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ull dataset viewer is not available (click to read why). Only showing a preview of the rows.
Error code: DatasetGenerationCastError Exception: DatasetGenerationCastError Messag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generating the dataset All the data files must have the same columns, but at some point there are 1 new columns ({'qid'}) and 2 missing columns ({'title', 'text'}). This happened while the json dataset builder was generating data using hf://datasets/ihainan/DRCD-for-Document-Retrieval-Task/train/qrels.jsonl (at revision 833554dd804923dcbec75d142fde513b131d866b) Please either edit the data files to have matching columns, or separate them into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see docs at https://hf.co/docs/hub/datasets-manual-configuration#multiple-configurations) Traceback: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rc/services/worker/.venv/lib/python3.9/site-packages/datasets/builder.py", line 1871, in _prepare_split_single writer.write_table(table) File "/src/services/worker/.venv/lib/python3.9/site-packages/datasets/arrow_writer.py", line 623, in write_table pa_table = table_cast(pa_table, self._schema) File "/src/services/worker/.venv/lib/python3.9/site-packages/datasets/table.py", line 2293, in table_cast return cast_table_to_schema(table, schema) File "/src/services/worker/.venv/lib/python3.9/site-packages/datasets/table.py", line 2241, in cast_table_to_schema raise CastError( datasets.table.CastError: Couldn't cast qid: string doc_id: string to {'doc_id': Value(dtype='string', id=None), 'title': Value(dtype='string', id=None), 'text': Value(dtype='string', id=None)} because column names don't match During handling of the above exception, another exception occurred: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rc/services/worker/src/worker/job_runners/config/parquet_and_info.py", line 1438, in compute_config_parquet_and_info_response parquet_operations = convert_to_parquet(builder) File "/src/services/worker/src/worker/job_runners/config/parquet_and_info.py", line 1050, in convert_to_parquet builder.download_and_prepare( File "/src/services/worker/.venv/lib/python3.9/site-packages/datasets/builder.py", line 925, in download_and_prepare self._download_and_prepare( File "/src/services/worker/.venv/lib/python3.9/site-packages/datasets/builder.py", line 1001, in _download_and_prepare self._prepare_split(split_generator, **prepare_split_kwargs) File "/src/services/worker/.venv/lib/python3.9/site-packages/datasets/builder.py", line 1742, in _prepare_split for job_id, done, content in self._prepare_split_single( File "/src/services/worker/.venv/lib/python3.9/site-packages/datasets/builder.py", line 1873, in _prepare_split_single raise DatasetGenerationCastError.from_cast_error( datasets.exceptions.DatasetGenerationCastError: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generating the dataset All the data files must have the same columns, but at some point there are 1 new columns ({'qid'}) and 2 missing columns ({'title', 'text'}). This happened while the json dataset builder was generating data using hf://datasets/ihainan/DRCD-for-Document-Retrieval-Task/train/qrels.jsonl (at revision 833554dd804923dcbec75d142fde513b131d866b) Please either edit the data files to have matching columns, or separate them into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see docs at https://hf.co/docs/hub/datasets-manual-configuration#multiple-configurations)
Need help to make the dataset viewer work? Make sure to review how to configure the dataset viewer, and open a discussion for direct support.
doc_id
string | title
string | text
string |
---|---|---|
1001 | 广州 | 广州市,通称广州,简称广、穗,别称羊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的省会、副省级市和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广州市为中国大陆和广东对外的商贸中心兼综合交通枢纽,是中国大陆的一线城市之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联合指挥部亦驻扎该地。
广州拥有2200多年以上的建城史,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1982年被列为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广州从秦朝开始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和中国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法律及科教中心,也是近代中国革命的策源地和现代文明的重要摇篮。广州在南越国与南汉两个时期曾短暂作为地方割据政权的都城,进入现代后于1921年建立市政厅机构,开创了中国大陆的市政建制。
因自古以来多远离大一统中央政权核心地带的特殊地理位置,广州作为中国南方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自建城以来一直保持着繁荣,是世界上少数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之一。广州从三国时期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且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明清时期广州更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中国垄断性的商业中心、世界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于1957年成为素有中国外贸“晴雨表”和“风向标”之称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举办地。改革开放启动后,广州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经济随之得到高速发展,其国内生产总值在中国省会城市中的排名长期保持第一至今。
因为位于珠江入海口和珠江三角洲中心的缘故,广州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是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以及“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获誉为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广州被中国国务院定位为国际大都市和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连续入选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网路的国际大都市名册,2018年曾被评为全球第27名,2020年则维持世界一线城市,全球排名第34名。据联合国《2016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广州人类发展指数蝉联中国大陆35个主要城市第一。由广州市、佛山市全域以及肇庆市、清远市部分地区组成的广州都市圈,是中国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都市圈城市之一。
名称
溯源
番(pān)禺(yú)城(亦称任嚣城)是广州最早建城时的名称,为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军征服岭南,南海郡尉任嚣在番山和禺山上(今仓边路附近)修筑的一座城池,其名称一直沿用至民国。公元226年和246年吴国两次分交州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合浦以西仍称“交州”,合浦以东取交州刺史部原治所广信之“广”而称“广州”,包括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治所在番禺。这是两广分治之始,亦是“广州”得名之始,但当时的广州仅为管辖区,约等同于现之广东省。自唐朝始,设广州府,成为广府由来,1921年正式设广州市,番禺城才第一次正名为“广州市”。
别称
“五羊城”、“羊城”、“穗城”此等广州的别名来自于五羊传说。相传有五位仙人穿着五色衣裳骑着五色羊,手执“一茎六出”的谷穗来到广州城,将谷穗交给城中人后,飞升而去,而五羊则化为石。故广州也简称为“穗”。广州适宜种植花卉,进而衍生出广州花市,广州也享有花城的别称。2017年,有调查表明81.02%的市民最喜欢“花城”的别称。
广州自唐代起就是广州府的府城,清代后是广东省的省城,因此省城亦成为广东人对广州城的通称。古时广州还有“南武城”、“楚庭”、“番禺”、“南海”等称谓。
译名
“Canton”之称最早见于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的日记《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当时该词指广东。此后,士丹顿所著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龙思泰所著的《早期澳门史》(An Historical Sketch of the Portuguese Settlements in China)、威廉·亨特所著的《广州番鬼录》(The 'Fan Kwae' at Canton)与《旧中国杂记》(Bits of Old China)均使用该词指代广州。由于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又因1841年以前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政策,使广州成为清朝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Canton”一词作为广州的称呼名扬世界。
1957年汉语拼音方案出台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以普通话拼音统一汉族人口聚居城市及地名的英文译名,取消国民政府以往根据各地语言特点而设定的传统英文名。广州的对外正式用名被改为“Guangzhou”并使用至今。不过由于传统称谓认受度较高,部分半官方机构主办的活动仍使用“Canton”的译名,如广府文化节、广交会、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IATA代码和广州塔就采“Canton”作为标准译名。
在与唐代中国通商的阿拉伯与波斯地区,基于“广府”之称谓,广州亦被称为“خانفو(Khānfū)”,可见于马苏第与伊本·胡尔达兹比赫传世文献。
历史
先秦至三国
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广州一带就有“百越人”活动。春秋战国时期,今两广和越南北部地区泛称为岭南,当时居住在这里的民族称为南越(又称南粤)。在周朝,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春秋末期,越国为楚国所灭,宰相公师隅带领越国臣民南迁至广东,建城南武,即今广州。
广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以海上商贸为主要特色,有“三朝十帝”的建都史:58。公元前219年,秦王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军力攻取岭南。越人杀死屠睢,任嚣获派为主将。公元前214年,秦攻占岭南,选址白云山和珠江之间南越人聚居的高地(番山)修筑番禺城(史称任嚣城),为广州设立行政区和建城的开始。前204年,秦末南海郡尉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3。是为今岭南地区第一次建立都城。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朝征服南越国,设立九郡,其中南海郡治仍设在番禺。三国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交州刺史步骘重迁州治回番禺,扩建城郭,后称为步骘城。后陆胤任交州刺史时,由于州治番禺临海,缺少淡水而凿甘溪引水入城北,并建水塘储水,解决了番禺城的用水需要。
两晋至隋唐
两晋及南北朝时期中原北部战乱频仍,汉人大量移入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另有一定数量的汉人迁入岭南,促进了广州一带的经济开发。海外贸易中心由交趾转移到广州,广州港的海上贸易日趋繁荣。广州亦是当时海外各国与中原进行文化政治交流的重要枢纽。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大秦使者循海道由广州登陆,到达京城洛阳。同年,印度僧人迦摩罗尊前来广州,建立首座佛寺仁王寺;东晋时高僧昙摩耶舍由海道来广州,建立王园寺,即今光孝寺。此后的中外佛教交流也大多经由广州。
隋唐时期的广州仍然维持着海上贸易中心的地位。隋文帝废南海郡,置广州总管府。唐显庆六年(661年),在广州设市舶使,总管海路邦交以及外贸。自中唐以后,西部的陆路交通丝绸之路受到阻断,“海上丝路”代而兴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枢纽之一,广州的繁盛景象一度达到顶峰。自开辟从广州到爪哇和阿拉伯的航道之后,海上商船来往十分频繁。唐政府采取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外商可在中国自由贸易,聚集在广州的外商有十多万人。此时,广州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并从未关闭过的贸易通商口岸,不仅是全国最大贸易港,也是世界贸易大港,更同时是中西文化宗教的交流重地,各国高僧、传教士陆续经由广州来到中国。唐乾符六年(879年),黄巢军攻占广州,杀害在广州的众多“蕃商”,广州的海外贸易受到重创。
五代至宋元
917年,刘䶮建立南汉国,定都兴王府(广州)。这是广州在历史上第二次建都。此时广州的财政收入主要仍靠对外贸易。开宝四年(971年),北宋太祖赵匡胤灭南汉国,废兴王府,复称广州,属岭南道,并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由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陷于停顿,两宋海运皆十分兴盛。北宋时广州仍为最大贸易海港,前来广州贸易及朝贡的国家超过唐代,达五十余国。至道三年(997年),北宋设广南东路,广州属之并为治所。南宋中期以后,泉州港超越广州港成为第一大港。
宋、元交替之际,广州成为宋军与元军最后争夺之地,在战乱中遭到严重破坏,对外通商陷于停顿。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为江西行中书省辖广东道及广州路治。1279年崖山之役后,元政府确立了在广州地区的统治;同年,元政府派遣广东招讨使出使俱蓝,招谕印度半岛和东南亚国家前来通商朝贡。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广州始恢复市舶司的设置。元代的广州仍为仅次于泉州的全国第二大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海上贸易同样繁荣,航道通往亚、欧、非洲各国,来广州贸易的国家达到一百四十余个。
明清时期
明朝初期,一改宋、元时期的对外开放政策,实行海禁,广州成为向大部分国家唯一开放的通商港口,重新成为全国第一大港。1368年(明洪武元年)改广州路为广州府,为广东布政使司、广州府治。嘉靖年间,葡萄牙舰队入侵广州,发生屯门海战及西草湾之战,明政府在战败葡人后封锁广州。但葡萄牙人转而占据澳门,基本垄断广州的对外贸易。1567年(隆庆元年),由于沿海倭寇逐渐平定,明朝开放海禁,默许私人对外贸易,广州海外贸易不断发展,广州专门为外商服务的牙行也不断扩大。万历以后出现专门代理外商的买办商人“十三行”,市舶司的外贸具体业务也为牙行所操纵。1650年,满清为了压制反清势力在广州屠城,史称庚寅之劫。
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广州一度成为唯一对西方国家开放的通商港口,史称“一口通商”,由广州十三行垄断大部分中国的对外贸易:27,广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三大城市(次于北京及伦敦)。1840年夏,英国远征军封锁了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五月,广州城郊三元里发生民众自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1842年,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开通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香港被割让给英国后辟为自由港,逐渐代替广州成为货物的集散地。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广东巡抚投降,外人委员会成立,广东政府成为傀儡政府。英法两国在1861年起占领沙面岛达80多年:47。
晚清革命到民国
广州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19世纪末,何子渊、丘逢甲等于此地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不仅培育一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而且还催生出岭南画派,为辛亥革命积蓄巨大能量。但1910年新军燕塘起义以及1911年黄兴等人发起的黄花岗起义都以失败告终:87、89。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省城各团体咨议局于11月宣布独立,并推举胡汉民为广东都督,成立广东军政府。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广州府。孙中山在广东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1917年8月,约百名原在北京的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为大元帅,行使中华民国行政权,展开护法运动。后因“非常国会”倒向桂系,迫使孙离开广州。同年设立广州市政公所。1918年10月,市政公所宣布拆除全部城墙,开辟旧城墙基为马路。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暂行条例》公布实施,广州市政厅成立,广州正式建市,成为中国首个市。1921年4月,非常国会声称成立中华民国政府,选孙中山为大总统,在广州就职。
中国国民党1924年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孙中山在长洲岛创办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25年爆发历时16个月的省港大罢工,期间示威人士被镇压,史称沙基惨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同年在广州正式成立。1926年蒋中正在广州东较场带领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同时,毛泽东、彭湃等人在这里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中国共产党培养骨干力量。1927年四一二事件发生期间,李济深在广州戒严,持续逮捕处决两千多名共产党员。12月,广州暴动爆发,广州苏维埃政府在成立三天后被镇压。
1929年至1936年为陈济棠主政广州时期,广州的经济、文化、交通和城市发展显著,留下海珠桥、中山纪念堂、国立中山大学五山新校舍、爱群大酒店等著名建筑。1930年,广州曾一度升格为特别市,但同年改回省辖市。陈济棠在1936年发动两广事变,最后失败逃往香港。粤汉铁路也在同年修通。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10月12日,日军由大亚湾的小桂、岩前、范和、平海登陆进攻广州,10月21日广州正式沦陷,之后人口由超过120万迅速减至30万,绝大部分逃至香港。香港沦陷后的1942年发生粮荒,又有逾46万人回穗。
