨砺者,即揉之谓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一曰,揉有节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时,恐有春寒,难以裸体,只可解开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渐和,方能现身下功,渐暖乃为通,便任意可行也。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凡揉之法,宜从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右,揉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劳。三曰,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人功,宜法天义,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荡,徐徐来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为合式。设令太重,必伤皮肤,恐生斑痱。深则伤于肌肉筋膜,恐生热肿,不可不慎。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二章   易筋经总论   五、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者,若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凡内联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昃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三章   洗髓经总义   一、洗髓经序   易筋洗髓具非东土之文章,总是西方之妙谛,不因祖师授受,予安得而识之?又乌自而译之也哉?!我祖师大发慈悲,自西徂东,餐风宿露,不知几历暑寒,航海登山,又不知几历险阻,如此者岂好劳耶?悲大道之多歧,将愈支而愈离,恐接绪之无人,致慧眼之淹没。遍观诸教之学人,咸逐末而忘本,每在教而泥教,谁顺流而穷源,忽望霞旦,白光灼天,知有载道之器,可堪重大之托,此祖师东来之大义也!初至陕西敦煌,遗留汤钵于寺。次及中州少林,面壁趺跏九年,不是心息参悟,亦非存想坐功,总因因缘未至,姑静坐久留,以待智人参求耳。及祖师示人为第一义谛,闻者多固执宿习,不能领略,再请,予何人斯,幸近至人,耳提面命,顿超无上,正传正觉,得易筋洗髓二帙。洗髓义深,精近无基,初学难解,其效亦难,至是为末后之究竟也。及其成也,能隐能显,串金透石,脱髓圆通,虚灵长活,聚而成形,散则为风,然未可一蹴而至也。易筋义浅,入手有据,初学易解,其效易臻,堪为筑基之初起。   是必易筋之功竟,方可因之洗髓。予得师传,习易筋已效,将易筋原本一帙,藏之少林壁间,俟有缘者得之。惟洗髓一帙,附之衣钵,远游云水,后功行至,果获奇应,曾不敢轻易告人,又恐久而失传,辜负祖师西来之意。于是不揣鄙陋,译为汉语,止求不悖经文,不敢致饰章句,根据经详译于后,并为序言于前,以俟智者之玩味而有得也。(释慧可谨序)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三章   洗髓经总义   二、洗髓经总义原文   如是我闻时,佛告须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于此。此名静夜钟,不碍人间事。白日任匆匆,务忙衣与食。三餐食既竟,放风水火讫。抵暮见明星,燃灯照暗室。晚习功课毕,将息临卧具。大众成鼾睡,忘却生与死。明者独惊醒,黑夜暗修为。抚体叹今昔,过去少一日。无常来迅速,身同少水鱼。显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四恩未能报,四缘未能离,四智未现前,三身未皈一。默观法界中,四生三有备。   六根六尘连,五蕴并三途。天人阿修罗,六道各异趋。二谛未能融,方度未能具。见见非是见,无明未能息。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如何知见离,得了涅 意。若能见非见,见所不能及。蜗角大千界,眼纳须弥。昏昏醉梦间,光阴两俱失。流浪于生死,苦海无边际。如来大慈悲,演此为洗髓。须俟易筋后,每于夜静时。两目内含光,鼻中运息微。腹中觉空虚,正宜纳清煦。朔望及二弦,二分并二至。   子午静守功,卯酉干沐浴。一切为心造,炼神竟虚静。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夜夜常如此,日日须行持。惟虚能容纳,饱食非所宜。谦和保护身,恶厉宜紧避。假借可修真,四大须保固。柔弱可持身,暴戾灾害逼。渡河须用筏,到岸方弃诸。造化生成理,从微而至着。一言透天机,渐进细寻思。久久自圆满,未可一蹴企。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载余。从容在一纪,决不逾此期。心空自身化,随意任所之。   一切无挂碍,圆通观自在。隐显度众生,弹指超无始。待报四重恩,永灭三途苦。后人得此经,奉持为宗旨。择人相授受,叮咛莫轻视。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三章   洗髓经总义   三、无始钟气篇第一   宇宙有至理,难以耳目契。凡可参悟者,即属于元气。气无理不运,理无气莫着。交并为一致,分之莫可离。流行无间滞,万物根据为命。穿金与造石,水火可以并。并行不相害,理与气即是。生处伏杀机,杀中有生意。理以气为用,气以理为体。即体以显用,就用以求体。非体亦非用,体用两不立,非理亦非气,一言透天机,百尺竿头步,原始更无始,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三章   洗髓经总义   四、四大假合篇第二   元气久氤氲,化作水火土。水发昆仑巅,四达坑井注。静坐生暖气,水中有火具。湿热乃蒸腾,为雨又为露。生人又生物,利益满人世。水久澄为土,火乃气之燠。人身小天地,万物莫能比。具此幻化质,总是气之余。本来非我有,解散还太虚。生亦未曾生,死亦未曾死。形骸何时留,垂老后天地。假借以合真,超脱离凡类。参透洗髓经,长生无尽期。无假不显真,真假浑无际。应作如是观,真与假不二,四大假合形,谁能分别此。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三章   洗髓经总义   五、凡圣同归篇第三   凡夫假作真,美衣为体饰。徒务他人观,美食日复日。人人皆如此,碌碌一身世。不暇计生死,总被名利牵。一朝神气散,油尽而灯灭。身尸埋圹野,惊魂一梦摄。万苦与千辛,幻境无休歇。圣人独认真,布衣而蔬食。不贪以持己,岂为身口累。参透天与地,与我本一体。体虽有巨细,灵活原无异。天地有日月,人身两目具。日月有晦明,星与灯相继。纵或星灯灭,见性终不没。纵成瞽目人,伸手摸着鼻。通身俱是眼,触着知物倚。此是心之灵,包罗天与地。能见不以目,能听不以耳。心若能清净,不为嗜欲逼。自知原来处,归向原来去。凡夫与圣人,眼横鼻长直。同来不同归,因彼多外驰。若能收放心,提念生与死。   趁此健身躯,精进用心力。洗髓还本原,凡圣同归一。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三章   洗髓经总义   六、物我一致篇第四   万物非万物,与我同一体。幻出诸形相,辅助成生意。有人须有物,用作衣与食。药耳及器皿,缺一即不备,飞潜与动植,万类为人使。造化恩何鸿,妄杀即暴戾。蜉蝣与蛇蝇,朝生暮死类,龟鹤糜与鹿,食少而服气。竟得多历年,人何不如物。只贪衣与食,妄却生与死。苟能绝嗜欲,物我皆一致。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三章   洗髓经总义   七、行住坐卧篇第五   行如盲无杖,内观照性分。举足低且慢,踏实方更进。步步皆如此,时时戒急行。世路忙中错,缓步保平安。住如临崖马、亦如到岸舟。回光急返照,认取顿足处。不离于当念,存心勿外务。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谷。立定勿倾斜,形端身自固。耳目随心静,止水与明镜。事物任纷纷,现下皆究竟。坐如邱山重,端直肃容仪。闭口深藏舌,出入息与鼻。息息归元海,气足神自裕。浃骨并洽髓,出神先入定。卧如箕形曲,左右随其宜。两膝常参差,两足如钩钜。两手常在腹,扪脐摸下体。睾丸时挣搓,如龙戏珠势。倦则侧身睡,睡中自不迷。醒来方伸脚,仰面亦不拘。梦觉浑不异,九载征实际。超出生死关,究竟如来意。   行住坐卧篇,只此是真谛。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三章   洗髓经总义   八、洗髓还原篇第六   易筋功已毕,便成金刚体。外感不能侵,饮食不为积。犹恐七情伤,元神不自持。虽具金刚相,犹是血肉躯。须照洗髓经,食少多进气。搓摩干沐浴,按眼复按鼻。摸面又旋耳,不必以数拘。闭眼常观鼻,合口任鼻息。度数暗调和,身定神即定。每日五更起,吐浊纳清煦。开眼即抽解,切勿贪酣睡。浓褥趺跏坐,宽解腰中系。右膝包左膝,调息舌抵 。胁腹运尾闾,摇肩手推肚。分合按且举,握固按双膝。   鼻中出入绵,绵绵入海底。有津续咽之,以意送入腹。叩牙鸣天鼓,两手俱掩脐。伸足抵其趾,出入六六息。两手按摩竟,良久方盘膝。直身顿两足,洗髓功已毕。徐徐方站起,行稳步方移。忙中恐有错,缓步为定例。三年并九载,息心并涤虑。浃骨更洽髓、脱谷飞身去。渐几浑化天,末后究竟地。即说偈曰: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有此四少,长生可了。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四章   洗髓易筋与各家学说的关系   一、三教参悟说   三教书籍,言异旨同,修士勿成门户之见。相类者,宜参观。不相类者,亦当善悟。悟理之文,有可资于治平之用。经济之学,有足取为修养之法,互相考证,获益匪浅。如株守一家、即抹杀一切,定非通儒。演说二经,语语皆本,口传心授,间有采之别集者,皆三教先哲旧说,非出臆造云然也。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四章   洗髓易筋与各家学说的关系   二、三教分合异同源流考   道释二家,今世多知二而一。惟儒与释,判然两途。其不能合者,由后学分门别户致之耳,读孔氏书者,记诵词章无论也。即讲实学,亦多争立功名,轻视修养,高谈性命,无益身心,不知六经四子书,所载养身养心之谓何也。读释老书者,演法持戒无论也。即讲性定,亦每专求修炼,罔顾家国,实宗杨墨。托言释道,不知道藏佛藏所载慈悲誓愿之谓何也。二者皆偏,孔圣非无修养,释道非无事功,异曲同工,异派同源。同者格致诚正之功,异者修齐治平之迹,其实一理也。粤稽混沌初开,自盘古以迄三代,中国并无儒道之分,凡学道之士,无一非读五帝三王时书,皆儒也,即道也。道家甚称黄帝彭祖,老聃之学孔子亦尝采取之窃比之,访问之,赞叹之,何尝攻辩。至汉天师出,而儒道始分焉。不知天师道也,亦儒也。分之者,后世之立宗派也。又秦汉以前,中国疆域不广,只占天下十分之二。沙海外数千百国,孔教难及,天生然灯,演教中古,次出释迦,宣化西域,授受相传二十八代,至达摩祖师来游东土。外夷佛教分支,有黄教红教之别,达摩祖师坐化西归。中国佛教别派,有临济,曹洞之分;亦如儒有南北学,汉宋学;道有正一派,龙门派之类也。种种流派,法异旨同,派分道合,其一生万,万合一之,理俱无殊,不主中道,能传之远而且久乎?!其间不过各宗各派,各有异同,各守各传,各有得失。   有精粗纯驳之分,有浅深真伪之别,皆未可浓非也。今三教并立,鲜能贯通,主此奴彼,主彼奴此。   讲修炼者,呼儒家为俗,守章句者,目释道为谬。自相高尚,互相攻击,甚至同室操戈,后先矛盾,真可笑也!约而言之:儒曰执中,释曰守中,道曰玄中,非三教一贯而何?故推阐斯道,不得不合三教之理而言,非故以释道之法,混乱圣经也。抑思圣人之言,无所不包,释道身心性命之学,又奚不可摘取,而证明乎?!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四章   洗髓易筋与各家学说的关系   三、道宜参阅金刚心经说   释门经论语录三藏之书,连编累牍,广舌宣扬,多铺陈事迹,缅溯渊源,侈谈因果,推展慈悲,宏扬誓愿,穷极神通。于下手修炼功夫,洗伐毛髓,火候或散见,或连及,零星琐碎,难使牟尼一串,惟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专言禅理,包罗禅功。于修身养心,次第功行,深而着简,而该然灯明度,一一皆与易筋洗髓相合。参互考订,以穷其究竟,始见佛氏修持,别无他说,道出一辙,不二法门。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四章   洗髓易筋与各家学说的关系   四、道宜参证儒书丹书医书说   释氏之书,文本梵语,理尚虚无,不译以儒家文本难明,不参以丹医二经无征。谨按易筋洗髓,译在南北朝。时语言文本,多古音古义,非证以十三经,及周秦诸子,隋唐以前训诂音韵等书,不能通晓,故末附翻译音译一卷。而其谈性理,又多与周易、大中、孟子动心,尽心章、相出入。谈性功,又多与仪礼、礼记、论语、乡党篇相表里,故宜与儒书参证。又按东西方言,与华夷人称之脏腑,筋络官骸,穴窍名号不同,既译以华文,不参以丹经医经,纵二经理明法备,亦不能明析血脉气息流通之路,关窍穴道导引之方,又何由知下手节目工夫,河车搬运法门,运定圆觉火候。所以于翻译音译后,胪列三教应证书目,又摘丹经譬语,作实指录一篇。学人两两相稽,万无不明斯道也。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五章   养身养心论说   一、原生论   人自阴阳五行所化,父精母血所成。五官百脉皆归有用,意欲念虑,毕效其能,此万物之灵也。   然当太极初生之始,不特无精无气,而并无形无声,所谓先天也。至气凝而精始结,精结而神乃生,神生而气日足,气足而精愈固,精固而神更旺于无穷矣。所以在母怀中,得气血以养之,胎渐次成形,形渐次鼓气,气渐次有知觉运动,胎足后而身出,此先天之后天,后天之先天也。其两仪所化之精气,五行本体所化之脾胃肝肺肾,皮肤精骨髓妙用,所化之喉舌唇牙齿,耳目口鼻心,皆未充实,男必待精液满,女必待天癸至,然后五脏六腑,毫发孔窍,十二经络之禀于阴阳五行,父精母血者乃得大成,此谓后天也。先天固藉后天养,后天又藉天地五行,所生之物养,果能顺时而行,处处咸宜,人人皆有古皇之寿。无如后世天时人事,与上古异。其中不无气禀所拘,人欲所蔽,起居不时,饮食不节等弊,故有寿夭强弱之别。虽死生大数,权由天命,而在生强弱,亦任人为。在昔古皇先圣,知赋畀有殊,则贤愚各别,不能尽人引之入道,因设针灸砭石汤药诸法治之。然医家有泻无补,有补无泻,万难并行。以故仙佛家始创为导引服气之法,亦顺天地生成之理而行,以补先后阴阳之不足,其实与儒家之修身养心,医家之攻散泻补,名异理通,途殊效同。条目次第,已详备于散论总歌及各图中。能根据准绳,日行一二次,永无间断,百日后可终身不药矣。终身行之不衰,其功效更非浅鲜也。余浅识窃取,不明后验,然就现身观之,甫行一年,老病全失,烟瘾断除,步履殊强,饮食差健,精神气力较前四十年判若天渊,即此境界,已有仙凡之别。回忆前之烟酒场中光景,真不啻在孽海魔界中也。今梦初觉,始悟降衷之由,因HT 笔而识之以自警。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五章   养身养心论说   二、养身养心论   养身之术,其法最多,然庸而正,微而显,粗而精者,莫妙于易筋洗髓内功图说。按之儒道,养身各节,名异实同。儒家尽心知性,是以一气贯三才也。道家修真养性,是以一气化三清也。   释家明心见性,是以一气成三宝也。效虽大,而其功即系于身,存于心。心一不净,身之五官百体,皆为情欲所役,运不能使清浊分,定不能使阴阳和。是以养身莫先于养心,养心莫妙于素定。平素能守,此心不失其正,则静焉,不至沉于昏,动焉,不至邻于茫。纯乎天理,毫无人欲,即事物杂投,朋从往来,行所无事,闲居独处,屋漏尔室,罔有怀惭,动能主静,即静能生动,养身养心之道得矣。世之声色货利,平日萦绕吾身心者,不皆有若无,无若有,色即空,空即色乎?老子抱一为天下式,不外此理。果使此心在身,不即不离,时酿太和,临时行动,运定自旋转中节。大学云:正心,中庸云:慎独,孟子曰:寡欲,其功皆在于平时。修士欲知悟命,先加省于身心可。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五章   养身养心论说   三、动静互根说   动静不失,人所易明。动静互根,人多不觉。天营运动也,而四方不移,四序不乱,静主焉。地持载静也,而人物代谢,五宝环生,动使焉。日月盈亏,而终归圆满,星宿飞度,而终归本位,胥不外动静互根也。而人亦何独不然?!修士既讲求此道,最宜先明动静之理,动静之用,动静互根之法,动静互根之效,方可入门。使动而不静,如浮萍飞羽,无所定止,精必耗,气必摇,而神必茫。静而不动,如枵木死灰,毫无生机,精必顽,气必馁,而神必倦。惟按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全图行之,行住坐卧,屈伸俯仰,皆动静不失其所居。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中求静,无动不静。动极生静,阳极生阴,静中求动,无静不动,静极生动,阴极生阳,欲使阴阳无偏枯,动静安可偏胜乎?!以动化静,以静运动,合乎阴阳,顺乎五行,运乎五脏、达乎六腑,贯乎三焦,活乎五官穴道,关节经络,血脉筋骨,皮肉毫毛,孔窍偏体,周身无微不入,无处不通。互根而生,造化无穷。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如日月之代明,寒暑之往来,天道之循环,阴阳之递嬗,贯四时而不凋,历万世而不朽,岂仅补不足,泻有余。去旧坐新,实内充外,杜外感之诸邪,消内生之百病云尔哉!其用莫妙于盈者消之,虚者长之。一阴一阳,以一上一下运之。一往一复,以一屈一伸引之。一清一浊,以一升一降还之。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有大生之象。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有广生之功,是皆动静也,是皆动静互根之用也。动静可歧而二之乎。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五章   养身养心论说   四、正道旁门辨   养身一道,如烧石炼汞,服食采补之说,在人身外求之,稍有知识,因知为旁门。而不知授受不真。   以伪传伪者,又有四焉:其太过者,如不厘清浊,逼气过关,不明升降,采药非品,此卤莽行事,助长类也。如血脉未和,即便静养,关窍未通,即使既济,此高谈玄理,默生类也。坐此成疾,反言出病,逼成幻境,诡言神通,是皆自误误人之类。若作五禽鹿鹤龟蛇等图,坐八锦,行八锦,立八锦,海字劲,十二大劲等功,虽属易筋摘出之法,而或未得真传,调息不匀,致使水不济火,火不济水,道虽正而法不当,亦无益有损,又如齐立静坐,自谓出于神传,待坐立多时,使其自然静极而动,动极而静,是窃洗髓而未得其要也。虽无大坏,亦难见功,意想神驰,又恐入魔,虚悬无据,终非实理。可见取之身外,非道;取之身内,而不自然,久无效验,亦非道。此篇所载,皆出自然不待勉强,而又有一定不易法门,显而不晦,愈引愈深,简而不漏,愈行愈妙,运定之节目,功夫无所不备,圆寂之神通,法力循序,可臻行之,而有益无损,久之而其妙莫名。苟日新又新,精微奥妙,有不可言传,真可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已。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五章   养身养心论说   五、内外功辨   凡内联功,多借外辅,由内达外,内壮而外无不坚。行外功,多假内助,由外及内,外壮而内,久必伤。大凡丹经,外营运于内,而内导引者,内功也。内导引于外,而外营运者,外功也。他如全取于外,不问乎内,外功中外功之外也。纯求于内,罔顾其外,内功中外功之外也。行功至骨节灵通,气息调匀,饮食增多,精神倍出,时内外之间,不可不辨,三乘之等,仙凡之界,全判于此,行道者岂可忽诸!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五章   养身养心论说   六、元精元气元神辨   所谓元精,非津液脂髓之精。元气,非呼吸吐纳之气。元神,非知觉运动之神。元精顺可生子,逆可成仙。能采阴阳之菁英,结成为精,生亦能变化无穷,神通广大,但落于有形,终属后天之物。上清世界难容,生时不过能养性灵,去后不过能保躯壳。至若元气,元神,既经元精,存养多年,功行圆满。神用之,则放大光明,亿万化身;敛之则如混沌一元。气用之,则风云雷雨,变态无端,藏之,则与太虚一体。元精足,获元气元神。不能随元气送元神上升。丹家所以炼元精者,为养元气元神故也。就即生时观之,元气元神,活活泼泼,虚虚实实,不即不离,极明极灵。元神为元精主宰,元气作元精驱使,神气之重,更不待辨而可明矣。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五章   养身养心论说   七、元精次第采补法   人聚五行之精而生,必藉五行所化而养。人身之有元精,如五谷中之有稻米。种于春,长于夏,结实于秋,得纯阳之气,又根养于水,花扬于午,藉水火既济而生,炼以三伏烈日之气而成,所以养人之物,稻米为上,足补人身阴阳结成之元精。至五行所化,青黄赤白黑,咸苦酸辛甘之物。五行所属,东西南北中之产,皆非纯阴纯阳,辅助元精则可,生养元精,则不能。可用以治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之病,不能补元阳真阴之不足。元精未曾炼到蒸之为液,敛之为髓,散之为体,浸之为血,化之为气,用之为神时候,正宜努力加餐,必待元精充实,始减去五味,每日素餐。渐至元精凝结,可撤去菜蔬,专食熟饭。   久久元向导活,渐有生发,即可炼精。熟米凉水,淘净瓦器盛贮,瓦盖紧覆,毋使出气,弥封笋缝,下以柴火熏之,浅水烘干,每食以胡麻松子下之,先熟食,后冷餐,渐渐生食,渐渐减食,渐渐专食胡麻松子,渐渐减食胡麻松子,渐渐不食,方能辟谷,服气不食。若有麦无稻,先调和后,净面先荤食,后素食,先菜下、后胡麻松子下,减食,熟食;熟食、冷食、不食,次第同,功夫至此,已到中乘。到底不懈,足登上乘。世人一念于道,劝欲辟谷,即求代餐,致生怪疾,是循末忘本之故也。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五章   养身养心论说   八、炼元丹说   古仙佛所炼之丹,人皆谓为元精,纯阳菩提,舍利子等物。不知此乃仙佛所炼后天金丹,非先天元丹。先天元丹者,畀之降衷,禀之父母,无影无形,无声无臭,极诚极明,至虚至灵。不炼后天金丹以辅之,则渐失于昏,渐至于无。故藉后天以补先天,即以先天统属后天。若第以精气所结为元丹,亦无灵有象之顽物耳!安能出入由己,生死如归哉?是必炼谷化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结成金丹,以善养元丹,于活泼泼地静待天命,安能脱化?斯古仙佛上乘功夫。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五章   养身养心论说   九、养婴辨   养婴之法,修养与胎养不同。胎养之婴,精成形而神具焉。修养之婴,神入定而气送焉,胎养之婴,藉气以聚神,以活。修养之婴,藉精以蓄气,以导。胎养者,由气生精,由精生神。修养者,以气敛神,以神调精。胎养之婴成有神,御气以送精,所以先出者为精,是因先天而有后天也。修养之婴,以气炼精而存神,所中主者为神,是以后天而补先天也。常人不知护蓄、成人后精必亏,气必馁。归时,精顽气落,神与具散,而入于鬼。修士善于保重,成功后精必凝,气必结。归时,精完气升,神随之出而存其灵。礼记所谓,魂气升于天,形魄归于地。中庸所谓弗见弗闻,体物不遗者,皆此意也。婴何由能出?其体至轻,其用至灵,以气之至轻,送神之至灵,自与轻清上浮之天契合。无闲安能不出入上清乎?要之,婴之能出,必由定之能入,定之能入,必由运之能久,婴由昏而明,明而清,清而轻,轻而虚,虚而灵,灵而神。斯与天地合撰,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矣。尽人合天,舍此何从。   其理精粹,其事平庸,人习焉不察,遂忽焉不觉耳!慎毋惑于旁门左道,从身中有形之精为婴也。有形之精,在身中是一块血肉,非轻清之品,如何能到上清世界?!世俗所称肉身成圣,是以肉身修成圣人。   拔宅飞升,是合一宅而飞空上升耳。岂身与宅可安置于上界哉?!纵世有传说!皆后人附合之词也。   揆之于理,万难取信。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五章   养身养心论说   十、返归说   人生世间,无论贤愚仙凡,富贵贫贱,俱有返归之期。儒家谓之全终,释家谓之坐脱,道家谓之羽化。圣贤仙佛,全始全归,志气清明,故上而伸之为神。庸愚昏暗,气尽力竭,神志仿佛,故返而归之为鬼。神鬼关头,在此攸分。此时固宜仔细把握,而平日尤当时时警觉,念念不忘,寡尤寡悔,寡过寡欲,保身有方,养身有术,日新又新,永无间断,阳之精聚,阴之灵结,纯阴纯阳,菁华积而成为轻清上浮气象,则元神主宰,返本归原,身至阳极阴极之区,毫无损折,何难与仙佛圣贤,同拜金母木公也哉?!若不明修炼,清浊混身,不特不能使纯阳之气升而又升,直接上清,纯阴之气降而又降,下临无地,即此半阴半阳之世,恐亦难保长生矣!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五章   养身养心论说   十一、运气说   修养必先运气者,盖以气为精神枢纽,并为一身枢纽耳。精之在身,如水之在地。精之发源于天河,注于脏腑,达于肢体,如水之发源于昆仑,散于沟渎,会于河海。身之有神,是运气化精之主宰。而气则如二气之流行于四时,分散于四方,下降上腾,清升浊降。阳之积而成日,阴之凝而成月。日月营运,一寒一暑,能使形形色色,化生无穷,始而复终,终而复始,生机遂以不绝。人若知导引诸法,虽起居饮食,偶失时节,一为吸浊呼清,俾轻浮重凝,而血脉筋络通达无滞,则窍窍玲珑,节节流通,亦能使寒热瘟疫化为乌有。至功力已到,搬运渐熟,呼吸顷刻,上至天庭,下堕海底,中及四肢,三焦谐畅,百体调和,纵有微恙,登时即除,安能为殃?譬之阳极阴极之时,郁而积为烈风迅雷,阴云淫雨,雪雹酷日之灾。一经二气营运,分阴分阳,终无天昏地惨,天崩地裂之变,久仍归于阴阳平而四时和也。天地之气,岂自开辟,即失其常哉。亦由人心不古,呼吸达天,天人相应,积而生变,所以上古天时与晚近不同。皇初人寿与后世不同,坟典所在,不尽荒谬妄诞也。人能运气生精,使精生神,则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以及四肢百体,毫毛皮肤,皆有光天化日气象,无嶂翳昏迷境界,不亦羲皇上人哉?!谚语云:人亦小天地,洵不诬也。古仙人云:服气不死。   又曰:还丹永命,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知行气诀,便是学仙人。皆为导引逆流而发也。修炼之土可不留心于呼吸哉?!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五章   养身养心论说   十二、气为官骸使说   身有三宝,曰精气神,而气尤一身至宝。人身五官百脉、知觉运动,精聚之,神主之、气用之。不知运法,清浊莫辨,精顽神昏。故古仙人服气,必先运气,运气始能分气,分气始可服气,服气乃能炼气,炼气方能和气,和气方可定气,溯先天而后天。身心俱是父母一气所感,天地一气所结,感而结成,始有胎婴,乃精也。是由气生精之征也。胎在母腹,渐渐长成,始有知觉,乃神也。是又由精生神之证也。由先天而后天,分身而出,饮食渐加,渐长渐强,是运气化谷之证也。成人之后,精髓渐满,即能生育,是运气化精之证也。弱冠以往,知识渐开,童心渐失,恃强好胜,心花怒发,志虑心思,于斯为密。功名事业,在此立基,是运气化神之证也。常人不知运化填补之法,随禀赋以顺时令,故气有时而衰,精有时而亏,神有时消磨殆尽,亦随精而滞,气而散。即有存者,内损外颓,官骸皆疵。   得此传,而根据图顺,功无间断,则重如艮山,轻如巽风,温润如兑泽,迅速如雷,乾坤坎离,生生不绝,寄生则精足神完,而气弥纶以贯之。脱化则精凝神出,而气升腾以送之。诚而退,通而复,复而通,通而诚,阴阳相摩,八卦相荡,日月营运,寒暑迭更,出入由己,隐现随心。放之则弥,卷之则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臻斯纯境,一气所结,气为一心妙用,气即为百体驱策也已。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五章   养身养心论说   十三、气有度败证   丹经谓,一气营运,出入身中,一时凡一千一百四十五息,一昼夜计一万三千七百四十息。   出入之息,以踵存于至深渊之中,气行无间,绵绵若存,寂然不动,与道同体。若盛气哭号扬声,喊诵吹笛。长歌多言伤气,皆非养生之道。故功行呼吸,出入不可不以缓急、度数为要。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五章   养身养心论说   十四、心有日月证   心有日月,其说非妄。古仙云:凡存心中有日象,大如钱,在心中赤色有光芒,从心中上出喉,至齿间不出,回环胃中,如此良久,临目存见心中,胃中分明,乃吐气,咽液三十九遍。日出时,日中时行之,一年除疾,五年身有光彩,十八年得道。日中行无影,辟百邪千灾之气。常存日在心,丹在泥丸中。昼服日,夜服月。服月法,存月光芒白色,从脑中入喉又复至齿而咽入胃。一云常存月,一月在十五日以前服,十日以后不服。月减光芒损天气,故即止也。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六章   练功歌诀   一、行动始末   起功时,要调息定气,一志凝神。引功时,要起脚挂指,离地乘空。收功时,要清升浊降,关透脉通。   前九图通关分气。正身图运气还方,惟定身图转运辘轳,搬运河车,采药炼丹,和神养性,出定入定,浑然太极,升则醍醐灌顶,降则丹穴充盈,散则遍及六合,卷则紧藏个中,行持无间,妙绪莫名。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六章   练功歌诀   二、起功诀   环拱立身直如松,脚根虎膝莫漏空,两耳垂肩鼻对胸,合眼平视一尺中。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六章   练功歌诀   三、收功诀   九转丹成得气清,坎离交构两仪生,纵横上下归存养,运定功全缓缓行。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六章   练功歌诀   四、呼吸论   呼吸与吐纳有异,呼吸是吸下呼上,吐纳是吐出纳入。吐纳可厘清浊,而不可合阴阳;呼吸可合阴阳,而并可厘清浊。易筋洗髓功夫吐纳少,呼吸多,先吐纳后呼吸。呼吸有顺有逆,顺以运一身清气,逆以合两仪清气。用法次第,规模,详各图说,及歌诀中。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六章   练功歌诀   五、呼吸总诀   一吸通关,一呼灌顶,一屈一伸,一浊一清。雷鸣地震,清浊攸分。一升一降,一阳一阴。   上下顺逆,阴阳交生。河车搬运,辘辘时行。三百六五,运炼丹成。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六章   练功歌诀   六、呼吸诀次第   一呼水生,一吸火聚。再吸再呼,火腾水起。三度交关,坎离相济。吸七呼七,周而复始。   二七十四,重复不已。三七二一,三复功毕。九九八一,纯阳至极。营运三百六十五气,往来不穷,周天之纪,先吸后呼,达摩真谛。图曰呼吸,俗语如此。导引内功,呼吸第一。无多无少,不徐不疾。气不可凑,志不可移。亦不可馁,无过不及。出入不闻,定气调息。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六章   练功歌诀   七、呼吸诀又诀   入手起功,漫用呼吸。未纳菁英,先吐浊积。一吐一纳,生新去余。行至坐身,乃用呼吸。学成之后,清浊分析。初势即毕,呼吸如式。恐有浊碍,酌量追逼。一图数图,多寡不拘。俟浊尽净,呼吸随及。纯清无浊,功起即起。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六章   练功歌诀   八、呼吸轻重次序   呼吸之法,由微而大,由大而化。起功,静生动,缓缓呼吸;打坐,静生动,极又动生静,绵绵呼吸。入定后,动极、静极、动静互根,不觉呼吸。自然呼吸。不觉者,化其有。自然者,化其无。微无内又无不着。大无外又无所见。   究竟之地,浑化之天。无忘无助,无声无臭,致中致和,是其至处。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六章   练功歌诀   九、应响歌   合掌拱立心不摇,左右舒伸肝肺调。双手插云理三焦,仰面朝天固肾腰。曲肱折臂和脾胃,河车运动坎离交。屈伸俯仰功行满,皮肤筋骨髓坚牢。鹊桥尾闾呼吸应,关锁孔窍与毫毛。鼓动喉舌唇牙齿,能使天河倒涌潮。导引逆流周复始,汲精补髓饮醇醪。搬弄耳目口鼻心,清升浊降长复消。   龙行虎奔百脉运,旋转日月神致飘。运化精气神三昧,穴道关窍拥风涛。顺逆枢纽交相构,无根水火润而烧。气生精又精生气,心自明兮神自昭。凝神屏气婴活泼,出定入定性陶陶。督任玉环频影照,药物火候元命苞。强筋壮骨犹小效,灵丹一粒种心苗。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六章   练功歌诀   十、行功存想要诀   黄庭上应泥丸宫,鹊桥尾闾窍玲珑。牙叩齿关舌抵 ,唇包口合喉漏空。龙行虎奔眼耳送,通关灌顶意相从。脏腑筋络随势走,关节孔窍气使通。吸浊呼清回环转,上升下降顷刻逢。九转丹成身入定,精足神完气盈充。若有若无归圆觉,虚灵活泼满苍穹。夹脊双关容易上。重楼气海皆崆峒。绛宫腰肾随能透、天柱玉枕讵难冲。神庭出入须仔细,脐下丹田是化工。水火发生任督处,坎离交关头顶中。意至气至针谁度,达摩心传造化功。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六章   练功歌诀   十一、七字真言   七字真经,妙谛传心。一曰恭敬,恭敬则诚。二曰清静,清静则存。三曰洁净,洁净则明。四曰切近,切近则真。五曰精进,精进则深。六曰穷尽,穷尽则纯。七曰究竟,究竟则神。毋为异惊,毋使奇争。可名非名,官止神行。明明浑浑,玄妙之门。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七章   练功注意事项及效验   一、功贵得传   古今求道者众,而得道者累世不一见。非道不可仰企也,由渡水不知津,登山不识径,欲臻彼岸,跻绝顶难矣。是欲求其道,当先明其法。欲明其法,必先得其传。何也,图中庄严法相,固显而易见,而其中之体势气数,吐纳呼吸,屈伸上下,升降顺逆,起止旋转,错综变换,导引流,存想运定,与夫汤洗搓揉,采补捣炼诸法,差若毫厘,谬以千里。不经师传授,摹彷行之,未必穴道针对,天骨开张,经络关窍,毫无阻滞,阴阳水火两无偏废也。师心自用,贻累勿怪。   既得其传,又遇高明。宜无常师,以补不逮。切忌一得自鸣,耻于请教,遂执一境以自封焉。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七章   练功注意事项及效验   二、功宜按步   十二图式,是就人之行住坐卧,挨次运运,而定俯仰扬抑之法,愈进愈紧,规矩准绳,井井有条,纤毫无紊。若不寻次第,卤莽造次,颠倒错乱,不惟无益,而反有损,行功者切忌之。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七章   练功注意事项及效验   三、功宜有恒   凡行功至百二十日后,便觉加餐健步,长气增神,发体壮力,添液生精,明目达聪,开胃醒脾,强筋坚骨,皆初验也。行持不懈,更有进境。总期自然,不可助长。至于调息轻重,呼吸长短,运力大小,导气缓急,采药之多寡,相济之安勉,导引之迟速,动静之得失,出入之定移,不可蹴至。深者见深,浅者见浅。   功夫至此未可言传,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然自初觉至化境,功夫不外一志凝神,原始要终八字。   儒曰:尽心知性。释曰:明心见性。仙曰:修真养性。胥是道也,舍是别求,中道而止,不专心致志,安得上乘?!是必探取三昧,常守三宝,一贯三才,斯能脱胎换骨,伐毛洗髓。既志于道,又胡旋作旋辍耶?至道难求,得之而废,半途止一篑,与求之弗得等耳,岂不惜哉!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七章   练功注意事项及效验   四、功宜知避   行功凡遇疾风迅雷,豪雨闪电,黄沙大雹,虹见雾重,日食月食,严寒盛暑,天变地震,疫气妖气,邪魔怪异,狎亵闹攘,臭秽腥膻,五浊杂气,郁热伏室,暖阁露宿,灶前灵房,重伤将便,大醉过饱,以及男女房事前后一时,女子胎前八月,产后四十日,万不可行!行之无益有损,觉道者不可不忌。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七章   练功注意事项及效验   五、平时念头   心不外用,神不外驰,意有所注、气有所归。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七章   练功注意事项及效验   六、功有六益   调和血脉,细腻皮肤,强壮筋骨,增长气力,健旺精神,涵养性灵。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七章   练功注意事项及效验   七、功有十验   寒暑不入,疾病不生,颜色不老,强健不衰,冻饿不迫,生育不夭,战斗不惴,虎野狼不惧、刀斧不伤,水火不损。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七章   练功注意事项及效验   八、功有三不思   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七章   练功注意事项及效验   九、物有三练   鹿练精,龟练气,鹤练神。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七章   练功注意事项及效验   十、物有二聚   虎能聚阳,蛇能聚阴。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七章   练功注意事项及效验   十一、人有三伤   过虑伤精、多言伤气,久视伤神。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七章   练功注意事项及效验   十二、人有九损   喜极损肺,怒极损肝,哀极损肠,惧极损胆,饱极损胃,饿极损脾,情极损肾,动极损阴,静极损阳。   上编   原理源流篇   第七章   练功注意事项及效验   十三、程效限期   仙佛得道,少年中年耄年不一。道同一源,人各万殊。有禀赋强者,有禀赋弱者;有根基深者,有根基浅者,有人缘浓者,有人缘薄者;有得传早者,有得传晚者;有明道速者,有明道迟者;有行功急者,有行功缓者;有大数宜长者,有大数宜短者,有已成而留于世者,有成后而复出于世者;证果先后,不等火候,次第宜知,程效限期。七日曰来复,二七曰反复,三七曰三复,七七曰重复。九日曰阳明息,二九曰阳明复,三九曰阳明回。一曰三阳回、九九曰阳明极。六十日曰半丹,一百二十日曰全丹。百日曰筑基,十二月根据次曰度。总名一年曰小周天。   三年曰小成,九年曰大成,十二年曰一纪,亦曰大周天。三十年曰一世,六十年曰一甲。以七数推之,七月曰月来复,十四月曰月反复,二十一月曰月三复,四十九月曰月重复。七年曰年来复,十四年曰年反复,二十一年曰年三复,四十九年曰年重复,七十年曰大来复。以九数推之,九月曰少阳息,十八月曰少阳复,二十七月曰少阳回,八十一月曰少阳极。九年曰太阳息,十八年曰太阳复,二十七年曰太阳回,八十一年曰太阳极,九十年曰大成会,百年曰圆满会,百二十年曰大纪会,又曰重甲会。功以一百二十年为满。上品根基,百日筑基,三年辟谷,一纪飞升,至速也。下此成期不等,至缓者亦万无有经百二岁而不成者也。此期未得,加加前进,以待后期。若始勤终怠,功荒末路,初是转非,业败垂成。   情牵意移,功用别途,志满气盈,效期旦夕,皆与为山九仞,终亏一篑等也。百年修持,何苦废于一旦哉?!   中篇   功法篇   第一章   正身图说   初势吐纳说   第一图环拱正立势是为吐浊纳清而设,恐人过了一日,宿了一夜中,有起居不洁,饮食不精,致生浊气,故先以吐纳分之;第二势起功,始作呼吸,说中所谓出者,非下吸也,乃吐出浊气也。所谓入者,非上呼也,乃纳入清气也,凡行功一度,俱宜准此。   中篇   功法篇   第一章   正身图说   正身图二十七势   环拱正立势。凡行功时要将脚跟靠紧,脚尖立地,左手阳掌,右手握固,安放黄庭之上,两膝直立,竖起脊梁,使耳对肩,鼻对胸,合眼收神,平视不出一尺之外,牙关扣紧,舌抵上 ,气由鼻出,然后调息定气,一志凝神,计气出入三口,开步献杵,由此起功。   环拱正立势图   献杵起功势。此势直立腰膝,高耸脊梁,脚跟离地、脚尖挂地,两手向前回抱合掌,指尖齐于鼻尖,仍计气呼入三口,顺势推出,再作下势。其余耳鼻相对,收视、扣齿、抵诸法同前。   献杵起功势图   出爪亮翅势。此势将手尽力推出,掌立腕直,平与肩齐,两掌底与两肩角对。计呼吸三口,平收掌回原状作下势。余法同前。   出爪亮翅势图   双凤朝阳势。此势将两腕曲折根据膀,使腕膀平肩,掌向上立,如双凤朝阳之势。计呼吸三口后,两掌根据身向左右排开作下势。余法同前。   双凤朝阳势图   飞鹰展翅势。此势将两掌排开,两掌上立,肩膀肱腕平直,如飞鹰展翅之势。   计气毕,两掌缓缓托上作下势。余法同前。   飞鹰展翅势图   双手托塔势。此势将两手向上托去,两掌心朝上,两掌背下对两肩窝,掌上如托塔负重之势。   计气毕,将两掌随左右肩角顺下,作下势。余法同前。   双手托塔势图   三峰峙立势。此势将两掌顺左右势直下,向外直立至两肩角,膀肱曲折,两腋挟紧,使三腕天骨开张,掌并头如三峰峙立之状。计气毕,左手抱身,右肱横前作下势。余法同前。   三峰峙立势图   龙探右爪势。此势将左手由前操抱后身背右扇子骨,复将右膀前撑,右肱横前,掌如探物未得之状,齐与肩平。计气毕,顺势将右手抱身,左手横前作下势。余法同前。   龙探右爪势图   龙探左爪势。此势操抱撑横探齐俱同前势,但其法移右于左耳。凡作二势,探右爪,头眼向左,导气左旋;探左爪,头眼向右,导气右旋。各计呼吸,势毕将两手收回至颈项横肱作下势。余法同前。   龙探左爪势图   横肱蹲立势。此势将掌心向下,掌背向上,指尖相对,肱与膀根据,膀与肩直,左右一撑,呼吸一口,根据身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横肱蹲立势图   l   三才通气第一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十指尽力叠交在颈项间,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三才通气第一势图   三才通气第二势。此势就前势根据身顺势尽力直肱按下丹田,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三才通气第二势图   三才通气第三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向前直起对肩,阳掌向前力撑一手,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三才通气第三势图   三才通气第四势。此势就前势伸膀直肱,将两掌向外平,尽力朝两边一排,呼吸一口作下势。   余法同前。   三才通气第四势图   三才通气第五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阳掌直分至背后,仍伸膀直肱,将两手指在后叠交,阳掌向上,阴掌向下,尽力在后向下一掷,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三才通气第五势图   三才通气第六势。此势就前势从背后伸膀直肱,挨身向前直起平肩,指仍叠交,掌心向怀尽力前推,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三才通气第六势图   三才通气第七势。此势就前势将掌翻转,掌心向外尽力前撑,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三才通气第七势图   三才通气第八势。此势就前势伸膀直肱,将两手直分作一字平肩,平倒两掌,十指向前,掌心向左右之外,尽力一排,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三才通气第八势图   三才通气第九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从两腋耳边顺势插上,以膀伸肱直,掌立为合式,掌心向内,掌背向外,中空不过一尺,尽力向上指,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三才通气第九势图   三才通气第十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十指叠交,掌心朝下,掌背朝上,往上一托,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三才通气第十势图   三才通气第十一势。此势就前势伸膀直肱,顺势放下,平与肩齐,十指仍交,肩角与前腕仍对,尽力向前一推,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三才通气第十一势图   三才通气第十二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翻转,十指仍交,平与肩齐,掌心向外,掌背向内,尽力前推,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三才通气第十二势图   三才通气第十三势。此势体态气数与三才通气第四势同。   三才通气第十三势图   三才通气第十四势。此势就前势伸膀直肱,两掌直分至后,复伸膀直肱,使掌心朝上,掌背朝下,十指叠交,在后往下一掷,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三才通气第十四势图   右三才通气十四势是使三焦通达。凡在天庭上,地库下,人身中之窍,皆当以气贯之,故名三才通气,图行至此,身中上自泥丸,下至尾闾,中及四肢之关窍穴脉网络,莫不节节玲珑,窍窍灵通,此正身图中绝妙法门,学道者慎毋忽诸。   献杵还原势。此势就前势伸膀直肱,由后转前,曲腕回抱合掌,还献杵起功之势,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献杵还原势图   仰面朝天势。此势就前势将脚跟挨地立定,缓缓将头向后倒,面朝天,合掌,随之两目反视,顺势呼吸三口,导气逆行,不可过倒,以仰面朝天为度。呼吸毕,缓缓顺势回转,再作下势。   余法同前。   仰面朝天势图   拱立归位势。此势就前势缓缓顺势回转,初如献杵还原之势,平气一口,再如环拱正立之势,又平气一口,然后一呼一吸,调息定气,正身图全接作侧身图势。余诸法悉皆同前。   拱立归位势图   中篇   功法篇   第二章   侧身图说   独手擎天势。此势就前势,将两脚相根据,站如丁字,左手叉腰下股上大骨间,右手从右股间,伸膀直肱逆撑而上,至头顶面,即随右手朝天,仰观掌背,使上右掌背对右脚背,目注神凝,呼吸三口,导气逆行,而脚跟两膝及左肱左膀亦须正直,不可放松,呼吸毕顺作下势。   独手擎天势图   翻手拔刀势。此势就前势将右手着力绕头一转,由前转后,由后顺前至右肩窝处,即将右手握拳,一呼一吸,使气一提一平,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翻手拔刀势图   开弓打弹势。此势就前势将左手放开,平掌顺势伸膀直肱,向左逆撑高与肩平,又随势收回,两脚换丁字向左,然后立定脚跟,竖起滕腰脊,将左曲腕与右平掌向两边一撑,如开弓状,头向左旋,目注左掌,右曲腕与左掌相对,壹志凝神,呼吸三口导气顺行毕,将右拳打出,顺作下势。   开弓打弹势图   右三势毕,又由左独手擎天,右翻手拔刀,开弓打弹,然后功全,其诸法皆同。唯手脚掌拳头眼与气前向右者换左,前向左者换右耳,至于上身皆宜正直,左右不可偏废,六势毕顺作下势。   一字平肩势。此势就前势将拳打开,将掌放平,脚跟立地,掌心向下,掌背朝上,尽力向左右一撑,呼吸一口,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一字平肩势图   白鹤闪翅势。此势就前势脚跟离地,伸膀直肱,将两阴掌平肩按下,上身随之隔地尺余,呼气一口,随即伸膀直肱,翻阳掌提上平肩,直撑如前,吸气一口,复按复起,连根据三次。   余皆同前。   白鹤闪翅势图   献杵团结势。此势俟闪翅起立直撑后,将两掌向前回抱,呼吸一口,使气团结如献杵起立之状,再作下势。余法同前。   献杵团结势图   仰面朝天势。此势与正身图中仰面朝天法同。   仰面朝天势图   拱立归位势。此势与正身图中拱立归位法同。   拱立归位势图   中篇   功法篇   第三章   半身图说   马上献杵势。此势将脚跟立地,下体如骑马势,上身如正身图中献杵势,气数诸法皆同。   马上献杵势图   马上抛缰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推出,如抛缰势,下体如骑马状,气数诸法同前。   马上抛缰势图   马上收缰势。此势就前势收回,两掌如马上收缰状,类正身图中双凤朝阳势,余气数诸法悉同前。   马上收缰势图   马上振衣势。此势就前势向左右立掌打开,如马上振衣状,类正身图中飞鹰展翅势。余气数诸法悉同前。   马上振衣势图   马上整盔势。此势就前势逆翻两掌向上,如马上整盔状,类正身图中双手托塔势,余气数诸法悉同前。   马上整盔势图   马上乘风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掌顺势放下至两肩角,如乘马遇风,以便驰驱之意,类正身图中三峰峙立之势,余气数诸法悉同前。   马上乘风势图   向左勒马势。此势上身如正身图中龙探右爪势,下体本图中之骑马势,合而观之,不啻向勒马状,所有呼吸气数,凝注导引诸法,亦悉与龙探右爪同。   向左勒马势图   向右勒马势。此势与向左勒马势相同,惟方向相反而已。   向右勒马势图   马上横肱势。此势上身如正身图中横肱蹲立势,下体如本图中骑马势,其余气数诸法悉同前。   马上横肱势图   马上交关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掌十指尽力双叠交于颈项间,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马上交关势图   向前正鞍势。此势就前势根据身顺势伸膀直肱,尽力按下至丹田,呼吸一口,如在马上向前正鞍之势。余法同前。   向前正鞍势图   向前抛缰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向前伸膀肱直起对肩,阳掌向前立撑一手,呼吸一口,如在马上向前抛缰一般。余法同前。   向前抛缰势图   左右分缰势。此势前势将两手阳掌尽力排开,倒掌一撑,如马上向左右分缰之势,呼吸一口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左右分缰势图   向后正鞍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阳掌直分至背后,仍伸膀直肱,将十指在后叠交,阳掌向上,阴掌向下,尽力在后向下一掷,如在马上向后正鞍之势,呼吸一口。余法同前。   向后正鞍势图   向前提缰势。此势就前势,从后伸膀直肱,挨身向前,直起平肩,指仍叠交,掌心向怀,尽力前推,如在马上向前提缰之势,呼吸一口,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向前提缰势图   向前抛缰势。此势就前势将掌翻转,掌心向外,尽力前撑,亦如在马上向前抛缰之势,呼吸一口,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向前抛缰势图   左右分缰势。此势与本图中前左右分缰法同。   左右分缰势图   马上攀杨第一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从两腋,耳边顺势插上,以膀伸肱直,立掌变为合掌,掌心向内,掌背向外,中空不过一尺,尽力上指,如在马上欲攀杨柳之势,呼吸一口,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马上攀杨第一势图   马上攀杨第二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十指叠交,掌心朝下,掌背朝上一托,如在马上攀着杨柳之状,呼吸一口,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马上攀杨第二势图   向前提缰势。此势就前势伸膀直肱,顺势放下,平与肩齐,十指叠交,肩角与前腕相对,尽力向前一推,亦如在马上向前提缰之势,呼吸一口,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向前提缰势图   向前抛缰势。此势与本图中前抛缰法同。   向前抛缰势图   左右分缰势。此势与本图中前左右分缰法同。   左右分缰势图   向后正鞍势。此势体态气数与前向后整鞍势同。   向后正鞍势图   马上献杵归原势。此势与本图中马上献杵法同。   马上献杵归原势图   起立朝天势。此势就前势将脚跟立地,使膝直腿伸,腰脊耸,然后呼吸导气,由脚尖上行过鹊桥,翻泥丸至尾闾为一转,又由尾闾度丹田逆提至泥丸为一运,仰面三次,呼吸三口。仰逆诸法与正身图中仰面朝天同。   起立朝天势图   献杵还原势。此势与正身图中献杵还原法同。   献杵还原势图   拱立归位势。此势与正身图中拱立归位法同。   拱立归位势图   中篇   功法篇   第四章   屈身图说   马上献杵势。此势与半身图中马上献杵法同。   马上献杵势图   马上打恭势。此势就前势将合掌初放在神庭上,呼吸一口;次推上泥丸宫,呼吸一口;然后由泥丸向上尽力一撑,如打恭在上状,呼吸一口,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马上打恭势图(上)   马上打恭势。此势就前势合掌打恭至地,膀伸肱直,腰立头正,向下一撑,呼吸一口,复起还马上献杵状,又呼吸一口,再作下势。余法同前。   马上打恭势图(下)   右马上打恭二图,三上三下其功乃全,每体势气数上下悉同,其图仅列二势者,省笔也。   左右排闼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掌顺势分开,掌心向背,掌背向前,两边俱与肩齐,尽力排闼,呼吸一口,然后将两掌平平收回至两乳旁,阳掌向下,阴掌向上,着力一提,又呼吸一口,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左右排闼势图   三盘落地势。此势就前势缓缓挨身顺势放下至地,上要头正腰立,下要指挂腿屈,手要膀伸肱直,呼吸毕仍起作排闼合前一势,交互各行三次,然后复起排闼,收回两掌,回抱合掌还原。其余诸法悉皆同前。   三盘落地势图   献杵还原势。此势与半身图中马上献杵还原法同。   献杵还原势图   仰面朝天势。此势与正身图中仰面朝天法同。   仰面朝天势图   拱立归位势。此势与正身图中拱立归位法同。   拱立归位势图   中篇   功法篇   第五章   折身图说   马上献杵势。此势与前图马上献杵法同。   马上献杵势图   伏耳抱柱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掌头按伏两耳,两耳中三指紧按天柱,正身平视,一志凝神,呼吸一口,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伏耳抱柱势图   嵇首崩角势。此势就前势缓缓着力,将头下按至膝间,如嵇首崩角状,膝腿直伸,足尖挂地,呼吸三口,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嵇首崩角势图   倒运河车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掌放松,由后颈项挨身顺下至两足边,搬脚对立,两折皆直,俯首凝注。呼吸三口,例运河车。   倒运河车势图   昂头掉尾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十指尖挨着脚十趾尖,尾掉头昂,神凝目注,呼吸三口,顺作下势。   昂头掉尾势图   合掌定气势。此势就前势将两脚移开,足尖挂地,身随头起立,合掌定气,呼吸一口,顺作下势。余法同马上献杵势。   合掌定气势图   伸手舒脉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打开,舒畅血脉,立掌左右,皆与肩齐,呼吸一口。诸法同马上振衣势。   伸手舒脉势图   提空起立势。此势就前势仍足趾挂地,上下直立,掌背向外,掌心向内,垂两掌平肩尽力上提,呼吸一口。余法同前立身势。   提空起立势图   踏云拨雾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掌心逆翻至顶,交叉顺势着力,向左右拨开,以膀伸肱直为度,而上下体直,足仍离地,恍如踏云拨雾之状。其余气数诸法悉皆同前。   踏云拨雾势图   托天镇地势。此势就前势仍足尖挂地,上下体直,将两掌心翻转,排左右朝天尽力往上下一撑,上托下镇,呼吸一口。余法同前。   托天镇地势图   四肢通关势。此势就前势仍足趾挂地,将两手向左右排开,阳掌向外、阴掌向内,使左手与右脚对,右手与左脚对,然后四肢一撑,呼吸一口,顺作下势。余法同前。   四肢通关势图   悬吊如钟势。此势就前势仍足趾挂地,将两手收至头顶,合掌直伸,悬吊如钟,呼吸三口。余法同前。   悬吊如钟势图   直立如松势。此势就前势将两足收回,足跟相挨,仍起脚离地,上下一撑,直立如松,呼吸三口。余法同前。   直立如松势图   献杵还原势。此势就前势仍足趾挂地,将合掌缓缓放下平肩,呼吸三口。余法与前图中立身献杵还原同。   献杵还原势图   仰面朝天势。此势与侧身图中仰面朝天法同。   仰面朝天势图   拱立归位势。此势与侧身图中拱立归位法同。   拱立归位势图   中篇   功法篇   第六章   扭身图说   马上献杵势。此势与折身图马上献杵法同。   马上献杵势图   左旋回抱势。此势就前势将头身扭转向左,左脚腕曲,左足趾挨地,右脚腕伸,右脚挂指,腿似半弓,足势丁字,腰立头直,回抱齐鼻,凝神注目,呼吸一口,耳肩鼻心亦针缝相对。   左旋回抱势图   左旋提空势。此势就前势倒掌回抱作提空势,呼吸一口。余法同前。   左旋提空势图   左旋伏地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曲肱,两掌心打开,收回抓肩,挨身翻掌按下,随身至地,以十指蹲踞,左脚顺转挂指与右脚一顺,肢撑头扬,注目凝神,呼吸三口。余法同前。   左旋伏地势图   回抱还左势。此势就前势缓缓直起,还左旋回抱势,呼吸一口。法悉同前。   回抱还左势图   右旋回抱势。此势就前势缓缓将头身旋右,左脚换如右,右脚换如左。气数诸法皆与左旋回抱同。   右旋回抱势图   右旋提空势。此势气数诸法与左旋提空同。   右旋提空势图   右旋伏地势。此势气数诸法与左旋伏地同。   右旋伏地势图   回抱还右势。此势气数诸法与回抱还左同。   回抱还右势图   左拽牛尾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握拳,复扭头身旋左,使左肱向上曲扭,左拳底与两目相对,右手下曲扭,右拳头与右足右股相对,作左倒拽牛尾状,两脚与左旋回抱势同,呼吸三口,换右作下势。   左拽牛尾势图   右拽牛尾势。此势就前势将手脚头身换右,气数诸法悉同。   右拽牛尾势图   献杵还左势。此势就前势收回手脚,端正头身,下体脚尖挂地如骑马状,左肱屈转挨身,平胸立掌;右肱曲转挨身,平掌放于立掌下,掌背朝上,平气一口,换右作下势。余法与马上献杵还原同。   献杵还左势图   献杵还右势。此势就前势左掌换如右,右掌换如左,气数诸法悉同前势。   献杵还右势图   献杵还中势。此势与马上献杵还原同。   献杵还中势图   插脚腾空势。此势就前势脚仍挂地,缓缓立起,作插脚腾空之状,呼吸一口。其诸法与正身正图中献杵还原同。   插脚腾空势图   仰面朝天势。此势与前图中仰面朝天法同。   仰面朝天势图   献杵还原势。此势与前图中献杵还原法同。   献杵还原势图   拱立归位势。此势与前图中拱立归位法同。   拱立归位势图   中篇   功法篇   第七章   倒身图说   马上献杵势。此势侧形与折身图中马上献杵法同。   马上献杵势图   合掌平胸势。此势就前势将两合掌收回挨胸,呼吸三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合掌平胸势图   四肢投地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掌挨身分开放下,向前至地与两脚配,脚尖手指一齐挂地,四肢蹲踞,昂头上视,注目凝神,呼吸三口,先呼后吸,导气翻行逆升,倒运河车顺作下势。   四肢投地势图   左鼎足舒身势。此势就前势将左脚向前中立,以脚尖挂地合两手如鼎脚之势,然后将左脚直伸,脚与头平,腰背股膝一齐直撑,呼吸三口,使气由脚根直冲泥丸下转脚跟,三度气毕顺作下势。   左鼎足舒身势图   右鼎足舒身势。此势左脚换右脚,右脚换左脚。余法同前。   右鼎足舒身势图   投地还原势。此势就前势还四肢投地之原状,其体势呼吸悉与四肢投地法同。   投地还原势图   中篇   功法篇   第八章   翻身图说   空中跌坐势。此势就前势将后两脚向前插于两手间,将两手移后至股间,以两脚十指斜挂于地,两跨排开,使两脚根相挨,头直身立,眼光平视,一志凝神,呼吸三口,顺作下势。   空中跌坐势图   翻身蹲踞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足排开,手足指俱挂地,翻身尽力一撑,膝与面平,如前倒身蹲踞状,呼吸三口,导气逆行顺作下势。   翻身蹲踞势图   左抵脚鼎立势。此势就前势将右脚移中,挂指合两手如鼎脚状,左脚尽力向前直抵,眼注脚背,呼吸三口,换作下势。   左抵脚鼎立势图   右抵脚鼎立势。此势就前势将左脚换如右脚,右脚换如左脚,呼吸度数诸法悉同前。   右抵脚鼎立势图   翻身还原势。此势与翻身蹲踞法同。   翻身还原势图   合掌平胸势。此势就前势将两脚收回,起脚离地,腿曲身直,合掌平胸,眼光平视,呼吸三口、顺作下势。   合掌平胸势图   马上打恭向上势。此势就前势仍脚尖挂地,将合掌向上直撑,如在马上打恭状,气亦随之,速作下势。   马上打恭向上势图   马上打恭向下势。此势就前势仍足尖挂地,眼光平视,合掌直撑向下,气亦随之,顺作下势。   马上打恭向下势图   三起三跌势。此势就前势垫脚起立,合掌如正身图中献杵起功状,呼吸一口竖脊曲膝,合掌随下,两手肱至两膝间,复起立合掌如前,三起三跌,起跌一次呼吸一口,每一次将合掌收回为一部功,至第三次收回平胸,再一跌一起,顺作下势。   三起三跌势图   起立三推势。此势就前势仍脚尖挂地,正身直立合掌平胸,呼吸一口,缓缓将合掌推出,又呼吸一口,推至三次圆满,如正身图中献杵起功状,呼吸一口,使脚跟挨地作下势。   起立三推势图   仰面朝天势。此势与前图中仰面朝天法同。   仰面朝天势图   献杵还原势。此势与前图中献杵还原法同。   献杵还原势图   拱立归位势。此势与前图中拱立归位法同。   拱立归位势图   中篇   功法篇   第九章   行身图说   左独步瀛洲势。此势身正头立,眼光平视,伸膀直肱,十指相叉,阳掌向上毕,右脚稳地,左脚曲膝向右一提,尽力向左一踢,呼吸一口,只动左脚,周身不移,接作下势。   左独步瀛洲势图   右独步瀛洲势。此势左换右,右换左,连踢四十五次,呼吸四十五口,顺作下势。   右独步瀛洲势图   右御风着步势。此势将左脚稳地,右脚由稳地处弯环挨左脚背顺势向前一蹬,周身不移,呼吸一口,接作下势。身掌诸法悉同前。   右御风着步势图   左御风着步势。此势左脚换如右,右脚换如左,连蹬三十六次,合前独步瀛洲四十五共得九九之数,每一次呼吸一口,行功毕缓作下势。   左御风着步势图   俯掌顿脚势。此势将两脚挨紧,阳掌转朝下按,足尖一起,足跟一顿,一起一顿,一呼一吸,共二十一次,正身平视。诸法悉同前。   俯掌顿脚势图   宛转舒眉第一势。此势将两手相叉,阳掌向内,挨身向上至两眉间,始掌如握眉,呼吸一口,接作下势。   宛转舒眉第一势图   宛转舒眉第二势。此势将两拳所握之眉翻扬向外,尽力舒开,呼吸一口,接作下势。   宛转舒眉第二势图   宛转舒眉第三势。此势就前势竖起脊梁,曲膝下桩,后脚稳前脚垫,两拳握眉,回肱一排,呼吸一口,接作下势。   宛转舒眉第三势图   宛转舒眉第四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拳尽力一撑,亦如舒眉状,其桩势气数悉同前。   宛转舒眉第四势图   右宛转舒眉四势毕为一次,向左一次向右一次为一轮,左右交互行三轮功始毕,图势缺左右交互三轮者,为省笔也。   左转辘轳第一势。此势将右脚斜站,左脚平出,使右脚跟横对左脚尖头,身随斜,两手伸膀直肱,阳掌朝上,尽力一撑,呼吸一口,接作下势。   左转辘轳第一势图   左转辘轳第二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掌朝上握紧,伸膀直肱,翻转拳头,往下一挪至两股间,呼吸一口,接作下势。   左转辘轳第二势图   左转辘轳第三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拳翻转朝上提,紧挟两腋,膀与股对,肱与拳平,呼吸一口,接作下势。   左转辘轳第三势图   左转辘轳第四势。此势就前势将左脚收回,在右脚后以脚尖挂地,右脚不动,两拳翻顺随身下桩往下一锤,呼吸一口,接作下势。   左转辘轳第四势图   左转辘轳第五势。此势就前势将两脚稳地斜站,腰身起立,往上一伸,两手握拳往下一锤,呼吸一口,换作下势。   左转辘轳第五势图   右转辘轳第一势。此势如左转辘轳第一势状,右脚换左,左脚换右,头身拳掌俱右向,体势气数则皆同。   右转辘轳第一势图   右转辘轳第二势。此势如左转辘轳第二势状,脚身拳掌体势换向右,气数同。   右转辘轳第二势图   右转辘轳第三势。此势如左转辘轳第三势状,脚身拳掌体势换向右,气数同。   右转辘轳第三势图   右转辘轳第四势。此势如左转辘轳第四势状,脚身拳掌体势换向右,气数同。   右转辘轳第四势图   右转辘轳第五势。此势如左转辘轳第五势状,脚身拳掌体势换向右,气数同。   右转辘轳第五势图   按古人左右辘轳转法,先左转,后右转,名单辘轳,左右同转,名双辘轳,照图以左右交互行三转,方合左右轮转之法。   左插脚乘空势。此势起功站定脚跟,竖起脊梁,两手握拳,膀肱下垂,耳肩鼻胸各相对,眼光平视,牙关扣紧,鹊桥高架,呼吸三口,然后将左脚提起上前一步站稳,左膝一撑,呼吸一口,右脚随提,换作下势。   左插脚乘空势图   右插脚乘空势。按此势合后势,一名日月图,又曰太极图,其调息、定气、一志、凝神与诸势同,惟收神一法,合眼瞪目,俱从其便,但眼观界限近不在一尺内,远不逾五尺,外,斯为合法。   右插脚乘空势图   此势就前势将右脚换如左,左脚换如右,体势气数皆同,左右交互,缓行一百步,一步一呼吸、急行一百步,两步一呼吸,复缓行一百步,一步一呼吸,共三百步,呼吸二百五十口为一盘。   右插脚乘空二势行功至此,下台旋转而行,或丹台下不便行,先后一时择地行之,可另择一时行之亦可,随行行之皆无不可。   顶上圆光上势。此势如环拱正立势站法,但两手握拳下垂,俟气定将两手挨身由脐下交互而上至顶,如圆光状,呼吸一口,顺此接作下势。   顶上圆光上势图   顶上圆光下势。此势就前势将在顶两手,又交互而下至脐下,亦如圆光状,呼吸一口,导气回旋,连作三次,呼吸三口,两手下垂还原,顺作下势。   顶上圆光下势图   游鱼摆翅后排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握拳,挨身向后,两边阳拳一排,吸气一口,速作下势。   游鱼摆翅后排势图   游鱼摆翅前分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握拳,挨身收回转向前面,阳拳从中往两边一分,呼气一口为摆翅一度,连摆三度,其功始毕。   游鱼摆翅前分势图   游鱼摆翅后捶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握拳,伸膀直肱,挨身顺势向后一捶,呼吸一口,速作下势。   游鱼摆翅后捶势图   游鱼摆翅前推势。此势就前势仍伸膀直肱,将两手握拳,挨身顺势向前一推,吸气一口,再锤再推,三锤三推,三推三呼三吸,缓作下势。   游鱼摆翅前推势图   阳掌还原势。此势就前势伸膀肱,将握拳打开、阳掌向外,往下一垂,头身往上一伸,呼吸一口,顺作下势。   阳掌还原势图   阴掌还原势。此势就前势伸膀直肱翻阴掌向外,往下一垂,头身往上一伸,呼吸一口,顺作下势。   阴掌还原势图   顺掌还原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掌心向内,往下一垂,头身往上一伸,呼吸一口,顺作下势。   顺掌还原势图   握掌还原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握拳,顺势往下一垂,头身往上一伸,呼吸一口,顺作下势。   握掌还原势图   顺气归田势。此势就前势将右掌按黄庭上,左掌按脐轮下,以右掌当中,从上推至脐下,即以左掌随从脐下,由左边运上至黄庭上,又顺推至脐下,脐下右掌亦随从脐下由右边运上至黄庭上交界处,再推再运,推运一轮,呼吸一口,推运二十一次,呼吸二十一口,随推随运,顺所运清气尽归丹田,使之团结,俟作坐功,运充脏腑。   顺气归田势图   叉手还原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叉两股上大骨处,大指在前,四指在后,呼吸一口,顺作下势。   叉手还原势图   拱立归位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收回,环拱还原气海,坐下呼吸三口,由急而缓,行身图毕,接作坐功。   拱立归位势图   中篇   功法篇   第十章   坐身图说   按坐功图式,以两足背交叠两腿上为天盘,一名双打。膝腿未熟者,单打膝亦可,单打膝皆不能,暂作地盘,以两足按下交叠盘坐,久之可以一足抵腿缝,一足翻驾腿上,作单打膝,俟腿渐熟,缓缓再将抵腿之足,仍翻驾腿上,作双打膝,以成天盘,斯合坐势,然不可勉强,循序渐进,万无不上兜率天者。   握固思神势。此势将左脚掌驾右腿上,右脚掌驾左腿上,左阳掌平胸,右手握固放左掌上,竖起脊梁,眼光平视,耳肩鼻胸遥遥相对,牙关扣紧,鹊桥高驾,呼吸之间,出下入上,九图运功在此一聚。前则运精化气,此则运气归神,气三度开起下势。   握固思神势图   合掌趺跏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正身图中献杵起功,呼吸三口,使气凝聚五脏。   合掌趺跏势图   双手推门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正身图中出爪亮翅状,双手阳掌向前作推门势,呼吸三口,使气会通百脉。   双手推门势图   一团和气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正身图中双凤朝阳状,呼吸三口,使气活活泼泼,和顺一团。   一团和气势图   伸肱理脉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正身图中飞鹰展翅状,呼吸三口,伸肱理气,贯注百脉。   伸肱理脉势图   虚托开胃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虚托向上,如正身图中双手托塔状,呼吸三口,使胃气开畅。   虚托开胃势图   负重固腋势。此势脚同前,上身如正身图中三峰峙立状,将两掌翻朝向上,如负重托物,呼吸三口固两腋。   负重固腋势图   舒肝理肺左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正身图中龙探右爪状,呼吸三口,以理肺气。   舒肝理肺左势图   舒肝理肺右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正身图中龙探左爪状,呼吸三口,以舒肝气。   舒肝理肺右势图   盘坐横肱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正身图中横肱蹲立状,呼吸三口,使气回旋于四肢。   盘坐横肱势图   三焦达利第一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正身图中三才通气第一势,呼吸一口,使气凝聚于上焦。   三焦达利第一势图   三焦达利第二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正身图中三才通气第二势,呼吸一口,使气贯注于下焦。   三焦达利第二势图   三焦达利第三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正身图中三才通气第三势,呼吸一口,使气蕴蓄于中焦。   三焦达利第三势图   三焦达利第四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正身图中三才通气第四势,呼吸一口,使中焦开畅。   三焦达利第四势图   三焦达利第五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正身图中三才通气第五势,呼吸一口,使气又由中焦降至下焦。   三焦达利第五势图   三焦达利第六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正身图中三才通气第六势,呼吸一口,使气又由下焦翻上中焦。   三焦达利第六势图   三焦达利第七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正身图中三才通气第七势,呼吸一口,使气贯满于中焦。   三焦达利第七势图   三焦达利第八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正身图中三才通气第八势,呼吸一口,使气散注于中焦。   三焦达利第八势图   三焦达利第九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正身图中三才通气第九势,呼吸一口,使气又由中焦冲运于上焦。   三焦达利第九势图   三焦达利第十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正身图中三才通气第十势,呼吸一口,使轻清之气上浮于上焦。   三焦达利第十势图   三焦达利第十一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正身图中三才通气第十一势,呼吸一口,使纯阳之气归位于中焦。   三焦达利第十一势图   三焦达利第十二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正身图中三才通气第十二势,呼吸一口,使纯阳之气充盈于中焦。   三焦达利第十二势图   三焦达利第十三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正身图中三才通气第十三势,呼吸一口,使纯阳之气散满于中焦。   三焦达利第十三势图   三焦达利第十四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正身图中三才通气第十四势,呼吸一口,使重浊之气下降于下焦。   三焦达利第十四势图   右三焦达利十四势,虽与正身图中三才通气十四势,并半身图中马上交关下十四势同,而前者是运气流通,中者是运气贯注,此势是运气归位,功分三等,理归一贯,行功至此,纵横上下,无不入妙矣。   左摘星换斗第一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侧身图中独手擎天势向左,呼吸三口。引气左升。   左摘星换斗第一势图   左摘星换斗第二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侧身图中翻手拔刀势向右,呼吸三口,导气右旋。   左摘星换斗第二势图   左摘星换斗第三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侧身图中开弓打弹势向右,呼吸三口,挽气和肝。   左摘星换斗第三势图   右摘星换斗第一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左摘星换斗第一势向右,呼吸三口,引气右伸。   右摘星换斗第一势图   右摘星换斗第二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左摘星换斗第二势向左,呼吸三口,导气左旋。   右摘星换斗第二势图   右摘星换斗第三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如左摘星换斗第三势向左,呼吸三口,挽气润肺。   右摘星换斗第三势图   摘星换斗六势是法飞星过度,以呼吸导引上浮,清气轮转于天盘之上,故名摘星换斗。   一字通关阴掌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就前势将两阴掌朝上,往两边平平尽力一伸如一字状,呼吸一口,以通中焦关窍。   一字通关阴掌势图   双手虚托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就前势将两掌虚虚托起,呼吸一口,使气通上焦关窍。   双手虚托势图   平心下气势。此势盘脚同前,上身就前势将两掌挨身放下,叠放两脚交加处,平心下气,呼吸一口,使气由上焦通下焦关窍。   平心下气势图   双手再托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掌再覆顶门向上,虚虚托起,呼吸一口,使气通上焦关窍。   双手再托势图   一字通关阳掌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伸膀直肱,顺势放下,阳掌朝上,平肩往两边一撑,亦如一字状,呼吸一口,使气由上焦通中焦关窍。   一字通关阳掌势图   收气回抱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掌收回,叠放两脚交加处,呼吸一口,使气由中焦通下焦关窍。   收气回抱势图   一字通关阴掌还原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伸膀直肱,又往两边抬起分开,阴掌朝上,阳掌朝下,平肩尽力作一字一撑,呼吸一口,使气由下焦通中焦关窍。   一字通关阴掌还原势图   收抱还原势。此势如前势收气回抱势,将气分三次,缓缓坐下,每坐下一次,呼吸一口,共坐下三次,呼吸三口,使三焦之气各还原地。   收抱还原势图   十字通关下手势。此势就前势将两阴掌向前垂下,挨身架十字,尽力往两边分开至肩,随分随上,呼吸一口,使气斜开周身关窍。   十字通关下手势图   十字通关阴掌势。此势就前势伸膀直肱,将两阴掌往两边尽力一排,呼吸一口,使气横开周身关窍。   十字通关阴掌势图   十字通关回抱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掌挨身驾十字垂下,收回曲肱抱肩,坐下气海,呼吸一口,使气透周身关窍。   十字通关回抱势图   十字通关阳掌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换作阳掌,平胸向前驾十字,尽力往两边一排,呼吸一口,使气横开周身关窍,复两手平肩阳掌朝上,尽力往两边一撑,呼吸一口,使气横舒周身关窍。   十字通关阳掌势图   十字通关交抱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顺阳掌驾十字平胸,收回抱肩,坐下气海,呼吸一口,使气横透周身关窍。   十字通关交抱势图   十字通关阴掌还原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手阴掌朝上平肩,驾十字打开至肩,手与肩平,竖起脊梁,往两边尽力一撑,呼吸一口,使气上通下透,各还本部。   十字通关阴掌还原势图   十字通关握拳势。此就前势将两掌握拳,伸膀直肱平肩,尽力往两边一抵,呼吸一口,以闭周身关窍。   十字通关握拳势图   十字通关收拳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拳顺肩收回,顿放两股上大骨处,呼吸一口,以关周身关窍。   十字通关收拳势图   十字通关叉手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拳两掌换作叉放原处,大指在前,四指在后,呼吸一口,以锁周身关窍。   十字通关叉手势图   叠掌定气势。此势就前势将两掌收回,叠放两脚交加处,以定神气。   叠掌定气势图   握固还原势。此势掌上操拳,右拳左掌,环拱平胸,呼吸三口,仍还握固思神之原坐功毕矣,毋庸下坐,接作定功。   握固还原势图   中篇   功法篇   第十一章   定身图说   凡行动至此图时,水火既济,坎补离填,采炼功毕,最宜久坐。运几多时,定亦几多时,大约运一下钟,定亦一下钟,运一枝香,定亦一枝香,作此势坐时,运未到者,补运之定,有移者,随止之,久久浑噩,大极一团,默念、存想、呼吸、俱化精气神,三宝觉入,即色即空,不见实见境界,斯能养婴入定,归原出神,运定全功。   按定身图八势,是涵养性灵,全收前坐立行止,升降抑扬,屈伸宛转,运定之效,万不可轻易行之,行功至此,须屏绝念虑,洗涤心胸,耳不闻,目不见,心无所思,无一挂碍。惟知以所运之气,归蓄三焦,旋转黄庭,意之所至,气之所至,采药炼丹,养婴入定,全赖于此。返本还原,成真证果,实基于此,此时不能调息定位,一志凝神,则心必走着,气难内积,将见前之运动,皆成外壮,岂不惜哉,然亦不可十分着意,贵无妄无助,不粘不脱,亦离亦合,妙极趣极,心经所谓,色不意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者,即此境界也。学道之人,平时细心体之,临时一心向之,过时又回心审之,日久功深,不特易筋换骨,即伐毛洗髓,亦无难亦。   定气和神势。此势与坐身图中握固思神势同,但气穴要使之微闭,则气始定。   神光要使之内敛,则神始和,一呼一吸,吸降呼升,三呼三吸,缓作下势。   定气和神势图   旋转日月势。此势立身盘脚俱与前同,拳掌安放亦无异。将气海坐下,使气穴微闭,两眼左转二十一轮,呼吸二十一口,吞津三度,右转二十一轮,呼吸二十一口,吞津三度,再作下势。   旋转日月势图   倒涌清泉势。此势双叠两脚,竖起脊梁,高驾鹊桥,合眼平视,拳掌安放两脚交叉处,吸下呼上,呼吸三口,导引黄河,逆流冲动督任,倒涌天梯,醍醐灌顶,水帘不绝,再作下势。   倒涌清泉势图   返观内照势。此势盘脚立身,拳掌安放悉如前法,呼吸之间,吸则眼观鼻,鼻观心,心观肾,呼则冲督任,上天梯,翻泥丸,不可失意,亦不可十分着意,太急难到,太缓必滞,不疾不徐,呼吸三口,自能内观脏腑。   返观内照势图   龙行虎奔势。此势紧闭牙关,高驾鹊桥,气海坐下,缓缓呼吸二十一次,每七次吞津三口,使龙行虎奔,三三九口毕,换作下势。   龙行虎奔势图   汲精补髓势。此势两脚舒伸。两掌盖膝,吸降呼升,呼吸三口,使所运津液之精气血之精,上补神髓,打开性灵。   汲精补髓势图   返本还原势。此势曲肱将两脚收回,两脚掌合抵,两手伸膀直肱合掌交叉,紧抱两脚十指,坐下气海,缓缓呼吸七口,吞津三度,使胎婴团结,返本还原。   返本还原势图   养婴归原入定出神势。此势坐法与定身第一图同,但呼吸至此,愈隐愈微,不惟无声,并若无气,浑浑噩噩,杳杳冥冥,一尘不染,万象皆空,胎婴所在,活活泼泼,有我无我,出入悉定,万化之源,太初之本。   养婴归原入定出神势图   偈曰:行功至斯,无生无死,定而不定,出入由己,观自在相,神婴脱体,洗髓功深,天灵盖启,混沌一元与天地匹,浑化无边,究竟得止,圆觉功夫,权舆在此。   中篇   功法篇   第十二章   卧身图说   卧身图帮助:凡作睡功,不必拘定,头顶北,面朝西,一脚屈,一脚伸,曲肱作枕,诸法总须鞠躬屈膝,紧闭牙关,高驾鹊桥,合眼收光,返观内照,一志凝神,调息定气,吸降呼升,万缘屏除,一心皈命,混混沌沌,无梦无惊,方可使河车运动,督任交通,坎离既济,阴阳相生,当亥子丑寅四时,最宜安息,升降清浊,使心肾交关,百脉朝会,此四时不睡,水谷之精,不能化津升腾天顶,贯注周身,虽酣终日,卧亦奚益焉,天气下降,地气上腾,日月往来,阴阳交构正在此四时。修炼家千万不可失此机会,此小周天也。至于睡法图有十式,随择一图睡之,俱可旋转车轮,切忌如尸仰卧,伏地覆卧。   又佛传睡功有扪脐摸腹,挣搓睾丸,揉擦下体诸法,宜于初睡醒时行之,欲睡时只宜作卧身图式,千万不可运动脐腹、睾丸、下体等处,恐功未到睡后走丹。   左伏身侧卧势。此图头向左卧,左脚屈右脚伸,左手抱肩,右手按席上,侧身伏卧床。   左伏身侧卧势图   右伏身侧卧势。此图头向右卧,右脚屈左脚伸,右手抱肩,左手覆按席上,侧身伏席卧。   右伏身侧卧势图   左坦腹侧卧势。此图头向左卧,左脚伸右脚屈立,左手仰放席上,右手覆按右腿,坦腹侧身向上面卧。   左坦腹侧卧势图   右坦腹侧卧势。此图头向右卧,右脚伸左脚屈立,右手仰放席上,左手覆按左腿,坦腹侧身向上面卧。   右坦腹侧卧势图   左屈膝侧卧势。此图头向左卧,左脚屈放席上,右脚屈立,左手仰放席上,右手覆按右腿,坦腹侧身向上面卧。   左屈膝侧卧势图   右屈膝侧卧势。此图头向右卧,右脚屈放席上,左脚屈立,右手仰放席上,左作覆按左腿,坦腹侧身向上,面卧。   右屈膝侧卧势图   左如弓侧卧势。此图头向左卧,左脚屈放席上,右脚仍屈如左脚叠放左脚上,阳物肾囊用手兜出,使两胯不相挨,左手抱肩,右手覆按上,如弓侧卧。   左如弓侧卧势图   右如弓侧卧势。此图头向右卧,右脚屈放席上,左脚仍屈如右腿,叠放右脚上,阳物肾囊用手兜出,不使两胯相挨、右手抱肩,左手覆按席上,如弓侧卧。   右如弓侧卧势图   左坦腹仰卧势。此图头微向左而坦腹仰卧,以左脚交右脚上,两手握拳安放两股,虽仰,微侧向右,身左,气不舒时,宜睡此势,平时少用。   左坦腹仰卧势图   右坦腹仰卧势。此图头微向右而坦腹仰身卧,以右脚交左脚上,两手握拳按放两股,虽仰,微侧向左,身右,气不舒时,宜睡此势,平时少用。   右坦腹仰卧势图   行功帮助:凡睡,衣宜解,带宜松,床求平坦,被无覆头,枕不可过高,亦不可过低,以头居肩中为度,手不可抱头,亦不可放骨缝处,以阻气道,两胯宜微开,使肾囊阳物不压,斯为合法。   中篇   功法篇   第十三章   韦驮劲十二势图说   韦驮献杵第一势。   韦驮献杵第一势图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韦驮献杵第二势。   韦驮献杵第二势图   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韦驮献杵第三势。   韦驮献杵第三势图   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 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 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摘星换斗势。   摘星换斗势图   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侔。   倒拽九牛尾势。   倒拽九牛尾势图   两 后伸前屈,小腹运气空松;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出爪亮翅势。   出爪亮翅势图   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七鬼拔马刀势。   七鬼拔马刀势图   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三盘落地势。   三盘落地势图   上 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 ;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青龙探爪势。   青龙探爪势图   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注平,息调心谧。   卧虎扑食势。   卧虎扑食势图   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 相更。   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打躬势。   打躬势图   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啮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 ,力在肘双弯。   掉尾势。   掉尾势图   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 ;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王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候,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中篇   功法篇   第十四章   十二大劲图说   凡行练力功夫,须于静处面向东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使其气贯两手,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每行一式,默数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间断。行第一式,自觉心思法则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迟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贯上头顶,此练力练气,营运易筋脉之法也。务须严谨有恒,戒酒色,日夜行五六七次,工无间断,食饭四五顿,专心练习至百日,能长千斤之力,此指少壮者言也。即软弱无力之人,亦可练至五六百斤,倘年老精气不足者,肯如法操练,日行二三次,亦能健食延年,除一切疾病,真神妙也。   第一式图   面向东立,目上视,两脚站平,宽与肩齐,不可参差,两手垂下,肘微曲,掌背朝上,掌心朝下,指尖仰翘朝前,默数四十九字,每数一字,指尖朝上翘,掌想朝下按,如此四十九翘,四十九按,四十九宫也。   第二式图   前式数字毕,将十指卷曲为拳,拳背朝前,以两大拇指朝身,每数一字拳一紧,大拇指一翘,数四十九字,即四十九紧,又即四十九翘也。   第三式图   前式数字毕,将大指叠在掌心,捏紧为拳,趁势往下一伸,肘微曲,两拳虎口向前,每数一字,拳加一紧,亦数四十九字,四十九紧也。   第四式图   前式数字毕,将臂平抬,拳伸向前,与肩齐平,两肘微曲,虎口朝上,两拳相距尺许,数一字,拳一紧,数四十九字。   第五式图   前式已毕,即按此势将两臂竖起,虎口向后,手臂不可贴头,拳紧如前,数四十九字。   第六式图   前式已毕,即接以两拳下对耳一寸远,以虎口向两肩,数一字拳一紧,想前两肘尖往后用力,数四十九字。   第七式图   前式已毕,将身往后一仰,以脚尖离地为度,趁势将两手分开,直与肩齐,虎口向上,数一字,拳一紧,想两拳往后排,胸微向前合,数四十九字。   第八式图   前式已毕,将两手收回,两拳向前合对,与第四式相同,而不同者,手直肘不微曲,拳相近,只离五六寸远,数一字,拳一紧,亦合,数四十九字。   第九式图   前式已毕,将两拳收回两乳之上,即抬起翻拳,向前起对鼻准头、拳背、食指、大节骨去鼻准二三寸,数一字,拳一紧,数四十九字。   第十式图   前式已毕,将两手分开,虎口对两耳,如山字形,每数一字,拳一紧,拳想上举,肘想往外抵合,数四十九字。   第十一式图   前式已毕,将拳翻转至脐下两膀,以两食指大节离脐一二分远,数一字,拳一紧,数四十九字毕,吞津三口,随气送至丹田。   第十二式图   吞津吸气毕,不数字,两手松开,手垂下,复掌齐向上,三端与肩平端时,脚后跟微起,以助其力,如端重物状,拳亦往上三举,肘亦往下三扎,两脚六跌全功。   中篇   功法篇   第十五章   立八段锦图说   .   两手托天理三焦图   .   左右开弓似射雕图   .   调理脾胃须单举图   .   五劳七伤往后瞧图   .   摇头摆尾去心火图   .   背后七颠百病消图   .   攒拳怒目增气力图   .   两手攀足固肾腰图   中篇   功法篇   第十六章   坐十二段锦图说   十二段锦总诀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脚频,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 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旧名八段锦,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万病化为尘。   以上系通身合总,行之要根据次序,不可缺不可乱,先要熟记此歌,再详看后图及各图详注,各诀自无差错,十二图附后。   十二段锦第一图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此图盘腿而坐,紧闭两目,冥亡心中杂念。凡坐要竖起脊梁,腰不可软弱,身不可依靠,握固者,握手牢固,可以闭关却邪也。静思者,静息思虑而存神也。   十二段锦第二图   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上下牙齿相叩作响,宜三十六声,叩齿以集牙内之神使不散也。昆仑即头,以两手十指相叉,抱住后颈,即用手掌紧掩耳门,暗记鼻息九次,微微呼吸不宜有声。   十二段锦第三图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记算鼻息出入各九次毕,即放所叉之手,移两手掌擦耳,以第二指叠在中指上,作力放下第二指,重弹脑后,要如击鼓之声,左右各二十四度,两手同弹共四十八声,仍放手握固。   十二段锦第四图   微摆撼天柱。   天柱即后颈、低头扭颈,向左右侧视,肩亦随之左右摇摆,各二十四次。   十二段锦第五图   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赤龙即舌,以舌顶上颚,又搅满口内上下两旁,使水津自生,鼓漱于口中三十六次。神水即津液,分作三次,要 有声吞下,心暗想,目暗视,所吞津液直送至脐下丹田,龙即津,虎即气,津下去气自随之。   十二段锦第六图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以鼻吸气闭之,用两掌相搓擦极热,急分两手磨后腰上两边,一面徐徐放气从鼻出,精门即后腰两边软处。以两手磨二十六遍,仍收手握固。   十二段锦第七图   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闭口鼻之气,以心暗想,运心头之火,下烧丹田,觉似有热,仍放气从鼻出,脐轮即脐丹田。   十二段锦第八图   左右辘轳转。   曲弯两手,先以左手连肩圆转三十六次,如绞车一般,右手亦如之,此单转辘轳法。   十二段锦第九图   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   此势放开所盘两脚,平伸向前,两手指相叉,反掌向上,先安所叉之手于头顶,作力上托,要如重石在手托上,腰身俱着力上耸,手托上一次,又放下安手头顶,又托上,共九次。   十二段锦第十图   低头攀足频。   以两手向所伸两脚底作力扳之,头低如礼拜状十二次,仍收脚盘坐,收手握固。   十二段锦第十一图   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 响,百脉自调匀。   再用舌搅口内,以候神水满口,再鼓漱三十六,连前一度,此再二度,共三度毕,前一度作三次吞,此两度作六次吞,共九次吞,如前咽下,要 响声,咽津三度,百脉自周遍调匀。   十二段锦第十二图   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旧名八段锦,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万病化为尘。   心想脐下丹田中,似有热气如火,闭气如忍大便状、将热气运至谷道,即大便处,升上腰间、脊背、后颈、脑后、头顶上,又闭气从额上两太阳耳根、前两面颊,降至喉下、心窝、肚脐、下丹田止,想是发火烧通身皆热。   中篇   功法篇   第十七章   操腹九冲图说   操腹运功佛传操腹法亦运功也。然此九冲按摩图略有变化,习内功者,多采之,常用之。若内功已得,不假外运,惟积气时亦兼用。亦遇有病时,即患处如法运之,最为神妙。   又用按摩操腹法、先运后卧、先卧后运俱可。但运前睡法与运后睡法,总须于前卧身图中择一势睡之,方保无患。   却病延年法,操揉按摩图。   第一图   以两手中三指按心窝,由左顺揉团转二十一次。   第二图   以两手中三指,由心窝顺揉而下,且揉且走,揉至脐下高骨为度。   第三图   以两手中三指,由高骨处向两边分揉而上,且揉且走,揉至心窝,两手交接为度。   第四图   以两手中三指、由心窝向下直推至高骨二十一次。   第五图   以右手由左绕摩脐腹二十一次。   第六图   以左手由右绕摩脐腹二十一次。   第七图   以左手将左边软胁下腰肾处,大指向前,四指托后,轻捏定用右手中三指,自左乳下,直推至腿夹二十一次。   第八图   以右手将右边软胁下腰肾处,大指向前,四指托后,轻捏定用左手中三指自右乳下,直推至腿夹二十一次。   第九图   揉摩毕,遂跌坐,以两手大指押膝旁、四指拳曲分按两膝上,两足十趾亦稍钩曲,将胸自左转前,由右归后,摇转二十一次毕,又照前自右摇转二十一次。   前法如摇身向左,即将胸肩摇出左膝前,向即摇伏膝上向右,即摇出右膝,向后即弓腰后撤,总不以摇转满足为妙,不可急摇,休使着力。   凡揉腹时,须凝神净虑,于矮枕平席正身仰卧,齐足屈趾,轻揉缓动,将八图挨次做完为一度,每逢做时,连做七度毕,遂起坐摇转二十一次。照此清晨睡醒时做为早课,午申做为午课,晚间临睡时做为晚课。日三课为常,倘遇有事,早晚两课,必不可少。初做时一课二度,三日后一课五度,再三日后,一课七度,无论男女皆宜,惟孕者忌之,切记切记。   全图说全图则理备,化生之微,更易见也。天地本乎阴阳,阴阳主乎动静,人身一阴阳也。阴阳一动一静也,动静合宜,气血合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如为情欲所牵,永违动静。过动伤阴,阳必偏胜;过静伤阳,阴必偏胜。且阴伤阳无所成,阳亦伤也,阳伤而阴无所生,阴亦伤也。既伤矣,生生变化之机已塞,非用法以导之,则生化之源无由启也。揉腹之法,以动化静,以静运动,合乎阴阳,顺乎五行,发其生机,神其变化,故能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消内生之百病。补不足,泻有余,消长之道,妙应无穷,何须借烧丹药,自有却病延年之效耳。      
13,287
艺藏
草木鸟兽虫鱼
东茶颂-清-艸衣
东茶颂   东茶颂承海道人命作 艹衣沙门意恂      后皇嘉树配橘德 受命不迁生南国 密叶鬪霰贯冬靑 素花濯霜发秋荣 姑射仙子粉肌洁 阎浮檀金芳心结   茶树如瓜炉 叶如栀子 花如白蔷薇 心黄如金 当秋开花 淸香隐然云         沆瀣漱淸碧玉条 朝霞含润翠禽舌   白云 荆州玉泉寺 靑溪诸山 有茗艹罗生 枝叶如碧玉 玉泉眞公常采飮         天仙人鬼俱爱重 知尔为物诚奇絶 炎帝曾尝载食经   炎帝食经云 茶茗久服人有力志         醍醐甘露旧传名   王子尙 诣昙斋道人于八公山 道人设茶茗 子尙味之曰 此甘露也 罗大经瀹汤诗 松风桧雨到来初 急引铜甁离竹炉 待得声闻俱寂后 一瓯春雪胜醍醐         解酲少眠证周圣   尔雅槚苦荼 广雅荆巴间 采叶其飮醒酒 令人少眠         脱粟伴菜闻齐婴   晏子春秋 婴相齐竟公时 食脱粟之饭 三戈 五卯 茗菜而已         虞洪荐牺乞丹邱 毛仙示丛引秦精   神异记 余姚虞洪 入山采茗遇一道士 牵三靑牛 引洪至布瀑山曰 予 丹邱子也   闻子善具飮 常思惠 山中有大茗 可相给 祈子他日有瓯饩之余 乞相遗也 因奠祀后 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宣城人秦精 常入武昌山采茗 遇一毛人 长丈余引精至山下 示以丛茗而去 俄而复还乃探怀中橘 以遣精 精怖负茗而归         潜壤不惜谢万钱   异苑 剡县陈务妻 少与二子寡居 好飮茶茗 以中有古冢 每飮辄先祀之 二子患之曰 古冢何知 徒以劳 意欲屈去之 母苦禁而止 其夜梦一人云 吾止此冢三百余年 卿二子 恒欲见毁 赖相保护 又享吾佳茗 虽潜壤朽骨 岂忘翳桑之报 及晓 于庭中获钱十万         鼎食独称冠情   张孟阳 登成都楼诗云 鼎食随时进 百和妙且殊 芳荼冠情 溢味播九区         开皇医脑传异事   隋文帝微时梦 神人其脑骨 自尔脑痛 忽遇一僧云 山中茗草可治 帝服之有效 于是天下 始知飮茶         雷荚茸香取次生   唐觉林寺 僧志崇 制茶三品 待客以惊雷荚 自奉萱草带 供佛以紫茸香待客云         巨唐尙食羞百珍 沁园唯独记紫英   唐德宗 每赐同昌公主馔 其茶有绿花紫英之号         法制头纲从此盛 淸贤名士夸隽永   茶经 称茶味 隽永         彩庄凤转巧丽 费尽万金成百餠   大小凤团 始于丁谓 成于蔡君谟 以香药合而成餠 餠上饰以凤纹 供御者 以金庄成 东坡诗云 紫金百餠费万钱         中国古籍全录   谁知自饶眞色香 一经点染失眞性   万宝全书 茶自有眞香 有眞色 有眞味 一经点染 失其眞         道人雅欲全其嘉 曾向蒙顶手栽那 养得五斤献君王 吉祥蘂与圣杨花   傅大士 自往蒙顶结庵 植茶凡三年 得絶嘉者 号圣杨花 吉祥蘂 共五斤 持归供献         雪花云腴争芳烈 双井日注喧江浙   东坡诗 雪花雨脚何足道 山谷诗 我家江南摘云腴 东坡至僧院 僧梵英 葺治堂宇 比旧加严洁 茗飮芳烈 问此新茶耶 英曰 茶性新旧交 则香味 草茶盛于浙 浙之品 日注为第一 自景佑已后 洪州双井白芽渐盛 近岁制作尤精 其品远出日注上 遂为草茶第一         建阳丹山碧水乡 品题特尊云涧月   遯斋闲览 今建安茶为天下第一 孙憔送茶焦刑部书 晩甘候十五人 遣侍斋阁 此徒皆乘雷 而摘拜水而和 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 月涧云龛之品 愼勿贱用之 晩甘候茶名 茶山先生乞茗疏云 朝华始起 浮云皛皛于晴天 午睡初醒 明月离离于碧涧         东国所产元相同 色香气味论一功 安之味蒙山药 古人高判兼宗   东茶记云 或疑东茶之效 不及越产 以余观之 色香气味 少无差异 茶书云 安茶 以味胜 蒙山茶以药胜 东茶盖兼之矣 若有赞皇子羽 其人必以余言为然也         还童振枯神验速 八耋颜如夭桃红   白云 玉泉寺眞公 年八十余岁 颜色如桃花 而此茗淸香滑 熟异于他者 所以能还童振枯 而令人长寿也         我有乳泉 把成秀碧百寿汤 何以持归 木觅山前献海翁   唐苏廙着 十汤品 第三曰 百寿汤 人过百息 水踰十沸 或以话阻 或以事废 始取用之 汤已失性矣 敢问 皤鬓苍颜之大老 还可执弓挟矢以取中乎 还可雄登阔步以迈远乎 第八曰 秀碧汤 石凝结天地秀 气而赋形者也 琢以为器 秀犹在焉 其汤不良 未之有也 近酉堂大爷 南过头轮 一宿紫芋山房 尝其泉曰 味胜酥酪         又有 九难四香玄妙用   茶经云 茶有九难 一曰造 二曰别 三曰器 四曰火 五曰水 曰 七曰末 八曰煮 九曰飮 阴采夜焙 非造也 嚼味嗅香 非别也 膻鼎腥瓯 非器也 膏薪庖炭 非火也 飞湍壅潦 非水也 外熟内生 非也 碧纷缥尘 非末也 操艰搅遽 非煮也 夏兴冬废 非飮也 万宝全书云 茶有眞香 有兰香 有淸香 有纯香 表里如一曰纯香 不生不熟曰淸香 火候均停曰兰香 雨前新具曰眞香 此谓四香   中国古籍全录         何以敎汝 玉浮台上坐禅众   智异山 花开洞 茶树罗生 四五十里 东国茶田之广 料无过此者 洞有玉浮台 台下有七佛禅院 坐禅者常晩取叶 晒干然柴煮鼎 如烹菜羹 浓浊色赤 味甚苦涩 政所云 天下好茶 多为俗手所壤         九难不犯四香全 至味可献九重供 翠涛香纔入朝   茶谱小序曰 瓯泛翠涛 碾飞绿屑 万宝全书云 茶以靑翠为胜 涛以蓝白为佳 黄黑红昏 俱不入品 云涛为上 翠涛为中 黄涛为下 陈眉公诗云 绮阴赞盖 艹试奇 竹炉幽讨 松火怒飞 水交以淡 茗战而肥 绿香满路 永日忘归         聪明四达无滞壅 矧尔根托神山   智异山世称 方丈         仙风玉骨自另种 芽紫笋穿云根 胡靴犎臆皱水纹   茶经云 上者生烂石 中者生砾壤 万宝全书云 产谷中者为上 花开洞茶田 皆谷中兼烂石矣 万宝全书又言 茶芽紫者为上 面皱者次之 茶经云 绿者次 笋者上 牙者次 如胡人鞾者蹙缩然 犎牛臆者廉襜然 轻飙拂水者涵澹然 此皆茶之精腴也         吸尽瀼瀼淸夜露 三昧手中上奇芬   茶书云 采茶之候 贵及其时 太早则味全 迟则神散 以谷雨前五日为上 后五日次之 再五日又次之 然而予验之 东茶谷雨前后太早 当以夏后 为及其时也 其采法 彻夜无云 浥露采者为上 日中采者次之 阴雨中不宜采 东坡 送南屛之谦师诗曰 道人晓出南屛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         中有玄微妙难显 眞精莫敎体神分   造茶篇云 新采 拣去叶及枝梗碎屑 锅广二尺四寸 将茶一斤半焙之 候锅极热 始下茶急炒 火不可缓 待熟方退火 撤入筛中 轻团数遍 复下锅中 渐渐减火 焙干为度 中有玄微 难以言显 品泉篇云 茶者水之神 水者茶之体 非眞水莫显其神 非精茶曷窥其体         体神 虽全犹恐过中正 中正不过健灵倂   泡法云 探汤纯熟 取起 先注少许壶中 祛荡气倾出 然后投茶 茶多寡宜酌 不可过中失正 茶重则味苦香沈 水胜则包淸气寡 壶后 又用水荡涤 使壶凉洁 不则减茶香矣 罐熟 则茶神不健 壶淸 则水性常灵 稍俟茶水冲和 然后分酾布飮 酾不宜早 飮不宜迟 早则茶神未发 迟则妙馥先消 评曰 采尽其妙 造尽其精 水得其眞 泡得其中 体与神相和 健与灵相倂 至此而茶道尽矣         一倾玉花风生腋 身轻己涉上淸境   陈简斋 茶诗云 尝此玉花匀 卢玉川茶歌云 唯唯觉腋习习淸风生         中国古籍全录   明月为烛兼为友 白云铺席因作屛 竹籁松涛俱箫凉 淸寒骨心肝惺   中国古籍全录   惟许 白云明月为二客 道人座上此为胜   飮茶之法 以客少为贵 客众则喧 喧则雅趣乏矣 独啜曰神 二客曰胜 三四曰趣 五六曰泛 七八曰施也      (跋文)   艹衣新试绿香烟 禽舌初纤谷雨前 莫数丹山云涧月 满锺雷笑可延年   白坡居士题   