二战后到共和国
1945年9月,国民革命军进入广州,广州光复。1947年3月29日,国民党第六届三中全会决议通过广州市改为特别市;同年7月1日,广州市复为院辖市(直辖市)。第二次国共内战后期的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逼近长江,中华民国政府从南京南迁广州,广州市成为中华民国首都至10月13日为止。
1949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广州战役,同日国军撤退并炸毁海珠桥。此后广州由中国共产党统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直辖市、广东省人民政府驻地;此后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陆续有大量人员偷渡至英属香港,史称“逃港潮”,此情况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所好转。1954年6月19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广州并入广东省建制,改为省辖市。1956年,当局开始推行公私合营,充公所有私人经营的商号,其中有企业迁至澳门、香港等地;亦有部分私立和民办学校迁往香港办学。1957年,广州举办了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此后每年都举办两届,巩固了广州作为中国重要外贸城市的地位。文化大革命于1966年发生后,市内陷入混乱状态,名胜古迹遭到毁坏。
经济再开放
改革开放后,广州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中心城市,居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广州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和当地优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全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由1980年的第六位前进到1992年的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和北京。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巩固与提高。1984年10月,划为国家计划单列城市。1998年,当局提出“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的发展规划。
在21世纪,“广佛同城化”成为讨论的热点议题,电视台、电台、电信等相互落地,两地人民交流更加密切。2001年1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在广州开幕。2010年11月,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举办,为广州再次成功举办综合大型运动会。2016年,国务院批复《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明确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2017年末,广东省政府与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公告,广州被委以发展成继上海、深圳后中国第三个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任。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州被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中一个中心城市,明确了“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方向。
地理
地质地貌
广州位于东经112°57′至114°3′,北纬22°26′至23°56′之间,市域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背山面海。地形复杂,有中低山地、丘陵地、岗台地、冲积平原和滩涂五种土地类型。北部是森林集中的丘陵山区,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区与惠州市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地,市区有获誉为“市肺”的白云山;中部是丘陵盆地,南部为沿海冲积平原,为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
广州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已发现矿产47种,占全省总数的31.5%,矿产地820处,其中大、中型矿床22处。主要矿产有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用灰岩、陶瓷土、钾、钠长石、盐矿、芒硝、霞石正长岩、萤石、大理岩、矿泉水和热矿水等。区内能源矿产和有色金属矿产十分短缺。
气候
广州地处亚热带沿海,北回归线从其北部穿过,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以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为特征。全年平均气温为21.7~ 23.1摄氏度之间,平均相对湿度77%,市区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923毫米,最多年降雨量为2637.8毫米(2016年),最少年降雨量为1239.5毫米(1990年)。由于广州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因此在冬季,广州的降雪机率极低,但因为极地大陆气团南下的关系,冬季温度有时相当低。在明清两代长达400年的小冰期内,广州至少出现了11次降雪;而近代曾出现的降雪纪录分别在1928年1月31日、1967年12月29日和2016年1月24日。
广州有确切气象纪录的历史极端最低气温为0.0℃(1957年2月11日和1999年12月23日),也有-5.0℃的非正式记录(1893年1月18日),历史极端最高气温为39.1℃(2004年7月1日),也有39.2℃的非正式记录(2014年8月1日)。最多高温日数为65日(2014年),最少高温日数为0日(1975年)。全年中,3月气温回升,多出现回南天,4至6月为雨季,受冷暖空气交汇及季风槽影响,多暴雨,7至9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高温炎热,多台风,10月、11月为晴朗干燥的秋季,气温适中,12至2月为阴凉的冬季。
水文
广州市位于西江、东江和北江的下游,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水域面积广阔。全市河流属珠江水系,包括珠江三角洲和北江两个二级水系,主要归属珠江三角洲水系。其中东北部以山区河流为主,主要河流有流经从化区、花都区和白云区的流溪河,流经增城区的增江、东江北干流及白坭河等;南部为珠江三角洲河网区,主要为西、北、东江下游水道和珠江前、后航道交织成的河网。河网区主要水道总长度416公里,其中前、后航道纵贯广州市城区。珠江入海有八大口门,其中虎门、蕉门、洪奇沥三口门在广州市境内,其河川径流分别注入伶仃洋。珠江口海岸线522公里,浅海水域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
广州市的湖泊主要为人工湖,境内水库及各类蓄水工程1322宗,总库容11.16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座,即流溪河水库,总库容为3.87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5座,总库容为4.12亿立方米。市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陆续修建的人工湖泊有20多个,兼有调洪与观光游览功能;其中东山湖、麓湖、流花湖、荔湾湖、白云湖等5湖总面积5.79平方公里,水面面积2.26平方公里。广州城内由五代时开凿六脉渠,贯通城内外河道密布,在晚清后城市逐步拆城墙、开马路一系列工程下,老城内河涌也就逐渐湮没,在2010亚运后如东濠涌等获当局重新开发作为休憩观光地。
生物
广州市生物种类繁多。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基本是次生林和人工林,天然林已极少。粮食、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和野生动物种类多,增城丝苗米是广州市首个获得地理标志的保护品种。果树以热带、亚热带品种为主,是荔枝、龙眼、黄皮、乌榄、橄榄等起源和类型形成的中心地带。广州市的陆地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北部边界天堂顶,包括蟒蛇、穿山甲和苍鹰等,水生野生动物主要有中华白海豚、花鳗鲡、中华鲟等。
行政区划
广州市现辖11个市辖区: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增城区、从化区。
现时的广州市区主要位于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与天河区,历史上的广州城区面积一直在扩张;由建城伊始的越秀区、东山区,直至清代的西关,民国时候的河南(今海珠区西北方一带),以至20世纪末的白云、芳村、天河与21世纪开始的番禺区、萝岗区。2005年调整行政区划后,未来广州市区或将包括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黄埔区、白云区南部(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番禺区(沙湾水道以北)、萝岗区(不包括中新广州知识城和九龙镇)的城市延伸地区,面积约1310平方公里。
广州市在2005年5月调整行政区划,撤销东山、芳村两区,东山区并入越秀区;芳村区并入荔湾区。同时新设立南沙、萝岗两区。南沙区由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加上原番禺区的部份村落组成;萝岗区则是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上原白云区、天河区、黄埔区和增城市的部分组成。新区机构在同年9月末正式挂牌。至此,东山区和芳村区已不复存在,但部分地名、机构名称则继续保留。此次调整也引起广泛争议,不少人担心东山少爷、西关小姐的称呼逐渐被人淡忘。
2005年区划调整前的原市区设置如下:
4个老城区,包括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东山区,当地居民称为市中心,越秀区和东山区则是传统省城;
4个市中心扩展城区,包括芳村区、天河区、黄埔区、白云区;
2个卫星城区,包括番禺区、花都区;
2个郊区县级市,包括增城市、从化市。
2014年2月,国务院同意广东省调整广州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萝岗区和原黄埔区,建立新黄埔区;从化、增城撤市设区。这亦代表着广州辖下已没有县和县级市。
6个中心城区包括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黄埔区、白云区;
5个外围区包括番禺区、南沙区、花都区、增城区、从化区。
交通
广州交通发达,是中国华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中,以人民路高架、东濠涌高架为代表的高架桥;广园快速路、华南快速路为代表的快速路与内环路、外环路(广州环城高速)、二环高速(广州绕城高速)为代表的环状路共同对广州的道路交通起到重要作用。由于私家车太多、道路通行能力低等原因,交通挤塞成为广州市内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公共交通方面,广州市内已有地铁、快速公交、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等各种运输方式。2007年1月,广州市政府全面禁止在市区内驾驶摩托车。但在2021年11月,广州市启动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允许市民骑行电动自行车。广州长途汽车直达香港和澳门(实际上直达珠海),繁忙的长途汽车每年会从城市中的不同载客点(主要为酒店)接载旅客至香港和澳门。
广州也是中国最重要的铁路与航空枢纽城市之一,旅客能乘坐火车或飞机到达中国国内各大主要城市,而来往广州和国外的国际航线更遍布世界各地。根据《福布斯》2014年的客货运能力最强的25个城市榜单,广州客运、货运指数均排名全国第一。
城市轨道交通
1997年,广州开通地铁1号线,是继北京、天津和上海之后第四个拥有地下铁道系统的中国大陆城市。截至2024年12月28日,广州地铁共有17条营运路线,运营里程为705.1千米,位于中国内地第三名。广州地铁现时已经成为广州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2023年全年累计客流约31.28亿人次,占全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69%。为更好地解决交通堵塞问题,广州市仍在大规模扩建地铁。截至2024年12月,广州地铁的在建线路为8条、总计158.65公里。
而广州市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海珠有轨电车已在2014年12月31日开通试运营,黄埔有轨电车1号线也在2020年12月开通运营。未来广州市将会有多条有轨电车线路覆盖各区。
路面公共交通
广州的士(出租车)在1978年开启“扬手即停”的经营模式,结束了“路上空驶的士不载人”的局面,而广州巴士(公共汽车)也在1993年率先实施无人售票,这些创新的举措迅速地在全中国大陆推行开来。
2010年引进的广州快速公交运输系统属世界第二大快速公交系统,曾被评为BRT的金牌标准。其日常载客量可达100万人次,高峰时期每小时单向客流高达26,900人次,仅次于波哥大的快速交通系统,平均每10秒钟就有一辆巴士,每个站平均每小时进站公交达到350辆。师大暨大站包括桥梁在内的站台是世界最长的BRT站台,长达260米。2018年,广州市的公共汽车营运路线共有1,251条,总里程达2.3万公里,市区的公交线网密度超3.9公里/平方公里;公交专用道总里程达到519.4公里,公交车辆1.5万辆;2019年7月,广州市常规公交日均客运量达627万人次。
广州市区的出租车和公共汽车在早期主要使用液化石油气(LPG)和液化天然气(LNG)作燃料,后期陆续更换为油电、气电混合动力甚至是纯电动的车辆。其中公共汽车在2017年开始大规模投放纯电动公共汽车,随后所有投放或更换的公交车均为纯电动汽车。2018年广州中心六区的纯电动巴士已达1.1万辆,基本实现了公交电动化,电动公交车投入规模居全球第二。
航空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位于白云区与花都区交界,2004年8月5日正式投入运营,是中国大陆第三繁忙的机场,粤港澳大湾区第二繁忙的机场和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亦为中国大陆三大门户复合枢纽机场之一。该机场取代原先位于市中心的无法满足日益增长航空需求的旧机场。机场现有两座航站楼和三条飞机跑道,成为中国国内第三个拥有三跑道的民航机场,比邻近的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预计的2023年落成早8年。广州白云机场是中国南方航空、海南航空、中国东方航空、九元航空、龙浩航空等航空公司的枢纽机场,联邦快递的亚太转运中心亦设在机场内。2019年,白云机场航线网络已覆盖全球230多个通航点,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点94个,已有超过80家中外航空公司在此运营,同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达7338.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92万吨,年起降量达49.1万架次。2020年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造成的全球影响下,白云机场以较佳的恢复水平实现旅客吞吐量4,376.8万人次,首次位居世界第一。
铁道运输
广州是中国大陆四大铁路枢纽之一,主要车站有广州站、广州南站、广州东站和广州白云站。另外还有广州北站、庆盛站等车站。广州站是京广铁路(北京-广州)、广深铁路(广州-深圳)、广茂铁路(广州-茂名)和广梅汕铁路的终点站,而广州南站是京广高速铁路(广州-北京)、广深港高速铁路、广珠城际铁路、南广铁路和贵广客运专线的始发站。广九直通车从广州东站开出,直达香港红磡站,总长度约182公里,车程在两小时内。2009年末,武广客运专线投入运营,最高时速可达350公里/小时。2011年1月7日,广珠城际铁路投入运营,最高时速可达200公里/小时。2019年12月,穗深城际铁路正式开通。2020年11月30日,广清城际一期、新白广城际铁路一期投入运营。由广州南站乘坐高速铁路至深圳北站至少需35分钟起,至香港西九龙站至少需要47分钟,至上海虹桥站至少需要6小时38分钟,至北京西站至少需要7小时16分。
航运
广州港位处于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汉武帝征服南越后,即派使者沿百越人所开航路,拓展了横越孟加拉湾到斯里兰卡的航线,标志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端并成为始发港,延至现代,也是珠江三角洲以及华南地区的主要物资集散地和最大的国际贸易中枢港。广州港主要由黄埔港和南沙港两大港区组成,现已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018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达到6.1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91万标箱,居国内港口第四位、全球港口第五位。马士基、达飞、地中海、中远海运等全球前21名班轮巨头均进驻广州港。
除去需提前预约的“如约”航线,在市区运营的广州水上巴士共有9条航线,作为市民过江重要方式及广州市公共运输的补充力量。除此之外,珠江上还有各类渡轮线路,用于近江居民直接渡江;其中南沙码头和莲花山码头间每天都有高速双体船往返,亦有往返香港的客、货轮。
经济
广州自古已是华南地区著名的商埠,拥有2000多年的开放贸易历史。1970年代末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广州经济发展迅速。2005年国务院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广州是中国大陆首个进入“发达”状态的城市。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0,604.4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进入GDP“万亿元俱乐部”的城市,也是首个经济总量过万亿的省会城市。2012年9月,南沙区广州南沙新区获批,成为第六个国家级开放开发新区。2021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232亿元,比上年增长8.1%,人均GDP达15万元。GDP总量为中国第4,人均GDP水平与葡萄牙相当,购买力平价水准已和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相当。
农业
广州市内雨水充润、土地肥沃,市区曾经有非常广大的农业用地。两千年前就已经有水稻种植的记载。宋代的广州拥有中国较大的米市,蔬菜、水果、糖蔗、花卉也享有盛名。由于曾长久作为中国主要港口,广州引进多种优良作物品种。二十世纪上半叶,交通发展造成外地农产品入侵以及战争的影响下,广州农业增长缓滞。1950年代初中期农业产量大幅增长,但后期的“大跃进”以及其后的文革严重打击农业生产。改革开放后,随着广州发展为大城市,逐渐形成为城市服务的城郊农业格局,政府的方针为服务城市,富农利民,鼓励出口创汇。具体措施为降低产粮比例,增加蔬果蛋奶等农副产品比例,致力发展林牧渔业。广州农业产值大幅增长,在202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97.61亿元;但随着第二第三产业飞速增长,农业所占的经济比重在逐渐下降:1978年广州市农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67%,1990年下降至8.05%,2010年仅为1.78%。
城市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也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农耕用地迅速萎缩。清光绪五年(1879年)广州府登记在册的田地山塘总面积为1062.32万亩;1978年广州的耕地面积为374.22万亩,到2020年减至只有131.75万亩。目前,广州种植农产品的地方主要在白云、花都、番禺、南沙、从化和增城。1990年农业人口有250.46万人,2014年为76.13万人。广州著名的农业特产有泮塘五秀(莲藕、马蹄、菱角、茭笋、茨菇),以及以荔枝、香蕉、木瓜、菠萝为首的四大岭南佳果等各类热带生果。
工业
古代广州的手工业非常发达,船舶业、冶铸和五金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中成药业、陶瓷业、美工等都享誉全国。广州清初所产棉花,以轻暖出名,于广州十三行之财富积累也有助推。由于本埠棉布价廉物美于英国布,出口甚多。巨大利益驱使棉花来料加工迅速兴起。广州纺织业带之形成,带动相关行业的兴盛
。1870年代起,清廷展开洋务运动,广州近代工业开始起步。清朝末期,广州附近已经集中大量各种轻工业工厂。民国开始,广州轻工业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大幅增长,使广州成为当时中国较为发达的城市。1929年至1936年,陈济棠主粤时建立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对广东经济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业国有化。1950年代及1960年代时,工业有所恢复,但文化大革命再次严重冲击广州工业生产,工业发展减慢。但其间仍在政府扶持下建立重工业体系。1975年后,政治局面好转,政府大力扶持日用品为主的轻工业,广州工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1980年代后期,广州市主要发展第三产业,工业产值比重下降。
1990年代起乃至2000年以后,广州市政府力图改变产业构成,加大扶植重工业;汽车、石化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已成为21世纪初广州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产业为广州市第一大产业,同时也支撑了广州市的主要GDP占比和财政收入。在该产业方面,相继成功吸引日本三间主要汽车制造企业投资设立工厂,令广州在数年间成为中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在2017年,广州市汽车产量达310.8万辆,产量居全国第一;江南地区最大的广州市陈田汽配市场位于市郊,广州同时亦是国内出产日本汽车最多的城市。广州主要的石化企业有中国石化广州分公司、广州珠江化工集团和广东南方碱业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广州工业总产值位居全省第四位,其中电子产品制造业全年产值2,643亿元。