13,288
艺藏
草木鸟兽虫鱼
亳州牡丹史-明-薛凤翔
亳州牡丹史[明]薛凤翔   宋钱思公云:唐人谓牡丹为花王,姚黄真其王,魏紫乃其后。张景修称为贵客。唐开元中,沉香亭前得异种,朝暮黄碧异色,昼夜殊香,目为花妖。宋单父于骊山为上皇种花,得色万种,内人呼为师,又曰花神。然牡丹前史未尝及之。惟谢康乐有“竹间水际”一语,至北齐杨子华有牡丹画本流传;人始有识者。《图经》涓其生巴郡山谷及汉中,丹、延、青、越、滁、和州诸山中亦有之。花皆单叶,有黄紫红白数色。一名鹿韭,一名鼠姑,唐人名为木芍药。芍药著于三代,流传风雅。牡丹初无名,以花相类,故依芍药为名。然芍药自有二种,安期生《服炼法》云:芍药有金、有木,金者色白多脂,木者色紫多脉,盖验其根耳。崔豹《古今注》云:芍药有草、有木,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非也。天后时,有人自山采归禁前。开元中花盛开,诏太真赏玩,趋,命李龟年捧金花笺,宣翰林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是时裴士淹奉使幽冀,经汾州众香寺得白牡丹一本,异之,植于长兴私第,岂禁中秘色民间不易见耶。至宋洛中独盛。彭门牡丹在蜀中亦称第一,故有“小洛阳”之称。往宋僧仲殊作《越州牡丹志》,陆务观作《天彭牡丹谱》,俱自谓不敢望洛中。欧阳永叔《牡丹记》亦谓洛阳天下第一。今亳州牡丹更甲洛阳,其他不足言也。独怪永叔尝知亳州,记中无一言及之,岂当时亳无牡丹耶?德、靖间,余先大父西原、东郊二公最嗜此花,偏求他郡善本移植毫中,亳有牡丹自此始。顾其名品仅能欧之半。迨颜氏嗣出与余伯氏及李典客结斗花局,每以数千钱博一少芽,珍护如珊瑚,木难自是,种类繁夥,隆、万以来,足称极盛。夏侍御继起,于此花尤所宝爱,辟地城南为园,延安十余亩,而倡和益众矣。昔宋时花师多种子以观其变,顷亳人颇和种子能变之法。永叔谓四十年间花百变,今不数年百变矣,其化速若此。然下子五年而始花,花即变未必奇。奇花若贤人哲士,固不易出,且非一家。如一品出于贾,软瓣银红出于王,新红出于赵,三变出于方而著于任,大黄来于东鲁而藏于李,独方氏所出更多奇变,其他诸姓间有之,今尽。丛聚于南里及凉暑两园。两园如花之武库,吾家南园鼎立其闻,所余老本故枝,每岁开放,庶几花之故乡营旧也。   花史氏曰:水叔记洛中牡丹三十四种,反道源三十九种,钱思公谱浙江九十余种,陆务观与熙宁中沈杭州牡丹记各不下数十种,往严郡伯于万历已卯谱亳州牡丹多至一百一种矣:今且得二百七十四种。然牡丹在洛中。以姚魏为冠,无论奄有之。至如一茎二花,映日分影,凌风歧香;又如一茎二花,红白对开,来岁互异其处,二种不更奇于唐之花妖耶? 矧花师种艺,竟巧不减单父。毫中相尚成风,有称大家者,有称名家者,有称赏鉴家者,有称作家者,有称羽翼家者,日新月盛,不知将来变作何状。盖余尝论之,在正、嘉间花品淳朴,尚类诗家汉魏;隆、万以来,则冶丽繁衍如六朝矣。岂物理循环,亦有天运耶。   注释:编著:(明)薛风翔   薛风翔,字公仪,安徽亳州(今亳县)人。生于明万历年间,曾为鸿胪寺少卿。出身名士世家,于亳县城郊建常乐园、南园,广植牡丹,明弘治年间将曹州状元红等名品牡丹移植园中,正德、嘉靖年间,又“偏求他郡善本移植亳中,亳有牡丹自此始”。 《亳州牡丹史》别传 [明]薛凤翔   纪园   常乐园   先大父西原公议礼归田。小筑丘园,去城可二里。小径逶迤,灌木交荫,径穷得园。园内文石玲班,桀然玉立。石后茅屋数椽,不事雕饰,颜曰大宁斋。斋后有亭。亭西有轩,轩在丛篁间,多集名人题咏。斋东过荆扉,有亭曰莹心,乔太宰白岩小篆也。凿池环亭,荷香断续,游鱼上下,公时啸傲其间。郡志云:公自吏部归,绝意仕进,营园自适,暇则曳履陇畔,荫树临流。与渔父田翁相问答,泊如也。晚年潜心性命,检藏注经,为诗书乐地。亳之有牡丹,自兹园始。沈石田先生题牡丹云:“天放清高补富贵,人从草木寄文章。”可以为志。今亭池虽圯塞,竹石尚存。园初以独乐命名,后马中丞易为今名。   南园   先府君两泉公继常乐而构者也。郡志云:薛氏南园,表里灿如蜀锦,与常乐为肘腋。高槐四荫,祟台夹辅,相传台为魏武所筑,无稽也。考功公诗曰:“人非九品羲皇上,园似千花佛界中。”得其似矣。往李尚玺伯承谪居吾郡,公暇辄造之。迩来与诸昆鼎划,左曰似漆园。穿竹而入,得来风轩,稍进为迷花坞,坞后小树曰春海。右曰西园。中为醉月亭,当秋空月净,松阴满地,如积水浮藻。迤北则听雪斋。迤南叠石为山,奇夺鬼负,上安方榭、下引曲洞,洞口临流,足以垂钓。池上有阁。足以眺远。中曰清华园,余有也。入门为湛露堂,堂东地棠数百本,延蔓甚远,缭以为垣,曰棠路。循蹊达梅梁馆,馆前平桥小径。绕出堂后,入馆西折,经松关,曰碧界。银杏参差,高可摩霄,就行列者维四。其间隙地广十许丈,重阴如幄,环以阑楯,甃以砻石,盘礡其下,烦暑如秋,署曰美荫。过此则浴霞楼,楼下环植牡丹如干本。凭轩俯视,恍如初日荡潮,而繁星浴霞也。楼东入花洞,曰宛委春。出洞皆红树秋林,林腹为韵斋楼,之北曰烟条馆。西有小肪曰千花供,由肪而南登松坛,曰泛涛。因为飞梁,渡记花阁。白木研—本。肤如龙鳞,枝叶盘郁,匝三楹,盖百年木也。花开类袁安雪舍,流香不散者累月,因颜其亭曰繁香。历抱瓮轩而出,复达湛露堂。园虽困牡丹而著。其四时芳菲,足以游目;干尺长松,亦堪踞啸。   东园   在考公祠前,牡丹虽不数亩,而多名种。以地僻,远喧嚣,苍松古柏,虬枝劲干,干霄摩云,人渭挟黄庭—卷,偃仰其间,自是太古逸民,兹园足以当之。为兄子先春别业。先春工临池,饶逸韵。   松竹园   王别驾谦夫,博雅君子也。早年从考功公游,因创园,去长乐不数武,有茂林修竹之胜,茅斋数间错置幽旷处。深嗜牡丹,凡竹间隙地皆种之。因爱佛头青,所种极多。今花竹半残,园亦分裂矣。   宋园   故将军宋氏于嘉靖间构此园城西北。亭台毕具,竹树交错,中种牡丹数百本,亦愜心赏。近归贾水部矣。   杨园   枣强丞杨君解官还亳,不乐居圜阓,筑园南郊。树长松,莳名花,疏池叠石,为终焉之计。晚岁诸子或谋以售人,人告之。君曰:“吾儿不欲老夫与草木同朽腐耳。”其旷达如此。花不胜奇,而主人韵胜。   乐园   在郭北门,对清流,松径逶迤,斋舍整洁,牡丹数亩,最多精品。主人不涉书,能选胜结客,乐意丘园,故亦可人。在隆、万间喜觅异花,与人斗奇,自是人遂知有颜布衣也。   凉暑园   李典客继之有别业在城东隅,因宋黄太史有凉暑署书,遂以名园。中构亭榭,间以茅屋,竹树蓊蔚,称佳境矣。典客博洽,兼有花嗜,牡丹芍药,各以区别。入园纵目,如涉花海,茫无涯际,花至典客,精妙绝伦。然所以能甲诸园,独躋上乘者,皆平头李仁力也。仁自有花癖,解趣,故主人不劳心,而绝色日新。   南里园   夏侍御赞禹,壮年被放,慕考功公为人,遂筑园于常乐之右。中开四照亭,妙选名花,云蒔左右。复架木为长廊,编成障,而奇石佳树相映,带飞榭小轩,游屐莫穷其境。日与山人羽客,徜祥其间。时牡丹与凉署园争盛。自侍御物化,遂尔寥落,每一经过,松风呜呜,不啻听雍门弹矣。   且适园   李方岳正屏公往给事琐闥,时闲归筑园。林香竹色,菌阁草堂,柏障花茵,信休休佳境,其中牡丹更饶名品。园在常乐园东。   庚园   城西隅积水成沼,可容小舠,采莲举网甚适也。傍水有故挥使宅,李文学培卿买而为园。读书之暇,輒经营位置凡数年,始足游览。重门之内有郁金堂,祟基轩敞,最能受月。堂后有楼,飞叠迢递,可纳城西野色,左则万井参差,右则百雉倒悬水面。东叩板扉,穿花径低亚回折,署曰春迷。穿花壁登生趣亭,望小山丛挂。迄北牡丹深处,有环芳亭,綺锦模糊,万红刺目。横轩而过为沼,沿沼垂柳疏恫。沼心有秋水亭,其修远大雅,俨然广陵梅花岭也。当暑披襟,凉颸翛然。又西为松寮,为快轩,嘉树杈枒攒植,美箭萧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兹园是也。   郭氏园   园在余南园左,灌道分绕,竹林丛生,有祟丘古墟连络,可里許。使主人具丘壑趣,少缀饰,以亭榭之属,便是胜地。牡丹芍药,品亦差备。   方氏园   方氏地数十亩,尽种是花。时游人四集,借无亭榭可憩也。然城南水土与花特相宜,而更精栽接剔治之法,用力亦勤。万历以来,奇花出方氏者种种。近有花户王世廉,地亩花数与方相当,谈者谓多得之偷儿,故诸园之妙品,多集于斯。   单家园   去城十八里,长河迤南,故沃壤。单氏不知自何方流寓,因为亳掾,以余力种牡丹益获利。凡有所见,无论本土新生,别乡初至,辄致之。且能为花王护法,即达官贵人以至好事者莫能取,故牡丹尤备于诸园。凡远近市奇花者必先单氏焉。   风俗记   吾亳以牡丹相尚,实百恒情。虽人因花而系情,花亦因人而幻出。计一岁中,鲜不以花为事者。方春时则灌花,芽生寸许则剪花,甫至谷雨则连袂结辙以看花,暨秋而分而接,人复为之。旁午是所余者,特冬时三月耳。然一当花期,互相物色,询某家出某花,某可以情求,某可以利得。异种者获一接头,密秘不啻十袭。名园古刹,尤称雅游。若出花户,轻儇之客不惜泉布私诸砌上。争相夸詡。又截大竹贮水,折花之冠绝者斗丽,往还一国若狂。可赏之处,即交无半面,亦肩摩出入。虽负担之夫,村野之氓,輒务来观。入暮携花以归,无论醒醉。歌管填咽,几匝一月,何其盛也。其春时剪芽虽多不弃沃,以清泉驱苦气,曝干溣(音药)茗,清远特甚。残花凋谢。园丁藏之,可佐鼎食,即眉山以酥煎之意。根皮购作药物,亦为花户余润。吾乡检校此花,已无余憾。昔六一公四经洛阳,春至见其早晚,尝自悔末逢全盛。生长于斯,清福可偏,但过眼繁华,观空者宁堪濡首。   注释:编著:薛风翔   薛风翔,字公仪,安徽亳州(今亳县)人。生于明万历年间,曾为鸿胪寺少卿。出身名士世家,于亳县城郊建常乐园、南园,广植牡丹,明弘治年间将曹州状元红等名品牡丹移植园中,正德、嘉靖年间,又“偏求他郡善本移植亳中,亳有牡丹自此始”。 《亳州牡丹史》传 [明]薛凤翔   ○神品   天香一品 圆胎,能成树,宜阴。其花平头大叶,色如猩红欲流。一树止留一、二头,花盛且大,极庄重蕴藉。有台阁致出,贾立家子生,故一名贾立红。又万花一品,色若榴实,花房紧密,插架层起,而秀丽明媚如丹饰浮图。二花品格各异,色亦不侔,风神自是高第。   娇容三变 初绽紫色,及开桃红,经日渐至梅红,至落乃更深红,诸花色久渐褪,惟此愈进,故曰三变。以余所见,阴处阳处开者各不相类,其色之变亦不止于三也。开必结绣而又艰涩,须以针微为分画之,不然花蒂俱碎矣。更宜接,接则此病差少。置之阴地。立夏后犹烨然秀发,间有抱枝而槁者。欧记中有添色红。疑即其种也。余以此品寄通侯张公、袁石公过赏,记为芙蓉三变。原出方氏,任典客购藏之。任善辨花,持枝叶相讯,应声而别,殆得花之神理者。万历己卯先君得其种,因广之。   赤朱衣 旧名夺翠;得自许州。花房鳞次而起,紧实小巧,体态婉娈,颜如渥赭,粲粲哗哗,上人衣袂。凡花于一叶间色有深浅,惟此花内外一如流丹,论色则天香一品难乎居优第一品之。神气生动。诸花实莫能及也。近复得夺锦一种,大瓣深红,浮光凝润,尤过于夺翠,尚未广传。   无上红 此花乃蜀僧居亳所种,旧以僧名觉;人遂呼为觉红;又谓佛土所产,而红色无出其右者,乃易今名。其胎红尖,花放平头大叶,房簇满,约有数层,而艳过一品,稍恨其单叶时多。   大黄 绿胎,最宜向阴养之,愈久愈妙。其花大瓣易开,初开微黄,垂残愈黄,簪瓶中经宿则色可等秋葵。花原里中长老为寿张薄,携归,藏李文学伯升家。每花时闭户命酒自赏,不易示人。壬寅秋始分一本于南里园,迩来仅数家有之。文学得花三昧,善谭花理,时一挥尘,令人醉心。   小黄 绿胳,花之肤理轻绉,弱于渊绡,周有托瓣,似仙宫逸弱水,而风度潇洒,真凌波品也。大黄何能方驾。次有瓜穗黄者,质亦过大黄,殊柔腻靡曼。但一房不过四五层,而近萼处微带紫,故少逊耳。又歹刘黄者,大瓣,色质亦能媲美。   金玉交辉 绿胎,长干,其花大,瓣黄,蕊若贯珠皆出房,外层叶最多。至残时开放,尚有余力,花大胜于铺锦,此曹州所出,为第一品。曹州亦能种花。此外有八艳妆,益八种花也。亳中仅得云秀妆、洛妃妆、尧英妆三种,云秀为最。更有绿花一种,色如豆绿,大叶,干层起楼,出自邓氏,真为异品,世所罕见。花叟石孺先得接头,后复移根,俱未生,岂尤物为造化所忌欤?又有万叠雪峰,千叶白花,亦曹之神物。亳尚未有。   黄绒铺锦 此花细叶,卷如绒缕,下有四五叶差阔、连缀承之上,有黄须布满,若种金粟。其弱质妙态与色,虽少逊于瓜穰黄,而千满易开,岁岁不变,则瓜穗黄又远不逮矣。以瓜穰名著,故列于前。   银红娇 其花大瓣,丰姿绰约,如绛雪绕技,秀色迎人,把玩可以乐饥。牡丹中余所醉心,真同看吴道子画,坐卧不能去矣。   绣衣红 肉红胎,花开平头.大叶,亦梅红色花瓣。相映浑然。有黄气如琥珀,光而明彻可鉴。前代牡丹之名,皆以氏、以地、以色,兹以夏侍御所出者,名绣衣云。   软瓣银红 干长.胎圆,花瓣若蝉翼轻薄,无碍其色。等绣衣红而上之。   碧纱笼 出张氏。向阳易开。头甚丰盈。其色浅红,如秋云罗帕,实丹砂其中。望之隐隐,绿跌遮护,更如翠幕。陈之坐上,满室清凉,故又名叠翠。尝谓花中如银红娇、小黄、软瓣银红、碧纱笼数种,质之娇怯,不胜风露,当为筑避风台耳。   新红娇艳 花乃梅红之深重者,艳质娇丽,如朝霞藏日,光彩陆离,又若新染未干,故名新红。极胜始成干叶,尤出一品上。缘岁多单叶,故乃其病也。方氏一种新红绣球,赵氏一种新红奇观,皆丽色动人。然所传多赝,盖以天香一品乱之。  宫锦 此品碎瓣,梅红色。开时必俟花房满实,方为大放,然后渐成缬晕,玩之犹蜀宫新裁锦耳。   花红绣球 红胎圆,小花,开房紧,叶繁,周有托瓣,易开,且早绸缪,布 如叠碎霞。命名绣球者,以其形圆聚也。一种银红绣球,花微小而色轻,亦殊秀雅。又杨纪绣球及妒娇红,色俱类花红绣球,而体势不同。   花红萃盘 红胎,枝上绿叶窄小,条亦颇短,房外有托瓣,深桃红色,绿趺重萼,映诸叶中,如赤瑛盘欹侧枝上。   天机圆锦 青胎,开花小而圆满,朱房嵌枝,绚如剪彩,名以天机,殆非虚得。   银红妃 有两种:一红艳过天香一品,开花最难;一色视一品稍浅,易开,却更娇丽。俱长条大叶,圆胎。其花紧满,开期最后。   飞燕妝 有三种:一出方氏,长枝长叶,此花黄红,最有神气。而风情闲丽,轻妙迥别,盛时出一花于树杪,若进女弟于远条也。一出马氏者,虽深红起楼,远不及方。一出张氏者,乃白花类象牙,色差胜于马。独方花可当宜主。余欲改名,第恐失其旧,而难物色,姑并列焉。   飞燕红妆 一名花红杨妃,细瓣修长,嫩色生娇,却望如新妆可怜,意态研绝,诚缥缈神仙也。得自曹县方家,飞燕妆庶几近之。   海棠红 喜阳易开,绿叶细长,尝多秋发。诸花皆以红极称佳,通此品通体金黄,兼有红彩,水光照耀如江天晚霞,人谓似贴梗海棠,而活色香艳皆过之。盛时则房中四五叶参差突出,故病其不整齐,亦不失为佳品。其胎本红,在阴处则绿,春来亦复红也。大都花胎多四时变易耳。又一种海棠魂者,谓得其神也,亦石氏自许州移至。   新银红球 方家银红二种,色态颇类,第树头绿叶稍别其色,光彩动摇,如神女御庆云,冉冉下人间耳。   碎瓣无瑕玉 绿胎,枝上叶圆,宜阳,乃白花中之最上乘者。其花明媚玲珑,如冰壶映月,内外澄澈,虽赵壁、隋珠,不足贵也。又一如芹叶者,不及此。又青心无理玉者,丰伟悦人。又一种叶干类大黄者,亦名无理玉,花色虽不逮碎瓣,均为佳品。   梅州红 性喜阴。圆叶,圆胎,花瓣长短有序,疏密合宜。色近海棠红,而神气轩轩;但近萼处稍紫,出曹县王氏,别号梅州云。   凉署园新出三种,俱未命名。其花有梅红色,有水红色,高阔俱七寸余,干叶起楼,姿韵咸备。今将三年,余仅得一见。而耀目夺神,果非凡物,无怪其主人之珍重也。   ○名品   胜娇容 深红色,最耐残,乃牡丹中大家也。此种如一茎有二路者,善养家,必剪其一,即不剪,亦独一胎能花。花大可五六围,高可六七寸,丰伟殊常,披对夺人心目。   醉玉环 方显仁所种。乃醉杨把子,花以太真小字别其名。花房倒缀,故以醉志之。胎体朋,叶于扶疏。不问阴阳,最易成树。其花下承五六大叶,阔三寸许,围拥周匝,如盆盂盛花状。质本白而问以藕色,轻红轻蓝,相错成绣,真天孙神锦也。其母醉杨妃作深藕色,渐暗,无味,惟怜其大耳,下此种不啻一阶,青出于蓝矣。   妒榴红 胎圆如豆,树叶如菊,最宜成树。早开应时,色鲜如明霞结绮,第不耐炎日,久之色褪,不殷勤护持,则易成残妆剩粉矣。又有榴花红者,色近榴花,而光艳明润,活色生香。   花红叠萃 尖胎,花身魁岸,其下大叶五六层。腰间襞积,细瓣鬈曲碎聚,顶上复出一层大叶。花在绿树之颠,而红光缭绕,犹积翠池中着绛火树,光彩照人。   秋水妆 肉红圆胎,枝叶秀长,其花平头,易开、花叶丛萃,莹如赤玉,质本白而内含浅绀,外则隐隐丛红绿之气。夏侍御初得之,方氏谓其爽气侵人,如秋水浴洛神,遂命今名。   老银红球 花本深红,亦有水红,时而边如施粉,中如布朱。其胎青红,宜阴阳相半。所此万历初年王薄于出之,花至今犹足擅场。   杨妃深醉 胎长。花质酷似胜娇容,名深醉者,谓其色深也。此花不但巨丽,亦芳香袭人,便干婀娜,尝抑首如醉。迎风盘旋,如不胜春。   花红神品 花叶之末,色微微入红,渐红、渐黄,若迟日初烘,灼灼有神,命以花名,颇非溢美。盖得自太康。   花红平头 绿胎,其花平头,阔叶,色动如火,几欲然枝,群花中红而照耀者,独此为冠。一入花林,这先触目。世传为曹县石榴红,韩氏重赀得之,迩来几毂绝。王氏田间藏一本,购归凉暑园。但顶稍涣散,中露檀心。又一种千辩者,南里园有之。凡花称平头,谓其齐如截也。 ”   花红舞青猊, 宜阴。老银红球子,花色亦似之,开时结绣。又有银红舞青猊、紫舞青猊、大红舞青猊、粉红舞青猊、茄花舞青猊、藉丝舞青猊、白舞青猊诸色,皆从花中抽五六青叶,如翠羽双翅。桃红者,谓之睡绿蝉,以其结绿如含蝉状。诸品惟花红者为上,白次之,桃红又次之,余不足入品。豫章瀑泉王孙咏此花云:“宝阑风飐锦纷纷,青紫仙标总出群。户外昭容露作榖,掌中飞燕翠为裙。妆成京兆眉初妩,浴罢温汤酒半醺。还似清平李供奉,宫袍新染殿前云。”   似彤云之缀朱房,闪灼难状。   念奴娇 品有二种,俱绿胎,能成树。出张氏者,深银红色,大而絞好,其妖丽媚人,果出朝霞之上,但少啭喉引声耳。出韩氏者,色桃红,大次之,若并肩呈艳,当逊张一筹。   汉宫春 红胎,硬茎。必独本成树,方岁岁有花。花叶直疏而立,其色深红,富丽若醉春风。名从青莲汉宫句得之,出张氏。   墨葵 大瓣,平头。油红,高耸起楼,与墨葵俱明如点漆,黑拟松烟,最为异色。墨剪绒,碎瓣柔软。墨绣球,圆满紧聚,其明润虽不及墨葵、油红,足堪近侍。   中秋月 绿胎尖小,花房嵯峨,莹白无瑕,若月印澄潭,春时便有秋气。   琉瓶灌朱 树叶微圆,朱房攒密,类隔琉璃而盛丹浆。润同赤玉。微嫌叶单根紫。遇干叶时亦自妙品。   藕丝平头 花叶微阔,繁可数层,俱有伦理,乃藕丝中之杰者。又藕丝绣球好丛生,易开而花小。又藕丝楼子花大而房垂。三种惟平头为上,绣球次之,楼子不逮远甚。   万卷书 色白,叶作卷简。又桃红万卷书,细瓣如砌。技不禁花,垂垂向下。又有波斯头者,花叶如发鬈,大类波斯夷首。,此花虽高满而色泽不佳,土人谓万卷书,非是。   乔家西瓜穰 尖胎,枝叶青长,宜阳,出自曹县。花如瓜中红肉,色类软瓣银红,滑腻可爱。全氏有桃红瓜穰,亦鲜丽如濯锦。又大红西瓜穰者,当退舍矣。   进宫袍 绿胎,易开,谓色如宫中所赐茜袍也。其体质当以轻绒赤绡目之。   娇红楼台 胎茎似王家红,体似花红绣球,色似宫袍红而神彩充足。又有一种极不堪者,亦冒之鱼目混真,难逃赏鉴。银红楼台色有深浅,花实与之表里。   倚新妆 绿胎修干,花面盈尺,丰肉腻理,红颜精爽,大类绯桃色,真销恨树也。处阳不妨,向阴愈妙,出自曹县。   ○灵品   合欢娇 深桃红色,—胎,二花,托蒂偶并,微有大小。日分双影,风合歧香,此与转枝—种,皆造化之巧。而转枝之神更异。   转枝 一茎二花,红白对开,记其方向。明岁红白互易、其处神异若此。明皇时—花四变,其色岂欺我哉。二花出鄢陵刘水山太守家,亳中亦仅有矣。鄢陵尚有万卉含羞。传之者皆极口谈其风神,恨莫由致也。   妖血 壬于岁于南里园偶见娇容三变,一树数枝,忽一枝出三头,红艳绝世,无比类。坐中客皆骇异。客曰,此妖血也,遂因名。其他枝所开,虽有浅深,而无异于常岁。   破面娇 南园于戊寅春,鹤翎红枝上忽开一花,二色,红白中分,红如脂膏,白如腻粉。时郡大夫严公造赏,呼为太极图。余因六朝有取红花、取白花与儿(面贵)面,作光洁之词,乃易其名。其花明春犹复故也,再一岁遂成枯木,岂灵气夺其精华耶。   ○逸品   观音现 白花中微露银红,若水月慈容,清静自在。旧有观音面。好丛生,色深花差,大第平顶而散,为其疵耳。   非霞 胎长,花房高峙,层层渐起,叶在柯端,花栖叶下,色浅红,妍如流霞,而霞不足以尽其态,故曰非霞。微病难开,亦佳品。   肉西、醉西 二花红胎,青叶,圆大。肉西出韩氏。此花平齐,其色表里如一,而姿态亭亭似韵胜者也。醉西成树,易开,色作粉红。其酡颜腻质,若饮熏肌,以质胜者。初以西施命名,俗取其便,以一字呼之。   胜西施 花大盈尺,色粉白晕红,如碧毅映红肤,春意撩人。又一种香西施,色亦相类,花中香气郁烈,惹人衣抉者,独此为甚。明皇云:“不惟萱草忘忧,比花香艳,尤能醒酒:”可谓牡丹实录。济南诗云:“西施自爱倾城色,—出吴宫不嫁人。”殊增花韵。   玉芙蓉 红胎,长叶,花白而微红,易开,耐残,更喜纯阴,可成树。其花孤标玉立,闲淡如幽人。别有一种绣英蓉,亦相类,俱出全氏。先考功种花时,独全氏善种艺,且能远近图之,故多佳种。   筑圃在西郊,今有茂草之叹。   添色喜容绿胎,柳绿叶,宜阳,易开,花微小有托,瓣房以内色深,外微晕淡。丰艳笑届,若驻大丹,欣欣然欲忘老。又一种青叶者,名大添色喜容。花瓣参差,色亦不逮。’   玉楼春雪 花大如斗,色类秋水妆。其膏休鲜洁,若瑶台雪晃,闪灼难定。又一种玉楼春老,色类鹤翎红,气宇潇洒,雨久渐茂。但品非春雪之比。   咽脂界粉 粉叶,朱丝,文理交错,蔚然成章,质之妙丽,亦洞心快目。   金精雪浪 白花黄萼,互相照映。花瓣微阔而厚硬,近蕊稍紫,尝以此乱黄绒铺锦,盖欲惑花客耳。   玉美人 大叶,色白,如匀香粉而散淡闲雅,似别有一段幽情。但神色稍不足耳。   轻罗红 花甚有致。梅红色轻绡着茜,足以喻之。叶端有缺如齿,羡彼化工佳品。少植,不知何故。   白莲花 出自许州。此品明洁润泽,鳞瓣微圆,层多房大,幽澹过于莲花。其中黄心如线,寸许,俨如莲蕊。或气弱叶单,则成大瓣,松散飘逸,态殊绝伦。   ○能品   珊瑚楼 茎短,胎长,宜阳。色如珊瑚,宝光射人,更多芳香助其娇艳。以此斗奇,石卫尉当不忍下铁如意也。   茜膏红 即如膏红。胎红,尖长,此品亦梅红色。盛则花叶互峙,弱则平头。红光鲜泽,堪拟守宫新血。   大火珠 绿胎,色深红,内外掩映若然,光焰莹流。又有火齐红者,其花边白内赤,不逮火珠。因二花并出一时,人皆以宝珠名。   桃红凤头 肉红长胎;绿叶服厚,晚开。大瓣高耸,自下而上,长短箱承,其形色如丹凤舒彩,灿然夺目。更有一种小叶者,次之。   太真冠 长胎,开早。花瓣劲健,外白内红,高下有度,颇类云髻。韩持国诗云“仙冠裁样巧”,指此也。   倚栏娇 肉红胎,浅桃红色,花头长大。妩媚有醉舞倚栏之态,沉香亭北,令人退想。又一种满池娇,千瓣成树,色泽亦过之。今重伤栏者,当以致胜。   大娇红 向阳,易开。色如银红娇。第叶单难与比肩。然花阵中何可无此。又一种娇红,色如魏红,花微小而难接。   五云楼 花圆聚如球,稍长,开则结绣。顶有五旋叶,边有黄绿相间,类五色云气。   玉楼观音现 花白,难开,开时如水月楼台,迥出尘外,而庄严自在,重以大士之名花。与中秋月小异。   乔红 有二种,皆红胎,色深重,近木红。一千满·—‘,开早‘俱出沈氏。   玉兔天香 青红胎,其花粉色、银红二种。一早开,房微小。晚开,房最大,中出二瓣如兔耳,小者因其难开,多不植。   洁白 白花鲜洁,有光映人。出朱氏。旧有紫玉者。花最大,白辨中纷布红丝,盘错如绣。   睡鹤仙 色淡红,宜阴,其大如倚新妆。花心出二叶,横陈房颠,状若婴儿并卧,乃旧品中之最殊者。   醉仙桃 宜阴。胎红而长,稍觉难开。其色内则桃红,外则浅白。芳菲时,不啻玄都武陵。岁岁相逢,增我桃花人面思耳。   素鸾娇 轻红白花。诸花外白而内红,独此自外微红,近萼处反浅,在洛则曰倒晕檀心,实一花二名也。   脱紫留朱 朱紫而后深红,又花红宝楼者,亦然。每于凋落之际色始呈娇。   醉猩猩 沈氏首出之。花易开,色深红中微带檀紫,亚于花红平头,紧密处却胜。   鹤翎红 其花轮箘紧密,本肉红而末白,永叔谓如鸿鹄羽毛。旧品中最有声价,今人厌其重浊,稍抑之。   一百五 此品谓冬至后一百五日即开,白如吴练,花大径尺。先年最多,近养花者不植。   ○具品   王家红,胎红尖微曲,宜阳。其花大红起楼。亳之牡丹初种可称花中鼻祖,故常留一二,以把东帝。   状元红,成树,宜阳。蜀《天彭谱》谓重叶深红,色与鞓红、潜溪緋相类,而天姿富贵,彭以冠花品,故名状元。弘治间得之曹县,又名曹县状元红。又一种金花状元红者,宜阳,大瓣平头,微紫,每   瓣有黄须,今绝少。   洒金桃红,黄须,满房皆布。叶颠点点有度,罗如星斗。别有腰金紫者,腰间黄须一围,花则不及洒金。   淡藕丝,如吴中所染藕色。绿胎紫茎,树叶圆厚,花平头盛,亦起楼。瓣中一浅红丝相界,宛似纤手纹,淡中之艳,亦堪怜爱。   寿春红,胎瘦小。   莲蕊红,瓣似莲花。   海天霞,平头大如盘。   羊血红,微紫。   四面镜,有旋叶。   石家红,叶稀。   桃红楼子,小叶,大红,皆起楼。   者僧帽,一花五叶,两叶相参而立,旁两叶佐之,—叶绕其后,花虽单薄,亦称异种也;最下者如陈州红。   胭脂红、平头红、金线红、大红绣球、大红宝楼台、彩霞红、七宝冠(又名八宝旋心)、朱砂红、粗细叶寿安红,以上皆大红。回回粉面(细瓣,紅外深内浅)、西天香(开早,娇丽三四日,则渐白)、殿春芳(粉边)、殿春魁(平头)、庆天香、水晶球、玉天仙、粉纪楼子、胜天香、醉春容、粉绣球、粉重楼、腻粉红(有托瓣,赤   根)、胜绯桃(今绝少),以上皆粉红。瑞香紫、紫姑仙(皆大瓣),  徐家紫、紫重楼(皆难开)、茄花紫、茄皮紫、烟笼紫、即墨紫、叶底紫、茄色紫、紫缨络、丁香紫、平头紫(欧谱谓之左花)、紫绣球等,以上皆紫花。   玉重楼、白剪绒(又名曰锯齿白)、白缨络、玉绣球、玉盘盂、青心白、伏家白、凤尾白、出嘴白、玉碗白、汴城白、莲香白(香如莲花,瓣亦如之),以上皆白花。   茄色楼、藕色狮子头,皆藕色,群英品色虽各不同,亦各有一端佳处。但春色中差薄于惜花人耳。然名品多出此辈,子生而繁栽广植,可备秋接之具。至儿女之戏簪,醉客之狂折,何可少此。   按记载,天佑元年,沧州观察使记谓,冀王宫中花以五十种分为三等九品。而潜溪排、平头紫居正一品。平头紫,紫花,大径尺,亳多而贱之。惟潜溪绯者亦紫花,忽于丛中抽出绯色一二朵,明年移在他枝,洛人谓之转枝。今灵品内有红白相换之转枝,疑其是也。其种出潜溪寺,故名。又按蜀《天彭谱》有红花二十一品,紫花五品,黄花四品,白花三品,碧花一品,未详者三十一品,今亳毫所有红品相同者,醉西施、彩霞红、油红、陈州红、瑞露蝉(即桃红舞青猊)、双头红(即灵品中合欢娇,碧花谓欧碧者,或即佛头青也)。其余若献来红、丹州红、延州红、鹿胎花、莲花萼、真珠红、一捻红及姚黄、牛家黄、鞓黄、甘草黄者,皆属未闻。亳州诸花与洛谱合者颇多,与彭谱不过十一,岂蜀道辽远,相传者遂少耶,抑地迥而名异耶?候再考订。   ○拾遗   史既行,明年春有东郭老叟谓余为花知友,具壶觞邀余至其家。所艺诸花皆耳目之所未尝闻见者,不下三十余种。问之,皆从四方所得。其中或色可销魂,态可醉心,大可骇目,弗克名状,嘻,何见之晚也。亟收之撰后,名曰拾遗。表中仍为分别系于各品。   缕金衣,产自许州。房高茎长,碎瓣绮错,其色红极,无类可方。谢在杭工部诗云:“恍如烛龙街耀,倒挂珊瑚枝明。珠万斛,光琉璃。又如妃子初入浴,香水滑腻流胭脂。”极状其温润艳丽,花之神韵尤入胜。位大都,斯品一出,诸花不免落第,可为神品之冠。   花红独胜,鱼鳞小瓣,层层相承,红如积血,欲溅几阁。又一种,花红无敌,小叶聚集,重楼巍然,色亦相类。   五陵春、夺色映目,二花,大叶笼苁,楼台盘郁,色如晴光射水,金彩绚目。   闺艳,绒瓣纤细。又金屋娇,层分碎叶,斐叠若楼。二者诚闺阁艳质,翠衣霞裳,娇姿自媚,而赏鉴者情自不薄。   艳阳娇,小瓣,梅红。春风荡漾,流霞满树,而红香飞越。   娇白无双、楚索君、白屋公卿、连城玉,皆干层大瓣;黄白绣球、玉润白、赛玉魁、冰清白、碧天—‘色,俱碎瓣起楼;瑶台玉露,绒叶紧聚;雪素,叶繁蕊香;王家大白,大过诸花。大凡白花,病在赤根,又恐枯涩无态。以上众品雪质霏微,素心自照,不以色媚,其色实在相外也。   藕丝霓裳,此花面径八寸许。其大无外,色泽亦佳。   三春魁,多叶,桃红,览蔓其枝,房出树表,大亦可爱。   银红妙品、银红艳妆、银红绝唱俱下布数片大叶,中间细琐堆积。又一种银红上乘。大瓣簇满,其色皆如其名,扬光泛彩,逸韵非常,闲雅之致,婿然可人。   采霞绡,千层大叶,积润凝光,而色如茜练。   珊瑚凤头,房开大瓣,光同翕赩,可以染降,横出枝杪,如日照火珠。又出奇色独占魁及独粹二种,衡量者谓能与众花争长,余但见其蓓蕾,未见其开放也。   注释:编著:薛风翔   薛风翔,字公仪,安徽亳州(今亳县)人。生于明万历年间,曾为鸿胪寺少卿。出身名士世家,于亳县城郊建常乐园、南园,广植牡丹,明弘治年间将曹州状元红等名品牡丹移植园中,正德、嘉靖年间,又“偏求他郡善本移亳中,亳有牡丹自此始”。 《亳州牡丹史》花之年 [明]薛凤翔   丘道源《牡丹荣辱志》云:施之以天时,顺之以地利,节之以人事。其栽其接,无竭无灭,其生其成,不缩不盈,余故表其年,使知衰残之期,时至事起,而为之接命焉。牡丹于生者二年曰幼,四年曰弱,六年曰壮,八年曰强、秋接者立春曰弱,谷雨曰壮,三年曰强。生与接俱不能无分,分一年曰弱,二年曰壮,三年曰强,八年曰艾,十二年曰耆;十五年曰老,老则就衰,老则日败。再接再分,就衰日败者,复返本而还元,立春曰弱,一年曰弱矣。此驻颜之道,年表最为吃紧,栽接生成,按候而至,天时地利人事之纪也。   子 一年 二年幼 三年 四年弱 五年 六年壮 七年 八年强    分 —年弱 二年壮 三年强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艾 九年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咾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老   接 秋分 立春弱 谷雨壮 一年 二年 三年强   注释:编著:(明)薛风翔   薛风翔,字公仪,安徽亳州(今亳县)人。生于明万历年间,曾为鸿胪寺少卿。出身名士世家,于亳县城郊建常乐园、南园,广植牡丹,明弘治年间将曹州状元红等名品牡丹移植园中,正德、嘉靖年间,又“偏求他郡善本移植亳中,亳有牡丹自此始”。 《亳州牡丹史》花之品 [明]薛凤翔   昔班孟坚作人表次等有九,锺嵘评诗列品惟四,则物之巨细精粗必有分矣。况于神花变幻百怪,总归巨丽,藉使欣赏失伦,则何以答造化谢花神乎!夫其意远态前,艳生相外,灵襟洒落,神光陆离,如佇如翔,欲惊欲狎,譬巫娥出峡,宓女凌波,故曰神品。至于玉润珠明,光华韶佚,环姿艳质,悸魄销魂意者,汉室之丽娟,吴宫之郑旦矣,故曰名品。亦有诡踪幻迹,异派殊宗,骋色流晖,不·恒一态,岂龙聚乎,抑狐尾也,故曰灵品。若夫品外标妍,局中竞秀,盈盈吴氏之绛仙。嫋嫋霍家之小玉,故曰逸品。又有絳唇玉貌,腻肉丰肌,望灵芸于琼楼,阅丽华于藻井,都自撩人,总堪绝代,故曰能品。抑或媚色。娟如粉香,沃若徐娘老去,毕竟风流;潘妃到来,犹然羞涩;大雅不作,余响尚存,故曰具品。作花品表:   ○神品   天香一品 矫容三变 无上红 赤朱衣(即夺翠) 夺锦 大黄 小黄 金玉交辉’ 黄绒铺锦 银红娇 绣农红 软瓣银红 碧纱笼 新红娇艳 宫锦 花红绣球 银红绣球 花红翠盘 天机圆锦, 银红妃 二种 方家飞燕妆 飞燕红妆 海棠红 新银红球 方家银红 碎瓣无瑕玉 青心无暇玉 梅州红 绿花 万叠雪峰 无名三种 缕金衣 以下拾遗 五陵春 花红无敌 闺艳 金屋娇 娇白无双 雷素 独粹   ○名品   胜娇容 醉玉环 新红绣球 新红奇观 石榴红 榴花红 花红叠翠 秋水妆 老银红球 杨妃深醉 花红神品 海棠魂 花红平头 花红舞青霓 银红舞青霓 花红魁 万花魁 西万花魁 绛纱笼 杜鹃红 杨妃绣球 歹刘黄 大素 小素 素白楼子 五带白 天玲就 碧玉楼 五簪白 鹦鹉白 赛羊绒 白鹤顶 玉板白 绿珠坠玉楼 佛头青 凤尾花红 太真晚妆 忍济红 芹叶无瑕玉 平实红 银红锦绣 朗红 赛幕娇红 梅红剪绒 花红缨络 念奴娇 双宫春 墨葵 油红 墨剪绒 墨绣球 中秋月 琉瓶灌朱 滴丝平头 万卷书 挑红万卷书 乔家西瓜穰 桃红西花穰 进宫袍 娇红楼台 倚新妆 界破玉 花密红 尧英妆 张家飞 燕妆 银红艳妆以下拾遗 白屋公卿 赛玉魁 碧天一色 黄白绣球 艳阳娇 奇色映目 奇色独占魁 银红妙品 连城玉 玉润白 瑶台玉露 冰清白 藕丝霓裳 珊瑚凤头 银红绝唱 三春魁   ○灵品   合欢娇 转枝 妖血 靧面娇   ○逸品   瓜穰黄 非霞 洛妃 肉西 醉西 胜西施 香西施 观音现 白舞青猊 玉蕴红 玉芙蓉 绣芙蓉 添色喜容 玉楼春雪 金精雪浪 银红魁 张家飞燕妆 玉美人 轻罗红 满地娇 无瑕玉 绿边白 白莲花 银红上乘 采霞绡 胭脂界粉   ○能品   珊瑚楼 茜膏红 大火朱 桃红凤头 太真冠 马家飞燕妆 倚栏娇 大娇红 娇红 五云楼 玉楼观音现 乔红 玉兔天香 洁玉 紫玉 睡鹤仙 观音面 桃红舞青猊 醉仙桃 素鸾娇 脱紫留朱 花红宝楼台 玉楼春 醉猩猩 绉叶桃红 大叶桃红 妒娇红 羊脂玉 玉绣球 沈家白 平头白 迟来白 醉杨妃 鹤翎红 一百五 烟粉楼 桃红线 红线 藕丝绣球 波斯头 大添色喜容   ○具品   王家红 状元红 金花状元 洒金桃红 腰金紫 淡藕丝 紫舞青猊 大红舞青猊 粉舞青猊 茄花舞青猊 藕丝舞青猊 藕丝楼子 火齐红 寿春红  莲蕊红 海天霞 羊血红 四面镜 石家红 挑红楼子 老僧帽 陈州红 胭脂红 平头红 金线红 大红绣球 大红宝楼台 彩霞红 七宝冠 朱砂红 细叶寿安红 粗叶寿安红 回回粉面 细瓣红 西天香 殿春芳 殿春魁 庆天香 水晶球 玉天仙 粉红楼子 胜天香 醉春容 粉绣球 粉重楼 腻粉红 胜绯桃 瑞香紫 紫姑仙 徐家紫 紫重楼 茄花紫 烟笼紫 即墨紫 叶底紫 茄色紫 茄皮紫 紫缨络 丁香紫 平头紫 紫绣球 玉重楼 白剪绒 白缨络 玉绣球 玉盘盂 青心白 伏家白 凤尾白 出嘴白 玉碗白 汴城白 莲香白 茄色楼 藕色狮子头。   注释:编著:(明)薛风翔   薛风翔,字公仪,安徽亳州(今亳县)人。生于明万历年间,曾为鸿胪寺少卿。出身名士世家,于亳县城郊建常乐园、南园,广植牡丹,明弘治年间将曹州状元红等名品牡丹移植园中,正德、嘉靖年间,又“偏求他郡善本移植亳中,亳有牡丹自此始”。 《亳州牡丹史》书 [明]薛凤翔   ○种一   种以下子言,故重在收子,喜嫩不喜老,七月望后,八月初旬,以色黄为时,黑则老矣。大都以熟至九分即当剪摘,勿今日晒,常置风中,使其干燥。中秋以前即当下矣。,地宜向阳,揉土宜细熟,界为畦珍,取子密布上,以一指厚土覆之,旋即痛浇,使满甲之仁咸浸滋润。后此无雨,必五日六日一加浇灌,务令畦中常湿。久雨则又宜疏通之。若极寒极热,亦当遮护。苗既生矣,则又候时三年之后,八月之中,便可移根。使如其法,再二年余,必见异种矣。然子嫩者,一年即芽;微老者二年,极考者三年始芽;于欲嫩者,取其色能变也;种阳地者,取其色能鲜丽也。   ○栽二   牡丹虽有爱阴爱阳不同,大都自亳以南喜阴,不畏霜雪。北地寒气劲烈,阴者多为所伤,以故不可一例言也。又栽花不宜干燥,亦最恶污下。江北风高土硬,平地可栽。江南卑湿,须筑台高二尺许,亦不可太高,高则地气不接。栽法之要,量其根之长短,准凿坑之深浅宽窄。坑中心起一圆堆,以花根置堆上,令诸细根舒展四垂。覆以软肥净土,勿参砖石粪秽之物,筑土宜实不宜虚。立秋至秋分栽者,不可用大水浇灌,止以湿土杵实,恐秋雨连绵,水多根朽。重阳以后栽者,须以大水散土渗实之。布置每去二尺一本,庶根不交互,花自繁茂。   ○分三   凡花丛大者始可分第,宜察其根之文理;以利凿微,引至裲之会,乘其间而折之。每本细根亦须存五六茎。或一株分为二,繁者分为三。最要根干相称,依法栽培,以需其茂者也。但分后花自薄·弱,而颜色尽失其故,盖泄气使然耳。不特根分而花弱色减,即以全根原本移过别土,亦必三年而元气始复,花之丰跌正色始见,况远携者乎。今觅花者不知其故,动疑伪投,鲜不诬矣。花移近处,秋分前后无论。已或二三百里外,又须以土相和成淖,以蘸花根,谓之浆花,花藉兹养,稍久可耐。又以席草之类包裹,不使透风,自无妨生意。一人可负数十本,多则恐致损折。或近冬气寒,必加糠秕入裹中方妙。   ○接四   风土记书接法不祥,亦不甚中肯綮,凡接花须于秋分之后,择其牡丹壮而嫩者为母。如一丛数枝,须割去弱者,取强盛者存二三枝。皆入土二寸许,以细锯截之,用刀劈开。以上品花钗两面削成凿子形。插入母腹,预看母之大小,钗亦如之。至于母口正者,钗固削正;母口斜者曲者,钗亦随其斜曲,务要大小相宜,斜正相当。倘有本大而钗小者,以钗就本之一边。必使两皮凑合,以麻松松缠之,其气庶几互相流通,盖因脉理在皮里骨外之故。后用土封好,每封复以二瓦,以避雨水。候月余启瓦拨土,视母本发有新芽。即割去之,仍密封如旧。明年二月初旬。又启拨看,视如前法。盖一本之气不宣泄于牙蘖,始凝注于接枝,本年花开倍胜原本矣。若不以此归法接修,漫然为之,必无生理。凡接须在秋分之后,早则恐天暖而胎烂也。养花之家,先须以老本分移单栽。候发嫩技为接花母本也。隆庆以来,尚以芍药为本,万历庚辰以后,始知以常品牡丹接奇,花更易活也。故繁衍无既。   ○浇五   初栽花浇足;以后半月一浇,旱则旬日。水不喜多,亦厌其少,多则根烂,少则枯干。久栽之后,如冬不冻,两旬一浇,不浇亦无害。正月二月宜数日一浇;三月花有蓓蕾,或日未出或下春时汲新水,一、二日一浇,夏则亦然。惟秋时不宜浇,浇则芽旺秋发,明年难为花矣。吾乡颜氏于花盛开时,花下以土封池,满池注水,花可多延数日。浇用塘中久积水尤佳于新水,以其水暖而壮故也。浇水须如种菜法,成沟畦以水灌之,最省人力。不然力不敷而花涸。二月以后,浇如不足,花单而色减也。   ○养六   新栽芽花,遇冬月或以豆叶柳叶围其根,嫩枝不寒,庶无损伤;洛阳花记云,以棘数枝置花丛上.,棘气暖可以辟霜,亦一法也。久栽伏土,根干苍老者不必尔。牡丹好丛生,久自繁冗当择其枯老者去之,嫩者止留二三枝,一枝止留一芽、二芽。亦喜削尽傍枝,独本成树。至正月下旬,根下有抽白芽者,即令削去,花必巨丽,谓之打剥。根下宿草亦时芸之,勿令芜茂,分夺地力,花将开前五六日,须用布幔席薄遮盖,不但增色,自是延久,若一经日晒,神彩顿失。秋后,树上枯叶不可打落,叶落则有秋发之思。或自落太早,看胎将有发动,须预以薄绢将胎缚严,始免其病,不然则明春花损矣。   ○医七   花或自远路携归,或初分老本,视其根黑,必是朽烂,即以大盆盛水刷洗极净,必至白骨然后已,仍以酒润之,本本易活。谚曰:“牡丹洗脚”,正谓此也。间有土蚕能蚀花根,蝼蛄能啮根皮。大概白花根甘多虫。舞青猊与大黄更甚。凡花叶渐黄或开花渐小,即知为蠹所损。旧方以白蔹、砒霜、芫花为末,撤其根下,近只以生柏油入土寸许,虫即死。粪壤太过亦有虫病,或病即连根掘出,有黑烂粗皮,如前洗净,另易佳土,过一年方盛。此医花之要。   ○忌八   栽花忌本老。老则开花极小。惟宜尺许嫩枝新笋。忌久雨。溽暑蒸薰,根渐朽坏。忌生粪咸水灌溉,生粪则黄,咸水则败。忌盐灰土地,花不能活。忌生粪烂草之所,多能生虫。忌植树—下,树根穿花不旺。忌春时连土动移,即有活者花必薄弱。忌花开折长,恐损明岁花眼。《牡丹记》云,乌贼鱼骨入花,树肤辄死。此皆花忌也。   注释:编著:薛风翔   薛风翔,字公仪,安徽亳州(今亳县)人。生于明万历年间,曾为鸿胪寺少卿。出身名士世家,于亳县城郊建常乐园、南园,广植牡丹,明弘治年间将曹州状元红等名品牡丹移植园中,正德、嘉靖年间,又“偏求他郡善本移植亳中,亳有牡丹自此始”。 《亳州牡丹史》外传 [明]薛凤翔   花之气   牡丹分、栽、接、种俱在秋,乃以秋为春也。胎则坐于初夏,长于秋,养于冬,实于春,胚胎凡经十有二月。钟四时之气,乃杰于谷雨数日耳。所开之早晚,是各花稟性异也。   花之种   花房不同者有六等:有平头,有楼子,有绣球,有大叶,有托瓣,有结绣。平头者欲充实,楼者欲高耸。绣球者欲圆满,大叶者欲笼蓯,托瓣者欲紧簇,结绣者欲活泼。所此为六病。   花之鍳   花佳处亦有十等:曰精神、曰天然、曰娇媚、曰丰伟、曰温润、曰轻妙、曰香艳、曰飘逸、曰变态、曰耐残,各有攸当。   注释:编著:薛风翔   薛风翔,字公仪,安徽亳州(今亳县)人。生于明万历年间,曾为鸿胪寺少卿。出身名士世家,于亳县城郊建常乐园、南园,广植牡丹,明弘治年间将曹州状元红等名品牡丹移植园中,正德、嘉靖年间,又“偏求他郡善本移植亳中,亳有牡丹自此始”。
13,289
艺藏
草木鸟兽虫鱼
人参谱-清-陆烜
序      昔主渔洋欲撰《人参谱》,杂钞群籍,散见于《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分甘余话》中,略称完美,然其书卒不成。顷余偶得怔忡疾,医者日非人参不可。顾近日辽参贵逾珠琲,贫家安所得此。因感是遂遍忆旧览,检书几百种,披阅手抄,稍加论列,不十日谱成而病若失。岂人参有灵能阴相耶?于是渔洋之志,遂获成就。其有阙略,请俟鸿通。时乾隆丙戌重阳前一日,梅谷陆烜书。      释名      《唐韵》曰:薓,所金切,音森。      许慎《说文》曰:人菠,药草。菠,即参也。      《集韵》曰:人菠。菠字或作獯、蓼。      周伯琦《六书正讹》日:人薓出上党,从草,浸声。俗用参,非。烜按:《御定佩文韵府》、毛西河《通韵》、邵子湘《韵略》皆云葠通作参。      《神农本草》曰:人衔、鬼盖,皆参。      《急就篇》曰:远志、续断、参、土瓜。      陶弘景《名医别录》曰:人参,神草,又名土精,又名血参,又名人微。      吴普《本草》曰:人参,一名黄参。      刘敬叔《异苑》曰:人参,一名土精。      《广雅》曰:地精,人参也。      侯宁极《药谱》曰:人参,别名皱面还丹。      王象晋《群芳谱》曰:人参,一名海腴。      柳宗元书曰:言人参者,以人形。      李时珍《本草纲目》释名曰:人薓,或省作菠。年深浸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菠神草。薓字从濅,亦浸渐之义。濅即浸字,后世因字文繁,遂以参星之字代之,从简便尔。然承误日久,亦不能变矣。惟张仲景《伤寒论》尚作菠字。一名人微,微乃菠字之讹。其成有阶级,故曰人衔。其草背阳向阴,故曰鬼盖。其在五行,参色黄属土,而补脾胃,生阴血,故有黄参、血参之名。得地之精灵,故有土精、地精之名。      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曰:人参,又名人微。微亦微渐之意。按:人参以地名者,曰紫团参,曰上党参,曰辽参,曰新罗参,曰百济参,曰高丽参;以色名者,曰黄参,曰血参,曰紫参;以功用名者,曰地精,曰土精;以其性名者,曰鬼盖:以奇异名者,曰孩儿参,曰神草;以别名新人耳目者,曰海腴,曰皱面还丹;以品名者,曰白条,曰羊角,曰金井玉阑。其他有参之名,而不与人参为类者,则元参、苦参、丹参、沙参,合人参《本草》谓之五参也。又有强袭参之名者,则荠苊名杏参、知母名地参、仙茅名婆罗门参。《本草》拳参出淄州,《酉阳杂俎》阿勃参出拂林国,不可枚举也。      陶弘景《药总诀》曰:上党在冀州西南,今来者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俗乃重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者。次用高丽者,高丽即是辽东,形大虚软,不及百济,并不及上党者。其草一茎直上,四五相对,成花紫色。高丽人作《人参赞》曰:三丫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椴树相寻。椴,音贾。树似桐,甚大。阴广则多生,采作甚有法。今近山亦有,但作之不好。      按:寇宗爽所谓其价等银者,乃上党参也。《杂俎》所谓与白镪同价者.则已为辽参矣。顾近日参价十倍黄金,一百五六十倍白金,而上党参每斤仅值银四五钱,乃世人非辽参不服,人情之忽近而用远,附贵而忘贱类如此。      王士祯《居易录》曰:新定刨参之例:刨参人,亲王一百四十名,人参七十斤;世子一百二十名,人参六十斤;郡王一百名,人参五十斤;长子九十名,人参四十五斤;贝勒八十名,人参四十斤;贝子六十名,人参三十斤;镇国公四十五名,人参二十二斤半;辅国公三十五名,人参十七斤半;护国将军二十五名,人参十二斤半;辅国将军二十名,人参十斤;奉国将军十八名,人参九斤;奉恩将军十五名,人参七斤半。准免关税,余参每斤纳税六钱。其出关买参之人,准于盛京、开原等处采买,不许于打牲之处采买云。      东坡集》自注曰:正辅分人参一苗,归种韶阳。      《广东新语》曰:粤无人参,苏长公尝种于罗浮,与地黄、枸杞、甘菊、香薯,为罗浮五药之圃。      罗日褧《成宾录》曰:云南姚安府产人参。吴儆《邕州化外诸国土俗记》曰:牂牁国药有牛黄、人参、草果等。      按:姚安、牂牁亦与高丽为近,若韶阳、罗浮,则东坡偶然戏种,恐今亦无其种也。      《范蠡计然》曰:人参以状类人者,善。      《异苑》曰:人参生上党者隹,人形皆具,能作儿啼。昔有人掘之,始下铧,便闻土中呻吟声,寻音而取,果得人参。      朱郁仪《玄览》曰:人参千岁为小儿。      《群芳谱》曰:其有手足面目似人形者,更神效,谓之孩儿参.而假伪者尤多。      《尔雅翼》曰:欲试上党真人参者,当使二人同走,一与人参含之,度走三五里许,其不含者必喘,含者气息自如也。      《续博物志》曰:人参类荠苨。      刘勰《新论》曰:佞与贤相类,诈与信相似,辩与智相乱,愚与直相像,若荠苨之乱人参。      按:上党参以形如防风,根有狮子盘头者真,其硬纹者伪也。      心不空虚,愈大愈妙。与其大而空虚,无宁小而坚实。今市肆所货红党,又名熟党,乃取江浙间土人参,去皮净煮极熟,阴干而成者,性下劣,不可用。辽参出宁古台者,光红结实。船厂出者,空松铅塞,并有糙有熟。今乱人参者,匪独荠苨。西洋人参产佛兰国西,大似白泡糙参,但煎之其气不香耳。珠参出闽中,形圆,其皮肉绝类辽参,若作饮片,与参无辨。其他以伪作真,做小为大,为弊滋多,用者其详慎之。      性味      《桐君采药录》曰:人衔味苦。      《雷公炮炙论》曰:人参微苦。      北齐徐之才《雷公药对》曰:茯苓、马蔺为之使,恶溲疏、卤咸,反藜芦。一云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助紫石英。      《名医别录》曰:人参易蛀蚛,唯纳新器中密封,可经年不坏。唐萧炳《四声本草》曰:人参频见风日,则易蛀。惟用盛过麻油瓦罐泡净焙干,入华阴细辛与参相间,收之密封,可留经年。      一法用淋过灶灰晒干,罐收亦可。      孙思邈《千金方》曰:人参汤须用流水煮,用止水则不验。      王符《潜夫论》曰:治疾当得真人参,反得萝菔。      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曰:人参入手太阴,与藜芦相反,服参一两,入藜芦二钱,其功尽废也。      李中梓《本草通元》曰:凡用必去芦净,芦能耗气,又能发吐也。      按:观此,今人以参须为补,谬矣。      《神农本草经》曰:人衔根,甘微寒,无毒,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名医别录》曰:神草,微温,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甄权《药性本草》曰:主五劳七伤,虚损瘦弱,止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      李珣《南海药谱》曰:止烦躁,变酸水。      日华子《大明序集诸家本草》曰:消食开胃,调中治气,杀金石药毒。      《沽古珍珠囊》曰:人参,性温,味甘微苦,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中之阳也。或曰阳中微阴。治肺胃阳气不足,肺气虚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得升麻引用,补上焦之元气,泻肺中之火;得茯苓引用,补下焦之元气,泻肾中之火;得麦门冬则生脉,得干姜则补气。又曰:人参,甘温,补肺之阳,泄肺之阴,肺受寒邪,宜此补之,肺受火邪,则反伤肺,宜以沙参代之。      《药象口诀》曰:人参为药切要,与甘草同功。      李杲《用药法象》曰:人参,甘温,能补肺中元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肺主诸气故也。      张仲景曰:病人汗后,身热亡血,脉沉迟者,下痢身凉,脉微血虚者,并加人参。古人血脱者益气,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也。若单用补血药,血无由而生矣。《素问》言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补气须用人参,血虚者亦须用之。      《本草十剂》云: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盖人参补气,羊肉补形。形气者,有无之象也。得黄耆、甘草,乃甘除大热,泻阴火,补元气。又为疮家圣药。      雷斆《炮炙论》曰:夏月少使人参,发心痃之病。      王好古《汤液本草》曰:洁古老人言,以沙参代人参,取其味甘也。然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阴,安得无王节斋《本草集要》曰:凡酒色过度,损伤肺肾真阴,阴虚火动,劳嗽吐血、咳血等证,勿用之。盖人参入手太阴,能补火,故肺受火邪者忌之。若误服参、耆甘温之剂,则病日增,服之过多,则死不可治。盖甘温助气,气属阳,阳旺则阴愈消。惟宜苦甘寒之药,生血降火。世人不识,往往服参、耆为补,而死者多矣。      异?虽云补五脏,亦须各用本脏药相佐使引之。      汪机《本草会编》曰:节斋王纶之说,本于海藏王好古,但纶又过於矫激。丹溪言虚火可补,须用参、芪。又云阴虚潮热喘嗽、吐血盗汗等证,四物加人参、黄柏、知母。又云好色之人,肺肾受伤,咳嗽不愈,琼玉膏主之。又云肺肾虚极者,独参膏主之。是知阴虚劳瘵之证,未尝不用人参也。节斋私淑丹溪者也,而乃相反如此。斯言一出,印定后人眼目,凡遇前证,不问病之宜用不宜,辄举以借口,致使良工掣肘,惟求免夫病家之怨。病家亦以此说横之胸中,甘受苦寒,虽至上呕下泄,去死不远,亦不悟也。古今治劳莫过于葛可久,其独参汤、保真汤,何尝废人参而不用耶?节斋之说,诚未之深思也。      李言闻《人参传》曰:人参生时背阳,故不喜见风日。凡生用宜[口父]咀,熟用宜隔纸焙之,或醇酒润透,[口父]咀焙熟用,并忌铁器。东垣李氏理脾胃泻阴火,交泰丸内用人参、皂荚,是恶而不恶也。古方疗月闭,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是畏而不畏也。又疗痰在胸膈,以人参、藜芦同用而取涌越,是激其怒性也。此皆精微妙奥,非达权衡者不能知。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阳,微苦补阴。气主生物本乎天,味主成物本乎地。气味生成,阴阳之造化也。凉者,高秋清肃之气,天之阴也,其性降;温者,阳春生发之气,天之阳也,其性升。甘者湿土化成之味,地之阳也,其性浮;微苦者,火土相生之味,地之阴也,其性沉。人参气味俱薄,气之薄者,生降熟升,味之薄者,生升熟降。如土虚火旺之病,则宜生参凉薄之气,以泻火而补土,是纯用其气也;脾虚肺怯之病,则宜熟参甘温之味,以补土而生金,是纯用其味也      东垣以相火乘脾,身热而烦,气高而喘,头痛而渴,脉洪而大者,用黄蘖佐人参。孙真人治夏月热伤元气人,汗出大泄,欲成痿厥,用生脉散以泻热火而救金水。君以人参之甘凉,泻火而补元气;臣以麦门冬之苦甘寒,清金而滋水源;佐以五味子之酸温,生肾精而收耗气。此皆补天元之真气,非补热火也。白飞霞云:人参炼膏服,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凡病后气虚及肺虚嗽者,并宜之。若气虚有火者,合天门冬膏对服之。孙真人云:夏月服生脉散、肾沥汤三剂,则百病不生。李东垣亦言:生脉散、清暑益气汤,乃三伏泻火益金之圣药。而雷斆反谓发心痃之病,非矣。痃乃脐旁积气,非心病也。人参能养正破坚积,岂有发痃之理。观张仲景治腹中寒气上冲,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呕不能食者,大建中汤可知矣。又海藏王好古言:人参补阳泄阴,肺寒宜用,肺热不宜用。节斋王纶因而和之,谓参、耆能补肺火,阴虚火动,失血诸病,多服必死。二家之说皆偏矣。夫人参能补元阳,生阴血,而泻阴火,东垣李氏之说也明矣!      仲景张氏言:亡血血虚者,并加人参。又言:肺寒者,去人参加干姜,无令气壅。丹溪朱氏亦言:虚火可补,参、耆之属;实火可泻,芩、连之属。二家不察三氏之精微,而谓人参补火,谬哉!夫火与元气不两立,元气胜则邪火退。人参既补元气而又补邪火,是反复之小人矣,何以与甘草、苓、术谓之四君子耶?虽然,三家之言不可尽废也。惟其语有滞,故守之者泥而执一,遂视人参如蛇蝎,则不可也。凡人面白、面黄、面青黧悴者,皆脾、肺、肾气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气壮神强,不可用也。脉之浮而芤、濡、虚、大、迟、缓无力,沉而迟、涩、弱、细、结、代无力者,皆虚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长、紧、实、滑、数有力者,皆火郁内实,不可用也。洁古谓喘嗽勿用者,痰实气壅之喘也。若肾虚气短喘促者,必用也。仲景谓肺寒而咳勿用者,寒束热邪,壅郁在肺之咳也。若自汗,恶寒而咳者,必用也。东垣谓久病郁热在肺勿用者,乃火郁于内,宜发不宜补也。若肺虚火旺,气短自汗者,必用也。丹溪言诸痛不可骤用者,乃邪气方锐,宜散不宜补也。若脾虚吐利,及久病胃弱,虚痛喜按者,必用也。节斋谓阴虚火旺勿用者,乃血虚火亢,能食,脉弦而数,凉之则伤胃,温之则伤肺,不受补者也。若汗气短,肢寒脉虚者,必用也。如此详审,则人参之可用可不用,思过半矣。      李中梓《医宗必读》曰:人参状类人形,功魁群草,第亦有不宜用者。世之录其长者,遂忘其短;摘其瑕者,并弃其瑜。或当用而后时,或非宜而妄设,不蒙其利,只见其害,遂使良药见疑于世,粗工互腾其口,良可憾也。人参能理一切虚证,气虚者固无论矣,血虚者亦不可缺。无阳则阴无以生,血脱者补气,自古记之。所谓肺热还伤肺者,肺脉洪实,火气方逆,血热妄行,气尚未虚,不可骤用。痧疹初发,身虽热而斑点未形;伤寒始作,症未定而邪热方炽,若误投之,鲜克免者。本草通玄》曰:人参职专补气,而肺为主气之藏,故独入肺经也。肺家气旺,则心、脾、肝、肾四藏之气皆旺,故补益之功独魁群草。凡人元气虚衰,譬如令际严冬,黯然肃杀,必阳春布德,而后万物发生。人参气味温和,合天地春生之德,故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又曰:肺家本经有火,右手独见实脉者,不可骤用。即不得已用之,必须咸水焙过,秋石更良。盖咸能润下,且参畏卤咸故也。若夫肾水不足,虚火上炎,乃刑金之火,正当以人参救肺,何忌之有!      杨起《简便方论》曰:人参功载《本草》,人所共知。近因病者吝财薄医,医复算本惜费,不肯用参疗病,以致轻者至重,重者至危。然有肺寒、肺热、中满、血虚四证,只宜散寒、清热、消胀、补营,不用人参,其说近是。殊不知各加人参在内,护持元气,力助群药,其功更捷。若曰气无补法,则谬矣。古方治肺寒以温肺汤,肺热以清肺汤,中满以分消汤,血虚以养营汤,皆有人参在焉。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又曰养正邪自除,阳旺则生阴血,贵在配合得宜尔。庸医每谓人参不可轻用,诚哉庸也!好生君子,不可轻命薄医,医亦不可计利不用。书此奉勉,幸勿曰迂。      《本草纲目》曰:人参治男妇—切虚证,发热自汗,眩运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李士材《本草征要》曰:人参味甘,微温无毒,入肺、脾二经。茯苓为使,恶卤咸,反藜芦,畏五灵脂,去芦用。其色黄中带白,大而肥润者佳。补气安神,除邪益智,疗心腹寒痛,除胸胁逆满,止消渴,破坚积,气壮而胃自开,气和而食自化。      按:辽参力大而性不足,故能回元气于顷刻,而虚人易不受补,每致凝滞作胀。党参力小而德性醇良,故初服若平淡无功,而益元气于不知不觉。君子取物以德为优,故党参自古贵焉。自世医不知有明以前古方所用人参,皆是今之上党参,而概以辽参代之,于是气凝滞则邪不能出,伤寒一门不可用矣;气凝滞则血不能降,产后一门不可用矣;气凝滞则毒不能发,痈疽初起不敢用矣;气凝滞则恶不能去,带痢方炽不敢用矣。气凝滞则聚痰,不可施于中风;气凝滞则助火,不可施于虚痨。遂百试而无效,且受其殃,于是遂屏人参而不用,甚或畏之如菪吻,不知上党参故在也。乃令诸虚百疾,坐俟其死而莫之救,是可悲也。然则辽参之可用者奚若?其人宜服十全大补汤者可用,六君子兼香燥导气之药可用,补中益气、生脉散可参用,若小柴胡、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则必不可用。总之,诸方之以参为君者,专收补益之功,辽参力大可任;其以参为臣、佐、使者,别有配合之妙,辽参滞气,必不可用。然而虚人骤补,服辽参者或现火象,或作胀满,或作烦闷,或作酸呕,譬如方正之君子,性阳刚而寡合,曷若党参之同为方正之君子,性尤和厚而可亲也。是在良工神而明之,参互而用之。古人云人参以上党为良,古人岂欺余哉!      方疗      《本草纲目》曰:人参膏,用人参十两,细切,以活水二十盏浸透,入银石器内,桑柴火缓缓煎取十盏,滤汁,再以水十盏,煎取五盏,与前汁合煎成膏,瓶收,随病作汤使。丹溪曰:多欲之人,肾气衰惫,咳嗽不止,用生姜、橘皮煎汤化膏服之。      《千金方》曰:人参末一两,炼成豮猪肥肪十两,以醇酒和匀,每服二杯,日再服。服至百日,耳目聪明,骨髓充盈,肌肤润泽,开心益智,日记千言,兼去风热痰病。      苏颂曰:张仲景治胸痹,心中痞坚,留气结胸胸满,胁下逆气抢心,治中汤主之,即理中汤。人参、术、干姜、甘草各三两,四味以水八升,煮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随证加减。此方自晋、宋以后至唐,名医治腹病者,无不用之。或作汤,或蜜丸,或为散,皆有奇效。胡洽居士洽霍乱,谓之温中汤。      陶隐居《百一方》曰:霍乱余药乃或难求,而治中方、四顺汤、厚朴汤,不可暂缺,常须预合自随也。唐石泉公王方庆曰:数方不惟霍乱可医,诸病皆疗也。四顺汤,用人参、甘草、干姜、附子炮,各二两,水六升煎二升,半分四服。      《惠民和济局方》曰:四君子汤,治脾胃气虚,不思饮食,诸病虚者,以此为主。人参一钱,白术二钱,白茯苓一钱,炙甘草五分,姜三片,枣一枚,水二钟,煎一钟,食前温服,随证加减。      陈抃《经验方》曰:开胃化痰,不思饮食,不拘大人小儿,人参焙二两,半夏姜汁浸焙五钱,为末,飞罗面作糊,丸绿豆大。食后姜汤下三五十丸,日三服。《圣惠方》加陈橘皮五钱。      又曰:冷痢厥逆,六脉沉细,人参、大附子各一两半,每服半两,生姜十片,丁香十五粒,粳米一撮,水二盏,煎七分,空心温服。又曰:狗咬风伤肿痛,人参置桑柴炭上烧存性,以碗覆定,少顷为末,掺之立瘥。      华佗《中藏经》曰:吐血下血,因七情所感,酒色内伤,气血妄行,口鼻俱出,心肺脉破,血如涌泉,须臾不救。用人参焙,侧柏叶蒸焙,荆芥穗烧存性,各五钱为末,用二钱,入飞罗面二钱,以新汲水调如稀糊,服少顷,再啜一服,立止。张仲景《金匮方》曰:食入即吐,人参半夏汤。用人参一两,半夏一两五钱,生姜十片,水一斗,以杓扬二百四十遍,取三升,入白蜜三合,煮一升半,分服。      葛可久《十药神书》曰:虚劳吐血甚者,先以十灰散止之.其人必困倦,法当补阳生阴,独参汤主之。好人参一两,肥枣五枚,水二钟,煎一钟服。熟睡一觉,即减五六,继服调理药。      吴绶《伤寒蕴要》曰:夹阴伤寒,先因欲事,后感寒邪,阳衰阴盛,六脉沉伏,小腹绞痛,四肢逆冷,呕吐清水,不假此药。      无以回阳。人参、干姜炮各一两,生附子一枚,破作八片,      水四升半,煎一升,顿服,脉出身温即愈。      王璆《百一选方》曰:凡伤寒时疫,不问阴阳老幼妊妇,误服药饵,困重垂死,脉沉伏不省人事,七日以后,皆可服之,百不失一,此名夺命散,又名复脉汤。人参一两,水二钟,紧火煎二钟,以井水浸冷服之,少顷,鼻梁有汗出,脉复立瘥。苏韬光侍郎云用此救数十人。予作清流宰,县倅申屠行辅之子妇,患时疫三十余日,已成坏病,令服此药而安。又曰:怔忡自汗,心气不足也。人参半两,当归半两,用豮猪腰子二个,以水二碗煮至一碗半,取腰子细切,人参、当归同煎至八分,空心吃腰子,以汁送下。其滓焙干为末,以山药末作糊,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食远枣汤下,不过两服即愈,此昆山神济大师方也。一加乳香二钱。      葛洪《肘后百一方》曰:喘急欲绝,上气鸣息者。人参末汤服方寸匕,日五六服效。      沈存中《灵苑方》曰:上气喘急,嗽血吐血,脉无力者。人参末每服三钱,鸡子清调之,五更初服便睡,去枕仰卧,只一服愈,年深者再服。咯血者服尽一两甚好。一方以乌鸡子水磨千遍,自然化作水,调药尤妙。忌醋、咸、腥、酱、面、鲜,醉饱,将息乃佳。      赵永庵方曰:房后困倦。人参七钱,陈皮一钱,水一盏半,煎八分,食前温服,日再服,千金不传。      方贤《奇效良方》曰:虚劳发热,愚鲁汤。用上党人参,银州柴胡各三钱,大枣一枚,生姜三两,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日再服,以愈为度。      《朱氏集验方》曰:咳嗽吐血。人参、黄芪、飞罗面各一两,百合五钱,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茅根汤下。又方用人参、乳香、辰砂,等分为末,乌梅肉和丸,弹子大,每白汤化下一丸,日一服。又曰:消渴引饮,用人参、栝楼根等分,生研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前麦门冬汤下,日二服,以愈为度。名玉壶丸,忌酒、面、炙、煿。      《郑氏家传》曰:消渴引饮,用人参一两,粉草二两,以雄猪胆汁浸,炙脑子半钱为末,蜜丸芡子大,每嚼一丸,冷水下。      《圣济总录》曰:胃寒气满,不能传化,易饥不能食。人参末二钱,生附子末半钱,生姜二钱,水七合,煎二合,鸡子清一枚打转,空心服之。又曰:消渴引饮,用人参一两,葛粉二两,为末,发时以燖猪汤一升,火药三钱,蜜二两,慢火熬至三合,状如黑饧,以瓶收之。每夜以一匙含咽,不过三服取效也。又曰:霍乱吐泻,烦躁不止。人参二两,橘皮三两,生姜一两,水六升,煮三升,分三服。又曰:衄血不止。人参、柳枝寒食采者,等分为末,每服一钱,东流水服,日三服。无柳枝,用莲子心。燖燖周宪王《普济方》曰:脾胃虚弱,不思饮食。生姜半斤取汁,白蜜十两,人参末四两,银锅煎成膏,每米饮调服一匙。杨起《简便方》曰:胃虚恶心,或呕吐有痰。人参一两,水二盏,煎一盏,入竹沥一杯,姜汁三匙,食远温服,以此为度。老人尤宜。又曰:止嗽化痰。人参末一两,明矾二两,以酽醋二升,熬矾成膏,人参未炼蜜和收。每以豌豆大一丸放舌下,其嗽即止,痰自消。又曰:一小儿七岁,闻雷即昏倒,不知人事,此气怯也。以人参、当归、麦门冬各二两,五味子五钱,水一斗,煎汁五升,再以水五升煎,去滓取汁二升,合煎成膏。每服三匙,白汤化下。服尽一斤,自后闻雷自若矣。      杜思敬《济生拔萃方》曰:胃寒呕恶,不能腐熟水谷,食即呕吐。人参、丁香、藿香各二钱半,橘皮五钱,生姜三片,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危氏《得效方》曰:忽喘闷绝,不能语言,涎流吐逆,牙齿动摇,气出转大,绝而复苏,名伤寒,并热霍乱。大黄、人参各半两,水二盏,煎一盏,热服可安。又曰:胁破肠出,急以油抹入,煎人参、枸杞汁淋之,内吃羊肾粥,十日愈。      孟诜《食疗本草》曰:肺虚久咳。人参末二两,鹿角胶炙研一两,每服三钱,用薄荷豉汤一盏,葱少许,入铫子煎,一二沸倾入盏内,遇咳时温呷三五口,甚佳。      严用和《济生方》曰:阳虚气喘,自汗盗汗,气短头晕。人参五钱,熟附子一两,分作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流水二盏,煎一盏,食远温服。又曰:产后秘塞出血多,以人参、麻子仁、枳壳麸炒,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宋太宗《太平圣惠方》曰:霍乱烦闷。人参五钱,桂心半钱,水二盏,煎服。又日:产后发喘,乃血入肺窍危症也。人参末一两,苏木二两,水二碗,煮汁一碗,调参末服,神效。又曰:心下结气,凡心下硬,按之则无,常觉膨,多食则吐,气引前后,噫呃不除,由思虑过多,气不以时而行则结滞,谓之结气。人参一两,橘皮去白四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六十丸。      《经验良方选》曰:下痢禁口。人参、莲肉各三钱,以井华水二盏,煎一盏,细细呷之,或加姜汁炒黄连三钱。      《十便良方》曰:老人虚痢不止,不能饮食。上党人参一两,鹿角去皮炒研五钱,为末,每服方寸匕,米汤调下,日三服。      李绛《兵部手集》曰:反胃呕吐,饮食入口即吐,困弱无力垂死者。上党人参三大两,拍破,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热服,日再。兼以人参汁入粟米、鸡子白、薤白,煮粥与啖。李直方司勋于汉南患此两月余,诸方不瘥,遂与此方,当时便定,后十余日遂入京师。绛每与名医论此药,难可为俦也。      朱端章《卫生家宝方》曰:霍乱呕恶。人参二两,水一盏半,煎汁一盏,入鸡子白一枚,再煎,温服。一加丁香。      《经验方》曰:筋骨风痛。人参四两,酒浸三日,晒干,土茯苓一斤,山慈姑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食前米汤下。      陈言《三因方》曰:伤寒厥逆,身有微热烦燥,六脉沉细微弱,此阴极发躁也。无忧散,用人参半两,水一钟,煎七分,调牛胆、南星末二钱,热服,立苏。又曰:阴虚尿血,沙淋石淋。人参焙、黄芪炙,等分为末,用红皮大萝卜一枚,切作四片,以蜜二两,将萝卜逐片蘸炙令干,再炙勿令焦,以蜜尽为度。每用一片,蘸药食之,仍以盐汤送下,以瘥为度。      谈野翁《试效方》曰:齿缝出血。人参、赤茯苓、麦门冬各二钱,水二钟,煎七分,食前温服,日再。苏东坡得此,自谓神奇。后生小子多患此病,予累试之,累如所言。      刘昌诗《芦浦笔记》治喘方日:彭子寿侍郎一方,用新罗人参一两为末,鸡子清和为丸,如桐子大,阴干,每服百粒,温腊茶清下,一服立止。      按:此方亦治消渴引饮,见《本草纲目》。《丹溪纂要》曰:虚疟发热。人参二钱二分,雄黄五钱,为末,端午日用粽尖捣丸,梧子大。发日侵晨井华水吞下七丸,发前再服,忌诸般热物,立效。一方加神曲等分。又曰:一人形实好饮热酒,忽病目盲,而脉涩,此热酒所伤,胃气污浊,血死其中而然。以苏木煎汤,调人参末一钱服,次日鼻及两掌皆紫黑,此滞血行矣。再以四物汤加苏木、桃仁、红花、陈皮,调人参末,服数日而愈。      《丹溪摘元》曰:肺热声哑。人参二两,诃子一两为末,噙咽。      《丹溪医案》曰:一妇嗜酒,胸生一疽,脉紧而涩。用酒炒人参、酒炒大黄,等分为末,姜汤服一钱,得唾汁出而愈。      《居易录》曰:宗人通政使司右通政青岩焯传一方,治男妇气血亏损,即喘嗽寒热,重症能治之。其方止用人参一分,真三七二分,共为末,无灰热酒调服,二煎、三煎皆如前,日服三次,有奇效。      《惠民和剂局方》曰:妊娠吐水,酸心腹痛,不能饮食。人参、干姜炮,等分为末,以生地黄汁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      杨拱《医方摘要》曰:产后血晕。人参一两,紫苏半两,以童尿、酒、水三合煎服。      陈自明《妇人良方》曰:产后不语。人参、石菖蒲、石莲肉等分,每服五钱,水煎服。      李仲南《永类钤方》曰:产后诸虚,发热自汗。人参、当归,等分为末,用猪腰子十个,去膜切小片,以水三升,糯米半合、葱白二茎,煮米熟,取汁一盏入药,煎至八分,食前温服。又曰:横生倒产。人参末、乳香末各一钱,丹砂末五分,研匀,鸡子白一枚,入生姜自然汁三匙,搅匀冷服,即母子俱安,神效。此施汉卿方也。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曰:小儿惊后瞳人不正者。人参、阿胶糯米炒成珠,各一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再服,久乃见效。      许学士《本事方》曰:小儿脾风多困。人参、冬瓜仁各半两,南星一两浆水煮过,为末,每用一钱,水半盏,煎三分,温服。      汪机《本草会编》曰:萧山魏直著《博爱心鉴》三卷,言小儿痘疮惟有顺、逆、险三证。顺者为吉,不用药;逆者为凶,不必用药;惟险乃悔吝之象,当以药转危为安,宜用保元汤加减主之。此方原出东垣,治慢惊土衰火旺之法,今借而治痘,以其内固营血,外护卫气,滋助阴阳,作为脓水。其证虽异,其理则同。去白芍药,加生姜,改名曰保元汤。炙黄芪三钱,人参二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一片,水煎服之。险证者:初出圆晕干红少润也,将长光泽顶陷不起也,既出虽起惨色不明也,浆行色灰不荣也,浆定光润不消也,浆老湿润不敛也,结痂而胃弱内虚也,痂落而口渴不食也,痂后生痈肿也,痈肿溃而敛迟也。凡有诸证,并宜此汤。或加芎,加官桂,加糯米以助之。      《经济方》曰:小儿喘咳发热,自汗吐红,脉虚无力者。人参、天花粉等分,每服半钱,蜜水调下,以瘥为度。      《卫生宝鉴》曰:小儿风痫瘛疭。用人参、蛤粉、辰砂,等分为末,以豭猪心和血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金银汤下。一日二服,大有神效。      夏子益《怪证奇疾方》日:有人卧则觉身外有身,一样无别,但不语。盖人卧则魂归于肝,此由肝虚邪袭,魂不归舍,病名曰离魂。用人参、龙齿、赤茯苓各一钱,水一盏,煎半盏,调飞过朱砂末一钱,睡时服。一夜一服,三夜后,真者气爽,假者即化矣。又曰:气奔怪病,人忽遍身皮底混混如波浪声,痒不可忍,抓之血出不能解,谓之气奔。以虎杖、人参、青盐、细辛各一两,作一服,水煎细饮,尽便愈。      傅滋《医学集成》曰:蜈蚣咬伤,嚼人参涂之。      戴原礼《证治要诀》曰:蜂虿螫伤,人参末傅之。      腥仙《山栖志》曰:鲜参叶,可代茗饮。      《剪灯丛话》曰:采人参花,阴干为末,和香粉,令妇人傅面,百日光华射人。      按:古人知正本清源之义,驱邪必先固本,故立方多用人参,仲景垂一百一十三方,用人参者什七,兹皆不录,录其以参为君者。      钱起《紫参歌》并序曰:紫参,幽芳也。五葩连萼,状飞禽羽举,俗名之五鸟花。起故山道人兰若,尤丰此药,校书刘公咏歌之,俾余继作。远公林下满苍苔,春药偏宜间石开。往往幽人寻水见,时时仙蝶隔云来。阴阳雕刻花如鸟,对凤连鸡一何小。春风宛转虎溪旁,紫吐红翘翻霁光。贝叶经前无住色,莲花会里暂留香。蓬山才子怜幽性,白雪阳春动新咏。应知仙卉老烟霞,莫赏夭桃满蹊径。      皮日休《谢人参》诗曰:神草延年出道家,是谁披露记三丫。开时的定涵云液,断后还应带石花。名士寄来消酒渴,野人煎处掇泉华。从今汤剂如相续,不用金山焙上茶。      陆龟蒙和诗曰:五叶初成椴树阴,紫团峰外即鸡林。名参鬼盖须难见,材似人形不可寻。品第已闻升碧简,携持应合重黄金。      殷勤润取相如肺,封禅书成动帝心      段成式《求人参》诗曰:少赋令才犹强作,众医多失不能呼。九茎仙草真难得,五叶灵根许惠无?周繇《以人参遗柯古》诗曰:人形上品传方志,我得真英自紫团。      惭非叔子空持药,更请伯言审细看。      韩翃《送人之潞州诗》曰:官柳青青匹马嘶,回风暮雨入铜鞮。      佳期别在春山里,应是人参五叶齐。      东坡《小圃五咏人参》一首曰:上党天下脊,辽东真井底。玄泉倾海腴,白露洒天醴。灵苗此孕毓,肩股或具体。移根到罗浮,越水灌清沚。地殊风雨隔,臭味终祖祢。青丫缀紫萼,圆实堕红米。穷年生意足,黄土手自启。上药无爆炙,龁啮尽根柢。开心定魂魄,忧恚何足洗。糜身辅吾躯,既食首重稽。      又《以紫团参寄王定国诗》曰:谽谺土门口,突兀太行顶。岂惟紫团云,实自凌倒景。刚风被草木,真气入苕颖。旧闻人衔芝,生此羊肠岭。纤撖虎豹鬣,蹙缩龙蛇瘿。蚕头试小嚼,龟息变方骋。矧予明真子,已造浮玉境。清宵月挂户,半夜珠落井。灰心宁复然,汗喘久已静。东坡犹故目,北药致遣秉。欲持三丫根,往侑九转鼎。为子置齿颊,岂不贤酒茗。      宋谢翱《效孟郊体》曰:移参窗北地,经岁日不至。悠悠荒郊云,背植足阴气。新雨养陈根,乃复作药饵。天涯葵藿心,怜尔独种参。      又《逆上党长诗》曰:春雨人参长紫苗,县庭无事坐终朝。俯看云气千山里,野有新田市有谣。      章孝标《送金可纪归新罗诗》曰:想把文章合夷药,蟠桃花里醉人参。      王建《上七泉寺上方诗》曰:将火寻远泉,煮参傍寒松。      黄庭坚《送顾子敦赴河南诗》曰:紫参可掘宜包贡,青铁无多莫铸钱。      元好问《王学士熊岳图诗》曰:洗参池水甜如蜜,玉堂仙翁发如漆。      杨慎《药市赋》曰:人参三丫,来自高句骊之国;桃枝九折,出于嶲昆明之陬。      东坡《与钱世雄简》曰:昨夜齿中出血,如蚯蚓者无数,若专是热毒,根源不浅,即今诸药尽却,惟取人参、茯苓、麦冬瀹汤,渴即饮之。庄生云在宥天下,未闻治天下也。三物可谓在宥矣,此而不愈,则天也。      沈懋孝《说参一首赠鹤琴高医士》曰:昔者,尝闻医之指于五台子。五台子之言曰:医之用,莫良乎四君。君者,养生主也。      四君尤莫良乎参,参者,参元气而为言也。岐黄标诸正经,曰味甘气平而无毒,百疗弗得,弗奏功焉。其文直甚。予怪近世诸医之妄也,乃亟称苦寒诸药有奇功,而谤参为助火长病。庸工沿其说至于今,犹谓参有一旦卒然之害,此何异三至之口,谤鲁国之参之杀人也。子第视诸岐黄本文,参之害有无哉?凡药先辨气味,子以为味甘气平而能为害,有是哉?设用弗当,夫亦若粱谷之溢饱,一食顷即止耳。安得蕴毒若乌附比乎!余闻而善之,未有征也。辛未春,余患咯血,昼夜弗止者月余,众工咸谓血逆是热,以四物主治,益以诸寒,病日甚;又有以苓、术治者,弗用参,亦弗效。独鹤琴氏脉之曰:此思虑伤脾症,宜以归脾治,其必以参乎!宜辍诸寒,以苏元气乃可耳。一服血减,三服血除,百服而气平。吾于是叹五台子之笃论,而伟鹤琴之达理也。当是时,众工咸溺于助火长病,素有参戒,议弗可决。向非鹤琴氏之断,弗能尽参之用;而非习闻五台子之论,安能尽鹤琴之用哉!世未尝无灵药,亦不患无医师,事会不参合,不可以展大用。嗟夫!功名之际,不大难哉!他日病愈,过五台子,又相与论,曰:君实有曰:吾言如人参、甘草。盖叹味之平、益之长,又迂其效之迟也。夫药之偏寒偏燥者,岂无一时可喜之能,而其和平淡泊者,难以计旦夕尺寸之效。圣人品别养性之剂,终不以一时可喜之能,加诸和平淡泊之上。是故一旦缓急,可以定倾持危。终身服食,可以益元永命。彼偏枯之物,时或奔走佐使其间,亦足以效一曲之用,而第不使之专且久。      此圣人所以区别群材,扶元气于不穷也。渊乎哉!四君子之称,吾得用世术矣。于是合前后所与论参者,书之赠鹤琴氏。      鹤琴氏曰:元气得参以维持,参亦借元气为用。公能啬神却虑,以疗未病则善矣。而鹤琴家有医书数千卷,尝告予欲刊定《医指》,成一家言。异日者,必以五台子之说说参焉。      按:司马公谓吾言如人参、甘草,盖取其和平淡泊,德之优也,惟上党参为然。      人参谱跋      人参之贵于天下也久矣!王文简公欲为之谱,凡有所见,辄札记于诸说部中,班班可考,然书究未就。今梅谷陆君乃于十日之内,襞积成帙,其取材之广,数典之富,几于一无遗漏。      自序言因病而制谱,人参有灵,谱成而病若失。然欤?否欤?癸酉小除夕,震泽杨复吉识。      人参附录      《人参谱》一卷:清陆烜辑。烜字子章,号梅谷,又号巢虚子,浙江平湖人,为乾隆中名士。弱冠受知于诸城窦少宰,后弃诸生,隐居胥山,刊有《奇晋斋丛书》。事迹详《清史稿》。      考人参之贵于天下,由来弥久,《神农本草》有人衔之称,《急就篇》则有薓、蓡之字。自陶弘景《名医别录》以后,则发皇益广,阐解遂多。《吴普本草》谓之黄参,《广雅》名曰地精,至柳宗元状其形似,李时勉释其字体,葠之义解定矣。唯专书记述,尚属罕见。昔王渔洋欲撰《人参谱》,杂抄群籍,散见于《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分甘余话》中。然卒未成书。烜此编即导始于兹,自谓赓继渔洋之志,检书几百种,披阅手抄,稍加论列,不十日谱成,致力之勤速,颇属难得。凡分六门:曰释名,曰原产,曰性味,曰方疗,曰故实,曰诗文。首冠人参图并赞。震泽杨复吉谓其取材之广,数典之富,几于一无遗漏。揆诸篇章,的是实录,凡有所引征,间附以按语,类于补订辨证之文。如云人参有以地名者,有以色名者,有以功用名者,有以性质名者,有以奇异名者,有以别名新人耳目者,有以品名者,又有有参之名不与人参为类者,或强袭参之名者,举类标名,记述详密,斐然大观,足补诸家之失。      至其论近日参价十倍黄金,一百五六十倍白金,而上党参每斤仅值银四五钱,乃世人非辽参不服,人情之忽近而图远,附贵而忘贱,类如此。比之今习,殆犹如是,而可知人情古今固同,不殊其矫枉之癖也。(《续修四库提要》)      《人参考》一卷:清唐秉钧纂。秉钧字衡铨,自署练水人,事迹未详。人参有谱,莫详于陆烜所纂,盖师王士祯之意,又得其先导之功,遂能博采裕如,蔚成专著。此编视陆谱虽远莫能及,其详赅而亦颇有可取。则如辨人参之虚实也,首为参当辨识防害,次所产今昔异地,次苏行分等,次苏行秤兑,次店家名色,次收藏参法,次防霉时候,次同名参类,次真伪攒叠,最后以诸参总较为殿。序次颇不整齐,未如陆谱层秩洁明。唯斯编每则各自起结,亦无害全编。其书务详于究辨名色,判别真赝,故所述多为陆谱之未言,盖一为萃辑典故,多系陈谈,一为识志见闻,颇富实验也。如此编于人参之地道,出山之迟早,市店之时候,形色之优劣,霉蛀之防治,以及赝品之辨识,多所阐发。店家名色一则,列参之名达五十种之多,每种皮质粗细,参量轻重,尺寸长短,参色亮暗,咸为条分明白。其收藏参法:一法用盛过麻油磁瓶泡净焙干,与华阴细辛相间,纳藏于中;一法用淋过灶灰晒干,罐收亦可;一法包贮茶叶之中。皆前书所未详。虽仅为苏州土法,而亦足备收藏者之参考。是皆经验所得,此则非王士祯、陆烜诸人所能为者也。诸参总较一则,较诸参之优劣,宜于辨别真伪之用。盖是书专萃意于揭露作伪之术,故于奸贾邪侩镶节、染色、焙干、插铅之法,缕析件别,甚称洽博。      述镶之法曰:或以糙接熟,或以假镶真,或用竖相杂以攒辏,或用层相间以节叠,做成枝桠一色,宛如无缝天衣,非出自目譣,曷能语此?至造伪之物,秉钧大要述之,有防风、沙参、荠苨、桔梗之类,再次之,又有土人参、野葡萄根,色香均需细辨,方能定其真赝。秉钧有口诀以验之,曰色光、体圆、质熟、肉湛,四项兼者为上。殆老于此道,故自能创此说耳。又,陆谱甚以党参为人所轻而重辽参,为不辨实质,此编虽未深然其说,而亦颇以上党参为参中珍品。至谓辽参之味胜力洪,以人参乃神草,产于王气钟灵之处故然,是则不免方士之言,盖参以生于极寒极远之地质最佳,与王气何有?非通人之论也。(《续修四库提要》)      《参谱》一卷:清黄叔灿撰。叔灿字牧村,昭文人。是书为叔灿馆于俞氏时得之鬻参者口述。其人姓唐,谓亦得之向所见一言参之书,犹能记忆其说,乃为叔灿述之,并以历年心得可补未备者,杂缀其间。首参货出数多寡价值天渊论,次参性生杀酌用勿忽论,次品参形质总论,次塔厂有无铅塞本末辨,次今昔平色不齐论,次各省销参多寡异同说,次各路销行货色,次看统参法,次看泡丁法,次看参须法,次统参、泡丁、原须分拣出各名目说,次铅塞、糖卤、灌蜡、溜浆论,次人参总歌,次各帮参客银期例殊说,次统参、泡丁同例,都凡十五目。若参之品,产之地,形色之高下,真伪之辨别,以逮销售之路,贩运之客,皆有所叙述。其说专以吉林参为本,于他地者则绝少论及。其辨误之功间亦有之,如宁古塔所出之参乃塔货,俗概称台货,竟以此台字书名,几失其本色。此为辨本末,正名谓,要多精确之言,以其出于鬻参者之口,或不为爽也。其铅塞各论,纠发作弊者之伎俩,又有详于唐秉钧《人参谱》者。至王士祯等人笔记多载有人参事,不免近于耳食,而少经验之谈。以是可知事不出于亲历,盖鲜有不涉于子虚者,证诸此编,弥觉可信矣。(《续修四库提要》)      卢子由曰:参,参也。设作生训,未尽本旨。盖三才并立,方成世谛。故天资万物之始,地资万物之生,人则参天两地,禀万物之灵。人参虽质依于草,而克肖乎人,是具足三才,乃精英之气融结所成也。色白属金,气寒喜阴属水,花色纯紫及生处上有紫气属火,三桠属木,味甘五叶属土,五行周备,是补五藏而奠安神舍,则邪僻自除,窍穴明彻,济弱扶倾,运用枢纽者也。顾彼命名之义,功德作用可知。先人云:参赞天地,奠安神理,精腴在握,还丹可期,形山之秘寳,帝王之仁泽也。又云:人参功力,安定精神魂魄意志,于仓忙纷乱之际,转危为安,定亡为存,如武有七德,一禁暴,二戢乱,三保大,四定功,五安民,六和众,七丰财。又云:生处背阳向阴,当入五藏,以类相从也。人身卫气日行于阳道则寤,夜入于五藏则寐,则凡病剧张皇,不能假寐者,人参入口,便得安寝,此即入藏养阴,安精神、定魂魄之外征也。      
13,290
艺藏
草木鸟兽虫鱼
伯乐相马经-春秋郜-孙阳
伯乐相马经      相良马   马生,足堕地、无毛,行千里。尿举一脚,行千里。阑筋竖者,千里。马膝如团曲,千里。马一岁、上下齿二十,四岁、齿黄,三十三岁、齿白。马头为王,欲得方。目为丞相,欲得明。脊为将军,欲得强。腹为城廓,欲得张。四下为令。头欲长。眼欲得高眶,眼睛欲得如悬铃、紫艳光,眼下悬蚕、悬凿欲得成。鼻孔欲得大,鼻头欲得有王、火字。口中欲得赤。膝骨欲得圆而张。耳欲得相近而竖,小而厚。伏龙骨欲得成。颈欲得长。双趹欲得大而突。蹄欲得厚。腹下欲得平,有八字。尾欲得高而垂。   相羸驽马   凡相马之法,先除三羸五驽,乃相其余。大头小颈一羸也,弱脊大腹二羸也,小颈大蹄三羸也。大头缓耳一驽也,长颈不折二驽也,短上长下三驽也,大胳短胁四驽也,浅髋薄髀五驽也。      相良马总论   马有驽骥,善相者乃能别其类。相有能否,善学者乃能造其微。今夫,或赤、或黄、或黑、或苍,蚁聚、虫集,旅走,丛立,四散恦*,开合万状。而善相者,掉手飞靡,指毛命物,其质之可取者,牧、畜、攻、教殆无遣质,自非由外以知内,由粗以及精,又安能始于形器之近,终遂臻于天机之妙哉!今列相法于其后,以俟能者云。   相头马头欲得高峻如削成,又欲得方而重,宜少肉、如剥兔头。寿骨欲得大,如棉絮包圭石,嗣骨欲得廉而阔、又欲得长,额欲方而平,八肉欲大而明,易骨欲直,元中欲深,颊欲开,鞅欲方。   相眼马眼欲得高,又欲得满而泽、大而光,又欲得长大。目大则心大,心大则猛利不惊。目睛欲得如垂铃,又欲得黄,又欲光而有紫艳色。箱欲小,又欲得端正,上欲弓曲,下欲直,骨欲得三角,皮欲得厚。若目小而多白,则惊畏。瞳子前后肉不满,皆恶。目不曲满,上睑急、下睑浅,不健食。口赤,睫乱,眼下无肉,皆伤人。   相耳马耳欲得相近而前立,又欲得小而锐、状如削竹——如削、欲促。耳小则肝小,肝小则识人意。紧短者良,若根漫及阔而长者,皆驽。   相鼻马鼻欲得广大而方。鼻中色欲得红。鼻大,则肺大,则能奔。素中欲兼而张。水火欲得分。得方,   相口马口吻欲长。口中色欲得鲜明。上唇欲得急,下唇欲得缓,上唇欲下唇欲   得厚而多理。上齿欲钩,下齿欲锯。下颌欲深。喉欲曲而深。唇不覆齿,少食。齿左右蹉不相当,难驭;齿欲得深而密,浅、则不能食;又欲得齐而白、白则耐;齿不满不厚,不能久走。**欲得有瓣而明。舌欲得方而薄,长而大,色如朱。   相形骨望之大,就之小,筋马也。望之小,就之大,肉马也,至瘦,欲得见其肉,至肥欲得见其骨。马颈项,欲得厚而强,又欲得*。而颈、头,骨欲大,肉次之。鬐欲得桎而厚且长,季毛欲长多覆,则肝肺无病。鬃欲带,中骨高三寸。胸欲直而出。肊欲广。两肩不欲深,肩肉欲宁。*(鸟)间欲开,视之如双*,双*欲大而上。膺下欲广,一尺已上。背欲得短而方。脊欲得大而抗,脊背欲得平而广,*筋欲大。腹欲充,又欲平而广,又欲大而垂。结脉欲多。大道筋欲大而直。肷欲小,肷小则脾小,脾小则易养。季肋欲张。胁肋欲大而洼,从后数,其胁肋过十者良。腹下欲有八字,腹下毛欲向前,腹下阴前两边生逆毛入腹带者,骏。三府欲齐。髂骨欲大而长。尾本欲大而强,尾骨欲得高而垂。臂欲得长,而膝本欲起。肘腋欲开。髀骨欲短。龙翅欲广而长。升肉欲大而明。股欲薄而博。虎口欲开。后髀欲广而厚。汗沟欲深明。直肉欲方。输鼠欲方。肭肉欲急。间筋欲短而减。机骨欲上,曲如垂箱。   相蹄马足垂薄,欲厚而缓。膝骨欲方而庳,又欲得圆而张,大如钵盂。腕欲结而促,又欲促而大,其间才容绊。距骨欲出。前间骨欲出前后目。附蝉欲大前后目。乌头欲高。后足辅骨欲大。辅肉欲大而明。后脚欲曲而立。蹄欲厚而大,又欲厚三寸,硬如石,下欲深而明,其后开鹞翼、如蛤;有垄道者,软。   相超逸马龙颅、突目,平脊大腹,肶。重有肉,此三事具备者,千里马也。上唇急而方,口中红而有光,此千里马也。牙去齿一寸者,四百里。牙剑锋者,千里。目中缕贯瞳子者,五百里;上下彻或双瞳人者,千里;兰孔中有筋及长毛者,五百里;目中五彩尽具,五百里。耳三寸者,三百里;二寸者,千里;如削筒者,七百里;耳本生角长一二寸,千里。羊须中生距如鸡者,五百里。腹下阴前两边生逆毛入腹带者,千里;一尺者,五百里。双脚胫亭者,六百里。麻生堕地无毛者,千里。溺过前足者,五百里;溺举一足如犬者,千里。膺下欲广,一尺以上,名曰挟尺,能久走。胁肋从后数,得十者、良,十一者、二百里,十二者、千里,十三者、天马。腹下平满,直肉方,股薄而博,肘腋开,皆善走。   相寿夭马目中五彩具及眼箱下有字形者,寿九十。鼻上纹如王、公,寿五十。如火,四十。如天,三十。如山,如水,二十。如个,十八。如四,八。如宅,七。旋毛在眼箱上,四十。在值箱骨中,三十。在值箱中下,十八。口中见红白光如穴中着火,老寿。若黑,不鲜明,盘不通明,不寿。      相良马宝金篇   三十二相眼为先,次观头面要方圆。   相马不看三代本,一似愚人信口传。   眼似垂铃紫色鲜,满箱突出不惊然。   白缕惯睛行五百,睛如撒豆勿同看。   面如侧*如镰背,鼻如金盏可藏拳。   口叉宜深牙齿远,舌如垂剑色如莲。   口无黑*须长命,唇似垂箱盖一般。   食槽宽净腮无肉,咽失平而筋有拦。   耳如杨叶裁杉竹,咽骨高而软不坚。   八肉分而弯左右,龙会高而上古传。   项长如凤须弯曲,鬃毛茸细要如棉。   鬐高膊阔抡风小,肊高胸阔脚前宽。   膝要高而圆似掬,骨细筋粗节要攒。   蹄要圆实须卓立,身形充*要平宽。   肋骨高而须紧密,排鞍肉厚稳金鞍。   三峰压压须藏骨,卧如猿落重如山。   鹅鼻曲直须停稳,尾似流星散不连。   骨筋大小须匀壮,下节攒筋紧一钱。   羊髭有距如鸡距,能奔解走可行千。   以前贵相三十二,万中难选一具全。      
13,291
艺藏
草木鸟兽虫鱼
促织经-宋-贾似道
《促织经》[宋]贾似道编   促织经卷之上   论赋   促织论   论曰:天下之物,有见爱于人者,君子必不弃焉。何也?天之生物不齐,而人之所好亦异也。好非外铄,吾性之情发也。情发而好物焉,殆有可好之实存于中矣。否则匪好也,岂其性之真哉况促织之为物也,暖则在郊,寒则附人,若有识其时者。拂其首则尾应之,拂其尾则首应之,似有解人意者。甚至合类额颃,以决胜负,而英猛之态甚可观也。岂常物之微者若是班乎?此君子之所以取而爱之者,不为诬也。愚尝论之:天下有不容尽之物,君子有独好之理。独促织曰莎鸡.曰络纬,曰蛩,曰蟋蟀,曰寒虫之不一其名。或在壁,或在户,或在宇,或入床下,因时而有感。夫一物之微,而能察乎阴阳动静之宜,备手战斗攻取之义,是能超于物者也甚矣!促织之可取也远矣!盖自唐帝以来.以迄于今,于凡王孙公子,至于庶人、富足、豪杰,无不雅爱珍重之也。又尝考其实矣,每至秋冬,生于草土、垒石之内,诸虫变化.隔年遗种于土中,及其时至方生之时,小能化大也,大亦能化小也。 若夫白露渐旺,寒露渐绝,出于草土者,其身则软;生于砖石者。其体则刚;生于浅草,瘠土、砖石、深坑、向阳之地者,其性必劣。赤黄,其色也。大抵物之可取者,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赤小黑大,可当乎对敌之勇;而黄大白小,难免夫侵凌之亏。愚又原夫入色之虫:赤黄色者,更生头项肥、脚腿长、身背阔者为首也。黑白色者,生之头尖、项紧、脚瘦、腿薄者,何足论哉!或有花麻头、水红花牙、青灰项、白肋翅、阔翼、单尾、秃须、歪线额、弯尾、翘翅、龟背、虾脊、促织身相螳螂状、土狗形、蝴蝶头、尖夹翅,此数者,叉皆为虫之异象者也。紫头偏有勇有敌;艳色定虚华无情。则是铜头有准,却是枣核牙长,色样俱佳,未尝不勇;伤残独腿,及于欠足之虫,总为不全,却有可观之处者也。惟有四病,若犯其一,切不可托之,何也?仰头,一也;卷须,二也;练牙,三也;踢腿,四也。若两尾高低,曾经有失;两尾垂萎,并是老朽者也,其亡也可立而待。若有热之倦怠。与夫冷之伤惶者,又且不可缓其调养之法也。使调养之法缓,情性之欲拂,则物之救死,而且恐不赡矣,何暇勇于战斗,期于克捷,而能超乎群物者哉?故曰:君子之于爱物也,知所爱。知所爱,则知所养也。知所养,则何患乎物之不善哉!是为论。   蟋蟀论   序属三秋,时维七月,禀受肃杀之气,化为促织之虫。述其奥妙之玄机,乃作今时之赌赛。千般调养,皆遵昔日之规模;数句言辞,可教后来之子弟。盆须用古,器必要精。如遇天炎,常把窝儿水浴;若交秋冷,速将盆底泥填。下盆须食白花草,则泥泻出;然后必飧黄米饭,可长精神。食不宜多,休要缺水。嚼牙狭食,暂喂带血蚊虫;内热慵鸣,聊食豆芽尖叶。落胎粪结,必吃虾婆;失脚头昏,川芎茶浴。如若咬伤,速用童便、蚯蚓粪调和,点其疮口,禁齿,须将牵草用苍蝇头血染成,如是良医。敌疲体与水,斗处切傍饥。游栅沿墙,藏之暗所。隔盆鸣叫,速使相离。每至未申,便当下食;但临子丑,且听呼雌。浑身好似一团花,红铃难托;遍体却如三段锦,白肋无成。腿长有胜无输,身狭少赢多败。头粗难壮,何人与我敢争锋牙细翅宽,必定知他难受口。麻头、秀项、销金翅,名播他乡;虾脊、蛾身、橄榄形,声扬别郡。尾短终无力,牙长必有功。看来有妙必藏,莫与他人频睹矣。黑白多输,青黄多胜。狭长有失,匾阔迷痴。尾焦便可弃之,毋为后悔;铃脱休寻争斗,免使嗟吁。是虫也,自露旺生,寒露渐绝。草土中则软,砖石内则刚。背阴必娇,向阳必劣。深砖厚石,其色青黄;浅草薄泥,其颜黑白。若爱其才,必相其色。得之于心,用之于手。虽以微虫,慎匆轻视。然赌赛有千般之变化,调理有万种之功夫。未尽片言,再词于后。   又论   蟋蟀者,秋虫也,名促织,亦名孙旺,虎丘人曰趱织者。昔日无名氏曾作《育养蟋蟀调理方》一篇,子弟一生所爱其物,亦作《论生化之原》,相虫儿之风鉴,故作是言也。夫促织者,草土中虫之变化,或隔数年,放子于土中,生小化大。白露旺生,寒露暂绝。草土中必嫩,砖石中必刚。浅草薄土,其色黑白;厚砖深坑,其色赤黄。背阴必娇,向阳必劣。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黄不如青。赤小黑大可对,黄大白小是亏。赤黄色者,更生得头大、项肥、腿长、身阔者,皆可观也;黑白更若头尖、项细、脚小、体轻,皆不中也。既爱其才,必相其色。作诗一首,断句三思。形相绝好者,可胜言哉!其余歹者,皆不足观也。   月夜闻虫赋   太虚君幽居味道,莫知物移岁改。优游多暇,谩观绿苔生阁,芳尘凝榭,悄焉久怀,不怡终夜。乃清兰路.肃桂苑。腾吹寒山,弭盖秋垣。临浚壑而怨遥,登崇蚰而伤远。于时斜汉左界,北陆南躔。白露暖空,素娥流天。凉飔飙袂,蛩韵延连。顾乃沉吟唐章,殷勤豳篇。抽毫进牍,以命空玄。空玄跪而称曰:臣东鄙幽介,长自丘樊,味道懵学,孤奉明恩。臣闻沉潜既义.高明既经。寒暑相催,往来弗停。四运忽其代序,万物纷以回薄。览花莳之时育,察盛衰之所托。沕穆不已,胡可胜喥。嗟哉秋之为气也,愀时之可衰,将无愁而不尽。庭树槭以洒落.劲风戾而逐绅。天晃朗以弥高,日悠扬雨渐逡。野栖归燕,隰集翔椒。阶灢玉露,水泛芦莼。何微阳之短晷,觉良夜之方伸。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咸津。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宸。方今气霁地表,云敛天空。木叶微脱,始波洞庭。鞠散芳于山椒.鸿流哀于江滨。斯时也,野虫入宇,接光荣以将呻;败壁疏窟,附蕞躯而比邻。既侵户扃之怯寒,再窥床下之来亲。或称斯螽而动股,或名促织以催紃。或呼莎鸡而振羽,或云蟋蟀以秋吟。唧焉啾焉,扬清音之悠悠;喓喓嘒嘒,敷素韵之缤缤。羡蜩螓于善鸣,难彷佛其断续。知莺簧于巧好,何拟状其声频。载听其声也,轻清以远.将皋禽之莫例;高达以宏,乃阳乌而难臻;声哀以思,泣婺妇于舟中;声怨以怒,感羁旅而生嗔。今夕何夕,聆此轻音。仰见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衹雪凝,圆灵水镜。袂沾露膏,周除蛩赓。清高哀怨,曲尽人情。太虚君乃厌晨欢,乐霄宴;收妙舞,弛清悬;去烛房,即虫捍;芳酒登。鸣琴按。乃若良夜自凄,风篁成韵,亲懿莫从,羁孤递进。睹月华之夕辉,听促织之秋引。于是弦桐练响,音容选和。徘徊房路之曲,惆怅阳阿之奏。林声虚簏,沦池灭波。郁结纡轸,情其何托。愬感虫鸣,啸而长歌。歌曰:时将际兮英声揭,消永夜兮共明月。临风羡兮将焉歇,霜枫落兮音尘阙。歌音未终,余景就毕。满堂变容,回遑如失。又称歌曰:月既没兮露将晞,时方晏兮无与归。良期可以还,微露沾人衣。太虚君谓空玄子曰:善!乃命执事,献平原千金之寿,修楚襄百只之壁,敬佩玉音,服之无斁。   促织歌   新虫调理要相当,残暑盆窝须近凉。渐到秋深畏风冷,不宣频浴恐防伤。养时盆罐须宽阔,下食依时要审详。水食调匀蛩必旺,看时切莫对阳光。水时并尽方堪斗,不可伤饥患饱忙。盆内土须蚯蚓粪。相宜盖为按阴阳。如此宿虫无骺色,仍将宿水换新浆。假如草叶供虫啮,齿软仍知牙更僵。过笼窝罐安排固,行动提携总不妨。酒后切忌将来看,壮气冲伤走跳狂。误放橘橙克食物,食之虫腹反为殃,安顿必须清净处,油烟熏掼不刚强。过期未斗频频看,仍复收拾用意藏。倘或打食口齿漫,必须医损接前方。不察强弱当场斗,必是遭输笑不良。盖盆谨慎休留隙,免使奔逃意下慌。看取调养依斯谱.虫体无伤齿更刚。堪怜一种清幽物,岁岁二秋声韵长。   拜星月慢   海燕东归,金风西起,湛湛浓露于澌。蟋蟀秋兴,识畋壁荒苑。笑相寻,须将玉罐金笼拼。谩昕清音啭。赤黄蟹壳,总平生稀见。画堂中,曲养情何厌性歉爽,好把情波泛。展转轻盈遒健。奋鹰扬,对敬无双战,经百场,谁闻败北叹怎奈他,三秋气老,英雄事方断。   济颠和尚瘗促织鹧鸪天   促织儿,王彦章,一根须短一根长。只固全胜三十六,人总呼为王铁枪。体烦恼,莫悲伤,世间万物有无常。昨宵忽值严霜降,好似南柯梦一场。   又把火文   这妖魔本是微物,只窝在石岩泥穴。时当夜静更深,叫彻风清月白。直聒得天涯游子伤心,寡妇房中泪血,不住地只顾催人织.空费尽许多闲气力。又非是争夺田园,何故乃尽心抵敌。相见便怒尾张牙,扬须鼓翼,斗过数交,赶得紧急。赢者搧翅高声。输者走之不及。财物被人将去,只搭得些儿食吃。纵有金玉雕笼,都是世情虚色。倏忽天降严霜,彦章也熬不得。今朝归化时临,毕竟有何奇特伎此无明烈火,耍判本来面目。   咦!托生在功德池边,却相伴阿弥陀佛。   又撒骨文   一夜青娥降晓霜,东蓠菊蕊似金妆。昨宵稳贴庄周梦,不听虫吟到耳旁。大众万物。有生皆有死,鸟雀昆虫亦如此。今朝促织已身亡,火内焚尸无些子。平生健斗势齐休,彻夜豪吟还且住。将来撤在玉湖中,听取山僧分付汝:冤与孽,皆消灭。   咦!一轮明月浸波中,万里碧天光皎洁。   济公念毕,把灰向湖中一丢,一阵清风过处,现出一个青衣童子,合掌当胸,曰:感谢我师点化,弟子已得超升。言讫,风息不见。噫!亦知微物之有感化者,故并入以备观赏。   捉促织法   凡捉促织,必将着竹筒过笼。初秋时,于绿野草莱处求之;中秋时,须在园圃垣墙之中侧耳昕其声音,然后觅其门户。果是促织所在,用手启其门户,以尖草掭求其出。若不肯出窝者.或将水灌于窝中。跃出,然后纵目辨其雌雄好歹。如果具足、二尾、上色、体阔、身全者.急忙捕捉,收拾过笼之中。其余三尾、残疾、不入色样者不取。   收买秘诀   头圆牙大兮腿尚长,项宽毛臊兮势要强,色要憔老兮翅无迹,形身阔厚兮能登场。水红花牙兮人所忌,猪肝牙色兮皆不祥。腿脚穷细兮非上品,织钳赤爪兮虫之王。   看法   一促织有红白麻头、青项、金翅、金银丝额,上等也。黄麻头次之。紫金、黑色又次之。促织诸般色样易得,独有紫黄色上无一个,谓之足色,正当此虫之形,光滑轻凝。紫带滑色尤难得,佳者如可遇之,必然超乎其余之类也.有头大、腿长、背阔、齿强者,必定好爭斗,有勇力,更无商量,即当收之。但诸色麻头线路必须细直分明,寥发爽亮,不要曲并撅头,第一嫌路租,线额亦要细直,不欲肥曲,又为一样发。麻头满目,如柏枝叶,细布在头上,不足道。路直细中发云好。   早秋看法   夫养虫者如养兵.选虫如选将。看虫者.须用多畜古旧大盆,早秋之时.择取头大、腿脚圆长。身子阔厚、生像方幅,票定颜色,下盆徐徐养之,不可便斗,恐有出世先后,元气未足,颜色未变,身柔口弱.或有不斗者,交锋便走者,此皆元气未足之故也。须用下盆数日,身口坚硬,现出颜色:重色变轻色,为之并打;若轻色变重色、便可弃之,才可对并,如下门硬擸善斗者,选为上将。但以一、二个试之可矣,切勿多斗,有伤于虫也。   中秋看法   夫中秋促织,如人中年,观虫者亦须推度。须用起落三尾,不可共盆,恐其昼夜呼雌起翅,过损蛩体,更有意外疏失。度之!度之!   晚秋看法   晚秋之吋,虫将衰老,喂养尤难。须合食荤腥,安于藏风温暖之处,勿使受冷。窝用纸衬,或用一木窝。食用羊眼豆,煮熟去壳,与饭捣细喂之,或用栗子煮酥喂之;或用生芝麻嚼细,和饭喂之;或用熟菱白心和饭喂之;或用生冬瓜穰、瓜仁和饭喂之。最后须用熟虾,并熟蟹脚中肉、热鳗鱼脊上肉食之,忌有油处,养体助力。若不吃食,不可当场斗矣。此必衰老、有病、将亡之故也。   论形   观促织形像   钳像蜈蚣钳,嘴像狮了嘴,头像蜻蜓头,腿像蚱蜢腿.颜色要相当,毛燥斯为美。   头色美者   红头黄麻路要细丝透顶。黄头白麻路要细丝透顶。淡黄麻头、嫩黄麻头、红麻头、青金麻头、紫麻头、白麻头、栗麻头、柏叶麻头、黑湾麻头、半红麻头、三尖麻头、竹乌麻头,都要麻路细丝透顶,一样生者,皆正色数也。   头色恶者   如头艳色,麻路不透顶.或成片者,顶滑如油,脚腿细穷,肉色班黑,俱不中也。却有柿子头、玛瑙头、蟹凶头还可观,却是不济.凡麻路半截肥路,头上并艳色,似点儿一般,切莫用也。   各色不看   红、黄、赤、白、黑麻路不透顶,翅薄短,腿脚细穷,不堪用。如头不圓,牙不长,并不红不白,项如明晃者,不可用。   论头   大头圆结菢,脑搭浅无多.丝路根根透,光明亮不摩。(上)   昏小脑搭重,路粗半节儿。棠梨三角额,此等不须题。(下)   论脸   五色诸虫脸,锄弯注地长。再如锅底黑,此物号强良。(上)   酒醉猫儿脸,花花白路纹。此般生像者,弃物不须论。(下)   论顶   顶似蜻蜓样,毛丁又起班。更兼形色正,打遍世无双。(上)   紧隘花班顶,无毛黑漆光。纵有完颜勇,终须受祸殃。(下)   青项堆青钿,白毛根闪青。朱砂火盆底,桃皮等类形。白腐冬瓜大,宽臊垒起星。毛丁有胳瘩.入手不当轻。(上)   鳖小更短促.无毛一片光。这般生像者,不养又何妨?(下)   论翅   紫翅青金翅,木翅与油单。黑色全如墨,梅花两辦攒。松阔偕长短,蓑衣得更难。遮身不见节,薄绉另相看。(上)   膏药积不绉,松短阔长同.金紫须长翅,其余只在中。(下)   论腿   大腿圆长健,小脚粗铁线。班白黄色真,此名金不换。(上)   短鳖兼穷细,屁勋青黑同。只好留墙壁,何须问主公。(下)   论肉   紫黑苍黄肉,青白胜鹅梨。黑青肉亦白,淡黄白亦宜。(上)   肉色欠纯正,腰上多红铃。月头红白间,百战不能赢。(下)   论蝴蜂形   貌若蝴蜂腿脚纤,细腰项紧两头尖。遍身黄色金纹理,百口之中一口钳。   论蝼蟈形   蝼蝈之形最难相,牙长腿短头尖亮。尾豁过肩三二分。正是雌头拖肚样。   论蜘蛛形   身材局促似蜘蛛,且喜牙长六足铺。羽冀不长肩盖尽,等闲觅得夜明珠。   论螳螂形(二首)   首短身长何足用,羽翅好是航船■<舟同>。若还六足尽尖长,此是螳螂最堪用。   又   身狭牙尖大肚皮,脚前乔立仰头窥。此蛩不问青黄色,斗到深秋必定输。   论蚱蜢形   头大肩尖腿脚长,秀钉模样最难当。侧生身分高而厚,斗到秋深赢满场。   论玉蜂形   尖翅名呼是玉蜂,千中难遇实难逢。如君遇着须不避,不比寻常是毒虫。   论枣核形   身如枣核两头尖,左右观来是块砖。往来千遍无辞口,一秋咬败万千千。   论灶鸡形   头尖项细肚皮拖,白翅生来满背铺。腿脚不长身懒拥,当头金线叫喽罗。   论蟑螂形   易名宽翅号蟑螂,翅阔头尖牙用长。身要匾摊脚要细,只许英雄三二番。   论蝴蝶形   头尖肚大像蝴蜂,两翅含开腿脚穷。此虫只好无钱斗,当真必害主人翁。   论虾脊龟形   龟形虾脊不宜红,腿脚俱长力不庸。色黑体肥毛白项.金丝金线绝伦虫.   论龟鹤形   头如蚕嘴肚如琴,两翅啾啾叫不鸣。识者若逢此促织,这般号作大将军。   论土狗形   头粗项阔肚低拖.翼翅生来半背铺。脚腿壮肥身巨团,当头起线叫如锣。   论土蜂形   尖翅名呼是土蜂,紫黄色者实难逢。这般色样如君得,不比常虫是毒虫。   土蜂解   此虫子中难遇.紫黄色者,上也。余色亦好,次之。号为光翅蜂,无有敌手。   论枣枝形   身如枣核两头尖,仔细观来却是舡。文锋便见强中口,咬退诸虫不敢前。   论蟹踞形   蛩身弓起如蟹踞,不拘五色或麻头。任人观看则不怕,此是名虫何处求。   论虾青形   龟背虾青不宜红,腿脚俱长斗不慵。色黑貌凡非物类,金丝透顶绝伦虫。   促织经卷之下   论色   总论看法色样有五等   红头、青项、翅金色者,一绝也。   麻头透顶、青项、金翅、白腿、头后相应,二绝也。   白麻头透顶、青项、毛子厚、银翅者,三绝也。   紫头白露、青项浓厚、紫翅又带皱纹者,四绝也。   黑漆头、金线或银额青项带毛、黑金翅、白肚皮、白大腿脚者,五绝也。   大凡看法,须要钳像蜈蚣钳,嘴象狮子嘴,头像蜻蜒头,脚像蚱蜢脚。头大腿长,不用商量。若头大项宽,身厚又阔,虽色不全,此虫能吃口、使口知趣者,当于言外得之。   论真红色   眼如椒子遍身红,腿脚如霜须尾同.若逢敌手君休怕,数番咬死又成功。   论真青色   青金头像菩提子,头上毛青靛染成。若还钳得芝麻白,请君斗尽莫疑生。   论真黄色   翅金肉白顶红麻,项糁毛青腿少瑕。更有一双牙似墨,这般相貌最为佳。   论真黑色   黑者须当头似漆,仔细看来无别色。于中牙肚白如银,到作将军为第一。   论真白色   白头白项翅如银,上手观来一似冰。枣红牙齿如针利,总无骨肉似将军。   论真紫色   紫者须当要色浓,更兼肋腿与身同。头雌腰阔阴阳翅.贏尽场中独请功。   论水红色   水红须尾水红衣,白肚团员模样奇.班点一些浑不染,傍人号作杜公儿。   论深青色   颜色深沉似污泥,紫头青项尽相宜。齿长腹肚兼华白,斗到秋深花带归。   论淡青色   头紫葡萄项掺青,正身厚阔似鸦明。壳纹淡薄轻银翅,斗着交锋速便赢。   论紫青色   紫头青项背如龟,青不青兮紫不绯。仔细看来茄子色,更兼腿大最为奇。   论灰青色   颜色深沉不好看,灰头灰项不新鲜。只因翅皱长牙齿,斗相凶顽必抢前。   论淡黄色   肉白红头项掺青,头粗脚壮齿如针(墨者妙)。这般虫子非容易,九遍交锋十次蠃。   论河蟹色   赤色却如河蟹色,麻头秀项极难得。枣红牙齿尽相宜,只恐项光头又黑。   论虾青色   有等名为虾壳青,比似青来翅不金。不问牙钳白不白,须看项上带毛丁。   论油丹色   黑头青项翅油丹,腿脚牙长似雪霜。相貌这般无觅处,斗时绝胜岂寻常。   论乌鸦色   黑色明如黑漆光,白牙绣项皂罗裳。肚皮腿脚皆如五,内相将军不可当。   青麻头   掺青皱翅紫麻头,肚白身肥牙似钩。毛项花牙长腿脚,腿鸡生相斗三秋。   真青麻头   线项麻头纹理明,蜻蜓头翅顶浑青。侧生身分高而厚,斗着交锋速便赢。   白麻头   黄色辉光耀似金。枣红牙齿利如针。更有葡萄毛肉体,日交三度也还赢。   白牙膏   紫头银线项青毛,银牙白脚绝伦高。可奈秋风消索处,自然勇力不相饶。   拖肚黄   头顶焦黄身黑粗,更兼腿大及臀拖。若还牙齿尖而厚,日斗数番也不多。   红头   红如血点项朱砂,人手观来一朵花。一朝二广交锋胜,到底终须不恋家。   真青(箔明)   青色头如菩提子,顶上毛青靛染成.牙铃更得芝麻白。任君尽斗足欢情。   青者曰解   此虫号真青,头要青金样,白麻路,细丝透顶,金箔明亮,翅腿圆团长白是也。亦有头如官蜻蜓头样,此二等为上,亦有红头青,俱不桔人。   紫青(明安)   琥珀头尖项紫青,翅如苏叶肉还青。天生一付牙红紫,交锋一口立黄金。   黑青(明印)   黑者须当黑似漆,仔细看来无别色。更兼牙肚白如银,名号将军为第一。   淡青(明声)   淡青生来牙要红,头麻顶阔翅玲珑。更生肉肚如雪白,赢尽秋虫独奏功。   虾青(明白)   麻头青顶翅如金,肉腿生来白似银。钳更细长苏木色,此虫名号是虾青。   蟹青(音明)   此虫名称湖蟹青,腿脚班黄翅不金。不看牙钳红与白,须观项上有毛丁。   蟹形曰解   头如蟹壳青,细丝透顶,身背腕大.腿腕上如血,红牙者是也。   青麻(箔哑)   麻头青项有毛丁,翅绉肉白腿脚长.更生一付牙钳黑,三秋得胜喜非常。   青金翅(声明)   麻头青项翅如金,肉腿如同银打成。牙钳更生如漆黑.蠃尽诸人匣内金。   真黄(天黄)   天生金色遍身黄,肉腿如同金箔装。更生一付乌牙齿,敌尽诸虫不可当。   黄者曰解   此虫身黄,鸣时声哑,翅如金箔黄色,两翅玲珑,牙黑湾尖,此样生来是也。   红黄(明令)   头似珊瑚顶班红,翅如金箔肉带黄。腿脚■<口内昆字>长如玉色,秋虫见了自慌张。   紫黄(轻明)   头似樱珠顶似金,肉脚如同金裹成。牙钳不问何颜色,诸虫咬着便昏沉。   深黄(明哑)   黄者生来金箔黄,腿脚班黄腰■<口内昆字>长。若生一付乌牙齿,三秋饶大莫商量。   淡黄(箔明)   淡黄生来腿脚白,三样头尖如琥珀。初秋斗间最迷痴,末后逢强绝口敌。   狗蝇黄   麻头黄项翅铺金,腿脚班黄肉蜜色。牙钳若是黑如灰,敌尽场中为第一。   真紫(应响)   紫者如同着紫袍,头浓刚性项如毛。钳更细长如血色,独占场中第一豪。   紫者曰解   此虫号紫,生来头尖顶阔,要生毛丁,身阔厚,牙紫红色,或阴阳翅是也。   红头紫(飞天)   红头紫勇敌刚强,项赤红班腿■<口内昆字>长。翅紫牙湾如桑剪,此虫名号促织王。   纯红(青天)   眼如椒核遍身红,尾项如朱腿亦同。若逢敌手君休怕,数番咬死又成功。   深紫(厚响)   紫者当头要紫浓,更兼翅胁与身同。头红项阔阴阳翅,赢尽场中有大功。   黑紫   黑紫生来似茄皮,腿脚兼黄赤肚皮。钳若生来紫黑色,早秋赢到雪花飞。   淡紫(明净)   名为淡紫遍身明。项如青靛齿紫红。头上三尖腰要阔,战得场中不敢逢。   紫麻(声撤)   头麻顶路透金丝,项毛翅绉腿班狸。四脚兼黄肉带赤。秋虫见影不相持。   紫金翅(叫一声)   紫头青项翅如金,腿脚兼黄肉带蜜。必须生有紫黑钳,咬杀秋虫人失色。   纯白(清花)   白头白项白丝攒,翅似铺银肉似霜。乌牙黑脸肚如粉,此物正是促织王。   白者曰解   此虫号白,头白明亮,细麻头路透顶,毛项,身如蝶翅,黑牙是也。   淡白(明乐)   白头白项翅铺银,人手观来却似冰。此虫异众称奇白,总无颜色是将军.   白麻头   麻头白面白如银,细丝透顶根根明.更加青项长肥腿,战斗之时必定赢。   乌青(明象)   乌青生来似定墨,腿脚班狸肉带黑。钳若细长似血红,合战交锋如霹雳。   黑者曰解   此虫肚黑牙红,自来无敌。得遇此虫,须细细详观,依此样者,真了虫也。   乌麻(声撒)   乌麻头路透银丝,项阔毛班肉带黑。更若翅乌牙钳赤,得遇此虫真有益。   乌头金翅   乌头青项翅金黄,腿脚班狸肉带苍。牙钳更生乌紫色,诸虫见了岂能当。   红麻头   红麻秉性敌刚强,赤项红班脚■<口内昆字>长。翅紫牙湾如桑剪,诸虫交口便难当。   黄麻头   麻头黄项翅金色,腿脚班黄肉带蜜。牙钳若是炭样乌,斗胜叫鸣闻四壁。   紫麻头   麻头顶上透金丝,项毛翅绉腿班狸.脚亦微黄肉带赤,秋虫见了怎支持。   乌麻头   乌麻头路透银丝,项阔毛臊肉带梨。更若翅乌牙钳赤,得遇此虫真是奇。   黑色白   此虫千中难遇一二,翅如海蛳搔样,不宜饶大,只宜两平。若落口,便赢。   杂相   锦蓑衣   翅宽翅急最为低,识者当场便敢欺。生得两边如鸟翅,名传天下锦蓑衣。   肉锄头   黑牙黑面不堪收,此等虫儿莫去求。若得面肥头脚大,杜家名号玉锄头。   金束带   十个红铃九个败,脱却红铃休赌赛。红铃若得满腰生,常胜号为金束带。   齐膂翅   中秋齐膂最为英,头项宽舒翅皱文。敦厚牙长兼脚大,金风才动不堪闻。   梅花翅(二首)   翅似梅花蜘蛛形,身上如同梅花片。如此之虫亦怪哉,满场斗胜真堪羡。   其二   翅似梅花口似刀,番来覆去咬千交。总然赢得他每者,只好看盆无二遭。   琵琶翅(三首)   壳翅琵琶不用青,若还紫色也相应。要知斗处关张勇,头小牙长体似金。   其二   琵琶项上带销金,又看须长六足明。若是黑青全没用,腿长肉厚满场赢。   其三   哂哂连叫两三声,此虫便是灶鸡形。玉腿白牙赢到底,黄牙项细是输名。   长衣   长衣须养青金翅,腿脚玲珑尾要齐。总然口似青锋剑,只宜口快不宜迟。   噉色头   黑头红项背身跎,更兼大腿及捶拖。牙齿赤红如钳样,连赢数阵不为多。   青黄二色(二首)   黄头青项销金翅,二色俱全便为最。若还三件一齐生,斗到秋深绝无对。   其二   青黄二色翅项明,此等生来何处寻。初秋斗到深秋后,百度交锋百度赢。   青黄白   青黄白要金线细丝透顶,早秋斗涧,深秋斗口,决胜。   油纸灯〔二首)   头圆腿壮遍身黄,翅滑如油肉带苍。牙钳一对如红色,此物虫中是霸王。   其二   头混腿脚一身黄,翅滑牙红促织王。易名叫做油莉挞,赌花管取满头装。   阴阳牙   此虫生来两个牙,一红一白实堪夸。不拘五色麻头者,一见诸虫不怕他。   真三段   紫头青项有毛长,金翅生来肉带苍。两腿圆长班白色,红牙一对没入当。   草三段(二首)   麻头青项白毛丁,金翅绉绉肉带青.腿脚班黄牙似炭,当场健战众皆惊。   