广州在近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试点城市之一。早在1991年3月,广州就成立了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的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新加坡两国合作推动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奠基,将重点发展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现已引进GE生物科技园、百济神州、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冷泉港实验室等研发项目和机构。2011年,广州国际生物岛(官洲岛)正式开放,定位为国际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推动广州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截至2016年有132家企业签约落户。2017年3月,广州宣布将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实现从三大支柱产业到“IAB“计划的升级。2018年,广州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总数从2015年的1,919家增加至2018年的1.1万家,新增数量位居全国第三。
商业
六朝时期的广州对外贸易已相当兴旺,外国海商“久停广州,往来求利”。隋唐时期广州对外贸易发展到顶峰,外国人数量一度达到全城人口的30%以上,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核心。经过元朝的短暂沉寂后,明清两朝广州再次崛起,在清朝一口通商政策下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对外口岸,成为具垄断地位的全国商业中心。上海开埠后,随着全国逐渐开放,广州逐渐失去对外贸易中心地位,但仍然是全国最重要的商业城市。
在韩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被世界多国实行经济封锁及货物禁运的情况下,广州在1957年4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拓展与东南亚贸易并争取有关商人的支持,成为新中国通向世界大门的窗口;此后每年均举办春、秋两届,2007年开始更增加进口展区并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现时每届展会均吸引来自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逾20万客商,是共和国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成功的国际展会。截至2022年第130届,广交会累计出口成交约1.5万亿美元,累计到会境外采购商约900万人。随着琶洲展馆四期即将落成,展会能力将跃居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后的广州百货业蓬勃发展,1980年代起友谊商店专门为港澳及外宾销售电器等入口商品,西湖路灯光夜市则是平民的热门去处。而地处沿江西路江边的南方大厦就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百货商店,更创立中国大陆第一家24小时便利店,和华夏百货形成人民南商圈,是上下九传统西部商圈的延伸,后者在1995年成立步行街。位于北京路的新大新公司和广州百货大厦业务亦蒸蒸日上,马路后来也辟为步行街。超级市场万客隆及吉之岛1996年在广州开设中国大陆第一家分店,随后香港7-Eleven、百佳超级市场、OK便利店等广州人熟悉的超市及便利店品牌陆续进入广州。因受交通压力及天河新区发展影响,90年代尾的人民南商圈开始衰落,成为电子服装批发集散地,城市商圈向东部新区转移。到21世纪,以天河城、天环广场、正佳广场、太古汇、万菱汇为代表的天河路商圈,成为广州的中心商圈。
政治
从古至今,广州基本上是岭南地区的政治中心。秦末为南越国都城,汉朝征服南越国后立番禺为南海郡治。汉末郡治迁至龙湾与古坝之间(今番禺沙湾附近)。三国时,吴国迁郡治回番禺,后又设为交州治所。交广分治后为广州治所。晋、南北朝沿用南海郡,番禺为郡治。隋文帝废南海郡,置广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唐代分全国为十道,其中岭南道治所设在广州。862年,岭南分东、西二道,广州为岭南东道治。五代时期广州为南汉国国都。宋初复设岭南道(后改为广南东路),广州为治所。明朝广州为广州府城,由番禺县、南海县两县分管,亦为广东承宣布政使司驻地。清军占领中原后,南明绍武帝在广州建都,不久南明灭亡,清朝的广州成为广东省会、广州府城及番禺与南海县治。两广总督衙门、广东巡抚衙门、广东布政司、广东按察司都在广州南海县界内。
清朝末期,广州爆发数次武装起义,均以失败告终,其中最大的为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广东省独立,11月10日成立军政府。12月初,广东临时省议会成立,公布21岁以上广东籍人皆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议会由120名议员组成,通过比例选举制产生。其中女性议员须占10名,开中国妇女参政先河。1913年4月,广东省议会成立,罗晓峰任议长:19。1918年10月,广州市市政公所成立。1921年2月广州正式设市,成立广州市政厅,孙科任市长。
1917年至1922年间,孙中山以及西南各省的国会代表两次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1925年孙中山逝世,同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7月4日成立广州市市政府,实行市政委员会制,伍朝枢任市政委员会委员长。1929年,广州市实行市长制。
1949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广州,28日成立广州市军事管理委员会,叶剑英任主席:169。目前广州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架构下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市政府在中共广州市委的领导下运作,政府驻地越秀区。广州市是广东省的省会,广东省人民政府驻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亦驻扎该地。
地方首长
社会运动
作为近代革命发源地,广州自民国时期就是中国社会运动的中心,每次全国性社会运动都有广州民众的响应和参与。以广州为中心的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最早有1925年至1926年在广州和香港同时举办的省港大罢工。广州市民在1989年发起活动,声援天安门民主运动,数万人聚集在海珠区主干道集会。6月4日发生六四事件后,广州爆发大游行、罢工、罢市,交通瘫痪,持续至6月5日。1999年的全国反美活动,有数十万群众、学生在市内游行示威,抗议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同时驻广州美国领事馆也受到部分激进示威人士破坏。2005年的全国反日示威,也有数十万人在主干道游行,不过广州封锁消息,大学和中学也禁止学生游行。
2010年7月逾千市民在地铁江南西站出口聚集举行2010年广州撑粤语行动请愿活动,为广府文化发出自己的呼声。事后中国大陆传媒封锁消息,广州亦屏蔽香港电视相关的新闻片段。而8月1日于广州人民公园的撑粤语集会被当局强力阻挠,民众被逼转移路线,当至北京路南段时被大量警察包围,集会人士被押送上大巴带离,在东山体育场等地接受问话。当局将活动定性为“非法集会”,出动大批公安阻止,扣查多名集会人员和记者。
2012年8月,随着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事件不断发酵,反日游行示威在中国各地爆发,包括广州,但其中一部分演变为恶意破坏事件,包括任意打砸其他市民的日本产汽车等恶劣行为。
由于中国大陆信访制度允许民众直接到上级政府部门表达诉求,广东省人民政府在东风中路的正门就经常有本省不同地方的请愿人士到来希望得到省政府帮助。2014年初较为重大的请愿群体,有禽流感期间因强行关停街市而蒙受损失的省内家禽业者,还有反对石化项目在茂名落地的在穗茂名青年。
市政工程
创卫及创文
广州市自1990年开始参与“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简称“创卫”),于2008年成功取得该“称号”。1998年开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简称“创文”),2011年成功。“创卫”期间,广州市区的卫生情况有显著改善,如清理城区卫生死角、城中村、污水处理和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相关负责官员称“创卫”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创文”是“民心工程”。本地传媒《南方都市报》就曾质疑及批评此类工程花费巨额公共财政,属形式主义和行为扰民等;两项工程历年来共花费的公共财政数以十亿计,难以细算。
亚运相关工程
位于广州新城的亚运村主体工程于2008年5月全面动工、2010年8月建成,总用地达到110.9公顷,总投资超过41亿元。在广州亚运来临之际,广州市政府于2010年之前完成大量城市规划工程,当中包括主干道“四位一体”综合整治、老城区迎亚运环境整治、社区雨污分流改造、场馆周边和重点区域整治和迎亚运绿化改造专项等,完成多条道路升级改造,并为大部分临街骑楼及历史建筑翻新及居民楼房顶店铺门面整饰,体现城市特色。但这些亚运工程亦引起不少争议。这期间有多条完好的马路被翻新,市政协委员韩志鹏就曾质疑越华路在半年里开挖六次、换了五次地砖。除此之外,临街骑楼与历史建筑时破坏原本但历史与艺术感;而临街几千座大厦公寓统一装修时,不少窃贼通过脚手架进入上百户居民家盗窃。
微改造
2016年,广州市印发实施《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提出微改造的城市更新模式。随后,市政府开始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首先改造的,是198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及位于广州城区核心的229个老旧小区。。广州市对基础设施、市政设施、街道外立面及公共环境实行改造,提升街区的品质。有的社区将闲置工地改造为小广场、小公园。有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成立了“微改造建设委员会”,经由设计师出方案,居民提出意见,设计师加以修改,最终形成微改造定制方案。有的街区成立了“共同缔造工作坊”,由居民、高校专家、艺术家和设计团队组成。截至2021年8月底,广州市的521个项目(667个小区)已完成改造。不过,有些微改造存在缺乏后续维护,设计不实用的问题。
社会
人口
2021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881.06万人,城镇化率为86.46%。年末户籍人口1011.53万人,城镇化率为80.81%,市区常住人口1112.6万人,外来人口占总数46.2%。广州是中国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之一,人口多数集中在旧城区,中心四区(越秀、荔湾、天河、海珠)平均常住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9456人。人口密度最高的越秀区则达到每平方公里31,036人,为人口密度最低的从化区的80倍以上。
广州市的年出生率自2001年来一直在9.6‰以下,自然增长率在4.3‰以下。市民预期寿命81.34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亦日益突出。截止2018年底,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69.27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8.25%,其中旧城区的老年人口比例最高,已超过25%;而2020年老年人口已超过200万。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广州市民男性较女性为多,2010年末男女性别比为109.46,男性比女性多出573,694人。其中,0至14岁年龄段性别比例失调现象严重,达到115.62,预示未来广州性别比例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广州市人口以汉族为主,占常住人口的98.3%左右,常住少数民族人口21.29万人,分属55个少数民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有壮、土家、苗、瑶、回、满、侗、蒙古、布依族等9个民族。广州市高速发展的经济与高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外地人口前来,在2018年外地人口就达到全市人口50%,如何妥善做好城市管理工作是市政府的艰巨任务。
外地人口
广州市作为大城市,有大量外地人士涌入广州工作,但“本地人”与“外地人”存在部分矛盾,同时亦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2014年,广东省政府出台文件,明确要求控制广州、深圳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
2018年统计数据表明,广州户籍人口为912万人,而广州登记在册流动人口967.3万人,广州流动人口已经反超户籍人口。青壮年占绝大部分,20-50岁占85%,大专以上学历占12%。其中白云区、番禺区、天河区的流动人口超过百万。番禺区登记在册流动人士就有111.7万人,流动人士户籍地涉及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就性别比例看,男性稍多,占总数53.5%。2019年农民工占广州流动人口比例达到70%,大部分是男农民工。
外籍人口
广州是中国最主要的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作为对外贸易的窗口,再加上靠近香港和澳门的原因,来自北美、日韩、欧洲、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外籍人士众多。而在这其中又是以非洲裔黑人居多,因此广州被获誉为第三世界的“首都”。其主要聚居于环市东路、淘金坑、建设新村一带以及天河区以天河北路为中心一带大厦外企办事处;番禺区的某些楼盘,如祈福新村、丽江花园等亦有较多外国人。
广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2019年统计显示,在广州登记居住的外籍人士为8.3万人,其中临时居住的2.3万人,常住半年以上的为6万人,日韩、欧美国家人员占大多数,有13,000多名登记的是来自非洲的外籍人士;约1万人来自阿拉伯国家和地区,虽无大规模定居,但常出现于小北-登峰一带的商业区贸易;棠景街也有较多韩国人。2019年,出入广州口岸外国人290余万人次,其中有35万人次来自非洲国家,大部分为同一人反复出入境,多数是由于签证允许逗留时间较短或商务需求,而非移民。近年来广州的治安问题时有涉及到广州黑人,引起广州民间的不满。而针对于因大量外籍人士入境广州所造成的“三非”(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问题,广州公安机关内部建立了四支执法服务队伍来处理此事;2008年起,广州于居住超过200名外国人的社区建立“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站”,以应对“三非”外国人问题。
语言
长久以来,广州绝大部分地方通行的语言主要为广州话,基本上属于粤语广府片。广州城主要有西关和东山口音,而建置属于外郊的从化、花县、番禺等的粤语也各具特点。因此广州也就形成以粤语为载体的包括粤剧、粤曲、南音、咸水歌等在内的“粤语文化”。广州话中除粤语中所含的词语之外,还吸收不少潮州话及客家话的词语,例如“口渴”读成“口涸”。广州由于历史原因,大量词汇亦受到英语影响。花都区、增城区、从化区部分人口及白云区小部分人口通行客家话,白云区亦有个别居民点讲潮汕话。
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大量市外及广东省外的人口急剧涌入。因省、市籍族群不同,所操语言种类众多,以及年轻人长期受普通话作教学媒介及推广普通话之影响,目前广州在语言交流上整体上粤语和普通话为主;因此在许多大型公众场合,普通话为主导语言。有部分场合会加上粤语或英语广播,而族群内部仍多用自己的语言交流,部分外来人口为融合当地文化会以粤语与当地人交流。虽然21世纪初以来配合行政手段的人口结构和语言环境变化,使普通话逐渐冲击粤语的强势地位,但受到本土文化以及香港地缘的支撑、以及广州民间近年来发起检讨推广普通话的政策以着手保护粤语,使粤语在当地仍有一定的地位。2016年起广州一带出现多个粤语网络及综艺节目和网络歌手,使粤语的关注度再度提高。
教育
广州教育历史始于西汉末年。三国时期,骑都尉虞翻曾在番禺虞苑办学。宋朝设有番山书院。清朝时,设有府学宫,为广州最高学府,另设有县学宫番禺学宫与南海学宫。除此之外,民间自行筹办义学与社学。清末年间,力图改革风气日盛,洋务派于同治三年在广州开设同文馆,以培养翻译人才,大量教会学校也在此时成立,并在后来成立港澳分校,分别是培正、培道、培英、协和、真光。康有为在光绪年间开办万木草堂,以教授新学。当时书院林立,著名的有粤秀书院、越华书院、圣心书院、羊城书院、学海堂、菊坡精舍、应元书院、广雅书院等。
广州是中国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早在1866年,广州就有了中国的第一所西医教育机构——博济医学堂;在1888年也有了格致书院,后成为民国时期13所中国基督教大学之一的岭南大学。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立了国立广东大学(后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和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分别培育国家建设、国民革命专门之政治和军事人才,对中华民国历史具有深远影响,享有“文校中大,武校黄埔”的美誉。除此之外,勷勤大学、光华医学院、广东国民大学、广东工业专门学校等院校在民国时期亦有着重大影响力。
1949年后,解放军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陆续接管所有的学校的校舍或组织,陆续合并或撤销教会学校,其中部分学校迁至澳门、香港等地,部分公立和私立学校也在1950年代院校调整时期进行调整及撤并。在现代,广州等高等教育依然发达。广州高等教育人口共有288万,占人口比例约20%;全市共有高等院校40余所,是岭南地区高校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广州的全国著名学府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当局以巨资兴建的广州大学城也在2004年投入使用。广州有10所市属高等院校,其中两所本科院校分别是广州大学和广州医科大学。
体育
广州地区体育运动源远流长,是中国较早发展近代体育的地方。广州每年都会举办广州马拉松、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横渡珠江和“市长杯”系列赛等覆盖各年龄段的大小赛事。广州还曾举办过1987年第六届和2001年第九届全国运动会、1991年第一届女子世界杯足球赛、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十六届亚洲(夏季)运动会和第一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体育场馆主要有越秀山体育场、天河体育场、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广州足球公园、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花都区体育中心、黄埔体育场、英东体育场、增城体育场、燕子岗体育场、宝岗体育场、广州市工人体育场等。
广州市羽毛球队是全国知名强队,从1978年起就获得单独组队参加全国比赛的资格。在足球方面,广州足球俱乐部(2010-2014年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2014-2020年广州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在2011年中国足球超级联赛首次为广州队夺得全国规模的足球比赛冠军,并在之后连续6年,9年8次获得冠军(2011-2017年、2019年);除此之外还夺得2012年、2016年、2017年、2018年中国足协超级杯冠军,2013年、2015年亚冠联赛冠军以及2013年、2015年世界俱乐部杯殿军。
医疗卫生
广州是中国大陆医疗卫生水平较为发达的城市,市内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市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与广州市内的多间医科院校和药厂共同构成完整的医疗体系,经常收治广东省内其他医院送至的危重病人。2020年全市共有38家三级甲等医院,专业分工较为全面。其中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前身眼科医局建立于1835年,是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作为中国中心城市,广州市的医疗保险便民服务已覆盖全市。
制药业在广州同样发达,陈李济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久的制药厂。而王老吉、敬修堂、潘高寿、何济公是家喻户晓的老字号品牌,现统一由广药集团管理。
宗教
广州的宗教历史源远流长,汉传佛教(于255年传入)、道教(于306年传入)、伊斯兰教(于唐初传入)、天主教(于明末传入)、基督新教(于清初传入)五大宗教一应俱全;截至2020年末,经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依法登记及允许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已达82处,其中佛教23处、道教10处、伊斯兰教4处、天主教7处和基督教38处。由于广州本具外贸港口之地位,除道教属中国本土宗教之外,其余均由外国传入,包括随商而来的祆教(琐罗亚斯德教)。
广州五大宗教近10间重点寺观教堂均分布于广州旧中轴线上,显示出宗教文化与广州历史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人文景观。2020年,广州市有信教群众90余万人,其中佛教徒约56万人,道教徒约20万人,伊斯兰教徒8万人,天主教基督徒约2.9万人,新教基督徒6.7万人,外国人信徒约5万人。经宗教团体认定的专门从事宗教职业的人员(宗教教职人员),包括比丘、比丘尼、道士、阿訇、牧师、神父、修女等共450人。
传媒
广州的言论比中国大陆其他地区较开放。从理论上来说,广州的传媒与中国大陆其他传媒一样,受到中国共产党的监管与审查。但在实际操作上,广州传媒比其他城市的传媒更为灵活,亦即“打擦边球”。相对开放的言论,使得广州传媒与其制造的话题时常成为全国关注的对象,也多次引发大规模讨论。且广州的本土方言节目分布广泛,基本上大多数频道都有使用粤语广播和主持节目。
广州的广播事业可追溯至1929年5月启播的广州特别市无线电播音台,而广东电视台的前身广州电视台就在1959年启播。现今广州的广播电视机构有省属的广东广播电视台(含原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和广东电台)和市属的广州广播电视台,其大多数频道使用粤语广播,近年来普通话节目比例也在增加。广东电台旗下的珠江经济台是全国首家经济广播电台;南方台旗下的经济频道前身广东经济电视台是中国大陆首家商业电视媒体,南方卫视更是中国大陆唯一获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上星的粤语电视频道。广州市各电视台的综合频道在晚上七点到九点的黄金时段主要以社会新闻、民生类节目为主,与国内其他电视台在该时段密集播放综艺、娱乐、连续剧等节目相比,予人“更具社会责任”的感觉。广州共有广州有线和广东有线2间有线电视公司使用数字电视形式传送节目。两司在2007年起开始由模拟电视逐步地转向数字电视,并在2010年起逐步推广高清电视服务。广州的有线电视还提供部分经过滤审查的境外电视频道,包括香港无线电视旗下的免费电视频道翡翠台和明珠台,以及卫星电视频道凤凰卫视中文台、澳亚卫视中文台。