其二   满头白粉紫葡萄,并无纹理项青毛。更兼淡薄轻银翅,三段之名亦似高.   三段锦   麻头青项翅销金.体白牙长六足明。更有异常腰背阔,蜀川三段锦花名。   两头抢   须无尾短最堪伤,虫大终须不是强。两尾腿长还倒插,闻名尽说两头枪。   绣花针   小能敌大果然强,虫小赢多必是良。累胜上肩魁大者,这般虫小也非常。   红头颤   红头虽然似花枝,早秋虽胜未为奇。再来得胜亦不可,胜少输多何必疑。   红铃月头颤   虫名月额及红铃,来往交锋暂或赢。纵然得胜终难久,赢得钱来不可行。   香师肩铃   香师红额共肩铃,只好三番两次赢。卸却红铃难保久,总然赢得也无情。   月头线额   线额空纹彩更良,月头堪惜不久长。应是腿寒终不耐,奈何脚小便寻常。   红铃(二首)   红肩红胁不为奇,连连赢得也防虞。今铃落了终难复,无情去斗却成灰。   其二   红肩红肋及红铃,止有三场两次赢。脱下红铃休要斗,总然赢得也无名。   阔翅   阔翅之虫识亦难.臀长匾薄也应凡。要知才貌青黄色,头小牙长两腿班。   独脚   独脚全凭绰茨功,助帮其拐可成功。切须休要饶他大,两腿俱全力不同.   残疾   不问青黄赤白黑,不拘大小与残疾。秃须秃尾小无爪,此物见之不足惜。   呆物〔二首)   定知黑白全无用,须信青黄不可欺。若是狭长终有失,身形厚阔最迷痴。   其二   头昏顶紧有何奇.腿脚花斑黑肚皮。翅上更有膏药积,只好将来去喂鸡。   滑紫三呼   一呼梨■<扌连>采;二呼油纸灯;三呼沿盆子。   淡黄白   淡黄白头生三尖.琥珀色,身圆厚,牙红细长,奇也。   飞促织   在树者为妙,土中者不佳。山中者为山令子。飞促织打下,当喂带血活物,安于静处,莫与人闻。又怕风透,切避蛩吟。有人辏合,交口便赢。   飞虫能斗体轻盈,拔翅成疮斗负疼。可用剪刀裁内翅,自然百战百番赢。   促织论赋   促织斗时人要主,贪财饶大虫辛苦。总然赢得巳着伤,当场必误下锋主。   论养   养法十二条   盆须用古不须新,盆热天炎色要昏。养过重阳九月九,旧盆不用换新盆。   养到天寒霜降时,附子煎汤冷浴伊。常把盆中围得密,此时方用水窝儿。   下食须当过日中,若还不准是场空。水清无要如冰冷,须要安些蜀地铜。   喂食还须只一件,莫信旁人教你换。鸡豆菱肉尽非宜,不及朝朝黄米饭。   配合(三尾必须白露前收畜)   呼雌之法与君知,不贴之时便换雌。一个不贴又一个,若还呼久太非宜。   蛩声不发莫添双,呼叫连绵情性狂。三尾黑头须是小,剪须去爪正相当。   禁忌   硫黄橘气最难当,煎药须教莫近旁。顿处常教遮得暗,切须休露太阳光。   养胎   虫腹怀胎号产魔,落胎全仗水虾婆。切须养办心休急,斗者之时败者多。   浴雌   喂食三尾时时铃,免使虫儿咬失伤。常将三尾频频浴,解使呼雌有彩光。   防微   朝晨出宿看虫形,须交提出斗盆听。撚聒叫声观喜怒,蛩喜如同虎啸声。   养嫩子(用大盆,傍日影晒之。到中秋,下土盆为妙)   瓦儿常要湿,窠儿常要干,盆中休宿水,天热莫常观。   辨虫老嫩   要知促织与苍雏,秘诀分明在两须。贴齿老黄生日久、悬牙如玉离泥初。头高必定无心斗,埋首人称老野狐。有此秘方劳记取,十场罕有一场输。   浴虫法   斗胜下盆,须用浮萍草捣烂,绞汁浴之,付水虾三二个与虫吃。吃须隔退三尾子。   三秋养蛩法   一说凡促织遇早秋,戳底凉盆,放润湿处养之。中秋,下土盆养之。深秋,用纸覆盆盖及底。促织畏冷不食,可用带血蚊虫三两个与之食之。此乃三秋养促织之法也。   喂养诀法   初秋惧热,盆窝要凉。秋深怕冷,风冷有伤。盆宜古大,上食宜瓤。喂食有准,休对日光。 水不可缺,食不可忘。蚯蚓之粪,土细性凉。隔宿去垢,须换水浆。莫上草菜.齿软牙伤。 赃水油饭,食之不祥。窝盖稳实,携动无妨。酒后休玩,冲气颠狂。养手大忌,橘麝诸香。 安顿之处,莫近油缸。比匣厨柜,木香要防。未斗之日,且须闭藏.谨慎安置,免致逃亡。 秘密之法,用意参详。   赵九公养法   鳜鱼、茭肉、芦根虫、麻根虫、胡刺母虫、断节虫、跳虾虫、蚊虫、扁担虫,俱可喂之。   杂人养法   椒叶研碎,和饭喂之。草内蜘蛛,蜜和喂之。   戈千公养法   用黄桑叶作末,纯粳米作糕,晒干浸汁,又临下食研碎,和饭均喂之。   苏胡子养法   用篱落经上断节虫,未至霜降,每喂五日,用匾担虫并和之,研碎喂之,有益于虫也。   王主簿养法   用粟子煮熟喂之,或方蒂柿子、鳗、鸡、鹅、蟹、鱼、虾,煮熟和饭喂之。   积食不清化诀   积食不化甚堪嗟,水畔红虫是可佳。研细任君分两处,喂毕斗胜是谁家。   论斗   斗法八条   比头比项比身材,若大分毫便拆开。尾短更兼须又秃,强将他斗不担财。   其二防敌   左右不离常夹牵,临斗之时多少变。他若回身牵杆遮,踢着之时必伤面。   其三择牵   牵头要长杆要直,落牵不要如弩力。牵头急落栅儿中,便是青天遭霹雳。把牵犹如人把舵,舵若横时身受祸。牵头须取白露前,好牵就中金宝货。   其四接力   五日方容斗一场,若还频斗损牙关。虫儿不食因何事,咬损牙关服食准。   其五六不斗法   荡胲无后芡,不食又延笼。啮牙并炼齿,终须落下锋。   八不斗法:   长不斗阔,黑不斗黄,薄不斗厚,嫩不斗苍,好不斗异,弱不斗强,小不斗大,有病不斗寻常。故云:无敌会斗虫,输却人之过。若要稳稳赢,养尽莫饶大。   促织三拗:   赢叫输不叫,一也;雌上雄背,二也;过蜑有力,三也。   其六审势   他若无情休要斗,分斗开时向面点。你若频撚必酸牙,焰头过了形多变。   其七惜才   雄师百战百番赢,不可交他出阵频。身弱难禁生力对,一时托大误虫身。   其八斗败   此番不比寻常败,饱食泥盆待一旬。临日带饥将出斗,依然还做上将军。   古云:三口五口,隔宵乃斗。一二十口.三日方斗。一咬一口虽然胜,亦须推度好安排。当斗之日,须观虫之喜斗,方可与人比合,所论:一口斗赢休道好,干交输了反为奇也。   慎此以往,则尤前失,焉有后悔乎?   斗不可频   论曰:促织斗后,可隔三五日,方用登场。如斗经三二十口者,可歇六七日,须看下口轻重。若斗口重、费力着伤者,须隔去三尾二三日,方可下之。过十日,观虫有性,见芡不得,鸣声响亮,方可合对。若懒慢无情,则不可斗。百口赢者不为奇,一口赢者胜百口。又要知一口赢者,用力反倍于数十口赢者也,尤当调息。若因其斗口少,便以为不打紧,即与人斗,至于有失,真可惜也。   交锋论法   夫交锋如虎争斗,彼此投降,看蛩者密察其大小,细看貌色,不可强也。颜色两停.方可相合。既已议定,鼓噪聒鸣,两下芡各存道理,不许过绷,如横即点正,不许挑拨。起闸,待其自见。有一口赢者,有三口咬触者,有一递一口者,有双做口,有黄头儿滚颠、番掳折腿脚,有两下口咬昏触赢者。忽上芡之后,太重太早,自误牙跟,疼痛无休,满笼延走,不可下芡。可将湿纸搭盖,待疼已定,方可下芡挑之,不可合牙,等下锋回报,才可调熟,交锋自见,斗口无失。盆中莫斗,斗有屈輸;笼内输赢有准。   初对芡法   对定议定,鼓噪聒鸣,各觑下芡。先讨其尾,次时其小脚。有情,方撚牙口一芡,左提右调。如虫性起,再扫牙口一芡,看虫势旺,鼓翼数声。待翅收闭,才可拖领到闸口,各待回报,方可提起正闸。两架芡不许过棚,如横点正,不许挑拨,动各存礼法。   上锋芡法   斗胜,当监棚手喝明下闸.分其上下。胜者,收提上锋,领至中闸,即将湿纸搭盖,常常调拨,使其斗性常存,不宜扫牙,不可失其斗性。只宜频频点插,待下锋回报,才可再调。不宜繁絮,只宜数芡。领正起闸,两架芡勿容扑,恐惊误走。善斗者详之。   下锋芡法   促织用芡,古者存法。芡不用繁,脉知有略。芡其咶鸣,扫其咶絮,诱虫知觉,待其行动,徐徐芡之,微微芡其头背,共其腰尾。次拂拐头,并左右背胁,引诱其情。如不动,再讨小脚,并左右胁肋。若虫惹芡,即讨胲抓,有情就撚牙口一芡。待虫停息,再讨其尾。如有情,即撚其牙口一芡,观其收牙关闭,不练无伤。熟调脚腿,挑拨有情,鼓翼数声。待翅收闭,才可再调。务必取虫性旺,拖领数番,绝可回报.提起正闸,两架芡,自见则斗无失,胜之妙也。   斗胜养法   斗胜后,以浮萍捣汁浴之。再用河水浴过,即将童便、清水各半饮之。用青色跳虾虫二个,捣碎与虫食之.隔退三尾二三日,自然四肢无病。   交锋策论   大蛩有斗口者,有斗间者。斗间者忽改为斗口,来虫不敌故也。斗口者改为斗间,则来虫之狠可知矣。   比合对论   先比头.次比腿,再比浑身无后悔。脚长终久失便宜,高厚方幅斯为美。黑白饶他大,青黄不可欺。阔长终有失,匾阔最痴迷。头大终为大.翅松未足奇。铜铃三额角,三者让些儿。   论病   蛩有四病   一仰头,二练牙,三卷须,四撼腿。若尾参差高下,必然曾失水食。两尾并垂,虫已老朽,旦夕将亡。四者之中有一于是,便要调理精细.四者皆备,况可斗乎?   治虫身热   或身热,叫雌不着,青草擂碎绞汁,入沙糖水调匀浴之,后以河水过之,免致虫身悚栗。   医伤损方   如斗胜下来,两牙长短,身有损伤,且勿下食。纵下,只宜些须,即取童便、清水和匀,将水槽盛之,不可用水。调养旬日,自然复旧。   去飞翅法   虫生浮翅,便能飞腾。欲去时,以手提翅,放虫水中。一挣即脱,虫亦无伤。过六七日,仍可斗并。   用三尾贴法歌   蛩吟三尾莫添双,呼叫连绵怕性狂。三尾黑头须用小,尖头独脚始相当,喂交三尾时常饱,免致虫吟误损伤.更将三尾频频浴,解使雌雄有彩光。   下三尾法   到秋先收白露前三尾养之,三五日浴一次,过蛆后,虫身体健,交锋有性,斗之必胜。   白花草诀(又名旱莲草)   此草池边出,子弟皆不识。尖叶开白花,叶梗俱绿色.连头摘下来,水净与他吃,泻出腹中土,就将饭补力。必使时时饱,饥伤必有失。此只论炎天,深秋亦不必。   虾娑诀   虾娑河内出,跳子捉不得。将盆连水拿,拍死喂促织。性冷不宜多,若过必有失。消却热与炎,方始得安逸。   总言三首   莫言促织正奇能,养者须当耐性情。只宜漫斗无疏失,不可忙忙去斗频。交锋一口停三日,大斗须还隔一旬。不依此法随心好,撞了齐肩必定倾。   其二   其中奥妙细谈推,依此之中必作魁。三分之中晓得一,常常得胜带花回。   其三   虫性分悲喜,世人难得知。嚼牙能斗口.鼓翅得赢时。须识蝇头牵,傍危则自知。总然虫禁齿,如病遇良医。   题促织二首   玉绳低转过南楼,人在冰壶夜色幽。湛湛露华凉似洗,啾啾蛩韵巧如讴。絮叨高下恣情诉,断续悠扬不肯休。叫彻五更寻隐处,自封门户共雌俦。   玉罐金笼喂养频,王孙珍爱日相亲。争雄肯负东君意,决胜宁辞一芥身。鼓翼有声如唱凯,洗钳重搦似生嗔。大哉天地生群物,羡尔区区志不伦。
13,292
艺藏
草木鸟兽虫鱼
兰蕙小史--吴恩元
《兰蕙小史》   《兰蕙小史》序   兰蕙生山谷中,天无论晴雨,土性皆燥湿得中,而又恒托处于长林、丰草、丛蓁、荆棘之下。故虽经夏秋之烈日,深冬之冰雪,皆以得所荫庇,而无损其生发之机。至剧而置之盆盎之中,生气微矣。而讲求选择、栽植、调护之方,如常州屠云庄《蕙花镜》,嘉善陈氏《王者香集》,吴郡朱克柔《第一香笔记》,吴门袁忆江《兰蕙谱》,秀水许霁楼《兰蕙同心录》,均已言之綦(极)详。顾时令有寒燠之异,场所有广狭之殊,而种类更有宜阴宜阳之别,惟能随时随地以意消息之务,无戾乎物性之自然,俾生机因而日畅,足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刻舟求剑,非所尚焉。爰将新老兰蕙摄影并采集众说,参以历年经验所得,汇为一编,名之日《兰蕙小史》。非敢诩自得之秘也,亦聊为滋兰艺蕙者万一之助云尔。   中华民国十二年仲春   仁和淳白吴恩元识于九峰阁   《兰蕙小史》例言   兰蕙旧传名种,袁忆江《兰蕙谱》所载甚详,惜无花样留传,徒增感想;许霁楼之《兰蕙同心录》,虽有花样钩勒,难识本真。编校者费十数年心力,征集新旧著名兰蕙小影百数十种,特制精美铜版,附印于后,俾同好诸君以资参考。   滋兰艺蕙本文人雅事,敝帚自珍,亦人情恒有。故编校者祗就花有可采,不加论断,以俟高明裁夺。   是编于兰蕙之种植、浇灌、选择诸法,大都采集众说;书名人名载明逐条之下,不敢掠美。   十数年来,搜集新老名种兰蕙影片暨事实,直接函致者固居多数,而辗转征求亦颇不少;故于培养者之姓氏、里居,或致舛误。耳目有限,闻见难周,惟识者鉴之。   是编所录,断自前清光绪壬辰,大冻以后所遗留之老名种,以及逐年新落山之佳种。其前虽有名而近已无征者,但志其名,而花品概行从略,所以纪实也。顾遗珠之憾在所不免,容俟继续征集,于甲子集补刊。   集中字句,不尚典赡风华,但求明白晓畅;谫陋之讥,所不辞也。   兰蕙品第   宣尼作《猗兰操》,“序”有“王者香”之称。涪翁谓“蕙有士大夫概”。古圣贤之于兰蕙,固不以凡卉视矣。顾皆以其香清、性静,与众草伍,无言自芳而珍之重之,未有从而等差之者。虽前辈袁忆江《兰蕙谱》所载,别乎梅、荷、水仙而评定其次第,然于质之厚薄,色之纯驳,仍置而不讲。兰蕙有灵,应亦有知之不尽,不如不知之慨乎兹更详志其梗概,虽不加论断,而品第之优劣,可于言外得之。   上品:荷形水仙素、梅素、荷花素、梅瓣、水仙瓣、荷瓣   次品:超瓣素、蝴蝶素;   下品:皱角梅、皱角水仙、素心、超瓣、蝴蝶。   兰蕙总目   兰失传名种:翠钱梅、头贵梅、武一品梅、韩公寺梅、陈雪梅、梁梅、赵怪梅。   蕙失传名种:江荷水仙素、秋字、盖字、圣林梅素蟾、翠蟾、仙蟾、陈秀素、玉蝶、大绿梅、碧荷花。   失传名蕙十种小像   兰旧传名种小传   绿梅素种:萧山蔡梅;   赤梅白舌种:玉梅;   梅瓣:秦梅、宋锦旋梅、余姚第一梅、鸳湖第一梅、小打梅、代梅、吉字、西湖梅、吉字、西湖梅;   水仙瓣:龙字、集圆(老十圆)、汪字、春一品;   荷花素心:月佩、老文团素、常熟素、洞庭荷素;   奇种:绿云。   蕙旧传名种小传   绿蕙:大一品、后翠蟾、前上海梅、潘绿梅、荡字、申顶、培仙、叠翠、万年梅、老蜂巧;   赤蕙:程梅、元字、关顶、老染字、大陈字、赤蜂巧;   绿荷花:华字、松江大荷花;   赤荷花:团子大荷;   绿素蕙:金岙素、王明阳素。   兰新传名种小传   梅瓣:绿英、冠春、天绿、雪美人、濂溪梅、元吉梅、西神梅、梁溪梅、春元梅、虞梅、清河梅、翠文、笑春、富华、同乐、翠筠(发祥梅)、叠钱、贺神梅、汤梅、紫绶金章、青钱、赛锦旋(桂圆梅)、天兴梅、武林第一梅、萃英梅、延陵梅、法华梅、祥字、翠鹤、鹤市、有成梅、小凤、无双梅、省庵梅、发扬梅、玉环梅、黎阳申奎、方字、荣祥梅;   水仙瓣:武林仙、湖州第一仙、宜春仙、洛仙、雁门第一仙、   翠一品、长字、嘉隆;   荷瓣:大富贵、郑同荷、翠盖、大魁荷、高翁台荷、拱辰大荷、虎山绿云、宪荷、太原荷、环球荷鼎、高荷;   荷花素心:大吉祥素(张荷素)、杨氏素荷、魁荷素、翠荷素;   奇种:四喜蝶、和合、蕊蝶、素蝶。   兰蕙旧传名种小影   绿蕙:仙绿、楼梅、极品、翠萼、翠驾、庆华梅、凝绿梅、   宪梅、冠蕙;   赤蕙:粲花梅、仙蝶、江南新极品、端梅、崔梅、衢梅、浙顶、虞山梅、秀字、文元梅、桐坞梅、涵碧梅、仙芝、荣梅、和字、聚珍、鹤龄仙、长寿、两宜、姑苏梅、登科梅、平江梅、元霁梅、金蟾梅、武林文蕙梅、申一梅、永思梅;   绿蕙荷素:顾字大魁素;   赤蕙荷素:华字荷素;   绿蕙荷瓣:碧莲、玉芙蕖;   蝴蝶蕙:舞蝶。   兰蕙新名种小影   失传名种兰蕙小传   兰失传名种小传   翠钱梅:五瓣着根起圆,平边而软,大圆舌,平肩。清顺治间出苏城。今绝。   头贵梅:五瓣着根结圆,大圆舌,边极紧,只开一半如磬口,细干,平肩。嘉庆时出杭州。咸丰庚申遂绝。   武一品梅:色俏脱筋,外瓣短圆而厚,飘鸡豆壳捧心,大刘海舌,飞肩,细长干。出杭州。今绝。   韩公寺梅:三瓣圆,紧边,如小核桃片,鸡豆壳捧心,大刘海舌,平肩。清道光时,出枫泾陈姓。咸丰初年绝。   陈雪梅:五瓣短圆,开微俯,紧边,如意舌,细干,平肩。清道光时出奉化。今绝。   梁梅:开有两样:长脚圆头,半硬捧,如意舌,五峰俱全为上;若开三瓣短圆,分头合背捧心则次矣。清道光时,出徐汉三家。今绝。   赵怪梅:五瓣分窠,肩平,长干。道光时出苏州花窖内,为赵姓所得。嗣后复花,或梅或仙,逐年不同,故名“赵怪”。咸丰庚申绝。   蕙失传名种小传(摘自《兰蕙同心录》)   江荷水仙素:清嘉庆时,有江姓客幕从江南携来,往新塍之问松坊。花瓣阔厚,收脚,蚕蛾捧,大如意舌。有乍浦木商见而悦之,请三千金易,不许。道光初,江某作古,花亦旋萎。   秋字:绿蕙梅之最佳者。咸丰初年,太仓木商陈秋涛出。丁巳春携花至禾,与骆心阁互换一品。此花五官端正,较诸种紧俏圆厚;三草作价佛头千圆,真是绿花极品。今绝。   盖字:赤蕙,产富阳山中。蕊红顶平圆如龙眼,排蕊头形若莲子倒生。花瓣如钱厚,与钱等落地即碎。叶阔而短,得肥则茂。嘉郡方兰陔,委张圣林兰叟购于山家,复花数年。此种非梅非水仙,五瓣暨舌均圆,实千古名瓣第一,惜为猫溺伤萎。   圣林梅素:花产富阳山。有樵叟折花插担归,圣林张老见诘根株,许以重酬,往复寻遍不可得。次年谷雨,嘱叟更访,历五日,得于山隈松下,花八萼。张悦,买舟携花来我家,寄余种艺。余出二百金并书券与合,不令人知。植三年已长叶至七筒,惜遭庚乱毁去。   翠蟾:绿梅瓣,色如翡翠故名。叶阔而柔,较诸花不易服。枫泾程又韦孝廉云:此花舌小微尖,虽非神品,亦为绿梅之冠。   仙蟾:绿梅也。荡口船钱金选,花佣所出。禾郡骆心阁,向苏幕上虞周老得此花。主瓣较程梅更阔,副瓣狭些,然亦阔过关顶。花产严州山,叶硬细,风韵独绝,有不可一世之态。   陈秀素:出嘉兴,官种水仙也。铁线叶。蕊形微长,小平切,软兜捧心,大铺舌,荷形竹瓣,亦素蕙中上品也。此种惟陈氏有,道光初年断种。   玉蝶:赤梅转绿花也。银红壳出,头形小平切兼瓜子口。瓣若方翅纱帽,大方版舌,性硬易翻。开时盆面稍干,用牙箸卷其瓣,则品端正矣。花极阔厚,水色更佳,惜亦遭乱不存。   大绿梅:出绍兴荷荡。花似万和更大。闻为医生所植,富阳张圣林曾购一盆到禾。惜遭庚申之乱,其种不存。此花初开桥,后泥干则受制,亦花性使然也。   碧荷花:俗名胡字,绿蕙瓣子中仅见者。   兰蕙旧传名种小传   (编译者说明:在兰蕙名种介绍这部分,原书作者运用了大量有关欣赏瓣型的专门术语。不熟悉这些术语,味同嚼蜡,难以理解,更无法断句。如有本兰书对“龙字”如此加上标点:“大荷花紧边,观音兜,分窠捧大铺,舌细,长干,平肩。”叫人没法读懂。正确的标点应当是:“大荷花,紧边,观音兜分窠捧,大铺舌,细长干,平肩。”其中观音兜属于捧瓣,“大铺舌”为唇瓣的一种,系专门术语,岂能任意拆开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为了有助于初学艺兰者逐步提高对兰蕙名种的欣赏水平,拟对每个品种介绍除了标点断句,译成白话文,并对文中术语逐一加以注释,每个品种至多释一个,直到释完为止。)   兰旧传名种(时下所有者)   绿梅素种   萧山蔡梅   清乾隆时出萧山蔡氏。外三瓣紧边,肩平,捧全合注,所谓“三瓣一鼻头”者,高脚,色翠。开梅花小,若开水仙,五瓣分窠,即大矣。   赤梅白舌种   玉梅   五瓣短圆分窠,小式平边,短捧,白舌腮边微有粉红之色注,干短而细,肩平。康熙时出绍兴。   梅  瓣   五瓣分窠,紧边,硬捧,如意舌注,平肩,外瓣着根结圆。今惟杭州九峰阁有。   余姚第一梅   亦名第一圆。三瓣短圆,小式字肩注,如意舌,细干,惜不甚长。道光时出余姚徐岭湖家。   宋锦旋梅   五瓣极紧边,极圆,有尖峰刘海舌注,细干,平肩,色俏。乾隆时出绍兴宋锦旋家。开荷形水仙时居多;中草能开五瓣结圆梅;如极起发之草,亦能开并头也。   鸳湖第一梅   亦名万字。紧边,阔短,肉厚,质纯,捧头有微红一点似如意,五瓣分窠,长干,飞肩注,佳种也。   小打梅   短脚圆头,半硬捧,紧边注,圆舌,细长干,平肩。道光时出苏州花窖,因争夺故名。花甚紧俏,色深绿,洵属上品。   代梅   道光时出宁波。青梗小样,一干注两花,往往上下其形,故以代名。然中小草,有时亦开一花。   吉字   前清光绪中午,苏州盛阿关出。三瓣短圆紧俏,分窠半硬兜捧心,圆舌,平肩,细长干,色绿。品在万字上,时下极少。   西湖梅   前清光绪中年出。三瓣圆短,收根,分窠半硬兜捧心,小圆舌,平肩,色深绿。较他花开独早。或云出杭城火药局弄龚茂兴花园,地近西湖,故称“西湖梅”。   水仙瓣   龙字   大荷花,紧边,观音兜分窠捧,大铺舌注,细长干,平肩。嘉庆时出余姚高庙山,故又名“姚一色”。   集圆   亦名十圆,有时亦开梅瓣注。外三瓣圆大,捧心略小分窠观音兜,小刘海舌,色带昏。咸丰初年出余姚。   汪字   长脚圆头,短棒,紧边,大圆舌,平肩。康熙时出奉化汪克明家。   春一品   外三瓣注,细脚,平肩,深软分窠观音兜捧心,大圆舌。清同治丙寅上海出。   荷花素心   月佩   三瓣收根放角,大荷花形注。圆头捧心,紧边,厚肉,大圆舌,细干高七八寸,色翠绿。光绪壬寅年,九峰阁得于苏州顾翔霄家。   老文团素   三瓣收根放角,剪刀捧注,干细长,肩平,色淡绿,质稍硬,易开挺瓣。道光时出苏州周姓家。   常熟素   三瓣长脚圆头,肩平蚌壳捧注,色深绿,干长。出常熟,今惟杭州九峰阁有。   洞庭荷素   三瓣荷形,大圆舌注,长干,平肩。   奇种注   绿云   出杭州五云山大清里,同治己巳年,为留下镇陈氏所得。叶短阔,约长五六寸,肥厚异常。花开并蒂,多至八九瓣、舌两三者。邵芝岩以重金购之。花极难养,新草发时,老叶先萎,故此种流传不多。草瘦时亦开荷花。   蕙旧传名种(时下所有者)   绿  蕙   大一品   荷花水仙之冠。清嘉庆初,为嘉善胡少梅植,富阳篓出;就姑苏花会,咸以大一品呼之,遂名。时富商周怡庭以三千金易,不许,明年仍归周。叶阔而环,蕊形小三并,软蚕蛾捧注,大如意舌,花光淡绿,气宇轩昂。真黄山谷所谓有士大夫概者也。   后翠蟾   三瓣短圆,肉头极厚,半硬合背捧心注,色绿,干细,小如意隆种也。前惟白洋朱家有,今杭州亦有矣。   万年梅(无图)   三瓣收根,分窠蟹箝捧心注,长尖舌,细干,平肩,小柄极长,色绿。光绪中年,苏州顾翔霄手植,今归杭州九峰阁。   前上海梅   李良宾出清嘉庆初年也。三瓣长脚圆头,半合捧,穿腮如意舌“细长干,一字肩,蕊形小三并。若种起发,外瓣极佳。   潘绿梅   清乾隆时出宜兴。外三瓣如黄杨叶,头圆缺中,有爪锋,分头合背捧心,尖如意舌,小柄甚长,极不易生花。若气不足,往往开皱。叶阔厚不环,喜轻肥,如欲其起花,须于四、五两月中位置重阳处晒之,能于大足草边生花,外三瓣极佳。   荡字   小荷形竹瓣。蚕蛾捧心,如意舌,平肩。清道光时出苏州之荡口花船。   申顶   清同治七年,出上海复兴船行,售与袁忆江。其花三瓣、兜注、舌,均如关顶,不过绿赤大小之分。上海所出绿梅,品以此为最佳,故名之曰“申顶”。   培仙   清光绪甲申,上海孙培先出,官种水仙注。轻蚕蛾兜,大头荷形,刘海舌红点鲜明,舌较一品约大五分之一。   叠翠   光绪庚寅春,出严州七里滩西口。紧边,厚肉,五瓣全脱注,舌上红点与一品相仿。为杭州邵芝岩手植,时下以此为最,今归九峰阁。   老蜂巧   三瓣外皱,飞肩,捧如猫耳,方缺舌注。前清时出朱家角,现已分植甚繁,无锡杨氏、洞庭叶氏培养最多。   赤蕙   程梅   外三瓣圆短,紧边,捧心分头合背,龙吞舌注。色俏,肩平,间有落一、二分者,粗木长干。   元字   三瓣圆短,开花时浇水则走长,分窠半硬捧心,执圭舌注,干粗而长,肩平,色绿。道光时出浒关。   关顶   亦名万和梅。前清中叶出浒关万和酒肆。三瓣短圆,分窠青豆壳捧心注,大圆舌,粗长干,平肩。开花时盆口太湿,则兜头皆胀破。   老染字   亦名老阮字。外三瓣短窄深大观音兜分窠捧心注,大圆舌,细干,平肩。清道光时出嘉善阮姓染坊。今余姚有冲染字。   大陈字   亦名砚字,大荷花官种水仙。软浅兜捧心,大柿子舌注,细长干,落一二分肩。清中叶出嘉兴陈砚耕家,力竭则开滑口。   赤蜂巧   杭州邵芝岩出。毛源昌玉器店及九峰阁,均曾分植之。   绿荷花   华字(无图)   外三瓣放角,收根,剪刀捧,大卷舌注清咸丰时出塘口华字。山字肩,干长,色俏。   松江大荷(无图)   外三瓣阔大,平肩,剪刀捧,大卷舌。清中叶出松江。   赤荷花   团子大荷   短圆瓣,肩平,剪刀捧,大卷舌。清同治戊辰,出宝山团子村。   绿素蕙注   金岙素   一名泰号。清道光时,出余姚泰号酒店,色光甚好,荷形竹瓣,蚌壳捧,大卷舌。产金岙山中。   王明阳素   小荷花式。白瓣,白卷舌注,细干,平肩。清道光时,出苏州王明阳家。   ●《兰蕙小史》卷中   新兰蕙名种小传   新春兰梅瓣   绿英:五瓣分窠,大头细收,蚕蛾捧心,大如意舌,“宀”字肩。干青色,高七八寸。旧传春兰青干青花为上品,宋梅之外,当推此种。花亦色如青梅,故以绿英①称之。初为苏州顾翔霄手植,光绪壬寅年归杭州吴氏九峰阁。   冠春:光绪三十年冬,冯长生得新兰,蕊一枚,草两筒,九峰阁购植之。开时三瓣紧边厚肉,着根结圆,分窠硬捧心,小如意舌,平肩,色淡绿。许霁楼先生云可与宋梅比肩。民国十年复花得台梅②,尤为圆厚,洵佳种也。   天绿:三瓣圆厚,紧边,分窠半硬捧心,如意舌,平肩,干粗而长。惜色未能净绿耳,然未可以一眚而掩众美③也。   雪美人(无图):绍兴高念吾出,杭州邵芝岩植。花形神似老十圆,惟三瓣头淡绿而根均粉红色,鲜艳异常,故以“雪美人”称之。迩来④惟九峰阁有。   濂溪梅:前清末叶出,上海周肇甫植。三瓣短圆,紧边,蚕蛾捧心,如意舌,落一、二分肩,色绿,干长四寸许,然亦不能掩其美也。   元吉梅:兰溪陈元吉出。三瓣大头细收,合背半硬捧心,小刘海舌,色翠绿,惟筋骨⑤较汪字更胜。由倪敬之绍介,归于九峰阁。   西神梅:无锡荣文卿植。三瓣短圆,平边,蒲扇式浅兜捧心⑥,刘海舌,“宀”字肩,干长,色绿。虽称为梅,实则水仙门之无上品也。   梁溪梅:三瓣收根,头圆而中缺,分窠大蚕蛾兜捧心,圆舌,平肩,干长,色绿。此本苏州新老花⑦,民国初元,杨干卿得之,定名“梁溪梅”。余植一本⑧,系得诸苏州顾翔霄家者。   春元梅:清宣统间,冯长金得一新落山蕊,九峰阁购植之。开得三瓣紧边厚肉,圆头,收根,分窠半硬捧心,如意舌,平肩,细长干,色深绿。咸以“春元”呼之。   虞梅:上海虞子垞手植。三瓣大头细收,分窠蚕蛾捧心,刘海舌,一字肩,色绿,干长。有谓微嫌脚长者,虽属小疵,无碍大醇⑨。   清河梅:留下张姓花佣得于桐坞。三瓣短圆,分窠半硬捧心,小如意舌,飞肩,色淡绿,干七八寸。迩归九峰阁。   翠文:杭城毛荣昌玉器店植。三瓣长脚圆头,形式与虞梅仿佛⑩,但不及虞之紧俏耳。然亦梅形水仙之佳种也。   笑春:民国己未春,绍兴芝红山王阿堂弟昆  进香杭州小和山,途中忽闻花香,因觅得之。头圆,肉厚,色俏,肩平,干高七八寸。初为吴辅臣所见,以议价不合  ,次早携示九峰阁,需价六十元。如数与之,并赠以十圆一盆。颐道居士诗:“娇花含笑靥留春”,仿佛为此花写照也。   富华梅;绍人都华林,于富阳山头掘得之,植于九峰阁。三瓣阔大,圆头收根,紧边厚肉,分窠蚕蛾捧,大圆舌,色绿,肩平。惟开老捧微插  ,为美中不足耳。   同乐(即彩云同乐梅):民国三年,上海陆永生手植。三瓣荷形,质糯肉厚,蚕蛾兜捧心,大铺圆舌,色绿,干长,丰神独绝。惜于民国丁巳年被窃,不知今尚保存否   翠筠  (即发祥梅):民国癸丑新种。三瓣大头细收,分窠蚕蛾兜捧心,紧边厚肉,舌大,肩平,细长干,青干青花,色光翠绿。   叠钱(无图):绍人王念益出。三瓣短阔,紧边,头微飘,半硬兜捧心,圆舌微缺,色翠绿。虽系喬皮角门,惟往往开台可称佳种。初为万寿寺至诚和尚手植,民国三年赠九峰阁。   贺神梅:亦名鹦哥梅。三瓣短圆,收根,分窠观音兜捧心,刘海舌,飞肩。干不甚高,色非净绿为可惜耳。此花杭地种之不易起发,与代梅、龙字及蕙花前上海梅同。   汤梅:三瓣圆大逾宋梅,紧边,头微飘,分窠半硬兜捧心,飞肩,圆舌,干长七八寸,色淡绿。吴辅臣命钱阿高购诸绍兴汤氏,九峰阁主于花会中见而爱之,复由钱阿高购得四草一花,价照前议,半易以老种兰蕙  。有谓即新老花“奇峰”者,但向见奇峰梅合背、吊舌,三瓣亦较长,或者开品有大小年  之不同,顾看花论花,其佳处固不能掩也。因出自汤氏,故命之曰汤梅。   紫绶金章(无图):三瓣大头细收,紧边,分窠半硬兜捧心,小圆舌,平肩,长干。所可异者,金黄如菜花,而干则红若朱漆,洵奇种也,亦名金兰。迩惟九峰阁有。   赛锦旋:亦称桂圆梅,绍兴朱祥保出。三瓣短圆,平边,合背半硬兜捧心,小刘海舌,色亦净绿,肩平。此花箨壳无肉彩,出洞  时须施手术,否则不能开放。   青钱梅:民国三年落山新种。外三瓣着根结圆,紧边,厚肉,合背大半硬捧心,如意舌,色净绿。   武林第一梅(无图):即奎字,冯长生出。三瓣圆整,紧边,观音兜捧心,圆舌,色绿,干高。初为茶店阿元手植,后归于陈企兰。毛荣昌得一后龙  梢,至民国六年,发草二十余筒。毛姓日久遗忘,王长有以廉价得之,分售各艺兰家,而毛姓至今尚未知也。   天兴梅:初为嘉兴许霁楼先生手植。许作古后,久未得见此花。今上海秦采南植一本,开时短脚圆头,质糯肉厚,色绿,肩平,舌大,惟干长不及三寸,为美中不足耳。名下固无虚也。   萃英梅:绍兴松厦周萃安先生植。三瓣短圆,质糯肉厚,分窠大蚕蛾兜捧心,如意舌,色与鹦哥梅仿佛,一字肩。哲嗣  仲芬现居杭州湖墅保庆桥东首,亦嗜兰。   延陵梅(无图):民国己未新种。三瓣短圆,质厚如钱,头微缺如黄杨叶,分窠硬蚕蛾捧心,如意舌,飞肩,长干,色净绿。花与秦梅相似,而开品在秦梅之上。   法华梅(无图):民国四年春,留下  张姓于法华山后山掘得之。三瓣短圆,紧边,厚肉,分窠观音兜捧心,大圆舌,飞肩,细长干,色淡绿,雅静宜人。草极细,与寻常兰草不同。   祥字:绍兴朱祥保植。三瓣短圆,紧边,分窠半硬捧心,如意舌,细长干,色绿,肩平。童犹香亦植一本。   翠鹤:上海惠雨亭植。三瓣圆头,收根,蚕蛾捧心,圆拖舌。   鹤市:民国四年,出苏州窖中。三瓣大头,细收,分头连背捧心,硬如意舌。毕耐庵手植。   有成梅:民国丁巳出,上海吴有成植,寄养于永生花园。是年夏,与彩云同乐梅被绍人某窃卖于杭州吴辅臣家。涉讼半载,竟未珠还。但吴辅臣购此花时,亦不知来路不明,致受窝藏之嫌疑。且原有之兰蕙,法警检查时适在夜间,半为洋油所伤,亦冤矣哉!   小凤:民国丁巳出。色翠,三瓣长脚圆头,初开时中有红筋,久则渐脱。花客朱道祺售与杨干卿。曾见俗称凤凰梅者,开品仿佛。   无双梅:上海徐子麟民国五年所得新种。民国八年,余姚某君以五百金购此花老中草两筒零三片。开品三瓣边均微撟。西湖梅可与相埒  。   省庵梅:民国庚申,上海朱省庵所得新种。三瓣大头细收,紧边,厚肉,舌大而圆,肩平,干长。如色能净绿,可称尽善尽美矣。   发扬梅:辛酉落山新种。分窠观音兜捧心,如意硬舌,三瓣长脚圆头,紧边,厚肉,长干,飞肩,色净绿。杭州戚子刚植。   玉环梅:圆头短脚,蚕蛾捧心,龙吞舌。三瓣收根处背有翠色二须。朱省庵植。   黎阳申奎:民国壬戌,出上虞大舌埠。   方字:三瓣短阔,分窠蚕蛾捧心,如意舌,肩平,色绿,干长。   荣祥梅:民国六年新种,九峰手植。兰客钱鹤龄逐年为之挑种兰泥,壬戌春,赠与一盆,草四五筒,开一花,短圆,紧边,厚肉,分窠蚕蛾捧心,大如意舌。携至沪,某君以番佛五百七十尊得之。可云奇矣。   [注释]   ①绿英:英者,花也。以花的特征命名。②台梅:春兰一箭上下两朵,称为开台。台梅,即开台梅瓣花。③未可以一眚而掩众美也:以,因。眚(shng),眼睛长白翳,引申为过错、缺点。不能因个别缺点而否定其它优点。④迩来:近来。⑤筋骨:花瓣质地厚硬,久开不易变形,称为有筋骨。⑥蒲扇棒式浅兜捧心:捧瓣短圆宽大,但背弧小近平,形似蒲扇而得名。⑦新老花:已人工栽培驯化过的下山新种。⑧本:量词,用于花木,在本书中指盆或丛。⑨虽属小疵,无碍大醇:疵,瑕疵,缺点,毛病。醇,含酒精多的酒,美酒,引申为美好的东西。虽有小的缺点,但对整体的完美没有影响。⑩仿佛:类似。  王阿堂弟昆:王阿堂的弟弟王阿昆。议价不合:商议价格未能达成一致。惟开老捧微插:开老,即开久。捧微插,指捧瓣不再前伸合抱蕊柱,而是向前上方挑起。翠筠:筠(yn),原意为竹子的青皮,借指竹子。翠筠,青翠的竹子,以兰花的花色特征命名。  半易以老种兰蕙:(付一半款),另一半用老种兰蕙抵顶。大小年:年,一年中庄稼的收成,收成好称大年,收成差称小年。也常借指其它事物随年份大小而出现的丰欠多寡。  出洞:兰花术语。江浙一带把兰花梅瓣、水仙瓣细种又称为虫种,把兰花花蕾透出贴肉苞壳时形象地称之为(虫)出洞。名下固无虚:名下,某人名义之下,指属于某人或跟某人有关,文中指天兴梅最初是许霁楼艺兰名家亲手栽培的。固:本来,原本。无虚,没有差的。名家亲自培养的肯定没差的。后龙:兰花术语。兰蕙新老兰株前后排列称为龙,前方新兰株称前龙,后方老兰株称后龙。前龙、后龙是相对而言的。哲嗣:哲,聪明,有智慧。嗣,子孙。哲嗣,是对人后代子孙的尊称。本文中指周萃安的儿子。留下:留下镇,地名。  圆拖舌:唇瓣圆大,舒展下挂而不卷者,称“圆拖舌”。  珠还:珠还合浦的简略语,借指美好的东西回到主人手里。  洋油:煤油。  相埒:埒(li),相同。相媲美。  番佛:晚清时对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的俗称。过去广东通称外国为“番”。主要指有人头像的西班牙“本洋”。   新春兰水仙瓣   武林仙:亦名春翠蟾,周玉卿出。三瓣紧边,厚肉,浅观音兜捧心,大铺舌,飞肩,色净绿。九峰阁手植。   湖州第一仙(无图):三瓣阔大,平边,软兜捧心,刘海舌,色深绿,肩平。湖州章虎臣出。   宜春仙:绍兴人阿香出。三瓣质糯肉厚,软观音兜捧心,大圆舌,平肩,色净绿。九峰阁手植。   洛仙(无图):绍兴人继盛出。三瓣大头细收,质糯肉厚,观音兜捧心,大圆舌,肩平,色淡绿,干细长。此花系白壳出身,故望之若素花。洵飘飘然有凌波仙子①之概。   雁门第一仙:民国丙辰新种,慈水童莪村②手植。五官端正,惜花开甚小。   翠一品:三瓣阔大,收根,头微飘,软浅兜捧心,圆舌无缺,红点鲜艳,干细长,肩平,色翠。大约喬皮角兰蕙必是缺舌,此花舌能不缺,所以可贵。俗称“后集圆”者,大致相同,惟兜破舌缺与此有异,宜细辨之。   长字:三瓣阔大,边紧肉厚,向内紧抱,软蚕蛾分窠捧心,色绿,干长,舌大,所惜者红似平花③耳。   嘉隆:三瓣收根放角,分窠蚕蛾捧心,大圆铺舌,落一二分肩。   [注释]   ①凌波仙子: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洛神。传说系伏羲之女宓妃溺水而死化为洛神。后人又以凌波仙子喻称水仙花。②童莪村:莪,莪蒿,一种水生植物。童莪村,人名。③平花:行花,普通花。   新春兰荷瓣   大富贵:宣统元年,上海花窖出。三瓣长八分,阔七分,收根极细,紧边,质厚如钱,短圆捧心①,大刘海舌红如元宝式,肩平,干长,色净绿。倪敬之购归杭州,赠九峰阁。   郑同荷(无图):双林郑同梅植,形式与大富贵仿佛,惟有时开落肩。或云即是大富贵,因种法有好歹,致开品亦有高下耳。姑并存之,以质高明②。   翠盖:亦名盖荷。光绪庚子,冯长生出,植于邵芝岩粲花室。三瓣圆短紧边,开磬口式捧心亦圆,大圆舌。草短而中阔。壬寅归九峰阁。   大魁荷(无图):三瓣短阔,蚌壳捧心。惜色未能净绿,肩未能一字,为可嫌耳。   高翁台荷(无图):宁波高姓于光绪乙巳所得新种。   拱宸大荷(无图):拱埠初③组织汇芳花园,建设未齐备,假九峰阁余屋,烘春兰十大缸④,得此大荷。三瓣阔厚如含笑⑤花,蚌壳捧心,舌圆而大,色净绿,宀字肩。若论品概,敦笃⑥莫如大富贵;若论气宇轩昂⑦,则无逾此花矣。   虎山绿云(无图):三瓣短阔,大落肩。   宪荷:三瓣短阔,收根,边平,舌圆而大。   太原荷:民国壬戌春,杭州义记花园出。三瓣圆短,捧心亦圆,舌阔大,肩平,干长。惟色稍浑⑧,瓣上红筋不能全脱耳。   寰球荷鼎:壬戌年产于上虞大舌埠山中。水银红壳而有白沙,干长三寸余。外三瓣紧边似荷瓣⑨,小刘海舌,色嫩绿。郁孔昭以八百元买入。癸亥春,存草三筒零⑩,经俞致祥、唐驼介绍,转让与秦采南,得价洋六百五十元。   高荷(目录误排作无名荷):民国十一年春落山新种。余入城于途中遇售粗花者,似系相识,盖仙林寺中所住之紫洪山人,曾至余家卖笋干故也。略为检视,得兰草一块,全者四筒,其余不全者数片,蕊两个,箨壳布满红砂而尖头无肉,花身极短圆,如粗黄豆一粒紧包壳中。知其有异,然决无梅瓣、水仙,姑购归种之。及至开时,三瓣圆短,收根,双捧亦圆,舌大红鲜,且能开花长瓣,故蕊虽极小而花却大小适宜。色净绿,干长,初开肩平,开久稍落一二分。无意中得此团  荷佳种,欣喜累日。癸亥春,唐驼寄示郁孔昭环球荷鼎摄影,却与余去春所得者无甚差异,惟据唐驼函告:该花去年兰客在沪出卖时,号称别无分种,郁君因出重价买入,今年春已将存草让与秦采南。而郁君开示壳色似又与余所得者微有不同。究不知是一是二,必待彼此花开相较后,方能知兰客之言可信与否也。余因此花为高姓掘得,故名之为“高荷”云。   [注释]   ①短圆捧心:捧瓣短圆且背弧较大,捧端无白头。②以质高明:质,问,请教。高明:行家。向行家请教,意即请行家定夺。③拱埠初:人名。④烘春兰:古代一种兰花催花技术,缸内盛水,将春兰架铺在水面之上,用火给水加温至适宜温度,促使春兰提前开放,便于挑选。⑤含笑:常绿花卉,花黄白色,芳香,形似兰花荷瓣花。⑥敦笃:敦厚稳重。⑦气宇轩昂:精神饱满的样子。⑧惟色稍浑:浑,指兰花花瓣绿色中来杂紫红色。与文中出现的“昏”同意。⑨荷瓣:此处指荷(莲)花的花瓣。⑩存草三筒零:疑为排版漏字之误,应为“存草三筒零×片叶”。开花长瓣:在花开放的过程中,花瓣放大。团荷:荷瓣花的一种形式,外三瓣短圆而无明显收根放角。   新春荷素   大吉祥素:亦名张荷素。瓣极长,大落肩,有时能开台。   杨氏素荷:三瓣短圆,捧亦端正。陈义室主人①植,民国庚申新种也。   魁荷素:民国五年,宁波林太和出。陈  寿、童游湘二人合植。   翠荷素:民国己未新种,无锡杨干卿植。   [注释]   ①陈义室主义:宁波杨祖仁。   奇种   四喜蝶①:外四瓣均布四面,中三瓣,两边副瓣,半白舌适居中。蝶中异品也。   和合:民国任戌新种,纫兰室主植。   蕊蝶②:民国年间新种,杨杏生植。   素蝶:民国九年出。主瓣荷形,副瓣有粉蝶垂翅飞舞之象,舌净素。陈义室主植。   [注释]   ①四喜蝶:原文描述语义不清,只能按照原文直译。据译者观察,四喜蝶外轮四瓣是基本稳定的,而内轮花瓣则常有舌数量增减,捧瓣蝶化轻与重的变化,并非固定不变。②蕊蝶:瓣数没有增减,而捧瓣发生唇瓣化变异,称为蕊蝶,今又称内蝴蝶、三星蝶。如捧心正常,外轮副瓣产生唇瓣化变异,称为外蝴蝶。   绿蕙新种   仙绿(无图):亦名宜兴梅,亦名后上海。三瓣长脚圆头,分窠羊角兜捧心①,舌长不卷。贩佣以之冲②前上海梅。   楼梅(无图):光绪中年,绍兴楼姓出。三瓣大头细收,分窠蚕蛾捧心,舌大不卷,色绿,肩平,干细长,美秀可观。   极品③:光绪辛丑,杭州公诚花园冯长金出。出身与赤蕙程梅仿佛。三瓣圆头,收根,分窠硬兜捧心,间有根微合者,龙吞大舌,肩平,干粗。九峰阁与陈氏水竹居合购植之。   翠萼:无锡荣文卿植。三瓣短圆紧边,分窠硬兜捧心,小如意舌,肩平,干高。惟出癃放门,开时须略施手术④,方能平正也。   翠鸾(无图):三瓣长脚圆头,平边,软浅兜捧心,大圆舌,平肩,细干,官种水仙之佳者。苏州名“后荡字”。杭州惟九峰阁植一本。   庆华梅(无图):民国元年春,绍人车庆得于华兴旅馆,蕊一枚,草两筒。携至苏、沪,无人过问,回杭草枯蕊萎。九峰阁以值数十金之老花易植之⑤。六年丁巳春,开花六萼,短脚圆头,紧边厚肉,分窠蚕蛾兜捧心,大如意舌,细长干,一字肩。不但老种绿蕙无此梅门精品,即较之时下推重之极品,亦当更上一层。因初由车庆得于华兴旅馆,其时适当民国纪元⑥,故撮合⑦其人其地之名而名之,以志共和之瑞云⑧。   凝绿梅(无图):民国四年落山新种。包金老八⑨得一蕊于王义记蒌件中,草过少,已不能开。由冯长金介绍,以老种蕙花易植之。戊午三月开花五萼,长脚圆头,紧边,分窠蚕蛾兜捧心,长圆舌,一字肩,色绿而翠,开老不转黄⑩,洵属佳品。   宪梅:民国六年新种。上海王宪臣、惠雨亭、俞致祥三君合植。曾见前清桐庐拔贡  臧芾伯所植“拔梅”,此花外三瓣与之仿佛,舌亦相似,惟兜则“拔梅”较此更浅而不破耳,亦致  佳品也。   冠蕙:民国九年出余姚。五瓣分窠,肩平,色翠,舌亦端正。刘振清植。   [注释]   ①分窠羊角兜捧心:双捧起兜形似羊角故名。②冲:同“充”,冒充。③极品:就是今天兰界所称老极品者。④手术:指人为措施。⑤易植之:交换来进行培植。⑥纪元:朝代开始的第一年。⑦撮合:从中促成,这里是总合的意思。⑧以志共和之瑞云:志,记,纪念。瑞,祥瑞。云,语气助词。来纪念民主共和这一历史盛事。⑨包金老八:包金,用薄金叶包在首饰外面。老八,人名,可能是排行老八。做包金手艺的老八。⑩开老不转黄:花长时间开放也,不会由绿色变成黄色。  拔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十二年一次,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朝考合格,可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致佳品:致,极,很。极佳品种。   赤蕙新种   粲花梅:杭州邵芝岩于光绪庚寅年得。三瓣大头细收,紧边,分窠蚕蛾兜捧心,大拖舌①,色绿干细。迩归九峰阁。   仙蝶:光绪庚子年,绍兴徐阿木出,杭州邵芝岩手植。三瓣长脚圆头,软蚕蛾兜捧心,大如意舌,紧边厚肉,色光淡绿,而小柄微红,丰韵独绝。此花初开微俯,一星期后则气概轩昂矣。迩植于九峰阁。   江南新极品:民国四年,钱阿禄出,无锡杨干卿植。花式②与绿蕙极品相仿佛,色亦净绿。九峰阁得后龙草三筒,由史阿掌携来。(按:史与钱皆绍人,合资营兰蕙业者)。   端梅:三瓣头圆,边紧,色绿,肩平,分窠蚕蛾兜捧心,舌大红鲜。民国二年落山,受伤未开,至八年,开花十萼,形式端整,故名之曰“端梅”。杭州卢长寿出,九峰阁植。   崔梅:杭州崔怡庭出。三瓣大头细收,质糯肉厚,半硬分窠捧心,龙吞舌,色绿,肩平,干长,洵赤蕙中之佳品。迩惟龙兴寺及九峰阁有。   衢梅:光绪季年③,衢州蓝姓客出。三瓣收根放角,分窠半硬兜捧心,间有根微合者,舌大,肩平,色翠绿,细长干,风神绝佳。九峰阁植。   浙顶:光绪庚子,九峰阁得于蒌件中。民国庚申,开花十一萼。三瓣如元字,分窠蚕蛾捧心,舌大,肩平,干粗长,色绿,开品甚佳。因踵④关顶、申顶之名而名之曰“浙顶”。清种能开细长干,大如意舌,梅品尤佳。   虞山梅:出常熟虞山,贩客王长友携以来杭。三瓣大头细收,紧边厚肉,分窠蚕蛾兜捧心,如意舌,色绿,肩平,干细而长。九峰阁以冠春易植之。   秀字:光绪二十八年春,绍人小阿龙得于湖州骆驼桥行花摊上。三瓣长脚圆头,质糯肉厚,分窠半硬兜捧心,大如意舌,色绿,肩平,干细长。许霁楼先生见之,谓其秀美而文,故命之曰“秀字”。九峰阁植。   文元梅:民国二年,孙文元得于篓件中。九峰阁以老花易植之。三瓣阔大而厚,分头合背硬兜捧心,龙吞舌,色绿,肩平,干长。开时盆泥宜燥。出癃放门而能如此平正,亦是美种。   桐坞梅(目录遗漏此名):前清光绪壬寅年,落山新种赤蕙。初为周寅伯所得,余以程梅、关顶各乙盆易归。   涵碧梅:民国戊午春,绍人刘德林出。三瓣短阔,紧边厚肉,分窠半硬捧,背微合,龙吞舌,干细高二尺余,色如碧玉苍翠鲜艳,赤转绿蕙中无上妙品也。此花出身与翠蟾仿佛,不过有赤绿之异耳。至开品则胜于翠蟾。九峰阁购得时蕊长仅寸余,因水色极佳,爱不忍释,故给以昂价始能成议⑤。   仙芝:民国九年春,顾桂生出。三瓣短圆,紧边,软蚕蛾兜捧心,大如意铺舌,色净绿,干长。水仙门中之致佳品也。九峰阁植。   荣梅:民国初年新种,无锡荣文卿植。三瓣长脚圆头,质糯,肉厚,分窠半硬兜捧心,间有合根者,圆舌,色绿,肩平,干粗长。六年冬,王长有携小草两筒至杭,与九峰阁易春兰奎字。   和字(无图):杭州陈和卿植。三瓣收根放角,平边,分窠半硬兜捧心,圆舌,色绿,肩平,干细长。光绪中年间新种也。   聚珍:民国辛酉春,落山赤转绿新蕙。三瓣大头细收,紧边厚肉,分窠蚕蛾兜捧心,大铺舌,平肩,细长干,色绿。同时适得一纸本马湘兰白描风雨晴雪兰花长卷⑥,唐驼惠赠珂罗版⑦唐拓十七帖,均属珍品。罗长寿携此蕊来,适逢其会⑧,开花亦致佳品也,即以“聚珍”名之。   鹤龄仙:宣统元年,钱鹤龄掘得之赤蕙也。分窠软兜捧心,短圆舌,色绿,肩平,干细而长,风神独绝。   长寿:前清光绪季年间,上海黄某为兰客郭日金排解讼事⑨,郭因赠黄蕙花两篓,开得绿梅一本。黄君时已年逾古稀,故命之曰“寿梅”。其种惜已不传。民国七年春,罗长寿得一新落山赤蕙头子,以番佛耳顺⑩让与绍客王六九。余见而爱之,以价值百数十元之老花相易。开时三瓣紧边,短阔,软蚕蛾兜捧心,舌圆大而短,色绿,肩平,细长干。初名“寿眉”,志所自也  ,摄影寄唐驼。唐为述黄君前事  ,故称“长寿”以别之。   两宜:民国二、三年间,上海杨杏生等所得,旋萎不传,甚可惜也。   姑苏梅:民国丙辰,常熟出,毕寅伯植。捧心分头合背,舌微缺,大约总带撟角门也。   登科梅:民国四年,汪登科得于余姚南庙山。赤花转绿,三瓣长脚圆头,兜舌相配。现归杨祖仁植。   平江梅:民国庚申新种,出富阳,由花客携至苏。三瓣紧边厚肉,绿色甚俏,蚕蛾兜,如意舌,五官相配。吴兴毕耐庵植。   元霁梅:民国戊午新种,上海周肇甫植。   金蟾梅:民国初年新种。戊午春,周肇甫购植一本。三瓣长脚圆头,头均微缺,分头合背捧心,穿腮硬如意舌,绿色甚俏。开品似绿蕙“翠蟾”,故以“金蟾”名之。   武林文蕙梅:民国壬子新种。三瓣长脚圆头,硬挖耳捧  心,龙吞舌,飞肩,色淡绿。   申一梅:民国丁巳,卫吉甫所得新种。长脚,宽边,兜舌放宕。   永思梅:上海查永思得于前清宣统年间。五瓣分窠,如意舌,蕊尖白肉极重,因蒸闷太久,种后日渐枯萎,竟至不能留存,惜哉!半园主人唐驼不忍割爱,民国十二年重为制版列入。   [注释]   ①大拖舌:舌长大而下挂不卷者称为大拖舌。②花式:花的形态。③季年:季,指一个时期的末了。季年,也就是末年的意思。④踵:踵,原意为脚后跟,引申为跟随。⑤成议:商量达成一致意见。⑥适得一纸本马湘兰白描风雨晴雪兰花长卷:适,正好。纸本,字画写在或画在纸上的。古代字画有纸本和绢本之分。马湘兰,画的作者。白描,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⑦珂罗版:印刷上用的照相版的一种,把要复制的字、画的底片,晒制在涂过感光胶层的玻璃片上做成,多用于印制美术品。⑧适逢其会:指三件事正好碰到一块儿。⑨排解讼事:排解,调解。讼事,诉讼纠纷。⑩耳顺:六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其意为“耳闻其言,而知其微者”,即话一入耳,就知道说话人的意思了。  志所自也:志,记。所自,来自哪里,在文中指是谁选育的。  唐为述黄君前事:“为”后省略“吾”。黄君前事,指上文中提到的黄某选育“寿梅”之事。唐驼对我讲了先前黄某选育“寿梅”之事。  硬挖耳捧:捧细长而前端起硬兜如耳挖者称硬挖耳棒。  放宕:宕,拖延。放宕,舒展拖延。   新绿素蕙   顾氏大魁素(无图):《兰蕙同心录》所载“大魁素”瓣舌俱短,乃据剥视①之蕊而言,非开花也。查苏州顾翔霄所植大魁素,由汪可敬以佛番六百尊,向许霁楼分得者。光绪壬寅秋,顾氏兰蕙皆归九峰阁,内有一盆仅老草两片,据顾氏云即“大魁素”,其前龙大草三筒,翔霄作古后,已由汪可敬仍以六百金购去,此系分下之后龙梢也。携归培植至今已二十一年,发草一大盆,起蕊三。此外,各花凡经开过者皆名实相符。大魁始得起花,因蕊过多,去其一,剥视之,果心素而舌短。迨开时,三瓣放角收根,大逾常花几一倍许②,肩平,干长,品概与寻常素花迥异③,惟舌大而卷,却与《同心录》所载不符。据识者云,凡蕙花除梅瓣外,剥视小蕊舌短者居多。试取行花小蕊剥视三数枚,果如所言。然究不敢以《同心录》为不足信。因此花得于顾翔霄家,故名曰“顾氏大魁素”以别之,是一是二,请质诸得见从前所开大魁素者。   [注释]   ①剥视:剥开花苞壳看小花蕾。②大逾常花几一倍许:逾,超过。几,几乎,接近。许,左右。花大超过平常花近一倍左右。③迥异:迥,差得远。迥异,截然不同。   新赤素蕙   华林荷素(无图):民国已未春,绍人都华林出,新落山素蕙也。三瓣阔大过金岙,蚌壳捧心,绿胎大卷舌,肩平,色净绿。从前所出褪金素①,无有胜于此者。   [注释]   ①褪金素:即赤壳素,又称麻壳素。   新绿蕙荷花   碧莲:光绪己丑年春,绍人王胖阿三出,邵芝岩植。三瓣阔大收根,大蚌壳捧心,大铺卷舌,间有不卷者,平肩。绿蕙荷花当以此为最佳。   玉芙蕖(无图):宣统庚戌年出,九峰阁植。三瓣放角收根,蚌壳捧心,大卷舌,色翠绿,干细而长,风神独绝。   新蝴蝶蕙   舞蝶:宣统年间,上海欧阳石芝所得新种。   本编所集新兰蕙名种小影,除九峰阁存种来岁可望花发外,所缺尚多,列名如下,深望同好诸君于来年花开时摄影惠寄,当补列于甲子集中。   编校者谨识   兰之部:   叠钱、武林第一梅、法华梅、湖州第一仙、洛仙、郑同荷、大魁荷、高翁台荷、虎山绿云。   蕙之部:   仙绿、楼梅、翠鸾、庆华梅、和字。   ●《兰蕙小史》卷下   种法   旧花①分栽,须视兰叶有十余管②者,在清明后、谷雨前,天气回暖,将花倾出。用天泉水③洗净,修去残根败叶,置背阴处,俟④其阴干。视叶之可分者,须得五六管,分开方有气力。盆须有窍⑤,旧盆鼎足,敞口⑥为妙。无足者,坐于板上,必用砖石填空,使透风气。盆中之窍,以小蚌壳层层覆叠,再以泥内筛出细石砂铺至一二分厚,再以筛过细泥加上寸许,将兰根安置盆中,盘曲周舒,用泥加至盆口,视花之高低端整,叶之向背合式⑦,方再加泥。泥不可太粗,亦不必过细,细则逢雨必闭⑧。近根之泥,用手指轻轻填实,种兰手法悉在其中。   盆面之泥,高似馒头形,上种百脚草,再覆薄泥一层。浇以天泉水,约湿至寸余即止。将盆面四围轻轻捺紧,光滑圆整,使盆泥内坚而外松。然后浇透,避于阴处数日。百脚草或翠云草逢雨即活,盆面也自然坚固矣。浇水时,如中间低陷,即时加泥填高,勿使日后积水伤叶。若中低而内空者,非特⑨积水伤叶,且寒天走风受冻,此乃种花不固之故,误者颇多。夏秋乃行根之时,盆面必有裂缝,此其自然之理,不可妄动。须至秋尽冬初,方能拨松填补,此所谓翻盆之要诀耳。(《艺兰新法》)   [注释]   ①旧花:指兰蕙传统老种。②管:量词,株。江浙地区也称“筒”,闽粤地区称“枪”或“枝”。③天泉水:指雨水。④俟:等待。⑤窍:(盆底)孔。⑥鼎足敞口: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三足两耳。鼎足,文中指兰盆的支撑脚。敞口,指盆口相对于盆底放宽的形状。⑦合式:合乎要求。⑧闭:闭塞,指不透气。⑨非特:不只,不但。   选盆   种花之盆,须择旧盆①中间有大窍者,鼎足敞口为佳。盆乃花之宅院,如得上品仙花,必选琼楼玉宇②为其住宅,盆与兰始相称耳。必得旧盆无烟火之气,要视花之大小相当,方种之而易发,切不可大叶种小盆,小叶种大盆,令人视之生厌。且大叶种小盆则不发,小叶种大盆则易烂,栽培之理固如是。若种新落山花③,则以新盆为宜,取浇水后易燥也。(《艺兰新法》)   [注释]   ①旧盆:指使用过的兰盆。②琼楼玉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房屋,借指华美的住宅。③新落山花:兰花从山下采挖下来称落山,也称下山。新落山花,即刚从山下采下的兰花。   制架   兰性喜风,故须架起。不可太高,高则冲阳;尤不可太低,低则隐风,须四、五尺高可矣。地不可旷,旷则日重;亦不宜太狭,狭则蔽气。前面朝南要宽,后背向北宜高,盖欲其通南薰①而障北吹也。右宜近林(西北要墙高),左宜近野(东南要墙低),欲引东日而避西阳也。夏遇炎烈则荫之,冬逢严寒则曝②之。至于插竹引叶之茂,架水绝蚯蚓之伤,禁蚁虫之穴,去其莠草,除其罗网③,助其新葩,剪其败叶,尤当一二留意者也。(《艺兰新法》)   [注释]   ①南薰:薰,微风。南薰,南来的微风。②曝:晒。③罗网:指蛛网。   遮帘   帘有长短,俱以棕绳为经①。遮兰须用四十经新帘,两边缚晒衣细竹,与芦同长,取重能压风,且卷时圆转如意。再用细棕绳间花编帘,排匀七行,则久经雨旸②,不至散脱落下,然亦不过用二年也。(《兰蕙同心录》)   [注释]   ①经:织物上纵向的纱或线(跟“纬”相对)。②旸,日出,在本文中指日晒。   蓄水   浇花之水,井水河水均不可用,恐其带咸味也。总以天泉水为佳,须多备瓮、缸,贮霉雨①之水,伏天②可以浇花。   [注释]   ①霉雨:也叫黄梅雨。春末夏初,江浙一带梅子黄熟时连续下雨,空气潮湿,衣物等容易发霉,这段时间称黄梅季、黄梅天,也称霉雨季、霉雨天。霉雨,本文指霉雨季节的雨水。②伏天:夏秋季三伏(初、中、末伏)的统称。   肥料   古法壮水①:用羊鹿粪水、皮角屑水、草汁水、豆壳汁水、豆饼水、血腥水、蚕沙水、浴汤水,皆未试过。想羊鹿粪、血腥、浴汤太秽,秽则霉根;蚕沙②、豆饼、豆壳汁水太热,亦恐伤根;皮角屑、草汁太腻,亦属不佳。惟鸡、鹅毛水,浸烂则可矣。今上海有一味清养③者。   即欲浇壮水,以燕窝屑拌牛骨粉,稍杂鸡毛,用天泉水合浸一年为度,能陈年者更妙,用大瓮如法浸之。夏秋晒露,冬日霜冰,但不能淋雨,遇雨即盖。须使其烂,不令其霉。用时须审花之老嫩,本之多寡,相体取用。施之上品名花,及新栽柔弱之草,无不如意,正极妙新法也。   凡兰蕙之素心者,无论好歹,皆不喜肥,肥则无花。若浇壮水,则兰叶必渐萎去。人不得其性,反怨花之不长,未知素心清洁,在本山尚不喜肥,今栽培于盆中,更宜清养为妙。(《艺兰新法》)   [注释]   ①壮水:液肥,用有机质沤制的水肥。②蚕沙:桑蚕粪便。③清养:用素土培养,不施肥。   土性   种兰之泥,必用山泥。或富阳、临安、余姚管子山、北杆山、军山、虞山、洞庭山,皆可以种兰。或云兰生何处,取本山之泥以栽植之,其性易发,故售兰者必载泥。此笨伯①之谈也。凡用泥之法,先将米筛筛去粗块,再用糠筛筛细,将极细之泥使风扬去,分作二等储用。然泥之性,各山不同。或云泥乃兰之饭食,可将各泥之性,以米比之。富阳泥如常熟米,余姚管子山如糯米,松江北杆、通州军山如籼米,此泥皆可用。惟洞庭山、虞山之泥勿可用。种兰者须究其各土松坚软硬,拼匀而用之,百无一失。以泥性比米性,正极妙之理想②,出人意表③。(《艺兰新法》)   [注释]   ①笨伯:蠢人。②理想:合乎道理的想象。③意表:意想之外。   修剪   花时,若春兰之蕊,留其壮大,去其瘦小;如蕙花,无论多寡,但留一枝为佳。若令其开尽,则夺来年之花信,而根本亦受伤。春兰开半月摘去,蕙花顶花开足七天后摘去。兰性畏寒,暑天又忌尘垢,如叶上有尘,即当涤去。(《艺兰新法》)   爱护   架花之板,必须留心更换,以防风雨日久,花盆重载,易于断折。花叶间忽生白点、黑点谓之虱,此系阴湿所致。用竹片或牙爿①轻轻剔去,如不能尽,可用鱼腥水频洒,或用麻油以羊毫笔新者刷之。花盆常宜向阳透风,则虱不再生。如有蚯蚓,伏天盆面必要干面,燥天,十余天干后,将花置烈日中晒一时许,蚯蚓自出矣。蚁则以腥骨引而弃之。叶过长,势必下垂,以小竹四根,直插盆边,再以细篾作圈,系于小竹上,将叶架起,勿使风摇,其叶不折。或制车棚,避狂风骤雨,以细木就花架装成,用粗厚之布,罩之于架上,须轻灵活动②,易拆易装为妙。如遇烈日当空,霎时雷雨,遮蔽不及,任其淋雨,亦不妨碍。只要雨后无日,再以清水浇透,使盆底之水大泄,热气亦随之而去,否则误甚。所最忌者,乍淋之雨,干湿未透,盆内之热气,蕴纳不泄,数日后,必致损伤无救也。此为艺兰家最当注意者也。(《艺兰新法》)   [注释]   ①牙爿:爿,方言,劈成片的竹木等。牙爿,牙签。②轻灵活动:轻巧灵活。   治腐   根受暑热,其叶管从根边腐起,先有细白珠,并白筋如网眼样,四面绊满①,若不急治,三四日间,满盆俱腐,最不可救。治法:无论伏天大热,见稍有腐管白珠,即将盆底翻出,看根叶受病者,用利刀割去,洗根风爽一日,换泥复种,浇透置阴凉地一月,其花自活。若不辣手②,断无存者。(《兰蕙同心录》)   [注释]   ①绊满:缠满。②辣手:指断然措施。   漂砂   坑砂①用时,用水漂至两月,取出晒干,研极细末方可用。然必无病之叶始可用,至如中小叶虽则无病,亦以不用为妙。即极发之叶,用时小盆只可一钱,大盆只可五钱,多则有害。