广州是中国大陆报刊发行较发达的城市,有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三大报业集团,三大集团之间多有商业竞争和观点争鸣。《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和《南方都市报》的日发行量都超过100万份,此外还有《南方日报》、《新快报》、《信息时报》等报纸每日发行。曾于广州各地铁站免费派发的《羊城地铁报》是中国大陆第一份免费地铁日报,惟该报于2018年12月休刊。除报纸外,广州还发行多份周报,其中包括得到中国大陆民众认可、具备全国影响力的《南方周末》,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更接受《南周》的独家专访,而2013年的《南周》新年特刊被删改事件曾引发国际传媒广泛报道。广州的杂志也有较高的知名度,《南风窗》、《新周刊》、《南方人物周刊》、《南都周刊》等时政社会类杂志被不少中国大陆居民认可,具有全国影响力。
建筑
秦汉时广州就是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筑城和建造宫室的技术早有发展。明代后期到清代,西方近代文化逐渐传入,由于广州在对外贸易中长期是唯一对外通商港口,以及周边的澳门、香港先后为葡、英所租占,使广州成为西方建筑文化最早传入中国的城市。鸦片战争后,沙面租界的出现使广州有成片西方风格的建筑。在19世纪以来,城市建造经历西洋建筑风格的传入、传统建筑复兴及现代主义建筑风潮等时代,令当地建筑呈现融合本土特色、传统中国建筑体系主题特色和西方建筑特色的面貌。
传统和近代建筑
广州在明清时期,曾有18座城门,主要分布在今越秀区。1920年广州大举开路时全部清拆,现时只剩下西门口等遗址,而由城门衍生出来的地名如大东门、西门口、小北路(小北门)等仍然使用至今。近年来虽然政府不断修葺和保护传统建筑,如修复五仙观、广州城隍庙等,但部分文物建筑仍然受到强拆和破坏。在2009年,开发商强拆东山新河浦保护区内的小洋楼,在文化及建筑专家联名上书至市长后才被紧急叫停。
骑楼
骑楼是岭南一带常见的建筑形式,广州骑楼的大规模建造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民国11年(1922年)《广州市内不准建筑骑楼之马路表》和民国19年(1930年)《取缔建筑章程》的引导下形成持续到现今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时期,当局先后清拆中山路、宝华路、解放路和六二三路一带的骑楼,造成历史建筑的破坏,主干道上大部分老字号亦被迫结业。到21世纪,当局开始限制骑楼街区的拆迁,在《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里,保护骑楼街区便占据相当大的篇幅。惟部分骑楼,如恩宁路、北京南路、一德路、万福路等地的骑楼,在旧区重建和地铁工程当中仍面临迁拆危机,其去留亦引发社会上激烈的讨论。2021年,当局拟出台新政,在老城区范围内,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也加强包括骑楼在内老建筑的翻新、维护等支持力度。像恩宁路(永庆坊)一带骑楼,在政府投资改造工程下获得系统化维护和翻新。
书院
北京街曾矗立自清末以来中国最大古书院群。大小马站古书院群,分布于北京路西边的大小马站、流水井街巷两侧约20,000平方米的范围内,早年曾保留书院12间,现存书院6间。其中小马站西侧3间(曾家祠、濂溪书院和见大书院);流水井两侧3间(西侧庐江书院、考亭书院,东侧冠英家塾)。由于广州书院多数已经日久失修,部分已经相当破落,广州市政府计划拨资修缮书院。在广州,较有代表性的书院祠堂建筑是陈家祠。
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位于旧城区西关一带,主要由清代豪门富商兴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俗称“古老大屋”。西关大屋因各种原因,日久失修,多数已经相当破落。随着旧城改造,越来越多的旧楼被发展商清拆,即使有数十年历史的西关大屋也不能幸免。现时龙津西路、逢源路一带比较集中的典型西关大屋民居已划为“西关大屋建筑保护区”。
东山洋楼
在环市东路华侨新村的别墅群和东山新河浦一带的小洋楼是广州近代建筑史的代表。宣统三年(1911),广九铁路通车后,有侨民和本地富商于此地以欧美风格建造民居。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军、政、官僚亦纷纷在此修建别墅、官邸,因此,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东山成为广州的政治前台。
现代建筑
广州经济发达,90米以上的高楼超过400栋,150米以上的高楼数目与密度均排在中国大陆甚至世界城市的前列。高楼群主要集中在天河区和越秀区,并随着广州都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正在兴建。中心商务区珠江新城,正在规划18栋200米以上的高楼,150米以上的高楼50栋左右。其中,具代表性的高楼有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俗称东塔,530米)、广州国际金融中心(俗称西塔,443米)、中信广场(391米)、中华国际中心(269米)和广东电信广场(260米)等。而广州塔的塔身主体450米,天线桅杆150米,总高度600米,也成为仅次东京晴空塔的世界第二高的电视观光塔。
宗教建筑
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悠久的通商口岸,广州保留许多珍贵的宗教建筑,大部分密集分布在旧城区内,五大宗教各有至少一座建筑获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共9项,此外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有5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广州市登记文物保护单位12处。其中佛教的光孝寺、六榕寺塔,天主教的石室圣心大教堂、沙面露德圣母堂,伊斯兰教的怀圣寺光塔、清真先贤古墓,基督新教沙面堂以及道教的五仙观和南海神庙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有代表性的为石室圣心大教堂,1863年兴建,1888年落成,是全球四座全石构的哥德式教堂之一。
文保单位
经历多年本地建筑发展,广州积累众多历史古迹尤其建筑方面,也有相当数量获得保护评定。截至2019年,广州市内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428处。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单位3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47个。南越王墓建于西汉时期,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水闸遗址等三处南越国史迹已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光孝寺、六榕寺、怀圣寺等都有1000多年历史,还有建于隋朝的南海神庙,明朝的五仙观、镇海楼、莲花塔,清朝的陈家祠、余荫山房、大佛寺等。近代革命史迹有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黄埔军校旧址、中山纪念堂、洪秀全故居等。
文化
曲艺戏剧
粤剧,源自南戏,广泛流传于两广、港澳和海外华人社区,在广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朝解禁粤剧后,粤剧艺人在广州黄沙成立八和会馆,此后广州逐渐成为粤剧活动的中心,民国时期达到繁盛的顶峰,并且国共内战时有粤剧艺人迁往香港。后来一度受到文革摧残,但改革开放后再次得到重视,重新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蓬勃发展。
在广州的粤剧著名剧目有:《帝女花》、《紫钗记》、《牡丹亭惊梦》、《双仙拜月亭》《再世红梅记》、《蝶影红梨记》、《香罗冢》、《红了樱桃碎了心》等。广州历来的粤剧剧团有觉先声剧团、广东省粤剧团、广州粤剧团、广州红豆粤剧团等等,而粤剧名伶有:薛觉先、马师曾、靓次伯、梁醒波、新马师曾、芳艳芬、红线女、罗品超等。
饮食
广州的饮食业发达,全市饮食企业多达数万家。在市区,店家普遍经营“三茶两饭一宵夜”(早茶、下午茶、夜茶和午饭、晚饭、消夜),全日供应几乎没有中断。这使得广州市每年的餐饮零售总额高达上千亿元,人均消费常年居中国大陆各主要城市之首。广州每年举行“广州国际美食节”,促进饮食业的发展。
广州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粤菜的代表性城市,传统本地菜以广府菜为主。广州位于珠江口,因此海鲜及河鲜也是常见的菜色。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气候湿热易上火的环境使饮凉茶成为广州人常年的生活习惯。广州菜选料庞杂,在1965年“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上被介绍的粤菜就有5457种之多,著名菜式有五蛇羮、烤乳猪及龙虎凤、冬瓜盅、老火汤。蒸、煎、炸等是粤菜餐馆最普遍的烹调方法,因为这些方式烹调时间短,符合保留原味的烹调哲学。早茶是广州饮食文化最有名的标签之一,广式点心是广州人饮早茶的标配。茶点分为干湿两种,干点有饺子、粉果、包子、酥点等,湿点则有粥类、肉类、龟苓膏、豆腐花等。
作为历史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和著名侨乡,广州的饮食也呈现出融会贯通、风格多样的特点。一方面,广州菜善于借鉴外来菜系的用料和烹饪手法,如上汤焗龙虾、盐焗海螺等菜品即是西餐中“焗法”在广州菜中的体现。另一方面,广州菜也对周边国家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越南粉相传原型是起源于广州的沙河粉,在20世纪初由广东人传入越南。改革开放以来,广州饮食国际化的趋势加强。外地餐饮企业在广州设分店,异国风味食肆繁多,中国大陆最初的一批东南亚菜大厨就在此发围,市面除了有专做南亚风味的印度餐厅,也有适合中东人士的穆斯林餐厅。2018年,世界知名美食年鉴《米其林指南》发布首版《米其林指南广州》,标志着广州成为中国大陆第二个、亚洲第九个获得米其林指南评鉴的地区。
民俗
广州每年一度于新年春节之前举办特别的迎春花市,供市民购买贺年年花及各式用品。在明万历年间,广州已经出现花市。清中叶后,广州花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上市品种也越来越多。1919年后因城墙拆除和“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而更兴旺。一般春节前的三四天花市就会开始,到农历除夕的午夜收市。越秀公园、文化公园、烈士陵园、流花湖等公园,也在春节期间举办形式多样的花展、花会,成为广州花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荔枝湾公园内还有广州唯一的水上花市,开创了与传统花市有别的新形式。
传统工艺
广州独有的传统美术工艺有“三雕一彩一绣”,三雕指牙雕、玉雕和木雕,一彩一绣是指广彩和广绣。其中,广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广彩从清康熙年间开始生产,后创制出著名的珐琅彩;广雕以象牙雕刻中的镂空、透深技艺闻名;广州玉雕与北京、扬州、上海齐名,获公认为玉雕界四大“门派”之一“南派”之首,工艺源远流长,造型典雅秀丽,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通雕座件、镂雕玉球、组合镶嵌等新工艺在业界颇具影响力。另外还有广州榄雕、广州砖雕、广州骨雕以及家具工艺等等。由于年轻一代多不愿继承学习,传统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获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州工艺有广绣、象牙雕刻、广州玉雕、广州榄雕、灰塑、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和广彩瓷烧制技艺。
旅游
广州是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现有长隆旅游度假区和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区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广州塔、北京路文化旅游区、中山纪念堂、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动物园、黄花岗公园、越秀公园、广州烈士陵园、陈家祠、正佳广场、华南植物园等2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羊城八景”是指广州历代列出的8个旅游景点,不同历史时期的“羊城八景”并不一致。2011年,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组织评选的“羊城新八景”为:塔耀新城、珠水流光、云山叠翠、越秀风华、古祠流芳、荔湾胜境、科城绵绣、湿地唱晚。
公园
广州市公园分布广泛,下辖十一个区均有分布。2009年起,除少数公园(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广州动物园等),广州市区各主要公园均为免费入园。其中,开辟于1917年的人民公园,为广州第一个综合性公园,也是广州市第一个免费公园。
除作为市民休憩用地之外,有的公园具特殊意义。如越秀山上越秀公园就有广州地标五羊石像;黄花岗公园内有多位革命者的墓;广州中山纪念堂为纪念孙文逝世而建立;海心沙亚运公园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举办地。此外,也有公园具各种文化功能,突出的有广州文化公园、广州儿童公园、广州雕塑公园等等。而各人工湖公园,则更兼具城市湿地的调节功能;其中,建于1958年的东山湖公园、荔湾湖公园、流花湖公园、麓湖公园,并称广州四大人工湖公园。2011年开园的白云湖公园和海珠湖公园成为广州市新增的大型人工湖公园。市内公园也常开设花展、画展、灯展等展览以使公园活动更为丰富。2013年开始,广州各区均陆续建设儿童公园,面积和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不过,广州个别免费公园内部仍有需收费才能入内的景点,此现象引起市民争议。
博物馆
广州的博物馆主要有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南越王博物院、广东美术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等。
广东省博物馆是广州市乃至广东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其筹建于于1957年,现在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址位于珠江新城,占地面积4.1万平方米。广东省博物馆藏品已达17.27万余件(套),其中馆藏中的书画、古陶瓷两类文物,在数量和质量上居全国博物馆中前列。馆藏精品有信宜铜盉(西周)、千金猴王砚等。而广东出土文物与金木雕、端砚的收藏最为丰富,也最具地方特色,尤其注重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民俗文物的收集。
而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珍藏了目前最古老来自广州的文物。博物院位于解放北路867号,是在第二代南越王赵眜的陵寝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博物馆。博物院占地面积为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500平方米,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院以古墓为中心,依山而建,由综合陈列大楼、古墓保护区、主体陈列大楼几个空间组成。院藏“文帝行玺”金印、玉角杯、错金铭文虎节、印花铜板模等文物,这些文物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反映了两千年前岭南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对外交流
广州的对外交流始于汉朝,源于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环东海北上最先抵达的外国港口即为福冈。历经多个朝代后,航运商业仍旧相当发达,至今与多个国家交流频繁。
领事机构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后,美国率先于1979年在广州重设领事馆,之后外国驻穗领馆不断增加,至2023年4月共有68个国家在广州设有总领事馆,在中国大陆仅次于上海。许多国家在广州设领后,与广东的经贸往来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大多数领馆的领区除广东之外还包括广西、福建、海南,有部分还包括湖南、江西,甚至云南、贵州等省。
友好城市
1979年,日本福冈市成为广州第一个友好城市。截至2023年2月,广州已与67个国家的102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其中国际友好城市38个,国际友好合作交流城市64个。广州流花湖公园建有法兰克福玫瑰园,内有该市赠送的歌德半身青铜塑像;而温哥华唐人街内立有广州赠送的云石中华门牌坊。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基本资料
广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文)(英文)
地图及卫星照片
Google地图-广州(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penStreetMap上有关广州市的地理信息
照片
Flickr - 广州群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旅游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资讯频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延伸阅读
[编]
《晋书·卷015》,出自房玄龄《晋书》 |
1002 | 国际足球联合会 | 国际足球联合会(法语: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Football Association,发音:[fedeʁasjɔ̃ ɛ̃tɛʁnasjɔnal də futbol asɔsjasjɔ̃]),简称国际足联(FIFA,[fifa] ()),是管理英式足球、室内五人足球和沙滩足球的国际体育组织,下辖211个会员协会。总部设于瑞士苏黎世。现任主席为詹尼·因凡蒂诺。国际足联负责组织世界重大足球赛事,当中最著名的是4年举办一次的世界杯。
旗帜
国际足球总会旗帜背景是蓝色的,中间是该组织的标志。目前的国际足联旗帜是在俄罗斯莫斯科2018年国际足联世界杯开幕式期间首次飘扬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
二十世纪初足球在全世界的流行催生了国际足联。国际足联在1904年5月21日成立于法国巴黎圣奥雷诺街229号,名称为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Football Association,简称FIFA。创始会员有法国、比利时、丹麦、荷兰、瑞典、瑞士的足球协会和马德里足球俱乐部(代表西班牙,而西班牙皇家足球协会到1913年才成立)。德国也在当天发电报表示要加入。
国际足联首届会长是罗贝尔·介朗(任期为1904年5月23日-1906年6月4日)。接替他的是英格兰足协的丹尼尔·伯利·伍尔福尔。
国际足联组织的首个大型赛事是1908年伦敦奥运会足球淘汰赛,比赛很成功,参赛的是各国的职业运动员,而此后的奥运会就限制职业球员参加,并对于球员健全的身体有严格的检验机制,曾在1912年禁止有割盲肠者加入。一战时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足协退出了国际足联,声明不愿与敌人交手,后来又重新加入了。国际足联历史藏品位于英国的国家足球博物馆。
2004年举行了FIFA成立100周年纪念活动,2004年4月,该组织宣布在2003年至2006年期间总收入将达到16.4亿美元,总利润将达到1.44亿美元。2004年5月20日,为了纪念FIFA诞生100周年,巴西国家足球队与法国国家足球队举行了一场纪念赛,最终双方以0-0握手言和。
历任会长
组织结构
国际足联基于瑞士法律成立,总部位于苏黎世。其最高权力机构是国际足联议会,由各成员国代表组成。只有议会有权修订国际足联章程。议会每年开会一次决定各项事务,确认年报,批准新会员,在世界杯举办的次年选举国际足联主席、秘书长和其他国际足联理事会成员,每个国家足协有一票的投票权。
国际足联主席和秘书长是FIFA主要官员,负责日常事务管理,下辖的秘书办公室有211名成员。FIFA执行委员会的主席是国际足联主席,在国际足联议会不召开的时候决定各项事务。FIFA还有一些其他的组织,包括金融委员会、纪律委员会、裁判委员会等。除去这些,还有六个被FIFA认证的管理各大洲足球联盟或协会。,他们分别是:
亚洲足球联盟(AFC)
亚足联有47个会员,但北马里亚纳群岛并未加入FIFA。
澳大利亚在2006年加入亚足联。
非洲足球协会(CAF)
非足联有54个正式会员和2个准会员,2个准会员均未加入FIFA。
中北美洲及加勒比海足球协会(CONCACAF)
中北美洲及加勒比海足球协会有41个会员,但其中有6个不是FIFA成员。
圭亚那、法属圭亚那和苏里南在南美,但其足协属于中北美洲及加勒比海足球协会,法属圭亚那足协不是FIFA成员。
南美洲足球协会(CONMEBOL)
南美洲只有10个会员,是六个协会中成员最少而平均水平最高的协会。
大洋洲足球协会(OFC)
大洋洲足协有14个会员,但其中有3个不是FIFA成员。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在大洋洲,但于2006年加入亚足联。
欧洲足球协会(UEFA)
欧足联共有55个成员;2016年5月,国际足联第66届大会上正式投票通过了科索沃和直布罗陀加入国际足联的决议。
跨洲国家土耳其、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足协都是欧足联成员,以色列及亚美尼亚地理位置属亚洲,分别因政治及文化原因加入欧足联。
主办赛事
男子赛事
主要赛事:
国际足协世界杯
国际足协U-20世界杯
国际足协U-17世界杯
国际足协洲际国家杯(已停办)
国际足协世界冠军球会杯
国际足协阿拉伯杯
次要赛事:
国际足协室内五人足球世界杯
国际足协沙滩足球世界杯
男子奥运足球赛事(U-23)
男子青年奥运足球赛事(U-15)
国际足协青年杯
国际足协电子竞技世界杯
女子赛事
国际足协女子世界杯
国际足协女子U-20世界杯
国际足协女子U-17世界杯
女子奥运足球赛事
女子青年奥运足球赛事(U-15)
国际足协女子世界冠军球会杯(计划中,首届于2026年举行)
国际足协室内五人足球女子世界杯(计划中,首届于2025年举行)
国际足协青年杯
现任冠军
赞助商
阿迪达斯
可口可乐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
现代/起亚汽车
维萨卡
万达集团
卡塔尔航空
影响力
由于足球在世界各地的巨大影响力,国际足联在一定的程度上脱离了国际奥委会,成为一个非常独立的国际体育联合组织,包括它旗下拥有的世界杯足球赛现时已经成为了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体育赛事之一。
1999年国际足联会长布拉特曾经提出世界杯改为每2年一次,但是遭到了国际足联委员会的否决,这项提议被认为将把世界杯的时间魅力分化。
争议
虽然FIFA表面上是一家非营利机构,但每年靠垄断足球比赛上赚取不少金额。故有人认为FIFA实际上在危及足球运动,且存在腐败问题(2015年揭发的收贿事件就是一例)。
FIFA的决定常会受到欧洲国家的反对,如: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决定在11月办就使欧洲足坛火冒三丈,2025年世俱杯扩军遭反对。
世界杯转播的价格过高。而以前不需要花钱。
2014年世界杯定于巴西,在举办前一年,许多巴西人上街反对巴西政府以及FIFA,原因是接连举行世界杯以及奥运会所带来的财政腐败问题。不过最终还是在巴西举办。