每逢春间翻盆之时,用泥拌和,离根种之。如不用坑砂,单换新泥,种后至小暑无病者,用三年后宿粪②,拼之极淡,浓则有害。小暑到白露,俟盆泥不热,雨前浇至三次;如无雨,每清晨用水浇透。他法不合用,用必有伤。(《兰蕙谱》)   [注释]   ①坑砂:即尿垢,又称人中白,古时用作兰花基肥。②宿粪:陈年粪土。   选泥   几种兰蕙之泥,杭州保俶塔下,已多建筑屋宇,不易往取;富阳之泥,质虽肥而不松;余姚燕窝泥不易得;总以山阴、会稽,或诸暨高山上之浮土为最,盖既肥且松,草易起发也。绍兴泥大篓每篓两元,小篓减半。(余杭鲁散花《艺兰赘言》)   翻盆   兰蕙翻盆,最好在中秋以后,大雪以前(天末冻时)。须全用新泥,翻就即用清水淋透,进房时不致受蒸,且春兰开时,花茎必较未翻过盆者,可长一二分。   大盆兰蕙多至七八筒者,其草往往愈发愈小,翻盆时,须看新草下面必有老根挤紧,以致新根无隙可生,不得土气①,故草亦不能起发。翻盆时,须将老根晾干,将挤住之乱根,理之使直,根若过多,不防剪去数根,俾新根不受害,得以舒畅,易受土气,则草亦渐旺矣。(《艺兰赘言》)   [注释]   ①土气:指泥土的营养。   盆面草   盆面小翠云草如起白花,不论何时,急须翻盆。否则有一种过湿之毒汁,渍人兰草,其草即腐烂,新草尤甚,务宜加意。(《艺兰赘言》)   [注释]   文中所述翠云草开花导致兰草腐烂,译者以为没有必然因果关系。但据当今养兰资料介绍,用干水苔(即翠云草的晒干物)养兰,日久腐烂,酸性很大,易引起兰草腐叶烂根。译者以为当翠云草开花时,必然是翠云草茂盛生长后,翠云草过多过密,部分老翠云草即会干枯腐烂,导致盆土酸性增高,即文中所说“过湿之毒汁”,引起兰草腐叶。所以江浙一带用翠云草铺盆面的,当翠云草长旺时,必要剪除一部分,以防腐草。译者臆测,与兰友共商。   子草   兰蕙子草①,间有从后龙夹缝中生出者,此由盆口太肥,阳光太足之故。如不分盆,其根易挤,不得土气,草必不发,惟有赶紧分窝②之一法。(《艺兰赘言》)   [注释]   ①子草:新苗。②分窝:分株。   浇肥   凡浇肥水,总宜勤而淡,切忌骤而厚。   验叶   兰蕙叶黄而薄,则宜上肥;叶黑而焦,则伤于肥;叶干而毛,则宜浇水;叶生白虱,则伤于水;叶显丝路,则根伤矣。必使各叶入手柔润,油然而光,斯为得之。(《艺兰四说》)   四季种兰蕙法   正月又是春风月建寅①,暖房安置倍留神。向阳窗格勤宵闭,不使寒侵到向晨②。   二月杏花春意闹枝头,喜观幽芳日渐抽。檐下避霜更防冻,惜花时动夜寒愁。   三月清明时节雨如丝,湿透苔痕蕊长时。防闷更移宣爽处,临檐犹禁朔风③吹。   四月蕙兰开罢又清和,渐觉阳骄奈晒何。整顿护花障帘架,半阴争比竹林窠。   五月霉雨连朝长翠茎,旧丛又见子芽萌。阴晴天气宜珍护,莫使骄阳漏竹棚。   六月暑入中庭热不消,重帘晨蔽夜方挑。明年花信胚胎始,谨慎还宜草汁浇。   七月凉风乍动暑犹熏,泥燥留心灌溉勤。得气蕊应先出土,计时不必定秋分。   八月桂花蒸后④烈秋阳,干涸防将根本伤。记取时逢菱壳燥⑤,一壶清水即琼浆。   九月本叶摧残霜暗飞,任他夜露受风微。直看瓦上痕添薄,始置南檐纳曙晖。   十月岭梅乍放小春回⑥,又恐暄和酿雪来。移至草堂迎爽气,瓦盆高供小窗开。   十一月广寒⑦月冷仲冬交,天地无晴冻怎熬。旁午拓窗申⑧又闭,周围护雪更编茅。   十二月九九⑨常防冻不开,窗封更恐雪飞来。倘逢滴水成冰候,炉火能将春唤回。   (《兰蕙同心录》)   [注释]   ①月建寅:北斗斗柄所指称为“建”。斗柄旋转所指十二时辰称月建。农历正月称建寅,二月称建卯,依次类推。月建寅,就是指农历正月。本文所说月份都是指农历。②向晨:向,接近。③朔风:北风。④桂花蒸后:南方各省有采摘桂花蒸糕的习俗。桂花蒸后,是诗歌中时间物化的手法,指八月。⑤菱壳燥:艺兰术语。秋天空气干燥,常造成兰花盆土与盆体分离,称菱壳燥。⑥小春回:深秋季节,乍寒还暖,阳光、气温好似春天,称小阳春。⑦广寒:即广寒宫。传说月亮中有广寒宫,为嫦娥居住的地方,后来就以广寒宫代指月亮。⑧申:申时,古代记时,一天分十二时辰,申时相当于下午三、四点钟。⑨九九: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数起,直到“九九”为止。   栽新要言   栽种新花①宜雨天或暖天,时在谷雨之后,浇水亦便。须用新盆,切不可用旧盆,新者取其易燥。泥则宜用翻盆旧泥,种新花最佳。若用新泥栽之,花必不发。盆泥之高低,约齐蒲头为率②,亦不必高似馒头形。落盆之泥,老花欲松,新花宜坚。新种之花如无雨,浇水之后,急闭置花房,以避燥风烈日。遇微雨移出淋之,如雨大仍归花房。待其花杆长至七八寸,再加泥寸许。此时之根叶服土,精神亦足,方可稍受风露。如遇狂风寒冷,仍避花房。初发之花,性畏寒暑,又兼新花新栽,气力不足,若早受风露,必至萎叶败根,无可救药。养花者切宜留意,勿以此言为河汉③也。且花之未栽以前,受闷二十余天,九死一生,及至上盆拥泥,乃久病乍起之时,亟宜调护,断不可使受寒风,复令其受病。若能留心如是,何患花之不发哉。(《蕙花镜》)   每岁惊蛰有新花到时,莳花者须取其未发蕊杆之箭,在篓中未伤而易于培养者。移归后,先将根拨松,用淡水④浸湿,不可浸及蕊叶。视根须之烂者剪净,以四五枝并为一札,用稻草铺地,将篾栈条做成空圈,插于草上如装米囤形。将蕙草横放其中,根对囤边,叶向囤中,周围砌转,层层叠高,须整齐不令移动。叶上不可喷水,着水则叶黄。面上再盖稻草,以圈匾覆之,使其闷不透风。闷至四日,将根发开再浸水,仍依前法铺盖;再四日又浸,又盖,再浸再盖至五次,花杆必长至六七寸,将要出铃之时,拣其根蒲多者先种。上盆后,遇微雨淋花最妙,至湿透亦无妨。雨后花必长发,根亦易活。如无雨,浇水后即宜置之花房,不令泄风。淋雨之花,天寒时移至花房中为妥。照法补种,须二十天之久,其花次第而开矣。所以种花秘谈有云:“春兰未了蕙花来,觅得之时切莫栽。藏过清明方可种,早种依然花不开。”(《第一香笔记》)   [注释]   ①新花:即新落山花,刚从山上采挖下来的兰花。②约齐蒲头为率:蒲头,即芦头,兰花的假鳞茎;率,标准。③河汉:即银河,转而比喻大而无当或不可相信的空话。④淡水:疑为“浅水”之误。   栽新续说   栽新之法,前篇已言大略,尚有未尽处,故续详之。   新花如闷在囤内二十天之久,已经出铃者,亦可先种。在囤内之时,又不宜颠倒多看,恐有损伤之虞。   初闷至第四天发阅①,根白色干燥者,宜多浸数次。篓中发出之箭杆,曲而不直及囤内提出之曲者,另置栈圈再闷,使花杆直立,久屈者必能复伸。   已闷二十天尚未发动,箭杆不见变色,仍仿前法置之。待至谷雨依旧不长,即将包壳用铜剪割开,移去外壳,再闷数日,逢雨上盆。其小蕊亦可摘去数枚,仅留一二朵,尚能开放。惜其精力不足,花也不畅,此法试之上品名花。   上盆后或仍置囤内,遇微雨出淋。延至三四日,渐可移置屋内。待其起发,日间或置于庭檐,晚间仍须进屋闭窗。缘久闷之花,花杆娇嫩,畏寒异常(此恐无花房设置之故)。   新花受露,须过谷雨二三日,方可断霜②。   受露后,若得和风吹,花杆始硬,绽花亦不致软落③。盆泥须滋润,不可太湿。日间遮帘,不可对照太阳。   每日酌量浇水,不可过湿,湿则伤根。   喷水切宜谨慎,水灌衣壳之内,花杆必致受伤。   新花最忌手指挑拨,引人多看,恐受鼻中呼吸之气,且指爪有热毒,多看弄使花不发。   浇水之喷筒,其眼以匀细为妥,眼大则水力太猛。   以上要言数则,种法虽已详尽,惟天时不能预料,要之随时留心。培植如法,则多栽多成。至于风雷寒暑,变动异常,非人力所能挽回耳。(《第一香笔记》)   [注释]   ①发阅:发,揭开;发阅,指揭开圈匾查看。②断霜:指天气不会再下霜。农谚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之说。③受露……不致软落。按原著句读应标点为:受露后若得和风吹花,杆始硬绽,花亦不致软落。文理不通,疑为排版之误。   种类   兰蕙有梅瓣、水仙、荷花、素心四种。而素心又有五种,名绿胎素、白胎素、黄胎素,皆属净素;有白舌而红腮者,谓之桃腮素;舌上有隐约淡红点者,曰刺毛素。另有一种全红舌者,名曰朱砂素。若论花品,外三瓣阔大,而捧心无兜者谓之荷;外三瓣短圆,捧心起兜,而舌硬不舒者谓之梅;外三瓣起尖,捧心有兜,而舌下垂者谓之水仙。此四种为上品。五瓣相符,舌、头形相配为佳。若四种内更得素心,世所罕逢。花蕊初出,有大硬壳对抱者,谓之鸡嘴。层层总包细蕊者,谓之大衣壳。兰之衣五层,蕙之衣七层或九层。鳞次含盖小蕊者,名曰小衣壳。小衣渐透,谓之出壳。蕙蕊紧抱花杆,离杆累累如贯珠者,谓之排铃。花柄横出,花心向外,谓之转茎。花柄底有一粒如珠者,谓之命露,又曰兰膏。大瓣交搭,下露舌根,旁露捧心处,谓之凤眼。花背两边瓣盖顶瓣处,谓之上搭,胸下谓之下搭。凤眼大而上搭深,花必阔而有兜,且不落肩。花放时大瓣谓外三瓣,中二瓣谓之捧心,捧心之中谓鼻头,鼻下谓舌。   蕙花开九朵,或十一二朵者相宜,开五六朵者亦有,更有开至二十余朵者,花必劣种。(《艺兰新法》)   论蕊   小蕊头形八法①,萧山沈沛霖前辈,言之甚详,照录于左:   一、机梭形——蕊尖长,微似紧边者,开硬捧尖舌水仙。   二、爪锤形②——顶平而下部敛小者,开合背梅,如下部放大者,舌必大。   三、莲肉形——土下部相等,要肉裹尖上重白头,方能走圆③,若满蕊俱白,开必伸长反撟。   四、花生肉形——上下部相等,较莲肉形稍长者,开大圆铺舌梅形水仙,如白头肉裹尖重者,亦开梅瓣。   五、橄榄形——上下小而中部宽长者,开小舌水仙。   六、圆灯壳形——蕊顶开窍者,开软捧微撟水仙。   七、净瓶头形——顶收口放者,开小撟水仙。   八、石榴头形——蕊圆短,项收顶翻者,开大撟角。   另有如龙眼果形,浑身胖圆而无白头彩壳者,开短圆瓣。或以为瓣虽短,无秀气不大贵。然此花最难得也。(《第一香笔记》)④   蕙花至小排铃时,头形有五门,分列八式如左:   巧种门⑤   蜈蚣钳——开紧边厚肉、合背硬捧心小舌梅者居多,分窠大舌仙者少,软者即分窠大舌梅。此推上品之第一。   大平切——开平边厚肉、大舌分窠捧心者居多,合硬小舌梅者少,梅仙皆出。此推上品之第二。   小平切——开平边、长脚圆头、分窠捧心、大舌者居多,合硬小舌者少,多出仙种。此推上品之第三。   角门⑥   瓜子口——开宽边文  ⑦,出仙者居多,出梅者少。此推上品之第四。   石榴头——开宽边武  ⑧,飞捧方缺舌,梅仙皆出。此推上品之第五。   官种门⑨   杏仁形——开宽边蒲扇捧春兰舌,是为水仙。此推上品之第六。   癃放门   油灰块——花未开先见捧心。所谓油灰块者,捧心合硬如油灰块也。外三瓣开时,卷边皱角,不能舒展,如人有痹癃⑩之疾,故谓之癃放也。捧全合硬者居多,有  硬小舌者,更有分头合背无舌者,其名曰“三瓣一鼻头”。梅仙中最劣之品也。   行花门   尖头形——蕙中开梅仙外,尽属此形。上搭深而蕊形短阔,或开荷瓣,否则皆无名粗花而已。   此外,有倒松子形、茉莉花形、押惊螺形、蜒蝣头形、白果形、砂豆形、蟹钳形、蜜蜂尾形、道袍襟式、橄榄核式、香灯形式、羊角形式、剪刀式、月牙式诸名目,或出异花,无佳品也。   [注释]   ①从下文作者专门论述蕙花小蕊头形看,小蕊头形八法,是针对春兰而言。②爪锤形:“爪”疑为“瓜”之误。瓜锤,古代兵器,形似南瓜而有柄。③走圆:走,向某方面发展,有“趋向”之意。走圆,即趋向圆形。④从这段开头说明看,应引自《兰蕙同心录》。⑤巧种门:此门所出品种的共同特点是捧起兜,且有白头。⑥喬皮角门:此门所出的共同特点是外三瓣瓣端后翻呈波状。⑦文喬皮:文,微,柔和,不猛烈。文喬皮,微喬皮,即瓣端微向后翻。⑧武喬皮:武,猛烈,程度重。⑨武喬皮,即瓣端大后翻。官种门:此门所出品种共同特点是捧有轻兜,间或成“滑口”,即不起兜,但捧前端起“白边”。⑩痹癃:中医术语。痹,指由风、寒、湿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癃,癃闭,指小便不通的病。   论色   色以嫩绿为上,老绿次之,赤转绿又次之。其余赤花,若色俏尚可,如色昏且紫者,最为下等。(《兰蕙同心录》)   论壳   蕙壳不等,绿、白绿、红紫、淡红、赤绿,均出名种。荷形水仙,俱长衣圆尖荷花壳出居多。若梅瓣,或从鹊口出,或从圆头出,或从鹦鹉嘴出。至于直统筋粗色昏,均非好花。兰白壳明透,绿筋通梢,十有九素。如白壳上添有绿彩,定是素梅瓣,即萧山蔡氏梅素可验。(《兰蕙同心录》)   论箨   贴蕊小包衣为肉箨,贵长大不贵短小。凡梅形、荷形水仙,箨上必有浓滑光彩,与寻常花箨迥别。彩重箨厚捧必厚,彩轻箨薄捧亦薄。乃有诸内,斯形诸外也。(《兰蕙同心录》)   凡兰蕙之箨,一边有彩,一边无彩,开时亦一边有兜,一边无兜,历验不爽。   论筋   凡兰蕙细种,壳上纱筋,必根根通梢,细软光润。即箨上亦有细筋到顶,光艳夺目。若筋粗色昏,行花无疑。(《兰蕙同心录》)   论瓣   瓣要主瓣与副瓣匀紧圆结、肉厚质糯为贵。若平边、宽边,或主瓣阔、副瓣狭,且薄更撟,均为不取。(《兰蕙同心录》   蕙花有初开瓣甚狭,逐渐放阔,开至三日始足,较初开阔至二三倍者,最为可贵。惟荷花有此开品。(《蕙花镜》)   论捧   捧心总要光洁,以软蚕蛾为上,阔观音兜、僧鞋菊为次;挖耳捧、硬蚕蛾捧再次之;更有豆夹捧、蟹钳捧、滑口捧,皆不贵也。若琵琶头捧,是水仙之最下者。(《兰蕙同心录》)   论肩   中为主瓣,两边为副瓣。两副瓣宜左右横平,谓之一字肩,最为上品。副瓣升上者,谓飞肩,可贵也。垂下一二分谓落肩,官种水仙尚可;再落者谓之三角,虽瓣好不足贵也。(《兰蕙同心录》)   论舌   舌要圆短,以大如意舌、刘海舌、大圆舌为上;小如意舌、方胜舌、方版舌次之;微缺舌、尖如意舌再次之;若吊舌及狭长舌斯为下矣。凡梅瓣紧边硬捧,尖如意舌、吊舌居多。大如意舌、刘海舌、大圆铺舌,必能放宕,惟水仙兼梅形有之。方胜舌、方版舌,其花必兼小撟,出瓜子口头形无疑。微缺舌,是撟角出身。(《兰蕙同心录》)   论苔   舌苔以绿色、白色,沙光①匀细者为佳。若苔粗沙毛,色黄且昏者,非惟不贵,并多变端②。(《兰蕙同心录》)   [注释]   ①沙光:沙,指舌苔上绒毛状物,沙光,绒毛光泽。②变端:端,项目、因素。变端,变化因素。   论点   舌上朱点,蕙花散漫居多,以深红色俏为上,或淡色亦要鲜明。若春兰必要成品,或一点,或元宝,或品字,或大块,均好。若红如行花者,不取也。(《兰蕙同心录》)   论鼻   两捧中藏香者谓鼻。鼻宜小,小则捧心窝结,花更得神。若大且粗,名曰“大准头”①,捧必“开天窗”②,时下贱之。(《兰蕙同心录》)   [注释]   ①大准头:准头,古代相术术语,指鼻子。②开天窗:兰花术语,指两捧上方不紧闭,当中有较大缝隙,露出鼻头,称为“开天窗”。   论梗   梗以细长为贵。蕙兰大花细梗,谓之“灯草梗”,一干七八萼,最有丰神。至粗干小花,俗名“木梗”,花或十三四萼,嬲紧①一团,不取也。兰梗亦须高五六寸为贵,若矮脚,虽花好无味。(《兰蕙同心录》)   [注释]   ①嬲紧:嬲,娆扰,纷乱。嬲紧,纠结纷乱。   论叶   叶以收根、细糯、短阔、垂软为上。如大一品者,花在叶面,丰神独绝。大抵性柔肉厚,方得气度从容。黄山谷云:“蕙有士大夫之概”是也。狭长圆叶,亦有秀气。他如上尖下阔,直矗粗硬之叶,花藏叶底,时人名“韭菜簇蝴蜂”,盖讥其乱耳。(《兰蕙同心录》)   论芽   子芽出土,凡绿花与素,均白绿色。若白赤及赤绿、水红,均芽尖稍有微红,纯赤者,子芽即有红紫色。春兰白绿芽属素类。大凡发芽,以霉前后①为得气,以伏芽为次,至交秋发芽,名曰秋扦②,总不甚大也。(《兰蕙同心录》)   [注释]   ①霉前后:霉指霉雨季节。霉前后,指霉雨季节前后这段时间。②秋扦:扦,扦子,金属或竹木等制成的针状物。秋扦,形容兰花秋芽细小。   论根   根以圆细为贵,如蕙根粗且方者①,必无佳种。即或得气稍粗,其根头必有分桠两歧,且仍圆样。此是先辈论说,虽验之未必尽然,姑存疑以待考。(《兰蕙同心录》)   [注释]   ①如蕙根粗且方者:如,象。不能理解为“如果”。从这段文字的意思看,作者是专门论述春兰根的。有些兰著在引用这句话时,解释为“兰根以圆细为贵,如果蕙兰根粗且方的,必无佳种”,译者以为是错误的。作者是以蕙兰根与春兰根作比赛,言外之意蕙兰根就是粗且方的。   《兰蕙小史》附卷   九峰阁艺兰刍言①   翻种兰蕙,一年之中,春秋冬三时皆可(冬季惟冰冻时不宜)。其法起盆后,先将兰根从凉爽处晾干(根色发白为度),然后在盆底用蚌壳架高(以盆内十分之三四为度),盆底须有大孔一个,若系小孔须两个,蚌壳之上先用粗泥(即细泥所筛出者),约摊一寸厚,其上再加细泥,如宝塔式,其尖高出盆面约二寸许为度(泥以山上浮土为最佳,筛后存一处,随时听用②)。   当将兰根安下。其安泥之法,必须将根之四面尽行拥护熨贴,故须用手指按插。插好再加细泥,中间高出盆面约二寸,以手重按,切勿空松。四边用手掌轻轻拍弄如馒头式,使泥与根皆安顿适意,而无过松过实之虑。再将笾箕草匀铺妥贴。草上略洒极细之泥,仍轻轻拍好。另用细密喷壶,将清水喷一次,暂摆半小时,再用牛角剔子,或削扁竹片,将盆四边之泥捺下,起一小槽。初种之时,近草之泥,虽已按实,四边尚松,再用扁签一捺,则松者亦实矣。   翻盆兰蕙,盆面做好,喷水一次。四边捺起小槽后,盆面虽湿,而中间之泥尚燥。如无病之叶,可即浇浓壮水一次。兰用蚌肉所浸之汁一小盅,蕙用鹿粪汁一大杯,均和清水一半,于盆边槽中缓缓浇之。约二三小时后,再用清水淋透,以盆底走水为度。然后安置有风露而无日光之处。如天气风燥,每早须喷水一次,略潮而止,不可太湿。淋时雨后方可见日。如不逢时雨,约两星期后,方可渐渐移置有日光处。   凡新种好之兰蕙,如见盆边之泥,起有裂缝,与盆相离,其时即须再浇,亦是润泽而止。以后仿此。春夏秋皆喜露水,但盛暑须芦蓬遮之。严寒尤怕,必须入暖室。室内如冻,最好视花房之大小,点高挂之保险灯③二三盏,不冻不必点灯。   蕙花之肥,或以鹿粪浸淡,或人中白④浸淡为佳。兰则最好将蚌肉满藏于平底腐乳坛内,坛口用泥封固,半年以后启视,皆化清水,和水一半浇之。用肥春夏秋皆可,总宜将晚时,切不可使有热度由肥水带入。见蕊以后用肥宜轻,浇肥切勿近叶,嫩叶尤怕沾肥水,沾着即烂。但入晚用肥,次早必须用清水淋透,使其调和。   培养芦头之法,将根深入泥内,上面之泥,但将芦头盖没,不可太深。其种法及浇水如上文所说,惟不可用肥。种好后安放阴处,切不可淋大雨长雨。六七日后,移至阳光最重处,使日受和暖之气。泥色如白,宜浇水,但见芽露,即将细泥盖好,再露再盖,两三次后,芽长叶放,则易大矣。   由蒲芦初种出之子草,必待长大后,始可受微雨。如长雨阵雨须移避,否则必霉烂尽绝,无可补救。   小草如不见有病叶,不可翻盆;翻则后发之草不能大。且新翻之盆,盆面之泥不固,一经雨点,浮泥沾附草上,草心往往霉烂。老盆面则有苔草遮护,不但子草易大,且可免此病也。   春兰荷花之草,草面有肉,与他种之草不同。多受阳光,易于焦黑;若淋长雨,每致烂心,历试皆然。最好安置日光少而风露足之处,每日受上午日光两句钟⑤足矣。   蕙花于四五两月,使受日光,宜较平时为多,能于早晨八点钟晒至午后一时为最好。如此则起草必大,秋间起花也多。至潘绿一种,此两月中尤宜多晒,否则虽满盆大草,不易起花也。   春兰自谷雨起至中秋止,此数节气中,如有久雨,任淋无碍,因正在生发长养之时,水气虽重,自能吸收。然惟有余姚第一梅一种,总宜搬避,否则隔年新草,往往烂心。若至中秋以后,春兰如淋久雨,无论何种,至冬末春初,叶上必皆起鹧鸪斑矣。慎之慎之。   久雨初晴,芦帘宜早遮盖,因淋雨过多,叶皆娇嫩,难胜骄阳之烘灼。须逐渐迟遮,迨至⑥四五日后,早辰多晒些时,则无妨矣。春兰尤宜留意。   选择新花,总以壳上沙晕为凭。有沙有晕,可望梅瓣水仙。然尤以肉彩为最要。所谓肉者,即箨尖上,或花蕊尖上,白如米粞⑦一点者是也;所谓彩者,即箨壳上起有重绿浓厚如花瓣者是也。春兰箨壳上,与蕙花小箨上,如一边起绿彩,一边不起绿彩,开花必一边有兜,一边无兜。至于尖头无白肉一点者,开见行花居多,蕙花中或系撟角梅瓣,必非佳种,屡试屡验。   [注释]   ①刍言:刍,喂牲口用的草。刍言,谦词,指自己的言论浅陋。②听用:听,等候。等候使用。③保险灯:也叫马灯,一种手提的带玻璃罩能防风雨的煤油灯。④人中白:尿垢。可入药,也可做肥料。⑤两句钟:      ⑥迨至:等到。⑦米粞:粞,碎米。   纪  事   事皆有弊①,兰蕙中谋利者,弊亦莫测。有将像细之蕊赚钱者不足奇,有花已开放而能绐②人者更奇矣。如硫黄薰舌变素,复开仍红;或真花假叶,名曰“插吊”;或真花少叶,以别本拼之,谓之“拼叶”。道光时嘉兴高某,酷喜兰蕙,欲求十全上品。有富阳陆姓者,以金岙素之花,将上海梅之捧心,以鱼胶粘之,售银五百两。给银后始知其伪,寻其人而责之。诡云③:“真者固有,价须倍之。”高某耽花成癖④,竟许之。陆姓复将上海梅之花,金岙素之舌,以鱼胶粘之。当时亦未看出,给银后始知其伪。然黄金已去,香草多空,两次被绐,不胜愤懑,欲返赵家之璧⑤,而其人已去如黄鹤⑥矣。爱花者宜慎之。   余姚魏君筠谷,坐贾于沪,广植兰蕙。道光时以洋蚨⑦八百,购绿蕙水仙一本,其时适蕊开见,花虽好,惜乎是十景⑧。即此一端,可知其爱花若命矣。   道光己丑,沪城张姓酷爱兰蕙,佳种颇多。有刘某见而悦之,购之不允,百计图之终不遂。乃密嘱穿窬⑨乘夜窃之,携三十盆去。张鸣于官。官饬⑩捕役查知,即往起赃,判归原主。刘几受责,以爱兰故出此诡计,几至身名俱辱,何贪痴之甚也。   余姚之老细种,庚申以前,每年多有载往各处求售者。其时富阳张升林,向余姚种户贩兰蕙,往各处发卖,或将假种赚人。购者不察,往往受其欺。匪乱以后,丙寅间,常莲元往余姚,载细种来沪,后黄阴齐载细种至沪,价则较前三倍。盖以别处细种皆断,惟余姚携出避匪乱,故其种独茂,彼故以奇货居之。近年愈种愈多,不但仍复旧价,较前更贱。余姚素无超品之种,嘉兴枫泾,超品最多,兵燹后尽遭毁伤。惜哉!   洪某寓沪,所植兰蕙,种于竹饭箩内,逢春则换新箩。此非法,徒骇人耳目。   四明周行芳寓沪。己巳春购得上海梅、关顶梅、金岙素三种。携归后,将花本全行出盆,就庭前空地起一高垒,将花种于顶,并植千年运、吉祥草之类。至冬霜雪交加,尽行冰坏。此爱之适以害之也。   同治庚午,沪城蒋姓花铺,有赤蕙一本,在窖烘受热,其色变黄,遂自以为金蕙。其时沪城内园有蕙会,蒋欲居首位。司事云“此花因受热而黄,复花时当仍绿,”抑末也。蒋怒,即于园内茶肆庭中,设一高台供之,盆中插尖角旗,大书“金蕙”两字,未几萎矣。   同治戊辰,有昌化人寓沪城客栈。有异品素心兰一本,遍贴招纸。余往观之,白色方形,其叶如兰,竟无人能辨其真伪。惟常连元前曾见过,云“此是马头兰,甚平常”。亦未知是否。旋因无问津者,即徙去。   朱君积山在沪,于同治初年起种兰蕙。于春间必购新蕙四五百篓,而抉择细种。虽有一二种,卒不得佳品。甚矣,佳品之可遇而不可求也。(以上袁忆江《兰言述略》)   [注释]   ①事皆有弊:事,做事,职业。弊,作弊。各行各业都有作弊骗人的。②绐:,欺哄。③诡云:诡,欺诈。云,说。④耽花成癖:耽,沉溺,入迷。癖,癖好,特别的爱好。⑤赵家之璧:赵,指赵国,璧,指和氏璧。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本文借指被骗去的钱。⑥去如黄鹤:唐·崔颢作《黄鹤楼》诗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去如黄鹤”,比喻一去不见踪影。⑦洋蚨:蚨,青蚨,传说中的虫名,古代指铜钱。洋蚨,即晚清时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⑧十景:又称什锦,十样锦,十样景。本是一种多年生草木植物的名称,花色繁富。艺兰者借指兰花中每朵各不相同的品种。⑨穿窬:窬,从墙上爬过去。穿窬,指偷窃者。⑩官饬:饬,饬令,上级命令下级。  刘几受责:责,杖责,古代的一种刑罚,即俗称“打板子”。   匪乱:指太平天国起义。兵燹:燹,战火。兵燹,因战争而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窖烘:把带花苞的兰蕙放在窖中加温催花。招纸:即招贴,贴在街头或公共场所,以达到宣传目的的文字、图画。   余姚以莳兰蕙为业者,不下数十家。如莳有名贵之种,天井上面必罩以铁丝网,防偷窃也。其无力装置铁丝网者,往往妇女轮流守夜。相传莳花之家,如产有男女小孩,必将所植兰蕙各种,分莳一盆。迨起发后逐年分售,售得之款,即储为男女长成时婚嫁之需。是以家人妇子,皆视兰蕙如此珍重也。   杭州湖墅魏敦甫,性嗜兰蕙,手植佳种甚夥①。春素荷一种,尤为珍爱。光绪壬辰冬十一月,严寒旬余。敦甫将此素荷藏诸枕边,以为不致受冻。不料至春初已根空叶萎矣,其他佳种,亦竟片叶无存。大哭一场,如丧考妣②,真花痴矣。   嘉兴许霁楼云:“艺兰而不能亲手浇灌翻种者,其好必不专,而种亦不久。”盖许时年已七十余,于兰蕙之浇灌翻种,尚不假手于人也。同时,杭州邵芝岩与许有同好,事必躬亲,而年亦相若。步后尘者③又有陈和卿,亲手培养,几四十年矣。此外,苏、沪、宁、绍各地,凡真有兰癖者,均有同情④,否则未有不旋作旋辍也。   杭城顾晴岚,每于春日必购名种兰蕙数盆,以供玩赏。落剪后交佣奴浇灌。但虽满盆大草,至次年皆不起花。年年购买,年年如此。后经识者审视,所植均行花之草。盖为佣奴易换去矣。其所以不开花者,于起蕊时佣奴早经拔去,因顾但识花而不识草也。是后顾亦不复购莳,而三四年来所费,也数千金矣。   光绪中年,苏州顾翔霄爱兰成癖。每当春日,闻得某处出有佳种,不问路之远近,必雇舟往看,且不惜重金购买。有绍郡花贩某,故意住于乡僻之区,以初开大一品,将花罩于大竹筒中,用硫磺薰之变成净素,然后往告顾,顾即刻雇舟前往。绍人则藏于密篓中,奉为至宝。顾启视之,果素梅也。论价再三,以千金购归。次日,不但舌已转红,而花亦枯萎。往寻花贩,已杳如黄鹤矣。   光绪辛丑四月,杭州艺兰家举蕙花会于城隍山海会寺。桐庐臧芾伯拔贡,携绿蕙一种来会。三瓣头极阔大,而收根甚细,紧边厚肉,分窠浅软兜捧心,大圆舌,干细而长,乃官种水仙之绝佳者。草似金岙而较细,满盆约二十余筒,每筒需价二百元。是年适绿花极品⑤落山,众皆注意新花,且以臧氏需价太昂,致无人过问。臧见到会各花草皆阔茂,怪而询问,或以壅缸砂⑥对,臧亦不再细询。次年春,臧复来杭,同人问以上年到会之花曾否携来。臧云:“一式四盆,因壅缸砂,皆枯萎矣。”盖臧闻壅缸砂之说,而未详询如何壅法,竟于返桐时买得一斤,分壅四盆。宜乎⑦其腌死也。同人咸惜之。   光绪壬寅四月念⑧三夜,余所莳之兰蕙,尽为宵小⑨窃去。次早龚文漱为余至梅花碑“化三千”处测一字。启纸卷视之,盖“飞”字也。询何问,以失窃对。“化三千”云:贼非一人,失物殆甚巨,当有万金之值,然现已在逃,必待逢九破案。当将飞字拆写于水板上,云:飞,飞添习辶即成逃字,然拖辫而逃必易抓着;内升字,分为“十千”字,故知值万金也;  去撇去直成九字,故破案必逢九,但或于失窃之日数起,在一九、二九、三九日,或逢月之初九、十九、念九日,将来必有验。后果于六月初九日破案于湖州,将花取归。不但日期逢九,且距失窃时,亦“五九”四十五日也。术也神矣。   民国七年戊午春,漓渚人某某等,肩来蕙花大块二十八个,分三担,花均大开。据云皆是细花。余细视之,外瓣、捧心皆短而圆,舌头亦短,大壳小箨,均无彩色。盖于初出铃时,蕊尖为蜒蚰⑩蚀去,故开时如此短圆,其实皆行花也。某某等不信余说,携至沪,由某花园主介绍,以番佛四百二十尊售与某艺兰家。言明次年复出,如系行花,加利还洋。不料年终严寒,冻死多数,仅留一盆,次年开出,竟是行花。漓渚人某某等已避匿不出,由某花园主偿还某艺兰家番佛二百尊了事。   卖蕙花头子,俗称“夏拐子”。故余素不喜买。民国戊午正月,漓渚刘德林携一头子来,云系绿梅。小包衣已见,亦是深绿色,肉彩甚厚,余视之,乃赤绿壳也,因小包衣上隐约现红沙耳。顾再三审视,知其开品必佳,因以番佛一百二十尊购得之。兰客钱鹤林见余以如此重价买一头子,代虑掷诸虚牝。迨至开花,果式式俱好,而颜色尤佳,即取名“涵碧”者是也。鹤林亦代欣喜。是年十二月,冯长金约余看一新落山绿蕙头子,余因事不果  往。念七日,鹤林来,云与王鹿石、王长友合买一新种绿梅瓣,即前在冯长金处者,价英洋  二百八十元。草八九筒,蕊三个,已剥视其一,捧心起兜不合,大圆舌,惟外瓣仅见一顶瓣,圆短而不喬皮出,两副瓣因剥损未见。余询以外壳之长短,云系半长壳出身。余笑谓之曰:“汝等看余买头子得佳种,学步后尘,今着拐矣  。大凡大圆舌之花,乃荷花水仙,必是长梢壳出身,而半长壳出身之花,梅瓣居多,必是龙吞舌或硬如意舌,未有大圆舌者。且喬皮与不喬皮,必须看两副瓣,但看顶瓣不能辨识。今据汝所说,则此花开时,三瓣必喬皮,舌必圆缺无疑。因其外壳与裹身不符而决定者也。”鹤林不信余言。次年正月上旬,王长友携上年所买之花来余家。余视之,果是半长壳,小包微露,尖细无肉,因谓之曰:“前已剥视,行花可无虑,然赶速卖去,如能逃本幸矣。”迨后开时,果喬皮角缺舌,方信余言之不谬也。   民国三年正月上旬,友人寄一兰照来,云购得之新老花,草三筒,计洋九十元。余审视壳上筋路,乃是十圆。不数日,兰客王长有来。余询以近得见新花否,渠云:客腊由苏趁轮赴申,船中遇友人携一新老花,据云本年春间落山,伏盆得一花,惜借春开。取视之色嫩绿,花品极佳,干长七八寸,草三筒。许以英饼  六十番,不肯见让,后闻以九十元售去。至今思之,甚为可惜。余因取照片示之,询以是否如此花样,若果是此花,汝即许以九十元,或再多些,亦不让与汝也。渠闻之不解所谓。余云:“此乃老花十圆,于窖中烘出,故正月初即开,如果借春开之花,有干长七八寸者乎汝与彼为同道中人,虽得价不肯相让,恐异日之费口舌也。”长有初尚不信,迨后访问,洵如余言。   老种兰蕙,伏于山中,谓之山伏。及起蕊,冲作新花售卖,骗得大价。此是兰客惯技,嗜兰蕙者稍一不慎,即受其欺。上年谷雨前后,有上江  花客,携一绿蕙至汇芳花园,已经小排铃,草两筒,需价六百元。汇芳邀余往观,余谓:“此种‘潘绿’,余家甚多,不过在盆中起花,与此在山中起花不同耳。”渠一言不答,即携花而去。   近数年中,莳兰家时有被窃之事。民国五年,无锡荣文卿家;六年,宁波童  香家;七年,沪上陆永生家;十年,无锡杨六笙家。此皆大宗失窃,有信四处通知,托为查访者。去年沪上惠雨亭家被窃,亦颇不少,竟不追查。其余被窃一二盆者,亦时有所闻。推其原故,或则得有佳种,不允恳让;或则受贩客怂恿,以昂价购买佳种空草,但其价必较有花者低廉二三成,且说明如假包退包换,实则所买均是假草,不一二年恐其起花看破,故设法尽行偷去,以灭证据,免得赔偿。盖由人类不齐,贩客中规矩者固多,而奸猾者亦间有。平时与此辈交接  ,不可不慎也。   紫绶金章一种,朱干黄花,春梅中奇品也。仅为余有。光绪癸卯春,兰客华佯僧,得一新蕙花头子极佳。因分草三筒,与之相易。二十年来,余处分留之草,竟未开花,而是否存在,因盆口过多,亦无从辨识,大概已无有矣。盖春兰未有种至二十年不开花者也,至为惋惜。不料去冬无意中易回一盆,计草三筒,欣慰万分。从知得有兰蕙佳种,如真有同嗜者,宜乎分让,以广流传;如过事珍秘,吝不予人,而人事天时难以逆料  ,万一枯萎,不但难得再飨眼福  ,而且使天地虚生此珍品乎!   民国十二年二月,编成《兰蕙小史》两卷,尚余素纸,因将半生闻见之关于兰蕙者,拉杂书之,附于纪事之后,藉博同嗜者一粲焉  。   淳白吴恩元识   [注释]   ①甚夥:夥,多。甚夥,很多。②如丧考妣:丧,失去,考妣,父母。如同死了父母一样,极言悲痛。③步后尘者:后尘:走路时后面扬起的尘土。跟在别人后面走的人,指追随、效仿的人。④同情:同样情况。⑤绿花极品:即老极品。⑥缸砂:即坑砂。⑦宜乎:差不多,几乎。⑧念:“廿”的大写,二十。⑨宵小:盗贼昼伏夜出谓之宵小。⑩蜒蚰:蛞蝓,一种软体动物,象蜗牛而无壳,为害植物花、叶,又叫鼻涕虫。头子:即花苞。虚牝:牝,鸟兽的雌性,与牡相对。虚牝,指溪谷。古代以丘陵为牡(阳),以溪谷为牝(阴)。不果:未能实现。英洋:英国银元。着拐:着,使接触,受。着拐,被骗。逃本:收回本金。渠:同“佢”,方言,他。客腊:客,过去。去年腊月。趁轮赴申:乘轮船到上海。  借春开:冬天气温较高,兰花提前开花,称借春开。英饼:饼,银元。英饼即英国银元。上江:清代安徽、江苏两省称上下江,上江指安徽,下江指江苏。交接:交往接触,打交道。宜乎:应该。逆料:预料。  再飨眼福:飨,用酒食等款待。再饱眼福。藉博同嗜者一粲焉:藉,同“借”。粲,粲然。笑时露出牙齿的样子。同嗜者,有共同爱好的人。借以博得有相同爱好的人一笑。   唐驼校雠《兰蕙小史》竟①,特将上海惠君雨亭今年第二次失窃兰蕙事附志之,以冀专事窃兰者,良心改善,无负惠君之盛意也。   民国十二年夏历癸亥二月初九日,点春堂春兰会,惠君雨亭独不至。询知惠君昨又被窃去兰蕙四十六盆。十六日余特往访,深怪惠君第一次被窃时未追究,致有再窃事发生。惠君慨然曰:“君言固是,但我有大不忍事在,故宁牺牲我数千元,免累数百卖兰绍兴人生计之困苦。自余初八晚被窃兰蕙后,捕探即有来询问者,余力白②无此事。盖捕房深恶数百绍兴卖兰人,自冬及春,沿街叫喊,无处不到,且均无租界照会者。我一报捕,捕房必先从卖兰人,着手追查。不数日,租界卖兰人,定可全被捕去,果是窃我兰蕙者罪固应尔,而无妄被累者,情实可悯。且捕房从此征收照会捐,则绍兴卖兰人,每年受无形损失数百元矣。此等玩好之物,我本浮云视之,设再三次窃我,我即尽弃之耳。”   噫!惠君之言,仁人之言也。使嗜兰蕙者,人人如惠君,则兰蕙无销路,窃人亦无所施其伎矣。彼窃者之由来,安知非好以重价收买兰蕙者之有以启之乎③彼窃兰者,不能明惠君之用意,恐且益神其伎而日出不穷。特记始末于此,深愿我同好诸君,有以善其后也。   [注释]   ①唐驼校雠《兰蕙小史》竟:雠,校对文字。竟,结束,完成。②力白:白,说。极力说明。③安知非好以重价收买兰蕙者之有以启之乎:好以重价,喜欢用重金。启,开导,在本文中有唆使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怎么知道不是那些喜欢用重金收买兰蕙的人唆使的呢?   光绪辛丑、壬寅之际,余与九峰①及萧君世麟,从黄丈柳桥游②。黄丈酷嗜兰蕙,三人受其陶染,亦各植名种二三十盆,并购《蕙花镜》、《第一香笔记》、《同心录》等书,日夕揣摩。每当冬末春初,或买头子,或购篓件,悉本前人壳色沙晕之说,精心拣选,冀得佳种。而平时翻栽、浇灌则又恪守成法,毋敢或违。顾老花虽尚起发,而新种则梦寐颠倒③,竟无一遇。不数年,黄丈与萧君先后作古。余亦牵于俗累④,兼以病魔缠扰,所植兰蕙,位置失宜,灌溉不时,亦尽枯萎。惟九峰则乐此不疲,迄今二十余载中,老花之生发,除每年分赠亲友嗜此者不计外,积增至四五百盆。至逐年所得兰蕙新花,弃其粗者,留其精者,亦有百十余种之多。大江以南,无论识与不识,言及兰蕙老花之培植,新花之拣选,无有不钦慕其至善至精,窃议谓别得秘术。今读所编《兰蕙小史》三卷,大都采集众说,撷其菁华。若刍言所记选择新花之诀,寥寥数语,尤为扼要,以视《蕙花镜》、《第一香笔记》等著,壳色沙晕逐条评论,反不若斯之明白易晓。至其“自序”所谓:“随时随地以意消息之,务无戾乎物性之自然”,洵足为艺兰家之金针⑤。推是说也,小而持身涉世,大之极于家国天下,能消息乎阴阳盛衰之理,各顺其性之自然而培养之,而化裁⑥之,以几于⑦有利而无病,则修齐治平⑧之道在是矣。兰蕙云乎哉!因濡笔而书于后。   民国癸亥天中节⑨,同里谱兄⑩汝梅孙人杰识   [注释]   ①九峰:吴恩元植兰处名九峰阁,以处所名代人名,指吴恩元。②从黄丈柳桥游:丈,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游,交游,结交朋友。与黄柳桥前辈结交。③梦寐颠倒:梦寐以求,神魂颠倒。④牵于俗累:为世俗所累。⑤金针:针灸用针的美称,借喻至理名言。⑥化裁之:化,消除;裁,削减。指成功解决养兰中的各种问题。⑦几于:近于。⑧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略语。修齐治平是儒家的入世思想。⑨天中节:端午节的别称。⑩同里谱兄:同里,同乡。谱兄,族兄。   吾国人于植物类,对于兰蕙,若有特殊感情者,无论男女老幼,见之无不色喜。而江浙人士之艺兰蕙者,又甚于其他各省。有清以来①,著有专书,各尽其品题②培养之法。余幼时好兰蕙,又甚于他人。新年所获押岁资③,必蓄以买兰蕙;赁庑不足三楹④,年必植数十盆。然不过嗅其香泽,兼供亲友家妇女饰髻,不知有梅、荷、水仙之品别也。吾邑有名前北岸者,位常城之东北隅,有土地祠。祠有老僧植兰蕙、月季,花时陈列祠门,护以木栅,盆几极精雅。所植之兰,盆叶不过三两管,花无过两朵者。其瓣圆短阔狭,与余所植不类,骇为奇事。询诸老僧,又以我为童騃⑤,不足语此。怅恨之余,惟有每日徘徊栅外,对花嗟叹。如是者,约历数年。及年渐长,出外谋食,暂住之所,遇兰开时,亦必植数盆以自娱。庚子以后,来沪就中国图书公司事,由林丈景周介绍于艺兰专家俞君致祥,遇兰蕙会必到。于是沪上之同好者,相识日多,而兰蕙之品第,亦渐相习⑥矣,遂有增辑《兰蕙谱》兼制标本之意。十数年中,摄照有名兰蕙影片,不下百数十种。所制标本亦三数十种,嗣⑦闻浙江艺兰最富有者,杭州有吴孝廉淳白,余姚有张孝廉星枢。己酉夏,去杭访淳白,恂恂⑧儒雅,一见倾心。其所植兰蕙,多至四百余盆,躬亲翻种,不假人手;所持论议,亦不偏执一隅;相与谋增辑《兰蕙谱》事,吴君亦欣然。后晤张君星枢于沪上,立论亦与吴君相等,并告我新旧花影必慎选,余始不敢贸然从事。国体改革⑨后,余就文明书局事。四年十月,该局不戒于火,历年所集影片标本,尽付一炬,懊丧万状。幸吴君所植者,积照影片日多,爰⑩于去年会商属草。吴君本其经验所得,著成《兰蕙小史》三卷,搜罗宏富,考订详明。浅见寡闻如余者,岂能妄参末议  ,遂自任校订之役。今春开始排印,因余向各同好征集照片,又杂他事稽延  ,直至今日方始蒇事  ,深负吴君急切编纂之劳,并烦同好盼望之殷,良用歉仄。而我少壮好兰之癖,今竟能观此书之成,亦非徘徊于土地祠前时之所能梦想及之也。吴君真益我哉!   中华民国十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校订者   武进唐驼谨跋   [注释]   ①有清以来:有,结构助词。清朝以来。②品题:评论。③押岁资:压岁钱。④赁庑不足三楹:庑,正房对面及两侧的小屋。借指普通房屋。楹,堂屋前面的柱子。⑤童騃:騃傻。童騃,不懂事的孩子。⑥相习:习,对某事物常接触面熟悉,相,指一方对另一方。相习,熟悉的意思。⑦嗣:后来。⑧恂恂:形容诚实的样子。⑨国体改革:指孙中山先生辛亥革命推翻清封建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⑩爰:于是。属草:撰写,起草。末议:自谦的话,意同前句所谓“浅见寡闻”。稽延:拖延。蒇事:蒇,完成。做完这件事。歉仄:仄,心里不安。歉疚不安。  谨跋:谨,郑重。跋,一种文体,写在书的后面,起评介、说明的作用,与序相同,但序是写在书前面的。
13,293
艺藏
草木鸟兽虫鱼
兰言述略-清-袁世俊
○序   天地间奇花异卉,不霄万计,或以色胜,或以香胜,是皆造物者萃阴阳之精英,成世界之锦绣,以供骚人韵士之品题,红粉青衫之赏玩耳,独兰之一种清芬秀逸,挺然拔俗,自来文人学士,以及缙绅大贾,靡弗爱玩,每届春初,贩佣蚁集,藉以谋生,而绝壑深林,掇取殆尽,街南巷北,累百盈千,风雅之途,竟成逐利之薮,殊可欺也;予素喜兰蕙,初承友人见贻数本,置斗室自娱,然未得栽培之法,至冬辄萎;道光戊申春,见周君怡亭室中兰蕙数本,询属奇特,花气袭人,香凝不散,询其栽法,爱而慕之,予归即觅诸旧谱,披阅揣摩,稍知莳植之宜。是年遂购新叶数本,后每值出山时,必采取植之;自丙辰计获名兰八种,名蕙四种,爱玩忘饥,情萦寤寐,庚申之变,一枝莫携,尽遭蹂躏,为之怅然者久之,是冬,避居沪渎,宿爱难忘,于乙丑春;复购新蕙一种,并在他处获剩余小叶老名种兰五本、蕙七本,嗣由丙寅至庚午数年来,旁搜博采,指不胜屈,类皆有香无气,虽美易萎,间有佳种,亦非上品;甲戍春,客携蕙一篓来,谓皆劣种,将弃之,予见其中有绿水仙一本,因分其半,盖亦可遇而不可求也;半生痴愿,于此略偿,爰将夙昔见闻,汇为一编,所以区别,物宜审其淑慝,或亦有万一之得乎,愿以质诸同好者。   光绪二年岁次丙子仲夏既望   吴门袁世俊忆江甫序   ○例言   大凡立说著书,贵不泥古,不离古以泥古者失之拘,而离古者失之虚也。予谓尤不止此有宜朴实者,若专尚风华则失实,有宜风华者,若徒讲朴实,则失华,兰蕙文质得宜,前人因拟以君子,而后人作是书者,每多质而少文,历观嘉庆时吾乡克柔朱公《第一香笔记》,道光问怡亭周君《名种册》,咸丰初沪渎孙公侍州《心兰集》,及同治间余姚周君荷亭《栽法》,其立意大同小异,悉宗唐宋说部体例,采集诸书而折衷之,然似有破觚为圆,断雕为朴之意,以致尚风华者,未免讥其鄙略也,予择而录之,并参以一己之见闻,以期其洞澈无蔽,而华实能并茂也,无如短于才,不获如愿,所望高明之家,摘讹指谬,进而教之则幸甚。   忆江再识   ○艺兰总说   兰蕙品类甚多,出处不一,其幽雅固不与凡卉同,而佳种亦不多觏,不尽知其种类,则罕能分轩轾,不善为调护,则奚能培美蕊,善养者惜叶如惜玉,择品如择人,而培养调护,譬如抚育赤子,必揆夫天时之雨畅,气候之寒燠,随时布置,勿使失宜,以每月之调护言之,正月冻热不一,稍不慎即致萎败;二月不妨露处,有霜则遮,至于冰雪,更宜移避;三月为翻盆之时;至四月小满后,天时渐热,宜遮芦帘,择其稀缝者;五月仍宜遮稀缝芦帘,盖缝紧则少见风日,花不生发,天雨则不妨任其淋漓,以霉雨受之,更易生发;六月为浇壮之时,天暑日烈,则遮紧缝之芦帘,帘如无缝,则花害于阴而不发;七月亦可浇壮,仍宜易稀帘;八月则凉气乍动,暑气全消,可以去芦帘,任其日晒;九月则一年之培养,生发于此已定,而花之盛败,亦于此定;十月夜有霜至,则宜避之,如有冰,则移于室;十一月天如融和,不妨仍置檐下,至有冰,则藏之室,盖冰则根空,蒸则叶烂而剩根,是皆不救之病;十二月与十一月大略性相同,盖此两月最易受病,或受冻受蒸之时,一有不慎,即使萎而莫救,是宜三致意焉,噫!从事于此者,始终加意,何至叶不丛而花不茂哉,予尝谓艺兰之法,惟余姚法最精,从前诸家皆不得其法,太矜贵而偏于阴,故不甚茂,然其法秘而不传,即邻县山阴等处,亦皆不知,予今得之,悉心采录,虽语言浅陋,未能详尽,亦不无小补云。   忆江又笔   ○兰言述略目录   卷一花品花性卷二种类培养   卷三名贵杂说卷四纪事附录   ○兰言述略卷一   花品   梅瓣素第一、水仙素第二、荷花素第三、梅瓣第四、水仙第五、荷花第六、团瓣素第七、超瓣素第八、柳叶素第九。   以上俱入品,其色金为贵,绿为文,赤为武,今将现有各种录左(下):   兰   绿梅素种;   萧山梅素;   绿素种;   周文团荷素、新文团素、和尚素、常熟素。   赤梅白舌种;   玉梅;   赤细种;   宋锦旋梅、大金钱梅、春一品仙、第一梅、秭梅、集圆仙。   蕙   绿素种;   金奥荷素;   赤素种;   花核荷素;   绿细种;   前上海梅、大一品仙、上顶梅、袁字仙、小塘字仙、南翔张仙、蜂巧仙、翠绿仙、通祥仙、潘绿梅。   赤细种;   前夏字仙、常熟程梅、大陈字仙、高梅、后夏字仙、荡口盖字仙、关.顶梅、元字仙。   以上兰蕙三十二种,其形色详明种类门,兹先举其目,以访尤者,今产江浙之新花,类皆劣品,不足载。   凡兰蕙两旁大瓣,须平如一字;谚云:一字肩;有初开平肩,久而花瓣转向上者名“飞肩”,最贵,初舒平如一字,久渐落,谓之开落次之,落肩者更次之;梅瓣与水仙须看捧心白头者为准,名巧种,无白头者非也;分窠非夹背;软如观音兜深者佳;浅者次之;鸡豆壳片亦然,大瓣不醚而头圆者为梅;尖者为仙;五瓣贵无筋而洁净,形俏,肩平,舌大垂下而圆,大瓣边须紧,如兜至其脚,梅宜圆,仙宜收根,方为上品。   荷花瓣厚而有尖,脚短收根,捧心短剪刀为次,如蚌壳者为佳,此谓“真荷花”,有似是而非者,相形之下,真伪立见,不能混也。团瓣圆头阔而短,不收根,超瓣形如调羹式,柳叶瓣形似柳叶,捧心总名剪刀,短者佳,长者次之。兰蕙之品,素绿沙胎为上,白沙胎为下,黄色者,次之,如“刺毛素’’舌上有细红点,如毫末,或墨或黄;细阅方见,其腮有红者,为白舌,非素也,蕙花中有远望如素,近视隐约如现粉红者名“澹舌”。   兰捧心短蚌壳,无白头;蕙捧心是剪刀舌圆如兰舌,以上兰蕙均名“滑口水仙”,有水仙与梅瓣之捧心合而不分者,俗名“连肩搭背”或“分头合背”者亦然,有白头起兜者,均是下品;分窠者有白头;为“巧种”,无白头为“官种”,均是上品,其外三瓣边紧而阔者为上,平边者为中,狭而融角者为下,其种有七十二种之说,实则逐种逐样,不能繁载也,舌凡圆大而垂下者.为上,至复花时亦不变劣;“刘海舌”复花时则较前更胜;皆不易得也;有舌在捧心内不舒吐者名为“吊舌”,有偏在一边者,为“歪舌”,有舒而不卷者为“拖舌”,俱舌之最下者,有无舌者名“三瓣一鼻”品斯下矣。有花从顶先杆,为“癃放’’非佳品也;或乍开瓣甚狭,越三日胎比初时阔二三倍者,惟上品有此开式,有蕊如桂花大,已出·大壳,在小壳内即开,渐透渐大者,为佛手花,此品陋也。   兰蕙一本有大叶三部者,如复花在大叶处;花开时不致不足,若在中叶处,复花花必变劣。   兰蕙品类不齐,而称名亦不一,或以人传,或以氏传,或以地与花传,非拘本形本色也,偶有异者,亦可随意命名。   花性   蕙喜浅,兰更喜浅,此培植之方也,兰生阴,蕙生阳,此物性所赋也,树之者,当规以天时之雨畅,气候之干湿,为之执中以保养,庶无萎败之虞,予初照江苏栽法,其根渐次变黑,叶亦渐次起黑点,数年之中,根叶烂尽,其病在不按气候之宜,有阳时总用芦帘遮盖,以致少见太阳,晒不得力,实于栽养之法大谬;同治壬申春,所得余姚周荷亭晒兰时,其法最尽善,蕙晒三时,兰晒二时,可多不可少,然过晒,叶必至黄,若天寒时以多晒为宜,晒时最宜平屋,低墙,大天井,有风透阳处,安置至小满后,天如大热,即遮芦帘,如不太热,至夏至必遮,初须稀缝,伏天则易紧缝,然缝过紧,花亦有害,至白露即去之,任其日晒,如夏至不遮芦帘,则新叶更发,老叶多晒必全退,自霜降起,夜有微霜,不妨仍露,霜重则移于檐下,有微冰移入房,冰厚闭门,如再冰用炭基三个,装一炉,置架上,架须高过叶者,一室之中,当置四炉,盖南方冷气,自上而下,周而复始,炉火不能稍歇,室内不冰,即可去火开门,不冰即宜开门,务须向阳而透风,否则必蒸烂其叶,室内不冰即移置檐下,盖兰蕙之性,保护者至冬季最为费力,或冷或热,悉宜随时顺其性以安置,庶可保全,尝言兰性喜干,实则春喜润,夏秋喜微潮,冬须润中带干,潮则恐在室蒸烂,兰宜带润,蕙宜带干,而皆忌雪,春雪尤甚,露天位置宜向南,而背西北,西壁宜高,东壁宜低,取其上午有阳,午后无阳,四季皆然,故其叶青翠可观。夏日盆泥晒热,逢雷雨,必须移避,恐泥热受雨,必致蒸坏根本,如已被雨冲,而热气未除,须以冷水冲救;老花翻盆宜早,恐其至冬在房受蒸,宜于春分起立夏为止,迟则当发萌之时,动之有害,种好后,用水缸盛水,将盆置水中,使盆底映透,随时取出,次日再浇一次,避阳七天,得大雨后,始可见阳;如新花出篓,其法又不同,用栈条周围绕之,稻草打潮铺底,将花根蘸水逐把装入,面上复用潮稻草,待蕊根水透,随时种盆,藏风七天,忌阳贴,如舌融,将牙做茉莉簪头置热水中,俟其热后,于近根烫之,其舌即落,然称意之花,固不假人力,而自有天然之奇妙,至若力薄者,虽时加屈抑,故态复萌。   ○兰言述略卷二   种类   兰蕙出四川、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处,别省无出,惟日本亦有,客有携来数本至者,予闻往观之,其花大似荷花形,开于谷雨之前,色既不艳,味亦不香,叶虽阔而软,惟瓣与肉尚润而厚,种之花叶亦尚茂盛,至蕙之一种,未知出处,不知从何采来,现今上海、苏州类集之新花,兰系严州、富阳,花大色俏者佳,诸暨、广德中等,奉化小次下等,蕙系处州所出,叶与花极大,然其花至开却甚大,惜乎好花无出,至龙游所出,虽叶中而不过大,名大山头,其花多出细种,诸暨所出,名中山头,花头不大是中等,新昌出者,名小山头,花虽次而小,然有细种出者,亦大佳;其蕊隔年所生,在伏秋出土,立秋后起霜降后止,初出土,有尖硬壳对抱者,谓之鸡嘴,层层总包细蕊者,谓之大衣壳,鳞次含盖细蕊者,谓之小衣壳,细蕊渐透,谓之出壳;蕙干抱足,花蕊离干累如贯珠者,谓之排铃,短干横出花心向外,谓之转挖,梗上细茎,谓之簪,一名短底,簪底一点如露,谓之膏,大瓣交搭,下露舌根,旁露捧心,谓之凤眼,花背谓之上搭,花脑谓之下搭,下搭深则花瓣必阔而有兜,且不落肩,亦名前后搭,至痰吐后放其大瓣者,谓之外三瓣,小瓣谓之捧心,中谓鼻,鼻下为舌;兰开于春分前,一干一花,有一干而开两花者亦奇;蕙开于立夏前,一干九花与十一花者必佳,五花七花者平常,十七花者必劣,二十余花者更劣,要之择乎中庸,毋过不及,斯为佳尔。   兰蕊衣壳贵薄,筋粗透顶者,出荷花,绿壳或白壳绿筋者,出素,赤壳者或有出素,特万中之一,不易得也,如有沙有晕可望梅仙,沙如杏毛,晕如浓烟重雾。至渐长复观蕊顶,色壳绿者,必是梅瓣水仙,至其蕊短时,无沙晕,至长时顶色壳不绿,决非梅仙,衣壳壳顶二三层绿,是淡银红出身最佳,如银红壳者鲜有佳色,青麻绿色壳,花光黛黑者,又次之;其兰蕊顶形有九,特拈出之:   莲子形三瓣有肉裹失,而重曰头,边紧周围下部相称者,开大舌梅瓣;若满蕊俱白,其色皎艳,开性迟懈。   花性肉形蕊形上小中大,箨筋细糯,开大舌水仙。   机梭形蕊形尖而边似紧,箨筋粗粳,开硬锋长小如意舌梅瓣。   橄榄形蕊形上小下大箨筋细糯,开小舌水仙。   瓜锤形蕊形裹尖而下部敛小,箨筋更硬者,开分头合背梅或三瓣一鼻头之类,筋绿细糯下部开大多开佳种。   圆灯壳形蕊形圆隐箨,筋细糯,其中通窍者,开融角梅瓣。   净瓶口形三瓣尖略向上箨筋,细糯,其色皎艳,开大徽角水仙。   石榴口形三瓣尖翻向上,箨筋粗挺,其色皎艳,开武徽水仙。   龙眼形蕊形结实圆足或上下相无箨者,内如无锋,开时只荷花之类。   蕙衣壳须厚,瓣形如超,均起兜,色润泽光明者,谓有水色,可望佳种,然总以细腻为主,梅瓣水仙,若壳薄而小衣壳不起兜者,无佳种可望也,蕙出素花,亦不论壳色,惟深绿者居多。   白转绿壳、淡青壳、淡绿、绿赤壳、荷花色、青麻绿壳、竹根青、白壳、白赤壳、粉青、猪肝赤壳、竹叶青、深绿、大银红、深紫壳。   以上数壳形尖,绿而有白者,可望梅、仙,壳尖赤而有绿,须有沙晕,亦有可望者;。有沙无晕则绝望矣,惟素多出绿壳尖或白尖中,赤者少有,小蕊至出衣壳,见蕊尖起白头者,定属梅瓣,水仙且多佳品,蕊尖无白头者,决非梅瓣水仙;花瓣至小排铃,须形有五门,分八式列左(下):   巧种门   蜈蚣箝上顶梅、潘绿梅、程梅、万和梅。开紧边厚肉气,合硬小舌梅者居多,分窠大舌仙者少,软者即分窠大舌梅,此推品之第一。   大平切大一品仙、前上海梅、元字仙。开平边厚肉气分窠大舌者居多,合硬小舌者少,梅、仙皆出,此推品之第二。   小平切大陈字仙、小塘字仙、通祥仙、袁氏仙。开平边长身分窠大舌者居多,合硬小舌者少,多出仙种,此推品之第三。   瓜子口开宽边文徽出仙者居多,出梅者少,此推品之第四。   融角门   石榴头开宽边武融,飞捧方缺舌,梅与仙皆出,此推品之第五。   官种门又名滑口   杏仁形开宽边蒲扇捧,春兰舌是为水仙,此推品之第六。   癃放门   油灰块先见捧心油灰决者,捧心是也,再外三瓣,开卷边融角,所谓癃放者,卷边是也,捧全合硬者,居多,分头夹背无舌者,亦有徽硬小舌者,其名曰三瓣一鼻头,梅仙中最劣之品也。   行花门   尖头形金奥荷素、花核荷素。   蕙中开梅仙之外尽属此形,出身好者,开至荷花,否则无名粗花而已。   兰蕙梗长,方有好花,细而短者,在蕙中或有好花,然亦仅见,至兰则竟无好花,故以细长者为佳。   蕙之关系,全在吐痰后,放瓣前,无外见之相,而出好花,真非意料所及矣。   兰产阳山者,蕊生阴面,产阴山者,蕊生阳面,阴阳相反,方有好花,叶尖起沟兜到梢者最佳,梅种之叶性硬,仙种之叶性懦,素种之叶性硬。   根在盆中贵长,不长则不佳,新花根白能活,根黑系受冻,如轻亦可活,,如根空即不救。   凡兰蕙有外见之相者,必出佳蕊,不致失望,惟求上品,则百中之一耳。   培养   泥之佳者,用余姚北门外四十里燕窝岭,色如黑棕,性松轻而漓水,此为第一,富阳石牛山泥,色黑者为最,性同亦轻松漓水之佳,常熟虞山子由夫子坟泥,有土朱砂色,淡白黄者性松而嫌微燥,江浙山泥;色淡黄黑者可用,择其性松轻漓水者为佳,黄色者太结重实,种之必结死,平地泥性腻,种之花不发,泥性碱者种之有伤,最宜忌之。   根洗净后,阴风吹干,见芦头有高低者,如大棵分开种,如少不能分开,歪种取勿深为是,为深轻则不发,重则逐步至烂。故种深须即翻浅,其白根愈长愈妙,如未烂切勿剪,龙头上大掺,隔年所生,待攒出土,后即变叶。   种兰顶泥,须高于芦者一分,种蕙顶泥高于芦者一二分,如种之过深,久雨后必起白虱,须随时翻浅以防之,盆底用瓦合艾,加漂净生炭屑垫,收潮气,先铺一层再加细泥,著根不可空松,空松则不得力,根叶必烂,盖面将细泥堆成馒头式顶,余姚泥及富阳泥,皆可种高盆面,因其泥之性润,而易生青苔,至子游泥,则性燥而不生青苔,故宜种平顶,下衬囫囵瓦,务购新者,旧瓦恐有猫溺,新瓦须浸入淡水缸内半年,始可取用,漂炭法亦然。   坑砂用时,用水漂清至两月取出,晒干,研极细末,方可用,然必无病之叶,始可用,至如中小叶,虽则无病,亦以不用为妙,即极发之叶,用时小盆只可一钱,大盆只可五钱,多则有害,每逢春间翻盆之时,用泥拌和,离根种之,如用坑砂单换新泥,种后至小暑无病者,用三年后宿粪拼之,极淡,浓则有害,小暑到白露,俟盆泥不热,雨前浇至三次,如无雨,每清晨用水浇透,他法不合用,用必有伤。   盆宜用圆者,口宜畅,而底宜深,鼎足式或白釉色,取其雅也,紫砂即俗,白胎无釉者,可栽小本,至新盆,虽云火气太重不合用,然尽用无妨,或种草花一二年,或置水中一年,亦可脱火气,此格外讲究之法也,花有向背,故用圆盆,取其四方可观,若杂色有花者,用之欠雅,至若方盆有反正歪斜之忌,亦不合用。盆面高一二三寸者不一,宜铺蜈蚣草满盆,以免大雨冲滩馒头顶之虞,其草生久必厚,宜随时剪之,取其平薄,则花根易于生发,盆若未经栽草,而自出青苔亦佳,总须旁植细心草,以观干湿。   水用天水最妙,如无天水以淡河水代之,忌用井水,盆架须长,空心排挲,用水盆,中合瓦缸,杜蚁蛭也,其架通行高二尺五寸余者,以位置之高低定之。   遮烈日,须定做阔缝芦帘,分稀紧二种,缝阔取其阳重,如花圃遮芝兰之一种,太紧不合用,若布幔无缝,亦嫌太阴,轻则烂叶,重则全盆皆伤。   花房须南向,平屋,南首之门全开,即透风见阳,闭时宜无风缝,有缝即将皮纸密补之,不使有一空隙,瓦底须芦帘铺之,石灰糊好,背开一门,取天热时,可通风,东西皆须墙壁。如遇大风,其叶将棕扎之,可无吹折之虞。   护断叶,须用竹丝圈棕丝扎,可时更换,重扎亦可数载不坏。   ○兰言述略卷三   名贵   兰蕙历来名种不一,其贵品可屈指看录之。   兰   绿梅素   萧山梅素外三瓣紧边结圆,肩平,捧心合硬分窠,大如意舌,色俏,干长;乾隆时出萧山蔡姓有此种。庚申浙江遭兵灾后种类断绝,迩时贩佣将咸丰时宁波所出亦是绿梅素者代之,外三瓣长细如线,平肩捧心如硬油灰块,穿腮舌,有根无尖,丑劣不如蔡梅远甚,识者皆不取,目下甚多。   赤白舌梅   玉梅五瓣短圆,分窠小式平边短捧白舌,腮边微有粉红之色,干短而细,肩平,康熙时出绍兴刻尚多,又名白舌梅。   赤梅瓣   韩公祠梅三瓣紧边如小核桃片,鸡豆壳捧心,大刘海舌,平肩,道光十余年出枫泾陈姓,咸丰初年种无。   头贵梅五瓣着根结圆,大圆舌,边极紧,只开一半,如罄口,细干,平肩,嘉庆时出杭州,咸丰庚申遂无。   秦梅五瓣短圆紧边,如意舌,干细,肩平,嘉庆中出加善,今无。   青钱梅五瓣着根起圆,平边软,大圆舌,平肩,顺治间出苏城,今无。   红梅五瓣结圆,外三瓣有红丝九根,紧边,平肩,铺舌,细干,道光时出苏州,今无。   宋锦旋梅五瓣极紧边极圆有尖峰,刘海舌,细干,平肩,色俏,乾隆时出宋锦旋家,目下尚多。   大金钱梅色俏三瓣极大,结圆,平边如钱,肩平,猫耳捧箨筋圆舌,干细长,花性极早,立春时即开,道光时出富阳,刻虽有甚少。   秭梅五瓣脱筋,分窠结圆紧边,鸡豆壳捧心,大刘海舌,舌内一点红色,极俏,干细长,同治五年出上海罗姓烘缸。   第一梅五瓣短圆,小式平肩,如意舌,细干,道光时出余姚徐岭湖,目下甚少。   武一晶梅色俏脱筋,平肩,短圆瓣厚飘,鸡豆壳捧心,大刘海舌,飞肩,细长干,雍正时出杭州,刻下尚有。   小打梅长脚圆短半硬捧,紧边,圆舌,细长干,落肩,道光时出苏州,买客争打,故名小打,今甚多。   陈雪梅五瓣短圆,俯蕊,紧边,如意舌,细干,乎肩。道光时出奉化已无。   梁梅其开有二样长脚圆头,半硬捧,如意舌,五峰俱全为上,开三瓣短圆,分头夹背,壳色次之。道光时出徐汉三家,今无。   代梅虽梅花小而次色,所奇一干二花,惜乎高低,有时亦一朵,道光时宁波,近年尚有。   赵怪梅五瓣分窠肩平,长干,道光时出苏州花窖内,赵姓所得至复花,开梅时多,开仙时少,因为逐年不同,故名赵怪。至咸丰庚申后无。   赤水仙   春一品仙外三瓣头尖,放角,细脚,平肩,深软分窠观音兜捧,大刘海舌,均极大,色亦俏,梗长。同治丙寅出上海,近今甚少,再有一种亦名春一品花大赤色出于次年亦在上海。   集圆仙外三瓣圆大捧心略小,观音兜,分窠小刘海舌,色带昏,咸丰初出余姚,易种养且多。   龙字仙大荷花紧边,观音兜,分窠捧,大铺舌,细长干,平肩。嘉庆时余姚高庙山,又名姚一色,刻下多。   汪字仙长脚圆头,短捧,紧边,大圆舌,平肩。康熙时出奉化汪克明家现在多。   绿素心   大雪荷素三瓣收脚,角侧捧心,紧边细干,一字肩,乾隆时出绍兴周文团家,又名文团,目下甚少。   文团荷素三瓣收脚放角,捧剪刀形,干细,肩平,开足后即渐落。道光时出苏州花窖中,一名新文团,刻下多。   窖荷素三瓣收脚放角,侧舟捧心,短干,落肩。嘉庆时出苏州花窖为余姚史勉参所得,刻无。   和尚荷素三瓣放角,阔脚,蚌壳捧,五瓣俱有白筋,铺舌细干,大落肩。嘉庆时出杭州,今尚多。   常熟素三瓣收放,长脚,肩平,蚌壳捧,其色油绿,舌白,干长。光绪元年出常熟。   金山荷素三瓣长阔,蚌壳捧,大落肩,乾隆时出镇江金山寺,今少。   赤素心   石堰荷素赤壳小荷花式,薄肉气,铺舌,细干,落肩。咸丰时出石堰李北堂一名金柄玉如意。   蕙   金水仙   范氏金仙绿壳大荷花形阔而短,细脚平肩,鸡豆壳半硬捧色如南瓜花,大刘海舌,细,乾隆时出常熟范姓,嘉庆时无,此蕙中之无出其右也。   绿金荷花   阁落荷三瓣收脚,放角,蚌壳捧,大铺舌,细干,平肩。嘉庆时出苏州,早无。   丁小荷小荷花式,剪刀捧心如金,平肩拖舌。咸丰时出丁姓,同治丁卯春无。   马氏金蕙绿干朱漆小柄,色如菜花,五瓣收脚,放角,紧边,金朱砂色舌,细干,平肩。道光时出浒关马姓,早无。   绿梅瓣   酒绿梅五瓣短圆,分窠,软捧心,大圆舌,细干平肩。道光时出苏州绍兴人酒店,逾三年而种无。   仙蟾梅五瓣短圆,分窠软捧,大柿子舌,细干,平肩,其叶坚细。道光时出荡口船,售于周姓,此种即无。   上顶梅外三瓣紧边,圆头收根,大软深观音兜捧心,分窠,大刘海舌,飞肩干细。同治七年,出上海复兴船行,有山客以粗蕙嫌出售与袁姓,其花式如关顶,不过绿赤大小之分,上海即出绿梅,当以为顶,故名上顶。又名“申顶”。   掌珠梅三瓣短圆,分窠,大铺舌,干细肩平。嘉庆时出嘉兴,早无。   蔡字梅五瓣短圆,分窠,软观音兜如意舌,捧干细肩平。道光时出常熟蔡姓,早无。   四美梅五瓣短圆,分窠小硬捧,小圆舌,细干,肩平。乾隆时出浒关,早无。   翠蟾梅外三瓣短圆,捧分头夹背,小如意舌,细干,肩平。乾隆时出宜兴尤氏,近知绍兴尚有此种。   前上海梅外三瓣长脚圆头,捧分头夹背,舌硬融,小如意舌,细长干,一字肩。嘉庆间出上海,现多。   湖塘绿梅五瓣短圆,分窠,硬如意舌,细干,肩平。道光间出苏州,早无。   蜂巧梅花长脚文融,飞肩,捧如猫耳,方缺舌。康熙时出朱家角市井家,有洞庭东山金姓者,设质库在彼,向买不许,嘱人窃出携归洞庭,分往各处,迩惟洞庭东山朱姓家尚有。   绿六团梅三瓣短圆,软捧穿腮方缺舌,武融,粗干,平肩。嘉庆年间出苏州,早无。   十景梅外三瓣长脚,平肩,分窠,半硬捧,如意舌,长干,每干总有一二朵行花。道光时出上海丁姓,咸丰时无。   潘绿梅极不肯生花,如生花,比众迟半月始放,待开花后再行翻栽,否则至小排铃干瘪,迩老种绿花四大家潘绿居小塘字仙之上,及见其花,夕卜三瓣狭长融肩平,色黄胖,穿腮舌,有根无尖,缩在合捧油灰块内,前之声名,大约以花少之故,如见其花之劣状,必不以为然也,今录入镜,因伊声名而入,如以花论,必不许矣。乾隆时出宜兴潘姓,今甚多。   绿水仙   三槐堂仙色俏短脚大荷花式,一字肩,软观音兜捧,大刘海舌。道光间出上海妓家三槐堂,故俗名乌龟水仙,咸丰初无。   大一晶仙大荷花形,五瓣分窠,大软捧,大铺舌,细干平肩。乾隆时出嘉善胡姓,刻下多。   上一品仙大荷花形,身短,分窠,捧小如意舌,细干,一字肩。咸丰时出余姚,久无。   大朱字仙极大阔瓣,分窠,微硬捧心,大如意舌,一字肩,干细而长。乾隆时出苏州,道光时无。   萧字仙大荷花形,有红筋,分窠观音兜捧心,大拖舌,细干,一字肩。道光时出上海萧姓,早无。   袁字仙外三瓣放角收根,紧边,平肩,捧心分窠,软观音兜,大如意舌,同治甲戍予得于梁姓粗花篓内,故名。   小塘字仙小荷花形,分窠,捧如意舌,肩平,干细长,道光时出西塘镇此种刻多。   张绿仙外三瓣放角收根,紧边,捧心分窠,深观音兜,大如意舌,同治癸酉出苏州吴园张氏。   通祥仙外三瓣放角收根,平边,平肩,捧分窠,半硬舌大铺,同治壬申出张姓家。   南翔张仙外三瓣长脚,平肩如意舌,鸡豆壳捧,分窠,同治辛未出南翔张姓家,今为夏姓者所得。   荡字仙小荷花式,蚕蛾捧,如意舌,细干一字肩,道光出荡口镇,此种早无。   吴元松仙三瓣长脚圆头,半硬捧小如意舌,粗干一字肩,嘉庆间出绍兴,又名绿景福,又名绍一品,早无。   后上海梅三瓣长尖,平边半硬捧大铺舌,细干,一字肩,道光时出上海,早无。   小一品仙五瓣短尖,软捧如意舌,‘细干,平肩,嘉庆时出昆山,早无。   老绿仙五瓣尖长蟹箝捧小尖舌,细干,落肩,据云明季时出绍兴至咸丰年无。   卢字仙五瓣短尖,平边,软捧小铺舌,细干落肩,嘉庆时出,早无。   杨字仙柳叶瓣,平肩捧分窠,舌小如意,细干,乾隆时出湖州,早无。   绿素心   金奥荷素大荷花形蚌壳捧,俏绿瓣重绿沙极大卷舌,细绿梗,平肩,道光时出余姚金奥山,为褚神元所得后买于泰号酒家,又名泰素,今甚多。   二友素外三瓣长脚落肩,剪刀形捧,小卷舌,同治己已出上海,邑差与面筋店人合得新花所出,故名二友,刻有。   王明阳素小荷花式白瓣白卷舌,细干,平肩,清初出苏州王明阳家,同治庚午无。   东方白素小荷花式白瓣白卷舌,细干,一字肩,开久两腮有红光,乾隆时出上虞,早无。   绿荷花   奚慎甫荷短脚大荷花式蚌壳捧,大卷舌,咸丰时出上海奚姓,即无。   第一荷外三瓣放角收根,紧边;平肩,剪刀捧,大卷舌,同治甲申出张姓家。   木渎团荷阔脚荷花形,剪刀捧,大卷舌,道光时出木渎,早无。   松江大瓣外三瓣阔大,不收根,落肩,剪刀捧,大卷舌,道光间出松江,今甚少。
13,294
艺藏
草木鸟兽虫鱼
兰谱-明-高濂
《兰谱》[明]高濂   叙兰容质第一   陈梦良 色紫,每干十二萼,花头极大,为众花之冠。至若朝晖微照,晓露暗湿,则灼然腾秀,亭然露奇,敛肤傍干,团圆四向,婉媚娇绰,伫立凝思,如不胜情。花三片,尾如带彻青,叶三尺,颇觉弱黯。然而绿背虽似剑脊,至尾棱则软薄斜撒,粒许带缁。最为难种,故人希得其真。   吴兰 色深紫,有十五萼,干紫荚红,得所养则歧而生,至有二十萼。花头差大,色映人目,如翔鸾翥凤,千态万状。叶则高大刚毅劲节,苍然可爱。   潘花 色深紫,有十五萼,干紫,圆匝齐整,疏密得宜。疏不露干,密不簇枝,绰约作态,窈窕逞姿,真所谓艳中之艳,花中之花也。视之愈久,愈见精神,使人不能舍去。花中近心所,色如吴紫,艳丽过于众花,叶则差小于吴。峭直雄健,众莫能及,其色特深。   仙霞 乃潘氏西山于仙霞岭得之,故更以为名。   赵十四 色紫,有十五萼,初萌甚红。开时若晚霞灿日,色更晶明。叶深红者,合于沙上,则劲直肥耸,超出群品。亦云赵师博,盖其名也。   何兰 紫色中红,有十四萼,花头倒压,亦不甚绿。   品外之奇   金棱边 色深紫,有十二萼,出于长泰陈家,色如吴花,片则差小,干亦如之,叶亦劲健。所可贵者,叶自尖处分二边,各一线许,直下至叶中处,色映日如金线。其家宝之,犹未广也。   白兰甲   济老 色白,有十二萼,标致不凡,如淡妆西子,素裳缟衣,不染一尘。叶似施花,更能高一二寸。得所养则歧而生,亦号一线红。   灶山 有十五萼,色碧玉,花枝开,体肤松美,颙颙昂昂,雅特闲丽,真兰中之魁品也。每生并蒂,花干最碧,叶绿而瘦薄。开生子,蒂与苦菜叶相似,俗呼为绿衣郎。   黄殿讲 号为碧玉干西施,花色微黄,有十五萼,合并干而生,计二十五萼,或并于根。美则美矣,每根有萎叶,朵朵不起。细叶最绿肥厚,花头似开不开,干虽高而实瘦,叶虽劲而实柔,亦花中之上品也。   李通判 色白,十五萼,峭特雅淡,追风浥露,如泣如诉,人爱之。或类郑花,则减一头地位。   叶大施 花剑脊最长,真花中之上品,惜乎不甚劲直。   惠知客 色白,有十五萼,赋质清臞,团簇齐整,或向背娇柔瘦润,花英淡紫,片尾凝黄。叶虽绿茂,细而观之,但亦柔弱。   马大同 色碧而绿,有十二萼,花头微大,间有向上者,中多红晕。叶则高耸,苍然肥厚。花干劲直,及其叶之半,亦名五晕丝,上品之下。   郑少举 色白,有十四萼,莹然孤浩,极为可爱。叶则修长而瘦,散乱,所谓蓬头少举也。亦有数种,只是花有多少,叶有软硬之别,白花中能生者,无出于此。其花之资质可爱,为百花之翘楚者。   黄八兄 色白,有十二萼,善于抽干,颇似郑花,惜乎干弱不能支持,叶绿而直。   周染 花色白,十二萼,与郑花无异,但干短弱耳。   夕阳红 花八萼,花片凝尖,色则凝红如夕阳返照。   观堂主 花白,有七萼,花聚如簇,叶不甚高。可供妇女时妆。   名弟 色白,有五六萼,花似郑,叶最柔软,如新长叶则旧叶随换,人多不种。   弱脚 只是独头兰,色绿,花大如鹰爪,一干一花,高二三寸,叶瘦,长二三尺。入腊方花,熏馥可爱,而香有余。   鱼捓肌∈二萼,花片澄沏,宛如鱼挘采而沉之水中,无影可指,叶颇劲绿,此白兰之奇品也。   品兰高下第二   余尝谓天下凡几山川,而支派源委,于人迹所不至之地,其间山坳石潭,斜谷幽窦,又不知其几何?多迈古之修竹,矗之危木,云烟覆护,溪涧盘旋,万萝蔽道,阳晖不烛,泠然泉声,磊乎万状,堤圮之异,则所产之多,人贱之蔑如也。倏然轻采于樵牧之手,而见骇然,识者从而得之,则必携持登高冈,涉长途,欣然不惮其劳,中心之所好者,不能以集凝而置之也。其地近城百里,浅小去处,亦有数品可取,何必求诸深山穷谷?每论及此,往往启识者虽有不韪之诮,毋乃地迩而气殊,叶萎而花蠹,或不能得培植之三昧者耶?是故花有深紫,有浅紫,有深红,有浅红,与夫黄、白、绿、碧、鱼挕⒔鹄獗叩绕罚是必各因其地气之所种而然,意亦随其本质而产之耶?抑其皇穹储精,景星庆云,随光遇物而流形者也?噫,万物之殊,亦天地造化施生之功,岂余可得而轻议哉?窍尝私合品第而数之,以谓花有多寡,叶有强弱,此固其因所赋而然也。苟惟人力不到,则多者从而寡之,强者又从而弱之,使夫人何以知兰之高下,其不误人者几希?呜呼!兰不能自异而人异之耳。故必执一定之见物品藻之则,有淡然之性在,况人均一心,心均一见,眼力所至,非所诬也。故紫花以陈梦良为甲,吴、潘为上品。中品则赵十四、何兰、大张青、蒲统领、陈八斜、淳监粮。下品则许景初、石门红、小张青、肖仲和、何首座、林仲、孔庄观成。外则金棱边,为紫花奇品之冠也。白花则济老、灶山、施花、李通判、惠知客、马大同为上品。所谓郑少举、黄八兄、周染为次。下品夕阳红、云峤、朱花、观堂主、青蒲、名弟、弱脚、王小娘者也。赵花又为品外之奇。   天下养爱第三   天不言而四时行、百物生者何?盖岁分四时,生六气。合四时而言之,则二十四气以成其岁功,故凡穹壤者皆物也。不以草木之微,昆虫之细,而必欲各遂其性者,则在乎人因以气候而生全之者也。被动植者,非其恩乎?及草木者,非其人乎?斧斤以时入山林,数罟不入污池,又非其能全之者乎?夫春为青帝,回驭阳气,风和日暖,蛰雷一震,而土脉融畅,万汇丛生,其气则有不可得而掩者。是以圣人之仁,则顺天地以养万物,必欲使万物得遂其本性而后已。故为台太高则冲阳,太低则隐风,前宜面南,后宜背北,盖欲通南熏而障北吹也。地不必旷,旷则有日;亦不可狭,狭则蔽气。右宜近林,左宜近野,欲引东日而被西阳。夏遇炎烈则荫之,冬逢冱寒则曝之。下沙欲疏,疏则连雨不能淫;上沙欲濡,濡则酷日不能燥。至于插引叶之架,平护根之沙,防蚯蚓之伤,禁蝼蚁之穴,去其莠草,除其丝网,助其新篦,剪其败叶,此则爱养之法也。其余一切窠虫族类,皆能蠹害,并可除之。所以封植灌溉之法,详载于后。   坚性封植第四   草木之生长,亦犹人焉。何则?人亦天地之物耳。闲居暇日,优游逸豫,饮膳得宜。以兰而言之,且一盆盈满,自非六七载莫能至此。皆由夫爱养之念不替,灌溉之功愈久,故根与壤合,然后森郁雄健,敷畅繁丽其叶,盖有得于自然而然者。合焉欲分而拆之,是裂其根茎,易其沙士,况或灌溉之失时,爱养之乖宜,又何异于人之饥饱?则燥湿干之,邪气乘间入其荣卫,则不免侵损,所谓向之寒暑适宜,肥瘦得时者,此岂一朝一夕之所能仍旧者也?故必于寒露之后,立冬以前而分之,盖取万物得归根之时,而其叶则苍,根则老故也。或者于此时分一盆吴兰,吝其盆之端正,则不忍击碎,因剔出而根已伤,暨三年培植,犹至困踣,于今深以为戒。欲分其兰,而须用碎其盆,务在轻手击之,亦须缓缓解拆其交互之根,勿使有拔断之失。然后逐篦丛取出积年腐芦头,只存三季者,每三篦作一盆。盆底先用沙填之,即以三篦丛之,互相枕藉,使新篦在外,作三方向,却随其花之好肥瘦沙土,从而种之。盆面则以少许瘦沙覆之,以新汲水一勺以定其根。更有收沙晒之法,此乃又分兰之至要者。尚预于未分前半月取土,筛去瓦砾之类,曝令干燥。或欲适肥,则宜于淤泥沙,可用使粪夹和晒之,俟干,或复湿,如此十度,视其极燥,更须筛过,随意用。盖沙乃久年流聚,杂居阴湿之地,而兰之骤尔分拆失性,假以阳物助之,则来年丛篦自长尔,与旧叶比肩,此其效也。夫苟不知收晒之宜,用彼积掩之沙,或惮披曝,必至羸弱而黄叶者有之,篦之不发者有之。积有日月,不知体察,其失愈甚。候其已觉,方始涤根易沙,加意调护,翼其能复,不亦后乎?抑又知其果能复焉,如其稍可全活,有几何时后而获遂本质邪?故为深叹惜之。因并为之言曰:与其于既损之后,而欲复全生意,宁若于未分之前,而必欲全其生意,岂不省力?今逐品所宜沙土开列于后。   陈梦良 用黄凈无泥瘦沙种,而忌用肥,恐有腐烂之失。   吴兰 潘兰 用赤沙泥。   何兰 蒲统领 大张青 金棱边 各用黄色粗沙和泥,更添些少赤沙泥种为妙。   陈八斜 淳监粮 肖仲弘 许景初 何首座 林仲 孔庄观成 乃下品,任意用沙。   济老 施花 惠知客 马大同 郑少举 黄八兄 周染 宜沟壑中黑沙泥,和粪壤种之。   李通判 灶山 郑伯善 鱼挕∮蒙较铝骶凵衬嘀种。   夕阳红 以下诸品,则任意栽种。此封植之概论也。   灌溉得宜第五   夫兰自沙土出者,各有品类,然亦因其土地之宜而生长之。故地有肥瘦,或沙黄土赤而瘠。有居山之巅,山之冈,或近水,或附石,各依而产之,要在度其本性何如尔,不可不谓其无肥瘦也。苟性不能别白,何者当肥,何者当瘦,强出己见,混而肥之,则好膏腴者,因得所养之法,花则转而繁,叶则雄而健。所谓好瘦者,不因肥而腐败,吾未之信也。一阳生于子,荄甲潜萌,我则注而灌溉之,使蕴诸中者,稍获强壮。迨夫萌英迸沙,高未及寸许,从便灌之,则戢然而卓簪。暨南熏之时,长养万物,又从而濆润之,则修然而高,郁然而苍,若者精于感遇者也。秋八月之交,骄阳方炽,根叶失水,欲老而黄,此时当以濯鱼肉水或秽腐水浇之。过时之外,合用之物,随宜浇注,使之畅茂,亦以防秋风肃杀之患。故其叶弱,拳拳抽出,至冬至而极。夫人分兰之次年不发花者,盖恐泄其气,则叶不长尔。凡善于养花,切须爱其叶,叶耸则不虑其花不发也。   紫花   陈梦良,极难爱养,稍肥,随即腐烂。贵用清水浇灌则佳也。   潘兰,虽未能受肥,须以茶清沃之,冀得其本生地土之性。   吴花,看来亦好肥,种当灌溉,以一月一度。   赵花、何兰、大张青、蒲统领、金棱边,半月一用其肥则可。   淳监粮、肖仲和、许景初、何首座、林仲、孔庄观成,纵有太过不及之失,亦无大害。于用肥之时,当时沙土干燥,遇晚方始灌溉,候晓,以清水碗许浇之,使肥腻之物,得以下积其根,广新来未发,发篦自无勾蔓逆上散乱盘盆之患。更能预以瓮缸之属,储蓄雨水,积久色绿者,间或灌之,而其叶则勃然挺秀,濯然而争茂,盈台簇槛,列翠罗青,纵无花开,亦见雅洁。   白花   济老、施花、惠知客、马大同、郑少举、黄八兄、周染,爱肥,一任灌溉。   李通判、灶山、郑伯善,肥在六之中,四之下。又朱兰亦如之。   鱼捓迹质不莹洁,不须以秽腻之物浇之。   夕阳红、云峤、青蒲、观堂主、名弟、弱脚,肥瘦任意,亦当观其沙士之燥,晚则灌注,晓则清水浇之,储蓄雨水沃之,令其色绿为妙。   惠知客等兰,用河沙嵌去泥尘,夹粪盖泥种,底用粗沙和粪方妙。   郑少举,用粪盖泥和,便晒干种之,上面用红泥覆之。   灶山,用粪壤泥及河沙,内用草鞋屑铺四围种之,累试甚佳。大凡用轻松泥皆可。   济老、施花,用粪及小便浇泥摊晒,用草鞋屑围种。   种兰奥诀   分钟法   分种兰蕙,须至九月节气方可分栽。十月时候,花已胎朵,不可分种。若见雪霜大寒,尤不可分栽,否必损花。   栽花法   花盆先以粗碗或粗碟覆之于盆底,次用桴炭铺一层了,然后用肥泥薄铺炭上栽之,糁泥壅根如法。栽时不可以手捺实,否则根不舒畅,叶不长发,花亦不繁茂矣。干湿依时用水浇灌。   安顿浇灌法   春二三月,无霜雪,安放花盆在露天,四面皆得浇水,日晒不妨。逢十分大雨,恐坠其叶,则以小绳束起。如连三四日,须移避暑通风处。四月至八月,须用疏密得所蔑篮遮护,容见日气,最要通风。   梅天忽逢大雨,须移花盆向背日处。若逢大雨过,又逢日晒,盆内热水则荡害叶,亦损根。花开时,若枝上花蕊多,候开次有未开一两蕊头,便可剪去。若留开尽,则夺了来年花信。   九月,看花干处,用水浇灌,则不可湿,而又怕湿,或用肥水培灌一两番不妨。冬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及正月,不浇不妨。最怕霜雪,须用密篮遮护,安顿朝阳有日照处,南窗檐下极美。花盆毕竟两三日一番旋转,取其日晒均匀,则开时四面皆有花。若晒一面,则一处有之。   浇水法   用河水,或池塘水,或积留雨水最佳。其次,用溪涧水,切不可用井水。大抵井水性阴,恐致冻损。浇时须于四畔匀灌,不可从上浇下,恐坏其叶也。四月若有梅雨,不必浇,若无雨,浇。五月至,须是早起五更,日未出时浇一番,至晚黄昏浇一番。又须看花干湿,则不必浇十分湿,恐烂根。   种花肥泥法   栽兰用泥。不管四时,收蕨菜草待枯,于空地铺放,以山泥薄覆草上,复再铺草于泥上,又将泥覆,如此相间三四层,则发火煨之。却用粪入前土,稍干,又以粪浇入。如此又数次,安放闲处,听栽时用。或用拾旧草鞋,积浸水粪中,日久拌黄泥烧过,又用大粪浇,放空地,尽令雨打日照,两三月过,收起听栽,亦佳。   去除虮虱法   肥水浇花,必有虮虱在叶底,恐坏叶则损花。如生此虫,即研大蒜和水,以白笔蘸拂洗叶上干凈,其虫自无。   杂法   盆下有窍,不可着泥地安顿,恐蚯蚓从孔中潜入,损侵花根。蚁穴亦忌,犹须防之。   盆须架起,庶令风从底入,以得透气为佳,又免蚯蚓蚁虫之患。   兰之壮者,有二三十萼,弱者只有五六萼,或种时无肥泥故也。必须及时换泥,如法栽过,以获茂盛耳。   欲分,直须交过九月节气始可。如迟至十月中,又非其节也。分时须度其根之易分,不可不察。其交互甚者,浑擗折之,非惟分种不盛,抑亦断送其天年也。   寻常盆面并实,则用竹片挑剔泥松,又不可拨损了根。   叶紫红,恐因受霜打以致耳,急须移向南檐背霜雪处安顿,则仍复自青。   叶黄,惟用苦茶浇之。最忌春雪,一点着叶,则一叶毙矣。可将鸡鹅燖汤,用缸盛贮,待其作臭,去毛浇之。或以皮屑浸水,或以洗鱼腥水浇之,绝妙。   培兰四戒   春不出,【宜避春之风雪。】夏不日,【避炎日之销烁。】秋不干,【宜常浇也。】冬不湿。【宜藏之地中,不当见水成冰。】   雅尚斋重订逐月护兰诗诀   正月相宜置坎方,好将枝叶趁阳光。更须避冷藏檐内,勿使春风雪打伤。   二月须令竹作栏,风摧叶变鹧鸪班。庭前移进还移出,避雪迎阳护更难。   三月新条出旧丛,此时却更怕西风。提防地湿多生虱,根下休教壅着浓。   四月盆泥日晒焦,微微着水灌根苗。先须皮浸河池水,煎过浓茶亦可浇。   五月新抽叶更青,树阴竹底架高檠。须防蚁穴根窠下,老叶凋残尽莫惊。   六月骄阳暑正炎,青青新叶怕烦煎。却宜树底并遮箔,清晓须教水接连。   七月虽然暑渐消,更须三日一番浇。却防蚯蚓伤根本,肥水还令和溺调。   八月西风天气凉,任他风雨又何妨。便浇粪水能肥叶,鸡粪壅根花更香。   九月将残防早霜,阶前南向好安藏。若生白蚁兼黄蚁,叶洒鸡油庶不伤。   十月阳生暖气回,明年花蕊已胚胎。玉茎不露须培土,盆满秋深急换栽。   子月庭中宜向阳,更宜笼罩土埋缸。若还在外根须湿,干燥须知叶要黄。   腊月风高冰雪寒,却宜高卧竹为龛。直教二月阳和日,梦醒教君始出关。   【燕居清赏】   予尝谓天下凡几山川,于人踪所不至之地,山坳石潭,斜谷幽窦,又不知几何,其间多迈古之修竹,矗立之危杉,云烟覆护,溪涧盘旋,薜荔蔽道,阳晖不烛,冷然泉声,磊乎万状,堤圮之异,则所产之多,人贱之,篾如也,倏然经采于樵牧之手,见者骇然,识者从而得之,则必携持登高岗,涉长途,欣然不惮其劳,中心之所好者,不能以历险而置之也,其地近城百里,浅小去处,亦有数品可取,何必求诸深山穷谷,每论及此,往往启识者有不韪之诮,毋乃地迩而气殊,叶萎花蠹,不能培植之三昧者耶,是故花有深紫,有浅紫,有深红,有淡红,与夫黄、白、绿、碧、鱼鱿、金棱边等品,必各因其地气所钟而然,故随其本质而产之耶,抑由皇穹储精,景星庆云,随光遇物而流形者也,噫!万物散殊,亦天地造化施生之功,岂予可得而轻议哉,窃尝私合品第而数之,谓花有多寡,叶有强弱,此固因其所赋而然也,夫惟人力不到,则多者从而寡之,强者又从而弱之,使夫人何以知兰之高下,其不误人者几希,呜呼!兰不能自异,而人异之耳,如必执一定之见,以品藻之,则有淡然之性在,然人均一心,心均一见,眼力所至,非可诬也。故紫花以陈梦良,吴兰、潘花为上品,中品则赵十四、何兰二大张青、蒲统领、陈八斜、淳盐粮,下品则许景初、石门红、小张青、萧仲和、何首座、林仲孔、庄观成外,则金棱边为紫花奇品之冠也。白花则济老、灶山、施花、李通判、蕙知客,马大同为上品,所谓郑少举黄八兄,周染为次品,下品夕阳红、云峤、朱花、观堂主、青蒲、名弟、弱脚、王小娘是也  ,赵花又为品外奇。   陈梦良,色紫,每干十二萼,花头极大,为紫花之冠,花三片,尾如带,微青,宜用无瘦沙种,清水及冷茶浇,稍肥即烂,最难培养。   吴兰,色紫,十五萼,干紫荚红,得所养则岐而生,叶高大,苍劲可爱,花头差大,性不喜太肥。   潘花,色深紫,十五萼,干紫,圆匝齐整,疏密得宜,花叶差小于吴兰,峭直雄健,众莫能及,其色特深。(以上二种俱要赤沙泥种)   赵十四,色紫,十五萼,初萌甚红,开若晚霞。亦名赵师傅。   何兰,紫色,中红,有十四萼,花头倒压,不甚绿。   大张青,茎青,花大,性喜肥,宜半月一浇。   蒲统领,花之中品,喜肥,宜半月一浇。   陈八斜,花亦稍大,与大张青相类。   淳盐粮,宜粗赤沙种。   许景初,花不过九萼。   金棱边,色深紫,十二萼,色如吴花,张干差小,叶亦劲健,自尖处各一线许,直下至叶中,映日如金线,性喜肥,用黄粗沙,更添些少赤砂泥种。   济老,色白,十二萼,标致不凡,如淡妆西子,不染一尘,叶似施花,高一二寸,又名一线红,用粪浇泥晒干,兼以草鞋屑围种,最喜肥浇。   灶山,十五萼,色如碧玉,花枝开展,昂然向上,每生并蒂,花干最碧,叶绿而瘦,一名绿衣郎。   叶大施,花起剑脊最长,真花中上品,惜不甚劲直。(种法同济老)   李通判,白色,十五萼,峭特雅淡,泡露迎风,宜轻肥。   惠知客,色白,十五萼,赋质清癯,团簇齐整,花荚淡紫,片尾凝黄,叶虽绿茂,但亦柔弱,种用粗砂和泥,夹粪则盛。   马大同,色碧而绿,有十二萼,花头微大。间有向上者,中多微晕,叶肥厚,花干劲直。亦名五晕绿。   郑少举,色白,十四萼,莹然孤洁,叶修而散,有数种,于花之多少,叶之软硬分高下,白花中能生者,无出于此,其花姿质可爱,可谓花中翘楚,草鞋铺四围种之,累试甚佳,大凡用轻松泥亦可。   黄八兄,色白,十二萼,干弱不能支花,以杖扶之,须浇肥。   周染,色白,十二萼,与郑花无异,但干短弱耳,用沟中黑沙泥和粪种之则茂。(以上俱白色)   夕阳红,八萼花片尖有凝红色,如夕阳返照。   云峤,以地名也,花只常品。   朱花,花茎俱红,短叶婀娜,一千九蕊,乃粤种也。   观堂主,花白,七萼,花聚如簇,叶不甚高。   青浦,叶虽阔,而花只五六萼。   名第,色白,有五六萼,叶最柔软,新叶长旧叶随换,人不爱重。   弱脚,一干一花,色绿,花大如鹰爪,入腊方开,熏可爱。   王小娘,花只六萼,叶亦瘦弱,惟色白耳,   黄殿讲,一名碧玉,干花色微黄,十五萼,并合干而生,有二十五萼,干虽高而实瘦,叶虽劲而实柔,亦花中上品也。   仙霞,花似潘种,因产自仙霞岭故名,一云潘氏于仙霞得之也。鱼鱿兰,十二萼;沉水中无影,叶颇劲绿,此白兰之奇品也,须山下流沙和粪种之,一云兰质莹洁,不须以秽腻浇之。   都梁,紫茎绿花,产自都梁县西小山,以地名也。   玉整花,叶修长而瘦,其色莹洁,可爱,白花之最能生者,用粪壤及河砂种之,盖以红土良,一云即郑少举。   四季兰,叶长,干青微紫,花白质紫纹,自夏至秋,相继而开,冬亦偶花,不如夏秋之盛。   上谱序所列次下花品,论形质处,阙略颇多,兹采入记中,将以传信,特为如次,补辑,至叙中有未载者,复增列数品于后纵使尚论难凭,何必妄加删削,惟是东吴南闽,道阻且长,未得身亲目睹,考核详明,第于谱中摘存品目,以备参观,遐心闽峤,实未知果有此花否也,至于近今携贩至苏者,不过白花一二及鱼鱿,大叶白,大青等十数种而已,作者语焉不详,述者择焉不精,名曰附录,未堪据为实录也。
13,295
艺藏
草木鸟兽虫鱼
凤仙谱-清-赵学敏
自序   予向有《灌园杂志》诸辑,年来衣食奔走,藏稿箧中,未遑缮录成帙,距今几二十年。客岁归自里门,检阅旧作,半为鼠蠹耗尽,所存者仅《蔬药志》、《丝桃杂编》、《七七秘传》数种,此外若《秋花》、《盆玩》诸志,已无剩叶。为惋惜竟日,每欲补辑,未果。汪子玉于与予族子容斋皆素有嗜凤仙之癖,闻有异种,不惜远乞遐方,购以缯币,储盆列架,悉手自灌植。秋来红紫纷罗,叠砌盈阶,几无隙地。息辙之暇,辄往就视,见一二佳色,心窃好之,匄其残苞数粒。戊申,携赴临安,斋前有隙地一畦,呼童植之。不数日,茁颖如箭。疏以<无瓦>盎,度以长架。入秋,繁艳盈眸,目不暇接,其趣直不减家庭赏胜时也。爰忆少时与何子蕙交,子蕙喜草花,尤溺秋色,有圃曰“胜春”。曾宿其清景轩中,与予极论凤仙之雅,指类备法,有老花师所未及知者。比往东瓯,又获交马继纯昆季,皆善艺此花,具有阃奥,因以子蕙所言于予者质之,无不吻合。今二君墓木已拱,而玉于、容斋又能起而继其传,吾不知其法之果有合于三君否耶?然而三君之言,固如昨也。噫!予老矣。三君无成书可传,所言于予者,或有为玉于、容斋所未尽。知此而不书,不特使三君之孤诣苦心无以垂则于後,即後有继玉于、容斋而起者,皆得以私智穿凿,自称匠心,不致真品日泯,成法日湮不止。因急起而正之,择所闻于三君者,撮其精要,合予平昔见闻所得,谱为二卷,区以十目,录以示玉于、容斋。吾又不知此书果有合于二子否耶?《秋花志》既亡,得此亦庶几少补云。庚戌中秋,钱唐赵学敏识于临安旅舍。    例   一、草花自兰、菊外,不闻有专谱。即《全芳备祖》、《群芳谱》二书最称详赡,然草花多不能悉数种类,于凤仙尤略。矧其中所言,袭讹承误,犹有未允当者。今采列数条,仍为正之。   一、初夏凭栏,如罂粟、虞美人等花,鲜秾绰约,足以娱情;清秋环砌,鸡冠、老少年各种,锦绣参差,自堪悦目,悉皆品色繁夥,不闻前人有究心者,得毋以一则失之期短,一则失之质陋欤?然凤仙无二者之病,而亦未闻有收录而论议之者。暇日与同署诸君言及,未尝不为喟然,因走笔成此。十日稿竣,草率在所不免。订误补遗,不能无厚望于博物诸君子。   一、是谱本无旧说可循,予以所得闻于友人艺客者,撮其要为之,分肌劈理,络贯条疏,更从种植之暇,心焉三载,静思默察,稍有鲜知,亦参列附证。   一、谱中品类必详,莳溉必备,旁及医法以全调护之爱,药饵以普利用之仁,则为书所应有。有不尽者,以总论、杂说概之。至于典故诗文,陈编具在,挂一漏万,夥不胜收。每见前人作一小物谱,正义无多,半皆冗杂,陈言旧典,牵纽作帙。不知著书之义,正贵详人所略,方为有用。若以挹糟粕而为新醨,转钞胥而称能事,吾窃鄙焉。兹谱所以不入诗文典故者,以此。   一、宇宙生物无穷,此花尤多变种。地广则土饶异产,年远则代出新奇。谱中品类,亦第就所知者录入。或有遐荒僻壤,秘种家珍,形色瑰殊,名称互别,则又非一人闻见所能尽概。急望四方同志之助,示以未见之品,锡以未逮之言,不啻起我井观,置之霄汉矣。望切心悬,幸毋虚览。   一、既循其名,贵责其实,故首列名义。名义既定,则形色宜详,故次列品类。花事始于栽植,木德全赖水功,故继品类而即及。欲继续则宜善贮藏,虑伤残必兼资防护,故次第毕举。至于旁罗方药,明功用亦足及人;终附琐言,必详尽始无遗憾。此先後作谱之序。区区苦心,幸祈览者鉴焉。    卷上   ○名义   《群芳谱》:“凤仙一名海蒳,一名旱珍珠,一名小桃红。”《救荒本草》又名夹竹桃。以其花似桃,叶如竹也。子名急性子。熟时触之即裂,皮卷如拳,故名。又曰染指甲草,至今东瓯呼为指甲花。又名金凤。《花史》:“宋光宗李后小字凤娘,宫中避讳,呼凤仙为好女儿花。张宛丘呼为菊婢,韦君呼为羽客。葛仙《采药录》别其名曰透骨草,以其能软骨也。”此皆凤仙总名。然所以名凤仙之故,古今文人多无理解。即王氏谱所论,谓其开花,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其色则红白紫黄碧及杂然诸种,善变化,故得凤仙之名。据所说,则皆指单叶花品而言。若千叶诸种,其花有圆长方狭不同,瓣亦疏密厚薄各殊,或全如菊者,如莲者,如酴醿者,如月季者,如梅者,如桃者,如玫瑰者,如栀子者,摘下皆俨然酷肖,何尝有头翅尾足之分?则“凤”字之义无著。即曰善变化,而又不能详其所以能和合胚孕之故,则“仙”字尤欠明晰。予既灌植有年,潜心玩索,兼质之故老花师,述其性情好恶,合予所默识者,融贯有悟。不揣固陋,谨摅胸臆之一得,以就证于格物诸君子。盖天有五行,发为五色,惟凤备其全,凤仙亦全备五色;凤不处秽地,凤仙亦性最喜洁,有用污泥培壅者多死;凤喜高翔,凤仙亦喜高,高则发枝多而顶带圆;凤有德,凤仙亦具五德。江干何子蕙艺此者已数世矣,尝谓予曰:“子知凤仙有五德乎?其花疗蛇伤,枝节能理血去风,子可软坚化鲠,非其德之仁乎?性爱同类,凡圃中各种备则花色愈鲜,开且久;残枝欲弃,必须移他处弃之,不得向众花前蹴折毁掷,能令众花渐次萎落:无知而若有知者,其惜类之爱,非义乎?喜疏排,怕密接,彼此叶相接,则各枝皆上仰,直束如棘,不横发,若有交让之礼。非礼乎?五色翻锦等品,初见苞花斑,或全红盖顶,或五色聚脚。即花桃、七合皆然。若缠红诸品,或有时红在萼面,或在萼心,或微红皱面,或一瓣夹红,巧幻不测,有非人意计所及者,非智乎?伏日亢烈,叶辄下垂,沃以新汲水则立起,无弗应者,非其信乎?”且其性属火,故子触辄裂。其枝干皆中虚,得水自能呼吸,而上有离之象焉。多受水则花肥,以克为用,盖阳盛必济以阴而始和,凤仙属火,又受炎日之午火,有重离之亢,非水不解。犹阳之必附以阴而始能生物成物,凤仙惟受水多,故能孕为秋华。华则色绿,盖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水火既济,而後天三生木,绿色行乎其中矣。《元命苞》曰:“火离为凤。”《演孔图》曰:“凤,火精也。”凤仙属火,不与凤同体乎?凤仙各异种皆生于五色。其梗空虚,吸露辄能蕴酿颜色,孕结奇胎,一本中有开出不可指状之形色,再感日月精气,此花便结子全变异种,如人之脱凡换骨然。盖其真精多藏于干粗节处,为孕胎之室,故咀味独厚他处。其叶桠为胎门,故蕊多发叶边。其滋水,昼则周流循环,历节而上,由节而下,旁达融贯;见日色则行捷;逢雨则行迟;夜则全升于顶:故向下其叶皆上仰。滋水足者,叶能钩露点胎,晓视则叶边缀露如珠;滋水不足,则叶不钩露,惟恃细脑叶吸露,致脑叶溃伤,渐见萎黑。其孕胎也,必和合滋水乃成。花一色有一色之滋水,故能久传不变。其滋水,每行至茎中粗节处辄暂为一停再行,谓之历节。五色诸本,有一色之水历节,遇他色之水相合,则和而孕。得夜露点染,出胎门而含苞。一朵之中,色有多寡,纯驳不齐,由其历节所值之水不齐也。变为异色异形,由夜露点染时偶融液变化也。此先天絪缊之妙,即《易》所谓“万物化醇”,显诸神,未尝不藏诸用也。正朱子所谓“物物一太极”之理。然惟五色备,则和合而能生异色,亦惟全,其为“凤”而始能“仙”也。见蕊後即不受肥水,善灌者贮露代水沃之,花尤娇丽肥泽;四面凌空受风,则枝叶匀圆。非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者乎?佳种枝节映日,如晶如玉,花虽繁,悉含静态。非具仙格者乎?此则“凤仙”二字皆有实义可按,始悟古人命名之义不诬。王《谱》所言,皆与千叶者不合,似当时或未见千叶佳品,无由细析其奥。即其所言不生虫蛊,不近蜂蝶,不知蝶尤喜翔戏花间,遗卵叶底,发生青蠖,为凤仙之贼害。又云花开去蒂,使不留子则益茂,不知千叶多不结子,全干枝上,亦何待于去子?予故曰王氏所言,悉指单叶,于名义尽无当也。   ○品类△各种大红   【青梗大红】 一名红牡丹。其花大萼,千瓣疏透,红如鸡冠血,鲜明夺目。凡红种初生,苗梗亦红,此独青色不变。   【硃砂红】 殷红带紫,如朱砂色。花不甚大,细密,圆瓣,周纟至包裹。开足俨如大红月季,嫣然含媚。然枝干甜脆,罕得全材,惟恃浇护得宜,始见完璧。初开单瓣,心有六角白纹,久则转单为千。亦有一开即千者,颇细净可玩。   【地红球】 一名榴花球。俨如千叶红榴花,纷垂灼烁,色正红,久亦不淡。肥土培壅,自肥大,且能心起重台,耐久不落。此花独千叶,结子,初开即千,无单叶者。   【一丈红】 种出云南,本颇高大,花大如碗,围圆三寸。能长至丈许,须支以竹方不虑风折。然江南土薄,多不易活。   【洋红】 一名红绿鸳鸯。花不大,颇娟秀:细萼交裹,色如渥丹,久则中心起绿萼,四围红瓣衬之,色更鲜艳。然种苗非肥土,浇灌失时,花罕能开足,每每有翻背堕蕊之患。枝茎易焦烂,即大木亦易萎,性弱故也。苗发红梗如血(长则红渐淡,惟有蕊处枝节皆红。红渐淡,则花亦渐少。倘红尽退去,则花亦无矣)。出自洋种,故名。   【南红】 浙江土种,寻常园囿皆有。千叶,花小,瓣不齐匀,乏雅趣。然培养得法,能令花大,吐出桂心。亦列品中所不可少。   【大红玉华球】 花开圆如球,蒂上垂丝亦长。匀密鲜脆,俨然撮绉成花悬垂枝下。   【大红堆梅】 此亦洋红变种。花如小鹅眼钱,匾叠鳞萃,层层起钿,朵圆厚匀密,腥红刺眼。艳骨固自不凡。   【锦边红】 其边皆黄白紫色。有金边者,名金边红,嘉兴有其种,又名金带红。又有黑边者,产中州。闻滇中、迤西一带有蓝边者,子皆未见。   【洒金大红】 花如血,颇夺人目。瓣上有黄点遍洒,映日视之,皆作金色。亦异品也。   【鹤顶红】 出洋中,俗呼为洋凤仙。松江传其种。叶如鸡冠,花开止一朵,大如碗,聚顶上,子亦含苞而大。远望红如鹤顶,故名。【红鹤翎】 花大,瓣瓣皆细碎如剪,似石竹花状。   【二色红】 花分深浅,或朱绛并开一枝,历久不异,亦上品也。   【落红】 一名落地胭脂。花朵疏大,映日如红玉,久则瓣瓣落红于地,无全朵干坠者,亦奇种也。风来落英飞舞,点袖沾襟,更助清兴。   【玉版朱砂】 其花面红背白,又名雪背红。粗萼棱层,一望有疏朗之气,亦秋圃中不可无者。   【鹦哥嘴】 花蕊较他蕊独长,有茎寸如笔头者。吐秀时,蕊垂曲如钩,半露红影,俨如鹦哥嘴,故名。花不甚密,厚蒂多心,非单非千,另有一种风致。   【红蜡梅】 花似蜡梅,作磬口形。大瓣阔厚,似含红粉。【红消息】 花小如豆,色如剪绒,叶亦繁细,最雅媚而可观。   【麻叶大红】 叶如麻,多绉痕,花亦粗瓣,不甚雅驯。以叶异备种,亦不可少。【胭脂球】 色如胭脂,千瓣成球。映日视之,俨如火齐可爱。【肉红】 花千层圆密,红如肉色,透明不杂。   【琥珀红】 花层层疏透如球,望之莹如琥珀。又名赤玛瑙。(以上皆千叶)   【红并蒂】 一名腰鼓红,又名红双凤。绛丹色,红中带黄,双萼并蒂而开。发蕊虽并一处,开花却在两头,中心合蒂,长可二寸,俨如腰鼓,故名。极繁盛,多子。   【紫金对】 又名朱砂对,即从朱砂五色中化出,联萼对开。间杂单蕊,则力薄。萼瓣与朱砂球无别,惟不及其细密耳。力厚则开出品字对,然蕊多攒密,须摘令疏,方得尽开,无挤落焦堕之病。(以上皆对子)   【红玉座】 单叶,花红,跗白如玉,远望上白下红,本亦高大。有青跗者不佳,灰跗者亦恶俗。   【红单叶】 有黄丹者,紫绛者,正红色者,朱砂色者。花皆下大上小,俗呼为吐哺嘴。色虽鲜,难以入品。   【红铃儿】 花圆长如铃,中空,多心。亦有朱砂色者。(以上皆单叶)   【红飞凤】 飞凤乃花之别种,不入正品,如外道修罗,不列上乘。然圃中各花俱备,不可无此一品,因殿记于此。有天生者,有幻化者,有种异者。初生,苗茎半赤半青。长大则梗近根者赤,枝节间有红晕束裹,叶上纹露分明而深透。开花,色正红如腥血,单而不千。初开花,亦在枝节间,久则叶皱纹促密,叶中筋络上起小蕊如粟,渐长成苞,连枝接续而开。其叶下披,花色正红,即开于叶上,然亦开止半月而止,无开至叶尖者,亦止单叶。闻松江有千叶者,余未见。此乃天生种子,入土不变,继续如故。又有用药接幻而成者,名化种。予友沈禹功擅其技,云必取新鲜梧桐子将老未老时采下,以凤仙子嵌入桐子内,纸包阴干,待明春入土,便开花叶上。其法有飞于叶边,飞于叶心、飞于叶尖三等,嵌子时皆用药末和入,秘不轻授。又云:欲令其叶开花不垂,嵌子稍加没药末少许于梧子内,则将来种出开花时叶自能承载,无倒披之虑。其巧在择梧子老嫩得法,栽子入土,勿令嵌口倒埋。五色皆可幻制。此则人巧幻化,无传种也。陆副贡建侯语予,曾于内戚某处见一种飞凤,红白紫色皆有,其花发蕾初开亦在枝节,逐日移近叶,又移上叶心,渐移在叶尖,则将残矣。其花更千叶可喜。花能周游,圆通无碍,造物生化之奇有如此者。闻此亦洋种,绝少子。   △各种桃红   【碧桃球】 叶团长,不甚尖细,深青色。枝茎初红,通明如血珀,老则根边微红,顶尖嫩红,略红透。枝节带火烙斑,甚脆弱易折。其滋水,甘如蜜,虫蚁多喜吮食之,故多伤。其苞平圆如珠,喜水而怕雨久。放花时逢雨,即宜收置廊下,勿令渍雨。倘渍雨,则蕊即浥损,最难调养。花作娇桃也,层层起钿,或匾或方,形状不一,亦有长至一二寸者,皆瓣齐如剪。入秋则中吐绿心,外敷桃萼。有全朵绿萼,渐由绿转为桃红,层层相间如锦,极为雅观。昔人谓云大白为花王,碧桃球为花後,真不诬也。   【脆桃红】 青梗。花朵疏大,作深桃花色,至老不变。凡桃红入秋多色淡,惟此一种嫣然独鲜。   【大桃红】 朵大瓣密,植苗时得土力,可开一二千朵,如满树桃花。入秋,花心幻出淡绿色。最可玩。【金线桃红】 花瓣上有黄丝纹如线,久则幻出金色。   【香桃】 朵大瓣匀,惟不整齐,无一朵圆稳者。秋初则华,嗅之作茉莉香,入夜尤浃射。置之寝室,殊觉清芬挹人。   【青梗红梅】 较大红稍淡,似鲜杏花而质不明透,千片包裹。土肥,花亦能大如盏。此与红梅二种最娇酣娱目,当属梅妃降精也。   【瓣缕红梅】 亦青梗、作红梅色,与脆红相似。但花朵圆薄,瓣上起皱如缕,丝正与脆梅差堪伯仲。   【绿放桃花】 凡花近秋始华,中含绿心,惟此蕊初放即绿色,蕊开渐渐转绿为桃红,故名。有深浅二种,皆青梗。【胜春桃】 阔瓣厚实,色娇艳,俨如春日桃花绰约叶底。   【鲜杏花】 杏红色,通明无滞,柔枝的蒨,颇觉芳意宜人。   【桃红堆梅】 有大小二种,俱以花瓣别之。瓣大者圆密而欠厚,瓣小者圆紧而厚,皆作娇红色。然入玩以小者为胜。盖瓣大则终疏,不如紧小者之可久玩耳。   【蝴蝶桃】 花瓣尖长细狭,参差不齐,开久则花两旁作尖狭形,中心深红色,萼前锐出,绝似蝴蝶风前缀舞。一名风流蝴蝶。   【蟹爪】 花瓣初开细狭,久则卷缩,如蟹爪蹒跚花前,亦奇观也。【铺绒】 形如红鹤铃,惟色是桃红,当是鹤翎分色。   【落地桃花】 千片攒簇,花不甚大,却娇媚。久则随风解萼。若坠溪畔,恐又令武陵渔父误作桃源游也。   【红丝桃】 一名缠红桃花。与桃红五色不甚相远。但桃红五色开久辄幻出一朵红、一朵桃红,或一枝全红、一枝全桃者,此则千叶如桃花,惟瓣上间有红丝缠之,或瓣边有红丝沿之,不能幻出全朵大红。然杨妃月痕;正以一缕为佳耳。又名红线桃花。   【桂心桃红】 川种。花紧圆密大,久则中心吐出绿萼,如桂粟数十点,纷攒可爱。   【红心桃红】 他花入秋则心绿,此独吐红萼,如红绉外翻。又有中心独吐一瓣深红垂出者,名杨妃吐舌。   【小桃红】 花不甚大,瓣亦小,不整齐。苗初出如碧桃球,枝茎皆红,入秋不华。开久,色亦淡,边作白色,故又名银锁口。最喜土肥,土力厚便无空中之患。(以上千叶)   【并蒂桃花】 一跗双萼,颇具袅娜丰格,正如飞燕姊妹并肩携手,自觉流媚动人,色淡而艳。子不甚肥壮,皆黄白色,无紫黑者,多作弯角形。(此对子)   【玉壳桃花】 白壳者名玉壳。有灰壳者,有黄壳者,名土壳,更不入品。又有浅色洒红,俱无足观。(此单叶)△各种淡红   【霞红】 较桃红稍淡,望之如秋霞冠日,晶采照人。   【淡桃红】 花不甚大,色淡,颇妖艳。开久则全萼泛出霜色,不耐观。须俟开二三日,视其将蔫,即摘去之。要知李夫人病容,不可令武帝见也。   【西施桃】 初开白色,渐转白而微红,作淡桃红色。瓣朵匀齐细厚秾密,入秋则华,子黄白色,为娇品第一。   【粉红球】 初开作粉红色,久亦不变。有粗细二种:细者有静态,初秋即华;粗者瓣阔大,少圆整,经秋风辄散乱不华,不入品。   【玉骨芙蓉】 初开单萼,淡粉红色,久则红稍深,萼亦细密:此与粗种粉红球相似。此则愈久愈佳,大有徐娘风情,老更增胜为妙耳。土力厚,入秋亦华。   【玉楼春】 此亦如粉红球状,但疏大圆稳,外白,内含粉红,如牡丹中玉楼春状,故名。   【醉杨妃】 初开淡粉,久则中心小瓣色更增艳,渐渐染渍于外,花瓣带红缠。必有全朵红花一二朵杂缀枝上,正如杨妃中酒,娇酣可人。   【醉芙蓉】 较芙蓉色深,匀圆明净,千瓣重沓,风前流媚,大有依人欲语之致。   【玉玛瑙】 花瓣细薄,却匀密如叠纸。入秋即华,望之有一种肃穆之气。淡粉红色,中深边浅,叶亦细净,骨重神寒之器也。【宝珠】 花久则绽出如珠,最入清玩。   【玉芙蓉】 与玉玛瑙相似而花片较厚,花大而疏。一种小者,绝似素馨可爱。   【红梅】 与海棠球相似。小朵层片,一树繁开,竟与红梅无二,故名。【出炉银】 灰白色,以红晕罩之,艳雅夺目,亦佳种也。   【映日芙蓉】 花本淡粉红色,望之花瓣内若含深红韵者,午日映照,全作深粉红,如芙蓉之能换色为奇。【绯红】 深粉红色,花不大,都雅称人。入秋亦华。   【银红】 有深淡二种。深者如梅红而稍淡,如霞红而较深,又非杏红,非芙蓉,别具一种色。其淡者粉地含红,在有无之间,历久不变。二种皆妙品。   【粉红缠红】 每朵有红丝。或间有一红瓣杂朵内,名金镶玉。入秋亦华。   【银红堆梅】 花小如指,密如叠钿,厚实细腻。层层剖视,皆圆如梅花,深秋始华,萼心出细小圆瓣,绿色,大如米,浅贴花面,迥非凡艳可及。   【桃心粉红】 外萼粉红,久则中心吐桃红萼,如美人涂朱,更饶妩媚。(以上千叶)【银红对】 一名双芙蓉。花不甚大,如海棠对出,甚娇艳。   【粉红对】 瓣薄匀圆,淡艳可喜。一名并肩美人。   【海棠对球】 一名风流姊妹。姿态柔脆,千叶玲珑,作海棠色。灯下视之更艳。性宜细土,稍有砂石杂之,枝本即坏。此与碧桃球、大白、洋红、硃砂之类皆不易植,最难结子,其性大略相似。(以上对子)   【单叶粉红】 此粉红单叶者,瓣稀肉硬,垂如铃铎,无足观。   【单银红】 朵小瓣薄,不佳。又有淡桃色、单芙蓉色,皆结子颇多。此单叶诸品,亦如苗中之莠,花师所嗤而勿顾者也。(以上单叶)△各种紫   【大紫】 有青梗、赤梗二种。赤梗者自苗至老,其梗上下皆红如血,花色亦历久不变;青梗者久则色淡,与青莲无二。一种淡而转红色者,亦佳,名紫秋醉,瓣皆紧密。二种花大,初开色最深紫,故皆有大紫之名。   【玫瑰紫】 花如玫瑰,摘下视之,几能乱真,但无香耳。入秋乃华,更娇艳无比。   【锦边紫】 花不甚大。初开紫花,与他紫无异,久则花边皆有黄晕沿之。蕊未放,作水绿色,既放,瓣边初水绿色渐转为黄,故名锦边。亦有转黄为白者。又有金边者,名金边紫,更为上品,不易传种。以其中干之花多不大,其子亦细,植苗十不能活一二,非善为培养者,罕能成也。   【绿放紫】 有深浅二种。凡紫花,吐蕊多作白色。此则从苞时即绿,渐转绿为紫,花亦娟洁细密,颇楚楚有致。   【荷花紫】 一名紫佛座。大瓣阔厚,色最娇。久则花片皆向内包裹,开放则宛如朵朵紫莲。   【紫芍药】 大瓣细叶。结蕊颇多,磈磊成簇,须摘去蕊中尖小者,令其蕊疏,则花大而可观。久则紫中晕出红影,愈见精神。有一种腰金者,名紫袍金带,大湖种也。   【金星紫】 瓣中带深紫点,如蚊迹,映日则点皆作紫金色,故又名紫金钵盂。入秋亦华。   【火焰紫】 紫色,瓣有焦黑晕如火焰。大朵密萼垂枝上,最豁目。   【墨紫】 油紫色,如涂墨然。凤仙无黑色者,以此代之。月夜远望,全作墨色,较玫瑰更深。   【紫含笑】 外色紫,内含红晕。清晨深紫,日午转红紫色,日落作紫翠色,故名紫三变。开久,萼泛红紫斑斓,亦可观。   【凤头紫】 花瓣外一层大瓣,内皆细小。萼密砌。久则大瓣挑起一尖,如凤头,故名。色深紫,独雅驯而可观。【剪绒】 花片碎口如剪,朵大可观。   【酴醿紫】 碎萼疏笼,大如碗,俨如酴醿,紫翠浃目。   【红紫边】 此乃二色紫变种。每瓣边独深紫,内作淡红紫色,名紫边红。有一种内紫外淡红者,名红边紫。   【竹叶紫】 叶细狭短小,如竹叶状。含苞初绽,尖如笔头。久久渐放,始成花,绝似杜鹃,又名紫杜鹃。粉紫色。   【粉紫】 紫色。初开似有一层白粉笼瓣上,作干紫色,又呼何郎紫。入秋,瓣甲多疏懈,且易零落,非上品也。   【浅紫】 带红色。花不大,亦欠密,惟备色则可。(以上千叶)   【紫对】 名紫鸳鸯,并蒂双开,紫艳可赏。枝干皆疏节阔大,宛如夹竹桃,叶亦长尖。其枝最易脆折,须以竹架之。   【紫一品】 骈蕊,三出,花片加长而不圆,亦变种,不易得。又名报三元。(以上对子)   【叉叉紫】 花只五七瓣,深紫色,花片皆盘纽互曲作叉叉形,故名。此与红金铃等种皆属单瓣中之佳品。【白路】 单瓣,上起白纹,淡紫色,不耐看。   【紫蟹壳】 萼下奓而浅短,中多黄白心。与紫金铃名虽雅,不足观。   【紫金铃】 红紫色,单瓣,如铃,心空,子满,质理皆粗。有深浅二色。(以上单叶)△各种青莲   【青莲球】 有深浅二种。其深色者历久不变,秋後变色者非真种也;浅色瓣薄,望之有丝纹。二种亦细腻,早晚皆能弄色,然未如翠莲之精彩翘特耳。入秋亦华。   【翠莲】 较深青莲带翠色。萼瓣上似有一种色韵内藏,灯月下幻出紫翠色,全非日间本色,其光景最足动人。瓣作荷片,千叶内裹,甚细密。入秋亦华。亦有不华者。   【金带青莲】 瓣中有黄线贯腰。此嘉兴周氏种,云自西夷得来,真神品也。老则黄线幻出金色。   【墨边】 青莲,千叶瓣上皆缘墨色,如洛阳花状,川种也。亦罕见。   【方青】 藕合色带青,初开圆,久则成方萼,故名。色亦如翠莲。(以上千叶)   【合蒂莲】 即青莲对叶。大枝,长如柳,花片疏狭,并蒂而开。亦颇娱目。(此对子)   【单叶青莲】 黄心,紫翠色,颇娇艳。惜无千萼者。有狭瓣、短口、七片、九片等种。(此单叶)△各种藕合   【翠罗球】 此深色藕合。俨如翠罗重叠枝节间。入秋色较淡,然不泛白,足入清赏。   【垂丝藕合】 藕合正色。花细密圆净,开足如球,其跗蒂细茎辄长出寸许,花垂叶底,摇曳风前,颇助逸兴。【梅心】 花入秋,中心瓣皆作梅红色。   【桂心】 入秋,中心吐出细碎瓣,如桂心。【藕合月华】 此花含蕊即绿放,初开即华,颇幽洁细腻可爱。   【藕合缠红】 花瓣上有红色。或一片全红,或红点红丝渍肌锁口,或大红外围内裹,幻变不一,皆饶奇趣。入秋则华。   【塔铃】 入秋则华。瓣厚而细腻,如葱草。蕊长寸许,千层轧密。开则倒悬枝下,如塔铃状。一层绿,一层藕合,相错如锦。然非土厚水匀,不易开放,每有枯落之患。   【佛座】 片片皆兜瓣,如莲大小,萼相衔而发,秋起缘心如莲花抱子,娇异寻常。【玉边】 瓣边入秋则白,中吐绿心,更见精彩。【番衣】 淡藕合色,花片上有直丝红纹,如番夷衣。   【玉蒂】 花片近蒂处色白如玉。   【淡藕合】 如银灰色,微有红晕紫晕绕之。有大小二种,大者花如盏,瓣粗薄;小者如钱,瓣细而厚圆,叠如贴钿,形匾可观。入秋则华。   【藤花球】 有深浅二种。深者深青紫色,宛如朱藤花,千叶,玲珑匀圆剔透,日暮风前幻出翡翠色,甚夺目;浅者色淡,微红萼,亦疏大,惟灯下不能弄色耳。此亦才不才之别也。浅者色带白,又名白藤花。二种皆易残败。色嫩不久,概可推矣。   【二色藕合】 其花一朵硃砂,一朵藕合,并缀一枝。或一枝全开藕合,一枝全开硃砂;或一枝中间一朵朱砂藕合者,此与缠红皆属藕合五色中化种,惟缠红不能全朵分现为别耳。早秋即华,红绿藕合相间。其瓣初开全绿色,一二日後渐转绿作藕合色。其中初开有京酱色者,乃转变成硃砂。错出如绣,亦奇品也。(以上千叶)   【藕合对】 名锦缠头。瓣上有丝,并蒂而开,入秋则华,最纤袅有致。本多脆弱,宜勤培养(此对子)。【红心黄心】 皆单片,色老不佳。【青壳】 壳青。开花时色微红。总因单叶不贵。   【捲筒】 花作深藕合色,圆而小,残则捲边。本属单片,又滪如筒,无可取。【菱叶】 花尖长,五瓣,如菱叶形。备种则可存。   【咬蝶】 花单瓣长垂,淡藕合色。开久则瓣将落犹挂枝上,如蝶旋舞,一二日後始脱,故名。亦单片佳品也。(以上单叶)△各种白   【大白】 有三种。缘地土有别,故质性亦异。产滇南者,曰云大白,夷方所出。花皆大如碗,玲珑雪透,如冰玉片,又似聚八仙花。风前喷香如梨花。此花中第一神品,故名花王。传种江浙,则质性亦稍异,惟大如盏,香气亦减。然细密如球,却又晶莹疏透。干如碧玉,葱倩可爱。其蕊绿色,开放全作绿花。渐次转绿为白。故一树新旧交纷,亦绿白相间。有长蕊,如荔支花,发短萼,挂枝上三日後始露白色。始终如荔形者,名玉荔支,即此花之变种。多不结子,分苗亦不易长,种十得五,已称能手,一枝得子,更堪称喜。枝叶俱青黑色,较异他种。松大白出松江。性喜沙土肥壅。花亦如云白,大亦如之,瓣亦明净莹如晶,但作球不能反包裹蒂。无香。且云白蕊壳青含白,此则微黄,以此为别。浙大白乃马塍遗种。蕊壳青黄。初开九瓣,望之正白如雪,微含红影。久则红影始退,始作全白。千瓣,但不明透,不作球花。虽盏大而瓣萼层密,片片相粘,匾贴成朵,如开残栀子一般,多拘束之态,乏疏秀之趣,较云白远甚。亦少香韵。然三种皆绿放,先秋即华,俱不可少。   【粉西施】 如粉孩儿,初开亦带红。但粉孩儿经旬後红尽退,纵细看,亦无纤毫红晕隐藏;此则经旬後外萼虽洁白如玉,而中心萼底尚带微红,至残不上退,如西子晓妆,粉著颊面。亦最娇美。亦秋时华。   【粉孩儿】 初开色微红,九瓣,久则转为千叶,而红晕亦无,竟与大白无异。惟花小如钱耳。萼瓣亦琐碎,铺砌不圆,如少年儿童,正嫌其多稚气耳。入秋亦华。   【玉蛱蝶】 花不甚大,瓣皆长短错出,久则两旁挺出长萼,宛如蝴蝶形。【银甲】 大瓣,片片兜抱,开足始疏放,绝似弹筝银甲。   【玉酴醿】 白中带青,娟洁有致,似无纤翳障体,对之能令人消涤一切俗虑,不仅以冰玉相赏。【红丝白】 瓣上起细红丝,隐约如渗血,亦千片棱层可观。   【鹅毛积雪】 即剪绒中白色者。花小细碎易枯,见雨即浥烂。花时遇雨,即宜移置檐下,庶可久玩。浇灌勿用喷壶淋花蕊上,缘其蕊最畏水,蕊积水则落,花见水即烂,烈日中沃其根可也。又名银芍药。   【龙爪白】 萼薄;花疏大而欠圆,参互重叠如积羽。然入秋则片片卷曲,宛如龙爪纷盘枝节间,虽乱头粗服,殊觉风致宜人。   【玉叶堆梅】 花碎小,重叠砌贴,宛如绿萼缀成,极幽艳入目。   【水红球】 绝似云白。花片稍粗,球不细密,不能反包背裹在枝上。视之白如雪,摘下辄幻作水红色,如藐姑仙子,冰雪凝肌,终有色晕。第一妙品。罕结子,故得种不易。   【白鹤翎】 花长而细,片片疏落,欠紧密。萼口破碎。无可观。   【白飞凤】 松江有此种。千叶白花。初开即于叶上生蕊著花,然不耐久,易残。   【枯白】 与浙大白无异,但色枯乏润,花瓣不能久历,易萎。入秋多起碎心。或中空。此乃效颦东施,最足增厌。   【堆灰白】 青灰色,细视白中有细点如积尘,与枯白同为陋白,虽千,不贵。花有青白色者,名炉灰白。(以上千叶)   【大白对】 一名雪鸳鸯。瓣大,疏莹清洁可爱,对对双开,如秦、虢同乘,风流比肩。开久,则亦有单出者,与大白无异,惟叶不深青耳。(此对子)   【单白】 有数种:一种名青壳玉铃儿,苞青白,单瓣,花颇大,片片有黄点,中吐白心如珠;有黄壳铃儿,苞黄,花单,片不甚大,中吐白心;有七瓣白、九瓣白,较单花多一二片。然皆乏雅趣。入药品推此数种为冠。(以上单叶)   △各种绿   【倒挂么凤】 出永嘉。色淡绿,花细密如球,累累倒坠,月夜视之,花叶莫辨,真如么凤倒悬枝上也。   【大绿】 洋种,颇不易得。又名千片绿,花最繁衍。与大白相似,但大白初开色绿,转白,此则不转白耳。质最脆,全赖调养得宜,始能滋长。蕊长瓣细,片片开放,如嫩竹叶状,极为幽致可赏。   【水绿球】 花千层作球,白色,含微绿,历久不变。亦不易得子。   【碧绿球】 松花色,带微青晕,绝似青田石色,千片。可爱。粤种。   【云蓝】 出滇中迤西地。千叶,花大,瓣厚,作翠色层层,映日如蓝靛,又名金孔雀。   【报午】 花色淡青,正视却白,俗呼鱼肚白色。萼长,花小,亦千叶,含苞多垂,惟正午则苞正直,过午又垂,故名。亦奇种闻黔中今尚有此。(以上千叶)   △各种黄   【黄玉球】 出徽州,或云此本马塍遗种,宋时取自汴中,种于御园,後渐失散。今询之马塍艺花人,不复知此品矣。吾乡丰家兜黄氏有其种,秘不与人。丁未,予馆临安,闻化隆张氏有其种,遣使索之,仅存其一,爱莫能分矣。将乞其种子,是年亦绝,故终未及见。何子蕙曾见之,云花如棣棠,作正黄色,质理亦疏朗,入秋,不闻其能华,想亦未为神品。要之,备色自不可少。   【葵花球】 曾在永嘉马氏园见之。色如秋葵,萼片细密。幽洁之品,以此为冠。   【小串香】 花不甚大,青黄色,瓣虽多,不甚细密。可以备色。   【金杏】 杏黄带浅红,乃赭、朱二色和合而成。七合化种。不易得。【松皮】 如老松皮色,即赭色之深者。亦七合化种。   【芋种】 马塍王森楠善接花,告予曰:“黄凤仙有幻成者,预藏白子于老芋头内,俟春末,连芋埋之土,长大便开鹅黄色。”不知其说然否,附识于此,俟能事者证焉。   △各种杂色【桂红】 花色如金桂,细净,花大,韵幽,亦五色中化种。   【洒红】 白片,洒红点如洒血然,花不大,却雅静。一种名洒红堆梅,贴叠匀圆,色最娱目,乃六色翻锦中变种所出,不易有。   【赭色】 如丹如霞,幻出金赭色层层吐艳照人。此七合中赭色结子传种而生。   【金霞】 来自武夷。花色俨如霞红,含黄色,颇雅洁,当作方外交,似不食人间烟火味者。【鼠褐】 灰褐色,肌上起墨点,千片攒罗,备色最雅。   【驼绒】 有二种,有青驼绒色,有红褐色,皆圆密可观。   【番茄】 白地带淡紫丝,相间成朵,如茄花色。有单、千二种,以千叶为上。   【花犵狫】 花片片夹红白色,参差不齐。萼粗疏,多卷边杂出,无一圆净者,望之颇不耐观,真如猺獞著衣,殊欠整理。   【花桃】 如犵狫稍雅,瓣细碎,夹红白,不卷边,入秋能华,亦可观。   【洋桃】 赤梗。花作粉色、白色、淡桃红色三种,各自成朵,聚一本上,如千叶洋桃。又名三合。有四色者,名四色洋桃。【米色】 在白黄绿之间,色最淡雅,不易有子。   【龙脑】 苍白如脑,瓣上有灰点,如药内龙脑状。细萼。颇芳馥。   【各类洒金】 瓣皆有黄点,映日成金色,各品俱有。按:《群芳谱》谢长裾见凤仙花,命侍儿进金膏,以麈尾染膏洒之,折一枝插倒影山侧。明年,此花金色不去。今有斑点大小不同若洒金,名倒影花,当是其遗种也。   【蒲桃锦】 白瓣上多洒细紫点,片片皆匀,细碎如洒红。【蛋青】 色似蛋壳,千层,圆密,亦堪赏目。   【红白分枝】 一枝红一枝白,一朵红一朵白,层层相间而开。