FIFA限制球员及球迷他们所喝的饮料及穿著的衣服的品牌。
FIFA明文规定禁止种族歧视,但却不对有种族歧视言论或行为的国家级组织进行处分,理由是没有达到处分的标准(因为侮辱国家及种族、侮辱国歌等明显行为要在球场发生才算数),这让反种族歧视成了一句口号。
机构仅广告收入和电视转播权收入就有40亿美元,但FIFA表示剩余的金额将作为储备金。
2018、2022年世界杯申办不公,同时主办国有不少的问题存在。
2015年被揭发的收贿事件。
时任主席布拉特的政策太过偏袒亚洲和非洲的利益,导致传统足球比较兴盛的欧洲和南美洲尤其感受到其不公平的对待。
2024年12月,国际足联与乌克兰足协就2026年世界杯抽签期间进行讨论时,国际足联展示了一张欧洲地图,其中克里米亚不是乌克兰的领土。乌克兰足协立即发表声明称已分别致函国际足联和欧足联,要求对地图错误作出解释。乌克兰外交部对此事件亦做出反应,并表示希望国际足联公开道歉。国际足联对此解释,有问题的信息图是由第三方外包服务提供商开发的,在发现问题后已立即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包括从流通中删除该图像。
技术革新
门线技术与进球裁判
2012年7月6日,国际足联(FIFA)宣布,国际足球协会理事会全票通过决议:将在国际足联正式比赛中使用门线技术(Hawk-Eye)与进球裁判(GoalRef)两项技术来裁定进球是否有效。出席理事会会议的英格兰足协秘书长霍恩(Alex Horne)说:“这是足球运动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天。”决定将在2012年12月日本世俱杯中首次引入门线技术,并在2013年联合会杯以及2014年巴西世界杯中也使用门线技术。
英超委员会表示,将与开发这两项技术的公司接洽,尽快在英超赛场引入门线技术。据悉,球场租借一套门线技术设备需要约150万人民币。
时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说:“球门线技术将99%确保裁判的相关裁决正确无误。现实生活中无法做到百分之百正确,不过在过去,我们甚至没有门线技术。在此我想说:‘谢谢你,兰帕德。’”布拉特感谢这位英格兰球员,是因为两年前他在南非世界杯英格兰对阵德国的比赛中,打入一球遭误判。这使得布拉特从反对转为支持球门线技术,而许多教练、球员、媒体也一直呼吁引入球门线技术。
国际足球理事会批准球门线技术和增设门线裁判,并非强制在足球比赛中必须使用球门线技术或门线裁判。国际足球理事会同时强调,球门线技术对于是否进球的判断不会显示在球场大屏幕上。
视频助理裁判(VAR)
2017年4月26日在智利圣地亚哥举行的南美洲足联大会上,国际足联主席詹尼·因凡蒂诺在接受采访时确认,2018年世界杯将启用视频助理裁判(Video assistant referee,VAR)技术。
在2018年的俄罗斯世界杯上,该技术将涉及点球、进球、红牌以及误判球员四个领域。詹尼·因凡蒂诺说:“我们将在俄罗斯世界杯上采用视频助理裁判技术,因为到目前为止这项技术给我们带来的都是积极的结果。”
詹尼·因凡蒂诺说:“在2017年,现场球迷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能在几秒钟之内了解到判罚是否正确,而我不希望裁判成为唯一一位不知道自己犯错的人。”
在2016年的世俱杯中,视频助理裁判技术首次在国际足联赛事中得到应用。在今年3月举行的法国与西班牙的热身赛上,此项技术两次更正了裁判的判罚。
目前已经有数个国家的国内联赛应用了这一技术,澳大利亚A联赛是第一个启用视频助理裁判技术的足球顶级联赛。
国际制裁
2022年2月28日,因应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国际足总与欧洲足总发出联合声明表示,俄罗斯所有球队,不论是国家队或俱乐部球队,都不得参加国际足总与欧洲足总的比赛包含2022年国际足协世界杯,直到另行通知。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官方网站(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和阿拉伯语)
国际足球联合会的新浪微博
参见
各国国家足球队列表
国际足球联合会主席列表
国际足联100(最伟大的125名足球运动员名单)
国际足联国家代码列表
国际足联普斯卡什奖
欧洲足球先生 |
1003 | GIF | 图像互换格式(英语: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简称GIF)是一种位图图形文件格式,以8位色(即256种颜色)重现真彩色的图像。由美国电脑科学家Steve Wilhite领导的线上服务供应商CompuServe团队开发,并于1987年6月15日发布。
它实际上是一种压缩文档,采用LZW压缩算法进行编码,有效地减少了图像文件在网络上传输的时间。它是目前全球资讯网广泛应用的网络传输图像格式之一。史蒂芬·威尔海特(Stephen Wilhite)在Compuserve公司工作时,率领工程团队发明GIF档,凭著体积小、成像相对清晰的优点,十分适合早期网际网路频宽小的环境,而今网路使用者将GIF档用于创作,变成用来作为网路迷因的格式之一,威尔海特也在2013年获得威比奖(The Webby Award)终身成就奖。至于“GIF”怎么念,许多人都念成“gif”([ɡɪf])的音,但他本人正名应该念“Jif”([d͡ʒɪf])一样的音。
历史
GIF格式自1987年由CompuServe公司引入后,因其体积小而成像相对清晰,特别适合于初期慢速的互联网,而从此大受欢迎。它采用无损压缩技术,只要图像不多于256色,则可既减少文件的大小,又保持成像的质量。(当然,现在也存在一些hack技术,在一定的条件下克服256色的限制)然而,256色的限制大大局限了GIF文件的应用范围,如彩色相机等。(当然采用无损压缩技术的彩色相机照片亦不适合通过网络传输。)另一方面,在高彩图片上有着不俗表现的JPEG格式却在简单的折线上效果不如人意。因此GIF格式普遍适用于图表,按钮等等只需少量颜色的图像(如黑白照片)。
GIF格式的原始版本叫做87a。1989年,CompuServe发布了一个名为89a的增强版本,在这个版本中,为GIF文档扩充了图形控制区块、备注、说明、应用程序接口等四个区块,并提供了对透明色和多帧动画的支持。现在我们一般所说的GIF动画都是指89a的格式。Netscape于1990年提出了Netscape Application Block,定义了一个动画应该循环多少次或是否应该无限次地播放,这导致了GIF动画的流行。重复回圈的功能首次实作在Netscape Navigator 2.0版本,然后逐渐受到其他浏览器支援,尽管现代大多数浏览器都已支援,但是严谨来说不是89a规范的一部分。
2015年5月,Facebook开始支援GIF。
专利
在早期,GIF所用的LZW压缩算法是CompuServe所开发的一种免费算法。然而令很多软件开发商感到意外的是,GIF文件所采用的压缩算法忽然成了Unisys公司的专利。据Unisys公司称,他们已注册了LZW中的W部分。如果要开发生成(或显示)GIF文件的程序,则需向该公司支付版税。在专利失效前曾引起部份开放原始码社群发起“Burn all GIFs”的运动抵制使用GIF格式。因此,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新技术,以减少开发成本。它一方面满足了市场对更少的法规限制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更少的技术上的限制,如颜色的数量等。
在2003年6月20日,LZW算法在美国的专利权已到期而失效。在欧洲、日本及加拿大的专利权亦已分别在2004年的6月18日、6月20日和7月7日到期失效。与GIF相关的专利于2006年8月11日过期。尽管如此,PNG文件格式凭着其技术上的优势,已然跻身于网络上第三广泛应用格式。
特性
优秀的压缩算法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将体积变得很小。
可插入多帧,从而实现动画效果。
可设置透明色以产生对象浮现于背景之上的效果。
由于采用了8位元压缩,最多只能处理256种颜色,故不宜应用于真彩色图片。
技术简介
GIF主要是为数据流而设计的一种传输格式,而不是作为文件的存储格式。它具有顺序组织形式而不是随机组织形式。
GIF有五个主要部分以固定顺序出现,所有部分均由一个或多个区块(block)组成。每个块由第一个字节中的标识码或特征码标识。这些部分的顺序为:头块、逻辑屏幕描述块、可选的“全局”色彩表块(调色板)、各图像数据块(或专用的块)以及尾块(结束码)。下面是这些部分的内容:
起头为一个区块,它识别数据流为GIF,并指示如何解释后面的数据所需的最早版本的GIF解码程序(87a或89a)。
逻辑程序描述块定义了:所有后面图像的图像平面的大小、纵横尺寸比以及色彩深度(它类似于产生图像的监视器屏幕)。它还指明后面跟随的是否为“全局”色彩表。
全局色彩表(如果存在)构成一个24位RGB元组的调色板(每种底色为一个字节)。如果后面的像没有其自己的“局部”调色板,那么全局色表就是缺省调色板。
后续数据作为“图形”或“专用”块出现。图形块典型地包含一个或多个位图图像,也可能是覆盖的文本。专用块或者包含一个专用应用程序码,或者包含一句不可打印的注释。
最后的尾块指示值为3B(十六进制)的一个字节,表示数据流已结束。
注意:文件中的GIF数据流可能不包含任何位图数据,这时,它只是要传输全局色彩表,作为没有自己调色板的后续数据流的缺省调色板。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The GIFLIB projec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pec-gif89a.tx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IF 89a specification on 万维网联盟
GIF 89a specification reformatted into HTML
LZW and GIF explaine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imated GIF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 6-minute documentary produced by Off Book (web series) |
1006 | 函数 | 函数(英语:function)是数学描述对应关系的一种特殊集合;粗略地说,从集合
X
{\displaystyle X}
到集合
Y
{\displaystyle Y}
的函数将
Y
{\displaystyle Y}
的一个元素恰好分配给
X
{\displaystyle X}
的每个元素。集合
X
{\displaystyle X}
称为函数的定义域,集合
Y
{\displaystyle Y}
称为函数的到达域。
函数最初是一个变化的量如何依赖另一个量的理想化。例如,特定时间行星的位置可以视为是行星的位置对时间的函数。“函数”一词作为数学概念是由莱布尼茨首先引入的。从历史上看,这个概念是在17世纪末用无穷微积分来阐述的,直到19世纪,所考虑的函数都是可微的。函数的概念于19世纪末在集合论中被形式化,这大大扩展了这个概念的应用领域。
简介
若
x
{\displaystyle x}
是实数,以有序对
(
x
,
x
2
)
{\displaystyle (x,\,x^{2})}
为元素所构成的集合就是一个函数。直观上代表“输入”
x
{\displaystyle x}
就可以得到唯一值
x
2
{\displaystyle x^{2}}
的对应关系。
一般会以英文字母
f
,
g
,
h
{\displaystyle f,\,g,\,h}
表示函数,并把
x
{\displaystyle x}
依据函数
f
{\displaystyle f}
的对应规则所得到的值写作
f
(
x
)
{\displaystyle f(x)}
,并读作“f of x”。函数的概念不限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定义函数
Capital
{\displaystyle \operatorname {Capital} }
为世界上所有国家跟它现在的首都的对应关系,那输入英国就会输出唯一值伦敦:
Capital
(
U
.
K
.
)
=
L
o
n
d
o
n
{\displaystyle \operatorname {Capital} (\mathrm {U.K.} )=\mathrm {London} }
。
直观上的“多变数函数”其实也可以概括到一般函数的定义里。例如算式
x
×
y
{\displaystyle x\times y}
有两个实数参数
x
{\displaystyle x}
和
y
{\displaystyle y}
。可以将这两个参数看作一个实数有序对
(
x
,
y
)
{\displaystyle (x,y)}
,然后定义一个以
(
(
x
,
y
)
,
x
×
y
)
{\displaystyle ((x,\,y),\,x\times y)}
为元素所构成的函数
f
{\displaystyle f}
,然后把
f
[
(
x
,
y
)
]
=
x
×
y
{\displaystyle f[(x,\,y)]=x\times y}
简记成符合直观的
f
(
x
,
y
)
=
x
×
y
{\displaystyle f(x,\,y)=x\times y}
。
数学中,对应、映射、变换通常都是函数的别称,但也可能有别的意思,如在拓扑学的映射有时代表的是连续函数。
在类型论的λ演算中,“对应关系”可以是作为一个原始概念(也就是无定义名词),而不像上述的定义把函数视为集合的衍伸物。
函数的值域或像是定义域中所有元素的像之集合。
历史
函数(function)这个数学名词是莱布尼兹在1694年开始使用的,用来描述跟曲线相关的一个量,如曲线的斜率或者曲线上的某一点。莱布尼兹所指的函数现在被称作可导函数,数学家之外的普通人一般接触到的函数即属此类。对于可导函数可以讨论它的极限和导数,此两者描述了函数输出值的变化同输入值变化的关系,是微积分学的基础。中文的“函数”一词由清朝数学家李善兰译出。其《代数学》书中解释:“凡此变数中函(包含)彼变数者,则此为彼之函数”。
1718年,约翰·伯努利把函数定义为“一个变量的函数是指由这个变量和常量以任何一种方式组成的一种量。”
1748年,伯努利的学生欧拉在《无穷分析引论》一书中说:“一个变量的函数是由该变量和一些数或常量以任何一种方式构成的解析表达式”,例如
f
(
x
)
=
sin
(
x
)
+
x
2
{\displaystyle f(x)=\sin(x)+x^{2}}
。
1775年,欧拉在《微分学原理》一书中又提出了函数的一个定义:“如果某些量以如下方式依赖于另一些量,即当后者变化时,前者本身也发生变化,则称前一些量是后一些量的函数。”
19世纪的数学家开始对数学的各个分支进行形式化。维尔斯特拉斯倡议将微积分学建立在算术,而不是几何的基础上,这种主张较趋向于欧拉的定义。
函数的定义得以扩展之后,数学家便能对一些“奇怪”的数学对象进行研究,例如处处不可导的连续函数。这些函数曾经被认为只具有理论价值,迟至20世纪初时它们仍被视作“怪物”。稍后,人们发现这些函数在对如布朗运动之类的物理现象进行建模时有重要的作用。
到19世纪末,数学家开始尝试利用集合论来进行数学的形式化。他们试图将每一个数学对象都定义为集合。狄利克雷给出了现代正式的函数定义(参见下文#正式定义)。在他的定义下,函数被视作数学关系的特例。然而对于实际应用的情况,现代定义和欧拉定义的区别可以忽略不计。
正式定义
(为了避免
(
x
,
y
)
{\displaystyle (x,\,y)}
的括弧与逻辑叙述的括弧混淆,也会用
⟨
x
,
y
⟩
{\displaystyle \langle x,\,y\rangle }
来表示有序对)
也就是直观上,有序对
(
x
,
y
)
{\displaystyle (x,\,y)}
代表(输入值, 输出值);而
f
{\displaystyle f}
本身是以穷举所有(输入值, 输出值)来详尽定义的对应规则,且每个输入值只能对应一个输出值。
函数值的简记
习惯上把
(
x
,
y
)
∈
f
{\displaystyle (x,\,y)\in f}
“等价地”记为
y
=
f
(
x
)
{\displaystyle y=f(x)}
。但严谨来说,
f
(
x
)
{\displaystyle f(x)}
是在一阶逻辑公理化集合论下额外新增的双元函数符号(因为
x
{\displaystyle x}
与
f
{\displaystyle f}
各为一个变数),而它的“定义”就是以下连带额外增加的公理:
直观上,这个公理表示“若
f
{\displaystyle f}
为一函数且
x
{\displaystyle x}
在
f
{\displaystyle f}
的输入值范围,则
⟨
x
,
f
(
x
)
⟩
∈
f
{\displaystyle \langle x,\,f(x)\rangle \in f}
;否则规定
f
(
x
)
{\displaystyle f(x)}
为空集”。
这样根据函数符号与唯一性的定理(E),就会有本节一开始所说的直观性质:
B
∧
C
⊢
(
∀
y
)
{
[
y
=
f
(
x
)
]
⇔
[
⟨
x
,
y
⟩
∈
f
]
}
{\displaystyle {\mathcal {B}}\land {\mathcal {C}}\vdash (\forall y)\{\,[\,y=f(x)\,]\Leftrightarrow [\,\langle x,\,y\rangle \in f\,]\,\}}
也就是“若
f
{\displaystyle f}
为一函数且
x
{\displaystyle x}
在
f
{\displaystyle f}
的输入值范围,则对所有的
y
{\displaystyle y}
,
⟨
x
,
y
⟩
∈
f
{\displaystyle \langle x,\,y\rangle \in f}
等价于
y
=
f
(
x
)
{\displaystyle y=f(x)}
”。
对于“n变数”的函数,也就是以
(
(
x
1
,
⋯
,
x
n
)
,
y
)
{\displaystyle ((x_{1},\,\cdots ,\,x_{n}),\,y)}
为元素的函数
f
{\displaystyle {\mathcal {f}}}
,习惯上会把以下的项
f
[
(
x
1
,
⋯
,
x
n
)
]
{\displaystyle f[(x_{1},\cdots ,\,x_{n})]}
进一步简写为
f
(
x
1
,
⋯
,
x
n
)
{\displaystyle f(x_{1},\cdots ,\,x_{n})}
定义域与值域
如果能指出函数
f
{\displaystyle f}
的“输入值范围”跟“输出值范围”,对数学的讨论是相当方便的;事实上公理化集合论中,分类公理确保对任意集合
A
{\displaystyle A}
有唯一的集合
D
A
{\displaystyle D_{A}}
和
I
A
{\displaystyle I_{A}}
(严格来说,单元函数符号)分别满足
(
∀
x
)
{
(
x
∈
D
A
)
⇔
(
∃
y
)
[
(
x
,
y
)
∈
A
]
}
{\displaystyle (\forall x)\{(x\in D_{A})\Leftrightarrow (\exists y)[\,(x,\,y)\in A\,]\}}
(“输入值范围”)
(
∀
y
)
{
(
y
∈
I
A
)
⇔
(
∃
x
)
[
(
x
,
y
)
∈
A
]
}
{\displaystyle (\forall y)\{(y\in I_{A})\Leftrightarrow (\exists x)[\,(x,\,y)\in A\,]\}}
(“输出值范围”)
直观上,
D
A
{\displaystyle D_{A}}
是搜集所有
A
{\displaystyle A}
里所有有序对的第一个所构成的集合;
I
A
{\displaystyle I_{A}}
是搜集所有
A
{\displaystyle A}
里所有有序对的第二个所构成的集合。这样的话,如果
A
{\displaystyle A}
本身就是函数的话,
D
A
{\displaystyle D_{A}}
就是所谓的“输入值范围”,所以被称为定义域;类似地,
I
A
{\displaystyle I_{A}}
就是所谓的“输出值范围”,所以被称为值域。
通常情况下,有以下惯用的记号
f
:
X
→
Y
:=
[
(
f
is a function
)
∧
(
D
f
=
X
)
∧
(
I
f
⊆
Y
)
]
{\displaystyle f:X\to Y:=[\,(f{\text{ is a function}})\wedge (D_{f}=X)\wedge (I_{f}\subseteq Y)\,]}
也就是直观上,
f
:
X
→
Y
{\displaystyle f:X\to Y}
表示“
f
{\displaystyle f}
是函数且其定义域为
X
{\displaystyle X}
,且值域包含于
Y
{\displaystyle Y}
。”。这种情况下,
Y
{\displaystyle Y}
通常被俗称为对应域。
属于定义域
D
f
{\displaystyle D_{f}}
的元素
x
{\displaystyle x}
常被俗称为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而项
f
(
x
)
{\displaystyle f(x)}
则被俗称为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但是这跟实验上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稍有不同的,因为前者是现实得到的实验值之间的关联,但另一个是源于集合论的概念。
一对一
直观上,若函数
f
{\displaystyle f}
的输出值都只能被唯一个输入值对应,则称
f
{\displaystyle f}
是一对一的。
若
f
{\displaystyle f}
是单射,那(根据分类公理所取的)以下的集合:
f
−
1
:=
{
p
|
(
∃
x
)
(
∃
y
)
[
p
=
(
y
,
x
)
∧
y
=
f
(
x
)
]
}
{\displaystyle f^{-1}:=\{\,p\,|\,(\exists x)(\exists y)[\,p=(y,\,x)\,\wedge \,y=f(x)\,]\,\}}
也是一个函数,被称为
f
{\displaystyle f}
的反函数。
满射
f
:
X
→
Y
{\displaystyle f:X\to Y}
这个简记只能指出“输出值不会超出
Y
{\displaystyle Y}
”,为了弥补这个简记的缺陷,口语上会将满射(surjective function)定义为“
f
:
X
→
Y
{\displaystyle f:X\to Y}
且值域就是
Y
{\displaystyle Y}
”的函数。
函数的简记
除了正式定义一节所规范的集合论表示法,一般的数学书籍会采用比较通俗的函数表记方法,下面将一一介绍。
函数记号
很多函数都是取实数为输出值和输入值,换句话说,都是
f
:
A
→
R
{\displaystyle f:A\to \mathbb {R} }
(
A
⊆
R
{\displaystyle A\subseteq \mathbb {R} }
),这些函数很多都是以实数的四则运算去定义的。但考虑到实数加法可由皮亚诺公理里的单元函数符号
S
(
x
)
{\displaystyle S(x)}
(直观上解释成“
x
{\displaystyle x}
的下一个”,或说“
x
+
1
{\displaystyle x+1}
”)建构出来,或被视为实数公理系统里的双元函数符号
P
(
x
,
y
)
{\displaystyle P(x,\,y)}
(简记为
x
+
y
{\displaystyle x+y}
),实数加法其实是一阶逻辑下的项;类似地,其他四则运算也可以此类推,而得出他们都是项的结论。所以直观上定义实数函数的时候,都希望一条项(直观上的运算式)能唯一决定一个函数,比如说,对于项:
x
+
1
{\displaystyle x+1}
以下的集合:
h
:=
{
p
|
(
∃
x
∈
R
)
[
p
=
(
x
,
x
+
1
)
]
}
{\displaystyle h:={\bigg \{}p\,{\bigg |}\,(\exists x\in \mathbb {R} )[p=(x,\,x+1)]{\bigg \}}}
是一个函数。为了让这类函数的表示更加简洁,就衍伸出以下的表记方式:
这个表记方式被称为函数记号(functional notation),直观上表示“若从
X
i
{\displaystyle X_{i}}
依序取出地
x
i
{\displaystyle x_{i}}
代入
T
{\displaystyle T}
里,都可以得到唯一的输出值,那可以定义一个
f
(
x
1
,
…
,
x
n
)
=
T
{\displaystyle f(x_{1},\,\dots ,\,x_{n})=T}
的函数”。(
T
{\displaystyle T}
有可能不满足前提,从而无法定义这样的一个函数,如取
T
:=
x
1
+
z
{\displaystyle T:=x_{1}+z}
就无法得到唯一输出值)
像是取
T
{\displaystyle T}
为
x
+
1
{\displaystyle x+1}
的话,因为实数加法的性质而有:
(
∀
x
∈
R
)
(
∃
!