久则赭色者,名三才一气。皆七合变种。   【红白平分】 每朵半红半白,千叶,匀圆。一名金镶玉嵌,最为奇品,乃大红翻锦中幻出,不易传种。   【荔壳红】 非赭非紫,色如鲜荔壳,极光润。若土燥力薄,每易枯瘁,全恃人工培养。(以上千叶)   【单花】 红白相间,或紫白相间、红紫相间,皆名。缠色,单片,不入品。(此单叶)△各种五色   【七合】 有粗细二种:粗者花大瓣粗,色不净,细者初开红白,久则银红、浅紫各色俱备,惟无赭色者。此温州种也。出江南地者有赭色。其花合大红、银红、粉红、大白、淡紫、洒红赭色,相错互叠,缀于一本,故名。五色者名五合,六色者名六合。皆有粗细之分。然以视翻锦,未免婢学夫人矣。   【大红五色】 乃大红与白相间花朵上,多寡疏密如绣,故名。久则一枝红白,一朵红白,奇变百出。【桃红五色】 桃红大白合、桃红大红合皆是。萼最鲜妍。   【紫五色】 并蒂双开。蓓蕾繁密独圆,大过他蕊,结聚成簇,多不易开。入秋亦华。   【硃砂五色】 一名缀锦珊瑚。并蒂骈萼,蕊亦繁密,不易开足。入秋则蕊稍疏,然亦力薄,不能并开。纵双蒂并开,亦瓣小色薄。其花虽蕊密,而开却满足,无半含干堕之患。   【银红五色】 红紫相间,蔚然可观。【粉红五色】 较银红稍淡,亦雅称群艳。   【藕合五色】 与大红深紫互间,匀圆细净,颇见媚格。入秋则夹绿层叠,望如绣锦。   【白绣花】 似红丝白而红,更有开出紫纹者,互杂如白地绣花,故名。其青白微红点者,色如苹果绿,香气亦如之,名苹果翻,更为神品,不易传种。五色中惟白色独无,以此补之,庶几全璧。   【五色月华球】 片片如含水,娇嫩异常。花片上多大红、白、水红、银红、桃红,层层起晕,如月之围彩,故名。此亦上品,镇江有之。近杭城亦有其种,然罕结子。其子生枝上,因太嫩弱,多未老先落。欲传其种,须俟其花落时,见其缀结细子,即用丝绵包子于枝上,待其长老收之,犹十不得一二也。   【各种翻锦】 有大红、桃红、硃砂、紫白等名。其紫白者又名剪罗衣,有六色者,更细。或问:翻锦亦五色也,何以别为一种?余曰:五色与翻锦不同。五色肌理粗俗,无静雅态。翻锦质细色艳,朵圆态静,另具一种气度,如大家子弟,骨相自不同凡俗。且秋来吐华,亦各别。五色秋华不过中吐绿心,色亦粗薄,少肥泽之趣;翻锦入秋中心吐绿如拱璧,淡洁娟雅,尤令人生羡。或将绿幻在四边,或隐含萼中,层错叠发;或幻在左右,皆有情趣。其形匀圆整齐,虽缕彩刺绣,未足方奇妙。又朵朵娴静,如美人相对,其妙处正在娇羞不语中耳。与五色较之,直仙凡之判,岂仅上下床之别哉?在赏鉴家自能分别。(以上千叶)   【五色单瓣】 单叶中亦有五色花,颇疏落,终嫌劣薄,乏情趣,当是俗骨。名之曰仙,直痴肥道士压折鹤背矣。(此单叶)    卷下   △种艺   凤仙下子,除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不可下外,馀九个月皆可下种。二月下子,三十日外出。十月同。三月下子,二十日外出。九月同。四月下子,十日外出。五月、八月下子,五日外出。六、七月下子,三日外出。泥须常湿,日须常晒,则出速而肥,亦易长成。有霜则盆必夜收卧室中,使得人气。然下子总以穀雨前後为正时。   每年须作三次下种,则长开不绝。先以二月下子入盆,五月内可看早花;四月将盆下种,七月看中花;六月初早花已残,将盆下种,九月初看晚花,如此则接续不绝。早花多子,或不能华;中花子少,一开即千;晚花薄小,须多晒、多浇、摘蕊,便力厚花大,不减早花色样。   下子须择粗壮肥大者,用盆入极细土种後,面上再以土薄渗一层盖之。不可入土深,深则难出,多浥烂土内。若畦种,须以石灰水拌过,方免蚁蚓盗食。   下种须匀而稀,不可密。密则苗生繁壅,稍长即黄瘁,纵分栽,亦不易大。   子初出土,止两圆叶,不可分种,且留盆内。泥不可令太湿,须微润,遇雨即收入廊下。久晴土干,不时以水润之。又最忌伤水,致烂根萎黑,不可救活。   初生苗分栽入土,防蚁蚓伤根。见苗无故忽萎者,须随根检视,去其害则已。又有伤湿萎者,近根之茎多青软,入土之茎作青黑色,须易地另种。若栽盆,急易深埋之,令过青黑一段,种後以细竹扶之,亦可活。   性喜高旷。宜置盆于高处,使四面凌空,则茎皆短壮,分枝繁衍,皆有顶带,开花亦细密;若地种,四围狭逼,生枝皆瘦劣脆弱,不特易折,且花多聚顶,寥寥无几,顶叶以下皆不生蕊,片片疏薄,亦无精彩矣。   盆泥贵松,令易行根走水,则花开肥大;若坚硬筑实;不特花少,积水根旁,立见朽萎。凤仙须盆种。盆要大,其式口大底小者为上,竹筒式者次之。   盆泥要肥。种法:择苗粗壮周正者,植盆泥内,须中直勿偏。盆泥勿满贮,只须半盆土,务要细净黑肥。待秧长大,渐渐加土,加至八分而止,留二分以待蓄水,庶三伏中浇水无倒溢之患。且初种时盆泥浅,又易上豆饼。如遇久雨伤湿,水冲露根,又可添泥培护,免致起植之烦。   凤仙枝干不可太细,细则多起牛膝茎,或成竹鞭梗。一至秋来,遇风雨便倒。即无风雨,开花繁密,亦难屹立。故盆土宜求田泥,或隔年先以粪酵过之土。   种时,盆泥先填寸许,安豆饼一小块,或四五块稀排土中,加泥于上,然後栽秧。倘发细苗,待长,必须竹扶之;如发苗粗壮,则不必竹扶。   栽秧排种于地,须间尺许,勿太密。密则长大枝叶相接,便不发旁枝,结蕊亦稀,上有下无,其生旁枝者亦不生蕊,名曰气枝。且土种不稀,便无顶带,形式不圆,故以盆种为上。   立秋前十日,凤仙皆渐华。或单花变千,或转千为球,或起楼子,或吐绿心、全绿,皆名曰华,犹月之舒彩也。华则瓣细而艳,匀而净蕊萼既多攒簇枝上,几无罅隙,必须每日摘去残花败蕊及内中无用小蕊,使不拔力,花开自大,且无僵黑之患。   苏州花局种凤仙皆掐种。其法:待分桠後,摘其头埋土中,勿令见日,频浇水,则自生根。   将来长大,能令花瓣大而密,结蕊亦多,而不生子,其本亦高大。盖凤仙最忌枝稀本长,惟用此法,则短壮可观。   压凤仙法:凡凤仙,皆粗枝大叶,易长而高,非掐种难入盆玩。又有盘压之法:待长三寸,即捺倒于地,用小石压其根,令头起;又长至三寸,外再压之。如此数次,周回盘转,不拘方圆式,总以合盆为妙。久则如盘龙舞鹤,有垂爪展翼之势。   其压枝逢节生根,爬土自紧,枝旁更发小枝,参差历落,颇有可观。花时更层次玲珑,满盆娇艳。   作球子凤仙法:用细竹篓,入土于中,种苗于土。待长,用两条布巾束篓面,使其土不得出,惟露出枝茎,倒悬过夜。其枝皆欲吸露,自能倒曲向上,过十日後,又长出篓面。解布束,正悬之。枝入夜复又曲仰而上。如此反覆四五次,则凤仙枝梗将篓面团圞围转,枝叶遍覆,不见篓形。以绳穿挂之,不可著地,开花则周回上下六面皆有花,竟成花球。夜则竹竿悬之受露,日则挂檐下受日,如彩灯球子。亦奇观也。   《格物须知》:“下凤仙子,欲其高,置手中高撒,则枝干高。”不知凤仙正不欲其高为贵。鲁交是云:“欲其不长,以妇人头带油骨簪刺其根上茎,贯一孔,令两头通,然後以泥壅之,则自不长。”   种凤仙成树法:用大坛一只,要有三石水盛者,埋地中,令坛口与土平,坛中置河水,令其满。再买湘中豆饼一张,中开一大孔,将饼盖坛上。用极大盆一个,盆底中孔要大,以瓦覆孔上,令不漏泥。然後加土,种凤仙苗于盆,将盆底孔对准饼孔,置盆在饼上,周围以土筑之,掩盖坛口左右,勿令泄气,使不见坛形,照常浇灌,勿失水。待苗长大,根须自能由孔生下,浸于坛水中,呼吸上下,又得豆饼之气,日见肥大,高与树等,可以楼上观看,且花多朵大,颜色更艳。   花局种凤仙不用盆,将大瓦四张,以篾中箍之如盆式,下承以砖一块作底。肥土实贮,植苗于中,又走水易长。俟其行根放蕊时,然後移入瓦盆内。其卸下砖瓦,收藏至来岁又可用。   种菊有谣,曰:“未种菊,先插竹。”言菊本细弱,须竹扶之也。凤仙亦有诀,曰:“欲种凤仙花,须备树桠杈。”此花盛时满枝密放,一遇风雨,顶尽垂下,须以细树叉随其长短架起,待晴再去,又不损花,且无曲屈之患。盖佳种中亦有细长者,遇雨,若尽摘去其花,未免可惜;盆多品夥,又不胜移避之劳;若听其下垂,晴日自起,每每枝本不正,中曲上垂,顶偏叶反,皆由此成,故不如暂为枝架之妙也。   △灌溉   凤仙喜水而却不受久渍,故土宜松,松则走水无伤根之患;灌水宜频,频润之毋令土燥,则花细密又易华。   伏日断不可缺水。每日清晨浇一次,日午傍晚各浇一次。水不可多,亦毋令土燥,则花大自能变幻种种,皆伏日用水之功也。凡花值三伏,受日晒,土热如火,不可浇水。惟凤仙正赖伏日下热土暵烈时。新汲井水浇透,令土冷再晒,使相激而变为异也。故炎日正热,须不时看视,见其叶稍垂下,即以水沃之。盖垂叶乃受日逼。亦不可拘定三次水。但不可用缸中存贮受热之水灌之,致有青点受蒸黄叶滪脑之病。   凤仙须肥土培壅,只浇清水,则花洁有精神。若土薄苗细,而用污泥杂秽之水浇之,恐有癃头僵梗之患。必不得已,草汁庶几可用,豆汁惟苗时用浇,开花时勿用。   花喜洁。其茎上或沾污泥,须以羊毛软笔蘸清水为涤去。见有败叶枯花,勿留枝上。此等留枝,经雨则粘贴好叶枝梗,能烂节,且易生虫。   浇灌断不可使令童仆。盖彼既愚顽,何知怜爱?况强其所难,必多草率。或多寡受水不齐;或手足决躁有失。倘佳种受伤,追悔无及。必不得已,当择解事斯文仆隶属之可也。   浙米泔水最肥种。秋子必须用此水少加硫黄末、豆汁水同和浇灌,则水可催令速长,与春种无异。玉亭曾语余曰:“有客言凤仙以滚水泼之倒地,经一二日,受露复活,嗣後枝梗肥壮,花小者能令大,疏者能令密,且开久而不残,谓之炙凤仙法。”子欲以粗种试之,未果,故且存其说。   △收采   子以夏采者作种则苗肥;秋采者作种则苗细,日後开花薄少,花头亦不紧密。   拣子须择粗肥坚亮者,为老子;露白形匾者为嫩子;黑黯无光者为宿子,系隔年陈久之子也;瘪小软匾为败子。留种以老子第一;宿子亦可种出苗;惟嫩、败二种无用。又雨中收子,多发芽,次年下土,不出。   中一枝乃命干,又名子干。其旁干名花干,犹人四肢,非正体也。子干之子肥壮者,老则留子。视其子苞黄亮,轻轻以手夹之,则苞自破,其子已熟,可收。否则,且留枝上。命干结子伏天者,作种不变,花干子恐不能无变也。收子有三不可收,曰:经雨後勿收,叶烂虫蛀勿收,谎子空心者勿收。   佳种开花多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夏开结子);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秋开结子)。八月後,上下乱开,谓之撒锦,不易结子,结子多空。霜降後,须日晒夜收,日午土燥,微润以水,至冬犹开。   凤仙开花多中干蕊先开,以中干得土力厚故也。子如小桃实,毛稀毛短者佳,待黄色起路棱方可收采,去外壳,取内子,去其壳内筋膜,其净子拣粒粗大者,纸包带于身边贴内温养一二日,使得人气,然後收入木匣,勿近香麝,则来年下种,花色更佳。其子虽隔十馀年者,亦可下出:须数日带身边,得人气暖过十馀日再种,自然发生。与鸡哺再种更妙。   凡花开满枝,夏秋之交,遇有大雨,不可不濯,又不可令其多濯。盖失濯则少润,多濯则损花。花繁含雨,必头重倾折。受雨一二时,急收廊下,待雨後再出之。如雨後出日,花为雨渍透,垂枝泫然,断不可带湿即晒烈日下,致花瓣枯竟,同蒸煮无异。须先用手摇去花心积水,再置日中,方免此患。   伏日太烈,蕊有被晒焦者,须急收廊下,夜出露之。或收过午未二刻,申刻再晒。盖终日失晒,恐少花也。且枝梗软弱,难以入冬门矣(凤仙开过冬者,花圃人谓之入冬门)。   李时珍云:“凤仙收采,其肥茎汋邑,以充莴苣笋;其嫩花酒浸一宿,亦可食。”   插凤仙花,用石灰汤养。不尔,连根种瓶内,添水,可半月开。石灰种亦得。   凡采花染指甲,不必定红色者。即白花捣烂,加矾少许,和布包甲,过三四日启视,则甲亦鲜红可爱。其叶亦然,染与红花无异。△医花   凤仙茎寸寸能生根须,观其老时出土根节皆有红色细枝绊土可知。苗最柔脆易断,倘遇折断贵种,不必轻弃,只须加土培壅,毋令缺水受晒,俟其生根,便活。凡折断土壅者,视其顶叶中心不萎,终不死,傍枝纵萎,无妨也。若长大时,或被人失手损伤,枝折带皮者,尚可活:用穀树脂涂伤口,桑脂尤妙。以桑白皮缠裹之,人发裹之亦可,外以笋箨包缠。如垂下,须用竹枝撑定,勿令动摇,即活。   叶黄有三:或壅遏不疏气,受雨日湿蒸,则全枝黄萎;或土力不肥,兼受水伤,发为叶黄;一为烟毒所触,或香麝所中,皆令黄落。种时埋蚕砂少许土中,可解其黄。至秋风寒露时叶黄,乃本老发黄,是将败之候,犹人之衰老多病,则又非三者故也。何子蕙云:“如叶黄,频浇若韮菜汁,则能转黄为青。”   叶黄尚可活,连枝黄者难医。若审其受湿郁发黄,须用肥土分植,清水频淋,置透风处,使夜受清露,俟其新叶青发,黄叶转青,或黄叶自落,转生青叶,始能长大。若水伤发黄,预加干土收其湿,则黄叶自转青。受香麝气触黄萎者,急用喷壶,以蒜一片擂水入壶淋之。若连枝茎黄者,荷叶上露水或金汁浇其根,再以鼠粪培壅,庶几可救一二。   叶至秋深,老则起霜,花亦残矣。有未秋起霜者,病也。或缺水受烈日所逼,令起霜纹;或受露未干,连日加以阴雨,亦能起霜;或受湿蒸之气,或浇淋之水不洁,皆令叶见霜色。盖见霜则老,其叶易脆脱,须以清水喷淋,或用羊毛软笔刷去霜粉,庶乎可观。   叶心忽生细叶结球,名曰癃心,犹人之痞也,顶上亦然。有此即不开花,渐致枯槁。急须摘去癃叶,易土乃安。若花老枝残,顶上忽生细叶一丛,名曰添顶,亦能开花结子,不必摘去。   枝茎中生细枝叶名夹叶,须有小茎枝,则将来长出便是旁枝;若无细枝连缀者,名鸡头夹叶,须摘去之,有此则不长,若经雨积湿,便有霉心之患。茎中心起墨黑点,或桠节间有点,或沿叶边促聚者,便为霉心,久则萎落,大本亦随槁。有此二故:有叶多太密不透风,日积湿蒸而为霉;亦有虫粪积垢蟊蛛尿伤,经雨後发霉者。一切贵种,须不时调护,幸勿犯此二病。又有青霉,多见于苗根。凡苗入土,土不细或伤水,则起青霉,其茎近处渐渐青点软腐者是也。   叶贵嫩不贵老,贵软不贵硬,贵密不贵疏。其叶色以浅绿为上;深绿色、油绿色必不久。有生硬叶,长阔而大,色青厚者名努叶,最不好,一生此叶,则不生小枝发新蕊,惟现存在干之蕊开完,大本亦随枯矣,譬人患瘫痪而废也。苗未长大见努叶者,此苗急拔去之,终不长大,徒耗心力。其或努叶旁复生小枝芽,丛杂琐碎,必将努叶摘去,使小叶长透,否则为努叶所盖,终不长矣。   凤仙夏则怕生努叶,秋则怕生霜叶。一叶起霜,绵延遍本。花局贵种入秋,用羊毛软笔蘸醇酒拭之,云可不起霜叶。有交秋无故枝茎发黑,此将槁候也。亦有虫伤水渍所致,须用小剪去之,否则连枝蔓延矣。   诀云:“欲知凤仙有故无故,先看叶上有露无露。”盖种此花,必每日清晓察露为准。全不受露,则有十分病,次则递减,总以受露深浅为断。其不受露,有各种病:土薄力微,一也;水伤,二也;蚓食根,三也;生夹叶抽力,四也;枝老本僵,五也;伤热不醒,六也;本伤泄气,七也;新移盆未服土性,八也。须随其所患而治之。   凤仙枝本脆弱,倘有折磕伤肉损皮,以老菱壳灰掺之,或和泥涂之亦可。一方:以钟乳粉和牛粪涂之。下子防蚁食、蜒蚰伤,须土面掺毛灰一层于上,则免。   花正放满枝,忽觉憔悴现枯色者,此为日气太旺逼伤。以喷壶贮新汲水淋之过夜,得露复鲜。   陈玉川言:“蛇骨煅灰,可理凤仙折伤,必须山黄泥浆同和用之,外以箬布或蕉叶裹俱可。”此法余未经试用,附识之以待後之能事者。△除虫   《群芳谱》谓:“凤仙无虫之患,即蜂蝶亦不敢近。”此言殊不然。植苗稍长,瓦雀喜啄其嫩枝;花肥盛时,每生青蠖如蚕状,喜食其叶,老则化大蛱蝶飞去,乃大蝶遗孽也;花开时,蜜虎辄来采其蕊,此物善食蜂,故蜜蜂不敢近;其根入地,蛴螬蝼蛄皆喜食之,蚯蚓尤喜伏根吮其根汁,皆令花黄萎。   叶上多有网头虫,形如蜘蛛而小,此蟊属也。喜在中心结网,觅蝇蚊为食,须寻觅刺死之。若纵之去,次日仍来网头。其溺最毒,花蕊一沾其溺,辄焦落无遗。   小暑後生青蠖虫,如蚕而大,喜食其叶,其矢如蚕沙。见枝叶有蛀伤,积有虫矢,须即觅其虫去之。清晨检叶背可得,或直贴梗上。其虫有青、黄、灰、黑四色,无白者,身上有点或无点者,五更在叶顶,见明则伏叶底。   黑蜂、蜜虎及小花蜂之属,每遇暑日,喜入花中吮其花心。凡叶边及细枝无故萎黑,或叶下垂次日即萎者,皆被所伤也,急摘去之。见蜂钻,须用小剪或铜钳夹死之。   夏月,蝇喜集叶上遗秽,作黑点,以水涤去。觅小螳螂放枝上,则蝇自少。待凤仙花残,螳螂亦遗卵枝上,次年自生。   盆置阴湿地上,辄生一种小蜗牛沿上枝叶,最为可患,且能蚕食嫩蕊嫩叶,须不时拣去之,又有一种小灰蛾,每来叶节间放子,至秋辄生小虫如小蚕状,潜伏叶底,或藏花片内,食其花叶。凡见叶上有破碎蛀痕,须细觅去之。虫矢在叶上,黑色,细如灰者是也。朱砂球、碧桃球二种枝梗最甜,极易遭虫食,宜留心察觅。又有蚁满枝上者,乃有细莠虫也,亦急宜以水淋去之,苦茶淋更妙。   种凤仙地不得令鸡入,盖喜食其蕊,啄其子叶,其伤残更甚于虫蚓也。猪羊猫犬亦忌穿走其径。喜有虾蟆百舌,以虾蟆能吸起枝上虫,百舌能抽食地中蚓也。   △备药   《本草纲目》:凤仙根叶味苦,甘辛,有小毒,主治鸡鱼骨哽,误吞铜铁,杖扑肿痛,散血通经,软坚透骨。其子味微苦,温,有小毒,主治产难、积块、噎隔,下骨哽,透骨通窍。缘其透骨,故能损齿,凡服其子,不可著齿。多用亦戟人咽。其花味甘,滑温,无毒,主治蛇伤,擂酒服即解,又治腰胁引痛不
13,296
艺藏
草木鸟兽虫鱼
刘氏菊谱-宋-刘蒙
刘氏菊谱 《刘氏菊谱》一卷,宋刘蒙撰。蒙,彭城人。不详其仕履,其叙中载崇宁甲申为龙门之游,访刘元孙所居,相与订论为此谱,盖徽宗时人。故王得臣《麈史》中已引其说。焦竑《国史经籍志》列于范成大之后者,误也。其书首谱叙,次说疑,次定品,次列菊名三十五条,各叙其种类形色而评次之,以龙脑为第一,而以杂记三萹终焉。书中所论诸菊名品,各详所出之地,自汴梁以及西京、陈州、邓州、雍州、相州、滑州、鄜州、阳翟诸处,大抵皆中州物产,而萃聚于洛阳园圃中者,与后来史正志、范成大之专志吴中莳植者不同。然如金钱、酴醿诸名,史、范二志亦具载焉,意者本出自河北,而传其种于江左者欤。 谱叙   草木之有花,浮冶而易壊,凡天下轻脆难乆之物者,皆以花比之,宜非正人、达士、坚操、笃行之所好也。然余尝观屈原之为文,香草龙鳯,以比忠正,而菊与菌桂、荃蕙、兰芷、江蓠同为所取。又松者,天下歳寒坚正之木也,而陶渊明乃以松名配菊,连语而称之。夫屈原、渊明,寔皆正人、达士、坚操、笃行之流,至于菊,犹贵重之如此,是菊虽以花为名,固与浮冶易壊之物不可同年而语也。且菊有异于物者,凡花皆以春盛,而实者以秋成,其根抵枝叶无物不然。而菊独以秋花悦茂于风霜揺落之时,此其得时者异也。   有花叶者,花未必可食,而康风子乃以食菊僊。又《本草》云:以九月取花,乆服轻身耐老,此其花异也。花可食者,根叶未必可食,而陆龟蒙云:春苗恣肥,得以采撷,供左右杯按。又《本草》云:以正月取根,此其根叶异也。夫以一草之微,自本至末,无非可食,有功于人者。加以花色香态纎妙闲雅,可为丘壑燕静之娱。然则古人取其香以比徳,而配之以岁寒之操,夫岂独然而已哉!   洛阳之风俗大抵好花,菊品之数,比他州为盛。刘元孙伯绍者,隐居伊水之瀍,萃诸菊而植之,朝夕啸咏乎其侧,盖有意谱之而未假也。崇宁甲申九月,余得为龙门之游,得至君居。坐于舒啸堂上,顾玩而乐之,于是相与订论。访其居之未尝有,因次第焉。夫牡丹、荔枝、香、笋、茶、竹、砚、墨之类,有名数者,前人皆谱録。今菊品之盛,至于三十余种,可以类聚而记之,故随其名品论叙于左,以列诸谱之次。 说疑   或谓菊与苦薏有两种,而陶隠居、日华子所记皆无千叶花,疑今谱中或有非菊者也。然余尝读隐居之说,以谓茎紫色青,作蒿艾气,为苦薏。今余所记菊中,虽有茎青者,然而为气香味甘,枝叶纎少,或有味苦者而紫色细茎,亦无蒿艾之气。又今人间相传为菊其已乆矣,故未能轻取旧说而弃之也。凡植物之见取于人者,栽培灌溉不失其宜,则枝叶华实无不猥大。至其气之所聚,乃有连理、合颖、双叶、并蔕之瑞,而况于花有变而为千叶者乎?日华子曰:花大者为甘菊,花小而苦者为野菊。若种园蔬肥沃之处,复同一体。是小可变而为甘也。如是,则单叶变而为千叶,亦有之矣。牡丹、芍药,皆为药中所用,隐居等但记花之红白,亦不云有千叶者。今二花生于山野,类皆单叶小花;至于园圃肥沃之地,栽鉏粪养,皆为千叶,然后大花千叶变态百出。然则奚独至于菊而疑之?注本草者谓:菊一名日精。按:《说文》从鞠,而《尔雅》菊治蘠,《月令》云鞠有黄华,疑皆传写之误欤。若夫马蔺为紫菊,瞿麦为大菊,乌喙苗为鸳鸯菊,蔙覆花为艾菊,与其它妄滥而窃菊名者,皆所不取云。 定品   或问:“菊奚先?”曰:“先色与香,而后态。”“然则色奚先?”曰:“黄者中之色,土王季月,而菊以九月花,金土之应,相生而相得者也。其次莫若白,西方金气之应,菊以秋开,则于气为锺焉。陈藏器云:白菊生平泽,花紫者,白之变;红者,紫之变也。此紫所以为白之次,而红所以为紫之次云。有色矣,而又有香;有香矣,而后有态。是其为花之尤者也。”或又曰:“花以艶媚为悦,而子以态为后欤?”曰:“吾尝闻于古人矣,妍卉繁花为小人,而松竹兰菊为君子,安有君子而以态为悦乎?至于具香与色而又有态,是犹君子而有威仪也。菊有名龙脑者,具香与色而态不足者也。菊有名都胜者,具色与态而香不足者也。菊之黄者未必皆胜而置于前者正其色也,菊之白者未必皆劣而列于中者次其色也。新罗、香球、玉铃之类,则以瓌异而升焉。至于顺圣、杨妃之类,转红受色不正,故虽有芬香,态度不得与诸花争也。然余独以龙脑为诸花之冠,是故君子贵其质焉。后之视此谱者,触类而求之,则意可见也。”   花总数三十有五品。以品视之,可以见花之髙下;以花视之,可以知品之得失。具列之如左云:   龙脑第一   龙脑,一名小银台,出京师,开以九月末。类金万铃而叶尖,谓花上叶。色类人间染郁金,而外叶纯白。夫黄菊有深浅色两种,而是花独得深浅之中。又其香气芬烈,甚似龙脑,是花与香色俱可贵也。诸菊或以态度争先者,然标致髙远,譬如大人君子,雍容雅淡,识与不识,固将见而悦之,诚未易以妖冶妩媚为胜也。   新罗第二   新罗,一名玉梅,一名倭菊,或云出海外,国中开以九月末。千叶,纯白。长短相次,而花叶尖薄,鲜明莹彻,若琼瑶然。花始开时,中有青黄细叶,如花蘂之状,盛开之后,细叶舒展,乃始见其蘂焉。枝正紫色,叶青,支股而小。凡菊类多尖阙,而此花之蘂分为五出,如人之有支股也,与花相映。标韵髙雅,似非寻常之比也。然余观诸菊,开头枝叶有多少繁简之失,如桃花菊,则恨叶多;如球子菊,则恨花繁。此菊一枝多开,一花虽有旁枝,亦少双头并开者,正素独立之意,故详纪焉。   都胜第三   都胜,出陈州,开以九月末。鹅黄,千叶。叶形圆厚,有双纹,花叶大者,每叶上皆有双画直纹,如人手纹状,而内外大小重迭相次蓬蓬然,疑造物者着意为之。凡花形,千叶如金铃则太厚,单叶如大金铃则太薄,惟都胜、新罗、御爱、棣棠,颇得厚薄之中,而都胜又其最美者也。余尝谓,菊之为花,皆以香色态度为尚,而枝常恨麤,叶常恨大,凡菊无态度者,枝叶累之也。此菊细枝少叶,袅袅有态,而俗以都胜目之,其有取于此乎?花有浅深两色,盖初开时色深尔。   御爱第四   御爱,出京师,开以九月末,一名笑靥,一名喜容。淡黄,千叶。叶有双纹,齐短而阔,叶端皆有两阙,内外鳞次,亦有瓌异之形,但恨枝干差麤,不得与都胜争先尔。叶比诸菊最小而青,每叶不过如指面大。或云出禁中,因此得名。   玉球第五   玉球,出陈州,开以九月末。多叶,白花,近蘂微有红色。花外大叶有双纹,莹白齐长,而蘂中小叶如剪茸。初开时有青殻,乆乃退去。盛开后小叶舒展,皆与花外长叶相次倒垂。以玉球目之者,以其有圆聚之形也。枝干不甚麤,叶尖长无刓阙,枝叶皆有浮毛,颇与诸菊异。然颜色标致,固自不凡。近年以来,方有此。本好事者竞求,致一二本之直比于常菊盖十倍焉。   玉铃第六   玉铃,未详所出,开以九月中。纯白,千叶。中有细铃,甚类大金铃。菊凡白花中,如玉球、新罗,形态髙雅,出于其上。而此菊与之争胜,故余特次二菊,观名求实,似无愧焉。   金万铃第七   金万铃,未详所出,开以九月末。深黄,千叶。菊以黄为正,而铃以金为质。是菊正黄色而叶有铎形,则于名实两无愧也。菊有花宻枝褊者,人间谓之鞍子菊,实与此花一种,特以地脉肥盛使之然尔。又有大万铃、大金铃、蜂铃之类,或形色不正,比之此花,特为窃有其名也。   大金铃第八   大金铃,未详所出,开以九月末。深黄有铃者,皆如铎铃之形,而此花之中实,皆五出细花,下有大叶承之。每叶之有双纹,枝与常菊相似,叶大而疎,一枝不过十余叶。俗名大金铃,盖以花形似秋万铃尔。   银台第九   银台,深黄,万银铃。叶有五出,而下有双纹白叶。开之初,疑与龙脑菊一种,但花形差,大且不甚香耳。俗谓龙脑菊为小银台,盖以相似故也。枝干纎柔,叶青黄而麤疎。近出洛阳水北小民家,未多见也。   棣棠第十   棣棠,出西京,开以九月末。深黄。双纹多叶,自中至外,长短相次,如千叶棣棠状。凡黄菊,类多小花,如都胜、御爱,虽稍大而色皆浅黄,其最大者若大金铃菊,则又单叶浅薄,无甚佳处。唯此花深黄多叶,大于诸菊,而又枝叶甚青,一枝聚生至十余朶,花叶相映,颜色鲜好,甚可爱也。   蜂铃第十一   蜂铃,开以九月中。千叶,深黄,花形圆小而中有铃。叶拥聚蜂起,细视若有蜂窠之状。大抵此花似金万铃,独以花形差小而尖,又有细蘂出铃叶中,以此别尔。   鹅毛第十二   鹅毛,未详所出,开以九月末。淡黄纎细,如毛生于花萼上。凡菊大率花心皆细叶,而下有大叶承之,间谓之托叶。今比毛花自内至外叶皆一等,但长短上下有次尔,花形小于金万铃。亦近年新花也。   球子第十三   球子,未详所出,开以九月中。深黄,千叶。尖细重迭,皆有伦理。一枝之杪聚生百余花,若小球。诸菊黄花最小无过此者,然枝青叶碧,花色鲜明,相映尤好也。   夏金铃第十四   夏金铃,出西京,开以六月。深黄,千叶。甚与金万铃,相类而花头瘦小,不甚鲜茂,盖以生非时故也。或曰:非时而花失其正也,而可置于上乎?曰:其香是也,其色是也,若生非其时,则系于天者也,夫特以生非其时而置之诸菊之上,香色不足论矣,奚以贵质哉?   秋金铃第十五   秋金铃,出西京,开以九月中。深黄,双纹,重叶。花中细蘂,皆出小铃萼中。其萼亦如铃叶,但比花叶短阔而青,故谱中谓铃叶、铃萼者,以此有如蜂铃状。余顷年至京师,始见此菊,戚里相传,以为爱玩。其后菊品渐盛,香色形态徃徃出此花上,而人之贵爱寞落矣。然花色正黄,未应便置诸菊之下也。   金钱第十六   金钱,出西京,开以九月末。深黄,双纹,重叶。似大金菊而花形圆齐,颇类滴漏花(栏槛处处有,亦名滴滴金,亦名金钱子。)。人未识者,或以为棣棠菊,或以为大金铃,但以花叶辨之,乃可见尔。   邓州黄第十七   邓州黄,开以九月末。单叶,双纹,深于鹅黄而浅于郁金。中有细叶,出铃萼上,形様甚似邓州白,但小差尔。按:陶隐居云:南阳郦县有黄菊而白者,以五月采。今人间相传多以白菊为贵,又采时乃以九月,颇与古说相异。然黄菊味甘气香,枝干叶形全类白菊,疑乃弘景所记尔。   蔷薇第十八   蔷薇,未详所出,九月末开。深黄,双纹,单叶。有黄细蘂出小铃萼中,枝干差细,叶有支股而圆。今蔷薇有红黄千叶、单叶两种,而单叶者差淡,人间谓之野蔷薇,盖以单叶者尔。   黄二色第十九   黄二色,九月末开。鹅黄,双纹,多叶。一花之间自有深淡两色。然此花甚类蔷薇菊,惟形差小,又近蘂多有乱叶,不然,亦不辨其异种也。   甘菊第二十   甘菊,生雍州川泽,开以九月。深黄,单叶。闾巷小人且能识之,固不待记而后见也。然余窃谓古菊未有瓌异如今者,而陶渊明、张景阳、谢希逸、潘安仁等或爱其香,或咏其色,或采之于东篱,或泛之于酒斚,疑皆今之甘菊花也。夫以古人赋咏赏爱至于如此,而一旦以今菊之盛,遂将弃而不取,是岂仁人君子之于物哉?故余特以甘菊置于白紫红菊三品之上,其大意如此。   酴醿第二十一   酴醿,出相州,开以九月末。纯白,千叶。自中至外,长短相次,花之大小正如酴醿,而枝干纎柔,颇有态度。若花叶稍圆,加以檀蘂,真酴醿也。   玉盆第二十二   玉盆,出滑州,开以九月末。多叶,黄心,内深外淡。而下有阔白大叶,连缀承之,有如盆盂中盛花状。然人间相传,以谓玉盆菊者,大率皆黄心碎叶,初不知其得名之由,后请疑于识者,始以真菊相示。乃知物之见名于人者,必有形似之实,非讲寻无倦,或有所遗尔。   邓州白第二十三   邓州白,九月末开。单叶,双纹,白花。中有细蘂,出铃萼中。凡菊,单叶如蔷薇菊之类,大率花叶圆密相次(花叶谓头上白叶,非枝叶之叶。他称花叶,仿此。),而此花叶皆尖细,相去稀疎,然香比诸菊甚烈,而又正为药中所用。盖邓州菊潭所出,尔枝干甚纎柔,叶端有支股而长,亦不甚青。   白菊第二十四   白菊,单叶,白花。蘂与邓州白相类,但花叶差阔,相次圆密,而枝叶麤繁。人未识者,多谓此为邓州白,余亦信以为然,后刘伯绍访得其真菊,较见其异,故谱中别开邓州白而正其名,曰白菊。   银盆第二十五   银盆,出西京,开以九月中。花中皆细铃,比夏、秋万铃差疎,而形色似之。铃叶之下,别有双纹白叶,故人间谓之银盆者,以其下叶正白故也。此菊近出,未多见。至其茂肥得地,则一花之大有若盆者焉。   顺圣浅紫第二十六   顺圣浅紫,出陈州、邓州,九月中方开。多叶,叶比诸菊最大。一花不过六七叶,而每叶盘迭凡三四重。花叶空处,间有筒叶辅之,大率花形枝干类垂丝棣棠,但色紫花大尔。余所记菊中,惟此最大,而风流态度又为可贵,独恨此花非黄白,不得与诸菊争先也。   夏万铃第二十七   夏万铃,出鄜州,开以五月。紫色,细铃。生于双纹大叶之上,以时别之者,以有秋时紫花故也。或以菊皆秋生花,而疑此菊独以夏盛。按:灵寳方曰:菊花紫白;又陶隐居云:五月采。今此花紫色而开于夏时,是其得时之正也,夫何疑哉?   秋万铃第二十八   秋万铃,出鄜州,开以九月中。千叶,浅紫。其中细叶尽为五出铎形,而下有双纹大叶承之。诸菊如棣棠,是其最大,独此菊与顺圣过焉。或云:与夏花一种,但秋夏再开尔。今人间起草为花,多作此菊,盖以其瓌美可爱故也。   绣球第二十九   绣球,出西京,开以九月中。千叶,紫花。花叶尖阔,相次聚生,如金铃。菊中铃叶之状,大率此花似荔枝菊花,中无筒叶,而萼边正平尔。花形之大,有若大金铃菊者焉。   荔枝第三十   荔枝,纯紫,出西京,九月中开。千叶,紫花。叶卷为筒(谓花叶也。凡菊,铃叶有五出,皆如铎铃之形,又有卷生为筒无尖阙者,故谓之筒叶,他与此同。),大小相间。凡菊,铃并蘂皆生托叶之上,叶背乃有花萼与枝相连,而此菊上下左右攅聚而生,故俗以为荔枝者,以其花形正圆故也。花有红者,与此同名,而纯紫者盖不多尔。   垂丝粉红第三十一   垂丝粉红,出西京,九月中开。千叶。叶细如茸,攅聚相次,而花下亦无托叶。人以垂丝目之者,盖以枝干纎弱故也。   杨妃第三十二   杨妃,未详所出,九月中开。粉红,千叶。散如乱茸而枝叶细小,袅袅有态,此实菊之柔媚为悦者也。   合蝉第三十三   合蝉,未详所出,九月末开。粉红。筒叶,花形细者与蘂杂比,方盛开时筒之大者裂为两翅,如飞舞状。一枝之杪凡三四花,然大率皆筒叶,如荔枝菊。有蝉形者,盖不多尔。   红二色第三十四   红二色,出西京,开以九月末。千叶,深淡红。丛有两色,而花叶之中间生筒叶,大小相映。方盛开时,筒之大者裂为二三,与花叶相杂比,茸茸然。花心与筒叶中有青黄红蘂,颇与诸菊相异。然余恠桃花、石榴、川木爪之类,或有一株异色者,每以造物之付受有不平欤,抑将见其巧欤。今菊之变其黄白而为粉红深紫,固可恠。而又一株亦有异色并生者也,是亦深可恠欤。花之形度无甚佳处,特记其异尔。   桃花第三十五   桃花,粉红。单叶中有黄蘂,其色正类桃花,俗以此名,盖以言其色尔。花之形度虽不甚佳,而开于诸菊未有之前,故人视此菊如木中之梅焉。枝叶最繁宻,或有无花者,则一叶之大踰数寸也。 杂记   叙遗   余闻有麝香菊者,黄花,千叶,以香得名;有锦菊者,粉红,碎花,以色得名;有孩儿菊者,粉红,青萼,以形得名;有金丝菊者,紫花,黄心,以蘂得名。尝访于好事,求于园圃,既未之见。而说者谓孩儿菊与桃花一种,又云种花者剪掐为之。至锦菊、金丝,则或有言其与别名非菊者。若麝香菊,则又出阳翟洛人,实未之见。夫既已记之,而定其品之髙下,又因传闻附会而乱其先后之次,是非余谱菊之意,故特论其名色列于记花之后,以俟博物之君子证其谬焉。   补意   余尝恠古人之于菊,虽赋咏嗟叹尝见于文词,而未尝说其花瓌异如吾谱中所记者,疑古之品未若今日之富也,今遂有三十五种。又尝闻于莳花者云,花之形色变易如牡丹之类,歳取其变者以为新,今此菊亦疑所变也。今之所谱,虽自谓甚富,然搜访所有未至,与花之变易后出,则有待于好事者焉,君子之于文,亦阙其不知者斯可矣。若夫掇撷治疗之方,栽培灌种之宜,宜观于方册,而问于老圃,不待予言也。   拾遗   黄碧、单叶两种,生于山野篱落之间,宜若无足取者。然谱中诸菊多以香色态度为人爱好,剪鉏移徙或至伤生,而是花与之均赋一性,同受一色,俱有此名,而能远迹山野,保其自然,固亦无羡于诸菊也。余嘉其大意,而收之又不敢杂置诸菊之中,故特列之于后云。
13,297
艺藏
草木鸟兽虫鱼
南中幽芳录-明-段宝姬
  ○序   永乐壬辰春 兰雪道人 至兰溪,赠兰室居士宝姬 咏兰诗笺 一册,集诗百余首,词六十有奇,皆安道、宝姬、桂楼及余 所咏,余题书名《兰室诗》。安道知余好幽兰并书南中名兰三十八为谱,并赠宝姬、桂楼及余。余与兰雪道人、兰室居士年年以文会友,寄兰竹以雅兴,余亲绘南中七贤 赏兰图及兰园赋,回赠三友,记云。   继白 识 于望日。   ○南中幽芳录   幽兰为群芳君子,屈平赋以离骚,七贤会于山阴,诗以赞之,高节幽芳无俗,皆高人雅士逸好。南中多山,山多奇花异草,而兰生崇山幽谷,爱者寡,昔时宝姬父平章 好兰,于府中遍植芳草,时过境迁,兵燹 而毁。自洪武壬申,宝姬归宗隐居兰溪,建兰苑于溪边,引无为寺 侧溪水入苑,建曲廊书斋,春来邀友为笔会,安道集名兰三十八品为谱志 之。   【碧玉莲】达果和尚 得于箭杆坪 侯山。叶长一尺二寸,宽三分,青厚挺硬,有齿,正月现花,葶如碧玉,长尺二至尺五,花荷瓣,色如碧玉,娇若玉雕,花五至六朵,一字肩,长二寸,舌厚,淡黄,净素,清香四溢,新株六叶,成株七叶,壳淡绿,年年开花,性喜阴凉。   【观音素】得于观音山礁石洞 旁。叶长一尺五,宽三分余,有齿边,叶深绿,舌如桃腮,花香如麝,喜瘦土。   【大雪素】段氏 名花。多产于无量山。正月开花,株花二至四朵,叶七,宽四分,长尺余,如绵绵垂柳,葶淡白如玉,粗如箸,挺拔为上品,荷瓣,洁白如雪,人字肩,宽两寸,舌淡白如腊而娟秀,花清香。   【虞美人】段氏先人秉义皇帝 出家前,得于牧童献贡,生于点苍花甸。计百余株,植于宫廷,皇帝出家于无为寺,寺中多有栽植,至今宝姬兰苑有四盆,叶长尺五,宽五分,无齿,飘垂如带,暮春开花,葶直立,花三或五,奇数,竹叶瓣,色如桃花,舌红如玉,娇艳无比,清香如蜜。   【金镶玉】桂楼居士得于鸡足山罗汉壁。叶长尺余,腊月现葶,叶色深、硬,七至九叶,有齿,正月开花,五至七朵,肩长两寸半,细长,莲瓣,开花如群燕飞翔,花如白玉,外镶金边,舌金黄,尖圆,无斑,香如麝,为兰中珍品。   【娥眉素】挖自蒙化东山。叶七有齿,长尺余,翠绿,稍垂肩,二月开花,三至五朵,葶长尺余,双肩瓣似娥眉,其色如银,长二寸余,舌瓣如烟薰而无杂斑,花香为群兰之冠。   【玉娥素】得自浪穹鸟吊山。叶宽四分,有齿,多为七叶,长尺余,色深,叶形婀娜,正月开花,葶长,色如麦秆,粗如箸,花开时有一露珠现于舌尖,荷瓣,飞肩,长约二寸,色如腊梅,舌厚而色淡绿,香如檀炽。   【四季素】旧植于平章府,得于十二关司。为彝人所献。叶九无齿,长尺五,色淡,宽三至四分,根粗如指,每株年开花二至三次,春前现花,于左二叶缝,四月又现花葶于右轮三叶缝,七月又左轮第四叶缝现葶出花苞,花梅瓣,色淡绿或菜绿,舌红心无斑,春花二十四朵,夏花十七八朵,秋花十余朵。为兰中奇品,香味浓,喜朝阳。   【七十八】龙首关 杨氏老妇入山采杨梅,闻花香异常而得兰一蓬,撬回为余见,以升米易之。兰株高两尺,叶七至九,宽约四分,有齿,深绿色而厚,花蓝紫色,大如手掌,蝶瓣,舌宽如狮鼻,有灰人字纹,根粗分岔,每葶五至六花,清香如檀,花期两月,时最长,葶花由开至谢七十八天,味渐淡,俗名紫花兰,为花中硕大而时久者,但紫花兰花薄而舌形不同,以花期长,时挖花老妇年七十八而巧合,以此得名。   【凤尾兰】三月开花,叶色深,下窄上宽,长两尺余,生于彩凤桥一带。有齿,十一至十五叶,茎根似菖蒲,多分根如箸。花大如拳,初放如五彩云霞,七至九花,舌如象牙,无斑,清香淡雅,色彩无独有偶,捧如合掌,肩长三寸余,如凤蝶尾带而得名。   【红梅素】多生于哀牢山 中。土人酋 进见平章,原知平章爱兰,以此为礼。叶长二尺余,宽约六分,无齿,三月开花,花五瓣如梅,色泽如火,舌紫红如朱砂,无斑,花香如麝,葶长而粗,七至九叶,色深,株多十一叶而尖圆,喜朝阳,栽培多用腐木土而茂盛。   【点苍素】 长于中峰及雪人峰 山腰。多七叶,叶宽四分,有齿,挺而垂肩形,苞壳叶绿若翠黛,迎春花放三至五朵,荷瓣,花背淡绿,内洁白如素,舌淡绿无斑,清香四溢,葶长八寸至尺二,淡绿,昔年平章在世,喜派家丁上山,采摘花朵制茶,曰:“常饮明目”。   【小雪素】生于浪穹西山。叶细长,有齿,叶硬,迎风傲雪于深山,色深,六至七叶,葶如象牙为上品,都为二至三花,瓣如玉雕,捧如蚌张为上,冬末春初开花,花香醇正,叶榆人家多有种植。   【绿观音】多长于鸡足后山。水仙尖,多为九至十一叶,叶宽三至四分,长约尺二,稍平坦而飘洒,三月开花,花肩若飞,色碧绿,长半寸,葶长近尺,翠绿,舌杏黄无斑,香浓似檀,多五至七花,喜阴凉地。   【朱砂兰】多长于蒙化龙宇图山。叶长尺余,腰宽三至四分,深绿,有齿,齿边叶背多呈朱砂色,多五叶,根茎圆,冬末开三至五朵,肩瓣宽约两寸,色似朱砂,紫红有斑,一圆紫朱于舌为上品,葶刚劲而叶洒脱,中品、中下品舌多斑点,民庭小院多有栽植。   【醉美人】宝姬得于箭杆坪。叶长尺五,宽五至六分,无齿,根茎如菖蒲,人字纹叶年年更新,双月出一新叶,暮春开花,花形似蝶,肩瓣三至四寸,多为对生,双葶双花,桃红色,初绽似彩霞,舌洁净淡绿,犹如杨妃醉酒,娇艳可爱,花香叶浓如茉莉,另一种香味淡者,长于大塘,与醉美人花形相近,为粉蝶兰者,叶形稍窄而硬,醉美人叶形软垂,叶尖双燕尾岔,叶边稍红。   【大红袍】长于点苍北麓。正月花现,花瓣飞肩,肩形玉亮,株七叶,叶宽三至四分,长尺五,下窄上宽,收尖,色深绿,苞片血红,叶有齿而稍红,花大红如琥珀,长约三寸,紫脉,舌紫红无斑点,圆葶,长近尺,多为三花,香如麝。   【绿春素】多生于定边 老林下。叶长二尺余,多为九叶,冬末初春绽开,叶宽三至四分,垂尖,花葶长尺余,五至九花,花小,水仙瓣,色淡绿,舌粉红无斑,淡清香。   【金丝莲】多长于漾濞江下江口 丛林。七叶,’长尺余,叶宽三分,硬而有齿,齿金黄,叶有三金线,正月开花,荷瓣,一手肩,长三寸左右,花淡红,金边金丝纹脉,舌淡黄,背金黄,舌心一点朱红,土酋以此花献于段氏,数百年为上品。   【桃花素】生于宣化关。正月花放,荷瓣,一字肩,长两寸余,色似桃花,脉如朱砂,舌鲜红无斑,淡清香。   【象鼻兰】余得于博南山 箐口。叶长二尺余,宽六至七分,四月开花,叶无齿,中宽,上下窄,株九至十一叶,根茎圆滑而黄,叶软而柔,花茎粗如笔杆,长尺五以上,花开十六朵至二十余朵,硕大,金黄,舌如象鼻,素净,此花不同于虎头,则叶尖分重岔,清香无杂味,花重瓣而细长,已知者独此一蓬。   【赤建素】多长于漾濞江及观音山,俗名火烧素,南中到处有火烧兰,素心者万中无一,唯观音山常有。素心者叶淡绿,背稍红,长二尺,花二十朵上下,梅瓣为上品,紫壳红葶,花红似火,素心者,舌紫红无斑纹,多开于三月,香味浓。   【黄建素】浪穹西山多此花。叶淡黄,有齿或无齿,形似火烧兰,花淡黄,舌金红无斑纹,多为九叶,四月开花,香味浓正,叶挺硬,段氏有数盆花开,金边为珍品。   【绿建素】长于漾濞江侧。叶似火烧兰而色深翠绿,花如绿玉,舌粉红无杂质,叶长二尺余,宽约三分,移栽兰花三年后,叶色苍翠,软垂多姿,香味沁人肺腑,年开花二次,春花正月,秋花七月。   【红梅瓣】云龙甸五峰山,盛产此兰。叶长尺五,有齿,宽三至四分,七叶,硬而挺拔,色青现紫线,根粗,叶稍紫,紫壳,长葶初春开花三至五朵,梅瓣,花紫桃红而大,醇香清雅,舌有大红朱砂二点于金黄舌心,无杂质,喜阴棚而香盛。   【碧芝梅】叶碧绿,形似羚羊角,厚肉,圆茎,叶长年生,年生三至五叶,根粗如箸,深绿或淡绿,叶无筋,无齿,长五至八寸,似碧火草,株寿长者,可活百年以上,伏地茎长达两尺,灰白色,又名寿星兰,正月开花,葶无苞片,长六寸至尺二,细而多分岔,花梅瓣而复生,约寸五,初开紫红色,娇如,二十天后,渐转白花,香如蜜而形似蝴蝶,舌紫而素为香芝,荤者则无香味,产于蒙化 牛街峡江 悬岩绝壁,栎树腐木根。   【十八学士】又名澜沧建,长于江边丛林。叶长尺余,绿而窄长,柔而有光泽,九至十一叶,七月开花,水仙瓣,葶长尺五,多数开花十八朵,花淡绿,红舌者为素花,约五寸,因花繁而葶弯曲如弓,香气宜人。   【彩云抱月】宝姬得于金江渡口。叶长尺五,宽五至六分,根粗如指,叶尖秃圆,无齿,九至十一叶,八月开花,主瓣梅形,肩瓣如蝶翅,欲飞翔而撒开,花艳如霞,长四寸余,舌有七星,尖圆如月,舌心色似古玉,花味清香如茉莉,计六十余株,余得八株,性喜阴,忌寒冻及烈日暴晒。   【大雪兰】长于澜沧江 边,陡崖丛林。茎似菖蒲,侧根粗如箸,多分枝,为长寿兰,可活百年,叶十一至二十以上,双月出一新叶,成人字形排列,其花中秋现葶,重阳胜开,叶长尺五,宽六七分,尖分岔,花五至九朵,多为水仙瓣、荷瓣,飞肩为上,色雪白或粉白,舌绿而素上品。巨花者,色如琥珀,花开七日后转白者为漾江素,幽香如桂为珍品,无为寺多有种植,宝姬有百株,并写赋咏之,取名雪中玛瑙。   【罗汉兰】至正年,彝酋 阿氏献于段平章,属秋虎头,得于一腐心核桃树。叶长二尺,宽八分,尖圆,九叶淡绿有光泽,十月开花,花大如碗,舌浅黄,主瓣似金色袈裟,最奇者,鼻形犹如光头罗汉,身披袈裟盘膝而坐,并有眼、耳、口、鼻、双乳、肚脐,均紫色花纹,朵朵姿态各异,天公造物如此妙绝。株花十六至十八朵,又名十八罗汉坐莲台,宝姬得花两盆,惜沉香味浓。   【黑披风】段平章家人,从无量山挖回。五至七叶,长二尺余,上宽约七分,有光泽,无齿边,背色深略紫,十月开花,竹叶尖,白色,舌红而素,主瓣墨黑,金色条纹,香气馥郁,清雅,葶长尺五,花五至八朵,宝姬曾咏诗:“红粉佳人黑披风,来自迷雾深山中,不识人间多富贵,天生傲骨不求荣”。   【铁杆素】产无量山。五至七叶,叶长二尺五,宽六至七分,色清而有光泽,叶背紫,红,苞叶黑亮如漆者多素,冬月开花,六至十二朵,竹叶瓣,花长两寸半,如蟹爪勾,银灰背黑,金色条纹,舌黑如漆,顶戴皇冠,清香如茉莉,葶长两尺,黑如漆,喜温暖、朝阳,忌霜冻。   【双飞燕】蒙化西山多此花,腊月开花,多为一葶二花,名曰双飞,七叶有齿,长尺二至尺五,形态佳,有雪燕、麻燕、紫燕、雪燕为上品,荷瓣,淡绿条纹,舌绿无斑为素种,绿燕也有素品,而黄色为贵,素品苞壳无杂色,清香味醇。   【二相公】无为寺僧,得于寺北溪边。叶长尺余,宽三至五分,有齿,腊月开花,叶硬尖圆,七叶,色深,冬月开花,梅瓣,色绿,花瓣厚肥,肩长约两寸,舌瓣粗圆,金红有麻粒,三大紫点成品字排列,葶长八寸,粗一分五,浅绿,开二花,清香。   【报春素】生苍山雪峰腰。七叶有齿,色淡绿,叶宽五分,尖部稍弯曲,腊月开花,三至五朵,全花金黄,绿纹,主瓣梅形,肩瓣似荷,舌金红无杂斑,茎长尺余,着花三至五朵,味清香。   【金钱豹】得至搏南山。十五叶,长约尺五,锐尖有岔,寿长,形似大雪兰,茎叶紧束,人字纹,花色如象牙,梅瓣,硕大如碗,花上有紫色圆点,肩瓣左右各七点,主瓣三人字纹,舌黄,有一丁字,两边二朱点,花香似粉团,计三十九株,送姬九株。   【大贡品】长于点苍山石门关。七叶,宽五分,叶有齿,七叶长尺五,色深绿,稍厚而微曲,腊月尾开花,花瓣长,竹叶尖,内白如雪,外淡绿,缘黄而冷红者神品,舌瓣金红,主瓣色如金橘,玉色苞片如牙箸,花三至五朵,无疵瑕,清香四溢,荡山寺僧无极入朝洪武贡献此花。   【金线兰】得于孟获寨后山。叶长尺五,无齿,宽约四分,色碧绿,边有黄线,色淡绿,舌碧绿,边金黄香,无极入朝贡献此花。末开花,花瓣荷形,肩宽两寸余,花瓣淡绿,边杏黄,舌冠紫红,清香,无极入朝贡献此花。 ○【附录】《南中幽芳录》兰经 选录   碧玉莲     达果和尚得于箭杆坪后山。叶长一尺二至二寸,宽三分,表厚挺硬,有齿,正月现花,葶如碧玉,长尺二至尺五。花荷瓣,色如碧玉,娇若玉雕,花五至六朵,一字肩,舌厚,淡黄,净素,清香四溢。新株六叶,成株七叶,亮淡绿,年年开花。性喜荫凉。   观音素   得于观音山礁石洞旁。叶长一尺五,宽三分余,有齿。叶深绿。舌如桃腮,花香如麝。喜瘦土。   四季素   旧植于平章府,得于十二关司,为彝人所献。叶九,无齿,长尺五,色淡,宽三至四分。根粗如指。每株年开二至三次。春前现花,于左二叶缝,四月又现花葶于右轮三叶缝,七月以左轮第四叶缝现葶出花苞。花梅瓣,色淡或菜绿。舌红心无斑。春花二十四朵,夏花十七八朵,秋花十余朵,为兰中奇品,香味浓。喜朝阳(平章府:段功官邸,十二关司:地名)。   红梅素   多生于哀牢山中,土人酋进见平章,原知平章爱兰,以此为礼。叶长二尺余,宽约六分,无齿。三月开花,花五瓣如梅,色泽如火。舌紫红如朱砂,无斑。花香如麝,葶长而粗。七至九叶,色深,株多十一叶而尖圆。喜朝阳,栽培多腐木土而茂盛(平章:即段功)。   绿观音   多长于鸡足后山。水仙尖。多为九至十一叶,叶宽三至四分,长约尺二,稍平坦而飘洒。三月开花,花肩若飞,色碧绿,长半寸。葶长近尺,翠绿。舌杏黄无斑,香浓似檀,多五至七花。喜荫凉地。   碧芝梅  叶碧绿,形似羚羊角,厚肉,圆茎。叶长年生,年生三至五叶。根粗如箸。叶无筋,无齿,长五至八寸,似碧火草。株寿长者,可活百年以上。正月开花,葶无苞片,长六寸至尺二,细多而分岔。花梅瓣而复生。初开紫红色,娇嫩,二十天后,渐转白花,香如蜜而形似蝴蝶。产于蒙化牛街峡江悬岩绝壁栎树腐木根。(蒙化:今云南大理巍山县古称)。   彩云抱月   宝姬得于金江渡口。叶长尺五,宽五至六分。根粗如指。叶尖秃圆,无齿,九至十一叶。八月开花。主瓣梅形,肩瓣如蝶翅,欲飞翔而撒开。花色如霞,舌有七星,尖圆如月。舌心色似古玉,花味清香如茉莉。性喜阴,忌寒冻及烈日暴晒。   铁杆素   产无量山。五至七叶,叶长二尺五,宽六至七分,色清而有光泽,叶背紫红。苞叶黑亮如漆者多素。冬月开花,六至十二朵,竹叶瓣,银灰背黑,金色条纹,舌黑如漆,清香如茉莉。葶长两尺,黑如漆。喜温暖、朝阳、忌霜冻。
13,298
艺藏
草木鸟兽虫鱼
古兰谱散章--
古兰谱散章之一《玩盆》   宁垣之兰,春兰多来自茅山;夏兰多来之安徽;而绍兴兰蕙,亦间有至者。每新花入市,购者甚众,然开花后即不之顾,其艺诸园圃,即听其生灭。容有次年复花者,而登诸盆盎,则决无侥存。草非不青也,决不能复花矣。里有王寄沤闻诸园丁云:不善玩兰者,大概一年玩花;二年玩草;三年玩根;四年玩了。更有谓玩根玩盆者,语更谑而虐矣。孟子曰: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岜徒兰?!   古兰谱散章之二《宁野倚云之艺兰》   明延陵吴从先,阶前种新兰数本。芳馨袭巾袖,清风披拂,如对故人。感而叹曰:兰丛生山谷,幽间之致,极与野性相宜。护之小窗,则是同心之侣,俯焉就我也。夫以余之逸在蓬径,何啻深林,乃此幽客亦复相伴,诚谓不以无人而不芳也。见小窗自纪,颇有孤芳自赏意。而歙人鲍倚云,嗜兰而工吟咏,家有堂,曰书堂。堂下艺兰,培护维勤。其曰对花感赋,书堂开花志喜,以及抽叶复花等作,不一而足。稍因冻而憔悴,则曰:不敢咎天,惟当自咎,为作问答如兰讯篇、兰语篇是也。惜花成癖,自是雅人。兰何幸而得此主人也?!吴从先,字宁野,著有小窗四记,即艳记、清记、别记、自记也。鲍倚云,字微省,清乾隆时人,有诗集行世。   古兰谱散章之三《元人艺兰》   唐郭橐种树书,谓种兰蕙畏湿,最忌洒水。元孔静齐(克齐)至正直记载,种兰古语云:喜晴恶日;喜阴恶湿;喜幽恶僻;喜丛恶密。盖欲干不欲经烈日;欲润不欲多灌水;欲隐不欲处荒秽;欲盛而苗繁则败。又古语云:有竹方培兰,即喜晴恶日、喜幽恶僻之意。艺兰常置疏竹林中,纵遇晴亦无烈日,遇雨不致太湿也。余至此方悟徐青藤赠某艺兰诗有“新篁拗曲围成圃,碧玉垂花琢作条”之句。与山阴兰亭序之茂林修竹,正合古语“有竹方培兰”之说。可见古人文字皆语无泛设。   古兰谱散章之四《宋明人艺兰》   黄鲁直谪居涪州,一号涪翁。蜀之涪州产兰,多素心上品。涪翁每种以摩诘瓷斗。尝曰:“余居保安僧舍,开牖于东西,西养蕙而东养兰。”观者问其故。余曰:“性使然也。”保安,宋陕西保安军路,今延安府保安县。曰性使然者,兰生阴,蕙生阳也。鲁直于兰研之有素矣。又王敬美种杭兰于盆,谓叶稀而长,稍粗于兴兰,花大而香亦倍之。并谓酷似画家之北宗马远所画。又云:一茎一花名兰,宜兴山中特多,南京杭州俱有,虽不足贵,香自可爱。宜多种盆中,余谓兰种盆中,啜茗以赏,有花自佳;无花而叶亦有韵。艺幽兰于芳盎,贮玉液于冰壶,吾愿同其清也。   古兰谱散章之五《兰蕙镜自序》   兰之为草自古有之,迨孔子称兰为王者香而兰尚矣。好事者别其异同,谱其种类,辨其物土之宜种养之法,已无弗备又何待啧。有烦言者顾种虽多而好有时尚,今之所贵者曰兰曰蕙,一杆一花者曰兰,开于立春后者是也;一杆数花者为蕙,开于春杪夏初者是也。花虽二种,而其中品类纷纭选择难定,是则古谱之所无,而嗜兰之人茫乎,无所考鉴者也。试举其大纲言之:花有素有虫,无红为素;异者为虫。有文有武略有微异,武者即见虫形,惟是已开之后虫素定矣。未开之时品兰者各执己见,发言盈庭,迨夫端倪既启,头面略呈,往往答焉。若丧全非所品之物,怅然久之,甚至心若死灰。余也幼有兰癖,长而弥笃,此中况味已备尝矣。古人有言曰:思之思之又复思之,不得鬼神将通之。于是穷思极想日夕揣摩,偶有心得即笔于书,久而成帙,聊以自娱而已。无如同志诸君见而异之,属余付梓,惟望高明有以教我,幸甚。   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阳月荆溪屠用宁政曜甫辑。   古兰谱散章之六《陶歇庵养兰说》   养兰之法,喜润而忌湿,喜燥而畏日,喜风而避寒,如富家娇小儿女,特多态难奉。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以为草树香清者无如兰,味清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休园中有兰二盆,溉之如法,然草曰短,色日瘁,无何其一槁矣。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予就问故,且告以闻。客叹曰:“误哉,子之术也!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以芳悦人者百卉也,其所谓甘与芳,子识之乎?臭腐之极复为神奇,物皆然矣。昔人有捕得龟者,曰:龟之灵不食也。箧藏之旬而启之,龟己饿死。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子固而溺所闻,子之兰槁亦后亦。”予既归不择,犹谓闻之不妄,术之不谬。既而疑曰:物固有久而易其嗜、丧其故,密化而不可知者。《离骚》曰:“兰芷变而不芳今,荃蕙化而为茅。”夫脆弱骄蹇,衒芳以自贵,余固以忧其难养而不虞其易变也。嗟夫!于是使童子剔槁沃枯,运粪而渍之,遂盛。   万历甲午五月廿五曰记。
13,299
艺藏
草木鸟兽虫鱼
史氏菊谱-宋-史正志
史氏菊谱 宋 史正志 提要 史氏菊谱 后序 提要   《史氏菊谱》一卷,宋史正志撰。正志字志道,江都人。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累除司农丞。孝宗朝历守庐、扬、建康,官至吏部侍郎。归老姑苏,自号吴门老圃。所著有《清晖阁诗》、《建康志》、《菊圃集》诸书,今俱失传。此本载入左圭《百川学海》中,《宋史·艺文志》亦著於录。所列凡二十七种。前有自序,称自昔好事者,为牡丹、芍药、海棠、竹筍作谱记者多矣,独菊花未有为之谱者,余故以所见为之云云。然刘蒙《菊谱》先已在前,正志殆偶未见也。末有後序一首,辩王安石、欧阳修所争楚词落英事,谓菊有落有不落者,讥二人於草木之名未能尽识。其说甚详,是可以息两家之争。至於引诗访落之语,训落为始,虽亦根据《尔雅》,则反为牵合其文,自生蛇足。上句木兰之坠露,坠字又作何解乎?英落不可餐,岂露坠尚可饮乎?此所谓以文害词者也。   史氏菊谱   菊,草属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汉俗,九日饮菊酒以祓除不祥。盖九月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九日而用时之草也。南阳郦县有菊潭,饮其水者皆寿。《神仙传》有康生,服其花而成仙。菊有黄华,北方用以准节令,大略黄华开时,节候不差。江南地暖,百卉造作无时,而菊独不然。考其理,菊性介烈高洁,不与百卉同其盛衰,必待霜降草木黄落而花始开,岭南冬至始有微霜故也。《本草》:“一名曰精,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所宜贵者,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以枕,酿可以饮。所以高人隐士,篱落畦圃之间,不可一日无此花也。陶渊明植于三径,采于东篱,浥露掇英,泛以忘忧。钟会赋以五美,谓“圆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杯中体轻,神仙食也”。其为所重如此。然品类有数十种,而白菊一二年多有变黄者。余在三水植大白菊百余株,次年尽变为黄花。今以色之黄白及杂色品类可见于吴门者,二十有七种,大小颜色殊异而不同。自昔好事者为牡丹、芍药、海棠、竹笋作谱记者多矣,独菊花未有为之谱者,殆亦菊花之阙文也欤!余姑以所见为之。若夫耳目之未接,品类之未备,更俟雅雅君子与我同志者续之。今以所见具列于后。   黄   大金黄,心密,花瓣大如大钱。   小金黄,心微红,花瓣鹅黄,叶翠,大如众花。   佛头菊,无心,中边亦同。   小佛头菊,同上微小。又云叠罗黄。   金墩菊,比佛头颇瘦,花心微洼。   金铃菊,心微青红,花瓣鹅黄色,叶小。又云明州黄。   深色御袍黄,心突起,色如深鹅黄。   线色御袍黄,中深。   金钱菊,心小,花瓣稀。   球子黄,中边一色,突起如球子。   棣棠菊,色深黄如棣棠状,比甘菊差大。   甘菊,色深黄,比棣棠颇小。   野菊,细瘦,枝柯凋衰,多野生,亦有白者。   白   金盏银台,心突起,瓣黄,四边白。   楼子佛顶,心大突起,似佛顶,四边单叶。   添色喜容,心微突起,瓣密且大。   缠枝菊,花瓣薄,开过转红色。   玉盘菊,黄心突起,淡白缘边。   单心菊,细花心,瓣大。   楼子菊,层层状如楼子。   万铃菊,心茸茸突起,花多半开者如铃。   脑子菊,花瓣微皱缩,如脑子状。   荼醿菊,心青黄微起,如鹅黄,色浅。   杂色红紫   十样菊,黄白杂样,亦有微紫,花头小。   桃花菊,花瓣全如桃花,秋初先开,色有浅深,深秋亦有白者。   芙蓉菊,状如芙蓉,亦红色。   孩儿菊,紫萼白心,茸茸然,叶上有光,与他菊异。   夏月佛顶菊,五六月开,色微红。   后序   菊之开也,既黄白深浅之不同,而花有落者,有不落者。盖花瓣结密者不落,盛开之后,浅黄者转白,而白色者渐转红,枯于枝上。花瓣扶疏者多落,盛开之后,渐觉离披,遇风雨撼之,则飘散满地矣。王介甫武夷诗云:“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永叔见之,戏介甫日:“秋花不落春花落,为报诗人子细看。”介甫闻之笑曰:“欧阳九不学之过也。岂不见《楚辞》云:‘夕餐秋菊之落英。’”东坡,欧公门人也,其诗亦有“欲伴骚人赋落英”,与夫“却绕东篱嗅落英’,亦用《楚辞》语耳。王彦宾言:“古人之言有不必尽循者,如《楚辞》言秋菊落英之语。”余谓诗人所以多识草木之名,盖为是也。欧王二公文章擅一世,而左右佩纫,彼此相笑,岂非于草木之名犹有未尽识之,而不知有落有不落者耶?王彦宾之徒又从而为之赘疣,盖益远矣。若夫可餐者,乃菊之初开,芳馨可爱耳。若夫衰谢而后落,岂复有可餐之味?《楚辞》之过,乃在于此。或云《诗》之《访落》,以落训始也,意落英之落,盖谓始开之花耳。然则介甫之引证,殆亦未立思钦。或者之说,不为无据,余学为老圃而颇识草木者,因併书于《菊谱》之后。淳熙岁次乙未闰九月望日,吴门老圃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