y
)
(
y
=
x
+
1
)
{\displaystyle (\forall x\in \mathbb {R} )(\exists !y)(y=x+1)}
因为单元对被规定成:
⟨
x
⟩
:=
x
{\displaystyle \langle x\rangle :=x}
这样就可以把前面的函数
h
{\displaystyle h}
简记为:
h
(
x
)
=
x
+
1
(
x
∈
R
)
{\displaystyle h(x)=x+1\;(x\in \mathbb {R} )}
如果定义域可以从上下文推断出来,函数记号可以更不正式的写为:
f
(
x
1
,
…
,
x
n
)
=
T
{\displaystyle f(x_{1},\,\dots ,\,x_{n})=T}
比如说函数
h
{\displaystyle h}
就可以进一步简记为:
h
(
x
)
=
x
+
1
{\displaystyle h(x)=x+1}
这个记号是1734年第一次被莱昂哈德·欧拉所采用。但当时并没有清楚地区分函数、项与幂级数,因为当时并没有一阶逻辑这种清楚研究语言推理的系统;也并不知道有些物理应用的函数不能用幂级数展开。
箭号表示
以上的函数记号也可以稍作修改,来明确的指出“输出值”的范围:
这个表记方式被称为箭号表示(arrow notation),直观上表示“若把从
X
i
{\displaystyle X_{i}}
依序取出地
x
i
{\displaystyle x_{i}}
代入
T
{\displaystyle T}
里,都可以得到
Y
{\displaystyle Y}
里的某唯一输出,那可以定义一个从
X
{\displaystyle X}
到
Y
{\displaystyle Y}
,对应规则为
⟨
x
1
,
…
,
x
n
⟩
↦
T
{\displaystyle \langle x_{1},\,\dots ,\,x_{n}\rangle \mapsto T}
的函数
f
{\displaystyle f}
”
上述符号也可以比较通俗地记为:
f
:
X
1
×
⋯
×
X
n
→
Y
;
f
(
x
1
,
…
,
x
n
)
=
T
{\displaystyle f:X_{1}\times \dots \times X_{n}\to Y;\;f(x_{1},\,\dots ,\,x_{n})=T}
比如说,取
T
x
{\displaystyle T_{x}}
为
x
+
1
{\displaystyle x+1}
的话,因为实数加法的性质而有:
(
∀
x
∈
R
)
(
∃
!
y
)
[
(
y
∈
R
)
∧
(
y
=
x
+
1
)
]
{\displaystyle (\forall x\in \mathbb {R} )(\exists !y)[(y\in \mathbb {R} )\wedge (y=x+1)]}
因为
x
∈
R
{\displaystyle x\in \mathbb {R} }
可以推出
x
+
1
∈
R
{\displaystyle x+1\in \mathbb {R} }
,所以可把函数
h
{\displaystyle h}
表示成:
h
:
R
→
R
;
h
(
x
)
=
x
+
1
{\displaystyle h:\mathbb {R} \to \mathbb {R} ;\;h(x)=x+1}
箭号表示常用来“固定”某个变数,来得到新的函数;假设
T
x
t
{\displaystyle T_{xt}}
是含有变数
x
{\displaystyle x}
和
t
{\displaystyle t}
的项,如果:
f
:
X
×
T
→
Y
;
(
x
,
t
)
↦
T
x
t
{\displaystyle f:X\times T\to Y;\;(x,t)\mapsto T_{xt}}
τ
∈
T
{\displaystyle \tau \in T}
那根据:
(
∀
x
)
(
∀
y
)
(
∀
x
′
)
(
∀
y
′
)
{
(
⟨
x
,
y
⟩
=
⟨
x
′
,
y
′
⟩
)
⇔
[
(
x
=
x
)
∧
(
y
′
=
y
′
)
]
}
{\displaystyle (\forall x)(\forall y)(\forall x^{\prime })(\forall y^{\prime })\{(\langle x,y\rangle =\langle x^{\prime },y^{\prime }\rangle )\Leftrightarrow [(x=x)\wedge (y^{\prime }=y^{\prime })]\}}
若假设
T
x
τ
{\displaystyle T_{x\tau }}
是将
T
x
t
{\displaystyle T_{xt}}
里的
t
{\displaystyle t}
都代换成
τ
{\displaystyle \tau }
所形成的新项,那以下的符号简写也是可行的:
f
τ
:
X
→
Y
;
x
↦
T
x
τ
{\displaystyle f_{\tau }:X\to Y;\;x\mapsto T_{x\tau }}
直观上来说,
f
τ
{\displaystyle f_{\tau }}
是把
f
{\displaystyle f}
第二个变数
t
{\displaystyle t}
“固定”成特定的
τ
{\displaystyle \tau }
所得到的新函数,英文上也可称为partial applied function。
间隔号表示
可以把箭号表示里的
x
{\displaystyle x}
都取代成间隔号,变成更通俗直观的间隔号表示,比如说:
f
:
R
→
R
;
x
↦
x
2
{\displaystyle f:\mathbb {R} \to \mathbb {R} ;\;x\mapsto x^{2}}
可以记为:
(
⋅
)
2
{\displaystyle {(\cdot )}^{2}}
或是对于
[
a
,
b
]
{\displaystyle [a,\,b]}
可积的
f
:
[
a
,
b
]
→
R
{\displaystyle f:[a,\,b]\to \mathbb {R} }
,作如下定义的话:
g
:
[
a
,
b
]
→
R
;
x
↦
∫
a
x
f
(
u
)
d
u
{\displaystyle g:[a,\,b]\to \mathbb {R} ;\;x\mapsto \int _{a}^{x}f(u)\,du}
函数
g
{\displaystyle g}
的定义亦可不正式的记为:
∫
a
(
⋅
)
f
(
u
)
d
u
{\displaystyle \int _{a}^{(\cdot )}f(u)\,du}
但这个表记方法的明显缺点是无法指出定义域,因为函数于哪个区间可积会决定以上的函数
g
{\displaystyle g}
的定义可不可行。
函数图形
如果函数
f
{\displaystyle f}
的值域跟定义域都是实数集合(俗称
f
{\displaystyle f}
为实函数),可以x轴代表定义域的范围;y轴代表值域的范围,把函数的每个元素标示在平面直角坐标上,这被称为实函数
f
{\displaystyle f}
在平面上的函数图形。
对于“双变数”的实函数
g
{\displaystyle g}
,也就是以(
x
,
y
,
z
∈
R
{\displaystyle x,\,y,\,z\in \mathbb {R} }
)
(
(
x
,
y
)
,
z
)
{\displaystyle ((x,\,y),\,z)}
为元素的函数,可以取
D
x
=
{
x
|
(
∃
y
)
(
∃
z
)
[
g
(
x
,
y
)
=
z
]
}
{\displaystyle D_{x}=\{\,x\,|\,(\exists y)(\exists z)[\,g(x,\,y)=z\,]\,\}}
D
y
=
{
x
|
(
∃
x
)
(
∃
z
)
[
g
(
x
,
y
)
=
z
]
}
{\displaystyle D_{y}=\{\,x\,|\,(\exists x)(\exists z)[\,g(x,\,y)=z\,]\,\}}
然后以x轴为
D
x
{\displaystyle D_{x}}
变化范围;y轴为
D
y
{\displaystyle D_{y}}
变化范围;最后取z轴为
g
{\displaystyle g}
的值域变化范围,这样就可以在三维直角坐标绘出
g
{\displaystyle g}
的函数图形。
实函数的判别
平面上的任意图形可用竖直判别法判断是否为实函数的图形,即图形与任何一条平行于y轴的直线不能有一个以上的交点。但实际上这仅仅是函数正式定义的一种应用,因为平行于y轴的直线代表的是形如
{
p
∈
R
2
|
(
∃
y
∈
R
)
[
p
=
(
c
,
y
)
]
}
{\displaystyle \{\,p\in {\mathbb {R} }^{2}\,|\,(\exists y\in \mathbb {R} )[\,p=(c,\,y)\,]\,\}}
的集合,也就是此直线交x轴于
(
c
,
0
)
{\displaystyle (c,\,0)}
,那这样直线与实函数
f
{\displaystyle f}
的交集就是
{
p
∈
R
2
|
(
∃
y
∈
R
)
[
p
=
(
c
,
y
)
∧
y
=
f
(
c
)
]
}
{\displaystyle \{\,p\in {\mathbb {R} }^{2}\,|\,(\exists y\in \mathbb {R} )[\,p=(c,\,y)\wedge y=f(c)\,]\,\}}
而属于这个交集里的平面点最多只能有一个,否则就会跟每个
x
∈
D
f
{\displaystyle x\in D_{f}}
只能对应一个
f
(
x
)
{\displaystyle f(x)}
的基本定义矛盾。
像和原像
像可以指两种不同的概念
第一种是形如
f
(
x
)
{\displaystyle f(x)}
的项,直观上代表的是依照函数
f
{\displaystyle f}
的对应规则,使
x
{\displaystyle x}
能对应到的那个“值”。(严谨的意义请回去参考函数值的简记)
第二种指的是集合
A
{\displaystyle A}
在函数
f
{\displaystyle f}
下定义的集合
f
(
A
)
{\displaystyle f(A)}
f
(
A
)
:=
{
y
|
(
∃
x
∈
A
)
[
y
=
f
(
x
)
]
}
{\displaystyle f(A):=\{\,y\,|\,(\exists x\in A)[\,y=f(x)\,]\,\}}
注意
f
{\displaystyle f}
的值域就是定义域
D
f
{\displaystyle D_{f}}
的像
f
(
D
f
)
{\displaystyle f(D_{f})}
。在正式定义一节的最后例子中,
{
2
,
3
}
{\displaystyle \{2,3\}}
在
f
{\displaystyle f}
的像是
f
(
{
2
,
3
}
)
=
{
c
,
d
}
{\displaystyle f(\{2,3\})=\{c,d\}}
,而
f
{\displaystyle f}
的值域是
{
c
,
d
}
{\displaystyle \{c,d\}}
。
类似的,集合
B
{\displaystyle B}
在函数
f
{\displaystyle f}
下的原像(或逆像)定义为:
f
−
1
(
B
)
:=
{
x
|
(
∃
y
)
[
y
=
f
(
x
)
∧
y
∈
B
]
}
{\displaystyle f^{-1}(B):=\{\,x\,|\,(\exists y)[\,y=f(x)\wedge y\in B\,]\,\}}
沿用同一例子,可以看到
{
a
,
b
}
{\displaystyle \{a,b\}}
的原像是
f
−
1
(
{
a
,
b
}
)
=
∅
{\displaystyle f^{-1}(\{a,b\})=\varnothing }
,即空集。
以下是
f
{\displaystyle f}
及
f
−
1
{\displaystyle f^{-1}}
的一些特性:
f
(
A
1
∪
A
2
)
=
f
(
A
1
)
∪
f
(
A
2
)
{\displaystyle f(A_{1}\cup A_{2})=f(A_{1})\cup f(A_{2})}
;
f
(
A
1
∩
A
2
)
⊆
f
(
A
1
)
∩
f
(
A
2
)
{\displaystyle f(A_{1}\cap A_{2})\subseteq f(A_{1})\cap f(A_{2})}
;
f
(
B
1
∪
B
2
)
=
f
−
1
(
B
1
)
∪
f
−
1
(
B
2
)
{\displaystyle f(B_{1}\cup B_{2})=f^{-1}(B_{1})\cup f^{-1}(B_{2})}
;
f
−
1
(
B
1
∩
B
2
)
=
f
−
1
(
B
1
)
∩
f
−
1
(
B
2
)
{\displaystyle f^{-1}(B_{1}\cap B_{2})=f^{-1}(B_{1})\cap f^{-1}(B_{2})}
;
f
−
1
(
f
(
B
)
)
⊆
B
{\displaystyle f^{-1}(f(B))\subseteq B}
;
f
−
1
(
f
(
A
)
)
⊇
A
{\displaystyle f^{-1}(f(A))\supseteq A}
。
这些特性适合定义域的任意子集
A
,
A
1
{\displaystyle A,A_{1}}
及
A
2
{\displaystyle A_{2}}
和到达域的任意子集
B
,
B
1
{\displaystyle B,B_{1}}
及
B
2
{\displaystyle B_{2}}
,甚至可推广到任意子集群的交集和并集。
函数的限制及扩张
若
f
:
X
→
Y
{\displaystyle f:X\to Y}
且
X
′
⊂
X
{\displaystyle X^{\prime }\subset X}
,那以下定义的集合
f
|
X
′
{\displaystyle f|_{X^{\prime }}}
(注意到
×
{\displaystyle \times }
代表笛卡儿积)
f
|
X
′
:=
{
(
x
,
y
)
|
(
x
∈
X
′
)
∧
[
y
=
f
(
x
)
]
}
=
f
∩
(
X
′
×
Y
)
{\displaystyle f|_{X^{\prime }}:={\bigg \{}\,(x,\,y)\,{\bigg |}\,(x\in X^{\prime })\wedge [\,y=f(x)\,]\,{\bigg \}}=f\cap (X^{\prime }\times Y)}
显然为一函数,称为
f
{\displaystyle f}
在
X
′
{\displaystyle X^{\prime }}
的限制。
反之,若
g
:
X
→
Z
{\displaystyle g:X\to Z}
、
X
⊆
Y
{\displaystyle X\subseteq Y}
、
f
:
Y
→
Z
{\displaystyle f:Y\to Z}
且
f
|
X
=
g
{\displaystyle f|_{X}=g}
,那
f
{\displaystyle f}
称为
g
{\displaystyle g}
的扩张。
点态运算
设
f
:
X
→
R
{\displaystyle f:X\to R}
且
g
:
X
→
R
{\displaystyle g:X\to R}
且
(
R
,
+
,
×
)
{\displaystyle (R,\,+,\,\times )}
为环。这样可以定义“函数和”
f
+
g
{\displaystyle f+g}
与“函数积”
f
×
g
{\displaystyle f\times g}
如下:
f
+
g
:=
{
(
x
,
y
)
|
(
x
∈
X
)
∧
[
y
=
f
(
x
)
+
g
(
x
)
]
}
{\displaystyle {\begin{aligned}f+g:={\bigg \{}\,(x,\,y)\,{\bigg |}\,(x\in X)\wedge [\,y=f(x)+g(x)\,]\,{\bigg \}}\\\end{aligned}}}
f
+
g
:=
{
(
x
,
y
)
|
(
x
∈
X
)
∧
[
y
=
f
(
x
)
×
g
(
x
)
]
}
{\displaystyle {\begin{aligned}f+g:={\bigg \{}\,(x,\,y)\,{\bigg |}\,(x\in X)\wedge [\,y=f(x)\times g(x)\,]\,{\bigg \}}\\\end{aligned}}}
很容易证明以上两者也是函数,类似的对任意的
r
∈
R
{\displaystyle r\in R}
可以定义下面这两个集合
r
R
:=
{
(
x
,
y
)
|
(
x
∈
X
)
∧
(
y
=
r
)
}
{\displaystyle {\begin{aligned}r_{R}:={\bigg \{}\,(x,\,y)\,{\bigg |}\,(x\in X)\wedge (y=r)\,{\bigg \}}\\\end{aligned}}}
r
⋅
f
:=
{
(
x
,
y
)
|
(
x
∈
X
)
∧
[
y
=
r
×
f
(
x
)
]
}
{\displaystyle {\begin{aligned}r\cdot f:={\bigg \{}\,(x,\,y)\,{\bigg |}\,(x\in X)\wedge [\,y=r\times f(x)\,]\,{\bigg \}}\\\end{aligned}}}
也是函数,其中
r
R
{\displaystyle r_{R}}
被称为常数函数。
范例
首都之于国家(若不把多首都国计算在内)。
每个自然数
n
{\displaystyle n}
的平方
n
2
{\displaystyle n^{2}}
是
n
{\displaystyle n}
的函数。
对数函数。
ln
x
{\displaystyle \ln x}
是正实数
x
{\displaystyle x}
的函数。注意,虽然可以把对数函数推广到复数情况,但结果就不是函数了,而是多值函数。
对每个在
R
2
{\displaystyle \mathbb {R} ^{2}}
平面上的点,其和原点
(
0
,
0
)
{\displaystyle (0,0)}
的距离是确定的。
常用的数学函数包括多项式函数、根式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有理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等。它们都是初等函数。非初等函数(或特殊函数)包括伽马函数和贝塞尔函数等。
分类
函数可分为
奇函数或偶函数
连续函数或不连续函数
实函数或虚函数
纯量函数或向量函数
单调增函数或单调减函数
范畴论观点
在范畴论中,函数的槪念被推广为态射的槪念。
一个范畴包括一组物件与一组态射,每一个态射是个三元组(X, Y, f),X称为源物件(定义域的类比),Y称为目标物件(到达域的类比),而源物件与目标物件是范畴内的物件。基于这种解释,可以把函数看作集合范畴里面的态射。
注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NIST数学函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ysuc.com,经典函数示例
Wolfram函数网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汇集了各数学函数的公式和图像
Was ist eine Funk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xFunction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一个多功能的Java小程序,可以显示函数的图像,既可以在线使用,也可以下载运行。
FooPlo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urva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1007 | 摩尔多瓦 | 摩尔多瓦共和国(罗马尼亚语:Republica Moldova),通称摩尔多瓦(Moldova),是位于东欧的内陆国家,首都是基希讷乌。摩尔多瓦西邻罗马尼亚,北面、东面、南面毗邻乌克兰。
今天的摩尔多瓦,大部分领土属于中世纪的摩尔达维亚公国。摩尔达维亚公国在14世纪立国后,自16世纪开始沦为鄂图曼帝国的保护国。19世纪,摩尔达维亚所位于的比萨拉比亚地区被割让给俄罗斯帝国,同时与摩尔多瓦具有同缘关系的罗马尼亚人组建罗马尼亚联合公国。20世纪俄国发生革命后,比萨拉比亚地区先是独立,后又并入罗马尼亚王国。1940年,罗马尼亚王国割了此地予苏联,苏联遂控制摩尔达维亚地区,组建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为苏联的第15个加盟共和国。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作为轴心国一方的罗马尼亚亦出兵苏联,10月攻占敖德萨,并在纳粹德国南方集团军帮助下夺回比萨拉比亚地区,但1944年苏联大规模反攻德国,红军击败罗马尼亚军队又再度占领该地,恢复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建制。东欧剧变后,1991年,摩尔多瓦宣布独立,成立今天的摩尔多瓦共和国。摩尔多瓦独立后因政治动荡、能源短缺等原因,经济陷入衰退。1992年5月至7月,摩尔多瓦政府军在德涅斯特河沿岸战争战败,德左地区事实上获得独立至今。
摩尔多瓦是一个农业国,以第一产业的农业为主导,第二产业的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商业基础薄弱,国民经济非常依赖农业、酿酒业等产业。摩尔多瓦至今仍是相当贫困的国家,以人均GDP论,2020年约4千余美元,在欧洲仅胜过饱受俄罗斯入侵战争之苦的乌克兰,更输给曾为欧洲两个最贫穷国家的阿尔巴尼亚和科索沃,在亚洲约相当于印尼水准。另外政治上,曾经存在对反对派进行政治迫害的情况,目前摩尔多瓦政府已积极推行民主化进一步改革,唯贪污腐败问题仍十分严重。此外社会上,摩尔多瓦国内亦面临较严重的人口贩卖问题。
1991年独立后,摩尔多瓦先后加入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欧安组织(OSCE)、独联体等国际组织。摩尔多瓦目前是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成员,与欧盟是东部伙伴关系。摩尔多瓦正寻求加入欧盟的机会,并于2022年因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战争,而与乌克兰一样特快被欧盟获选为欧盟候选国,但由于内部政局仍较为分裂成亲俄与亲欧盟两派;且面临摩尔多瓦东部立场极度亲俄罗斯兼有约5000名俄军驻守的德涅斯特河沿岸的实质分裂问题;加上摩尔多瓦经济为欧洲最落后之一(加入欧盟其中一个条件是经济标准达到某水准),入盟前景不乐观。
国家名称
摩尔多瓦(Moldova)这个名称来源于摩尔多瓦河。摩尔多瓦河谷在摩尔达维亚公国成立时曾是该国的政治中心。摩尔多瓦这个名字的来历至今不明。一个传说中称,摩尔达维亚第一代君主德拉戈什在一次打猎时,为了追赶一只原牛而到了一条河边(即今天的摩尔多瓦河)。疲惫的德拉戈什公爵猎杀了这只原牛,但他的猎犬“Molda”也因为过劳而落入河中淹死。因此,德拉戈什便以他的爱犬来命名这条河,其后又把河流的名字用到了他建立的国家(即今摩尔多瓦的前身)上。
苏联时代的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使用“摩尔达维亚”这个名字。苏联解体后,宣布独立的摩尔多瓦按照罗马尼亚语的发音,定国名为“摩尔多瓦”。
历史
史前时代
2010年,考古学家于摩尔多瓦境内发现了奥都万石器,这将今天摩尔多瓦境内人类最早的活动记录前推到了距今80万到120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克克塔尼文化中心就在今天的摩尔多瓦境内。这一文明从约公元前5500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约2700年,有进行农业活动、畜养家畜、打猎、制作较复杂陶器的记录。
中世纪以前
摩尔多瓦人的祖先是达契亚人,今天的摩尔多瓦最初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3世纪到14世纪间,因为蒙古和匈牙利的入侵,达契亚人开始分为摩尔多瓦人、瓦拉几亚人、特兰西瓦尼亚人三支。其中,摩尔多瓦人于1359年成立了摩尔达维亚公国。1538年,摩尔达维亚被鄂图曼帝国征服,成为鄂图曼帝国的附庸。不过,摩尔达维亚公国的君主仍然被允许继续统治国家。
近现代
1812年,俄罗斯帝国在对鄂图曼帝国的战争中夺取了摩尔达维亚公国的大部分领土。俄国将这部分领土称为“比萨拉比亚”。1859年,摩尔达维亚公国与瓦拉几亚合并,宣布建立罗马尼亚联合公国。1917年二月革命后,比萨拉比亚宣布独立,成立摩尔达维亚民主共和国。1918年,罗马尼亚军队进入该国并与罗马尼亚王国进行合并。1940年,罗马尼亚王国割了此地予苏联,苏联逐控制摩尔达维亚地区,组建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为苏联的第15个加盟共和国。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作为轴心国一方的罗马尼亚亦出兵苏联,10月攻占敖德萨,并在纳粹德国南方集团军帮助下夺回摩尔多瓦地区,但1944年苏联大规模反攻德国,红军击败罗马尼亚军队又再度占领该地,恢复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建制。摩尔多瓦地区重新划归苏联。其后,苏联重建了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家建制。
东欧剧变后,1990年,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摩尔多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91年5月,摩尔多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宣布改名摩尔多瓦共和国。8月,该国宣布从苏联独立,建立今天的摩尔多瓦。
独立后的摩尔多瓦,因为能源短缺、经济调控失当等原因,经济经历长时间的衰退。至今,摩尔多瓦仍然是欧洲最贫困的国家之一。
德涅斯特河沿岸问题
1990年,摩尔多瓦的工业集中区德涅斯特河沿岸(德左)宣布从摩尔多瓦独立。同时,苏联(俄罗斯)的军队一直驻在德涅斯特河沿岸未撤,演变成持续至今的“德左问题”。1992年,德涅斯特河沿岸当局与摩尔多瓦爆发战争。战争以摩尔多瓦失败告终,德左地区保持事实上独立至今(尽管德左地区的独立一直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俄罗斯在德左地区的驻军至今未撤离。
2022年4月俄乌战争期间,德涅斯特河沿岸连日传出数起爆炸起火案,未知施袭方, 乌克兰总统府官员称:“俄罗斯当局正在宣布有必要时要占领摩尔多瓦。”乌克兰西南部地区可能也被纳入进攻范围。,俄罗斯军方则表明在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的新阶段目标是要完全控制乌克兰南部,以便开通前往摩尔多瓦西部亲俄地区德涅斯特河沿岸的道路 ,此言论及爆炸事件引起外界忧虑2022年俄乌战争会蔓延至摩尔多瓦或德涅斯特河沿岸。
2022年5月3日乌克兰国家通讯社引述英国《泰晤士报》提到,俄罗斯高层拟定即将入侵摩尔多瓦的详尽计画,可能重演“顿巴斯”剧本,并从西侧打开攻乌新战线。根据乌克兰情报来源,有一些迹象显示俄军很快就会攻击摩尔多瓦,而这个前苏联成员国的军队只有3250人。
政治
今天的摩尔多瓦是一个议会共和国。根据1994年颁布的摩尔多瓦宪法,摩尔多瓦实行三权分立,行政权属于摩尔多瓦总理、立法权属于摩尔多瓦议会、司法权属于摩尔多瓦宪法法院。摩尔多瓦议会实行一院制,有101个议席,由4年一度的全国普选以比例代表制方式选出。摩尔多瓦的国家元首是摩尔多瓦总统,政府首脑是摩尔多瓦总理,政府内阁由总理组建(唯内阁名单需要由议会批准)。摩尔多瓦曾一度规定总统由议会选出,但2016年开始又改为全民普选。
1994年的摩尔多瓦议会选举中,摩尔多瓦农业党获得多数选票,象征着摩尔多瓦政治状况的转折1996年,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赢得总统选举,代表该党的彼得·卢钦斯基成为摩尔多瓦第二任总统。2001年的议会选举中,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再次大胜。摩尔多瓦第三任总统是同样代表共产党人党的弗拉迪米尔·沃罗宁。摩尔多瓦共产党人总体持亲俄立场。该党的衰落始于2009年该党马里安·卢普转投摩尔多瓦民主党。她的转投使不少共产党人党支持者转而支持摩尔多瓦民主党。2009年4月的议会选举结果是摩尔多瓦共产党人胜选,但这样的结果不被社会大众认可,由此引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7月,重新进行选举。因无法就总统人选达成一致,2010年11月,摩尔多瓦议会再次进行议会选举。2012年,独立人士尼古拉·蒂莫夫蒂出任总统。
2015-2016年,摩尔多瓦因经济形势恶化,国内出现大规模抗议。2016年开始,巴维尔·菲利普出任摩尔多瓦总理,领导摩尔多瓦政府。
在2018年之前,摩尔多瓦国内政坛仍然就采取亲欧盟还是亲俄有着激烈分歧。
亲西方的玛雅·桑杜 (Maia Sandu) 于2020年当选总统,并于2022年6月为国家取得欧盟候选国地位。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时,总统桑杜建议摩尔多瓦终止宪法对军事中立的承诺,转而与北约建立更紧密关系,并强烈谴责俄罗斯的入侵行为。
摩尔多瓦在2024年时举行入欧盟公投,以约50%的微弱多数通过。该公投最初由反对入盟领先,但海外侨民的赞成票让公投最终以赞成票占多数。总统玛雅·桑杜指控犯罪集团与外国势力勾结。而俄罗斯被指控以1亿美元操控此次选举。
行政区划
摩尔多瓦一级行政区划共37个,包含32个区,3个直辖市,1个自治区,以及德涅斯特河沿岸。
地理
摩尔多瓦为内陆国家,与乌克兰、罗马尼亚两个国家接壤,是欧洲唯一一个没有与俄罗斯接壤的前苏联国家。摩尔多瓦大部分的国土都在德涅斯特河和普鲁特河之间。普鲁特河为摩尔多瓦西边的边界,于摩尔多瓦最西南处的茱茱列什蒂汇流入多瑙河。德涅斯特河则由北向南流经摩尔多瓦的东部。
经济
1991年苏联解体后,摩尔多瓦因能源短缺、政治动荡、缺乏贸易、调控不当等原因,经济一度陷入危机。2009年后,摩尔多瓦经济又因国际金融危机遭受打击。摩尔多瓦目前是欧洲第二贫困的国家,根据2020年统计,摩尔多瓦的人均GDP仅有阿尔巴尼亚的六成,在欧洲仅稍高于乌克兰。大致与菲律宾相等。在人类发展指数排名方面,摩尔多瓦在2018年的得分为0.7分,仅仅属于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发展水准接近中人类发展指数国家的菲律宾和南非,也是欧洲国家当中得分最低。
摩尔多瓦属于农业国,经济结构以农业和酿酒业等产业为主。摩尔多瓦出产的红酒物美价廉,为外汇重要来源之一。。
交通
社会
人权问题
根据安全与合作组织(欧安组织)。2004年摩尔多瓦当局继续长期打压独立反对派的声音和行动。在各种情况下,人权捍卫者受到当局广泛迫害和打压,反对派政治家和帕萨特被判处十年徒刑。从欧洲联盟美国和人权的捍卫者认为他是一个政治的囚犯,和一份官方声明从俄外交部称为“突出其残忍”的判断。
据国际特赦组织2007年年度报告,在摩尔多瓦人权状况很差。酷刑和虐待非常普遍,在审判前拘留条件也很差。虽然保护妇女权利的法例被批准,但男人、妇女和儿童继续被强迫性剥削人身自由和其他非法贩卖,大多数被贩卖至巴尔干地区、其他东欧国家以至亚洲的阿富汗等国。仅仅提供保护妇女免受家庭暴力的措施是不够的。作了宪法的修改要废除死刑。言论自由受到了限制且无故扣押反对派政治家情况严重,邻近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人权和治安状况就更差,人们几乎不享有自由集会示威权利,基本投票权利受到剥削,同性恋者和少数民族受到歧视和侮辱;军火走私有组织及系统地进行非法交易,在2006年蒂拉斯波尔就曾发生至少两宗炸弹恐袭案,并造成多人死伤。
截至2004年,警察拘留中的酷刑和其他虐待仍然普遍存在;国家未能进行迅速和公正的调查,警察有时逃避处罚。只有在欧洲人权法院的命令下,政治异见人士才被释放,不再被关押在分裂出去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 2009年,摩尔多瓦经历了十年来最严重的内乱,造成数名平民死亡,较多人受伤。
根据2011年4月发布的人权报告,“与前一年相比,没有安全部队杀人的报告。在这一年中,政府对媒体施加不当影响的报道大幅减少。但是德涅斯特河沿岸当局继续骚扰独立媒体和反对派议员;限制结社、行动和宗教自由;并歧视罗马尼亚语使用者。” 2011年9月在联合国宗教或信仰自由问题特别报告员海纳·比勒费尔特认为摩尔多瓦“自苏联时代以来在宗教自由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它仍可以采取进一步措施促进多样性,” 摩尔多瓦于2008年颁布了《预防和打击家庭暴力法》,完善了立法。
人口
356万(2009年1月1日,不含德涅斯特河沿岸和宾杰里人口)。其中摩尔多瓦人(罗马尼亚人的分支)占65%,乌克兰人占13%,俄罗斯人占13%。
文化
饮食
参见
德涅斯特河左岸
罗马尼亚及摩尔多瓦统一运动
摩尔多瓦语言和民族问题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of the Republic of Moldov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1008 | 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 | 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德语:Mecklenburg-Vorpommern)是德国东北部的一个州。它是由原梅克伦堡约三分之二的区域以及西波美拉尼亚,还有普里格尼茨的一小部分地区和北部的乌克马克组成。
地理
位置
梅克伦堡-前波莫瑞的南部是勃兰登堡州,北部靠波罗的海,西部临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西南面是下萨克森州,东边是波兰。
岛屿
该地有很长的海岸线和一些岛屿。其中包括珀尔岛、希登塞岛、吕根岛和乌瑟多姆半岛。吕根岛是德国最大的岛屿,岛上有著名的白垩岩,也是本州最出名的旅游区。
湖泊
本州湖泊众多,共有大小湖泊一千多个。被喻为千湖之州。
城市
当地虽然没有大城市,却有很多小城市。其中重要的城市包括3个汉萨同盟城市——罗斯托克、施特拉尔松德和维斯马,以及首府什未林。
行政区划
2个城市县:
什未林(面积130.46km²)
罗斯托克(面积181.44km²)
4个乡村县:
西北梅克伦堡县(面积2,117km²),首府维斯马
路德维希斯卢斯特-帕尔希姆县(面积4,750km²),首府帕尔希姆
罗斯托克县(面积3,421km²),首府居斯特罗
梅克伦堡湖区县(面积5,468km²),首府新勃兰登堡
波美拉尼亚-吕根县(面积3,188km²),首府施特拉尔松德
波美拉尼亚-格赖夫斯瓦尔德县(面积3,927km²),首府格赖夫斯瓦尔德
经济
工业
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在德国失业率较高,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显著落后于西部诸州,在中国大陆地区网上有时被戏称为“没钱州”(梅前州谐音),但近年来经济有所起色。
2016年1月,该州失业率达到11.5%,远高于德国全国平均水平5.0%,是全德各州中最高的失业率。工业主要依靠渔业、造船、海运和港口。食品产业和造船业是其重要支柱。生物产业和旅游业的重要性也日渐提升。州政府着重发展州内食品、海运、医疗、农业、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以及信息技术。爱达邮轮、德国铁路和赫里奥斯医院等企业的分公司是州内最大的公司。
旅游业
该州北傍波罗的海,湖泊众多,漫长的海岸线使梅克伦堡-前波莫瑞拥有很多美丽的沙滩,多个古老的汉萨城市,自然保护区,再加上美丽的吕根岛和著名的白垩岩,以及什未林的湖心宫殿使其成为德国重要的旅游风景区之一。
教育
两个非常古老的大学罗斯托克大学(建于1419年)和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Ernst-Moritz-Arndt-Universität Greifswald,建于1456年)对整个州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作用。
参见
梅克伦堡邦
波美拉尼亚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官方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100 | 生物学 | 生物学(希腊语:βιολογία;拉丁语:biologia;德语:Biologie;法语:biologie;英语:biology)或称生物科学(biological sciences)、生命科学(英语:life sciences),是自然科学的一大门类,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研究生命的所有方面,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现代生物学是一个庞大而兼收并蓄的领域,由许多分支和分支学科组成。然而,尽管生物学的范围很广,在它里面有某些一般和统一概念支配一切的学习和研究,把它整合成单一的、连贯的领域。在总体上,生物以细胞作为生命的基本单位,基因作为遗传的基本单元,和进化是推动新物种的合成和创建的引擎。今天人们还了解,所有生物体的生存以消耗和转换能量,调节体内环境以维持稳定的和重要的生命条件。生物学分支学科被研究生物体的规模所定义,和研究它们使用的方法所定义:生物化学考察生命的基本化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物分子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植物学研究植物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检查所有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生理学检查组织,器官,和生物体的器官系统的物理和化学的功能;进化生物学考察了生命的多样性的产生过程;和生态学考察生物在其环境如何相互作用。最终能够达到治疗诊断遗传病、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人类生活、保护环境等目的。
历史
生物学之英语单词“biology”(德语、法语“Biologie”)源于希腊文βίος,Bio,意为生命,以及字尾-λογία,-logia,意为学问,合并为“研究生命的学问”。1802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最早提出这个名词。
现代生物学基础
现代生物学的五大基础,也是主要的研究方向:
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而且所有生物都是由一至多个细胞以及细胞分泌的物质组成(例如外骨骼)。所有细胞都是由其他细胞借由细胞分裂的方式产生。多细胞生物一开始是从一个受精卵的单一细胞开始,再渐渐分裂为各个细胞,而细胞也是许多病理过程的基本单位.。此外,细胞之间能量转移的现象称为代谢,而细胞包含的遗传资讯(DNA),在细胞分裂时也会传递给其他的细胞。
演化
现代生物学认为生命是从演化而来,所有已知的生物都有一共同起源。演化论假设所有地球上活著及已绝种的生物都是来自一共同起源或一基因库。所有生物最晚的共同起源约出现在约35亿年前。
目前已有压倒性的证据支持演化的真实性,学界普遍认为演化是事实,而不仅仅是理论或假说,对于演化论的真确性,存在有强烈的科学共识,演化以外任何关于物种起源或人类起源的学说,目前都不获支持。绝大多数的科学社群和学术团体,都认为演化论是唯一能完全满足在生物学、古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人类学及其他各领域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的理论。一项在1991年所作的盖洛普民调显示,只有大约5%的科学家(包括生物学领域以外的其他科学家)认为自己是创造论者。截至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反对演化论且经过科学方面同行审查的论文,名列科学与医学期刊搜寻引擎PubMed当中。
遗传学
基因是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基因对应一特定区域的DNA,以特定方式影响生物的某一部位或某一机能。从细菌到动物的所有生物体都有同様复制DNA,并依此产生蛋白质的能力。细胞将DNA的基因转录为对应的核糖核酸(RNA),然后核糖体将RNA转译为一串由胺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由RNA转换为胺基酸的遗传密码在大部份生物中是相同的,但有些生物仍有少许差异。例如若将人类对应胰岛素的DNA放在植物中,也可以产生胰岛素。
体内平衡
体内平衡(homeostatic):平衡是一个开放系统可以借由许多彼此相关机制的动态平衡调整,使得其内在情形维持在稳定的状态。所有的生物,不论是单细胞或是多细胞生物,都有体内平衡的机制。
一系统若要维持动态平衡,并且有效的进行调整,需要有能力侦测扰动,并且针对扰动进行回应。生物系统在侦测到扰动后,一般会利用负回授的方式回应。也就是借由调整系统的条件,设法降低扰动的影响。就像若动物体内血糖浓度过低时,会释放胰高血糖素增加血糖一様。
能量
一个活的生物体的生存依赖于能量的连续输入。生物体是靠化学反应来从食物中提取能量,才能维持身体机能,并建立新的细胞。在上述反应中,组成食物化学物质的分子扮演两个重要角色。第一,这些分子中有些可以借由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能量。第二,有些则可以组成生物分子中的新的分子结构。
负责引进能量到生态系统的生物被称为生产者或自养生物。几乎所有的这些生物体最初都从太阳吸取能量。
研究概况
生物学家从很多面向研究生物,因此产生很多研究领域。例如:
面向原子和分子: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
面向细胞: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病毒学。
面向多细胞:生理学、发育生物学、组织学。
面向宏观:生态学、演化生物学。
生物学本身不断的快速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整合也越来越多。一大原因是分子生物学在近代突飞猛进,终于导致人类基因序列定序基本完成。由此,为了解读巨大数量的基因资讯,促成了基因组学。为了探究基因和蛋白质的交互作用,开创出蛋白质组学。这些新的研究领域帮助解决疾病、粮食、环境生态等问题。其众多的研究资讯和积累海量研究数据则需要新的电脑演算法来处理。
结构
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的生物学研究。该领域与生物学的其他领域重叠,特别是遗传学和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主要关注的是理解一个细胞内的各种系统的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和学习这些相互作用如何被调节。
细胞生物学研究细胞的结构和生理学特性,包括它们的行为,相互作用和环境。
解剖学考虑的是宏观结构的形式,例如器官和器官系统。
遗传学是研究基因、遗传和生物体的变异的科学。
生理
演化
分类与命名
分类:生物学对物种的分类,由上而下有 8 个层级。任一物种同时在这 8 个层级有其位置和名称。
它们是域(regio)、界(regnum)、门(divisio 或 phylum)、纲(classis)、目(ordo)、科(familia)、属(genus)、种(species)。
命名:所有的物种都有其独特的一个学名,全球认可共通(除了学术上的分类争议以外),不因地区或国家而不同。
双名法是学名的命名方法,英文为 Binomial Nomenclature。它给每个物种订立两个文字,前字是该物种的属(genus)名,后字是它的种小名 (种加词),两者合为种名。除了前字须首字母大写,其余字母都要小写。一般使用拉丁文,或以其他语言词作语源,再加上拉丁化后缀。例如中国近来发现的恐龙,有些学名是用中文拼音做语源的。
有些物种因为环境隔绝或发生突变,必须再往下细分出亚种(subspecies)。为了方便区别,科学界给亚种设计一套 三名法,英文为 Trinomial Nomenclature。
生态和环境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是指生物物种之间和物种内部各个体之间的关系,非生物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土壤、岩石、水、空气、温度、湿度等。
研究方法
生物学家对于生命现象的研究通常采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通常这两种方法是一起使用的。
观察是按生物的物理性状来描述生物的状况。通常是先对其外形及行为进行观察和描述,再把生物体解剖借助光学仪器对其内部结构进行观察。观察是多种多样的,有个体的观察也有群体的观察;有静态的观察也有动态的观察;有相同种类的观察也有不同种类的对比观察。
实验是人为地改变一些条件来观测生物的变化和反应,以探究生命内在的因果关系,是认识生命活动的方法。
实验方法是人为地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并通过这种干预和控制所造成的效应来研究对象的某种属性。17世纪前后生物学中出现了最早的一批生物学实验,如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关于血液循环的实验,扬·巴普蒂斯塔·范·海尔蒙特关于柳树生长的实验等。到了19世纪,物理学、化学比较成熟了,生物学实验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因而首先是生理学,然后是细菌学和生物化学相继成为明确的实验性的学科。19世纪80年代,实验方法进一步被应用到了胚胎学,细胞学和遗传学等学科。
系统的方法:系统科学源自对还原论、机械论反省提出的有机体、综合哲学,从克洛德·贝尔纳与沃尔特·布拉福德·坎农揭示生物的稳态现象、诺伯特·维纳与威廉·罗斯·艾什比的控制论到卡尔·路德维希·冯·贝塔郎非的一般系统论,最早建立的是系统心理学,系统生态学、系统生理学等先后建立与发展,20世纪70-80年代系统论与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概念发表。从克劳德·香农的信息论到伊利亚·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将生命看作自组织化系统。细胞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发展,曼弗雷德·艾根提出细胞、分子水平探讨的超循环(化学)理论。
尚未解决的生物学基本问题
尽管我们近几十年来对于生命的基本过程的认识取得了的深刻进步,一些基本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例如,在生物学的主要未解决的问题之一是性别的主要自适应功能,和特别是在真核生物中它的关键过程,减数分裂和同源重组。一种观点认为,性别主要是发展成为一个适应增加遗传多样性(请参阅参考资料如)。另一种观点认为,性别是一种适应于生殖细胞系DNA促进准确的DNA修复,并且增加遗传多样性主要是可能是从长远来看是有用的一个副产品。(参见有性生殖的演化)。
在生物学另一个基本未解决的问题是老化的生物学基础。目前,没有任何衰老的根本原因共识。各种竞争的理论列在老化#老化理论。
生物学主要分支
这些是生物学的主要分支:
动物学领域:动物生理学、解剖学、胚胎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昆虫学、动物行为学、组织学。
植物学领域:简单的学门分类可概分为:
应用植物学:农学(或农艺学)、园艺学、花卉学、植物育种学、林学、植物病理学等等。
这些是生物学的主要分支
纯科学(之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植物地理学、遗传学、生态学、藻类学等等。
微生物、医学和免疫学领域:微生物学、免疫学、血液学、细菌学、病毒学、感染性疾病、毒理学、放射生物学、癌生物学。
生物化学领域:生物化学、蛋白质力学、糖类生化学、脂质生化学、代谢生化学。
演化和生态学领域:古生物学、演化论、演化生物学、社会生物学、分类学、系统分类学、生态学、生物分布学 。
现代生物技术学领域:生物技术学、基因工程、酵素工程学、生物工程、代谢工程学、基因体学、合成生物学。
细胞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细胞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表观遗传学、神经生物学。
生物和物理学领域:生物物理学、结构生物学、生医光电学、医学工程。
生物和信息领域:生物数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
环境和生物学领域:大气生物学、生物地理学、海洋生物学、淡水生物学、地球生物学。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延伸阅读
吴相钰 (编者)、 陈守良 (编者)、 葛明德 (编者). 2014.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陈阅增普通生物学, 第4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538页. ISBN 978-7-04-039631-7
Boujard, Daniel et al. 2012. Biologie cellulaire et moléculaire. Paris: Wiley, 512 pp. ISBN 978-2-10-056425-5
Lynn Margulis: Five Kingdoms: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the Phyla of Life on Earth, 3rd ed., St. Martin's Press, 1997, paperback, ISBN 978-0-8050-7252-5 (There are numerous other editions)
Neil Campbell, Biology: Concepts & Connections (4th edition), Benjamin-Cummings Publishing Company, 2002, hardcover, 781 pages, ISBN 978-0-8053-6627-3 A college-level textbook.
外部连结
庄荣辉 (台湾大学生化科技学系):生物化学基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生物学的历史。
Dr. Martina Henn-Sax 的分子生物学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德文):中心法则。
合成生物学 (La biologie synthétique)(法文):合成生物学的说明。
Kimball 的生物学页面(英文):一个在线的生物教科书。
http://tolweb.org/tree/phylogeny.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生物杂志(The Journal of Biolog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一个免费的小型研究杂志。
https://bootinfos12.com.ng/ NCBI 书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可以查询许多生物学书籍。
DIAM(日语):一个微生物信息的网站。
参见
生物学家列表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化学奖
医学
人类学
心理学
农学
进阶先修课程
植物学 |
1010 | 吻切轨道 | 吻切轨道(osculating orbit)是太空中的天体在给定时间瞬间的克卜勒轨道(即椭圆或其他二次曲线)。这是在天文学,特别是天文动力学,当中心的天体不受到摄动时,这就是当前的轨道向量状态(位置和速度)的轨道。
一个吻切轨道和该天体的位置能以六个标准的克卜勒的轨道要素(吻切要素)充分的描述,只要知道相对于中心天体的位置和速度,就很容易计算。在没有摄动的情形下,吻切要素将保持不变。然而,真正的天体轨道都会经历摄动,这会导致吻切要素的改变,而且有时会非常的快速。在一般性运动(因为它们主要是行星、月球和其他行星的卫星)的天体力学分析中通常会排除,可以由一组平均要素与长期和周期性的项目描述。在小行星的情况,已经展出一套新的自身轨道要素系统,使它们轨道最重要的形式能够呈现。
"吻切"这个字源自拉丁文,意思就是吻,它是用于文章前后实质的关联上。在时间上的任何一点,一个天体的吻切轨道是与它真实轨道相切的,天体就位于这个切点上--并且如果将摄动移除掉,会有著相同的曲率。
摄动导致吻切轨道的改变可以肇因于:
中心的天体不是球体(当中心的天体不能当成质点,或是质量分布不是球对称,例如当它是扁椭球体)。
第三个天体或多个其他的天体,它的引力影响了轨道上的天体,例如月球的引力对环绕地球天体的影响。
对天体非引力的作用,例如力量的上升,来自:
火箭引擎的推力
释放、渗漏、排气或物质的烧蚀
其他物体的碰撞
大气阻尼
辐射压
太阳风压
切换到非惯性参考系统(例如,当在有著进动关联性的行星赤道参考系统描述卫星轨道)。
在不同的非惯性座标系统(例如,在与主要的赤道有共同历程的参考系统),以及(非旋转)惯性参考系,天体的轨道参数会有所不同。
以更为通用的术语表示,如果集合这些点,就可以分析受到摄动的轨迹,其中每个切出的点都是一系列的曲线所贡献的,在这个家族中可以改变曲线的参数叫做轨道要素。通常(但不一定),这些被选择的曲线是克卜勒的二次圆锥曲线,并且所有的都共用相同的焦点。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可以很方便地设置这些曲线切线相交的轨迹。遵循此一条件(以及在没有摄动力下,中心天体的重力将产生进一步的条件:在所有相同的切点有相同的曲率)的曲线被称为吻切,而改变这些曲线的参数被称为吻切要素。在某些情况下,轨道运动的描述可以选择简化和近似的非吻切的轨道要素。同样的,在某些情况下,标准(拉格朗日型或德洛奈型)方程式提供非吻切的轨道要素。
相关条目
克卜勒轨道
离心率向量
轨道要素
相切
吻切圆周
轨道列表
参考资料
外部连结
Diagram of a sequence of osculating orbits for the escape from Earth orbit by the ion-driven SMART-1 spacecraft: http://sci.esa.int/science-e/www/object/index.cfm?fobjectid=3572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 sequence of osculating orbits for the approach to the Moon by the SMART-1 spacecraft: http://sci.esa.int/science-e/www/object/index.cfm?fobjectid=3635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sculating orbits in a restricted 3-Body proble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ideo, YouTube)
Osculating orbits in a 3-Body Lagrange proble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ideo, YouTube)
Osculating orbits in a 4-Body Lagrange proble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ideo, YouTube)
Osculating orbits in the Pythagorean 3-Body proble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ideo, YouTube) |
1012 | 伊藤穰一 | 伊藤穰一(1966年6月19日—),通常称为Joi Ito,是一个日本活动家、企业家和风险投资,日本网际网路普及的重要人物。现为MIT媒体实验室主管。做为企业家,关注互联网和科技公司,并成立一些公司,如日本PSINet,Digital Garage和日本Infoseek。他还有成立部落格,维基和IRC频道。伊藤穰一是创作共用的执行长和Neoteny实验室的共同合伙人。
生平
1966年出生在京都市,4岁至14岁时在美国密歇根州居住。曾就读塔夫茨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学习过程中,发现计算机科学的教育过于僵化而休学。在塔夫茨大学时遇到后来的eBay创办人的Pierre Omidyar。其后于芝加哥大学物理学系就读,也因为发展方向与学校不符而休学。曾经入读一桥大学的博士课程,后来也中途退学。现任创作共用的CEO。
MIT媒体实验室
纽约时报报道伊藤穰一成为MIT媒体实验室主管。这一任命是不同寻常的,因为伊藤穰一曾在两所院校学习,但都没有完成学业。Calit2的主管Larry Smarr说:“这一选择是很有挑战的,但很明智。”伊藤穰一在2011年9月1日正式上任。MIT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兼前任执行总监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认为这一选择会把媒体融入到伊藤穰一的世界。 亚洲科学杂志报道,伊藤穰一展望他在MIT媒体实验室的未来,相比起“教育”而言,他更加喜欢用“学习”来概括。
关联条目
Six Apart
创作共用
注解
外部连结
伊藤穰一官方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伊藤穰一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上的资料(英文) |
1013 | 汉字 | "汉字,又称汉文、华文、中文、华语字、唐话字、唐人字、中国字,是书写(...TRUNCATED) |
DRCD for Document Retrieval (Simplified Chinese)
This dataset is a reformatted version of the Delta Reading Comprehension Dataset (DRCD), converted to Simplified Chinese and adapted for document-level retrieval tasks.
Summary
The dataset transforms the original DRCD QA data into a document retrieval setting, where queries are used to retrieve entire Wikipedia articles rather than individual passages. Each document is the full text of a Wikipedia entry.
The format is compatible with the data structure used in the LongEmbed benchmark and can be directly plugged into LongEmbed evaluation or training pipelines.
Key Features
- 🔤 Language: Simplified Chinese (converte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 📚 Domain: General domain, from Wikipedia
- 📄 Granularity: Full-document retrieval, not passage-level
- 🔍 Use Cases: Long-document retrieval, reranking, open-domain QA pre-retrieval
File Structure
corpus.jsonl
Each line is a single Wikipedia article in Simplified Chinese.
{"id": "doc_00001", "title": "心理", "text":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心理现象、意识和行为的科学。..."}
queries.jsonl
Each line is a user query (from the DRCD question field).
{"qid": "6513-4-1", "text": "威廉·冯特为何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
qrels.jsonl
Standard relevance judgments mapping queries to relevant documents.
{"qid": "6513-4-1", "doc_id": "6513"}
This structure matches LongEmbed benchmark's data format, making it suitable for evaluating long-document retrievers out of the box.
Example: Document Retrieval Using BM25
You can quickly try out document-level retrieval using BM25 with the following code snippet:
https://gist.github.com/ihainan/a1cf382c6042b90c8e55fe415f1b29e8
Usage:
$ python test_long_embed_bm25.py /home/ihainan/projects/Large/AI/DRCD-Simplified-Chinese/ir_dataset/train
...0
Building prefix dict from the default dictionary ...
Loading model from cache /tmp/jieba.cache
Loading model cost 0.404 seconds.
Prefix dict has been built successfully.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Acc@1: 64.76%
nDCG@10: 76.61%
License
The dataset is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 (CC BY-SA 3.0). You must give appropriate credit and share any derivative works under the same terms.
Citation
If you use this dataset, please also consider citing the original DRCD paper:
@inproceedings{shao2018drcd,
title={DRCD: a Chinese machine reading comprehension dataset},
author={Shao, Chih-Chieh and Chang, Chia-Hsuan and others},
booktitle={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 on Machine Reading for Question Answering},
year={2018}
}
Acknowledgments
- Original data provided by Delta Research Center.
- This project performed format adaptation and Simplified Chinese conversion for IR use cases.
- Downloads last month
- 31